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祕閣法帖考正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一

卷第十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 卷第十一
清 王澍 撰 壽孫氏小墨妙亭藏原刊本
卷第十二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卷第十一

       琅邪王 澍虛舟考定

       天都秋水藕花居校刋

古今法帖考附録

 自宋太宗刻淳化祕閣法帖天下寳之歴代

 以來競相傳刻遂至多不可攷或同或異或

 增或減大段皆本淳化而傳刻既乆漸離本

 宗刻法懸殊精神迥别甚至有一帖而彼此

 互異者文義且乖書𣸪何論彚帖之尠佳刻

 正爲此也今㨿所知取其盛有名者彚次爲

 卷以便考質其所未知者闕之俟來者為補

 正焉

  澄清堂帖

家損菴先生筆麈云丙戌秋七月至呉江得觀

同年王行孝所藏澄清堂帖十餘卷皆二王書

字畫流動筆意宛然後余在翰林有骨董持一

卷視董𤣥宰𤣥宰絶呌以為奇特遂鉤摹數十

行附戯鴻堂帖末無復筆意後跋以為賀監手

摹南唐李氏所刻按東觀餘論云世傳十七帖

别本蓋南唐後主李煜得唐賀知章臨寫本勒

石置澄心堂者𤣥宰誤以十七帖為此帖又誤

以澄心堂為澄清堂也按邢子愿侗來禽館集

澄清初不定何代本取質婁江尚書尚書以詢

顧廷尉研山以為是南唐官拓賀監手摹清潤

天授品列昇元上本朝孫北海承澤閒者軒帖

考亦云賀季眞手摹誤處皆同𤣥宰

 按筆麈云於同年王行孝處見澄清堂帖十

 餘卷閑者軒帖考云余舊見數冊丁亥又見

 第一第三第四三冊卷首皆有甲乙字號則

 澄清當是十冊損菴蓋瞥見此帖驚絶奇異

 卷帙繁多一時不暇悉數故約而言之曰十

 餘卷爾

  昇元帖

閑者軒帖考云南唐李後主出祕府珍藏刻帖

四卷每卷後刻昇元二年三月建業文房模勒

上石為淳化閣帖之祖余止見宋人翻本上有

賈秋壑印朱温之子亦刻有貞明帖今不傳

  淳化祕閣法帖

歐陽修集古録云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購募前

賢真蹟雜為法帖十卷鏤板藏之每有大臣進

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本在

御府院徃時禁中火灾板焚遂不復賜或云板

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難得

米芾寳晉英光集云太宗皇帝留意翰墨嘗借

王氏所收書以集閣帖十卷

曹士冕法帖譜系云熙陵出御府所藏歴代真

蹟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釐為十卷各于卷尾

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

㫖模勒上石

 此以閣帖為從真蹟模勒

吳郡陸友仁云嘗觀褚伯秀所記江南李後主

命徐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石名昇元帖此則

在淳化之前當為法帖之祖

邢侗來禽館集云昇元帖是南唐徐鉉所摹縁

在淳化前故名為祖帖余家有澄清堂帖是竪

竹簾紙墨色黯澹古香拂鼻鐫手於轉使處時

露鋒頴遂令逸少須麋宛然計知微亦曾見此

二本以資近昇元乃模采為多致傷肥重

李日華云淳化帖以南唐建業文房帖為祖而

稍損益之建業帖李主重光所為經韓宋二徐

鑒定非苟然者淳化所益一二由侍書王著裁

入是以長彈元章多有睿擊

汪仲嘉云淳化帖即翻刻昇元帖

 此又以昇元帖為閣帖祖本

劉跂暇日記云馬傳慶說此帖本唐保大年模

勒上石題云保大七年倉曹參軍王文炳模勒

校對無差國朝下江南得此石淳化中太宗令

將書館所有增作十卷為板本而石本後以火

斷闕人家時收得一二卷

 此又以保大刻帖為淳化祖帖按昇元帖前

 賢稱者不一孫北海曾見宋時翻本上有賈

 秋壑印保大刻帖從無及者惟劉跂暇日記

 有之然其言又鑿鑿可㨿如此載陶南村輟

