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寰志略/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
← | 北亞墨利加英吉利屬部 | 瀛寰志略 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衆國 作者:徐繼畬 |
卷十 北亞墨利加南境各國 |
米利堅〈米一作彌,即亞墨利加之轉音,或作美利哥,一稱亞墨理駕合衆國,又稱兼攝邦國,又稱聯邦國,西語名育奈士迭〉,亞墨利加大國也,因其船掛花旗,故粵東呼爲花旗國〈其旗方幅,紅白相間,右角另一小方黑色,上以白點繪北斗形〉。北界英土,南界墨西哥、得撒,東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東西約萬里,南北闊處五六千里,狹處三四千里。押罷拉既俺大山環其東,落機大山繞其西,中間數千里,大勢砥平。江河以密士失必爲綱領,來源甚遠,曲折萬餘里,會密蘇爾釐大河南流入海。此外名水,曰哥隆比亞、曰阿巴拉濟哥剌、曰麼比勒、曰德拉瓦勒。北境迤西有大湖,分四汊,曰衣羅乖〈一作翕大羅〉、曰休侖〈一作胡侖〉、曰蘇必力爾、曰密執安。迤東又有兩湖相屬,曰伊爾釐〈一作以利〉、曰安剔衣釐阿。諸湖爲分界之地,北爲英土,南則米利堅地也。

初,英吉利探得北亞墨利加之地,驅逐土番,據其膏腴之土,徙三島之人實其地。英人趨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蘭、嗹國、瑞國無業之民,亦航海歸之,日漸墾闢,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稅以益國用,貿易日益繁盛,以此驟致富強。
乾隆中,英與佛郎西搆兵,連年不解,百方括餉,稅額倍加。舊例,茶葉賣者納稅,英人下令,買者亦納稅,米利堅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紳耆聚公局,欲與居守大酋酌議。酋逐議者,督徵愈急。衆皆怒,投船中茶葉於海,謀舉兵拒英。
有華盛頓者〈一作兀興騰,又作瓦乘敦〉,米利堅別部人。生於雍正九年,十歲喪父,母教成之。少有大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嘗爲英吉利武職。時方與佛郎西搆兵,土蠻寇鈔南境,頓率兵禦之,所向克捷,英帥沒其功不錄。鄉人欲推頓爲酋長,頓謝病歸,杜門不出。至是衆既畔英,強推頓爲帥。時事起倉卒,軍械、火藥、糧草皆無,頓以義氣激厲之。部署既定,薄其大城。時英將屯水師於城外,忽大風起,船悉吹散,頓乘勢攻之,取其城。
後英師大集,轉戰而前。頓軍敗,衆恇怯欲散去。頓意氣自如,收合成軍,再戰而克。由是血戰八年,屢蹶屢奮,頓志氣不衰,而英師老矣。佛郎西舉傾國之師渡海,與頓夾攻英軍;西班牙、荷蘭亦勒兵勸和,英不能支,乃與頓盟,畫界址爲隣國。其北境荒寒之土,仍屬英人,南界膏腴之土,悉以歸頓,時乾隆四十七年也。
頓既定國,謝兵柄欲歸田,衆不肯捨,堅推立爲國主。頓乃與衆議曰:「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爲之。」仍各部之舊,分建爲國。每國正統領一,副統領佐之〈副統領有一員者,有數員者〉。以四年爲任滿〈亦有一年、二年一易者〉,集部衆議之,衆皆曰賢,則再留四年〈八年之後,不准再留〉。否則,推其副者爲正。副或不協人望,則別行推擇。鄉邑之長,各以所推,書姓名,投匭中,畢則啟匭,視所推獨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資格。退位之統領,依然與齊民齒,無所異也。各國正統領之中,又推一總統領,專主會盟戰伐之事,各國皆聽命。其推擇之法,與推擇各國統領同,亦以四年爲任滿,再任則八年。
