浙江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53
浙江通志 卷五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五十三
水利〈二〉
杭州府〈下〉
仁和縣〈城外河道〉
上塘外沙河 自草橋門北繞城東過永昌壩至蔡湖橋北達菜市門外河沿城轉西過東復過西轉北至徳勝橋與上塘運河水合唐書地理志咸通二年刺史崔彦曾開咸淳臨安志潮水衝擊錢塘江岸奔逸入城勢莫能禦開三沙河以決之曰外沙中沙裏沙宋政和元年郡守張閣表識其處近南有壩〈成化杭州府志今遺跡俱無存〉
〈謹按沙河成化杭州府志載入錢塘今查三沙河首尾俱在仁和縣故改入仁和〉
前沙河 在菜市門外東南接外沙河北達後沙河咸淳臨安志蘇軾嘗於此督役開湯村運鹽河
後沙河 在艮山門外壩子橋北
蔡官人塘河 在艮山門外九里松塘東由姚陡門通何𧘅店湯鎮赭山
赤岸河 在赤岸之南自運河入港通髙塘横塘諸河去城東北三十五里
施何村河 在桐扣山水達堰東去城東北四十五里
方興河 在臨平鎮東去城東北六十里東通海寧縣長安壩
〈謹按赤岸河施何村河方興河皆南宋時運河也其名雖殊實一道耳凡舟由蘇州嘉興而來者過長安壩從方興河入艮山水門抵斷河而止〉
上塘河 在艮山門外成化杭州府志自徳勝橋東至長安壩又東抵海寧城百有餘里一帶土田水利俱賴此河嵗久河不開濬沙壅漸髙而隔塘諸筧低入河底每為走洩天稍無雨水即涸竭苖槁無濟舟阻不行明天順間知府胡濬以郎暹言同知縣周博起夫開濬旱乾獲利舟行通便
國朝雍正五年巡撫〈臣〉李衛委杭防同知馬日炳動支海寧縣邑紳陳邦彦捐輸銀開濬自艮山門外施家橋起施家堰止計七千七百九十九丈
下塘河 在武林水門外經清湖閘入運河
國朝雍正五年巡撫〈臣〉李衛委分司徐有緯動支帑銀開濬自驛橋起至清湖閘計三百二丈
新開運河 在武林門外北新橋之北通蘇湖常秀等河宋史河渠志浙西運河自臨安府北郭務至鎮江江口牐六百四十一里淳熙十一年臣僚言運河之濬自北闗至秀州杉青各有牐堰自可瀦水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數處積久低陷無以防遏水勢當時加修治兼沿河下岸涇港極多其水入長水塘海鹽塘華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以私港深運河淺也若修固運河下岸一帶涇港自無走洩上以為然十四年七月不雨臣僚言奉口至北新橋三十六里宜開濬從之咸淳臨安志淳祐七年夏大旱運河乾涸安撫趙與𥲅奏請開掘修築塘路一自北新橋至狗葬開闊三丈深四尺一自狗葬至奉口開濶一丈〈趙與𥲅請開河奏勘得臨安府客旅船隻經由下塘係有二路一自東遷至北新橋今已斷流米船不通一自徳清沿溪入奉口至北新橋間有積水去處亦皆斷續每未一石歩擔費幾十餘千米價之増實由於此若不急行開浚事闗利害今委官相視見得自奉口至梁渚僅有一線之脈止可載十餘石米舟自梁渚至北新橋則皆乾涸不可行舟共三十六里計五千五百三十九丈五尺除已雇募鄉夫差委官屬分段開掘外又契勘塘岸一帶多係久失修築日漸隳坍縴路狹窄艱於行舟今就此河掘令深闊幫築塘路庶幾水陸皆有利濟實一舉而兩得〉成化杭州府志元至正末張氏軍船往來蘇杭以舊河為狹復自五林港口開浚至北新橋又直至江漲橋廣二十餘丈遂成大河因名新開運河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巡撫王然奉
㫖重濬自一都十五啚登雲橋起至泥壩内戚家橋止計三百九十丈二都十一啚柴公橋起至南石橋内張家浜止計一百二十丈二都十五啚駝子橋起至北石橋止計三百四十丈三都七啚石灰橋起至禮佛橋内謝家浜止計一百七十丈四都七啚義橋起至治平寺内河港口止計一百八十丈又五杭橋東太平橋港凡一百一十五丈俱挑濬深濶
宦塘河 去城西北三十五里南接北新江漲橋河北達奉口河咸淳臨安志淳祐七年旱安撫趙與𥲅開濬
奉口河 去城西北四十五里抵徳清縣界
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給帑銀一千三百有竒
委員開濬
臨平湖 在縣東長樂鄉往時周四十里溉田三百餘頃唐後湖日淤近多廢為桑田魚池僅存小河〈謹按陳善府志曰仁和之水其河渠之大者有三曰上塘曰下塘曰宦塘上塘自艮山門迄長安壩下塘自北闗迄大麻村宦塘自髙橋迄奉口洪流鉅浸分為支河者無算旁近之田仰以給溉潤焉下塘上塘髙下相去七八尺以一塘為隔上恒苦旱下恒苦澇故置筧閘以為蓄洩而一郡之田皆成沃土云〉
五里塘〈在艮山門外五里舊尉司衙側〉 走馬塘〈在艮山菜市門外〉 謝家塘〈在菜市門外一里〉 菜市塘〈在菜市門外三里〉 土塘〈一在菜市門外十二里宋殿司右軍教塲之側一在團圍頭石塘北〉 月塘〈在艮山門外〉 沈家塘〈在縣北二十五里〉 宦河塘〈在北新橋之北接連運河大塘長三十六里其西又有一塘曰西塘袤十八里直抵安溪宋淳祐七年安撫趙與𥲅修築西塘頽圯亦加築治〉 大雲寺灣塘〈在五都二啚〉
〈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給帑銀四百兩委員重修〉 運河下塘〈自北新橋北直抵石門縣界横亘九十餘里其地有三里漾十二里漾蘆葦水濼無塘遮護遂為盗藪正統七年通判易輗條上利害巡撫侍郎周忱相度便宜修築塘岸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橋七十二座水陸並行便於漕餉國朝康熙九年總督劉兆麒廵撫范承謨以是塘河路利濟攸闗遂酌議興工計水闕共一千三百六十三丈每丈工料八兩坍塌石塘共四千二百九十五丈每丈工料四兩七錢無石塘路共一千二百二十五丈每丈工料五兩約需銀四萬兩是時督撫布按捐俸紳士義民樂輸委耆民施國賢董其事厯一載築成石塘四千三百八十三丈橋六百二十三洞雖以工費不繼未及竣工然往來利渉漕艘通行商民稱便焉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給帑銀八百六十兩有竒委知縣王廷藩縣丞于平修築北新闗外一帶塘岸〉 永和塘〈在永和鄉當仁和海寧二縣之間俗謂之三里險即白龍潭也宋紹定己丑邑士范武捐財以助修築塘成嵗無水患邑宰范光名曰永和隄許應龍永和隄記運河有塘衣帶浙水綿亘千餘里闗提封者六州帶主管者十縣仁和首當其一郵遞輦運憧憧旁午惟永和隄阻鼎湖白龍潭之險卯風湍流夤夕鼓蕩一有綫溜則膏腴數百頃瞬刻就浸繄欲經久不擾是豈一日一人之力哉邑有范任二君倡為義役乃悉心討究謂土力屢潰於成也於是率衆僦工築以石樁以松迄成二百五十丈為錢數千緡范君為費獨當什五董視犒賚尤詳焉傍築道茂菴給伏臘俾早晏廵徼事無遺慮整如也肇始於紹定己丑之春告成於是嵗良月之望隄成請記顛末〉
裏沙河堰〈在武林門外〉 上堰〈在小北門外〉 下堰〈在餘杭橋側〉雋家堰〈在沈塘灣去城東北一十八里〉 金家堰〈在臯亭舖去城東北二十五里〉湯家堰〈在臨平鎮西北十里〉 梅潭堰〈在臨平鎮中舊名梅潭壩〉 費
仁堰〈在臨平鎮東二里蓮花舖左俗稱費兒堰〉 呉家堰〈在臨平鎮東三里永和塘去城東北四十五里〉 施家堰〈在臨平鎮東四里舊名施家壩〉
永昌壩〈在永昌門外通錢塘江明洪武二年建〉 會安壩〈在艮山門外洪武五年建〉猪圏壩〈在武林門外陸家塲洪武三年建〉 徳勝壩〈在城東北五里夾城〉
