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海國圖志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北印度各國

《一統志》:巴勒提,在博洛爾南,痕都斯坦東與之接境,貢道由回部,漢唐罽賓近東地也(當為唐《西域記》之畢迦試國)群山近接,中有長河。有士伯特牝穆巴、克什米爾諸地(分兩部落,酋長默默帕爾及烏蘇完分統之。各有眾八千餘人,舊在葉爾羌貿易。乾隆二十五年內附)

《西域見聞錄》:克什米爾回子,一大國也(案:《宋史》曰迦濕彌勒國,元《經世地理圖》曰乞石迷耳,英夷地圖曰夾氏米裏,皆字異音同)。葉爾羌西南馬行六十餘日,可至其國。中隔一冰山,人畜至此,須土人駝牽而過,其險甚於木素達板。其人深目、高鼻、黃睛、多須,衣圓領窄袖,無發辮,飲食尤多禁忌,禮拜尤虔。語言強半可通,稱其君曰汗。所屬回眾,近百戶,城池周三十餘里。椿園氏曰:嘉峪關外多流沙,間有水泉沙石,兀突怪惡,不生草木,至克什米爾以西以南,時既清氵權,山川秀麗,別有天地矣。而溫都斯坦各國極熱,多雨,無霜雪,一切飛潛動植,與中國之閩廣無異,豈以其近海之故歟。人習工巧,製造詭異(案:此所雲克什彌爾之冰出即唐玄奘《西域記》北印度之大雪山也)

《皇清四裔考》曰:愛烏罕,在巴達克山西南,部落最大。漢書西逾蔥嶺,有北道,北道出大宛,南道出大月氏,此當為大月氏地。有三大城,曰喀奔,曰堪達哈爾,曰默沙特喀奔城。南北西面山,東面平曠。堪達哈爾城,四面俱山,其汗愛哈默特沙居之。默沙特城,舊屬伊蘭,愛哈默特沙征取之,統治三城。事耕種,無遊牧。勝兵十五萬,軍器鳥槍腰刀之屬,無弓矢。善田作,戶有餘糧,少物采。自兼並溫都斯坦部後,資其金絲緞匹,物力加豐。亦有奄豎,多取諸溫都斯坦。商人不至其國。乾隆二十四年,大兵逐霍集占,將入愛烏罕境,為巴達克山酋素爾坦沙擒獻。其屬下有奔愛烏罕者,唆其興師問罪於巴達克山。素爾坦沙懼,遣使具言諸不得已狀。愛哈默特沙云:大清國地廣人稠,見於記載,未知道路遠近,今擬與爾部偕往投誠,遂屢貢焉(案:愛烏罕亦作阿布額尼,亦作甲布爾)。所屬阿拉克巴、拉斯阿爾、雜拜延,舊隸伊閑。由喀奔至堪達哈爾,二十八程;由堪達哈爾至默沙特,二十程。北接布哈爾,西有默克劄誌爾等數部落,中隔沙漠,過此為西海,南有思布部落,過思布亦海也。(案西海皆裏海,非地中海也。)

《地理備考》曰:阿附千國,即加布爾,在亞細亞州之中,印度之西北。北極出地二十八度起,至三十六度止;經線自東五十七度起,至七十度止。東至塞哥國,西連白爾西亞國,南接北羅吉國,北界達爾給國。長三千二百餘里,寬約二千里,地面積方約十五萬二千七百餘里,煙戶四兆二億口。本國地勢,東南西南,平原坦闊,其餘各方,峻嶺重疊。湖河甚少,河之長者惟一,名曰印度河,又名心德河。湖之大者有二,一名盧克湖,一名烏勒爾湖。其田土西方則磽瘠過半,沙漠無垠;餘方則隴畝膴腴,穀果豐盛。土產鐵、錫、礬鹽、窩宅、硇砂、硫磺、煙葉、綿花、阿魏、青黛、丹參、甘蔗、地氈等物。地氣互異,冷熱俱極。王位相傳,長幼皆得,臨禦諸臣公舉,惟賢繼立。所奉之教,乃回教也。技藝庸陋,貿易平常。商賈負販,結隊而行。粵稽本國,來曆渺茫。明武宗正德元年,有巴卑爾者,既獲加布爾濟斯尼、幹達爾等處,遂即位稱汗,曆傳二百餘載。康熙五十九年,復取白爾西亞國,歸於一統。越十七載,白爾西亞國君那的爾沙,興師擊逐,反取本國。迨薨後,本國復興,自為一國,時君名亞美裏沙。乾隆四十五年,傳至塞曼沙者,被弟馬慕篡逐。以後綱紀敗壞,國亂民變。越十餘載,塞哥國勞爾地酋長林日星者,乘機侵占。其兼攝諸地,亦皆背叛。惟阿付千、西斯丹等處尚存。現改九部:一名加布爾,乃本國都也。建於平原之中,街市繁華,風景美麗。一名羅各曼,一名日剌拉巴,一名合斯那,一名西維,一名千達合爾,一名發來,一名都劄克,一名伊隆達爾。其通商衝繁之地,曰加布爾,曰千達合爾,曰合斯那。

