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鑑 (四部叢刊本)/卷第一百十一

卷第一百十 皇朝文鑑 卷第一百十一
宋 呂祖謙 編撰 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卷第一百十二

皇朝文鑑巻第一百十一

 制策

   擬進士御試策     蘇  軾

   擬御試武舉䇿     陳  師道

 說書

   小雅周之衰      蘇  軾

   君子能補過      蘇  軾

   大夫無遂事      蘇  軾

 經義

   惟幾惟康其弼直    張  庭堅

   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張  庭堅

  制䇿

    擬進士御試䇿    蘇  軾

 問朕德不類託于士民之上所與待天下之治

 者惟萬方黎獻之求詳延于廷諏以世務豈特

 考子大夫之所學且以博朕之所聞蓋聖王之

 御天下也百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有所不為

 為之而無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無不服田疇

 闢溝洫治草木鬯茂鳥獸魚鼈無不得其性其

 富足以備禮其和足以廣樂其治足以致刑子

 大夫以謂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謂衆

 矣捄之之道必有本末所施之冝必有先後子

 大夫之所冝知也生民以來所謂至治必曰唐

 虞成周之時詩書所稱其迹可見以至後世賢

 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雖

 未盡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詳著

 之朕将親覽焉

對臣伏見 陛下發徳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

至計謀及於布衣之土其求之不可謂不切其好

之不可謂不篤矣然臣私有所憂者不知 陛下

有以受之歟禮曰甘受和白受采故臣願 陛下

先治其心使虚一而靜然後忠言至計可得而入

也今臣竊觀 陛下先入之言已實其衷邪正之

黨已貳其聽功利之說已動其欲則雖有臯陶益

稷為之謀亦無自入矣而况於踈逺愚陋者乎此

臣之所以大懼也若乃盡言以招過觸諱以亡軀

則非臣之所恤也 聖策曰聖王之御天下也百

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臣以為 陛下未知此也

是以所為顛倒失序如此苟誠知之曷不尊其所

聞而行其所知歟百官之所以得其職者豈聖王

人人而督責之歟萬事之所以得其序者豈聖人

事事而整齊之歟亦因能以任職因職以任事而

已官有常守謂之職施有先後謂之序今 陛下

使兩府大臣侵三司財利之權常乎使者亂職司

守令之治刑獄舊法不以付有司而取决於執政

之意邊鄙大慮不以責帥臣而聽計於小吏之口

百官可謂失其職矣王者之所冝先者德也所冝後

者刑也所冝先者義也所冝後者利也而  陛

下易之可謂萬事失其序矣然此猶其小者其大

者則中書失其政也宰相之職古者所以論道徳

邦今 陛下但使奉行條例司文書而已昔丙吉

為丞相蕭望之為御史大夫望之言隂陽不和咎

在臣等而宣帝以為意輕丞相終身薄之今政事

堂忿爭相詬流傳都邑以為口實使天下何觀焉

故臣願 陛下首還中書之政則百官之職萬事

之序以次得矣 聖策曰有所不為為之而無不

成有所不革革之而無不服 陛下及此言是天

下之福也今日之患正在於未成而為之未服而

革之耳夫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理

之所在以為則成以禁則止以賞則勸以言則信

古之所以鼔舞天下綏之斯來動之斯和者蓋

循理而已今爲政不務循理而欲以人主之勢賞

罰之威劫而成之夫以斧析薪可謂必克矣然不

循其理則斧可缺薪不可破是以不論尊卑不計

强弱理之所在則成所不在則不成可必也今

陛下使農民舉息與商賈爭利豈理也哉而何怪

其不成乎禮曰微之顯誠之不可揜也如此夫

陛下苟誠心乎爲民則雖或謗之而人不信苟誠

心乎爲利則雖自解釋而人不服且事有决不可

欺者吏受賄枉法人必謂之贓非其有而取之人

必謂之盗苟有其實不敢辭其名今青苗有二分

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凡人為善不自譽

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毁而人毁之如使為善者必

湏自言而後信則堯舜周孔亦勞矣今天下以為

利 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 陛下以為廉不

勝其紛紜也則使二三臣者極其巧辯以解答千

萬人之口附㑹經典造為文書以曉示四方四方

之人豈如嬰兒鳥獸而可以美言小數眩惑之哉

且夫未成而為之則其弊必至於不敢為未服而

革之則其𡚁必至於不敢革蓋世有好走馬者一

為墜傷則終身徒行何者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

敗此理之必然也 陛下若出於慎重則屢作屢

