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017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编辑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五支不放逸者。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麁妙皆歡喜。少隨於世務。麁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故。學得清淨。
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者。此頌顯示具足威儀故。不於他前詭現相故。凡所攝受善知量故。為修梵行資持壽命。有所受故。學得清淨。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綺言說故。詭現相故。強威逼故。以所得利轉招利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者。此頌顯示不耽著利養恭敬故。不執著五種惡見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鉢者。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以能障礙取蘊解脫。彼所制造名順世間。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長衣鉢等因。清淨故學得清淨。
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此頌顯示遠離所治因。親近能治因故。學得清淨。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者。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由親近彼。能生眾苦。煩惱纔生。尋即除遣。如是顯示對治之因。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甞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淨殊勝。
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者。此頌顯示出離所犯。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者。此頌顯示信圓滿故於能誹謗見大罪故學得清淨。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者。此頌顯示遠離安住自見取故清淨殊勝。
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者。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習近順定諸臥具故。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淨諸善法故。非沈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能善圓滿正加行故。增上心學方便殊勝。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於諸善法生起欲故。於諸欲中極憎厭故。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於時時間習睡眠故。若心沈沒。或慮彼生於淨妙相。思惟作意。及遊行時。不居靜故。於先所犯便生憂悔。於所不犯無憂悔故。後後殊勝生希慮故。殷重無間正方便故。增上心學轉得清淨。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能生婬欲。所有貪愛。從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遠離故。諸所修學清淨殊勝。引發分別者。謂能引發於可愛事不正思惟相應之心所有分別。覺悟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覺悟貪纏相應分別。和合所結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有相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執取種種淨妙相狀所有分別。親昵分別者。謂於已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所有分別。喜樂分別者。謂即於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悕慕愛樂種種門轉所有分別。侵逼分別者。謂兩根會時所有分別。極親昵分別者。謂不淨出時所有分別。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法後法如其所應諸欲過患。若能觀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
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者。此中廣引如前所說令無飽等。於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共成譬喻。顯示諸欲過患深重。又為顯示於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過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於彼耽樂。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如段肉故。眾多共有。猶如草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增長貪愛。如蟒毒故。賢聖遠離。如夢見故。速趣壞滅。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託眾緣。猶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麁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麁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者。此中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出世道皆清淨故。證得有餘及無餘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學究竟清淨。聽聞正法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常修習言。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故。先觀見麁靜言。顯示遠離作意。於修習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於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
已釋意趣義聖教伽他。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頌言。
- 於身語意諸所有 一切世間惡莫作
- 由念正知離諸欲 勿親能引無義苦