案:又名阿付顏尼,即愛烏罕之轉音也。

《外國史略》曰:甲布國,或曰押安國,或曰加布額尼,前屬白西亞國及北路治。北及西域遊牧部,東及五印度,西連白西國。廣袤方圓萬六千里,居民千四百萬。多山谷,故氣候土產皆異。在印度界內,惟此地無深淵大河,山頂積雪不消,而山內極熱。地肥磽不一,百姓稀少,農夫有五等,每年二收。多麥,產油並阿魏,多駝及綿羊,犬善走,貓亦美,鷹能捉鹿。民樸實,有仇必報,百年不忘。恥買賣,不肯家居,以持械爭戰為要務。山峽甚多,有外人入之,即絕其歸路,故敵國不敢侵,而屢伐他國獲勝。嚐據五印度地,後為白西國所服,降為藩屬。道光十七年,俄羅斯國慫恿其民畔白西,復動幹戈。而白西國王率兵圍其北界之黑臘城,於是甲布別立新主,調兵以拒退白西國。道光二十一年冬,土民乘冬凍,攻擊英兵。英兵乏衣食,多斃者。次年英兵攻之,仍令前王攝權,地始安靜。

其都曰加布額尼,城甚堅固,英人破之。千他哈亦交界之城,街廣而直,城長而方。民多甲布之族,與白西國所屬之黑臘國交界。其國君每駐此,與白西國有隙。地豐盛,民壯健。

哈薩克甲布兩地之間,有地曰甲非勒坦山地,奉佛教,與附近甲布之回人交戰,族類甚多,地狹險,多岩居,出葡萄、南果,民美豐姿,但未向化。因在岩內負固,回族亦難侮之。無王無君,惟聽命於長老,好飲酒,麵白,每將其女賣與回人為奴。最輕忽無信,若非山岩險固,久為他國降服矣。

《外國史略》曰:北路治地,南及印度地,北連甲布,東及英藩屬地,西連白西亞國。廣袤方圓九千一百五十四里,居民二百七十萬,地分五部:曰撒拉文,曰雲他瓦,曰以哈拉文,曰路士古地。天氣殊異,高峰夏亦雪積,平地則熱甚,野長六十五里,闊四十里。東多山,高者八百丈。有金、銀、銅、錫、鐵、鉛等礦,出綿花、五穀、青黛。居民分兩族,多遊牧,頗誠實,喜接旅客。亦有印度白西人,其宗派各有本酋,不相合駐。其拉之地,每年征餉二十五萬圓,兵四千。有戰則召募民壯至三萬五千之多,曾進貢於甲布國,此地形勢,未經詳察。

案:俾路芝南濱印度海,西北接巴社,居愛烏罕之南,西恒河迤西也。

《地理備考》曰:黑拉德國,又名東哥羅三,在亞細亞州之中,印度之北。北極出地三十三度起,至三十六度止;經線自東五十八度起,至六十五度止。東南界阿付幹國,西連白爾西亞國,北接達爾給斯丹國。長約一千五百里,寬約七百里,地面積方約八萬里,煙戶一兆五億口。地勢嶄岩,岡嶺絡繹,湖河甚少,田畝肥饒,穀果豐稔,草木紛繁,牲畜充刃。土產鐵、絲、麻、煙、阿魏、綿花、香料、藥材、鴉片等物,地氣溫和。王位世襲,所奉之教乃回教也。技藝精良,商賈輻輳。通國分為三部:一名黑拉德,乃國都也,建於平原之中,昔甚富麗,今稍淩替。一名夏般,一名巴米昂。

《瀛環志略》曰:阿富汗,波斯東境。明時裂波斯數城,自立為國。前此固統於波斯,別無名號也。世多傳其兼並溫都斯坦,今考溫都斯坦,乃五印度總名。與阿富汗為鄰者,為北印度之塞哥國。兩國本以印度河為界,阿富汗嚐逾河而割塞歌之西境。迨後塞歌亦逾河而割阿富汗之東境。所謂疆場之邑,一彼一此者耳。《西域聞見錄》謂敖罕與溫都斯坦,地界毗連,各以威力相製,迭為強弱。今考與溫都斯坦為鄰者,阿富汗之外,別無敖罕國名。蓋阿富汗一作愛烏罕,愛烏合音近敖,遂誤以愛烏罕為敖罕。而安集延之浩罕,都城亦稱敖罕(一作豪罕,又作霍罕),論者遂以此譏椿園之謬妄,謂其移極北之回部於南方,實則轉音之淆訛,而不足深訾也。又《聞見錄》雲,敖罕之人,種類不一,有與內地回子相似者,有與安集延相似者,有與土爾扈特相似者,有毛發拳曲,與峨羅斯相似者。又一種人亦回子衣帽,須繞頰如蝟,而赤染以茜,其人多力善用木矛,西域人多畏之。又一種人圓領大袖,衣冠類漢唐,貌清奇似朝鮮,人或謂是後漢之遺種雲。又雲敖罕西域之大國,亦西域之亂邦。詐力相尚,日日皆逐鹿之勢,蓋自古而然。餘考西洋人地圖,阿富汗境土縱橫,皆不過三千里,幅員既無莫大之勢,種族安得如許之繁,蓋其國本波斯所分,迨後由分而合,復由合而分,西域不知波斯國名,遂以波斯各部種類,並歸之阿富汗耳。泰西人亦稱波斯客籍,流寓種類甚多,語音不一。有額力西者(即西臘),有阿丹者(即阿剌伯),有羅馬者,有土魯機者,正與《聞見錄》所雲相合。至兩國再合再分,兵爭數起,又復時時內訌,迭相篡奪,所雲日日皆逐鹿之勢,殆不虛也。