〈巷内洪武五年建〉 石灰壩〈在徳勝橋東〉 雋家壩〈在沈塘灣東去城東北二十五里〉 周家壩〈近華橋〉 宅前壩〈近北荘〉 胡家壩〈在施家壩東五里〉 車前壩〈近餘慶橋〉 毛家壩 八道壩〈俱近超山〉 諸家壩〈在呉下村〉 葉家壩〈在戴家橋北〉 范家壩薛家壩 戴家壩〈俱在東北區〉
徳勝閘〈在徳勝壩〉 雋堰閘〈在雋堰壩〉 臨平閘〈在臨平鎮三閘俱在運河官塘一帶潦漲河溢皆由此洩入下塘明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
〈國朝康熙十年士民郭定生等以諸閘為土豪阻塞具呈督撫令如舊開濬修築上下塘均受其利〉小林大閘〈在仁和縣十五都十七都東西界間閘莫詳所始以運河塘下髙田不與下塘河接旱無車灌置此蓄洩隔塘白洋石目二筧下流其為塘下髙田之利最溥年久坍圯明天順間知府胡濬知縣周博重建一鄉蒙利溉田數千〉 清凉閘〈在艮山門外臨江八啚清凉橋〉
〈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仁和知縣董怡曽重修〉 柳林閘〈在武林門外〉 鳳口陡門閘〈在縣西北奉口〉 勞家陡門閘〈在縣西北勞家村〉 唐涇陡門閘〈在縣西北唐涇〉 小林閘〈一名元鎮閘在小林〉 臨平湖四閘〈在臨平鎮東南五里〉 南陡門閘〈在武林門北里半〉 北陡門閘〈在武林門外二里〉 潘公閘〈在臨平鎮東龍興橋西〉 娑婆閘〈在呉家堰東〉
雋堰西筧 李王塘筧 金家堰筧 石目舖筧白洋筧 馮家筧〈俱在運河官塘一帶〉 曹家渠河底石筧〈在臨平鎮西西茅橋甃石於運河之下以洩曹家渠之水暗注於下河以上七筧不知建自何代宋元間屢修明天順間知府胡濬相度筧門太低者重砌令髙其檢水閘圮者重修令民以時啟閉崇禎十四年大旱諸閘筧俱髙不能洩水當事議去運河底石洩水至下河可救田數十頃比洩水後石縫不能合多方彌綸水終漏下里人陶子昻獻䇿截運河兩邊水戽乾以猪肝雜瓦灰搗爛合石縫不半日而石底如故至今猶堅固也〉
海寧縣
縣市河 在縣城内北通二十五里塘河自城北拱辰水門入東南經勝安橋透安戍水門會淡塘河萬厯杭州府志隆慶六年十月重濬〈呉遵重濬市河記海寧縣市河者郭内之通渠也其源出西湖達二十五里塘河自城北拱辰門入東達春熙西達安戍二水門舟楫往來脈絡條豈惟利商賈通貿易而一邑之文運實闗焉宋元迨今日就堙塞嘉靖己酉縣尹廉泉髙侯嘗一治之未幾島夷蹂躙中外戒嚴盡塞諸水門以杜奸萌小民並縁侵竊河遂成周行邑中市井蕭疎科第稀曠民病久矣隆慶壬申三月廉訪少浦徐公按部至邑諸生以請公毅然曰地運之繫河渠猶血脈之周營衛一日閼遏斯病矣矧兹渠利厚且廣而今梗之是誠予責也乃下教曰周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凡犯禁者執而誅罰之兹渠之便實由於民茍繩以周法則民大者流小者刑殆将弗堪其議舍所罰而令各分工任事興利除疾固民所樂趨也檄文月至踰數百里外無忘昕夕迺命丞崔穎經其北朱廷芳理其東典史戴中疏其西覈驗成績長吏以時督察之於是縣尹良禎余侯供命惟謹丞若尉咸事其事均勞祗役善崩者甃以堅石既固者仍其宿址濬深一丈四尺廣加深十之二余侯復捐俸新三水門凡數閲月而竣事居者寧宇行者比舟士忭民懽相與伐石徵言為記〉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秦嘉系重濬〈秦嘉系重濬市河記市河之源首自西湖達於二十五里塘河自拱辰水門入遶城東經勝安橋過安戌水門西出會淡塘河宋元間縣東有賦亭驛舟楫往來元末移驛長安併作水驛自此河漸堙塞後因市房稠密始而架閣後漸填砌石岸僣塞官河城水不通嘉靖間令蔡完稍為開濬經今百餘年泥沙壅塞地脈阻絶今力行開濬興復舊制使城市之水瀠洄流遶工始於順治十年十月甫越月而告成〉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開濬自拱辰門起至安戍門止可通舟楫
淡塘河 在縣西北二百歩其派自錢塘來東抵縣城壕西則堙塞北通運塘河
二十五里塘河 自拱辰水門透西南二十五里會於運河而達長安壩宋史河渠志淳熙二年兩浙漕臣趙磻老言長安牐至許村一帶漕河淺澁請出錢米發兩岸人戸出力開濬從之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重濬〈許三禮濬河記余癸丑冬抄來牧海昌適值河流淺涸舟楫難施未幾告竭詢及里中父老僉曰寧處省會之東地獨髙阜河道淺狹旱易乾澇易溢民間苦此甚久乙卯冬躬率分委萃力鳩工自宣徳門外開起東至袁花北至郭溪止丙辰秋又開自拱辰門起北至長安西至許村止民情鼓舞告厥成功今積雨不灾久旱不涸由是溯中塘窮六十里河源相薛家壩址開其壅塞轉西安戍門外淡塘又轉拱辰門外官河至髙家筧竟不知瀠洄於何所云訪之當年瓦石堰髙家筧舊有雲洞故跡今則移建鄭家筧下距河底三尺淺則存溢則出得達下河繞宣徳門仍歸袁花以見河源通塞之故俾将來有以考述故誌之康熙十五年八月記陳敱永開河丈尺碑我寧地髙河狹天稍亢陽則隴畝難溉旱魃肆虐河底成塗許邑侯屬黎元而告之曰邑内頻荒苦無蓄水俟農隙而濬深之先開城壕廣二丈四尺深一丈二尺次及硤石塘自附城至郭店約九里廣二丈四尺深一丈二尺自郭店往西至朱家橋又五里廣三丈深一丈二尺自郭店北至斜橋計十里濶三丈深一丈二尺次濬袁花塘至洄水橋遥二十里仍廣二丈四尺或三丈深一丈二尺徐及硤川袁花鎮河去汙積復舊道一月之内侯自督理天不雨雪民皆子來不彌月爰告厥成迄丙辰丁巳兩年夏秋之交雨暘不時而田禾豐稔咸侯之徳也又開新塘三條自郭店至斜橋自斜橋徂西至萬興橋半屬石門縣自郭店徂東至洄水橋天衢坦易其利溥哉爰請立碑刋定丈尺庶後則而傚之其利萬年矣〉雍正五年廵撫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杭防同知李飛鯤動給邑紳陳邦彦捐輸銀重濬自鎮海門外弔橋起直抵長安鎮迤西至施家堰仁和縣界止
六十里塘河 在縣東西湖水從仁和至海寧繞城南而東抵黄灣為六十里塘河至此而上河之水與下河會積漸淤塞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秦嘉系開浚鹽艘民舟往來咸利
康熙五十七年廵撫朱軾復加開濬
硤石鎮市河 在縣東北六十里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開濬自宣徳門外起至郭溪止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重濬自宣徳門外弔橋起由郭店至北施家橋止
袁花塘河 在縣東五十里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開濬自宣徳門外起東至袁花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重濬自春熙門外起由教塲橋至東新倉港止
淡塘〈在縣西北二百歩宋嘉定間築今河為沙塞其南之半橋道可識〉 鹹塘〈在縣西南一里與淡塘相對〉 二十五里塘〈在縣西北長二十五里由縣達長安鎮宋紹熙九年令陳恕募民築岸廣三丈髙三尺甃以石人號甘棠隄〉 運塘〈自荘婆堰北石門縣界牌起至許村西至仁和縣界三十餘里〉 新江塘〈在縣東北十里〉 洛塘〈在縣北長四十里〉 袁花塘〈在縣東長六十里〉 新塘〈即備塘在縣東自天妃廟東抵黄山長五十里〉 六十里塘〈在縣東黄灣長六十里〉