自華盛頓至今〈頓以嘉慶三年病卒〉,開國六十餘年,總統領凡九人。今在位之總統領,勿爾吉尼阿國所推也。初,華盛頓既與英人平,銷兵罷戰,專務農商,下令曰︰「自今以往,各統領有貪圖別國埔頭、朘削民膏、興兵搆怨者,衆共誅之。」留戰艦二十,額兵萬人而已。然疆土恢闊,儲偫豐饒,各部同心,號令齊一,故諸大國與之輯睦,無敢淩侮之者。自與英人定盟至今,已六十餘年,無兵革之事。其商船每歲來粵東,數亞於英吉利。
- 按: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爲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爲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絶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
米利堅全土,東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合衆國皆在東境。華盛頓初建國時,止十餘國。後附近諸國,陸續歸附,又有分析者,共成二十六國。西境未闢之地,皆土番。凡闢新土,先以獵夫殺其熊、鹿、野牛。無業之民,任其開墾荒地。生聚至四萬人,則建立城邑,稱爲一部,附於衆國之後。今衆國之外,已益三部。總統領所居華盛頓都城,不在諸國諸部數內。計國二十六、部三。其丁口至道光二十年,計一千七百一十六萬九千餘。
哥倫米阿〈一作戈攬彌阿,又作力士勒果勒彌阿〉,在馬理蘭內港西汊之尾,勿爾吉尼阿之西北,地跨兩國,周四十里,合衆國之都城也。初,華盛頓既勝英,居於哥倫米阿,定爲總統領治所。合衆國之紳耆,皆會集於此議國政。城爲華盛頓所建,乃合衆國創業之祖,故即名其城曰華盛頓,有總統領府、議事堂、文武衙署。迤西別一城,曰查治當,有書院、鑄炮局。對岸別一城,曰阿力山特釐阿,有鑄炮局、育嬰館。三城貿易極盛,居民四萬三千。〈米利堅各國皆無城,都會聚落即謂之城,其實并無垣堞也。〉
緬國〈一作洺,又作賣內〉,在合衆國極東北隅,與英吉利屬部接壤。西界紐罕什爾,南界海,幅員如中國之浙江省。山水環匝,林木叢茂。北境極寒,冬月雪深數尺,堅冰可勝車馬。南境夏令頗熱。明天啟六年,英吉利有數人,始至基尼河畔,創立一鄉。後漸繁衍,與麻沙朱色士合。嘉慶二十五年,歸合衆國。道光元年,別立爲緬國。地產五穀、棉花、紙、熟皮、蠟燭、鐵,以材木爲最多,船料皆取辦於此,每歲出口貨價,約八百餘萬。合衆國貿易,緬居十之三。以奧古士大爲會城,有大書院二所。正統領一人,副七人,巡察官十二人,贊議官數十人。居民五十萬餘,所務惟農漁商,無巨富,無極貧。
紐罕什爾國〈一作紐韓詩爾,又作紐含社,又作新韓賽,又作新杭西勒,紐即譯言新也〉,在緬國之西,北界英土,西界窪滿的,南界麻沙朱色士,幅員如緬三之一。境內峰巒疊聳,最高者曰白山,積雪不消,終歲皓然。有尼比西阿尼湖,周數十里,風景幽絕,土氣清和,其人多壽。明天啟三年,英人麻臣俄尼士始墾此土,旋與麻沙朱色士合。乾隆六年,別立爲紐罕什爾部,後歸於合衆國。地產大木,有高二十丈者。又產洋參、冰糖、銅、鐵、鉛。會城曰公哥突,有大書院。官制與緬略同,員數差少。居民二十八萬零。東南隅有波子某城,港口深穩,合衆國兵船皆泊於此。
窪滿的國〈一作屋滿的,一作窪門,又作華滿,又作法爾滿,又作委爾蒙〉,在紐罕什爾之西,北界英土,西界紐約爾,南界麻沙朱色士,幅員與紐罕什爾相埒。境內有曼士非爾大山,高四百餘丈。山多杉木,冬夏常青,故名其地曰窪滿的,譯言綠山也。又有大湖曰占勃連。萬曆元年,佛郎西人由加拿他轉徙至此。雍正二年,英吉利人由麻沙朱色士漸拓其地。乾隆年間,別立爲一部。乾隆五十六年,歸合衆國。產布匹、棉紗、粗呢、牲畜,兼產鉛、銅、鐵、錫,而鐵尤王。又產皂礬極多。會城曰滿比釐阿,有書院。官制與紐罕什爾同。居民二十九萬零。
