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152

卷一百五十一 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二
  王禮考
  山陵
  世宗憲皇帝陵曰
  泰陵
  孝敬憲皇后合葬
  敦肅皇貴妃從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寧山本名太平峪山勢自太行來巍峩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山逺拱於外靈巖翠岫環衛其間前則白澗河旋繞而清𣸦沙滋諸水會之後則巨馬河瀠流而胡良琉璃大峈諸水會之信天設之吉地也先是雍正七年十二月壬寅
  世宗憲皇帝諭大學士等曰朕之本意原欲於
  孝陵
  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地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
  孝陵
  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工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親王總督髙其倬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等語朕覽所奏其言山脚水法條理分明洵為上吉之壤但於
  孝陵
  景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且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戊午大學士等會議言謹按帝王世紀及通志通考諸書厯代帝王營建之地逺或千餘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厯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自非一方獨擅其靈秀今泰寧山太平峪
  萬年吉地雖於
  孝陵
  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與京師宻邇實未為遥逺又泰寧山雄髙羣巘抽脉自管涔恒嶽而來襟帶百川分水以拒馬滹沱為界相其形局既屬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遵照定制敬謹辦理自集純嘏於萬年流嘉祉於奕葉矣得
  㫖大學士九卿等引據史册典禮陳奏朕心始安一應所需工料等項俱著動用内庫銀兩辦理規模制度務從儉樸其石像等件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不必建設著該部遵行
  乾隆元年二月戊子尊
  世宗憲皇帝陵曰
  泰陵
  十月戊辰恭懸
  御書
  泰陵匾額
  辛未奉移
  世宗憲皇帝梓宫於
  泰陵先是八月丙戌禮部奏十月十一日
  世宗憲皇帝梓宫發引儀注奉
  諭㫖奏内議稱奉移
  梓宫發引時朕隨行出寰宇尊親牌樓門跪於街南恭𠉀梓宫過後朕乘輿出西直門由别路前往恭𠉀至於梓宫到
  泰陵三孔橋更换小轝時朕先至
  隆恩門恭𠉀到
  陵後安
  梓宫之次日祭畢即行囘京等語
  雍和宫奉移
  梓宫之日朕不忍於城内乘輿前往應步行送
  梓宫出城後再乘輿由别路前往以便跪接至三孔橋更
  换小轝時朕仍在旁跪𠉀不必先至
  隆恩門
  梓宫到陵之次日祭畢即回朕心實為不安朕欲在彼居住數日以申哀戀之忱著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十月初九日行奉移
  梓宫禮告祭畢朕即在
  雍和宫居住恭𠉀
  梓宫發引餘依議至九月癸巳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言謹按前代帝王親送梓宫者少無成憲可稽禮曰既葬反而卒哭又曰既反哭主人與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是安奉既畢原無復行居住之文恭查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世宗憲皇帝親送
  聖祖仁皇帝梓宫至
  山陵屢降
  諭㫖欲於安奉後在
  陵居住數日羣臣再三勸請伏䝉
  俞允於四月初三日祭畢囘鑾臣等恭請
  皇上遵照
  世宗憲皇帝典禮於次日祭後囘鑾實屬允協奉諭㫖王大臣援引禮經及
  皇考所行定例具奏朕謹遵此例行戊戌
  諭曰十月十一日朕親送
  皇考梓宫前往
  山陵朕躬縞素其隨往之王大臣官員等俱素服冠摘纓
  緯到
  陵後囘鑾時各官冠綴纓緯俱服行衣又
  諭履親王允祹等曰爾等所議奉移
  皇考梓宫送至
  陵寢照從前
  仁壽皇太后恭送
  聖祖仁皇帝梓宫之例内稱
  皇太后宫眷於每日早辰先行由另修道路預至享殿恭𠉀駐次於朕黄幔城之右稍後等語雖云天子行
  營宜居正中朕心實為不安伏思
  皇太后恭送
  梓宫宜瞻望
  梓宫起行稍間在後隨行駐次亦應於
  梓宫營内至囘京時
  皇太后仍由原行路囘京則既與理相合亦不致勞民動衆修墊三道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再議具奏尋王大臣等議言奉移
  世宗憲皇帝梓宫日
  皇帝於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於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後由阜成門出𠉀
  梓宫過隨行駐次請於
  蘆殿大營東邊稍後建立行營設
  皇太后黄幔城每日早晨瞻望
  靈駕起行後稍間隨行晩間停止進謁至日由駐次所修
  新路先至
  隆恩門西所設黄幔恭𠉀
  囘鑾時仍由去時所行道路還京從之
  丙子
  世宗憲皇帝梓宫至
  泰陵暫安奉
  饗殿
  等謹按
  泰陵安奉地宫以前致祭之禮乾隆元年八月禮臣奏恭
  
  世祖章皇帝於二周年安奉
  地宫自期年後每日一次奠獻每月饌五筵羊三酒三尊
  楮錢五千楮帛五千致祭
  聖祖仁皇帝於期年内安奉
  地宫於安奉前每日仍三次供獻每月饌十有一筵羊五酒五尊楮錢二萬楮帛一萬致祭本月二十三日於
  世宗憲皇帝前行期年致祭禮至十月十一日奉移梓宫於
  泰陵至次年三月初二日安奉
  地宫奉移之前請照
  聖祖仁皇帝前奠獻之例每日三次至奉移
  泰陵安奉
  地宫之前請照
  世祖章皇帝前奠獻之例每日一次其月祭所用饌筵羊酒楮錢楮帛等項仍照見行例致祭至是禮臣復奏言
  世宗憲皇帝梓宫暫安奉
  隆恩殿每日三次㸃香燭晡時供果饌一筵凡在陵寢之貝勒公大臣侍衛等分作二班輪流齊集安奉地宫以前
  隆恩門令大臣侍衛等守䕶周圍内外令總管率八旗官兵總兵率緑旗官兵各輪班守䕶每月二十三日周月致祭由部奏遣親王承祭行禮舉哀如儀從之
  二年二月庚辰奉移
  孝敬憲皇后梓宫於
  泰陵先是元年十二月戊辰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曰明年二月二十二日朕親送
  孝敬憲皇后梓宫前往
  泰陵前已頒發諭㫖今因禮部奏進儀注奉
  皇太后懿㫖屆期亦欲親送朕思奉移之日距安奉地宫之期尚逺
  皇太后慈輿可以遲數日啓行少節勞勩再三奏懇未䝉俞允又降
  懿㫖
  孝敬憲皇后梓宫奉移大事若不親送於禮未盡於心未安欽此傳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禮部工部内務府將一切儀注及途次行走事宜一并詳議具奏尋王大臣等議言
  孝敬憲皇后梓宫奉移日
  皇帝詣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於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起行
  梓宫由殯殿出
  皇上預詣大門外東旁跪𠉀
  梓宫登大昇轝興在左隨行至下馬紅樁處𠉀
  靈駕過
  乘輿由别路預往
  蘆殿祗𠉀
  皇太后
  皇后宫眷由
  御路往行營宿次
  靈駕將至
  皇上跪迎𠉀過隨行安奉
  蘆殿畢供獻果饌
  皇上行夕獻禮畢由東南角門出翼日早
  皇帝詣
  蘆殿前行朝奠禮
  皇太后
  皇后宫眷退於
  蘆殿東間瞻望
  靈駕起行每日恭迎行禮之處皆照此例行至
  陵之日
  皇帝
  皇太后
  皇后皆先詣
  世宗憲皇帝几筵前恭謁畢
  皇帝至紅門内東更衣殿内恭竢
  靈駕至紅門外橋東跪迎𠉀過隨行竢奉安畢於梓宫前行奠獻禮乃還行宫衆皆退
  皇太后
  皇后宫眷均詣
  殿内祭酒三爵畢囘行營從之
  甲申
  孝敬憲皇后梓宫至
  泰陵暫安奉
  蘆殿
  乙酉王大臣等奏請間日一詣
  梓宫前奠獻不允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言昨
  
