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4
皇朝通志 全覽4 |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一
食貨畧〈十一〉
鹽法
〈臣〉等謹按鹽法之行由來已舊
烈聖相承蕩滌繁苛俾民樂利立法之良固前朝所不及惠政之加亦亘古所朱聞如加斤改引蠲逋提綱緝梟禁漏減價平直皆為裕商益民計也至竈户場丁則減額課借息銀老㓜孤獨則弛厲禁准販負而一切設官分職莫不盡美盡善此豈漢唐以來除富商為吏使利歸於上者所可及耶至於鄭志所載鹽鐵使筦鹽及鐵與茶類為一編蓋以三者之賦當時専設一官總司征𣙜故從類紀而我
朝鐵冶之産久無征𣙜茶唯甘肅陜西尚有茶課他省並無専司與歴代沿革互異自不得仍因其舊兹纂通志謹將鹽法列為一編而於茶鐵則附見征𣙜雜税編兹無贅焉
順治元年詹事府通事舍人王國佐疏定長蘆鹽法十四事一復額引以疏壅滯一改引部以速引利一便引價以壯京圉一革防銷以省商費一除濫贖以伸商寃一除變價以止姦欺一清焚匿以杜虚冒一止改引以一引鹽一疏闗禁以通引楫一杜擾害以清私販一核場竈以清窩囤一復兩坨以備譏察一免徭助以濟孤商一設賞例以鼓富商從之二年
諭各運司鹽法明末遞年加增有新餉練餉及雜項加派等銀著盡行蠲免仍免本年額課三分之一四月又免陜西鹽課三分之二河東巡鹽御史劉今尹以河東向例先納銀後領引商力不敷請循按引納課之例從之又准劉今尹請山西太原府遼沁州亦照河東例改票行引又准劉今尹請原食淮鹽之汝寧歸兩淮巡鹽御史管理原食西和漳縣鹽之臨洮鞏昌歸甘肅巡按管理是年
諭河南江南等處鹽課照前朝會計録原額征解四年免江南崇明縣鹽課定山西鹽法道歸鹽運司兼管七年定廣西驛鹽事務歸布政司兼管八年定徴解額課不許分外勒索十二年禁河東長蘆等處派民納課積𡚁十七年嚴回空糧船夾帯私鹽之禁四川巡按張所志請新鑿鹽井照開荒例三年起課其貧民藉鹽易食自四十斤以上者始納課從之十八年復免崇明縣鹽課
康熙元年以淮北引滯改撥寧國府六千五百引和州含山三千五百引每年奏銷以為定額三年免廣東逋欠課銀七萬一千一百餘兩是年以江西吉安府向食粤鹽距粤場千餘里兼有灘磧之險改食淮鹽四年
詔免鹽課歴年逋欠〈時因蠲免直省舊欠錢糧推廣及之〉以東省旱免額征竈課銀一萬四千八百餘兩定湖南衡永寳三府
改食淮鹽又定郴州等十一州縣食鹽免其銷引
辦課七年定廣西布政司兼理鹽務改廣東巡海道為廣肇道兼管鹽法九年巡鹽御史席特納疏言兩淮鹽務之苦有六有輸納之苦有過橋之苦有過所之苦有開江之苦有闗津之苦有口岸之苦又有分掣三大𡚁一為加鉈之𡚁二為坐斤之𡚁三為做斤改斤之𡚁經部議嚴禁勒石立於橋所及經過闗津岸口永行禁止又停止兩淮預征之例十二年仍令御史巡視兩淮兩浙長蘆河東鹽務〈謹按順治二年巡視各處鹽政差監察御史各一員嵗一更代十年裁巡按遂議並停巡鹽御史以鹽務事交運司管理〉十三年添設江南安徽驛鹽道其管理通省驛道改為江蘇驛鹽道添設四川督糧道湖北驛傳道俱兼理鹽務十四年改陜西固原道為平慶道管理驛鹽十七年刋刻竈户由單令地丁錢糧照民户地丁例十八年免福建逋課二十年停止
盛京銷引聽民人自行煎煮販賣二十一年除廣東各渡口鹽埠額外加增銀六萬五千餘兩二十五年定江西南贑二府仍食粤鹽〈南贑二食粤食粵鹽康熙十七年改行淮鹽至是仍如舊例〉二十七年廣東巡撫朱宏請清釐粤省鹽政諸𡚁從之〈一禁止課外私派一定商人公平者許永逺承充其作奸犯科者即行飭革另募一各州縣銷引有官引難銷有官引不敷者應酌量増減一土豪謀充卡商踞地為害嚴加禁止一𦂳要津口應擇佐貳㢘幹之員駐守盤查一鹽有生熟民間嗜好不一應隨商掣運隨民買食一省城距佛山僅三十里省城掣定之鹽行至佛山應免其復掣一鹽價以水陸運費之多寡定其低昻其和沙土諸𡚁一併嚴禁〉二十八年豁免河東本年額征鹽池地租及長蘆新增引課又豁免雲南黒井鹽課二十九年定直𨽻宣化府屬聴民自煎食鹽照舊額完課三十二年改廣東驛鹽道為運司裁提舉司改設運同駐劄潮州其廣惠二屬之歸徳淡水等場設立分司催徴巡緝三十八年
詔減兩淮額課二十萬兩又減浙江鹽課加征銀三萬一千三百兩四十三年江南總督阿山言淮鹽陋規有鹽政差滿餽送有鹽政書差規例有巡鹽到任規費有過所稱掣鹽斤有到任預借息銀請悉行勒石嚴禁以裕商民從之四十八年廣東巡撫范時崇請均派行銷鹽引並改就近食鹽以利商民從之五十三年加增川省鹽引從巡撫年羮堯請也五十七年派京口將軍標下兵一百五十名千總一員駐劄三江營緝防私販五十八年裁山東膠萊分司令濱樂分司兼管裁湖北驛鹽道以糧道兼理五十九年定兩廣鹽務交總督經理雍正元年
上以鹽法𡚁竇叢生其正項虧欠非由官吏需索太甚即
由商人用度奢靡之故
諭各省鹽政將陋例積習盡情禁革是年議准湖廣鹽價賤時每包以一錢一分九釐為率貴時每包不得過一錢二分四釐二年議准廣西鹽法改為官運官銷是年裁革福建鹽院衙門各官及各埠商人
其應征課餉均攤各場交州縣官照數收納又議准廣東鹽法委官監收將場商停設惟留埠商使完課運鹽其無人充商之地著地方官領鹽運銷如引多壅滯聴其通融銷售是年增給粤省竈丁鹽價又議准兩廣舊裁運同一員仍於潮州復設又准福建汀州引課即令該知府管理又定各處行鹽以本年成本輕重逺近脚費酌量時價隨時銷售三年開荆州巴東縣鹽場照淮行引分銷楚北州縣是年裁波羅冲可克地方鹽務通判並駐防官兵五年雲南總督鄂爾泰疏定滇省黒白鹽井減價增薪之例六年定河南汝寧府引鹽停止知府彚銷令各州縣招募水商辦課該州縣按季督催各銷各引又准兩淮鹽場設立竈長保甲稽查私𡚁又嚴鹽場竈户私置盤䥕之禁〈按深者為盤淺者為䥕皆燒鹽具〉又定淮北曬掃餘鹽令商人收買配運酌加引課七年清理山東鹽務添設膠萊運判一員八年除山東青登萊三府鹽商聽該屬民人領票銷賣其課銀攤入地糧征收九年
飭兩江總督兼總鹽務十年定廣東子鹽配引之例〈按餘鹽謂之子鹽正鹽倘有遲缺即以子鹽配引行銷〉又准加給廣東竈丁鹽價每包一錢二分從總督鄂彌逹請也十一年定淮南三江營設巡道一員督緝又於儀徴之青山頭立専營設守備一員分駐巡緝十二年添淮南儀所監掣官改福建鹽政衙門為鹽法道専管鹽政是年定粤省收買場竈餘鹽以清私販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極
諭兩淮場竈應征折價錢糧自雍正十二年以前逋欠悉予蠲免
乾隆元年改浙江巡撫為總督管理浙江鹽政〈舊係布政使兼管〉裁滇省課務餘銀〈按舊例正課外有增添盈餘銀以備地方公用〉定浙鹽增斤改引之法〈杭嘉湖三所引鹽毎引增五十斤松江所改行票引〉
〈每引增鹽四百斤〉停止浙江領發餘引定廣西鹽價仍照雍正年部定之數每斤減價二釐二年免兩廣鹽課餘平銀兩〈按舊例粤商完餉每一千兩餘平頭銀外征收飯食銀十五兩餘平銀二十五兩是年悉令豁免〉四年定貴州省古州等處鹽埠銷引徴課額〈古州係新闢苗疆向無引課兹定古州為總埠丙妹永從三角𡉫等處為子埠由古州總埠分撥銷售其商人歸古州同知管轄〉停止浙省儲餘鹽之例免雲南各鹽井歸公之項及黒井鍋課銀兩定淮鹽貴賤增減之價七年
諭閩省有司於應徴鹽課加派長價並巧立單錢各項名色著該督撫通行禁革定福建招商行引之法〈按雍正五年即招水商行銷是年始行請引〉准兩廣總督慶復疏言粤省鹽漏太多請將沿海數處分撥改種稻田以重本計又准慶復疏言粤省各埠額引有易銷者難銷者請按地匀撥通融銷售八年議准兩淮乙夘綱未完引額提入癸亥綱閏月内帯銷九年改撥川鹽増引行銷滇省接濟民食其應徴課銀仍照川省舊例計算收納十年准兩淮添鑄煎鹽盤角二十七副十一年豁免海贑二州縣鹽場帯征銀兩十二年定淮鹽運楚裝載船斤例並於湖北漢口建常平倉厫蓄貯遞年未銷鹽引以備接濟十三年加給兩淮引額鹽斤又定運銷江西鹽價〈價賤時每引以五兩五錢七分九釐為率貴時不得過五兩九錢八分五釐〉又定江西鹽價照楚省例每引加餘息銀二三錢十六年
諭近年淮商急公輸課頗為踴躍著於引額外每引增給十斤又豁竈丁因災帯征折價銀兩又
諭兩淮鹽政於公項内動銀數萬兩准煎丁逐年赴官借領春借冬還不必加息又各省鹽引原聴自相交易無官為限制之例惟淮鹽行運江楚曾因撫臣題請將各商運楚成本分定價貴價賤自定價後商人總以貴價銷售經部臣議駁請將貴價盈餘追繳
上諭䘏商裕民本屬一事若任其屢擡時價則於民食有害勒定賤價商人又以成本有虧紛紛籲請今計各商比年行請價直於成本自可無虧將來即遇年嵗不齊不過如今之所稱歉年而止嗣後淮商即於應貴之年不得將現在所銷價直外復議再增至於豐稔可以酌量平減該督撫會同鹽政隨時籌畫部臣亦不必執定例駁詰至部議已賣貴價復令追繳若云給還食鹽之户於勢固有所不能否則以所餘歸之官帑於政體尤有不可著免其追繳河東鹽政西寧疏請河東續添餘引二十四萬道酌減四萬道其餘二十萬作為定數並請將陜西咸寧等處升斗改照部式〈舊用升斗較部頒之數加重故請改正〉俱從之十七年
諭蘆商積困之餘若按斤加課未免拮据著將所加鹽斤減半納課永為定額其積欠加斤課銀十四萬餘兩一併豁免〈按前因長蘆各商積欠甚多令每引加鹽五十斤分派行銷以裕商力續經部覆每年應增課銀八萬九千餘兩至是以該商舊欠甫清若按斤加課未免累商故輕減一半〉十八年免天津餘引課銀二十一年以河東池鹽歉收准借長蘆餘鹽配運接濟尋又增復餘引四萬道又定粤東海康等縣場埠統歸官辦二十二年
聖駕南巡加惠淮商每引加增十斤不在原定成本之内以二年為限山西巡撫塔永寧等以河東池鹽歉收請運䝉古鹽接濟從之二十四年以河東池鹽歉收准配銷花馬池鹽斤接濟定廣西南寧等府土民鹽井仍歸官辦二十五年兩淮鹽政髙恒奏甘泉江都等州縣食引壅積請撥綱地融銷部議兩淮行鹽口岸通融改撥例有明禁且江甘二縣逼近場竈尤為私鹽充斥之所若派撥綱地非特私鹽易滋透漏而綱地悉為食引所佔殊於鹽法有碍應不准行得
㫖髙寳等十四州縣照鹽政所請其江都甘泉二縣著照部議二十六年
諭兩淮鹽務經費浩繁商力不無拮据著廷臣㑹同該督撫鹽臣詳悉具奏尋議一擬派餘引宜均攤衆商以普利澤一外支銀兩除公務應用不得濫行開銷一辦理常貢宜酌定用數以備查核一鹽政養㢘宜裁減五千歸之公項一匣商費用宜嚴加查察以免通綱派累一綱食引鹽宜照例行銷不得濫為通融一私鹽透漏宜嚴加查緝以疏引目從之又
諭長蘆鹽課未完銀四十二萬兩分作五年帯征二十九年加增長蘆鹽價及滇省黒白二井薪本又兩淮鹽政髙恒疏言本年甲申一綱不敷民食請預提乙酉綱引四十萬道分給領運從之三十年准兩淮豫提丙戌綱引給商接濟又准河東額外存鹽照兩淮例配用餘引又酌增山東行鹽餘票〈雍正元年增餘票五萬道乾隆元年復増一千五百道五年六年増一萬五千道至是又增一萬五千道〉三十一年准鹽政髙恒請預提丁亥綱引二十五萬道給商接濟三十二年
上恭奉
皇太后安輿
巡幸天津
諭將長蘆通綱鹽課改於十一月底奏銷又以兩浙商
人籲懇攜衆赴津抒誠祝
嘏忱悃可嘉加
恩將每引額定鹽斤外加鹽五斤免其輸納課項以一
年為滿是年以淮南北各場歉收
諭將己丑綱奏銷展至八月題報三十六年
上臨幸天津
諭長蘆鹽價准每斤暫增銷一文以降㫖之日為始定限一年仍照舊值行銷其本年引課分作三年帯徴以舒商力是年
上莅山東
諭將乾隆三十五年正課分作八年帯征並准照長蘆之例每斤暫加銷一文定限半年以資充裕三十八年
諭長蘆商衆貲業素㣲前兩次巡莅天津閲視鹺務深悉其情是以節次加恩增價帯徴今翠華臨幸各商無不踴躍歡呼但念伊等第一次銀兩業已完交而第二限帯徴之銀與本年正課同時並納仍不免少形竭蹶著再加恩將三十七年正餘課項自三十八年奏銷後起分限六年帯徴三十九年准長蘆鹽政西寧疏請將乾隆三十六年第三限銀兩並三十七年六限銀兩統俟本年奏銷後分限十年帯征是年山西巡撫巴延三鹽政常齡疏言河東大池産鹽歉薄不敷配運請於河東開濬六小池並撥運蘆鹽接濟從之又准四川總督文綬請令開淘犍為縣鹽井照例徴收課銀又鹽政李質頴以黄河水漫淮鹽被浸請將淮北甲午綱未運引鹽應完正課銀自乙未綱起分限五年帯徴從之四十年又准兩淮將乙未綱限至來年八月造報並准淮北上年被水各商仍將丙申以後四綱帯徴銀分作八年完納又
諭河東鹽價未平其小鹽池六處甫經開採接濟所得贏餘未能補足前兩年歉收之數商力不無拮据著加恩照該撫巴延三等所請將從前暫増二釐鹽價再行展限三年俾轉運益資充裕四十一年
上奉
皇太后安輿巡幸山左
諭將山東商人本年應徴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引票正項銀及未完借項銀自本年奏銷後起限分作八年帯徴四十三年定山西巡撫兼管河東鹽務四十五年
上巡江浙途經直𨽻山東
諭將長蘆商人應徴乾隆四十四年鹽課内十分之一分作五年帯徴其山東商人並將乾隆四十五年應徴票引鹽課銀自本年奏銷後起限分作六年帯征四十七年豁免淮南商人應繳提引餘利銀二百萬兩〈先是淮商應繳提引餘利銀分作二十一限完繳時該商已完繳十三限其餘八限尚應交銀三百八十六萬六千餘兩兹豁免二百萬兩其下欠一百八十六萬六千餘兩仍照原限完交〉
上以河東池鹽招商輪换書吏多有掯勒情𡚁
諭山西巡撫農起嚴宻查訪力為革除其如何公平輪换不致偏枯之處並令悉心籌畫妥議尋議商人五年輪换最易滋𡚁請行停止現於各商中擇其殷實者定為長商併將引地分作上中下三等配搭均匀分𨷺掣認免致偏枯又以河東池鹽全係陸運需費浩繁商力時形竭蹶請每斤量加價值二釐連乾隆二十六年請加之價作為定額四十九年又將淮商未繳餘利銀一百八十六萬六千餘兩全行豁免又免淮省竈户所有乾隆四十五六等年帯徴未完銀七千九百餘兩又山東應徴引課銀三十六萬餘兩長蘆應徴引課銀四十九萬餘兩准作八年帯徴兩廣總督舒常疏言粤東舊設總商派捐津貼銀兩散商轆轤轉運積欠甚多請照乾隆二十三年清查積欠例分限帯徴並將總商裁革以杜勒派之漸從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二
食貨畧〈十二〉
屯田〈新疆屯田附〉
〈臣〉等謹按屯田之制原以寛民力而裕兵食也自漢唐以來或屯於兵或屯於民或兵民兼屯至明而又雜出於商綱紀不立轉輸不繼而其弊出矣我
朝疆土宴安外鮮兵興之費内無饋餉之勞以故屯地陞為官莊屯軍改為運軍而無運衛所悉行裁革内地屯田逈非舊制惟
聖祖西事之初
諭將軍費掦古穆克登等於額徳爾齊老圖錫濟木鄂爾坤圖拉等處擇地駐兵屯種開渠引水教之稼穡數年
之間化磽瘠而為沃土者數百萬頃
皇上御宇之二十年
遣大兵征準噶爾回部
詔令軍機大臣先於額爾齊斯所屬及巴里坤吐魯畨呼圖拜等處漸次屯種以備軍興及回部蕩平新疆展拓二萬餘里泉甘土肥地氣和暖無異内地
皇上念切民依復度地開屯撥軍承田願往者資以車輛初墾者給其牛種察稞種之燥寒計收穫之先後使荒陬僻壤之民盡享盈寧之利是豈若前代之僅以防邊鄙惜漕費為計者哉兹輯通志以内地屯田及新疆屯田各為類誌以彰
昭代中外一統之隆規焉
順治元年
諭凡州縣衛所無主荒地給流民官兵分段屯種二年差御史一員週行巡視改衛軍為屯丁每衛設守備一員兼管屯田量設千總百總分理衛事裁故明所設衛指揮衛副指揮及屯田御史而以各省巡撫兼理焉時浙江所屬金鄉等衛有運無屯杭寧
温台嘉湖嚴衢各衛所有屯帶運金處紹等衛所無屯有運向來漕船一隻例派屯田一百五十一畝有竒至十三年定屯丁貼運例其例凡帶運衛所照數分派徵餘田之租貼無屯衛所至有屯無運衛所願承運則照例給田不願承運則計田徵租貼無屯衛所於是屯運始無偏病
康熙初投誠兵擕帶家口數倍正兵隨標者月給餉糧嵗糜八十餘萬御史蕭震疏請分給荒地官給牛種使之屯田以足軍儲又言蜀黔二省地多人少宜興屯田之制令駐一邑之兵即耕其邑之地駐一鄉之兵即耕其鄉之地則養兵之費既損而荒田日益加闢從之十五年令直省督撫檄州縣衛所各官清釐民地屯地以杜影射之弊雍正二年以内地無漕運衛所隸歸有司裁山東山西湖廣江西江南浙江廣東諸省都司三年裁浙江杭州等衛屯千總時吐魯畨歸附
諭令遷入内地乂以安西凉州諸駐防兵屯墾未備家食頗艱令不願久住者另募民人頂換擇宜苗地土分給屯墾其新募人衆未省耕作兵三名僱幫夫一名俟資糧既裕再移家口永逺駐防
乾隆二年新定貴州苗疆督臣張廣泗請將逆苗絶産安設屯軍
上諭經理苗疆原以寧輯地方並非利其土田豈忍收其田畝以給内地人衆不允所請後經王大臣議請令實在無人承認絶産賞給屯兵擇形勝建築堡墻以資捍禦乂甘肅凉州府鎮畨縣之栁林湖地自雍正十二年招集民人屯墾至是墾地二千三百餘頃地既遼闊屯户亦衆乃設立屯長總甲四年復募農民及官兵餘丁承種安西口外屯田所獲糧榖官收四分民收六分餘地任隨開墾十二年准提督拉布敦議於口外八溝塔子溝等處設兵屯田〈八溝即今熱河之平泉州塔子溝即今熱河之建昌縣均於乾隆四十三年新建〉
二十一年募民屯種𤓰州〈𤓰州即今甘肅安西州地〉先是吐魯畨為準噶爾所逼遷居内地𤓰州至是準噶爾平定復移歸故土遺成熟地畝二千四十餘頃總督黄廷桂請招就近民人屯種毎户給田三十畝二十四年陜甘總督楊應琚請毎户加墾田三十畝改屯陞科二十六年應琚又言安西府淵泉縣之栁溝布隆吉爾〈安西府今改為安西州淵泉縣裁〉與玉門縣之靖逺赤金等處所招屯户生齒漸繁嵗收不足敷養請於原種屯田外擇可墾餘地分給増墾亦照𤓰州例改屯陞科二十七年甘肅布政使吳紹詩又請於栁林湖屯田亦照𤓰州例改屯陞科三十一年計直省屯田三十九萬二千七百九十五頃先是乾隆十二年
諭各衛所屯田典賣民間者聴備價歸贖至四十年湖南布政使覺羅敦福奏湖南五衛屯田有别伍頂買者即與同伍無異應編入原船按糧承差仍聴本軍歸贖如民人頂買而或年逺造房築墓及軍逃地荒另行開墾者免贖照舊例貼費當差其餘概令歸贖未贖時將現業按糧貼費以襄運務並將原議民户典賣屯田編入軍籍之例改正停止湖北巡撫陳輝祖亦疏請清出武昌衛典賣屯田加津贍運部議典賣屯田未必盡係現運之丁而執業者亦恐非起首承買之户應加重津貼從之新疆屯田附
康熙五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西事之初
諭將軍費揚古於額徳爾齊老圖屯田駐兵費揚古因度定蘇勒圖哈喇烏蘭固木科布多等處請撥土黙特兵一千毎旗令台吉塔布囊一人率往屯種再遣大臣一員監管時傅爾丹願往効力
諭即令其董事後又屢交附近邉民及發軍前贖罪人増墾凡錫濟木布隆吉爾阿爾滚固楚等處開渠引水化積沙為沃壤者數百萬頃
雍正三年
諭振武將軍穆克登開鄂爾坤圖拉一帶屯田十年工部侍郎瑪爾泰又請撥額塞勒琿城所駐歩兵並發西寧馬步兵合二千人赴哈拉該圖墾耕從之十三年以定邉將軍慶復請撥綠旗兵一百守營綠旗兵及家選兵各二百於鄂爾坤地方擇水土佳處開設營田
乾隆元年王大臣議鄂爾坤等處地界寛廣宜另撥兵三千以慶復原摺付軍營將軍等按地分給每兵丁種二十五畝計可墾田七百餘頃明年額駙䇿凌請以換班綠旗兵六百再撥一千九百前往以一千五百擇地屯種以一千分駐塔宻爾鄂爾坤兩處防守倉庫復經王大臣議定除駐防兵外所需兵千五百名即以綠旗兵六百并罪人一千有餘前往開耕不另派兵往二十年大兵進征
凖噶爾回部
諭先期於額爾齊斯所屬駐兵屯田以所得穀糧備往來兵丁之用於是定屯地於伊蘇圖堅格爾等處移布勒罕兵一千名駐劄鄂倫倬爾照管三十一年
諭兆恵度伊犁地方可屯種處預行籌報兆惠因言自巴里坤至濟爾瑪台濟木薩烏嚕木齊羅克倫瑪納斯安濟海雅爾晶及崆吉斯珠勒都斯等處可耕地段甚多而伊犁附近地方尤有萬人耕種之地請因見在回人三十餘名量増兵數百分地試種俟有成效時再請増屯乃
諭軍機大臣酌派内地兵民攜籽糧前往照西安屯墾例屯墾二十二年復設塔里雅沁屯田又以親王成衮札布言派綠旗兵丁及留新回衆於吐魯畨屯田時總督黄廷桂言巴里坤尖山子起至奎蘇一帶百餘里地畝俱經先年開墾舊地宜派甘凉肅三處官兵一千先行疏濬水源俟土膏萌動時分布各兵翻犁試種而兆惠又以烏嚕木齊地廣而腴又與吐魯畨相近奏請大興屯田
上諭黄廷桂奏稱派兵巴里坤屯田固應及時籌辦而烏嚕木齊等處亦須漸次開屯其相度水利測騐土脉派兵料理之處仍命黄廷桂詳悉具奏並傳諭兆恵等留心經畫自是籌辦屯政多於烏嚕木齊矣二十三年雅爾哈善言烏嚕木齊等地方如哈喇沙爾地最廣海都河水甚足約需兵二千名托克三可得五百兵丁屯種之地其烏嚕木齊約需兵丁千名惟闢展魯克沁與吐魯畨除官兵回人屯種外因水乏尚無多墾之處今擬於哈喇沙爾派兵二千四百烏嚕木齊原派兵五百増派五百托克三量増矣五百闢展仍派兵四百共需兵四千三百攜帶牛種馳赴開屯其後侍郎永貴又言烏嚕木齊地廣而荒現在屯田兵三千六百名俟查勘再議托克三餘地儘多應再増兵四百哈喇沙爾地廣衍應再増兵二千名疏入得
㫖允行是時經理回部大功未竣從前兆𠅤估度伊犁
情形尚未通行
上以伊犁地形較逺於屯政似可緩圖惟烏嚕木齊及噶爾蔵多爾濟逰牧之羅克倫等處亟宜廣行開墾以收地利將來由近及逺自可漸通伊犁於是黄廷桂建言烏嚕木齊以内如察罕烏蘇穆壘一帶多係沙磧難於開墾由穆壘至烏嚕木齊則曠地最多乃
命努三率道員薩瀚前往詳勘努三等勘定自穆壘至烏嚕木齊有噶爾蔵多爾濟遊牧之昌吉羅克倫等處可耕地畝十六處計需兵六千八百名繪圖呈
覽旋又言昌吉距烏嚕木齊六十餘里丈量可墾田八萬餘畝羅克倫距昌吉四十里丈量可墾田七萬餘畝宜各駐兵一千五百名更畨開種乃令黄廷桂於内地綠旗兵先派七千續派三千均給農工器具發往越明年總督楊應琚又請於凱旋綠旗兵截留四千増屯特納格爾昌吉羅克倫三處二十五年
特命調巴里坤綠旗兵九百名赴烏嚕木齊増屯時安泰奏稱屯田以漸開擴自烏嚕木齊至羅克倫宜擇水土饒裕之處立四村莊每莊屯兵八百叅贊大臣阿桂亦奏稱伊犁河以南之海努克與固勒扎綿亘百里水土沃衍宜即於此處度形勢分立村莊先行屯種而副都統伊柱遂領回民三百餘人馳赴伊犁率官兵駐劄海努克經理溝渠安設村堡盖是時回部全定屯政自近及逺已由烏嚕木齊直通伊犁矣於是㕘贊大臣舒赫徳請因伊犁見屯回民三千再派五百令挈眷前往阿桂亦請再派回民二百名綠旗兵九百名陸續遣送其河以南之海努克築城屯回民三百察罕烏蘇築城屯綠旗兵一千河北之固勒扎築一大城為總滙凡駐劄大臣公署及倉庫咸隸焉二十六年安泰請以闢展哈喇和卓托克三三處屯兵止留六百名見地屯種其餘悉撥往伊犁其空出地畝另招回人承佃輸租是年安泰又請設瑪納斯庫爾喀喇烏蘇晶河等處屯田其後又以親王成衮扎布言派烏里雅蘇台緑旗兵一百名赴科布多屯田又移羅克倫兵丁六百名屯田於呼圖拜時烏嚕木齊屯田五處比嵗豐盈安泰請以見駐緑旗兵三千以一千屯田二千差操互相更換
上以千人屯田勢必不敷乃令兵丁有願挈眷居住及内地民人思往立業者著楊應琚分給田畝籽種妥協安插應琚言巴里坤廣衍腴饒除兵丁屯種外應請招商民認墾按限陞科二十七年以侍郎旌額理言將發遣烏嚕木齊流犯人給屯田二十五畝攜家眷者額外給地五畝與兵丁一體輸租時葉爾羌回人移居伊犁者前後共三百二十四户合經制屯種回人一千户㕘贊大臣阿桂乃别老弱不能屯田者七十四户交伯克養贍其年力精壮者定為一千二百五十户分駐伊犁河之南北兩岸屯莊相望在河南者則於霍濟格爾巴克編設一屯安置八十户海努克編設一屯安置七十户其餘俱屯河北固勒扎等處二十九年將軍明瑞言日前遷來伊犁回人惟於巴爾托輝築一小城仍於河北固勒扎内總滙今回民俱稱巴爾托輝泉甘土肥自願出力築一大城移駐屯墾若如所請將回人稍遷迤西可空出摩垓圖阿里瑪兩處水泉為滿洲兵屯田之用又續請各回城再添回民二千赴伊犁屯田俱從之是嵗甘肅皋蘭等二十二州縣均有被災之處
上以縁邉瘠土之民生計殊艱年來新疆屯政屢豐並
無旱潦之虞
諭楊應琚於接壤居民有願往者量道里近便開導撫綏遷移新屯於肅州敦煌招民七十餘户給車輛解送越明年又於肅州招民八百餘户髙臺縣招民四百餘户隨移文於呼圖拜邉城昌吉羅克倫等處駐劄大臣擇膏腴地分給安種〈按二十六年應琚招來肅州安西髙臺貧民往烏嚕木齊者三百户又續報河西一帶願往烏嚕木齊者數百户又報招獲民人往巴里坤者首先二十七户續招三十九户時有山西臨晉縣民盧文忠率家人自備資斧呈請往耕應琚奏聞 上賞給監生頂帶以示鼔舞〉時應琚又請添兵加墾巴里坤地畝又言巴里坤迤西之穆壘直接烏嚕木齊新屯之特訥格爾中間計有十餘處泉水暢流可墾上腴地數十萬畝請招就近無業貧民照例給車輛口糧資送屯墾其特訥格爾並設官兵駐劄是年開塔爾巴哈台地屯田於雅爾玉勒兩處築城駐兵一千五百〈謹按新疆泉甘土肥不減内地 皇上安撫盡善凡駐防官兵現屯回民及新招民衆莫不視為樂土其於各村堡嵗收逐年造冊題奏 上視所獲多寡軍民賞給官吏議叙屯政之行式廓無外已〉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汗烏巴什率全部來歸因
命舒赫徳代伊勒圖為將軍駐伊犁安輯新附之衆授之牧地其部衆量地分編安屯教耕三十七年陜甘總督文綬奏新疆屯田雖已廣闢而餘地尚多必須廣為招徠因條具五事一招新疆商賈傭工之人就近認墾以省咨送一指明新疆地名道里情形曉諭户民以期樂從一嘉峪闗靖毎日辰開酉閉以便商民一烏嚕木齊大路數丈請修治寛闊以利行旅一安西溝渠應疏濬暢流以益灌溉
諭下廷臣集議施行三十八年伊犁客民四十八户呈請入屯田户籍開屯西河灣等處經將軍舒赫徳題請因議每户給地三十畝願多者聴初墾時官借籽種分年完項以次酌定科則三十九年烏嚕木齊續墾地成熟奏請陞科〈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兵民所墾地已陞科至是以總督勒爾謹於三十四年請撥遣犯百三十户墾地已届六年故請入額陞科〉四十年以伊勒圖奏令塔爾巴哈台等處綠營屯田及辦事大臣按照地方情形仿伊犁烏嚕木齊等處議定分數分别辦理其巴里坤哈宻遣犯種地交糧亦准照該處兵丁一例勸懲是年巴里坤報續招民户墾地三千畝四十一年兩金川蕩平將軍阿桂奏請於金川地方設鎮安屯凡兵丁有願攜眷者初至墾種於應得錢糧外賞給鹽菜口糧四十二年四川總督文綬疏定綠旗兵擕眷逺徙應使其眷屬均有所資合力耕作方於屯政有禆請按各家屬名口酌借口糧由屯員按月支給俟成熟徴還報部從之四十三年文綬又以四川省攜眷屯丁所種新疆地畝瘠薄請照民户例每丁給地三十畝〈烏嚕木齊兵丁例毎丁三十畝〉各給牛一農具一併借給口糧尋將軍特成額又奏准每兵所種三十畝地内以二十畝供賦十畝給兵眷飬贍以繼月餉鹽米之不足四十八年總督福康安奏降畨戎噶阿甲等自四十一年投誠安插美諾等屯種計千四百十三户至四十七年例應起科請照漢牛降畨例每户徵雜糧二斗一升八勺五杪從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三
食貨畧〈十三〉
市易
〈臣〉等謹按我
朝市易之政近自直省都㑹逺及外藩重洋靡不各有定制永昭法守逮自西陲底定歸附益廣度地開㕓因中設市其通商惠工柔逺能邇之規實足為百代之良法豈若漢唐以來補偏救𡚁經理一時者之所為粤稽鄭志所載平準均輸乃漢武時權宜之術自後漢章帝時僕射朱暉已議其失且鄭志所載亦止武帝章帝二事其非經常之制可知我
國家藏富於民盈寧樂利家給人足其立綱陳紀皆準理酌宜以便民為重逈非置平準於京師籠天下之貨物者可比謹於篇目改書市易而以市舶互市附焉
順治二年
上諭江寧蘇杭各處織造市賣紬縀務寛長精宻毋短窄鬆薄致民間徒費錢財無禆實用並禁止各莊頭採買
芻糧勒價强買之𡚁六年
敕令東來賣參人役止許在京均平易市不得遣往别省滋事〈按元年令該商於南京揚州濟寧臨清四處開市後以擾累地方官民商賈故有是 命〉又嚴禁王府商人旗下莊頭人役等霸佔集埸出外貿易及短價掯買之𡚁
康熙初民間有指稱王貝勒輔政大臣名色據闗津肆行者
上飭地方官緝拏續定包衣下人王貝勒貝子公大臣家人霸佔闗津生理及王大臣以下各官以銀借貸居民指名貿易及據闗口市場者罪例時尚孔逆藩所屬多有霸佔廣東私市者十九年令該管官清釐其有霸佔私稅者罪之二十四年以光禄寺估計物價頭緒繁多
令凡應買各物俱照時價估計定為條欵嗣又以核減太
多恐累商户
諭大學士等再行斟酌隨時估計四十三年革除直省私
設牙行
敕户部造鐵斛升斗頒行天下先是湖廣道御史郝浴言官吏採買軍需往往層扣户侵名為市易實係里攤請行嚴禁至五十九年吏科給事中紀遴宜又言河工所需物料任河㕔採買差役不無借端擾累嗣後凡置辦工料請飭河㕔協同地方官平價購買並從之
雍正六年
諭向來採辦軍需有司往往虛耗國帑派累民間節經降㫖嚴行禁飭令照時價購辦又恐承辦官預留為將來核減之地稍借民力以助公事是以特令核定折中價值倘時直可減即為節省或定價不敷據實奏明此後再有剋扣短發侵蝕之𡚁一經題㕘即核明剋扣之數先動軍需銀兩另委賢員如數找給百姓仍將該員治罪勒限追完九年以總督鄂爾泰言
敕各省文武官所有賞給兵營生息銀兩毋得占百姓行業或重利放債與商賈小民争利時京師錢價昻貴上言者謂商賈販運出京及囤積居竒所致乃於八旗五城設官局兊換以平市價又淮安板閘地方向有豪民開立寫船保載牙行勒索行旅十三年
敕該督撫嚴行禁止布政使不得濫給牙帖其他處闗口有似此者亦一體禁緝又禁河工運裝工料封阻客船
及採辦諸物短價累民之𡚁
乾隆元年禁商人増長物價巧取兵丁營運銀兩二年復申飭居竒勒價之禁是年嚴牙行侵吞商客資本之禁令地方官於牙行領帖時取具保隣甘結不得濫行給發四年以直省牙行嵗増
詔令各督撫嚴加核實於是定牙行之例凡舖户拖欠商本追繳本牙行帖勒令舖户清完其不足之項牙行賠補如牙行侵蝕者並責互保牙行攤賠〈舊例仍充經紀取同牙行互保一人出具殷實良民互結〉至於以後客之貨挪補前客之欠移弱客之貨代償强客之欠准互保先行舉首免其治罪容𨼆者責令分賠其牙行内同事人侵吞客本均律以牙行侵吞之例尋又奉
㫖外省衙門書役多有更名揑姓兼充牙行交部定例治罪地方官失察徇縱亦均論罪五年定各省開報物料價值之例又増寧夏採買糧食價值七年於京城立錢牙以平錢價〈按此條互見錢幣門〉又令將平糶錢文照市價酌減易銀〈互見錢幣門〉又定額解京局銅鉛及嵗貢物料皆隨時増直鹽務額引亦隨時撥濟按地行銷
互市市舶之制
順治二年
命哈克薩哈駐張家口們都布賚駐古北口凡外藩貿易者該駐防官照常貿易毋得阻抑又定西陲招商市茶以易番馬酌量價直例先是佛浪機商人於明季寓居壕境澳門與粤商互市後因闌入省㑹遂飭禁止四年以廣督佟養申請仍准畨舶互市十一年准暹羅貢使所攜貨物願至京師貿易者聴其自運其願在廣東貿易者督撫委官監視十三年准荷蘭國及吐魯畨貢使在館交易十八年又准達頼喇嘛及根都台吉於北勝州互市
康熙初年定外國人非進方物之時不准來境貿易旋又禁沿海兵民販米糧出海市利八年廣東都司劉世虎等遇風飄泊廣南國境國王遣其臣趙文炳送歸並帶貨物船隻來粤部議趙文炳等雖係廣南印文遣來實係中國之人或留或遣請
㫖定奪其帶來之物現奉海禁不便貿易應入户部得㫖廣南國王送劉世虎等回粤殊為可嘉著給以照驗遣歸廣南船貨不必入官仍給來使嗣於二十二年令厄魯特噶爾丹博碩克圖來使酌量數人進闗其餘聴在張家口歸化城等處交易事畢隨即遣回時阿達哈哈畨瑪拉等以茶布往征羅刹軍前市易
上諭茶布不必攜往可於户庫支銀四千兩量買諸物馳驛抵該地換取牛羊糧米以備軍需二十三年奉
㫖開海禁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民人用五百石以上船隻出洋貿易地方官登記人數船號給發印票防汛官驗放又准暹羅國貢船在虎跳門貿易具報之後即放入河下不必入店封鎖𠉀部文批回二十四年免外國貢船抽稅時王大臣等言今海内一統寰宇寧謐無論滿漢人民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
㫖允行又令朝鮮國照常貿易二十五年定厄魯特部落如噶爾丹等四大台吉准令來京互市其餘小台吉俱於張家口互市著為例二十八年暫開寧夏等處互市先是領侍衛大臣索額圖等與俄羅斯來使議定分界事宜至是遣官立碑於界凡一切行旅有來往文票者許其貿易不禁自是遣使通貢互市不絶三十五年令洋海商船往天津海口運米至奉天販賣給以僱值其裝載貨物但收正稅概免雜費時進征噶爾丹
特諭隨軍貿易之人固不可少若縱其貿易又至紊亂應於某營相近即令某營之夸蘭達派出章京於一里外駐劄准其貿易倘貿易人不遵法禁即行正法隨帶之人亦治罪軍士或私售米糧及强買搶奪定加重罪又理藩院言官兵經行䝉古地方應令䝉古人沿途販賣駝馬牛羊等物得
㫖理藩院可另設一營其販賣駝馬牛羊人等即在理藩院營内貿易每軍營派官一員専司其事如有指稱貿易行竊者不分首從以軍法論三十六年准鄂爾多斯於定邊花馬池平羅城貿易時朝鮮國比嵗薦饑公私困窮八路流殍相續於道國王李焞籲請中江開市貿穀
上允其請並令户部侍郎貝和諾往奉天督理朝鮮糶米事務尋定令殷實之户取具地方官印結前赴奉天領米輓運照時價交
盛京户部其朝鮮國進貢來使有貿榖帶回者聴𠉀朝鮮國嵗稔時停止明年復
遣吏部侍郎陶岱將所運米三萬石以一萬石賞賚朝鮮以二萬石平糶時有鹽商呈請願往令將鹽務銀買倉米二萬石運往平糶
欽差户部侍郎監視
〈臣〉等謹按
國家懐柔逺人無所不至朝鮮世稱外藩恭順日久至是因急告糴即
命部臣截漕運米以蘇海邦民氣朝鮮臣庶得飫太倉玊粒莫不忭舞忻悦實從來未有之曠典也三十二年以日本洋銅饒裕令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各商攜帶綢縀絲斤糖藥往彼處市銅分解各省每嵗額市四百四十三萬餘斤三十九年准哈密人於甘肅貿易又准湖廣鎮筸苗民於每月三日聽其互市限時集散四十一年
遣官偕喇嘛監督打箭鑪貿易四十六年令出洋漁船照商船改造雙桅裝載貨物兼行貿易四十七年都察院僉都御史勞之辦言江浙米價騰貴皆由姦商販運外洋之故請申飭海禁不許商船往來户部議以開設海闗商民兩益不便禁止祗令該督撫提鎮於江南崇明劉河浙江乍浦定海各口加兵盤緝私販米糧於是著部院保舉賢能司員前往巡察五十一年兵部職方司郎中圖理琛使土爾扈特國假道俄羅斯悉其山川風俗為異域録以獻初通市諸物有噶噶林印記者准市餘則否五十三年以江蘇巡撫張伯行言編刻商船漁船巡哨船字號並船户人等各給腰牌以便巡哨官兵稽查五十五年給甘肅地方出口印票聴其貿易又定福建商船往臺灣澎湖貿易者臺灣厦港兩汛撥哨船䕶送時以南洋有吕宋噶喇吧兩處係紅毛西洋泊船之所其地多匿藏盜賊官兵出哨船止一二隻一遇盜船四五隻勢不能敵又内地民人希圖獲利往往私載米糧販易或并將去船售賣甚至有留在彼處者
上以該地常留漢人即海賊之藪又往年由閩運米至粤所僱民船三四百隻毎隻三四十人通計數千人聚集海上而臺灣民人時與吕宋人往來皆當加意防範因
召廣州將軍浙閩總督兩廣總督入京
詔大學士九卿等㑹同詳議嗣於五十六年議定内地商船照舊來往東洋不許出南洋貿易其外國夾板船仍聴其貿易凡洋船初造時報明海闗監督地方官親驗印烙取船户甘結并將船隻丈尺客商
姓名貨物及收泊何處填給船單沿海官照單嚴查按月冊報督撫存案毎日食米人各一升餘米一升以防風阻如有越額載米者治罪其私賣船隻偷越禁地或留在外國者殺無赦五十七年定來往臺灣各船取具保結赴厦門盤驗其保結商船責之保家商船水手責之船户貨主漁船責之澳甲同䑸各船限定人數凡單身遊民無照者不許偷渡犯者官兵船户民人及該管官一體論罪時碣石總兵官陳昻言夷商種類甚多姦宄莫測應令督撫闗差諸臣設法防備部議夷商慴服有素應聴其照常貿易沿海文武官弁但於夷船泊岸時不時防衛無致失所從之又以兩廣總督楊琳言禁止澳門夷商夾帶中國之人并内地商人偷往别國貿易〈時以止禁商船往南洋而夷船往南洋及内地商人往安南不在禁例永著為令〉五十八年議定䝉古及西藏茶禁六十一年
諭暹羅國分運米石至閩粤等處販賣其餘各邊番部落及苗疆土司祗令在就近邊界交易不得多攜人衆深入内地至硝磺廢鐵軍器火礟等物㮣不准夾帶出邊其進闗抽稅多從輕減云
雍正二年
諭暹羅國不憚險逺進獻稻種果樹等物應加奬賚其運來米石所至地方官悉照粤省時價發賣不得任意低昻其回空壓載貨物概免徴稅嗣後陸續開閩浙洋禁及邊番互市之禁先是青海諸部落毎年於二八月在河州松畨兩處與内地民人交易兩次後擇定納喇薩喇地方為集場改定四季交易而各部落多居住黄河之東切近河州松畨等處所有納喇薩喇兩處交易之所不足供黄河東西兩翼䝉古易賣三年將軍岳鍾琪言河州土闗附近之雙城堡松畨黄勝闗之西河口俱有城堡房屋地方寛濶水草肥甘應仍令在此互市可為永久再住牧黄河西諸部落相近西寧請移貿易之地於西寧口外當噶爾寺至䝉古貿易全藉牲畜每在六月以後請毎年不定限期聴其不時貿易從之五年福建督臣請復開閩省洋禁以惠商民並令出洋之船酌量帶米以佐内地耕耘之不足
上如所議並令該督撫立定條規嚴加防範其從前逗遛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五年令大臣䇿凌等與俄羅斯使臣定議邊界立石碑並定議俄羅斯往恰克圖互市人數不得過二百仍令理藩院司官一員稽查六年准暹羅國商人運載米石貨物在厦門發賣止納貨物稅米榖免稅永為例又定洋船出入海口限期及酌帶米石貨物之數七年准浙江洋船照閩海例與南洋一體貿易並准粤東商人毎嵗冬春間以茶葉瓷器色紙諸物往柔佛諸國互市許暹羅貢使購買駝馬並動用内庫銀給以價值又賞給京弓銅線〈以該貢使請採故也〉定湖南民人往苗土貿易者給與印照塘汛驗照放行其苗人至内地貿易於苗疆分界之地設立市場該州縣派委佐貳官監視每月以三日為期不許越界出入先是吕宋等國口岸多聚漢人將南洋貿易禁止是年復令通市如故十三年議定東省豆船經海運到江設立兩聨印票出入查驗如無印票照販米出洋例究治時吕宋國以麥收歉薄請以榖銀海參來厦門交糴
上諭該督撫提督轉飭有司照榖麥時價均平糶糴不許内地人抑勒欺詐其自開海以來各項禁物仍不許出境并申明沿邊軍民藉端需索勒掯之𡚁
乾隆元年暹羅國請採買銅斤部議以銅斤禁止出洋定例已久恐後來姦民藉此為由越境滋𡚁議不准採
上命賞給八百斤後不為例又准山西口外民人攜帶日用鐵器其鳥鎗腰刀及鐵條鐵塊可造軍器者
仍行禁止二年
命朝鮮國仍循舊例在中江地方與兵丁交易八年酌定外洋貨船帶米萬石以上者免貨稅十分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十分之三其米照市價公平發糶若地方不能銷售官為収買以補常平社義等倉或散給濵海標營兵糧之用自是商船往暹羅者亦多攜米歸來官照時價就厦口糶賣分散漳泉二郡其商民有自備資本運米至二千石以上者按數分别生監民人賞給職銜十一年葫蘆國酋長蚌筑願以其地茂隆山銀厰抽課報解作貢解課三千七百九兩零赴雲南投誠且稱境内銀厰自中華人吳尚賢開採以來礦砂大旺厰地民人各守
天朝法度路不拾遺等語王大臣等議令雲南督臣曉諭却之仍令將吳尚賢等違例出境查明具奏從之尋葫蘆國夷目仍籲請
天恩俯順夷情收受厰課雲督張允隨請減半收納以所收之半給賞該酋長以慰逺人歸順之意從之先是漢人往噶喇吧貿易留者甚衆生長其地者曰土生仔司漢人貿易者曰甲必丹時福建龍溪縣民陳怡老久居其國賄通夷目謀充甲必丹於十四年潛回厦門為地方官訪獲
上聞仍令照例速遣二十四年西陲底定自闢展庫車阿克蘇烏什和闐葉爾羌喀什噶爾等處均設市集内地運往者綢縀褐氊色布茶封易回部驢馬牛羊翠羽花翎毛革金銀銅貨及麥蕎芻茭以實邊境軍儲或遣官監運或聴軍民販載其物價悉照内地價直交易是年禁外洋夷船販運絲斤明年江蘇巡撫陳宏謀言各闗差招商採洋銅向係置辦綢縀絲斤并糖藥等貨今絲斤已禁若將綢縀一概禁止所帶粗貨不敷易銅請將綢縀紵絹等准其買辦尋議將該商額辦銅本所有應需酌撘綢縀及裝載船隻酌定捲數斤兩責成乍浦上海二處官照例秤驗輸稅使商人不得重複影射二十七年
命開奉天海禁並定給票互查之例二十八年禁𠸄咭唎商船不准於浙江貿易自是皆收泊廣東又陸續准𠸄咭唎咖喇吧荷蘭等國夷商及琉球國配買絲絹以易外洋銅斤二十九年准兩廣浙閩各商攜帶土絲及二蠶湖絲往柔佛諸國貿易此後外藩貿易悉照常例至於西域藩部來新疆貿易者各有常例如哈薩克諸部於伊犁貿易布嚕特諸部於喀什噶爾貿易痕都斯坦諸部於葉爾羌貿易齊齊玊斯諤爾根齊諸部常至伊犂等處貿易又定外藩商人在回部貿易者三十分抽一皮幣二十分抽一回部商人往外藩貿易者二十分抽一皮幣十分抽一其牲畜貨物不及抽分之數視所值低昻以普爾折算四十二年兩金川畨酋平定亦令於該地設市定制以通貨賄四十九年
諭留京辦事王大臣議覆福康安舒常等籌酌粤東洋行事冝内稱該督撫及監督等土貢内購買洋貨鐘表等物務令洋行各商公同定價又洋行貨内珍珠寶石等項抽稅易於偷漏應令總督監督等悉心籌酌以期永久無𡚁等語國家撫馭外洋不貴異物每嵗畨民與内地洋行交易貨物俾霑利益原所以體恤商夷至洋貨内鐘表等項不過備驗時刻向來粤海闗原有官買之例而廣東督撫監督等往往於土貢内亦有呈進者今内務府造辦處皆所優為更無事外洋購覔嗣後督撫等於鐘表一項永不准再行呈進至珍珠寶石等項原無需用之處向來粤海闗抽稅亦屬無多况此等物件本難定價易至居竒且便於攜帶藏匿難保無偷漏分肥否則過於吹求若設法嚴禁逐項搜查實屬不成事體現在京師及各處闗隘商稅則例内本無此項稅課不如聴商人等自行交易免其収稅凡粤海闗珍珠寶石㮣不准征收稅課著為令
皇朝通志卷九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四
食貨畧〈十四〉
漕運
〈臣〉等謹按秦輸渤海之粟漢運關中之糧此漕運之名所由昉自漢及元率皆水陸兼運故有長運遞運之名至明永樂間開㑹通河以濟漕始罷海運陸運而為儹運其後又變支運為兌運復為改兌於是罷民運而專以軍運
國朝因之然明代軍民交兌司漕者徃徃左軍右民以致軍强民弱需索無壓始則瘠民以肥軍而民不任漕繼且瘠軍以自肥而軍不勝運我
朝則改為官収官兌而於運丁尤加意體恤其在家也有贍運之屯田以為世業其在途也有官給之行月以備糗糧贈貼銀米費雖浮而不恤隨帶土宜利雖倍而無征此
國朝之漕運所以民勤秸秷而額鮮侵虧軍樂委輸而期無違悞也兹仍按年臚載以永垂不刋云至
列聖相氶百餘年來偶遇偏災或裁運或免征已列蠲賑
中兹無贅焉
順治二年定漕運官司輓運設旗甲統領設運總督押則設漕道糧道提衡廵察則設總漕廵漕四年定各省漕船額缺者給以重運銀令運軍雇募民船裝運七年裁廵漕御史先是漕糧軍民交兌軍强民弱毎多勒索九年定為官収官兌其贈貼銀米酌令徵収以給運軍民甚便之十年製鐵斛頒發倉場又以白糧無漕船令攢厰成造十二年定漕運限期時運漕軍丁多有竄入民籍者是年定五年編審一次十三年定京城通州各倉收米限期㝷飭各衛所舍餘閒丁按年編審納銀以為貼造漕船之費十七年令折徵灰石米解部給支明年禁折徵漕糧毋得以兌漕為名價外苛索康熙元年
諭漕船領運官軍依限扺通回空不守成法者罪之其沿途文武官催儹不力者並論罪二年令漕運總督刋發各省漕運全單並定漕糧分數以嚴考成時浙江白糧用漕帶之法需船百二十六號三年増造六十四號並入漕帮僉運㝷定江蘇白糧照浙江之例抽選漕船裝運五年更換又定漕船抵通限十日回空之例十一年定抵通期限以省分逺近為差違限者計月論罸督運白糧違限者亦如之十七年增定重運回空沿途限期除江西湖廣漕船行長江至儀徵者因風挽運難以立限外惟鎮江渡江因風守候令地方官報明免議餘俱照新定例行淮北漕糧向例止収紅米時河患初平民田被淤因而有改種白稻者以河道總督靳輔疏准紅白兼収著為令二十三年定漕船載運額數每船載正耗米五百石土宜六十石又以漕運總督管理糧船是其專責
諭漕督於漕運過淮及回空之時徃來親催嵗以為例二十六年定各衛所漕船毎年見運之數成造十分之一其各省嵗修每船給修費銀七兩五錢至運軍不親押運以子弟代行向例運軍及代運人均發邊衛充軍至是並嚴該管官處分又定漕船受兌離次各省廵撫題報期限不得過二月逾限者論三十三年申嚴折徵漕糧耗米之禁又定僉軍額例先是漕船運軍每船十名至十一二名不等康熙二十五年定額十名至三十五年更定每船僉軍一名其餘水手九名擇諳習撑駕者雇充三十七年江南建平縣漕糧改折秈米從民便也四十三年浙江運白漕船亦定為五年更換四十九年定掛欠漕糧漕司各官分賠之例㝷定僉副軍一人隨運凡重運到淮虧缺者令本軍駕運北上留副軍買米趕帮如抵通欠糧留本軍完欠副軍回空並令廵撫漕督給發漕船來徃限單飭沿河州縣挨注入境出境時日先是州縣交兌漕米取米四升分盛二袋印封解倉場騐収至五十四年令每船用米一石著糧道騐封到淮漕督拆騐加封抵通倉場侍郎率糧㕔騐明起卸其様米仍作正収
雍正元年
詔免江西脚耗等銀五十一萬兩米六十一萬石有竒嗣後仍令按全書照數支給二年裁浙江船政同知其修造漕船事宜併歸糧道管理又以漕船剥淺多有擾害商船者
諭督撫示禁漕督失察者論並嚴漕船包攬貨物及夾帶私鹽私藏火器之禁至經紀運米到大通橋車戸運米進倉舊例每米五十袋抽掣一袋一袋少餘袋例算於各役脚價内扣賠是年更定掣欠之例每石秔米作價銀七錢稄米六錢仍准於脚價内扣抵惟欠數多者照盗賣漕糧例治罪五年定催漕船按汎成造每船給銀三十七兩六錢三分三釐毎嵗給小修銀二兩十年期滿照例别造六年
特㫖諭文學生員准免僉運又
諭浙江徵収漕米但擇乾圓潔浄不必較論米色准令紅白兼収秈粳並納著為令七年
上諭漕船過淮抵通所費陋規甚多各差御史二人前徃稽查不許該管官吏及經紀車戸人等額外需索以累運軍先是漕船經過皂河濟寧臨清三處由河道總督題報時山東河南増設總河故以濟寧臨清歸河東總河題報九年
詔豁免江南江淮興武二衛鑽夫底料銀十萬八千一百餘兩又以山東河南多産黒豆令於額徵粟米内改徵
黒豆十二萬石運供
京師十三年令漕運總督飭督運領運官嚴禁漕船水手擾害居民之𡚁
乾隆二年
特遣御史四人分駐淮安通州濟寧天津等處令各按所分之境廵察漕運諸𡚁又以江南浙江嵗徵白糧恐致累民是年
諭裁減白糧十二萬石改徵漕米又將粟米改徵黒豆
河南二萬石山東四萬石三年
恩賞運弁銀人各四兩軍半之又改湖北通山當陽二縣漕米収徵折色例徵銀一兩二錢五分是年始鑄鐵尺用積方之法覈算倉糧分頒户部倉場及直省各倉並定各倉貯米每厫以萬石為率其竒零之數别貯一厫四年
諭漕運河道總督凡重運漕船所經遇淺起剥即飭所在有司官具民船剥運其剥船雇直憑有司官酌給扣尅勒索者罪之七年復定山東漕船不必由漕運總督給發限單受兌之後即呈報河道總督及廵漕御史稽察催行又以浙江運白不願更換仍依舊例撥定運船永逺承運免江西南昌江南興武浙江紹興各帮貸逋銀四千六百四十兩八年以江淮興武二衛運軍有竄入黄快船避僉者俱令歸入民賦每五年將現運及備僉餘軍勾考一次又定河南粟米改徵黒豆二萬九千三百五十六石六升有竒先是順治初以漕船至天津起剥分運至通設紅剥船六百隻每船給田四十頃養贍免其徵科至康熙三十九年裁革紅剥船按原給田所収租稅額分派各省於漕糧項内分給運軍雇船剥淺乾隆二年定每船給紅剥銀二兩至十一年北河増設垡船六十號衩夫百八十名淺夫三百名隨時疏濬以免丁累其置造垡船器具夫工等費於紅剥銀内動支餘銀仍照數分給運軍以備剥淺之用十六年又増改河南粟米徵収黒豆二萬石又改江南運白漕船五年更換之例為三年十七年定稽察各倉官除都統御史在城理訟之期均更畨到倉稽察並増定京通各倉差御史一人稽察年終更代其各倉収漕滿厫倉場侍郎封固御史加封各厫鎖匙交倉場衙門収貯二十七年更定京通各倉滿漢監督期滿更代之例仍以三年為凖二十九年
諭司漕各員不得濫収潮潤米色是年漕運總督楊錫紱請懲軍籍紳官富户規避僉丁詭揑脱漏之積習以禆漕務從之三十三年以兵部尚書託庸等議停五年盤騐之法以省糜費先是直省倉庾建於各州縣城内其収兌稽察州縣自監之四十一年定州縣不通水道者建倉於鄰邑水次以便起運四十七年定載運河管泉各員廵勘章程凡每年春夏之交令其親徃泉源處所請夫疏導並飭各本管府州縣實力廵查分别勸懲是年奉
諭㫖向來南糧餘米俱准在通變賣以資日用現在各省糧艘陸續抵通旗丁於兌足正供之外其所有多餘米石情愿出售者仍著加恩准其就近於通州糶賣於市價民食均有禆益四十八年
上諭本年運河應挑各工比常較多自應分頭儹辦以期明春一律早竣
皇朝通志卷九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五
食貨畧〈十五〉
水利
〈臣〉等謹按治水之法代無良䇿惟我
朝講求盡利凡可以施疏瀹決排之力者無不先事豫籌俾無泛溢而其最巨者則河工海塘自
定鼎以來
列聖相承無時不以瀕海濵江之民為慮建坊設壩疏滯導流所費帑金千百餘萬其所以為小民保田廬謀奠安者計至周矣迄今河流翕順海水晏安巨浸之區安瀾永慶凡相度機宜啟閉䟽築悉禀
皇上聖謨經畫盡善兹纂通志於直省水利類為一卷
而於海塘河工别為一卷以見我
朝治水之政焉
順治九年
特遣官修理
畿輔石景山以南蘆溝橋一帶堤岸時蘇州松江嘉興湖州等處下㳺海口壅淤河道工科給事中胡之俊請浚呉淞以洩陳澱之水浚劉家河以洩巴陽之水
上從其言並令經理柬南水利十七年改築江南當塗髙淳二縣廢圩更名忠惠圩令有司不時培䕶康熙二年近京夏潦
上遣官察勘令經理修隄挑淺事宜於是發帑修築蘆溝橋及霸州等處衝決隄岸十年濬江南吳江長橋一帶以洩太湖水勢十二年修河南安陽縣之萬金渠引洹水溉田又以江南水患濬常熟之白茆港武進之孟瀆河及淮陽之車路串場白駒丁溪草堰場等處河口二十七年修雲南松華壩及金汁等六河牐壩引水資昆明各縣灌溉時山東沭水及小清河頻年漫溢沂川郯城新城髙苑諸州縣多被水患于是修復郯城禹王臺舊址遏沭水使復故道築青沙泊南堤疏濬孝婦河俾小清河㑹大清河入海三十六年
諭漕河督臣㑹勘下河積水作何歸海涸出民田之處一一具題漕運總督桑格因請修芒稻河分髙邵兩湖之水入江挑曹家灣湯家絆七節橋通髙邵兩湖淤塞逹芒稻河以入江挑車兒埠之滔子河使髙泰所屬積水由苦水洋以入海挑澗河分運河之水入澗由射陽湖以入海挑海陵溪使髙郵所受之水通岡門以入海挑車路白塗海溝三河使興化所受之水由丁溪草堰白駒湖以入海挑蝦鬚二溝戛梁河并朦朧河西淤塞之射陽湖使髙寳興泰鹽山等處之水由廟壩以入海又經河道總督張鵬翮議因定挑蝦鬚二溝淤塞之處四十餘里挑鮑家莊至白駒閘地髙水湧之處八十餘里挑撈魚港淤塞之處八十餘里挑老河口淤塞之處三里有餘挑滔子河三十餘里由是下河積水悉由各口入海民田涸出時直𨽻覇州新安等處渾河泛濫旗民莊田被淹
命原任河道總督于成龍河督王新命察勘隨遣旗下壯丁備器械給以銀米挑濬分疏越三年蕆事並大修
畿輔各州縣清河子牙河官堤民堤共千五百二十餘丈又以山東東平州一帶被水疏濬戴村壩淤塞舊河築和尚林越隄四十六年
上以江浙蘇杭等府州縣或近太湖或通潮汐年久不無
衝刷
諭工部行文該督撫所有河渠水口度田建閘以時啟閉其支港淤淺者亦宜即行疏濬建閘以資灌溉四十八年濬甘肅寧夏宗澄堡李洋堡二渠引黄水溉田造木石牐壩三處因時蓄洩又修築江西臨江府北土橋老隄以衛清江豐城髙安三縣田廬修築湖南常徳府大圍隄令地方官専管五十年廣東海康遂溪二縣建築圍隄以衛洋田
雍正二年
詔修畿輔石景山渾河隄工又濬浙江西湖先是浙江杭州城内設筧鑿溝引西湖之水入城復由桃花港響水閘㑹流于城外上下兩塘河溉錢塘仁和海寧民田數萬頃時西湖閒地多被民人占為田蕩水道阻遏議請清出歸湖開濬以復故址其桃花港一帶相其淺深酌量疏通三年濬山東小鹽河及膠萊新河以資民田四年
上以畿輔水利最闗𦂳要
特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朱軾察勘酌議尋議直𨽻之水經流有三北為白河〈即北運河〉南為衛河〈即南運河〉滙
畿輔西南六十餘河之水為巨浸東至直沽合白衛河同入海者為淀河淀之下流南來者為子牙河北來者為永定河皆水濁泥淤為淀河患請於永定河范壅口别開長淀河一道引渾河遶王慶地東北入三角淀直趨而東俾濁水無復淤淀子牙河上承滹漳滏陽大陸諸水水汎泥多請將兩岸之隄加髙培厚束其流使由大城王家口入淀藉淀河清流之力刷之不致泥沙淤淀其週淀迴環千里者曰
欽隄自康熙三十七年修築之後日就圮壊請於清苑文安一帶低薄殘缺之處悉為修治補葺建牐設壩又開張家觜勝芳河以㵼其流苑家口中亭河十望河以洩其漲開柴火淀口頭村引河以緩其勢掘張青口毛兒灣等處以分其流使
欽隄鞏固河流順軌得
㫖議行尋又濬覇州之莽牛河新安之漕雹河髙陽之豬龍河京南之滹沱河以及渠口淀泊無不次第經理即
諭設營田水利府以怡親王等董其事於是于灤州玉田諸州縣濬流築圩建閘開渠招民人願耕者官給工本並募江浙老農導之耕種及瀦水節水引水戽水之法㑹秋熟時田之獲稔者已百五十頃而民間自行播種者七百餘頃乃分立營田四局曰京東局京西局京南局天津局局各有長有副有効力委員並責成地方官以時逹之營田府後又設營田觀察使二員副使二員所有田園渠堰時加修理是年開濬河南百泉東西民渠及洹河石橋西三十三洞灌田又開濬小丹河河口及秦渠董下渠灌田五年
諭修天津教場老君堂渠横口單街四處隄口又開東省安山湖支河六道並於六隄口建牐以利節宣
命副都統李淑徳原任山東廵撫陳世倌廵撫陳時夏總河齊蘇勒總督孔毓珣踏勘江浙附近大湖及通江潮之處概行築濬
諭太湖之水歸海劉白二河為要必逕直深廣方能順下暢流其潮沙堙塞之處居民占耕日久亦當盡去新漲地畝以復故道李淑徳等奏言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水道並藉太湖為吐納西北承宜興荆溪百瀆之水西南承杭湖苕霅諸山溪之水而皆由婁江吳淞江黄浦江以入海是三江實太湖之尾閭疏其下流自不至泛溢請行挑吳淞江白茆河孟瀆徳勝九曲河從之又議修揚州五塘以溉民田又以陜西鄭渠白渠龍洞三處民田向引涇水灌溉年久漸致淤塞
命督臣岳鍾琪疏浚建閘以垂永久七年
命疏濬山東濟寧嘉祥及江南徐沛等州縣水道改陜西西安府管糧通判為水利通判經理涇陽醴泉三原髙陵臨潼等五縣隄渠修濬事宜
上以寧夏為甘肅要地渠工乃水利攸闗
特遣侍郎通智等董飭該地官屬大修渠道於是于察罕托輝地方開鑿大渠二百七十餘里建進水閘一座退水閘三座尾閘一座大支渠百餘道小陡口百餘道又建大石闇洞一座通漢唐二渠之出水渠東築長隄三百餘里以障黄河之旁溢渠西濬西河三百五十餘里以洩漢唐二渠其大渠餘水灌溉新渠寳豐寧夏平羅各縣民田又開濬六羊渠百十有餘里建進水石牐一座退水石牐二座鼓水大小牐三座開大支渠二十餘道小陡口百餘道牐房俱設水手以司啟閉渠成
上賜大渠名曰恵農改六羊渠名曰潤昌又以大清漢唐
三渠歴乆淤塞八年
命通智㑹同太常寺卿史在甲動工修補三渠越二年工竣修葺廣西臨桂縣黄泥等十三陡鑿石九處增鰱魚等二十陡鑿石百三十五處開鑿雒容縣陸路又修興安全州一帶河道舊陡三十六處以資轉運米榖灌溉田畝又改江西柘湖下洋二圩别築大岸更名下洋西隄二圩九年
上以楚省洞庭湖綿亘八百餘里横無涯際舟行遇風無地停泊舵杆洲居湖之中建築石臺於商船實有裨益
特諭將營田水利捐納項内平餘銀二十萬兩解送楚省交該督撫經理建石䑓於湖西之舵杆洲東西長九十六丈濶三十丈南北各灣進如偃月形以便泊舟自是商船無風濤患是年議准山西太原平陽汾州三府同知兼管水利其大同等府所屬渠道仍責令地方官兼理十年增設雲南昆陽州水利同知一人駐剳海口修阿迷州八逹以通粤河濬嵩明州河口以通舟楫開昭通府城濠以資灌溉是年直𨽻修玊田豐潤及馬營林南倉宋家口一帶圍堰廣東修遂溪縣辛壬丁三字號堤岸及麻烈等牐江南修范公大堤江西修豐城土隄四川修新津華陽二縣之通濟堰湖南修益陽沅江之東西堰甘肅於𤓰州疏勒河安家窩及口外栁林湖
地建堤築閘陜西於柔逺堡鎮夷堡中衛縣白馬寺灘及口外雙樹墩開渠引水十三年於福建建寧府浦城福州府古田開鑿火燒等四十三灘平治相公等八灘栁林等六灘立柱指迷七里等八灘設船救濟
乾隆元年
諭管理水利河臣及濵河州縣各視所屬境内凡有河流淺阻即定章程毎嵗募夫修浚三年
上以直𨽻河道水利闗係重太
特遣大臣詳勘開濬修築於是於蘆溝橋濬引河一道麻峪村增築小堰三十餘丈又以東西兩淀為
畿輔衆水之滙設法疏通其清河堤岸週迴於順天保定河間三府之境者則築培髙厚以防潰決名曰千里長堤時河南葉縣襄城等處被水患令寓賑於工培築沙河洪河賈魯等河隄堰又搶修廣東海康井鬼等七字堤栁字下牐遂溪甲乙等十隄乙字牐並丁戊兩字麻烈大牐又加築甘肅寧夏河忠堡長堤三千餘丈開濬陜西長安盩厔渠工千二百餘丈三年兩江總督那蘇圖請
簡差在京熟諳水利大員浚江南河道乃
遣大理寺汪漋總理通政司徳爾敏協辦疏山陽阜寧之漁清河興化縣之白駒閘下引河髙郵州之通湖橋馬飲塘河江都之灣頭河通州分司所屬之十鹽場河通州之黄河洋范公堤及鹽城之新興場河阜寧之廟灣場河是年又修築湖北漢陽黄陂縣之溪岸河堰及福建連江侯官長樂等縣之隄堰牐壩閩縣之海堰仙岐之塘岸以利農田尋開修黔省都匀府水道由舊施秉通清水江至湖南黔陽縣直逹常徳又由獨山州三脚里逹來牛古州抵粤東河道縴路一概修治以資輓運四年
諭直𨽻總督於水落之際經理消除積水事宜於是疏引永定子牙南運北運四河及東西兩淀以治其經加築鹹水沽茶棚壘道作為遥堤迴障天津積水開揠賀家口之小河何家圏雙港之舊河溝分洩藍田郭家泊積水以治其委又於藥王廟王家莊韓家莊巨葛莊等處别開引河一道俾窪水同歸於海自是直𨽻之水經流支流咸歸底定時豫省大雨如注川澤交盈開封等屬被水者多
上命於𣏌縣柘城淮寧鹿邑之永利溝老黄河舊河故道一概疏通賈魯河新河入淮之水令濬洩入渦其乾河涯乃汴河故道亦開通導入沙河以消省城積水並建砌甎溝石橋石牐以資保障五年
命廷臣㑹議淮揚九屬水利事宜汪漋言淮揚下河水害有二最甚者開放髙郵三壩次則東邉易進鹹水扵是平撤髙郵三壩及昭闗子嬰二壩以殺水勢另添石牐三座以資灌溉其鹹水易進之處拆修白駒三閘建天妃口石閘一座又移上岡北草堰二閘於串場河口外以避鹹水倒灌再於淮揚各屬東塘河道加築范公隄以及栟茶斜角二塲隄工落低揚子橋閘底三尺閘内金門收小俾一概疏通以資蓄洩其九屬田畝之毗近河渠者於兩岸修築田圩以作隄防時江寧布政使晏斯盛䟽請修鳯陽潁州滁州泗州四屬氷利
上命汪漋徳爾敏㑹同督撫詳勘定議尋議定肥城之金斗河越河虹縣之枯河頭亳州之乾溪溝和州之太洋河姥下河牛屯河山之銅城閘河來安之龍尾壩河及各州縣陂塘溝渠圩埂土壩共六十二所均飭地方官勸𨗳居民次第興行又准河南巡撫尹㑹一請浚賈魯河並江南渦河南岸入淮之漳河時江西豐邑沿江一帶土石各堤險要令南昌府同知於秋伏汛發時即赴豐城防䕶隄工又福建龍溪墨場堡被衝堤壩令修補加增以衛田廬七年江水漲溢
命直𨽻總督髙斌往賑
命大學士陳世倌㑹同髙斌經理疏濬事宜尋疏言髙郵寳應諸湖承洪澤之下流自邵伯以上入海自邵伯以下入江而入海不如入江之便請於金灣滚壩下添壩二座分引湖水入鹽河即於鹽河對岸挑引河一道並挑鳯凰橋下引河及璧虎橋下廖家溝歸石草河以逹江挑深董家溝使自為一河直注於江〈按董家溝原歸芒稻河〉又修板浦以下場河及六里車軸等河加築六塘河西岸民堰於五丈義澤六里河頭各建石牐以時減洩使黄河北岸之水不至泛溢鳯泗之水澮沱濉為大而沱河淤塞為患因導宿州之水入澮導鳯靈之水入濉不使復入沱河海州之水沂沭為大將河身淤塞者濬深民堰殘缺者堅築其餘七府州屬支河溝渠修理者百四十餘處八年以髙斌請於直𨽻之桑乾河南北兩岸開大渠一道引水以溉民田九年修理清江下㳺河道自泰州鹽河及髙寳二湖相連之華家灘大新河髙邵二湖相連之王家港邵伯通運之引河一律疏濬俾循次灌注為湖河逓減之法其鹽城以南二串場河白駒閘下引河並洩水之蚌沿梓新車路白途海溝興鹽界河東西官河一律疏濬以資利導其范公隄各閘多添金門㑹合引河以廣出水之路又疏濬通州境内任家港等處以偹宣洩是年
諭尚書劉於義往保定㑹同總督髙斌疏濬河間天津
二府河渠淀泊十年
上以海沭一帶連年被水
親詢安慶巡撫陳大受大受言海州之水下苦於鹽河之南北横截使六塘南北之水不得東流上苦於沭河之水盡由沭陽海州入海宣洩不及以致為害於是
命尹繼善白鍾山興修明年尹繼善等議定濬濉河南北兩岸其洪溝等處河道建設涵洞潁州之肥河宋湯河䝉城之芡河北淝河揠淺築埂建設橋梁以分洩沭河之源下江六塘河至沭陽分南北兩股入鹽河歸海乃接築南北塘河子堰建設涵洞並疏諸處港河至山陽之吉家橋鹽城之九曲河阜寜之横溝河清江之民便河史家蕩古河安東之尤家蕩河海州之薔薇河桃源之劉老澗積水河一律挑濬築堰立閘其鹽河下之武障義澤六里三河口各設滚水石壩贛榆之三公河圍子河疏去淤滯以洩盛漲大沙河旁築子堰以資捍禦於是鹽河無横截之弊工竣立修濬章程凡各處長隄巨川大橋大閘歸於嵗修官為經理其支河小港民堰路溝分𨽻㕔汛州縣各經管所屬督勸居民以時修整是年疏山西牛站之濠渠河南恵濟之口門甘省秦州之雙橋又濬浙江西湖之湖心亭放生池甘省臯蘭之大通河張逹州雲南恩安之李子灣魚口河以及陜西涇陽之龍洞渠福建長樂之蓮花塘以資水利十二年加築江南沭河堰工疏濬宿遷桃源境内兠灣河建駱馬湖尾閭永濟橋四十丈開濬上下引河以助分洩添建甘泉縣東西二灣滚水石壩築范公隄千百餘丈修江西九江府石磡吉水縣被衝隄岸浙江仁和青龍田家井二涵洞又以楚南洞庭為川黔粤楚諸水滙宿之區必使湖面廣濶方足容納禁濵湖荒地毋許築堤開種是年淮水溢山東巡撫阿里衮請濬沂蘭等河以殺上流之勢
命大學士髙斌董其事明年山東沂郯盛漲建瓴而下注駱馬湖衝决六塘河兩岸子堰滙歸海沭
上諭左都御史劉統勲馳往㑹同髙斌及阿里衮詳勘淮安海州被水之田延及鄰省之處隨時興作於是斌等請将徳州哨馬營滚水壩落低以消漳衛之盛漲海豐之馬頰河聊城之徒駭河疏導以分運河之漲東平之戴村二壩落低以減運河漲溢之水濟寧之董家口引入白馬河歸湖濟運以衛民田沂州之江楓口堅築隄壩使入湖歸運以免旁溢從之十六年
上巡幸江浙見蕭山㑹稽一帶河道淺窄舟楫難行命河臣於當疏濬修築者次第興工以垂永乆是年又
准大學士傅恒請於
畿輔髙梁橋迤西營治水田十八年黄淮衝決髙郵寳應靈璧等處被淹
命舒赫徳劉統勲等董率堵築以資捍禦二十一年荆山橋淤淺黄流四溢而駱馬湖隄亦復殘缺
命濬荆山橋下河身以消山東滕嶧等縣積水二十二年築駱馬湖隄以禦運河盛漲時山東金鄊魚䑓等屬及上江之宿虹靈璧河南之永城夏邑等處河流漫衍
命侍郎裘日修等察勘各屬積水將河南虞城夏邑等處支幹各河及江南宿州之濉河山東兖州之府河洸河一律疏濬二十四年濬山東曹單二縣與江南豐沛二縣之順隄河及河東之衛河泉源又開常熟昭文二縣之白茆河徐六涇海口及塘外淤河以消積水二十五年改常熟昭文二縣海口石閘為滚壩於南闗車邏等壩封土三尺以資宣洩二十六年准直𨽻總督方觀承請於易州泉原村開渠建壩以資灌溉至二十八年渠成
賜名安河是年開泰州丁溪小海二閘引河滙全家港歸海開阜寧鹽城二縣之上岡草堰陳家冲三閘引河滙入射陽湖歸海又濬常熟之福山塘河灌溉民田千萬餘頃時河流下趨賈魯懐慶府屬被淹乃築賈魯河奪溜急處并添修懐慶城外月隄以資捍禦二十七年閩浙總督楊廷璋請濬烏程長興二縣縷港江西巡撫湯聘請於南昌縣之富倉圩改建石閘直𨽻總督方觀承請修理
畿輔河渠隄堰以工代賑二十八年方觀承又請濬鳯河上㳺自南宫以上至閘子口百二十餘里以工代賑俱從之
特命兆恵㑹同長蘆鹽政天津知府於海河修壩酌定水利以時蓄洩是年浚松江太倉等屬水道挑荆山橋舊河三十年濬武進丹陽之孟瀆等河三十二年
上幸天津親履淀河隄閘
命築新堤一道自長隄之三里灘至莊兒頭止上下銜接約十餘里衛村民三千户得膏腴地數千頃時湖北黄梅隄潰
詔自董家口至江西徳化境内圍隄通行堅築三十六
年永定河暨北運河溢
遣大臣㑹同督臣經理於蘆溝橋迤下六工凡漲灣曲處一律濬直其南岸之求賢橋俱改灰工忙牛河六工以下順導東行並築土埝以遏北徙於北運河東岸南倉上新築横隄以衛北倉村莊再建橋座以洩西來之水又疏兩減河及東岸引河培築隔淀河及千里長隄時以尚書裘曰修董其事蕆事時曰修請
飭地方官於一切淀泊禁民報墾讓地與水並禁横加
隄埝
上諭直省凡有此等瀕水地畝着有司嚴禁佔耕毋使與水争地四十五年改建髙家堰三堡六堡甃石加築徐州舊石堤九百餘丈其韓家莊金山一帶隄堰均改築石隄四十六年邳睢儀封等處隄潰浸逼運河
諭河臣將曲家隄及魏家莊大隄堵築於蘭陽商邱等堡添建大隄一道内開引渠百餘里展寛潘家屯六塘河等處挑微山湖下顧家莊等引渠以洩積水四十八年又新建青龍岡迤上長隄引河逹河流直注商邱時又因蘆溝橋下淤沙過甚
特命金簡㑹同劉峩查勘並令依中五孔口面全行相連挑挖俾上下㳺一律寛深河流暢逹水無沙淤渟蓄之患四十九年江西巡撫伊星阿奏南昌新建鄱陽餘干建昌等六縣下㳺地接鄱湖又當章貢諸水之衝圩堤沖塌田禾被淹請借項修築下部議行五十年大學士阿桂奏接奉
上諭前因桐栢山為淮水發源特諭畢沅詳晰查勘支流或有淤塞即應設法籌辦兹據畢沅覆奏該處發源之地河身不甚寛廣易於疏浚倘有需開挖之處即勘明興工又賈魯恵濟兩河即係淮水支河現在一律疏瀹江南洪澤湖向藉淮水挹注今淮水發源之處經畢沅勘明疏瀹將支小河一律浚導該處賈魯恵濟二河其小流歸并渦河入淮現在亦加疏浚俾就通暢并於淮瀆廟䖍申祭告自當仰邀
靈佑泉源湧發衆水㑹歸下㳺湖水日就充足以助清敵黄伏查淮河清水禦黄濟運為全河最要闗鍵今嵗淮水未經大長仰䝉
聖明逺照以桐栢山為淮水發源
諭令畢沅廣為濬導從此㑹流下注洪湖自必日就充足暢出清口永資利頼雲南巡撫劉秉恬奏請興修劍川州劍湖水利並挑挖昆陽州海口工程部議從之
皇朝通志卷九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六
食貨畧〈十六〉
河工
順治元年
特設河道總督一人駐劄濟寧州〈後移駐清江浦〉總理黄運兩河事務設分司駐劄各境定分汛防守之法每遇桃汛伏汛秋汛將臨令該管官弁加謹分防二年考城之流通口決旋即堵塞八年築祥符單家寨堤封邱李七寨堤又築陳橋堤鄭家莊堤九年河決封邱大王廟口水從長垣趨東昌壊安平堤北入海因於丁家寨鑿渠引河殺其勢築祥符時和驛堤又築常家寨隄及商邱王家壩堤考城王家道口堤十年定南旺臨清等處煞壩濬淺每年一小濬三年一大濬十一年築陽武慕家樓商邱夏家樓虞城土樓諸堤十二年築祥符守么寨及囬龍廟月堤陳橋堤並築蘭陽板厰陽武潭口寺包家厰諸堤十四年築祥符之槐疙疸清河集並陳留之孟家埠諸堤是年陳留孟家埠口決於堤南築縷月堤五百丈並濬引河一道以分水勢十六年總河朱之錫疏言兩河利害條奏十事一陳眀南河夫役一酌定淮工夫役一查議通惠河工一特議建設柳圍一嚴剔河工弊端一釐覈曠盡銀兩一慎重河工職守一申明河官専責一申明激勸大典一酌議撥補夫食疏入從之
康熙二年准朱之錫請定河差滿漢官仍照舊例三年更換〈按三年一換之例係順治十四年河臣楊方興奏定嗣因六部司官輪流陞轉又兼滿漢並差議將管河分司改為一年更替之例〉七年築祥符一覽臺聶家寨及儀封石家樓小宋集諸堤九年河水盛漲自桃源界起東至龍王廟俱因舊址加築髙濶十五年髙家堰及漕堤等處潰決
特遣尚書冀如錫前徃察勘悉心籌辦於是開白洋清河以東引水河使黄河入海開清河兩旁引水河使淮水出河又築河岸遥堤縷堤修髙堰堵翟壩而揚境以内各工亦同時並舉是年裁髙郵分司及南河工部又准總河靳輔請挑山清髙寳四州縣運河並清口爛泥淺引河四道及清口以下至雲梯闗河一道十七年
命撤回南北中河三分司其河道工程委該地方監司府佐貳管理又定河工頂衝之地即以舊堤為縷堤於舊堤之外别築遥堤以為重門保障又准靳輔請自翟壩至周橋二十五里湖陂築大堤一道自桃源東界至石人溝築縷堤一道又自龍王廟至四舖溝接築四千九百三十八丈十八年建宿遷之朱家堂温州廟桃源之古城清河之王家營安東之茒良口減水壩共六座二十三年
上南巡閲視河工
諭朕觀髙家堰地勢髙於寳應髙郵諸水數倍前人於此作石堤障水實為淮揚屏蔽且使洪澤湖與淮水併力敵黄衝刷淤沙闗係最重仍須嵗嵗防䕶又
諭運道之患在黄河禦河全憑隄岸若南北兩隄修築堅固則河水不致四潰水不四潰則濬滌淤墊沙去河深隄岸益可無慮今隄防雖經整理還宜隨時修築以防未然於是於髙家堰舊口周家橋翟壩及蕭家渡九里岡崔家鎮七里溝黄家觜新莊一帶𦂳要近溜之處所築長壩與逼水壩均每嵗加築髙厚二十四年靳輔疏言徐州鳳陽淮安所屬十九州縣沿近黄河南北兩岸頻受水患請共築束水隄三十萬丈隨地髙低牽築頂髙二丈底寛六丈八尺以資保䕶從之三十一年戸部侍郎博濟疏言黄河南岸之楊横莊烟墩馬邏及北岸之朱家莊便益門東安門六險工向無月堤且所下之埽亦俱單薄應請築堤培埽以資鞏固從之三十八年
上巡幸江浙審視清口髙家堰地方見洪澤湖水較黄河甚低河水逆流入湖以致泛溢於興化鹽城諸州縣
諭總河於射陽湖淤墊處分委効力人員并力開濬其黄淮交滙之口令於黄河南岸近淮之堤更迤東長二三里築令堅固淮水近河之隄亦迤東灣曲拓築使斜行㑹流毋使黄水倒灌又以河通則流自急流急則沙自刷而河自深令於清口西數灣曲處試行濬直直濬有益漸將上流曲處一律直濬尋經漕運總督桑格河道總督張鵬翮等議定挑濬蝦鬚二溝及鮑家莊滔子河撈魚港老河口等處三百餘里引積水流出歸海四十三年疏濬戴村壩淤塞舊河築和尚林月堤逼水仍歸故道以免東平州一帶水患四十七年疏濬蘇松常鎮所屬支河港蕩並修建新舊閘壩四十九年濬徐邳境内房亭等河
雍正四年揠濬濮州之魏河聊城之洩水河並開濬鬲津趙牛等河五年疏濬濟南府屬之管
氏倪倫温聰漯刁强等河又於東省安山湖開濬支河六道并於六堤口建牐以利節宣
又定濱河居民架水板房有礙河道者坍圮之後不許再行修造至濱河未報陞科之新漲地畝並越砌石磡實繫妨礙河道之處皆令速毁違者罪之該管官失於稽察分别議處六年議准吳淞天妃七浦三牐各設牐官一人白茅徐六涇二牐共設牐官一人又議准劉莊青龍橋改為石牐鮑宗壩運鹽河建築土堤鹽城石噠口天妃口廖家口草堰口如臯苴河洋黄河洋各増建石牐董家溝徐家涵等處建設涵洞以資宣洩七年增築髙家堰堤閘通用石工八年議准串塲河王道港新洋港牛龍港草堰口廖家港五處積沙照吳淞白茅等海口之例用犁船犁鬆用混江龍按時疏濬又議准泰州興化縣東臺地方設立水利同知一人統轄所屬串塲河道九年議准戴村新壩拆低與舊壩相等並將髙岸改作漫坡以洩水通沙十年議准如臯之岔河以北至豐利塲二十八里岔河以東至掘港塲五十里各就淺深分段增濬俾蓄水五尺以利運行十二年修補泰州屬之栟茶地方舊隄移進三四里别築新隄如臯縣之豐利掘港馬塘通州屬之石港西亭餘西餘中餘東吕四及泰州屬之丁溪草堰興化縣屬白駒劉莊鹽城縣屬之伍佑等塲范堤並令鑲築防風
乾隆元年
諭治河之道必將全河形勢熟悉胸中黄河自河南武陟至江南安東入海長隄綿亘二千餘里舊設總河一人駐劄清江浦雍正七年復設河東總河誠慮鞭長不及故俾南北分隸各有責成惟是河流日久變遷舊險既去新險復生其間防浚事宜有病在上流而應於下流治之者有病在下流而應於上流治之者若河臣於南北形勢未能洞悉遇有開河築隄等事或至各懐意見則上游下游必有受弊之處所闗匪細徐州府當南北之衝為兩河闗鍵最為𦂳要著將副總河移駐徐州凡兩河開築事宜令其就近與南北河臣公同酌議舉行其毛城舖等處減水牐壩仍令督率徐屬㕔營按時啟閉五年
上以清口黄淮交滙係黄運湖河之樞紐定於風神廟前東壩及運口頭壩外各接長數十丈以資收束其運口頭壩之南接長挑水壩使其逥流入運六年又定黄運兩河自宿遷至清河通築縷隄二萬五千餘丈格隄九道十字河至九里岡通築縷隄百餘丈格隄五道仍以運河南岸縷隄作黄河北岸遥隄先是洪澤湖濱每遇風浪船多漂溺康熙年間曾設救生樁全活甚衆十一年
諭夏家橋地方有舊蘆壩一座髙堰迤西有順水壩一座皆有口門為遭風船躱避之所著於髙堰老隄頭山旴髙澗壩及徐家灣周橋增䕶隄救生壩四處又以裏河運口為淮揚運河闗鍵全賴口門收束
令頭二三壩口門毋許過四丈十六年
上南巡周覽河工
諭洪澤湖上承清淮汝潁諸水滙為巨浸所以保障者惟髙堰一堤天然壩乃其尾閭伏秋盛漲輒開此壩洩之而下流諸縣胥被其害冬月清水勢弱不能刷黄往往濁流倒灌在下游居民深以開壩為懼朕親臨髙堰循隄而南越三滾壩至蔣家牐周覽形勢乃知天然壩斷不可開近者河臣又請於三滚壩外増建石滚壩以資宣洩不知增三為五即以過水一二尺言之向過三尺者即五尺向過六尺者增而至丈是與天然壩名異實同亦當為之限制上年滚壩過水三尺五寸天然壩仍未開放應即以是為凖於是於天然壩立石永禁開放其五壩以仁義禮智信為次仁義禮三壩一如其舊智信二壩則於石面之上加封浮土如仁義禮三壩已過水三尺五寸不足減盛漲則啟智壩之土仍不減乃次及於信壩永著為例至髙堰石隄南滚壩以南舊用土工石隄有首無尾亦令自新建信壩北雁翅以北一律改建石工十八年淮水盛漲洩洪澤五壩泛車邏南闗二閘黄河復決銅山隄南注靈虹諸邑歸宿洪澤奪淮而下
特命舒赫徳劉統勲徃來董率堵築均於嵗冬合龍尋又於髙堰武家墩迤北築磚工隄堰千餘丈以資捍禦又總督髙恒疏稱海州沭陽地方逼近海濱地勢窪下為衆流之所趨請將下游入海道路再加疏浚於是挑濬髙墟口湯家溝及義澤車軸五圖等河於鹽河場河大伊山洪河三汊口一帶並武障越河南股河尾修牐幫堰以資蓄洩十九年疏山陽縣之澗河涇河寳應縣之子嬰河髙郵州五里車邏三壩下之引河泰州丁溪牐之古河二十年
諭上年江省被災各屬雖屢經撫恤猶恐將來青黄不接之時閭閻餬口維艱現在下河及芒稻河等處有應行疏浚修築者可隨宜興舉為以工代賑之䇿於是濬山陽縣之市河寳應縣之黄浦河築安東縣之平旺河子堰挑沛縣之茶城支河及邳雎屬峯山牐下之引河又暫借公帑修築桃源清河二縣六塘河兩岸堤堰〈按舊例此河堤堰原係民修兹因災民無力興工故豫借帑銀代修分作三年帶徵還項〉二十一年黄河漫溢疏荆山橋河身以洩滕嶧等縣積水二十二年
上兩度南巡親莅河干
指示一切疏洩捍禦機宜時微山昭陽諸湖俱已疏通而駱馬湖隄堰淺缺不足禦運河盛漲於是並築駱馬湖隄又以六塘河以下餘潦停積桃源宿遷諸窪地多成巨浸山東之金鄉魚臺等屬未涸地畆尚有十餘莊江南之宿遷靈璧及河南之永城夏邑等處漫衍地界不下數百里經山東巡撫鶴年奏報即
命鶴年赴荆山橋偕白鍾山及侍郎夢麟籌濟寧金鄉
魚臺滕嶧五縣水勢隨
遣侍郎裘曰修馳視山東河南上江積水並
飭欽差河臣揀熟諳水利之員先其最要者舉行餘亦次第並修統於嵗内告成於是自濉城以東堅閉毛城舖諸牐使不得洩黄壅濉於亳潁一帶及虞城夏邑商邱永城各屬支河幹河一律疏濬以洩中州諸水去路挑兖州之府河洸河改金口涵洞為減水牐改楊家壩為石牐浚伊家河洩微山湖入運又堵築沂水不使入運以免沛縣旁溢添設昭闗滚壩建髙郵運河東堤石牐酌定水則以時啟閉浚芒稻牐越河以闢湖河歸江尾閭於荆山橋上一帶支河専派道員駐劄隨涸隨疏以暢下游之勢是年築髙堰添甃石隄嗣又築髙堰北岸土隄二十四年浚山東曹單二縣江南豐沛二縣之順堤河與山東之衛河泉源以濟運二十五年又開運河東堤金灣壩下引河改低董家溝寥家溝石羊溝三壩又添築河南懐慶府城外月隄二十六年督臣髙晉疏言下河州縣境内支河汊港及田間積水向俱滙入串場河北流於鹽城境内諸牐歸海其閘下舊有歸海引河不可不加疏治請將丁溪小海二牐引河疏浚並順勢再開一引河滙入王家溝歸海又將上岡草堰陳家沖三牐引河疏浚亦再開一引河滙入射陽湖歸海以分洩水勢從之二十七年
上三度南巡
駐蹕蘓州
命劉統勲兆惠會同河臣詳勘湖河歸江之路尋議定開擴新挑引河下游使有建瓴之勢拆金灣中二閘添建石牐三十丈落低西灣壩四尺於河頭加挑深寛以資利導又
特示宣洩機宜令展拓清口十丈並建立水誌以垂永久又於徐州河堤自甎工止處接築甃石十七層為經久善後之計三十年
諭前因微山湖蓄水過多瀕湖窪地每致淹浸經崔應階等奏請宣洩微湖以水誌一丈為度於韓莊添建新閘以殺其勢並挑荆山橋以暢其流朕今嵗南巡回鑾時舟行所經詢知窪地近多涸出農田耕作有資但湖水暢消亦恐艱於濟運今據楊錫紱奏稱湖内之水須存一丈二尺用至五月八牐底水尚可得四尺餘寸若止存一丈則五月間八牐底水止存二尺六七寸重運難行請交東省河撫可否量改水誌或將湖口以下數十里河底一律挑濬五尺等語所奏於漕渠轉輸自有裨益但水誌改加二尺於低窪地畝有無妨碍及挑深河底是否可行著崔應階㑹同李宏詳悉確勘具奏期於漕運民田均得利賴尋議定將滚壩内機心每孔安砌石槽設立板片水小之年加板欄束其八牐河亦將新淤沙泥儘力挑佔至舊時河底而止三十四年挑東省運河一律深五尺計工五年而後止三十九年黃河老壩口漫溢
遣大學士舒赫徳赴江南會同髙晉設法堵築旬月集事黄河大溜全由故道歸海四十一年
諭清口為湖河最要闗鍵而陶莊之水逼河南流清水勢弱黄水勢强每有倒灌之虞康熙年間
聖祖親莅河干周覽形勢
命於清口迤西隔岸治陶莊引河導黄使北其南岸築挑水壩横截河流遏入陶莊河口時河臣經理未善隨濬隨淤乾隆四年命大臣閲視仍謂難行乃以木龍挑溜北趨不過聊為目前補救之計甚屬無禆著河臣薩載督臣髙晉測量髙下曲直繪圖貼説圖上
上用硃筆記其處反復
指示於是復開陶莊引河不期年告成而新河順流安軌直抵周家莊始㑹清東下旋又
命於新河頭下添石壩一道為重門保障由是清水常勝黄水無倒灌之虞四十三年儀封考城漫口潰決
遣大學士阿桂刑部尚書袁守侗前往察勘嗣據阿桂等議定堅閉金門展濶引河接築挑水壩遏溜北趨合龍後又請修馬港河西岸殘隄接至北潮河西岸民堰以禦倒灌從之四十五年
上五度南巡閲視髙家堰隄牐
命總督薩載將三堡六堡等磚工一律改建甃石並加髙數尺其徐州舊有石隄九百七十餘丈較新築石隄短少三層亦令一律加髙自韓家莊至奎山一帶隄堰四百五十餘丈一律改築石隄直接山脚以垂鞏固四十六年邳睢南岸之魏家莊大隄潰隨
飭河臣裹䕶漫口預防北岸河隄然後籌計經久良䇿
未幾北岸曲家隄亦漫浸逼運河
上以黄水經過河湖下游無不淤墊之理
諭河臣急赴運河籌辦分洩事宜確勘微山湖水淺深尺丈迅速堵築時大學士阿桂奉
命查勘海塘工程即令董理河務尋經阿桂疏奏於東西兩壩下埽追壓堅實壩臺増加髙厚金門斷流大溜全歸引河引河中流行迅駛直注六塘河歸海四十七年南北兩處漫口合龍後陡蟄三十餘丈隨
諭阿桂等於上游南岸改築壩工俾得吸溜歸槽井令薩載展寛下游潘家屯六塘等處去路挑微山湖下顧家莊等引渠阿桂等勘定上游自蘭陽三堡至商邱七堡南隄外添建大隄一道内開引渠一百六十餘里導河水入渠下注商邱歸入正河故道入海四十九年河撫李奉翰疏言邳睢㕔黄河南岸瓦房迤上張家莊地方因黄水盛漲大溜趨逼塌去外灘應趕下大埽簽釘長樁加廂追壓從之又挑挖荆山橋及蘇家山壩引河五十年以天然閘下引河年久淤塞自黄河岸起至韓家莊挑河築堰又李奉翰疏言裏河㕔頭壩外兠水壩乃重門收東兠攔湖水多入運口以濟重運應請建築壩工從之河南巡撫畢沅疏言賈魯㑹濟諸河久經淤塞應請及時開濬且於水旱不時可資蓄洩從之
海塘
順治元年禮科給事中張惟赤疏請嵗修海塘以防潮患於是修錢塘縣石塘二十一丈二年增修六十丈〈按海塘自前明崇禎二年同知劉元瀚建修海寧捍海塘後不復修〉
康熙三年海決修海寧縣塘築石堤並築尖山石堤五千餘丈九年設浙江海防同知二人専司塘務三十八年修錢塘江塘四十年修錢塘江岸築石塘每塘一丈用石一縱一横固以油灰鎔鐵錠鑲嵌石縫深根堅杵加築子塘以為重障共建石塘六百六十七丈子塘八百九十五丈四十一年江塘圮布政使郎廷極築之建潮神祠於上五十年重築江塘布政使殷志熙董築其法用石一縱一横每層鑿孔以巨木貫之每五六石聨為一石又於横直合縫處用鐵錠鑲嵌成塘二十丈五十七年修築海寧石塘濬備塘河巡撫朱軾建築其法每塘丈用木櫃二每櫃貯石塊五十斤為塘基外築坦水復開備塘河建牐一座五十九年從巡撫朱軾請於老鹽倉築魚鱗石塘開濬中小亹淤沙令海防同知専督嵗修是年分修海寧塘六十一年改築草塘
雍正元年以赭山海口壅塞逼近塘口
諭該督撫即行疏通毋使潮汛留沙漫壅以固海寧塘根
二年
命吏部尚書朱軾會同江浙督撫議興海塘事宜尋議浙江海塘自餘姚縣之滸山鎮至臨山衛土塘三道内有一道為老塘年久沙淤百姓佔耕築土塘二道形勢卑弱應加髙厚自上虞縣之烏盆村至㑹稽縣瀝海所石塘暨兩頭土塘漸致坍塌應於塘底填築亂石上鋪大石貼石築土以資培䕶自海寧縣之陳文港至尖山亂石砌邊土塘加築髙厚其塘如式改修塘外亂石子塘重修完固其原無子塘者如式添建海鹽縣自秦駐山三澗寨至演武場石塘衝塌百五十餘丈應如式修築議得松江海塘自金山衛城北至華家角漴闕墩至東灣金山墩至西墩兵厰至張家舎倪家路至三岔墩周公墩至華家角各土塘計二百五十餘里内有最險工一段次險工二段俱應改土為石其餘水勢稍緩之處宜堅築土塘自華家角至上海之頭墩塘外淤沙之處與頭墩至嘉定縣界内外土塘二道俱令逕直加築塘外宻釘排樁以防衝潰俱從之三年
命於塘内一概増建複塘以禦海嘯五年巡撫李衛請増築浦兒兠草壩並改建姚家堰草塘從之〈姚家堰舊建土堤〉是年復修海寧縣錢家坂馬牧港等處塘工又修江塘六年修海寧縣老鹽倉西塘縣南門外海塘錢塘江塘七年
命建海神廟於海寧縣東門内又改建海寧縣荆煦廟等處石塘〈向係草塘後改土塘今建石塘〉築陳文港等處草壩八年築寧西塘大壩設海防兵弁鑄鎮海鐵牛五座又修仁和縣塘九年續修海寧錢塘塘工十年築仁和沈家埠海寧華家衖草塘十一年
命内大臣海望查勘浙江海塘於海寧之尖山塌山中間
建石壩一道以堵截江溜又
諭於中小亹開濬引河以分水勢增設道員一同知一守備二千總三把總七兵八百専司隨時修補又修仁和錢塘平湖諸邑塘岸十二年濬南港河築尖