麻沙朱色士國〈一作馬薩諸色士,又作馬沙朱碩斯,又作馬沙諸些,又作馬撒主悉,又作馬薩諸塞〉,在紐罕什爾、窪滿的之南,西界紐約爾,南界干捏底吉、洛哀倫,東距大西洋海,幅員與窪滿的相埒。近海地勢稍平,迤西山嶺重疊。干捏底吉河由此發源,橫貫國中。氣候溫和,似中國之江北。明正德年間,英吉利尚天主教,國人尚耶穌教者,航海逃至此地,名曰新英吉利,開墾生聚,戶口漸繁。康熙三十一年,復歸英轄。乾隆年間,歸合衆國。土產鉛、錫、白礬、煤炭、大呢、布匹、魚油。會城在東界,曰摩士敦,爲合衆國大都會。城內萬室雲連,市廛盤匝,百貨闐溢,仍留隙地相間。隙地每方百畝,圍以欄干,外環樹木,爲居人遊憩之地,牛馬不容踐踏。故地氣疏通,人少疾疫。有大書院六所,藏書樓數處,一樓藏書二萬五千冊,官吏士子,皆許就讀,惟不准攜歸。城外近臨海港,在合衆國埔頭爲第二,其商船、火輪船無所不到。陸地有鐵路,馬車與火輪車並用。火輪車行甚速,每日可三四百里。設正統領一,副二。居民八十三萬零。
洛哀倫國〈一作律愛倫,又作爾羅曖倫,又作羅德島,又作羅底島〉,在麻沙朱色士之南,西界干捏底吉,東南距大西洋海,幅員如中國之一中縣,在合衆國爲最小。明崇禎九年,麻沙朱色士人羅查威廉謫居於此,鳩衆開墾,遂成小部。康熙二年,歸英吉利,後歸合衆國。土產鐵煤,會城曰波羅威士頓。城外有海港曰新灣,港內有小島,其國以此島爲名。哀倫譯言島,洛哀倫,譯言島部也。島上建樓,高十餘丈,樓頂作小屋,圍以玻璃,每夜燃燈數十,以導海舶避礁石,合衆國港口皆效之。戶口不繁,而貿易工作與麻沙朱色士相埒,棉花尤良。地平坦無水磨,海濱多建樓,高六七丈,借風激輪爲磨,以屑穀麥。設正副統領各一。居民十萬八千零。〈南懷仁《宇內七大宏工記》,有「樂德島銅人,高三十餘丈,一手持燈,兩足踏兩山腳,海舶出其襠間。銅人內有旋梯,人由旋梯至其右手,燃燈以引海舶」,即此島也。建樓燃燈,事本尋常,乃懷仁造爲銅人之誕說。而云三十餘丈,不知此銅人何由而鑄,亦何由而立也,亦可謂荒唐之極矣。〉
干捏底吉國〈一作干尼底吉,又作哥內的吉,又作袞特底格,又作捏的格爾〉,在洛哀倫之西,北界麻沙朱色士,西界紐約爾,南距海港,幅員三倍洛哀倫。有大河曰干捏底吉,發源緬國,由此入海,故以水名爲國名。土壤中平,沿河腴沃,氣候溫和,近年已興蠶桑之利。明崇禎六年,麻沙朱色士人始墾其地,曰赤活。後有英吉利人墾出港口之地,曰紐倫敦。康熙元年,合爲干捏底吉部,歸英轄。嘉慶二十三年,歸合衆國。土產牛、馬、騾、羊、銅、鐵、棉、麻、布匹、大小呢、紙、鐵器。又造木時辰鍾,每歲得三萬件。會城有二,一曰哈得富耳,在河濱,有大書院一;一曰紐倫敦,在海口,有大書院四。其學館爲二十六國之最。又有別院,教啞與聾者,以手指代語言,諸國皆效之。設正副統領各一。居民三十萬九百零。
紐約爾國〈一作紐約克,又作紐育,又作新約,又作新約基〉,米利堅大國也。東界窪滿的、麻沙朱色士、干捏底吉,東南一隅臨海港,南界紐折爾西、賓夕爾勒尼安,西北距安剔衣釐阿、伊爾釐兩湖,東北界英土,地形三角,幅員如中國之福建省。東境多山,大者曰押罷拉既俺,餘多平土。有大河曰活得遜,由北而南,長千餘里,闊三四里,洋舶溯流而上,可數百里。迤北甚寒,冰堅可任車馬,中間有湖曰畜治。其地富庶繁華,爲二十六國之最。前明中葉,荷蘭人尋新地,初闢此土,名曰新荷蘭。嘉靖年間,意大里遊民麇至,爲荷蘭傭。萬曆間,英吉利人亦至其地,經營開墾,日益富盛。順治年間,英吉利王命其昆弟名約者主之,以兵力逐荷蘭,盡有其地,名曰紐約爾。乾隆四十年,華盛頓舉兵畔英,紐約爾首附之。英人惜其殷富,屢以大兵攻取,故被兵爲最甚。會城亦名紐約爾,外通海港,爲合衆國第一埔頭。產銅、鐵、鉛、鹽、牛、馬、羊、豕 、棉布、嗶嘰、熟皮、白紙、玻璃。每歲貨船入港者,一千五百艘。運入之貨,值三千八百萬圓;運出之貨,值二千三百萬圓。內地通衢,多用鐵汁冶成,以利火輪車之行。有大市鎮二,曰阿爾巴尼,曰推來。通國書院、學館甚多,其費歲一二百萬圓。有演武館,教習槍炮軍械。官制略同緬國,員數較多。居民二百四十二萬八千,居會城者二十七萬。