成不惟人信之 陛下亦自信而日以勇矣若出

於輕發則每舉每敗不惟人不信 陛下亦不自

信而日以怯矣文宗始用訓注其志豈淺也哉而

一經大變則憂沮䘮氣不能復振文宗亦非有失

德徒以好作而寡謀也慎重者始若怯終必勇輕

發者始若勇終必怯乃者横山之人未嘗一日而

忘漢雖五尺童子知其可取然自慶暦已來莫之

敢發誠未有以善其後也近者邊臣不計其後而

遽發之一發不中則内帑之費以數百萬計而關

輔之民困於飛輓者二年而未已雖天下之勇者

敢復為之歟為之固不可敢復言之歟由此觀之則

横山之功是邊臣欲速而壞之也近者青苗之政

助役之法均輸之策併軍蒐卒之令率然輕發又

甚於前日矣雖 陛下不恤人言持之益堅而勢

窮事礙終亦必變它日雖有良法美政 陛下能

復自信乎人君之患在於樂因循而重改作今

陛下春秋鼎盛天錫智勇此萬世一時也而羣臣

不能濟之以慎重養之以敦朴譬如乗輕車馭駿

馬冐險夜行而僕夫又從後鞭之豈不殆哉臣願

陛下解轡秣馬以湏東方之明而徐行於九軌之

道甚未晚也 聖策曰田疇闢溝洫治草木鬯茂

鳥獸魚鼈莫不各得其性者此百工有司之事曽

何足以累 陛下 陛下操其要治其本恭已無

為而物莫不盡其理以生以死若夫百工有司之

事自宰相不屑為之而况於 陛下乎 聖策曰

其冨足以備禮其和足以廣樂其治足以致刑何

施而可以臻此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兔

瓠葉可以行禮掃地而祭可以事天禮之不備非

貧之罪也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臣不知 陛

下所謂冨者冨民歟抑冨國歟陸賈曰将相和調

則士豫附劉向曰衆賢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今

朝廷可謂不和矣其咎安在 陛下不反求其本

而欲以力勝之力之不能勝衆也久矣古者刀鋸

在前鼎鑊在後而士猶犯之今 陛下躬蹈堯舜

未嘗誅一無罪欲弭衆言不過盡逐異議之臣而

更用人耳必未忍行亡秦偶語之禁東漢黨錮之

法則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爭者益

多煩言交攻必甚於今日矣欲望致和而廣樂豈

不踈哉古之求治者将以措刑也今 陛下求治

則欲致刑此又羣臣誤 陛下也臣知其說矣是

出於荀卿荀卿好為異論至以人性為惡則其言

治世刑重亦冝矣說者又以為書稱唐虞之隆刑

故無小而周之盛時羣飲者殺臣請有以詰之夏

禹之時大辟二百周公之時大辟五百豈可謂周

治而禹亂邪秦及三族漢除肉刑豈可謂秦治而

漢亂耶致之言極也天下幸而大治使一日未安

陛下将變今之刑而用其極歟天下幾何不叛耶

徒聞其語而懼者已衆矣臣不意異端邪說惑誤

陛下至於如此宥過無大刑故無小此用刑之常理

也至于今守之豈獨唐虞之隆而周之盛時哉所

以誅羣飲者以為其意非獨羣飲而已如今之法

所謂夜聚曉散者使後世不知其詳而徒聞其語

則凡夜相過者皆執而殺之可乎夫人相與飲酒

而輒殺之雖桀紂之暴不至於此而謂周公行之

歟 聖策曰方今之弊可謂衆矣捄之之道必有

本末所施之冝必有先後臣請論其本與其所冝

先者而 陛下擇焉方今救𡚁之道必先立事立

事之本在於知人則所施之冝當先觀大臣之知

人與否耳古之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苟無知人之明則循規矩蹈繩墨以求寡過二者

皆審於自知而安於才分者也道可以講習而知

德可以勉强而能惟知人之明不可學必出於天

資如蕭何之識韓信此豈有法而可傳者哉以諸

葛孔明之賢而知人之明則莫所短是以失之於

馬謖而孔明亦審於自知是以終身不敢用魏延

我 仁祖之在位也事無大小一付之於法人無

賢不肖一付之於公議事已效而後行人已試而

後用終不求非常之功者誠以當時大臣不足以

與知人之明也古之為醫者聆音察色洞視五藏

則其治疾也有剖胷决脾洗濯胃腎之變苟無其

術不敢行其事今無知人之明而欲立非常之功

解縱繩墨以慕古人則是未能察脉而欲試華佗

之方其異於操刀而殺人者幾希矣房琯之稱劉

秩關播之用李元平是也至今以為笑 陛下觀

今之大臣為知人歟為不知人歟乃者擢用衆材

皆其造室握手之人要結審固而後敢用蓋以為

其人可與戮力同心共致太平曾未安席而交口

攻之者如蝟毛而起 陛下以此驗之其不知人

也亦審矣幸 今天下無事異同之論不過瀆亂

聖聽而已若邊隅有警盗賊竊發俯仰成敗呼吸

變故而所用之人皆如今日乍合乍散臨事解體

不可復知則無乃誤社稷歟華佗不世出天下未

嘗廢醫蕭何不世出天下未嘗廢治 陛下必欲

立非常之功請待知人之佐若猶未也則亦詔左

右之臣安分守法而已 聖策曰生民以來稱至

治者必曰唐虞成周之世詩書所稱其迹可見以

至後世賢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

之業雖未盡善然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

其詳言之臣以為此不可勝言也其施設之方各

隨其時而不可知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從衆必

法祖宗故其言曰戒之戒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又曰稽于衆舍己從人又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

