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鋪叙 (四庫全書本)/全覽

石刻鋪叙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石刻鋪叙       目錄類二金石之屬提要
  等謹案石刻鋪叙二卷宋曾宏父撰宏父字㓜卿自稱鳳墅逸客是書雖逺引石經及秘閣諸本而自述其所集鳯墅帖特詳凡所徴摭皆有典則而藏書家見者頗稀
  國朝初年朱彛尊得射瀆抄本自為之跋有珊瑚木難之喻此本末有此跋及彛尊名字二印葢猶其手迹然跋中謂宏父名惇以字行則未免舛誤考宋有兩曾宏父其一名惇字宏父為曾布之孫曾紆之子後人避寧宗諱多以字行遂與此宏父混而為一實則與作此書者各一人也跋又謂陳思寶刻叢編援据頗廣顧不及此考鳯墅帖刻於嘉熈淳祐間鋪叙諸石刻斷手於戊申仲春亦在淳祐八年若叢編則成於紹定辛夘實理宗即位之七年相距凡十七八年何由預見曾刻彛尊亦何誤記也近厲鶚等刻南宋雜事詩直題此書為曾惇撰是承彛尊之譌而失之矣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石刻鋪叙卷上
  宋 曾宏父 撰
  紹興御書石經
  靖康丁未夏四月皇宋中興高宗即大位改元建炎至紹興十三年癸亥通十九年金人逼迫干戈之日居多乃能親御翰墨作小楷以書周易尚書毛詩春秋左傳全帙又節禮記中庸儒行大學經解學記五篇章草語孟悉送成均九月甲子左僕射秦檜請鐫石以頒四方卷末皆刋檜跋語
  益郡石經
  孝經一冊二卷序四百三十九字正經一千七百九十八字注二千七百四十八字孟蜀廣政七年三月二日右僕射毋昭裔以雍經石本校勘簡州平泉令張徳釗書鐫工潁川陳徳謙
  論語三冊十卷序三百七十二字正經一萬五千九百十三字注一萬九千四百五十四字廣政七年四月九日校勘書鐫姓名皆同孝經
  爾雅一冊二卷不載經注數目廣政七年甲辰六月右僕射毋昭裔置簡州平泉令張徳釗書鐫者武令昇周易四冊十二卷又畧例一卷正經二萬四千五十二字注四萬二千七百九十二字廣政十四年辛亥仲夏刋石朝議郎國史毛詩博士孫逢吉書
  毛詩八冊二十卷正經四萬一千二十一字注十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字將仕郎祕書省祕書郎張紹文書鐫工張延族
  尚書四冊十三卷正經二萬六千二百八十六字注四萬八千九百八十二字將仕郎祕書省校書郎周徳貞書鐫工陳徳超
  儀禮八冊十六卷正經五萬二千八百二字注七萬七千八百九十一字
  禮記十冊二十卷正經九萬八千五百四十五字注十萬六千四十九字以唐元宗所刪月令為首曲禮次之亦張紹文書
  周禮九冊十二卷正經五萬五百八字注十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五字將仕郎祕書省祕書郎孫朋吉書春秋左氏傳二十八冊三十卷序一千六百一十七字經傳十九萬七千二百六十五字注十四萬六千九百六十二字蜀鐫至十七卷止
  榖梁六冊十二卷傳四萬一千八百九十字注三萬九千七百三十字
  公羊六冊十二卷傳四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字注七萬七千三十七字
  畢工於皇祐元年己丑九月望日帥臣樞密直學士京兆郡開國侯田况益州路諸州水陸轉運使曹穎叔提㸃益州路刑獄孫長卿暨倅僉皆鐫銜於石成都志又謂公榖田况所刻
  孟子十二卷宣和五年九月帥席貢暨運判彭慥方八石踰年乃成計四冊
