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容居士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一 淸容居士集 卷第二十二
元 袁桷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元刊本
卷第二十三

清容居士集卷第二十二

 序

   韓泗州老人詩序

徃八十年金蹙于汴盡汴民咸勝兵抗闘

不得息聞其父老泣撫黄稚謂不幸生亂

離使言承平時疑⿱六十 -- 卒未見果承平耶余弗

得見得見焉必若䓁也不十年而金亡又

四十年

世祖一轍迹郡縣轉輸屯戍徭徴江以北

悉撤省而汴爲樂土今三十年矣私恠當

時父老言合龜卜特不知得年者幾何人

又不知得年而果佚樂者為何如人夫夀

與冨天不能並畀錙銖之較願與計莫以

勝也大徳丙午韓泗州君美書來 京師

曰余家嚴君偕老于汴俱八十矣桷與泗

州交㝡深官於吾鄉㝡久與之言文詞道

政事切直近實今守於泗泗與汴水陸相

望甘㫖致問不絶汴緫河南十數州得領

公府事上汴奉觴跪行盡其私歡二老人

方彊明艾和㳺戲閭里登坡陁極榛翳臨

車飛礮動在耳眼嘗指而慨已而以喜而

泗州又能清謹愷悌祝其神明以養其志

慮休休焉不知其将耄古之所謂陶唐氏

之民者於韓氏見之矣中都之士咸美而

賦四明𡊮桷為之序

   張氏宗譜序

宗以族言斯古也别以為宗記始也大宗

非諸侯之制也居小宗而遺大宗自鄭氏

大記之釋失之缺其大宗小宗乎何取然

則曷為大宗也大宗之法不施於庶昆弟

謂之别者大夫學士悉有宗也天子以國

諸侯以封世守其祀莫敢為宗下于庶人

而言宗焉遺其大宗不可也大夫士有常

宗由大宗而為小宗小宗不可以承祖故

分而言之小宗之嫡斯大宗矣此繼别之

義也張氏之各得為宗也奈何張譜始於

東平東平其大父善也東平之長子禮為

豐縣丞豐縣東平之大宗也其季義居於

東昌死復𦵏焉有子五人長曰叔温為髙

沙屯官東昌之大宗也古者適於他國皆

别爲宗國一而地異别之義斯近矣張譜

軼扵兵迎而數之首豐縣之禰悉張氏子

孫更數十百年宗不能易也髙沙之禰居

東昌合豐縣爲小宗始髙沙爲大宗宗各

有别尊祖之道斯𬾨矣張姓出于SKchar至周

而氏著祖于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

陽河東始興馮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間中

山曰魏曰蜀東𠥾譜祖以上名不得而次

合賢與貴侈而書之失近㩀逺譜其疑矣

惟貴與賢不偕同也誠貴矣非賢不能傳

使果賢邪雖弗貴焉可也張氏之先墓隤

於河族厄于逃今其孫若曾咸曰别為始

者猶邇也至東昌而復别何敢忘之太和

之季叔恭敬父則曰為譜辨宗百世猶今

也且昔之不幸吾猶慊恧焉噫敬父之心

思而深肅肅然念其先敏儒以自持其興

也於是乎在敬父今為宗正府左右司都

大徳丁未作亭于東昌之墓旁表曰宗

會翰林學士廣平程公為之記太子文學

魏郡元君復初系之以詩而俾余為譜史

官𡊮桷述

   廬陵羅氏世譜序

黄帝二十五宗距唐堯猶未逺世系昭穆

混錯若不可考置而不論者謂其詳不可

聞也禮莫詳於周展親别宗强本弱枝之

慮品式備具不數百年難生於所親兵車

日尋卒之顛覆僨絶何也其所以繼之者