哉武王烈諸書所稱大略如此未嘗言天命不足

畏衆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也符堅用王猛

而樊世仇騰席寳不恱魏鄭公勸 太宗以仁義

而封倫不信凡今之人欲 陛下違衆而自用者

必以此藉口 陛下所謂賢明忠智者豈非意在

於此等歟臣願攷二人之所行而求之於今王猛

豈嘗設官而牟利魏鄭公豈嘗貸錢而取息歟且

其不恱者不過數人固不害天下之信且服也今

天下有心者怨有口者謗古之君臣相與憂勤以

營一代之業者似不如此古語曰百人之聚未有

不攻而破况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 陛下不回

臣不稅駕矣詩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屇心之憂

矣不遑假寐區區忠藎惟 陛下察之臣昧死上

    擬御試武舉策    陳  師道

 問湯武之兵無敵於天下然而或曰出其不意

 或曰天命未也晉文公伯者爾然欲用其民則

 曰教之義示之禮與信夫出其不意詭道也諸

 侯不期而㑹者八百矣然而猶曰天命未也其

 故何哉能用其民以禮義信然而不曰王者之

 事何也昔誓師者或曰孥戮汝或曰有常刑或

 曰有大刑或曰有無餘刑非殺其不同何也司

 馬遷讀司馬兵法曰雖三代未能究其義如其

 文也今其書尚在其義難盡其文難遵者何與

 墨子之詘公輸九攻而九拒之諸葛之服孟獲

 七擒而七縱之其智安出哉諸羌犯漢辛武賢

 段紀明則謂當大擊之趙充國張奐則謂兵可

 罷以罷之為是而紀明之戰克以擊之為便而

 充國之筭勝或謀同而功異或論殊而效同何

 以然也子大夫習於論兵造庭待問其以所學

 具著于篇

臣惟 陛下學以明王度德以善方俗材以成世

務而不自賢聖託于寡昧延見田里之士究觀文

武之冝臣愚無以奉明問廣聖志顧常聞之藪宅

善牧川居善漁昧者聽微右廢者便左臣誠不佞

顧無游居之習偏左之能以成 陛下好問之志

而幸萬一之得哉謹冐死以對臣聞孔子曰俎豆

之事常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夫兵非聖人之學

其所學者無事於兵雖然兵者政之出也能盡俎豆

之事則軍旅得矣聖人雖不學蓋能之矣刑者政之

餘兵者刑之末非聖人所優為也故武未盡善不

若舜禹之修文也古之為國者兵設而不試戰習

而不用應而不倡服而不侮臨敵而人不戰得國

而市不亂此王政也若夫廉李之戰闘事也孫吳

之書盗術也不陳於王者之前嘗以臣之所聞敬

奉明詔其有不稱乃臣寡陋之辠非聖人之道有

所不冝也臣聞古之言無敵者非謂戰勝守固天

下不能敵也謂其願為之臣而莫與敵焉昔者商

湯東征則西怨南征則北怨可謂不敵矣若夏桀

則其衆曰時日曷䘮余及汝皆古非商亡夏夏自

亡也夫以不敵攻自亡以天下當一夫安用詐三

王之伐行天討也是故謀于蓍龜詢于臣民以定

其論法以正名刑以正辠以成其詞詔于鬼神諭

于公侯晧之于國誓之于軍以致其衆數之以文

懼之以武聲之以鍾鼓與天下共之惟公與義詐

何施焉故以湯為出不意以伐桀者蓋不知義也

臣聞命者天之道視人則知矣天從人者也周文

之時三分天下而有二天之去商舊矣不待盟津

而知臣以爲文武後之非命後也君子之道同而

各有行也如權之稱物惟其所重文王屈義而伸

仁以同于天武王屈仁而伸義以順其命孔子以

爲文王至德也天優爲之與不可已而爲之者異

矣此文王之爲文武王之爲武也盟津之㑹臣無

傳焉其漢儒之說于故以武王爲還師以待時是

蓋不知命也臣聞君子内德而外行有其德而無

其行者有矣有其行而無其德者有矣故君子貴

其全也易曰君子以成徳為行君子之行出於德

