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39
卷三十八 ◄ | 海國圖志 卷三十九 |
► 卷四十 |
◎大西洋〈(歐羅巴洲)〉
编辑○大呂宋國〈(即斯扁國,一名「西班亞」,一作「是班牙」,一作「以西把尼亞」。《海錄》謂之「意細班尼」,皆譯音之轉。又一作「千絲臘」)〉
编辑大呂宋國,在葡萄亞國之北少西,亦明以來住澳之大西洋也。四圍皆山,中央平衍。在耶穌未紀年以前,為加達尼晏所據,開採銀礦,政多暴橫,居民苦之。時意大里亞國勢方盛,請兵驅逐。因舉國歸意大里,心悅誠服,雖後值意大里衰微,猶不忍背。四百十八年〈(晉安帝義熙十四年)〉,有完那爾士、曷士二人,聚眾雄長,各不相下,血戰經年,曷士戰勝,遂王呂宋,建都麻特義,設官分治三百載。阿丹國逾海往侵,力不能拒,棄國遁保山林。旋得渣力司馬特爾力戰三日,阿丹不敢進追,乃割國中部落之半歸阿丹,議和。千七百四十年〈(乾隆五年)〉,曷士後裔之華里蘭王,始破阿丹,日漸強盛。乘勢攻擊,獲北墨利加之審斯果,繼得南墨利加之畢盧,皆產金著名之地;並奪得阿細亞洲之蠻尼那島,名之曰小呂宋;兼併旁近數部落,為海濱巨國。傳至菲利王漸弱,身後諸子爭立,牟滿求助於佛蘭西得立,雖不稱藩於佛蘭西,而感其援立,如小事大。政事舊歸馬約里衙門,因專權裁汰,別設士特幹西爾衙門正副各一,眾推公舉,分理其事,以防專擅。後復朋黨為奸,佛里王欲革不能,借助鄰國始得裁廢。近又新設戈底司,以備差遣。
大小戰船百艘,護行兵二萬五千,水陸兵共三十五萬五千,水師先號強悍,後攻南彌利堅無功,遂以不競。陸兵驍勇,舊甲諸國,百年來亦遠不如昔。賦稅歲徵二千九百九十萬員,市廛貨物,凡易一手,納稅一次,重徵疊斂,遂致蕭索。國用歲需二百五十二萬五千員,王宮中歲支五十四萬員,宮祿七十二萬五千員,戰船費二百萬員,水師兵餉七百二十二萬五千員,陸路兵餉千三百二十五萬員。常年出納,有盈無絀,惟意外大兵大役不無匱缺,故國中積欠九萬萬員。俗驕好鬥,不甚遵約束,然性靈巧,工丹青,尤喜音樂。節奏之妙,亞於意大里。國中俱遵加特力教,例禁兩歧,有犯者治以焚如之刑。
河道五:達俄河、魯羅河均源伊墨連山,由大呂宋而至布路亞出海。上游在大呂宋地內者大半,下游在葡萄亞地內者甚短,而舟楫雲集,倍蓰於呂宋。俄阿里那河,自那滿查發源,至葡萄亞出海。伊浚河,由北隅之加逵墨連山發源,歷數部落而至東隅出海。俄斯那爾虧威河之源,發自西臘摩里那山,歷數部落,至南隅之魯加爾出海,商舶所匯聚,土產鉛、水銀、鐵、絲、髮氈、毛呢、布、琥珀、棉鹼、沙紙。所屬之密斯果畢盧,產金銀,近已減少。今中國所行洋銀,俱呂宋所鑄,他國銀錢罕。由澳門通市之始,先行呂宋貨幣云。
《貿易通志》曰:是班牙國,與葡萄亞相鄰,其國連年混亂,商旅微少。所運出者,水銀、鉛、鐵、橄欖、油果、紅花、葡萄酒、蠶絲、羊毛,每年不過數百萬員。〈(此條補入)〉
斯扁,即大呂宋國都,東南界海,西界葡萄亞,北界佛蘭西,幅員十八萬八千二百方里,戶百二十四萬八千口。領總部落十有六,大部落八十,小部落四百三十有七。
紐加塞代爾〈(東界哇領含,西界伊塞那麻魯,南界唵那魯社,北界阿爾加色代爾)〉,領大部落七,小部落六十。
加達羅尼阿〈(東南界海,西界阿拉頑,北界佛蘭西)〉,領大部落九,小部落三十有三。
阿臘灣〈(東界加達羅尼阿,南界哇領含,西界阿爾加色代爾,北界佛蘭西)〉,領大部落七,小部落四十有三。
