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益齋亂稿
卷九
作者:李齊賢
1698年
卷十

世家 编辑

有元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右丞相,上柱國忠憲王世家。 编辑

謹按本國世代編年。太祖姓王氏。諱建。字若天。考。金城太守諱隆。妣。韓氏。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正月丙戌。生于松岳南第。生而聰明。器度雄深。包濟世之量。昭宗乾寧三年丙辰。年二十。始仕泰封王弓裔。爲鐵原京太守。屢立大功。遷水軍將軍波珍餐侍中。位冠百僚。弓裔縱虐嗜殺。梁貞明四年三月。騎將裵玄慶,洪儒,卜智謙,申崇謙等四人。詣王之私第議曰。今弓王無道。惡浮桀紂。吾輩所以會此者。欲公救民耳。王變色固拒之。諸將曰。天與不受。反受其咎。當今德望。靡有居公之右者。豈可違天命。受制於獨夫之手乎。夫人柳氏在帳中出曰。擧義代虐。自古有之。今聞諸將之言。妾猶自奮。況大丈夫乎。手提甲以被王身。諸將扶擁而出。令人前行呼曰。王公已擧義兵矣。國人先至宮門。鼓噪而待者萬計。弓裔聞之。微服遁于巖谷。爲斧壤民所害。是日。王卽位于布政殿。國號高麗。二年。都松岳郡。十八年。新羅王金傅請入覲。其國臣庶皆隨之。車騎連亘三十餘里。十九年正月。百濟王甄萱。爲其子神劍幽於金山佛寺。逃奔錦城。請入朝。及至。待以厚禮。王親率三軍。與神劍戰于崇善城斬之。緩轡徐行。至百濟王都慰撫曰。元凶已滅。赤子何辜。百姓大悅。九月。還受百官朝賀。親制政誡一卷誡百寮。詩八篇信書十條。垂戒後嗣。永爲龜鑑。二十二年。晉帝遣國子博士謝攀等。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玄菟州大都督,高麗國王。二十六年夏五月丁酉。薨。子惠王立。諱武。字承乾。相表奇偉。膂力絶倫。每從太祖征伐四方。執弓帶劍。先導後衛。與士卒同甘苦。百濟之戰。奮勇先登大破之。晉天福八年五月。奉遺命卽王位。三年九月戊申。薨。弟定王立。諱堯。字義天。四年三月丙辰。薨。弟光王立。諱昭。字日華。卽位之初。以禮接下。恤孤寒重儒雅。夙夜惟寅。刑政不濫。六年。令百官衣冠從華制。九年五月丙申。命翰林學士雙冀。知貢擧試。得甲科進士崔暹等。科擧之興始此。二十六年五月甲午。薨。子景王立。諱伷。字長民。溫良仁厚。不好嬉遊。旣卽位。悉取前朝所受讒訴之書焚之。中外大悅。六年七月丙午。薨。成王立。諱治。字溫古。太祖之孫也。宋大平興國六年七月。景王寢疾。引入臥內。執手囑國事。景王薨。王卽位。九年六月。令職在言責者。事有不合於理。當須固執確論。五品以上。各言時政得失。民間利害。十一年五月。命五品以上各擧賢良。所擧者。德行才術。具疏名下。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薨。穆王立。諱誦。字孝伸。景王長子。成王愛如己子。契丹統和十五年十月。受成王禪卽王位。十二年二月。康兆反。三月十三日。王薨。顯王立。諱詢。字安世。太祖之孫也。穆王無子。寢疾。遣皇甫愈義迎立之。放前代宮女百餘人。罷敎坊。壞池苑。放禽獸。元年十二月。契丹帝討康兆。執歸誅之。二十三年夏五月辛未薨。子德王立。諱欽。字元良。三年九月癸卯薨。弟靖王立。諱亨。字中昭。十二年五月丁酉薨。弟文王立。諱徽。字燭幽。十五年三月。謁文宣王廟。二十二年九月甲申。中書令崔冲卒。諡文憲公。冲以門下生徒。分爲九齋。曰樂聖,大中,誠明,敬業,造道,率性,進德,大和,待聘。自公卿適庶。下至州縣擧子。皆隷名籍中。以習聖人之道。文物由是益盛。三十七年七月辛酉薨。子順王立。諱勳。字義恭。服喪哀毀過禮。因得疾。十月二十三日薨。弟宣王立。諱運。字繼天。十一年五月壬寅薨。子獻王立。諱昱。二年八月。以病讓位于叔父雞林公。明年二月甲辰薨。肅王立。諱顒。字天常。文王第三子也。幼而聰惠。長而孝敬。博通經史。勤儉果斷。文王寵愛之。常曰。後之復興宗國者。其在汝乎。始封爲雞林公。遼壽昌元年十月庚午。受獻王禪卽王位。十一年十月丙寅薨。子睿王立。諱俁。字世民。三年七月。親釋奠于文廟。四年秋七月。始爲國學試。試取大學崔敏庸等七十人。武學韓子純等八人。分處七齋。周易曰麗澤齋。尙書曰待聘。毛詩曰經德。周禮曰求仁。戴禮曰服膺。春秋曰養正。武學曰講藝。十六年六月。大旱。開淸讌閣。命起居舍人林存講詩雲漢。學士朴承冲講書洪範。得雨。十七年夏四月甲午薨。子仁王立。諱楷。字仁表。性仁孝寬慈。好學問。多才藝。敬師傅。禮臣寮。睿王及王后尤所鍾愛。四年。國舅李資謙與平章事卓俊卿作亂。知茶房事崔思全,兵部尙書金珦。以義諭俊卿。俊卿感悟。擔王於肩。仗劍一呼。資謙之徒瓦解。王登廣化門樓。軍民瞻望懽呼。聲動天地。十一年五月。蝗蟲食松葉。王諭群臣曰。京房曰。食祿不益聖化。天示以蟲之無益於人而食萬物者。予以不明。用非其人。苟聞昌言。安敢不從。其有公淸正直。節義可尊者。具以名聞。將陟而勸之。貪求冒利。暴戾殘賊者。勿論親疏貴賤。以其罪聞。將黜而戒之。自是月不雨。至秋七月。王如奉恩寺。禱雨於太祖眞。得大雨三日。二十四年二月丁卯薨。子毅王立。諱晛。字日新。二十四年八月。鄭仲夫反。與諸將官殲朝臣。王遜于巨濟。弟明王立。諱晧。字之旦。三年。大僕卿金甫當,全州牧使裵純祐等。謀擧兵以迎前王。不克皆死。仲夫遣李義旼候前王。十月一日。前王薨。九年。大將軍慶大升斬仲夫及黨與。前朝逆臣皆伏辜。唯義旼逃以免。二十七年。遜位于弟樂浪公。至五年十一月薨。神王立。諱晫。七年正月丁丑薨。子煕王立。諱韺。字不坡。爲世子。常開經筵。與寮友講經史。四年十月乙亥。饗國老庶老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鰥寡孤獨篤疾癈疾。賜物有差。七年十二月。郞中王濬明。謀誅崔忠獻不克。是月。王遜于喬桐。至高王二十五年八月戊子薨。康王立。諱祦。字法柱。明王元子。二年八月九日薨。子高王立。諱㬚。字大明。寔忠憲王。以金明昌三年春正月十八日生。崇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冊爲王世子。加元服。王天姿慈祥謹厚。不妄言談。嘗受學于名儒兪升旦。留心經史。初晉康侯崔忠獻。自明王時專國。至是凡二十四年。子晉陽公孫怡。繼政三十二年。子晉平公孫沆孫誼。又相次繼之。擅廢立作威福者。四世六十年。王小心守法。進退以禮。故權臣雖跋扈。莫敢凌也。元年。大蒙古太祖成吉思皇帝擧兵攻金。金人大敗。二年。燕民餉天兵之留守者。醉而殺之。有遼之遺種金山王子,金始王子等乘釁而起。自稱大遼收國王。以鵝兒乞奴爲元帥。驅掠中原人民。以拒天兵。請地及兵於我。我不許。丹兵遂闌入我疆。保江東城。王命左僕射寶文閣學士趙冲,上將軍金就礪等將兵禦之。五年十二月。成吉思皇帝遣元帥哈眞,副元帥扎剌,稱蒙古國行尙書省與東眞國大將完顏子淵。討金山王子等。時天甚寒。大雨雪。糧餉不至。丹兵據險堅壁。