紐折爾西國〈一作紐約爾些,又作紐惹西,又作新遮些,又作新日爾塞〉,北界紐約爾,西界賓夕爾勒尼安,南界特爾拉華,東面大西洋海,幅員與麻沙朱色士相仿。北境有大山,平原多衍沃。有巴沙益河,受諸水匯爲深潭,澄浤涵演,怡人遊眺。明天啟四年,嗹國人初寓其地。後有瑞典人墾其南隅,荷蘭人墾其東北。康熙四十一年,始歸英吉利,後歸合衆國。產鐵、鉛、布匹。會城曰特連頓,設正副統領。居民三十八萬零。
賓夕爾勒尼安國〈一作邊西爾威尼阿,又作賓西窪尼阿,又作邊西耳文,又作奔西爾瓦尼,又作品林〉,在紐折爾西之西,北界紐約爾,西北隅連伊爾釐湖,西界倭海阿,南界勿爾吉尼阿、馬理蘭、特爾拉華,幅員與紐約爾相埒。境內有押罷拉既俺大山,有瀑布,下蘇貴哈那等河。地氣寒暑適均,土壤東勝於西。初開其地者爲瑞典人,康熙二十一年,英吉利將領威廉賓據之,又買土番曠土,拓爲大部,故以姓名其地,曰賓夕爾勒尼安,譯言賓之林野也。乾隆年間,歸合衆國。土產煤、鐵、鹽、呢、布、苧麻、磁器、玻璃。會城曰非勒特爾非爾〈一作費拉地費,又作兄弟愛〉,在東南隅,建於特爾拉華河口,街直如矢,萬廈整潔,外通海港,洋船可直抵城下,爲合衆國第三埔頭。每歲運入之貨,值一千一百餘萬圓。境內有鐵路可達鄰封,火輪車、船之煙櫃,多造於此。官制與紐約爾略同。居民一百八十二萬零。
特爾拉華國〈一作底拉華,又作地那窪,又作德拉委爾,又作列勒威爾〉,在賓夕爾勒尼安之東南,西南界馬理蘭,東面臨海港,爲特爾拉華河下游,故以水名爲國名。幅員與洛哀倫相仿,在二十六國中爲最小。地亦瑞典人所開,荷蘭奪之。康熙三年,歸英吉利,初附於賓夕爾勒尼安,後析爲小部。道光十年,始歸合衆國。土田卑濕,貿易無多。會城曰多發。設統領一。居民八萬八千零。
馬理蘭國〈一作馬里蘭,又作馬黎郎,又作麥爾釐蘭〉,東界特爾拉華,北界賓夕爾勒尼安,西南界勿爾吉尼阿,中貫遮士畢海港,分境土爲兩畔,幅員與紐折爾西相埒。西北有峻嶺,餘多平土,五穀百果皆宜。明嘉靖間,英吉利有律官曰麻爾底磨,率二百人來墾此土,父子相繼,至崇禎六年告成。其初開時,值英吉利女主馬理在位,故名之曰馬理蘭。馬理譯言王后,蘭譯言地也。後歸合衆國。產呢、布、鐵器、牙器、玻璃、紙料。會城曰阿那波里,有書院。官制與諸國同。居民四十八萬。華盛頓都城,在國之西南界。
勿爾吉尼阿國〈一作費爾治尼阿,又作委爾濟尼阿,又作窪治尼阿,又作費治彌亞,又作威額爾拿〉,在馬理蘭之西南,西北界賓夕爾勒尼安、倭海阿,西界阡的伊,西南界田納西,南界北喀爾勒那,東距海港,幅員之廣,爲二十六國之最。境內多山,最大者曰波威爾士。河渠交絡,最長者曰波多墨。有天生石橋,離水二十丈,闊數丈。又有石洞深一里許,內有生成數石人,名曰龍洞。土壤中平,沿河者較腴沃。明中葉,英吉利王占士時〈未知是顯理第幾〉,英人初墾此土,因名其地曰占士。後於萬曆初告成,值女主以利撒畢在位,更名曰勿爾吉尼阿,譯言貞女,用以讚揚女主也。乾隆四十一年,歸合衆國。產五穀果實,貿易繁盛。會城在東界海濱,曰里是滿,有大書院。官制略同諸大國。居民一百二十三萬零。合衆國聰明英傑之士,多萃於此。
北喀爾勒那國〈一作那弗喀爾勒那,那弗,譯言北也,又作北格羅來納,又作北甲羅里那,又作北戈羅里,又作北駕羅連,又作北加洛粦〉,在勿爾吉尼阿之南,西界田納西,南界南喀爾勒那,東距海,幅員與勿爾吉尼阿相埒。境內西北多山,以墨魯山爲最高。東南皆平土,河道紛歧,最長者曰羅阿菉。東界有瘴氣,迤西平善。初,英吉利律官格拉領頓,與依爾額蘭威爾里等,來墾此土,因以國王之名名之,曰查爾士頓〈未詳是查理第幾〉。後又有臘里者,亦來墾,兩土毗連。告成之後,總名曰喀爾勒那。雍正七年,分爲南北兩部,北部乃臘里所墾也。乾隆五十五年,歸合衆國。地產金,開礦淘沙者常二萬餘人。木多松,以松脂代燭。穀以粟米爲主,小麥次之。產棉花、煙葉。會城曰喇里,設正統領一,參辦七人,僚佐數十。居民八十萬三千零,耕作買阿非黑奴爲之。俗侈靡,好宴飲。
