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皇明典故紀聞
卷六
作者:余繼登 
卷七

成祖靖難,師至紫荊,所服素紅絨袍,忽見白花如雪色,凝為龍紋,鱗鬣皆具,美如刺繡。諸將見者駭異,以為嘉兆。成祖曰:「冰花偶然所凝,豈可遽言嘉應,況當戒慎之際,不可以此為喜而有怠心。」

成祖滹沱之戰,自以數百騎突入陣,大呼奮擊,矢集其旗者如蝟毛。翊日遣人送旗回北平,諭世子謹藏之,以示後世子孫,使知今禦禍之難。

成祖既即位,諭群臣曰:「凡人才識不同,長於此或短於彼,苟事有過誤,即明言之,予不汝責。若隱而不言,日久覺露,情同欺罔,法則難容矣。」

成祖嘗謂侍臣曰:「凡開創之主,其經歷多,謀慮深,每作一事,必籌度數日乃行,亦欲子孫世守之。故《詩》、《書》所載後王之善,必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于警戒後王曰『率乃祖攸行』,曰『監于先王成憲』,此皆老成之言。後世輕佻諂諛之徒,立心不端,以其私智小見,導嗣君改易祖法。嗣君不明,以為能而寵任之。徇小人之邪謀,至於國弊民叛而喪其社稷者有之矣。豈可不以為戒!」

成祖既封功臣,因諭群臣曰:「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

成祖慮內外將校不能撫恤軍士,以致逃亡者眾,敕兵部:「自今計逃亡之數論罰,如百戶逃一人者,減其俸之半;逃十人者全不給;至三十人者降充總旗;四十人者降充小旗;五十人者發充軍。其千戶逃軍十倍於百戶、指揮逃軍五倍於千戶者,並減俸及遞降一等,皆如百戶之例。」

成祖曾問兵部尚書劉俊:「今天下畜馬幾何?」俊對以:「兵興耗損,所存者二萬三千七百餘匹。」成祖曰:「古者掌兵政謂之司馬,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是馬於國為最重。我朝置太僕專理馬政,各軍衛皆令孳牧。卿等宜嚴督所司,庶有蕃息之效。」

成祖初即位,義烏縣教諭高澤言:「自古帝王必虛心納言,今臣民有所論奏,願假以辭色,使得各盡其情。善者採之,不善者置之,則貴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忠言日聞,天下之事無壅滯矣。」

成祖嘉納之,以示六部臣曰:「疏遠之臣猶能存心國事,在朕左右受腹心之託者,當思正直自奮,用副委任。」

國朝最重誣告之法,永樂初定,凡誣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五六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所誣重者從重論。誣告十人以上者,凌遲處死,梟首其鄉,家屬遷化外。

永樂二年,禮部尚書李至剛言:「皇上即位以來,廣開言路。凡有可行,無不聽納。然無知小人往往搜求細故,鉗制諸司。或懷挾私仇陷害良善;或妄稱奏訴躲避差徭;或馳騁小才希求進用。甚者無稽泛言,煩瀆聖聽,雖稱興利除害,其實假公營私,宜治以重罪,榜示天下。」詔可之。

永樂初,遣御史分詣郡國,巡視民瘼。諭之曰:「父母於赤子,先寒而備之衣,先饑而備之食,適其溫飽之宜,避濕就燥以處之,無所不盡其心。人主為民父母,理亦當然。朕居深宮,一飲一食,未嘗不念及軍民。然在下之情,不能周知。爾等為朝廷耳目,其往,用心咨訪,但水旱災傷之處,有司不言者,悉具奏來。軍民之間,何利當興,何弊當革者,亦悉以聞。」

永樂二年,虜寇三萬衛,遼東都指揮同知沈永不能追襲,又匿不以聞。成祖以其欺蔽誅之,仍榜諭天下都司并緣邊衛所,凡有草賊及虜寇聲息,不即以聞者,鎮守官以下,職無大小,罪與永同。

成祖因有司請修比干祠墓,因諭侍臣曰:「君子為國不為身,故犯顏諫諍,死且不避;小人為身不為國,為讒諂面諛,以苟富貴。明君樂諫諍而國以興;昏君樂讒諛而國以亡。桀、紂殺龍逄、比干,明效具在,而後世人主如秦、隋之末,皆不監覆轍,國安得不亡哉?朕方以是為戒。爾等當以君子之道自勉,庶幾共保祖宗之洪業。」