山西浮壩十三年總督程元章疏定海塘事宜四一錢糧宜分案具領一分别保固年限一令承修官會同估造一於𦂳要工所豫貯物料從之増築魚鱗石塘葺浦兒兠舊塘加築海寧南門外魚鱗石塘又定攻沙法大學士嵇曾筠疏言寧邑塘工之患皆由南岸沙灘沙觜挑溜致水勢全向北趨請於南岸沙洲用鐵具梳挖陡岸俾河岸根脚空虚海潮來往自為衝刷坍卸以洩水勢從之乾隆元年建築仁和海寧魚鱗石塘六千餘丈并海寧南門石塘設運石海船五十隻二年編石塘草塘字號〈向例各塘坍⿰率以某家東西起止開報易於朦混雍正年間監督汪漋張坦麟等議將各塘編立字號至是大學士嵇曽筠咨部將各塘照千文編號以二十丈為一號建䜿界碑仁和計編七十二號海寧編六百四十號其餘海鹽等塘均照此例〉改建海寧遶城坦水四年停草塘嵗修改建浦兒兠等處石工續築尖山未竣壩工〈前大學士嵇曾筠因水勢險急灘以堵塞疏請暫停兹撫臣盧焯以水勢已平合龍甚易疏請補築〉復濬備塘河興築仁和錢塘江海塘埭五年續建東塘石工是年尖山水口成〈乾隆二年經始〉鑄鎮海鐵牛四座六年總督徳沛復請老鹽倉迤西至仁和縣之章家菴柴塘改建石工從之
命左都御史劉統勲查勘浙江海塘〈先是五年十一月徳沛曾有是請部議准行以劉統勲言改建不必過急乃緩興築至是復請故遣統勲會勘〉七年總督那蘇圖疏言海寧縣之華家衖柴塘外沙綿漲數里無須改建石塘惟老鹽倉汛至東石塘界地俱頂衝請擇其最險之觀音堂汛坐字號老鹽倉汛伏字葢字等號建築竹簍石壩是年左都御史劉統勲疏言親履南北兩岸柴塘改建石塘誠經久之圖請俟水緩沙停乘機興築每年以三百丈為率督臣那蘇圖復疏言老鹽倉汛至東石塘界最險請先間段排築石簍俟石簍根脚堅實再照原議改建石塘均從之九年
命吏部尚書公訥親勘修浙江塘工尋疏稱仁寧二縣柴塘外䕶沙寛廣不必改建石塘從之是年海寧魚鱗大石塘工成〈乾隆二年經始〉十二年濬中小亹工成十三年增築䕶塘土堰又議增滚壩及塘汛弁兵十五年海潮平〈謹按海水自乙丑嵗以來大溜直趨中亹至是年海波不揚臣民慶幸冬十二月撫臣永貴以秋汛安瀾塘工穏固疏聞〉十六年
上巡幸江浙莅錢塘江
幸六和塔敬念
世宗憲皇帝奠安之徳勒石紀事永示無極十八年海潮平十九年督臣喀爾吉善請裁改海塘營官弁〈江海塘工向設兵備道一員統率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外委十六員馬步兵千分守防䕶至是以尖山石壩告成中小亹引河暢流塘工穩固裁汰道員塘工歸杭嘉湖道専管其守備以下等官兵弁均裁改留堡夫四百名三百名守北岸一百名守南岸餘兵改歸杭乍二營〉二十二年
上巡閲海塘
幸觀潮樓
命建海神廟於城南明年廟成
御製碑文勒石二十四年酌復海塘營弁兵〈復千總一把總二外委三馬兵二十歩戰兵六十守兵三百名海寧分設二汛舊設堡夫悉行裁汰統歸兵額〉加築䕶塘土堰〈時撫臣莊有恭言海寧石塘近城一帶䕶沙沖塌故有是築〉增築層石坦水修海寧條石坦水〈時江流海潮復改由北大亹出入〉二十五年修東西塘坦水及韓家池柴塘復修築海寧南門外堵坦水〈時海寧南門外及石門遶城塘外二層坦水為五月望汛潮損故復修〉二十六年修胡家兠坦水〈時潮水逼塘䕶沙全刷地當頂衝故建之〉修魚鱗石塘坦水〈自雍正八年建後已歴年久今外無䕶沙故改建〉修馬牧港塘工坦水築秧田廟坦水修韓家池柴塘〈均以潮汛冲塌䕶沙故修〉二十七年
上巡幸浙江躬閲海塘咨度經久之計將老鹽倉柴塘改建為石因下木樁試之奈沙質浮鬆所下之樁不能牢固其柴塘向内數十丈雖可下樁又皆田廬溝塍
上命仍築柴塘定嵗修坦水以資擁䕶又改築四里橋魚鱗石塘并華岳廟等處石塘盤頭坦水二十八
年改建念里亭諸處魚鱗石塘二十九年置老鹽倉䕶塘竹簍增築念里亭坦水三十年
命於海寧全城環遶石塘普築三層坦石並隨時修整
以資防䕶四十五年
上五次南巡
親視海寧塘工以柴塘究不如石塘鞏固因
命該督撫督率所屬自海寧陳文港石塘迤上至老鹽
倉柴塘四千餘丈通建魚鱗石工旋
遣大學士阿桂往來勘視工程四十七年據總督陳輝祖奏西塘頭圍為江海交接之處漲沙十餘里横江截海阻隔水道致范公堤以東漸致搜刷章家菴迤西沖擊灘墈因於頭圍沙灘開引河一道待春夏山水暴注時開放引河借山水奔騰之勢順流攻沙㑹春雨漲發大溜直趨引河范公堤正溜開向南行漸有南坍北漲之勢四十八年原辦續辦魚鱗工竣又奉
上諭浙江范公塘一帶看來竟須一律改建石塘以資捍衛昨已諭知富勒渾等矣明春南巡時朕親臨閲視指示機宜降㫖後即可興工辦理至富勒渾有老土塘根脚同係淤沙土性浮鬆之語從前老鹽倉一帶亦稱淤性浮鬆難以開槽打樁乃自建石工一律穏固堅實可見事在人為該處改建石工所費不過較前三分之一方今府蔵充盈即多費數十萬帑金捍衛民生使閭閻永臻樂利亦所不靳也四十九年
上親視海塘工程
諭浙海建築石塘所以保障民生自應於石塘既建後砌築坦水保䕶塘根乃督撫惟云柴塘必不可廢此受工員慫恿為後日嵗修冒銷地步况添建石塘原欲留柴塘為重門保障並未令其拆去若如該督撫言復加嵗修安用費此數百萬帑金為耶又石塘之前柴塘之後見有溝槽一道槽内積水並無去路將來日積日甚石塘根脚勢必淹浸滲漏該督撫亦並未慮及又石塘上堆積土牛甚屬無謂設遇異漲又豈幾尺浮土所能抵禦所有塘上土牛即著填入積水溝槽之内仍將柴塘後之土順坡斜做祗露出石塘三四層為度并於其上栽種柳樹俾根株蟠結塘工益資鞏固如此則石柴連為一勢即以柴塘為石塘之坦水至范公塘一帶亦需一律接建石工方於省城永資鞏䕶著自新築石塘工止處之現做柴塘及挑水段落起至硃筆圏記處止再接築至烏龍廟止一體添築石塘予限五年分段從東而西陸續修築以期海疆永慶安瀾
皇朝通志卷九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七
藝文畧〈一〉
〈臣〉等謹案鄭志藝文畧分十二類於每類之中又各自分門搜羅亦云廣矣我
朝文治光昭載籍明備
列聖御纂
皇上欽定諸書流播藝林嘉惠來學至海内操觚之家著作成書可資甄録者亦復不少近奉
詔發
天府之藏並蒐訪天下經籍勒成四庫全書為右文之極盛今纂藝文畧亦就經史子集分為十二總類以符鄭志原例至原書所分各子目則隨宜酌併無庸復仍其舊又如圖譜既别為専門而鄭志藝文畧内復多互載今俱歸入圖譜畧内以省繁複其雖屬畫圖系譜而為附見之書則仍列於本書之下若經類周易一門有辨論圖書名為圖説而實未嘗作圖者亦仍列此畧以從其實焉經類第一〈易 書 詩 春秋 孝經四書 爾雅 經解〉
〈臣〉等謹案鄭志藝文畧經類論語自為一門而以大學中庸入禮記孟子入子類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改為四書一門其每門細目如傳註集註義疏義訓之類皆强為區别㮣從刪併云易
御定易經通註四卷〈順治十三年奉敕撰〉
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奉 敕撰〉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御纂周易述義十卷〈乾隆二十年奉 敕撰〉
讀易大㫖五卷〈孫竒逢撰〉周易稗疏四卷附考異一卷〈王夫之撰〉易酌十四卷〈刁包撰〉田間易學十二卷〈錢澄之撰〉易學象數論六卷〈黄宗羲撰〉周易象辭二十一卷附尋門餘論二卷圖學辨惑一卷〈黄宗炎撰〉周易筮述八卷〈王宏〉
〈撰撰〉仲氏易三十卷〈毛竒齡撰〉推易始末四卷〈毛竒齡撰〉春秋占筮書三卷〈毛竒齡撰謹案是書摭春秋傳所載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學實為易作非為春秋作也〉易小帖五卷〈毛竒齡撰〉喬氏易俟十八卷〈喬萊撰〉讀易日鈔六卷〈張烈撰〉周易通論四卷〈李光地撰〉周易觀彖十二卷〈李光地撰〉周易淺述八卷〈陳夢雷撰〉易原就正十二卷〈包儀撰〉大易通解十七卷〈魏荔彤撰〉易經衷論二卷〈張英撰〉易圖明辨十卷〈胡渭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納喇性徳編〉周易傳註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李塨撰〉周易劄記二卷〈楊名時撰〉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朱軾撰〉周易玩辭集解十卷〈查慎行撰〉易説六卷〈惠士竒撰〉周易函書約存二十四卷約註十八卷别集十六卷〈胡煦撰〉易箋八卷〈陳法撰〉楚𫎇山房易經解十六卷〈晏斯盛撰〉周易孔義集説二十卷〈沈起元撰〉易翼述信十二卷〈王又樸撰〉周易淺説四卷〈潘思榘撰〉周易洗心九卷〈任啟運撰〉豐川易説十卷〈王心敬撰〉増補周易鄭註一卷〈惠棟編〉周易述二十三卷〈惠棟撰〉易漢學八卷〈惠棟撰〉易例二卷〈惠棟撰〉易象大意存解一卷〈任陳晉撰〉大易擇言三十六卷〈程廷祚撰〉周易辨畫四十卷〈連斗山撰〉周易章句證異十一卷〈翟均亷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臣〉等謹案四庫全書於每類之中各分著録存目二種凡去取瑕瑜釐訂真偽悉經
欽定至為精當續通志藝文畧因之謹從其例亦以著
録存目分列為二焉
讀易蒐十二卷〈鄭賡唐撰〉周易感義無卷數〈岳虞巒撰〉易學筮貞四卷〈趙世對撰〉周易明善録二卷〈徐繼發撰〉麗竒軒易經講義無卷數〈紀克揚撰〉羲畫憤叅二十五卷〈陸位時撰〉周易辨疑無卷數〈李開先撰〉易存無卷數〈蕭雲從撰〉周易説畧四卷〈張爾岐撰〉周易纂解正宗六卷〈謝復茪撰〉周易麈談無卷數〈不著撰人名氏謹案朱彛尊經義考有孫應龍周易麈談十二卷疑即是此本也〉周易纂註無卷數〈朱竒頴撰〉易史㕘録二卷〈葉矯然撰〉大易疏義五卷〈王芝藻撰〉周易滴露集無卷數〈張完臣撰〉周易疏畧四卷〈張沐撰〉加年堂講易十二卷〈周漁撰〉讀易近解二卷〈湯秀琦撰〉周易郁溪記十四卷〈郁文初撰〉周易起元十八卷〈陳圖撰〉易贅二卷〈王艮撰〉易大象説録二卷〈吳舒鳬撰〉周易惜陰録四十六卷〈徐世沐撰〉周易存義録十二卷〈徐世沐撰〉周易惜隂詩集三卷〈徐世沐撰〉易經述無卷數〈陳詵撰〉周易廣義六卷〈潘元懋撰〉大易蓄疑七卷〈劉蔭樞撰〉易論無卷數〈徐善撰〉周易應氏集解十三卷〈應撝謙撰〉易原無卷數〈趙振芳撰〉易或十卷〈徐在漢撰〉易經辨疑七卷〈張問達撰〉周易通十卷〈浦龍淵撰〉周易辨二十四卷〈浦龍淵撰〉周易義參六卷〈于琳撰〉身易實義五卷〈沈廷勱撰〉易宗集註十二卷〈孫宗彛撰〉周易清解無卷數〈江見龍撰〉周易本義述藴四卷〈姜兆錫撰〉硯北易鈔十二卷〈黄叔琳撰〉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録無卷數〈不著撰人名氏今考為黄叔琳所録有宋無元未成之本〉周易淺解四卷〈張步瀛撰〉易經詳説無卷數〈冉覲祖撰〉易學參説二卷〈馮昌臨撰〉易象二卷〈王明弼撰〉易宫三十八卷〈吳隆元撰〉讀易管窺五卷〈呉隆元撰〉讀易約編四卷〈朱江撰〉孔門易緒十六卷〈張徳純撰〉易韋二卷〈朱襄撰〉周易闡理四卷〈戴虞臯撰〉易盪二卷〈方鯤撰〉易説要㫖二卷〈李寅撰〉周易象義合參十二卷〈吳徳信撰〉周易通義十四卷〈方葇如撰〉周易本義晰無卷數〈胡良顯撰〉易説十卷〈田嘉榖撰〉先天易貫五卷〈劉元龍撰〉易經纂言無卷數〈王士陵撰〉周易本義拾遺六卷〈李文炤撰〉易經釋義四卷〈沈昌基撰〉易鏡無卷數〈戴天章撰〉心易一卷〈戴天恩撰〉易經粹言三卷〈應麟撰〉易互六卷〈楊陸榮撰〉成均課講周易無卷數〈崔紀撰〉索易臆説二卷〈吳起昆撰〉陸堂易學十卷〈陸奎勲撰〉周易録疑無卷數〈陳綽撰〉易義隨記八卷〈夏宗瀾撰〉易卦劄記四卷〈夏宗瀾撰〉程氏易通十四卷〈程廷祚撰〉易説辨正四卷〈程廷祚撰〉學易闡㣲四卷〈羅登標撰〉讀易質疑二十卷〈汪璲撰〉周易㑹輯無卷數〈吳映撰〉大易闡㣲録十二卷〈劉琯撰〉周易詳説十九卷〈劉紹攽撰〉周易原始六卷〈范咸撰〉易經理解一卷〈郜煜撰〉周易撥易堂解二十卷〈劉斯組撰〉周易摘鈔五卷〈顧昺撰〉學易大象要㕘四卷〈林贊龍撰〉經義管見一卷〈饒一辛撰〉周易解翼十卷〈上官章撰〉東易問八卷〈魏樞撰〉易貫十四卷〈張叙撰〉周易緯史無卷數〈錢偲撰〉空山易解四卷〈牛運震撰〉周易剰義二卷〈童能靈撰〉周易輯説存正十二卷附易説通㫖畧一卷〈楊方達撰〉周易蛾述七十四卷〈倪濤撰〉易説一卷〈呉汝惺撰〉易經一説無卷數〈王俶撰〉周易彚解𠂻翼十五卷〈許體元撰〉易象援古無卷數〈申爾宣撰〉大易合叅講義十卷〈朱用行撰〉周易粹義五卷〈薛雪撰〉易蓍圖説十卷〈潘咸撰〉讀易自識無卷數〈金綎撰〉易觀十二卷〈凌去盈撰〉周易小疏十四卷〈虞楷撰〉易經貫一二十二卷〈金誠撰〉易象約言無卷數〈呉鼐撰〉易經提要録六卷〈徐鐸撰〉易讀無卷數〈宋邦綏撰〉大易理數觀察二卷〈朱如日撰〉來易増刪八卷〈張祖武撰〉周易輯要五卷〈朱瓚撰〉周易讀翼揆方十卷〈孫夢逵撰〉易深八卷〈許伯政撰〉易經講義八卷〈萇仕周撰〉周易析疑十五卷〈張蘭臯撰〉易説存悔二卷〈汪憲撰〉易義便覽三卷〈向徳星撰〉周易集解増釋八十卷〈張仁浹撰〉周易曉義九卷〈唐一麟撰〉易例舉要二卷〈呉鼎撰〉十家易象集説九十卷〈呉鼎撰〉周易井觀十二卷〈周大樞撰〉大易近取録無卷數〈邰晉之撰〉周易觀瀾無卷數〈喬大凱撰〉易經觀玩篇無卷數〈朱宗洛撰〉易解拾遺七卷附周易句讀讀本二卷〈周世金撰〉周易集註十一卷圖説一卷〈王琰撰〉易圖疏義四卷〈劉鳴珂撰〉易見九卷〈貢渭濵撰〉易經輯疏四卷〈黄家杰撰〉易經㑹意解無卷數〈王芝蘭撰〉河洛先天圖説二卷〈劉天真撰〉周易象訓十二卷〈姚球撰〉易經辨疑四卷〈鄭國器撰〉周易剰義四卷〈黄燐撰〉易經告𫎇四卷圖註三卷〈趙世逈撰〉周易懸象八卷〈王元御撰〉易經本義翼十二卷〈舊題呉敬菴撰不著其名〉讀易隨鈔無卷數〈不著撰人名氏〉卦爻遺稿演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周易觀彖疑問二卷大傳章指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易類凡一百八十六部
〈臣〉等謹案鄭志原例於每門之後合計卷數今考諸書中有本未分卷者無從核計謹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但紀部數於後
書
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康熙十九年奉敕編〉
欽定書經傳説彚纂二十四卷〈康熙六十年奉敕撰〉
書經稗疏四卷〈王夫之撰〉古文尚書疏證八卷〈閻若璩撰〉古文尚書寃詞八卷〈毛竒齡撰〉尚書廣聽録五卷〈毛竒齡撰〉尚書稗傳十七卷〈朱鶴齡撰〉禹貢長箋十二卷〈朱鶴齡撰〉禹貢錐指二十卷〈胡渭撰〉洪範正論五卷〈胡渭撰〉尚書解義一卷〈李光地撰〉書經衷論四卷〈張英撰〉尚書地理今釋一卷〈蔣廷錫撰〉禹貢會箋十二卷〈徐文靖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尚書集解二十卷〈孫承澤撰〉九州山水考三卷〈孫承澤撰〉尚書近指六卷〈孫竒逢撰〉尚書引義六卷〈王夫之撰〉尚書體要六卷〈錢肅潤撰〉書經疏畧六卷〈張沐撰〉古文尚書考一卷〈陸隴其撰〉尚書惜陰録六卷〈徐世沐撰〉尚書口義六卷〈劉懷志撰〉
禹貢正義三卷〈曹爾成撰〉舜典補亡一卷〈毛竒齡撰〉尚書義疏無卷數〈蔣家駒撰〉書經詳説無卷數〈冉覲祖撰〉禹貢臆㕘無卷數〈楊陸榮撰〉禹貢解八卷〈晏斯盛撰〉今文尚書説三卷〈陸奎勲撰〉尚書通義十四卷〈方葉如撰〉尚書舉隅六卷〈徐志遴撰〉書經劄記無卷數〈顧昺撰〉禹貢方域考一卷〈湯奕瑞撰〉尚書約㫖六卷〈楊方達撰〉尚書通典畧二卷〈楊方達撰〉禹貢約義無卷數〈華玉淳撰〉尚書質疑八卷〈王心敬撰〉書經㕘義六卷〈姜兆錫撰〉尚書質疑二卷〈顧楝高撰〉書經提要十卷〈徐鐸撰〉尚書小疏一卷〈沈彤撰〉心園書經知新八卷〈郭兆奎撰〉尚書讀記一卷〈閻循觀撰〉尚書私學四卷〈江昱撰〉尚書註解纂要六卷〈吳連撰〉尚書剰義四卷〈黄燐撰〉
附録
别本尚書大傳三卷補遺一卷〈孫之騄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書類凡四十八部
詩
欽定詩經傳説彚纂二十一卷序二卷〈康熙六十年奉敕撰〉欽定詩義折中二十卷〈乾隆二十年奉 敕撰〉
田間詩學十二卷〈錢澄之撰〉詩經稗疏四卷〈王夫之撰〉詩經通義十二卷〈朱鶴齡撰〉毛詩稽古編三十卷〈陳啟源撰〉詩所八卷〈李光地撰〉毛詩冩官記四卷〈毛竒齡撰〉詩札二卷〈毛竒齡撰〉詩傳詩説駁義五卷〈毛竒齡撰〉續詩傳鳥名三卷〈毛竒齡撰〉詩説名解十五卷〈姚炳撰〉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陳大章撰〉詩説三卷〈惠周惕撰〉詩經劄記一卷〈楊名時撰〉讀詩質疑三十一卷附録十五卷〈嚴虞惇撰〉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顧棟高撰〉詩疑辨證六卷〈黄中松撰〉三家詩拾遺十卷〈范家相撰〉詩瀋二十卷〈范家相撰〉詩序補義二十四卷〈姜炳璋撰〉虞東學詩十二卷〈顧鎮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詩經朱傳翼三十卷〈孫承澤撰〉詩説簡正録十卷〈提橋撰〉詩問一卷〈呉肅公撰〉詩經傳説取裁十二卷〈張能鱗撰〉毛詩
日箋六卷〈秦松齡撰〉詩經疏畧八卷〈張沭撰〉詩經比興全義一卷〈王鍾毅撰〉詩經惜陰録二十卷〈徐世沐撰〉白鷺洲主客説詩一卷〈毛竒齡撰〉國風省篇一卷〈毛竒齡撰〉詩藴四卷〈姜兆錫撰〉詩經集成三十卷〈趙燦英撰〉詩經詳説無卷數〈冉覲祖撰〉詩統説三十二卷〈黄叔琳撰〉毛詩通義十四卷〈方葇如撰〉詩經測義四卷〈李鍾僑撰〉詩經旁㕘二卷〈應麟撰〉陸堂詩學十二卷〈陸奎勲撰〉詩經廣大全二十卷〈王夢白陳曽同撰〉復菴詩説六卷〈王承烈撰〉毛朱詩説一卷〈閻若璩撰〉詩經序傳合㕘無卷數〈顧昺撰〉毛詩説二卷〈諸錦撰〉學詩闕疑二卷〈劉青芝撰〉詩貫十八卷〈張叙撰〉毛詩訂韻五卷〈謝起龍撰〉詩義記講四卷〈夏宗瀾撰〉詩經提要録三十一卷〈徐鐸撰〉豐川詩説二十卷〈王心敬撰〉詩經拾遺十三卷〈葉酉撰〉風雅遺音四卷〈史榮撰〉詩深二十六卷〈許伯政撰〉毛詩廣義無卷數〈紀昭撰〉詩經彚詁二十四卷〈范芳撰〉詩經正解三十卷〈姜文燦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詩類凡五十七部
春秋
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謹按是編 為聖祖仁皇帝講筵 舊本世宗
憲皇帝重加考定排〉
欽定春秋傳説彚纂四十卷〈纂成書康熙三 十八〉
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年奉敕撰乾隆 二十〉
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三年奉敕〉春秋稗疏二卷〈撰顧炎武〉春秋平義十二卷〈撰王夫之〉春秋四傳糾正一卷〈撰俞汝言〉讀左日鈔十二卷補二卷〈撰俞汝言〉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録八卷〈撰朱鶴〉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齡撰馬肅〉春秋簡書刋誤八卷〈撰毛竒齡〉春秋屬辭比事記四卷〈撰毛竒齡〉春秋地名考畧十四卷〈撰毛竒齡〉春秋管窺十二卷〈撰高士竒〉三傳折諸四十四卷〈撰徐庭垣〉春秋闕如編八卷〈撰張尚瑗〉春秋宗朱辨義十二卷〈撰焦袁熹〉春秋通論四卷〈撰張自〉春秋長厯十卷〈超撰方苞〉半農春秋説十五卷〈撰陳厚耀〉春秋識小録九卷〈撰惠士竒〉左傳補註六卷〈撰程廷〉春秋左
氏傳小疏一卷〈沈彤撰〉春秋地理考實四卷〈江永撰〉三正考二卷〈吳鼐撰〉春秋究遺十六卷〈葉酉撰〉春秋隨筆二卷〈顧奎光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春秋程傳補二十卷〈孫承澤撰〉左傳統箋三十五卷〈姜希轍撰〉春秋家説三卷〈王夫之撰〉春秋傳註三十六卷〈嚴啟隆撰〉春秋論二卷〈嚴瑴撰〉春秋正業經傳刪本十二卷〈金甌撰〉春秋傳議四卷〈張爾岐撰〉學春秋隨筆十卷〈萬斯大撰〉春秋志十五卷〈湯秀琦撰〉春秋備要三十卷〈翁漢麐撰〉春秋類義折衷十六卷〈王芝藻撰〉春秋疏畧五十卷〈張沐撰〉春秋類考十二卷春秋疑義一卷〈華學泉撰〉春秋輯傳辨疑無卷數〈李集鳯撰〉春秋惜陰録八卷〈徐世沐撰〉春秋蓄疑十一卷〈劉䕃樞撰〉春秋集解十二卷緒餘一卷春秋提要補遺一卷〈應撝謙撰〉春秋遵經集説二十六卷〈邱鍾仁撰〉春秋條貫篇十一卷〈毛竒齡撰〉春秋大義無卷數〈張希良撰〉春秋㕘義十二卷〈姜兆錫撰〉春秋事義慎考十四卷〈姜兆錫撰〉公榖彚義十二卷〈姜兆錫撰〉春秋義疏無卷數〈蔣家駒撰〉春秋指掌三十卷前事一卷後事一卷〈儲欣蔣景祁同撰〉春秋詳説無卷數〈冉覲祖撰〉宋元春秋解提要無卷數〈黄叔琳撰〉或菴評春秋三傳無卷數〈王源撰〉春秋鈔十卷〈朱軾撰〉春秋比事目録四卷〈方苞撰〉左傳拾遺二卷〈朱元英撰〉春秋説十二卷〈田嘉穀撰〉春秋義十五卷〈孫嘉淦撰〉春秋集傳十卷〈李文炤撰〉春秋杜註補義一卷〈蘇本潔撰〉左傳姓名考四卷〈高士竒撰〉春秋測㣲十三卷〈朱竒齡撰〉春秋三傳同異考一卷〈吳陳琰撰〉左繡三十卷〈馮李驊陸浩同編〉春秋剰義二卷〈應麟撰〉春秋義存録十二卷〈陸奎勲撰〉春秋筆削㣲㫖二十六卷〈劉紹攽撰〉春秋通論五卷〈劉紹攽撰〉空山堂春秋傳十二卷〈牛運震撰〉春秋管見無卷數〈魏樞撰〉春秋義補註十二卷〈楊方達撰〉春秋原經四卷〈王心敬撰〉春秋深十九卷〈許伯政撰〉春秋集古傳註二十六卷或問一卷〈部坦撰〉春秋義解十二卷〈劉夢鵬撰〉讀左補義五十卷〈姜炳璋撰〉春秋經傳類求十二卷〈孫從添過臨汾同編〉春秋一得一卷〈閻循觀撰〉左傳評三卷〈李文淵撰〉春秋日食質疑一卷〈呉守一撰〉春秋不傳十二卷〈湯啟祚撰〉春秋集解讀本十二卷〈呉應申撰〉春秋三傳事實廣證無卷數〈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春秋類凡八十五部
孝經
御注孝經一卷〈順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
御纂孝經集註一卷〈御撰雍正五年世宗憲皇〉
孝經問一卷〈帝御撰毛〉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孝經註義一卷〈竒齡撰魏〉孝經集解一卷〈裔介撰蔣〉讀孝經四卷〈永修撰〉孝經類解十八卷〈應是撰吳〉孝經正文一卷内傳一卷外傳三卷〈之騄撰李〉孝經詳説二卷〈之紊撰冉〉孝經一卷〈覲祖撰〉孝經三本管窺一卷〈朱軾註吳〉孝經集解一卷〈張星徽撰〉孝經章句一卷〈任啟運撰〉孝經通義一卷〈華玉淳撰〉孝經本義一卷〈姜兆錫撰〉孝經通釋十卷〈曹庭棟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孝經類凡十六部
四書
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奉敕編〉
欽定繙譯四書二十九卷〈乾隆二十年奉命繙譯〉
四書近指二十卷〈孫竒逢撰〉孟子師説二卷〈黄宗羲撰〉大學翼真七卷〈胡渭撰〉四書講義困勉録三十七卷〈陸隴其撰〉松陽講義十二卷〈陸隴其撰〉大學古本説一卷中庸章叚一卷中庸餘論一卷讀論語劄記二卷讀孟子劄記二卷〈李光地撰〉論語稽求篇四卷〈毛竒齡撰〉四書賸言四卷補二卷〈毛竒齡撰〉大學證文四卷〈毛竒齡撰〉四書釋地一卷續一卷又續二卷三續二卷〈閻若璩撰〉四書劄記四卷〈楊名時撰〉此木軒四書説九卷〈焦袁熹撰〉四書逸箋六卷〈程大中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四書翼註四十二卷〈刁包撰〉麗竒軒四書講義無卷數〈紀克揚撰〉聖學心傳無卷數〈薛鳯祚編〉四書大全纂要無卷數〈魏裔介撰〉四書惜陰録二十一卷〈徐世沐撰〉三魚堂四書大全四十卷〈陸隴其撰〉續困勉録六卷〈陸隴其撰〉四書初學易知解十卷〈邵嗣堯撰〉四書述十九卷〈陳詵撰〉四書鈔十八卷〈秘丕笈撰〉四書貫一解十二卷〈閔嗣同撰〉四書索解四卷〈毛竒齡撰〉大學問一卷〈毛竒齡撰〉逸講箋三卷〈毛竒齡撰〉中庸説五卷〈毛竒齡撰〉聖門釋非録五卷〈陸邦烈撰〉論語傳註二卷大學傳註一卷中庸傳註一卷傳註問一卷〈李塨撰〉四書反身録六卷續補一卷〈李顒撰〉辟雍講義一卷大學講義一卷中庸講義一卷〈楊名時撰〉雜説無卷數〈焦袁熹撰〉考定石經大學經傳解一卷〈邱嘉穗撰〉中庸本㫖二卷〈朱謹撰〉大學本文一卷大學古本一卷中庸本文一卷〈王澍撰〉大學困學録一卷中庸困學録一卷〈王澍撰〉成均講藝無卷數〈孫嘉淦撰〉五華纂訂四書大全十四卷〈孫見龍撰〉四書纂言無卷數〈王士陵撰〉大學偶言一卷〈張文檒撰〉成均課講無卷數〈崔紀撰〉讀孟子劄記無卷數〈崔紀撰〉論語温知録二卷〈崔記撰〉四書㕘註無卷數〈王植撰〉菜根堂劄記十二卷〈夏力恕撰〉中庸解一卷〈任大任撰〉四書録疑三十九卷〈陳綽撰〉四書本義滙㕘四十五卷〈王步青撰〉鼇峯講義四卷〈潘思榘撰〉論語説二卷〈桑調元撰〉四書約㫖十九卷〈任啟運撰〉翼藝典畧十卷〈蕭正發撰〉讀大學中庸日録二卷〈康吕賜撰〉江漢書院講義十卷〈王功撰〉四書説註巵詞十卷〈胡在甪撰〉四書順義解十九卷〈劉琴撰〉四書就正録十九卷〈陳鋐撰〉四書晰疑無卷數〈陳鋐撰〉虹舟講義二十卷〈李祖惠撰〉四書句讀釋義十九卷〈范凝鼎撰〉四書講義尊聞録二十卷〈戴鋐撰〉四書窮鈔十六卷〈王國瑚撰〉古本大學解十二卷〈劉醇驥撰〉雜説八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四書類凡六十七部
爾雅
别雅五卷〈吳玉搢撰〉續方言二卷〈杭世駿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爾雅補註六卷〈姜兆錫撰〉越語肯綮録一卷〈毛竒齡撰〉連文釋義一卷〈王言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爾雅類凡五部
經解
欽定繙譯五經五十八卷〈乾隆二十年首 命繙譯四書續繙譯易書詩三經續
又繙譯春秋禮記二經至四十七年告成〉
九經誤字一卷〈顧炎武撰〉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毛竒齡撰〉十三經義疑十二經〈吳浩撰〉九經古義十六卷〈惠棟撰〉經稗六卷〈鄭方坤撰〉十三經註疏正字八十一卷〈沈廷芳撰〉朱子五經語類八十卷〈程川編〉羣經補義五卷〈江永撰〉經咫一卷〈陳祖范撰〉九經辨字凟䝉十二卷〈沈炳震撰〉古經解鈎沉三十卷〈余蕭客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墨菴經學無卷數〈沈起撰〉五經翼二十卷〈孫承澤撰〉稽古訂訛無卷數〈龔庭厯撰〉五經辨訛五卷〈吕治平撰〉勉菴説經十卷〈齊祖望撰〉七經同異考三十四卷〈周象明撰〉經説一卷〈冉覲祖撰〉此木軒經説彚編六卷〈焦袁熹撰〉三傳三禮字疑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禮祀大全字疑一卷〈呉浩撰〉經史辨疑一卷〈朱董祥撰〉經玩二十卷〈沈淑撰〉三經附義六卷〈李重華撰〉冬餘經説十二卷〈邵向榮撰〉松源經説四卷〈孫之騄撰〉心園説二卷〈郭兆奎撰〉十三經字辨無卷數〈陳鶴齡撰〉古學偶編一卷〈張絅撰〉説書偶筆四卷〈丁愷曽撰〉經解五卷經義雜著一卷〈黄文澍撰〉經學淵源録三十卷〈黄琳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經解類凡三十二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八
藝文畧〈二〉
禮類第二〈周官 儀禮 喪服 禮記月令 會禮 儀注〉
〈臣〉等謹案鄭志禮類七門今悉依例編次其每門細目㮣從刪併若禮記門之中庸則移入四書類云
周官
〈臣〉等謹案周禮古稱周官鄭志謂推本而言周官為是今遵
欽定義疏復其本名至諸家注本舊題周禮者不復一
一追改焉
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周禮述注二十四卷〈李光坡撰〉周禮訓纂二十一卷〈李鍾倫撰〉周官集註十二卷〈方苞撰〉禮說十四卷〈惠士竒撰〉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撰〉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江永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周禮訂釋古本無卷數〈王芝藻撰〉髙註周禮二十二卷〈髙愈撰〉周禮惜陰録六卷〈徐世沐撰〉周官辨非一卷〈萬斯大撰〉周禮問二卷〈毛竒齡撰〉周禮節訓六卷〈黄叔琳撰〉周官析疑三十六卷考工記析疑四卷〈方苞撰〉周官辨一卷〈方苞撰〉周禮集傳六卷〈李文炤撰〉周官翼疏三十卷〈沈淑撰〉周禮㑹要六卷〈王文清撰〉周禮質疑五卷〈劉青芝撰〉周禮輯義十二卷〈姜兆錫撰〉周禮拾義無卷數〈李大濬撰〉周禮三注粹鈔二卷〈髙宸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周官類凡二十二部
儀禮
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篇〈張爾岐撰〉儀禮商二卷〈萬斯大撰〉儀禮述註十七卷〈李光坡撰〉儀禮析疑十七卷〈方苞撰〉儀禮章句十七卷〈吳廷華撰〉補饗禮一卷〈諸錦撰〉禮經本義十七卷〈蔡徳晉撰〉宫室考十三卷〈任啟運撰〉肆獻祼饋食禮三卷〈任啟運撰〉儀禮釋宫増註一卷〈江永撰〉儀禮小疏一卷〈沈彤撰〉儀禮集編四十卷〈盛世佐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儀禮惜陰録八卷〈徐世沐撰〉儀禮經傳内編二十三卷外編五卷〈姜兆錫撰〉儀禮節要二十卷〈朱軾撰〉重刋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六十九卷〈梁萬方撰〉儀禮訓義十七卷〈不著撰人名氏〉儀禮釋例一卷〈江永撰〉儀禮易讀十七卷〈馬駉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儀禮類凡二十部
喪服
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徐乾學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讀禮問一卷〈吳肅公撰〉讀禮紀畧六卷附婚禮廣義一卷〈朱董祥撰〉喪禮吾說篇十卷〈毛竒齡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喪服類凡四部
禮記〈大戴禮附〉
〈臣〉等謹案鄭志大戴禮記列於小戴記之前今以禮記之屬皆指小戴記而言謹從
欽定四庫全書例以大戴記附録禮記之末
日講禮記解義二十六卷〈謹按是編為 聖祖仁皇帝講筵舊本乾隆元年 詔
儒臣校刋頒行〉
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深衣考一卷〈黄宗羲撰〉陳氏禮記集説補正三十八卷〈納喇性徳撰〉禮記述註二十八卷〈李光坡撰〉禮記析疑四十六卷〈方苞撰〉檀弓疑問一卷〈邵泰衢撰〉禮記訓義擇言八
卷〈江永撰〉深衣考誤一卷〈江永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禮記提綱集解四卷〈邱元復撰〉禮記疏畧四十七卷〈張沐撰〉禮記惜隂録八卷〈徐世沐撰〉禮記偶箋三卷〈萬斯大撰〉曽子問講録四卷〈毛竒齡撰〉禮記詳説無卷數〈冉覲祖撰〉禮記章義十卷〈姜兆錫撰〉校補禮記纂言三十六卷〈朱軾重訂元吳澄原本〉戴記緒言四卷〈陸奎勲撰〉禮記類編三十卷〈沈元滄編〉學禮闕疑八卷〈劉青蓮撰〉檀弓論文二卷〈孫濩孫撰〉禮記章句十卷〈任啟運撰〉禮記彚編八卷〈王心敬撰〉
右禮記
夏小正解一卷〈徐世溥撰〉夏小正註一卷〈黄叔琳撰〉大戴禮刪翼四卷〈姜兆錫撰〉夏小正詁一卷〈諸錦撰〉
右大戴記附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禮記類凡二十七部
月令
〈臣〉等謹案鄭志月令一門有古月令續月令及時令嵗時諸目今以夏小正解之類已見大戴記惟續月令及時令嵗時諸書則入此門不復分列古月令諸目云
御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圖說一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古今類纂嵗時部四卷〈董榖士董炳文同編〉節序同風録無卷數〈孔尚任撰〉時令彚記十六卷餘日事文四卷〈朱濓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月令類凡四部
㑹禮〈三禮通禮〉
〈臣〉等謹案鄭志㑹禮一門凡禮論禮問及三禮總義皆入之今從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以發明經義者為三禮兼詳歴代制度者為通禮分門編次並為㑹禮焉
學禮質疑二卷〈萬斯大撰〉讀禮志疑六卷〈陸隴其撰〉郊社禘祫問一卷〈毛竒齡撰〉㕘讀禮志疑二卷〈汪紱撰〉
右三禮
禮書綱目八十五卷〈江永撰〉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撰〉
右通禮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三禮合纂二十八卷〈張怡撰〉讀禮竊註一卷〈孫自務撰〉稽禮辨論一卷〈劉凝撰〉昏禮辨正一卷〈毛竒齡撰〉廟制折𠂻三卷〈毛竒齡撰〉大小宗通釋一卷〈毛竒齡撰〉學校問一卷〈毛竒齡撰〉明堂問一卷〈毛竒齡撰〉郊社考辨一卷〈李塨撰〉三禮約編十九卷〈汪基撰〉三禮㑹通二卷〈張必剛撰〉
右三禮
禮學彚編七十卷〈應撝謙撰〉禮學通考三十卷〈胡掄撰〉右通禮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㑹禮類凡十九部
儀注〈朝廟禮儀雜禮書〉
〈臣〉等謹案鄭志儀注一門凡朝廟禮儀以及家禮書儀等雜禮書皆入焉
欽定續通志因之今從其例
幸魯盛典四十卷〈康熙二十三年襲封衍聖公孔毓圻等恭輯〉
萬夀盛典一百二十卷〈康熈五十二年内廷諸臣恭輯〉
欽定大清通禮五十卷〈乾隆元年奉敇撰〉
南廵盛典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五年大學士總督髙晋等恭輯〉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六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撰〉
千叟宴詩四卷〈康熈五十二年奉 敕編〉
千叟宴詩三十六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編〉
北郊配位議一卷〈毛竒齡撰〉
右朝廟禮儀
朱子禮纂五卷〈李光地編〉
右雜禮書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學典三十卷〈孫承澤撰〉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一卷〈郎廷極撰〉頖宫禮樂全書十六卷〈張安茂撰〉琉球入太學始末一卷〈王士正撰〉辨定嘉靖大禮議二卷〈毛竒齡撰〉國學禮樂録二十四卷〈李周望謝履忠同撰〉聖門禮樂統二十四卷〈張行言撰〉學宫備考十卷〈彭其位撰〉太學典祀彚考十四卷〈張璿撰〉學宫輯畧六卷〈余炳撰〉
右朝廟禮儀
讀禮偶見二卷〈許三禮撰〉學記五卷〈李塨撰〉家禮辨定十卷〈王復禮撰〉四禮寧儉編無卷數〈王心敬撰〉婚禮通考二十四卷〈曹廷棟撰〉齊家寳要二卷〈張文嘉撰〉
右雜禮書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儀注類凡二十五部
樂類第三〈樂書琴曲〉
〈臣〉等謹案鄭志樂類凡十一門如歌辭題解之類今無其書㮣從刪併惟以樂書及琴曲為標目云樂書
御纂律吕正義〈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撰〉
御纂律吕正義後編一百二十卷〈乾隆十一年皇上御撰〉古樂經傳五卷〈李光地撰〉古樂書二卷〈應撝謙撰〉
聖諭樂本解說二卷〈毛竒齡撰〉
皇言定聲録八卷〈毛竒齡撰此二書並因 聖祖仁皇帝論樂 聖諭推闡考證而作〉樂律表微八卷〈胡彦昇撰〉律吕新論二卷〈江永撰〉律吕闡微十卷〈江永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大成樂律一卷〈孔貞瑄撰〉律吕新書衍義一卷〈吕夏音撰〉鐘律陳數一卷〈顧陳垿撰〉樂經内編二十卷〈張宣猷撰〉律吕新
書註三卷〈周模撰〉賡和録二卷〈何夢瑶撰〉易律通解八卷〈沈光邦撰〉樂律古義二卷〈童能靈撰〉大樂元音七卷〈潘士權撰〉律吕新書箋義二卷附八音考畧一卷〈羅登選撰〉音律節畧考一卷〈潘繼善撰〉黄鍾通韻二卷〈都四徳撰〉樂原無卷數〈舊本題囂囂子撰〉律吕纂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樂書類凡二十三部
琴曲
琴㫖二卷〈王坦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操縵録十卷〈胡世安撰〉溪山琴况一卷〈徐谼撰〉琴學心聲二卷〈莊臻鳯撰〉琴談二卷〈程允基撰〉琴學内編一卷外編一卷〈曹庭棟撰〉南曲入聲客問一卷〈毛先舒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琴曲類凡七部
小學類第四〈文字 音韻古文 法書〉
〈臣〉等謹案鄭志小學類八門今分文字音韻古文法書為四門其小學音釋蕃書神書等目並從刪併云
文字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奉 敕撰〉
欽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乾隆二十八年奉 敕撰〉
欽定増訂清文鑑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一卷〈乾隆三十六年奉 敕撰因 聖祖仁皇帝御定清文鑑舊本重加補輯〉
欽定滿洲䝉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三十三卷〈乾隆四十
四年奉敕撰〉
字詁一卷〈黄生撰〉説文繫傳考異四卷附録一卷〈汪憲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他山字學二卷〈錢邦苞撰〉六書準四卷〈馮調鼎撰〉六書通十卷〈閔齊伋撰〉黄公説字無卷數〈顧景星撰〉讀書正音四卷〈吳震方撰〉字辨七卷〈熊文登撰〉六書分類十二卷〈傳世垚撰〉說文廣義十二卷〈程徳洽撰〉天然窮源字韻九卷〈姜日章撰〉六書辨通五卷〈楊錫觀撰〉六書例解一卷附六書雜説一卷八分書辨一卷〈楊錫觀撰〉五經字學考五卷〈成端人撰〉六經字便無卷數〈劉臣敬撰〉字學正本五卷〈李京撰〉字學同文四卷〈衞執榖撰〉文字審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文字類凡二十二部
音韻
御定音韻闡微十八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
欽定同文韻統六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撰〉
欽定叶韻彚輯五十八卷〈乾隆十五年奉 敕撰〉
欽定音韻述㣲三十卷〈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音論三卷〈顧炎武撰〉詩本音十卷〈顧炎武撰〉易音三卷〈顧炎武撰〉唐韻正二十卷〈顧炎武撰〉古音表二卷〈顧炎武撰〉韻補正一
卷〈顧炎武撰〉古今通韻十二卷〈毛竒齡撰〉易韻四卷〈毛竒齡撰〉唐韻考五卷〈紀容舒撰〉古韻標準四卷〈江永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重訂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梅建刋不著撰人名〉古韻通八卷〈柴紹炳撰〉古韻叶音六卷〈楊慶撰〉佐同録五卷〈楊慶撰〉聲韻叢説一卷韻問一卷〈毛先舒撰〉韻學通指一卷〈毛先舒撰〉韻白一卷〈毛先舒撰〉韻蕞一卷〈徐世溥撰〉詩韻更定五卷〈吳國縉撰〉聲韻源流考無卷數〈萬斯同撰〉諧聲品字箋無卷數〈虞徳升撰〉類音八卷〈潘耒撰〉韻學要指十一卷〈毛竒齡撰〉韻雅五卷〈施何牧撰〉古音正義一卷〈熊士伯撰〉等切元聲十卷〈熊士伯撰〉古今韻表新編五卷〈仇廷模撰〉類字本意無卷數〈莫宏勲撰〉韻學臆說一卷〈王植撰〉韻學五卷〈王植撰〉五方元音二卷〈樊騰鳯撰〉詩經叶音辨訛八卷〈劉惟謙撰〉詩傳叶音考三卷〈吳起元撰〉本韻一得二十卷〈龍為霖撰〉音韻源流五十卷〈潘咸撰〉韻岐四卷〈江昱撰〉音韻清濁鑑三卷〈王祚禎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音韻類凡四十一部
古文
篆隸考異二卷〈周靖撰〉隸辨八卷〈顧藹吉撰〉分隸偶存二卷〈萬經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廣金石韻府五卷〈林尚葵李根同撰〉石鼓文定本二卷〈劉凝撰〉篆文纂要四卷〈陳䇿撰〉篆字彚十二卷〈佟世男撰〉鐘鼎字源五卷〈汪立名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古文類凡八部
法書
〈臣〉等謹案鄭志以法書入小學以畫入藝術
欽定續通志因之謹從其例凡一書中兼論書畫者仍
歸藝術類
書法正傳十卷〈馮武撰〉六藝之一録四百六卷〈倪濤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研山齋墨蹟集覽一卷法書集覽三卷〈孫永澤撰〉書學彚編十卷〈萬斯同撰〉草韻彚編二十六卷〈陶南望撰〉漢溪書法通解八卷〈戈守智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法書類凡六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九十九
藝文畧〈三〉
史類第五上〈正史 編年 詔令 紀事本末别史 雜史 載記 史評 職官政書〉
〈臣〉等謹案鄭志史類各門多分細目未免繁瑣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酌歸總類自正史至目録凡分十五
門亦於舊例稍為變通焉
正史
欽定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康熈十八年始 詔纂修雍正二年奉 敕續
編至乾隆四年告成後又 命加刋正今四庫全書以新定之本著録〉
欽定遼史語解十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欽定金史語解十二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欽定元史語解二十四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史記疑問一卷〈邵泰衢撰〉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杭世駿撰〉遼史拾遺二十四卷〈厲鶚撰〉
〈臣〉等謹案注釋諸史之書皆與正史相符謹從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附錄於後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五代史志疑四卷〈楊陸榮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正史類凡八部
編年
御批通鑑輯覽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御定通鑑綱目三編四十卷〈乾隆四十年奉 敕撰〉
皇清開國方畧三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資治通鑑後編一百八十四卷〈徐乾學撰〉竹書統箋十二卷〈徐文靖撰〉通鑑胡注舉正一卷〈陳景雲撰〉綱目訂誤四卷〈陳景雲撰〉綱目分注拾遺四卷〈芮長恤撰〉
〈臣〉等謹案竹書統箋以下諸書均為註釋本書而作亦如正史之例附載於編年類中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考定竹書十三卷〈孫之騄撰〉通鑑綱目釋地糾繆六卷補注六卷〈張庚撰〉皇王史訂四卷〈李學孔撰〉此木軒紀年畧五卷〈焦袁熹撰〉讀史綱要一卷〈王植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編年類凡十三部
詔令
〈臣〉等謹案鄭志以制誥入文類葢歴代制誥多出代言諸臣之手尚可列於文類然考唐志史類即有詔令一門今
欽定四庫全書載詔令於史部從古義也欽惟我朝
列聖相承煌煌
謨訓皆由
親御丹毫昭垂典䇿有非前代王言所能幾及於萬一者謹從四庫全書之例於史類增入詔令一門
太祖髙皇帝聖訓四卷〈康熙二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編次乾隆四年 皇上御製
序文刋布〉
太宗文皇帝聖訓六卷〈順治中 世祖章皇帝編次未竟康熙二十六年 聖祖
仁皇帝續成乾隆四年皇上御製序文刋布〉
世祖章皇帝聖訓六卷〈康熙二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編次乾隆四年 皇上御製
序文刋布〉
聖祖仁皇帝聖訓六十卷〈雍正九年 世宗憲皇帝編次乾隆六年 皇上御製
序文刋布〉
世宗憲皇帝聖訓三十六卷〈乾隆五年 皇上編次成帙 御製序文刋布〉上諭内閣一百五十九卷〈自雍正元年至七年為莊親王允禄奉 敕校刻自雍正
八年至十三年為和親王𢎞畫奉 敕校刻〉
上諭八旗十三卷
上諭旗務議覆十二卷
諭行旗務奏議十三卷〈雍正九年奉 敕編以上三書共為一部〉
世宗憲皇帝硃批諭㫖三百六十卷〈雍正十年奉 敕校刋至乾隆三年告成〉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詔令類凡八部
紀事本末
〈臣〉等謹案我
朝
聖
聖相承功烈顯鑠方畧諸篇皆奉
敕撰紀以著其事之始末
威徳遠揚洵書契以來所未有謹依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增列紀事本末一門以補鄭志之所不及又如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之類葢仿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而作實於正史編年之外别為一體亦應採入其他體例相同者並從附見云
平定三逆方畧六十卷〈康熈二十一年奉 敕撰謹案是編未奉刋布 皇上特命
繕入四庫全書〉
親征平定朔漠方畧四十八卷〈康熈四十七年奉 敕撰〉
欽定平定金川方畧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奉 敕撰〉
御定平定準噶爾方畧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編三十三卷〈乾隆三十七年奉 敕撰〉
欽定平定兩金川方畧一百三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欽定臨清紀畧十六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撰〉
欽定蘭州紀畧二十一卷〈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
欽定石峯堡紀畧二十卷〈乾隆五十年奉 敕撰〉
綏㓂紀畧十二卷〈吳偉業撰〉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谷應泰撰〉滇考二卷〈馮甦撰〉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髙士竒撰〉平臺紀畧一卷附東征集六卷〈藍鼎元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楊陸榮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紀事本末類凡十四部
别史〈史鈔附〉
〈臣〉等謹案鄭志有通史而無别史凡古史統史之類俱入通史其各家别史則仍分見於雜史正史二門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改通史為别史而史鈔亦附見焉欽定續通志六百四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繹史一百六十卷〈馬驌撰〉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姚之駰撰〉春秋戰國異詞五十四卷通表一卷摭遺一卷〈陳厚耀撰〉
右别史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沈名蓀朱昆田同編〉右史鈔附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明書一百七十一卷〈傅維鱗撰〉廿二史紀事提要八卷〈吳綏撰〉春秋紀傳五十一卷〈李鳯鶵撰〉讀史津逮四卷〈潘永國撰〉季漢五志十二卷〈王復禮撰〉半牕史畧四十二卷〈龍體剛撰〉尚史七十二卷〈李鍇撰〉晉紀六十八卷〈郭倫撰〉右别史
左傳經世十卷〈魏禧撰〉讀史𫎇拾一卷〈王士禄撰〉史緯三百三十卷〈陳允錫撰〉兩晉南北集珍六卷〈陳維崧撰〉左傳分國纂要十六卷〈盧元昌撰〉
右史鈔附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别史類凡十八部
雜史
欽定䝉古源流八卷〈䝉古小徹辰薩囊台吉撰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譯進〉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見聞隨筆二卷〈馮甦撰〉安南使事記一卷〈李仙根撰〉平叛記二卷〈毛霦撰〉平㓂志十二卷〈李確撰〉交山平㓂本末三卷附詩一卷詳文一卷書牘一卷〈夏駰撰〉平閩紀十三卷〈楊㨗撰〉師中紀績一卷〈王得一撰〉武宗外紀一卷〈毛竒齡撰〉後鑒録七卷〈毛竒齡撰〉封長白山記一卷〈方象瑛撰〉辦苗紀畧八卷〈俞一謨撰〉遜代陽秋二十八卷〈余美英撰〉二申野録八卷〈孫之騄撰〉衡湘稽古五卷〈王萬㴻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雜史類凡十五部
載記
〈臣〉等謹案鄭志有霸史一門以十六國十國之書入之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改為載記一門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吳任臣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南唐拾遺記一卷〈毛先舒撰〉中山沿革志二卷〈汪楫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載記類凡三部
史評
〈臣〉等謹案鄭志以史評入正史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分列史評一門
御批通鑑綱目五十九卷通鑑綱目前編十八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通鑑綱目續編二十七卷〈康熙四十七年聖祖仁皇帝御撰〉
御製評鑑闡要十二卷〈乾隆三十六年大學士劉綂勲等恭録〉
史通通釋二十卷〈浦起龍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史通訓故補二十卷〈黄叔琳撰〉綱鑑附評二卷〈舊本題劉善撰〉漢史億二卷〈孫廷銓撰〉論世八編十二卷〈華慶逺撰〉歴代甲子考一卷〈黄宗羲撰〉鑑語經世編二十七卷〈魏裔介撰〉讀史吟評一卷〈黄鵬揚撰〉史評辨正四卷〈黄鵬揚撰〉讀史矕疑十
卷〈張彦士撰〉史折三卷續一卷〈賀裳撰〉澂景堂史測十四卷〈施鴻撰〉垂世芳型十三卷〈金維寧撰〉資治通鑑述無卷數〈陳銑撰〉通鑑大感應録二卷〈秦鏡撰〉讀史辨惑無卷數〈王建衡撰〉史論初集無卷數〈朱直撰〉詩史十二卷〈葛震撰〉四言史徴十二卷〈葛震撰〉班范肪截四卷五代史肪截四卷〈張篤慶撰〉增定史韻四卷附讀史小論一卷〈仲宏道撰〉十七史論九卷年表一卷〈夏敦仁撰〉芝壇史案五卷〈張鵬翼撰〉史學正藏五卷〈宋士宗撰〉讀史評論六卷〈費宏灝撰〉十七朝史論一得一卷〈郭倫撰〉石溪史話八卷〈劉鳯起撰〉唐鑑偶評四卷〈周池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史評類凡三十部
職官〈官制 官箴附〉
〈臣〉等謹案鄭志職官一門有與刑法相混遂致互収者今遵
欽定續通志職官類先以官制叙於前而官箴則附見
焉
欽定國子監志六十二卷〈乾隆四十三年奉 敕撰〉
詞林典故八卷〈鄂爾泰等撰〉
右官制
御定人臣儆心録一卷〈順治十二年奉敕撰〉
右官箴附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歴代銓選志一卷〈袁定逺撰〉歴代宰輔彚考八卷〈萬斯同撰〉銓政論畧一卷〈蔡方炳撰〉文武金鏡律例指南十六卷〈凌銘麟撰〉南臺舊聞十六卷〈黄叔璥撰〉四譯館考十卷〈江蘩撰〉太常紀要十五卷〈江蘩撰〉
右官制
政學録五卷〈鄭端撰〉為政第一編八卷〈孫鋐撰〉百僚金鑑十二卷〈牛天宿撰〉
右官箴附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職官類凡十三部
政書〈通制 儀制 邦計 軍政法令 考工 雜典制〉
〈臣〉等謹案鄭志刑法門兼及貢舉法守之類於標目不符
欽定續通志惟以斷獄入刑法餘皆列於故事今從欽定四庫全書例以法令入正書其刑法一門謹從刪去欽定大清㑹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卷〈乾隆十二年奉 敕撰〉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八十卷〈乾隆十二年奉 敕撰〉
欽定續通典一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欽定皇朝通典一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元朝典故編年考十卷〈孫承澤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右通制
國朝宫史三十六卷〈乾隆七年奉 敇撰二十四年增修〉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臣〉等謹案典禮諸書已見禮類儀注門惟
國朝宫史一編凡
禁闈制度並皆分門臚列典禮特其一也謹録於史類儀制門内
右儀制
御定康濟録四卷〈謹案是編原名救饑譜吏科給事中倪國璉於乾隆四年恭進 命内
廷諸臣刪訂刋行因 賜今名〉
捕蝗考一卷〈陳芳生撰〉荒政叢書十卷〈俞森編〉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淮鹺本論二卷〈胡文學撰〉歴代茶𣙜志一卷〈蔡方炳撰〉歴代山澤征稅記一卷〈彭寧求撰〉左司筆記二十巻〈吳璟撰〉蘇松歴代財賦考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邦計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雍正五年奉敕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歴代馬政志一卷〈蔡方炳撰〉歴代武舉考一卷〈譚吉璁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軍政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年奉敕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右法令
武英殿聚珍板程式一卷〈乾隆三十八年 詔甄擇四庫全書善本刋布侍郎金
簡請以活字印行 賜名曰聚珍版金簡因綜述其法編此書奏 進〉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浮梁陶政志一巻〈吳允嘉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考工
歴代建元考十卷〈鍾淵映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紀元彚考三十五卷〈黄琳撰〉紀元要畧一卷補遺一卷〈陳景雲撰〉歴代帝系年號二十巻〈劉宗魏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典制
政書類凡二十六部
皇朝通志卷九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
藝文畧〈四〉
史類第五下〈傳記 地理 譜系食貨 目録〉
傳記〈聖賢 名人 列傳 列女雜録 别録 科第 名號〉
〈臣〉等謹案鄭志傳記一門分目十三最為繁雜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各加刪併凡分聖賢名人列傳列女
雜録别録科第名號為八云
闕里廣志二十卷〈宋際宋慶長同撰〉三遷志十二卷〈孟衍泰王特選仲藴錦同撰〉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閻若璩撰〉至聖編年世紀二十四卷〈李灼黄晟同編〉洙泗源流無巻數〈不著撰人名氏〉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聖賢
〈臣〉等謹案
欽定四庫全書所録傳記類聖賢之屬惟宋胡仔孔傳
二書而已凡
國朝人撰述諸書惟存目有之今以著録無書謹從其闕後並倣此
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録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記貝子富喇塔討逆藩耿精忠由台州進兵之事〉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羅江東外紀三卷〈閔元衢撰〉賀監紀畧四卷〈聞性善暨其弟性道同編〉姑山事録八巻〈呉肅公杜名齊同撰〉寧海將軍固山貝子保浙平閩實蹟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記貝子富喇塔討逆藩耿精忠事〉保台實蹟録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記台州兵巡道揚應魁政績〉楊公政績記一巻〈黄家遴撰記明嘉興知府楊繼宗遺事〉忠武誌八卷〈張鵬翮撰〉周忠介公遺事一卷〈彭定求撰〉王文成集傳本二卷〈毛竒齡撰〉梅里志四卷〈呉存禮撰〉考訂朱子世家一卷〈江永撰〉胡忠烈遺事四卷〈史珥編〉朱子文公傳道經世言行録八卷〈舒敬亭撰〉曹江孝女廟志十巻〈沈志禮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名人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録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奉 敕撰〉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黄宗羲撰〉中州人物考八巻〈孫竒逢撰〉東林列傳二十四卷〈陳鼎撰〉儒林宗派十六卷〈萬斯同撰〉明儒言行録十卷續録二巻〈沈佳撰〉史傳三編五十六卷〈朱軾撰〉閩中理學淵源考九十二卷〈李清馥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崇禎五十宰相傳一卷〈曹溶撰〉五十輔臣編年録殘本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歴代循良録一卷〈孫蕙撰〉古人幾部六卷〈陳允衡撰〉歴代黨鑑五卷〈徐賔撰〉孔庭神在録八卷〈胡時忠撰〉畿輔人物志二十卷〈孫承澤撰〉四朝人物畧六卷〈孫承澤撰〉益智録二十卷〈孫承澤撰〉檇李往哲續編一卷〈項玊筍撰〉金華徵獻畧二十卷〈王宗炳撰〉聖學知統録二巻〈魏裔介撰〉聖學知統翼録二卷〈魏裔介撰〉希賢録五卷〈朱顯祖撰〉續表忠記八卷〈趙吉士撰〉洛學編四卷〈湯斌撰〉天中景行集無巻數〈邵燈撰〉中州道學編二卷補編一巻〈耿介撰〉古懽録八卷〈王士正撰〉大成通志十八卷〈楊慶撰〉續髙士傳五卷〈髙兆撰〉理學備考三十四卷〈范鄗鼎撰〉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毛竒齡撰〉留溪外傳十八卷〈陳鼎撰〉明儒林録十九卷〈張恒撰〉雒閩源流録十九卷〈張夏撰〉錫山宦賢考畧三卷〈張夏胡永褆同撰〉呉越順存集三卷外集一卷〈呉允嘉撰〉道南正學編三卷〈錢肅潤撰〉又尚集二卷〈何屬乾撰〉聖宗集要八卷〈費緯䘩撰〉卓行録四卷〈黄容撰〉荆門耆舊紀畧三卷〈胡作柄撰〉學統五十六卷〈熊賜履撰〉道統録二卷附録一卷〈張伯行撰〉道南源委六卷〈張伯行撰〉伊洛淵源續録二十卷〈張伯行撰〉嘉禾徴獻録四十六卷〈盛楓撰〉人瑞録一卷〈孔尚任撰〉北學編四卷〈魏一鰲撰〉修史試筆二卷〈藍鼎元撰〉道學淵源録一卷〈王植撰〉黌祀紀蹟十卷〈康偉然撰〉闗學編五卷〈王心敬增補明馮從吾原本〉蜀碧四卷〈彭遵泗撰〉閩學志略十七卷〈李清馥撰〉循良前傳約編四卷〈張先嶽撰〉吉州人文紀畧二十六卷〈郭景昌編〉孝史十巻〈錢尚衡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列傳
列女紀畧一卷〈胡作柄撰〉節婦傳十五卷〈楊錫紱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列女
閩越廵視紀畧六卷〈杜臻撰〉松亭行紀二卷〈髙士竒撰〉扈從
西廵日録一卷〈髙士竒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南征紀畧二卷〈孫廷銓撰〉李贅一卷〈胡文學撰〉蜀道驛程記二卷〈王士正撰〉南來志一卷〈王士正撰〉北歸志一卷〈王士正撰〉秦蜀驛程後記二卷〈王士正撰〉粤遊日記一卷〈王鉞撰〉使琉球記一卷〈張學禮撰〉治禾紀畧五卷〈盧崇興撰〉粤西偶記一卷〈陸作蕃撰〉海岱日記一卷〈張榕端撰〉何御史孝子祠主復位録一卷〈毛竒齡撰〉滇行日記二卷〈李澄中撰〉塞程别紀一
巻〈余宷撰〉塞北小鈔一卷〈髙士竒撰〉明道書院紀蹟四卷〈章秉法撰〉滇遊記一卷附記一卷〈畢曰澪撰〉滇行紀程一巻續鈔一巻東還紀程一卷續鈔一卷〈許纉曾撰〉南征紀程一卷〈黄叔璥撰〉鹿洲公案二卷〈藍鼎元撰〉念貽賸紀一卷〈周宣智撰〉東遊紀畧二卷〈張鼎乾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録
劉豫事迹一卷〈曹溶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别録
制科雜録一巻〈毛竒齡撰〉彚征録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科第
别號録九卷〈葛萬里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宫閨小名録四卷後録一卷〈尤侗撰〉同姓名録八卷〈王廷燦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名號
傳記類凡一百十部
地理〈地理總志 都城宫苑 郡邑 地理雜紀川瀆 名山洞府 遊記 邉防 外 紀〉
大清一統志五百卷〈乾隆二十九年奉 敇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顧炎武撰〉增訂廣輿記二十四卷〈蔡方炳撰〉閲史津逮無卷數〈朱約淳撰案是書以閲史須諳地理乃考正舛訛各繪以圖故名閲史津逮〉歴代輿地徴信編殘本六卷〈錢邦寅撰〉山河兩戒考十四卷〈徐文靖撰〉古今約説無卷數〈邵元龍編乃節鈔古今輿地故實詩文〉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地理總志
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 敇撰〉
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乾隆四十二年奉 敇撰〉
欽定盛京通志一百卷〈乾隆四十三年奉 敇撰〉
欽定熱河志一百二十巻〈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撰〉
右都城宫苑
歴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顧炎武撰〉金鼇退食筆記二卷〈髙士竒撰〉
右都城宫苑古蹟附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李衛等監修〉江南通志二百卷〈趙宏恩等監修〉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謝旻等監修〉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嵇曾筠等監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郝玉麟等監修〉湖廣通志一百二十卷〈邁柱等監修〉河南通志八十卷〈王士俊等監修〉山東通志三十六卷〈岳濬等監修〉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覺羅石麟等監修〉陜西通志一百卷〈劉於義等監修〉甘肅通志五十卷〈許容等監修〉四川通志四十七巻〈黄廷桂等監修〉廣東通志六十四卷〈郝玉麟等監修〉廣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金鉷等監修〉雲南通志三十卷〈鄂爾泰等監修〉貴州通志四十六卷〈鄂爾泰等監修〉
右郡邑
江城名蹟四卷〈陳宏緒撰〉營平二州地名記一卷〈顧炎武撰〉石柱記箋釋五卷〈鄭元應撰〉
右郡邑古蹟附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海昌外志無卷數〈談遷撰〉西寧志七卷〈蘇銑撰〉續安邱志二十五卷〈王訓撰〉永平府志二十四卷〈宋琬撰〉𣏌紀二十二卷〈張貞撰〉杭志三詰三誤辨一卷〈毛竒齡撰〉蕭山縣志刋誤三卷〈毛竒齡撰〉臺灣紀略一卷〈林謙光撰〉登封縣志十卷〈張聖誥撰〉琅鹽井志四卷〈沈鼐撰〉師宗州志二卷〈管掄撰〉遼載前集二卷〈林本裕撰〉掦州府志四十卷〈張萬夀撰〉河套志六卷〈陳履中撰〉湖南通志一百七十四卷〈陳宏謀等監修〉澳門紀畧二卷〈邱光任張汝霖同撰〉續河南通志八十卷〈阿思哈等監修〉
右郡邑
靈𨼆寺志八卷〈孫治撰〉滄浪小志二卷〈宋犖撰〉杏花村志十二卷〈郎遂撰〉二樓小志四卷〈程元愈撰汪越沈廷璐〉青原志畧十三卷〈補輯釋大然撰施閏〉崇恩志畧七卷〈章補輯釋〉江心志十二卷〈智藏撰釋〉白鹿書院志十六卷〈元竒撰廖〉靈谷寺志十六卷〈文英撰〉白鹿書院志十九卷〈呉雲撰毛〉通元觀志二卷〈徳琦撰呉〉孔宅志六卷〈陳琰撰諸〉武林志餘三十二卷〈紹禹撰〉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巻〈張晹撰髙⿱髙嶐髙廷珍髙〉增修雲林寺志八卷〈陛許獻〉宋東京考二十卷〈同撰厲〉鵞湖講學㑹編十二卷〈鶚撰周城〉
右郡邑古蹟附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顔山雜記四卷〈撰鄭之僑〉嶺南風物志一卷〈撰孫廷銓撰呉綺撰□刪訂〉龍沙記畧一卷〈方式濟撰〉東城雜記二卷〈厲鶚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山東考古録一卷〈舊本題顧炎武撰〉京東考古録一卷〈舊本題顧炎武撰〉譎觚一卷〈顧炎武撰〉天府廣記四十四卷〈孫承澤撰〉四州文獻摘鈔四卷〈畢振姬撰〉甌江逸志一卷〈勞大輿撰〉粤述一卷〈閔叙撰〉星餘筆記一卷〈王鉞撰〉中州雜俎三十五卷〈汪价撰〉湖壖雜記一卷〈陸次雲撰〉姑熟備考八卷〈夏之符撰〉臺灣紀畧一卷〈李麟光撰〉海表竒觀八卷〈不著撰人名氏〉江南星野辨一卷〈葉變撰〉嶺南雜記二卷〈呉震方撰〉臺灣隨筆一卷〈徐懐祖撰〉燕臺筆録一卷〈舊題項惟貞撰今考為朱彛尊日下舊聞内風俗〉神州古史考一卷方輿通俗文一卷〈一卷倪〉西粤對問無卷數〈璠撰江徳〉潯陽蹠醢六巻〈中撰文行〉蜀都碎事六卷〈逺撰陳祥〉續閩小紀一卷〈裔撰黎定〉嶺海見聞四卷〈國撰錢以〉南漳子二卷〈塏撰孫之〉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地理雜記
〈臣〉等謹按鄭志於地理分方物一門凡書之詳於風土者未可以方物㮣之
欽定續通志改為地理雜記謹從其例按次編録欽定河源紀畧三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奉 敇撰〉
水經註集釋訂訛四十卷〈沈炳巽撰〉水經注釋四十卷刋誤十二卷〈趙一清撰〉崑崙河源考一卷〈萬斯同撰〉兩河清彚八卷〈薛鳯祚撰〉居濟一得八卷〈張伯行撰〉治河奏績書四卷附張靄生河防述言一卷〈靳輔撰〉直隸河渠志一卷〈陳儀撰〉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傅澤洪撰〉水道提綱二十八卷〈齊召南撰〉海塘録二十六卷〈翟均廉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河紀二卷〈孫承澤撰〉具區志十六卷〈翁澍撰〉北河續記八卷〈閻廷謨撰〉河防芻議六卷〈崔維雅撰〉新劉河志一卷婁江志二卷〈顧士璉撰〉山東全河備考四卷〈葉方恒撰〉明代河渠考無卷數〈萬斯同撰〉今水經一卷〈黄宗羲撰〉明江南治水記一卷〈陳士鑛撰〉湘湖水利志三卷〈毛竒齡撰〉東南水利八卷〈沈愷曾撰〉治水要議一卷〈孫宗彛撰〉太湖備考十六卷〈金友理撰〉蕭山水利書初集二卷續集一卷三集三卷附集一卷〈初集來鴻雯重訂明富玹原本續集三集皆張文瑞編附集文瑞之子學懋編〉治河前䇿二卷後䇿二卷〈馮祚泰撰〉水鑑六卷〈郭起元撰〉安瀾文獻一卷〈沈光曾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川瀆
欽定盤山志二十一卷〈乾隆十九年奉 敕撰〉
西湖志纂十二卷〈乾隆十六年 聖駕南巡梁詩正等恭輯〉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太平三書十二卷〈張萬選撰〉乍浦九山補志十二卷〈李確撰〉昌平山水記二卷〈顧炎武撰〉黄山志七卷〈閔麟嗣撰〉麻姑山丹霞洞天志十七卷〈羅森撰〉峩眉山志十八卷〈蔣超撰〉峩眉志略一卷〈張能麟撰〉浯溪考二卷〈王士正撰〉長白山録一卷補遺一卷〈王士正撰〉鼓山志十二卷〈釋元賢撰〉恒岳志三卷〈張崇徳撰〉七星巖志十六卷〈韓作棟撰〉峩眉山志十八卷〈曹𤋮衡撰〉龍唐山志五卷〈釋性制撰〉寳華山志十卷〈釋徳基撰〉廬山通志十二卷〈釋定暠撰〉四明山志九卷〈黄宗羲撰〉四明山古蹟記五卷〈不著撰人名氏即黄宗羲稿本〉西湖夢尋五卷〈張岱撰〉穹嶐山志六卷〈李標撰〉百城煙水九卷〈徐崧張大純同編〉蟂磯山志二卷〈柯願撰〉嶽𪋤志八卷〈趙寧撰〉説嵩三十二卷〈景日昣撰〉嵩嶽廟史十卷〈景日昣撰〉雞足山志十卷〈范承勲撰〉普陀山志十五卷〈朱謹陳璿同撰〉湘山志八卷〈徐泌撰〉林屋民風十二卷〈王維徳撰〉廬山志十五卷〈毛徳琦撰〉玊華洞志六卷〈陳文在撰〉武夷九曲志十六卷〈王復禮撰〉丹霞洞天志十七卷〈蕭韶撰〉羅浮山志十二卷〈陶敬益撰〉惠陽山水紀勝四卷〈呉騫撰〉羅浮外史無卷數〈錢以塏撰〉羅浮山志㑹編二十二卷〈宋廣業撰〉西樵志六卷〈馬符録撰〉西湖志四十八卷〈傅王露撰〉太嶽太和山紀略八卷〈王㮣撰〉峽石山水志一卷〈蔣宏任撰〉金井志四卷〈姜虬緑撰〉泰山道理記一卷〈聶鈘撰〉峽川志一卷〈潘廷章撰〉西湖覽勝志十四卷〈夏基撰〉南湖紀略稿六卷〈邱俊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名山洞府
臺海使槎録八卷〈黄叔璥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廣州遊覽小志一卷〈王士正撰〉天下名山記鈔無卷數〈呉秋士撰〉泰山紀勝一卷〈孔貞瑄撰〉匡廬紀遊一卷〈呉闡思撰〉滇黔紀遊二卷〈陳鼎撰〉玊山遺響六卷〈張貞生撰〉蒼洱小記一卷〈畢曰澪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遊記
海防述略一卷〈杜臻撰〉延綏鎮志六卷〈譚吉璁撰〉蠻司合志十五卷〈毛竒齡撰〉江防總論一卷海防總論一卷〈姜宸英撰〉秦邉紀略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邉防
異域録一卷〈圖理琛撰〉海國聞見録二卷〈陳倫炯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别本坤輿外紀一卷〈舊本題南懐仁撰〉西方要記一卷〈西洋利類思安文思南懐仁等撰〉洱海叢談一卷〈釋同揆撰〉八紘譯史四卷紀餘四卷〈陸次雲撰〉八紘荒史一卷〈陸次雲撰〉峝谿纎志三卷志餘一卷〈陸次雲撰〉安南紀遊一卷〈潘鼎珪撰〉海外紀事六卷〈釋大汕撰〉連陽八排風土記八卷〈李來章撰〉中山傳信録六卷〈徐葆光撰〉楚南苖志六卷〈段汝霖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外紀
地理類凡一百九十七部
譜系
〈臣〉等謹按譜系之書列為横格類於年表今俱歸入圖譜略惟單隆周希姓補專舉希姓不分圖格應存之以備
皇朝通志藝文略内譜系一門
希姓補五卷〈單隆周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譜系類凡一部
食貨〈貨寳 噐用 豢養種藝 茶酒〉
〈臣〉等謹按鄭志食貨一門列貨寳器用豢養種藝茶酒諸目今仍其舊凡有闗賦稅之書已見於政書類者兹不復贅云
泉刀滙纂無卷數〈邱峻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貨寳
雪堂墨品一卷〈張仁熙撰〉漫堂墨品一卷〈宋犖撰〉怪石賛一卷〈宋犖撰〉漢甘泉宫瓦記一卷〈林佶撰〉觀石後録一卷〈毛竒齡撰〉曹氏墨林二卷〈曹素功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噐用
畫眉筆談一卷〈陳均撰〉晴川録四卷後録四卷〈孫之騄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豢養
倦圃蒔植記三卷北墅抱瓮録一卷〈髙士竒撰〉藝菊志八卷〈陸廷燦撰〉箋卉一卷〈呉崧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種藝
續茶經三卷附録一卷〈陸廷燦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茶史二卷〈劉元長撰〉居常飲饌録一卷〈曹寅撰〉酒部彚考十八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茶酒
食貨類凡十六部
目録