俾路芝(密羅既,北羅吉,忽魯謨斯,思布)在阿富汗之南,亦回部也。東接西印度,西接波斯,南臨印度海,東西約一千七八百里,南北約六七百里。岡{白大}重疊,沙磧廣莫,田土甚瘠,僅敷耕食,時序和平,物產與阿富汗略同。國無王,分六部:曰薩拉彎,曰加支幹達瓦,曰倭拉彎,曰盧斯,曰美加蘭,曰古義斯丹。六部各有酋長,國小而強,習於攻戰,與英吉利所屬之印度西部,時時構兵,互有勝負。

按:俾路芝立國,不知所自始。明初鄭和等使西洋,乃有忽魯謨斯國名,今四裔考》之思布,皆指俾路芝也。

《地理備考》曰:北羅吉國,一作比路治國,亞細亞州之中,印度之西。北極出地二十五度起,至三十度止;經線自東五十八度起,至六十七度止。東至塞哥、新的亞二國,西連白爾西亞國,南接屙曼海灣,北界阿付幹國。長約一千餘里,寬約六百二十里,地面積方約十萬餘里,煙戶三兆餘口。本國地勢,岡陵重疊,沙漠廣闊。湖河甚小,逢夏略涸。田土頗瘠,樹林稀疏。五穀百果,僅敷所需。各種鳥獸,罔不充刃。土產金、銀、銅、鐵、錫、鉛、礬靛、窩宅、硫磺、硇砂、花石、茜草、綿花等物。地氣溫和,四季相適。至於朝綱,諸酋統轄,各分部落。所奉之教,乃回教也。技藝庸拙,貿易清淡,通國分為六部:曰薩拉灣,曰加支幹達瓦,曰倭拉灣,曰盧斯,曰美加蘭,曰古義斯丹。

《地球圖說》:皮路直坦國,一作比路斯,其酋亦號士丹,猶痕都之號斯坦也。東界天竺國,南界亞拉北亞海,西界白耳西亞國,北界亞加業坦國。其百姓約有二百萬之數,都城名基拉,城內民二萬。半述釋教,半述回回教。其風俗亦有不善,遇財即劫。多居穹帳,少瓦屋,人尚規矩,又有不居於帳篷者,即不良之徒也。嘉慶年間,本與亞加業坦國為一國,後各自分析立主。國內有極大之曠野,有極峻之高山,故少膏腴,惟牧羊馬。

《地球圖說》:亞加業坦國,東界天竺國,南界皮路直坦國,西界白耳西亞國,北界大布加利亞國。其百姓約有五百七十萬之數,皆半述釋教,半述回回教,以牧羊馬為生。南有曠野,東南北復有高山,惟中央平坦。人民之狀,與皮路直坦國相似。風俗亦無異,惜其民心不睦,時相矛盾。國王失柄,不從其令。心惟愚拙,何異天竺之民也。

《地理備考》曰:布丹國,一名廊爾喀國,在亞細亞州印度西藏二國之間。其國土自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十分起,至二十九度止;經線自東八十六度十分起,至九十二度五十五分止。東至亞桑國,西連阿付幹國,南接榜加剌地方,北界西藏國。長約一千六百里,寬約七百里。山陵疊起,人煙稠密。田土肥饒,湖河潤澤,五穀百果,鳥獸草木,靡弗蕃衍。綿花、大黃、黑金、紋石,寶為豐盛。地氣溫和。所奉之教,乃黃衣釋教。人民黽勉,貿易興隆,通國分為二大部:一曰德白拉乍,乃國都也,一曰比斯尼。