也德則有化禮義信者德之行也是故王以安行

伯以利動利之者偽也君子耻之夫徳形于身而

加於民謂之化教其可禁其不可謂之政無化則

不革無政則不行本末相用王者之事也晉文公

則不然蒐以示禮伐原以示信勤王以示義夫上

無化下無教造事舉善以聳觀聽此豈有意於成

俗文之以為名爾然能用其民者蓋有政焉王者

尚政行之以刑有行而無其德有政而無其化此

晉之所以不王也臣讀征誓之書知後世之刑重

虞之誓其克有勲刑蓋未用也夏商之誓曰孥戮

汝周之誓曰有顯戮尚刑也夏商之孥周之辠𨽻

也魯之誓曰有常刑有大刑有無餘刑非殺越逐

誘盜則服常刑常刑者劓刖也材不足用則服無

餘刑或奴或戮猶未至於殺也無餘者盡之之詞

也刑盡而非殺猶今之言辠止於流者也餉不足

食則服大刑刑至于殺則極矣或者以謂無餘之

刑戮及妻子臣不知其說也夫罰弗及嗣臯陶之

善舜也辠人以族武王之伐紂也父子兄弟罪不

相及周公之命康叔也而伯禽為之乎先王之刑

有至於殺而無相及者以非其𤽮也故刑至于殺

不以為暴而遷刑則暴也雖無誓師而至于殺不

亦甚乎夫三代異尚惟其時也周有三典施于五

刑惟其冝也軍事尚威其用重典乎天下有道征

伐出於天子魯之軍刑蓋周制也臣則知其仁焉

先之以誓期于不悖示之以刑期于不犯未足為

仁師克則鮮死焉負則多矣伸之以威以逭死也

其仁至矣仁以濟義義以行信此其所以賢也臣

聞齊威王使其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附以先

齊大司法田穰苴之說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夫所

謂古者司馬兵法周之政典也所謂司馬穰苴兵

法太史遷之所論今愽士弟子之所誦說者也昔

周公作政典司馬守之以佐天子平邦國而正百

官均萬民征伐出于天子及上廢其典下失其職

而周衰矣故征伐出于諸侯典之用捨興壞繫焉

遷徒見七國楚漢之戰以詐勝而身固未常行道

也遂以仁義為虚名而疑三代以文具可謂不學

矣史稱遷博極羣書而其論如此所謂雖多奚為

者也臣謹按傳記所載司馬法之文今書皆無之

則亦非齊之全書也然其書曰禮與法表裏文與

武左右又曰殺人以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

民攻之可也以戰去戰戰可也又曰冬夏不興師

所以兼愛民也此先王之政也何所難乎至其說

曰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此穰苴之所知

秦漢之所行遷之所見而謂先王為之乎臣惟墨

子之拒公輸匠之事也武侯之屈孟獲将之事也

此百官羣吏之能非王法也昔墨子為守屈其一

世而不以守名自惟其術有大者焉墨子之所不

為臣愚敢為 陛下道哉崇墉浚川完廪衆民可

以守矣然而不守者民散故曰地利不如人和也

封溝委積所以保民也民固矣而後城郭可得而

守也米粟可得而食也墨子之術可得而用也不

然冦将保之巧何施焉夫武侯之縱敵務勝其心

以持久専意東方而無後憂可謂善畫矣雖然智

以服人可以終侯之世不可継也此伯者之術也

君子制法中材守之所謂百世之道也書曰柔逺

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又曰無怠無

荒四夷來王夫行法于身而效于四海之外臣謂

王者之功易也臣聞先漢西羗之叛辛武賢則欲

攻趙充國則欲守臣愚以謂充國之議是也後漢

東羗之叛張奐則欲廣恩段烱則欲極武臣愚以

謂皆非也臣惟武賢之議非為國逺計冒危要幸

以自利耳此邊吏之常態國之大患臣惟充國之

議有大焉其說曰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

