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四 海國圖志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國地總論中(原無今補) 编辑

○利瑪竇《地圖說》

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形如雞子,黃在青內。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為南道,赤道而北二十三度半為北道。按中國在北道之北,日行赤道,則晝夜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故天球有晝夜平圈列於中,晝短晝長二圈列於南北,以著日行之界,地球亦設三圈,對於下焉。但天包地外為甚大,其度廣,地處天中為甚小,其度狹,此其差異者耳。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出高一度,南極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入低一度,南極出高一度,則不特征地形果圓,而並征地之每一度廣,二百五十里,則地之東西南北,各一周有九萬里實數也。是南北與東西數相等,而不容異也。

夫地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百分裏之三十六分,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無上下。蓋在天之內,何瞻非天,天總六合內,凡足所佇即為下,凡首所向即為上,其專以身之所居分上下,未然也。且予至大西,浮海入中國至晝夜平線,見南北二極,皆在平地,略無高低。稍轉而南,過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六度,則大浪山與中國上下相為對待矣。而吾彼時隻仰天在上,未視之在下也。故謂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信然矣。以天勢分山海,自北而南為五帶,一在晝長晝短二圈之間,其地甚熱,帶近日輪故也。二在北極圈之內,三在南極圈之內,此二處地居甚冷,帶遠日輪故也。四在北極晝長二圈之間,五在南極晝短二圈之間,此二地皆謂之正帶,不甚冷熱,日輪不遠不近故也。

又以地熱分輿地為五大洲,曰歐羅巴,曰利未亞,曰亞細亞,曰南北亞墨利加,曰墨瓦蠟泥加。若歐邏巴者,南至地中海,北至臥蘭的亞及冰海,東至大乃河,墨何的湖大海,西至大西洋。若利未亞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仙勞冷祖島,西至河摺亞諾海,此州隻以聖地之下微路,與亞細亞相聯,其餘為四海所圍。若亞細亞者,南至蘇門答蠟呂宋等島,北至新增白蠟及北海,東至日本島大明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紅海小西洋海。若亞墨利加者,全為四海所圍,南北以微地相連。若墨瓦蠟泥加者,盡在南方,惟見南極出地而北極恒藏焉。其界未審何如,故未敢訂之,惟其北邊,與大小瓜窪,及墨瓦蠟泥峽為境也。其各州之界,當以五色別之,令其便覽,各國繁夥難悉,大約各州俱有百餘國。原宜作圓圖,以其入圖不便,不得不易圓為平,反圈為線耳。欲知其形必須相合,聯東西二海為一片可也。

其經緯線本宜每度畫之今且以每十度為一方,以免雜亂,依是可分置各國於其所,東西緯線,數天下之長,自晝夜平線為中而起,上數至北極下數至南極。南北經線數天下之寬,自福島起,為一十度至三百六十度,復相接焉。試如察得南京離中線以上三十二度,離福島以東一百二十八度,則安之於其所也。凡地在中線以上主北極,則實為北方,凡在中線以下,則實為南方焉。釋氏謂中國在南贍部洲,並誣須彌山出入地數,其謬可知也(案:西法以北極為北,南極為南,此天之南北,非地之南北也。釋典則以北極為地頂,而東西南北四面環之,與南極北極無涉,蓋北極為上南極為下,是上下,非四方也)。又用緯線以著各極出地幾何,蓋地離晝夜平線度數,與極出地度數相等。但在南方,則著南極出地之數,在北方則著北極出地之數也。故視燕京隔中線以北四十度,則知燕京北極高四十度也。視大浪山隔中線以南三十六度,則知大浪山南極高三十六度也。凡同緯之地,其極出地數同,則四季寒暑同態焉。若兩處離中線度數相同,但一離於南,一離於北,其四季並晝夜刻數均同,惟時相反,此之夏為彼之冬耳。其長晝長夜,離中線愈遠,則其長愈多,餘為式以記於圖邊。每五度其晝夜長何如,則西東上下,隔中線數一則皆可通用焉。用經線以定兩處相離幾何辰也,蓋日輪一日行一周,則每辰行三十度,而每處相違三十度,並謂差一辰。故視黑龍江離福島一百四十度,而緬甸離一百一十度,則明黑龍江於緬甸差一辰。而凡黑龍江為卯時,緬甸方為寅時也。其餘仿是焉。設差六辰,則兩處晝夜相反焉,如所離中線度數相同,而差南北,則兩地人對足底反行。故南京離中線以北三十二度,離福島一百二十八度,而南亞墨利加之瑪八作離中線以南三十二度,離福島三百二十八度,則南京於瑪八作人相對反足底行矣。從此可曉同經線處,並同辰而同時見日月蝕矣,此其大略也,其詳則備於圖雲。