 耕録姑存其說以俟鑒者

大梁劉衍卿世昌云大徳己亥婦翁張君錫携

余同觀淳化祖石帖卷尾各有題識第一卷高

平范仲淹第五卷東坡張文潜姜白石第六卷

洛陽伊川老夫太學博士陳士元蘇舜欽陳題

云此正祖石刻第七卷陳簡齋題云魏晉法書

非人間合有自我太宗皇帝刻石寵錫下方見

不滿十數臣與義頓首謹書第八卷蘇頌張舜

民第十卷太宗書淳化四年六月廿二日賜畢

士安籖題云淳化祖石刻

 此以淳化祖帖為石刻

陶南村輟耕録云今世言淳化閣帖用銀錠𣟴

棗木板刻而以澄心堂紙李廷珪墨印故趙希

鵠洞天清録亦云用棗木板摹刻故時有銀錠

紋用李廷珪墨打手揩不汚然又傳仁宗嘗詔

僧希白刻石于祕閣前有目録卷尾無篆書題

字所謂祖石刻者豈即此歟

王柏淳化帖記云本朝太宗皇帝天下甫定即

遣使購募前賢眞蹟集爲法帖十卷鏤板于禁

中然當時命王著辨精麤而著之識鑒不明眞

僞莫察玉石雜糅遂爲全帖之累

汪逵淳化辨記云其本乃木刻計一百八十四

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逐段以一二三四刻

於旁或刻人名或有銀錠印㾗則是木裂

 此以淳化爲木刻

 前人言蘭亭如聚訟竊謂淳化亦猶爾觀前

 幅所列言人人殊何所可㨿以爲定乎歐陽

 公去宋初不逺版之存亡已不可辨何况今

 日僕以臆斷竊謂太宗既出内府所藏命侍

 書王著模刻更復購募前賢真蹟命集成十

 卷王著識見不精眞偽莫辨遽以南唐倣書

 數十種叅錯其間遂至玉石不分淆譌千古

 昧者乃云原本昇元昇元帖經韓宋二徐鑒

 定非苟然者決不至如王侍書草率或其間

 亦有采自昇元者見者遂目昇元為祖本耳

 輟耕録所載劉衍卿祖石之說竊謂淳化本

 無石刻諸公誤以初搨賜本為祖石寔則棗

 木本耳所謂祖石即昇元帖也帖後篆款既

 云奉聖㫖模勒上石諸公因之故亦以初搨

 為祖石也歐陽公集古録云太宗購募前賢

 眞蹟鏤板藏之王柏淳化帖記亦有鏤版中

 禁之語元祐中親賢宅從禁中借版墨百本

 分遺宫僚多木横裂紋其為版本的然無疑

 矣

黄伯思法帖刋誤云余備貟祕館因彚次御府

圖籍見一書圅中盡一手倣書每卷題云倣書

第若干各卷所有偽帖皆在焉其餘法帖中不

載者尚多並以澄心堂紙寫蓋南唐人聊爾取

古人辭語自書之耳文眞而字非故斯人自目

為倣書蓋但録其詞而已非臨模也王著不悟

其非採其名雜載眞帖間可勝歎哉

曾宏父云閣帖其原得自江左多南唐善書者

取前語以意成之非臨非模是謂倣書藏之祕

閣凡數十匣明題云倣書皆用澄心堂紙與李

廷珪墨悉後主在江南日所製者宣政間劉無

言輩猶及見之

米芾祕閣法帖跋云唐太宗購王逸少書使魏

徴褚遂良定眞偽我太宗購古今書而使王著

辨精觕定為法帖十卷其間一手偽帖大半甚

者以千字文為漢章帝張旭為王子敬俗人學

智永為逸少余嘗觀侍中王貽永所收晉帖一

卷内武帝王戎謝安陸雲輩法若篆籕體若飛

動著皆委而弗録獨取郄愔兩行入十卷中使

人慨歎

  二王府帖

黄庭堅云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當時皆用歙

州貢墨墨本賜羣臣元祐中親賢宅從禁中借

板墨百本分遺宫僚但用潘谷墨光輝有餘不

甚黯黑又多木横裂紋士大夫不能盡别也

法帖譜系云余觀近世所謂二王府帖者蓋中

原再刻石本非禁中版本也前有目録卷尾無

篆書題字蓋顯然二物矣

孫北海得古閣帖八冊第六冊有紹聖三年

云御府法帖板本掌於御書院歲乆板有横裂

紋魏王好書嘗從先帝借歸邸中模數百本又

刻板本藏之模搨鐫刻皆用國工不復可辨北

海云書法甚工張爾唯以為蔡君謨筆二王者

魏王也

 按此則魏王府既借板墨百本又更刻一本

 并祖刻為二本矣

  續閣帖

曾惇石刻鋪叙云續閣帖十卷元祐五年庚午

祕省乞以淳化閣帖所未刋前代遺墨入石有

旨從之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八月畢工

歴十一年費緡錢一十五萬乃成模寫者待詔

邵彰上其事者祕書少監鄧洵武孫諤也首卷

晉唐帝后書二卷三卷悉王羲之書四又羲之

暨其子操之等筆五又所書黄庭經樂毅論蘭

亭叙六又其家寳章集七乃晉索靖所書月儀

八則虞世南賀知章栁公權帖後則無名人帖