那哇臘〈(東南界阿臘灣,西界彌斯計,北界佛蘭西)〉,領大部落五,小部落八。
窪領含〈(東南界海,西界紐加色代爾,北界阿臘灣)〉,領大部落四,小部落二十有四。
毋社〈(東界哇領含,西界唵那魯社,南界海,北界鈕加色代爾)〉,領大部落三,小部落二十有二。
唵那魯社〈(東界毋社,西界波底牙,南界海,北界鈕加色代爾)〉,領大部落十有五,小部落七十有四。
阿爾加色代爾〈(東界阿拉灣,西界里稔,南界鈕加色代爾,北界海)〉,領大部落六,小部落三十有七。
彌斯計〈(東界那哇臘,北界海,西南俱界阿爾加色代爾)〉,領大部落一,小部落十有七。
牙釐社〈(東界阿色都里斯,西北界海,南界布路亞)〉,領大部落五,小部落二十有五。
里稔〈(東界阿加色代爾,西界布路亞,南界伊塞特那麻魯,北界阿塞都里司)〉,領大部落七,小部落四十有八。
依塞特那麻魯〈(東界鈕加色代爾,西界大西洋,南界唵那魯社,北界里稔)〉,領大部落七,小部落三十有二。麻育加島〈(在國東,與哇領社近)〉,領大部落一,小部落三。
彌那加島〈(在國東,與哇領社近)〉,領大部落一,小部落一。
依委沙島〈(在國東,與哇領社近)〉,領大部落一,小部落一。
○大呂宋國沿革〈(原無,今補)〉
编辑《職方外紀》:歐羅巴之極西,曰以西把尼國〈(即呂宋國)〉,南起三十五度,北至四十度;東起七度,西至十八度。周一萬二千五百里,疆域遍跨他國。世稱天下萬國,相連一處者,中國為冠;若分散於他域者,以西把尼亞為冠〈(案:呂宋在明代甚強,所至攻取各島,如臺灣南之小呂宋,其一也,故分散他域者眾)〉。以西把尼亞,本地三面環海,一面臨山。山曰北勒搦阿,產駿馬、五金、絲棉、細絨、白糖之屬。
國人極好學,有共學在撒辣蔓加,與亞而加辣二所,遠近學者聚焉。高人輩出,著作甚富。而陡祿日亞天文之學,尤精。古一名賢曰多斯達篤者,居俾斯玻之位,著書最多,壽僅五旬有二。所著書籍,就始生至卒計之,每一日當得三十六章,每章二千餘言,盡屬奧理。後人繪其像,兩手各持一筆,彰其勤敏也。又有一王名亞豐肅者,好天文曆法,精研諸天之運列宿之躔,撰成曆學全書,世傳歲差本原,皆其考定制,為一定圖像,為今曆家大用。又將國典分門定類為七大部,法紀極備。復取天主古今經籍有注疏者,不下千餘卷,遍閱至十有四次,又纂本國自古史書。以身親國政之人,傍及著述,種種如此,後世稱曰賢王宜矣。此國人自古虔奉天主聖教,最忍耐,又剛果,且善遠遊海外,曾有繞大地一週者。
國中有二大名城,一曰西未利亞,近地中海,為亞墨利加諸舶所聚,金銀如土,奇物無數,又多阿襪利果,有一林長五百里者。一名多勒多城,在山巔無泉,下山取水甚艱。近百年內,有巧者製一水器,能盤水直至山城,不用人力,其器晝夜自能轉動也。又有渾天象,其大如屋,人可以身入於其中,見各重天之運動,其度數皆與天合。相傳製此象者,注想十七年,造作三年,曾未重作一輪。其境內有河,曰寡第亞納,伏流地中百餘里,穹窿若橋梁,其上為牧場,畜牛羊無算。有塞惡未亞城,乏甘泉,從遠山遞水,架一石梁橋,上作水道,擎以石柱,綿亙數十里。又一都城,悉皆火石砌成,故本國有言以西把尼亞有三奇:有一橋萬羊牧其上,有一橋水流其上,有一城以火為城池也。