南喀爾勒那國〈一作搜士喀爾勒那,搜士,譯言南也,餘與北國同〉,在北喀爾勒那之南,西南界若耳治,東南距海,幅貝如北喀爾勒那三之二。境內墨魯山,高四百餘丈,余皆部嶁。有沘底大河,由西北而貫東南海濱,炎熱有瘴氣,迤西適中。初與北喀爾勒那爲一部,後分兩部,與北部同時歸合衆國。土宜粟稻,木多松橙,產棉花、苧麻、金、鐵。有鐵路通鄰封。會城曰個倫比亞,有大書院二。官制同北部,惟北部無副統領,南部有之。居民五十五萬三千零。
若耳治國〈一作若爾熱,又作若治阿,又作熱爾治阿,又作熱可加,又作磋治阿,又作惹爾日亞〉,在南喀爾勒那之西,北界北喀爾勒那、田納西,西界阿拉巴麻,南界佛勒爾勒釐,幅員如中國之直隸省。押罷拉既俺大山,在北境。東北有卸番亞河,又有阿結治亞、拉達麻哈等河,皆注南洋。北界有石洞高數丈,小河從此流出,駕小舟入洞,可十五里。過此,瀑布飛下,不能進矣。雍正十年,始有英吉利百餘人居此,立城於卸番亞河畔,無業貧民,競負耒來耕。後荷蘭、瑞典之人,亦來墾荒地,漸成聚落。時南境之佛勒爾勒釐爲西班牙所據,以兵爭此土,數年乃定。乾隆十八年,英吉利始建爲一部。時英王爲若耳治第二,遂名之曰若耳治。嘉慶三年,歸合衆國。地氣、土俗、物產與南喀爾勒那同,以棉花爲大利。會城曰靡理治,有大書院。官制與諾部略同。居民六十五萬一千零。
倭海阿國〈一作呵海呵,又作呵希呵,又作阿喜呵,又作呵宜約〉,在賓夕爾勒尼安之西,北距伊爾釐湖,西北界密執安,西界英釐安納,南界阡的伊、勿爾吉尼阿,幅員與賓夕爾勒尼安相埒。地多岡阜,無大山,河渠交絡,土壤膏腴。乾隆三十五年,歐羅巴人從西北方來〈密執安諸部〉,始開荒地。嘉慶五年告成,英人始設官。七年,即歸合衆國。產鐵、煤、鹽、粟、稻、煙葉、苧麻、棉花、玻璃。有河道可達港口,有鐵路通鄰封。會城曰戈攬模士。設官如諸國。居民一百五十六萬零。
密執安國〈一作米詩干,又作彌治顏,又作迷詩安〉,東北距休侖湖,東南距伊爾釐湖,西距密執安湖,南界倭海阿、英釐安納。幅員略遜於倭海阿。三面包湖,沙土疏衍,隨處可耕。康熙三十九年,佛郎西人始墾其地。乾隆二十八年,爲英吉利所奪。道光十五年,始歸合衆國。物產未詳,有鐵路通鄰封。會城曰底特律。設官如諸國。居民二十一萬二千零。
阡的伊國〈一作建德基,又作建大基,又作根特機,又作根都機〉,在勿爾吉尼阿之西,北界倭海阿、英釐安納,西界奕倫諾爾,南界田納西,幅員如中國之浙江省。地居二十六國之中,寒暑均平,河道縱橫穿貫,田土膏腴,五穀百果不可勝食。東境連押罷拉既俺大山,有風穴,上半年風從外入,下半年風從內出。嘗有土人於上半年,用窻掩穴口,秉炬而入,行五十里不能盡,懼而返,次日乃出穴,竟莫知其淺深。其地舊屬勿爾吉尼阿。乾隆三十三年,有單耶利蓬者,徙居於此。至三十八年,來者漸衆,立一邑曰暇律士。四十四年,別立爲一部。四十六年,歸合衆國。土產禾、麻、菽、麥、煙葉。麥之多,甲於諸國。兼產鐵、鉛、煤。水道不通海,貨難出運,惟用火輪船貿遷於本國。會城曰法蘭富耳,有大學堂。官制略同諸國,員數頗多。居民七十八萬九千零。別有大市鎮二,曰累士,曰歷星頓。兵最強,推爲諸國勁旅。
佛勒爾勒釐部〈一作佛羅理得,又作佛羅里達,又作縛利他,又作費羅里大〉,合衆國之極東南境,地形如拇指,斜伸入海,北界若耳治、阿拉巴麻,餘皆距海,幅員與密執安相埒。地形平坦,壤土與沙石相間,卑濕殊甚。明正德七年,西班牙人般士底里晏始墾此土。嘉靖四十三年,爲英吉利所奪。越二十年,西班牙復奪回。嘉慶年間,西班牙與別國交兵,有米利堅貨船,爲西班牙軍所劫。米利堅起兵索償,西班牙知曲在己,而米船之貨已散失,乃以佛勒爾勒釐地償之,時嘉慶二十五年也。西班牙人皆他徙,惟留漁戶農夫。近年招集流徙,生聚漸繁。海濱土番尚未全服,時與居民格鬥。產玳瑁、蜜蠟、棗、橙、榴、無花果、甘蔗、棉花、洋藍。以達那哈爲會城,止設議事處一所,未立統領等官,故不列於諸國。居民五萬三千零。〈以上一都、十八國、一部,爲米利堅東路。〉