○艾儒略《五大州總圖略度解》

天體一大圜也。地則圜中一點定居中心,永不移動,蓋惟中心離天最遠之處,乃為最下之處,萬重所趨,而地體至重就下,故不得不定居於中心。稍有所移,反與天體一邊相近,不得為最下處矣。古賢有言,試使掘地可通以一物縋下,至地中心必止。其足底相對之方亦以一物縋下,至地中心亦必止。可見天圓地方,乃語其動靜之德,非以形論也。地既圓形則無處非中,所謂東西南北之分,不過就人所居立名,初無定準。地度上與天度相應,天有南北二極,為運動樞兩極相距之中界,為赤道,平分天之南北,其黃道斜與赤道相交,南北俱出二十三度半,日躔黃道,一日約行一度,自西而東,奈為宗動天所帶,是以自東而西,一日一周天耳。日輪正交赤道,際為春秋二分規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為冬至,規北出赤道二十三度半為夏至。規黃道之樞與赤道之樞,亦相離二十三度半,其周天之度,經緯各三百六十。地既在天之中央,其度悉與天同,如赤道之下,與南北二極之下,各二十三度半也,又二極二至規外四十三度也。分為五帶,其赤道之下,二至規以內,此一帶者,日輪常行頂上,故為熱帶。夏至規之北至北極規,冬至規之南至南極規,此兩帶者,因日輪不甚遠近,故為溫帶。北極規與南極規之內此兩帶者,因日輪止照半年,故為冷帶。赤道之下,終歲晝夜均平,自赤道以北,夏至晝漸長,有十二時之晝,有一月之晝,有三月之晝,直至北極之下則以半年為一晝矣。往南亦然。以南北距度考之,其熱不得不然也。其在東西同帶之地,凡南北極出入相等者,晝夜寒暑節氣俱同。但其時則有先後或差一百八十度,則此地為子,彼地為午;或差九十度,則此地為子,彼處為卯,餘可類推也。人居赤道之下者,平望南北二極,離南往北,每二百五十里,則北極出地一度,南極入地一度,行二萬二千五百里,則見北極正當人頂。出地九十度而南極入地九十度,正對人足矣。從南亦然。此南北經度也。至於東西緯度,則天體轉環無定不可據七政量之,隨方可作初度,而天文家又立一法算之,以宗動天一周,則日月行三百六十度,故每時得三十度。如兩處相差一時,則東西便離三十度也。今兩處觀月食各自不同,則知差一時者其地方相離三十度,以此推之,東西之度可考驗矣。或但以里數考之,古來地理家,俱從西洋最西處為初度,即以過福島子午規為始,仿天度自西而東,十度一規,以分東西之度,故畫圖必先畫東西南北之規,後考本地理離赤道之南北,福島之東西,幾何度數,乃置本地方位。譬如中國京師,先知離赤道以北四十度,離福島以東一百四十二度,即於兩經緯線相交處得京師本位也。但地形既圓,則畫圖於極圓木球,方能肖像,如畫於平麵則不免或直剖之為一圖,或橫截之為兩圖,故全圖設為二種,一長如卵形,南北極居上下,赤道居中,一圓如盤形,南北極為心,赤道為界,又於二全圖外,另各設為一圖,曰亞細亞,曰歐邏巴,曰利未亞,曰亞墨利加也。而墨瓦蠟厄加則國土未詳,圖不另立雲。圖中南北規度相等,皆以二百五十里為一度,赤道之度亦然。其離赤道平行東西諸規,則漸近兩極者,其規漸小,然亦分為三百六十度,其里數以次漸狹,別有算法,今畫圖為方者,其畫線不免於稍變,畢竟惟圓形之圖乃得其真也。