黄家堰〈在縣西五十里〉 通浦堰〈俗呼衝浦堰在縣西北五里〉 李六堰〈在縣東五里〉 凌家堰〈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莫家堰〈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水没堰〈在郭店西二十里〉 瓦石堰〈在縣東北里半堰東有劉郎堰今廢〉莊婆堰〈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大間有化主建石橋於上長四十丈其堰開而不閉〉
〈以通太湖之水大利於民至正初庸田司復置堰設車注之具六年以不便民復開後改為橋〉長安舊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長安鎮宋熙寧元年詔杭長安堰監護使臣以管斡河塘繫衘常同所屬令佐巡視修固以時啟閉〉 長安新堰〈在長安鎮長安乃舟車往來南北衝要之地舊有堰車上下船官使不便而商民之舟多留者元至正七年松江上海縣民韓日升李克復捐財買地置堰而於舊堰之西為壩車船州判官吕呼圖克岱爾董役有成堰旁鄰民周姓者亦以附近田三畝拓之由是堰益増廣至今兩為民便〉
張飛壩 楊灣壩 上圩壩 張宅壩 葉公壩〈俱在西北區〉 楊公壩〈在東南區〉 蔓藤壩〈在二十二都十三啚〉 南鍾壩〈在二十二都四啚東屬海寧西接桐鄉後填塞〉
〈國朝順治二年廵撫蕭起元復行修築康熙十四年居民呈請修壩廵撫陳秉直委杭嘉两知府確勘修
築〉
長安三閘〈在長安鎮相傳始於唐宋紹聖間鮑提刑累沙羅木為之重置斗門二後壊於兵火八年呉運使請易以石埭紹熙二年張提舉重修自下閘九十餘歩至中閘又八十餘歩至上閘蓋由杭而西水益走下故置閘以限之崇寧二年有㫖易閘旁民田以濬兩澳環以隄上澳九十八畝下澳百三十二畝水多則蓄於兩澳旱則決以注閘入元閘廢兩澳為民所侵至正十年庸田使司汪僉事命本州達嚕噶齊丹珠爾知州張光祖修三閘以栢木為之上置鐵環遇旱則閉水則開焉明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 許村閘〈在許村莫詳所始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 寺涇閘 姚沈閘 范沈閘 石家閘 石家筧閘洪範閘 王家筧閘〈明水利僉事伍因見筧筒壅塞設此石閘共七處自〉
〈拱辰門外運河一帶至臨平以蓄上河之水民甚利賴是為伍公七閘今閘址尚存〉 沈木閘 黄灣閘〈今廢〉
濮家陡門 朱家陡門 俞家陡門 馮家陡門黄仲二筧 尹千二筧 沈千六筧 鄔馬涇筧瑞谷筧 徳洋涇筧 朱涇筧 寺涇筧 蔡沈筧 姚沈筧 丁沈筧 萬沈筧 梁廣筧〈又名為國閘〉 嚴太師筧 周徐筧 方姚筧 馮馬筧戈家筧 石家筧 毛家筧 王家筧 尹家筧鄭家筧 郭馬筧〈俱在運河塘自北門至長安鎮袤延二十五里相傳昔有〉
〈戚夫人過此見河南一帶窪下屢為水害不能耕種教以木板為筒於運河之底透出下塘水澇則洩旱則閉其名曰筧大為民便有司設筧戸常令按視修治天順間杭州知府胡濬以海寧諸堰閘塘筧嵗久圯塞躬為督治弛張損益各中其度〉 湯家筧〈在六十里塘〉 髙家筧 向家筧 蔡家筧 萬家筧 周經筧 沈家短筧 何八筧 朱八三筧 起玘筧 陸家筧 呉涇筧 惠因庄筧 郭菴短筧〈以上雜筧附録〉富陽縣
慶春河 在東門内富陽縣志縣壕東至觀山西至莧浦置陡門二宋宣和四年縣令呉仿開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朱永盛開濬東門一帶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富陽知縣朱永齡開濬城内并北門外一帶河道城外西北建壩閘一座以蓄潮水
富春江 在縣南即浙江之上流
陽陂湖 在縣北十里周十六里六十四歩溉田萬畝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二年令郝�開富陽縣志明洪武二十六年知縣盧仁丈量湖面計六百三十五畝則民地科税嗣後以湖屬官蠲免科税民多請佃沿隄湖為蕩取芙蓉菱芡以種之瀦水畜魚後因兵變隄為捕魚者所決湖遂涸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徐啟業委縣丞趙崧修築仍得溉田民不苦旱二十二年知縣錢晉錫重修濬〈馬翀陽陂湖隄閘記吾里有陽陂湖者唐貞觀間邑令郝�所開以蓄水也并造東西兩閘延袤六里許其水溉田萬餘頃登封間邑令李濬以水不障則難積乃為之築隄貞元間鄭杲以隄不髙則易瀉又為之増益馬由是嵗雖旱不為患明初邑令盧仁丈其中之淤者六百餘畝民多請佃今所謂湖田是也里人以害稼力爭乃蓄水如故嗣後數百年來遇旱輙涸嵗月既久漸成汚萊余目擊而心傷之康熙五年偕邵子旭如請於邑令徐侯啟業詳憲委邑丞趙崧勘隄之形勢而修焉度田宅役逺者計畝輸值近者出工挑濬漏者塞之低者増之缺者培之余不敢憚勞躬親勸督不閱月而告竣自後隄既堅固湖水滿盈旱不為灾田成膏腴時有佔為己業者徐侯報憲給示勒石禁止并放水捕魚之害今又二十年向之塞者増者培者傾圯如故東西兩閘或坍或漏雖暫修葺終非經久之䇿乙丑春余以其事達於今令錢侯侯單騎詣湖上周行相視呼旁湖之父老諭以修之之法閘低者加之使髙隄狹者築之使廣湖淺者濬之使深佃户出工産户輸值計畝不足則設法捐助速奏厥成且請命近湖之老成者管攝隄閘防盗水遏畜踐詳示佔佃而永禁之時康熙乙丑孟夏記〉
湧泉湖 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四百餘畝
小謝湖 在縣南二十里大江之隂溉田二千餘畝烏狗塘〈在縣北十五里臨湖村又名無垢明嘉靖六年里民何�捐田一畝塘二口銀三十兩重修堰澳灌田二千七百餘畝〉 清慈塘〈在縣北十五里臨湖村〉 木𤓰塘〈在臨湖村〉 朱林塘〈在春明里里人孫彦等修〉 宋家塘〈在縣北三十里白昇村明洪武二十七年監生王敏等築〉 施家塘〈在縣西十五里靈泉南山下洪武二十六年官築〉 五姑塘〈在麗景村洪武二十六年官築〉 陽陂塘〈在臨湖村〉
呉公隄〈即春江隄在縣南臨江自莧浦至觀山三百餘丈唐登封元年令李濬築以捍水患貞元七年令鄭杲又増修之嵗久隄圮明正統四年知縣呉堂重築民獲安居感其徳遂以名隄陳觀呉公隄記富春居杭上流背山面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上接衢婺睦歙諸水㑹流每天風悍濤奔潰激射號為險絶矧自觀山起至莧浦橋止東西三百餘丈適當邑城之南其捍潮禦浪惟築堤為可備前代興廢未暇究論自唐萬嵗登封六年縣令李濬所築者去舊城一百歩許迄令數百餘嵗而雨洗風淘隄因以壊漸逼城居為患不小民日以憂宣徳乙卯侯始來治兹邑顧兹頽圯慨然興懐乃請於上官得允㑹嵗歉未遑也正統四年秋榖既登遂專力修築經始於是年十月八日率父老遍厯江滸驗里分肥瘠限以丈尺多寡得使人平力均於是夫匠雲集樁石山積復親授方畧定立三級下承以樁上疊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閲月厥工告成上堅下固儼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以侯姓易隄之名復徵予記云〉 偃虹隄〈在縣北三十里岔口前溪流深闊水潦病渉國朝康熙二十年里人邵士荘築長亘里許状如偃虹故名〉