欽定天禄琳瑯書目十卷〈乾隆四十年奉 敕編〉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乾隆三十九年奉 敕編〉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黄虞稷撰〉經義考三百卷〈朱彜尊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讀書敏求記四卷〈錢曾撰〉述古堂書目無卷數〈錢曾撰〉讀書蕞殘三卷〈王鉞撰〉别本讀書蕞殘二卷〈王鉞撰〉明藝文志五卷〈尤侗撰〉易傳辨異四卷〈翟均廉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目録類凡十一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一
藝文畧〈五〉
諸子類第六〈儒家 遒家 釋家 法家 雜家農家 小説家 兵家臣〉等謹按鄭志諸子類共十一門今無名家墨家縱横家之書則謹從其闕餘各依類編次凡八家云
儒家〈儒術數學〉
〈臣〉等謹按鄭志儒家本自為一門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以儒術數學分列焉
御定資政要覽三卷後序一卷〈順治十二年奉敕撰〉
聖諭廣訓一卷 〈聖祖仁皇帝 親製聖諭十六條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繹為
廣訓 頒示天下學宫〉
庭訓格言一卷〈雍正八年世宗憲皇帝御纂〉
御製日知薈説四卷〈乾隆元年 皇上取舊製各體文勒成是編〉
御定内則衍義十六卷〈順治十三年奉敕撰〉
御定孝經衍義一百卷〈順治十三年奉 敕修至康熙二十一年告成 聖祖仁
皇帝御製序文頒行〉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康熙五十六年奉 敕編〉
御纂未子全書六十六卷〈康熙五十二年奉 敕編〉
御定執中成憲八卷〈雍正六年奉敕撰〉
御覽經史講義三十一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編〉
正學隅見述一卷〈王宏撰撰〉思辨録輯要三十五卷〈陸世儀撰〉雙橋隨筆十二卷〈周召撰〉讀朱隨筆四卷〈陸隴其撰〉三魚堂賸言十二卷〈陸隴其撰〉松陽抄存二卷〈陸隴其撰〉注解正䝉二卷〈李光地撰〉榕村語録三十卷〈李光地撰〉正蒙初義十七卷〈王植撰〉近思録集註十四卷〈茅星來撰〉近思録集註十四卷〈江永撰〉讀書偶記三卷〈雷鋐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家語正義十卷〈姜兆錫撰〉孔叢子正義五卷〈姜兆錫撰〉太極集注一卷〈孫子昶撰〉太極解拾遺一卷通書解拾遺一
卷後録一卷西銘解拾遺一卷後録一卷〈李文炤撰〉正蒙集解九卷〈李文炤撰〉近思録集解十四卷〈李文炤撰〉周子疏解四卷〈王明弼撰〉濓闗三書無卷數〈王植撰〉程書五十一卷〈程湛編〉小學集解六卷〈黄澄撰〉小學分節二卷〈髙熊徴撰〉小學集解六卷〈蔣永修撰〉小學纂註六卷〈髙愈撰〉小學句讀記六卷〈王建常撰〉朱子語類纂十三卷〈王龯撰〉藤隂劄記無卷數〈孫承澤撰〉學約續編十四卷〈孫承澤撰〉考正晩年定論二卷〈孫承澤撰〉明辨録二卷〈孫承澤撰〉紫陽通志録四卷〈髙世泰編〉聖學入門書無卷數〈陳瑚撰〉學言三卷〈白允謙撰〉此庵語録十卷〈胡統虞撰〉理學傳心纂要八卷〈孫竒逢撰〉嵗寒居答問二卷附録一卷〈孫竒逢撰〉潛室劄記二卷〈刁包撰〉張界軒集八卷〈張時為撰〉學案一卷〈王甡撰〉存性編二卷〈顔元撰〉存學編四卷〈顔元撰〉存治編一卷〈顔元撰〉存人編一卷〈顔元撰〉教民恒言一卷〈魏裔介撰〉致知格物解二卷〈魏裔介撰〉周程張朱正脉無卷數〈魏裔介撰〉論性書二卷〈魏裔介撰〉約言録二卷〈魏裔介撰〉續近思録二十八卷〈鄭光羲撰〉朱子聖學考畧十卷〈朱澤澐撰〉廣祀典議一卷〈吳肅公撰〉二程學案二卷〈黄宗羲撰〉讀書質疑二卷〈王錟撰〉欲從録十卷〈王錟撰〉臆言四卷〈朱顯祖撰〉儒宗理要二十九卷〈張能鱗編〉理學辨一卷〈王庭撰〉常語筆存一卷〈湯斌撰〉理學要㫖無卷數〈耿介撰〉朱子學歸二十三卷〈鄭端編〉溯流史學鈔二十卷〈張沐撰〉閑道録三卷〈熊賜履撰〉下學堂劄記三卷〈熊賜履撰〉大儒粹語二十八卷〈顧楝南編〉紫陽大指八卷〈秦雲爽撰〉㑹語支言四卷〈陸鳴鼇撰〉性理大中二十八卷〈應撝謙撰〉憤助編二卷〈蔡方炳編〉體獨私鈔四卷〈黄百家撰〉王劉異同五卷〈黄百家撰〉學術辨一卷〈陸隴其撰〉問學録四卷〈陸隴其撰〉信陽子卓録八卷〈張鵬翮撰〉王學質疑一卷附録一卷〈張烈撰〉教習堂條約一卷〈徐乾學撰〉萬世玊衡録四卷〈蔣伊撰〉儒門法語無卷數〈彭定求編〉三子定論五卷〈王復禮撰〉正修録三卷齊治録三卷〈于凖撰〉二程語録十八卷〈張伯行編〉小學集解六卷〈張伯行撰〉續近思録十四卷〈張伯行編〉學規類編二十七卷〈張伯行編〉性理正宗四十卷〈張伯行編〉廣近思録十四卷〈張伯行編〉濓洛闗閩書十九卷〈張伯行編〉困學録集粹八卷〈張伯行編〉理學正宗十五卷〈實克勤編〉大學辨業四卷聖經學規纂二卷論學二卷〈李塨撰〉小學稽業五卷〈李塨撰〉性理纂要八卷〈冉覲祖撰〉程功録五卷〈楊名時撰〉嵩陽學凡六卷〈景日昣撰〉續小學六卷〈葉鉁編〉心印正説三十四卷〈吳台碩撰〉尊道集四卷〈朱搴撰〉近思續録四卷〈劉源渌撰〉冷語三卷〈劉源淥撰〉讀書日記六卷〈劉源渌撰〉性理辨義二十卷〈王建衡撰〉静用堂偶編十卷〈涂天相撰〉廣字義三卷〈黄叔璥撰〉朱子晩年全論八卷〈李紱編〉學舫無卷數〈吳雲撰〉白鹿洞規條目二十卷〈王㴻撰〉集程朱格物法一卷集朱子讀書法一卷〈王㴻撰〉經書性理類輯精要録六卷〈王士陵撰〉謀道續録二卷〈譚旭撰〉讀周子劄記無卷數〈崔紀撰〉知非録一卷〈鄧鍾岳撰〉餘山遺書十卷〈勞史撰〉虛谷遺書三卷〈何國材撰〉筆記二卷〈程大純撰〉日省編一卷〈馮昌臨撰〉聖學輯要一卷〈潘繼善撰〉載道集六十卷〈許焞編〉大學衍義輯要六卷大學衍義補輯要十二卷〈陳宏謀撰〉吕子節録四卷補道二卷〈陳宏謀編〉恥亭遺書十卷〈周宗濓撰〉棉陽學凖五卷〈藍鼎元撰〉女學六卷〈藍鼎元撰〉張子淵源録十卷〈張鏐編〉女教經傳通纂二卷〈任啟運撰〉躬行實踐録十五卷〈桑調元撰〉朱子為學考三卷〈童能靈撰〉理學疑問四卷〈童能靈撰〉讀書小記三十卷〈范爾梅撰〉南阿集二卷〈康吕賜撰〉淑艾録十四卷〈祝洤撰〉下學編十四卷〈祝洤撰〉東莞學案無卷數〈吳鼎撰〉逸語十卷〈曹廷楝撰〉困勉齋私記四卷〈閻循觀撰〉思通集二卷隨意吟一卷〈秦望撰〉叙天齋講義四卷〈竇文炳撰〉明儒講學考一卷〈程嗣章撰〉業儒臆説一卷〈陶圻撰〉砭身集六卷〈劉鳴珂撰〉愚齋反經録十六卷〈謝王寵撰〉講學二卷〈陳祖銘撰〉三立編十二卷〈王梓編〉性理析疑十五卷〈蔡洛撰〉童子問一卷〈黄文㴻撰〉敬義録一卷〈黄文㴻撰〉理解體要二卷〈黄為鶚撰〉讀白鹿洞規大義五卷〈任徳成撰〉朱子書要無卷數〈不著編輯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儒術
皇極經世解八卷〈王植撰〉
以見上
文淵閣著録
皇極經世考三卷〈徐文靖撰〉皇極數鈔二卷〈陶成撰〉衍範二卷〈顧昌祚撰〉洪範皇極補六卷〈劉世衢撰〉易範同宗録無卷數〈李灝撰〉太元别訓五卷〈劉斯組撰〉洪範補註五卷〈潘士權撰〉畫前易衍無卷數〈徐燦撰〉濬元十六卷〈張必國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數學
儒家類凡一百六十九部
道家
〈臣〉等謹按鄭志諸子類儒家及法家雜家農家小説家俱自為一門不分細目惟道家釋家兵家分目太多殊嫌複瑣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俱彚為總類不復别標細目云
御定道徳經注二卷〈順治十三年奉敕撰〉
老子説略二卷〈張爾岐撰〉道徳經註二卷附隂符經註一卷〈徐大椿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隂符經註一卷〈李光地撰〉㕘同契章句一卷〈李光地撰〉道徳經編註二卷〈胡與髙撰〉讀道徳經私記二卷〈汪縉撰〉道徳經懸解二卷〈黄元御撰〉列子辨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南華評註無卷數〈張坦撰〉莊子解三卷〈吳世尚撰〉南華通七卷〈孫嘉淦撰〉南華本義二卷〈林仲懿〉南華簡鈔四卷〈徐廷槐撰〉南華模象記八卷〈張世犖撰〉㕘同契註二卷〈陳兆成撰〉古文周易㕘同契註八卷〈袁仁林撰〉古㕘同契集註六卷〈劉吳龍撰〉列仙通紀六十卷〈薛大訓撰〉果山修道居誌二卷〈葉鉁撰〉得一㕘五七卷〈姜仲貞撰〉萬夀仙書四卷〈曹無極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道家類凡二十二部
釋家
正宏集一卷〈釋本果撰〉南宋元明僧寶傳十五卷〈釋自融撰〉現果隨録一卷〈僧戒顯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釋家類凡三部
法家
折獄巵言一卷〈陳士鑛撰〉巡城條約一卷〈魏裔介撰〉風憲禁約一卷〈魏裔介撰〉讀律佩觿八卷〈王明徳撰〉續刑法叙畧一卷〈譚瑄撰〉疑獄箋四卷〈陳芳生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法家類凡六部
雜家〈雜學 雜考 雜説雜品 雜纂 雜編〉
〈臣〉等謹按雜家之稱所包甚廣
欽定續通志於雜家類凡分雜學雜考雜説雜品雜纂雜編六門最為賅備謹從其例分門編次惟雜學著録無書僅登存目至雜考以下並詳列焉息齋藏書十二卷〈裴希度撰〉衡書三卷〈唐大陶撰〉格物問答三卷〈毛先舒撰〉螺峯説録一卷〈毛先舒撰〉聖學真語二卷〈毛先舒撰〉潛齋處語一卷〈楊慶撰〉蒙訓一卷〈楊慶撰〉理學就正言十卷〈祝文彦撰〉聖學大成無卷數〈孫鍾瑞撰〉拳拳録二卷〈李衷燦撰〉顔巷録一卷〈李𮕵燦撰〉晚聞篇一卷〈李衷燦撰〉栢鄉魏氏傳家録二卷附家約一卷〈魏裔介撰〉勸世恒言一卷〈魏裔介編〉萬世太平書十卷〈勞大輿撰〉龍巖子集十二卷〈李丕則撰〉唾居隨録四卷〈張貞生撰〉圖書秘典一隅解一卷〈張沐撰〉潛書四卷〈唐甄撰〉五倫懿範八卷〈舊本題天台鹿門子撰不著名氏〉天方典禮擇要解二十卷〈劉智撰〉進善集無卷數〈張天柱撰〉懿言目録一卷二録一卷續録一卷别録一卷附禮闈分校日記一卷七規一卷〈王喆生撰〉方齋補莊無卷數〈方正瑗撰〉公餘筆記二卷〈張文炳撰〉容膝居集雜録六卷〈葛芝撰〉苕西問答一卷〈吳學孔撰〉續箋山房集畧十八卷〈鄭遒明撰〉頤菴心言一卷〈喬大凱撰〉聖學逢源録十八卷〈金維嘉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學
日知録三十二卷〈顧炎武撰〉義府二卷〈黄生撰〉藝林彚考二十四卷〈沈自南撰〉潛邱劄記六卷〈閻若璩撰〉湛園札記二卷〈姜宸英撰〉白田雜著八卷〈王懋竤撰〉義門讀書記五十八卷〈何焯撰蔣維鈞編〉樵香小記二卷〈何琇撰〉管城碩記三十卷〈徐文靖撰〉訂譌雜録十卷〈胡鳴玉撰〉識小編二卷〈董豐垣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菰中隨筆三卷〈顧炎武撰〉救文格論一卷雜録一卷〈顧炎武撰〉别本潛邱劄記六卷〈閻若璩撰〉修潔齋閒筆四卷〈劉堅撰〉天香樓偶得十卷〈虞兆漋撰〉言鯖二卷〈吕種玉撰〉事物考辨六十二卷〈周象明撰〉天禄識餘二卷〈髙士竒撰〉畏壘筆記四卷〈徐昻發撰〉古今釋疑八卷〈方履中撰〉螺江雜記八卷〈張文檒撰〉知新録三十二卷〈王棠撰〉西圃叢辨三十二卷〈田同之撰〉經史問五卷〈郭值撰〉掌録二卷〈陳祖范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考
春明夢餘録七十卷〈孫承澤撰〉居易録三十四卷〈王士正撰〉池北偶談二十六卷〈王士正撰〉香祖筆記十二卷〈王士正撰〉古夫于亭雜録六卷〈王士正撰〉分甘餘話四卷〈王士正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棗林雜爼無卷數〈談遷撰〉讀書偶然録十二卷〈程正揆撰〉見聞記憶録五卷〈徐國楨撰〉餘菴雜録三卷〈陳恂撰〉冬夜箋記一卷〈王崇簡撰〉樗林三筆五卷〈魏裔介撰〉雕邱雜録十八卷〈梁清逺撰〉蔣説二卷〈蔣超撰〉雲谷卧餘二十卷〈張習孔撰〉蒿菴閒話二卷〈張爾岐撰〉暑牕臆説二卷〈王鉞撰〉聴潮居存業十卷〈原良撰〉匡林二卷〈毛先舒撰〉庸言録無卷數〈姚際恒撰〉筠廊偶筆二卷二筆二卷〈宋犖撰〉二樓紀畧四卷〈佟賦偉撰〉介軒遺筆二卷〈史既濟撰〉復堂雜説一卷〈史白撰〉竹村雜記二卷〈史白撰〉山志六卷〈王宏撰撰〉尚論持平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標異一卷〈陸次雲撰〉在園雜志四卷〈劉廷璣撰〉妙貫堂餘談六卷〈裘君宏撰〉東山草堂邇言六卷〈邱嘉穂撰〉蓉槎蠡説十二卷〈程哲撰〉道驛集四卷〈張祖年撰〉讀書隨記一卷續記一卷剰語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巵壇對問六卷〈江徳中撰〉經史慧解六卷〈蔡舍生撰〉任菴語畧無卷數〈王建衡撰〉嶺西雜録二卷〈王孝詠撰〉後海堂雜録二卷〈王孝詠撰〉南村隨筆六卷〈陸廷燦撰〉枝語二卷〈孫之騄撰〉諤崖脞説五卷〈章盈撰〉書𨼆叢説十九卷〈袁棟撰〉然疑録六卷〈顧奎光撰〉瀟湘聴雨録八卷〈江昱撰〉經史筆記無卷數〈潘繼善撰〉毛氏殘書三種無卷數〈毛羽宸撰〉榴園管測五卷〈王復撰〉數馬堂答問二十卷〈黄名甌撰〉鈍根雜著四卷〈周池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説
韻石齋筆談二卷〈姜紹書撰〉七頌堂識小録一卷〈劉體仁撰〉研山齋雜記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研山齋珍玩集覽無卷數〈孫炯撰〉老老恒言無卷數〈曹廷棟撰〉初學藝引二十三卷〈李仕學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品
元明事類鈔四十卷〈姚之駰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豐暇觀頤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懿行編八卷〈李瀅撰〉無事編二卷〈項真撰〉葉書一卷〈黄生撰〉倫史五十卷〈成克鞏撰〉多識集十二卷〈魏裔介撰〉雅説集十九卷〈魏裔介撰〉佳言玉屑一卷〈魏裔介撰〉牛戒續抄三卷〈魏裔介撰〉希賢録十卷〈魏裔介撰〉資麈新聞七卷〈舊題魏裔介撰今攷定為偽托之書〉嗜退菴語存十卷〈嚴有榖撰〉勝飲編一卷〈郎廷極撰〉經世名言十二卷〈蘇宏祖撰〉寄園寄所寄十二卷〈趙吉士撰〉擇執録十二卷〈王家啟撰〉夀世秘典十八卷〈丁其譽撰〉同歸集十六卷〈吳調元撰〉聞鐘集無卷數〈勞大與撰〉遂生集十二卷〈王晫撰〉畜徳録二十卷〈席啟圗撰〉宋稗類抄八卷〈潘永固編〉食色觀六卷〈張芳編〉四本堂座右編二十四卷〈朱潮逺編〉敦行録二卷〈張鵬翮撰〉學仕要箴五卷〈張圻編〉秦氏閨訓新編十二卷〈秦雲爽撰〉庸行編八卷〈牟允中撰〉讀書樂趣八卷〈伍涵芬撰〉硯北雜録無卷數〈黄叔琳撰〉孝史類編十卷〈黄齊賢撰〉經術要義四卷〈髙元標撰〉查浦輯聞二卷〈查嗣瑮撰〉㑹心録四卷〈孔尚任撰〉範家集畧六卷〈秦坊撰〉範身集畧八卷〈秦坊撰〉閑家編八卷〈王士俊撰〉訓俗遺規五卷〈陳宏謀撰〉學統存二十四卷〈宋士宗撰〉權衡一書四十一卷〈王植撰〉多識類編二卷〈曹昌言撰〉養知録八卷〈紀昭撰〉閑家類纂二卷〈彭紹謙撰〉課業餘談三卷〈陶煒撰〉福夀陽秋無卷數〈魏博編〉言行彚纂十卷〈汪之鈇撰〉諸儒檢身録一卷〈令狐亦岱撰〉心鏡編十卷〈譚文光撰〉子苑一百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纂
鈍吟雜録十卷〈馮班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學海類編無卷數〈舊本題曹溶編〉莊屈合詁無卷數〈錢澄之撰〉楊園全書三十四卷〈張履祥撰〉張考夫遺書五卷〈張履祥撰〉竹裕園筆語十二卷〈李曰滌撰〉昭代叢書一百五十卷〈張潮撰〉丹麓雜著十種十卷〈王晫撰〉檀几叢書五十卷〈王晫張潮同編〉政學合一集無卷數〈許三禮撰〉秘書二十一種一百五卷〈汪士漢撰〉檢心集十四卷〈閔則哲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編
雜家類凡一百七十五部
農家
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乾隆二年奉敕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豳風廣義三卷〈楊屾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農家類凡二部
小説家〈雜事 異聞瑣記〉
〈臣〉等謹按小説家皆紀録聞見之書間有涉于瑣異者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于小説類分雜事異聞瑣記三門惟異聞類見著録者一餘各列諸存目焉
讀史隨筆六卷〈陳忱撥〉玉堂薈記一卷〈楊士聰撰〉客途偶記一卷〈鄭與僑撰〉玉劍尊聞十卷〈梁維樞撰〉明語林十四卷〈吳肅公撰〉明逸編十卷〈鄒統魯撰〉聞見集三卷〈蔡憲陞撰〉笻竹杖七卷〈施男撰〉今世説八卷〈王晫撰〉秋谷雜編三卷〈金維寧撰〉隴蜀餘聞一卷〈王士正撰〉皇華紀聞四卷〈王士正撰〉硯北叢録無卷數〈黄叔琳撰〉漢世説十四卷〈章撫功編〉過庭紀餘三卷〈陶越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雜事
山海經廣註十八卷〈吳任臣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臣〉等謹按山海經舊入史部地理類
欽定四庫全書以是書侈談神怪入之子部小説家而吳任臣廣註亦即附録於後今以列諸異聞焉蚓菴瑣語一卷〈李王逋撰〉矩齋雜記二卷〈施閏章撰〉㝠報録二卷〈陸圻撰〉史異纂十六卷〈傅爕調撰〉有明異叢十卷〈傅爕調撰〉觚賸八卷續編四卷〈鈕秀撰〉曠園雜志二卷〈吳陳琰撰〉述異記三卷〈舊本題東軒主人撰不著名氏〉鄢署雜鈔十四卷〈汪為熹撰〉果報見聞録一卷〈楊式傳撰〉信徵録一卷〈徐慶撰〉見聞録一卷〈徐岳撰〉簪雲樓雜説一卷〈陳尚古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異聞
豆區八友傳一卷〈王蓍撰〉筆史二卷〈楊忍本撰〉板橋雜記三卷〈余懐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瑣記
小説類凡三十二部
兵家
握機經解一卷〈王㬚撰〉孫子彚徵四卷〈鄭端撰〉兵鏡十一卷〈鄭定羅撰〉武備志畧五卷〈傅禹撰〉歴代車戰叙略一卷〈張恭交撰〉練閱火器陣記一卷〈薛熙撰〉武經體註大全㑹解七卷〈夏振翼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兵家類凡七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一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
藝文畧
天文類第七〈天文 厯數算術〉
〈臣〉等謹按鄭志天文類原分三門今依類編次其算法諸書専為天文而作者入天文門亦有與厯數併合為帙者入厯數門至算術一門則専收算書云
天文
曉菴新法六卷〈王錫闡撰〉天經或問前集一卷〈游藝撰〉天步真原一卷〈薛鳳祚撰〉天學㑹通一卷〈薛鳯祚撰〉中西經星同異考一卷〈梅文鼏撰〉全史日至源流三十三卷〈許伯正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天經或問後集無卷數〈游藝撰〉璇璣遺述七卷〈掲暄撰〉秦氏七政全書無巻數〈秦文淵撰〉天文大成管窺輯要八十卷〈黄鼎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厯數
厯算全書六十卷〈梅文鼎撰〉大統書志十七卷〈梅文鼎撰〉勿菴厯算書記一卷〈梅文鼎撰〉算學八卷續一卷〈江永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厯算叢書六十二卷〈梅榖成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算術
幾何論約七卷〈杜知耕撰〉數學鑰六卷〈杜知耕撰〉數度衍二十四卷〈方中通撰〉勾股引䝉五卷〈陳訏撰〉勾股矩測解原二卷〈黄百家撰〉少廣補遺一卷〈陳世仁撰〉莊氏算學八卷〈莊亨陽撰〉九章録要十二卷〈屠文漪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勾股述二巻〈陳訏撰〉𨼆山鄙事四卷〈李子金撰〉圍徑真㫖無卷數〈顧長發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天文類凡二十六部
五行類第八〈隂陽 占卜宅書葬書 雜技術〉
〈臣〉等謹按鄭志五行類三十門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於原目不必盡備凡分為隂陽占卜
等門編次如左
隂陽
御定星厯考原六卷〈康熙五十二年奉 敕撰〉
欽定協紀辨方書三十六卷〈乾隆四年奉敕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禽遁七元成局書十四卷〈汪漢謀撰〉陳子性藏書十二卷〈陳應選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占卜
卜法詳考四卷〈胡煦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易冒十卷〈程良玉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宅書𦵏書
定穴立向開門放水墳宅便覽要訣四卷〈梅自實撰〉山法全書十九卷〈葉泰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五行類凡九部
藝術類第九〈書畫 篆刻附〉
〈臣〉等謹按鄭志藝術類十七門如射奕投壺之類今少専書無可採録惟篆刻印譜則應増入以附於書畫之後焉
書畫〈篆刻附〉
石渠寶笈四十四卷〈乾隆九年奉敇撰〉
秘殿珠林二十四巻〈乾隆九年奉敇撰〉
庚子銷夏記八卷〈孫承澤撰〉繪事備考八卷〈王毓賢撰〉江村銷夏録三卷〈髙士竒撰〉式古堂書畫彚考六十巻〈卞永譽撰〉南宋院畫録八卷〈厲鶚撰〉傳神秘要一巻〈蔣驥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無聲詩史七卷〈姜紹書撰〉烟雲過眼録二十卷〈周在浚撰〉畫法紀年一卷〈郭礎撰〉石村畫訣一卷〈孔衍栻撰〉厯代畫家姓氏韻編七卷〈顧仲清撰〉畫徵録三卷續録二卷〈張庚撰〉月湖讀畫録一卷〈王樑撰〉艷雪齋書品二卷畫苑二卷筆墨紙硯譜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書畫
印典八卷〈朱象賢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印存初集二卷印存元覽二卷〈胡正言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篆刻附
藝術類凡二十一部
醫方類第十〈醫書方書〉
〈臣〉等謹按鄭志醫方類分上下二帙其門目亦甚繁今酌併為醫書方書二門如鄭志原目之脈經傷寒及本草等類即從附見焉
醫書
御纂醫宗金鑑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 敕撰〉
金匱要畧論註二十四卷〈徐彬註〉尚論篇八卷〈喻昌撰〉醫門法律六卷附寓意草一卷〈喻昌撰〉傷寒舌鑑一卷〈張登撰〉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張倬撰〉續名醫類案六十卷〈魏之琇撰〉蘭臺𮜿範八卷〈徐大椿撰〉醫學源流論二卷〈徐大椿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證治大還四十卷〈陳治撰〉馬師津梁八卷〈馬元儀撰〉張氏醫通十六巻〈張璐撰〉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張璐撰〉本經逢原四卷〈張璐撰〉診宗三昧一卷〈張璐撰〉石室秘籙六卷〈陳士鐸撰〉李氏醫鑑十巻續補二卷〈李文來撰〉醫學彚纂指南八卷〈端木縉撰〉濟隂綱目十四卷〈武之望撰〉保生碎事一卷〈汪淇撰〉釋骨一卷〈沈彤撰〉醫學求真録總論五巻〈黄宫繡撰〉傷寒分經十卷〈吳儀洛撰〉難經經釋二卷〈徐大椿撰〉醫貫砭二卷〈徐大椿撰〉臨證指南醫案十卷〈葉桂撰〉得心録一卷〈李文淵撰〉傷寒論條辨續註十二卷〈鄭重光撰〉醫津筏一卷〈江之蘭撰〉素問懸解十三卷〈黄元御撰〉靈樞懸解九卷〈黄元御撰〉難經懸解二卷〈黄元御撰〉傷寒懸解十五卷〈黄元御撰〉傷寒説意十一卷〈黄元御撰〉金匱懸解二十二卷〈黄元御撰〉四聖心源十巻〈黄元御撰〉四聖懸樞四卷〈黄元御撰〉素靈㣲藴四卷〈黄元御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方書
綘雪園古方選註三卷附得宜本草一卷〈王子接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録一卷〈徐大椿撰〉傷寒類方一卷〈徐大椿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成方切用十四卷〈吳儀洛撰〉長沙藥解四卷〈黄元御撰〉玉楸藥解四卷〈黄元御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醫方類凡四十四部
類書類第十一
御定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康熙四十九年奉 敕撰〉
御定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康熙五十八年奉 敇撰〉
御定分類字錦六十四卷〈康熙六十一年奉 敕撰〉
御定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康熙末年奉 敕撰至雍正五年告成 世宗
憲皇帝御製序文頒行〉
御定佩文韻府一百六卷〈康熙五十年奉敕〉
御定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𢰅康熙五十五 年奉〉
編珠補遺二卷續編珠二卷〈敕撰髙士〉格致鏡原一百卷〈竒輯陳元〉讀書紀數畧五十四卷〈龍撰宫夢〉花木鳥獸集類三卷〈仁撰吳寳〉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典制紀畧無巻數〈芝撰孫承〉經世篇十二卷〈澤撰舊本題顧炎武撰今考為偽托〉考古類編十二卷〈之書柴紹〉廣羣輔録六卷〈炳撰徐〉氏族箋釋八卷〈汾撰熊峻〉歴朝人物氏族㑹編十卷〈運撰舊本題禾川南里松山穎侯氏撰今考〉二酉彚刪二十四卷〈為尹敏〉古今疏十五卷〈編王訓〉三才藻異三十三卷〈撰朱虚撰〉三才彚編四卷〈屠粹忠撰〉千家姓文一卷〈龔在升〉教養全書四十一卷〈撰崔冕撰〉李氏類纂五十卷〈應撝謙撰〉韻粹一百七巻〈李繩逺撰舊本題〉古事苑十二卷〈朱彛尊撰〉行年録無卷數〈鄧志謨撰〉石樓臆編五卷〈魏方奉〉五經類編二十八
卷〈周世樟撰〉同人傳四卷〈陳祥裔撰〉古事比五十三卷〈方中徳撰〉政典彚編八卷〈王芝藻撰〉典引輯要十八卷〈丁昌遂撰〉廣事類賦四十卷〈華希閔撰〉根黄集十卷〈楊文源撰〉三體摭韻十二卷〈朱昆田撰〉文獻通考節貫十巻〈周宗濓撰〉考古畧八卷〈王文清撰〉考古原始六巻〈王文清撰〉春秋經傳類聨無巻數〈王繩曾撰〉杜韓集韻三卷〈汪文柏編〉古今記林二十九卷〈汪士漢撰〉古學捷録十巻〈陳應麐撰〉讀古紀源九卷〈何懋永撰〉經濟宏詞十二卷〈汪學信編〉唐句分韻初集四卷二集四卷續集二巻四集五巻〈馮瀚撰〉是菴日記十四卷〈楊擁撰〉類書纂要三十三巻〈周魯撰〉駢語類鑑四卷〈周池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類書類凡四十九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三
藝文畧〈七〉
文類第十二上〈楚辭别集〉
〈臣〉等謹案鄭志文類於楚辭别集總集之外又分贊頌箴銘等目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於賦及碑碣四六諸門有自為一書者則依鄭例分類編次其専集中雜見諸體未便分析仍收入别集總集二門不復别標諸目云楚辭
山帶閣註楚辭六巻楚辭餘論二卷楚辭説韻一巻〈蒋驥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天問補註一巻〈毛竒齡撰〉楚辭燈四卷〈林雲銘撰〉離騷經註一卷九歌註一卷〈李光地撰〉離騷經解一卷〈方楘如撰〉離騷解一巻〈顧成天撰〉讀騷列論一巻〈顧成天撰〉楚辭九歌解一卷〈顧成天撰〉離騷中正無卷數〈林仲懿撰〉屈騷心印五卷〈夏大霖撰〉楚辭新註八卷〈屈復撰〉楚辭章句七卷〈劉夢鵬撰〉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楚辭類凡十二部
别集〈註解 編録别集〉
〈臣〉等謹案文類别集有唐宋諸家著述經後人註釋及重加編次者
欽定續通志于别集之前别分註解編録二門謹從其例並為分載仍依註解編録人先後為次
李義山詩註三卷補註一巻〈朱鶴齡註〉李義山文集箋註十卷〈徐樹榖箋徐炯註〉温飛卿集箋註九卷〈顧予咸補註顧嗣立重訂〉補註東坡編年詩五十卷〈查慎行補註〉庾開府集箋註十卷〈吳兆宜箋註〉徐孝穆集箋註六卷〈呉兆宜箋註〉杜詩詳註二十五卷附編二卷〈仇兆鼇註〉韓集㸃勘四卷〈陳景雲撰〉李太白詩集註三十六卷〈王琦註〉庾子山集註十六巻〈倪璠註〉王右丞集箋註二十八卷附錄二卷〈趙殿成箋註〉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杜詩説十二卷〈黄生撰〉讀書堂杜詩註解二十巻〈張潛撰〉陶詩箋五卷〈邱嘉穗撰〉陶詩彚註四卷〈吳瞻泰撰〉杜詩㑹粹二十四卷〈張逺撰〉杜詩論文五十六卷〈呉見思撰〉杜詩闡三十三卷〈盧元昌撰〉杜律疏八巻〈紀容舒撰〉讀杜心解六卷〈浦起龍撰〉樊紹述集註二巻〈孫之騄撰〉玉川子詩集註五卷〈孫之騄撰〉西崑發㣲三卷〈吳喬撰〉李長吉歌詩彚解五卷〈王琦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别集註解
白香山詩集四十卷附録年譜二卷〈汪立名編〉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剡源文鈔四卷〈黄宗羲編〉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一百一十卷〈朱玉編〉諸葛丞相集四巻〈朱璘編〉香山詩鈔二十巻〈楊大鶴編〉東坡養生集十二卷〈王如錫編〉王陽明集十六巻〈王貽樂編〉陽明文鈔二十卷〈張問達編〉陽明全集二十卷傳習録一巻語録一卷〈俞嶙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别集編録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一百七十六巻〈詩文共分四集癸亥以前為初集四十卷丁丑以前為二集五十卷辛夘以前為三集五十卷皆大學士張玉書等恭編壬辰至壬寅為四集三十六卷莊親王允禄等恭編通一百七十六卷〉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三十卷〈文二十卷分十三體詩十卷前七卷為 雍邱
集康熙壬寅以前作後三卷為四宜堂集雍正癸夘以後作〉
御製樂善堂文集定本三十卷〈乾隆二十三年尚書協辦大學士蒋溥等奉
敕編〉
御製文初集三十卷〈乾隆二十八年㳟録 奏進奉敕刋布凡五百七十餘篇分十
有九體各以年月為次〉
御製詩初集四十四卷目錄四卷二集九十四卷目録十卷三集一百卷目録十二卷四集一百卷目録十二巻〈古今體詩編年為次自丙辰至丁夘為初集自戊辰至己夘為二集自庚辰至辛夘為三集自壬辰至癸夘為四集甲辰以後之詩㳟俟續編〉
梅村集四十卷〈吳偉業撰〉湯子遺書十卷〈湯斌撰〉兼濟堂文集二十卷〈魏裔介撰〉學餘堂文集二十八卷詩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施閏章撰〉忠貞集十卷〈范承謨撰〉林蕙堂集二十六卷〈吳綺撰〉精華録十卷〈王士正撰〉堯峰文鈔五十卷〈汪琬撰〉午亭文編五十卷〈陳廷敬撰〉讀書齋偶存稿四卷〈葉方藹撰〉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巻延露詞三巻南𣶂集三巻〈彭孫遹撰〉曝書亭集八十卷附録一巻〈朱彞尊撰〉政書八卷〈于成龍撰〉愚菴小集十五卷〈朱鶴齡撰〉抱犢山房集六卷〈嵇永仁撰〉文端集四十六巻〈張英撰〉西河文集一百七十九卷〈毛竒齡撰〉蓮洋詩鈔十卷〈呉雯撰〉張文貞集十二巻〈張玉書撰〉西陂類稿三十九卷〈宋犖撰〉鐵廬集三巻外集二卷附録一巻〈潘天成撰〉湛園集十卷〈姜宸英撰〉古懽堂集三十六卷附黔書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田雯撰〉榕村集四十卷〈李光地撰〉三魚堂文集十二巻外集六卷附録一巻〈陸隴其撰〉因園集十三卷〈趙執信撰〉懷清堂集二十卷〈湯右曽撰〉二希堂文集十二卷〈蔡世逺撰〉敬業堂集五十巻〈查慎行撰〉望溪集八巻〈方苞撰〉存硯樓文集十六卷〈儲大文撰〉香屑集十八卷〈黄之雋撰〉鹿洲初集二十卷〈藍鼎元撰〉樊榭山房集二十巻〈厲鶚撰〉杲堂集十二卷〈沈彤撰〉松泉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六卷〈汪由敦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燕香齋文集四卷詩集六卷〈劉餘祐撰〉金文通集二十卷〈金之俊撰〉灌研齋集四卷〈李元鼎撰〉用六集十二卷〈刁包撰〉秀巖集三十一卷〈胡世安撰〉澹友軒集十六卷〈薛所藴撰〉桴菴集四卷〈薛所藴撰〉搜遺稿四卷〈彭賔撰〉青溪遺稿二十八卷〈程正揆撰〉己亥存稿一卷〈孫承澤撰〉淳雲集十一卷〈陳之遴撰〉静惕堂詩集四十四巻〈曹溶撰〉粤遊草一巻〈曹溶撰〉橘洲詩集六卷〈范士楫撰〉且園近集四卷且園近詩五卷〈王岱撰〉了葊文集九巻〈王岱撰〉内省齋文集三十二卷〈湯來賀撰〉古處堂集四卷〈髙爾儼撰〉沚亭文集二巻〈孫廷銓撰〉薪齋集八卷〈吕陽撰〉讀史亭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彭而述撰〉道山堂前集四巻後集七卷〈陳軾撰〉山圍堂集二十三巻〈鄭宗圭撰〉石雲居士集十五卷詩七卷〈陳名夏撰〉栖雲閣詩十六卷拾遺三卷〈髙珩撰〉栖雲閤詩畧無卷數〈髙珩撰〉誠正齋集八卷〈上官鉝撰〉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詩集三十三卷〈王崇簡撰〉東村集十卷〈李呈祥撰〉蕉林詩集無卷數〈梁清標撰〉東谷集三十四卷歸庸集四卷桑榆集三巻〈白允謙撰〉陳士業全集十六卷〈陳宏緒撰〉九山遊草一卷〈李確撰〉梅花百咏一卷〈李確撰〉二槐草存無卷數〈王翃撰〉直木堂詩集七卷〈釋本晝撰〉南耕草堂詩稿無巻數〈曹亮武撰〉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黄宗羲撰〉紫峯集十四巻〈杜越撰〉白茅堂集四十六巻〈顧景星撰〉溉堂前集九卷續集六巻後集六巻詩餘二卷〈孫枝蔚撰〉五公山人集十四巻〈王餘佑撰〉二曲集二十二卷〈李顒撰〉聰山集十四卷〈申涵光撰〉蒿菴集三卷〈張爾岐撰〉雲龕遺稿一卷〈梁春暉撰〉茂緑軒集四巻〈顧夢遊撰〉苧菴二集十二巻〈吳懋謙撰〉水田居士文集五巻〈賀詒孫撰〉闇修齋稿一巻〈蕭企昭撰〉藕灣全集二十九巻〈張仁熙撰〉芝在堂集十五卷〈劉醇驥撰〉織齋集鈔八巻〈李焕章撰〉謝程山集十八巻〈謝文洊撰〉燕峯文鈔一巻〈費宻撰〉虎溪漁叟集十巻〈劉命清撰〉徐太拙詩稿無巻數〈徐振芳撰〉彭省廬文集七卷詩集十巻〈彭師度撰〉蘧廬詩無卷數〈韓純玉撰〉省軒文鈔十巻〈柴紹炳撰〉張泰亭詩集十二巻〈張丹撰〉潠書八卷〈毛先舒撰〉思古堂集四卷〈毛先舒撰〉東苑文鈔二卷詩鈔一卷〈毛先舒撰〉小匡文鈔四巻〈毛先舒撰〉蘂雲集一巻晩唱一卷〈毛先舒撰〉學園集二巻續編二卷〈沈起撰〉榆墩集選文九卷詩二巻〈徐世溥撰〉筠谿集七卷〈范青撰〉橘苑詩鈔十一卷〈諸匡鼎撰〉安静子集十三卷〈安致逺撰〉完玉堂詩集十巻〈釋元璟撰〉冬闗詩鈔六卷〈釋通復撰〉嬾齋别集十四卷〈釋通門撰〉西北文集四巻〈畢振姬撰〉涑水編五卷〈翟鳳翥撰〉蘭雪堂詩集三卷〈謝賔王撰〉祓園集九卷〈梁清逺撰〉黄山詩留十六卷〈法若真撰〉心逺堂詩集十二卷〈李霨撰〉聿修堂集一卷〈藍潤撰〉寒松堂集九十二卷〈魏象樞撰〉且亭詩集無巻數〈楊思聖撰〉夢吟集一卷續集一巻〈王天春撰〉崑林小品三卷崑林外集無卷數〈魏裔介撰〉四思堂文集八卷〈傅維鱗撰〉燕川漁唱詩二卷植齋文集二卷〈傅維橒撰〉倚雉集十二巻〈竇遴竒撰〉王文靖集二十四卷附録一卷〈王熙撰〉佳山堂集十卷〈馮溥撰〉林屋文稿十六卷詩稿十四卷〈宋徴輿撰〉慎齋遇集五卷莅楚學記一卷日懷堂奏疏四卷〈蔣永修撰〉潛滄集七卷〈余一元撰〉安雅堂詩安雅堂拾遺詩皆無卷數安雅堂拾遺文二卷附二鄉亭詞四卷〈宋琬撰〉退菴集二十一卷〈李敬撰〉西山集九卷〈張能鱗撰〉馮定逺集十一巻〈馮班撰〉文襄公别録六巻〈李之芳撰〉擬故宫詞一巻〈徐宇昭撰〉春樹草堂集六巻〈杜恒燦撰〉屺思臺文集八巻詩集一卷〈劉子壮撰〉熊學士詩文集三卷〈熊伯龍撰〉志壑堂詩十五卷〈唐夢賚撰〉耿巖文選無卷數〈沈珩撰〉樂圃詩集七卷〈顔先敏撰〉湯潜菴文集節要八卷〈湯斌撰彭定求編〉寳綸堂集五卷〈許纘曾撰〉漫餘草一巻〈王庭撰〉循寄堂詩稿無卷數〈朱廷燝撰〉鶴静堂集十九卷〈周茂源撰〉貽清堂集十三卷補遺四卷〈張習孔撰〉願學堂集二十卷〈周燦撰〉月巖集五巻〈周禮撰〉容菴詩集十卷辛夘集一卷〈孫爽撰〉萬山樓詩集二十四卷〈許虬撰〉萬青閣全集八卷〈趙吉士撰〉林臥遥集三卷〈趙吉士撰〉遂初堂文集九卷〈楊兆魯撰〉畫壁遺稿一卷〈范承謨撰〉見山樓詩文集無巻數〈楊素藴撰〉撫皖治略一卷撫楚治畧一卷穀城水運紀略一卷〈楊素藴撰〉張康侯詩草十一卷〈張晉撰〉憗齋存稿四卷〈白乃貞撰〉堪齋詩存八卷〈顧大申撰〉學源堂文集十八卷〈郭棻撰〉蓮龕集十五卷〈李來泰撰〉司勲五種集二十卷〈王士禄撰〉天延閣詩前集十六巻後集十三卷花果㑹唱和詩一卷贈言集四卷〈梅清撰〉瞿山詩略三十三卷〈梅清撰〉飲和堂集二十一卷〈姚夔撰〉涑亭詩略一卷〈林堯光撰〉浣亭詩略二卷浣亭歸來吟一巻附山䕬花埡長短句一卷〈林堯華撰〉託素齋集十卷〈黎士宏撰〉漣漪堂遺稿二巻〈沈峻曽撰〉半農齋集八卷〈蒋中和撰〉陸密菴文集二十卷録餘二卷詩集八卷詩餘四卷〈陸求可撰〉鶴嶺山人詩集十六卷〈王澤宏撰〉恥躬堂文集二十卷〈王命岳撰〉澹餘軒集八卷〈孫光祀撰〉南沙文集八卷附録一卷〈洪若臯撰〉綿津山人詩集十八巻楓香詞一巻〈宋犖撰〉精華録訓纂十卷〈王士正撰恵棟註〉漁洋詩集二十二卷續集十六巻〈王士正撰〉漁洋文畧十三卷〈王士正撰〉蠶尾集十卷續集二巻後集二卷〈王士正撰〉南海集二卷〈王士正撰〉雍益集一卷〈王士正撰〉掄山集選一卷〈王士禧撰〉鈍翁前後類稿一百十八巻〈汪琬撰〉七頌堂集十四卷〈劉體仁撰〉閒居草一卷〈董含撰〉雪鴻堂文集十八卷〈李蕃撰〉秋笳集八巻〈吳兆騫撰〉改亭詩集六卷文集十六巻〈計東撰〉庸書二十巻〈張貞生撰〉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毛際可撰〉㑹侯文鈔二十卷〈毛際可撰〉午亭集五十五卷〈陳廷敬撰〉挹奎樓文集十二巻〈林雲銘撰〉吳山鷇音八卷〈林雲銘撰〉經義齋集十八卷〈熊賜履撰〉澡修堂集十六卷〈熊賜履撰〉槐軒集十卷〈王曰髙撰〉霞園詩集三卷文集一卷〈鄭重撰〉荆南墨農全集無卷數〈徐喈鳳撰〉嵩菴集五卷〈馮甦撰〉静菴集十二巻〈鄭日奎撰〉日知堂文集六巻〈鄭瑞撰〉世徳堂集四巻〈王龯撰〉行素堂詩集一卷〈李如淓撰〉思誠堂集二卷〈吳琠撰〉古愚心言八卷〈彭鵬撰〉聊園全集十五卷〈孔貞瑄撰〉葉忠節遺稿十三卷〈葉映榴撰〉張文貞外集二卷〈張玉書撰〉笠山詩選五卷〈孫蕙撰〉谷口山房詩集十巻〈李念慈撰〉證山堂集八巻〈周斯盛撰〉時一吟詩四巻〈黎耿然撰〉柴村集十九巻附録一卷〈邱志廣撰〉晩集七卷〈陳箴撰〉中巖集六卷〈宋振麟撰〉積書巖詩選無卷數〈劉逄源撰〉鴻逸堂稿無卷數〈王艮撰〉稽留山人集二十卷〈陳祚明撰〉止泉文集八卷〈朱澤澐撰〉性學吟二巻〈徐世沐撰〉欣然堂集十卷〈陶孚尹撰〉定峰樂府十卷〈沙張白撰〉葭里集六卷葭里二集六卷葭里三集五卷〈周鐈撰〉突星閣詩鈔十五卷〈王戩撰〉夢華子遺集一卷〈呉炯撰〉杏村詩集七卷〈謝重輝撰〉蕭亭詩選六巻〈張實居撰〉後圃編年稿十六卷〈李嶟瑞撰〉荆樹居文畧十卷〈李懋緒撰〉冠豸山堂文集三卷〈童能靈撰〉谷水集二十二卷〈胡夏客撰〉丁野鶴詩鈔十卷〈丁耀亢撰〉吾好遺稿一卷〈章静宜撰〉萊山堂集八卷遺稿五卷〈章金牧撰〉杲堂文鈔六卷詩鈔七巻〈李鄴嗣撰〉孔天徴文集無卷數〈孔尚典撰〉懐葛堂文集十五卷〈梁份撰〉草亭文集一巻〈彭任撰〉孔鍾英集十卷〈孔毓瓊撰〉孔惟敘集六卷〈孔毓功撰〉江泠閣詩集十四卷〈冷士嵋撰〉江泠閣文集四卷續集二巻〈泠士嵋撰〉懐舫集三十六巻〈魏荔彤撰〉秋水集十六卷〈馮如京撰〉偶然云集十卷〈湯之錡撰〉臯軒文編一巻〈李光坡撰〉澄江集無巻數〈陸次雲撰〉北墅緒言五卷〈陸次雲撰〉恕齋偶存七卷〈方士穎撰〉耐俗軒詩集三卷〈申頲撰〉一溉堂詩集一卷〈余光耿撰〉尋壑外言五卷〈李䋲逺撰〉陽山詩集十卷〈陳炳撰〉黄葉村莊詩集十卷〈吳之振撰〉白漊文集四卷〈沈受宏撰〉璇璣碎錦二卷〈萬樹撰〉强恕堂詩集八卷〈髙之騱撰〉芙蓉集十七巻〈宋元鼎撰〉不礙雲山樓稿無卷數〈周綸撰〉重知堂詩二卷〈趙善慶撰〉寵夀堂詩集三十卷〈張競光撰〉雪菴詩存二卷〈丁嗣徴撰〉天外談四卷〈石龎撰〉復園文集六卷〈董聞京撰〉章江集五卷〈安世鼐撰〉尺五堂詩刪六卷〈嚴我斯撰〉讀書堂集四十六巻〈趙士麟撰〉珂雪詩無卷數〈曹貞吉撰〉九谷集六卷〈方殿元撰〉戒菴詩存一卷〈邵平逺撰〉雪園詩集六卷〈梁珪撰〉健松齋集二十四巻續集十卷〈方象瑛撰〉百尺梧桐閤集二十六卷〈汪懋麟撰〉學文堂集四十三卷〈陳玉璂撰〉别本學文堂集四十七巻〈陳王璂撰〉五經堂文集五巻語録一卷〈范鄗鼎撰〉栁村詩集十二卷〈黄訥撰〉石屋詩鈔八卷補鈔一巻〈魏麐徴撰〉縱釣居文集八巻〈應是撰〉慎修堂詩集八卷〈廖騰煃撰〉殘本匏菴遺集三卷〈石璜撰〉憺園集三十八巻〈徐乾學撰〉白石山房稿十三巻〈李振裕撰〉别本白石山房稿二十六巻〈李振裕撰〉已畦集二十一巻原詩四卷〈葉燮撰〉趙恭毅剰稿八巻附裘蕚剰稿三卷〈趙申喬撰裘蕚剰稿其子熊詔撰〉玉巖詩集七巻〈林麟焻撰〉孜堂文集二卷〈張烈撰〉臨野堂文集十卷〈鈕琇撰〉立命堂二集十三卷〈嵇宗孟撰〉古鉢集選一巻〈王士祜撰〉有懷堂詩文稿二十八巻〈韓菼撰〉蘋村類稿三十巻附録二卷〈徐倬撰〉禮山園文集八巻〈李來章撰〉殘本經史緒言一卷〈朱董祥撰〉南畇文集十二卷〈彭定求撰〉寳嗇堂詩稿四卷〈張榕端撰〉河上草二卷〈張榕端撰〉蘭樵歸田稿一巻〈張榕端撰〉彭椒岩詩稿二十二卷〈彭開佑撰〉旭華堂文集十四巻補遺一巻續編一卷〈王奐曾撰〉通志堂集十八巻附録二卷〈納喇性徳撰〉翠滴樓詩集六卷〈馮雲𩧓撰〉兼山堂集八巻〈陳錫嘏撰〉清芬堂存稿八巻〈胡㑹恩撰〉蘧廬草一卷〈黄鐘撰〉西澗初集六巻〈劉然撰〉青門麓稿十六卷附邵氏家録一卷青門旅稿六卷青門賸稿八卷〈邵長蘅撰〉竹垞文類二十六卷〈朱彞尊撰〉受祺堂詩集三十四卷〈李因篤撰〉世恩堂集三十五卷〈王頊齡撰〉深秀亭近草五卷〈潘鍾麟撰〉遂初堂詩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潘耒撰〉抱經齋集二十卷附焚餘草一卷〈徐嘉炎撰焚餘草乃嘉炎父肇森撰〉叢碧山房集五十七巻附詩義固説二卷〈龎塏撰〉臥象山房集三卷附録二卷〈李澄中撰〉白雲村集八卷〈李澄中撰〉秋錦山房集二十二卷〈李良年撰〉别本蓮洋集二十巻〈吳雯撰〉雪石堂詩草無巻數〈劉爾懐撰〉思復堂集十卷〈卲廷采撰〉徐都講詩一卷〈閨秀徐昭華撰〉拙齋集五卷〈朱竒齡撰〉張邇可集四卷〈張逺撰〉超然詩集八巻〈張逺撰〉山曉閣詩十二巻〈孫琮撰〉香草居集七卷〈李符撰〉秋水閣文鈔一卷〈陳維岳撰〉寳菌堂遺詩二巻〈趙執端撰〉友柏堂遺詩選二卷〈馮協一撰〉野香亭集十三巻〈李孚青撰〉夢鼎堂文集四巻若溪集一巻〈任觀瀛撰〉晩樹樓詩稿四巻〈吳震方撰〉雙溪草堂詩集十卷附逰西山詩一巻〈汪晉徴撰〉老雲齋詩刪十卷〈沈不負撰〉馮舍人遺詩六卷〈馮廷櫆撰〉居業齋文集二十巻别集十卷〈金徳嘉撰〉艾納山房集五巻〈王九齡撰〉徳星堂文集八卷續集一巻河工集一巻詩集五巻〈許汝霖撰〉素巖文稿二十六篇〈王喆生撰〉周廣菴全集三十八卷〈周金然撰〉奉使滇南集無卷數〈許嗣隆撰〉嶺南二紀二巻〈茅兆儒撰〉正誼堂集十二卷〈張伯行撰〉愛日堂詩集二十七巻〈陳元龍撰〉鶴侣齋集三卷〈孫勷撰〉寳宸堂集四巻〈張希良撰〉倚雲閣詩集一巻〈汪灦撰〉𡵚老編年詩鈔十三卷〈金張撰〉崑崙山房集三卷〈張篤慶撰〉鬲津草堂詩集無卷數〈田霡撰〉匡山集六巻〈王沛恂撰〉綺樹閣稿一巻〈安箕撰〉菁菴遺稿一卷〈汪筠撰〉學古堂詩集六巻〈沈季友撰〉半菴詩稿無卷數〈勞巁撰〉東湖文集三卷〈朱璘撰〉藥亭詩集二卷〈梁佩蘭撰〉鉢山堂詩集十九卷〈陳阿平撰〉紺寒亭詩集十巻文集四巻〈趙俞撰〉杕左堂詩集六卷詞四卷續集三巻〈孫致彌撰〉峇㠠山人集無卷數〈謝乃實撰〉過江集四卷〈史申義撰〉寒村集三十六巻〈鄭梁撰〉雙雲堂文稿六卷詩稿六巻〈范光陽撰〉藜乗初集一卷二集二巻〈劉以貴撰〉嶢山文集四卷詩集一巻〈田從典撰〉潘中丞集四巻〈潘宗洛撰〉楝亭詩鈔五卷附詞鈔一卷〈曹寅撰〉時用集無卷數〈陳訏撰〉湖海集十三巻〈孔尚任撰〉幸趺草三卷〈黄百家撰〉眺秋樓詩八巻〈髙岑撰〉赤嵌集四巻〈孫元衡撰〉四香樓集四巻〈范纉撰〉釀川集十三卷〈許尚質撰〉舟車初集二十卷〈陶季撰〉燕堂詩鈔八卷〈朱徑撰〉鈍齋文鈔七巻〈楊兆㙴撰〉集古梅花詩無卷數〈張吳曼撰〉根味齋詩集二十巻〈徐志莘撰〉笏峙樓集五巻〈張祖年撰〉觀樹堂詩集十四卷〈朱璋撰〉恕谷後集十巻續刻三巻〈李塨撰〉東山草堂文集二十卷詩集八巻續集一卷〈邱嘉穗撰〉在陸草堂集六巻〈儲欣撰〉息廬詩一卷〈陶爾穟撰〉陳恪勤集三十九卷〈陳鵬年撰〉道榮堂文集六巻〈陳鵬年撰〉固哉叟詩鈔八巻〈髙孝本撰〉葛莊詩鈔十三巻〈劉廷璣撰〉葛莊編年詩無巻數〈劉廷璣撰〉咸齋文鈔七卷〈查旭撰〉氷齋文集四卷〈懐應聘撰〉清端集八卷〈陳璸撰〉夢月巖詩集二十巻〈吕履恒撰〉冶古堂文集五卷〈吕履恒撰〉雪鴻堂文集四卷〈李鍾璧撰〉克念堂文鈔二卷〈雷鐸撰〉殘本賦清草堂詩鈔六巻〈張棠撰〉山舟堂集十二卷〈周士彬撰〉湛園未定稿六巻〈姜宸英撰〉真意堂文稿一巻〈姜宸英撰〉菀青集無巻數〈陳至言撰〉華鄂堂集二卷〈周𢑴撰〉樸學齋詩集十卷〈林佶撰〉栁塘詩集十二巻〈吳祖修撰〉畏壘山人詩集四巻〈徐昻發撰〉澄懐園全集三十七卷〈張廷玉撰〉秋江詩集六卷〈黄任撰〉秋葉軒詩四卷〈張琳撰〉黒蝶齋詩鈔四巻〈沈岸登撰〉樓村集二十五卷〈王式丹撰〉古劍書屋文鈔十卷〈吳廷楨撰〉緯蕭草堂詩六巻〈宋至撰〉績學堂文鈔六卷詩鈔四卷〈梅文鼎撰〉滋蘭堂詩集十卷〈沈元滄撰〉澹初詩稿八巻附見山堂詩鈔一卷〈沈翼機撰見山堂詩鈔乃其子廷薦撰〉集虚齋學古文十二卷〈方楘如撰〉絸齋詩選三巻〈張謙宜撰〉蓼村集四巻〈王革撰〉雪鴻堂文集二卷〈李鍾峩撰〉王石和文集無巻數〈王珻撰〉十峰集五卷〈徐基撰〉蓬莊詩集六卷〈沈虹撰〉雄雉齋選集六巻〈顧圖河撰〉青溪詩偶存十卷〈蒋錫震撰〉退谷文集十五卷詩集七卷〈黄越撰〉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徐用錫撰〉青要集十二卷〈吕謙恒撰〉吾廬遺書無巻數〈陶成撰〉性影集八卷〈王時憲撰〉改堂文鈔二卷〈唐紹祖撰〉石川詩鈔三卷〈方覲撰〉師經堂集十八巻〈徐文駒撰〉墨瀾亭集無卷數〈帥我撰〉殘本雲川閣詩集九卷〈杜詔撰〉閭邱詩集六十巻〈顧嗣立撰〉今有堂詩集六卷附茗柯詞一巻〈程夢星撰〉二水樓詩集十八巻文集十卷〈李茹旻撰〉朱圉山人集十二卷〈鞏建豐撰〉三華集四卷〈梁㙨撰〉練溪集五巻〈傅米石撰〉約園詩鈔二巻〈郭雍撰〉瓦缶集十二卷〈李宗渭撰〉若菴集五巻〈程庭撰〉嗜退山房稿五巻〈帥仍祖撰〉空明子詩集十巻又八卷文集六巻又二卷襍録一巻詩餘一巻〈張榮撰〉挹青軒詩稿一卷〈閨秀華浣芳撰〉龍溪草堂集十巻〈王世睿撰〉陳玉几詩集三巻〈陳撰撰〉雲溪文集五卷〈儲掌文撰〉據梧詩集十五卷〈管棆撰〉近道齋文集六卷詩集四巻〈陳萬䇿撰〉白田草堂存稿二十四卷〈王想竑撰〉莊元仲集一巻〈荘亨陽撰〉緑蘿山房文集二十四卷詩集三十二卷〈胡浚撰〉寒香閣詩集四巻〈鄧鍾岳撰〉墨麟詩十二巻〈馬維翰撰〉秋塍文鈔十二巻三州詩鈔四卷〈魯曾煜撰〉最古園二編十八卷〈羅人琮撰〉陸堂文集二十巻詩集十六巻續詩集八卷〈陸奎勲撰〉唐堂集六十一巻〈黄之雋撰〉雲存詩鈔九巻〈查祥撰〉小蘭陔集十二巻〈謝道承撰〉桐村詩九卷〈馮詠撰〉崇徳堂集八巻〈王植撰〉偶存草無巻數〈王植撰〉墻東襍著一巻〈王汝驤撰〉南園詩鈔十巻〈尤世求撰〉與梅堂遺集十二卷〈佟世思撰〉金䦣齋集十二巻〈金敞撰〉前溪集十四卷〈唐靖撰〉華林莊詩集四巻〈姚孔□撰〉瓠尊山人詩集十七巻〈夏熙臣撰〉道腴堂詩集四巻〈曹煜曾撰〉長嘯軒詩集六卷〈曹煐曾撰〉放言居詩集六巻〈曹炳曾撰〉隨村遺集六巻〈施瑮撰〉有懐堂詩文集一卷〈田肇麗撰〉静便齋集十巻〈王曾祥撰〉鍾水堂詩三巻〈顔肇維撰〉帶月草堂詩集一卷〈顔懐禮撰〉青嶼稿存無巻數〈張安撰〉桐乳齋詩集十二巻〈梁文濓撰〉橡村集四巻〈朱緗撰〉蒼雪山房稿一巻〈朱綱撰〉吾友于齋詩鈔八卷〈張錫爵撰〉蔗尾詩集十五卷文集二卷〈鄭方坤撰〉樹人堂詩七卷〈帥念祖撰〉涵有堂詩文集四巻〈游紹安撰〉南陔堂詩集十二巻〈徐以升撰〉已山文集十卷别集四卷〈王步青撰〉江聲草堂詩集八巻〈金志章撰〉謙齋詩稿二巻補遺一巻〈曹廷樞撰〉司業文集四巻〈陳祖范撰〉司業詩集四巻〈陳祖范撰〉王艮齋集十四巻〈王峻撰〉鋤經餘草十六卷〈王文清撰〉明史襍詠四巻〈嚴遂成撰〉綘跗閣詩稿十一巻〈諸錦撰〉賜書堂詩選八巻〈周長發撰〉小山全稿二十卷〈王時翔撰〉就正草一卷〈徐璽撰〉松源集無卷數〈孫之騄撰〉春及堂詩集四十三卷〈倪國璉撰〉四焉齋詩集六卷附梯仙閣餘課一卷拂珠樓偶鈔二巻〈曹一士撰梯仙閣餘課為一士繼室陸鳳池撰拂珠樓偶鈔為一士女錫珪撰〉四焉齋文集八卷〈曹一士撰〉寒香草堂集四卷〈劉元燮撰〉金管集一卷〈顧成天撰〉花語山房詩文小鈔一卷附三重賦一卷燕京賦一卷〈顧成天撰〉桑𡸅甫集八十四卷〈桑調元撰〉柯椽集一卷〈周宣猷撰〉雪舫詩鈔八巻〈周宣猷撰〉栁漁詩鈔十二巻〈張湄撰〉秋水齋詩集十五卷〈張映斗撰〉寧逺堂詩集一卷〈朱成㸃撰〉松桂讀書堂集八卷〈姚培謙撰〉舒曉齋存稿三卷〈黄溶撰〉桐隠書屋集二卷〈朱崇勲撰〉湖上草堂詩一卷〈朱崇道撰〉蠶桑樂府一卷〈沈炳震撰〉無悔齋集十五卷〈周京撰〉實嬾齋詩集四卷〈張時奉撰〉亦廬詩集二十八卷〈湯斯祚撰〉芝壇集二卷〈張鵬翼撰〉江湖閒吟八卷〈王道撰〉慎獨軒文集八卷〈劉青霞撰〉孱守齋遺稿四卷〈姚世鈺撰〉藴亭詩稿二卷〈金綎撰〉翰村詩稿六卷〈仲昰保撰〉梧江雜詠一巻〈劉雲鋒撰〉在亭叢稿二十卷〈李果撰〉樸庭詩稿十巻〈吳爚文撰〉孤石山房詩集六卷〈沈心撰〉抗言在昔集一卷〈沈水壺撰〉二須堂集二卷〈丁詠洪撰〉雙樹軒詩鈔一卷〈釋湛性撰〉香域内外集十二巻〈釋敏膺撰〉敲空遺響十二巻〈釋如乾撰〉餐秀集二卷〈黄千人撰〉梯青集無卷數〈項大徳撰〉月湖賸稿一卷〈王樑撰〉夢村集二卷〈朱緯撰〉後海書堂遺文二卷〈王孝詠撰〉薇香集一卷燕香集二巻燕香二集二卷〈方觀承撰〉晚晴樓詩草二巻〈閨秀曹錫淑撰〉藍户部集二十六卷〈藍千秋撰〉豐川全集二十八卷〈王心敬撰〉豐川續集三十四卷〈王心敬撰〉緑筠軒詩四卷〈張元撰〉質園詩集三十二卷〈商盤撰〉竹香詩集四卷〈席鏊撰〉氷壑詩鈔六卷〈朱令昭撰〉鵝浦集六巻〈朱懐樸撰〉菱溪遺草一巻〈蒋麟昌撰〉松泉詩集六卷〈江昱撰〉閨房集一卷〈閨秀陳珮撰〉白雲詩集七巻别集一巻〈盧存心撰〉萬青樓詩文殘編一巻〈卲昻霄撰〉隨園詩集十卷附録一巻〈邉連寳撰〉隠拙齋集五十巻〈沈廷芳撰〉東山草堂集六卷〈潘安禮撰〉黄静山集十二卷〈黄永年撰〉山隂集一卷歸田遺草一巻〈林其茂撰〉史復齋文集四巻〈史調撰〉瑜齋詩草一卷〈郭趙璧撰〉卓山詩集十二卷〈帥家相撰〉匏息齋前集二十四卷〈凌樹屏撰〉問羲軒詩鈔二卷賸草一巻〈莊綸渭撰〉詠史六言一巻〈周宣武撰〉月坡詩集四巻〈郭植撰〉玉芝堂集九巻〈卲齋燾撰〉嬾真初集詩選八卷〈張用天撰〉燕川集六巻〈范泰恒撰〉敝帚集二卷附蘆中集一巻〈趙東忠撰〉凝齋遺集八巻〈陳道撰〉柘坡居士集十二卷〈萬光泰撰〉浩波遺集三卷〈鄭際熙撰〉觀光集五巻〈蔡以封撰〉緑杉野屋集四巻〈徐以泰撰〉强恕齋文鈔五卷〈張庚撰〉冬心集四卷〈金農撰〉産鶴亭詩集七卷〈曹庭楝撰〉西澗草堂集四卷〈閻循觀撰〉㠣崌山人集八卷〈汪舸撰〉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李鍇撰〉石閭詩一卷〈陳景元撰〉南阜山人詩集七卷〈髙鳳翰撰〉拙齋集一卷〈李逺撰〉密娛齋詩稿一卷〈鄧汝功撰〉放鶴村文集五卷〈張侗撰〉東坪集八卷〈胡慶䂊撰〉六湖遺集十二巻〈張文瑞撰〉念西堂詩集八卷古雪堂文集十九卷〈王令撰〉有蘭書屋存稿四卷〈石球撰〉寒玉屏集二卷碎金集二巻〈焛南仲撰〉薪槱集四卷〈許昌國撰〉璞堂文鈔十一卷〈許重炎撰〉禹門集四巻〈郭振遐撰〉彚書六巻〈王鳳九撰〉天門詩集六巻文集六巻〈吳盛藻撰〉嵗寒堂存稿一巻〈林璐撰〉天香閣詩集十巻〈唐之鳳撰〉笑門詩集二十五巻〈戚玾撰〉偶存草詩集六巻〈林之舊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别集
别集類凡六百五十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巻一百四
藝文畧〈八〉
文類第十二下〈總集 賦 碑碣 四六 奏議書 文史 詩評 詩餘〉總集
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康熙二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御選内閣學士徐乾學等
奉敕編註〉
御定全唐詩九百卷〈康熙四十二年奉 敕編〉
御定佩文齋咏物詩選四百八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奉 敕編〉御定歴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康熙四十六年奉 敕編〉御定四朝詩二百九十二卷〈康熙四十八年奉 敕編〉
御定全金詩七十四卷〈康熙五十年奉敕編〉
御選唐詩三十二卷附録三卷〈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乾隆三年御定〉
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御定〉
皇清文頴一百二十四卷〈乾隆十二年御定〉
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乾隆元年奉敕編〉
詩紀匡繆一卷〈馮舒撰〉玉臺新咏考異十卷〈紀容舒撰〉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黄宗羲編〉唐賢三昩集三卷〈王士正編〉二家詩選二卷〈王士正刪録明徐禎卿高叔嗣二人詩〉唐人萬首絶句選七卷〈王士正編〉明詩綜一百卷〈朱彛尊編〉宋詩鈔一百六卷〈吳之振編〉宋元詩㑹一百卷〈陳焯編〉粤西詩載二十五卷粤西文載七十五卷粤西叢載三十卷〈汪森編〉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顧嗣立編〉全唐詩録一百卷〈徐倬編〉甬上耆舊詩三十卷〈胡文學編〉檇李詩繫四十二卷〈沈季友編〉古文雅正十四卷〈蔡世逺編〉鄱陽五家集十五巻〈史簡編〉南宋雜事詩七卷〈沈嘉轍呉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同撰〉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曹庭棟編〉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昭明文選越裁十一卷〈洪若臯編〉選詩定論十八卷〈吳湛撰〉文選音義八卷〈余蕭客撰〉馮氏校定玉臺新咏十卷〈馮舒校〉二馮評㸃才調集十卷〈馮舒馮班同評〉玉臺新咏箋註十卷〈呉兆宜撰〉唐詩鼓吹箋註十卷〈錢朝鼎王俊臣同註王清臣陸貽典同箋〉續宛雅八卷〈蔡蓁春施閏章同編〉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施念曾張汝霖同編〉蕭氏世集無卷數〈蕭伯升編〉太倉十子詩選十卷〈呉偉業編〉樂府英華十卷〈顧有孝編〉唐宫閨詩二卷〈費密編〉斯文正統十二卷〈刁包編〉樂府廣序三十卷〈朱嘉徴編〉三蘇談十卷〈高阜撰〉栁洲詩集十卷〈陳增新等編〉三家文鈔三十二卷〈宋犖編〉江左十五子詩選十五卷〈宋犖編〉溯洄集十卷〈魏裔介撰〉高言集四卷〈田茂遇董俞同編〉古文輯畧無卷數〈曹本榮編〉臨川文獻八卷〈胡亦堂編〉詩原二十五卷〈顧大申撰〉滕王閣集十三卷續集無卷數〈蔡士英編〉宋金元詩永二十卷補遺二卷〈吳綺編〉澄逺堂三世詩存八卷〈李繩逺編〉古詩選三十二卷〈王士正編〉十種唐詩選十七卷〈王士正編〉載書圖詩一卷〈王士正編〉新安二布衣詩八卷〈王士正編明吳兆程嘉燧二人詩〉樵川二家詩四卷〈朱霞編宋嚴羽元黄鎮成二人詩〉宋四名家詩無卷數〈周之鱗柴升同編〉楊氏五家文鈔十二卷〈楊長世及其從子以獻以儼從孫兆鳯兆年撰〉翠樓集三巻〈劉之份編〉詩苑天聲二十一卷〈范良撰〉練音集補七巻〈王輔銘増補明翟校原本〉
國朝練音集十二巻〈王輔銘編〉姑蘇楊栁枝詞一卷〈汪琬編〉金華文略二十巻〈王崇炳編〉説唐詩二十二卷〈徐増撰〉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魏憲編〉
皇清詩選三十卷〈孫鋐編〉
國雅初集無卷數〈陳允衡編〉宋詩刪二十五巻〈顧貞觀編〉續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范鄗鼎編〉傳是樓宋人小集無卷數〈不著編輯名氏〉榕村講授三卷〈李光地編〉古文精藻二卷〈李光地編〉羣雅集十二卷〈李振裕編〉瑞竹亭合稿四巻〈王愈擴及其弟愈融撰〉姚江逸詩十五卷〈黄宗羲編〉明文授讀六十二卷〈黄宗羲編〉洛如詩鈔六卷〈朱彛尊選陸奎勲編〉漢詩音註五卷漢詩評五卷〈李因篤撰〉詩觀十四卷别集二卷〈鄧漢儀編〉朱子論定文鈔二十巻〈吳震方編〉鳯池集無巻數〈沈玉亮吳陳琰同編〉續三體唐詩八卷〈髙士竒編〉唐詩掞藻八卷〈高士竒編〉楚風補五十卷〈廖元度編〉四家詩鈔二十八卷〈王企埥編〉濓洛風雅九卷〈張伯行編〉于野集七卷〈王原編〉唐宋十大家全集録五十一卷〈儲欣編〉松風遺韻五十一卷〈姚宏緒編〉述本堂詩集十八巻〈方登嶧及其子式濟孫觀承撰〉青溪先正詩集無卷數〈鮑楹編〉延陵書塾合璧四巻〈吳季長撰〉八劉唐人詩集八卷〈劉青夕編〉唐詩叩彈集十二卷續集三卷〈杜詔杜庭珠同編〉邱海二公文集合編十六卷〈焦映漢賈棠同編〉明文逺無巻數〈徐文駒編〉文章鼻祖六卷〈楊繩武編〉唐四家詩八卷〈汪立名編〉二家詩鈔二十巻〈邵長蘅選王士正宋犖二人詩〉棣蕚書屋近刻四卷〈朱緗及其弟綘綱撰〉誠求堂彚編六卷〈徐間錫撰〉明文在一百卷〈薛熙編〉漢詩説十卷〈費錫璜沈用濟同編〉嶺南五朝詩選三十五卷〈黄登編〉義門鄭氏奕葉吟集七卷〈鄭爾垣編〉義門鄭氏奕葉集十卷〈鄭爾垣編〉宋十五家詩十六卷〈陳訏編〉篤敘堂詩集五卷〈許豸許友許遇許鼎許均許簠臣許良臣撰〉續姚江逸詩十二卷〈倪繼宗編〉韜光菴紀遊集無巻數〈釋山止編〉興善寺歴代名賢留題集二巻〈釋净編〉倪城風雅二巻〈勞巁編〉三詩合編三巻〈黄光岳編吳學詩黄鎡李堅三人詩〉渠風集略七卷〈馬長淑編〉七十二峯足徴集一百一卷〈吳定璋編〉明倫初集五巻續集五巻〈鄭文炳編〉長林四世弓冶集五卷〈林其茂編〉莆風清籟集六十卷〈鄭王臣編〉山左明詩鈔三十五巻〈宋弼編〉廣東詩粹十二巻〈梁善長編〉豐陽人文紀略十巻〈聶芳聲編〉南園後五子詩集二十八卷〈陳文藻等編〉二南遺音四卷〈劉紹攽編〉崇川詩集十二卷〈孫翔編〉柬臯詩存四十八卷〈王之珩編〉濮川詩鈔三十五巻〈不著編輯名氏〉閨秀集初編五卷〈閨秀季婣編〉磁人詩十巻〈楊方晃編〉晚唐詩鈔二十六卷〈查克宏編〉友聲集七卷〈頼鯤升編〉殘本湖陵江氏集五卷〈江八斗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總集類凡一百三十六部
賦
御定歴代賦彚一百四十巻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補遺
二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奉 敕編〉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歴朝賦格十五巻〈陸葇編〉東山草堂集六卷〈潘安禮撰皆其所作律賦〉歴朝賦楷八卷〈王修玉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賦類凡四部
碑碣
欽定校正淳化閣帖釋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 命内廷諸臣校定淳化閣
帖刻石加以案語釋文侍郎金簡恭録為是編〉
求古録一卷〈顧炎武撰〉金石文字記六巻〈顧炎武撰〉石經考一巻〈顧炎武撰〉石經考一巻〈萬斯同撰〉來齋金石考三巻〈林侗撰〉嵩陽石刻集記二卷〈葉封撰〉觀妙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李光映撰〉淳化秘閣法帖考正十二卷〈王㴻撰〉竹雲題跋四卷〈王㴻撰〉金石經眼録一巻〈禇峻摹圖牛運震補説〉石經考異二巻〈杭世駿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禊帖綜聞一巻〈胡世安撰〉閒者軒帖考一巻〈孫承澤撰〉天發神䜟碑釋文一巻〈周在浚撰〉昭陵六駿贊辨一巻〈張弨撰〉瘞鶴銘辨一巻〈張弨撰〉瘞鶴銘考一巻〈汪士鋐撰〉金石遺文録十巻〈陳奕禧撰〉續金石録無巻數〈葉萬撰〉金石續録四巻〈劉青藜撰〉中州金石考八卷〈黄叔璥撰〉石蹟記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碑碣類凡二十三部
四六
陳檢討四六二十巻〈陳維崧撰程師恭註〉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善卷堂四六十巻〈陸繁弨撰吳自高註〉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四六類凡二部
奏議
欽定明臣奏議二十巻〈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編〉
張襄壯奏疏六卷〈張勇撰〉文襄奏疏八巻〈蘄輔撰〉莘野疏稿五巻〈郭琇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奏議稽詢四十四卷〈曹本榮編〉兼濟堂奏疏無巻數〈魏裔介撰〉文襄公奏疏十五巻附年譜一巻〈李之芳撰〉郝恭定集五卷〈郝維訥撰〉清忠堂奏疏無卷數〈朱宏祚撰〉西臺奏議一卷京兆奏議一卷附曲徙録一卷〈楊素藴撰〉大觀堂文集三卷〈余縉撰〉疏稿一卷〈胡文學撰〉存菴奏疏無卷數〈徐越撰〉楊黄門奏疏無巻數〈楊雍建撰〉撫黔奏疏八巻〈楊雍建撰〉于山奏牘七卷附詩詞一巻〈于成龍撰〉平岳疏議一巻平海疏議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師中小札一巻〈萬正色撰〉督漕疏草二十二卷〈董訥撰〉奏議稿無卷數〈江蘩撰〉撫豫宣化録四巻〈田文鏡撰〉河防疏略二十卷〈朱之錫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奏議類凡二十一部
書
牘雋四卷〈蕭士琦撰〉尺牘新語二十四卷〈徐士俊汪淇同編〉尺牘嚶鳴集十二卷〈王相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書類凡三部
文史
金石要例一卷〈黄宗羲撰〉文心雕龍輯注十卷〈黄叔琳撰〉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四六金針一卷〈陳維崧撰〉棗林藝簣一卷〈談遷撰〉然脂集例一卷〈王士禄撰〉鐵立文起二十二卷〈王之績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文史類凡六部
詩評
歴代詩話八十卷〈吳景旭撰〉漁洋詩話三卷〈王士正撰〉師友詩傳録一卷續録一卷〈郎廷槐編劉大勤續編〉談龍録一卷〈趙執信撰〉宋詩紀事一百卷〈厲鶚撰〉全閩詩話十二卷〈鄭方坤撰〉五代詩話十卷〈鄭方坤得王士正五代詩話原稿重為補正〉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蠖齋詩話二卷〈施閏章撰〉詩話八卷〈毛竒齡撰〉詩辨坻四卷〈毛先舒撰〉五代詩話十二卷〈王士正遺稿宋弼等補輯〉圍爐詩話八卷〈吳喬撰〉漫堂説詩一卷〈宋犖撰〉説詩樂趣二十卷附偶詠草續集一卷〈伍涵芬撰〉栁亭詩話三十卷〈宋長白撰〉原詩四卷〈葉爕撰〉春秋詩話五卷〈勞孝輿撰〉榕城詩話三巻〈杭世駿撰〉學稼餘譚三卷〈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詩評類凡十九部
詩餘〈詞集 詞選詞話 詞韻〉
〈臣〉等謹按鄭志文類細目至文史詩評而止今從
欽定續通志之例增入詩餘一門並以詞集詞選詞話
詞韻分𨽻焉
珂雪詞二巻〈曹貞吉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蓼花詞一巻〈余光耿撰〉玉山詞無巻數〈陸次雲撰〉炊聞詞二巻〈王士禄撰〉南耕詞六巻嵗寒詞一卷〈曹亮武撰〉情田詞三巻〈邵璸撰〉澹秋容軒詞一卷〈范青撰〉四香樓詞鈔無卷數〈范纘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詞集
御定歴代詩餘一百二十巻〈康熙四十六年奉 敕編〉
詞綜三十四卷〈朱彛尊編〉十五家詞三十九卷〈孫黙編〉絶妙好詞箋七卷〈查為仁厲鶚同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選聲集三卷〈吳綺撰〉羣賢梅苑十卷〈舊題朱鶴齡編今訂為偽本〉蕉雨軒詩餘彚選八卷〈陳㴻編〉粤風續九四卷〈吳淇編〉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佟世南撰〉名家詞鈔無卷數〈聶先撰〉林下詞選十四卷〈周銘撰〉浙西六家詞十卷〈不著編輯名氏〉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詞選
詞藻四卷〈彭孫遹撰〉詞話二卷〈毛竒齡撰〉詞苑叢談十二巻〈徐釚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古今詞話六巻〈沈雄撰〉古今詞論一卷〈王又華撰〉填詞名解四卷〈毛先舒撰〉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詞話
詞律二十卷〈萬樹撰〉
以上見
文淵閣著録
詞韻簡一卷〈吳綺撰〉詞韻二卷〈仲恒撰〉詞學全書十四卷〈查繼超編〉
以上見四庫全書存目
右詞韻
詩餘類凡三十部
皇朝通志卷一百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校讐畧一
〈臣〉等謹案鄭樵校讐畧著論六十九條其總序云册府之藏不患無書校讐之司未聞其法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蠧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傳故作校讐畧其所著論大約以搜求闕逸編次類例為重事而考核㕘訂之法不與述焉葢鄭氏生未際煥文成化之時目不窺金匱石室肆其搜訂僅據一家所見思以綜貫古今故用力勤而研考未及所云校讐特藝文畧之凡例云耳我
朝文治光華經籍大備
列聖
御纂
欽定之書皆稟
睿裁一時操觚載筆之士研精覃思從事稽考
皇上聖學髙深
幾餘念典歳時無間凡
發為文章大而義理小而名物放彌卷宻鉅細兼賅時而辨析字句指抉音義洞見古今覺劉向揚雄劉攽曾鞏以校中秘書為能盡職業者於廣大精㣲之藴毫無所見始知
聖人之理足而識卓也乾隆初年
特命武英殿重刻十三經二十二史
御製經序有云訓詁繁則蹖駮互見卷帙重則亥豕易訛爰敕詞臣重加校正其於經文誤字以及傳註箋疏之末協者參互以求其是各為考証附於卷後
史序亦云辨訛别異是正為多卷末考證一視諸經之例當時蒐求辨晰咸仰
集成布在琅函指歸有定乾隆三十七年
命輯四庫全書備書契以來未有之大觀徵薄海之遺籍錄大典之散編每一書撮舉大端標列簡首名曰提要逐篇奏
御仰承
親定告成之日彚為總目二百卷其中考辨繁賾徵引明確實為萬古學海津逮要塗臣等纂輯校讐畧恭編
御製文考定經籍者為一卷
武英殿重刋經史考證為五卷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考證為二卷不臚著作之富惟取校讐之精以别於諸史經籍藝文之志以符鄭氏之例使樵得親逢
盛際亦將以一得之愚為一職之効其慶幸當何如矣
御製文考定經籍五篇
御製讀周易枯楊生稊辨詁
易大過之九二曰枯楊生稊王弼註云楊之秀也孔頴達謂枯槁之揚更生少壯之稊取象顯而易見陸德明經典釋文從之考夏小正云正月桞稊稊也者發孚也戴德自釋其文確然可信足與弼注相發明且微獨王孔之説為然也唐以前諸儒講易者莫不然即鄭康成書作荑而解為木更生虞翻詁作穉而解為楊葉未舒辭雖小異義實不相逺也惟朱子本義以稊為梯且訓為根謂榮於下者其説本之程傳而程子則舉劉琨勸進表發繁華於枯荑為證夫琨信筆為文無與易理然亦未明言根義而荑之訓又為草琨所謂枯荑安知非在彼而不在此其不足據審矣程朱之意不過以卦體二爻初隂在下遂以為下生根稊而於五爻老隂在上則以為上生華秀夫以二之比初為老夫得女妻五之比六為老婦得士夫可也若拘上下爻之象以根稊華秀分上下而言則不可朱子不又云乎榮於下則生於上既曰生於上非秀而何矧植物之性其生莫不由根而榦而枝而芽蘖若舍稊秀而專言梯且訓為根則所云生於上者曷所指乎考之朱震河上易傳曰二變而與初二成艮巽木在土下根也枯楊有根則其穉秀出稊穉出楊之秀也震未嘗不兼言根而引而至於稊則較程朱之説為賅舉矣間嘗綜爻象之辭而覆按之生梯必當以弼注為正葢陽雖過而濟以隂故能成生發之功譬枯楊之生稊始孚秀而具生生不已之象猶老夫得女妻之過以相與也故无不利也五爻生華直當作華絮解陸佃埤雅云桞華一名絮是其義矣葢楊而至於華絮其生意已過自此以徃將就衰落故不可久也亦猶老婦得士夫之可醜也則以象辭釋爻辭其義自合即以卦體證爻象亦無弗合又何必泥程朱之曲解為梯乎但梯之為字雖今時所行大戴禮亦從木然詁解無異義或出刋冩之譌而張參五經文字則列稊於禾部唐國子學石經本漢鴻都之遺最為近古而木旁之梯則説文廣韻並訓木階與發榮義無渉亦不可以不正
〈臣〉等謹案羣言淆亂衷諸聖生稊之説自鄭康成王弼虞翻孔頴達陸德明各執一解即程朱大儒亦不能無偏駁也恭讀
御製於卦位上下不泥舊説而一以物性斷之隂陽生生之妙理不解自喻取朱震之兼詞証張參之小學而梯與稊之音義益明經訓昭於星日彼白虎觀諸儒講同異稱制臨決者葢未之見及也
御製麋角解説
壬午為鹿角記既辨明鹿與麋皆解角於夏不於冬然月令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過冬至陡憶南苑有所謂麈者〈俗名長尾鹿可為蠅拂即麈尾〉或解角於冬亦未可知遣人視之則正值其候有已落地者有尚在𠜶角或雙或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歸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使不悉麈之解角於冬將謂月令遂誤而不知吾之誤更有甚於月令者矣然則月令遂不誤乎曰月令之誤誤在以麈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獸也葢鹿之與麋北人能辨之而南人則有所弗能麋之與麈亦如是而已耳且説文訓麈有麋屬之言而名苑則又曰鹿大者曰麈羣鹿隨之視尾所轉而徃夫鹿也麋也麈也逈然不同亦不相共羣而處實今人所知者而古人乃不悉其孰為鹿孰為麋孰為麈則月令不云夏至麋角解冬至鹿角解為幸矣而又何怪乎其誤麈為麋也耶既釋此疑因為説以識之月令古書不必易靈臺時憲則命正訛以示信四海焉〈臣〉等謹案麋與鹿皆解角於夏麈解角於冬乃物性之本然亦天地之自然也
皇上以至誠之徳盡物性以參天地得善讀之間騐親
見之徵格物致知曲成不遺之
道在是矣至
諭改靈臺時憲而於月令辨其誤而仍存其文更足見
尊經好古之
睿懷云
御製讀禮記文王世子篇
文王世子記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引仲尼曰聞之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鄭康成訓于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後之説經者多傅㑹之孔疏則以為周公之益君於身優饒於德廣大而黄敏求陳祥道方慤則或以為周公委曲其身以正其君或以為迂身非直躬或以周公抗世子法為致曲是皆不衷於理夫周公攝政時成王已為君不可撻故撻伯禽以警成王其理甚正而其道甚直初非有迂曲遷就之私孔頴達疏申引廣大之釋委曲煩言以致經義反晦偶因檢永樂大典得陳懋賞集説云况于正其身以善其君乎此大人正已而物正之事語較直截夫于詮為於義固當矣而身字解尚未能親切因考古篆身作子作 二字相似疑或當時傳寫之譌若作於其子以善其君則與周公所行適合而於理於文皆無弗合康成葢未思及子字之誤為身字遂强附訓釋後儒益從而為之詞使孔子之言周公之事皆不得其正夫强解以誤後學不可乃因强解而誣孔子並以誣周公則尤不可是不容以不辨但經文沿誦日久無改正之理姑記余所見以俟後之考古者
〈臣〉等謹案唐開元易尚書古文從今文而改洪範無陂為無頗是以後人之韻改古人之文也宋儒謂論語學易章五十當作卒辨者以篆文卒字與五十字逈不相侔是以後人之字改古人之文也我
皇上考二戴之傳述掲六書之淵㣲於身子二字篆文
相近致誤之處特為
指明誠為探萬古文字之源而理正詞安鄭孔以下諸儒之傅㑹遷就支離轇轕俱無所事矣
御製三韓訂謬
嘗讀後漢書三韓傳稱辰韓人兒生欲令頭扁皆押之以石訝其説之悖於理而肆為詭誕以惑世也夫以石押頭壯夫且不能堪而以肆之初墮地之小兒實非人情所宜有間考三韓建國本末諸史率多牴牾以方位準之葢在今奉天東北吉林一帯壤接朝鮮與我國朝始基之地相近國朝舊日兒生數日即置卧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扁斯乃習而自然無足為異辰韓或亦類是耳范蔚宗不得其故從而曲為之解甚矣其妄也且如漢人生兒常令側卧乆而左右角平頭形似狹䝉古人生兒以韋𢃄束之木版植立於地長則股形微箕此亦皆習而自然無足為異藉如蔚宗所言豈漢人䝉古亦皆以石押之令其頭狹而股箕乎若夫三韓命名史第列馬韓辰韓弁韓〈亦曰弁辰〉而不詳所以稱韓之義陳夀魏志直云韓地韓王魚豢魏畧且以為朝鮮王準冒
姓韓氏其為傅㑹尤甚葢國語及䝉古語皆謂君長為汗韓與汗音相混史載三韓各數十國意當時必有三汗分統之史家既不知汗之為君而庸鄙者至譌韓為族姓何異扣槃捫籥以喻日哉且中外語言不通不能强為詮解者勢也今夫天昭昭在上人皆仰之然漢語謂之天國語謂之阿卜喀䝉古語謂之騰格里西畨語謂之那木喀囘語謂之阿思滿以彼語此各不相曉而人之所以敬與天之所以感則無弗同若必一一以漢字牽附臆度之能乎不能夫韓與汗音似義殊謬而失之誣猶可也至於以石押頭之謬實悖於理斯不可也然則余之三韓訂謬之作烏容已乎哉
〈臣〉等謹案史家之失穿鑿為甚葢由見理不明而設詞多誕也三韓之名出於當時之自稱而不習其語者遂以為韓地韓王甚且以為韓姓固罔知汗之當作何字且汗之當解何義也字義不明無惑乎它説之悉悖於理矣有
