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窩集/卷六
雜著
编辑經義會精
编辑禮樂篇
编辑禮運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註。張子曰天地之德。謂人之德性。如天地之性。人爲貴是也。稟五行之氣以生。最靈於萬物。是其秀也。神之言伸也。鬼之言歸也。凡生卽伸也。要終卽歸也。神之盛極於氣。鬼之盛極於魄。一軆兼此終始。此鬼神之會也。○德指實理而言。交指變合而言。會者妙合而凝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詁。竅於山川。山澤通氣也。五行一陰陽也。質具於地。氣行於天。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主其事。以成四時。月之盈虧。由於日之近遠。四時順和。日行循軌而後。月之生明如期。望而盈晦而死。無朓朒之失也。○長樂陳氏曰天一生水而播於冬。天三生木而播於春。地二生火而播於夏。地四生金而播於秋。天五生土而播於四時之間。自天一至于天五則爲十五之數。十五之數。成其所播者旣和然後。月生而如其數。蓋三五者。數之所變。故數之至於三五則爲五行生數之極而月所以盈。又積之至於三五則爲五行成數之極而月所以闕也。然而陰陽之義配日月。此特言月而不言日何也。蓋月有盈闕之常。而又多薄蝕之變。得其常則四時和。及其變則四時乖。故觀月之生而已矣。
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旋〉相爲本也。
詁。動運也。竭盡也終也。本者始也。五行之運於四時。迭相終而還相始。終則有始。如環無端也。冬終竭而春始來則春爲夏之本。春竭而夏來則夏又爲秋之本。已往者爲見在者所竭。見在者爲方來者所本。五行四時十二月。莫不皆然也。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爲宮也。
詁。五聲。宮商角徵羽也。六律。陽聲。黃鍾子。大簇寅。姑洗辰。蕤賓午。夷則申。無射戌也。陰聲。謂之六呂。大呂丑。應鍾亥。南呂酉。林鍾未。仲呂巳。夾鍾卯也。六律六呂。皆是候氣管名。律法也。又云述也。呂助也。言助陽宣氣也。緫而言之。皆可稱律。故月令十二月。皆稱律也。長短之數。各有損益。又有娶妻生子之例。長短損益者。如黃鍾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故下生林鍾長六寸也。上生者三分益一。如林鍾長六寸。上生大簇長八寸也。律娶妻而呂生子者。如黃鍾九。以林鍾六爲妻。大簇九以南呂六爲妻。隔八而生子則林鍾生大簇。夷則生夾鍾之類也。各依此推之。可見還相爲宮者。宮爲君主之義。十二管更迭爲主。自黃鍾始。當其爲宮。五聲皆備。黃鍾第一宮。下生林鍾爲徵。上生大簇爲商。下生南呂爲羽。上生姑洗爲角。餘倣此。林鍾第二宮。大簇三。南呂四。姑洗五。應鍾六。蕤賓七。大呂八。夷則九。夾鍾十。無射十一。仲呂十二。此非十二月之次序。乃律呂相生之次序也。○長樂陳氏曰禮書曰先王因天地陰陽之氣而辨十有二辰。因十有二辰而生十有二律。其長短有度。其多寡有數。其輕重有權。其損益有宜。始於黃鍾。終於中呂。黃鍾大簇姑洗損陽以生陰。林鍾南呂應鍾益陰以生陽。蕤賓夷則無射又益陽以生陰。大呂夾鍾中呂又損陰以生陽。何則黃鍾至大簇。陽之陽也。林鍾至應鍾。陰之陰也。陽之陽陰之陰則陽息陰消之時。故陽常下生而有餘。陰常上生而不足。蕤賓至無射則陰之陽也。大呂至仲呂則陽之陰也。陰之陽陽之陰則陽消陰息之時。故陽常上生而不足。陰常下生而有餘。然則自子午以左皆上生。子午以右皆下生矣。書曰聲依永。律和聲。則律非五聲不能辨。聲非十二律不能和。五聲非變則不能盡。故一律之中。莫不具五聲。五聲之外。有所謂二變。黃鍾爲宮。林鍾爲徵。大簇爲商。南呂爲羽。姑洗爲角。應鍾爲變宮。蕤賓爲變徵。林鍾爲宮則大簇爲徵。南呂爲商。姑洗爲羽。應鍾爲角。蕤賓爲變宮。黃鍾爲變徵。以至十律之爲宮。餘律之爲商角徵羽爲二變。旋之爲十二宮。析之爲八十四聲。類皆五位爲五音。第之至六爲變宮。又第之至七爲變徵然後。宮復旋矣。此六律之大致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詁。酸苦辛鹹。加滑與甘。是五味六和也。十二食。十二月之所食也。還相爲質者。如春三月以酸爲質。夏三月以苦爲質。而六和皆相爲用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爲質也。
詁。五色靑赤黃白黑也。幷天玄爲六章。十二月之衣。如月令春衣靑夏衣朱之類。還相爲質。謂畵繪之事。主其時之一色。而餘色間雜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詁。天地之心以理言。五行之端以氣言。食五味別五聲被五色。其間皆有五行之配。而性情所不能無者。○問人者天地之心。朱子曰謂如天道福善禍淫。乃人所欲也。善者人皆福之。淫者人皆禍之。又曰敎化皆是人做。此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
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爲本。以陰陽爲端。以四時爲柄。以日星爲紀。月以爲量。鬼神以爲徒。五行以爲質。禮義以爲器。人情以爲田。四靈以爲畜。以天地爲本。故物可擧也。以陰陽爲端。故情可覩也。以四時爲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爲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爲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爲徒。故事皆守也。五行以爲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爲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爲田。故人以爲奧也。四靈以爲畜。故飮食有由也。
詁。萬事萬物之理。不出乎天地之間。聖人作爲典則。而以天地爲本。則事物之理。皆可擧也。○情之善者屬陽。惡者屬陰。求其端於陰陽則善惡可得而見。○柄猶權也。四時各有當爲之事。執當時之權柄。以敎民立事。則事可勸勉而成。○日星爲紀。如日中星鳥。日永星火之類。所以紀時之早晩。列者以十二月之事。詳列以示民而使之作爲也。○量限量也。謂十二月之分限。分限不踰則所爲皆得其時。故事功滋長。如樹藝然也。○徒如徒侶之相依。郊社宗廟山川五祀之禮。皆與政事相依。如此行政則凡事可悠久不失也。○五行之氣。周而復始。質猶正也。國家歲有常事。必取正於五行之時令。則其事亦今歲周而來歲復始也。○器必成而後適於用。今用禮義如成器。則事之所行。豈有不成者乎。考成也。○治人情如治田。不使邪僻害正性。如不使稊稗害嘉穀。則人皆有宿道向方之所。如室之有奧也。○六畜。人家所豢養。四靈本非可以豢養。致者今皆爲聖世而出。如馴畜然。如聖人道化所感耳。飮食有由者。由用也。謂四靈爲鳥獸魚鱉之長。長至則其屬皆至。有可用之以供庖厨者矣。
先王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句〉心無爲也。以守至正。
詁。天子致尊天之禮則天下知尊君之義。故曰定天位。食貨所資。皆出於地。天子親祀后土。正爲表列地利。使天下知報本之禮也。仁之實。事親是也。人君以子禮事尸。所以達仁義之敎於下也。儐禮鬼神而祭山川。本諸事爲而祭五祀。皆是使禮敎之四達。廟有宗祝。朝有三公。學有三老五更。無非明禮敎以淑天下。巫主吊臨之禮而居前。史書言動之實而居後。瞽爲樂師。侑爲四輔。或辨聲樂。或贊威儀而王居其中。此心何所爲哉。不過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怯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藏也。
