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寰志略/歐羅巴英吉利國

歐羅巴葡萄牙國 瀛寰志略
歐羅巴英吉利國
作者:徐繼畬
卷八 阿非利加各國

英吉利英機黎、英圭黎、膺吃黎、諳厄利、英倫的、及列的不列顛,歐羅巴強大之國也。地本三島,孤懸大西洋海中。迤東兩島相連,南曰英倫一作英蘭,北曰蘇格蘭一作斯哥西亞,又作師古泰,兩島南北約二千餘里,東西闊處五六百里,狹處三四百里。迄西別一島,曰阿爾蘭一作耳蘭,又作壹爾蘭大,南北約七八百里,東西約五六百里。英倫南境與荷蘭、佛郎西皆相近,舟行半日可達。距佛尤近,海港狹處止六七十里,兩岸可以相望也。

英吉利三島總圖
英吉利英倫圖
英吉利蘇格蘭圖
英吉利阿爾蘭圖

其地古時爲塞爾達土番部落,後爲北狄峨特族所據。漢宣帝五鳳三年,羅馬大將愷撒一作入略塞薩爾略定西北諸番,渡海平英倫,建爲別部,屬意大利者數百年,至今猶有羅馬城闕遺址。前五代時,羅馬衰亂,峨特族卑勒敦人據英倫,後爲據蘇格蘭之斯各多、比德斯兩部所攻,孤弱不能自立,求援於安各羅。安各羅者,亦峨特種,寄居撒遜、比利時界內,兵素強,而逼仄無立國地。既爲卑勒敦人所邀,則大喜,悉衆渡海破走蘇格蘭兩部,因脅降卑勒敦人,陳後主元年,據英倫立國。後分爲七部,如列國小侯,時相攻伐。有厄伯德者,娶佛郎西王之女,女奉天主教,招教師來其國,爲制禮儀,由是其國漸強。唐德宗貞元十六年,滅六部歸於一。是時大尼國即嗹國方劫掠海上,突以兵船入英倫、據都城。英人以厚賂緩兵,尋以計焚其船,自是大尼寇抄不已,居民逃竄,田野荒蕪。王子有亞腓烈者,智略過人,幼時嘗兩赴羅馬,與文士遊。方嗣王位,而大尼以大衆來攻,王乃偽爲樂工,抱琴造敵營,請奏伎侑酒,因得縱觀虛實,進兵決戰,破其連營。是時佛郎西已陷北地,大尼迭侵擾,王枕戈寢甲,五十餘戰而外患平,乃墾田勸農、招徠商旅,開學堂以譯異書,立保約以弭盜賊,境內大治。

王卒於唐昭宗年間,嗣王孱弱,大業遂衰。先是,英倫以尚天主興,久之,教師擅大權。王娶后,教師禁不令同室。王不聽,教師劫后,以鐵烙毀其容,尋斃之,王噤不能仇。由是王僅守府,國勢不振。大尼復來侵擾,許以歲賂。始給銀一萬七千觔,後增至二萬四千觔,而兵不止。宋真宗十九年,大尼大舉來伐,破倫敦都城,遂兼英。其王曰駕奴特,立治粗有條理,英人安之。其子嗣位,苛斂好兵。先是英北族英倫北部有酋曰威廉一作給列爾美,常仕佛郎西,守西北大郡。大尼既滅英,威廉欲圖興復,請於羅馬教王。教王以英土封之。宋英宗治平年間,威廉率舟師伐英。大尼王禦之,兵敗被殺。威廉進攻,據倫敦,遂王英。北族凌英民,英民多反側。王怒,驅英民十萬衆於林中,皆凍餓僵死,以其田宅賜北族。既而悔恨卒,王顯理第一嗣。

