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輔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2

全覽1 畿輔通志 全覽2 全覽3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一
  户口
  本朝
  順治十八年丁徭總數
  順天府人丁一十萬四千三百九十二丁徭銀二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兩九錢三分㑹典
  永平府人丁九萬三千五百九十一丁徭銀一萬八千一百兩二錢一分同上
  保定府人丁四十一萬七千八百二丁徭銀四萬一千七百八十兩二錢同上
  河間府人丁二十一萬九千七百五丁徭銀三萬八千七百九十八兩八錢六分八毫同上
  正定府人丁一百八萬六千二百九十九丁徭銀一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兩四錢同上
  順徳府人丁一十七萬九千四百三十七丁徭銀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兩四錢三分九釐同上
  廣平府人丁二十七萬六千一十丁徭銀二萬七千八百一十二兩六錢七分同上
  大名府人丁四十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丁徭銀六萬五千三百二兩三錢一釐零同上
  延慶州人丁七千七百九丁徭銀二千六百六十八兩一錢五分七毫同上
  保安州人丁五千五百五丁徭銀二千七百九十一兩四錢六分二釐同上
  康熙二十四年丁徭總數
  順天府人丁一十三萬五千一百三十一丁徭銀三萬五千六百九十一兩三錢一分七釐七毫零㑹典
  屯丁五千七百八十二丁屯丁銀一千七百九十八兩四錢同上
  永平府人丁九萬六千四百九十丁徭銀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三兩四錢三分二釐零同上
  屯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七丁屯丁銀四千一百九十七兩七錢四分七釐零同上
  保定府人丁四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二丁徭銀四萬五千八百八十三兩八錢四分零同上
  屯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丁屯丁銀二千六百五十二兩八錢同上
  河間府人丁二十三萬七千一百六十三丁徭銀四萬一千九百九十九兩三錢五分九釐零同上
  屯丁一萬五千五百六十丁屯丁銀二千九百六十九兩五錢八分六釐零同上
  正定府人丁一百一十七萬一千七百九十丁徭銀一十一萬七千四百九十七兩六錢同上
  屯丁二萬三千二百八十七丁屯丁銀四千九百八十一兩七錢五分同上
  順徳府人丁一十八萬八千八十丁徭銀一萬五千五百九十八兩三錢三分七釐八毫同上
  廣平府人丁三十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丁徭銀三萬二千四百一十六兩四錢四分零同上
  大名府人丁五十八萬八千六百五十八丁徭銀七萬四千六百六十九兩二錢三分六釐零同上
  延慶州人丁七千四百一十八丁徭銀二千六百七十六兩八錢九分六釐零同上
  保安州人丁五千四百八十四丁徭銀二千八百一十一兩五錢七分七釐零同上
  屯丁三萬四千八百九十六丁屯丁銀六千一百五十三兩二錢五分同上
  雍正二年丁徭總數
  順天府人丁一十五萬八千一百三十三丁徭銀四萬一千五百一十九兩六錢零㑹典
  各府州人丁三百二十四萬八千七百一十丁徭銀三十七萬八千四百七十兩七錢二分四釐零同上
  屯丁一十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丁屯丁銀二萬三千
  九百五十兩八錢三分四釐零同上
  雍正十二年丁徭總數
  直𨽻十府五州人丁三百三十萬五百八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萬七千九百一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并優免身本人丁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一
  丁外
  實在人丁共三百二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六丁内分
  吏承供屯丁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八丁
  新更人丁五千一百一十九丁
  竈丁一千六百五十九丁
  門頭門丁三百一丁
  行差人丁三百一十六萬七千三百一十九丁額外歸併人丁六萬四千四百四十七丁
  以上額内額外丁門共三百二十八萬八千八十三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四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五兩七錢三分二釐八絲一忽五微八纎九沙七塵五埃四渺九漠内除宣化府屬新歸併蔚州及易州屬新歸廣昌縣人丁銀一萬一千六百九十四兩一分四釐五毫不攤入地糧外尚應徵銀四十萬一百七十一兩七錢一分七釐五毫八絲一忽五微八纎九沙七塵五埃四渺九漠於雍正二年
  㫖照依浙江等省之例攤入地糧銀内徵收
  順天府人丁一十四萬五千四百五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六千七百一十六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二千四百八十二丁外實在人丁共一十三萬六千二百五十四丁内分吏承供丁三千四百八十一丁
  新更人丁四千四丁
  竈丁九百一十二丁
  門頭門丁三百丁
  行差人丁一十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七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三萬四千三百五十一兩六錢六分二釐七毫九絲九忽五微二纎七沙九塵
  額外歸併屯衛人丁一萬四千八百七十四丁共徵銀一千九百一十三兩九分九釐一毫四絲八忽五微二纎五沙五塵六埃
  永平府人丁一十二萬八千九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三千五百二十三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六百九十七丁外
  實在人丁一十二萬三千八百七十丁内分供丁三千五百八丁
  新更人丁一千一十四丁
  門丁一丁
  行差人丁一十一萬九千三百四十七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二萬六千七百八十三兩二錢四分二釐五絲
  保定府人丁四十三萬一千八百七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一百六十二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八千一百七十二丁外實在人丁四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九丁内分供丁一萬四千三百五十五丁
  吏承人丁八十四丁
  行差人丁四十萬四千六十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四萬二千七百八十九兩五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八忽七微四纎六塵八埃
  河間府人丁二十三萬八千九百九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千六百二十九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人丁二十三萬四千三百六十二丁内分供丁九千一百九丁
  吏承人丁一百四十九丁
  行差人丁二十二萬五千一百四丁
  以上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三萬九千一十六兩七錢五分二釐
  天津府人丁三萬三千三百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八百六十六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人丁三萬二千四百三十五丁内分
  供丁六十四丁
  吏承人丁一十三丁
  竈丁七百四十七丁
  行差人丁三萬一千六百一十一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八千二百七十八兩三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
  正定府人丁四十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二千三百九十二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四十二萬九百二十丁
  各縣并各衛歸併人丁一萬五千七十五丁正定衛神武衛歸併門銀一錢五分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併門銀共徵銀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五兩七錢七分九釐七毫九絲五忽六纎
  順徳府人丁一十九萬七千四百八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二千二百三十四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四千五百三十八丁外
  實在行差人丁一十九萬七百八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兩一錢七分一釐九毫一絲八忽四微三纎二沙六塵六埃六渺
  額外瀋陽衛并郡牧所歸併廣宗縣及唐山縣清出自首屯丁一千八百六十六丁共徵銀二百兩八錢三分三釐
  廣平府人丁三十六萬四千三百四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五百九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四千六百一十六丁外實在人丁三十五萬四千二百一十五丁内分供丁五千六百三十一丁
  行差人丁三十四萬八千五百八十四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三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兩二錢九分四釐
  屯丁一萬九百一十三丁共徵銀二千三百八十兩六錢一分一釐九毫九絲一忽八微
  大名府人丁四十二萬六千九百四十六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三百三十二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又優免人丁三千九百八十六丁外實在人丁四十一萬七千六百二十八丁内分供丁一萬八百七十四丁
  吏承人丁一百九十五丁
  行差人丁四十萬六千五百五十九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四萬七千一百八十八兩四錢一分二釐二毫六絲五忽二微八纎二塵八埃四渺九漠
  宣化府人丁六萬三千八百九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千五百一十三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人丁五萬九千三百八十五丁内分
  供丁一百六十六丁
  新更人丁一百一丁
  行差人丁五萬九千一百一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二萬二百二十八兩六分四釐四毫四絲六忽二微二沙六塵六埃四渺内除新歸併蔚州應徵銀八千九百兩八錢一分七釐五毫不攤入地糧外尚應徵銀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七兩二錢四分六釐九毫四絲六忽二微二沙六塵六埃四渺
  易州人丁五萬一千四百五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百七十五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人丁五萬八百七十六丁内分
  供丁一千一十三丁
  屯丁五丁
  行差人丁四萬九千八百五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七千九百六兩二錢七分七釐内除廣昌縣應徵銀二千七百九十三兩一錢九分七釐不攤入地糧外尚應徵銀五千一百一十三兩八分
  冀州人丁三十一萬四千六百九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九百九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三十一萬二千七百丁
  本州并各縣歸併各衛人丁九百五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三萬一千四百六十兩六錢三分四絲四忽八微四纎
  趙州人丁一十五萬三千五百九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二百四十五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一十五萬二千三百四十七丁本州并各縣歸併各衛人丁九百六十二丁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一萬五千四百八兩五錢六分二釐一毫七忽六微二纎
  深州人丁一十九萬七千一百四十五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四百一十九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一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十六丁本州并各縣歸併各衛門丁二千八百九十二丁武强安平二縣徵門銀二兩四錢五分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併門銀共徵銀二萬九十七兩三錢九分七毫八忽五微二纎
  定州人丁一十三萬一百四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八百七十七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外
  實在行差人丁一十二萬八千二百七十一丁本州各衛歸併人丁六千三百三丁
  以上人丁各則徵銀不等共徵銀一萬三千五百八十二兩五分九釐四毫一絲七忽四纎
  順治十一年覆准直省編審户口以順治十二年為始 十三年上林苑監署丁銀因連嵗災荒照直𨽻例蠲免
  康熙五十二年欽奉
  恩詔嗣後編審増益人丁止将實數奏聞其徵收辦糧但據五十年丁册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
  恩免覇州文安大城𣵠州房山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延慶武清寶坻玉田豐潤等十五州縣擡夫丁銀二千四百四十八兩八錢七分一釐零 又奉
  㫖直𨽻丁銀於雍正二年均攤地糧之内徵收每地銀一
  兩均攤丁銀二錢七釐零








  畿輔通志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田賦
  昔禹則三壤成賦中邦冀州之賦獨居上上周官職方幽州榖宜三種并州榖宜五種今
  京畿之地正古冀州之域而分之則為幽并者也禹貢稱厥田惟中中而銍秸米粟獨詳於甸服漢唐以後則漕轉以給京師而畿内之粟米無徵焉葢地衆民聚廩禄稍餼儲峙宜殷而四方之來食者衆也
  聖代龍興建都立極五百里内撥地以給八旗旗地有給有退民地有圏有補代徵轉解絲分縷析户部及直𨽻布政司勾稽參伍簿籍文移倍繁於他省然自
  列祖以來喣嫗覆育生息日繁田功益治今
  皇上御極
  恩被寰宇而
  京畿尤渥巡察勸農之使交馳於道蠲租截漕建倉積貯以寛民力以裕民生且
  特簡親王大臣經理疆索治川防闢水田用周官稻人之
  法以稼下地又
  念承平日久旗人多以官給之田私質於土人其力不能贖者官為之償且於旗地畫井授田設官敎耕巍巍乎度越漢唐而比隆於虞夏殷周郊遂井牧之盛矣故備列田賦并詳
  功令以志
  聖謨之深逺焉
  三代
  冀州厥土白壤厥田惟中中厥賦上上錯尚書禹貢
  青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幽州内附近郡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墾發宜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寛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也漢崔實政論
  前燕
  慕容皝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有牛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記室封裕諫之文獻通考
  後魏
  太和八年户増帛三疋粟二石九斗増調外帛滿二疋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等州貢綿絹及絲幽平等州皆以麻布充税魏書食貨志
  北齊
  天保八年議徙冀定瀛州無田之人於幽州范陽寛以處之謂之樂迁隋書食貨志
  
  開皇十二年詔河北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隋書食貨志
  自幽鎮兩鎮用兵置南北供用院而行營軍十五萬不能抗兩鎮萬餘之衆饋運不能給帛粟未至諸軍或强奪於道葢自建中定兩税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疋半者為八疋大抵加三倍唐書食貨志
  
  開元時河北不通運州租皆以絹代文獻通考
  後唐
  長興四年五月户部奏棣濮澶邢洺磁魏等州節候常早大小麥𪍿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徵八月初一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1]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徴八月二十日納足幽定鎮滄校晚大小麥𪍿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徴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1]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徴至八月二十五日納足文獻通考
  
  秘書丞孫琳嘗往洺州肥鄉縣與大理寺丞郭諮以千歩方田法括定名田其後田京知滄州均無棣田歲増賦榖帛之類無隷總千一百五十二旣而或言滄州民以為不便詔如舊文獻通考
  大中祥符六年吕夷簡請免税河北農器同上
  熙寧十年河北路田二十六萬九千五百六十頃八畝官田九千五百六頃四十八畝見催額九百一十五萬二千貫石疋兩量斤束端内夏税一百三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三貫石疋兩量斤秋税七百七十五萬八千一百七貫疋石斤束同上
  元豐五年都水使者范文淵奏自大名抵乾寧跨十五州河徙地凡七十頃乞募人耕植從之先是中書言黄河北流今已淤斷恩冀下流退皆土田頃畝必多深慮權豪横占及舊地主未歸乞詔河北轉運使候朝專差朝臣同司職官同立標識方許受狀定租給授同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舉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極多不下百數及其均税不過十等第一等雖出十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為輕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鹵猶以為重若不入等止以柴蒿之直自錢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旣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税其間下色之地與柴蒿之地不相逺乃一例毎畝均税一分乞土色十分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畞均數如第十等地毎十畞合折第一等一畝受税不改元則上下輕重皆均詔諸路行其法宋史食貨志
  
  道宗太康十五年募民耕灤河曠地十年始租又詔山前後未納税户並於密雲燕樂兩縣占田置業入税續文獻通考
  
  大定二十一年上謂宰臣曰山東大名等路明安穆昆户之民驕縱奢侈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作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富家盡服綺紈酒食遊宴貧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給人足難矣近已禁買奴婢約其吉凶之禮當委官閲實户數計口授地必令自耕地有餘而力不贍者方許佃於人仍禁其農時飲酒金史遼人佞佛多以良民田賜諸佛寺分其税一半輸之寺謂之二税户章宗明昌元年六月北京等各路所免二税户凡一千七百餘户萬三千九百餘口同上
  太祖時中都田野久荒而兵後無牛可耕乃於盧溝橋索軍囘所驅牛十取其一得數千頭分給近縣民大悦續文獻通考
  世祖至元二年張𢎞範奏免大名租税 十八年唐仁祖奏罷正定保定兩路錢榖逋負同上
  成宗元貞三年罷大名路所獻黄河故道田輸租同上仁宗皇慶六年免大都上都今歲租税同上
  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以兵興免正定冀寧今年田租之半 腹裏歲入糧數二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四十九石同上
  
  洪武初田賦總數
  北平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畞夏税麥三十五萬三千二百八十石絹三萬二千九百六十二疋秋糧米八十一萬七千二百四十石續文獻通考
  𢎞治十五年總數
  順天府官田八百三十五頃五十畞零民田六萬七千八百八十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六百三石四斗三升零人丁絲綿折絹二千一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十四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稻粟米四萬七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零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二十六斤一十四兩五錢六分零
  永平府官田一百頃六十八畞零民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頃八十八畞零夏税大小麥九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五十疋一丈零農桑絲折絹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二萬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零地畞綿花絨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兩二錢
  保定府官田四百八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頃八十八畝零夏税小麥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七百九十六疋七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零本色絲二百二十四斤一兩一錢三分秋糧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零地畝綿花絨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兩五錢六分棗株課米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河間府官田一百二十九頃三十六畝零民田二萬四千九十一頃三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八百一石一斗八升零人丁絲併沒官地畝折絹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八十九疋七尺零秋糧米四萬六千二百八十石六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兩五錢棗株課米三十七石五斗五升
  正定府官田五百一十頃三畝零民田三萬八千四百七十頃六十一畝零夏税小麥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八千五百四十八疋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七千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粟八萬二千三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零地畝綿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斤一兩四錢八分零
  順德府官田七十九頃二十一畝零民田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三頃三十四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七石八升零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三萬四百六十一石七升零地畝綿花絨五千五斤四兩棗株課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零
  廣平府官田一百一十六頃八十九畝零民田二萬一百二十一頃二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七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八百八十五疋二丈二尺零農桑絲折絹六百五十四疋二丈零秋糧米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斗五升零地畝綿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兩八錢一分
  大名府官田五萬一千七百三十九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二百五十四頃零夏税小麥四萬四千九十六石三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六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四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十疋二丈七尺零鈔九貫二百七十五文秋糧米一十萬三千八十石七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二萬五千一百二十五斤六兩六錢四分棗株課米二千一百十一石五斗二升
  隆慶州民田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夏税小麥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零秋糧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零
  保安州民田三百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四百八石二斗九升零秋糧米一千五十三石二斗六升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萬厯六年實丈田數
  順天府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二頃九十九畝零永平府一萬八千三百三十九頃四十六畝零保定府九萬七千九十五頃五十畝零
  河間府八萬二千八百七十二頃一十九畝零正定府一十萬二千六百七十五頃六畝零
  順德府一萬四千二百四頃四畝零
  廣平府二萬二百三十八頃三十八畝零
  大名府五萬六千一百九十六頃六十畝零
  延慶州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
  保安州三百四頃七十二畝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太祖立國之初檢覈天下官民田土徴收税糧具有定額乃令山東河南地方額外荒土徴收任力開墾永不起科至宣宗又令北直隷地方比照太祖山東河南事例民間新開荒田不問多寡永不起科至正統六年則令北直隷開墾荒田從輕起科實於祖法畧有背戾至景帝尋亦追復洪武舊例再不許額外丈量起科至今所當遵行所以然者葢緣北方地土平夷廣衍中間大半瀉鹵瘠薄之地葭葦沮洳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且地形率多窪下一遇數日之雨即成淹沒不必霖雨之久輒有害稼之苦列聖葢有見於此故有永不起科之例又有不許額外丈量之禁是以北方人民雖有水潦災傷猶得隨處耕墾以幇取糧差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以來權倖親暱之臣不知民間疾苦不知祖宗制度妄聽奸民投獻輒自違例奏請將畿甸州縣人民奉例開墾永業指為無糧地土一槪奪為己有由是公私荘田踰鄉跨邑小民恒産歲朘月削至於本等原額徴糧養馬産鹽八站之地一例混奪權勢横行何所控訴産業旣失税糧猶存徭役苦於併充糧草困於重出饑寒愁苦日益無聊展轉流亡靡所底止明給事中夏言疏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三
  田賦
  本朝
  順治十八年田賦總數
  順天府田土計四萬七千四百九十三頃五十畝七分九釐九毫零田賦銀一十萬六千三百四十九兩九錢四分九釐九毫籽粒四十三石七斗四升五合豆五千八十三石五斗二合㑹典
  永平府田土計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七頃五十九畝六分九釐八毫田賦銀四萬八千二百七十三兩三錢七分九釐八毫米一萬二千二百一十石五斗五升四合豆二千二百五十五石四斗二升四合同上
  保定府田土計四萬八千七十二頃八畝八毫零田賦銀二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四兩三錢八分三釐四毫同上
  河間府田土計七萬六千五百九頃九十四畝五分七釐一毫零田賦銀一十八萬七百七十一兩五錢六分九釐七毫零同上
  正定府田土計一十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頃四十四畝一分八釐田賦銀五十四萬四千二百九兩八錢四分三釐九毫零同上
  順德府田土計四萬五千三百四十四頃一十二畝七分九釐一毫零田賦銀一十六萬一千三百三十二兩九分九釐五毫零同上
  廣平府田土計五萬七千一百八十二頃二十八畝四分九釐九毫田賦銀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九兩六錢七分三釐一毫同上
  大名府田土計五萬六千五百七頃四十畝四分四釐六毫零田賦銀三十五萬七千九十六兩二錢四分五釐八毫零同上
  延慶州田土計九百九十二頃六十八畝七分九釐三毫零田賦銀一千三百五十兩六錢五分四釐四毫零糧三千七百三十五石三升六合九勺零同上
  保安州田土計一千五百二十三頃三十七畝六分五釐五毫零田賦銀一千三百三十兩五錢八分七釐五毫零糧三千四十三石四斗一升六合三勺零同上
  康熙二十四年田賦總數
  順天府田土計六萬二百七十二頃五畝九分六釐三毫零田賦銀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一釐六毫粟米二百一十七石九斗一升八合一勺零籽粒四十九石三斗四升五合豆二千九百九十八石三斗二升三合三勺草三百三十束㑹典
  涿鹿等衛屯田四百八十八頃四十八畝七分五釐零屯賦銀六百四十五兩二錢五分六釐七毫屯糧粟米一百九十一石二斗一升六合零豆一百九十一石三斗一升六合七勺同上
  學田八十二頃八十一畝九分二釐八毫租銀四百三十四兩六錢三釐三毫租榖一千八石三斗八升一合雜糧六石三斗租錢四萬二百四十文同上
  永平府田土計一萬八千六百六十六頃五十畝四釐七毫零田賦銀五萬一百五十兩八錢三分一釐六毫零粟米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五石四斗八升五合六勺零豆二千三百八十四石四斗六升三合九勺零草八萬六千三百六十六束零同上
  永平等衛所屯田一千六百六十一頃三十五畝二分四釐零屯賦銀一千五百四十四兩九錢二分八釐六毫零屯糧粟米一千四百九十四石二斗五升零豆一千五百五十九石一斗八升六合零草七千四百六十束零同上
  學田一十八頃五十五畝六分二釐租銀七十九兩八分一釐租榖八十二石三斗五升五合衛所學田四百六頃四十九畝九分七釐租米四百九十九石二斗一升六合同上
  保定府田土計五萬一千八百六十八頃二十畝六分二釐零田賦銀二十一萬八千六百六十八兩七錢一分五釐同上
  保定左衛屯田一百二十二頃四十三畝一分一釐零屯賦銀五百四十七兩一錢四分七釐零屯糧米五石二斗二升四合五勺同上
  學田三十四頃四畝九分八釐八毫租銀一百二十八兩五錢八分四釐五毫租榖二十三石九升黒豆二石同上
  河間府田土計八萬七千六百頃六十一畝四分八釐二毫零田賦銀二十一萬八千一百三兩九錢一釐六毫零粟米四百三十五石九斗三升三合豆二十一石七斗一升四合同上
  河間等衛屯田一萬一百三十五頃五分八釐八毫零屯賦銀一萬八百八十七兩三錢二分二釐四毫零屯糧米三千九百七十六石八斗六合豆三百七十一石七斗八升四合同上
  學田四十七頃四畝五分八釐一毫零租銀一百三十兩六錢八分三釐四毫租榖一百六十一石九斗六升四合六勺同上
  正定府田土計一十二萬六千四百八十九頃五十九畝五分六釐零田賦銀五十五萬三千四百三三十九兩二錢七分零同上
  正定衛屯田二千七百六十六頃一十五畝九分四釐零屯賦銀六千五百八十二兩一錢八分零同上
  學田三百二十三頃九十四畝九分四毫租銀六百兩三錢八分六釐四毫零租榖六百一十六石六斗八升九合三勺零同上
  順德府田土計五萬二千二百七十頃七十五畝三分五釐田賦銀一十六萬五千三百四十一兩五錢九分二釐五毫同上
  學田四十頃一畝五分二釐三毫零租銀一百五十兩五錢二分七釐五毫零同上
  廣平府田土計六萬三千九十頃四十四畝三分零田賦銀二十二萬三千七百九十三兩九錢三分零同上
  學田一百二十頃九十八畞六分八釐二毫零租銀三百五十三兩二錢四分六釐九毫租榖一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七勺同上
  大名府田土計七萬九千六百九十四頃三十畞六分三釐八毫零田賦銀四十二萬二千二十二兩三錢八分零粟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小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同上
  學田一百六十二頃七十五畝六分九釐租銀七百四十五兩七錢二釐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同上
  延慶州田土計七百四十三頃六十一畝四分五釐八毫零田賦銀八百六十二兩一錢四分五釐同上
  保安州田土計二千七百四十七頃三十八畝七分一釐三毫零田賦銀一千七百九十七兩七錢五分四毫零
  宣府等衛城堡屯田五萬六十九百一十五頃八十四畝六分一釐四毫零屯賦銀一萬九千七百六兩五錢七分四釐零屯糧七萬八千二百五十六石一斗一升九合五勺零同上
  延慶州學田一頃一十九畝租榖二十一石四斗八升四合同上
  各城路衛堡學田一十六頃七十五畝七分五釐租銀六十一兩六錢一分五釐租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四合榖二十六石六斗三升豆五石同上
  保安州學田二十二頃五十一畝三分租銀五十六兩八釐三毫零同上
  雍正二年田賦總數
  順天府田土計六萬八千四百五十頃二十二畝田賦銀一十八萬一千六百七十九兩二分零米三百八十石一斗四升零籽粒五十八石四斗一升零豆三千四百七十石七斗七升零草三百七束㑹典
  各府州田土計五十五萬七千四百九十二頃九十四畝零田賦銀一百九十萬六千九百三十三兩五錢三分四釐三毫零米糧一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二石二斗六升零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豆七千七百八十六石五斗九升零草八萬五千六百八十一束同上
  各衛所屯田計七萬四千四百九十九頃二十八畝一分二釐零屯賦銀四萬三千三百六十六兩八錢二分八釐九毫零屯糧八萬四千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三升九合四勺零同上
  順天府學田八十二頃八十一畝九分二釐八毫租銀四百三十四兩六錢三釐三毫租榖一十八石三斗八升一合雜糧六石三斗租錢四萬二百四十文同上
  各府州學田一千一百八十八頃九十二畝三分二釐二毫租銀二千三百一十五兩七錢七分二釐租榖一千二十四石八斗八合六勺租米五百一十七石七合七勺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勺豆七石同上
  雍正十二年田賦總數
  直𨽻十府五州實在共地六十四萬三千七百六十九頃八十五畝七分四釐四毫七絲三忽四微五纖六沙三塵七埃三渺一漠二湖一虚三澄八清畦地二千七百七十一個漁船二十九隻又新増山西廣昌縣地一千八百八十一頃三十五畝七分七釐四毫三絲各則徴銀米豆草束并正加一不等共徴銀二百萬八千三百七十二兩六錢三分二釐三毫四絲六微四纎六沙六塵九埃一渺七漠五虚一澄九清一浄八逡五巡内旗退并當年成熟地租及漁船税銀例不攤徴丁匠其餘地糧等銀共均攤丁匠銀四十萬四千八百五十四兩九錢六釐八毫一絲三纖三塵九埃四渺六漠七湖二虚五澄二清三淨三逡九巡又歸併蔚州丁銀八千九百兩八錢一分七釐五毫
  通共徴銀二百四十二萬二千一百二十八兩三錢五分六釐六毫五絲六微七纖七沙八埃六渺三漠七湖七虚七澄一清五淨二逡四巡
  米榖雜糧一十萬九千三百二十九石三斗五升七合七勺三抄七撮九圭一粟九顆七粒四黍九稷二糠五粃
  籽粒髙糧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五合
  小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黒豆八千一百三十三石七斗一升九合九勺二抄七撮一圭八粟一顆二粒七黍九稷五糠八粃一粞
  馬草九萬五千六百七束六分七釐九毫二絲九忽五微七纖二塵五埃五漠
  額外
  房租銀六百一十三兩六錢三分七釐
  籽粒豆乾銀七十五兩二錢四分
  屯糧銀九十六兩六錢二分七毫八絲二忽四微三纖
  房租錢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學租錢易銀七兩九錢四分二釐四毫
  漁課房價銀二十八兩一錢二分八釐三毫一絲四忽七微二纖
  餘租銀一十兩一錢九分四毫八絲
  木植河利銀一千三百五十兩
  課程銀六兩
  黒土課米折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釐七毫五絲
  樹租銀四兩六錢七分六釐
  明獻景二陵本色榛栗三十六石
  榛栗折銀四十八兩
  核桃變價銀三十七兩八錢二釐
  𥣻蔴銀八兩七錢三分
  藥材銀二十七兩八錢三分八釐三毫一絲二忽五微
  灤榜紙張銀六兩五分八釐二毫二絲三忽五微九纎七沙二埃二渺七漠
  賓匠等銀一百二十八兩九錢
  匠價銀三十八兩七錢
  雕填漆匠銀一十八兩八錢
  磁罈銀六十七兩五錢
  石磨銀二十三兩九錢二分
  學田共一千四百二十二頃八十五畝一分八釐五毫租銀二千七百三十九兩八錢四分九釐六毫八絲七忽三微六纎租榖一千八石五斗六升一合三勺米七百九十石九斗三升四合三勺雜糧六斗三升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黑豆七石
  順天府實在行糧并旗退輸租地五萬九千八百七十九頃九分七釐五毫三絲一忽一微九沙四塵八渺七漠七湖一虚三澄八清毎畝各徴銀不等除旗地租銀三千五百六十二兩七錢五分一釐四毫四絲二忽一微五纖八沙五塵一埃七渺九漠三湖一虚四澄又順義縣餘租銀二兩七錢八分四釐八毫八絲二微九纎四沙八塵六埃二渺二漠又承德州地糧銀六千二百八十四兩六錢九分三釐六毫六絲一忽五微五纖不徴丁匠又遵化州庄頭楊國琔地租銀一十八兩五錢九分八釐五毫徑解户部外其餘民糧地内該徴正加銀一十二萬九千九百五十一兩六錢九分一釐七毫六忽五微八纎五塵八埃九渺九漠五湖九虚七澄四清八逡五巡該徴丁匠銀二萬六千九百三兩七錢六分八釐五毫七絲四忽一微四纖二塵八埃六渺九漠三澄九清三淨七逡二巡
  共徴銀一十六萬六千七百二十四兩二錢八分八釐七毫六絲四忽七微二纖四沙二塵五埃六渺九漠九湖一虚五澄三清四淨五逡七巡
  粟米三百五十二石八斗二升五合三勺九抄八撮七圭九粟五顆六粒
  黑豆三千五百一十八石九斗二合三勺六抄二撮七粟七顆四粒八黍一糠三粃
  籽粒髙糧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五合
  額外
  房租銀一百五十二兩八分二釐
  房租錢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榛栗三十六石
  榛栗折銀四十八兩
  核桃變價銀三十七兩八錢二釐
  學田八十四頃七十九畝八分二釐八毫租銀四百三十四兩六錢三釐三毫錢四萬二百四十文租榖一十八石一斗八升一合雜糧六斗三升
  永平府實在行糧地三萬四千五百五頃九十五畝七釐九毫二絲九忽四微四纖四沙六塵二埃九渺三漠二湖毎畞各徴銀米豆草不等内除旗退地租銀八百六十一兩二錢二分八釐三毫五絲三忽六微四纖一沙一塵一埃七渺六漠六湖八虚例不攤徴丁匠外其餘民糧地内該徴正加銀六萬九千三百四十九兩六錢一分四釐二毫二絲五忽九微八纎一沙五塵一埃四渺二漠八湖五虚七澄共攤丁匠銀一萬四千三百五十七兩四錢三分七釐七絲八忽四微三纎五沙七塵二埃五渺七漠七湖五虚四澄九清三淨三逡六巡
  共徴銀八萬四千五百六十八兩二錢七分九釐六毫五絲八忽五纎八沙三塵五埃七渺七漠二湖九虚一澄九清三淨三逡六巡
  米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一石一斗二升六合七勺九抄九撮二粟三粒四黍七稷三糠五粃
  黑豆四千二石八斗二升二合六勺八抄六撮八圭五粟四粒四黍五稷
  馬草九萬五千六百七束六分七釐九毫二絲九忽五微七纖二塵五埃五漠
  額外
  房租銀七十一兩二錢九分
  漁課房價銀二十八兩一錢二分八釐三毫一絲四忽七微二纎
  餘租銀一十兩一錢九分四毫八絲
  籽粒豆乾銀七十五兩二錢四分
  灤榜紙張銀六兩五分八釐二毫二絲三忽五微九纎七沙二埃二渺七漠
  學田六百一十一頃一畞五分九釐四毫租銀七十九兩八分一釐六毫租榖八十二石三斗五升五合米七百八石八斗七升二合
  保定府實在行糧并旗退輸租共地四萬四千九百四十四頃九十二畞二分三釐三毫九絲七忽八微七纖七沙八塵内旗地租銀一千七百一十九兩四錢三分二釐一毫四絲一忽三微二纖五塵三埃八渺八漠七湖實在民糧地共徴正銀一十八萬八千三百六十四兩四錢三分一釐九毫二忽八微八纖七沙三塵四埃八渺三漠五湖六虚一澄六清四浄共徴均攤丁匠銀三萬八千九百九十六兩四錢八分九釐二毫八微五纖三沙一塵六渺七漠九湖三虚一澄六淨六逡
  共徴銀二十二萬九千八十兩三錢五分三釐二毫四絲五忽六纎九塵九埃四渺一湖九虚二澄七清六逡
  榖十石四斗四升九合折米五石二斗二升四合五勺
  租榖二十三石六斗三升八合八勺
  黒豆一百五十九石五斗七升六合六勺七抄八撮八圭九粟一粞
  額外
  房租銀一十一兩二錢六分
  學田二十七頃四畞九分八釐八毫租銀一百七兩五錢八分四釐五毫八絲七忽三微六纎租榖二十三石九升黑豆二石
  河間府實在行糧共地六萬八千三百八十九頃六畝七分五釐五毫五絲三忽七微九纖每畝徴銀不等共徴銀一十六萬六千六十二兩六錢八分八毫六忽一微一纎三沙九塵三渺八漠二湖八虚八澄三清二淨内除旗退輸租銀三百九十二兩五釐七毫三絲一忽三微八纖三沙一埃九渺八漠三湖九澄例不攤徴丁匠外共均攤丁匠銀三萬四千三百一十一兩四錢五分一釐一毫一絲二忽六微三纎四沙五塵七渺九漠七湖五虚二澄四清一淨一逡
  共徴銀二十萬三百七十四兩一錢三分一釐九毫一絲八忽七微四纎八沙四塵一埃一渺八漠四虚七清三淨一逡
  粟米一千五十六石二斗七升四合五抄三圭三粟九顆八粒
  額外
  房租銀三百七十九兩五釐
  樹租銀四兩六錢七分六釐
  學田二十五頃三十四畞二分二毫租銀四十八兩一分八釐三毫租榖一百六十一石九斗六升五合
  天津府實在行糧地四萬一百三十三頃六十七畞七分八毫三絲五忽二微七纖四沙二塵二埃九渺七漠七湖每畝徴銀不等共徴銀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兩七錢四分九釐一絲八忽六微四沙六塵六埃七渺五漠九湖四虚二澄七清三淨内旗退地輸租銀一千兩二錢九分三毫四絲一忽五微一纖六沙五埃四渺一漠七湖七澄四清八淨例不攤徴丁匠外共均攤丁匠銀一萬七千一百八十三兩六錢八分八釐四毫一絲九忽八微一沙三塵九渺九漠六湖六虚六澄三清六淨六逡二巡
  共徴銀一十萬一千一百八十三兩四錢三分七釐四毫三絲八忽四微五沙九塵七埃七渺五漠六湖九澄九淨六逡二巡
  米折榖二千七百五十七石六斗一升三合九抄二撮八圭六粟八顆三黍三稷八糠
  粟米二千四百二十三石六斗二升八合五勺四抄四撮八圭一粟八顆一粒八黍三稷一糠
  豆四百五十二石四斗一升八合一勺九抄九撮三圭六粟三顆三粒五黍三稷四糠五粃
  額外
  黑土課米折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釐七毫五絲
  學田二十一頃七十畞四分二釐九毫租銀八十二兩六錢六分五釐二毫
  正定府實在行糧地共地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頃一十一畞四分六釐三絲七忽一纎九沙七塵共徴并攤徴苗價共銀二十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七兩二錢四分四釐七毫七絲三忽六微九沙九埃二渺九漠一湖二虚三澄七清八淨又攤徴丁匠共銀四萬四千八百七十六兩五錢四分八釐三毫二絲五忽八微四纖七沙三塵六埃九漠七湖三虚九澄三清六淨
  共徴銀二十六萬一千六百六十三兩七錢九分三釐九絲九忽四微五纖六沙四塵五埃三渺八漠八湖六虚三澄一清四淨
  額外
  河利銀六百兩
  木植税銀四百兩
  藥材銀一十九兩四錢八分六釐八毫一絲八忽七微五纖
  學田八十頃八十九畞三分五釐七毫租銀二百六十二兩四錢七分一釐一毫租榖一百七十四石六斗二升四合四勺
  順德府實在行糧地共五萬一千四百三頃三十六畝一分五釐九毫四絲一忽九微三纖七沙五塵又漁船二十九隻各則徴銀不等内除漁税銀九十二兩八錢例不攤徴丁匠外共徴地糧銀一十六萬五千三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一釐一毫三絲六忽八微四纎一沙一塵八埃五渺五漠七湖八虚四澄共攤丁匠銀三萬四千二百三十二兩七分九釐四毫八忽九微六纖六沙一塵四埃五渺九漠四湖六虚五澄二清五淨
  共徴銀一十九萬九千六百七十五兩八錢二分五毫四絲五忽八微七沙三塵三埃一渺五漠二湖四虚九澄二清五淨
  學田四十頃七十五畞零租銀一百四十六兩二錢七釐五毫零
  廣平府實在行糧地七萬一千三百五十三頃九十四畞七分四釐九毫一絲四忽九纎共徴地糧銀二十六萬七千七百九十三兩九錢八毫六絲六忽三微二纎五沙二塵八埃六渺二漠四湖六虚九澄一清五淨均攤丁匠丁莊共銀五萬一千五百五十八兩一錢九分六釐一毫四絲九微六纎三塵六埃三渺八漠九湖七虚七澄五清三淨又五營地畞徴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三升九合三勺一抄九撮三圭三粟五顆八黍五稷
  共徴銀三十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二兩九錢七釐七忽二微八纖五沙六塵五埃一漠四湖四虚六澄六清八淨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三升九合三勺一抄九撮三圭三粟五顆八黍五稷内
  磁州應起解河南管河道庫銀五百九十七兩四錢二分一釐四毫
  清河縣起解東昌府河庫銀七十一兩八分四釐五毫八絲一忽一微
  芝蔴一十八石六升九合四勺價銀一十八兩六分九釐四毫脚價鋪墊銀九兩九錢三分八釐一毫七絲
  額外
  本府河利銀二百五十兩
  屯糧銀九十六兩六錢二分七毫八絲二忽四微三纖
  課程銀六兩
  匠價銀三十八兩七錢
  雕填漆匠銀一十八兩八錢
  𥣻蔴銀八兩七錢三分
  磁罈銀六十七兩五錢
  石磨銀二十三兩九錢二分
  學田一百一十五頃六十九畝三分六毫租銀三百六十一兩六錢六分六釐九毫租穀六十三石五斗七升四合
  大名府實在徴糧地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頃五十畝一分六釐三毫四忽四微五纖每畝徴銀不等共徴正加銀二十七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兩九錢六分四釐八毫七絲九忽二微二纎四塵六埃四𣺌四漠八湖二澄六清三浄又均攤丁匠共銀五萬六千七百六十兩五錢八分四毫一絲七忽七微三沙四埃四𣺌九湖一虛五澄四清三浄
  共徴銀三十三萬一千九十九兩五錢四分五釐二毫九絲六忽九微二纖三沙五塵八𣺌五漠七湖一虚八澄六浄
  粟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小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學田一百一十三頃二十三畞三分九釐租銀六百五十二兩九錢四分六釐三毫粗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麥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宣化府實在行糧地六萬八千四百五十八頃八十五畝六釐二毫三絲六忽七微二纖一沙内除當年成熟稻糧并首報浮糧等地租銀五百三十一兩八錢五分四釐四絲八忽二微四纖九沙六塵四埃六渺七漠五湖二虚九清五淨例不攤丁匠外其餘民地該徴正加銀四萬八千二百三十一兩三分五釐一毫五絲八忽三微六纖五沙六塵三埃四渺一漠一湖七虚九澄五淨均攤丁匠銀四千五百三十兩二錢四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一微九纖一塵七埃四渺四漠五湖七虚七澄二清一淨新歸蔚州徴丁銀八千九百兩八錢一分七釐五毫
  共徴銀六萬二千一百九十三兩九錢五分四釐一毫八絲八忽八微五沙四塵五埃五渺三漠二湖七虚七澄二清一淨
  軍租米榖等糧八萬五千八百三十三石一升四合六勺六抄七撮九粟九顆五粒
  額外
  賓匠等銀八十三兩九錢五分
  學田四十一頃一十五畝九毫租銀一百三十五兩一錢六分五釐三毫租榖四十八石一斗一升四合米三十九石九斗三升五合三勺黒豆五石
  易州實在行糧并旗退輸租山坡公務餘地以及屯圑共地五千七百三十五頃四十八畞七釐五毫三絲六忽六微内旗地租銀七十八兩三錢八分五釐八毫五絲八忽九微九纖五沙二塵不徴丁匠外實在民糧地共徴正銀二萬九百二十二兩六錢五分八釐六毫九忽七微一纖六沙四塵一埃七渺六漠五湖九虚三澄共徴均徭丁匠銀五千七百七十三兩六錢五分八釐五毫一絲四忽四纎六沙七塵七埃一漠五湖三虚七澄九清一淨七逡
  共徴銀二萬六千七百七十四兩七錢二釐九毫八絲二忽七微五纖八沙三塵八埃七渺八漠一湖三虚九清一淨七逡
  屯租米豆二千六百九石八斗五升二合三勺八抄二撮八圭四粟三顆二粒
  租榖大石四石八斗
  額外
  賓匠等銀四十四兩九錢五分
  學田九頃一十四畞八分租銀三十九兩三錢一分五釐九毫
  冀州實在行糧共地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三頃二十八畞三釐九毫三絲共徴銀一十二萬七千四百二十四兩三錢六分九釐三毫八絲三忽九微六纖九沙四塵二埃一渺三漠八湖六虚五澄又共攤丁匠銀二萬六千三百八十兩一錢一分五釐六毫二絲八忽二微二纎三沙二塵五埃四渺七漠一湖四虚六澄三清九淨
  共徴銀一十五萬三千八百四兩四錢八分五釐一絲二忽一微九纖二沙六塵七埃六渺一漠一虚一澄三清九淨
  學田九十三頃三十畞四分五釐九毫租銀二百五十五兩一錢五分六釐三毫租榖一百一十二石六斗六升一合
  趙州實在行糧共地二萬七千八百二十頃四十五畝三分四釐三毫一絲八忽八微共徴銀九萬一千四百一兩一錢一分八釐九毫二絲四微一纖七沙五塵三埃四漠九湖六虚三澄九清又共攤丁匠銀一萬八千九百二十二兩三錢八分四釐五毫一絲五忽八微一纖一沙一塵八埃六渺一漠二湖一虚五澄六清七淨二逡九巡
  共徴銀一十一萬三百二十三兩五錢三釐四毫三絲六忽二微二纖八沙七塵一埃六渺六漠一湖七虚九澄五清七淨二逡九巡
  額外
  學租銀七兩九錢四分二釐四毫
  藥材銀五兩五錢六分七釐六毫六絲二忽五微
  學田三十二頃八十六畝一分一釐六毫租銀二十五兩七錢六分九釐一毫錢六千六百二十一文租榖二百四十五石七升五合
  深州實在行糧共地二萬四千六百九十五頃六十二畞七分八釐五毫九絲共徴銀七萬八千二十四兩三錢二分七釐六毫五絲二忽四微五纖七沙八塵七埃二漠四湖八虚三清三淨又共攤丁匠銀一萬六千一百五十三兩一錢二分八釐三毫八絲五微六纖一沙九塵八渺五漠六湖六虚一澄三清八淨
  共徴銀九萬四千一百七十七兩四錢五分六釐三絲三忽一纖九沙七塵七埃八渺八漠一湖四虚一澄七清一淨
  米二十六石四斗九升三合一勺八抄一撮八圭學田一百二十二頃八畞三分八釐七毫租銀九十一兩六錢九分五毫租榖三十三石五斗八升
  定州實在行糧地八千三百六十頃九十六畞九分二釐八毫四絲六忽三微四纖二沙一塵五渺二漠六湖共徴銀六萬七千二百一十七兩三錢七分四釐四毫一絲三忽三微四纖五沙八塵八埃一渺一漠三湖二虚九澄三淨又攤丁匠銀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兩一錢四分三釐六毫九忽八微五纖五沙二塵四埃八渺三漠三湖八虚三清八淨
  共徴銀八萬一千一百三十二兩五錢一分八釐二絲三忽二微一沙一塵二埃九渺四漠七湖九澄四清一淨
  額外
  藥材銀二兩七錢八分三釐八毫三絲一忽二微五纖
  學田三頃八十二畞三分二釐租銀一十七兩五錢九分七釐八毫租榖四十五石三斗四升一合九勺
  順治元年
  京城遷徙之家賦役三年房舍被毁者免賦役一年大兵經由地方田禾被踐者免本年租税之半 又宣鎮冦亂加以氷雹應徵額賦被災輕者免半其重者全免 三年任邱縣鹹水浸地賦税無出照數蠲豁 十一年
  詔免順治六七兩年直省未完地丁本折錢糧 十三年詔免順治八九兩年直省未完地丁本折錢糧 又免磁
  州蝗災地畞額賦有差
  康熙三年
  詔免直省順治十五年以前民欠各項銀米藥材紬絹布
  疋等項錢糧 四年
  詔免直省順治十六十七十八等年各項民欠錢糧
  十年奉
  㫖巡幸經歴通州以東至山海闗地丁錢糧蠲免一年又
  欽奉
  恩詔蠲免直省康熙四五六年舊欠地丁等項錢糧徭賦並直屬地震免通州三河平谷三州縣本年分之二撥補地畞錢糧香河武清永清寳坻免十二十年金吾等衛所照坐落州縣例分别蠲免
  欽奉
  恩詔豁免康熙十七年以前民欠錢糧 二十四年免直𨽻被災地方康熙二十四年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錢糧 二十五年免順永保河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項錢糧及二十五年未完民欠錢糧 又免正順廣大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項錢糧 二十六年免宣化一鎮本年額賦 又免直𨽻霸州文安保定武清寳坻玉田豐潤等七州縣水災地畝錢糧十分之三其已徴銀兩准留抵二十七年錢糧又免寧晉縣水淹地畞錢糧 又欽奉
  恩詔免康熙十三年以後加増各項雜税銀兩 二十八年免直𨽻被災州縣衛所本年地丁各項錢糧及康熙二十九年上半年錢糧 二十九年免武清等州縣被水成災田地額賦有差 三十年永清等五十三州縣衛營城堡本年額賦照夏災分數蠲免 又免直𨽻霸州等二十四州縣本年分秋災額賦三十二年免順天河間保定永平四府康熙三十三年地丁銀米并歴年舊欠錢糧 又免新城等三十九州縣衛所被災地畞額賦有差 三十三年免密雲縣應徵豆二千石 又免安州等十一州縣被災地畞康熙三十四年地丁錢糧 三十四年免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水災地畝康熙三十五年地丁錢糧 又免宣化府屬秋禾被災本年未完錢糧及
  康熙三十五年各項地丁錢糧 又免香河寳坻二縣宛平等處被災地畞本年未完錢糧 又免梁城所
  薊州豐潤髙陽玉田東安等縣被災地畞本年未完錢糧 又免固安縣被災地畝錢糧 三十五年免宣化府康熙三十六年地丁銀米 又免香河寳坻等處地丁錢糧 三十六年免霸州等十七州縣衛被災地畞錢糧 三十七年免遵化州秋旱被災地畝錢糧十分之二 又免薊州豐潤縣被災地畞錢糧十分之一 又免通州等州縣受補宣屬被災地畝錢糧 三十八年免薊州未完康熙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等年退地租銀 又通州等六縣剝船地畝凡遇災傷蠲免之年俱照民地一例蠲免 又免霸州玉田等州縣被災地畝額賦有差 三十九年免順天等府屬被水地畝本年地丁錢糧 又免文安等縣被災地畝錢糧 又免保定河間二縣本年水災地畞額賦有差 四十年免廣平府被水田租又免霸州文安大城三州縣節年舊欠及本年應徴地丁錢糧 四十二年免南皮等縣及天津衛被災地畝額賦有差 又免薊州豐潤等州縣被災地畞額賦有差 四十三年免南樂縣上年秋被水災地畞額賦有差 四十五年免順天河間兩府四十四年額賦 又免直𨽻自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未完民欠銀八萬二千七百兩零糧五千九百石零有見完納在官者即准抵本年正賦 又免武清等州縣本年秋災地畞額賦有差 四十六年免東安等州縣被災地畞額賦有差 四十八年免霸州等處被災地畝額賦有差 四十九年免直𨽻五十年應徴地丁糧米并歴年舊欠錢糧 又免霸州等州縣水災地畝額賦有差 五十一年免井陘等縣被災地畝額賦有差 五十二年欽奉
  恩詔免京城及各省康熙五十三年房地租税并歴年民欠未完銀兩 五十四年免順天永平保定河間宣化五府屬地丁銀米豆榖草束 五十五年免直屬地丁銀米草束 又免新城等七縣被災地畝錢糧五十六年免直𨽻帶徴地丁屯衛錢糧 又免順
  天永平兩府屬州縣衛所康熙五十六年地丁銀米豆草并歴年舊欠未完錢糧 五十九年免延慶等五州縣應徴米豆榖石雜糧
  雍正元年欽奉
  上諭蠲免宛平大興昌平順義懷柔密雲平谷通州三河薊州遵化等十一州縣地丁銀四萬九千五百一十三兩九錢八分五釐零 又免大興縣房租錢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又琉璃亮瓦兩厰官地嗣後止征地租免其按間計檩逐月輸納
  二年户部遵奉
  恩詔議免各省錢糧奉
  㫖康熙五十年以前舊欠銀米等項察明豁免 又免霸州大城東安武清寳坻玉田梁城所等七州縣所被水地畞錢糧一萬八千八百六十三兩三錢一釐零三年免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涿州房山良鄉固安
  永清東安香河宛平平谷武清寳坻薊州玉田豐潤梁城所樂亭清苑定興新城唐縣博野慶都容城蠡縣雄縣祁州束鹿安州髙陽新安左所河間獻縣肅寧任邱交河青縣景州故城滄州南皮鹽山慶雲呉橋東光靜海天津州津軍㕔獲鹿冀州武邑衡水隆平寧晉深州安平武强晉州無極藳城定州曲陽新樂平鄉鉅鹿唐山任縣邯鄲成安鷄澤開州南樂等州縣㕔所被水被雹地畞錢糧一十二萬五千六百六十四兩五錢二分二釐六毫零 五年免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永清東安香河武清寳坻薊州梁城所豐潤玉田博野蠡縣雄縣祁州安州髙陽新安肅寧任邱天津青縣靜海晉州邯鄲魏縣等州縣被水地畝錢糧一萬六千五百九十六兩四錢一分六釐零六年免玉田縣被水地畝錢糧五百八十八兩三
  錢六分一釐四毫零 七年
  恩免直𨽻起運地糧四十一萬七千八百九十四兩恩免蔚州起運地糧六千七十五兩五錢八分一釐六毫零 又免武清寳坻薊州玉田津軍㕔天津靜海等州縣㕔被水地畝錢糧八千八百一十五兩三分四釐四毫零 八年
  恩免直𨽻起運地糧四十萬兩 又免大城武清束鹿獻縣交河景州故城呉橋天津青縣靜海滄州南皮東光冀州武邑衡水隆平寧晉武强沙河南和平鄉任縣永年邯鄲成安肥鄉曲周鷄澤清河開州南樂清豐東明長垣魏縣蔚州西寧蔚縣等州縣被水被旱地畞錢糧五萬九千六百二十一兩二錢五分八釐六毫零 九年
  恩免直𨽻起運地糧四十萬兩 又免易州恭建萬年吉地補還圏用民地本年錢糧三百五十五兩一錢一分三釐零 又免滿城完縣靈夀邢臺沙河南和任縣赤城等八縣被旱被雹地畝錢糧三千一百六十七兩九錢五分零 十年免蠡縣束鹿高陽冀州
  武邑衡水武强等七州縣被水被旱地畞錢糧七千五百二十兩五錢六分零 十一年免文安大城東安香河順義平谷通州三河武清寳坻薊州寧河豐潤玉田博野慶都容城祁州安州新安河間獻縣任邱景州故城呉橋東光寧津冀州衡水隆平寧晉饒陽邢臺沙河南和平鄉任縣廣宗鉅鹿唐山永年邯鄲鷄澤清河魏縣天津青縣靜海南皮滄州鹽山慶雲津軍㕔承德州等五十五州縣衛被水地畞錢糧九萬八千五百九十六兩七錢九分六釐零






