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卷四十 清史紀事本末
回部張格爾之役
卷四十二 

宣宗道光五年,冬十月,以大學士長齡署伊犂將軍,籌辦軍務,當乾隆朝之平定天山南路也。回酋大和卓木波羅泥都之子薩木克及喀什噶爾地方人民亡入浩罕國,於蔥嶺以西。其汗為蒙古察合台汗之裔,既納薩木克等,恐遭戰事上之波及,因告中國,願擔負監守逃人之責。政府亦因勢利用之,𡻕賄以銀一萬兩,使加約東。及嘉慶末年,南路參贊大臣斌靜荒淫無度,失回眾心。薩木克次子張格爾者,其人有膽力,自入浩罕後以誦經、祈福、傳食諸部,頗為回人所崇奉。張格爾乃因南路人心之不平,乘機投入布魯特,假眾數百,以是年八月襲喀什噶爾近邊。布魯特碩目蘇蘭奇入關告警,反為章京綏善所叱,遂憤走出塞,與回人合,領隊大臣色普徵額率兵往擊,破之。張格爾僅餘三十人,舍騎徒步而走。色普徵額追出塞外,不見敵踪,遂回軍喀什噶爾,與斌靜宴賞中秋節。所擒八十餘人,斌靜悉令殺之滅口,而以蘇蘭奇交通逆裔,導眾滋事入奏,帝心疑之,命伊犁將軍慶祥往勘,具得斌靜奴畜回民,漁獵回女諸罪狀,逮入京治罪,以永芹代之。張格爾復集兵,屢騷掠近塞,永芹引軍出擊輒遁云。至九月,令隊大臣巴彥巴圖以兵二百出塞四百里,復無所遇,乃縱殺布魯特遊牧婦孺百餘而還。其酋汰劣克憤甚,率所部二千追襲之於山谷間,巴彥巴圖全軍陷沒,於是四城之回人爭起響應詔,以長齡代慶祥鎮守伊犁,慶祥代永芹視師喀什噶爾。

六年,秋八月,張格爾陷喀什噶爾,慶祥死之。先是,張格爾率兵由開齊山路突入回城,拜其先和卓之墓。距喀什噶爾八十餘里,令協辦大臣舒爾哈善等圍之。張格爾突圍出,帝聞,授長齡揚威將軍,詔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督師助勤。軍未集而張格爾已乞得浩罕國安集延兵(安集延兵鷙悍善戰,時有百回兵不如一安集延之語)三千,於是月攻陷喀什噶爾。慶祥迎戰於渾河,敗績,自縊死焉。淩河阿穆克登先後歿於陣,於是英吉沙爾葉同羌和間三城同時陷落,群回悉淩。

七年,春三月,將軍長齡、總督楊遇春克復喀什噶爾,張格爾遁。先是,長齡等於六年十月抵阿克蘇,時提督達淩阿已敗敵於托什罕河,張格爾復遣兵所柯爾坪,阻進兵之路。長齡督將,並分路進,悉臘其眾,至是年二月,師次大阿拐,敵屯洋河已特。乘夜來犯營,擊卻之。越日,由中路進襲,殲萬餘人,追殺二十餘里,擒三千餘人。張格爾復糾眾十餘萬抗拒於沙布都爾莊,諸將奮勇抄擊,逼至渾水河,又破之,遂進軍阿瓦己特。三路掩殺,俘斬二萬有奇,復追至洋達瑪河,搜殺罄盡,遂於是月移師渾河北岸。回眾十餘萬阻河為陣,亘二十里,穴壘轟䂭,鼓角震天,勢張甚。是夜,大風揚沙,大霧晦,長齡欲待霽而進,遇春不可,曰:『此天贊我也。』乃遣索倫千騎,繞趨下游牽其勢,而親督礮隊,驟渡上游,據上風。礮勢與風沙勢相搏,如百十萬兵。摧壓驟至,亂陣亂。比曉,全軍盡渡,風止霧霽,乘勢衝入敵陣,若土崩,遂乘勝抵喀什噶爾,克復其城。英吉沙爾、叶爾羌二城同時盡復。 夏五月,提督楊芳破回眾於昆拉𫞩,擒斬其酋玉努斯,復和闐。時張格爾已自木吉出邊,往達爾瓦斯之藏堪地方颺去。 秋八月,楊遇春、楊芳分道出塞,踪跡張格爾。芳軍至塔爾克,遇浩罕兵,激戰一晝夜,亡失其眾。協領都凌河、侍衛色克精阿力戰陣亡。芳急引兵退,步步爲營,嚴陣出險。嚴旨切責諸將,詔遇春入關,命那彥成以欽差大臣往籌善後事宜。 冬十二月,楊芳大破張格爾之眾於喀爾鐵蓋山。布魯特人誘執張格爾,送軍前。張格爾本白山黨領袖,據喀什噶爾時,虐殺黑山黨徒頗眾,故黑山黨有貳心。加以軍中懸賞格,擒獲張格爾者,爵親王、金十萬,芳因密遣黑山黨出邊,縱反間,言官兵全撤,喀什噶爾空虛,諸翹首以望和卓。張格爾信之,復率步騎五百潛入阿爾古回城,已而覺所聞不實,折奔出邊。芳星夜追逐,及之於喀爾鐵蓋山,斬獲幾盡。張格爾率殘兵三十,棄騎徒走,遇布魯特人,誘而執之,送軍中。捷聞,詔封長齡威勇公,楊芳果勇侯,阿克蘇貝子伊薩克郡王,餘文武陞賞有差。

