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陰先生集/卷三十九

卷三十八 淸陰先生集
卷三十九
作者:金尙憲
1654年
卷四十

題跋十七首 编辑

林塘遺稿跋 编辑

我外王父遺稿詩摠若干首。嗚呼少哉。小子伏而讀之旣久。嗚呼不少哉。王父十七。中司馬。二十四。擢大魁。以文詞大名於世。賜暇東湖之書堂。讀書儲養。書堂故事。陞堂上者輒去之。獨王父仍命賜暇。遂由書堂進提學。由提學進大提學。大提學卽古之大學士。主文柄者也。時中廟明廟繼好文詞。館閣詞賦之作。一歲月之間。盈於箱簏。王父天得逸才。下筆連數十篇。動若神助。一時輩流雖以敏捷稱者。皆自謂不及。是以平生所著述極多。殆數千萬首。未及梓行。遭壬辰兵禍失之。今之所存迺千百之十一。豈不爲少也哉。竊觀詩之道。倡於虞廷賡載之歌。而盛於周官列國采詩之後。于以考其政治之得失。風俗之美惡。人心之邪正焉。孔子曰。溫柔敦厚。詩敎也。苟於是乎近之。雖一篇可也。曷嘗以多爲尙也。但不知觀此稿者。能識其詩敎之所發特深否歟。小子固不敢妄爲形容。而人之知不知。又不須辨焉。謹藏之。以爲後世子孫寶焉。至於遭遇太平。坐鎭廊廟。丕贊三朝文治之德之功。有彝鼎之銘。旂常之紀。太史之筆。永垂於不朽者。斯不復贅云。天啓辛酉秋。外孫安東金尙憲謹識。

讀禮隨鈔跋 编辑

禮記一書。除中庸,大學。尙四十七篇。記者非一手。是以所記言語多複出。間有前後牴牾。未免起後學之疑。且其文義極博。諸家箋註。發明太詳。反傷支離穿鑿。讀者有當年不能究之患焉。余少讀文公小學書。略誦所引記中諸要語。餘嘗一窺目而未習矣。戊午歲。創鉅痛甚。迷亂失省。日久。乃始得抽繹記禮全書。顧其前日所爲。不能自盡。以得罪於先王之制者多矣。深慙至痛。死不可贖。顓由講習無素。以底于悔。欲奮厲卒業。則已衰頓難進。倦而遂廢。則又懼無幸於自立。輒手抄小學之外。切於資益而最不可不知者。至於喪記諸篇。毋論家禮中去取古今異宜。而稍加纖盡。以備參考。目曰讀禮隨鈔。聊以自譬秉燭者。猶愈於昧行終夜。而無一物之覩也。非敢有意節略。以重其無知僭妄之罪耳。書畢目昏。又不得常自循覽。以復其志。尤可悲也已。仍巾笥之。雖子姪輩不輕視。蓋以彊力有志者。有全書之當勉云爾。

題李學士子時遊楓岳錄 编辑

觀海李學士。頃游楓岳。同時先後游若申公君奭,李君道章。皆名文詞。而好事者盛傳學士奚囊獨飽也。余適爲寮銀臺。再請而獲諾。接於目而悅於心。彬彬乎過所聞者。游凡二十日。得詩摠二百首。山之一石一水。無不寄諸楮毫。如畫工之遇境輒寫。俾觀者不翅身到而足躡之。奚其富哉。其尤所契者。千厓駐馬身全倦。古樹題詩字半成。無風自動白楊樹。待露始開黃菊花。一葉泝危灘。淸霜落如雨。緣延蘆葦間。載我閑愁去。以爲雖使古人讀之。其不有不知前於席者耶。因書座間。以資喚醒。而竝錄此以歸之。辛未閏十一月下浣。淸陰題。