  畿輔通志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四
  倉厫
  周公之法倉人掌粟入之藏以待邦用有餘則藏之以待歲䘲而頒之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王畿之内鄉里門闗郊里野鄙縣都無地不有委積遺人巡而比之以待時頒故百用皆便而旱潦無虞聖人慮事之詳愛民之深如此我
  皇上御極以來勤恤民𨼆稽核天下常平倉榖俾無虚冒無紅腐以待賑賜而畿内規畫尤詳旣於京師營立萬安儲濟裕豐豐益四倉又於天津設武清縣北倉而通州各倉厫底圍牆不惜數十萬帑金剏造修整又於雍正五年查核舊倉厫座損壞者九百二十九座
  特諭支發正項錢糧修理倉場𡚁蠧釐剔一清每歲冬寒設粥厰於京城各門以給單寒老弱建立官厰歲時發太倉之榖減價以利貧民雖豐登之歲亦然恩普德洋葢視成周之法而加備矣孟子曰聖人旣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徧天下其斯之謂與凡我同僚及庻司百職睹倉厫之籍皆宜仰體
  聖主子惠元元之意而盡心於撫字矣
  順天府
  舊太倉
  祿米倉
  南新倉
  海運倉以上四倉屬左翼
  興平倉
  太平倉
  富新倉
  北新倉以上四倉屬右翼
  清河本裕倉康熙四十五年
  萬安倉雍正元年
  裕豐倉雍正七年
  儲濟倉雍正七年
  豐益倉雍正八年設以上京倉
  糧儲抵通分貯京通二處户部侍郎或尚書總督之元時有京畿都漕運使司所管倉有萬斯南倉萬斯北倉千斯倉相因倉豐潤倉通濟倉廣貯倉永平倉永濟倉維億倉盈衍倉大積倉豐實倉廣衍倉順濟倉今之倉即其地也
  良鄉縣
  預備倉在縣東南凡五間
  豐濟倉久廢
  常平倉久廢
  固安縣
  倉房四座大堂東前後二座各五間儀門外二座各五間俱邑令鄭善述修建
  義倉在堂西三閒
  永清縣
  預備倉
  恒有倉
  東安縣
  預備倉在縣治北街厫共一十間
  香河縣
  預備倉在縣治後共九間
  常平倉在縣治後厫六間
  義倉在察院對門厫六間
  俸給倉在監南今圮
  通州
  豐備倉
  通積倉
  太倉
  按舊志以上三倉金於通州置
  有年倉
  富有倉
  廣儲倉
  慶豐倉
  延豐倉
  盈生倉
  及秭倉
  迺積倉
  富儲倉
  及衍倉
  富衍倉
  樂歲倉
  足食倉
  按舊志以上十三倉元於通州置
  大運西倉在舊城西門外新城中俗呼太倉明永樂七年
  本朝因之設監督
  大運中倉在舊城南門内迤西明永樂時建大運南倉在新城南門内迤西明天順時建後歸併中倉又名邊倉
  本朝設中南倉監督
  大運東倉在新城南門内迤東明永樂年建隆慶三年歸併中倉久廢
  三河縣
  預備倉
  武清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康熙年知縣章曽印重建正倉三間今圮
  東倉三間今圮
  西倉三間今圮
  南倉三間今圮
  寳坻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南隅
  社倉在縣西門内
  昌平州
  預備倉舊有四原在舊縣四鄉今廢
  奠靖所倉在鞏華城北門内明萬厯元年建東西南北厫各數十間今廢
  居庸倉在州城東門内東西南北厫各數十間今廢
  渤海所倉
  鎮邊城倉
  黄花鎮倉屬渤海所
  横嶺城倉
  長峪城倉
  白洋口倉以上俱屬鎮邊城
  延慶衛倉
  石匣峪倉屬居庸路以上俱明建今廢
  順義縣
  常平倉舊在北街西小巷今廢
  舊署後二堂倉三間
  新署大門右建倉五間
  保順倉
  密雲縣
  龍慶倉舊城縣南明洪武十一年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直𨽻巡撫于成龍題建照舊制三間三十三年増建十五間五十四年増五間
  石匣倉在石匣城明𢎞治十六年建今廢
  古北口倉在古北口城明洪武十二年
  本朝康熙十五年同知鄭富民重修
  廣積倉在大水峪
  廣有倉在曺家寨
  廣盈倉在石塘嶺
  廣豐倉在白馬闗
  廣儲倉在牆子嶺以上五倉明嘉靖間楊博題建今廢
  猪圏頭倉在鎮羅營今廢
  預備倉在舊城今廢
  懷柔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東厫房二十間
  涿州
  常盈倉在州治西南厫六十九間今圮
  預備倉在智度寺東二郎廟後厫四十五間今圮有備倉在州治前厫六間
  陸樊倉在州西三百五十里
  房山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
  霸州
  預備倉在儀門西今圮
  常豐倉在儀門東
  文安縣
  預備倉厫三間
  堂東倉厫三間
  西南倉厫二六間康熙三十年知縣張朝琮建今改為廣陵書院
  大城縣
  預備倉在觀音寺右北厫六間又北新厫四間明萬厯元年知縣李知春修久廢
  本朝康熙十年知縣張象重建北厫三間南厫三間保定縣
  預備倉一所在儀門外東南厫三間東厫三間
  薊州
  供應
  陵工倉在州治内
  預備倉在州治東北左右厫房十間又前厫房二間今改為張大明王廟
  户部大倉在州治北厫房四十間明崇禎年燬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厫十二共六十間内薊州十五間在西五間西北十間遵化州三十間在東五間東南二十五間豐潤縣十五間俱在西南
  平谷縣
  預備倉在儀門外東南北各三間
  積留倉在縣治西北今廢
  遵化州
  供應
  陵工倉在州治内
  預備倉在州堂東厫七二十一間今改為厫二各三間
  義倉厫三八間在州署後今廢
  永盈倉厫四三十四間在城隍廟前今廢喜雨倉在撫院賞功㕔東明萬厯丁巳巡撫劉曰梧建厫二十五間今廢
  平安城倉在郡西南六十里今廢
  羅文峪倉厫四二十間今廢
  漢兒莊倉厫三十五間今廢
  洪山口倉厫四二十間今廢
  喜峰口倉厫三十二間今廢
  永平府
  永豐倉在府治東里許察院後
  海運倉在府城察院後
  社倉二所一在府治東北一在城隍廟西今廢義倉
  山海倉在營西南
  石門倉在營西北
  黄土嶺倉在營東北
  義院口倉
  臺頭倉在營西北
  界嶺倉在營南
  燕河倉在營内道西
  盧龍縣
  永豐倉在督學院署前
  官倉在望髙樓下
  遷安縣
  預備倉在縣内
  義倉在縣治大門外東今廢
  儒學倉在學内今廢
  七家嶺倉今廢
  劉家營倉在營東
  建昌營倉在營東北
  五重安倉在營西北
  太平寨倉在營山上
  青山口倉在營東南
  漢兒莊倉在營西南
  三屯營倉在營西北角
  喜峰口倉在營東南
  灤陽營倉
  洪山口倉在營西南
  撫寧縣
  縣倉在縣治西北明成化三年建今廢
  預備倉在縣治西厫十一間
  義倉在縣治東南明萬厯元年知縣張彛訓建今廢
  學倉在縣内久廢
  昌黎縣
  預備倉在治南
  南倉厫二十三間知縣楊于陞増建十間共三十三間
  北倉舊十四間楊于陞増建三間共十七間
  灤州
  濟留倉在州治内今廢
  儒學倉在儒學西
  社倉在州治南
  樂亭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厫共三十八間
  社倉在朝天街東南明萬厯癸巳年建
  玉田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知縣張偉建
  際留倉在縣治内知縣張偉建
  賑濟倉在縣治内
  義倉九處明萬厯三十五年知縣楊如皋建每處各厫三間
  豐潤縣
  供應
  陵工倉
  豐盈倉
  山海衛
  預備倉在治西北今廢
  義倉在西北隅
  學倉在學門左今廢
  南海倉明巡撫楊嗣昌建今廢
  保定府
  廣盈倉並左右中四倉明成化年知府章律奏革二倉止存左右二倉左倉在府治西北右倉在府治西南改廣盈倉為清苑縣預備倉中倉為本府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預備倉在右倉北
  清苑縣
  廣盈左倉在縣治西北後廢為錢局又改名公署廣盈右倉在縣治西
  預備倉久廢雍正七年知縣徐德泰將鼓樓迤北官房詳明改建
  滿城縣
  預備倉東西厫各十二間今存八間康熙年邑令張煥増建倉房六間
  安肅縣
  官倉在縣治内東
  預備倉在縣治内西
  定興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新城縣
  官倉在縣治南
  預備倉在縣治西南
  唐縣
  預備倉在縣治寅賓館東卽今常平倉
  社倉十所明萬厯二十九年知縣楊一桂建
  博野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厫二十間
  義倉四所洪武二十四年
  慶都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
  東倉在縣東六宿社
  西倉在縣西黑保社
  容城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西北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四間
  完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
  社倉在縣治西
  蠡縣
  預備倉在舊行太僕寺東
  社倉四所今廢
  常平倉明崇禎十四年八月建
  雄縣
  養亷倉在縣治内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
  社倉在預備倉北明萬厯十四年知縣康功建養賢倉在儒學内今廢
  驛倉
  祁州
  預備倉在州治東
  州倉在州治内東西相向
  輿濟倉 社倉
  束鹿縣
  馬厰子粒倉六間在司房南
  儒學倉在本學廢
  預備倉在縣治南明成化年遷縣治東
  安州
  州倉在州學倉在本學後
  預備倉在州治南
  髙陽縣
  豐積倉在縣治東南
  育賢倉在明倫堂東南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
  新安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
  社倉四所今廢學倉在儒學後
  河間府
  巨盈倉在府治西南
  預備倉在巨盈倉後
  河間縣
  預備倉在縣治大門東
  獻縣
  永豐倉在縣治東南
  阜城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
  肅寧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
  任邱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
  養亷倉在縣治東今廢
  長豐倉在長豐鎮今廢
  鄚市倉在鄚市鎮今廢
  交河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今廢
  寧津縣
  預備倉在縣東門内明嘉靖元年知縣熊爵即太僕寺舊址改建
  社倉在縣西門外原馮公祠知縣尹傑改建
  景州
  廣積倉在州治東北
  預備倉在廣積倉南
  呉橋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南
  東光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共二十四間今俱廢
  社倉八處在各鄉今俱廢
  故城縣
  預備倉在縣治北原十七間雍正元年截留漕米知縣蔡維義於署東捐葢厫九間
  天津府
  大運倉厫六三十間
  大盈倉在府治東厫九四十五間
  廣備倉在府治西厫七三十五間以上今廢公字厫六間
  聚粟厫五間
  裹餱厫五間
  日字厫五間
  本朝康熙年建
  天津縣
  北倉在縣治北雍正二年
  發帑建造厫十六座每座十五間共二百四十間
  青縣
  預備倉在縣東明成化二年知縣劉素移建城内建倉厫六十餘間
  靜海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
  滄州
  預備倉明天順七年知州賈公忠建於州治西門街南萬厯中知州張與行改建州治東偏
  南皮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
  社倉在各鄉
  鹽山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明萬厯四十年知縣劉子諴移於府館建厫
  慶雲縣
  預備倉在儀門東
  廣儲倉在儀門西












  畿輔通志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五
  倉厫
  正定府
  豐盈倉在府治東南一里共倉厫九十間
  預備倉在府治東
  正定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
  獲鹿縣
  官倉在縣治東倉房五十六間
  預備倉在兵備道東南倉房四十間
  學倉在儒學内
  鎮寜驛倉在本驛内
  社倉十七處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趙惟勤建
  井陘縣
  預備倉在縣治大門内西久廢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周文煊改建常平倉雍正三年知縣鍾文英増修共九厫
  常平倉在城内共三厫
  社倉共八處
  欒城縣
  縣倉在縣門内明崇禎十六年知縣柯士芳建常平倉在文廟前知縣王𤤲建新厫二十一間預備倉在縣治前路西今廢
  行唐縣
  預備倉在縣門外東舊有東厫六間南厫三間康熙十一年知縣何琛重修
  社倉在四鄉久廢知縣何琛輸貯於公所
  靈夀縣
  預備倉在縣治街南明成化七年知縣冀貴重修十七年知縣尚濓重修嘉靖五年知縣李廷璋重修萬厯四年知縣張照重修
  本朝順治七年知縣程可進重修有碑記
  平山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西
  常平倉在縣治内
  存留倉在縣治内東康熙九年十年重修
  儒學倉在明倫堂後
  元氏縣
  預備倉在縣治大門内東
  贊皇縣
  預備倉在縣内
  新樂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舊在城外西南明成化八年知縣張静改建共三十三間
  常平倉在預備倉内
  社倉在舊行太僕寺前舊本西樂邑草塲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汪鎰建凡十六間萬厯二十六年知縣趙璿重修増厫六間
  學倉三間在明倫堂東
  晉州
  預備倉在州治南康熈二十八年知州屈受善重修官㕔厫共十六座今存㕔三間東厫三間西厫六間三十七年知州陳祖法重修官㕔及東西厫舊存南北六間作羈候倉
  存留倉在州治北
  無極縣
  預備倉在縣治北十八間又治東六間即察院舊址修建
  藁城縣
  常平倉在縣治内東西北房共九間
  順徳府
  邢臺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西隅
  社倉十處久廢
  沙河縣
  預備倉在縣治前知縣張瑾建
  社倉在縣治西知縣蕭泮建今廢
  鄉社倉三處今廢
  南和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明𢎞治四年知縣門寜建厫房三間知縣劉璋翟濟逺重修
  平鄉縣
  預備倉在土地祠東南
  社倉在各村
  廣宗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厫房五聨共四十間
  社倉三處共四十六間
  常平倉在預備倉西共六間
  鉅鹿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倉厫五聨共三十五間
  社倉在城并各鄉
  唐山縣
  預備倉在城隍廟西明萬厯二十八年知縣鄭宗周建厫房五十間四壁并地皆石戊子泜水漂沒無存今止重修數間
  社倉在縣治南
  内邱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計七十餘間知縣杜世爵建社倉在縣治南
  任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共三十五間
  官倉在縣治内今廢
  學倉在儒學内今廢
  社倉在各鄉
  廣平府
  永豐倉在府治東北
  新倉在府治東北今廢給事中張潤身有記
  永年縣
  預備倉在縣東北與府永豐倉對知縣朱世緯重修
  曲周縣
  預備倉在縣西門内餘在安兒寨河南疃侯村香城固四堡
  貯命倉在舊太僕寺東知縣喬明旃建今廢碑存耕餘倉在縣治前知縣王象恒建今廢
  肥鄉縣
  預備倉在文殊寺西
  義倉在預備倉東舊志云一在毛演堡一在辛安鎮知縣李公栻建今廢
  雞澤縣
  預備倉在縣治後厫四座正厫十一間南厫五間東厫十五間西厫六間
  義倉二處一在浮圖店縣西十八里一在小寨堡縣南十八里
  廣平縣
  預備倉在縣西南隅
  義倉在儒學西
  邯鄲縣
  預備倉在縣署東北
  荒倉在城隍廟今廢
  義倉在沙河鎮知縣趙時古建康熙十一年知縣張慎發重修
  成安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北厫房十三間東西厫房各九間明正統五年知縣劉亨建嘉靖元年知縣桂蕚重修九年縣丞陳盖増葺東西厫房各六間萬厯十年知縣柏正又増葺南厫東西各五間三十二年知縣劉永脈重修将南厫西五間移北與東厫相並仍為義倉社倉天齊廟等處共三十一所
  威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厫房二十二間
  清河縣
  預備倉在儀門内東
  磁州
  預備倉在州治東北厫房八十五間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栗永爵建三十餘間今廢
  永盈倉在州治北觀音堂舖明正徳十二年知州張珂建厫房五十餘間今廢
  義倉在彭城鎮今廢
  社倉在髙臾鎮今廢
  常平倉即舊巡道署後改東察院今改常平倉舊有厫房三座十六間康熙三十二年知州康善述修葺三十三年於本倉基内増建厫房四座共二十間
  大名府
  元城縣
  預備倉
  義倉
  大名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倉厫共五十五間
  義倉五處
  南樂縣
  預備倉在城西北隅
  義倉八處後廢康熙十一年知縣方元啟捐建四處
  魏縣
  預備倉在城東門内明正統五年知縣俞玉建社倉在各村堡後社歸併縣倉各社倉俱廢清豐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
  義倉三所
  東明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厫二十間
  社倉九處一在城預備倉東餘在各堡集鎮常平倉二處
  軍需倉
  開州
  預備倉在州治東夾道外共五十間明天啟中廢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孫棨重建常平倉東西厫各十間今存正厫五間知州張鏐修葺東厫十一間西厫八間雍正八年
  勅建厫二十二間
  存留倉在州治儀門西明嘉靖中改為馬廐堡倉七處明萬厯十九年知州張三聘増設四倉天啟四年歸併預備倉而諸堡倉皆廢
  長垣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厫一百九間
  官倉在南門内厫九十五間
  常平倉二所一在預備倉東一在丁欒集
  堡倉四處
  宣化府
  宣政倉在鐘樓東明永樂二年建今為縣倉深井堡倉在府城南
  宣化縣
  宣徳倉在城東北隅明洪武二十六年建今廢宣化倉在城西北隅明宣徳二年建今廢
  備荒倉在各衛所俱明𢎞治十年建
  雞鳴驛倉在縣東南
  赤城縣
  廣備倉十間明宣徳五年
  獨石城廣積倉三間在縣東北明正統元年建獨石口新倉康熙二十年
  馬營堡廣盈倉在縣西北八間明宣徳五年建雲川堡倉在縣北
  鎮寜堡倉六間在縣西北明𢎞治十年建
  鎮安堡倉二間在縣東北明成化八年
  龍門所倉八間在縣東明宣徳七年
  滴水崖倉八間在縣東明𢎞治八年建
  萬全縣
  膳房堡軍儲倉在縣北
  張家口堡軍儲倉在縣東
  新河口堡軍儲倉在縣西北
  洗馬林堡軍儲倉在縣西北
  龍門縣
  廣盈倉在縣西北隅明宣徳五年
  備荒倉明成化間建今圮
  金家荘堡倉明成化年間建今圮
  龍門闗堡倉明宣徳年間建今圮
  三岔口堡倉今圮
  鵰鶚堡倉宣徳五年
  備荒倉明成化十年建今圮
  長安嶺倉在城西北隅景泰三年
  趙川堡保安倉明宣徳三年建今圮
  大白陽堡倉明宣徳五年建今圮
  小白陽堡倉明宣徳五年建今圮
  葛峪堡倉明成化元年
  常峪口堡倉明宣徳年間建今圮
  青邊口堡倉明宣徳年間建今圮
  羊房堡倉明成化元年建今圮
  懐柔縣
  廣阜倉在城内東南隅明永樂年建
  預備倉即備荒倉懐延二衛治各一倉明𢎞治初建
  思濟倉在城西北隅今寺右三園地明嘉靖甲辰郎中褚寳建今廢
  常平倉在南闗東北明萬厯四十三年兵備胡思伸建有碑記今廢
  新興倉在保安城内東北隅明景泰五年建土木堡倉在縣西
  榆林倉在縣東南
  蔚州
  預備倉在州治儀門外明正徳十五年
  本朝順治十九年知州李英另設義倉厫四座
  本衛倉在城内鼓樓西厫二十二座
  蔚縣
  桃花堡軍儲倉在縣東北明嘉靖四十四年
  西寜縣
  洪州倉厫十二座
  本朝康熙年通判邊安重修四十二年知縣何芬捐修永豐厫五間四十五年増修西正厫三間
  常平倉在城東北隅三間
  懐安縣
  廣備倉在城西北明永樂年建
  西陽河堡軍儲倉在縣西北
  柴溝堡軍儲倉在縣北
  延慶州
  西社倉三間
  預備倉原厫十二座共四十一間久圮後重修天字地字二座共厫六間
  軍儲倉原厫十五座久圮知州宋 捐修天字盈字新字三厫十八間
  永寜倉在州東永寜城
  四海冶倉在州東
  周四溝堡倉
  岔道倉在州南
  保安州
  永豐倉在州東北隅明景泰五年建久圮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州吳永申建厫六間四十二年知州楊汝楫建十三間四十六年知州蔣兆龍建六間四十九年知州梁永祚建二十間
  預備倉在州治東明永樂十三年建萬厯十一年知州劉必紹重修今改建倉二十六間
  公字倉
  裹餱倉
  易州
  户部南倉在分司兩旁
  新城倉在紫荆闗新城西先在舊城明景泰元年嘉靖二十四年改建
  預備倉在州署東北明正統四年判官陳真建成化十四年李憲修二十年羅紀戴敏増建萬厯十七年陳濓修
  淶水縣
  廣儲倉在縣治北
  預備倉四所
  廣昌縣
  預備倉今改為常平倉在縣治北
  本所倉在城内西北
  鄉社倉八所
  冀州
  預備倉在州治西
  官倉在州治東
  南宫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明隆慶三年知縣胡嘉謨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縣胡應銓重修
  新河縣
  預備倉在縣治内西共十間
  常平倉在縣治内西共五間
  官倉在縣治内東
  俸糧倉在縣治内南
  棗强縣
  預備倉四處今廢
  武邑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存留倉在縣治西北
  衡水縣
  預備倉在縣治右厫房八間
  趙州
  預備倉在州治東南一里舊有二一在西門内名曰西倉明𢎞治十一年知州張清因西倉地濕改建於東名東倉今圮
  柏鄉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明嘉靖十一年知縣王前建預備南倉在文廟前
  新建倉在縣治東明嘉靖三十七年馬寫創建
  隆平縣
  預備倉基在縣治前明正徳間知縣劉相移於縣西中㕔三間厫四聨崇禎五年知縣閻𤒄剏修北厫五間東厫五間西厫五間
  髙邑縣
  預備倉在縣署北
  社倉四所
  義倉一所共五間在縣治西知縣劉瑜建
  臨城縣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
  縣倉在縣治内
  寜晉縣
  預備倉在縣治西
  深州
  預備倉在州治内迤東
  武强縣
  預備倉在縣治南
  饒陽縣
  預備倉有三一在縣治南二在縣治北
  義倉五處明萬厯二十二年知縣王之紀建
  安平縣
  官倉在縣治西北厫二間東西厫各三間今圮預備倉在縣治東南東厫三間西厫三間
  學倉在明倫堂東北隅久廢
  社倉三處今廢
  定州
  預備倉在州治南厫共八十二間
  永豐倉在州治迤西
  曲陽縣
  預備倉在縣署西偏社倉在四鄉
  深澤縣
  官倉在縣治内東明洪武中知縣姚思誠建隆慶中知縣米之范重修
  預備倉四所
  按倉庾建革不一有經制未設者有圮廢未修者故或一縣數倉或有縣無倉雍正三年
  勅令天下縣各建倉以防紅腐以廣積儲於是府州縣衛
  悉建倉厫尚未訖工未得臚列又
  命舉行義倉社倉之法勸民積貯以厚民生縣城之外鄉
  各有倉名目既多不能備載





  畿輔通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六
  鹽政
  鹽者民生所頼而自漢以後尤闗國計滄瀛幽青四州設官置竈至後魏始見於史自宋以前鹽法與諸道同宋太祖以山後十六州入於遼推恩河朔特許通商至明法始詳備直𨽻鹽運使舊治河間府長蘆故縣洪武初稱北平河間鹽運使後乃改稱長蘆今徙治天津而長蘆之名不改盖長蘆在舊滄州西北四十里據二十四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中譏察指揮呼吸可徧故古名不可易也明初額設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三引引三百觔𢎞治間改小引増為一十八萬八百七引引一百八十觔凡常股存積折色諸欵皆在焉其後僅存空名而餘鹽割沒倍増其數至於戚畹中貴咸得脇監臨制有司以要中鹽而長蘆鹽政之弊極矣我
  世祖章皇帝建極之元年
  特勅長蘆鹽運使商竈兩敝毋蹈前明陋習貪黷闒冗縱官
  屬吏胥侵漁擾害
  聖祖仁皇帝二十六年
  特詔凡軍興暫加一切鹽課次第豁免併免竈地錢糧我皇上御極首甦商困長蘆之法引増鹽觔不増引目從前官吏巧立名目濫増税課澄汰無遺豪商營私剥衆利己之弊一時並絶商益阜引益流而民之食徳愈溥矣用稽厯年長蘆鹽法備著於篇庶
  朝廷徳意得有所考云
  沿革
  北魏
  長蘆鹽法自魏以前無考魏初嘗弛禁其後鹽官罷立不常自遷鄴後於滄瀛幽青四州傍海煮鹽置鹽官轄滄州竈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竈一百五十二幽州竈一百八十青州竈四百三十六又於邯鄲置
  竈四計嵗終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八斛四升軍國所資得以周贍
  
  初以使命官置副使開元中以拾遺劉彤言詔将作大匠姜師度與諸道按察使簡天下鹽課令幽州大同横野軍諸鹽屯皆𨽻於度支每屯有丁有兵歳得鹽二千八百斛下者一千五百斛
  肅宗乾元元年鹽鐵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竈近利之地為鹽院逰民業鹽者為亭户免雜徭廉察盜鬻者論以法
  天寳初河北一路鹽利俱為藩鎮所據至穆宗時田𢎞正舉魏博歸朝廷乃命河北罷鹽𣙜嗣户部侍郎張平叔以𣙜鹽法𡚁請官自賣鹽可以富國詔公卿議中書韋處厚兵部侍郎韓愈條議以為不可乃止後唐
  荘宗同光三年勅魏府每年所徴隨絲鹽錢逐年俵賣荘宗又命趙徳鈞鎮蘆臺軍因蘆臺鹵地置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又舟行運鹽東去京國一百八十里相其地髙阜平濶因置𣙜鹽院謂之新倉以貯其鹽流衍於民間因其鹽曰𣙜鹽復開渠運漕鹽貨貿於瀛莫間上下資其利遂致饒衍贍於一方
  後周
  世宗令𣙜河北鹽犯輙處死其後北伐父老遮道泣訴願以均之兩税錢而弛其禁盖行之河北免鹽之𣙜而徴其税所謂兩税鹽錢也及其甚也鹽不給而徴錢如故税已納而禁𣙜再行民不堪焉
  
  太祖建隆四年令河朔邢洺磁鎮冀趙等六州許通鹽商止令收税
  開寳三年悉罷𣙜官收其筭止過税錢一文住賣二文盖緣河北土皆斥鹵民間税地五榖不豐惟刮鹽煎之以納二税至今六州之境咸頌宋祖之澤不衰仁宗時言者請禁𣙜以收遺利諫官余靖諫寝之其後王拱辰為三司使復議𣙜張方平言曰河北有兩税鹽錢今復𣙜之是再𣙜也仁宗悟立以手詔罷之熙寜八年章惇為三司使以河北無𣙜禁乃祖宗一時誤恩請遣使與兩路轉運司度利害行之蘇軾上書宰相文彦博言其害遂止之紹聖中惇為相仍行禁𣙜元豐三年京東轉運使李察請置河北買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盡竈户所煮鹽官自𣙜賣禁私為市
  遼金
  自後晉髙祖石敬塘以遼主有援立之恩舉燕薊十六州歸之遼遂改為燕京因置新倉鎮廣𣙜鹽以補用度金滅遼以地屬京圻生齒既繁炊鍋益衆嘗設提舉司於寳坻秩視五品以重其選所轄諸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越支課居其半特除勾管一員以涖之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參知政事梁肅言寳坻旁縣多缺食可減鹽價増粟價而以粟易鹽命宰臣議皆謂鹽非可多食之物若減價易粟恐多而不售以致虧課不可
  
  元初未立鹽政任土之貢一付京官時土豪張進輩被府檄鳩遺民數十户集越支場之宋家營復事煎造聚落未成京使旁午令大償巨價債緡鞭笞急廹田野為之騷然未幾以鹽司𨽻徴收課税所衆稍息肩自鬻課之令行提領諸路者皆自詭増鎔山㸑海搜羅殆盡其徴輸入官者須厚賄乃獲歸且以所費取償於其屬大抵用直十錢之物估以當數十錢之屬而工本又稽時不給給則尅減自是竈民皆困至元二年詔以大中大夫禮部侍郎倪徳政為中都路轉運使提領税司事答木丁同知使事寳坻鹽使崔岩臣副之徳政敦厚亷平凡塲户入鹽即給仍純支寳鈔不折諸物其尤貧窶者預貸工資以賙之明
  洪武初年長蘆歳辦大引鹽每引四百觔共計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百觔零已而改辦小引鹽每引二百觔共計一十八萬零八百零七引一百八十八觔零永樂間定都北京以長蘆宻邇應進貢白鹽每年於正課内進五十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九觔二兩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
  分商之綱領者五曰浙直之綱曰宣大之綱曰澤潞之綱曰平陽之綱曰蒲州之綱分商之名目者四曰在邊報中之商曰在場買鹽之商曰在司守支之商曰行鹽地方賣鹽之商
  中鹽之邊鎮三曰宣府鎮每年中七萬五千五百二十五引八十六觔曰大同鎮每年中三萬七千三百七十六引五十觔曰薊州鎮每年中六萬七千九百六引一百五十觔以上共大引九萬四百四引四十觔十四兩每一大引折二小引共折一十八萬八百八引八十九觔十二兩八錢
  派場規則為三上則十場南海豐深州海潤北嚴鎮豐財蘆臺越支富國惠民歸化是也中則七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南利民利國富民阜民北興國厚財石碑是也下則三場南阜財海盈北濟民是也
  永樂十三年始差御史給事中各一員押支天下鹽課尋以渤海鹽藪私犯撓法特差御史一員巡視河間私鹽
  宣徳四年命御史于謙率錦衣衛官捕長蘆一帶馬船夾帶私鹽者于謙不避權貴悉置之法河道為之一清正統元年命刑部侍郎何文淵户部侍郎王佐副都御史朱與言總督兩淮長蘆兩浙鹽課
  正統三年差侍郎差御史一年兩巡長蘆私鹽後定議嵗差御史巡視長蘆鹽法而河渠由濟寜迤北抵張家灣長蘆御史兼理之
  詔竈户逃移者鹽課勘實停徴
  正統五年詔逺年客商中鹽未支者每引給資本鈔二十錠議准長蘆鹽課量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分逺近著為則四等召商中賣髙下互為搭配其逺年不敷者又立法俾於納剰餘鹽自相糶糴
  定常股存積分數以天下鹽八分為常股聽商支二分為存積備客兵不時之需凡引常股價輕存積價重常股須挨次行支存積則不分次第引到即支長蘆分派常股鹽一十二萬六千五百六十五引一百八十觔三兩三錢存積鹽五萬四千二百四十二引一百五觔一十二兩八錢
  正統八年吏科給事中俞泰奏請每引鹽連包索二百五十觔所帶餘鹽亦准二百十觔令輸價銀三錢八分是年裁革運司副使
  正統八年吏科給事中俞泰奏請每引所帶餘鹽即令輸價此長蘆納課之始也
  正統十一年命長蘆巡鹽御史兼理山東鹽法正統十四年秋罷兩淮長蘆巡鹽御史命撫按官兼理成化十四年正統十四年前客商中鹽未支者按引給資鈔長蘆鹽每引給二十錠其景泰元年以後及今告代支者放商行鹽亦照此例
  成化十六年詔永樂宣徳正統間客商所中鹽未支者各造冊送部於原籍有司給資本鈔每引三十錠景泰元年以來未支引鹽願闗資本者聽
  𢎞治五年令兩淮兩浙長蘆等鹽運司鹽引俱於運司招商開中納銀彚解户部以備邊儲從户部尚書葉淇請也
  𢎞治十七年都御史王允中上言先該漕運衙門題明回空運軍每名夾帶私鹽五十觔以上者照例盤詰其瓶礶装買不足五十觔者放行固屬憐念運軍然此端一開其弊無窮今後食鹽旋買旋用不許指以瓶礶装買因而興販有壊鹽法
  正徳二年御史張智題准鹽法在清本源私鹽之弊私煎為之始今後竈丁聚團煎者不得離場私煮仍将該地方立保伍連坐之法責令彼此覺察通同者事發俱問罪枷三月
  正徳五年有中官織造南京奏給長蘆鹽八千引鬻於兩淮户部尚書周經言鹽筴本以濟邊且各有分地若許之越境則私販必多官鹽反滯乃命止長蘆鹽弗給
  正徳十六年南京浙江織造太監王瓚崔果奏討長蘆運司鹽引一萬二千道至南京變賣辦織造物料户部司官李夢陽王宗文等言於尚書韓文祇與六千引上問内閣曰户部何以不全與劉健曰内官装載官鹽中間夾帶數多沿途害人且壅滯商課從之嘉靖八年御史傅烱奏近來長蘆山東商鹽有經年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而支放不絶者以大包所致耳查得律内每鹽一引帶耗二百五觔近來寛恤商人每引連包索以二百五十觔為正數此外餘鹽逐觔納價仍問以夾帶罪名其法未為不宻但商人貪利築鹽一包或至五百觔者竟有至六七百觔者奸竈惟知多賣商人惟知夾帶遂使積年引目經久不完自後支鹽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如有過四百觔者除問罪外将夾帶餘鹽盡數入官嘉靖十二年御史鄧直卿奏為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灘所以刮土淋滷草場所以刈草煎鹽皆係官地不得開墾變賣近年界限不明以致豪强越界侵耕煎辦無地課額多累查照𢎞治元年題准事例委差運司㑹同府佐正官清查還官築立界堤分撥竈民管業如有侵佔典賣照依侵佔盜賣官田例坐罪
  嘉靖十四年給事中管懐理題請每引止准鹽四百三十觔内二百零五觔為正鹽包索其餘鹽二百二十五觔南所納銀三錢北所納銀三錢三分後十七年御史陳讓題准仍加包索二十觔共四百五十觔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趙鏜疏長蘆山東二運司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户一切差役費用已繁竈丁雖屬於運司名籍實在於州縣有司恒重民而賤竈畧無存恤以致妄加科派潛逃遺辦應請申諭有司事在州縣即與從公分理事在運司即與解人勘報如遇編審之年查實優免亦不許竈丁兩相影射躱避身役
  嘉靖三十年御史陳善治題准每引除四百五十觔外再加餘鹽一百五十觔包索一十五觔通共六百一十五觔
  嘉靖三十七年給事中趙鏘題准正鹽一引二百五十觔外加六十觔酬其赴邊勞苦連包索二十觔共三百三十觔許帶餘鹽二百六十五觔為一包共五百九十五觔
  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文續題准増包索十觔南所納銀三錢九分七釐五毫北所納銀四錢三分七釐二毫五絲此外多帶二十觔以上納銀一錢再多則問罪有差
  嘉靖以前自罷巡鹽後間遣大臣清理鹽法給事中郭鋆極論不便遂罷遣迨嚴嵩専政復遣鄉人副都御史鄢茂卿名為清理實總利權天下於是騷然矣嘉靖四十五年李文續上言長蘆行鹽地方畿内八府河南二府今鹽之行者惟順天保定大名衛輝彰徳五府而其他州縣皆壅滯不通盖由永平離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甚近多屬私販往來正定順徳廣平等處地多鹻鹵以致各村居民刮土煎燒私鍋不下四百餘面納官之銀約三百餘兩鉅鹿一縣私鍋計一百餘面税銀約百有餘兩他若冀州安平饒陽衡水隆平廣宗曲周等處俱習以為常乞委亷幹官員逐一清查如果鹻味厚鍋面多比照南北二所事例附入五場編課仍查利國利民等場中有疲憊不堪者移此附彼併屬該司一體配搭支掣其地土原額糧米既徴鹽税相應豁除若鹻味薄而鍋面少則務嚴行禁之
  隆慶元年御史劉條上言長蘆引目壅滯皆由私販過多以進鮮為名者自東安永清一帶而來啖馬為名者由青縣寳坻一帶而來皆權貴為之也沿河糧船北行則夾帶抵通南歸則販賣抵臨清皆勢要窩頓販之也合行查治
  隆慶三年奏准鹽場二十四併為二十南司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北司十一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隆慶四年御史蘇士潤上言長蘆歳貢白鹽其煎辦勞費視黒鹽不啻數倍乃歳徴鈔貫不知於義何居乞自五年為始將該司課折三百餘兩悉與豁免報可
  隆慶四年御史蘇士潤題准疏通官鹽當復計里撥引之制酌量人户多寡分為春秋二闗照依官制州縣次序凡納過餘鹽商人召集掣籖挨名均撥週而復始不許隨其告指及攙越増減以啟規避在商人領水程照依撥去地方盡數齎運當官驗發不許他處盜賣及鹽引相離以滋影射之弊仍責令巡鹽官因時春秋酌地逺近為估價多寡使彼此各得其平每季将繳過引目填簿并發過水程驗單責差吏兵齎比如有縱容奸販阻撓官鹽及行引不如數繳引不依期者比照錢糧事例就事紏劾以為玩肆之戒隆慶五年户部覆巡鹽御史盧明章條陳鹽法六事一清理實籍無令竈産民産互相影射一禁戢私販以通官課一飭治分司申明春秋兩廵之法一嚴督巡鹽地方驗單繳銷不得阻滯一蠲免長蘆利國等二十四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白鹽脚價一御馬監歳用啖馬凉鹽止許現買商鹽不得交通私販撓壊鹽法報可
  萬厯十七年開封府二十三州縣改食長蘆鹽共派長蘆大引三萬九千四十二引増課三萬二百三十九兩六錢零
  萬厯二十年御史黄卷題請正鹽之法掣出鹽觔多者納銀一錢部増六分凡過六百觔上下者引鹽則全沒銃毁
  萬厯二十一年御史彭好古條議没鹽賣價虧本仍請復舊四十觔納銀一錢又議昌平等七處鹽税令運司收解俱從之
  御史姚思仁因解額虧欠奏准増割没鹽觔又請於直沽河口設置船索攔江委官驗放詔從之
  萬厯二十八年太監張華欲筦鹽柄創為挨單之議兩臺㑹疏力斥其奸事遂寝而挨單之税征𣙜如故後亦裁
  萬厯三十二年部議蘆鹽開在薊永每引價各加三錢大同價止二錢宣府一半運商納價三錢一半土商納價二錢一引二價似啓争端請将未經加價之鹽照運商事例各加一錢其大同偏輕亦加一錢總期歸於畫一
  萬厯三十四年部議於見行嵗額内每引帶鹽十觔徴銀四分以充寜夏兵餉共徴銀九千五百九十四兩未㡬商人稱帶鹽賠累每引帶鹽十觔止徴銀二分自是每引共鹽六百五十觔遂循之不變
  萬厯三十六年御史李應魁題長蘆南北兩所水陸異運每引十萬北所七分南所三分運司分派相沿已久苐北所水運甚便又日曬産肥於商較利故雖七分引尚不足而鹽有餘南所陸運最難又鍋煎産瘠不利於商故雖三分引猶有餘而鹽不足以致南所積引虧課病商為甚故南北分𨽻舊雖定制地勢逺近商民之便不便因之如嚴鎮一場地廣人衆灘鍋獨多雖𨽻北所而去北反有二百四十里之遥且運從陸道脚價倍於鹽價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商引多就近買於南場運所聽掣遂至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煎曬鹽觔苦於無售積囤私室轉售販夫勢所必至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民逃亡額課日虧私販日熾有自來矣查得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赴南所止九十里脚價減半運載為便而南所又止有海潤富民海豐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出鹽往往鹽少引多所以停擱應將本場改𨽻南分司庶商民兩便報可
  萬厯三十八年巡撫吳亮奏准宣府引價仍舊二錢萬厯四十年鹽臣馬孟貞題准并改薊永引價亦仍照舊二錢
  天啟六年大工告匱増長蘆每引銀四分共一萬二千一百九十四兩
  本朝
  順治元年七月天津總督駱養性請疏通鹽課部覆鹽包觔數太重則秤掣為艱錢糧欵目繁多則朦混易起今将明朝包索餘鹽割沒遼餉各項名目盡行削去每引止定二百二十五觔臣部鑄造引板印刷引目運司責令各商赴部完納如按舊例原包觔兩折算每引該納銀二錢六分五釐七毫五絲今各項賦税已免三分之一商民一例亦應免其六分五釐隨給鹽引赴場支鹽運賣運司照數秤掣不必别委以啟鑽營至於截角銃毁銷繳一如舊制再查長蘆鹽額除一切新徴停免外原額共計二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引今鹽觔既減當一引分作三引每年應以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引為額其秤掣舊例原係春秋二次目今商人星散尚俟招徠暫准隨到隨掣一月一行俟商賈雲集頻掣則鹽積難行自應按季秤掣
  順治元年十二月題准順天府屬包課州縣今已改課各商既已均認但各州縣行引事屬創始前長蘆運司派薊州量行二千引寳坻三千六百引香河平谷各一千六百六十引遵化豐潤三河各二千四百引玉田二千引除薊州等七州縣應照該司派數督商納課註名入綱領引行鹽至於寳坻一縣應行引目每嵗認包税銀二千三百兩應令該商比照引數納銀給引不許仍前包納以累小民其宻雲縣新増四千一百引俱應照數考成将引内各商姓名造入綱冊責令照依派定地方數目按引行鹽
  順治二年題准停止邊商納粟令運司招商納銀依額解部
  順治五年准御史金志逺題長蘆運鹽南所由陸北所由水其來已久近因土氛未靖道路多梗車牛缺乏改南所亦由水運議定每船一隻運司給票一張填商名鹽數并船户姓名行至天津赴北司照票查驗放闗行至青縣鮑家嘴公河口本司必委員驗實放行每五日将放過鹽數挨順造冊查對行至長蘆照票進坨秤掣完日給發引程發賣
  順治七年部查永平府屬州縣原係包課今定為領引行鹽該運司確查户口數目以定引額每丁派鹽一十五觔盧龍等五州縣嵗該行六千四百七十二引樂亭猶在其外四五六年以來逋欠實多商人求減每丁定以十觔為率按數上引納課
  順治十年准禮科給事中陳協題各處行鹽地方令商人立店自賣責成運司及州縣印官嚴禁私販疏通官引不得散派户口累民
  順治十三年御史牟雲龍清查包索照例按引増價二分五釐應増課銀一萬九千八十五兩零七分五釐自十三年為始添入課額徴解另鑄銅板遵行又查出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石碑竈地虗額包課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欺𨼆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影佔共竈地一千七百四十五頃九十五畆六分九釐五毫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利民嚴鎮海豐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未行糧地一千五百八十七頃四十二畆一分二釐二毫究擬其罪外造冊徴解
  順治十七年准河南道御史髙而明題革去永平薊遵等州縣京土各商更換綱商自十八年為始照依原額并新増引目認地行鹽
  順治十八年准御史張沖翼題引目發司以後欠課愈難追比除本年春季引目領過外自夏季仍催各商赴部納課按銀給引
  康熙三年部覆御史賈𢎞祚仍将蘆引自康熈四年為始先發運司轉給各商以便與淮浙山東河東等處畫一遵行
  康熙六年准鹽臣孫錫齡題口北道屬深井堡東城堡西城堡三處原係煎鍋地方近已革鍋改食蘆鹽定額一千二百引自應責商照數納領辦運至於保安衛向銷長蘆綱引三百道今既鍋禁税豁除原行三百道改銷外當另立宣引四處計増宣引一千五百道其引價似應與包課改引之薊永正河一例每引例納課銀三錢一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統計該納課銀四百七十兩四錢六分八釐七絲康熈七年准御史孟戈爾代題長蘆巡鹽御史衙門向在京城闗裏到任後巡厯山東河南等處回京有事則進衙門料理而仍居於私家其間恐生𡚁端天津係行鹽之所且有衙門御史自應駐劄天津料理鹽務至於在京鹽院衙門交與工部
  康熈八年准孟戈爾代題鹽犯贖罪銀兩専歸御史題報不必督撫衙門彚題領解鹽課銀兩亦免督撫衙門掛號
  康熙九年准李棠羅璧等題州縣額設私鹽銀兩原因行鹽地方恐有私販巡役賄放每年科以額獲私鹽若干為前御史贖支造冊奏銷心紅紙張各役工食商人奨賞並賑濟貧生孤民修理船隻衙署抵解更名食鹽變價等用雖有懸設之額未敷所支之數嗣後止許見獲私鹽銀兩報解州縣如有定額私徴者該御史指名題㕘從重議處
  康熈十四年十一月户部題准量増鹽課以濟軍需各省鹽課每引増銀五分事平之日停止仍照舊額徴收長蘆鹽課應加増三萬八千六百六十四兩六錢零嗣於康熈二十五年河東鹽臣李時謙題稱各省額引加課銀兩原題定事平停止今大兵全撤長蘆每引應除加課五分共減去課額銀四萬四千八百七十五兩二錢五分零
  康熈十六年八月户科給事中余國柱條奏清查割沒部議額引七十七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引每引加鹽二十五觔加徴銀七分共増銀四萬九千五百九十二兩零又先報割沒銀四千三百三十八兩有竒實共増銀五萬四千一百三十兩四錢四分本年十一月御史劉國安㑹同户部郎中石柱等題綱引地方及包課地方計丁加引八萬六千九百六十二道每年加増課銀四萬三千六百四十七兩二錢七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一微内増設天津衛引四千道課銀一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八分一釐五毫二絲
  康熙十七年六月准户科給事中余國柱條奏連閏扣筭按課議増閏月長蘆鹽差任内加六萬四千四百四十一引請自今年起每嵗加増閏月課銀 康熈十九年綱引并薊永采宣儀封連新増引目共加閏月引七萬一千六百八十八引 康熙二十年遵奉
  恩詔閏月引目停止
  康熙十八年准鹽臣劉安國題滄州一帶南十場距北十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道里遼逺不特青州分司勢難兼顧即各商竈户亦往來未便且東連海濵西臨漕河私販出沒商鹽装運必須専員查驗以杜夾帶應復設滄州分司就近董理以専責成
  康熈二十四年四月准河南巡撫王日藻㑹同河東巡鹽御史李時謙題河南懐慶府河内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温縣六屬原食河東之鹽路途遥逺兼池多積水無鹽可買官民交困應改食蘆鹽令長蘆巡鹽御史招募良商報部行鹽辦課原河東懐慶六屬額引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納課銀四錢六分八釐六絲一忽五微共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釐九毫三絲六忽五微
  康熈二十六年九月准河南廵撫章欽文題陳州項城縣并舞陽縣等處舊食解鹽均於明朝改食淮鹽各屬距淮窵逺費多價貴額引難銷請照懐慶例改食蘆鹽将六屬額引九千一百道改増長蘆又准長蘆巡鹽御史布爾海題陳州等州縣改食蘆鹽原為便民但淮例每引納銀一兩四分零蘆例每引納銀四錢六分零按課計引共該額引二萬四百一十九道
  康熈二十九年准直𨽻巡撫于成龍㑹同巡鹽御史江蘩題東西城深井三處聽民仍設鍋煎鹽包納引課
  康熙三十年准直𨽻巡撫郭世隆㑹同巡鹽御史顧鐔題懐來等六處改食彛鹽包納引課
  康熈三十二年准直𨽻巡撫郭世隆題延懐保等九處包課地方改設州縣歸併包課銀兩永寕衛歸併延慶州該包課銀九百七十九兩四錢八分二釐深井堡改宣化縣該包課銀四十二兩三錢六分四釐五毫三絲八忽懐來衛改懐來縣保安衛礬山堡亦歸併懐來縣該包課銀五百八十四兩一錢八分五釐二毫一絲四忽西城堡改西寜縣東城堡亦歸併西寜縣該包課銀四百六十六兩九釐九毫一絲八忽保安州照舊該包課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九分四毫共該包課銀二千五百九十四兩四錢三分二釐七絲
  康熈四十年准鹽臣劉灝題大宛兩縣額引十萬五千九百餘道舊例一引一鹽因康熙十六年積鹽至二十餘萬不能銷疏鹽臣吕朝潤題准納三引之課行兩引之鹽銷完照舊運行康熙二十九年又因外府州縣引積鹽壅鹽臣江蘩題准照兩淮河東例隨時代銷於大宛兩縣鄉㑹之年将外州縣衆商積鹽告運疏銷康熈三十三年代銷一次三十九年又行一次因各處現積之鹽即係大宛商人所辦疏銷不去故於鄉㑹之年詳明代銷若通州並非代銷之處應停止
  雍正元年八月准鹽臣莽鵠立題雲南鹽政向有官本收鹽之例臣查天津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鹽運由水路船行便易滄州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鹽運從陸路脚價費多是以衆商舍南就北羣趨便宜計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一嵗得鹽十萬餘包引商數家僅銷鹽一萬有竒其餘露堆海灘竈户任意私賣棍徒興販遂致引壅課絀今欲抜本清源請援官本收鹽之例於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本年額課内留銀五萬兩遴委能員専司收買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鹽不許在灘露堆盡運官坨築包堆𡏢苫盖收管陸續發商告運再南運商人中本少者量為接濟及時銷賣官本隨課兼徴官收官解週而復始
  雍正二年八月鹽臣莽鵠立奏稱康熈六十一年之引原係逓年所積今衆商先儘運完積引二十萬道又領運雍正元年額引八十萬有零止剰十餘萬道元年之課竭力措辦已經全完元年之引雖有未完然較之去嵗已為多運十餘萬道若不為展限遽加題㕘恐該州縣畏懼考成勒令繳引辦課商人仍有包賠之累請再展限二年将未完之引每年帶運一半於雍正三四兩年内全完積引部議不准奉
  㫖允行
  長蘆御史所轄四至
  鹽院所治之地以長蘆名其實非止長蘆也直𨽻山東二省與河南之五府四州一縣江南之二州四縣皆歸統轄其以長蘆名者長蘆本漢參扈縣地廢於隋大業間唐以屬滄州宋省入清池縣明永樂破滄州徙其民於長蘆置都轉運鹽使司遣御史嵗一廵視之
  國初亦仍其舊後准鹽臣孟戈爾代題移官署駐天津其銜則仍冒之以長蘆而兼轄山東又以河南開彰懐衛四府舞陽一縣雖近河東而鹽從陸運民食維艱遂亦附食長蘆鹽河南歸徳一府江南徐宿二州并豐沛蕭碭四縣食山東鹽因亦𨽻於長蘆天津者古北海國也東循大海迤北直抵山海闗西倚長城
  運山西界踰黄河距兩淮之西北境綿亘數千里運使所轄四至
  明洪武二年初設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後省其文曰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其所司南北十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凡蘆鹽所行之處共一百七十五州縣營衛皆統轄之北分司所轄四至
  青州分司所轄者興國富國豐財濟民蘆臺越支石碑歸化明隆慶三年以三岔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豐財塲康熈十八年又以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惠民塲併入歸化場東距山海闗迤南沿海直抵滄州境轉西及北過静海武清寳坻環繞
  神京綿亘八百餘里
  南分司所轄四至
  滄州分司所轄者利民阜民利國海豐富民深州海盈阜財嚴鎮明隆慶三年以潤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益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阜財塲海阜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康熙十八年又以海潤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併入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海盈塲併入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沿滄海西抵深州南入山東樂陵海豐北接天津静海周圍六百餘里
  疆域十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址
  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初在静海鹽水沽今移髙家荘距運司分司七十里西南接富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南入滄州境接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東北増併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臨海河上流接豐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延廣幾五百里户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𨽻順天府寳坻武清河間府天津静海滄州青縣鹽山南皮等處初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及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有坨一今廢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堡三每堡三鑊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堡三每堡一鑊今堡共六鑊共十二灘蕩如舊
  富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初在静海縣鹽水沽今移住天津東至上古林接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西南過大頭港至子牙鎮入静海縣界北濵漕運入海道延亘一百六十里户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𨽻順天府武清寳坻河間府滄州南皮慶雲静海寜津青縣天津等處舊有坨一今廢鑊共十六灘蕩已久迷失無迹可考
  豐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滄州葛沽距運司分司七十里東北沿海南連滄州境接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迤西連興國富國轉北直抵軍梁城入寳坻縣境接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延廣四百餘里户籍在静海青縣滄州鹽山天津武清寳坻香河及山東樂陵九州縣地方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及所併三岔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有坨一今廢堡三灘蕩沿海
  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在灤州柏各荘距運司分司三百一十里南界大海東極潮河即劉家河也接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轉北至笨城入灤州境西跨運河連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延亘一百三十五里户籍在灤州豐潤玉田樂亭遷安遵化闗東熱河等處坨三今廢堡三鍋蕩在焉
  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寳坻縣蘆臺鎮距運司分司一百四十里南界大海北連寳坻縣東至斗沽接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西跨夾河之側廣一百二十里户籍在寳坻縣坨一今廢鑊有五灘蕩俱存
  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豐潤縣宋家營古薊州地方青州分司舊署在此距運司分司二百八十里南濵海别渚名建河即今運河下流東接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踰沙河西北至斗沽接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廣袤二百四十里户籍在豐潤灤州遵化玉田等處坨五今廢堡四灘蕩沿海
  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在樂亭縣石碑鎮距運司分司三百六十餘里南臨大海北跨南河入永平府境東連石閣接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西抵劉家河接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延廣一百七十里户籍在樂亭昌黎兩縣坨三今廢堡五灘蕩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南
  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撫寜縣鹽務鎮距運司分司七百餘里南臨海中秦王島北接撫寜院境至龍王廟東抵山海闗界西増惠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域入昌黎縣境接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延亘四百餘里户籍在撫寜昌黎兩縣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及所併惠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有坨三今廢堡亦如坨數今尚存灘倚山之麓蕩久荒蕪
  利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向在皂坡荘今遷至畢孟鎮俱係滄州地方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六十里東連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西接滄沽南至舊縣北抵大浪白周圍二百里户籍在山東樂陵直𨽻滄州南皮鹽山慶雲青縣交河河間東光等處舊有鹽坨今廢鑊存十五灘移東南蕩地荒蕪
  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常葛鎮距運司二百七十里分司七十里東至利國之仁邨西連利民之棗園南接趙村北抵栁葉荘周圍一百餘里户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直𨽻慶雲寜津交河鹽山等處鹽坨三鑊十四灘蕩荒廢
  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韓村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九十里東連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西接王門荘舊至九女墳止南抵望樹旗北至宼邨周圍二百餘里户籍在滄州鹽山興濟天津等處鹽坨一鑊十四灘居東北蕩地荒蕪
  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羊兒荘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二十里東界大海連深州海盈舊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西北過孟窪至武帝臺接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界户籍在山東樂陵海豐直𨽻滄州鹽山青縣慶雲興濟等處鹽坨一鑊十二南北各六灘蕩僅有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舊數海盈所歸者已廢
  富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崔家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六十里東連潤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故基西臨古黄河岸迤南入慶雲境北抵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延袤一百四十里户籍在山東樂陵海豐直𨽻滄州鹽山慶雲東光等處鹽坨二今廢鑊十因潤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復増兩鑊鹽灘相距七十里草灘半被東民侵佔
  深州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蘇㙋鎮舊因皂户多居衡水縣遂西徙至衡水縣城内係正定府深州所轄距運司四百八十里分司二百四十里東連武邑西接新集北距陳二荘南抵南天周圍三百餘里户籍在衡水滄州鹽山南皮青縣冀州等處坨廢鑊存其六灘居東北蕩則荒蕪
  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鹽山縣髙家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三十里東至清水溝南連富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西近鹽山故城轉北過小山接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周圍七十餘里户籍在山東海豐樂陵陽信直𨽻滄州鹽山慶雲南皮寜津等處坨二因鹽運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廢鑊十五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七為西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鑊海潤所歸者八為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鑊灘蕩居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北
  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舊制長蘆二十四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青州滄州二司各轄十二明隆慶三年於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裁併其三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裁併其一所司不均遂将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嚴鎮裁屬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滄州同居鎮距運司一百二十里分司九十里東近大海西唐官屯南抵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界北連興國富國兩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周圍一百二十里户籍在玉田武清寳坻豐潤滄州南皮鹽山寜津交河青縣静海東光十二州縣坨二鑊共二十有四灘居東北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七十餘里
  竈籍戸口人丁
  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八十三户今實在八十三户
  原額丁六百二十九丁今實在六百一十九丁
  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三十户今實在三十户
  原額丁三百一十六丁今實在三百一十六丁
  富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二百一十二户今實在二百一十二户原額丁八百九十九丁今實在八百九十九丁
  豐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一百四十五户今實在一百四十八户原額丁九百四十七丁今實在九百四十七丁
  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一百一十二户今實在一百一十八户原額丁三百九十三丁今實在三百九十三丁
  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三十八户今實在三十八户
  原額丁六百四十五丁今實在六百四十五丁
  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八十六户今實在八十户
  原額丁一千六百五十丁今實在一千六百五十丁
  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三百九十三户今實在三百九十三户原額丁一千一百三十丁今實在一千一百三十丁
  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一百五十四户今實在一百五十四戸原額丁五百五十二丁今實在五百五十二丁
  惠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四十二户今實在四十二户
  原額丁四百一十三丁今實在四百一十三丁
  利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一百六十九户今實在一百五十二户原額丁四百八十六丁今實在四百八十六丁
  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戸一百六十二户今實在一百五十一戸原額丁五百九十五丁今實在五百九十五丁
  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一百零一户今實在八十三户
  原額丁五百六十八丁今實在五百六十八丁
  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九十九户今實在七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三十四丁今實在三百三十四丁
  海潤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八十六户今實在七十一戸
  原額丁六百一十三丁今實在六百一十三丁
  深州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一百九十四户今實在一百九十三户原額丁七百零五丁今實在七百零五丁
  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八十五户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零六丁今實在三百零六丁
  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共六十九户今實在六十七户
  原額丁七百七十八丁今實在七百七十八丁
  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户二百零六戸今實在一百九十户
  原額丁五百一十二丁今實在五百一十二丁
  
