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録解題 (四庫全書本)/全覽

直齋書録解題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直齋書録解題目録   目錄類一經籍之屬卷一
  易類
  卷二
  書類    詩類    禮類
  卷三
  春秋類   孝經類   語孟類
  經解類   讖緯類  小學類案以上經部
  卷四
  正史類   别史類   編年類
  起居注類
  卷五
  詔令類   偽史類   雜史類
  典故類
  卷六cq=3
  職官類   禮注類   時令類
  卷七
  傳記類   法令類
  卷八
  譜牒類   目録類   地理類案以上史部
  卷九
  儒家類   道家類
  卷十
  法家類   名家類   墨家類
  縱横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卷十一
  小説家類
  卷十二
  神仙類   釋氏類   兵書類
  歴象類   隂陽家類  卜筮類
  形法類
  卷十三
  醫書類
  卷十四
  音樂類   雜藝類   類書類案以上子部
  卷十五
  楚辭類   總集類
  卷十六
  别集類上
  卷十七
  别集類中
  卷十八
  别集類下
  卷十九
  詩集類上
  卷二十
  詩集類下
  卷二十一
  歌詞類
  卷二十二
  章奏類   文史類案以上集部
  等謹案直齋書録解題宋吳興陳振孫撰以厯代典籍分為五十三類各詳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且為品題其得失故曰解題其書不標經史子集之目而核其所列經之類凡十史之類凡十六子之類凡二十集之類凡七仍不外乎四部之説者也攷諸前史目録類皆入史部自劉歆七畧以下著録者指不勝屈其存於今者崇文總目尤袤遂初堂書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及此書而已遂初堂書目本無註崇文總目註已散佚其可攷見諸書源流者惟晁志及此書故馬端臨經籍攷即據此二書以成編然至今晁志有刻本而此書乆佚惟永樂大典全載之誠希覯之本也苐當時編輯草率訛脱頗多今門類一仍其舊而解題則詳加攷核各以案語附之定為二十二卷方今
  聖天子稽古右文蒐羅遺籍列于四庫之中者浩如烟海此區區一家之書誠不足以當萬一然古書之不傳于今者得藉是以資徴信而其校核精詳議論醇正於攷古亦有助焉固宜存而不廢也原本間於解題之後附以隨齋批注未詳隨齋何許人然補闕拾遺于本書頗有所裨亦仍其舊並存焉乾隆四十二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一   宋 陳振孫 撰易類
  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繫辭注三卷
  魏尚書郎山陽王弼輔嗣注上下經撰畧例晉太常潁川韓康伯注繫辭說序雜卦自漢以來言易者多溺於象占之學至弼始一切掃去暢以義理於是天下後世宗之餘家盡廢然王弼好老氏魏晉談𤣥自弼輩倡之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於道闕矣況其所謂辭者又雜以異端之說乎范𡩋謂其罪深於桀紂誠有以也弼父業長緒本王粲族兄凱之子粲二子坐事誅文帝以業嗣粲弼死時年二十餘
  古易十二卷
  出翰林學士雎陽王洙原叔家上下經惟載爻辭外卦辭一彖辭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繫六下繫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葉石林以為此即藝文志所謂古易十二篇者也案隋唐志皆無古易之目當亦是後人依倣録之爾
  周易古經十二卷
  丞相汲郡吕大防㣲仲所録上下經並録爻辭彖象隨經分上下共為六卷上下繫辭二卷文言說序雜卦各一卷
  古周易八卷
  中書舍人清豐晁說之以道所録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其說曰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氏始孔頴逹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逐爻則費氏初變古制時猶若今乾坤二卦各存舊本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于王弼奈何後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散太𤣥測贊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遷固叙傳揚雄法言叙篇云爾卷首列名氏二十餘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卦云
  古易十二卷音訓二卷
  著作郎東莱吕祖謙伯恭所定篇次與汲郡吕氏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朱晦庵刻之於臨漳㑹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其所著本義據此本也
  古周易十二卷
  國子録吳郡吳仁傑斗南所録以爻為繫辭今之繫辭為說卦其言十翼謂彖傳象傳繫辭傳上下說卦上中下文言序卦雜卦并上下經為十二篇案漢世傳易者施孟梁丘京費費最晚出不得立於學官其學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經自劉向校中古文易經諸家或脱无咎悔亡惟費氏與古文同東京名儒馬鄭皆傳之其後諸家皆廢而費學孤行以至于今其合彖象文言於經蓋自康成輔嗣以来展轉相傳學者遂不識古文本經甚至今世考官命題或連彖象爻辭為一對大義者志得而已徃徃穿鑿傅㑹而經㫖破碎極矣凡此諸家所録雖頗有同異大較經自為經傳自為傳而於傳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復古文之舊均有補于學者宜並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見吳氏書篇末今古文參用視諸本為無據又有程逈可久古易攷十二篇見後
  周易正義十三卷案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六卷唐書藝文志作十四卷
  唐國子祭酒冀州孔頴達仲達撰序云十四卷館閣書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案五經正義本唐貞觀中頴達與顔師古等受詔撰五經義贊後改為正義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永徽二年中書門下于志寧等攷正増損書始布下其實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稱孔疏爾其說專釋一家注文為正案唐書孔頴逹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叶王談于志寜等奉詔撰蘓徳融趙宏智覆審崇文總目云唐長孫無忌與諸儒刋定
  周易釋文一卷
  唐國子博士吳郡陸徳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漢魏以前諸家說盖唐初諸書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說
  歸藏三卷
  晉太尉參軍薛貞注案唐志十三卷司馬膺注今惟存初經本蓍齊母三篇錯謬不可讀非古全書也
  子夏易傳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傳二卷殘缺陸徳明李鼎祚亦時稱引攷漢志初無此書有孫坦者為周易析藴言此漢杜子夏也未知何據使其果然何為不見於漢志其為依託明矣隋唐時止二卷已殘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經文彖象爻辭相錯正用王弼本決非漢世書以陸徳明所引求之今傳則皆無之豈惟非漢世書亦非隋唐所傳書矣其文辭淺俚非古人語姑存之以備一家案晁以道傳易堂記曰古今咸謂子夏受於孔子而為之傳然太史公劉向父子班固皆不論著唐劉子元知其偽矣書不傳於今今號為子夏傳者崇文總目知其為偽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晁之言云爾張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見館閣書目云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
  京房易傳三卷積算雜占條例一卷案晁公武曰隋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𠋫十種七十三卷唐志亦作京氏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種二十二卷章句既亡今所傳者京氏積算易傳三卷雜占條例法一卷所謂積算易傳疑即隋唐志之錯卦是也雜占條例法疑隋唐志之逆刺占災異是也此本篇目與晁志異
  吳鬱林太守吳郡陸績公紀注京氏學廢絶久矣所謂章句者既不復傳而占候之存於世者僅若此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今世術士所用世應飛伏游魂歸魂納甲之說皆出京氏晁景迂甞為京氏學用其傳為易式云或作四卷而條例居其首又有參同契律厯志見隂陽家類專言占候
  關子明易傳一卷
  後魏河東關朗子明撰唐趙㽔注隋唐志皆不録或云阮逸偽作也
  周易集解十卷案唐書作十七卷晁公武謂今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或後人併之也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鑿度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陸績王肅干寶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頴逹等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賴此猶見其一二而所取于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漢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甞為之集解陸氏釋文所載說卦逸象本于九家易蜀才范長生也顔之推云案此書集子夏以來易説三十二家外又引張氏倫朱氏仰之蔡氏景君三家注
  元包十卷
  唐衛元嵩撰祕書少監武功蘇源明傳四門助教趙郡李江注其書以八卦為八篇首而一世至歸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兌艮離坎巽震坤曰太隂乾曰太陽餘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為數語用意僻怪文意險澁不可深曉也
  周易啓源十卷
  唐太子左諭徳蔡廣成撰皆設為問答之辭其卷首題徳恒徳言徳庸徳翰問者不知何義也
  補闕周易正義畧例疏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卷
  唐四門助教邢璹撰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餘皆不然此本亦淺近無義理姑存之
  周易窮㣲一卷
  稱王輔嗣凡為論五篇館閣書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論彖論象亦類畧例意即此書也又言弼著此書已亡至晉得之王羲之承詔録藏於祕府世莫得見未知何所據而云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唐東陽助撰唐志作東鄉助館閣書目又云守江陵尹東陽東郷皆複姓也其序言隨事義而取象若以龍叙乾以馬明坤凡注疏未釋者標出為此書
  周易舉正三卷
  唐蘇州司戸叅軍郭京撰自言得王弼韓康伯手寫真本正其訛謬凡一百三十五條如坤初六象履霜隂始凝也多堅氷二字屯六三象以從禽也闕何字頤拂經當作拂頤坎卦習坎上當有卦名之類皆於義為長
  易傳解說一卷㣲㫖三卷
  唐宰相吳郡陸希聲撰案文獻通攷作右拾遺案唐志有易傳二卷中興書目作六卷别出㣲㫖三卷今所謂解說者上下經共一冊不分卷有序言著易傳十篇七篇以上解易義之淵㣲八篇以下廣易道之旁行今第為六卷又撰易圖指說釋變微㫖各一卷通為十卷其上下經蓋第一第二篇經文一句傳亦一句門人以為難曉故復為之解然則其全書十卷不盡傳矣家舊惟有㣲㫖續得解說一編始知其詳
  周易口訣義六卷
  河南史之徴撰案宋史藝文志作史文徽文獻通攷作史證鄭樵通志作史之證宋人避諱徵字此改從其舊不詳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也避諱作證字
  易證墜簡二卷
  毗陵從事建溪范諤昌撰天禧中人序言任職毗陵因事退閒葢嘗失官也又言得於湓浦李處約李得於廬山許堅其上卷如郭京舉正下卷辨繫辭非孔子命名止可謂之賛繫今爻辭乃可謂之繫辭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補注一篇辨周孔述作與諸儒異為乾坤二傳末有四辭晷刻圖一篇案文獻通攷作四時晷刻圖館閣書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圖一卷言納甲納音者即此下卷補注序中語也世或言劉牧之學出于諤昌而諤昌之學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發皆云爾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徳統論一卷畧例一卷又易數鈎隱圖二卷案宋史以畧例為黄黎獻撰易數鈎隐圖作一卷鄭樵通志作三卷又黄黎獻續者一卷太常博士劉牧長民撰黄黎獻為之序又為畧例圖亦黎獻所序又有三衢劉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有歐陽公序文淺俚決非公作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案敏士序稱伯祖屯田郎中臨川先生志其墓今觀誌文所述但言學春秋于孫復而已當慶厯時其易學盛行不應畧無一語及之且黎獻之序稱字長民而誌稱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刪定易圖論一卷
  直講旴江李覯泰伯撰案宋史藝文志作李遇盖南宋避諱所改凡六篇蓋刪劉牧易圖而存之者三焉館閣書目作六卷十九篇覯先著易論十九篇皆見集中與此自為二書當是合為十九也
  易補注十卷又王劉易辨一卷
  秘書丞宋咸貫之撰咸嘗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條以正亡誤及得郭京舉正於歐陽公遂參驗為補注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訓未見易辨凡二十篇劉牧之學大扺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
  翰林學士雎陽王洙原叔撰其序言學易於處士趙期論次舊義附以新說凡十二篇以王弼傳為内摘其異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
  周易析藴二卷
  孫坦撰其首言子夏傳辭不甚粹或取左氏傳語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甞疑漢杜子夏之學及讀杜傅見引明夷對䇿疑始釋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及中興書目皆不著
  易筌六卷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隱撰每爻各以一古事繫之頗多牽合
  周易意學六卷案文獻通考鄭樵通志俱作十卷
  題齊魯後人陸秉撰晁氏讀書志云秉字端夫舊名東甞通判蜀州寶元二年上其書有詔嘉奬其說多異先儒穿鑿無據
  周易口義十三卷案文獻通攷作易傳十卷宋史作易解十二卷鄭樵通志作口義十二卷直講海陵胡瑗翼之撰新安王炎晦叔嘗問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然雜物撰徳具于中爻互體未可廢也南軒之說雖如此要之程氏專治文義不論象數三家者文義皆坦明象數殆扵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案晁公武云此書乃門人倪天隠所纂非其自著
  周易解義十卷
  直講徂徠石介守道撰止解六十四卦亦無大發明晁景迂甞謂守道說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他人尚何責哉今觀此解義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見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舊本而已更無他說不知景迂何以云爾也案宋咸補注首章頗有此意晁殆誤記也耶
  易童子問三卷
  參政廬陵歐陽永叔撰設為問答其上下卷專言繫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所作
  易意藴凡例總論一卷
  東海徐庸撰皇祐中人凡為論九篇館閣書目又有卦變解未見
  周易義類三卷
  稱顧叔思撰未詳何人序言先儒論説甚衆而其㫖未甞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辭意未甞不一各立標目總而聚之
  易解十四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九卷鄭樵通志分載易義八卷補注精㣲各三卷與此合尚書右丞皇甫泌撰曰述聞曰隠訣曰補解曰精㣲曰師說曰明義案文獻通攷作辨道其學得于常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劉彝錢藻皆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盖隠者也泌甞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荆公臨川王安石介甫撰晁氏讀書志曰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
  易說三卷
  丞相温公涑水司馬光君實撰雜說無詮次未成書也
  東坡易傳十卷
  端明殿學士眉山蘓軾子瞻撰蓋述其父洵之學也
  周易聖斷七卷
  諌議大夫閬中鮮于侁子駿撰多辨王弼劉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學者觀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伊川易解六卷案文獻通攷宋史藝文志俱作十卷
  崇政殿說書河南程頤正叔撰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伊川平生著述惟易傳為深而亦不解大傳
  横渠易說三卷案文獻通攷宋史藝文志俱作十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
  乾生歸一圖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英州石汝礪撰嘉祐元年序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于一也有論有圖亦頗與劉牧辨然或雜以釋老之學其所謂一者自注云一則靈寂其元首篇論道專以靈明原注靈字恐誤或當作虚無體無生為主又曰因靈不動而生寂體豈非異端之說乎
  易義海撮要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二卷
  熙寧中蜀人房審權編義海凡百卷近時江都李衡彦平刪削而益以東坡蘇氏伊川程氏漢上朱氏之說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館閣續書目云紹興監察御史誤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學士錢塘沈括存中撰所解甚略不過數卦而於大小畜大小過獨詳
  了翁易說一卷
  左司諌延平陳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辭㫖深晦
  葆光易解義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張弼舜元撰紹聖中以章惇黄裳等薦賜號葆光處士後又以為福州司戸本州教授其學多言取象案晁公武讀書志弼於紹聖中張惇薦於朝賜號葆光處士後黄裳等再薦詔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考宋史紹聖中無張惇此本又作章厚疑為章惇所薦以避光宗諱故名章厚耳又教授上脱本州二字今改正
  易講義十卷
  給事中遂昌龔原深之撰嘉祐八年進士初以經學為王安石引用元符後入黨籍
  此段當在正易心法之前隨齋批注
  正易心法一卷
  舊稱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寧間廬山隠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蓋依託也朱先生云南康戴主簿師愈撰乃不唧𠺕底禪不唧𠺕底修養法日時法王炎曰洺山案文獻通攷作洛水李夀翁侍郎喜論易炎嘗問侍郎在當塗板行麻衣新說如何李曰程沙隨見囑炎曰恐託名麻衣耳以撲錢背面喻八卦隂陽純駁此鄙說也以泉雲雨為陽水以澤為隂水與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兩語佳炎曰豈非學者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不當於周孔脚跡下盤旋耶然此二語亦非也無周孔之辭則羲皇心地學者何從探之李無語李名椿
  太極傳六卷外傳一卷因說一卷
  中書舍人晁說之以道撰其學本之邵康節自言學京氏易紹聖間遇洛陽楊賢寶得康節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温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兵火後失之晚年復為此書又有易元星紀譜易規二書見本集中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易正誤一卷
  不知何人作但稱其名曰敭又稱元祐以來云云則近世人也據序為書三篇曰正誤曰脫簡曰句讀今所存惟正誤一篇大抵増益郭范之說故併附二書冊後
  梁谿易傳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綱伯紀撰案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訓釋上下經繫辭說序雜卦并總論合十卷外篇釋象七明變一訓辭二類占一衍數二合十有三卷今内篇闕總論外篇闕訓辭及衍數下卷存者十卷蓋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曽孫得其家藏本頃倅莆田日借鄭本傳録今攷梁谿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辭二序已云有録無書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豈有其序而書實未成耶其於書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周易外義三卷
  不知何人作載於三朝史志則其來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詳著之於易之本㫖無所發明故曰外義
  皇極經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
  處士河南邵雍堯夫撰其學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陳摶盖數學也曰元㑹運世以元經㑹以運經世自帝堯至扵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時而驗人事以人事而驗天時以隂陽剛柔窮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數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窮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書謂之經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為之叙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辨惑一篇叙傳授本末真偽然世之能明其學者盖鮮焉雍諡康節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門人張㟭子望記其平生之言雖十纔一二而足以發明成書者為多故名觀物外篇㟭登進士第仕為太常寺主簿
  觀物内篇解二卷
  康節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子文撰即經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廣川易學二十四卷
  中書舍人東平董逌彦逺撰
  吳園易解十卷
  秘閣修撰鄱陽張根知常撰卷後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根自號吳園先生
  漢上易傳十一卷叢說一卷圖三卷
  翰林學士荆門朱震子發撰紹興初在經筵表上具述源流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㑹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合盖其學専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専尚文辭為非是故其于象數頗加詳焉序稱九卷盖合説序雜卦為一也
  周易窺餘十五卷
  資政殿學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不解乾坤二卦獨自屯卦始剛中甞得罪秦檜豈其於乾坤之義有所避耶
  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
  三山鄭東卿少梅撰以六十四卦為圖外及六位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末有繫辭解自言其學出于富沙丘先生以為易理皆在于畫中於是日畫一卦周而復始久而後有所入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曰易理分明在畫中又曰不知畫意空箋注何異丹青在畫中其學傳之東卿云永嘉所刋本作二冊不分卷無繫辭解
  易索十三卷
  知岳州太和張汝明舜文撰上下經六卷外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汝明元祐壬申進士大觀初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誌其墓
  易解義十卷
  題凌公弼撰未詳何人善解析文義頗簡潔有所發明館閣書目有集解六卷稱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豈即其人耶
  徽猷閣待制新安凌唐佐字公弼建炎初知應天府以劉豫虚實書奏被殺後其妻田氏以死狀聞詔贈待制隨齋批注
  易小傳六卷
  丞相吳興沈該守約撰專釋六爻兼論變卦多本春秋左氏傳占法卦為一論又有繫辭補注十餘則附之卷末
  昭徳易詁訓傳十八卷
  敷文閣直學士清豐晁公武子止撰博采古今諸家附以己聞又攷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列之逐條曰同異攷乾道中上之其議論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畧於象數晁氏居京師昭徳坊故號昭徳晁家沖之叔用其父也
  先天易鈐一卷
  序稱牛師徳祖仁撰未詳何人盖為邵氏之學而專乎術數者也
  傳家易說十一卷
  沖晦處士河南郭雍頤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學于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學道之要無出於此自是方覺讀易有味牓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興之初先人舊學掃地念欲補續其說中心所知者艮止也潛稽易學以述舊聞用傳于家忠孝字立之名將樞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變於河陽陳安民子惠其書出李挺之由是頗通象數仕為永興軍路提刑死於狄難其書散逸雍隠居陜州長陽山中帥守屢薦召之不至由處士封頤正先生其末提舉趙善譽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傳家兵學六卷以進時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又有兼山遺學六卷見儒家類案晁公武讀書志有兼山易解二卷餘書皆未之見也雍實范忠宣丞相外孫又號白雲先生案頤正本朝廷所賜先生號而館閣書目以為字頤正恐誤
  讀易老人詳說十卷
  參政莊簡公上虞李光泰發撰光忤秦檜謫海外為此書光甞學於劉元城其初進頗由蔡氏晚節所立有過人者
  易傳拾遺十卷
  敷文閣直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撰銓謫新州作此書大槩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於易傳之外李光泰發為之序其曰拾遺者謙辭也
  逍遙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直學士院李椿年仲永撰其門人鄱陽吳説之景傳所述胡銓邦衡為之序疑問者說之所録其問答之語也
  易傳十一卷本義十二卷易學啟䝉一卷案宋史藝文志啟䝉三卷焕章閣待制侍講新安朱熹晦庵撰初為易傳用王弼本復以吕氏古易經為本義其大㫖畧同而加詳焉首列九圖末著揲法大畧無義理占象而言啟䝉之目曰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筮考變占凡四篇
  周易變體十六卷
  吏部郎中京口都潔聖與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繫辭精義二卷
  吕祖謙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繫辭故也館閣書目以為託祖謙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知舒州温陵曽穜獻之集二程張載游酢楊時及二郭之學為一書穜甞受學於郭白雲
  易原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首論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參之河圖洛書大衍之異同以為此易之原也以及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徃徃斷以已見出先儒之外
  易本傳三十三卷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其自序以為易起於畫捨畫則無以見易因畫論心以中為用如捨本卦而論他卦及某卦從某卦來者皆所不取案此二句原本脱漏今據文獻通攷補入洪邁景盧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饒之徳興有惠政民至今祠之三子皆知名顯於時
  沙隨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攷一卷沙隨程迥可久撰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迥嘗從玉泉喻樗子才學登隆興癸未科仕至邑宰及與前輩名公交游多所見聞故其論說頗有源流根據古易攷十二篇闕序雜卦
  誠齋易傳二十卷
  寶謨閣學士廬陵楊萬里廷秀撰其序以為易者聖人通變之書惟中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萬變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畫即字也
  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
  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黄中撰淳熙中表進其書末卷為六十四卦立成圖言聖人以八卦重為六十四未聞以復姤泰否臨遯變為六十四也以辨邵堯夫朱子發之說其與朱侍講違言以論易不合為朱公所闢也
  數學一卷
  雜録象數諸圖說不知何人所録
  易說二卷
  潼川漕趙善譽徳廣撰善譽淳熙中甞進南北攻守類攷及為湖北提舉常平陛辭以易說進每卦為論一篇
  易辨三卷淵源録三卷案文獻通攷何萬易辨三卷原本作易辭今改正右司郎中三山何萬一之撰其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與先儒異淵源録者盖其為易解未成書僅有乾坤二卦而已萬癸未進士髙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以没
  易總說二卷
  端明殿學士永嘉戴溪肖望撰每卦為一篇嘉定初為東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獻
  周易玩辭十六卷
  太府卿松陽項安世平甫撰當慶元中得罪時宰謫居江陵杜門潛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賔友未甞踰閾諸書皆有論說而易為全書其自序以為讀程易三十年此書無一字與之合合則無用乎此書矣世之君子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於程氏者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恐有西河疑女之誚大抵程氏一於言理盡畧象數而此書未甞偏廢程氏於小象頗欠發明而此書爻象尤貫通盖亦徧攷諸家斷以己意精而博矣
  易裨傳二卷外篇一卷
  秘書省正字檇李林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極曰極數本之天地之數曰觀變本之揲蓍十八變外篇則曰反對世應互體納甲卦氣之類凡八條
  述釋葉氏易説一卷
  吏部侍郎永嘉葉適正則為習學記言易居其首門人建安袁聘儒席之述而釋焉聘儒紹熈癸丑進士
  易筆記八卷總說一卷
  軍器少監新安王炎晦叔撰甞以上下經解表進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繫辭二卷為八闕說卦於象數頗有發明
  易翼傳二卷
  吏部侍郎括蒼鄭汝諧舜舉撰翼云者所以為程傳之輔也大抵以程傳為本而附以己見之異然汝諧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至互相排擊
  南塘易說三卷
  禮部尚書趙汝談履常撰専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説亦多自得之見
  西山復卦說一卷
  參政建安真徳秀景元撰
  準齋易說一卷
  錢塘吳如愚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二   宋 陳振孫 撰書類
  尚書十二卷尚書注十三卷
  漢諌議大夫魯國孔安國傳初伏生以書教授財二十九篇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實三十四篇及安國攷論魯壁所藏始出舜典諸篇又定其可知者増多二十五篇引序以冠諸篇之首定為五十八篇雖作傳既成㑹巫蠱事作不復以聞故未甞列於學官世亦莫之見也攷之儒林傳安國以古文授都尉朝弟子相承以及塗惲桑欽至東都則賈逵作訓馬融鄭康成作傳注解而逵父徽實受書於塗惲逵傳父業雖曰逺有源流然而兩漢名儒皆未嘗實見孔氏古文也豈惟兩漢魏晉猶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經傳有援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征諸篇皆云逸書其援泰誓者則云今泰誓無此文盖伏生書亡泰誓泰誓後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獻者或云宣帝時河南女子得之所載白魚火烏之祥實偽書也然則馬鄭所解豈真古文哉故孔頴達謂賈馬輩惟傳孔學三十三篇即伏生書也亦未得為孔學矣頴達又云王肅注書始似竊見孔傳故於亂其紀綱以為太康時皇甫謐得古文尚書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紀徃徃載之蓋自太保鄭沖授蘇愉愉授梁栁栁授臧曹曹授梅賾賾為豫章内史奏上其書時已亡舜典一篇至齊明帝時有姚方興者得於大航頭而獻之隋開皇中搜索遺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歴漢末無傳晉初猶得存者雖不列學官而散在民間故耶然終有可疑者余嘗辨之
  書古經四卷序一卷
  侍講朱熹晦庵所録分經與序仍為五十九篇以存古也
  尚書正義二十卷
  唐孔頴逹與博士王徳韶等共為之其序云歐陽夏侯二家之所說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安國所注寢而不用及魏晉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江左學者咸悉祖焉隋初始流河朔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文義皆淺畧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穿鑿煩雜炫就而刪焉雖稍省要義更太略詞又過華未為得也案此序本係節錄而自為正義者以下又脱十餘字今據文獻通攷校補
  尚書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其言伏生二十餘篇即馬鄭所注是也可證馬鄭非見古文又言梅賾所上亡舜典一篇以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以續孔傳又言若稽古至重華協于帝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傳本無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止乃命以位總二十八字
  尚書大傳四卷案唐宋藝文志文獻通攷俱作三卷
  漢濟南伏勝撰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注凡八十有三篇當是其徒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亦未必當時本書也印板刓缺合更求完善本
  汲冢周書十卷
  晉五經博士孔晁注太康中汲郡發魏安釐王冢所得竹簡書此其一也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刋本以序散在諸篇盖以倣孔安國尚書相傳以為孔子刪書所餘者未必然也文體與古書不類似戰國後人依倣為之者
  古三墳書一卷
  元豐中毛漸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辭詭誕不經盖偽書也三墳之名惟見於左氏右尹子革之言盖自孔子定書斷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無徴不信不復采取於時固己影響不存去之二千載而其書忽出何可信也况皇謂之墳帝謂之典皆古史也不當如毛所録其偽明甚人之好竒有如此其僻者晁公武云張商英偽撰以比李筌隂符經
  書義十三卷
  侍講臨川王雱元澤撰其父安石序之曰熙寧三年臣安石以尚書入侍遂與政案王安石與政在熙寧三年原本作二年誤今改正而子雱實嗣講事有㫖為之說以進八年下其說太學頒焉雱盖述其父之學王氏三經義此其一也初熙寧六年命知制誥吕惠卿充修撰經義以安石提舉修定又以安石子雱惠卿弟升卿為修撰官八年安石復入相新傳乃成雱盖主是經者也王氏學獨行于世者六十年科舉之士熟於此乃合程度前輩謂如脱墼然案其形模而出之爾士習膠固更喪亂乃已
  東坡書傳十三卷
  蘇軾撰其於𦙍征以為羲和貳於羿而忠於夏於康王之誥以釋衰服冕為非禮曰予於書見聖人之所不取而猶存者有二可謂卓然獨見於千載之後者又言昭王南征不復穆王初無憤恥之意哀痛惻怛之語平王當傾覆禍敗之極其書與平康之世無異有以知周徳之衰而東周之不復興也嗚呼其論偉矣
  二典義一卷
  尚書在丞山隂陸佃農師撰為王氏學長於攷訂待制游其孫也
  石林書傳十卷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藴撰博極羣書彊記絶人書與春秋之學視諸儒最為精詳
  書禆傳十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二卷
  太常丞建安吳棫才老撰首卷舉要曰總說曰書序曰君辨曰臣辨曰攷異曰詁訓曰差牙曰孔傳凡八篇攷據詳博
  書辨訛七卷
  樞宻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撰其目曰糾謬四闕疑一復古二樵以遺逸召用博物洽聞然頗迂僻居莆之夾漈
  陳博士書解三十卷
  禮部郎中永嘉陳鵬飛少南撰秦檜子熺甞從之遊在禮部時熺為侍郎文書不應令鵬飛輒批還之熺浸不平鵬飛說書崇政殿因論春秋母以子貴言公羊說非是檜怒謫惠州以沒今觀其書紹興十三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其言驪山之禍申侯啟之平王感申侯之立已而不知其徳之不足以償怨鄭桓公友死於難而武公復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國恥難矣嗚呼其得罪於檜者豈一端而已哉
  無垢尚書詳説五十卷
  禮部侍郎錢塘張九成子韶撰無垢諸經解大抵援引詳博文義瀾翻似乎少簡嚴而務欲開廣後學之見聞使不墮於淺狹故讀之者亦徃徃有得焉
  書譜二十卷
  程大昌撰本以解經而不盡解有所發明則篇為一論
  禹貢論二卷圖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禹貢論五卷禹貢論圖五卷後論一卷程大昌撰凡論五十三篇後論八篇圖三十一其於江河淮漢濟黒弱水七大川以為舊傳失實皆辨證之淳熙四年上進宇宙廣矣逺矣上下數千載幅員數萬里身不親厯耳目不親聞見而欲决於一心定於一說烏保其皆無牴牾然要為卓然不詭隨傳註者也
  東莱書說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十五卷
  吕祖謙撰其始為之也慮不克終篇故自秦誓以上逆為之說然亦僅能至洛誥而止世有别本全書者其門人續成之非東莱本書也
  晦庵書說七卷
  朱熹門人黄士毅集其師說之遺以為此書晦庵於書一經獨無訓傳每以為錯簡脫文處多不可彊通吕伯恭書解不可彊通者彊欲通之甞以言伯恭而未能改也又嘗疑孔安國傳恐是假書小序决非孔門之舊安國序决非西漢文章至謂與孔叢子文中子相似則豈以其書出於東晉之世故耶非有絶識獨見不能及此至言今文多艱澁古文多平易伏生背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攷定於科斗古書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此誠有不可曉者今惟二典禹謨召誥洛誥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極有辨其他皆文集語録中摘出
  尚書講義三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彦正撰政和四年上舍及第釋褐授承事郎以三中首選除太學官其仕三朝歴蔡京王黼秦檜三權臣皆不為之屈紹興末乃預政年八十四而終此書為學官時作
  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
  校書郎三山林之竒少頴撰從吕紫微本中居仁學而太史祖謙則其門人也初第以樞密陳誠之薦徑入館以末疾去而終
  書說七卷
  禮部尚書㑹稽黄度文叔撰度篤學窮經老而不倦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徃徃晨夜叩書塾為友朋道之
  潔齋家塾書鈔十卷
  禮部侍郎鄞袁燮和叔潔齋先生其子喬崇謙録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
  袁氏家塾讀書記二十三卷
  題四明袁覺集未詳何人大畧倣吕氏讀詩記集諸說或述已意於後當亦是潔齋之族耶
  尚書精義六十卷
  三山黄倫彛卿編次或書坊所託
  梅教授書集解三冊
  不分卷不著名未詳何人
  柯山書解十六卷
  柯山夏僎元肅撰集二孔王蘇陳林程頤張九成及諸儒之說便於舉子
  書小傳十八卷
  新安王炎晦叔撰
  南塘書說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趙汝談撰疑古文非真者五條朱文公嘗疑之而未若此之決也然于伏生所傳諸篇亦多所掊擊觝排則似過甚
  詩類
  毛詩二十卷毛詩故訓傳二十卷
  漢河間王博士趙人毛公撰後漢大司農鄭康成箋漢初齊魯韓三家並行而毛氏後出獨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其後三家皆廢而毛獨傳故曰毛詩毛公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案後漢儒林傳稱毛萇傳詩而孔氏正義据鄭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則未知萇者大毛公歟小毛公歟鄭氏曰箋者案正義云鄭於諸經皆謂之注獨此言箋者字林云箋表也識也鄭遵毛學表明毛言記識其事故稱為箋又案後漢傳注引張華博物志鄭注毛詩曰箋不解此意或云毛公曽為北海相鄭是郡人故以為敬雖未必由此然漢魏間逹上之辭皆謂之牋則其為敬明矣其間與毛異義者甚多王肅盖甞述毛非鄭云
  詩風雅頌四卷序一卷
  朱熹所録以為序出後世不當引冠篇首故别録為一卷
  毛詩正義四十卷
  唐孔穎達與王徳韶等撰専述毛鄭之學且備鄭譜於卷首蓋亦増損劉焯劉炫之疏而為之也晁氏讀書志云自晉東遷學有南北之異南學簡約得其英華北學深博窮其枝葉至頴逹義疏始混南北以為一雖未必盡得聖人之意而其形名度數亦已詳矣自兹以後郊社宗廟冠婚䘮祭其儀法莫不本此元豐以來廢而不行甚亡謂也
  毛詩釋文二卷
  唐陸徳明撰
  韓詩外傳十卷
  漢常山太傅燕韓嬰撰案藝文志有韓故三十六卷内傳四卷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今皆亡所存惟外傳而卷多於舊葢多記雜説不專解詩果當時本書否也
  故者通其指義也作誥非隨齋批注
  詩譜三卷
  漢鄭康成撰歐陽修補亡其序云慶歴四年至絳州得之有注而不見名氏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取孔氏正義所載補足之因為之注自此以下即用舊注攷春秋史記合以毛鄭之說補譜之亡者於是其書復完案宋兩朝國史志歐陽修於綘州得注本卷首殘闕因補成進之而不知注者乃太叔求也
  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二卷
  題吳郡庶子陸璣撰案館閣書目稱吳中庻子烏程令字元恪吳郡人据陸氏釋文也其名從玉固非晉之士衡而其書引郭璞注爾雅則當在郭之後亦未必為吳時人也孔疏吕記多引之
  詩折衷二十卷
  皇祐中莆田劉宇撰凡毛鄭異義折衷從一盖倣唐陳岳三傳折衷論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詩本義十六卷圖譜附
  歐陽修撰先為論以辨毛鄭之失然後斷以己見末二卷為一義解取舍義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於卷末大意以為毛鄭之已善者皆不改不得已乃易之非樂求異於先儒也
  新經詩義三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卷
  王安石撰亦三經義之一也皆雱訓其辭而安石釋其義
  詩解集傳二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於序止存其首一言餘皆刪去
  詩學名物解二十卷
  知樞密院莆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壻故多用字說其目自釋天至雜釋凡十類大畧如爾雅而𤨏碎穿鑿於經無補也
  詩物性門類八卷
  不著名氏多取說文今攷之盖陸農師所作埤雅藁也詳見埤雅
  廣川詩故四十卷
  董逌撰其說兼取三家不傳毛鄭謂魯詩但見取於諸書其言莫究齊詩尚存可据韓詩雖亡缺猶可參攷案逌藏書志有齊詩六卷今館閣無之逌自言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傳何所從來或疑後世依託為之然則安得便以為齊詩尚存也然其所援引諸家文義與毛氏異者亦足以廣見聞續㣲絶云耳
  毛詩補音十卷
  吳棫撰其說以為詩韻無不叶者如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之類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徳明始定為釋文燕燕以南韻心沈重讀南作尼心切徳明則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水以沃韻樂徐邈讀沃鬰縛切徳明亦所不載顔氏糺謬正俗以傅毅郊祀賦穰作而成切張衡東京賦激作吉躍切今之所作大略倣此其援據精博信而有證朱晦翁注楚辭亦用棫例皆叶其韻棫又有韻補一書不專為詩作也要之古人韻緩之說最為確論不必一一改字詳見韻補
  夾漈詩傳二十卷辨妄六卷
  鄭樵撰辨妄者專指毛鄭之妄謂小序非子夏所作可也盡削去之而以已意為之序可乎樵之學雖自成一家而其師心自是殆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也
  毛詩詳解三十六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四十六卷
  長樂李樗迂仲撰博取諸家說訓釋名物文意末用己意為論以斷之樗閩之名儒於林少穎為外兄林李出也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
  朱熹撰以大小序自為一編而辨其是非其序吕氏讀詩記自謂少年淺陋之說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胡泳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幾什一云
  吕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吕祖謙撰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詀後陳文義剪截貫穿如出一手己意有所發明則别出之詩學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也然自公劉以後編纂已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岷隱續讀詩紀三卷
  戴溪撰其書出於吕氏之後謂吕氏於字訓章已悉而篇意未貫案謂吕氏以下原本脱今校補故以續記為名其實自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黄氏詩說三十卷
  黄度撰葉適正則為之序
  毛詩前說一卷
  項安世撰攷定風雅篇次而為之說其曰前說者末年之論有少不同故也
  詩解二十卷
  陳鵬飛撰不解商魯二頌以為商頌當闕而魯頌可廢
  王氏詩總聞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卷
  不知名氏及時代其自序言丁丑入吳見謝君士燮丙戌入蜀見陳君彦深庚寅再入蜀見楊君左車所稱甲子不著年號而謝陳楊三君亦竟莫詳為何人也當俟知者問之其書有聞音聞訓聞章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迹聞事聞人凡十聞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聞雅聞頌等其說多出新意不循舊傳案朱彛尊王氏詩總聞序王氏名質字景文汶陽人紹興庚辰進士召試館職不就歴樞密院編修官出通判荆南府不行奉祠山居有集四十卷此書亦作二十卷
  白石詩傳二十卷
  宗正少卿樂清錢文子文季撰所居白石巖以為號案宋史藝文志白石詩傳二十卷又詩訓詁三卷魏了翁作錢氏集傳序曰别為詁釋如爾雅類例
  詩古音辨一卷
  從政郎信安鄭庠撰
  禮類
  古禮經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
  漢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撰相傳以為髙堂生所傳者也
  古禮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
  古禮疏五十卷
  唐𢎞文館學士臨洛賈公彦等撰初有齊黄慶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彦據以為本而増損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識誤三卷
  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録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髙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髙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徳明賈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案朱子曰張淳所云不深攷於劉向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者特畧舉首篇以名之其云推而致於天子者盖專指冠昏䘮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可推耶
  古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禮及他書傳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缺書數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者盖此書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云
  古禮經傳續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長樂黄榦直卿撰榦朱侍講之髙弟以其子妻之自號勉齋因婦翁廕入仕為吏亦以材稱始晦庵著禮書䘮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成之然亦有未備者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宫一卷綱目一卷
  廬陵李如圭寶之撰淳熙癸丑進士案文獻通攷作紹興癸丑進士嘗為福建撫幹釋宫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
  周禮十二卷周禮注十二卷
  漢鄭康成撰案藝文志周官經六篇本注云王莽時劉歆置博士顔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攷工記足之愚嘗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職則已然矣今地官於教事殊畧而田野井牧鄉遂稼穡之事殆皆司空職耳周官初無邦事之名今所謂事典者未知定為何事書缺亡而以攷工記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書者若林孝存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國隂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鄭康成博覽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迹故其學遂行於世愚案此書多古文竒字名物度數可攷不誣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康成之學出於扶風馬融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說子春河南緱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餘鄭衆賈逵皆受業焉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者鄭衆仲師興之子也融字季長
  周禮釋文二卷
  唐陸徳明撰
  周禮疏五十卷
  唐賈公彦撰其序周禮廢興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康成又言鄭衆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萬非書類是則然矣但周禮六官實本於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鄭衆之說未得為失而其大可疑者則邦土邦事之不同也館閣書目案藝文志謂之周官經此禮器所謂經禮者是也志有周官經六篇傳四篇但曰經傳云爾廼便以為經禮尤為可笑廣川藏書志云公彦此疏据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疏為之二書並見唐藝文志今不復存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歴載千數而太平之遺迹掃蕩殆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於是時乃欲訓而發之臣誠不自揆知其難也案自周襄以下七句原本脱漏今據文獻通攷補入以訓而發之之為難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尤難也新法誤國於此可推其原矣熙寧八年詔頒之國子監且置之義解之首其解止於秋官不及攷工記
  周禮中義八卷
  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彛執中撰彛諸經皆有中義
  周禮詳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詳何人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其學皆宗王氏新說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
  林之竒撰
  周禮說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曰格君心正朝綱均國勢各四篇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
  進士㑹稽夏休撰紹興時表上之淳熙中樓鑰刻之永嘉陳止齋為之序休有破禮記二十卷未見
  周禮丘乗圖說一卷
  項安世撰
  周禮說五卷
  黄度撰不解攷工記葉水心序之
  周禮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竒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樞密臨卭魏了翁華父之門人稅與權所録條列經文附以傳注鶴山或時有所發明止於天官餘皆未及也
  大戴禮十三卷
  漢信都王太傅梁戴徳延君九江太守聖次君皆受禮於后蒼所謂大小戴禮者也漢初以來迄於劉向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百篇戴徳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相傳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載卷數皆與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當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複出一篇實存四十篇意其缺者即聖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不異他亦間有同者保傅傳世言賈誼書所從出也今考禮詧篇湯武秦定取舍一則盡出誼疏中反若取誼語勦入其中者公符篇全録漢昭帝冠辭則此書殆後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決非戴徳本書也題九江太守廼戴聖所歴官尤非是
  禮記二十卷
  即所謂小戴禮也凡四十九篇漢儒輯録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彚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禮記注二十卷
  漢鄭康成撰
  禮記釋文四卷
  唐陸徳明撰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等撰舊有義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案此句原本脱生字今校補皇勝於熊故據皇氏為本有不備則以熊氏補焉
  芸閣禮記解十六卷
  秘書省正字京兆吕大臨與叔撰案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䘮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垜書坊稱芸閣呂氏解者即其書也續書目始别載之
  禮記解二十卷
  新安方慤性夫撰案此句原本脫今校補政和三年表進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禮記解七十卷
  馬希孟彥醇撰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司馬光撰
  中庸大學說各一卷少儀解附
  張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學二卷
  兼山中庸說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㑹稽石𡼖子重集録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吕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說晦翁為之序
  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㑹衆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中庸輯略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朱熹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舍之意則或問詳之
  曲禮口義二卷
  戴溪撰
  中庸說一卷
  項安世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直秘閣崑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其姓氏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魏鶴山為作序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三禮義宗三十卷
  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覈矣案本傳四十七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不同書目又云慶厯中髙陽許聞誨為之序家本亦無此序也
  三禮圖二十卷
  國子司業太常博士河南聶崇義撰自周顯徳中受詔至建隆二年奏之盖用舊圖六本參定故題集註詔國學圖於宣聖殿後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論堂之上以版代壁判監李至為之記吾郷郡庠安定胡先生所剏論堂繪三禮圖當是依倣京監嘉熙戊戌風水堂壞今不存矣
  禮象十五卷
  陸佃撰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彛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岷隱戴先生分教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云
  禮書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長樂陳祥道用之撰論辨詳博間以繪畫於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補其闕元祐中表上之
  夾漈鄉飲禮七卷
  鄭樵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二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    宋 陳振孫 撰春秋類
  春秋經一卷
  每事為一行廣徳軍所刋古監本也
  春秋經一卷
  朱熹所刻於臨漳四經之一其於春秋獨無所論著惟以左氏經文刻之
  春秋古經一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所述
  春秋左氏傳三十卷
  自昔相傳以為左丘明撰其好惡與聖人同者也而其末記晉知伯反䘮於韓魏在獲麟後二十八年去孔子没亦二十六年不應年少後亡如此又其書稱虞不臘矣見於甞酎及秦庶長皆戰國後制故疑非孔子所稱左丘明别是一人為史官者其釋經義例雖未盡當理而具得當時事實則非二傳之比也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齊人公羊髙稱受經於子夏傳子至元孫夀當漢景帝時夀乃與弟子齊胡母子都著於竹帛及董仲舒亦傳之說題辭云傳我書者公羊髙也此亦傅㑹之言蓋鄭康成亦有公羊善讖之說徃徃言讖文者多宗之
  春秋榖梁傳十二卷
  魯人榖梁赤一名俶字元始亦稱子夏弟子自荀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五傳宣帝好之遂盛行於世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
  晉鎮南大將軍京兆杜預撰其述作之意序文詳之矣専修丘明之傳以釋經後世以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棄經而信傳於傳則忠矣如經何
  春秋釋例十五卷
  杜預撰預既為集解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唐劉蕡為之序
  春秋公羊傳解詁十二卷
  漢司空掾任城何休卲公撰休為太傅陳蕃屬蕃敗坐禁錮作解詁覃思不窺門十七年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黨禁解拜議郎終諌議大夫其書多引讖緯其所謂黜周王魯變周文從殷質之類公羊皆無明文盖為其學者相承有此說也三科九㫖詳具疏中
  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
  晉豫章太守順陽范𡩋武子撰𡩋甞謂王何之罪深於桀紂著論以排之仕為中書侍郎其甥王國寶憚之乃相驅扇因求外補抵罪㑹赦免𡩋以為春秋惟榖梁氏無善釋故為之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未先君稅駕於吳帥門生故吏兄弟子姪研講六籍三傳盖𡩋父汪為徐兗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吳郡時也汪没之後始成此書所集諸家之說皆記姓名其稱何休曰及鄭君釋之者即所謂發墨守起廢疾也稱卲曰者𡩋從弟也稱泰曰雍曰凱曰者其諸子也汪范晷之孫晷在良吏傳自晷至泰五世皆顯於時𡩋父子祖孫同訓釋經傳行於後世可謂盛矣泰之子蔚宗亦著後漢書以不軌誅死其家始亡
  三傳釋文八卷
  唐陸徳明撰
  春秋左氏傳正義三十六卷
  唐孔穎逹等撰自晉宋傳杜學為義疏者有沈文阿蘇寛劉炫沈氏義例麤可經傳極疎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炫好規杜失比諸義疏猶有可觀今據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
  春秋公羊傳疏三十卷
  不著撰者名氏唐志亦不載廣川藏書志云世傳徐彦撰不知何據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貞元長慶後也景徳中侍講邢昺校定傳之
  春秋榖梁傳疏十二卷
  唐國子四門助敎楊士勛撰
  國語二十一卷
  自班固志蓺文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所著至今與春秋傳並行號為外傳今攷二書雖相出入而事辭或多異同文體亦不類意必非出一人之手也司馬子長云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似不知所謂唐啖助亦甞辨之案晁公武讀書志云班固藝文志國語二十一篇隋志二十二卷唐志二十一卷今書篇次與漢志同盖厯代儒者析簡併篇互有損益不足疑也
  啖助乃姓名隨齋批注
  國語注二十一卷
  吳尚書僕射侍中吳郡韋昭撰采鄭衆賈逵虞翻唐固合五家為之注昭字子正事孫皓以忤㫖誅死吳志避晉諱作韋曜
  國語補音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以先儒未有為國語音者近世傳舊音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蓋唐人也簡陋不足名書因而廣之悉以陸徳明釋文為主陸所不載則附益之
  春秋繁露十七卷