  考異一冊乾道六年庚寅三月旦東里晁公武校石經與監本不同者作為此書
     書  詩四十七  周禮四十二儀禮三十一 禮記三十二 左傳四十六 公羊二十二榖梁二十三 孝經  論語  爾雅孟子二十七 此正經不同者如此傳注不與
  古文尚書三冊三卷蓋唐天寶未廢古書前傳本中汲郡吕大防得之於宋次道王仲至家乃元豐五年壬戌鏤板乾道六年庚寅帥晁公武取以入石教官張大固等監刋
  益郡石經肇於孟蜀廣政悉選士大夫善書者模丹入石七年甲辰孝經論語爾雅先成時晉出帝改元開運至十四年辛亥周易繼之實周太祖廣順元年詩書三禮不書嵗月逮春秋三傳則皇祐元年九月訖工時我宋有天下已九十九年矣通蜀廣政元年肇始之日凡一百一十二禩成之若是其艱又七十五年宣和五年癸卯益帥席貢始凑鐫孟子運判彭慥繼其成乾道六年庚寅晁公武又鐫古文尚書暨諸經考畧洪文敏公邁謂孟蜀所鐫字體清謹有正觀遺風續補經傳殊不逮前且引魏徴虞世南相繼為祕書監日請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蓋欲字畫清婉可以傳久是以自經傳以後非士夫所書皆不著姓氏若漢石經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僅十數葉蜀中以之翻刋入石黄長睿謂開元中藏拓本於御府以開元二字小印印之是元宗時已罕得况今又六百年後邪
  鐘鼎彛器欵識帖
  二十卷定江僉幕錢唐薛尚功編次并釋起於夏而盡於漢初卷夏琱戈鉤帶商鐘鼎二卷商之尊彛三則卣四則壺爵五則觚舉觶敦甗鬲盉匜槃戈皆商器也六之七悉載周鐘八之後益以磬銘九之十則鼎之篆識十一為尊卣壺舟寶十二為觶角彜匜十三至十四盡敦銘十五則簠簋豆盉十六則甗鬲槃盂盦十七則戈鐸皷琥皆周器也十八卷秦璽權斤居前其後為漢鐘甬鈁鼎鼒十九乃鑪壺巵律管匜洗鉦末卷則鐙錠燭槃甗釜甑鋗弩機皆漢器也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郡守林師説為鐫置公庫石以片計者二十有四視汝之所刻武陵所鋟金石篆隸則此帖為備自漢以降則變𨽻為楷變楷為草祕閣續帖詳之矣郡守譙令憲又别鐫王右軍十七帖於庾樓
  帖譜




















  閣絳諸郡帖譜具前今鋪叙於後
  祕閣前帖
  十卷淳化三年壬辰翰林院所鐫侍書王著編次叙正以厯代帝王帖為初卷而冠以漢章帝書博古者多議此乃漢代章草耳非章帝所書又謂自漢章而下至梁簡文七帖並一手偽為之二之四卷則厯代名臣帖寘蒼頡夏禹書於第五卷六之八卷悉王羲之書七卷誤攙八釋智永一帖九之十則獻之書米元章黄長睿辯其真贋各卷條列甚詳累數千言見之法帖刋誤蓋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書者取前賢語以意成之非臨非摹是謂倣帖藏之祕閣凡數匣明題云倣書皆用澄心堂紙與李庭珪墨悉後主在江南日所製者宣政間守官祕閣如劉無言輩猶及見之淳化畢工碑龕禁中大臣登二府者搨以賜焉歐陽文忠謂中為火所焚或言其碑元在但其後不以賜臣下按國史仁宗天聖十年壬申八月禁中火延燔崇徳等八殿帝奉太后避火苑中後二十年皇祐三年辛卯楚公劉沆入參大政猶有搨本嘉祐五年庚子兖公歐陽修為樞副則無之是罷賜典故當在至和以後乃仁宗末年大觀初徽宗視淳化帖石已皴裂且王著標題多誤詔出墨蹟更定彚次較淳化所刻非若絳帖它有去取増減祇併武帝一帖合於西晉武帝帖後擇七卷右軍帖内誤入智永書列在第五卷合首卷古帖三段併而歸一及躋晉宣於晉武上之類使先後次序不紊迨名臣帖亦然俾蔡京書及卷首末刋石太清樓下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燦然備具百工技藝咸精其能視淳化草創之始自然不同且當時盡出元藏真帖臨摹定其舛誤非若外方但因石刻翻刋京雖驕吝字學恐出王著右是大觀之本愈於淳化明矣經靖康之禍新舊二刻莫知存亡閣帖目録