○艾儒略《四海總說》

造物主之化成天地也,四行包裹,以漸而堅凝。故火最居上而火包氣,氣包水,土則居於下焉,是環地面皆水也。元黃始判,本為生人,水土未分,從何立命,造物主於是別地為高深,而水盡行於地中,與平土各得什五,所瀦曰川,曰湖,曰海。川則流,湖則聚,海則潮,川與湖不過水之支派,而海則眾流所鍾,稱百穀王焉。故說水必詳於海。海有二焉:海在國之中,國包乎海者,曰地中海,國在海之中,海包乎國者,曰寰海。川與湖占度無多,不具論。寰海極廣,隨處異名。或以州域稱,則近亞細亞者,謂亞細亞海,近歐羅巴者,謂歐羅巴海,他如利未亞,如亞墨利加,如墨瓦蠟尼加,及其他蕞爾小國,皆可隨本地所稱。又或隨其本地方隅命之,則在南者,謂南海,在北者,謂北海,東西亦然。隨方易向,都無定準也。茲將中國列中央,則從大東洋至小東洋為東海,從小西洋至大西洋為西海,近墨瓦蠟尼一帶為南海,近北極下為北海;而地中海附焉。天下之水盡於此,裨海大瀛,屬近荒唐,無可證據。

海雖分而為四,然中各異名,如大明海,太平海,東紅海,孛露海,新以西把尼亞海,百西爾海,皆東海也。如榜葛蠟海,百爾西海,亞剌比海,西紅海,利未亞海,何摺亞諾滄海,亞大蠟海,以西把尼亞海,皆西海也。而南海則人跡罕至,不聞異名。北海則冰海。新增蠟海,伯爾昨客海,皆是。至地中海之外,有波的海,窩窩所德海,八爾馬泥海,太海,北高海,皆在地中,可附地中海。

海島之大者,附載各國之後。其小者,不下千萬難以盡述。大率在亞細亞者,蘇門答蠟,日本浡泥最大。在歐羅巴者,諳厄利亞最大(即英吉利國)。在利未亞者,聖老楞佐島最大。在亞墨利加者,小以西把尼亞最大。在墨瓦蠟尼加者,新為匿亞最大。而太平海中,則有七千四百四十島。此外有石礁或見水面,或隱水中。水中者船極畏之,又有沙渚,船值之則陷,此時盡棄舶中重貨,雖百萬金錢所不恤,乘潮至方得脫之,否則斷無出理。

地心最為重濁,水附於地到處就其重心。故地形圓而水勢亦圓,隔數百里水面,便如橋梁,遠望者不可見,須登桅望之乃見。其前或夷或險而海中夷險各處不同。惟太平海極淺,亙古至今無大風浪。大西洋極深,深十餘里,從大西洋至大明海,四十五度以南,其風常有定候,至四十五度以北,風色便錯亂不常。其尤異者,在大明東南一隅,常有異風,變亂淩雜,倏忽更三十四向。海舶惟任風而飄,風水又各異道,如前為南風,水必北行。倏轉為北風,而水勢尚未趨南,舟莫適從,因至摧破。至小西洋,海潮極高大,又極迅急平,地頃刻湧數百里。海中大舶及蛟龍魚鱉之屬,嚐乘潮勢,湧入山中不可出。歐羅巴新曾蠟利夫亞大浪山,亦時起風浪,甚險急。至滿剌加海,無風倏起波浪,又不全海皆然,惟里許一處以次第興,後浪將起,前浪已息矣。海上雖多有風,獨利未亞海近,為匿亞之地當赤道下者,常苦無風,又天氣酷熱,舶如至此,食物俱壞,人易生疾,海深不得下碇,舶大不能用櫓,海水暗流及潮湧飄舶至淺處,壞者多在於此。海水味鹹中有火性,又勢常激蕩,故不成冰,至北海則半年無日,氣候極寒而冰,故曰冰海。海舶為冰堅所阻,直須守至冰解,方得去。又苦冰山,海中冰塊為風所擊,堆疊成山,海舶觸之,定為齏粉矣。赤道之下則終歲常熱,食物水酒至此,色味皆變,過之即復如常。凡海中之色,大率都綠,惟東西二紅海,其色淡紅,或云海底珊瑚所映而然,亦非本色也。又近小西洋一處,入夜則海水通明如火,西儒常親見而異之,持器汲起滿器俱火光,又滴入掌中,光亦瑩然,可玩後來漸次消滅。