今此頌中所言惡者。謂諸惡行。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不應作。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謂由身語意不造眾惡故。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終不造作故。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不造眾惡故。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云何略辯。謂諸有情有二種滿。一增上生滿。二決定勝滿。增上生滿者。謂往善趣。決定勝滿者。謂愛盡離欲寂滅涅槃。於此二滿及與障礙能斷能證。是名略義。若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彼便能斷增上生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增上生滿。若於受用欲樂行邊。及於受用自苦行邊。決定遠離彼便能斷決定勝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決定勝滿。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 應說想眾生 依應說安住
- 不了知應說 而招集生死
- 若了知應說 於說者無慮
- 由無有此故 他不應譏論
- 若計等勝劣 彼遂興諍論
- 於三種無動 等勝劣皆無
- 斷名色愛慢 無著煙寂靜
- 無惱悕不見 此彼天人世
此四頌中。初言應說者。謂一切有為法。所以者何。諸有為法皆三種言事之所攝故。今此義中說妙五欲以為應說。又妙五欲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從施主邊以言求索故。名應說。又諸君主於妙五欲從僕使等。以言呼召而受用之。由是因緣亦名應說。又諸受欲者。於妙五欲不能自然善知過患。惟除諸佛及佛弟子。為其宣說彼過患已乃能了知。由是因緣亦名應說。諸受欲者。於諸欲中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亦取隨好即於彼欲便生愛染。受用耽嗜。乃至堅著。又於諸欲不如實知有眾過患。所謂諸欲無常虛偽。空無有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甚少愛味多諸過患。亦不如實了知如是少味多患。諸欲出離。所謂於彼欲貪調伏。乃至超越。是其出離。彼既如是不見過患。不知出離而受諸欲。由是因緣。便於欲界生為根本所有諸行。深起樂著。又復造作生為根本所有業已。受欲界生。生已死滅。生已殞歿。如是故言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若遇善士得聞正法。如理作意。則於諸欲如實了知過患出離。所謂諸欲無常虛偽。廣說乃至。欲貪超越。彼於如來所證正法毘奈耶中。得清淨信。便於諸欲深見過患轉復增勝。遂能捨離若少若多財寶。庫藏。眷屬遊從。以正信心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所謂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滅。如是出家。無所願求。修行梵行。謂我由此持戒精進修梵行故。當得生天或異天處。彼無如是邪祈願故。於己不見不恐不慮他所譏論。謂他不應如是譏論。怨尤呵責告言。賢首汝今何為成就盛年捨現妙欲。不隨親戚之所願樂。而更悕求待時諸欲誓修梵行耶。如是故言若了知應說於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
此即成就清淨尸羅及清淨見。何以故。由見顛倒發起於慢慢所持故與餘沙門婆羅門等共興諍論。由此因緣。說如是見為諍根本。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依等勝劣諍根本見心現高舉。由此因緣。遂與餘沙門婆羅門等遞相諍論。依止我勝我等我劣三種慢類。立己為勝或等或劣。若聖弟子。非我我所我慢所動。乃至亦非我當非有想非無想所動。了知諸行皆眾緣生。於諸行中惟見法性。尚不以己校量於他為勝等劣。況起見慢而興諍論。彼聖弟子。雖於他所顯揚自宗摧伏他論。然於諸法惟為法性緣於慈悲。謂當云何。若有於我所說妙義一句領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長夜獲得大義利益安樂。亦令如來正法久住。不依見慢及為利養恭敬因緣而興諍論。如是不為悕求現法諸妙欲故誓修梵行。彼由如是修梵行故。遠離邪願及諸邪見。棄捨貪求利養恭敬。於一切種皆得清淨。暉光熾然無不普燭。諸天世人惟當讚美。不應譏論。又能超度生老病死。如是故言若計勝等劣彼遂興諍論。於三種無動等勝劣皆無。
言名色者。謂五取蘊。若有於彼觀見為苦。當諦現觀。於五取蘊盡見苦時。於五取蘊所有貪愛由意樂故。皆說為斷。非隨眠故。彼若即如己所得道轉更修習。於其我慢無餘斷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由已證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便於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名煙寂靜。無有燒惱亦無悕望。云何名為煙寂靜耶。煙名為愛。何以故。如世間煙是火前相。能損眼根便為擾亂令不安住。愛亦如是是貪瞋癡火之前相。能損慧眼亂心相續。謂能引發無義尋思。彼於此愛已斷已知。乃至令其於當來世成不生法。名煙寂靜。彼既如是煙靜離著。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所求無染。云何無惱。謂彼如是現追求時。若他自施或勸餘施。施時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麁。多而非少。速而非緩。然不愛味。於所得物無染受用。不生耽吝乃至堅著。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餘施。設有所施。現不殷重不現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緣不生恚惱。又於受用所得物時。不慼不念。無損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為瞋惱所惱。又於所得若精若麁。於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遠離愚癡。如是不為癡惱所惱。云何無悕。悕名悕望。繫心有在。彼不擎鼻內懷貪願往趣居家。謂剎帝利大宗葉家。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大宗葉家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噉食。乃至。財寶。衣服。餚膳。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與受用。於此財物都無悕望。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於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廣說。所謂發風。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於此壽命亦無悕望。如是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悕望故。於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見。於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又於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又於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悕不見此彼天人世。