國中天主堂雖多,而最著者有三。一以奉雅歌黔聖人為十二宗徒之一,首傳聖教於此國,國人尊為大師大保主。四方萬國之人,多至此瞻禮。一在多勒多城,創建極美,中有金寶祭器,不下數千。有一精巧銀殿,高丈餘,闊丈許,內有一小金殿,高數尺,其工費又皆多於本殿金銀之數,其黃金乃國人初通海外亞墨利加所攜來者,貢之於王,王用以供天主耶穌者。近來國主又造一瞻禮大堂,高大奇巧無比,修道之士環居焉。其內可容三國之王,水泉四十餘處。堂前有古王像六位,每位高一丈八尺,乃黑白玉琢成者。堂內有三十六祭臺,中臺左右有編簫二座,中各有三十二層,每層百管,管各一音,合三千餘管。凡風雨波濤,謳吟戰鬥與夫百鳥之聲,皆可模仿,真奇物也。又有書堂闊三十步,長一百八十五步,周列諸國經典書籍,種種皆備。即海外額勒濟亞國之古書,亦以海舶載來貯於此處。其地原係曠野山林,後因造此堂,鳩工住集七年,遂成一城云。
以西把尼亞屬國大者二十餘,中下共百餘。其在最西者,曰波爾杜瓦爾,分為五道。向有本王,後因乏嗣,以西把尼亞之君係其伯仲,乃權署其國事焉。其境內大河曰得若,經都城里西波亞入海,故四方商舶皆聚都城,為歐羅巴總會之地也。土產果實絲綿極美,水族亦繁。所出土產,葡萄酒最佳,即過海至中國,毫不損壞。國中共學二所,曰厄物臘,曰哥應拔。其講學名賢曾經國王所聘,雖已輟講,亦終身給祿不絕。歐羅巴高士多出此學,近有耶穌會士蘇氏,著陡祿日亞書,最精最廣,超數百年名賢之上,其德更邁於文。國都又有一地,界兩河間,周圍僅七百里,為高士聚會修道之所,有一百三十處,又有天主堂一千四百八十所,水泉二萬五千,大方石橋二百,通海大市六處,由此可見其地之豐厚也。侯家苑囿有周數十里者,各種禽獸充刃其中,異國名王過其地者,往射獵焉。隨處立有仁會,遍恤孤寡煢獨,或給衣食,或助貲賄,或保護其家,或葬死者。商舶至或有死而無主者,則為收其行李,訪其親戚還之。種種仁事,他國雖各有會,莫如此中之盛。此外國王隨處遣官,專撫恤孤子,理其家產,廣其生殖,長則還所有,且增益焉。歐羅巴初通海道,周經利未亞,過大浪山,抵小西洋,而至中國貿遷者,從此國始。詳見別紀。
《海錄》:大呂宋國,又名意細班尼惹,在布路亞北少西,由布路亞西北行,約八九日可到。海口向西,疆域較布路亞稍寬。民情凶惡,亦奉天主教,風俗與布路亞略同。土產金銀銅鐵,多羅絨、羽紗、嗶嘰、蒲桃、酒、琉璃、番鹼、鐘表。凡中國所用番銀,俱呂宋所鑄,各國用之。佛朗機國,又名佛蘭西,在呂宋北少西,疆域較呂宋尤大,沿海舟行四十餘日方盡。由呂宋陸行,約二十日可到。民情淳厚,心計奇巧,所製鐘表,甲於諸國。風俗土產,與布路亞略同,亦奉天主教。所用銀錢,或三角,或四方,中有十字文〈(案「意細班尼惹」,即「以西把尼亞」,音同字異)〉。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是班牙國,東連佛蘭西國,西交葡萄地,南北及海而有海峽,隔絕亞非海濱。北極出自三十六度,至四十二度四十分,偏西九度十七分,至偏西三度十七分。方圓五十三萬九千方里,居民千三百七十三萬丁。其地之山成三帶,自東而西通行,其最北者至長,分全國為三方。其北地崇山峻嶺,夾以溪澗,無處可耕;其中央乃國都,天氣燥暴,雨水罕得,草木不登,惟牧羊而已;其南方晴和,所產瓜果及所畜羊馬驢騾,甲於他國。國民驕豪敢戰,在家好逸憚勞,飲食節用。其五爵形容清俊,視庶民如草芥,但多貧乏,徒恃世爵之威,有名無實。男女並好彈琴歌舞,又好鬥牛。古時國屬羅馬,後被東方回回突來攻奪,勒百姓改奉回教,於是回軍操權,立國歷七百年,占據南方。然天主教人不服,後世興兵復仇獲勝,剿滅回回,靡有孑遺,獨留其岩堡及殿廷瓦礫而已。