儒略輩從歐羅巴各國起程,遠近不一,水陸各異,大都一年之內,皆聚於邊海。波爾杜瓦爾國裏,西波亞都城,候西商官舶春發入大洋,從福島之北過夏至線,在赤道北二十三度半,逾赤道而南,此處北極已沒,南極漸高,又過冬至線,在赤道南二十三度半,越大浪山,見南極高三十餘度,又逆轉冬至線,過黑人國,聖老楞佐島界中,又逾赤道至小西洋南印度臥亞城,在赤道北十六度。風有順逆,大率亦一年之內可抵小西洋,至此則海中多小島,險窄難行矣。乃換中舶,亦乘春月而行,抵則意蘭,經榜葛剌海,從蘇門答蠟與滿剌加之中,又經新加步峽,迤北過占城暹羅界,閱三年方抵中國嶺南廣州府。此從西達中國之路也。若從東而來,自以西把尼亞地中海,過巴爾德峽,往亞墨利加之界,有二道,或從墨瓦蠟尼加峽,出太平海,或從新以西把尼亞界泊舟,從陸路出孛露海,過馬路古呂宋等島,至大明海以達廣州。然某輩皆從西而來,不由東道,故其途程經九萬里也。行海晝夜無停,有山島可記者,則指山島而行,至大洋中常萬里無山島,則用羅經以審方,其審方之法,全在海圖量取度數,即知海舶行至某處,離某處若千里,瞭如指掌,百不失一(此是初通中國時,故迂遠曠日,今則火輪往返不過數月)。海舶百種不止,約有三等,其小者僅容數十人,專用以傳書信,不以載物。其舟腹空虛可容,自上達下,僅留一孔,四圍點水不漏,下鎮以石,使舟底常就下。一遇風濤,不習水者,盡入舟腹中,密閉其孔,復塗以瀝青,使水不進,其操舟者,則捆縛其身於檣桅,任水飄蕩。因其腹中空虛,永不沉溺,船底又有鎮石,亦不翻覆。俟浪平,舟人自解縛運舟,萬無一失。一日可行千里。中者可容數百人,自小西洋以達廣東,則用此舶。其大者,上下八層,最下一層,鎮以沙石千餘石,使舶不傾側震蕩,全藉此沙石。二三層,載貨與食用之物,海中最難得水,須裝淡水十餘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皆是。其上近地平板一層,則舶內中下人居之,或裝細軟切用等物。地平板之外,則虛其中百步,以為揚帆、習武、遊戲、作劇之地。前後各建屋四層,以為尊貴者之居。中有甬道,可通頭尾。尾後建水閣,為納涼之處,以待貴者之遊息。舶兩傍列大銃數十門,以備不虞,其鐵彈有三十餘斤。重者上下前後有風帆十餘道,桅之大者,長十四丈,帆闊八丈,水手二三百人,將士銃士三四百人,客商數百。有舶總管一人,是西國貴官國王所命,以掌一舶之事,有賞罰生殺之權。又有舶師三人,曆師二人。舶師專掌候風使帆,整理器用,吹掌號頭,指使夫役,探測淺水礁石以定趨避。曆師專掌窺測天文,晝則測日,夜則測星,用海圖量取度數,以識險易,以知道裏。又有官醫主一船之疾病,亦有市肆貿易食物。大舶不畏風浪,獨畏山礁淺沙,又畏火,舶上火禁極嚴,蓋千人之命攸係。然其起程但候風色,未嚐選擇時日,亦未嚐有大失也(《海島逸志》曰大海之中,風雨晝晦,有黑雲一片,如針下垂,漸低漸墜至海者,則水為之溁洄澎湃,遠者無妨,近則燒雞羽,放鞭爆,而水櫃:水桶皆當謹慎用,綿被或用衣服覆蓋,不然盡被吸去矣。海水味鹹,騰而為雨則淡,是天地好生之德,不可測議者也)

海產以明珠為貴,則意蘭最上。土人取海中蚌,置日中曬之,俟其口自開,然後取珠,則珠色鮮白光瑩,有大如雞子者,光照數里。南海皆剖蚌出珠,故珠色黯黯無光。有珊瑚島,其下多出珊瑚,初在海中,色綠而質柔軟,上生白子,土人以鐵網取之,出水便堅,有紅黑白三色,紅色者,堅而密,白、黑色者,鬆脆不堪用。大浪山之東北,有暗礁,水涸礁出,悉是珊瑚之屬,貓睛寶石,各處不乏,小西洋更多琥珀,則歐羅巴波羅尼亞有之,沿海三千里皆是。蓋為風浪所湧,堆積此地,土人取為器物。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爾兩海最多,曾有大塊重千餘斤者。望之如島然。每為風濤湧泊於岸,諸蟲魚獸並喜食之,他狀前已具論。海水本皆鹽味,然亦有不假煎熬,自凝為鹽塊者,近忽魯謨斯處,有山五色相間,亦純是鹽,土人鑿山石旋以為器,貯食物則不須和鹽,蓋其器已是鹽,自生鹹味也。又有海樹,太平海內淺處生草,一望如林蔥菁可愛。

 卷七十四 ↑返回頂部 卷七十六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