御製訂謬之作而三汗之字之義乃昭然足以破千古之訛矣此其𡚁至遼金元三史而益棼人地官名俱無正音
皇上特勅改正三史國語解
頒之學官以正托克托宋濓之舛其詳具見本書云御製道命録識語
昨命詞臣校勘永樂大典得李心傳道命録一冊集當時論伊川程子之事以道屬之而以命惜之所見不衷於理曽題詩帙首並序而正其失兹内廷翰林覆校天祿琳瑯舊藏有元板道命録十卷重以永樂大典本校之則前六卷相同者過半其刋本有而寫本無者計二十八條第七卷以下則寫本皆不録疑其為未全之書及細檢之又有冩本所錄而刋本無者凡八條似大典别有所據考李心傳原序專以伊川為言而刋本則兼及朱子並附濓洛闗閩事復考程榮秀序云李秀巖道命錄五卷梓在江州燬於兵榮秀嘗得而讀之疑為初稿欲刪定而未成兹因原本畧加釐次十卷如左云云今大典寫本止載伊川事與心傳序合或寫本乃鈔江州初梓之本而龜山書院所鐫十卷兼及朱子諸人乃榮秀増定之本耳因識原詩後以俟考其元板書前篇已有甲子題語兹不復録
〈臣〉等謹案永樂大典在當時以為搜采極博矣而所載道命録尚為不完之本証以
天禄琳瑯之元刻益信我
朝秘府儲藏之富前古無倫也
皇上題詩附識於兩本多寡完缺之故校勘必審辨析
必詳
典學精勤有佔畢下士所未能萬一者葢
皇上於四庫全書呈進時毎
親加乙覽
聖心所㑹發為
天章凡數百餘首美富奥博莫測津涯咸在
御製詩集中兹以本書之例不具載云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六
校讐畧〈二〉
武英殿校刋十三經注疏考證〈易經至禮記共一百六十七條〉易經周易經傳原目韓康伯注音義王輔嗣止注大經句監本大譌六先儒以上下經二篇為大經據毛居正六經正誤改 乾卦彖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郭京謂健也者健字應作乾疏云天是定體之名乾是用體之稱體即形也足明用形是乾健字以音近而譌 坤卦初六履霜堅氷隂始凝也郭京曰隂始凝也上誤増堅氷二字履霜與堅氷時侯頗異不合相連結義按魏志許芸引易傳亦作初六履霜無堅氷二字 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綸謂䋲綸句監本繩譌綱又綸謂緯也句緯亦譌綱並據李鼎祚集解改 䝉卦六四困䝉吝疏此釋六四爻辭也按疏例從無於本節之下自言此釋某文者此七字疑衍 需卦卦辭疏此需卦繇辭也監本繇譌係據毛氏本改此六字疑亦衍文他卦無此例 九二注履健居中中譌實據毛氏本改 訟卦彖注不閉其源使訟不至郭京謂使訟不至不字當作得若閉其訟源訟則不至不閉訟源則訟得至不至與不閉義弗合 訟卦象注物有其分監本分字下衍起契之過四字據毛氏本刪 師卦六四疏漢書韓信云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山澤按此非韓信語云字上當有傳字 履卦六三𦕈能視註志存於王頑之甚也按毛居正六經正誤志存於五作王字誤正義曰以六三之㣲欲行九五之事注志存於五也建安余氏本亦作五 大有彖疏六五應九二九二在乾體故云應乎天也監本作六五應乾九二亦與五為體誤據毛氏本改 大有象注遏惡揚善成物之美順夫天徳休物之命四句監本作遏惡揚善成物之性順天休命順物之命按順夫天徳解順天二字休物之命解休命二字於文義為合據毛氏本改 觀卦六三象注處進退之時三句監本以王注作孔疏誤 坎卦彖注習乎重險也監本譌作習重乎險也據毛氏本改 咸卦九三疏文監本譌脱據毛氏本補 萃卦六三注四亦失位不正不正相聚相聚不正患所生也郭京謂古本無相聚不正四字 艮卦九三艮其限注止加其身中體而分郭京云身當作限六四艮其身注云中上稱身九三施止於分體故謂之限則身字當為限字之譌 漸卦彖辭漸之進也注之於進也舊説疑之字為衍按卦名以進為義者三晉也升也漸也而漸獨以漸進為義故言漸之進以别於晉之進升之進也郭雍云傳言漸之進如女之歸則吉以女歸有漸也與王注意合既濟卦彖辭既濟亨小者亨也郭京謂亨字下脱小字按亨小之義陸氏銓之説極當故折中從之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彖謂卦下之辭總説乎一卦之象也監本脱卦下之辭總五字今校補
聖人之情見乎辭注文監本譌脱今校補 能研諸侯之慮注諸侯物主有為者也按注説未免附㑹牽强當從朱子本義以侯之二字作衍文 序卦故受之以履呉澄纂言云此下疑有履者禮也四字今韓注有之而王弼畧例引此四字當是後人誤以正文為注耳 物不可以終動動必止之今本無動必二字據監本補 雜卦原目下監本有注雜卦者雜糅衆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二十二字古注本無盖因疏文而妄添之也今從刪
書經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王者正天文之器句監本王訛玉據毛氏本改又孔疏内太史丞錢樂鑄銅作渾天儀陳氏師凱云錢樂本名樂之孔疏脱之字 肆類於上帝音義王注云上帝天也馬云上帝太乙神在紫㣲宫天之最尊者監本誤以此二十四字為孔傳今校改 臯陶謨能哲而恵疏馬融云禹為父隠故不言鯀也按馬融説史記注引之作鄭康成語 禹貢恒衞既從疏衞水出常山靈夀縣東北入滹沲按地理志原文入滹沲之上當有東字言衞水出靈夀縣之東北其下流則入滹沲也疏脱一東字 雷夏既澤疏在濟隂城陽縣西北按城陽當作成陽各本俱誤此成陽屬濟隂堯塚所在與城陽國近東海者不同 浮於濟漯逹于河疏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縣入海疏引地理志當云東北至千乗入海至字上脱東北二字又按樂安二字亦非原文千乗縣前漢為千乗郡治後漢和帝時始改郡名樂安也 岷嶓既藝疏地理志蜀郡有湔道按湔字下脱氐字漢湔氐道今四川松潘衞是也織皮崑崙析支渠搜傳云有此四國疏云四國
崑崙也析支也渠也搜也顔師古曰崑崙析支渠搜三國名也傳疏並作四國誤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疏引地理志云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按漢志原文作西南此脱南字 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傳各有軍事監本事譌士據疏校改 𦙍征序傳羲氏和氏二段監本譌刋此傳於後標目下今校改 惟仲康肈位四海疏羿滅夏后相句按羿當作浞滅相者浞非羿也各本俱誤 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疏桀奔南巢一段監本誤列於後奉若天命注下又此篇疏文多不依經傳之次今校改 太甲上自周有終傳周忠信也句舊説自由也由忠信之道則有終王氏柏曰周當作君金氏履洋謂古文君字與周字相似故誤吴氏經説亦云作君 牧誓序疏監本誤列於後標目之下今校改 洪範無有作好傳言無有亂為私好惡句監本為譌無今校改 四曰攸好徳疏好惡者不知惡之為惡謂惡是善二句監本脱謂惡二字今校補 康誥惟三月哉生魄疏太保以戊申至七日庚戌句按召誥云越三日庚戌自戊申至庚戌為三日也此作七日誤各本並同或疑召誥疏言庚戌是七日然此文不應爾 王曰嗚呼小子封疏所以可畏者以其輔誠故也二句監本脱所以可畏四字今校補 洛誥序使來告卜傳疏監本誤列於後標目之下今校改 多士序殷遺多士皆非在官監本作皆非民事誤據毛氏本校改 君奭有若散宜生句下監本脱音義一百十八字據毛氏本補 多方慎厥麗乃勸厥民刑用勸疏作天下民主句下監本脱湯既為民主五字今校補 今爾奔走臣我監五祀傳監為成周之三監按此指洛邑之治殷民者非謂武庚時事也即孔疏並不解三監字義則知三字為衍文 康王之誥賔稱奉圭兼幣疏圭是致馬之物致馬舊本作文馬據覲禮賈䟽皆以幣帛致之當作致馬為是據監本改又引覲禮諸侯享天子馬卓上九馬隨之按覲禮作匹馬卓上九馬隨之則馬卓上當有匹字 君牙序疏穆王命其臣一段監本誤列於經文涉於春氷之下今校改 文侯之命序疏監本誤列於後標目之下今校改
詩經國風卷耳篇我姑酌彼兕觥箋飲酒禮自立司正之後句禮字上各本並脱飲酒二字按立司正見鄉飲酒禮據蜀本石經補 桃夭篇序箋疏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諸本並脱一無字據禮記曽子問補 采蘋篇于以采藻箋芼之以蘋藻句監本作芼用蘋藻按昏義文本作芼之以蘋藻據石經校改 摽梅篇序疏然則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句監本脱二十以至四字據毛氏本補 終風篇恵然肯来箋恵順也監本脱此三字據石經補 雄雉篇百爾君子箋君或有所留或有所遣二句監本脱或有所遣四字據石經補 采葛篇彼采蕭兮疏釋草云蕭荻也按荻字當作萩説文云萩蕭也襄公十八年左傳秦周伐雍門之萩是也爾雅釋草誤作荻故疏仍其譌 權輿篇于嗟乎不承權輿句爾雅引此文作胡不承權輿 大雅大明篇篤生武王箋則我皇妣太姜之姪句監本妣譌姒據國語校改 周頌清廟篇序箋成洛邑居攝五年時李氏樗謂周公成洛在七年非五年此本孔氏傳據洛誥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之説也九峯蔡氏辨之謂周公留後洛邑七年而薨者極是箋云五年者據伏生書傳及明堂位之文書傳當為可據仍從箋説作五年為長 般篇允猶翕河疏齊桓公塞為一者不知所出何書按春秋保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吕填閼八流以自廣當是本此
周禮天官以為民極句注庻民於之取中句下監本有按尚書洪範云皇建其有極十一字盖因上文誤衍今從刪 太宰以九職任萬民疏晉衞之男女皆是句下云故引晉惠以釋之也則晉衞當作晉恵 大朝覲㑹同疏但春夏受享秋冬一受之於廟按上文云諸侯㑹同皆依四時常朝春夏受贄於朝受享幣者於廟秋冬一受之於朝此止云春夏受享應有闕文 小宰以灋掌祭祀朝覲㑹同賔客之戒具疏監本錯簡在下節今校改獸人凡祭祀喪紀賔客共其死獸生獸疏監本錯簡在下節今校改 醫師嵗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疏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淺深監本脱本草木之四字又脱量字據漢書補 凌人掌氷疏火中而寒暑退此其極也能無退乎監本譌此其極也二句於注下今校改 醯人注疏監本分經文為二段而注疏則於上段内連續不分今合經文為一節而移注疏於下方 大府凡邦國之貢疏注釋曰一段監本混入下節今校改 外内命夫命婦之命屨疏仍有韋弁白屨冠弁黒屨句以服屨之倫次之則仍有下當有爵弁纁屨四字地官大司徒以土㑹之法疏𦡱脙瘠也監本脙譌脉據爾雅校改 日至之景疏注是時周公居攝五年句監本譌在上文惟三月丙午胐之下經注錯雜今校改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疏司樂凶荒别文句監本樂譌農周官無司農而所引大司樂文今校改 小司徒凡民訟以地比正之䟽各本並錯在下節今校改 鄉大夫正嵗令羣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憲之於其所治按各本所治下俱有之國二字盖由石經誤衍一之字後人遂割下節國大詢于衆庶之國字以從之今見石經之國二字刓缺監本直去此二字而下節之首未増國字但作大詢于衆庶盖誤 調人鳥獸亦如之疏監本於賞其價直句下有和之使辟於此不得就而仇之十二字乃誤衍下節注文今從刪 弗辟則與之瑞節而以執之疏剡圭以和難句按典瑞作剡圭以除慝當係賈氏誤引穀圭之文 春官大宗伯以賔射之禮疏王制有王大子是為世子時共在學者也按大字下應有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五字文義方合此有脱落 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注文始舜之韶舞名監本脱文始二字據漢書注補 樂師凡國之小事疏若大次二者之樂則天地及宗廟大司樂令之也監本誤則天地及宗廟六字於元冕所祭之下今校改 大胥掌學士之版疏以宗廟言之謂重釀之酒祭宗廟而用之監本誤以宗廟言之五字於相飲之法下今校改 大史正嵗年以叙事疏正月一日得雨水中監本雨水譌啟蟄按韗人注云啓蟄孟春之中也古法以啟蟄為正月中氣而此疏上文則已云正月立春節雨水中不應互異 夏官司士孤卿特揖疏王揖之皆逡遁者約鄉黨而知按鄉黨無此文攷大射禮公降一等揖賔賔辟注云逡遁不敢當盛則鄉黨當是大射之譌 秋官萍氏下士二人音義監本脱郭注云甲蟲大如虎豆緑色十一字據陸徳明經典釋文補掌客賔客有喪惟芻稍之受注不受饗食饗食
加也按此注二句并疏中不受饗食起至不受饗食共五十四字俱屬下節遭主國之喪不受饗食注此係錯簡 冬官輪人望其輻疏鄭司農云揱讀為紛容揱參之揱此盖有文今檢未得按此出上林賦賈氏偶忘之耳 匠人為溝洫疏古者人耕皆畎上種穀按畮髙畎低畮以種穀畎以通水此畎字當作畮賈氏弗檢偶譌耳
儀禮士冠禮主人元冠朝服疏證此元冠朝服而筮者是諸侯之士監本冠作冕按士服至爵弁而止無冕也今校改 筮人執筴疏引少牢大夫禮文亦云三人占二句按少牢禮無此文朱子盖嘗疑之 賛者盥於洗西升疏賛者盥于洗西無正文按經文明言之乃云無正文何也盖誤 冠者升筵坐疏聘禮注云糟醴不卒故也監本卒作啐按卒謂不卒爵也經言啐醴則非不啐明矣 再醮兩豆疏云螔蝓醢者蚹蠃螔蝓監本脱蚹蠃螔蝓四字據爾雅補 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按朱子云此下三節於冠義無當疑錯簡也疏義亦非是 士昏禮主人迎賔於廟門外疏引有司徹注云拂者外拂之也按今有司徹注無此文 主人爵弁疏天子諸侯為尊則尊矣不須攝盛監本作尊則衮矣按諸侯惟上公則服衮侯伯以下不得也賈氏常有尊則尊矣之語今從之 凡行事必用昏听注壻悉計反從士從胥俗作婿女之夫按此十四字不類康成語且東漢未有反切之法且此節記無壻字康成何縁以注盖後人攙入者耳對曰某之子憃愚疏賔告之辭句下監本有下
經致命四字按此四字無著盖以上有下經致命之文而誤 壻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注姆教人者經文及注共十九字監本脱落據石經及楊復儀禮圖本補 士相見禮擯者對曰注還贄者請使受之句下監本有今按某也盖主人之名九字本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中語不應攙入注疏今從刪 鄉飲酒禮坐祭遂飲卒觶疏主人辭賔降賔辭監本脱賔辭二字據通解補 坐祭坐飲不拜既爵疏衆賔之長也五字監本錯在故上賔介之上今校改 尊者降席席東南面句監本脱一席字據石經補 鄉射禮賔卒洗揖讓如初升疏釋曰言如初則亦一揖一讓也十二字監本譌列於下節之下今校改 皆當其物句疏釋曰皆左足履物者以下二十七字監本譌列於下節之下今校改 執觶者受觶注執觶以下共二十字又疏内此經曰執觶者以下共三十字監本誤列於卒受者以虚觶降奠於篚節下按此數句於彼經無當今校改 士鹿中翿旌以獲及注謂小國之州長也以下二十九字監本皆脱其經文石經及敖繼公本並有之注則依朱子通解及楊復儀禮圖本補 燕禮設洗篚於阼階東南當東霤按敖繼公謂諸篇設洗無連言篚者下别云篚在洗西則不可以東霤為節此係衍文 享於門外東方句上按石經及楊復本敖繼公本俱有其牲狗也四字此盖有脱文 大射儀工人士與梓人升自北階疏則鄉射記長與距隨是也鄉射記長四字監本作上文横三字按上文既無其文而横字與下三字亦不屬今據鄉射記校改盖謂長其縱距隨其横也 若與諸公卿大夫之耦不勝句按敖繼公云比耦時大夫有與士為耦者諸公卿無與士為耦者諸公卿三字誤 聘禮夫人使下大夫韋弁歸禮句下監本有小注云今文歸作饋下及記同九字按此非鄭注又非釋文唯通解有此今從刪 宗人授次句朱子云周禮幕人掌朝㑹共帷幕掌次掌張幕此作宗人誤 公食大夫禮公降一等疏解經辭曰一段監本誤列于賔西階東北面答拜之下今校改 先者反之由門入升自西階監本析經文為二節以疏誤作注列於先者反之句下今依朱子通解訂正而合經文為一節 喪服出妻之子為父後者句顧炎武謂此節經文疏以為傳中引傳而誤連之當别為一節今從之而疏則仍其舊 傳曰嫁者其嫁於大夫者也疏女子子為祖父母傳不言不敢降其祖監本於為祖父下重衍傳亦不敢言降其祖父九字今從刪 傳曰何以大功也尊同也疏此鄭叠傳文句監本於此字下有謂祖禰但不得祖禰先君也此謂十四字盖縁上文而誤衍今從刪 夫之諸祖父母報疏夫之所為小功者妻服之降一等句下監本誤複上節疏文據續通解刪 夫之所為兄弟服妻降一等䟽釋曰妻從夫服其族親一段監本誤列下節經文之下今校改 士喪禮為銘各以其物注今文銘皆為名末為斾也監本脱皆為名末四字據續通解校補 既夕記有彌節焉亦張可也監本張可譌可張據石經校改士虞禮哀薦祫事注今文曰合事句監本合作古按祫之為言合也作合字文義方協合與古以形近而譌 哭止告事畢賔出此七字監本全脱據石經補 特牲饋食禮衆賔答再拜句敖繼公云衆賔答一拜作再拜誤按鄊飲鄊射禮主人三拜衆賔衆賔皆答一拜 祝命挼祭注監本脱今文改挼皆為綏古文此皆為挼祭也十五字士虞禮尸取奠節䟽引此注有之今據補 舉觶者祭卒觶拜長皆答拜監本脱此十一字據石經補 少牢饋食禮以授尸坐取簞興監本脱此七字據石經本補 主人出立於阼階上西面疏釋曰自此盡廟門以下數句監本誤列在下文祝先尸從節之下今校改 有司徹酌獻侑侑拜受三獻北面答拜監本於此下重衍受爵酌獻侑侑拜受三獻北靣答拜十四字石經及舊本無之今從刪 兄弟之後生者疏兄弟之後生者以下數句監本誤列於上文二人洗觶䟽末今校改 乃摭於魚腊爼注今文摭為揲句今文二字續通解作古文禮記曲禮國君下齊牛式宗廟疏引榖梁傳云曹公子首僂同時聘齊按曹公子首僂句上脱季孫行父秃晉卻克𦕈衞孫良夫跛十四字孔疏引書斷無割裂至此當係刋本脱誤 涖牲曰盟䟽春秋左氏云周禮有司盟之官按此係左傳説之辭非傳文也左氏下當有説字 檀弓夫子制于中都疏周禮大宰職云諸侯立三卿五大夫也按大宰職云設其參傅其伍注云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伍人此當作大宰職注刋本誤脱注字耳 小斂之奠以下按此自為一章舊本誤接仲梁子下 讀賵以下此亦自為一章刋本接孟獻子章而誤録其疏於下 賔客至無所館此亦自為一章刋本因無疏誤接上章耳 陳乾昔寢疾疏晉趙孟孝伯並將死其語偷按此引晉趙文子及魯孟孝伯兩事也孝伯上脱魯孟二字 王制至於南嶽疏自魏武帝以來始徙南嶽之神於廬江霍山按徙衡祀於霍自漢武帝始此作魏武帝誤 六禮冠昏喪祭鄊相見此下自為一節舊本誤列於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下而以上節疏附篇末今校改 月令以太牢祠于髙禖注娀簡吞之而生契按簡字下當有狄字 其祀行注行在廟内外之西為軷壤厚二寸廣五尺按壤當作壇屬上句讀周禮大馭賈疏引此句作為軷壇是也壇壤以形近而譌 曾子問其虞也先重而後輕也疏舊本誤與下章宗子雖七十經文相連而疏一段誤脱在下章之末今校改 又何反於初疏舊本誤在下章今校改 成婦之義也注疏舊本註誤與經文下二章接連疏尤附麗失次今並校改 諸侯旅見天子以下舊本自此至當祭而日食太廟火章孔子答語未全即截為十八卷其十九卷首簡即係前章答語之半文義割裂今斷自此章以下為十九卷 祝畢獻而已注疏舊本注與下章經文相接而疏亦脱誤今校改 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疏引尚書無逸篇大社惟松數語按此係尚書逸篇見後漢志注無字衍文 天子適四方先柴二句舊本與前文祭則受福句相接而前疏誤刋此節之下今校改 玉藻侍坐則必退席音義黨鄉之細也句下釋文二十八字監本誤作鄭注今校改 少儀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注下應接疏二叚下節執玉執龜筴不趨又自為一節不相連也 樂記咸池備矣疏熊氏引五行鈎命決云伏羲樂為立基神農樂為下謀祝融樂為祝績按鈎命決孝經緯也周禮大司樂賈疏亦引此文作孝經緯此作五行誤也又疏引樂緯帝嚳曰六英顓頊曰五莖顓頊宜敘帝嚳之前文亦倒置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以下此卷分卷未合不應截子夏答魏文侯語強割為二應從前篇魏文侯問于子夏二節為此節之首 雜記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疏先師解此凡有三義引聖證論范宣子以下云云按三義即范宣子及賀瑒庾蔚之三説而孔氏斷從庾説者也聖證論是魏時王肅所撰范宣子即東晉范宣在肅之後何縁得引之觀後文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顙疏引禮論范宣子申語知聖證論當係禮論之譌孔子曰伯母叔母注按此節注下無疏舊本誤
以上章國禁灾及童子哀不偯二節之疏接於注下今移置上章 泄栁之徒為之也疏按此疏誤在下章注下今校改 君子上不僣上下不逼下疏舊本誤列此疏二段于下章婦人非三年之喪下今校改 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注疏以此下另為一章朱子云子曰二字衍家語載此章於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復以子曰起詞今無此問而猶有子曰二字當為衍文 惟天之命注易曰君子以慎徳積小以成髙大舊本慎作順今改正以成髙大易無成字係衍文 投壺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以下王氏謂司射至主黨二十四字與上文魯令弟子若是者浮相屬陳澔從其説移此一節於鼓字之上 大學楚書曰疏按疏于此書兩引王孫圉及昭奚恤事止以鄭注謂楚書是楚昭王時書未嘗指定是楚語也但疏引楚語僅列觀射父脫楚史倚相一段又引劉向新序司馬子反訛作子發 燕義升成拜疏為拜故下賔未拜也下不敢輙拜禮殺也按儀禮注原文賔作實下不輙拜句無敢字
皇朝通志卷一百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七
校讐畧〈三〉
武英殿校刋十三經注疏考證〈春秋至孝經共一百二十九條〉春秋左傳隠公二年紀裂繻來逆女注吕祖謙集解引註有紀國在東莞劇縣七字當在裂繻紀大夫注下刋本並誤 七年戎伐凡伯于楚𠀌以歸注楚㐀衛地在濟隂城武縣西南按城武據漢志晉志應作成武 桓公五年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傳命二拒曰旝動而鼔疏説文載之於部句按凡旗之屬皆從□於當作□諸本並誤 十有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傳鄖人軍于蒲騷注鄖國在江夏雲杜縣東南按漢志晉志並作雲杜諸本誤作雲社又且日虞四邑之至也注四邑隨絞州蓼也監本蓼譌鄖今並校改 莊公四年楚武王荆尸傳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疏莫敖既與隨侯盟且又請隨侯與已為㑹禮于漢水之汭而後還楚也監本作且又請隨侯畏楚為㑹禮于漢水之汭而我還楚也文義難通今校改 十有六年宋人齊人衛人伐鄭疏諸侯㑹許男在曹滑之上按此以下文幽之㑹言當作許男在滑伯之上 二十有五年公子友如陳注諸魯出朝聘皆書如東萊集解引此作諸魯大夫出朝聘皆書如此脱大夫二字文義未合 閔公二年齊人遷陽注陽國名疏云土地名闕不知所在按漢地理志東海郡都陽及城陽國陽都注並引應劭曰春秋齊人遷陽即此 僖公十有四年沙鹿崩注陽平元城縣東有沙鹿土山監本陽平訛平陽今校改 僖公十有五年晉侯及秦伯戰於韓傳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音義自上天降災以下三十字各本誤作杜注連刋於令不得通句下據經典釋文改晉隂飴甥㑹秦伯傳箕子曰其後必大注箕子殷王帝乙之子紂之庶兄也按箕子乃紂諸父杜註誤以㣲子為箕子 十有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傳疏有齊桓以徳屬諸侯諸侯遂歸齊桓二句與本文無渉乃下文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句下疏誤連于此 二十有五年秦伯師于河上傳繼文之業句注晉文侯仇為平王侯伯匡輔王室十三字監本誤列在于今為可矣句下今校改 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術來聘傳寡君敢辭玉疏其意欲致與主國且受之而襄仲辭之者為不欲與秦為好因謙辭還也監本作且主之且襄仲辭之者為不欲與秦為好國謙退禮終還也譌謬難通今校改 十有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傳音義内魯公伯禽以下監本及别本多譌字如魏公㵒作費厲公擢作躍弟獻公具作子鄭公具懿公戲作獻又疏中考公作耆公幽公宰作圍魏公作徽公真公作順公並據史記校改宣公七年衛侯使孫良夫來盟疏文二年晉人
以公不朝一段監本誤列于公㑹齊侯伐萊注下今校改 十有二年晉師救鄭傳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句下見本有莊子見彘子逆命疏文一段按其文義應在雖免而歸必有大咎注下又有師坎為水至故名為臨一段應在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注下今並校改 十有四年孟獻子言于公曰傳今楚在宋君其圖之公説下疏文一段監本誤列前文聘而獻物句下今校改 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傳三代之令主皆數百年保天之禄疏嗣祖父之天禄句監本譌作謂天禄之祖父也文義難通今校改 襄公九年宋災傳令司宫巷伯儆宫疏司宫當天子之内小臣也監本司宫譌官司又王之正内五人監本譌作主之王内今並校改 十有七年宋皇國父為太宰傳妨于農収各本俱作農功按注明言収歛時音義明言収如字今校改 十有八年鄭子孔欲去諸大夫傳吾驟歌南風又歌北風注故曰不競也句下監本衍師也二字今刪 二十年盟于澶淵齊成故也傳疏文一段監本誤列前文督揚之盟注下今校改 二十有五年楚蒍掩為司馬傳表淳鹵疏史起為鄴令監本史譌吳今校改二十有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監本乙亥作乙夘諸家注解皆作乙亥以傳及疏推之當作乙亥今校改 二十有九年吳公子札來聘傳為之歌鄭疏於漢則京兆鄭縣又于漢則河南新鄭縣監本作京兆郡河南郡誤也西漢京兆及東漢河南皆稱尹不稱郡今刪 昭公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鄆傳去煩宥善莫不競勸疏不往討魯以下各本誤入下文賦大明之章注下今校改十年齊惠欒髙氏皆嗜酒傳疏文各本誤列下文遂伐虎門句下又孫以王父字為氏句上衍王孫字三字今校改 哀公十有四年宋桓魋之寵害於公傳逢澤有介麋焉注地理志言逢澤在滎陽開封縣東北按漢時開封在河南郡晉始屬滎陽不得以晉時郡名混入漢志也
春秋公羊傳隠公公子益師卒傳注用心尚麤觕麤才古反又七奴反説文大也按觕兼平上二聲麤但有平聲若二字連用則麤讀平聲觕讀上聲顔師古注漢書庶得麤觕可証今於麤字音平上二聲而觕字闕如葢有脱誤又按説文麤行超逺也訓大乃玉篇所引亦誤 翬帥師㑹齊人鄭人伐宋傳疏正以上四年帥師不言公子翬按各本帥師不三字誤作師解云今校改 桓公鄭伯以璧假許田傳注疏五年一朝解曰虞書傳按此係王制文虞書孔傳無此語必係傳寫之訛 大水傳疏惡愈甚也監本脱甚字今增 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傳注父者字也疏穀梁傳文按今本穀梁傳作父字諡也後人疑諡為衍文據此疏益知穀梁原文無諡字 己夘烝傳烝者何疏欲言宗廟之祭一段監本誤刋于夏曰礿注下今校改 𦵏我君桓公傳疏日月有時將𦵏矣監本脱將字據檀弓本文增 莊公荆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傳疏若對爾雅則有青并無徐營若對禹貢則有幽并無徐梁監本二有字皆訛作長今依周禮疏改 單伯㑹伐宋傳疏據伐國不殊㑹監本脱㑹字今增 曹羈出奔陳傳注疏圉者拑馬而秣之監本拑訛相據宣十五年傳改正二十有六年公伐戎公字上監本及别本俱無
春字按春秋于嵗首未有去春字者偶闕秋冬何休必横生異議而於此並無説其為刋本脱落無疑但吕祖謙集解即云公無春字則宋時已然先儒謂公羊經無春字者誤也又公至自伐戎疏監本誤刻于下文曹殺其大夫之下今改正 僖公𦵏許穆公注疏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按此據昭十二年傳不據孟子監本作其事誤今校改 公㑹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陳侯如㑹傳注刺陳侯不慕霸者各本俱訛陳為諸今依毛本改 文公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注楚滅江六疏即下四年秋楚人滅江五年秋楚人滅六是也監本脱江五年秋楚人滅七字今從毛本增 楚子使椒來聘傳注見治升平監本訛作見升平法今依毛本改 單伯至自齊疏隠如至自晉各本俱作意如非也公羊經文自作隠如今改 宣公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衛傳疏孔子葢善之也者一段監本誤刋于前文要絰而服事下今校改 成公仲嬰齊卒傳臧宣叔者相也各本俱作臧宣公據本注校改 襄公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傳注主書者善之監本脱書字今增 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傳注義服諸侯之君監本脱義字按何注本用蕭望之語再證以疏文必不可省今從毛本增入 公㑹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商任傳時嵗在己夘按是嵗實在己酉疏謂何氏自有長厯按古文卯作戼酉作丣當以字形相似而誤非别有長厯也 昭公叔孫豹㑹漷疏知向戍石惡皆與君同名也監本石惡作齊惡按公羊經文自作石惡今校改 公圍成疏公親圍成不能服監本誤公親二字為不能今據定十二年注校改 葬薛獻公監本誤薛為晉今改 定公冬十月霣霜殺菽傳疏與賈服異按賈服謂賈逵服䖍也各本作賈復今從毛本校改 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傳二名非禮也按吕祖謙云不曰仲孫何忌脱文無疑又疏宣王之興名子為宫湼之屬各本俱訛湼為皇今據周本紀改 宋公子池出奔陳注池左氏作地按何注於經文同異並不以二傳互證此五字乃釋文後人誤刋為注耳哀公元年按此卷監本全脱音義今依陸氏釋文增補共四十四條 十有一年春按此卷監本共脱音義二十五條今並依釋文補入
春秋穀梁傳隠公衛人殺祝吁于濮傳注不書氏族以下二十八字乃范注監本誤以為疏今校改桓公公子翬如齊送女傳疏監本誤刋于下文
齊侯送姜氏于讙注下今校改 公㑹紀侯鄭伯傳疏春秋考異郵云一段監本誤刋於由外言之也句注下今校改 無氷傳監本誤刋注疏於傳文之前今校改 鄭世子忽復歸于鄭傳疏傳反正也者釋其稱世子也監本誤刋此十一字于上文天王使家父來求車傳疏末今校改 莊公單伯逆王姬傳其不言如何也注據僖三十年監本誤作二十九年今改 宋萬弑其君捷監本此句下脱及其大夫仇牧句今增 戎侵曹曹羈出奔
陳傳疏薄氏駁云一段應在傳後監本誤刋傳前今校改 公㑹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傳疏衣裳之㑹十有一者一段應在傳末監本誤刋於信其信仁其仁疏後今校改 僖公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傳疏莊三十二年狄伐邢監本伐訛作救今改 公㑹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欵盟於洮傳疏朝服者天子則皮弁一段監本誤刋於鄭伯乞盟傳注下今校改伯姬卒傳疏𦵏宋共姬是也監本誤作宋𦵏共姬今改 晉殺其大夫里克傳吾若此而入自明監本脱吾字今增 八月螽傳疏重發傳者一段監本誤刋于下文公至自㑹注下今校改 六鶂退飛過宋都監本鶂誤作鷁按榖梁經文自作鶂今改 文公作僖公主傳疏與其麤觕監本麤觕誤作觕觕今據公羊注疏改 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傳注故吉凶大事皆不用也句下各本皆有不數所右也五字按釋文于此處有數所古反後人誤列于注且衍不字又訛古為右訛反為也今校改 公子遂如宋監本脱宋字今增 成公雨木冰注五行傳曰監本誤穀梁傳曰今改 九月辛丑用郊傳疏然後能事天監本訛能事為至其今改 築鹿囿疏天子囿方百里公侯十里監本脱百里公侯四字又疏故約之為天子百里監本脱百里二字今並增入 襄公仲孫蔑㑹晉欒黶宋華元衛𡩋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傳疏為父與與君意異監本訛與君為子若今改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傳疏母之姊妹監本誤
作同母姊妹今改 齊侯滅萊疏監本誤刋於莒人滅鄫之下今校改 同圍齊傳非大而足同與各本與俱作焉石經作與是也今從之 大饑傳注塗堊飾監本堊誤作塗今據釋文改 衛侯之弟専出奔晉傳疏織絇邯鄲一段監本誤刋於上文殺𡩋喜傳注下今校改 昭公楚薳罷帥師伐吳監本楚誤作冬今改 齊髙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注偃髙徯元孫監本脱偃字今增 宋華亥向寧華宫奔陳疏監本誤刋于下文蔡侯廬卒之下今校改 定公公即位傳疏嫌非周禮監本誤作兼不亦言今改 哀公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疏明更不為貶黜監本明訛作盟今改論語賜也何如章注夏曰瑚商曰璉按禮明堂位云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自當以記文為正入公門章没階趨進按釋文無進字蔡節集説曰疑即退字葢趨而退至外朝也 齊必變食章雖疏食菜羮瓜祭疏疏食也菜羮也瓜也三物雖薄必祭按玉𦸼云瓜祭上環此為的據 閔子侍側章子樂按漢書班固幽通賦注作子曰或當時古本如是
孟子音義序雖小有異同而共宗趙氏按此下監
本脱今既奉勅定仍據趙注為本共十二字若非刋正詎可通行按此句下監本脱謹與尚書集成音義二卷云云共二百零八字今並補入 題辭解孟子既没之後節疏先王之道遂絀而不明于世監本絀訛紬又疏建萬世之功監本建訛是今並校改 梁恵王章句上疏魏武子生悼悼生嬴按史記悼子生絳絳生嬴此誤 莊暴見孟子章疏末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公孫丑篇文也本注無此二句乃傳寫之誤 文王之囿章注王怪其大監本大訛惟今改 交隣國有道章疏史記公劉變于西戎邑于𡺳其後三百有餘嵗監本西戎下多邑于西戎四字三百下脱有字餘下脱嵗字今並從史記改 所謂故國章疏不直則喘監本訛喘為惴今改 仁則榮章疏祖已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徳監本已訛乙今改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疏由由然與人偕儷而行然字下監本多浩浩二字今從宋本刪 孟子自齊𦵏于魯章注疏畫者畫雲氣其餘各如其象監本訛畫者畫為著紫餘又訛其餘為其畫俱考禮器改正離婁之明章按孟子纂箋引趙岐注離婁黄帝
時人謂即離朱今本並無此文 不仁者章疏末注云如臨深淵至放之而已凡五句係他注錯雜於此 居下位章疏末正義曰至此葢荀卿之言
然凡十句按本注無此文葢古注今逸 逢𫎇學射於羿章疏死于窮門監本脱門字今增 無或乎王之不智章疏有吹笙過者監本脱吹笙二字今從史記補入 恥之于人大矣章按本注無隰朋顔淵語而疏中釋之葢古注今多有逸者爾雅釋詁允孚亶展諶誠亮詢信也注方言曰荆吳淮泗之間曰展按陸本淮泗作淮汭按方言注曰汭水名也則應從陸本 闗闗噰噰音聲和也按鄭樵云據二文一義者皆當在釋訓部恐誤在
此 壑阬阬滕徵隍漮按鄭樵云阬有二文無義其一為衍者耳 釋言務侮也鄭樵曰疑侮為敏按詩外禦其務國語作外禦其侮樵之疑非也釋親宗族母黨妻黨㛰姻按石經俱標題於後鄭本亦然監本毛本俱訛在前今校改 釋天謂之景風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按鄭樵云據下文敵體則此上容有二句亡焉 釋地有醫無閭之珣玕琪焉按石經玕作玗考説文本作㺮又列子珠玗之樹山海經有玗琪樹注玗琪赤玉屬也然則音從余不從竿 釋邱堂途梧邱鄭本堂作堂按郭注不言堂字何義邢疏則曰當道有邱名梧邱然則堂為當字傳寫之訛 釋草菉王芻按菉通作綠詩終朝采綠注王芻也似非菉竹之菉陸本又作录 盂狼尾按石經盂作孟鄭本亦同再考玉篇⿱狼尾草也盂與孟或以字形相似而訛 萹苻止濼貫衆按陸本引本草萹苻貫衆為一物邢疏貫衆一名萹苻一名貫節然則止濼亦貫衆之别名矣今文萹苻止為一節注云未詳濼貫衆為一節疏云一名萹苻其為傳寫之訛必也 釋木杭魚毒按石經杭作杬郭璞陸徳明鄭樵三家之釋爾雅並作杬坊本乃譌為杭考諸玉萹於杬則注木名於杭則注州名二義固秩然不紊也 釋蟲宻肌繼英注未詳按鄭樵云釋鳥有此誤重出耳 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按鄭樵云豈有身廣三寸而頭如拇指者疑擘為臂之訛 釋鳥鶨䳢老按鄭樵本只有鶨䳢二字無老字下文作老𩿇鴳今此本下文只𩿇鴳二字而老字連上樊光則斷鶨䳢為句以老字屬下春秋九鳸有老鳸則老字應屬下明矣 釋獸時善椉領按此當連上文蜼卭𤾁而長尾讀言其好登山峯非别有獸名時 闕洩多狃按此當連上文猩猩小而好啼讀亦係誤斷 六畜按石經鄭本俱有此二字監本毛本俱無今從石經補入
孝經開宗明義章仲尼居按古文作閒居考説文所引孝經皆古文其於居字下引孝經仲尼居即無閒字則閒字為劉妄增 孝治章以事其先君疏祭享謂四時及禘祫也按不王不禘此經乃言諸侯之祭疏兼禘言葢誤
皇朝通志卷一百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八
校讐畧〈四〉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證〈史記至後漢書共一百六十六條〉史記五帝本紀黄帝者正義亭亭在牟隂按牟隂漢唐皆無其縣漢地理志泰山郡鉅平縣下云有亭亭山祠牟隂是鉅平二字之誤又監本在牟隂上有亭亭二字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徳及帝繫姓監本將下文索隠注誤入於此標作正義今刪 夏本紀過三澨入於大别索隠引水經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監本邔訛鄎今據禹貢指南改 殷本紀湯曰汝不能敬命監本脱湯字今補秦始皇本紀矯王御璽正義梁傳至天正二年
侯景破梁按梁無天正年號侯景破梁為簡文帝大寳元年則天正二年應是大寳元年之誤 項羽本紀項梁嘗有櫟陽逮捕諸本皆脱捕字今據北監本補 髙帝本紀朝以十月車服黄屋左纛監本左訛志今校改 吕氏本紀見物如蒼犬據髙后掖監本后訛氏今校改 三代世家表帝小甲索隠小甲太庚子監本庚訛康今改正 帝中丁監本註云俗本作仲丁按此注既非集解亦非索隠正義不知為誰氏之語且中即古仲字史記内古字甚多不應獨注此一字今刪 十二諸侯年表四年吳三公子來奔按左傳魯昭公三十年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據此則三字乃二字之誤 靈公三十七年伐魯世家不載按春秋定十二年衛公孟彄帥師伐曹則魯字當是曹字之誤 六國年表哀侯六年韓嚴殺其君按通鑑韓嚴遂弑其君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相害遂刺廆於朝并中哀侯據此則表内脱去遂字矣 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按通鑑趙以公子勝為相在赧王四十九年恵文三十三年也其非孝成元年明矣且惠文元年表内已書為相不應至此又書其為舛訛可知髙祖功臣侯年表淮隂為連敖典客索隠漢表作粟客按漢表作票客顔師古音頻妙反注云或者以其票疾而賔客禮之故云票客也據索隠所云粟客又與顔本不同 新市侯以趙内史王慎按楚元王世家作内史王悍漢表亦然此慎字應係悍字之訛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衆利質侯伊即軒按驃騎傳作伊即靬盖軒與靬以字形相似而誤耳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王踐皇帝位定陶索隠在濟隂沉水之陽按沉水當作汜水各本俱誤 禮書朱而通越按楊倞註禮論引史記作洞越今本均作通倞唐人其所見必有善本應不誤 樂書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集解引鄭元注隨物變化今考鄭注禮記無此語 夔作樂以賞諸侯集解引鄭元注夔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今考鄭注無此語 禮樂見天地之情監本見訛順今據禮記改 律書其於兵械尤所重按械字為戒字之訛葢審㡬察㣲莫精于律氣者生死之根也氣不可見以聲察之兵者千萬人之死生係焉故于兵戒為尤重也於器械何涉索隠曰師出以律故于兵械為尤重也或索隠之文本亦作戒若正義謂械者弓矢矛殳戈㦸則以傳訛而穿鑿附㑹也 天官書正義引張衡之語脱去厯示吉凶五緯躔度八字今據晉書天文志補 中宫天極星索隠云宣氣立精監本宣訛宫今校改絶漢抵營室曰閣道索隠引樂汁圖徵云按樂汁圖徵緯書也監本脱徵字今補 以齊七政索隠引春秋運斗樞云監本樞訛極今校改 輔星明近正義排賢用佞監本訛作用賢排佞今校改杓端有兩星集解梗河三星監本梗訛更今據晉書改 旁有兩星曰鈐監本鈐作衿今校改 又索隠鈐音其炎反監本脱鈐字今補 北一星曰牽正義占不居其所則宫門不禁居則反是也監本作占一反不居其所衍一反二字又則津梁不通宫門不禁查津梁不通四字係下文東北曲十二星曰旂注文重出於此今並刪 故曰攝提正正義色温温不明而大者人君吉監本吉訛恐今校改 氐為天根主疫索隠氐四星為路寢監本路訛露又正義氐房心三星為火監本火訛灾今並校改 權衡正義太微之廷也監本微訛尾今校改 其南有四星曰天厠正義天厠四星在屏東監本脱東字今據宋史天文志補 軍西為壘或曰鉞正義占五星入皆兵起監本作占之非故兵起語不可解今據晉書天文志改 七星為員官辰星廟蠻夷星也按此三句當在夏則不長之下舊簡錯在翼軫𠛼州下今校改 封禪書至矣而徳不洽監本訛作至梁父矣而徳不洽衍梁父二字今刪 宋毋忌索隠樂彦引老子道徳經云月中仙人宋毋忌今考五千言中無此語 吳太伯世家君子曰能守節矣索隠君子者左邱明所謂史評仲尼之詞指仲尼為君子也按季札聘魯孔子八嵗讓國時孔子未生也其引子臧之事何遽得孔子論斷之語而稱之且左氏於孔子論斷類皆明著其説茲所稱君子曰是記當時之君子有此語耳或以為邱明自謂或以君子為孔子皆未達左氏之義也 齊太公世家吳師乃去晉監本誤作吳帥齊去晉今校改 燕召公世家悉復得其故城監本故訛敗今據宋本改 殺劇辛按六國年表劇辛死於趙在十三年又按昭王即位劇辛自趙往至此經七十年歴五王當有兩劇辛耶否則皆傳訛也 管蔡世家悼侯父曰隠太子友隠太子友者靈侯之太子監本脱隠太子友四字今補 衛康叔世家太子完立是為桓公左傅疏曰石碏言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請定州吁明太子之位未定此言立完為太子非也 十年晉曲沃莊伯弑其君哀侯按莊伯卒于哀侯之二年是為衛宣之三年此莊伯二字明是武公之誤觀年表及晉世家自見 惠公立三年出亡按上云四年此云三年且據在傳魯桓公十六年冬惠公奔齊則四年是矣 宋微子世家左牽羊右把茅孔頴達左傳疏曰史記之言多有錯繆微子手縛於後故以口銜璧又焉得牽羊把茅也按微子適周尚在大㑹孟津之前則周固殷諸侯以王之庶兄而之其國何面縛銜璧輿櫬而請死乎此春秋時傳聞之紕繆而因而襲之耳亦不止史記手於後而又右牽羊左把茅之説自相矛盾即左氏所載亦不可信 十一年秋按殤公立十年而被弑此云十一年一字葢衍文 晉世家申生同母女弟為秦穆公夫人按秦本紀云太子申生姊左傳亦叙在申生上此云女弟則弟字為晜字之訛獻公子八人按左傳介子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即下文叙介子推語亦曰九人也此八字乃九字之訛 楚世家王室不聽還報監本作還報楚宋本無楚字今據宋本刪 於是晉宋魯衛不往按春秋經魯昭四年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㑹於申此云宋不往葢馬遷之誤 楚乃恐而城郢索隠去年已城郢今又重言據左氏昭二十三年城郢二十四年無重城郢之文是史記誤也按此乃申明上文城郢之故非復城郢也史原不誤索隠正義兩家俱失之 越王勾踐世家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正義范蠡從犬竇蹲而吠之監本犬訛人今校改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正義遺之美好以熒其志按熒猶惑也别本作榮者非 商於析酈宋胡之地正義酈音攤按字書酈無攤音當是攡字之誤 鄭世家而虢鄶果獻十邑集解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㽥歴莘也監本丹訛舟莘訛華今並校改 秋厲公卒春秋經魯莊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此秋字應是夏字之訛 兵于洧上正義云與溱水合監本合訛名今校改 而國太叔焉監本焉訛為今校改 聲公五年鄭相子産卒按左傳魯昭二十年鄭子産有疾疾數月而卒是年當鄭定之八年距聲公之五年葢二十七年矣應從左傳為是 趙世家居原任國政索隠今雁門平原縣也監本平原訛原平今據後漢書地理志改 簡子曰奏之監本簡訛節今校改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按説苑桀臣有左師觸
龍荀子議兵篇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觸龍古有是名戰國策作觸讋并下言字作一字盖誤也 魏世家吾欲太子之自相也索隠太子即襄王也按襄王乃哀王之父豈得謂太子即襄王乎當是昭王之訛司馬貞未必誤至於此乃傳寫之襲繆耳 田敬仲完世家夫約鈞然按戰國策補註曰言齊秦俱相約如此一本無然字疑鈞字即約字之訛而又重出耳去鈞然二字文義自明外戚世家於是廢陳后索隠廢后居長門宫奉
黄金百斤為相如取酒故為作頌以奏皇后復親幸作頌信工也復親幸之恐非實也按復幸之説不虗但不復其位耳觀下文求子云云非復幸于帝又何求之有 楚元王世家嫂詳為羮盡櫟釡索隠謂以杓厯釡旁使為聲監本杓厯釡訛作栒歴蚤今校改 陳丞相世家事嫂如母集解兄伯已逐其婦此嫂疑後娶也按馬遷特載陳平兄伯逐婦事専為下文盜嫂語明其誣耳至事兄伯如父事嫂如母原是訓辭連類而及不必有嫂乃云然裴駰必求其嫂以實之亦鑿矣 三王世家偕往使燕風喻之索隠偕往治燕王也監本燕王訛廣陵今校改 蘇秦列傳乗夏水而下江索隠謂夏潦之水盛漲時也按夏水當是夏口通漢亦通江不得以夏潦之水為解 張儀列傳熱啜索隠謂熱而啜之也下云厨人進斟斟羮汁也故名汁曰斟左氏傳公羊傳云羊羮不斟是也按左傳云羊羮不徧羊斟是華元之御此誤引之公羊傳並無此語 田單列傳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監本言訛王今校改 魯仲連鄒陽列傳且楚攻齊之南陽索隠即濟之淮北泗上之地也按濟當作齊乃傳寫之訛 吕不韋列傳至大期時徐廣曰期十二月也按大期猶詩言誕彌厥月也史以此明始皇的為不韋子言及大期而非期乃子楚猶不悟也若如徐廣言期十二月則又何以信其為不韋子耶 淮隂侯列傳遂謝蒯通索隠漢書及戰國策皆有此文按戰國策安得有韓信蒯通之事索隠誤 衛將軍驃騎列傳校尉僕多有功索隠漢表作僕朋疑多字誤按僕朋祗一見於漢表耳史漢驃騎傳及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皆作僕多則是僕朋為誤非僕多誤也 司馬相如列傳名曰雲夢索隠孫叔敖激沮水作此澤按周禮職方荆州其澤藪曰雲夢則孫叔敖前以有此澤非激沮水明矣
前漢書髙帝紀引入坐上坐注坐才卧反次如字監本脱如字二字今據宋本補 不能完父兄子弟監本訛作父子兄弟今據史記改 大戰彭城靈壁東監本戰訛敗今據宋本改 割鴻溝以西為漢注監本注後有索隠引張華及北征記一此宋本所無監本自增者也凡索隠説已見史記不當附麗於此今從宋本刪 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注如淳曰畧取彊梁地按彊梁地當作陸梁地史記秦始皇本紀畧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是也宋本亦誤存説於此 惠帝紀視作斥土者監本宋本俱訛作斥上以服䖍如淳注意詳之定為斥土服注斥上壙上也二上字俱土字之訛今並校改 文帝紀立為代王監本作立子恒為代王查帝紀中例不書名今從宋本刪 作顧成廟注因即為名監本脱名字今補 昭帝紀發軍屯西河監本訛河西今據宋本改 宣帝紀下有司皆自殺注田千秋子也按廣明與順皆姓田而順則千秋子也注中應有順字各本俱誤脱耳哀帝紀二年監本作元夀二年按帝紀凡年號
於元年特書未有再書於二年者元夀二字明係衍文今刪 異姓諸侯王表田榮擊都降楚按史記作田榮擊都都降楚此脱一都字 諸侯王表奄有龜蒙為梁楚注龜䝉二水名按水字應係山字之訛 齊懷王閼按齊王名閎紀傳可証各本俱訛葢閼與閎以字形相似而誤耳 王子侯表畢梁侯監本畢訛卑今據宋本改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題侯張富昌共得衛太子侯監本脱下侯字今據宋本補 外戚恩澤侯表建成康侯釋之以客從擊秦監本擊秦訛數奉今據宋本改博望頃侯許舜三月乙未封監本脱未字今補新都侯莽千五百户後簒位誅監本脱後簒位誅四字今據宋本補 髙陵共侯翟方進永始二年十二月壬子封監本封字下衍八千户三字今據宋本刪 古今人表女漬監本漬訛潰今㨿宋本改律厯志八八為伍按晉志引此文八八為位足
以証伍字之訛 是其子孫名摰立按左傳郯子曰我祖少昊摰之立也是少昊名摯此志名摰立涉彼文而訛者也 禮樂志六經之道同歸注師古云云監本于此卷脱注尤多今並據宋本補刑法志所謂象刑惟明者監本象訛蒙今校改食貨志好惡乖迕監本惡訛逆今據宋本改 郊祀志其後十三世湯伐桀按封禪書作其後三世
自帝孔甲帝臯帝發至桀祗更三世此文十字當是衍文各本俱誤 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無令復作按監本及别本乃下詔之下無廿泉房中生芝九莖八字赦天下之下無無令復作四字今據宋本補 天文志後十七星絶漢抵營室曰閣道按此志於經心俱直用天官書閣道星數天官書云六星也何以言十七星乎晉志亦作六星此十七二字應係傳寫之誤 十二月白氣出西南監本于十二月上衍建平元年四字今據宋本刪 五行志則土失其性無水旱之灾監本無訛有今據宋本改 南方喙為鳥星監本喙訛啄按天文志栁為鳥喙今校改 兹謂閉下監本閉訛蔽按此與前文閉上相對宋本不誤今校改 地理志太原郡榆次梗陽鄉魏戊邑監本戊訛成今據左傳史記改 上黨郡沾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阜城及大河宋本及别本阜城俱作邑城按漢無邑城縣名阜城則渤海郡屬縣也尚書孔疏史記索隠俱引此條曰東北至阜城入大河可為確証今校改 南陽郡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𨜘入汝按漢無𨜘縣以水經注證之𨜘字當是郾字之訛葢郾為潁川郡屬縣也然師古云𨜘音屋則唐初本已訛矣 平原郡樓虗按樓當作楊各本俱誤文帝封齊悼惠王子為楊虗侯後漢光武封馬武為楊虗侯即此縣也水經注可証折泉水北至莫入淮按漢無莫縣水經注引此
文曰箕縣則莫字係箕字之訛 武都郡河池監本池訛地今據宋本改 隴西郡氐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江漢按養當作漾前文引禹貢嶓冡導漾即其証也 溝洫志時鄭當時為大司農按百官公卿表曰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大司農然則元光時止應言大農史記作鄭當時為大農是也此司字蓋衍文 藝文志後進循之宋本作修之按文義應作循之今從監本 桑榖共生太戊以興監本以訛之今據宋本改 列傳陳勝傳陳勝陽城人註師古曰地理志屬汝南郡按志屬頴川不屬汝南也師古注誤盧綰傳綰以客從入漢為將軍按史記作從入漢中此書漢下脱中字 灌嬰傳身虜騎將入攻博陽按入字係一人兩字傳寫誤并史記作身虜騎將一人為句是也攻博陽上不須入字宋本及各本俱作入攻博陽蓋相沿以訛耳 枚乗傳四國不得出兵其郡注晉灼曰膠東膠西濟北淄川王也按濟北當係濟南之誤 司馬相如傳除邊闗邊闗益斥宋祁曰淳化本無下邊闗二字按史記作除邊闗闗益斥文選亦然據此則淳化本脱一闗字而今本又衍一邊字 傅介子傳當為匃奴間候遮漢使者注師古曰言為匃奴之間而候伺按西域傳云後數為匃奴反間注云間音居莧反則此間字亦去聲注為匃奴之間當作為匃奴反間也之字乃反字之誤 兩龔傳嘗以嵗八月賜羊一頭酒二斛按韓福事昭紀作郡縣嘗以正月賜羊酒紀係錄誥書原文則此八月當為正月之誤 尹翁歸傳河東二十八縣按地理志河東郡統縣二十四自安邑至騏可數也此八字乃四字之訛 儒林傳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登諸朝注師古曰方道也按史記作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義甚明鬯此文當是脱正博二字而師古因曲為之説耳 渠犂傳務使以時益種五穀注師古曰益多也按監本及别本入此注于下句張掖酒泉下非也葢以時益種五穀指輪臺言不指張掖酒泉言今據宋本改 孝成許皇后傳其條刺使大長秋來白之按其條刺三字為一讀使大長秋來白之為一句監本作刺史非也今據汲古閣本改 後漢書光武帝紀焉為左翊公按左翊公當作左馮翊公以中山簡王焉傳証之可見 夏四月甲戌還宫癸酉詔曰諸本皆同按癸酉在前甲戌在後誤倒寫耳下文又云戊申幸河内戊子至河内四月甲戌安得有戊申戊申當是甲申之訛觀下戊子可見 和帝紀復置郡故䀋鐵官按涿郡故安縣有鐵官無鹽官則此鹽字乃安字之誤 安帝紀大尉司馬苞薨注謝承書曰司徒楊震為樊豐等所譖連及苞苞乞骸骨未見聽以疾薨也按永寧元年十二月劉愷罷楊震始為司徒苞之薨在其前六年則謝説誤矣 太常李郃為司徒監本郃訛邵合校改 獻帝紀置漢安都䕶注總統西方監本西訛四今據宋本改 改元延康監本延訛建按建康順帝年號也今據宋本改桓思竇皇后紀章徳皇后從祖弟之孫女也此
句下監本有父諱武三字注按下文有太后父大將軍武句此處何須注明宋本無之今刪 律厯志律度量衡厯其别用也監本别訛同今據宋本改 史官以郭日月行按文義當作史官以部日月行葢部郭字形相近而訛耳 祭祀志靈臺未用事注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向明則曰明堂監本崇字下衍矣字向明二字誤作堂字今並據宋本刪改 天文志二月九日甲寅流星過紫宫按書日例惟甲子此兼言九日非也上書八月庚寅彗星出天市此不應更紀二月事且上書元年正月丁巳則二月九日安得為甲寅乎下云十二月彗星出考章帝紀在建初二年此二月九日當是二年九月之訛 郡國志楊翟有雍氏城注史記齊涽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按齊攻魏一事也楚圍雍氏又一事也雍氏韓邑楚人圍之與攻魏無涉此劉昭采輯之失也 薄故屬山陽所都按山陽下脱湯字薄與亳通前書臣瓉注薄湯所都可以為証 不期侯國按不期當從前書作不其本書伏湛傳封不其侯亦作其字 巴郡注建安六年劉綽分巴按劉綽當作劉璋葢璋分巴東巴西二郡今據蜀志以証其誤 列傳隗囂傳劉文伯在邊注文伯盧芳字也按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故當時之人但知為劉文伯不知為盧芳也葢芳字君期已見本傳不得以文伯為字來歙傳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監本哀訛安今據汲古閣本改 馬武傳存矯枉之志注孟子曰矯枉者過其正今孟子無此語 馮衍傳犍六枳而為籬兮注登登皇皇□為國監本作登登皇皇維在國按此汲冡周書原文也汲冡書於字闕處皆作□妄意增改益令讀者不知所謂今正之 杜詩傳造作水排注排當作㰆諸本㰆訛槖今據宋本改 丁鴻傳徙封馬亭鄉侯注以廬江郡為六安國監本脱江字今據宋本補 班彪傳班彪子固不可殫論注三輔黄圖曰未央宫有清凉殿宣室殿中温室殿諸本誤作宣寳中温殿今據宋本增改 徐防傳凡三公以災異策免始自防也監本脱去凡三公以災異策免八字今據諸本補袁安傳袁安元孫閎一見太守王朗監本朗訛郎又徒步師門下監本衍從師二字按徒步師門即從師也復稱從師不成文今并據宋本刪改 陳寵傳先是洛縣城南監本縣訛陽今據宋本改楊終傳善善欲及子孫惡惡止其身注曹公孫㑹自鄸出奔宋各本鄸訛鄭今據春秋原文改 應奉傳時人竒之註當詣彭城相袁賀監本城訛丞按袁閎傳父賀為彭城相今校改 仲長統傳抗志山西游心海左監本西訛栖今據宋本改 吳祐傳為祖道注掌王玉路以祀及犯軷監本犯訛祀今據周禮大馭文改 董卓傳而彪琬恐懼監本無琬字按上下文皆彪琬並言此不應獨舉楊彪今據宋本補 袁紹傳在于持牢諸本皆作在於將軍按三國志註中載獻帝傳作監軍之計在於持牢將軍二字傳寫之誤也今校改 東夷傳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按魯莊四年楚武王卒子熊貲立是為文王時周莊王四年也莊王為繆王十世孫相去三百餘年安得有滅偃王事此范氏沿襲異聞之誤 西羌傳太丁之時注太丁武乙子也諸本俱作武丁子也按武丁子為祖庚祖庚弟為祖甲祖甲子為廪辛廪辛子為庚丁庚丁子為武乙武乙子為太丁則太丁乃武丁四世孫今校改
皇朝通志卷一百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九
校讐畧〈五〉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證〈三國志至隋書共二百十三條〉
三國志魏志武帝東平吕曠吕翔叛尚按袁紹傳作翔監本翔訛詳今校改 文帝庚午遂南征注豳王不争周道用興監本豳訛幽按豳王謂太王也今據宋本改 明帝復置安樂縣監本置訛致今校改 陳留王奐傳咸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檻車徵鄧艾監本戌訛辰按前乙夘後甲子中間不應有壬辰今據别本改 董卓傳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注初蔡邕以言事見徙各本徙訛從今據後漢書改 袁紹由是勢傾天下注京子湯太尉監本湯訛陽今據漢書改 公孫瓚傳救至欲内外擊紹遣人與子書監本子訛手按注有引瓚遣人告子續之文則手字乃子字之訛今校改 荀彧傳以功封列侯注諶子閎字仲茂為太子文學掾監本文訛字今校改 田疇傳邑五百户注蕩析離居靡所依懷監本蕩析訛傷柝今校改 管寧傳動見模楷焉注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為死就視知生監本作就視如故今校改 王朗傳進封樂平鄉侯注釀酎必貫三時而後成各本酎作酹按酎音宙説文曰三重醇酒也西京雜記漢制嘗以正月作酒八月乃熟名曰酎所謂必貫三時而後成也今校改 杜畿傳閱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諸本閱訛闗今據冊府改 掇其切世大事著於篇注弟寛字務叔監本弟訛子按恕字務伯理字務仲寛字務叔皆兄弟也韓愈杜中散墓志亦云季子寛可知子字為弟字之訛今校改 徐晃傳封髙唐亭侯按注引魏書云文帝即位封靈鄃侯又云於是更封髙唐侯則此亭字係衍文 閻温傳父子著稱於西州注及其到官遣吏奉牋謝尹監本遣吏訛邊吏今校改 劉廙傳難用筆陳注屈而從人於治雖失計其聲譽必集也監本屈訛闕今校改 陳羣傳南安太守鄧艾監本南安訛汝南按鄧艾傳云出㕘征西軍事遷南安太守非汝南也今校改 和洽傳太祖定荆州監本定訛奪今校改 趙儼傳東兵未到監本東訛策今校改 孫權冦邊征東大將軍曹休統五州軍禦之監本曹休訛曹仁按曹休傳云帝征孫權以休為征東大將軍仁未嘗為征東也今校改 髙唐隆傳周禮天府掌九賦之則以給九式之用按周禮太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則九賦太府職也此云天府誤又九賦監本訛九伐今校改 鄧艾傳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千人且田且守監本四千訛四萬按淮北二萬淮南三萬共五萬人以十二分休計之止應四千有竒不得云四萬也今校改 鍾㑹傳不復追改注中書令劉放監本劉放訛劉表今校改 烏丸鮮卑傳鮮卑注嘉平六年遣䕶烏丸校尉夏育破鮮卑按嘉平疑當作熹平此叙靈帝時事嘉平乃本書齊王芳年號也 蜀志劉璋傳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千六十里按鄧艾傳云徑漢徳陽亭趨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此云涪至成都三千餘里三千乃三百之誤 先主傳歸曹公曹公厚遇之監本厚訛後今校改 曹公南征表㑹表卒按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此繫於十二年二字當是三字之誤 治公安注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監本誤作公安縣今校改按油口宜作油江口然是注已見於前曹公引歸之下此處亦不應重出 大破淵軍斬淵郃按張郃死於建興九年此云淵郃應誤按華陽國志云斬夏侯淵張郃率吏民内徙則此郃字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之下為有脱文郃字非衍也通鑑刪郃字而以斬淵屬下及字讀亦誤 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監本鄧芝訛鄧艾今校改 諸葛亮傳遂詣曹公注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各本俱作聞元直龎仕元財如此按龎仕元無事魏事廣元盖石廣元也今校改 深入不毛注瀘津水監本津作惟按水經注禁水北注瀘津水則惟字係津字之訛 諸葛瞻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監本羽林訛翰林今校改 董厥傳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按後主傳延熙十五年吳王孫權薨此何云二十四年病篤耶且延熙只二十年明年改景耀據此當是十四年誤衍二字 闗羽傳傅士仁屯公安按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孫權傳云獲將軍士仁吕䝉傳亦云士仁糜芳皆降是士仁即其姓名此傳加傅字應衍龎統傳由是漸顯注徳公字山民亦有令名娶
諸葛亮小姊為魏黄門吏部郎按後漢書注作徳公子字山民可知仕魏者非德公也此脱子字或字字即子字之訛 有似汝南樊子昭注退能守静進能不茍監本上能字訛難今校改 費詩傳左遷部永昌從事注夫創本之君俟大定而後正已簒統之主須速建以係衆心監本訛作須大定俟速建今校改 姜維傳維前住芒水監本芒訛亡楊戲傳亦訛今據鄧艾傳改 呉札鄭僑能喻斯好監本僑訛有今校改 自稱益州牧以叛注徐欲殺㑹盡坑魏兵還復蜀祚監本還訛逺今校改 呉志孫權傳虜得男女注文士傳曰監本士訛字今校改 劉繇傳因酒酣殺昱監本酒酣訛阻誅今校改 後策西伐江夏監本西伐訛路住今校改 孫静傳壹入魏黄初三年死按孫亮傳云太平二年夏口督孫壹奔魏魏志髙貴鄉公紀云甘露二年魏以壹為侍中車騎將軍假節文州牧吳侯四年十一月癸夘車騎將軍孫壹為婢所殺此云黄初三年死疑誤或黄初二字衍盖壹甘露二年奔魏甘露四年死適當三年則云壹入魏三年死於文義亦合 歩隲傳權遂命隲上益陽監本遂訛逆今校改 吕䝉傳權時住陸口使魯肅萬人屯益陽拒羽監本魯訛普今校改 周泰傳惟泰奮擊投身衛權監本訛作奮激沒身今校改 潘璋傳禁令肅然好立功業各本業訛夫今校改 朱異傳本知季文獪定見之復過所聞監本獪訛懀按懀訓悶訓惡與語意不合應作獪言其狡獪也今校改 全琮傳更以竒之注斯亦馮諼市義監本諼訛媛今據戰國策改
晉書宣帝紀其先出自髙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按左傳重為勾芒黎為祝融一出於少昊一出於顓頊是重黎為二人而史記楚世家及太史公自序竟以重黎為一人此書及宋書衛瓘傳云大晉之德始自重黎皆昔人相沿之謬也 元帝紀有司請市雀釵監本雀訛萑按晉令六品以下得服雀釵據此改正 天文志左旂九星在鼔左旁按此句下應脱右旂九星在牽牛北八字 南河曰南戌按天官星書戌當作戊即斧鉞之義下北河曰北戌及兩河戌間河戌動揺俱倣此 律厯志在前限餘前在後限後者月中道也按後限下當脱餘字 五行志京房易傳曰聞善不予兹謂不知諸本不知訛有知今據易傳原文改 和嶠傳永康初策諡曰簡監本康訛平按永平元年即太熙之元年而永平之二月即改永熙至三月而復改元康上文既云元康二年卒則元康之後安得復稱永平定屬永康之誤今校改 叚灼傳魏文帝率萬乗之衆受禪於靡陂按綱目後漢主建興十一年春正月青龍見魏摩陂井中水經注摩陂在郟縣縱觀可十五里此靡字當係摩字之誤陶侃傳追贈大司馬假宻章按本書山濤傳策
賜司徒宻印紫綬侍中貂蟬新㳫伯宻印青朱綬此云宻章當是蜜字之訛 郭璞傳是為舉事必有成也於是勸帝討敦初璞毎言殺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監本是為舉事之下有姓崇者之上共脱去二十二字今據宋本補 韓伯傳其於遣情之累縁有𡚁而用各本脱情字累字今據本集補 毛璩傳俄而季之述等皆病各本等訛之按上文云征虜將軍甄季之建平太守羅述不應作述之也今校改 王長文傳長文通元經未遭陸績君山耳各本山訛出按漢書桓譚字君山今校改 殷仲堪傳頃聞抄掠所得多皆採稆饑人監本稆訛樵今據本書音義改 張軌傳軌遣北宫純監本純訛屯今從下文軌遣北宫純等率兵衛京師句改 李宻傳昔舜禹臯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監本簡雅大誥訛作簡大雅誥按三國志陳夀表咎繇之謨畧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羣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衆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逺則此當以昔舜禹臯陶相與語故得簡雅為一句大誥與凡人言宜碎為一句今校改 范隆傳雁門人監本雁訛騰今校改 郭文傳乃歩擔入呉興餘杭大滌山中監本滌訛辟按羅隠詩杳杳諸天路蒼蒼大滌山正指其地今校改 譙秀傳秀避難宕渠監本宕訛巖按地理志宕渠郡名殆此因宕誤岩岩復誤巖也今校改 卜珝傳猶子之不能免卿將也監本將訛相今據上文有位為卿將句改 王渾妻傳琰女亦有才淑監本琰訛婦今校改 何無忌母劉氏傳劉氏潛以覆燭徐登橙於屏風上窺之各本橙訛梯今據本書音義改 王機傳機遂入就納求節監本節訛郎今據下文蘇武不失節句改 到始興州人皆諌不可輕進監本到始訛始到按始興係州名今據地理志改 孫恩傳乃悉力柵斷左里按綱目集覽里作蠡即禹貢彭蠡今之鄱陽湖也 劉曜載記石王仁厚全宥至今而我殺石他負盟之甚監本石他訛石生按本書曜次於富平為岳聲援岳及石他戰于河濵敗之斬他及曜遂濟自太陽攻石生於金墉決千金堨以灌之未嘗殺生又下文勒遣石生率洛陽之衆以赴之則所殺為他無疑也今校改 石季龍載記是嵗永和八年也各本永訛太按綱目晉穆帝永和八年壬子夏四月燕慕容恪等擊魏大破之執其主閔以歸殺之今云太和乃海西公年號且在位僅五年不可云八年也今校改 姚興載記弼不從進㧞昌松長驅至姑臧按本書地理志武威郡統縣七有姑臧倉松則昌當作倉 李特載記同移者閻武趙肅李逺任囘等監本移訛夷今據後蜀録及上文流移就榖句改 牙門將許弇求為巴東監軍杜淑張粲固執不許弇怒於廞閣下手刄殺淑粲左右又殺弇皆廞腹心也監本弇怒訛廞怒又皆廞腹心也句皆訛者今並據閣本改 慕容寶載記在位三年即隆安三年也按綱目寶永康二年即晉安帝隆安二年則兩三字俱係二字之誤 乞伏乾歸載記隆安元年光遣其子纂伐乾歸各本隆安訛建安今據西秦録改 慕容德載記慕輿䕶請馳問寶虛實徳流涕而遣之監本輿訛容今據南燕録及下文慕輿䕶為右僕射句改 沮渠䝉遜載記乃以䝉遜之從叔益生為酒泉太守監本遜字下脱之字叔字下衍下字今據宋本増刪
宋書文帝紀以吐谷渾慕容延為平東將軍各本平東訛東平今據下文十五年作平東將軍及鮮卑傳改 婆皇國遣使獻方物監本皇訛黄按婆皇國屢獻方物自文帝十七年以後其字皆作皇不應此年獨用黄字今校改 豫章胡誕世反諸本誕訛延今據彭城王義康傳及胡藩傳改 孝武帝紀以寧朔將軍劉季之為司州刺史監本季訛秀按秀之為益州刺史此為司州刺史盖秀與季字形相近遂致訛舛今校改 前廢帝紀二月丁丑減州郡縣田租之半監本租訛禄今校改明帝紀晉安王子勛舉兵反鎮軍長史鄧琬為其謀主諸本鄧琬訛劉琬按子勛及鄧琬傳俱載此事則劉琬為誤也今據南史改 厯志滿氣法從小餘滿紀法從大餘監本滿紀下脱法字今據南本補 禮志祠部郎臧燾議四府君之主諸本燾訛夀今據南史臧燾傳改 樂志迎神歌詩鐘石融諸本鐘下旁注闕字一本作石考謝莊集亦作石今據以補闕文皇統百揆篇武將鎮四隅諸本俱作武皇鎮四寓今據晉書本傳本集改 天文志十月辛亥月奄天闗諸本闗訛闕按星圖無天闕必闗字之訛今校改 符瑞志漢桓帝建和元年監本桓訛明今據後漢書改 五行志明帝泰始中呉興東遷沈法符家監本脱呉字今補 五行志㑹稽餘姚特甚米斗直五百監本脱斗字今補 萬衆𣇭候莫不驚怪按説文𣇭訓光美於此文不合疑徃字之訛 五行志氐羌反叛大兵西討監本脱西討二字今補 州郡志鄮令漢舊縣諸本鄮訛⿰今據二漢志晉志改 州郡志永初郡國有廣平按此下注凡五十八字舊本顛倒錯亂不成文理今據二漢志晉志改 百官志漢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廣記漢東京改曰太祝按漢書太祝令景帝時更名曰祠祀武帝太和元年更名曰廟祀廣記二字當即廟祀之誤 劉穆之傳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内史相並於國主稱臣諸本者訛若内訛自今並據南史改謝晦傳父重㑹稽王道子驃騎長史監本重訛
事今據晉書南史改 胡藩傳與孔熙先同逆謀髙祖以藩功臣不欲顯其事按胡遵世同孔熙先逆謀事在元嘉二十二年則此應作太祖諸本誤為髙祖也 鮑照附傳孟軻曰千載一聖是旦暮也豈不大哉今孟子無此語 蔡郭傳宜使喪禮粗足監本脱禮字今據南本補 廬陵孝獻王義真傳侍讀學士蔡茂之按是時無侍讀學士官名當從南史作侍讀博士 謝靈運傳緤賢不策失位誰持迨理屈而愈閉方怨天而懷悲監本失訛夫持訛時迨訛造今據本集改 南平穆王鑠傳賊多作蝦蟆車以填塹肉薄攻城按肉薄義見前監本訛作因薄南史訛作内薄今校改 臧質傳兩岸築偃月壘監本岸訛圻偃訛⿰今並據南史改 㑹益州刺史劉秀之遣軍襲江陵秀擊破之監本闕江陵二字今據南史補 顔竣傳夫禁制之設非惟一旦昩利犯憲羣庶常情監本一旦二字訛并作亘今校改 蕭思話傳孝建二年卒時年五十按思話十八除瑯邪王大司馬行㕘軍踰年父源之卒是為永初九年至元嘉五年任青州刺史稱年二十七是也自元嘉六年己巳至孝建二年乙未又厯二十七年思話卒時年五十四今云五十盖脱四字 王景文傳復為秘書監太子右衛率侍中諸本衛訛御查百官志無御率之名今校改 徐豁傳諮議致敬惟内外武官按諮當作豁以字形相近而訛也
南齊書髙帝本紀河南王世子吐谷渾易度侯各本皆作度易侯今據氐羌傳改 天文志辰星孟効西方按古法候辰星惟四仲月當見故劉向封事以辰星見於四孟為異也効字與耀字音近當是耀字之訛 禇淵傳新除司徒領驃騎將軍南康公淵按禇淵新除之官乃司空非司徒也諸本並誤 王儉傳遷長史兼侍中監本脱史字今據南史補 崔祖恵傳寧失不經靡媿周書按寧失不經乃虞書非周書也 宗室遙昌傳興元元年按齊世無此年號海陵王立改隆昌元年為延興元年興元當是延興之訛 沈憲傳少為憲從伯領軍寅之所知按寅之即演之梁時以演與武帝諱同音故去水旁為寅如張縯稱張寅亦其例也今正之
梁書南康簡王績傳與弟祈陽侯通理並遇害又理字季英㑹理第六弟也監本缺通字閣本又訛通按南史通理字仲宣今各補正之 滕曇恭傳太守王僧度引曇恭為功曹固辭不就王儉時隨僧度在郡號為滕曾子度南史度作䖍按南齊書王儉為叔父僧䖍所養僧䖍嘗為豫章内史則南史是也 阮孝緒傳非得一之士闕彼明智體之之徒獨懷鑒識按體之當作體二
陳書髙祖紀呉興長城下若里人監本若訛春按一統志長城有上若下若今據南史改 時乗御宇監本宇訛辯今據南本改 宣帝紀壬辰以尚書右僕射王㻛為尚書右僕射按南史云以尚書右僕射為尚書僕射則下右字為衍文 侯安都傳安都作連城收異按上文謂留異䜿柵拒王師則此收字應作攻字盖收與攻以形似而誤耳蔡景厯傳兼太府卿監本府訛舟今校改 駱牙傳牙母陳覩世祖儀表知非常人各本陳訛陵今據南史改 沈君理傳拜駙馬都尉封永安亭侯監本亭訛定今據南史改 始興王伯茂傳時髙宗在周未還監本髙宗訛髙祖今據本紀改魏書穆帝紀乃從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監本注訛主按句注山名在今代州地今校改 行臺髙諒監本諒作謨按本書肅宗紀云孝昌元年正月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臺高諒又髙祐傳祐孫顥顥弟雅雅弟諒為徐州行臺屬元法僧反叛逼諒同之諒不許為法僧所害謨字自是諒字之訛今校改 安同傳同長子屈本卷安同父屈仕慕容暐為殿中郎將此云同長子屈是祖孫同一名也當有誤 司馬叔璠傳丹楊侯楊一本作陽按晉書地理志丹陽郡有丹陽縣注丹陽山多赤栁在西也今人㮣改楊為陽誤矣 李寶傳隨舅唐契北奔伊吾各本唐訛廣考本書唐和傳和與兄契携外甥李寶避難伊吾則唐字以廣字形似而誤今校改 酈範傳長孫雅又引為行臺按北史作長孫承業本書長孫道生傳子抗抗子觀觀子兾歸髙祖以其㓜承家業賜名稚字承業北史書其字而此改作雅當是唐臣避髙宗嫌名而易其文 李靈傳繪弟系系北史作緯按李氏宗族見於北史者趙郡太守頤字彦祖生三子思系曽其名系者即順之父也順與靈為從父兄繪系俱靈之曾孫不應犯其五世從祖之諱當以緯為是鄭羲傳洞林子敬叔監本子作字據本傳云鄭
羲五兄長白驎次小白次洞林次叔夜次連山遂各序其子某孫某今觀下文有云敬叔弟士恭則可知敬叔士恭皆洞林子而非其字矣今校改畢衆敬傳安都引國授軍經其城下按本卷安都傳安都遣使來降請兵救援顯祖召羣臣議而納之今云引國授軍授字當是援字之訛 羊深傳羊深字文淵太山平陽人梁州刺史祉第二子也按北史羊祉傳祉太山鉅平人本書地形志泰山郡有鉅平若平陽則屬髙平郡又有陽平則屬魯郡當以鉅平為是 竇瑗傳遼西遼陽人遼陽北史作陽洛按本書地形志遼西郡領縣三有陽樂無遼陽今以下文以軍功賜爵陽洛男證之應從北史但陽洛陽樂未知孰是 緝事在序傳緝子悦為濟隂太守按本書列傳自序魏悦即收之祖也今據此傳悦為緝之子溥之孫而列傳自序則云彦子歆歆子悦位濟隂太守竊謂收自紀其髙曽之名不應兩傳迥異殆序傳本闕亦後人所補故舛訛若此 慕容廆傳又大破宇文闥地千里各本同按晉書記晃親伐宇文歸逺遁漠北開路千餘里此殆脱去歸字并訛開為闥也 張寔傳茂妻弟賈模按晉書張茂傳云凉州大姓賈摹寔之妻弟也此以為茂之妻弟與晉書異又按茂傳有手莫頭圖凉州之謡則模字當從摹矣 天象志太宗永興五年三暈東井南監本三作月按本卷有云三月丙申月三暈太㣲此當是三字上脱去月字 世祖延和元年及涇州刺史狄子玉為權按本書世祖紀征西將軍金崖與安定鎮將延普及涇州刺史狄子玉争權搆隙則為權當係争權之訛 地形志魏尹鄴注有南部右部東部按此句下當有尉字下文臨漳縣注有左部東部北部尉即其證也 陽平郡清淵注二漢屬郡按屬字下當脱魏字 林慮郡林慮注有陵陽河東流為垣按垣應作洹後漢郡國志河内郡林慮注徐廣曰洹水所出蘇秦合諸侯盟處是也 常山郡注孝章建初中為淮陽永元二年復按後漢書章帝建初四年四月徙常山王昞子側為常山王昞傳云徙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昞自常山徙封淮陽非改常山為淮陽盖魏收之誤兖州注魏晉治闕丘按闕字以宋志證之則魏