明孝宗四年國王遣船尋新地,赴到亞墨利加國,得其地金銀之山,自開礦治,每年所出之財無數。彼時是班牙國之富強,幾為歐羅巴洲之冠。特其上下恃富而驕,內不勤生,外不修武,於是佛蘭西國興兵爭之,英吉利又興兵爭之。呂宋屢戰不勝,其戰艦或被英奪,或沉於水,盡驅是班牙軍,奪其產金銀之地。所存者,東惟呂宋,西惟古巴而已。於嘉慶十二年佛兵侵國,居民同仇,英兵來助,協力擊退,其民久經戰鬥,常有變國家之意,又擇五爵紳士以辦國政,現嗣位者乃國王之女。國餉銀每年千八百萬兩,其兵八十萬丁,陸軍每年七百九十五萬兩,水師四百三十二萬兩,理刑名官各員,四十萬五千兩,文武三十二萬四千兩,王宮百五十一萬五千兩,國家欠項四萬八千萬兩。前此恃外來之財,今金銀產地皆失,故國用甚窘。國事惟僧是從,以僧為議士,各處建高大之殿廟,而設天後與各聖人之偶像,群會賽神拜像。其畝田屋宇,亦多為僧所據。隨時施濟,以市人心。其教主眾民敬仰如帝君,為天主教最盛之邦。昔修道避世之男女幾千萬,此時異端漸廢,國家籍其產業入官。其國分二十五部,國都馬特,乃新城,內建大殿,有如城邑,費金無算。但其地沙野,草木不登,內地所有巴牙突、撒接曼加、瓦剌多勒等城,昔人戶甚繁,今廢衰。北海邊威我、北破亞等城,有嘉海口,經理通商,在地中海邊,巴耳所羅那以及加特等埠頭,運出南果、酒油等貨甚豐。加那他,昔乃回回之都,多古蹟。多勒多與西味里,城廣大,居民不少。國南兩大島,南果所產。
《地球圖說》:大呂宋國,東南並界地中海,西界葡萄牙國,北界大西洋并佛蘭西國,百姓約有千三百九十萬之數。都城名馬特城,內居民二十五萬,宗天主教。民之文者彈琴行樂,武者鬥牛尚勇,火輪船與火輪車亦少。國之北有崇山峻嶺,中央高燥,草木難生。以牧羊馬驢騾為業,天時和暢,果實倍繁。惜十餘年來,君民不睦,不時叛逆,現今國君是女主。又其南與亞非利加相近之處,有高山,上有礮臺,現屬英吉利管轄。再南方有地名義人答答,亦被英吉利占據。有江五:一伊伯羅江,一加大怪法江,一卦地亞那江,一太古江,一杜以羅江。雖大而淺,舟難深入。東南有三島:一馬實耳加島,一米諾耳加島,一伊非加島。外此又有西印度之二島與亞非利加之加拿利島,并中國之小呂宋島,均是國所屬也。產葡萄酒、蒲提、子羊、毛布、綢緞、百果。
《地理備考》曰:大呂宋國,古名「意卑里亞」,今稱「義斯巴尼亞」。在歐羅巴州西南,其國土在北極出地三十六度起,至四十四度止,經線自東一度起,至西十二度止。東南至地中海,西連葡萄亞國暨亞德蘭的海,北接加斯哥尼海灣。西南距東北約二千四百五十里,東南距西北約二千零八十里,地面積方約二十一萬八千七百六十里,煙戶一京三兆九億口。崇山峻嶺,絡繹不絕。河十二,注於亞德蘭的海者七,注於地中海者五。湖三,一名亞爾不非辣,一名伯乍爾,一名加羅於達。平原山谷,靡弗膏腴,穀果豐登,禽獸蕃衍。地氣冷,中熱南暑。土產金銀、銅、鐵、錫、鉛、水銀、窩宅、煤礬、硝磺、磠砂、石膏、花石、礪石、青石、火石、藍綠寶石、鑽石、紅玉、碧玉、瑪瑙、琥珀、水晶、紫石、英石、榴珠等。王位男女皆得臨御,惟以長幼為序。奉羅馬天主公教,嚴禁旁門。工作技藝,較歐羅巴州各國稍拙,然工肆亦不少。通商貿易,陸少水多。在昔為加爾達厄國人所得,漢初歸於羅馬國。羅馬衰弱,遂為北狄侵占。隋開皇末,為維西哥多人所取。唐睿宗時,又被回人侵據。彼時本國將軍伯拉約者,乘回人不睦,遂激勵遺民奮起驅逐,獲大勝,眾立為王,是為本國開基之王。