凌皓堰 楊横堰〈俱在春明里〉 陶溪堰 杜公堰〈一名松元堰〉 長泉堰 陳塘堰〈俱在安辰里〉 東泰堰〈即姚婆堰〉黄山堰 黄鶯堰 潭堰 松山堰 青山堰〈俱在長夀里〉 後歩堰 大公堰 梓堰 風溪堰 朱壩堰 應墓堰〈又名應家堰〉 涌泉堰〈俗名滴泉堰〉 青山堰 石嶺堰〈俱在白昇里〉 汪家堰 白洋堰〈俱在開化里〉涌泉湖堰 烏枝堰 閘堰 大山堰 馬山
下堰〈今名唐山堰俱在惠愛里右烏枝四堰曰烏枝曰閘曰大山曰馬山下其水一自湖南山而南流一自臨湖村而西下遞南者恐其奔迅而無防則障以烏枝堰自東者浸滛幾十里又懼長流而不返也故築大山馬山下二堰以遏其東奔之勢田禾資四堰之水利者不下二千畝惟馬山下堰最下又加以山泉然一隄不足以捍二水明萬厯時知縣喻効龍督令業戸馬貴等修築馬山下堰堅 髙厚而田禾 恙矣〉 麻車堰〈在臨湖里以上諸堰皆江陽田所賴〉 普濟堰〈溉新橋坂田二千七百餘畝在馴雉里開化邵嘉捐貲築邵嘉普濟堰記富春北郭十里過上新橋至大坂田将萬頃居民耕耨其中無深濶大溪以資灌溉所恃築為堰焉澇則洩旱則蓄嵗不為灾此普濟堰所宜築也堰據泉塘坂東其水一自開化白昇南流一自臨湖周公塢東下水勢洶洶頗易盈涸溢則下田均没決則髙田盡槁明嘉靖初里民何�等捐資修砌成小堰享其利者百餘年厯久圯裂余每過此惻焉爰集匠氏即於小堰下流輦山石溝澗壑為費若干緡出自獨任而壅者疏淺者浚傾者層而甓缺者甃而補卓然以立湛然以深名曰普濟蓋所溉廣也厚凡三百尺髙二十尺上濶百二十尺下濶百五十尺猶念善始者必期善終更募居民嵗時經理置田若干畝充工食備補葺於以綿嵗月而防暴漲工既竣父老集而環觀焉咸謂普濟之利靡有窮也〉徐埭堰 彈堰〈俱在馴雉里〉 長泉堰〈在祥風里以上諸堰皆江〉
〈右田所賴〉 武婆堰〈又名武溪堰〉 横河堰 店弄堰 河塘堰 罟山潘堰〈俱在麗景里〉 青山堰 塔堰 大堰 戴家堰 屠家堰 小横堰 横堰 張家堰 石堰 裘堰 舊楊堰 路堰 月程堰潘塘堰 甲堰 瓦竈堰 人盤堰 孫魚堰東枝堰 下路堰 石佛堰 上枝堰 前溪堰〈俱在大源里〉 塘子堰 重塘堰〈一里兩見〉 黄毛堰〈俱在望仙里〉 謝塘堰 閬塘堰 西了堰 浦裏堰 上壩堰 小謝胡堰 下壩堰〈俱在江隂里以上諸堰皆江隂田所賴〉白石堰〈在慶護里〉 羅漢堰〈在感化里〉 横泥堰〈在縣東十餘里〉
〈舊因水壊明永樂九年知縣王必寧建言修築〉
笋壩〈在慶護里〉 横溪壩〈在儀鳳里〉 臧村壩 梅川壩 梅樣壩〈在棲鶴里〉 桑壩〈俗名棗壩〉 寺壩〈俱在祥鳳里〉 安禾壩支下壩〈俱在善政里〉 湖山砩〈在善政里中約廣二里波光蕩漾出自天〉
〈成有灌溉之利無疏鑿之勞此水利之最渥者也去湖三里有長川湖嶺在其左陸石坎在其右南抵黄天宕北至大佛山源流浩浩故厚築安禾支下壩以殺水勢共溉田一千餘畝苐安禾之壩無虞惟支下壩久為積水所壊明萬厯時令喻效龍親詣本所督令得水之民量田出費捐助無礙官帑下砌以石上築以土遂免旱澇之患〉
徐岱閘〈在惠愛里〉 塔堰閘〈詳見塔堰〉 孫浦閘〈在太平望仙二里〉胡公閘〈在縣南臨江明天順間杭州知府胡濬置〉
餘杭縣
南渠河 在縣南一里
餘杭塘河 在縣東南三里〈詳見錢塘〉
南上湖 在縣南五里塘髙一丈四尺上下各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二里二十八歩與下湖相接
南下湖 在縣西二里塘髙一丈四尺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四里一百八十一歩水經注縣後谿南大塘陳渾立以防水在後漢熹平二年〈咸淳臨安志陳渾開湖溉公私田一千餘頃〉唐書地理志寳厯中令歸珧因陳渾故迹置又築甬道通西北大路髙廣徑直百餘里行旅無山水之患咸淳臨安志熙寧中因水衝激㟁漸低紹聖中縣令李元弼率民築増三尺州又差捍江兵士及濠寨官助之塘漏則以藁為箔捍護慶厯以後不復修治遂致堙塞又南湖東南嶽廟側有石櫺橋五畝塍二處皆陳渾遺蹟昔湖水深低則引兩湖之水由此入安樂鄉其塍上下各濶丈餘後湖堙塞民侵湖成田梅月連雨必苦大浸欲其快於流洩於是塍與橋弗修宣和中知縣江袠躬訪利害紹復前蹟〈陳無玷開湖記苕水發源天目經兩郡六邑以入於具區六邑者二當天目之麓山隘地髙水經三邑處其下流水勢奔放不可為力餘杭界其間襟帶山川地勢平徹當苕水之衝洪流嵗常一再至久雨或數至倐忽瀰漫髙處二丈許然不三日輒平其為患雖亟除而難卒以禦也故隄防之設比他邑為重餘杭之人視水如寇盜隄防如城郭旁郡視餘杭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東漢熹平中陳公為是邑始築南湖以為水瀦並溪者曰南下湖環三十四里並山者曰南上湖環三十三里洪流從髙赴卑其勢悍甚得所謂石門函者則折而滙於湖既就寛平其暴必殺溪流紆餘徐引而東湖之水洩於南渠河河流而東接東溪五福渠之水以入於呉興其派别而北者為黄母港十二里與苕溪㑹於其㑹處節以石埭曰西函溪流方漲則閉以固東鄉之田竢其稍落則啟函以走渠港之潦下田函乾水不儲浸若旱暵亦開函以灌溉膏腴千頃餘無水旱號為沃壤衣食萬室出賦輸公無慮萬斛而計其為旁利又倍蓰也其為塘㟁規模甚工得周官善防之意厯年寖逺溪湖皆髙隄堰傾圮水或逆行漂没廬舍西函既自疎罅守者貪賂竊開以度舟水因大至官趨救目前遽塞之以弭患自函之塞十嵗九潦民日以困土脈沮洳殆成棄地今大夫江公以宣和四年來臨此民屬兵火之餘眎民瘠甚為之惻然思所以振之者徧諏耆老得溪湖利病甚詳民以厭患於闕防來告大夫乃以是年冬度工賦事民歡趨之始闕西函次五畝塍次縁湖之㟁當溪之衝者曰紫陽灘尹家塘次護郊之隄曰中隔塘次縁溪之㟁當西函之左右者西踰明星瀆東接廟灣之塘次上湖可洩者渠河受水處曰石櫺橋次縁溪之㟁當石門之左者曰閑林塘南㟁皆全矣凡北㟁之塘與南對修西北之外曰五里塘西山之横隴當溪之衝者曰龜邊塘及東鄉之外盡十四壩之塘一皆圓治於是決渠之岸無偏强之患其下流逺近與錢塘接境之田犬牙綺錯而塘在吾邑者曰廟灣曰許家壩曰菱蕩曰塘口曰蜃潭曰化灣與其西岸石瀨曹橋之間十餘壩之岸亦皆増葺凡隄防之設西函最為鉅大夫躬勸相撫循之以迄役凡函之制堅厚精密經始十二月甲寅落成於明年三月己巳其髙七其厚一百三十丈兩涯横敞其中開閉處小陿從陿度敞去相尋有半加膚寸焉故石之工九百九十役庸萬有六千三百用緡錢四十三萬皆函之氓計畝樂輸足用無贏不愆於素自餘隄防由東塘而上分委邑佐董之各因其地之民故役不勞而功並集由廟灣而下則因其塘長而語之靡不聽令併力以趨洎成如期若五畝塍者他時蓋為防今不盡復水無所趨齧中隔塘闕為城邑病故今五畝塍之制其髙下僅可隱人其長止四百九十五尺其北田岸漸髙屬於山足者凡五百尺下於塍尺許皆空不築湖水過五尺則般塍北空處以流過六尺則般塍以流水之留塍下止五尺溪流平則五尺之水復自石門函還納於溪西湖水般塍者勢緩不為東郡及南渠河病無玷承公命直書其事俾後有考宣和五年四月朔記〉萬厯杭州府志紹熙甲寅畿漕黄黼重修〈徐安國重修南湖塘記紹熙五年秋八月霖潦不止洪發天目諸山倐忽水髙二丈許衝決塘岸百餘所漂沒室屋千五百餘家適侍御黄公黼弭節畿漕悼湖塘之廢