書東陽尉申君奭溟岳錄後 编辑

昔黃帝訪崆峒。禹上會稽。孔子登泰山。尙矣。司馬子長。徧三聖之跡。自敍其游。後之游者。靡不譚而慕之。今東陽申子。東游金剛。傍海而歸。著爲一錄。亦自敍其游以示余。彬彬乎子長之風。美矣哉。後之游者。譚而慕之。其又不在斯歟。余夙志於游。嘗南浮海。登漢拏。候老人星。踰鳥嶺。窺龍湫。北出塞門。上七寶。睨長白。臨豆滿。坐元帥之臺。見日月所出。西極龍灣洌水。泛渤澥過齊都。望泰山。對華不注。濟黃河。歷趙抵燕。覲皇都。弔金臺。不可謂無所游。而顧樸拙不能敍其游。與太史公,東陽氏俱見於後。可靳也已。若玆錄中所記海嶽之觀。仙釋之事。非余目擊者。不敢讚焉。

松江遺稿跋 编辑

松江鄭相國。吾先子兄事之。每擧相國孝友淸直。語不肖等。俾爲師法。公竟以直爲奸讒所搆。際會不卒。終於顚沛流離。今遽四十年。而不肖等亦孤露哀傷。追記曩昔。未嘗不慨然于懷也。頃者相國季子今國子祭酒子容氏。以公之遺稿示余。徵敍若跋文。尙憲竊見公之事可載者。已盡於東陽,德水二公之序。至於發揮公文章。固自知其不能。然終無一言以復。余顧何心爲此也。記曰。儗人必於其倫。余取以爲法焉。昔屈左徒竭智盡忠。遭讒放逐。著離騷之文。後人哀其忠愍其志惜其才。傳至今千百祀。爲文苑冠首。今公之忠與才。比古人無媿。而所遭之不幸。可哀可愍又如此。其文之必傳後愛惜。如離騷者無疑。復奚假人一二談乎。尙憲於公之事。又有所感焉。左徒雖不遇於當時。而後世知其心如太史公者。爲之論譔著述。比之於日月爭光。不知今世復有知公之心。而爲之論譔著述。以傳於後如太史公者乎。嗚呼。終無其人歟。終不無其人歟。是將有待焉。崇禎六年癸酉五月下浣。安東金尙憲謹跋。

題趙靜菴先生蘭竹畫屛詩後 编辑

正德中。姜葵亭㶏畜一屛。上寫蘭竹。靜菴趙先生。就題五言絶句八首。其家寶傳。至萬曆壬辰。沒於兵火。趙平澤守倫。追記得七章而忘其一。先生曾孫婦柳孺人。聞而愴慕。計費捐貲。命其子察訪松年。俾復舊觀。求敍其事。嗚呼。觀於此詩。先生平日毓德進學之功。夷險一節之志。亦可知矣。聖人所謂修辭立誠者。豈不然乎。其可敬也。夫當先生際遇之隆。群賢彙進。擧世同好。而幽貞卒萎。高節衆猜之句。遽發於吟詠。慨然有感物傷時之歎。豈見微知著。將有不可得而違者歟。抑世道反覆。君子少而小人多。自古而然歟。其又可悲也已。舊畫尹彥直筆。今所作李澄云。崇禎丙子日南至。安東金尙憲識。

林塘年譜跋 编辑

嗚呼。公歿後世變極矣。蘭臺石渠。以至野史家乘之紀。非灰燼則泥塗。文獻家間有網羅放失補苴罅漏之志者。所括厪厪龜背之毛耳。顧以公之四朝五十年德業文章之盛兒童走卒誦而知之者。亦幾於沒沒。夏禮無徵。奚獨杞氏之病也。良足永慨。雖然。博聞雅識之君子。必有聞風而有得於言語文字之外者。姑掇拾而草刱之。以竢來世云。崇禎戊寅孟夏下浣。