以待其疲。哈眞遣使者十二人。與我德州進士任慶和偕來。投書于我。欲與共滅丹賊。結爲兄弟之國。王勑趙冲,就礪等。出兵轉穀。合力破賊。就礪至軍中。哈眞等使通事趙仲祥語之曰。果與我連和。宜先遙禮蒙古皇帝。次則又禮萬奴皇帝。就礪曰。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安有二帝。遂禮蒙古皇帝而不拜萬奴。哈眞等大奇之。又見就礪狀貌奇偉。遂與同坐共飮。議破賊之計。哈眞曰。兩國已爲兄弟。何憂破賊乎。明日趙冲引兵至。哈眞與之合。軍大振。環賊壘。四面攻之。賊計窮出降。王子自縊。其僞丞相平章以下百餘人皆斬之。於是。哈眞等與趙冲,就礪。指日同盟。萬世子孫。無忘今日。分其俘虜爲信。我處之郡縣之間。今處處有契丹場舊地是也。二十八年。遣王姪永寧公王綧。率衣冠子弟十五人入爲禿魯花。四十六年春三月。王將親朝。以疾不果。遣世子入侍。至六月晦薨。壽六十八。在位四十七年。遺書曰。敎臣寮衆庶。予德薄負重。疾病彌留。粤惟王位不可虛。矧予元子。其德足以升聞于上。乃命以位。凡爾官司。各執爾事。聽受嗣王之令。嗣王入朝未還。其間軍國庶政。聽於太孫。卜宅之制。務從儉德。易月之服。三日而除。遵行上國喪制。毋以死傷生。武宗皇帝下詔。追加封贈。制若曰。昔我太祖皇帝奮擧漢北也。東征西旆。分甸南服。昭德示威。所向臣妾。惟時三韓。境壤相聯。天戈一臨。故高麗國王王㬚。深察機運。擧國內向。事會之來。間不容髮。自非秉志端愨。明識遠慮。疇克如是哉。又屬遼民餘孼。僭竊島嶼。狂肆弄兵。陸梁假息。重煩命將致討。于時氷雪沍寒。饋餉不通。而㬚乃能供待轉輸。師皆宿飽。軍興器仗。資助無闕。復濟師徒。往殄殘寇。其於肇造開基。立勳王室。保民興邦。莫與之比。故得守土享年。殆將四紀。澤及後昆。流慶斯永。傳子若孫。與國連戚。不其韙歟。是宜追崇上爵。仍易嘉名。魂而有知。歆玆異數。可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右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諡忠憲云。世子之入朝也。參知政事李世材,樞密院事金寶鼎,借將軍金承俊,行首金大才,少卿李凝,謁者吳軒,李傑,舍人鄭均,錄事李承衍,李君伯等四十人實從之。至燕京。憲宗皇帝南征。駐蹕釣魚山。於是離燕京。將詣行在。道過京兆潼關。守土者延至淸華宮。請浴溫泉。謝曰。此唐明皇所嘗浴者。雖異世。人臣安敢褻乎。聞者嘆服。至六槃山。憲宗晏駕。而阿里孛哥阻兵朔野。諸侯虞疑。罔知所從。時世祖皇帝觀兵江南。世子遂南轅。間關至梁楚之郊。世祖適自襄陽班師北上。奉幣帛謁于道。世子軟角烏紗幞頭,廣袖紫羅袍,犀鞓象笏。眉目如畫。周旋可則。群寮各以品服。排班于後。世祖驚喜曰。高麗萬里之國。自唐太宗親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來歸我。此天意也。大加褒奬。與俱至開平府。本國以高王薨告。乃命達魯花赤忽伯反護其行歸國。中統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卽王位。是爲元王。母曰安惠王后柳氏。以金宣宗興定三年己卯三月十九日生。乙未正月二十日。冊爲世子。諱禃。字日新。中統五年夏五月。天子遣必闍赤忽兀禿來詔曰。今歲王公群牧。咸會上都。王其乘驛而朝。秋八月。王親朝。從之者平章事李藏用,樞密院副使蔡禎等五十人。天子所以待遇之。諸侯王莫敢望。東民之被虜掠及逋逃而入中原者。斷自己未年後悉歸之。初。權臣崔誼死。高王遣大將軍朴希實,將軍趙文胄入告曰。本國君臣。所以未盡事大之誠。徒以權臣擅政。不樂內屬故爾。今崔誼已死。卽欲出水就陸。以聽上國之命。而天兵壓境。比之穴鼠爲貓所守。不敢出耳。憲宗然其言。命罷兵。賜二人金符遣之。及是。樞密副使林衍。殺海陽公金仁俊及其黨與。遂專國政。自知罪稔。必爲上國所討。凶謀益甚。十年六月二十日。擅立王之母弟安慶公琩爲王。王出居西宮。朝野莫不傷心。世子諶在上國。將歸至婆娑府。聞廢立事。還入奏之。世祖皇帝遣幹朶兒不花,李鶚等下詔曰。諭高麗國文武臣寮。據世子來奏本朝。臣下擅自將國王廢去。以其弟安慶公琩爲王。朕初聞之。以爲誠僞無徵。未可深信。國王嗣位以來。未聞有過。苟有過失。諫而不悛。當控告朝廷。以聽朕區處。不告朝廷。臣下擅自廢立。亘古以來。寧有是理。今遣使臣斡朶兒不花,李鶚等前去詳問。若傳聞之誤。王身無災。於女何責。如其果然。敢有將國王與世子幷其旋屬。一有戕害者。朕必無赦。汝等其明諭朕心。審思臣節。當條具以聞。繼遣黑的,徐仲雄等來。命王復位親朝。林衍憂懼。發疽而死。其子將軍惟茂。聞王與頭輦哥國王等引兵來。於是移牒州郡。卷入海島。自率三別抄。將以拒命。大將軍宋松禮,中丞洪文系殺惟茂。然後出江華。復宅松都。惟茂餘黨。掠士女盜府藏。方舟而下。據珍島。又移入耽羅。王遣樞密副使金方慶與上國元帥阿海。皆討平之。於是帝下詔曰。頃以林衍叛逆。命將出師。撫定爾國。今罪人殲滅。卿以奠居古京。東方無事矣。然念罹玆變故。東土之人。不無驚擾。自玆已往。卿其保全生聚。諭以朕意。俾各安生業。毋或妄生猜釁。十五年六月十九日薨。壽五十六。在位十五年。武宗皇帝追加封贈。制若曰。洪惟我祖。天錫勇智正萬邦。乃眷爾家。世篤忠貞有成績。蓋本深而末茂。其德厚者流光。故高麗國王王禃。祗訓向方。飭躬迪吉。佩服儒雅。奮礪才猷。初父命之。親承以貢珍而入覲。會桓肅西巡于川徼。而世皇南撫于江壖。亟期行李之通。寧恤歲華之易。途屯以阻。內訌仍遘于家艱。號渙其申。還納旋膺于晝接。中統之風雲載啓。三韓之疆宇重臨。從容必中于事機。造次不忘于禮憲。首遣明廷之質。有來冢嗣之良。釐降展親。示渥特殊于他姓。服勤尊主。輸誠益拱于中天。不譓是征。屢爲先道。奉朝斯謹。罔失常期。孫繼尙于皇姬。國允資于碩輔。有爲有守。昔勘濟之功多。言盛言恭。玆弼諧之望着。盍旌舊哲。庸賁嘉稱。太師維垣。爵以馭其貴。君子如祉。制以象其賢。庶幾往訓之遵。亦曰徽彝之擧。於戲。匪報也。永▣爲好也。恩隨鸞檢以頻疏。惟有之。是以似之。系與鴨江而並遠。可贈端誠奉化,保慶亮節,康濟佐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左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諡忠敬云。世子諱諶。後改昛。母順敬王后金氏。以忠憲王二十三年二月丁卯生焉。忠敬王入朝未還。而忠憲王薨。遺令軍國政務聽於大孫。中統元年。忠敬王卽位。八月。冊爲世子。明習國家典故。祖宗法度。喜怒不形於色。寬厚長者也。幼嚮學。讀書知大義。嘗與大司成金坵,國子祭酒李松縉唱和。有集行于世。至元六年入朝。八年。又率衣冠子弟二十人入朝。爲禿魯花。十一年。釐降忽篤怯迷思公主。是年。忠敬王薨。詔曰。諭高麗國王宗族及大小官員百姓人等。國王在日。屢言世子可以承替。今令世子承襲國王句當。凡在所屬。並聽節制。由是八月歸國。卽王位。時軍旅之後。民物凋瘵。