禮部尚書李至剛妻父某坐事逮繫都察院,當伏重法,至剛希恩求免。成祖問:「法司鞫獄,情之輕重,外人何以知之?」對曰:「此右副都御史黃信與臣言。」信遂以漏洩獄事伏誅。祖宗之重刑獄如此。

禮部尚書李至剛以孝慈皇后忌辰,請仿宋制於佛殿脩齋誦經。成祖曰:「人子於父母,固當無所不用其心,但人君之孝與庶人不同。為人君者奉天命為天下主,社稷所寄,生靈所依,但當謹身脩德,深體天心,恪循成憲,為經國遠謨,使內無奸邪,外無盜賊,宗社奠安,萬民樂業,斯孝矣。如不能此,而惟務脩齋誦經,抑末矣。」

永樂初,清涼寺僧言:「近寺軍民,牧放牲畜,蹂踐寺外之地,請付法司治罪。」成祖曰:「京師隙地少,居人艱於孳牧,寺外有閒地,則推以便之,乃契佛利濟之心,何必禁。」

成祖因與侍臣論政,曰:「朕即位未久,常恐民有失所,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圖籍,靜思熟計,何郡近罹饑荒,當加優恤。何郡地迫邊鄙,當置守備,旦則出與群臣計議行之。近河南數處蝗旱,朕用不寧,故遣使省視,不絕於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願也。」

刑部尚書鄭賜以部吏所書文移多謬誤,郎中等官亦不省視,皆當治罪。成祖曰:「人精神有限,案牘煩勞,豈無過誤?但無欺弊,可釋之。」

永樂初,有於承天門遺木牌,無姓名,止列寶鈔提舉司官吏不法數事。成祖諭法司曰:「投匿名文書告人罪者,律有明禁,此蓋小人假公法報私忿誣陷忠良,其速毀之。自今有此者,悉勿問。」

成祖嘗謂科臣曰:「宦寺服食所需,皆朝廷給之,豈得復有私營?近有於皇城內畜養雞牲,糜費食米,今四方蝗旱之後,民尚艱食,朕日夜為憂。此輩坐享膏梁,不知生民艱難,而暴殄天物不恤,論其一日養牲之費,當饑民一家之食,朕已禁戢之矣。爾等識之,自今敢有復爾,必罪不宥。」

成祖謂侍臣曰:「我朝大經大法,皆太祖皇帝所立,以傳子孫。昨有憸人為朕言,朝廷法太寬,非所以為治,朕已斥之。今朕當守成之日,正安養生息之時,乃嚴法為治,豈不反有傷乎?孔子言天地大德曰生,聖人大寶曰位,守位曰仁,何嘗謂嚴法也?」

成祖嘗命侍臣輯自古嘉言善行有益於太子者為書,以授長子,且曰:「朕博考載籍,每覽昔人言行可自警省者,讀之不能釋手,讀書所以有益於人。然人資稟有強弱,泛而不切,亦未有益。故欲令爾等輯此教之,先定其尺度權衡,使中有所主也。」

鎮遠侯顧成言:「今日惟當安養中國,慎固邊防。」成祖謂侍臣曰:「漢武帝窮兵黷武,以事夷狄,漢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朕今休息天下,惟望時和歲豐,百姓安寧。至於外夷,但思有以備之,必不肯自我擾之,以疲敝生民。近成言甚合朕意,蓋斯人老成,非喜功好勝之流。」於是賜以銀幣獎之。

永樂初,西洋諸國使臣來朝貢方物,因附載胡椒與民互市,有司請徵其稅。成祖曰:「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不聽。

成祖欲聞民所疾苦,命吏部凡郡縣官考滿至京,選其識達治體知恤民者,於六科辦事,令各言所治郡縣事。久尚未有言者,乃復召都給事中朱原貞等,諭之曰:「朕夙夜慮天下之民有失所者,為爾曹未能盡知,故選郡縣考滿官假辦事之名,俾于六科隨爾等在朕左右,如朕有所欲聞,即可知,彼有所慾言,即可達。而至今不聞有一人言者,夫郡邑之間,豈都無一事利害可言?今在朕左右,猶尚默默,況遠在千里,尚肯言乎?爾等退以朕意申諭之,其所治何利當興,何弊當去,皆直言勿隱。於今不言,將有他人言之,則不能逃罪矣。」