書八世祖典農正七世祖閤門奉禮兩墓會奠子孫錄後 编辑

我八世祖典農正府君墓。在豐山縣北小有洞坤向之原。祖妣豐山柳氏墓。在水洞午向之原。中間不十里而近。七世祖閤門奉禮府君墓。在同縣上里驛洞午向之原。祖妣安東權氏墓。同原異穴。世序旣遠。節祀未擧。先王制禮。不敢不至。而子孫感傷思慕之情。有不能自已者。遂於每歲十月十五日。咸集于小有洞。一半分詣水洞。恭伸奠獻訖。仍會驛洞如右禮。其來蓋舊矣。歲月綿歷。恐未免寢廢。宗中諸父兄。議置一冊子。列書會奠子孫之名。又定有司三員。遞掌其事。俾愈久而益虔。以毋墜我先世追遠之遺風。吁亦庶幾哉。至於修塋域禁樵牧。因時致力。樹表篆石。雖百世之後。永永不迷者。凡我同宗。盍共勉焉。崇禎己卯十月上浣。八代孫尙憲謹識。

伯氏遺稿跋 编辑

右伯氏詩文若干篇。得於兵火散逸之餘。非全稿也。伯氏忠義大節。具於賜祭之文。表閭之榜。士林之口。太史之筆。固已日星宇宙。至如詞苑剩馥。特雲霄之一毛耳。雖然。遺衣冠杖履。亦子孫之所重而藏之。況此片言隻字。無非出於性情者乎。遺孤等裒集此編。請余一言題跋。嗚呼。余何忍爲言。亦何忍不爲言。伯氏平生。學本經書。詩取杜,韓。晩歲自闢堂奧。平淡有趣。氣象渾全。語意眞實。人謂白氏長慶之集。陸翁劍南之詠。其陶寫性靈。曲盡事情者。無不嚌其胾而闖其室。誠知言哉。然伯氏不喜以此自名。惟日孶孶於奉公及物之際。又可以見君子之修辭。本於立誠。非詩家者流。徒尙詞藻而無其實者比也。後之人。其必有會於溫柔敦厚之敎之所發歟。崇禎紀元己卯臘月日。弟尙憲謹跋。

題伯氏書跡帖 编辑

伯氏歿後。平生翰墨。竝逸於兵火。不可復覩。人琴俱亡之痛。於是益甚。適從孫壽弘。得全其巾箱中所貯遺札如干紙。裝爲一卷。屬余題識。伯氏始游藝。以書名。中更內外。以政術顯。末乃棄身殉國。以節義著。自是而亡以藝術稱。豈非以重者爲之掩也。古人云右軍書掩其人。伯氏可謂人掩其書矣。雖然。重其人。宜無所不重。以此眡於後曰。此某公之書。則其有不寶於拱璧者乎。開卷摩娑。一玩一涕。書此以與之。崇禎庚辰季秋日。西磵老人識。

題尹洗馬敬之飮中八仙圖 编辑

丹靑家與詞翰家相通。自古詩人雅流多嗜之。每遇四時閑日。焚香靜坐。拂几展對。往往神融意會。有境外之趣。令人可以養氣。可以蠲煩。謂之藝苑淸寶者非耶。雖然癡人前難說夢。此可與知者道也。

題李上舍稚芳園春讌圖 编辑

癸未夏。余寓瀋陽之質館。病暑臥久。東道偶携此圖來示。不覺興發飛動。安得置我於此間。作芳園五老會耶。仍書此以歸之。癸未七月初吉。西磵老人志。

書金侍郞伯厚種德新編後 编辑

余久聞士友間。最稱吾伯厚氏常見有惻隱不忍之心。心嚮往之。蓋以有不忍之心者。必仁人君子也。歲甲申。余羈滯瀋館。求書自遣伯厚氏偶以此編見示。余卒業而歎曰有是哉伯厚氏之心也士之生世孰不願濟民而澤物哉。然能推是心而終始及物者鮮矣。己行之猶鮮。況世及之乎。今伯厚氏年踰耆艾。位居列卿。自幼至老。由庳陟峻。凡所歷踐。皆以慈祥著聞。其被不忍之心之德者固已多矣。而其心汲汲然猶恐有所未盡。己旣行之。復詔其子孫。以繼其志。世寧有種而不穫者乎。吾知伯厚氏之後終衍祉於無疆矣。大抵凡事有爲而爲者。久則怠。觀伯厚氏之心。愈久而愈不衰。豈非誠實仁人君子也。余於是乎益加敬重焉。至於釋疑錄。亦爲吏之一方。觀者毋徒資於口談。則庶不失伯厚氏之意爾。