  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案隋唐及國史志卷皆十七崇文總目凡八十二篇館閣書目止十卷萍鄉所刻亦財三十七篇今乃樓攻媿得潘景憲本卷篇皆與前志合然亦非當時本書也先儒疑辨詳矣其最可疑者本傳載所著書百餘篇清明竹林繁露玊杯之屬今總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則皆其篇名此決非其本真况通典御覽所引皆今書所無者尤可疑也然古書存於世者希矣姑以傳疑存之可也又有寫本作十八卷而但有七十九篇攷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莊王在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為一卷前本雖八十三篇而闕文者三實七十九篇也
  左氏膏肓十卷
  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書鄭康成作鍼膏肓起廢疾發墨守以排之休見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今其書多不存惟范𡩋榖梁集解載休之說而鄭君釋之當是所謂起廢疾者今此書並存二家之言意亦後人所録館閣書目闕第七卷今本亦正闕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後為第七卷當並合之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闕定哀固非全書也而錯誤殆未可讀未有他本可正
  汲冢師春一卷
  晉汲郡魏安釐王冢所得古簡杜預得其紀年知為魏國史記以攷證春秋别有一卷純集疏左氏傳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義皆與左傳同名曰師春似是鈔集者人名也今此書首叙周及諸國世系又論分野律吕為圖又雜録諡法卦變與杜預所言純集卜筮者不同似非當時本書也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辨疑七卷
  唐給事中吳郡陸質伯淳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明春秋傳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質從助及伯循傳其學助攷三傳舍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以己意為集傳集注又撮其綱目為統例助卒質與其子異繕録以詣伯循請損益焉質隨而纂㑹之大歴乙卯歲書成質本名淳避憲宗諱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意殊少公榖傳經密於左氏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于公榖誣謬實繁皆孔門後之門人但公榖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迹多不入傳或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案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唐志有質集注二十卷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畧具矣又有微旨二卷未見質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黨王叔文侍憲宗東宫㑹卒不及貶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者相去無幾耳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唐江西觀察判官廬陵陳岳撰以三傳異義折衷其是非而斷於一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從事
  春秋加減一卷
  稱元和十三年國子監奉勅定不著人名校定偏旁及文多寡若五經文字之類此本作小䙡冊才十餘板前有睿思殿書籍印末稱臣雩校正蓋承平時禁中書也不知何為流落在此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案原本不著卷與宋史藝文志同今據文獻通攷補書偽蜀馮繼先撰凡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諡互見錯出故為此圖以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七秦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吳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案解題自周而下所列止十八國盖有脱字
  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魯蔡曹衛滕晉鄭齊秦楚宋杞陳吳邾莒薛小邾按館閣書目有年表二卷元豐中楊彦齡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國仍總記蠻夷戎狄之事又按董氏藏書志年表無撰人自周至吳越凡十國又有附庸諸國别為表凡征伐朝覲㑹同皆書今此表止記即位及卒皆非二家書也
  春秋尊王發㣲十五卷
  國子監直講平陽孫明復撰明復居太山之陽以春秋教授不惑傳注不為曲說真切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攷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為多石介而下皆師事之歐陽文忠為作墓誌潁川常秩譏之曰明復為春秋如商鞅之法謂其失于刻也
  春秋口義五卷
  胡翼之撰至宣十二年而止戴岷隱在湖學甞續之不傳
  春秋傳十卷權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說例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春秋傳十五卷權衡十七卷說例十一卷意林二卷文獻通攷亦謂春秋傳權衡意林三書共三十四卷此本篇目疑有脱誤
  集賢院學士清江劉敞原父撰始為權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後集衆說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傳用公榖文體說例凡四十九條
  春秋經社要義六卷
  龍圖閣學士髙郵孫覺莘老撰覺從胡安定游門弟子以千數别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衆皆推服此殆其時所作也
  春秋經解十五卷
  孫覺撰其自序言三家之說榖梁最為精深且以為本雜取二傳及諸儒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安則以所聞於安定先生者斷之楊龜山為之後序海陵周茂振跋云先君傳春秋於孫先生甞言王荆公初欲釋春秋以行於天下而莘老之書已出一見而忌之自知不復能出其右遂詆聖經而廢之曰此斷爛朝報也不列於學官不用於貢舉云
  春秋皇綱論五卷明例隱括圖一卷
  太常博士王哲撰至和中人館閣書目有通義十二卷未見
  春秋㑹義二十六卷
  郷貢進士江陽杜諤獻可撰自三傳及啖趙諸儒迄於孫氏經社凡三十餘家集而繫之時述以己意有任貫者為之序嘉祐中人也
  春秋傳二卷
  程頤撰畧舉大義不盡為說襄昭後尤畧序文崇寧二年所作盖其晚年也
  左氏解一卷
  專辨左氏為六國時人其明驗十有一事題王安石撰實非也
  春秋邦典二卷
  唐既濟潛亨撰案原本脱濟字今據宋史藝文志增入質肅之姪自號真淡翁與其子愗問答而為此書鄒道鄉為之序
  左氏鼓吹一卷
  彭門吳元緒撰
  春秋集傳十二卷
  蘇轍撰專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傳啖趙蓋以一時談經者不復信史或失事實故也
  春秋傳十二卷
  劉絢質夫撰二程門人其師亟稱之所解明正簡切
  春秋得法志例論三十卷
  蜀州晉原主簿遂寧馮正符信道撰其父堯民希元為鄉先生案堯民原本誤作先民今據文獻通攷改正正符三上禮部不第教授梓遂學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論上之熙寧末中丞鄧綰薦之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書首辨王魯素王之說及杜預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㫖之怪妄穿鑿皆正論也
  春秋後傳二十卷補遺一卷
  陸佃撰補遺者其子宰所作也宰字元鈞游之父
  春秋列國諸臣傳五十一卷
  賢良眉山王當子思撰元祐中復制科嘗以蘇軾薦案文獻通攷作以蘇轍薦試六論首選廷對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棄此仁宗故事也乃置下第與堂除簿尉所傳諸臣皆本左氏有見於他書者則附其末繫之以贊諸贊論議純正文辭簡古於經傳亦多所發明
  春秋通訓十六卷五禮例宗十卷
  直秘閣吳興張大亨嘉父撰其自序言少聞春秋於趙郡和仲先生某初蓋嘗作例宗論立例之大要矣先生曰此書自有妙用學者罕能領㑹多求之繩約中廼近法家者流苛細繳繞竟亦何用惟丘明識其用然不肯盡談㣲見端兆使學者自得之予從事斯語十有餘年始得其彷彿通訓之作所謂去例以求經畧㣲文而視大體者也東坡一字和仲所謂趙郡和仲其東坡乎然例宗攷究未為詳洽
  春秋傳十二卷攷三十卷讞三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春秋傳二十卷葉夢得撰各有序其序讞曰以春秋為用法之君而已聽之有不盡其辭則欺民有不盡其法則欺君凡啖趙論三家之失為辨疑劉氏廣啖趙之遺為權衡合二書正其差誤而補其疏畧目之曰讞其序攷曰君子不難於攻人之失而難于正已之是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自其讞推之知吾之所正為不妄也而後可以觀吾攷自其攷推之知吾之所擇為不誣也而後可以觀吾傳其序傳曰左氏傳事不傳義是以詳於史而事未必實以其不知經也公榖傳義不傳事是以詳於經而義未必當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與經不得於事則攷於義不得于義則攷於事更相發明以作傳夢得自號石林居士明敏絶人藏書至多博鑒彊記故其為書辨訂攷究無不精詳然其取何休之說以十二公為法天之大數則所未可曉也
  春秋經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經解十二卷本例例要二十卷
  涪陵崔子方彦直撰紹聖中罷春秋取士子方三上書乞復之不報遂不應進士舉黄山谷稱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彦直其人不游諸公然則其賢而有守可知矣其學辨三傳之是非而專以日月為例則正蹈其失而不悟也
  春秋指南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卷
  張根知常撰專以編年旁通該括諸國之事如指諸掌又為解例亦用旁通法其他辨疑雜論諸篇畧舉要義多所發明
  春秋本㫖二十卷
  知饒州丹陽洪興祖慶善撰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春秋經世之大法通萬世而亡弊又言春秋本無例學者因行事之迹以為例猶天本無度歴者即周天之數以為度又言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學者獨求于義則其失迂而鑿獨求于例則其失拘而淺若此類多先儒所未發其解經義精而通矣興祖嘗為程瑀作論語解序忤秦檜貶昭州以死
  春秋傳三十卷通例一卷通㫖一卷
  徽猷閣待制建安胡安國康侯撰紹興中經筵所進也事按左氏義採公榖之精大綱本孟子而㣲㫖多以程氏之說為證近世學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與其徒問答及其他議論條例凡二百餘章其子寧輯為一書
  春秋正辭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知盱眙軍東平畢良史少董撰良史為東京留守屬官東京再陷留敵中三年著此書已而得歸表上之
  息齋春秋集注十四卷
  禮部侍郎鄞髙閌抑崇撰案文獻通攷作髙閲誤其學專本程氏序文可見
  夾漈春秋傳十二卷攷一卷地名譜十卷案宋史藝文志春秋攷亦作十二卷
  鄭樵撰樵之學大抵工于攷究而義理多迂僻
  春秋經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知常州永嘉薛季宣士龍撰指要列譜例于前其序專言諸侯無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職于周之太史隱之時始更周歴而為魯史季宣博學通儒不事科舉陳止齋師事之季宣死當乾道九年年四十九其為此書實紹興三十二年盖甫二十歳云
  春秋集傳十五卷
  監察御史王葆彦光撰朱翌新仲為作序葆周益公之婦翁也其說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十卷
  呂祖謙撰自三傳而下集諸家之說各記其名氏然不過陸氏及兩孫氏兩劉氏蘇氏程氏許崧老胡文定數家而已大畧如杜諤㑹義而所擇頗精却無自己議論案趙希弁讀書志第云東莱先生所著長沙陳邕和父為之序而不書其名盖吕氏望出東莱故三世皆以為稱成公特其最著者耳而宋史藝文志于春秋集解三十卷直書成公姓名世遂因之攷吕祖謙年譜凡有著述必書獨春秋集解不書疑世所傳三十卷即本中所撰也朱子亦云吕居仁春秋甚明白正與某詩傳相似
  左傳類編六卷
  吕祖謙撰分類内外傳事實制度論議凡十九門首有綱領數則兼采他書
  左氏國語類編二卷
  呂祖謙撰與左傳類編畧同但不載綱領止有十六門又分傳與國語為二案宋史藝文志注祖謙門人所編
  左氏博議二十卷
  呂祖謙撰方授徒時所作自叙曰春秋經㫖概不敢僭議而枝辭贅喻則舉子所資課試也
  左氏說三十卷
  吕祖謙撰於左氏一書多所發明而不為文似一時講說門人所鈔録者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撰陳亮同父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嘗為婺之校官以文辭稱而不聞其以經稱也按湖有沈文伯名長卿號審齋居士為常州倅忤秦檜貶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豈别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則非湖人也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其學專主左氏而黜二傳故為左氏傳解表上之
  止齋春秋後傳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陳傅良撰樓參政鑰大防為之序大畧謂左氏存其所不書以實其所書公羊榖梁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而左氏實録矣此章指之所以作若其他發明多新說序文畧見之
  春秋經辨十卷
  廬陵蕭楚子荆撰紹聖中貢禮部不第蔡京用事與其徒馮澥書言蔡將為宋王莽誓不復仕死建炎中自號三顧隱客門人諡為清節先生胡邦衡師事之以春秋登甲科歸拜牀下楚告之曰學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殺學不可辱毋禍吾春秋乃佳邦衡志其墓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撰銓既事蕭楚為春秋學復學於胡文定公安國南遷後作此書張魏公浚為之後序
  春秋攷異四卷
  不著名氏録三傳經文之異者
  春秋類事始末五卷
  朝請大夫吳興章沖茂深撰子厚之曽孫葉少藴之壻
  左氏發揮六卷
  臨川吳曽虎臣撰案原本脱吳字今據文獻通攷補入取左氏所載事時為之論若史評之類
  春秋直音三卷
  徳清丞方淑智善撰劉給事一止為作序以學者或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脚之下直注其音蓋古文未有反切為音訓者皆如此服䖍如淳文穎輩於漢書音義可見
  左傳約說一卷百論一卷
  奉議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書未板行僅存其書於此編之末其為說平平無甚髙論
  春秋分記九十卷
  卭州教授眉山程公說伯剛撰以春秋經傳倣司馬遷書為年表世譜歴天文五行地理禮樂征伐官制諸書自周魯而下及諸小國夷狄皆彚次之時有所論發明成一家之學公說積學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亂憂憤以死年三十七兄弟三人皆以科第進今中書舍人公許其季也
  春秋通說十三卷
  永嘉黄仲炎若晦撰端平中嘗進之於朝
  孝經類
  古文孝經一卷
  凡二十二章比今文多閨門一章餘三章分出本亦出孔壁中
  孝經注一卷
  漢鄭康成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顔芝得孝經藏之以獻河間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鄭志目録不載故先儒並疑之古文有孔安國傳不行於世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序所謂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者也及唐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幾以為宜行孔廢鄭諸儒非之卒行鄭學按三朝志五代以來孔鄭注皆亡周顯徳中新羅獻别序孝經即鄭注者而崇文總目以為咸平中日本國僧奝然所獻未詳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復從袁樞機仲得之刻于京口學宫而孔傳不可復見
  御注孝經一卷
  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相等名銜實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乾道中蔡洸知鎮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宫云歐公集古録無之豈偶未之見耶家有此刻為四大軸以為書閣之鎮按唐志作孝經制㫖
  孝經正義三卷
  翰林侍講學士濟陽邢昺叔明撰眀皇既注孝經元行沖為之疏咸平中以諸說尚多詔昺與直秘閣杜鎬等據元氏本增損定為正義四年上之
  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司馬光撰按唐志孝經二十七家今温公序言秘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經無傳以𨽻體寫之而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古文孝經說一卷
  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甫撰元祐二年經筵所進
  孝經解一卷
  張九成撰
  孝經刋誤一卷
  朱熹撰抱遺經于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傚而亦不敢擬議也
  孝經本㫖一卷
  黄榦撰凡諸經傳於言及孝者輯録之為二十有四篇
  孝經說一卷
  項安世撰
  䝉齋孝經說三卷
  禮部尚書四明袁甫廣㣲為鄱憲日為諸生說孝經旁及諸子諸生録之以為此編
  語孟類
  前志孟子本列於儒家然趙岐固甞以為則象論語矣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孟軻軻死不得其傳天下學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揚以降所可同日語也今國家設科取士語孟並列為經而程氏諸儒訓解二書常相表裏故今合為一類
  論語十卷
  漢有齊魯及古文三家今行於世者魯論語也傳授本末何晏序文備矣
  論語集解十卷
  魏尚書駙馬都尉南陽何晏平叔撰
  論語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
  論語注疏解經十卷
  邢昺撰唐人止為五經疏而不及孝經論語至昺始奉詔為之
  孟子十四卷
  趙岐云名軻字則未聞也按史記字子輿孔叢子作子車
  孟子章句十四卷
  後漢太僕京兆趙岐邠卿撰本名嘉字臺卿避難改名
  孟子音義二卷
  龍圖閣學士侍讀博平孫奭宗右撰舊有張鎰丁公著為之音俱未精當奭方奉詔校定撰集正義遂討論音釋疏其疑滯備其闕遺既成上之
  孟子正義十四卷
  孫奭撰序言為之注者有趙岐陸善經其所訓說雖小有異同而共宗趙氏今惟據趙注為本
  論語筆解二卷
  唐韓愈退之李翺習之撰按館閣書目云秘書丞許勃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案原本脱此句今據文獻通攷補入云得於錢塘汪充而無許序
  東坡論語傳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論語解四卷文獻通攷作論語解十卷
  蘇軾撰
  穎濵論語拾遺一卷
  蘇轍撰於其兄之說意有未安者凡二十七章
  穎濵孟子解一卷
  蘇轍撰其少年時所作凡二十四章
  王氏論語解十卷孟子解五卷
  廣陵王令逢原撰令年二十八終于布衣所講孟子纔盡二篇其第三篇盡二章而止王荆公志其墓不言其所著書而晁氏讀書志云令於堯曰篇解曰四海不困窮則天禄不永終矣王氏新經書義取之
  龜山論語解十卷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
  謝氏論語解十卷
  上蔡謝良佐顯道撰
  游氏論語解十卷
  監察御史建陽游酢定夫撰
  尹氏論語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徽猷閣待制河南尹焞彦明撰紹興中經筵所上孟子解未成不及上而卒自龜山而下皆程氏髙弟也
  論語釋言十卷
  葉夢得少藴撰
  張氏論語解二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張九成撰
  致堂論語詳說二十卷
  禮部侍郎建安胡寅明仲撰文定之子也
  五峯論語指南一卷
  監南嶽廟胡宏仁仲撰詳論黄祖舜沈大亷之說宏文定之季子也
  竹西論語感發十卷
  中書舍人江都王居正撰
  論語探古二十卷
  畢良史撰
  論語續解十卷攷異說例各一卷
  吳棫撰其所援引百家諸史傳出入詳洽所稱欒肇駁王鄭之說間取一二肇晉人隋唐志載論語釋二卷駁二卷按董逌藏書志釋已亡駁幸存而崇文總目及諸藏書皆無有棫盖嘗見其書也館閣書目亦不載
  玉泉論語學十卷
  工部郎官嚴陵喻樗子才撰樗與沈元用張子韶凌彦文樊茂實諸公厚善為館職坐與張通書得罪秦檜玉山汪端明應辰其壻也
  論語義二卷
  禮部侍郎章貢曽幾吉父撰胡文定門人也
  南軒論語說十卷孟子說十七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
  語孟集義二十四卷
  朱熹撰集二程張氏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一家初名精義後刻於豫章郡學始名集義其所言外自託於程氏而竊其近似之言以文異端之說者蓋指張無垢也無垢與僧宗杲遊故云爾
  論語集註十卷孟子集註十四卷
  朱熹撰大略本程氏學通取注疏古今諸儒之說間復斷以己見晦翁生平講解此為第一所謂毫髪無遺憾者矣
  論語或問十卷孟子或問十四卷
  朱熹撰集註既成復論次其取舍之所以然别為一書而篇首述二書綱領與讀書者之要法其與集註實相表裏學者所當並觀也
  石鼓論語答問三卷孟子答問三卷
  戴溪撰岷隱初仕衡嶽祠官領石鼓書院山長所與諸生講說者也其說切近明白故朱晦翁亦稱其近道
  論語通釋十卷
  黄榦撰其書兼載或問發明晦翁未盡之意
  論語意原一卷
  不知作者
  論語本㫖一卷
  建昌軍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論語大意二十卷
  海陵卞圜撰
  晦庵語類二十七卷
  蜀人以晦庵語録類成編處州教授東陽潘墀取其論語一類增益其未備刋於學宫
  論語紀𫎇六卷孟子紀䝉十四卷
  國子司業臨海陳耆卿夀老撰案耆卿原本誤作著卿今改正水心葉適為之序耆卿學於水心者也嘗主麗水簿當嘉定初年成此書
  讖緯類
  易緯七卷
  漢鄭康成注其名曰稽覽圖辨終備是類謀乾元序制記坤靈圖其間推隂陽卦直至唐元和中蓋後世術士所附益也按七緯之名無乾元序制
  易稽覽圖三卷
  與上易緯前三卷相出入而詳畧不同
  易通卦驗二卷
  鄭康成注
  易乾鑿度二卷
  亦鄭氏注
  乾坤鑿度二卷
  一作巛鑿度題包羲氏先文軒轅氏演籀蒼頡修晁氏讀書志云崇文總目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當是國朝人依託為之按後漢書緯候之學注言緯七緯也候尚書中候也所謂河洛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也書緯璇璣鈐攷靈曜帝命驗運期授也詩緯推度災汜厯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嘉稽命徴斗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叶圖徴也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鈎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攷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讖緯之說起於哀平王莽之際以此濟其篡逆公孫述效之而光武紹復舊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篤好而推崇之甘與莽述同志於是佞臣陋士從風而靡賈逵以此論左氏學曹褒以此定漢禮作大予樂大儒如鄭康成專以讖言經何休又不足言矣二百年間惟桓譚張衡力非之而不能囘也魏晉以革命受終莫不傅㑹符命其源實出於此隋唐以來其學寖㣲矣攷唐志猶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書皆亡惟易緯僅存如此及孔氏正義或時援引先儒蓋甞欲刪去之以絶偽妄矣使所謂七緯者皆存猶學者所不道况其殘缺不完於偽之中又有偽者乎姑存之以備凡目云爾唐志數内有論語緯十卷七緯無之太平御覽有論語摘輔像撰攷讖者意其是也御覽又有書帝驗期禮稽命曜春秋命歴序孝經左右契威嬉拒等皆七緯所無要皆不足深攷
  經解類
  白虎通十卷
  漢尚書郎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㑹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盖用宣帝石渠故事也石渠議奏今不傳矣班固傳稱作白虎通徳論令固撰集其事云凡四十四門
  經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徳明撰自五經三傳古禮之外及孝經論語爾雅莊老兼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陸吳人多吳音綜其實未必然案前世藝文志列於經解類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非也
  五經文字三卷
  唐國子司業張參撰大歴中刻石長安太學
  九經字様一卷
  唐沔王友翰林待詔唐元度撰補張參之所不載開成中上之二書却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為經設故亦附見於此案文獻通攷有唐元度五經字様唐書藝文志不載蓋以其就張參五經文字校正惟九經字様為新加者此因與張參書並附見故云二書徃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者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演聖通論六十卷
  知制誥渤海胡旦周父撰易十七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為目録旦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亦博矣
  羣經音辨七卷
  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康定中侍講天章閣所上凡五門題曰羣經亦不當在小學類
  七經小傳三卷
  劉敞撰前世經學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經著書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詩書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又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
  河南經說七卷
  程頤撰繫辭說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餘經具此
  龜山經說八卷
  楊時撰易三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則經筵講義也
  無垢鄉黨少儀咸有一徳論語孟子拾遺共一卷張九成撰
  六經圖七卷
  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案館閣書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復増補之易七十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増損改定者耶
  福唐俞意掌教建安同里儒劉游以楊鼎卿所編増益刋之洪景盧作序隨齋批注
  麗澤論說集録十卷
  吕祖謙門人所録平日說經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東莱於諸經亦惟讀詩記及書說成書而皆未終也
  畏齋經學十二卷
  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撰桂隆興癸未進士為類試第二人歴三郡學官改秩為制置司機宜以没
  項氏家說十卷附録四卷
  項安世撰九經皆有論著其第八卷以後雜說文史政學附録孝經中庸詩篇次丘乗圖則各為一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徳修撰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子講說諸經因筆記之以其所問于詩為多遂取呂氏讀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己意附疑問之後
  六經正誤六卷
  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本經籍之誤所欲刋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西山讀書記三十九卷
  真徳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抵本經子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也
  六家諡法二十卷
  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編六家者周公春秋廣諡沈約賀琛扈䝉也今按周公即汲冡書之諡法解春秋即杜預釋例所載也廣諡不著名氏沈約書一卷賀琛書四卷扈𫎇書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増廣之琛字國寳山隂人梁尚書左丞䝉字日用幽州人國初翰林學士此書嘉祐末編集英宗初始上
  嘉祐諡三卷
  太常禮院編纂眉山蘇洵明允撰洵與編六家諡法因博采諸書為之為論四篇以序其去取之意諡法與解經無預而前志皆以入此類今姑從之其實合在禮注
  政和修定諡法六卷
  禮制局詳議官蔡攸等承詔修定全書八十卷大率祖六家之舊為沿革統論一卷參照二十六卷看詳三十五卷増立十卷合而修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繫之篇首按館閣書目亦闕參照二十六卷
  鄭氏諡法三卷
  鄭樵撰上卷序五篇中卷諡三篇下卷後論四篇小學類
  自劉歆以小學入六藝略後世因之以為文字訓詁有關於經藝故也至唐志所載書品書斷之類亦厠其中則龎矣蓋其所論書法之工拙正與射御同科今並削之而列於雜藝類不入經録
  爾雅三卷
  晉𢎞農太守河東郭璞景純注按漢志爾雅二十篇今書惟十九篇志初不著撰人名氏璞序亦但稱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而已至陸氏釋文始謂釋詁為周公所作其說盖本於魏張揖所上廣雅表言周公制禮以道天下著爾雅一篇以釋其義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増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沛郡梁文所攷皆解家所說先師口傳疑莫能明也
  爾雅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
  爾雅疏十卷
  邢昺等撰其叙云為注者劉歆樊光李巡孫炎雖各名家猶未詳備惟郭景純最為稱首其為義疏者惟俗間有孫炎髙璉皆淺近今奉勑校定以景純為主共其事者杜鎬而下八人
  小爾雅一卷
  漢志有此書亦不著名氏唐志有李軌解一卷今館閣書目云孔鮒撰盖即孔叢子第十一篇也曰廣詁廣言廣訓廣義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凡十章又廣量衡為十三章當時好事者抄出别行
  急就章一卷
  漢黄門令史游撰唐秘書監顔師古注其文多古語古字古韻有足觀者
  方言十四卷
  漢黄門郎成都揚雄子雲撰晉郭璞注首題輶軒使者絶代語末載答劉歆書具詳著書本末其畧云天下上計孝亷及内郡衛卒㑹者雄常抱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葛洪西京雜記言子雲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訪殊方絶域之語盖本雄書所云也
  釋名八卷
  漢徴士北海劉熙成國撰序云名之於實各有類義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隂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䘮紀下及民庻應用之器即物名以釋義案此句原本脫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凡二十七篇
  廣雅十卷
  魏博士張揖撰凡不在爾雅者著於篇仍用爾雅舊目館閣書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書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别行隋志稱博雅避逆煬名也揖又有埤蒼三蒼訓詁雜字古文字訓凡四書見唐志今皆不傳
  博雅乃隋曹憲撰憲因揖之說附以音解避煬帝名更之以為博焉隨齋批注
  爾雅新義二十卷
  陸佃撰其於是書用力勤矣自序以為雖使郭璞擁篲清道跂望塵躅可也以愚觀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學與劉貢父所謂不徹薑食三牛三鹿戲笑之語殆無以大相過也書云玩物喪志斯其為喪志也宏矣頃在南城傳寫凡十八卷其曽孫子遹刻於嚴州為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陸佃撰曰釋魚釋獸以及於鳥蟲馬木草而終之以釋天所以為爾雅之輔也此書夲號物性門類其初嘗以釋魚釋木二篇上之朝編纂將就而永裕上賔不及再上既注爾雅遂成此書其於物性精詳所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說
  注爾雅三卷
  鄭樵撰其言爾雅出自漢代箋注未行之前盖憑詩書以作爾雅明則百家箋注皆可廢爾雅應釋者也箋注不應釋者也言語稱謂宫室器服草木蟲魚鳥獸之所命不同人所不能識者故為之訓釋義理人之本有無待注釋注釋則人必生疑反舍經之言而泥注解之言或者復舍注解之意而泥已之意以為經意此其為說雖偏而論注釋之害則名言也
  蜀爾雅三卷
  不著名氏館閣書目案李邯鄲云唐李商隠采蜀語為之當必有據
  說文解字三十卷
  漢太尉祭酒汝南許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騎常侍徐鉉奉詔校定以唐李陽氷排斥許氏為臆說末有新定字義三條其音切則以唐孫愐韻為定
  字林五卷
  晉㡉令吕忱撰太乙山僧雲勝注案隋唐志皆七卷三朝國史志惟一卷董氏藏書志三卷其書集說文之漏畧者凡五篇然雜揉錯亂未必完書也
  玉篇三十卷
  梁黄門侍郎吳興郡顧野王希馮撰唐處士富春孫彊増加大約本說文以後漢反切音未備但云讀若某其反切皆後人所加多疏樸脫誤至梁時四聲之學盛行故此書不復用直音矣其文字雖増多然雅俗雜居非若說文之精覈也又以今文易篆字易以舛訛世人以篆體難通今文易曉故說文遂罕習要當求其本原可也
  廣韻五卷
  隋陸法言撰案陸法言本名切韻孫愐修之為唐韻陳彭年等修之為廣韻雖相因而作實各自成書此以廣韻為法言撰與下文共為撰集句弗貫疑有脱誤開皇初有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共為撰集長孫訥言為之箋注唐朝轉有増加至開元中陳州司法孫愐著成唐韻本朝陳彭年等重修中興書目云不知作者案國史志有重修廣韻題皇朝陳彭年等景祐集韻亦稱真宗令陳彭年丘雍等因陸法言韻就為刋益今此書首載景徳祥符勑牒以大宋重修廣韻為名然則即彭年所修也
  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
  南唐校書郎廣陵徐鍇楚金撰為通釋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論三篇袪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各一篇鍇至集賢學士右内史舍人不及歸朝而卒鍇與兄鉉齊名或且過之而鉉歸朝通顯故名出鍇上此書援引精博小學家未有能及之者
  說文韻譜十卷
  徐鍇撰又取說文以聲韻次之便于檢討鉉為作序
  佩觽三卷
  國子周易博士洛陽郭忠恕恕先撰觽者所以解結也忠恕嗜酒狂縱數犯法忤物得罪其死時頗異世傳以尸解
  景祐集韻十卷
  直史館宋祁鄭戩等修定學士丁度李淑典領字訓皆本說文餘凡例詳見於序說文所無則引他書為解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比舊増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案五萬三千二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類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韻奏言今添字多與顧野王玊篇不相參協乞委修韻官别為類篇與集韻並行自寳元迄治平迺成書歴王洙胡宿范鎮司馬光始上之熙寧中頒行凡十五篇各分上中下以說文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稱十五篇恐是目録三卷亦與隨齋批注
  禮部韻畧五卷條式一卷
  雍熙殿中丞丘雍景徳龍圖閣待制戚綸所定景祐知制誥丁度重修元祐太學博士增補其曰畧者舉子詩賦所常用蓋字書聲韻之畧也
  復古編二卷
  吳興道士張有謙中撰有工篆書専本許氏說文一㸃畫不妄錯林中書攄母魏國夫人墓道碑有書之魏字從山攄以為非有曰世俗以從山者為巍不從山者為魏非也其實二字皆當從山蓋一字而二音爾說文所無手可斷字不可易也攄不能彊晚著此書専辨俗體之訛手自書之陳了齋為之序
  韻補五卷
  吳棫撰取古書自易書詩而下以及本朝歐蘇凡五十種其聲韻與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講多用其說於詩傳楚辭注其為書詳且博矣又有毛詩補音一書别見詩類大歸亦若此以愚攷之古今世殊南北俗異語言音聲誠有不得盡合者古之為詩學者多以諷誦不専在竹帛竹帛所傳不過文字而聲音不可得而傳也又漢以前未有反切之學許氏說文鄭氏箋注但曰讀若某而已其于後世四聲七音又豈能盡合㢤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間盛行然後聲病之說詳焉韻書肇于陸法言于是有音同韻異若東冬鍾魚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類斷斷乎不可以相雜若此者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陸徳明于燕燕詩以南韻心有讀南作尼心切者陸以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言今之讀古書古韻者但當隨其聲之叶而讀之若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聲韻全别不容不改其聲韻苟相近可以叶讀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員反天字必欲作鐡因反之類則贅矣
  字始連環二卷
  鄭樵撰大畧謂六書惟類聲之生無窮音切之學自西域流入中國而古人取音制字乃與韻圖脗合
  論梵書一卷
  鄭樵撰
  石鼓文攷三卷
  鄭樵撰其說以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與秦斤秦權合者
  樵以本文函殹兩字秦斤秦權有之遂以石鼔為秦物先文簡論而非之其說甚博隨齊批注
  嘯堂集古録二卷案文獻通攷嘯堂作嘯臺
  王俅子弁撰李邴漢老序之稱故人長孺之子未詳何王氏也皆錄古彛器款識自商迄秦凡數百章以今文釋之疑者闕焉
  鍾鼎篆韻一卷
  不著名氏案館閣書目此書有二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紹興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廣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觀王楚也則未知此書之為王楚否尚功有鍾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當是其篆韻之所本也
  前漢古字韻編五卷
  侍郎宣城陳天麟季陵撰取漢書所用古字以今韻編入之
  班馬字類二卷
  參政嘉禾婁機彦發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及假借通用者以韻類之洪邁景盧作序
  漢隸字源六卷
  婁機撰以世所存漢碑三百有九韻類其字魏碑附焉者僅三十之一首為碑目一卷每字先載經文而以漢字著其下一字數體者並列之皆以碑目之次第著其所從出亦洪邁序
  序謂洪文恵公作五種書釋纘圖續皆成唯韻書未就而婁忠簡繼為之隨齊批注
  廣干禄字書五卷
  婁機撰唐顔元孫為干禄字書其姪真卿書之刻石吳興為世所寶辨正通俗三體目以干禄謂舉子所資也機熟于小學嘉泰中教授資善堂景獻時為惠國公數問字畫之異因為此書續唐之舊故仍干禄之名既而悟其非所以施於朱邸也則以干禄百福之義傅㑹焉
  修校韻畧五卷
  秘書省正字莆田劉孟容以說文字林干禄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様佩觽復古編等書修校
  韻畧分毫補注字譜一卷
  進士耒陽秦昌朝撰附前韻畧之後皆永嘉教授臨安錢厚所刻也竊謂小學當論偏傍尚矣許叔重以來諸書是也韻以畧稱止施於禮部貢舉本非小學全書於此而校其偏傍既不足以盡天下之字而欲使科舉士子盡用篆籀㸃畫於試卷不幾于迂而可笑矣哉進退皆無據謂之贅可也
  附釋文互注韻畧五卷
  以監本増注而釋之
  押韻釋疑五卷
  進士廬陵歐陽徳隆易有開撰凡字同義異字異義同者皆辨之尤便於場屋
  字通一卷
  彭山李從周肩吾撰
  切韻義一卷纂要圖例一卷
  汴陽謝暉撰紹興十年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四   宋 陳振孫 撰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宋南中郎參軍河東裴駰集註案班固云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䇿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大漢斯以勤矣十篇缺有録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武紀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筴傳靳歙傅寛列傳元成之間禇先生補作武紀三王世家日者龜筴傳案原本脫元成以下二十字今據文獻通攷補入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顔師古曰本無兵書張說非也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補武紀全寫封禪書三王世家但述封拜䇿書二列傳皆猥釀不足道而其餘六篇景紀最疏畧禮樂書謄荀子禮論河間王樂記傅靳列傳與漢書同而将相年表迄鴻嘉則未知何人所補也褚先生者名少孫裴駰即注三國志松之之子也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竊嘗謂著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六藝之後有四人焉摭實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慿虚而有理致者荘子也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及子長易編年而為紀傳皆前未有其比後可以為法非豪傑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漢書一百卷
  漢尚書郎扶風班固孟堅撰唐秘書監京兆顔師古注本傳稱字籀恐當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後闕而不録故作後傳數十篇固以所續未詳探撰前紀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髙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為春秋攷紀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受詔至建初中乃成案班昭傳云八表並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蔵書踵成之今中興書目以為章帝時非也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時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䖍應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畧裁以己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征南顔監為左氏班氏忠臣
  後漢書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順陽范蔚宗撰唐章懷太子賢注案唐藝文志為後漢史者有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劉珍等東觀記至蔚宗乃删取衆書為一家之作其自視甚不薄謂諸傳序論精意深㫖實天下之竒作然頗有畧取前人舊文者注中亦著其所從出至於論後有賛尤自以為傑思殆無一字虚設自今觀之㡬於贅矣蔚宗父泰祖𡩋皆為時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滅族其與遷固之人禍天刑不侔矣然則豈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誅為謝儼蠟以覆車故惟存紀傳賢髙宗太子招集諸儒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等共為之注賢坐明崇儼得罪武后廢死大安訥言亦流貶
  續後漢書四十二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案原本脫此句今據文獻通攷校補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漢名禪實篡特新莽之流亞丕方登禪壇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今隔千載好惡豈復相沿而蘇軾記王彭之說以為途人談三國時事兒童聽者聞劉敗則顰蹙聞曹敗則稱快遂謂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兹豈人力强致也歟案通攷此上序語節去陳壽身為蜀人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為諸葛亮所髠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著三國志以魏為帝而指漢為蜀與孫氏俱謂之主設心已偏故凡當時祫祭髙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方且乞米於人欲為佳傳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其死未㡬習鑿齒作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為正魏為篡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炎興之名天實命之是盖公論也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覽之目逮仁宗時修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幸晉史載所著論案原本此下不載繋以随齋批註蓋有脫誤今據文獻通攷所存周平園序校補千三百餘言大㫖昭然劉知㡬史通云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本朝歐陽修論正統而不黜魏其賔客章望之著明統論非之見於國史近世張栻經世紀年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為漢而附魏吳於下皆是物也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謂古以班史為漢書范史為後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後主案通攷作少帝今校改炎興元年癸未為續後漢書既正其名復擇注文之善者並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呉載紀十一卷魏載紀九卷别為音義四卷惜乎壽疏畧於前使不得追記英賢憲章於後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
  後漢志三十卷
  晉秘書監河内司馬彪紹統撰梁剡令平原劉昭宣卿補注蔚宗本書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書紀傳共九十卷盖未嘗有志也劉昭所註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云范志今闕乃借舊志注以補之其與范氏紀傳自别為一書其後紀傳孤行而志不顯至本朝乾興初判國子監孫奭始建議校勘但云補亡補闕而不著其為彪書也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併稱蔚宗撰益非是今攷章懷注所引稱續漢志者文與今志同信其為彪書不疑彪晉宗室髙陽王睦之長子多所著述注荘子及九州春秋之類是也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晉治書侍御史巴西陳壽承祚撰宋中書侍郎河東裴松之世期注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叙事張華尤善之然乞米作佳傳以私憾毁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議矣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然要為率略松之在元嘉時承詔為之注鳩集傳記增廣異聞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會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為已任者豐祐間南豐吕南公銳意為之題其齋曰衮斧書垂成而死遂弗傳又紹興間呉興鄭知㡬維心嘗為之鄉里前輩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近永康陳亮亦頗有意焉僅成論賛數篇見集中而書實未嘗修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𤣥齡等修題御撰案唐藝文志為晉書者有王隠虞預臧榮緒謝靈運干寳等諸家太宗以為未善命𤣥齡修之與其事者褚遂良許敬宗令狐徳棻李延壽敬播趙宏智等二十人案新唐書藝文志預修晉書者有房𤣥齡禇遂良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徳棻李義甫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李淳風辛丘馭劉引之陽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懷儼趙宏智等二十一人此書云二十人誤宣武紀題其陸機王羲之傳論太宗自為之故稱制曰而總書曰御撰其凡例則發於敬播云
  宋書一百卷
  齊太子家令呉興沈約休文撰約永明中兼著作郎被𠡠撰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寳生所撰至徐爰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来闕而不録今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本紀列傳七十卷志三十卷獨闕到彦之傳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疵至其所創符瑞一志不經且無益其贅甚矣約後入梁為僕射侍中
  齊書五十九卷
  梁呉興太守蕭子顯景陽撰本傳稱六十卷子顯者齊豫章王嶷之孫也
  梁書五十六卷
  唐宏文館學士京兆姚思亷撰思亷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姚思亷撰初思亷父察嘗修梁陳二史未成以屬思亷後受詔與魏徵共撰思亷采謝炅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北齊中書令兼著作郎鉅鹿魏收伯起撰始魏初鄧彦海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為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收搜採遺亡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訴者百有餘人衆口諠然號為穢史僕射楊愔髙徳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論今紀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嵗竟遭發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案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俱一百七卷以西魏為正東為偽義例簡要唐志又有張太素後魏書一百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行中興書目謂所闕太宗紀以澹書補之闕志以太素書補之二書既亡惟此紀志獨存不知何據也案宋史存澹紀一卷太素天文志二卷
  北齊書五十卷
  唐中書舎人定武李百藥重規撰百藥父徳林先已創紀傳諸篇百藥因父業受詔成之
  後周書五十卷
  唐秘書監華原令狐徳棻撰初徳棻武徳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徳棻及諸臣論撰歴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詔撰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為已詳唯五家史當立徳棻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亷次梁陳史魏徵次隋史房元齡總監而修撰之原自徳棻發之
  隋書八十五卷
  唐秘書監魏徵顔師古等撰其十志髙宗時始成上總梁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唐書二百卷
  五代晉宰相涿郡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案曾公亮進新唐書表及文獻通攷鄭樵通志所著卷並與此同惟宋史藝文志作二百五十五卷於李繪補注者仍作二百二十五卷其互異所由不可攷翰林學士廬陵歐陽修永叔端明殿學士安陸宋祁子京撰初慶歴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為紀志祁為列傳范鎭王疇宋敏求吕夏卿劉羲叟同編修嘉祐五年上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書上表曰其事則増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第賞増秩訓詞劉敞原父所作最為古雅曰古之為國者法後王為其近於已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營扶持之其盛徳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壞成敗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立統紀裁成大體范鎭王疇宋敏求等網羅遺逸厥協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精覈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朕將據古鑑今以立時治為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増秩一等布其書於天下使學者咸觀焉舊例修書止著官髙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遂於紀傳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案舊史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紀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賛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為全善本紀用春秋例削去詔令雖太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竒澁殆類虬戸銑谿體識者病之歐公嘗卧聽藩鎮傳序曰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然其序全用杜牧罪言實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争名抑亦以自表異耶温公通鑑多据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為亡謂也劉元城亦謂事増文省正新書之失處云
  文簡云進唐書表自言其文減於前其事多於舊此正其所為不逮遷固者顧以自衒何哉論語記夫子與弟子問答率不過數語而季氏將伐顓臾記所詰對甚詳不如是不足以見體要各造其極也今唐史務為省文而拾取小說私記則皆附著無棄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預治亂又無善惡可垂鑑戒者悉聚徒繁無補殆與古作者不侔始唐史置局時其同僚約日著舊史所無者三事則固立於不善矣弊必至於此然其名臣闗國治亂者如裴度陸䞇魏徵傳悉致其詳則其有補亦不可掩随齋批注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開寳中盧多遜扈䝉張澹李昉等所修居正蓋監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歐陽修撰其為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余為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歴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為世訓然不為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案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在周臣傳明矣惟王皥唐餘録史以入忠義傳云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景徳四年詔王欽若陳堯佐趙安仁晁迥楊億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監修祥符九年書成凡為紀六志五十五列傳五十九目録一共一百一十卷天聖四年吕夷簡夏竦陳堯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舉八年上之増紀為十志為六十傳為八十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熙寧十年詔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蘇頌王存黄履等編修吳充提舉元豐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國史三百五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百五十卷
  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一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成乞選日進呈至乾道二年閠九月始與太上聖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吕奏志成十二月進呈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㫖限一年内修成列傳今已成書十一月與㑹要同進蓋首尾三十年所歴史官不知其㡬矣
  史記音義二十卷
  唐崇賢館學士劉伯荘撰貞觀初奉𠡠講授采鄹誕生徐廣及隋栁顧言音義為此書案唐書藝文志有劉伯莊撰史記地名二十卷又史記音義二十卷袁凱謂或沿鄹誕生徐廣舊名而並稱之誤也
  史記索隠三十卷
  唐宏文館學士河内司馬貞撰採摭異聞釋文演註末二卷為述賛為三皇本紀世號小司馬史記
  附索隠史記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廣漢張材介仲刊於桐川郡齋削去褚少孫所續而附以司馬貞索隠其後江隂耿秉直之復取所削者别刋之
  史記正義三十卷案唐宋藝文志俱作三十卷此本作二十卷疑誤今改正
  唐諸王侍讀張守節撰開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劉漢書標注六卷
  侍讀學士清江劉敞原父中書舎人劉攽貢父端明殿學士劉奉世仲馮撰奉世敞之子也又本題公非先生刊誤其實一書案宋史藝文志三劉漢書標注六卷劉攽漢書刊誤四卷宋代著漢書刋誤者四家張泌余靖劉攽其一亡其名氏劉氏之書因宋仁宗讀後漢書見墾田皆作懇字於是使侍中傳詔中書刊正之攽為學官遂刋其誤劉氏書凡四卷趙希弁讀書附志止云東西漢各一卷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補劉氏之遺也此書云其實一書未知何據公非貢父自號也漢書自顔監之後舉世宗之未有異其說者至劉氏兄弟始為此書多所辨正發明
  唐書直筆新例四卷
  修書官温陵吕夏卿撰紀傳志各一卷摘舊史繁闕又為新例湏知附於後略舉名數如目録之類
  唐書音訓四卷
  宣義郎汶上竇苹叔野撰
  唐書糾繆二十卷
  朝請大夫知蜀州成都呉縝廷珍撰其父師孟顯於熙豐序言修書之時其失有八而糾摘其繆誤為二十門侍讀胡宗愈言於朝紹聖元年上之世傳縝父以不得預修書故為此案揮麈錄嘉祐中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呉縝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於文忠願預官屬之末文忠以年少輕佻拒之縝恚甚而去迨新書成乃指摘瑕疵為糾繆一書此云世傳其父不能預修故為此未知何據
  五代史纂誤五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卷雜録一卷
  呉縝撰宇文峕中守吳興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書刻之後皆取入國子監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蔵經有餘板以刋二史寘郡庠中興監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往今監本是也
  唐書列傳辨證二十卷
  端明殿學士玊山汪應辰聖錫撰專攻列傳不及紀志以元祐名賢謂列傳記事毁於䥴削暗於藻繪故随事辨證之
  西漢決疑五卷
  國子司業宛丘王逨致君撰案文獻通攷作王述一曰失實二曰引古三曰異言四曰雜證五曰注釋
  西漢刊誤補遺十七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卷
  國子博士呉仁傑斗南撰補三劉之遺也
  别史類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唐崇賢館學士鄴李延壽撰初延壽父大師多識舊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天下分隔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詳略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刊究未成而沒延壽追終先志凡八代合二書為百八十篇其書頗有條理删落釀辭過本書逺甚
  髙氏小史一百三十卷案唐書藝文志文獻通攷俱作一百二十卷
  唐殿中丞髙峻撰本書六十卷其子迥分為一百二十蓋鈔節歴代史也司馬温公嘗稱其書使學者觀之今案國史志凡一百九卷目録一卷中興書目一百二十卷止於文宗今本多十卷直至唐末峻元和中人則其書當止於徳順之間迥之所序但云分六十卷為百二十取其便易而已初未嘗有所增加也其止於文宗及唐末者殆皆後人傅益之非髙氏本書此書舊有杭本今本用厚紙装䙡夾面寫多錯誤俟求杭本校之
  唐餘録史三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六十卷
  直集賢院益都王皥子融撰寳元二年上是時惟有薛居正五代舊史歐陽修書未出此書有紀有志有傳又博採諸家小説倣裴松之三國志注附其下方蓋五代别史也其書列韓通於忠義傳且表出本朝襃贈之典新舊史皆不及此館閣書目以入雜傳類非是皥曾之弟後以元昊反乞以字為名仕至集賢院學士
  古史六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因馬遷之舊上觀詩書下攷春秋及秦漢雜録為七本紀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蓋漢世古文經未出戰國諸子各自著書或増損古事以自信其説遷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故為此史以正之然其稱遷淺近而不學疎略而多信遷誠有可議者而以為不學淺近則過矣
  東都事略一百五十卷
  承議郎知龍州眉山王偁季平撰其書紀傳附録畧具體但無志耳附録用五代史例也淳熙中上其書得直秘閣其所紀太簡略未得為全善
  新唐書略三十五卷
  吕祖謙授徒患新史難閱摘要抹出而門人鈔之蓋節本之有倫理者也
  編年類
  漢紀三十卷
  漢侍中汝南荀悦仲豫撰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詔尚書給筆劄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自序曰立典有五志焉曰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勲表賢能
  後漢紀三十卷
  晉東陽太守陽夏袁宏彦伯撰以後漢書煩穢雜亂撰集為此記
  晉春秋略二十卷
  唐秘書省正字杜延業撰自王隠而下諸書及諸僭偽傳記皆所詳究而以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删緝為此書館閣書目作杜光業案唐志亦曰延業攷新舊史他無所見未詳何時人
  元經薛氏傳十五卷
  稱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補并注案河汾王氏諸書自中説之外皆唐藝文志所無其傳出阮逸或云皆逸偽作也今攷唐神堯諱淵其祖景皇諱虎故晉書戴淵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於傳稱戴若思石季龍宜也元經作於隋世而太興四年亦書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勞日拙自不能掩耶此書始得於莆田纔三卷止晉成帝後從石林葉氏得全本録成之
  唐歴四十卷
  唐集賢學士河東栁芳仲敷撰芳所緝國史叙天寳後事不倫及謫黔中㑹髙力士同貶因從之質開元天寳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編年法作此書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歴十三年