田納西國〈一作典捏西,又作地尼西,又作德內西〉,在阡的伊之南,東北界勿爾吉尼阿,東界北喀爾勒那,南界若耳治、阿拉巴麻、密士失必,西與阿甘色隔河爲界,幅員如中國之浙江省。東界有峻嶺,自北而南,綿亘數百里,與押罷拉既俺大山相連。節序和平,土脈膏腴,河渠交貫,五穀百果皆宜。合阡的伊爲米利堅中原,如中華之河雒。其地初爲勿爾吉尼阿、北喀爾勒那人所墾,嘉慶元年,立爲國,歸合衆國。產鐵器、棉布、夏布,會城曰那實。官制同諸國。居民八十二萬九千零。工農并力,家給人足。
阿拉巴麻國〈一作阿喇巴麻,又作巴里特摩,又作阿那麻馬,又作亞喇罷麻〉,在若耳治之西,北界田納西,西界密士失必,西南隅距海,南界佛勒爾勒釐,幅員差遜於若耳治。押罷拉既俺山在東北境,高百餘丈。境內之水以阿拉巴麻爲最大,因以爲國名。南方夏苦熱,土人多入山避暑。北方稍見霜雪,亦不甚寒。近山近海之土多腴沃,地曠人稀,獸蹄鳥迹交於野。其地舊半屬若耳治,半屬佛勒爾勒釐。道光元年,別立爲一部,歸合衆國。產金、鐵、稻、穀、果實、甘蔗、煙葉、棉花、洋藍,以棉花爲最盛。會城曰磨庇理灣,建於海口,爲南方大埔頭。出運棉花、麥粉,貿易極盛。有大書院。設正副統領各一,議事官數十人。居民五十九萬零。經商者多能窮險遠,所造快船行駛極速,內地鐵路亦四達。
密士失必國〈一作米西細比,又作彌斯棲比,又作美士細比,又作米西西比〉,在阿拉巴麻之西,北界田納西,西北隔河界阿甘色,西南隔河界魯西安納,東南隅距海,幅員與阿拉巴麻相埒。密士失必者,米利堅大河,來源甚遠,大如中國之黃河。其河由此土西界入海,故以爲國名。押罷拉既俺大山,至此而盡。地氣與阿拉巴麻同,有瘴氣,夏令人多染疫。土田腴沃,推南邦上壤。惟西界未立堤防,頗受水患。康熙五十四年,佛朗西人初至寄居,西班牙人續至爭之,以爲公地。乾隆二十七年,英吉利取之。嘉慶二年,歸合衆國。二十二年,立爲一國。舊產煙葉、洋藍,近年以棉花爲盛。會城曰查基遜。官制與諸國同。居民十三萬六千八百零。密士失必河口,外通海港,有城曰那吉士,又名新阿爾蘭,洋艘所聚,爲西南大埔頭。
魯西安納國〈一作累西安納,又作雷棲阿那,又作盧宜西安,又作累斯安〉,在密士失必之西南,隔河爲界。北界阿甘色,西界得撒,南距海,幅員如中國之直隸省。西北有小山,東南平坦,地氣炎熱,多疫癘。土膏腴,有水患。地爲佛郎西人所墾,乾隆二十八年,西班牙奪之。嘉慶五年,佛郎西復奪回。八年,合衆國以番銀千五百萬圓買之。二十三年,立爲一國。土產甘蔗、棉花,甲於諸國。種蔗十五畝,得糖五千斤。有風櫃彈棉花,一櫃可敵數百人之工。會城曰紐哈連。官制同諸國。居民二十一萬五千五百零。貿易之盛,在密士失必河口,上游諸國之貨,皆萃於此。內地亦有鐵路。
英釐安納國〈一作引底安納,又作因地阿那,又作音的亞那〉,北界密執安,西北距密執安湖,西界奕倫諾爾,南界阡的伊,東界倭海阿,幅員與密執安相埒。土壤膏沃,山嶺亦堪播種,樹木尤叢茂。康熙三十九年,佛郎西人始開其地。乾隆二十八年,爲英吉利所奪,後歸合衆國。產煤、鹽、鐵、粟米、苧麻、煙葉、洋參、蜜蠟。有鐵路通鄰封,會城曰英釐安納波里。官制同諸國。居民六十七萬五千零。
奕倫諾爾國〈一作伊理奈士,又作依里內士,又作意黎乃〉,在英釐安納之西,北界衣呵華新部,西界密蘇爾釐,南界田納西,幅員與魯西安納相埒。地平坦,多茂林豐草,宜牧畜。初與英釐安納爲一部,皆佛郎西所墾。後爲英吉利所奪。嘉慶十四年,分爲奕倫諾爾部,後歸合衆國。土產與英釐安納同。會城曰灣達里阿。居民四十七萬六千零。
阿甘色國〈一作阿干薩士,又作阿爾干薩〉,在魯西安納之北,東距密士失必大河,與密士失必、田納西隔河爲界,西界因底阿土番,北界密蘇爾釐,幅員大於魯西安納。西界有阿薩麻薩尼大山,餘皆平土。舊本與密蘇爾釐爲一部,皆佛郎西人所墾。嘉慶二十四年,始別爲一部。道光十六年,歸合衆國。土俗物產,與魯西安納略同。會城曰力特爾洛,官制同諸國。居民九萬七千零。
