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發刊綴言 编辑

  爾巽承修清史十四年矣。任事以來,慄慄危懼,蓋既非史學之專長,復值時局之多故,任大責重,辭謝不獲,蚊負貽譏,勉爲擔荷。開館之初,經費尚充,自民國六年,政府以財政艱難,銳減額算,近年益復枯竭,支絀情狀,不堪縷述。將伯呼助,墊借俱窮,日暮途遠,幾無成書之一日。竊以清史關係一代典章文獻,失今不修,後來益難著手,則爾巽之罪戾滋重。瞻前顧後,寢饋不安,事本萬難,不敢諉卸,乃竭力呼籲,幸諸帥維持,並敦促修書同人黽勉從事,獲共諒苦衷,各盡義務。竭蹶之餘,大致就緒,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奈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厖雜,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於是於萬不獲已之時,乃有發刊清史稿之舉,委託袁君金鎧經辦,數月後当克竣事。誠以史事繁鉅,前史每有新編,互證得失。《明史》之修,值國家承平,時歷數十年而始成,亦不無可議之處,誠戛戛乎其難矣。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然此急就之章,較諸《元史》之成,已多時日。所有疏略紕繆處,敬乞海内諸君子切實糾正,以匡不逮,用爲後來修正之根據。蓋此稿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爲成書也。除查出疏漏另刊修正表外,其他均公諸海内,與天下人以共見,繩愆糾謬,世多通人。爾巽心力已竭,老病危篤,行與諸君子别矣。言盡於此,以上所述,即作爲史稿披露後向海内諸君竭誠就正之語,幸共鑒之。

  中華民國十六年丁卯八月二日 趙爾巽時年八十四歲

清史館職名                         编辑

館   長 趙爾巽
兼代館長總纂 柯劭忞
總   纂 王樹枬
總   纂 吳廷燮
總   纂 夏孫桐
纂   修 金兆蕃
纂   修 章 鈺
纂   修 金兆豐
協   修 俞陛雲
協   修 吳懷清
協   修 張書雲
協   修 李明哲
協   修 戴錫章
協   修 奭 良
協   修 朱師轍
校 勘 兼 修 孟昭墉
提   調 李經畬
提   調 陳漢第
提   調 金 還
提   調 周肇祥
提   調 邵 章
總   纂 繆荃孫 馬其昶 秦樹聲 吳士鑑
纂   修 王大鈞 鄧邦述 姚永樸 萬本端 張爾田 陳曾則 唐恩溥 袁勵準 王式通 何葆麟 劉師培 夏曾佑
協   修 張啟後 李岳瑞 韓樸存 朱孔彰 姚永概 吳廣霈 羅惇曧 駱成昌 胡嗣芬 李景濂 陳 田 檀 璣 葉爾愷 瑞 洵 王崇烈 田應璜 朱希祖 徐鴻寶 藍 鈺 劉樹屏 楊 晉 陳能怡 方履中 商衍瀛 趙世駿 袁嘉穀 秦望瀾 吳 璆 史恩培 唐邦治 張仲炘 傅增淯 邵瑞彭 陳曾矩
校   勘 董清峻 周仰公 秦化田 奎 善 劉景福 趙伯屏 史錫華 曾恕傳
收   掌 尚希程 王文著 胡慶松
總理史稿刊事 宜 袁金鎧
辦理史稿校刻 金 梁

《清史稿》校刻記 编辑

  甲寅年始設清史館,以趙公爾巽爲館長。修史者有總閱、總纂、纂修、協修及徵訪等職,先後延聘百數十人,别有名譽職約三百人。館中執事,有提調、收掌、科長及校勘等職,亦逾二百人,可謂盛矣。

  開館之初,首商義例。館内外同人,如于君式枚、梁君啟超、吳君士鑒、吳君廷燮、姚君永樸、繆君荃孫、陶君葆廉、金君兆蕃、朱君希祖、袁君勵準、王君桐齡等,皆多建議。參酌眾見,後乃議定用明史體裁,略加通變。先排史目,凡本紀十二:曰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而宣統紀初拟爲今上本紀,後改定。志十六:曰天文、災異、時憲、地理、禮、樂、舆服附鹵簿、選舉、職官、食貨、河渠、兵、交通、刑法、藝文、邦交,初拟有國語、氏族、外教三志,皆删。表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諸臣封爵、藩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初以大學士與軍機合稱宰輔,後改。列傳十五:曰后妃、諸王、諸臣、循吏、儒林、文苑、疇人、忠義、孝義、遺逸、藝术、列女、土司、藩部、屬國,初拟有明遺臣、卓行、貨殖、客卿、叛臣諸目,皆删并。其取材則以實錄爲主,兼采國史舊志及本傳,而參以各種記载,與夫徵訪所得,務求傳信,不尚文飾焉。

