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大公案
苗太素 主編 王志道 編輯
本作品收錄於《正統道藏

玄教大公案序四篇

编辑

道統之傳,其來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象先之妙,強名曰道,而立言以德輔翼之,而五千言着其中。然存言外之旨,微妙玄通,有不可得而言者,深不可識,亦強為形容焉。自道德受關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如列、莊諸子,至安期生、李仙卿、葛仙翁眾真,更相授受,各有經典。然枝分派利,於洞天福地亦代不乏人。自周漢以來,惟尹子嗣祖位,金闕帝君繼道統,授束華帝君,帝君傳正陽鍾離仙君,鍾傳純陽呂仙君,呂傳海蟾劉仙君,劉南傳張紫陽。五〔祖〕紫〔陽〕北傳王重陽、七真,道統一脉,自此分而為二。惟清菴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為玄門宗匠,繼道統正傳,以襲真明。亦多典集見行于世。實菴苗太素師事之,心印其要,蓋青出于藍而青于藍者也。實菴抱負此道,以列祖道統心法,模範學人。採摭諸經樞妙,升堂入室,舉其綱要,於列祖言外著一轉語,復頌錄之。以易數為六十四則,又入室三極則。門弟子王誠菴輩集成編,名曰《玄教大公案》。言言明本,句句歸宗,體用一真,圓混三教。使人於羲皇畫外縱橫,玄聖象先游泳,至哉。華陽真逸唐公,捐金繡梓,以廣其傳,義亦宏矣。誠有決烈漢,向此《大公案》外,具無極眼睛,覷得七穿八透,豁然四達六通,則道統明明,相繼而無息,豈不美歟。

金陵淵嘿道人柯道沖,敬序。

无極天心,中融萬法,象先慧目,圓燭無方。性至虛則八達六通,心雲障則千差萬別。是故欲得豁開天外眼,必先明了世間心。僕幼習儒業,長慕玄風,每研理性之元,叅究天道之妙,遍求愈遠,默探愈深,果謂不可得而聞也。夙生何幸,得詣中和,時聞實菴老師法誨,使人累釋心清而造元返本,神凝氣息而安命樂天。切切多方,諄諄曲化。一日,中和上足出示師之升堂入室,舉演法海寶珍,道統心法詩頌,目之曰《玄教大公案》。僕靜咀玩,見其剖判一元,結絕萬法,抖擻群真骨髓,貫通列祖肝腸。為人硎慧劍,礪神鋒,斬三尸,誅六賊,解縛纏,脫桎梏,破憂疑網,斷煩惱障。活死漢,救生靈,誘明達,徹大用大機,造極乘極奧,優游未始,真樂無生。其性理天道之妙,明心見性之機,圓混于中,一一明白。誠此透徹,豈果不得聞歟。然此亦皆師之緒餘耳。僕既霑受用欣然,不揣命工繡梓,與天下福慧大丈夫,同向此按欸中具一隻眼,拶翻關捩,粉破太虛,全本然,反純朴,逍遙无極,嘯傲先天,是所願也。

金陵青溪九曲逸民唐道麟,頓首謹識。

聖仙至道,體玄先天,用妙萬法,以精誠中息而密固本元,以謙敬和順而美利天下。實菴先生《玄教大公案》,體用全彰,行功圓備,融一真而入妙,混萬理以歸元。俾夫養元炁融沖慧命,寂本性安平道心,偉乎美矣。豈憂寂空無機鋒,口鼓一曲異端之比哉。僕昔聞先生補註《伊川易傳》三分未盡之旨,默然驚嘆曰:伊川先生乃前宗六夫子中一夫子,尚有未盡,今實菴先生補註其未盡,是何人也?恨不能飛見。偶授南臺職,暇日與同僚三五,特踵中和相訪。一見先生,清寂安恬淡如也。及乎黑敬請益,雍容豁達,隨問隨答,的當通暢,使人廓如也。又得觀補註《易傳》未盡,及易網解惑,果謂辭簡理貫,純粹精明,將僕等積年叅學疑難,一旦冰釋。如《大公案》始一則,將三教樞機精妙、中正體用、偏執見解,已盡剖判。中引諸經,一事一理,一玄一妙,若對鏡觀形,精粗圓照。如云三身混極,六慾沉空,虛極反元,動靜體道;以寬慈養天性,以儉約養道心,以謙巽養玄德;日用五音毒氣、十般貞病。至于舉兼山之艮,明靜止真功,題日昃之離,明死生妄幻。畫前至妙,象外重玄,秉羲皇寶劍,劈開列聖玄關,現元始黍珠,照徹群仙天谷。實前代道儒宗師,皆未嘗道。可謂妙超今古,玄混始終,非先天之高明,其孰能與于此。宣聖云:先天而天弗違。信哉。僕敢不師禮事之,玆略序師之道德體用、事理實跡,其先天言前之妙,在乎同志慧力綿密中之體式。

行臺監察御史王主敬從義,頓首序引。

真金不懼火,煆煉愈精明。美玉絕纖瑕,琢磨成寶器。朽木憊鐵,匠手難為。故南華老仙云:有聖人之才,受聖人之道,易矣。或生而知之者,幾何人哉。然夙根靈慧,一徹萬融,亦在乎明師提挈,方可直超最上。我輩福薄根鈍,業力常勝道力,大言直超頓徹,恐亦自昧耳。若從師匠煉琢,自誠明而虛通,猶戒定而慧徹,步步踏實地,心心體太空,久久澄攪不濁,攧磕不碎,自然純粹堅固,豈不美哉。吾師實菴仙舫,道隆方外,教闡環中,發明太上心玄,剖判羲皇骨髓,掀翻三教,融混一元,掃蕩邪宗,豁開正道,斲削後學,造大本宗,烹鍊高明,達先天境。是以良朋霞友雲集,明公賢相風從。虛而往,實而歸,誠不言而信;近者悅,遠者來,咸無為而成。乃知言未嘗言,弘眾妙迥出思議之表;〔可〕道非常道,備萬德獨立象帝之先。非極高明而通至化者,其孰能與于此。僕日侍玄堂,幸霑法雨,錄集升堂之珠玉,緝熙入室之寶珍。然義適多方,理歸一極,歷代聖仙未結絕案款,吾師一一决斷明白。目之曰《玄教大公案》,列成六十四則,以象周易六十四卦;入室三極則,以象三極。誠有决烈漢,直下承當煅鍊,向中默會力行,泯聲色,淵識情,瑩天心,開道眼,頓超生滅,耀徹古今,大用大機咸備於斯,其真樂奚可勝計哉。誠能如是,庶不負吾師諄諄之教,亦乃千載一時之遇也。雖然,僕亦駕渡舟一夫云耳。

泰定甲子,門弟子誠菴王志道,頓首敬序。

玄教大公案卷上

编辑

金蓮道師實菴先生苗太素舉門人誠菴王志道集

升堂明古

六十四則

第一則

编辑

太上《道德真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這兩句,掃盡三教一切有無聲色諸法,使學者於動靜語默外密密承當。故夫道也,非形非相,不色不空,物物全彰,人人本具。乃天地未始之大象,父母未生之至靈,不屬思求,非從言會。蓋遣無定體,心妙無方,乃知不可道之道,乃真常之妙道;不可名之名,即本然之強名。若執可名,即成外道,若執可道,即是異端。大眾,既不可得而名道,畢竟云何領會?誠,誠。頌曰:

強名曰道,嚼飯喂兒。言思著意,摸壁尋籬。沉空滯寂,幽入傍蹊。屈伸存想,泥法守規。舉無默坐,惺惺著迷。觀心轉物,自礙獃癡。無無自縱,放曠無知。去識內覺,帶水拖泥。機鋒敏捷,豎拂拈槌。語默敲喝,瞬目揚眉。隨情說法,即事起疑。精魄熱亂,識神弄奇。大言闊說,根本支離。以此學解名道,不悟悉墮狐狸。寧如純純朴朴,誠誠息息微微。恍惚大虛體一,生前面目巍巍。誠會不神神的義,掀翻眾妙樂希夷。

第二則

编辑

太上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為無為。又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旨哉,神領意會,目擊道存。卓爾於象帝之先,超然於形骸之表,此不言之妙也。所謂無為者,非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來,逼之不動,塊然一物也。貴乎一點靈明,圓混混,活潑潑,無心為而為,時止時行,以輔萬物之自然。所以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且道為無為者誰噫?頌曰:

不言之妙,無為之益。寂然威感,天下希及。貫徹萬理,融歸太一。一歸何所,混元无極。无極中主,生化不息。生生無生,綿綿密密。不動動中烹紫金,無為為處煅瓊璧。嘻,切忌錯識。

第三則

编辑

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勒。此一篇盡道心妙有之玄,慧命真空之本。空而無物,虛而有靈,無象之實象,不神之元神,是謂谷神也。虛靈不昧,即谷神不死也。不昧虛靈,強名玄牝,樞機圓活,故云玄牝之門。此乃向上玄關,虛無妙竅,為天地之根本,性命之淵源,闢翕元炁,升降自然,大眾撥轉玄關綿密密,詔然皇極先天天。頌曰:

谷神不昧性明圓,玄牝闔闢造化旋。獅子眼睛明朗朗,象王鼻孔息綿綿。千和萬合中綿密,一混三元體自然。心息相依無間斷,恍然父母未生前。

第四則

编辑

太上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窈兮冥,其中有精。只這物象是甚麼物象?咦,此三者不無不有,非陰非陽,五行不到處,七情未發時,是我本元實象,无極至真,先天祖炁,浩劫元精,三者本一,一體三身,是謂清浄法身,是謂妙有空身,是謂真無道身。誠能元精固,慾海枯,則清淨法身圓;真息調,業火滅,則妙有空身健;元神凝,妄心死,則真無道身著。三身一混,萬法中融,光輝宇宙,德備鴻濛。大眾,且道如何了當?○此止息息,弩力努力。頌曰:

非心非性亦非仙,一體三身中混然。寂寂凝神潛至密,綿綿息浩毓重玄。慧風掃盡山頭雪,劫火燒乾海底泉。此乃極乘玄外妙,知音仁德可心傳。

第五則

编辑

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昔日我祖純陽帝君,語此一篇,與南巖儼禪師,同度湖南何祖師成證道果,至今三真一脉,香火木絕。後禪師以此義作一頌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包含萬象體,不逐四時凋。大眾,只這一物是甚麼物?師寂然良久云:不與萬法同侶,所以獨立而不改;大圓通無斷滅,所以周行而不殆;得此道者,能化化而不化,能生生而不生,故可為天下母。母,道也。咦,誠、誠、誠。頌曰:

誠誠誠極默中中,一顆玄珠輝太空。寂寂周通無眹跡,寥寥獨立不雷同。先天天表凝元炁,無極極中振祖風。體用大機明徹了,生生化化妙無窮。

第六則

编辑

太上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炁致柔如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明白四達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愛民治國能無為。此一篇盡明心心明之妙,見性性養之微,養浩工夫,金丹妙用,悉備此章。如抱一專炁,乃純然無間也。滌除玄覽,瑩徹天心也。能無疵心,清淨光明也。明白四達,見性而無礙也。能無知,含光厚養也,天門開闔,真息綿綿而無間也。身為國,炁為民,炁順身安,為而無為也。誠了此章,金丹之道畢矣。其或未然,審予後頌。頌曰:

陰魄營營擾,陽魂不得安。抱一調元炁,徹通玄上關。心天純瑩玉,性月印寒潭。赤子金元體,嬰兒復粹顏。君享安國樂,民無人我山。魂清魄靈聖,大智樂閑閑。

第七則

编辑

太上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云此一章,教人即物明本,忘幻全真。轂因輻而成輪,車因輸而成用。當初本無,以其斷木成器,故假名曰車,成車之用。譬我一身,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內則五臟,外則四肢,假合幻形。當初本無,以其有此幻形,強名曰人,成人之用。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故有形者以無為便利,中無形者以有為運用,器與室同一義。且道只今無形中主,如何了悟?聳。頌曰:

輻來輳轂車成用,念復歸中道大通。車運器成誰著力,只今誰是主人公。

第八則

编辑

太上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此一章明入室大定,復命歸根,真空實際,切切真功。空諸幻有,不染一塵曰虛。萬法紛紜,此心不撓曰靜。工夫致極,六脈俱澄,一真寂朗,復其本然。到這裹通身是口,難措一言。我若露泄,汝等工夫忽至此,必然罵我饒舌。我不說破,又恐汝等到此著邪。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畢竟云何?頌曰:

虛之又虛,靜之又靜。身心兩忘,氣融神定。一片玉虛,天心光瑩。復未生前,誰凡誰聖。非真非仙,非心非性。本無可言,亦非可證。寂然誠誠,中中密印。

第九則

编辑

太上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傳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真空無象,視之不見;大音希聲,聽之不聞。此妙也,如雲出岫,若月印潭,難為摸索,傳之不得,既非耳目所及,拿捉不住,又不可得而言。問畢竟如何?嘻,此道也,昭彰在上而不明皦,潛密在下而不昏昧。所以仰之彌高,放之彌滿六合;鑽之彌堅,收斂全無眹跡。迎之莫見其首,隨之莫見其後,輝今耀古,莫始莫終。且道只今是誰主、是誰御道來?○頌曰:

無形無影寂無聲,耀古輝今號赤文。妙有有如潭底月,真無無若嶺頭雲。遇緣常默靈光照,對鏡休生業火焚。和會三元歸一極,主人終日醉醺醺。

第十則

编辑

太上云: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槍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可謂鬼神莫測,方士莫知,乃知聖人大機大用,無門可入,不可度思,皆自然而然,無可不可。南華老仙言:聖人終日行,未嘗行;終日言,未嘗言。故未嘗不行,行必在道;未嘗不言,言必中節。發無不中,何必籌策;無為而成,何必繩約。故聖人之道,一以貫之,自然均齊方正;美利天下,自然條當寬弘。故能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作之君、作之師,不自愛貴、不自矜伐。雖大智慧,同大愚人。嗟乎,我輩行不遵道,言不中理,甚至于思慮計較,密察關防,賣弄精魂,好為師範,自是自見,自禍自殃,去道遠矣。若不直下悔過自新,果行育德,則安能承襲太上真明,光暉天下,利益群生。其或未然,聽予頌曰:

行滿天下無怨惡,言滿天下無亡過。倒携慧劍倚長空,萬法來前迎刃破。行時行之坐時坐,飢則養兮睡不臥。中中默默襲明公,就裹壺天如許大。

第十一則

编辑

太上云: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心本無跡,道常無名,朴雖至小若微塵,神用無方,含造化端,居萬象之先,所以天下不敢臣也。故得此道者,頓超物表,性象太空,周流六虛,動靜無礙。是以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氾兮其可左右,微兮其可色聲,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然如是,誠能萬緣頓息,一念歸中,方知道元來自有,不必他來。大眾還會否?頌曰:

心即道兮道即心,不勞思想別追尋。

利名雪化靈臺瑩,恩愛冰消慧海深。

風捲塵清金虎伏,雲收霧散玉龍吟。

天清皎日光圓朗,萬籟寂嗚息大音。

第十二則

编辑

太上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原夫念有偏倚,則以正反之;心有妄想,則以覺反之。正覺然妙,亦是道之動也。聖人心若太虛,清淨自然,無一毫偏妄點染,體乎中道,其正也、覺也,何用修為?故曰:絕學無憂,清淨為天下正,履謙處順,和同柔弱,禮也,亦道之用也。故天下萬物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有矣。大眾,正以反邪,覺以照妄,猶是道之動,道之用。若自尊自是,不反不弱,則道之喪矣。頌曰:

天下本無事,人心自熱忙。雨收山色翠,雲散月圓光。體道神清泰,安常德義香。誠中狂作聖,偏妄聖為狂。本性無欺昧,不必更參詳。

第十三則

编辑

太上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夫天下猶一身,天道即本心。心虛明,則天理昭彰。身中正,則天下安靜。乃知道在自身,向外求則遠矣。明在本心,向外觀則昧矣。故聖人反身而誠便到家,反照隱密則明德著,不動而變則不理當。大眾,多少省力,又不費心,還委悉否?休,休。頌曰:

不涉程途便到家,何須著境苦枝植。

旻天清肅家家月,春日和融處處花。

氣泰款斟王母酒,心清奚用趙州茶。

安閑自在全無事,何又喃喃書五車。

第十四則

编辑

太上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夫上士元本清高,根基純厚,所以一撥便轉,八達六通,自然移掇不得,天地莫遷,輕輕快快,綿綿密密,精進力行,終始無昧。中人則業識牽纏,利名縈絆,未免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小人驕矜濁富,誇恃虛名,專尚浮華,憎嫌純朴,故聞聖人之道,則大笑之。若使小人聞道而不笑,則不足以為至道。故小人建設巧言,笑侮有之,不足為怪。夫何故?達道了明之士,頓忘形體,若昏昧之人;事物無心,若退惰之人。卑下混同,類族平等,大體潔白,外若污辱,廣德充滿,常若不足,建立陰德,密切若偷,質朴真純,茫然若渝。若大方無際,大器緩成,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視聽不得,道隱無名,摸索不著,清虛寂寞,與彼相反。已上皆下人可笑。惟在道高明,包容含恕,善假方便,委順曲化,故曰善貸且成。大衆,修行人三千功,八百行,盡備此章,勉旃勉旃。頌曰:

物物中含太極真,奈人暴棄自蒙昏。

下愚執僻心茅塞,上士虛中性玉純。

識性空無名本性,凡人了達即真人。

回光直入玄元境,庶免區區再轉輪。

第十五則

编辑

太上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聖人不有去來,了無生死,是以太虛一體,動靜不居。嗟夫,一切人此心無主,忽起忽滅,出機入機,無有了期。夫何故?以

其生生之厚。欲養生之富厚,則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貴者利名常不足。以其心常不足,故縱六欲七情,三尸六賊,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濕,水火相違,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惟達道者,明悟虛幻情緣業識,故反情復性,虛心體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濟,神炁密融,果證無生,故無死地。乃知人之生,動之死地,皆由水火既未,神炁合離,故亦十有三也。火數七,水數六,合十三也。此章多解不一,各執自見,著相支離。或言九竅四關,十分有三分生,七分死;或以月之虧盈,然合成數。於切己進修,全無干涉。惟祖師玉蟾真人言七情六欲,先師言水火既未,最為切當。上下文理順貫,便得受用。若情欲不息,水火不濟,則中無定主,安能出得虎兕甲兵之驚懼?以其神炁一融,自然物我兩忘。大眾,明徹此章端的大義,力行將去,不必問生死事大已已。頌曰:

人之生死藉陰陽,超出陰陽自反常。

水火混融忘死地,炁神密固衛生方。

人牛俱泯性圓朗,鷗我無情機兩忘。

假象指賢歸故里,休迷相數弄文章。

第十六則

编辑

太上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夫大道生生不窮,玄德畜養平等,物隨氣而賦形,勢因時而成就。是以萬物莫不尊道為本,貴德為元。故道之尊高,長於上古而不先;德之最貴,成於萬物而不先。故體道之士,天下莫敢臣,侯王莫能友,常樂自然。昔帝堯讓位許由先生,辭而避之;帝舜讓位善卷先生,避之而入山。又如莊子休於子陵,辭黃金百鎰,不受相位。古今達道志士,有至于三詔不赴者甚多,可謂道之尊,德之貴,而莫之爵。今之我輩,未造實理,不有真功,未知道妙深奧,玄理幽微,恃自井量管見,扇惑愚俗,彰揚口鼓,要譽利名,不羞之甚。上忝仙聖道風,下緣市塵俗氣,似此違避太上慈訓,胡不寒心。速改速改。大眾,爾等欲知之而速改乎,欲奮志而力行乎?嘻,老拙更為饒舌。頌曰:

極品簪纓世慕之,道人看破笑嘻嘻。

漚生漚滅莫多事,花謝花開能幾時。

素履自然寧意馬,實頤寧肯舍靈龜。

優游不事王侯志,何慍人輕與不知。

第十七則

编辑

太上云: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夫含養德性,純純朴朴,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未三月時,元炁純粹,元神寂冥,不知動靜聲色,兩手握固,百骸柔軟,一團和氣,純純全全。所以終日號哭,而咽嗌不破嘎,毒虫猛獸亦無螫傷。蓋與物無心,物亦無傷也。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復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大眾,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咦,休休息息,綿綿若存去。頌曰:

含養工夫妙,中中密密綿。嬰兒心溟涬,赤子性純全。

今古誰消息,死生孰變遷。太虛中大象,玄外更無玄。

第十八則

编辑

太上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眾,此三句妙理,如自家了徹,則一真洞徹,萬行畢備。其或未然,老拙借口與汝等裝點。如我輩省悟得,世間一切事物,俱是虛幻空華,此心厭倦,常慕幽靜處,諸緣頓捨。似古廟香鑪,冷灰灰地,默默然一切人事,來如土水偶人相似,判然不惹,是則故是,然則未然,實非聖人真清淨之妙。夫何故?聖人之心,若懸寶鏡在堂,物來則照,物去則空,隨機應變,活潑潑、圓混混、虛豁豁、明皎皎,因其利而利之,以輔萬物之自然。無可不可,乃為而無為也。圓通萬變,無所往而不在乎道。如王秉劍,萬法來前,迎刃而解,乃事無事也。咀玩道德,精妙入神,含養元炁沖和,如飲玉液瓊漿,乃味無味也。大眾,汝等欲知之乎,欲力行之乎?噫。頌曰:

萬里無雲障,碧天日正中。圓明暉宇宙,光朗曜虛空。

照物無私照,通幽徹大通。我心無點染,何事不圓融。

方便和人事,隨機闡祖風。

第十九則

编辑

太上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這一步,向何處起腳。大眾會麼?師寂然良久,空中畫一畫,云:夫大道驀直坦平,寬闊無涯,十極八方,六通四達,綽然無礙。南華老仙云:終日行而未嘗行。多少省力,全無眹跡。誠向這裹會得,回轉頭來,力行將去,忽然踏著故鄉,縱前許多熟境路頭,盡淨都忘。所謂頓超物表,遊咏仙鄉,逍遙真樂,豈不美哉?○看頌曰:

舉步不在腳,也是涉途程。不行行至妙,無處不寬平。

心路誠虛絕,天衢道大亨。踏翻玄妙竅,慶快樂無生。

第二十則

编辑

太上云:我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寬居仁行,濟人利物,憫惠一切,謂之慈。慈所以養乎天性也。素分安常,省心節事,謹言慎行,誠一无妄,謂之儉。儉所以養乎道心也。虛以受人,謙以自牧,柔和卑下,遜讓持後,謂之不先。不先所以養乎孔德也。大眾,誠能慈,無敵於天下,故曰勇;誠能儉,真樂有餘,故曰廣;誠能不先,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能成其器長。道人家若不慈、不儉、不謙,不惟亡道,凶禍隨之矣。可不戒慎,以保永終之元吉乎?師下座,端誠拜禮大眾,而說頌曰:

富貴謙為本,尊高下作基。謙謙君子吉,行行惹人非。

克己心無昧,恕人心不欺。息心無可欲,和順樂希夷。

第二十一則

编辑

太上云: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懷玉。故志士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外雖狼藉,內懷至寶。故聖人本體圓明,則大用美利無窮,是以言言中節,事事公當。蓋言未發時,中有宗本,事未萌時,中有君主。夫惟無知此妙之人,言多不善,事多偏倚,乃不知我道大體妙用寂然,中主應化無方之故。然知此道者希有,誠能反觀本主,卓然存乎中,則言也、事也,無不條當,無所往而不利。作之君、作之師,天人敬仰,豈不超絕。故曰則我者貴矣。大眾,且道只今言默作為,是誰主使?○頌曰:

七情未發妙,六慾不生時。寂寂誠忘我,中中的是誰。

言言說奚說,事事為無為。美玉藏中蘊,神珠光自輝。

嘻,明明拈出家中寶,無奈人迷不我知。

第二十二則

编辑

太上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前經云: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故達道之士,若拙若

愚,若昏若訥,洞徹本元,含光寂照,自昭明德,光而不耀。故曰知不知上也。今之我輩,未悟為悟,未明為明,螢光井量,自為了達,強辭口鼓,賣弄精魂,此乃不知強知之節病也。聖人秉氣純厚,德性朴真,八達六通,常若無知,三才一貫,常如不及。以其中虛安靜,恬退柔和,並無昧己自欺,好勝爭能,自見自是,許多節病。故曰: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眾,誠能頓覺自己昧心,強知自是之節病,克己改過,自然明德日新,樂天無窮矣。頌曰:

百拙無能懶散人,騰騰兀兀樂天真。人前默訥全無用,就裹含容席上珍。

性若良金無雜偽,心如美玉絕瑕垠。休誇口鼓機鋒敏,免爾勞叨墮法塵。

第二十三則

编辑

太上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原夫天地乃無心聖人,聖人乃有心天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生生化化,美利天下而無害。聖人虛而無所積,故純純全全,道濟天下而不爭。所以厚養人民,於己愈有;博施濟眾,於己愈多。可謂法海寬弘,而無盡藏。大眾,只這利而無害,為而不爭的道妙常存,日用天地大生之德,聖人大化之仁盡在己矣。伏惟珍重。頌曰:

至道玄虛妙莫評,樞機造化主生成。乾坤健順生生化,賢聖誠純化化生。

舜禹體天奚有害,羲堯心道了無爭。物豐時序人安泰,天下淳風樂太平。

第二十四則

编辑

《文始妙道真經》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大眾,一情善惡即不說,且道一情冥時如何領會?嘻;若就此處直下承當,則天心朗朗,成性存存。其或未然,聽予煩曰:

善惡雖然是二途,道人不若悉捐除。七情冥息忽忘我,一道圓光曜太虛。

第二十五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時務不能拘耳。

乃知古者達道隱士,明白四達,默默昏昏,故若愚若拙,和光混世,所以方士莫能知;時行時止,應感隨宜,所以鬼神莫能測。是以時務不能拘耳,得大自在。今之我輩,恃斗筲之量,彰螢火之光,好為人師,做模作樣,矜誇自是,要譽沽名,殊不知反招魔障,以致災殃。大眾,聖人設喻魚躍岸、虎入市,以致喪身失命,戒之深矣。以此為龜鑑,都不如安貧養道,素分樂天,久久自然有無量快樂,作箇本分道人,豈不異哉。煩曰:

弄巧翻成拙,彰明莫若愚。侍才招奏剝,本分得中孚。

索隱令人謗,要名不自如。安常能省事,長泰樂無餘。

第二十六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聖人多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大矣哉。夫人之一點虛靈,大體大用,在乎一息之間。故放開則充塞乾坤,綽然無礙;收斂則潛歸黍粒,全無朕跡。靈靈無昧,體用全彰,事莫能遷,物莫能問。大眾,誠能於此明悟了達,則語默動靜得大自在。且道只今如何體審息息?頌曰:

惚焉天地表,恍爾黍珠中。獨立一毫上,昭然體太空。

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綜。倏爾忽相遇,非彼亦非儂。

第二十七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所以同乎人;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所以異乎人。南華老仙云:終日言而盡道,言言皆道;終日言而盡物,言言皆物。道物之極,非言非默。以此推二祖師士一以,意是一耶,是二耶?大眾,誠能於此通徹,則言也默也、為也息也,悉自然而然,無可不可。其或未然,反照去。頌曰:

堂前懸寶鑑,圓朗絕纖塵。照者從其照,人觀亦聽人。

妍醜都自見,此鏡了無心。目觀耳聽得,方許爾知音。

第二十八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紛,事則碁布。又道雲之捲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亦然。乃知聖人條當天下,寂然神化,文彩全彰,應變隨機,均齊弘道。夫何故?聖人大體玉虛,純然無礙,所以任其所化。雲龍禽翔,風雷雨霧,變化不常,大虛未嘗變遷。大眾,今我輩常常沉滯聲色,迷惑有無,著物肆情,強能多事,所以云為失措,動止有妨,安得本性大虛,綽然自在。噫,若之何,各自理會。頌曰:

威風凜肅,鬼神莫測。和氣雍容,美利萬物。

為而無為,欲其不欲。飄然無礙,不疾而速。

第二十九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蜣蜋轉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蚊白者存丸中,俄去殼而蟬。彼蛻不思,彼蚊蝡白?乃知玉不琢則不成器,天不寒則不結冰。大衆,我輩實非天生聖人,欲學聖人之道,須假修習。真真實實,純純朴朴,切切下工夫始得。眼下胡枝撐,口鼓胡擺撥,濟箇甚事?聖人以蜣蜋轉丸,精思志一,虛白中輝,蛻殼而蟬。物類尚然用工而成,我輩豈不爾思。所以道:修及無修,是為真修;學至無學,方名絕學。今塊然一物,蠢爾無知,云不必下工夫,絕學無憂。正所謂隔靴爬痒,枝撐擺撥,久久都無結果。可不勉之。老拙自覺饒舌,伏惟珍重。頌曰:

一聞頓徹妙玄玄,福慧根深風善緣。性命雙融圓太極,形神俱妙體先天。

達摩九載玉心瑩,文祖六年金志堅。今古上仙超越者,皆由功德得成仙。

第三十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衆人以魄攝魂者,金有餘則木不足也。聖人以魂運魄者,木有餘而金不足也。故木喻魂喻性,金喻魄喻情。常人隨情逐妄,故情有餘而性不足也。聖人攝情歸性,故性有餘而情不足也。故修真之士,淵情泯識,則本性圓明而無欠餘;死魄安魂,則慧命堅固而無滲漏。性情混然,則金木無間矣。雖然,喜怒哀樂愛惡慾,皆情也。寂湛圓明,性也。性一而情七,彼衆我寡,所以常被業力勝吾道力。大衆,且道如何勝得這七箇

畜生?嘻,別人難著力。頌曰:

七箇大魔鬼,常害主人公。主人無志力,營魄騁英雄。

慧劍誅白虎,靈宮臥玉龍。太平無箇事,鼓腹樂玄風。

第三十一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人之計生死者,或曰死已有,或曰死已無,或曰死已不有不無;或曰當喜者,或曰當懼者,或曰當任者,或曰當超者,愈變情識。大衆,今之修行人,皆言為生死事大,以此經義推之,都是空頭煩惱。有無無有,喜懼任超,愈變情識,殊不知我本無生,孰云為死。予嘗謂死生乃晝夜之常,則要心無遷易;去來乃動靜之變,則要性無昧昏。故南華老仙云:死生亦大矣,無以動其心。雖然如是,也要只今分曉,方為了事人。夫何故?誠能日用間,逆順不能遷,則夜間夢寢不能昧,夢覺既如一,死生了無礙。其或未然,且請究竟。頌曰:

我本無來去,誰云有死生。日月常出沒,太虛何暗明。

逆順心無染,夢境自然清。無生真樂妙,歷劫慶昇平。

第三十二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意有變,心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爾,事者倏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故心喻火也,意喻土也。火生土,猶心生意也。無心則無意,無意則無情,是以情生而意覺,舉意而心照也。大衆,日用間以此照覺,則情識俱空,事物兩忘,應用隨機,忽起忽滅,皆浮浮然。夫何故?吾心有大常主宰存焉。還會否?咦,頌曰:

雲去雲來山靜止,潮生潮退海澄平。潮雲無意時來往,山海無心日翠清。

第三十三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有人問於我曰:爾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衣何食,何友何僕,何琴何書,何古何今?我時默然不對一字。或人叩之不已,我不得已而應之曰: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予嘗見朱文公語錄云:禪自道家起,釋氏於道家經典抽出,翻頭換面,

做寶藏賣弄。予始疑之,思道家安有禪。及熟玩此經,及《南華》等經,方知文公不虛說矣,信乎。馮尊師云:鳩摩羅什未生,已有南華、列子。文始真人設此幾問,云:不對一字。大衆,是否誠能於此悟的切當,忽然省得真仙微妙,已對了也。其或未然,且向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參詳去。頌曰:

有人問於我,將何為我所。直面定心拳,教伊無處趓。無處趓,無處趓。

第三十四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譬如大海能變化億萬蛟魚,水一而已。我之與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無人無我,無死無生。夫三才萬類,皆自太極中變而有自,各賦形以來,物物具一太極,存一天理,在大化中生化化生而無窮。況心流精袞,事風物浪,無時定止。所以自古至今,翻形換殼,不得超脫。大衆,誠能悟此虛幻空華,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圓明,不與萬法混。這箇主人公,超然自在,倒大來輕輕快快,又何人我死生之疑礙乎。珍重珍重。頌曰:

魚龍變化皆同水,人我生成總一心。同異異同忘彼此,黃金同土土同金。

噫,純然一性太空體,寂寂明明絕古今。

第三十五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均一物也,衆人或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周易》孔聖《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亦物也。故君子體物而不遺,旨哉。釋氏云:人能轉物,即同如來。以此章妙推之,費力不少。夫何故?物自物,我自我,何必轉,何必去。是以聖人純一不雜,體合乾坤,自然物我兩忘,道心不二。大衆,誠能如此見徹,同物我,全天理,這箇主人公,活潑潑、圓混混,綽然無礙,無可不可,體妙象先,頓超物表,真樂無窮,又何固執意我矣。珍重珍重。頌曰:

滯有到頭成幻妄,執無畢竟墮頑空。 有無不立心超絕,不明通處亦明通。

第三十六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天地萬物,無有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勿曰外物,然後外我;勿曰外形,然後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進。大哉,聖人之言歟。物來則應,應之以誠;物去則空,寂然無著,所謂不即不離也。夏葛冬裘,飢餐渴飲,安分隨宜,時行時止,皆平常本分事也。可用則用,可休便休,隨時消息,輔合自然,又不用心,亦不費力。所謂事于無事,為而無為,多少輕快。又何外物、外形、外心之分別?大衆,應物忘物,養我忘我,自然一了百當,本性超然。故曰:道一而已,不可序進。頌曰:

對境如無境,同塵絕點塵。我人俱不礙,大地法王身。

一徹萬融無箇事,乾坤內外總吾身。

玄教大公案卷下

编辑

金蓮道師實菴先生苗太素舉

門人誠菴王志道集

第三十七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輕忽道己,不可訕謗德己,不可鄙猥才己。夫非世人而是己,自是也。小看人而尊己,自高也。輕忽人而重己,自尊也。以毀謗人而德己,自能也。以人鄙愚猥瑣而才己,自矜也。

大衆,已上五事,文始真人力救我輩學人節病,當直下明悟反照,如或有一,速當悔改,做箇好道人。若撥無因果,昧己不改,從此五事生五般毒氣,將來自禍自患。必然自是不改,積生凶惡之氣;自高不改,積生強豪之氣;自慢不改,積生驕欺之氣;自能不改,積生慍怒之氣;自矜不改,積生矯傲之氣。如是之氣,皆係稟賦輕薄血氣之性,俗風染污習氣之性使然。既有此五毒,則生嗔恨煩惱、災厄苦楚,自為障魔,德行俱喪。至本然真性,煙霧昏昧如此矣,尚言明心見性,硬誇玄妙禪機,正所謂掩耳偷鈴。嘻,慎之慎之。頌曰:

貧者生來太蠢癡,無聞無見更無知。人間鄙拙無如我,豈我人前弄爪蹄。

第三十八則

编辑

《文始真經》云: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探,或曰澄徹,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大衆,此一章痛鍼我輩,執著言辭以為玄妙,墜於一邊,不能圓混大同。誠悟不可言之精妙,直超最上方,契合《文始真經》實理,當在語言之外承當。頌曰:

凝寂為頑靜,邃深屬幻陰。空同何實際,澄徹入昏沉。

冥晦幽無照,微言墮法塵。一齊無礙了,慶快樂天心。

第三十九則

编辑

《沖虛經》云:有人憂天地壞。真人解之曰:彼一也,此一也。故我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又云: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大衆,死生猶晝夜,去來若冬春。故聖人明達此妙,生死去來,心一太虛,都忘所知,自然而然,此身亦天地。故云彼此一也。乃知精神反本,幻化歸空,一真同乎今日,超然巍獨,何必更問我尚何存。諸公若各向此了得,只今便請如此,休待末後再去商量。頌曰:

幻化有形終有壞,真元無象故常存。只今一切了無礙,超然三界獨稱尊。

第四十則

编辑

《沖虛經》云:魯君聞亢倉子深得太上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使上卿厚禮聘至。魯君卑辭請問。亢倉子曰:傳之者妄矣,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君曰:此增易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能體合於心,心合於炁,炁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惟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間,來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所覺,心腹六臟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君大悅,以告孔子。孔子笑而不答。

大衆,忘我造玄,虛心體道,則身心圓混,神炁妙融,是以一性太虛,六根互用。大哉真人,圓證若此。惜乎魯君,雖樂然敬愛之,被貴榮聲色迷昧,不能了悟,以告宣尼。且道何故宣尼不答?叅頌曰:

三元沖妙歸無極,一性圓輝體太空。誠會六根源一混,不圓通處亦圓通。

第四十一則

编辑

列仙《沖虛經》云:龍叔有十般病,求文摯醫。文摯問其病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處家如旅舍,吾鄉如他國。凡此眾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衰樂不能移,此奚疾也?文摯向明視之,曰:嘻,子方寸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而一孔不達,今子以聖智為疾,非吾淺術所能也。

大眾,龍叔之病,榮辱得失,死生貧富,人我視之一笑,故為病也。所以證聖智圓通,六通無礙,自然而然矣。夫何故復云一孔不達?請諸公默默中叅,如參得這一孔通達,則無漏矣。頌曰:

龍叔十般病,達人當悟證。六通無礙遮,識性空天性。

向上竅豁開,一真融慧命。性命了圓成,玉質金堅瑩。

第四十二則

编辑

《沖虛經》云: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雖終而不忘,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用道得終謂之常;無所用而死者謂之道,用道得死者謂之常。大衆,此一篇發明大道體常,無斷滅相也。所謂無所由而常,乃無所從來,不知生為生,乃道也。生而無生,身雖死而本性不亡,乃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體道得終謂之常。以此明悟真常妙道,體乎自然,何必憂乎無常。頌曰:

日月有明暗,大虛無暗明。性本太虛體,生滅奚變更。噫,任他桑海變,一點湛然清。

第四十三則

编辑

南華老仙云: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達,云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龍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獨明,而況聖人精神之心乎。

大衆,此一章專言一箇靜字。學人常常多被逆順境遷,事物障礙,不能耐煩,欲尋箇幽靜處休歇去。殊不知又添箇尋靜的念頭,到那幽僻處,又有許多勞攘,可憐哉。南華老仙以一善字,發明真靜明妙工夫的切。所謂善者,非曰善惡之善,乃聖人之良能也。聖人之心,虛明空廓,清靜圓輝,如懸寶鑑,物來則照,物去則空,無有色相好醜,一心澄徹,萬里昭然,豈不簡妙。故以水靜猶能清平燭物,況人之一點靈空明乎。誠能于此透徹,事休擾擾,心絕營營,做箇清閑道人,多少輕快也。頌曰:

動靜不居,去來無礙。四威儀中,得大自在。為其無為,利而不害。一點虛空,大周沙界。

第四十四則

编辑

南華老仙《齊物篇》首,以二子答問三籟。始言人籟地籟之不齊,便是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末言天籟,云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謂衆竅怒息,萬籟澄虛,時是誰耶。前言情,後言理,理一分殊,賓主自別,不齊之齊明矣。就中廣喻,以明物之生化無窮,萬化一化皆神。末以己夢蝴蝶為喻,結一篇之大義:倏然夢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之與蝶,則必有箇分限,到此恰不說破。大衆,且道只今誰夢誰覺?誠能直下明悟分曉,則知生死夢覺,則齊歸於大化,其中有卓然巍獨者存。故曰:有此大覺,則然後知此大夢也。其或未然,聽吾後頌曰:

物我同胞體一源,不齊齊處亦方圓。隨情各造輪迴殼,反本同歸太極圈。

萬籟寂然天籟息,一心清肅識心潛。化生生化由他變,夢覺雙忘樂象先。

第四十五則

编辑

南華老仙云:孔子教顏子心齋,回曰:敢問心齋?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孔子曰:盡矣。

大衆,宣聖以一虛字,授顏子心齋,旨哉。顏子一聞而頓徹,直超聖境。云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謂頓然忘我,不知有回也。宣聖許其盡矣。夫視、聽、言、嗅四者,宣聖止以聽聞直指,何也?以耳聽乃衆人之聽,惟隨聲而已;以心聽乃賢人之聽,得符契也。聽之以氣,聖人之聽,反本也。夫人生以來,各賦一太虛,各稟一元炁也。心虛則元炁沖融,炁息則靈明朗徹,非即非離,互體妙用,可謂心路斷絕,性天瑩潔。故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致虛之極,天光瑩發,玄之又玄矣。宜乎釋氏觀音,圓通大行,自聞中而入,得成道果,故號觀音。先聖性與天道,盡在是矣。豈不可得而聞乎?噫,珍重。