成祖諭兵部臣曰:「將士隨朕征討,其中有陣亡病死者,已錄其後。亦有妻子孤寡不能自陳,親管官隱匿不報,致失所者,非朝廷報功之意。宜速下各衛,令征討官應襲子孫年十五以上者,送兵部襲職;十四以下并寡婦幼女送京師優養;旗軍死亡有幼男者,紀錄食糧,當升以官者,如例升之;其無子止有寡婦幼女者,一體優給;若有親可依,不願赴京者,聽,其俸糧如例於所在給之。」

永樂初,山東有人獻陣圖者,成祖曰:「自古帝王用兵,皆出於不得已。夫驅人以冒白刃,鮮有不殘傷毀折,其得不死亦幸也。朕每親當矢石,見死於鋒鏑之下者,未嘗不痛心。今天下無事,惟當休養斯民,脩禮樂,興教化,豈當複言用兵?此輩狂妄,必謂朕有好武之意,故上此圖以異進用。好武豈盛德事?其斥去之!」

成祖於閒時問侍臣:「今外間軍民安否?」侍臣對:「陛下施仁政,軍民皆安,正太平之時。」成祖曰:「太平豈易言?必雨暘時若,年穀豐登,兵革不興,軍民安樂,朝無奸邪,然後可以為太平無事。」又曰:「奸邪難識,其情似真而實偽,其言似信而實詐,苟一聽其而信之,鮮不有失。」

永樂初,擢舉人王偁為翰林院檢討。成祖因問:「檢討之下有何官?」左右對曰:「博士、典籍、侍書、待詔。」又問:「已除人未?」對曰:「已除。」又問:「其賢比偁何如?」對曰:「偁初除,未知其為人。如舊博士中,皆老成文學士。」因歎曰:「古謂用人如積薪,此類是已。國家用人以賢以勞,偁之賢既未可知,勞亦未有,而令賢有勞者位其下,何以服其心?」遂命吏部,凡博士以下皆升職,與偁同。

永樂初,有獻《道經》者,成祖曰:「朕所用治天下者《五經》耳,《道經》何用?」斥去之。既而諭侍臣曰:「上好正道則下不為邪,人主好尚稍不謹,憸人懷僥倖之心者恣縱妄誕,以投所好,苟墮其計,將來流害無窮矣,故不得不斥。」

永樂二年孟春享太廟,戶部右侍郎李文郁無故不陪祀,為禮部所劾,謫戍三萬衛。」

永樂初,福建甌寧縣紀錄軍丁江陰,年六歲能記《御製大誥》,詣闕陳誦,賜衣及鈔,驛送建寧府儒學讀書。

成祖召刑科都給事中楊恭等,諭曰:「國家號令,使小人畏而不犯可矣,雖其為惡之心未必革,然為上者用法當以寬,不以猛。待人當以誠,不以偽。猛則民不堪,偽則民不信。去歲命御史給事中往各處撫安軍民,禁止奸慝,導其為善。臨遣之際,諄諄告戒,務要安民。昨日給事中丁琰等奏云,至四川見無犯法者,乃陰遣親信,用銀誘之交易,已而果有犯之,是其心終不戒也。遂執之。琰不肖刻薄如此。假令民畏法,反執陰誘者送官,何以處之?古人治天下,無非公平正大之道。昔唐太宗以物示人,待其受之則加之罪。賴魏徵諫而止。朕嘗戒此事,思得魏徵其人,置於左右。今此輩小人,但圖邀功,不顧枉陷良善,甚孤朕任使。其令都察院遣人馳往,釋所誣民,而執琰等赴京罪之。」

成祖御奉天門,召六科給事中,諭曰:「朕君臨天下,夙夜拳拳,惟欲軍民老少皆安。爾等職居近侍,比來皆不聞一言及於軍民利病,何也?可退而思之,條析以聞,朕將審擇行之。」又曰:「天立君以養民,君不恤民,是不敬天;君資臣以成治,臣不輔治,是不忠君。朕與爾等,皆不可不勉。」

成祖召六科都給事中馬麟等,諭曰:「為治貴得大體,比爾等疏駁奏牘,一字之誤皆喋喋以言,瑣碎甚矣。吏治文書,叢脞積累,其精力有時而敝,豈免錯謬?自今奏內有數目日月等字錯謬者,皆令從傍改注,用印蓋之,不必以聞。」麟等言:「奏內有不稱臣者,此當罪之。」曰:「下豈敢慢上?或一時急遽,漏寫有之,必非故違。亦令從傍增之。」因曰:「爾等在朕左右,凡天下何弊當革,何利當興,何處軍民未安,何人奸邪未去,當歷歷言之勿隱。若此細故,可略也。」