密蘇爾釐國〈一作密蘇理,又作彌梭里,又作迷蘇利〉,在阿甘色之北,東與奕倫諾爾隔密士失必河爲界,西北界土番,幅員與阿甘色相埒。境內無大山,多茂林,土宜粟麥稻。有大河曰密蘇爾釐,因以爲國名。康熙三十九年,佛郎西人初墾此土,與阿甘色爲一部。嘉慶二十四年,始分兩部。道光二年,歸合衆國。產白黑鉛、砒石、煤、鐵、鹽、棉花、牛皮。會城曰渣法旬。官制略同諸國。居民二十三萬三千零。分兩種,一曰格臘色士,即佛郎西人後裔;一曰牙模士,乃佛郎西人與因底阿土番婚配所生,介乎紫白之間〈土番紫色〉。
威士干遜部〈一作威斯滾申達多里〉,衣呵華部〈一作依阿威士〉,在蘇必力爾湖之南,密執安湖之西,奕倫諾爾之北,跨密士失必大河左右。地界遼闊,約如諸大國之四倍。多岡阜,無大山,土沃易於墾種。本因底阿土番所居,道光十年,始有密執安白人遷居,漸成聚落,錯雜於土番之中,皆建炮臺,以資保衛。近年人戶漸多,分爲兩部。北曰威士干遜,居民三萬零;南曰衣呵華,居民四萬三千零。經營方始,未設統領等官,故不成爲國。〈以上八國二部,爲米利堅西路。〉
合衆國之西,抵大洋海,尚有荒地數千里。北界英吉利屬地,南界墨西哥,中有落機大山,諸大河多從此發源。其土番總稱因底阿,種類甚多,長大多力,五官停正,似中華,面色紫赤,髮與睛皆黑色。不解耕織炊汲,茹毛飲血,或啖果菜瓜,以草木爲棚藔蔽風雨。夏月裸上體,腰圍獸皮。冬寒,則上體亦披皮。又有面塗五色,頭插鳥翎以示武者。業惟漁獵,不知文字。病無方藥,惟求持咒者叱解之。其人明信,知敬老,受侮必報,湯火不辭。無錢幣,以樹皮、珠石相交易。有頭目以約番衆。方英吉利與米利堅兵爭,欲誘土番擾西邊,以分米勢。言語不通,土番不爲用。而米利堅西鄙之民,多與土番狎熟,因募爲一軍,授以兵械,教成隊伍。土番踴躍用命,屢破英軍。故合衆國之勝英,土番與有力焉。近年米人日漸西徙,與土番雜居,教以耕作,風氣漸開。密執安湖之西,已立威士干遜、衣呵華兩部。兩部之西,仍係土番。米人約其地形,分爲三部,曰威斯頓達多里,曰威斯頓底特力,曰阿里顏達多里。
威斯頓達多里,在阿甘色、密蘇爾釐之西,南界得撒、墨西哥,西抵落機大山,北界威斯頓底特力,地界遼闊,土肥磽不齊。肥者可耕可牧,瘠者多不毛。米人以其地與因底阿番,爲牧獵之場,又立書館,給工作器具,冀日漸化導之。土番種類甚多,有土著者,有外來者。道光十六年,米人查其戶口,分十九種,曰作島斯、曰格力士、曰支羅機士、曰阿些治士、曰瓜包士、曰沙窪尼士、曰干薩士、曰地那窪士、曰機加布士、曰包尼士、曰呵麻哈、曰呵多士、曰西尼加士、曰委士、曰比晏機搔士、曰比呵里阿士、曰加士機阿士、曰阿島士、曰波達窪彌士。以上各種,俱已解耕牧,居廬舍,學商賈,間有通文字者,其餘種類,尚多榛狉如故。
威斯頓底特力,在威斯頓達多里之北,東界威士干遜、衣呵華兩新部,北界英吉利屬地,西抵落機大山,地界遼闊,山路崎嶇,米人罕至其地,故未得其詳。其種人有曼丹士、敏尼達里士、墨臘弗底頓士、然頓士、西阿士等名。道光十五年,嘗與米人戰鬥。地產山羊、鹿皮。
阿里顏達多里,又名戈攬彌阿達多里,在落機大山之西,北界英吉利屬地,南界墨西哥,西距大洋海〈即中國之東洋大海,又名太平海〉,地界遼邈,里數未詳。西界近海有山嶺數疊,而東境之落機山爲大。產木料、皮毛。有木曰擺樹,高二三十丈,圍四五丈,亭直無枝,至杪始分枝葉,遙望如傘。又有一種樹,其脂如糖,秋收其子,作餅甚美。土番不解耕作,非漁即獵。鑿木爲舟,可載四五十人。運獸皮至戈攬彌阿河口,易白人壞炮、鐵鍋、白珠、藍珠、煙葉、鐵刀等物。其俗,生男女,即以物束頭,俾其頂鼻挺直,并塗脂膩爲美觀。間有佩熊爪、銅鐲、藍珠、白珠者。交易多以女,任人調姍,不以爲意。又一種番,生子即以物壓頭,欲其扁,經年始除去之,故亦稱「扁頭人」。戈攬彌阿河之北岸,即彎戈窪島。土番食海魚,衣獸皮。歐羅巴人有彌里士者,曾至其地,見其頭目之屋,可容八百人,有飲食者,有坐臥者,儀軀粗莽,以人骨爲飾。五官亦平正,惟以赤土和黑沙塗面,令人望而駭惡。食惟魚,亦有以人爲食者,故市上有人手足。