《俄羅斯與印度構兵記》曰:印度海與後藏,緬到曰鄰廓爾喀介其中,其孟阿臘,東印度也;孟邁,南印度也;其溫都斯坦,中印度也(溫都,一作興都,一作痕都,即印度之轉音);克阿彌爾,古罽賓,愛烏罕,古大月氏,北印度也。印度河兩岸,巴社各回國,西印度也。皆在蔥嶺西,南接中國西域。近日英吉利自稱管理五印度,蓋惟北西印度,未全為所據。其東南中三印度,則幾盡並之矣。然康熙雍正間,英夷僅據孟阿臘、孟邁二埠,未窺印度全境。而俄羅斯方與普魯社構兵,亦未南牧。蔥嶺西、地中海東,皆統於天方之回教。乾隆中,西域甫平,溫都斯坦尚與巴達克山構兵,旋為愛烏罕所並。嘉慶以來,俄羅斯由黃海攻服黑海各部,又沿裏海南侵;英夷亦並溫都斯坦,溯恒河北上。於是蔥嶺西除布哈爾、愛烏罕諸大國外,凡裏海遊牧回部號韃韃裏者,皆並於俄羅斯。夾恒河及南洋之城郭回國半屬於英吉利(裏海,即加士比唵海,近於鹹海,亦名北高海。《明史》謂遊牧之蒙古曰韃靼,西洋人謂遊牧之回部曰韃韃,皆音近)。英吉利及俄羅斯二境中,所隔數國,則愛烏罕為大,或稱阿付顏尼,或曰甲布爾。道光十九年,愛烏罕與沙蘇野相攻,沙蘇野酋請救於英夷。英吉利遂起印度各部落之兵,並力攻破愛烏罕。愛烏罕之酋亦走訴於俄羅斯,俄羅斯復起駐防韃韃之兵,南攻巴社,取機窪,取木哈臘,欲恢復愛烏罕故地,以直攻印度。英吉利兵據險力拒,於是英俄二邊境,僅隔興都哥士一大山,而血戰無虛日矣(興都,即印度二字音轉。其山界北中二印度之間)。愛烏罕國及沙蘇野部落,皆在是山之南,機窪及木哈臘,皆在是山之北。而沙蘇野之部落,亦有軼出山北者,是為英鄂交惡之由與交兵之界。沙蘇野王以道光十八年,為愛烏罕所破走,投援印度。時英吉利鎮守印度之大兵帥曰□□□,副兵帥曰沙機尼,遂於十九年七月,起孟阿臘、孟邁、溫都斯坦三部之兵,使沙機尼將之,而沙蘇野酋,自以所部兵鄉導。時愛烏罕酋,自都於加模爾城。遣其次子,以兵三千五百,守牙尼士城;長子以兵數千,守加布爾城。牙尼士城本險固,於其城門前,復增重濠重牆,守禦甚固。英吉利軍先營近郊誘戰不出,乃督馬炮軍、駱駝炮軍、步炮軍,三路進攻(此三軍謂以馬負炮,以駱駝負炮,以人扛炮也)。又開天炮擊之,天炮者,仰空發炮飛墮城中,遂逼城而營,並以兵扼加布爾援軍之路。愛烏罕之酋遣其長子,領千五百騎,步兵三千,由加布爾城赴援,夾攻後路,為沙蘇野部兵擊退。次日遂會各營,專攻城門,更番迭進。城內兵亦死力鏖戰,既而天炮從空而下,城中震虩,爭潰遁,凡二晝夜拔其城,擒其次子,乘勝兩路進攻加布爾城。愛烏罕之酋,同其長子,率兵萬有三千,守格麻關,而軍士奪氣,望風解體,父子率三百騎走保麻緬,棄芻糗、火炮、輜械山積,英吉利遂據二城,遣沙蘇野王復國,酌留歐羅巴兵、溫都斯坦兵、及愛烏罕新降兵,助守其地。此英夷侵北印度之事也。愛烏罕既遁,麻緬則遣使乞師於鄂羅斯,鄂羅斯鎮守韃韃裏之兵帥,久豔東南印度之富,特隔於各回部,至是乘各部自哄,謀由巴社以圖印度。巴社者,回回祖國,即來粵貿易之白頭番,所謂港腳者也。小白頭為溫都斯坦,大白頭為巴社。巴社雖不屬英吉利,而與英吉利睦,故英帥律屋蘭者,以兵助巴社拒之。鄂羅斯復以收逃奴為名,襲破機窪,及木哈臘二回部。又攻取沙蘇野所屬三部之在興都哥士山北者,遂駐兵荷薩士河,與英吉利中印度接界,並使人習印度法律言語,又購木哈臘人鄉導,無一日忘印度。而英吉利亦嚴兵愛烏罕為備。議還舊酋於故地,以息外構而增藩蔽。議未定,而廣東事起,是時,欽差大臣赴廣東禁鴉煙,罷互市,聲其罪惡,布告諸國。其佛蘭西、彌利堅,仇英夷者鹹稱快。廓爾喀亦白駐藏大臣,願率所部收東印度(姚瑩《康紀行》:廓爾喀為我全藏藩簇,而與英吉利有隙。道光十八、九年間,英吉利初擾廣東,廓爾喀求助之餉,往攻第裏八察。大臣不知第裏八察即孟加剌也,不許。及英夷大擾江浙,廓爾喀自以兵乘虛攻之,大有破獲。英夷回救不及,乃以所得中國銀百萬贖其俘千人以和),鄂羅斯使臣亦自比革爾國都起程赴闕,約中國由緬甸西藏夾攻印度。事雖未行,而英夷則惴惴,甚或欲乘鄂國使臣未至,速行入寇。或料中國疑鄂羅斯更甚於疑他國,未必遽信其言。然南洋西洋聞罷市之信,各埠茶葉、大黃已不肯售,踴貴價倍。而英夷國中繳煙價,罷關稅,各缺銀千餘萬員,諸銀肆復不出貸,價復翔貴。借貸鄰國數百萬充兵餉,而彌利堅、佛蘭西先後在粵請助兵船,為中國效力者,屢見於粵中督撫及將軍章奏,事則可征也;時則可乘也。前廓爾喀記中以夷攻夷之議,尚或迂之而不察,故復述是篇,而以澳門探報附其後。