  淳化編次     大觀更定
  第一卷
  漢章帝      漢章帝
  晉武帝      西晉宣帝
  宣帝       西晉武帝
  東晉元帝     東晉元帝
  明帝       東晉明帝
  康帝       東晉康帝
  哀帝       東晉哀帝
  簡文帝      東晉簡文帝
  文孝王      宋明帝
  武帝       齊高帝
  宋明帝      梁武帝
  齊高帝      梁高帝
  梁武帝      梁簡文帝
  高帝       唐太宗
  簡文帝      唐高宗
  唐太宗      東晉文孝王
  高宗       陳長沙王
  陳長沙王叔懐   陳永陽王
  永陽王伯智
  第二卷
  漢張芝      後漢車騎將軍崔子玉
  崔子玉      後漢張芝
  魏鍾繇      魏太傅鍾繇
  呉刺史皇象    呉青州刺史皇象
  晉丞相張華    晉尚書令衛瓘
  丞相桓温     晉黄門郎衛常
  丞相王導     晉侍中張華
  丞相王敦     晉丞相王導
  中書令王洽    晉中書令王洽
  司徒王珉     晉尚書令王珣
  司徒王珣     晉中書令王珉
  侍中王廙     晉太宰郄鑒
  太宰郄鑒     晉侍中郄愔
  侍中郄愔     晉中書侍郎郄超
  中書郎郄超    晉侍中王廙
  尚書令衛瓘    晉太傅謝安
  黄門郎衛恒    晉散騎常侍謝萬
  太傅謝安     晉侍中王敦
  散騎謝萬     晉丞相桓温
  第三卷
  晉太尉庾元亮   晉齊獻王侍中司馬攸車騎將軍庾翼   晉侍中杜預
  太守沈嘉長    晉司徒山濤
  侍中杜預     晉太尉庾亮
  王循       晉車騎將軍庾翼
  劉超       晉太守沈嘉長
  散騎謝璠伯    晉中軍將軍王循
  黄門郎王徽之   晉侍中卞壼
  謝荘       晉衛尉劉超
  侍中司馬攸    晉散騎常侍謝璠伯
  劉瓌       晉黄門侍郎王徽之
  王坦之      晉侍中王操之
  王渙之      晉左將軍王凝之
  王操之      晉王渙之
  王凝之      晉中丞劉瓌之
  司馬索靖     晉中書令王坦之
  侍中劉穆之    晉征西司馬索靖
  尚書王劭     晉尚書令王劭
  車騎紀瞻     晉中書令王恬
  司徒王廞     晉司徒王廞
  太守張翼     晉侍中紀瞻
  陸雲       晉太守張翼
  海陵恭侯王邃   晉都督陸雲
  中書令王恬    晉海陵恭侯王邃
  太守山濤     晉謝發
  侍中卞壼     宋光禄大夫謝荘
  謝發       宋侍中劉穆之
  宋特進王曇    宋特進王曇
  中散大夫羊欣   宋中散大夫羊欣
  太常卿孔琳之   宋太常卿孔琳之
  齊侍中王僧䖍   南齊侍中王僧䖍
  第四卷
  梁尚書王筠    晉西中郎將陳達
  特進沈約     宋給事中薄紹之
  刺史阮研     宋征西將軍蕭思話