  朝初定經制悉准前明而南北十六場竈地舊多圏撥遞有増減自順治十八年命巡鹽御史親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分清丈竈地歸還竈户不許豪右隠佔康熙元年復以山東省民地内錯雜竈地有在本省者有在直𨽻南皮鹽山縣者厯年不清令巡鹺御史及地方官清丈各正疆界閲今五十餘年竈地復多迷失灘蕩不無荒熟鍋面不無廢興其額數未能確載惟據雍正三年由單所載原額纂入
  竈地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畝
  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三百三十一頃三十畆二分九釐五毫九絲新増竈地三十一畆原額灘六副原額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一十七頃九十畝四分四釐三毫鍋無又併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竈地一百五十九頃二十二畆六分四釐一毫四絲新増竈地四十六畆原額灘八副原額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一十一頃三十七畆鍋無
  富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六百四十三頃一十二畆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新増竈地六頃二十畆原額灘七副原額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三十八頃七十三畆鍋無
  豐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二百九十七頃三十二畆一分二釐四毫九絲四忽新増竈地二十六畆原額灘一百六十六副原額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五十二頃二十七畆原額鍋共九面
  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五百三十七頃六十四畆五分八釐五毫新増竈地二頃四十畆原額灘二百二十二副半原額鍋三十一面草蕩地無
  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一千三百六十頃新増竈地九頃九十四畆五分原額灘七十二副半草蕩地一百四十頃七十四畆七分五釐原額鍋三十四面
  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二百六十六頃八十畆草蕩地一十九頃八十四畆原額鍋一百七十面灘無
  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草蕩地六十三頃五十四畆三分原額鍋七十二面竈地蕩地俱無
  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二千九百六十四畆六分五釐八毫六絲七忽原額草蕩地六十七畆原額鍋一百一十九面灘無又併惠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草蕩地四十四頃五十四畆二分三釐五毫八絲原額鍋一百零七面竈地無灘地無
  利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一千三百零六頃一十七畆四分新増竈地八頃一十一畆五分七釐原額灘二十副鍋無
  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七百三十八頃一十五畆九分二釐新増竈地一頃零七畆五分灘無鍋面昔有今無
  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五百二十三頃三十五畆四分九釐六毫新増竈地二頃三十一畆五分原額灘四副鍋無
  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三百三十三頃四十一畆四分新増竈地一頃零五畆二分原額灘九十六副半鍋無又併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竈地三百六十五頃五十二畆二分九釐四毫原額灘四十七副鍋無
  富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五百九十五頃四十三畆一分新増竈地七十三畆三分八釐五毫原額灘七十八副鍋無
  深州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五百三十四頃六十八畆三分新増竈地三十畆原額灘七副鍋面無
  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五百二十八頃四十七畆三分六釐七毫新増竈地一頃八十九畆八分原額灘一副草蕩地二十九頃七十三畆鍋無又併海潤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竈地四百九十一頃五畆一分九釐新増竈地九十畆七分九釐一毫原額灘八十五副草蕩地三頃二十七畆二分鍋無
  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原額竈地縣地四百六十六頃零三畆六分三釐八毫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畆零三釐六毫新増竈地州地三頃五十六畆三分二釐原額灘二百零九副官鍋昔有今無
  雍正三年覆准長蘆竈場灘地及両省民竈交錯之處俱行細加丈量除各州縣魚鱗冊所載民田外將竈地悉行清出凡有從前典賣與民者俱准其回贖無力者暫令現在管業之人耕種納粮所丈出地畆不得混侵地尺寸造具魚鱗圖冊并查明竈户名姓開載圖籍申詳該鹽政及該督撫存案該鹽政造冊送部查核如有豪衿土棍不服勘丈或不肯收價退地分司申報該鹽政及各省督撫嚴提審究按律治罪四年
  上諭長蘆竈地久未清查以致民竈争控不已聞當年竈地轉售與民其年分久逺有百餘年者業主售主多半變更即有子孫當時價值多寡亦俱遺失或有逃亡等户更無從質問以致同姓影響之人彼此争贖紛紛告訐實滋煩擾若必俟原業竈户有力之日回贖倘原業之人始終無力則此項地畆久久竟成民地亦非清查竈地之良法朕意以為不若將竈户賣與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確有實據者令竈户備價取贖其餘年久迷失
  之地所有争告無憑詞状該衙門俱存註銷凡民人所有竈地嗣後止許賣與竈户永逺為業如有仍轉行典賣與民者照盜賣官地律治罪永以為例
  雍正三年覆准長蘆竈丁自康熙十八年以後未經編審以本年為始將各場竈丁逐户查現在丁數昔年丁多而今少者開除昔年丁少而今多者頂補按興國等十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原額竈地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八頃三十七畆零原草蕩地四百二十二頃六十一畆零又嚴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畆零三釐六毫又厯年新増竈地三十九頃一十三畆五分四釐八毫今以𨼆佔現在清查尚未定確數行鹽地方總額
  長蘆所屬行鹽地方共一百九十二州縣營衛行鹽地方引額
  順天府
  大興縣
  原額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七引
  宛平縣
  原額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萬七千六百五十六引外又各地方分銷京鹽餘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引
  良鄉縣
  額引三千七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七十引
  固安縣
  額引四千七百八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引
  永清縣
  額引八千引
  東安縣
  額引一千四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三十二引
  香河縣
  額引八百六十四引新増七百六十引
  通州
  額引一萬二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五百八十二引
  三河縣
  額引一千四百廿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武清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千一百二十引
  寳坻縣
  額引三千七十一引新増二千七百六十引
  寜河縣
  額引附入寳坻縣疏銷
  昌平州
  額引七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三百三十六引
  順義縣
  額引三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一千引
  宻雲縣
  額引四千二百六十八引
  懐柔縣
  額引一千一百三十引分認京引四百一十四引
  𣵠州
  額引八千七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房山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霸州
  額引三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一引
  文安縣
  額引一千一百引新増一百三十九引分認京引五十七引
  大城縣
  額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新増三百六十六引
  保定縣
  額引一百七十引分認京引八引
  薊州
  額引一千四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平谷縣
  額引四百四十引新増三百八十引
  遵化州
  額引一千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七百三十七引
  延慶衛
  額引八百引分認京引三十七引雍正三年七月内部劄延慶衛奉
  㫖裁汰將引分與延慶州銷四百一十八道昌平州銷四百一十九道雍正四年四月復奉部咨仍設延慶衛其額引照舊疏銷
  舊州營
  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采育營
  額引三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漷縣營
  額引五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十五引
  永平府
  盧龍縣
  額引八百七十七引新増八百七十六引分認京引八十一引
  遷安縣
  額引八百四十六引新増三百八十九引分認京引五十七引
  撫寜縣
  額引一千六十八引新増一千八百三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四引
  昌黎縣
  額引一千二百三十三引新増一千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灤州
  額引一千二百四十引新増一千二百四十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樂亭縣
  額引一千四百二十三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玉田縣
  額引一千一百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三十引
  豐潤縣
  額引一千三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一百九十引
  保定府
  清苑縣
  額引一萬五千引
  滿城縣
  額引四千六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安肅縣
  額引六千四百引
  定興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新城縣
  原設額引五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二引
  唐縣
  原設額引五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十七引
  博野縣
  原設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慶都縣
  額引二千引分認京引九十二引
  容城縣
  原設額引三千五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引
  完縣
  原設額引五千五百引又分認京引二百五十三引
  蠡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雄縣
  額引五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三十引
  祁州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束鹿縣
  額引五千引新増六千五十五引分認京引五百七引
  安州
  原設額引共一千一百引又分認京引五十一引
  髙陽縣
  原設額引共二千四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安縣
  原設額引共二千二百引又分認京引一百一引
  河間府
  河間縣
  額引三千引新増二千四百四十五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十引
  獻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引
  阜城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六十八引分認京引七十二引
  肅寜縣
  額引二千引分認京引九十二引
  任邱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新増九百五十三引分認京引一百五十四引
  交河縣
  額引四百五十引新増一千九十一引
  寜津縣
  額引一千八百引分認京引八十三引
  景州
  額引一千九百引新増四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引
  吳橋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一十七引分認京引一百十六引
  東光縣
  額引一千引新増九百三十八引分認京引八十九引
  故城縣
  額引七百三十六引新増五十六引
  天津府
  天津縣
  新増七百引附静海縣代銷
  青縣
  額引六百三十八引新増二十六引
  静海縣
  額引九百引
  滄州
  額引三百六十五引新増四十六引
  南皮縣
  額引三百引新増三百六十四引
  鹽山縣
  額引三百引
  慶雲縣
  額引三百引
  正定府
  正定縣
  額引九千一百九十七引分認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獲鹿縣
  額引六千七百引新増三百七十七引分認京引三百二十五引
  井陘縣
  額引七千引分認京引三百二十二引
  阜平縣
  額引五百引新増十五引分認京引二十三引
  欒城縣
  額引四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九引
  行唐縣
  額引三千八百引新増二百二十八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五引
  靈夀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平山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元氏縣
  額引五千九百引新増四百一十四引分認京引二百九十引
  贊皇縣
  原設額引一千七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五十三引
  新樂縣
  原設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晉州
  原設額引四千四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五引
  無極縣
  額引二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五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一百七十二引
  藁城縣
  原設額引五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四十八引
  順徳府
  邢臺縣
  額引一萬一千引分認京引五百六引
  沙河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新増六百一十四引
  南河縣
  原設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平鄉縣
  原設額引四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廣宗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鉅鹿縣
  額引四千四百引新増五百七十一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八引
  唐山縣
  額引一千引新増二百四十六引分認京引五百九十四引
  内邱縣
  額引三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三百引
  任縣
  額引二千二百引新増四十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廣平府
  永年縣
  額引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七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曲周縣
  額引九千三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引
  肥鄉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十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九引
  雞澤縣
  額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九十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九引
  廣平縣
  額引二千七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二十四引
  邯鄲縣
  額引四千三百二十五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十九引
  成安縣
  額引三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引
  威縣
  額引六千二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五引
  清河縣
  額引七百二十引分認京引三十三引
  磁州
  額引六千一百一十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一引
  大名府
  元城縣
  額引六千引分認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大名縣
  額引五千一百九十引分認京引二百三十九引
  南樂縣
  額引三千二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七引
  魏縣
  額引六千六百引
  清豐縣
  額引二千七百引新増三千五百六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八十八引
  東明縣
  額引三千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開州
  額引三千一百引新増二千七百四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六十九引
  長垣縣
  額引八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三百九十六引
  宣化府屬五州縣包課引五千七百道
  宣化縣
  原額一百引係宣化府深州堡改仍設煎鍋令民包課
  懐來縣
  原額六百八十引係懐來衛改又歸併保安衛三百引𥖎山堡三百引共額引一千二百八十引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西寜縣
  原額六百引係宣化府南路西城堡改又歸併東城堡五百引仍設煎鍋令民包課
  延慶州
  額引一千六百引又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保安州
  額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改食彛鹽令民包課
  易州
  額引一萬一百五十引分認京引四百六十七引
  淶水縣
  額引三千六百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廣昌縣
  額引未設
  冀州
  額引二千一百引新増二千四百三十七引分認京引二百九引
  南宫縣
  額引二千四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河縣
  額引新増二千二百四十一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棗强縣
  額引三千六百二十引分認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武邑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五引分認京引一百四十六引
  衡水縣
  額引三千九百八十九引新増一百五十八引分認京引一百九引
  趙州
  額引四千八百引又分認京引二百二十引
  柏鄉縣
  額引二千五百引分認京引二百引
  隆平縣
  額引三千一百引分認京引一百三引
  髙邑縣
  額引二千一百五十引分認京引九十九引
  臨城縣
  額引二千二百四十九引分認京引一百零三引
  寜晉縣
  額引九千二百引分認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深州
  額引三千引新増三千二百九十原闕
  二百八十九引
  武强縣
  額引六百引新増九百六十一引分認京引七十二引
  饒陽縣
  額引二千八十五引新増二千八百一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二十五引
  安平縣
  額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八百八十二引分認京引一百五十六引
  定州
  額引一萬二千四百引又分認京引五百七十引
  曲陽縣
  額引四千引分認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深澤縣
  額引四千六百三十二引分認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畿輔通志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七
  鹽政
  課額
  額徵綱引課銀三十四萬七千二百五兩三錢八分一毫計引七十四萬四千四百五引每引應徵銀四錢六分六釐四毫二絲
  額徵大宛兩縣分銷餘引課銀一萬六千四百七十兩六錢八分九釐四毫六絲計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每引應徵銀四錢六分六釐四毫二絲額徵薊引課銀八千九百七十二兩八錢九釐一毫四絲八忽四微計引二萬一千一百八十道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額徵永引課銀五千八百一十五兩三錢八分一毫三絲一忽二微六纎計引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引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纖
  額徵正引課銀一萬二千三百六兩八錢九分八釐二毫八絲九忽計引二萬九千五十引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徵采育引課銀八百四十七兩二錢九分七毫六絲計引二千道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徵河引課銀一千八百二十六兩七錢五分八釐八毫七絲八忽五微六纎計引四千三百一十二引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額徵儀封引課銀六千一百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三釐三毫八絲計引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引每引應徵銀四錢六分六釐四毫二絲
  額徵懷慶引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釐九毫三絲六忽五微計引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應徵銀四錢六分八釐六絲一忽五微額徵陳州引課銀九千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二分九釐九毫八絲計引二萬四百一十九道每引應徵銀四錢六分六釐四毫二絲
  額徵天津引課銀二百九十六兩五錢五分一釐七毫六絲六忽計引七百道每引應徵銀四錢二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宣化府屬包課銀二千五百九十四兩四錢三分二釐七絲計引五千七百道
  延慶州包課銀九百七十九兩四錢八分二釐計引二千一百道
  保安州包課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九分四毫計引一千一百二十道以上三宗每引照綱引算課
  宣化縣包課銀四十二兩三錢六分四釐五毫三絲八忽計引一百道每引照正引算
  懷來縣包課銀五百八十四兩一錢八分五釐二毫一絲四忽計引一千二百八十道内九百八十引照綱引算其餘照正引算
  西寧縣包課銀四百六十六兩九釐九毫一絲八忽計引一千一百道每引照河引算
  以上各項嵗徵課銀共四十二萬九千四百四十七兩三錢九分二釐八毫九絲九忽七微二纎共計引九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六引
  引目
  順治元年計正引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道應徵課銀一十九萬一千二百二十兩四錢一分二釐五毫
  又按鹽法考順永正河四府并采育營地連邊海私販盛行以致課派地畝人丁後召募土商包納課銀給引認地行鹽順天府屬之薊州遵化豐潤玉田寳坻平谷香河三河八州縣嵗改行引八千七百六十三引永平府屬之灤州盧龍遷安撫寧樂亭昌黎六州縣嵗改行引五千八十七引正定府屬之冀州深州南宫武强饒陽安平衡水武邑八州縣嵗改行引一萬五千九百引河間府屬之滄州獻縣静海青縣鹽山慶雲六州縣嵗行引三千七百零三引采育營嵗行二千引共計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三道嵗徵課銀一萬一千一百十九兩六錢六分九釐六毫五絲七忽一微四纎每引徵銀三錢一分三釐六毫四絲五忽三微八纎
  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河南道御史髙而明題増永平六州縣薊遵八州縣共引三千六百道
  康熈元年七月御史髙而明題准照兩淮附銷積引例納三引之課行二引之鹽每三引銃毁一引存司繳部内包課改引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三引仍照舊例一引一鹽其正引七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引至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九日限滿仍行一引一鹽康熙五年三月御史李粹然題開封府屬儀封杞縣通許太康蘭陽五縣向食河東之鹽請改歸長蘆每年増課銀一千六百四十餘兩計引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道
  康熈九年御史呉賽余縉題明懸引四萬三千七十九引又康熙十二年御史哲備題明懸引四萬六千三百三十九引二項共八萬九千四百一十八引康熙十七年御史邁色題准各商分認行銷於十八年起将此項入各州縣額引每年奏銷册内考成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直𨽻廵撫于成龍䟽稱長蘆新増引八萬六千九百六十二引内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三道課銀一萬五千三百七兩二分八釐七毫七絲八忽三微八纎詳請題豁部議不准奉
  㫖豁免計免趙州滑縣寧津灤城棗强晉州藁城元城東明南樂清河内黄祁州肅寧十四州縣綱引二萬八千四百一十二道減課銀一萬三千二百五十一兩九錢二分五釐四絲南宫鹽山慶雲三縣正河引四千八百五十一道減課銀二千五十五兩一錢三釐七毫七絲八忽三微八纎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直隸廵撫于成龍㑹同御史江蘩䟽稱十七年天津新設鹽引四千道内酌留七百道應徵課銀二百九十六兩三錢五分一釐七毫六絲六忽外三千三百道課銀一千三百九十八兩二錢九分七釐五毫五絲題請豁除奉
  㫖豁免
  康熙四十二年直𨽻廵撫李光地疏請停止大宛二縣代銷之例增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以符舊額一十萬五千九百三十七引之數嵗徵兩縣餘引課銀一萬六千四百七十兩六錢八分九釐四毫六忽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御史桑格㑹同直隸廵撫趙𢎞爕議増薊遵等八州縣引課銀四千二百三十六兩零計引一萬道又七月戸部行令將永屬火鹽改斗
  為秤准用筐籃委員監收餘鹽報部因永平府鹽商王謙吉多收耗鹽照數合引每年加五百七十二引課銀二百四十二兩零自四十七年為始入額徵收
  貢鹽額例
  天下産鹽之省八兩淮兩浙山東河東福建廣東四川雲南而貢鹽獨責之長蘆者以長蘆屬京師内地就近取給故明制於每年正課一十八萬餘引内進五十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九觔零二兩計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竈丁之煎辦白鹽其勞倍於青鹽必十餘丁始能煎辦一包在南北場則有往來運載看守伺𠉀交納等費其總催解京交納又有沿途起運車船大小使用長蘆土地瘠薄各竈差役浩繁故竈丁所出解京脚價曽經題准盡數蠲免又議僉審丁糧近上之家充當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白鹽上戸於本司所轄場分每丁派白銀六分共銀二千四十兩每年三月内依限徵完解司貯庫呈詳廵鹽御史委首領官一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官二員動支前銀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一千三百二十引每引銀六錢五分該銀八百五十八兩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一千三百五十三引每引銀五錢五分該銀七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給與首領官責令利民富國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見年總催南赴海豐嚴鎮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北赴蘆臺越支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買鹽築包運赴小直沽批驗所坨内聽掣一應蘆蓆繩索僱船搬運包築看守人工俱取足前銀數内其運鹽脚價併赴京上納費用即於司貯庫銀内動支銀一千七百七十四兩六分給總催等役同委官解京上納外給總解官路費銀四十兩分解官各給銀十兩一應常例盡行裁革餘銀三百九十三兩八錢五分每總催解鹽一引補給銀一錢以賠補不敷之數再有多餘存作都察院食鹽動支其各竈該辦額鹽仍派與引商闗支即後到之商亦一體支課無致拖欠此前明貢鹽舊制也我
  朝定鼎順治元年八月户部請定
  御用鹽斤數目行文長蘆運使每年解納鹽斤供用庫青白鹽二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六斤内官監青白鹽一十三萬四千五百斤光禄寺青鹽一十二萬斤内鹽磚二百七十七塊每塊重十五斤白鹽三萬二千斤滷水二千四百斤神樂觀食鹽六千五百二斤務於九月中旬解納以供
  御用順治七年題准光禄寺鹽交本寺收貯順治十五年題准供用庫鹽歸併宣徽院收貯康熈元年題准各監庫鹽仍交戸部收貯三年題准光禄寺鹽仍交戸部收貯二十八年議准長蘆運司煎辦貢鹽九十餘萬觔内務府光禄寺每年取用三十餘萬觔自二十八年為始止令煎辦四十萬觔其餘五十餘萬觔停其煎辦每包折價銀七錢五分報部三十三年覆准将長蘆三十三年三十四年額解鹽觔停止俟用完再照例移解五十一年議准長蘆運司解送備用青白鹽十萬觔磚鹽一萬觔於五十一年起至五十五年止停止解送折價解部俟五年後每年止解青白鹽六萬觔磚鹽四千觔交光禄寺仍將每年應折價銀報部查核
  食鹽額例
  明初在京府部院寺科監等衙門俱有食鹽至萬歴八年盡數裁革惟戸部堂上及十三司官吏都察院堂道官吏併鹽院書吏尚有嵗支食鹽多寡不等俱以六百觔浄鹽為一包𠉀部院劄到本司差官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支領於庫貯私鹽銀内動支夫馬脚價等費給與差委解官装運至京各衙門交納我
  朝順治元年八月題定
  御用鹽觔行司納解部院等衙門食鹽仍照前數每年辦解戸部官吏食鹽四萬九千一十六觔都察院堂道官吏食鹽一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觔鹽院官吏食鹽三千二百五十觔交納戸部查收貯庫給散各旗順治四年題定給發宗室及官員兵匠人役鹽觔額數順治十一年題准諸王各旗官員按俸銀每兩給鹽一斤
  供用庫原額白鹽二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六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七萬二千四百九十九觔十二兩八錢
  内官監原額白鹽六萬二千觔青鹽七萬二千五百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四萬三百五十觔光禄寺原額青白鹽一十五萬二千觔内扣鹽磚一萬觔實青白鹽十四萬二千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共該耗鹽四萬二千六百觔
  神樂觀食鹽六千五百二觔每百觔加耗鹽三十觔該耗鹽一千九百五十觔九兩六錢
  戸部官吏食鹽四萬九千九百一十六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四千九百九十一觔九兩六錢都察院堂道官吏食鹽一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四觔
  鹽院官吏食鹽三千二百五十觔每百觔加耗鹽十觔該耗鹽三百二十五觔
  閏月加食耗鹽一萬九千二百九十七觔十一兩二錢
  雍正五年議准天津駐劄水師營官兵所食鹽觔商人將就近灘場生鹽百包運至該處交與該同知呈明都統按名分給以濟官兵食鹽每包定價銀五錢其鹽價銀兩官兵初到令該同知於俸餉内照數扣交鹽法道庫至明嵗官兵駐劄已定令該御史照依天津附近軍民食鹽之例行文該都統将官兵水手人等查明戸口若干應用鹽觔若干造具清册飭令分司聽其自備鹽價買食如有不肖兵丁混雜灘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偷竊以及串通商人夾帶行私等弊該御史即行查拏治罪
  白鹽折價
  順治十八年八月起至康熙元年八月止一年之内
  内庭各處用鹽僅十萬觔今現在貯庫鹽觔尚足取用令長蘆運司額解内官監供用庫正耗等鹽照依時價併脚價自康熙元年為始改折三年以充兵餉至三年之後該運司聽候部文取用本色照數解納轉送内務府以供
  内庭之用其餘下剰鹽觔仍行改折每年將改折銀兩照時價併脚價先行報部酌定數目以便載入年額考成如起解稽延照鹽課未完例叅處
  康熙八年以後長蘆嵗辦貢鹽照例奉文煎辦餘鹽折價解部其煎辦鹽觔除奉文取解本色外所有存剰餘鹽收貯津坨來年額辦鹽觔或徵本色或徵折色咨部酌定
  嵗辦貢鹽正耗原額共九十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五觔每年照例煎辦解赴津坨候部文取解如有餘剰存坨鹽觔久貯不免消耗照依時價併脚價每包重二百二十五觔改折價銀七錢五分發商變賣今除光禄寺内務府鹽二十六萬觔外共該徵解折價銀二千三百七十七兩二錢八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三埃三𣺌三漠三糊載入年額考成一體奏銷
  閠月白鹽折價銀六十四兩三錢二分五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𣺌六漠六糊
  鹽磚折價
  鹽法考載前明鹽磚二百七十六塊每塊重十五觔至
  本朝順治五年因不足用行令運司添造鹽磚三百九十一塊連前共六百六十七塊共計一萬觔自順治二年起至十六年止每年照額徵解本色順治十七年分光禄寺題請每塊鹽磚折價銀二錢八分共折價銀一百八十六兩七錢六分
  滷水折價
  長蘆貢鹽則例光禄寺定額鹽滷二千四百觔俱行折價明制已然
  本朝因之每年鹽滷二千四百觔每百觔折價銀一錢六分共折銀三兩八錢四分運司捐解奏銷
  貢鹽節省
  康熙四十年六月戸部准據光禄寺呈稱額解鹽十八萬四千六百觔一年所用不至十萬觔嗣後每年只解送十萬觔以備應用減省鹽八萬四千六百觔每年折價倘有賔客多來鹽觔不敷應用酌量移取
  鹽觔變價
  康熙四十一年六月戸部題准四十年分鹽觔煎辦三十萬觔備用餘鹽六十餘萬觔已經折價解部除解過鹽二十二萬五千七十觔零尚餘鹽七萬四千九百二十觔零應變價送部其康熙四十一年分鹽觔仍令煎辦三十萬觔備用餘鹽照例變價至每年額解鹽磚光禄寺庫存無㡬不敷應用仍解本色康熙五十一年六月題准光禄寺每年長蘆鹽運司解送備用青白鹽十萬觔磚鹽一萬觔一年各處只用青白鹽五萬二千餘觔鹽磚三千餘觔歴年除用下存青白鹽三十二萬四千十六觔零鹽磚四萬四千十五觔零因省存剰鹽觔将長蘆鹽運司每年所解鹽觔暫停五年此停解五年青白鹽五十萬觔鹽磚五萬觔折價交部俟五年後每年解送十萬斤青白鹽内減去四萬觔止解六萬觔鹽磚一萬觔内減去六千觔止解四千觔備用此減去四萬觔青白鹽六千觔鹽磚亦應折價交部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戸部議准長蘆廵鹽御史孫塔自康熙五十二年起至康熙六十年止尚有存剰鹽八十餘萬觔尚未變價解部應將康熙六十一年分應辦鹽觔毋庸煎辦俟有咨取即將歴年存剰鹽觔解送其康熙六十一年應煎辦鹽觔照例折價解部雍正二年三月戸部議覆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雍正元年分煎辦内務府鹽二十萬觔内除雍正元年三月至十一月奉文取解内務府交送和碩怡親王多羅果郡王多羅理郡王借商舖鹽四項共計一十一萬七千五十觔續即差官起解補還商舖外其餘存剰鹽八萬二千九百五十觔計築三百六十八包一百五十八觔應否照例變價查長蘆運司每年額解本寺青白鹽六萬觔鹽磚四千觔貯庫備用今雍正三年分額解鹽觔應作速解送
  雍正三年二月戸部議准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雍正二年煎辦本色鹽二十萬觔内除雍正二年八月十月兩次取解内務府借商舖鹽觔共計九萬四千五十觔續即批解補還商舖餘剰鹽十萬五千九百五十觔計築鹽四百七十包二百觔飭商照例領運變價其雍正三年分内務府鹽觔遵照舊例煎辦
  邊布銀兩
  鹽之有邊名也昉于宋雍熙間其法募商輸芻粟塞下而官給之鹽明代循之成化以後稍更矣使商人於邊代間輸芻粟與金各半報中給引是曰邊鹽成化六年御史林誠以深州海盈及益民阜財富民富國海豐海阜海潤越支濟民石碑恵民歸化十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陸路窵逺商人不支鹽課遂致鹽觔堆積年久消折請自本年為始每鹽二大引合為四小引共重八百觔折濶白布一疋長三丈二尺議價銀三錢徵解通州通濟庫交納以備折俸支用是曰布鹽此邊布所由名也至嘉靖九年御史傅炯題請青州分司所屬濟民石碑恵民歸化四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離小直沽批驗所窵逺商人支掣實難請將本色盡行折價每引折銀一錢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趙鏜援例議將深州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除鹽山縣近場一十三戸照舊辦納本色其餘居住正定府衡水縣等戸照例折色每引納銀一錢折色貯庫本色入坨俱聽倉勘到日支給計每丁納鹽四引二十觔此又邊布折價之所由來也我
  朝因之每年實徵邊布銀六千三百三十七兩九錢八分八釐三毫一絲七忽三微一纎四沙一埃三渺三漠入册奏銷照額徵解新増邊布銀十五兩二錢五分二釐四絲二忽四微六纎三沙一塵七埃七渺五漠六糊
  京山
  京山者乃前明京山順慶柘城汝寧嘉定新昌太和景寧建德太康陽夏徳平榮陽慶雲十四藩府每年各給鹽若干引每引折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派於長蘆運司按年徵給我
  朝定長蘆鹽法課額廵鹽御史王秉乾以此項原係舊例正名京山每年應徵銀七百五十四兩六錢九分八釐派各場地丁
  灘價鍋價
  長蘆之鹽有由煎而成者其舊有四場曰阜民曰石碑曰濟民曰歸化是也今則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荒矣有由晒而成者其舊有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興國曰利民曰富國曰富民曰海豐曰深州海盈曰阜財曰利國曰嚴鎮是也今則富國富民深州海盈亦荒矣若豐財越支蘆臺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舊半煎而半晒今則蘆臺如故而豐財晒越支煎矣煎者何竈丁秋日採草於所分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中至十一月間鑿海氷蔵之春暖以後淋其滷於鍋煎之週十二時為一伏火凡乾六鍋每鍋約得鹽百觔詰旦出坑灰晒於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俟鹽花浸入灰内仍實灰於坑以取滷其試滷也投石蓮滷中沉而下者為淡滷浮而横側者鹽淡半焉煎之則耗薪必浮而立於滷面者乃為鹽滷以此入鍋可頃刻成鹽将成時又須投皂角數片鹽始凝至於積灰則以年久者為良滷水浸潤其成鹽尤多久旱則潮氣下降土燥而鹽不生花久雨則客水浸滛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沾濕晒之反致銷蝕故以灰取滷必雨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時若而鹽乃豐也晒者何竈丁於近海之區預掘土溝以待海潮浸入復於溝旁堅築晒池九層或七層自髙而低俟潮退後兩人繩繫栁兜輓溝中鹽水傾入最髙一層池中注滿晒之然後放入第二池又灌髙池使滿逐層放至末池投石蓮試之鹹矣於是趂晴曝一日以木扒把起堆貯池旁隙地如髙墉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批發之凡鹽由晒成者其形顆名曰盬鹽由煎成者其形散名曰末鹽末味髙而盬次之晒必資於灘故灘有價煎必資於鍋故鍋有價半煎半晒則灘鍋兼徵焉若今之不煎不晒而聽其荒者務别業以包課課則仍其舊名明時徵法每灘一畝科鹽三引每引折價三分五釐補給逃亾額數及給與各竈償其排濬等費餘銀解司報部
  本朝則照舊額徵價而聽各場竈戸自為批發其批發也南北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不同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以四百二十觔重為一包其價随時低昻每包約略一錢以外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以二百四十觔重為一包其價至八九分而止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運鹽也由陸而至滄州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運鹽也由水而至天津未運入坨之先曰生鹽既運入坨之後曰熟鹽熟鹽改包另築以三百觔為度轉運各商行鹽地方運司每年額徵灘價銀六百兩解部至於鍋價則自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題請清查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鍋面分别逺近以上下其科則每年額徵鍋價銀四十五兩七錢八分解部
  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錢糧額徵
  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一十六兩二錢三分
  額徵新増邊布銀八分一釐五毫二絲二忽額徵京山銀一十七兩一錢五釐
  額徵灘價銀六兩九錢六分六釐
  額徵白鹽八千九百五觔
  額徵白鹽折價銀七十四兩五錢六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八渺七漠六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七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四十五兩二錢三分二釐遇閠加銀一兩七錢一分六釐二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厚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興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一百六兩五錢三分二釐二毫三絲一忽一微七纎
  額徵新増邊布銀一錢五分六釐八毫二微額徵京山銀二十三兩三錢三分九釐
  額徵灘價銀六兩四錢八分
  額徵白鹽四千九十九觔八兩八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三十四兩三錢三分五釐一毫六絲三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四渺六漠七糊遇閠加銀一兩六錢五分
  額徵鹽磚折價銀六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三十八兩七錢九分遇閠加銀一兩四錢一分五釐九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徵裁併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富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三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
  額徵新増邊布銀二兩三錢八分八釐七毫七絲九微一纎八沙四塵
  額徵京山銀四十一兩六錢九分
  額徵灘價銀二兩一錢八分六釐
  額徵白鹽一萬七千一百四觔一兩六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三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四渺五漠六糊遇閠加銀四兩一錢二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八十九兩四錢九分九釐一毫遇閏加銀五兩九錢四分四釐三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豐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四十五兩五錢一釐
  額徵新増邊布銀七分一釐四毫四絲八忽額徵京山銀五十五兩九分四釐
  額徵灘價銀一百四兩三錢九分二釐六毫六絲額徵鍋價銀二兩八錢
  額徵白鹽九千六百七十三觔四兩八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八十一兩五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一渺七漠二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六十七兩三錢四分七釐遇閏加銀二兩八錢二分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八釐五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一兩六分九釐六毫八絲一忽二微
  額徵京山銀六十一兩一錢二分四釐
  額徵灘價銀二百一兩三錢九分三釐三絲額徵鍋價銀二兩一錢七分
  額徵白鹽九千二百二十四觔十二兩八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七十七兩二錢五分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一渺九漠五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六十七兩九錢一分七釐遇閏加銀二兩五錢八分六釐七毫九絲二忽七微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濟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二十九兩四錢一分三釐三毫額徵京山銀四十二兩九錢一分
  額徵鍋價銀一十一兩五錢五分
  額徵白鹽七千七百五十一觔四兩
  額徵白鹽折價銀六十四兩九錢一分二釐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六渺三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四十四兩九錢七分五釐遇閏加銀一兩八錢六分七釐七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越支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三百五十三兩六錢二分六釐三毫五絲
  額徵京山銀一百七十三兩六錢七分
  額徵灘價銀三十五兩三錢五分八釐六毫六絲額徵鍋價銀六兩八錢六分
  額徵白鹽三萬二千七百三十九觔十三兩六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二百七十四兩一錢六分七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七塵八埃三渺三糊遇閠加銀六兩六錢四分
  額徵鹽磚折價銀五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一百八十三兩六錢四分七釐遇閏加銀八兩四錢三分八釐四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豐潤縣
  額徵邊布銀一百一十九兩四分
  額徵新増邊布銀八錢七分四毫七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三塵五埃六渺五漠
  石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九十一兩三錢三分八毫五絲額徵京山銀七十六兩三錢四釐
  額徵鍋價銀六兩五錢八分
  額徵白鹽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一觔
  額徵白鹽折價銀九十六兩五錢六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七渺四漠一糊遇閏加銀二兩五錢八分五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渺六漠七糊
  額徵鹽磚折價銀五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九十三兩三錢二分七釐八毫遇閏加銀四兩六分七釐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八十四兩五錢七分九釐七毫額徵京山銀二十兩七錢一分
  額徵鍋價銀八兩三錢三分
  額徵白鹽二千六百九十觔五兩六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二十二兩五錢三分二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五渺二漠九糊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五分
  額徵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四十九兩六錢一分二釐遇閏加銀一兩七錢七分二釐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恵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歸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八十五兩九錢三分八釐三毫額徵京山銀二十七兩六錢六分
  額徵鍋價銀七兩四錢九分
  額徵白鹽四千一百觔三兩二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三十四兩三錢三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四𣺌五漠七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四十八兩六錢二分八釐遇閏加銀二兩四分六釐六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徵裁併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利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八百一十八兩七錢九分三釐九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五兩八分七釐四毫三絲七忽三微六纎四沙八塵八埃三𣺌五漠
  額徵京山銀一十九兩九錢一分一釐
  額徵灘價銀四十兩六錢五分一釐六毫九絲五忽
  額徵白鹽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六觔九兩六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六十五兩二錢七分七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八埃九渺八漠九糊遇閏加銀三兩四錢五分八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三埃三渺三漠三糊額徵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九十二兩三錢八分一釐六毫七忽遇閏加銀三兩八錢五釐五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阜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四百一十六兩八錢二分二釐九毫九絲六忽九微七纎五沙七塵一埃三渺
  額徵新増邊布銀六錢七釐二絲九忽九微一纎四沙二塵五埃
  額徵京山銀一十七兩九錢九分二釐
  額徵白鹽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二觔十三兩六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一十五兩三錢四分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二渺九漠四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九十二兩九錢五分五釐三毫遇閏加銀三兩七錢八分九釐三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利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三百二兩六錢八分九毫八絲九忽一微六纎八沙三塵三漠
  額徵新増邊布銀一兩三錢五分五毫一絲八忽一微六纎六沙八塵五埃二渺五漠
  額徵京山銀一十一兩六錢七分
  額徵灘價銀五兩三錢一釐
  額徵白鹽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四觔三兩二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二十三兩三錢八分五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二渺四漠五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釐額徵俸糧銀八十七兩一錢六分六釐三毫二絲三忽遇閏加銀三兩二錢七分七釐五毫
  額徵裁減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三十六兩九錢六分七釐四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五錢二分一釐七毫九絲二忽額徵京山銀一十三兩七錢九分三釐
  額徵灘價銀三十五兩六分二釐六毫五忽額徵白鹽八千七百七十六觔四兩八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七十三兩四錢九分五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二渺一漠七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七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八十一兩四錢七分六釐遇閏加銀三兩五錢一分六釐五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海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一十九兩六錢二釐四毫九絲一忽四微
  額徵京山銀一十五兩八錢七分
  額徵灘價銀一十一兩五錢二分六釐三毫額徵白鹽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五觔五兩六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九十七兩九分八釐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塵二埃七渺三漠八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七十八兩四錢二分七釐遇閏加銀三兩四分四釐四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徵裁併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富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九十一兩四錢六分五釐一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三錢八毫七絲八忽五微額徵京山銀一十六兩一錢七分
  額徵灘價銀一十九兩八錢四毫五絲
  額徵白鹽二萬九百四十八觔三兩二錢
  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七十五兩四錢二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五埃五渺九漠三糊遇閏加銀四兩一錢二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一百一十一兩二錢三分一釐遇閏加銀四兩五錢一分一釐八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深州海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三百一十一兩五錢九分三釐三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七分九釐一毫四絲七忽一微九纎五沙五塵七埃八渺
  額徵京山銀四十四兩六錢七分四釐
  額徵灘價銀四兩六錢三分五釐
  額徵白鹽九千五百四十五觔四兩
  額徵白鹽折價銀七十九兩九錢三分二釐四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五渺一漠一糊遇閏加銀二兩四錢七分五釐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九釐遇閏加銀二兩三錢七分五釐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六十二兩三錢七分五釐七毫額徵新増邊布銀七錢一分七釐一毫八絲四忽四微一纎六沙一塵七埃七渺六糊
  額徵京山銀一十兩九錢七分四釐
  額徵灘價銀五錢四分
  額徵白鹽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一觔十四兩四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一兩九錢二分六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九埃三渺七漠七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八十九兩三錢七分五釐八毫遇閏加銀三兩六錢六分三釐三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海潤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歸併阜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二百七十二兩七錢三分九釐一毫額徵新增邊布銀三錢五分三釐三絲八忽九微八纎七沙六塵八埃
  額徵京山銀一十一兩九錢八釐
  額徵灘價銀四十五兩六錢九分三釐
  額徵白鹽一萬四千四百一十三觔十二兩額徵白鹽折價銀一百二十兩七錢四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五埃九渺二漠八糊遇閏加銀三兩三錢
  額徵鹽磚折價銀九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七十六兩二錢四分遇閏加銀三兩二錢六分六釐九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額徵裁併青衣工食銀十四兩四錢
  嚴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額徵邊布銀八百一十兩六錢六分七釐一毫八忽六微
  額徵新増邊布銀一兩五錢九分六釐三毫一絲三忽六微
  額徵京山銀五十二兩一錢三分
  額徵灘價銀八十兩一分三釐六毫
  額徵白鹽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觔三兩二錢額徵白鹽折價銀二百二十一兩七錢九分五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塵八埃六渺四漠二糊遇閏加銀四兩六錢一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塵六埃六渺六漠六糊額徵鹽磚折價銀十一兩六錢三分八釐
  額徵俸糧銀一百六十六兩一錢一分五釐四毫遇閏加銀七兩五錢九分一釐六毫
  額徵裁汰書辦工食銀六兩
  部運
  舊例部運銀四百八十四兩一錢四分南北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額編有鹽磚銀一百八十六兩七錢六分如不奉文提取鹽磚則將此銀解部如奉文提取鹽磚即将此銀發蘆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焼造委官領解所有運送水旱脚價等費南北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共解銀四百八十四兩一錢四分給發解官收領名曰部運康熙三十年八月運司李法祖念竈戸苦累倡先捐銀八十兩青州分司捐銀六十兩滄州分司捐銀十兩經知各捐銀五兩共銀一百六十兩給發解官以為運脚將部運名色永逺革除
  幫包
  南北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每年煎辦内務府光禄寺鹽解官每鹽一包給脚價使用等銀一兩名曰幫包出之塲中致吏胥朦朧滋弊雍正十一年鹽道彭家屏詳請本道自行捐給永逺通飭不得派累竈户
  黒土課米
  明萬歴二十二年戸部題黒土課米各運司所無惟長蘆有之初以刮取黒土淋煎成鹽工力極省後海潮往來俱為水窟乃捨鹽而漁洪武永樂間查出近海場分船隻供辦近在通州武清縣者撥入該縣徑自辦納嘉靖二十九年御史題准長蘆運司利國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先年奉例認納課米嵗徵本色赴各原定倉口輸納近年徵收屢後應將利國等場原徵天津等倉課米每石折徵銀五錢司收解部至我
  朝則歸天津清軍同知每年徵收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釐七毫五絲轉解布政司交納
  關請引目
  明制長蘆引目每年五月運使委官赴部闗引領回驗發
  本朝順治元年令寳泉局刊鑄銅板刷印鹽引每引納紙硃銀三釐共銀二千七百六十四兩六錢三分八釐附同正課解交以供刷印各商赴部先納課而後領引御史未出亰之先運司差管引經承赴京𠉀御史出具印領到部闗引領回收貯俟各商領運順治十六年御史田六善題請照淮浙例先發引而後納課順治十七年科臣蔣䕃修因逋欠愈多疏請仍舊赴部先納課銀後按銀給引康熙四年戸部題定長蘆引目仍照淮浙例先發運司給商納課永為定例十二年定長蘆每年四季鹽引豫支户部庫銀刷印交新差御史帶往俟解到紙硃銀補庫項三十五年覆准鑄銅板刷印長蘆十一塊
  支買鹽觔
  明制中鹽於邊其鎭有三曰宣府鎭曰大同鎭曰薊州鎭宣府倉厫五十二大同倉厫十八薊州倉厫十一各商赴各邊鎭報中鹽引撥派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納完米麥豆粟草束各該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出給倉鈔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鈔實收將收過糧草數目申報該鎭管糧郎中随將各商報到倉鈔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鈔比對勘合皆同聽商支運
  本朝引不邊中各商領引赴批驗所截去右邊第二角封固具申運司運司又截去右邊第一角左邊第二角印葢付商支運運司又出結支單内開某商派支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鹽若干限以入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月日送院印發給商入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支鹽行文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官稽查買鹽數目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日期行文批驗所稽查入坨數目務要依限築運如過期不繳支單併出入違限指名報院将引目銷毁入官仍治以罪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支買謂之生鹽到坨築包謂之熟鹽聽𠉀秤掣
  秤掣鹽觔
  舊制商鹽堆垜在坨赴司告掣運司發批驗所查驗果與引目相同即具結申司呈驗聽掣南所有内外兩坨北所有新舊兩坨未掣者在外坨舊坨已掣者在内坨新坨南所六引為一堆北所九引為一堆每堆為之一𡏢十𡏢謂之一垜南所秤掣鹽觔自外坨擡入内坨謂之旱掣北所秤鹽觔自舊坨擡入新坨謂之水掣其秤掣之法各商引鹽少者㡬次多者㡬十次每掣一包過小籌一根掣二十包過大籌一根是為一次委官就籖筒二十根内信手掣一籖係第㡬號則掣第㡬號包若額外多出鹽觔作多出數算原每引共二百二十五觔康熙十六年部議将割沒等名攤入正項每引加鹽二十五觔加課七分每引共二百五十觔雍正元年九月部議将長蘆現行鹽觔每包再加鹽五十觔以三百觔為一包加鹽而不加課長蘆積欠一百數十餘萬新舊錢糧乃得按限徵收報部
  水程驗單
  舊制凡行鹽地方該運司備查州縣里分嵗用食鹽若干開申廵鹽衙門照數批行運司塡給水程行令各商前往行鹽地方發賣賣完之日同引目一併繳部存查
  本朝定例商人運賣官鹽本商先行具呈鹽院掛號半印給發某字某號水程驗單運司開塡引數商名印盖付與商人某夥計某運赴地方發賣鹽包到日該管官司将商人所執水程引目及驗單查對原闕名與水程印盖原闕同方許發商自行貨原闕
  盡價足畢日該州縣即将引目截去
  一角同水程一併繳司驗單繳院查銷以定考成如有留匿舊引夹帶影射及無運司印盖水程并無鹽院驗單或鹽觔號名不同或越境貨賣等弊即係私鹽地方官即行申報治罪至所在官司若有抽取引牙給票繳引等稅淹滯鹽貨與賣畢不繳退引者俱以違法科斂論
  循單環照
  往例京鹽係商人各自領引運京照依時價發賣後在京議立長蘆館挨賣名曰輪勾日久司事不均課欠纍纍康熙五十四年覆准将長蘆京館永行禁革令合綱保老成之商在廣渠門張灣催課登賬又委員發鹽收課設立循單環照循單給發京商凡遇舖戸買鹽即将某縣舖戸某於本年某月某日某商某字㡬號引鹽若干包塡注明白給與該舖戸收執前赴張灣委官處投換環照䕶鹽由廣渠門掛號進京循單交委員收繳運司環照給發委員凡有舖戸執循單領鹽者該員驗收仍照單開商舖姓名鹽包號數塡明環照内換給舖戸䕶鹽進京該員照單查發速催起運不許停留亦不得借端掯延該舖戸若無環照或繞道進城并鹽包號數不符者即屬私販沿途廵役人等查拏解赴運司按律治罪其環照著舖戸即呈該縣限月終彚繳運司
  閱坨放闗
  舊例四季秤掣後因夏水漲而冬水涸改為春秋二闗春闗不過三月秋闗不過八月故廵鹽差期例於九月二十三日更替舊院差滿封關直待新院涖任批驗所備具各商在坨引鹽清册申送運司轉呈鹽院示期閱坨親行秤掣如有多出鹽觔當即懲治各商於秤掣後将水程先赴天津道及清軍㕔掛號然後赴運司及北分司批驗所掛號仍造册呈送鹽院聽𠉀親臨鹽關開放船隻間或抽包秤掣重輕有無私弊近日司鹽政者随時驗放不拘春秋二闗商尤稱便
  徵收起解
  明制徵收錢糧上有限期每限庫大使照部頒法馬同交課商人當堂估兌貯庫其起解錢糧分作上下半年兩次先期運司擬定解員呈請鹽院委令解納其經過地方廵捕官督兵䕶送出境其解費商人於交課時即照引數每年帶輸銀一分五釐先期完足貯庫以為正兌添兌解官解吏盤費鞘木鐵篐鑿字工價併僱車騾等用計引派徵所徵即供所解
  本朝因之惟徵解随時不立限期至於追比逋課乃立限期如起解若干運司委官一員備具連環批廻詳請鹽院掛號起解報明天津總鎭撥兵䕶送出境沿途州縣亦各撥兵遞相䕶送到京赴戸部交納領回批文運司驗明呈鹽院銷號如奉部文提解某省某處兵餉若干兩限何月何日起解則赴直𨽻廵撫衙門請領勘合報眀鹽院具題即遵照部限起解某處交納亦領取批廻勘驗附卷
  奏銷限期
  鹽法定例按年銷引完課每年奏銷限以五月爲期設有未完有司按分數議處至於嵗有豐歉或至鹽壅課逋又或御史更替不克依限奏銷題請展限
  繳銷殘引
  各商引鹽賣完督銷之州縣将引目拆封截去左邊第二角封固同水程申繳運司驗單申繳鹽院運司將殘引發該吏查明仍貯架閣庫俟一年殘引催齊運司具批差役仍繳戸部掣批附卷存案康熙十四年部咨題報銷引之日務將節年殘引查明年分已未繳數目盡行彚同奏銷册解部
  通融代銷
  康熙二十九年議准長蘆廵鹽御史江蘩直𨽻廵撫于成龍㑹題各商積引難銷情願告運别屬易銷之處通融代銷康熙四十二年直𨽻廵撫李光地題近來積鹽銷完請停代銷雍正元年議准長蘆廵鹽御史莽鵠立題長蘆商人行鹽地方苦樂未均仍照代銷之例通融運賣
  分年帶徵
  康熙三十五年覆准将三十四年運米朝鮮海船給與長蘆綱商運鹽使用其造船帑本五萬六千五百有零自三十六年為始分作五年帶徵三十七年覆准三十三三十四年運送
  盛京米石商人急公将二年水脚盡行捐助又不得行鹽殊為竭力本年鹽課銀十九萬八百餘兩分為四年於明年為始每年帶徵一分四十三年題准将衆商應交四十三年鹽課銀四十四萬兩分為五年帶徵五十年題准本年引課二十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八兩零亦分作五年帶徵五十四年覆准将歴年商欠五十四萬餘兩分作十年帶徵又五十九年商欠九萬五千七百九十餘兩自六十年起亦分為十年帶徵六十年議准嵗旱鹽船阻運本年課餉暫行停徵雍正元年題准自康熙五十四年起至六十一年止商欠一百一十七萬六千兩零又本年應徵課銀四十三萬二千餘兩共一百六十萬九千餘兩将本年正課照例完納其歴年積欠分作十二年帶徵自雍正二年起每年應完銀九萬八千餘兩
  京城引窩
  康熙五十八年覆准商欠課銀現在徵解京城窩引商人歴年積欠向有該御史衙門餘銀每年捐出補還其包課餘引著落長蘆衆商綱均匀分認行銷至五十九年間題准宛大兩縣包課餘引三萬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令衆綱商分認行銷六十一年覆准宛平八州縣引窩價值銀兩分作九年帶完
  收買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雍正元年題准長蘆課銀留官本五萬兩委滄州分司收買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鹽陸續發商告運官本随課兼收按年造報所得羡餘銀令運司詳明接濟京引窮商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由單
  康熙十六年題准將長蘆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戸地丁錢糧十八年為始刋刻由單分送戸部戸科查驗給散各竈戸二十八年議准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向無全書刊刻易知由單易於稽核不必改造賦役全書
  贓罰
  贓罰之設因各商所掣鹽包内有額外多築者割其鹽而沒於官復計其贓罰之其贓罰分數酌量地方大小納贖多寡為定長蘆贓罰有二一曰廵鹽贓罰一曰開歸贓罰明萬歴九年戸部議覆長蘆御史曹一⿳䒑⿲止自匕⿱儿夂 -- 夔題稱本衙門例有贓罰銀兩解部舊額新加共解銀三千四百兩此廵鹽贓罰也萬歴十七年河東御史秦大䕫題稱河南開歸所屬三十七州縣原隷河東者俱改食蘆鹽原額解部贓罰銀一千七百兩所属州縣已分割强半贓罰亦應照數減半部議将河南贓罰銀一千七百兩内九百兩仍歸河東其八百兩行令長蘆御史照數解部此開歸贓罰也其後廵鹽衙門贓罰歴年増減不一開歸贓罰止八百兩
  本朝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王秉乾題定廵鹽衙門贓罰銀二千三百兩開歸贓罰銀仍舊八百兩共贓罰銀三千一百兩
  坨租
  坨租者堆鹽地租也南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皆有坨地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坨地在滄州西門外西北隅有鹽坨一區界址相連而坨分内外凡各商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做築生鹽運赴鹽坨謂之外坨各商将生鹽改築熟鹽配引掣出堆貯鹽坨謂之内坨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坨地向係各商自買非官地也故無地租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坨地在天津河口有新舊兩坨立石碑為界石碑以南至李家樓止謂之舊坨各商從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運到生鹽堆貯舊坨石碑以北至鹽闗口止謂之新坨各商告運秤掣熟鹽提貯新坨此坨租在順治年間原係鑾儀衛庭燎厰所徵金燈火把葦地錢糧後庭燎厰裁葦地交與商人堆鹽於康熙元年改作坨租銀四千零二兩其徵收坨租順治九年令青州分司管理續改歸天津餉司又改歸天津道康熙六年七月戸部議准青州分司掣運放闗無時不涖於坨應仍歸青州分司徵收解部
  皇鹽厰房租
  皇鹽厰在天津城北前明堆貯貢鹽之地原有官㕔數間因此地與鹽關相隔缷運不便凡運到貢鹽本司自行捐資就近賃卸商坨堆貯此地遂廢而屋亦傾至順治十三年有窮民小脚人等搭葢草棚棲身康熙八年附近居民相續築草房一百二十間每年官收租銀五十八兩五錢以為賃坨堆鹽之用
  西沽白鹽厰房租
  白鹽厰官基一段在西沽地方前濶五丈二尺後濶六丈長二十七丈原係堆貯
  御用白鹽之地日久不用為正藍旗佐領下侵佔前後盖房三十間又佔空地一塊康熙二十五年運司楊霖查出照天津官地民人盖房納租之例前面門房每間租銀九錢後面住房每間租銀七錢空地一塊租銀二兩共租銀二十五兩三十二年燒毁門面房五間後面房七間應除收租銀九兩四錢尚有房一十八間至今徵收租十五兩六錢
  私鹽贖變
  私鹽贖變原係州縣廵役現獲私販鹽徒招擬定罪許其納贖并鹽物變價銀兩貯庫抵解更名食鹽變價以及支發門皂工食如其不敷運司捐足若有餘銀則另解刑部
  更名食鹽變價
  更名食鹽原係前明趙藩食鹽也因康熙八年御史孟戈爾代題本内有趙府二字奉
  㫖飭行故改為更名食鹽字様應變價銀一百零六兩六
  錢四分八釐八毫
  昌平牙稅
  昌平房山良鄉順義懷柔密雲延慶七處之鹽先年俱在通州發賣前明定額每引納牙稅二分一釐六毫小餘鹽銀五毫共二分二釐一毫年終彚解後因小民不便聽商人徑装昌平等處自行發賣不納牙稅萬歴年間戸部題請七處之鹽仍歸通州發賣行之未㡬諸商苦告不便於是戸部據廵鹽御史條議七處之鹽仍聽商運其牙稅悉照舊額責令運司徵收解部濟邊
  本朝順治六年起定額昌平等七處牙稅應徵銀三百兩仍照舊徵解永為定例
  懷屬賑濟鹽丁
  河南懷慶府屬河内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温縣原食河東之鹽其賑濟鹽丁銀數即照額引多寡為定自康熙二十四年戸部奏請懷慶六屬俱改食蘆鹽其賑濟鹽丁每引納銀一分二釐四毫三絲九忽四微三纎六屬共納課銀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釐九毫三絲六忽五微應該納賑濟鹽丁銀四百六十三兩三錢八分一釐二毫六忽九微三纎俱令長蘆新招商人照河東引課認行
  陳西輸租
  河南陳州西華項城沈邱舞陽商水等六州縣原食淮鹽後因淮運維艱引壅課絀於康熙二十七年改食蘆鹽随經河撫咨稱懷慶等屬向食河鹽於康熙二十四年改食蘆鹽仍照開封之例入店輸租今陳西等屬改食蘆鹽亦因照開懷二府一例由衛輝輸租康熙二十九年議准陳西等屬向食淮鹽原無輸租之例應由濬縣立厰不便强其繞道衛輝以輸額外之租仍令該商照額輸租就近納於運庫以裕國賦陳西等屬共額引二萬四百十九引照衛輝輸租之例每引該徵銀八釐共該徵銀一百六十三兩三錢五分二釐徵收報部
  裁汰俸工規例
  長蘆運司各官俸糧銀兩自順治十四年裁其所裁之銀每年徵解一百九十一兩四錢一分二釐至運司各衙門書辦工食銀兩自康熙元年裁其所裁之銀每年徵解銀二百四十兩雍正元年都察院題准長蘆鹽差筆帖式竝無繕寫事件應照闗差例停其差遣将伊分内應得銀兩交與運司解送廣儲司
  裁汰俸糧心紅紙張工食
  康熙七年四月戸部題定鹽院運司運同運副運判心紅紙張銀及門皂等役工食銀量留足用其餘全裁康熙十四年戸部奉
  㫖将運司運判俸銀心紅紙張銀并各役工食銀暫行減半至康熙十六年戸部刊刻由單内開南北十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額徵俸糧心紅紙張裁汰工食等銀一千九百五十九兩五錢七分二釐遇閏外加俸銀六十九兩七分九釐六毫九絲二忽七微照額彚徵解部
  吏班銀
  吏班銀兩原係𠉀缺吏典所出後本司吏典俱係遵例召募並無候缺者順治十二年廵鹽御史王秉乾題定吏班銀三十六兩每年遵俸徵收解部
  銅觔脚價
  康熙十八年九卿㑹議各省鹽差闗差一體買銅長蘆派二十五萬觔動支課銀一萬兩採買十九年御史羅秉倫條奏停止四十一年部議准照十八年舊例動支課銀辦買每銅一觔開銷銀一錢外脚價照各闗例出銀五分長蘆派銅二十五萬觔廵鹽御史
  按引均派長蘆派認三分之二山東派認三分之一長蘆派銅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觔應捐脚價銀八千三百三十三兩三錢鹽院運司青滄兩分司同捐四十三年部議増派各省鹽差長蘆派銅十五萬觔廵鹽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長蘆派銅十萬觔應捐脚價銀五千兩鹽院運司青滄兩分司公捐四十五年部議索柱等買銅銀兩准於江蘇安徽布政司庫支領採買其各鹽差應捐脚價銀兩俱入正項錢糧額内奏銷五十二年部議分派各省鹽差長蘆派銅十七萬觔廵鹽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長蘆派銅十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三觔應捐脚價銀五千六百六十六兩六錢五分以上前後共捐脚價銀一萬八千九百九十九兩九錢五分鹽院捐銀九千一十一兩一錢八分運司捐銀三千八百六十五兩八錢一分青州分司捐銀五千四百二兩六錢二分滄州分司捐銀七百二十兩三錢四分
  解送河工銀兩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總河于成龍大學士伊桑阿等奉
  上諭兩淮長蘆兩廣河東福建各鹽運使每年應得者儘足用度存留餘銀著解送河工若伊不將餘銀交出濫派商人從重治罪本年長蘆運使靳襄解餘銀一萬兩
  捐除重耗
  長蘆等處各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大使從前分要簡缺以給養亷有三百兩二百兩不等其銀無别項可充俱取足於火耗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官胥以火耗既抵養亷借詞舞弊任意加増每兩有重至二錢三錢者雍正十一年鹽道彭家屏親歴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訪查確實念民竈俱
  朝廷赤子徵收火耗竈戸豈得獨重因為畫一每兩止許加耗銀一錢五分違禁私増按律叅治重耗既除竈戸獲甦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員之養亷無給不得不别為區畫除各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員養亷銀有在商人領引運鹽交課時支收可足三百二百兩之額無庸别議外其蘆臺海豐嚴鎭三要缺興國富國越支濟民石碑歸化等六簡缺共該養亷銀二千一百兩並無别項補充惟本道養亷原銀一萬兩分司養亷原銀五千兩在各商完課及引鹽過闗時交納行之已久家屏與分司運同委曲酌量於此一萬五千兩内每年共除銀二千一百兩以足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員養亷之數重耗永革詳請鹽院鄂禮
  題逹於本年三月十四日奉
  㫖是欽此
  計典考成
  定例直省鹽課每年廵鹽御史及兼理鹽法廵撫開列屬官職名分數具奏其州縣原額竝完欠細數運司及管鹽法司道彚造清册送部查核
  康熙七年題准廵鹽御史所轄官員如有貪酷不時糾叅外其舉劾一年一次 長蘆所轄方面官三十七員應薦一員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員應薦五員如
  但有薦舉而無叅劾者将所薦之官不准如薦舉過額及濫舉貪酷官員並不干鹽政而舉者或有錢糧盗案未結而薦舉者照例分别降調康熙十五年題准長蘆運同運判首領屬官止從本衙門運使註考徑送撫按
  雍正元年吏部題定嗣後大計之期除卓異八法仍照舊例舉行其不入舉劾各官知縣知州運同運判係經徵錢糧之員註其管收除在實數若干委無虧空居官註其操守才具若何年力政事若何該管上司遵照新頒考語册式出具並無虧空印結報部御史運使分司及各州縣考成興販私鹽各官失察均有定例不備載
  鹽禁
  定例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竈照額煎鹽大使親驗按月開報運司如有𨼆匿以通同治罪其商人不許混派雜役行鹽水程塡明賣銷地方完日同引繳查不得告改或鹽引焚溺取具地方印結察實補買
  順治十七年題准鹽場設立公垣場官專司唘閉凡竈戸煎鹽俱令堆貯垣中與商交易如藏私室及垣外者即以私鹽論商人領引赴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亦在垣中買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官驗明放行倘有私販夾帶等弊該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官役一并重處
  順治十八年題准廵鹽御史親歴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分清丈竈地歸還竈戸不許豪右隠佔
  又題准夷鹽不許侵入長蘆行鹽之地如有違越照私鹽叅處
  康熙五年題准天津大沽鹽船出口廵鹽御史印給號票填明人數地方防汛官查驗放行如無印票及人數不符並夾帶違禁貨物者拿獲治罪地方文武官疎縱者照所定出境例處分康熙十五年題准各官該管界内有私煎販買者係衙役革職係軍民人等降三級調用如旗下人私鹽販賣本主自行拿獲者免議
  康熙六年閠四月戸部覆准装鹽船隻别無小河可通必從天津大沽出口由海邊行走仍照順治十三年定例令船戸領廵鹽御史印票赴海防大沽營将驗明出入船到東省令海豐縣掛號并㑹東省河口汛防官兵廵檢司查驗放行如無印票及夾帶私貨等弊嚴查拿解治以重罪該管文武各官不能查獲者俱照順治十八年所定出境之例處分
  康熙五十一年戸部覆准長蘆廵鹽御史穆哈連疏稱每嵗回空糧船買載私鹽自徳州直抵江南任意售賣請
  勅漕運督臣遴選能員協同徳州衛弁専司盤查私鹽如有夾帶事發将地方官即行題叅送部照新例嚴處雍正元年八月廵鹽御史莽鵠立等遵
  㫖㑹議小民興販私鹽其始不過希圖小利或十餘人或二三十人結伴興販原無强横迨至日久利之所在
  即有地方光棍出為幫頭或稱将頭将人鹽引入村荘按戸口大小灑派約時收價肆行無忌人愈衆而鹽愈多地方文武各官雖嚴行廵緝莫可如何今欲絶私鹽必先令地方官密訪本地為首之人緝拿務獲按法重處餘皆開釋既無領袖則所販私鹽不過零星分賣其勢已孤斯緝獲自易部覆允行
  私煎攙和私販拒捕等俱有定例不備載