九則李懐琳書嵇叔夜絶交書末卷唐無名人

所書月儀

  大觀帖

石刻鋪叙云大觀初徽宗視淳化帖石已皴裂

且王著標題多誤詔出墨跡更定彚次併武帝

一帖合於西晉武帝後擇七巻後右軍帖内誤

入智永書列在第五卷合首卷古帖三段併而

歸一及躋晉宣於晉武之上之類使先後次叙

不紊逮名臣帖亦然俾蔡京書之及卷首末刻

石太清樓下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俱僃視

淳化草創之始不同且當時盡出眞蹟臨摹定

其舛誤非若外方但因石刻翻刋京雖驕吝字

學恐出王著右是大觀之本勝於淳化明矣

 按徽宗既以淳化標題多誤出御府所藏墨

 蹟命龍大淵等更定彚次今閱大觀究不能

 正其紕繆别其眞僞其駁正者不及十之一

 仍舊者尚過十之九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安

 在其為勝淳化乎

法帖譜系云大觀中奉旨出内府眞跡命龍大

淵等更定位次刻石太清樓字行稍高而先後

之次亦與淳化小異其間有數帖多寡不同標

題皆蔡京所書卷尾題云大觀三年正月一日

奉聖旨模勒上石靖康之禍新舊二刻皆淪異

地有自𣙜塲中來者已磨去亮字矣

 此所謂亮字不全本也但磨去亮字右曲脚

 以避金主亮之諱非全磨去亮字也

  太清樓帖

曹士冕云淳化祕閣帖板雖禁中火灾不存而

眞跡皆藏御府徽宗朝奉㫖以御府所藏眞跡

重刻太清樓而叅入奇跡甚多其中有蘭亭者

是也因名曰太清樓帖

法帖譜系注云按大觀帖大觀太清樓帖今所

傳自有兩本而前人多混而為一

  太清樓續帖即續閣帖

法帖譜系云徽宗既刻大觀帖十卷又以建中

靖國祕閣續帖十卷易其標題去其歲月與官

屬名銜以為後帖又刻孫過庭書譜及貞觀十

七帖總為二十二卷為太清樓續帖

  紹興國子監帖

法帖譜系云紹興中以御府所藏淳化舊帖刻

板置之國子監其首尾與淳化閣本略無少異

當時御府拓者多用匱紙蓋打金銀箔者也故

字畫精神極有可觀今都下亦時有舊拓者邇

來碑工徃徃作蟬翼本且以厚紙覆板上隠然

為銀錠以惑人第損剥非復舊本之遒勁矣

  淳熙修内司帖

法帖譜系云淳熙間奉旨刻石禁中卷帙規模

悉同淳化閣本而卷尾乃楷書題云淳熙十二

年乙巳嵗二月十五日修内司恭奉聖旨模勒

上石

  淳熙祕閣續帖

石刻鋪叙云淳熙祕閣法帖十卷淳熙十二年

三月被旨模勒入石皆南渡後續得晉唐遺墨

首卷則鍾繇王羲之帖次則羲獻書内黄庭小

楷後有臣褚遂良臨五字三卷則歐陽詢蕭瑀

褚廷誨孫思邈狄仁傑張旭顔眞卿七賢書四

卷則明皇批荅裴耀卿等奏狀五卷李白胡英

李邕白居易帖六則張九齡三相暨李紳告身

七則李陽冰篆李徳裕畢諴李商隠書八則懐

素顛草九則高閒亞栖齊已書末卷則楊凝式

并無名人帖上皆有内府圖書宣和及紹興小

字印章或睿思殿印如李紳告身後有高廟親

筆跋語黄庭經懐素顛草則有李主建業文房

之印視今長沙所鐫筆法迥殊

 以上皆官帖

  臨江戯魚堂帖

法帖譜系云元祐間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

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題而増釋文

曹士冕云劉次莊摹閣帖臨江用工頗精緻且

石堅至今不曾重摹獨二卷略殘缺今若得初

本鋒芒未失者當在舊絳帖之次新潭帖之上

然其釋文間有譌處

陳繹曽云此帖在淳化翻刻中頗為有骨格者

澹墨搨尤佳

  利州帖

法帖譜系云慶元中四川總領權安節以戯魚

帖并釋文重刻石於益昌官舍權江州安徳人

釋文字畫較臨江帖為稍大

  臨江重刻二王府帖

閒者軒帖考云劉次莊既模閣帖於臨江又别

刻二王府帖自述釋文之誤

 以上皆臨江𣲖

  潭帖

曹士冕云淳化閣帖既頒行潭州即模刻二本

謂之潭帖余嘗見其初本當與舊絳帖鴈行至

慶歴八年石已殘闕永州僧希白重模東坡猶

嘉其有晉人風度建炎中長沙守城者以為炮

石無一存者紹興間第三次重模失眞逺矣

陳繹曽云希白模刻潭帖風韻和雅骨肉停匀

但形勢俱圓頗乏峭徤之氣蓋淳化之子也

 按此則潭帖與長沙帖當為兩帖舊以長沙

 為即潭帖誤也

  慶歴長沙帖

法帖譜系云丞相劉公沆帥潭日以淳化官帖