詁。百神受職。謂風雨節寒暑。時而無咎徵也。百貨可極。謂地不愛寶。物無遺利也。孝慈服。謂天下皆知服行孝慈之道也。正法則。謂貴賤之禮。各有制度。無敢僭踰也。聖王精禋感格。其效如此。由此觀之則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皆義之脩餙而禮之府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詁。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太極凾三爲一之理也。分爲天地則有高卑貴賤之等。轉而爲陰陽則有吉凶刑賞之事。變爲四時則有歲月久近之差。列爲鬼神則有報本反始之情。聖人制禮。皆本於此。以降下其命令者。是皆主於法天也。官者主之義。
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詁。禮者人情之防範。修道之敎。莫先於禮。故治人之情。以禮爲先務。如治田者。必先以耒耟耕之也。○義者人情之裁制。隨事制宜而時措之。如隨田之宜而種所當種也。○禮義固可使情之中節。然或氣質物欲蔽之而利意生焉。則如草萊之害嘉種矣。故必講學以明理慾之卞。去非而存是。如農之耨以去草養苗也。○講學以耨之者。博而求之於不一之善。所以得一本萬殊之理。本仁以聚之者。約而會之於至一之理。所以造萬殊一本之妙也。至此則會萬理爲一理而心之德全矣。此如穀之熟而斂之也。○聚之者。利仁之事。未能安仁也。故必使之詠歌舞蹈。以陶養其德性。消融其査滓。而使之和順於道德焉。則造於從容自然之域矣。此則如食之而厭飫也。此五者。聖王修道之敎。始終條理如此。而講學居其中。以通貫乎前後。蓋禮耕義種。入德之功。學之始也。仁聚樂安。成德之效。學之終也。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耟而耕也。爲禮不本於義。猶耕而不種也。爲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不耨也。講之以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不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不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也。四體旣正。膚革豐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爲車。以樂爲御。諸矦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以德爲車。由仁義行也。以樂爲御。動無不和也。以禮相與。朝聘以時也。〉
詁。前章至播樂以安之而止。此又益以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一節者。蓋安之以樂以前。皆是成己之功。大學明德之事也。達之順以後。方是成物之效。大學新民之事也。故以人身之肥設譬。而言家國天下之肥。至此乃是聖學之極功。大學身脩家齊國治天下平之事也。故謂之大順。〈方氏曰食之養人。期於軆之肥而已。樂之和人。期於理之順而已。故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不肥也。○大臣法。盡臣道也。小臣廉。不虧所守也。〉
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不敝也。用水火金木。飮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灾。民無凶饑妖孼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詁。聖王所以順民之情者。如安於山則不徙之居川。安於渚則不徙之居中原。故民不困敝也。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及春獻鱉蜃。秋獻龜魚之類。是用水必時也。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周禮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之類。是用火必時也。工人以時取金玉錫石。及月令季春。審五庫之量。金鐵爲先。是用金必時也。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是用木必時也。飮食則如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之類是也。合男女必當其年。頒爵位必當其德。用民必於農隙。凡此皆是以順行之。故能感召兩間之和而無旱乾水溢及螟蝗之灾也。凶饑。年凶穀不熟也。○妖謂衣服歌謳草木之怪。孼謂禽獸蟲豸之怪。○馬氏曰山川之勢異而高下之習不同。原渚之勢殊而水陸之居不一。聖人則因其所利而利之。順其所居而居之。安於此則不強於彼。然聖人之順。不止於此而已。推其詳則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皆所以順民也。年有高下。合男女必當其年。所以順陰陽之理也。德有厚薄。頒爵位必當其德。所以明貴賤之等也。四民之業不同。先王則順之而不易。四時之務不同。先王則順之而不奪。故曰用民必順。○方氏曰天爲神故以道言。地爲富故以寶言。人有欲故以情言。不愛。言盡其所以而與之也。舊說器爲銀甁丹甑。車爲山車垂鉤。謂不待揉治而自圓曲也。晉時恒山大樹自拔。根下有璧七十圭七十三。皆光色精奇。異常玉。又張掖柳谷之石。有八卦璜玦之象。亦此類也。棷與藪同。龍之變化叵測。未必宮沼有之。亦極言至順感召之卓異耳。修禮以達義者。修此禮以爲敎而達之天下。無不宜也。體信以達順者。反身而誠而達之天下。無不順也。此極功矣。故結之曰此順之實也。○朱子曰信是實理。順是和氣。體信是致中。達順是致和。體信是忠。達順是恕。體信是無一毫之僞。達順是發而皆中節。無一物不得其所。體信是眞實无妄。達順是使萬物各得其所。
仲尼燕居。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鄕之禮。所以仁鄕黨也。食〈嗣〉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詁。仁昭穆。謂祭時則羣昭羣穆咸在也。饋奠。喪奠也。非吉祭。○應氏曰領謂緫攬收拾之也。好惡對立。一長一消。惡者收斂而無餘則善者渾全而無虧矣。○劉氏曰領惡。猶言克己也。視聽言動。非禮則勿。所以克去己私之惡而全天理之善也。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所以鬼神昭穆死喪鄕黨賓客之禮。無所往而不爲仁也。
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
詁。三族父子孫也。上文言郊社以下五者。此又言居處以下五事。皆所以明禮之無乎不在也。
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衆之動得其宜。