  畿輔通志卷三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八
  兵制
  成周之制天子之六軍皆取於六鄉其餘甸稍縣都之師大都以備守衛其有征伐雖各以師從而大司馬所帥六鄉之賦為多徵以甘誓之召六卿管子之參國五鄙則是乃三代之通制也唐之府兵通天下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在闗中者二百六十有一所以强榦弱枝建威銷萌故論者咸謂三代而後兵制惟兹為善幽燕突騎自古為天下雄自宋以前常為北州重鎮遼金之興並以為根本設兵益衆元明一統皆建都於兹所置畿内之兵據險要守列城者與各路等凡有征伐皆調各路之兵而都下之兵不過以備宿衛久而軍政弛縱冗濫滋多本末並弱終以不振我
  朝定鼎聚重兵於京師而總理畿内軍務則有提督四鎮各置總兵官天津則有水師都統郡及州縣將校以次分守而凡征討不庭皆大出禁旅以控馭諸軍是以天戈所揮應時掃蕩威稜逺抗精神折衝實與成周司馬九伐之法盛唐闗内府兵之制先後同揆故具列
  本朝軍政而别録自漢以降畧可考者附志於後云京營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一員
  左翼步軍總尉協理三營一員
  右翼步軍總尉協理三營一員
  按舊制九門步軍係兵部職方司漢主事専管康熙十三年改設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一員兩翼總尉各一員舊設三營各叅將一員遊擊一員把總五員原屬督捕管轄康熙三十年改歸九門提督統轄於各營員額又増設守備千把等員
  京城内九門
  正陽門城門尉二員滿洲官以下同
  城門校二員滿洲官以下同
  千總二員緑旗官以下同内外十七門原設指揮千百户順治四年改為千總八旗甲兵共二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安定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黄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徳勝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尉二員
  千總二員
  正黄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東直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白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西直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紅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朝陽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白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阜成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紅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崇文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正藍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宣武門城門尉二員
  城門校二員
  千總二員
  鑲藍旗甲兵三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京城外七門
  東便門城門尉一員漢軍官以下同
  城門校二員漢軍官以下同
  千總二員緑旗官以下同
  鑲黄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西便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黄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廣渠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白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廣寧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紅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左安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鑲白旗鑲藍旗甲兵共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右安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鑲紅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永定門城門尉一員
  城門校一員
  千總二員
  正藍旗甲兵十名緑旗門軍四十名
  南苑門
  總管一員
  防禦八員
  巡捕三員
  中營
  叅將一員
  遊擊一員
  東南二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西南一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外正東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東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正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海子墻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分防大通橋把總一員
  南營
  叅將一員
  遊擊一員
  東南一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西南二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外南一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南二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南三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分防大通橋二閘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暢春園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康熙五十一年増設額外守備一員
  守備二員 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浄明園
  把總一員
  南營分防
  圓明園雍正元年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北營
  叅將一員
  遊擊一員
  内北東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内北西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外東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西北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西一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分防大通橋把總一員
  按三營經制兵共三千三百名内馬兵一千二百名步兵二千一百名俸餉銀兩草豆或支本色或召買折乾俱由户部支領康熙四十三年議准三營兵丁應支米石令倉塲侍郎照八旗兵丁給米之例在京支給
  四路捕盜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十一年各増外委把總一員十二年改步戰兵二十名東路駐劄通州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南路駐劄黄村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西路駐劄蘆溝橋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北路駐劄沙河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銀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
  分守
  陵寢各設總管一員副總管二員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職二
  員八旗防禦十六員筆帖式二員
  豐潤縣
  孝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總管隨身甲一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八百九十二兩
  孝東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八百八十兩
  遵化州
  昭西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八百八十兩
  景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總管隨身甲一名頂馬三名每嵗應支銀二千九百二十八兩
  多羅郡王下甲兵二百二十五名每嵗應支銀八千四百六十兩米四千九百五十石
  輔國公下甲兵五十三名嵗支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
  薊州
  妃園寢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職一員八旗防禦八員雍正二年増設筆帖式一員甲兵四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四百四十兩
  駐防順治二年分遣八旗官兵駐防厯年更置増設
  采育里
  正藍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良鄉縣
  正紅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固安縣
  鑲紅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東安縣
  鑲藍旗防守尉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三河縣
  正白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驍騎校二員康熙三十四年
  甲兵一百名每嵗應支銀三千六百兩米二千三百石
  寳坻縣
  鑲白旗防守尉一員康熈十二年設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昌平州
  正黄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順義縣
  鑲黄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霸州
  正黄正紅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各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古北口
  正黄鑲白正紅正藍四旗防禦四員原設二員康熙二十三年増設二員
  筆帖式一員
  甲兵一百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米二千三百六十五石五斗
  獨石口
  鑲黄正白鑲紅三旗防尉三員原設二員康熈二十三年増二員五十年以一員移駐千家店
  甲兵一百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四百四十八兩米石在宣屬屯糧内支給
  千家店
  防禦一員康熙五十年
  甲兵四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兩米石在宣屬屯糧内支給
  冷口
  正黄正藍二旗防禦二員康熈九年設一員二十三年増設一員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二百二十四兩米一千一百石
  羅文峪
  正白鑲藍二旗防禦二員康熈九年設一員二十三年増設一員甲兵四十名每嵗應支銀九百八十四兩米八百八十石
  喜峰口
  正黄鑲紅二旗防禦四員原設二員康熙三十二年増設二員甲兵一百名每嵗應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米二千二百石外寛城驛舊設甲兵二名雍正九年㧞補把總嵗支俸乾銀一百二十二兩四錢
  永平府
  鑲白鑲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驍騎校二員康熙三十四年
  甲兵一百名每嵗應支銀三千六百兩米二千三百石
  玉田縣
  鑲黄正白二旗防守尉一員康熙十二年
  防禦二員
  驍騎校二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
  一百五十石
  灤州
  鑲白正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各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一千八百兩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山海關至威逺堡等邊八門每門
  守禦一員
  撥什庫一名兵十名
  保定府
  正紅鑲紅二旗城守尉一員
  防禦四員
  驍騎校四員
  甲兵四百一名每嵗應支銀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五兩四錢米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二石二斗
  雄縣
  鑲紅鑲藍二旗防守尉一員
  防禦二員
  筆帖式一員
  甲兵五十名每嵗應支銀二千一百一兩七錢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
  天津水師營雍正四年
  都統一員
  協領四員
  佐領四十八員
  防禦四十八員
  驍騎校四十八員以上俱滿洲缺
  協領二員
  佐領十六員
  防禦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以上俱䝉古
  領催前鋒甲兵二千名炮手一百四十四名馬二百匹每嵗應支俸餉馬乾等銀六萬六千九百二十三兩米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七石四斗五升截漕支給
  附載教習守備二員千總七員功加五員捕盜正舵工四十名夥長十六名副舵工押工正繚手正椗手正阿班正舢班共一百二十名副繚手副椗手副阿班副舢班共六十名水手三百名每嵗應支俸薪工食等銀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九兩一分一釐九毫九絲二忽米一千九百二十九石六斗截漕支給
  滄州
  正白鑲白二旗城守尉一員
  防禦四員
  驍騎校四員
  甲兵三百一十一名每嵗應支銀七千八百三十六兩米六千八百四十二石
  宣化府右衛
  滿洲將軍一員康熙三十三年
  左右翼副都統二員
  鑲黄旗協領一員八旗總一員
  八旗滿洲佐領各五員
  防禦各五員
  驍騎校各五員
  八旗䝉古佐領各二員
  防禦各二員
  驍騎校各二員
  八旗新䝉古佐領各四員
  驍騎校各四員
  漢軍火器營
  鑲黄旗協領八旗總一員
  佐領各一員
  防禦各一員
  驍騎校各一員
  滿洲䝉古兵二千名漢軍火器營兵一千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户部支領
  張家口
  總管一員
  防禦八員
  甲兵一百六十名其俸餉銀俱由户部支領惟每嵗應支官兵俸月米三千九百七十石五斗在萬全縣倉支給
  熱河雍正元年
  總管一員
  副總管二員
  佐領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
  甲兵八百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户部支領
  鄭家口雍正元年
  城守尉一員
  佐領六員
  防禦六員
  驍騎校六員
  甲兵六百名其俸餉銀米俱由戸部支領
  鎮戍
  保定督標營
  總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員
  左營
  中軍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左哨千總一員
  右哨千總一員
  左哨把總二員
  右哨把總二員
  右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哨千總一員
  右哨千總一員
  左哨把總二員
  右哨把總二員
  兩營共馬戰兵二百名守兵七百四十四名每嵗應支俸餉米折馬乾等銀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七兩二錢九分六釐四毫
  前營雍正十一年増設
  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後營雍正十一年増設
  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兩營馬戰兵八百名步戰兵一千二百名每嵗應支俸餉米折馬乾等銀六萬六千九百五十八兩四錢九分四毫
  保定城守營轄易水新雄二營雍正十二年添把總一員馬兵二十三名步戰兵六十九名
  守兵二十五名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原設三員順治七年裁二員
  千總二員
  把總五員原設四員雍正十二年増設一員
  馬戰兵二百五十三名步戰兵六十九名守兵五百七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九兩八錢四分五釐二毫
  易水營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一年増設千總一員馬兵十名守兵四十名又十
  二年増設把總一員馬兵四名步戰兵二十一名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雍正十一年增設
  把總二員一員駐防蠡縣分汛髙陽
  馬戰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二十一名守兵二百三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四百兩七錢九分三釐六毫
  新雄營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七十九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二百八十二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
  紫荆闗原設副將一員康熙三十二年移駐正定營其正定營叅將移駐於此轄白石口廣昌營
  浮圖峪烏龍溝寜静安五營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五十四名守兵三百五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千二百一十兩二錢四分五釐二毫
  白石口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五名守兵一百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二千五十九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九十七石六斗豆二百二十三石二斗
  廣昌營雍正十二年新歸
  都司一員
  馬戰兵一十五名守兵六十五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一千四百五十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一百八十四石八斗豆一百三十八石六斗
  浮圖峪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七百七十二兩八錢米一百三十四石四斗豆一百八石
  烏龍溝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九百七十四兩四錢
  寧静安
  馬兵一名守兵二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三百八十二兩二錢米七十二石豆五十四石
  馬水口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十年裁改設都司轄大龍門金水口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八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千四百九十兩七錢九分三釐六毫
  大龍門
  把總一員
  守兵六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八兩
  金水口
  守兵三十名每嵗兵餉米折等銀四百六十八兩
  沿河口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轄平羅營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五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七百八十三兩一錢九分三釐六毫
  平羅營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十年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五名守兵五十三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七十二兩二錢
  泰寧營雍正八年設轄水東村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六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六千五百二十二兩一錢八分七釐六毫
  水東村雍正八年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原一員雍正十年増設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二十名守兵八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四百六十一兩九錢五釐九毫
  天津河標營
  總督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員
  左營原通協之務闗路營雍正十年改撥河標左營
  副將一員原設遊擊康熙四十年改設叅將雍正十年改設副将
  中軍守備一員康熙四十年將漷縣營守備移歸於此
  千總一員
  楊村千總一員原守備康熙四十年裁改設千總
  把總三員
  香河把總一員原守備康熙四十年裁改設把總
  馬戰兵一百一十三名守兵四百四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一萬四百八十八兩七錢六分三釐九毫九絲二忽米折銀一千九百九十四兩四錢
  右營原通協之張灣營雍正十年改撥河標右營
  遊擊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雍正十年增設
  把總六員原二員雍正十年増設四員
  馬戰兵八十名守兵二百七十二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七千八十兩四錢四分五釐五毫九絲六忽米折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二錢
  武清營
  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内一員分防鳳河營
  馬戰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等銀三千五百八十四兩七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六百五十一兩六錢按舊制武清營原係通協所轄康熙四十年改屬天津鎮雍正十年撥河標營轄
  寶坻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六名步戰兵二十四名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寧河縣把總一員雍正十二年増設歸寳坻營轄
  馬戰兵三十九名歩戰兵二十四名守兵一百三十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三千七百四十六兩四錢五分七釐四毫米折銀六百九十四兩八錢按舊制寳坻營原係通協所轄康熙四十年改屬務闗營雍正十年并撥河標營轄
  永定河道
  千總二員雍正八年増設
  把總二員原一員雍正八年増一員駐石景山
  河兵六百名石景山河兵三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九千九百零九兩六錢
  古北鎮康熙二十九年設總兵官一員雍正元年改設提督轄三屯石匣山永三協昌平河屯二營原設中右兩營兵一千四百名九年増設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六百名十二年裁併石匣協改設提標前營左右兩軍又裁新増馬兵二百四十名步兵三百六十名
  古北口提督一員
  中營
  中軍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左營雍正九年増設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右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看守
  行宫千總二員原設五員雍正二年裁三員
  三營新舊馬戰兵六百五十名步兵一千七百五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萬二千九百八十七兩七錢一分四毫米四千三百二十石豆二百六十四石
  薊協三屯營原設總兵官一員順治四年裁改設薊州副將原屬天津鎮轄康熙二十九年
  撥屬古北口改為三屯營轄遵化城守薊州城守喜峰路潘家口四營

  副將一員
  左營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五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三百二十三兩六錢五分一釐五毫九絲六忽
  右營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三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七百六十八兩九錢五釐六毫
  遵化城守營原設副將都司各一員順治六年裁都司十年裁副將改設遊擊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二十名每嵗應支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一百一十七兩二錢五分七釐六毫
  羅文峪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五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百四十一兩二錢
  按舊屬松棚路都司所轄之羅文峪大安口鮎魚闗康熙二十九年改𨽻遵化城守營雍正二年將羅文峪等營改屬馬蘭鎮轄十年復將羅文峪歸還薊協原營
  薊州城守營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叅將十一年裁守備改設都司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七十三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六百七十七兩五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按舊制薊州營兼轄黄崖口將軍闗二汛雍正二年改屬馬蘭鎮轄
  喜峰路原設叅將都司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遊擊守備康熙二十三年守備裁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馬戰兵三十六名守兵一百二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三千八百三十九兩七錢三分九釐六毫
  李家峪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墩兵四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百七十八兩八錢
  青山口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五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百五十六兩八錢
  太平寨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各一員康熙二十三年都司裁
  千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五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一十兩
  白羊峪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百一十三兩六錢
  擦崖子
  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百一十三兩六錢
  榆木嶺白羊峪擦崖子榆木嶺原各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俱改設把總把總一員
  守墩兵二十三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百二十兩
  潘家口原設守備一員雍正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守兵五十一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四百七十六兩六錢五分七釐七毫九絲九忽
  松棚路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千總各一員康熙二十九年將都司移駐玉田營千總一員
  馬兵五名守兵五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四十七兩八錢
  按松棚路龍井口康熙二十九年改𨽻雍正四年將松棚路改屬馬蘭鎮轄十年復改歸薊協原營
  龍井關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三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百九十一兩六錢
  提標前營左軍康熙二十九年設石匣協轄石匣城守密雲城守順義營石塘路古北路曹家寨六營雍正十二年并石匣營改為提標前營左軍轄密雲城守石塘路曹家寨三營裁副將改遊擊一員又裁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共裁馬兵四十三名步兵一百七十三名
  遊擊一員原設副將雍正十二年改設遊擊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二員原設二員康熙五十三年調駐河屯營一員雍正十二年裁併石匣營増設一員
  把總三員原設四員雍正二年裁二員十二年裁併石匣營増設一員
  馬戰兵九十一名歩兵一百四十七名守兵二百一十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三釐二毫本色米三百三十一石二斗豆二百九十九石七斗
  按舊制石匣協原屬宣化鎮轄康熙二十九年撥屬古北鎮雍正二年將所屬之墻子路撥屬馬蘭鎮轄石匣城守營原設密雲總兵官一員駐劄石匣城順治五年裁改設副將六年増設守備二員康熙八年裁副將改設遊擊并裁守備一員雍正七年將遊擊守備改駐新設順義營十二年將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全裁併歸石匣協改為提標前營左軍
  密雲城守營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十六年叅將裁雍正十年守備改設都司都司一員
  馬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共四千一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釐五毫本色豆一百一十六石一斗
  石塘路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白馬闗把總一員
  大水峪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九十五名臺兵一百一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千一百七兩三分四釐六毫本色豆一百六十四石七斗
  曹家路寨原設遊擊一員順治六年
  都司一員原設守偹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把總一員
  黑峪闗把總一員
  吉家莊把總一員黒峪闗吉家莊原各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俱改設把總
  馬兵二十八名守兵一百一十名臺兵五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八兩五錢一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二石六斗
  提標前營右軍原設古北路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改設都司雍正十二年
  為提標前營右軍轄順義漕河二營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司馬臺把總一員
  潮河川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臺兵四十二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五百二十五兩一錢九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四十八石五斗
  順義營雍正七年設將石匣營遊擊守備移駐於此増設把總一員雍正十二年裁遊擊將把總
  改歸昌平等原營裁馬兵三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

  守備一員
  馬兵二十四名守兵九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五百九兩七錢二分五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九十四石四斗
  漕河營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十六名守兵五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五百八十五兩九錢二分本色豆四十八石六斗
  昌平營原設副将一員中左右前後五營順治八年裁副将改設叅将止留守備一員轄湯泉營
  黄花路居庸路鎮邊路懐柔城鞏華城六營

  叅将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原設千總把總各一員康熙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復設
  把總一員
  湯泉營守備一員康熙五十四年
  把總一員
  馬兵八十四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九千五百六十五名一錢五分一釐九毫八絲八忽
  黄花路原設叅将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把總各一員康熙三十六年調鞏華城将鞏華
  城守備把總移駐於此増設把總一員分防慕田峪黄花鎮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六十三名臺兵十八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六百五十四兩九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居庸路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八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順義營改歸一員
  八達嶺把總一員
  馬戰兵五十三名守兵二百九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八百一十四兩三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鎮邊路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横嶺城把總一員
  長峪城把總一員横嶺城長峪城原設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熈元年改設把總
  馬戰兵三十八名守兵一百六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五百八十一兩三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懐柔城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康熈六年復將八達嶺守備移駐於此雍正十年改設都司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七名守兵六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九百八十一兩五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鞏華城詳前黄花路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四十八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六百六十五兩九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居庸驛
  甲兵一百名每嵗兵餉馬乾米折等銀三千九十兩
  榆河驛
  甲兵一百名每嵗兵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五百六十兩
  山永協原設遊擊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副將轄山海石門燕河建昌四營
  副將一員
  左營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原設二員康熙三十二年裁一員
  馬兵四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銀四千四百八十四兩三錢八分九釐九毫二絲本色米九百四十六石八斗豆三百四十石二斗草一萬七千二百六十二束
  右營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
  馬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三千九百九十二兩二錢九分七釐九毫六絲本色米九百石豆三百一十八石六斗草一萬六千一百六十六束
  按舊制山永原屬天津鎮轄康熙二十九年撥屬古北鎮轄
  山海路城守營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一十八名墩兵三十二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三千二百四十五兩四錢八分一釐九毫六絲本色米六百九十四石八斗本色豆二百七十五石四斗本色草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四束
  石門路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九名守兵七十六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一千九百六十九兩八錢四分九釐九毫六絲本色米三百七十八石本色豆一百九十九石八斗本色草一萬一百三十八束
  義院口原設副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副將添設把總一員十七年守備裁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三名墩兵二十八名每嵗俸餉馬乾銀四百七十兩四錢九分六釐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八束
  大毛山原設提調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五名墩兵二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銀四百八十二兩五錢六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黄土嶺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一名墩兵三十名每嵗俸餉馬乾銀四百七十兩五錢六分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燕河路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一名守兵二十九名墩兵四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一千六百九十二兩五錢三分七釐九毫六絲本色米三百四十九石二斗本色豆一百四十五石八斗本色草七千四百五十二束
  臺頭營原設副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千總把總各一員十二年俱裁改操守康熙元年
  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八名守兵二十三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五百四十兩四錢本色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本色豆五十四石本色草二千八百束
  界嶺口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三名守兵三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五百七十兩一錢二分本色米一百四十四石本色豆二十七石本色草一千四百一十束
  建昌營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七名守兵九十三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二千一百一十八兩四錢七分三釐九毫六絲本色米四百三十二石本色豆一百八十九石本色草九千五百九十束
  桃劉口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九名守兵三十二名墩兵三十三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一千七十二兩四錢本色米二百六十六石四斗本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冷口闗原設副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俱裁設操守康熙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四名守兵十名墩兵二十名每嵗俸餉馬乾銀五百一十三兩八錢四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三十二石四斗本色草一千六百八十束
  榛子鎭
  把總一員
  馬兵九名守兵十七名每嵗俸餉馬乾銀四百九十六兩四分本色米九十三石六斗夲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熱河等營
  河屯營康熙五十三年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八員又將石匣左營千總一員右營把總一員移駐屬古北口轄雍正九年設叅將一員守備改為中軍轄東河西河十二汛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原設一員雍正九年増設一員
  馬兵九十名原額四十名雍正九年増五十名
  步兵一百五十名原額四十五名雍正九年増一百五名
  東河汛
  守備一員駐劄八溝雍正九年
  千總一員原設把總雍正九年改設
  馬兵五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四十名
  步兵五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四十名
  七溝汛
  外委千總一員即於八溝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二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中六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丫頭溝
  把總一員
  馬兵十五名原額十名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五名原額十名今増十五名
  龍鬚門
  千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步兵三十名原額十名今増二二名
  暖泉
  外委把總一員即於龍鬚門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茅溝
  把總一員雍正九年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雍正九年
  西河汛
  守備一員駐劄唐三營雍正九年
  千總一員雍正九年
  馬兵五十名
  步兵五十名雍正九年
  十八里汰
  外委千總一員即於唐三營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巡防
  喀拉河屯
  千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原額十五名今増五名
  步兵三十名原額十五名今増十五名
  七間房
  外委把總一員即於喀拉河屯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喇嘛洞
  把總一員
  馬兵十五名原額十名今増五名
  步兵十五名原額十名今増五名
  紅旗營
  外委把總一員即於喇嘛洞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大店子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虎什哈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馬圏子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名原額十五名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名原額十名今増十名
  三道梁
  外委把總一員即於馬圏子汛内撥馬步兵各五名分防
  按河屯營東西河十二汛原設官九員新設官四員改設官一員外委官六員共二十員新舊馬兵三百三十名步兵四百七十名共兵八百名每嵗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兩四錢五分六釐四毫






  畿輔通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三十九
  兵制
  馬蘭口鎮原設叅將一員順治六年改設都司十八年増設副將左右二營康熈元年都司裁雍正元年副將改設總兵官增設中軍逰擊一員二年將遵化營之大安口鮎魚闗改隷又増設窄道子把總一員屬左營轄將薊州營之黄崖口將軍闗改隷又增設楊樹溝把總一員屬右營轄又石協營之牆子路潘家口之松棚路遵化營之羅文峪俱改隷於此十年復將羅文峪松棚路二汛歸還薊協原營管轄
  鎮守馬蘭鎮總兵官一員
  左營
  中軍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
  右營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五員
  兩營共馬兵三百名守兵七百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三萬三千六百六十兩三錢二分五釐六毫八絲本色米四千八百石
  窄道子雍正二年
  把總一員
  馬兵五名守兵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六百六十四兩二錢本色米九十六石
  楊樹溝雍正二年
  把總一員
  馬兵十名守兵三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二錢本色米一百九十二石
  鮎魚闗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操守康熈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六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六兩四錢
  大安口原設都司一員順治六年裁設守備把總各一員十六年俱裁設撡守康熈元年改設把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二十五名每歲俸餉米折馬乾等銀五百三十一兩六錢
  黄崖口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撡守康熈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馬兵二名守兵五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十五兩二錢
  將軍闗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裁設撡守康熈元年改設把總
  把總一員
  守兵五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百四十一兩二錢
  牆子路原設叅將守備各一員順治六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内一員分汛鎮羅闗康熈元年將撡守改為把總
  馬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二名臺兵九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七百一十八兩一錢五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三十二石三斗
  黄花山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守兵一百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八百四十七兩五錢五釐六毫
  天津鎮原轄天津城守及河協通協薊協永協涿州路康熈二十九年将薊協永協抽撥改隷古北鎮今轄河間通州二協天津城守大沽下慶坨覇州文安大城蒲河樂亭武清九營雍正十年撥武清營歸河標轄
  鎮守天津總兵官一員
  左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十八名歩戰兵三十一名守兵四十一名
  中軍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二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四黨口増設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兵一百四十三名歩戰兵三十一名守兵五百三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五千六百六兩三錢八分六毫八絲八忽
  右營雍正十二年増設守兵十五名
  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兵一百二十六名守兵五百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兩二錢五分一釐九毫九絲二忽
  天津城守營
  都司一員原駐排極城康熈十七年移駐於此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守兵四百四十六名每歲俸餉等銀七千三百二兩九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大沽營
  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四十八名守兵三百九十一名每歳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千四百四兩四分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王慶坨營雍正十二年增設馬兵七名歩戰兵二十八名
  都司一員原設副將一員順治九年裁改設叅將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兵五十一名步戰兵二十八名守兵三百六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八百五十七兩七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覇州營
  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三名守兵二百一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九百五十五兩九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
  文安營
  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七十四兩一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
  大城營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二十一名守兵八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三百七十二兩五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按舊制大城營原屬涿州營轄康熈四十年改歸文安營轄
  蒲河口營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原一員其二員一係山永協左營内撥歸一係南海口防汛
  馬兵五十名守兵一百三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三千四百一十三兩二錢六分五釐九毫九絲六忽本色米六百四十八石本色豆三百三十四石八斗
  樂亭營原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康熈十六年將劉家墩把總一員改轄於此其千總一員康
  熈三十一年由灤州汛改撥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三千九十九兩七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本色米六百五十五石二斗豆二百九十七石草一萬九千八百束
  按舊制蒲河樂亭營原係山永協轄康熈二十九年設古北鎮將山永協山海石門燕河建昌四營分撥改𨽻留蒲河樂亭仍𨽻天津鎮
  通州協原設總兵官一員順治七年裁改設副将轄張灣采育三河玉田豐潤務闗寳坻崔黄口涿州拱極城舊州十一營雍正九年將張灣務闗寳坻改撥河標營今轄采育三河玉田豐潤崔黄口涿州拱極城舊州八營
  副將一員
  左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七名守兵二十七名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五千一百八十六兩二錢六分三釐九毫九絲二忽米折銀九百兩
  右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七名守兵二十七名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四千六百六兩三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九百兩
  采育營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一十七名守兵六十五名每歲應支俸餉馬乾等銀一千六百四兩五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二百九十五兩二錢
  馬駒汛原設守備一員康熈二十三年裁改設千總
  千總一員
  馬戰兵一十五名守兵五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一千三百六兩二錢米折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
  三河營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二名守兵一百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三千四百七十七兩三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五百六十五兩二錢
  玉田營原設洪山口撡守順治十二年移駐玉田康熈元年改設把總二十九年将松棚路都司
  移駐於此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四十二名守兵九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二千八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米折銀四百八十二兩四錢
  豐臺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二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五百四十四兩八錢米折銀一百兩八錢
  澗河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四百八十四兩八錢米折銀八十二兩八錢
  豐潤營原設豐玉營駐遵化州康熈十四年移駐於此二十九年改為豐潤營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四十四名守兵五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七錢五釐六毫米折銀三百六十三兩六錢
  開平汛原係守備兼管康熙十四年以三屯營把總移駐於此
  把總一員
  馬兵六名守兵三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六百六十四兩八錢米折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
  黑羊河汛原駐太平路康熈十四年移駐於此
  把總一員
  馬兵四名守兵二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五百三十一兩六錢米折銀一百一十一兩六錢
  按舊制玉田豐潤二營原係薊協所轄康熙二十九年設古北鎮將薊協抽撥改𨽻留玉田豐潤改𨽻通協
  崔黄口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二十一名守兵八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三百九十一兩五錢八分五釐六毫
  按舊制崔黄口原屬涿州營轄康熈四十年改𨽻於此
  涿州營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一名守兵三百四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二百三十一兩四分五釐九毫九絲二忽
  拱極營雍正十二年増改馬兵十二名守兵四十九名
  遊擊一員原設守備順治十年改設都司康熙十七年改設逰擊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九百七十八兩三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
  舊州營原設守備一員順治六年改設都司駐劄東安縣舊州城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
  馬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五千二百二十三兩九錢九分三釐九毫九絲六忽
  河間協原駐正定康熈八年移駐河間其左營轄任邱髙川肅寜交河故城五汛右營轄景州營
  阜城汛

  副將一員
  左營雍正十二年増設守兵三十二名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七名守兵四百二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一千五百七十八兩六錢五分一釐九毫九絲五忽六微
  右營雍正十二年増設守兵六十四名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七名守兵四百五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八兩五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任邱汛
  千總一員
  馬戰兵二十二名守兵八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二百八十三兩六錢
  髙川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六錢
  肅寜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六錢
  交河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六錢
  故城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名守兵三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七十一兩六錢
  阜城汛雍正十二年裁馬兵四名守兵一十九名
  千總一員
  馬戰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四百八十五兩
  景州營原設景州汛把總一員雍正十二年改為景州營增設守備一員馬兵四名守兵三十八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二十三名守兵九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六百四十兩一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按舊制河間城撡原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雍正十二年景州汛改為景州營增設守備將河間營守備把總全裁
  正定營原設總兵官一員康熙二十七年裁改設逰擊三十二年改設副將雍正元年仍設總兵官增設左右二營復設龍固營將大名協仍舊改𨽻轄龍固營龍泉闗倒馬闗揷箭嶺茨溝營忠順營王家坪八營并大名協
  鎮守正定總兵官一員
  左營
  中軍逰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原設二員雍正四年増設一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二百三十五名守兵六百六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萬一千三百九十四兩七錢八分七釐一毫四絲八忽
  右營
  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駐劄深州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二百三十五名守兵六百五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萬四百五十七兩四錢四分五釐五毫九絲六忽
  正定城守龍固營原設龍固營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四年復設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五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二百一十五兩五錢五釐六毫
  固闗營原設守備把總各一員康熈三十七年増設叅將原設守備改為中軍守備并増千總把
  總各一員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一十五名大糧步兵五十八名

  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娘子闗把總一員
  馬戰兵一百十二名守兵二百三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千六百八十六兩九分九釐二毫
  龍泉闗原設叅將一員康熙三十二年移駐紫荆闗將正定營逰擊移駐於此原設守備調正定
  協右營

  逰擊一員
  左哨把總一員
  右哨把總一員
  馬戰兵三百七十七名守兵三百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千一百三十兩九錢三分九釐九毫六絲
  倒馬闗原設副將一員守備三員順治十年裁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四十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六千八百四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
  插箭嶺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一十九名守兵一百一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六百六十八兩九錢五釐六毫
  茨溝營
  守備一員
  馬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八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八百三十兩九錢五釐六毫按舊制固闗龍泉闗倒馬闗插箭嶺茨溝營原係紫荆闗轄康熈二十七年改𨽻廵撫雍正二年改歸正定鎮
  王家坪營康熙三十七年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四十名守兵四百三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八千五百七十八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
  定州忠順營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九十二名守兵二百三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千六百六十二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
  按舊制原屬正定鎮轄康熙二十七年改屬河間協雍正二年仍歸正定鎮
  大名協原屬正定總兵轄康熙二十七年改𨽻廵撫雍正四年復設正定總兵官仍改歸正
  定鎮

  副將一員原設總督標員康熈八年裁改設副將
  左營
  中軍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原設千總二員雍正十二年改駐臨洺闗千總一員
  把總四員
  馬兵八十名守兵三百六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九千九百二十六兩八錢五分一釐七毫二絲
  右營雍正五年改磁州營歸入十二年增設馬兵二名步兵八名
  磁州營都司一員原係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
  左哨千總一員
  右哨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原防滑濬内黄三縣把總各一員雍正四年改𨽻河南省
  馬兵九十二名步兵八名守兵三百六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九千八百六十九兩七錢九分三釐九毫六絲
  按磁州舊隷河南雍正四年改歸直隷將千總一員撥入廣平營仍防磁州五年改為磁州營屬大名協併入協標右營
  順徳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三十名步兵一百二十名
  遊擊一員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二年改設逰擊
  千總二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一員
  把總二員
  馬兵一百二十六名步兵一百二十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二兩一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
  廣平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三十六名步兵一百四十四名
  逰擊一員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二年改設逰擊
  千總三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二員
  把總二員
  馬兵一百九名步兵一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三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一千七百一十五兩九錢三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
  杜勝營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二十名步兵八十名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千總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
  把總二員
  馬兵七十九名步兵八十名守兵一百六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七千九百二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
  開州營雍正十二年新設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兵十三名步兵五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七百七十二兩五錢五釐九毫九絲六忽
  宣化鎮轄張家口協蔚州路獨石路龍門路懷來路永寜路五營原昌平營石匣營亦歸管轄康
  熙二十九年改屬古北鎮

  鎮守宣化總兵官一員
  中營原設左右二營雍正十年增設中營十二年裁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舊守兵十名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原設左營一員雍正十年增設一員
  把總四員原設左營二員雍正十年增設二員
  新舊馬戰兵二百五十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萬四百二十兩三錢二釐八毫米一千六百七十七石六斗
  左營雍正十二年裁新増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舊守兵十名
  逰擊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守備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千總二員雍正十年増設
  把總四員雍正十年増設
  新舊馬戰兵二百四十九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三兩六錢四分五釐二毫米一千六百八十一石二斗
  右營雍正十二半裁新增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舊守兵十名
  逰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原設一員雍正十年增設一員
  把總四員原設二員雍正十年増設二員
  新舊馬戰兵二百四十九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三兩六錢四分五釐二毫米一千六百八十一石二斗
  深井堡原設守備一員康熈三十二年調萬全營
  把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五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八百六十六兩四錢米二百一石六斗
  雞鳴驛
  把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二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五百六十六兩四錢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
  張家口協康熙二十九年増設轄張家口路萬全營膳房堡新河口萬全左衞柴溝堡洗馬林
  堡西陽河堡懷安城九營雍正十二年將張家口路改歸中營今轄八營

  副將一員
  中營原設左右二營雍正十二年將張家路歸入增設中營改設逰擊一員増設千總二員把總三
  員裁新増馬兵二十五名步兵三十八名增馬兵四名步兵六名

  逰擊一員原設叅將雍正十二年改設逰擊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雍正十二年増設
  把總四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三員
  新舊馬戰兵一百三十五名步兵一百四十八名守兵一百六十五名臺兵二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九兩九錢二釐八毫米八百二石八斗
  左營原設逰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七員雍正四年撥千把各一員張家口同知轄十年逰擊改設都司十二年裁都司及千總二員把總四員裁新増馬兵四十名步兵六十名
  守備二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新舊馬戰兵一百五十二名步兵二百五十四名守兵九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二千四百四兩六錢一分一釐二毫米一千八百石
  右營原設逰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七員雍正十年逰擊改設都司十二年裁都司及守
  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五員裁新増馬兵四十名步兵六十名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新舊馬戰兵一百六十六名步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九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兩七錢五釐六毫米一千八百石
  張家口理事同知所轄雍正十二年增設馬兵二十名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雍正四年左營撥轄
  新舊馬兵四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五百九十一兩二錢米七十二石
  萬全營原設萬全城守叅將一員順治三年裁六年設右衞守備一員康熈二十六年裁三十二
  年復設萬全營守備雍正十二年裁馬兵三十五名步兵五十四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九名步兵一十八名守兵七十五名臺兵一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八百二兩七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二石四斗
  萬全左衞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十二名步兵十八名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新舊馬戰兵三十二名步兵十八名守兵七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六百八十五兩一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二十四石
  膳房堡雍正十二年增設東馬營一撥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裁馬兵三十二名步兵四十
  八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三十四名步兵四十名守兵七十五名臺兵二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三千六百四十五兩一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六石
  新河口堡雍正十二年裁馬兵三十二名步兵四十八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三名步兵一十二名守兵七十四名臺兵一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三百五十兩三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七十石八斗
  洗馬林堡雍正十二年裁馬兵二十八名步兵四十二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四名步兵六名守兵七十六名臺兵二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三百七十三兩一錢五釐六毫米四百三十九石二斗
  柴溝營原設叅將一員順治九年雍正十年復設十二年裁叅將一員守備改設都司裁馬兵
  四十二名步兵六十六名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新舊馬戰兵五十三名步兵五十四名守兵七十三名臺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八百二十九兩七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八十八石八斗
  西陽河堡雍正十二年裁新増馬兵十八名步兵二十八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八名步兵二十名守兵七十五名臺兵二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九百三十四兩七錢五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懷安城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二年增設馬兵十六名步兵二十四名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新舊馬戰兵三十六名步兵二十四名守兵七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三千五十四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二十四石
  蔚州路原駐西城順治十年移駐蔚縣轄西城東城廣昌城三營雍正六年將廣昌營改歸山西省轄東城西城桃花堡黒石嶺十二年増設馬兵三十六名步兵五十四名
  叅將一員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新舊馬戰兵六十八名步兵五十四名守兵一百一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五千九百二十三兩六錢四分五釐二毫米五百四十石
  東城原設東西城把總二員康熈三十二年俱裁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
  六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九名步兵三十六名守兵三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二千六百四十三兩一錢五釐六毫米一百四十四石
  西城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二年增馬兵二十三名步兵三十五名
  都司一員
  新舊馬戰兵三十一名步兵三十六名守兵三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等銀二千七百二十兩一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一百五十一石二斗
  桃花堡
  把總一員
  守兵二十四名每歲俸餉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米八十六石四斗
  黑石嶺
  把總一員
  守兵二十八名每歲俸餉銀三百九十三兩六錢米一百石八斗
  獨石口原設叅將一員雍正十年改設副將轄雲州堡赤城堡鎮安堡龍門所滴水崖五營十二
  年十二撥共增設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六名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雍正十年增設
  援兵營把總一員
  把總三員雍正十年增設
  新舊馬戰兵二百二十名步兵二百七十六名守兵一百三十九名臺兵二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三兩一錢五分六釐八毫米七百二十七石二斗
  雲州堡原設把總一員康熈三十二年裁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二百四十六兩三錢五釐六毫米二百四十四石八斗
  赤城堡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三百五十四兩五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四十四石八斗
  鎮安堡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七名守兵七十六名臺兵三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九百九十七兩五錢五釐六毫米四百四十二石八斗
  龍門所原設叅將一員順治九年裁轄鎮寜堡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七名守兵七十五名臺兵四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二千一百五兩五錢五釐六毫米四百七十五石二斗
  鎮寜堡
  把總一員
  新增馬兵二十名步兵三十名舊守兵二十四名臺兵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四十一兩六錢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
  滴水崖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轄馬營松樹君子三堡
  都司一員
  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七十三名臺兵二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九百八十六兩九錢九分三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馬營堡
  千總一員雍正十年增設
  馬戰兵二十三名步兵三十五名舊守兵二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二千一百八十二兩八錢米七十九石二斗
  松樹堡
  千總一員雍正十年増設
  新增馬兵二十二名步兵三十三名舊臺兵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九百八十一兩二錢米四十六石八斗
  君子堡
  把總一員雍正十年增設
  新増馬兵十五名步兵二十二名舊臺兵十三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三百九十六兩八錢米四十六石八斗
  獨石口理事同知所轄雍正十二年増設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新增馬兵四十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六百六十三兩二錢
  龍門路原設葛峪堡叅將一員順治十三年改設都司移駐於此雍正十年改設逰擊十二年復裁逰擊改設都司増設馬兵八名步兵十二名裁馬兵七十三名步兵一百九名
  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新舊馬戰兵四十八名步兵二十三名守兵一百三十二名臺兵一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四千五百二十三兩二錢九分九釐二毫米六百五十五石二斗
  葛峪堡轄趙川堡鵰鶚堡雍正十二年裁馬兵三十六名步兵五十四名
  守備一員
  新舊馬戰兵二十六名步兵一十二名守兵七十名臺兵二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二千五百八十六兩七錢五釐六毫米四百二十一石二斗
  趙川堡雍正十二年裁馬兵三十九名步兵五十九名
  千總一員原設把總一員雍正十年改設守備十二年改設千總
  新增馬兵九名步兵十三名舊守兵二十名臺兵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米折等銀一千二百三十兩米一百三十六石八斗
  鵰鶚堡
  把總一員
  守兵二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二百九十七兩六錢米七十二石
  長安嶺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八名步兵十三名
  都司一員原設守備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把總一員康熈三十二年裁雍正十二年復設
  新舊馬戰兵二十名步兵十三名守兵六十七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二千一百二十九兩七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八十四石四斗
  懷來路轄𥖎山堡懷來城土木堡
  都司一員原設參將雍正十二年改設都司
  中軍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馬戰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九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三千五百七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七百一十二石八斗
  𥖎山堡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六名守兵七十一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五百四十二兩七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一十三石二斗
  懷來城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十二年復改設守備
  守備一員
  馬戰兵二十名守兵七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七百四十一兩九錢五釐六毫米三百四十五石六斗
  土木堡
  把總一員
  馬戰兵十二名守兵二十八名每歲俸餉馬乾銀八百一十一兩二錢米一百四十四石
  保安州
  把總一員
  馬戰兵四名守兵一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三百八十八兩八錢米七十二石
  永寜路原設參將一員順治六年裁設守備一員八年增設都司一員轄周四溝堡四海冶堡靖
  安堡榆林堡雍正十二年増設馬兵二十四名歩兵三十七名

  都司一員
  守備二員原設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一員
  千總一員雍正十二年增設
  把總一員
  新舊馬戰兵六十九名歩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七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銀六千一百五十二兩四錢四釐八毫米七百八十一石二斗
  周四溝堡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六十八名臺兵三十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九百三十六兩三錢五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四海冶堡
  守備一員
  馬戰兵一十六名守兵六十九名臺兵二十四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八百六兩七錢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二石四斗
  靖安堡原設守備一員雍正十年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馬戰兵一十六名守兵七十名臺兵一十二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一千七百二十五兩二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五十二石八斗
  榆林堡
  把總一員
  馬戰兵六名守兵二十五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五百六十六兩四錢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
  延慶州
  把總一員
  馬戰兵四名守兵一十六名每歲俸餉馬乾銀三百八十八兩八錢米七十二石
  按直𨽻於古為燕趙漢為漁陽上谷諸郡地史稱燕趙各帶甲數十萬而漢時漁陽上谷突騎為天下聞唐置府兵於諸州在今直𨽻者二十有八幽州十四吕平涿城徳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咸寜平州一盧龍媯州二密雲白檀薊州二漁陽臨渠易州九遂城安義修武徳行新安古亭武遂長樂龍水而幽州置大都督府以統之開元後府兵漸弱而河朔兵猶雄於諸鎮遼以析津府為南京籍京丁為兵者五十六萬六千而蕃漢戸丁分𨽻者不與焉宋置河北廂軍其騎軍之額自騎射而下十有二歩軍之額自奉化而下二十有六後並改號為崇勝凡一百一十二指揮而自陶河至泥沽海口九百里置忠順軍二十六寨其他又有義勇有强人砦户有强壯有弓箭社皆河北州縣之鄉兵也金元以燕都為京師並置武衞軍其兵之在州府者金則河間正定中山大名四總管府灤州雄州保州冀州滄州邢州六節度使清州洺州二防禦使以掌之元則河北山東䝉古軍都萬戸府掌各路總攝軍馬之事正定萬戸府領所屬䝉古漢軍𨽻於行院明初僉民為軍於北平置都指揮使司大寜置行都指揮使司永樂遷都置在城三十三衞二所以五軍都督府領之罷平北都司以所屬衞所直𨽻五軍都督府而徙大寜都司於保定又置萬全都司於舊宣徳縣後又設薊州宣府二鎮募兵遣將以固邊守以視
  本朝於
  京師重地禁旅雲屯兼設綠旗官軍司詰奸禁暴而三輔扼塞皆設官兵駐防鎮戍或同守一城或分汛備禦内外相維輕重相制軍容之肅逺邁前代故附載其畧使後有考焉