非其道也禮生於人情貴貴親親禮之大

經繇貴而失親聖如周公猶不能以制宗

法之不講所由来舊矣後漢鄭康成謂諸

侯之别子為大宗自大夫士而下皆不當

有由是常宗之法廢貴為王公其所以承

攝者止於五世鄭氏之説誤也譜諜學廢

姓氏殽雜獨孔氏子孫更數千百年歴歴

可紀而姬氏享國八百餘祀秦漢之際已

散䡍僅存後王盛衰抑無以議為矣或者

謂孔子垂世立訓貴不以位故其所傳久

逺然考諸傳記蠻夷小邦率一姓數十世

噫立禮以辨位位尊而益争昔之聖人夫

豈不知其有是哉消長之理相尋於無窮

其不可詰者數存焉耳矣廬陵羅氏譜繇

唐至今為世凡十有五為𣲖凡十有八旁

行邪上如指諸掌合職方氏小史之記貴

盛累葉者亦莫能並統宗合源一其所尚

必有其道參差不齊物之理也先之以孝

謹終之以卑讓黜爵貴徳雖百世可推也

桷也公侯之子孫因羅氏之譜諜将有感

夫昔時之興廢企焉若不及而終之以自

勉者亦羅氏譜之微㫖也延祐丙辰八月

史官𡊮桷序

   臨川危氏族譜序

姓氏之學魏晉以下無稽焉歐陽子作宰

相世系切切然将私其親然⿱六十 -- 卒數世亡軼

是則凡言譜諜者缺之焉得矣氏族混於

周之東遷祖以為氏猶之可也别族改氏

因其官簿以相沿襲益繁多矣繇是為賜

姓為缺文一氏而兩望同源而别派至於

推律觀物慕風嚮化雜然而前陳其避禍

者託焉以自逃承宗繼絶漫不可考竄易

傳㑹紛然莫能辯者數千百年皆是也宗

法之不講所從来久謂百世不遷者徳如

后稷焉斯可矣后稷而不能則凡為吾徒

者得無懼乎孟子有言曰君子之澤五世

而斬均小人而言之何邪昔之親盡盖見

于孟子然而私淑之道充孟子而能為之

者吾於危氏之譜其殆庶幾矣夫逺而不

可明者理之常也究其初以合乎貴賤貧

富其心博其𭥍微将使夫困者通盈者持

危氏之盛循環無窮於是乎有考焉是矣

維漳州大夫於桷 曾大父樞宻越公同

淳熙進士同乙科同著作同為番陽文敏

公之門人其弟南昌君族祖正肅公實銘

其墓桷來 京師族孫有成嘗曰兩家疇

昔若是譜非子叙不可不幸有成⿱六十 -- 卒其弟

歸其骨于臨川遂不負其言而序之

   熊西玉文集序

粤昔以經賦科進天下士有司崇尚日異

辟雍居俊㳺尤為準繩音節程度更創迭

變雲翕影附各以其伎進拘者輙困躓不

得上方是時蜚英溢行為時所推重連百

州之地不能以什一數邈音聲之近絶師

弟子之敬和筆繕扎傳誦不止其好慕實

使之然也當咸淳初江以東言熊公焉余

師剡源戴公言爲同舍郎時學官始授題

熊公㩀案瞪目鉤深摘微落筆澄澈理融

意新蠶則績而珠纚屬也未幾失仕東歸

沉㝠簡編空林窮厓之怨横溢間發而安

之有命不憤不悱猶昔日年壯意盛之所

作擬諸於徳殆其微與噫陶唐氏之亡歴

年滋多精深憂思愈逺愈在極周陵遅諸

子相繼有作是則先王之澤不可以一日

冺自漢而下殆無以議何則理不勝弊焉

故爾夫弊不極不足以自振此强仁者之

𠩄宜知甞聞公閉門盡心索六藝之藴以

極逺紹後之學者是宜有考故不知其不

能而申其說命序之者實壻張拱辰氏也

   陳元吉韻海序

近世儒先以韻書首扵江左其理未竟論

者疑焉夫聲與韻文字之自然童歌巷語

肇於唐虞旁叶偶傳與君臣賡歌相表裏

非若今世拘拘然以清濁為髙下論也小

學廢已久言六書皆本於許慎或者謂揚

雄太𤣥竒字與許氏不合皆其私臆殊不

知屈氏而下若司馬諸賦其不易解辨豈

亦其所自製故昌黎韓子謂凡為文冝略

識字則世所為許學者茍趨省易實秦相

斯之學也按魏李登始為聲韻増益衍廣

實原七均七均之説成於江左江左之文