  諭㫖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俱親詣
  饗殿梓宫前奠獻行禮等伏見
  皇上自二十一日詣
  孝敬憲皇后梓宫前行祖奠禮二十二日
  梓宫發引
  皇上步行親送又先至
  蘆殿奉迎
  躬親奠獻沿途每日迎送兩次行禮盡敬盡哀聖躬已極勞瘁二十六日恭謁
  世宗憲皇帝梓宫今日行奉安
  大祭禮連日哀勞實為過甚在
  皇上大孝性成中情純摯不覺過哀而等瞻仰之際
  不勝感悚伏念三月初一日
  大祭初二日安奉
  地宫典禮至為重大
  皇上仁孝誠敬之心更不知如何深切若於此三日内
  
  泰陵瞻依悲痛深恐哀勞大過致煩
  皇太后慈念且初五日
  升祔大禮儀文隆盛歸途程次遥逺
  聖駕更為勞頓伏乞
  俯允臣等所請間日一次前往
  親奠稍加撙節以慰安
  皇太后聖心臣等不勝誠懇激切之至得
  㫖諸王大臣所奏知道了朕若間日一往心轉不安仍照前㫖每日親詣奠獻
  三月庚寅奉安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梓宫於
  泰陵地宫其日辰刻奉移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梓宫升龍輴由隧道入
  地宫安奉
  寳牀次請
  敦肅皇貴妃金棺升太平車安於寳牀
  皇上親視安奉又
  特命和親王𢎞晝隨入
  上痛號不已諸臣再四叩請乃出是日大學士等恭題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神主畢行虞祭禮
  上恭奉
  神主囘京升祔
  太廟先是二月己夘
  諭據禮部奏稱向來㸃
  主有具采服之例今
  世宗憲皇帝㸃
  主日期在二十七月服制之内除簡命㸃
  主之大學士具朝服外朕與羣臣皆素服不綴冠纓等語
  朕思服制之内固素服為是但㸃
  主乃係
  皇考萬年崇祀之吉禮朕與臣工在
  隆恩殿行禮時咸應從吉服冠綴纓緯可傳諭禮部知之
  戊子
  諭派出㸃
  主之大臣鄂爾泰張廷玉三泰任蘭枝曰㸃
  主大禮攸關必取其人品望素優老成端慤者俾之敬謹將事方克稱尊奉之隆儀卿等皆國家大臣夙荷
  皇考恩遇倚任有年名望素著故藉卿等襄此鉅典其體朕哀慕悃忱齋莊嚴恪靜慮凝神以對越
  皇考在天之靈庶得仰邀
  皇考歆鑒朕有厚望焉
  甲午清明節奉安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神位於
  隆恩殿禮部奏三月初六日清明節於
  隆恩殿奉安
  神位大祭儀是日
  泰陵奉祀等官俱朝服預陳祭品進祝版畢奉祀執事等
  官詣
  東配殿供奉
  神牌處行三叩禮恭奉
  神牌由中階升奉安
  世宗憲皇帝神牌於正中左
  寳座奉安
  孝敬憲皇后神牌於正中右
  寳座俱南向奉安
  敦肅皇貴妃神位於西寳座東向各行三叩禮退承祭官奠獻行禮如常儀祭畢奉祀官行三叩禮恭奉
  世宗憲皇帝神牌安奉正中暖閣居左
  孝敬憲皇后神牌安奉正中暖閣居右
  敦肅皇貴妃神牌安奉西一室均南向奉安畢行三叩
  禮退
  五月丁未封
  泰陵山為永寧山從祀
  方澤
  九月壬辰恭建
  泰陵聖徳神功碑
  上御製碑文曰洪惟我
  聖祖仁皇帝統承
  三聖之謨烈奄奠萬方撫臨天下六十一年實兼開創與守成之事爰自綏靖南荒剪除三蘖而後惟務以深仁厚澤淪浹中外俾涵泳優游四方從欲而勵精圗治悠久無疆晚嵗之政尤欲申嚴庶務以正官方糾詰敝民以清禮俗以明作濟惇大以節制保豐亨故我
  皇考嗣承丕基凡誠孝中正寛仁之大原無一不與聖祖同揆至用人行政規模則稍有變通以求繼志述事
  之盡善惟
  皇考神聖之姿黙契
  聖祖是以膺付託之重任而宏開夫萬年有道之長惟皇考誠敬之徳簡在
  帝心是以致嘉祥之駢臻而即驗於四海於變之盛雖十
  三年之憂勞無一日一時少釋於
  宸衷而所以貽我子孫臣庶億萬禩之樂利無窮者誠如天地之無不幬載也
  皇考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
  聖祖合天𢎞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第四子也
  母孝恭仁皇后在妊時夢月中仙娥授以神子既覺而誕
  