- 按:米利堅二十六國,內地各國,大小不甚懸殊,惟東北濱海數國,壤地甚褊。如紐罕什爾、窪滿的、麻沙朱色士、干捏底吉、紐折爾西、馬理蘭,已不及諸大國三分之一,而洛哀倫、特爾拉華二國,周迴皆不過百餘里,乃不及諸大國十分之一。此非其分地之不均也。當歐人之初闢此土也,人戶先棲托於海壖,各成聚落。後乃漸拓而西,日益墾闢。其國之三大埔頭〈摩士敦、紐約爾、非勒特爾非爾〉,又皆萃於東北,富商大賈之所聚。地雖褊小,氣象固殊。內地各國,皆資耕作,幅員易廣,而財力不如海濱之盛,其勢然也。迨華盛頓倡義拒英,各部之豪,皆起兵相應。功成之後,舉事者凡十餘部,因即分爲十餘國。其後有續附者,有新分者,遂成二十六國。皆仍其舊而安之,非裂地而定封也。洛哀倫人戶止十餘萬,特爾拉華止八萬餘,不能因其彈丸黑子,并歸大國。齊、魯之不兼邾、莒,亦初制則然耳。東方通商諸國,紐約爾最富厚,麻沙朱色士、賓夕爾勒尼安次之,緬與勿爾吉尼阿又次之。倭海阿土沃人殷,阡的伊、田納西地處中原,沃野千里。南方諸國濱海,西方諸國傍河,地利之產,運行較便,故國多富饒。計兩湖之南,密士失必大河之東,已無不闢之土。河西止魯西安納、阿甘色、密蘇爾釐三國,近益以威士干遜、衣呵華二部。其迤西數千里,密林奧草,野番所宅,開墾不易。然生齒日繁,何虞土滿,數百年後,當亦阡陌雲連,直抵西海之濱矣。數千萬里稼穡之土,剖判歷數千萬年,閟而不發,地不愛寶,固如是乎?然至今日,而篳路啟疆,固亦莫能終秘矣。
米利堅各國,天時和正。迤北似燕晉,迤南似江浙。水土平良,無沙磧,鮮瘴癘〈南方微有瘴氣,亦不甚毒〉。其土平衍膏腴,五穀皆宜,棉花最良,亦最多,英佛諸國,咸取給焉。蔬菜果實皆備,煙葉極佳,通行甚遠。山內所出者,石炭、鹽、鐵、白鉛。境內外河甚多,米人處處疏鑿,以通運道。又造火輪車,以石鋪路,鎔鐵汁灌之,以利火輪車之行,一日可三百餘里。火輪船尤多,往來江海如梭織,因地產石炭故也〈火輪船必須燃石炭,木柴力弱,不能用也;英吉利火輪石炭,皆自蘇各蘭帶來〉。
米利堅政最簡易,榷稅亦輕,戶口十年一編。每二年,於四萬七千七百人之中,選才識出衆者一人,居於京城,參議國政。總統領所居京城,衆國設有公會,各選賢士二人,居於公會,參決大政,如會盟戰守、通商稅餉之類,以六年爲秩滿。每國設刑官六人,主讞獄,亦以推選充補。有偏私不公者,群議廢之。合衆國稅入,約四千萬圓。文職俸祿,四百七十六萬圓;陸路官兵,俸餉四百三十萬圓;水師官兵,俸餉四百五十七萬圓;雜費三百八十萬圓;開墾土費一千三百萬圓。統領雖總財賦,而額俸萬圓之外,不得私用分毫。衆國舊亦有欠項,道光十七年,一概清還,不復丐貸於民。然緣此公私銀號多歇業,而國家或有不虞之費,無從取給,亦頗受其累云。
米利堅合衆國額兵不過一萬,分隸各炮臺關隘。其餘除儒士、醫士、天文生外,農工商賈,自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一概聽官徵選,給牌效用爲民兵。糇糧器械,概由自備。無事各操本業,有事同入行伍。又設隊長、領軍等官,皆有職無俸,每歲農隙,集聚操演。其民兵約一百七十餘萬丁,與古人寓兵於農之法,蓋暗合焉。
米利堅合衆國白人皆流寓,歐羅巴各國之人皆有之,而英吉利、荷蘭、佛郎西爲多。三國之中,英吉利又居大半,故語言文字與英同。其制,土番各畫地授田,不准遣徙,貿遷工作皆白人。其人馴良溫厚,無鷙悍之氣,謀生最篤,商舶通行四海。衆國皆奉耶穌教,好講學業,處處設書院。其士類分三等,曰學問,研究天文地理,暨耶穌教旨;曰醫藥,主治病;曰刑名,主訟獄。
- 按:南北亞墨利加袤延數萬里,精華在米利堅一土。天時之正,土脈之腴,幾與中國無異。英吉利航海萬里,跨而有之,可謂探驪得珠。生聚二百餘年,駸駸乎富溢四海。乃以掊克之故,一決不可復收。長國家而務財用,即荒裔其有幸乎?米利堅合衆國以爲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爲稱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