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方論

甘草湯

编辑

甘草(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 王晉三曰:「一藥治病,是曰奇方。」
  • 徐洄溪曰:「大甘為土之正味,能制腎水越上之火。」
  • 王朴庄曰:「自《靈》、《素》至漢、晉、宋、齊諸古方,凡云一兩者,以今之七分六厘準之。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準之。」
  • 汪按:唐人之方則一兩,當古之三兩。
  • 雄按:鞠通凡引古方,輒改定其分兩,而輕重甚未當也。學人審之。
  • 雄按:《傷寒類要》治傷寒心悸,脈結代。《聖濟總錄》治舌腫塞口。《外科精要》治一切癰疽諸發及丹石、煙火藥發。《兵部手集》治懸癰。《直指方》治痘瘡煩渴及蟲毒藥毒。《金匱玉函》治小兒撮口及小兒羸瘦。《得效方》治小兒遺溺。皆以一味甘草為方,妙用良多,總不外乎養陰、緩急,清熱、化毒也。
  • 汪按:亦兼取和中利水。

桔梗湯

编辑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 鄒潤安曰:「腎家邪熱,循經而上,肺不任受,遂相爭競,二、三日邪熱未盛,故可以甘草瀉火而癒。若不癒,是肺竅不利,氣不宣洩也。以桔梗開之,肺竅既通,氣遂宣洩,熱自透達矣。」
  • 雄按:雖以桔梗名湯,而倍用甘草以為駕馭,後人改稱「甘桔湯」是矣。但須審證而投,不可泥為通治咽痛之方也。黃錦芳《醫案求真》嘗論及之,醫者不可不知。

豬膚湯

编辑

豬膚(一斤)

  • 雄按:以豬皮去其肉肥,刮如紙薄,杭人能造,名曰肉??。可以充饌。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即是米粉),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 王晉三曰:「腎應彘而肺主膚。腎液下泄,不能上蒸於肺,致絡燥而為咽痛者,又非甘草所能治矣。當以豬膚潤肺、腎之燥,解虛煩之熱,白粉、白蜜緩中,俾豬膚比類,而致津液從腎上入肺中,循喉嚨,復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而上、中、下燥邪解矣。」

黃連阿膠湯

编辑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 鄒潤安曰:「尤氏云:『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陽經或有歸於血者,惟陰經之熱,則必不歸於氣,故三陰有熱結證,不用調胃承氣、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諸下利證不已,必便膿血,是其驗也。心中煩,不得臥,熱證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煩,不得臥,則非始即屬熱矣。始即屬熱,心中煩,不得臥者,為陰虛。陰虛則不得瀉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見,則為陽盛,陽盛則宜瀉火。然致此陽盛,亦必其陰本虛。故阿膠、芍藥、雞子黃、無非救陰之品。瀉火則惟恃芩、連。而芩止一兩,連乃四兩,此黃連之任,獨冠一方,而為補劑中瀉藥矣。」

豬苓湯

编辑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兩)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二。

  • 周禹載曰:「熱盛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無祛熱之力也。故用豬苓之淡滲,與澤瀉之鹹寒,與五苓不異。而此易朮以膠者,彼屬氣,此屬血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為消熱也。然則所蓄之水去,則熱消矣。潤液之味投,則渴除矣。」
  • 鄒潤安曰:「松之概挺拔勁正,楓之概柔弱易搖。松之理粗疏,楓之理堅細。松之葉至冬益蒼翠而不凋,楓之葉至冬 遂鮮赤而即落。是其一柔一剛,顯然殊致。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豬苓屬陰,治鼓盪之水不從陰化者。是故仲景以豬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證,曰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若五苓散則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則不渴者居多。蓋渴者,水氣被陽逼迫,欲得陰和而不能也,與之豬苓,使起陰氣以和陽化水,譬之楓葉已丹,遂能即落也。」

大承氣湯

编辑

濃朴(去皮,炙,八兩) 枳實(炙,五枚)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水一斗,先煎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 鄒潤安曰:「柯氏云:『濃朴倍大黃為大承氣,大黃倍濃朴為小承氣。是承氣者在枳、朴。應不在大黃矣。』但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朴,亦名承氣何也?且三承氣湯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黃則無不用,是承氣之名,固當屬之大黃。況濃朴三物湯即小承氣湯,濃朴分數且倍於大黃,而命名反不加『承氣』字。猶不可見承氣不在枳、朴乎?自金、元人以『順』釋『承』。而大黃之功不顯。考《本經》首推大黃通血,再以《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之義參之。』則承氣者,非血而何?夫氣者,血之帥。故血隨氣行,亦隨氣滯,氣滯血不隨之滯者,是氣之不足,非氣之有餘。惟氣滯並波及於血,於是氣以血為窟宅,血以氣為禦侮。遂連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為火。此時惟大黃能直搗其巢,傾其窟穴,氣之結於血者散,則枳、朴遂能效其通氣之職,此大黃所以為承氣也。」
  • 雄按∶此余夙論如此,鄒氏先得我心。
  • 汪按:大黃本血分之藥,故知此說確不可易。

白虎湯

编辑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方中行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於解熱,莫如白虎。石膏、知母辛甘而 寒,辛者,金之味。寒者,金之性。辛甘體寒,得白虎之體焉。甘草、粳米,甘平而溫,甘取其緩,溫取其和,緩而且 和,得伏虎之用焉。飲四物之成湯,來白虎之嗥嘯。陽氣者,以天地之疾風名也。風行而虎嘯者,同氣相求也;虎嘯而風生者,同聲相應也;風生而熱解者,物理必至也。抑嘗以此合大小青龍、真武而論之,四物者四方之通神也。而以命名,蓋謂化裁四時,神妙萬世,名義兩符,實自然而然者也。方而若此,可謂至矣。然不明言其神,而神卒莫之掩者,君子慎德,此其道之所以大也。
  • 汪按∶飲四物之成湯以下數行語。多支離牽強必宜削去。夫白虎湯清熱乃甘雨非涼風也。既備四方之神。朱鳥一方何以獨缺。且熱劑而名真武。名與實爽矣。醫者不能研究醫理。乃附會經義以自文其淺陋甚且衍。先天論太極以欺人。實則無關於辨證處方也。自明以來。庸醫陋習。大率如此。學人戒之。

白虎加人參湯

编辑

原方加人參(三兩) 煮服同前法。

  • 鄒潤安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 汪按:洄溪云:「『無汗』二字最為白虎所忌。」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可見白虎加人參湯之治,重在渴。其時時惡風,則非常常惡風矣。背微惡寒,則非遍身惡寒矣。常常惡風,遍身惡寒者,謂之表證也。時時惡風,背微惡寒者,表邪已經化熱,特尚未盡耳,謂之無表證 可也。然熱邪充斥,津液消亡。用栝蔞根,生津止渴可也,何以必用人參?《靈樞·決氣篇》∶「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為水,陰屬也。能外達上通則陽矣。」夫是之謂陰中之陽。人參亦陰中之陽。惟其入陰,故能補陰;惟其為陰中 之陽,故能入陰,使人陰中之氣化為津,不化為火,是非栝蔞根可為力矣。
  • 雄按:朱奉議云:「再三汗、下,熱不退者,以此湯加蒼朮一錢,如神。」

黃芩湯

编辑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鄒潤安曰:「或問黃芩湯,治何等證?其證腹痛與否?若腹痛何以用黃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藥?」
  • 汪按∶腹痛因乎熱者甚多,謂腹痛必因寒者,前人拘滯之見也。曰∶其證身熱不惡風,亦不惡熱,或下利,或嘔,腹則不痛。蓋芍藥、甘草、大棗,桂枝湯裡藥也;以不惡風,故不用薑、桂。黃芩、甘草、大棗,小柴胡裡藥也;以不往來寒熱,故不用柴胡。以其常熱,故不用人參。若不嘔,則並不用半夏、生薑,至芍藥則並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湯證原無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故不去大棗也。又《厥陰篇》云:「傷寒脈遲,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則冷,不能食。」可知黃芩湯證之脈必數。黃芩所治之熱,必自裡達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熱矣。然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耦。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耦。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譬之解鬥,但去其鬥者,未平其致鬥之怒,鬥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 汪按:前人方解,不過望文生義,必如鄒氏諸條,始覺有味可咀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编辑

原方加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煮服法同前。

  • 鄒潤安曰:「嘔而脈數、口渴者,為火氣犯胃,不宜加此。」
  • 雄按:章虛谷云:「生薑性熱,僅能治寒,不可泛施於諸感也。」
  • 汪按:傷寒一百十三方。用薑者五十七。則此味原非禁劑。然溫、暑證最宜慎用。用之不當。或致殺人。洄溪謂:「雖與芩、連同用。亦尚有害是也。」又古時未有炮製之法。凡方用半夏無不兼用薑者。義取制半夏之毒。其所以治病者。功在半夏。不在薑也。今所用半夏。必先已薑制。可不必兼用薑矣。後人不察。但見古方用薑者不少。遂不論何證,隨手妄施。其中必有誤人,而不自覺者,戒之!