重為三州六邑之害鋭意興復力請於上取棄地於馬監發陳粟於豐儲出錢幣於漕庫闗器用於殿司揆時庀徒悉募饑民羸者以畚壯者以築日役數千人所活甚衆填築敗岸幫廣舊隄列木以捍基編竹以簣土増髙既隆於舊横敞復袤於前環視上下兩湖數十里間如連岡之隱起堅壁之横亘邑既籍定民可耕殖復以溪塘環繞一邑補治如初獨閑林塘附湖當溪水之衝隨築隨隳迺去其激水之平陸以實敗岸之罅隙沿舊隄幫築其址益厚綿五十餘丈工以夫計二十萬四千二百二十有四錢以緡計二萬八千二百九十有二米以石計六千六百一十有六經始以是年十月九日至慶元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訖事邑令周章董工役簿吕大勲主錢榖丞鄭昌時徐夀卿尉胡輔之佐其事漕屬李耆明葉時兼護之始終盡瘁焉〉嘉靖浙江通志元至正十三年餘杭尹常野先増築南湖塘又増築縣西官塘十八里成化杭州府志明永樂二年戸部尚書夏元吉増築濶厚以防水患萬厯杭州府志正徳十三年十二月提督蘇杭水利河道工部郎中朱袞築南湖餘杭縣志萬厯三十七年重濬竪碑八座以三官廟為東界下鳳山為南界鱔魚港為西界石凉亭為北界東嶽廟為東南界三賢祠為東北界荒蕩為西南界石門橋為西北界湖中築十字長隄隄上蒔桑萬株一便固隄一便召佃充五年一小濬十年一大濬之需仍於溪旁築塘二以固隄防湖隄内設閘二以節崩漏設壩二以防衝齧四隅各設夫二以察損壊規制可垂久逺〈戴日强濬湖築塘説南湖為豪民肆佔不能受水横潰衝決塘隄傾坍萬厯三十六七年間洪水漂流時錢塘聶公擊目慘心慨然擘畫申當道建議濬復南湖鳩工經費議論鑿鑿上疏以没入貂翼銀四萬餘金動四萬衆民力而湖工興築㑹聶公行取繼雲間楊公董其事日强受命來令此土適丁其時乃率僚佐督部役蚤夜經營塞者通之淤者平之缺者補之坍者填之用民之力以濬湖土運湖之土以培湖塘三年告成湖身周圍三十餘里湖塘髙四丈濶五丈視昔之塘三倍之湖之設以分溪之流也溪身平陂惟賴南北兩岸塘隄挾持水始安瀾順流而下無旁溢之患蓋湖者溪之吐納湖不濬則溪水以無分而為害塘者溪之闗闌塘不築則溪水以四分而為害北塘毁餘邑十六壩首被之浸潰於仁和徳清而呉興受其害南塘毁餘邑靈源章鄭諸鄉首被之浸潰於錢塘崇徳而嘉禾受其害明乎三郡之利在濬湖之深築塘之固矣且其沿溪兩岸上自臨安下抵錢塘延袤五十餘里鱗次二十四塘中置瀽洞斗門以備蓄洩而瓦窑鳳儀月灣响山土橋諸塘相繼營築今湖工告成諸塘安堵東南半壁實嘉賴之爰為圖説以備考覽金學曾南湖告成記南湖漢陳渾因大禹迹為之縱横一萬三千七百畝後堙塞唐寳厯間歸珧修之宋崇寧末楊時又修之三賢皆載祀典天目諸山之水注入南湖其下流杭嘉湖三郡受之瀦積以緩其衝潰暵旱時引溉溝塍咸被其澤數百年來稱東南一大利藪嘉靖初侍御傅公始清復亦僅還湖八千一百六十畝嵗戊申水利大叅王公偕錢塘令聶君上其事中丞髙公直指鄭公咸以興湖為急務相度湖勢除髙田七百四十畝以補軍屯以召民佃其他盡斥為湖竪界石八座築十字隄蒔桑以充濬需築塘設閘以三十七年十一月鳩工三十八年十二月竣役是役也綜理則錢塘令聶君心湯楊君萬里餘杭令戴君日强分委則錢塘丞熊日忠富陽丞鄭舜卿餘杭尉陳時嘉均著勞績云〉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宋士吉於滾壩上襄更築輔壩廣袤髙下與滾壩等〈宋士吉増南湖五畝塍輔壩記南湖上下各三十餘里能水有所瀦亦有所演以節宣其流以有五畝塍滾壩故父老謂余言壩甚廣袤而髙下畫一有尺寸不可踰者蓋壩砥洶湧於下趨似宜髙然稍髙則東南有徐流之利西北受泛溢之灾矣引洪流於上洩似宜低然稍低則西北獲安瀾之居東南被衝激之害矣乃兹壩之準也酌其高下量其盈縮使水來有所瀦瀦不至於溢去有所流流不至於湧如璇璣玉衡累黍不差每春夏水漲時驗之良然士吉受任以來講求邑中水利因見滾壩木漸以朽石漸以圯土之勢漸以頽則壩之力漸以薄徒培修之無益也欲計萬全其惟於滾壩上襄更築輔壩乎因詳請於撫臺朱公報可遂督同水利官沈元斌及縣丞王家善典史馬應舉倡南鄉十八都民飭財鳩工尚義者以次樂助是役也經始於康熙元年十月告成於次年夏五月凡木石費千金人工以萬計竪木必深壘石必堅積土必厚其廣袤髙下一與滾壩等滾壩既修輔壩増築二壩相依百年鞏固矣蓋南湖為分溪水而濬滾壩為節湖水而達輔壩又以護滾壩而増因畧紀其始末以貽後之盡心水利者〉十年九月廵撫范承謨酌濬南湖委杭州知府嵇宗孟㑹同仁錢徳清分土分工本縣知縣張思齊晝夜監督開濬閲三月告成
北湖 在縣北五里塘髙一丈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唐書地理志寳厯中令歸珧開溉田四千餘頃
查湖 在縣北三十五里溉田甚廣塘髙一丈二尺上廣一丈七尺下濶二丈二尺
南湖塘〈在縣南三里欽徳鄉文山界自望湖亭至岳廟前舊名尹家塘〉 南湖草塘〈在縣南三里招徳鄉舊名天塘〉 北湖塘〈在縣北八里郎王界〉 查湖塘閑林塘〈在縣西號魚行塘〉 石門塘 中隔塘〈並在招徳鄉〉樓東塘〈號月塘灣〉 碧塘頭〈接錢塘界〉 和尚壩塘 東塘〈接寺中壩塘〉 聞壩塘 化灣壩塘 下湖塘 西海塘 義林壩塘 郭家壩塘 里新壩塘〈並在安樂鄉〉項家塘〈在縣南二里淨土寺側〉 塍湖塘〈即純湖塘在同化鄉〉 謝
家塘〈在縣西北五里郎王界同化鄉〉 錢家埠塘〈在縣東八里碧塘頭〉 舖路官塘〈在縣東三里招徳鄉至錢塘界以上俱古之所有今每年加築廣厚隄防水患〉瀆塘〈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和尚壩塘〉 下陡門塘〈在縣北十二里仙澤界並同化鄉〉 鎮前等塘〈在縣北一十七里〉 喻家塘〈在縣北一十八里〉洪髙白社塘〈在縣北二十里〉 邊溪塘〈在縣北二十二里並在孝行鄉〉後岸塘 上母塘〈並在縣北二十八里〉 茭溪塘〈在縣北三十五里並長安鄉〉 溪西北夾塘〈在縣東一十里免函界〉 免函塘〈在縣東一十五里係西函斗門塘〉 鳳儀塘〈在縣東半里苕溪南岸自通濟橋東至錢家埠塘〉西門塘〈在縣西半里苕溪北岸自總舖至龜邊塘舊名五里塘〉 廟灣瓦
窰塘〈在縣西二里苕溪南岸自石門塘至通濟橋以上俱明永樂二年戸部尚書夏原吉大理少卿袁復増築以防水患每年加修〉 新灣塘 月灣塘 响山塘土橋塘〈並明令戴日强修築陳禹謨重築瓦窰塘記萬厯三十七年戴侯來令邑諮訪〉
〈民瘼惟水患為最劇蓋苕之冇南湖主蓄洩分殺至於溪水約束全賴塘以隄防隄防不固患仍決裂上年新灣塘決矣未幾月灣塘又決矣瓦窰塘勢據上流天目直瀉之水正當注射塘勢單弱不支衝禦岌岌乎殆哉於是偕邑丞衛君暨耆老數十輩計塘之最險者三百九十丈次險五百一十丈議當下用樁石以固其基上培泥土以厚其勢侯捐俸六十金餘照新月二塘例委任於衛君君固楚人瀕於江素習治水法慨然以堅築自任於是擇老成精練之人以分佐之如督工則有金標採樁則有鄔羔蕭橋土工則有曹賢蔡應文喻森斵石則有周安文植潘相等至於錢糧收給則有郜業各殫心力以供趨赴而侯則日往一視精心以總覈而責成之起於萬厯三十九年之七月至次年十一月落成〉 塘塢塘〈在縣北二十五里後杳界〉 古城塘〈在縣北六十里古城界〉 雙清塘〈在縣北二十里〉 汼塢塘〈在縣北一十五里〉費野中嶺塘〈在縣北一十五里〉 龜邊塘〈俗呼龜鼈塘在縣西一十二里盛宅界〉 全塢塘 丁墓塘 五里塘 上湖壩塘苧山壩塘 沌湖壩塘〈並在同化鄉〉 鹿景塘 亭