  皇考
  皇考幼而徇齊天性仁孝
  聖祖恩眷逾常八嵗時患腹疾
  皇祖方巡狩塞外聞之遽馳歸一晝夜而至其篤愛有如
  此者奉事
  庭闈數十年深愛慤敬無一言一動不允當
  皇祖之心每語衆稱為至孝先是舊皇太子贈理親王之
  未得罪也
  皇考小心承順恪盡臣弟禮而王恐
  聖祖之眷愛日隆有妨於已遂至以非禮相加
  皇考每順受之而剛正之氣亦不為少屈律己則篤謹有加焉及嵗戊子王以罪廢居常進䛕者多背離相忌者率傾陷禍且不測
  皇考多方保䕶以悃忱惻怛感慰
  聖祖之心而曲為王解始獲矜容王乃愧悔自失東宫舊
  屬咸灑泣驚頌
  聖徳方是時
  聖祖違和又以允禔允禩等屢作非彝以干
  天怒居常鬱鬱病勢増劇
  皇考竭心孝養凡百躬親靡晝靡夜逮四閲月
  聖躬乃安及理親王再廢
  聖祖春秋益髙諸王中私懐覬覦者往往矯飾名譽私樹
  黨援而
  皇考絶不以一事自表異友于兄弟均平如一莫不同其憂喜軫其疾痛其自取咎殃者亦不避嫌疑力為調劑自内外族姻左右大臣以及近侍宿衛無一人往來觀宻者
  聖祖用是灼知
  聖徳淵懿大義明著無黨無偏足以膺
  宗社臣民之付屬也及遭大故水漿不入於口以乾清宫東廡為倚廬素服齋居養心殿三年如一日每遇朔奠殷祭及獻食
  壽皇殿悲不自勝哀動左右
  躬送
  梓宫安葬
  景陵
  仁壽皇太后升遐哀誠一如初禮凡
  太廟
  郊壇必躬必親致齋致慤觀者罔不肅然起敬每遇水旱
  之祲輙愀然曰
  上天譴責朕躬命直省旬月奏報雨雪茍應時則喜動顔色或過期即減常膳元年五月京畿旱䖍禱於
  宫中自晨至夕不膳霖雨立沛葢
  皇考深念所任受於
  皇天暨
  列祖者惟兹天下之蒸黎故休戚相關如保赤子而民之所以安者存乎政政之所以舉者存乎人故宵衣旰食日有孜孜尤以是為先務焉念民所苦病者莫若賦重而刑濫有司遇災祲而不恤巧法侵漁或惰侈以自耗致民俗之日偷逐姦利縱滛樂聚徒鬬狠若是者皆盜賊之源也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大免直省逋賦陜西甘肅二省以軍興運餉其所供賦税無嵗不䝉豁免七年至九年輪蠲各省賦税有差自元季張士誠據蘇松嘉湖陳友諒據南昌袁瑞與明太祖苦戰於江東西横斂以給軍終明之世故籍未改
  特命永除數郡浮糧著為令典凡直省報災朝聞發不待夕夕聞發不待朝每語近臣朕蠲租發賑如救焚拯溺猶恐災黎之鮮有濟也彼視民之傷與已若無與者獨何心哉常念水土為農田之本而救荒之政莫要於興工築以聚貧民遂博求海内水利修川防俾各省河渠湖澤嵗久或淤塞為連州比郡農商害者咸開濬之京畿則
  命怡親王大學士朱軾經理水利營田官開水田數萬頃聴民自占者不與十餘年中費數百萬貧民皆取食焉洪澤湖都受淮流廣數百里恃髙家堰為關鍵以束淮而潄黄下河七州縣民命繫焉發帑銀百萬盡改石工浙江松江海塘經潮水屢漲修築相繼費數百萬濱海之民始得安衽席無為魚之患往者封疆大吏好因事以自為功有司承迎以速進取之路凡有興作及賑災動稱捐助或曰小民樂輸
  皇考再三諭禁以蘇民困州縣巧取有禁門關苛索有禁
  而民隠之萬難上達者莫不在
  皇考洞鑒之中每遇重囚即深厪
  睿懐屢飭法司必三覆奏好生之徳發於不能自己者如此念刑罰所以濟政教之窮必修禮正俗乃可清其源詳注
  聖祖仁皇帝諭㫖十六條
  親製勸農種樹之詔
  御書刋示四方
  命九卿詳定貴賤服色兵民婚喪禮制實舉孝義貞節分遣御史巡行直省常恐所任非人則雖有良法美意徳難下究教不虚行故搜揚俊乂立賢無方自唐宋以後秩禄不足以贍庶官不肖者各以他途取之用此苞苴盛行不可遏止
  皇考於外省督撫以及州縣親民之官各賜養㢘較正禄數十百倍其在京師卿貳則賜雙俸司旅並給飯費雖閒曹職官亦準俸銀之數賜之廪穀而寡㢘鮮恥巧取以殃民者法亦有所必行焉左右輔弼及封疆重臣忠勤夙著猷績彰聞則推誠倚任坦然不疑俾得展盡底藴而常戒以面從責以啓沃優容寵賚十百於尋常其有恃功驕蹇植黨營私者則法立誅必而忠直善良即時有失悮屢被譴訶卒保全其終始建賢良祠崇祀
  累朝碩輔其餘著勲伐効命疆場者皆録用其後人又念士者民之表儀而庶官所由備也故廣其登進之途而董之以教元年
  命郡州縣學官必用正途二年
  躬詣太學頒訓飭士子文四年
  命直省督學舉英才八年舉通曉性理舉人八人並賜進士各省會俱特建書院取之之廣恤之之周如此兵者民之衛藩而國威之所蓄也故勤其蒐簡之政而曲體其情
  命提鎮考核將校必察其訓練拊循之實毋得徇私提鎮之優劣一以整飭將校訓練行伍和輯兵民定之士伍則正糧之外别發帑銀俾軍帥營運以恤其婚喪葢
  皇考莅官馭將勤民養士整軍恤衆使文武並勵中外相維制防曲盡如此重念八旗乃國家根本内外大小臣工士民軍吏所觀式也故所以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察其情而優恤之者尤詳且備焉元年
  命舉人庠生之服公事者各還家専力於學誦設八旗官學各就其方簡其士之秀異者而官教之
  命諸王察舉孝弟守分力學者以承平日久生齒愈繁取八旗餘丁四千八百人為教養兵嵗給十七萬有奇自五旗諸王不得以旗分人員多供差役擅治其罪下此正副都統及㕘領佐領不得苛索外吏財物竊嘗審究
  皇考治法之源流然後古聖王所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其規模氣象始可得而見焉
  皇考自宗親戚畹勲舊以及八旗之士衆自京師畿服以及九州四海之軍民惟恐其疾苦之蔽壅禮俗之衰惡一如一身之中毛髪有觸而必動雖外藩䝉古皆如家人父子其職官並予俸禄兵衆咸給月糧土黙特守臺站人嵗時有賞用此凡有征討外藩効命屢
  諭𫎇古王貝勒宜愛民恵下其子弟之俊秀者或在内廷
  教養之
  賜安南以隙地減朝鮮琉球貢物厚朝鮮俄羅斯國人之賞賚給琉球來學者歸國之道齎不獨澤流方外而聲教亦漸被於遐荒十有三年之間宵衣旰食無晷刻之寧不謂天下已治萬民已安而少懈夫朝乾夕惕之
  皇衷故以事
  天之誠敬昭事百神而神無不格以法
  祖之仁孝錫類萬物而物無不孚至於
  孔子徳配天地尤加崇禮王爵之封上及五世跪獻之禮首著上丁詳定配享先賢増置五經博士皆前古所未有也教養宗室而寛其拘禁者自登
  宸極即封理親王子𢎞晳為郡王而於理親王未降一㫖未遣一使曰吾不欲受其拜並聞感恩之言也錫賚頻仍惟
  命内監傳送且教以詢所從來勿令告以上賜及王薨躬臨哭奠追贈理親王命𢎞晳進襲親王爵分封供具特
  厚怡賢親王之喪
  躬臨哭奠哀慟久而不已自戊子年後允禩允禟輩莫不
  妄冀非分結黨樹援嘗觸怒
  聖祖
  聖祖降硃批諭
  皇考及諸王云朕與允禩父子之義已絶及
  皇考嗣位重念兄弟情且知彼明敏能任事爰命輔政加
  恩信用冀以感悟其心乃宻封
  皇祖㫖於内閣不以宣示外人乃允禩不但不改悔且心懐怨望怙惡不悛允禟在西寧多為不法顯悖臣禮
  皇考雖申告中外明正其罪絶其屬籍而兩人猶得以天
  年終罰弗及嗣自
  御極以後瑞應駢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聨珠黄河之清自陜州至邳宿二旬有五日不變鳳集麟生慶雲甘露靈芝嘉穀之祥不可勝紀
  皇考每見奏章必深自警惕咨戒臣工茍徳政之不修雖天瑞不足恃也彰明人紀更定刑章凡繼母虐殺前子以所生子抵法無故杖殺僕婢者分别輕重治罪訪明太祖本支裔孫襲封侯爵以承其宗祀自明初紹興有惰民靖難後諸臣抗命者子女多發山西為樂户數百年來相沿未革一旦去籍為良民
  命下之日人皆流涕自準噶爾擾邊
  聖祖仁皇帝宿兵西北陲以保舊屬諸藩青海之平也彼又納我叛臣雖屢加訓告襲盗不休故定議濯征為一勞永逸計及十年大破之於喀爾喀之地邊將爭言宜乘時進剿
  皇考念彼逺處外夷武不可黷乃遣使諭告決意罷兵西南洞苗自古為附近州縣之害自平定廣烏䝉古州歸義開地二千里而時戒邊疆大吏為善後之謀敬惟
  皇考自始至終所以莅官勤民教士恤軍安内馭外者無不體之以誠本之以孝用之以中持之以正育之以仁撫之以寛與
  聖祖仁皇帝若合符節而更化砥俗使天下遵道遵路如優恤宗室而禮度必謹於防維愛禮大臣而法禁必行於貴近搜羅才俊而甄别不漏於昏庸教育士民而捕詰獨嚴於敗類葢非此不足以移文恬武嬉陰私交結之風革吏蠧民偷險戾奸欺之習未嘗非
  聖祖晩年整肅官方矯除薄俗之遺意也是以數年之後蒸然丕變外自郡州縣吏私餽不行於大府監司内而閣部院司臺垣不敢以己事干外吏倉庫侵蝕者所在充盈庠序鮮囂陵之士門關無需索之兵蠧吏散朋奸民徙業孔子所稱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我
  皇考實克當之
  皇考即位之元年即
  手書建儲事宻封宫庭布告羣臣八年六月
  聖躬違和
  特召臣御名及莊親王果親王和親王大學士内大臣數
  人入見
  靣諭遺詔大意謂夙夜憂勤惟體
  聖祖之心以為心法
  聖祖之政以為政因見人情澆薄官吏狥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懲治以戒將來故有從前條例本嚴而改易從寛者乃原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從前本寛而改易從嚴者本欲俟諸弊革除之後酌復舊章乃知
  皇考聖智天縱灼見
  聖祖不言之意以就前功而隨時取中用建民極葢聖祖時瘡痍初復非徧覆包涵不足以厚生養而定民志皇考繼承之初則政寛而姦伏物盛而蘖萌非廓清釐剔大為之防其流將溢漫而不可以長久兩朝
  聖治正如天地四時之運相推相代以成嵗功先儒所謂雖有改制之名而無變道之實者此也
  皇考聖意原欲大加整剔使弊絶風清人人皆知禮法而
  後布恩施徳以培國家萬年元氣
  昊天不弔未假之年使十有三年憊精勞神之
  聖心猶未釋於
  龍馭上賓之日而廣大欲沛之澤不及旁流汪濊以遂皇考之初志而
  親見黎民徧徳之休也嗚呼痛哉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崩
  聖壽五十有八乾隆二年三月庚寅葬
  泰陵小子御名謹稽首而獻頌曰
  