命慧照大師希白模刻於石置之郡齋増入霜

寒十七日王濛顔真卿等諸帖而字行頗髙與

淳化閣本差不同逐卷各有嵗月第一卷題云

慶歴五年季夏慧照大師希白模勒第二卷慶

歴八年重冬月慧照大師希白模勒第三卷則

五年六月第四卷八年重冬月第五卷戊子歲

孟冬第六卷五年季夏第七卷五年重秋月第

八卷五年季夏月模勒上石第九巻八年重冬

月第十卷五年重秋月每卷各有慶歴及慧照

大師希白重模字不復贅録

洪邁容齋隨筆云潭州石刻法帖十卷蓋希白

所鐫冣為善本程欽之待詔以元符三年帥桂

林東坡自儋耳移合浦得觀其藏帖每帖各題

其末第二卷云唐太宗作詩至多有𢈔徐風氣

而世不傳獨於初學記時時見之第四卷云呉

道子始見僧繇畫曰浪得名耳已而㘴卧其下

三日不能去𢈔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鶩

之論後乃以爲伯英再生今觀其書乃不逮子

敬逺甚止可比羊欣耳六卷云宰相安和殷生

無恙宰相當是簡文帝殷生則深源也耶第八

卷云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帖比淳

化待詔所模爲勝世俗不察爭訪閣本誤矣此

逸少一卷尤妙庚辰七夕合浦官舍借觀第九

卷云謝安問獻之君書何如尊公答曰故自不

同曰外人不爾曰人那得知此帖今藏余家

石刻鋪叙云容齋隨筆謂坡仙遺墨今藏其家

但二卷郗愔書第三帖何以斷當字分兩行希

白善書者於此殆不可曉今長沙帖間不存希

白臨摹歲月或云土人又私翻木板有紋可辨

  劉丞相私第本

法帖譜系云劉丞相既刻法帖於郡齋復依倣

前本刻石十卷以歸私第余頃在九江見故家

所藏一本與長沙本絶相似而小異後有人跋

云此先丞相私第本也疑即劉氏子弟所跋後

復見一本於姑蘇與九江所見同紙墨皆與南

碑不類而慶歴等題字止三兩卷有之蓋即劉

氏本也

  長沙碑匠家本

法帖譜系云舊傳長沙官本扄鑰不可常得碑

匠家别刻一本以應求者余頃収一本與長沙

古本首尾略無小異而字體小小不同疑為碑

匠家本頃又藏一本凡舊刻石損闕者皆别刻

數行以易之其餘却只是舊石此必碑匠所為

  長沙新刻本

法帖譜系云舊刻毁於鬱攸之變中興以後復

刻新石其間凡遇舊刻損闕處並不復刻字亦

無卷尾嵗月刻手甚繆殊不足觀

  長沙别本

法帖譜系云嘉定間先君帥長沙余隨侍焉時

碑房中有斷石一片乃法帖第一卷尾段字行

髙低正與淳化帖同而絶不類古潭末後亦有

淳化篆字此石實不知所從來近嵗三山林伯

鳯重刻于家直指為古潭帖余未敢臆斷也

  三山木板本

法帖譜系云三山帥司書庫有歴代帖板本蓋

好事者以長沙舊帖刋勒卷帙規模皆同今已

散失不全矣嘉熙庚子偹貟帥幕尚及見之

 按此則孫北海以長沙新本即三山木本蓋

 誤

  廬陵蕭氏本

法帖譜系云右法帖十卷用十干為號崇寧五

年蕭公編紀其略云皇祐中先伯父大博作邑

和州之含山得墨帖於丞相充國劉公摹刻未

畢先君殿丞繼之始終六年乃獲成就迄今五

十餘年刓缺大半令續完之以藏于家蓋用潭

帖刻也慶元間己損失二十餘段共少三百四

十餘行

  蜀本

法帖譜系云余頃得一帖凡數卷于蜀中次序

先後高低皆與長沙古帖同初亦疑爲黔江帖

今見秦氏真本則顯然二物矣大率此帖全用

長沙古本模刻而字行亦間有増减處既不知

所出未敢臆說姑附見於此

 以上皆潭𣲖

  絳帖

王佐云宋尚書潘師旦以淳化閣帖増入别帖

重模刻二十卷於絳州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在

淳化閣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又高二字

曹士冕云絳州法帖二十卷乃潘師旦用淳化

帖重摹而叅入别帖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

舜臣事力單微而自能鐫石雖井䦨階砌皆徧

刻無餘所以段數冣多或有長尺餘者師旦尚哲宗秦

國公主又名潘駙馬帖舜臣死二子析而為二長者負官

錢没上十卷於絳州絳守重模下十卷足之

㓜者復重模上十卷亦足成一部於是絳州

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並不存百年之間重