公主性嚴明果斷。內外震懾。王濟之以柔。事無過擧。數年之間。國家晏然。風俗歸厚。以本國官制有同於上國。改中書省,尙書省。並爲僉議府。樞密院爲密直司。御史臺爲監察司。吏禮部並爲典理司。刑部爲典法司。其餘官寺之名皆改之。侍中爲中贊。平章事爲贊成事。參政爲參理。金紫光祿爲匡靖。銀靑光祿爲奉翊。其餘階官之名亦改之。是年。遣堂弟帶方公王徵入朝。爲禿魯花。先是。帝賜日本國王書。諭以入朝。又遣趙良弼爲宣撫使以往。竟不得其要領。及王卽位。帝以金方慶。討珍島,耽羅。其方略威信。可囑大事。召至闕庭。命修戰艦。與元帥忽篤。浮海討日本。破其一歧,對馬,伊蠻等島。以糧盡還。八年辛巳。卽至元十八年也。又大擧。忻篤,茶丘領蒙漢軍發合浦。亡宋降將范文虎領蠻軍發四明。期至日本城下合戰。王復以金方慶爲元帥。領高麗軍偕進。范文虎後期。且値大風。蠻軍皆沒。忻篤,茶丘等亦多棄士卒。僅自脫歸。金方慶獨力戰至霸家臺。諸軍不繼。亦引還。於是詔王爲征東行省丞相。員吏皆從王保擧。不拘常選。十四年。乃顏叛。王掃境內軍士。刻日親赴行在。未至。乃顏敗。帝謂王地遠不及事。勤王之誠。足勸天下。卽令罷兵。乘驛而朝。乃顏之黨哈丹。收散卒衆號十萬。脅掠水達達女眞之地。闌入我疆。分軍爲二。一自鐵嶺。一自竹田。直趨王京。王命萬戶印候,韓希愈,羅裕禦之。會帝遣乃蠻歹薛闍干等引兵來。遂與之合。大破哈丹于燕歧之野。匹馬無還者。然比年國人征戍轉餉。失其農業。以致飢饉。帝以海船輸江浙米十萬石賑之。二十年入朝。帝崩。與議立成宗。以王先朝勳戚。遇之甚厚。所言皆聽。大臣丞相伯顏,完澤,達罕忽古孫,大師月知節。亦莫敢鈞禮。二十四年。公主薨。以病遜位于世子謜。封爲逸壽王。明年復位。又十一年薨。壽七十三。在位三十五年。武宗皇帝加封贈。制若曰。朕觀今天下。有民社而王者唯是三韓。及祖宗而臣之殆將百載。厥父菑而子復肯播。曰我舅則吾謂之甥。旣勳以親。宜貴與富。禮克先於事大。典可後於追崇。故純誠守正,推忠宣力,定遠保節功臣大尉,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中書省右丞相,上柱國,駙馬,高麗國王王昛。移孝爲忠。易威以惠。禮樂刑政之修者。典章文物皆粲然。惟大猷之是經。與小心之以翼。初由世子已帝女之降釐。旋俾嗣王非公孫之復始。遂罷時貢其方物。顧同歲賜於宗親。責秉鈞以東征。期奠枕于南面。追叛王。挺身於遼水。出奇兵。壓卵以大山。戰踵未還。逆首已授。雖居位未周夫三紀。而享年實過于七旬。中壽共言今代希有。矧其子式穀之是似。則斯人沒世爲不忘。自官階而進之。至師垣而極矣。夫旣封玄菟之墓。表滄渤以爲襟。何必刑白馬以盟。誓黃河之如帶。尙期貞魂。庸服恤章。可贈純誠守正,推忠宣力,定遠保節,寅亮弘化,奉慶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尙書右丞相,上柱國,駙馬,高麗國王諡忠烈。丞相姚燧之詞也。忽篤怯里米思公主。至元甲戌東歸。明年九月丙戌。生世子。始諱謜。後改璋。字仲昂。方在襁褓。公主入朝。抱以見徽仁裕聖皇后。后拍手呼之。便匍匐投諸膝下。后名之曰益智禮普化。至年十六。入朝。世祖皇帝引見便殿。隱几而臥。問爾在國讀何書。對曰。有師儒鄭可臣,閔漬在此。宿衛之暇。時從質問孝經,論孟。帝大悅。試喚可臣來。世子引與俱入。遽起而冠。責曰。爾雖世子。吾甥也。彼雖陪臣。儒者也。何得令我不冠以見。因賜坐。問本國世代相傳之序。理亂之迹。自辰至未。聽之不倦。其後命公卿議征交趾。有詔高麗世子之師二人召與同議。二人議曰。交趾遠夷。勞師致討。不如遣使招來。如其執迷不服。聲罪而征之。一擧可以萬全。對稱旨。於是可臣遙授翰林學士。漬直學士。時人榮之。成宗初。尙寶塔實怜公主。受遜位于忠烈王。大德二年。卽王位。任賢使能。去邪革弊。時有驛騎病肥。驛卒病踵之語。蓋人畜之習於奔走者。得久閑。必致此患。以言使者之稀也。公主之乳媼。與本國患得之人。潛謀以公主失愛。訴于中宮。以故召入宿衛者十年。武宗,仁宗龍潛。與王同臥起。晝夜不相離。大德十一年。王與丞相達罕等定策。奉仁宗掃內難。以迎武宗。功爲第一。封瀋陽王。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駙馬都尉。勳上柱國。階開府儀同三司。寵眷無出右者。仁宗爲皇太子。王爲太子太師。一時名士姚燧,蕭㪺,閻復,洪革,趙孟頫,元明善,張養浩輩多所推轂。以備宮官。至大元年。忠烈王薨。奔喪晝夜不息。十餘日至王京。及出殯斬衰之服。步至山陵。復土然後乃歸。先世未嘗行也。於是冊爲征東省右丞相,高麗國王兼瀋王。尋拜太師。初本國權臣。仍世專政。集文士有才望者。置之府中。號政房。百官陞黜。皆令注擬。啓于國王。王不得已皆可之。卽施行焉。宰相拱手奉行文書而已。權臣亡。政房之名猶在。故執政承旨。權重於宰相。至是。王謂安有宰相而不知銓選者乎。遂以文資之選。歸之典理。而首相主之。武選歸之軍簿。而亞相主之。官人之法。頗近於古。定田賦。立鹽法。修荒政。杜倖門。規模甚備。而臣下莫能奉承。成其美意。故澤之及民者未洽。有識至今惜之。皇慶癸丑。遜王位于世子江陵君諱燾。一名阿剌忒實里。尙英王女。又尙魏王二女。王有兄曰江陽君滋。以非公主子。不得立。有子三人。王愛撫如所生。取第二子。養之宮中。名暠。一名完澤禿。令襲爵爲瀋王。尙梁王女。王旣謝兩王位。留京師邸。稱病不朝。請所居堂名濟美基德。痛掃漑。閉戶焚香。竟日危坐。飮酒至多。平居不進一杯。廏中唯飼一馬。聲色之娛。鷹狗之玩。不萌于心。唯酷嗜浮圖法。捨本國舊宮爲旻天寺。極土木之工。範銅作佛三千餘軀。況金銀寫經二藏。黑本五十餘藏。邀蕃僧譯經受戒。歲無虛月。人或以爲言。好之彌篤。延祐初。有鮮卑僧上言。帝師八思巴。製蒙古字以利國家。乞令天下立祠比孔子。有詔公卿耆老會議。國公楊安普力主其議。王謂安普曰。師製字有功於國。祀之自應古典。何必比之孔氏。孔氏百王之師。其得通祀。以德不以功。後世恐有二論。事雖竟行。聞者韙之。科擧之設。王嘗以姚燧之言白于帝。許之。及李孟爲平章政事。奏行焉。其源蓋自王發也。右丞相禿魯罷遣李孟至王邸。諭以爰立之意。王謝曰。臣小國藩宣之寄。猶懼不任。乞付於子。陛下許之矣。況朝廷之上相哉。安敢貪榮冒處。以累陛下之明。臣老矣。專心事佛。以祝聖壽。臣之分也。敢以死請。帝聞之笑曰。固知渠善避權也。乃止。其謹愼如此。延祐己未。請降香。南遊江浙。至寶陁山。蓋知時事將變。冀以避患。伯顏禿古思者。本國少尹朱冕家奴也。自宮爲閹。夤緣事仁宗于藩邸。佞險多不法。王深嫉之。伯顏禿古兒亦知其然。思有以中傷者。以帝及太后眷王之深。不得發。帝崩。厚啗八吉思。百計誣譖。英宗不之察。以學佛經爲名。竄之吐蕃。泰定帝召還京師。欲使返初服之國爲王。王固辭焉。二年五月辛酉薨。壽五十一。在位凡七年。王聰明強記。凡事一經耳目。終身不忘。每論三代漢唐君臣得失。衮衮不窮。尤喜大宋故事。嘗使其寮佐讀東都事略。聽至王旦,李沆,富,韓,范,歐陽,司馬諸名臣傳。必擧手加額。以致景慕之思。至丁謂,蔡京,章惇等姦臣傳。靡嘗不切齒憤惋。其好賢嫉惡。蓋天性云。