  天行健運而不息陰陽甄陶萬殊一則惟
  聖時憲建極宜民其用曷先曰義與仁當豐而亨蔀亦潛
  滋既大且豫必戒其隨
  皇考繼序履盛持盈日暄雨潤雷動風行
  皇天所付惟此嘉師
  四聖容保予承予依曰予作君在厚其生其災其害我躬是膺曰予作師在正其徳其薄其頑我躬之忒設監置牧惟民之安茍非其人慮為民殘心膂股肱信賢不貳庶司百吏開誠以示片言必錄小善必登耳提靣命毋或荒寧官箴之敗交以賄成賢奸可易白黒可更植黨背公譸張譎誑上下相䝉斯民曷望重増秩禄用絶苞苴私途既閉邦經可臚旌賢擢能俾欽俾慕誅恣懲貪俾愧俾寤九官承式庶事寡愆大府整躬百城晏眠敬刑明罰亂獄無滋嵗㑹月要出納無欺救荒拯溺家沾户浹増防浚川役均廪給興禮明教以示之則禁暴詰姦以除其慝煌煌
  帝京政肅風清豪強屏息奸宄潛形博戯鬭囂鶉茵雞柵竒技滛聲兒童莫識近自畿甸周於海隅山行野宿刁柝無虞曷占政成官稱其職曷占民安鼔腹作息
  皇帝致治身為表儀由中達外誠一無私
  