模至再慶元間余官守長沙嘗見舊宰執家有

南渡初親自北方携得舜臣原所刻本未分析

時二十卷其家珍藏非得二千緡官陌不肯與

人乃北紙北墨精神煥發視重所模者天淵矣

法帖譜系云歐陽公集古跋尾謂近時有尚書

郎潘師旦以官帖私自模刻於家為别本以行

於世而傳寫字多轉失然亦有可嘉者單炳文

論絳帖至為精微頃刻石襄州有云淳化官本

法帖今不復多見其次絳帖冣佳而舊本亦已

難得嘗以數本較之字畫多不侔煒家所藏舊

本第九卷大令書一卷第四行内面字缺右邊

轉筆缺處隠然可見今本乃無右邊轉筆全不

成字面下一字與第五行第七字亦不同又第

七行第一字舊本乃行書止字今本乃草書心

字筆法且俗以此推之今之所見多非舊本

又云余既獲見炳文絳帖辨正然後知近世所

藏二十卷多非舊物每恨未識眞本而襄州所

刻第九卷大令帖亦毁於王旻之變慮其遂至

湮絶因以舊所藏本模刻於家頗傳諸好事者

淳祐甲辰自霅川官滿遄歸假道三衢始獲觀

眞帖於滄洲毛監丞所不獨第九卷與單說正

合而二十卷首尾俱全亦可謂珍玩矣且云得

之金華潘氏是殆師旦之苗裔也其帖之異同

大畧條列於後

 帖摠二十卷元無字號及段眼數目

 第二卷鍾繇宣示帖第一行内報字右邊直

 畫句起向左畔第二行茤字内下面夕字上

 畫微仰曲第五行名字右角微有一㸃第十

 行當字上三㸃傍有微損却在空處

 已欲日帖脚下有破石紋

 此卷内第一段與第三段右並闕角

 第九卷大令帖正與單炳文襄州所刻石本

 纎微弗差故家所藏未有其比

右潘氏絳帖二十卷紙墨字畫模印皆與今人

所藏本不同而第九卷顯然可見自非單公炳

文表而出之亦將冺於無聞矣北方所刻諸本

徃徃南渡後北人轉相傳模無足深怪但武岡

舊刻未知始於何年亦止用新本模刻為可恨

  絳帖别本

王佐云絳帖十二卷第一卷孔子蒼頡秦漢魏

人書第二卷晉南朝唐宋帝王書第三卷四卷

晉人書第五卷六卷右軍書第七卷八卷獻之

書第九卷南朝隋唐人書第十卷晉何氏衛夫

人及隋唐僧人書第十一十二卷宋名賢書此

刻嵗乆不完崇慶初髙汝礪為節度使又補完

之增入顔魯公諸帖且題於後今又不完存者

五十七幅碑入晉王府不易得矣

陳繹曽云古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駿

馬露骨又未免羸瘐之病蓋淳化之子今之學

者不見古帖得此亦可寳矣惜不完也

  東庫帖

法帖譜系云世傳潘氏析居法帖石分為二其

後絳州公庫乃得其一於是補刻餘帖是名東

庫本第九卷之舛誤蓋始于此今好事家所藏

絳帖率多此本字畫精神遒勁亦自可愛而衛

夫人一帖及宋儋帖頗多燥筆如蘭亭叙群字

落筆之類此稍異於諸本其所以不及舊帖者

第九卷大令書石不破闕而炳文所論三字已

誤且逐卷逐段各分字號以日月光天徳山河

壯帝居太平何以報願上登封書為别此又異

於舊帖也

  東庫别本

法帖譜系云此帖與東庫本絶相似或是一石

但庾亮帖内亮字皆無右邊轉筆蓋避逆亮諱

也亦名亮字不全本

  新絳本

法帖譜系云右一帖二十卷首尾規模段眼字

號並同東庫本獨衛夫人宋儋二帖無燥筆又

字畫較東庫本微局促墨法雖與東庫本同然

實是兩石

石刻鋪叙云絳帖前後各十卷相傳潘駙馬以

閣帖増損翻刋閒摹淳化被㫖嵗月於卷末然

不見跋尾無自稽考編次多有不同閣以漢章

帝為首列蒼頡夏禹書於第五絳則蒼頡夏禹

書為首卷置列歷代帝王書於後帖之二卷閣

摠二王帖為五卷絳則前後帖皆有之衍而為

十且以第二卷張芝王洽書析為第二第五卷

以三卷庾亮卞壺書析而為第三第四卷古帝

王帖則刪漢章帝晉宣帝明康哀簡文帝梁髙

帝梁簡文名臣帖則削司馬攸王劭王廞蕭子

雲智永唐李邕等數帖却増入王濛羊諮書後

帖一卷全刋入本朝太宗宸翰二卷末冬晚書

院偶成一章則當以呉越忠懿王書作標目猶

前段髙宗皇帝書之類何由於謚號下花押如

此是自稱於生前九卷増入張旭千文四十五

字藏真草書乃素書跋顛旭語復云顛草之趣

貴在雄逸藏真乃云其辭又非專為此卷千文

但絳初入石定為直行岡之與鼎則為横碑十

卷増入顔魯公王廙高閑李建中書或謂他所

刋之帖皆以横石而絳獨立石印搨之際上下

字跡相聨既裁為經冊手軸則何所考竟且匠

者摹搨必通為一碑無縁逐段横搨何由相綴

又謂紗紙紋可辨要當自有眼目嘉定間李全