詁。方氏曰奧爲尊者所居。阼爲主者所在。寢則無侵。房則有方。至是極而中者爲極。自是衰而殺者爲榱。楹以盈而有所任也。檐以瞻而有所至也。櫨若顱然。楣若眉然。如是則宮室得其度矣。量左爲升。以象陽之所升。右爲合。以象陰之所合。仰者爲斛以象顯而有所承。覆者爲斗。以象隱而有所庇。外圓其形。動以天也。內方其形。靜以地也。鼎口在上。以象有所安乎上。足在下以象有所立乎下。大者爲鼎。以象氣之所仍。掩者爲鼒。以象才之所任。足奇其數。參乎天也。耳偶其數。兩乎地也。非特此而已。以兆之則有庣。以旣之則有槪。而量之所象。又有如此者。以貫之則有耳。以擧之則有鉉。而鼎之所象又有如此者。其音足以中黃鍾而量又有樂之象焉。其烹足以享上帝而鼎又有禮之象焉。易曰以制器者尙其象。蓋謂是矣。然其器疏以達者。所以象春。高以粗者。所以象夏。廉以深之象秋。閎而奄之象冬。器固無適而非象也。止以量鼎爲言者。蓋量爲器之大者。大者得其象則小者從可知。鼎爲器之重者。重者得其象則輕者從可知。若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所謂味得其時也。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所謂樂得其節也。車得其式者。六等之數。作車之式也。五路之用。乘車之式也。鬼神得其饗者。若天神皆降。地祇皆出。人鬼皆格。可得以禮是矣。喪紀得其哀者。或發於容體。或發於聲音。或發於言語飮食。或發於居處衣服而各得其哀也。辨說得其黨。若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之類。官得其體。若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敎之類。政事得其施。若施典于邦國。施則於都鄙。施法于官府之類。
易象傳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子曰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爲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辨別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呂伯恭曰履爲易中之禮。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雷者陽氣奮發。陰陽相薄而成聲也。○朱子曰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旣象其聲。又取其義。殷盛也。○呂伯恭曰豫爲易中之樂。
周禮大伯宗。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禮謂始告神時薦於神坐。〉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靑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此禮天以冬至。謂天皇大帝。在北極者也。禮地以夏至。謂神在崑崙者也。禮東方以立春。謂蒼精之帝而太昊句芒食焉。禮南方以立夏。謂赤精之帝而炎帝祝融食焉。禮西方以立秋。謂白精之帝而少昊蓐收食焉。禮北方以立冬。謂黑精之帝而顓頊玄冥食焉。祀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銳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嚴。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惟天坐見。〉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以天産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德。以和樂防之。〈鄭司農云陰德爲男女之情。天性生而自然者。過時則奔隨。先時則血氣未定。聖人爲制其中。令民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令無淫泆者。情性隱而不露。故謂之陰德陽德。謂分地利以致富。富者之失不驕奢則吝嗇。故以和樂防之。樂所以滌蕩邪穢。道人之正性者。一說地産謂土地之性各異。若齊性舒緩。楚性急悍則以和樂防其失。令無失德。樂所以移風易俗者也。此皆露見於外。故謂之陽德。玄謂天産者動物。謂六牲之屬。地産者植物。謂九穀之屬。陰德陰氣在人者。陰氣純。虛之則劣。故食動物作之使動。過則傷性。制中禮以節之。陽德陽氣在人者。陽氣純。盈之則躁。故食植物作之使靜。過則傷性。制和樂以節。如是然後陰陽平情性和。而能育其類也矣。〉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産産。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禮濟虛樂損盈。幷行則四者乃得其和能生。非類曰化生。其種曰産。〉大司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六律。合陽聲者也。六同。合陰聲者也。此十二者。以銅爲管。轉以相生。黃鍾爲首。其長九寸。各因而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合樂六代。〉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分謂各用一代之樂。〉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爲均者。黃鍾陽聲之首。大呂爲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祭天南郊。就陽位也。〉
乃奏大簇。歌應鍾舞咸池。〈堯樂〉以祭示。〈大簇陽聲第二。應鍾爲之合。地祇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
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大音泰。〉以祀四望。〈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爲之合。四望。五嶽四鎭四竇。〉
乃奏蕤賓。歌凾鍾舞大夏。〈禹樂〉以祭山川。〈蕤賓陽聲第四。凾鍾爲之合。凾鍾一名林鍾。〉
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湯樂〉以享先妣。〈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爲之合。上呂一名中呂。先妣姜嫄也。〉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武王樂〉以享先祖。〈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鍾爲之合。一名國鍾。先祖先王先公也。〉
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國語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言以中聲定律。以律立鍾之均。六者言其均。皆待八音五聲乃成也。〉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山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麟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此謂大蜡。索鬼神而致百物。六奏樂而禮畢。東方之祭則用大簇姑洗。南方之祭則用蕤賓。西方之祭則用夷則無射。北方之祭則用黃鍾爲均焉。每奏有所感。致和以來之。凡動物敏疾者。地祇高下之甚者。易致羽物。旣飛又走。川澤孔竅。竅者蛤蠏。走則遲。墳衍孔竅則小矣。是其舒疾之分。土祇原濕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非德至和則不至也。〉