梔子豉湯

编辑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 徐洄溪曰:「此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按此湯加減七方,既不註定何經,亦不專治何誤。總由汗、吐、下之後,正氣已虛,尚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
  • 雄按:溫暑、濕熱之證,每有痰涎、滯氣,凝結上焦,不必在汗、吐、下後也。既非汗、下可除,尤忌妄投補劑。《經》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則不動經氣,而正不重傷。此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古方梔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後人作湯,以梔子炒黑,不復作吐,全失用梔子之意,然服之於虛煩證亦有驗,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
  • 汪按:欲取吐者,必宜生用。

一物瓜蒂湯

编辑

瓜蒂(二個,銼) 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 尤在涇曰:「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宜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恆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根據,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编辑

甘草(四兩,炙) 生地黃(一斤) 麥冬 麻仁(各半斤) 桂枝 生薑(各三兩)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方中行曰:「地黃上不當有『生』字。」)

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

  • 沈亮宸曰:「此湯為千古養陰之祖方也。」
  • 鄒潤安曰:「地黃分數,獨甲於炙甘草湯者。蓋地黃之用,在其脂液,能榮養筋骸、經脈乾者,枯者,皆能使之潤澤也。功能復脈,故又名復脈湯。脈者,原於腎而主於心,心血枯槁,則脈道泣澀。此《傷寒論》所以脈結代與心動悸並稱,《金匱要略》又以脈結悸與汗出而悶並述。至肺痿之心中溫溫液液,涎唾多,則陰皆將盡之孤注,陽僅膏覆之殘焰,惟此湯可增其殼內絡外之脂液也。」

瓜蒂散

编辑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一分)

(汪按:赤小豆乃小粒赤豆,俗名米赤者是也。勿誤用相思子。)

各別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為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 盧子繇曰:「瓜象實在須蔓間也。蒂、瓜之綴蔓處也。性遍蔓延,末繁於本,故少延輒腐。《爾雅》云:『其紹瓞』;《疏》云:『繼本曰紹,形小曰瓞。』故近本之瓜常小,近末之瓜轉大也。凡實之吮抽津液,惟瓜稱最。而吮抽津液之樞惟蒂,是以瓜蒂具徹下炎上之用,乃蒂味苦而瓜本甘,以見中樞之所以,別於上下內外,誠涌泄之宣劑、通劑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编辑

麻黃 連軺 甘草(炙) 生薑(各二兩)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個) 大棗(十二枚)潦 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鄒潤安曰∶《本經》臚列連翹之功。以寒熱起,以熱結終。此條瘀熱在里句,適與連翹功用不異。郭景純《爾雅》注∶ 一名連苕,苕,軺聲同字異耳!而今本《傷寒論》注曰∶連軺即連翹根,遂以《本經》有名未用翹根當之。陶隱居雲∶ 方藥不用,人無識者。故唐本草去之。豈仲景書有此,六朝人皆不及見,至王海藏忽見之耶?噫!亦必無之事矣。

梔子柏皮湯

编辑

梔子(十五枚)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鄒潤安曰∶梔子大黃湯、茵陳蒿湯、大黃硝石湯、梔子柏皮湯證,其標皆見於陽明。陽明者,有在經、在腑之分。 發熱、汗出、懊 ,皆經證也;腹滿、小便不利,皆腑證也。梔子大黃湯證,經多而腑少;茵陳蒿湯證,有腑而無經; 梔子柏皮湯證,有經而無腑;大黃硝石湯證,經少而腑多。 雄按∶《金鑒》雲∶此方之甘草,當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訛也。

茵陳蒿湯

编辑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盒飯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曰∶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 鄒潤安曰∶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結成黃膽,此證已所謂因陳矣。故《傷寒》、《金匱》二書,幾若無疸不因陳者。 然梔子柏皮湯證,有外熱而無里熱。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有里熱而無外熱。小建中湯證,小便自利。小柴胡湯證,腹 痛而嘔。小半夏湯證,小便色不變而噦。桂枝加黃 湯證,脈浮。梔子大黃湯證,心中懊 。硝石礬石散證,額上黑。 日晡發熱,則內外有熱,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口渴,為茵陳蒿湯證矣。第腹滿之治在大黃,內熱之 治在梔子。惟外復有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始為茵陳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以其新葉,因陳干而生,清芬可以解 鬱熱,苦寒可以泄停濕也。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挺然於暑濕蒸逼之時,先草木而生,後草木而 凋,不必能發散。而清芳揚溢,氣暢不斂,則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故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 能發黃也。

抵當湯

编辑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 桃仁(去皮尖,各三十個) 大黃(三兩,酒浸)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徐洄溪曰∶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既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以 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則生血不傷, 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 雄按∶王肯堂雲∶人溺、蜂蜜,皆制蛭毒。 章虛谷曰∶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外溢則吐衄,內溢則便血。蓋陰陽手足十二經交接,皆由絡 貫通,接連細絡,分佈周身,而血隨氣行,必由經絡流注,表里循環,是故絡傷則血不能循行,隨陰陽之部而溢出,其 傷處即瘀阻,阻久而蓄積,無陽氣以化之,乃成死血矣。故仲景用飛走蟲藥,引桃仁專攻絡結之血。大黃本入血分,再 用酒浸,使其氣浮,隨蟲藥循行表里,以導死血歸腸腑而出,豈非為至妙至當之法哉!由是類推,失血諸證,要必以化 瘀調經絡為主矣。余每見有初治即用呆補之法,使瘀結絡閉,不能開通,終至於死,良可慨也! 雄按∶王清任論虛勞亦主瘀阻。蓋本大黃 蟲丸之義而言也。

文蛤散

编辑

文蛤(五兩)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文蛤湯

编辑

文蛤 石膏(各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杏仁(五十粒) 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鄒潤安曰∶文蛤即海蛤之有紋理者,吳人謂之花蛤。 雄按∶王晉三雲∶若黯色無紋者,服之令人狂走赴水。夏小正∶ 季秋之月,雀入於海為蛤。安氏雲∶雀,羽蟲也。羽蟲屬火,火炎上,故鳥上飛。曷為入海而為蛤?蓋九月火伏於戌, 十月純陰,金水之令,故羽蟲感之而化也。蛤屬水,水性下,故下潛。秋冬,水勝火。雀為蛤,象火之伏於水也。又離 為火為雉為蚌,雀雉之類,蛤蚌之類,外剛內柔,皆離之變化也。因而思《傷寒論》反以冷水 灌之證,非火厄於水而 何?《金匱要略》吐後渴欲得水之條,非火之溺於水而何?惟其火在水中而病,故以火入水中而生者治之。然厄於水者 惡水,惡水則火與水未相浹也。故直以是使水中之火,仍暢茂得生而可已,溺於水者喜水。喜水則火與水漸相浹矣。故 必合麻杏甘膏加姜棗,以清發之乃能已也。

五苓散

编辑

澤瀉(一兩六銖)豬苓 茯苓 白朮(各十八銖),方中行曰∶朮上不當有「白」字。 雄按∶二十四銖為一兩,每銖重四分二厘弱,六銖為錙,即二錢五分,十八銖即七錢五分也。 桂枝(半兩) 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多服暖水,汗出愈。 沈果之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蓋表證為太 陽不足,故用桂以宣陽氣,通津液於周身,即《內經》「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證為三 焦之氣化不宣,故用瀉、術、二苓以通三焦之閉塞,非開膀胱之溺竅也。夫下焦之氣化不宣,則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 膀胱,是為胞痹。此乃水蓄於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至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亦主以是方。而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蓋渴為陽氣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則不降,故用桂以升之,二苓、澤瀉以降之,而用術以 為中樞,乃注者,莫不以渴為熱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熱入而復用桂、術以溫液耗津,又加苓、澤以滲之,是熱 之又熱,耗之又耗,速之斃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湯,可知不渴則無須桂、術之蒸騰津液,而桂、術之 非治太陽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

小陷胸湯

编辑

栝蔞實(大者一枚)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鄒潤安曰∶觀仲景之用栝蔞實,在此湯曰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在栝蔞薤白白酒湯,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短氣。而其脈,一則曰浮滑,一則曰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是皆陰中有陽,且踞於陽位者也。夫胸背痛,較按之方痛 則甚,痹則較結為輕,咳唾喘息,是其勢為上沖,而居於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靜而不動,此其機總緣氣與飲相阻,寒 與熱相糾。熱甚於寒者,其束縛反急而為結;寒甚於熱者,其蔽塞自盛而為痹,是故結胸之病伏,胸痹之病散。伏者, 宜開。散者,宜行。故一則佐以連、夏之逐飲泄熱;一則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陽。栝蔞實之裹無形,攢聚有形,使之滑 潤而下則同,能使之下,似是治實之方,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純乎治實之道矣。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蓋 有停飲痛甚,至不得臥,即當加半夏。若兼胸滿脅下逆搶心,則仍加枳、朴、桂枝,倘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 蔞實之治,大旨在火與痰結於陽位,不純乎虛,亦不純乎實者,皆能裹之而下,此其擅長矣。

百合散

编辑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膜,熬黑,研如脂) 雄按∶古人以六銖為一分,分字去聲即二錢五分也。 為末,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 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汪按∶半錢者,以銅錢取藥末,僅沒錢文之半,即半錢匕,而省「匕」字,非若今人以五分為 半錢也。 鄒潤安曰∶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治以白散。散中用桔梗為疏通氣分之主。夫開導胸中之氣,仲景於大承氣湯、梔 子濃朴等湯,莫不用枳、朴。此偏不用何哉?蓋病有上下,治有操縱。結在上者,宿痰停飲也。故凡結胸,無論熱實寒 實,寧用甘遂、葶藶、巴豆,不用枳、朴,如大陷胸湯丸、白散是也。結在中下,始熱與實浹,氣隨熱化,則於蕩滌邪 穢中,疏利其與邪為伍之氣,大小承氣諸湯是也。況桔梗之用,使氣上越,而不使氣下泄,今病在至高,固宜操上而縱 下,不使中下無過之地,橫被侵陵。故曰,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也。熱邪與停飲結,治以栝蔞。而佐之者,反用 半夏、黃連;寒邪與停飲結,治以巴豆。而佐之者,反用桔梗、貝母。於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中,反佐以取之。可謂 精義入神以致用者矣。