史贊 编辑

太祖 编辑

臣齊賢曰。臣及事忠宣王。王嘗言我太祖規模德量。生於中國。當不減宋太祖。宋太祖事周世宗。世宗。賢主也。待宋太祖甚厚。宋太祖亦爲之盡力。及恭帝幼沖。政出太后。迫于軍情而受周禪。蓋出於不得已也。我太祖仕弓裔。猜暴之君。三韓之地。裔有其二。太祖之功也。以不世之功。處必疑之地。可謂危矣。而國人歸心。將士推戴。然猶固讓。欲徇延陵之節。弔伐之事。亦豈得已哉。其好生惡殺。而信賞必罰。推誠功臣。而不假以權。創業垂統。固宜一揆矣。至若宋祖以江南李氏。比之鼾睡臥榻。則石晉所賂契丹山後之十六州。蓋視以爲橐中物。旣收北漢。將長驅以定秦漢之疆耳。我太祖卽位之後。金漙未賓。甄萱未虜。而屢幸西都。親巡北鄙。其意亦以東明舊壤。爲吾家靑氈。必席卷而有之。豈止操鷄搏鴨而已哉。由是觀之。雖大小之勢不同。二祖規模德量。所謂易地皆然者也。忠宣聰明好古。中原博雅之士如王構,閻復,姚燧,蕭㪺,趙孟頫,虞集。皆游其門。蓋嘗與之尙論也。

惠王 编辑

臣齊賢曰。羽父請弑桓公。將以求大宰。隱公不聽。亦不討之。終致蔿氏之禍。王規之譖兩王弟。亦羽父之意也。惠王不致之罪。顧使居左右。其免於袖刃壁人之謀。可謂幸也。時去太祖棄代甫耳。規之不義而得衆。已能如漢,魏之曹,馬耶。其未有以竄殛之。何也。嗚呼。小人之難遠也如此哉。可不誡哉。

定王 编辑

臣齊賢曰。定王以人君之尊。步至十里所浮屠之宮。以藏設利。又以七萬石穀。一日而分賜諸僧。一遭天譴。喪心生疾。所謂君子求福不回。敬以直內者。亦嘗聞其說耶。疾旣大漸。能以宗社付之親弟。不使如王規者覬覦於其間。是可嘉也已。

光王 编辑

臣齊賢曰。光王之用雙冀。可謂立賢無方乎。冀果賢也。豈不能納君於善。不使至於信讒濫刑耶。若其設科取士。有以見光王之雅。有用文化俗之意。而冀亦將順以成其美。不可謂無補也。惟其倡以浮華之文。後世不勝其弊。故宋徐奉使兢譔圖經。言取士用詩賦論三題。不策問時政。視其文章。髣髴唐之餘弊云。

景王 编辑

臣齊賢曰。滕文公問井地於孟子。孟子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汚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旣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三韓之地。非四方舟車之會。無物產之饒。貨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鴨綠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絶無而僅有也。經界之正若慢。其利害比之中國相萬也。太祖繼新羅衰亂。泰封奢暴之後。萬事草創。而爲口分之法。歷四世景王。作田柴之科。雖有疏略。亦古者世祿之意也。至於九一而助。什一而賦。及所以優君子小人者。則不暇論也。後世屢欲理之。終於苟而已矣。蓋其初不以經界爲急。撓其源而求流之淸。何可得也。惜乎當時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講求法制。啓迪而力行之也。