綺而萎其於韻若法律為師條分目析錙

銖之不可混也降於陏唐守其説而莫之

變能變者宋惟吳棫氏今世所行唐韻博

極羣籍之要見於其序而近世附益終莫

能已噫學其果有止也邪眉山陳君元吉

少以春秋試有司第一南極交廣以㳺夫

幽兾之平衍搜竒尊聞包絡攟拾因韻以

⿱六十 -- 卒為是書名曰韻海班然而居編懸在

庭各得其職雖第而輕重之同律吕也属

辭比事春秋之教殆猶其微與昔顔魯公

為韻海鏡源集古今韻字凡三百餘卷識

者謂其摭華撮要該於理著四庫散落不

具而今也⿱六十 -- 卒俟君以成合流納汚愈逺愈

清至於海者百川之功聚也敢誦所聞而

回以序之

   鄆城馬節婦詩序

詩始婦人先王盛時天地萬物之理推變

審情者若是矣不幸而大故守中秉徳合

於自然憂辱恐懼盖不能以相動也二南

之化行於天下未及數百年陵夷變遷首

於國君夫人聖人憂之錄於風雅書於春

秋後有述作尤惓惓焉以致其意嗟夫乾

坤之道相濟以成者也

皇元一海宇累下 詔郡縣孝子節婦按

實旌植是謹鄆城王母其狀曰馬氏年少

䘮夫養姑鞠子纎粟盡恩禮閫户循飭四

十年終始不易由是鄉老言于州州上其

事禮部繇是得加桓表焉桷待罪太史歲

終常㑹以 奏書然陳詩以觀史官之職

也凡我同志什為詠歌先之以憂勤終之

以燕樂足以見夫國家徳化之廣非止為

王氏榮也豈不美歟長子質山東宣慰府

掾季獻今為翰林院都事云

   蕭克有字序

在昔先民理得於簡易其言動視聴之方

不求合於禮而所謂禮者何其日用而不

知也唐虞之際黎民時雍至於湯武出而

禮益立於是升降揖讓以成其容為之珩

璜以節其步武為之弁冕以嚴其首服黼

黻有度尊彛有數温柔剛毅寛嚴張弛之

教復品節而備具之噫可謂至矣世益衰

而法益繁悉刑以防其情民之日不幸者

非天之所與殊也俗媮而説厖教不足以

勝靡然從上以自治其亦未知其本始焉

者也周之衰諸子馳騁⿲氵身攵於世者黜仁絶

禮以自髙急於近功則皆苛迫峭刻益莫

知其所措聖人政刑徳禮之論幾乎其息

書曰臣人克有常憲解之者曰憲猶法也

奉有其常者也民之初生淵乎其仁詩書

禮樂造士之具也不由是而推奉法以為

固有夏后氏之世吾誠知其不若是也廬

陵蕭御史之子憲其師黄君字曰克有請

其説於余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克有

之義備矣假於外以為常将失其所謂由

己之道修其由己之道莫若乎禮故余先

言其得於天者如是而復以學禮之説告

   𡊮氏舊書目序

𡊮氏舊書目者目𡊮氏舊書之存于今者

也始 曾大父越公舉進士時貧不能得

書書多乎抄强記至用■髙祖妣齊國夫

人魚魫冠學書後官中都凡二十有五年

乃務置書以償宿昔所志其世所未有則

從中祕書及故家傳録以歸於是書始備

矣于時國家承平四方無兵革之虞多用

文儒為牧守公私間暇撃鮮享醴㑹寮属

以校讎刻書為美績至於細民亦皆轉相

模鋟以取衣食而閩之建蜀之益其最著

者也紹定辛夘公自宥府歸里遂累土為

堂貯所得書於東西榮公日䖏其中客至

不復道世事顧嗜陳黄詩擇其適意者手

書為編寓物詠歌與道㳺遨休休焉不知

其年之将耄如是者七年而薨舊書之傳

距于今四世矣桷㓜聞公従學正獻公時

有手校九經說疑義皆附書左右㝡

精善欲従諸父一觀而未得又欲合諸父

之蔵分第為目録亦不果竊甞謂天下之

物聚多者終必散或者早計扵未散則庶

㡬幸有一存之理遂悉藏於山中己丑之