  廟明禋洞洞屬屬
  闕廷莅政雍雍穆穆大孝備矣昭哉嗣服眷舊親賢久而彌篤近承徳意逺樹風聲父勉其子弟祗其兄未明求衣日昃不食一日萬幾是匡是飭
  天現其光珠聨璧合地効其靈河清川翕畆穗叢歧陵芝結紐鳳翽麟遊近在郊棷
  皇帝曰咨毋安毋豫我君我臣惟戒惟懼遇災而懼災可為祥以祥為常志將日荒重道崇文徳心是懋張皇六師武不敢究天衢如砥萬國朝宗開我明堂四裔來同盛徳之氣生物之元於時為春在人曰仁尊嚴之氣物以凝閟於時為秋在人曰義巍巍
  聖皇是則是傚雨露雷霆罔非至教
  徳厚於地
  智崇於天儀我後昆億萬斯年先是三月丙申
  諭内閣禮部工部曰欽惟
  皇考世宗憲皇帝秉道綏猷建中立極恩覃海宇溥樂利
  於萬方徳配
  蒼穹詒憲章於百世鴻模駿烈史不勝書今
  泰陵大禮告成應恭建
  聖徳神功碑昭示無極朕祗承基緒敬念
  先猷謹於齋居之次灑淚濡毫撰述碑文丕揚
  懿鑠雖蕩蕩巍巍之盛非言語文字所能傳即竭力鋪陳莫罄萬一而言言紀實足以傳信千秋光照琬琰所有相度方位建立碑亭及應行典禮内閣禮部工部敬謹詳議具奏尋議遣大學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前往相度建立諏吉於九月初七日興工遣官詣
  泰陵祭告從之
  十一月壬申
  上恭謁
  泰陵行釋服禮
  三年二月己亥清明節
  上恭詣
  泰陵致祭行上土禮
  八月癸夘
  上奉
  皇太后恭謁
  泰陵行三期致祭禮
  孝聖憲皇后陵曰
  泰東陵在
  泰陵之東北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辛夘
  諭曰
  泰東陵為
  皇太后萬年吉地典禮綦重著派誠郡王𢎞暢侍郎劉浩
  前往敬謹辦理丙申又奉
  諭曰現在
  泰東陵工程𦂳要著徳成和爾經額前往會同諴郡王劉
  浩迅速辦理
  二月戊戌
  諭曰朕從前原欲於皇孫内遣派一人恭赴
  泰陵承祀因仰體
  皇太后年高以孫曾繞膝為樂
  聖意不欲令其逺離是以未經辦及今遭
  大行皇太后大事現在敬辦
  泰東陵工程即日
  山陵禮成著封綿徳為鎮國公前往
  泰陵
  泰東陵侍奉
  四月己酉
  孝聖憲皇后梓宫發引
  上躬親奠獻哀慕切至恭奉
  梓宫升大轝啓行哭泣步從里許由别路先至
  蘆殿敬視陳設𠉀
  梓宫至跪迎於黄布城北門外奉安
  梓宫於
  蘆殿行夕奠禮致祭盡哀是日儀仗全設辛亥諭曰本月十八日恭奉
  皇妣孝聖憲皇后梓宫至
  泰東陵道由
  泰陵東經過自應朕躬恭代向
  皇考世宗憲皇帝
  皇妣孝敬憲皇后陵寢行禮而禮部儀注未經議及葢因
  康熙初年
  孝康章皇后大事未行此禮是以部臣無可援引然其時皇祖尚在沖齡廷臣又忽於禮意遂致缺畧朕思皇妣升祔
  太廟之日朕恭奉
  神牌進
  殿門預設拜位安奉朕躬代於
  列祖
  列后及
  皇考
  皇妣前行禮然後請
  神牌升座正可援以為例是日早朕先展謁
  泰陵再詣
  泰東陵恭閲工程畢預至
  泰陵分路處𠉀
  梓宫至恭請
  靈輿暫停朕即於道旁遥向
  泰陵恭代行禮再奉
  梓宫啓行朕仍先至
  隆恩門外跪迎安奉
  隆恩殿所謂禮以義起必如是始足為萬世法守辛丑上恭謁
  泰陵
  駕未至碑亭即降輿步入
  隆恩門至
  隆恩殿上香詣
  寳城前行禮恭奠號慟良久王公文武官員隨行禮畢上出
  明樓門猶揮淚徐行瞻仰慕思感動左右詣
  泰東陵閲視工程畢詣
  兩陵神路分道處𠉀
  梓宫至暫停
  躬代
  孝聖憲皇后向
  泰陵行禮畢奉
  梓宫啓行仍先至
  泰東陵
  隆恩門外橋南祗𠉀
  梓宫至跪迎哭泣隨行奉安於
  隆恩殿供奠行禮悲哀篤至壬寅
  上詣
  泰東陵未至碑亭即降輿舉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饗奠禮慟哭良久先是大學士等遵
  㫖將儀注内遣奠字様查考㑹典所載並不詳遣字之義徧檢儀禮經注亦無遣奠明文惟孔穎達士喪禮疏内始有此説唐代遂相沿承用見於通典然考儀禮葬日將行祭畢苞牲體之車名為遣車其義與祭禮頗不相涉穎達牽合成文於禮既不甚相合而於稱謂尤屬未安謹考儀禮叙將行之祭云徹巾苞牲鄭康成注苞者象既饗而歸賓俎者也又禮記雜記曾子曰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所以為哀也鄭注既饗歸賓俎所以厚之也言孝子哀親之去也據此是將行之祭原用饗禮以明哀親之去之義今會典内遣奠二字擬改用饗奠字様似於經注既合而於稱名較為理得心安是否有當伏𠉀
  訓示以便交禮部遵照改正謹奏奉
  㫖是依議甲辰
  上詣
  泰東陵未至碑亭即降輿舉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百日大祭禮慟哭良久丙午
  上摘冠纓詣
  泰東陵未至碑亭即降輿舉哀至
  隆恩殿
  梓宫前行遷奠禮哀慟良久戊申
  上摘冠纓詣
  泰東陵未至碑亭即降輿舉哀至
  蘆殿内跪接
  梓宫呼號哭泣哀慟良久辰刻恭奉
  龍輴入
  寳城安於
  寳牀
  上於
  梓宫前奠酒行禮伏地慟哭呼號哀戀於將閉
  元宫門時始出至幄次猶涕泣不止禮臣奏㸃
  主吉時將屆
  上冠纓緯更龍袍衮服王公大臣同㸃
  主大學士皆更朝服
  上至
  隆恩殿向上立王公大臣官員各於班次排立大學士于
  敏中署大學士尚書永貴恭㸃
  神主奉安
  寳座
  上就位行虞祭禮畢鑾儀衛官設安奉
  神主黄輿於丹陛
  上詣
  寳座前行禮畢恭捧
  神牌奉安於
  黄輿内步隨出
  隆恩門外跪送
  黄輿啓行
  五月乙丑
  上詣天安門外恭迎
  孝聖憲皇后神牌入
  太廟躬代行禮奉
  神牌升座致祭畢詣
  奉先殿行禮丙寅
  孝聖憲皇后升祔禮成
  頒詔天下
  詔曰朕惟顯親義重乎尊稱報本典隆於告廟粤考慈儀之懋著爰稽殷禮為推崇懿號載在前聞配食彰於往牒葢
  睿徳必大名始副而升禋實萬世為昭欽惟
  皇妣皇太后
  履順垂型
  坤貞示範敦仁愛而輝流京室荷
  恩勤而慶篤藐躬備福壽者八十六年受孝養者四十二
  載儀天下而為
  大母尊宫中之有
  聖人合九州萬國以迓
  歡心萃
  五世一堂而徵盛事侍春筵於仙館奉夏凊於山莊欣色
  笑之時愉幸尊親之倍摰掖
  輦巡方而呼騰嵩岱推
  恩賜復而感逮葭蓬紀祝
  嘏在玉河入貢之年緬承
  禧於雪徼永清之會仰藉
  洪熙為普幬喜逢寰宇之豐亨慶典頻臻崇勲茂集晉鴻稱於一十八字介繁祉於億萬千齡厚福冀自此引長
  前史真罕有倫比方念
  春暉之永庇何期
  愛景之難追
  慈恩遺慕於終天
  義訓縈悲於罔極溯
  徽音而同符髙厚審上諡而莫罄名言行本
  孝斯無以加徳推
  聖為不可尚闡實一根乎至性考衷兼協夫羣情敬成大
  禮於
  山陵彌眷哀思於俎豆肇
  神宫之妥祀躋太室以升香燕天之
  靈爽式憑諏吉之彞章備舉祗告
  
  地
  宗廟
  社稷於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恭奉
  册寳上
  尊諡曰
  孝聖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聖憲皇后四月二十五日奉
  