成祖與侍臣論人,因曰:「人君進一人退一人皆不可苟,必須厭服眾心。若進一人而天下皆知其善,則誰不為善?退一人而天下皆知其惡,則誰敢為惡?無善而進,是出私愛;無惡而退,是出私惡。徇私而行,將何以服天下?」

進士李衡以父在洪武中死於法,自言不當違令干進。成祖曰:「古之聖人亦有罪其父而用其子者,但為子能改父行,致顯聞於世,足以為賢。若以父死非命,終身不仕,亦未必合中道。爾能力學以圖進用,雖違令而志可嘉。朕不爾罪,爾其勉之。」

成祖嘗謂學士解縉等曰:「敢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難得。敢為者彊於己,敢言者彊於君。所以王魏之風世不多見。若使進言者無所畏,聽言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皆勉之。」

成祖諭吏部臣曰:「爾等職專銓選,辨別邪正,但當揆理,不當任情。揆理則以是非為進退,任情則以從違為取舍。慎之,慎之!」又曰:「用人之道各隨所長,才優者使治事,德厚者令牧民。蓋有才者未必皆君子,有德者必不同小人,不可不察。」

永春侯王寧侍成祖于右順門,從容語及世人竭誠誦經飯僧奉佛可以福利先親者,成祖諭之曰:「天子以四海為家,能思天位者親之所傳,大業者親之所建,天下生民親之所保,而敬以奉天,勤以守業,仁以臨民,使萬物得所,四夷咸賓,光昭祖宗,傳之子孫,可以為孝。何必事佛,乃能為孝乎?」

成祖嘗與侍臣論刑賞,待臣進曰:「古稱賞人以官,不若賞人以財。」成祖曰:「以朕論之,亦未盡善。若人君一心愛民,則二者皆重。蓋知財出於民力,則必不肯輕與;知官所以養民,則必不肯輕授。」

成祖命姚廣孝等往蘇湖賑濟,諭之曰:「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民窮無衣食,君豈可不恤?君,父也;民,子也。為子當孝,為父當慈,務各盡其道爾。卿往體朕此心,不可為國惜費。蓋散財得民,仁者之政。」

禮部尚書李至剛奏:「今歲山東郡縣野蠶成繭,繅絲來進,請率百官賀。」成祖曰:「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使山東之地野蠶盡繭,足以被其一方,而未能遍及天下,朕之心猶未安也。朕為天下父母,一飯一食未嘗忘之。若天下之民皆飽暖而無饑寒,此可為朕賀矣。」乃止。

饒州鄱陽縣民朱季友進書,詞理謬妄,謗毀聖賢。禮部尚書李至剛、翰林院學士解縉等請置於法。成祖曰:「愚民若不治之,將來邪說有誤後學。即遣行人押還鄉里,會布政司、按察司及府縣官,杖之一百,就其家搜檢所著文字悉毀之,仍不許稱儒教學。」

學士解縉等進《大學正心章講義》,成祖覽之至再,諭曰:「人心誠不可有所好樂,一有好樂,泥而不返,則欲必勝理。若心能靜虛,事來則應,事去如明鏡止水,自然純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嘗不思管束此心為切要。又思,為人君但于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靖遠伯王友征海寇,奏募民嚴寶等殺賊數百人,并得其所掠貨物。成祖諭友曰:「下人成功者,未必皆出其能,多由主將能導之方略,作其志氣。今嚴寶等有獲,亦爾之功,但所獲貨物,宜悉與之,爾勿干與毫末。蓋人冒險成功,而不推利與之,後來不復樂為用矣。」

永樂二年九月,周王獻騶虞,群臣朝賀畢,成祖謂侍臣曰:「適聞群臣言,不覺惕然。天下之大,如一夫有怨,豈得為仁?一念不誠,豈能格天?朕方夙夜斯懼,何可便謂騶虞是天降祥於朕?」又曰:「祥瑞之來,易令人驕。是以古之明主,皆遇祥自警,未嘗因祥自怠。警怠者,國之安危係焉。騶虞果為祥,在朕更當加慎。」