  畿輔通志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
  關津
  關以阻陸津以通水梯航之所由其大者用以固封守通琛貢而懋遷往來亦因以利焉
  京畿形勝長城以備邊天津以防海闗津莫有大焉者琛貢則萬國之共球所共輯也懋遷則四方之貨貝所畢至也舊志以關津橋梁附見於山川毋乃輕其所當重者歟嘗按圗以稽居庸為九塞之一天下之名關也佗若紫荆黄榆龍泉固倒馬獨石鮎魚白馬諸關皆邊防要衝而榛子黄花諸鎮古北張家青山黄崖喜峯大安諸口馬蘭白羊羅文諸峪松棚墻子太平石門諸路皆闗之屬也津於北方稍稀濶然桑乾滹沱滏陽恒衞皆天下名川橋梁則津之屬也周之末燕築長城在秦城之前占郡凡五而四在
  京畿内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周官掌固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蓋郊竟必有闗闗與津恒相依而守政布焉其法特詳於
  京畿以為四方之式也雍正三年
  皇上新設天津水師以習海戰昨歲復令封疆大臣察修邊墻增邊兵嚴烽堠然則險要阨塞所在守土諸吏可無知乎用稽
  京畿封内闗津咸著於篇俾有考焉
  闗隘
  順天府
  天津闗 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外通保安州一百里内至本縣沿河口三十里方輿紀要自縣而西至易州淶水縣凡十五闗口中間大者曰天津闗或云天門口亦云大口
  天橋闗 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外通宣化府一百八十里内至本縣沿河口四十里又西南
  有梨園嶺口洪水口西龍門口交鍋口
  大通闗 在通州東南張家灣之長店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後裁
  居庸闗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絶險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漢書地理志上谷郡居庸有關後漢書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於居庸關水經注居庸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里絶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邃險路僅容軌杜氏通典北齊改居庸為納欵關唐十道志居庸亦名薊門關新唐書地理志居庸關亦謂之軍都關宋程大昌北邊備對居庸關大行山最北之第八陘也金史居庸關國名齊喇哈畨元史兵志至大四年增置居庸關屯軍防守四十三處立鎮隆萬户以統之方輿紀要明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逹壘石為城三年置守禦千户所永樂二年置衞領千户所五以為京師北面之固明職方圗居庸紫荆倒馬為内三關明志居庸關之南重巒叠障吞竒吐秀蒼翠可愛為京師八景之一曰居庸叠翠舊志關南口有城周不及十四里有南北二門
  本朝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僉書自城而北凡八里至居庸上關有小城又七里為彈琴峽又七里為青龍橋道東有小堡又三里為八逹嶺接延慶州界嶺上有城元時以此為居庸北口
  古北口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兩崖壁立中有路僅通一車下有深澗巨石磊砢凡四十五里為險絶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燕樂縣東北八十五里有東軍古北二守捉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晉將劉光濬攻劉守光克古北口宋史宣和三年金人敗遼兵於古北口金史古北口國言曰紐斡哩元史致和元年托克托穆爾守古北口明邊防考自黄花鎮而東至古北口凡四十八關口自古北口而西至宣鎮龍門所之萬松溝凡四百餘里舊志古北口有營城周四里有竒雄踞山巔至為險峻明洪武十一年置守禦千户所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衞嘉靖以後設㕘將駐守
  本朝順治初改為都司康熈年設重鎮
  石塘嶺關 在密雲縣北五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駐守
  本朝改設都司僉書其西北為黄崖口有堡其東為髙家莊又東為石佛馮家峪皆有堡又東為白馬關
  白馬關 在密雲縣西北八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東有陳家峪關又弔馬峪關其西為白馬正關七塞關皆有堡其西北為西駝口其東北為馮家峪接石塘嶺方輿紀要關北七十里有湯河由河而行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峻水深稱為天險
  曹家砦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四十里有城周六里有竒明設㕘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方輿紀要城西為新營口外三十五里為青沙嶺又北五十四里即小興州其東即古北口其西南為黑峪關
  黑峪關 在密雲縣東北百六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北十四里曰榆樹林東南為吉家莊營又東曰大安子嶺又東為黄土嶺又東少北為紅門川又東為三岔口自三岔口折而西南為墻子嶺
  墻子嶺關 在密雲縣東北七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
  本朝改設都司其東為磨刀峪又東為南峪寨皆有堡其東北為大黄崖又稍北為小黄崖亦皆有堡又東北通黑峪關其南即鎮羅關
  鎮羅關 在密雲縣東六十里有二城東為新城西為舊城北去墻子嶺三十里有把總戌守其南為黄門關又東南為北水峪南水峪魚子山皆有堡接薊州之將軍關
  岐溝關 在涿州西南三十里唐書天祐十年晉將周徳威攻燕岐溝關下之宋史雍熈三年曹彬米信等與契丹將耶律休哥戰於岐溝關方輿紀要關在易州拒馬河之北自闗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拒馬河而東至新城縣四十里舊志今為岐溝店市
  益津關 在覇州文獻通攷永清縣唐置益津關後入契丹寰宇記周顯徳六年收復三關遂於益津關置覇州
  將軍關 在薊州西北七十里其西南為黄崖關黄崖關 在薊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里曰尋思峪又北十五里為柞兒峪皆有堡其東為車道口黄巖峪亦皆有堡又東為寛佃峪關
  寛佃峪關 在薊州東北方輿紀要自黄崖峪以東至遵化州之馬蘭峪凡十口而寛佃峪最為要路
  黄松峪關 在平谷縣東其東為將軍石關又北為熊兒峪關皆與密雲縣接界
  馬蘭峪關 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有城在關南十里
  本朝初設副將守此雍正五年
  陵寢重地設總兵官駐兵防䕶
  鮎魚關 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馬蘭峪東又東為大安口有下營在口南五里
  羅文峪關 在遵化州北十八里鮎魚關東南其東即遷安縣之龍井關
  松亭關 在遵化州北遼史自燕之中京每由松亭趨栁河
  沿河口 在宛平縣西二百里其東里許有城守備駐此外通懷柔縣一百三十里内接王平口九十里其東即昌平州洪鎮山口也
  王平口 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中有百花陀四圍皆山中為平川約數十畝地暖而肥杉漆藥草俱生焉明𢎞治中嘗築城於此有廵司
  石港口 在宛平縣西一百九十里有廵司又西十里有東龍門口又西即天門闗
  北塘口 在寳坻縣東南潮河入海之口也有千總駐守
  三岔口 在寳坻縣北十五里即三义口也與薊州接界
  洪鎮山口 在昌平州少北一百六十里有城亦曰洪鎮山圎城其西接宛平縣之沿河口稍東為唐虞菴水口又東為唐虞菴小口又東為石巷嶺有城又東為火口嶺稍折而北為分水嶺其東為牛臘渚口縻子谷口再東曰石峽峪口有堡舊設守備駐此後改把總又東北為花家窑口又東為黑豆峪又東為八逹嶺
  黄𤓰峪口 在昌平州八逹嶺東其東為青龍橋口石佛寺口又東為西水峪口又東為撞道口皆有堡
  頭道關口 在昌平州撞道口東其北五里曰二道闗口其西為鷂子口内有堡
  小長峪口 在昌平州二道關東北其北有萬澗口其東曰大長峪口内有堡再東北為南冶口大榛峪口驢鞍嶺口磨石水口擦石口内俱有堡再東即密雲縣之幵連口自洪鎮山以下皆州境第一道邊城
  錐石口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二里西接居庸關北接黄𤓰峪為州境第二道邊城
  陳友諒口 在昌平州西北四十五里錐石口南其西亦接居庸關其東為雁門口又東為石城峪水口有堡此為州境第三道邊城
  德勝口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又名翠平口其北接雁門口其東為賢莊口
  龍嶺口 在昌平州北四十里有把總駐守其西接賢莊口其北為門家口再北即黄花鎮
  灰嶺口 在昌平州北舊志自居庸關至黄花鎮凡九十一口而灰嶺極為衝要
  幵連口 在密雲縣北三十里有堡西北接昌平之擦石口東北接本縣之石塘嶺其東為河防口迤北為白道峪白崖莊東水峪西石城驃騎皆有堡又東為大水峪口神堂峪口與懷柔縣接界
  孤山口 在房山縣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處也
  苑家口 在覇州東南十八里明景泰中置口頭廵司今廢
  莫金口 在覇州南方輿紀要相傳有莫金二姓居此故名宋時嘗設寨今名口頭村
  張青口 在保定縣西凸峙衆流之中舟舶凑集最為繁盛
  洪山口 在遵化州東北五十里其西即潘家口為永平府遷安縣界
  石門口 在遵化州西五十里即古石門鎮山峽嶄絶壁立其中洞開即灅水所經也後漢書中平五年公孫瓚討張純戰於石門即此
  拱極城 在宛平縣西四十里盧溝橋東明崇禎七年築名曰北拱門二特設㕘將控制之
  本朝更名拱極城逰擊駐守
  張家灣城 在通州南十五里方輿紀要元時萬户張瑄督海運至此因名東南糟艘至灣即運入通州為南北水陸要㑹舊志嘉靖三十一年建城周九百五丈有竒門四又為便門一水關三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守備駐防後裁
  河西務城 在武清縣東北三十里自元以來為漕運要途元史食貨志至元二十五年於河西務置漕運司領接海運事方輿紀要河西務為商民攢聚舟航輻輳之地明設户部分司駐焉隆慶六年築城環之并置廵司於此舊志
  本朝廢户部分司設㕘將守備廵司
  鞏華城 在昌平州東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明永樂中建行宫於此嘉靖十九年築城環之周四里門四守備駐守
  本朝設北路捕盗同知都司駐此
  鎮邊路城 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縣界明正徳十五年築東西跨山周三里門二設守禦千户所後又增築城於其西曰新城
  本朝順治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今舊城廢
  渤海所城 在昌平州東北一百里明𢎞治中置千户所萬歴初移駐於墓田峪四年復還舊治
  本朝順治初改設黄花路㕘將駐守後改都司
  白楊城 在昌平州西四十里亦曰白洋口元置白洋千户所於此明正徳中建城跨南北兩山下當兩山之衝周三里有竒後又建新城於其西南嘉靖後設守備駐此
  本朝撥把總戌守其東為蘇林口湯峪口又東即居
  庸南口也
  長峪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五年築上跨兩山下據西山之衝周一里後又築小城於其西曰新城設守備駐守今改把總
  横嶺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𢎞治十八年築東西跨山南北當兩山之衝周一里有竒門三舊設守備今改把總
  石匣城 在密雲縣東北六十里亦曰石匣營營西有石如匣因名明𢎞治十四年築城周四里有竒其東北十里為腰亭舖始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王老店又十二里即古北口
  本朝特設副將駐守
  潮河川營城 在密雲縣東北百里其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其東為龍王峪亦有堡方輿紀要潮河寛處可一二里狹處僅一二丈設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錯綜宛轉令不碍水路誠守禦之良法也舊志潮河川營為防禦要地
  司馬臺營城 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潮河川城又東有吉家營城皆有把總戍守
  牛堝堡 在固安縣南四十里與覇州接界久廢今有集往來者以此為中頓又禮讓堡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築久廢今亦有集
  墓石峪堡 在昌平州東北百二十里其北又有田仙峪堡賈兒嶺堡又東即密雲縣开連口也
  柳各莊堡 在順義縣東又縣東南三十里有祖溝堡北二十里有牛欄山堡
  將軍臺堡 在密雲縣東一百二十里又大蟲峪堡在縣東北九十里遥橋峪堡在縣東北一百十里熊兒塞堡在縣東南七十里
  泰務堡 在平谷縣東十里又鹿角堡在縣南八里望馬臺堡在縣東北二十里
  沙坡峪堡 在遵化州北二十里其相近有馬蹄谷堡冷嘴頭堡天心寨堡又白棗峪堡在州東四十五里八峪堡在州東北六十里千家峪堡在州東北二十里千家峪之西為羅文峪關八峪堡之西南即洪山口也
  信安鎮 在永清縣東南五十里與覇州接界宋置信安軍金改為縣元廢為鎮詳古蹟
  王慶陀鎮 在武清縣南八十五里舊志其地東通大海川藪錯綜特設都司駐此
  蘆臺鎮 在寳坻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即古蘆臺軍也名勝志蘆臺軍後唐同光中劉守光所置通鑑梁乾化三年晉周德威拔蘆臺軍元史食貨志至元九年立蘆臺鹽使司舊志明於此置廵檢司今裁
  黄花鎮 在昌平州北八十里方輿紀要黄花鎮有城元置千户所於此昌平山水記黄花鎮城以㕘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方輿勝覽黄花鎮以東厯密雲馬蘭屬於山海謂之東關以西厯居庸紫荆屬於龍泉謂之西關舊志黄花鎮
  本朝初廢
  宋城鎮 在順義縣東北舊志唐時置戍守處紅螺鎮 在懷柔縣北十里以在紅螺山口故名蘇橋鎮 在文安縣北四十里接覇州界方輿紀要建文初燕王自固安縣渡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舊志鎮當水陸之衝百貨雲集
  勝芳鎮 在文安縣東北七十里有居民萬餘家貿易時舳艫千計又縣東北有柳河鎮西北二十里有狼虎廟鎮
  子牙鎮 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東去靜海縣四十五里燕山叢錄大城縣北有子牙堽相傳太公嘗居此所謂北海之濵是也
  上倉店鎮 在薊州南三十里又南三十里有下倉鎮又州東南有别山店鎮
  史家營 在宛平縣西長安逰記從史家營縁石澗而上巨石巉巖仰視欲墜踰二大嶺路始平坦
  千官營 在良鄉縣東八里又趙家營在縣東南二十里
  韓寨營 在固安縣南方輿紀要即古韓城也今謂之韓寨營詳古蹟
  胡家營 在三河縣北五十里與密雲縣接界王甫營 在寳坻縣北三十里又侯家營亦在縣北與薊州接界
  髙麗營 在昌平州東四十五里接順義縣界又州東南五十里有沙子營接大興縣界
  漕河營 在順義縣東北牛欄山東南舊有城設兵戍守方輿紀要自營而北即幵連口
  松棚營 在遵化州東北二十里有都司駐守又荆木營在州西南四十里馬廂營在州西北二十里
  三屯營 在遵化州東六十里明天順初築城於忠義中衞三百户屯因名其東至遷安縣治百二十里
  安禮寨 在宛平縣西亦曰安祖寨宋史垂拱中宋琪言安祖寨西北有盧師神祠是桑乾出山之口東及幽州四十餘里方輿紀要安禮寨在府西南
  翠山寨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叠翠山上舊志由險道盤旋凡五里許始至巨石俯仰宛如屋宇四壁寒流下滴凉氣襲人
  石槽寨 在順義縣西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其地有三石槽分東南北三處元致和初上都兵入石槽燕帖木兒遣撒敦掩擊敗之
  鹿角寨 在覇州東南六十里方輿紀要宋於覇州置鹿角雁頭等八寨金廢
  周河寨 在覇州東九域志信安軍周河寨在軍東五里又刀魚寨在軍北三歩狼城寨在軍東三十里佛聖渦寨在軍東五十里田家寨在軍東十里李詳寨在軍東六十里
  桃花寨 在保定縣北九域志保定軍桃花寨在軍北七里縣志桃花寨今稱旋馬亦曰結逹相傳為楊延朗築
  雞蘇寨 在薊州西五代史梁開平二年劉守文與其弟守光戰於雞蘇寨即此
  峩眉山寨 在密雲縣東北百十里其東即黄松峪闗也
  曹各寨 在遵化州西二十二里又侯各寨在州北十八里東杏花西杏花寨俱在州西北南寨黄梅寨皆在州南又駙馬寨在州東北
  楊村務 在武清縣東南五十里輿程記楊村而東二十里為桃花口又二十里為丁字沽由楊村而西北四十里為黄家務又三十里為河西務皆運道所經也方輿紀要宣宗初駕征髙煦駐於楊村即此舊志有守備駐防
  磁家務 在房山縣北二十里有廵司
  長楊店 在良鄉縣東北十里為南北要道
  馬頭店 在通州東南故漷縣東舊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
  燕郊店亦曰烟郊 在通州東十里方輿紀要烟郊店召里店髙麗莊大黄莊皆官軍廵哨處也
  夏店 在三河縣西三十里舊志明初置泥漥舖廵司後移此今裁
  南店 在三河縣南門外東西約三里舊志東自遼海西至京師居民行客往來咸萃焉
  唐家嶺店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明外史太宗北征疾行則一日而至懷來徐行則次唐家嶺
  黄山店 在房山縣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店西六十里曰大峪口又三十里即淶水縣北之乾河口也
  琉璃河集 在良鄉縣西南四十里方輿紀要元延祐四年置廵司於此
  渠口集 在香河縣東二十五里舊有土堡今圮崔黄口集 在武清縣東南六十里舊志有守備駐防
  堨山集 在平谷縣東四十里堨山口
  齊家莊 在宛平縣西北有廵司
  太平莊 在昌平州東南二十五里元史延祐七年遷紅城屯軍於太平莊屯種
  張仙莊 在薊州西南七十里與三河及寳坻縣接界
  黄村 在府南四十里南路捕盗同知駐此
  燕丹村 大興縣北二十五里
  門頭村 在宛平縣西八里往西山者以村為門徑故名
  范村 在涿州西南宋史宣和四年伐遼辛興宗總西路兵趨范村
  永平府
  龍井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界陡峙邊外有城把總駐守
  潘家口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龍井關之東有守備駐守其東接喜峰口
  喜峰口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西南遵化州七十里其東南五里為喜峰口城周三里關口有來逺樓可容萬人明時駐兵戍守為薊鎮重地
  本朝設章京逰擊駐防謂之喜峰路道里記由喜峰口東北六十里曰椴木峪關又六十里即松亭關方輿紀要喜峰口之西南有鐵門關關外有大潭即喜峰之水源也又循是而西南為小喜峰又三里曰老子谷下為圑亭砦灤水流其間隔灤水而西為樓子山又南為平山皆與遵化相出入處也
  界嶺口關 在撫寜縣北七十里舊築關城有東西月城為戍守要地
  本朝設把總駐此明職方圗界嶺口東十五里為十八盤嶺又東三十五里曰牛心山去義院口三十里府志自界嶺口東至義院口凡六口其大者為箭桿嶺
  箭桿嶺關 在撫寜縣北方輿紀要箭桿嶺東接䨇岔谷星星谷又東為葦子谷又東厯細谷口花塲谷拿子谷皆有小城為戍守地又東即義院口
  義院口關 在撫寜縣東北舊設守備駐防今改把總其西南十二里曰石喬谷又南曰石門寨又東為長營皆有小城戍守又東為水門寺關關迤北為平頂谷城子谷皆有堡又東接董家口
  董家口關 在撫寜縣東七十里關之東曰大毛山口有城又東為小毛山口又東曰小河口曰大青山口皆有堡又東即黄土嶺關
  黄土嶺關 在撫寜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城舊設守備今改把總方輿紀要關之西有黄土嶺營其東南曰西陽谷廟山谷皆有堡又東即一片石
  一片石關 在撫寜縣東七十里有關城城東有九門水有水分九道而下故名舊有逰擊駐防今裁方輿紀要自一片石而南曰寺兒峪三道關角山關旱門關北水關凡五關口其三道關之南二十里曰山海關
  山海關 即山海衞在撫寜縣東一百里南至海十里東至
  盛京錦州府寜逺州界八里古渝關也一名臨榆關隋書開皇三年城渝關新唐書地理志石城縣有臨榆關亦名臨閭關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陡絶竝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傍地可耕種唐時置狹石綠疇黄花等戌方輿紀要榆關今名山海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實為險要舊志山海關明洪武初徐逹建十四年兼置山海衞築城周八里有門四池廣二丈又南翼城在關南三里北翼城在關北三里盛京通志山海關有老城西羅城東羅城南新城北新城五城環繞亦名五花城府志山海衞明洪武中建關并置衞
  本朝因之
  按明統志云渝關在撫寜縣東二十里洪武初魏國公徐逹始徒而東去舊關六十里謂之山海關攷杜氏通典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按其道理即今山海關之地也葢遼金時以渝關為腹裏地故址漸堙明初始修復之非移置創建也其在縣東二十里者乃驛遞之所取榆關為名耳
  桃林口 在盧龍縣北六十里桃林山有堡方輿紀要桃林口控臨邊塞屹為要鎮邊畧口北十四里有梳頭崖口之東曰梧桐谷重谷皆有戍守其南即桃林營
  青山口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設營今為堡有把總駐守其西距喜峰口六十里其東有榆木嶺大嶺爛柴溝皆有堡又東南為城子嶺舊名城子嶺關又東為擦崖子皆有堡把總戍守又東為洪義嶺五重安新開嶺亦皆有堡又東為白羊口
  白羊口 在遷安縣北六十里亦曰白陽峪有堡其東為白道子石門子亦皆有堡置戌守又東北為冷口
  冷口 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有關城章京駐防其東南為河流口又東南為徐流口有營又東即劉家口
  劉家口 在遷安縣東北五十里舊志口東接盧龍縣之桃林口路出大寜最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駐永平自此取大寜
  崖兒口 在豐潤縣東北山下又縣西有馬家窩舊俱設廵檢今裁
  寜海城 在撫寜縣東山海關南十里周一里有竒明時設龍武營於此後亦曰南海口關
  石門城 在撫寜縣東北九十里山海關西北四十里亦曰石門寨有城明設㕘將駐守
  本朝改都司亦曰石門路
  開平城 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明萬厯中築以貯糧
  安山堡 在盧龍縣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松崖堡又府西二十里有安河堡驛道所經也又西十里曰赤峰堡又東五里有䨇望堡
  李家峪堡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其西即喜峰口其東即鐵門關也鐵門關亦有堡
  佛兒峪堡 在遷安縣東北六十里其東南七里即劉家口也
  新店堡 在遷安縣西六十里舊建遞運所於此今廢
  深河堡 在撫寜縣東四十里其北又有平山營堡
  甘泉堡 在撫寜縣東北五十里其東又有溫泉堡
  八里堡 在山海衞東八里關外與錦州府接界靜安堡 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三十一年
  裴家堡 在昌黎縣東二十里與撫寜接界
  佛莊堡 在灤州西南五十里倴城之北
  胡家坨堡 在樂亭縣東二十里又黄𤓰口堡在縣東二十五里連北店堡在縣西北十六里與灤州接界
  韓城堡 在豐潤縣東五十里舊志即今韓城鎮榛子鎮 在灤州西九十里有堡城金史地理志石城縣有榛子鎮府志明萬厯中移樂亭新橋廵司於此
  新樂鎮 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五里
  燕河營 在盧龍縣東北五十里有城
  本朝設燕河路守備駐防
  桃林營 在盧龍縣北五十里東去燕河營二十里其北即桃林口也
  劉家營 在盧龍縣西北五十里劉家口南西去遷安縣建昌營五十里
  建昌營 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城周四里明初為東路協守萬厯二十四年移置臺頭營改建昌為路設㕘將及車營都司後裁都司
  本朝裁㕘將設都司駐守
  臺頭營 在撫寜縣北三十里有城舊設臺頭路副將駐守今改把總又駙馬營在縣北五十里亦有小城戍守
  蒲河營 在撫寜縣南六十里蒲河海口東至戴家河四十里為海口要衝明時設兵戍守
  本朝順治十三年増設都司駐守
  牛頭營 在撫寜縣東牛頭崖口明萬厯中置赤洋營 在昌黎縣東南六十里海口有城周一里
  開平營 在灤州西南九十里即石城廢縣也明初置開平中屯衞於口北大寜沙嶺後移真定永樂初復移建於此成化初築城周四里今有把總戍守
  劉家墩營 在樂亭縣南四十里明立海防右翼營於此設逰擊尋改守備
  本朝移駐馬頭營仍名劉家墩營
  新橋鎮營 在樂亭縣西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樂亭有新橋鎮舊志新橋鎮有城周二里元季設新橋廵司明萬厯二十年設新橋營與昌黎之赤洋營撫寜之牛頭崖營為海口三營
  馬頭營 在樂亭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名清河口明永樂時建
  盧龍塞 在盧龍縣北後漢紀建安十一年曹操征烏桓出盧龍塞晉書載記永和十年慕容儁治盧龍道焚刋木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水經注濡水東南逕盧龍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阪縈折故有九崢之名新唐書懷戎縣東南九十里有盧龍塞東連碣石西屬太行實天下之險寰宇記盧龍道亦謂之盧龍塞在盧龍縣西北二百里方輿紀要府西北一百九里有盧龍鎮土色黑山似龍形即古盧龍塞也
  新羅寨 在盧龍縣東三十里
  太平寨 在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亦曰太平營舊設太平路㕘將今改千總戌守
  沙河寨 在撫寜縣東北去石門寨十里
  淀河流集 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三里即古新安鎮也
  保定府
  倒馬關 在唐縣西北百里方輿紀要倒馬關即戰國時鴻之塞也史記作鴟之塞亦曰鴻上關漢時謂之常山關後漢書作唐關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經注𣸦水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是為深陗元和志倒馬故關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險峭馬為之倒故名通鑑註自蔚州廣昌縣東南山南出倒馬關至中山上曲陽縣關山險隘石徑逶迤沿途九曲誠控扼要地也闗隘攷倒馬關古名青龍口關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於城南三里復築下城南跨横岡北臨巨水屯駐官軍成化以來相繼增修屹為巨鎮舊志明初設廵司防守景泰二年增設守禦千户所嘉靖二十九年設倒馬關㕘將與居庸紫荆稱為内三關輿地記關十五里為栁角安口又北五十里曰插箭嶺即山西廣昌縣界今改歸直𨽻
  八渡闗 在唐縣西北一名馬溺關晉地道記望都縣有馬溺關元和志八渡故關在唐縣西北二十里中山記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闗勢帶接寰宇記有水屈曲八度水上置關故名舊志關在縣西北六十里即横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軍城廵司於此
  安陽關 在完縣西北晉地道記蒲陰縣有安陽關元和志安陽故關在北平縣西北二十五里玉海關塞定之安陽方輿紀要安陽關在完縣西北水經蒲水經安陽亭即安陽關也
  瓦橋關 在雄縣南關外胡三省通鑑註瓦橋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橋闗續通典後周於瓦橋關地置雄州名勝志瓦橋關今瓦濟橋沿其名五代周顯徳間以雄當九河之衝控扼燕薊故置此關方輿紀要關在雄縣南
  南關 在祁州南接深澤縣界又北關在州北接博野縣界府志兩關俱明天啟五年
  髙陽關 在髙陽縣東方輿紀要關在縣之三义口社一名草橋關五代周顯徳六年建宋屬順安軍與瓦關益津互相聯絡而髙陽實為根本控制幽薊戍守特重
  岳領口 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廵司於此今廢又中窑谷口在倒馬關西北五十里亦戍守要地
  横河口 在唐縣西北有廵司舊在倒馬關後移置於此以守完縣曲陽之界
  水谷口 在完縣西北即金之水谷砦也方輿紀要金人命易水公靖安民戍守水谷等砦即此
  鷹捕嶺口 在完縣西北五十里又西南二十里曰五虎嶺口又西十里曰銀山口
  百尺口 在束鹿縣南四十里有橋曰百尺口橋舊設廵司今廢
  邊吳淀口 在安州西宋㑹要邊吳泊西望長城口尚百餘里皆山阜髙卬水不能至契丹每言宋人安事塘泊吾騎馳突得此路足矣明道末引水開方田始有險可恃
  陘陽店堡 在滿城縣南三十五里又縣西南三十里有北舖店堡五十里有方順橋堡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築又置墩臺十二亦設小堡以便守望
  白溝店堡 在新城縣南三十里又髙碑店堡在縣西北三十里方官店堡在縣東二十里
  周家舖堡 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倒馬關東路明洪武間置廵司今廢又白堡在倒馬關東北
  小寨子堡 在慶都縣東南又柳宿堡亦在縣東陳家堡 在容城縣東北十里
  五女堡 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亦名五女店
  大堡 在深澤縣東二十里接安平縣界又西内堡在縣西北二十里接定州界
  智邱堡 在束鹿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水邱堡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龍化堡 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舊城之北又恵伯口堡在縣東五十里利家口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進莊堡在縣西二十里俱明嘉靖中築
  保安鎮 在府南五十里明萬厯中建
  拱辰鎮 在滿城縣西南五十里明萬厯十三年招撫流移創置今居民甚衆
  固城鎮 在定興縣南四十里方輿紀要鎮為宋遼分界處
  河陽鎮 在定興縣南十里有廵司
  巨河鎮 在新城縣西南舊有廵司今廢
  赤岸鎮 在唐縣北唐書武徳六年髙開道自易州而南掠赤岸鎮
  軍城鎮 在唐縣西北九十里南去曲陽縣八十里北至倒馬關六十里金時置鎮明洪武初置廵司為戍守要地
  永安鎮 在博野縣南唐水之陽舊置廵司於此又鐵燈盞廵司在縣東滋水之陽今俱廢
  永豐鎮 在慶都縣東南又來安鎮亦在縣境新橋鎮 在蠡縣東北六十里
  陶家營 在新城縣東二十里有集
  干城營 在束鹿縣東南五里又有智勇大理二營又東有深沛平冦二營又縣有白龍髙卜神炮新興等營又西北有王封䨇壘連城威鎮等營又北有里順和睦石寨師旋山泊等營
  郎山寨 在府西北九域志保寨縣有郎山寨金封移刺衆家奴領之葢在縣西北取易州郎山為名
  張山寨 在安肅縣西山絶陡峻鳥徑攀援而上烏雞寨 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有姚氏兄弟七人皆善武結寨於此
  大姑砦 在雄縣東十五里大姑村方輿紀要縣境有大姑大渦張家木塲三橋䨇柳紅城新垣八寨皆宋時所置今俱廢為村
  王家砦 在新城縣東南十里又馬家砦在縣南八里舊志即宋政和中所改定平等砦
  張登店 在府南五十里道出慶都為往來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順橋廵司於此
  大王店 在安肅縣西南四十里宋史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徳昭屯兵於大王店
  三甲店 在新城縣北三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髙密店亦在縣北元至治中駐蹕於此
  唐湄店 在唐縣西北路通倒馬關
  本朝康熈三年設兵防守今移鎮關廂
  劉陀店 在博野縣東又縣北有陶𭏟店明洪武間建舖於此
  河間府
  完固口 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土厈明嘉靖年築堤為備又縣西南有陳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常從此渡河擊敗盛庸軍
  義成堡 在獻縣東舊志唐劉君良瀛州人四世同居人共依之衆築為堡名曰義成
  豐樂堡 在肅寜縣東十五里又子由堡在縣南十二里王村堡在縣西十八里太史堡在縣北十八里
  竇堡 在故城縣北十里相傳竇建徳屯兵於此景和鎮 在河間縣東七十里有廵司
  淮鎮 在獻縣東四十里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槐家鎮方輿紀要土人呼為淮鎮當東西孔道舊志鎮為滹沱所經南屬獻縣北屬交河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建橋鎮 在阜城縣東三十里
  梁召鎮 在任邱縣東三十里又縣東南有羽林堡鎮北瀚鎮縣南有石門橋鎮司馬莊鎮縣東北有大務鎮于村鎮
  泊頭鎮 在交河縣東五十里衞河西岸有城商賈環集有管河通判主簿又有泊頭鎮廵司又劉解鎮在縣北三十五里
  宋門鎮 在景州西北三十里有廵司又龍華鎮在景州西五十里
  李宴鎮 在景州東北當胡盧河南岸此為東李宴口又西李宴口在今深州南皆五代時屯軍置戍處
  廣川鎮 在景州西南三十里隋唐時廣川縣也又連兒窩鎮在州東北七十里衞河東岸與吳橋接界又慶豐鎮水波鎮亦俱在州東北
  馬頭鎮 在東光縣西三里又下口鎮在縣北二十里皆濵衞河商旅凑集
  鄭家口鎮 在故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又四柳樹鎮一名四女祠鎮在東南十八里接山東恩縣界皆臨衞河
  丞相營 在故城縣東北二十里元伊蘇屯兵之所安州砦 在寜津縣西北十八里有前後兩砦相傳為五代初屯兵處又何家砦在縣西四十里棗砦在縣東南十八里
  馬村砦 在任邱縣西方輿紀要宋于縣置馬村砦政和二年改曰定安
  馬家砦 在故城縣西北五十里崇岡茂林可以守禦
  麯義壘 在河間縣東北明志漢末袁紹令麯義攻公孫瓚築此壘
  清源柵 在景州西南唐長慶初義武帥陳楚奏破朱克融清源三柵即此
  商家林 在河間縣南三十里南去獻縣亦三十里行旅必經之地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中五店 在寜津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宋所置中安鎮也又包頭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金時西保安鎮
  半壁店 在東光縣北方輿紀要明正徳中官兵敗流寇於此
  叄老集 在景州西其相近者曰薛家屯正德中官軍敗賊處也
  馬東圏 在任邱縣東南今縣南馬圏泊因此而名
  天津府
  天津關 在府城北門外九河津要䑯航所集掛甲口 在慶雲縣南二十里亦名韓信壘相傳韓信下齊道經於此
  長蘆鎮 在青縣南七十里衞河西岸即古長蘆廢縣也舊為都轉鹽運使司所駐
  磚河鎮 在青縣南九十里衞河西岸河東即滄州磚河驛又杜林鎮在縣南七十里南接交河界
  范橋鎮 在青縣南又新集鎮在縣南三十里東臨滹沱又崇仙鎮在縣西南五十里當河間孔道
  合口鎮 在滄州西水經注衡漳水過渤海東㑹滹沱别河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晉書載記後燕慕容楷等將兵㑹慕容隆於合口通鑑晉隆安二年北魏得河北命拓㧞遵鎮渤海之合口金史地理志滄州清池縣有合口鎮
  郭橋鎮 在滄州東即古郭疃鎮也
  底橋鎮 在南皮縣東南七十里又舊縣鎮在縣東南八十里或以為即晉新樂縣治
  海豐鎮 在鹽山縣東北金史地理志鹽山縣有海豐鎮舊志鎮在縣東北八十里瓦礫如阜綿亘里餘
  崔家口鎮 在鹽山縣東南五十里距海豐縣五十里又望樹鎮在縣東南三十里距慶雲縣三十里又縣東有趙毛陶鎮髙家灣鎮縣東北有韓村鎮蔡園鎮縣北有楊二莊鎮距海五十里
  無棣鎮 在慶雲縣東即故無棣縣也又分水鎮在縣西南十二里
  海防營 在天津縣東六十里其地名葛沽明萬厯二十五年設副總兵駐防於此為海口重地又東有大沽營在海口
  傅家營 在鹽山縣南五十里接山東樂陵縣境舊置戍守
  板逹營 在慶雲縣東二十里明宣宗征髙煦時駐蹕於此
  冶劍營 在慶雲縣東北十五里俗呼鐵匠營相傳元海運時冶鐵處
  河平砦 在天津縣東北方輿紀要即小直沽口也宋初置泥姑砦於此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
  堅固砦 在青縣南唐書太和二年易定節度使栁公清討李同㨗拔其堅固砦
  釣臺砦 在青縣北六里宋置戍守於此又有獨流北獨流東二砦以濵獨流河而名今縣西北十八里有獨流舖即二砦故址也
  海青砦 在清縣東宋置巷姑砦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海清今廢
  小南河砦 在靜海縣東北八十里宋初置屬滄州今譌為小南湖
  三河砦 在靜海縣東宋置三女砦政和二年改曰三河今廢
  舊縣集 在滄州南一百二十里即饒安故縣也又舊滄州集在州東南
  竈兒坡 在滄州東北百里居民於此煮鹽故名馬落坡 在滄州東北二十里元時置廵司於此












  畿輔通志卷四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一
  闗隘
  正定府
  白馬闗 在正定縣西北唐書地理志鎮州有白馬闗方輿紀要闗臨滹沱河旁有白馬岡因名金大定中滹沱河決白馬岡闗始廢
  故闗 在井陘縣西三十五里唐書長慶元年裴度出故闗討王庭凑方輿紀要自山西道出井陘此為控扼之要自昔置闗於此正統二年修築闗城分兵防戍嘉靖二十二年更營新城二十三年設叅將益兵防禦自是常為要地闗隘攷故闗南北山坂囘環南連贊皇元氏外通平定樂平所轄口凡三十有六府志
  本朝順治初設守備戍守康𤋮三十九年改設叅將娘子闗 在井陘縣西三十里故闗北相傳唐平陽公主駐兵於此因名胡三省通鑑注井陘娘子闗西出即是平定州方輿紀要明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築城為固與故闗相唇齒
  井陘闗 在井陘縣井陘山上與獲鹿縣接界淮南子天下九塞井陘其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漢書陳餘傳趙王復使李良畧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寰宇記井陘山甚險固李左車説陳餘曰井陘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請守之餘不從即此通鑑晋太元十八年後燕慕容纘等分道出井陘攻晋陽二十一年魏主珪伐後燕潛自晋陽開韓信故道遂出井陘趨中山唐書地理志鎮州獲鹿有井陘闗一名土門闗元和志鎮州獲鹿井陘口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四面髙中央下似井故名舊唐書肅宗本紀至徳元載命郭子儀分兵出井陘定河北五代史梁開平四年晋王存朂命周徳威引兵出井陘屯趙州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車駕自太原幸常山由土門路金史太宗紀天會四年宋种師中以兵出井陘完顔和尼敗之方輿紀要明初兵自正定而西入井陘下平定州盖太行為控扼之要井陘又當出入之衝或以為即故闗故闗盖井陘西出之道耳
  龍泉闗 在阜平縣西七十里有上下二闗相距二十里方輿紀要下闗正統二年建景㤗二年又於迤西北築上闗城天順成化間皆添設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改築闗城守禦益密闗隘攷龍泉闗東北至倒馬闗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臺縣百八十里自闗南北沿山西界各數百里所屬隘口六十餘處皆與山西分列官軍戍守
  泉水頭口 在井陘縣西南九十里北至故闗六十里闗隘攷自泉水頭以下凡二十三口俱為故闗南路而泉水頭備禦尤切明嘉靖二十一年特設官兵防守
  達滴崖口 在井陘縣西北五十里娘子闗西北與山西盂縣接界東南至故闗六十里闗隘攷自達滴崖以下凡十二口為故闗北路正統四年達滴崖置戌嘉靖二十四年復增兵防禦
  大石板溝口 在元氏縣西六十五里北至倒馬闗三百六十五里有土城又短嶺口在縣西北七十里蒼巖道嶺口在縣西北八十五里俱有石墻一道明嘉靖中俱置戍
  葦泊嶺口 在元氏縣西八十里北至故闗八十里有城明正統四年設嘉靖中增兵戌守又青峪嶺口在縣西七十里亦有城置兵戌守
  車孤駝口 在靈壽縣西一百五十里北至龍泉闗一百四十里明正徳二年建城置戌
  白草溝口 在靈夀縣西一百四十里北至龍泉闗一百二十里明正統二年置戍
  惡石口 在平山縣西北百四十里滹沱河自山西經此入縣界川原平敞最為要害明景泰三年築城置戌
  鷂子崖口 在平山縣西北二百里北至龍泉闗一百七十里明正統九年設嘉靖中增兵守禦闗隘攷自鷂子崖以下凡二十四口為龍泉中路
  十八盤嶺口 在平山縣西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龍泉闗三百里明正統二年築城置戍嘉靖中增兵防守闗隘攷自十八盤以下凡二十一口為龍泉南路而十八盤口尤為要害
  陡撞溝口 在阜平縣西北一百里南至龍泉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二年置闗隘攷自陡撞溝以下凡二十一口為龍泉北路
  吴王口 在阜城縣西北一百里東北至倒馬闗三百二十里明𢎞治十二年築城置戍闗隘攷自吴王口以下凡十九口為倒馬南路
  落路口 在阜平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倒馬闗九十里明正統四年築城置戍闗隘攷自落路口以下亦屬倒馬闗南路
  狼牙口 在阜平縣東北一百里東接曲陽縣界去倒馬闗六十里三闗外墻至此與内墻合為一方輿紀要元太祖十二年金將張柔趨中山與戰於狼牙口即此
  黄沙嶺口 在贊皇縣西北黄沙嶺下北去故闗一百里有廵司
  後溝口 在贊皇縣西南十里至故闗一百十里至龍泉闗五百十里至倒馬闗六百八十里道里記内三闗邊墻至後溝口而始竟云
  城上堡 在欒城縣北二十里今名冶河堡又縣南十里有東鞏堡東十二里有城郎堡西十五里有陳村堡為縣四境之捍衛
  賈老營堡 在行唐縣南十五里又縣北二十里有羊觀村堡
  慈峪鎮 在靈夀縣北五十里舊置廵司於乂口頭鎮後移此仍名乂口頭廵司有土城防守
  囘舍鎮 在平山縣西二十里明嘉靖二年築今復修治
  郭蘇鎮 在平山縣西北四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中築
  天長鎮 在平山縣滹沱河東北方輿紀要唐景福初李克用及義武帥王處存合兵攻成徳帥王鎔抜天長鎮即此
  兩嶺口鎮 在行唐縣西北七十里有廵司
  嘉祐鎮 在行唐縣東金史地理志行唐有嘉祐鎮縣志縣東有嘉牛鎮盖即嘉祐之訛
  茨溝營 在阜平縣西北百二十里吴王口外舊曰茨溝村南有扒背銀河村胡家莊栁樹村天橋兒蓮子崖等處山中皆産礦砂明嘉靖二十五年礦徒嘯聚於此設廵司防守
  本朝設守備以時稽察
  白眉寨 在井陘縣西南三十五里據山為險形勢雄峻有天橋樵採者仄足而渡又西南為牛欄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絶上有清泉流繞又五𡶶寨在故闗東北三十里有五𡶶相峙故名又陳山寨亦在故闗北髙峻﨑嶇險不可攀
  方嶺寨 在獲鹿縣西南西屏山𪋤又髙公塞亦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三公寨 在元氏縣西七十里其相近有鹿臺等十餘寨皆連接山西界
  瑜珈寨 在平山縣西八十里孤𡶶揷雲宛在天表下視三門塞如培塿
  三門寨 在平山縣西百里山勢險峻𡶶頂平曠又仙人寨叚樹寨韓信寨皆在縣西又林山寨在縣北二十里
  神臺寨 在阜平縣西北吴王口外又火頭寨亦在縣西
  天臺寨 在贊皇縣南三十里其山壁立絶頂有二泉又石人寨在縣西六十里雙門寨在縣西北五十里
  紅子店 在平山縣西六十里有集
  本朝順治十年築石墻為衛又南店在縣北三十里亦
  有集
  半璧店 在行唐縣南十里有墩臺
  宋曹村集 在元氏縣東南二十里其西有堡周一里許眀成化中築又南集在縣西北四十里明季於村西北角築堡
  范臺村 在欒城縣東十里有舊臺址范水出焉下口村 在平山縣西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廵司今裁
  南蘇堡 在新樂縣東南三十里又壘頭堡在縣東十五里張家莊堡在縣西南四十里馬頭舖堡在縣南二十五里四堡俱有城池墩臺為戌守之地
  東里堡 在晉州南二十五里又總管堡在州南四十里
  城堡 在晉州東北二十里又東十八里有小侯橋堡
  東村堡 在無極縣西南三十里又縣東有流村堡西有北蘇堡北有郭莊堡
  許春壘 在藁城縣西北隋書地理志九門有許春壘府志在九門故城南
  平將軍壘 在藁城縣北十二里明建文中平安屯兵處
  义頭村 在藁城縣西北七十里舊置廵司於此今廢
  順徳府
  黄榆闗 在府西北五十里黄榆嶺上石磴盤旋形險道峻為衝要地明正統間設重兵防守於此今廢
  燒梁闗 在内邱縣西晉地道記中邱縣有燒梁闗方輿紀要闗為昔控扼之處明時亦設兵於此戌守
  馬嶺口 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勢頗險下有澗溝二十餘丈名曰鬼谷相傳為王詡藏修處其南六十里為清風嶺口山勢髙聳盛夏無暑氣二口皆有闗墻為明時戍守處與黄榆闗相犄角
  陳宋口 在府西黄榆嶺北薛居正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晉將周徳威自邢州陳宋口踰漳水而東方輿紀要嶺下多陳宋二姓因以為山口之名也
  數道巖口 在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溝澗旋繞數層故名其東十里為大嶺口其西三十五里為黄背巖口皆有闗墻舊為兵防要口
  鶴度嶺口 在内邱縣西百七十里山頂最髙惟鶴可度故名其北二十五里為錦繡堂口又北十里為雲凹口皆接山西樂平縣界
  黄寺堡 在邢臺縣西北四十里又宋家莊堡在縣西北一百里俱明時大名兵備防秋處
  原莊堡 在鉅鹿縣西南十五里徃來所經商旅輻集舊有小城可以守禦又張王疃堡在縣南上疃村堡在縣北
  孝路堡 在廣宗縣南二十里周二里濠廣一丈又有板臺堡在縣北二十五里周二里有竒濠廣一丈五尺俱明嘉靖二十一年
  金堤堡 在内邱縣東十里又官莊堡在縣東尹村堡在縣北清修堡在縣西北皆明嘉靖二十年知縣杜世爵建
  綦陽鎮 在沙河縣西四十里九域志沙河縣有綦村鎮鐵冶務金史地理志沙河縣鎮一綦陽舊志宋皇祐四年置鐵冶司於此有冶神祠
  常河鎮 在平鄉縣東北其相近又有節固髙阜二鎮皆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堡
  圑城鎮 在鉅鹿縣東北四十里金史地理志鉅鹿縣鎮一圑城舊志民居環繞如團故名
  銅馬鎮 在鉅鹿縣北七里漢光武破銅馬賊處也縣志鎮有銅馬祠祀漢將馬武
  新店鎮 在任縣東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任縣鎮一新店
  腰水寨 在府城西北黄榆嶺口地極髙峻其上平濶惟一徑可通腰半有水因名
  香爐寨 在府城西北百里黄榆嶺北𡶶巒髙峻狀如香爐其北即贊皇縣界
  秦王寨 在沙河縣西北九十里相傳秦王敗竇建徳於此
  東新寨 在南和縣北又有西新舊果新果八角等寨
  石門寨 在内邱縣西北晉地道記中邱縣有石門寨方輿紀要五代初晉王存朂自石門趨鎮州即此
  戴家砦 在沙河縣西一百里形勢髙峻止一徑可通其上平原廣濶中有一池雖旱不涸
  宣務柵 在唐山縣西北宣務山下唐昭義鎮所置戍守處也舊唐書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叛詔諸道兵進討成徳帥王元逵奏㧞其宣務栅因進攻堯山方輿紀要栅在堯山東𪋤與縣相唇齒
  唐店 在廣宗縣南五代梁乾化三年鎮冀將王徳明自臨清攻宗城下之梁魏州帥楊師厚伏兵唐店邀擊徳明大敗即此
  西王社 在邢臺縣西七十里明崇禎六年設廵司於此
  廣平府
  臨洺闗 在府城西五十里本隋臨洺縣治宋元祐中廢為鎮明嘉靖間重築新城設分司通判舊有廵司今裁
  車騎闗 在州北三十里有城明𢎞治十四年築舊置廵司今裁
  石牌口 在永年縣西二十里
  牛家堡 在永年縣南二十里
  香城固堡 在曲周縣東北六十里接威縣界又大目寨堡在縣東七十里接山東臨清州界又侯村堡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接山東邱縣界又大砦堡在縣東北一百里接清河縣界
  馬羅堡 在曲周縣東北五十里元時安仁鎮明改今名
  南陽堡 在肥鄉縣東三十五里又毛演堡在縣北十八里
  郭方堡 在成安縣東二十里又鄭家莊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又閻村堡在縣東北十八里又北漳堡在縣西北十二里
  焦家堡 在廣平縣西北三里又孟固堡在縣西十里俱有燧臺
  東韓村堡 在廣平縣東十八里又平固堡在縣東三十里亦俱有燧臺
  河沙堡 在邯鄲縣東南二十五里又王化堡在縣北二十里戸村堡在縣西二十里俱有城置戌
  邵固堡 在威縣東宋崇寜中嘗移廣宗縣治此又七級堡在縣北章華堡在縣東北
  浮圖店堡 在雞澤縣西十八里堡城周三里又小寨堡在縣南十八里周四里外皆有濠
  謝爐堡 在清河縣東南十二里堡城周一里有竒髙二丈外有池商民輳集又蓮塜堡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髙廣與謝爐等
  王家莊堡 在磁州南
  黄龍鎮 在府城西南通鑑唐光化三年朱全忠將葛從周擊洺州自鄴縣渡漳水營於黄龍鎮金疆域圖永年縣有黄龍鎮
  大繇鎮 在永年縣東二十五里又曲陌鎮在縣北三十里舊皆有城今圮
  新安鎮 在肥鄉縣西二十里又翟固鎮在縣東八里新寨鎮在縣東三十里皆有堡
  平恩鎮 在曲周縣東南金史地理志曲周有平恩鎮府志今名程孟集
  新鎮 在廣平縣南十里
  大趙鎮 在邯鄲縣東九域志邯鄲縣有大趙鎮府志縣東南二十里有代趙鎮盖即大趙之譌
  寜化鎮 在清河縣西南古黄河濵
  臨水鎮 在磁州西四十里又彭城鎮在州西十五里冶子鎮在州西八十里又昭徳鎮在州西北臺城鎮在州北
  二祖鎮 在磁州東四十里
  舊店營 在肥鄉縣東十八里縣寄治於此又焦家營在縣南十五里
  馮家營 在廣平縣南九里
  吴官營 在雞澤縣東八里今有集又孫家營在縣南三十里
  二哥營 在清河縣東南四十里御河濵
  善兒寨 在永年縣東十二里又閻胡寨在縣東二十里張兒寨在縣南八里
  駙馬寨 在雞澤縣東二十里
  潘兒寨 在廣平縣東三十二里又縣東北二十四里有周九寨三十里有常兒寨三十二里有新寨三十五里有李官寨打虎寨四十里有王九郎寨四十五里有孟思寨又縣西北三里有紀家寨縣北三里有侯固寨
  黑闥壘 在府西南十里方輿紀要唐劉黑闥據洺州時所築因名
  油房集 在清河縣東二十五里御河濵為徃來孔道
  陳義村 在府城東十里永年縣諸水皆由此流入雞澤縣界
  張臺村 在威縣東北舊設經鎮廵司於此今裁
  大名府
  臺頭堡 在府城南門外方輿紀要其地有髙臺相傳為魏惠王拜郊臺
  儒家砦堡 在府西北四十里又黄金堤堡在府東北三十里
  沙口堡 在魏縣東二十里西附邑東倚郡為衝要之所明嘉靖中建
  主簿寨堡 在清豐縣東南三十里又許村堡在縣西南三十里馬村堡在縣東北二十里城皆周一里有竒可以守禦
  慶祖堡 在開州西南二十五里又吕邱堡在州西南五十里又井寨堡在州西北七十里衛水硝河環其左右
  清河堡 在開州東又東有栁家屯堡文留堡又州東南有八公橋堡徐鎮堡
  小灘鎮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御河濵方輿紀要自元以來為輓輸要道舊志河南漕運以此為轉兑之所明初設廵司嘉靖三十七年又設税課司於此今省
  束館鎮 在府城東六十里以有束晳廟而名李固鎮 在魏縣東南通鑑唐文徳元年朱全忠自白馬濟河下黎陽河李固三鎮九域志魏縣有李固鎮
  雙井鎮 在魏縣東南三十里當漳衛合流之衝舊有糧㕔為本縣收運處今改折色㕔廢
  北臯鎮 在魏縣西南三十里與廣平府成安河南彰徳府臨漳二縣接壤明嘉靖三十年築城
  囘龍鎮 在魏縣西南六十里相傳宋真宗回鑾經此因名
  韓家鎮 在南樂縣東二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南樂縣有韓家鎮
  土樓鎮 在開州西方輿紀要劉宋永初末北魏將奚斤拔宋滑臺進擊翟廣於土樓九域志灤州臨河縣有土樓鎮
  古定鎮 在開州東南六十里舊志舊置廵司俗稱小濮州
  大岡鎮 在長垣縣東南七十里有廵司明洪武初置
  蒲潭營 在魏縣西南四十里其相近有倉口申輞郝村等營
  黄軍營 在東明縣西南明洪武初宜春侯黄彬屯軍於此因名
  羅兒寨 在清豐縣東二十里又沙閣寨岳兒寨漢兒寨皆在縣東三十里又霍子寨山留寨皆在縣東四十五里又縣東南有曼家寨及杜家胡家等寨
  西店 在府西北三十里有集漳河舊經此
  杜勝集 亦曰杜勝砦在東明縣南六十里明𢎞治六年設通判主簿各一員董理河務嘉靖中裁
  本朝順治年設守備一員把總二員并設廵司於此裴子砦集 在東明縣南五十里與長垣縣連界白茅集 在長垣東一百二十里元賈魯治河始此歛盂聚 在開州東南左傳齊侯晉侯盟於斂盂即此
  楊村 在開州西南十五里薛居正五代史梁貞明五年晉王軍於徳勝王瓚據上游十八里楊村夾河築壘方輿紀要村在州西南舊時大河要口也
  趙征村 在開州東北即宋六塔河口也宋至和中修六塔河内侍劉恢奏六塔河口乃趙征村於國姓御名有嫌方輿紀要今其地亦名趙村舖
  宣化府
  飛狐闗 在蔚州東南與易州廣昌縣連界即飛狐口也漢書酈食其説漢王曰請塞飛狐之口晉中興書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魏氏土地記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闗元和志蔚州飛狐縣以縣北飛狐口而名寰宇記飛狐道北入媯州懐戎縣界即古飛狐口也明志飛狐口相傳有狐於紫荆嶺食五松子成飛仙故名舊志飛狐口在蔚州東南六十里北口在州南三十里
  隘門闗 在蔚州西南即古隘口也寰宇記蔚州隘門山亦曰隘口壁立直上層崖刺天有古道極險隘後魏明元帝置義倉於此明志隘門闗在蔚州西南四十里今名石門口置廵檢司
  協陽闗 在保安州西南魏氏土地記下落城西南九十里有協陽闗西通代郡方輿紀要代郡今蔚州境也
  美峪闗 在保安州南六十里明置美峪守禦千戸所在保安衛西景泰二年移此其西南接蔚州界
  獨石口 在赤城縣東北一百里其南十里為獨石城本元雲州之獨石地明初建城周六里有竒門三宣徳五年移開平衛於此景㤗三年設上北路叅將駐此
  本朝康𤋮三十二年併衛於赤城縣仍設叅將駐防亦曰獨石路口外為太僕寺牧厰察哈爾遊牧處及阿霸垓諸旗分地
  張家口 在萬全縣東二十里其南五里為張家口城明宣徳四年築周四里有竒門二嘉靖中改築周三里有竒城外有池天崇間為互市之所
  本朝為張家口路設叅將駐防康熈二十九年增設副將雍正三年增設張家口同知口外為禮部太僕寺牧厰及察哈爾官兵阿霸哈納爾等諸旗分地
  九宫口 在蔚縣東南四十里九宫山側明洪武九年置廵司後廢又口東永寜松子二口明永樂十三年
  興寜口 在蔚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永樂中置廵司天順間徙於北口今廢
  丁寜口 在西寜縣東南方輿紀要丁寜口相近又有鰲魚水峪二口嘉靖中余子俊所云順聖川東城三隘是也
  岔道口 在延慶州南二十里明宣宗實録宣徳五年廵邊駐蹕岔道方輿紀要自八達嶺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自懐來至宣府為西路一自延慶州至四海冶為北路八達嶺為居庸之噤吭岔道又八達之籓籬也舊志明嘉靖三十年築城於此周二里有竒有西南北三門
  黑峪口 在延慶州東北方輿紀要口西為白草窊等處要衝也
  馬水口 在保安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接淶水縣界詳保定府又天津口在州東南與宛平縣接界
  沿河口 在懐來縣南一百三十里桑乾河口也接宛平縣界詳順天府
  東城 在西寜縣東六十里本遼奉聖縣地明初廢天順四年築城周四里有竒謂之順聖川東城為戍守處
  本朝初為宣府鎮南路康熈三十二年設守備駐此保安衛城 在懐來縣西北七十里明初為雷家站景泰二年於此置保安衛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以衛并入懐來縣設叅將駐此永寜城 在延慶州東四十里明永樂十一年置永寜縣屬隆慶州十五年又於縣置永寜衛屬宣府鎮
  本朝順治十六年并縣入衛康熈三十二年又併衛入延慶州今為永寜路都司駐守城周六里有竒門四
  萬全左衛 在懐安縣東六十里元為宣徳府地明洪武二十六年置萬全左衛三十年徙廢永樂二年復還故治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宣府鎮西路康熈三十二年以衛地併入懐安縣設守備把總駐此城周六里有竒門二
  龍門所 在赤城縣東三十里本元雲州之東莊地明宣徳六年設千戸所築堡周四里有竒門二萬厯十八年設下北路叅將駐此
  本朝順治九年裁叅將設守備駐此
  雞鳴驛堡 在府城東南六十里明永樂十六年設站於此因雞鳴山為名十七年因民堡增築周四里有竒為鎮城入京要路
  本朝設把總駐守
  深井堡 在府城南少西六十里明正徳五年築周三里有竒設守備把總各一員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裁守備
  葛峪堡 在府城北五十里明宣徳五年築周四里有竒中路叅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
  長峪口堡 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宣徳間置周三里有竒其西二十里為青邊口堡又西南四十里為羊房堡與張家口接壤
  本朝順治八年三堡皆併入葛峪堡
  寜逺站堡 在府城西少北四十里明永樂初設站置堡周三里有竒又洋河堡在府南五里水泉堡在府南四十里榆林東中西三堡在府北三十里雙營堡在府東北四十里
  滴水崖堡 在赤城縣東八十里明𢎞治八年築周三里有竒東去大邊二十里即密雲縣古北口之後也
  本朝設守備於此其東為寜逺堡又東北為長伸地堡又東南為牧馬堡漾田堡皆明所築今廢
  鎮寜堡 在赤城縣西北三里明𢎞治十一年築周二里有竒舊設守備
  本朝康熈元年改設把總
  馬營堡 在赤城縣西北六十里元為雲州之大猫兒峪明宣徳七年築堡隆慶中增修周六里有竒門四為鎮守要地
  本朝設把總駐此其西為松樹堡又西北為君子堡其
  東南為倉上堡亦皆明時所築
  雲州堡 在赤城縣北三十里本元雲州地明洪武初廢州置驛宣徳五年築城置戍景泰五年增設千户所後又設上北路叅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城周三里有竒門二其北二十里為猫兒峪堡又二十里為半壁店堡俱明嘉靖間築今廢
  鎮安堡 在赤城縣東北五十里明成化八年築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守備駐此又清泉堡在縣東北方輿紀要山下
  有清泉湧出繞堡而東因名今廢
  新河口堡 在萬全縣西北四十里明宣徳十一年築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守備駐此
  洗馬林堡 在萬全縣西北七十里明宣徳七年北廵駐蹕於此十年築城置戌隆慶五年增修周四里有竒門二
  本朝設守備駐防
  膳房堡 在萬全縣北二十里明成化十五年嘉靖十二年增修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守備駐此又來逺堡在縣東張家口北五里上莊堡 在萬全縣北方輿紀要明永樂中車駕常駐蹕於此
  鵰鶚堡 在龍門縣東四十五里本元雲州之雕窠站明初置浩嶺驛永樂中改鵰鶚堡築城置戍隆慶四年增修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把總駐守方輿紀要堡當北路之中為徃來要
  
  長安嶺堡 在龍門縣東南九十里明初置豐峪驛永樂九年築城置戍改今名𢎞治二年增置守禦千戸所
  本朝設守備駐此城周五里有竒邊防攷堡地東西跨嶺中通一線旁徑逼仄居庸而外此為重闗之險
  龍門闗堡 在龍門縣西二十五里明宣徳三年築萬厯十三年增修周二里有竒闗門在堡東五里又三岔口堡在縣東十五里金家莊堡在縣西北七十里三堡皆
  本朝順治八年
  趙川堡 在龍門縣西五十里明宣徳五年築隆慶後改磚城周四里門二城外有濠
  本朝設把總駐守其東八里為白廟堡又北二十里為大白陽堡即唐媯州之白陽鎮也又東少北為小白陽堡今俱省
  榆林驛堡 在懐來縣東南三十里元置榆林驛明初因之正統末築堡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把總駐守方輿紀要堡初置於懐來衛東羊兒峪北明正統末改築於此舊志堡東至延慶州岔道口二十五里至居庸闗五十八里其南即昌平之白羊口為控扼之所
  土木驛堡 在懐來縣西南二十五里本名統漠鎮唐初髙開道據懐戎時所置後訛為土木明永樂初置堡正統末車駕駐此北狩堡遂毁嘉靖四十五年就故堡修築周二里有竒
  本朝設把總駐守邊略堡東北至延慶州八十里西至保安州四十里地界相錯當徃來之衝為襟要之地
  草廟堡 在懐來縣土木堡北三十里
  桃花堡 在蔚縣東北九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築周二里門二設倉置遞
  本朝設把總駐守其西南三里為雅澗堡東北五里為
  後營堡
  黑石嶺堡 在蔚縣東南黑石嶺上明正徳三年築周二百四十歩
  本朝設把總駐此
  三泉堡 在西寜縣東南二十里
  西陽河堡 在懐安縣西北明正統五年建萬厯三年展築周四里有竒門四為府境極西西北與大同平逺堡接壌四面皆邊舊稱衝要
  本朝設守備駐此
  李信屯堡 在懐安縣西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六年築萬厯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竒西北去大同永嘉堡十里方輿紀要其地有兩山對峙為宣大交錯之所
  柴溝堡 在懐安縣北五十里明正統二年築周七里有竒門三城外有池嘉靖中增設叅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其西南二十里為渡口堡明𢎞治九年
  築接蔚州界
  會河堡 在懐安縣東北萬全左衛西即東南二洋河合流處也方輿紀要堡為遼金特所置宋嘉定四年䝉古敗金人於會河堡即此
  四海冶堡 在延慶州東永寜城東六十里明天順八年築周三里有竒𢎞治七年徙永寜左千戸所屯守
  本朝以地併入延慶州設守備駐此方輿紀要舊為冶鑄之所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時徃來上都𢘆取道於此後遂譌為四海冶
  周四溝堡 在延慶州東永寜城東三十里明嘉靖十九年築周二里有竒門一
  本朝設守備駐此其西南十八里為劉斌堡東南五十
  里為黑漢嶺堡俱明嘉靖中建
  靖安堡 在延慶州東永寜城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五年築周二里有竒門二
  本朝設守備駐此方輿紀要堡北阻山東西南三面臨
  河稱為險要
  𥖎山堡 在保安州東南六十里即𥖎山故縣也明初築堡周三里萬厯七年設兵戍守
  本朝設守備於此
  麻峪口堡 在保安州南當龍門南口明洪武二十五年築萬厯七年増修周一里有竒邊防攷堡傍有紅站口為險隘之地
  良田屯堡 在保安州東五十里為居民屯聚之所明洪武二十五年隆慶四年增修設兵戍守又東十里為沙城堡其相近又有二堡相連曰沙城中堡東堡人東八里堡在州東北四十八里西八里堡在州東北三十里又石甕堡在州南三十里岔道堡在州南四十里
  𢎞陽鎮 在延慶州西南三十里唐初髙開道所置唐書武徳六年髙開道所部𢎞陽統漠二鎮來降
  寳𡶶川鎮 在保安州東南其相近有蔡樹安豺狼峪莊窠澗等口南達大龍門不過一二十里與宛平淶水接界
  固城鎮 在保安州南舊志唐媯州有固城鎮與易州分界
  朱家營 在龍門縣西五里
  西白馬營 在西寜縣東十五里又東一里為東白馬營
  栁溝營 在延慶州東南十五里明嘉靖中置城於此設兵防守方輿紀要營東北有謊砲兒韓家口栁溝口海子口又東南為大小紅門口皆防禦處也
  大兵馬營 在延慶州西南二十里
  牙頭寨 在赤城縣北明初華雲龍出雲州襲元兵於牙頭砦即此地也
  蟒山寨 在延慶州東南二十里蟒山上山形如蟒寨據其巔又招帖寨在州北二十里
  檐車砦 在保安州西南宋嘉定十三年靖安民出兵至𥖎山取擔車寨即此
  李家莊 在赤城縣龍門所東北其北有萬松溝右所屯 在懐安縣西南十八里又王虎屯在縣西二十里水閘屯在縣北二十五里
  三馬房 在西寜縣東城東十五里又四馬房在縣東七馬房八馬房在縣西
  易州
  紫荆闗 在易州西八十里即漢之五原闗也一名子莊闗宋時亦曰金坡闗方輿紀要紫荆闗宋人謂之金坡闗後以山多紫荆樹改名為
  京師西偏重地舊志紫荆一闗當居庸倒馬間實為輔車之勢明正統間設守備防禦嘉靖間改設叅將後築紫荆闗新城陞叅將為副總兵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設叅將
  乾河口闗 在淶水縣北五十里又六都闗白馬闗龍門闗俱在縣北
  磐石口 在易州西九十里去紫荆闗十里又西二十里為搭捱口舊置廵司又周二溝口瓦窑安口蔡家峪口俱在磐石口東西小龍門口黄沙口烏龍溝口皆在磐石口西南六十里烏龍溝口接廣昌縣界口外要衝也
  竒𡶶口 在易州西北四十里内去紫荆闗四十里外去金水口六十里舊置廵司今廢又東北二十里曰官坐嶺口又東北三十里曰東峪口又西南二十里曰剷峭嶺口又西五十里曰茶窩口又西北五十里曰峰門嶺口又沙峪口去竒峰口四十里東馬湖口去竒峰口五十里
  馬水口 在淶水縣西北二百里北接宛平縣界明永樂八年設守軍於此景泰二年創建北門正城又建圏城於北嶺上嘉靖中設守備把總各一員舊志馬水口山勢雄壯巖岫相連峰巒互出兼之林水隂翳溪徑轉折東至京師二百八十里實為右輔
  拍連澗口 在淶水縣西二百五十里又二十里曰道水口又十五里曰定樂安口又北五里曰大龍門口接宛平縣界
  寜靜庵口 在廣昌縣東三十里路通易州明景泰三年築城
  白石口 在廣昌縣南二十里路通正定保定明嘉靖三十年
  飛狐口 在易州城東六十里𨽻廣昌縣酈食其説漢髙祖塞飛狐之口即此東北即蔚州黑石嶺界
  金坡鎮 在易州西五十里明洪武中置廵司嘉靖中廢
  西水寨 在易州西南八十里四面險絶惟一徑攀援可上相近有姑姑窩寨
  白虹寨 在易州西南三十里又種金寨冶理寨俱在州西南五十里燕窩寨在州西南六十里白堡寨在州西南一百里
  堵牆寨 在易州西北三十里竒峰嶺東其相近有白馬白璧龍門朝天諸寨
  人安寨 在淶水縣北金山上又鐵葉寨在縣北龍灣山天堂寨在縣北天堂山
  窟龍寨 在廣昌縣西北三十里有洞扼其要路可以避兵
  對節寨 在廣昌縣南三十里以山木枝節相對故名
  清風店 在易州西五十里明外史巴延特穆爾出紫荆闗石亨躡敗之於清風店
  黄兒莊 在淶水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明置廵司今廢
  冀州
  田村堡 在冀州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築有集
  韓村堡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又李家莊堡在州西四十里謝家堡在州西北二十里
  董家廟堡 在南宫縣東南七十里明置廵司久廢圏子堡 在棗强縣西南二十五里與南宫縣接界大營堡 在棗强縣南四十里達廣平府清河縣界蕭張堡 在棗强縣北二十五里達衡水縣界又流常堡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達阜城縣界
  劉中堡 在武邑縣西南二十里又審㜑堡在縣東十五里趙橋堡在縣北三十里
  張六堡 在衡水縣西二十里明嘉靖中築
  留中堡 在衡水縣東二十里
  劉固鎮 在冀州境九域志冀州有劉固鎮
  長蘆鎮 在南宫縣北九域志南宫有長蘆鎮寜化鎮 在南宫縣東北二十里金史地理志南宫鎮寜化府志元設守禦所今廢
  王霸寨 在南宫縣境相傳為王霸追斬王郎處孫莊寨 在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府志元時邑人孫姓者結寨於此
  九栁樹村 在新河縣東相傳明太宗過此指九栁樹以為識因名
  趙州
  騾駒嶺口 在臨城縣西九十里
  百尺溝口 在寜晋縣東北六十里有廵司
  賈家口 在寜晋縣東二十五里又東五里有舖頭小河口
  東驛頭堡 在髙邑縣東南十里又武城堡在縣西十里韓家莊堡在縣北十里
  奉城鎮 在寜晋縣金史地理志寜晋縣有奉城鎮鴉鴿營 在臨城縣東北有集
  天臺寨 在臨城縣西北天臺山北接贊皇縣界其西又有青龍寨
  鐵山寨 在臨城縣西鐵山又乞了寨在縣西南乞了山
  毛兒寨 在隆平縣東四十里有集
  換馬店 在寜晋縣西北二十里接趙州界
  深州
  劉木闗堡 在饒陽縣東北十五里又叚村堡在縣東南十八里鄒村堡在縣南十八里小堤堡在縣西十五里
  子文店堡 在安平縣西二十里又馬店堡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新莊店堡在縣西南三十里
  小范鎮 在武强縣東二十里
  小營 在武强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金時曾建營於此
  馬江店 在安平縣西南四十里又角邱店在縣西南三十里
  傅家池集 在深州東南五十里舊受滹沱河水自河北徙池亦淤塞今名乾河崖明初置廵司於此今廢
  鹽塲莊 在深州南地鹻不生五谷
  陸家莊 在深州西南金時戍守處河間公移刺衆家奴所分地也
  解村 在武强縣城北即光武渡河氷解處
  定州
  委粟闗 在定州北唐書地理志定州有委粟故闗方輿紀要其相近有委粟山因名今廢
  龍泉闗 在曲陽縣西與阜平連界詳正定府白道安口 在曲陽縣西北其西即阜平縣之狼牙口也方輿紀要自白道安口而東北歴岳嶺口小闗城口夾耳安等口而接倒馬闗
  郎家莊堡 在曲陽縣北七十里又孝墓堡在縣西北十里又横堤堡在縣南十五里又邸村堡在縣
  南三十里
  承營 在定州境晉書載記太元九年後燕慕容楷追丁零翟正至於下邑正敗北趨中山屯於承營續通典定州東南有承營塢
  軍城砦 在曲陽縣北八十里北去倒馬闗六十里與唐縣接界宋置砦於此詳保定府
  張公砦 在曲陽縣北去軍城砦二十里髙山聳峙相傳昔有張公結寨於此故名又蓮花砦在縣西北蓮花山上
  清風店 在定州北三十里明置廵司今裁又明月店在州南三十里