在山東印搨絳帖以遺要人又有自𣙜塲貿易

以來者殆古刻不存再翻新本謂即岡帖偽為

非也岡之梅班粗率况其筆意余所見絳帖㡬

十覺藏真草書筆勢皆有截斷處良由元係横

書絳刻入石遷就移作直行岡以絳爲祖不敢

有毫髪異乃獨此帖易直爲横鼎帖紹興續刻

者也亦舍絳而取法于岡是横刋之爲當矣至

于以横碑剪爲直行是又偽之拙者此以岡帖

或鼎帖凑成其文自不甚順但今之辨帖者執

此以别真贋

  北本

法帖譜系云右二十卷墨色與古本相近而第

九卷大令書只同新本未知何處所刻

  又一本

法帖譜系云董良史家所藏本第九卷大令書

字畫亦誤獨面字有右邊轉筆異於他本且不

與舊本同也

  武岡舊本

法帖譜系云右二十卷不知刻於何時碑段稍

長而日月光天徳等字號閒於行中字畫亦清

勁可愛而第一卷衛夫人宋儋無枯筆第九卷

大令帖諸字皆誤信乎出於新絳也

石刻鋪叙云後帖之九卷張旭書其藏真顛草

數十字横鐫于石筆勢清勁蜿蝘立意出奇于

絳之直行

  武岡新本

法帖譜系云右二十卷帖即舊石也中厄於庸

繆之人厭其字畫清瘦頗修治遂失本真其最

可鄙笑者第二卷鍾繇帖再世榮名今名字已

修作谷字矣且拓匠不工凡損剥處鑿㾗宛然

呈露而字畫模糊畧不可辨帖之繆者莫甚于

曹士冕云武岡軍重模絳帖二十卷殊失真且

石不堅易失精神後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

采令匠者即舊畫再刻謂之洗碑遂愈不可觀

其釋文尤舛誤然武岡紙類北紙今東南所見

絳帖多武岡初本耳驗其殘闕處自可見

  烏鎮本

法帖譜系云湖州烏鎮張氏以絳閣二帖鋟木

家塾字畫差肥而極有筆意頗勝諸帖惜其間

錯誤數字為恨耳

  福清本

福州福清縣民家有舊本板刻絳閣急就章雁

塔題名四帖其刻稍精賣碑家得之徃徃駕名

官帖以惑人但彼中匠者不善用蠟每有砑光

㾗可以證辨

  資州本

法帖譜系云資州以新絳前十卷刻石前有目

錄元刻麻石上續搨者不逮舊所得本遒勁矣

  彭州本

曹士冕云彭州帖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

采紙色類北紙人多以為北帖

法帖譜系云掘地得之字畫清勁頗類舊武岡

而差優

  蔡州本

曹士冕云上蔡臨摹絳帖上十卷雖比舊絳少

下十卷而逈出臨江長沙之上

  木本前十卷二本

法帖譜系云甲秀陳氏藏此墨本不知所出又

一本余頃獲於都下亦不知所出稍不逮甲秀

所藏雖皆出於新絳然亦自是一種

 以上皆絳𣲖

  黔江帖

法帖譜系云秦子明嘗以里中兒不能書為病

其將兵長沙也買石摹刻僧寳月古法帖十卷

舟載入黔江壁之黔江紹聖院刻石潭人湯正

臣父子詳見山谷集中其卷帙之多寡次序之

先後字行之長短悉同淳化閣帖其所以異者

第一卷有篆書三行其次有楷書一行云降授

供偹庫副使充東南第八副將訓練潭州諸軍

潭州駐劄秦世章家本其後又二行云長沙湯

正臣重摹男仙芝靈芝鐫第二卷至八卷尾各

題長沙湯正臣重摹八字却無淳化篆書及世

章銜位又第八卷取卿女婿帖内第二行休字

立人作兩㸃第二卷鍾繇宣示帖再世榮名作

榮名正與戯魚帖同第九卷尾題長沙湯正臣

摹勒七字第十卷題長沙湯正臣重摹男仙芝

為一行

  鼎帖即武陵帖

石刻鋪叙云武陵帖二十二卷紹興十一年

酉十月郡守張斛集祕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沙

海諸帖叅校有無補其遺闕以成此書後列郡

官名銜徐澄齋云紹興廿一年通判趙子濬刻

法帖譜系云武陵郡齋板本較諸帖增益最

博而不精殊無足取

董其昌云王伯谷所搨絳帖疑為澧州帖觀其

每數十行輒有武陵二字又疑為鼎帖繙閱第

一卷以宋太宗為弁跋曰太宗皇帝御筆在絳

州摹為諸帖之首復疑名曰鼎州提舉曰沅辰

判事常武為鼎州而武陵其附城邑也乃定為

鼎帖特為絳州二字所誤而世人只知有絳帖

遂誤為絳州帖耳

  星凰樓帖

陳繹曾云曹士冕模刻工緻有餘清而不穠亞

於太清樓續帖珊瑚網云宋尚書趙彦約刻孫北海又云曹尚書彦約

王氏法書苑云星鳯樓帖刻於南康軍雖以衆

刻重模而精善不苟並無今人書

  玉麟堂帖

陳繹曾云汴人呉琚居父模刻穠而不清多雜

米家筆

  寳晉齋帖