凡樂圜鍾爲宮。黃鍾爲角。大簇爲徵。姑洗爲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以禮矣。凡樂凾鍾爲宮。大簇爲角。姑洗爲徵。南呂爲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鍾爲宮。大呂爲角。大簇爲徵。應鍾爲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㲈〈音韶〉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則主北辰。地祇則主崑崙。人鬼則主后稷。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而祼焉。乃後合樂而祭之。大傳曰王者必禘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謂此。祭天圜丘。以嚳配之。圜鍾夾鍾也。夾鍾生於房心之氣。房心爲大辰。天帝之明堂。凾鍾林鍾也。林鍾生於未坤之氣。未坤之位。或曰天社。在東井輿鬼之外。天社地神也。黃鍾生於虛危之氣。虛危爲宗廟。以此三者爲宮。用聲類求之。天宮夾鍾陰聲。其相生從陽數。其陽無射。無射上生中宮。中呂與地宮同位不用也。中呂上生黃鍾下生林鍾。林鍾地宮。又不用。林鍾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呂。南呂與無射同位又不用。南呂上生姑洗。地宮林鍾。林鍾上生大簇下生南呂。南呂生姑洗。人宮黃鍾。黃鍾下生林鍾。林鍾地宮又避之。林鍾上生大簇。大簇下生南呂。南呂與天宮之陽同位又避之。南呂上生姑洗。姑洗南呂之合又避之。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地宮。林鍾之陽也。又避之。蕤賓上生大呂。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爲角。淸者爲徵羽。此樂無商者。祭尙柔。商堅剛也。鄭司農云靁鼓靁鼗。皆謂六面有革。可擊者也。雲和地名也。靈鼓靈鼗四面。路鼓路鼗兩面。九德之歌。六府三事九功之歌也。玄謂雷鼓雷鼗八面。靈鼓靈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孤竹。竹特立者。孫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陰竹生於山北者。雲和,空桑,龍門皆山名。
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詁。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禮主减樂主盈。鬼神亦止是屈伸之義。禮樂鬼神一理。又曰在聖人制作處。便是禮樂。在造化功用處。便是鬼神。禮有經禮曲禮之事殊而敬一。樂有五聲六律之文異而愛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內。合敬同愛者。皆大樂大禮之所感化也。禮樂之制。在明王雖有損益。而情之同者則相因述也。惟其如此。是以王者作興。事與時並。如唐虞之時則有揖讓之事。夏殷之時則有放伐之事。名與功偕者。功成作樂。故歷代樂名。皆因所立之功而名之也。○蔡氏曰禮樂本非判然二物也。人徒見樂由陽來。禮由陰作。卽以爲禮屬陰樂屬陽。判然爲二。殊不知陰陽一氣也。陰氣流行卽爲陽。陽氣凝聚卽爲陰。非眞有二物也。善觀者旣知陰陽禮樂之所以爲二。又知陰陽禮樂之所以爲一。
故鍾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仰俯綴〈拙〉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旋〉揚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詁。綴。舞者行位相連綴也。兆。位外之營兆也。揚襲。說見曲禮。情謂理趣之深奧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謂節奏之宣著者。識之詳故能述。若黃帝堯舜之造律呂垂衣裳。禹湯文武之不相沿襲。皆聖者之作也。周公經制。盡取先代之禮樂而參用之。兼聖明之作述也。季札觀樂而各有所論。此明者之述也。夫子之聖。乃述而不作者。有其德無其位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詁。朱子曰樂由天作屬陽。故有運動底意。禮以地制。如由地出。不可移易。○劉氏曰前言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蓋聖人之禮樂。與天地之陰陽。相爲流通。故始也法陰陽以爲禮樂。終也以禮樂而贊陰陽。天地之和。陽之動而生物者也。氣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陰之靜而成物者也。質具而有秩。故羣物皆別。樂由天作者。法乎氣之行於天者而作。故動而屬陽。聲音氣之爲也。禮以地制者。法乎質之具於地者而制。故靜而屬陰。儀則質之爲也。過制則失其序。如陰過而肅則物之成者復壞矣故亂。過作則失其和。如陽過而亢則物之生者反傷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與序然後。能興禮樂以贊化育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詁。物各賦物而不可以強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禮制也。絪縕化醇而不容以獨異。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樂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於樂。散殊者秋冬之義。故曰義近於禮。敦和厚其氣之同者。別宜辨其物之異者。率神所以循其氣之伸。居鬼所以斂其氣之屈。伸陽而從天。屈陰而從地也。由是言之。則聖人禮樂之精微寓於制作者。旣明且備。可得而知矣。官猶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職也。○劉氏曰春作夏長。天地生物之仁也。秋斂冬藏。天地成物之義也。氣行而同和。故近於樂。質具而異序。故近於禮。此言效法之所本也。樂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發達乎陽之所生。禮可以辨別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陰之所成。故聖人作樂。以應助天之生物。制禮以配合地之成物。禮樂之制作旣明且備。則足以裁成其道。輔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職矣。此言成功之所合也。○朱子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一段。意思極好。非孟子以下所能作。其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辭。左傳子太叔亦論此。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詁。此與易繫辭略同。記者引之。言聖人制禮。其本於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禮者。取於天地尊卑之勢也。列貴賤之位者。取於山澤卑高之勢也。小者不可爲大。大者不可爲小。故小大之殊。取於陰陽動靜之常也。此小大。與論語小大由之之義。謂小事大事也。方猶道也。聚猶處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各有其道。