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辨
作者:韓百謙 高麗

或問潮汐果何理歟。山海經所謂海鰍出入。浮屠氏所謂神龍變化。皆粗淺近俚。有不足深辨。其以據經理勝之論言之。有云六合之內皆水也。大地浮在水面。舟船相似。隨氣升降。地降而沈。則水溢四裔而潮至。地擧而升。則下有空隙而潮退。潮汐進退。實由於大地之有升降也。或云。水。陰物也。月亦陰物也。陰陽各以類相從。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絶。皆繫於月。凡玆數說。孰爲是而孰爲非歟。願從吾子辨之。曰。善。如子之問也。今居江湖。朝夕見此。而不知其理。其與百姓之蚩蚩。無以間矣。引古參今。互相證正。亦爲學之大方。烏可已乎。吾請先言數說之皆不能無疑。然後方及一得之見。可乎。夫陽主動。陰主靜。故天行而不息。地奠而有常。如使大地。一日之間。再升再降。則不幾於陰失其常。而或至崩頹乎。吾恐此說求之理。有不合也。至於從月之說。先儒亦多取之。潮汐進退。與月偕行。容或有此理也。然以我國所見驗之。多不合。亦恐其說有時而窒礙也。水果從月而行。則月之所在。水宜無不至矣。我國在天地極東之地。日月皆從此出焉。竊觀潮汐最盛於西南。自全羅左道漸微。歷慶尙道至江原道則專不及矣。正當月出之地。鏡面涵虛。一波不動。水不從月而行。亦明矣。且月行一晝一夜。猶不得周天。而潮汐則晝夜之間。再東再西。安在其彼竭此盈乎。其說至此而有不通矣。吾疑爲此數說者。皆出於中國。中國之人。只據南海而言。故其說不免執一而廢二。有此千古不定之論。可勝惜哉。唯康節邵先生有云。潮汐。地之喘息。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遠哉言乎。雖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已得見大義。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將無所不通矣。何者。人之有身。必有二氣相爲經緯。然後方始有生。四肢六脈左右旋轉者。緯氣也。一條呼吸從中出入者。經氣也。斯二氣苟有一息之間斷。則輒病且死矣。天地亦一物也。能近取譬。何獨不然。二曜五精東西運行者。猶人之有六脈也。一陣之氣。兩極相通者。猶人之有呼吸也。蓋天形正圓。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中亦三十六度。兩極之間。斜倚相望。必有一氣如羊角風起自南極。旋旋出地。向北而去。如人之呼吸。起自氣海,丹田。出入口鼻矣。其天淵大海。在人猶腹中儲血。隨呼而上。隨吸而下。有不得不爾也。曰。然則東海無潮汐。何歟。曰。兩極往來之氣。從南向北。直上直下。則氣頭餘波。不能遠及於左右。其勢然也。以此見之。則非獨東海無潮汐。西海亦無潮汐。而我國自箕封以來。爲中朝屬國。聞見無所不通。故東海不潮。或出於先儒之說。而西海則歷西域諸國至條支海。不知其幾萬里。中國之人。非但目不得以見之。耳亦不得以聞之。宜乎議論之不及也。苟以一隅反其三。則吾知西海亦不潮也必矣。曰。潮汐旣不逐月而行。則其與弦望晦朔同其節者。抑何理歟。曰。陰陽行度。各有其數。陽生於子。陰生於午。則南極之氣固爲陰。而月亦陰物也。故其行度遲速。與月自與之同耳。初非出於相逐而然也。康節之所謂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豈非一言而斷之乎。大抵計日十二辰。由子至巳。其氣爲陽。而陽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乎晝。由午至亥。其氣爲陰。而陰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乎夜。一晝一夜。合陰陽之氣。凡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焉。計月三十日。自朔至望爲陽。自望至晦爲陰。而兩弦在陰陽盛衰之中。潮汐長短。必以此爲差。其理有不可誣也。陰陽往來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吾能言之。而亦不能保子之無疑也。客唯唯而去。因爲之記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