成王 编辑

臣齊賢曰。行選官御事崔承老上書成王曰。臣竊見開元史臣吳兢撰進貞觀政要。欲勸玄宗勤修太宗之政。蓋以事體相近。不出一家。而其政休明。可謂師範故也。自我太祖開國已來。臣所及知者穆王諱在臣心。今謹錄五朝政化善惡之跡可鑑可戒者。謹條奏以聞。伏審我太祖神聖大王。時當百六。宣王諱叶一千。當初翦亂夷凶。天生前主。而假手在後。膺圖受命。人知聖德以歸心。於是。値金鷄自滅之期。乘丙麗再與之宣諱王。不離鄕井。便作闕庭。定遼浿之驚波。得秦韓之舊地。功德莫大焉。若契丹者。與我連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我乃絶其交聘者。以彼國相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不顧舊盟。一朝殄滅。故太祖以爲無道之甚。不足與交。所獻駱駝。亦皆棄而不畜。其防患乎未然者有如此也。渤海旣爲丹兵所破。其世子太光顯等。領其餘衆數萬戶。日夜倍道來奔。太祖憫念尤深。至賜姓名。使奉其本國祖先之祀。其文惠王諱參佐以下。皆優沾爵命。急於存亡繼絶。而能使遠人來服者又如此也。百濟甄萱。兇悖好亂。殺主虐民。太祖聞之。不遑寢食。行師討罪。卒成匡復。其不忘舊主。定傾扶危者又如此也。自新羅之季。西北邊民。每被女眞往來侵盜。太祖遣一良將鎭之。不勞寸刃。邊境無虞。其知人善任。柔遠能邇者又如此也。新羅君臣。宣王諱盡數窮。自求歸化。讓至再三。然後許之。東自溟州。至興禮府。其間百十餘城。莫不懷于有仁。應時來服。其能以禮讓。人無不服者又如此也。唯南平百濟。不得已而用兵。或有臨敵便降。或有望風懾伏。雖交鋒刃。不欲殺傷。可謂仁者無敵也。甄萱積惡數十餘年。終爲逆豎所囚。逃奔于我。請兵討逆。太祖雖從其請。猶且緩期。待其請至勤款。方行天罰。其仁篤好生。惠王諱期不殺者又如此也。甄萱爲積年讎敵。背盟縱惡。罪不可計。方其困厄。厚禮迎致。及其殞歿。亦優賻贈。其道貫幽明。義周存沒者又如此也。洎平百濟。車駕入城。哀恤窮民。厚加慰諭。下令諸軍。秋毫無犯。南北久分。新舊又別。太祖撫之如一。終始不渝。其含弘寬簡又如此也。自成一統以來。事大以禮。交隣以道。居安無逸。接下思恭。貴道德崇節儉。卑宮室而期於粗庇風雨。惡衣服而取其但禦寒暑。好賢樂善。舍己從人。恭儉禮讓。發於天性。況生長民間。備嘗艱險。衆人情僞。無不具知。萬事安危。亦能先見。所以賞罰不失其時。邪正不同其路。知人不失其才。遇士必得其力。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其知懲勸之方。得帝王之體者又如此也。但以創業之初。致平日淺。禮樂之間。猶多闕乏。未及周備。忽遺弓劍。蓋國人之不幸。寔天道之難諶。深可惜也。惠宗久在東宮。累經監撫。尊禮師傅。善接賓僚。由是令名聞於朝野。及初嗣位。衆擧欣然。時有人譖定宗兄弟謂有異圖。惠宗聞而不答。亦無所問。恩遇愈豐。待之如初。故人皆服其大度。旣而不修德政。過惜身命。左右前後。常以甲士相隨。蓋爲疑人大甚。大失爲君之體。加以偏賞將士。恩澤不均。內外怨嗟。人心携貳。又卽位踰年。便致沈痾。牀枕之間。淹延歲月。於是朝臣賢士。不獲近前。鄕里小人。常居臥內。厥疾彌篤。嗔恚日增。三年之間。民不見德。晏駕之日。粗得免其橫禍。可不痛哉。定宗在藩邸時。早有令聞。惠宗寢疾彌留。宰相王規等潛有所圖。窺覦王室。定宗先認之。密與西都忠義之將定計而爲備。及內難將作。衛兵大至。故奸計不成。群兇受誅。雖由天命。亦在人謀。豈不偉歟。自定宗至今三十有八年。洪祚之不絶。亦定宗之力也。定宗旣以連枝得繼。夙夜孜孜。銳精求理。或然燭而引見朝士。或旰食而聽斷萬機。故卽位之初。人皆相慶。及乎誤信圖讖。決議遷都。又天性剛毅。固執不移。暴徵作役。勞動人夫。雖上慮爲然。乃群情不服。怨讟由是而興。災應速於影響。未及西遷。永辭南面。誠可痛也。光宗禮有加於接下。鑑不失於知人。不阿親貴。而常抑豪強。無棄疏賤。而惠鮮鰥寡。自卽位至于八載。政敎淸平。刑賞不濫。及雙冀投化以來。爲重儒術。恩禮過豐。由是非才濫進。不次驟遷。未浹歲時。便爲卿相。或連宵引見。或繼日延容。以此圖歡。怠於政事。軍國要務。壅塞不通。酒食讌游。聯綿靡絶。於是南北庸人。競願依投。不論其有智有才。皆接以殊恩殊禮。所以後生爭進。舊德漸衰。雖重華風。不取華之令典。雖禮華士。不得華之賢才。於百姓則益消膏血之資。於四方則剩得浮虛之譽。因此不復憂勤庶政。而接見賓僚。故猜忌日深。都兪日阻。時政得失。無敢言者。加以要憑佛法。欲滿希求。常行之齋設旣多。別願之薰修不少。專求福壽。但作祈禱。窮有涯之財力。造無限之因緣。自輕至尊。好作小善。又於出入宴遊。莫不窮奢極侈。以其目前無事。將謂法力使然。凡所作爲。不欲悛改。宮室必踰於制度。服食須極於珍纖。土木之功。不以時。伎巧之作。無休日。略計常時一歲之費。足爲太祖十年之費。又及末年。多殺無辜。臣愚以爲若使光宗。恒思恭儉節用。勤政如初。則豈不永命。纔得享年五十而已哉。況自庚申至乙亥十六年。奸兇競進。讒毀大興。君子無所容。小人得其志。遂至子逆父母。奴論其主。上下離心。君臣解體。舊臣宿將。相次誅夷。骨肉親姻。亦皆翦滅。惠宗之克全兄弟。定宗之能保邦家。若論恩義。可謂重也。兩朝皆唯有一子。亦不使保其性命。非但不報其德。亦復深結其冤。又至末年。於已一子。亦生疑忌。故景宗方在東宮。每不自安。幸而得嗣其位。嗟乎。何其善於前。而早得令名。不善於後。乃至斯乎。深可痛也。景宗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門外之事。不曾見知。但以天性聰明。當其光考末年。能免悔尤。得嗣天位。焚積年讒毀之書。放累歲無辜之獄。冤憤悉除。朝野稱慶。但以不諳政體。專任權豪。害及宗親。咎徵先見。後雖覺悟。責無所歸。自此邪正不分。賞罰不一。未及于理。復倦于勤。遂至色荒。喜觀鄕樂。繼以博奕。終日無厭。左右唯中官內豎而已。由是君子之言。無自而入。小人之語。有時而從。亦早有美名。而晚無令德。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忠臣義士。誰不痛之。此乃聖上親所見知者也。然景宗亦有足稱美於無窮者。何也。其當初遘疾。未及危篤。遂於臥內。引見聖上。執手與言。付囑軍國。不唯社稷之福。亦是人民之幸也。唯若惠,景二宗。嗣位皆在春宮。理在必然。人無異望。至於堂從兄弟。非有分明付托。則爭端必起。惠宗兩年寢疾而終。有子曰興化郞君。而雖或年少。以無明囑。故事歸於諸弟。定宗自被群臣翊戴。以纂大業。臨終。亦早傳位於光宗。以安宗社。定,景二王之遺命。可謂明矣。又曾見惠,定,光三王相繼之初。百事未寧之際。兩京文武。半已殺傷。況屬光宗末年。世亂讒興。凡繫刑章。多是非辜。歷世順王諱臣宿將。皆未免誅鋤而盡。及景宗踐祚。舊臣存者四十餘人耳。其中亦多遇害。皆由後生讒賊。豈不悲哉。先朝不保永年。多因此禍。後世可以爲鑑誡。伏惟殿下。以上聖之德。遇中興之期。因先君遜讓之恩。纂列聖厖鴻之業。內外同歡。人臣相慶。所謂天授人與者也。聖上若克遵太祖之遺風。何異玄宗迢慕文皇之故事耶。聖上又能取捨四朝之近事。則惠宗有保全骨肉之功。可謂友于之義也。定宗先知亂萌。克定蕭墻之難。而再安宗社。傳授至今。可謂智謀之明也。光宗八年之理。所謂善否之均也。景宗放先朝冤獄數千。燒積年讒毀之文。所謂寬仁之至也。凡四朝爲政之跡。大略如是。聖上宜取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誡之。除不急之務。罷無益之勞。因善始之心。慮克終之美。日愼一日。雖休勿休。雖貴爲君主而不自尊大。富有才德而不自嬌矜。唯敦恭己之情。不絶憂民之念。則福不求而自至。災不禳而自消。聖君胡不萬年。王業豈唯百世而已哉。臣愚昧。忝職樞機。旣奏陳之有心。又回避之無路。謹錄鄙懷。不出時務。計二十有八條。隨狀別封以進。其二十八條。載之本傳。承老見成王有志。可與有爲。乃進此書。皆實錄也。成王立宗廟。定社稷。贍學以養士。覆試以求賢。勵守令恤其民。賚孝節美其俗。每下手札。詞旨懇惻。而以移風易俗爲務。及乎契丹意在呑噬。遣將來侵。夙駕西都。進兵安北。卽寇準澶淵之策也。其欲移關防於岊嶺。棄委積於大同。當時庸臣之議耳。必非成王之本意也。嚮若觀承老此書。悅而繹之。去浮夸務篤實。以好古之心。求新民之理。行之無倦。而戒其欲速。躬行心得。而推己及人。齊變至魯。魯變至道。可冀也。蕭遜寧爭能誣不恤民事。以興無名之師。成王聞契丹來侵。使李蒙戩知契丹軍營。問所以來侵之意。其將曰。汝國不恤民事。是用恭行天罰。李智伯安敢援不革土風。以爲却敵之策乎。成王樂慕華風。國民不喜。及契丹之難。知信州李智伯奏言。復行先祖法度。不爲他方異法。國家可保矣。由是燃燈,八關,仙郞等事不絶。然其未老而樹繼嗣。爲國家之慮長矣。臨絶而惜肆赦。達死生之理明矣。所謂有志而可與有爲者非耶。嗚呼賢哉。