則各以其類而處之。所謂方以類聚也。物事也。行禮之事。卽謂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從其事。所謂物以羣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賦之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綱五常之倫。其間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與旗常之章著。爲日月星辰之象也。在地成象。如宮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於地也。由此言之。禮之別非天地自然之理乎。○應氏曰此卽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地氣上齊。〈躋〉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暄〉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詁。應氏曰此卽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劉氏曰齊讀爲躋。天地相蕩。亦言其氣之播蕩也。百化興焉。所謂天地絪縕而萬物化醇也。以上言效法之所本。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生。天地之情也。
詁。此言禮樂之得失。與天地相關。所謂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也。緫結上兩節之意。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竆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直略反〉大始而禮居成物。著〈如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
詁。應氏曰及至也。言樂出於自然之和。禮出於自然之序。二者之用。充塞流行。無顯不至。無幽不格。無高不屆。無深不入。則樂著乎乾知大始之初。禮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爲天。昭著不動者。地之所以爲地。著不動者藏諸用也。著不息者顯諸仁也。天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而已。故聖人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禮樂也。或曰不息不動。分著於天地。而一動一靜。循環無端者。天地之間也。動靜不可相離則禮樂不容或分。故聖人言禮樂。必合而言之。未嘗析而言之也。以上言成功之所合。○劉氏曰自一陽生於子。至六陽極於巳而爲乾。此乾知大始也。自一陰生於午。至六陰極於亥而爲坤。此坤作成物也。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踈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詁。本之情性。卽民有血氣心知之性。喜怒哀樂之情也。度數。十二律上生下生損益之數也。禮義。貴賤隆殺淸濁高下。各有其義也。生氣之和。造化發育之妙也。五常之行。仁義禮智信之德也。言聖人之作樂。本於人心。七情所感之音而稽考於五聲十二律之度數。而制之以淸濁高下尊卑隆殺之節而各得其宜然後用之。以合天地生氣之和而使其陽之動而不至於散。陰之靜而不至於密。道人心五常之行。而使剛者之氣不至於怒。柔者之氣不至於懾。天地之陰陽。人心之剛柔四者。各得其中而和暢焉。則交暢於中而發形於外。於是宮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皆安其位而不相奪倫也。此言聖人始因人情而作樂然後。推樂之敎以化民成俗也。立之學。樂師掌國學之政。大胥掌學士之版是也。立之等。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類是也。廣其節奏。增益學者之所習也。省其文采。察其音曲之辭。使五聲之相和相應。若五色之雜以成文采也。以繩德厚。謂檢約其固有之善而使之成德也。律以法度。整齊之也。比以次序。聯合之也。宮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稱。始於黃鍾之初九。終於仲呂之上六。比之使各得其序。以此法象而寓其事之所行。如宮爲君。宮亂則荒之類。故曰以象行事也。人倫之理其得失。皆可於樂而見之。是樂之所觀。其義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詁。土敝地力竭也。水煩謂澤梁之入無時。物類之生。必資陰陽之氣。氣衰耗故生物不遂。倡和有應者。姦聲正聲。感人是倡也。而逆氣順氣應之是和也。回謂乖違。邪謂邪辟。及曲之與直。各歸其善惡之分限。善歸善分。惡歸惡分。而萬物情理。亦各以善惡之類。自相感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去聲〉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怠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反情復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則志無不和。比類。分次善惡之類也。不入於惡類則行無不成。〉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餙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淸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旋〉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淸濁。迭相爲經。故樂行而倫淸。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詁。大章之章。咸池之備。韶之繼。皆聖人極至之德。發於樂者。其輝光猶若可見。所謂至德之光也。四氣之和。四時之和氣也。小大終始。卽前章小大之稱終始之序也。相爲經。卽前篇還相爲宮之說也。○疏曰八風。八方之風也。律十二月之律也。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者迎衆也。四十五日淸明風至。淸明者芒也。四十五日景風至。景者大也。言陽氣長養也。四十五日凉風至。凉寒也。陰氣行也。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者咸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陰氣未洽化也。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大莫也。開陽氣也。○方氏曰淸明者樂之聲故象天。廣大者樂之軆故象地。終始者樂之序故象四時。周旋者樂之節故象風雨。○應氏曰五聲配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于八卦之風。故各從律而不姦。自一度衍之而至於百則百度各得其數。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竆也。大而日月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焉。不止晝夜之百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曰相生相成。以至迭相爲經。言其變而不竆也。順其常則能極其變矣。○輔氏曰上旣極言樂之理。故此下以樂之功效以結之。自一人之身言之則耳目聰明血氣和平。自天下之大言之則移風易俗而天下皆寧。樂之功效。至此極矣。