  畿輔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二
  津梁
  順天府
  玉河橋 在正陽門内跨玉河之上燕都遊覽志玉河南北有三石梁明志玉河橋凡三一跨長安東街一跨文德坊一近城垣
  華石橋 在正陽門内西
  新橋 在東直門大街
  大石橋 在崇文門内東南又東有泡子河橋横橋 在西直門大街
  乾石橋 在宣武門内大街
  象坊橋 在宣武門内西
  馬市橋 在阜城門内大街又有北大橋俱在門内北河漕
  地安門橋 在地安門北鼓樓前
  月橋 在地安門北海子南燕都遊覽志海子南岸有海子橋亦名月橋俗呼三座橋又萬寜橋在海子東跨玉河上流
  東部糧橋 在地安門北迤東又西為部糧橋銀錠橋 在地安門西北橋東西皆水多荷芰菰蒲南望宫闕北眺琳宫西矚城外諸𡶶逺近畢露
  得勝橋 在得勝門内積水潭東燕都遊覽志潭水注橋下東行緑栁映坂縹萍泛波轉而南為藜光橋古槐濃樾覆隂如罨畫
  水闗橋 在得勝門西長安遊記得勝門之西城垣有水闗西山諸水從此流入都城水口為石犀以當之遏衝突緩水勢也
  正陽橋 在正陽門外又崇文門宣武門外亦各有橋跨䕶城河上
  三里河橋 在正陽門外東南明天順中建正徳十二年重修
  虎坊橋 在正陽門西南
  三轉橋 在崇文門外東南三里
  大通橋 在東便門外燕都遊覽志橋水從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檣徃來東達通州
  草橋 在右安門外十里燕都遊覽志草橋衆水所歸種水田者資以為利十里居民皆蒔花為業有蓮池香聞數里
  髙梁橋 在西直門外半里跨髙梁河上帝京景物略水從玉泉來三十里至橋下夾岸髙栁緑垂到底緑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䕃爽交匝嵗清明日遊人以萬計浴佛日重午亦如之
  神虎橋 在西直門外雙林寺西二里帝京景物略橋四石虎萬厯中一夜逸去遂改今名
  普濟橋 在廣寜門外
  本朝康熈年建
  青龍橋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長安客話甕山北五里為青龍橋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
  盧溝橋 在府西南三十里跨盧溝河上金史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以盧溝河為徃來津要令建石橋明昌三年橋成長二百餘步賜名廣利并建東西廊以便觀望元史百官志延祐四年盧溝橋置廵檢司明志盧溝橋正統九年重修石欄刻為獅形每早波光曉月上下蕩漾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府志橋當徃來之孔道
  本朝康熙元年發帑修築有廵司近設西路捕盜同知
  於此
  廣濟橋 在府北三十里跨清河上明永樂中建琉璃河橋 在良鄉縣南四十里琉璃河上明嘉靖二十五年建尚書雷禮有脩琉璃河橋堤記
  長陽橋 在良鄉縣東北十里廣陽河上
  寜逺橋 在固安縣城東濠上又城南曰迎薰西曰豐樂北曰拱極俱明嘉靖中建
  南源橋 在永清縣南五十步明𢎞治中建今圮大石橋 在東安縣南渾河上一名大通橋又西浮橋在縣西亦跨渾河上一名通濟橋
  八里橋 在東安縣東罩馬河上渾河支流自六道口經此北入鳯河舊志大石橋之流為東川西浮橋之流為西川八里橋迤西之流為南川是為三川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永年橋 在東安縣東沽港中流明嘉靖三年建又濟公橋在縣北七十里亦明嘉靖中建
  南薰橋 在通州東闗外稍南通惠河上為寶坻香河大路俗名哈叭橋
  南浦橋 在通州城南跨通惠河舊有閘
  運糧橋 在通州舊城南闗跨城河明萬厯中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重脩
  通運橋 在通州南張家灣城南舊名南門板橋後圮明萬厯三十三年重建石橋
  善人橋 在通州南張家灣城南之長店明萬厯中建
  土橋 在通州南張家灣城北二里下通剝運明改建石橋
  𢎞仁橋 在通州西南三十里渾河上舊名馬駒橋明天順七年改建賜名長二十五丈為洞九以釃水大學士李賢作碑記
  永通橋 在通州西普濟閘東明正統十一年勅建祭酒李時勉作記以去州治八里亦名八里莊橋為陸運京儲之通道
  雙橋 在通州西十里與大興縣接界明文徴仲詩立馬雙橋日欲斜即此
  通濟橋 在通州北闗月城外舊為木橋明萬厯六年改建石橋俗名卧虎橋
  虹橋 在通州東三十里明外史宣徳三年車駕發京師渡潞河駐蹕虹橋
  浮橋 在通州白河上明實録洪武二十四年建浮梁於通州白河之上正統元年冬造通州白河浮橋以馬快船及預備運甎船為之州志浮橋舊在城東門外設把總駐守
  本朝改移北門外淺處額設橋船五十隻
  錯橋 在三河縣東五里一名草橋明宣徳三年車駕駐蹕於此今圮
  小河橋 在三河縣南門外泃河支流上東通錯橋西逹金鷄塘境接通薊為往來要道明正德十二年建大學士楊一清作碑記
  漫漫橋 在武清縣東十里又南宮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俱通運河
  頓邱橋 在武清縣東南四十里有東西二橋亦通運河
  王務橋 在武清縣東北十五里又扶頭橋在縣北二十里
  海濵橋 在寶坻縣東門外又南門外橋曰廣川西門外橋曰望都
  石橋 在寳坻縣南五里又林亭口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永安橋 在昌平州南門外
  安濟橋 在昌平州鞏華城南二里南沙河上又朝宗橋在鞏華城北北沙河上皆明正統十二年
  紅橋 在昌平州西南十五里昌平山水記州西南有紅橋元文宗為燕帖木兒建祠立碑處也
  永福橋 在昌平州西南三十五里榆河北又青龍橋永寜橋三水橋俱在州西南
  迎恩橋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八里
  史家橋 在昌平州東二十五里
  叠翠橋 在順義縣北門外
  北采橋 在順義縣東十八里又髙郎橋在縣東二十五里又魯各莊石橋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超渡莊石橋 在密雲縣東四十里明萬厯六年建巨馬河橋 在𣵠州北門外又胡良河橋在涿州北十里俱明萬厯二年勅建髙廣各二丈長三十餘丈皆甃以巨石錮以鐡定大學士張居正碑記
  挾河橋 在涿州北二十五里明將軍王鏜建范水橋 在𣵠州西門外
  甘池橋 在房山縣西三十里西甘池村又長溝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獨樹橋在縣西南四十里又韓村河石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永濟橋 在霸州苑家口康熙三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賜額
  普濟橋 在霸州東門外又磚橋在州東四十里邊家河上又安濟橋在州東南十五里栲老圏
  文明橋 在霸州南門外又迎恩橋在州北門外明隆慶庚午知州田可徹易以磚石
  蘇家橋 在文安縣北四十里與霸州接界
  南趙扶橋 在大城縣東十二里又普濟橋在縣王家口
  龍石橋 在薊州東門外又豪家橋在州東二十里馬伸橋在州東三十五里獻橋在州東南二十里
  龍池河橋 在薊州南門外又永濟橋在州南五里沽河上為往來要道明天順四年建萬厯三十三年兵備道杜潛重修州人祭酒成憲作記
  通濟河橋 在薊州西五里跨沙河上明宣宗實録三年駕至薊州駐五里橋進州官戒諭
  龍家務橋 在平谷縣東五里又小碾頭橋在縣南五里跨逆流河上
  洩水橋 在平谷縣西門外明隆慶五年知縣劉愛建又魯家莊橋在縣西十里髙家莊橋在縣西十五里
  黎河橋 在遵化州南六十里元中統時建今河漸北徙橋亦漸圮
  五里橋 在遵化州西三更又王哥莊橋在州西南四十里俱明萬厯中建
  垂楊渡 在東安縣東沽港之北下通靜海上達縣治因岸有垂楊故名
  白龍港渡 在寶坻縣東二十里又八門城渡在縣東八十里
  三岔口渡 在寶坻縣北十里
  梁城渡 在寜河縣南一里又蘆臺渡在縣東南二十里
  月兒灣渡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即濕餘河白楊渡 在大城縣東南十五里又十里灣渡在縣南十里沿河上又縣東有姚渡迤北為臧莊渡
  柏橋渡 在保定縣柏水橋舊志河水環繞行者病涉岸有古柏忽倒直河中如橋可渡迄今相沿猶稱名云
  蕭各莊渡 在薊州南二十里
  鹿渠渡 在平谷縣西夏秋之間以舟通渡冬則架木為梁無定所又東河渡亦在縣界
  永平府
  永濟橋 在盧龍縣西門外漆河上
  灤陽橋 在盧龍縣西南十七里潵河上明洪武初建浮橋永樂後以舟渡今因之
  三里橋 在遷安縣東三里河上明嘉靖十年建石橋三空又十里橋在縣東南十里道出盧龍
  黄臺橋 在遷安縣西南五里黃臺山下近以沙流決溢不時移於黃臺之南六七里冬春搭橋夏秋舟渡
  大寨橋 在遷安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上舊為浮橋今以舟渡
  清河橋 在遷安縣北七十里又青龍橋亦在縣北七十里
  陽河橋 在撫寜縣西府志陽河橋凡七俱水淺則設水泛則拆
  渝河橋 在撫寜縣東二十里又海洋橋在縣東六十里
  李官營橋 在撫寜縣北三里
  虹橋 在昌黎縣南八里金明昌中建
  石橋 在昌黎縣西八里
  梭頭灣橋 在昌黎縣西三十里又槐家店橋在縣西五十里又栁河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巖山橋 在灤州南五里金大定間建一州水口也沂河橋 在灤州西二十五里又州南二十三里有龍塘橋
  波落橋 在灤州南三十里又州南五十里有歇駕橋
  渝闗橋 在灤州南五十里又通津橋在州南六十里又公安橋在州南九十里
  大海橋 在灤州西南九十里又州西南百里有龍堂橋
  唐山橋 在灤州西少南百二十里
  古冶橋 在灤州西六十里又州西六十五里有石牛橋
  牤牛橋 在灤州西八十里相近又有雙橋又西五里有馬家橋又榛子鎮有東五里橋西五里橋
  布徳橋 在樂亭縣東門外又南門外有阜民橋西門外有悦澤橋
  雙橋 在玉田縣東二十里雙城河上
  亮水橋 在玉田縣東三十里當雙河下流兩岸陡削中多淤泥舊建木橋以渡
  本朝順治中改建石橋
  廣濟橋 在玉田縣東南五里草橋屯又相近有永濟橋
  鴉鴻橋 在玉田縣東南四十里還鄉河上與豐潤縣接界還鄉河至此合於黎水
  采亭橋 在玉田縣西二十里名勝志金學士楊繪建邑人采亭其别字也
  通順橋 在玉田縣東北五里卞家莊窩
  還鄉橋 在豐潤縣西還鄉河上自昔髙麗遼東往來要路也舊志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曰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也因不食而去
  板橋 在豐潤縣東二十里
  姑嫂橋 在豐潤縣西四十里沙河上
  探海橋 在山海闗南門外又東門外有登仙橋石梯子渡 在盧龍縣西南十里又縣南十里有虎頭石渡東北三十里有念經河渡
  𤓰村渡 在遷安縣南十二里
  蔡家莊渡 在遷安縣西十二里
  稔子口渡 在遷安縣西北七十里
  灤河渡 在昌黎縣西七十里
  馬城渡 在灤州南十里又寗家莊渡在州東南二十八里
  淀流河渡 在樂亭縣西北二十里又縣西北十里有邊灤灣渡西十二里有馬家莊渡八里有李家莊渡西南十里有井家莊渡十八里有陳家莊渡皆灤河渡口也
  洛沽渡 在玉田縣北十五里
  保定府
  天水橋 在清苑縣南門外跨一畝泉以自乾方來象天一生水故名明𢎞治四年建
  吴家灣橋 在清苑縣西南
  仙人橋 在清苑縣東南十五里
  大冉石橋 在清苑縣南二十里北大冉村跨石橋河明嘉靖中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修
  張登橋 在清苑縣南六十里張登店
  方順橋 在滿城縣南五十里石空雕闌堅緻雄偉隋開皇間建十五丈
  北石橋 在滿城縣東北竒村西又中石橋在縣東南竒村西南石橋在南竒村南皆雞距一畝泉河之要津也
  雹河橋 在安肅縣北闗外緑栁還堤激湍嚙岸有石獅二伏枕清流若睥睨狀
  徐河橋 在安肅縣南三十五里
  田村橋 在安肅縣北二十里水出平地三派分流俗名雞𤓰泉經栁灣入衛河明天順中建
  時濟橋 在定興縣南四十里固城村北明成化間建
  昇仙橋 在新城縣南闗相傳金時有人賣藥橋上自號藥仙後飛昇去故名
  龍堂橋 在新城縣西北十五里
  堼上橋 在新城縣東二十五里
  泗莊橋 在新城縣東南十五里又沙口板家窩來家務等橋俱在縣東南
  馬村河橋 在新城縣西三十里
  狹流橋 在新城縣西北十二里又斗門橋亦在縣西北
  騰橋 在唐縣西三十里雹水村南明萬厯中建柱縱三行横九行相去各七尺許長五尺寛一丈五尺
  大夫橋 在博野縣西章村東明建又陶墟橋在縣北又惠濟橋在縣南
  淑人橋 在博野縣西章村西王淑人建因以名橋荆城橋 在慶都縣東又東為𠉀駝橋
  曲家灣橋 在慶都縣西又有小西堤橋三堤橋皆在縣西北
  北水田橋 在慶都縣東北
  白溝橋 在容城縣南三十里跨白溝河
  黑龍口石橋 在容城縣南二十里又有土橋在黑龍口西三里許
  小李村橋 在容城縣西南十五里
  新興橋 在完縣東十五里上通蒲水下會曲逆河下流
  下叔橋 在完縣南六里西通唐縣栁河北通伊祁五雲山水總會之處
  五郎橋 在完縣東北八里通蒲水
  堯城橋 在完縣西南七里通祁水為下叔河上流朝陽橋 在完縣西八里又西二里為東魏村橋新橋 在蠡縣東北六十里
  亞谷橋 在雄縣東六里
  永通橋 在雄縣西一里横渡白溝河明景泰中建瓦濟橋 在雄縣城南闗即古之瓦橋闗也詳闗隘月漾橋 在雄縣南十二里接河間府任邱縣界亦曰易楊橋新安髙陽諸水皆經流此府舊志明建文時成祖襲破都指揮楊松於雄縣時都督潘忠屯兵莫州成祖䇿其必來援命譚淵以千人度月漾橋伏水中忠果來成祖擊之伏兵起據橋忠還不得渡遂被執
  望春橋 在祁州東道通府城
  通濟橋 在祁州南又南為唐河橋沙河橋滋河橋湧泉橋 在祁州西又西為張村橋
  雙鳯橋 在束鹿縣東南二十里賈伯户村
  太和橋 在束鹿縣東南二十里智邱堡相近有免涉橋
  草橋 在束鹿縣跨滹沱故道舊志河瀦水一灣極遡洄之致居人於兩岸多植槐栁隨勢之髙下築屋每月望登橋四顧水光月影一片空明為新城一景
  無閡橋 在束鹿縣南十五里滹沱河水流經其下大石橋 在安州南二十里
  西安橋 在安州西十里明成化中建
  安濟橋 在安州北闗跨依城河元大定間建長溝河橋 在安州東十二里
  道岔橋 在髙陽縣東南三十里
  𢎞濟橋 在髙陽縣南三十里許跨馬家河明景㤗中建名馬家橋正徳中移建於橋西一里許更名通濟嘉靖間遷建今所改名𢎞濟
  東渡橋 在髙陽縣東南二十里明崇禎六年建勢極髙聳逺望如長虹飲水
  雲衢橋 在新安縣通秀門外
  廣祐橋 在新安縣東南四里即閻家灣橋也跨渥易河
  長流橋 在新安縣西南五里濡滱諸水合流經此俗呼為大橋
  三臺石橋 在新安縣西跨雹河上明正徳年間建漕河渡 在安肅縣南二十五里
  本朝順治三年
  河陽渡 在定興縣南十里淶易沙三河合流於此當南北通津明洪武中置廵司萬厯中移固城鎮
  向陽渡口 在安州東十二里舊有土橋里民便之今廢
  河間府
  青陵橋 在府城東門外俗名百姓橋澗河之水自西南而注沙河之水自東南而注胥經流其下明隆慶間橋圮萬厯十八年復脩連亘六里許
  瀛東橋 在河間縣東又瀛西橋在縣西俱明建大慈橋 在獻縣東五十里槐家鎮為東西孔道明隆慶五年
  臧家橋 在獻縣北十里一名通濟橋
  單家橋 在獻縣南十二里長三十丈濶三丈行旅通途也一名五節橋以明正徳間有五女為寇掠死節橋下故名今置廵司
  劉麟橋 在阜城縣北八里接交河縣界有鎮以劉豫子得名
  中堡橋 在肅寜縣東三十餘里相近又有橋名曰龍泉
  東莊橋 在任邱縣東三十里滱水上長十有八丈縣南境之水俱由此達五官淀
  趙堡口橋 在任邱縣北五十里趙堡口凡五座
  本朝雍正七年
  勅修
  劉公橋 在任邱縣趙北口
  本朝建
  廣惠橋 在任邱縣有
  聖祖仁皇帝賜額
  北濟橋 在交河縣東北六十里
  南濟橋 在交河縣南五里又縣東有東濟橋俱跨漳水上又有西濟橋在縣西北李村河上
  淮鎮橋 在交河縣東南
  土橋 在寜津縣南十五里
  王家口橋 在寜津縣西二十里又有宗家口紀家口李家口劉家口四橋俱在縣西三十里
  廣川橋 在景州北郭惠民渠上又州北有向化橋安陵橋 在景州東安陵鎮
  王孝橋 在吳橋縣東十五里又髙官莊橋在縣東南十五里又楊家橋在縣西十里亦曰一里橋
  白橋 在故城縣南跨永濟渠唐元和中長河縣治此通鑑元和十二年橫海節度使程權討王承宗軍於長河承宗遣軍入東光斷白橋路權不能禦引軍滄州
  天津府
  浮橋 有二一在府北天津闗一在西沽
  鴻溝橋 在府城西北隅明景泰三年
  安西橋 在府城西門外明𢎞治八年建
  石橋 在府北三里
  本朝順治十二年
  木門橋 在青縣西南三十里又吳召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登瀛橋 在青縣西七十里
  駕虹橋 在滄州城東闗明萬厯中建
  會通橋 在滄州舊城西沈家舖州南諸水皆自此北流入海
  望海橋 在滄州東四十里又騎𬳮橋亦在州境金大定中建
  登雲橋 在南皮縣學前明建
  會川橋 在南皮縣南門西
  砥柱橋 在南皮縣砥柱鎮
  萬化橋 在南皮縣半壁店
  韓家橋 在鹽山縣南十里又普惠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通濟橋 有二一曰大橋在慶雲縣城東闗南鬲津馬頰二河之會一曰小橋在西闗南胡蘇鬲津二河之㑹
  㢠瀾橋 在慶雲縣東北五里
  棗園橋 在慶雲縣東南三十里長里餘接海豐縣界又跨虹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俱跨獻河上
  映波橋 在慶雲縣西三里跨鬲津河
  北馬頭渡 在天津府城北河下又晏公廟渡在河北
  大直沽渡 在府東南一里
  寳船口渡 在府東南五里府志明初命官往貨西域灣泊巨舟於此後撈一鐵錨甚巨即寳船所遺者故名
  寇家口渡 在府東南十里
  真武廟渡 在府城東北隅
  楊栁青渡 在静海縣北四十五里東去天津四十餘里自此渡上寒家樹抵
  京師比天津差近舊志楊栁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
  楊栁故名
  雙塘渡 在靜海縣南十五里
  正定府
  廣濟橋 在正定縣南門外滹沱河上每嵗水泛時拆之渡以舟楫冬則復架眀崇禎十一年改建板橋永為民利
  中渡橋 舊在正定縣南五里跨滹沱河上胡三省通鑑注中渡橋州人津渡之所也其上下流各有渡故此為中渡方輿紀要宋熙寜九年程昉於此創繫浮橋元豐五年以轉運使周革言易以板橋至四五月防河即撤去權用船渡今廣濟橋即沿其制
  雕橋 在正定縣城西十五里韓河上名勝志橋下有穴十數狀似雕鑿泉湧不息環流於城故名
  洪口橋 在井陘縣東十五里綿蔓水上甘淘河來會於此又通濟橋在縣東北二十里亦跨綿蔓水上
  横澗橋 在井陘縣東北二十里又趙村橋在縣東三十里普惠橋在縣北三里
  石橋 在井陘縣東北五十里七里澗上為往來通道
  平望舖橋 在井陘縣東北十里接獲鹿縣界蓮花橋 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又良政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金河橋 在獲鹿縣南三十里
  文興橋 在靈夀縣東闗眀嘉靖癸未年建又建文興亭於橋東
  衛水橋 在靈夀縣東南木佛寺
  吳橋 在元氏縣西南左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橋南有古塜水不能没為懐陽八景之一
  登封橋 在元氏縣西北楊村坡西路通井陘由此可登封龍因名
  金水河橋 在元氏縣西北三十里北埕村明萬厯四十七年築
  凌空橋 在欒城縣東門外一名東橋髙三丈長十丈濶二丈金太和中建又橋南一里有四濟橋
  本朝順治十四年
  惠政橋 在欒城縣西南二十里沙河上
  本朝順治十三年
  永安橋 在欒城縣西十二里跨洨河上
  冶河橋 在欒城縣北二十里為往來大道明嘉靖年建板橋冬架夏撤兩岸有橋房六間以貯橋木
  五龍橋 在平山縣東五里光禄山澗水上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
  滹沱河橋 在平山縣東十里叚栁舖前
  覺山石橋 在平山縣西覺山寺前
  俯郜橋 在行唐縣城南跨郜河上
  昇仙橋 在行唐縣西門外相傳五代時有仙人飛昇於此又軍服𡼏橋縣西北二十里許由疃西潁水上
  昇通橋 在行唐縣東門外
  王俄橋 在贊皇縣東南十三里
  通濟橋 有二一在新樂縣南門外沙河上草橋也冬架夏撤為往來要道一在曲陽縣南
  廣濟橋 在新樂縣南馬頭舖當木刀溝之下流其東一里有趙公閘明萬厯間建以防趙河澤之淺涸
  浴河橋 在新樂縣西南七里又畫壁橋在縣西四十里畫壁村
  通濟橋 在晉州南滹沱河上舊為草橋冬建夏撤明崇禎六年改建板橋後河南徙橋亦移於洲頭村仍名通濟
  通衢橋 在無極縣南門外
  昇平橋 在無極縣東門外又環水橋在縣西門外紅板橋 在無極縣城東八里
  泗水橋 在無極縣城東十二里
  大陳橋 在無極縣東北十六里
  滋河渡 在藁城縣北四十里
  塌子口渡 在藁城縣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相傳光武定河北常渡此縣志滹沱河湍迅衝激不可為梁有渡口六馬村渡口在縣東二十里西里村渡口在縣東北十八里郝莊渡口在縣北八里四公渡口在縣西北八里髙莊渡口在縣西北十五里大張村渡口在縣西北二十里
  北巖渡口 在元氏縣南北巖村北一里當泜槐下流路通髙邑為往來要津舊設草橋明萬厯十年改建板橋
  韓臺渡口 在元氏縣南舊名官橋頭槐水泛漲時設渡每秋冬用板橋以濟
  紙屯渡口 在元氏縣路通贊皇泜槐二水合流處
  順德府
  豫讓縣 在府城内俗呼為板橋一名廣濟橋又名鴛水橋
  髙莊橋 在府城東三里又有仙魚橋在府城東七里俱跨達活水
  樓下橋 在府東南十里跨百泉水
  張公橋 在府西北其下即野河所經五代史晉王存朂令兵攻邢州至張公橋
  長明橋 在南和縣東門外又鳯畫橋在縣北門外聚奎橋在縣小南門外
  通濟橋 在南和縣東三十里張村西洺河上明𢎞治五年建
  灃水橋 在南和縣東四十里俗名土橋跨百泉水舊止二門明成化二十三年知縣門寜廣為三門以殺水勢
  宗義橋 在南和縣狼溝河上明萬厯十三年縣人李宗義建因為名一名南寒橋舊志跨灃水而南為往來輪蹄之所又跨虹橋在南和縣小髙村狼溝河上
  寶村橋 在南和縣西十五里相傳元時引灃水經村溉田因建此橋
  通頖橋 在南和縣灃水神祠前
  大通橋 在南和縣西北十三里
  廻龍橋 在南和縣北六里
  秀水橋 在南和縣東二十里圪疸頭村
  煙雨橋 在南和縣路家莊
  堤西橋 在平鄉縣東南五里
  夏莊橋 在平鄉縣東北七里
  竇二莊橋 在平鄉縣西北二十五里
  女兒橋 在唐山縣西南十六里范解舖内
  馬河橋 在唐山縣西六里又一在縣南十五里又一在任縣北二十里
  大寜橋 在唐山縣西北二十里大寜舖
  老僧橋 在唐山縣東北六里
  南石橋 在唐山縣西南十五里
  九龍橋 在内邱縣扁鵲廟前
  乾石橋 在内邱縣南三十里
  尹村橋 在内邱縣北二十五里泜水上當往來要道
  大宋橋 在任縣東南八里久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原祁重建
  百泉橋 在任縣東南十里
  灃河橋 在任縣東二十里
  蔡河橋 在任縣北十里
  灃水渡 在南和縣西十里舊志夾大行而東瀰漫四五十里沙明水淨水多魚岸多栁抵秋水漲逺水含空上下一白日暮時斷浦沉雲空山掛雨樵人牧豎爭先過渡
  魯亭渡 在内邱縣南十里相近有黄釡村渡又栁林渡在縣南十五里又東龎渡西龎渡俱在縣南二十里
  青山村渡 在内邱縣西南二十里
  廣平府
  𢎞濟橋 在府城東五里亦名馬頭橋
  廣濟橋 在府城南五里明嘉靖二十三年建亘以三洞繚以周闌跨滏陽河
  西閻村橋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
  賈葛橋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
  洺河橋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
  大營頭橋 在府城北三里大堤外又小營橋在府東北二十里
  張西堡橋 在府城東北十五里
  長橋 在府城東南十二里唐書元誼據洺與王䖍休戰於長橋即此
  安惠橋 在府城西南十里
  普惠橋 在府城西十五里
  東橋 在曲周縣東漳滏合流處
  南橋 在曲周縣南又新寨橋在縣西南八里劉莊屯橋 在曲周縣東北八里又馬疃橋在縣東北十八里
  滏陽橋 在曲周縣西十二里
  東平橋 在鷄澤縣東門外又南門外橋曰南明西曰西成北曰北拱
  漳河橋 在鷄澤縣東十五里又相近有邢家橋于家口橋
  舊城橋 在鷄澤縣東南二十里
  落西口橋 在鷄澤縣南二十里又林口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田家橋 在鷄澤縣西南十五里
  通固橋 在鷄澤縣西五里
  通濟橋 在鷄澤縣西八里洺河上
  永陽橋 在鷄澤縣西北又八里有河陽橋
  芾棠橋 在廣平縣徳化街
  市橋 在邯鄲縣南門内名勝志邯鄲縣有市橋在南門内迴車巷西世傳趙王立橋於此令市者集於上其下有鐡柱鐵牛今無水橋亦湮
  學步橋 在邯鄲縣北闗跨沁河上
  張莊橋 在邯鄲縣東南跨滏陽河上
  䕶城堤橋 在成安縣南明萬厯二十九年建界橋 在威縣北亦名袁公橋後漢書獻帝紀初平三年袁紹破公孫瓚於界橋通典宗城有界橋亦曰界城橋
  迎薰橋 在威縣南門外
  孔橋 在清河縣東南今廢
  壘橋 在清河縣東北
  滏河石橋 在磁州南一里金太和四年
  永濟橋 在磁州北門外明萬厯十三年建
  梁王橋 在磁州北二十里
  漳河渡 在府城南
  洺水渡 在府城北二十里
  渚河渡 在邯鄲縣南五里
  大名府
  楊家橋 在元城縣西北
  長橋 在魏縣東郭龍化村外長十里以防漳水申橋 在魏縣境
  漳寜橋 在魏縣南郭外
  清流橋 在南樂縣明嘉靖元年
  樂清橋 在南樂縣西四里明嘉靖間建
  繁水橋 在南樂縣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齡建
  楊家橋 在清豐縣東一里
  西河橋 在清豐縣西郭外
  舊城橋 在清豐縣南三里
  大河橋 在清豐縣北三里明嘉靖二十八年建青雲橋 在東明縣學前明隆慶六年
  玉帶橋 在東明縣北門外跨漆河
  吴勝橋 在東明縣東十五里又普河橋在縣東南八里又周家橋在縣東南七十里
  董家橋 在東明縣西十五里又楊家口橋在縣西南十二里
  石川橋 在開州東門外
  浮翠橋 在開州東南五里洪洋山南
  南溪橋 在開州東南八十餘里
  廣濟橋 在長垣縣西門外
  大通橋 在長垣縣東北二里許跨逯家河明萬厯五年建
  黄陵渡 在東明縣東南八十里
  宣化府
  報㨗橋 在府城小東闗外
  承恩橋 在府城南昌平門外
  通濟橋 在府城昌平門東明正統十年
  普濟橋 在府城南五里洋河上
  長源橋 在赤城縣南門外
  様田河橋 在赤城縣東南漾田堡北四里
  順濟橋 在赤城縣東北獨石城南三里
  三橋 在懐來縣南媯河上
  九宫口橋 在蔚縣東南四十里
  渡口橋 在西寜縣東城東三十里
  萬固橋 在西寜縣南桑乾河上地名余獻莊明𢎞治五年建石橋凡八空縱三十仞横三仞有竒
  新橋 在懐安縣東北三十里跨洋河又七里橋在縣西跨栁河
  屠營橋 在延慶州東永寜城東五里跨龍灣河孤山橋 在延慶州西十里跨媯河又通濟橋跨沽河
  青龍橋 在延慶州東南三十餘里跨澗河
  廣濟橋 在延慶州南明嘉靖年建
  香川橋 在延慶州宋時建
  善人橋 在延慶州西十五里媯河上
  鎮靜橋 在保安州西門外明嘉靖年建
  武林橋 在保安州東南保安衛南四十里跨桑乾河
  桑乾河浮橋 在保安州境内凡六一在城西二十五里上葫蘆堡一在城西二十里下葫蘆堡一在城西十五里孤山村一在城西南五里梅家堡一在南闗外河神廟前一在城東南二十里百姓營
  渠壩石橋 在保安州境内凡八一在城西十里左所頭堡一在南門外闗内一在南門内渠上一在北闗龍王廟前一在汪源屯後一在城東南二堡一在城東北二里一在沙城堡中西二堡水門内
  易州
  鎮遠橋 在州西闗外又韓信橋在州西十五里明秀橋 在州厰東闗明嘉靖二十二年
  迎恩橋 在州東闗外
  惠全橋 在州西闗外明天順二年侍郎萬琪建遒欄橋 在淶水縣西跨遒欄河明嘉靖中建稻子溝橋 在淶水縣東接𣵠州界
  拒馬河橋 在廣昌縣東門外
  淶源橋 在廣昌縣東一里淶水環之故名明嘉靖中邑人高憲改建石橋
  永安橋 在廣昌縣北門内
  䕶城土堤 在州東明嘉靖間築
  䕶城石堤 在州西明成化年築
  冀州
  草橋 在州城西南魏書世宗紀永平元年李平破元愉於草橋胡三省通鑑注橋在洚水上
  石橋 在州南四十里田村堡
  滏陽橋 在新河縣北三十里接束鹿縣界
  衡漳橋 在衡水縣西半里明天順年建嘉靖年改建石橋
  郎子橋 在衡水縣西二十里相傳漢王郎嘗駐軍於此
  清水渡 在州西北明成化十七年
  趙橋津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漳河西岸
  龍店津 在武邑縣北三十里
  趙州
  安濟橋 在州南五里洨河上俗名大石橋製造竒特隋匠李春之跡也唐中書令張嘉貞有銘名勝志洨水東逕平棘縣南有石橋跨水濶四十步長五十步
  永通橋 在州西門外清水河上俗名小石橋永濟橋 在州西三里跨清水河
  秀水橋 在州南門外明天順二年
  恒南第一橋 在柏鄉縣南門外舊名濟涉橋新溝橋 有二一在柏鄉縣北二十里鄗城南一在髙邑縣北五里新溝河上
  槐水橋 在柏鄉縣北二里又西槐水橋在縣西北内歩村後明嘉靖五年
  海滋橋 在柏鄉縣西北五里
  落薪橋 在隆平縣東北五里
  老僧橋 在隆平縣東北二里跨老僧河上
  棗駝村橋 在隆平縣東北三十里相近有獅子圪塔橋
  牛家橋 在隆平縣東十七里又馬欄橋在縣東二十五里相近有任村橋
  白家寨橋 在隆平縣東二十七里又蓮子坑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通濟橋 在隆平縣北五里又三便橋在縣北八里安定橋 在髙邑縣邱村西南
  廣濟橋 在髙邑縣北門外
  東安橋 在臨城縣東門外
  澄洨橋 在寜晉縣南門外
  接瀛橋 在寜晉縣東門外
  文橋 在寜晉縣東南隅百步許明建
  安澤橋 在寜晉縣北門外
  丁石橋 在寜晉縣南里許洨河上舊名丁橋又魚臺橋在縣東十里劉陸橋在縣東十五里
  舖頭村橋 在寜晉縣東三十里滏陽河上又東五里為白木村橋亦跨滏陽河正定府屬諸縣鹽觔俱於此起載
  樊橋 在寜晉縣北門外舊志宋元間曰樊橋俗名草橋
  武家莊橋 在寜晉縣西八里又及橋在縣西十五里俱在洨水上
  歴城渡 在寜晉縣東通冀州新河等路
  畢家渡 在寜晉縣南五十里即大陸涯東通山東臨清
  深州
  下博橋 在州下博故城東跨胡盧河上五代史梁乾化二年朱全忠侵晉冀攻蓚縣晉李存審軍趙州引兵扼下博橋出竒破之
  化龍橋 在武强縣學門内通清水古井
  劉志橋 在饒陽縣南二十五里今廢
  閻家口橋 在饒陽縣東北十里又呂漢橋在縣東北二十里又劉木闗橋在縣東北十三里
  危渡口 在州東北四十里寰宇記光武自薊南奔王霸詭言冰堅可渡處
  定州
  孟良橋 在州南七里溝上通途所經也又趙莊石橋在州南五里
  趙莊橋 在州南五十里
  唐溪橋 在州北十里跨清水河上南接唐河元時建
  洨水橋 在曲陽縣東門外又狄水橋在縣東四里臨漪橋 在曲陽縣南門外又羊村橋在縣南八里又南二里有南河橋
  登嶽橋 在曲陽縣西南門外
  逆流河橋 在曲陽縣北五里又北十五里有青陽觀橋又北二十里有牛家峪橋又澗谷橋在縣西北七里口頭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鷄鳴橋 在曲陽縣北三十五里
  通濟橋 在曲陽縣南
  永濟橋 在深澤縣西八里明萬厯時建長二十一丈又有普濟廣濟二橋亦在縣西俱跨滋水
  唐河渡 在定州北九里路當南北要衝至冬架木為橋夏秋水漲則以舟濟
  沙河渡 在定州東三十五里
  五鹿津口 在深澤縣寰宇記在縣南十五里滹沱河津濟處