灾偕家人渡江以逃𡊮氏之書一夕而盡

昔之預計者乃幸而𫉬全嗚呼此公之靈

有以唘其𠂻也惟公以勤勞起家其書之

傳不幸而不存固當歸之扵數其幸而獲

存者敢不襲蔵心思而躬踐之以求無忘

前人之意謹次其本始書以為舊書目序

   𡊮氏新書目序

余少讀書有五失焉雅觀而無擇濫閲而

少思其失也博而寡要攷古人之言行意

常退縮不敢望其失也懦而無立纂録史

籍之故實一未終而屢更端其失也勞而

無成聞人之長唯恐不及将疾趨從之而

輙出其後其失也欲速而過髙好學為文

未能蓄其本經術隐奥茫乎其無所適從

泛然而無所闗决是又失之甚者也夫為

學之道用志不能不一用力不能不専農

夫莽而廣種不如狭墾之為實也工人泛

而雜學不如一藝之為精也徃者書未模

印時争傳寫授讀較余所藏之書不能十

一而士以三年通一經其自得之實皆足

以傳世垂後其視余之書多無成者豈古

人所謂沃土無善民之説與徃年春書燬

于火偃仰草苃所失物不復追憶而於書

獨不能忘懐已乃思前之五失一旦而悟

将從事於内以求自得之實其年夏大人

過故都復購遺闕篋載以歸意者斯文之

冨将過乎昔而余又思旁搜逺録侔夫昔

日之藏矣噫年未至於壯其五失可以亟

改也而古人之志余亦竊有慕焉用識吾

過以為𡊮氏新書目序首

   文子方安南行記序

始余讀戴記帝王疆理不盡於衡山而虞

書致日廼南極交州是則要荒不責其貢

賦使者雖歲徃返亡害也馬伏波議兵法

與建武帝合勞民入於潦霧蚺蛇之地其

得意自叙反不若賈君房建罷撃議時俗

升降略地定功後王所尚者然與唐置安

南都䕶府獻令鮮薄同羈縻州開元詔太

史測天下晷交州為南履準事與唐帝類

不聞其有僭拒事也萌芽侈心承詔㫖以

肆誅索一不得意而曰損國體者是誠盜

臣也已

世祖文武皇帝神幾洞察不加以兵而安

南畏威不敢朝終五世削王爵以奉貢

今天子即位頒正朔議遺使於是文君子

方拜禮部郎中為使副以行辭命専達儀

注品節唯子方是毗入其境不旬日卒致

命以還稽諸徃使五十年所未有也還都

示予行記一編夫誦詩専對夫子之訓也

予於書獨有取焉宣上意儆有衆誓命焉

有考山川導别表土俗以宜于民莫詳於

貢書至若贊帝徳以傳示永久是非史官

不能子方以論譔奉使事三者将兼而取

之誠於詩書殆相表裏矣蠻荒首長㑭知

夫中國有人焉者其自子方始窮極珎麗

媚上以營夫已者子方不知其説也是宜

廣梓以告于後之使者云年月日𡊮桷序

   白季清母夫人受新封詩序

春秋經錫命之制後王以品秩益展其追

榮倣古則今至于是大備

今皇帝嗣大⿸麻止 -- 歴服桷時在翰林得與議典

章儀注僉曰勲爵古制以人子所居官褒

崇之罔㑭専美于前代定其格入奏

皇帝曰可輕外重内非廣孝道視所居官

咸大賚之 詔下皆叩首望𨷂謝浙東元

帥府都事白君湛即以其所宜封者為母

盧夫人請于 朝得封太原郡太君盧白

皆中原望族盧以父詞鳴翰林白氏再世

持雄辨清言冰雪繅藉聞者莫不興起若

是者尤足以振耀也噫世之崛然因其夫

與子蒙爵命者多矣未有若盧白之清望

足以厭服于當代恃其世家白君之所不

敢朝夕温凊陳白其所行事秉心以公張

弛興革孰不曰是真世家彼夸詡者誠不

足為兩家重也郡之儒士相率為歌詩以

贊俾桷首為序泰定元年冬十有一月前

史官𡊮桷書

   甬山集序

文章與時為髙下誠哉是言也宋祚将亡

國學考文其悲哀促急不能一朝居四方

翕然取則凌躐上第至今殘編斷牘讀之

令人歎恨不己盖士生斯時能自㧞以表