調胃承氣湯

编辑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徐洄溪曰∶芒硝,善解結熱之邪。大承氣用之,以解已結之熱邪。此方用之,以解將結之熱邪。其能調胃,則全賴 甘草也。

升麻鱉甲湯

编辑

升麻 當歸 甘草(各二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匱要略》陽毒用此方。陰毒去雄黃、蜀椒。《肘後》《千金方》陽 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即本方無雄黃。《活人書》陽毒升麻湯用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無當歸、 蜀椒、鱉甲、雄黃。 徐洄溪曰∶蜀椒辛熱之品,陽毒用而陰毒反去之,疑誤。《活人書》加犀角等四味,頗切當。

百合知母湯

编辑

百合(七枚) 知母(三兩) 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後 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王朴庄曰∶百合入藥,以野生極小者為勝。

百合雞子黃湯

编辑

百合(七枚) 雞子黃(一枚) 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滑石代赭湯

编辑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先煎百合如前法。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地黃湯

编辑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 先煮百合,如前法了;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百合滑石散

编辑

百合(一兩,灸) 滑石(三兩) 為散。飲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鄒潤安曰∶玩百合知母湯,可以見汗則傷氣,邪搏於氣分,為消渴熱中也。玩百合雞子黃湯,可以見吐則傷上,邪 擾於心,為煩懊不寐也。玩百合代赭湯,可以見下則傷血,邪搏於血分,為血脈中熱也。玩百合地黃湯,可以見不經吐 下發汗,則系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氣血上下之偏矣。所謂百脈一宗者何?《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 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為脈宗氣,是最近於心,乃着邪焉,是以見證行臥不安,如有神靈,皆心中輾轉不適之狀,口 苦小便數,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皆心中熱鬱氣 之徵。以此例之,《本經》百合主邪氣腹滿心痛。蓋有若合符節者,而 治法始終不外百合。則以心本不任受邪,心而竟為邪擾,則不責將之謀慮不審,即責相之治節不行。今邪阻於上而不下 行,為肺之不主肅降,無能遁矣。故欲征其愈期,極宜驗其小便。凡溺時必肺氣下導,小便乃出。今氣拄於頭,即欲下 行,上先有故,則肺形之軒舉不隨,氣之支結不降,亦又何疑。乃頭中之不適,復分三等,其最甚者,至氣上拄而為痛, 其次則不痛而為淅淅然,又其次則因小便通而快然,即此驗其軒舉支結之淺深微甚,既了如指掌矣。況合之以百合地黃 湯下雲∶大盒飯如漆。百合滑石散下雲∶微利者止服,熱則除。則百合之利大小便,又與《本經》吻合矣。

栝蔞牡蠣散

编辑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鄒潤安曰∶百合病至一月不解,而變成渴,以百合湯洗之。而仍不瘥,則病為傷中上之陰無疑。雖然,僅曰渴,不 曰欲飲水,且不煩不熱,究竟病無駐足之所,僅渴之一端,為得所根據借耳!於此見昔之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者,今則上 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上焦已化,百脈之病已蠲其半,百合遂無所用之。而下焦之未化者,不得不選用牡蠣,使 之召陽歸陰,而其主腦,尤在治上焦之已化者,故方中配以從陽化陰之栝蔞根,兩物等分,標名則升栝蔞於牡蠣之上, 為一方之統攝也。

甘草瀉心湯

编辑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傷寒論》無人 參)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王晉三曰∶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 胃之陰。乾薑、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藥卻,而痞乃成泰矣。

赤豆當歸散

编辑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十分) 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汪按∶赤小豆乃赤豆之小種。今藥肆以半紅半黑之相思子為赤小豆。醫者亦多誤用。 然相思子不能出芽。即此方可證其訛。

二妙散

编辑

茅山蒼朮(生用) 川黃柏(炒黑) 為末。搗生薑,煎沸湯調服。 王晉三曰∶此偶方之小制也。蒼朮,生用,入陽明經,能發二陽之汗;黃柏,炒黑,入太陰經,能除至陰之濕。一 生一熟,相為表里,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

生薑瀉心湯

编辑

生薑(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 乾薑(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徐洄溪曰∶汗後而邪未盡,必有留飲在心下,其證甚雜。而方中諸藥,一一對證。內中又有一藥治兩證者。亦有兩 藥合治一證者,錯綜變化,攻補兼施,寒熱互用,皆本《內經》立方諸法,其藥性又皆與《神農本草》所載,無處不合, 學人能於此等方,講求其理而推展之,則操縱在我矣。

半夏瀉心湯

编辑

半夏(半升) 黃芩 乾薑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方中行曰∶半夏、乾薑,辛以散虛滿之痞。黃芩、黃連,苦以泄心膈之熱。人參、甘草甘以益下後之虛。大棗,甘 溫潤以滋脾胃之液。曰瀉心者,言滿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编辑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尤在涇曰∶成氏雲∶此導虛熱之方也。按所謂虛熱者,對燥矢而言也。蓋邪熱入里與糟粕相結,則為實熱;不與糟 粕相結,則為虛熱。非陰虛陽虛之謂。本方以大黃、黃連為劑,而不用枳、朴等藥者,蓋以泄虛熱,非以盪實熱也。 雄按∶不但不用枳、朴等藥也。二味僅以麻沸湯漬,須臾即絞,其味甚薄,乃可泄虛熱。若久漬味濃,雖無枳朴, 亦能下走腸胃也。汪按∶尤氏解釋極精妙。夢隱更以煎法釋之,亦妙!

附子瀉心湯

编辑

大黃(二兩,酒浸) 黃連(炒) 黃芩(炒,各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別煮取汁) 以麻沸湯二升,漬三味,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徐洄溪曰∶前方乃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邪。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 扶陽,欲其熱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雄按∶觀此可知用藥之道。 鄒潤安曰∶心之為體,於卦象離,今被邪逼,則外陽內伐,內陰沸騰。故半夏、甘草、生薑三瀉心湯,治陰邪之未 化者也。大黃黃連、附子二瀉心湯,治陰邪之已化者也。陰邪已化,不逼心陽,則在內之沸亂略定。惟在外之邪氣尚阻, 則取二黃之泄熱,盪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惡寒汗出者,在上之陰邪才化,在下之陰氣復逆,故輕取二黃之氣以盪熱 除穢。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陰,使之異趨同歸,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陽餒 於陽位,而恣肆於陰分,邪盤 踞於清道,而潰泄於下焦,非乾薑、半夏、生薑之振散陰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參、黃連之養陰泄熱,不足以 安擾心之內訌也。又曰,余治瘧發時先嘔者,用半夏瀉心。吐瀉交作者,用生薑瀉心。胸痞下利者,用甘草瀉心,皆應 如桴鼓。

小承氣湯

编辑

大黃(四兩) 濃朴(二兩) 枳實(三枚)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服。 雄按∶於大承氣湯既去芒硝而減枳、朴,復以大黃同煎,而緩其蕩滌之性,古人謂之和胃之劑,故曰小承氣湯。

牛黃清心丸

编辑

陝西牛黃(二分五厘) 鏡面硃砂(一錢五分) 生黃連(五錢) 黃芩 山梔(各三錢) 鬱金(二錢) 為末,蒸餅為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 王晉三曰∶此丸古有數方,其義各別。若治溫邪內陷,包絡神昏者,惟萬氏此方為妙。蓋溫熱入於心包絡,邪在里 矣。草木之香,僅能達表,不能透里,必借牛黃幽香物性,乃能內透包絡,與神明相合,然尤在佐使之品,配合咸宜。 萬氏用芩、連、山梔以瀉心火。鬱金以通心氣。辰砂以鎮心神,合之牛黃相使之妙。是丸調入犀角、羚羊角、金汁、甘 草、人中黃、連翹、薄荷等湯劑中,頗建奇功。 雄按∶周公謹雲∶《局方》牛黃清心丸,止是前八味至蒲黃而止。自山藥以後,凡二十一味,乃補虛中山芋丸。當時 不知何以誤並為一,因循不曾改正,貽誤後人匪細。凡此之類,讀書者不可不知也。一方用牛黃、雄黃、黃連、黃芩、 梔子、犀角、鬱金、硃砂各一兩、真珠五錢、冰片、麝香各二錢五分,研煉蜜丸,每重一錢,金箔為衣,蠟匱,功效較 萬方為勝。汪按∶萬方太輕,此方較有力。

至寶丹

编辑

生烏犀角 生玳瑁 琥珀 鏡面 硃砂(研飛) 雄黃(研飛,各一兩) 西牛黃(五錢) 龍腦(研) 麝香(研, 各一錢) 安息香(一兩五錢,為末,酒研飛淨一兩,熬膏,用水安息尤妙) 金箔銀箔(各五十片,研細為衣) 先將犀、玳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搜成劑,丸如梧子大,蠟護,臨服 剖,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本事方》有人參、南星、天竺黃。 王晉三曰∶此治心臟神昏,從表透里之方也。黃,犀、玳、珀,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朱、雄、二箔,以重墜之 品,安鎮心神。佐以腦、麝、安息,搜剔幽隱諸竅。東垣雲∶冰、雄、牛、麝,入骨髓,透肌膚。抱朴子言∶金箔、雄 黃,合餌為地仙,若與丹砂同用為聖金。餌之可以飛升。故熱入心包絡,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能祛 陰起陽,立展神明,有非他藥所可及。徐氏雲∶安神定魄,必備之方,真神丹也。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此肝虛 魂升於頂,當用牡蠣救逆以降之,又非至寶丹所宜輕試。