題六臣遺稿卷後 编辑

蓋當我英廟之世。有六臣者云。其時人材之盛。指不勝屈。而獨稱六人爲臣者何耶。夫臣而盡臣道然後謂之臣。猶古稱大舜爲君哉者是也。故曰君君臣臣。若棄義偸生。死而有愧於地下者。非臣也。嗚呼。六臣之事。所不忍聞。亦不敢言。至今忠臣烈士語及于此。未有不拊心長歎。繼以泣血者也。顧有所畏約。於其幸全而僅存者。亦未盡採摭表揚之道。寢遠而寢泯。尙義者憾焉。平陽公有苗裔曰崇古。慨然裒集其先稿之散軼。竝求五臣之遺錄。通共若干首。萃于一冊間以示余而託弁卷之語。嗚呼。茲五君子被英廟眷待之隆。久處金閨。其出入論思。餘事摛文者。必有盈箱篋而溢簡策。今之所存。沒沒若此。至如兪氏一臠。亦足見其雄豪氣象。平生感奮。豈無他製。而俱爲世所諱言。悲夫悲夫。雖然。其精忠義烈。千古凜凜。片言隻辭。猶可與日星爭曜。尙奚以爲憾哉。嗚呼。自古有節義者。未必有文章。而獨採薇之歌。沈湘之辭。文信國之文。方正學之集及與此編。眞可謂儷美而雙全。盛矣哉盛矣哉。敍固非余所可任。而竊有附驥之願。且嘉朴君之意。謹識于後如此。六臣之死。在兩世後。而言英廟朝者。蓋其所成就。由於英廟之培植者故也。

月汀先生集跋 编辑

月汀先生遺集幾編。詩若文摠幾首。先生當明宣之際。木天道山。儲養有年。文章滿家。屢經兵燹。散軼殆盡。今之存者十僅一二。豈非斯文之不幸也。竊槪我朝文苑。自卞春亭以下。率皆規唐藻宋。樂習軟美。號爲館閣體。顧於古文辭。大有徑庭。先生慨然自奮爲詞林倡。手揭赤幟。啓示指南。使後來操觚之徒。知所去就。自是爭尙先秦西京之文。幾乎一變。視諸皇明弘嘉諸大家力回古道。追配前烈者。其功上下。門下一時出三大提學。張右相維,鄭同樞弘溟。後先嗣興。雖以尙憲之不才。亦嘗代匱。討論潤色。幸不辱命。若鄭參贊曄,趙太宰翼,金宗伯堉。竝以經術著聞。實先生成就之力也。先生被穆陵寵異之眷。力辨宗誣。昭洗玉牒。國朝二百年。功無與兩。聲名洋溢乎中國。中國之人。見先生文章。無不稱慕。觀於陸翰林,熊大行二公之敍。可知已。古所謂三不朽者。先生有二焉。於虖煒矣。先生歿踰三紀。剞劂之役。力屈未擧。先生有孫曰挺之。乞郡丹丘。刻意梓行。余喜其有嗣守之風。而足慰師門後死者心。遂不揆昏耄。謹跋如右。觀者恕之。崇禎丙戌冬。門人安東金尙憲書。

體素集跋 编辑

嗚呼異哉。疇昔之夜。夢體素李太史。示余所述二奇士傳。讀之淋漓浩汗。若風雨集而江河流也。太史豪元自負。世無可當意者。方其對朋友。把酒拂鬚。抵掌談藝。旁若無人。間有牢騷憤激之氣。遇者洒然失容。夢中所見。如平生焉。記太史胤子方伯君屢過余。有玄晏之託而未敢應。今乃發於夢寐如此。豈其有相感者存也。太史少學成文簡公。聰明過人。旣長。泛濫群書。自經史百家。靡所不讀。讀不過千百以上不止。以是爲詩文。鴻鬯俊逸。一時操觚之士。莫敢望焉。惟其偃蹇不偶。轗軻以沒。世共惜之。至於不朽之業。自能傳後。何待於人也。余今年八十少二。疾病沈痼。文字非其任。顧太史雁行之契不可忘。而重方伯諸君之請。因有所感。一語附尾。見者以爲何如哉。