而賤戰戰而百勝非善之善也故先為不可勝以

待敵之可勝夫慮勝而戰度得而攻可謂善矣非

全師坐勝之道也不戰而勝不攻而取此充國所

謂善之善者屯田是也虜所保者衆所恃者地奪

其田里則人畜失職而衆不保矣購之以利則有

𤽮者可得亡辜者可致此坐支解虜之道也逸以

待勞乆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臣猶以謂

未也兵乆則頓役久則怠内有盗賊乗間之虞外

有夷狄相因之變防患於未然収利於将來有先

王之意焉夫治外與内異譬之於家盜在内攻之

可也在外備之可也千金之子不開門穴垣與盜

爭死况於國乎臣故曰充國之議是也漢居屬羗

於三輔與民雜處而武備不修将吏不選擾以致

怨利以啓貪以故數叛夫御失其冝殺之則怨寛

之則侮張奐不惟其本而襲儒者之弊以恩易武

力窮則服利而復動一切苟安非至計也叚烱窮

兵以盡敵此蠻夷相攻非中國之政也王者之師

務明善惡辠人得則畏威善人伸則懷德二者各

得其一臣故以謂皆非也以臣之愚敺之度塞限

以封略羈以恩信完聚繕守以待其來則漢長無

事矣臣聞王者之治夷狄自治而已譬諸身焉氣

血外强精神内守則厲邪不干本虚末弛則風濕

暑寒乗間而作惟其所致疾何能焉其視夷狄若

鳥獸然不足計曲直校失得備禦之道因其盛衰

來則撫之去則已之其來不怡其去不戚外之也

昔文王事昆夷武王通道九夷八蠻太王去邠宣

王薄伐至于太原因時之冝非異道也太王諸侯

之事也上無王下無伯既不能拒又不能去是危

道也宣王王者事也拯民以去亂武之經也逐之

盡境以限内外天之制也如鳥之攫如獸之搏𢿛

之則已𭧂者為之則覆巢熏穴戮及麛卵不可謂

政强則事之文王是也弱則懷之武王是也兩强

不相下則相傷故下之以保民也孟子曰仁者能

以大事小樂天者也智者能以小事大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夫樂天者與天同

也畏天者同于天也髙而能降以無我也大而能

覆以無物也物我兩忘君子之德也以身與人則

身重以身與天下則身輕屈小以伸大君子之事

也以大事小以賢事不肖先人後身所以為至德

而賈誼以謂天子貢夷狄為倒置此少年之氣褊

者之心也故其論内則欲削諸侯外則欲擊匈奴

以尊天子其申韓之餘意乎至其去國千里則憂

壽不長一失其職則涕泣以卒無以自容其能容

匈奴乎詩云惟其褊心是以為刺誼之謂也智有

得失材有能否德則無不盡也充國可謂智矣而

内徙降羗令居循致後患務便於近而忘其逺夫

料敵决勝誠非儒者之能見㣲慮逺建萬世之安

亦非武人文吏之所及也臣聞禹伐有苗三旬不

克禹不以為耻舜不以為𤽮蓋德不懷則修刑刑

不服則明德君子固自反也德刑更用舜之政也

自反而不責人舜之所以賢也以舜之政以益佐

禹不能得志於有苗而兵家之書有必勝之術非

臣所知也夫以禹益之智諸侯之師豈不足以一

戰君子勝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誠服之也故

曰滿招損謙受益至誠感神蠢兹有苗然則舞干

羽於兩階又豈足以感人哉所以偃革而修文也

夫惟有德可以服人臣又聞柳下恵曰伐國不問

仁人問且不及而兵家之書奮然自任欲一試之

幸而不得則又以遺人是樂禍也故術不可不慎

臣願 陛下循大禹之事服下恵之言而却兵家

之圗書将不敵於天下而威行萬世區區之虜何

足留聖意哉 陛下幸詔愚臣敢有隱情不敏之

誅惟 陛下赦之

  說書

    問小雅周之衰    蘇 軾

對詩之中唯周最備而周之興廢於詩為詳蓋其

道始於閨門父子之間而施及乎君臣之際以被

冐乎天下者存乎二南后稷公劉文武創業之艱

難而幽厲失道之漸存乎二雅成王纂承文武之