竆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禮樂。偩〈負〉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軆。領父子君民之節。〈偩依象也。〉
詁。劉氏曰人情理同而氣異。同則本一。異則變多。樂以統同。故可使人竆其本之同而知其變之異。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則誠隱。危則僞生。禮以變異。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危而著其理之誠也。竆本知變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誠去僞者。修爲之當然。故曰經。○禮樂之作。道與器未始相離。故曰凝是精粗之體也。○陳氏曰天地先禮樂而形。禮樂後天地而作。故天地陰陽之情。禮樂得以偩而出之也。蓋天地之道。其明爲禮樂。其幽爲神明。其位爲上下。其物爲精粗。內之爲父子。外之爲君臣。先王原天地之序以制禮。道天地之和以作樂。偩天地之情於後而使幽者闡。達神明之德於外而使顯者微。神之在上而不可知也則降而下之。在下而不可知也則興而上之。夫然後陰陽交通而物體之精粗。有所凝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人倫之大節。有所領矣。
是故。大人擧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天地訢〈欣〉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格〉生。蟄虫昭蘓。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育〉胎生者不殰〈瀆〉而卵生者不殈。〈吁闐反〉則樂之道歸焉耳。
詁。大人擧禮樂。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天地將爲昭焉。言將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訢與欣同。欣合和氣之交感。卽陰陽相得之妙也。天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天煦覆而地嫗育。是煦嫗覆育萬物也。屈生曰句。謂句曲而生者也。角之無䚡者曰觡。䚡謂角外皮之滑澤者。蟄藏之蟲初出。如暗而得明。如死而更生。故曰昭蘓也。嫗伏。軆伏而生子也。孕鬻。任孕而育子也。殰未及生而胎敗也。殈裂也。凡物皆各得其生。自育而無所害者。是皆歸於聖人禮樂參贊之道耳。○馬氏曰禮樂偩天地之情。故大人擧禮樂則天地之情可知。自天地欣合。以至於不殰不殈。此皆天地將爲昭焉之事也。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此言其氣之和也。自草木茂。以至卵生不殈。此言其氣之和而物不失其性也。夫天地生物之功。至於如此之妙者。皆起於樂也。故曰樂之道歸焉耳。蓋樂所以和人心。心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無不應。言樂則禮可知矣。
樂者音之所以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噍竭而無澤。殺减而不隆。〉其樂心感者。其聲嘽而緩。〈嘽闡而無餘。緩紆而不迫。〉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發生而不竆。散施而無積。〉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高急而近於暴。〉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直無委曲。廉有分際。〉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和則不乖。柔則致順。〉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愼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㤪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政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詁。此言音生於人心之感。而人心哀樂之感。由於政治之得失。此所以愼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事和諧。故形於聲音者安以樂。亂世政事乖戾。故形於聲音者㤪以怒。將亡之國。其民困苦。故形於聲音者哀以思。此聲音所以與政通也。○詩疏曰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哀樂之情。發見於言語之聲。於時雖言哀樂之事。未有宮商之調。惟是聲耳。至於作詩之時則次第淸濁。節奏高下。使五聲爲曲。似五色成文。卽是爲音。此音被諸弦管。乃名爲樂。
宮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五者不亂則無怗〈覘〉懘之音矣。
詁。劉氏曰五聲之本。生於黃鍾之律。其長九寸。每寸九分。九九八十一。是爲宮聲之數。三分損一以下生徵。則去二十七得五十四也。徵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則加十八得七十二也。商三分損一以下生羽。則去二十四得四十八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則加十六得六十四也。角聲之數。三分之不盡一筭。其數不行。故聲止於五。此其相生之次也。宮屬土。絃用八十一絲。爲最多而聲至濁。於五聲獨尊。故爲君象。商屬金。絃用七十二絲。聲次濁。故次於君而爲臣象。角屬木。絃用六十四絲。聲半淸半濁。居五聲之中。故次於臣而爲民象。徵屬火。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淸。有民而有事。故爲事象。羽屬水。絃用四十八絲。爲最少而聲至淸。有事而後用物。故爲物象。此其大小之次也。五聲固本於黃鍾爲宮。然還相爲宮則其餘十二律。皆可爲宮。宮必爲君而不可下於臣。商必爲臣而不可上於君。角民徵事羽物。皆以次降殺。其有臣過君。民過臣。事過民。物過事者。則不用正聲而以半聲應之。此八音所以克諧而無相奪倫也。怗懘者。敝敗也。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㤪。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詁。此言審樂以知政。若宮亂則樂聲荒亂。是知由其君之驕恣使然也。餘四者例推。○陳氏曰五聲含君臣民事物之象。必得其理。方調得律呂。否則有臣陵君民過臣而謂之奪倫矣。樂聲奪倫。卽其國君臣民物。必有不盡分之事。如州鳩師曠。皆以此知彼。正是樂與政通。
周禮曰大師太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