宋高宗二十七年,王顯理第二立,有智謀。時天主教魁參預國事,王有所拔擢,教魁輒阻撓之。群臣怒,殺教魁。王懼教王之加罪也,自守齋拜其墓乃已。附近有伊琳大洲即阿爾蘭,王征服之。其世子剛猛好戰,欲伐居猶太之回回族,先往聘修好,歸途爲他國所虜,以金贖回,後戰死。其弟約翰嗣位,性強狡,好田獵,百姓疾之。又侮天主教師,羅馬教王怒,棄絕英民,息禮拜、閉殿堂、廢其婚葬、禁飲酒食肉剃鬚,民皆怨恫咎王。王不得已,納貢教王。由是權遂下移,民自擇薦紳議政,不復關白。王憤甚,欲誅諸紳,諸紳欲招佛郎西世子爲王。會王歿,華義都第三一作義都亞爾多嗣立,有權略,平內難,與佛郎西搆兵累年,互有勝負。其子嗣位,權復爲紳民所侵。英有別部之酋,忽起兵攻王,奪其位。明建文帝元年,國人立顯理第四,募兵恢復,滅僭位者,國乃定。顯理第五立,伐佛郎西勝之。顯理第六立,年尚幼,大臣涉政。時王宗分二派,一曰紅玫瑰派,一曰白玫瑰派因初分之第宅植此兩種花,因以得名。兩宗爭欲據王位,自相屠攻,國大亂者數十年,藩屬皆叛。明憲宗成化年間,顯理第七嗣位,削平內亂,四境乂安。王性機敏,長於吏治,稱爲賢主。顯理第八立,性強傲,尚豪華,喜怒不常。娶西班牙王女爲后,因助西班牙伐佛郎西。后無子,出之,再娶少艾;已而失寵,殺之;再娶,又殺之。王有佞臣,委以大權,偶迕意,立賜死。忠言至計如充耳,四國皆稱爲無道主。先是,日耳曼人路得者,著書譯解耶穌教旨,人多信之。王不謂然,手著一書駁詰之。王殁,嗣王崇信耶穌教,寬惠愛民,教士有法,舉國喁咽望治。立未幾卒,其姊馬利一作馬理嗣位,贅西班牙王子爲婿,禁耶穌教,國人不悅。

嘉靖三十六年,女主以利撒畢即位,賢明知大體,勤於政治,英民頌之。是時荷蘭不肯從天主教,爲西班牙所攻。英女主以兵助荷蘭,西班牙因移兵伐英。師船泊英港,忽大風激浪,船觸礁石半沉壞,英人以小舟圍而殲之,片帆無返者,國勢益振。先是,斯哥西亞別爲一國一作師古泰,即蘇格蘭地,元初,英人取之。明中葉,斯哥西亞人布魯斯復自立爲國。有女曰馬理,姿绝世,初嫁佛郎西王爲后,佛王早卒,馬理歸母家。父卒,嗣王位,選群臣美丈夫爲夫。夫有別寵,馬理妒之,夤夜遣客殺夫,焚宮以滅其迹,而贅殺夫者爲夫。時國人已競尚耶穌教,而馬理仍執天主教,又殺夫有邪行,國人圍馬理,將囚之,越城而逃,募兵決戰,兵敗降於英。英女主謂馬理犯倫肇亂,下之獄。馬理在獄十八年,復與獄吏奸,因逃去。英人捕得之,斬於市。萬曆三十一年,英女主卒,無子。斯哥西亞王熱給斯一作惹米士,女主之姻也,人奉以嗣王位,斯哥西亞復與英合爲一國。熱給斯辯給有才,好講禮制。時天主教之徒,結黨謀反,窖公會殿下藏火藥,候王至,將轟殺之。會發覺,悉誅死。

萬曆四十二年,查理第一立,性拗癖,好戲狎,不恤民隱。由是士民怨畔,公會皆散,稅餉無所出。王將與佛郎西戰,授甲無應者,師船未戰而退。順治四年,王募兵誅梗命者。國人與王戰,虜王弒之。時有大紳負才望,攝王政以定國,自稱保護主,申明法制,參以變通,英人稱便。與西班牙、荷蘭戰,皆勝之。攝政數年,倉庫充實,乃致位於先王世子,曰查理第二。爲人淫侈多內寵,惰於聽政。嘗與荷蘭戰,帥師者,國之名將,入荷蘭內港,毁其戰船,王由此愈汰。忽倫敦大火,焚宫室民居殆盡。已而瘟疫盛行,死者相枕藉,國勢頓衰。其弟嗣位,素習天主教,強民相從。民習耶穌教久,不肯變,慮王之相難也,渡海招荷蘭王爲主。荷蘭王率兵至,王奔佛郎西。康熙二十七年,荷蘭王入倫敦,即王位,號曰威廉第三。雄武有大略,法度嚴明,百司任職,積粟如邱山,蒐討軍實,悉成勁旅,由是威聲大振。方欲席捲西土,會嬰疾歿,無子。時日耳曼之漢挪瓦王若耳治第一有賢聲,康熙五十二年,國人招若耳治第一來英,奉以爲王。王初莅英,不諳其俗。后爲英故王之女,習於英事,相助爲理,民大和。前王兩宗苗裔尚存,起兵欲圖恢復,王夷滅之。是時英商船通行四海,日益富強。與佛郎西交兵,屢戰勝。王卒,子若耳治第二立,修法度,別等威,定親疏,平訟獄,國稱大治。伐西班牙獲全勝,又伐佛郎西,割其藩屬之在亞墨利加者。