書澤堂叢玩伯氏書後 编辑

於乎。伯氏在壬申作此書。後五年丁丑。殉義于江都。丁丑去今又九年所。歲月騖過。典刑寢遠。心之悽愴。如何可言。日者大學士澤堂公。示余此卷曰。盍記一言。余閱之至此。瞿瞿焉如見我兄。忽不知心之何在。而淚已不可收。悲夫悲夫。至於諸公筆跡。觸目琳琅。儘一代佳品。不恨劉賀不同時也。若瑜也瑕也。不但不能知。亦不敢爲。聊書此以寓吾悲。時乙酉季秋。石室山人金尙憲七十六題。

雜著三首 编辑

楊山野人談錄丁巳年贈別白沙李相公 编辑

楊山野人曰。宣祖莅國四十餘年。拔擢養育。盛備輔弼之具。一時人材。於斯爲多。然遭世承平。所爲不過邇英講書。白虎論經而已。上方勵精圖理。朝廷少闕失。又無折檻牽裾之擧。人未深識焉。壬辰之難。乘輿播粤。幾不爲國。時則有若梧里李公。爲監司關西。策應行在。漢陰李公。儐接王人。周旋中度。弼雲李公。典中兵。布置中外俱得宜。翊贊中興。卒賴二三諸公之力。厥後諸公。繼踐台司。辰猷遠圖。靡不殫究。迄先王之世。用底康寧。人始服先王豫養之意至此畢效。而亦意諸公展布之所更無餘地矣。今上卽位。國家不幸。八九年間。上變告者日月斯生。如漢朝淮南衡山江都之獄。無已時。上輒親問。尋跡窮治。往往辭語極蔓延。左右諸臣。莫不戰恐失氣。無敢盡心讞平。將基禍國家者。殆有甚於寇難。於是首相漢陰公。獻不可讎母之議。廢退以憂卒。前首相梧里公。先事陳倫紀至嚴之論。竄配關峽。弼雲公亦以故首相。斥居田間家食。閱四歲矣。今十一月。復議貶損長信宮事。公引虞舜處變之道。冀悟上心。反遠逐荒裔。然後人益服先王爲國家培植者。不但禦侮奔走之用而止耳。大聖人遠見之明。出尋常萬萬如此。何其聖也。何其聖也。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夫孔子以列邦攝卿。假國史寓王法。非鈇鉞人也。而能使之懼者。以其至公無私也。今公之議。廢而不行。然自在朝公卿以下。至於里巷婦孺。無不誦說欽歎。雖諸人請罪公者。猶皆知大節之不可奪。正論之不可屈。口外訾而心內服。以爲眞不可及也。使旣熄之天理將復明。已斁之彝倫將復敍。亦不可謂無所懼矣。人以爲公之此議。得春秋之義者非耶。昔韓魏公。以慈孝之說。導帝與太后。卒能全母子之恩。爲宋室美德。公之心。與魏公無異。而獨不能成魏公之事。此則豈獨公之不幸而已乎。吁可惜哉。野人之言。非阿所好者也。因取而錄之。