穆王 编辑

臣齊賢曰。慶父犯禮於魯。不韋嫁禍於秦。齊桓尸姜。始皇轘毒。何救萬世之恥哉。不誡覆車之轍。防閑於初。子母俱罹其殃。社稷幾至於亡。嗚呼。宣讓之不幸也。抑非不幸也。

顯王 编辑

臣齊賢曰。侍中崔文憲公冲述贊曰。傳稱天將興之。誰能廢之。千秋太后自縱淫荒。潛圖傾奪。穆王恐傷母心。認而不禁。及乎病殆。知百姓之屬望。排千秋之惡黨。遠馳遺命。俾固本支。然以姨母貽蘖。戎臣逆謀。強隣伺釁。興師入境。京闕俱燼。乘輿播遷。反正之後。和戎結好。偃革修文。薄賦輕徭。進賢登俊。修政公平。寘民安輯。內外底寧。農桑屢稔。所謂天之將興。誰能廢之者。豈不然哉。文憲之言。世所謂命也。句踐嘗膽。雪恥會稽。小白忘莒。遺患於齊。人君恃有天命。縱欲敗度。雖得之。必失之。是故。君子理思亂。安思危。愼終如始。以對天休。如顯王。所謂吾無間然者乎。

德王 编辑

臣齊賢曰。慶陵朝。頭陁山人李承休進帝王韻記。有曰。德何止四年。鳳鳥來呈瑞。考之實錄。未見其事。唯俚俗相傳言鳳之來也。群烏隨而噪之。鳳乃飛去。國人憎烏。少長持弓彈射。德王一代。京城無烏。夫鳳羽族之長也。爲群烏所逐。豈曰鳳哉。蓋韻記之無稽耳。德王居喪。能盡子之孝。爲政不改父之道。任用舊臣徐訥,王可道,崔冲,黃周亮之儔。朝廷無欺弊。而民安其生。雖微鳳鳥。尊號曰德。不亦宜乎。

靖王 编辑

臣齊賢曰。契丹貪暴。不足保信。聖祖深以爲誡。然而幸其一災而棄舊好。亦非計也。顯王艱難反正。日不暇給。德王未及方剛之年。尤宜戒之在鬪。王可道議絶和親。不若皇甫兪義繼好息民之論也。靖王嗣位三年。我大夫崔延嘏如契丹。四年。契丹使馬保業寔來。自是復尋懽盟。感之匪由至誠。致之必有奇策。君子以爲善繼善述以保其國。

文王 编辑

臣齊賢曰。顯,德,靖,文。父作子述。兄終弟及。首尾幾八十年。可謂盛矣。而文王躬勤節儉。盡用賢才。愛民恤刑。崇學敬老。名器不假於匪人。威權不移於近昵。雖戚里之親。無功不賞。左右之愛。有罪必罰。宦官給使。不過十數輩。內侍必選有功能者充之。亦不過二十餘人。宂官省而事簡。費用節而國富。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家給人足。時號大平。宋朝每錫褒賢之命。遼氏歲講慶壽之禮。東倭浮海而獻琛。北貊扣關而受廛。故林完以爲我朝賢聖之君也。獨其徙一畿縣。作一僧寺。侈峻宇於宮闕。侔崇墉於國都。黃金爲塔。百物稱是。殆將比擬蕭梁而不知。欲成人之美者。嘆息於斯焉耳矣。

順王 编辑

臣齊賢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然而國君能爲齊衰之服。饘粥之食。顏色之戚。哭泣之哀。使四方來觀而悅者鮮矣。順王毀性成疾。四月而逝。雖過聖人之制。其愛親則天至矣。悲夫。

宣王 编辑

臣齊賢曰。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爲志。發言爲詩。觀宣王文德殿餌藥詩。有類於趙孟視蔭愒日之語。何哉。趙孟列國之卿。其語偸。君子尙譏之。況王者乎。以宣王聰明好學。不讀非聖之書。而無苟且之意。明良賡載之歌則尙矣。大風慷慨之作。何遽不若乎。不及三年。遂棄群臣。嗚呼。

獻王 编辑

臣齊賢曰。禹之傳子。爲慮後世。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動者。分素定也。顯之三子。中弟相傳。以及於順。順以居喪過哀。夭折無嗣。而傳於宣。宣薨而太子嗣。是爲獻王。國人習熟見聞。乃謂宣有五弟而立孺子。以是歸非。何不思之甚也。唯不得周公於親。博陸於臣。委任而輔政。其危且亂。可翹足而待也。後世有不幸而遺大投艱於襁褓之中者。可以此爲誡哉。

肅王 编辑

臣齊賢曰。以漢高祖知人之明。每謂惠帝柔仁。而趙王如意似我。屢欲易太子。而不知代王之終爲太平天子。封之邊郡。然代王免呂氏之禍。以無寵也。唐太宗之賢。而不克定嗣。卒用昏童。乃使凶牝。啄其孫殆盡。尤可歎矣。兩漢四百年。臨天下者皆孝文之裔也。唐三百年。自中,睿訖昭,哀。亦大帝之後也。用此觀之。天也非人也。我文考十九子。而以再興宗國。期肅王於齠齕之年。而肅王由藩侯紹大統。智以定亂。仁以底平。有子若孫。克明克類。繼繼承承。以至于今四百餘年。斯豈非天乎。雖然。傳曰。知子莫若父者。其文考之謂乎。