後世漸擴邦土,分建數國,協力逐寇。明憲宗成化十五年,亞拉岡之君,既娶加斯德辣後,遂將列國歸於一統。迨亞拉岡薨後,奧斯的里亞國大臣加爾羅斯者,以王婚嗣君位。康熙三十九年,加爾羅斯王薨,無嗣,遺命傳國與佛蘭西國王之孫非里卑。是以佛蘭西與奧斯的里亞二國舉兵互爭,究為非里卑所得。嘉慶十三年,被佛蘭西國王那波良者占據,立其弟為君。自後布路亞、大呂宋、英吉利三國,合軍挫敵救之,復立前王之子非爾難多為君。迨道光十三年薨後,其女即位,乃大呂宋國現在之女王也。大呂宋國昔分十二國二部,今則連國外海島,四十九部。
其國通商衝繁之地,內地大埠十,海邊大馬頭八。除四十九部外,尚有數地歸其統屬,一搜達,一北嫩德威勒,一亞慮塞納,一美里黎,一加拿里。以上各處,皆在亞非里加州。一固巴,一伯爾多黎海島,皆在亞美里加州。一名小呂宋,一馬黎納海島,皆在南洋阿塞亞尼州。
又有大呂宋屬國曰「安多勒」,在其國之加達魯尼部極邊,山坡小谷之中,為塞哥勒河分派,巴利拉小河所穿者。其地長寬皆不及七十里,佛蘭西國王與大呂宋國王,互相覆庇,其官除國人自立會議官一員外,尚有佛蘭西國王與大呂宋國王派委理事官二員。其人民以土產材木及製造鐵器,易穀果與日用所需各物。會城建於巴利拉河邊,煙戶約二千口。
《外國史略》曰:西班亞國,自古由海濱開墾,漸通貿易,後在北亞非利加州之甲他哥國設新埠,既而為羅馬軍所據,土人隨其風俗語音者四百年。東晉恭帝時,有夷人自東至西,戰勝據其全地。唐睿宗年間,回回人侵取南方與北方,崇天主教之民,力戰七百年,不分勝負,回回之燄稍衰,而西班亞之勢正旺。明弘治間,遂盡逐回回兼併列國,獨稱雄焉。維時各國各尋新地以通商,西班亞有駛西海之船,初抵亞墨利加州立新國,每年收銀不下千萬,亦時併旁國,名揚海外。其國專務天主新教,其僧及其教司,皆統管庶民,有不信者,重罰。於是荷蘭、英吉利兩國,崇老教,與西班亞軍力戰八十年。荷蘭獲勝,然是時西班亞權在亞墨利加南北,地愈廣,財日裕,又據呂宋群島,傳天主新教。康熙三十八年,國衰,君廢,改立新君,其國再興。所通商半屬英船,布帛呢羽等貨,皆赴西班亞國。其國舊禁銀出洋,因此生釁。西班亞結佛蘭西軍,共擊英人,乃佛國之新君波那良,竟誘西班亞之君,至國逐之,而立其弟,以君西班亞國。其民不順,英國助之,復立前王之子,時嘉慶十三年也。道光十三年,國主卒,其女攝權。固執新教,變亂未定,國帑如洗。其民有財者不肯借,而亞墨利加南北各藩屬地,復盡驅其主而自操權,財涸軍廢,然固執天主新教,終不悔悟也。
西班亞與葡萄亞為半土,東北連佛蘭西,西及葡萄亞,南及地中海,與亞非利加州相隔,北及西班亞海。北極出自三十六度,至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西三度十七分,至九度十七分。地多山,北方山尤崇峻。中高氣燥,水少草木不生。南方多晴,產物豐盛。東北界佛蘭西,有險阻為保障。南北海港,大船能入。河曰他峨河,長百二十里,西流至葡萄亞國入大洋海。以伯羅河,長百里,西南流入地中海。危亞地那河,長百里。危他其威河,長六十里,皆南流也。國內無運河,貨物難通;又無往來之路,故國帑如洗;道途不修,故防範難恃。其民人千二百五十七萬,此際漸減。以其君禁不信天主新教,即不準居住。後在藩屬地之人,大獲利遷徙益眾,以故居民益少。