  泰東陵禮成五月初一日升祔
  太廟既表崇親之大誼當推錫類之深仁於戲懿行揚光展悃報劬勞之徳馨聞孝饗延釐閎昌熾之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四十三年正月甲申
  上恭謁
  泰東陵行
  初週年大祭禮先是正月癸未
  諭曰本月二十三日
  聖母孝聖憲皇后大事業屆
  初週諸皇子及王公大臣等已滿期年今既經查照舊例一切自應如舊其掛朝珠及穿補褂蟒袍之處以言朝廷禮有常經萬年體制所關宜從此議朕亦不能矯為過禮至因尊敬朕躬而設則朕於二十七月内尚係素服而臣工服飾如常朕心實有所不忍對之所有王公大臣等如遇朕在宫内及諸臣有事進朝服色俱著照舊如朕駐蹕圓明園非正朝可比隨往及奏事引見之大臣官員仍照上年所議行統俟過二十七月後再行復舊庶為心安理得餘依議三月戊辰
  上恭謁
  泰陵
  泰東陵禮成己巳
  上以清明節詣
  泰東陵行添土禮
  四十四年正月戊申
  上恭謁
  泰東陵行
  二週年大祭禮
  四月癸酉
  上詣
  泰東陵行釋服大祭禮
  諭曰朕於本月恭祭
  泰東陵行釋服禮二十七月之制古禮相沿已久不得不從惟是時序易遷益增愴慕葢禮有節而哀則無盡耳至朕躬所釋之服今昔不同其故當明白宣示國俗於親喪服縞素百日而除朕昔遭
  皇考大故欲持服三年
  聖母諭云滿洲舊俗服縞素即不薙髪故止能以百日為斷若百日外仍服縞素亦不當薙髪經二十七月之久蓄髪甚長不幾如漢人之蓄髮乎此必不可之事且國俗不薙髪即不祭神而舊制從無三年不祭神之事縞素百日已為得中不宜太過欽此朕因敬遵
  慈訓然於釋縞素後仍存縞素之服葢因其時
  山陵之禮未蕆詣
  几筵則服之而尋常則遵
  皇考家法素服三年前年
  聖母大事仍如前縞素百日百日後因即釋縞素而不存葢即位時年力正壯自問可終三年之禮今春秋已望七設或精力稍有未逮存之而弗克盡禮於心轉有不安此今之所以異於昔非敢厚於前而薄於後也先王制禮不敢過亦不敢不及朕心猶歉然如不足焉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孝賢皇后陵
  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
  淑嘉皇貴妃從葬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西
  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子奉移
  孝賢皇后梓宫於
  陵寢先是九月丙子
  諭曰本年十月二十七日行
  孝賢皇后安奉地宫禮稽之國家舊典
  皇祖聖祖仁皇帝於
  孝誠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俱經親送自應謹遵
  祖制但奉移梓宫距安奉地宫之期計逾旬日朕於十月十三日至靜安莊臨送後擬於二十三日自京起鑾恭謁
  祖陵禮畢屆期詣
  孝賢皇后陵寢親行視奠甲辰
  孝賢皇后梓宫至
  陵寢暫安奉
  饗殿甲寅奉安
  梓宫於
  地宫是日
  上親臨祭酒屆時奉移龍輴由隧道入
  地宫奉安於寳牀次移
  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金棺同葬
  上親視奉安畢乃還
  十一月癸酉奉安
  孝賢皇后神位於
  陵寢饗殿是日冬至行大祭禮畢乃奉安
  孝賢皇后神牌於
  殿中寢室
  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神牌於西一室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嵗暮大祭與各
  陵寢同
  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寅奉移
  淑嘉皇貴妃金棺於
  孝賢皇后陵安葬奉安
  神牌於
  饗殿西室
  哲憫皇貴妃之次
  列聖奉安
  山陵儀前期禮部疏
  聞預
  簡王公大臣相度吉壤工部營治
  山陵其制甃石為
  地宫築以黄土環以
  寳城前起方城覆以崇樓上題
  陵名内碑一鐫
  廟號方城階下設祭臺上陳石香爐一燭臺花缾各二祭臺前二石柱一門朱櫺又前三琉璃花門為
  陵寢門前為
  隆恩殿重檐五間殿中設暖閣
  寢室如
  太廟之制東西廡各五間左右燎爐各一前為
  隆恩門五間三門繚以朱垣門外東西廂各五間守䕶
  官軍班房左右各三間前為
  神道碑備鐫
  尊諡廟號覆以亭皆繪五采飾金亭前石橋三橋左右下馬石牌各二宰牲亭神厨神庫井亭皆繪采橋南神路正中龍鳳門門外兩旁班房各三門文臣武士及麒麟獅象馬駝等石象左右序列前為望柱二又前石橋一橋前
  聖徳神功碑覆以崇樓擎天柱前後各二神道前為大紅門門三繪采脊四下左右角門二南石坊一東西石坊二左右下馬石牌各一大紅門内左為
  具服殿繚以周垣門一殿三間均西向為
  乘輿更衣之所凡神路兩旁封以樹十株為行各間二丈周垣之外植紅樁以為界限禁樵採耕種右營治山陵
  内閣撰擬
  陵名進呈
  欽定先期禮部會内務府疏
  聞徧布諸司供備迺封
  陵名遣禮部尚書侍郎致祭太常寺具祝版香帛皇帝御中和殿
  閲視如儀祭日有司設壇於
  陵東南承祭官奠獻行禮如告祭
  嶽瀆之儀
  山陵工峻復祭
  陵山同日並遣官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如興工祭儀
  右封祭
  
  簡大臣為嚮導總領率嚮導官相視
  梓宫所出之都門至
  山陵量地逺近計日分程工部平治道路為
  行殿於宿次
  行殿及
  陵旁均設廬供張畢備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以奉移山陵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均如儀
  右視途祗告
  奉移前一日祖奠陳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楮帛十有五萬内外齊集讀文哭奠如啓奠儀
  右祖奠
  屆日五鼓所司陳
  法駕鹵簿大昇轝於
  殯宫門外設
  
  寳亭於階下執事官各供乃事治喪儀王大臣率官役豫
  
  殯殿出綴衣黼扆王公百官素服畢集四品以下官豫於都城外齊集祗竢王以下三品以上於門外鹵簿之末左右序立三旗内務府官於大臣班後序立福晉以下二品命婦以上集於大門内内務府婦女集於門外屆時禮部尚書奏請
  皇帝喪服詣
  梓宫前舉哀奠酒三爵每奠行一拜禮衆隨行禮畢皇太后詣
  梓宫旁三奠爵
  皇后率
  
  嬪暨公主福晉郡主等皆集於殿内舉哀行禮如儀卒奠
  皇帝退立於左西向
  皇太后
  皇后
  妃
  嬪以下退立殿後奉
  册
  寳官奉香
  册香
  寳安於亭内治喪儀王大臣工部鑾儀衛率執事官校尉
  進小轝恭移
  梓宫由中門出内外齊集者各於其次跪舉哀𠉀過興皇帝由殿左門出詣大昇轝之左北向跪𠉀
  梓宫登轝禮部尚書祭轝奠酒三爵行三叩禮畢皇帝興步行恭送
  皇太后
  皇后以下瞻仰
  梓宫啓行由别道詣宿次福晉命婦等亦由别道先行靈駕發
  
  寳亭及
  騎駕鹵簿前導治喪儀王大臣禮部工部内務府鑾儀衛官屬夾道巡行豹尾班侍衛佩儀刀弓矢侍衛扈從三品以上官按品隨行校尉按班舁轝及更班
  皇帝率衆跪𠉀凡途中更班皆跪𠉀後同畢迺行
  梓宫出都門内大臣奠酒三叩凡過門橋皆奠酒後同四品以下官
  各於其次跪舉哀𠉀過興
  皇帝乗輿由别道預往宿次祗𠉀
  靈駕將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門外
  皇帝率王公百官舉哀跪迎𠉀過興
  梓宫奉安於
  行殿正中藉以氊毯前設供牀案几左右陳
  
  寳陳
  騎駕鹵簿於門外王公百官按翼按品序立所司進果筵皇帝行晡奠禮祭酒三爵三拜衆隨行禮卒奠闔門皇帝退居廬治喪儀王大臣戒所在官軍祗嚴宿衛翼
  日昧爽
  皇帝詣
  行殿朝奠舉哀祭酒衆隨舉哀行禮均如晡奠儀治喪
  儀王大臣率舁校進
  靈駕發導引翼衛如前儀
  皇帝率王公百官跪送啓行步送里許仍乘輿由别道先詣宿次祗竢羣臣步從至舁校更班之所乃乘馬凡在途皆朝夕奠如初
  皇太后
  皇后
  