註。大師大起軍師。兵書曰王者行師。出軍之日。授將弓矢。士卒振旅。將張弓大呼。太師吹律。合音商則戰勝。軍士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士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軍士勞。羽則兵弱少威明。
易彖傳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敎而天下服矣。〈觀卦〉
程子曰天道至神。故運行四時。化育萬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聖人默契。體其妙用。設爲政敎。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自然仰觀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設敎而天下服矣。○朱子曰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爲觀也。神道設敎。聖人之所以爲觀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傳〉
程子曰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敎化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
樂記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敎者民之寒暑也。敎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詁。寒暑者。一歲之分劑。風雨者。一朝之氣候。敎重而事輕。故以寒暑喩敎而以風雨喩事也。
王制曰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矦曰頖宮。
疏曰此是殷制。周則大學在國。小學在西郊。辟明也。雍和也。頖之言班。所以班政敎也。舊說辟雍水環如璧。泮宮半之。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水也。○王氏曰學固不可一日無於天下。然其敎不可不資之天子。資之天子。道德所以一也。故命之敎然後爲學。○方氏曰言小學在左則以見大學之在右。言大學在郊則以見小學之在國。小學所以處學之小者。大學所以處學之大者。灑掃應對之類。小學之道也。致知格物之類。大學之道也。小學之道。方生而進。大學之道。已成而定。方生而進者宜養之於內。已成而定者。可達之於外。故或在國或在郊者。以此爲制也。
司徒修六禮〈冠昏喪祭鄕相見。〉以節民性。明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以興民德。齊八政〈飮食衣服事爲異別度量數制。〉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詁。八政云事爲者。百工之技藝。有正有邪。異別者。五方之械器有異有同。度量則不使有長短大小之殊。數制則不使有多寡廣狹之異。〉
詁。此鄕學敎民取士之法。而大司徒則聽其政令者也。六禮七敎八政。皆道德之用也。道德則其體也。體旣一則俗無不同矣。
命鄕簡不帥敎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鄕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疏曰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而以有虞氏之庠。爲鄕學。〉
詁。鄕畿內六鄕也。在遠郊之內。庠卽鄕學也。耆老。鄕中致仕之鄕大夫也。元日。所擇之善日也。期日定則耆老皆來會聚。於是行射禮與鄕飮酒之禮。射以中爲上。故曰上功。鄕飮則序年之高下。故曰尙齒。大司徒。敎官之長也。率其俊秀者與執禮事。蓋欲使不帥敎之人。得於觀感而改過以從善也。
不變命國之右。鄕簡不帥敎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鄕簡不帥敎者移之右。不變移之郊。不變移之遂。不變屛之遠方。終身不齒。
詁。左右對移。以易其藏修遊息之所。新其師友講切之方。庶幾其變也。四郊去國百里。在鄕界之外。遂又在遠郊之外。蓋示之以漸遠之意也。四次示之以禮敎而猶不悛焉。則其人終不可與入德矣。於是乃屛棄之。
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詁。劉氏曰論者述其德藝而保擧之也。苗之穎出曰秀。大司徒命鄕大夫。論述鄕學之士才德穎出於同輩者而禮賓之。升其人於司徒。司徒考試之。量才而用之爲鄕遂之吏曰選士。選者擇而用之也。其有才德。又穎出於選士。不安於小成而願升於國學者。司徒論述其美而擧。升之於國學曰俊士。俊者才過千人之名也。旣升於司徒則免鄕之徭役。而猶徭役於司徒也。及升國學則並免司徒之役矣。造者成也。言成就其才德也。
樂正崇四術立四敎。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鄕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
詁。此言國學敎國子民俊及取賢才之法。樂正掌其敎。司馬則掌選法也。術道路之名。詩書禮樂四者之敎。乃入德之路。故言術也。皆造皆來。受敎於樂正也。○方氏曰禮者體也。故於秋敎之。蓋秋主揫斂。所以成體故也。樂者樂也。故於春敎之。蓋春主發散。所以爲樂故也。詩者言也。故於夏敎之。蓋言爲事之文。夏與物交而成文故也。書者事也。故於冬敎之。蓋事爲言之實。冬與物辨而反實故也。入學以齒。惟次長幼之序。不分貴賤之等。
文王世子曰凡學〈四學字皆音效。〉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學效也。士卽俊選升學之士也。必時。四時各有所敎也。干盾也。戈戟也。羽翟羽也。籥笛屬。〉
詁。干戈爲武舞。故於陽氣發動之時敎之。示有事也。羽籥爲文舞。故於陰氣凝寂之時敎之。示安靜也。東序。太學也。
小學正學〈二學字皆音效。〉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承贊之。胥鼓南。
詁。四人皆樂官之屬。贊相助之也。胥卽大胥也。南南夷之樂也。東夷之樂曰昧。南夷之樂曰南。西夷之樂曰朱離。北夷之樂曰禁。明堂位又云任南蠻之樂也。周禮旄入敎國子南夷樂之時。大胥則擊鼓以節其音曲。故云胥鼓南也。先王作樂。至矣盡矣。而猶以遠方蠻夷之樂敎人者。所以示輿圖之無外。異類之咸賓。奏之宗廟之中。侈其盛也。獨擧南樂則餘三方。皆敎習可知。○長樂。劉氏曰周官大司樂。以樂舞敎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蓋六代聖王神其德行。以成變化。以參天地。以感神祇者。樂與舞存焉。故使國子學之。由其舞以志厥功。由其聲以想厥德。然後中和生於誠明而志氣趍于聖智矣。故孝友形於中而舞蹈應於外。此三代遜于五品。無所入而不自得者。故奏三代之樂。用之致中和位天地。澤四海來百蠻焉。乃用四夷之樂。以彰德化。
春誦夏弦。太師詔之瞽宗。秋學〈如字〉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誦口誦歌樂之篇章也。弦以琴瑟播被詩章之音節也。皆太師敎之。瞽宗殷學名。上庠虞學名。周兼立虞夏殷周之學也。〉