子壩塘 六景塘 仇山大壩塘〈並在孝行鄉〉 插壩塘 陶村塘壩 姚湖塘壩 係湖壩塘 石瀨塘 陳家壩塘 祥壩塘塍 黄湖塘〈並在常熟鄉〉感塘 荘前壩塘 吳山壩塘 曹村壩塘 夾堰塘 前村倉畈壩塘〈並在長安鄉以上俱明洪武二十八年工部差辦事官王真等開挑瀦水〉
東郭堰〈在縣東三里南渠河上後漢縣令陳渾置堰廢已久今呼東程為堰下〉 曹村壩堰〈在縣北二十四里長安鄉舊市界即曹村塘〉 黄公堰〈在縣西北三十里孝行鄉進賢界〉 千秋堰〈在縣南二里唐㑹昌二年廢呉越王復置宋咸平中又廢景徳四年令章得一復置亦號新堰斗門政和中令孫延夀以陡門漲沙易於衝決築土以塞之邑人云縣之東南惟安樂一鄉地勢下而田畝廣常患天目湍水暴至故昔人開湖以殺水勢築塘隄以防泛溢又於溪南岸作大陡門二千秋堰陡門西函陡門小函二許家壩化函陡門是也溪水漲則下板以防水入溪水退壩中水髙則啟板以洩之旱則修千秋堰以遏溪流令水自陡門入南渠河以灌安樂鄉之田自縣至錢塘界溪流皆深濶不可為堰獨千秋堰有灘水淺可施人力陡門當安樂上流水勢亦順今既廢陡門則此堰亦廢〉
龍光斗門〈在縣北隅宋紹興三年左從事郎餘杭縣丞章籍建〉 義林圍陡門〈在安東鄉免函界〉 西函陡門 東橋陡門〈並在縣東十三里〉許家畈陡門〈在縣東十五里安樂鄉支港界〉 苧山畈上陡門苧山畈下陡門〈並在縣北十二里周化鄉仙澤界〉 喻家斗門〈在縣西北十里長熟鄉山後界〉 下山陡門 頓村陡門〈並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常熟鄉山前界〉 黄壩陡門 姚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三十里常熟鄉黄坑界以上陡門俱係前代建置修築瀦泄水勢以利田畝〉 黄家陡門〈在縣東北五里東塘界〉 鄭家陡門〈在縣北三里郎王界〉 寺中壩陡門〈在縣東北五里東塘界〉 班湖壩陡門〈在縣東八里東塘界〉 祥壩陡門〈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前界〉 中壩陡門 陳家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二十里黄坑界〉 插壩陡門 石瀨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後界〉 天竺陡門〈在縣西北五里盛宅界以上陡門俱於明洪武年間建置以防水患遇𩆍雨水漲則下函障隔水勢水退則啟函以泄渠港之潦徐沛復天竺陡門記天竺堰陡門不知創自何代引苕溪水入經子河抵蓮花橋東流與龍光陡門合流溉千畝膏澤萬家為餘邑一大榮衛龍光典守有人疏通若故而天竺為上流之衝易於淤塞自宋淳祐厯元泰定屢修屢湮至明正徳間邑侯喻公重濬民甚利之迄今又淤一遇旱澇稼穡卒痒今年夏秋間江公必暉以佐郡署篆屬邑時邑庠生朱朝相沈煥然邑民周澄等相與陳請謀復陡門故道公建白郡侯胡公既聞當道可之召附田居民照産出貲採石鳩工為永久計舊陡門凡二外者甃以石則増葺焉内者原用瓦筒通水故易傾則改築石函制如外其經流之處延袤數里湮者濬髙者剷侵佔者清理判部曹君子華朱沈二生各殫心力恪恭乃事始於七月中旬落成於九月初吉又設編役以時啟閉旱澇有備云〉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張思齊捐貲改築天竺陡門以井字式為八字式以便啟閉復開濬港導引溪流入
溉田畝民利賴之〉
臨安縣
錦溪 在縣南一里流至縣東獨山潭與南溪合流至餘杭縣名苕溪
〈謹按臨邑諸溪發源於衆山合流於苕溪故諸溪之名詳見山川兹不具載然地髙水瀉易於涸竭惟設塘堰以備蓄洩時啟閉以資灌溉定例堰開於四月朔閉於九月朔舟筏轉輸必以其時凡以為溉田之計者至矣〉
湖塘〈在縣西一百五十歩谷昌鄉古築塘塍作行路今廢〉 項家塘〈在縣南三里凈土寺之側〉 呉諸塘〈在縣東四里〉 小塘〈在縣北五里以上宋元時築〉 夏家塘〈在縣東一十八里〉 青同灣塘 化桐塢塘 乾陂塘〈並在縣西五里〉 後墅塘〈在縣西八里〉 孫家塢塘〈在縣北八里並在國昌鄉〉 東泉塘〈在縣北一十八里〉 水鞠塘〈在縣北一十八里〉蝦蟇塢塘〈在縣北一十八里並在靈鳳鄉以上俱洪武二十七年及三十年間開挑築塘〉患塘〈在南北鄉萬厯間築塍百餘丈〉
上横堰 後郎堰 湖塘堰〈一名湖陶堰俱在永安鄉〉 黄沙堰西華堰 閬川堰〈俱在金岫鄉〉 洪堰 萬庾堰〈一名〉
〈胡家堰〉 五袴堰 竹林堰〈俱在衣錦鄉〉 乾堰 長橋堰 子堰 黒龍堰 長潭堰 下洪堰〈俱在國昌鄉自上横堰至此皆西鄉之堰〉 戴武堰 八畝堰 郜溪堰 倒畈堰 弼堰〈俱在金岫鄉〉 西溪堰 玉溪堰 青龍堰 青堰 大坂堰〈俱在辰隆鄉〉 馬堰 盛家堰新堰 弼堰 細田堰 江家堰 杜堰 八畝堰〈俱天目鄉〉 新溪堰 郎山堰 下郎堰 章家堰樊家堰 新堰 堂子堰 甘棠堰 子堰〈俱福〉
〈興鄉〉 鄭堰 巫山堰 横山堰 劉堰 上金下金堰 俞家堰 東山堰 徐家堰 蘭嶺堰魚躍堰 金鐘堰〈俱衣錦鄉〉 黒龍堰 筍嶺堰 蕭條堰 八畝堰 上掛下掛堰 琴山堰 積水堰 小堰 胡家堰 俞村堰 白塘新堰〈俱靈鳳鄉〉郜家堰〈在奉東鄉〉 金波堰〈在新西鄉〉 蘆堰 杜堰
奴堰 泥𤓰堰 寮堰 遼堰〈俱髙陸鄉〉 朴樹堰楊山堰 沃山堰 烏潭堰 龍口石堰 石堰龍門堰 東荘堰 烏獨堰 猴山堰〈俱慶雲鄉〉
後昌堰 大石堰 上下堰 為頭堰 猷溪堰〈俱髙陸鄉〉 麻窄堰 楊木堰 青山堰 郎家堰〈俱慶雲鄉〉 廟潭堰 九畝堰 竹殺堰〈俱山川鄉〉 五柳堰〈在國昌鄉〉 馬堰 濟川橋堰〈在辰隆鄉〉 鶚八堰〈在福興鄉〉桃花堰〈在大雲鄉〉 觀家堰〈在慶雲鄉〉
於潛縣
浮溪 在縣西二里源自天目山至縣郭七十里下入桐廬縣溉田五十三頃二十五畝
紫溪 在縣南三十里溉田四十三頃五十畝唐書地理志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又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咸淳臨安志深五尺濶二丈溪下有燕尾灘最為險患操舟者病焉紹熙間令邵文炳鑿去銛利之石其害遂息〈邵文炳興復水利記潛縣崇岡複嶺迴繚重迾水之發於山者六十有三源集而成溪一曰天日之源幽深峻極渟為龍淵三池釃流自北東横亘而少西經白塔為東溪其北曰眉山之源眉山而西曰千秋之源皆自宣城穿嶺而下過朱村併而為西溪三水奔湍滙於甲子岝㟧山之麓合流南注而為紫溪此其大源也餘皆止發於潛之境其來自近旋轉合附環邑左右勢傾而南下無以宿水溪行羣山間廣不能三十丈或束而約則纔數尋爾淺灘鳴瀨五日不雨田未病而溪涸矣昔人視其勢而約之以埭導其流以溉田葢莫推其所自後之私其利者稍増益之凡為大堰百四十有七所其細流為堰者又二百二十有三所山狹窮處溪流不逮亦疏鑿以為塘然而潛之地山居其六七窮谷之民尺寸所必爭無曠土平澤以廣其灌注凡為塘一十二所而已田事将興勸耕於郊視溪塘之遺跡而申農里之教令故大堰各立長董率共利之人察其決壊而増築之相𤱶畝之枯潤時其疏瀹而均注之先後有次第髙下有承接背約則有罰甚則有刑小堰各從民便使自為之或一家得專或衆有私約而不立之長増視其大小如其堰之政總之溉六鄉十二管之田凡四萬九千七百七十畝有竒非溪塘之所及止於此地之傾側山之重峴而不得盡其利也文炳求之邑而考宋中興之斷簡求之野而得開寳之遺書熟究之而事明叅覈之而圖具然後隨緩急之宜以次修復民用樂從咸即其舊聨比而籍載之為一論次以存其槩〉