閒者軒帖考云米老得謝公書及右軍破羗帖

因名其齋曰寳晉此帖乃宋曹之格摹刻卷首

標題篆書末有曹氏家藏眞跡識以大圖書字

多元章所臨在諸帖中此爲稍下

  羣玉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羣玉堂帖十卷韓侂胄刻本名

爲閱古堂帖首卷南渡後帝后御書二則晉隋

帖三則唐帖四則懐素千文五六九悉宋帖七

山谷帖八元章帖十則蔡君謨石曼卿帖後韓

以罪死籍帖入祕省嘉定中改今名模刻極精

而紙墨亦妙其米帖視紹興帖英光堂帖俱勝

蓋韓之客向若水精於鑒定帖乃其手摹也

  澧陽帖

法帖譜系云澧陽舊有法帖石本其後散失僅

存者右軍數帖而已

閒者軒帖考云澧陽刻帖十卷甫完即播散僅

存右軍書甚精

  汝帖

閒者軒帖考云汝帖十二段大觀三年己丑八

月郡守敷陽王寀刋石置之㘴嘯堂摘取諸帖

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後有汝州印後㑹稽又以

汝帖重開謂之蘭亭帖

王佐云汝帖十二卷第一卷三代金石文八種

第二卷秦漢三國人書十五種第三卷晉南朝

帝王書第四卷魏晉九人書第五卷晉人王郗

桓三氏書第六卷二王書并洛神賦第七卷南

朝十人書第八卷晉胡北朝十二人書第九卷

唐三朝帝后書第十卷唐歐虞禇薛書十一卷

唐李顔韓賀六臣書十二卷韓愈及五代諸國

七人書其石不佳諸帖中冣下者也

黄伯思東觀餘論云頃在洛中見汝刻十二卷

雜取法帖續帖中所有者時載之又珉玉閒簉

不能辨也此猶無害至其集古帖及碑中字為

偽帖并以一帖省其文别為帖語及强名者甚

多如以逸少帖春秋輒為患不得北軍問逺近

清和等語乃摘取北軍逺近春秋等字集為一

帖强為王衍書以續帖中諸縣故佳字强名為

王楨之書取汝州東漢州輔碑中數字强名為

蔡中郎書取衛州魏孝文弔比干文中數行强

名為崔浩書如北齊碑便目為温子昇後魏碑

便目為沈法㑹如此者甚多且如弔比干文魏

孝文作而崔浩之死在太武時乃目為浩書其

不稽古如此至若張華帖内雜以寳章集中王

慈字薛稷帖中雜以法帖内子敬字皆集成之

字意全不相屬如是者不可具載幸世尚多古

帖極有未傳者自可刻其全篇何必區區作偽

以誤後學但貽識者嗤笑耳

  款識帖

閒者軒帖考云錢塘薛尚功編次并釋起于夏

而盡于漢共二十卷紹興十四年甲子郡守林

師說為鐫置公庫以片計者二十有四上代制

作古法燦然對之令人意淵神曠

  博古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宋人集諸家善本為一帖三代

止周穆王壇山四字漢止蔡中郎石經論語二

段晉則右軍蘭亭叙筆陣圖黄庭經樂毅論曹

娥碑東方朔贊大令十三行及謝太傅書唐人

則虞褚歐栁小楷顔魯公行楷書及白樂天書

宋止米元章末集漢𨽻千文皆精工勁秀蓋宋

去唐未逺名刻具在故得以集其佳勝

又云穆王吉日癸巳四字在眞定府贊皇縣山

中宋祁搜獲縣令劉莊鑿取歸州權郡事李中

祐龕置㕔壁政和五年取入内府

  紹興米帖

紹興辛酉奉詔以米芾行草書勒石凡四卷明

時板藏内府順治初廢為階砌今所存止一片

有半余曾見之

  荔支樓帖

閒者軒帖考云陸放翁集前人筆札以嘉州石

刻之置荔支樓下又名宋法帖

  鳯墅帖

閒者軒帖考云曽季卿宏父刻石鳯山書院前

帖二十卷續帖二十卷皆宋人書曽云本朝聖

君名臣真筆目所見者刻之自成一家又於人

之贒奸各分品類自謂可以續通鑑

  賜書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宋宣獻綬刻於山陽金鄉首載

古鐘鼎款識最精但二王帖銓釋未盡

  甲秀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廬江李氏刻前有王顔書世多

未見後繼以宋名人書

  百一帖

閒者軒帖考云王曼慶模刻前人謂其筆意清

遒雅有勝趣

  忠義堂帖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忠義堂帖皆顔魯公書

宋人所刻奉命帖移蔡帖論㘴書祭姪季明文

鹿脯帖乞米帖寒食帖與蔡明逺帖盧八倉曹

帖送劉太冲帖皆有之又有送辛晃序清逺道

士同沈恭子逰虎邱寺詩末題大曆五年十二