十年,秋九月,回疆復亂,以楊遇春爲欽差大臣,督辦回疆軍務。張格爾之就擒也,長齡檄浩罕、布哈爾等國獻張格爾家屬,浩罕言家屬可返,和卓木子孫不可獻。帝亦知其必不能致,姑任之,惟諭那彥成、楊芳嚴守邊境,絕浩罕貿易以困之。於是那彥成奏請馳逐安集延商民出邊,且沒收其財產,斷離其眷屬,又禁止大黃、茶叶出口。浩罕王摩訶末阿利怒中國絕之太甚,思以武力回復通商之利,乃使人往布哈爾迎張格爾兄摩訶末玉素普至軍中,以是年八月使其將哈庫庫爾及勒西克爾。奉之,率流寓之喀什噶爾人大舉侵邊。回郡王伊薩克告密於參贊札隆阿,不信,既聞警,始命幫辦大臣塔斯哈發兵拒戰。至明約洛地方,遇伏陷沒,敵軍遂長驅奪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諸回莊,而包圍諸城。變聞,命楊遇春、楊芳、長齡等調兵赴援,禠那彥成職。

十一年,春正月,逮伊犁參贊大臣容安下獄,以哈豐阿代之。初容安奉詔赴援喀什噶爾等處,師抵阿克蘇,畏賊勢,不敢進,反繞道烏什,趨無敵之和闐,致諸城圍久而不解。命押解刑部。提督哈豐阿前駐阿克蘇,以喀什噶爾危急,帶兵三千五百至,破敵於哈拉布扎什,遂追至英吉沙爾河,喀什噶爾諸城之圍亦解。 冬十月,浩罕遣使至喀什噶爾軍中請和,復許浩罕通市。浩罕兵入邊後,適其國與布哈爾失和,將治軍相攻,無暇東逞。及各路援兵大至,浩罕兵已解圍去,玉素普故慈善,不好殺,亦引軍西還。時將軍長齡奉命赴喀什噶爾督師,七月至軍得浩罕書,歷述七十餘年通商之舊好,請復修改互市條約,當返俘虜。長齡乃奏曰:『安邊之策,固以振威爲上,羁縻次之。然如浩罕之地無城池,皆以列騎衝陣,遇放連環槍則先已奔逸。且鐵列、克嶺兩山中有廢澗,僅容單騎,行兩日方能出隘口,於遠涉亦非所宜,不如羈縻之便。』帝亦深咎前此絕浩罕爲已甚,遂可其奏。和約成:

兩國互還俘虜。和卓木族在浩罕者,浩罕當爲中國圈禁。

中國仍許浩罕通商,並免稅。

中國將前所抄沒浩罕人財產給還。


自是回疆事定。二十七年,復有張格爾子弟加他漢等、七和卓木起復仇之師,然未幾亦定。

編者曰:自是役之後,中國兵威不復能及䓤嶺以西。而此次條約中,中國之讓步已達於極點,欲復如乾隆一朝武功之盛,不可得矣。

 卷四十 ↑返回頂部 卷四十二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作品發表起108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