見者不一二數有一人焉則又韜匿冲晦

與世若不相接始予少時見三江李君在

明于史塾其貌癯然其語泊然僅知其為

長者也下世十餘年子汲以所為詩文十

卷號甬山集相示貫穿籠絡悉本于五經

之微𭥍而優柔反覆羇而不怨曲而不倨

藹然六義之懿宫商相宣各叶其體情至

理盡守之以嚴無直致之失丗之號能為

詩文者率不過是較一時之輩流實居其

㝡惜乎昔時之承接不𠯁以知其萬一也

維昔秉義公以盛徳燾𥙿丗科聮踵今五

傳矣論其詞章則擬扵先世為有光汲能

廣而傳之惠於吾鄉㑭其子孫得以遵守

豈不韙哉泰定二年冬十月𡊮桷序

   蓬莱閣詩序

㑹稽為禹㑹諸侯之所自嬴政一登而其

山水之勝迄兩漢孫吳莫不表章或者謂

當是時征伐蠻粤為用武地而士大夫在

朝廷簪筆執牘以奉天子之㳺宴顧安得

從事於荆榛險絶以暢其耳目哉惟太史

遷出於流落不偶以至而見於賦詠實自

東晉始方王謝諸賢南徙渡江北望丘壟

其悲離感愴不在扵仕進故其意念殊絶

搜竒抉幽樂天以俟命而㑹稽號為南鎮

将騁懐以攄其所尚故今之言㳺山水實

自㑹稽始繇是而降㳺者益廣而専牧守

之任者得兼有而畢具矣元微之以觀察

使鎮㑹稽所辟幕客皆知名士號為絶倡

後人作為蓬萊閣盖取微之詩語唐宋鉅

作悉刻于其上雲内王侯叔能父蒞是邦

政簡訟平百廢俱飭復閣之舊廼曰昔之

諸賢意必有在登斯閣也將見夫同寅之

肅和寮宷之靖共飛觥撃壺以彷夫微之

昔時之盛巖壑交暎神閑意消不苛刻以

暇豫彼俗吏𤨏𤨏夫豈知是也哉同郡儒

士合賦詩若干首桷與叔能同官于 朝

審平昔清静簡易之論於是乎見雖老尚

能為侯賦之泰定三年正月甲子清容居

士四明𡊮桷序

   馬氏族譜序

譜以逺言懼其非吾祖也以近言有悲吾

之不得已也金徙于南衣冠故蔟扶挈僵

仆十失其九者有焉百不得其一者有焉

難甫定遺童孤兒想像先人之容儀音聲

僅得於髣髴推名諱至於祖則有能言者

矣上而髙曾不復有能言矣余嘗攷夫譜

諜之書秦漢以後牽强附㑹世表姓纂僅

取其近佀作史者不得不爾凡為子孫者

罔敢以是為傳信河陽馬氏盖皆昔時之

望族今元帥公知夫髙曾以上之不可以

譜遂斷自其可知者為之旁行側注官位

名諱以明其始卒𦵏年月以慎其終用意

𢎞逺将以期其子孫之日盛嗚呼百年之

計莫先於徳徳愈種則見於後人者不俟

而自至晉丞相王文獻公導渡江始立家

譜不及三世而蕃衍盛大史不絶書馬公

之意盖若是願相與勉乎哉則得之矣泰

定二年七月乙夘前史官𡊮桷書

   鄭原善思親詩編序

廣信鄭君復初舉進士之嵗時維三月值

其嚴君始生之朝作為歌詩而終之曰移

忠云自兹其立志誠逺且大矣夫仕莫不

欲榮其親仕貴矣所尚貴乎自立不爾則

其於貴也乎何有故昔之學仕者必求夫

大賢者之格言以佩服之若鄭君者䇿名

未離乎都門超識逺抱先之以不苟若是

余嘗於 殿廬識之冲然其容介然其操

審必能有異乎衆也暨余還里咸言其在

官也竒衺不入於市貴侠不登于庭盡職

而無所顧避是其所蓄足以行所願矣泰

定三年秋八月同校文江浙始見其属和

者凡一編嗟夫古之果於正誼必寜夫親

而為親者計其詘辱将與之同患難而不

之避故載於史傳者不一鄭君之志見初

筮敭歴既逺聲譽益振始信夫家庭之教

在乎夙昔誠不在夫今日也因申其㫖而

為之辭丙寅歲八月壬辰𡊮桷序

   周彦祥存樂堂詩序

徃者淮甸為南北要衝耕耨不足以盡其

地力彌望數十里皆草屋星散髙下每歲

春秋避兵輙土窖稻麥老稚潛匿叢薄中

丁男健婦守舍相偵伺黄塵翳天猶能在