〈謹按咸淳志曰潛邑環境皆山非澤國比由天目眉山千秋嶺而發者皆自北而南由獲柳蘆嶺而發者皆自西而東由横塘頂山而發者皆自東而西逶迤曲折至縣南七里始合而下紫溪西與唐山合而下至樂延乂合湖之源下至印渚滙於桐江邑中所藉以為命者塘堰是也陳善云余稽舊蹟踰七十堰幾四百塘亦數十今所存幾何叅考諸志異同不一兹據萬厯府志採入其舊志所載今已不存槩勿録〉
元豐塘〈在長安鄉宋元豐三年於潛令崔遹開為邑人利至今呼之為崔長官塘慶元間令邵文炳重浚邵文炳重開元豐塘序長安之鄉小嶺之下有塘曰元豐愚民盜塘而田經界既正不可復奪而塘之所存隱然成陸矣咨訪耆老求其故而疏闢之取田戸百二十家之夫以用其力給其食用凡三百有四闕而罷其廣百有四丈其深丈有五尺水由地中翕然泌涌如井之有源混混乎弗竭也於是别為三渠其東之深與塘底直覆以大石鑿方竇廣八寸許塘水自石竇旋轉而入於渠其西髙可五尺餘為第二渠如前之制又髙五尺累石為門於二渠之中斵石為板横亘其下又積石於水門之外釃三流以注之田植板幹以謹其閉縱小旱則啟其中之水門而縱之中旱則開其西大旱則開其東已泄而復閉逾三日則塘復盈宛轉無窮視他塘為最其水自地發非山源之所注老農目之以旋水既從其竇也旁行曲折於三流之分又不止今所灌之田而已夫天造地設待人而成百十有一年之間堙廢者再事之難成而易毁者𩔖如此不及今求以復之則他日又将不可考矣然猶慮其未幾而復壊也乃申以董齊之約擇其里之善事而可長者凡八人嵗一更之周而復始疏鑿之以時閉縱之以後先繕補之有備決毁之有防條畫具在使其守而弗失則塘之利庶乎其無窮也〉 樂平官塘〈在長安鄉元豐塘西令邵文炳築治邵文炳重築樂平官塘序去元豐而西里許地曰樂平畈受延湖之源而屬於大溪最為陡峻舊有官埭溉並溪之田僅千畝與所謂元豐塘者蓋相為表裏也山溜旁衝注埭墺奔洪暴漲壅沙以遏其上流溪源亦激射而埭乃隨壊民力不能致經久之利拱視而莫之救溪涸立待安於旱乾以倖蠲租而已今耆老咨嗟求以新之於是相與講成敗之故得利害之實乃伐石作址累石為髙横絶溪流厚丈有六尺長十有二丈髙與溪岸等列木作榥以護其旁使奔流不得齧射而震撼滿其上則平漫而駃之導渠自埭口南東而下渠之兩旁又釃為輔渠六分注均及由近而逺渠之所屬無不沾溉然決防之患始於蟻穴責之長以謹視嵗補而加勤豈惟樂平之田恃此以無憂上下用勸百四十七堰之規相為不朽則異時為政者之所當念也〉 清漣上塘〈去元豐塘五六里令邵文炳復興邵文炳清漣上塘序渡上濠溪而南為范家塢層山之麓細流所瀦曰清漣塘取其淵渟而凝碧也轉而名清蓮又止名為蓮蓋傳久而失之也塘之深丈餘東狹而西長南北相去畧等周廣九十有一丈累石而四圍之堅髙可以衛水山徑奔流亦不得而衝齧也塘之下鑿渠而深之東流為澳又北東而接於樂延樂延之地聚落延袤别為東西村其東專漣塘之利其西又有上塘亦名之以湖漣周廣視清漣塘而有加焉水自地中泉自發越與元豐塘亦畧相似别為二渠其一自塘之東經北而下其一自塘之西循村巷宛轉而北又旋而復西水之所及視東渠為頗逺二塘與元豐塘相望隔五六里許皆日就壅不足為旱乾之備而民亦無有告其上者人情可與樂成而怠於興作固應爾也今雖以次興復而雨暘時敘嵗適登稔竊懼民猶以為徒設而後日之不加修也則終廢而無以獲其利故復申其説以備告之〉 容塘 徐博家前塘 皂角塘 祐塘 温塘 徐太家前塘 浪後塘 墓後塘 余三家塘 徐五十一家前塘〈俱在豐國鄉〉景村塘〈在縣西三十里波亭前鄉〉 中門塘〈在縣南二十里〉 清源塘〈在縣南五里並在潛川前鄉〉 東塢塘〈在豐國前鄉〉 寺塢塘〈在潛川前鄉寺塢口〉 白蟮塢塘〈在潛川後鄉上豪坂〉 赤嶺塘〈在潛川後鄉赤嶺脚〉青塘〈在潛川後鄉青塘嶺〉 寺塢裏塘〈在潛川後鄉樂平畈〉 七坑
漸水坂塘〈在潛川後鄉七坑坂〉 漸水坂塘〈在長安前鄉七坑坂〉 大山坂塘〈在長安前鄉大山脚〉 桑午塘〈在長安前鄉桑午村〉 赤山脚塘〈在長安前鄉赤山脚〉
〈謹按自元豐塘至清源塘萬厯杭州府志僅載容塘中門塘二塘餘皆不載兹並録之以備考覈〉
烏金 黄嶺 大塢外頭 大塢口 灑源 何荘 溪西 觀堰〈俱在潛川後鄉〉 下鼓橋 羅湛灣 何干〈俱在維新前鄉〉 桃源泥後 太陽堰 徐村 湖潭 錢家方員 富王 昔口 髙婆堰〈俱在波亭前鄉〉南山 扶西堰 蘭〈俱在豐國後鄉〉 城後堰〈在潛〉
〈川前鄉自烏金至此皆西境之堰〉 滴水 陳干 化干 城門〈俱在維新前鄉〉 趙家 石山 龍潭 長干 新廟〈俱在維新後鄉〉 柴堰 甲子堰〈俱在波亭後鄉〉 觀政堰 浮溪堰 管堰〈俱在豐國鄉〉 青山〈在維新前鄉〉 眉山 埂子 長橋 前流 許村 亭子 婆羅 陪泥坎下 溪東 鳳亭 凌中 溪西凌捨〈俱在維新後鄉〉 洗馬 洪橋 昌升西落 長林堰〈俱在嘉徳前鄉〉 黄沙堰 沈堰
湧堰〈俱在嘉徳後鄉〉 泥黄堰 筲箕堰 巫山堰 田干堰 鶴堰 秋堰〈俱在波亭後鄉〉 陳堰 黄山堰郭西堰〈俱在坊郭〉 正青 浪堰 波眉堰 梅樹堰 烏勞堰 西坂堰 下盛堰 大河堰 小河堰〈俱在嘉徳後鄉〉 東闗堰〈在嘉徳前鄉自滴水至此皆北境之堰〉沙堰 亭子堰 毆口上堰 化口堰〈俱在豐國前鄉〉新橋 溪西 盛湖 泥黄 趙家盈堰 泥頭〈俱在豐國後鄉〉 牛毛 胡家堰
髙坎堰 曹家堰 楓樹 雲塢堰 羅家堰〈俱在豐國前鄉〉 泥塘 鳩吉堰 牛欄 黄泥烟口〈俱在潛川前鄉〉 牛塘 甎橋〈俱在潛川後鄉〉 孔堰 浮堰 堰 查堰 上施堰 下施堰余堰 榮堰 運堰 小堰 上徐家堰 周家 遷堰 烏堰 橋塢 郭寄堰 黄山上充塢 洪家塢〈俱在長安前鄉〉 青山〈在潛川後〉
〈鄉自沙堰至此皆東境之堰〉
新城縣
胡公渠 引新堰水注之堰去城八里水不能達明天順間郡守胡濬相度命築塔山堰開溪導流以入濠濠内地舊為民産邑人袁穟首捐地十餘畝為倡衆皆效之遂以其地鑿渠引水接通城河凡五里許負郭田不憂旱者五千畝民徳之名胡公渠崇禎辛未近城溝濠為居民侵塞令許徵芳勘視侵者復之塞者通之水注城隍如故
國朝康熙十年濠淤漸平知縣張瓚重濬
深浦 去縣南二十五里濶二十丈深淺無度潮水往來溉田五十頃
官塘〈在縣北五里城郭鄉官塘堰水溉田有九澳唐永淳元年開曰東山澳曰西山澳曰中澳曰朱家澳曰亭子澳曰丁路澳曰袁都宅澳曰真堰澳曰板澳宋慶元間縣令劉景修重濬元至元間令劉弼重開明洪武二十七年監生楊昶重修嘉靖間知縣袁澤加濬因塘塍沁泄乃築石立閘名袁公閘蓄水至今為利〉 裏塘〈在新登鄉〉 告山塢塘〈在折桂鄉〉 杜家塘〈在祥禽鄉〉 百丈官塘〈在太平鄉〉 母子嶺塘 柘州塘金家塢塘 汪瀨塘〈以上四塘俱在太平鄉〉 中塘〈在廣陵鄉〉東周塘〈一作東洲在七賢鄉〉 太師塢塘 袁家塘
惠洲塘 葉村塘〈以上四塘俱在七賢鄉〉 長盤塘〈在永昌鄉〉古溪塘 麻車塘〈俱在昌東鄉〉 髙塘 郎家荘塘〈俱在昌定鄉〉 蓮塘〈在縣南一十八里太平鄉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監生揚昶重修〉鐵母塘 湯家荘塘〈俱在昌西鄉此皆南境之塘〉
東齊堰 白石堰 師姑堰 羅堰 徐塢堰 慕珠堰 寺堰 萬堰 華堰 廟堰 蔡堰 馬堰 於堰 凌堰 仙人堰〈以上俱在南新鄉〉 石堰麻基堰 羅堰 長潭堰 萬堰 何堰 古城堰 施堰 阮堰 潘堰 桐樹嶺堰〈以上俱在寜善鄉〉駱堰 桑堰 槎坑堰 阮堰 施堰 唐湖
堰 溪西堰 青山頭堰 弓家堰 下横溪堰潘家山下堰 菖蒲堰 錢畈堰 拓頭堰