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

编辑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兩) 黃芩(酒炒) 薄荷 梔子(各一兩)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加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滓;入生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與四物各半服,能和營泄熱,名雙和散。《本事方》加赤芍、干葛,治諸熱累效。《玉機》雲∶輕者,宜桔梗湯。汪 按∶此方與第二方桔梗湯名同實異。即本方去硝、黃,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無形之熱,且不犯中下二焦 也。 雄按∶此方加減法,詳《宣明論》。 徐洄溪曰∶此瀉中上二焦之火,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 余師愚曰∶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大黃、芒硝推盪其中。使上 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余謂疫疹乃無形之熱,投以硝黃之猛烈,必致內潰,因去硝、黃,加生石膏、桔梗,使熱降清升, 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義也。 雄按∶法本宣明,剪裁甚善。

犀角地黃湯

编辑

暹羅犀角(磨汁) 連翹(各三錢) 生地(五錢) 生甘草(五分) 水二鍾,武火煎三物至八分,去滓;入犀汁和服。 王晉三曰∶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醫反治經,寒之,散之,攻之,熱勢益熾,得此湯立效者。非解陽 明熱邪,解心經之絡熱也。按《本草》犀角、地黃能走心經,專解營熱。連翹入心,散客熱。甘草入心,和絡血。以治 溫熱證,熱邪入絡,功勝《局方》。

導赤散

编辑

生地 木通 甘草梢(各等分,雄按∶生地、木通不應等分。) 水煎服,或加淡竹葉。汪按∶古方淡竹葉即竹葉也,淡竹乃竹名耳。今藥肆所售淡竹葉草,是小青之別種,性能涼 胃,不能清心,醫人每多誤用。 雄按∶本方去甘草,加黃芩蜜丸,名火府丹,亦治心熱溺澀淋渴等證;本方加升麻、黃連、丹皮,名升麻清胃湯。 輕清涼血,乃秦皇士透化斑疹之良劑。

理中丸

编辑

人參 甘草(炙) 朮 乾薑(各三兩) 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雄按∶「未熱」二字,須着眼,腹中不冷者,其可服乎。 然不及湯。湯法∶以四味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 徐洄溪曰∶此仲景治寒多霍亂之方也,蓋亦傷寒之類。後人以暑月之吐利當之,而亦用此方,更造為大順散者,皆 無稽之論也。

四君子湯

编辑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徐洄溪曰∶此補脾之主方。

玉女煎

编辑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雄按∶陳修園力辟此方之謬。然用治陰虛胃火熾盛之齒痛,頗有捷效。若治溫熱病,地黃宜生,牛膝宜刪。葉氏引 用,決不泥守成方,近讀《景岳發揮》,果與陳氏之論印合。

四物湯

编辑

生地 當歸(各三兩) 芎 (一兩五錢) 芍藥(二兩)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溫服。 張路玉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藥,非調補真陰之藥也。

汪按∶調補真陰宜集靈膏。不宜四物,而人多誤會。

小柴胡湯

编辑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尤拙吾曰∶熱入血室三條,其旨不同。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空則熱不得聚而游其部,故脅滿痛。第二條是 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血結亦能作寒熱,柴胡亦能去血結,不獨和解之謂矣;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經尚行者,經行 則熱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氣,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誅伐無過,變證隨出,烏能 自愈耶?

沈再平曰∶今人治瘧,必用此湯。若非此湯,即不足以為治者。故致輾轉淹滯,變生不測,竟能殞命,則知瘧本非死證,惟概以柴胡治瘧者,殺之也。夫柴胡為少陽表藥,若其瘧果發於少陽,而以柴胡治之,無不立愈。若系他經用之, 則必使他經之邪輾轉而入少陽,遷延以斃,乃既死猶曰∶柴胡為治瘧主藥,吾開手即用之,不知其何以死?病家亦以柴胡治瘧而竟不效,真其命之當死也。彼此昏迷,不得一悟,良可浩嘆!

雄按∶《內經》論瘧,既分六經,又分臟腑,並不 泥定少陽一經,醫家繹之。 雄按∶本方柴、半各八兩,准今得六錢零八厘。參、草、苓、姜各三兩,准今得二錢二分八厘。棗十二枚。以水一 斗二升,准今得八合零四抄,煮至減半,去滓,再煎至減半,夫煎而又煎,只取四分之一,其湯之濃郁甘柔可知。喻氏 謂和藥取其各藥氣味之相和。余謂和者,取其氣緩味濃,斯為補正托邪之劑。故惟風寒正瘧,邪在少陽者,可以按法而 投。則參、甘、薑、棗,補胃充營。半夏利其樞。柴、芩解其熱。病無不愈矣。猶之今人於瘧發之先,飽啖羊肉酒飯, 亦能取效。

汪按∶瘧疾寒來之時。強食過飽。往往一寒不能復熱而死。吾見甚多。不可不戒。蓋風寒自表而受,胃腑空 虛,自能安谷,治必先助中氣,托邪外出,即御外邪,杜其內入,誠一舉兩全之策也。若溫熱暑濕諸瘧,邪從口鼻而受, 肺胃之氣,先已窒滯,病發,即不飢惡谷,脘悶苔黃,苟不分別,但執此湯,奉為聖法。則參、甘、薑、棗,溫補助邪, 驟則液涸神昏,緩則邪留結痞,且有耗傷陰血而成瘧勞者。即不用全方,而專以柴胡為治瘧主藥,亦惟營陰充裕,或溫 熱暑濕之邪,本不甚重。及兼感風寒之表邪者,始可見功。

汪按∶治正瘧必宜此湯。溫暑亦有正瘧。不獨風寒方用。黃芩是清熱,非祛寒也。且柴胡主少陽半表半裡。黃芩裡藥。亦非以治表邪。但當辨其是否正瘧耳。若似瘧非瘧。妄用柴胡。 必提成長熱不退。或兩耳大痛。甚至神昏。更或引動肝風痙厥立至。生平見之屢矣。故倪涵初所定三方,亦愈病者稀而 加病者多也。

汪按∶瘧疾強止變成臌脹者多不救。而人但知其臌脹而死。未嘗歸咎於治瘧之不善,故醫者終身誤人而不 自知。雖告之不信也。世人凡患瘧,不究病因,輒以姜棗湯灌之,其弊類此,羊肉亦然。凡屬時瘧,雖愈後亦忌食,食 則必復,此時瘧之所以異於正瘧也。可不察哉!

桂枝紅花湯

编辑

《傷寒》桂枝湯加紅花。 原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蔥豉湯

编辑

蔥白(一握) 香豉(三合) 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雄按∶蘆根、桑葉、滑石、蔗漿之類,皆可隨證佐用。 張路玉曰∶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着。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

尤拙吾曰∶溫邪之發,陰必先傷,設有當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蔥豉湯內加童便。於梔豉湯中加 地黃、麥冬。亦此意也。 雄按∶二方加減,古法最詳。 華岫雲曰∶在內之溫邪欲發,在外之新邪又加,蔥豉湯最為快捷方式,表分可以整肅。 鄒潤安曰∶梔子與蔥白,一系泄熱,一系通陽。泄熱者縱,通陽者橫。縱則能通上下之道,此所以宜於汗吐下後,表邪已解之時。橫則能達外內之情,此所以宜於病初起,卒難識別之際。而豆豉擅開發上焦鬱抑,宣導陰濁逗留,故在先在後,咸藉以奏功也。 雄按∶葉氏春溫篇,於新邪引動伏邪,亦主是方。蓋此湯為溫熱初病開手必用之劑,鞠通不察,舍近而圖遠,遂為 喻氏臆說所惑,以桂枝湯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出傷寒圈子矣。意欲紹述仲聖乎。則祖上之門楣,不可夸為自己之閥閱 也。拘守其跡,豈是心傳。尤氏雲∶桂枝湯為傷寒表病而里和者設。設溫病伏寒變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奪,雖有新舊合 邪,不可更用辛溫助熱而絕其本也。吳氏殆未之聞耶?

清心涼膈散(一名桔梗湯)

编辑

即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余氏又加生石膏,為治疫疹初起之良劑。

葦莖湯

编辑

葦莖(二斤) 薏苡仁 瓜瓣(各半斤) 桃仁(五十枚) 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 雄按∶鄒氏續疏雲∶葦莖形如肺管,甘涼清肺,且有節之物,生於水中,能不為津液閡隔者,於津液之閡隔而生患 害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色白味淡,氣涼性降,秉秋生之全體,養肺氣以整肅,凡濕熱之邪客於肺者,非此不為功也。 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根據於瓤內,瓤易潰爛,子不能 ,則其能於腐敗之中,自全生氣,即善於氣血凝敗之中,全入生 氣,故善治腹內結聚諸癰,而滌膿血濁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氣,合而成劑,不僅為肺癰之妙藥,竟可廖肺痹之危 。

瀉白散

编辑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粗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徐洄溪曰∶「此方能治肺中之飲。」 雄按∶此瀉去肺熱而保定肺氣之方也。若肺不傷於熱而傷於風寒者,誠有如鞠通所謂必將邪氣戀定,而漸成勞怯矣。 故用藥必先議病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

编辑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雄按∶《外台》用葶藶、杏仁各一升,大棗六十枚,合杵如膏,加蜜作丸桐子大。桑白皮湯下六七十丸,以大便通利 為度。《本事方》無杏仁,有陳皮、桔梗,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名棗膏丸。元戎於本方加麻黃、五味子, 汪按∶此二味並用,似嫌夾雜。並治痰實飲閉而為喘脹者。余治虛弱人,患實痰哮喘者。用葶藶炒黃,煎湯去渣,以湯 煮大棗食之。亦變峻劑為緩劑之一法也。