  畿輔通志卷四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三
  驛站舖司附
  驛傳所以通朝廷之政敎者也言傳號渙而萬里奔走其事甚重其費甚煩而尤煩且重者無若
  京畿
  國家定鼎燕京東發通薊趨山海關以達
  盛京北起昌平宣化出居庸由蔚州以達三晉出張家口踰長城以通䝉古南下良鄉涿州分兩大岐其東南由河間以達齊魯呉越閩廣其西南由保定歴正順廣大四府逕中州以縁川陜又南歴湖南北以盡滇黔葢四海之内驛路咸會歸於
  神京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又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之謂也總計
  京畿驛站七十有七其數不及甘陜視山東西江南略相等耳然驛站經費天下舊額銀三百七萬七千八百零而
  京畿數五十萬當天下六分之一今遞有裁減天下額銀約二百一十二萬零而
  京畿銀猶三十七萬五千六百有零其為六分之一如故也葢僻遠之地每驛馬僅數十匹夫數十人其稍衝者終不能盈百而直隷諸驛夫以百計馬以數百計固宜殷繁而難理也我
  皇上深念驛務之𡚁不加整飭則上虧
  國課下累閭閻
  特設三廵察御史詰奸禁暴而外惟驛務為專司甚哉其重也舊志不列驛站今備考十府驛路詳列諸驛夫馬錢糧定數俾統其事者得有稽攷無使吏胥侵冒而重困吾民庶號令政敎四達而不悖而皇華賔貢有恃而無恐其無負
  聖天子軫恤臣民之至意矣乎
  順天府
  涿鹿固節榆河順義宻雲居庸潞河和合三河河西楊村漁陽遵化石門一十四驛及固安永清東安香河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九州縣遞馬等項原額正加工料銀一十萬四千六百八十四兩四錢六釐三絲一忽六微八纎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四萬七百三兩六錢五分二釐三毫一絲五忽一㣲二纎六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二萬三百五十一兩八錢二分六釐一毫五絲九忽五㣲六纎二沙二十一年裁涿良二州縣工料銀六千三百五十七兩六分一釐二毫二十九年十月新增昌順密延通三薊遵等八州縣尉夫馬工料銀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兩九錢八分五釐又增延慶衛舊額馬騾雜支銀八百九十四兩六錢五分又新設石匣古北鞍匠屯紅旗營十八里臺坡頼村六站夫馬工料銀一萬二千八百一兩又增古北等站千把總俸乾等銀三百九兩
  六錢三十二年五月續增石匣站夫馬工料銀一千六百一十六兩二錢七分五釐三十四年十月續增昌順密延通三薊遵八州縣衛并石匣古北口鞍匠屯紅旗營十八里臺坡頼村六站夫馬工料銀一萬九千十二兩一錢七分又新設王家營站改併古北口管理工料銀五百六十五兩九錢六分八毫七絲三忽一㣲四纎二沙八塵五埃七渺又新設熱河站工料銀三千一百四兩三錢六分三釐雍正元年裁順義密雲石匣古北等站一半夫馬工料銀一萬三千五百九十四兩三錢五分六釐二毫六絲熱河站工料銀一千二百十五兩二錢九分九釐九毫四絲四忽三年裁霸保文大房固永東香懐平寳十二州縣舊額摃轎接遞等夫工食銀一千八百五十七兩五錢三分三毫六絲三纎九沙三塵四埃二年新增𣵠州良鄉夫馬工料銀三千九十六兩二錢五分六釐五年續增昌平州夫馬工料銀七百七十三兩五錢二分六年三月二十日裁熱河站夫馬工料俸乾等銀一千四百八十六兩八錢二分八釐五絲八忽八年新增熱河站夫馬工料銀一百九十八兩裁霸文大房固永東香懐寶十州縣協濟宣化等處遞馬夫役工料銀二千六百二十三兩二錢六分九釐九毫五絲一忽又裁霸保文大涿良固永昌順懷密平延通三武薊等州縣石匣站古北口雜支銀七千四百五兩一釐一毫一絲四忽七纎七沙六塵六埃又裁涿良通三武薊遵七州縣工料銀四千三百四十一兩七錢九分一釐四毫二絲又裁通三薊遵四州縣夫役工食銀三千四十七兩一錢十年密雲縣牛車改為馬車增添工料銀十兩八錢十一年添設延慶衛工料銀二百八十兩八錢又裁昌平州工料銀四百一十四兩八錢六分五釐二毫八絲五忽七㣲一纎三沙七塵二埃實存舊額工料等銀九萬六千五百三十三兩八錢三分七釐一毫五絲八忽四微二纎九沙一塵三埃七渺
  良鄉縣 固節驛在縣南門内金唐置極衝現存馬一百九十一匹夫九十四名半摃轎夫一百四十名獸醫二名接逓皂隷三十五名共銀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兩九錢五分六釐五毫二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固安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飛逓抄牌一名獸醫一名共銀五百三十一兩一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永清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三百一十六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永清驛在縣東北三十里今裁
  東安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三名獸醫一名共銀二百六十六兩五錢七分四釐五毫八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香河縣 僻逓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二百一十九兩六錢一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通州 潞河驛在州舊城東關外潞河西岸明永樂中置和合驛在州東南三十五里舊名合河驛以白榆渾三河合流而名永樂中置萬厯四年移置張家灣改今名二驛俱極衝共現存馬一百三十七名夫十八名半摃轎水縴夫二百二十二名接遞皂隷二十名獸醫二名抄牌字識三名共銀一萬九百五十九兩三錢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三河縣 三河驛在縣南門外縣舊有驛二東曰武樂西曰夏店去縣各二十里正德七年廢二驛改建三河驛於此極衝現存馬八十七匹夫四十三名半摃轎夫五十一名獸醫二名牛十六隻車夫一十六名車馬抄牌字識五名接遞皂隷六名共銀六千三百六十七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武清縣 河西驛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極衝現存馬三十三匹夫十六名半摃轎夫一百三十三名接遞皂隷十名獸醫一名抄牌書手一名共銀三千八百三十八兩六錢八釐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楊村驛在縣東南五十里明置極衝現存馬三十四匹夫十七名摃轎縴夫一百二十三名接遞皂隷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夫一名共銀三千八百八十三兩八釐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寶坻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八十四兩五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昌平州 榆河驛在州城内大街西巷舊在州南三十五里榆河店明嘉靖三十六年移置於此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極衝現存馬九十六匹夫四十七名半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八名獸醫一名抄牌夫一名接遞皂隷五名共銀四千八百二十四兩七錢五分四釐七毫一絲四忽二微八纎六沙二塵八埃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順義縣 順義驛在縣城内
  本朝初廢後復次衝現存馬三十五匹夫二十名半摃轎夫六名接遞皂隷三名獸醫一名探馬䥷草等夫七名抄牌夫馬牌子共三名共銀二千四十二兩五錢三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密雲縣 密雲驛在縣舊城南山外明洪武十二年
  本朝初廢後復現存馬三十六匹夫二十一名摃轎夫九名獸醫一名車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夫四名接遞皂隷三名共銀一千九百九十四兩八錢五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石匣站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為石匣驛明洪武十一年置於縣南里許宣德四年徙於此
  本朝初廢康熈二十九年置站次衝現存站馬三十五匹夫二十一名摃轎夫九名獸醫一名遞夫一十名抄牌書識二名䥷草夫七名接遞夫三名馬牌子三名共銀二千二百七十五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縣丞掌之古北口站南至石匣四十里北至鞍匠屯八十里康熈三十九年置現存馬三十五匹夫二十一名摃轎夫九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夫七名接遞皂隷三名共銀二千七十七兩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鞍匠屯站北至紅旗營八十里康熈二十九年置現存馬三十五匹把總二員夫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銀一千八百八十九兩六分三釐六絲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紅旗營站北至十八里臺六十里康熈二十九年置現存馬三十五匹把總二員夫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銀一千八百八十九兩六分三釐六絲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十八里臺站北至坡賴村八十里康熈二十九年置現存馬三十五匹千把總各一員夫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銀一千九百一兩六分三釐六絲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坡賴村站南至熱河一百八十里康熈二十九年置現存馬三十五匹把總二員夫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銀一千八百八十九兩六分三釐六絲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王家營站東至熱河七十里康熈五十年置現存馬十匹把總一員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銀五百六十五兩九錢六分八毫七絲三忽一微四纎二沙八塵五埃七渺遇閏按月加增員外郎掌之熱河站東至紅旗營七十里西南至王家營七十里康熙五十年置現存馬十匹夫五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一名共銀六百兩二錢三分五釐遇閏按月加增理事同知掌之
  懐柔縣 僻遞現存馬七匹夫三名半共銀二百六十八兩一錢八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涿州 涿鹿驛在州治西南明嘉靖中置極衝現存馬一百九十一匹夫八十八名半摃轎夫一百四十名獸醫三名馬車抄號二名摃轎聽事二名造冊書識一名接逓皂隷三十五名共銀一萬三千八百三十七兩九錢五分二釐八毫六絲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房山縣 僻遞現存馬三匹夫一名半共銀四十一兩九錢六分五釐一絲九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霸州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獸醫一名共銀五百二十六兩二錢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舊有大良驛在州東八十里今裁
  文安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獸醫一名共銀四百六十五兩二錢二分四釐二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大城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獸醫一名共銀五百一十三兩五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保定縣 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六十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薊州 漁陽驛在州城東南舊在州南三里明天啟二年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八十五匹夫四十二名半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二名牛二十三隻驢三頭車夫二十三名車馬牌子抄字識五名接遞皂隷一十五名共銀六千四百兩零二錢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州南舊有南關遞運所今裁
  平谷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三百三十七兩九錢二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遵化州 遵化驛在州西門外崇禎二年
  本朝復次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四十一名摃轎夫二十名接遞皂隷五名獸醫一名車驢牌子抄牌子二名共銀三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八分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石門驛在州東六十里明置次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四十一名摃轎夫二十名接遞皂隷五名獸醫一名車驢牌子抄牌夫二名共銀三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延慶衛居庸驛在衛城内極衝現存馬九十六匹夫四十四名馬牌子二名喂馬夫八名獸醫二名共銀三千四十八兩八錢四分遇閏按月加增衛守備掌之
  永平府
  灤河七家嶺灤陽蘆峰口榆關遷安陽樊義豐八驛原額工料并遞馬工料共銀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五兩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九千一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八釐二毫二十年
  恩詔復二應復銀四千五百八十七兩三錢二分四釐一毫二十三年增灤陽驛夫馬工料銀一千三百四十六兩二十九年新增各驛遞夫馬工料銀八千八百二十二兩八錢五分九釐二毫三十四年續
  増夫馬工料銀一萬七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九釐二毫雍正八年裁舊額雜支銀三千三百五十三兩七錢三分七釐二毫新續增雜支銀二千二百五十一兩一錢五分七釐一毫又裁舊額夫役工食銀九百二十二兩八錢又裁新續增夫役工食銀二千一十六兩又裁灤陽驛夫馬工料銀五百二十七兩四錢六分一釐五毫三絲八忽四微六纎一沙五塵改歸軍站夫馬工料銀二千二百二十兩牛車改設馬車增添工料銀二百九十五兩二錢九年實存工料銀四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兩八錢三分八釐四毫六絲一忽五微三纎八沙五塵
  盧龍縣 灤河驛在城南二里極衝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三名䥷草喂馬夫三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五千四百七十兩三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東關遞運所在驛東二里今併於驛
  遷安縣 七家嶺驛在縣南四十里沙河舊在縣西南七十里七家嶺後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九十六匹夫四十八名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三名䥷草喂馬夫三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六千一百四十八兩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新店遞運所在縣西六十里後併於驛
  灤陽驛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三屯營舊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鹿兒嶺上今移於此次衝現存馬七十六匹夫三十八名摃轎夫二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二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四千五百二十四兩九錢三分八釐四毫六絲一忽五㣲三纎八沙五塵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古城驛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喜峰口内今裁
  撫寧縣 蘆峰口驛在縣治東南遞運所故址舊在縣西十五里明洪武十四年置後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䥷草喂馬夫三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五千四百一十二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西關遞運所在縣治東南後併於驛
  榆關驛在縣東四十里明洪武十四年
  本朝初廢後復置極衝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摃轎夫三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三名䥷草喂馬夫三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五千一百八十兩四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昌黎縣 遷安驛在山海衛西門外明洪武十四年置崇禎中歸昌黎縣應役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三名䥷草喂馬夫三名接遞皂隷四名共銀五千五百六十八兩八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又有東門遞運所在山海衛治東北
  玉田縣 陽樊驛在縣西關明嘉靖二年置於縣西二十里二十年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車馬一十八匹夫三十八名半摃轎夫四十名獸醫一名車夫一十六名車牌子二名驢一頭抄牌夫一名接遞皂隷三名車馬夫七名共銀五千零八兩八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豐潤縣義豐驛在縣南門外明洪武年置於縣東三十里嘉靖二年遷於此後廢
  本朝復置極衝現存馬八十七匹夫四十三名半摃轎夫四十五名獸醫一名車馬二十三匹驢二頭車夫一十六名車牌馬牌抄牌字識五名囘馬夫車夫九名共銀六千五百二十六兩二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保定府
  金臺涇陽白溝宣化汾水翟城歸義等七驛并軍城等二遞運所及博野等十州縣遞馬原額正加工料銀共八萬七千六百九十九兩五分七毫六絲八微八纎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四萬六百四兩二錢五分六釐三絲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二萬三百二兩一錢二分八釐一絲五忽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工料銀五千七百五十五兩八錢六分三釐雍正三年裁摃轎夫接遞皂隷工食銀四百一十八兩二錢九分一釐五毫五絲又裁夫役工食銀六百四十八兩又裁夫馬工料銀三千七百六兩二錢四分一釐五毫七絲一忽八纎二沙又裁雜支銀一百五十八兩四錢五釐實存工料等銀五萬六千七百一十兩一錢二分一釐六毫二絲四忽七微九纎八沙
  清苑縣 金臺驛在縣治東一里許明置極衝現存馬一百一十匹夫五十名傳報撥馬夫九名獸醫一名摃轎夫一百名驢十三頭抄牌書手一名看差囘馬夫三名執事夫二十六名騾六頭車喝子二名應付廪給口糧并察院供給僱覔厨役二十七名歸驛扛夫二十一名歸驛轎夫十五名歸驛接遞皂隷七十名共銀一萬六百九十六兩五錢八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縣治西南五里明永樂七年
  滿城縣 陘陽驛在縣南四十里明嘉靖中置極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三十五名半傳報撥馬夫九名獸醫一名驛官應付跟役看司茶厨各夫三十一名馬牌子看差煮料等夫六名歸驛扛轎夫十二名接遞皂隷十五名共銀五千三百三十四兩六錢一分二釐七絲一忽五微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安肅縣 白溝驛在縣治東元時在縣北十里明洪武六年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九十二匹夫四十四名傳報馬夫九名獸醫一名歸驛扛轎夫一百名驢十三頭抄牌書手并馬牌子探馬看差燒火托盤茶夫共七名執事夫二十一名騾六頭車喝子二名歸驛摃夫十八名歸驛轎夫十五名歸驛接遞皂隷四十名共銀九千七十五兩三錢一分七釐四毫九絲四忽八微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雹河之北永樂十五年
  定興縣 宣化驛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置極衝現存馬八十八匹夫四十四名傳報撥馬夫九名獸醫一名裁所歸驛摃轎夫一百名驢十三頭抄牌書手并托盤看倉茶夫等役共七名執事夫二十六名騾六頭車喝子二名歸驛摃夫二十名歸驛轎夫五名歸驛接遞皂隷四十名答應官旗夫七名共銀九千二百八十九兩三錢二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遞運所在縣東門外明永樂十六年置今併於驛
  新城縣 汾水驛極衝在縣治之東明永樂年間置
  本朝裁後復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五匹夫三十七名半獸醫一名驢十頭抄牌書手并看倉茶夫聽事等夫共七名摃轎夫九十名歸驛接遞皂隷三十名共銀五千八百五十五兩二錢九分六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唐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二十四兩三錢一分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軍城驛在縣西北九十里明洪武二年置稍衝現存馬二十匹夫九名半馬牌子驛書囘馬等夫五名獸醫一名看司看倉厨子執事夫共六名摃轎夫二十五名共銀九百四十五兩一錢一分三釐三毫八絲八微八纎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博野縣 僻遞現存逓馬四匹馬夫二名共該銀四十八兩零一釐五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慶都縣 翟城驛極衝在縣治之北明永樂年間置
  本朝康熈三年裁後復極衝現存馬八十八匹夫四十三名傳報撥馬夫九名獸醫一名歸驛摃轎夫一百名驢十三頭馬牌子抄牌書手供應燒火牌夫聽事等夫十二名執事夫二十二名騾六頭車喝子二名歸驛摃夫十八名歸驛轎夫十五名歸驛接遞皂隷四十名共銀九千二十四兩四錢五分二釐八毫二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逓運所在縣東門外亦明永樂中置今併於驛
  容城縣 僻逓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九兩二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完縣 今裁
  蠡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七十三兩六錢二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雄縣 歸義驛極衝在縣西故歸信縣明洪武中置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夫三十七名半獸醫一名驢十頭抄牌書手并看倉等夫共四名摃轎夫九十名歸驛接遞皂隷三十名共銀五千八百五十一兩五錢八分三釐四毫八絲五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遞運所在縣南瓦橋關西北亦明洪武中置天順間併於驛
  祁州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一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束鹿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七十七兩四錢二毫六絲五忽四㣲九纎四沙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安州 僻遞現存逓馬四匹馬夫二名共該銀五十兩零二毫五絲四微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高陽縣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四十七兩八錢八分五絲六忽二微七纎四沙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新安縣 僻逓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五兩八錢三分三釐五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河間府
  瀛海等八驛及肅寧等五縣遞馬原額正加工料銀共五萬三千五百五十二兩七錢八分五釐九毫四絲六忽四微四纎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一萬五千七百九十五兩九錢七分九釐九毫五絲三忽一微二纎八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七千八百九十七兩九錢八分九釐九毫七絲六忽五微六纎四沙二十年又裁瀛海等六旱驛新增夫馬工料銀八千一百五兩五錢二釐六毫雍正四年任邱縣新增工料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三四兩年又共裁銀一千七百六十六兩四錢一分七釐四毫五絲九忽五微三纎六沙五塵八年又裁協濟軍站逓馬改歸宣府夫馬工
  料銀四千五百零八兩八錢五分七釐三毫三絲五忽八微五纎二沙四塵又裁雜支銀二百二十五兩八錢八分八釐六毫六絲一忽八微七纎雍正九年實存工料等銀三萬一千兩四錢二分九釐九毫一絲二忽六微一纎七沙一塵
  河間縣 瀛海驛在縣治西北明天順七年置極衝現存馬八十九匹夫四十名半摃轎夫一百一十五名接逓皂隷六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買辦等夫六名共銀五千九百四十八兩一錢九分二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獻縣 樂城驛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三年置極衝現存馬六十七匹夫三十三名半摃轎夫八十名接逓皂隷二十五名抄牌一名厨役買辦等夫四名共銀四千一百四十九兩七錢一分一釐七毫三絲二忽四微五纎二沙二塵五埃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阜城縣 阜城驛在縣治東明永樂十三年置舊在東門外成化二年詔廣縣城遂環於内焉極衝現存馬七十五匹夫三十六名半摃轎夫八十名接逓皂隷二十五名抄牌夫一名厨役三名看守徒囚庫子一名共銀四千三百一十兩八錢五分四釐三毫五絲三忽一微三纎三沙四塵五埃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肅寧縣 次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四十四兩六錢九分五釐七毫五絲四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任邱縣 鄚城驛在縣學左明洪武九年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夫三十八名半摃轎夫一百名接逓皂隷三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買辦等夫五名共銀五千三百兩一錢九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又有新中驛在縣南四十里明洪武二十九年置今廢
  交河縣 富莊驛在縣西二十五里明建文四年置極衝現存馬六十七匹夫三十三名半摃轎夫十九名接逓皂隷八名抄牌夫一名看守徒囚禁役一名厨役答應人役四名共銀二千八百一十兩五錢五分四釐五毫三絲八忽四微八纎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新橋水驛在縣東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俗名泊頭驛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一千九百五十二兩五錢五分四毫七絲八忽二微五纎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寧津縣 僻逓現存馬三匹夫一名半共銀四十九兩三錢二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景州 東光驛在州治西南極衝現存馬七十四匹夫三十七名摃轎夫八十名接逓皂隷三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買辦答應人役四名共銀四千三百九十八兩八錢七分六釐五毫五絲七忽八微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呉橋縣 次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二十九兩八錢九分八釐五毫七忽二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連窩馬驛在縣東五十里連窩鎭今裁
  連窩水驛在縣東五十里衛河西岸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事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應付過往上司皂隷十五名共銀二千九十七兩五錢四分六釐四毫六絲六忽三㣲五纎五沙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連窩逓運所今廢
  東光縣 次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二十八兩四錢二分六釐七毫七忽二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故城縣 次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四十九兩六錢一分二釐八毫一絲七忽七微一纎七沙九塵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天津府
  流河等六驛及靜海等四州縣遞馬額設正加工料銀共二萬九百八十七兩四錢八分三釐二毫四忽二微六纎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一萬零九百四十兩五錢六分三釐二毫四忽二微六纎二十年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五千四百七十兩二錢八分一釐六毫二忽一微三纎雍正三年裁青縣因地圏佔等銀四百兩又裁接遞皂隷工食銀一千零七兩三錢七分四釐三毫四絲八年又裁協濟軍站遞馬改歸宣府夫馬工料等銀一千八百六十七兩二錢一分六釐八毫又裁倒馬僱馬銀七十五兩又裁雜支銀七十一兩八錢八分雍正九年實存工料等銀一萬二千零九十五兩七錢三分四毫六絲
  二忽一微三纎
  青縣 流河水驛在縣東北三十里衛河西岸明永樂二年置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一千九百二十一兩一錢三分五釐八毫二絲八微九纎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乾寧水驛在縣東南三十里興濟廢縣西一里明置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二千五兩八錢五分五釐六毫七絲四忽六微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靜海縣 次衝現存馬一十匹夫五名遞送公文馬夫二名共銀二百九十七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楊青水驛在天津城城外舊在武清縣南一百五十里楊栁青嘉靖十九年移置於此屬靜海縣極衝現存水夫九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二千九百八十六兩九錢五分三釐九毫六絲一忽四微三纎五沙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奉新水驛在縣南城外明永樂十三年置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二千一百四兩二錢四分四釐七毫二絲一忽四微九纎五沙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楊青馬驛在天津城外應天津府差次衝現存馬一十匹夫五名共銀四百八十九兩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滄洲 次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實裁存銀一百六十八兩三錢六分三釐二毫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磚河水驛在州南十八里衛河東岸極衝現存水夫八十五名夫頭十名探聽夫二名買辦送牌夫二名共銀二千三十一兩一錢七分八釐八絲三忽七微一纎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南皮縣 僻遞現存遞送公文馬夫三名共銀六十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鹽山縣 今裁
  慶雲縣 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三十三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正定府
  恒山等六驛并欒城等三縣遞運所正定等十縣遞馬等項原額工料共銀七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兩三錢二釐一絲四微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四萬三百六十六兩九錢八釐七毫五絲八忽四㣲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二萬一百八十三兩四錢五分四釐三毫七絲九忽二微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夫馬工料銀七千二百一十九兩七錢七分七釐四毫雍正
  三四年又裁夫馬工料銀二千六百兩零二錢三分一釐八毫六絲八忽四年新增夫馬工料銀一千二百五十四兩四錢一分三釐一毫四絲七忽二微一纎八年又裁雜支銀四千三百七十兩一錢三分九釐二毫一絲二忽八微又裁夫役工食銀二百三十九兩四錢又裁夫馬工料銀三千八百兩零六錢五分四釐八毫三絲三忽八㣲十年牛車改設馬車共裁銀三百四十兩八錢七釐八毫九絲實存工料等銀四萬二千四十八兩二錢四分九釐五毫七絲三忽八㣲一纎
  伏城驛 在府城北四十里極衝現存馬六十八匹馬夫門役等共五十三名共銀四千八百二兩二錢九分一釐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正定縣 恒山驛在縣治南明置極衝現存馬一百零九匹車馬二匹馬夫五十一名半傳報撥馬夫九名獸醫一名摃轎夫一百名書手二名館夫三名厨役買辦夫七名防夫一名摃夫十名車夫并大小夫頭五名共銀一萬零六十九兩四錢五分七釐八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遞運所在城内東南後移北關外今裁
  獲鹿縣 鎭寧驛在縣治西明置極衝現存馬七十四匹馬夫三十五名傳報馬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八名書手一名背柴擔水夫一名聽事買辦夫一名接遞皂隷三十名走遞牌夫十五名共銀四千五百五十九兩七錢五分九釐三毫八絲六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鹿泉遞運所在縣治西
  井陘縣 陘山驛在縣治東明置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極衝現存馬八十四匹馬夫四十六名傳遞馬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書手一名背柴擔水夫一名聽事買辦夫一名接逓皂隷二十名走逓牌夫十五名共銀四千六百四十二兩三錢五分八釐五毫三絲八忽六㣲一纎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逓運所在縣東門外
  阜平縣 僻逓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九十二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欒城縣 關城驛在縣治東南明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車馬二匹驢十二頭馬夫三十五名半傳報撥馬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書手二名察院門役一名鞍屜匠一名接遞皂隷三十名走遞牌夫三十名喂驢車夫等五名共銀七千九百六十九兩七錢四釐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城北
  行唐縣 今裁  靈壽縣 今裁
  平山縣 今裁
  元氏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五十三兩五錢二分一釐九毫五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贊皇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二名共銀七十三兩六分六釐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新樂縣 西樂驛在縣治西南極衝現存馬九十四匹車馬二匹差驢二十頭馬夫四十二名書手聽事買辦夫火水夫及接遞皂隷四十名走遞牌夫三十名喂驢車夫等七名共銀九千二百四十三兩三錢五分八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縣城外
  晉州 僻遞現存馬七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三十兩四錢三分五毫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無極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二名共銀一百二十一兩九錢八分一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藁城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二名共銀九十兩三錢一分九釐九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順德府
  龍中二驛并邢内二遞運所及沙河等七縣遞馬工料銀三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兩二錢七分二釐二毫康熈十四十五兩年裁銀二萬三百四十五兩八錢四分三釐二毫二十年十二月
  恩詔復二應復銀一萬一百七十二兩九錢二分一釐二十一年裁夫等銀一千六百七十八兩三錢八分四釐又裁銀一千四百一十七兩四錢七分一釐雍正八年裁軍站等銀二千三百七十三兩五錢七分二釐裁雜支銀一百八十七兩六錢七釐裁夫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十年牛車改設馬車裁銀二十八兩八錢實存銀一萬八千六百二十三兩三錢一分四釐一毫八忽
  邢臺縣 龍岡驛在縣東關舊在城内萬厯元年移置於此極衝現存馬八十六匹驢二十頭車馬八匹馬夫四十三名車夫四名京報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茶夫二名抄牌書手二名厨役
  四名接遞皂隷四十名接遞牌夫四十名摃夫四十名共銀九千三百五十七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驛街西
  沙河縣 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四十一兩一錢四分八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南和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七十一兩七錢五分一釐八毫八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平鄉縣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八十兩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二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廣宗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三名共銀一百四十六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鉅鹿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三名半共銀一百五十四兩二錢三分一釐三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唐山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七十四兩二錢九分一釐八毫二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内邱縣 中邱驛在縣治東南極衝現存馬七十四匹驢二十頭車馬八匹馬夫三十七名車夫四名京報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茶夫二名抄牌書手二名厨役四名接遞皂隷四十名歸驛接遞摃轎夫三十名摃夫四十名共銀八千三百三十三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遞運所在縣北關外之東
  任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六十四兩六分四釐八毫八絲八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廣平府
  臨叢二驛并成肥曲廣鷄威清七遞夫馬原額正加工料共銀三萬八千六百八十兩八錢二釐八毫七絲六忽七微四纎六沙四塵六埃康熙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二萬四千一百三十二兩二錢四分一釐五毫九纎四沙一塵一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一萬二千六十六兩一錢二分七毫五絲四纎七沙五埃五渺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工料銀一千六百九十七兩七錢八分四釐雍正三年又裁成肥曲廣鷄威清七遞夫役工食銀共一千六百三十二兩六錢六分一釐一毫四絲九忽二微四年磁州滏陽驛改歸廣屬原額工料銀七千六百四十七兩五錢三分九釐十年照叢臺驛之例改設夫馬驢騾實存工料銀九千二百三十兩七錢五分四釐六毫八年裁臨叢二驛夫役工食銀三百六十五兩九錢九分九釐四毫又裁臨叢二驛夫馬工料改歸昌延等軍站銀一千三百六十六兩一錢一分八釐四毫八絲又裁成安等七遞夫馬工料銀一千九百四十七兩八分五釐三
  毫六絲八忽三微七纎八沙八塵一埃八渺又裁叢臺驛雜支銀七十一兩四錢一釐二毫三絲一忽八微七纎一沙九年實存工料等銀二萬八千七百六十四兩三錢八分七釐九絲七忽二微三纎九沙五塵八埃七渺
  永年縣 臨洺驛在縣西四十五里臨洺鎭極衝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驢二十頭夫役二十名騾十六頭夫十名京報馬夫四名歸驛摃轎夫八十名獸醫一名募夫兵快十名接逓皂隷二十五名包軍十五名抄牌書手一名遞馬歸驛摃轎夫六十名遞馬歸驛接遞皂隷二十五名歸驛所摃轎夫三十名協濟摃轎夫十五名共銀九千九百八十七兩三錢四分八釐六毫六絲六忽八微七纎一沙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又有臨洺逓運所亦在臨洺鎭
  曲周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二名共銀七十一兩一錢五分六釐三毫九絲二忽六微二纎七沙七塵一埃二渺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肥鄉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六名共銀九十七兩七分八釐六毫七忽一微四纎五沙一塵二埃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鷄澤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零一兩二錢四分一釐一絲二微二纎一沙七塵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廣平縣 稍衝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八十八兩八錢七分五釐二毫九絲一忽二微五纎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邯鄲縣 叢臺驛在縣治西南明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五匹夫三十七名驢二十頭夫役二十名騾十六頭夫十五名撥夫牌子五名京報馬夫二名歸驛摃轎夫八十名獸醫一名包軍十五名抄牌書手一名遞馬歸驛摃轎夫三十五名遞馬歸驛接遞皂隷四十名歸驛所摃轎夫二十名共銀八千八百九十三兩四分二釐七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又有遞運所在縣治西北明永樂十一年置今廢
  成安縣 稍衝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二十一兩二錢八分八釐三毫三絲六忽四微三纎五沙六塵五埃五渺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乾侯驛在縣東今廢
  威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九十三兩八錢四分二釐四毫一絲五忽八微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清河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七十九兩七錢五分九釐七絲六忽八微八纎八沙四塵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磁州 滏陽驛在州治南一里極衝現存馬九十匹夫四十五名驢二十頭抵留馬十匹驢夫四名抵留馬夫四名車騾十六頭抵留馬十六匹車騾夫十五名夫牌子五名抵留馬夫二十名摃轎夫二百二十名遞送公文馬夫三名探馬夫四名馬牌子二名獸醫二名雍正十一年實存工料銀九千二百三十兩七錢五分四釐六毫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大名府
  元城等八州縣遞馬夫工料原額銀九千五百四十五兩二錢八分二釐九毫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七千七百四十二兩二錢六分九釐七毫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三千八百七十一兩一錢三分四釐八毫七絲一忽六微五纎五沙六塵二埃五渺雍正三年十月裁摃轎接遞皂隷工食銀二千三百九兩五錢八釐七毫三絲九忽一微三纎八年又雜支銀二千二百七十三兩九錢一分五釐二絲一
  忽三纎七塵五埃九年實裁存夫馬工料等銀一千九十兩七錢二分四釐三毫五絲二忽五微四纎六沙一塵二埃五渺
  元城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共銀二百二十八兩二錢三分八釐五毫六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艾家口水驛在縣南街河之濵今廢
  大名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零八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南樂縣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七十二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魏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共銀二百兩七錢四分九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清豐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一十兩八錢二分七釐九毫五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舊有金堤驛在縣南今廢
  東明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九錢二分九釐五毫七絲二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開州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零五兩八錢三分五釐四毫三絲七微四纎六沙一塵二埃五渺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長垣縣 稍衝現存馬七匹夫三名共銀一百四十九兩一錢四分三釐八毫八絲四忽八微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宣化府
  榆林土木鷄鳴宣化深井萬全懷安長安鵰鶚趙州龍門雲州赤城東城西城蔚縣一十六驛遞夫馬等項原額工料并馬匹草折銀一萬二千九百二十四兩料豆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二石月米二千八百八十三石六斗麥麩三千三百一十二石康熈二十九年十一月榆林土木鷄鳴萬全懐安五驛新增夫馬工料銀六千零三十兩四錢三分又榆林土木鷄鳴宣化萬全懐安六驛新增銀五千七百零八兩九錢一分三釐三十四年十一月榆林土木鷄鳴宣化懷安萬全長安鵰鶚雲州赤城十驛續增夫馬工料銀一萬九百九十四兩六錢又長安鵰鶚雲州赤城四驛續增銀二千一百一十六兩二錢七分七釐雍正八年裁新增續增雜支銀一百八十八兩四錢二分又舊額項下改歸軍站馬一百一十三匹馬夫五十六名半草折工食等項銀二千一百九十七兩八錢料豆二千八百四十七石六斗月米二百零三石四斗麥麩八百一十三石六斗又蔚州於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改歸直隷其裁存遞馬夫工料并官支共銀一百六十七兩雍正十一年榆林土木雞鳴宣化四驛共增添馬二十三匹馬夫一十一名半草折工食等項銀四百五十五兩四錢料豆五百七十九石六斗月米四十一石四斗麥麩一百六十五石六斗雍正十二年實存工料等銀三萬六千一十兩四錢料豆九千三百二十四石月米一千七百二十一石六斗麥麩二千六百六十四石舊有張家口驛在萬全
  宣化縣 宣化驛在縣南關舊曰宣府驛明永樂十六年康熙三十二年改名極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七十五名摃轎夫一百四十六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喂馬夫四名共銀四千九百二十三兩料豆一千五百六十二石四斗月米六百四十四石四斗麥麩四百四十六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雞鳴驛 在縣東南六十里明永樂十六年置極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摃轎夫五十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八名共銀四千四百一十八兩四錢料豆一千零五十八石四斗月米三百二十四石麥麩三百零二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深井堡逓 在縣南少西六十里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二兩八錢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麥麩二十八石八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赤城縣 雲州驛在縣北三十里明洪武初置次衝現存馬四十二匹夫三十九名半摃轎夫二十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喂馬夫四名共銀二千一百五十五兩二錢料豆五百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百三十五石麥麩一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赤城驛 在縣治東北明永樂中置雲門驛宣德五年改今名次衝現存馬四十四匹夫四十一名摃轎夫二十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喂馬夫四名共銀二千二百兩八錢料豆六百零四石八斗月米一百三十三石二斗麥麩一百七十二石八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龍門縣 長安驛在縣東南九十里明洪武初置豐峪驛永樂九年改今名次衝現存馬四十二匹夫四十名摃轎夫二十五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喂馬夫四名共銀二千二百二十一兩二錢料豆五百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百四十七石六斗麥麩一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鵰鶚驛 在縣東四十五里明洪武初置浩嶺驛永樂中改今名次衝現存馬四十三匹夫四十名半摃轎夫二十一名馬牌子一名䥷草喂馬夫四名共銀二千一百九十二兩料豆五百七十九石六斗月米一百三十五石麥麩一百六十五石六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龍門城遞 在縣西二十五里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二兩八錢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麥麩二十八石八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趙州堡逓 在縣西五十里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二兩八錢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麥麩二十八石八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懐來縣 榆林驛在縣東南三十里元置舊𨽻延慶衛今改屬極衝現存馬九十匹夫八十二名摃轎夫五十六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八名共銀四千六百二十六兩料豆一千二百九石六斗月米三百三十四石八斗麥麩三百四十五石六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土木驛 在縣西二十五里明置極衝現存馬八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摃轎夫五十三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八名共銀四千四百三十一兩六錢料豆一千一十五石二斗月米三百零九石六斗麥麩二百八十八石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蔚州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六十七兩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蔚縣 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二十六兩四錢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麥麩一十四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西寧縣 東城遞在縣東六十里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二十六兩四錢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麥麩一十四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西城遞在縣城僻遞現存馬二匹夫一名共銀二十六兩四錢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麥麩十四石四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懷安縣 懷安驛在縣北門外明初永樂十六年置於左衛東門外名東門驛成化二十年改置於此康熈三十二年改名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夫七十五名半摃轎夫四十七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馬喂馬夫八名共銀四千二百三十一兩八錢料豆九百零七石二斗月米二百七十九石麥麩二百五十九石二斗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萬全驛 在左衛南門外明正德八年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夫七十五名半摃轎夫三十九名獸醫一名馬牌子二名䥷草喂馬夫八名共銀四千二百四兩八錢料豆八百三十一石六斗月米二百四十六石六斗麥麩二百三十七石六斗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
  延慶州 小馬站在州治東北明置今廢
  易州
  本州并清苑上陳二驛暨淶水縣遞馬原額正加工料銀九千七百四十四兩六分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七千四百七十三兩二錢六分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三千七百三十六兩六錢三分雍正三年裁摃轎夫接遞皂隷工食銀六百零六兩八年共裁工料銀一千一百二十六兩二錢一分三毫六絲二忽又裁雜支銀五百三十六兩六錢七分十年牛車改設馬車加增工料銀二十八兩八錢十二年晉省廣昌縣改隷工料銀一千七百五十五兩通共實存工料銀五千五百二十二兩三錢四分八釐六毫三絲八忽
  本州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驢六頭共銀二百六兩九錢九分九釐三毫九絲八忽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清苑驛 在州治東北明洪武七年置稍衝現存馬二十六匹車馬二匹騾三頭夫役共四十三名半共銀一千七百兩七分四釐一毫九絲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上陳驛 在州西九十里紫荆關城内明洪武七
  年置於關東十五里後移於此稍衝現存馬二十二匹車馬二匹驢四頭夫役共四十六名半共銀一千七百六十五兩八錢八分二釐二毫五絲七忽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舊有塔崖驛在淶水縣西一百八十里紫荆關外明初置嘉靖中改為河北驛隷易州後并入上陳驛又有遞運所今亦裁
  淶水縣 稍衝現存馬十匹夫五名共銀一百八十四兩三錢九分二釐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廣昌縣 香山倒馬二驛現存馬六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半共銀一千七百五十五兩知縣掌之
  冀州
  本州并南宫等五縣遞馬原額工料銀四千二十三兩二錢五分九釐七毫二絲六忽七微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三千一百五十三兩二分八釐二毫一絲七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詔復二應復銀一千五百七十六兩五錢一分四釐一毫五忽三微五纎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銀八百九十七兩四錢九分七釐八毫三絲八年又裁銀九百零二兩五分六釐三絲八忽八微八纎雍正九年實存工料等銀六百四十七兩一錢九分一錢九分一釐七毫五絲二忽四㣲七纎
  本州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一十七兩四錢二分八釐五毫九絲二忽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南宫縣 稍衝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四十五兩一錢八分七釐二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新河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六十七兩四錢九釐三毫六絲六忽五微二纎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棗强縣 今裁
  武邑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馬夫二名共銀八十七兩二錢一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衡水縣 僻遞現存馬七匹馬夫三名共銀一百二十九兩九錢六分六釐四毫九絲三忽九㣲五纎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趙州
  鄗城槐水二驛并二遞運所隆平等四縣遞馬原額正加工料銀三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兩二錢五分一釐七絲四忽八微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一萬七千九百六十五兩四錢一分四釐八毫三絲二忽八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詔復二應復銀八千九百八十二兩七錢七釐四毫一絲六忽四微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夫馬工料銀二千四百二十一兩三錢六分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銀三百六十八兩三錢九分零二毫一絲四㣲
  八年又裁雜支銀一千二百八十七兩一錢九分四釐九毫九絲七忽又裁夫役工食銀二百四十一兩二錢又裁改夫馬工料銀一千七百四十一兩九錢三分九釐二毫三絲四忽十年牛車改設馬車裁銀二百七十三兩六錢實存工料等銀一萬六千二百九十七兩八錢五分九釐二毫一絲七忽
  本州 鄗城驛在州治西明置極衝現存馬七十六匹車馬二匹驢十二頭馬夫三十八名傳報撥馬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書手二名接遞皂隷四十名走遞牌夫三十名喂驢車夫夫頭五名共銀七千九百四十五兩七錢四釐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遞運所在州治東
  柏鄉縣 槐水驛在州治西北明置極衝現存馬七十七匹車馬二匹驢十二頭馬夫三十八名半傳報撥馬夫五名獸醫一名摃轎夫八十名書手二名察院門役三名接逓皂隷三十名走逓牌夫三十名喂驢車夫夫頭五名共銀八千零五兩七錢四釐八毫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又有逓運所在縣南門外
  隆平縣 僻遞現存馬三匹夫一名半共銀三十二兩四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高邑縣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七十二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臨城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七十九兩九錢二分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寧晉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六十二兩一錢二分九釐六毫一絲七忽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深州
  本州并安平等三縣逓馬原設工料銀二千零一十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一千四百四十三兩一錢一釐九毫五絲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七百二十一兩五錢五分九毫七絲五忽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銀四百零三兩八分六釐三毫八年又裁銀四百三十六兩三錢九分七釐八毫四絲五忽雍正九年實存工料等銀四百四十九兩八錢九分八釐一毫八絲
  本州 僻遞現存馬七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三十八兩四錢五分九釐五毫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武强縣 僻逓現存馬四匹夫一名共銀五十五兩二錢九分六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饒陽縣 僻逓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五分四釐六毫八絲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安平縣 僻遞現存馬六匹夫三名共銀一百一十二兩八錢八分八釐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定州
  永定驛并逓運所曲陽深澤二縣遞馬等項原額工料銀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五兩九錢六分五釐一毫五絲二忽康熈十四十五兩年共裁銀八千三百三十三兩四錢八分三釐一毫五絲二忽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復二應復銀四千一百六十六兩七錢四分一釐五毫七絲六忽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大馬工料銀四百六兩七錢四分六釐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八年又裁雜支銀五百八十兩七錢六分九釐五毫七絲六忽又裁改夫馬工料銀八百四十二兩八錢雍正十年牛車改設馬車裁銀九十兩實存工料等銀九千三百三十七兩七錢八釐
  本州 永定驛在州治北明置極衝現存馬九十四匹車馬二匹差驢二十頭馬夫四十二名傳報馬
  夫九名獸醫一名歸驛摃轎夫一百名書手二名跟役一名買辦夫一名燒火擔水夫二名接逓皂隷四十名牌夫三十名喂驢赶車大小夫頭共六名共銀九千一百三十四兩一錢八釐遇閏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遞運所在州南門外
  曲陽縣 僻遞現存馬八匹夫四名共銀一百五十二兩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深澤縣 僻遞現存馬四匹夫二名共銀五十一兩六錢遇閏按月加增知縣掌之






  畿輔通志卷四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四
  舖司
  順天府
  共舖司兵六百二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三千八百一十八兩四錢
  大興縣 正陽舖朝陽舖西流舖安定舖紅山舖下馬舖剪莊舖曹村舖青閏舖額設舖司兵三十一名每年共支銀二百二十三兩二錢
  宛平縣 施仁舖彰義舖義井舖盧溝舖新店舖高店舖田家莊舖黄岱舖石碑舖雙線舖胡渠舖兵五十一名共支銀三百六十七兩二錢
  良鄉縣 城東北為長陽舖西南為重義舖舊店舖燕谷舖兵二十五名共支銀一百五十兩
  固安縣 城南為栁泉麟堝舖北為東玊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永清縣 城南為馬家舖北為火燒舖額設舖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銀五十四兩
  東安縣 城東為馬圈舖北為常角舖祖哥舖李家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共支銀九十六兩
  香河縣 城東為宣敎寺舖戴家閣舖西為王家舖高家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通州 城東為召里店舖西南為高麗莊舖西為東留村舖又西為大黄莊舖舊漷縣城北為宋家舖郭家舖南為黄場舖得仁務舖兩家店舖額設舖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三百二十四兩
  三河縣 城東為石牌舖段家嶺舖西為白浮圖舖泥窪舖夏店五槐舖馬已乏舖烟郊舖額設舖司兵五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三百三十六兩
  武清縣 城東南為蔡村舖桃花口舖西南為新莊舖馬百户屯舖西北為巨城舖漷水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三十二兩舊有三家茅店舖在縣東南今廢
  寶坻縣 城西為朱家莊舖崔家莊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昌平州 城東為新莊舖麻峪舖牛房舖橋子舖赴任舖石槽舖抱榆舖新峰舖南為沙屯舖半壁店舖囘龍舖清河舖西龍虎舖南口舖達居庸關額設舖司兵三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二百零四兩舊有長坡舖南口舖雙墖舖皂角舖榆河舖清河舖唐家嶺等舖今改置
  順義縣 城西南為内政舖孫復舖西為牛家莊舖渠河舖高麗營舖北為向陽舖牛欄山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四十四兩
  密雲縣 城東為八里舖西為塔院舖北為神仙舖星莊舖陳家莊舖青陽舖東北為高嶺舖王店舖北口舖額設舖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一十四兩
  懷柔縣 城東為小務舖王家舖東南為年豐舖額設舖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兩又城東一百里有松棚舖
  𣵠州 城北十里為湖梁舖北達 京師南為管頭舖為樓桑舖為三家店舖東十里為栁窩營舖西為馬村舖又魯家莊舖路出紫荆關西南為松林店舖澤畔舖路出保定府額設舖司兵六十一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六兩
  房山縣 城南為挾河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霸州 城内為州前舖城北為南孟舖東為辛店舖南為莫金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文安縣 城東為太平洲舖西為孫村舖額設舖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銀五十四兩
  大城縣 城東南為趙扶舖西為鄧家務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保定縣 城東為路疃舖西為西陽鹿疃舖西南為柏木橋舖額設舖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銀五十四兩
  薊州 城東為黄土坡舖逯山舖馬伸橋舖臨河舖南為八里舖獻橋舖又南為别山舖城西為十里舖大柳樹舖又西為邦均舖額設舖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平谷縣 城南為辛店舖北為夏箭務舖額設舖司兵十一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六兩
  遵化州 城東為鐵山嶺舖雙城子舖金山寺舖袁家屯舖盧兒嶺舖南為新店舖黨峪舖西南為平安城舖西為七里舖沙河舖義井舖石門舖額設舖司兵四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二百七十兩
  永平府
  共舖司兵一百九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千一百二十七兩
  盧龍縣 城東為周家舖第二舖雙望舖南為周玉山舖劉家莊舖西為石梯子舖白佛院舖赤峰舖西北為分水嶺黑石舖額設舖司兵三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二百一十兩
  遷安縣 城南為沙河舖四十八里有西徑為黑崖子舖東為沙窩舖色山舖馬波舖岳榆舖西北為龍起舖金山院舖羅家屯舖大寨舖舊城舖白廟舖西北一百十里有灰嶺舖孩兒嶺舖出口外額設舖司兵十七名每年共支銀一百零二兩
  撫寧縣 城東為横山舖馬坡舖深河舖團山舖張果老村舖豐千臺舖紅花店舖遷安舖又東北達山海關界城西為綠灣舖蘆峰口舖背隂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昌黎縣 城西為石堠子舖梭頭灣舖營城舖訾家舖額設舖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銀九十五兩城東北舊有張各莊舖紅花店舖今廢
  灤州 城南為大栁舖馬城舖長寧舖西北為甸子舖牤牛橋舖榛子鎭舖根窩舖鐵城坎舖城北為劉家莊舖額設舖司兵三十三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九十八兩
  樂亭縣 城西北為曹家莊舖新樂鎭長寧舖額設鋪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玊田縣 城東為韓家舖兩家店舖雙橋舖西為來亭橋舖又西為孤樹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九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七十四兩
  豐潤縣 城東為垠城舖板橋舖鐵城舖西為七里舖高麗舖閻家舖沙流河舖西北為梁家務舖黨峪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保定府
  共舖司兵三百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二千二百八十兩
  清苑縣 城東解家莊舖新安舖東南為百塜舖又南為大冉舖田家莊舖張登舖温仁舖城西為董家莊舖又西南為小激舖大激舖城北為雙楊舖額設舖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滿城縣 城東為竒村舖東北為要莊舖兩漁舖東南為受陵舖又東南為賈村舖南原村舖西為毛山舖抱陽舖北為謁山舖大冊舖紫口舖南為閆童舖湯村舖孟村舖淡頭舖泥窪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四十四兩
  安肅縣 城南為道澗舖漕河舖徐河舖西南為解村舖樊村舖孫哥莊舖大王店舖西北為高哥莊舖遂城舖東關舖北為白塔舖田村舖額設舖司兵五十一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兩
  定興縣 城東為頭舖南為北河舖泥窳舖上及舖固城舖祖村舖額設舖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新城縣 城南為雲北舖魏家舖東馬舖西為界河舖西南為馬村舖北為衣錦舖方官舖西北為駐蹕舖額設舖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兩
  唐縣 城西北為河南舖又五十里為軍城舖青陽舖又十里為北嶺子舖令公舖又十里為龍抜舖達山西界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博野縣 城北為油李舖又北為陶墟店舖又北為温寅舖達清苑縣界額設舖司兵六名每年共支銀三十六兩
  慶都縣 城西南為戚店舖固店舖達定州之清風店東北為十里舖逹滿城縣又北為稂村舖達清苑縣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容城縣 城之東為王祥舖南為胡村舖西為南張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六十兩
  完縣 額設舖司兵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三十兩蠡縣 城西為辛橋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四十八兩
  雄縣 城之南為郝莊舖又東南為郭莊舖西為楊定舖北為王克舖又為韓家舖五舖共額設舖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百五十兩
  祁州 城東北為王家莊舖抵府南為東固舖婁底舖抵深澤縣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六十兩
  束鹿縣 城北為舊城舖西北為泊莊舖玊山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領工食銀四十八兩
  安州 總舖在州治西城西南為邊呉舖沱上舖南為陶口舖額設舖司兵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三十六兩
  高陽縣 城東南為利家口舖小連口舖西為野王舖進莊舖額設舖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兩
  新安縣 城南為馬家舖又名馬舖有便民橋渥易二水所經額設舖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銀十二兩
  河間府
  共舖司兵二百二十七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千三百六十二兩
  河間縣 城東有山寒舖南為八里舖侯村舖東南為梁家舖西南為喬城舖北為二十里舖三十里舖額設舖司兵四十一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六兩
  獻縣 城東為趙二莊舖杜生舖蔡村舖南為單橋舖馬頰舖郗家舖北為馮村舖商家林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阜城縣 城南為御莊舖許家舖漫河舖北為劉濟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肅寧縣 城東為豐樂堡舖李公莊舖中堡村舖南為張家莊舖西為付家荘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任邱縣 城南為五里舖沙村舖關張舖石門舖史村舖新史舖陶家舖北為西梁舖香城屯舖韓莊舖香城舖司馬莊舖帶河舖黄壘舖塔莊舖沙灣舖鄚市舖朱家莊舖棗莊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交河縣 城西為劉四舖中范舖又城西兩和舖豆莊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寧津縣 城西為部套河舖界首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景州 城東為管莊舖南為馬莊舖讚福舖北留智舖南留智舖北為孫莊舖韓莊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六兩
  呉橋縣 城東為大王舖王孝舖一名溝店舖西為官莊舖一名樓子舖安陵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東光縣 城南為連鎭舖馬家寨舖北為王家集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故城縣 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天津府
  共舖司兵一百三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八百零四兩
  天津縣 額設舖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銀十二兩青縣 城東南為窰子口舖興濟舖安堵寨舖西南為本門舖崇仙舖杜林墓舖陳預舖長莊窠舖北為葢宿舖流河舖空城舖北栁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八十兩
  靜海縣 城南為雙塘舖釣臺舖辛莊舖北為獨流舖王莊舖辛口舖又北為楊栁青舖稍直口舖又東北為小直沽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六兩
  滄州 城東為盧家園舖東南為汪家舖沈家舖舊滄州舖李家舖南為㨗第舖尚家坑舖北為朱家墳舖横堤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二百一十六兩
  南皮縣 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鹽山縣 城東為南褚村舖髙家灣舖東南為大王舖移豐舖望樹舖百尺杆舖南召舖崔家口舖南為孟家店舖西南為帽架圈舖張村舖高莊舖西為郭村舖西北為新店舖孫周舖北為北趙村舖常郭舖韓村舖東北為邊家務舖北楮村舖舊城舖丁村舖海豐舖蘇基舖東趙村舖楊二莊舖海下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慶雲縣 城東南為紀家舖火燒舖二郎舖西為五里舖壯里舖山雲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正定府
  共舖司兵三百一十五名每年支工食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
  正定縣 城南為五里舖十里舖石家莊舖壇馬舖西南為栁林舖北為七里舖十里舖北牛舖新城舖額設舖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兩
  獲鹿縣 城東為趙寨舖安舍舖趙陵舖東南為荆壁舖西為土門舖胡神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井陘縣 城東為西河舖横口舖白石嶺舖上安舖下安舖西為板橋舖龍窩舖界侯舖額設舖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兩
  阜平縣 城東為尚書莊舖王槐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欒城縣 城南為東鞏舖北為董保舖程上舖額設舖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兩
  行唐縣 城南為白廟村舖半壁店舖北為齊村舖賈村舖龍岡村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七十二兩
  靈壽縣 城東南為木佛舖達本府正定縣界額設舖司兵六名每年共該支領工食銀三十六兩
  平山縣 城東十里為叚栁舖達本府正定縣界額設舖司兵六名每年共支領工食銀三十六兩
  元氏縣 額設舖司兵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四十八兩
  贊皇縣 城東二十五里為邢郭舖達趙州髙邑縣界額設舖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九十兩
  新樂縣 城東十里為田村舖又三里為王店舖達定州界南十里為小寨舖又十里為同嘗舖又五里為馬頭村舖又五里為藺渠舖達藁城縣界北八里為梁莊舖又七里為安莊舖達曲陽縣界額設舖司兵四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二百七十六兩
  晉州 城東十里為大王舖東南二十里為吕家莊舖又五里為新莊舖達束鹿縣界東北十五里為光粲舖又十五里為東曹舖達深澤縣界西北為于家莊舖西十五里為蘇家莊舖又五里為青魁舖又十五里為王家莊舖又三十里為小史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百五十兩
  無極縣 城西南三十里為幞頭店舖達藁城縣界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四十八兩
  藁城縣 城西北一十里為四公舖又二十里為堤里舖又四十里為呉村舖達保定府新樂縣界額設舖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百零八兩
  順德府
  共舖司兵二百一十九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千三百一十四兩
  邢臺縣 城東為張村舖達任縣界東南為靜安舖又東南為新舖達南和縣界又南為康莊舖達沙河縣界北為石橋舖又北為荆村舖又北為崇雅舖達内邱縣界額設舖司兵共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沙河縣 城南為河心舖南中舖北為食饍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六兩
  南和縣 城東為閻李舖西為河頭郭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平鄉縣 城東北為夏莊舖柴村舖魏家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廣宗縣 城西南為新建舖北為栢社舖西趙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鉅鹿縣 城東南為清水道舖西南為原莊舖額設舖司兵一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八十四兩
  唐山縣 城南十五里為南樓舖西南為范解舖西北為太寧舖北為楊村舖額設舖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五十兩
  内邱縣 城南為河村舖小馬舖都城舖西陽舖南宋舖梁原舖禦暴舖北為李陽舖史村舖馬峰舖張村舖鎻鑰舖額設舖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兩
  任縣 城東為臺南舖新店舖北為橋頭舖西為西留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廣平府
  共舖司兵二百二十三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三錢
  永年縣 城東為曹莊舖龎莊舖髙家寨舖河莊舖西關寨舖張村舖八汪舖西蘇舖賈葛口舖額設舖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三百二十四兩
  曲周縣 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肥鄉縣 城東為屯莊舖南為焦家舖西為劉家舖北為林兒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四十四兩
  雞澤縣 城南為六坊舖新光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廣平縣 城東為拳莊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邯鄲縣 城南為龎村舖張村舖北為劉莊舖王化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成安縣 城東為郭坊舖漳河舖北為河疃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威縣 城東為孫家寨舖西南為梨園頭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清河縣 城南為史家塢舖西南為李家莊舖額設舖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又有淺舖八曰二哥營嚴家口呉家圈孫家口葡萄蓬草廟口黄家口賈家口
  磁州 額設舖司兵四十九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六十二兩零三錢八釐七毫
  大名府
  共舖司兵一百四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八百六十四兩
  元城縣 城東為岔道舖東堤舖髙家莊舖額設舖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一百零八兩
  大名縣 城西南為五里舖段村舖邊馬集舖紫岡舖大巖屯舖西北為青頭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南樂縣 城東南為屯村舖小屯村舖夏莊舖韓家集舖千口村舖大清集舖方山谷村舖邵郭舖孟郭村舖西為梁村舖今移大名縣大巖屯西北為北張舖北為翟村舖今移魏縣康二莊額設舖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一百零八兩
  魏縣 城東為大寨舖沙口舖北為西寺堡舖額設舖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兩
  清豐縣 城南為舊城舖潘生舖宋固舖北為王家莊舖聶城舖髙家堡舖孟固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東明縣 城東為陸圈舖南為魚窩舖栁園舖雙井舖杜勝舖西為十里舖東明舖馬頭口舖北為舊寨舖司馬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開州 城西南為楊村舖東子岸舖西子岸舖西北為井店舖北為白倉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兩
  長垣縣 城北為鄧岡舖教成舖中冉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四十四兩
  宣化府
  共舖司兵一百四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八百九十四兩零八錢
  宣化縣 城東南為賢字舖思字舖雨字舖霖字舖皆明景泰中置謂之暖舖城西南為佐字舖額設舖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銀八十四兩
  赤城縣 城東北為致字舖南為出字舖西為恤字舖禮字舖東南為龍山所又南為陸字舖婣字舖西北為任字舖北為雲州堡友字舖又堡南為孝字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萬全縣 城東南為至字舖理字舖城南為堂字舖知字舖俗字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龍門縣 城東北為東方舖射字舖西為御字舖東為仁字舖東為鵰鶚堡舖南為行字舖數字舖堡北為文字舖東南為長安堡舖南為教字舖信字舖額設舖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銀八十四兩
  懷來縣 城東為域字舖開字舖中字舖城西為一字舖臣字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三十二兩
  蔚州 額設舖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一十九兩零六錢
  蔚縣 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西寧縣 額設舖司名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一百零八兩
  懐安縣 額設舖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銀八十四兩
  延慶州 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三兩零二錢
  保安州 城西為君字舖東北為洪字舖東為轉字舖氣字舖額設舖司兵四名每年共支銀二十四兩
  易州
  共舖司兵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五百一十六兩
  本州 城東十里為麻屋舖又十里為官橋舖達淶水縣界東南十五里為北東舖達定興縣界北城舖南十五里為軍營舖十里為明月舖西十里為石門舖十里為栢尖舖十里為管頭舖三十里為龍華舖十七里為泥凹舖十六里為上陳舖十四里為三里舖十四里為盤石舖十五里為歪山舖十里為塔崖舖達廣昌縣界額設舖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淶水縣 城東為槐家莊舖南為鄭家莊舖西為道欄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廣昌縣 總舖在上關有浮圖豐樂等一十五舖共設舖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銀八十四兩
  冀州
  共舖司兵一百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六百零六兩
  本州 城東北為陸村舖西南為宋家莊舖曾家莊舖安店舖西為榆林舖付水舖西北為謝家莊舖土路口舖額設舖司兵三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二百一十兩
  南宫縣 城東南為岳悦村舖田村舖髙村舖孫村舖狼塜舖賈村舖崔家寨舖懸空舖東北為耿家莊舖西北為陳伯居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八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六十八兩
  新河縣 城東為小接頭舖東南為閻莊舖南馬莊舖西為神首村舖陳海莊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棗强縣 城西為崔村舖西北為蕭張舖單䭾舖東為舊縣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武邑縣 城西南為劉中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衡水縣 城西北為五花營舖馬老店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趙州
  共舖司兵一百二十二名每年共支工食銀七百三十二兩
  本州 城東為西章舖南為五里腰舖封家舖沙河舖北為蘇村舖周村舖新寨舖東南為西張舖額設舖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八十兩
  柏鄉縣 城南為駐駕舖小里舖西南為賈莊舖又南為營兒舖雹冰舖營房舖北為程村舖又北為神顯舖故城舖口店舖額設舖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兩
  隆平縣 額設舖司兵五名每年共支銀三十兩髙邑縣 城東南為周村舖西為刑郭舖東北為江店舖又東北為小荆舖額設舖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銀七十二兩
  臨城縣 城東為留村舖鎭内舖野狐舖額設舖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銀六十兩
  寧晉縣 城東為干臺舖東南為魚臺舖東汪舖新莊舖西北為黄退舖換馬店舖額設舖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兩
  深州
  共舖司兵七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四百二十兩
  本州 城南為南魏村舖陳二莊舖西南為圏頭舖西為和樂村舖魏泊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二十兩
  武强縣 城北為孫家莊舖南趙石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城西有五里舖今廢
  饒陽縣 城東南為段村舖西為張平舖東北為王家莊舖孔店舖額設舖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九十六兩
  安平縣 城東為韓村舖西為黄城舖額設舖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銀一百五十六兩
  定州
  共舖司兵一百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銀八百七十六兩
  本州 城西南為八角郎舖西為韓村舖東北為清水河舖額設舖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銀三百六十兩
  曲陽縣 城東為趙邱舖南為羊村舖西北為孝墓舖西為黄臺舖額設舖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銀二百四十兩
  深澤縣 城南為西河村舖東北為張家莊舖額設舖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銀四十八兩
  雍正二年兵部議准直𨽻為都會通衢夫役萬不可減額設之夫每於十名内召募八名留其二以為大差僱募之用則夫役不至虧缺而供應亦無遲誤至水驛與旱驛同例額設夫役亦難議減應於十分之内長養八名留其二分工食俟有大差經臨額夫不敷應付方許添僱若無差即行充餉雍正五年又議准各衙門驛站陋規永行禁絶直省額設工料約計四十八萬兩陋規四萬四千餘兩照各驛額設之數均減十分之一自五年為始節省歸公雍正十年又議准凡例在司庫請領者照實支九折之數核發例在地糧存留者亦照實數歸入起運項下報解自雍正十一年為始永為定例