  續唐歴二十二卷
  唐監修國史崔龜從元吉撰起大歴十三年春盡元和十五年以續栁芳之書也藝文志載韋澳蔣偕李荀張彦逺崔瑄等撰實大中時
  大唐統紀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觀察判官陳嶽撰用荀袁體起武徳盡長慶為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非全書也
  通歴十五卷
  唐泉州别駕扶風馬總會元撰書本十卷止於隋代今書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後人所續也晁公武志續通歴十卷孫光憲撰太祖朝嘗詔毁其書
  唐年補録六十五卷
  後晉起居郎史館修撰獲鹿賈緯撰以武宗後無實録故為此書終唐末其實補實録之缺也雖論次多缺誤而事迹麤存亦有補於史氏
  五代通録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館大學士大名范質文素撰亦以實録繁冗節畧而成此書
  帝王照畧一卷案文獻通攷照畧作鏡畧
  唐洺州刺史劉軻撰偽蜀馮鑑注并續唐祚以後唐志及館閣書目有劉軻帝王歴數歌一卷疑即此書也
  紀年通譜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後元有年號之後以甲子貫之曰正曰閏曰偽曰賊曰蠻夷以正為主而附列其左號統元為十卷其二卷曰類元因文之同各以彚别慶歴中表上之宣義郎畢仲荀續補一卷止元符三年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目録三十卷攷異三十卷丞相温公河内司馬光君實撰初光嘗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志八卷以進英宗悦之遂命論次歴代君臣事迹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閣置局神宗御製序賜名資治通鑑及補外聽以書局自随元豐七年書成上曰賢於荀悦漢紀逺矣目録倣史記年表年經國緯用劉羲叟長歴氣朔而撮新書精要散於其中攷異參諸家異同正其謬誤而歸於一總三百五十四卷
  通鑑舉要歴八十卷
  司馬光撰通鑑既成尚患本書浩大難領畧而目録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絶二累其藁在晁説之以道家紹興初謝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歴年二卷
  司馬光撰即所謂歴年圖也治平初所進自威烈王至顯徳本為圖五卷歴代皆有論今本陳輝晦叔刻於章貢為方䇿以便觀覽而自漢髙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羣倫緝熙庶績者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所謂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遣者古之官也所謂職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來文官知雜御史以上武官閤門使以上内臣押班以上遷轉黜免存其實以先後相次為表本入職官類以稽古録序所謂建隆接乎熙寧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謂此書蓋與通鑑相為表裏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讀書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詳
  稽古録二十卷
  司馬光撰其表云由三晉開國迄於顯徳之末造臣既具之於歴年圖自六合為宋接於熙寧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悉從論纂皆有依慿盖元祐初所上也此書始刻於越其後再刻於潭越本歴年圖諸論聚見第十六卷蓋因圖之舊也潭本諸論各繫於國亡之時故第十六卷惟存總論
  通鑑釋文二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六卷
  司諫司馬康公休撰温公之子也
  通鑑釋文三十卷
  左宣義郎眉山史炤見可撰馮時行為之序今攷之公休之書大畧同而加詳焉盖因其舊而附益之者也
  通鑑前例一卷修書帖一卷三十六條四圖共一卷司馬光記集修書凡例諸帖則與書局官屬劉恕范祖禹往來書簡也其曾孫侍郎伋季思裒為一編又以前例分為三十六條而攷其離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為四圖
  通鑑問疑一卷
  髙安劉羲仲壯輿纂集其父道原與温公往復相難者亦附修書帖後
  通鑑外紀十卷目録三卷
  秘書丞髙安劉恕道原撰司馬公修歴代君臣事迹辟恕為屬嘗謂史記不及庖犧神農今歴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為前紀而本朝為後紀將俟書成請於公㑹道原病發絶意後紀迺改前紀為外紀云通鑑書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書用力最多援黄鑑梅堯臣例官其子且以書賜其家道原父渙凝之家廬山歐陽公所為賦廬山髙也
  疑年譜一卷年略譜一卷雜年號附
  劉恕撰謂春秋起周平魯隠史記本紀自軒轅列傳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魯隠其間七十一年即與春秋相接矣先儒叙庖犧女媧下逮三代享國之嵗衆説不同懼後人以疑事為信書穿鑿滋甚故周厲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為疑年譜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為年略譜大略不取正閏之説而從實紀之四夷及宼賊僭紀名號附之於末
  唐史論斷三卷
  天章閣待制陽翟孫甫之翰撰甫以唐書煩冗遺略多失體法乃修為唐史用編年體自康定元年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為論九十二首甫沒朝廷取其書留禁中其從子察録以遺温公而世亦罕見聞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諸論存焉
  編年通載十五卷
  集賢院學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編歴代帝系年號始自唐虞迄於聖宋治平四年總三千四百年熙寧七年上之其族父楶質夫為之序衡嘉祐二年進士首選也
  唐鑑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祖禹與修通鑑分主唐史元祐初上此書攷其治亂興廢之由為三百六篇
  紹運圖一卷
  諸葛深通甫撰元祐中人未詳爵里其書頗行於世俗
  歴代帝王年運詮要十卷
  左朝請大夫朱繪撰紹興五年序未詳何所人
  歴代紀年十卷
  濟北晁公邁伯咎撰詠之之子也嘗為提舉常平使者其自為序當紹興七年
  讀史管見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鑑事備而義少故為此書議論宏偉嚴正間有感於時事其於熙豐以來接於紹興權姦之禍尤拳拳寓意焉晦翁綱目亦多取之案朱子謂讀史管見乃致堂謫嶺表所作當時無一册文字随行只是記憶而議論儘有好處與此所云宏偉嚴正有感時事大指相同要之其書不外通鑑立義文獻通攷及宋史藝文志視解題分類較多故不入編年而入史評史鈔
  皇王大紀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皇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盤古至帝嚳年不可攷信姑載其事而已自堯以後用皇極經世歴起甲辰始著年紀博採經傳時有論説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荘周寓言以為實及叙邃古之初終於無徵不信云爾案趙希弁讀書附志云五峯先生所述皇帝王霸之事自堯以上六閼逢無紀堯之初載迄於赧王乙巳二千有三十年貫通經典採摭史傳又因事而為之論所以述去取之原釋疑似之惑者至矣朱彞尊作皇王大紀跋謂譙周蘇轍撰古史胡衛撰通史緣起羅泌撰路史不盡出于雅馴惟此書擇之精而語之詳云
  經世紀年二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用皇極經世譜編有所發明則著之其言邵氏以數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書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之説今按孔氏正義正謂劉歆班固不見古文謬從史記而張衡通載乃云以紀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嵗次尚書殘缺而正義之説誤盖三代而上帝王歴年逺而難攷類如此劉道原所謂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云史記謬
  通鑑論篤三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取通鑑中言論之精確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語去取甚嚴可以見前cq=4輩讀書眼力之髙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樞自太學官分教嚴陵為此書楊誠齋為之序
  通鑑綱目五十九卷
  侍講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馬公通鑑有目録舉要其後胡給事安國康侯又修為舉要補遺朱晦翁因别為義例表嵗以首年因年以著統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自為之序乾道壬辰也大書者為綱分注者為目綱如經目如傳此書嘗刻於温陵别其綱謂之提要今板在監中廬陵所刊則綱目並列不復别也
  國紀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度丞相處仁擇之之子也其書詳略頗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鄞學有魏邸舊書傳得之
  續通鑑長編一百六十八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撰長編云者司馬公之為通鑑也先命其屬為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删之以為成書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鑑惟八十卷爾燾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鑑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其卷數雖如此而册數至餘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續通鑑長編舉要六十八卷
  李燾撰大畧皆温公舊規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撰
  中興小歴四十一卷
  熊克撰克之為書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稱良史
  中興遺史六十卷
  從義郎趙甡之撰慶元中上進其書大抵記軍中事為詳而朝政則甚畧意必當時遊士往來邊陲出入幕府者之所為及觀其記張浚攻濠州一段自稱姓名曰開封張鑑然則此書鑑為之而甡之竊以為已有也或曰鑑即甡之婦翁未知信否
  丁未録二百卷
  左修職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貫之誅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載制詔章疏甚詳原註靖康亦丁未也
  思陵大事記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記二卷
  李燾撰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陽李心傳微之撰盖與李㢲巖長編相續亦嘗自隆興後相繼為之㑹蜀亂散失不可復得
  大事記十二卷解題十二卷通釋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七卷著作郎東莱吕祖謙伯恭撰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采左氏傳歴代史皇極經世通鑑稽古録輯而廣之雖上接獲麟而書法則視太史公所録不盡用䇿書凡例解題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已意多所發明通釋者經典綱要孔孟格言以及歴代名儒大議論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僅及漢武征和三年而止東萊年方强仕而得末疾平生論著大抵經始而未及成如讀詩記書說是已是書之作當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沒使天假之年所傳於世者寧止是哉
  建隆編一卷
  陳傅良撰盖長編太祖一朝節畧也随事攷訂併及累朝始末慶元初在經筵所上
  讀書譜一卷
  陳傅良撰自伏羲迄春秋終以易書詩春秋諸經攷世代而附著之共和而下始有年數
  紀年統紀論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黼從陳止齋學嘗著記年備遺起陶唐終顯徳為百卷蓋亦本通鑑稽古録而擷其中論正統者為統紀論是編葉水心序之
  皇朝編年舉要三十卷備要二十卷案文獻通攷備要亦作三十卷中興編年舉要十四卷備要十四卷
  太學生莆田陳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從孫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書由是得初品官大抵依倣朱氏通鑑綱目舉要者綱也備要者目也然去取無法詳畧失中未為善書
  續百官公卿表十卷質疑十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㓜學行之撰續温公舊書起熙寧至靖康質疑者攷異也
  續稽古録一卷
  秘書丞歴陽龔頤正養正撰以續司馬光前録而序述繁釀其記紹熙甲寅事歸功於韓侂胄頤正本名敦頤避崇陵諱改焉嘗撰元祐黨籍譜傳得官韓氏用事時賜出身入館非端士也此書正以右韓也
  歴代帝王纂要譜括二卷
  餘姚孫應符仲潛撰蓋紹運圖之詳者也
  起居注類
  唐志起居注類實録詔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傳及唐創業起居注二種餘皆不存故用中興館閣書目例與實録共為一類而别出詔令
  穆天子傳六卷
  晉武帝時汲冡所得書其體制與起居注正同郭璞為之注起居注者案原本脱此四字今據文獻通攷補入自漢明徳馬皇后始漢魏以來因之
  唐創業起居注五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工部尚書晉陽温大雅彦宏撰所載自起義至受禪凡三百五十七日其述神堯不受九錫反復之語甚詳愚嘗書其後曰新史稱除隋之亂比迹湯武湯武未易比也唐之受命正與漢髙帝等爾其不受九錫足以掃除魏晉以來欺天罔人之態而猶不免曰受隋禪者乃以尊立代王之故曾不若以子嬰屬吏之為明白洞達也
  唐髙祖實録二十卷
  唐給事中河東敬播撰案志稱房𤣥齡監修許敬宗刪改今本首題監修國史許敬宗奉勑定而第十一卷題司空房𤣥齡奉勑撰不詳其故
  唐太宗實録四十卷
  案藝文志有今上實録二十卷敬播等撰房𤣥齡監修又有長孫無忌太宗實録四十卷今本惟題中書令許敬宗奉勑撰蓋敬宗當髙宗時用事以私意竄改國史中興書目言之詳矣但今本既云許敬宗撰而以為恐止是𤣥齡無忌所進則不可攷也
  唐髙宗後修實録十九卷
  唐左散騎常侍彭城劉知㡬子元恒王傅汴州呉兢撰案志令狐徳棻撰止乾封知㡬續成之故號後修書本三十卷今闕十一卷
  唐則天實録二十卷
  呉兢撰案志魏元忠等撰劉知㡬呉兢刪正今惟題兢撰武氏罪大惡極固不應復入唐廟而題主猶有聖帝之稱至開元中禮官有言乃去之武氏不應有實録猶正史之不應有本紀皆沿襲史漢吕后例惟沈既濟之論為正而范氏唐鑑用之唐鑑中宗嗣聖元年書至二十一年案神龍元年黜武后光宅至長安並不用
  唐中宗實録二十卷
  呉兢撰
  唐睿宗實録十卷
  劉知㡬撰志有二録五卷者為呉兢今此十卷當是知㡬也館閣書目亦别有五卷者
  唐𤣥宗實録一百卷
  題元載撰蓋左拾遺令狐峘所為而載以宰相監修也史稱事多漏略拙於取棄不稱良史峘徳棻五世孫也
  唐肅宗實録三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亦元載監修不見史官姓名
  唐代宗實録四十卷
  令狐峘撰尤為漏略不立房琯傳不載顔真卿事跡
  唐建中實録十卷
  唐史館修撰呉郡沈既濟撰其書止於建中二年十月既濟罷史官之日
  唐徳宗實録五十卷
  稱裴垍撰亦監修宰相也案志蔣乂樊紳林寳韋處厚獨孤郁撰垍字宏中河東人
  唐順宗實録五卷
  唐史館修撰韓愈撰見愈外集案志稱韓愈沈傳師宇文籍撰李吉父監修新史謂議者閧然不息卒竄定無完篇以閹官惡其書禁中事切直故也
  唐憲宗實録四十卷
  題路隋撰隋自長慶中與韋處厚同修撰歴年久而未成至文宗太和中隋為監修迺上之案志稱沈傳師鄭瀚宇文籍蔣繫李漢陳夷行蘇景裔案唐書藝文志注作蘇景允撰蓋前後史官也又稱杜元頴韋處厚路隋監修亦前後宰相也
  唐穆宗實録二十卷
  亦路隋監修史官則蘇景裔王彦威楊漢公蘇滌裴休也
  唐敬宗實録十卷
  監修李讓夷史官陳商鄭亞同修
  唐文宗實録四十卷
  監修魏謩史官盧耽蔣偕王渢盧告牛叢也
  唐武宗實録三十卷
  監修韋保衡案原本脫此句今據唐書藝文志校補
  宣宗實録三十卷
  懿宗實録二十五卷
  僖宗實録三十卷
  昭宗實録三十卷
  哀帝實録八卷
  案唐志惟有武宗實録三十卷其後皆未嘗修纂更五代武録亦不存邯鄲書目惟存一卷而已五録者龍圖閣直學士常山宋敏求次道追述為書案兩朝史志初為一百卷其後増益為一百四十八卷今案懿録三十五卷止有二十五卷而始終皆備非闕也實一百四十三卷館閣書目又言闕第九一卷今本亦不闕云
  後唐荘宗實録三十卷
  監修趙鳳史官張昭逺撰天成四年
  後唐明宗實録三十卷
  監修姚顗史官張昭逺等撰清泰三年
  後唐廢帝實録十七卷
  張昭案東都事略本傳舊名昭逺避漢祖諱止稱昭尹拙劉温叟撰案昭本傳撰梁均王郢王後唐愍帝廢帝漢隠帝實録惟梁二王年祀浸逺事皆遺失遂不修餘三帝實録皆蔵史閣周世宗時也盖昭本撰周祖實録以其歴試之迹多在漢隠帝時故請先修隠録因併及前代云
  晉髙祖實録三十卷
  晉少帝實録二十卷
  監修竇正固史官賈緯王伸竇儼等撰周廣順元年上正固字體仁同州人相漢至周罷歸洛陽國初卒
  漢髙祖實録十七卷
  監修蘇逢吉史官賈緯等撰乾祐二年上書本二十卷今缺末三卷中興書目作十卷
  漢隠帝實録十五卷
  張昭等撰事已見前
  周太祖實録三十卷
  張昭等撰顯徳五年上昭即昭逺字潛夫濮上人避漢祖諱止稱昭逮事本朝為吏部尚書開寳四年卒案宋史本傳開寳五年卒
  周世宗實録四十卷
  監修官晉陽王溥齊物修撰范陽扈䝉日用撰
  太祖實録五十卷
  監修國史肥鄉李沆太初史官集賢院學士河南錢若水淡成等重修初淳化中命李至張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咸平元年太祖實録成書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書成上之卷首有沆進書表叙前録之失及新書刊修條目甚詳同修者直館饒陽李宗諤昌武東平梁灝太素直集賢院河南趙安仁樂道李燾云世傳太祖自陳橋推戴馬上約束諸將本太祖聖意前録無太宗叩馬之語乃後録所增也前録既不傳今不可攷矣李燾長編具載而云舊録所無今從新録然則燾亦嘗見舊録也耶近聞士大夫家亦多有之求之未獲也
  太宗實録八十卷
  錢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畢人難其速同修撰者給事中濟隂柴成務寳臣秘閣校理丹陽呉淑正儀直集賢院建安楊億大年案億傳書凡八十篇而億獨草五十六卷
  眞宗實録一百五十卷
  學士承㫖肥鄉李維仲方學士臨川晏殊同叔撰乾興元年受詔天聖二年監修新喻王欽若定國上之同修者侍講博平孫奭宗古知制誥趙郡宋綬公垂度支副使閬中陳堯佐舜元校理真定王舉正伯中校勘河南李淑獻臣
  仁宗實録二百卷
  學士華陽王珪禹玉范鎮景仁知制誥常山宋敏求次道撰嘉祐八年奉詔歴治平至熙寧二年七月書成宰臣韓琦提舉
  英宗實録三十卷
  學士壽春吕公著晦叔長社韓維持國知制誥浦城呉充沖卿撰熙寧元年正月奉詔二年七月宰臣提舉曾公亮上之
  英宗實録熙寧元年曾宣靖提舉王荆公時已入翰林請自為之兼實録修撰不置官屬成書三十卷出於一手東坡先生嘗語劉壯輿羲仲云此書詞簡而事備文古而意明為國朝諸史之冠揮麈第三録晁氏讀書志云熙寧元年正月詔曽公亮提舉吕公著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討三月又以錢藻檢討四月又以王安石呉充為修撰二年七月書成上之随齋批注
  神宗實録朱墨本二百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百卷
  元祐中兵部侍郎青社趙彦若元攷著作郎成都范祖禹淳甫豫章黄庭堅魯直撰紹聖中中書舎人莆田蔡卞元度長樂林希子中等重修其朱書繫新修黄字繫刪去墨字繫舊文其増改刪易處則又有籖貼前史官由是得罪卞王安石之壻大抵以安石日録為主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也
  神宗實録攷異二百卷
  監修解梁趙鼎元鎮史官成都范沖元長等撰建炎初有詔重修紹興六年先進呈五十卷六年正月書成攷異者備朱墨黄三書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闕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舊録每一卷成納之禁中蓋將盡泯其迹而使新録獨行謂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見也及梁師成用事自謂蘇氏遺體頗招延元祐諸家子孫若范温秦湛之流師成在禁中見其書為諸人道之諸人幸其書之出因曰此不可不録也師成如其言及敗沒入有得其書者攜以渡江遂傳於世嗚呼此可謂非天乎
  哲宗實録一百五十卷
  監修趙鼎史官范沖等重修紹興四年三月思陵嘗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史録事多失實當别修定范祖禹之子沖已有詔命可趣來令兼史職沖至以宗正少卿兼直史館辭不許上謂勝非等曰此事朕何敢私頃嵗昭慈誕辰宫中置酒從容語及前朝事曰吾逮事宣仁求之古今母后之賢未見其比姦臣私憤誣謗雖嘗下詔辨明而史録未經刪改豈足貽信後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也朕每念及此惕然于懷欲降一語具載昭慈遺㫖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於是以聖語繫之哲録之末
  徽宗實録一百五十卷
  監修宰相湯思退等上自紹興七年詔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至二十八年書成修撰官歴年既久前後非一人至乾道五年秘書少監李燾請重修淳熙四年成二百卷攷異百五十卷目録二十五卷今百五十卷者前本也
  欽宗實録四十卷
  乾道四年修撰洪邁等進
  髙宗實録五百卷
  慶元三年修撰濟源傅伯壽景仁撰初進二百八十卷止紹興十六年嘉泰二年修撰建安袁説友起巖等又進二百二十卷止三十二年
  孝宗實録五百卷
  嘉泰二年修撰傅伯壽等撰進中興以來兩朝五十餘載事迹置院既久不以時成涉筆之臣乍遷忽徙不可殫紀及有詔趣進則匆遽鈔録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猥多而紀載無法疎畧牴牾不復可稽據故二録比之前世最為缺典觀者為之太息









  直齋書録解題卷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五   宋 陳振孫 撰詔令類
  西漢詔令十二卷
  呉郡林虙德祖編采括志傳參之本紀以示信安程俱致道俱以世次先後各為一卷差比嵗月纂而成書且為之序虙嘗試中詞學為開封府掾尹以佞幸進有所不樂引疾納禄去遂終於家
  東漢詔令十一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暘叔編大抵用林氏舊體自為之序帝王之制具在百篇後世不可及矣兩漢猶為近古愚未冠時無書可觀雖二史亦從人借嘗於班書志傳録出諸詔與紀中相附以便覽閱既仕於越乃得見林氏書而樓氏書近出其為好古博雅斯以勤矣惟平獻二朝莽操用事如錫莽及廢伏后之類皆當削去莽時尤多也
  本朝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寳謨閣直學士案原本誤作實録閣今據文獻通攷改正豫章李大異伯珍刻於建寧云紹興間宋宣獻家子孫所編纂也而不著其名始自國初迄於宣政分門别類凡目至為詳也
  玉堂制草十卷
  參政鉅野李邴漢老編承平以前制誥
  中興玉堂制草六十四卷
  同知樞密鄱陽洪遵景嚴編起建炎迄紹興末
  中興續玉堂制草三十卷
  丞相益文忠公東里周必大子充為學士院時編進始嘗進言加上德壽尊號不以表而以議且稱嗣皇帝為非是遂革之今書以尊號表為卷首而增附館職䇿問於後起隆興迄淳熙改元自後未有續者
  綸言集三十一卷
  宇文粹中虚中兄弟所編集
  中興綸言集二十八卷
  左司郎中莆田鄭寅子敬編寅知樞密院僑之子端重博洽蔵書數萬卷於本朝典故尤熟
  偽史類
  淝上英雄小録二卷
  信都鎬撰案鄭樵通志作偽吳信都鎬撰所録楊行密将吏有勲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上餘諸道人又有僧道漁樵之屬十人録其小事故名小録
  江淮異人録二卷
  呉淑撰所紀道流俠客術士之類凡二十五人
  南唐烈祖開基誌十卷
  南唐滁州刺史王顔撰起天祐乙丑止昇元癸卯合三十九年
  南唐烈祖實録十三卷
  南唐史館修撰髙逺撰闕第八第十二卷逺又嘗為呉録二十卷而徐鉉鄭文寳皆云開寳中逺始緝昇元以来事書未成而疾悉焚其草故事多遺落
  江南録十卷
  給事中廣陵徐鉉鼎臣光禄卿池陽湯悦徳川撰二人皆唐舊臣故太宗命之撰次恱即殷崇義避宣祖諱及太宗舊名并姓改焉
  南唐近事二卷
  工部郎江南鄭文寳撰序云三世四十年起天福己酉終開寳乙亥案宋太祖在位十七年首庚申盡丙子乙亥乃開寳八年原本作己亥誤今改正然泛記雜事實小說傳記之類耳
  江表志三卷
  鄭文寳撰序言徐鉉湯悦所録事多遺落無年可編然前録固為簡略而猶以年月紀事今此書亦止雜記如事實之類爾近事稱太平興國二年丁丑今稱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
  南唐書三十卷
  陽羡馬令撰序言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實崇寧乙酉其書略備紀傳體而亦言徐鉉湯悦之疎略云
  江南餘載二卷
  不著姓名序言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録其後王舉路振陳彭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稱而龍衮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遺或小異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鄭君者莫知何人豈即文寳也耶
  新修南唐書十五卷
  寳謨閣待制山陰陸游務觀撰采獲諸書頗有史灋
  前蜀紀事二卷
  後蜀學士毛文錫平珪撰起廣明庚子盡天福甲子凡二十五年文錫唐太僕卿龜範之子十四登進士第入蜀仕建至判樞密院随衍入洛而卒
  後蜀紀事二卷
  直史館太常博士董淳撰惟記孟昶事
  蜀檮杌十卷
  殿中侍御史裏行新建張唐英次功撰唐英自號黄松子商英天覺之兄也
  呉越備史九卷
  呉越掌書記范坰廵官林禹撰按中興書目其初十二卷盡開寳三年後又增三卷至雍熙四年今書止石晉開運比初本尚闕三卷
  呉越備史遺事五卷
  全州觀察使錢儼撰俶之弟也其序言備史亦其所作託名林范而遺名墜迹殊聞異見闕漏未盡者復為是編時皇宋平南海之二年呉興西齋序蓋開寳五年也儼以三年代其兄偡刺湖州
  閩中實録十卷
  周顯徳中揚州永貞縣令蔣文惲記王審知父子及将吏儒士僧道事迹未亦畧及山川土物
  閩王列傳一卷
  秘書監晉江陳致雍撰二世七主通六十年
  閩王事迹一卷
  不知何人作卷末稱光唘二年至天聖九年一百三十八年其所記頗詳案閩亡於五代之末其世紀不得至天聖九年疑有誤
  三楚新録三卷
  知桂州修仁縣周羽沖撰上卷為湖南馬殷中卷為武陵周行逢下卷為荆南髙季興
  湖南故事十卷
  不知作者記馬氏至周行逢事館閣書目作十三卷蓋為列傳十三篇其實十卷也文辭鄙甚
  五國故事二卷
  不知作者記呉蜀閩漢諸國事
  九國志五十一卷
  右正言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撰九國者謂呉唐二蜀東南二漢閩楚呉越各為世家列傳凡四十九卷末二卷為北楚書髙季興事張唐英所補撰也
  十國紀年四十卷
  劉恕撰十國者即前九國之外益以荆南張唐英所謂北楚也
  天下大定録一卷
  殿中丞通判桂州王舉撰景祐間人始髙季興終劉繼元其所記疎畧獨江南稍詳書本十卷今但為一卷恐非全書也
  隂山雜録十六卷
  不著名氏莆田鄭氏書目云趙志忠撰志忠者遼中書舎人得罪於宗眞挺身來歸歐公歸田録云志忠本華人自幼陷敵為人明敏在敵中舉進士至顯官歸國能述敵中君臣世次山川風物甚詳今觀此書可概見矣
  燕北雜録五卷西征寨地圖附
  思卿武珪記嘉祐六年宫苑使知雄州趙案此處原本闕一字進於朝珪自契丹逃歸事見國史傳
  契丹録一卷
  即隂山雜録之首卷也
  匈奴須知一卷
  歸明人田緯編次録契丹地理官制
  辨鴂録一卷
  不著名氏契丹譯語也凡八篇
  邊廷須知一卷
  左蔵庫副使知安肅軍陳昉撰熙寧元年集賢校理鄭穆為之序凡二十一條目案文獻通攷作胡穆為之序
  西夏須知一卷
  内殿承制鄜延都監劉温潤撰凡十五條目
  金人亡遼録二卷
  燕山史愿撰或稱遼國遺事
  松漠記聞二卷
  徽猷閣直學士鄱陽洪皓光弼撰皓奉使留敵中録所聞雜事
  征䝉記一卷
  金人明威將軍登州刺史李大諒撰建炎鉅宼之子随其父成降金者也所記家人跳梁自其全盛時已不能制矣
  金國志二卷
  承奉郎張棣撰淳熙中歸明人記金國事頗詳
  金國志一卷
  不著名氏似節略張棣書其末又雜録金國事宜及海陵以後事
  金國節要三卷
  右從事郎兖人張匯東卿撰宣和中随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紹興十年歸朝
  偽楚録二卷
  不著名氏
  偽齊録二卷
  不著名氏
  金人南遷録一卷
  稱偽著作郎張師顔撰頃初見此書疑非北人語其間有曉然傅㑹者或曰華岳所為也近扣之汴人張總管翼則云嵗月皆牴牾不合益證其妄
  雜史類
  越絶書十六卷
  無撰人名氏相傳以為子貢者非也其書雜記呉越事下及秦漢直至建武二十八年蓋戰國後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耳越絶之義曰聖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聖文越於彼辯士絶於此故題曰越絶雖則云然而終未可曉也
  越者國之氏也絶者絶也謂勾踐時也絶者絶也絶惡反之於善越專其功故曰越絶並見本書 文簡批編尾云越絶書譌不可讀如樂架之有啞鍾漁父辭劔事見於此随齋批注
  戰國䇿三十卷
  司馬遷史記所本劉向所校者也但無撰人名氏後漢髙誘注自東周至中山十二國凡三十三篇
  鮑氏校定戰國䇿十卷
  尚書郎括蒼鮑彪注以西周正統所在易為卷首其注凡四易藁乃定
  九州春秋九卷
  晉司馬彪紹統撰漢末州部之亂司冀徐兗青荆揚梁幽凡盜賊僭叛皆紀之
  華陽國志二十卷案唐書藝文志華陽國志作十三卷
  晉散騎常侍蜀郡常璩道将撰志巴蜀地理風俗人物及公孫述劉焉劉璋先後主以及李特等事迹末卷為序志云肇自開闢終乎永和三年原註劉璋乃焉之子
  後魏國典三十卷
  唐太常少卿元行沖撰行沖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約事詳學者尚之此本從莆田劉氏借録卷帙多寡不同嵗月首尾不具殆類鈔節似非全書
  大業雜記十卷
  唐著作郎杜寳撰紀煬帝一代事序言貞觀修史未盡實録故為此書以彌縫闕漏
  建康實録二十卷
  唐許嵩撰載呉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建康者編年附傳大畧用實録體
  行在河洛記十卷
  唐宰相尉氏劉仁軌正則撰記李密王世充事末二卷記隋都城宫殿池苑按唐志作行年記二十卷
  河洛春秋二卷
  唐揚州司功包諝撰記安史之亂
  明皇雜録一卷
  唐校書郎鄭處誨撰雜記明皇時事大中九年序處誨太和八年進士也
  開天傳信記一卷
  唐吏部員外郎鄭棨撰雜記開元天寳時事
  安禄山事迹三卷
  唐華隂尉姚汝龍撰案唐書藝文志作姚汝能
  開元昇平源一卷
  唐史官呉兢撰叙姚崇十事
  廬陵王傳一卷
  唐彭王傅㑹稽徐浩季海撰叙狄仁傑五王事
  奉天録四卷
  唐趙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涇原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神都
  燕南記三卷
  唐恒州司戸魏郡谷况撰専記成徳一鎭事自建中二年太和七年起張孝忠案唐書建中二年九月李納陷宋州李惟岳将張孝忠以易定二州䧏原本作張志忠誤今改正終王承元古語有燕南埀趙北際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然河北諸鎭連叛事迹大畧具矣
  建中河朔記六卷
  唐李公佐撰序言與從弟正封讀國史至建中貞元之際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詳備以舊聞於老僧智融及谷况燕南記所説略同參錯㑹要以補史闕
  邠志三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凌準宗一撰邠軍即朔方軍也此本從旴江晁氏借録其末題曰文忠修唐史求此書不獲今得於忠憲范公之孫伯髙其中尚多誤當訪求正之紹興乙丑晁公酇
  涼國公平蔡録一卷
  唐山南東道掌書記鄭澥藴士撰涼國公者李愬也
  國史補三卷
  唐學士李肇撰
  大唐新語十三卷
  唐江都縣主簿劉肅撰自武徳迄大歴分類編纂凡三十類元和丁亥嵗序
  太和野史三卷
  不著名氏但稱大中戊辰陳郡袁濤序自鄭注而下十七人本共為一軸濤分之為三卷
  太和摧兇記一卷
  文與上同而不分卷豈其初本耶
  野史甘露記二卷
  不著名氏上卷記甘露之禍下卷叙諸臣本末
  乙夘記一卷
  唐布衣李潛用撰末又有呉郡李寔者述訓注本謀附益之乙夘者太和九年
  兩朝獻替記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叙文武兩朝相位奏對事迹
  㑹昌伐叛記一卷
  李徳裕撰記平澤潞事
  次栁氏舊聞一卷
  李徳裕撰記栁芳所聞於髙力士者凡十七條上元中芳謫黔中力士徙巫州芳從力士問禁中事徳裕父吉甫從芳子冕聞之
  四夷朝貢録十卷
  唐給事中渤海髙少逸撰㑹昌中宰相李徳裕以黠戞斯朝貢莫知其國本原詔為此書凡二百一十國本二十卷合之為十卷
  東觀奏記三卷
  唐右補闕裴延裕案文獻通攷作裴廷裕膺餘撰記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條
  貞陵遺事二卷續一卷
  唐中書舎人令狐澄撰吏部侍郎栁玭續之澄所記十七事玭所續十四事
  咸通庚寅解圍録一卷
  唐成都少尹張雲景之撰言南詔圍城扞禦事
  金鑾密記三卷
  唐翰林學士承㫖京兆韓偓致堯撰具述在翰苑時事危疑艱險甚矣昭宗屢欲相之卒不果而貶竟終於閩非不幸也不然與崔垂休輩駢肩就戮於朱温之手矣
  廣陵妖亂志三卷
  唐晉陽鄭延晦撰案唐書藝文志作郭廷誨撰言髙駢吕用之畢師鐸等事
  汴水滔天録一卷
  唐左拾遺王振撰言朱温簒逆事
  朱梁興創遺編二十卷
  梁宰相馮翊敬翔子振撰自廣明巢賊之亂朱温事迹迄於天祐弑逆大書特書不以為愧也其辭亦鄙俚
  荘宗召禍記一卷
  後唐中書舎人黄彬撰
  三朝見聞録八卷
  不知作者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荘宗中興後唐河東事跡三朝者僖昭荘也其文直述多鄙俚
  大唐補記三卷
  南唐程匡柔撰案馬令南唐書作程匡柔原本作臣柔誤今改正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紀述神堯止宣宗匡柔襲摭三百年歴補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附璐書中乾符以後備存補記末有後論一篇文辭雖拙論議亦正
  賈氏備史六卷
  漢諫議大夫賈緯撰叙石晉禍亂每一事為一詩系之
  晉太康平呉記二卷
  周兵部尚書張昭撰世宗将討江南昭采晉武平孫皓事迹為書上之
  晉朝陷蕃記四卷
  宰相大名范質文素撰據莆田鄭氏書目云爾本傳不載故館閣書目云不知作者未悉鄭氏何所據也
  五代補録五卷
  潯陽陶岳撰每代為一卷凡一百七條岳雍熙二年進士
  五代史闕文一卷
  翰林學士鉅野王禹偁元之撰
  建隆遺事一卷
  王禹偁撰其記陳橋驛前戒誓諸将事元出熙陵而序文云近取實録入禁中親自筆削然則此書之作誠有謂也邵氏聞見録亦嘗表而出之而或者亦辨此書之偽是見於王明清揮麈録者尤有據當考原註又名篋中記 案揮麈錄建隆遺事世稱王元之所述其間率多誣謗之詞如稱趙普盧多遜受遺詔昌陵尤為舛謬韓王以開寳六年八月免相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始再秉衡鈞當太祖升遐時普政在外何縁前一日與盧丞相同見於寝又稱太祖長子徳昭為南陽王初未嘗有此事且載秦王傳中云云安有淳化三年而見三朝國史耶李燾亦譏此書鄙悖不類禹偁平日之文則此書之非禹偁作益足信也
  甘陵伐叛記一卷
  題文升撰不知何人末有論稱甘陵人蘇朔為余言其大父慶歴中陷賊親見則初叛時事原註則蓋王則也按中興書目有甘陵誅叛録稱殿中丞王起撰起時為文彦博幕客然則别自一書也
  涑水記聞十卷
  司馬光撰此書行於世久矣其間記吕文靖數事吕氏子孫頗以為諱盖嘗辨之以為非温公全書而公之曾孫侍郎伋季思遂從而實之上章乞毁板識者以為議
  書壬戌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其記永樂之事甚詳
  逸史二十卷
  丞相陽羡蒋芾子禮撰其曽祖魏公之竒潁叔所記逸史殆數百册兵火散失捃摭遺藁得六百六十事為十九門淳熙改元書成為之序
  林氏野史八卷
  同知樞密院長樂林希子中撰希不得志於元祐起從章惇甘心下遷西掖草諸賢謫詞者也而此書記熙寧元豐以來事頗平直不類其所為或言此書作於元祐之前其後時事既變希亦随之書蔵不毁久而時事復變其孫懋於紹興中始序而行之耳
  元和録三卷
  池州石埭縣尉維揚馬永錫明叟撰自元和三年牛李對䇿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綯罷相唐朋黨本末具矣永錫嘗著唐職林實賔録等書崇觀政和間人也又有馬永卿大年者從劉元城游大觀三年進士當是其羣從館閣書目以永錫為唐人大誤也
  邵氏辨誣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温子文撰専辨紹聖羣小誣謗宣仁事本末紹興中其子待制溥上之
  邵氏聞見録二十卷
  邵伯温撰多記國朝事又有後録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專紀事在子録小説類
  康節兩孫溥博嘗見川本邵氏聞見後録名博今作溥未知直齋何所據恐博是蓋刊本不應誤也随齋批注
  國史後補五卷
  蔡絛撰絛京之愛子京末年事皆出絛絛兄攸既叛父亦與絛不咸此書大畧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惡終有不能隠蓋者其間所載宫闈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絛筆事遂傳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紀實二卷
  蔡絛撰叙伐燕本末歸罪童貫蔡攸亦欲為京文飾然京之罪不可掩也
  靖康要録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自欽廟潛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朝野僉言二卷
  不著名氏有序建炎元年八月繋年録稱夏少曽未詳何人
  靖康傳信録一卷
  丞相李綱伯紀撰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録一卷
  鄭望之撰
  靖康拾遺録一卷
  何烈撰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録三卷拾遺一卷
  丁特起撰
  裔夷謀夏録七卷
  翰林學士新安汪藻彦章撰
  陷燕記一卷
  賈子荘撰記燕山初陷事子荘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南歸録一卷
  直秘閣沈琯撰亦記燕山事
  靖康録一卷
  太學生朱邦基撰
  金人犯闕記一卷
  草茅方冠撰
  汴都記一卷
  無名氏
  靖康遺録一卷
  太學生沈良撰
  靖康野録一卷
  無名氏
  避兵夜話一卷
  呉興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小史一卷
  不著名氏其末稱名曰烈即何烈草史也
  痛定録一卷
  不著名氏
  悲喜記一卷
  圍城中人作書與所親曰中美知府者具述喪亂本末自稱名曰暘皆不知何人也
  嘗見一書名皇旋陷邊記中間載秘書少監趙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與姚太守書云云雖無中美之稱恐即此書也随齋批注
  建炎中興記一卷
  耿延禧撰
  建炎中興日歴五卷
  宰相新安汪伯彦廷俊撰叙元帥開府至南都踐極
  吕忠穆答客問一卷
  宰相濟南吕頤浩元直撰
  吕忠穆勤王記一卷
  左宣教郎臧梓撰記建炎復辟事
  渡江遭變録一卷
  丞相上蔡朱勝非藏一撰記苗劉作難至復辟事
  建炎復辟記一卷
  無名氏
  建炎通問録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綱所進
  北狩聞見録一卷
  幹當龍徳宫曹勛功顯撰勛扈從北狩以徽廟御札間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録一卷
  蔡鞗王若沖撰
  戊申維揚録一卷
  無名氏
  維揚過江録一卷
  尚書左丞葉夣得少藴撰
  己酉航海記一卷
  中書舎人李正民撰又名建炎居邠記
  建炎假道髙麗録一卷
  楊應誠撰取道遼東奉使金國不達而還
  紹興講和録二卷
  無名氏
  亂華編三十三卷
  知盱眙軍東平劉荀子卿編其前有小序數語云方敬塘割幽燕遺契丹之日孰知為本朝造禍之原哉逮王安石創新法為闢國之謀又孰知紹述者召禍之酷哉所集雜史傳記近三十種荀忠肅丞相諸孫也
  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百卷
  龔頤正撰以諸臣本傳及誌状家傳遺事之類集成之其事跡微晦史不可見者則采拾諸書為之補傳凡三百九人其闕者四人而已淳熙中史院取其書以修四朝國史洪邁奏乞甄録補和州文學後賜出身詳見編年類頤正給事中原之曾孫也
  紹興正論二卷
  序稱瀟湘野夫不著名氏録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
  紹興正論小傳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暘叔撰以正論中姓名倣元祐黨傳為之
  三朝北盟㑹編二百五十卷
  直秘閣清江徐夢莘商老撰輯諸書二百餘家分上中下上為政宣二十五卷中為靖康七十五卷下為炎興百五十卷
  北盟集補五十卷
  夢莘以前書詮載不盡者五家續編次於中下二帙以補其闕靖康炎興各為二十五卷
  中興十三處戰功録一卷
  參政眉山李璧季章撰中興以來禦宼立功惟此十三處編為一書所謂司勲蔵其貳者也開禧乙丑北事将作其書成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乙集共四十卷
  李心傳撰上自帝系帝徳朝政國典下及見聞𤨏碎皆録之蓋南渡以後野史之最詳者
  西陲泰定録九十卷
  李心傳撰記呉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為三十七卷其後蜀事益多又増修至辛巳之冬通為九十卷仍頗用太史公年表例併記國家大政令邊防大節目首尾二十年
  典故類
  貞觀政要十卷
  唐呉兢撰前題衛尉少卿兼修國史按新舊書列傳兢未嘗為此官而書亦不記嵗月但其首稱良相侍中安陽公中書令河東公亦未詳為何人館閣書目云神龍中所進當攷
  魏鄭公諫録五卷
  唐尚書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綝字方慶以字行相武后其為吏部當在髙宗時館閣書目作王琳誤也所録魏公進諫奏對之語又名魏文貞公故事
  翰林盛事一卷
  唐剡尉常山張著處晦撰紀儒臣盛事自武徳中迄于天寳首載張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
  衣冠盛事一卷
  唐武功蘇特撰
  李司空論事一卷
  唐大中史官蒋偕録司空者李絳深之元和宰相也
  太和辨謗畧三卷
  唐宰相李徳裕撰初憲宗命令狐楚等為元和辨謗畧十卷録周秦漢魏迄隋忠賢罹讒謗事迹徳裕等刪其繁蕪益以唐事裁成三卷太和中上之集賢學士裴潾為之序元和書今不存邯鄲書目亦止有前五卷
  秦傳玉璽譜一卷
  題博陵崔逢修協律郎嚴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徳謨潤色案文獻通攷宋史藝文志俱作魏徳謨原本作徳譽誤今改正
  國璽傳一卷傳國璽記一卷
  傳無名氏所記止唐肅宗記稱嚴士元與前大同小異
  玊璽雜記一卷
  徐景撰乾元元年七月記唐志有徐景玊璽正録即此書也
  楚寳傳一卷
  杜確撰肅宗乾元二年楚州尼真如獻寳事
  八寳記一卷
  無名氏大觀二年
  唐文宗朝備問一卷
  不著名氏雜録唐朝典故
  通典二百卷
  唐宰相京兆杜佑君卿撰採五經群史歴代沿革廢置羣士論議迄於天寳凡為八門曰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貞元中表上之李翰為之序初劉秩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為未盡廣而成之
  續通典二百卷
  翰林學士承㫖大名宋白太素等撰咸平三年奉詔四年九月書成起唐至徳初迄周顯徳末王欽若言杜佑通典上下數千載為二百卷而其中四十卷為開元禮今之所載二百餘年亦如前書卷數時論非其重複
  國朝通典二百卷
  不著名氏或言魏鶴山所為似方草創未成書也凡通典㑹要前志及館閣書目皆列之類書按通典載古今制度沿革㑹要専述典故非類書也
  唐㑹要一百卷
  司空平章事晉陽王溥齊物撰初唐徳宗時蘇冕撰四十卷武宗朝崔鉉續四十卷至是溥又采宣宗以降故事共成百卷建隆二年正月上之按唐志蘇冕㑹要四十卷續㑹要四十卷楊紹復等撰崔鉉監修而㑹要稱杭州刺史蘇弁與兄冕纂國朝故事為是書弁聚書至二萬卷次於集賢芸閣弁字元容武功人武后宰相良嗣之從孫冕仕為京兆士曹弁判度支以腐粟給邊坐貶冕亦廢
  五代㑹要三十卷
  王溥撰
  六朝國朝㑹要三百卷
  監修國史華陽王珪禹玉撰始仁宗命纂修自建隆至慶歴四年成八十五卷熙寜三年珪為學士承㫖乞續修至熙寧十年總二十一類八百五十五門案文獻通攷作總一十一類八百五十八門舊書亦略增損為三百卷
  政和重修國朝㑹要百十卷
  先是王禹玉監修自建隆至熙寧凡三百卷崇寧中重修僅成吉禮百十卷政和進呈餘四類編治垂成宣和庚子罷局遂成散漫紹興間少蓬程俱申請就知桂州許中家借抄之許中嘗與崇寧修書故存此本得以備中禁之採録今重修本題淮康軍節度使充禮制局詳議官蔡攸等奉勑重修
  續㑹要三百卷
  監修仙井虞允文并甫等上自紹興十年編修起元豐元年迄靖康之末乾道六年書成
  中興㑹要二百卷
  監修晉江梁克家叔子等上乾道六年既進續㑹要有㫖自建炎元年續修止紹興三十二年九月成書
  國朝㑹要總類五百八十八卷
  李心傳所編合三書為一刻於蜀中其板今在國子監
  三朝寳訓三十卷
  翰林學士李淑等撰天聖五年監修國史青社王曾孝先奏乞用唐呉兢貞觀政要故事取三朝聖語政事及臣僚奏對不入正史者别為一書與國史實録並行至十年書成詔以寳訓為名其後進讀於邇英延義今館閣書目以為二十卷富弼所上者非也乃政要爾
  三朝訓鑑圖十卷
  學士李淑楊偉等修纂慶歴八年偉初奉㫖檢討三朝事迹乞與淑共編且乞製序皇祐元年書成頃在莆田有售此書者亟求觀之則已為好事者所得蓋當時御府刻本也卷為一冊凡十事事為一圖飾以青赤亟命工傳録凡字大小行廣狹設色規模一切從其舊斂袵鋪觀如生慶歴皇祐間目覩聖作明述之盛也按館閣書目載此書云繪采皆闕至續書目乃云得其全未知果當時刻本乎抑亦摹傳也
  三朝政要二十卷
  宰相河南富弼彦國撰慶歴三年弼為樞副上言選官置局以三朝典故分門類聚編成一書以為模範命王洙余靖孫甫歐陽修同共編纂四年書成名太平故事凡九十六門每事之後各釋其意至紹興八年右朝議大夫吕源得舊印本刊正増廣名政要釋明䇿備上之於朝館閣書目指政要為寳訓非也
  兩朝寳訓二十卷
  禮部郎中長樂林希子中編進用天聖故事也元豐六年表上
  仁皇訓典六卷
  翰林侍講范祖禹撰元祐八年經筵所上凡三百十七條大畧亦用寳訓體
  歴代年號并宫殿等名一卷
  丞相饒陽李昉明叔在翰苑時所纂
  朝制要覽五十卷
  屯田郎中宋咸撰此書傳於陸放翁氏放翁書其後曰先君㑹稽公晚嵗喜觀間為子弟講論因革率至夜分㑹稽公者其父宰元鈞也其書作於嘉祐中皆國初故實觀之使人有感焉
  景徳㑹計録六卷
  丞相吳郡丁謂謂之撰時為三司使序言嵗収兩京十七路帳籍四萬四百有七日入疾徐事一千五百文移倍之倣李吉甫國計簿賈耽國要圖總其目得四十列為六卷一戸賦二郡縣三課入四嵗用五禄食六雜記大抵取景徳中一年為準
  皇祐㑹計録六卷
  樞密信都田况元均權三司使時所撰倣景徳之舊取一嵗最中者為準又為儲運一篇以補其闕
  春明退朝録三卷
  龍圖閣直學士常山宋敏求次道撰所記多故實其父宣獻公綬居第在春明坊如晁氏稱昭徳也
  先朝政範一卷
  直集賢院徂徠石介守道編進自任将至悔過凡十二篇
  尊號録一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大意以為徽號夸詡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謙遜不居猶願超然逺覽盡屏前號其愛君以徳者歟至神宗遂卻不受至於今行之
  輔弼名對四十卷
  天禧中前進士劉顔編自漢迄五代為四十門
  青社賑濟録一卷
  丞相富文忠公弼青州捄荒施行文牘也
  元豐問事録二卷
  光禄寺丞李徳芻撰徳芻邯鄲李淑之子元豐中為詳定官制撿討文字詔㫖所問奏藁録為此書
  官制局紀事一卷
  李徳芻奉㫖編録置局以來命官等事
  中書備對十卷
  太常丞撿正戸房公事管城畢仲衍夷仲撰凡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事
  吕申公掌記一卷
  丞相申國吕公著晦叔撰在相位所記人材已用未用名姓及事當行已行條目
  元祐榮觀集五卷
  左朝奉大夫權太學正汪浹撰記元祐六年視學本末并羣臣所上詩賦頌表之類張舜民芸叟為之序
  泰陵故事二十卷
  不著名氏皆叙宣仁臨朝九年中制誥表章奏議之屬
  四明尊堯集一卷
  司諫延平陳瓘瑩中撰専辨王安石日録之誣僭不孫與配食坐像之為不恭瓘初在諫省未以安石為非合浦所著尊堯集猶回隠不直未乃悔之復為此書以謂蔡卞専用日録以修神宗實録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壓宗廟以是編類其語得六十五條總而論之坐此羈管台州
  尊堯録八卷
  延平羅從彦仲素撰從彦師事楊時而李侗又師從彦所謂南劍三先生者也從彦當靖康初以為本朝之禍起於熙豐不遵祖宗故事故採四朝事為此録及李沆宼準王旦王曽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司馬光程顥名輔巨儒十人言行附於其後末有别録一卷専載司馬光論王安石陳瓘論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劉允濟得其書奏之且為版行
  本朝事實三十卷
  右承議郎李攸撰案文獻通攷作李伋雜録故事不成條貫統紀
  皇朝治迹統類七十三卷
  眉山彭百川叔融撰畧用袁樞通鑑本末條例為前集四十卷中興後事為後集三十三卷
  皇朝事類樞要二百五十卷
  蜀人張和卿編集為一百五十門蓋舉子答䇿之具也
  東家雜記二卷
  右朝議大夫孔傳撰歴代追崇先聖故事及孔林古跡傳蓋先聖四十七世孫也
  長樂財賦志十六卷
  知漳州長樂何萬一之撰往在鄞學訪同官薛師雍子然几案間有書一編大略述三山一郡財計而累朝詔令申明沿革甚詳其書雖為一郡設於天下實相通問所從得薛曰外舅陳止齋修圖經欲以為財賦一門後緣卷帙多不果入因借録之書無標目以意命之曰三山財計本末及來莆田為鄭寅子敬道之鄭曰家有何一之長樂財賦志豈此耶復借觀之良是其間亦微有増損末又有安撫司一卷併鈔録附益為全書
  内治聖鑑二十卷
  起居舎人兼嘉王府賛讀清江彭龜年子壽撰取列聖修身齊家教子訓齊宗室防制外戚宦官𥊍御等事以紹熙五年表上之光宗稱善且曰祖宗家法最善漢唐所不及也
  髙宗聖政草一卷
  陸游在隆興初奉詔修髙宗聖政草創凡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篋不敢留藁他日追記得此録之而書其後凡二十條
  髙宗孝宗聖政編要二十卷
  髙宗聖政五十卷孝宗聖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所修皆有御製序此二帙書坊鈔節以便舉子應用之儲者也
  孝宗聖政十二卷
  亦書坊鈔節比前為稍詳
  㑹稽和買事宜録七卷
  浙東帥鄱陽洪邁景盧提舉常平三山鄭湜補之集初承平時預買令下守越者無逺慮凡一路州縣所不受之數悉受之故越之額特重以匹計者十四萬六千九百居浙東之半人戸百計規免皆詭為第五等戸而四等以上戸之害日益甚於是有為畝頭均科之説者帥鄭丙少嘉憲邱崇宗卿張詔君卿頗主之由淳熙十一年以後略施行而議者多以剏科五等戸為不便參政李彦頴秀叔尚書王希吕仲行先後帥越皆言之而王畫八事尤力㑹光廟亦以為貽貧弱之害戸部尚書葉翥叔羽奏乞先減四萬四千餘匹止以十萬為額而後議均敷詔從之仍令侍從集議皆乞闕併詭挾案文獻通攷闕字作闗誤遂詔邁湜措置既畢以施行次第類成此書時紹熙元年
  劉忠肅救荒録五卷
  王居仁撰淳熙乙未樞密劉珙共父帥江東救荒本末嘉定乙亥眞景元刻之漕司以配富鄭公青社之編而以劉公行状諡議附録於後
  西漢㑹要七十卷東漢㑹要四十卷
  武學博士清江徐天麟仲祥撰以二史所載漢家制度典章散於紀傳表志者倣唐以來㑹要體分門編纂其用力勤矣其言范蔚宗志藁為謝儼蠟以覆車劉昭因蔚宗遺緒注而補之夫既曰蠟以覆車安得復有遺緒蓋未攷昭之所著實司馬紹統續漢書志也仲祥乙丑進士世有史學其世父夢莘商老著北盟㑹編案著北盟㑹編者乃徐夢莘原本作夢華誤今改正父得之思叔為左氏國紀兄筠孟堅作漢官考皆行於世
  漢制叢録三十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卷文獻通攷作三十三卷
  袁夢麟應祥撰以二漢所記典故分門編類凡二十五門
  平陽㑹四卷
  通直郎知平陽縣汪季良子駟撰平陽號難治為淛東三陽之冠李良治有聲迺以一邑財計自兩稅而下為二十一篇終於嵗㑹旁通沿革本末大畧備矣又為外篇五條如砧基副本催科檢放及書手除科敷之類以為此財用所從出也季良端明應辰之孫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論惜之
  唐昌計二卷案計字文獻通攷作記
  知昌化縣趙希𡉙克家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五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觧題卷六   宋 陳振孫 撰職官類
  漢官儀一卷續補一卷
  後漢軍謀校尉汝南應劭仲逺撰按唐志有漢官五卷漢官儀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載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書亡矣李埴季允嘗續補一卷
  漢官典儀一卷續補一卷
  漢衛尉蔡質撰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禮式隋志有漢官典職儀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補一卷其續者皆出於史中採拾
  漢官舊儀三卷案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作四卷
  漢議郎東海衞宏敬仲撰或云胡廣按宏本傳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不名漢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漢官之目未知果當時本書否唐志亦無官字舊在儀注類以其載官制為多故著於此案陳氏因是書有漢官之名疑非衞宏作又疑以為胡廣作考漢書注中頗有稱胡廣曰者與漢舊儀互引其文亦絶不相合惟廣傳載廣詩賦銘頌及觧詁二十二篇而史注所引别有漢書觧詁之名葢即廣所作而舊儀之出衞宏手當無疑也其稱漢官舊儀者或後人因其所載官制而妄加之耳
  唐六典三十卷
  題御撰李林甫等奉勅注按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㫖修六典上手寫白麻紙凡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典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説以其事委徐堅思之歴年未知所適又委毋煚余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禮六官之制其沿革並入注然用功艱難其後張九齡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院亦不行案唐書藝文志張説以其事委徐堅經歲無規制乃命毋煚余欽咸廙業孫季良韋述參撰及蕭嵩知院加劉鄭蘭蕭晟盧若虚張九齡知院加陸善經李林甫代九齡加苑咸委苑咸者乃李林甫也至云二十六年奏草上考新舊唐書九齡以二十四年罷知政事尋謫荆州程大昌謂書成於九齡為相之日當在二十四年林甫注成奏進當在二十七年故是書卷首止列李林甫而不及九齡也今案新書百官志皆取此書即太宗貞觀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職視周禮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攷證唐志内外官與周制迥然不同而強名六典可乎善乎范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書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本朝裕陵好觀六典元豐官制盡用之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事徃徃留滯上意頗以為悔云
  元和百司舉要二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宏憲撰首稱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員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員都計六百四十員末稱在京文武官及府縣總三千七百九十九員意者當時實數也
  具員故事十卷
  唐鳯閣舍人梁載言撰以唐官具員附之歴代事迹葢後人職林職官分紀之類所從始也或稱職總聯珠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迹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闕案唐書藝文志梁載言具員故事十卷又具員事迹十卷乃二書也
  官品纂要十卷
  唐樂安任戩撰以官品令為主而階職勲爵隨品具列歴代沿革頗著其要戩舉進士不第為此書當太和丁未
  御史臺記十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南陽韓琬茂貞撰自唐初迄開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詳著之第八卷為琬著傳九卷以後為右臺右臺創於武后廢於中宗歲月蓋不久也末有雜説五十七條
  御史臺故事三卷
  唐朝集使洺州錄事參軍李結撰
  結本名構避光堯御諱隨齋批注
  御史臺記五卷
  不知何人作記本朝御史臺事至崇觀間
  集賢注記三卷
  唐集賢院學士京兆韋述撰叙置院始末學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史館故事錄三卷
  不著名氏凡為六門曰叙事史例編修直筆曲筆而終之以雜錄末稱皇朝廣順則是周朝史官也
  翰林志一卷
  唐學士李肇撰
  承㫖學士院記一卷
  唐承㫖河南元稹微之撰專載承㫖姓名自貞元二十一年鄭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穎并稹為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紳韋處厚三人葢後人所益也
  翰林學士記一卷
  唐侍講學士萬年韋處厚德載撰
  翰林院故事一卷
  唐學士京兆韋執誼撰
  翰林學士院舊規一卷
  唐學士馮翊楊鉅文碩撰雜記院中事例及文書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廟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饗嶽瀆而降只曰尚饗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則施之尊卑無别矣鉅宰相收之子其為學士在昭宗時
  重修翰林壁記一卷
  唐學士丁居晦撰開元二年也所記姓名迄於咸通而獨無天寳大歴學士為不可曉
  金坡遺事三卷
  學士吳越錢惟演希聖撰題名自建隆至天聖四年凡四十七人自開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視前記詳矣
  别書金坡遺事一卷
  學士澶淵晁迥昭逺撰因錢惟演寄示遺事别書真宗待遇恩禮三則於後案别書以下原本闕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翰苑雜記一卷
  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
  續翰林志一卷次續志一卷
  學士承㫖梓潼蘓易簡太簡撰以續唐李肇之書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禮之盛續於其後
  翰苑羣書三卷
  學士承㫖鄱陽洪遵景嚴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後題名共為一書而以其所錄遺事附其末總為三卷遵後至簽樞父皓兄适弟邁四人入翰苑可謂盛矣
  翰林遺事一卷
  洪遵撰已見上錄諸書所未及者
  掖垣叢志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時為正字
  職林二十卷
  集賢院學士錢唐楊侃撰咸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後序增益事實七百四十五條而以新續標之侃端拱進士晚為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歐陽公其壻也集中有墓誌
  職官分紀五十卷
  富春孫逄吉彥同撰大抵本職林而增廣之其條例精宻事實詳備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
  官制學制各一卷
  司馬光撰
  唐職林三十卷
  石埭尉維揚馬永錫明叟撰以唐六典為主而附以新史所載事實頗采傳記歌詩之屬政和乙未天台左譽序
  朝集院須知一卷
  無名氏錄承平時京朝官得替回朝見禮式
  皇宋館閣錄五卷
  不著名氏所記止於元祐中興館閣書目云秘閣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門元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見門類前三卷又混而為一意未必全書也
  蓬山志五卷
  秘書少監劍川羅畸疇老撰凡十五門崇寧四年
  麟臺故事五卷
  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興之初復置館職俱為少蓬采摭舊聞參考裁定條上既畧施行而為書十有二篇以進俱在承平時凡三入省故其見聞為詳
  中興館閣錄十卷續十卷
  秘書監天台陳騤叔進撰淳熈中騤長蓬山與同僚錄建炎以来事為此書李燾仁父為之序續錄者後人因舊文增附之案續錄乃嘉定三年館閣重行編次後人次第補錄迄於咸淳者
  續史館故事一卷
  著作佐郎曲阿洪興祖慶善撰記國朝史館事迹以續舊編
  祖宗官制舊典三卷
  直龍圖閣東莱蔡惇元道撰案元道原本作元通今據宋史藝文志校改大略以為元豐用官階寄祿雖號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輕濫故以祖宗舊典與新制參稽並攷而論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參政齊之姪孫而翰林學士延慶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嘗題其墓
  官制舊典正誤一卷
  無名氏
  國朝官制沿革一卷
  黄琮元禮撰
  職官記一卷
  大理少卿張縯季長撰專載新舊遷轉之異亦以寄祿為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書後縯蜀人陸務觀與之厚善
  官制新典十卷
  熊克撰其書以元豐新制為主而元祐之略加通變崇政之恣為紛更皆具列焉
  聖朝職略二十卷
  熊克撰倣馬永錫唐職林攷其廢置因革亦頗采故事摘舊制誥中語附焉其書猶草創未成蓋應用之具也
  宰輔拜罷錄二十四卷
  史館修撰范沖元長等撰起建隆元年紹興六年宰相自范質至張浚執政自趙普至折彥質各記除授年月訓詞亦略叙在位本末於後
  國朝相輔年表一卷續一卷
  同知太常禮院開封陳繹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續自丁未迄紹興十四年稱臣易記而不著姓當是李易也時方自給事中奉祠其曰私題臣易之次者其書蓋未必上而私續之云爾自後接於嘉定則後人所益也
  職源五十卷
  大理司直金華王益之行甫撰亦簡牘應用之書而專以今日見行官制為主蓋中興以後於舊制多所併省故也
  元輔表一卷
  龔頤正撰專錄宰相不及執政
  漢官攷六卷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堅撰以百官表官制為主而紀傳及注家所載皆輯而錄之
  漢官總錄十卷
  王益之撰大較亦如前書
  縣法一卷
  北京留守温陵吕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詞訟刑獄簿歴催科給納災傷盜賊勸課教化凡十門為縣之法備於此矣雖今古事殊而大體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術固優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謂之何哉
  縣務綱目二十卷
  贛陽劉鵬撰凡四十四門四百七十餘事其説不止於作縣而事闗縣務者為多焉元符庚辰叙
  作邑自箴十卷
  李元弼持國撰政和丁酉序
  中興百官題名五十卷
  監察御史臨川何異同叔撰首卷為宰輔拜罷錄餘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後以時增附渡江之初庶務草創諸司間有不可攷者多闕之
  齊齋臺諫論二卷
  尚書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矯韓氏用事之弊於是為論三篇言為之鷹犬者罪在臺諫已而其弊自若也則又為續論六篇言其情狀益精詳凡為臺諫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盡矣
  禮注類
  獨斷二卷
  漢議郎陳留蔡邕伯喈撰記漢世制度禮文車服及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禮樂舒台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嘗錄李氏本大略與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後錯互因並存之
  開元禮一百五十卷
  唐集賢院學士蕭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貞觀顯慶禮儀注不同而顯慶又出於許敬宗希旨傅會不足施用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請删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張説以為禮記不可改易宜折衷貞觀顯慶以為唐禮乃詔徐堅李鋭施敬本撰述蕭嵩王仲丘繼之書成唐之五禮之文始備於是遂以設科取士新史禮樂志大略采摭著于篇然唐初已降凶禮於五禮之末至顯慶遂削去國恤一篇則敬宗諂諛諱惡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案唐書藝文志開元禮乃賈登張烜施敬本李鋭王仲丘陸善經洪孝昌撰輯蕭嵩總之不著徐堅姓氏
  開元禮百問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亦稱蕭嵩撰以古今異制設為問答凡百條
  大唐郊祀錄十卷
  唐太常禮院修撰王涇撰考次歴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貞元中上之
  禮閣新儀三十卷
  唐太常修撰京兆韋公肅撰錄開元以後禮文損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為目錄按館閣書目云卷數雖存而書不全又復差互重出今本不爾但目錄稍誤
  續曲臺禮三十卷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彥威撰案宋史藝文志注云一本作崔靈恩元和十三年嘗獻曲臺新禮三十卷至長慶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編錄下及公卿士庶昏姻喪祭之禮并目錄為三十卷通前為六十一卷案此惟續書而亦無目錄全書則未之見也館閣書目亦無之文宗朝彥威仕為尚書節度使
  開寳通禮二百卷
  御史中丞洛陽劉温叟永齡等撰開寳四年五月命温叟及李昉盧多遜扈蒙楊昭儉賈黄中和峴陳諤以開元禮重加損益以成此書
  太常新禮四十卷
  提舉編修賈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禮院浦城吳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禮文故事未經刋修請擇官參定至慶歴四年始成凡通禮所存悉仍其舊裒其異者列之為一百二十篇編修官孫祖德李宥張方平吕公綽曾公亮王洙孫瑜余靖刁約