臣源曰:由近事溯之,乾隆則準酋阿睦爾薩納之來投請兵也,盈廷喙拒,獨高宗排群議用之,遂一戎衣而定伊犁矣。土爾扈特之棄鄂羅斯來附也,盈廷喙拒,獨高宗排群議受之,並移檄鄂羅斯,剖明曲直,卒盡臣瓦剌四大部矣。由遠事溯之,康熙則俄羅斯所部東逼黑龍江,聖祖附書荷蘭,轉達鄂汗,海道往還,半載得報,遂擴索倫地數千里矣。準噶爾請授兵六萬於鄂羅斯,聖祖移書宣示利害,絕其糾約,噶爾丹敗無可投,卒潰竄死矣。聖祖籌運於廊廟之間,而指麾嗾使於數萬里之外,豈不在識夷情,洞敵勢哉。西藏一陷於準噶爾,再陷於廓爾喀,彼時氛惡焰熾,孰不畏道遠勞師,而兩朝深維利害,不惜深入撻伐,恢域犁庭,是以北攝準夷,西震印度。弈世而後,尚有願效馳驅之廓夷,夾攻印度之鄂部,請助海艘之島國,待我驅策,同我敵愾,故曰天下有道,守在四夷,此擊則彼應,威立則令行,事會之來,間不容發哉。

○附澳門月報(即所謂新聞紙)

道光二十年七月,澳門接印度五月十四日來信(即中國四月十三日),論及鄂羅斯欲攻打印度之事。蓋我英國之印度兵,攻取興都哥士山(近巴社國)南邊各部落,而鄂羅斯邊境,在此山之北。三年前,尚有回回四五國亙隔英吉利與鄂羅斯屬國之間,各遠數百里,今止隔一大山而已。鄂羅斯近日直攻至韃韃裏之機窪(韃韃裏,謂遊牧回部,如哈薩克、布魯特之類,東起蔥嶺,西至裏海,南界印度,北界鄂羅斯,皆是也。機窪乃韃韃裏南方部落),皆因我等攻取阿付顏尼部(此部原屬巴社,今為英吉利所據,在印皮之西,巴社之東北,韃韃裏之南),故鄂羅人亦攻至荷薩士河(韃韃裏,地近機窪),已約木哈臘(亦韃韃裏南方部落,近阿付顏尼),同取阿付顏尼部,以攻打印度,為我英國兵頭沙阿力山及馬約裏治堵禦,故計不行。鄂羅斯前在希臘(巴社國東方部落,近阿付顏尼),與巴社人立約,欲收服阿付顏尼,以攻取印度,亦因我兵頭律屋蘭所拒(巴社,即白頭回國,南抵海,西界都魯機,北界韃韃裏)。後詭稱收回逃散奴仆,突攻取機窪,及木哈臘。人皆謂鄂羅斯既得此二地,當必退兵。乃又日日使人學習印度事務,又與木哈臘人立約,同取阿付顏尼,不知鄂羅斯人要到何地方肯住手。現聞鄂羅斯使者,已自比特革起程,由韃韃裏到中國(此韃韃裏謂廓爾喀蒙古,蓋凡各遊牧部皆謂之韃韃也),必慫恿中國人與英國人爭鬥,並欲得北京出諭,與緬甸人使引來攻擊。不知何時使臣能到得北京,我等切不可閉目不理。鄂羅斯人曾以兵威自黃海攻至黑海一帶地方,以廣其國境,所以今日必要堤防,其在荷薩士河駐紮之兵,前來攻擊。倘我將阿付顏尼防兵撤回,則鄂羅斯人必帶領木哈臘之兵,同攻阿付顏尼矣。我等今年若將阿付顏尼王復立於加模爾城(阿付顏尼舊部),即應帶兵過興都哥士大山,取回沙蘇野所失去之三部落(一曰袞都斯,一曰麻爾格,一曰模特散,皆在阿付顏尼之北,木哈臘之南)。然我兵到彼,必定遇鄂羅斯兵與木哈臘兵,約會夾攻我兵。我兵恐即擾亂而回,亦或與鄂羅斯人相持,大抵英鄂二國,在阿細亞洲交戰之事,不久即至。我等宜先預備出兵矣。