晉治廩丘當作廪 樂安郡注漢髙帝為千乗國按漢書髙帝置千乗郡未嘗建國此國字係郡字之訛 濟南郡蓍按蓍字乃著字之誤兩漢有著縣屬濟南可據 濟隂郡離孤按孤當作狐又注有離孤城亦誤漢志可證 譙郡注晉以為郡按譙郡始置於曹魏不始於晉也志誤 郯郡注後漢為國晉復按後漢之初雖嘗封東海王後復為東海郡晉因之非至晉始復也 扶風郡槐里注周曰大丘按漢志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非大丘也此係傳寫之誤 隴東郡祖居注前漢屬罷後復屬武威按祖居即二漢之祖厲縣也前屬安定後屬武威此注前漢屬下此似脱安定二字衍罷字又訛後漢漢字為復字 隨平郡鶉鵤注前漢屬山城按鶉鵤前漢志作鶉孤後漢及晉志作鶉觚傅休奕封鶉觚男即此縣也此志作鵤盖誤又此縣前漢屬北地此誤作屬山城前漢並無郡名山城也 徧城郡沃野按沃野當作沃野前漢志作沃壄後漢志作沃野 律厯志甲子之嵗入甲戌紀紀法十六萬八千六百注千蔀成紀按詩大雅疏二十蔀為一紀此千字誤 禮志輿服之制大樓輦駕牛一十按南監本作駕牛十二觀下文小樓輦駕牛十二則知此大樓輦駕牛一十之誤矣 樂志叙軒轅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按吕氏春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隂是瑜當作隃小一兩字不可解當是十二兩字之訛磬氏為磬倨〈闕〉之法按考工記磬有倨句此當是闕句字
北齊書神武紀追濟州之軍監本濟訛齊按上文有益河東及濟州兵於白溝則齊乃濟字之誤今據北史改 華山王凝傳天寶元年封新平郡王九年改封安定十五年封華山按天寶止十年五字當是衍文 安德王延宗傳我保定中為廣州士曹北史保定作武定按魏世無以保定紀年者應從北史為是 孝昭六王傳汝陽王彦忠監本陽訛南按孝昭六王已有汝南王彦理無一郡並封二王事今據北史改 髙德政傳山提以五月至鄴按下文有六日七日八日諸文葢史家以受禪大事故特書日以謹之則五月當係五日之訛魏收傳見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優劣按顔
氏家訓云任沈之是非即邢魏之優劣此與北史並誤 孟業傳今我出都按上文云徵入為中書令則出字當是入字之誤
周書文帝紀王羆率甲士一萬下文云王羆足相抗拒監本俱作王羅按王羆本傳云屬太祖徵兵為勤王之舉請前驅効命遂為大都督鎮華州正與此合今校改 明帝紀以大將軍楊忠大將軍王雄並為柱國諸本王雄俱作楊雄按楊雄至武帝時始顯又其傳中無為柱國事王雄傳云孝閔帝踐阼授少傅増邑二千户進位柱國大將軍其為王雄無疑今校改但傳云孝閔帝踐阼進柱國大將軍而本紀雄為柱國乃在明帝二年亦與傳不合 武帝紀封開府李昞為唐國公諸本昞俱作乕按通鑑李乕卒於魏大統十七年五月新舊唐書太祖本紀太祖父昞封唐國公此唐有天下之號所自起也唐諱昞字又諱乕字大約此書原本凡李虎李昞俱稱李諱後人妄改又不深考故此處與下文以大將軍唐國公李昞為柱國並訛作李乕今校改 盧辨傳庶纂前修矣此下北史有節閔帝立云云按下文云及帝入闗帝謂孝武也作史者若不載節閔帝即位事則當云及孝武入闗不當云帝入闗也以北史校之知此明有脱文韋孝寛傳城外又松于竿通鑑云松于竿
按下文有松麻俱落句知此脱一麻字北史亦脱史臣論此下南北監本俱有注云附髙賔贊缺
按賔乃附傳不必有贊今削之 史臣論孝伯神舉按神舉于孝伯為族父傳又在孝伯前則當云神舉孝伯
隋書髙祖紀陳國平合州三十按北史作州四十以地理志證之北史是也志言陳氏荆揚之域州四十二郡一百九縣四百三十八紀言州四十郡一百縣四百皆畧舉大數耳 駕白駱監本駱訛輅宋本同按上文是革輅所駕之馬爾雅白馬黒鬛駱則為白駱無疑 禮儀志猛毅烈威鋭震進智威勝駿等十猛將軍按十猛謂以猛字分冠下十字之首如猛毅猛烈是也十字不當有兩威字當是乕字唐諱乕作武又訛武作威耳 天文志翼南五星曰東區應作東甌歩天歌可證此志及晉志並作區葢刋本訛脱偏旁耳 七星為員官辰星廟也按員官應作員宫與清廟明堂文大室疏廟一例晉志可証也今本史記漢書及此志俱作員官葢訛 梁睿傳昔匈奴未平去病辭老按前漢書霍去病傳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辭老當作辭第 牛宏傳五九紛競遂至不成監本九訛鬼按魏書禮志初世宗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議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頻屬年饑遂寢至是復議之詔從五室及元議執政遂改營九室值世亂不成宗廟之禮迄無所設是五九紛競也今校改 樊子盖傳又收合降賊入豆子䴚討格謙擒之以狀聞奏帝惡其威名遞追入朝賊由是復盛按此格謙已為楊義臣所擒而王充傳又載厭次人格謙為盗數年兵十餘萬在豆子䴚中充帥師破斬之威振羣賊云云同一格謙在豆子䴚中兩傳所載互異詎因楊義臣被追入朝格謙乗間逸去賊由復盛後為王充破斬耶原本䴚訛⿰按水經注膠水北厯土山山悉鹽坑箋曰坑當作䴚或訛作⿰省作坈又作⿰並非外戚髙祖外家吕氏傳有男子吕永吉自稱有
姑字苦桃為楊諱妻監本諱訛廣按髙祖外家吕氏苦桃即髙祖之母髙祖之父諱忠髙祖諱堅帝諱廣當作為楊忠妻原其所以訛者舊本必係諱字而本書惟晉王廣屢見廣字多作諱字後人改諱字為廣字遂并此諱字亦改為廣字而不覺其大謬也此本隋朝奏牘應從舊本作諱字今校改
南史齊髙帝紀冬十二月戊戌以司空禇彦囘為司徒按上文云春正月戊戌朔大赦以司空禇彦囘為司徒此不當重出殆因戊戌日相同而誤梁武帝紀乙丑益州刺史鄧元起尅成都監本丑訛巳今據梁書上文為丁巳尚書右僕射范雲卒下文為壬申斷諸郡縣獻奉二宫改正 夏四月庚午羣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監本午訛寅上文云三月庚子幸同泰寺乙巳升殿講經下文云戊寅百辟表請丁亥御輦還宫凡四十七日計乙巳後戊寅前不應有庚寅再查是年正月己亥朔則庚子乙巳為三月初旬戊寅丁亥為四月中旬末而庚午至戊寅距八日盖庚午贖身既已黙許戊寅奉表三請三答又遲九日丁亥囘宫其為午字無疑 敬帝紀十一月庚辰齊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栁達摩按本書下卷陳武帝紀作楚州刺史劉仕榮淮州刺史栁達摩據此則脱去劉仕榮淮州刺史七字 武帝紀甲子廣州言仙人見於羅浮山寺小石橋按上云正月丁酉下云二月辛酉則此二十六日内當是庚子或壬子此作甲子誤也若陳書作甲午則更誤矣 檀韶傳以桓元功封邑邱縣侯按以字下應有平字邑應從宋書作巴 齊宗室南豐伯赤斧子頴胄傳頴胄使别駕宗史撰定禮儀按史應作夬雖梁書宗夬本傳未載此事而云故領軍將軍蕭頴胄深相委仗每事諮焉其為夬無疑也 李安人等傳論報罵之義理則宜然台輔之冀其何爽也按報罵二字不可解本傳意望台鼎心常鬱怏及酒後啟帝因致疎退一叚梁書不載所謂報罵者或指此然必有訛字 陳宗室諸王始興王叔陵傳叔陵有部下兵生在新林監本林作安殆因新安王伯固而訛上文云放東城囚以充戰士又遣人往新林追所部兵馬則為林字之誤無疑矣
北史魏太武帝紀初造新字千餘字監本字作宇盖以上文營造萬夀宫永安安樂二殿臨望觀九華堂而訛也據魏書改 孝文帝紀丁亥宋人來聘監本丁作乙魏書同今按上文云九月辛巳車駕還宫下文云己亥詔囚死不得暴露則此十九日内定應作丁亥 東魏孝静帝紀癸酉還宫二月壬申按上文春正月壬戌朔則二月安得有壬申此必有誤 周武帝紀己夘軍次并州按己夘當係己未之誤以上文十二月戊申計之則戊申距丁丑已為匝月安得復有己夘 崔浩傳賜浩妾各一人按魏書叙崔浩事本與周澹並書故云賜浩澹妾各一人今刪去周澹乃仍用各字則謬陸俟傳弟麗按麗俟之子馥之弟今叙於馥五
世從孫融之後而云弟麗則誤甚矣 髙德正傳以愔從令徳正居守按齊書作以愔居守與此異觀下文云自請赴鄴與愔言則愔實在鄴居守而此處為訛矣 鄭譯傳譯祖文寛據上文瓊子道邕道邕子譯下文瓊弟儼儼子文寛則文寛乃譯從父也祖字誤 瓊弟儼各本瓊俱訛璹按以上下文考之璹為道邕之孫道邕為祖珍之子祖珍既以弟儼重贈而此以儼為璹弟直誤以從曽祖為兄弟行矣今校改 邢邵傳愔與魏元乂及邵請置學按下文邵之所奏魏書作李崇所上此何以移於邵傳 李崇傳惟長樂公兩手持絹二十匹而出按魏書宣武靈皇后傳此事係長樂公主非長樂公也盖脱主字 隋來䕶兒傳又與蒲山公李寛討平黟歙逆黨汪文進監本蒲作浦按隋之封爵有蒲州蒲城蒲山等號此處浦山盖蒲山之訛也今據隋書改 真臘傳娶妻者唯送女人女擇日遣媒人迎婦按馮夢楨云女人女三字定有訛今考隋書乃衣一具三字之誤也
皇朝通志卷一百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
校讐畧〈六〉
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證〈舊唐書至元史共一百三十六條〉舊唐書則天紀長安三年七月殺右金吾衛大將軍唐休璟按新書七月庚戌休璟自涼州都督召為夏官尚書同平章事考之本傳無被殺之事亦未嘗為金吾大將軍顯有訛闕 元宗紀先天二年七月李令問殿中監實封三百户按李靖傳令問遷殿中少監封宋國公實封五百户此有脱誤開元二十一年九月封皇子溢為濟王按此已
見十三年三月此屬重出 開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是歲葢嘉運大破突厥施之衆擒其王送於京師按七月已書此係重出 天寶十三載春正月安慶緒獻俘于行在按綱目十三載正月安禄山入朝禄山本傳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則獻俘者乃禄山非慶緒也 上元二年九月制自今已後朕號惟稱皇帝其年號但稱元年去上元之號其以今按其以今三字下闕以十一月建子為嵗首詔及十二月建丑并明年寳應元年建寅月事大厯四年秋七月以澧州刺史崔瓘為潭州刺
史湖南團練觀察使案本文下自湖南鳳翔移鎮盩厔至以京西兵馬使李忠臣為鳳翔尹代皇甫温移鎮陜州共三十三行皆大厯五年事誤入於此今校改 大厯八年李棲筠彈吏部侍郎徐〈闕〉按本文下應接丁卯幽州節度使朱泚加檢校户部尚書至戊子詔京官五品以上各言封事共二十三行向俱誤入九年而朱泚加檢校户部尚書一行又復錯亂於中今校改 大厯十四年閏月以夀州刺史杜亞為江西觀察使按大厯十二年亞已為江西觀察使本傳徳宗立入朝此應是代亞者考張鎰傳徳宗即位由夀州刺史遷江西則此當是張鎰也 二年十一月詔恒州刺史襲髙麗朝鮮郡王李惟岳按此削惟岳官爵詔也惟岳封隴西郡王此髙麗朝鮮四字應誤 憲宗本紀元和二年後脱三年正月至三月事 元和十二年九月以御史中丞為京尹脱人名 穆宗本紀十一月以李翺為華州刺史按是年六月翺已貶朗州考李宗閔傳當為宗閔父䎖 敬宗本紀開成三年十月以髙霞寓為夏綏銀宥節度使按髙霞寓以寶厯二年四月卒此誤 懿宗本紀咸通十年正月蔣伸罷知政事案伸二年九月罷政此係錯簡 哀帝本紀二年十月削奪荆南留後趙匡凝官爵案前八月已書此係重出 禮儀志厯考前規宗祀明堂必配五郊預入明堂自縁從祀按唐文粹及英華必配下脱去上帝而伏羲五代本配凡九字自五精之神五星所奉矣按下應接以是其是人主之象云云原本以字譌矣下誤接其又以五方五帝五官從祀云云共誤二千三百餘字今校改 中宗紹運舊邦維新按文粹二語下有睿宗繼明天下歸仁二句上文自髙祖太宗而下厯叙功徳不應獨遺睿宗明係闕畧 祭法稱王立七廟一壇之廟而七按文苑英華一壇下脱二墠王制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凡十六字 厯志沒日法一千七百云云按此文舊本錯列于前文土王日之下今改正 檢律候術氣日按術字應在氣日下舊本于二十四氣之律候日晷錯綜混雜又如求盈虚等術及推月行與黄道差數大衍步五星術行數參差不齊又多脱漏今據新書校改 輿服志稱引周禮輿服志按輿服志起于後漢周禮無之誤也 經籍志經録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按今止五百七十一部六千二百二卷史録八百四十四部一萬七千九百四十六卷今按止七百七十三部一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卷子録七百五十三部一萬五千三百三十七卷今按止七百四十九部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一卷集録八百九十部一萬二千二十八卷今按止八百七十九部一萬一千八百七十五卷其中分類子目亦多不符撰人姓名每與新書互異如毛詩駮王伯興撰新書作王基喪服要難趙成仇祈問答新書作袁祈至以韓詩翼要為卜商撰則尤譌謬之甚者也 后妃傳虢男裴徵尚代宗女延安公主按肅宗女郜國公主下嫁裴徵此誤作代宗而延安又穆宗女也一語中凡有三誤睿真皇后沈氏后父易直易直子介福介福子士衡按易直子乃易直父介福子乃介福父新書中甚明 王雄誕傳髙祖聞伏威據有吳楚遣使諭之雄誕率衆討之遣使諭之下有闕文應脱去伏威遣公祐數語 長平王叔良傳武徳元年師鎮涇州以禦薛舉按綱目是禦仁杲非禦舉也時舉已先卒矣 蕭瑀傳瑀薨髙祖為之舉哀按瑀薨在貞觀二十一年髙祖安得為之舉哀房元齡傳祖雄字子繹褐州主簿按隋書房彦謙傳父熊釋褐州簿不載其字新書宰相表世系字子彪据此子字下闕彪字而繹乃釋字之誤也劉世讓傳髙祖無可任者按髙祖下有脱文 陸象先傳象先四代孫太和四年釋褐㕘軍文學四代孫不詳其名係闕文 蘇瓌傳父朂貞觀中台州刺史按瓌從父兄幹父名朂瓌父不應亦名朂
新書本傳不書宰相世系表名亶宜以新書表為是宗楚客傳武三思引楚客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按新書楚客拜同中書門下三品已在誅三思後本紀亦同 婁師徳傳萬嵗登封元年轉左肅政御史大夫按萬嵗登封即萬嵗通天也在證聖後下文復書證聖元年明倒置矣新書無萬嵗登封元年句此應是衍文 韋湊傳使三綱
叙十等減若者善善明惡惡著也按十等二字下有闕文 阿史那社尒傳蘇尼失者啟民可汗之母弟社尒叔祖也其父始畢可汗按始畢啟民子蘇尼失兄子也云其父誤 李光弼傳懐州平以功進爵臨淮郡王按封王在寶應元年此臨淮郡公非王也 嚴武傳上皇誥以劍兩川合為一道按方鎮表是代宗廣徳二年非上皇誥也 楊綰傳進士加文明經加闕按新書選舉者進士加雜文明經填帖今補 楊朝晟傳按一百四十四卷復立楊朝晟傳顯係重複惟傳中年月小有不同班宏傳故叅得罪宏頗有力焉按上下俱有闕
文 李晟傳愿聞變登子城懸縋而下水由窻而出按張孝忠傳當是由水竇而出譌誤顯然 裴延齡傳請於右藏庫分置季庫月庫給納諸司錢物按新書帛以素出以色入者為月庫月庫訛月給今改正 竇參傳縣人曹芬凶暴醉毆其女弟族人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參捕理衆官請俟免喪參曰以喪延罪是殺父不坐也按新書作父救不止恚赴井死是族人乃其父之譌今改正 程日華傳李寶臣吞削藩隣有恒冀深趙易定滄徳等八州按寶臣傳時有恒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後乂得滄州以七州自給又按陽惠元傳與寶臣傳同俱無徳州則八州為七州之譌德字衍文也陽惠元傳李正巳有淄青濟海登萊沂宻徳曹濮徐兖鄆十五州之地按淄青至兖鄆僅十四州考通鑑李正巳先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徳棣十州及李靈曜之亂又得曹濮徐兖鄆五州據此則德字下當脱一棣字濟字當是齊字之誤今改正李吉甫傳裴垍為僕射判度支按垍未嘗為僕射判度支新書作裴均 蘄王緝傳咸通八年封按新書緝以是年薨非始封也 陳王成美傳第十九男儼宣城郡王按新書宗室表儼為元宗子陳王珪之子與此不合 李蔚傳拜太常卿尋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與盧擕鄭畋同輔政按此數語當作下文乾符四年上 索元禮傳枷研楔總按通鑑作楔轂其首而加楔也總字譌今改正 祝欽明傳后無祭天之事按上下文不接疑是錯簡 王澣傳澣新書作翰按與齊澣傳連屬明是傳冩之譌當從新書 西突厥傳木杆與沙鉢畧可汗有隙按新書乃是木杆之子大邏便也此誤 迴紇傳吐蕃徵求無厭按新書作迴紇下文言北庭之人既苦迴紇乃舉城降則吐藩二字誤也今改正 天竺國傳仍求有及名其軍按新書作丐名其軍有及二字衍 黄巢傳鄜延拓拔思恭之師屯武功按新書鄜延李孝昌夏州拔思恭是鄜延下脱李孝昌夏州五字
唐書髙祖紀武徳六年四月封子元璹為蜀王按髙祖諸王傳漢王元軌是年封蜀王璹當是軌字之譌 則天紀長安元年十一月武三思罷按三思乆視元年正月已書罷此複出 禮樂志内命婦采桑位于壇下按此下通典有當御位東北南向西上外命婦采桑位於壇下數句此脱載 藝文志李喜漢書辨惑三十卷按舊書作李善善本傳亦載取著辨惑三十卷此志作喜誤後載李善辨惑一十卷係重出卷數亦誤 宰相表神功元年八月三思檢校聖厯元年八月復書神功元年八月欽望為文昌右相聖厯二年復書聖厯元年二月欽望罷乆視元年二月復書開元二年正月懷慎檢校黄門監三年正月復書皆重出而先書悞也 宰相世系表按世系表大端紕戾官爵諡號或書或否或丞尉而不遺或卿貳而反缺或書其兄弟之官或備書其褒贈之職更或其生平所履厯及曽未嘗居是官者龎襍淆亂不可究詰以表序昭穆此非所重故不詳載 王璵傳乾元三年拜蒲同絳等州節度使俄以中書侍郎為刑部尚書七月出為蒲同絳等州節度使非自蒲州入相也傳中顯誤又云璵曽孫搏别傳考搏實附傳未嘗専立傳 李回傳徙撫州長史卒按舊書回貶撫州再入朝為兵部尚書後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卒據此非卒于長史也 李逢吉傳父顔按舊書作祖顔父歸期宰相表與舊書同此傳誤田頵傳侯王守方以奉天子譬百川不朝于海
雖狂奔澶漫終為涸土按天子下有闕文 張琇傳同官人同蹄智夀按同蹄二字不可解當從舊書作周智夀 阿史那泥孰傳始歸國妻以宗女賜名忠按泥孰與忠本二人忠别有傳附社𠇍新書思摩傳阿史那忠為左賢王泥孰為右賢王是明以忠與泥孰為二人矣 李忠臣傳以忠臣為汝蔡六州節度使按方鎮表淮南西道節度使于上元二年増領陳鄭等九州徙治安州號淮西十六州無所謂六州也六字上當脱十字舊書作十一州則以六為一也
五代史劉鋹傳十二月平韶州按上文已書平韶州又平桂州此復云平韶州當必有誤 周行逄傳夫人嚴氏按宋通鑑作鄧氏 吳越世家自鏐世常重斂其民以事奢侈至雞魚卵穀必家至而日取按吳越備史載鏐節儉衣衾用油布常膳惟甆漆器又錢易家話稱鏐公宴不貳羮胾衣必三澣然後易通鑑考異謂鏐起于貧賤知民疾苦必不至窮極侈靡也與此所載異
宋史天文志主御羣靈軌萬神圖据隋志軌作執此誤 一曰鐵鑕晉志作鈇鑕此誤鐵 朔而明見東方曰仄胐匿則政緩漢志作仄匿此文誤倒胐字於匿上 見于輿見按下見字乃鬼字之訛丁巳星出左史東史當作更字形相似而訛
五行志諫譏大夫程松譏乃議字之訛 律厯志後魏延光三年按延光乃後漢安帝年號漢誤作魏 然則魏曹王製律據魏志曹王乃柴玉之誤地理志淮安五河注沱漴監本訛作馳崇今改
正 信州弋陽注康定復置監本置訛廢今改禮志東偏門曰迎禧据通考迎禧上脱曰承和西偏門六字 以銅為文鹿或羣邪象据通考羣為辟字之誤 惟演引本朝孝明懿徳祔太祖故事按懿徳乃太宗后應據通考作孝章 樂志飲福禧安據通考禧乃禮字之誤 輿服志金塗銀鐵胎杆鞫四按本志有銀裹鐵鋦與通考同此鞫字係鋦之訛 金塗銅手把葉叚拓义二金塗銅义頭施泥行馬二兩义字監本訛又今據通考改正康定元年監本作三年按康定止有元年今改選舉志元宗初以省試春淺天尚寒據通考元應作光 充養士費監本充訛兑今改正 職官志國朝以秩髙罕除監本秩訛秋今改 自紹興二十年蔡熺始據通鑑蔡乃秦字之訛二十年應作十八年 惟太常大理不併詔太常少卿一員監本不併詔訛不能紹今据本志及通考改 直超韓本等正官按通考韓乃轉字之訛 食貨志管當一員按職官無管當之名應据通考作管勾江南之南安按南安宋屬江西訛作江南 蒲孟闕等按闕係閔字之訛 古渭邊砦監本渭訛謂今改正兵志騎射注陜華陳涇鄜按陳𨽻京西應依建隆注作秦 衙隊注陜按陜字當依建隆之制作峽 防秋以八月十五日止防春以正月十五日止按通考兩止字俱作上此誤 藝文志契丹官儀及碧雲霞附按梅堯臣作碧雲騢霞字誤劉子三卷注劉書撰按通志乃劉勰撰此書字誤薛叚成式集七卷按薛字衍 魯元機詩集一
卷按魯乃魚字之訛 宰輔表大中祥符九年王曽張知白並除叅知政事据通鑑九年下脱九月二字併脱載陳彭年免拜 天禧元年按南本載二月陳彭年卒此脱 吕夷簡判陜州按陜乃澶字之誤 元豐三年據通鑑此表第四格脱載九月薛向罷 元豐五年據通鑑脱載吕公著罷寶祐四年十二月庚申按此下闕載蔡抗罷事世系表令赫下子綸按監本脱子綸二字今照南本増 符彦卿傳建隆四年按建隆止有三年此云四年誤 王延徳傳再遷供奉官㑹髙昌國遣使朝貢遣延徳使焉按此卷中有兩王延徳宋史新編亦兩人類叙今考宋㑹要使髙昌為供奉于延徳則此王字或于之訛也 王隨傳遷禮部侍郎監本遷訛選今改 吕夷簡傳子公弼抜軸法監本軸作轉今從閣本及南本改 王珪傳恕又誘教髙遵裕子士京上奏南北本俱作道裕今從宋通鑑及東都事畧改 范仲淹傳子純禮張來除起居舍人按東都事畧來作耒南北本俱誤韓維傳今體制終畢體字應從東都事畧作禮趙抃傳在䖍與成都南北本䖍俱作處今從東都事畧改䖍 錢惟演傳易孫景諶且委以戎瀘蠻事監本委訛以從南本改正 張方平傳何名輕舉監本名譌多今改 胡宿傳從字宗愈殿内卒南北本俱譌殿為修今據東都事畧改
遼史地理志宛平縣本晉幽都縣按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唐建中初立燕都縣石晉割地賂遼遼改幽都縣統和中改宛平此誤作本晉幽都縣且統和二十三年訛作開泰元年 義宗傳以莊宗后夏氏妻之按五代㑹要莊宗昭容夏氏封虢國夫人據此則后字有悞 蕭思温傳周主北侵與其將傅元卿李崇進等分道並進據通鑑崇進乃重進之訛 耶律資忠傳四年再使髙麗按聖宗本紀資忠再使為開泰三年此傳訛三年為四年王鼎傳清寧五年擢進士第據道宗本紀為清寧八年此誤 蕭翰傳委事于李從敏經趍行在據資治通鑑從敏為從益之訛 西夏紀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來附按繼捧未嘗附契丹盖繼遷之誤
金史熙宗本紀天眷三年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衆渡江據續通鑑本末補此遺楊沂中而誤舉韓世忠 天文志左右有珥上有背氣兩重舊本訛背為皆今改正 厯志覆減之餘為内分舊本訛作為内外今從南本改正 合差日順加退減順字下監本衍一在字今刪 順在盈厯以差日差度加之監本脱順在二字今増又後文旁注其順退所在盈縮順訛為顯今改 依倣劉曜時孔挺晁崇之法按宋志沈括議本作孔定此誤作挺五行志邢洛深冀按洛當作洺地與邢冀相連
洛洺字形相似而誤耳 宗端修傳章宗避睿宗諱改宗氏為姬氏按中州集傳乃衛紹王避世宗父諱改宗為姬與此互異
元史太祖本紀嵗癸丑按上文壬戌下文甲子丑應是亥 英宗本紀十月甲午太白經天以上文甲子推之應作丙午甲午誤也 地理志丑三年復置按丑字南北本俱同今據大寧縣志改作廿蘇布台傳按一百廿一卷已載蘇布台傳雖與
此傳詳畧不同而實則一人係重出 竒都爾傳按從子呼喇珠已附傳於此而一百三十三卷又有呼喇珠傳事實皆同後傳重出 哈噶斯傳按阿都齊事實已附載此傳而一百三十五卷又復立傳後係重出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校讐畧〈七〉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校正書籍〈經部史部共六十七條〉
唐史徵周易口訣義宋藝文志誤作史文徽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唐郭京周易舉正晁公武讀書志稱改正一百三十五處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作一百三處今據原序當以洪趙二説為是
周易口義宋倪天隠述其師胡瑗之說宋志著錄又另有瑗易解十卷似易解口義各為一書據朱𢑴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説以為瑗欲著述而未逮門人倪天隠述之故曰口義則瑗不得又有易解矣宋志誤今校正
宋邵伯温易學辯惑宋藝文志但題辯惑無易學字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宋鄭剛中周易窺餘乾坤二卦及繋辭以下原闕不解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乾坤之際或有所避今考原序有云自屯𫎇以往萬一見其髣髴則沿流溯源乾坤之微可得而探據此則無乾坤二卦之解明矣非有所避也
宋楊簡易傳二十卷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又已易一卷與此本書名卷數皆不合卷首自序則與此本同葢是書為明人翻𠜇竄改篇第誤分為二彞尊遂以沿訛今校正
宋方聞一大易粹言宋藝文志稱曽穜作經義考亦承其訛今據原序校正
宋馮椅厚齋易學宋藝文志但題易學按王湜先有易學冝有所别今據文獻通考校正
宋魏了翁周易要義經義考於羣經類載九經要義二百六十三卷注曰分見各經然各經皆載要義易類則止載周易集義似即以集義為要義今考集義原䟦曰静山先生謫靖州取諸經注疏摘為要義又取諸大儒易説為周易集義則為二書審矣
宋李杞周易詳解焦竑經籍志題曰謙齋詳解今據自序校正
元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良輔又有易傳集疏不傳考易傳集疏為良輔之師同里熊凱所撰虞稷誤合為一人今校正元曽貫易學變通經義考稱為周易變通並云已佚今據永樂大典採出并校正
明崔銑讀易餘言經義考載銑讀易餘言五卷又載銑易大象説一卷考此書第三卷即大象説彞尊誤分為二今校正
宋傅寅禹貢説斷納蘭性徳通志堂經解稱為禹貢集觧經義考亦沿其訛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宋黄倫尚書精義是編每條首列張九成之説似即本九成所著尚書詳説而推廣之故陳振孫疑其偽托然九成詳説之目僅見宋志而書不傳則藉是書而九成之説得以不遂湮沒亦無不可宋錢時融堂書解經義考作尚書演義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宋趙善湘洪範統一宋藝文志作洪範統論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又作統紀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宋東陽陳大猷尚書集傳或問按宋理宗時有兩陳大猷一為東陽人一為都昌人經義考據董鼎書傳纂注疑為都昌陳氏所著今據本書兼考董氏原引各條校正為東陽陳氏
漢毛亨詩傳漢書藝文志但稱毛公隋書經藉志稱漢河間太守毛萇傳按鄭氏詩譜原有大小毛公陸璣草木鳥獸蟲魚疏則云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自應以毛亨為定
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明北監注疏本引作陸機今據隋志唐志校正又振孫謂其書引爾雅郭璞注當在郭後不應稱吳人考書中所引並無郭璞一字陳氏所云未免失實
宋段昌武毛詩集解焦竑經籍志誤作叚文昌朱睦㮮授經圖作段武昌則又繕寫倒其文也今據舊本校正
明李先芳讀詩私記經義考載先芳有毛詩考正注曰未見而不載此書其為一書兩書葢不可考然是書亦多辨定毛傳或彝尊傳聞未審誤記其名也
宋程大昌詩論本載入大昌考古編故宋志不列其名經義考始題曰詩議曹溶學海類編則題曰詩論今據舊本當以曹説為是
元梁益詩傳旁通朱睦㮮誤題翟思忠撰今據經義考校正
纂圖互注周禮不著撰人名氏據經義考有纂圖互注毛詩彞尊定為唐宋人帖括之書則是書自係同時並出乃彞尊又引繆泳之説謂為元人所輯不免自相矛盾
明王應電周禮傳十卷圖説二卷翼傳二卷經義考載是書少翼傳二卷已為疎漏又所引黄虞稷語係翼傳之解題而繋之周禮傳下亦属舛誤禮記隋志稱小戴記為四十六篇馬融益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合四十九篇考此三篇皆入劉向别錄安得為馬融所增知今四十九篇實戴聖原書隋志誤也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周顯徳中崇義取自漢以來禮圖凡六本重加訂正考隋志有鄭元三禮圖今以是書合之鄭注已多違異則鄭氏圖出于偽托無疑隋志未免沿訛也
春秋左傳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注曰公羊穀梁二家而左氏經文不著於錄然杜氏集解稱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是左傳又原自有經今據徐彦公羊傳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漢儒謂之古學則所謂古經十二篇者即左傳之經刻漢書者誤連二條為一耳
宋孫覺春秋經解十三卷宋志載覺春秋經解十五卷春秋學纂十二卷春秋經社要義六卷書録解題有經解而無學纂王應麟玉海則有學纂而無經解今考其學纂條下注與今本經解一一符合是學纂本經解之别名宋志誤分為二又訛其卷數也今校正
宋蘇轍春秋集解宋藝文志作春秋集傳文獻通考作集解當以馬考為是
宋李明復春秋集義宋志既載李明復春秋集義又載王夢麟春秋集義與此書正同實則書本李氏作而王氏刋行之遂誤為二也今校正
明髙攀龍春秋孔義經義考又稱有李攀龍春秋孔義卷數亦同考李攀龍並無是書尊葢誤分為二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繁或作蕃古字相通崇文總目頗疑其偽程大昌尤力排之是書宋代已有四本多缺篇缺字今據永樂大典所存樓鑰本凡補原缺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刪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
明羅汝芳孝經宗㫖千頃堂書目誤作羅洪先今校正
孟子疏舊題宋孫奭作然朱子語録指為邵武士人作蔡元定猶見其人似未必誣也
宋張九成孟子傳文獻通考作孟子解今據舊本校正
小爾雅無撰人名氏見漢及隋唐各志然其書久佚今傳本即孔叢子第十一篇漢晉儒説惟杜預左傳注稍引其文足證是書晩出非漢志舊本矣讀書志乃指為孔氏古文殆循名而失之也集韻舊本題宋丁度等奉勅編今考司馬光𭃄韻指掌圖序實治平四年光繼丁度等纂輯而書始成則非盡出丁度等也
宋倪思班馬異同熊方補後漢書年表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三書皆正史之支流當入正史錢曾述古堂書目誤列雜史今校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應入編年述古堂書目誤列入正史今校正
逸周書舊本題曰汲冡周書隋志唐志俱稱得之魏安釐王冢中然晉書武帝紀止稱竹書無所謂周書是周書不出汲冢也據郭璞爾雅注李善文選注俱稱逸周書今校正
東觀漢記隋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考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自明帝時至安帝時珍始續成之不得題為珍等也
唐許嵩建康實録是編起吳大帝迄陳後主而以後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讀書志誤編實録門已為循名失實文獻通考竟載入起居注尤為乖舛今校正入别史類
吳韋昭注國語三國志作韋曜盖晉避司馬昭之名至國語本書漢志列入春秋類今考是書上包周穆王下及魯悼公即與時代不協兼於經義無闗故改隸雜史
戰國策注舊本題髙琇作今考其書實宋姚宏因琇注殘闕而補之且其書自應與史記為一類漢志及隋唐志並同讀書志改入子部縱横家文獻通考因之實為不類今校正
唐余知古渚宫舊事文獻通考引讀書志脱去余字誤題為唐知古撰今校正
宋陶岳五代史補讀書志作五代補錄今據原本校正
宋毛方平丁夘實編書錄解題誤作李珙撰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漢劉向古列女傳七卷後有續傳一卷不知誰作或曰班昭或曰項原皆影附無據舊合為一編宋王回乃以有頌無頌離析其文為今本
孔氏實錄不著撰人名氏文淵閣書目稱孔子實録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卓異記舊本或題唐李翺或題唐陳翺或題唐陳翰按陳翰乃宋志所載不足據即李翺陳翺時代皆不相及亦必有誤其書記唐代朝廷盛事讀書志稱二十七事今本實止二十六事也
宋陸㳺入蜀記是編載游入夔州道路所經自應入傳記類述古堂書目誤列入小説今校正越絶書據書末敘外傳記以廋詞𨼆其姓名當為㑹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隋唐志皆云子貢作今校正
唐樊綽蠻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宋史藝文志不載今考通鑑考異所引蠻書皆與是編同則宋志為疎矣
釣磯立談考書中自述葢五代史虚白之子所作宋志竟誤以為虚白作今校正
江南餘載不著撰人名氏文獻通考誤作江南館載今校正
吳越備史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范坰巡官林禹撰考書録解題稱為錢俶之弟儼作托名林范今校正
三輔黄圖不著撰人名氏晉灼注漢書多引之中又有唐至徳二載所改地名葢是書本梁陳間人所撰而唐人刪補之也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文獻通考誤作太平寰宇志今據史進書原序校正
宋歐陽忞輿地廣記讀書志謂實無其人為著書人偽托今據書錄解題校正
宋羅濬寳慶四明志開慶續志文獻通考誤作羅璿今據書錄解題校正
河朔訪古記不著撰人名氏焦竑經籍志亦云不知誰氏考元劉仁本羽庭集稱是書為郭囉洛氏納新作則焦氏為未審矣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千頃堂書目誤作長安圖記今據舊本校正
明沈津鄧尉山志靳學顔為之序千頃堂書目遂誤以為學顔作今校正
州縣提綱不著撰人名氏文淵閣書目題陳古靈撰古靈宋陳襄號也宋志及晁陳二家書目俱不載考襄卒於元豐三年今書内有紹興二十八年一條則非襄書明矣
宋李攸宋朝事實文獻通考誤作李伋今校正明錢溥秘閣書目千頃堂書目稱此書為馬愉撰溥别有内閣書目一卷今考溥序實載此書卷首則虞稷所紀誤矣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二
校讐畧〈八〉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校正書籍〈子部集部共八十八條〉
孔叢子舊本題漢孔鲋今按其書記鲋之没自不得為鲋撰朱子疑其文氣不似西漢即如六宗之説與偽孔傳偽家語並同是亦晚出之明證也漢賈誼新書書録解題謂非誼本書今考漢書所引各條皆與今本同陳氏所云非篤論也
漢桓寛鹽鐵論諸史皆列之儒家千頃堂書目誤入史部食貨類中今校正
唐太宗帝範述古堂書目誤入疏諫類今校正入儒家
唐鄭氏女孝經書録解題誤題為班昭作今據原序校正
司馬法舊題齊司馬穰苴撰隋唐志並同考史記稱威王命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則非穰苴自撰明矣
明曹允儒握機經三卷又以孫子十三篇呉子六篇為握機緯千頃堂書目有元人孫子握機緯十三卷劉寅呉子握機緯二卷與此書相符殆即是書而誤題之也
管子舊有房元齡注晁公武以為尹知章所托考唐書藝文志自有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則晁氏考之未審也
宋傅霖刑統賦霖以竇儀等所作刑統不便記誦乃韻而賦之並為之注讀書志稱或人為之注蓋未之詳核也
宋陳旉農書書録解題作陳雱殆因字形相近而訛今據本書標名校正
唐王冰注黄帝素問讀書志誤作王砅今據唐宋藝文志校正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隋志稱呉景賢撰不及巢氏書宋志有巢氏書而無呉書惟新唐書志二書並載一題呉景一注巢元方疑當時本屬官書或為監修或為編撰標題遂異耳讀書志止列巢氏足證前史之謬其隋史作呉景賢賢蓋監字之訛今校正
唐王燾外臺秘要卷首題校正醫書局校理林億等名述古堂書目因誤題林億撰今校正
夀親養老新書四卷前一卷宋陳直撰後三卷元鄒鉉續撰直書本名養老奉親文獻通考誤倒其文稱為奉親養老此本與鄒書合編當係鄒改題今名也
傳信適用方不著撰人名氏考書録解題有傳道適用方稱吳彦夔撰與此本卷帙正同知此即吳書當係陳氏訛信為道耳
急救仙方不著撰人名氏宋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録惟焦竑經籍志載有救急仙方注云見道藏則係誤倒其文也今據道藏目録校正
晉劉徽海島算經按徽自序是書當名重差初無海島之目亦但附於勾股之下不别為書唐書藝文志始有劉徽海島算經之名而隋志唐志又有劉徽九章重差圖或亦以另本單行至唐志又列劉向九章重差一卷則直誤以劉徽為劉向而重出矣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
唐王孝通緝古算經唐志及王尭臣崇文總目皆誤作李淳風注今據本書首題孝通撰並注校正不列淳風之名
北周衛元嵩元包崇文總目誤以為唐人文獻通考亦沿其訛今據楊楫原序校正
宋蔡沈洪範皇極内外篇經義考作洪範内外篇今據王圻續通考校正
漢京房京氏易傳三卷讀書志誤以為即錯卦不知錯卦八卷别自為書已佚不傳今據本書校正明萬民英星學大成千頃堂書目以為陸位撰今據本書自序及凡例校正
金張行簡人倫大統賦千頃堂書目不著撰人名氏實為脱漏今據本書標名校正
唐朱景元唐朝名畫録唐書藝文志題曰唐畫斷文獻通考因之今據景元自序校正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讀書志誤劉道成書録解題則誤題為五代名畫記文獻通考又據兩家之目而重載之今據書首陳詢直序校正
宋李廌徳隅齋畫品書録解題誤作徳隅堂今據原書校正
宋李孝美墨譜文獻通考題為墨苑按墨苑别係一書見是書出灰磨試二條注中馬考殆因此而訛今據卷首馬涓李元膺二序校正
宋蔡襄茶録文獻通考誤題為試茶録今據襄自序校正
東溪試茶録舊本題宋宋子安撰讀書志誤作朱子安今據宋藝文志及左圭百川學海校正僧贊寧筍譜讀書志誤作僧惠崇撰今據書録解題及王得臣麈史校正
唐羅隠兩同書書録解題引中興書目以為唐吳筠撰考宋藝文志别有吳筠兩同書與此書異則謂為筠撰者誤也
漢班固白虎通義崇文總目作白虎通徳論考後漢書固本傳稱天子㑹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徳論令固撰集其事蓋諸儒議奏統名曰白虎通徳論固撰集後乃名曰通義今據唐書藝文志校正
宋戴埴鼠璞文獻通考誤入小説家今校正入雜家類
宋黄伯思東觀餘論述古堂書目誤入金石門今校正入雜家類
宋洪邁容齊五筆述古堂書目誤入類書門今校正入雜家類
唐李綽尚書故實宋志凡兩載之一見史部傳記類一見子部小説類而注其下云綽一作緯實一作事今據曽慥類説所引亦明標綽名則作緯者誤矣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録文獻通考凡兩載之一入故事一入雜家自係一書重出今觀所記雖述宋代掌故而雜説雜事亦錯出其間故編入雜家類宋宋祁筆記或誤作宋庠至卷末庭戒治戒左志右銘皆祁身後事應係其子孫編入
宋王欽臣王氏談録舊題王洙撰即欽臣之父蓋以卷末觀覽書目有王洙敬録字而誤也今校正宋龎元英文昌雜録宋藝文志誤入故事今校正入雜家類
宋朱弁曲洧舊聞文獻通考誤入小説家今考其書既涉史事亦近諧謔兼及神怪故編入雜家類宋應俊輯琴堂諭俗編宋志列入子部雜家而史部刑法類中又出諭俗編一條前後重複且意在於諭民並非斷獄實於刑法門不合今校正入雜家類
元李冶敬齋古今黈文淵閣書目誤題宋人今校正
初學記唐書藝文志載元宗事類及是書注曰張説類集徐堅韋述等分撰讀書志則專舉是書稱初係張説類集又經堅與韋述等分門撰次今考南部新書載開元中集賢學士韋堅等纂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上制曰初學記當以晁氏之説為是而唐志相連逓及誤合兩書為一耳
唐林寳元和姓纂鄭志作李林寳撰然樵於氏族畧中又譏寳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出則知藝文畧中多一李字顯為傳刻所誤増耳
宋馬永易實賔録其後集為文彪續補書録解題標列甚明考讀書志稱馬永易異號録宋藝文志並載實賔異號二録皆題永易撰今按是書初名異號録至後集始易其名因并追改本書晁氏所見蓋為未經増廣之本宋志直以一書誤為兩書矣
宋任廣書叙指南按廣係浚儀人文獻通考訛作任浚今校正
明李黼王制考雜採經史制度自分門類並非專疏禮記之王制經義考附列禮記未免循名失實今校正
唐韋絢劉賔客嘉話録唐志作劉公嘉話録宋志既載劉公嘉話又載賔客嘉話誤分兩書今校正唐馮贄雲仙雜記書録解題又有馮贄雲仙散録考孔傳續六帖所引散録各條皆今本雜記中語則實非兩書矣
宋鄭文寳南唐近事宋史藝文志誤作南唐近事集今校正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宋志誤作王闗之文獻通考又誤作王闢今據本書題名校正
宋陳長方歩里客談宋志作陳唯室考長方號唯室著其號而畧其名殊失史家載筆之體今校正梁呉均續齊諧記唐志作呉筠按吳筠乃唐大厯時人此書隋志已著録則非吳筠明甚今校正隋顔之推還寃志唐志誤作寃魂志今據文獻通考宋志校正
唐高彦休唐闕史書録解題云彦休自號參寥子唐志亦同宋志既載參寥子闕史又别出高彦休闕史誤為兩人兩書今校正
宋吳淑江淮異人録尤袤遂初堂書目誤作江淮異人傳然諸書徴引俱題作録今據校正
梁任昉述異記讀書志以唐志述異記題祖沖之作為誤按祖沖之原有述異記隋志已著録當是别是一書晁氏未免誤糾矣
宋周文玘開顔集文獻通考誤作周文規今據本書標名校正
魏王弼老子注隋志作老子道徳經王弼注舊唐書經籍志作元言新記道徳亦稱弼注新唐書又稱元言新記道徳為王肅撰而以弼所注者為新記元言道徳既已一書兩出而書名顛倒益滋訛舛矣
列子舊本題列禦冦撰高似孫緯畧謂並無其人今考爾雅疏實引其書則知非莊子寓名之流不得斥為偽托也
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唐志誤列於五行經義考又誤列之周易今校正入道家類
晉葛洪神仙傳諸家著録並同隋志誤作列仙傳今校正
何粲亢倉子注考亢倉子為唐處士王士元所補高似孫子畧誤以士元為王褒讀書志又誤以粲作璨今校正
明鄭璞輯揚子雲集六卷所収諸箴凡三十篇考雄箴實止二十八篇璞蓋誤入崔駰崔瑗諸作也今校正
晉陶潛淵明集舊本八卷昭明太子所定此本為北齊陽休之編誤増入聖賢羣輔録孝傳二書今校正仍刪存八卷以符原第
宋鮑照參軍集舊本題作昭唐人避武后諱也又照本東海人讀書志誤作上黨人今並校正唐吳筠宗元集三卷附録元綱論一卷内丹九章經一卷宗元為筠私諡元綱論見新舊唐書當為筠作至内丹九章經未免荒誕今姑以舊本存之唐釋貫休禪月集文獻通考又别載貫休寳月集一卷考其門人曇域序是集初不云其别有書馬考蓋誤載也
宋蘇轍欒城集焦竑經籍志又别出黄門集七十卷諸家並未著録蓋本欒城集而誤分為二也今校正
宋黄裳演山集焦竑經籍志誤作兼山集今據宋志校正
宋周行已浮沚集書録解題作浮沚先生集宋志既載行已集又别出周博士集未免牴牾今校正宋黄彦平三餘集蓋義取三餘讀書見於原序宋志誤作玉餘今校正
宋洪邁野處類稿為詩集文獻通考既以别集詩集分類又収是書入别集中則亦未見其本而誤載也
宋徐照芳蘭軒集照嘗自號山民故又名山民集書録解題誤作天民今校正
宋周弼汶陽端平詩雋考弼本汶陽人書首菏澤李龏序紀述甚詳千頃堂書目既誤題新建又稱為明洪武間人尤屬訛謬今校正
宋鄧牧伯牙琴蓋其詩集義取知音難遇也錢曽讀書敏求記誤入小説家今校正入别集類元蕭𣂏勤齋集焦竑經籍志作勤齋貞敏集諡法齋名並稱未免煩複今據永樂大典本校正明王翰梁園寓稿焦竑經籍志止稱寓稿脱去梁園之名寓字無著今校正
唐李善文選注六十卷李善注自南宋以來皆與五臣註合刻此本為毛晉所刻雖稱從宋槧單行本校正今考書内尚有向曰濟曰各條刋除不盡則晉亦因六臣本削去五臣獨留善注耳
六臣注文選崇文總目以五臣注誤列於李善注本之前今校正
陳徐陵玉臺新咏大唐新語元和姓纂均稱玉臺集今據本書校正
唐元結篋中集詩凡二十四首館閣書目皆稱元結作今校正作者凡七人沈千連王季友于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讀書敏求記誤入詩文評今校正入總集類
唐孟棨本事詩諸家稱引並作棨字唐志誤作孟啟今校正
宋張戒嵗寒堂詩話讀書敏求記誤作趙戒今據宋志校正
宋嚴羽滄浪詩話舊本列於詩集之首題曰滄浪吟卷今校正析入詩話類
宋王灼碧鷄漫志詳述曲調源流讀書敏求記誤入子部今校正入詞曲類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
圖譜畧〈一〉
〈臣〉等謹按鄭樵通志輯圖譜為專門上自經史下迄物類臚舉博矣然分記有記無者以鄭氏生際南宋偏安書缺有間未能賅載無遺故存信而闕疑也欽惟我
朝重熙累洽
列聖相承考文制度美備精詳凡金匱石室之藏悉羲畫禹疇之要固已左圖右史囊括古今矣我
皇上聖學緝熙
幾餘考鏡兼綜條貫金聲而玉振之若球圖法象闗纘述之大者丕揚
光烈
式廓訏謨如日月之麗中天其他縑毫緗帙繪治象而
編掌故一經
宸翰品藻雲漢
天章益臻典貴巍乎煥乎迥非徃代王㑹圖經世譜所能髣髴於萬一然猶搜羅散佚海内藏書畢輸秘館莫不折衷於
睿鑒則圖籍之富至
今日而誠粲然大備也臣等謹裒輯
冊府
御定諸書
御製詩集文集所載圖譜
聖明親加釐定者弁於編首用昭
皇極敷言之盛軌若
本朝諸臣専家圖譜之學可資考證者稽諸四庫燦若列眉自無庸倣鄭志記有記無之例依次登載仰見
盛世文治光昭賅羣言而包衆有至按類標題悉沿其舊不復於各門中更分細目稍為變通酌歸簡覈云
御定〈六十一種〉
經學
毛詩全圖
謹按宋馬和之工於繪事供奉高孝兩朝嘗取毛詩三百篇篇為一圖以進流傳零落
内府所藏僅十分之三我
皇上幾餘染翰
指授梗㮣
命畫院諸臣撫舊補新獲成完璧是圖重繪至再上備乙覽伏讀
御製圖後題跋及序文闡發經㫖洞見比興之原誠覺三代朝章列邦民俗犂然在目不徒為文苑風雅揚扢已也
史乗
列代紀事年表
謹按康熈四十六年
聖駕南廵布衣龔士炯獻歴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儒臣重修成編上起帝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準史記年表月表司馬光資治通鑑目錄而條理分明脈絡連屬上下數千年包括無遺實為讀史之津梁
南薫殿奉藏列代帝后圖像
謹按列代帝后圖像舊藏
内府嵗久渝脱奉
命重加𧚌潢自太皥伏羲氏而下帝后圖像為軸者六十有八為冊者七為卷者三先聖名賢圖冊五詳定位置次第秩然藏之
紫禁伏見我
朝所以尊崇帝統敬紹道源者俱于是乎在
列代賢明妃后垂稱奕世者取繪十二
謹按取繪十二賢明妃后如西陵教蠶太姒誨子
姜后脱簪樊姬諫獵燕姞夢蘭許后奉案以及婕妤當熊班姬辭輦馬后練衣徐妃直諫昭容評詩曹后重農皆
宸翰親系以贊永為後式焉
聖帝明王圖
謹按是圖乃畫院臣冷枚奉
敕恭繪並載各書傳事實
歴朝賢后故事圖
謹按是圖自孝事周姜葛覃親採麟趾貽休濯龍蠶織身衣練服並約束外家戒飭宗族教訓諸王含飴弄孫禁苑種榖女中堯舜親掖鸞輿共十二事為圖有二一係畫院臣冷枚恭繪一係臣焦秉貞恭繪藏諸
御府永為千古極則
平定準噶爾回部五十功臣像贊
謹按西陲底定圖大學士将軍以下五十功臣於紫光閣
皇上親御丹鉛各系以贊其後五十功臣則儒臣奉命綴辭仰見
國家心膂之臣宣力策勲後先疏附以視著績雲䑓凌煙者不更偉乎
平定兩金川五十功臣像贊
謹按兩金川平定
命倣西師蕆績之例畫五十功臣像於紫光閣上親灑宸翰就其事實各為之贊併繪其次五十功臣敇儒臣撰擬贊辭以示賞功惟重之至意
玉牒
謹按宗人府以時修輯
皇族之屬籍仰見
天潢派衍垂裕無疆之休我
皇上福備慶長一堂
五世尤為前古史冊未有之盛事綿諸萬禩繼繼承承實非螽斯麟趾所可擬議也敬誌於此
宗室王公功績表傳
謹按乾隆二十九年
上命宗人府内閣考覈宗室王公功績輯為表一卷詳列封爵世系傳五卷嗣因所載事迹尚有未協乃
詔館臣恭檢
實録紅本重為改撰體例如舊而事必具其始末語必求
其徴信仰見我
國家宗室懿親銘勲竹帛之盛
䝉古王公功績表傳
謹按䝉古諸部落自我
國家肇興東土前後歸誠莫不執殳效命禦侮折衝用能名著旂常而慶延孫子我
皇上垂念舊勲表章遺迹
命儒臣纂輯成編俾柳城松漠稽首而効心膂者炳然與宗室王公功績並傳不朽實為前史所未聞也
八旗姓氏通譜
謹按我
朝肇興東土雲從景附日盛因分旗𨽻屬以明其統系迨
國家定鼎以來或聚居遼左或散處燕畿迄今百五六十年
累朝休養煦植生聚愈繁奉
命載稽圖籍考其得姓受氏之初並官階勲績各綴小
傳詳列於篇與
國史相為表裏
天文
數理精藴
謹按推測星度西法與中法稍異我
聖祖仁皇帝奉若天道研極理數洞見西法之精審可垂
永久
敕靈䑓專行弗失
御製數理精藴五十三卷上編五卷以立綱明體下編四十卷以分條致用又表八卷其别有四通中西之異同殫天人之㣲奥自𨽻首以來咸未窺斯秘也
厯象考成
謹按是書四十二卷上編十六卷曰窺天察紀以闡其理下編十卷曰明時正度以詳其法又表十六卷以致其用仰經
聖祖親加審定於圓靈儀象殫極精㣲雖庖犧之仰觀俯
察未能踰
聰明之天縱也
厯象考成後編
謹按雍正八年
世宗憲皇帝因
御製厯象考成中六儀之法閲一甲子将届七十年嵗差
之候
命續定日躔月離二表但有表無説亦無算法
皇上敕監臣増補圖説為後編十卷葢璿衡齊政之術
至是愈精密矣
儀象考成
謹按是書以六儀新法參渾儀舊式製為璣衡撫辰儀繪圖著説以禆測候併考天官家諸星紀之殘缺失次者補而正之為儀象考成五十三卷皆研究嵗差以符天運其星圖較舊増一千六百一十四皆經
聖明釐定欽若授時垂為令典洵測算之大成千古莫易
也
地理
皇輿表
謹按坤輿圖志前史率多舛訛康熈十八年
特命儒臣詳加考正易圖為表瞭如指掌嗣因幅員日廣外藩屬國次第歸誠如喀爾喀青海諸部無不稱臣向化比於郡縣復奉
敕考其山川封域増列於編以補原書之所未載輿地圖
謹按是圖乃康熈年間
聖祖命人乗傳詣各部詳詢精繪所定自平定準噶爾西
陲諸部悉入版章因奉
敕遣大臣率西洋人由西北兩路分道至各鄂拓克測量星度占候節氣詳詢其山川險易道路逺近繪圖一如舊制以垂諸永久云
盛京吉林黒龍江等處標注戰蹟輿圖
謹按盛京吉林黒龍江諸處乃我
朝肇迹興王之所而皇輿全圖向未賅備我
皇上敬稽
實録事迹
命将軍等臣詳考道里形勢按圖増補且拓為大圖於
聖武豐功標注地名之右恭紀
太祖
太宗親征及
遣諸王貝勒等征討輪蹄所及之地計圖一百四十有四列聖開創丕基山川疆域釐然可攷恭繹
御製鴻篇所以
述
祖烈而
示來兹誠可永垂不朽矣
皇輿西域圖志
謹按西陲疆索列代未紀以幅員所限語言不通也我
皇上聖武逺揚膚功耆定拓地二萬餘里準噶爾回部
之人皆在
廷執事音譯既便諸臣馳驅是役者親履其地俾司校勘既詳且覈夫豈漢唐之程督異域者所可同日語哉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
謹按熱河乃近塞名區
聖祖仁皇帝肇建避暑山莊為
秋獮駐蹕之地天開勝景繪圖三十六幅悉經
寳翰親題每嵗我
皇上翠華臨幸掞揚
奎藻寄興
知仁復増三十六景地靈日闢屹為都㑹敬附誌於此盤山十六景圖
謹按盤山為畿甸名區慎郡王允禧恭繪成圖皆經
御題為幅共十有六
政典
太祖實録戰圖
謹按實録戰圖八冊乃
國家盛京時舊本敬貯
乾清宫嗣奉
敕依式重繪二本以一本恭送
盛京尊藏以一本貯
上書房傳之奕世用昭
祖徳
豐功開億萬載無疆之丕業
萬夀圖
謹按康熙五十二年恭逢
聖祖六旬萬夀自畿輔各省以至遐陬百官耆庶輻輳京
師迎
駕呼嵩填衢溢巷畫院諸臣奉
敕依
輦路經行之處繪為全圖祝嘏之盛誠曠古所未有也南廵圖
謹按江浙兩省濵於河海一切隄防實闗民生至計
聖祖仁皇帝翠華南幸
親示機宜凡
鑾輅所經無不普被
恩膏臣宗業駿恭繪事實以紀
省方盛典我
皇上法
祖觀民六舉
時廵之典
賜復蠲租涵濡周洽於海塘河工不惜億萬帑金永期鞏固臣民顒顒望幸之心方諸夏諺更誠且切敬誌於此
耕織圖
謹按是圖各二十三幅昔
聖祖仁皇帝厪念農桑
詠其勤苦幅繋以詩序而刻之以垂示久逺伏讀御製賡和詩章仰見我
皇上勤恤民隠先後同揆較之豳風無逸更深切著明
矣
農器圖
謹按是圖自初耕以至納稼為器十具
命工冩於
多稼軒中伏讀
天章於民生本務不啻三致意焉
棉花圖
謹按是圖乃直𨽻督臣方觀承所進昔
聖祖御製木棉賦備詳吉貝所自起及種植流傳實闡古
今之秘我
皇上厪恤民依
藻詠始末固將與蠶桑浴繭同衣被萬世也
親蠶圖
謹按是圖恭紀
孝賢皇后親蠶之典藏諸蠶館用以昭農桑並重之至
意
職貢圖
謹按我
朝車書一統遐陬景附凡遇元辰
萬夀慶賀典禮如外藩䝉古諸屬國及朝鮮交趾南掌
之類莫不嵗時納貢抃舞
殿廷
特命畫院諸臣詳繪成圖玉帛冠裳之盛豈僅如王㑹
侈陳已哉
皇朝禮器圖式
謹按禮器之制我
朝極為美備惟
祀饗朝㑹軍旅諸大政所司展事具儀間沿前代舊式時
有未協
皇上特命禮官自
郊壇祭器及鹵簿儀仗輦輅以次釐正至冠服樂器一準彛章永為定則而觀象臺儀器嵗久漸差武備器
什向未臚載咸是笵是程仰經
進御
聖明親加審定薈萃成帙垂光䇿府云
歴代職官表
謹按設官分職歴代建置不同我
國家間沿勝朝舊制而更定損益特為盡善滿漢一體文武並重永為萬世良法
皇上特命儒臣詳訂
昭代官制並考古今升降沿革著之以表垂示不刋
平定準噶爾回部戰圖
謹按西師底定皆我
皇上發謀授畧决勝萬里乃於紫光閣既圖有功臣之
像復奉
命就征戰之地詳繪軍營形勢
御製鴻章以旌勞績武功赫濯實從古未有也
烏什戰圖
謹按烏什介於阿克蘇喀什噶爾之間為回部適中之地恃其地險土饒敢作不靖時乾隆乙酉二月也仰經
皇上命将行師
天威播震越六月而事平爰繪為圖悉䝉
奎藻題詠用紀将士成勞而防戍官軍得形勢之地以
鎮壓衆回部西陲永見寜謐矣
平定兩金川戰圖
謹按兩金川負固一隅地勢險峻凡
命将行師皆
廟謨决䇿用能擒渠掃穴全境蕩平奉
敕将奪碉撲卡攻搗形勢詳繪成圖與西域戰功後先
輝映而
大聖人不得已用兵之心恭繹
御製奎文義正仁育度越萬古矣
哨鹿圖
謹按是圖乃
聖駕初幸木蘭秋獮
行圍
命郎世寧恭繪用彰
講武習軍為萬世不易之法
寳譜
謹按我
朝御寳向尊藏
交泰殿歴年既久㑹典所載率多失真
皇上親加考正排次定為二十有五以符天數并著成
譜其文自乾隆十七年釐考
國書篆字成復詳加酌定惟
世傳御寳仍舊不復更易其常行
誥敕所鈐用者咸改兼篆文以崇典章而昭法守焉
印譜
謹按乾隆十七年釐考
國書篆字成復奉
命酌定印信篆文内自部院司寺以下外自督撫提鎮以下印章悉改鑄篆文以昭畫一而大将軍經畧及諸将軍之印或存舊或兼篆各依時次譜圖系説並使崇勲茂績附以益彰
學術
養正圖
謹按是圖自寢門視膳以及借事納忠共六十事皆仰經
御題備著法戒之意
懿戒圖
謹按是圖乃侍郎臣董誥奉
敕恭繪仰經
御題懸諸
祕殿伏見我
皇上健行不息而猶取於武公之懿戒誠
法
天體乾悠久無疆矣
歴代帝王道統圖
謹按是圖為閨秀錢陳書所繪其子陳羣恭
進並撰贊語十六章呈
御覽嗣陳羣奉
命書於畫冊左方復䝉
御筆題籖永為
祕府之珍
莊子故事圖
謹按是圖自姑射神人庖丁解牛支離鼓筴壺子示機列子食豕儵忽鑿竅象罔得珠並輪扁斵輪東施捧心濠梁觀魚痀僂承蜩伯昏論射共十有二事皆仰經
御題
補繪離騷全圖
謹按離騷原圖係
國朝蕭雲從所繪祇有三閭大夫鄭父漁父及九歌天問等圖而目録所稱離騷經逺遊諸圖俱已闕佚香草一圖則自稱有志未逮核之楚詞篇什挂漏良多
皇上幾餘披覽以其用意雖勤而脱畧不免
特命内廷諸臣參考釐定各為補繪體物摹神粲然具備且靈均㫖趣可藉以攷見其比興之原藝事
佩文齋書畫譜
謹按康熙四十七年奉
詔發中祕之藏搜輯歴代書畫我
聖祖仁皇帝觀文游藝
親為審定勒成是編分門列目引據詳賅非特殫藝事之
精㣲而實為考證之資糧也
詞譜
謹按康熙五十四年
特命儒臣輯成是編凡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六體自唐至宋元遺篇靡弗採録分刌節度窮極窈眇實立詠歌之準而通聲氣之元
曲譜
謹按是編與詞譜同時奉
敕所撰相輔而行凡諸家論説以及舊譜舛訛無不辨訂詳核匪獨倚聲家當永為法守而五音六律得所考正且與大樂同和矣
陶冶圖
謹按是圖畫院臣孫祐周鯤丁觀鵬所繪督理九江鈔闗内務府員外郎臣唐英恭編成帙藏諸
御府備見考工搏埴之遺意
物類
廣羣芳譜
謹按羣芳譜乃明王象晉所編體例尚有未醇考證亦多疎漏我
聖祖仁皇帝親加釐定正訛補闕凡殊方絶域之産花鏡圃史之書徵名覈實一一詳載以成博物之鴻編而昭
聖朝之隆軌
何爾其圖
謹按是鳥出於黒龍江康熙年間
命蒋廷錫所繪
瑞穀圖
謹按雍正二年三年自
帝耤
御園及兩河三晉江省嘉禾叢生侍郎臣蔣廷錫繪
為總圖並獻頌紀瑞
瑞蔬圖
謹按雍正三年十月
宣示御園萊菔九枝連蒂侍郎臣蒋廷錫繪圖獻頌以表
庥徴
十蔬圖
謹按乾隆丙寅年
上命剪園蔬賜大學士并内廷翰林等臣蒋溥繪十蔬
圖以
進仰䝉
御題永為藝林盛事
國學瑞槐圖
謹按國學古槐於乾隆辛未嵗重榮大學士臣蒋溥繪圖以
進復荷
睿題蔚為人文嘉瑞
十駿圖
謹按十駿皆外藩所
進為
天閑上駟臣郎世寧奉
敕恭繪
如意驄圖
謹按準噶爾進大宛馬臣郎世寧奉
敕恭繪並
錫嘉名用示招徠
愛烏罕四駿圖
謹按是圖乃臣金廷標奉
敕恭繪以補郎世寧畫所未到
白鷹圖
謹按此鳥為喀爾喀貝勒阿約爾所
進較越裳獻雉向化更逺矣
鷟鸑爾圖
謹按是鳥乃尚書臣阿桂還自伊犁所獻郎世寧奉
敕恭繪時西域既屯且城實綏逺之徴殊方瑞應也西清古鑑
謹按乾隆十四年奉
命内廷諸臣考訂
御府所藏彛器繪其形模備摹欵識不特鑑古之精三代法物穆乎如見
西清硯譜
謹按前代舊硯
御府儲藏最富
特命内廷諸臣甄覈品次詳繪規制薈綜成編永為文
房至寶
錢錄
謹按乾隆十五年奉
命詳列歴代泉布並外域諸品以及吉語異錢厭勝諸
品勒成是編皆據
内府儲藏考証典核摹繪逼真不特見稽古責實而錢幣之利弊一覽具覩洵足折衷百代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四
圖譜畧
臣下〈八十四種四庫全書著録者二十五附存四庫全書總目者五十九〉
經學
黄宗炎周易圖學辨惑
謹按是書附宗炎周易象辭之後别為一卷胡渭易圖明辨
謹按胡渭此書辨定圖書究溯本末使學者知從來圖書之説依托舛謬乃修錬術數二家旁分易學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深有功於經學趙繼序周易圖書質疑
謹按是書多從卦變起象以象數言易而不主陳卲河洛之説
胡世安大易則通
謹按是書闡明圖學彚萃諸家之圖各為之説卲嗣堯圖易定本
謹按是書言易多本皇極經世而附以揲蓍之法姜兆錫周易藴義圖考
謹按是編主先天之學推闡舊説
張文炳易象數鈎深圖
謹按張文炳薈萃諸家圖説以成一編間附以己論
毛竒齡河圖洛書原舛編
謹按是書著説於前列圖於後排撃異學殊有功於經義
楊方達易學圖説㑹通
謹按是編大指以朱子本義九圖為主博採諸家間附己論
楊方達易學圖説續聞
謹按楊方達既為易學圖説會通復自出己意成此編大扺主陳摶之學
曹庭棟易準
謹按是書専為圖學而作
劉鳴珂易圖䟽義
謹按是書因周易啓䝉本圖書原畫卦二篇之説而疏通其義
呉脉鬯易象圖説
謹按吴脉鬯櫽括諸圖各為之説間附以己作黎由髙周易後天歸圖
謹按是書専明後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對之義而一歸之於圖
劉天真河洛先天圖説
謹按劉天真言易大㫖本於參天兩地而倚數之説
王澍禹貢譜
謹按是書各著經文於前而附圖於後大扺皆本蔡傳而參以諸家之説
萬斯同廟制圖考
謹按是書統會經史折衷廟制大㫖宗王黜鄭亦得失互陳
毛竒齡辨定祭禮通俗譜
謹按是編斟酌變通於古禮之必不可行及俗禮之誤托於古者剖析考證釐然有當
朱建子服制圖考
謹按是編集歴代喪服禮制凡三十九條所引經傳禮書及諸家文集頗稱該洽
陳厚耀春秋世族譜
謹按杜預作春秋釋例中有世族譜一書歴久湮沒不見永樂大典中僅存數條仍不免於闕畧厚耀當時既未覩杜預釋例原本因據孔氏正義旁參他書作此以補之
顧棟髙春秋大事表
謹按是書以春秋列國諸事比而為表後載輿圖附錄各一卷引據博洽議論精確多發前人所未發
盧軒春秋三傳纂凡表
謹按盧軒以三傳所言書法之例彚而為表其是非同異未及訂正
顧宗瑋春秋左傳事類年表
謹按是書僅一卷據其凡例尚有數卷未見盖非完書也
盧雲英重編五經圖
謹按盧雲英以其曾祖盧謙所刻五經圖原本體例參差復釐定增補成是編多所改正
王皜六經圖
謹按是編取六經圖舊本損益而成
楊魁植九經圖
謹按是書以信州石刻易詩書禮記周禮春秋六經圖析春秋三傳為三而益以儀禮為九經江永鄉黨圖考
謹按是書取經傳中制度名物有涉扵鄉黨者分為九類考核精宻
毛竒齡大學知本圖説
謹按是書由古本大學著為圖説與朱子格物之傳不無齟齬
毛竒齡竟山樂錄
謹按是書據明寜王權唐樂笛色譜為準以解五音十二律還相為宫俾唐以來舊譜獨有考焉李塨李氏學樂錄
謹按李塨嘗學五音七聲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説於毛竒齡作宫調圖七調全圖及十二律旋相為宫隔八相生等圖而皆為之論説
王建常律吕圖説
謹按是書大抵依蔡氏律吕新書次第為之圖説尤力申候氣之法歴引隋志及明人韓邦竒諸説為之發明
張紫芝律吕圖説
謹按是書首引朱子鍾律篇次列黄鍾圖自此以下凡三十八圖以月建日躔圖終焉毎圖各為之説
顧炎武古音表
謹按顧炎武有音學五書此其一也凡分十部考以古法多相脗合足糾吴棫以來之謬
耿人龍韻統圖説
謹按是書於古來字毋多所刪併盡改前代舊法顧陳垿八矢注字圖説
謹按是編乃顧陳垿所定韻書八矢者譬字為的以八矢注之分為八門也
錢人麟聲韻圖譜
謹按是書即等韻舊法而變通之其所刪併多出己意
江永四聲切韻表
謹按是編論古法七音三十六母不可增易凡更定者皆妄作最為有見其論入聲尤詳
潘遂先聲音發源圖解
謹按是書為潘遂先草創其子命世續成之劉凝韻原表
謹按劉凝初作文字韻原一編以限於篇幅乃倣史記諸表之例從各字偏旁序其世系分其支派以濟韻原之窮
史乗
萬斯同歴代史表
謹按十七史自後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餘皆闕如萬斯同各為補撰多自創之例
王懋竑朱子年譜
謹按王懋竑於朱子遺書研思最乆因取李方子朱子年譜婺源洪氏續本互相參考根據語錄文集訂補舛漏勒成是編
楊方晃孔子年譜
謹按是書中三卷為年譜以天地人分紀之其前一卷及末一卷於史記世家歴聘紀年闕里舊志諸書頗有糾正
徐沁謝臯羽年譜
謹按是編搜採謝翺遺事為之
張夏楊文靖年譜
譜按張夏以楊時年譜詳畧失宜乃參稽史册語錄文集訂為此書
黄中别本朱子年譜
謹按是編冠以畫像世系題名錄别錄附以慶元黨籍吕祖泰書及歴代褒典
李紱陸象山年譜
謹按李紱取舊本重加補輯大㫖申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之説
左宰左忠毅年譜
謹按左光斗事蹟具載明史本傳左宰復羅散失旁及文集所載補成此書較為詳備
顧炎武顧氏譜系考
謹按是書於顧氏世系考據最詳
張愉曾十六國年表
謹按是書以崔鴻所錄十六國事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之例年經國緯條理分明便於尋覽孔尚質十六國年表
謹按是編本崔鴻十六國春秋列傳改為編年亦仿史記年表之例
曹溶金石表
謹按是書雜列所蓄碑帖之目仿周譜旁行斜上之式以表為名
褚峻金石圖
謹按褚峻先刻此書上卷名金石經眼錄尚未載後漢永和二年燉煌太守裴岑紀功碑後與牛運震重編是圖其下卷則自吴天發神䜟碑迄唐顔真卿家廟碑凡六十圖毎碑繪其形製而具説其上
天文
胡亶中星譜
謹按胡亶精天官家言是編所訂經星凡四十有五又於二十八舍之外益以大角等十七星議論皆簡明詳切
邵昻霄萬青樓圖編
謹按是書専論天文算數之術援引漢晉以來天官家言而各以己見附之
余熈八線測表圖説
謹按是編欽遵
御製數理精藴由勾股和較割圜八線六宗三要諸法括
為圖説以便初學研究
地理
闗中勝蹟圖志
謹按是書陜西巡撫臣畢沅所進以守土之臣行部川原詢求舊蹟訂訛釐舛勒成是編
南懐仁坤輿圖説
謹按是書上卷自坤輿至人物分十五條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載海外諸國道里山川民風物産分為五大州而終以西洋七竒圖説
僧實行雁山圖志
謹按僧實行居雁山能仁寺因搜羅名勝編次成書
孫光⿱畫筴圖
謹按是書約取諸家之論氣脈者而附以己説政典
劉應棠梭山農譜
謹按是書分耕耘穫三卷詳其器與其事毎條綴以贊詞
朱栗夷政譜
謹按是編摘錄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及邱濬大學衍義補諸書以類排纂凡十二門
學術
毛竒齡太極圖説遺議
謹按周子太極圖説本易有太極一語特以無極二字啟朱陸之争毛竒齡又以其圖與參同契合併引唐明皇御製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序無極二字為證因及於篇中隂陽動靜互根等語謂皆非儒書所有亦足以資參考
蕭企昭性理譜
謹按是書在於伸程朱而闢陸王大端醇正不失儒者之言
王嗣槐太極圖説
謹按是書論聖人言易有太極不應於太極之上復加無極二字疑此圖授自陳摶非周濓溪作亦力伸陸九淵之説也
陳兆成太極圖説註解
謹按是書發明朱子太極圖説註多講隂陽五行之説
舒俊鯤洪範圖説
謹按是書分元㑹運世四巻各為之圖附以己論秦錫淳演極圖説
謹按是書推演周子太極之説亦各為圖論發明隂陽變合之理
黄采性圖
謹按是書立為六圖以發明心性之㫖大抵以孟子四端為説
冉敬祖天理主敬圖
謹按圖上標天理二字中列存養省察講學力行四項下書一敬字盖為姚江之學言超悟者而發李紱陸子學譜
謹按是書専考陸氏學派之端委
陸圻新婦譜
謹按是書皆詳論為婦承順之道凡五十九條閔忠人道譜
謹按是書仿劉宗周人譜之意以孝弟忠信禮義㢘耻為人之要分為八集各為標目雜採史事而各引先儒之説以發明之
趙執信聲調譜
謹按趙執信發唐人諸集排比鈎稽盡得聲調之法著為此書
賴以邠填詞圖譜
謹按是書踵張綖詩餘圖譜而作亦取古詞為譜而以黑白圏記其平仄為圖
藝事
孫承澤研山齋圖繪集覧
謹按孫承澤深於賞鍳其書於古來畫家先叙本末後述所見真蹟附以䟦語足資考證
鄒一桂小山畫譜
謹按是編皆論畫花卉法多心得之語
程雄松風閣琴譜
謹按是編輯諸家遺譜而參以己意指法亦較他譜倍增
物類
胡世安異魚圖贊補
謹按胡世安以楊慎異魚圖贊多所闕漏因摭其遺脱作為此編
胡世安異魚圖贊箋
謹按楊慎異魚圖贊間有自注僅標所據書名未暇備引其説世安既為之補又博採傳記以為之箋
陳鼎竹譜
謹按是編記竹之異者凡六十條
樸靜子茶花譜
謹按是編上卷為花品凡四十三種中卷為咏花之作下卷則種植之法
汪憲苔譜
謹按是編雜錄苔之故實詞句凡六卷
陳邦彦烏衣香牒
謹按是編皆採摭燕事凡分八門
陳邦彦春駒小譜
謹按是編皆採摭蟻事分為五門蒐羅甚廣可供談助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五
金石畧〈一〉
〈臣〉等謹按通志列金石一門實鄭氏剏例〈臣〉等續編五朝通志其自五代以迄前明既已纂輯成帙伏惟
本朝
列聖天章睿藻垂範墨池固與琬琰圖球永為珍祕而聖謨神算駿烈豐功昭示萬世之意無不隠寓乎其間至
我
皇上聖以繼
聖用集大成巨幅鴻篇備賅衆妙貞珉偶勒具有精深則
即金石一畧而我
朝授受之宏規於是可仰窺萬一固非漢勒鴻都之篇唐著屏風之帖所可比擬又豈徒如鄭氏所稱承音㫖見風猷而已哉〈臣〉等謹次金刻總一卷
御書處刻石一卷自
大内暨
宫苑京師以及各直省恭刻
列聖及我
皇上宸翰凡五卷準宛平于奕正天下金石志例各以
地相屬至於臣工之書其有經
欽定奉
勅刻石者亦附載焉
金
〈臣〉等謹按五帝以來皆鑄金以垂乆逺禹鑄九鼎湯勒盤銘尚矣外此鐘鼎尊彛刀幣泉貨之屬見於圖譜者鄭志咸甄録之三代以後刻石多而笵金少鄭氏所收者亦僅矣我
朝代有制器煌煌巨製照耀古今摩挲法物不啻商周以上之盛軌也謹編次登於巻首並登欵識一二字為金刻總一卷至前代所流傳者具有成書㮣不複載云
勅内務府嚴禁中官鐵牌〈順治十二年國書正書〉
右
世祖章皇帝御勅
御製金龍礮欵識〈康熙二十年國書正書〉
御製簡平儀欵識〈康熙二十年正書〉
御製三辰簡平地平合璧儀欵識〈康熙三十二年正書〉
御製制勝將軍礮欵識〈康熙三十四年正書〉
御製星晷儀欵識〈康熙五十三年柄鐫康熙御製四字正書〉
御製四逰表半圓儀欵識〈中鐫康熙御製四字正書〉
御製矩度象限儀欵識〈面鐫康熙御製四字正書〉
御製方矩象限儀欵識〈面鐫康熙御製四字正書〉
右
聖祖仁皇帝御製欵識
御製黄淮諸河龍神廟銅碑〈雍正二年行書河南武陟縣〉
右
世宗憲皇帝御製金刻
御製嘉量銘〈乾隆十年國書正書〉
御製刻漏銘〈乾隆十年正書〉
御製虎神鎗記
〈近斗處飾銀花文中鋑金乾隆 御用四字正書左右鐫 御製虎神鎗記 國書正書欵鐫乾隆壬申秋九月又 御製詩一首欵鐫乾隆丙午季秋月上澣永安莽喀殪虎作亦 國書正書牀末飾以玉上鐫虎神鎗三字下鐫重十二觔五兩長四尺八寸藥二錢五分子重七錢正書〉
御製金牛銘〈乾隆二十年篆書昆明湖〉
御製鎛鐘銘〈乾隆二十六年篆書 太和殿夾室〉
〈臣〉等謹按乾隆二十四年江西臨江府得古鎛鐘撫臣以獻適西師告㨗
上既釐定其名復
詔樂部仿鑄之凡鐘十二銘詞同
御製古鑑銘〈七言篆書〉
〈臣〉等謹按古鑑未詳何時物鏡面青緑周徧中有二寸許圓光
御製銘文鐫刻鏡面青緑上
御製竒準神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準正神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純正神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連中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應手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威赫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威㨗鎗欵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正書〉
御製刀欵識
近銎處横編某字若干號依千文列次刃右縱為刀名刃左横為乾隆年製皆𨽻書其名曰鍊精曰叩鳴曰孔純曰月刃曰風熛曰飛鵲曰宿鋌曰超阿曰配威曰飛虵曰星行曰含英曰舒空曰膽曰毓芝曰揮霆曰徳興曰秋霜曰秋水曰切玉曰湧泉曰振逺曰曜威曰吐芒曰彩鍔曰瑩鋩曰柔通曰章威曰霜明曰寒鋒曰出雲曰剸犀曰剪水曰掩虹曰致祥曰衛國曰象功曰輔徳曰燭微曰霜鍔曰流光曰躍星曰霞彩曰繼輔曰鯉腹曰蒼精曰凝氷曰揺電曰逐指曰應心曰醴石曰衝斗曰暎月曰鳴龍曰刜鐘曰决雲曰轉電曰息兵曰躍虹曰貫霄曰鎮方曰佩徳曰寳騰曰善勝曰昆銛曰越礪曰瑩濤曰淬鵜曰博鏡曰鋪練凡七十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
金石畧〈二〉
石〈一〉
内府
〈臣〉等謹按
列聖奎章
皇上宸翰其奉
頒發模勒太學鐫刻名勝祠宇以及通行直省翠墨流播煥若日星薄海内外罔不仰瞻效法珍藏世
守至於
内廷祕刻非奉
賞賚不能寓目尤藝林所希覯也兹敬謹排類列於石
刻之首為一卷
御書清愼勤三大字〈康熙十六年正書〉
〈臣〉等謹按
聖祖仁皇帝御書清愼勤三大字又刻於廣西臨桂虞帝
廟
御書龍飛鳯舞四大字〈康熙十六年正書後有沈荃恭題七言絶一首并跋〉御書千字文〈康熙十八年正書〉
御製昇平宴集詩帖〈康熙二十一年行書〉
〈臣〉等謹按昇平宴集栢梁體詩
聖祖仁皇帝御書序文詩則沈荃奉
勅書也
御製乾清宫宴集詩帖〈康熙二十一年正書〉
〈臣〉等謹按
乾清宫宴集栢梁體詩
聖祖仁皇帝御書序文其詩亦沈荃奉
勅書與宴者勒徳洪以下九十三人
御書行殿讀書賦帖〈康熙二十三年御製并書行書〉
御書孝經〈康熙二十四年正書〉
御書暢春園記〈康熙二十七年御製并書行書〉
御臨趙孟頫平泉圖記帖〈康熙二十九年行書〉
御臨趙孟頫輞川詩帖〈康熙二十九年行書〉
御臨趙孟頫秋聲賦帖〈康熙二十九年行書〉
欽定懋勤殿法帖〈康熙二十九年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聖祖仁皇帝欽定懋勤殿法帖凡二十六卷前四卷刻歴
代帝王書又
世祖章皇帝御書十二種
聖祖仁皇帝御書二十九種其自五卷至二十四卷刻歴代名臣書二十五卷二十六卷刻本朝臣工孫承澤沈荃史鶴齡張英米漢雯孫岳頒等六人書其中有
御臨樂毅論蘭亭帖聖教序智永千文禇遂良負苓者傳顔眞卿告身蘇帖四種米帖五種趙帖七種董帖三種又
御製曹娥碑跋蘭亭跋不自棄文跋均刻於原帖之後御書小楷百家姓〈康熙三十一年正書〉
御臨董其昌書金剛經〈康熙三十二年正書〉
御書草訣百韻帖〈康熙三十三年草書〉
御書淵鑑齋法帖〈康熙三十三年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淵鑑齋法帖十卷臨橅歴代法書而趙董為多後有
米漢雯宋駿業請摹刻
御書奏摺二通卷末列排類校對諸臣銜名
御書靖邊帖〈康熙三十五年行書〉
〈臣〉等謹按靖邊帖乃
聖祖親征朔漠
御製勒石紀功之銘刻於察罕齊老拖諾山昭木多狼居
胥四處銘詞四言此則
内廷重刻之本也
御書懋勤殿法帖〈康熙三十八年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懋勤殿法帖八卷前二卷恭刻
世祖章皇帝御書聖經七佛偈陋室銘三種三卷以下恭
刻
聖祖御書御臨各種其中如周公廟孔子廟諸碑皆另有
碑石此則諸臣彚刻成帙者也
御書大字千字文〈康熙三十九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書大字千字文係臨米芾賜呉琠者今沁州另有石刻御書萬夀帖〈康熙三十九年正書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萬夀帖乃
聖祖御製恭祝
皇太后萬夀無疆賦亦稱尊親帖
御書心經塔圖〈康熙四十二年正書〉
御書避暑山莊記〈康熙五十年正書〉
御書正大光明四大字〈康熙五十年正書〉
御書佩文韻府序〈康熙五十年正書〉
御書唐詩選序〈康熙五十二年正書〉
御書朱子全書序〈康熙五十二年正書〉
御書大字心經〈康熙五十二年行書〉
御書溥仁帖〈康熙五十三年正書〉
〈臣〉等謹按溥仁帖即
御製溥仁寺碑也今承徳府另有碑石
御書多心經〈康熙五十四年正書〉
御書避暑山莊法帖〈康熙五十五年蔣漣等奉 㫖摹勤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避暑山莊法帖五卷眞行大小不等内如避暑山莊
記朱子全書序唐詩序韻府序各種
内府另有專刻此亦彚刻本也
御書金剛經〈康熙六十年正書〉
御書裴潾劄子〈行書〉
〈臣〉等謹按裴潾疏帖
御題云此文言正而理順故倣董其昌筆意書之
右
聖祖仁皇帝御書石刻
御製得雨詩帖〈雍正二年七言律行書〉
御製九日宴集詩帖〈雍正四年行書〉
〈臣〉等謹按九日宴集栢梁體詩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并書其詩則果親王允禮奉勅書也
御刻金剛經塔圖〈正書〉
御書魏徴十思疏〈雍正四年行書〉
〈臣〉等謹按
世宗憲皇帝御書十思疏敬刻金剛經塔圖碑隂御書朗吟閣法帖〈乾隆元年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朗吟閣法帖凡十六卷乃
世宗憲皇帝潛邸所書進呈詩賦以及雜臨唐宋以來名
人書蹟末刻乾隆三年
皇上御跋二則
御書四宜堂法帖〈乾隆元年奉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四宜堂法帖凡八卷乃
世宗憲皇帝御極以後所書内
御製詩文居多亦有另立碑石者如
御製黑龍潭碑闕里
孔廟碑之類
右
世宗憲皇帝御書石刻
御製得雪詩〈乾隆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畊織圖詩帖〈乾隆四年行書〉
〈臣〉等謹按耕織二圖毎圖二十三事首幅恭刻康熙三十五年
聖祖御書序文乾隆四年
皇上御書序文毎幅首列縁起又
聖祖御製七言絶句一章
皇上御製七言絶句一章末刻于敏中等恭跋御書示大學士詩〈乾隆五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太上黄庭内景外景二經〈乾隆九年正書〉
御書常清浄經〈乾隆九年正書〉
御書黄庭經〈乾隆九年正書〉
御臨鍾繇薦季直表並題七言絶句一首〈乾隆十八年〉御書妙法蓮華經〈乾隆十九年正書〉
〈臣〉等謹按是卷前繪佛像後有
御跋又蔣溥等恭跋
御書天馬賦〈乾隆二十年行書〉
御書敬勝齋法帖〈乾隆二十六年蔣溥等奉 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
御書敬勝齋法帖四十卷自一卷至十二卷皆御製詩文十三卷以下