乾隆二十三年,若耳治第三立,舉動好循禮法,亦稱賢主。先是,前明中葉,英人泛海覓新地,得北亞墨利加腴土,徙國人實其地,日漸墾闢,遂成沃壤,英人倚爲外府。後英國軍興連年,徵稅餉於亞墨利加,倍其常額,亞墨利加人不能堪。有華盛頓者一作兀興騰,又作瓦乘敦,據地起兵,英人以大衆攻之,八年不克。佛郎西與英世仇,舉傾國之師助華盛頓,英不能支。乾隆四十七年,與華盛頓和,聽其自立爲米利堅國亞墨利加之轉音,即花旗國。沃土盡爲米利堅所割,僅餘北境荒寒之土,英國由是虚耗。已而五印度貿易日盛,英富厚過於昔時。五印度者,一名溫都斯坦。乾隆中年,東印度之孟加拉,囚虐英商,英以大兵攻之,滅孟加拉,乘勝脅降東中南印度諸部,設四大部孟加拉、麻打拉薩、孟買、亞加拉。麻喇甲、息力諸番族,皆歸統轄。英人遍設埔頭,帆檣雲集,百貨流通,富饒遂爲西國之最。嘉慶年間,佛郎西拿破侖得國,侵伐四鄰。廢西班牙王,而以其弟王西班牙。故王求援於英,英起兵伐佛郎西,血戰累年。嘉慶二十一年,破佛郎西舟師於海峽,以九萬人登陸進攻。拿破侖率十萬衆禦之於窩德爾禄。約其大戰,自昧爽至日暮,槍炮之聲震天地,數十里煙氣迷漫。佛師大潰,英人乘勢逐北,斬首二萬級,禽拿破侖以歸,流之荒島,西班牙王復其故國,由是英國威振西土。王晚年得狂疾,世子攝政。王卒,世子嗣立,有賢聲,早卒。道光九年,其弟嗣立,曰威廉第四。初爲水師總統,以厚德御下,不沽名譽。及即位,安民和衆,不喜兵爭,論者謂才能不越案,而德量有餘。道光十八年四月卒,無子,有女不慧,遺命立兄女維多里亞爲王,即今在位之女主也。立時年十八,贅日耳曼撒可堡侯世子博雅那爲婿。