○南印度各國

南印度地,毗連印度海,地形如箕。海中東南一島,名曰錫蘭,東南西三面距海,北距中印度,西為孟邁(一作孟買)。孟邁之西,海中有島,曰檳榔嶼,即新埠也。其餘小島星布,皆無大於此者。

《海國聞見錄》曰:小白頭南入於海之地,曰戈什峽,東西南三面皆臨大海,為大西洋各國市埠所環據。戈什峽東面沿海地名有三:曰網礁臘,則英機黎埔頭也;曰房低者裏,則佛蘭西埔頭也;曰泥顏八達;則荷蘭埔頭也。其西面沿海地名有二:曰蘇喇,曰網買,則英機黎埔頭,其地俱紅毛所建置。此外又懸一島,曰西侖大珠,即錫蘭山也,此皆南天竺地。

《海錄》曼達喇薩,在明呀喇西少南,由葛支裏沿海陸行約二十餘日,水路順東風約五六日,俱英吉利所轄地。至此別為一都會,有城郭,英吉利居此者,亦有萬人,敘跛兵二三萬。此地客商,多阿裏敏番,即來粵東戴三角帽者是也。土番名雪那裏,風俗與明呀哩略同。土產珊瑚、珍珠、鑽石、銀銅、綿花、訶子、乳香、沒藥、鴉片、魚翅、猳、梭豸,梭豸形如小洋狗。又有金邊洋布,價極貴,一匹有值洋銀八十枚者,內山為嘵包補番。嘵包補者,猶華言大也,本回回種類。其間國名甚多,疆域不過數百里。所織布極精細,大西洋各國番多用之。

笨支裏,在曼達喇薩西南,為佛郎機所轄地。由曼達喇薩陸行約四五日,水行約日餘即到。土產海參、魚翅、訶子、棉花、猳、梭豸,內山亦屬嘵包補。

尼古叭當國,在笨支裏西嶺界中。疆域甚小,土番名耀亞。

西嶺在笨支裏少北,又名古魯慕,由笨支裏水路約六七日,陸路約二旬可到,為荷蘭所轄地。土番名高車子,風俗與明呀裏略同。內山為乃弩王國,土產海參、魚翅、棉花、蘇合油。海參生海中石上,其下有肉盤,盤中生短蒂,蒂末即生海參。或黑或赤,各肖其盤之色,豎立海水中,隨潮搖動,盤邊三面生三須,各長數尺,浮沉水面,采者以鉤斷其蒂,撈起剖之,去其穢,煮熟,然後以火焙幹。各國俱有,唯大西洋諸國不產。

達冷莽柯國,在西嶺西北,順東南風約二三日可到。疆域甚小,民極貧窮。然性頗淳良,風俗與上略同。屬邑有地名珈補者,西洋客商皆居此。土產海參、魚翅、龍涎、香訶子。

亞英加,在加補西北,順風約五六日可到。為英吉利所轄地,土番風俗與上略同。土產棉花、燕窩、椰子、訶子。又曰固貞,在亞英加西北,水路順風約日餘可到,為荷蘭所轄地。土番風俗與上略同。內山為晏得尼加國,實回回種類。土產乳香、沒藥、魚翅、棉花、椰子、蘇合油、血竭、砂仁、訶子、大楓子。

隔瀝骨底國,在固貞北少西,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陸路亦通。風俗與上同。土產胡椒、棉花、椰子,俱運至固貞售賣。內山仍屬晏得尼加。

馬英,在隔瀝骨底北少西,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為佛郎機所轄地。土產風俗與上略同。內山亦屬晏得尼加。達拉赭,在馬英西北,陸路相去約數十里,為英吉利所轄地。土番風俗亦與上同。土產胡椒、海參、魚翅、淡菜。內山仍屬晏得尼加。

馬喇他國(此與孟加臘音近地異,此南印度,彼東印度也。毋混為一),在達拉赭西,疆域自東南至西北長數千里。沿海邊地分為三國,一小葡萄,一孟婆羅,一麻倫尼。為回回種類,凡拜廟,廟中不設主像,唯於地上作三級,取各花辦,遍撒其上,群向而拜。或中間立一木椎,每月初三,各於所居門外,向月念經,合掌跪拜稽首。土產棉花、胡椒、魚翅、鴉片。