其爵之名,最多,為上下爵。其上爵最古,有產業權勢,其下爵與庶民無異。男女入寺,往往遂絕俗不出,在內參禪。立修道院,盛財帛,招貴人入院念經。天主教之院,幾占地之大半,甚殷裕,有權勢,尊貴者,罔不畏之。自佛蘭西侵後,道院之勢漸衰,遂籍其產入官,以充公費。然道院中之教師,庶民至今引領焉,屢唆是非,使民不安。地方褊小,財帛不多,然可足食。全地半墾為田,半歸五爵,其三分之一,歸在城紳士,其六分之一,歸道院之僧師。南方出米,并橄欖油、葡萄酒,不甚產木,其山產水銀黑鉛。民無巧思,少製造。其亞墨利加之生理,前獲厚利,今則為各國所分,生意微少。其教師不好文,故兒童多不入學,女鮮識字。國內立大學院十七間,以神道設教。居民大半棕色,眼有光明,好施濟,重禮拜,故罷工之日多,暇則以鬥牛為戲。南方女多美。西班亞人崇天主新教,祈禱念經,口內長稱其名,臨危時即懇籲馬利亞之名,以為憑信。其民好逸而憚勞。
乾隆五十六年,各口入貨銀九千萬圓,由藩屬國運入者,八千三百萬圓,其中金銀四千四百萬圓;外國所運出者,銀四千九百萬圓,藩國所運出者五千三百萬圓,其歲收藩屬金銀之貢,三千五百萬圓,雜貨價值銀二千萬圓。然國帑猶時時缺乏,所立通商之公班衙久歇,於道光十八年外國所運入者,六千萬員,運出者銀二千六百萬圓。鉛山每年出五十萬石,水銀二十四萬石。嘉慶三年,穀果計三千萬圓,牲畜價銀四千六百萬圓,所出之礦四千三百萬圓,雜貨銀千四百萬圓。
國內設教主、教師、副教師、教先生、小教師、副師、修道、男女僧并教師等,一年所收之田共六千萬圓,禮拜堂廟寺,共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間,修道之男女居焉。教師財日盛,權日重,屢與國抗,或反為所敗。
國都在中地,曰「馬特城」。居民十九萬五千,地皆平坦,高於海二百二十七丈。內建禮拜堂七十七間,修道院六十二間。國君並朝臣居此,設大學院各術之堂十八間,以廣志識。巴悉羅那城在地中海濱,居民十二萬,港口極廣,但水淺,大船不得入。其貿易甚盛,每年進口船千五百隻,所出入貨價計銀千萬圓。居民善造火器,花布絲緞。在海邊,有軍局鑄火礮之地。別設病院、養嬰院。悉威剌邑,居民九萬六千,周三里半,有十二門,禮拜堂三十間,製煙之人千五百名。鋪七百間,織綢緞。城內設大學院,學生七百八名。加那他邑,居民八萬,前回回族所建之城也。加得邑,居民七萬,在地中海邊,此港最廣。昔與亞墨利加人於此大通商,四方立礮臺,近地多產葡萄。瓦林西亞邑,在河邊,山水清美,為一國之最。土田豐產,居民六萬,其中二萬二千織綢緞。馬拉亞邑,在海邊,亦通商之地。有甘葡萄酒。可多瓦邑,居民三四萬。
西班亞今之女王年尚少,其母妃督同大臣代攝國事。居民千二百二十八萬,城百四十五座,共萬八千八百七十方里。全地分四十三部,外有在北亞非利加海邊之城,在南方之島,在西北之島,在亞墨利加之島,在呂宋之群島。惟其臣不善理國帑,公項積欠五萬零七百萬圓。其利息至今未還,大累他國之債主。道光十九年,計所費用銀五千萬圓,文官百萬圓,刑部二百三十萬圓,內國務千四百萬圓,軍士水師九千六百萬圓,欠項利息三千八百萬圓。道光二十二年,國費至銀萬萬圓,所收者六千二百萬圓,其欠項一百五萬圓,所入不敷所出。
步兵六萬七千,礮手凡七千八百,軍機營兵千二百,騎兵萬三千,後營四萬,尚有民壯五十營。軍勢雖廣大,奈不能撫馭百姓,屢有叛釁。此時水師漸衰,僅數號兵船,朽爛在港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