  天聖鹵簿圖記十卷
  翰林學士常山宋綬公垂撰始太祖朝鹵簿以繡易畫號繡衣鹵簿真宗時王欽若為記二卷闕於繪事弗可詳識綬與馮元孫奭受詔質正古義傅以新制車騎人物器服之品皆繪其首者名同飾異亦别出焉天聖六年十一月上之其攷訂援證詳洽可稽
  大饗明堂記二十卷紀要二卷
  宰相河汾文彥博寛夫等撰國朝開刱以来三歲親郊未嘗躬行大饗之禮皇祐二年二月詔以季秋擇日有事於明堂而罷冬至郊祀直龍圖閣王洙言國家每歲大饗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禮古者明堂宗廟路寢同制今大慶殿即路寢也九月親祀當於大慶殿行禮詔用其言禮成命彥博及次相宋庠參預高若訥編修為記案宋史作高若訥原本作君納誤今改正上親製序文已而彥博以簡牘繁多别為紀要首載聖訓欲以大慶為明堂禮官之議適與聖意合云
  元豐郊廟奉祀禮文三十卷
  崇文院校書楊完撰初元豐元年詔以郊廟奉祀禮文訛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陳襄李清臣王存黄履等詳定完及何洵直孫諤檢討其後本局乞令原檢討官楊完編類上進至五年四月書成奏御
  閤門儀制十二卷
  學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禮式也
  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目錄五卷
  議禮局官知樞宻院鄭居中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逄學士強淵明等撰首卷祐陵御製序文次九卷御筆指揮次十卷御製冠禮餘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政和五禮撮要十五卷
  紹興中有范其姓者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喪祭為一編刻板學宫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為漕者有范正國范寅秩不知其為誰也
  政和冠昏喪祭禮十五卷
  紹熙中南康黄灝商伯為禮官請於政和五禮内掇取品官庶人禮摹印頒之郡縣從之其實即前十五卷書也
  訓俗書一卷
  許洞洞夫撰述廟祭冠笄之禮而拜掃附於末謝絳希深王舉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進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禮一卷
  唐侍御史平昌孟銑撰曰正祭節祠薦新義例凡四篇
  徐氏家祭禮一卷
  唐左金吾衞倉曹參軍徐潤撰
  鄭氏祠享禮一卷
  唐侍御史鄭正則撰
  范氏寢堂時饗禮一卷
  唐涇縣尉南陽范傳式殿中侍御史傳正修定
  賈氏家祭禮一卷
  唐武功縣尉賈頊撰
  新定寢祀禮一卷
  不知作者中興館閣書目有此書云前後有序題太常博士陳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後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晉江人及仕本朝
  孫氏仲享儀一卷案文獻通攷作祭享禮
  檢校左散騎常侍孫日用撰周顯德中博士後仕本朝開寳時作此書
  杜氏四時祭享禮一卷
  丞相山隂杜衍世昌撰
  韓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司徒兼侍中相臺韓琦稚圭撰
  横渠張氏祭禮一卷
  張載子厚撰末有吕大鈞和叔説數條附焉
  伊川程氏祭禮一卷
  程頤正叔撰首載作主式
  吕氏家祭禮一卷
  丞相京兆吕大防微仲正字大臨與叔撰
  范氏家祭禮一卷
  范祖禹淳甫撰
  温公書儀一卷
  司馬光撰前一卷為表章書啓式餘則冠昏喪祭之禮詳焉
  居家雜禮一卷
  司馬光撰
  吕氏鄉約一卷鄉儀一卷
  吕大鈞和叔撰
  高氏送終禮一卷
  禮部侍郎髙閌抑崇撰
  四家禮範五卷
  張栻朱熹所集司馬程張吕氏諸家而建安劉珙刻於金陵
  古今家祭禮二十卷
  朱熹集通典會要所載以及唐本朝諸家祭禮皆在焉
  朱氏家禮一卷
  朱熹撰
  十書類編三卷
  不知何人所集十書者管子弟子職曹昭女誡韓氏家祭式司馬温公居家雜禮吕氏鄉禮范氏義莊規高氏送終禮髙登修學門庭朱氏重定鄉約社倉約束也雖不專為禮而禮居多故附之於此
  廟議一卷
  吏部侍郎趙粹中撰進專為太祖未正東鄉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趙渙首議案文獻通攷作趙漢與一時討論本末上之時淳熙中也
  奉常雜錄一卷樂章一卷
  無名氏雜錄禮寺牲牢樂舞祝辭其樂章則祠祭見行用者
  服飾變古元錄三卷
  唐翰林學士汝南袁郊之儀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古今服飾儀一卷
  題蜀人樊建紹興癸酉序
  時令類
  前史時令之書皆入子部農家類今案諸書上自國家典禮下及里閭風俗悉載之不專農事也故中興館閣書目别為一類列之史部是矣今從之
  夏小正傳四卷
  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隂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禮鄭康成注禮運夏時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後人於大戴禮鈔出别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倣左氏經傳列正文其前而附以傳且為之注
  荆楚歲時記六卷案唐宋藝文志俱作一卷
  梁吏部尚書宗懍撰記荆楚風物故事
  錦帶一卷
  梁元帝撰比事儷語若法帖中章草月儀之類也案今本作錦帶書題梁昭明太子蕭統撰
  玊燭寳典十二卷
  隋著作郎博陵杜臺卿少山撰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采諸書旁及時俗月為一卷頗號詳洽開皇中所上
  金谷園記一卷
  題李邕撰館閣書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號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選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階本傳不載不知書目别何所據唐世不應有兩李邕也
  秦中歲時記一卷
  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别未見此據中興書目云爾其序曰緬思庚子之歲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梁開平二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絶筆自歎横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後傷感疇昔而為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類説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歲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事今皆無之豈别一書乎
  咸鎬故事一卷
  唐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却有鬼神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案館閣書目秦中歲時記一名咸鎬歲時記
  千金月令三卷
  唐孫思邈撰
  韋氏月錄一卷
  唐右領軍衛兵曹韋行規撰李翺為之序
  歲華紀麗七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二卷宋史藝文志作四卷
  唐韓鄂撰采經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間之
  國朝時令集觧十二卷
  左僕射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唐因禮記月令舊文增損為禮記首篇天寳中改名時令景祐初始命復禮記舊文其唐之時令别為一篇遂命禮院修書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鄭戬及昌朝約唐時令撰定為國朝時令以便宣讀葢自唐以来有明堂讀時令之禮也及昌朝觧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淪没乃采經史諸書及祖宗詔令典式為之集觧而上之
  歲時雜記二卷
  侍講東莱吕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獻公公著之子號滎陽公在歴陽時與子孫講誦遇節日則休學者雜記風俗之舊然後團坐飲酒以為樂久而成編承平舊事猶有攷焉










  直齋書錄觧題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觧題卷七   宋 陳振孫 撰傳記類
  古列女傳九卷案此書篇目與文獻通攷異通攷作古列女傳八卷續列女傳一卷載王回序略云以頌攷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疑皆非向本書不特自程嬰母為斷也故并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古列女傳餘十二傳又以時次之别為一篇號續列女傳此本卷數正與王氏所分同而不别出續列女傳之目葢書則王本而名則仍其舊耳
  漢䕶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成帝時趙氏姊弟起㣲賤踰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内及外故採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為一百五人第八篇為頌義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十五卷葢以七篇分為上下并頌為十五卷而自程嬰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與向同時或在向後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鞏二序辨訂詳矣鞏之言曰後世自學問之士多徇於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於邪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苟於自恣顧利冒耻而不知反已者徃徃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况於南鄉天下之主哉愚嘗三復其言而志之向書傳於世鮮矣惟此書獨全其稱詩芣苢柏舟大車之類與今説詩者乖異葢齊魯韓之學固不盡與毛氏同也
  東觀漢紀十卷
  漢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撰初班固在顯宗朝嘗撰世祖本紀功臣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紀其後盧植蔡邕馬日磾等皆嘗補續唐藝文志一百二十七卷案隋志作百四十三卷唐志百二十七卷原本作百二十卷誤今改正今所存惟吳漢賈復耿弇宼恂馮異祭遵及景丹蓋延九人列傳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八二卷未知果當時之遺否也
  髙士傳十卷
  晉徴士安定皇甫謐士安撰序稱自堯至魏咸熙二千四百餘載得九十餘人今自被衣至管寧惟八十七人
  黄帝内傳一卷
  序云籛鏗遊衡山得之石室劉向校中秘書傳於世誕妄不經方士輩所託也
  飛燕外傳一卷
  稱漢河東都尉伶元子于撰自言與揚雄同時而史無所見或云偽書也然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鑑矣
  西京雜記六卷
  晉句漏令丹陽葛洪稚川撰其卷末言洪家有劉子駿書百卷先父傳之歆欲撰漢書雜錄漢事未及而亡試以此記攷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少有異同耳固所不取不過二萬餘言今鈔出為二卷以裨漢書之闕所謂先父者歆之於向也而館閣書目以為洪父傳之非是唐藝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後人分之也按洪博聞深學江左絶倫所著書幾五百卷本傳具載其目不聞有此書而向歆父子亦不聞其嘗作史傳於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應全没不著也殆有可疑者豈惟非向歆所傳亦未必洪之作也案晁公武讀書志云此書江左人皆以為吳均依託為之
  襄陽耆舊傳五卷
  晉滎陽太守襄陽習鑿齒彥威撰
  談藪二卷
  北齊秘書省正字北平陽玠松撰事綜南北時更八代隋開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記一卷
  唐張説撰按館閣書目稱梁載言纂唐志作盧詵注云一作梁載言邯鄲書目云載言得之臨淄田通又云别本題張説或為盧詵今按此書卷末所云田通事跡信然而首題張説不可曉也其所記多誕妄而四公名姓尤怪異無稽不足深辨載言上元二年進士也
  景龍文館記八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十卷
  唐修文館學士武甄平一撰記中宗初置學士以後館中雜事及諸學士應制倡和篇什雜文之屬亦頗記中宗君臣宴䙝無度以及暴崩其後三卷為諸學士傳今闕二卷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傳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髙力士外傳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案唐書藝文志作郭湜撰大歴中大理司直原本作鄭湜誤今改正
  北征雜記一卷
  唐宰相趙憬撰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紇憬副闗播為册禮使作此書紀行
  唐年小錄八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六卷
  唐戸部尚書扶風馬總會元撰記唐以来雜事分為七門末卷為雜錄舊有一本畧甚復得程文簡本傳之始為全書
  陵園記一卷
  唐宗正丞李原註失其名光化元年
  鳯池歴二卷
  不著名氏記長孫無忌歴官本末及家世子孫按唐志馮宇鳯池錄五十卷李淑書目惟存五卷記宰相名次事跡非此書
  鄴侯家傳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繁宰相泌之子坐事下獄知且死恐先人功業冺滅從吏求廢紙拙筆為傳按中興書目有栁玭後序今無之繁嘗為通州韓退之送諸葛覺詩所謂鄴侯家多書揷架三萬軸者也其曰行年餘五十出守數已六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則韓公於繁亦拳拳矣新舊史本傳稱繁無行漏言裴延齡以誤陽城師事梁肅而烝其室殆非人類然則韓公無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盡信乎
  牛羊日歴一卷
  唐劉軻撰牛指僧孺羊謂虞卿漢公也是不孫甚矣
  西南備邊錄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太和中鎮蜀所作内州縣城鎮兵食之數大畧具矣
  異域歸忠傳一卷
  李德裕撰會昌二年嗢没斯内附德裕奉詔采秦漢以来由絶域歸中國以名節自著功業始終者凡三十人為之傳
  蠻書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綽撰記南詔事咸通五年奏之
  閩川名士傳一卷
  唐崇文館校書郎黄璞撰所記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錄一卷
  不著名氏殘缺無始末末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書出宋敏求家攷訂年月及所載人名姓甚詳蓋廣明元年崔沆為相非其子弟即其門人為之字畫清麗而其所記不過蒱飲交通評議有以見唐末風俗之弊云
  開元天寳遺事二卷案文獻通攷作四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輦撰所記一百五十九條
  入洛記一卷
  王仁裕撰仁裕仕前蜀國亡入洛記行
  中朝故事二卷
  偽唐給事中尉遲偓撰載唐末雜事
  燉煌新錄一卷
  有序稱天成四年沙州傳舍集而不著名氏蓋當時奉使者叙張義潮本末及彼土風物甚詳涼武昭王時有劉昞者著燉煌實錄二十卷故此號新錄
  唐末汎聞錄一卷
  題常山閻自若撰案宋史藝文志作髙自若記五代及諸僭偽事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聞見且曰傳者難驗見者易慿攷之史策不若詢之耆舊也然所記亦時有不同者如李濤納命事本謂張彥澤今乃云謁周高祖未詳孰是
  楊妃外傳一卷
  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
  渚宫故事五卷
  後周太子校書郎余知古撰載荆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晉代闕後五卷案唐書藝文志余知古渚宫故事十卷注唐文宗時人晁公武讀書志亦云唐余古撰脱知字此云後周未知何據
  錦里耆舊傳八卷續傳十卷
  前應靈縣令平陽句延慶昌裔撰開寳三年秘書丞劉蔚知榮州得此傳其詞蕪穢請延慶修之改曰成都理亂記天成之後别加編次起咸通九載迄乾德四年百餘年蜀事大畧具矣續傳蜀人張緒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後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王均劉盱作亂之迹皆畧載之知新繁縣太常博士張約為之序
  平蜀實錄一卷
  左藏庫副使康延澤撰平蜀之役延澤以内染院使為鳯州路馬軍都監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澤亦貶唐州團練使按本傳載蜀軍二萬七千人諸將慮其為全師雄内應欲盡殺之延澤請簡老弱疾病七千人釋之餘以兵衞浮江而下諸將不能用此書叙述甚詳邯鄲書目云不知作者館閣書目亦然攷王元之所撰延澤墓誌知其所為也
  秦王貢奉錄二卷
  樞宻使吳越錢惟演希聖撰記其父俶貢獻及錫賚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錢惟演撰記其父遺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錄一卷
  婺州刺史錢儼撰記其兄俶事迹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逄辰錄二卷
  錢惟演撰其載祥符八年四月榮王宫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餘間左藏内藏香藥諸庫及秘閣史館香聞數十里三館圖籍一時俱盡大風或飄至汴水之南惟演獻禮賢宅以處諸王以此觀之唐末五代書籍之僅存者又厄於此火可為太息也
  南部新書十卷
  翰林學士錢易希白撰倧之子也所記多唐遺事
  唐登科記十五卷
  丞相鄱陽洪适景伯編集按唐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記二卷崔氏書有趙儋序而失崔名所載至周顯德固非崔氏本書而李奕書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書五卷於北方而丞相又得别本起武德終太和於毗陵錢氏乃以三本輯為一書而用姚氏為正三書皆有序姚字汝諧南仲孫也元和十五年進士本書錄武德至長慶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者亦後人所續
  五代登科記一卷
  不著名氏前所謂崔氏書至周顯德止者殆即此耶館中有此書洪丞相以國初卿相多在其中故併傳之
  大宋登科記三十二卷案題觧云二十一卷宋史藝文志同此蓋誤作三十二卷洪适編始吳興郡學有鋟板不分卷第止述進士一科适始倣姚康錄制舉詞科自建隆庚申迄紹興庚辰二萬三千六百人有竒為二十一卷自後皆續書之
  中興登科小錄三卷姓類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舊有登科記但逐榜全錄姓名而已椿家藏小錄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節取名字鄉貫及三代諱刋之後以韻類其姓凡一萬五千八百人有竒太守吳興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備前記之闕文
  乗軺錄一卷
  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撰祥符中使契丹歸進此錄
  奉使别錄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彥國撰慶歴使契丹歸為語錄以進機宜事節則具於此錄又一本有兩朝徃来書附於末
  劉氏西行錄一卷
  直昭文館保塞劉渙仲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以屯田郎知晉州請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慶歴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此其行紀也唃氏自此與中國通而元昊始病於牽制矣渙後擢刺史歴典數州至留後以工部尚書致仕
  契丹講和記一卷
  不著名氏載契丹初講和本末末有慶歴增幣後北國誓書
  慶歴正旦國信語錄一卷
  余靖慶歴三年使遼所記
  熙寧正旦國信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竇卞熙寧八年使遼所記
  接伴送語錄一卷
  集賢校理沈季長熙寧九年接伴送遼使耶律運所記
  使遼見聞錄二卷
  尚書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雞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雲撰崇寧元年雲以書狀從劉達吳栻使髙麗歸而為此書以進自元豐創通髙麗以後事實皆詳載之
  宣和使金錄一卷
  太常少卿安陸連南夫鵬舉吊祭阿固達奉使所記時宣和六年
  奉使雜錄一卷
  紹興十二年何鑄使金所錄禮物名銜表章之屬
  館伴日錄一卷
  無名氏紹興二十四年
  隆興奉使審議錄一卷
  左奉議郎雍希稷堯佐撰隆興二年編修官胡昉閤門祇候楊由義使金人軍前審議海泗唐鄧等事不屈而歸希稷其禮物官也所記抗辯應對之語多出由義
  欖轡錄一卷
  叅政吳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記聞見
  北行日錄一卷
  叅政四明樓鑰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温州教授以書狀官從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紀行
  乾道奉使錄一卷
  叅政諸暨姚憲令則乾道壬辰使金日記
  奉使執禮錄一卷
  進士鄭儼撰淳熙己酉中書舍人莆田鄭僑惠叔使金賀正會其主雍病篤欲令于閤門進國書僑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錄一卷
  尚書戸部郎龍游余嶸景瞻撰嘉定辛未嶸使金賀生辰會有敵宼行至涿州定興縣而回
  李公談錄一卷
  翰林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記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晉公談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賈公談錄一卷
  序言庚午銜命宋都聞於補闕賈黄中凡二十六條而不著其名别本題清輝殿學士張洎蓋洎自江南奉使也庚午實開寳三年黄中晉開運中以七歲為童子闗頭案宋史本傳六歲舉童子科十六歲進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筆錄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記開國以来雜事凡三十六條
  沂公言行錄一卷
  天章閣待制王皥子融撰沂公之弟也前有葉清臣案文獻通攷作李清臣序文後有晏殊杜𣏌答書
  王文正家錄一卷
  端明殿學士王素仲儀記其父旦言行遺事
  宼莱公遺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語錄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張忠定公語錄四卷
  虞部員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張忠定公詠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錄二卷
  雜錄胡瑗翼之事及告詞誌表祭文等其間有賢惠錄孝行錄蓋其父訥所為也孝行錄别見賢惠錄記婦人之賢者
  曹武惠别傳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孫也
  韓魏公家傳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不著名氏當是其家所傳也案晁公武讀書志稱韓忠彥撰錄其父琦平生行事
  韓忠獻遺事一卷
  郡牧判官錢塘強至幾聖撰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語錄一卷
  與别錄小異而實同别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編先後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則别錄所無姑並存之
  魏公别錄四卷
  樞宻大名王巖叟彥霖撰亦魏公客
  杜祁公語錄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記一卷
  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唐質肅遺事一卷
  無名氏所記唐介子方事也
  韓莊敏遺事一卷
  秘書丞韓宗武文若撰記其父丞相縝玉汝事末亦雜記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編亦載其詩云熙寧間得異疾與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錄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錄也
  范太史遺事一卷
  翰林學士范沖元長記其父事
  傅獻簡佳話一卷
  不知何人作記傅堯俞所談
  杜公談錄一卷
  雷澤杜師益等錄其父務滋之言王廣淵作序
  道鄉語錄一卷
  不知作者記鄒浩志完語
  豐清敏遺事一卷
  給事中章貢李朴先之撰記豐稷相之事朱熹為之後序
  宗忠簡遺事三卷
  不著名氏錄留守開封宗澤汝霖事亦其家子孫所為也
  吕忠穆家傳一卷逄辰記一卷遺事一卷
  記建炎丞相吕頤浩元直事孫昭問刻之廣德軍
  褒德集二卷易學辨惑一卷
  邵伯温撰錄其父誥命諡議行狀墓誌之屬辨惑述傳授源流辨鄭夬之妄
  吕氏家塾記一卷
  侍講吕希哲原明撰
  桐隂舊話十卷
  吏部尚書潁川韓元吉无咎撰記其家世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云元吉門下侍郎維之四世孫也
  熙寧日錄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本朝禍亂萌於此書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其彊愎堅辯足以熒惑主聽鉗制人言當其垂死欲秉畀炎火豈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歟既不克焚流毒遺禍至今為梗悲夫書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温公日記一卷
  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後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起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興軍而止
  趙康靖日記一卷
  叅政睢陽趙槩叔平所記治平乙巳丙午間在政府事
  劉忠肅行年記一卷
  丞相東平劉摯莘老撰
  紹聖甲戌日錄一卷元符庚辰日錄一卷
  丞相南豐曾布子宣撰記在政府奏對施行及宫禁朝廷事
  文昌雜錄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龎元英懋賢撰官制初行元英為郎在省四年記一時見聞及古今典故可觀覽元英丞相莊敏公籍之子
  聞見近錄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鞏定國撰
  辨欺錄一卷
  韓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公辨
  回天錄一卷
  宣教郎秦湛處度撰記吕好問圍城中事好問除右丞誥詞有回天之力語故以名錄後有好問謝其祖公著復官表及遺表
  盡忠補過錄一卷
  修職郎穆伯芻撰記張孝純在偽齊時所上本朝書
  吳丞相手錄一卷
  吳敏元忠撰記靖康初元事
  岳飛事實六卷辨誣五卷
  飛之孫珂撰
  丁卯實編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誅曦之功楊巨源為多安丙忌而殺之珙為作傳上之於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寃
  孔子編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經傳為之
  諸葛武侯傳一卷
  侍講張栻撰以陳壽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傳及裴松之所注為此傳而削去管樂自許一則朱晦翁以為不然又為後論以達其意謂其體正大而學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門所就不止此
  韓文公歴官記一卷
  新安張敦頤撰頗疏畧其最誤者序言擒吳元濟出牛元翼為一事此大謬也為裴度行軍司馬在憲宗元和時奉使鎮州王庭湊在穆宗長慶時
  歐公本末四卷
  吕祖謙編葢因觀歐陽公集考其歴仕歲月同官同朝之人畧著其事迹而集中詩文亦隨時附見非獨歐公本末而時事時賢之本末亦大略可觀矣故以入傳記類
  皇祐平蠻記二卷
  殿中丞馮炳撰記儂智髙事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學士睢陽滕甫元發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孫沔元規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歸美於青非實也甫時通判潮州
  唃厮囉傳一卷
  不著作者
  陕西聚米圖經五卷
  閤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珣父振博州防禦使久在西邊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為此書韓魏公經畧言於朝詔取其書召見執政吕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来策士之言以千數無如珣者擢涇原都監定川之敗死焉珣勁特好學恂恂類儒者人皆惜之
  元豐平蠻錄三卷
  金部員外郎知鳯翔府家安國撰記乞弟韓存寳事
  元祐分疆錄三卷
  直龍圖閣京兆游師雄景叔撰元祐初議棄西邊四寨執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邊患爭之甚力不聽卒棄之四寨者葭蘆米脂浮屠安疆也案宋史作米脂原本作乘脂今改正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此書前三卷記當時論辨本末後一卷行實不知何人作也是歲師雄被命行邊請以便宜行事夏人與鬼章謀宼熙河師雄説劉舜卿出師种誼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獻其功偉矣元祐諸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不賞殆以專反熙豐失於偏滯終成紹述之禍亦有以也師雄治平二年進士
  青唐錄一卷
  右班殿直李逺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已而皆棄之逺紹聖武舉人官鎮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歴見聞之實粲然可觀
  交趾事迹十卷
  知新州趙勰撰
  占城國錄一卷
  不著名氏
  雞林類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
  右廸功郎錢塘周邦撰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時歸明人黄璘招来大理國入貢詔穜考究其真偽穜言偽妄不可慿乞依熈寧故事支馬價發還璘至京師力主其事穜落職奉祠久而覺其詐乃改正復職知廣州
  安南表狀一卷
  紹興二十五年李天祚進貢自靖康二年以後至是始通也
  邊和錄五卷
  承議郎河東陳伯疆撰載胡世將承公宣撫川陕事
  建炎德安守禦録三卷
  郡丞東平劉荀子卿編次建炎初髙宻陳規元則守德安禦羣盜事迹功狀規後守順昌與劉錡共成郤敵之功者也以樞宻直學士知廬州而卒
  淮西從軍記一卷
  不著名氏記紹興十年金人敗盟淮西諸帥守禦事
  順昌破敵錄一卷
  不著名氏記劉錡信叔守禦戰勝本末
  滕公守台錄一卷
  不著名氏睢陽滕膺子勤為台州戸曹方臘之亂仙居人吕師囊應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備禦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廟食行狀事實聚見此編膺後至直秘閣京西漕而終
  二楊歸朝錄一卷
  楊堯弼楊載紹興八年所與達賚烏珠書時偽齊初廢也末有探報金事數十條
  逆臣劉豫傳一卷
  楊堯弼等撰二楊事迹當攷前錄題銜稱宣義郎廸功郎並為大總管府官屬此傳堯弼為右從事郎載為右廸功郎
  許右丞行狀一卷
  吏部員外郎許忻撰許公翰字崧老襄邑人為尚書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狀一卷
  通判洪州李綸撰其兄丞相綱伯紀事狀葉適正則所作諡議附於後
  翟忠惠家傳一卷
  翟耆年伯壽述其父汝文公㢲事實忠惠者私諡也耆年實邢恕外孫
  艾軒家傳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謙之事實
  夾漈家傳一卷所著書目附
  莆田鄭翁歸述其父樵漁仲事跡樵死時翁歸年八歲安貧不競頃佐莆郡時猶識之
  葉丞相行狀一卷
  閣學廬陵楊萬里廷秀撰丞相莆田葉顒子昻乾道丁亥冬雷罷相至建寧而薨
  謝修撰行狀墓誌一卷
  昭武謝師稷務本奉使閩部有惠愛没而民祠之行狀里人黄適景聲撰案文獻通攷黄適作黄遹墓誌永嘉陳謙益之撰其廟曰昭應
  朱侍講行狀一卷
  奉議郎三山黄幹直卿撰其髙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陽年譜三卷
  朱侍講門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篤行事實一卷
  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彥逺事狀而羅願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篤行者陳福公題其墓云爾吕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趙丞相行實一卷附錄二卷
  知靜江府趙崇憲履常編集忠定長子也其一時諸賢祭文輓歌與嘉定更化之後昭雪誣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見附錄
  趙忠定行狀一卷諡議一卷
  知光州鄱陽柴中行與之撰其諡議劉允濟全之楊方子直所為也
  倪文節言行錄三卷遺奏誌狀碑銘諡議一卷
  戸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輯其父尚書遺事行狀錫山蔣重珍良貴撰碑銘臨卭魏了翁華甫撰
  趙華文行狀一卷
  文林郎趙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憲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侍講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傳記所載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輯為此錄前五朝五十五人後三朝四十二人
  中興忠義錄三卷
  龔頤正撰自建炎至紹興辛巳上自李若水劉韐貴臣名士下及一婦人卒伍之微皆錄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學博士新喻謝諤昌國撰集曰君紀五后德一宗表五臣傳三十五文類二夷附一諤後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樂易君子也
  孝行錄三卷
  京兆胡訥撰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度推官
  古今孝悌錄二十四卷
  廬陵王紹珪唐卿撰
  亷吏傳十卷
  成都費樞伯樞撰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為序
  南陽先民傳二十卷
  題南陽王襄元祐癸酉歲序所記鄧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傳正韓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錄十二卷
  苕溪吳宏編凡五十二門大略於言行錄中鈔出
  近世厚德錄四卷
  題百鍊真隱李元綱國紀編沈濬道原為作序
  救荒活民書三卷
  從政郎鄱陽董煟編進煟紹熙五年進士嘗知瑞安縣
  仁和活民書二卷案文獻通攷仁和作仁政
  秀州司戸會稽丁鋭集
  折獄龜鑑三卷案文獻通攷作決獄龜鑑二十卷
  承直郎開封鄭克武子撰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獄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續為三卷六十七條克因和氏之書分為二十門推廣之凡二百七十六條三百九十五事起鄭子產迄於本朝
  明刑盡心錄二卷
  丁鋭為鄂州司理又集此書
  好還集一卷
  秀水婁伯髙元龍編報應之事為十門
  先賢施仁濟世錄一卷
  奉化丞山隂諸葛興編凡十門皆本朝諸賢事實也
  莆陽人物志三卷
  知興化軍永嘉林紘文伯撰以圖志不叙人物故特為是編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卧遊錄一卷
  吕祖謙撰晚歲病廢卧家取史傳所載古今人境勝處錄之而以宗少文卧遊之語寘諸卷首
  上庠錄十卷
  光州助教吕榮義撰雜記京師太學故事
  上庠後錄十二卷
  三山周士貴撰記中興太學事頗疏畧
  昭明太子事實二卷
  知池州趙彥博富文編昭明廟食於池頗著靈響元祐始賜額曰文孝案元祐賜額曰文孝原本誤作文序今改正
  祠山家世編年一卷
  詹仁澤曾樵編輯廣德横山神張王事跡
  海神靈應錄一卷
  永嘉貢士陸維則撰太守韓彥直子温為之序初元祐中太守直龍圖閣范峋夢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郡城東北隅海仙壇之上有廟初不知其為何代人峋明日徃謁其像即夢中所見自是多響應然封爵訓詞惟曰海神而已
  鄂國金陀稡編二十八卷續編三十卷
  岳珂撰
  法令類
  律文十二卷音義一卷
  自魏李悝漢蕭何以来更三國六朝隋唐因革損益備矣本朝天聖中孫奭等始撰音義自名例至斷獄歴代異名皆著之
  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
  唐開元中宋璟蘓頲盧從愿等所刪定攷藝文志卷數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贊善大夫潘憲著作郎王泗校勘其篇目條例頗與今見行令式有不同者
  刑統三十卷
  判大理寺燕山竇儀可象詳定初范質既相周建議律條繁廣輕重無據特詔詳定號大周刑統凡二十一卷至是重加詳定建隆四年頒行
  紹興刑統申明一卷
  開寳以来累朝訂正與刑統並行者
  嘉祐驛令三卷
  三司使梁國張方平安道等修定前一卷為條貫勅後二卷為則例令官吏幇支驛劵衙官傔從之類皆據此也
  慶元勅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錄一百二十二卷隨勅申明十二卷總二百五十六卷丞相豫章京鏜仲逺等慶元四年表上國朝自建隆以来世有編勅每更修定號為新書中興至此凡三修矣其有續降指揮謂之後勅以待他時修入云
  紹興貢舉法五十卷
  丞相万俟卨等紹興二十六年表上
  紹興監學法二十六卷目錄二十五卷申明七卷對修釐正條法四卷共六十二卷
  宰相秦檜等紹興十三年表上
  嘉泰條法事類八十卷
  宰相天台謝深甫子肅等嘉㤗二年表上初吏部七司有條法總類淳熙新書既成孝宗詔倣七司體分門修纂别為一書以事類為名至是以慶元新書修定頒降此書便於檢閲引用惜乎不併及刑統也
  嘉定吏部條法總類五十卷
  嘉定中以開禧重修七司法并慶元海行法在京通用法大宗正司法參定凡改正四百六十餘條視淳熙總類增多十卷七年二月頒行
  役法撮要一百八十九卷
  提舉編修宰相京鏜等慶元六年上自紹興十七年正月以後至慶元五年七月以前為五十五門又八十二小門門為一卷外為參詳目錄等卷雖多而文甚少其書於州縣差役極便於引用
  刑名斷例十卷
  不著名氏以刑統勅令總為一書惜猶未備也
  營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詳一卷
  將作少監李誡編修初熙寧中始詔修定至元祐六年成書紹聖四年命誡重修元符三年崇寧二年頒印前二卷為總釋其後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圖様而壕寨石作大小木雕鏃鋸作泥瓦彩畫刷飾又各分類匠事備矣
  修城法式條約二卷
  判軍器監沈括知監丞吕和卿等所修敵樓馬靣團敵式様并申明條約熙寧八年
  宣和軍馬司勅十三卷令一卷
  宣和所修
  金科類要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一卷
  不著名氏
  元豐刑部叙法通用一卷
  末載申明至紹興淳熙以後
  直齋書錄觧題卷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觧題卷八   宋 陳振孫 撰譜牒類
  姓源韻譜一卷
  唐張九齡撰依春秋正典栁氏萬姓錄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為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閲古者賜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賜姓合之漢髙帝命婁敬項伯為劉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後世論姓氏識其本異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来譜牒之學所以貴於世也歟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寳撰元和中朔方别帥天水閻某者封邑太原以為言上謂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誤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條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孫職任並總緝之每加爵邑則令閲視吉甫以命寳二十旬而成此書絶無善本頃在莆田以數本參校僅得七八後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維城錄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長史林贊修止於僖宗蓋昭宗時所錄也
  李氏房從譜一卷
  唐洛陽主簿李匡文撰時為圖譜官
  聖唐偕日譜一卷
  前賀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職圖籍日撰天潢源派譜統務在省畧直取相承一葉旁附首分諸房今特從聖唐以来列聖下諸王公主逐帝書出號曰偕日與日齊行之義也匡文字濟翁又有資暇集見於錄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韋述蕭頴士等撰自王方慶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門甲族諸郡氏譜共一卷
  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譜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譜一卷
  唐太子賔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譜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寳八年所纂並附五音於後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為卷首當是唐人所為
  姓觧三卷
  鴈門邵思撰以偏旁字類為一百七十門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
  千姓編一卷
  不著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記以姓苑姓源等書撮取千姓以四字為句每字為一姓題曰千姓編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義亦頗相屬殆千字文之比云
  陳郡袁氏譜一卷
  袁陟世弼錄
  陶氏家譜一卷
  懐州教授陶直夫錄侃之後也
  帝王系譜一卷
  武夷吳逵案文獻通攷作吳達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漢迄周顯德每代畧具數語其論曹操廹脅君后無復臣禮逆節已顯會其病死故簒竊之惡漏在身後昔人謂其不敢危漢者亦不覈其情耳此論與愚意脗合
  羣史姓纂韻譜六卷案文獻通攷作羣史姓纂韻譜原本誤作羣吏今改正永福黄邦先宋顯撰凡史傳所有姓氏皆有韻類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為之序
  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
  校書郎史館校勘臨川鄧名世元亞撰其子椿年緒成之
  皇朝百族譜四卷
  長沙丁維臯撰周益公為之序時紹興末也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闕遺尚多未有能續裒集者
  米氏譜一卷
  奉直大夫米憲錄葢國初勲臣米信之後信五世為芾元章又三世為憲
  目錄類
  唐藝文志四卷
  新唐書中錄出别行監中有印本
  崇文總目一卷
  景祐初學士王堯臣同聶冠卿郭縝案文獻通攷作稹吕公綽王洙歐陽脩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諸儒皆有論議歐公文集頗見數條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題云紹興改定案晁公武讀書志是書刋正訛謬條次之凡四十六類計三萬六百六十九卷通考作總目六十四卷此云一卷者或因鄭漁仲之言以排比諸儒毎書之下必出新意著説嫌其繁蕪無用故紹興中從而去其序釋僅存其目也
  秘書省四庫闕書目一卷
  亦紹興改定其闕者注闕字於逐書之下
  邯鄲書目十卷
  學士河南李淑獻臣撰號圖書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孫曰朋圭芻者其子壽朋復圭德芻也
  京兆金石錄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豐五年王欽臣為序自為後序皆記京兆府縣古碑所在覽之使人慨然
  集古錄跋尾十卷
  歐陽修撰編述之意序文詳之世所共知不復著
  集古目錄二十卷
  公子禮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别為目錄棐之序云爾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餘跋案以上三條文獻通攷引陳氏之言原本俱脱去今補入
  太宗御製御書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製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無序文
  真宗御製碑頌石本目錄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興所刋板
  龍圖閣瑞物寳目六閣書籍圖畫目共一卷玉宸殿書數附已上平江虎丘寺御書閣有原頒降印本傳寫得之
  羣書備檢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不知名氏皆經史子集目錄
  廣川藏書志二十六卷
  徽猷閣待制董逌彥逺撰以其家藏書考其本末而為之論説及於諸子而止蓋其本意專為經設也
  廣川書跋十卷畫跋五卷
  董逌撰
  寳墨待訪錄二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記承平時故家所藏晉唐遺跡
  金石錄三十卷
  東武趙明誠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蓋倣歐陽集古而數則倍之本朝諸家蓄古器物欵式其考訂詳洽如劉原父吕與叔黄長睿多矣大抵好附會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為祖丁舉字即以為伍舉方鼎即以為子産仲吉匜即以為偪姞之類邃古以来人之生世夥矣而僅見於簡册者幾何器物之用於人亦夥矣而僅存於今世者幾何廼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實焉余嘗竊笑之惟其附會之過併與其詳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書跋尾獨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誠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為作後序頗可觀案此條文獻通攷引陳氏之言原本誤脱今補入
  考古圖十卷
  汲郡吕大臨與叔撰其書作於元祐七年所紀自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圖而錄之
  博古圖説十一卷
  祕書郎邵武黄伯思長睿撰有序凡諸器五十九品其數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數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紀為長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説四百二十六篇悉載博古圖今以圖説攷之固多出於伯思亦有不盡然者又其名物亦頗不同錢鑑二品至多此所載二錢二鑑而已博古不載印章而此印章最夥蓋長睿没於政和八年其後修博古圖頗采用之而亦有所刪改云爾其書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説已見前
  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圖其形製而記其名物錄其款識品有總説以舉其凡而物物考訂則其目詳焉然亦不無牽合也
  羣書會記二十六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六卷
  鄭樵撰大畧記世間所有之書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夾漈書目一卷圖書志一卷
  鄭樵記其平生所自著之書志者蓋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書目一卷
  濡湏秦氏元祐二年有為金部員外郎者聞於朝請以宅舍及文籍不許子孫分割
  藏六堂書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後有家藏誥命其藏書自承平時今浸以散逸矣
  吳氏書目一卷
  奉議郎漳浦吳與可權家藏閩中不經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濕苦蠧損
  晁氏讀書志二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四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陽公書五十箧合其家舊藏得二萬四千五百卷其守榮州日夕讎校每終篇輒論其大指時紹興二十一年也其所發明有足觀者南陽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憲孟也案井度文獻通攷作丌度
  遂初堂書目一卷
  錫山尤氏尚書袤延之淳熈名臣藏書至多法書尤富嘗燼於火今其存亡幾矣
  中興舘閣書目三十卷
  祕書監臨海陳騤叔進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興以来庶事草創網羅遺逸中秘所藏視前世獨無歉焉殆且過之大凡著錄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蓋亦盛矣其間攷究疏謬亦不免焉
  館閣續書目三十卷
  祕書丞吳郡張攀從龍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後所得書纂續前錄草率尤甚凡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𨽻釋一十七卷𨽻續二十一卷
  丞相鄱陽洪适景伯撰凡漢刻之存於世者以今文寫之而為之釋又為之世代譜及物象圖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来北方舊刻不可復得覽此猶可慨想
  法寳標目十卷
  戶部尚書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釋藏諸函隨其次第為之目錄而釋其因緣凡佛會之先後華譯之異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孫入元祐黨籍
  鄭氏書目七卷
  莆田鄭寅子敬以所藏書為七錄曰經曰史曰子曰藝曰方技曰文曰類寅知樞宻院僑之子博文彊記多識典故端平初召為都司執法守正出為漳州以没
  集古系時錄十卷系地錄十一卷
  鄭樵撰大抵因集古之舊詳考其時與地而系之二書相為表裏案此條文獻通攷引陳氏之言原本脱今補入
  寳刻叢編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以諸家集古書錄用九域志京府州縣繫其名物而昔人辨證審定之語具著其下其不詳所在附末卷
  釋書品次錄一卷
  題唐僧從梵集末有黎陽張翬跋稱大定丁未蓋北方板本也
  地理類
  山海經十八卷
  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祕書秀即劉歆也晉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錫山尤袤延之校定世傳禹益所作其事見吳越春秋曰禹東廵登南岳得金簡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瀆與益共謀所至使益疏而記之名山海經此其為説恢誕不典司馬遷曰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書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謂名言孰曰多愛乎故尤跋明其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為先秦古書無疑然莫能名其為何人也洪慶善補注楚辭引山海經淮南子以釋天問而朱晦翁則曰古今説天問者皆本此二書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天問而作可以破千載之惑古今相傳既久姑以冠地理書之錄
  水經三卷水經注四十卷
  桑欽撰後魏御史中尉范陽酈道元善長注桑欽不知何人邯鄲書目以為漢人晁公武曰成帝時人當有所據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經晉郭璞注二卷後魏酈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佑謂二子博贍觧釋固應精當然其經云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云渮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云汾水過河東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詳水經所作殊為詭誕全無慿據案後漢郡國志濟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截河南過統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餘可知景純注觧又甚疏略亦為迂怪以其僻書人多不覩謂其審正未之精也案成帝時人以下原本俱脱漏今據文獻通攷所引陳氏之言補入
  唐十道圖一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宏憲撰首載州縣總數文武官員數俸料唐志云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案新唐書藝文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五十四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隴右凡四十七鎮篇首有圖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三卷
  唐太府少卿梁載言撰其書廣記備言頗可觀載言不見於史又有具員故事題鳯閣舍人及梁四公記亦云載言所錄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館宜黄樂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於海外當太宗朝上之
  元豐九域志十卷
  知制誥丹陽王存正仲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子開官制所檢討邯鄲李德芻等刪定總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軍四監一千一百三十五縣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
  廬陵歐陽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縣系於前代郡國之下其序曰以今州縣求於漢則為郡以漢郡縣求於三代則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為漢之六十餘郡又分而為今之三百餘州雖或離或合不可討究而吾胸中則已了然矣漢郡國一百三今云六十餘郡不可曉也忞為文忠族孫行名皆連心字
  地理指掌圖一卷
  蜀人税安禮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書肆所刋皆不著名氏亦頗闕不備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頗詳
  歴代疆域志十卷
  臨川布衣吳澥撰
  輿地紀勝二百卷
  知江寧縣金華王象之撰蓋以諸郡圖經節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詩詠初無所遺行在宫闕官寺實冠其首闗河版圖之未復者猶不與焉眉山李説齋季允為之序
  輿地圖十六卷
  王象之撰紀勝逐州為卷圖逐路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諸郡尤詳其兄觀之漕夔門時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東陽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謂之譜十六譜為八十卷本朝謂之志為一百二十卷譜叙當時事實而注以今之郡縣志述今日疆理而系於古之州國古今參考譜志互見地理學之詳明者無以過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觧其父珨本建寧人己未進士試詞科不中頗該洽希先述其遺藁以成此書
  東京記三卷
  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為宫城周五里唐時宣武節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廣城之北隅用洛陽宫殿之制修之中卷為舊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歩唐汴州城也號闕城亦曰裏城下卷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歩周世宗所築羅城也號曰國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内宫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觀營房次第記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馬温公序之時元豐六年次道殁矣
  長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趙彥若元考為之序二書凡例微不同然漢唐舊都遺事詳矣
  闗中記一卷
  晉葛洪稚川撰所載殊簡略
  三輔黄圖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載秦漢間宫室苑囿甚詳多引用應劭漢書觧而如淳顏師古復引此書為據意漢魏間人所作然中興書目以為崇文總目及國史志不載疑非本書也程氏雍錄辨之尤悉
  長安圖記一卷案吕大防著長安圖記此本作長安國記誤今改正
  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興軍以為正長安故圖著其説於上今信安郡有此圖而别錄其説為一編
  洛陽伽藍記五卷
  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專記洛陽城内外寺院爾朱之亂城郭丘墟追述斯記
  洛陽名園記一卷
  禮部員外郎濟南李格非文叔撰記開國以来公卿家園圃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亂之候在洛陽之盛衰洛陽盛衰之候在名園之興廢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與編元祐章奏入黨籍國史文苑有傳世所謂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為文而集不傳館中亦無有惟錫山尤氏有之文鑑僅存此跋蓋亦未嘗見其全集也
  鄴中記一卷案唐書藝文志有陸翽鄴中記二卷疑即是書
  不著名氏記自魏而下及僭偽都鄴者六家宫殿事迹案唐志有鄴都故事二卷肅代時馬温所作今書多引之
  晉陽事跡雜記十卷
  唐河東節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刪為十卷蓋治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從莆田李氏借錄自南渡以来闗河阻絶圖志泯亡得見一二僅存者猶足以發傷今思古之歎然唐并州治晉陽太原二縣國初克復徙治陽曲而墟其故二縣後皆併省則唐之故跡皆不復存矣cq=5
  燕吳行役記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鉉鎮淮南諸鎮畢賀為此記者燕帥所遣僚佐道中紀所經行郡縣道里及事迹也其曰我府張公者時張允中方帥燕也唐志稱張氏宣宗時人失其名張者其帥之姓爾未審何以知使者之亦為張氏也
  臨安志十五卷
  府帥吳興周淙彥廣撰首卷為行在所於宫闕殿閣全不記載藉曰禁省嚴秘不敢明著其視宋次道東京記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畧然淙有才具其尹京開湖濬河皆有成緒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戸為脚船以濟行旅者蓋自此始
  吳興統記十卷
  攝湖州長史左文質撰分門别類古事頗詳序稱甲辰歲者本朝景德元年
  吳興志二十卷
  樞宻院編修郡人談鑰元時撰案文獻通攷作談鑰撰原本誤作論今改正嘉泰元年也其為書草率未得為盡善
  蘓州圖經六卷
  翰林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詔以四方郡縣所上圖經刋修校定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頒下今皆散亡館中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蘓越黄三州刻本耳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
  秘書省正字郡人朱長文伯原撰記祥符以後事亦頗補前志之闕遺長文吳中名士病廢不仕自號樂圃卒於元符元年
  吳地記一卷
  唐陸廣微撰郡人也多記古吳國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興縣置故此記合二郡為一
  吳郡志五十卷
  參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書始成未行而石湖没有求附見某事而弗得者譁曰此非石湖筆也太守不能決藏其書學官然周益公為范墓碑述所著書目有焉及紹定初桐川李壽朋儔老為守始取而刻之而書止於紹熙案文獻通攷作其書止於紹興其後事實俾寮屬用褚少孫史記例補成之趙南塘履常作序訂其為石湖書不疑且謂郡士龔頤正案宋史藝文志作龔頤正此本誤作順正今改正滕宬周南皆嘗薦所聞於公者而龔尢多
  鎮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盧憲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東平董弅令升撰紹興己未也淳熙甲辰武義陳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張元成撰為書極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鄒補之撰
  越州圖經九卷
  李宗諤祥符所上也末有秘閣校理李垂邵煥修案宋史藝文志作邵煥修此本作撰修誤今改正及覆修名銜然則書成於衆手而宗諤特提總其凡耳
  會稽志二十卷
  通判吳興施宿武子郡人馮景中陸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陸放翁為之序首稱禹會諸侯而以思陵廵狩陞府配之氣壯文雅蓋竒作也嘉泰辛酉陸年已七十七矣未幾始落致仕為史官至八十五歲乃終其筆力老而不衰於此序見之
  會稽續志八卷
  梁國張淏撰續記辛酉後事而亦補前志之遺前志無進士題名此其尤不可遺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國子司業郡人陳耆卿壽老撰其前為圖十有三
  赤城續志八卷
  郡人吳子良拾其所遺續載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逄吉撰紹定己丑水壊城修治興築本末詳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贑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修時胡榘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
  永嘉譜二十四卷
  禮部侍郎郡人曹叔逺器逺撰曰年譜地譜名譜人譜時紹熙三年太守宛陵孫楙屬器逺裒集創為義例如此器逺庚戌進士蓋初第時也
  永寧編十五卷
  待制郡人陳謙益之撰漢分章安之東甌鄉為永寧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編時嘉定九年留元剛茂潛為太守
  東陽志十卷
  樞宻鄱陽洪遵景嚴撰紹興二十四年案文獻通攷作紹興二十四年此本作三十四年誤紹興止有三十二年也今改正為通判時所作
  括蒼志七卷
  教授曾賁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樓璩叔韞序鑰之父也
  括蒼志續一卷
  郡人陳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衞玠撰太守四明劉垕也實嘉定己卯