  庚申,初稿略備,始排比復輯。丙寅秋,重加修正。自開館至是,已歲紀一周,其難其慎,蓋猶未敢爲定稿也。丁卯夏,袁君金鎧創刊稿待正之議,趙公韙之,即請袁君總理發刊事宜,而以梁任校刻,期一年竣事。梁拟總閱全稿,先畫一而後付刊。乃稿實未齊,且待修正,祇可隨修隨刻,不復有整理之暇矣。是時留館者仅十餘人,於是公推以柯君劭忞總紀稿,王君樹棻總志稿,吳君廷燮總表稿。夏君孫桐、金君兆蕃分總傳稿,而由袁君與梁校閱付刊。本紀自太祖至世宗五朝爲鄧君邦述、金君兆蕃原稿,高宗至穆宗五朝爲吳君廷燮原稿,德宗及宣統二朝爲瑞君洵原稿,而太祖、聖祖、世宗、仁宗、文宗、與宣統六紀爲奭君良復輯,穆、德二紀爲李君哲明復輯,柯君皆多删正。志則天文、時憲、災異爲柯君稿;地理爲秦君樹聲原稿,王君樹棻復輯;禮爲張君書雲、王君大鈞、萬君本端等分稿;職官爲金君兆豐、駱君成昌、李君景濂、徐君鴻寶等分稿,皆金君復輯,樂爲張君采田稿;舆服爲何君葆麟稿,選舉爲張君啟後、朱君希祖、袁君勵準等分稿,張君書云復輯;食貨爲姚君永樸、李君岳瑞、李君哲明、吳君懷清分稿,河渠爲何君葆麟等原稿,交通爲羅君惇曧等分稿,皆吳君復輯,兵爲俞君陛云、秦君望瀾、田君應璜、袁君克文等分稿,俞君復輯;刑法爲王君式通等分輯,後用许君受衡稿;藝文爲章君鈺、吳君士鑒原稿,朱君師轍復輯;邦交爲李君家驹、吳君廣霈、劉君樹屏等分稿,戴君錫章復輯。表則諸王、公主、外戚爲吳君士鑒原稿,諸臣封爵爲劉君師培原稿,軍機大臣爲唐君邦治原稿,餘皆吳君廷燮稿。列傳則后妃、諸王爲鄧君奭君及金君兆蕃原稿,皆金君復輯;諸臣原稿,凡在館諸君多有分纂,自開國至乾隆爲金君兆蕃復輯,嘉道咸同爲夏君孫桐復輯,光宣爲馬君其昶、金君兆豐復輯,而梁又重補輯之;循吏及藝术皆夏君復輯,儒林爲繆君荃孫稿,文苑爲馬君稿,梁皆補之;疇人爲陳君年原稿,柯君復輯,忠義爲章君復輯;孝義及列女爲金君兆蕃復輯,遺逸爲王君樹棻及繆君原稿,梁復輯之;土司爲繆君稿,藩部蒙古爲吳君廷燮稿,西藏爲吳君燕紹稿,屬國爲韓君樸存稿。凡諸稿梁皆校閱,並有參訂。惜倉卒付刊,不及從容討論耳。昔萬季野參修明史,總閱全書,事必覈之實錄,誤者正之,漏者補之,此修史公例,不敢忽也。是秋趙公去世,柯君兼代館長,一仍舊貫。歲暮校印過半,乃先發行,至今夏全書告成,幸未逾預定之期。袁君創議於先,經營筹畫,力任其難,庶幾無負趙公之託。其間數經艱亂,皆幸無阻,良非初料所及。一代國史,所關甚大,其成否亦係乎天焉。初有議宣統紀從闕者,梁以春秋不諱定哀,力爭存之;又議斷代爲史,凡殁於辛亥以後者皆不入傳,梁以明末遺臣,史皆并著,且清史實爲舊史結束,後將别創新史,體例各異,諸人與清室相終始,豈容泯沒,故所補獨多。

  校刻既竣,略記始末,以備參考。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内通人不吝指教。当别撰校勘記,爲將來修正之資,幸甚幸甚。戊辰端節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