月又有開元二年二月顔元孫告身一通乾元

元年四月顔昭甫告身一通寶應元年七月顔

惟貞贈祕書少監告身一通殷氏贈蘭陵夫人

告身一通大歷十二年八月顔眞卿刑部尚書

告身一通建中元年八月顔眞卿太子太師告

身一通後有宋至和二年蔡襄跋嘉定乙亥

元剛刻石

  世綵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泉州知府常性於洪武四年

淳化閣帖翻刻郡庠從閣帖祖本模刻上可追

嫓潭絳宣徳中取入内府如近年顧本潘本逺

不及之

  馬蹄帖

陳楙仁泉南雜記云淳化閣帖十卷宋季南狩

遺於泉州已而刻石湮地中乆之時出光怪櫪

馬皆驚怖發之即是帖也故泉人名其帖曰馬

蹄真跡

 徐澄齋以此本即為泉帖按泉帖以宣徳間

 取入内府不復流落人間然其搨本往往見

 之此帖向亦嘗見二三本石刻粗燥字畫枯

 瘦且石多破碎政與泉本不同當是兩刻世

 多目為蘭州本

  肅府帖

徐澄齋法帖考云萬歴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

九日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㫖重摹上石

肅世子識鋐跋云太祖分封我莊祖於甘蘭錫

以宋人淳化法帖珍藏内庫至憲王恐我子孫

各王府不徧及且無以公海内乃延温張二士

摹勒上石未竟而薨至于辛酉六月始竣事模

勒之工先後七年新舊二本不爽毫髪

  東書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周憲王為世子時手模上石共

十卷以淳化為主參以祕閣續帖及増入宋元

人書

王元美云憲王臨池之力甚精惜其天資少遜

以故粉澤有餘膚理不足蓋摹筆至使古人之

跡屈而從手其于蘭亭亦然

  寳賢堂帖

閒者軒帖考云晉靖王為世子時刻石以閣絳

大觀寳晉為主而益以所藏宋元明人墨蹟

凡十卷

王元美云此帖行欵次第頗不俗第石理既粗

而摹刻搨三手俱不稱

  停雲館帖

閒者軒帖考云文衡山父子皆精書學而又能

自鐫刻嘉靖中摹勒舊跡及近時名筆共十二

卷清勁不俗近世諸刻推此第一

停雲館帖先有四卷帖首標題乃是小字後更

毁去重摹為十二卷余向得二卷於京師被友

人索去昨于張生羲仲手又見一卷比之後帖

為較勝也

首卷晉唐小楷多㨿越州石氏本入石越州本

今在錫山秦太學元獻家雖是古搨要亦枯燥

少神采停雲祖之更益板滯宜為吾宗損菴先

生之所呵也

唐荆川先生云余見停雲帖李懐琳絶交書後

乃見孫氏所藏宋本則精神相去十倍書之者

非有異而刻之者異也雖有善書非善刻者不

能發其精神而傳於世也余見孫過庭書譜真

跡亦正如此文氏父子精于摹搨又得章簡父

等妙手左右之尚且不能無憾况下者乎

  真賞齋帖

錫山華東沙出其所藏古蹟勒成三卷上卷鍾

繇薦季直表中卷王羲之袁生帖下卷王方慶

萬歲通天進帖鉤摹者為文待詔父子刻石者

為文氏客章簡父模勒既精氊蠟尤妙為有明

一代刻帖第一出停雲館上後以倭亂燬於火

更勒一石遂有火前火後之别賞鑒家以季直

表袁泰第一跋第十十一兩行倒置者為火前

本實則前後兩本無甚差别也

  閣帖潘氏本

汪砢玉珊瑚網云潘九亮自摹入石

  閣帖顧氏本

珊瑚網云顧從義借潘氏所藏宋本模勒上石

復刻淳化法帖釋文考異冣為詳確

又云潘顧二本皆以賈似道家所藏重模而潘

本瘦顧本肥

  餘清齋帖

新安呉太學用卿以所藏真蹟模勒餘清齋正

帖十六卷續帖八卷刻極精詳惜是板本不免

猶有斧鑿㾗跡

  鬱岡齋帖

吾宗損菴先生所摹勒凡十卷上自鍾王下迄

蘇米蒼深不及停雲而秀⿰氵閠 -- 潤過之故當逺出戯

鴻之上十卷木石叅半木本今已蠧損不全石

猶完好

  戯鴻堂帖

董思白以平生所見眞跡勒成一十六卷惜刻

手粗惡字字失眞爲古今刻帖中第一惡札

  快雪堂帖

涿州馮銓所摹凡六卷以得右軍快雪帖眞跡

因以名其帖刻法秀潤故盛有名於時然乏昔

人蒼深之韻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卷第十一附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