頌曰:

口素心不素,安能達本來。不欺誠道戒,無昧即心齋。

神谷無纖染,靈臺絕點埃。太虛清徹朗,慧日曜天階。

第四十六則

编辑

南華老仙《秋水》一篇,河伯、海若凡六答問,如風濤激石,雪浪翻空,使人驚心喪膽,恍惚茫然。及乎至篇末,清澄碧海,光映蒼天,使人神清氣息,寧極反真。大衆,夫何故反乎?要都歸結在道理權三字上。故曰:達道者必明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又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夫天在內,純粹不雜而大體正;人在外,應變無方而大用和。是以圓混混、活潑潑,道以理貫,事以權行,安危去就,體天應人,禍患魔害,自何而有。到這裹,河伯心冥神契,無後再問。宜乎東坡云:三日不讀《南華秋水篇》,則口臭文不光。誠能明悟,日用自然,無一切魔軍,有無

量真樂。珍重。頌曰:

河伯見秋水,泛濫泊隄起。及乎見海若,望洋嘆不已。

井底蛙窺天,海中鱉見恥。見量然淺深,貴乎各知理。

大體大機權,吉凶當反己。體道素安常,樂天任終始。

第四十七則

编辑

南華老仙云: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衰、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大眾,徹志解心,去累達塞,各有六事,皆是我等障魔。悖理則天道不通,故徹之;謬心則事情牽纏,故解之;德累則處斷不明,故去之;物塞則中不虛徹,故達之。皆人欲也。此四六不蕩於胸中,則致中正清靜,明朗虛通。能如是,足可以隆道厚德,成性了心。此一篇,南華老仙特提掇後學的切 工夫,漸入佳境,細細咀嚼,多少意味。珍重。頌曰:

凡情人欲衆,四六障天機。省事心無謬。忘緣志不非。

情空德絕累,性著意無疑。正靜心虛徹,無為無不為。

第四十八則

编辑

南華老仙嘗言: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有謂乎?果無謂乎?

此一節五言未始,前解者不一,然互有得失,皆未著實,使人愈見迂闊。有以列仙五太,解證稍通。殊不知只以此身有無,乃至真無妙有,又融一未始,一節抵一節,果謂奇奇妙妙,真真純純。且如此身一有,自何而來?因一念而有也,即知念乃身之未始。念自心生,即知心乃念之未始。心自性生,即知性乃心之未始。有是炁即有是性,即知命乃性之未始。本然慧性,真無也;真空慧命,妙有也。真無妙有融一未始,乃太極未肇,父母未生,一真實象,是謂玉虛妙體,清淨道身,無始之始也。大衆,從此處顛倒究竟將去,一節高一節,漸入佳境。到這裹,則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種種是非彼我、聲色有無,皆為空華陽焰。真樂自然,豈不簡妙乎。聽聽頌曰:

南華五未始,從頭追到底。此念自心生,一心從性起。

性依命根生,性命同一軌。妙有融真無,玄玄玉虛體。

志士明悟誠,真樂無生矣。

第四十九則

编辑

南華老仙設一喻,使人即物理以明心,達天機而悟道,然其意密密深深,造其微奇奇特特。言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六事。蚿即蜈蚣也。始以三物引起,至風目心,大體妙用,造化天機,朗朗明白。以夔蚓足之多少,喻唾之噴大小珠霧。及蛇之無足而行,又疾喻聖人動止,運化屈伸、相感遲疾,亦應乎天機,皆自然而然。次以風之蓬蓬然起於北海,入於南海,反陰復陽,倏忽起滅,比夫有形相之物,又超一奇絕。末後目與心洽,不說破。大衆,還會得否?其或未然,實菴借口張揚,諸公貴誠默契。夫人之目一舉萬里,天涯海角都在眼底;心之一動,大地山河盡在此中。其天機舉動,可謂不行而至,不疾而速,可不戒慎而返觀哉。如風之初起,似乎勢力輕微,及乎撼山拔木,從微至大。我之呼吸造化工夫,亦復如是。諸公直下曉了大機妙用,自然不費心力。頌曰:

大道無不在,物物總含容。夔蹢疾如蚿,蛇飛遲似風。

天機融紫極,玄理體黃中。泯識有無有,忘情空不空。

反觀心密妙,覿面主人公。

第五十則

编辑

黃帝聞廣成君隱於崆峒山,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靜居三月而往問道。廣成君南面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長久,廣成君蹴然而起曰:善哉問。來,吾語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而靜,〔汝〕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惟湛然方寸,無使營營,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得吾道者,入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

大衆,夫人之本來元神不能守舍,蓋由情生心擾,念動精搖之故。廣成君教帝心無知擾,神將自守,旨哉。黃帝大聖人,尚如此席茅齋心三月,膝行跪于下風,叅師問道。我輩何人,猶不能如是,安得入神於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哉?噫,頌曰:

心絕營營神在舍,精無搖動氣歸根。

炁神綿密中中息,直入玄元衆妙門。

第五十一則

编辑

《南華經》云:黃帝遊赤水之上,登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離珠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黃帝曰:異哉,罔象可以得之乎。

大衆,此一玄珠,人人中具,耀古輝今,光天徹地,只為物慾塵障,事情雲蔽,明見馳騁,智識縱橫,所以昧失此珠。幸有欲見此珠者,又即言辭而求者,或以聰明揣度而求者,又以智識思求者。明求愈遠,智索愈遙,故黃帝以此三人求尋而皆不得。後以罔象,罔象得之。何謂也?使人離其語言知識,忘乎聰明見解,誠意於丹丘之上,淵心於罔象之中,一點圓明,自然朗徹,豈不簡妙哉。再審後頌曰:

一顆無價珠,沉埋被泥淤。聰明智揣摸,都屬者之乎。

潛心歸罔象,不覺珠光浮。一躍出清淵,圓明耀太虛。

第五十二則

编辑

《南華經》云:齧缺問道於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歸。汝瞳然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終,齧缺若睡寐,已忘形。被衣大悅,行歌而去。

大眾,古人一聞至道,形忘心醉,復本然之至善,所謂正形一視,誠全而含光不二也;攝知一度,無思而凝神精一也。故若新生之犢,其純全而無心也。心神一混,物我兩忘,不知所以然而然,宜乎本師真樂而歌,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至哉。今我輩然業重福輕,急不能如是,誠能信得及,誠誠默密,便如此做將去,工夫純熟時,亦自然而然。頌曰:

屏智黜聰明,含光妙一誠。被衣云未盡,齧缺已忘形。

道契心純玉,情空性潔冰。太虛風息息,天籟寂無聲。

第五十三則

编辑

南華老仙云: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云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己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來寄也。大衆,聖人以寶貴精神,安和性命為樂全,故安貧樂道,不以軒冕為榮,而喪清高志節,況乎窮約趍俗,小識小行,而為道德之累哉。喪己於物,失性於俗,何足道哉。戒之慎之。頌曰:

世事如雲變,炎涼反掌間。利名心冷淡,道德性芝蘭。

有用心流浪,無求志泰山。綽然無繫礙,大志樂閑閑。

第五十四則

编辑

南華仙宴息,束郭子敬問曰:所謂道惡乎在?真人曰:無所不在。〔東〕郭曰:期而後可。真人指前蟻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真人指空地曰:在瓦礫。曰:何其愈下耶?真人指空地曰:在瓦礫。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會。

拙哉,吾太上云: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又云: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宣聖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此推之,則曉南華老仙假目前物類,發明道之本元。惜乎東郭子全無領悟。夫道物物全彰,頭頭具足,此無所不在也。猶我之一點,舉目無際,何所往而非道乎。乃知老仙始一句以露心肝,後四答乃第二機,不獲己也。大衆,誠能向真人始一句以前會得,財巍然獨存,綽然無礙矣。諸大德會否?噫,今禪家庭前柏樹、堂內酒臺、麻三斤、協三拳、乾屎橛、佛糞堆,種種公案皆從此中來。所以長者馮尊師言:鳩摩羅什未生,已有南華、列子。朱文公云:禪自道家起,今衲子翻頭換面發明。豈不然哉。諸公直下無疑,融會了徹,則萬法中通,三家一貫。更何爭能好勝,人我是非,且得忻樂太平,作箇超塵大丈夫,豈不美歟?頌曰:

萬物三寸道一元,未曾舉處已昭然。南華的意全彰妙,東郭疑心不造玄。

濁氣昏蒙迷本性,清風渙徹見先天。六通四達全無礙,三教收來一箇○。

第五十五則

编辑

南華老仙云:後世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如惠施之學,以萬物畢同畢異,天地為一體,天下之辯士相與樂之。如言卵有毛、鷄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烏之影不動、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狐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士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然惠施之談,自以為最賢,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常欲以勝人為名,弱於德,強於物,胎蕩而不得,逐物而不反,窮響聲形,與影競走,悲夫。

大衆,南華老仙特舉惠施之才,為一經之結。意其後世之人,氣輕福薄,不復天地之純,聖人之大體,專尚機鋒敏捷,問長答短,問東答西,問有答無,急無可答,反使人叅。教小輩利口之縱橫〔便〕捷,君子木訥而難對。一片勝心,自尊自大,鼓誘鄙俗,誑惑愚夫,闊說大言,自為普化,迤迤習成淫風,傷哉。《易》曰:咸其輔頰舌。又云: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正謂此也。諸大善人,誠能勘破此等,明悟了達,當含光內燭,寶毓天和,毋似此徒張皇誑妄,當反朴還淳,止此而已。頌曰:

學道修心反朴淳,朴淳不必更思尋。口頭三昧空搖舌,眼底百端錯用心。

墨子儉勤猶可取,惠施詭譎實難箴。不言言妙誠通徹,淵默雷轟震大音。

第五十六則

编辑

純陽帝君云:悟真常,不達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紫陽真人云: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爭似更能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大衆,今之說明心見性者,皆以揚眉瞬目、竪指舒拳、敲喝語默應對為了,能以此學解,以此識神認作本然真性,為真的當。自謂無疑罷叅,只這一邊事尚未

著實,況乎與語真空慧命,末後大事,遠之遠矣,深可憐哉。祖師以此二詩警拔志士,可謂痛切。惜乎我輩薄福,力量輕微,不能前進。況有守腎守臍、守心守腦,努力搬運,屈伸作為,種種泥形著相,為命基工夫,亦可憐哉。且道如何是端的?默息去,默息去。頌曰:

活通大象鼻孔,突出元獅眼睛。兩箇打成一片,千和萬合沖凝。

恍惚綿綿密密,自然圓混太清。篤志若山了得,長春至樂無生。

第五十七則

编辑

《周易·繫辭》,孔聖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又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大衆,這箇密處,便是聖人安身立命處,不可以知識思求,亦非耳目視聽。當至至誠誠,洗得心上潔潔淨淨,明明朗朗,方可得退藏于此。故聖人以窮理為先,理窮則性盡。理即心也。故心虛明則性寂朗,工夫至此,明寂湛然,與太虛體一時,是可至于慧命真空,末後大事。汝等欲知之乎?欲行之乎?,噫,頌曰:

性無命不處,命無性無主。性命一圓融,自然隱乎此。

真火炎太虛,慧風輕鼓舞。霎時天地鎔,太極圓如許。

第五十八則

编辑

周濂溪與伊川云:看《華嚴經》一部,不如看一艮卦。大衆,以一艮卦能盡得《華嚴經》義乎?衆默然熏禮,請開發。曰:艮,止也。重艮為艮,止之又止,止于至善,息乎大中,聖人能事已矣。故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背與心相對,不曰艮心,而曰艮背者,心忘己矣。心忘己,自然人我兩忘,聲色俱泯,造先天之妙境,何世間之災咎,豈不簡妙哉。《華嚴經》至妙之理,不過如是。中間廣喻,四菩薩即易四象,八金剛即八卦。復姤兩卦十二爻,即一年節候。龍女七歲成男,卦有六爻,剝坤第七,變為復震。震為長男陽龍之象,故喻七歲成男;純一不雜,乾陽之象,故喻善財童子。天地五十五數,善財五十三,叅末叅大。天神至地神,即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也。叅合也,恰好五十五數,成純陽乾數。故為八十一卷,皆《易》中聖人之緒餘也。故周夫子以看一艮卦,勝看一部《華嚴經》,豈不然哉。雖然,若云大聖人超出乾坤之表,巍獨无極之真,此亦謂之緒餘。大衆,能會得否?頌曰:

止之又止止無止,當於言象外叅求。艮心艮背歸无極,忘我忘人混大沖。

大易羲皇元罔象,華嚴長者體洪濛。一齊止止全無法,玄又玄兮空不空。

第五十九則

编辑

《周易》離卦第三爻: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此一卦爻,聖人發明人之遊魂為變,生死之說。離,麗明也。人之前明將盡,後明相隨,如日之傾昃入地。這一點靈明昏晦,到這裹隨時處順,鼓缶樂天,則明明相繼,自然而然。不達死生之理,到這裹手忙腳亂,氣濁心荒,嗟嘆無主,凶也。這箇凶,非處世吉凶之凶。這一凶是一念有差,翻軀換殼,又不知作甚麼物類也。此凶不可言,嘻。大衆,到這裹若之何理會?眾禮請開發。大衆,到這般時旋理會,則遲了也。要在乎只今便理會。所以離卦第五爻云:畜牝牛,亨。人之嗜利趨名,隨情逐物,恃明好察,騁俊矜能,何嘗反照這點靈明。聖人設一畜牝牛為喻。畜,牧養也。牛乃順獸,牝牛順而柔也。只今反照虛中,含光內燭,如牧牛相似。向一切逆順聲色調和為工夫,久久馴熟,柔順安恬,習俗血氣之性自然消殞,本然真性自然清真。到這裹,夢覺如晝夜之相待,死生若冬春之繼旋,何凶之有。禪家牧牛之說,亦倣於此。雖然,若大聖人形神俱妙,無生無死之玄,此亦是第二機。珍重珍重。頌曰:

一從拳住這頑牛,三股芒繩穿鼻頭。略自侵禾加棒捶,星兒落草便鞭抽。

昔時未鍊頑而拗,今日調馴順且柔。鞭索頓忘無箇事,山前臥月睡齁齁。

第六十則

编辑

《周易·繫辭》云:易無體,神無方。又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乃知無體之體,易之大體;不神之神,易之至神。至神大體,乃先天易也。宣聖教人無思無為,寂然不動而體之無思,則心寂然無為,則性不動。大衆,只這不動寂然時的主宰,便是先天之妙、無極之真。若能直下承當,精誠默貫,自然萬理昭彰,一性太虛。向平常隨機應用,則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不行而至,不言而信,靜存動照,誠已感通,所以神化無方,無幽不燭,天地莫遷,鬼神難測。先儒謂須信畫前元有易。誠哉言也。噫,公等只今了得,一部易理都在自己,千賢萬聖俱立下風。其或未然,看○頌曰:

此○舒直強名一,一復還圓號太極。不動動中闢翕機,三才萬物歸吾密。

歸吾密處體中中,一片太虛無眹跡。證箇羲皇向上人,先天天表樂真逸。

第六十一則

编辑

重陽祖師初至寧海范明叔之南園怡老亭,丹陽真人與其友戰師輩會飲,一見祖師來,問曰:先生何方而來?曰:路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丹陽作詩默有此句,一見符契,遂邀坐,進禮問道。曰:五行不到處,一炁未生前。丹陽真人驚起作禮。有范明叔在傍曰:此十字簡而且盡妙,先生非神仙,安能及此。大衆,祖師一見,便指示生前面目,象先至妙,偉哉!超出陰陽之表,即五行不到處也。復乎性命之先,即父母未生前也。丹陽真人一聞即悟,自此至終頓超然絕,可謂真實希有。紫陽真人云:五炁歸元,一真反本。即上義也。大衆,誠能神悟心通,直下領會,含光默默行將去,豈不妙哉。其或未然,審聽予頌。頌曰:

精神魂魄意,和混一作圓。身心寂不動,恍惚體象先。

非心亦非性,非佛亦非仙。粉碎大虛空,先天天外天。

第六十二則

编辑

玉蟾祖師云:父母未生以前,儘有無窮活路。只今身心不動以後,復有无極真機。旨哉。原夫未生以前,純然元炁,中含至寶,生生之妙,圓混無方,所謂無窮活路也。自有生以來,赤子之心漸變,本然真性日遷,識性雲障,妄想霧昏,終日泛流緣業,何時澄清本源。故祖隊慈憫,以身心不動警拔我輩,驀直反流歸源,可謂切切矣。所謂身心者,非妄想肉心,非氣血幻身,乃本然靈慧,無象法身也。所以法身寂然,則真靜矣;靈妙澄然,則玉虛矣。致虛靜篤,復未始之大象,无極之至真,體獨象先,頓超物表,可不簡妙哉。大衆,欲知之乎,行之乎。頌曰:

父母生前一點真,不空空象號元神。靈虛真靜中中妙,恍爾自然無極春。

第六十三則

编辑

司命三茅仙君詩云:靈臺皎潔似冰壺,柢許元神裹面居。若向箇中添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虛。旨哉。大衆,以此推之,修行人先貴此心清潔純素,真真朴朴,無一毫點染,方可做箇清靜道人。丹陽真君云:酒色財氣心不了,得玄得妙卻如無。故廉真人云:心死神方活,情忘道自存。今觀我輩,心不死二情未忘,必切要冰灰這貪妄心、嗔恨心、愛慾心。此三心先了得,其他名利求逐等心自然消滅。此三等心不了,要脫離輪迴,頓超生滅,未敢相許。諸公各各精誠,早了早了,同游泳無何有之鄉,先天清虛妙境。伏惟珍重。頌曰:

止止休休責妄息,謙謙讓讓恨嗔冰。慾根愛念最為害,了得自然超死生。

損神氣喪元精減,切休掩耳暗偷鈴。莫怪實菴言醜陋,要伊耳瞎眼睛聾。

第六十四則

编辑

元始天尊懸一寶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無鞅聖衆,俱入寶珠之中,不知所在。大衆,此一寶珠至微,如何能包容千真萬聖不知所在?公等直下離諸五慾,超出五行,向這裹勘破,則璇璣玉衡,一時停輸,四極朗清,萬法中融,自然直超祖劫,復乎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逍遙乎玉山上京,游泳乎大羅玉清。美哉。金蓮寶經云:文始博大真人示衆,拈一金蓮花,於中現一寶珠,放百寶光,遍現十方法界。又云:奈諸衆生,將此金蓮寶珠自沉泥穢,甘受五濁,昏昧光明。若諸善根發一信心,但能躍出諸塵垢,自然清浄光明,洞燭十方三界,咸樂如是,非我獨有。以此推之,此一寶珠,人人身中具足圓明。所以道:放開彌滿六合,廣大包容,斂則退藏於密,鬼神莫測。○頌曰:

粟中藏世界,即芥納須彌。一點玉虛妙,萬法總綱維。

含弘無盡藏,潛密絕芒微,罔象中中得,寶光極耀輝。

人室三極則

编辑

極則章一

编辑

純清虛白妙真心,無昧圓輝耀古今。朴實道人當了徹,安平放下樂希音。

予嘗謂丹臺無昧,則精炁沖融;靈府生塵,則心神昏散。予試問:諸兄在此許時,亦忖得自己血氣稟賦之性,習染俗氣之性,曾變得否?貪嗔愛慾心、利名情妄心、才能好勝心、聰明見解等心,曾去了否?其或未然,既要了此真功實妙,便當一一絕跡勿留。全身放下,本然靈妙見前,方可收拾歸來,退藏於密。這箇密處,仙真強名神谷,雅號玄關,陰陽不到處,父母未生前,是我安身立命處。誠能六慾不生,三心泯沒,向喜怒哀樂未發,寂然虛豁,中中天目反觀罔象,鼻孔默息。從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六脉淵澄,一真恍惚。湛兮似乎存,朗然若我獨,寥寥玉虛,純純全全,圓明沖漠,虛白自然。到這裹,天地莫能遷其體,日月莫能眩其明,鬼神莫窺,陰陽莫測,通身是口,難措一言。實菴太甚饒舌,露泄天機高明。誠能信得及,力行將去,水到成渠,自然而然。噫,別人著力不得,各請自理會。珍重珍重。

極則章二

编辑

始念隨流脗合形,有身性命體元成。心安恬澹性珠朗,炁息沖融命寶靈。

性也,命也,固執一邊可乎?原夫先天慧命未明,本性則無主宰。元始本然不修,慧命則無安存。若得性命妙融,必要炁神密混。若夫欲明了本然真性,必先息心;修煉未始慧命,必實養炁。息心在乎意澄情反,養炁在乎神定息調。尹真君云: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故命猶源也。靜則體一,動則名殊。以此究竟,多少分明且也。喜怒哀樂愛惡慾,情也,因意感而有,猶風生波起。思慮念意根,心也,因事物而生,猶水動流行。寂,然虛體澄湛明清,情也,猶流反水澄。元炁沖和綿密氤氳,命也,猶滄海元源清徹。若能情泯於心,猶風定波澄。心潛本性,猶流歸水止。性融於命,猶水澄源。紫陽師祖云:風定波澄,心珠光瑩,碧潭清浄,性月圓暉。全真了心達本,至命還元,盡美在此。是以透徹重關,頓超向上,明登實際,得證真空。豈若肩板漢,只見一邊,癡禪客幽囚鬼窟。故《易·擊》云: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丹經所謂融了真无,自然妙有,旨哉。子大不肖,輕泄天機,頓忘愆罪,重為細詳,密指高明,誠心會得,精進修持,乃天付也。

《心印經》云:上藥三品,神與炁精,恍恍惚惚,窈窈冥冥。所謂三品者,乃元神、元炁、元精,不有不空,無聲無臭,恍惚窈冥,元無定體,三者本一,一體三名。嗟乎,人自有生,心漸迷暗,因意情動搖,而化為五精。猶水神、猶木炁、猶火意、猶土意。土感而生情金,金尅木,神從木亂,元神化為識神。水尅火,炁從鼻散,元炁化為血氣。土剋水,精逐意慾,元精化為感合之精。故隨順,境人也;逆止,元仙也。玉蟾師祖云: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逆歸,大地七寶。紮陽祖師云:四象五行全藉土。夫意土能尅水,而生金情,能伏金情而制精水。又云,真土制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土釜,身心寂不動。大衆,具眼具眼。安靜身心,調伏情意,向真陽萌處煉元精,化元炁;息元炁,融元神;凝元神,體太虛。超出五行之表,巍獨三界之上。種種誘喻,悉是強名。予今為諸大德豁開天外眼睛,通徹象先鼻孔,會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圓混于鬱羅蕭臺,卓爾希音,未始巍然,象帝先天。噫,玄元心印,道統玄關,向上真機,天仙丹寶,盡淨明矣。或問:水濕火燥、金流土崩時,若之性命安在?喝:兵隨印轉,將稟令行,慧劍一揮,魔軍膽碎。雖然太平本是將軍定,不用將軍始太平。珍重珍重。

極則章三

编辑

清諍沖虛,純真恬擔。叅萬古而混一,貫百王而極中。體妙先天,用明皎日。此吾太上心法也。俾夫志士,泯人心而明徹道心,絕物慾而完全天理,虛心寂性,息炁凝真,慧命金堅,道心玉瑩,超入玄關,造无極奧。是以列祖以心印心,假言著道,貴乎道德圓備,性命雙隆,體妙玉虛,直超最上,是謂上仙真人。捨此而他求,皆是異端外道。所以古之真人,其行恬恬,其息深深,其寢無寐,其覺無憂,不知悅生,不知惡死。故生而不有,樂無生天;死而不忘,了無死地,不化而化,自然而然。今之我輩,專以死生為一大事,因緣一曲偏見,服膺憂念,正謂空頭煩惱。故尹真人云:人之橫訐死生,愈變情識,止名為妖,不名為道。大衆,誠能向此明了,居圓入室,和混從容,無可不可。噫,妙真常,息元炁,神無極,體先天。向二六時中,於聲色有無、動靜語默,得大自在,綽然無礙,真樂無窮,多少慶快。工夫誠此,老夫許多言辭都無可用。非天下精一極誠者,其孰能與于此。珍重珍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