竹葉石膏湯

编辑

竹葉(二握) 生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斤) 粳米 (半斤) 雄按∶陳修園曰∶《傷寒論》用人參者有數方。皆因汗、吐、下之後,亡其津液,故取甘涼以救其陰也。 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集驗》此方加生薑,治嘔最良。 雄按∶余用此方,治暑瘧極妙。 徐洄溪曰∶此治傷寒解後,虛贏少氣之善後方也。蓋大病之後,必有留熱,治宜清養。後人俱概用峻補以留其邪, 則元氣不能驟復,愈補愈虛矣。 雄按∶此理惟喻氏知之,葉氏精之。

清燥救肺湯

编辑

經霜桑葉(三錢,去筋)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 麥門冬(一錢二分) 生石膏(二錢五分) 人參(七 分) 阿膠(八分) 胡麻仁(一錢) 枇杷葉(去毛筋,一片) 甘草(一錢) 水一碗,煎六分,食遠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 柯韻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鬱,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金保肺 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制此湯,用意深矣。汪按∶此治秋燥證之神方,勝於東垣清燥湯多矣。

妙香丸(一名大聖丸)

编辑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 牛黃(研) 膩粉(研) 龍腦(研) 麝香(研,各三兩) 辰 砂(飛,九兩) 金箔(九十片,研)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白湯下二丸, 日二。《宣明》有水銀、硼砂。 此丸治驚癇百病,亦治傷寒潮熱積熱,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大小便不通。徐氏雲∶三分一丸,難於下咽,宜作一 分一丸,每服三丸為妥。

六一散(一名天水散)

编辑

膩白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炙)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下,日三。暑濕內侵,風寒外 襲者,豆豉五十粒,蔥白五寸,水一盞煮汁調下即解。甚者,三服必愈。催生下乳,溫水擂胡麻漿調下,並可下死胎, 解斑蟊毒。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加黃丹少許,名紅玉散;加青黛少許,名碧玉散;加薄荷葉末少許,名雞蘇散。 李瀕湖曰∶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完素以之治七十餘證,贊為凡間仙藥,不可缺之。 雄按∶小溲清長者,勿服。

大順散

编辑

甘草(三十斤,銼寸長)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及八分黃熟,王晉 三曰∶白砂即河砂。或雲是白砂糖,非。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不作聲為度,篩去砂後,入肉桂 一處搗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不拘時,沸湯調亦可。 王安道曰∶此方,甘草最多,乾薑、杏仁肉桂次之。除肉桂外,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為冒暑伏熱,引飲過多。 脾胃受濕,嘔吐水谷不分,臟腑不調所立。蓋溫中藥也,內有杏仁,不過取其能下氣耳。若以之治靜而得之之證,吾恐 不能解,而反增內煩也。世俗不明,類曰夏月陰氣在內,此等方為必用之藥。吁!誤矣。夫陰氣,非寒氣也。蓋夏月陽 氣發散於外,而陰氣則在內耳!豈可視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之藥乎?陰果為寒,何以夏則飲水耶?汪按∶若夏月必宜 溫藥。則冬月必宜涼藥乎。且大熱煩躁。而更以薑桂之燥熱助之。不得已而用井華水。欲使相濟。不知井華水之力不能 制也。尤為進退無據矣。 徐洄溪曰∶此治暑月內傷飲冷證,非治暑也。又甘草多於諸藥八倍亦非法。此等病百不得一,偶用之耳!而製藥四 十二斤,又止服二錢,其意何居?其方本不足取,而世之庸醫竟以此治燥火之暑病,殺人無算,可勝悼哉!

紫雪丹

编辑

黃金(一百兩,徐雲∶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並搗碎,用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藥∶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斤) 丁香(一兩, 徐雲∶宜用二兩。) 元參 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兩,炙) 以上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藥∶ 朴硝(十斤) 硝石(四斤,徐雲∶二硝太多宜用十分之一。) 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藥∶ 硃砂(三兩) 麝香 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 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瓷器收藏,藥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調下。 雄按∶《雞峰》方無磁石、滑石、硝石,其二角只用各十兩,丁、沉、木香各五兩,升麻六兩,朴硝二斤,麝香卻用 三兩,餘六味同。又薛公望雲∶方中黃金不用亦可。汪按∶宜用飛金箔不可去。 徐洄溪曰∶邪火毒火,穿經入髒,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禹餘糧丸(即針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编辑

蛇含石(即蛇黃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研極細末, 聽用) 禹餘糧(三兩) 真針砂(五兩,以水淘淨,炒干,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干為度,後用銚並 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上,候冷研細)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 蓬朮 附子 乾薑 青皮 三棱 白蒺藜 當歸(酒浸一 宿,各五錢) 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為丸,梧子大。食前溫酒、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 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而能去病,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 藥助之,真神方也。 雄按∶此乃治水腫寒積之方,今人輒用以治脹。然脹有寒熱二證,設熱脹誤服,貽害非輕。丹溪雲∶溫熱之藥太多, 宜有加減,不可徒執其方。魏玉橫雲∶陰虛內熱,而為 脹,誤服燥熱石藥,必死。 徐洄溪曰∶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

牡蠣澤瀉散

编辑

牡蠣 澤瀉 蜀漆(洗去腥) 栝蔞根 葶藶子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異搗,下篩為散,更入 臼中杵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雄按∶古雲∶商陸水煎,能殺人。 華岫雲曰∶葉氏雖善用古方,然但取其法而並不膠柱,觀其加減之妙,如復脈、建中、瀉心等類可知。至用牡蠣澤 瀉散,只取此二味。故案中有但書用某方而不開明藥味者,決非盡用原方,必有加減之處,觀者以意會之可也。 雄按∶ 此論通極,諸方皆當作如是觀。 鄒潤安曰∶牡蠣澤瀉散證水蓄於下,上焦之氣,不能為之化。故《類萃》商陸、葶藶以從上下降,澤瀉、海藻以啟 水中清氣上行,栝蔞、牡蠣則一以上濟其清,一以下召其濁,而使之化耳。 又曰∶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水氣不行,必先使商陸、葶藶從肺及腎,開其來源之壅。而後牡蠣、海藻之軟堅,蜀 漆、澤瀉之開泄,方能得力。用栝蔞根者,恐行水之氣過駛,有傷上焦之陰。仍使之從脾吸陰,還歸於上,與常山之蛇, 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者不殊也。

越脾湯

编辑

麻黃(六兩) 石膏(八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 喻嘉言曰∶越脾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麻黃、石膏二物,一甘熱,一甘寒,合而用之, 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乃至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不和於中土者,悉得用之。何者?中土 不和,則水谷不化其精悍之氣,以實營衛,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里。所以在表之風 水用之,而在里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不害中土,自足消患於方萌矣。

甘遂半夏湯

编辑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一本無甘草) 汪按∶王氏雖為之釋究當從一本去甘草為是。 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分,頓服之。 王晉三曰∶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芍藥約之,白蜜潤之,則雖反而甘遂仍得下滲。《靈樞》有言, 約方如約囊。甘遂、半夏逐留飲瀰漫於腸胃之間,雖利而續堅滿,苟非以甘草、白蜜與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 去其留着之根?相反為方,全賴芍藥之酸可勝甘,約以監反,庶不溷亂中焦而為害。然學識未優者,不可輕試於人也。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

编辑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為末,蒸餅糊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丸,臨臥薑湯服。 雄按∶余治虛人飲證,每以六君子湯去甘草,送服,甚妥。達可謂之子龍丸。雲∶治流注竄毒甚效。 王晉三曰∶控,引也。涎讀作羨,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流出於水道也。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 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故白芥子走皮里膜外之水飲。甘遂決經隧之水飲,大戟逐臟腑之 水飲。三者引經各異,湎涎於水道則同,故復之為方,而名控涎也。汪按∶涎即次之俗字,亦作漩,本指口唾,引伸為 痰涎。王說未當。

又控涎丹

编辑

治諸癇。

生川烏 半夏(洗) 僵蠶(炒,各半兩,生薑汁浸一宿) 鐵粉(三錢,研) 全蠍 甘遂(面裹煨,各二錢半) 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二方俱忌食甘草。

五子五皮湯

编辑

即五皮飲(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一方五加易陳皮。一方五加易桑白皮)加杏仁、蘇子、葶藶子、 白芥子、萊菔子。一方無杏仁、芥子。有香附、車前子。

桂苓丸

编辑

桂(一兩) 茯苓(二兩) 為末,蜜丸。沸湯下二錢。作湯名桂苓飲。

禹功丸(即禹功散)

编辑

黑牽牛頭(入磨一次,不復再磨,四兩) 大茴香(炒,一兩) 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服一二錢。或加木香一兩。

防己茯苓湯

编辑

防己 黃耆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王晉三曰∶余治太陽腰髀痛,審證借用此方,如鼓之應桴。

中滿分消湯

编辑

半夏(一錢) 濃朴 黃連 黃柏(俱姜制) 川烏 乾薑(俱炮開口) 吳萸(炒)草豆蔻(炒研) 木香 人 參(各五分) 茯苓 澤瀉(各一錢半) 生薑(五片) 水煎,稍熱服。大忌房勞、生冷、炙 、酒、面、糟醋、鹽醬等物。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證,加麻黃五分。血 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 各五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三分。脾氣虛弱,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 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