  信安續志二卷
  教授葉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廣微紹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帥史正志志道撰時乾道五年
  建康續志十卷
  府帥吳琚居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編銓次與前志並行時慶元六年
  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宫苑記二卷
  不知何人作記六朝故都事迹頗詳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長樂林桷子長撰太守楊愿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贑州郡人羅愿撰時淳熙二年太守則趙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學以前志缺陋重修時以庾節攝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錢塘趙子直撰紹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案文獻通攷作紹定五年
  豫章職方乗三卷後乗十二卷
  郡人洪芻駒父宣和己亥撰乗取晉乗為名後乗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達序
  潯陽志十二卷
  廸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開封曹訓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教授南城童宗説修太守李觀民也
  旴江志十卷續十卷
  郡守胡舜舉紹興戊寅俾郡人童宗説黄敷忠為之續志慶元五年三山陳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軍學教授括蒼潘廷立撰太守趙善宣紹熙四年也軍治永興本富川縣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補遺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許開修
  廣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鄭少魏江都尉會稽姚一謙撰紹熙元年太守鄭興裔也
  楚州圖經二卷
  教授霅川吳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錢之望大受時淳熙十三年
  永陽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㟽命法曹龔維蕃修
  吳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後三年乙巳太守錢塘萬鍾元亨屬僚佐叅正而刻之泰州在唐為吳陵縣
  高郵志三卷續修十卷
  興化縣主簿孫祖義撰郡守趙不慙刻之淳熙四五年間也其書在圖志中最為疏略嘉定中守汪綱再修稍詳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箎教授周之瑞修紹熙元年
  續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與義序案郡守以下原本闕今據文獻通攷補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錡撰郡守鄭興裔也時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錢紳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禮未幾而有邊難至紹興十三年太守張彥聲始取而刻之
  歴陽志十卷
  郡守九華程九萬鵬飛教授天台黄宜達之撰慶元元年
  黄州圖經四卷附錄一卷
  李宗諤祥符所修圖經亦頗有後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為附錄焉訦㕘政邴漢老之子也
  齊安志二十卷
  郡守吕昭問俾教授厲居正重修慶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張季樗撰時嘉泰初元
  無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為之序
  襄陽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吳興劉宗幕官上蔡任⿰編纂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精緻圖志之佳者
  襄沔記三卷
  唐吳從政撰刪宗懔荆楚歲時記盛宏之荆州記鄒閎甫楚國先賢傳習鑿齒襄陽耆舊傳郭仲產襄陽記鮑堅南雍州記集成此書其紀襄漢事迹詳矣景龍中人自號棲閑子
  房州圖志三卷
  郡守毗陵陳宇撰
  義陽志八卷
  郡守河内闗良臣撰紹熙二年也信陽軍唐申州所謂申光蔡吳元濟所據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長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趙善俊以紹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錫等七人撰時陳止齋將漕相與攷訂商略故序言當與長樂志並也
  續長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錄紹興以後事
  長沙土風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張謂撰前有碑銘後有湘中記載事迹七十件
  衡州圖經三卷
  郡守三山孫德輿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圖志十卷
  教授臨江章頴茂憲撰淳熙六年太守趙汝誼
  九疑攷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吳致堯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紀而為詩以記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陳峴壽南俾教授林瀛修案文獻通攷作林瀛原本誤作灑今改正嘉泰二年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蒼王信成之命教授許中應等撰
  武昌土俗編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記一縣之事頗詳紹興辛巳壬午間也其邑今為壽昌軍
  鄖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巖撰慶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陽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馬子嚴莊父乙集永嘉張聲道聲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陽風土記一卷
  宣德郎監商税務建安危致明晦叔撰案文獻通攷作范致明元符進士第二人仕至次對其在岳蓋謫官也
  辰州風土記六卷
  教授縉雲田渭伯清撰隆興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趙抃閲道撰清獻自慶歴將漕之後凡四入蜀知蜀事為詳故成此書熙寧七年
  續成都古今集記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剛中居正撰實紹興三十年余嘗手寫洛陽名園記而題其後曰晉王右軍聞成都有漢時講堂㤗時城池門屋樓觀慨然逺想欲一遊目其與周益州帖蓋數致意焉近時吕太史有感於宗少文卧遊之語凡昔人紀載人境之勝錄為一編其奉祠亳社也自以為譙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極嵩之崇福華之雲臺皆將卧遊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髙人達士之懐古今一也顧南北分裂蜀在境内雖逺患不徃爾徃則至矣亳兖嵩華視蜀猶邇封也欲徃其可得乎然則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記手寫一通與東京記長安河南志夢華錄諸書並藏而時自覽焉是亦卧遊之意云爾于時歲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後七年而有北兵秦漢故跡焚蕩無遺今其可見者惟此二記耳而板本亦不可復得矣嗚呼悲夫 己丑實理宗紹定二年也後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歲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都統兼闗外四川安撫知沔州曹友聞戰死之後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順慶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僅存友聞初以明經登丙戌科緜谷縣尉制置桂如淵擢為天水教授與田遂陳瑀俱招忠義官至員外郎自乞換武積官至眉州防禦使左驍衞大將軍朝廷贈龍圖學士大中大夫賜廟褒忠諡曰節所部皆精鋭敵畏之目為短曹遍身膽時人稱之曰元戎制勝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是役也北之主將統兵者四太子并達海也
  蜀記二卷
  唐鄭暐撰雜記蜀事人物古跡寺觀之屬未詳何人
  梁益記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錄事參軍任弁撰天禧四年自為序
  長樂志四十卷
  府帥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大畧皆出其手
  閩中記十卷
  唐林諝撰本朝慶歴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諝郡人飬髙不仕當大中時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黄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續志一卷
  刪定官郡人林光撰慶元四年郡守永嘉張叔椿俾僚屬成之續志嘉定十二年府學士人所錄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時慶元己未太守信安劉頴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舉汝士與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時紹興庚辰也序言與旴江志並行蓋其為建昌守亦嘗修圖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參軍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趙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汀州
  郡守古靈陳昱日華俾昭武士人李臯為之時慶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陽志十五卷
  郡守趙彥勵懋訓紹熙三年集郡士為之
  武陽志十卷
  教授葛元騭撰太守廖遲元達乾道六年
  晉江海物異名記三卷
  祕書監莆田陳致雍撰致雍仕偽閩南唐後歸朝
  廣州圖經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吳興沈懐逺撰此五嶺諸書之最在前者也懐逺懐充之弟見宋書
  番禺雜記一卷
  攝南海主簿鄭熊撰國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錄之蓋承平時舊書末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靜江教授江文叔編時乾道五年張維為帥撰次疏略刋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風土記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融州刺史權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帥吳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記昔游
  高凉志七卷
  教授莆田劉棠撰太守舂陵義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雜記一卷
  庫部員外郎范旻撰旻國初宰相質之子嶺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轉運使
  嶺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進士至郡倅所記皆廣西事
  南方草木狀一卷
  晉襄陽太守嵇含撰
  黄巖志十卷
  知縣永嘉蔡範蓮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縣歴陽李瞻伯山撰紹熙三年謝昌國為序
  涇川志十三卷
  知涇縣濡湏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趙南塘序之初縣歲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於舊治之東二里曰留村
  新吳志二卷
  知奉新縣旴江張國均維之撰新吳縣舊名嘉定甲戌
  樂清志十卷
  縣令信安袁采君載撰
  脩水志十卷
  分寧宰徐筠撰
  連川志十卷
  知連江縣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歴代宫殿名一卷
  翰林承㫖李昉等纂歴代及僭偽宫殿門闕樓觀園苑池舘名無不畢錄
  五嶽諸山記一卷
  無名氏多鄙誕不經
  王屋山記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歸一撰
  華山記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跡事實一卷
  錢塘進士傅牧撰以楊蟠百詠增廣共為一百八十三首案首字文獻通攷作目紹興壬午序
  青城山記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記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陳倩修
  幙阜山記一卷案方輿勝覽寧州有幙阜山在分寧西百四十里此本誤作纂阜今改正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記一卷
  贊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歲
  玊笥山記一卷
  唐道士令狐見堯撰山在新淦别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後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記三卷
  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案文獻通攷作盧拯此本誤作盧極今改正其書頗及隋唐以後事則亦後人附益也
  天台山記一卷
  唐道士徐靈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臨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觧郡符趨會稽治所道過之鋭欲徃遊會大雪不果改轅由驛道至今以為恨偶見此記錄之以寄卧遊之意
  顧渚山記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鄉邦不貢茶久矣遺迹未必存也
  廬山記五卷
  屯田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劉渙凝之李常公擇皆為之序令舉熙寧中謫居所作
  續廬山記四卷
  南康守廣陵馬玕錄山中碑記之文以續前錄
  九華拾遺一卷
  山居劉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錄於前沈太守撰總錄於後博攷傳聞復得三十餘節
  武夷山記一卷
  杜光庭撰
  羅浮山記一卷
  廬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記一卷
  知循州林須撰山在循州境内
  鴈山行記一卷
  永嘉陳謙撰嘉定己巳遊山直至絶頂得所謂鴈蕩者前人並未之識也然繼其後者亦未有聞焉
  廬阜紀遊一卷
  開封孫惟信季蕃撰嘗大雪登山至絶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嘉定初年也惟信能為詩詞善談謔蓋嘗有官棄去不仕自號花翁遊江湖間人多愛之
  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
  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巖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周回數里叙其景物次序為此編自號月湖標韻清絶如神仙中人膺高壽而終其山聞今蕪廢矣
  湘江論一卷案文獻通攷作湘江此本訛作浙今改正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濤志一卷
  唐竇叔䝉撰
  太虚潮論一卷
  永泰縣令錢棲業述末稱天祐六年
  海潮圖論一卷
  龍圖閣學士燕肅撰進
  潮説一卷
  知錢塘縣張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備邊志十二卷
  嘉州進士鄧嘉猷撰紹興末犍為有蠻擾邊初莫知其何種族也已而有能别識其為虚恨蠻者時蜀邊久無事既去而朝廷憂之詔諸司經度嘉猷取秦漢以来訖於本朝凡史傳所載蠻事皆著於篇時乾道中也其為志九為圖一
  北邊備對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進禹貢圖孝廟因以北敵地里為問對以彼無定居無文史不敢強言紹熙退居追采自古中華北邊樞紐相闗者條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備對
  南北攻守類攷六十三卷
  監進奏院趙善譽撰進以三國六朝攻守之變鑒古事以攷今地每事為之圖
  六合掌運圖一卷
  不著名氏凡為四十圖首列禹跡次為中興後南北三境其後則諸邊闗阨險要以及北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廣記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麗所記海道及其國山川事跡物產甚詳史虛白為作序稱己未十月蓋本朝開國前一歲也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三藏法師元奘譯大總持寺僧辯機撰
  契丹疆宇圖一卷
  不著名氏錄契丹諸夷地及中國所失地
  遼四京記一卷
  亦無名氏曰東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麗圖經四十卷
  奉議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廸傅墨卿使高麗兢為之屬歸上此書物圖其形事為之説今所刋不復有圖矣兢鉉之後善篆書亦能畫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宣和書學博士又自號自信居士
  諸蕃志二卷
  福建提舉市舶趙汝适記諸蕃國及物貨所出





  直齋書錄觧題卷八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觧題卷九   宋 陳振孫 撰儒家類
  孔子家語十卷
  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魏散騎常侍王肅為之注肅闢鄭學猛嘗受學於肅肅從猛得此書與肅所論多合從而證之遂行於世云博士安國所得壁中書也亦未必然其間所載多已見左氏傳大戴禮諸書云肅東海人父朗
  曾子二卷案唐書藝文志及文獻通攷俱作二卷原本作十卷誤今改正
  凡十篇具大戴禮後人從其中錄出别行慈谿楊簡注
  晏子春秋十二卷
  齊大夫平仲晏嬰撰漢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號晏子春秋今卷數不同未知果本書否案崇文總目謂其書已亡世所傳者蓋後人采嬰行事而成故栁宗元謂墨氏之徒有齊人者為之非嬰所自著也
  荀子二十卷
  楚蘭陵令趙國荀况撰漢志作孫卿子云齊稷下祭酒其曰孫者避宣帝諱也至楊倞始改為荀卿
  荀子注二十卷
  唐大理評事楊倞注案劉向序校中書三百二十二篇以校除複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隋志為十二卷至倞始分為二十卷而注釋之淳熙中錢佃耕道用元豐監本參校刋之江西漕司其同異著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條視他本最為完善
  賈子十一卷案崇文總目云隋唐志皆九卷新唐書藝文志作十卷此本作十一卷疑誤漢長沙王太傅洛陽賈誼撰漢志五十八篇今書首載過秦論末為弔湘賦餘皆錄漢書語且略節誼本傳於第十一卷中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也
  鹽鐵論十卷
  漢廬江太守丞汝南桓寛次公撰本始元年召問賢良文學對願罷鹽鐵𣙜酤均輸與御史大夫宏羊相詰難於是止罷𣙜酤而鹽鐵卒不變故昭紀贊曰議鹽鐵而罷𣙜酤也及宣帝時寛推衍增廣著數萬言凡六十篇其末曰雜論班書取以為論贊其言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上權利之畧雖非正法鉅儒宿學不能自觧博物通達之士也嗚呼世之小人何嘗無才以熙寧日錄言之王安石之辯雖曰儒者其實桑大夫之流也霍光號知時務與民更始而鹽鐵之議乃俾先朝首事之臣與諸儒議論反覆不厭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論而或行或否未嘗容心焉以不學無術之人而暗合乎孟莊子父臣父政之義曾謂元祐諸賢而慮不及此乎
  新序十卷
  漢護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子政撰舜禹以来迄于周嘉言善行徃徃在焉其書最為近古案曾鞏序畧曰向之序此書於今最為近古雖不能無失然逺至舜禹而次及於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徃徃而有也此云自舜禹以来迄於周疑有脱句
  説苑二十卷
  劉向撰序言臣向所校中書説苑雜事除去與新序複重者其餘淺薄不中義理别集以為百家後今以類相從更以造新事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説苑案漢志劉向所序六十七篇謂新序説苑世説列女傳頌圖也今本南豐曾鞏序言崇文總目存者五篇從士大夫得十五篇與舊為二十篇未知即當時篇章否新苑之名亦不同
  法言十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六卷
  漢黄門郎蜀揚雄子雲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叙傳然今本分冠篇首自宋咸始也
  法言注十三卷音義一卷
  晉尚書郎李軌宏範注此本歴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詔更監學館閣兩制校定然後頒行與建寧四注本不同錢佃得舊監本刻之與孟荀文中子為四書
  太𤣥經十卷
  揚雄撰五業主事章陵宋衷仲子觧詰吳鬰林太守陸績公紀釋文晉尚書郎范望叔明觧贊案漢志揚雄所叙三十八篇太𤣥十九本傳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有首衝錯測攡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觧剝𤣥體蓋與本經三卷共為十四今志云十九未詳初宋陸二家各依舊本觧釋范望折中長短或加新意既成此注乃以𤣥首一篇加經贊之上𤣥測一篇附贊之下為九篇列為四卷首測一序仍載之第一卷之首蓋猶王弼離合古易之類也卷首有陸績述元一篇
  本傳尚有二百四十三表六字隨齋批注
  説𤣥一篇
  唐宰相河南王涯廣津撰明宗立例揲法占法辨首凡五篇
  太𤣥釋文一卷
  相傳自侯芭虞翻宋衷陸績互相增損非後人所作也吳秘嘗作音義豈即此耶
  太𤣥集注六卷
  司馬光撰自宋衷而下四家之外有直昭文館宋惟幹注天水尉陳漸演元司封郎吳秘音義通前凡七家集取其説斷以已意
  𤣥觧四卷𤣥歴一卷
  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所觧十一篇通温公注為十卷倣韓康伯注繫辭合王弼為全書之例也大抵𤣥首如彖贊如爻案原本脱彖贊如三字今據文獻通攷補入測如象文如文言攡瑩掜告如繫辭數如説卦衝如序卦錯如雜卦之類其於易也規規然擬之勤矣太𤣥歴者亦翰所傳云温公手錄不著何人作
  申鑒五卷
  漢黄門侍郎潁川荀悦仲豫撰獻帝頗好文學政在曹氏恭已而已悦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此書五篇奏之其曰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古今名言也本傳止載政體一篇有曰前鑒既明後復申之故名隨齋批注
  中論二卷
  漢五官將文學北海徐幹偉長撰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無名氏蓋同時人所作案貞觀政要太宗嘗稱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宋時館閣本已闕又魏志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則知二十篇非全書也
  孔叢子七卷
  孔氏子孫雜記其先世系言行之書也小爾雅一篇亦出於此中興書目稱漢孔鮒撰一名盤盂案孔光傳夫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漢人而其書紀鮒之没第七卷號連叢子者又記太常臧而下數世迄於延光三年季彥之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案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又曰孔甲顏注曰將名鮒而字甲也今攷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稱孔甲然則顏監未嘗見此書耶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黄帝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也其書蓋田蚡所學者與孔鮒初不相渉也中興書目乃曰一名盤盂不知何據豈以漢志所謂孔甲即陳王博士之孔甲邪
  帝範一卷案舊唐書經籍志作四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以賜高宗
  中説十卷
  隋河汾王通仲淹撰唐志五卷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世家房魏論禮樂事書闗子明事及王氏家書雜錄舊傳以此為前後序非也案晁公武讀書志是書係王通之門人共集其師之語
  中説注十卷
  太常丞阮逸天隱撰
  中説注十卷
  正議大夫淄川龔鼎臣輔之撰自甲至癸為十卷而所謂前後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頗有所刪取李格非跋云龔自謂明道間得唐本於齊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餘處
  潛虚一卷
  司馬光撰言萬物皆祖於虚𤣥以準易虚以準𤣥
  潛虚發微論一卷
  監察御史張敦實撰凡九篇
  周子通書一卷太極圖説一卷
  廣東提刑舂陵周敦頤茂叔撰
  周子通書遺文遺事一卷
  侍講朱熹集次刋於南康
  帝學八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侍講成都范祖禹淳父元祐中編集上自三皇五帝迄於本朝神宗凡聖學事實皆具焉
  正䝉書十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凡十九篇案晁公武讀書志是書初無篇次其後門人蘇昞等區别成十七篇范育吕大臨蘓昞為前後序皆其門人也又有待制胡安國所傳編為一卷末有行狀一卷
  經學理窟一卷
  張載撰
  西銘集觧一卷
  張載作訂頑砭愚二銘後更曰東西銘其西銘即訂頑也大抵發明理一分殊之㫖有趙師侠者集吕大臨胡安國張九成朱熹四家之説為一編刻之興化軍
  通書西銘集觧三卷
  戸部侍郎新昌王夢龍慶翔所集
  河南師説十卷
  尚書潁川韓元吉无咎以河南雅言伊川雜説及諸家語錄釐為十卷以尹和靖所編為卷首不若遺書之詳訂也
  山東野錄七卷
  殿中丞臨淄賈同公疎撰本名罔真宗御筆改之蓋祥符祀汾隂時所放經明行修進士也
  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十三卷
  朱熹集錄二程門人李籲端伯而下諸家所聞見問答之語附錄行狀哀詞祭文之屬八篇其年譜朱公所撰述也外書則又二十五篇之所遺者
  皇極經世書十二卷
  邵雍堯夫撰其學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脩伯長脩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陳摶蓋數學也曰元會運世以元經會以運經世自帝堯至於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時而驗人事以隂陽剛柔窮聲音律吕以窮萬物之數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書謂之皇極經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為之叙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辨惑一篇叙傳授本末真偽然世之能明其學者蓋鮮焉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門人太常寺簿張崏子望記其言雖十纔一二而足以發明成書
  觀物内篇二卷
  康節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撰即經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張氏曰先生觀物有内外篇内篇先生所著之書也外篇門人所記先生之言也内篇理深而數略外篇數詳而理顯學先天者當自外篇始先生詩云若無揚子天人學安有莊周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先生之文門人蓋編集之耳又曰皇極經世者康節之易先天之嗣也觀物篇立言廣大措意精㣲如繫辭然稽之以理既無不通參之以數亦無不合案以上三書皆已見易類而觧題詳畧互異今並仍之
  近思錄十四卷
  朱熹吕祖謙取周程之書闗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六百十九條取切問近思之義以教後學
  元城語錄三卷
  右朝散郎維揚馬永卿大年撰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從寓公劉安世器之學記其所聞之語
  劉先生談錄一卷
  知秀州韓瓘德全撰瓘億之曾孫緬之孫官二浙道睢陽徃来必見劉元城記其所談二十一則
  道䕶錄一卷
  胡珵德輝所錄劉元城語凡十九則以上三書皆刻章貢末又有邵伯温吕本中所記數事附焉
  庭闈槀錄一卷
  即楊迥所錄當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時也
  龜山别錄二卷
  不知何人所錄
  龜山語錄五卷
  延平陳淵幾叟羅從彥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逄所錄楊時中立語及其子迥槀錄共四卷末卷為附錄墓誌遺事順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尹和靖語錄四卷
  馮忠恕祈寛居之吕堅中崇實所錄尹焞彥明語
  胡氏傳家錄五卷
  曾幾吉父徐時動舜鄰楊訓子中所記胡安國康侯問答之語及其子寧和仲所錄家庭之訓
  無垢語錄十四卷言行編遺文共一卷
  張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編心傳錄及其門人郎昱所記日新錄近時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復裒其言行繫以歲月及遺文三十篇附於末
  南軒語錄十二卷
  蔣邁所記張栻敬夫語
  晞顏錄一卷
  張栻取經傳中凡言及顔子者錄為一編
  晦庵語錄四十六卷
  著作佐郎陵陽李道傳貫之裒晦翁門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續錄四十六卷
  李太史之弟樞宻性傳成之又得黄幹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錄所無者併刻之合貫之前錄益見該備矣
  節孝先生語一卷
  江端禮季恭所錄山陽徐積仲車語
  童𫎇訓一卷
  中書舍人東莱吕本中居仁撰
  師友雜志一卷雜説一卷
  吕本中撰
  胡子知言一卷
  五𡶶胡宏仁仲撰文定公安國之季子張南軒從之遊
  忘筌書二卷
  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渉異端凡五十一篇此書載鳴道集為九十二篇附見者又十有三而館閣書目又稱七十七篇皆未詳
  諸儒鳴道集七十二卷
  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濓溪明道伊川横渠元城上蔡無垢以及江民表劉子翬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曉
  兼山遺學六卷
  河南郭雍錄其父忠孝之遺書前二卷為易蓍卦次為九圖又次説春秋又次為性説三篇末卷問答雜説忠孝父子世系出處本末詳見易類
  玉泉講學一卷
  沙隨程迥可久所記喻樗子才語樗本末見語孟類
  周簡惠聖傳錄一卷
  參政荆溪周葵惇義撰案周惇義名葵原本誤作蔡今改正自堯舜至孔孟聖傳正統為絶句詩二十章而自著其説自為一家然無高論
  小學書四卷
  朱熹所集古聖格言至論以教學者皆成童幼志進學之序也内篇曰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曰嘉言善行
  吕氏讀書記七卷
  吕祖謙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閲之書隨意手筆或數字或全篇蓋偶有所感發或以備遺㤀者
  閫範十卷
  吕祖謙撰集經史子傳發明人倫之道見於父子兄弟之間者為一篇時教授嚴州張南軒守郡實為之序
  少儀外傳二卷
  吕祖謙撰雜取經傳嘉言善行切於立身應世者皆博學切問之事也而大要以謹厚為本
  尊孟辨七卷
  建安余允文隱之撰以司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常語鄭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為五卷後二卷則王充論衡刺孟及東坡論語説中與孟子異者亦辨焉
  先聖大訓六卷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案楊簡官龍圖閣學士此本脱龍圖二字今補正取禮記家語左傳國語而下諸書凡稱孔子之言皆類為此編然聖人之言㫖意未易識也喪欲速貧死欲速朽自門弟子已不能知其有為而言况於百氏所記其間淺陋依托可勝道哉多聞闕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楊簡撰
  慈湖遺書三卷
  楊簡撰前二卷雜説末一卷遺文慈湖之學専主乎心之精神是謂聖一語其誨人惟欲發明本心而有所覺然其稱學者之覺亦頗輕於印可蓋其用功偏於上達受人之欺而不疑竊嘗謂誠明一理焉有誠而不明者乎當淳熙中象山陸九淵之學盛行於江西朱侍講不然之朱公於前輩不肯張無垢於同流不肯陸象山為其本原未純故也象山之後一傳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賢知者過之也
  明倫集十卷
  高安塗近止撰取經傳言行之要以孝為本推而廣之為十篇塗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經法語一卷
  參政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聖賢論心格言
  三先生諡議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華父為潼川憲奏請賜周程諡寳慶守李大謙集而刻之併及諸郡祠堂記文
  言子三卷
  言偃吳人相傳所居在常熟縣慶元間邑宰孫應時季和始為立祠求朱晦翁為記近新昌王爚伯晦復裒論語諸書所載問答為此書邑中至今有言氏亦買田教飬之
  道家類
  老子道德經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伯陽撰昔人言諡曰耼故世稱老耼然耼之為訓耳漫無輪也似不得為諡
  御注老子二卷
  徽宗皇帝御製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魏晉之世𤣥學盛行弼之談𤣥冠於流輩故其注易亦多𤣥義晁説之以道曰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未也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㫖而老子無資於易其有餘不足之迹可見矣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經為上下卷此本道德經且無章目當是古本
  老子道德論述要二卷
  司馬光撰太史公曰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後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合從本名温公之説如此其不曰經而曰論亦公新意也
  老子新觧二卷
  蘓轍撰東坡跋曰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
  老子觧二卷
  葉夢得撰其説曰孔子稱竊比於我老彭孟子闢楊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書孔孟所不廢也所觧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案老子觧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原本作死之徒有三誤今改正以為四肢九竅本韓非子觧老之説
  易老通言十卷
  程大昌撰其序言名為訓老而實該六經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經皆在矣蓋以易為六經之首也
  列子八卷
  鄭人列禦宼撰穆公時人案劉向校定八篇謂列禦宼與鄭繆公同時栁宗元云鄭繆公在孔子前幾百載禦宼書言鄭殺其相駟子陽則鄭繻公二十四年當魯穆公之十年向蓋因魯穆公而誤為鄭耳
  列子注八卷
  晉光祿勲張湛處度撰
  列子釋文二卷
  唐當塗縣丞殷敬順撰案殷敬順撰列子釋文原本作處順今改正
  莊子十卷
  蒙漆園吏宋人莊周撰案史記與齊宣梁惠同時則亦當與孟子相先後矣
  莊子注十卷
  晉太傅主簿河南郭象子元撰案本傳向秀觧義未竟而卒頗有别本遷流象竊以為已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㸃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别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然向義今不傳但時見陸氏釋文
  莊子音義三卷
  唐陸德明撰即經典釋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莊子疏三十卷
  唐道士西華法師陕郡成元英子實撰元英隱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唐藝文志云
  鬻子一卷
  鬻熊為周文王師封於楚為始祖漢志云爾書凡二十二篇今書十五篇陸佃農師所校
  鬻子注一卷
  唐鄭縣尉逄行珪撰止十四篇蓋中間以二章合而為一故視陸本又少一篇此書甲乙篇次皆不可曉二本前後亦不同姑兩存之
  闗尹子九卷
  周闗令尹喜蓋與老子同時啟老子著書言道德者案漢志有闗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國史志皆不著錄意其書亡久矣徐藏子禮得之於永嘉孫定首載劉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後序未知孫定從何傳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類向文
  亢倉子三卷案唐書藝文志文獻通攷俱作二卷
  何粲注首篇所載與莊子庚桑楚同亢倉者庚桑聲之變也其餘篇亦皆依托唐栁子厚辨其非劉向班固所錄是矣今唐志有王士元亢倉子二卷注云天寳元年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沖虚文子通元亢倉子洞靈真經然亢倉子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乃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然則今之亢倉士元為之也宗元唐人豈偶不之知耶
  文子十二卷
  題黙希子注案漢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又案史記貨殖傳徐廣注計然范蠡師名鈃裴駰曰計然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黙希子引以為據然自班固時已疑其依托况又未必當時本書乎至以文子為計然之字尢不可攷信栁子厚亦辨其為駁書而亦頗有取焉黙希子不著名氏晁公武曰唐徐靈府自號也
  鶡冠子三卷
  陸佃觧案漢志鶡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今書十九篇韓吏部稱十有六篇故陸謂非其全也韓公頗道其書至栁栁州則曰盡鄙淺言也好事者偽為其書反用鵩賦以文飾之其好惡不同如此自今攷之栁説為長
  抱朴子二十卷
  晉句漏今丹陽葛洪稚川撰洪所著書内篇言神仙黄白變化之事外篇駁難通釋此二十卷者内篇也館閣書目有外篇五十卷
  坐忘論一卷
  唐逸人河内司馬承禎子微撰言坐㤀安心之法凡七條并樞翼一篇以為修道階次其論與釋氏相出入
  天隱子一卷
  司馬子㣲作序言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修鍊形氣飬和心靈長生久視無出此書今觀其言殆與坐㤀論相表裏豈天隱云者托之别號歟案洪興祖云司馬子微得天隱子之學未知何據
  元真子外篇三卷
  唐隱士金華張志和撰唐志元真子十二卷今纔三卷非全書也既曰外篇則必有内篇矣志和事迹詳見余所集碑傳
  無能子三卷
  不著名氏唐志云光啟中隱民間蓋其自序云爾
  莊子義十卷
  參政清源吕惠卿吉父撰元豐七年先表進内篇其餘蓋續成之
  莊子十論一卷
  題李士表撰未詳何人










  直齋書錄觧題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   宋 陳振孫 撰法家類
  管子二十四卷案隋唐經籍志俱作十九卷
  齊相管夷吾撰唐房𤣥齡注案漢志管子八十六篇列於道家隋唐志著之法家之首今篇數與漢志合而卷視隋唐為多管子似非法家而世皆稱管商豈以其操術用心之同故耶然以為道則不類今從隋唐志
  商子五卷
  秦相衛公孫鞅撰或稱商君者其封邑也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
  慎子一卷
  趙人慎到撰漢志四十二篇先於申韓稱之唐志十卷滕輔注今麻沙刻本纔五篇固非全書也案莊周荀卿書皆稱田駢慎到到趙人駢齊人見於史記列傳今中興館閣書目乃曰瀏陽人瀏陽在今潭州吳時始置縣與趙南北了不相涉蓋据書坊所稱不知何謂也崇文總目言三十七篇
  韓子二十卷
  韓諸公子韓非撰漢志五十五篇今同所謂孤憤說難之屬皆在焉
  名家類
  公孫龍子三卷
  趙人公孫龍為白馬非馬堅白之辨者也其為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時之聴漢志十四篇今書六篇首叙孔穿事文意重複
  鄧析子二卷
  鄭人鄧析左氏傳鄭駟歂嗣子太叔為政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即此人也列子荀子以為子産所殺顔師古辨之矣
  尹文子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一卷文獻通攷作二卷
  齊人尹文撰漢志齊宣王時人先公孫龍今本稱仲長氏撰定魏黄初末得於繆熙伯又言與宋鈃田駢同學於公孫龍則不然也龍書稱尹文乃借文對齊宣王語以難孔穿其人當在龍先班志言之是矣仲長氏即統也耶熙伯名襲
  人物志三卷案劉劭人物志止上中下三卷原本作二十卷誤今改正
  魏散騎常侍邯鄲劉劭孔才撰梁儒林祭酒燉煌劉昞注梁史無劉昞中興書目云爾晁氏云偽涼人
  廣人物志十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唐鄉貢進士京兆杜周士撰叙武徳至貞元選舉薦進人物事實凡五十五科
  墨家類
  墨子三卷
  宋大夫墨翟撰孟子所謂邪說詖行與楊朱同科者也韓吏部推尊孟氏而讀墨一章乃謂孔墨相為用何哉漢志七十一篇館閣書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訛脱不相聫屬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當是此本也方楊墨之盛獨一孟子訟言非之諄諄焉惟恐不勝今楊朱書不傳列子僅存其餘墨氏書傳於世者亦止於此孟子越百世益光眀遂能上配孔氏與論語並行異端之學安能抗吾道哉
  從横家類
  鬼谷子三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二卷
  戰國時蘇秦張儀所師事者號鬼谷先生其地在潁川陽城名氏不傳於世此書漢志亦無有隋唐志始見之唐志則直以為蘇秦撰不可攷也隋志有皇甫謐樂壹二家注今本稱陶宏景注案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注其書者樂壹皇甫謐陶宏景尹知章
  農家類
  農家者流本於農稷之官勤耕桑以足衣食神農之言許行學之漢世野老之書不傳於後而唐志著録雜以嵗時月令及相牛馬諸書是猶薄有闗於農者至於錢譜相貝鷹鶴之屬於農何與焉今既各從其類而花果栽植之事猶以農圃一體附見於此其實則浮末之病本者也
  齊民要術十卷
  後魏髙陽太守賈思勰撰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凡九十三篇其曰治生之道不仕則農蓋名言也
  山居要術三卷
  稱王𪰋撰館閣書目作王旻皆莫知何時人也
  四時纂要五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卷
  唐韓諤撰雖曰嵗時之書然皆為農事也
  蠶書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卷
  孫光憲撰光憲事跡見小說類
  秦少游蠶書一卷
  見少游淮海集第六卷序略曰予閒居婦善蠶從婦論蠶作蠶書考之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梁幽雍不貢繭物兖篚織文徐篚元纎縞荆篚元纁璣組豫篚纎纊青篚檿絲皆繭物也而桑土既蠶獨言於兖然則九州蠶事兖為最乎予游濟河之間見蠶者豫事時作一婦不蠶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為蠶師今予所書有與吳中蠶家不同者皆得之兗人也案此條文獻通攷引陳氏之言原本脫今補入
  禾譜五卷
  宣徳郎温陵曽安止移忠撰東坡所為賦秧馬歌也謂禾譜文既温雅事亦詳實惜其不譜農器故以此歌附之安止熙寧進士嘗為彭澤令右丞黄履安中誌其墓
  農器譜三卷續二卷
  耒陽令曽之謹撰安止之姪孫也追述東坡作歌之意為此編周益公為之序陸務觀亦作詩題其後
  農書三卷
  稱西山隠居全真子陳旉撰案農書係陳旉撰原本誤作雩今改正未詳何人其書曰田曰牛曰蠶洪慶善為之後序
  耕桑治生要備二卷
  左宣教郎通判横州何先覺撰紹興癸酉序
  耕織圗一卷
  於潛令鄞樓璹夀玉撰攻媿參政之伯父也
  竹譜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卷
  武昌戴凱之慶預撰皆四字語
  筍譜一卷
  僧贊寧撰案晁公武讀書志作僧恵崇撰
  夢溪忘懐録三卷
  沈括存中撰自稱夢溪丈人括坐永樂事閒廢晚嵗乃以光禄卿分司卜居京口之夢溪有水竹山林之適少有懐山録可資居山之樂者輙記之自謂今可忘於懐矣故名忘懐録
  越中牡丹花品二卷
  僧仲休撰其序言越之所好尚惟牡丹其絶麗者三十二種始乎郡齋豪家名族梵宇道宫池臺水榭植之無間來賞花者不間親疎謂之看花局澤國此月多有輕雲微雨謂之養花天里語曰彈琴種花陪酒陪歌末稱丙戌嵗八月十五日移花日序丙戌者當是雍熙三年也越在國初繁富如此殆不減洛中今民貧至骨種花之風遂絶何今昔之異耶其故有二一者鏡湖為田嵗多不登二者和買土著數倍常賦勢不得不貧也
  牡丹譜一卷
  歐陽修撰少年為河南從事目擊洛花之盛遂為此譜蔡君謨書之盛行於世
  冀王宫花品一卷
  題景祐元年滄州觀察使記以五十種分為三等九品而潛溪緋平頭紫居正一品姚黄反居其次不可曉也
  吳中花品一卷
  慶厯乙酉趙郡李英述皆出洛陽花品之外者以今日吴中論之雖曰植花未能如承平之盛也
  花譜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一卷
  滎陽張峋子堅撰以花有千葉多葉黄紅紫白之别類以為譜凡千葉五十八品多葉六十二品又以芍藥附其末峋與其弟㟭子望同登進士第㟭嘗從邵康節學
  牡丹芍藥花品七卷
  不著名氏録歐公及仲休等諸家牡丹譜孔常甫芍藥譜共為一編
  芍藥譜一卷
  中書舎人清江劉攽貢父撰
  芍藥圗序一卷
  待制新淦孔武仲常甫撰案孔武仲新淦人原本誤作新塗今改正
  芍藥譜一卷
  知江都縣王觀通叟撰三家皆述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所産花之盛
  荔枝譜一卷
  端眀殿學士莆田蔡襄君謨撰且書而刻之與牡丹記並行閩無佳石以板刋嵗久地又濕皆蠧朽至今猶蔵其家而字多不完可惜也
  荔枝故事一卷
  無名氏案晁公武讀書志亦作蔡襄撰
  増城荔枝譜一卷
  亦無名氏其序言福唐人熙寧九年承乏増城多植荔枝蓋非嶠南之火山實類吾鄉之晚熟搜境内所出得百餘種其初亦得閩中佳種植之故為是譜
  四時栽接花果圖一卷
  無名氏
  桐譜一卷
  銅陵逸民陳翥撰皇祐元年
  何首烏傳一卷
  初見唐李翺集今後人增廣之耳
  海棠記一卷
  吴人沈立撰
  菊譜一卷
  彭城劉𫎇撰凡三十五品
  菊譜一卷
  史正志志道撰孝廟朝為發運使者也
  范村梅菊譜二卷
  范成大至能撰有園在居第之側號范村
  橘録三卷
  知温州延安韓彦直子温撰世忠長子也
  糖霜譜一卷
  遂寧王灼晦叔撰言四方所産遂寧為冠灼自號頤堂
  蟹譜二卷
  稱怪山傅肱子翼撰嘉祐四年序怪山者越之飛來山也
  蟹略四卷
  髙似孫續古撰
  雜家類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案唐宋藝文志俱作二十六卷原本作三十六卷誤今改正秦相吕不韋撰後漢髙誘注其書有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者即今禮記之月令也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
  漢淮南王安與賔客撰後漢太尉許慎叔重注案唐志又有髙誘注今本既題許慎記上而詳序文則是髙誘不可曉也序言自誘之少從同縣盧君受其句讀盧君者植也與之同縣則誘乃涿郡人又言是建安十年辟司空掾東郡濮陽令十七年遷監河東則誘乃漢末人其出處略可見
  子華子十卷
  稱晉人程本字子華與孔子同時考前世史志及諸家書目並無此書蓋假託也館閣書目辨之當矣家語有孔子遇程子傾蓋贈束帛之事而莊子亦載子華子見昭僖侯一則此其姓字之所從出昭僖與孔子不同時也莊子固寓言而家語亦未可考信班固古今人表亦無之使果有其人遇合於夫子班固豈應見遺也其文不古然亦有可觀者當出於近世能言之流為此以玩世爾
  論衡三十卷
  漢上虞王充仲任撰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得異書自今觀之亦未見其竒也
  女誡一卷
  漢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妺也俗號女孝經
  潛夫論十卷
  漢安定王符節信撰
  風俗通義十卷
  漢泰山太守汝南應劭仲逺撰唐志二十卷今惟存十卷餘略見庾仲容子鈔
  蔣子萬機論二卷
  魏太尉平河蔣濟子通撰案館閣書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恐非全書也
  博物志十卷案此書别有注本互見小說家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多竒聞異事華能辨龍鮓識劔氣其學固然也
  古今注三卷
  晉太傅丞崔豹正熊撰
  孫子十卷
  題晉孫綽興公撰恐依託唐志及中興書目並無之余從程文簡家借録
  劉子五卷
  劉晝孔昭撰播州録事叅軍袁孝政為序案劉子序係袁孝政作原本脫姓今補入凡五十五篇案唐志十卷劉勰撰今序云晝傷已不遇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時人莫知謂為劉勰或曰劉歆劉孝標作孝政之言云爾終不知晝為何代人其書近出傳記無稱莫詳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晝而字孔昭也
  金樓子十卷
  梁元帝繹世誠為湘東王時所述也雜記古今聞見末一卷為自序
  瑞應圗十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有孫柔之瑞應圖記熊理瑞應圖譜各三卷案唐書藝文志作熊理瑞應圖讃三卷顧野王符瑞圗十卷又祥瑞圖十卷今此書名與孫熊同而卷數與顧合意其野王書也其間亦多援孫氏以為注中興書目有符瑞圗二卷定著為野王又有瑞應圖十卷稱不知作者載天地瑞應諸物以類分門今書正爾未知果野王否又云或題王昌齡至李淑書目又直以為孫柔之其為昌齡或不可知而此書多引孫氏則決非柔之矣又恐李氏書别一家也
  子鈔三十卷
  梁尚書左丞潁川庾仲容子仲撰所取諸子之書百有五家其間頗有與今世見行書不同者而亡者亦多矣
  意林三卷
  唐大理評事扶風馬總㑹元撰以庾鈔増損裁擇為此書總後宦達嘗副裴晉公平淮西者也
  顔氏家訓七卷
  北齊黄門侍郎琅邪顔之推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而其書崇尚釋氏故不列於儒家
  匡謬正俗八卷案前第二卷毛詩補音解題所引顔氏糺謬正俗即此書因避諱匡字改作糺唐祕書監琅邪顔籀師古撰其子符璽郎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永徽二年表上之
  刋謬正俗䟦八卷
  莆田鄭樵撰
  理道要訣十卷
  唐宰相杜佑撰凡三十三篇皆設問答之辭末二卷記古今異制蓋於通典中撮要以便人主觀覽
  造化權輿六卷
  唐豐王府法曹趙自勔撰天寳七年表上陸農師著埤雅頗采用之其孫務觀嘗兩為之䟦余求之久不獲己亥嵗從吳門天慶觀道藏中借録
  祝融子兩同書二卷
  不著名氏中興書目云唐吳筠撰唐藝文志同但入小說類又案崇文總目以為羅隠撰未詳其書采孔老為内外十篇祝融者謂鬻子為諸子之首也
  刋誤二卷
  唐國子祭酒李涪撰
  資暇集三卷
  唐李匡文濟翁撰
  兼眀書二卷
  唐國子太學博士丘光庭撰
  蘇氏演義十卷
  唐光啓進士武功蘇鶚徳祥撰此數書者皆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有益見聞尤梁谿以家蔵本刻之當塗
  事始三卷
  唐吳王諮議宏文館學士南陽劉存撰案唐書藝文志劉孝孫房徳懋撰鄭樵通志云皆為王府官以教諸王始學
  炙轂子三卷
  唐王睿撰以古今注二儀實録樂府解題等書刪併為一編
  伸䝉子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伸䝉子原本作仲𫎇誤今改正
  唐校書郎長樂林慎思䖍中撰
  中華古今注三卷
  後唐太學博士馬縞撰蓋推廣崔豹之書也
  格言五卷
  南唐中書侍郎北海韓熙載叔言撰
  化書六卷
  南唐宰相廬陵宋齊丘子嵩撰
  物類相感志一卷
  僧贊寧撰國初名釋也
  耄智餘書三卷
  太子少保致仕澶淵晁迥徳逺撰迥善養生兼通釋老書年至八十四子孫多聞人
  昭徳新編一卷
  晁迥撰昭徳者京師居第坊名也晁氏子孫皆以為稱
  聱隅子二卷
  蜀人黄晞撰聱隅其自號也本朝仁宗時人書名歔欷𤨏微論凡十篇
  宋景文筆記一卷
  翰林學士安陸宋祁子京撰
  近事㑹元五卷
  李上友撰自唐武徳至周顯徳雜事細務皆記之
  徽言三卷
  司馬光手鈔諸子書題其末曰余此書類舉人所鈔書然舉人所鈔獵其辭余所鈔覈其意舉人志科名余志道徳其書迂叟年六十八蓋公在相位時也方機務填委且將屬疾而好學不厭克勤小物如此所鈔自國語而下六書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無一筆不謹百世之下使人肅然起敬真蹟蔵邵康節家其諸孫遵守漢嘉從邵氏借刻攜其板歸越今在其羣從述尊古家
  泣岐書三卷
  蜀人龍昌期撰稱上昭文相公有後序言求薦進之意
  天保正名論八卷
  龍昌期撰其學迂僻専非周公妄人也
  事物紀原二十卷
  不著名氏中興書目十卷開封髙承撰元豐中人凡二百七十事今此書多十卷且數百事當是後人廣之耳
  孔氏雜說一卷
  清江孔平仲毅甫撰案文獻通攷作孔武仲
  晁氏客語一卷
  晁說之以道撰
  廣川家學三十卷
  中書舍人董弅令升撰述其父逌之學
  石林家訓一卷
  葉夢得少藴撰
  石林過庭録二十七卷
  葉夢得與諸子講說者其中子模編輯之
  程氏廣訓六卷
  中書舍人三衢程俱致道撰
  蓺苑雌黄二十卷
  建安嚴有翼撰大抵辨正訛謬故曰雌黄其目子史傳注詩詞時序名數聲畫器用地理動植神怪雜事卷為二十條凡四百條硯岡居士唐稷序之有翼嘗分教泉荆二郡
  緗素雜記十卷
  建安黄朝英士俊撰有陳與者為之序言甲辰六試禮部不利蓋政宣中士子也其書亦辨正名物而學頗迂僻言詩芍藥握椒之義鄙䙝不典王氏之學前輩以資戯笑而朝英以為得詩人深意其識可見矣
  聖賢眼目一卷
  曲阿洪興祖慶善撰摘取經子數十條以已見發眀之
  義林一卷
  眉山程敦厚子山撰其上世東坡外家也子山為人凶險與眉守邵溥有隙以匹絹為匿名書誣以罪狀抵帥蕭振振逮溥繫獄鞫之或教溥一切誣服得不以鍜鍊死獄上朝議以匿名不當受而制司非得㫖不應擅逮繫郡守遂兩罷之溥雖得弗問而終無以自眀憤訴於天子山之居極壯麗一夕燼於火後附秦檜至右史後復得罪謫知安逺縣以沒
  弟子職等五書一卷
  漳州教授張時舉以管子弟子職篇班氏女誡吕氏鄉約鄉禮司馬氏居家雜儀合為一編
  演蕃露十四卷續六卷
  程大昌泰之撰初在館中見蕃露書以為非説見春秋類又引古今注冕旒綴玉下垂如繁露然蓋與玉杯竹林同為託物名篇可想見也今曰演蕃露意古之蕃露與爾雅釋名廣雅刋誤正俗之類云爾
  考古編十卷續編十卷
  程大昌撰上自詩書下及史傳世俗雜事有可考見者皆筆之
  楚澤叢語八卷
  右廸功郎李蓍吉先撰不知何人作其書専闢孟子紹興中撰進大意以為王氏之學出於孟氏然王氏信有罪矣孟氏何與焉此論殆得於晁景迂之微意
  容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各十六卷五筆十卷
  翰林學士鄱陽洪邁景盧撰每編皆有小序五筆未成書
  續顔氏家訓八卷
  左朝請大夫李正公撰皆用顔氏篇目而増廣之
  習學記言五十卷
  寳文閣學士龍泉葉適正則撰自六經諸史子以及文鑑皆有論說大抵務為新竒無所蹈襲其文刻削精工而義理未得為純眀正大也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隨其淺深咸有遺論無得免者而獨於近世所傳子華子篤信推崇之以為真與孔子同時可與六經並考而不悟其為偽也且既曰其書甚古而文與今人相近則亦知之矣逺自七略下及隋唐國史諸志李邯鄲諸家書目皆未之有豈不足以驗其非古出於近世好事能文者之所為而反謂孟荀以來無道之者蓋望而棄之也不亦惑乎
  準齋雜說一卷
  錢塘吴如愚撰
  灌畦暇語一卷
  不知作者雜取史傳事略述已意
  忘筌書二卷
  潘植子醇撰新安所刻本凡八十二篇與館閣書目諸儒鳴道集及余家寫本篇數皆不同本已見儒家而館目寘之雜家者以其多用釋老之説故也今亦别録於此
  袁氏世範三卷
  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一  宋 陳振孫 撰小説家類
  神異經一卷
  稱東方朔撰張茂先傳
  十洲記一卷
  亦稱東方朔撰二書詭誕不經皆假託也漢書本傳叙朔之辭末言劉向所録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賛又言朔之談諧其事浮淺行於衆庶而後世好事者因取竒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録焉史家欲祛妄惑可謂眀矣
  洞冥記四卷拾遺一卷
  東漢光禄大夫郭憲子横撰題漢武别國洞冥記其别録又於御覽中鈔出然則四卷亦非全書也凡若是者蔵書之家備名數而已無之不足為損有之不足為益况於詳畧尤非所計也唐志入神仙家
  拾遺記十卷
  晉隴西王嘉子年撰蕭綺序録
  名山記一卷
  亦稱王子年即前之第十卷案此句原本誤脫今據文獻通攷増入大抵皆詭誕嘉苻秦時人見晉書藝術傳
  殷芸小說十卷
  宋殷芸撰邯鄲書目云或題劉餗非也今此書首題秦漢魏晉宋諸帝注云齊殷芸撰非劉餗眀矣故其序事止宋初蓋於諸史傳記中鈔集或稱商芸者宣祖廟未祧時避諱也
  世說新語三卷叙録二卷
  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峻孝標注叙録者近世學士新安汪藻彦章所為也首為考異繼列人物世譜姓氏異同末記所引書目按唐志作八卷劉孝標續十卷自餘諸家所蔵卷第多不同叙録詳之此本董令升刻之嚴州以為晏元獻公手自校定刪去重複者案叙録者以下原本脫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續齊諧記一卷
  梁奉朝請吴均撰齊諧志怪本莊子語也唐志又有東陽無疑齊諧志今不傳此書殆續之者歟
  北齊還寃志二卷
  顔之推撰
  古今同姓名録一卷
  梁元帝撰有陸善經者續之至五代時
  朝野僉載一卷
  唐司門郎中饒陽張鷟文成撰其書本三十卷案宋史藝文志朝野僉載二十卷又僉載補遺三卷文獻通攷止載補遺三卷葢亦未見全書此云本三十卷疑誤此特其節畧爾别求之未獲鷟自號浮休子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無名氏歐陽紇者詢之父也詢貌類獮猿蓋嘗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謔矣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託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
  冥報記二卷
  唐吏部尚書京兆唐臨本徳撰
  劉餗小說三卷
  唐右補闕劉餗鼎卿撰
  隋唐嘉話一卷
  劉餗撰
  博異志一卷
  稱谷神子不知何人所記初唐及中世事
  辨疑志三卷
  唐宣武行軍司馬吳郡陸長源撰辨里俗流傳之妄
  宣室志十卷
  唐吏部侍郎常山張讀聖用撰案文獻通考聖用作聖朋宣室者漢文帝問鬼神之處也
  封氏見聞記二卷
  唐吏部郎中封演撰前紀典故末及雜事頗有可觀
  劉公佳話一卷
  唐江陵少尹韋絢文眀撰劉公禹錫也絢執誼之子
  戎幕閒談一卷
  韋絢撰為西川廵官記李文饒所談
  聞竒録一卷
  不著名氏當是唐末人
  栁常侍言㫖一卷
  唐栁珵撰常侍者其世父芳也凡六章末有劉幽求及上清傳
  幽閒鼓吹一卷
  唐張固撰
  甘澤謡一卷
  唐刑部郎中袁郊撰所記凡九條咸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澤應故有甘澤成謡之語遂以名其書
  乾𦠆子三卷
  唐温庭筠飛卿撰序言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恱諸心聊甘衆口庶乎乾𦠆之義𦠆與饌同字従肉見古禮經
  尚書故實一卷
  唐李綽撰又名尚書談録首言賔䕶尚書河東張公三代相門謂嘉貞延賞宏靖也宏靖盧龍失御貶賔客分司綽唐未人未必及宏靖宏靖之後文規次宗彦逺皆不登八座未詳所謂唐志即以為延賞尤不然
  雜纂一卷
  唐李商隠義山撰俚俗常談鄙事可資戲笑以類相從今世所稱殺風景蓋出於此又有别本稍多皆後人附益
  盧氏雜記一卷
  唐盧言撰
  杜陽雜編三卷
  唐武功蘇鶚徳祥撰
  酉陽雜爼二十卷續十卷
  唐太常少卿臨淄段成式柯古撰所記故多譎怪其標目亦竒詭如天咫玉格壺史貝編尸穸之類成式文昌之子
  廬陵官下記二卷
  段成式撰為吉州刺史時也
  唐闕史三卷
  唐髙彦休撰自號參寥子乾符中人
  北里志一卷
  唐學士孫棨撰載平康狹邪事
  玉泉筆端三卷又别一卷
  不著名氏有序中和三年作末有䟦云扶風李昭徳家蔵之書也即古淮海相公孫又稱黄巢䧟洛之眀年䟦亦不知何人别一本號玉泉子比此本少數條而多五十二條無序䟦録其所多者為一卷
  雲溪友議十二卷
  唐范攄撰自稱五雲溪人咸通時唐志三卷
  傳竒六卷
  唐裴鉶撰髙駢從事也尹師魯初見范文正岳陽樓記曰傳竒體爾然文體隨時要之理勝為貴文正豈可與傳竒同日語哉蓋一時戲笑之談耳唐志三卷今六卷皆後人以其卷帙多而分之也
  三水小牘三卷
  唐皇甫牧遵美撰天祐中人三水者安定屬邑也
  醉鄉日月三卷
  唐皇甫松子竒撰唐人飲酒令此書詳載然今人皆不能曉也
  異聞集十卷
  唐屯田員外郎陳翰撰翰唐末人見唐志而第七卷所載王魁乃本朝事當是後人剿入之耳
  卓異記一卷案原本不著卷數今據宋史藝文志補入
  稱李翺撰記當時君臣卓絶盛事或云長城陳翺案宋史藝文志既載李翺卓異記又有卓異記一卷題陳翰撰注云一作翺疑一書而誤分為二也
  大唐說纂四卷
  不著名氏分門類事若世説止有十二門恐非全書
  摭言十五卷
  唐王定保撰専記進士科名事定保光化三年進士為吳融子華壻喪亂後入湖南棄其妻弗顧士論不齒
  廣摭言十五卷
  鄉貢進士何晦撰案晦原本作臨文獻通攷宋史藝文志俱作晦十國春秋亦云何晦著摭言今改正其序言太嵗癸酉下第於金陵鳳臺旅舍癸酉者開寳六年也時江南猶未下晦蓋其國人歟
  金華子新編三卷
  大理司直劉崇逺撰五代時人記大中以後雜事
  耳目記一卷
  無名氏邯鄲書目云劉氏撰未詳其名記唐末以後事
  唐朝新纂三卷
  融州副使石文徳撰
  豪異秘纂一卷
  無名氏所録五事其扶餘國王一則即所謂虬須客者也
  紀聞譚三卷
  蜀潘逺撰館閣書目按李淑作潘遺今考邯鄲書目亦作潘逺其曰遺者本誤也所記隋唐遺事
  北夢𤨏言三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黄州刺史陵井孫光憲孟文撰載唐末五代及諸國雜事光憲仕荆南髙從誨三世在幕府北夢者言在夢澤之北也後隨繼沖入朝有薦於太祖者將用為學士未及而卒光憲自號葆光子
  後史補三卷
  前進士髙若拙撰
  野人閒話五卷
  成都景煥撰記孟蜀時事乾徳三年序
  續野人閒話二卷
  不知作者
  開顔集三卷
  校書郎周文規撰未知何時人以古笑林多猥俗迺於書史中鈔出可資談笑者為此編
  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丞相曹國張齊賢師亮撰所録張全義治洛事甚詳也
  太平廣記五百卷
  太平興國二年詔學士李昉扈䝉等修御覽又取野史傳記故事小説撰集眀年書成名太平廣記
  秘閣閒談五卷
  起居舍人吳淑正儀撰淑丹陽人
  廣卓異記二十卷
  樂史子正撰
  談苑十五卷案文獻通攷作楊文公談苑八卷
  丞相宋庠公序所録楊文公億言論初文公里人黄鑑從公遊纂其異聞竒說名南陽談藪宋公删其重複分為二十一門改曰談苑
  文㑹談叢一卷
  題華陽上官融撰不知何人天聖五年
  國老閒談二卷
  稱夷門君玉撰不著姓
  洞微志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學士錢易希白撰
  乗異記三卷
  南陽張君房撰咸平癸夘序取晉之乗之義也君房又有脞説家偶無之晁公武讀書志以脞說為張唐英君房撰又言君房著名臣傳蜀檮杌雲笈七籖行於世按君房祥符天禧以前人楊大年改閑忙令所謂紫微失却張君房者即其人也常為御史屬坐鞫獄貶秩因編修七籖得著作佐郎七籖序自言君房蓋其名非字也唐英字次功熙豐間人丞相商英天覺之兄作名臣傳蜀檮杌者與君房了不相涉不知晁何以合為一人也其誤眀矣
  補妒記八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稱京兆王績編不知何時人古有宋虞之妒記等今不傳故補之自商周而下迄於五代史傳所有妒婦皆載之末及神怪雜說文論等最後有治妒二方尤可笑也
  祖異志十卷
  信陵聶田撰康定元年
  括異志十卷後志十卷
  襄國張師正撰
  郡閣雅言二卷
  贊善大夫潘若沖撰案晁公武讀書志稱潘若同撰文獻通攷云書録解題作郡閣雜言題贊善大夫潘欲沖撰今此本仍作郡閣雅言惟稱若沖則互異
  茅亭客話十卷
  江夏黄休復端本撰所記多蜀事别有成都名畫記蓋蜀人也
  嘉祐雜志三卷
  修起居注陳留江休復鄰㡬撰
  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沈括存中撰其序言退居絶過従所與談者惟筆硯而已
  苕川子所記三事一卷
  不知何人三事者勃窣姑王立林果毅皆異事也末有韓蟲兒一事是歐陽公所記偶録附此
  東齋記事十卷
  翰林學士蜀郡范鎮景仁撰
  紀聞一卷
  集賢殿修撰李復圭審言撰淑之子也
  東坡手澤三卷
  蘇軾撰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者也
  艾子一卷
  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
  龍川畧志六卷别志四卷
  蘇轍撰龍川者循州也
  玉壺清話十卷
  僧文瑩撰
  張芸叟雜說一卷
  吏部侍郎張舜民芸叟撰