旁近結集保䕶卒然有相接持梃箠盡力

以抗其甚不幸者則皆係累長驅䘖車逐

馬故凡淮民之家子不識其父弟不知其

兄因循茍活慈孝恭敬施於家庭之懿者

未能也吁誠可悲也夫

世祖皇帝一海宇淮始為樂土今四十餘

年昔之父老言昔時之事未嘗不先之以

欷歔繼之以幸喜野無閒民而詩書庠序

之教駸駸乎雍熙之盛廬江周君彦祥於

是作堂以奉其二親而名曰存樂予嘗以

為生乎今之世有幸不幸存於其間故其

愈後者則愈樂而生乎其前者若彦祥之

二親是也彦祥之奉親當補其昔時之不

可致推彦祥之年亂離﨑嶇猶耳接而身

受至其諸孫則蔑有知之者噫豈非愈後

者則愈樂然則彦祥之心所以樂其父母

昆弟者可勝道哉太學博士姚君為之記

善為歌詩者将别為一編廼首為之序彦

祥今為某官

   白鶴詩序

泰㝎元年春二月有 𭥍醮於崇真萬夀

宫特進宗師吴公主祠事越四日有白鶴

三集雲中⿰扌𭥍 -- 指殿前五日復至旭日晏温執

事有恪皆承睫仰視一口賛慶士大夫各

為歌詩以侈其異甞聞禮儀神明之事莫

嚴扵精意而諸物之畢至良係乎聖徳之

通感惟今

天子踐祚之初詢賢考能歛福以錫庶民

𥸤天請命實不私扵已祠𥙊之事遵叙以

行罔有偏好昔漢宣帝勵精圖治嚴蕆祠

事時則有白鶴集于廟庭異代同符稽諸

行事實過於彼而祝釐奉祀以承 上命

者罔敢暇逸吳公盖有之焉絶地天通昔

之聖人将以止夫禨祥之説天人之際合

於自然盖有不期然而然者不然詩書所

稱其得而廢之與詩若干首遂為之序

   春臺詩序

老氏之學以澹然無欲為至道故凡人之

所同然者以激言以相反至於榮觀燕處

其徒日廣其説則曰吾教必若是侈靡盛

大浸淫於天下其言曰如登春臺彼嘗非

而鄙之今考其所為若不相佀視其言者

吾猶以為近古也延平余君惟熙於是取

以為齋名焉昔之盛時淳厚給足充然樂

其身非直為耳目之美觀日作夕息相安

於閭里康衢之謡撃壤之歌其教易行也

今海宇一轍户口田野休養蕃廡㴠嚌

聖澤庶幾時雍之治惟熙慕古於是乎得

之矣理適乎中人情之同随物而遷者過

也極枯槁禁制以為至樂矯然者也惟熙

嘗為威茂安撫司僉事今属 國史府通

敏守禮推命名之雅其将樂夫天年同衆

以求用於世者與集賢大學士郭公大書

其户𠕋 朝之卿士咸為歌詩

   曹伯明文集序

江西之文曰歐陽王曾以慶暦以来為正

宗舉天下師之無異辭宋金分裂羣然師

眉山公氣盛意新於科舉為尤宜至乾道

淳熙江西諸賢别為宗派竊取國䇿荘周

之詞雜進語未畢而更事⿺辶䖏起而輟斷續

鉤棘小者一二言長者數十言迎之莫能

以窺其涯而荒唐變幻虎豹竦而魚龍雜

也嗚呼三公之文其思厚以深其理精以

正凌厲乎諸子貞元而下曾勃然不肯自

讓後之人懼蹈襲之譏卒至於濫觴淪胥

而莫能以救可勝恨哉大徳中桷與端明

曺公之子伯明甫為翰林属其為詩文如

桑麻榖粟切於日用不求酸鹹苦澁以傷

乎味之正篤實渾厚與其履踐見於事物

者實相表裏夫行以為先言實次之言不

勝不足以害道翕翕夸詡含譏以射人者

猶懼其不解方手指其説曰吾意盖有在

若是而罹于人禍者多矣伯明以親老再

為編脩官補外以去幾二十年來 京師

為文若干卷得而讀之其哀窮舉躓略枝

葉之學㫪容雅馴以循夫規矩它不能以

詬病也夫慕其輕浮而欲求佀於瑣𤨏者

伯明之所不忍抑有聞焉老而能學吾二

人之所宜繼炳燭之勤願相與切瑳焉



清容居士集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