英吉利三島,以英倫爲主,其立國之本境也。南北約千里,東西廣狹不齊,西界稍見山嶺,而平地爲多。河道十餘,皆不甚長。田土膏腴,爲歐羅巴之上壤。地分五十二部。東方之部六,首曰迷德勒塞斯,建都於達迷塞河濱,名曰倫敦一作蘭墪。東西南北皆七十里,無城郭,居民一百四十餘萬。殿闕巍峨,規模閎巨,離宫別苑,綿亘相屬。文武百官之署,各有方位。街衢縱横穿貫,百貨山積,景象之繁華,人戶之湊密,爲西國第一大都會。都中有保羅殿堂耶穌弟子,又有西殿,祀耶穌教名師。兩殿營構最奇崛。有大書院曰屋度,文儒所萃。有大肆曰北明翰,鐵工聚焉。城外內港通海口,埔頭最大,每歲別國商船,來者千餘,本國出入者三千餘。次曰諾耳佛爾克、曰素佛爾克、曰黑爾德佛爾、曰厄塞斯、曰岡比黎日。諾耳克佛爾爲纖造呢布之地,岡比黎日有大書院。南方地氣鲛暖,岡阜紆蟠,帶以清流,蔭以茂樹,毎春夏林花嫣然,風景極清。分十部,曰根德、曰薩塞斯、曰蘇勒、曰北爾克、曰蘇當波敦、曰烏義爾德、曰索美爾塞、曰多爾塞、曰的彎、曰哥爾奴瓦里斯。根德爲大教師所駐,殿堂甚巨。別有邑曰綠威,養軍士水手之受傷而年邁者。又有邑曰風素耳,有別館,極幽雅,居王族之隱逸而習靜者。南界有港口,甚寬大,兵船、商船皆修造於此,檣立如林。北方地形漸狹,別一區宇,分六部。其大部曰約爾克,有屬邑曰曼識特,爲洋布總聚之地。外通港口曰里味池,居民二十萬,米利堅販棉花之船,皆收此港,在英國埔頭爲第二。西北列五部,曰蘭加斯德爾、曰威斯德謀爾蘭、曰岡比爾蘭、曰達爾威、曰諾爾東北爾蘭。北境有邑,曰新堡,係石炭即中國之煤聚集之處。中央之部十八,多平衍膏腴之土,曰支斯德爾、曰德爾比、曰諾定昂、曰林哥爾內、曰舍羅波、曰斯達佛爾、曰雷塞斯德爾、曰魯德蘭、曰氣爾佛爾、曰窩爾維克、曰諾爾桑波敦、曰恆丁敦、曰瞞冒、曰哥羅塞斯德爾、曰疴哥斯佛爾、曰巴京咸、曰比德佛爾。西方地形入海,別一區宇,總名曰威爾勒士一作瓦勒,其地山嶺重叠,爲英倫之後戶。居民皆古時土番遺種,與英倫言語不同,多以牧羊爲業。人皆散處,城邑甚少,地產石炭。分十二部,曰非林德、曰敦比各、曰該拿爾彎、曰安哥勒塞、曰美略內、曰蒙德疴美里、曰拉德諾爾、曰加爾的安、曰奔不羅咯、曰該爾馬敦、曰北勒各諾克、曰加拉摩爾安

蘇格蘭一作斯哥西亞,又作師古泰,在英倫之北,南北約八百餘里,東西廣狹不齊。古時別爲一國,明萬曆三十一年,合於英爲一國。迤南土田肥沃,迤北磽瘠多鹵斥。其民習勤耐苦,善於謀生。俗儉嗇,不妄费,經商遍四海,積貲多在數萬里外,故地雖寒瘠,而多素封。產石炭最多,每歲收炭稅百餘萬。地分三十三部。南方十三部,曰壹丁不爾厄一作以丁堡,蘇格蘭之舊都也,今爲會城,在內海之南岸,街衢整潔,萬廈雲連,爲北方大都會;曰林利德厄、曰合丁敦、曰北爾維克、曰棱非律、曰哀爾、曰烏宜疴敦、曰拉拿爾克、曰比波勒斯、曰塞爾給爾克、曰羅哥斯不爾厄、曰當非利斯、曰給爾加德比里至。中央十四部,曰亞爾日勒、曰比干德、曰內壹爾那、曰慕來、曰邦弗、曰亞北爾顛、曰迷牙爾、曰安孤斯、曰白爾斯、曰發壹夫、曰見羅斯、曰加拉克馬南、曰斯德爾零、曰當巴爾敦。加拉克馬南爲洋布總聚之地,出運別國,每歲得價千餘萬。北方六部,曰爾哥內、曰該內斯、曰蘇塞爾蘭、曰羅斯、曰哥羅馬爾的、曰音威爾內斯

阿爾蘭一作耳蘭,又作壹爾蘭大,在英倫、蘇格蘭之西,海港隔斷,別爲一島,南北約七八百里,東西約四五百里。古時爲土番部落,英人於南宋時收服之。地多瀦澤,河流甚短,土亦磽瘠。產石炭甚富,又產鉛錫銅鐵。其民粗豪閌爽,飲酒歡會無遠圖。英人募以爲兵,臨陣敢於衝突,以退縮爲恥。故英之水陸將領,半皆阿爾蘭人。俗尚天主教,不肯從耶穌教,英人惡之,而不能使之改革也。地分三十二部。東方十二部,曰都伯林一作土北林,其會城也,建於但士江濱,下接海口,水深便於泊船,城內外居民十萬餘,貿易繁盛,景象極豪華;曰勞斯、曰壹斯德迷、曰烏宜哥婁、曰威哥斯佛爾、曰幾爾給尼、曰加爾婁、曰幾爾德壹耳、曰固音斯高翁的、曰京斯高翁的、曰威斯德迷、曰朗佛爾。西方五部,曰勒德靈、曰斯黎各、曰羅斯哥滿、曰馬約、曰加爾威。南方六部,曰哥雷宜爾、曰里摩黎克、曰給黎、曰哥爾克、曰窩德爾佛耳、曰的卑拉黎。北方九部,曰安徳靈、曰刀尼、曰亞爾罵疴、曰的倫、曰倫敦德黎、曰德內加爾、曰非爾馬那疴、曰加彎、曰摩那安