  畫墁集一卷
  張舜民撰
  洛游子一卷
  題司馬光非也所稱樂全子齊物子亦莫知何人
  麈史三卷
  司農少卿安陸王得臣彦輔撰嘉祐四年進士其序稱政和乙未行年八十自號鳳臺子蓋王昭素之後王銍性之之伯父也揮麈録詳載
  蘇氏談訓十卷
  朝請大夫蘇象先撰述其祖魏公頌子容遺訓
  續世說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二卷
  孔平仲毅父撰編宋至五代事以續劉義慶之書也
  孫公談圃三卷
  臨江劉延世録髙郵孫升君孚所談升元祐中書舍人坐黨籍謫汀州
  澠水燕談十卷
  齊國王闢之聖涂撰澠齊水名春秋傳有酒如澠闢之治平四年進士
  烏臺詩話十三卷
  蜀人朋九萬録東坡下御史獄公案附以初舉發章疏及謫官後表章書啓詩詞等
  碧雲騢一卷
  題梅堯臣撰以廏馬為書名其說曰世以旋毛為醜此以旋毛為貴雖貴矣病可去乎其不遜如此聖俞必不爾也所記載十餘條公卿多所毁訐雖范文正亦所不免或云實魏泰所作託之聖俞王性之辨之甚詳而邵氏聞見後録乃不然之
  青箱雜記十卷
  朝散郎吳處厚撰知漢陽軍箋注蔡確詩者也後亦不顯
  師友閒談一卷案文獻通攷作師友談記
  李廌方叔撰
  劍溪野語三卷
  延平陳正敏撰自號遯翁别有遯齋閒覽十四卷未見
  冷齋夜話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六卷
  僧恵洪撰所言多誕妄
  墨客揮犀十卷續十卷
  不知名氏
  搜神秘覽三卷
  京兆章炳文叔虎撰
  石林燕語十卷
  葉夢得少藴撰宣和五年所作也
  燕語攷異十卷
  成都宇文紹奕撰舊聞汪玉山嘗辨駁燕語之誤而未之見也
  玉澗雜書十卷
  葉夢得撰攷其中所記亦當在宣和時所作玉澗者石林山居澗水名也
  巖下放言一卷
  葉夢得撰休致後所作
  柏臺雜著一卷
  石公弼撰雜記典故等事公弼本名公輔改賜今名為御史攻蔡京甚力竟坐深文謫死然本傳言其議論反覆非純正者
  紺珠集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三卷
  朱勝非鈔諸家傳記小說視曽慥類説為畧
  類説五十卷
  太府卿温陵曽慥端伯撰所編傳記小說古今凡二百六十餘種
  春渚紀聞十卷
  浦城何薳撰自號寒青老農東坡所薦為武學博士曰去非者其父也
  曲洧舊聞一卷雜書一卷骫骳說一卷
  直秘閣新安朱弁少章撰弁於晦庵為從父建炎丁未使金留十七年既歸而卒骫骳說者以續晁无咎詞話而晁書未見
  南游記舊一卷
  曽紆公衮撰
  翰墨叢紀五卷
  樞宻睢陽滕康子濟撰
  鐵圍山叢談五卷
  蔡絛撰謫欝林博白時所作
  萍洲可談三卷
  吳興朱彧無或撰中書舍人服行中之子宣和元年序萍洲老圃其自號也在黄州蓋其僑寓之地事見齊安志而彧作或字無惑未詳孰是
  硯岡筆志一卷
  唐稷撰自號硯岡居士
  泊宅編十卷
  方勺仁聲撰泊宅在烏程相傳張志和泊舟浮家泛宅之所勺買田卜築號泊宅翁本嚴瀨人
  却掃編三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
  閒燕常談三卷
  董弅令升撰取士相與談仁義於閒燕之義
  唐語林八卷
  長安王讜正甫撰以唐小説五十家倣世說分門三十五又益十七為五十二門中興書目十一卷而闕記事以下十五門又云一本八卷今本亦止八卷而門目皆不闕
  道山清話一卷
  不知何人跋語稱大父國史在館閣久多識前輩著館秘録曝書記與此而三兵火散失近得此書於曽仲存家末題朝奉大夫暐亦不著姓
  復齋閒記四卷
  承議郎厯陽龔相聖任撰待制原之孫頤正之父也
  鄞川志五卷
  中書舍人龍舒朱翌新仲撰寓居四眀故曰鄞川
  𥦗間紀聞一卷
  稱陳子兼撰未知何人雜論詩文經傳亦間述所聞事
  枕中記一卷
  不著名氏崇寧中人所載多國初事
  姚氏殘語一卷
  剡姚寛令威撰又名西溪叢話已板行
  槁簡贅筆二卷
  承議郎章淵伯深撰始得此書於程文簡氏不知何人作文簡題其後以其中稱先丞相申公知其為章子厚子孫也余又以其書考之言先祖光禄元祐三年省試東坡知舉擢為第一則又知其為援之孫也後以問諸章始得其名字其人博學有文以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屋待士薄如防宼盗用廕入仕遂不就舉居長興故序稱若溪草堂淵自號懲窒子序言録為五卷今此惟分上下卷
  老學庵筆記十卷
  陸游務觀撰生識前輩年登耄期所記見聞殊可觀也
  夷堅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大凡四百二十卷
  翰林學士鄱陽洪邁景盧撰稗官小説昔人固有為之者矣游戲筆端資助談柄猶賢乎已可也未有卷帙如此其多者不亦謬用其心也哉且天壤間反常反物之事惟其罕也是以謂之怪苟其多至於不勝載則不得為異矣世傳徐鉉喜言怪賔客之不能自通與失意而見斥絶者皆詭言以求合今邁亦然晚嵗急於成書妄人多取廣記中舊事改竄首尾别為名字以投之至有數卷者亦不復刪潤徑以入録雖叙事猥釀屬辭鄙俚不恤也
  睽車志五卷
  知興國軍厯陽郭彖次象撰取睽上六載鬼一車之語
  經鋤堂雜志八卷
  倪思正甫撰
  續釋常談二十卷
  秘書丞龔頤正養正撰昔有釋常談一書不著名氏家蔵亦缺此書今故以續稱凡常言俗語皆注其所出
  北山紀事十二卷
  戸部侍郎濡須王遘少愚撰
  雲麓漫鈔二十卷續鈔二卷
  通判徽州趙彦衡景安撰續二卷乃中庸說及漢定安公補紀也彦衡紹熙間宰烏程有能名
  儆告一卷
  不著名氏専叙報應
  夷堅志類編三卷
  四川總領陳昱日華取夷堅志中詩文藥方類為一編
  山齋愚見十書一卷
  稱灌圃耐得翁不知何人
  桯史十五卷
  岳珂撰桯史者猶言柱記也原註説文桯牀前几也
  游宦紀聞十卷
  鄱陽張士南光叔撰
  鼠璞一卷
  戴埴撰
  周盧注博物志十卷盧氏注六卷
  晉張華撰其書多竒聞異事華能辨龍鮓識劔氣其學固然也
  元怪録十卷
  唐牛僧孺撰唐志十卷又言李復言續録五卷館閣書目同今但有十一卷而無續録
  瀟湘録十卷
  唐校書郎李隠撰館閣書目云爾唐志作栁詳未知書目何據也
  龍城録一卷
  稱栁宗元撰龍城謂栁州也羅浮梅花夢事出其中唐志無此書蓋依託也或云王銍性之作
  樹萱録一卷
  不著名氏序稱纂尚書滎陽公所談者亦不知何人又云普聖圜丘之眀年普聖者僖宗由普王踐位也書雖見唐志今亦未必真本或云劉燾無言所為也
  雲仙散録一卷
  稱唐金城馮贄撰天復元年序馮贄者不知何人自言取家世所蓄異書撮其異説而所引書名皆古今所不聞且其記事造語如出一手正如世俗所行東坡杜詩注之類然則所謂馮贄者及其所蓄書皆子虚烏有也亦可謂枉用其心者矣
  葆光録三卷
  陳纂撰自號襲眀子所載多吳越事當是國初人
  稽神録一卷
  南唐徐鉉撰元本十卷今無卷第總作一卷當是自他書中録出者
  啟顔録八卷
  不知作者雜記詼諧調笑事唐志有侯白啓顔録十卷未必是此書然亦多有侯白語但訛謬極多
  清異録二卷
  稱翰林學士陶穀撰凡天文地理花木飲食器物每事皆制為異名新説其為書殆似雲仙散録而語不類國初人蓋假託也
  歸田録二卷
  歐陽修撰或言公為此録未傳而序先出裕陵索之其中本載時事及所經厯見聞不敢以進旋為此本而初本竟不復出未知信否公自為序略曰歸田録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談笑之餘而可録者録之以備閒居之覽也又曰唐李肇國史補序云言報應叙鬼神述夢卜近怪異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余之所録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為職非史官而掩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善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
  歸田後録十卷
  朝請郎廬江朱定國興仲撰熙豐間人竊取歐公舊録之名實不相闗也
  清夜録一卷
  沈括撰
  續清夜録一卷
  王銍性之撰
  王原叔談録一卷
  翰林學士南京王洙之子録其父所言
  延漏録一卷
  不著名氏其間稱伯父郇公知其為章得象之姪也後題此書疑章望之作然未敢必望之者字表民用郇公廕入官歐陽公為作字說者也以宰相嫌遂不仕録中又記皇祐中與滕元發同試滕首冠而已被黜藉令非望之亦當時場屋有聲者章氏雋才固多也
  清虚居士隨手雜録一卷
  王鞏定國撰待制素子張安道之婿
  石渠録十一卷
  校書郎昭武黄伯思長睿撰
  避暑録話二卷
  葉夢得紹興五年所作
  臺省因話録一卷
  兵部尚書新昌石公弼國佐撰
  思逺筆録一卷
  翰林學士九江王寓撰寓以靖康元年七月以禮部尚書入翰苑雜記當時聞見凡二十七條寓父易簡以布衣召為說書遂顯用寓後拜左轄使金辭行謫散官嶺表父子俱南下沒於盗
  秀水閒居録三卷
  丞相汝南朱勝非蔵一撰寓居宜春時作秀水者袁州水名也
  聞見後録二十卷
  邵某撰
  侍兒小名録一卷續一卷
  序題朋谿居士而不著名氏始洪炎玉父集為此書王銍性之温豫彦㡬續補今又因三家而増益之且為分類其中多用古字或云董彦逺家子弟所為也
  紀談録十五卷
  稱傳密居士不著名氏蓋晁公邁伯咎也
  賢異録一卷
  亦無名氏所記四事其一曰鬼傳者言王鬷家子弟所遇與世傳王子髙事大同小異當是一事耳
  能改齋漫録十三卷
  太常寺主簿臨川吳曽虎臣撰
  揮麈録三卷後録十一卷第三録三卷餘話一卷朝請大夫汝隂王眀清仲言撰明清銍之子曽紆公衮之外孫故家傳聞前言往行多所憶後録跋稱六卷今多五卷
  投轄録一卷
  王明清撰所記竒聞異事客所樂聽不待投轄而留也
  吳船録一卷
  范成大至能撰自蜀帥東歸紀遊取門泊東吳萬里船之語
  𤨏碎録二十卷後録二十卷
  温革撰陳昱増廣之後録者書坊増益也
  鑑誡别録三卷
  廬陵歐陽邦基夀卿撰周益公洪景盧有序䟦
  樂善録十卷
  蜀人李昌齡伯崇撰以南中勸戒録増廣之多因果報應之事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一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二  宋 陳振孫 撰神仙類
  列仙傳二卷
  漢劉向撰凡七十二人每傳有贊似非向本書西漢人文章不爾也館閣書目三卷六十二人崇文總目作二卷七十二人與此合
  周易參同契三卷
  後漢上虞魏伯陽撰其書因易以言養生後世言修鍊者祖之
  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明鏡圗訣一卷
  真一子彭曉秀川撰蜀永康人也序稱廣政丁未以參同契分十九章而為之注且為圗八環謂之眀鏡圖曩在麻姑山傳録其末有秀川傳汪綱㑹稽所刻本其前題祠部員外郎彭曉蓋據秘閣本云爾麻姑本附傳亦言仕蜀為此官
  參同契攷異一卷
  朱熹撰以其詞韻皆古奥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輙更改比他書尤多舛誤合諸本更相讎正其諸同異皆並存之
  金碧古文龍虎上經一卷
  不著名氏麻姑所録本無金碧字
  黄庭内景經一卷外景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務成子注是南嶽魏夫人所受者魏舒之女也
  真誥十卷
  梁華陽隠居陶宏景撰述楊羲許邁許玉斧遇仙真傳受經文等事
  參同契解一卷
  題紫陽先生不知何人
  内景中黄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題九仙君撰中黄真人注亦名胎蔵論
  靈樞金鏡神景内經十卷
  稱扁鵲注
  上清天地宫府圗經二卷
  唐司馬子微撰
  中誡經一卷
  稱黄帝赤松子問答蓋假託也
  幽傳福善論一卷
  唐孫思邈撰
  元綱論一卷
  唐中岳道士吳筠撰
  續仙傳三卷
  唐溧水令沈汾撰或作玢
  道教靈驗記二十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王氏神仙傳一卷案文獻通攷作四卷
  杜光庭撰當王氏有國時為此書以媚之謂光庭有道吾不信也
  西山羣仙㑹真記五卷
  九江施肩吾希聖撰唐有施肩吾能詩元和中進士也而曽慥集仙傳稱吕巖之後有施肩吾者撰㑹真記蓋别是一人也
  鍾吕傳道記三卷
  施肩吾撰叙鍾離權雲房吕巖洞賔傳授論議
  養生真訣一卷
  虞部員外郎耿肱撰大中祥符時人
  雲笈七籖一百二十四卷案文獻通攷作一百二十卷
  集賢校理張君房撰凡經法符籙修養服食以及傳記無不畢録祥符中君房貶官㑹推崇聖祖朝廷以祕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等校正王欽若薦君房専其事銓次為此書頃於莆中傳録纔二冊蓋畧本也後於平江天慶道蔵得其全録之
  靈樞道言發㣲二卷
  朝議大夫致仕傅燮撰進専言火候
  金液還丹圖論一卷
  不著名氏自稱元真蓋宣和中道流也
  悟真篇集注五卷
  天台張伯端平叔撰一名用成熙寧中遇異人於成都所著五七言詩及西江月百篇末卷為禪宗歌頌以謂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則性命之道未全有葉士表袁公輔者各為之注
  還丹復命篇一卷
  毗陵僧道光撰亦擬悟真詩篇靖康丙午序
  道樞二十卷
  曽慥端伯撰慥自號至游子采諸家金丹大藥修錬般運之術為百二十二篇初無所發明獨黜採御之法以為殘生害道云
  集仙傳十二卷
  曽慥撰自岑道願而下一百六十二人
  肘後三成篇一卷
  稱純陽子謂吕洞賔也其言小成七中成六大成五皆導引吐納修鍊之事
  日月元樞篇一卷
  稱劉知古唐明皇時緜州昌眀縣令
  太白還丹篇一卷
  稱清虚子太白山人唐貞元時人
  太清養生上下篇二卷
  稱赤松子甯先生
  上清金碧篇一卷
  稱煙蘿子
  金虎鉛汞篇一卷
  稱元君
  鉛汞五行篇一卷
  稱探元子已上七種共為一集
  玉芝書三卷
  朝元子陳舉撰上卷論五篇中為詩八十一首下為賦九道
  純陽真人金丹訣一卷
  即前所謂三成篇㣲不同
  華陽真人祕訣一卷
  稱施肩吾
  吕真人血脉論一卷
  稱傅婁景先生
  逺山崔公入藥鏡三卷
  不知何人
  四象論一卷
  稱老子
  真仙傳道集三卷案此條疑脫解題
  參同契三卷
  即魏伯陽書題九華子編
  巨勝歌一卷
  道士栁冲用撰
  逍遥子通元書三卷
  不知姓名但曰逍遥子
  百章集一卷
  稱魏伯陽案此條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與後條所云已上十八種其數乃符
  許先生十二時歌一卷
  不知其名
  黄帝丹訣玉函秘文一卷
  文林郎蒲庚進
  吕公窑頭坯歌一卷
  以陶器為喻也
  太上金碧經一卷
  題魏伯陽注
  金鏡九真玉書一卷
  無名氏
  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一卷
  稱羅浮山蘇真人撰
  金碧上經古文龍虎傳
  長白山人元陽子注皆莫知何人已上十八種共為一集其中有龍牙頌及天隠子各已見釋氏道家類
  羣仙珠玉集一卷
  其序曰西華真人以金丹刀圭之訣傳張平叔作悟真篇以傳石得之薛道光陳泥丸至白玉蟾玉蟾者葛其姓福之閩清人嘗得罪亡命蓋姦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稱其人云近嘗過此識之否余言不識也此輩何可使及吾門李士寧張懐素之徒皆殷監也是以君子惡異端
  釋氏類
  金剛般若經一卷
  姚秦三蔵鳩摩羅什譯
  石本金剛經一卷
  南唐保大五年夀春所刻乾道中劉岑季髙再刻於建昌軍不分三十二分相傳以為最善
  六譯金剛經一卷
  此經前後六譯各有異同有𢎞農楊䫧者集為此本太和中中貴人楊永和集右軍書案文獻通攷作承和刻之興唐寺
  圓覺了義經十卷
  唐罽賔佛陀多羅譯
  華嚴經八十一卷
  唐于闐實义難陀譯
  萬行首楞嚴經十卷
  唐天竺般刺密諦烏長國彌迦釋迦譯語宰相房融筆受所謂譯經潤文者也
  維摩詰所說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鳩摩羅什譯
  維摩經一卷
  蘇轍所書
  楞伽經四卷
  有宋魏唐三譯宋譯四卷唐譯七卷正平張戒集注蓋以三譯參校研究得舊注本莫知誰氏頗有倫理亦多可取句讀遂明白其八卷者分上下也
  四十二章經一卷
  後漢竺法蘭譯佛書到中國此其首也所謂經來白馬寺者其後千經萬論一大藏教乗要不出於此中國之士往往取老莊之遺説以附益之者多矣
  遺教經一卷
  佛湼槃時所説唐碑本以下三種同
  阿彌陁經一卷
  唐陳仁稜所書刻於襄陽
  金剛經一卷
  唐武敏之所書在長安
  金剛經一卷
  唐鄔彤所書在吳興墨妙亭
  羅漢因果識見頌一卷
  天竺闍那多迦譯首有范仲淹序言宣撫河東得於傳舎蔵經所未録者十六羅漢為比丘摩挐羅等說
  六祖壇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僧法海集
  宗門統要十卷
  建谿僧宗永集
  法蔵碎金十卷
  太子少傅晁迥撰
  景祐天竺字源七卷
  僧惟浄等集進案文獻通攷惟浄作相浄以華梵對翻有十二轉聲三十四字母各有齒牙舌喉脣五音仁宗御製序鏤板頒行吳郡虎丘寺有賜本如新己亥借録
  金園集三卷
  錢塘天竺僧遵式撰
  天竺别集三卷
  遵式撰世所謂式懴主者也
  華嚴合論法相撮要一卷
  青谷真際禪師案真際原本作真除今據文獻通攷改正以唐李長者通元合論撮其要義手藁為圗
  僧寳傳三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二卷
  僧恵洪撰
  道院集要三卷
  户部尚書三槐王右敏仲撰以晁迥法蔵碎金耄智餘書刪重集粹别為此編
  禪宗頌古聨珠集一卷
  僧法應編
  嘉泰普燈録三十卷
  僧正受編三録大抵與傳燈相出入接續機緣語句前後一律先儒所謂遁辭也然本初自謂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今四燈總一百二十卷數千萬言乃正不離文字耳
  雪峯廣録二卷
  唐真覺大師義存語丞相王隨序之隨及楊大年皆號參禪有得者也
  大慧語録四卷
  僧宗杲語其徒道謙所録張魏公序之
  兵書類
  六韜六卷
  武王太公問答其辭鄙俚世俗依託也
  司馬法一卷
  齊司馬穰苴撰
  孫子三卷
  吳孫武撰漢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為十三篇世之言兵者祖孫氏然孫武事吳闔廬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
  吳子三卷
  魏吳起撰
  尉繚子五卷
  六國時人案漢志雜家有二十九篇兵形勢家又有三十一篇今書二十三篇未知果當時本書否
  黄石公三畧三卷
  世傳張子房受書圯上老人曰濟北穀城山下得黄石即我也故遂以黄石為圯上老人然皆傅㑹依託也
  黄石公素書一卷
  亦依託也
  李衛公問對三卷
  唐李靖對太宗亦假託也文辭淺鄙尤甚今武舉以七書試士謂之武經其間孫吳司馬法或是古書三略尉繚子亦有可疑六韜問對偽妄眀白而立之學官置師弟子伏而讀之未有言其非者何也何薳春渚紀聞言其父去非為武學博士受詔校七書以六韜問對為疑白司業朱服服言此書行之已久未易遽廢遂止後為徐州教授與陳師道為代師道言聞之東坡世所傳王通元經闗子眀易傳及李靖問對皆阮逸偽撰逸嘗以草示奉常公云奉常公者老蘇也
  注孫子二卷
  唐中書舍人杜牧之撰
  閫外春秋十卷
  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勝殷止唐太宗擒竇建徳明君良將戰争攻取之事天寳二年上之
  風后握竒經一卷
  永嘉薛士龍季宣校定自晉馬隆三百八十四字續圖三百十五字合標題七百字又有馬隆讚述多所發眀并寫陣圗於後馬隆本竒作機
  三畧素書解一卷
  吕恵卿吉甫撰
  三朝經武聖畧十五卷
  天章閣侍講王洙撰案文獻通攷載晁氏說稱曽公亮丁度撰下文又有是時洙奉詔云云未知何據寳元中上進凡十七門後五卷為奏議中興書目云十卷李淑書目十五卷今本與邯鄲卷數同
  武經總要四十卷
  天章閣待制曽公亮等撰制度故事各十五卷邉防占候各五卷昭陵御製序慶厯四年也
  百將傳十卷
  清河張預集進凡百人每傳必以孫子兵法斷之
  熙寧收復熙河陣法三卷
  觀文殿學士九江王韶子純撰
  武經龜鑑二十卷
  保平軍節度使王彦撰隆興御製序其書以孫子十三篇為主而用厯代事證之
  渭南秘訣一卷
  昭武謝淵得之於瀘州蓋武侯八陣圖法也為之注釋而傳於世
  補漢兵制一卷
  錢文子撰
  隂符元機一卷
  即隂符經也監察御史新安朱安國注此書本出於李筌云得於驪山老姥舊志皆列於道家安國以為兵書之祖要之非古書也
  兩漢兵制一卷
  建安王珨器之撰
  制勝方畧三十卷
  修武郎楊肅徳欽撰自左氏傳而下迄於陳隋用兵事迹慶元丁巳序
  漢兵編二卷辨疑一卷
  姑蘇潘夢旂天錫撰
  歴象類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題趙君卿注甄鸞重述李淳風等注釋周髀者蓋天之書也稱周公受之商髙而以句股為術故曰周髀唐志有趙嬰甄鸞注各一卷李淳風釋二卷今曰君卿者豈嬰之字耶中興書目又云君卿名爽蓋本崇文總目然皆莫詳時代甄鸞者後周司隸也音義者假承務郎李籍撰
  星簿讚厯一卷
  唐志稱石氏星經簿讚館閣書目以其有徐潁婺台等州名疑後人附益今此書明言依甘石巫咸氏則非専申石書也
  乙巳占十卷
  唐太史令岐陽李淳風撰起算上元乙巳故以名焉
  玉厯通政經三卷
  李淳風撰亦天文占也唐志無之
  乾坤變異録一卷
  不著名氏雜占變異凡十七篇
  古今通占三十卷
  唐嵩髙潛夫沛國武密撰纂集黄帝巫咸而下諸家及隋以前諸史天文志為此書景祐乾象新書間取其說中興館閣書目作古今通占鏡本唐志云爾
  景祐乾象新書三十卷
  司天春官正楊惟徳等撰按文獻通攷惟作雄以厯代占書及春秋至五代諸史采摭撰集元年七月書成賜名仍御製序
  大宋天文書十五卷
  不著名氏館閣書目亦無之意其為太史局見今施用之書葢供報占驗大抵出此
  天經十九卷
  同州進士王及甫撰進案文獻通攷撰字下無進字不知何人其書定是非協同異由博而約儒者之善言天者也
  天象法要二卷原註天象當作儀象
  丞相溫陵蘇頌子容撰元祐三年新造渾天成記其法要而圗其形象進之
  厯代星史一卷
  不著名氏鈔集諸史天文志
  天文攷異二十五卷
  昭武布衣鄒淮撰大抵襲景祐新書之舊淮後入太史局
  二十四氣中星日月㝛度一卷
  此書傳之程文簡家云得於荆判局荆名大聲太史局官也
  天象義府九卷
  宜黄布衣應垕撰其書攷究精詳論議新竒而多穿鑿傅㑹象垂於天其曰某星主某事者人實名之也開闢之初神聖在御地天之通未絶其必有得於仰觀俯察之妙者故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夫天豈諄諄然命之乎如必一切巧為之說而以為天意實然則㡬於矯誣矣
  官厯刻漏圖一卷蓮花漏圖一卷
  太常博士王普伯照撰
  唐大衍歴議十卷
  唐僧一行作新厯草成而卒詔張說與官厯陳元景等次為厯術七篇畧例一篇歴議十篇新史志略見之十議者一厯本二日度三中氣四合朔五卦候六九道七日晷八分野九五星十日食大抵皆以攷正古今得失也厯志略取其要著於篇者十有二曰歴本曰中氣曰合朔曰卦𠉀曰卦議曰日度曰九道曰日食曰五星葢厯議之八篇而分卦候為二故共為九條其沒滅盈縮晷漏中星三條則皆取之略例餘歴議日晷分野二篇則具之天文志嘉定辛未辭科用為序題有劉澹如者嘗得其書自詭必在選中而攷官但据史文初不知此書尚存於世也以其篇次與史文不合黜之要之史官因此書以述志攷官因史志以命題當以此書為本而參攷志之所載乃為全善
  郭雍撰集古厯通議論諸家厯云一行作厯上自劉洪之斗分下及淳風之總法前後五百餘年諸家所得厯術精微之法集其大成以作開元厯此其所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謂盡善盡美矣是以自寳應之後以迄於今㡬五百年皆宗之而不能易語以上古聖人之術則又有間矣隨齋批注
  崇天厯一卷
  司天夏官正權判監宋行古等撰天聖二年上學士晏殊序國初有建隆應天厯次有乾元歴儀天厯詳見三朝史志 太祖建隆應天太宗太平興國乾元真宗咸平儀天仁宗天聖崇天
  紀元厯三卷立成一卷案原本脱去立成一卷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姚舜輔撰崇寧五年成自崇天之後有眀天厯熙寧奉元厯元祐觀天厯至崇寧三年舜輔造新厯曰占天未㡬蔡京又令舜輔更造用帝受命之年即位之日元起庚辰日命己夘上親製序頒之天下賜名紀元本朝承平諸厯略具正史志不見全書此二厯近得之蜀人秦九韶道古故存之 英宗治平眀天熙寧元年復崇天熙寧七年奉元哲宗元祐觀天徽宗崇寧紀元
  統元厯一卷
  常州布衣陳得一更造祕書少監朱震監視紹興五年上厯家不以為工 髙宗紹興統元二十二年以後用紀元
  㑹元厯一卷
  夏官正劉孝榮造禮部尚書李瓛序案文獻通攷瓛作巘紹熙元年也孝榮判太史局凡造三厯此其最後者勝前逺矣 孝宗乾道厯淳熙厯光宗紹熙㑹元厯
  統天厯一卷案統天厯卷數原本闕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冬官正楊忠輔撰丞相京鏜表進其厯議甚詳至於星度明言不曽測驗無𠉀簿可以立術最為不欺紹熙五年也其末有神殺一篇流於隂陽拘忌則為俚俗 寧宗慶元統天
  開禧厯三卷立成一卷
  大理評事鮑澣之撰進時開禧三年詔附統天厯推算至今頒厯用統天之名而實用此厯當時緣金人閏月與本朝不同故於此厯加五刻天道有常而造術以就之非也大抵中興以來雖屢改厯而日官淺鄙不知厯象之本但模襲前厯而於氣朔皆一時遷就爾
  金大明厯一卷
  金大定十三年所為也其術疎淺無足取積年三億以上其拙可知然統天開禧改厯皆縁朝論以北厯得天為疑貴耳賤目由來久矣實不然也
  數術大畧九卷
  魯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世算術自漢志皆屬厯譜家要之數居六藝之一故今解題列之雜藝類惟周髀經為蓋天遺書以為厯象之冠此書本名數術而前二卷大衍天時二類於治厯測天為詳故亦置之於此秦博學多能尤邃厯法凡近世諸厯皆傳於秦所言得失亦悉著其語云
  隂陽家類
  自司馬氏論九流其後劉歆七畧班固藝文志皆著隂陽家而天文厯譜五行卜筮形法之屬别為數術畧其論隂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至其論數術則又以為羲和卜史之流而所謂司星子韋三篇不列於天文而著之隂陽家之首然則隂陽之與數術亦未有以大異也不知當時何以别之豈此論其理彼具其術耶今志所載二十一家之書皆不存無所攷究而隋唐以來子部遂闕隂陽一家至董逌蔵書志始以星占五行書為隂陽類今稍増損之以時日禄命遁甲等備隂陽一家之闕而其他數術各自為類
  景祐遁甲玉函符應經二卷
  司天春官正楊惟徳撰御製序
  景祐太一福應集要十卷
  楊惟徳撰御製序末題紹興元年嵩陽潛士魏郡劉箕其積算自建炎三年己酉推之者其所附益也九宫八門與遁甲相表裏字多訛未有他本可校
  隂陽二遁圖局一卷并雜訣
  三元立成圗局二卷
  遁甲八門機要一卷
  太一淘金歌一卷
  以上四種皆無名氏得之旴江吳炎
  遁甲選時圗二卷
  紹興府所刻本亦無名氏
  廣濟隂陽百忌厯二卷
  稱唐吕才撰有序案才序隂陽書其三篇見於本傳曰禄命曰卜宅曰葬案吕才傳其叙隂陽書見於本傳者三篇曰卜宅曰禄命曰𦵏此云一篇誤今改正盡掃世俗拘滯之論安得復有此厯本初固已假託後人附益尤不經
  三厯㑹同十卷
  不知作者集百忌總聖集正三書
  萬厯㑹同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
  陳從古撰以前書推廣之書坊售利之具也
  彈冠必用一卷
  周渭撰案文獻通攷渭作謂専為宦游擇日設
  三厯撮要一卷
  無名氏又一本名擇日撮要厯大畧皆同建安徐清叟宜翁云案文獻通攷宜作真其尊人尚書公應龍所輯不欲著名
  隂陽備用十二卷
  通判舒州新安胡舜申汝嘉撰此書本為地理形法而諸家選時日法要皆在焉故附於此
  珞琭子一卷
  此書禄命家以為本經其言鄙俚閭巷賣卜之所為也
  壺中賦一卷
  稱紫雲溪壺中子莫知何人
  源髓歌六卷後集三卷
  唐沈芝撰後集妄也
  太一命訣一卷
  稱袁天綱妄人假託
  五星命書一卷
  不著名氏歌訣頗詳然未必驗也
  五星三命指南十四卷
  亦不知名氏大抵書坊售利求俗師為之
  聿斯歌一卷案文獻通攷有聿斯歌一卷原本作聿欺誤今改正
  青羅山布衣王希明撰不知何人
  靈臺三十六歌一卷
  稱武平先生亦不知何人
  五星六曜約法一卷
  洞㣲歌一卷
  紫宙經一卷
  以上三種皆無名氏
  四門經一卷
  唐待詔陳周輔撰
  青羅立成厯一卷
  司天監朱奉奏據其厯起貞元十年甲戌入厯至今乾寧四年丁巳則是唐末人
  羅計二隠曜立成厯一卷
  稱大中大夫曹士蒍亦莫知何人但云起元和元年入厯
  諸家五星書一卷
  雜録五星禄命之説前數家亦多在焉
  遁甲八門命訣一卷
  不知名氏
  信齋百中經一卷
  不著名氏安慶府本術士言最善
  怡齋百中經一卷
  東陽術士曹東野自言今世言五星者皆用唐顯慶厯厯法更本朝前後無慮十餘變而百中經猶守舊厯安得不差於是用見行厯法推算其説如此未之能質也
  五行精紀三十四卷
  清江鄉貢進士廖中撰周益公為之序集諸家三命説
  三辰通載三十四卷
  嘉禾錢如璧編集五星命術
  卜筮類
  易林十六卷
  漢小黄令梁焦延夀贛撰又名大易通變唐㑹昌丙寅越五雲谿王俞序凡四千九十六卦其辭假出於經史其意雅通於神祇盖一卦可以變六十四也舊見沙隨程迥所記南渡諸人以易林筮國事多竒驗求之累年寳慶丁亥始得之莆田皆韻語古雅頗類左氏所載繇辭或時援引古事間嘗筮之亦驗頗恨多脱誤嘉熙庚子從湖守王寺丞侑借本兩相校十得八九其中亦多重複或諸卦數爻共一繇莫可攷也
  易傳積算法雜占條例一卷
  漢京房撰詳已見易類世所傳京氏遺學不過如此而已今世卜者世應飛伏納甲之類皆出京氏
  周易版詞一卷
  不知名氏當是漢魏以前人所為其間官名皆東京制也
  周易元悟一卷
  題李淳風撰
  火珠林一卷
  無名氏今賣卜者擲錢占卦盡用此書
  揲蓍古法一卷
  開封鄭克武子撰
  蓍卦辨疑序三卷
  郭雍撰自序略言學者相傳謂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六為老隂八為少隂及觀乾爻稱九坤爻稱六則九六為隂陽蓋無疑也而六子皆稱九六不言七八則少隂少陽未有所據及攷乾坤之䇿曰乾之䇿二百一十有六坤之䇿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則乾爻得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則老隂老陽之數也又攷二篇之䇿陽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乗之積六千九百十有二隂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乗之積四千六百八合之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則二篇之䇿亦皆老隂老陽之數也而少隂少陽之數又無所見再置陽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陽二十八乗之積五千三百七十六再置隂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隂三十二乗之積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是知少隂少陽之數隠於老隂老陽之中如是則七九皆為陽六八皆為隂其畫為竒為耦皆同聖人畫卦初未必以隂陽老少為異然卜史之家欲取動爻之後卦故分别老少之象與聖人畫卦之道已不同矣然七九為陽六八為隂蓋謂隂陽各有二道與說卦言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其義皆同是道也以聖人不明載之繋辭後世紛紛互相矛盾至有大失聖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史之論不知所謂䇿數遂妄為臆說也
  六壬翠羽歌一卷
  後唐長興中僧令岑撰錯誤極多未有他本可校
  京氏參同契律厯志一卷
  虞翻注専言占象而不可盡通字亦多誤未有别本校
  京氏易式一卷
  晁說之以道撰
  六壬洞㣲賦一卷
  不知名氏瞽卜劉松年所傳
  形法類
  八五經一卷
  序稱大將軍記室郭璞後序言余受郭公囊書數篇此居一公戒以祕之丞相王公盡索余書余以公言告之得免末稱太興元年六月蓋晉元帝時王公謂導也然皆依託爾其書為相墓作八五者其五行八卦之謂歟
  狐首經一卷
  不著名氏稱郭景純序亦依託也胡汝嘉始序而傳之其文亦雅馴言頗有理隂陽備用中全載
  續葬書一卷
  稱郭景純鄙俗依託
  地理小原本缺一卷
  稱李淳風亦未必然
  洞林照膽一卷
  范越鳳撰又名洞林别訣相傳為縉雲人家於將樂
  地理口訣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曰楊筠松曽楊乙黄禪師左仙朱仙桃范越鳳劉公賴太素張師姑王吉凡十家
  楊公遺訣曜金歌并三十六象圖一卷
  楊即筠松也人號楊救貧
  神龍鬼砂一卷
  羅星妙論一卷
  皆不知作者
  九星賦一卷
  題范公
  龍髓經一卷
  疑龍經一卷
  辨龍經一卷
  龍髓别旨一卷
  九星祖局圖一卷
  五星龍祖一卷
  二十八禽星圖一卷
  以上七種皆無名氏并前諸家多吳炎録以見遺江西有風水之學往往人能道之
  雜相書一卷
  凡二十三種案文獻通攷作三十二卷又有拾遺亦吳晦父所録
  成和子觀妙經一卷
  不著名氏
  希夷先生風鑑一卷按文獻通攷風作龜
  逸人亳社陳摶圗南撰劉康國注館閣書目作人倫風鑑
  諸家相書五卷
  知莆田縣昭武黄唐毅夫撰集案文獻通攷黄唐作黄庚
  玉管神照一卷
  無名氏
  集馬相書一卷
  光禄少卿孫珪撰
  相鶴經一卷
  稱浮丘公撰
  相貝經一卷
  不知作者
  師曠禽經一卷
  稱張華注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三  宋 陳振孫 撰醫書類
  黄帝内經素問二十四卷
  黄帝與岐伯問答三墳之書無傳尚矣此固出於後世依託要是醫書之祖也唐太僕令王冰注案新舊唐書俱作氷通考誤作砯自號啓元子案漢志但有黄帝内外經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祐中光録卿林億國子博士髙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采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寳應中人也
  難經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五卷
  渤海秦越人撰濟陽丁徳用補注漢志亦但有扁鵲内外經而已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攷徳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醫令吕廣重編此經而楊元操復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脉學自扁鵲始也難當作去聲讀
  脉訣機要三卷
  晉太醫令髙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寧以後人也
  脉要新括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通真子撰以叔和脉訣有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經為注又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傷寒論十卷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辭簡古奥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匱要畧三卷案文獻通攷作金匱玉函經八卷
  張仲景撰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此書王洙於館閣蠧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畧方上卷論傷寒中論cq=6雜病下載其方并療婦人乃録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以便檢用所論傷寒文多節畧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中蔵經一卷
  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其序稱應靈洞主少室山鄧處中自言為華先生外孫莫可攷也
  巢氏病源論五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巢氏病源𠉀論五卷
  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六年也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案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可以叅攷
  聖濟經十卷
  政和御製辟廱學生昭武吳禔注
  醫門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蔵六腑相傳之理
  醫經正本書一卷
  知進賢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専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敝
  醫說十卷
  新安張杲李明撰案文獻通攷杲作景
  食治通說一卷
  東虢婁居中撰臨安藥肆金藥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趙忠定丞相䟦其後書凡六篇案文獻通攷作十六篇大要以為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未病之一術也
  治病須知一卷
  不知名氏専論外證以用藥之次第為不能脉者設也
  五運指掌賦圗一卷
  葉玠撰
  大觀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縣尉艾晟作序名曰經史證類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䕶傳舊經止一卷藥三百六十五種陶隠居増名醫别録亦三百六十五種因注釋為七卷唐顯慶又増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開寳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種蜀孟㫤又嘗増益謂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錫林億等重加校正更為補注以朱墨書為之别凡新舊藥一千八十二種蓋亦備矣今慎㣲頗復有所増益而以墨蓋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義十卷案文獻通攷作本草廣義二十卷
  通直郎宼宗奭撰援引辨證頗可觀采
  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内司每藥為數語辨說淺俚無髙論
  本草節要三卷明堂鍼灸經二卷膏肓灸法二卷清源莊綽季裕集
  肘後百一方三卷
  晉葛洪撰梁陶隠居増補本名肘後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藥凡八十六首陶併七首加二十二首共為一百一首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輙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處士京兆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徳踰於此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孫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亦自為序其末兼及禁術用之亦多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唐鄴郡太守王燾撰案原本誤作夀今據文獻通攷改正自為序天寳十一載也其書博采諸家方論如肘後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大凡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按㑹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並為校正後又命孫竒髙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板行并補注本草修圖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古方書嗚呼聖朝仁民之意溥矣按補注本草以下數句原本有脱誤今據文獻通攷校補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太平興國七年詔醫官使尚藥奉御王懐隠按宋史藝文志作王懐徳等編集御製序文淳化三年書成
  王氏博濟方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五卷
  太原王衮撰慶厯七年序
  藥凖一卷
  潞公文彦博寛夫撰所集方纔四十首以為依本草而用藥則有凖故以此四十方為處方用藥之凖也
  孫氏傳家祕寳方三卷
  尚藥奉御太醫令孫用和集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醫名自昭陵時迄於熙豐無能出其右者元豐八年兆弟宰為河東漕屬吕恵卿帥并従宰得其書序而刻之兆自言為思邈之後晁氏讀書志作孫尚祕寳方凡十卷
  靈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蘇沈良方十卷
  蘇者東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録其間辨雞舌香一段言靈苑所辨猶有未盡者館閣書目别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而無靈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䖍州長樂劉彛執中撰以䖍俗信巫無醫藥集此方以教之
  奉親養老書一卷
  泰州興化令陳直撰案文獻通攷直作真元豐中人
  養生必用書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六卷
  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紹聖丁丑序
  尊生要訣二卷
  即初虞世四時常用要方有廬山陳淮者復附益焉
  龎氏家蔵祕寳方五卷
  蘄水龎安時安常撰安時以醫名世所著書傳於世者惟傷寒論而已此書南城吳炎晦父録以見遺
  傷寒㣲旨論二卷
  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當時名醫也其書頗有發明
  錢氏小兒藥證真訣三卷
  太醫丞東平錢乙仲陽撰宣教郎大梁閻季忠集上卷言證中卷叙嘗所治病下卷為方季忠亦頗附以已説且以劉斯立所作仲陽傳附於末宣和元年
  小兒班疹論一卷
  東平董汲及之撰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脚氣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貺子亨撰吳丞相敏為之序貺為南京名醫宋毅叔之壻宣和中以醫得幸至朝請大夫
  傷寒救俗方一卷
  寧海羅適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羅以藥施人多愈遂以方書召醫叅校刻石以救迷俗紹興中有王世臣彦輔者序之以傳
  南陽活人書十八卷按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𩔖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蔵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陀語也肱祕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
  九籥衛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禦使士紆撰
  治風方一卷
  張耒文潛所傳凡三十二方
  小兒醫方妙選三卷
  成安大夫恵州團練使張渙撰凡四百二十方渙五世為小兒醫未嘗改科靖康元年自為之序
  雞峯備急方一卷
  太醫局教授張銳撰紹興三年為序大抵皆單方也
  産育保慶集一卷
  濮陽李師聖得産論二十一篇有其說而無其書醫學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諸論之末遂為全書近時括蒼陳言嘗評其得失於三因方婺醫杜荍者又附益之頗為詳備
  本事方十卷
  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許叔㣲知可撰紹興三年進士第六人以藥餌隂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晚嵗取平生已試驗之方併記其事實以為此書取本事詩詞之例以名之
  傷寒歌三卷
  許叔㣲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載之撰凡三十一門各有論
  楊氏方二十卷
  樞密楊倓子靖以家蔵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當塗世多用之
  本草單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俁碩父撰取本草諸藥條下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蒼何偁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洪氏方一卷
  鄱陽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吳興莫伯虚致道刻博濟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蔵經驗方附於後
  備急總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大抵皆單方也
  是齋百一選方三十卷
  山隂王璆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選之精也
  三因極一方六卷
  括蒼陳言無擇撰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所述方論往往皆古書也
  小兒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檉興㡬撰
  傷寒要旨二卷
  李檉撰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後皆不外仲景
  漢東王氏小兒方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不著名
  幼幼新書五十卷
  直龍圗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集刋未畢而死徐璹夀卿以漕攝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孫紹逺稽仲撰凡藥當豫備者四十九種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與焉諸方附於後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括蒼刻本館閣書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䖏州錢竽編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觀民集
  胎産經驗方一卷
  陸子正撰集
  葉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葉大㢘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傳信適用方二卷
  稱拙庵吳彦䕫淳熙庚子
  陳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陳抃
  選竒方十卷後集十卷
  青田余綱堯舉撰
  傷寒瀉痢要方一卷
  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湯氏嬰孩妙訣二卷
  東陽湯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兒醫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克邃祖業為此書九十九篇
  太平恵民和劑局方六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宋史藝文志作五卷
  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凡二十一門二百九十七方其後時有増補
  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舉司所刋市肆常貨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簡方一卷
  永嘉王碩徳膚撰増損方三十首㕮咀藥三十品市肆常貨圓子藥十種以為倉卒應用之備其書盛行於世
  四時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鵬時舉撰専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焉
  治竒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竒形怪證世間所未見者
  傷寒證類要畧二卷玉鑑新書二卷
  汴人平堯卿撰専為傷寒而作皆仲景之舊也亦别未有發明
  瘡疹證治一卷
  金華謝天錫撰
  産寳諸方一卷
  不著名氏集諸家方而以十二月産圗冠之
  纂要備急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皆倉卒危急所須藥及雜術也
  摘要方一卷
  傷寒十勸及危證十病末載托裏十補散方
  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
  東蜀刺史李頔録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云宋龔慶宣撰劉涓子者晉末人於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行名為十卷實不多也
  衛濟寳書一卷
  稱東軒居士不著名氏治癰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興化軍亳社張允蹈家蔵方龔參政茂良劉太史夙為之序跋
  五發方論一卷
  不知名氏亦吳晦父所録
  李氏集驗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條其論議詳盡曲當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  宋 陳振孫 撰音樂類
  劉歆班固雖以禮樂著之六藝畧要皆非孔氏之舊也然三禮至今行於世猶是先秦舊傳而所謂樂六家者影響不復存矣竇公之大司樂章既已見於周禮河間獻王之樂記亦已録於小戴則古樂已不復有書而前志相承迺取樂府教坊琵琶羯鼓之類以充樂類與聖經並列不亦悖乎晚得鄭子敬氏書目獨不然其為説曰儀注編年各自為類不得附於禮春秋則後之樂書固不得列於六藝今從之而著於子録雜藝之前
  琴説一卷
  唐工部尚書李勉撰
  琴書三卷
  唐待詔趙惟暕撰稱前進士滁州全椒尉
  琴經一卷
  托名諸葛亮淺俚之甚
  琴説一卷
  唐待詔薛易簡撰衡州耒陽尉
  琴義一卷
  稱野人劉籍撰
  琴三訣一卷
  稱天台白雲先生
  指訣一卷
  唐道士趙邪利撰一名彈琴古手法
  琴操一卷
  不著名氏中興書目云晉廣陵守孔衍以琴調周詩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題之意今周詩篇同而操引財二十一篇似非全書也
  琴曲詞一卷
  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辭皆鄙俚
  琴史六卷
  呉郡朱長文伯原撰唐虞以來迄於本朝琴之人與事備矣
  製琴法一卷
  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題隴西董庭蘭撰連劉商辭又云祝家聲沈家譜不可曉也案文獻通攷又有小胡笳子十九拍一卷引崇文總目云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遼集世名沈家聲小胡笳又有契聲一拍共十九拍謂之祝家聲此題曰大胡笳十九拍疑有誤
  琴譜八卷
  鄞學魏邸舊書有之己卯分教傳録亦益以他所得譜
  琴操譜十五卷調譜四卷
  參政歴陽張巖肖翁以善鼓琴聞一時余從其子佖得此譜
  琴譜十六卷
  新昌石孝隆君大所録
  羯鼔録一卷
  唐婺州刺史南卓撰
  琵琶故事一卷
  段安節撰案以上二條文獻通攷引陳氏之言原本脱漏今補入
  景祐樂府奏議一卷
  殿中丞致仕胡瑗翼之撰
  皇祐樂府奏議一卷
  胡瑗撰
  三聖樂書一卷
  宋祁子京撰
  景祐廣樂記八十卷
  翰林院侍講學士馮元等撰闕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肅建言鐘律不調欲以王朴律凖更加攷詳詔宋祁與集賢校理李照共領其事照言朴律太髙比之古樂約髙五律遂欲改定大樂制管鑄鐘并引校理聶冠卿為檢討官又詔元等修撰樂書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書成然未幾照樂廢不用
  皇祐新樂圖記三卷
  屯田員外郎阮逸光禄寺丞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載詔旨次及律度量衡鐘磬鼔鼎鸞刀圖其形製刋校頒之天下虎丘寺有本當時所頒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頒降歲月實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蘇州觀察使印長貳押字余平生毎見承平故物未嘗不起敬因録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寫不少異
  大樂演義三卷案文獻通攷大樂演義上有補亡樂書三卷
  成都房審權撰皇祐中宋祁田况薦益州進士房庶曉音律上其樂書補亡三卷庶自言得古本漢書云度起於黄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今本脱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故前世累黍為尺以制律是律生於尺非尺生於律也且一為一分者盖九十分之一也後世誤以一黍為一分非是當以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管中黍盡得九十分為黄鍾之長九寸加一以為尺則律定矣惟范鎮是之時胡瑗阮逸制樂已有定議遂格不行詳見國史律歴志審權庶之子也元豐四年為此書以述父之意其後元祐初范蜀公老矣自為新樂奏之於朝盖用其説云
  樂書二百卷
  祕書省正字三山陳暘晉之撰建中靖國元年進之為禮書陳祥道者其兄也其書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優伶雜戯無不備載博則博矣未免於蕪穢也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紹聖元年制科終禮部侍郎
  大晟樂書二十卷
  大中大夫開封劉炳子䝉撰大晟者本方士魏漢津妄出新意以祐陵指節定尺律傅㑹身為度之説炳為大司樂精為縁飾又有圖譜一卷
  隆韶導和集一卷案文獻通攷題隆韶道百和集誤
  保義郎大晟府案協律姚公立撰以律吕節氣隂陽為説凡四十九條
  雜藝類
  九鏡射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九鏡作几鏡
  唐檢校太子詹事韋韞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
  射訣一卷
  韋韞撰叙其學射之初有張宗者授之訣遂著於篇
  射評要略一卷
  稱李廣撰固依托也而亦鄙淺亡奇
  射訓一卷
  監察御史張仲殷撰中興書目云本朝人果也不應名犯廟諱
  射議一卷
  元城王越石仲寳撰凡七條
  增廣射譜七卷
  淳熙中詔進士習射書坊為此以射利末二卷為盧宗邁射法亦簡要可觀
  書品七卷
  梁度支尚書庾肩吾撰
  書評一卷
  梁侍中袁昂撰
  藥石論一卷
  唐昇州司馬張懐瓘撰
  六體論一卷
  書斷三卷
  書估一卷
  論書一卷
  以上四種亦皆張懐瓘撰
  翰林禁書三卷
  無名氏案文獻通攷有翰林禁經八卷引晁公武讀書志曰唐李陽氷撰論書勢筆法所禁故以名書疑即此書也
  書後品一卷
  唐御史中丞李嗣真撰
  墨藪一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不知何人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
  古今法書苑十卷
  主客郎中臨淄周越撰越與兄起皆有書名起書未見越書間有之俗甚案越書二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金壺記一卷
  僧適之撰集書家故事以二字為題而注所出於其下凡三百餘條
  書史一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
  秘閣法帖跋一卷
  米芾撰
  翰墨志一卷
  髙宗皇帝御製
  法帖刋誤二卷
  黄伯思長睿撰淳化法帖出於待詔王著去取時祕府墨跡真贋雜居著不能辨也但欲備晉宋間名跡遂至以江南人一手偽帖竄入其間鄙惡之甚米南宫辨之十已得七八至長睿益精詳矣
  籀史二卷
  翟耆年伯夀撰裒諸家鐘鼎圖説為一編頗有考究
  續書譜一卷
  鄱陽姜䕫堯章撰
  絳帖評一卷
  姜䕫撰
  法帖要録十卷
  唐大理卿河東張彦逺愛賔撰彦逺宏靖之孫三世相門其父文規嘗刺湖州著呉興雜録
  飛白叙録一卷
  錢惟演希聖撰天聖四年序進
  蘭亭博議十五卷
  淮海桑世昌澤卿撰世昌居天台放翁陸氏諸甥也博雅能詩又嘗為西湖紀逸考林逋遺事甚詳
  蘭亭考十二卷
  即前書浙東庾司所刻視初本頗有刪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後人集蘭亭字作書帖詩銘之類者又附見篇兼及右軍他書蹟於樂毅論尤詳其書始成本名博議髙内翰文虎炳如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孫主為刪改去此二篇固當而其他務從省文多失事實或戻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條達可觀亦竄改無完篇首末闕漏文理斷續於其父猶然深可怪也此書累十餘卷不過為晉人一遺帖自是作無益玩物喪志本無足云其中所録諸家跋語有昭然偽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舉
  法書撮要十卷
  呉興蔡耑山父撰以書家事實分門條類亦無所發明淳熙中人云紹聖御史之孫吾鄉不聞有此人也當攷然其名耑而字山父耑者物之初生從屮不從山也案屮原本作而誤文獻通攷自紹聖御史以下俱刪去今據文義改正偏旁之未審何取其為法書余於小學家黜書法於雜藝有以也
  武岡法帖釋文二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劉次莊元祐中為官帖釋文刻石於臨江而武岡又嘗傳刻絳州民潘氏帖嘉定中汪立中取劉本分入二十卷中官帖所無者增附之
  書苑菁華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集
  齊梁畫目録一卷
  唐竇䝉子泉録案此條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古今畫人名一卷
  唐李嗣真録
  唐朝畫斷一卷
  唐翰林學士朱景元撰一名唐朝名畫録前有目録後有天聖三年商宗儒後序與畫斷大同小異案一名唐朝名畫録以下原本刪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歴代名畫記十卷
  唐張彦逺撰彦逺家世藏法書名畫収藏鑒識自謂有一日之長既作法書要録又為此記且曰有好事者傳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
  五代名畫記
  大梁劉道醇撰嘉祐四年陳洵直序案洵文獻通攷作詢
  聖朝名畫評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劉道醇撰
  益州名畫録三卷
  黄休復撰中興書目以為李略撰而謂休復書今亡案此書有景祐三年序不著名氏其為休復所録明甚又有休復自為後序則固未嘗亡也未知題李略者與此同異案文獻通攷有益州名畫錄三卷載陳氏之言此本脱去今補入
  山水受筆法一卷
  唐沁水荆浩浩然撰
  圖畫見聞志六卷
  太原郭若虛撰元豐中自序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其書欲繼張彦逺之後
  畫史一卷
  米芾撰
  徳隅堂畫品一卷
  李廌方叔撰趙今畤徳麟官襄陽行橐中諸畫方叔皆為評品之元符元年
  林泉髙致集一卷
  直徽猷閣待制河陽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畫思元豐五年進士既貴追述其父遺迹事實待制許光疑為之序曰畫訓畫意畫題畫訣案文獻通攷畫訓上多畫記二字而序又稱詩歌贊記詔誥銘誌今本闕
  廣川畫跋五卷
  董逌撰
  畫繼十卷
  鄧椿公夀撰以繼郭若虛之後張彦逺記止㑹昌元年若虛志止熙寧七年今書止乾道三年
  文房四譜五卷
  參政梓潼蘇易簡太簡撰
  歙硯圖譜一卷
  太子中舍知婺源縣唐積撰治平丙午歲案歙硯圖譜以下三種俱係洪适撰其弟邁有跋可證此以歙硯圖譜為唐積撰而下二種俱不知名氏文獻通攷宋史藝文志及説郛遂因之然适本有譜無圖或圖係唐積所補邪
  歙硯説一卷又辨歙石説一卷
  皆不著名氏
  墨苑三卷
  趙郡李孝美伯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撰曰圖曰式曰法元符中馬涓李元膺為之序
  硯史一卷
  米芾撰
  閑堂雜記四卷
  不著名氏述文房四譜而首載唐氏硯録
  硯箋一卷
  髙似孫撰
  續文房四譜五卷
  司農卿李洪秀穎撰案文獻通攷馬端臨曰晁陳二家書録以醫相牛馬茶經酒譜之屬俱入雜藝術門盖仍諸史之舊原本自論畫以下至博戲酒令皆附音樂之末與馬氏所言互異盖係誤編今以評畫及文房之類次於書法而香譜以下俱附算學之後庶有次第
  算經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夏侯陽撰大扺乗除法隋志二卷唐志一卷甄鸞注今本無注元豐京監本
  算經三卷
  張邱建撰有序首言算者不患乗除之為難而患分之為難是以序列諸分之本原宣明約通之要法案唐志作一卷甄鸞注今本稱漢中郡守前司𨽻甄鸞注太史令李淳風等注釋算學博士劉孝孫撰細草細草者乗除法實之詳悉也
  應用算法一卷
  夷門叟郭京元豐三年序稱平陽奇士蔣舜元撰凡八篇曰釋數田畝粟米端匹斤秤修築差分雜法總為百五十七門前志在歴算類案射御書數均一藝也不専為歴算設故列於此
  香譜一卷
  不知名氏
  萱堂香譜一卷
  稱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嚴三昧一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不知名氏
  茶經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唐陸羽鴻漸撰羽自號竟陵子又號桑苧翁
  煎茶水記一卷
  唐涪州刺史張又新撰案館閣書目作江州刺史本刑部侍郎劉伯芻稱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又新復言得李季卿所筆録陸鴻漸水品凡二十歐公大明水記嘗辨之今亦載卷末余足跡所至不廣於水品僅嘗三四若惠山泉甘美置之第二不沗特未知康王谷水何如爾其次呉松第四橋水亦不惡虎丘劍池殊未佳而在第四已不可曉至於雪水清甘絶佳而居其末尤不可曉也大扺水活而後宜茶活而不清潔猶不宜故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案乳文獻通攷作浮為其活且潔也若夫天一生水烝為雲雨水之活且潔者何以過此余嘗用淨器承雨水試以烹煎不減雪水故知又新之説妄也
  茶譜一卷
  後蜀毛文錫撰
  北苑拾遺一卷
  劉昇撰案昇文獻通攷及宋史藝文志俱作异慶歴元年序
  補茶經一卷
  知建州周絳撰當大中祥符間
  茶山節對一卷
  攝衢州長史蔡宗顔撰
  宣和北苑貢茶録一卷
  建陽熊蕃叔茂撰其子克又益寫其形製而傳之
  酒譜一卷
  汶上竇苹叔野撰其人即著唐書音訓者
  北山酒經三卷
  大隠翁撰
  泉志十五卷
  洪遵景伯撰記歴代錢貨
  浸銅要略一卷
  張甲撰稱徳興草澤紹聖元年序葢膽水浸鐵成銅之始甲參政子公之祖
  治金録原闕
  泉司吏所為也案此條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增入又卷數通攷原闕
  彈棊經一卷
  題張柬之撰
  五木經一卷并圖例
  唐李翺撰元革注葢古樗蒱之戲也
  三象戲圖一卷
  汲陽成師仲編
  打馬格局一卷
  無名氏
  打馬圖式一卷
  鄭寅子敬撰用五十馬
  打馬賦一卷
  易安李氏撰用二十馬以上三者各不同今世打馬大約與古之樗蒱相類
  譜雙十卷
  洪遵集此戲今人不復為
  進士采選一卷
  趙明逺景昭撰此元豐未改官制時遷轉格例也
  希古集一卷
  括蒼何宗姚取投壺新舊式及馮氏射法為一編
  忘憂清樂集一卷
  棊待詔李逸民撰集
  通逺集一卷
  無名氏視清樂為畧
  象棊神機集一卷
  稱於陽葉茂卿撰案文獻通攷於陽作杉陽
  釣鰲圖一卷
  採珠格局一卷
  勸酒玉燭詩一卷
  皆無名氏
  捉卧甕人事數一卷
  李庭中撰以上四種皆酒邊雅戲
  類書類
  語麗十卷
  梁湘東王功曹參軍朱澹逺撰採摭書語之麗者為四十門案前志但有雜家而無類書新唐書志始别出為一類此書乃猶列雜家要之實類書也但其分門類無倫理澹逺又有語對一卷不傳
  修文殿御覽三百六十卷
  北齊尚書左僕射范陽祖珽孝徴等撰案唐志類書在前者有皇覽類苑華林遍畧等六家今皆不存則此書當為古今類書之首珽之行事姦貪凶險盜賊小人之尤無良者言之則汙口舌而其所編集乃獨至今傳於世然珽嘗以他人所賣遍畧質錢受杖又嘗盜官遍畧一部坐獄論罪今書毋乃亦盜遍畧之舊以為已功耶遍畧者梁徐僧權所為也又案隋志作聖夀堂御覽卷數同聖夀者寔齊後主所居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一百七十三卷
  唐秘書監餘姚虞世南伯施撰其書成於隋世
  藝文類聚一百卷
  唐宏文館學士長沙歐陽詢信本撰案唐志令狐徳棻趙宏智等同修其所載詩文賦頌之屬多今世所無之文集
  初學記三十卷
  唐集賢院學士長城徐堅元固撰
  六帖三十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撰唐志作白氏經史事類一名六帖醉吟先生墓誌云又著事類集要三十部時人目為白氏六帖
  金鑰二卷
  唐太學博士河内李商隠義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職官歲時州府大畧為牋啓應用之備
  玉屑十五卷
  無名氏
  䝉求三卷
  唐李翰撰本無義例信手肆意雜襲成章取其韻語易於訓誦而已遂至舉世誦之以為小學發䝉之首事有甚不可曉者余家諸子在褓未嘗令誦此也
  戚苑纂要十卷案原本作戚畹文獻通攷作戚英俱誤今據唐書藝文志改正
  唐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名撰皆集内外宗族姻親故事
  戚苑英華十卷
  唐仙居令袁悦撰唐志云重修葢因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名之舊而廣之
  太平御覽一千卷
  翰林學士李昉扈䝉等撰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詳條次修纂本號太平編類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前諸家類書之舊爾以三朝國史攷之館閣及禁中書總三萬六千餘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録葢可見矣
  鹿門家鈔詩詠五十卷
  鴻臚少卿襄陽皮文璨撰以羣書分類事為詩而注釋之其祖日休有書名鹿門家鈔故今述其名
  冊府元龜一千卷
  景徳二年命資政殿學士王欽若知制誥楊億修歴代君臣事迹八年而成總五十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案文獻通攷作一千二百四門門有小序賜名製序所采正經史之外惟取戰國䇿國語韓詩外傳吕氏春秋管晏韓子孟子淮南子及修文殿御覽每門具進上親覽摘其舛誤多出手書或召對指示商略
  天和殿御覽四十卷
  侍讀學士臨川晏殊等天聖中受詔取冊府元龜掇其要者分類為二百十五門案文獻通攷作一百十五門天和者禁中便殿也
  類要七十六卷
  晏殊撰曽鞏為序案中興書目七十七卷比曽序七十四篇多三篇今此本七十六卷豈併目録為七十七耶
  事類賦三十卷
  校理丹陽呉淑正儀撰進并注
  韻類題選一百卷
  朝奉大夫知處州鄞袁轂容直撰以韻類事纂集頗精要世所行書林韻㑹葢依倣而附益之者也轂嘉祐六年進士東坡守杭時為倅風月平分之詞為轂作也其後累世登科絜齋燮其四世孫也
  本朝䝉求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端明殿學士成都范鎮景仁撰
  十七史䝉求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題王先生不著名氏或云王令也
  書叙指南二十卷
  任廣撰案文獻通攷作任浚崇寧中人皆經傳四字語備尺牘應用者也
  史韻四十九卷
  嘉禾錢諷正初撰附韻類事頗便檢閲
  後六帖三十卷
  知撫州孔傳世文撰以續白氏之後也傳襲封衍聖公
  海録碎事三十三卷
  知泉州建安葉廷珪撰
  皇朝事實類苑二十六卷
  知吉州江少虞撰紹興中人其書亦可入小説類
  兩漢䝉求十卷
  樞密呉興劉珏希范撰紹聖中所序
  補注䝉求八卷
  徐子光撰以李翰䝉求句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人他事
  羣書類句十四卷
  三山葉鳳撰以羣書新語增廣自五字以至九字為七百五十一門各以平仄聲為偶對
  書林韻㑹一百卷
  無名氏蜀書坊所刻規模韻類題選而加詳焉
  幼學須知五卷
  餘姚孫應符仲潛撰次此書本書坊所為以教小學應符從而增廣之
  兩漢博聞二十卷
  無名氏或云楊侃
  班左誨䝉三卷
  程俱致道撰
  左氏摘奇十三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二卷
  給事中呉郡胡元質長文撰
  諸史提要十五卷
  參政呉越錢端禮處和撰泛然鈔録無義類
  漢雋十卷
  括蒼林越撰以西漢書分類為十五篇案文獻通攷作五十篇皆句字之古雅者雋者取雋永之義也
  文選雙字類要三卷
  蘇易簡撰摘取雙字以類編集