御書
御臨各種法帖大小行楷不一諸臣謹跋皆附刻於御書各種之下
御畫文殊像〈乾隆二十六年像左鐫 御贊像右鐫 御製五言律詩并 御跋俱
行書〉
御製手植檜詩并畫〈乾隆三十三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西畨蓮賦并畫〈乾隆四十年行書下方鐫于敏中梁國治詩各一首〉
御書擬白居易新樂府帖〈乾隆四十二年行書〉
御題吉祥天母贊〈乾隆四十二年四言行書〉
〈臣〉等謹按
御題吉祥天母贊
國書正書𫎇古西畨四體書下有畫像
御書月令七十二𠉀詩帖〈乾隆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懐舊詩帖〈乾隆四十四年五言古行書〉
御書古稀説〈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書言志詩〈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行書〉
御書改教詩〈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行書〉
御書知過論〈乾隆四十六年行書〉
御製青松詩并畫〈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通鑑綱目續編内發眀廣義題辭〈乾隆四十七年行書〉御筆詩帖並畫蘭〈乾隆四十九年行書〉
〈臣〉等謹按一刻乾隆甲戌
御臨趙孟頫書東坡詩行書下繪蘭花又一石刻御製七言律詩并跋行書下附刻張照臨黄庭外景一
叚小楷書
御書經筵御論〈大學樂只君子節乾隆五十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書經筵御論首列大學詩云樂只君子一節
御跋云此壬戌春
御論中不自謂能盡父母之道而翰臣繕寫綾本誤作
君子二字刻本亦沿訛未改今正之
御書題養正圖詩〈乾隆五十一年行書〉
〈臣〉等謹按題養正圖詩乃乾隆二十三年
御製凡詩六十首五十一年重書末有
御題跋
右
皇上御書石刻
御定李邕帖〈康熙三十四年奉㫖上石〉
〈臣〉等謹按
聖祖仁皇帝御定李邕帖一大照禪師碑一牡丹詩御刻曹娥碑
〈臣〉等謹按曹娥碑舊本有前人跋二通
聖祖御跋拉薩哩恭紀沈荃書劉源高士竒審定欽定三希堂石渠寳笈法帖〈乾隆十二年〉
〈臣〉等謹按
欽定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卷首恭刻
諭㫖前二卷起鍾繇至王珣書三卷起梁武帝至顔眞卿書四卷孫䖍禮書五卷懐素至楊凝式書六卷七卷起宋太宗至孝宗書八卷至十七卷皆宋人
書十八卷至二十二卷趙孟頫書末附管道昇書二十三卷至二十八卷元明人書二十九卷至三十二卷董其昌書帖中
御書題跋分列各卷者共四十則末刻梁詩正等恭跋
及總理排類諸臣銜名
御定墨妙軒法帖〈乾隆十二年〉
〈臣〉等謹按
御定墨妙軒法帖四卷自唐褚遂良至元趙孟頫凡十
八人書分為四卷卷中恭刻
御書題跋三則二卷有
御書懐素苦笋帖釋文并跋末有蔣溥等恭跋帖石嵌
萬夀山之恵山園墨妙軒兩壁間
御刻小字蓮華經〈乾隆二十四年正書〉
〈臣〉等謹按小字蓮華經唐僧義道與其妹為親薦福而書譬喻品結語中脱去十四句凡五十六字奉
㫖即取經中所有字補足有眀僧道衍跋乾隆辛未上因其餘幅
御書心經於後並跋末刻王鴻緒原跋蔣溥等恭跋御刻淳化閣帖〈乾隆三十四年〉
〈臣〉等謹按淳化閣帖翻刻寖多初搨絶尠
皇上嘉恵藝林擇
内府所蓄畢士安賜本命于敏中等詳加考正釋文旁註鉤摹上石砌於藴眞齋之廊更名淳化軒凡十卷每卷各有
御識前勒乾隆三十四年
御筆諭㫖又三十六年
御製淳化軒記冠於卷端
御刻四體書七佛偈〈乾隆三十八年〉
〈臣〉等謹按
御刻七佛偈分
國書正書西畨䝉古四體書上繪七佛像
御刻蘭亭八柱帖〈乾隆四十四年〉
〈臣〉等謹按
御刻蘭亭八柱帖内前三冊為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模本四冊為柳公權書蘭亭詩五冊為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六冊為
御勅于敏中補柳公權書蘭亭詩七冊為董其昌倣柳
公權書蘭亭詩八冊為
御臨董其昌倣柳公權書蘭亭詩卷首
御題五言排律一首卷中
御題七言絶六首七言律四首
御跋四又于敏中恭和
御製元韻七言律一首
御刻趙孟堅落水蘭亭帖〈乾隆四十七年〉
〈臣〉等謹按趙孟堅所藏蘭亭帖即定武石刻也有姜夔趙孟頫跋落水始末見孟堅自跋
御題山隂眞面四大字
御製七絶四首末有和珅等恭和作
欽定快雪堂帖〈馮銓原本〉
〈臣〉等謹按快雪堂帖五卷故臣馮銓原刻後歸閩中黄氏督臣楊景素購進内顔眞卿鹿脯帖蘇軾書三種米芾書三種原本木刻奉
㫖重易以石并
御書快雪堂記一篇
御題七律二首帖石嵌快雪堂兩廊原刻木版並弆堂
中
右
御刻厯代法帖
欽定夢墨樓帖〈陳奕禧書〉
〈臣〉等謹按夢墨樓帖十卷陳奕禧書大小眞行備載雍正十二年奉
㫖模勒上石
御製落葉詩帖〈乾隆七年張照奉 勅正書〉
〈臣〉等謹按
御製落葉詩七律六首張照奉
勅書羣臣和者自鄂爾㤗以下凡二十三人並刻於後御製柳絮詩帖〈乾隆八年張照奉 勅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柳絮詩七律五首張照奉
勅書羣臣和者自鄂爾㤗以下凡十六人并刻於後欽定天瓶齋法帖〈張照書乾隆二十二年奉 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天瓶齋帖十卷張照書前三卷皆奉
勅書及恭録
御製詩文四卷至八卷恭刻
御筆墨蘭并
御題一則及雜臨各帖九十兩卷則其自書也
欽定時晴齋帖〈汪由敦書乾隆二十三年奉 㫖模勒上石〉
〈臣〉等謹按時晴齋帖汪由敦書前二卷奉
勅書三卷恭錄
御製詩文四五六卷雜臨各帖七卷以下皆其自書御製盛京賦四體書
〈臣〉等謹按
御製盛京賦眞草𨽻篆四體書帖眞書為勵宗萬草書為梁詩正𨽻書為張若靄篆書為汪由敦冊高二寸許筆細如髮
御刻萬福集成讚〈乾隆三十六年〉
〈臣〉等謹按萬福集成讚彭元瑞恭集聖教序字綴輯成文恭進奉
㫖以内府珍弆舊拓本鉤摹上石
御製七佛塔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其正書為于敏中奉
敕書〉
右
御刻臣工書
乾清宫宴集栢梁體詩帖〈乾隆四年御製序行書〉
〈臣〉等謹按
乾清宫宴集聨句諸臣自顯親王衍福等以下凡九十
九人
御製序文并書其聨句詩則梁詩正奉
勅書也
元宵聨句〈乾隆八年自張廷玉以下凡十六人五言排律梁詩正奉 敕正書〉
燈夕錫宴聫句〈乾隆八年自鄂爾㤗以下凡十二人七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澄海樓聫句〈乾隆八年梁詩正張照扈從 巡幸盛京聫句五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
書〉
重華宫賜宴聫句〈乾隆十年自張廷玉以下凡十二人五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重華宫聫句〈乾隆十一年自莊親王允禄以下凡十八人七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流杯亭聫句〈乾隆十一年自張廷玉以下凡四十五人五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惇叙殿賜宴宗室栢梁體聫句〈乾隆十一年自和碩康親王以下凡一百三人
七言排律莊親王允禄奉 勅正書〉
爆竹聫句〈乾隆十二年自張廷玉以下凡十六人五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
燈夕錫宴聫句〈乾隆十五年自傳恒等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趙州栢林寺殿壁觀唐吴道子畫水聫句〈乾隆十五年梁詩正彭啟
豐劉綸扈從 巡幸聫句五言古梁詩正奉 勅正書〉
上元行幄觀燈賜宴聨句〈乾隆十六年梁詩正汪由敦錢陳羣扈從 南巡聫句
七言排律梁詩正奉 勅正書〉
雪獅聫句〈乾隆十七年自史貽直以下凡十五人七言排律汪由敦奉 勅正書〉
新正詠雪聫句〈乾隆十八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五言古汪由敦奉 勅正書〉氷燈聫句〈乾隆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六人錢汝誠奉 勅正書〉
山莊燈夕賜宴聫句〈乾隆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十二人七言排律王際華奉 勅正
書〉
再登澄海樓聨句〈乾隆十九年汪由敦劉綸扈從廵幸 盛京聫句五言古劉綸奉
勅正書〉
鼇山聫句〈乾隆二十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六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
重華宫立春日雪聫句〈乾隆二十一年自傳恒以下凡十六人七言排律錢汝誠奉
勅正書〉
趙北口行宫觀燈聫句〈乾隆二十二年自傅恒以下八人扈從 南巡聫句七言排
律錢汝誠奉勅正書〉
西山積雪聫句〈乾隆二十三年自傳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錢汝誠奉 勅正書〉燕九日聫句〈乾隆二十四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錢汝誠奉 勅正書〉重華宫賜宴聫句〈乾隆二十五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錢汝誠奉 勅正書〉紫光閣落成錫宴聫句〈乾隆二十六年自傳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錢汝誠奉
勅正書〉
觀囘部繩伎聫句〈乾隆二十六年劉綸于敏中聫句五言古于敏中奉 勅正書〉玉盤聫句〈乾隆二十七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紫光閣錫宴聫句〈乾隆二十八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嵗朝圖聫句〈乾隆二十八年自傳恒以下凡二十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趙北口行宫氷嬉聫句〈乾隆二十九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人扈從 聫句七言排
律于敏中奉勅正書〉
雪象聫句〈乾隆三十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燕九日趙北口行宫觀燈火聫句〈乾隆三十年自傅恒以下凡十八人扈從
南巡聫句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
玉盂聫句〈乾隆三十一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
立春日得辛
祈穀禮成重華宫小宴聫句〈乾隆三十二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
中奉勅正書〉
三清茶聫句〈乾隆三十三年自傳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氷牀聫句〈乾隆三十四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玉甕聫句〈乾隆三十五年自傅恒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于敏中奉 勅正書〉學詩堂聫句〈乾隆三十六年自尹繼善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際華奉 勅正書〉耕織圖聫句〈乾隆三十七年自高晉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際華奉 勅正書〉重刻淳化閣帖頒賜羣臣聫句〈乾隆三十八年自劉統勲以下凡二十八人七
言排律王際華奉 勅正書〉
四庫全書聫句〈乾隆三十九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王際華奉 勅正書〉天禄琳瑯鍳藏舊板書籍聫句〈乾隆四十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
排律王際華奉勅正書〉
寧夀宫落成恭侍
皇太后宴即事聫句〈乾隆四十一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董誥奉 勅正
書〉
紫光閣錫宴聫句〈乾隆四十二年自舒赫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董誥奉 勅正
書〉
三登澄海樓聫句疊舊韻〈乾隆四十三年于敏中梁國治扈從 巡幸 盛京聫
句五言古梁國治奉 勅正書〉
四庫全書薈要聫句〈乾隆四十五年自福隆安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
上元夕趙北口行宫觀燈火聫句〈乾隆四十五年福隆安以下凡十二人扈
從 南巡聫句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
快雪堂帖聫句〈乾隆四十六年自三寳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月令七十二候聫句〈乾隆四十七年自三寳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
職官表聫句〈乾隆四十八年自阿桂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四登澄海樓聫句〈乾隆四十八年梁國治董誥扈從巡幸 盛京聫句五言古梁國治
奉勅正書〉
立春日
重華宫曲宴宗親及近臣並命觀燈火聫句〈乾隆四十九年 皇
六子以下凡二十四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
五經萃室聫句〈乾隆四十九年自阿桂以下凡二十八人七言排律梁國治奉 勅正書〉千叟宴聫句栢梁體〈乾隆五十年自貝勒允祈以下凡九十九人梁國治奉 勅正書〉
右聫句臣工奉
勅書
〈臣〉等謹按諸臣書如沈荃陳奕禧張照勵宗萬梁詩正張若靄汪由敦以及聫句諸詩或奉
詔刻石或奉
勅書刻石並貯
内廷謹附載於
御書石刻諸種之末
御書心經 〈皇四子恭刻〉
御臨懐素千字文〈乾隆三十五年于敏中恭刻〉
御跋并趙孟頫十札〈乾隆十六年行書〉
〈臣〉等謹按趙孟頫十札墨跡為王鴻緒家藏乾隆十六年鴻緒子圖炯以
進
皇上為拈趙法源流於簡端題成仍還王氏命其子孫
世守之
御製薩爾滸山之戰書事〈于敏中恭書鐫石〉
御臨顔眞卿裴將軍詩帖〈崔應階恭刻〉
御製題孫覺春秋經解詩〈七言排律行書紀旳恭刻後附紀昀恭跋〉
〈臣〉等謹按以上各種
御書皆
賜後臣工恭勒進呈亦敬謹附載焉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
金石畧〈三〉
石〈二〉
大内
御製齋宫六章章十四句〈乾隆七年行書〉
御製英華殿菩提樹詩〈乾隆七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建福宫新春詩〈乾隆八年七言律三首行書〉
御書鷲峯二字〈乾隆八年行書 延春閣〉
御書玉玲瓏三字〈乾隆八年行書 延春閣〉
御書飛來二字〈乾隆八年行書 延春閣〉
御書靜怡軒三字〈乾隆九年行書 建福宫〉
御書靜憩軒三字〈乾隆十年行書 重華宫〉
御製南薫殿奉藏圖像記〈乾隆十四年行書〉
御製藏歴代帝后名臣像於南薫殿詩〈乾隆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御製雨花閣記〈乾隆十四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古栢行〈乾隆十四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摛藻堂〉
御製重建
夀皇殿碑文〈乾隆十四年 國書正書碑隂勒十五年移奉 列祖聖容 上諭〉御書雲根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花園〉
御書
太宗文皇帝諭㫖卧碑〈乾隆十七年正書文華殿後箭㕔〉
御製文淵閣記〈乾隆三十九年國書正書〉
御書文峯二字〈乾隆四十一年行書 寧夀宫〉
御製文峯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經筵畢文淵閣賜宴以四庫全書第一部告成𢇮閣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體四律首章即疊去嵗詩韻〈乾隆四十七年七言律行書〉
御書佛説賢首經〈乾隆四十七年行書 抑齋後〉
御製書明列代玉册事碑〈乾隆四十七年行書〉
御製
雍和宫碑文〈乾隆九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書高雲情三字〈乾隆九年行書雍和〉
〈宫〉等謹按日下舊聞考以
雍和宫為
世宗憲皇帝潜邸列於
大内宫室之後今仍其例
以上
大内
宫苑
御書挿笏二字〈臣乾隆六年行書瀛臺〉
御製遐矚樓詩〈劍石乾隆六年五言絶五〉
御製瀛臺木變石歌〈首行書乾隆七年七言古五言律〉
御書流水音三字〈各一首行書 乾隆〉
御製悦心殿詩〈九年行書瀛臺乾隆九年〉
御書金剛經〈七言律一首 行書乾〉
御製承光殿玉甕歌〈隆十年行書五龍亭乾隆十年七言古一首刻甕底十四年七
言律一首三十八年〉
御製惇叙殿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奪造化功四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瀛臺〉
御製永安寺碑文〈乾隆十一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御製闡福寺碑文〈乾隆十一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其正書梁詩正奉
勅書〉
御製闡福寺金剛經塔圖碑文〈乾隆十一年正書〉
御製闡福寺瞻禮大佛詩〈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崑崙二字〈乾隆十五年行書 悦心殿〉
御書嶽雲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恱心殿〉
御書太液秋風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水雲榭〉
御製太液秋風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水雲榭〉
御書瓊島春隂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白塔後〉
御製瓊島春隂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白塔後〉
御書紫雲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淑清院〉
御書箇中自有玉壺冰七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淑清院〉
御製永安寺古井記〈乾隆十八年正書〉
御製千尺雪詩〈乾隆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六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二
首俱行書〉
御製自南臺御氷舵凌太液遂至瓊華島詩〈乾隆十九年七言絶
六首行書淑清院〉
御製自乙亥軍興迄己夘成功共詩二百二十首并諭㫖一通〈乾隆二十四年嵌石 武成殿正中及雨廡行書〉
御製人字栁賦〈乾隆三十年行書 瀛臺〉
御製人字栁詩〈乾隆三十年六言絶一首行書 瀛臺〉
御製萬佛樓瞻禮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國書行書䝉古托忒四體書〉御書金剛經〈乾隆三十五年正書 萬佛樓〉
御書藥師如來本願經〈乾隆三十五年正書 萬佛樓〉
御製白塔山總記〈乾隆三十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引勝亭内石幢〉御製白塔山四面四記〈乾隆三十八年于敏中奉勅正書 滌靄亭内石幢〉御製酣古堂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看畫廊詩〈乾隆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由液池東岸入淑清院門詩〈乾隆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巢雲室詩〈乾隆四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快雪堂記〈乾隆四十年董誥奉 敕正書〉
御製雲起峯詩〈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快雪堂〉
以上
西苑
御製謁元靈宫詩〈乾隆四年五言排律一首十一年七言律一首十五年五言律一首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南苑䨇栁樹詩〈乾隆五年九年十一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徳夀寺詩〈乾隆十一年七言律一首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三十
二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重修徳夀寺碑文〈乾隆二十一年正書〉
御製春雲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勒䨇栁樹西崑崙石〉
御製海户謡〈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勒䨇栁樹西崑崙石〉
御製雜言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勒䨇栁樹西崑崙石〉
御製海子行〈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寧祐廟瞻禮詩〈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
南苑
御製暢春園較射詩用齊召南韻〈乾隆十三年七言律四首行書〉御製集鳳軒詩〈乾隆十四年七言律四首行書〉
御製
恩慕寺瞻禮詩〈乾隆四十二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以上
暢春園
御製圓明園記〈雍正三年行書〉
御書長青洲三字〈乾隆三年行書勒西峯秀色石上〉
御書小匡廬三字〈乾隆三年正書勒澗石〉
御製小匡廬詩〈乾隆四年五言絶六首行書勒澗石〉
御製詠松詩〈乾隆四年七言絶三首行書樂安和東廊〉
御書萬頃波光四字〈乾隆四年行書〉
御書武陵深處四字〈乾隆五年行書安祐宫水闗〉
御製圓明園記〈乾隆七年行書安佑宫更衣殿〉
御製圓明園後記〈乾隆七年行書安祐宫更衣殿〉
御製暮春圓明園即景雜賦〈乾隆七年五言古二首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
七言絶一首十二年五言律四首十三年七言律五首俱行書〉
御製
安佑宫碑文〈乾隆八年 國書正書 致孚殿〉
御製月地雲居詞〈乾隆九年調寄清平樂行書〉
御書月地雲居四字〈乾隆十年行書〉
御書樂安和三字〈乾隆十五年行書 寢殿〉
御製泊舟乗凉詩〈乾隆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勒瀛海仙山石〉
御書窈而深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同樂園〉
御書水木清華之閣石刻詩文帖三十七種〈乾隆二十六年〉御製圓明園前湖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栁浪聞鶯四字〈乾隆二十八年行書〉
御製栁浪聞鶯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㫁橋殘雪四字〈乾隆二十八年行書〉
御製㫁橋殘雪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披雲徑詩〈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韻石淙詩〈乾隆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九年四十一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望瀛洲亭子戯成三絶句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行書 深栁讀書
堂〉
御書青雲片三字〈乾隆三十一年行書〉
御製青雲片石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二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御製新月詩〈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勒青雲片石〉
御製時賞齋詩〈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二年七言絶一首並勒青雲片石之東三十
二年又七言絶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律一首並勒青雲片石之西俱行書〉
御製半月臺詩〈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文源閣記〈乾隆三十九年國書正書〉
御製文源閣詩〈乾隆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玲峯二字〈乾隆四十年行書〉
御製玲峯詩〈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月臺二字〈乾隆四十一年行書〉
御製月臺詩〈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青松詩〈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保合太和院壁〉
御製清明詩〈乾隆五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碑隂 國書 安佑宫〉
以上
圓明園
御製青蓮朶詩〈乾隆十七年七言絶五首行書 花門内〉
御製蒨園重摹梅石碑〈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書青蓮朶三字〈乾隆三十一年行書〉
御製重摹梅石碑置青蓮朶側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書獅子林三字〈乾隆三十七年行書〉
御製獅子林詩〈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
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藤架詩〈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
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獅子林〉
御製虹橋詩〈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五言絶各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五言絶一
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横碧軒前〉
御製磴道詩〈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六言絶各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
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淑清齋後〉
御製假山詩〈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四年四十八年
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凝嵐亭西〉
御製水門詩〈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六言絶一首四十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
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過河亭北〉
御書藤架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虹橋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磴道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假山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水門二字〈乾隆三十九年行書〉
御製雲林石室詩〈乾隆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
俱行書〉
以上
長春園
御製香嵒室詩〈乾隆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六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六年六言律一首四十六
年五言古一音但行書〉
御書燕臺大觀四字〈乾隆十五年行書 茶秀亭後〉
御書萬夀山昆明湖六字〈乾隆十六年正書清漪園閣後〉
御製昆明湖記〈乾隆十六年行書清漪園閣後〉
御書青芝岫三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樂夀堂〉
御書玊英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樂夀堂〉
御書蓮秀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樂夀堂〉
御製青芝岫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萬夀山大報恩延夀寺碑記〈乾隆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禮
書其正書汪由敦奉 敕書〉
御書清可軒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製清可軒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絶一首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九年五言古二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二首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二首三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五言古一首三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三十八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古一首四十一年四十二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書蒼崖半入雲濤堆七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石壁〉
御書方外遊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石壁〉
御書烟霞潤色四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石壁〉
御書詩態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石壁〉
御書寒碧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外横石〉
御書香嵒室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可軒石洞〉
御臨顔真卿爭座位帖〈乾隆十七年萬夀山〉
御臨米芾帖〈乾隆十七年萬夀山〉
御書嵐翠間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製墨妙軒詩〈乾隆二十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萬夀山五百羅漢堂記〈乾隆二十二年正書〉
御製大報恩延夀寺誌過詩〈乾隆二十三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大報恩延夀寺瞻禮詩〈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萬夀山金剛經塔〈乾隆二十五年正書〉
御書萬夀山心鏡圖〈乾隆二十五年行書〉
御製知魚橋詩〈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尋詩徑詩〈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涵光洞詩〈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七
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廓如亭西堤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昆明湖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四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五年七言絶四首俱行書〉御製舟過萬夀寺未入遂由繡漪橋至昆明湖沿途攬景雜詠〈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六首行書〉
御製髙梁橋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雜詠〈乾隆二十九年七言
絶四首行書〉
御製自髙梁橋進舟由長河至昆明湖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四首
行書〉
御製自長河進舟至昆明川路即目得詩六首〈乾隆三十一年
七言絶行書〉
御製玉河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玉河泛舟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沿湖岸過玉帶橋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御書化宇長春四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題耕作蠶織二圖即用程棨書樓璹詩韻〈乾隆三十四年五言
古四十五首行書 延賞齋〉
御製繡漪橋詩〈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自玊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六首行書〉御製玉帶橋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自玉河放舟由昆明湖歸御園即景雜詠〈乾隆三十七年
七言絶八首行書〉
御製舟過繡漪橋詩〈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含新亭詩〈乾隆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以上
清漪園
御製吕祖洞詩〈乾隆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華嚴洞三字〈乾隆五年行畨〉
御製華嚴洞詩〈乾隆五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觀音洞詩〈乾隆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羅漢洞詩〈乾隆六年五言律四首十四年五言古一首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玉泉山晚秋攬景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静明園記〈乾隆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書玉泉趵突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玉泉趵突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天下第一泉五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乾隆十六年汪由敦奉 敕正書〉
御製重修靜明園龍王廟碑文〈乾隆十六年 國書汪由敦奉 敇正書〉御製池上居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勒羅漢洞〉
御書瓶水雲天四字〈乾隆十七年行書勒羅漢洞〉
御書朗秀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清襟樓石壁〉
御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龍神祠落成詩〈乾隆十七年五言排律一
首行書〉
御書蔚翠涵清四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書粲華二字 沁詩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竹罏山房〉
御製裂帛湖詩〈乾隆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絶三首俱行書〉
御書水月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羅漢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觀音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資生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觀自在菩薩五字〈乾隆十八年行書勒觀音洞菩薩頂〉
御書念彼觀音力能救世間苦十字〈乾隆十八年行書勒觀音洞菩薩頂〉御書心經〈乾隆十八年行書勒觀音洞北〉
御製自玉河泛舟至玊泉山詩〈乾隆十八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書妙法蓮華經〈乾隆十八年正書石一百枚貯羅漢洞〉
御書吕祖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伏魔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書地藏洞三字〈乾隆十八年行書〉
御製冠峯亭詩〈乾隆十八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七言古各一首四十一年四十六
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冩琴廊詩〈乾隆十八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絶一首三十六年三十
八年四十六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心經〈乾隆十九年行書一刻資生洞一刻水月洞〉
御製玊泉山東嶽廟碑文〈乾隆二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玉泉山東嶽廟瞻禮詩〈乾隆二十三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玉泉山祈兩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刻玉泉趵突石〉
御製犂雲亭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弄珠室詩〈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三年三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寳珠二字 湧玉二字〈乾隆三十三年行書 新開河〉
御書承葢二字 曜林二字〈乾隆三十四年行書 崇靄軒〉
御製重修玉泉山功徳寺碑文〈乾隆三十五年國書正書〉
御製功徳寺拈香詩〈乾隆三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書小飛來三字〈乾隆三十六年行書〉
御製小飛來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楞伽洞三字〈乾隆三十六年行書〉
御製楞伽洞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書〉
御製登玉泉山妙髙峯歌〈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仁育宫瞻禮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竹罏山房詩〈乾隆四十四年七言絶二首四十六年七言絶三首四十七年四十八年
五十年七言絶各二首俱行書〉
御製山陽詩〈乾隆四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裂帛湖北山〉
以上
靜明園
御製聖感寺碑文〈康熙十七年正書〉
御製十方普覺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勵宗萬奉 敕正書〉
御書清浄經〈乾隆九年正書〉
御製靜宜園二十八景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五言律共二十八首俱行書〉御書瓔珞巖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瓔珞巖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知樂濠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蟾蜍峯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翠微亭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聴法松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香山寺〉
御製聴法松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香山寺〉
御書栖月崖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栖月崖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重翠崦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重翠崦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森玉笏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森玉笏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隔雲鐘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霞標磴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玉乳泉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五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晞陽阿詩〈乾隆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朝陽洞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書芙蓉坪三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芙蓉坪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蘿幄二字 松扉二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書知時二字〈乾隆十一年行書自鳴鐘閣前〉
御製香山寺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金剛經塔碑〈乾隆十一年行書 香山寺〉
御書心經塔碑〈乾隆十一年行書 香山寺〉
御書八大人覺經塔碑〈乾隆十一年行書 香山寺〉
御書蔚秀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栖月崖〉
御書隔雲鐘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仙掌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絢秋林石〉
御書翠雲堆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絢秋林石〉
御書留青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翠雲堆石〉
御製寶珠洞詩〈乾隆十三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飛秀二字 蘿屏二字〈乾隆十三年行書 絢秋林石〉
御製碧雲寺詩〈乾隆十三年五言律二首十四年七言絶二首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七
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十四字〈乾隆十三
年正書碧雲寺〉
御製香界寺碑文〈乾隆十四年梁詩正奉 敕正書〉
御製重修碧雲寺碑文〈乾隆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金剛寳座塔碑文〈乾隆十四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碧雲寺〉御書金剛塔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語一句〈乾隆
十五年正書碧雲寺〉
御書西山晴雪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西山晴雪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䨇清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香山井南石〉
御製登碧雲寺金剛林塔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得大自在四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香山寺〉
御製香林室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倚吟二字〈乾隆二十八年行書 棲月崖〉
御書唳鶴臯三字〈乾隆二十八年行書〉
御書絢秋林三字〈乾隆二十八年行書〉
御製朝陽洞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四年七言絶一首四
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寶相寺碑文〈乾隆三十二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寶相寺落成瞻禮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賦得數息樹邊身詩〈乾隆三十四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超然堂〉御製山行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御製香山寺瞻禮詩〈乾隆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金剛經〈乾隆四十二年正書普覺寺觀音閣〉
御書藥師如來本願經〈乾隆四十二年正書普覺寺觀音閣〉
御製過禮烈親王園寢賜奠詩〈乾隆四十三年七言排律一首 國書正書〉御製昭廟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御製重修十方普覺寺瞻禮詩〈乾隆四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石壁詩〈乾隆四十八年六言絶一首行書 普覺寺觀音閣〉
御製石壁臨天池詩〈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以上
靜宜園
御製泉宗廟記〈乾隆三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泉宗廟瞻禮詩〈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兩後泉宗廟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御製萬泉莊記〈乾隆三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泉宗廟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三首七言律二首七言絶六首俱行書〉御書松風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栁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白榆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杏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桃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猗竹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楓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荇帶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藕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浣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躍魚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貫珠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錦瀾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屑金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潄石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琴脉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鑑空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洗缽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冰壺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乳花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印月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露華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雲津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澹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規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滮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瀏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晴碧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月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大沙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小沙泉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沸泉二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巴溝橋三字〈乾隆三十二年行書〉
以上
泉宗廟
盤山
御製古中盤望蓮花峯詩〈康熙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盤谷寺詩〈康熙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盤山僧智朴呈接駕詩即用原韻二首〈康熙四十四年五言律二
首行書〉
御製登盤山詩〈乾隆四年七言絶一首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登盤山天成寺詩〈乾隆四年七言律一首七年九年十二年五言律各二首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遊盤山記〈乾隆七年梁詩正奉 敕正書〉
御製盤谷寺恭依
皇祖元韻詩〈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題李靖舞劍臺詩〈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盤谷寺詩〈乾隆七年十二年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十七年五言絶一首十八年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雲罩寺詩〈乾隆七年五言律一首九年七言絶一首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十七年五言律
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五十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晾甲石詩〈乾隆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萬松寺詩〈乾隆九年五言律三首十二年十四年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二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絶二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七言絶各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絶二首三十九年七言絶二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二首俱行書〉
御製雲罩寺定光塔詩〈乾隆九年十四年五言律各一首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天成寺碑文〈乾隆十年正書〉
御製雲罩寺碑文〈乾隆十年正書〉
御製東竺菴詩〈乾隆十二年五言古一首十七年七言絶三首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古二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二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清虚玉宇詩〈乾隆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衆音松吹詩〈乾隆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四面芙蓉詩〈乾隆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貞觀遺踪詩〈乾隆十二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丹梯勝處四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貞觀遺踪四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蛾緑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翥鳳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仙掌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翠腴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濯烟霏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青牛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藉琴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蘿屏二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卧雲幛三字〈乾隆十三年行書〉
御書緑縟亭三字〈乾隆十四年行書〉
御製緑縟亭詩〈乾隆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雲林石室詩〈乾隆十四年五言律一首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十八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三十四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二首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東竺菴半山草亭詩〈乾隆十四年十七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冷然閣詩〈乾隆十五年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東甘澗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十七年七言絶一首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七言絶各一首三十七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西甘澗詩〈乾隆十五年十七年五言古各一首十八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古中盤詩〈乾隆十五年七言絶四首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七言絶六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七言絶一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攓雲亭詩〈乾隆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得㮣軒詩〈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半天樓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千相寺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五年五言排
律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少林寺詩〈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六年三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年七言絶一首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雲浄寺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四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書千尺雪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書垂紳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書留雲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製盤山千尺雪記〈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製千尺雪詩〈乾隆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絶一首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絶二首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絶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律一首七言絶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絶二首五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絶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七言絶三首俱行書〉
御製朶山亭詩〈乾隆二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三年五言絶一首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七言絶各一首三十九年四十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五十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青峯寺詩〈乾隆二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三十
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九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婉孌草堂詩〈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二十八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貯清書屋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九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四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三十五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三十九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西峪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䨇峯寺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三十一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上方寺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對瀑放歌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自西峪取路入田盤至䨇峯寺小憩成詠〈乾隆三十一年
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種松詩〈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小石城歌〈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山行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聴瀑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降嶺詩〈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攜和親王遊山作〈乾隆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盤谷寺詠韓愈李愿盤谷事詩〈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御製濟源盤谷考證〈乾隆三十四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濟源盤谷考證
宸斷以李愿盤谷實在濟源不在田盤因
命於濟源田盤兩處摩崖泐之
御製留雲室詩〈乾隆三十四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律一首四
十年四十七年五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法藏寺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五
十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石林精舎詩〈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七年五言古一
首五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盤阿精舎詩〈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年七言絶四首五十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書〉
御製遊古中盤雜詠〈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御製山行雜詠〈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律三首行書〉
御製坐千尺雪烹茶作〈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山中雪景詩〈乾隆三十七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法藏寺盤龍松詩〈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清溪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中盤僧以寺無名乞額題之曰慧因寺詩〈乾隆四十七年
七言律二首行書〉
御製遊古中盤慧因寺詩〈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律二首五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御書朶山亭三字〈乾隆四十七年行書〉
御製跋馬詩〈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以上盤山
避暑山莊
御製松鶴清越詩〈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四面雲山詩〈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風泉清聴詩〈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長虹飲練詩〈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天宇咸暢詞〈調萬斯年曲行書〉