註。劉氏曰春者陽氣宣吐。以生萬物也。故宜誦以宣其中和之聲焉。夏者陽氣盛大。以壯萬物也。故宜弦以極其純粹之致焉。皆太師之職。以敎國子者也。○方氏曰誦者人也。弦者絲也。人之事始於東。絲之音屬於南。故誦以春而弦以夏。禮者軆也。書者事也。軆之文成於西。事之質辨於北。故禮以秋而書以冬。此又其別也。○陳氏曰此言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王制言春秋敎禮樂。冬夏敎詩書者。言書禮則知誦之爲詩弦之爲樂。言弦誦則知禮之爲行書之爲事也。蓋春秋陰陽之中。而禮樂皆欲其中。故以二中之時敎之。凡此合而敎之也。分而敎之則誦詩以春。弦樂以夏。學禮以秋。讀書以冬。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官掌敎詩書禮樂之官也。若春誦夏弦則太師釋奠。敎干戈則小樂正樂師釋奠也。〉
詁。先師謂前代明習此事之師也。習樂有樂之先師。習禮有禮之先師。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衆著於君臣之義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爲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音效。下二學同。〉之爲父子焉。學之爲君臣焉。學之爲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一物一事也。與國人齒讓之一事也。三善謂衆人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
詁。語古語也。樂正主世子詩書之業。父師主於成就其德行。一有。書作一人。謂世子也。世子有大善則萬邦皆正矣。父師。太傅少傅也。
學記曰古之敎者。家有塾黨有庠。術〈當爲州〉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詁。古者二十五家爲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側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敎於塾也。五百家爲黨。黨之學曰庠。敎閭塾所升之人也。萬二千五百家爲州。州之學曰序。周禮鄕大夫。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是也。序則敎黨學所升之人也。天子所都及諸矦國中之學。謂之國學。以敎元子衆子及卿大夫士之子與所升俊選之士焉。比年每歲也。每歲皆有入學之人。中年間一年也。每間一年而考校其藝之進否也。離經。離絶經書之句讀也。辨志。辨別其趣向之邪正也。敬業則於所習無怠忽。樂羣則於朋友無睽貳。博習則不以程度爲限制。親師則於訓誨知嗜好。論學講求學問之蘊奧也。取友。擇取益者而友之也。能如此。是學之小成也。至於九年則理明義精。觸類而長。無所不通。有卓然自立之行。而外物不得以奪之矣。是大成也。○朱子曰這幾句。都是上兩字說學。下兩字說所得處。如離經便是學。辨志是所得處。他倣此。又曰辨志者。自能辨別其心所趣向。如爲善爲利爲君子爲小人也。敬業者。專心致知。以事其業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博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而徧也。親師者。道同德合。愛敬兼盡也。論學者。知言而能論學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識人之賢否也。知類通達。聞一知十。能觸類而貫通也。強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矣。蓋考校之法。逐節之中。先觀其學業之淺深。徐察其德行之虛實。讀者宜深味之。乃進學之驗。○臨川吳氏曰按考校與周官大比不同。考校者。謂九年大成以前。每間一歲敎者。察視其學業之進何如。大比者。謂九年之後。每三年則鄕大夫大比其德行道藝而賓興之也。
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魚起反〉子時述之。其此之謂乎。〈以此大成之士而官使之。其功效如此。是所謂大學敎人之道也。蛾子。虫之微者。亦時時述學銜土之事而成大垤。以喩學者由積學而成大道也。此古記之言故引之也。〉
大學始敎。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始敎。學者入學之初也。有司衣皮弁之服。祭先師以蘋藻之菜。示之以尊敬道藝也。或云示之以敬先聖之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當祭菜之時。使歌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之三篇而肄習之。此三詩皆君臣燕樂之辭。蓋以居官受任之美。諭誘其初志。故曰官其始。〉
入學鼓篋。孫〈去聲〉其業也。〈入學時。大胥之官擊鼓以召學士。學士至則發篋以出其書籍等物。警之以鼓聲。使以遜順之心受業也。書言惟學遜志。〉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榎也。楚荊也。榎形圓。楚形方。以二物爲扑。以警其怠忽者。使之收斂威儀也。〉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不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不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敎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詁。禘五年之大祭也。不五年不視學。所以優游學者之心志也。此又非仲春仲秋視學之禮。使觀而感於心。不言以盡其理。欲其自得之也。故曰存其心。幼者未必能問。問亦未必知要。故但聽受師說而無所請。亦長幼之等當如是。不可踰躐也。○劉氏曰自皮弁祭菜。至聽而不問凡七事。皆大學爲敎之大倫。大倫猶言大節耳。官先事士先志。竊意官是已仕者。士是未仕者。謂已仕而爲學則先其職事之所急。未仕而爲學則未得見諸行事。故先其志之所尙也。大學之道。明德新民而已。先志者。所以明德。先事者。所以新民。七事。上句皆敎者之事。下句皆學者之志。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朱子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敎人之法也。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祭義曰祀乎明堂。所以敎諸矦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敎諸矦之孝也。祀先賢於西學。〈瞽宗。周之小學也。〉所以敎諸矦之德也。耕籍所以敎諸矦之養也。朝覲所以敎諸矦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敎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食畢而以酒虛口也。〉冕而揔干。〈揔持干盾。以立于舞位也。〉所以敎諸矦之弟也。是故鄕里有齒。而老竆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
王制曰凡養老。有虞氏養國老〈有爵有德之老。〉於上庠。〈大學在西郊。〉養庶老於下庠。〈小學在王宮東。〉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大學在王宮東。〉養庶老〈庶人及死事者之父老也。〉於西序。〈小學在西郊。〉殷人養國老於右學。〈大學在西郊。〉養庶老於左學。〈小學在王宮東。〉周人養國老於東膠。〈大學在王宮東。〉養庶老於虞庠。〈小學在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