英國附近海島甚多,迤南最大者曰威地,風景極清。近佛朗西海中兩島,曰額西、曰額耳西。在西方者,曰萌島。附近蘇格蘭,曰散多島,地氣寒甚,穀麥不登。迤北群島尤寒洌,積冰雪者歲居其半,其民捕魚爲食。

英吉利三島物產,石炭之外,兼產銅、鐵、錫、鉛、窩宅、硇砂,馬牛羊最多。土宜二麥,收穫甚豐。然人滿食不足,资運糴於他國。織布者四十九萬餘人,其機以鐵爲之,激以火輪關捩,自能運動,是以工省而價廉。每年用棉花四十餘萬擔,皆從五印度、米利堅運入。織造大呢、羽緞、嗶嘰最多,又能織絲緞,亞於佛朗西。絲由中國、意大里運買。槍炮、刀劍、鐘錶,以及日用各項器皿之工,約三十萬人。每年各項貨價,約值一萬萬餘兩。街市之中,衽帷汗雨,晝夜往來如織。其商船四海之中,無處不到。大利歸於商賈,而工則貧。

英國之制,相二人,一專司國內之政,一專司外國之務。此外大臣,一管帑藏,一管出納,一管實易,一管訟獄,一管璽印,一管印度事務,一管水師事務,各有佐屬襄助。都城有公會所,內分兩所,一曰爵房,一曰鄉紳房。爵房者,有爵位貴人及耶穌教師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國有大事,王諭相,相告爵房,聚衆公議,参以條例,決其可否。復轉告鄉紳房,必鄉紳大衆允諾而後行。否則,寢其事勿論。其民間有利病欲興除者,先陳說於鄉紳房;鄉紳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議,可行則上之相,而聞於王;否則報罷。民間有控訴者,亦赴鄉紳房具狀,鄉紳斟酌擬批,上之爵房核定。鄉紳有罪,令衆鄉紳議治之,不與庶民同囚禁。大約刑赏征伐條例諸事,有爵者主議;增減課稅,籌辦帑餉,則全由鄉紳主議。此制歐羅巴諸國皆從同,不獨英吉利也。又英國聽訟之制,有證據,則拿解到官。將訊,先於齊民中,選派有聲望者六人;又令犯罪者,自選六人。此十二人會同訊問,辨其曲直,然後聞之於官。官乃審訊,而行法焉。

英吉利本國境土,止三大島,其藩屬埔頭,皆在數千萬里之外。北亞墨利加一土,英人於前明萬曆年間探得之,生聚墾闢,經營二百餘年。後南境爲華盛頓所割據,僅餘北境六部詳亞墨利加圖說。乾隆初年,復得五印度數千里膏腴之土詳五印度圖說。由印度海之東岸,漸拓而南,在緬甸之西界,有阿喀喇等埔頭。迤南爲麻喇甲,再東南爲息力俱詳南洋圖說。又由緬甸之西北,開阿薩密部。南洋之極東南,有大島曰澳大利亞又名新荷蘭,別有兩島,曰搦日倫敦又名新西蘭,皆英人新開之土另有圖說。此外則阿非利加之西界,有獅山諸地詳阿非利加圖說,南亞墨利加,有特墨拉拉諸地詳亞墨利加圖說。其餘所屬小島,不可勝數。