御製泉源石壁詩〈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暖溜暄波詩〈七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避暑山莊
聖祖肇建因山川之秀標為三十六景各有
御製詩并序以上七詩乃三十六景之七
御書雲巖二字〈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北枕䨇峯元韻詩〈乾隆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泉源石壁元韻詩〈乾隆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風泉清聴元韻詩〈乾隆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四面雲山元韻詩〈乾隆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松鶴清越元韻詩〈乾隆六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長虹飲練元韻詩〈乾隆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䨇湖夾鏡元韻詩〈乾隆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駐蹕避暑山莊詩〈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熱河永佑寺碑文〈乾隆十七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御書千尺雪三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書垂紳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製北枕䨇峯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泉源石壁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芝徑雲堤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天宇咸暢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暖溜暄波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䨇湖夾鏡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長虹飲練詩〈乾隆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瀑源二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御製題瀑源亭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半月湖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五言律一首三十二年三十六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泉源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永佑寺舎利塔記〈乾隆二十九年國書正書〉
御製安逺廟瞻禮書事詩〈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四十一年四十六年五言律
各一首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乾隆三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御製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乾隆三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御製倚松吟〈乾隆三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䇿馬詩〈乾隆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文津閣記〈乾隆三十九年國書正書〉
御製文津閣詩〈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四十四年七言律各一首有序俱行書〉
御書月臺二字〈乾隆四十年行書〉
御製月臺詩〈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
十八年五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林下戯題詩〈乾隆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假山詩〈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藤架詩〈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水門詩〈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磴道詩〈乾隆四十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虹橋詩〈乾隆四十年五言絶一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須彌福夀廟碑記〈乾隆四十五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戒得堂記〈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製戒得堂後記〈乾隆四十六年行書〉
御製青蓮島歌〈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緑毯詩〈乾隆四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平旦詩〈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古櫟詩〈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九日登髙作歌〈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避暑山莊後序〈乾隆四十七年國書正書〉
以上
避暑山莊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金石畧〈四〉
石〈三〉
京畿
御製𢎞仁寺碑文〈康熙五年 國書正書䝉古〉
御製旃檀佛西來歴代傳祀記〈書康熙六 十年國書正書〉
御製恭瞻
皇史宬詩〈䝉古書乾隆十五年七言〉
御製恭送
實録至盛京詩〈律一首行書乾隆十五年五〉
御製重修𢎞仁寺碑文〈言排律一首 行書乾隆二十五年國書〉
御製重修𢎞仁寺敬讚旃檀寳相詩〈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乾隆 二十
五年七言律一首國〉
御製天慶宫像元劉鑾塑詩〈書正畨䝉古西畨四體書乾〉
御製過𢎞仁寺瞻禮詩〈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
御製法淵寺碑文〈乾隆四十九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以上
皇城
御製曉示生員碑〈順治九年 國書正書 國子監〉
御製天主堂碑文〈順治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至聖先師贊〈康熙二十五年張玉書奉 敇正書〉
御製妙應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妙應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臣〉等謹按日下舊聞考載康熙二十七年妙應寺
御製碑二其標目同其文各異葢一修寺一修白塔也御製四子贊〈康熙二十八年張玉書奉 敕正書〉
〈臣〉等謹按
至聖先師并四子贊各直省皆恭摹上石
御書聖經一章〈康熙三十三年正書〉
御製𢎞慈廣濟寺碑文〈康熙三十八年多羅誠郡王允祉奉 敕正書〉御製訓飭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書功存河洛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書嵩高峻極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書靈瀆安瀾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書昌明仁義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文〈康熙四十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瑞應寺詩〈康熙五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崇國寺碑文〈康熙六十一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文〈雍正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隆福寺碑文〈雍正三年 國書正書䝉古書〉
恩諭㑹試舉人碑〈雍正五年〉
御製仲丁祭文廟詩〈雍正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昭忠祠碑文〈雍正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賢良祠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闗帝廟後殿崇祀三代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歴代帝王廟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都城隍廟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拈花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親王允禮奉 敕正書〉
御製賢良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勵宗萬奉 敇正書〉
御製文廟易葢黄瓦碑文〈乾隆四年梁詩正奉 敕正書〉
御製臨雍紀事碑文〈乾隆四年梁詩正奉 敇正書〉
御製上丁釋奠禮成述事詩〈乾隆五年九年五言排律各一首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四年四十八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幸翰林院謁至聖祠因示諸臣詩〈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御製幸翰林院復得詩四首并示諸臣〈乾隆九年七言律行書〉御製幸翰林院以張說東壁圖書府五律字為韻賦東字音字二首敇諸臣各分一字賦詩〈乾隆九年五言排律二首〉
御製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賜大學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閱貢院乃知雲路鵬程不易易也得詩四首〈乾隆九年七言律四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貢院七言律四首各省試院皆恭摹上石御製廣濟寺鐵樹歌〈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䕶國寺詩〈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重建鐘樓碑文〈乾隆十二年 國書梁詩正奉 敕正書〉
御製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文〈乾隆十四年 國書梁詩正奉 敇正書〉御製䨇忠祠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梁詩正奉 敇正書〉
御製重修妙應寺碑文〈乾隆十八年正書〉
御製重修白塔碑銘〈乾隆十八年正書〉
御製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乾隆二十年國書正書〉
御製隆長寺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伊犁勒銘〈乾隆二十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崇元觀拈香即事詩〈乾隆二十三年七言律二首行書〉
御製國學瑞槐詩〈乾隆二十四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董邦達奉 敕繪圖並恭跋觀保
恭跋〉
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乾隆二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柏林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書〉
御製積水潭滙通祠詩〈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積水潭詩〈乾隆二十六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重修鷲峰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書〉
御製重修顯佑宫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都城隍廟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都城隍廟成因詣瞻禮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御製顯佑宫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三首正書〉
御製重修歴代帝王廟碑文〈乾隆二十九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歴代帝王廟告成既奉
神御復位爰以春祭躬臨式瞻實枚用申誠肅詩〈乾隆二十
九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回人禮拜寺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頒周朝法物碑〈乾隆三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旌勇祠碑文〈乾隆三十三年行書〉
御製重修文廟碑〈乾隆三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闗帝廟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延福宫三官廟碑文〈乾隆三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躬祭歴代帝王廟禮成詩〈乾隆四十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乾隆四十一年國書正書〉御製三老五更說〈乾隆四十三年正書 國子監〉
御製重修顯佑觀記〈乾隆四十四年梁國治奉 敇正書〉
御製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乾隆四十九年國書正書〉御製題張廷玉三老五更議〈乾隆四十九年正書 國子監〉
〈臣〉等謹按三老五更說碑左勒張廷玉原議一篇董誥奉
敇正書
御製妙應寺瞻禮詩〈乾隆五十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以上内城
御製育嬰堂碑文〈雍正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法源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勵宗萬奉 敕正書〉
御書心經〈乾隆九年法源寺〉
御製重修報國寺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法源寺瞻禮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外城
御製重建忠義廟碑文〈順治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蘆溝橋碑文〈康熙八年行書〉
御製黑龍潭重修龍王廟碑文〈康熙二十年高士竒奉 敕正書〉御製萬夀寺戒壇碑文〈康熙二十四年正書〉
御製普靜禪林重修記〈康熙三十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恵濟龍王廟碑文〈康熙三十七年正書〉
御製蘆溝橋詩〈康熙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普濟堂記〈康熙四十四年孫岳頒奉 敕正書〉
御製西頂廣仁宫碑文〈康熙五十一年正書〉
御製送迦陵禪師安大覺寺方丈記〈康熙五十七年正書〉
〈臣〉等謹按
御製送迦陵禪師安大覺寺方丈記乃
世宗憲皇帝潛邸所書康熙年間勒石
御製顯應寺碑文〈康熙五十九年 國書王圖炳奉 敕正書〉
御製黑龍潭詩〈雍正三年行書〉
御製北恵濟龍王廟碑文〈雍正十年正書〉
御製朝陽門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廣寧門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製大慈觀音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張若靄奉 敕正書〉
御製廣通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勵宗萬奉 敕正書〉
御製覺生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張若靄奉 敇正書〉
御製黑龍潭禱雨謝雨詩〈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禱雨謝雨詩自癸亥至戊寅凡十九首共鐫一石己卯至戊戌凡十五首共鐫一石己亥至壬寅凡三首共鐫一石
御製潭柘岫雲寺詩〈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律一
首七言律一首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重修大覺寺碑文〈乾隆十二年莊有恭奉 敇正書〉
御製大覺寺詩〈乾隆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麥莊橋記〈乾隆十四年行書〉
御製麥莊橋詩〈乾隆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梵香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御製實勝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國書正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御製題耶律楚材墓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萬夀閣三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書歡喜堅固四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書薊門烟樹四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薊門烟樹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蘆溝曉月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蘆溝曉月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金臺夕照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金臺夕照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畿輔安瀾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安流廣恵永定河神廟碑文〈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戒壇詩〈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石景山恵濟祠詩〈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萬夀寺金剛經塔圖〈乾隆十八年正書〉
御製帝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國書正書〉
御製皇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國書正書〉
御製金河篇〈乾隆二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天寧寺碑文〈乾隆二十一年正書四十七年重修碑文 國書正書〉御製海㑹寺碑文〈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神木謡詩〈乾隆八年二十三年七言古各一首正書〉
〈臣〉等謹按乾隆癸亥年
御製神木行未刻是年
御製神木行謡勒石并將神木行
命刻碑隂有
御跋題識
御製重修萬夀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重修正覺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朝陽門外重修石道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東岳廟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東岳廟瞻禮詩〈乾隆二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活動松詩〈乾隆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謨肇恬波四字〈乾隆二十九年行書〉
御製覺生寺詩〈乾隆二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實勝寺後記〈乾隆二十九年 國書行書䝉古托忒四體書〉
御製大覺寺石橋詩〈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大覺寺領要亭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大覺寺詠銀杏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大覺寺龍潭詩〈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淨住寺碑文〈乾隆三十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明景帝陵詩〈乾隆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昌運宫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徳勝門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松林閘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西黄寺碑文〈乾隆三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凉水河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豐臺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正書〉
御製釣魚臺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釣魚臺三字〈乾隆四十一年正書〉
御製廣仁宫瞻禮詩〈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碑文〈乾隆四十五年正書臣〉等謹按敏政記内以寺中所奉觀音即杭州天竺像
皇上訂正其訛刻石寺内并
命立石於西湖法喜寺
御製清淨化城塔記碑文〈乾隆四十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御製實勝寺述義詩〈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以上郊坰
〈臣〉等謹按日下舊聞考於京畿内首載城市郊坰今依此為例此下各直省則依職方所列為次
盛京
御製蓮花淨土實勝寺碑記〈崇徳三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御製䕶國永光寺碑記〈崇徳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䕶國廣慈寺碑記〈崇徳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䕶國延夀寺碑記〈崇徳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䕶國法輪寺碑記〈崇徳八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肇祖原皇帝碑文〈順治十二年國書正書〉
興祖直皇帝碑文〈順治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盛京景祐宫碑文〈順治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興京顯佑宫碑文〈順治十五年國書正書〉
景祖翼皇帝碑文〈順治十八年國書正書〉
顯祖宣皇帝碑文〈順治十八年國書正書〉
御製過廣寧望醫巫閭山詩〈康熙二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長寧寺碑文〈康熙二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
福陵聖徳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
昭陵聖徳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北鎮廟碑文〈康熙四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重修北鎮廟碑文〈雍正五年國書正書〉
御製過廣寧望醫巫閭山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八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廣寧道中詩〈乾隆八年七言律一首十九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
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祭北鎮醫巫閭山詩〈乾隆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醫巫閭山雜詠〈乾隆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四首俱行書〉御筆北鎮廟古松圖〈乾隆十九年圖上有 御製畫松詩七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詩註云北鎮廟中古松半枯槎枒天矯東榦翠蒼鬱然偃葢祭畢周覽立樹下貎之而係之以詩
御製杪秋遊醫巫閭山詩〈乾隆十九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
永陵神樹賦〈乾隆十九年有序正書〉
御製重修顯佑宫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國書正書〉
御製顯佑宫詩〈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三首行書〉
御製己未嵗我
太祖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乾隆四十一年國書正書〉御製觀音閣即景詩〈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二首俱行書〉御製疊道詩〈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渡句驪河詩〈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渾河神廟碑文〈乾隆四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巨流河神廟碑文〈乾隆四十六年正書〉
御製文溯閣記〈乾隆四十七年國書正書〉
御製巨流河神廟詩〈乾隆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題文溯閣詩〈乾隆四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宋孝宗論〈乾隆四十八年國書正書〉
以上
盛京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九
金石畧〈五〉
石〈四〉
直𨽻
御製金太祖世宗陵碑〈康熙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
孝陵聖徳神功碑〈康熙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巡視子牙河詩〈康熙四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唐太宗勸農詔賜李光地〈康熙四十一年行書刻文安縣蘇橋祠側〉御製駐蹕王家口詩〈康熙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密雲縣詩〈康熙四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導流濟運四字〈康熙四十九年正書〉
御製𩫶髻山玉皇閣碑文〈康熙五十四年正書〉
御製
景陵聖徳神功碑〈雍正五年國書正書〉
御書小九疊三字〈乾隆十年行書桃花寺行宫〉
御書滌襟泉三字〈乾隆十年行書桃花寺行宫〉
御書㸃筆石三字〈乾隆十年行書桃花寺行宫〉
御書繡雲壁三字〈乾隆十年行書桃花寺行宫〉
御製小九疊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滌襟泉詩〈乾隆十年五言律一首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
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㸃筆石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繡雲壁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湧晴雪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吟清籟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翠雲山房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隆福寺行宫〉
御製湯山行宫詩〈乾隆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香華菴碑文〈乾隆十五年梁詩正奉 敇正書〉
御製閲永定河隄因示方觀承詩〈乾隆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御製乗舟觀永定河下口之作〈乾隆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沿隄行三十里觀永定河新移下口處並示直𨽻總督方觀承永定河道白鍾山詩〈乾隆十八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御製薊城路戲題二首〈乾隆二十五年五言古二首行書〉
御製郊勞出征將軍兆恵富徳及諸將士禮成紀事詩
〈乾隆二十五年七言律二首行書〉
御製涿州重修石橋記〈乾隆二十五年國書正書〉
御製涿州佑濟龍神祠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永濟橋詩〈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過中亭河紀事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八年七言絶二首俱行書〉御製蘇橋雜詠詩〈乾隆三十二年三十八年七言絶各四首俱行書〉
御製閲文安隄工詩〈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恭依
皇祖閲子牙河韻詩〈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格淀隄至臺頭西南而止命接築至千里長堤因成是什紀事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筐兒港減水壩詩〈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題蘇橋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御製補築格淀隄成輕輿往閲因疊舊韻成什〈乾隆三十五年
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白河神祠瞻禮詩〈乾隆三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割麥行〈乾隆三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閲永定河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永佑安瀾四字〈行書〉
御製閲永定河記〈乾隆三十八年國書正書〉
御製瞻謁永定河神祠詩以誌事〈乾隆三十八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御製金門閘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隄栁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王家務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往閲永定河下口輿中作〈乾隆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御製閲永定河下口詩以示裘曰修周元理何煟〈乾隆三十
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碧霞元君廟碑記〈乾隆三十九年正書〉
御製馬駒橋碧霞元君廟落成瞻禮詩〈乾隆三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馬駒橋碑記〈乾隆三十九年正書〉
御製臨故大學士傅恒墓賜奠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永定河恵濟祠瞻禮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於郊臺迎勞將軍阿桂凱旋將士等成凱歌十首
〈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絶行書〉
御製謁明陵詩〈乾隆五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以上順天府
御製督撫箴〈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督撫箴係通賜各直省督撫之書其時李光地摹刻保定鄂海摹刻陜西金世榮摹刻福建浙江喻成龍摹刻安徽齊世武摹刻甘肅徐潮摹刻河南
御製考試歎詩〈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考試歎詩各省多敬刻學署貢院書院諸處御臨趙孟頫詩帖〈康熙四十三年行書〉
御製賜孫嘉淦詩〈乾隆四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蓮池書院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緑樾徑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翠風埭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書楓香坂三字〈乾隆十二年行書〉
御製緑樾徑詩〈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翠風埭詩〈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楓香坂詩〈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重幸蓮花池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題旌忠祠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示鄂彌達及各屬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石徑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絶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
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屏山詩〈乾隆二十一年五言絶各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
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石徑二字〈行書〉
御書屏山二字〈行書〉
〈臣〉等謹案石徑屏山二詩乃紫泉十景之二
御製春午坡詩〈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篇留洞詩〈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宛虹亭詩〈乾隆二十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以上三詩乃蓮池書院十二景之三
御製淀神廟碑記〈乾隆三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淀神祠瞻禮詩〈乾隆三十五年三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澄渌池三字〈乾隆三十五年正書〉
御製澄渌池詩〈乾隆三十五年四言詩四首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鷹嘴壩及鹿疃引河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賜周元理詩〈乾隆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以上保定府
御製
泰陵聖徳神功碑文〈乾隆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命疏濬安河紀事詩〈乾隆二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過安河疊舊韻詩〈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過安河雜咏詩〈乾隆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七言絶各二首俱行書〉御製安河示楊廷璋詩〈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以上易州
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製穹覽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製溥仁寺碑文〈康熙五十三年國書正書〉
御製溥仁寺詩〈康熙五十三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觀敖漢瀑布水詩〈乾隆八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敖漢瀑布水即老河之下流石壁髙聳懸為飛瀑土人名為響水乾隆八年
皇上東謁
祖陵
鑾輿經此
賜名玉瀑
御製姜女祠詩〈乾隆八年四十三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小金山詩〈乾隆十年五言絶十首十四年五言律三首俱行書〉
御製木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木蘭秋獮入崖口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古長城説〈乾隆十七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虎神鎗記〈乾隆十七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溥仁寺瞻禮詩〈乾隆十九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五言律
各一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普寧寺碑記〈乾隆二十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閲射詩〈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三十九年七言排律一首俱行書〉御製過卜克達坂詩〈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永安湃圍埸殪虎詩〈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
書〉
御製過卜克嶺即景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御製䇿馬詩〈乾隆二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普樂寺碑記〈乾隆三十二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千佛閣碑記〈乾隆三十五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開新河記〈乾隆三十六年國書正書〉
御製熱河啟蹕幸木蘭行圍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普陀宗乘廟碑記〈乾隆三十六年 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初建城隍廟瞻禮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有序 國書正書䝉古西
畨四體書〉
御製雨中乘輿過廣仁嶺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永安莽喀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御製渡河詣普樂寺瞻禮詩〈乾隆四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熱河文廟碑記〈乾隆四十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熱河承徳府紀事詩〈乾隆四十四年七言排律一首有序正書〉
御製敕修承徳府闗帝廟碑文〈乾隆四十四年正書〉
御製永安湃圍場詩〈乾隆四十七年五言律一首國書正書䝉古西畨四體書〉
以上承徳府
御製景忠山廟碑文〈康熙十六年正書〉
御製登澄海樓題壁詩〈乾隆八年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行書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
梁國治奉敕正書〉
御製夷齊廟詩〈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撫寧作〈乾隆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遊偏涼汀詩〈乾隆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灤州詠事詩〈乾隆四十三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山海闗北海神廟碑文〈乾隆四十五年 國書正書並刻四十三年 上
諭 御製祭文〉
御製北海神廟詩〈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以上永平府
御製鄚州水淀記〈康熙十八年 御製碑文乾隆十八年梁詩正奉 敕正書〉御書董子祠闡道醇儒四字〈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製登開福寺塔詩〈乾隆十三年七言律一首正書〉
御製開福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毛公祠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授經臺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通渌橋三字〈乾隆三十年正書〉
御製通渌橋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三曲橋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葆光洞三字〈乾隆三十年正書〉
御製葆光洞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憶昔詩〈乾隆三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化城寺詩〈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七言絶各四首俱行書〉
御製廣恵橋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琴髙祠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河間府
御製盤古廟碑文〈康熙三十六年正書〉
御製海神廟碑文〈康熙三十六年正書〉
御製天津海神廟碑文〈雍正四年正書〉
御製命免天津所屬積欠詩以示直𨽻總督方觀承〈乾隆
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天津海神廟碑文〈乾隆三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天津海神廟瞻禮述事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御製望海寺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三
十八年四十一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觀海臺觀海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瀛裔詩〈乾隆三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武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五閘詩〈乾隆三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芥園閲減水壩詩〈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
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興濟閘詩〈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免天津順天積欠詩〈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定㨗地興濟二閘為減水壩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峭帆亭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隄頭村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西沽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香林院瞻禮詩〈乾隆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横橋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曲池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栁徑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獨流覽古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釣臺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朗吟樓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天津府
御製隆興寺碑〈康熙五十二年國書正書〉
御製三箭山詩〈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隆興寺禮大佛詩〈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登廣恵寺多寳塔詩〈乾隆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重修隆興寺大佛記〈乾隆四十五年國書正書〉
以上正定府
御製趙州道中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題呉道子畫壁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以上趙州
御書朱子七絶詩賜韓逢庥〈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製定州覽古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雪浪石用蘇軾韻詩〈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二首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
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命張若靄圖雪浪石再疊前韻詩〈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御製擕衆春園并雪浪石稿本以歸因命董邦達圖之再疊前韻詩〈乾隆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前雪浪石四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書後雪浪石四字〈乾隆十一年行書〉
御製和蘇軾刻盆石韻詩〈乾隆十五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咏東坡雪浪石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
御製雪浪齋和東坡盆石韻詩〈乾隆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古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題雪浪齋詩〈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雪浪石記〈乾隆三十一年行書〉
御製雪浪齋前後兩石詩〈乾隆四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定州
御書宋璟梅花賦〈乾隆十五年行書〉
御筆梅花畫幅〈乾隆十五年〉
〈臣〉等謹按
御書梅花賦
御筆梅花畫幅均有
御製跋語石立宋璟祠内
御製梅花亭詩〈乾隆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宋璟祠碑文〈乾隆十五年正書〉
御製題宋璟墓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順徳府
御製登叢臺詩〈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邯鄲行〈乾隆十五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以上廣平府
御製彈琴峽詩〈乾隆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書居庸疊翠四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居庸疊翠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宣化府
江南
御臨米芾書神丹贊〈行書〉
〈臣〉等謹按
聖祖御臨神丹贊乃隂長生作前題欣然有得四字御書曠觀二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明太祖陵治隆唐宋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製慧居寺詩〈雍正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恭依
聖祖示江南大小吏韻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謁明太祖陵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報恩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登報恩寺塔作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雨花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
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清涼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
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登雞鳴山即事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靈谷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
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燕子磯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俱行
書〉
御製寳華山慧居寺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
行書〉
御製元武湖即景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賜永濟興洞和尚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覺岸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江寧閲兵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四
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朝天宫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
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玲峯池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絶五首三十年七言絶三首四十
九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玉冠峯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疊浪崖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遊觀音山永濟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
書〉
御製最髙峯望長江放歌〈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九株松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石城歌〈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棲霞行宫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二首行書〉
御製行宫題壁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燕子磯三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大報恩寺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
俱行書〉
御製紫峯閣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功徳泉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御製幽居菴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御製最髙峯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二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俱行
書〉
御書雲片二字〈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御製閲金灣六閘書事詩〈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
律一首俱行書〉
御書太古二字〈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製行宫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白乳泉用皇甫曽送陸鴻漸棲霞採茶韻詩〈乾隆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珍珠泉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天開巖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彩虹橋三字〈乾隆四十九年行書〉
御製彩虹橋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以上江寧府
御製賜李國亮詩〈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李國亮恭跋〉
御製靈巖寺詩〈康熙三十二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賜宋駿業詩〈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董其昌書青雲境三字賜顧汧〈康熙三十八年行書〉御書唐人絶句賜申可貞〈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臨米芾詩帖賜尤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雨中望呉山詩賜尤珍〈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彭定求〈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七言絶句賜呉存禮〈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太宗桃花詩帖〈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扇上五律詩〈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松風水月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尤珍〈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五絶賜馮朂〈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范文正祠濟時良相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製至閶門作賜彭定求〈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欲遊華山未往詩〈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支硎山詩〈康熙四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華山詩〈康熙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虎邱詩〈康熙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虎邱望山後詩〈康熙四十九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江南潮災歎〈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七首行書安寜恭刻有二本一本安寧恭跋〉御製駐蹕姑蘇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紫陽書院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四十五年五言古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
俱行書〉
御製虎邱寺用蘇軾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恭奉
皇太后遊虎邱即景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三首行書〉
御製華山恭依
皇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華山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駐蹕靈巖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鄧尉香雪海歌〈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
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范文正祠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支硎山恭依
皇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寒山千尺雪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千尺雪雜詠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五首二十二年五言絶四首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聴雪閣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臣〉等謹按聴雪閣詩石上刻
御畫梅花扇面并題五言古詩一首
御製白雲泉和白居易韻七絶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法螺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賜莊有恭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東坡黄庭内景贊〈乾隆十九年行書前有御題有凌雲意四字〉
御製賜莊有恭東迎詩〈乾隆二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蘇州府學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獅子林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髙義園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
行書〉
御製遊天平山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筆寒山别墅圖〈乾隆二十二年圖上 御題五言古詩一章再遊寒山五言古詩一章
五言絶句一章俱行書〉
御製飛魚峽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戲題空谷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芙蓉泉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書空谷二字芙蓉泉三字〈乾隆二十二年篆書〉
御製馳煙驛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石湖觀打魚歌〈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寒山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寒山即景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二首行書〉
御製寒山别墅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筆梅花小幅〈乾隆二十七年幅端 御書七言絶一首并對瀑五言絶一首俱行書〉御製穹窿山上真觀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遊虎邱雲巖寺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二首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疊髙啟虎邱次清逺道士韻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
首行書〉
御製支公菴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寒山對瀑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絶各一首俱
行書〉
御製賜沈徳濳詩〈乾隆三十年三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言志詩〈乾隆四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知過論〈乾隆四十九年行書〉