爲豐山民人上安東府伯狀 编辑

竊以農者。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漑。滋育五穀。故通溝瀆畜陂澤。所以備旱也。自古有人民。而爲其父母者。莫不以此爲重。本縣土地廣衍。前有鉅野。平仄可數十里。雖非極膏腴之地。亦無嶢崅舃鹵之爲患。以地埶觀之。則勤力其中。足以爲有食之民矣。然而五六年之中。遭凶歉之歲。率居其半。近歲以來。菑害荐仍。民生窮蹙。日以益甚。言之可爲哀痛。此其所以然者。上無不竭之泉流。以爲灌漑滋育之本。少遇旱乾。則無勺水可救其急。坐待枯死。此由於人事之不盡。而無通溝瀆畜陂澤。以備旱而然也。豈可徒咎於十年必至之天災乎。縣之北五里許。有古大堰。名曰淵潭。長老皆言豐山古不憂旱。以有此堰也。不知自何時頹廢。廢仍不修。至今幾數百年。豐山之民。每歲憂旱。憔憔悴悴。殆不可爲生。日夜喁喁然望其滋育之澤。而惄焉不知所以爲力。今若少需功費。修築古堰。以爲儲水灌漑之地。則雖有數年之旱。庶不爲災。不過用數百人一月之力而就耳。此豈獨今日一時之幸也。將爲一縣民人千百世無窮之利澤矣。夫興廢有數。成功有時。事經百年。能者乃出。伏遇二天閤下。自下車以來。凡所以爲民興利補弊者。孶孶日有勉焉。百歲之期。適當於今日。而成功之責。正在於閤下。閤下其圖之。昔魏史起爲鄴令。引漳水漑鄴下。河內以富。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爲史君。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舃鹵兮生稻粱。又秦時開鄭國渠漑田四萬餘頃。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漢時白公復穿涇水。注渭中二百里。漑田四千餘頃。民歌之曰。擧臿爲雲。決渠爲雨。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此皆言兩渠之利也。當時旣歌其德。而至今民猶被其澤。頌其功不衰也。豈不美哉。又聞漢汝南郡。有鴻隙大陂。郡以爲饒。翟方進爲丞相。因一時陂溢之害奏罷之。其後常患枯旱。及翟氏滅。鄕里歸惡謠曰。壞陂誰。翟子威。反乎覆。陂當復。言成敗無恒。方進今已敗覆。而鴻隙又當修復也。然則民心之所大欲。抑而壞敗者。必受其禍也明矣。今閤下復修此堰。以利我民。民之歌功頌德。將不下於古。而如有不祥之人。謀欲壞敗。則翟氏之禍。其可不畏哉。謹按堰之周。曲折十餘里。兩山夾峙。內有二川。其源甚大。水門左右。穹石磅礴。舊坊頹廢遺址。當修復處僅四十尺。閤下若親蹈其地。目見而心計之。其功役之難易。形埶之便否。不待民等齗齗。而已曉然矣。爲此具陳便宜。伏惟閤下。商度而亟施之。不勝幸甚。

推考緘辭甲子吏曹參議時 编辑

云云。糾劾愆違。雖臺諫之職。愛惜人才。實銓曹之任。世道日降。人物眇然。識者之憂。恒切于此。夫有意索瘢。則世間無完人。拂拭使過。則天下無棄材。臺官論趙纘韓晩赴行在。纘韓當初去邠之日。馱疾渡江。濱死危苦之中。趕到公州。其間稍後。實緣病重。所患疸症。正在面目。扈從諸臣。多有目見而知狀者。聖王之法。原心定罪。情實可惡。終身錮之可也。如其可恕。安可以一彈而長廢乎。況凡論事之際。鮮能得中。或出於聞見之過差。或失於擬議之輕重。一低一昂。固難爲準。惟當公聽於輿言。竝參於衆心。然後庶幾用舍不爽。衡鑑無忒。若一時爲臺諫者。自謂公論必出於己。而必欲使銓曹。每事不敢違越。則其弊又何可勝言哉。近來有才之士。非有大過。而因臺諫率易論啓。擯棄不用者。已非一二。其論議偏正。雖不敢知。而國之養人材。譬如養樹木。雨露之下。積年培植。斤斧所及。一朝翦伐。士林之間。孰不嗟惜。銓曹之意。務欲舍短取長。掩疵揚美。期使片善不遺。一藝俱錄。用臻王朝以寧之吉。斯乃一國之公論。不意反以此爲私也。昔蘇軾。遭彈於御史。而張方平。力爲伸救。李崇仁。見斥於臺官。而李穡,權近。皆加推奬。執政臺諫之論。不必苟合。從古已然。鼂錯峭直之資。或流於刻薄。丙吉寬大之論。常主於忠厚。其於禆益國家之道。未知孰優。惟在人君洞察而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