成祖御右順門,召翰林院學士解縉,侍讀黃淮、胡廣、胡儼,侍講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諭之曰:「朕即位以來,爾七人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朕嘉爾等恭慎不懈,故在宮中亦屢言之。然恒情,保初易,保終難。朕固常存于心,爾等亦宜謹終如始,庶幾君臣保全之美。」縉等叩首言:「陛下不以臣等淺陋,過垂信任,敢不勉勵圖報!」成祖喜,皆賜五品劊艮。又曰:「皇后數言欲召見爾等七人命婦,其令即赴柔儀殿見。」是日縉等之妻入見中宮,訓勞備至,皆賜五品冠服及鈔幣表裏。

成祖謂吏部尚書蹇義曰:「往者慮各處守令未必得人,故命御史分巡考察。比聞御史至郡邑,但坐公館,召諸生及庶人之役於官者詢之,輒以為信,如此何由得實?如入其境,田野闢,人民安,禮讓興,風俗厚,境無盜賊,吏無奸欺,即守令賢能可知。無是數者,即守令無所可取矣。且詢言之弊非一端,人好惡不同,則毀譽亦異,若只憑在官數人之言以定賢否,其君子中正自守,小人賂遺求譽,而即墨及阿之毀譽出矣。故孟子論取舍必徵諸國人。自今御史及按察司考察有司賢否,皆令具實跡以聞。」

永樂時,御馬監有索白象食穀者,戶部以聞。成祖曰:「此所謂率獸食人者,勿聽。」因召御馬監官責之曰:「汝輩坐食膏梁,衣輕暖,豈知百姓艱難?計象一日所飼穀,當農夫數口之家一日之食。朕為君,職在養民,汝輩不令朕知而為此事,是欲朕失天下心。如復敢爾,必誅不宥。」

奉天征討官有以罪繫獄者,刑部請論功定議。成祖曰:「朝廷大公至正之道,有功則賞,有過則刑。刑賞者,治天下之大法。不以功掩過,不以私廢公。此輩征討之功,既酬以爵賞矣,今有犯而不罪,是縱惡也。縱惡何以治天下?其論如律。」

通政司言,山西民有言介休縣出五色石可為器用者,成祖曰:「此僥覬小人,不可聽!數年兵革災荒,百姓困苦未得寧息,今又可以此重困之乎?官府求一物,即百姓受一害。況此石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累民何為?」命ㄏ出之。

永樂時,中官有於應天府私取工匠役之者,成祖召府尹向寶,責之曰:「數年軍旅供給,加以權豪橫肆,百姓艱難,京師為甚。既令爾牧民,當體國家愛民之意。正直不阿,矜恤保庇,庶幾民可休息。宦者,宮禁使令之人,非有重權,汝何用畏之而輒聽其役民略不之拒?為京尹朝夕在朕左右尚畏如此,若在遠外任小官職當如何畏之?譬為人典守寶貨,擅啟藏,縱人私取,必不免責罰矣。汝擅以朕百姓作人情,可逃罪乎?今姑宥爾,若再蹈前非,必誅。」遂逮其中官,責之曰:「朕為天子,不敢輕役一民,汝何人,敢擅役之?百姓家僮奴亦敢不告其主肆意自為乎?」令錦衣衛執治之。

成祖聞管屯官有不勸率軍士者,因顧侍臣曰:「朕在藩邸時,數因田獵過田家,見所食甚粗糲,知其所苦,每親勞問之,無不感悅。今屯種軍士亦田家,若管轄者能知其情,時時勞問所苦,誰不敢奮勤力?」又曰:「用人之道亦須先得其心,然後可以圖功。若養之于無事之時,用之于感恩之後,未有不得其力者。」

永樂二年十二月,賜六部尚書侍郎金織文綺衣各一襲,特賜翰林學士解縉,侍讀黃淮、胡廣,侍講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衣與尚書同。縉等入謝。成祖曰:「朕于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機密所寓,況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勞助益,不在尚書下,故於賜賚,必求稱其事功,何拘品級?」又曰:「朕皇考初制翰林長官,品級與尚書同,卿等但盡心職任。孔子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各盡其道耳。」縉等稽首而退。

成祖諭戶部臣曰:「數年用兵,北京、順天、永平、保定供給特勞,非休息二三年不能復舊,可免三府田租二年。」又曰:「凡人嘗居勞苦者,後來安逸亦當同之。嘗見前世人主,一旦富貴,頓忘向來所共艱難之人。朕甚不取。夫昧己心以失人心,為庶民且不可,況人主乎?」