史傳序 编辑

諸妃傳序 编辑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上下。而禮義有所措。夫婦。人倫之本也。國家理亂。罔不由之。鳦卵生商。龍漦滅周。楚以樊姬昌。息以嬀氏亡。可不戒哉。可不懼哉。故述諸妃傳。其無子無大善惡者。略之。

宗室傳序 编辑

國家之制。宗室稱諸王。猶漢諸劉。唐諸李。謂同姓耳。非爵也。親而尊者。爵爲公。其次爲侯。疏者爲伯。幼者爲司徒司空。內足以贏其生。外足以尊其勢。不使之莅官臨民。祖宗所以保親戚也。金寬毅王代宗錄。任景肅瓊源錄。宗女與宗子並列。討其世譜。棼然莫之辨也。小白君齊而姑姊妹不嫁。稠父娶吳而謂之吳孟子。爲不足譏歟。表而出之。又豈春秋諱魯之法乎。宗女雖親且貴。婦人外父母家。可略也已。

策問 编辑

問。讀論語。每以諸弟子所問作己問。而以夫子之言。作今日耳聞。其讀史。亦於君臣之際。事機之會。以身處之。知何而可。如何而不可。然後方有所益。先儒蓋有此論矣。且如樊遲請學爲農圃。子張學干祿。季路則問事鬼神。顏淵則問爲邦。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諸生若及夫子之門。其所問而願學者何事。管仲事小白。狐偃事重耳。雖其以力假仁。陰謀取勝。皆所以攘夷狄尊王室也。仲也致功烈其卑之譏。偃也貽譎而不正之誚。斯亦未爲得也。叔孫通不爲高祖制禮儀。則醉號擊柱。孰謂其不至於叛。而先王之禮之喪。通使之也。朝錯不爲景帝削諸侯。則僭禮踰制。幾何其不至於亂。而七國之兵之起。錯促之也。諸生若當仲,偃之任。能樹其功而無其過歟。遇通,錯之時。能救其弊而免其責乎。勿夸勿詘。請以實陳。

問。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又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經界旣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然則經界井田什一者。爲天下國家所宜先務也。自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日以富強。卒幷天下。阡陌之爲利。似愈於井田也。孟子之言果是。漢高祖入關伐秦。除其苛法。以收民心。不議井田之復。其後孝文之愛民。孝武之好古。而賈誼,董仲舒亦未嘗一言及此。何也。我祖宗垂統守成。四百年於此矣。經國之謨。取民之制。要皆合於古。而可傳於後也。所謂內外足半之丁。轉祿之位。役分,口分,加給,補給之名。租稅之數。肥饒磽薄九等之品。五種之宜。與夫曰負曰結。所以量地者。曰斗曰石。所以量穀者。其與古者經界井田什一之法。有同不同乎。法制之行。已踰四百年。旣久矣。不能無所弊。或仍或改。有可不可乎。近世來。功臣祿券賜牌之田。佛寺判定施納之田。行省理問所巡軍忽赤內乘鷹坊受賜之田。權豪之兼幷。姦猾之匿挾。所以毒於民而病於國者。紛然而作。倉廩之入。比之江都攻守危急之時。什不能二三焉。萬分一有三五年水旱之災。何以周其急。千百軍餽饗之費。何以共其用乎。去歲。前政丞王脫歡,左政丞金邦海入朝上國。天子有命。使之歸而整理之。二政丞旣歸。置都監。號以整理。於是辭頌忿諍。多於麻粟。逮繫訊鞠。疾於風雨。豪猾頗亦知懼。而謗讟不可遏止。一奇三萬之死而已致朝廷之詰。而勢若不復振焉。向所謂毒民病國者。豈不益肆而無所憚哉。夫奉天子之命。理一國之政。使希世之恩不下究。在朝廷之議天下之論如何哉。南北喜事之士。上書都堂。請立省東方。變其土俗。幸賴朝廷以我慕義勤玉之功。世皇優恤之詔。閣而不行者屢矣。今無乃乘其幾而欲售其說乎。夫有爲於不可爲之時。然後爲難能也。諸生皆有志於國家。請言其可以有爲之說。

問。帝王之統。若四時之相代。有不可紊。天命人心之所歸。又不可誣也。三五已前。遐哉邈乎。雖有載籍。莫考而徵。孔子删書。斷自唐虞。下訖于周。及其衰。東西而分。祖龍遂帝四海。二世而漢氏代。十二世而巨君簒。祖龍巨君。見謂紫色䵷聲。餘分閏位。而子長述秦之紀。溫公紀新之年。何也。東漢分而爲三國。西晉亂而爲五胡。拓跋氏,高氏,宇文氏,賀六渾氏,劉氏,二蕭氏,陳氏角立南北。索虜島夷。是非蜂起。所謂若四時之相代者。果安在哉。隋唐一天下。至于五季。禍亂極矣。契丹旣割據于北。宋地只限白溝。康王雖播越于南。金兵未逾長江。人心天命之歸。又安在哉。是皆不可不辨者也。漢雉,唐曌。列于帝紀。孟堅,永叔之筆。爲得春秋之法乎。程伊川以武氏比女媧。謂之非常之變。而不及呂氏。亦有說乎。公孫臣之流終始五德之論。又足據乎。今所以問於諸生。亦欲自質其疑而已。

問。論語曰。旣庶矣。富之。旣富矣。敎之。又曰。善人敎民七年。可使卽戎。又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又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皆聖人之言。而學者所宜服膺也。國家服事皇元。中外無虞。閭閻櫛比。行路如織。民日以殷。野日以闢。化斥鹵以水耕。刊薈蔚以火耘。豈非庶矣乎。而受名田供賦役者。百無二三焉。豪勢之家。器列金玉。商賈之婦。衣曳羅縠。豈非富矣乎。而罄衣食償利息者。十常八九焉。幸際休明。天下同文。家有程朱之書。人知性理之學。敎之之道亦庶幾矣。而韋布之博學篤行者果誰。搢紳之成德達林者能幾。爲士尙爾。於民何誅。往者旣族權臣。神邑再都。忠敬,忠烈作於前。忠宣,忠肅承其後。倚重之臣。責難之佐。宜有所謂善人焉。用能匡救將順。式至于今休。蓋敎民而爲邦也久矣。然而蜂起之倭。拏舟犯疆。謀所以逐捕之。未免浚編戶以充資糧。驅農夫以補卒乘。莫見令行而禁止。徒聞觖望以訛言。豈所謂可以卽戎乎。患失之夫。不逞之徒。敢爲蕭墻之憂。自速市朝之肆。豈所謂勝殘去殺乎。有合坐以謀謨。有政房以黜陟。監察之司。繩愆而格非。典法之吏。讞疑而斷獄。而我主上殿下仁厚慈儉。不喜遊畋。不邇聲色。延訪耆老。體貌大臣。修曠代之禮文。躬大享於宗廟。政刑德禮。以道以齊者。可謂云爾已矣。然而廷無德讓之風。野無時雍之俗。忿諍交騰。盜賊竊發。此猶幸免之恐不可得。況望其恥且格乎。凡此之故何也。諸生處不諱之朝。遇願理之君。宜盡意遠思。跡求馴致此弊之由。指陳作新斯民之術。有司者將獻吾君。而施于國家。夫豈小補哉。