烈而禮樂文章之備存乎頌其愈削而至夷于諸

侯者在乎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

矣小雅者言王政之小而兼陳乎其盛衰之際者

也夫周雖衰文武之業未墜而宣又從而中興之

故雖怨刺並興而未列於國風者以為猶有王政

存焉故曰小雅者兼乎周之盛衰者也昔之言

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季札觀周樂歌小雅曰

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札之

所謂衰者蓋其當時親見周之衰而不覩乎文武

成康之盛也文中子之所謂盛者言文武之餘烈

歴數百年而未忘雖其子孫之微而天下猶或宗

周也故曰二子者皆得其偏而未備也太史公曰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當周之衰雖

君子不能無怨要在不至於亂而已文中子以為

周之全盛不已過乎故通乎二子之說而小雅之

道備矣謹對

    問君子能補過    蘇  軾

對甚哉聖人待天下之通且恕也朝而爲盜跖暮

而爲伯夷聖人不弃也孟僖子之過也其悔亦晚

矣雖然聖人不弃也曰猶愈乎卒而不知悔者也

孟僖子之過可悲也已仲尼之少也賤天下莫知

其爲聖人魯人曰此吾東家丘也又曰此鄹人之

子也楚之子西齊之晏嬰皆當時之所謂賢人君

子也其言曰孔丘之道迂闊而不可用況夫三桓

之閒而孰知夫有僖子之賢僖子之病以告其子

曰孔丘聖人之後也其先正考甫三命益恭而弗

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華父督之亂無罪而絶於

宋其後必有聖人今孔丘博學而好禮殆其是歟

爾必徃師之以學禮嗚呼孔子用於魯三月而齊

人畏其覇以僖子之賢而知夫子之為聖人也使

之未亡而授之以政則魯作東周矣故曰孟僖子

之過可悲也已雖然夫子之道充乎天下者自僖

子始懿子學乎仲尼請於魯君而與之車使適周

而觀禮焉而聖人之業然後大備僖子之功雖不

能用之於未亡之前而猶能救之於已沒之後左

丘明懼後世不知夫僖子之功也故丁寧而稱之

以為補過之君子昔仲虺言湯之德曰改過不吝

夫以聖人而不稱其無過之為能而稱其改之為

善然則補過者聖人之徒歟孟僖子者聖人之徒

也謹對

    問大夫無遂事    蘇  軾

對春秋之書遂一也而有善惡存焉君子觀其當

時之實而已矣利害出於一時而制之於千里之

外當此之時而不遂君子以為固上之不足以利

國下之不足以利民可以復命而後請當此之時

而遂君子以為専専者固所貶也而固者亦所議

也故曰春秋之書遂一也而有善惡存焉君子觀

其當時之實而已矣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

及齊侯宋公盟公羊傳曰媵不書以其有遂事書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

家利社稷則専之可也公子遂如周遂如晉公羊

亦曰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也其

書遂一也而善惡如此之相逺豈可以不察其實

哉春秋者後世所以學為臣之法也謂遂之不譏

則愚恐後之為臣者流而為専謂遂之皆譏則愚

恐後之為臣者執而為固故曰觀乎當時之實而

已矣西漢之法有矯詔之罪而當時之名臣皆引

此以為據若汲黯開倉以賑飢民陳湯發兵以誅

郅支若此者専之可也不然獲罪於春秋矣謹對

  經義

    惟幾惟康其弼直   張  庭堅

所貴乎聖人者非以其力足以除天下既至之患