御製經筵御論〈乾隆四十九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經筵御論并言志詩知過論三種元本皆刻石内廷此係摹刻
御製鄧尉恭詠
皇祖松風水月四字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四首行書〉
御製岞崿山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拈花寺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賜薩載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閔鶚元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蘇州府
御書心經〈康熙十九年行書前有大士像〉
御書唐人五律賜王鴻緒〈康熙十九年行書〉
御臨米芾書杜詩賜王鴻緒〈康熙十九年行書〉
御書東南滄海郡詩賜王鴻緒〈康熙十九年行書〉
御書心經賜沈荃〈康熙十九年行書沈荃恭跋〉
御臨董其昌書唐句賜沈宗敬〈康熙三十八年草書〉
御書唐句賜郎天禎〈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宴文武將士詩〈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芝英雲氣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後有 御跋行書〉
御書聖蹟遺徽四字〈康熙四十四年正書〉
御書氷壺朗映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蘭笋山三字〈康熙六十年正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康熙六十年行書〉
御製題兩漢博聞詩〈乾隆三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松江府
御製寳山海神廟碑文〈乾隆十八年國書正書〉
以上太倉州
御臨米芾獅子贊〈康熙三十八年草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秦邦英〈康熙四十二年草書〉
御書唐句賜劉喬齡〈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詩賜僧紀䕃〈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黄庭堅帖〈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恵山詩〈康熙四十四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山色溪光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松風水月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品泉二字〈康熙四十四年正書〉
御製崇恩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正書〉
御製駐蹕葉家村營盤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過常州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
行書〉
御製恵山寺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二泉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筆竹爐圖小卷〈乾隆十六年 御跋一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二十一年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七言律四首七言古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七首七言古一首〉
御製寄暢園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正書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
五言律一首草書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再題寄暢園詩賜秦孝然〈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題云孝然年九十乞詩書此賜之
御書玉戛金樅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寄暢園一峯圖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一峯石在寄暢園舊名美人石
上以其名勿稱易名曰介如并為寫圖石刻有二本一
本長尺許一本小幅
御製若氷洞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
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漪蘭堂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艤舟亭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筆竹爐圖〈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有䟦行書〉
御製第二泉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聴松菴竹爐煎茶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御書寄暢園竹浄梅棻四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品泉亭詩〈乾隆三十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品泉亭淙雲二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泛舟遊恵山即景雜咏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方池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圓池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暗竇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明亭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補寫竹爐圖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臣〉等謹按竹爐圖原卷凡四貯恵山寺聴松菴毎逢
翠華臨莅疊灑
宸章乾隆四十四年為無錫縣知縣邱漣攜至縣署重
裝致燬於火四十五年
皇上五巡江左
御筆補寫第一卷其二三四卷
皇六子及𢎞旿董誥分圖之并補書前人題詠仍付聴松菴收弆俾名流韻事重結一畨翰墨縁洵為山寺佳話云
御製放生池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望埠墩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謝墉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常州府
御臨董其昌書心經〈康熙二十三年行書〉
御製操舟説〈康熙二十五年正書〉
御製金山江天寺碑文〈康熙二十五年正書〉
御製金山江天寺詩〈康熙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趙孟頫書心經〈康熙三十六年行書〉
御書竹賦〈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臨趙孟頫書晝錦堂記〈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製恭侍
皇太后駕臨金山記〈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製金山月夜詩〈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蘇軾過金山寺詩〈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製登金山望長江詩〈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江天一覽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松風石三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雲峯二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長江静浪歌〈康熙四十四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金山寺恭依
皇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恭奉
皇太后駕臨金山記〈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恭依
皇祖江天寺韻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登金山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二首
俱行書〉
御製甘露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遊甘露寺和東坡韻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渡江駐蹕金山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俱
行書〉
御製登金山塔頂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長江夕照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試中泠泉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仲春遊金山寺用東坡韻兼效其體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
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東坡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
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遊焦山歌〈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臨趙孟頫書雪賦〈乾隆十六年 御題縱心浩然四字〉
御臨米芾跋頭陀寺碑帖〈乾隆二十年 御題寳晉風規四字〉
御臨瘞鶴銘〈乾隆二十二年正書有 御跋〉
御製遊焦山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𤓰歩放舟金山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渡江至金山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五言律一首俱行
書〉
御製焦山行宫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暮春迴蹕駐金山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焦山竹樓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登鏡江樓極目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筆海濶天空圖〈乾隆二十七年〉
御製逺帆樓觀燈船火戲詞〈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御製閲水操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觀濤樓即景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觀音殿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題蘇軾玉帶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筆倣崔子忠留帶圖〈乾隆二十七年〉
〈臣〉等謹按留帶圖
御題證玉局禪四字五言律詩一首
御跋云壬午南巡駐金山閲印公留帶曾題此律郵致崔圖書之今并書臨本中三十年復
御題七律一章
御製金山雨望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草書〉
御筆毘盧佛像〈乾隆二十七年有御跋行書〉
御製金山夕景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金山即景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金山登眺歌〈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筆金山圖并詩〈乾隆三十年三疊舊作韻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金山風恬浪静四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渡江駐焦山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焦山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無量殿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夕照亭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筆梅花并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行書并跋〉
御製登城霞閣疊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排律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海門菴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瘞鶴銘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妙髙臺三字〈乾隆三十年正書〉
御製妙髙臺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製妙髙臺詩前書蘇軾原詩後書
御製和詩并跋
御製文宗閣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禮金山塔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鎮江府
御臨董其昌書龍虎臺賦賜桑格〈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臨米芾清秋賦賜桑格〈康熙四十一年行書前有御題激引清風四字〉御臨董其昌蘭花詩帖〈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製覽淮黄告成詩〈康熙四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河詩〈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閱河隄詩〈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揚莊閘詩〈康熙四十二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御製楊家莊新開中河得順風觀民居詩〈康熙四十四年行書〉御製髙家堰石工告竣碑記〈雍正十一年國書正書〉
御書重修恵濟祠碑文〈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恵濟祠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洪澤湖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閲髙堰工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髙堰壩示河臣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釣魚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河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閲河隄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恭依
聖祖覽淮黄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閲中河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二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楊莊閘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二首俱行書〉御製木龍詩〈乾隆十六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渡黄河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閲淮安石隄詩〈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過淮安城詩〈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命接築髙堰磚工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定清口出水誌詩以示總督尹繼善總河髙晉〈乾隆
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木龍示總河髙晉作〈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楊錫紱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出清口觀木龍詩〈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閲接築髙堰隄工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觀清口出水誌疊舊作韻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
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賜呉嗣爵詩〈乾隆三十年三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陶莊河神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正書〉
御製閲李家莊新河口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閲老壩合龍處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河復記〈乾隆四十五年正書〉
御製書河復記後〈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製河復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有跋行書〉
御製河神廟瞻禮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清口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陶莊河神廟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七言排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賜李奉翰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淮安府
御書敬佛二字〈順治十六年〉
〈臣〉等謹按
世祖章皇帝御書敬佛二大字一刻揚州一刻浙江海鹽御書詩賜寳應知縣張增〈康熙三十六年五言絶一首張増恭跋〉
御製巡歴江南示意詩〈康熙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塔灣行宫詩〈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心經塔〈康熙四十二年正書〉
御書唐詩〈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天寧寺詩〈康熙四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髙旻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書詩賜天寧寺僧廣元〈康熙四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茱萸灣行宫九月重陽詩〈康熙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御製山中晚霽詩〈康熙五十七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米芾詩帖〈康熙五十七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康熙五十七年行書〉
御書一物頌〈雍正十三年草書〉
御製天寧寺小憩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平山堂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蜀岡慧照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髙旻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塔灣行宫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天寧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駐蹕天寧寺行宫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五言
律二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雨中遊平山堂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自髙旻寺行宫再遊平山堂即景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絶六
首行書〉
御製慧因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絶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
俱行書〉
御製功徳山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蓮性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香阜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塔灣行宫恭依
聖祖示江南吏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
行書〉
御筆平山堂畫梅扇面〈乾隆二十二年〉
御題寳誌像浄土指南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臨黄庭堅書寒山子龎居士詩帖〈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臨黄庭堅詩卷前有
御題石牛禪悦四字揚州倚虹園恭摹上石
御臨趙孟頫蘭亭帖〈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臨趙字蘭亭帖前有
御題時和筆暢四字揚州恭摹上石
御臨董其昌仿楊凝式步虚詞帖〈乾隆二十四年草書〉
御臨董其昌臨楊凝式詩帖〈乾隆二十五年行書〉
〈臣〉等謹按
御臨楊凝式詩帖前有
御題韭花餘韻四字揚州康山草堂恭摹上石
御製罨畫𥦗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九峯園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大觀堂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
五言律一首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遊平山堂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二首五言古一首七言絶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
首四十五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平山堂圍屏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二月三十年三月七言絶各八首俱行書
臣等謹按平山堂〉
御製維揚即景七言絶句詩二十七年詩凡八首三十
年二月詩凡八首三月詩凡八首
御書圍屏上共二十四幅守臣恭摹上石
御書功徳山天池二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上方寺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書小香雪三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文滙閣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御製浄香園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青琅玕館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倚虹園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趣園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康山草堂四字〈乾隆四十五年行書上有 御題倣董二字〉
御製遊康山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懐素千文卷〈乾隆四十五年正書〉
〈臣〉等謹按
御臨懐素草書千文乃三十五年書首有
御題逸寄臨蕉四字四十五年揚州恭摹上石
御製維揚即事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花朝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日華川上動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仲春望後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顔真卿書裴將軍詩帖〈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製天寧寺碑記〈乾隆四十九年國書正〉
御製南巡記〈書乾隆四十九年正〉
御製竹西精舍詩〈書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
御製即事書懐詩〈首行書乾隆四十九年七言〉
御畫天寧寺黄龍佛像
〈律〉等謹按
御畫黄龍佛像前有
御書金剛偈四句後有
御跋恭刻天寧寺
御臨蘇軾書巨然海野圖詩〈一首行書 臣行書上有御題〉
以上揚州府
御書朱子五絶詩賜周鼎鑑〈取徑眉山四字康熙〉
以上通州
御製皂河龍王廟碑文〈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渡黄河駐蹕徐州詩〈乾隆元年正書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五言排律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渡永濟橋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行
書〉
御書蘇轍黄樓賦〈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題黄樓用蘇東坡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放鶴亭三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放鶴亭歌〈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書蘇軾放鶴亭記〈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試衣亭用蘇軾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書大士巖普門妙應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大士巖詩〈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孫家集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子房山用謝瞻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渡永濟橋歌〈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各一首俱
行書〉
御製皂河龍王廟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排律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河神廟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圖書正書〉
御製閲徐州城西石隄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御製惠佑龍王廟瞻禮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俱行
書〉
御製遊雲龍山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蘇軾試衣亭詩〈乾隆二十七年行書有跋〉
〈臣〉等謹按
御跋云亭中舊刻蘇軾此詩後二句沿俗本之訛字亦拙劣不𩔖因按眉山集釐正其失並倣坡體書之命勒壁間以存勝蹟
御製黄茅岡詩〈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疏濬六塘下游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荆山橋歌〈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過荆山橋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
俱行書〉
御製荆山橋記〈乾隆三十年正書〉
御製過清口觀木龍詩〈乾隆三十年五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木龍示總河髙晉作〈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徐州迴蹕渡黄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自髙橋易舟至天寧寺行館即景雜咏詩〈乾隆三十年七
言絶四首行書〉
御筆盆梅畫幅〈乾隆四十九年圖上有御製七言古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御跋云壬午春曽於此寫梅並作歌命尹繼善和韻後毎過此亦經疊韻兹不知何往亦不深咎即被人竊取其亦愛予畫耶囅然一笑補繪是圖仍書舊作並識
以上徐州府
安徽
御製除夕書懐詩〈康熙四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中泠泉詩〈康熙四十二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阮爾詢〈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題歐陽修小像詩〈乾隆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髙晉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賜託庸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行書〉
御製賜富綱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安徽
江西
御製太上清宫碑文〈雍正十年正書〉
御臨黄庭堅緑隂帖〈曺秀先䝉賜恭刻〉
御臨蜀素帖米元章字〈曹秀先䝉賜恭刻〉
以上江西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
金石畧〈六〉
石〈五〉
浙江
御製蠲江南逋賦詩賜浙江廵撫張鵬翮〈康熙二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
書〉
御製靈隠寺詩〈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雲栖二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松雲間三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蘇堤春曉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栁浪聞鶯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曲院風荷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雙峯插雲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三潭印月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斷橋殘雪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平湖秋月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雷峯西照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南屏晚鐘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花港觀魚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天然圖畫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書靜觀萬類四字〈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御製再過鷲峯詩〈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正書〉
御製西湖之作〈康熙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蘇軾喜雨亭記〈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製呉山詩〈康熙四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重修天竺寺碑文〈康熙四十一年正書〉
御臨董其昌書賜翁嵩年〈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臨朱子詩賜翁嵩年〈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書書字箴賜李法祖〈康熙四十二年四言正書〉
御書正學闡教四字〈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渟泉二字〈康熙四十六年正書〉
御製觀泉詩〈康熙四十六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董其昌書舞鶴賦〈康熙四十六年行書〉
御書浙水敷文四字〈康熙五十五年正書〉
御書魏徴上唐太宗十思疏〈雍正四年行書〉
御製得雨詩賜李衛〈雍正四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
世宗憲皇帝御書得雨詩十思疏原刻
内廷者已恭載首卷至諸臣䝉
賜重摹於各省者亦謹以次類載焉
御書扇上七絶賜李衛〈雍正四年行書〉
御書扇上七律賜李衛〈雍正四年行書〉
御製寒月詩賜李衛〈雍正九年七言絶一首草書〉
御製浙江海神廟碑文〈雍正十年正書〉
御製重建天竺寺碑文〈雍正十三年正書〉
御製尖山觀音廟碑文〈乾隆二年正書〉
御製尖山壩工告竣碑〈乾隆五年正書〉
御製駐蹕杭州詩〈乾隆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呉山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呉山大觀歌〈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敷文書院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閲杭州旗兵詩〈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開化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
書〉
御製登開化寺六和塔記〈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六和塔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二年五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
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錢塘觀潮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丁家山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雲栖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二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登北高峯絶頂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蘇隄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御製蘇隄春曉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栁浪聞鶯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曲院風荷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雙峯插雲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三潭印月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斷橋殘雪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雷峯西照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平湖秋月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南屏晩鐘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花港觀魚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
一首俱行書〉
御製湖心亭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
一首俱行書〉
御製聖因行宫即景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二首俱行書〉
御製四照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竹涼處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緑雲逕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瞰碧樓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貯月泉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鷲香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領要閣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製玉蘭堂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
首俱行書〉
御書小有天園四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書入雲二字〈乾隆十六年行書〉
御製小有天園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五言律各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雲林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俱
行書〉
御製冷泉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飛來峯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古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御製天竺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韜光菴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古二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九
年七言絶二首七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放鶴亭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淨慈寺詩〈乾隆十六年五言排律一首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虎跑泉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二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清漣寺觀魚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
排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陸宣公祠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
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書錢武肅祠忠順貽庥四字〈乾隆十六年正書〉
御製表忠觀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五言律各一首三十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
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岳武穆祠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
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理安寺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草書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俱
行書〉
御製竹素園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俱行
書〉
御製賜雷鋐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喀爾吉善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臨顔真卿送劉太沖序〈乾隆二十一年前有御題愛其瑰竒四字行書〉御製呉山瑞石洞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古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年五言古
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呉山飛來石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絶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
一首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俱行書〉
御製閲武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言律一
首俱行書〉
御製聖因寺詣
皇祖神御殿行禮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
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琴臺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靈隱寺恭依
聖祖韻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上天竺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御製金蓮池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二首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俱行書〉御製留餘山居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絶五首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五言絶五首三十年
七言律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漪園二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書漪園香雲法雨四字〈乾隆二十二年行書〉
御製漪園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九年
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黄龍洞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絶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七言
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昭慶寺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三十年五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五言
排律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俱行書〉
御製紫雲洞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
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水樂洞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二十七年六言絶一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四十
九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賜竇光鼐詩〈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浙江海神廟碑文〈乾隆二十三年正書〉
御製賜楊應琚詩〈乾隆二十四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登呉山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三十年五言古一首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俱行
書〉
御製觀潮樓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羅漢像贊〈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臣〉等謹按羅漢像舊人所繪浙僧明水恭進
御題贊并
御書心經於上
御題貫休羅漢像贊〈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臣〉等謹按唐貫休畫應真十六像流傳浙中蔵於錢塘聖因寺尊者名號向沿譯經之舊未合梵筴本音其位次亦有互異乾隆二十二年
翠華幸浙悉加改正重為標識各題
御製賛於上
御製龍井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古三首七言律一首七言絶六首三十年五言律一首七言律
二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筆瓶花〈乾隆二十七年上有御題䟦行書〉
御書湖山第一佳五字〈乾隆二十七年正書〉
御製過溪亭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
御製滌心沼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一片雲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御製一片雲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書風篁嶺三字〈乾隆二十七年行書〉
御製風篁嶺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方圓庵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書龍澗三字〈乾隆二十七年正書〉
御製龍澗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書神運石三字〈乾隆二十七年正書〉
御製神運石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翠峯閣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勝閣望湖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筆倣倪雲林畫竹〈乾隆二十七年圖上有 御䟦行書〉
御筆梅花〈乾隆二十七年圖上有御題漪園一枝春五字行書〉
御製雨中至虎跑寺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二首行書〉
御製六一泉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三十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駐蹕安瀾園即事雜詠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
言律各六首俱行書〉
御製尖山禮大士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登尖山觀海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七言律各一首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古
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視塔山誌事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御製閲海塘記〈乾隆二十七年莊有恭奉 勅正書〉
御製賜莊有恭詩〈乾隆二十七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楊廷璋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李因培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和蘇軾過溪橋詩長卷〈乾隆二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此卷恭蔵龍井卷前有
御臨蘇軾書過溪橋詩後有乙酉庚子
御製和韻詩卷首
御題風篁餘韻四字
御製臨孫杕藍瑛畫梅石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
行書〉
〈臣〉等謹按梅石圖舊刻杭州徳夀宫志稱藍瑛畫乾隆三十年
皇上巡幸浙江臨閲乃孫杕藍瑛合作因灑
宸翰重臨上石并
御䟦以正其誤
御製韜光庵雜詠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鳯凰山御教埸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御製再登鳯凰山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排衙石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小有天園登絶頂詩〈乾隆三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擬白樂天寄韜光禪師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擬韜光禪師荅白樂天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疊李紳天竺靈隠二寺詩韻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
言律各二首俱行書〉
御製淨慈寺方丈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書留餘山居聽泉二字〈乾隆三十年行書〉
御製留餘山居聽泉詩〈乾隆三十年五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大佛寺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尖山海塘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三首行書〉
御製添建海寧石塘坦水石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觀潮詩〈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四首俱行書〉
御製賜錢維城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紫陽洞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閲水操詩〈乾隆四十五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雷峯塔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再和蘇軾過溪橋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瑪瑙寺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讀宗澤忠簡集記〈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書三生石無不奇三字〈乾隆四十五年草書〉
御書三生石秀㧞二字〈乾隆四十五年行書〉
御製閲海塘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賜彭元瑞詩〈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乾隆四十五年正書〉
御製宋孝宗論〈乾隆四十八年國書正書〉
御製上天竺法喜寺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文瀾閣月臺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文瀾閣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七佛偈並畫婆羅樹卷
〈臣〉等謹按
御書七佛偈前有
御書義宣實諦四字後有七葉堂口號七絶二首並御䟦一通又畫樹後有娑羅樹讃並䟦又書額後口號
五絶一首嵌刻石壁俱行書
御製霧中逰鳯凰山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雨中由風篁嶺下至靈隠寺路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御製石屋洞詩〈乾隆四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老鹽倉一𢃄魚鱗石塘成命修海神廟謝貺并成是什誌慰用壬午觀海塘誌事詩韻〈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正書臣〉等謹按
御製壬午觀海塘誌事示督臣楊廷璋撫臣莊有恭詩
於四十九年奉
㫖刻於老鹽倉海神廟中
御製詩碑之隂
御製新建石塘尾接築石塘誌事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古一首行書〉御製賜竇光鼐詩〈乾隆四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杭州府
御書朱子六言詩〈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呉之振〈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朱子詩賜劉鍹〈康熙四十六年行書劉鍹恭䟦〉
御製烟雨樓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律各一首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重登烟雨樓詩〈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書〉御製茶禪寺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臣〉等謹按茶禪寺舊名三塔寺是年
皇上臨幸改今名
御製遊烟雨樓聯句詩〈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與莊有恭四十五年四十九年與梁國
治董誥五言古各一首俱行書〉
御製烟雨樓即景雜詠詩〈乾隆三十年七言絶四首行書〉
以上嘉興府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嚴我斯〈康熙十九年行書嚴我斯恭䟦〉
御臨趙孟頫天馬賦賜胡㑹恩〈康熙三十三年行書〉
御書秘閣清班四字賜胡㑹恩〈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書名垂清史四字賜陳丹赤〈康熙三十八年正書〉
〈臣〉等謹按陳丹赤浙江按察司僉事殉難東甌
勅贈通政司謚忠毅
聖祖仁皇帝御書四字旌之其子一䕫為湖州府知府四
十二年敬勒郡署
御臨米芾詩帖賜沈涵〈康熙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沈涵〈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臨米芾詩帖賜僧性統〈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書五言絶句賜戴紱〈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陳一䕫〈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談九乾〈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書髙松賦〈行書〉
御書唐太宗五絶句〈行書以上三種合刻〉
御書杜詩二句賜解⿰〈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王以巽〈康熙四十六年行書〉
〈臣〉等謹按
聖祖賜王以巽書一刻金華府一刻湖州府因以巽先後
歴官所到故皆恭摹上石
御製報恩寺碑〈雍正十三年勵宗萬奉 勅正書〉
以上湖州府
御製補陀羅迦山普濟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製補陀法雨寺碑文〈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臨米芾詩帖〈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書朱子五絶詩〈行書〉
御製普陀山普濟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親王允禮奉 勅正書〉御製普陀山法雨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親王允禮奉 勅正書〉
以上寜波府
御書與𢎞覺禪師書〈順治十七年後有道忞恭䟦〉
御書大字蘭亭序〈康熙三十二年行書〉
御書秀帶岩壑四字〈康熙四十二年正書〉
御製謁大禹陵詩〈康熙二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柯亭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蘭亭即事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錢清鎮詩〈乾隆十六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製渡錢塘江詩〈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謁大禹陵恭依
皇祖韻詩〈乾隆十六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紹興府
御製國清寺碑文〈乾隆二年戴臨奉 勅正書〉
以上台州府
御書朱子詩賜胡承祖〈康熙四十一年行書〉
御書朱子五絶句賜余昌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以上金華府
御書唐句賜孟繼祖〈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朱子香界詩扇〈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臣〉等謹按朱子香界詩
御筆書扇面並
御臨董其昌帖賜知縣孟繼祖繼祖恭䟦摹勒上石御書朱子五絶句賜靳治荆〈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以上衢州府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蒋申錫〈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唐人五絶賜遲煓〈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書五言絶句賜佟淮年〈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王襄國〈康熙四十四年行書〉
以上嚴州府
御書朱子五言絶詩〈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詩帖賜金輝〈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以上處州府
福建
御製靖海侯施琅平臺灣詩〈康熙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范時崇詩〈康熙三十三年七言律一首正書〉
御臨董其昌帖賜郭世隆〈康熙三十三年行書〉
御臨董其昌書内景經語〈康熙三十三年行書〉
御書凱旋詩扇賜郭世隆〈康熙三十八年七言絶一首行書〉
御臨米芾閶門詩帖賜郭世隆〈康熙三十八年行書〉
御製御史箴〈康熙三十九年行書〉
御臨米芾詩帖賜梅鋗〈康熙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九峯書院學闡圖疇四字〈康熙三十九年行書〉
御書周官篇賜滿保〈正書〉
御臨米芾淨名齋記〈行書〉
御製桃花塢即景詩賜李衛〈雍正五年行書〉
御製賜喀爾吉善詩〈乾隆十六年七言排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楊應琚詩〈乾隆二十二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楊廷璋詩〈乾隆二十七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蘇昌詩〈乾隆三十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三寳詩〈乾隆三十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賜鍾音詩〈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福建
湖廣
御書賜鄂海經文緯武四字〈康熙四十三年行書〉
御書賜鄂海連帥之任四字〈康熙四十三年行書〉
御書賜鄂海為政寛恕四字〈康熙四十三年正書〉
御書唐元稹詩扇賜鄂海〈康熙五十二年行書〉
御製和晏斯盛喜雨詩〈乾隆十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以上湖北
御製示撫臣趙申喬諭〈康熙四十二年正書〉
御書賜趙申喬綏輯撫安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製督撫箴〈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光輔紫宸四字〈康熙四十二年行書〉
御書永峙南維四字〈康熙四十六年行書〉
御製重修南嶽廟碑文〈康熙四十七年正書〉
御書功𢎞育物四字〈乾隆元年行書〉
御製賢良祠碑文〈乾隆四年國書正書〉
御製賜蒋溥詩〈乾隆八年五言律一首行書〉
御書靈耀南雲四字〈乾隆十七年行書〉
以上湖南
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