  選腴五卷
  天台王若撰以五聲韻編集文選中字淳熙元年
  晉史屬辭三卷
  永嘉戴迅簡之撰用䝉求體以類晉事元祐癸酉歲也
  觀史類編六卷
  吕祖謙撰初輯此篇為六門曰擇善曰儆戒曰閫範曰治體曰論議曰處事而閫範最先成既别行今惟五門而論議分上下卷
  帝王經世圖譜十卷
  著作佐郎金華唐仲友與正撰凡天文地理禮樂刑政隂陽度數兵農王覇本之經典兼采傳注類聚羣分凡百二十二篇
  經子法語二十四卷
  左傳法語六卷
  史記法語十八卷
  西漢法語二十卷
  後漢精語十六卷
  三國精語六卷
  晉書精語五卷
  南史精語十卷
  洪邁撰自博聞誨䝉漢雋摘奇提要及此法語諸書皆所以備遺忘而洪氏多取句法漢雋類例有倫餘皆隨筆信意鈔録者也
  遷史刪改古書異辭十二卷
  倪思撰以遷史多易經語更簡嚴為平易體當然也然易辭而失其義書事而與經異者多不可以無攷故為是編經之外與他書異者亦并載焉案原本更字以下俱闕注云元本闕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馬班異辭三十五卷
  倪思撰以班史仍史記之舊而多刪改大扺務趨簡嚴然或刪而遺其事實或改而失其本意因其異則可以知其筆力之優劣而又知作史述史之法矣
  杜詩六帖十八卷
  建安陳應行季陵撰用白氏門類編類杜詩語
  錦繡萬花谷四十卷續四十卷
  序稱淳熙十五年作而不著名氏門類無倫理序文亦拙
  趙氏家塾䝉求二十五卷宗室䝉求三卷
  趙彦絟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五  宋 陳振孫 撰楚辭類
  楚辭十七卷
  漢䕶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劉向集後漢校書郎南郡王逸叔師注知饒州曲阿洪興祖慶善補注逸之注雖未能盡善而自淮南王安以下為訓傳者今不復存其目僅見於隋唐志獨逸注幸而尚傳興祖從而補之於是訓詁名物詳矣
  離騷釋文一卷
  古本無名氏洪氏得之呉郡林虙徳祖其篇次不與今本同今本首騷經次九歌天問九章逺遊卜居漁父九辨招魂大招惜誓招隠七諫哀時命九懐九歎九思釋文亦首騷經次九辨而後九歌天問九章逺遊卜居漁父招隠士招魂九懐七諫九歎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辨中則釋文篇第葢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序之耳朱侍講按天聖十年陳説之序以為舊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後重定其篇第然則今本説之所定也余按楚辭劉向所集王逸所注而九歎九思亦列其中葢後人所益也歟
  楚辭考異一卷
  洪興祖撰興祖少時從栁展如得東坡手校楚辭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於是書用力亦以勤矣案文獻通攷作補注楚辭十七卷攷異一卷晁公武曰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云以歐陽永叔晁文元諸家參攷之為定本又得姚廷輝本作攷異此所云亦二書葢因補注已見前條故不復載然標題終為脱落也
  重定楚辭十六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禮部郎中濟北晁補之無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續楚辭定著十六卷篇次亦頗改易又不與陳説之本同續變二篇皆楚辭流派其曰變者又以其類離騷而少變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詳然其去取之際或有不可盡曉者
  楚辭贅説四卷
  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隠撰嘗為哀湘纍賦以反賈誼揚雄之説又為此書頗有發明
  楚辭集註八卷辨證二卷
  侍講建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迂滯而逺於事情或迫切而害於義理遂别為之注其訓詁文義之外有當攷訂者則見於辨証所以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於千載之下忠魂義魄頓有生氣其於九歌九章尤為明白痛快至謂山海經淮南子殆因天問而著書説者反取二書以證天問可謂髙世絶識毫髮無遺恨者矣公為此注在慶元退歸之時序文所謂放臣棄子怨妻去婦葢有感而託者也其生平於六經皆有訓傳而其殫見洽聞發露不盡者萃見於此書嗚呼偉矣其篇第視舊本益賈誼二賦而去諫歎懷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而宋玉以下則曰續離騷其言七諫以下辭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所疾痛而强為呻吟者尤名言也
  楚辭後語六卷
  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續變二書刊定而去取則嚴而有意矣
  龍岡楚辭説五卷
  永嘉林應辰渭起撰以離騷章分段釋為二十段九歌九章諸篇亦隨長短分之其推屈子不死於汨羅比諸浮海居夷之意其説甚新而有理以為離騷一篇辭雖哀痛而意則宏放與夫直情徑行勇於踣河者不可同日語且其興寄髙逺登昆侖歴閬風指西海陟陞皇皆寓言也世儒不以為實顧獨信其從彭咸葬魚腹以為實者何哉然沈湘之事傳自司馬遷賈誼揚雄皆未嘗有異説漢去戰國未逺決非虚語也
  校定楚辭十卷翼騷一卷洛陽九詠一卷
  祕書郎昭武黄伯思長睿撰其序言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既以諸家本校定又以太史公屈原傳至陳説之序附以今序别為一卷目以翼騷洛陽九詠者伯思所作也
  總集類
  文選六十卷
  梁昭明太子蕭統徳施撰唐崇賢館學士江都李善注北海太守邕之父也
  六臣文選六十卷
  唐工部侍郎吕延祚開元六年表上號五臣集注五臣者常山尉吕延濟都水使者劉承祖男良處士張銑吕向李周翰也以李善注惟引事不説意義故復為此注後人併與李善原注合為一書名六臣注東坡謂五臣乃俚儒之荒陋者反不及善如謝瞻詩苛慝暴三殤引苛政猛於虎以父與夫為殤非是然此説乃實本於善也
  李善注此句但云苛猶虐也初不及三殤不審直齋之説何所本隨齊批注
  玉臺新詠十卷
  陳徐陵孝穆集且為作序
  古文苑九卷
  不知何人集皆漢以來遺文史傳及文選所無者世傳孫洙巨源於佛寺經龕中得之唐人所藏也韓無咎類次為九卷刻之婺州中興書目有孔逭文苑非此書孔逭晉人本書百卷惟存十九卷爾又梁孝王忘憂館諸士之賦據題尚欠文鹿酒几三賦家有秦漢遺文七賦皆在常州有板本案忘憂館七賦公孫詭為文鹿賦鄒陽作酒賦文鹿酒止兩賦耳古文苑少文鹿酒几三賦原本作尚欠文鹿酒三賦脱去几字今改正
  古文章十六卷
  㑹稽石公輔編與前書相出入而稍多亦有史傳中鈔出者首卷為武王丹書其末蔡琰胡笳十八拍也館閣書目又有漢魏文章二卷集宋玉以下文八十八首未見
  西漢文類四十卷
  唐栁宗元之弟宗直嘗輯此書宗元為序亦四十卷唐藝文志有之其書不傳今書陶叔獻元之所編次未詳何人梅堯臣為之序
  三國文類四十卷
  不知何人所集
  三謝詩一卷
  集謝靈運惠連元暉不知何人集中興書目云唐庚子西
  謝氏蘭玉集十卷
  呉興汪聞集謝安而下子孫十六人詩三百餘篇聞熙寧六年進士序稱新天子即位丙寅之歲葢元祐元年
  梁詞人麗句一卷
  唐李商隠集梁明帝蕭巋而下十五人詩并鬼詩童謠
  玉臺後集十卷
  唐李康成集
  篋中集一卷
  唐元結次山録沈干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七人詩二十四首盡篋中所有次之荆公詩選盡取不遺唐中世詩髙古如此今人乃專尚季末亦異矣館閣書目以為結自作入别集類何其不審也
  國秀集三卷
  唐國子進士苪挺章撰集李嶠至祖詠九十人詩二百二十首天寳三載國子進士樓頴為之序
  搜玉小集一卷
  自崔湜至崔融三十七人詩六十一首
  竇氏聨珠集五卷
  唐褚藏言所序竇氏兄弟五人詩各有小序曰國子祭酒常中行國子司業牟貽周容管經畧羣丹列婺州刺史庠胄卿武昌節度使鞏友封皆拾遺叔向之子也五人者惟羣以處士薦入諫省庠以辟舉進餘皆進士科
  唐御覽詩一卷
  唐翰林學士令狐楚纂劉方平而下迄於梁鍠凡三十人詩二百八十九首一名唐新詩又名選進集又名元和御覽
  河嶽英靈集二卷
  唐進士殷璠集常建等詩二百三十四首
  極元集一卷
  唐姚合集王維至戴叔倫二十一人詩一百首曰此詩家射鵰手也
  姚氏殘語云殷璠為河嶽英靈集不載杜甫詩髙仲武為中興間氣集不取李白詩顧陶為唐詩類選如元白劉栁杜牧李賀張佑趙嘏皆不収姚合作極元集亦不収杜甫李白彼必各有意也隨齋批注
  中興間氣集二卷
  唐渤海髙仲武序集至徳以後終於大歴錢起等二十六人詩一百三十二首各有小傳叙其大畧且拈提其警句而議論文辭皆凡鄙
  唐類表二十卷
  不知集者館閣書目有李吉甫所集五十卷未之見也
  斷金集一卷
  唐令狐楚李逢吉自為進士以至宦達所與唱酬之詩開成初裴夷直為之序案晁公武讀書志作令狐楚韓琪李逢吉所與酬唱詩什而唐志亦止載楚與逢吉不著韓琪姓氏
  唐詩類選二十卷
  唐太子校書郎顧陶集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自為序大中丙子歲也陶㑹昌四年進士
  漢上題襟集三卷
  唐段成式温庭筠逢皓案文獻通攷作崔皎無逢皓余知古韋蟾徐商等倡和詩什徃來簡牘葢在襄陽時也
  松陵集十卷
  唐皮日休陸龜䝉呉淞倡和詩也
  本事詩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一卷原本作十卷誤今改正
  唐司勲郎中孟啓集
  羣書麗藻六十五卷
  按三朝藝文志一千卷崔遵度編中興館閣書目但有目録五十卷云南唐司門員外郎崔遵度撰以六例摠括古今之文一曰六籍瓊華二曰信史瑤英三曰玉海九流四曰集苑金鑾五曰絳闕蘂珠六曰鳳首龍編為二百六十七門總一萬三千八百首今無目録合三本共存此卷數斷續訛缺不復成書當其傳寫時固已如此矣其目止有四種無金鑾蘂珠二類姑存之以備闕文按江南餘載遵度青州人居金陵髙尚不仕中興書目云司門郎未知何據也
  才調集十卷
  後蜀韋縠集唐人詩
  洞天集五卷
  漢王貞範集道家神仙隠逸詩篇漢乾祐中也
  煙花集五卷
  蜀後主王衍集艷詩二百篇且為之序
  文苑英華一千卷
  太平興國七年命學士李昉扈䝉徐鉉宋白等閲前代文學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續又命蘇易簡王祜等至雍熙三年書成
  唐文粹一百卷
  兩浙轉運使合肥姚鉉寳臣撰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三人在杭州與知州薛映不協映摭其罪狀數條宻以聞當奪一官特除名貶連州文學其自為序稱呉興姚鉉者葢本郡望也
  集選目録二卷案文獻通攷集選作文選
  丞相元獻公晏殊集中興館閣書目以為不知名者誤也大略欲續文選故亦及於庾信何遜隂鏗諸人而云唐人文者亦非也莆田李氏有此書凡一百卷力不暇傳姑存其目
  唐百家詩選二十卷
  王安石以宋次道家所有唐人詩集選為此編世言李杜韓詩不與為有深意其實不然按此集非特不及此三家而唐名人如王右丞韋蘇州元白劉栁孟東野張文昌之倫皆不在選意荆公所選特世所罕見其顯然共知者固不待選耶抑宋次道家獨有此一百五集据而擇之他不復及耶未可以臆斷也案晁公武讀書志宋敏求為三司判官嘗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詩選擇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為一編王介甫觀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題曰欲觀唐詩者觀此足矣世遂以為介甫所纂也
  四家詩選十卷
  王安石所選杜韓歐李詩其置李於末而歐反在其上或亦謂有所抑揚云
  唐僧詩三卷
  呉僧法欽集唐僧三十四人詩二百餘篇案文獻通攷作詩四百餘篇楊傑次公為之序
  名臣贄种隠君書啓一卷
  祥符諸賢所與种放明逸書啓也首篇張司空齊賢書自叙平生出處甚詳可以見國初名臣氣象
  西崑酬唱集二卷
  景徳中館職楊億大年錢惟演希聖劉筠子儀唱和凡二百四十七章亦有賡屬者共十五人所謂崑體者於此可見億自為序
  九僧詩一卷
  九僧者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懐古凡一百七首景徳元年直昭文館陳克案文獻通攷作陳充序目之曰琢玉工以對姚合射鵰手九人惟惠崇有别集歐公詩話乃云其集已亡惟記惠崇一人今不復知有九僧者未知何也
  九僧者劔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簡長青城惟鳳淮南惠崇江東宇昭峨嵋懐古隨齋批注
  寳刻叢章三十卷
  宋敏求次道以四方碑刻詩文集為此編多有别集中所逸者
  樂府集十卷題解一卷
  題劉次莊中興書目直云次莊撰取前代樂府分類為十九門而各釋其命題之意按唐志樂類有樂府歌詩十卷者二有呉兢樂府古題要解一卷今此集所載止於陳隋人則當是唐集之舊而序文及其中頗及杜甫韓愈元白諸人意者次莊因舊而增廣之歟然館閣書目又自有呉兢題解及别出古樂府十卷解題一卷未可考也
  樂府詩集一百卷
  太原郭茂倩集凡古今號稱樂府者皆在焉其為門十有二首尾皆無序文中興書目亦不言其人今按茂倩侍讀學士勸仲褒之孫昭陵名臣也本鄆州須城人有子曰源中源明案文獻通攷郭勸有子曰源中源明原本脱明字今補正茂倩源中之子也但未詳其官位所至
  和陶集十卷
  蘇氏兄弟追和傅共注
  仕塗必用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一卷
  呉郡祝熙載序云陳君材夫所編皆未詳何人録景徳以來人表牋雜文亦有熙載所撰者題為祝著作當是未改官制前人也
  汝隂唱和集一卷
  元祐中蘇軾子瞻守潁與簽判趙令畤徳麟教授陳師道無已唱和晁説之以道為之序李廌方叔後序案李方叔名廌原本作薦誤今改正二序皆為徳麟作也
  三家宫詞三卷
  唐王建蜀花蘂夫人本朝丞相王珪三人所著
  五家宫詞五卷
  石晉宰相和凝本朝學士宋白中大夫張公庠直祕閣周彥質及王仲修共五人各百首仲修當是王珪之子
  本朝百家詩選一百卷案文獻通攷作五十七卷
  太府卿曽慥端伯編官至太府卿編此所以續荆公之詩選而識鑒不髙去取無法為小傳略無義類議論亦凡鄙陸放翁以比中興間氣集謂相甲乙非虛語也其言歐王蘇黄不入選以擬荆公不及李杜韓之意荆公前選實不然余固言之矣
  皇朝文鑑一百五十卷
  吕祖謙編初淳熙下酉孝廟因觀文海下臨安府校正刊行翰苑周必大夜直宣引偶及之因奏此書江佃類編案宋史作江鈿殊無倫理書坊板行可耳恐難傳後莫若委館閣别加詮次遂以命祖謙既成賜名文鑑詔必大為之序時祖謙已得末疾遂除直中祕且賚銀絹各三百中書舍人陳騤駮之論皆不行繼有近臣宻啓云其所取之詩多言田里疾苦乃借舊作以刺今又所載章疏皆指祖宗過舉尤非所宜於是鋟板之議亦寢周益公序既成封以遺吕一讀命藏之葢亦未當乎吕之意也張南軒以為無補治道何益後學而朱晦庵晚歲嘗語學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每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壓卷如賦取五鳳樓之類其所載奏議亦繋一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後來中變之意盡在其中非選粹比也案每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以下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歴代確論一百一卷
  不知何人集自三皇五帝以及五代凡有論述者隨世代編次
  江西詩派一百三十七卷續派十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吕本中江西宗派詩集一百十五卷曽紘江西續宗派詩集二卷
  自黄山谷而下三十五家又曽紘曽思父子詩詳見詩集類詩派之説本出於吕居仁前輩多有異論觀者當自得之
  輶軒集一卷
  鄱陽洪皓歴陽張邵新安朱弁使金得歸道間唱酬邵為之序
  古今絶句二卷
  呉説傳朋所書杜子美王介甫詩師禮之子王令逢原之外孫也
  元真子漁歌碑傳集録一卷
  元真子漁歌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嘗得其一時倡和諸賢之辭各五章及南卓栁宗元所賦通為若干章因以顔魯公碑述唐書本傳以至近世用其詞入樂府者集為一編以備呉興故事
  艇齋師友尺牘二卷
  南豐曽季貍裘父之師友徃復書簡其子濰輯而刻之自吕居仁徐師川以降下至淳熙乾道諸賢咸在焉裘父蕭然布衣而名流敬愛之若此足以知其人之賢而亦以見當時風俗之美也
  膾炙集一卷
  朝請郎嚴煥刻於江隂韓吏部而下雜文二十餘篇
  唐人絶句詩集一百卷
  洪邁景盧編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凡萬上之重華宫可謂博矣而多有本朝人詩在其中如李九齡郭震滕白王嵒王初之屬其尤不深攷者梁何仲言也
  唐絶句選五卷
  莆田柯夢得東海編所選僅一百六十六首去取甚嚴然人之好惡亦各隨所見耳
  唐絶句選四卷
  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直父以洪氏絶句鈔取其佳者七言一千二百八十五言百五十六六言十五首
  攷徳集三卷
  强至所集韓魏公琦薨後時賢祭文挽詩
  四家胡笳詞一卷
  蔡琰劉商王安石李元白也
  選詩七卷
  文選中録出别行以人之時代為次
  宏辭總類四十一卷後集三十五卷第三集十卷第四集九卷
  起紹聖乙亥迄嘉定戊辰皆刻於建昌軍學相傳紹興中太守陸時雍所刻前集也餘皆後人續之戊辰以後時相不喜此科主司務以艱僻之題困試者縱有記憶不遺文采可觀輒復推求小疵以故久無中選者初紹聖設科但曰宏辭不試制誥止於表檄露布誡諭箴銘頌記序九種亦不用古題及大觀改曰詞學兼茂案宋史大觀改曰詞學兼茂原本脱兼茂二字今補正去誡諭及檄而益以制誥亦為九種四題而二題以歴代故事及紹興始名博學宏辭復益以誥贊檄為十一種三日試六題各一今一古遂為定制
  古文關鍵二卷
  吕祖謙所取韓栁歐蘇曽諸家文標抹注釋以教初學
  迂齋古文標注五卷
  宗正寺簿四明樓昉暘叔撰大畧如吕氏關鍵而所取自史漢而下至於本朝篇目增多發明尤精當學者便之
  歴代奏議十卷
  吕祖謙集
  國朝名臣奏議十卷
  吕祖謙集凡二百篇
  皇朝名臣奏議一百五十卷
  丞相沂國忠定公趙汝愚編進時為蜀帥
  續百家詩選二十卷
  三衢鄭景龍伯允集以續曽慥前選凡慥所遺及在慥後者皆取之然其率畧尤甚
  江湖集九卷
  臨安書坊所刻本取中興以來江湖之士以詩馳譽者而方惟深子通承平人物晁公武子止嘗為從官乃亦在其中其餘亦未免玉石蘭艾混淆雜遝然而士之不能自暴白於世者或賴此以有傳書坊巧為射利可未以責備也
  回文類聚三卷
  桑世昌澤卿集以璇璣圖為本初而併及近世詩詞且以至道御製冠於篇首
  滁陽慶歴集十卷後集十卷
  朝散郎滁人徐徽仲元集斷自慶歴以來曽肇子開紹聖中謫守為之序其後集則呉珏案宋史藝文志作班張康朝王言㳟案文獻通攷作王彥恭所續宣和四年唐恪欽叟序之末及紹興葢又後人續入之爾
  呉興詩一卷
  熙寧中知湖州孫氏集而不著名以其時攷之孫覺莘老也
  呉興分類詩集三十卷
  霅川倪祖義子由編大抵以孫氏所集太畧而增廣之且併及近時諸公之作然亦病於太詳祖義齊齋之子少聰俊仕未達得年五十以死
  㑹稽掇英集二十卷續集四十五卷
  熙寧中郡守孔延之程師孟相繼纂集其續集則嘉定中汪綱俾郡人丁燧為之
  潤州類集十卷
  監潤州倉曹曽敗彥和纂始東漢終南唐
  京口詩集十卷續二卷
  鎮江教授熊克集開寳以來詩文本二十卷止刻其詩續又得二卷自南唐而上曽所遺者補八十餘篇
  嘉禾詩集一卷
  不知集者
  永嘉集三卷
  亦不知何人集
  天台集二卷别編一卷續集三卷
  初李庚子長集本朝人詩為二卷未行太守李兼孟達得之又得郡士林師箴所輯前代之作為賦二詩二百乃以本朝人詩為續集而併刻焉别編則師箴之子表民所補也
  括蒼集三卷後集五卷别集四卷續一卷
  郡人呉飛英陳百朋相繼纂輯
  釣臺新集六卷續集十卷
  郡人王旉集續者郡守謝徳輿子上也
  長樂集十四卷
  福建提刑呉興俞向集案文獻通攷作俞尚宣和三年
  清漳集三十卷
  通判漳州趙不敵編
  揚州詩集二卷
  教授馬希孟編元豐四年秦觀作序
  宣城集三卷
  知宣州安平劉涇元符三年
  南州集十卷
  太平州教授林桷子長集
  南紀集五卷後集三卷
  知漢陽軍于霆教授施士衡編其後集則教授鞏豐也
  相江集三卷案文獻通攷作湘江
  不知何人集相江者韶州曲江别名
  艮嶽集一卷
  不知集者其首則御製記文也
  桃花源集二卷又二卷
  紹聖丙子四明田孳序淳熙庚子縣令趙彥琇重編合為一卷下卷則淳熙以後所續
  庾樓紀述三卷琵琶亭詩一卷
  不知集者
  東陽記詠四卷
  亦不知集者
  盤洲編二卷
  洪丞相适兄弟子姪所賦園池詩也
  瓊野録一卷
  學士洪邁園池記述題詠其曰瓊野者從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得瓊花植之而生遂以名圃
  清暉閣詩一卷
  史正志創閣於金陵僚屬皆賦詩
  㑹稽紀詠六卷
  汪綱仲舉帥越多所修創嚴陵洪璞每事為一絶賡者四人曰張渂王栐程震龍馮大章又有諸葛興為古詩二十篇
  蕭秋詩集一卷
  玉山徐文卿斯逺作蕭秋詩四言九章章四句趙蕃昌甫而下和者十三人紹熙辛亥也趙汝談履常亦與焉後三十三年嘉定癸未乃序而刻之文卿晚第進士未授官而死有詩見江湖集
  唐山集一卷後集三卷
  卞圜宋佽編唐山者臨安昌化縣也
  後典麗賦四十卷
  金華唐仲友與政編仲友以辭賦稱於時此集自唐末以及本朝盛時名公所作皆在焉止於紹興間先有王戊集典麗賦九十三卷故此名後典麗賦王氏集未見
  指南賦箋五十五卷指南賦經八卷
  皆書坊編集時文止於紹熙以前
  指南論十六卷又本前後二集四十六卷
  淳熙以前時文
  擢犀䇿一百九十六卷擢象䇿一百六十八卷
  擢犀者元祐宣政以及建紹初年時文也擢象則紹興末大抵科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屋之文每降愈下後生亦不復識前輩之舊作姑存之以觀世變
  文章正宗二十卷
  參知政事真徳秀希元撰自序正宗云者以後世文詞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録文章若杜預摯虞諸家往往湮没不傳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繇今眡之二書所録果得源流之正乎故今所集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而旨近乎經者然後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録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叙事曰詩賦去取甚嚴案此條原本脱漏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六  宋 陳振孫 撰别集類上
  宋玉集一卷
  楚大夫宋玉撰史記屈原傳言楚人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蓋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辭賦獨傳至以屈宋並稱於後世餘人皆莫能及案隋志集三卷唐志二卷今書乃文選及古文苑中録出者未必當時本也
  枚叔集一卷
  漢𢎞農都尉淮隂枚乗撰叔其字也隋志梁時有二卷亡唐志復著録今本乃於漢書及文選諸書鈔出者
  董仲舒集一卷
  漢膠西相廣川董仲舒撰案隋唐志皆二卷今惟録本傳中三策及古文苑所載士不遇賦詣公孫𢎞記室書二篇而已其叙篇略本傳語亦載古文苑仲舒平生著書如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類其泯没不存多矣所傳繁露亦非本真也
  劉中壘集五卷
  漢中壘校尉劉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並見漢書九歎見楚辭末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
  揚子雲集五卷
  漢黄門郎成都揚雄子雲撰大抵皆録漢書及古文苑所載案宋玉而下五家皆見唐以前藝文志而三朝志俱不著録崇文總目僅有董集一卷而已蓋古本多已不存好事者於史傳類書中鈔録以備一家之作充藏書之數而已
  二十四箴一卷
  揚雄撰今廣德軍所刋本校集中無司空尚書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據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駰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蔡中郎集十卷
  後漢左中郎将陳留蔡邕伯喈撰唐志二十卷今本闕亡之外纔六十四篇其間有稱建安年號及為魏宗廟頌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聖癸亥歐陽静所書辨證甚詳以為好事者雜編他人之文相混非本書
  陳思王集二十卷
  魏陳王曹植子建撰卷數與前志合其間亦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者意皆後人附益然則亦非當時全書矣其間或引摯虞流别集此書國初已亡猶是唐人舊傳也
  陳孔璋集十卷
  魏丞相軍謀掾廣陵陳琳孔璋撰案魏志文帝為五官中郎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廣陵陳琳孔璋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榦並見友善自邯鄲淳繁欽路粹丁廙楊修荀綽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世所謂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而下纔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間耶而文帝典論則又以孔融居其首并粲琳等謂之七子植不與焉今諸家詩文散見於文選及諸類書其以集傳者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余家亦未有仲宣集
  阮歩兵集十卷
  魏歩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籍瑀之子也
  嵇中散集十卷
  魏中散大夫譙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㑹稽徙譙之銍縣嵇山家其側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案晉書本傳銍縣有嵇山家於其側因而命氏此云取稽字之上蓋以嵇與稽字體相近為不忘㑹稽之意文獻通攷作取嵇恐誤所著文論六七萬言今存于世者僅如此唐志猶有十五卷
  張司空集三卷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前二卷為四言五言詩後一卷為祭祀哀誄等文
  陸士衡集十卷
  晉平原内史吳郡陸機士衡撰
  陸士龍集十卷
  晉清河内史陸雲士龍撰太康平吳二陸入洛張茂先所謂利獲二俊者也遜抗之後而有機雲可謂代不乏人矣然皆不免其身才者身之累也况居亂世乎機好遊權門抑又有以取之耶
  劉司空集十卷
  晉司空中山劉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觀後五卷闕誤或一卷數行或斷續不屬殆類鈔節者末卷劉府君誄尤多訛未有别本可以是正
  陶靖節集十卷
  晉彭澤令潯陽陶潜淵明撰或云淵明字元亮大司馬侃曾孫自號五栁先生世稱靖節徴士
  陶靖節年譜一卷年譜辨證一卷雜記一卷
  吳郡吳仁傑斗南為年譜蜀人張縯季長辨證之又雜記前賢論靖節語此蜀本也卷末有陽休之宋庠序録私記又有治平三年思悦題稱永嘉示以宋丞相刋定之本思悅者不知何人也
  鮑叅軍集十卷
  宋前軍行叅軍東海鮑照明逺撰世多云鮑昭以避唐武后諱也沈約宋書李延夀南史皆作鮑照而館閣書目直以為鮑昭且云上黨人非也
  謝宣城集五卷
  齊中書郎陳郡謝朓元暉撰集本十卷樓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賦與詩刋之下五卷皆當時應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者已見本傳及文選餘視詩劣焉無傳可也
  孔德璋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齊太子詹事山隂孔稚圭德璋撰北山移文其所作也
  沈約集十五卷别集一卷又九卷
  梁特進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有文集百卷今所存惟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為賦餘皆詩也别集雜録詩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詔草也閣館書目但有此九卷及詩一卷凡四十八首
  昭明太子集五卷
  梁太子蕭統德施撰
  何仲言集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梁水部郎何遜仲言撰本傳集八卷館閣書目同今所傳止此
  江文通集十卷
  梁散騎常侍江淹文通撰
  庾開府集二十卷
  周司憲中大夫南陽庾信子山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為首冠
  稽聖賦三卷
  北齊黄門侍郎琅邪顔之推撰其孫師古注蓋擬天問而作中興書目稱李淳風注
  唐太宗集三卷
  唐太宗皇帝本集四十卷館閣書目但有詩一卷六十九首而已今此本第一卷賦四篇詩六十五首後二卷為碑銘書詔之屬而訛謬頗多世所傳太宗之文見於石刻者如帝京篇秋日效庾信體詩三藏聖敎序皆不在又晉書紀傳論稱制曰者四皆太宗御製也今獨載宣武二紀論而陸機王羲之傳論不預焉宣紀論復重出其他亦多有非太宗文者雜厠其中非善本也
  東臯子五卷
  唐大樂丞太原王績無功撰績文中子王通仲淹之弟也仕隋為正字嗜酒簡放不樂仕進晚以大樂吏焦革善釀求為其丞不問流品亦阮嗣宗歩兵之意也革死乃歸於所居立杜康祠為文祭之以焦革配自號東臯子其友吕才鳩訪遺文編成五卷為之序有醉鄉記傳於世其後陸淳又為後序
  盧照鄰集十卷
  唐新都尉范陽盧照鄰撰以久病自沈潁水
  駱賔王集十卷
  唐臨海丞義烏駱賔王撰賔王後為徐敬業𫝊檄天下罪状武后所謂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者也其首卷有魯國郗雲卿序言賔王光宅中廣陵亂伏誅莫有收拾其文者後有勅搜訪雲卿撰焉又有蜀本卷數亦同而次序先後皆異序文視前本加詳而云廣陵起義不㨗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詔令搜訪案本傳言賔王既敗亡命不知所之與蜀本序合
  陳拾遺集十卷
  唐右拾遺射洪陳子昂伯玉撰黄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又有别傳系之卷末子昂仕武后既不遇以父䘮家居縣令段簡貪暴取貨弗厭致之獄以死年財四十二子昂為明堂議神鳯頌納忠貢諛於孽后之朝大節不足言矣然其詩文在唐初實首起八代之衰者韓退之薦士詩言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非虚語也盧序亦簡古清壮非唐初文人所及
  宋之問集十卷
  唐越州長史河汾宋之問延清撰
  沈佺期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五卷
  唐中書舍人内黄沈佺期雲卿撰自沈約以來始以音韻對偶為詩至之問佺期益加靡麗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唐律蓋本於此二人者皆以謟附二張進景龍中俱為修文館學士佺期回波詞有所謂齒録牙緋者其為人可知之問尤反覆無行卒以罪死
  張燕公集三十卷
  唐宰相范陽張説説之撰一字道濟與蘇頲號燕許大手筆家未有蘇許公集二人名相而以文擅天下盛矣哉
  曲江集二十卷
  唐宰相曲江張九齡子夀撰曲江本有元祐中郡人鄧開序自言得其文於公十世孫蒼梧守唐輔而刋之卷末附以中書舍人樊子彥所撰行状㑹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鄭宗珍議諡文獻状蜀本無之
  王右丞集十卷
  唐尚書右丞河中王維摩詰撰建昌本與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異于他處本而此集編次尤無倫維詩清逸追逼陶謝輞川别墅圖畫摹傳至今嘗與裴廸同賦各二十絶句集中又有與廸書畧曰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逺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疎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静黙每思曩昔攜手賦詩當待春中卉木蔓發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臯麥雉朝雊儻能從我遊乎余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往之興廸詩亦佳然他無聞於世蓋亦高人也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本宋之問别圃維後表為清源寺終墓其西
  龍筋鳯髓判十卷
  唐司門員外郎陸澤張鷟文成撰鷟調露中進士事跡見張薦傳薦之祖也唐以書判拔萃科選士此集凡百題自省臺寺監百司下及州縣類事屬辭蓋待選預備之具也鷟自號浮休子
  李翰林集三十卷案解題中所云應作三十卷原本脱十字今校補
  唐翰林供奉廣漢李白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者李陽氷所録也今案陽氷序文但言十喪其九而無卷數又樂史序文稱李翰林集十卷别收歌詩十卷因校勘為二十卷又於館中得賦序表書賛頌等亦為十卷號曰别集然則三十卷者樂史所定也家所藏本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為詩後十卷為雜著首載陽氷史及魏顥曾鞏四序李華劉全白范傳正裴敬碑誌卷末又載新史本傳而姑孰十詠笑矣悲來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復著東坡辨證之語其本最為完善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數亦同而首卷専載碑序餘二十三卷歌詩而雜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後序言舊集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萬集本因裒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廣之無慮千篇以别集雜著附其後曾鞏蓋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舊藏本篇數如其言然則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豐中毛漸題云以宋公編類之勤曾公攷次之詳而晏公又能鏤板以傳於世乃晏知止刻於蘇州者然則蜀本蓋傳蘇本而蘇本不復有矣
  杜工部集二十卷
  唐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劔南節度參謀襄陽杜甫子美撰案唐志六十卷小集六卷王洙原叔蒐裒中外書九十九卷除其重複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嵗時為先後别録雜著為二卷合二十卷寳元二年記遂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蘇且為後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刋附集外蜀本大畧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美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天以前文體大畧皆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壮偉又非唐初餘子所能及也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秘書郎黄伯思長睿所校既正其差誤參攷嵗月出處異同古律相間凡一千四百十十首案文獻通攷作一千四百四十七首雜著二十九首别為二卷李丞相伯紀為序之
  賈幼幾集十卷
  唐起居舍人河南賈至幼幾撰唐志二十卷别十五卷李淑書目云至集有三本又有十卷者有序今本無序中興館閣本亦同
  元次山集十卷
  唐容管經略使河南元結次山撰蜀本但載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隠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遺一卷中興頌五規二惡之屬皆在焉江本分寘十卷結自號漫叟
  顔魯公集十五卷補遺一卷附録一卷
  唐太子太師京兆顔真卿清臣撰之推五世孫師古曾侄孫案館閣書目嘉祐中宋敏求惜其文不傳乃集其刋於金石者為十五卷今本序文劉敞所作乃云吳興沈侯編輯而不著沈之名留元剛刻於永嘉為後序則云劉原父所序即宋次道集其刻於金石者也又不知何據元剛復為之年譜益以拾遺一卷多世所傳帖語且以行状碑傳為附録魯公之裔孫裕自五代時官温州與其弟倫祥案文獻通攷倫作綸皆徙居永嘉樂清本朝世復其家且時褒録其子孫亦有登科者
  蕭功曹集十卷
  唐揚州功曹參軍蕭穎士茂挺撰門人栁并為序穎士梁鄱陽王之裔敏悟夙成負才尚氣見惡於李林甫其後卒不遇以死夀亦不逮中年
  毛欽一集二卷
  唐荆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荆門軍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傑或時又以傑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雲夢子開元中人
  吳筠集十卷
  唐嵩陽觀道士華隂吳筠貞節撰筠舉進士不中第天寳初召至京師為道士待詔翰林為高力士所惡而斥後入剡中天台卒弟子諡為宗元先生事見隠逸傳傳稱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詩相甲乙巢父詩未之見也筠詩固不碌碌豈能與太白相甲乙哉
  獨孤常州集二十卷
  唐常州刺史洛陽獨孤及至之撰其門人梁肅編集為後序而李舟為序於篇首且刻崔祐甫所為墓志其子曰郁字古風者亦有名韓退之志其墓
  高常侍集十卷
  唐左散騎常侍渤海高適逹夫撰適年五十始為詩即工部子美所善也豪傑之士亦何所往而不能也
  劉隨州集十卷
  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詩九卷末一卷雜著數篇而已建昌本十卷别一卷為雜著長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
  劉虞部集十卷
  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之序集中有送弟歸懐州舊業序言高祖當武德經綸勲在王府案武德功臣有劉文静宏基政會史皆有傳文静之後誅絶宏基政㑹傳後無所攷未詳何人之後也胡笳十八拍行於世
  戎昱集五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唐䖍州刺史扶風戎昱撰其侄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於渚宮一見禮遇集中有哭甫詩世所傳在家貧亦好之句昱詩也
  梁補闕集二十卷
  唐右補闕翰林學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台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案獨孤及集後序稱門下生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陸宣公集二十二卷
  唐宰相嘉興陸贄敬輿撰權德輿為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牓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别集文賦表状十五卷今不傳
  權丞相集五十卷
  唐宰相畧陽權德輿載之撰楊嗣復為序德輿父臯以不汙禄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傾覆亦能世其家性寛和有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迹可謂德門矣墓碑韓昌黎所為也序又言九年掌誥自纂録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内今未之見
  裴晉公集二卷
  唐宰相河東裴度中立撰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唐吏部侍郎南陽韓愈退之撰李漢序漢文公壻也其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懼後之人偽妄輙附益其中也外有註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録五卷列於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録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録外皆偽妄或韓公及其壻所刪去也南陽者唐東都之河陽春秋傳晉於是始啟南陽者也新書以為鄧州非是方崧卿年譜辨之詳矣
  韓文公志五卷
  金堂樊汝霖澤之撰汝霖嘗為韓集譜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誌祭文序譜之屬為一編此是也譜注未之見汝霖宣和六年進士仕至瀘帥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録五卷年譜一卷舉正十卷外抄八卷
  年譜洪興祖撰莆田方崧卿增攷且撰舉正以校其同異而刻之南安軍外集但據嘉祐蜀本劉煜所録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聯句詩文之遺見於他集者及葛嶠刻栁文則又以大庾丞韓郁所編注諸本號外集者案文獻通攷作韓都并攷校疑誤輯遺事共為外鈔刻之
  校定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晦庵朱侍講熹以方氏本校定凡異同定歸於一多所發明有益後學外集皆如舊本獨用方本益大顛三書愚案方氏用力於此集勤矣外集刪削甚嚴而存此書以見其邀速常語初無崇信之説但欲明世間問答之偽而不悟此書為偽之尤也蓋由歐陽公跋語之故不知歐陽公自以易大傳之名與已意合從而實之此自通人之一蔽東坡固嘗深辨之然其謬妄三尺童子所共識不待坡公也今朱公決以為韓筆無疑方氏未足責晦翁識高一世而其所定者廼爾殆不可解今案外集第七卷曰疑誤者韓郁注云潮州靈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貶潮晚乃由兵部為吏部流俗但稱韓吏部爾其書蓋國初所刻故其謬如此又潮本韓集不見有此書使靈山舊有此刻集時何不編入可見此書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
  栁栁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唐禮部員外郎栁州刺史河東栁宗元子厚撰劉禹錫作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誌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誌文非當時本也或云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栁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别録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録二卷事迹本末一卷
  方崧卿既刻韓集於南安軍其後江隂葛嶠為守復刋栁集以配之别録而下皆嶠所裒集也别録者龍城録及法言注五則龍城近世人偽作
  重校添注栁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姑蘇鄭定刋於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校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韓栁音辨二卷
  南劍州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進士也
  李元賔集五卷
  唐太子校書江東李觀元賔撰觀與韓退之貞元八年同年進士明年試博學宏詞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顔子不貳過論其年所試文也又一年觀年二十九卒愈為之誌銘使觀不死可量也哉陸希聲得其文二十九篇為之序慶歴中章𧦴又得十四首於楚人趙昂通為五卷
  歐陽行周集五卷
  唐國子四門助教莆田歐陽詹行周撰詹亦韓愈同年進士故其集中各有明水賦詹亦早死愈為之哀詞尤拳拳焉李翺作傳而李集不載其序福建廉使李貽孫所為也詹之為人有哀辭可信矣黄璞何人斯乃有太原函髻之謗好事者喜傳之不信愈而信璞異哉高城已不見之句樂府此類多矣不得以為實也然高城已不見之詩題云途中寄太原所思蓋亦有以召其疑也昔人以曖昧受謗傳之千古尚未能明孰謂今人之行已而可不謹哉
  元氏長慶集六十卷
  唐宰相河南元稹微之撰中興書目止四十八卷又有逸詩二卷稹嘗自彚其詩為十體其末為豔詩暈眉約鬢匹配色澤劇婦人之怪艷者今世所傳李娃鶯鶯夢遊春古決絶句贈雙文示楊瓊諸詩皆不見於六十卷中意館中所謂逸詩者即其艷體者耶稹初與白樂天齊名文章相上下出處亦不相悖晚而欲速化依奄宦得相卒為小人之歸而居易終始全節嗚呼為士者可以鑒矣
  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年譜一卷又新譜一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樂天撰案集後記稱前著長慶集五十卷元微之為序後集二十卷自為序今又續後集五卷自為記前後七十五卷時會昌五年也墓志乃云集前後七十卷當時預為誌時未有續後集今本七十一卷蘇本蜀本編次亦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樂天自記之舊矣年譜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李璜德劭所作樓大防參政得之以遺吳郡守李伯珍諫議刻之余嘗病其疎畧牴牾且號為年譜而不繫年乃别為新譜刋附集首
  白集年譜一卷
  知忠州漢嘉何友諒以居易舊治既刋其文集又作年譜刋之集首始余為譜既成妹夫王栐叔永守忠録寄之則忠已有此譜視余譜詳畧互見亦各有發明其辨李崖州三絶非樂天作及載晁子止之語謂與楊虞卿為姻家與牛僧孺為師生而不陷牛李黨中與余暗合因並存之詳見新譜末章
  劉賔客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賔客中山劉禹錫夢得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輯其遺文得詩四百七篇雜文二十二篇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李文公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八卷
  唐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翺習之撰蜀本分二十卷集中無詩獨有戲贈一篇拙甚決非其作也然韓集逺遊聯句有習之一聯云前之詎灼灼此去信悠悠亦殊不工他無一語意者於詩非所長而不作耶習之為文源委於退之可謂得其傳矣但其才氣不能及耳
  樊宗師集一卷絳守園池記注一卷
  唐諫議大夫南陽樊宗師紹述撰韓文公為墓誌稱魁紀公三十卷樊子三十卷詩文千餘篇今所存纔數篇耳讀之殆不可句有王晟者天聖中為絳倅取其園池記章解而句釋之猶有不盡通者孔子曰辭逹而已矣為文而晦澁若此其湮没弗傳也宜哉書以魁紀公名異甚文之不可句當亦類是隨齊批注
  皇甫持正集六卷
  唐工部郎中新定皇甫湜持正撰東都修福先寺碑三千字一字索三縑案原本無一字二字今據文獻通攷補正其輕傲不羈非裴晉公鉅德殆不能容之也今集纔數十篇碑不復存意其多所亡逸然湜之矜負如此固不苟為人作人亦未必敢求之也
  林藻集一卷
  唐嶺南節度副使莆田林藻緯乾撰藻貞元七年進士試珠還合浦賦叙珠去來之意人謂有神助焉
  林藴集一卷
  唐邵州刺史林藴復夢撰藻之弟也見儒學傳藴父披蘇州别駕有子九人世號九牧林氏其族至今衣冠詩禮以藴所為父墓碑攷之其八子為刺史司馬其一號處士而披之父為饒陽郡守祖為瀛州刺史蓋亦盛矣
  沈下賢集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唐福建團練副使吳興沈亞之下賢撰元和十年進士仕不出藩府長慶中為櫟陽尉案唐詩紀事及文獻通攷俱作樂陽太和中謫掾郢州皆集中可見者也吳興者著郡望其實長安人
  孟東野集十卷
  唐溧陽尉武康孟郊東野撰惟末卷有書二篇賛一篇餘皆詩也郊貞元十二年進士
  吕衡州集十卷
  唐衡州刺史河中吕温和叔撰一字化光劉禹錫為序温本善韋執誼王叔文偶使絶域得免在八司馬之數而終以好利敗與竇羣羊士諤昵比傾誣宰相李吉甫謫死屨校不懲至於滅耳此其所以為小人歟
  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别集十卷外集四卷
  唐宰相趙郡李德裕文饒撰一品集者皆㑹昌在相位制誥詔冊表疏之類也别集詩賦雜著外集則窮愁志也德裕自穆宗時已掌内外制累踐方鎮遂相文宗平生著述詎止此此外有姑臧集五卷而已其不傳於世者亦多矣窮愁志晚年遷謫後所作凡四十九篇其論精深其詞峻潔可見其英偉之氣周秦行紀一篇竒章怨家所為而文饒遂信之爾
  李衛公備全集五十卷年譜一卷摭遺一卷
  比永嘉及蜀本三十四卷之外有姑臧集五卷獻替記辨謗畧等諸書共十一卷知鎮江府江隂耿秉直之所輯并攷次為年譜摭遺姑臧集者兵部員外郎段令緯所集前四卷皆西掖北門制草末卷惟黠戞斯朝貢圖及歌詩數篇其曰姑臧未詳衛公三為浙西出入十年皆治京口故秉直刻其集若永嘉則其事頗異郡故有海神廟本城北隅叢祠元祐中太守范峋夢其神自言李姓唐武宗時宰相南遷以没寤而意其為德裕訪得其祠遂作新廟且列上其事自是日盛賜廟額號王爵然衛公平生於温蓋邈乎不相及也殊有不可曉者
  平泉雜文一卷
  即别集第九第十卷平泉山居所作詩賦記也
  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
  唐中書舍人京兆杜牧牧之撰牧佑之孫其甥裴延翰編而序之外集皆詩也又在天台録得集外詩一卷别見詩集類未知是否牧才高俊邁不覊其詩豪而艷有氣槩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李義山集八卷樊南甲乙集四十卷
  唐太學博士河内李商隠義山撰商隠令狐楚客開成二年進士書判入等從王茂元鄭亞辟二人皆李德裕所善坐此為令狐綯所憾竟坎𡒄以終甲乙集者皆表章啟牒四六之文既不得志於時歴佐藩府自茂元亞之外又依盧宏正栁仲郢故其所作應用若此之多商隠本為古文令狐楚長於章奏遂以授商隠然以近世四六觀之當時以為工今未見其工也
  玉溪生集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李商隠自號此集即前卷中賦及雜著也
  孫樵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唐職方郎中孫樵可之撰自為序凡三十五篇蓋其刪擇之餘也樵大中九年進士東坡嘗曰學韓愈而不至者為皇甫湜學湜而不至者為孫樵
  李甘文集一卷
  唐侍御史李甘和鼎撰甘欲壊鄭注麻坐貶死杜牧所為賦詩者也
  薛逢四六集一卷
  唐秘書監河東薛逢陶臣撰
  勅語堂判集一卷
  唐宰相滎陽鄭畋台文撰
  文泉子十卷
  唐中書舍人長沙劉蛻復愚撰自為序云覃以九流之㫖配以不竭之義曰泉有文塚銘甚奇蛻大中四年進士其為西掖在咸通時
  一鳴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
  唐兵部侍郎虞鄉司空圖表聖撰案虞鄉即今解州原本作虞卿誤今改正圖見卓行傳唐末高人勝士也蜀本但有雜著無詩自有詩十卷别行詩格尤非晚唐諸子所可望也其論詩以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鹹酸之外醇美乏焉東坡嘗以為名言自號知非子又曰耐辱居士
  文藪十卷
  唐太常博士襄陽皮日休襲美撰日休咸通八年進士黄巢之難陷賊中為果頭三屈律之讖賊疑譏已髮拳遂見害陸游筆記以皮光業碑辨其不然
  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
  唐處士吳郡陸龜䝉魯望撰為甲乙丙丁詩文雜編政和中朱衮刋之吳江末有四賦用蜀本增入
  笠澤叢書蜀本十七卷案文獻通攷作七卷
  元符中郫人樊開所序龜䝉自號天隨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與皮日休善有松陵倡和集皆不在文藪叢書中
  羅江東甲乙集十卷後集五卷湘南集三卷
  唐鄉貢進士新城羅隠昭諫撰隠舉進士不第更辟諸鎮幕府羅紹威待以從叔晚依吳越奏授給事中甲乙集皆詩後集有律賦數首湘南集者長沙幕中應用之文也隠又有淮海寓言讒書等求之未獲讒書刋于新城縣隨齊批注
  投知小録三卷
  唐神策判官郃陽秦韜玉中明撰田令孜客中和二年特賜及第
  鳯策聯華三卷
  唐虞部郎中淮南從事秋浦顧雲垂象撰多以擬古為題蓋行卷之文也雲咸通十五年進士
  聱書十卷
  唐天復進士沈顔可鑄撰傳師之孫仕偽吳順義中為翰苑名聱者以元結聱叟自况也其文骫骳而自序之語極其矜負
  李後主集十卷
  江南國主李煜重光撰
  田霖四六集一卷
  南唐田霖撰
  扈載集十卷
  後周翰林學士范陽扈載仲熙撰少俊早逹年三十六以死其子䝉顯於國初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六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七  宋 陳振孫 撰别集類中
  趙韓王遺藁十卷
  丞相韓忠獻王范陽趙普則平撰普開國元臣不以文著而彗星班師二疏天下至今傳誦末有劉昌言所撰行状案館閣書目惟有奏議一卷今麻沙書坊刋本奏議止數篇餘皆表状之屬也
  徐常侍集三十卷
  左散騎常侍廣陵徐鉉鼎臣撰其二十卷仕河南所作餘十卷歸朝後所作也所撰李煜墓銘婉媺有體文鑑取之
  咸平集五十一卷
  右諫議大夫漢嘉田錫表聖撰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二人范文正公誌其墓東坡序其奏議十篇所謂憂治世而危明主者也今首卷有奏議十二篇即東坡所序案此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增入錫之子孫亡顯者端平初南充游似景仁為成都漕案原本作為成憲今據文獻通攷改正奏言朝廷方用端拱咸平之舊紀元而臣之部内乃有端拱咸平之直臣宜褒表之以示勸願下有司議諡博士徐清叟直翁考功黄朴誡甫議諡曰獻翼云今漢嘉田氏子孫不知存亡而文集板之在州者亦燬於兵燼矣可為永慨
  廣平公集一百卷
  翰林學士文安公大名宋白太素撰
  栁仲塗集十五卷
  如京使大名栁開仲塗撰開開寳六年進士歴知常潤州以殿中侍御史换崇儀使又歴八郡以卒門人張景為行状及集序本朝為古文自開始然其體艱澁為人忼慨喜功名急義史亦稱其傲狠强愎云
  穆參軍集三卷
  泰州司法參軍東平穆修伯長撰修祥符二年經明行修進士仕不遇困窮以死師事陳摶傳其易學以授李之才之才傳邵雍而尹洙兄弟亦從之學古文且傳其春秋學或曰太極圖亦修所傳於陳摶种放者今其遺文傳世者僅如此門人祖無擇為之序
  江南小集二卷
  工部侍郎終南种放明逸撰淳化中有李介者序之於九江故以為名館閣書目别有正集十卷大畧與此同原註正集名豹林
  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
  知制誥濟陽王禹偁元之撰自為之序畧曰閱平生所為文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象曰君子以懿文德未能行其施但可懿文而已外集者其曾孫汾裒輯遺文得三百四十首又有承明集十卷奏議集三卷後集詩三卷未見案宋史藝文志無奏議集後集詩而有别集十六卷
  乖崖集十二卷附録一卷
  樞宻直學士忠定公鄄城張詠復之撰案宋史詠字復之原本作詠之誤今改正乖崖其自號也錢希白為墓誌韓魏公為神道碑近時郭森卿宰崇陽刻此集舊本十卷今增廣并語録為十二卷
  武夷集二十卷别集十二卷
  翰林學士文公浦城楊億大年撰案本傳所著括蒼武夷潁隂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等集及内外制刀筆共一百九十四卷館閣書目猶有一百四十六卷今所有者惟此而已武夷新集者億初入翰苑當景德丙午明年條次十年詩筆而序之别集者祥符五年避讒佯狂歸陽翟時所作也君可思賦居其首亦見本傳餘書疏皆作其弟倚酬答倚亦景德中進士
  中山刀筆集三卷
  翰林學士大名劉筠子儀撰皆四六應用之文筠與楊大年同時號楊劉詩號西崑體别有冊府應言集十卷榮遇集十二卷表奏六卷淝川集四卷見館閣書目
  滑稽集四卷
  翰林學士吳越錢易希白撰多譎諷之詞淳化癸巳自序
  擁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樞宻使思公吳越錢惟演希聖撰易倧之子惟演俶之子也惟演文集甚多此特其二集爾出鎮河陽河南時所作也全集未見
  臨川集三十卷二府集二十五卷年譜一卷
  丞相臨淄元獻公臨川晏殊同叔撰其五世孫大正為年譜言先元獻嘗自差次起儒館至學士為臨川集起樞廷至宰席為二府集今案本傳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中興書目亦九十四卷今所刋止此爾臨川集有自序
  夏文荘集一百卷
  樞宻使鄭國文荘公九江夏竦子喬撰竦父死王事身中賢科工為文辭復多材術而不自愛重甘心姦邪聲伎之盛冠於承平夫婦反目隂慝彰播皆可為世戒也
  吕文靖試卷一卷
  丞相許國文靖公夀春吕夷簡坦夫撰咸平二年夀州應舉此其程文也真本藏范太史氏前有家状大略與今同其所習曰春秋何論大義何論者當是何晏論語也其所問各十條皆非深義逐條所答纔數句或止一言或直稱未審考官二人花書其上并批通不又禮行於郊賦建侯置守孰優論其所習又稱雜文時務策則不復存此可以見國初塲屋事體文法簡寛士習純茂得人之盛後世反不能及文盛則實衰世變蓋可覩矣
  范文正集二十卷别集四卷
  參政文正公吳郡范仲淹希文撰祥符八年進士曰朱説者即公也幼孤從其母適朱氏其為兗州推官始復姓更名
  范文正尺牘五卷
  其家所傳在正集之外
  安陽集五十卷
  丞相魏國忠獻公安陽韓琦稚圭撰
  文潞公集四十卷補遺一卷
  丞相介休文彦博寛夫撰
  富文忠集二十七卷
  丞相韓國文忠公河南富弼彦國撰奉使録亦在其末
  武溪集二十卷
  集賢院學士襄公曲江余靖安道撰
  徂徠集二十卷
  國子監直講魯國石介守道撰集中有南京夏尚書啟及夫子廟上梁文皆為夏竦作此介所謂大姦之去如距斯脫者也豈當是時竦之姦猶未著耶陸子遹刻於新定述其父放翁之言曰老蘇之文不能及然世自有公論也歐公所以重介者非緣其文也
  滄浪集十五卷
  集賢校理蘇舜欽子美撰舜欽易簡之孫杜祁公衍之壻坐進奏院用公錢㑹客為王拱辰軰所擠坐以深文廢逐而死置園蘇州為滄浪亭水竹之勝冠於吳下至今猶存嘗答韓持國書具見其意趣本傳載之歐陽公序其文言子美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同時得罪者未幾復顯用舜欽獨先没可哀也
  宛陵集六十卷外集十卷
  都官員外郎國子監直講宣城梅堯臣聖俞撰凡五十九卷為詩他文賦纔一卷而已謝景初所集歐公為之序外集者吳郡宋績臣所序謂皆前集所不載今考之首卷諸賦已載前集不可曉也聖俞為詩古澹深逺有盛名於一時近世少有喜者或加毁訾惟陸務觀重之此可為知者道也自世競宗江西已看不入眼况晚唐卑格方錮之時乎杜少陵猶有竊議妄論者其於宛陵何有
  尹子漸集六卷
  太常博士知懐州河南尹源子漸撰待制焞彦明其孫也
  尹師魯集二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直龍圖閣尹洙師魯撰源之弟也其父仲宣明經入仕父子皆歐陽公誌其墓洙與穆伯長同為古文范文正公為作集序歐公亦稱其文簡而有法以剛直數忤時卒以貶死死時精明不亂有過人者
  書判一卷
  尹洙撰洙天聖二年進士後以安德軍節推試書判拔萃科中之前十道是程文餘當為擬卷本朝惟余安道亦中是科集中有判詞二卷文鑑亦載一二又有王回判二道而回不以此科進餘未有聞
  宋元憲集四十四卷
  丞相鄭國元憲公安陵宋庠公序撰本名郊字伯庠天聖二年進士第一後有忌者讒之以姓符國號名應郊天仁宗命改焉忌者之力止此後卒大用為名臣
  宋景文集一百卷
  翰林學士景文公宋祁子京撰庠弟也自布衣名動塲屋號二宋天聖二年同登第祁本首唱章獻謂弟不可以先兄以為第十人而庠遂魁天下兄弟後皆貴顯景文清約荘重不逮其兄以此不至公輔所撰唐書列傳不稱良史景文筆記余於為文似蘧瑗年五十知四十九年非余年六十始知五十九年非其庶幾至於道乎每見舊所作文章憎之必欲燒棄梅堯臣喜曰公之文進矣景文未第時為學於永陽僧舍或問曰君好讀何書答曰余最好大誥故景文為文謹嚴至修唐書其言艱其思苦蓋亦有所自歟案景文筆記以下原夲俱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增入
  六一居士集一百五十二卷附録四卷年譜一卷參政文忠公廬陵歐陽修永叔撰本朝初為古文者栁開穆修其後有二尹二蘇兄弟歐公本以辭賦擅名塲屋既得韓文刻意為之雖皆在諸公後而獨出其上遂為一代文宗其集徧行海内而無善本周益公解相印歸用諸本編校定為此本且為之年譜自居士集外集而下至於書簡集凡十各刋之家塾其子綸又以所得歐陽氏傳家本乃公之子棐叔弼所編次者屬益公舊客曾三異校正益完善無遺恨矣居士集歐公手所定也
  李泰伯退居類藁十二卷續藁八卷常語三卷周禮致太平論十卷後集六卷
  太學說書南城李覯泰伯撰其自序曰天将夀我歟固為未足也不然斯亦足以藉手見古人矣類藁慶歴所録續藁皇祐所録後集則門人傅野編泰伯不喜孟子常語専辨之嘗舉茂材不中世傳閣試論題有全不記所出者曰此必孟子注也擲筆而出
  少微集三十卷
  職方員外郎會稽齊唐祖之撰齊澣之後天聖八年進士兩應制科皆為首選以切直報罷居鑑湖東北去城五里名其山曰少微其集顧臨為之序
  樂全先生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
  參政文定公南都張方平安道撰初舉茂材異等再舉賢良方正皆中其科識略過人知蘇洵父子於布衣惡王安石於考試進士之日皆人所不能及也夀至八十五薨於元祐中於當時最為耆德然頗為司馬温公所不喜
  胡文恭集七十卷
  樞宻副使文恭公晉陵胡宿武平撰晉陵之胡自文恭始大其猶子宗愈仍執政子孫為侍從九卿者以十數紹興初世将承公亦其後也至今猶名族
  臨川集一百卷案文獻通攷作一百三十卷
  丞相荆國文公臨川王安石介甫撰後改封舒王方嘉祐以前名重一世迹其文學論議操守使不至大位則光明俊偉不可瑕疵矣老蘇曰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其禍之至此哉何其知之明也
  王魏公集二十卷案宋史本傳不言安禮封魏國此稱魏公未詳
  尚書左丞王安禮和甫撰近時厚之順伯其曾孫也
  王校理集六十卷
  祕閣校理王安國平甫撰安國雖安石親弟而意向頗不合尤惡吕惠卿卒為所䧟坐鄭俠事奪官歸田里亦㑹惠卿方叛安石故也尋復之命下而卒
  華陽集一百卷
  丞相岐國文恭公龍舒王珪禹玉撰本成都人故稱華陽典内外制十八年集中多大典冊詔令其詩號至寳丹以其好為富貴語也在相位無所建明人目為三㫖於上前曰取聖㫖曰領聖旨退謂吏則曰已得旨元豐末命珪本無異論亦緣其備相位不能早發大議依違遷延以召讒賊卒為本朝大禍需事之賊也豈不然哉珪一身追貶不足道也
  傳家集一百卷
  丞相温國文正公洓水司馬光君實撰生於光州故名今光州有集本
  丹淵集四十卷
  集賢校理潼川文同與可撰東坡與之厚善墨君堂記篔簹竹記皆為同作也司馬温公稱其襟韻瀟灑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則其為人可知矣其為湖州蓋未至而卒
  蔡忠惠集三十六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七卷
  端明殿學士忠惠莆田蔡襄君謨撰近世始刻於泉州王十朋龜齡為之序余嘗官莆至其居去城三里荔子號玉堂紅者正在其處矮屋欲壓頭猶是當時舊物歐公所撰墓誌石立堂下真蹟及諸公書帖多有存者京卞同郡晚出欲自附於名閥自稱族弟本傳云爾襄孫佃唱名第一京時當國以族孫引嫌降第二佃終身恨之
  元章簡玉堂集二十卷
  參政章簡公錢塘元絳原之撰絳之祖德昭相吳越本姓危氏臨川人唐末危全諷其伯父也德昭父曰仔倡聚衆保鄉里兵敗自臨川奔杭州易姓元至今建昌撫州邵武多危姓絳能文辭晚嵗以王介甫薦入翰林甚稱職遂柄用
  吕正獻集三十卷
  丞相東萊吕公著晦叔撰
  劉状元東歸集十卷
  大理評事鉛山劉煇之道撰煇嘉祐四年進士第一人堯舜性之賦至今人所傳誦始在塲屋有聲文體奇澁歐公惡之下第及是在殿廬得其賦大喜既唱名乃煇也公為之愕然蓋與前所試文如出二人手可謂速化矣仕止於郡幕年三十六以卒世傳煇既黜於歐陽公怨憤造謗為猥䙝之詞今觀楊傑志煇墓稱其祖母死雖有諸叔援古誼以適孫解官承重服又嘗買田數百畆以聚其族而餉給之蓋篤厚之士也肯以一試之淹而為此憸薄之事哉
  古靈集二十五卷
  樞宻直學士長樂陳襄述古撰襄在經筵薦司馬光而下三十三人皆顯於時紹興詔㫖布之天下集序李忠定綱作也年譜載其世系出陳夷行之弟夷實自光州固始從王緒入閩家于福州攷之唐世系表有不合者嘗怪閩之士族推本家世輒言出自固始光在唐為下州固始又其一縣當時不聞顯人安得衣冠望族如許就令有之王緒以夀春屠者為盗王潮從之為部曲轉鬭萬里而後入閩士大夫何緣隨逐不置蓋嘗思之王氏初建國人不自保謾言鄉人幸其不殺後世子孫承襲其説世禩緜邈并與其初而忘之爾若陳氏尤不應云然當永嘉之亂林黄陳鄭四姓先入閩林諝為閩中記明著之矣尚得以一時脱死賊手之說守之而不變乎
  鄖溪集五十卷
  翰林學士安陸鄭獬毅夫撰皇祐五年進士首選坐知開封府不肯用案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而出廷試圜丘象天賦時獬與滕甫俱有塲屋聲甫賦首曰大禮必簡圜丘自然自謂人莫能及獬但倒一字曰禮大必簡圜丘自然甫聞之大服果居其次云
  廣陵集二十卷
  揚州布衣王令逄原撰令少年有盛名王介甫尤重之年二十八而卒其妻吳氏安石夫人之女弟也守志不嫁一女遺孕嫁吳師禮其子曰説所謂吳傳朋也令之墓安石銘之案原本作令之墓誌安石名之㨿文獻通攷無誌字名作銘今改正後有劉發者為之傳吳氏之墓其姪王雲銘之奉使死磁州者也
  公是集七十五卷
  侍讀學士新喻劉敞仲邍父撰號公是先生
  彭城集六十卷
  中書舍人劉攽叔贛父撰號公非先生敞兄弟俊敏博洽同登慶歴六年進士第敞本首冠以内兄王堯臣為編排官引嫌遂得第二人仕早貴而不永年年財五十攽歴州縣二十年晚乃游館學元祐中始掌外制敞子奉世仲馮亦有名官至執政世稱三劉
  老蘇嘉祐集十五卷
  文安主簿編修禮書眉山蘇洵明允撰洵初入京師益帥張文定薦之歐陽公世皆知之而有雷簡夫者為雅守以書薦之張歐及韓魏公尤力張之知洵由簡夫世罕知之雷之書文亦慷慨偉麗可觀
  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奏議十五卷和陶集四卷應詔集十卷
  端明殿學士文忠公蘇軾子瞻撰一字和仲自謫黄州始號東坡居士杭蜀本同但杭無應詔集
  欒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案應詔集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門下侍郎文定公蘇轍子由撰一字同叔欒城真定府縣也蘇氏望趙郡欒城元魏時屬趙郡故云晚居潁濵自號潁濵遺老故集或名
  三蘇年表三卷
  右奉議郎孫汝聽撰汝聽當是蜀人叙蜀甚詳
  東坡别集四十六卷
  坡之曾孫給事嶠季真刋家集於建安大畧與杭本同蓋杭本當坡公無恙時已行於世矣麻沙書坊又有大全集兼載志林雜説之類亦雜以潁濵及小坡之文且間有訛偽勦入者有張某為吉州取建安本所遺盡刋之而不加攷訂中載應詔策論蓋建安本亦無應詔集也
  陳都官集三十卷
  都官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舜俞慶歴六年進士嘉祐四年制科以言新法謫官南康與劉凝之騎牛游廬山詩畫皆傳於世舜俞居湖秀境上初從安定胡先生學熙寧中六客其一也其墓在城南之蘓灣子孫猶宅於烏鎮
  濂溪集七卷
  廣東提刑營道周敦頤茂叔撰遺文纔數篇為一卷餘皆附録也本名敦實避英宗舊名改焉其仕以舅鄭向任晚年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前有溪取營道故居濂溪名之二程所從學也又本并太極圖為一卷遺事行状附焉
  明道集四卷遺文一卷
  監察御史河南程顥伯淳撰三司使羽之後也其父曰珦顥之没文潞公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伊川集九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崇政殿説書程頤正叔撰
  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
  二程共為一集建寧所刻本
  元豐類藁五十卷續四十卷年譜一卷
  中書舍人南豐曾鞏子固撰王震為之序年譜朱熹所輯也案韓持國為鞏神道碑稱類藁五十卷續四十卷外集十卷本傳同之及朱公為譜時類藁之外但有别集六卷以為散逸者五十卷而别集所存其什一也開禧乙丑建昌守趙汝礪丞陳東得於其族孫濰者校而刋之因碑傳之舊定著為四十卷然所謂外集者又不知何當則四十卷亦未必合其舊也
  曲阜集四十卷奏議十二卷西垣集十二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五卷案文獻通攷西垣集作西掖集外制集三卷作三十卷内制集五卷作五十卷翰林學士文昭公曾肇子開撰肇元祐中為西掖元符末𠕂入故别名庚辰外制集肇制誥温潤典雅其草兄布拜相制汪玉山稱之以為得命次相之體
  王直講集十五卷
  天台縣令南城王无咎補之撰无咎嘉祐二年進士曾鞏之妹夫從王安石游最久将用為國子學官未及而卒為之誌墓曾肇序其集云二十卷今惟十五卷
  南陽集二十卷
  門下侍郎潁昌韓維持國撰封南陽郡公故以名集沈晦元用其外孫也卷首載鮮于綽所述行状而晦跋其後南澗元吉无咎其四世孫
  無為集十五卷别集十卷
  禮部郎濡須楊傑次公撰嘉祐四年進士元祐中為郎傑善談禪别集皆為釋老而釋又居十之九
  清江三孔集四十卷
  中書舍人新淦孔文仲經父禮部侍郎武仲常父户部郎中平仲毅父撰寔先聖四十八世孫嘉祐六年八年治平二年連三科兄弟以次登第文仲舉賢良對策切直忤時罷舉官范鎮景仁因求致仕而制科亦自此廢武仲為禮部第一人中甲科平仲亦嘗舉制科其著述各數十篇多散逸弗傳今其存者文仲纔二卷武仲十七卷平仲二十一卷而已慶元中濡須王⿴少愚守臨江裒輯刋行而周益公必大為之序序畧曰遺文雖存一二於千百然讀之者知其為有德之言非雕篆之習也昔黄太史頌當時人才有曰二蘇聯璧三孔分鼎張丞相天覺在元符中詆元祐詞臣極其荒唐謂兩蘇為狂率則剛直也謂公兄弟配之文行如何哉案序畧曰以下原本脱去今㨿文獻通攷增入
  西溪集十卷
  翰林學士錢塘沈遘文通撰初以郊社齋郎舉進士第一執政謂已宦者不應先多士遂居其次實皇祐元年自是為故事文通吏事精明强敏為杭州開封府皆有能名從容閒暇夙興治事及午而畢卒時年四十餘其孫晦元用宣和中亦魁天下
  長興集四十一卷
  翰林學士沈括存中撰括於文通為叔而年少於文通世傳文通常稱括叔今四朝史本傳以為從弟者非也文通之父扶扶之父同括之父曰周皆以進士起家官皆至太常少卿王荆公志周與文通墓及文通弟遼誌其伯父振之墓可攷括坐永樂事貶晚居京口自號夢溪翁自叙甚詳
  雲巢集十卷