  畿輔通志卷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五
  河渠
  尚書禹貢一篇紀夏后行水之功司馬遷因之為河渠書班固繼之志溝洫皆載一代疏排之績非如桑欽水經備敘川瀆源委也我
  國家奠鼎燕京負崇山而襟滄海百川輻輳赴壑朝宗其間順逆通塞動闗生民利病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餘載地平天成而於畿甸河道堤防
  尤勤
  睿慮
  廵行指授為斯民圖萬世之安我
  皇上繼志纘功大興水利
  特頒内府金錢數百萬
  命賢王董其事修濬兼施節宣備至以故水潤土甘年豐人樂同符禹績非漢唐以來塞築補苴之能事也宜
  為後世法程故於諸川之外特詳志焉
  渤海 在天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統志東連遼海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處也兩岸壁陡一閾中横土人謂之海門潮汐所至北抵楊村南抵程官屯西過王慶坨率二百餘里皆淡水也鹹潮抵海門而止無坌入者若天設之以限内外斯亦竒矣
  海河 南北運淀河之會流也自天津東北三岔口迄大沽口長一百二十里涘廣崖深奔流湍駛潮汐迎之則逆行而上禹貢所謂逆河是也每伏秋之交二運并漲淀水争趍駢注於三岔一口而强潮牴牾洄漩不下倒漾横流上游隄岸田廬皆受其浸所謂尾閭不暢胷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𨽻之水者莫如擴逹海之口而欲擴逹海之口者莫如減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賢親王興修水利
  親授方畧於南北運各建壩開河減水分流别途歸海豈僅為運河計哉入口之水減則逹海之口寛而北來之永定河南來之子牙河中間七十二清河乃得綽然入三岔口而東注朱子云治水先從低處下手正此意也
  衛河 即南運河也亦曰永濟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衛輝府自山東武城縣流入直𨽻故城縣界又東逕山東徳州界復入直𨽻逕景州東呉橋縣西又東北逕東光縣西又東北逕交河縣東南七里口又東北逕泊頭鎮入南皮縣界又東北逕滄州城西又東北逕青縣城東静海縣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與白河會入海計長八百餘里寰宇記永濟河在清池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乾寧軍亦呼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東光呉橋有永濟渠按衛河本西漢時大河所經東漢以後為清漳二瀆所經隋時開為永濟渠宋皇祐初河合永濟渠仍為大河所經南渡後大河南徙而衛河如故金元以來皆漕運所經也有減水河二一在滄州南十五里絶隄一在故興濟縣皆明𢎞治中開以備衛河泛溢乆而堙塞閘石猶有存者雍正三年大水衛河溢決十三口 怡賢親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開減水二河各建滾水石壩一座挑濬舊河分逹海港滄青水勢藉以消洩居民賴之按南運向苦淺滯故額設淺夫以供挑穵兩岸隄工随時補苴而已自漳河南徙於館陶入運湍急浩瀚每羡溢為灾雍正四年經怡賢親王奏請分道專轄增汛員設嵗修始以隄防為務乃隄日增髙而水亦随長伏秋汛漲各州縣往往於隄上加埝以防漫溢葢以漳水泥濁河形曲折墊淤於下則泛溢於上勢固然也計惟於徳州上流與古黄河相近之處度地建壩廣三四十丈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𨽻河隄永
  免漲溢即徳州一帯工程亦獲寧謐矣但地𨽻山東在此為切已之憂者在彼未免為秦越之視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隄決直𨽻景州以下十餘州縣禾稼盡沒水利衙門屢行咨會而決口訖未堅築葢其地處上游水過正堪藝麥而此間形如仰釡有受無洩縱竭力修防隄工鞏固亦何救於田廬之湮沒耶若將臨清以北河道併歸直𨽻總河管轄則一河首尾修濬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運河也亦曰潞河方輿紀要白河源出宣化府龍門縣東滴水崖東流入宻雲縣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從石塘嶺過懐柔縣西順義縣東入通州東境合焉東南徑漷縣武清縣東而入直沽合衛河入海又白河徑靈蹟山黄花鎮川河入焉又南徑牛欄山東麓潮河流合焉又南逕順義縣東門外順義縣志白河發源塞外自石塘嶺白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與温榆河合即運糧河性悍多沙遷徙無常俗稱為自在河明神宗實録萬歴三十一年從工部議挑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築隄兩岸著為令漕河圖志燕趙之間地方千里其間巨細河流悉至武清縣丁字沽注於白河故一遇雨潦白河滿溢耍兒渡口南蔡村等處衝決隄岸壊民田廬起夫塞築勞費萬計逮時乾旱舟行又或淺阻以此知水勢盈涸不常不可以經乆而論也按白河會潮沽榆沙通惠諸河之水源髙勢峻有如建瓴而西北諸山泉流滙聚每伏秋之際積雨未歇怒流已至頃刻尋丈非徒恃隄防所能捍禦也康熙三十八年決武清縣筐兒港三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親臨視閱
  命員外牛鈕等於冲決處建減水石壩二十丈開挖引河夾以長隄而注之塌河淀由賈家沽道洩入海河楊村上下百餘里河平隄固有
  御製碑文誌其事康熈五十年以河西務工程險要親臨指授命牛鈕開穵引河復以河西務城東有舊河形對
  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長四百餘丈
  特命開直河一道次年工成於是新河之溜移流於西而東岸大隄之汕刷以免耍兒渡之衝險無虞矣雍正三年大水隄岸埽壩多有衝潰四年經 怡賢親王奏請北運河一切工程歸通永道統轄河西務設同知一員楊村設通判一員分界管理增置縣丞主簿等官以尃防修五年河水泛溢東西岸漫決者四六年 怡賢親王奏拓筐兒港舊壩濶六十丈展穵引河改築長隄七年疏濬賈家沽道分減既多消洩亦暢故壩門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務一帯距壩稍逺山水暴至遂復漫決上厪
  聖懐發帑遴員授之方畧於河西務上流之青龍灣建壩四十丈開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寧車沽河導七里海水而洩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區畫盡善運道民生均獲寧謐而所費帑金已不下六十餘萬矣
  淀河 在天津縣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會流也自河頭至丁字沽入北運河長四十里淀水浩淼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頭
  東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東安静海之境東西亘一百六十餘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葢七十二清河之所滙瀦也永定河自西北來子牙河自西南來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盧溝河亦曰渾河亦曰桑乾河永定之名
  聖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誌桑乾河發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乾東下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雲中應州諸水皆會穿西山入宛平界東南
  至㸔丹口分為二其一東由通州髙麗莊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河過懐來束兩山間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徑山之東地平土疏衝激震蕩遷徙弗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濁也金史禮志大定十九年有司言盧溝河水勢泛溢齧民田乞官為封册神號特封安平侯建廟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孟家山金口閘視都城髙一百四十餘尺倘遇暴漲其害匪細若固塞之則所灌稲田俱為陸地種植禾麥亦非曠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以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三月成勅命名曰廣利即今之盧溝橋也元史郭守敬傳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監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盧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今若按視故蹟使水得流通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師之漕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河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實録戸部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務河道淺漕船動以千計兼四方商旅舟楫往來無港汊可泊張家灣西舊有渾河若加疏濬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廣瀦為巨浸令可泊舡公私兩便上命都督馮斌等審視七年冬斌等以圖進上以其役重大姑止固安縣志桑乾河自盧溝下流入縣境明嘉靖初徙縣北十餘里東流至縣東紀家莊北分為二萬歴中又徙縣西十餘里東南流逕黄垈之北而東南入霸州界尋又徙縣南城隄下後復徙北
  本朝順治十一年由縣西宫村與清水合流而南入新城界永清縣志明萬歴三年撫臣王一鶚修築河隄延袤五十餘里障水東流三十三年復抵縣界直逼城垣
  本朝順治八年徙固安迤西㡬七十里與白溝河合流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門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後徙固安北十里舖其支流則自半壁店李家口繞州東北境由舖疙疸白墳採木營逹信安
  本朝順治中每決於固安之叵羅垈由州治西城北東入清河後更決於新城之九花臺南里諸口而州城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熈戊辰仍從善來營入玉帯河俗謂之霸州河按盧溝亦曰黒水河水色最濁其急如箭東決則西淤倐忽遷改前人謂之無定河自元歴明冲齧奔潰屢修屢決迄無寧嵗康熈三十七年三月我
  聖祖仁皇帝軫念郊圻親臨視閲命撫臣于成龍大築隄堰疏濬兼施自宛平之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莊滙狼城河注西沽以逹於海延袤二百餘里廣十五丈五月工告成
  賜名永定河
  勅建河神廟
  御製碑文以記之自是湍水軌道横流以寧三十年來河無遷徙此從古所未有也帷是下流入淀之後水渙泥停積漸闐淤䝉
  聖祖諭㫖屢下毋令壅礙清流而該管分司衙門唯事修防不加疏導淤而南信安勝淓等淀變為髙原復淤而北䇿城新張諸泊墊為平陸駸駸乎及於台頭與子牙河會壅閼清流㡬無逹津之路矣雍正三年 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諭令引渾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王言已攬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葢淀泊之用有翕受之功亦有停蓄之利衆流競趨滙為巨澤容與蕩漾有以緩其奔突之勢然後安流弭節而去則其衝易受而其患易禦正定順徳廣平之有南北二泊猶順天保定河間之有東西二淀皆天地造設自
  然之妙納衆流而節宣之不使之一往衝突而不可禦也西淀之水會為一河分為三汊而滙於東淀南泊之水注於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陽之道合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歸於東淀則東淀一區所以蓄直𨽻全局之水游衍而節宣之乃永定濁流闐淤梗噎於其間則上流之氾濫者將安歸乎怡賢親王欽遵
  諭㫖於郭家務改河東行復開下流之長𣵦河引逕三角淀而注之河頭與清河會周築三角淀圍隄以防其北軼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淺俾河流不致遷徙籌畫可謂盡善而河官錮習不利於挖淺而利於築隄改河之後隄日增髙而河亦與之俱長長𣵦河淤塞絶流三角淀所餘無㡬於是散漫南行頭道河二道河皆成斷港剩有楊家一河若經汛之後再淤而南則清水無路歸津側注於楊栁青一帯而濁流復從而迸注之其不至穿運而
  過者㡬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為今之計唯疏穵長𣵦導之東注河頭南岸接築長隄至楊家河而止雖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可暫為補救矣
  按永定濁泥善肥苖稼凡所淤處變瘠為沃其收數倍涇水之富闗中漳水之富鄴下不是過也河所經由兩岸窪鹹之地甚多若相其髙下開濬長渠如懐來保安石徑山引灌之法分道澆溉則斥鹵變為肥饒而分水之道既多則奔騰之勢自減從髙而下自近而逺一河之潤可及十餘州縣此亦轉害為利之一竒也唯在任事者不避勞怨持議者不惑浮言則鄭國史起之功安在不復見於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經流也其派有三分自會同河之三汊口徑台山而北出紀家淀而東入勝淓河者此西派也由趙家房徑托蓮泊出郭家窪會勝淓河者此東派也由下馬頭徑崔家房入張家嘴過任家莊逕左家莊泊歸石溝河者此南派也沿大隄而東徑西馬頭堂頭左家莊會石溝河則其支流也勝淓石溝二河總歸臺頭一河經羊糞港而出楊家河楊家河至三汊口計長一百四十里自永定下流入淀勝淓河淤而東西二派無下口張家嘴淤而南派無正流唯沿隄一支寛不過二三丈深不過五六尺何以容西來泱漭無涯之巨浸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東泱隄九處各數十丈文安城郭宛在水中 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開勝淓河十七里而東西二派下口遂通穵張家嘴河五里而沿隄一支分流北注又於上流疏濬中亭河四十餘里自口頭對岸之下河門分引玉帯河水入臺山河其下流石溝臺頭淤淺之處槩行撈穵數載以來清流湍駛隄防晏如霸保文大之間禾黍豐而稉稻熟民享樂利皆
  聖主勤恤之徳 賢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諸河經由泊港菰蘆叢生苲草宻布壅溜停汛易致淤淺淺阻之後舟楫不行復成斷塞雖分𨽻河道統轄而該管汛員唯知保守隄工至於淀之通塞河之淤暢俱在茫茫積浸中為考成所不及誰復過而問之殊不知淀河一塞分消無路西來之水并注隄下一遇積雨暴漲頃刻尋丈雖有人力將安所施故防隄而不濬河非計也今中亭河苦淺趙家房河苦淤張家嘴未逹於淀泊沿隄一河自堂頭以下至壩嘴頭亦苦淺石溝通勝淓一河苦隘勝淓至臺頭一河苦淺計其丈里非水涸時興大工随宜疏濬不可
  會同河 一統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玉帯河也自保定縣流入州界又東北曲折行可十里為善來營北岸有渾河口又東可五里為苑
  家口又東五里為蘓家橋河流至此分為三道即所謂三汊口也册説玉帯河至本州境會渾河東下名會同河分二支俱流經文安縣境散入石城等淀本河正派至州東無梁閣名邉家河又分一支入永清縣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折而東入文爾諸淀又東逕東安縣界為吕公河按會同為玉帯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兒灣至霸州而拒馬桑乾胡良霸水皆會焉故名會同河今諸河俱已改流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淤㫁而會同河身寛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總會順天保定正定三府西山一帯三十餘河之水勢不能容則蕩擊為暴決何家道口決鹿疃決下武各莊決保定縣㡬無虚嵗雍正五年中亭河開通分流北去玉帶之水十減二三但河身本淺於正流而新開之牤牛河自西栲栳圏會入挾擁泥沙復加闐淤則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緩者其會仝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陸地即勝淓至辛張逕禇沽東沽二港逹王慶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無河形唯餘臺頭一派為正流則上自石溝下至楊家河通塞淤暢所闗甚鉅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統志在霸州南八里綿亘數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熈三十八年
  聖祖命河臣王新命開挑上接十望河下入臺山河分減玉帯河水勢發帑築隄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逺以䕶州治下六工縷河為隄以䕶田廬增設州判一員管理每嵗按里出夫随時修補後渾河淤至勝淓下流遂塞而十望河自張青口來者為白溝流沙墊淤上流亦斷自是隄工殘廢而下六工無復遺址與積淀相連雍正三年 怡賢親王奏開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十望河以積水未開五年大水難以興工遂罷十望之役自口
  頭對岸之下河門挑引河一道分玉帶河水而注之中亭河增設吏目一員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陳起唐捐貲修築下六工隄長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數邑之境既廣且深西北諸山之水皆滙焉北自雄縣來者曰白溝河拒馬之下流也拒馬發源易州廣昌之淶山至房山鐵鎖崖分為二派一派東入𣵠州過新城而南挾河琉璃河廣陽鹽溝諸水白玉塘西域寺甘池諸泉皆入之一派南入淶水經定興而東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楊虎眼梁村馬跑諸泉及遒欄河女思澗子莊溪諸水俱來會之二派合流為白溝河入柴伙淀西自安州來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畝鷄距方順龍泉諸水之所會也徐水出五廻嶺經滿城至安肅而曹水會焉一畝泉出滿城東南餘小泉以百數鷄距紅花名最著流經清苑城南至糧河橋而方順水來會之方順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雲石臼二泉流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逕石橋村至糧河橋與一畝泉會流逕新橋而滿城之龍泉河自南來入之至善馬廟與徐河合流為依城河入雜淀西北自安肅來者曰雹河源出石獸崗灌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龍口歸雜淀新安三靣皆水唯城北為乾土而地處容城下流雨潦南下則大溵淀一帯盡為鄰壑墟里蕭條最稱貧瘠雍正三年 怡賢親王奏請於三台村開引雹河逕小王營尚村之北至南河頭入焼車淀南岸築隄建閘以禆節宣隄内大溵淀數百頃皆引流種稻屢獲豐收澤國已成樂土矣南自髙陽來者曰豬龍河唐沙滋三水之所會也唐河原名𣸦水源自山西靈邱入唐縣為唐河横水自西北來會居民引以溉稻直逹下素町畦相望經曲陽之鎮里髙門所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龍泉復來會之王謙王耨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來自山西之繁峙入曲陽界合平陽河南流阜平之當城臙脂二河行唐之郜河咸會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經新樂歴定州沿流多資灌溉滋河發源山西之枚回山經靈夀為慈水七祖寨坌頭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張茂村伏焉至無極南孟社而復出遶縣北旋經深澤之龍泉固沃仁橋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三水頗稱鉅流畢會於祁州之三岔口為豬龍河逕博野蠡縣髙陽而入白洋淀豬龍河水性湍急奔騰最難捍禦雍正三年決柴淀口而東潰䗫蝍口古隄直衝鄚州驛路十里浸為巨澤 怡賢親王親歴相度疏通豬龍故道決口始塞驛路復通然下流歸淀之處河道紆廻停沙壅溜易致横決復令清河道王紘於出岸村開挖引河十里至孟仲峯出口東岸築二壩以防其軼西岸截沙嘴以順其流然後安流入淀又於放水口斜築長隄以禦倒漾䗫蝍口殘隄數十里亦一例加修以為重障於是豬龍順軌瀕河田疇比年豐稔但自祈州以下岸土挾沙最易坍頽岸坍則隄無所附宜於頂溜掃灣建築挑水迎水等壩䕶岸以固隄根其下口歸淀之處近有淤沙漲起抵閼河流亦宜開穵以順水勢
  趙北口 居西淀之中舊有石橋八座白洋諸淀之水皆由橋下東流實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橋卑隘礙流雍正三年 怡賢親王奏請易之以木升髙加濶又增建三橋俾積淀之水暢然東注但白溝濁水自北而下出河門而横截清流至藥王行宫前河形抝折土人謂之鵞𩓐所謂咽喉已通而胸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員挑穵經汛而其淤如故盖白溝漲時近自諸山而下推擁泥沙所至填淤四十里之柴伙淀變為桑田者什三四矣不加浚治則西來諸水泛溢無歸若嵗嵗澇穵是勞費無已時也渾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為一勞永逸之計必不使之入淀而後可查白溝故道行於淀外自龍灣而東逕道務馬務頭洪城出張青口河形宛然宜疏濬深通導白溝之流復於故道塞其入淀之口然後將河門淺阻鵞𩓐抝折之處盡行挑穵如此則清濁分流淀清而河亦暢矣
  子牙河 在大城縣東亦名沿河大城縣志沿河自河間縣之龍華橋轉入縣西南二十五里之馬村東北流徑十里灣自南而東徑白洋渡四呈口至縣東二十五里滙黑龍港河亦名交河從而北折繞縣東十二里趙扶村又北徑子牙村故名子牙河亦名鹽河册説鹽河在縣南十里自河間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縣石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東一支入大小窩口中一支入霸州文爾淀滙於武清縣三角淀入白河按子牙河總會南北二泊滏滹諸水終以滹沱為經流其湍悍迅激渾濁衝墊性與餘河異水經所云右出為澱北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發奔騰湧溢河間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熈三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親閲河工
  特授方畧
  頒發帑金於獻縣河間東西兩岸髙築長隄西接大城東接青縣静海各二百餘里又於廣福樓之焦家口開新河一道東北至賈口入淀特設分司一員董其事令河間府同知分轄增置縣丞主簿等官専汛防修自是河大青静之民始有寧宇矣嗣後雍正三年分司不得其人河員怠於其職隄多潰決怡賢親王奏准動帑修築又奏請撤回分司歸天津河道統轄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處分為二派一派西流徑文安土橋村至趙家莊又分二支西支抵文安大隄而北至龍塘灣北支徑三灘里至
  張官營抵石溝河往往横截清流兼為隄防害一派東北流徑瓦子頭斷隄村岳莊莊頭村過王家泊抵台頭會清河而東雍正三年經 怡賢親王奏請障其西流約束歸一四年令清河道王紘相度工費及汛水過後西支自淤正流俱由瓦子頭一支而莊頭村南舊有私河一道東由陳家泊歸獨流大坑急溜衝刷遂通舟楫此亦水自遂其東下之性非人力所為然順而導之再加疏濬俾全河之勢盡歸大坑則台頭一河無復渾濁之擾清水可以暢流矣再子牙河新河入淀之處東西相距二十餘里兩河之隄南連而北缺兩隄之間村落數十地皆肥羙但北靣無隄每遇二河漲溢淀水倒漾則數十村落皆在水中而河員猶守兩隄唯謹幸獲無虞則自以為功此如防盗者守墻垣而開後戸盗入胠篋發匱而去垣墻守者猶廵警徹夜此何為者也故北靣之隄斷宜接築查王家口村南東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縁東隄出瓦子頭橋下迤𨓦東北與新河合而入淀雖己淤淺河形宛然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漲挑河之土即用以築隄補缺成圍圍内之地分别髙下疏列溝塍於西南建閘引溉東北洩而出之一舉而河隄兩成營田亦就矣再查新河形勢由西南而趨東北從髙就下直注獨流大坑甚為徑㨗但河身淺狹隄岸殘缺若深濬而堅築之於焦家口分流之處建挑水壩逼子牙之溜移入新河刮刷愈深則王家口以上無羡溢之虞即台頭一帯亦免墊淤之患矣
  千里長隄 起清苑縣界訖獻縣之臧家橋週廻於順天保定河間三府之境長千有餘里沿河繞淀為數十州縣生民之保障康熈三十五年大水多漫決坍頺我
  聖祖軫念郊圻頒發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徧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設縣丞主簿等官管理隄固河平民享樂利者二十餘載雍正三年大水漫決尤甚存者亦大半殘缺四年
  上命怡賢親王委員領帑畫地修築加厚增髙統於是秋告竣奏𨽻河道統轄董理責成工程日以堅固迄今六載髙下豐稔瀕河近淀州縣井閭皆歌樂土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縣太戲山流經太原盂縣北始入直𨽻平山縣北又東逕靈夀縣南入正定縣界周禮職方氏并州川滹池戰國䇿趙攻中山以擅滹沱漢書郡國志蒲吾註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隋圖經魏改為清寧河唐書五行志永淳二年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開成元年七月鎮州滹沱河溢害稼隄防考宋天聖間曹馬口隄壊尋復修築金史河渠
  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發民夫繕完隄岸元史河渠志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縣滹沱河北決隄寖近城每嵗修築聞其源本微與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其勢遂猛唯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晉州紫城口南入寧晉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淺漫分為二股一股仍由寧晉泊一股東溢由束鹿鴉兒河入深州界遣夫於湼槃集迤東修築隄岸障東溢之水歸寧晉故道工甫畢而秋水漲將南流仍併東行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遣太僕卿何棟相視回奏晉州地形西髙東下水性就下遂失故道議於藁城張村起至晉州故壩止厚築長隄障歸故道不果其後徑州南闗外
  夲朝順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徑晉州周頭村北釣魚臺龎家莊胡士莊寨入束鹿百尺口橋至冀州歸清水河並行按滹沱水急流濁所至填淤自入寧晉泊滏灃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東徙決周頭村直衝束鹿環城而流瀰漫四野四年 怡賢親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籲請障歸故道仍入寧晉泊 賢王以泊乃三郡河流滙歸之地有翕受節宣之功豈可復聽濁流淤塞致衆水無歸漲溢為害乃親行相度得舊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員自第四溝開挖一路疏濬深通於周頭築壩障其東下而導之南流自是束深無衝潰之虞泊水免淤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夲非鉅川至平山合冶河而始大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嶺流至平山初不與滹水相通元初鑿而合之其勢遂猛延祐間引闢冶河害已減半後冶河下流漸塞復入滹沱嵗有潰決之患皇慶中議復之而未果 怡賢親王於敬陳畿輔西南水
  利情形疏内奏請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加以挖濬引入洨河誠為一勞永逸之計
  滏陽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東北流經邯鄲縣東三里會渚沁二水册説渚河又名塔水在邯鄲縣南五里發源紫山徑城西南入滏陽河沁河在邯鄲西一里發源紫山徑城西入滏陽河寰宇記滏陽縣滏水源出縣西北鼓山南巖下泉源奮涌若釡之掦湯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元史郭守敬傳守敬靣陳水利四事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明外史河渠志滏陽河舊在任縣新店村東北源出磁州徑永年曲周平鄉至穆家口會百泉等河北流明永樂間漳河決而與合二水每並為患至景㤗間又合漳衝曲周諸縣沿河之地皆築隄備之成化間舊河淤衝新店西南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築隄備之一統志舊滏河在鷄澤縣西自永年通水閘北流經此又北逹平鄉縣入寧晉泊舊道紆曲不能容常潰決為民患
  夲朝康熈七年知縣姜照挑濬新河以導其流自馮鄭村至亭自頭長二里許六方等村永無水害按滏陽河舊合漳流故多衝溢今漳水東徙經魏縣元城抵館陶入衛不與滏合滏水獨行貫寧晉泊而出至衡水縣界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徑冀州武强獻縣河間青縣大城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固口徑杜林鎮抵青縣之鮑家嘴入南運河近己淤淺唯子牙一支為巨津焉自寧晉泊以上滏水所經州縣多引流種稲沿河閘座甚多而磁州之民欲專水利以致下流稲田多廢争訟累嵗不休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奏稱查廣平府舊志磁州屬廣平路領成安今成安現𨽻廣平則磁州夲非豫屬明矣請將磁州改歸廣平府則滏陽一河全由直𨽻統轄均水息争同安樂利矣奉
  㫖怡親王奏請將磁州改歸廣平府管轄以収滏陽水利稽考誌書相度地勢援古証今俱為符協似於廣郡一帯民田大有禆益着九卿會議具奏嗣經戸部議覆應如所請行自是廣平以下均沾河潤各州縣營田多至二千餘頃從前斥鹵盡為稲鄉矣
  按滏河隄岸例係瀕河村莊修築工多力寡難免潰決應照千里長隄之例將該州縣所有隄工丈尺查明按通邑里甲攤派均修造册存案永著為令工少人多自成鞏固矣出泊以下水勢倍増會以滹沱湍悍之流所有民堰難資捍禦雍正八年衡水隄決溢流直犯青縣可為寒心應將臧家橋以上直至衡冀一帯民堰令地方官查估動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長隄例令民間年年修補
  寧晉泊 一名胡盧河在寧晉縣東南自隆平縣流入又東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寧八年發夫增治胡盧河舊志在縣東南二十里東西徑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與滏水合流滙大小羣川注此土人稱為寧晉泊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槐河午河李陽河七里河滏陽河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賈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餘里水無所洩遂衝決洨口營上等村而東注水口河身亦多淺溢雍正三年滹沱東徙不復入泊四年怡賢親王奏請開穵自黄兒營至營上村一路展寛濬深泊水始得暢洩
  大陸澤 一名廣阿澤在任縣土人謂之張家泊元和志大陸澤一名鉅鹿在縣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菱蓮魚蟹之類充牣其中即南泊也百泉牛尾野灃沙洺劉累程二寨聖水順水蔡馬栁林等河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洩之於北泊東有雞爪張滋等五溝洩之於滏河縣志𢎞治時溷水⿰氵匃 -- 洶洚九河舉發衝決隄防下流隆平縣淤窒壅塞者四十餘里隆平鉅鹿均被其害而任縣居多嘉靖六年發正定順徳二府夫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廣各丈餘水得其性隆鉅復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夲朝順治十八年重濬日乆堙塞而五溝亦淤其三祗有雞爪張滋不絶如縷有所受而無所洩伏秋漲溢為瀕澤居民田廬害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奉
  命查勘委員開穆家口河長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夾築長隄導澤水而注之北泊其雞爪等溝亦加疏滌於是水患既除水利亦興邢家灣南邉家莊北引流種稻營田數百頃
  按南北二泊正定廣平順徳三府之水會也西帯重山二十餘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際千巖飛雨萬壑懸流若無二泊為之翕受而節宣之其奔衝横溢為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
  二泊猶北之有東西兩淀皆治水者所當加之意也滹水嘗入北泊塞河口而環泊州縣受漲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雞爪等河塞遂致中滿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今年滹漳逺徙 賢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成之利此千載一時也然二水之故瀆尚存濁流之遷徒靡定既可以不袪而去詎難於不引而來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歸寧晉以為故道者矣有請濬穆家口仍俾漳滏會流者矣或暫免一方之害或微規目前之利而不知統計全局之利害其貽患不僅在一時也故謹著之又按入泊諸水自洨灃百泉牛尾聖水等河恒流不竭外其餘春夏每多枯涸然前人載之圖誌設有橋座盖以為攝水歸泊之道也雨集山漲由此胍分縷析而注之大泊之中田間無宿潦焉其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浚治或反聼民佔耕一旦山水暴來則奔騰四野為田疇害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奏明委員查勘酌量疏通五年復檄行各地方官随宜濬治毋得聼其堙塞而有司具文視之不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溢環泊十餘州縣皆罹其灾上厪
  聖懐遣官發帑徧行賑濟既過之後官民晏然又復不以為事昔陸隴其為靈夀令令民挖濬衛河其始頗有怨言以為開無水之河徒勞民力隴其不顧卒成之已而霪雨水大至賴此河宣洩遂以有秋至今民猶懐之此賢逹之逺見也 怡賢親王於通州武清地方開挖鳯河於香河寳坻地方開挖窩頭鮑邱二河於良鄉涿州固安霸州地方開挖牤牛河収攝野潦俾有所歸數載以來民享其利
  鳯河 名勝志鳯河水一渠從西流至鳯窩村雖隆冬沍寒水亦不冰東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鳯窩村其水自縣西北草橋來又南流過縣之漂流淀又南入武清三角淀其形如鳯此鳯河所由名也按鳯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東南隅自廻城而東涓涓一帯東南流至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廣以下填淤斷續一遇伏秋雨潦散漫無歸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濬而來源微細不足以為恒流查有
  凉水河一道發源水頭莊貫
  南苑出𢎞仁橋東流至髙各莊東北流抵張灣入運乃奏請於髙各莊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鳯河故道一路挑挖過䨇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於分流之處各建一閘水小則閉東閘啟南閘流入鳯河水大則閉南閘啟東閘洩入運河次年河成宛平漷縣武清東安一帯積潦盡消桐林牛鎮三間房等處開渠引水各營田數十頃唯閘座未建毎年築壩蓄流以資灌溉
  牤牛河 在良鄉縣東南鹽溝廣陽二河之會流也鹽溝源出宛平縣龍門口東南經縣東南陶村即古福禄水也水經注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陽故城北又東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流逕廣陽故城南東入廣陽水按鹽溝廣陽二水至良鄉縣城東南合流為三义口南流至任邨西南入大清河一遇伏秋山水漲發奔騰衝突故土人謂之牤牛河良涿固霸之間累被其害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奏請於任邨之南開挑新河東南逕涿州界東逕固安縣西北循盧溝河故道南徑霸州之南孟等邨東南抵西栲栳圏入中亭河長二百餘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歸四州縣秋禾皆獲豐稔
  窩頭河 即蒼頭河一統志在香河縣西北二十里上通牛攔山水窩頭莊水下通三路隄口一由李家園坑隄口入北呉村一由明星堂坻口入甘十八堤口一由東凌莊尹家河沙務莊張家灰店南呉村牛家屯入扳罾口運河按此河水本無源伏秋汛發衆流會於窩頭徑香河縣百家灣東與渠水合流東逕七里莊入寳坻縣界東過城南之西石橋至王補莊與鮑邱河會
  鮑邱河 源出宻雲北山徑三河縣之夏店東南逕虎將莊入寳坻縣界東逕縣北齊河務蕭家堼東南至王補莊與窩頭河會過林亭口張家莊至周家莊東南逕尹家莊又東由八門城入薊運河按二河原無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溢而下下流淤塞斷續無路消洩香河首受其浸而寳坻地形如釡一遭淹沒經年不涸為害尤劇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親歴相度奏請疏通窩頭河自百家灣起鮑邱河自魚樁起分道挑挖或循舊流或取直逕遶縣之南北皆會於王補莊其八門城出口河身淺窄紆曲乃自林亭口别開直河一道至尹家莊寛江入薊運河寛深暢利數年以來香寳田疇髙下皆稔無氾溢之患矣此外古河故瀆所在多有與鳯河近者有古龍河與南運河近者有古漳河阜城交河之境有古清河與滏河近者有滹沱故道深冀等州衡武等縣皆有之又武强縣有龍治河衡水縣有古鹽河棗强縣有黄瀘河清豐南樂等縣有馬頰朱龍二河其他不及悉載此等古河雖無來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貪圖微利往往占耕為業或地處下流曲防攔截以致脈絡不通一旦雨水聚滙則横溢而出共受其浸夫王政之大者莫如盡力溝洫直𨽻沃野千里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則平陸行舟此無溝洫之故也 賢王開疏四河以著明效因以風示有位欲其則傚奉行凡各屬所有古瀆舊港因勢乗便酌量開通其過溝洫逺矣近泊者導之入泊近河者導之入河近淀者導之入淀委曲貫通流而不窒則潦水各有所歸何至瀰漫為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東諸水不於天津歸海故自别為一局其經流之大者莫如灤餘若石河湯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河皆獨行赴海其他枝津别派附巨川而朝宗者數十百道詳己見於山川矣不復具列取其曾經修濬有闗民生利病者著於篇
  薊運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頒諸水之會流也寳坻縣志潮河在縣東二十里自三河縣流入至縣東北三岔口與泃河及薊州之沽河會流曰運糧河一名白龍港又東南至縣東九十里名豐臺河亦名懐襄河共南流過梁城所蘆臺抵北塘口入海又考薊運河源出遷安縣三台營會遵化諸山泉之水俗名沙河逕遵化州城南西南流至張七各莊折向西流逕水門口湯泉自西北來入之又西南入薊州東界淋河合興龍口之水自北來會焉又西南至南河莊薊州北山諸泉水來入之逕城南五里橋迤邐西南流逕上倉折向南流至下倉折向西流至嘴頭村泃河合周村黄頒等河自西北來會之至白龍港入寳坻縣界淤泥河自西南來入之折向東南流逕新安鎮至小河口小泉河合藍泉水自北來入之逕曹家口頭折而南至于家口頭迤邐西南流至大沽莊復折而東南至王家莊又折而西逕長亭店復折而南徑八門城迤邐東南流至盛家莊還鄉河北支自東北來會又東南至江潢口還鄉河南支自東北來入之逕梁城所北分流環城仍合于城南又東南逕蘆台軍糧城會天津新河入海
  統按薊運河源髙𣲖繁河形曲折每汎發漲溢潰決堤岸淹没田廬而寳坻地勢最下受害尤劇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奏請築堤起自三河縣之料馬莊迄於寳坻縣之江潢口長一百八十餘里屹然髙厚居民以為保障焉又以堤内地窪西北一帯村莊雨潦停積毎妨耕稼委舊令程璇相度於魯沽莊建石閘一座長亭莊建涵洞一座又於張頭窩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民間得以汲飲兼資灌溉雨水過多則洩而出之從此寳坻永離昏墊比年豐稔稱畿東樂國矣
  還鄉河 即浭水亦名環香河源出遷安縣泉莊黄山之麓一泉涌出滙為方塘澄碧中噴珠纍纍西流成河水勢甚駛至岩兒口入豐潤之東北界又西逕五𡶶頭至韓家厓頭迤邐西南流至窪答村折而南逕東馬莊又折而西徑豐潤城北迤邐西南流至張官屯入玉田縣之東南界又西南至蠻子營沙流河自北來入之逕鴉鴻橋至運河頭復折而南自此河身頓狹斗折蛇行至趙官屯分為二股一西南流逕橡子莊牛見頭至盛家莊入薊運河一南流逕九丈窩豐臺鎮至江潢口入薊運河方輿紀要浭水一名還鄉河或謂之雲浭水燕山叢談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俗謂之還鄉河水利備考明初用遮洋舡從直沽出海轉餉薊州天順二年開直沽河嵗乆復湮嘉靖四十五年詔濬豐潤縣還鄉河轉運太平等寨軍餉於北齊莊張官屯鴉鴻橋特設三閘以瀦水焉按還鄉河源非甚鉅但近自北山而下夏秋雨集諸山水潦一時迸注而鴉鴻橋以下河窄流紆不能驟洩則溢出為田疇害東決則淹豐潤西決則淹玉田雍正四年 怡賢親王奏於劉欽莊王木匠莊河流甚曲之處各開直河一道與舊河兩處分洩沿河堤岸逐加修築其橡子莊牛見頭一帯出口河身亦濬疏寛深沿河沮洳之塲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運河筐兒港藉以蓄洩者也舊𨽻武清縣今改𨽻天津縣一統志在城東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無來源下通潮汐以陳家溝賈家沽二河為出納焉南北廣十五六里東西長二十餘里東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頭逕城兒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運河青龍灣藉以蓄洩者也一統志在寳坻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為縣巨浸按七里海亦無源之水也地形窪下聚潦歸焉海之西北為後海後海之西北為鯽魚𣵦又北為香油𣵦海東南為曲里海雨多水滙則極目無涯旱乾之年諸𣵦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寧車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來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淺瀬而已沽道既狹舟楫販易之所不至瀕海居民採蒿子為糧雍正四年冬 怡賢親王查歴至此惻然憫之五年委員開挖寧車沽河起自淮魚𣵦逹於北塘口長四十里拓濬深通估帆來往小民生計賴以紆焉
  按荒政要覽有言古之立國者必有山林川澤之利川主流澤主聚川則從源頭逹之澤則從委處蓄之川流淤阻其害易見人皆知濬治者萬頃之湖千畝之蕩鮮知究心甚有縱豪强阻塞規覔小利不知澤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澤不止二者相為體用易卦坎為水坎則澤之象也為上流之壑為下流之源全繫乎澤澤廢是無川也况國有大澤澇可為容旱可為蓄必究晰於此而水利之説可徐講矣畿輔之内大澤有六曰大陸澤曰寧晉泊曰西淀曰東淀曰塌河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二泊兩淀源深流長其容蓄之功易見唯塌河淀與七里海既無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往占耕為業報墾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為淀與海也亦聽其阻塞或反以開荒增賦為己最近年以來筐兒港壩口拓寛滾水浸多塌河淀周圍田地率以水估除糧計畝受價矣然此等夲皆積淀偶涸成田當日若不聽其報墾豈不省此一畨償補耶今七里海年來涸減浦溆變為萊蕪聞亦有報糧認業者寳坻地本卑窪唯近城二三十里為髙壤故縣以坻名取水中之坻為義也雨水過多全恃七里海為容蓄不致氾溢成灾若乗其減涸逐漸認耕規小利而廢此大澤所害多矣况青龍灣壩河滾水以此為壑一遇水多之嵗田復成海又為之除糧給價豈不虛糜
  國帑乎留心地方者當知澤之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毋得聼民墾認不可不通行而厲禁也


  畿輔通志卷四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巻四十六
  水利營田
  雍正三年秋直𨽻水既賑既貸烝民既乂
  天子乃臨軒而咨命怡賢親王曰畇畇畿甸非三代井畝之區乎平衍千里率多淤下而無一溝一澮流行而翕注之不逹於川乃瀦在田非地利之異於古乃人事之未修也夫水聚之則為害而散之則為利用之則為利而棄之則為害倣遂人之制以興稻人之稼無欲速無惜費無阻於浮議於是以大學士臣朱軾為輔行徧歴三輔所以為疏㵸排決計者甚偹事具河渠志中而於其間經度髙下酌畫蓄洩一切引水溉田之法課導補助旌叙鼓舞之方咸條列以請
  指授乃遵而行之四年先之灤玉諸州邑濬流圩岸建閘開渠皆官為經理而工本之費借帑以給嵗納什一焉是秋田成嵗稔凡一百五十頃有竒而民間之聞
  風興起自行播種者若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新安安州任邱共七百一十四頃有竒皆於積潦停洳中随方揷蒔盡獲収穫於是争求節水疏流以成永利而四局之設自茲起矣一曰京東局統轄豐潤玉田薊州寳坻平谷武清灤州遷安自白河以東凡可營田者咸𨽻焉一曰京西局統轄宛平𣵠州房山淶水慶都唐縣安肅新安霸州任邱定州行唐新樂滿城自苑口以西凡可營田者咸𨽻焉一曰京南局統轄正定平山井陘邢臺沙河南和磁州永年平鄉任縣自滹滏以西凡可營田者咸𨽻焉一曰天津局統轄天津静海滄州暨興國富國二塲自苑口以東凡可營田者咸𨽻焉局各有長有副有効力委員凡相度估料開築建造皆委員與地方官偕而查報地數花名給發農本則專責之地方官田成工訖工程工本胥令守土者遵前規而以時逹之水利營田府當是時
  上方以和𠂻協助期地方文武之吏而
  特諭賢王舉劾之故以勤於田功立膺顯擢者有矣一時守令皆慕而思奮夫官之所先民罔敢後是故事易集而功易成自五年分局至於七年營成水田六千頃有竒天心助順嵗以屢豐𥡥秸積於塲圃秔稻溢於市㕓
  上念北人不慣食稻恐運糶不時售大賈居積則賤而傷農於毎嵗秋冬發帑収糴民獲厚利向所稱淤萊沮洳之鄉率富完安樂豳吹蜡鼓相聞可謂極一時之盛矣八年 賢王薨司局者無所承禀令不行於令牧又各以私意為舉廢九年大學士臣朱軾河道總督劉於義
  奏請遣太僕卿臣顧琮乗傳稽覈之除距水較逺地勢稍髙湏車戽而升者聼民随便種植外其餘水足地平無煩汲升之處取地方官永逺可為水田結状著籍存戸部荒廢者查叅如例議設觀察使二員兼以憲職分轄京東西督率州縣開營可田地畝無力者貸以牛種之費秋収扣還所有舊田圍渠閘洞修治俾無壊又設副使二員出資經理以為民倡我
  皇上愛養元元與之圖萬世之安則營田樂利之政必將垂裕無疆所謂盡溝洫之利以佐平成之績者與神禹比隆不可以不紀也故於河渠之後别志水利營田以著其實效云
  京東局
  京東輔郡負山控海負山則泉深而土澤控海則潮淤而壌沃諸州邑泉從地湧一決即通水與田平一引即至具可疏鑿成田明臣徐尚寳貞明詳哉其言之矣萬歴中申相國時行特主其説以貞明兼憲職董其事乃之薊州招南兵之習農者畫地耕作墾田以億計畝収一鍾撫臣及司道方次第開報而中官在上左右者争言水田不便御史王之棟疏請罷役時行上疏極陳利便竟不可回而垂成之功廢於一
  旦議者惜之雍正四年春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徧歴諸邑陟巘降原尋泉𤫽土以貞明之言
  為信而有徴
  奏請委員營治為農民倡畝収三四石不等五年遂開局經理并及京西京南天津等處畫界分督次第開種而肇端試可則自京東始
  玉田縣
  袁家莊馬營曲河頭羅畢窩等處營田引小泉煖泉孟家泉黄家山泉藍泉等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邑境北靣負山湧泉成河明臣徐貞明謂後湖莊疏湖可田小泉山引泉可田而瀦潦泥塗乆為棄壌今委員築圍濬淤多建閘座以禆節宣田成一萬八千餘畝俱嵗獲豐収古稱種玉近頌成金良有以也
  雍正四年縣治東北袁家莊西南曲河頭等處營治稻田共七十六頃五十三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三
  頃五十五畝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韓家莊西南邢家樓等處營治稻田共三十九頃五十畝農民自營稻田九十八畝
  雍正六年縣治西南曲河頭等處營治稻田共五十八頃四十五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五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頃
  雍正十一年縣治東南羅畢窩等處營治稻田共二百三頃十三畝九分
  豐潤縣
  横沽王蘭莊刁家窩曹家泊盧各莊車道舖望林泊梁家灣胡家泊等處營田引陡河泥河黒龍潭楊家汫等泉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豐潤負山帯水湧地成泉疏河引流随取而足徐貞明指為土膏腴而人曠棄可修舉以兆其端者今委員築圩開渠閘蓄洞引次第就理咸嵗獲豐稔從此擴充務極水力潤澤豐羙之名洵不虚也
  雍正四年縣治正西髙麗舖盧各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一十六頃二十五畝一分
  雍正五年縣治西南曹家泊等處營治稻田共一十八頃二畝二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三十五頃二十八畝
  雍正七年縣治正南王蘭莊刁家窩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七頃八十一畝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頃二十九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一頃五十四畝
  雍正十年縣治正南王蘭莊車道舖望林泊老潭等處營治稻田共一百一十九頃七十八畝
  又王蘭莊菱角泊三家淀等處營田副使光禄寺卿王鈞建閘築圍營治稻田共五十頃
  雍正十一年縣治正南梁家灣胡家泊等處營治稻田共一百七頃六十七畝九分四釐
  遷安縣
  徐流營三里河泉莊等處營田引徐流河三里河黄山泉河之水仍洩水於夲河按灤河入口邑首受之源髙勢猛引用為難然各屬支河藉以滙歸故少漲溢之患而涓滴皆農田之資徐流營山下湧出五泉合流入桃林河三里橋湧泉流出灤河又黄山之麓清泉噴湧俱夾岸可田前人論列甚悉今委員相度圍堰渠閘随宜布列分引灌溉田成千六百畝次第擴充人力修而地利可盡矣
  雍正四年縣治東北三里河徐流營西北雲𡶶寺等處營治稻田共一十二頃七十八畝四分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泉莊營治稻田共二頃五十畝東南丁家泉平坡營盧溝堡磨眼泉等處農民自營稻田九十九畝
  灤州
  冉各莊孟家店黄家莊等處營田引泝河煖泉暨福山泉舘水仍洩水於本河按灤州地平而潤水清而駛泉流縈帯土岡環遶無處非火耕水耨之區今先於其易者設閘疏渠萊蕪悉成稉稻若逐加搜滌壅節宣播其利不可勝窮也
  雍正四年州治墖河沿王家店老新莊蘓家莊等處營治稻田共八頃十一畝農民自營稻田二頃十九畝州牧朱煌營稻田十三頃五畝三分
  雍正六年州治梅莊營治稻田二頃七十七畝農民自營稻田五十畝
  雍正七年州治西北孟家店等處營治稻田共三頃十九畝七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頃三十八畝二分
  平谷縣
  龍家務水峪寺等處營田引泃河及山泉之水仍洩水於夲河明臣徐貞明歴指京東州邑以龍家務水峪寺為著今按其所指委員相度置閘疏渠果成膏壌而相近之東髙村稻地莊亦有山泉次第營治以収其利昔之托諸空言者今則徴其實效矣
  雍正五年縣治正東龍家務東北水峪寺等處營治稻田共五頃三十五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七十六畝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頃五十畝
  薊州
  山岡莊鄭各莊馬伸橋等處營田引大小海子等泉之水洩水於淋河按淋河納州北各山泉至白龍港會泃河為溵流河源逺流長可資灌溉故後魏裴延雋修漁陽堰前明徐貞明指鎮國莊水利亦可概見今先自州城東西附近沮洳之壌疏導山泉置閘開渠田成已五千餘畝由此而南漸次營治利尤數倍
  雍正五年州治正東大屯莊三家店正西山岡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頃六十四畝五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九頃四十二畝
  雍正六年州治正東三家店丁家莊正西夏各莊等處營治稻田共四頃五十四畝七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一頃九十四畝八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三頃四十一畝
  寳坻縣今分𨽻寧河縣
  八門城尹家圏下汪各莊等䖏營田引薊運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明臣袁黄為寳坻令開疏沽道引戽潮流於壼盧窩等邨教民種稻刋書一卷詳言揷蒔之法載全集中盖潮水性温發苖最沃一日再至不失晷刻雖少雨之嵗灌溉自饒浙閩所謂潮田也今委員疏滌舊渠建置閘洞汲引澆灌瀕海㵼鹵漸成膏腴但水湏車戽而升北農以挽溉為苦改為蔬圃者六七現存者十之三耳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尹家圈八門城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五頃五十三畝九分五釐五毫農民自營稻田共三十四頃二十八畝七分九釐三毫
  雍正七年縣治東南下王各莊等處營治稻田共四十四頃七十九畝四釐農民自營稻田共七頃五十八畝七分四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六頃五十三畝四分
  寧河縣
  東窩莊南窩莊岳旗莊江潢口林家莊張家莊齊家沽田家莊等䖏暨本城營田引薊運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寧河縣本寳坻縣屬梁城所舊治改置也薊運河自北來至此分流環繞縣治復會為一涯廣流深潮汐最盛沽道頗多民間引戽以灌畦蔬因其地形濬渠置牐用極水利沿河數十村俱成稻田溝塍繡錯阡陌交通宛似江鄉風景而蘆臺一帯民利魚鹽不以沾塗自給多改為旱田近縣營田存者尚二十七莊皆獲豐稔焉
  雍正五年縣治西闗東闗暨東窩莊南窩莊岳旗莊江潢口崔成莊齊家沽等處共營治稻田三十三頃四十五畝農民自營稻田四十九頃八十一畝一分五釐三毫
  雍正七年本城及蘆臺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頃三十九畝九分六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十七頃一十畝七分四釐武清縣
  桐林等處營田引鳯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鳯河自
  南苑流出涓涓一帯迤𨓦而東南至武清之堠上村斷流河身淤為平地一遇雨潦瀰漫四野運河堤岸亦受侵嚙 怡賢親王親歴相度將𢎞仁橋之凉水河於髙各莊分引而南至堠上村循鳳河故道開挖入淀俾積澇有歸即於桐林等村疏渠分引以資灌溉田成一千八百畝
  苑囿以南淀河以北行潦順流秔稻葱郁從前所未有也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桐林村等處營治稻田共十八頃二畝五分一釐
  京西局
  京西諸河皆滙於西淀淀葢宋人塘濼之遺也六宅使何承矩於雄鄚霸州平永順安等軍築隄六百里置斗門引水種稻經始之秋以霜早不熟浮言滋起承矩不顧卒成之次年大稔輦秷秸進於闕下衆乃皆服自是軍糈取給水田而邉民因以富實後人言水利於畿甸者多稱之然其遺跡已湮没無可尋求獨以地多沮洳居民於雨多之嵗秧種洿澤以希幸獲而已雍正四年 賢王親蒞相度一切疏泉引流壅淀事宜
  奏請報可次年開局新安始自大溵淀漸及諸邑東至霸州西抵滿城北自宛平南及新樂凡可成田者次第就理町畦溝澮宛似江南風景
  新安縣
  大溵淀太平莊趙家莊等處營田引雹河依城河及淀河之水洩水於應家淀馬村河按新安三靣皆積淀唯城北陸居而大溵等淀地勢低窪容城雨潦之水滙注為壑嵗失耕稼閭閻凋敝雍正四年 賢王奏開新河一道上分雹水溢流下歸焼車淀南岸築堤以資捍禦隣水循河入淀永不為災大溵等淀沮洳遂為膏壌五年委員營治外作圍圩内疏溝渠建閘六座引用河淀之流秔稻徧野所収既多官為購買獲利常倍貧瘠之區皆烝烝殷富矣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大溵淀營治稻田共一百三十三頃三十五畝九分三釐農民自營稻田共一十四頃四畝三分
  雍正六年縣治東北宋家莊東南劉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五百五十九頃六十六畝九分九釐
  雍正七年縣治西南太平莊趙家莊西北大溵淀營治稻田共一百五十六頃五十九畝九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七頃八十八畝
  安州
  東西壘頭南北馮村等處營田引依城河及淀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安州居新安上游積淀環繞地多圩萊自開局營田新民坐獲羙利州人羡之相率墾洿澤引河流自行揷蒔營田一千六百三十餘畝収穫甚豐雖經畫未施而聞風興起亦足騐輿情之忻躍云
  雍正六年州治西壘頭東壘頭邉村南曲堤同口郝官南馮村北馮村韓堡村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十六頃三十八畝
  安肅縣
  白塔舖古莊頭髙林莊南梨園等處營田引督亢陂及雹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考督亢之名見於史記北魏裴延雋營督亢渠溉田為利十倍則督亢疏渠引溉之利由來己乆邑志稱後周以易水東分為梁門按雹河為南易水則梁門為雹水所逕可資灌溉又確然可稽今開渠設閘之所即其處也營田以後屢慶豐登是督亢原田膴膴梁門水勢沄沄以今方昔不啻過之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南梨園等處營治稻田共四十一頃二十一畝四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三十九頃一十畝二分
  雍正六年縣治西北白塔舖古莊頭髙林荘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六頃四十七畝二分五釐農民自營稻田共七十八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頃三十一畝六分
  唐縣
  明伏莊大洋村温家莊等處營田引唐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前金尹劉弁明令楊一桂俱開渠溉田民資其利嵗乆廢弛今相度地勢疏渠設閘俾山麓平原髙下承接遞相灌輸數十里町畦相望較前經理大為詳偹北山秔稻西嶺雲霞不惟景物適觀亦且豐年屢慶矣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明伏莊大洋村西雹水村等處營治稻田共七十頃三十五畝七分五毫農民自營稻田共一十一頃三十三畝五分五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八頃八十一畝七分五釐五毫
  慶都縣
  髙嶺村侯坨村等處營田引隍池北隆堅功湧魚等泉之水仍洩於本泉河溝渠閘座随宜疏引雖細流涓涓而良苖懐新亦各得潤物之功焉
  雍正五年縣治正東髙嶺村營治稻田共一十二頃五十三畝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頃四十三畝五分
  淶水縣
  赤土村八岔溝等處營田引淶河之水仍洩於本河土人亦時引水藝稻故於拒馬河自鐵鎻厓向南分支者名之曰稻子溝河葢縁稻得名也猶經理未廣今相度地勢開渠設閘疏引以極水力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俾舊治新營咸資灌溉之利焉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赤土村八岔溝水北村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二頃二十八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二頃四十四畝
  房山縣
  廣運莊高家莊南良莊長溝村等處營田引拒馬河挾河之水仍洩於本河土人於邑西南玉塘泉引水藝稻但泉力無多而拒馬河自鐵鎻厓以東水勢順流兼挾河東南貫注源流盛大引用不窮開渠設閘随取而足十餘里畦塍相望較玉塘泉之利更廣矣
  雍正五年縣治西南廣潤莊髙家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頃四十二畝六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七十二畝八分
  雍正六年縣治西南南良家莊長溝村營治稻田共二頃八十九畝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畝
  𣵠州
  茂林莊毛家屯普利莊北魯坡等處營田引拒馬河胡良河之水仍洩於本河按明臣徐光啟言西北水利以𣵠州拒馬河水可引用又拒馬之北胡良挾河之水亦可引又州南海龍寺有督亢亭舊跡皆土壌膏腴之証土人於夾河引水藝稻溝渠圩岸且有條理今推廣營治三千畝若復能擴充規畫其利可勝言耶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茂林莊毛家屯藍家營等處營治稻田共十九頃五十二畝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八畝
  雍正六年州治西北普利莊北魯坡泗各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七頃五十一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五十五畝
  覇州
  魚厰村髙各莊臺山平口等處營田引中亭之水洩村北橋下仍入於本河按州南玉帯河統滙衆流汪洋浩瀚蓄洩維艱惟中亭支河湏水則引之水足則止圍埝渠閘經理有法浸灌所及己獲豐収漸次推廣其利自普也
  雍正六年州治東南魚厰村髙各莊徐各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九頃二十三畝二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一十二頃一十二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一頃三十五畝二分
  雍正十一年州治東南臺山村小圏内營治稻田十頃又十間房平口等村營田觀察副使光禄寺卿王鈞建閘築圍營治稻田共五十頃
  任邱縣
  闗城村營田引白洋淀之水洩於村後溝内按白洋淀為衆水所滙本村舊設涵洞引以灌溉復築月堤以偹不虞但地勢低窪野水過多前令許毓芳築堰捍禦稱為許公堰嵗乆廢弛田半荒蕪今復整理完固併為疏濬溝渠令自近而逺遞相貫注不惟水盈畦隴抑且潤及隣疆稻麥芃芃共戴
  皇仁於不朽矣
  雍正六年縣治西北闗城村營治稻田共四十五頃八十畝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頃
  雍正九年改旱田二十四頃五十九畝二分文安縣
  蒼耳淀李齊淀流河淀等處營田引會同河子牙河之水洩水於淀池按文安縣為七十二河滙聚之區會同河自西而東子牙河自南而北至縣治東北合流於積淀之内土人毎於瀕河傍淀之處芟刈茭蘆揷蒔稉稻多穫豐収然淀河水漲嘗苦淹沒營田觀察副使劉勷革職効力員外秦嶠等奉
  命代民修築於蒼耳李齊等淀立圍建閘疏渠設洞以防
  以灌俾節俾宣遂成永利焉
  雍正十一年縣治西北蒼耳淀營治稻田一百五十四頃四十畝
  雍正十二年縣治東北李齊淀流河淀營治稻田三百五頃
  大城縣
  李齊流河等淀營田引子牙河水洩水於淀池按縣境為子牙河所經即滹沱下流也於治東北王家口入淀而會同清流自西來會之餘波倒漾滙為李齊流河諸淀縱廣數千頃内邨落以數十計跨文大二邑之間居民每於平灘淺瀬栽種秧田
  水小則收穫倍常水大則沒無遺粒然其地三靣距堤勢如環衛而土性膏腴最為宜稻之區唯北連巨淀防禦闕如故不能免於墊沒雍正十一年營田觀察使顧琮議令効力革職員外秦嶠建築北堤一道以資捍禦是嵗淀内營田即獲豐収次年觀察使臣陳時夏
  奏請於南靣建閘引子牙河流疏渠引灌仍以秦嶠任其事而副使臣王鈞臣劉勷各捐貲築圍重加保障又於北堤開設涵洞以偹宣洩厝置得宜秋収大稔從此以漸開築數十里皆稻鄉也
  雍正十一年李齊淀營治稻田三十二頃九十七畝四分
  雍正十二年李齊淀流河淀營治稻田三百頃定州
  呉家莊曹家莊等處營田引小清河馬跑泉之水仍洩於本河圍埝渠閘随宜布置而以均水為先務小清河源發隍池滌其淤塞水勢較盛自西而東唐家莊先受之置閘停蓄次及呉家莊而以州南馬跑泉水濟其不及定為限期以次啟閉厥利均焉他若尭城等村引白龍泉張謙等村亦引馬跑泉疏引頗易毋煩區畫也
  雍正五年州治東南呉家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一十五頃八十八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一頃三十四畝
  雍正六年州治東南唐家莊曹家莊等處營治稻田共二十二頃三十六畝五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二頃八十八畝八分
  行唐縣
  河合村歡同村等處營田引蓮花池及龍泉之水仍洩水於本泉河按蓮花池週圍泉從地湧寛以畝計迤𨓦東南流龍泉自西北來會之倚橋為閘随塍為溝數里皆稻鄉從前所未有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河合村塞里賈莊歡同村等處營治稻田共一十四頃一十二畝
  新樂縣
  大流村牛家溝等處營田引海泉湧泉之水仍洩水於本泉河按湧泉源發邑西伏羲廟迤𨓦東南流海泉自南來會之嵗久淤塞今具疏濬通暢俾溝渠承接遞相灌注雖畦塍無多而水利俱歸實用矣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大流村牛家溝等䖏營治稻田共三頃五畝五分農民自營稻田三十一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頃九十八畝
  滿城縣
  一畝泉北竒村等處營田引一畝鷄距等泉之水仍洩水於本泉河按一畝泉源發邑之東南涌地噴珠澄𢎞盈溢鷄距紅花等泉亦連綿相接今委員勸諭令民間随宜置閘引入畦塍灌溉優沃嵗獲豐稔云
  雍正六年縣治東南一畝泉北竒村尹家莊孫家塘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二十一畝九分
  宛平縣
  盧溝橋西北修家莊三家店等處營田引永定河之水洩水於村南沙溝内按永定河即桑乾水也明臣徐貞明言桑乾水經保安州境上有用土牛逼水成田者今保安懐來諸州縣稻田最盛皆於上流疏引随髙下以作溝洫淤泥停壅不糞而肥茁發頴栗所収倍於他水今委員勸諭地戸踴躍從事營治將及二千畝盡獲倍収是亦桑乾可田之明證也
  雍正六年縣治西南永定河上流修家莊三家店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一十六頃


  畿輔通志巻四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四十七
  水利營田
  京南局
  京南一局兼正定順徳廣平三郡之地西帶重巒源泉並注而交流畢㑹於大泊所謂形如聚扇而滹滏二河為之外幹也民於其間壅流藝稻無煩導課而建閘築岸具有條理獨是食利者自私貪得者無厭踞髙則不知有下恃源而欲絶其流以故灌漑之餘陂池以浴鵞䳱而下游之舟楫鮮通洿澤以養菰蒲而隣邑之香秔盡槁故南局田不患其不營而患營之不廣水不苦其不足而苦水之不均 賢王親歴而稔知之開局委員均平水利逺者刻以日近者分以時於是靈泉流潤河澤旁通廣順之間增田至三萬八千七百三十八畝有竒而滹冶上游瀕河沙磧之區立遏建壩排石留泥淤為膏沃得田一十五萬三千一十六畝有竒尤為從來未試之竒也
  磁州
  務本村張家莊太平莊杏園營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元臣郭守敬言滏陽河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鷄澤合入灃河可漑田三千餘頃近因磁人舍本逐末多種烟葉靛苗稻田漸減又緣地居上游閉閘築壩鬻水罔利下流不獲沾勺水之潤雍正四年經 賢王
  奏請改歸直𨽻統轄遣員分定水限均利息争又勸州民種稻以重本計藝至十萬餘畝兼如期啟閉用資隣邑風移俗易所謂下令如流水之源者矣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務本村張家莊量斗莊併東北太平村杏園營等處農民自營稻田西閘共四百零一頃四十畝東閘共六百零九頃四十九畝
  永年縣
  張家莊南胡賈村馬道固村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洩水於郡北牛尾河前明廣平守高汝行永年令朱泰於河北岸設阜民等八閘水利大興嗣因磁人築壩攔水八閘已廢其五今磁州改歸廣平閘水分時啟放瀕河數邑均霑其潤而永年先受之滏水湯湯良苖翼翼一時頓復其舊云
  雍正五年郡治西南張家莊南胡賈村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一百零六頃二十畝六分一釐
  雍正六年郡治西南張家莊趙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二頃一十六畝九分四釐
  雍正七年郡治西南南胡賈村北胡賈村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三十六頃七十七畝八分六釐
  雍正八年郡治東南利民閘大堤北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零二畝九分
  平鄉縣
  豆二莊周章村油召村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滏水至平邑已經上游疏引水力稍弱攔水壅升厥利斯普變而通之以盡利斯之謂矣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豆二莊周章村重義町等處營田共十頃零二十七畝六分
  雍正七年縣治東北油召村崔家莊等處營田共九頃三十八畝四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八頃四十畝
  任縣
  邊家莊牛新寨西北張村等處營田引滏陽并牛尾等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滏水至任較平邑尤弱而百泉牛尾自西而東合而助之置閘疏分邑田萬畝皆籍其潤又大陸澤為上流之壑為下流之源新開灃河源於大陸源大而流盛夾岸汲引其利尤溥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邊家莊牛新寨孫家莊等處營田共八十四頃五十九畝二分零五毫五絲農民自營稻田共六頃十二畝一分二釐
  雍正七年縣治正北西北張村大北張村等處營田共二頃七十五畝六分農民自營稻田共八頃五十八畝四分二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一頃七十九畝二分一釐三毫
  正定縣
  雕橋村王古寺并城河順城闗等處營田引大鳴泉小鳴泉之水隍池西北隅之方泉邑東北西洋村之班泉歲久淤塞併疏濬通暢分流灌漑俱洩水於滹沱河由邑西北而至東南數十里町畦鱗次清漪迴環向之廢棄者皆青葱入望矣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雕橋村王古寺并城河四面順城闗等處營田共一十一頃八十五畝一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一頃六十三畝
  雍正六年城河東西北三面併在城東西南三闗廂等處營田共三頃七十二畝七分
  雍正七年縣治東北西洋村大林濟村等處營田共一十五頃五十九畝
  平山縣
  奉良莊川防村等處營田引滹沱併冶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滹沱自正定以下土疏流湧時有泛溢去害不暇豈遑興利獨在邑境山麓夾束不患軼出兼水濁泥肥於上流疏引布石留淤可以成田但苦山漲衝突湏石堰捍禦工程繁費非民力所能為今遣員開築堰立而田成秔稻甚茂然淤泥積久則田高水不能上湏種薥粟疎之俾土平而水可上水旱互易田乃可久此滹沱營田之法冶河泥少亦如法行之可以得半皆營田之變例也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奉良莊并正北川防村等處營田共六十頃一十一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二頃零二畝
  雍正六年縣治東北聖佛村義羊村水碾村曲堤村石橋村并西北朱濠村等處營田共九十九頃五十四畝七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九頃零七畝
  雍正七年縣治西北賈北村近掌村通家口并正北川防楊村東北義羊村水碾村西南史家灣西村等處營田共一百四十四頃農民自營稻田共五頃四十四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五頃一十四畝
  井陘縣
  防口村西河村洛陽灘等處營田引冶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其疏引上流布石留泥傍岸築堰亦如平山滹沱之法行之雖荒土砂灘田皆可成秔稻暢茂亦營田通變之法但遇鑿石時火煆於前醯沃於後工力維艱難以數舉也
  雍正六年縣治東北防口灘營田共四頃二十畝雍正七年縣治東北西河灘洛陽灘東冶灘等處營田共四十三頃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頃
  邢臺縣
  樓下村孔橋村小汪村等處營田引百泉併逹活紫金等泉之水洩水於七里河牛尾河按郡城西北逹活紫金等泉水力頗㣲土人灌稻田五頃而水力已殫矣獨城東南之百泉澄泓盈溢大以畝計餘泉百數併湧地噴珠淵源盛大時出不窮不惟利周本邑兼可潤及隣疆但土人踞閘獨擅每啟争端今遣員於春夏時酌田多寡依期啟閉厥利均焉復於河身狹處量為開廣利尤倍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樓下村孔橋村并西北孫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七十八頃三十八畝八分
  雍正六年縣治東南小汪村宋家莊孟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五十一畝
  雍正七年縣治東南袁家店康莊舖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零六畝五分
  沙河縣
  北九家莊趙村等處營田引邢臺百泉併小灃等泉之水洩水於橙槽并沙河内按沙河一名湡河源發山西遼州流入邑境水帶流沙夾岸積如岡阜伏秋衝突難以引用本邑祗分隣境餘潤用漑秔苖雖不滿千畝亦不忍利棄於地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大村趙村徐旺村等處營田共一頃四十八畝四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三頃五十七畝一分一釐一毫
  雍正九年改旱田七十一畝六分九釐九毫
  南和縣
  豆村河頭郭楊家屯等處營田引百泉河之水洩水於沙河併大陸澤按邑境雖有鴛鴦等泉然水脉細㣲難資灌漑邢邑百泉河源逺流長邑之均利惠民等閘悉分其潤但邢人踞閘獨擅水頗失時今遣員於春夏時酌定限期如期啟閉以均其利邑秔萬畝歲獲豐稔正裒益之善舉也
  雍正五年縣治西南豆村河頭郭等處營田共一十一頃九十八畝八分農民自營稻田共六十一頃二十四畝二分
  雍正六年縣治西北薛家屯東賈郭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七頃八十九畝八分一釐
  雍正七年縣治西南張相村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四十三畝一分
  天津局
  天津營田全資潮汐一面濱河三面開渠與河水通潮來渠滿則牐而留之以供車戽中間溝堘地埂宛轉交通四面築圍以防雨澇皆前明汪司農應蛟遺制也汪公至天津見白塘葛沽一帶地斥鹵不耕種間有近河藝豆者每畝收不過二斗以謂此地無水則鹻得水則潤若以閩浙瀕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為稻田而一時文武將吏諸人無肯應命者公乃以身倡之捐俸買牛制器開渠築堤先於葛沽白塘二處種水稻二千餘畝畝收四五石餘種薥豆得水灌漑糞多者一畝收一二石惟旱稻以鹻立稿於是軍民始信閩浙治地之法可行於北海而各官益信斥鹵可盡變為膏腴也於是疏請於朝以防海官軍萬人分田墾種屯政大興至今土人猶傳十字圍所謂求仁誠足與食力古所貴者是己惟是民雜五方逐魚鹽之利取足旦夕而不為久逺之計雖禾麥之植亦鹵莾從事至沾塗升挽之勞益視為畏途以故旋舉旋廢雍正五年營田十圍今存者賀家口葛沽兩圍而已開局之始 賢王深思逺攬以天津當河海咽喉為
  神京牖户而謠俗偷惰逐末忘本野多未闢之土家無擔石之儲闤闠熈穰田疇蕭寂無以仰副
  聖天子加意郊圻移風易俗之至意又覧左忠毅光斗屯政諸疏大興水利於天津一帶稻花茂密因慨然欲復汪司農之舊蹟發帑委員尋求經理而積習猝難丕變美意未及觀成然圍渠遺趾現存稍加修葺未始不可漑糞沃淤長我禾麥也爰紀梗槪不忘厥初云爾
  天津州今改為縣
  城南藍田及賀家口圍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藍田康熈間鎭臣藍理所開也河渠圩岸週數十里墾田二百餘頃召浙閩農人數十家分課耕種每田一頃用水車四部揷蒔之𠉀沾塗徧野車戽之聲相聞秋收畝三四石不等雨後新涼水田漠漠人號為小江南云理陞任去奏歸之官是後經理無人圩坍河淤數載廢為荒壤雍正五年營田天津津農不習水種率逡巡觀望乃作秧池於藍田以倡導之濬舊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於是官民競勸共營田三十餘頃俱獲收穫六年營田觀察使黃世發自營五頃耕耨得宜畝收至五六石刈穫之際傳集各圍地户共觀之
  賀家口圍其西半即藍田也東瀕海河因橋建閘周圍築埝圍内開渠縱横貫注共營田三十八頃九十二畝官民自營田九頃
  静海縣今歸天津縣
  何家圈呉家嘴䨇港白塘口辛莊等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何家圈圍地勢平坦土性滋潤天然秔稻之鄉前明撫臣汪應蛟相度屯田以此為首圍中有官莊圍南有大人莊詢㨿老民當時屯田御史及屯田道㕔等官駐劄於此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溝圍舊蹟開築營田八十三頃十六畝民間自營田二十三頃四十畝
  吴家嘴圍三面臨河民間就沽道為園圃在津田向稱上産五年委員開築於馮家口建閘引水并設涵洞三座分渠灌漑營田二十七頃九十二畝民間自營田十四頃四十一畝
  䨇港圍亦汪應蛟屯田舊地也循照故蹟開築東與何家圈溝渠相通兩圍互為蓄洩營田三十八頃二十五畝五分民間自營田三十八頃七十二畝
  白塘口圍河形閘基皆汪應蛟屯田故蹟以董太僕應舉於天啟中修復之故遺制猶存委員開築即用閘基舊石添砌建造并設涵洞二座營田六十四頃六十七畝民間自營田四頃七十二畝辛莊圍亦汪公屯田舊地也邨東西各有沽河一道西河即屯田故渠東河則津人鄭衛引水種稻所開也地勢平潤強潮内涌徃徃波及田間本與陸種不宜委員疏濬二河各置閘一座圍内溝渠交注引新洩故留沃去鹻最為適宜焉營田六十一頃六十二畝民間自營田五十九畝
  滄州今歸天津縣
  葛沽盤沽二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葛盤二沽畛域聯接自汪公應蛟肇開水田土人至今習知其利揷蒔不絶亦能自製水車不以升挽為苦所産稻米㡬與白玉塘齊名五年委員分建圍圩開渠置牐民地官荒營至五十九畝民間自營田四頃九十一畝
  興國富國二塲今歸天津縣
  東西泥沽二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餘里河至此愈深濶潮來愈大亦汪應蛟舊屯地而董公應舉令經歴趙鑑等修復之河形宛在溝塍之迹猶歴歴也循照開築東西圍各建進水閘一座洩水涵洞各二口營田三十五頃二十七畝民間自營田六頃二十八畝
  按天津舊為衛治郊郭便參鄰境改州之後疆界未分故營田十圍自藍田賀家口而外𨽻静海縣者五𨽻滄州者二𨽻興國富國二塲者各一至雍正九年設府改縣更定幅𢄙諸圍地畝皆歸𨽻天津縣矣今仍營田府原册所開編次用存其舊云









  畿輔通志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