编辑

濃朴 半夏 黃連(俱薑汁炒) 黃芩 枳實 白朮(同枳實拌濕炒焦) 干生薑 茯苓 豬苓 澤瀉 人參(各 五錢) 甘草(炙,一錢),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沸湯下。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加陳皮、砂仁各五錢。 經脈濕滯,腹皮 臂痛不可拊者,加片子薑黃一錢。肺熱氣化不行,溺閉喘渴者,加知母三錢。 張路玉曰∶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主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旨,總不出《內經》平治權衡,去菀陳 , 開鬼門,潔淨府等法。其湯方主中滿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抑遏中焦陽氣,有似乎陰之象,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 宣布五陽,為辟除陰邪之嚮導,即用連、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風水膚脹,脈浮,證起於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法, 以鼓動其陰霾四塞乎。丸方主中滿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豬苓、澤瀉以利導之。故專以潔淨府為務。無事 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也。

小青龍湯

编辑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水一斗,先煮麻黃湯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徐洄溪曰∶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能除, 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

木防己湯

编辑

木防己(三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虛者即愈,實者復發,去石膏,加茯苓、芒硝。 尤拙吾曰∶防己,桂枝,一苦一辛,並能行水氣而散結氣。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書不盡 言,而意可會也。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於法可謂密矣。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聚,即水去氣行而愈。其 實者中實有物,氣暫行而復聚,故三日復發也。去石膏加芒硝者,魏伯鄉雲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 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加茯苓者,亦引飲下行之用耳。 鄒潤安曰∶防己之莖如木,故名木防己。後世以其出漢中,因又名漢防己,非二物也。如仲聖但以防己名湯,則曰 木防己湯。連他物以名湯,則除去木字,以便稱謂耳。後人以莖為木,以根為漢,及治風治水之分,均屬臆斷。

藿香正氣散

编辑

濃朴 陳皮 桔梗 白朮 半夏(各二兩) 大腹皮(換檳榔亦可,或用蒼朮) 白芷 茯苓 蘇葉 藿香(各三 兩) 甘草(炙,一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熱服。汪按∶《蘭台軌範》無白朮。

不換金正氣散

编辑

蒼朮(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黃,四兩) 濃朴(去皮薑汁,炒)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三兩) 藿香 半 夏(各二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或加香豉。 雄按∶二方皆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溫暑熱證, 不兼寒濕者,在所切禁。今人謂其統治四時感證,不審病情,一概亂用,殊可笑也。

六和湯

编辑

香薷(二兩)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濃朴(姜制) 木瓜 杏仁(去皮尖) 半夏(各一錢) 藿香 砂 仁(炒研,各六分)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熱服。一方無香薷,有白朮。汪按∶宜用香薷為暑月受涼閉汗故表之也。 雄按∶此亦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劑。香薷飲之方不一,主治略同。皆非治暑之藥也,用者辨之。

五積散

编辑

蒼朮 濃朴 陳皮 甘草 麻黃 桂枝 炮姜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芍藥 當歸 川芎 白芷 生薑 蔥白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服。汪按∶麻黃亦為閉汗而設。 雄按∶此治外受寒濕,內挾冷食之劑。

益黃散

编辑

陳皮 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 丁香(去脾胃中寒,各二錢)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 三錢)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錢仲陽用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汪按∶徐洄溪謂訶子肉水煎澀難入口。此方似宜末服。 不必水煎。

又益黃散

编辑

人參 陳皮(去白,各一錢) 黃 (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芍藥(七分) 黃連(少許)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杯,煎五分服。李東垣用治慢脾風。

星附六君湯

编辑

即六君子湯、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是也。加制南星、白附子。 附連香飲(佚) 俟考 雄按∶本論主治熱氣深伏,煩渴嘔逆,必以黃連之苦降泄熱為君。或謂即香連丸,則木香與火升作嘔者,非所宜也。 若寒嘔,則石蓮丁香飲甚妙。

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

编辑

藥即湯見。 雄按∶此方於橘皮竹茹湯,去生薑之溫、甘草之甘,加黃連之苦寒,以降諸逆衝上之火。半夏之辛開,以通格拒搏 結之氣。用治嘔噦,其效如神。

來復丹

编辑

太陰元精石 舶上硫黃 硝石(各一兩,用硫黃為末微火炒結成砂子大) 橘紅 青皮(去白) 五靈脂(澄去砂, 炒令煙盡,各二錢) 為末,醋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七香餅

编辑

香附 丁香皮(各一兩二錢) 甘松(八錢) 益智仁(六錢) 砂仁 蓬朮 廣皮(各二錢) 為末,神麴糊調勻,捏成餅子。每重一二錢,干之,用時杵碎,水煎服。

平胃散

编辑

茅山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兩) 紫濃朴(去皮,薑汁炒) 陳皮(去白,各三兩二錢) 甘草(炙,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七分,溫服。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此方平 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謂。猶溫膽湯用涼劑而使之溫,非用溫之調也。 雄按∶柯氏此論,雖已超越前賢,而義猶未暢也。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韙矣。若卑監者,乃是脾德有慚,土不 勝濕,健運失職,陽氣不升,非胃病也。夫脾字從卑,原為陰土,其性惡濕,燥補相宜,既知脾濕去而不滯,脾得補而 健運。則是方也,乃調脾土之卑監而名曰平胃者,以脾氣健而升,則胃自平而降耳。本非削平之謂也。

胃苓湯

编辑

即平胃合五苓也。

桃核承氣湯

编辑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甘草 桂枝 芒硝(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徐雲∶微利則僅通 大便,不必定下血也。 徐洄溪曰∶熱甚則血凝而上干心包,故神昏而如狂。血得熱而行,苟能自下,則邪從血出,亦能自愈。但小腹急結, 是蓄血見證,宜此主之。鄒潤安曰∶瘀血一證,《傷寒論》《金匱要略》論之最詳。大凡已見熱標,而無熱證。脈無熱象 者,瘀也。有所阻則應有所不通,有所阻而氣化仍通者,瘀也。並無所阻,而自謂若有所阻者,瘀也。有燥象而不渴, 不應渴而反渴者,瘀也。蓋氣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氣已行而結者,猶結,則非氣病。況血應濡而不濡,實非枯而似 枯。是非有瘀,何由得此哉? 雄按∶余治李氏婦,崩後溺澀。暨顧氏婦,產後小便不通,皆以瘀行而愈。可見病機多幻,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盡也。 故許知可治毗陵貴婦,用桃仁煎而愈。古之人有行之者矣。王清任論病專究瘀血,即葉氏所云病久入絡,義皆本於仲景 也。

白虎加桂枝湯

编辑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鄒潤安曰∶或問,桂枝與白虎,寒熱天淵,安可兼用?且論中諄諄以表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則何不加此, 而必待表解乎?曰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條,上文言脈浮、發熱無汗,乃麻黃證,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矣。白虎 證者脈大也,汗出也,煩渴欲飲水也。三者不兼即非是。今雲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時嘔,皆非白虎證,亦未必可 用桂枝。特既與白虎,則三者必具,再加骨節煩疼之表,則無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黃,熱多又不得用附子。不 用桂枝和營通絡而誰用者,且古人於病有分部,非如後世多以陰陽五行生剋為言。 雄按∶因此遂成議藥不議病之世界, 積重難返,奈何?傷寒有傷寒用藥之例,溫瘧有溫瘧用藥之例。蓋傷寒自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與全入者 並論,溫瘧自內出外,里既全熱,但有骨節煩疼一種表證,即不得全認為熱而單用白虎,故必兼桂枝使之盡化,而頃刻 致和矣。

四獸飲

编辑

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為散。每服四五錢,生薑三片,鹽少許,烏梅一個,水煎服。

露薑飲

编辑

人參 生薑(等分) 陰陽水煎,去滓,露一宿;再煎數沸,溫服。 葉香岩曰∶瘧疾之發,由於受暑者多,若驟用溫補截之,為害不淺。松江趙嘉柱,瘧發數次,用此法變血痢而死。 雄按∶此方必邪衰正餒而纏綿不已者,始可用以截之。白露降而炎暑消,故取秋露以滌余邪。若秋前露自地升,不 能取也。

鱉甲煎丸

编辑

鱉甲(十一分,炙) 烏扇(即射干,燒) 鼠婦(熬) 乾薑 黃芩 大黃 桂枝 石葦(去毛) 濃朴 紫葳 阿 膠(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芍藥 牡丹皮 蟲(熬,各五分) 葶藶(熬) 半夏 人參(各一分) 瞿麥 桃仁(各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盡一半,着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 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雄 按∶凡用介類之藥入丸劑,皆當仿此聖法,庶無流弊。 王晉三曰∶鱉甲煎丸,都用異類靈動之物。若水陸飛潛,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備焉。但恐諸蟲擾亂神明,取 鱉甲為君守之。其泄厥陰破 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阿膠達表息風,鱉甲入里守神,蜣螂動而性升,蜂房毒可引 下, 蟲破血,鼠婦走氣。葶藶泄氣閉,大黃泄血閉。赤硝軟堅,桃仁破結。烏扇降厥陰相火,紫葳破厥陰血結。乾薑 和陽退寒,黃芩和陰退熱。和表里則有柴胡、桂枝,調營衛則有人參、白芍。濃朴達原,劫去其邪。丹皮入陰,提出其 熱。石葦開上焦之水,瞿麥滌下焦之水。半夏和胃而通陰陽。灶灰性溫走氣,清酒性暖走血。統而論之,不越厥陰陽明 二經之藥。故久瘧邪去營衛而着臟腑者,即非瘧母亦可藉以截之。《金匱》惟此方與薯芋丸藥品最多。皆治正虛邪着,久 而不去之病。非匯集氣血之藥,攻補兼施,未易奏功也。 雄按∶有形 瘕,按之不移者,即非瘧母,亦可藉以緩消。