按:英吉利夐然三島,不過西海一捲石。揆其幅員,與閩廣之臺灣、瓊州相若。即使盡爲沃土,而地力之產,能有幾何?其驟致富強,縱橫於數萬里外者,由於西得亞墨利加,東得印度諸部也。亞墨利加一土,孤懸宇內,亘古未通聲聞。英人於前明萬曆年間探得之,遂益萬里膏腴之土,驟致不貲之富。其地雖隔英倫萬里,而彼長於浮海,視如一葦之杭。迨南境爲米利堅所割,所餘北境雖廣莫,而荒寒類中國之塞北。燕支既失,英國幾無顏色矣。五印度在中國西南,即所謂天竺佛國。英人於康熙年間,在孟加拉購片土,造屋宇,立埔頭。乾隆二十年,滅孟加拉,乘勝蠶食印度諸部。諸部散弱不能抗,遂大半爲其所役屬。其地產棉花,又產鴉片煙土。自中國盛行之後,利市十倍。英人所收稅餉,五印度居其大半。失之桑榆,而收之東隅,抑何幸也。英人既得五印度,漸拓而東南。印度海之東岸,遍置埔頭。阿喀剌、達歪,取之緬甸;麻喇甲、息力即新奇坡易之荷蘭。小西洋即印度海利權,歸掌握者八九矣。再東則中國之南洋諸島國,唯呂宋屬西班牙,餘皆荷蘭埔頭。繁盛如噶羅巴即爪哇,衝要如馬尼剌即小呂宋,英人未嘗不心艷之。而他人我先,無由馮空攫取。然往來東道,以兩地爲逆旅,西與荷不敢少迕也。澳大利亞一島,孤懸巽維,廣莫無垠,野番如獸,英人亦極意經營,欲收效於數十年數百年之後。至如亞非利加之獅山又名西爾拉里阿尼,闢荒穢而取材;南亞墨利加之特墨,踐塗泥而耕作。蓋四海之內,其帆檣無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處,無不睥睨相度,思脧削其精華。而目前之倚爲外府,而張其國勢者,則在於五印度。其地在後藏西南,由水程至粵東,不過兩三旬。蓋英人之屬地,久已近連炎徼,而論者止知其本國,以爲在七萬里之外也。
英吉利本國,地形褊小,而生齒最繁。可耕之土,不足供食指之什一。北亞墨利加未分割之前,英民無業者,率西渡謀食。迨米利堅割據之後,英所餘北境之土,寒不可耕。雖得五印度廣土,而其地本有居人,並無曠土。英人流寓雖多,終不能反客爲主,故汲汲於尋新地。近年得新荷蘭大島,誅鋤草萊,流從罪人於此;貧民無生業者,亦載往安插,移民於八萬里之外。其爲生聚之謀,亦可謂勤且勞矣。

英吉利歲入稅餉,除還商民利息外,每年約得二千餘萬兩,所出亦二千餘萬兩。本國額兵九萬,印度英兵三萬,土兵二十三萬,謂之「敘跛兵」。兵船大小六百餘隻,火輪船百餘隻。其兵水師衣青,陸路衣紅,重水師而輕陸路。專恃槍炮,不工技擊,刀劍之外無別械。