小葡萄,在馬喇他東南,沿海邊界,由達拉赭向北少西行,經馬喇他境,約六七日到此。為葡萄亞國所轄地。疆域約數百里,土番奉蛇為神,婚嫁與明呀裏同,死則葬於土。每年五月男女俱浴於河,延番僧坐河邊,女人將起,必以兩手掬水洗僧足,僧則念咒取水靧女麵,然後穿衣起。又有蘇都魯番、察裏多番、古魯米番三種,多孟婆羅國人,西洋人取以為兵。西洋人居此者有二萬人。土產檀香、魚翅、珊瑚、犀角、象牙、鮑魚。嚐有西洋太醫院,隨船至此。聞其妻死,特遣土番齎劄回大西洋祖家,請於國王,以半俸給其家養兒女。是知此地亦有陸路可通大西洋也。

孟婆羅國,在小葡萄北山中,由小西洋水路順風,約日餘可至國境,王都在山中,以竹為城。疆域亦數百里,風俗與小西洋同。土產檀香、犀角。

麻倫尼國,在孟婆羅北,水路順風約日餘可到。疆域風俗與孟婆羅同。土產海參、魚翅、鮑魚。二國所產貨物,多運至小西洋埔頭售賣。

盎幾裏國,在麻倫尼北少西,水路順風一二日可到。疆域風俗與小葡萄略同。土產洋蔥,其頭寸餘,熟食味極清酣;瑪瑙、棉花、鴉片。內山亦屬嘵包補。自曼達喇薩至郎杜,土番多不食豕牛羊犬,唯食雞鴨魚蝦。男女俱戴耳環。

孟買,在盎幾裏北少西,相去約數十里。為英吉利所轄地,有城郭,土番名叭史。顏色稍白,性極淳良,家多饒裕。英吉利鎮此地者數千里。土產瑪瑙、大蔥、棉花、阿魏、乳香、沒藥、魚膏、魚翅、鴉片、番<鹵見>。棉花最多,亦南洋一大市鎮也。鄰近馬喇他、盎幾裏、嘵包補,即杜諸國。多輦載貨物到此貿易,其內山亦屬嘵包補。

蘇辣,在孟買北,水路約三日可到,亦英吉利所轄。土番名阿裏敏,土產同上。

淡項(讀平聲)在蘇辣北,水路約日餘可到,為葡萄亞所轄。土產同孟買。

即杜國,在淡項北,疆域稍大,由淡項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風俗民情,與盎幾裏諸國略同。土產鴉片、海參、魚翅。俱運往蘇辣、孟買販賣。自明牙喇至此,西洋人謂之戈什峽,總稱為印度海。土人多以白布纏頭,所謂白頭回也。遇王及官長,蹲身合掌上於額,俟王及官長過,然後起。子見父母,亦合掌於額,平等亦如之。其來中國貿易,俱附英吉利船。本土船從無至中國,中國船亦無至小西洋各國者。自此以西,海波洶湧,一望萬里,舟楫不通,淺深莫測。沿海諸國不可得而紀矣。其即杜內山,則為金眼回回國。聞其疆域極大,不與諸國相往來。故其風俗土產亦不可得而紀也(案:金眼回回在南印度山內,當是中印度之莫臥爾白頭回國也)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馬塔剌,南印度之省會也。形勢在北極十三度五分,偏東八十度二十一分。海邊浪湧濤鳴,上岸甚險,建城於沙坦。居民四十萬餘丁,土人麵黑,而肢骸趫捷,能翻飛作劇。富戶耗費銀錢,造廟造像,信佛奉神,不悟天主正教。英國建炮台,保障防禦。其屋建於園裏,美花香草,芳芬漚鬱。佛蘭西軍屢次攻擊英台,雖然獲勝,後亦必退。此時英權穩立如磐,斷難動移。馬塔剌之南,為本地治利城。乾隆間,為佛蘭西守據,挑唆土民肇釁驅英。但東得西失,惟留本城而已。此省內所有大城,如左班牙樂,炮台堅固,街衢廣麗,內有古王宮殿,被英軍所攻敗者;北剌利,建在山頂,係要隘,欲上山嶺,惟有一路,防兵乘險開炮,無敵敢近;撒林居民,織造布帛,又製火硝;骨他巴,係罪犯徒流之邑;骨他羅利邑,屋宇美,街衢廣;西令牙巴坦;昔係王都,銳意欲驅,英民出印度所募民壯軍士,不勝其數,因英國之兵奪險逼城,效死力戰,土王戰敗,和銀一千萬兩,割其國三分之一,以免剿滅。於嘉慶三年再開釁隙,王募四十萬軍士,立心力戰,於是英國軍士,圍攻城池,闖入城內,其王被兵刺死,遂奪全地為英屬國。

又曰:網買,在南印度之西邊,海濱之左。昔屬葡萄牙,此時歸英,建立省會。因潮水高漲,掘築船廠,建造戰艦。其房屋甚美,其人貴。白頭回惟利是圖,拜日祀火,不葬其屍,以供鷹食。恒時買賣獲益,亦好布施,厚賙濟,故令天下庶民景仰之也。