六神湯

编辑

即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

雄按∶二陳湯去甘草,加旋復花、石菖蒲、膽南星,亦名六神湯,治癲狂昏厥諸痰證,極效。

三黃湯

编辑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各等分) 《金匱》倍大黃名瀉心湯。 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名三黃丸。去大黃,加黃柏等分煎,名金花 湯。更加梔子,名梔子金花湯(即黃連解毒湯)。為末,蜜丸,名金花丸。金花湯為末蜜丸,名三補丸。三黃丸加黃柏等 分,滴水丸,名大金花丸。 張石頑曰∶金花湯止芩、連,柏三味,作丸名三補金花丸。較湯多梔子,作湯名解毒。更加大黃則名大金花湯。湯 丸雖異,功用不殊。但取急攻則用湯,緩祛則用丸。微有區別耳。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濟解毒丹)

编辑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 干連翹 薄荷 白豆蔻(各四兩) 各藥曬燥,生研細末見火則藥性變熱。 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雄按∶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征,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後十 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 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 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濃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汪按∶普 濟消毒飲用芩、連、陳皮、元參、連翹、甘桔、升柴、馬勃、鼠粘、薄荷、板藍根、僵蠶。或加人參大黃。今附載。

神犀丹

编辑

烏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真懷生地(冷水洗淨浸透,搗絞汁) 銀花(各一斤,如有鮮者搗 汁用尤良) 糞清 連翹(各十兩) 板藍根(九兩,無則以飛淨青黛代之) 香豉(八兩) 元參(七兩) 花粉 紫 草(各四兩)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 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入。 雄按∶溫熱暑疫諸病,邪不即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斑等證。但看病患舌色干光,或紫絳, 或圓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 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數,誤投別劑,以僨事也。兼治痘 毒重,夾帶紫斑危證。暨痘疹 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諸證。方中犀角為君,鎊而煎之。味極難出,磨則需時,緩不及待。抑且價昂,非 貧人所能猝辦。有力者,預為合就施送,則患者易得,救活必多;貧者重生,陰功亦大。或存心之藥鋪照本制售。亦方 便之一端也。

溫膽湯

编辑

竹茹 枳實 半夏(各一兩) 橘紅(一兩五錢) 茯苓(七錢) 甘草(炙,四錢)每服四五錢,生薑一片,紅 棗一枚,水一鍾五分,煎七分服。 羅東逸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是以 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 熱而不寧也。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郁久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土家濕熱反乘, 而木不得遂其條達也。如是者,首當清熱,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而臣以甘草、橘、半,通胃以調其氣。 佐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使以茯苓平滲,致中焦之清氣。且以驅邪,且以養正,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 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晉三亦云∶膽氣退熱為溫,非謂膽寒而溫之也。 雄按∶此方去姜、棗,加黃連,治濕熱痰而化瘧者,甚妙。古人所未知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编辑

藥即湯見。 張石頑曰∶此大青龍湯去桂枝、越脾湯加杏仁也。 雄按∶彼二方有姜、棗。專祛上焦濕熱痰氣,與苓桂朮甘湯互發。 彼借苓、朮,專祛心下之支飲。此借石膏,專祛膈上之濕熱也。汪按∶此語可商石膏除熱非祛濕之品也。 尤在涇曰∶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發。麻、杏辛甘入肺,散邪氣。肺被邪郁 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乃肺臟邪氣發喘之的劑也。又曰∶大青 龍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熱,故麻黃多於石膏。此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石膏多於麻黃。

白頭翁湯

编辑

白頭翁(二兩) 秦皮 黃連 黃柏(各三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髒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 引水自救也。惟厥陰下利屬於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郁則熱利下重。溫熱穢氣,奔迫廣腸,魄 門重滯而難出,《內經》雲「暴注下迫」者是矣。脈沉為在里,弦為肝脈,是本郁之徵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 白頭翁,臨風偏靜,長於驅風。用為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之風。秦皮,木 小而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郁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發之。黃柏 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 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雄按∶徐氏亦云,烏梅丸治久痢之聖方也。

縮脾飲

编辑

縮砂仁 烏梅肉 草果仁(煨) 甘草(炙,各四兩) 干葛 白扁豆(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煩,或欲溫、欲熱,任意服。 雄按∶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貪涼飲冷,則脾陽為濕所滯,而緩縱解佚,不能宣運如常矣。故以砂仁、草果快脾 而去其所惡之濕。臣以甘草、扁豆,甘淡以培其正氣。即佐葛根、烏梅,一以振其敷布之權,一以縮其緩縱之勢。況梅 能生液,濕去津生,最為可法。

三甲散

编辑

鱉甲 龜甲(並用酥炙黃為末,各一錢,如無酥,各以醋炙代之) 穿山甲(土炒黃,為末) 蟬蛻(洗淨,炙干) 白僵蠶(切,生用) 牡蠣( 為末) 當歸(各五分) 白芍(酒炒,七分) 甘草(三分) 蟲(三個,干者擘 碎,鮮者杵爛,和酒少許,取汁入湯藥同服,其滓入諸藥同煎) 水二鍾,煎八分,濾去滓,溫服。 雄按∶此方從《金匱》鱉甲煎丸脫胎。

白虎加蒼朮湯

编辑

即白虎湯加蒼朮一味。 葉香岩曰∶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石膏,氣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蒼朮, 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粳米,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治暑濕相搏而為濕溫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藥清其暑,以辛溫 雄烈之藥燥其濕,而以甘平之藥緩其中,則賊邪正邪皆卻,正自安矣。

清暑益氣湯

编辑

人參 黃耆 白朮 廣皮 神曲 澤瀉(各五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麥冬 炙草 葛根 當歸 黃柏(各 二分) 青皮(二分半) 五味子(九粒) 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 雄按∶《治法匯》止用參、耆、朮、草、歸身、橘皮、五味、麥冬、黃柏九味,加姜、棗。汪按∶東垣此方洄溪已譏 其用藥雜亂。此去蒼朮升麻葛根是矣。然猶不免近雜。用此方者。加減尚宜斟酌。 王晉三曰∶此治膏粱之體,因避暑而襲涼飲冷,內傷脾胃,抑遏真陽之劑,故方中以清解與補益兼施。 尤拙吾曰∶元氣本虛,而又傷於暑濕,以致四肢倦怠,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脈浮緩而遲者。 雄按∶其脈如是,乃氣虛濕盛,兼吸微暑也。可用此方。若體實脈盛,或雖虛而不甚,及津涸煩渴多火者,則不可 混投也。 雄按∶《濕熱病篇》第三十八條後,余有清暑益氣法,可用也。汪按∶夢隱所定清暑益氣方。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 竹葉荷稈知母甘草梗米西瓜翠衣十味。較東垣之方為妥。然臨證尚宜加減斟酌。又按。傷暑倦怠投參麥五味立效。然必 審其無外感者。若有暑邪投之其危立至。不可不慎也。 雄按∶東垣專事昇陽,徐洄溪、章杏雲皆深非之,此方亦從補中益氣加味。魏柳洲雲∶補中益氣湯,為東垣治內傷 外感第一方。後人讀其書者,鮮不奉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患類多真陰不足,上盛下虛者,十居八九。即遇內傷 外感之證,投之輒增劇,非此方謬,要知時代稟賦各殊耳。陸麗京嘗言,陰虛人,誤服補中益氣,往往暴脫,司命者審 諸。今人吸煙者多,陰液既已耗傷,痰氣極易升逆。按∶丹溪雲∶素無痰者,服升柴不致滿悶。孫文垣雲∶經謂升降浮 沉必順之。又曰∶天時不可伐,雖宜升提之病,而冬之閉藏,實為春令發生之本,天人一理。若罔顧天時,而強用升提 之法,是伐天和而泄元氣,根本既虧,來春何以發生?此等至理,皆不可不知也。余謂東垣立方,命名本錯。設當時立 此培中舉陷之法,名曰補中升氣湯,則後人顧名思義,咸知其為升劑矣。原以升藥舉陷,乃既曰補中,復雲益氣。後人遂以為參、朮得升、柴,如黃耆得防風,而功愈大。既能補脾胃之不足,又可益元氣之健行。凡屬虛人,皆堪服餌,而忘其 為治中虛兼外感之方,再經立齋之表章,每與腎氣丸相輔而行。幸張會卿一靈未泯,雖好溫補,獨謂此方未可浪用,奈 何以盧不遠之賢,亦袒新甫,甚矣!積重之難返也。惟葉天士謂立齋用藥,每執死法,未免有不中肯綮者。汪按∶洄溪 亦以立齋為庸醫之首。

生脈散

编辑

方見《濕熱病篇》第三十九條。

香薷飲

编辑

四味香薷飲、黃連香薷飲、五物香薷飲、十味香薷飲,並見《濕熱病篇》第四十條。

真人養臟湯

编辑

人參 白朮(炒焦,各錢半) 肉桂 訶子肉 木香 肉豆蔻 罌粟殼(各五分) 水煎,溫服。一方有白芍、甘草。甚者,加附子五分。 雄按∶此治久瀉而脾腎虛寒,髒氣不撮之方也。汪按∶此方訶子肉 粟殼並用。較益黃散更澀。亦宜未服。不宜煎 服。又按。此方必純屬虛寒者方可用。若用以治暑熱之痢。則必噤口告危。殺人如草矣。