英吉利兵船,極大者安炮一百二十門,次一百,次九十,次七十四,次六十;中等者安炮四十四,次三十六,次二十八;小者安炮二十,次十,次六。其船大者三桅,長十五六丈;次者二桅,長約十丈。船形平直,兩𦨭高六七尺。船腹入水,深者三丈餘,淺者兩丈餘,小者丈餘。包以銅片,厚一二分,防蠔蟲蝕船也。船底有三龍骨,正中者高三尺許,平而直,兩旁者相距尺許,低於中龍骨尺許。船底厚約七八寸,表裹兩層,故謂之夾板。釘極密,以銅爲之,長尺許。舵甚小,在中龍骨之尾,長與中龍骨齊。桅三節,在根者,圍約三尺餘,長約十丈,入船腹者三丈餘,直抵龍骨。在外者七丈餘,中一節圍約尺餘,長約二三丈。上一節圍不及尺,長止丈餘。每節相接處有木架,可坐數人,持儀器審方向,又可懸炮擊遠。帆分三幅,以布爲之,捲舒極速。繩索密如蛛網,桅兩旁有繩梯用以登桅。船首有桅,長二三丈,其勢斜立,亦施篷以兜風,謂之「頭鼻」。炮位少者一層,多者兩層至三層。上一層在船面,下兩層於船旁開炮洞,人在船腹。其船行大洋中,不畏風浪。其篷關捩靈巧,能收八面之風,惟入水過深,最畏礁石,一閣淺即立敗矣。船料皆番木,或黃色,或赤黑色,皆極堅韌。船之內外,時時拭滌,皆極光澤。繩索拭以油,使其柔韌,隔數日輒重拭之。
俗傳西洋炮皆銅鑄,非也。銅炮亦有之,而不如鐵炮之多。其鐵炮鎔鑄精凝,內外滑澤,形粗而短。三千斤者,長才五尺許。炮架不用輪,上下兩盤,施鐵條,進退左右,拽之以繩,極其靈便。炮彈極圓滑,亦時時以油拭之,防銹澀也。每炮一門,兵六人司之。鳥槍皆自來火,另有利刃長尺餘,以鞘插之於腰,敵迫不及放槍,則套刃於槍梢,以當戟刺。
火輪船,大者如三桅船,小者如兩桅船。船之後半,上爲水櫃,下列火門,或五或九。火門之內,以柴燃煤。水櫃之上,兩銅管粗尺許,灣折而下,至船底,承以兩木桶,高五六尺,圍七八尺。木桶之前,又接以雙鐵管,曲折灣環,達於輪軸管內貯水銀,不知如何運用。火燃水沸,熱氣從銅管入桶,桶蓋扇動,熱氣貫入雙鐵管,宛轉達於輪軸,以激動之。輪在船之兩旁,爲鐵圈三層,橫施鐵板,略如南方灌田之水輪。外以木匣護之,望如半月。船面有大鐵筒,高二丈餘,出黑煙以透火氣。又小鐵筒一,高丈餘,出白蒸以透水氣。船將行,先燃火,約兩三時,候水沸而開船。船內有銅尺二,施於兩柱,推之向前,則輪前轉;推之向後,則輪倒轉;推之依柱,則輪不行。船之行也,輪激水如飛,瞬息不見,一晝夜約千餘里。船面立小桅二,遇順風,則施篷以助輪;風不順,則專用輪而不用篷。船面設炮與夾板同,惟船腹不開炮洞耳。火輪船之制,四五十年前始創爲之。先是歐羅巴諸國,織布多用火輪機。能者推廣其法,遂造爲火輪船。近年米利堅又推廣其法,造火輪車,而鎔鐵爲路,以速其行,亦可謂精能之至矣。

英吉利之人,身材長大白皙,鬚髮與睛或黑色,或黃赤色。心計精密,作事堅忍,氣豪膽壯,爲歐羅巴諸國之冠。其語音雜佛郎西日耳曼。其文字用二十六字母佛郎西用二十四字母,英益其二,餘二十四字母與佛同,或二三字合爲一音,以漢字譯之,斷不能吻合也。舉國尚耶穌教,耶穌之書,名爲聖書,人藏一帙於懷袋。

英吉利官員,常服之冠,圓筒平項窄檐,燕居多用軟胎貼檐,略如中國之如意巾。禮服之冠,以黑絨爲之,厚一指許。頂如斧刃,前後伸出長近二尺,略似中國之雨帽,雖盛暑亦著此。然入門即免冠,不能久戴也。武職有武功者,頂上綴白羽數十莖,貼身之衣束革帶,外襲之衣長過膝,用天青呢,窄袖敞前襟。文職領袖與褲,皆以銀線盤作花紋,武職兩肩掛銅獸面,貴者以金,下綴金線纓絡。職大者,獸面之下,拖金絲繩長數尺,綰結盤於獸面;職卑者,僅一肩掛獸面。文職帶劍,武職帶刀。鞘皆用白鐵,飾以金珠象牙,鏤制絕精。刃雪亮如敷汞,柔可盤圍腰間,伸之則直。禮服之刀劍,皆無鋩,謂之「太平刀」。武員革舄,踵後有銅釘上屈,長寸許。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擇定,然後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穌教師誡以善言,爲之祈福。男以戒指約於女指,親賓送之入房,歡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產,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男恆聽命於女,舉國皆然。

英俗,賓主相見,以脫帽爲恭,各伸右手相握爲禮。除跪拜天帝救世主外,見君王亦無叩頭之禮。尊卑雜坐,無上下左右之分。每宴會,合座先立起,持杯祝君王壽,頌以好詞,一飲而盡,然後輪流相敬。敬是人,則是人不飲,內一人頌好詞致祝,合座擊節呼贊之。贊畢,合座皆釂。

英俗,早餐皆餅餌饅頭,沃以牛油,飲茶與加非,參以牛乳白糖。午飯謂之大餐,牛羊肉或燒或炙,飲葡萄酒。蔬菜不甚用,惟重荷蘭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