  審官西院主簿沈遼叡逹撰遘親弟也以兄任為京官坐法流貶事見揮麈録自永徙池築室齊山號雲巢竟不復起以上三集刋於括蒼號三沈集其次序如此蓋未之攷也
  蘇魏公集七十二卷
  丞相魏國公温陵蘇頌子容撰紳之子也紳在兩禁人稱其險詖而頌器局閎厚未嘗與人較短長其為相在元祐末大臣奏事多禀宣仁獨頌必𠕂以白哲廟其後免於遷謫蓋上以為識君臣之禮故也年逾八十薨於建中靖國之初自草遺表卻醫屏藥死生之際了然集前後序汪藻周必大撰
  傅獻簡集七卷
  中書侍郎獻簡公河陽傅堯俞欽之撰
  赤城集十卷
  兩浙提刑寧海羅適正之撰治平二年進士學於四明樓郁為吏健敏頗為蘇子瞻劉貢父諸公所知台士有聞於世自適始
  西塘集二十卷
  監安上門三山鄭俠介夫撰治平四年甲科小臣劘上言人所不敢言上為之感動略施行其言不惟不怒而已既而竟墮深譴良由吕惠卿欲傾王安石而俠與安國游從厚善遂起獄併陷之俠既得罪新法遂不罷而本朝之禍本成矣小人勿用之戒可不畏哉安石親惠卿而疎俠豈惟誤國亦以危身後之君子可以鑒矣
  范忠宣集二十卷
  丞相忠宣公吳郡范純仁堯夫撰文正公之次子也文正子四人長純佑尤俊有賢行早年病廢以死富文忠誌其墓近時吏部尚書之柔者其四世孫也次純禮純粹皆顯用至大官
  劉忠肅集四十卷
  丞相忠肅公東光劉摯莘老撰凡四舉於鄉試禮部為第一登嘉祐四年甲科劉元城為集序述其出處大槩
  畫墁集一百卷
  吏部侍郎邠國張舜民芸叟撰舜民初用於元祐至元符末為諌議大夫居職七日所上事六十章崇寧初坐謝表言紹聖逐臣有曰脱禁錮者何止一千人計水陸者不啻一萬里又曰古先未之或聞畢竟不知其罪以為譏謗坐貶自號浮休居士
  淇水集八十卷
  門下侍郎大名李清臣邦直撰清臣韓魏公姪壻案原本無姪字攷宋史本傳韓琦以兄女妻之蓋姪壻也今補正治平二年中制科歐陽公愛其文以比蘇軾其為人亦寛博有度而趨時嗜權利首主紹述之論意規宰相亦卒不如其志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
  翰林學士成都范祖禹淳甫撰
  灌園集三十卷
  鄉貢進士吕南公次儒撰淳熙初試禮部不利㑹以新經取士遂罷舉欲修三國志題其齋曰衮斧書将成而死其書亦不傳元祐初諸公欲薦進之不及
  伐檀集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知康州豫章黄庶亞夫撰自為序庭堅其子也世所傳山魈水怪著薜荔之詩集中多此體庭堅詩律蓋有自來也庶慶歴二年進士
  豫章集五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外集十四卷
  著作郎黄庭堅魯直撰自號山谷道人
  豫章别集二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皆集中所遺者如承天塔記黄給事行状毁璧其顯顯者也諸孫㽦子耕集而傳之
  宛丘集七十卷年譜一卷
  起居舍人樵國張耒文潜撰宛丘陳州其所居也蜀本七十五卷
  后山集十四卷外集六卷談叢六卷理究一卷詩話一卷長短句二卷
  祕書省正字彭城陳師道無已撰一字履常蜀本但有詩文合二十卷案魏衍作集序云離詩為六卷類文為十四卷今蜀本正如此又言受其所遺甲乙丙藁詩曰五七文曰千百今四明本如此此本劉孝韙刋於臨川云未見魏全本仍其舊十四卷為正集蓋不知其所謂十四卷者止於文而詩不與也外集詩二百餘篇文三篇皆正集所無談叢詩話或謂非后山作后山者其自號也
  淮海集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
  祕書省正字高郵秦觀少游撰一字太虚觀才極俊嘗應制舉不得召終以疎蕩不檢見薄於世後亦不免貶死
  雞肋集七十卷
  吏部員外郎鉅野晁補之无咎撰
  濟南集二十卷
  鄉貢進士華山李廌方叔撰又號月巖集東坡知貢舉得試卷以為薦也置之首選已而不然賦詩自咎有平生漫説古戰場過眼方迷日五色之句後竟不第
  豫章集四十四卷宛丘集七十五卷后山集二十卷淮海集四十六卷濟北集七十卷濟南集二十卷
  蜀刋本號蘇門六君子集
  何博士備論四卷
  武學博士浦城何去非正通撰去非以累舉對策稱㫖授左班殿直教授武學後以東坡薦授承奉郎司農寺丞通判廬州别有文集二十卷未見
  呻吟集一卷
  原武邢居實敦夫撰恕之長子幼有俊才名聲藉甚一時前軰皆愛之年十九而卒宣仁之誣謗恕為之也居實未死或能當不義而爭萬一有補於世道是以諸賢尤痛惜焉晁以道追為其墓表尤反覆致意
  姑溪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朝請大夫趙郡李之儀端叔撰嘗從東坡辟中山幕府後代范忠宣作遺表為世傳誦然坐是得罪編置當塗遂居焉其弟之純官至尚書
  大名集四十卷
  簽書樞密魏郡王巖叟彦霖撰韓魏公客也
  錢塘韋先生集十八卷
  主客郎中錢塘韋驤子駿撰驤皇祐五年進士元祐中以近臣薦為監司數路知明州以左朝議大夫致仕崇寧中乃卒少以辭賦有聲場屋王荆公喜其借箸賦頗稱道之陳師錫誌其墓
  强祠部集四十卷
  三司户部判官餘杭强至幾聖撰亦韓魏公客也在幕府表章書記多出其手曾南豐作集序稱其文備古今體兼人所長云
  節孝集二十卷
  楚州敎授山陽徐積仲車撰治平四年進士以耳聵不能仕事其母極孝行義純篤古所謂卓行也東坡謂其文詩怪而放如玉川子案東坡句原本節去今㨿文獻通攷增入政和中賜諡節孝處士
  樂静集三十卷
  起居舍人鉅野李昭玘成季撰案成季原本作成孝文獻通攷作季成俱誤今據宋史本傳改正元豐二年甲科所居有樂静堂故以名集其姪邴漢老為書其後
  學易集二十卷
  朝奉郎東光劉跂斯立撰忠肅公摯之長子也與其弟蹈同登元豐二年進士第元祐初以其父在言路政府不得用紹聖以後復坐黨家連蹇終其身晁景迂誌其墓比孫明復石守道之徒為文無所不長宣防宫賦學易堂記世傳誦之
  田承君集三卷
  大宗正丞陽翟田晝承君撰案晝原本作畫誤今㨿宋史本傳改正晝樞密况之侄也與鄒道鄉善鄒之貶晝曰願毋以此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
  道鄉集四十卷
  吏部侍郎晉陵鄒浩志完撰浩既諫立楊后坐貶徽宗初召還對上首及之奨歎再三問諌草安在曰焚之矣退告陳瓘瓘曰禍其始此乎異時姦臣妄出一緘則不可辨矣蔡京素忌之使其黨作偽疏言劉后殺卓氏而奪其子遂得罪其在昭州作青詞告上帝有追省當時奏御之三章初無殺母取子之一字云
  婆娑集三十卷
  右正言陽翟崔鶠德符撰鶠坐元符上書邪等廢於家治圃號婆娑靖康初召為諫官力論馮澥之罪案澥原本作獬誤今㨿宋史本傳改正忽得攣疾不能行而卒無子其壻衛昂裒輯其遺文
  潏水集四十卷
  集英殿修撰長安李復履中撰元豐三年進士案文獻通攷作二年博學有氣節其為熙河漕有㫖造戰艦戰車復奏斥議者之謬妄以為兒戲遂罷其役時論韙之
  馬子才集八卷
  鎮南節度推官鄱陽馬存子才撰元祐三年進士第四人
  崇福集三十五卷四六集十五卷
  朝請郎晁詠之之道撰景迂弟也為作集序詠之初以廕為揚州法曹未上時東坡守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族兄无咎為倅以其文呈東坡及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案此句原本云坡方守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今㨿文獻通攷改正詠之具參軍禮趨謁坡走下庭擕手以上謂坐客曰此奇才也紹聖元年登第繼中詞科坐元符邪等罷廢後奉崇福祠故以名集
  陶山集二十卷
  尚書左丞山隂陸佃農師撰
  東堂集六卷詩四卷書簡二卷樂府二卷
  祠部郎江山毛滂澤民撰滂為杭州法曹以樂府詞有佳句受知於東坡遂有名嘗知武康縣縣有東堂集所以名也又嘗知秀州修月波樓為之記其詩文視樂府頗不逮
  溪堂集二十卷
  臨川謝逸無逸撰
  竹友集十卷
  臨川謝薖幼槃撰逸從弟也吕居仁題其後曰逸詩似康樂薖詩似元暉
  了齋集四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
  司諌延平陳瓘瑩中撰汪應辰為集序以為出死力攻權姦者天下一人而已矣非虚語也
  約論十七卷
  陳瓘撰起戰國至後漢安帝蓋讀通鑑隨事有所發明者也
  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後集三卷
  祕書省正字永嘉周行已恭叔撰十七入太學有盛名師事程伊川元祐六年進士為太學博士以親老歸教授其鄉再入為館職復出作縣永嘉學問所從出也鄉人至今稱周博士集序林越撰言為祕書郎則不然先祖妣先生之第三女先君子其自出也故知其本末所居謝池坊有浮沚書院
  斜川集十卷
  通直郎蘇過叔黨撰世號小坡坐黨家不得仕進終於通判中山府晁以道誌墓稱其純孝給事中嶠其孫也
  九峰集四十卷
  太常少卿眉山蘇元老在廷撰東坡從孫也坡在海上嘗有書往來其罷奉常歸潁昌正坐元祐邪説未幾遂卒年四十七
  清真集二十四卷
  徽猷閣待制錢塘周邦彦羙成撰元豐七年進汴都賦自諸生命為太學正邦彦博文多能尤長於長短句自度曲其提舉大晟府亦由此既盛行於世而他文未傳嘉泰中四明樓鑰始為之序而太守陳杞刋之蓋其子孫家居於明故也汴都賦已載文鑑世傳賦初奏御詔李清臣讀之多古文奇字清臣誦之如素所習熟者乃以偏傍取之爾鑰為音釋附之卷末
  清真雜著三卷
  邦彦嘗為溧水令故邑有詞集其後有好事者取其在邑所作文記詩歌併刻之
  寳晉集十四卷
  禮部員外郎襄陽米芾元章撰其母閻氏與宣仁后在藩時有舊故以后恩補試銜入仕其上世皆武官蓋國初勲臣米信之後也視芾為五世孫酷嗜古法書家藏二王真蹟故號寳晉齋蓋由得謝東山二王各一帖遂刋置無為而名齋云
  玉池集十二卷
  考功郎湘隂鄧忠臣慎思撰熙寧三年進士坐元符黨廢不用言者論其議范忠宣諡過實又坐罰銅崇觀間卒平生著述至多嘗和杜詩全帙又嘗獻郊祀慶成賦及原廟詩百韻裕陵喜之擢為館職今皆軼弗傳所存一二而已玉池其所居山峯名
  橘林集十六卷後集十五卷
  密州教授石𢘅敏若撰崇寧壬午以同進士出身中詞科其文雕琢怪奇殊乏藴藉壓卷策問言王金陵配饗先聖事謂其以百聖芻豢甘四海口以六經河漢洗四海心以九逹夷路破四海迷以萬金良藥起四海病讀之不覺大笑其人與文皆不足道也集僅二册而卷數如此麻沙坊本往往皆然
  龍雲集三十二卷附録一卷
  著作佐郎廬陵劉弇偉明撰元豐進士紹聖詞科曾慥詩選以比石敏若非其倫也龍雲安福縣鄉名弇所居也
  唐子西集二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十卷
  宗學博士眉山唐庚子西撰張商英拜相庚作内前行後坐貶惠州歸蜀而卒其文長於論議所著名治存舊正友議賞諸論皆精確
  東觀餘論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秘書郎昭武黄伯思長睿撰伯思右丞黄履之孫吳園張根之壻於李忠定綱為中外襟袂故忠定誌其墓伯思元符庚辰進士年四十而卒好古博雅喜神仙家言自號雲林子别字霄賔有集一百卷此書止法帖刋誤及序跋古書畫器物故名餘論
  北湖集十卷長短句一卷
  直秘閣知虢州富川吳則禮子副撰其父中復以孫抃薦為御史不求識面臺官者也中復弟幾復嗣復子立禮及嗣復子審禮皆登科有名譽則禮以父澤入仕晚居豫章自號北湖居士
  劉左史集四卷
  起居郎永嘉劉安節元承撰與從弟安上皆嘗事二程同游太學號二劉安節元符三年進士為察官左史晚知宣州以没
  箕潁集二十卷
  潁昌曹組元寵撰組本與兄緯有聲太學亦能詩文而以滑稽下俚之詞行於世得名良可惜也謝克家任伯為集序其子勛跋其後略見其出處蓋宣和三年始登第郊禮進祥光賦有㫖换武階兼閤職詔中cq=7書召試仍給事殿中未幾而卒然集中有謝及第啟自序云蚤預諸生竟叨右列則未第之前已在西班未知何以也曾慥詩選云六舉不第宣和中詔赴廷試賜第啓中所謂特舉孱微許從俊造慥之言良是序跋不著其實爾
  梅文安集十五卷
  户部尚書浦江梅執禮和勝撰執禮死於靖康之禍人固哀其不幸而不知吳革趙子昉之謀執禮實主之事既泄范瓊殺革徐秉哲以子昉遺金金知執禮預謀以根括金銀為罪問誰為長官意在執禮也安扶恐其坐之進曰皆長官也遂俱死文安者所封開國縣也
  李忠愍集十二卷
  吏部侍郎臨洺李若水清卿撰後二卷為附録其死事時財三十五嵗本名若氷以靖康出使改今名詩文雖不多而詩有風度文有氣槩足以知其所存矣
  夷白堂小集二十卷别集三卷
  考功員外郎括蒼鮑慎由欽止撰元祐初以任子試吏部銓第一復登六年進士乙科甫脱選即為郎然自是數坐累官竟不進其父粹始居吳故𦵏於吳興
  清溪集十卷附録一卷案文獻通攷清作青
  楚州教授臨川汪革信民撰紹聖四年試禮部第一遂登甲科蔡京當國召為宗子博士力辭不就年財四十卒吕原明誌其墓晁以道為辭以哀之革嘗有言曰咬得菜根則萬事可做誠名言也
  玉溪集二十二卷
  左司員外郎永嘉倪濤巨濟撰其父始徙居廣德濤大觀三年進士燕山之役誦言其非以沮軍罷謫衡州茶陵以死年三十九吕居仁誌其墓曾吉父為作集序
  竹隠畸士集四十卷
  右文殿修撰韋城趙鼎臣承之撰元祐甲科紹聖宏詞又自號葦溪翁其孫綱立刋於復州本百二十卷刋止四十卷而代去遂止
  傅忠肅集三卷
  待制濟源傅察公晦撰堯俞從孫也宣和七年以吏部郎接伴金使金人入冦使人不來為敵驅去斡里布脅使拜不屈見殺
  丁永州集三卷
  知永州吳興丁注葆光撰元豐中余中牓進士喜為歌詞世所傳催雪無悶及重午慶清朝皆有承平閒雅氣象有女適樂清令冨春李素見素寔先妣之大父母也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僧高安喻德洪覺範撰一作惠洪其在釋門得法於真浄克文而於士大夫則與黨人皆厚善誦習其文得罪不悔為張商英陳瓘鄒浩尤盡力其文俊偉不類浮屠語韓駒子蒼為塔銘云爾















  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  宋 陳振孫 撰别集類下
  演山集六十卷
  端明殿學士延平黄裳冕仲撰元豐二年進士第一人貴顯於崇觀死於建炎年八十有七方三舎法初行裳謂宜近不宜逺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遵祖宗科舉之制世傳以為口實
  景迂集二十卷
  徽猷閣待制晁説之以道撰又本止刋前十卷説之平生著述至多兵火散逸其孫子健裒其遺文得十二卷續廣之為二十卷别本刋前十卷而止者不知何説也劉跂斯立墓誌景迂所撰見學易集後而此集無之計其逸者多矣説之元豐五年進士元祐初蘇文忠范太史曾文昭皆薦之坐元祐邪等廢棄靖康末始為從官卒於建炎三年慕司馬温公為人自號景迂生
  龜山集二十八卷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時及從明道死當建炎四年年八十有七於程門最為夀考
  梁谿集一百二十卷
  丞相忠定公昭武李綱伯紀撰父䕫進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黄右丞履之甥也綱娶吳園先生張根之女亦右丞外孫梁谿名集者修撰葬錫山忠定嘗廬墓云
  襄陵集二十四卷
  尚書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元祐三年進士靖康初入西府建炎為丞轄與黄潛善輩不合而去
  後湖集十卷
  丹陽蘇庠養直撰其父堅伯固亦有詩名庠以遺澤畀其子而自放江湖間東坡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得名僧祖可正平號癩可者其弟也庠中子扶亦工詩有清苦之節庠紳之後頌之族
  初寮集四十卷後集十卷内外制二十四卷
  尚書左丞中山王安中履道撰安中年十四薦於鄉凡四舉乃登第為中司受㫖攻蔡京京子攸入禁中日夕泣涕告于上安中亟改翰苑事遂止其自政府出守燕京父子排之也然安中之進亦本由梁師成始東坡帥定武安中未弱冠猶及師事焉未卒業而坡去其後晁以道為無極令安中既第修邑子禮用長牋自言以新學竊一第為親榮非其志也以道曰為學當謹初何患不逺到安中築室榜曰初寮其議論聞見多得於以道旣貴顯遂諱晁學但稱成州使君四丈無復先生之號矣甚哉籍湜不畔之難也
  劉給事集五卷
  給事中劉安上元禮撰紹聖四年登第歴臺諫掖垣𤨏闥以次對歴三郡而終集中有彈蔡京疏
  横塘集三十卷
  尚書右丞瑞安許景衡少伊撰亦嘗從程氏學建炎初為執政與黄汪不合罷建議渡江幸建康言者以為非是及下還京之詔景衡以憂卒於𤓰洲未幾敵騎奄至淮揚倉卒南渡
  章貢集二十卷
  秘書監章貢李朴先之撰紹聖元年進士坐言隆祐之賢廢三十年蔡京欲強致之不屈靖康建炎之間半嵗五遷而病不能行以死其教授西京國子監也程伊川與之甚厚然謂其太直以洛中風波為戒朴笑曰不意此言發于先生之口伊川為之改容愧謝其風節可畏也
  歐陽修撰集六卷
  崇仁布衣贈秘閣修撰歐陽澈徳明撰澈死時年三十一環溪吳沆裒其詩為飄然集三卷而會稽胡衍晉逺取其所上三書併刻之臨川倅廨
  空青遺文十卷
  直寶文閣南豐曾紆公衮撰紆布之子有異材建中靖國初布在相位奉詔為景靈西宫碑紆之筆也建炎紹興之際将漕江浙入為司農少卿知信衢州以卒汪彦章誌其墓孫仲益序其文王銍性之其壻也
  石林總集一百卷年譜一卷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藴撰紹聖四年進士崇觀間驟貴顯三十一嵗掌外制次年遂入翰林中廢至建炎乃執政然財數日而罷平生所歴州鎭皆有能聲胡文定安國嘗以其蔡潁南京之政薦于朝謂不當以宿累廢晚兩帥金陵當烏珠臨江移三山平羣宼其功不可沒也秦檜秉政欲令帥蜀辭不行忤檜意以崇慶節度使致仕其居在卞山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旣沒守者不謹屋與書俱燼于火石林二字本出楚辭天問
  石林建康集十卷
  皆帥建康時詩文其初以所莅官各為一集後其家編次總而合之此集其一也
  石林審是集八卷
  其門人盛光祖子紹所錄亦已入總集
  浮溪集六十卷
  翰林學士婺源汪藻彦章撰四六偶儷之文起於齊梁歴隋唐之世表章詔誥多用之然令狐楚李商隱之流號為能者殊不工也本朝楊劉諸名公猶未變唐體至歐蘇始以博學富文為大篇長句叙事達意無艱難牽強之態而王荆公尤深厚爾雅儷語之工昔所未有紹聖後置詞科習者益衆格律精嚴一字不苟措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
  翟忠惠集三十卷
  參政丹陽翟汝文公巽撰汝文制誥古雅多用全句氣格渾厚近世罕及夫人邢氏恕之女居實其弟也長子耆年寔邢出好古博文高尚不仕忠惠者私諡也
  鴻慶集四十二卷
  戸部尚書晉陵孫覿仲益撰大觀三年進士政和四年詞科代高麗謝賜燕樂表膾炙人口生元豐辛酉卒乾道己丑蓋年八十有九可謂耆宿矣而其平生出處至不足道也嘗提舉鴻慶宫故以名集
  吕忠穆集十五卷
  丞相濟南吕頤浩元直撰後三卷為燕魏錄雜記古今事卷末言金人敗盟始末甚詳
  忠正徳文集十卷
  丞相聞喜趙鼎元鎭撰四字高廟所賜宸翰中語也
  北山小集四十卷
  中書舎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俱父祖世科而俱乃以外祖鄧潤甫䕃入仕宣和中賜上舎出身為南宫舎人紹興初入西掖徐俯為諫議大夫封還詞頭罷去後以次對修史病不能赴而卒
  陵陽集五十卷
  中書舎人仙井韓駒子蒼撰自幼能詩黄太史稱其超軼絶塵蘇文定以比儲光羲游太學不第政和初獻書召試賜出身後入西掖坐蘇氏鄉黨曲學罷
  丹陽集四十二卷後集四十二卷
  顯謨閣待制江陰葛勝仲魯卿撰紹聖四年進士元符三年詞科洪慶善序其文有所謂絶郭天信案郭天信見宋史方技傳原本作大信誤今改正拒朱勔慙盛章而怒李彦者蓋其平生出處之畧也再知湖州後遂家焉
  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
  徽猷閣待制河南尹焞彦明撰子漸之孫年十九舉進士策問欲誅元祐黨籍不對而出遂罷舉靖康賜號和靖處士敵陷洛陽闔門遇害死而復蘇門人潛載以逃客涪州以范元長薦入經筵擢列侍從葬會稽山
  綦北海集六十卷
  翰林學士北海綦崈禮叔厚撰工於四六秦檜初罷相崈禮當制有御筆詞頭藏其家檜再相下台州追索時崈禮已死幸不及禍
  雲龕草堂後集二十六卷
  參政鉅野李邴漢老撰明受之變以兵部侍郎直學士院叱責兇渠朝廷賴焉旣復辟首擢執政周益公作神道碑言前後集一百卷今惟後集蓋皆南渡後所作也朱文公為之序漢老樂静右史之姪五世祖濤五代時宰相石晉之亂弟澣在翰林陷于敵及邴立節于建炎而其弟鄴守會稽亦隨金人北去世以為異
  龜谿集十二卷
  知樞密院忠敏吳興沈與求必先撰建炎紹興之間歴三院翰苑以至執政嘗奏言王安石之罪大者在于取揚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實安石倡之此論前未之及也紹興七年終于位
  胡忠獻集六十卷案文獻通考題胡承公集十卷資古紹志集十卷
  端明殿學士晉陵胡世将承公撰文恭公宿之曾孫以兵部侍郎為川陜副宣金人敗盟繼吳玠之後經畫守禦以迄和議再成分疆未定死于河池世将好古博雅有資古紹志錄倣集古錄跋尾亦見集中諡忠獻案諡忠獻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増入
  胡文定公武夷集十五卷
  給事中崇安胡安國康侯撰紹聖四年進士第三人仕四十年實歴不及三載著春秋傳行于世本喜為文後篤志于學乃不復作其辭召試曰少習藝文不稱語妙晚捐華藻纔取理明旣覺昨非更無餘習故其文集止此
  毗陵集五十卷
  參政文靖毗陵張守全眞撰一字子固案子固原本作子同誤今據宋史本傳改正崇寜進士詞科紹興執政張魏公在相位薦秦檜再用守有力焉一日與魏公言某誤公聽今朝夕同班列得欵曲其人似以曩者一跌為戒有患失心宜自劾謝上魏公為作墓志著其語
  張章簡華陽集四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彦正撰大觀中舎法三中首選釋褐為承事郎辟雍正蓋專于新學者紹興初在瑣闥忤張俊求去復與秦隙遂引年秦亡乃召用乾道初年八十四而終自號華陽老人華陽者茅山也
  非有齋類藁五十卷
  給事中吳興劉一止行簡撰宣和三年進士居𤨏闥僅百餘日忤秦檜罷去閒居十餘年以次對致仕檜死被召力辭進雜學士而終年八十二實紹興庚辰
  竹西集十卷西垣集五卷
  兵部侍郎維揚王居正剛中撰宣和三年進士紹興初入詞掖西垣集者制草及繳章也其篇目凢繳章皆云封還詞頭蓋其子孫編次者之失也除授則有詞頭政刑庶事何詞頭之有
  張巨山集三十卷
  中書舍人光化張嵲巨山撰嵲為司勲郎官金人再取河南秦相惶恐上章引伊尹善無常主及周任不能者止之文以自解嵲之筆也秦徳之遂擢修注掌制而其具藁倉卒誤以伊尹告太甲為告湯及周任之言為孔子自言時秘書省寓傳法寺有書其門曰周任為孔聖太甲作成湯秦疑諸館職為之多被逐然嵲亦以答檜三折肱之語謂其貳于已無幾亦罷
  默成居士集十五卷
  中書舎人潘良貴子賤撰一字義榮剛介之士也朱侍講序其集畧見其出處大致
  默堂集二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宗正少卿延平陳淵知默撰一字幾叟了翁之姪孫楊龜山門人紹興初嘗為諫官
  筠谿集二十四卷
  戸部侍郎連江李彌遜似之撰案遜原本作聖文獻通考作逺俱誤今據宋史改正大觀三年上舎第一知冀州能抗金敵攝江東帥與李忠定平周徳之亂晚為從官沮和議坐廢而終
  鄱陽集十卷
  徽猷閣直學士鄱陽洪皓光弼撰皓奉使金國守節不屈既歸為秦所忌謫英州死之日與秦適相先後三子登詞科俱貴顯
  東窓集四十卷
  中書舎人鄱陽張廣彦實撰與吕居仁為詩友其在西掖當紹興十一年
  雪谿集畧八卷
  汝隂王銍性之撰國初周易博士昭素之後也其父萃樂道嘗從歐公學銍為曾紆婿嘗撰七朝國史紹興初嘗同子正薦之詔視秩史官給札奏御會秦氏柄國中止書竟不傳其子明清著揮麈錄
  致堂斐然集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文定公長子也本其兄子初生棄不舉文定于水盆内收育之旣長俾自絶于本生不為心喪止服世父之服寅遵行之集中有與秦丞相書言之甚詳人倫之變古今所未有也寅宣和初進士紹興初已為從官不主和議秦本與其父子有契分竟謫新州檜死北歸没於岳州
  五峯集五卷
  右承務郎胡宏仁仲撰文定季子不出仕篤意理學南軒張栻其門人也别本不分卷
  竹軒雜著十五卷
  太常少卿永嘉林季仲懿成撰以趙元鎭薦入朝奏疏沮和議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
  北山集三十卷
  端明殿學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紹興二年進士亞魁受知秦相擢使川陜後忤意貶死封州
  澹庵集七十八卷
  端明殿學士忠簡廬陵胡銓邦衡撰建炎甲科第五人旣上書乞斬秦檜謫嶺海秦死得歸孝宗即位始復官召用又以沮再和之議得罪去乾道中入為丞郎亦不容于時奉祠至淳熙七年乃終年七十有九
  相山集二十六卷
  朝奉大夫濡須王之道彦猷撰宣和六年兄弟三人同登科建炎宼亂率衆保明避山從之者皆得免以功改京官沮和議得罪晚乃歴麾節其子藺被遇阜陵貴顯
  韋齋小集十二卷
  吏部員外郎新安朱松喬年撰侍講文公之父也文公嘗言韋齋先生自為兒童時出語已驚人及去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屋始放意為詩文其詩初亦不事彫飾而天然秀發格律閒暇超然有出塵寰之趣案文公嘗言以下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増入
  闗博士集二十卷
  太學博士錢塘闗注子東撰紹興五年進士嘗為湖州教授自號香巖居士
  石月老人集三十五卷
  朝議大夫致仕鄱陽余安行勉仲撰安行累舉不第其子應求以童子登崇寜五年進士科為御史歴麾節所至迎養其父至九十六乃終著書號至言蓋純篤之士也
  王著作集四卷
  著作佐郎福清王蘋信伯撰從程門學以趙忠簡薦召對賜出身秦檜惡之會其族子坐法牽連文致奪官以死
  屏山集二十卷
  通判興化軍崇安劉子翬彦沖撰父韐兄子羽子翬以廕入仕年甫四十八而卒朱文公其門人也嘗謂朱曰吾少聞佛老之説歸讀吾書然後知吾道之大體用之全如此於易得入徳之門焉作復齋銘聖傳論可以見吾志矣
  東溪集十二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十卷
  迪功郎漳浦高登彦先撰考試潮州策問忤秦相謫死
  繙經堂集八卷
  知盱眙軍東平畢良史少董撰文簡公士安五世孫嘗陷敵有從之游者因為圖名繙經寫其訪問紬繹之狀
  藥寮叢藁二十卷
  太常少卿上蔡謝伋景思撰參政克家之子
  巖壑老人詩文一卷
  左朝請大夫洛陽朱敦儒希眞撰初以遺逸召用嘗為館職既挂冠秦檜之孫壎欲學為詩起希眞為鴻臚少卿将使教之懼禍不敢辭不久秦亡物論少之合有全集未見
  鹤溪集十二卷
  辟雍博士青田陳汝錫師予撰紹聖四年進士持節數路帥越而卒青田登科人自汝錫始希㸃子與其孫也
  岳武穆集十卷
  樞密副使鄴郡岳飛鵬舉撰飛功業偉矣不必以集著也世所傳誦其賀和議成一表當亦是幙客所為而意則出于岳也
  漢濱集六十卷
  參政襄陽王之望瞻叔撰周益公為集序
  玉山翰林詞草五卷
  尚書玉山汪應辰聖錫撰紹興五年進士首選本名洋御筆改賜天材甚高而不喜為文謂不宜敝精神於無用然毎作輒過人以天官兼翰苑近二年所撰制詔温雅典實得王言體朱晦翁稱為近世第一
  太倉稊米集七十卷
  樞宻編修宣城周紫芝少隱撰自號竹坡居士
  白蘋集四卷
  右文林郎單父龎謙孺祐甫撰荘敏公籍之曾孫用季父恩仕不遂而死韓南澗志其墓嘗客居吳興故集名白蘋
  南澗甲乙藁七十卷
  吏部尚書㯋川韓元吉无咎撰門下侍郎維之元孫與其從兄元龍子雲皆嘗試詞科不利居廣信溪南案廣信原本作廣徳誤今據文獻通攷改正號南澗
  艇齋雜著一卷
  南豐曾季貍裘父撰鞏之弟曰湘潭主簿宰宰之孫曰大理司直晦之季貍其子也少從吕居仁徐師川遊嘗一試禮部不中乾淳間名公多敬畏之具見其子濰所集師友尺牘此編蓋其議論古今之文辭質而義正可以得其人之大略
  溪園集十卷
  蘄春吳億大年撰其父擇仁為尚書億仕至静江倅居餘干有溪園佳勝世傳其樓雪初銷詞為建康帥晁謙之作
  于湖集四十卷
  中書舎人歴陽張孝祥安國撰甲戌冠多士出思陵親擢秦相孫壎遂居其下秦忌惡之以他事下其父子大理獄明年秦亡上旣素眷不五年登法從阜陵尤眷之不幸不得年死時財四十餘上嘗有用不盡之歎其文翰皆超逸天才也
  南軒集三十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魏忠獻公浚之長子當孝宗朝以任子不賜第入西掖者韓元吉劉孝韙其入經筵則栻也
  王司業集二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
  國子司業宛丘王逨致君撰建炎初其家避亂沿汴南下逨年十一偶小泊登岸敵適至亟解維不暇顧遂失之在金十年間闗得歸其父工部尚書俁也旣歸入太學登癸未科為諫官御史歴麾節終于少司成
  浮山集十六卷
  左朝請大夫江都仲并彌性撰紹興壬子進士晚丞光祿寺得知蘄州并嘗倅湖籍中有所盼為作生朝青詞好事者傳誦之遂漏露坐謫官其訓詞畧曰爾為瀆侮之詞曽弗知畏天其知畏吾法乎吾鄉前輩能道其事如此
  小醜集十二卷續集三卷
  直秘閣眉山任盡言元受撰元符諫官伯雨之孫紹興從臣申先之子乙夘甲科仕為大常寺主簿終于閩憲
  拙齋集二十二卷
  校書郎𠉀官林之奇少潁撰之奇學于吕本中而太史祖謙學于之奇其登第當紹興辛未年已四十未幾即入館方鄉用而得末疾
  霜傑集三十卷
  徳興董穎仲達撰紹興初人從汪彦章徐師川游彦章為作序
  妙筆集四十卷案文獻通考妙筆作妙峯
  中書舎人福清林遹述中撰元符三年甲科苖劉之變在西掖不失節思陵嘉之終龍圖直學士
  鄮峰眞隱漫錄五十卷
  丞相文惠公四明史浩直翁撰
  詅癡符二十卷
  御史臨海李庚子長撰詅之義衒鬻也市人鬻物于市誇號之曰詅原註去聲此三字本出顔氏家訓以譏無才思而流布醜拙者以名其集示謙也庚乙丑進士以湯鵬舉薦碎入臺家藏書甚富
  梯雲集二十五卷
  中書舎人資川趙逵荘叔撰辛未大魁有氣節四十一歳卒
  海陵集三十二卷
  同知樞密院海陵周麟之茂振撰乙丑進士戊辰詞科旣執政被命使金亮辭行得罪去
  胡獻簡詞垣草四卷
  禮部尚書會稽胡沂周伯撰
  介庵集十卷
  左司郎官趙彦端徳荘撰乾淳間名士也嘗宰餘干趙忠定其邑人初冠多士徳荘在朝往謁謝徳荘語之曰謹勿以一魁先置胸中可謂名言
  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
  參政吳郡范成大致能撰初以起居郎使金附奏受書事抗金主於其殿陛間歸而益被上眷以至柄用石湖在太湖之濱姑蘇臺之下去城十餘里面湖為堂號鏡天閣又一堂扁石湖二字阜陵宸翰也今日就荒毁更數年恐無復遺跡矣頃一再過之為之慨
  周益公集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
  丞相益文忠公廬陵周必大子充撰一字宏道其家旣刋六一集故此集編次一切視其凡目其間有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凡十一卷以其多及時事託言未刋人莫之見鄭子敬守吉募工人印得之余在莆田借錄為全書然猶漫其數十處益公自號平園叟
  渭南集三十卷案文獻通考作二十卷劒南詩藁續藁八十七卷華文閣待制山隂陸游務觀撰左丞佃之孫紹興末召對賜出身隆興初為樞宻院編修官鄉用矣坐漏泄省中語阜陵以為反復斥逺之後以夔倅入蜀益自放肆不䕶細行自號放翁在蜀九年乃歸晚由嚴陵召為南宫舎人将内禪益公薦直北門上終不用及韓氏用事游既挂冠久矣有幼子澤不逮為侂胄作南園記起為大蓬以次對再致仕嘉定庚午年八十六而終游才甚高幼為曾吉父所賞識詩為巾興之冠他文亦佳而詩最富至萬餘篇古今未有故文與詩别行渭南者封渭南縣伯
  復齋制表二卷
  刑部侍郎王秬嘉叟撰初寮安中之孫紹興乾道間名士也陸放翁與之厚善
  盤洲集八十卷
  丞相文惠公鄱陽洪适景伯撰忠宣之長子方奉使時文惠甫十三嵗後與其弟遵同中壬戌宏博科本名造後改焉又三年乙丑弟邁繼之世號三洪其自淮東總領入為太常少卿一年而入右府又半年而拜相然在位僅三閲月為林安宅所攻而去嘗一帥越閒居十六年而終
  小隱集七十卷
  樞密文安公洪遵景嚴撰其進用最先于兄弟而得年不永薨於淳熙元年
  野處類藁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二卷
  翰林學士文敏公洪邁景盧撰其全集未見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寶謨閣學士文節公廬陵楊萬里廷秀撰當淳熙末為大蓬論思陵配饗不合去及韓侂胄用事召之卒不至自次對遷至學士聞開禧出師不食而死自作江湖集序曰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案自作江湖集序以下一叚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増入
  程文簡集二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毎卷分上下其實四十卷也博學長於攷究著述甚多皆傳于世
  樵隱集十五卷
  信安毛幵平仲撰禮部尚書友之子負才傲世仕止州倅與尤遂初厚善臨終以書别之囑以志墓延之旣為銘又序其集
  梁谿集五十卷
  禮部尚書錫山尤袤延之撰家有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
  鄭景望集三十卷
  宗正少卿永嘉鄭伯熊景望撰
  歸愚翁集二十六卷
  秀州判官鄭伯英景元撰近世永嘉學者推二鄭伯熊紹興乙丑進士自隆興初為館職王府東宫官至少司成宗正鄉用矣毎小不合輒乞去卒於建寜守伯英癸未甲科第四人以親養三十年不調竟不出二人皆豪傑之士也
  晦庵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
  待制侍講文公新安朱熹元晦撰年譜昭武李方子公晦所述其門人也
  習庵集十二卷
  戸部侍郎曾逮仲躬撰文清公幾之子
  東萊吕太史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附錄三卷
  著作郎東萊吕祖謙伯恭撰其弟祖儉編錄凡家範尺牘之類總之别集筞問宏詞程文之類總之外集年譜遺事則見附錄太史曾文淸外孫隆興癸未鎻廳甲科宏詞亦入等仕未達得末疾奉祠年財四十五卒于淳熙辛丑平生著述皆畧舉端緒未有成書者學者惜之
  大愚叟集十一卷
  太府寺丞吕祖儉子約撰祖謙弟也慶元初上封事論救祭酒李祥謫髙安以没寓居大愚寺故以名集
  千巖擇藁七卷外編三卷續編四卷
  知峽州三山蕭徳藻東夫撰嘗宰烏程後遂家焉楊誠齋序其集曰近世詩人若范石湖之清新尤梁谿之平淡陸放翁之敷腴蕭千巖之工緻皆余所畏也
  濟溪老人遺藁一卷
  通判明州濟源李迎彦将撰永嘉周浮沚先生之壻與先大父為襟袂集中有送先君子赴戊子秋試詩首句籍甚人言易已東蓋先君治易故也集序周益公作
  訢庵集四十卷案文獻通考訢庵作泝庵
  新津任淵子淵撰紹興乙丑類試第一人仕至潼川憲嘗註山谷后山詩行於世新津有天社山故稱天社任淵
  方舟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資陽李石知幾撰石有盛名於蜀少嘗客蘇符尚書家紹興末為學官乾道中為郎歴麾節皆以論罷趙丞相雄其鄉人也素不善石石以是晚益困其自叙云宋魋魯倉今猶古也
  歸愚集二十卷
  吏部侍郎葛立方常之撰勝仲之子丞相邲之父也以郎官攝西掖忤秦相得罪更化召用言者又以為附會沈該罷去遂不復起
  綺川集十五卷
  太常寺主簿歸安倪偁文舉撰紹興八年進士齊齋之父
  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
  知荆門軍金谿陸九淵子静撰與其兄九齡子夀乾淳間名士也象山在貴溪結茅其上與士友講學山形如象故名
  施正憲集六十七卷外集二卷案外集文獻通考作三卷
  知樞宻院廣信施師㸃聖與撰其在政府六年上眷未衰慨然勇退引去不可囘識者壯其決趙南塘汝談其壻也為序其集而傳之
  適齋類藁八卷
  奉新袁去華定卿撰案文獻通攷作宣卿紹興乙丑進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善為歌詞嘗賦長沙定王臺見稱於張安國為書之
  梅溪集三十二卷續集五卷案梅溪集下原本無卷數今據文獻通攷補正詹事樂清王十朋龜齡撰丁丑大魁立朝剛正劉珙作序案末句原本脱去今據文獻通攷增入
  酒隱集三卷
  宣州司理趙育去病撰其父鼎臣承之號竹隱畸士者也
  四六類藁三十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撰皆四六應用之文也亦無過人者克以王丞相季海薦驟用王時在樞府趙温叔當國莫知其所從來頗疑其由徑沮之而上意鄉之不能囘也
  拙庵雜著三十卷外集四卷
  工部侍郎東平趙磻老渭師撰門下侍郎野之姪以婦翁歐陽懋待制澤入仕從范石湖使金虞丞相并父亦薦之遂擢用知臨安坐殿司招兵事謫饒州
  雙溪集二十卷
  知郴州東陽曹冠宗臣撰由舎選登甲科坐為秦壎假手奪官再赴廷試得初品
  止齋集五十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五十二卷
  中書舎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三山本五十卷
  水心集二十八卷拾遺一卷别集十六卷
  吏部侍郎永嘉葉適正則撰淮東本無拾遺編次亦不同外集者前九卷為制科進卷後六卷號外藁皆論時事末卷號後總專論買田贍兵
  邱文定集十卷拾遺一卷
  樞密江陰邱崈宗卿撰隆興癸未進士第三人其文慷慨有氣而以吏能顯故其文不彰
  趙忠定集十五卷奏議十五卷
  丞相福公趙汝愚子直撰别本總為一集亦三十卷
  龍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
  永康陳亮同父撰少入太學嘗三上孝廟書召詣政事堂宰相無宏度迄報罷後以免舉為癸丑進士第一未祿而卒所上書論本朝治體本末源流一時諸賢未之及也亮才甚高而學駁其與朱晦翁往返書所謂金銀銅鐵混為一器者可見矣平生不能詩外集皆長短句極不工而自負以為經綸之意具在是尤不可曉也葉適未遇時亮獨先識之後為集序及跋皆含譏誚識者以為議
  軒山集十卷
  樞宻使獻肅公濡須王藺謙仲撰淳熙乙未駕幸太學藺為武學諭在班列中人物偉然上一見奇之自是擢用馴至執政其在經帷論官僚攀附而登輔佐者挾數用術道諛濟私陳義凜然嘉定以來其子孫不敢求仕亦不敢請諡至端平乃得諡
  合齋集十六卷
  秘書少監永嘉王柟木叔撰乾道丙戌進士在永嘉諸老最為先登其容貌偉然襟韻灑然雖不以文自鳴而諸老皆推敬之
  兼山集四十卷
  端明殿學士劔門黄裳文叔撰在嘉邸最久備盡忠益甲寅御極未及大用病不能朝士論惜之
  攻媿集一百二十卷
  參政四明樓鑰大防撰隆興癸未省試考作賦魁以犯諱當黜知舉洪文安遵奏收寘末甲首案原本寘字下闕今據文獻通攷校補
  齊齋甲藁二十卷乙藁十五卷翰林前藁二十卷後藁二卷掖垣詞草二十卷兼山論著三十卷附録五卷年譜一卷
  禮部尚書歸安倪思正父撰丙戌進士戊戌宏詞受知阜陵蚤登禁直紹熙間遂位法從立朝剛介不苟合慶元嘉定屢召屢出嘗言與其為有瑕執政寜為無瑕從官由是名重天下端平初詔以先朝遺直得諡文節
  晦巖集十二卷
  秘書丞鹽官沈清臣正卿撰嘗為國子錄有薦于朝欲得召試執政有發笑者曰安有張子蓋女壻而可為館職者乎遂罷欲為奇節以蓋之會王希吕為諫官上書力言其不可孝宗大怒時相虞允文惡沈介下清臣大理風使引介不從謫封州晚乃召用勸孝宗力行三年喪為翊善嘉邸以直諒稱初從張無垢學後居霅川自嶺南歸開門受徒動以聖賢自命效禪門入室規式與其徒問答下語不契輒使再參頗為人所譏
  静安作具十四卷别集十卷
  清江徐得之思叔撰與其子筠孟堅同甲辰進士次子天麟仲祥亦乙丑甲科其家長於史學
  定齋集四十卷
  寶謨閣直學士蔡戡定夫撰君謨四世孫丙戌甲科
  東江集十卷
  丞相臨海謝深甫子肅撰
  小山雜著八卷
  知樞宻院龍泉何澹自然撰
  慈谿甲藁二十卷
  寶謨閣直學士慈谿楊簡敬仲撰
  鈍齋集六十卷
  著作郎唐安楊濟濟道撰淳熙五年進士京鏜帥蜀上已出遨濟為樂語首云三月三日豈無水邊麗人一詠一觴亦有山陰禊事又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崇山峻嶺脩竹茂林羣賢畢至一時傳誦京為相召入館權郎出知果州而終
  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
  秘書省正字吳郡周南南仲撰南有聲學校庚戌登甲科而仕不偶再入館再罷以殿廷所授文林郎終焉
  二松集十八卷案文獻通攷二松作三松宋火藝文志不載
  廬陵王子俊才臣撰周益公楊誠齋客以列薦補官入蜀為成都帥幕
  横堂小集十卷
  右司郎中福清林桷子長撰
  潔齋集二十六卷後集十三卷案後集文獻通攷作十二卷
  禮部侍郎四明袁燮和叔撰
  北山集略十卷
  直龍圖閣三山陳孔碩膚仲撰全集未傳
  育徳堂外制集八卷内制集三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幼學行之撰成童頴異從同郡陳傅良君舉學治春秋年十七試補上庠首選陳反出其下明年陳改用賦冠監舉而幼學為經魁又明年省闈先多士而傅良亦為賦魁一時師弟子雄視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屋莫不歆艷
  止安齋集十八卷
  太府寺丞三山陳振震亨撰
  西山集五十六卷
  參政浦城眞徳秀希元撰
  平齋集三十二卷
  翰林學士於潛洪咨䕫舜俞撰
  退庵集十五卷
  提轄文思院龍泉陳炳撰
  梅軒集十二卷
  奉化丞山隂諸葛興仁叟撰
  遁思遺藁六卷事監韻語三卷
  永康吕皓子陽撰遁思其庵名後溪劉光祖徳修為作記當淳熙中投匭救父兄之難朝奏上夕報可一時非辜盡得清脱其書辭甚偉然非孝廟聖明安能照覆盆之下哉
  劉汝一進卷十卷
  諫議大夫吳興劉度汝一撰度嘗應大科此其所業也策曰傳言論曰鑑古各二十五篇
  唯室兩漢論一卷
  吳郡陳長方齊之撰紹興八年進士
  鼎論三卷時議一卷
  三山何萬一之撰隆興元年進士仕為都司知漳州
  治述十卷
  從政郎鄭湜紹興元年撰進按丙戌榜有三山鄭湜溥之是年已為秘書郎面對劄子剴切通練于今傳誦此當别是一鄭湜耶
  廬山雜著一卷
  知南康軍錢聞詩撰
  閑静治本論五卷将論五卷
  知樞宻院廣陵張巖肖翁撰
  閨秀集二卷
  建安徐氏撰徐林穉山之從姑祥符勑頭案唐時舉宏詞第一謂之 頭原本勑訛作初又脱去頭 今據文獻通攷改正奭之姪孫女嫁括蒼祝璣璣為部使者有子曰永之嘗知滁州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  宋 陳振孫 撰詩集類上
  凡無他文而獨有詩及雖有他文而詩集復獨行者别為一類
  阮步兵集四卷
  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其題皆曰詠懷首卷四言十三篇餘皆五言八十篇通為九十三篇文選所收十七篇而已
  宋武帝集一卷
  孝武駿也
  梁簡文帝集五卷
  簡文帝綱也按隋志八十五卷唐已缺五卷中興書目止存一卷詩百篇又缺其三首今五卷皆詩總二百四十四篇
  梁元帝詩一卷
  即湘東王繹
  謝惠連集一卷
  宋司徒參軍謝惠連撰本集五卷今惟詩二十四首惠連得名早輕薄多尤累故仕不顯死時財三十七歲
  劉孝綽集一卷
  梁秘書監彭城劉孝綽撰宋僕射勔之孫本傳稱文集數十萬言今所存止此又言兄弟及羣從子姪當時有七十人並能屬文近古未有其三妹亦並有才學適徐悱者文尤清拔所謂劉三娘者也今玉臺集中有悱妻詩
  栁吳興集一卷
  梁吳興太守河東栁惲文暢撰僅有十八首
  徐孝穆集一卷
  陳太子太傅東海徐陵孝穆撰本傳稱其文喪亂散失存者二十卷今惟詩五十餘篇
  江總集一卷
  陳尚書令考城江總總持撰總在陳為太子詹事以宫禁為長夜之飲及後主即位當權任日為艷詩君臣昏亂以至亡國入隋為上開府唐志集三十卷中興書目七卷今惟存詩僅百首云
  陰鑑集一卷
  陳散騎常侍南平陰鏗子堅撰財三十餘篇杜子美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今考之未見鏗之所以似太白者太白固未易似也子美云爾殆必有説
  薛道衡集一卷
  隋内史侍郎河東薛道衡元卿撰詩凡十九篇本集三十卷所存止此大抵隋以前文集存全者亡幾多好事者於類書中鈔出以備家數也
  杜必簡集一卷
  唐著作郎襄陽杜審言必簡撰工部之祖也唐初沈宋以來律詩始盛行然未以平側失眼為忌審言詩雖不多句律極嚴無一失粘者甫之家傳有自來矣然遂欲衙官屈宋則不可也
  薛少保集一卷
  唐太子少保河東薛稷嗣通撰稷道衡曾孫魏徵外孫
  喬知之集一卷
  唐右司郎喬知之撰天授中為酷吏所陷死集中有綠珠怨蓋其所由以致禍也
  孟襄陽集三卷
  唐進士孟浩然撰宜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為七類太常卿韋縚為之重序
  崔顥集一卷
  唐司勲員外郎崔顥撰開元十年進士才俊無行黄鶴樓詩盛傳于世
  祖詠集一卷
  唐祖詠撰開元十二年進士
  崔國輔集一卷
  唐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崔國輔撰開元十三年進士應縣令舉為許昌令天寶中加學士後以王鉷近親坐貶詩凡二十八首臨海李氏本後又得石林葉氏本多六首
  綦母潛集一卷
  唐待制集賢院南康綦母潛孝通撰南康今贛州
  儲光羲集五卷
  唐監察御史魯國儲光羲撰與崔國輔綦毋潛皆同年進士天寶末任偽官貶死顧况為集序
  常建集一卷
  唐盱眙尉常建撰
  王江寜集一卷
  唐龍標尉江寜王昌齡少伯撰與常建俱開元十四年進士二十二年選宏辭超絶羣類為氾水尉不䕶細行貶龍標世亂還里為刺史閭邱曉所殺為詩緒密而思清
  李頎集一卷
  唐李頎撰開元二十三年進士
  崔曙集一卷
  唐崔曙撰開元二十六年進士狀頭
  杜工部詩集注三十六卷
  蜀人郭知達所集九家注世有稱東坡杜詩故事者隨事造文一一牽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辭氣首末若出一口蓋妄人依托以欺亂流俗者書坊輒勦入集注中殊敗人意此本獨削去之福清曾噩子肅刻板五羊漕司最為善本
  門類杜詩二十五卷
  稱東萊徐宅居仁編次未詳何人
  類集詩史三十卷
  莆陽方醇道温叟編
  王季友集一卷
  唐王季友撰元結篋中集有季友詩二首今此集有七篇而篋中二首不在焉杜詩所謂酆城客子王季友者意即其人耶
  陶翰集一卷
  唐禮部員外郎丹陽陶翰撰開元十八年進士次年鴻詞
  秦隱君集一卷
  唐處士秦系公緒撰系自天寶間有詩名藩鎭奏辟皆不就嘗隱越之剡泉之南安至貞元中年八十餘不知所終此本南安所刻余又嘗於宋次道寶刻叢章得其逸詩二首書册末
  岑嘉州集八卷
  唐嘉州刺史南陽岑參𢰅文本之曾孫案唐書岑參乃岑文本之曾孫原本脱文本二字今補正天寶三載進士為補闕左史郎官與杜甫唱和
  李嘉祐集一卷
  唐台州刺史李嘉祐從一撰天寶七載進士亦號臺閣集李肇稱其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黄鸝之句王維取之以為七言今按此集無之
  皇甫冉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左補闕丹陽皇甫冉茂政撰與其弟曾齊名集有獨孤及序
  皇甫曾集一卷
  唐侍御史皇甫曾孝常𢰅天寶十二載進士兄冉後曾三載登第
  郎士元集一卷
  唐郢州刺史中山郎士元君胄撰天寶十五載進士寶應中選畿縣官肅宗詔試中書補渭南尉歴拾遺刺史案唐書士元於寶應元年選畿縣官詔試中書補渭南尉歴拾遺郢州刺史原本脱誤今改正
  包何集一卷
  唐起居舎人延陵包何幼嗣撰案唐書包何字幼嗣原本作幼正今改正何融之子與弟佶齊名
  包佶集一卷
  唐秘書監包佶撰天寶六載進士兄何後一年
  錢考功集十卷
  唐考功員外郎吳興錢起撰天寶十載進士世所傳湘靈鼓瑟詩斷句用鬼語者即其試作也蜀本作前後集十三卷
  韓翃集五卷
  唐中書舎人韓翃君平撰天寶十三載進士以春城飛花之句受知徳宗
  顧况集五卷
  唐著作郎吳郡顧况逋翁撰至徳二載進士皇甫湜作序湜嘗言吾自為顧况作序未嘗許他人况在唐蓋為人推重也集本十五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二十卷今止五卷不全
  嚴維集一卷
  唐秘書郎山陰嚴維正文撰至徳二載辭藻宏麗科
  韋蘇州集十卷
  唐韋應物京兆人天寶時為三衞後作洛陽丞京兆府功曹知滁江二州召還或媢其進媒孽之計出為蘇州刺史詩律自沈宋以後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諧婉屬對麗密而閑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云
  耿湋集二卷
  唐右拾遺河東耿湋撰寶應二年進士登科記一作緯
  司空文明集二卷
  唐虞部郎中京兆司空曙文明撰别本一卷財數篇
  李端集三卷
  唐杭州司馬趙郡李端撰大歴五年進士
  盧綸集十卷
  唐戸部郎中河東盧綸允言撰綸與吉中孚錢起韓翃司空曙苖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有詩名號大歴十才子
  李益集二卷
  唐集賢學士右散騎常侍李益君虞撰益宰相揆之族子大歴四年進士歌詩與宗人賀齊名舊史本傳稱其少有癡病防閑妻妾過於苛酷有散灰扃戸之説聞於時故時謂妒癡為李益疾按世傳霍小玉傳所謂李十郎詩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者即益也舊史所載如此豈小玉将死訣絶之言果驗耶抑好事者因其有此疾遂為此説以實之也
  孟東野集一卷
  唐溧陽尉孟郊東野撰
  朱放集一卷
  唐右拾遺吳郡朱放長通撰按藝文志云襄州人隱居剡谿貞元初召為右拾遺不就
  朱灣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四卷
  唐永平從事朱灣撰自號滄州其為從事李勉辟之也
  麴信陵集一卷
  唐望江令麴信陵撰貞元元年進士
  長孫佐輔集一卷
  唐長孫佐輔撰按百家詩選云徳宗時人其弟公輔為吉州刺史往依焉當必有所據也其詩號古調集
  栁宗元詩一卷
  唐栁宗元撰子厚詩在唐與王摩詰韋應物相上下頗有陶謝風氣古律絶句總一百四十五篇在全集中不便於觀覽因鈔出别行
  張籍集三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七卷
  唐國子司業張籍文昌撰川本作五卷
  木鐸集十二卷
  張洎所編錢公輔名木鐸集與他本相出八亦有他本所無者
  張司業集八卷附錄一卷
  湯中季庸以諸本校定且考訂其為吳郡人魏峻叔高刻之平江續又得木鐸集凡他本所無者皆附其末
  王建集十卷
  唐陜州司馬王建仲和撰建長於樂府與張籍相上下大歴十年進士也歴官昭應縣丞太和中為陜州司馬尤長宫詞
  王建宫詞一卷
  即集中第十卷錄出别行
  李長吉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五卷文獻通攷亦云集四卷外集一卷
  唐奉禮郎李賀長吉撰賀不夀仕不顯而世多喜言其人此不復叙
  盧仝集三卷
  唐處士洛陽盧仝撰自號玊川子其詩古怪而女兒曲小婦吟有所思諸篇輒嫵媚豔冶其第三卷號集外詩凡十首慶歴中有韓盈者為之序川本止前二卷
  劉义集二卷
  唐處士劉义撰案唐書附見韓愈傳者乃劉义也作氷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有集二卷原本作劉義今改正附見新史韓愈傳不知何處人但云歸齊魯不知所終而已其氷柱雪車二詩狂怪誠出盧仝右然豈風人之謂哉
  楊少尹集五卷案唐書藝文志文獻通攷俱作一卷
  唐河南少尹楊巨源景山撰按韓退之有送楊少尹序蓋自司業為少尹稱其都少尹者乃其鄉里也藝文志乃云太和河中少尹誤案唐詩紀事揚巨源蒲州人為國子司業時年滿七十丐歸時宰惜其去署以為其都少尹不絶其祿張籍有送楊少尹赴河中詩云官為本府當身榮因得還鄉任野情則為河中少尹無疑陳氏稱河南少尹反以河中為誤非也又攷韓愈送楊少尹序乃在長慶中唐詩紀事稱為大中時固非唐志稱為太和中亦疑誤也第三卷末二十餘篇有目無詩
  武元衡集一卷
  唐宰相武元衡伯蒼撰初用莆田李氏本傳錄後以石林葉氏本校益以六首及李吉甫唱酬六首川本作二卷
  張碧歌詩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張碧歌行集二卷
  唐張碧太碧撰藝文志云貞元時人集中有覽貫休上人詩或勦入之也
  陳羽集一卷
  唐東宫衞佐陳羽撰貞元八年陸䞇下第二人
  羊士諤集一卷
  唐侍御史羊士諤撰貞元元年進士竇羣引為御史共傾李吉甫者也
  鮑溶集五卷
  唐鮑溶撰元和四年進士
  竇拾遺集一卷
  唐左拾遺扶風竇叔向撰包何為序案竇叔向集包何為之序原本作包行誤今改正羣常牟庠鞏皆其子也
  賈長江集十卷
  唐長江尉范陽賈島閬仙撰韓退之有送無本詩即其人也後返初服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坐飛謗貶長江會昌初以普州參軍卒案唐書賈島會昌初以普州司倉參軍遷司戸未受命卒原本作晉州今改正本傳所載如此今遂寜刋本首載大中墨制云比者禮部奏卿風狂且養疾闗外今却攜卷軸潛至京城遇朕微行聞卿諷詠觀其志業可謂屈人是用顯我特恩賜卿墨制宜從短簿别俟殊科與傳所稱誹謗不同蓋宣宗好微行小説載島應對忤㫖好事者撰此制以實之安有微行而顯著訓詞者首稱奏卿風狂尤為可笑當以本傳為正本傳亦據墓志也唐貴進士科故誌言責授長江如温飛卿亦謫方城尉當時謂鄉貢進士不博上州刺史則簿尉固宜謂之責授若使今世進士得罪而責授簿尉則惟恐責之不早耳
  姚少監集十卷
  唐秘書少監姚合撰崇之曾孫也元和十一年進士嘗為杭州刺史開成末終秘書監川本卷數同編次異
  荘南傑集一卷
  唐進士荘南傑撰與賈島同時
  李涉集一卷
  唐國子太學博士李涉撰渤之弟也
  殷堯藩集一卷
  唐侍御史殷堯藩撰元和元年進士案唐書作元和九年進士
  章孝標集一卷
  唐秘書省正字章孝標撰元和十四年進士
  熊孺登集一卷
  唐西川從事熊孺登撰元和中人執易其從姪也
  西山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十卷
  唐施肩吾撰元和十五年進士
  雍裕之集一卷
  唐雍裕之撰未詳何時人
  張南史集一卷
  唐試參軍范陽張南史季直撰
  王涯集一卷
  唐宰相王涯廣津撰
  袁不約集一卷
  唐袁不約還朴撰長慶三年進士其年試麗龜賦
  追昔遊編三卷
  唐宰相李紳公垂撰皆平生歴官及遷謫所至述懷紀遊之作也余嘗書其後云讀此編見其飾智矜能誇榮殉勢益知子陵元亮為千古高人
  朱景元集一卷
  唐太子諭徳朱景元撰
  朱慶餘集一卷
  唐朱可久慶餘撰以字行受知於張籍寶歴二年進士
  李義山集三卷
  唐太學博士李商隱義山撰
  温飛卿集七卷
  唐方城尉温庭筠飛卿撰
  張祜集十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一卷
  唐處士張祜承吉撰
  丁卯集二卷
  唐郢州刺史丹陽許渾用晦撰太和五年進士案晁公武讀書志作太和六年進士丁卯者其所居之地有丁卯橋蜀本又有拾遺二卷
  李逺集一卷
  唐建州刺史李逺求古撰
  于鵠集一卷
  唐于鵠撰與張籍同時未詳其人
  薛瑩集一卷
  唐薛瑩撰號洞庭集文宗時人集中多蜀詩其曰壬寅歲者在前則為長慶四年後則為中和二年未知定何年也
  薛逢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十卷
  唐秘書監薛逢陶臣撰會昌元年進士
  喻鳧集一卷
  唐鳥程尉喻鳧撰開成五年進士
  潘咸集一卷
  唐潘咸撰不知何人與喻鳧同時藝文志不載
  項斯集一卷
  唐丹徒尉江東項斯子遷撰初受知於張籍水部而楊敬之祭酒亦知之有逢人説項斯之句會昌四年進士
  渭南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渭南尉趙嘏承祐撰壓卷有長笛一聲人倚樓之句當時稱為趙倚樓
  馬戴集一卷
  唐馬戴虞臣撰以上二人皆會昌五年進士
  薛許昌集十卷
  唐許昌節度使薛能撰會昌六年進士
  李羣玉集三卷
  唐宏文校書灃陽李羣玉文山撰裴休以處士薦集後有乞假歸别業及朝士送行詩
  曹鄴集一卷
  唐洋州刺史曹鄴撰大中四年進士
  津陽門詩一卷
  唐鄭嵎撰大中五年進士或作愚者非也愚嘗為嶺南節度好著錦半臂者非此鄭嵎也津陽者華清宫門名
  劉駕集一卷
  唐劉駕司南撰大中六年進士
  李頻集一卷
  唐建州刺史新定李頻徳新撰大中八年進士姚合之壻也
  李端公集一卷
  唐侍御史李郢楚望撰大中十年進士
  儲嗣宗集一卷
  唐儲嗣宗撰大中十三年進士案儲嗣宗大中十三年進士原本作十年係脱誤今改正
  司馬先輩集一卷
  唐司馬札撰與儲嗣宗同時
  李廓集一卷
  唐武寜節度李廓撰程之子也案唐書李程子名廓原本作廊誤今改正
  于濆集一卷
  唐于濆子漪撰案唐書藝文志作于濆集一卷濆字子漪原本作于瀆誤今改正咸通二年進士
  李昌符集一卷
  唐膳部員外郎李昌符撰咸通四年進士
  司空表聖集十卷
  唐兵部侍郎司空圖表聖撰咸通十年進士别有全集此集皆詩也其子永州刺史荷為後記
  聶夷中集一卷
  唐華陰尉聶夷中撰咸通十二年進士
  許棠集一卷
  唐宛陵許棠文化撰亦咸通十二年進士
  林寛集一卷
  唐林寛撰與李頻許棠皆同時集有送二人詩
  周繇集一卷
  唐周繇撰咸通十三年進士
  無譏集四卷
  唐崔櫓撰僖宗時人
  章碣集一卷
  唐章碣撰亦僖宗時人
  高蟾集一卷
  唐御史中丞高蟾撰乾符三年進士
  崔塗集一卷
  唐崔塗禮山撰光啓四年進士
  雲臺編三卷
  唐都官郎中宜春鄭谷守愚撰光啓三年進士
  香奩集二卷入内廷後詩集一卷别集三卷
  唐翰林學士韓偓致光撰
  唐英集三卷
  唐翰林學士吳融子華撰融與偓皆龍紀元年進士
  張蠙集一卷
  唐張蠙象文撰乾寜二年進士
  靈溪集七卷
  唐校書郎上饒王貞白有道撰乾寜二年進士其集有自序永豐人有藏之者洪景盧得而刻之詩雖多在一時儕輩未為工也
  翁承贊集一卷
  唐諫議大夫京兆翁承贊文堯撰乾符二年進士
  褚載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褚載厚之撰
  王轂集一卷
  唐王轂虚中撰二人皆乾寜五年進士
  浣花集一卷
  蜀韋荘撰唐乾寜元年進士也
  王駕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六卷
  唐彭城王駕大用撰大順元年進士自號守素先生
  喻坦之集一卷
  唐喻坦之撰
  張喬集二卷
  唐進士九華張喬撰喬與許棠張蠙鄭谷喻坦之等同時號十哲喬試京兆月中桂詩擅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傳於今而登科記無名蓋不中第也
  高駢集一卷
  唐淮南節度使高駢撰
  周賀集一卷
  唐用賀撰嘗為僧名清塞後反初服别本又號清塞集
  李洞集一卷
  唐李洞撰與張喬同時稱餘杭明經潘熙載編
  曹唐集一卷
  唐桂林曹唐堯賓撰有大小游仙詩
  來鵬集一卷
  唐豫章來鵬撰咸通中舉進士不第
  任藩集一卷
  唐任藩撰或作翻客居天台有宿帢幘山絶句為人所稱今城中巾子山也
  元英集十卷
  唐處士新定方干撰
  唐風集三卷案晁公武讀書志作十卷
  唐九華山人杜荀鶴撰
  詠史詩三卷
  唐邵陽胡曾撰凡一百五十首曾咸通末為漢南從事
  羅江東集十卷
  唐羅隱昭諫撰
  劉滄集一卷
  唐進士劉滄藴靈撰
  羅鄴集一卷
  唐羅鄴撰
  曹松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曹松夢徵撰天復元年進士别本與印本互有詳畧但别本大遊仙十三首乃曹唐詩也
  比紅兒詩一卷
  唐鄜州從事羅虬撰紅兒者雕隂官妓杜也
  唐彦謙集一卷案唐書藝文志作三卷
  唐河中節度副使襄陽唐彦謙茂業撰號鹿門先生
  秦韜玉集一卷
  唐秦韜玊撰
  東浮集九卷
  唐荆南崔道融撰自稱東甌散人乾寜乙卯永嘉山齋編成蓋避地於此今缺第十卷
  唐詩三卷
  崔道融撰皆四言詩述唐中世以前事實事為一篇篇各有小序凡六十九篇
  裴説集一卷
  唐裴説撰天祐三年進士狀頭唐蓋將亡矣説後為禮部員外郎世傳其寄邊衣古詩甚麗此集無之僅有短律而已非全集也其詩有避亂一身多之句
  劉得仁集一卷
  唐進士劉得仁撰公主之子累舉不第而卒
  唐求集一卷
  唐唐求撰與顧非熊同時藝文志不載
  李山甫集一卷
  唐魏博從事李山甫撰唐末進士不第
  邵謁集一卷
  唐國子生曲江邵謁撰集後有胡賓王者為之序言其没後降巫賦詩自稱邵先輩殆若今世請大仙之類耶
  李推官披沙集六卷
  唐李咸用撰其八世孫兼孟達居宛陵亦能詩嘗為台州出其家集求楊誠齋作序
  于武陵集一卷
  周濆集一卷
  陳光集一卷
  劉威集一卷
  以上皆唐人于武陵大中進士案此句原本脱漏今據文獻通攷補入餘莫詳出處濆集藝文志不載
  殷文珪集一卷
  唐殷文珪撰乾寜五年進士後仕南唐其子曰崇義歸朝更姓名即湯悦也
  盧士衡集一卷
  後唐盧士衡撰天成二年進士
  劉昭禹集一卷
  湖南天策府學士桂陽劉昭禹撰
  熊皦屠龍集一卷
  五代晉九華熊皦撰後唐淸泰二年進士集中多下第詩蓋老於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屋者
  符䝉集一卷
  題符侍郎同光三年進士也同年四人𫎇初為狀頭覆試為第四
  李建勲集一卷案高棅唐詩品彚作三卷
  南唐宰相李建勲
  孟賓于集一卷
  五代進士孟賓于撰仕湖南江南
  廖匡圖集一卷
  湖南從事廖匡圖撰
  江為集一卷
  五代建安江為撰為為王氏所誅當漢乾祐中
  劉乙集一卷
  似唐末五代人藝文志不載其詩怪而不律亦不上
  文丙集一卷
  稱布衣文丙未詳何人
  蔣吉集一卷
  蘇拯集一卷案文獻通攷作蘇拯原木作極誤今改正
  王周集一卷
  皆未詳何人
  顧非熊集一卷
  唐盱眙主簿顧非熊撰案唐書顧非熊大中盱眙主簿原木誤作台州今改正况之子會昌五年進士
  吳興集一卷
  唐僧吳興謝皎然淸晝撰康樂十世孫顔魯公為刺史與之唱酬其後刺史于頔為作集序所居龍興寺之西院今天寧寺是也又嘗居杼山寺
  靈一集一卷
  唐僧與皇甫曾同時
  無可集一卷
  唐僧賈無可撰島弟也
  禪月集十卷案唐詩紀事作西嶽集十卷文獻通攷作寶月詩一卷此本作禪月集者貫休號禪月上人因名其集也
  唐僧蘭溪貫休撰姓姜氏後入蜀
  白蓮集十卷
  唐僧齊已撰長沙胡氏
  棲白集一卷
  脩睦東林集一卷
  尚顔供奉集一卷
  皆唐僧貫休而下盡唐末人也
  薛濤集一卷
  唐成都妓女薛濤撰字洪度號薛校書世傳奏授恐無是理殆一時州鎭褒借為戲如今世白帖借補之類耶濤得年最長至近八十
  李季蘭集一卷
  唐女冠與劉長卿同時相譏調之語見中興間氣集
  魚元機集一卷
  唐女冠坐妒殺女婢抵死余嘗言婦女從釋入道有司不禁亂禮法敗風俗之尤者原註事見補妬記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  宋 陳振孫 撰詩集類下
  伍喬集一卷
  本江南進士後歸朝
  李九齡集一卷
  洛陽李九齡撰乾德二年進士第三人
  巴東集三卷
  丞相萊國忠愍公下邽冦凖平仲撰初以將作監丞知巴東縣自擇其詩百餘首且為之序今刻於巴東
  忠愍公集三卷
  河陽守范雍得冦公詩二百首為三卷今刻板道州
  草堂集二卷
  處士鉅鹿魏野仲先撰
  鉅鹿東觀集十卷
  野之子閑集其父詩四百篇薛田為之序野既没贈著作郎故以東觀名集
  潘逍遥集一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四門助教廣陵潘閬逍遥撰案晁公武讀書志作大名人嘗賜及第後坐追奪或云坐盧多遜黨追捕變姓名僧服入中條山卒於泗州又有嚴陵刻本同但少卷末三首
  東里楊聘君集一卷
  處士鄭圃楊朴契元撰太宗嘗召對拜郎中不受以其子為長水尉
  滕工部集一卷
  滕白撰篇首寄陳摶知為國初人又有右省懷山中及臺中寄朱從事詩則其敭歴清要亦多矣史傳亡所見未有考也後見實錄載嘗以戸部判官為南面前轉運使坐軍糧損折免官
  王嵒集一卷
  王嵒撰集中有春日感懷上滕白郎中葢亦國初人又有聖駕親征河東及有甲午避冦全家欲下荆南之語則是李順亂蜀之歲嵒葢蜀人也耶
  漁舟集五卷案文獻通攷作一卷
  處士成都郭震希聲撰自稱汾陽山人李畋為作集序淳化四年忽作詩曰朝出東門遊東門好春色青青原上草莫放征馬食詣闕獻書言蜀利病未幾順賊已作矣
  王初歌詩集一卷
  王初撰未詳何人有延平天慶觀詩當是祥符後人也
  書臺集三卷
  處士南隆朱有大有撰自稱雲臺山人天禧中王晦叔守蜀以古風六十言遺之書臺者其所居坊名也
  甘棠集一卷
  知制誥上蔡孫僅鄰幾撰咸平元年進士第一人後其兄何一榜嘗從何通判陜府以所賦詩集而序之首篇曰甘棠思循吏故以名集僅兄弟皆不壽故不大顯
  錢希白歌詩二卷
  翰林學士吳越錢易希白撰廢王倧之子咸平二年進士第二人景德二年制科初錢氏歸國羣從皆補官獨易與兄昆不見錄遂刻志讀書皆第進士昆至諫議大夫易子彦遠明逸又皆以賢良方正入等宋興父子兄弟制舉登科者惟錢氏一門易有集百五十卷未見家止有此及滑稽集四卷而已
  和靖集三卷西湖紀逸一卷案宋史藝文志和靖詩集七卷又詩二卷處士錢唐林逋君復撰梅聖俞為之序紀逸者近時桑世昌澤卿所輯遺文逸事也
  清風集一卷
  職方員外郎鮑當撰
  石曼卿歌詩集一卷
  祕閣校理宋城石延年曼卿撰自為序石介復為作序其仕以三舉進士為三班奉職出處詳見歐陽公所作墓志
  吕文靖集五卷
  丞相許國文靖公壽春吕夷簡坦夫撰文靖不以文鳴而其詩清潤和雅未易及也
  藥名詩一卷
  司封郎中陳亞亞之撰咸平五年進士有集三卷藥名詩特其一體爾如馬嘶曾到寺犬吠乍行村吏辭如賀日民送似迎時皆佳句不在此集也
  金陵覽古詩三卷
  虞部員外郎楊備撰億之弟也
  李問集一卷
  國子博士廣陵李問舜俞撰
  晁君成集十卷别集一卷
  新城令晁端友君成撰東坡為作序補之其子也
  擊壤集二十卷
  處士共城邵雍堯夫撰自為之序始自共城徙河南卒於熙寧十年諡康節
  臨川詩選一卷
  汪藻彦章得半山别集皆罷相後山居時老筆過江失之遂於臨川集錄出又言有表啓十餘篇不存一字
  注荆公集五十卷案文獻通攷作十五卷
  參政眉山李璧季章撰謫居臨川時所為也助之者曾極景建魏鶴山為作序
  注東坡集四十二卷年譜目錄各一卷
  司諫吳興施元之德初與吳郡顧景蕃共為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為年譜以傳於世陸放翁為作序頗言注之難葢其一時事實既非親見又無故老傳聞有不能盡知者噫豈獨坡詩也哉注杜詩者非不多往往穿鑿傅會皆臆決之過也沈括先與坡同在館閣後察訪兩浙至杭求坡近詩籖貼以為訕懟李定等論詩置獄實本於括云
  山谷集三十卷外集十一卷别集二卷案宋史藝文志外集作十四卷黄庭堅魯直撰江西所刻詩派即豫章前後集中詩也别集者慶元中莆田黄汝嘉增刻
  山谷編年詩集三十卷年譜二卷
  山谷詩文其甥洪氏兄弟所編斷自進德堂以後今外集所載數卷有晚年刪去者故任子淵所注亦惟取前集而已監丞黄㽦子耕者其諸孫也既會稡别集復盡取其平生詩以歲月次第編錄且為之譜今刋板括蒼青城史容儀甫近注外集外集者謂山谷曾欲以前後倣莊子為内外也
  后山集六卷外集五卷
  陳師道無已撰亦於正集中錄出入詩派江西宗派之説出於吕本中居仁前輩固有議其不然者矣后山雖曰見豫章之詩盡棄其學而學焉然其造詣平澹眞趣自然實豫章之所缺也
  注黄山谷詩二十卷注後山詩六卷案原本脱注後山詩六卷與解題中二集皆取前集二語不符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新津任淵子淵注鄱陽許尹為序大抵不獨注事而兼注意用功為深二集皆取前集陳詩以魏衍集記冠焉
  盧載雜歌詩一卷
  盧載厚元撰集中有與胡則錢惟演往來詩
  琴軒集一卷
  題南榮浪翁李有慶撰與石昌言任師中同時卷末贈答十二絶闕其六其曰癸巳歲者殆皇祐中耶
  元章簡玉堂集十卷
  參政元絳厚之撰
  劉景文集一卷
  左藏庫使知隰州劉季孫景文撰環慶死事將平之子也東坡嘗薦之坡在杭季孫寄詩有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之句其詩慷慨有氣如其為人
  廣諷味集五卷
  吏部侍郎南京王欽臣仲至撰
  海門集八卷
  渤海張重撰有上蘇子瞻内翰詩又有與張伯玉遊鑑湖晚歸詩伯玉知越州當嘉祐末而東坡為翰苑在元祐間重皆與同時特未詳其人
  王岐公宫詞一卷
  王珪禹玉撰
  逸民鳴一卷
  盱江李樵撰㤗伯之姪孫
  湛推官集一卷
  長樂湛鴻季潛撰紹聖初韓昌國序
  青山集三十卷
  朝奉郎當塗郭祥正功父撰初見賞於梅聖俞後見知於王介甫仕不達而卒李端叔晚寓其鄉祥正與之争名未嘗同堂語至為俚語以譏誚之則其為人不足道也
  方祕校集十卷
  莆田方惟深通子撰其父屯田龜年葬吳遂為吳人與朱伯原厚善以女嫁伯原之子嘗舉進士冠其鄉不第晚得興化軍助教年八十三以卒王荆公最愛其詩精詣警絶始余得其詩二卷乃其姪孫蕭山宰翺所編後乃知莆中嘗刊板為十卷且載程俱致道所作墓誌於末曾慥詩選直以為姑蘇人者誤也詩選又言荆公愛其春江𣺌𣺌一絶手書之遂載臨川集曾紆南游記舊亦云而其詩則客帆收浦者也二詩皆不在今集中豈以臨川集已收故耶二本大畧同亦微有出入
  慶湖遺老集九卷拾遺二卷
  朝奉郎共城賀鑄方回撰自序言外監知章之後且推本其初出王子慶忌以慶為姓居越之湖澤今所謂鏡湖者本慶湖也避漢安帝及清河王諱改為賀氏慶湖亦轉為鏡未知其説何所據也其東山樂府張文潛序之鑄後居吳下葉少藴為作傳詳其出處且言與米芾齊名然鑄生皇祐壬辰視米芾猶為前輩也
  操縵集五卷
  周邦彦撰亦有前集中所無者
  得全居士集三卷
  趙鼎元鎭撰全集號忠正德文其曾孫璧别刊其詩附以樂府陸游曰忠簡謫朱崖臨終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嗚呼可不謂偉人乎
  高隱集七卷
  高隱處士蘄春林敏功子仁撰案宋史藝文志有林敏功集十卷曾端伯作高隱小傳稱林敏功兄弟皆隱君子也原本脱姓氏今補入嘗以春秋預鄉薦不第有詩文百卷號䝉山集兵火後不存
  無思集四卷
  林敏脩子來撰敏功之弟
  柯山集二卷
  齊安潘大臨邠老撰所謂滿城風雨近重陽者也
  溪堂集五卷補遺二卷
  臨川謝逸無逸撰
  竹友集七卷
  謝薖幼槃撰逸之弟
  日渉園集十卷
  廬山李彭商老撰公擇之從孫
  清虚集一卷
  豫章洪朋龜父撰
  老圃集一卷
  諫議大夫洪芻駒父撰
  西渡集一卷案原本作西漢集今據文獻通攷改正
  中書舍人洪炎玉父撰洪氏兄弟四人其母黄魯直之妹不淑早世所為賦毁璧者也龜父舉進士不第其季羽鴻父坐上書元符入籍終其身芻炎皆貴而芻靖康失節貶廢羽詩不傳
  陵陽集四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宋史藝文志作十五卷别集二卷
  韓駒子蒼撰
  還還集二卷
  直龍圖閣江陵高荷子勉撰
  東湖集三卷
  樞密豫章徐俯師川撰禧之子亦魯直諸甥也思陵以黄庭堅故召用之丞相吕頤浩作書具道上旨而一時或言其由中人以進其初除大坡也程俱在西掖繳奏不行奉祠去其然乎否耶然俯在位亦不聞有所建明也
  東萊集二十卷外集二卷
  中書舍人吕本中居仁撰希哲之孫好問之子而祖謙之伯祖也撰江西宗派者後人亦以其詩入派中
  具茨集十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卷
  晁沖之叔用撰沖之在羣從中亦有才華而獨不第紹聖以來黨禍既作超然獨往侍郎公武子止葢其子也
  青溪集一卷
  臨川汪革信民撰吕居仁序之
  倚松集二卷
  臨川饒節德操撰後為僧號如璧
  遠遊堂集二卷
  知江州蘄春夏倪均父撰
  歸叟集一卷
  開封王直方立之撰其高祖顯事晉邸至樞密使直方喜從蘇黄諸名士游家有園池娶宗女假為承奉郎自號歸叟年甫四十而死
  李希聲集一卷
  祕書丞李錞希聲撰與徐師川潘邠老同時案與徐師川二句原本脱漏今據文獻通攷補入
  楊信祖集一卷
  楊符信祖撰未詳出處
  陳留集一卷
  開封江端本子之撰案江端本開封人原本誤作開州今改正以上至林子仁皆入詩派
  七里先生自然集七卷
  江端友子我撰端本兄也休復鄰幾之孫其父懋相有遺澤子我以遜端本靖康初吳敏元中薦子我召見賜出身為京官後至太常少卿
  臨漢居士集七卷
  南豐曾紘伯容撰其父阜子山於子固為從兄弟
  懷峴居士集六卷
  曾思顯道撰紘之子也阜嘗將漕湖南後家襄陽紘父子皆有官而皆高亢不仕楊誠齋序其詩以附詩派之後
  見南山集二十卷
  祕閣修撰吳興劉燾無言撰案劉燾字無言原本作劉燾言誤今改正
  𤅬山集三卷
  中書舍人龍舒朱翌新仲撰
  曾文清集十五卷
  禮部侍郎章貢曾幾吉父撰案曾幾字吉父原本作士父誤今改正本朝曾氏三望最初温陵宣靖公公亮明仲次南豐舍人鞏子固兄弟然其祖致堯起家又在温陵之先矣其後則幾之族也自贛徙河南與其兄楙叔夏開天游皆嘗貳春官楙至尚書開沮和議得罪並有名於世又有長兄弼為湖北提舉學士渡江溺死幾以其遺澤補官銓試第一賜上舍出身清江三孔之甥也紹興末幾已老始擢用乾道中年八十三以死號茶山先生其子逢逮皆顯於時
  天台集十卷外集四卷長短句三卷附
  臨海陳克子高撰李庚子長跋其後云刪定鄉人也少時侍運判公貽序宦學四方曾慥詩選叙為金陵人葢失其實今考集中首末多在建康且嘗就試焉當是僑寓也詩選又言不事科舉以吕安老薦入幕府得官按集有聞榜二絶則嘗應舉矣又有甲午歲所作詩云三十四則其生當在元豐辛酉得官入幕葢已老矣詩多情致詞尤工
  簡齋集十卷
  參政洛陽陳與義去非撰其先葢蜀人東坡所傳陳希亮公弼者其曾祖也崇觀間尚王氏經學風雅幾廢絶而去非獨以詩鳴中興後遂顯用
  西溪居士集五卷案姚寛集號西溪居士原本作西漢誤今改正
  剡川姚寛令威撰待制舜明廷輝之子兄宏令聲為刪定官得罪秦檜死大理獄寛為六部監門海陵南下寛言木德所照必無虞言驗將除郎召對得疾仆殿上卒遂用其弟憲令則後至執政
  集句詩三卷
  江隂葛次仲亞卿撰勝仲之兄兄弟皆為大司成
  盧溪集七卷
  直敷文閣盧陵王庭珪民瞻撰政和八年進士仕不合棄去隱居數十年坐作詩送胡邦衡除名徙辰州年已七十矣阜陵初政召為國子監主簿九十餘乃終寄禄纔承奉郎澤竟不及後周益公在位欲委曲成就之卒不可
  韋齋小集一卷
  朱松喬年撰
  玉瀾集一卷
  朱橰逢年撰韋齋之弟晦庵之叔父也嘗夢為玉瀾堂之游甚異有詩紀之
  雲壑隱居集三卷
  南城蔡柟堅老撰宣和以前人没於乾道庚寅曾公衮吕居仁輩皆與之倡和
  陳正獻集十卷
  丞相福正獻公莆田陳俊卿應求撰紹興八年進士第二人乾淳間名相與虞并父異論去國
  静㤗堂集十卷
  參政莆田龔茂良實之撰黄公度以莆人魁天下陳正獻次之故事拜黄甲推最老者一人最少者一人是歲茂良年最少莆人以為盛事後參大政相位久虚實行相事坐撻曾覿直省官忤阜陵意用謝廓然賜出身入臺擊罷之遂謫英州以没其風節凜凜為世名臣
  寓山集三卷案文獻通攷作三十卷
  吳興沈仲喆明遠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