  嬪以下與朝奠不與晡奠每朝奠畢瞻仰
  靈駕啓行仍乘輿先詣宿次
  御道所經百里内守土官素服跪迎於道右舉哀至宿次於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禮奠獻時於右翼班末隨行禮如儀凡在途之日並同
  右宿次朝夕奠
  靈駕將至
  
  皇帝
  皇太后
  皇后
  
  嬪預至
  陵所恭竢守
  陵貝勒公大臣官員於十里外舉哀跪迎自紅門設法駕
  鹵簿前導
  靈駕至
  皇帝迎於大門之左跪舉哀王公百官隨
  駕先至者均隨跪舉哀從
  梓宫後行者近
  陵橋下馬步從
  靈駕至
  享殿門橋南大昇轝止
  皇帝跪視降轝校尉恭舁
  梓宫由
  享殿中門外
  皇帝由左門入奉安
  梓宫於
  享殿正中陳設几筵畢
  皇帝詣殿内奠酒三爵率羣臣舉哀行禮如儀出還居廬衆退
  皇太后
  皇后
  
  嬪等入
  享殿右門詣殿内奠拜畢均囘
  行宫是日遣官祗告各
  陵並
  后土
  皇陵山神各如儀翼日行饗奠禮舊作遣奠乾隆四十二年奉  諭改稱饗奠
  所司陳鹵簿於
  享殿門外設幕於門内之左置奠案陳祭文於殿檐下陳祭筵二十有五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幣九萬往送王公百官及在
  陵貝勒公大臣官員皆按班齊集屆時
  皇帝由
  享殿左門入詣殿内舉哀奠酒讀文行禮衆隨行禮舉哀
  均如祖奠之儀
  右饗奠
  諏日奉安
  元宫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如常告儀工部官豫設
  蘆殿於方城門外接方城以木為平臺陳龍輴於蘆殿正中設戧橋於方城前及
  陵門外布木軌於隧道内自方城徑達
  元宫寳牀之前先一日
  皇帝行遷奠禮如饗奠儀卒奠王公百官於
  隆恩門外按品齊集如初福晉以下命婦等預詣方城
  西旁立竢
  皇帝於幄次少竢執事王大臣率屬戒辦屆時皇帝詣
  梓宫前舉哀祭酒三每祭一拜衆皆舉哀隨行禮畢皇帝退立於丹陛之左執事者入殿恭奉
  梓宫降中階循殿東行
  皇帝跪𠉀過興豫入
  陵左門
  梓宫登戧橋由
  陵中門入至平臺奉安
  梓宫於
  寳城前
  蘆殿正中登龍輴北向去幠陳設几筵畢
  皇帝詣
  梓宫前舉哀祭酒三每祭一拜衆皆舉哀隨行禮乃徹送
  
  皇帝仍由左門出還
  居廬
  右遷奠
  奉安日所司慎簡工役執事王大臣祗率供事内外齊集如初屆時
  皇帝詣
  蘆殿内祭酒舉哀每祭一拜衆皆舉哀隨行禮畢皇帝出
  陵門外跪𠉀
  梓宫御龍輴執事奉輴尋軌行入於
  元宫侍衛執鐙前導王大臣隨入敬視奉安於
  寳牀上禮部内務府大臣奉
  册
  寳陳於左右石案執事以龍輴及木軌出封石門大葬禮
  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
  皇帝入
  陵左門詣祭臺前奠爵舉哀行禮衆皆舉哀隨行禮卒哭皇帝乃出詣幄次
  右奉安山陵
  是日恭題
  神主行虞祭禮所司陳黄輿於
  隆恩殿丹陛之下設
  寳座於殿内正中南向前設供案陳設牲牢俎豆又設帛案香案各一陳制帛香盤尊爵鑪鐙具設祭文案於西檐下設題
  主案於香案之東南北肆司拜褥官豫設
  皇帝拜位於殿内正中司祝司帛司香司爵以次序立於殿内東西典儀立殿外東階掌燎立於
  隆恩門外燎所奉櫝大臣豫由東
  配殿恭奉
  神主櫝陳於案滿漢大學士各一人朝服入竢禮部尚書
  詣幄次奏時
  皇帝御素服冠加飾執事暨陪祀官服同出次贊引對引太常寺
  卿二人恭導
  皇帝由
  隆恩左門入陞東階進殿左門詣拜位北向立鴻臚寺官引陪祀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於露臺上序立引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官於丹墀内序立奉櫝大臣進啓櫝奉
  神主恭設於東案大學士二人詣案前行一跪三叩禮興
  就位恭題
  神主跪安於
  寳座三叩興退迺行虞祭禮上香讀祝三獻爵送燎均如隆恩殿親饗之儀
  右題主虞祭
  祭畢鑾儀衛率官校舁黄輿於露臺上正中南向太常寺卿一人北向跪奏請
  神主登輿
  升祔
  太廟三叩興退贊引恭導
  皇帝詣
  寳座前行一跪三叩禮興恭奉
  神位贊引對引暨大學士恭導由殿中門出奉安於黄輿内行一跪三拜禮興退立於左校尉舁輿導以御仗黄蓋内大臣十人大學士禮部堂官前引
  皇帝率王以下各官於大門外跪𠉀過隨行
  神輿出
  隆恩中門大學士退立左右
  皇帝由左門出先詣宿次恭竢
  神輿出
  龍鳳門内大臣預詣
  紅門外祗竢侍衛禮部尚書侍郎率官屬十人進前恭導至
  紅門外止立内大臣乘馬導行侍衛扈從王公百官序從均乘馬至宿次所司豫張黄幄奉安
  神位黄輿前設供案陳果品十有二爵三實以酒又設香案一於正中前為拜位太常寺卿奏請行夕奠禮恭導
  皇帝詣香案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禮畢還
  居廬翼日朝奠
  親詣上香行禮畢出幄次轉立於左所司徹案校尉舁輿禮部尚書暨太常寺卿引詣網城南門外止内大臣侍衛前導後扈如初
  神輿出
  皇帝跪𠉀過興仍先詣宿次恭竢王公各官於網城外
  跪𠉀過隨行
  御道所經守土官朝服跪迎道右至宿次行謁見禮三
  跪九叩退在途每日儀同
  神輿至都城前一日
  皇帝還京豫竢遣官恭代夕奠就香案前上香畢退至幄外行禮次日恭代朝奠亦如之奠畢校尉舁輿出次遣官於西跪𠉀
  神輿過隨行是日王公百官均朝服從
  神位還京
  升祔
  太廟至
  大清門王以下文武百官跪𠉀過興
  神輿至
  天安門贊引對引恭導
  皇帝跪迎如儀詳載宗廟考
  右神位還京
  期年小祥
  皇帝詣
  陵於
  寳頂方城前行禮前期翰林院撰擬祭文執事諸司供備部院大臣官員三分之一隨往先一日
  皇帝詣
  陵行展謁禮儀别見禮畢退
  居廬所司豫張黄幄於
  明樓前丹陛之上幄内設供牀一設祭文案於階上之西
  設燎牀於
  隆恩門外燎所殿東設幕置奠案祭日黎明内監奉
  冠服篚安設供牀所司陳祭筵三十有一羊九酒十有五尊禮部尚書奉祭文安於西案鴻臚寺官引王公大學士内大臣侍衛於
  陵門外公侯伯子男以下文武百官於配房前按翼序立
  均去冠飾素服守
  陵貝勒公夫人以下命婦及内務府婦女於
  方城前丹陛下庭西之末齊集序立
  皇帝喪服乘輿出
  行宫内大臣侍衛扈從至
  隆恩門外降輿禮部尚書侍郎恭導
  皇帝詣幄次少竢屆時禮部尚書侍郎奏請遂前導駕由
  隆恩左門入
  陵左門詣
  明樓前黄幄内拜位立尚茶舉茶案設於階下正中奉茶升階恭獻於案灌畢退尚膳奉湯飯進獻於案揭羃司祝及展祭文官詣祝位跪
  皇帝跪衆咸跪司祝讀文畢復於案三叩退奉爵大臣
  進爵
  皇帝恭奠三爵每奠行一拜禮興衆隨興
  皇帝復位立舉哀衆隨舉哀乃徹鴻臚寺預引百官於燎所東西稍逺立司祝奉祭文禮部尚書侍郎前引送至燎所避立東旁竢内監奉
  冠服篚出内監四人前引
  皇帝跪𠉀過隨行出
  陵中門内大臣十人恭導侍衛扈從王以下跪𠉀過隨行
  百官均跪𠉀過至燎所
  皇帝詣奠酒位跪衆皆跪奉爵大臣進爵
  皇帝奠酒三爵拜如初興舉哀衆隨叩興舉哀奉爵大
  臣灌畢哀止
  皇帝仍由左門出還
  居廬衆各退若遣官致祭去冠飾素服出入自右門立於丹陛西旁燎位奠酒禮部官進爵餘均如前儀右期年致祭
  再朞大祥
  皇帝詣
  陵致祭或遣官行禮所司陳祭筵羊酒讀文齊集序立舉哀均如初朞儀三周年致祭儀同自後逢忌辰致祭載  謁   陵門右再朞致祭
  中月而禫
  皇帝詣
  陵致祭前期翰林院撰擬祭文執事諸司供備部院大臣各官以其半隨往所司陳祭筵羊酒如百日致奠之數内外齊集序立
  皇帝喪服率羣臣舉哀讀文致祭奠酒行禮均如朞年
  祭儀是日周二十七月
  皇帝
  皇后均除服羣臣皆即吉
  右除服致祭
  列后奉安
  山陵儀前三日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祖奠屆日奉移
  梓宫
  皇帝率
  皇子
  皇孫百官
  皇后率
  