鄰地,豐產棉花,大半運赴中國。亦有胡椒、椰子、珊瑚等貨。海船至大者,載二萬二千五百石,入水甚深,每年進黃埔厚運貨物。省會形勢,在北極十八度五十六分,偏東七十二度五十七分。天氣熱,昔時英人不服水土,此時已經開墾,安居無恙。其居民共計一十七萬丁,內有白頭一萬三千口。前日地磽人貧,今廣開通商之路,每年運出物價幾百萬兩,日增裕富。

網買之北蘇剌城,昔大興盛,此際漸衰。城內有禽獸院,養各類老犬老牛。亞麥大八邑,乃回回之城,居民有十萬丁。因地震倒壞屋宇,所損不可勝計。埔拿城,嘉慶年間,乃馬剌他之雄都。四圍山嶺,築建堡台,以防禦國敵。英國攻取各台,驅其人而據其地。

網買之南,有葡萄藩屬國,曰俄亞者。長一百二十里,闊六十里。於明正德五年,攻取其地,建城保障,脅服鄰國。立廟造寺,養僧無算,不久速廢。今所留之地,物產不多,生意亦少。

昔荷蘭據海邊之城,如可陳等處,互市貿易,現已割予英人。是以沿海各地方,大半英人所轄。

《地理備考》曰:馬爾地瓦斯國,一曰錫蘭山,在亞細亞州之南,居印度海中。北極出地十五分起,至七度二十分止;經線自東七十度三十分起,至七十一度三十分止。周圍枕海,地不相連。環以各島,共一千五百座。四面相向。自南而北約二千里,其煙戶所在惟四五十島。地氣溫和,寒暑相稱。田土不澤,隴畝稀疏。穀果甚鮮,椰子木多。海出鼉龍,土產珊瑚、玳瑁等物。商船絡繹,王位相傳。所奉之教,乃回教也。國都在馬劣島中,乃通國之首島。

《外國史略》:錫蘭山島在印度東南,廣袤方圓千一百六十二里,居民一百四萬五千六百口。北極出地自五度五十六分及九度四十六分,偏東自七十九度三十六分及八十一度五十八分。地高於海自八十丈及三百丈,最高之峰五百處。其一曰亞坦之峰,有石上足痕,或曰佛足跡焉。西北地低,港汊皆流入之。夾以最深之海港,地形如箕舌。時有甘雨,地氣常如春時,絕不似印度亢熱。地多磽,產桂皮、加非、椰子,海邊尤豐。居人榨其油,市與外國。土人用象如牛馬。多嫩黃青藍各色美玉,海產明珠,每年約值銀二十萬兩。內地多出鹽,但五穀不登,必買於印度。居民有三種,一為內地之幹地人,土民多由五印度來,半奉耶穌教,餘則拜佛。錫蘭島自古有名,珍奇鍾萃,號為寶渚。時有中國大商艘,赴島貿易。亞西亞各國,皆於是港通商。明時回回族類,由亞拉國來侵據此島。孝宗宏治年,與葡萄亞兵船結盟,歲貢肉桂皮,協力驅亞拉回人,遂為葡萄亞所據,勸土民奉天主教。崇禎四年,幹地王招荷蘭助驅葡萄亞,而荷蘭復奪海邊各地開埠。越百三十年,嘉慶元年,又為英人攻據。自後全島歸英國,每年納餉約百萬,尚不足供官費。然貿易日興,所種珈琲樹,每年增至數萬石。開道院,勸民奉耶穌教。

其都城曰可倫破,在西南海邊,居民六萬,築炮台以護之。內設大炮三百門。幹地山水甚美,高海面者六百餘丈,前與北地未通,欲攻擊其酷主不能進。此時開通路,輻輳不絕,貿易日興,其海口曰可道丁馬裏。又牙利城,東南之堅城。

又曰:馬地威群島,約百八十里。偏東七十二度四十八分,並七十三度四十八分。產珊瑚,有沙石,亦出椰子、粟,多沙魚。居民勤勞,年年將椰油、鹹魚、貝子、玳瑁、穀等貨,赴印度市,以易鐵器、布、沙糖。百姓馴樸,今皆遵天主教。

臘其地威十七島,偏東自七十二度,至七十四度;北極出地自十度,至十二度。惟八洲有居民。種椰子為飲食,民甚貧乏。

尼哥巴群島,在印度西海中,北極出地在七度。產木料,其煙瘴各島,多出椰子,檳榔,海出蛤、蜆、螃、海參、香涎等物。居民惰逸,耶穌之徒教化之。大尼國在此開埠,因瘟疫皆斃。道光二十六年,再開墾。

大尼之北為安他曼群島,土蠻未向化,居草寮,食魚蠔,泥身不衣,然善用弓箭,互相殺戮,其林箐內有紅黑香木,但煙瘴太重。乾隆五十四年,英國人在此開埠,旋退去。後或有船抵此,甫及岸,其土民即突出攻擊。

 卷二十一 ↑返回頂部 卷二十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