復次初頌顯示待時諸欲。於欲邪行。及邪行果。第二頌中。顯示捨欲應正道理。淨修梵行仍被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如第二頌第三亦爾。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所證法永離熾燃。乃至智者內自所證。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由彼諸欲非纔須時即便稱遂。要以言說為先。然後追求受用。又顯於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於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第二頌中。顯於諸欲能了知故。離邪願故。修梵行故。離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遠離耽著利養恭敬故棄捨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又顯諸欲是待時性。所以者何。若於先世不作福者。今雖用功。於所樂欲不能果遂。或惟今世造作福者。即於此時其所樂欲亦不諧偶。由此因緣後方成辦。所以諸欲名曰待時。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所證法。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燃乃至智者自內所證。彼得如是內所證法。云何令他當得了知。由無燒惱無所悕望。相所表故。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苾芻不能顯揚如來聖教大義。而我獨能。說是語時彼既領悟。於苾芻所生陵蔑心。及於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第四頌中。廣顯如來聖教大義。
- 欲貪所摧蔽 我心遍燒然
-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 由汝想顛倒 令心遍燒燃
-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 云何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 云何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 身輕安心善解脫 無作繫念不傾動
- 了法修習無尋定 憤愛惛沈過解脫
- 如是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 如是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暴流有六。謂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佛聖弟子。有學見迹。於隨順喜眼所識色。不住於愛。於隨順憂眼所識色。不住於恚。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數數思擇安住於捨。彼設已生。或欲貪纏。或瞋恚纏。或愚癡纏三身為緣。所謂喜身憂身捨身而不堅著。乃至變吐由是因緣。於屬三身諸煩惱纏。得不現行輕安而住。如是名為得身輕安。而未能得心善解脫。由彼隨眠未永斷故。彼於後時又能永斷屬彼隨眠。即於屬彼諸煩惱中。遠離隨縛。如是乃名即於三身貪瞋癡所心善解脫。如於眼所識色。乃至於身所識觸當知亦爾。如是已斷五下分結。越五暴流。謂越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越身暴流能覺諸觸。如是越度五暴流已。餘有第六意暴流在。為當越度復修無作無動繫念。云何無作。謂於涅槃心生願樂。不為我慢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又不為彼計我我所當來是有。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云何無動。謂不為彼上分諸結纏繞其心。無動無變亦無改轉。又於隨一寂靜諸定。不生愛味戀慕堅著。云何繫念。謂為斷彼上分諸結。於其內身住循身觀。如是乃至廣說念住。彼由如是修無作故。斷諸生愛。修無動故。斷諸定愛。此離現行。說名為斷。修繫念故。為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修習對治。如是修習無作繫念不傾動故。能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是名越度第六暴流。謂意暴流能了諸法。復有差別。云何無動。言無動者。是慈善根無瞋性故。由此因緣諸聖弟子。於薩迦耶斷除邪願。修奢摩他毘鉢舍那。由彼慈故。修奢摩他。由念住故。修毘鉢舍那。如是正修行者。於能隨順斷上分結三心修習。速得圓滿。謂於上身無耽染心。於下有情無憤恚心。不放逸者。於上下境無染污心。餘如前說。如是名為越五暴流當度第六。云何了法。謂於苦法能了能觀。於集滅道法能了能觀。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復安住居家諸欲依持斷滅及棄出中。或於阿練若處。或於樹下空閑。於隨順喜眼所識色所有喜身。於隨順憂眼所識色所有憂身。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所有捨身。於此所緣無欲尋纏。心多安住。乃至亦無所生家世相應尋纏。心多安住。設起欲尋乃至家世相應尋等。即能如實了知出離。不為欲尋之所障礙。乃至不為家世相應尋所障礙。而能靜慮審慮諦慮。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斷喜身染愛過失。能斷憂身憤恚過失。能斷捨身惛沈過失。諸纏斷故。身得輕安。隨眠斷故。於欲界繫三身染污心善解脫。彼於爾時名已越度廣大欲愛。謂於諸色乃至諸觸。遍流行愛。若和合愛。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若不合愛。若退減愛。若別離愛。或於欲界復受生愛。復有差別。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已得無尋無伺靜慮。餘如前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彼天女略問世尊三種要義。一者下分結斷。二者上分結斷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如是問已。爾時世尊隨應而答。謂由身輕安心善解脫。答彼所問下分結斷非斷方便。由無作繫念不傾動。答彼所問上分結斷方便非斷。而於彼斷天女類前亦即領解。惟餘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爾時世尊先以修無尋定。廣說差別。答斷方便。謂若能斷如斷所斷。此中了法說名能斷。修無尋定說名如斷。所斷憤過謂瞋恚品。所斷愛過謂貪欲品。所斷惛沈過謂愚癡品。如是名為能如所斷。如是廣答斷方便已。唯有所餘如善斷在。復由第二修無尋定差別因緣。答其善斷。言善斷者。謂畢竟斷。遠分斷一切雜染斷。由了知法故。釋畢竟斷。由修無尋定故。釋遠分斷。由貪瞋癡纏及隨眠一切斷故。釋一切雜染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彼天女依諸有學未得勝意。已離欲貪未離上貪。而興請問。意名腰舟。如經說慚軸意腰舟。於此腰舟猶未得者。說彼名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為腰舟。謂於諸結善解脫心。
- 常有怖世間 眾生恒所厭
- 於未生眾苦 或復已生中
- 若有少無怖 今請為我說
- 天我觀解脫 不離智精進
- 不離攝諸根 不離一切捨
- 我觀極久遠 梵志般涅槃
- 已過諸恐怖 超世間貪著
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為顯示惡說邪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當知是名此中略義。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欲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當知。復有三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眾罪。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