编辑

范增論 编辑

或問漢用三傑而王。楚不用范增而亡。然則增孰與三傑賢。曰。增方之陳平。猶謂不足。況於三傑乎。高祖之寬仁。項羽之禍賊。增所知也。莫不信於背約。而羽背入關之約。莫不仁於殺無罪。而羽坑已降之卒。莫不義於弑君。而羽殺懷王。其至五年而後亡。亦幸也。高祖則初入關也。五星聚于東井。天與之也。其王漢中也。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而項氏爪牙之臣亦多歸漢。人與之也。王陵之母甘自殺。而不忍其子之背漢與楚。高祖之必王。項羽之必亡。匹婦之所明知也。增從必亡之人。不能從必王之主。其爲不智明矣。向使羽用增之策。終亦未免於亡矣。曰。增旣委質於項氏。雖知其必亡。焉得而背之哉。曰。始懷王以宋義爲上將。羽爲次將。增爲末將。使北救趙。當是時。增豈羽之臣乎。羽擅殺上將。詐報於君。可謂無道。且前攻襄城。襄城無噍類。諸將皆謂羽不可使先入關。如是而增竟從羽。見疑以死。陳平則知羽不足與爲天下。杖劍歸漢而爲謀臣。故曰。方之陳平。猶爲不足。況於三傑乎。

伍員,蘇不韋論。 编辑

東漢蘇謙。與司隷校尉李暠有隙。暠以事收謙。掠死獄中而刑其屍。其子不韋變姓名。盡以家財募劍客。邀暠於諸陵間。不剋。與兄弟入大農蒭廥中。鑿地達暠寢室。殺其妾及小兒。而暠有備。乃馳往魏郡。掘暠父塚。斷其頭以祭謙墓。暠憤恚歐血死。當時士大夫。多譏其歸罪枯骨。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員。郭林宗聞之曰。子胥憑威闔閭。雪怨舊郢。但鞭墓戮屍。竟無手刃後主之報。豈如蘇子靡因靡資。冒觸嚴禁。分骸斷骨。以毒生者。使暠不得其命。比之於員。不亦優乎。予曰。林宗以不韋優於伍員則可矣。其所以優之之義則謬矣。若以復讎論之。則員不必劣。而不韋獨優也。若論大義。則二子之優劣。較然自分矣。何也。君父。人倫之大本。忠孝。人臣之大節。員兩失之。初。楚王執伍奢而召員曰。來免而父。而員不來。夫父得罪於君。猶將自至。庶一感悟其君。況以免其父召之。雖知其不誠。不俟駕而行。固人情也。員托以後報而竟不來。是促父之死也。君子違不適讎國。大夫士去不說人以無罪。而員誘蛇豕之吳。蹈宗國發掘陵墓。鞭其君屍。不孝與不忠莫甚焉。不韋之於李暠。正得不共天下之義。而無倒行逆施之罪。林宗不務論此。而區區辨其復讎之難易以爲優劣。豈不謬哉。

编辑

謁三王廟各獻頌 编辑

编辑

昔者洚水。天下皆是。下民罹毒。靡所底止。匪我斯理。亶其魚乎。三過其室。不子呱呱。昏墊是憂。腁胝非苦。載瀹載疏。九有乃土。民受厥賜。何千萬年。將聖有言。吾無間然。

编辑

於皇天乙。長發有殷。聘賢畎畝。學焉而臣。網開三面。四海歸仁。樂天事葛。伐夏順人。匪明厥德。胡信于民。格言斯在。日新又新。

文王 编辑

周家積累。爰自后稷。西伯勃興。儀刑四國。夷牙就養。虞芮質成。發揮易象。馴致頌聲。分三有二。不愆服事。文在玆乎。德其至矣。

编辑

秦城銘 编辑

秦虎咆哮。六畢四一。愚浮黔首。讖惑古月。萬里成城。首洮尾碣。囊括邊雲。鉤聯海日。牛羊憧憧。踐履白骨。雨泣愁魂。川流怨血。民盡瘡痍。杵音未絶。豈料蕭墻。禍成腐孼。高赤厥族。嬰素其車。城故不圮。咸京爲墟。猶蝎之木。皮完裏虛。雖封以植。卒顚且枯。材雄識闇。嗟乎政乎。

息影菴硯銘 编辑

重而堅。得之天。滌以新。存乎人。

崔春軒壺矢銘 编辑

壺虛其心。矢直其理。匪直匪虛。匪壺匪矢。必愼必中。若虞張機。詭遇獲十。勝不償譏。勿激而墜。勿旋而倚。君子之嬉。君子之規。

金樞密思亭銘 编辑

翼彼亭斯。銘之曰思。云誰之思。父義母慈。萬歲之藏。陟焉望之。維桑之敬。伊蒿之悲。蚤夜永慕。沒齒匪虧。籍爾世祿。夸爾天資。以滿以傲。以敖以嬉。載瞻斯扁。不其恧而。子兮子兮。尙克念玆。

编辑

白樂天眞讚幅巾野服。曳杖獨行。 编辑

駱旣竟鬻。素亦不留。龍門泉石。飄然獨游。

蘇東坡眞讚黃冠橫策。坐嘯石上。 编辑

金門非榮。瘴海何懼。野服黃冠。長嘯千古。

松廣李國師眞讚奉敎譔 编辑

國師乾乾。有德與年。王命寫像。載瞻載虔。是身離相。是法離詮。卽圖作贊。臣愧斐然。

竹軒金政丞眞讚 编辑

湛乎其矑。竦乎其眉。高觀瘦面。赬唇雪髭。斯以狀貌。求竹軒也。國耳忘私。信而不欺。耿介愷悌。一乎壯衰。斯以志節。論竹軒也。冥得喪齊彭殤。神遊八極之外。徜徉無何之鄕。斯其爲竹軒也。有可以髣髴於丹靑。形容於文章者耶。

安謙齋眞讚有序 编辑

安文成公。爲世儒宗。余未弱冠。一拜於途。遂蒙顧遇。因識其孫謙齋。後十年。吾先君東菴公掌試春圍。謙齋射策登科。由是予二人者交游最久。至正庚子。謙齋歿。明年秋。覩遺像。悵然書其側。儉而不固。和而不流。確乎守度。儼乎揚休。稱其爲文成之孫兮。克勤於行。克簡於辭。醞藉其文。平淡其詩。宜其游東菴之門兮。位躡二府。不爲不偶。年俯七旬。不爲不壽。惟其任用。未究於鈞衡。功德未洽於生靈。士論猶有所憾焉。一丘一壑之放曠。足以過庾亮。一觴一詠之淸眞。何曾比季倫。是則我輩想平生而難忘。覩遺像而益感者也。

益齋眞自讚 编辑

獨學而陋。聞道宜晚。不幸由己。何不自反。何德于民。四爲國相。幸而致之。祗速衆謗。不揚之貌。又何寫爲。告爾後嗣。一覩三思。誡其不幸。早夜以勉。毋苟其幸。庶幾知免。

编辑

沔州池臺堂亭銘郭翀龍少卿。作守時所開。 编辑

君子池郭君種蓮其中。取濂溪說名之。 编辑

花實同時。不染淤泥。有似君子。見愛濂溪。

衢罇臺 编辑

民吾同胞。橫渠之辭。獨樂何樂。衢罇在玆。

緇衣堂 编辑

邑雖十室。有信與忠。好賢之化。比屋可封。

康衢亭 编辑

澹臺不徑。魯論紀之。有道如砥。君子履之。

编辑

三畜箴 编辑

貓箴 编辑

旣耳而目。亦爪而牙。穿窬方肆。胡寐無吪。

狗箴 编辑

而尾之媚。而舌之舐。毋鬪毋戲。惟藩之毀。

鷄箴 编辑

鳴不廢時。鬪不守雌。啄糞得肥。自速人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