永樂初,以山東道御史文郁不諳刑名,改為工科給事中,既又改江西道御史汪俊民為刑科給事中。

永樂三年四月,以萬壽節命婦朝皇后於坤寧宮賜宴。成祖命禮部,自今命婦雖大朝亦止於三品以上,餘悉免之,著為令。

永樂初,陝西興平、鳳翔二縣獻瑞麥,群臣表賀,以為聖德覆被之應,天下太平之徵。成祖謂禮部尚書李至剛等曰:「瑞麥固是嘉應,但四方遠邇,靡一物不得其所,斯可為太平。今中外果無匹夫匹婦之愁怨於下者乎?覽表祗益慚愧耳。君臣貴相與以誠,諛佞非治世之風也。」

成祖聞南陽草寇竊發,謂兵部臣曰:「此雖小醜,不治將大。元末汝、穎初亂,纔數千人。順帝恬不加意,敕書至蘆溝橋易之而返,如此安得不亡?此今日殷鑒也。夫治患於初萌,則為力易,及其盛而治之,則費力多,而所傷不少矣。」遂命豐城侯李彬、新城侯張輔率兵捕之。

成祖謂侍臣曰:「朕昨閒暇援筆肆書,愛其制作精妙,甚稱人意。因歎匠藝如此,豈是生而能之,亦由積學所致。今之學者不及古人,正由自怠之過。前代大儒君子,皆是積勤以造其極。今人鹵莽厭煩,用力未至,便謂求道之難,譬之耕而不勤,可望有獲乎?」

成祖御武英殿,覽《存心錄》,顧翰林侍臣曰:「適覽慕容超郊有異獸出壇側,隋煬帝祀圜丘暴風未成禮而退,後二人皆不旋踵而亡。古人言惟德動天。夫不德亦動天。善則降祥,不善則降殃。但各以類應之。」又曰:「祭祀時固當誠敬,亦必平素積累善行乃可獲福。若平日所行反道背德,而臨祭一時致其虔恭,此豈有獲福之理?」

成祖御右順門晚朝,百官奏事畢皆趨出,召六部尚書近臣,諭之曰:「早朝四方所奏事多,君臣之間不得盡所言。午後事簡,卿等有所欲言,可就從容陳論,母以將晡朕倦於聽納。蓋朕有所欲言者,亦欲及此時與卿等商確。」又曰:「朕每旦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是時神清氣爽,則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必得其當,然後出付所司行之。朝退未嘗輒入宮中,間取四方奏牘,一一省覽。其有邊報及水旱等事,即付所司施行。宮中事亦多須俟外朝事畢,方與處治。閒暇則取經史覽閱,未嘗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惰則百度馳矣。卿等宜體朕此意,相與勤勵,無厭斁也。自今凡有事當商略者,皆于晚朝來,庶得盡委曲。」

成祖於視朝之暇,輒御便殿閱書史,或召翰林儒臣講論。嘗問:「文淵閣經史子集皆備否?」學士解縉對曰:「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成祖曰:「士人家稍有餘資,皆慾積書,況於朝廷可闕乎?」遂召禮部尚書鄭賜,令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且曰:「書籍不可較價直,惟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又顧縉等曰:「置書不難,須常覽閱乃有益。凡人積金玉欲遺子孫,朕積書亦欲遺子孫。金玉之利有限,書籍之利豈有窮也?」

永樂時,都御吏陳瑛言御史車舒怠惰不事事。成祖謫舒戍邊,因謂瑛曰:「御史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忽,介直則敢言。不能是者,悉黜之。」

有錦衣校尉訐朝臣毀謗時政者,成祖曰:「此必誣之。蓋朝廷未嘗行此政,彼安得有此言?」詰之,果然。因歎曰:「人主聽言之際,豈可不審?向若不察,付之法司,則死誹謗必矣。小人敢誣君子,此風不可長,論校尉如律。」

成祖謂兵部尚書金忠等曰:「皇考之世,宦寺無敢與外廷交接,昨有一人以私財寓外人,此雖細事,漸不可長。」隨已斥之,亦敕各衙門衛士於出入之際,遵舊制,嚴搜檢。夫防患譬如防疾,始萌而治之,則用力少而易效,痼而後治,則用力多而難勝矣。」

