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巡撫張映漢奏報審訊傳習天主教沈方濟各等人及派員緝拏沈方濟各等人情形片

奏報審訊傳習天主教沈方濟各等及派員緝拏沈方濟各等情形
大清湖北巡撫 張映漢
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
1819年9月3日
湖北巡撫張映漢奏覆訊取傳習天主教劉方濟各等人供詞情形摺
據軍機處録副奏摺,硃批時間爲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

  再,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十三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內開,奉上諭:琦善奏,拏獲傳習天主教犯劉方濟各等,訊據供稱,在湖北穀城、南漳、鄖縣等處傳教多年,並供出習教各犯姓名開單具奏,單內人犯俱載有年歲住址,著張映漢迅即派員前往穀城等處按名查拏解省,該撫親提審訊,與案內楚省先獲各犯質證明確,一併按律定擬具奏。張映漢前經准其來京祝嘏,現在審辦此案人數衆多,該撫不可因起程期近草率了事,如遲至八月未能審結,即奏明留楚辦案,無庸來京。其豫省現獲之劉方濟各等三犯,著琦善即派員解赴楚省歸案審辦。將此諭知張映漢,並諭琦善知之。欽此。

  又於十四日奉上諭:昨據琦善奏,拏獲西洋傳教首犯劉方濟各供稱,伊於乾隆五十六年同來京辦事之西洋人喇彌喲到廣東澳門地方,喇彌喲進京,伊即由廣東、江西到湖北傳教,喇彌喲到京後,曾通過信息,説在京城西洋北堂辦事。等語。當交英和傳提喇彌喲訊問,據奏稱,傳到西洋人南彌德,據供,原名喇彌喲,係西洋拂郎西亞國人,於乾隆五十六年自本國起身來京,經過王家營,在客店內住宿,聞開店人説纔有西洋人劉姓從京中回去,曾在店住宿一夜,並未見面,到京後聞得有西洋人劉姓在東堂當差,已經回去,此外並無劉姓人同伴到澳門之事。至我們帶信,係帶至廣東總督衙門轉交蘇姓,並不與别人帶信。等語。與琦善所取劉方濟各供詞不相符合,顯係恃無質證,詭詞支飾。劉方濟各現已解往楚省,著張映漢即提該犯,訊以自本國到澳門與喇彌喲同舟時,是否已稱劉姓,抑仍用本國姓名;其喇彌喲到京後與伊通信,係在何年,托何人帶至湖北交與伊手;喇彌喲在京曾否傳教,諒伊亦必知悉,俱令據實供吐。該撫訊明後,録取供詞,由驛覆奏。將此諭令知之。欽此。先後遵旨寄信前來。

  伏查,此案前經臣會同督臣慶保,飭據襄陽府屬地方文武各員拏獲習天主教沈方濟各等二十二犯解省審辦,究出有劉方濟各一犯聞拏逃赴河南,隨飛諮河南撫臣密拏,會同督臣附片具奏在案。嗣提現犯研鞫,據沈穀瑞即沈方濟各供稱,藉隸安徽石埭縣,方濟各係伊教名,自伊父在時即習天主教,念十戒經。該犯於嘉慶元年到京行醫,並作裁縫。三年上與素識習教的浙江人楊老大會遇,引該犯入天主堂習教。六年上在天主堂內曾見過喇彌喲,那時他在西洋北堂充當《格物窮理》的差使(硃批:京中無此差使),因他是上等人,不能與他敘話。到二十一年九月,該犯自京起身到湖北穀城縣,在已獲的孫瑞章、徐光美兩家始會遇西洋人劉方濟各與直隸宛平人何依納爵在那裏傳教,同教人皆稱他二人爲神父,每月四次與衆人講説西洋經卷,謂之坐瞻。凡入教之人,各出錢一二百文,在神父處報名,該犯亦即入會,到本年正月間,本縣查拏嚴緊,該犯即被拏獲,劉方濟各與何依納爵聞風潛逃,今聽説劉方濟各已被河南拏獲。何依納爵是直隸宛平縣人,年約三十馀歲,中等身材,光面有鬚,從前在京時住宣武門內城根東頭馬道地方,現在不知逃往何處。再,劉方濟各的劉字,本不是他的姓,按西洋話是克肋得三字,以漢話切音是劉字,方濟各三字,按西洋話是佛郎西斯果。這劉方濟各曾聽説是乾隆五十六年間從西洋由廣東澳門來到湖北,在穀城縣天主堂落住,後天主堂拆毁,纔到孫瑞章家居住,他曾否與喇彌喲同舟及曾否到京,實不知道。惟該犯二十一年九月自京起身時,喇彌喲曾著人送書信一封交與該犯轉寄與劉方濟各,書面寫劉爺開拆,其書信中的話,不得知道。各等語。以上係訊據沈方濟各一面之詞,是否盡確,及其解説劉字與方濟各三字是否果係西洋國方言,均須與劉方濟各質對方得確實。至其馀孫瑞錦等二十馀犯,訊據僅止習教隨衆聽講,並無稱爲神父及坐瞻傳徒情事。查劉方濟各等三犯,准河南撫臣知會,已於六月十二日起解,計不日即可到楚,一俟解到時,臣再遵照聖諭指出各情節,逐層徹底研究,務得確情定擬,斷不敢稍事草率。

  至奉到應緝各犯單內,查有與現獲之犯姓名相同者,有與從前各縣投悔案內之犯姓名相同者,又有據現犯供指已經身故者,有現在應行緝拏者,自應一併分别確查訪緝。臣已由省揀委同知方士淦並明幹標弁數名,飛馳各該縣會同該地方文武,照單內所開各犯住址地方按名緝拏,其即有前已投悔者,亦仍應拘案確訊,其與已獲之犯重名者,亦應查明是否即係其人,其稱身故者,並應確查有無虛捏,取具地鄰甘結,以昭切實,總期不使一名漏網,分别懲辦。仍諄囑委去員弁並地方文武,務須安靜密辦,斷不得捕風捉影,驚擾良民。仍飛諮直隸督臣、順天府府尹,按照訊出逸犯何依納爵住址、年貌,一體嚴緝。

  除俟劉方濟各等犯解到後質訊各犯確供,再遵旨由驛覆奏外,謹將審訊現犯大概供情及派委緝拏各犯緣由,合先附片陳明。謹奏。

  (硃批):另有旨。

  (宮中硃批奏摺)

本作品來自清朝時期的法令約章文書案牘。依據1910年12月18日頒佈的《大清著作權律》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該類別不能得著作權。


清朝政府結束超過一百年,再同時根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以及通常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作品保護期所約定,該類作品已無事實持有者而無論在何地均屬於公有領域。而該類作品因屬政府公文,故在美國亦為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