而以其慮之深逺察微正始憂患之所不及非以

其有智與勇足以大有為於世而以其安靜休息

有所不為非以其無一過失使天下莫得而議之

以其有過而必改故於事也無忽於民也不擾於

羣臣也不憚其危言正論以拂於己夫是以慮無

遺策舉世無過事而天下治安之勢得以永保而

弗替此幾康弼直禹之所以為舜戒也蓋惟幾也

則能察㣲正始不忽乎事惟康也則能安靜休息

不擾乎民惟輔弼之臣直則能不以無過之為美

而以改過之 為善凡忠讜之論矯拂之辤皆所

以樂從而願聽焉雖然是三者在艱難創業之時

則固未始以為難海宇適平基緒方立俄焉怠忽

而不知察則禍患将不旋踵而至所以操心常危

慮患常深而事每不失其幾者勢使然也民雖出

於塗炭而恐懼之未忘世雖偃於征誅而瘡痍之

未瘳俄然擾動而不之恤則下不勝其困怨亂将

復作所以設法務約敷政務寬而使民不失其康

者亦勢使然也夫欲事之適於幾民之適於康則

天下之深謀至計惟恐一日而不得聞朝廷之上

輔弼之臣莫不蹇蹇其直亦其勢不得不然也天

下既大治矣則智慮怠而昬心意侈而廣智慮昏

則玩宴安而忽憂勤心意廣則喜功名而煩興作

夫宴安之是玩則不可責以難也功名之是喜則

不可語以過也於是謟䛕者親而諫諍者踈幾康

弼直之戒於是時最不可忘彼舜也繼堯極治之

後天下可謂無事矣雖然無事者有事之所從起

而聖人之所深畏者也觀舜之君臣相與賡歌規

戒而其言及於敕天命康庶事則禹之所言者舜

固不待告而知矣而禹猶戒之何也使天下後世

咸曰以舜之聖而猶不免於此則庶乎其能知戒

    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張  庭堅

君子之去就死生其志在於天下國家而不在於

一身故其死者非沽名其生者非懼禍而引身以

求去者非要利以忘君也仁之所存義之所主鬼

神其知之矣昔商之三仁或生或死或為之奴而

皆無媿於宗廟社稷豈非謀出於此歟此其相戒

之言曰自靖人自獻于先王蓋於是時紂欲亡而

未寤也其臣若飛廉惡來者皆道王為不善而不

與圖存若伯夷太公天下可謂至賢者則㓗身退

避而義不與俱亡夫為商之大臣而且於王為親

惟王子比干箕子微子也三人者欲退而視其敗

則不忍欲進而與王圖存則不可與言雖有忠孝

誠慤之心其誰達之哉顧思先王創業垂統以遺

其子孫設為職業禄位以處天下之賢俊俾相與

左右而扶持之期不至於危亡而後己子孫弗率

亡形既見而忠臣義士之徒猶不忘先王所以為

天下後世之意以為志不上達道與時廢亂者弗

可治也傾者弗可支也而臣子所以報先王者惟

各以其能自獻可也雖然君子之志不同而欲死

生去就各當於義不獲罪於先王非人所能為之

謀其在於自靖乎蓋若商祀之顛隮則㣲子以為

心憂而辱於臣僕不與其君俱亡者箕子比干之

所羞為也微子抱祭器適周以請後則奉先之孝

得矣比干諫不從故繼以死則事君之節盡矣箕

子以父師爲囚奴猶眷卷不去則愛君之仁至矣

其死者若愚其囚者若汚而其輒去者若背叛非

忠也然三子皆安然行之不以所不能爲自愧而

亦不以所能爲媿人更相勸勉以求合於義而不

期於必同夫謂先王所以望於後世臣子者惟忠

與孝也故微子之去自獻以其孝比干以諫死箕

子以正囚則自獻以其忠則是三子非苟爲也

處垂亡之地猶眷眷乎天下國家而不在一身故

其志之所謀各出其所欲爲以期先王之知耳古

所謂較然不欺其志者非斯人之謂乎雖然書載

微子與箕子相告戒之辤而比干不與焉何哉人

臣之義莫易明於死節莫難明於去國而屈辱用

晦者亦所難辨者也比干以死無足疑故不必以

告人而箕子微子不免云云者重去就之義而厚

之故也不然安得並稱三仁哉




皇朝文鑑巻第一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