成祖宥都督程達罪,令隨西平侯沐晟立功自贖。因顧侍臣曰:「君人之道,犯極惡則不宥,有小善亦不棄。人孰無過?論小過而廢大善,則為善者怠;亦孰無才?尋小才而免大惡,則為惡者肆。故惡之難容者,乃不論其才;有可用者,乃可略其過。如此,則善善惡惡皆不失矣。」

故駙馬富陽侯李讓家人有中鹽虛買實收者,錦衣衛鞫之,言告者不實。成祖命六科給事中孫琳等共審之,實錦衣受賄。成祖曰:「富陽侯之子,朕外孫,孰敢誣之?朕但慮錦衣衛故抑告者,初不慮其納賄,命付都察院鞫之。」於是侯之子懇謝過丐免。成祖曰:「法度與天下共之,豈為私親廢?爾曹政當奉法保恩,豈可恃思撓法!夫欺慢以苟利,與賄賂以逃刑,雖爾曹亦不可得免,況爾家人乎!」遂召都察院臣,諭曰:「宥罪可施于疏賤,而貴近不可僥免,行法必先於貴近,則疏賤可以知警。富陽侯家人,其治之如律。」

永樂四年六月朔,日當食,陰雲不見。禮部尚書鄭賜請表賀。成祖曰:「此朕恐懼脩省之際,何可賀?」又曰:「於此一方,陰雲不見,天下至大,他處見者多矣。且陰陽家言,日食而陰雲不見者,水將為災。以此言之,可賀乎?」乃止。

成祖嘗謂近臣曰:「早來在宮中偶忘一事,問左右,皆不能記憶,蓋沉思久而後得之。朕以一人之智,處萬幾之繁,豈能一一記憶不忘?一一處置不誤?拾遺補過,近侍之職。自今事之叢脞者,爾等當悉記之,以備顧問。所行有未合理,亦當直諫。朕自起兵以來,未嘗違忤直言,爾等慎勿有所顧避。」

海外番夷由廣東南雄至南安入貢者,舟楫不通,其方物皆用民力接運。成祖聞之,曰:「為君務養民,今番貢無定期,而農民少暇日。假令自春至秋,番人入貢者不絕,皆役民接運,豈不妨其農事?自今番夷入貢如值農務之時,其方物並于南雄收貯,俟十一月農隙卻令運赴南安。著為令。」復顧侍臣曰:「民不失其養,雖勞之鮮怨;民失所養,雖休之不德。」

舊令,海運赴天津者,舟必同日俱發。有先後者,治部運官罪。有三十餘艘違約,五日方行而同日俱達,亦無所損。或請治違約之罪,成祖曰:「始慮海寇為患,故敕令同約,今已濟而無損,其功可贖。凡用人者,錄功而略過,則人奮於功;若計過而略功,則救過之不暇,何暇懋功哉!」

成祖朝奉天門,百官奏事退,復召侍臣,與語久之。侍臣請曰:「聖躬勤勞,請少息。」成祖曰:「朕常在宮中周思庶事,或有一事未行,或行之未善,即不寐至旦,必行之乃心安。積習既久,亦忘其勞。蓋常自念才德不逮,若又不專心志勤思慮,所行何由盡善?民生何以得安?蓋勤于思則理得,勤於行則事治,勤之為道,細民不敢廢,況君乎?」

永樂時,有言黃福乃建文時舊臣,不宜重任者,成祖諭之曰:「君臣相與,在推誠,不可蓄疑。上能推誠則人樂盡力,若或蓄疑則人苟圖免責,誰肯盡心?」

成祖嘗謂翰林臣曰:「為學不可不知《易》,只,內君子外小人,一語,人君用之,功效不小。」

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致仕陛辭,成祖賜坐與語,慰諭良久,又賜酒饌楮幣,給驛傳送。侍讀胡廣曰:「陛下待儒臣,進退之際,恩禮具至,儒道光榮多矣。」成祖笑曰:「朕用儒道治天下,安得不禮儒者?致遠必重良馬,粒食必重良農,亦各資其用耳。」

成祖問侍讀胡廣曰:「聞江西民眾而田少,農家亦給足否?」對曰:「勤者可給。」成祖曰:「勤之一字,豈獨農夫當盡?士工商皆當盡?至於人君,尤不可不盡。人君則當致勤于心,朕每退朝靜坐,必思今日所行幾事,某事於理如何,於人情如何,若皆合宜,心則安矣。有不合宜,雖中夜,必命左右記之,侯旦而改之。蓋一事失當,人受其弊。故不得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