天家堰 孫澤堰 十畝堰〈以上俱在廣陵鄉〉 煉溪堰查村堰〈舊名查家堰後圯〉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張瓚重修〉 火堰 胥口堰 金鷄堰 袁村堰 金慈堰 塘裏堰 金家堰 横溪堰 碧東堰〈以上俱在新登鄉〉 木公堰 蘭堰 施家堰 白果堰 馬公山下堰 長蘭堰 寺前堰 馬公塘堰 麻車頭堰 麻車橋堰〈以上俱在七賢鄉〉 牛堰〈廢〉 潘堰 楊家堰 何蘆堰 卸堰 沙堰丁家堰 赤松堰 陳堰 新堰〈以上俱在折桂鄉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監生楊昶開築〉 後凹堰 芝林堰〈一作知臨洪武二十七年開築〉 上珠堰 曜堰 仙人堰〈以上俱在南安鄉〉 劉公堰〈在縣西五里魚池山下祥禽鄉永樂十年知縣劉秉開築南至紹澤北至官塘五里橋溉田千餘畝〉 直堰〈在折桂鄉自東齊堰至此皆西境之堰〉 童家堰 黄現堰 東洲堰〈俱在東洲鄉〉 天桂堰〈在天桂山下七賢鄉明萬厯元年侍郎方亷捐貲偕得水人戸建築石堰一十四丈有竒灌田數百餘畝〉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張瓚重修〉 董公堰 青山堰 髙堰 汪家堰 木倉堰 糖餅堰 周家堰 塘塢堰 何家堰〈以上俱在永昌鄉〉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張瓚重修〉 包奏堰 新堰〈俱在縣北八里唐永淳間太師杜稜創置疏導而注之城濠嵗旱則均之田畝宋慶元二年邑令劉景修重修水潦輒壊元至元二十四年縣尹劉弼視度地宜於是編木累石髙塍堅壩慮春漲之湍悍洶湧則壅其流而堰不支也乃隆其兩旁窪其中流以抑其浩蕩之勢慮水溢出噴薄久則陷其趾而塍不固也乃聯木為牌置之下堰以殺其勢堰既成而溝尚壅塞前邑丞張世榮嘗開許村一溝縣尹劉公召其鄉老使之依山鑿渠疏通水道一自堰下流至沙塾邊東流入於許村西流入於杜墓坂一自聞家山下承田内堰至鳳翥橋東流入於周家埭以至呉公埭遂及小荘坂西流入於官塘坂與朱家澳合至白塔坂遂及城下〉 松溪堰 袁家堰 雙港堰〈以上俱在昌東鄉〉神仙堰 桐坑堰〈俱在昌定鄉〉 潘家堰〈在昌西鄉自童家堰至此皆東境之堰〉 塔山堰〈即胡衙壩在縣西二里明天順間知府胡濬因附郭田旱澇無備委醫學訓科方鏞督理築壩鑿溝引水入城濠遶城東西至南門置閘放水由城東官溝抵鷄鳴山入溪民甚利之嵗久坍塌每遇夏旱費工累築水不能達且溝至袁家門前有小溪一帶水碓一輪其流徑衝城南背學宫反跳萬厯三年知縣温朝祚撤去水碓将小溪築塞使葛水歸一環抱學宫查承受堰水田派銀築壩注水入濠閘亦移就學左放水灌溉〉
〈國朝雍正七年署巡撫觀風整俗使蔡士𡵕委新城縣知縣羅爌修築永昌昌東昌定東洲七賢五鄉衝
坍堰壩〉
昌化縣
白獺湖 在縣西南一里横亘半里許
湖塘〈在縣東南五里〉 雲老大塘〈在縣南十里〉 泥皛波塘〈在縣東四里〉 赤源西塘〈在縣南十五里以上俱洪武二十九年工部差人材李榮等到縣開挑〉 朱源塘〈在縣西南十五里〉 梓口塘〈在縣東五里〉 泥浪塘〈在縣東南十五里以上俱在東境〉
前村堰〈在縣西七十五里〉 楊舒堰〈在縣西七十三里〉 王村堰〈在縣西七十九里〉 自堰〈在縣西二十里〉 北郊堰〈在縣西十八里〉 巨溪堰〈在縣西十七里〉 髙梨堰〈在縣西十里〉 白山堰〈在縣西七里〉下阮堰 東堰〈俱在縣南十五里〉 雲老堰 林村堰祝家堰〈俱在縣西四十八里〉 飛堰〈在縣西五十五里〉 劉家堰〈在縣西八十七里〉 嶺下堰〈在縣西三十六里〉 朱旱堰〈在縣西六十餘里〉後溪堰〈在縣西八十里自前村堰至此皆在西境〉 山干堰 朱儒
堰 禁頭堰〈在縣西五十五里〉 大陳堰〈在縣西六十五里〉 葛干堰〈在縣西四十三里〉 南岸堰〈在縣西三十八里〉 楊溪堰〈在縣西三十五里〉 頰口堰〈在縣西四十里〉 楊干堰 下茆堰〈在縣西三十三里〉 朱浪堰〈在縣西三十里〉 楊堰〈在縣南三十里〉 石鵬堰〈在縣西三十二里〉 無他堰〈在縣西二十八里〉 郡干堰〈在縣西三十四里〉 細干堰〈在縣西二十二里〉 馬篠堰〈在縣南五十八里〉獅石堰〈在縣西六十里〉 龍塘堰〈在縣西六十里〉 楊村堰〈在縣西四十九里〉 髙頭堰 洲頭堰〈在縣西四十里〉 老軍堰〈在縣西五十一里〉 落子堰〈在縣西四十五里〉 雲溪堰〈在縣西四十五里〉蜃溪堰〈在縣西五十八里〉 峽村堰〈在縣南二十八里〉 官橋堰金村堰 秀下堰〈在縣南二十六里〉 伽溪堰〈在縣南十五里〉河清堰〈在縣南二十里〉 塘溪堰〈一作塘堰在縣南四十二里〉 杜
堰〈在縣南四十五里〉 楊溪堰 良和堰〈在縣南三十二里〉 角堰〈在縣南三十五里〉 住堰〈在縣南三十三里〉 潘干堰〈一作潘堰在縣南三十六里〉 石堰〈一作石壁堰在縣南二十二里〉 石岸堰〈在縣南二十里〉沈堰〈在縣南四十三里〉 廟堰 湍源小堰〈俱在縣南四十六里〉洪嶺堰〈在縣南四十八里〉 余村堰〈在縣南四十里〉 陳堰〈在縣〉
〈南三十八里〉 黄堰〈自山干堰至此皆南境之堰〉 六畝堰〈在縣西七十八里〉 酆茶堰〈在縣西八十五里〉 竹領堰〈一作竹山堰在縣西九十里〉奥村堰〈在縣西十三里〉 澞溪堰〈在縣東八里〉 梓口堰
〈在縣東五里自六畝堰而下至此皆在北境〉 石湖潭堰〈在縣西八里〉 岸堰〈在縣西六十二里〉 石壁灣堰〈在縣西五里〉
〈附戴經邦纂修水利記環昌之塘四本來無源因旱澇為盈涸茍深濬而固其隄則旱不竭而澇不溢殊稱便易苐灌田無幾耳若堰則利漙而功百倍焉如溪之西北諸堰自酆茶竹山獅石而下灌田三萬餘畝東南諸堰則洪嶺潘干澞溪石壁等處所灌亦以萬計民生國賦蓋其重哉兹荷撫院軫念移文郡縣令甿庶修築工成撰誌直欲興全浙之長利也苐昌之堰勢有二在山澗者長不過十數丈令堰長督同人戸鑿石堅砌使通溝洫不時補塞巵漏則成工易在大川深溪者延袤百餘丈方累石扞泄一遇山濤四出奔流衝激則飄石如蕩芥復夷而為灘為沙礫矣且平時商船往來每每折損隄築妨農事尤甚為民生慮者當令有田之家計畝出銀幾許堰長一一書簿募工為石堰髙若干尺長若干丈堅固若城塹則湍悍無虞也不則於近堰之所共置山一段畜篠備築屆春夏令貨船便帶土石以助修砌則不惟農工商賈兩利俱存且使隄不闕剪而上田塵下田龜拆之患可免矣戴弁條列水利文粤稽昌之水勢皆自西來水源因之大要則南條北條然又各有支流總名則曰溪周禮謂兩山之間有川焉是也姑以其大者言之其西北有六一發源於昱嶺東過頰口又東為巨溪又東滙為灣水潭南㑹於河橋一發源於蕨箕田經同山㑹於頰口一自寧國縣界經百丈麓入巨溪一自千頃山至箕山而入晩溪一自七里洞出塌水橋而俱入晚溪一發源於黄花闗逆流出長春橋而入於灣水潭其東南有五一發源於大明山東過龍鬚橋石鏡山㑹於河橋一過銅坑分為沈溪出章村而入於大溪一過銅坑分為貢源以入於大溪一過銅坑分為良溪而入於大溪二條之間雖南北分播不齊皆合流過小柳大柳經分水㑹桐江而入錢塘然由西而東形勢浸下利於田則作堰六十有五别作溝澮以引之即周禮所謂以防止水以遂均水其間冇官立之長者有私舉為首者皆所以率工修築然田之近溪者旱則上流可壅澇則下流可洩頗為民利乃若不成溪流者則旱澇無可恃昔人嘗因澤為塘者三皆屬於官一在朱源一在泥皛一在雲老各立長以遞領之此之謂以瀦蓄水亦周禮遺意也〉
浙江通志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