冷香飲子

编辑

附子(炮) 陳皮 草果(各一錢,炙) 甘草(一錢五分) 生薑(五片) 水一鍾,煎滾即濾,井水頓冷服。 雄按∶此方與大順散,皆治陰寒冷濕之氣,客於太少二陰而為霍亂吐下之方也。多由畏熱而浴冷臥風,過啖冰瓜所 致。乃暑月之中寒證,非病暑也。若痢疾門中,可用此方之證,甚屬罕見。苟諦審未確,切須慎之。萬一誤投,噬臍奚 及。洄溪雲∶如有暑邪者,姜斷不可用。雖佐芩、連,不可救也。況姜、附同用,而無監製之品可乎?俞東扶雲∶昔羅 謙甫治商參政與完顏小將軍二案,俱用熱藥,俱不名曰暑病。又吳球治遠行人一案,雖在暑月,直曰中寒。蓋恐後世誤 以熱藥治暑,特舉病因以稱之,可謂名正言順矣。蓋寒暑者,天地一定之陰陽,不容混淆。隆冬,既有熱病,盛夏,豈 無寒病?故辨證為醫家第一要務。辨證既明,自然不惑於悠悠之謬論,而無倒行逆施,遺人夭殃之慮矣。

敗毒散

编辑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甘草 薄荷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或 沸湯點服,亦得。 雄按∶此即《活人》本方去人參、姜,加薄荷。 余師愚曰∶此足三陽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 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更以薄荷為君, 取其清涼氣味皆薄,疏導經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方名敗毒,良有以也。疫證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 雄按∶爪牙者, 表邪之謂也。無表邪者,不可用也。使邪不盤踞經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表多多矣。如口乾舌燥加黃芩。喉痛 加山豆根、倍甘、桔。 雄按∶雖加苦寒之品,終嫌升散,必惡寒無汗者,始可用也。古方引用生薑,生薑性太熱,與疫 證不宜,以蔥白易之可也。 雄按∶喻氏論疫,推服此方為第一,極言其功效之神,後人從而和之。然羌、獨、柴、芎,類屬溫升。考《活人書》 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則所治者,原是風寒濕障雜感之傷寒瘟 疫,並非兼治暑燥之病者。余氏因熊氏先剪爪牙之說,遂謂溫熱之疫,初起亦當先服此方,雖每服二錢,尚是小劑,但 必外挾風寒濕之表邪者,始為合拍。否則熱得風而愈熾,能無亢逆之憂乎?惟桔梗湯最為中 ,用者審之。

清瘟敗毒飲

编辑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元參 連翹 甘草 丹皮 鮮竹葉 先煮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凡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 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方。蓋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 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 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劑,重用石膏, 則甚者先平,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若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 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並少佐升麻四五 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加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乎? 雄按∶觀此說則初起不必用剪爪牙之法也。又秦皇士治斑,用升麻、黃連、生地、丹皮、甘草、木通,名升麻清胃 湯。 輕清涼血,亦是透化斑疹之妙法。誤食葷腥者,加山楂、砂仁。 乾隆甲申,余客中州,先君偶染時疫,為群醫所誤,抱恨終天。曷其有極。思於此證,必有以活人者,公之於世, 亦以稍釋余懷。因讀《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熱。味淡氣薄,能解肌熱。體沉性降,能泄實熱。恍然大悟,非石膏 不足以治熱疫,遇有其證,輒投之,無不得心應手。三十年來,頗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筆難罄述。然一人之治人有 限,因人以及人無窮。因着為《疫疹一得》,公之於世,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壽域,余心庶稍安焉!桐城 余霖漫識。 吳種芝曰∶甲寅夏,久無雨,暑氣盛行,人多疾病,病則必死。醫家齊束手不治,師愚輒予以石膏黃連等劑,無不 立效,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者,不可更仆數。而余門下奎氏兄弟,一存一夭,尤屬明徵。然存活日多而謗者日益眾, 謂師愚非石膏不立劑,是誣人。甚至以謗師愚之故,並謂石膏為斷不可用,豈不更誣藥哉!誣人既已不可,誣藥而愚者 信焉。妄者傳焉,雖遇熱證凶危,仍以柴葛當之。不效則投以丹、芩。又不效則投以人參、桂、附。 雄按∶粗工伎倆, 大率如此。至於一誤再誤,死而後已。醫者猶詡詡得意曰∶非我也。命也!是以謗師愚之故,而累及無辜,置人之生死 於弗顧也。豈不大可嘆哉! 庄制亭曰∶此方分兩太重,臨證時不妨量裁一二味,或減輕分兩,如石膏由三五錢以至二三兩皆可取效。汪按∶石 膏體重若止用三五錢似嫌太少。 雄按∶余君治祁某案後雲∶此方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甚至藥肆不敢賣。有此三不敢,疫證之死於誤者,不知 凡幾。紀文達公於癸丑年曾目擊師愚之法,活人無算,而謂其石膏有一劑,用至八兩,一人服至四斤,因而疑為司天運 氣所值,未可執為通例。余氏書中,亦羅列運氣之說,然則甲子、甲申、戊子、丙午、癸丑、甲寅等年,歲運並不同, 何以案中治法皆同乎?此司天在泉之不可泥,但察其時之旱潦,見證之宜否為可憑也。道光中歸安江筆花治一時疫發斑, 用石膏至十四斤而斑始透,蓋深得師愚之法者。而王予中太史《白田集》有《石膏辨》雲∶目擊受石膏之害者甚多,深 以繆仲淳、袁體庵為不可法,賢者,尚爾。無怪乎庸耳俗目之謗師愚也。夫停食不消,因而致死者多矣。豈可歸罪於五 谷,以為神農后稷作俑,而令天下人辟穀耶?況物性之中和,莫如谷矣。而霍亂痧脹,一口米湯下咽,即難救治。蓋一 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黃可稱補劑;苟犯其忌,參、朮不異砒 。故不可舍病之虛實寒熱而不論,徒執藥性 之純駁,以分良毒也。補偏救弊,隨時而中,貴於醫者之識病耳!先議病,後議藥,中病即是良藥。汪按∶凡藥能治病 者。誤用即能殺人。參、朮與硝、黃無異也。貴於中病而已。乃世人無病者偏好服藥。及有病又不議病而議藥。醫者欲其道 之行。藉以謀生相率阿世取容偶有特立之士力排眾論別出心裁。如師愚者且群目為怪物矣。欲求醫學之昌明何可得乎。 此數語乃醫者之良箴。處方之軌範。吾願世之醫人。取而三復之。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則粗庸偏 謬,貽害無窮,非獨石膏為然矣。 紳先生,博覽之餘,往往涉獵岐黃家言,或筆之於書,或參贊親友之病,世人因信 其知儒,遂並信其知醫,孰知紙上談兵,誤人不淺,呂晚村是其尤者也。安得如徐洄溪者,一一而砭之哉!汪按∶洄溪 有涉獵醫書誤人論。言皆切中。可以垂戒。而醫貫砭一書尤極有功於醫學。無如世之庸耳俗目。推尊晚村者終不肯信也。可嘆。

錫類散

编辑

象牙屑(焙) 珍珠(各三分) 飛青黛(六分) 梅花冰片(三厘) 壁錢(俗名喜兒窠,二十個,用泥壁上者, 木板上者勿用) 西牛黃 人指甲(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分別合配,各五厘) 研;極細粉,密裝瓷瓶內,勿使泄氣。專治爛喉時證,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 入患處瀕死可活。 雄按∶此方尤鶴年附載於《金匱翼》雲∶張瑞符傳此救人而得子,故余名之曰「錫類散」。功效甚着,不能殫述。

硃砂安神丸

编辑

透明硃砂(另研) 黃連(各五分) 生地(三錢) 當歸 甘草(各二錢)為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即 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咽下。 葉仲堅曰∶經雲∶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雲∶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 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發夢。輕則驚悸怔忡,重則痴妄癲狂。硃砂具光明之體,赤色通心,重能鎮怯,寒 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游,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心苦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 甘以瀉之。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 而形自正也。

集靈膏

编辑

人參 枸杞子(各一斤)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二十八兩) 淮牛膝(酒蒸,四兩) 甜水砂鍋熬膏,將成,加煉白蜜六兩,滾數沸收之,白湯或酒調服。 雄按∶先大父雲∶此方始見於《廣筆記》,雲出內府。又載於《治法匯》而無牛膝,方後注∶血虛,加當歸四兩。脾 弱,加白朮四兩或半斤。且雲治一切氣血兩虛,身弱咳嗽者,罔不獲效。凡少年但覺氣弱倦怠,津液少,虛火上炎,急 宜服之。後惟魏玉橫善用此方,《續名醫類案》內極着其功效,實即人參固本加味也。或又加仙靈脾。余謂峻滋肝腎之陰, 無出此方之右者。若兼帶下遺精者,宜去牛膝,加黃柏。大便易滑者,亦去牛膝,重加生薏仁。《理虛元鑒》治勞嗽,用 本方去人參、牛膝,加元參、甘桔。

麥冬湯

编辑

麥冬(一兩,炙) 甘草(二兩) 鮮竹葉(十五瓣) 北棗肉(兩枚) 為細末。每服五錢,粳米湯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能服者,綿漬點口中,如加人參更妙。 雄按∶此海藏方也。即《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竹葉。治房勞復之氣欲絕者,服之大效。然《外台》於此證, 主一味竹皮湯,以竹皮堅韌,能固氣液之脫,而清虛火,方中似不可缺。又枸杞子純甘多液,能補精神氣血之耗傷。凡 氣喘吸促,根蒂欲漓者,可加入兩許,殊勝人參、熟地也。即不因房勞而氣液兩虧,不能受重劑峻補者,余亦用此法接 續其一線之生機,每多獲效。推而廣之,可以養心營,可以潤肺燥,汪按∶嗽證肺雖虛而尚有邪者,麥冬究宜慎用。可 以緩肝急,可以補脾陰,其用多矣,宜易其名曰「小復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