  嬪皇子皇孫福晉以下命婦以上恭送在途朝夕奠
  梓宫至
  山陵奉安於
  享殿遣官祗告
  列聖陵寢並祭
  陵山
  后土之神翼日行饗奠禮均如儀
  右奉移山陵
  奉安
  元宫之前三日遣官祗告
  天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先一日奉移
  梓宫於
  寳城前
  蘆殿行遷奠禮屆日
  梓宫御龍輴執事官恭奉循隧道木軌入
  元宫奉安於
  寳牀是日行敬題
  神主禮恭奉還京在途虞祭至京
  升祔大葬禮成遣官致祭
  陵山
  后土之神均如
  列聖大葬禮
  右大葬
  皇后奉安
  山陵儀奉移前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行祖奠禮陳饌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
  五尊儀與啓奠同至日陳大昇轝於
  殯宫大門外設
  册寳亭於階下
  皇帝親詣
  梓宫前祭酒三爵不往送祭酒時
  皇子行禮衆隨行禮畢奉移
  梓宫登大舁轝禮部堂官祭轝三祭酒行三叩禮畢焚
  楮帛
  靈駕發
  册寳亭及儀駕咸前列沿途分站預設
  蘆殿繞以黄幔城
  皇子王公百官内監女侍内府婦女六十人皆以次隨行恭理喪儀王公大臣内務府禮工二部鑾儀衛官左右翼衛所過門橋遣内大臣祭焚楮帛
  
  嬪以下由别道先往宿次祗竢
  靈駕將至宿次王公百官先至幔城北門外舉哀跪迎靈駕安奉於
  蘆殿衆至大門外序立陳設儀駕乃行晡奠如儀奠畢各退翼日昧爽行朝奠如儀
  皇子跪送仍隨行在塗皆朝夕奠如初日
  
  嬪以下與朝奠不與晡奠所過五十里内守土官於道右百步外跪迎
  靈駕舉哀至宿次於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禮奠獻時各
  於右翼班末隨行禮至
  陵日守
  陵貝勒公大臣官員咸於十里外舉哀跪迎
  靈駕至
  饗殿大門外降大昇轝安奉
  梓宫於
  饗殿
  皇子祭酒三爵衆隨行禮舉哀是日遣官告祭各
  陵寢並祭
  后土
  皇陵山神翼日行饗奠陳饌二十有五席羊七酒十有五尊楮帛九萬往送王公大小官員及在
  陵貝勒公大臣官員齊集儀如祖奠
  右奉移山陵
  先葬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一日奉移
  梓宫於
  寳城前蘆殿
  皇子行遷奠禮如饗奠儀恭理喪儀王公大臣等率夫校進小轝奉
  梓宫登龍輴三祭酒畢衆皆退乃焚儀駕訖至日皇子詣
  梓宫前祭酒屆吉時恭移龍輴自隧道入
  地宫安奉寳牀列香
  册寳於左右几遂掩閉
  元宫
  皇子於祭臺前祭酒舉哀行禮畢卒哭各退大葬禮成遣官祗告
  陵山
  后土之神如儀
  右大葬
  行題
  主禮執事官預設黄輿於階下設
  神主寳座於殿内正東南向設題
  主案於東旁西向設奉安
  主櫝案於寳座旁南向至時大臣一人啓櫝奉
  神主設於題
  主案大學士二人朝服詣案東行一跪三叩禮興就位
  恭題
  神主畢大臣奉
  主安於
  寳座三叩退乃行虞祭禮遣官就拜位王公百官各就拜位上香奠帛讀祝三獻爵送燎均如儀禮畢鑾儀衛堂官率校尉舁黄輿於階上遣官詣
  寳座前行一跪三叩禮恭奉
  神主由殿中門出奉安黄輿校尉舁輿前列御仗黄蓋内大臣十人禮部堂官導引啓行王以下各官隨行沿途仍朝夕奠竢還京時升祔
  奉先殿升祔儀恭載宗廟考如大葬期逺則於
  殯宫東廡製
  神主卜吉於
  殯殿
  欽命大學士二人行題
  主禮奉
  主大臣恭奉
  神主至
  几筵前設左案大學士上香行禮畢恭題
  神主鑾儀衛舁鳳輿陞至階正中奉
  主大臣恭奉
  神主出大學士前導奉安鳳輿内前引大臣十人前導
  校尉舁輿由中門出儀駕前導至
  東華門止黄蓋御仗前導至
  誠肅門止
  右題主升祔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