  征南將軍蕭確   梁尚書王筠
  蕭思話      梁特進沈約
  蕭子雲      梁交州刺史阮研
  陳朝陳達     梁廣州刺史蕭確
  唐褚遂良     梁侍中蕭子雲
  祕監虞世南    唐祕書監虞世南
  率更令歐陽詢   唐中書令褚遂良
  諫議柳公權    唐率更令歐陽詢
  李邕       唐禮部尚書薛稷
  諫議褚廷誨    唐朝散大夫陸柬之
  尚書郎薛稷    唐諌議大夫褚廷誨
  刺史徐嶠之    唐祕書監李邕
  長史陸柬之    唐廣平太守徐嶠之
  薄紹之      唐太子太師柳公權
  第五卷
  蒼頡       史蒼頡
  夏禹       夏禹
  魯司冦仲尼    太史籀
  史籀       魯司冦仲尼
  秦丞相李斯    秦丞相李斯
  秦程邈      秦御史程邈
  宋儋       東漢蔡琰
  衛夫人      晉衛夫人
  古法帖      宋儋
  隨朝法帖     隨法帖
  僧智果      隨僧智果
  何氏帖      隨僧智永
  蔡琰       何氏帖
  古法帖      唐張旭
  僧懐素      唐僧懐素
  張旭       古法帖
  古法帖
  第六至第八卷
  王羲之
  第九至第十卷
  王獻之
  絳帖
  前後各十卷相傳駙馬潘正夫以閣帖増損翻刋間摹淳化被㫖嵗月於卷末然不見跋尾無自稽考編次多有不同閣以漢章書為首列蒼頡夏禹書於第五絳則以蒼頡夏禹書為初卷寘厯代帝王書於後帖之二卷閣總二王帖為五卷絳則前後帖皆有之衍而為十且以第二卷張芝王洽書析為第二第五卷以第三卷庾元亮卞壼書析為第三第四卷古帝王帖則刪漢章帝晉宣帝明康哀簡文帝梁高帝簡文名臣帖則削司馬攸王劭王廞梁蕭子雲僧智永唐李邕等數帖却增入王濛羊諮書後帖一卷全刋入本朝太宗宸翰二卷末冬晚書院偶成一章則當以呉越忠懿王書作標目猶前段高宗皇帝書之類何由自於諡號下花押如此是自稱於生前九卷増入張旭千文四十五字藏真草書乃素書跋顛旭語後云顛草之趣貴在雄逸藏真乃云其辭又非專為此卷千文但絳初入石定為直行岡之與鼎則為横碑十卷増入顔魯公王廙高閒李建中書或謂他所刋之帖皆以横石而絳獨立石印搨之際上下字蹟相聯既裁為經冊手軸則何所考竟且匠者摹搨必通為一碑無縁逐截横搨何由相綴又謂紗紙紋可辨要當自有眼目潘尚哲宗第四女秦國公主後分二子卷卷析以為二伯仲中一人最吝常苦其半不可得太守又憚於挾勢挾貴而求者不能全致始募工重刋於郡齋視舊本所差不毫釐其訛缺處亦逼真但神氣微弱嘉定間李全在山東印搨絳帖以遺要人或以售好事者又有自𣙜場貿易以來者殆古刻不存再翻新本謂即岡帖偽為非也岡之梅斑麤率况其筆意予所見絳帖陸續幾十覺藏真草書筆勢皆有截斷處良由元係横書絳刋入石遷就移作直行岡以絳為祖不敢有毫髮異乃獨此帖易直為横鼎帖紹興續刋者也亦舍絳而取法於岡是横刋之為當矣至於以横碑剪為直行装褙是又偽之拙者此以岡帖或鼎帖凑成且其文自不甚順溜未易以意釋但今之辨帖者執此以别真贋
  閣帖本無而全卷増入
  太號 太宗御書
  封號 唐張旭書  懐素跋
  書號 顔真卿書  王廙書
  懐素書   高閒書
  李建中書
  閣帖本無而卷内増入其人
  王濛       羊諮
  僧智果書梁武帝評書
  閣帖本有而卷内刪去其人
  漢章帝      晉宣帝
  明帝       康帝
  哀帝       簡文帝
  文孝王      梁高帝
  簡文帝
  晉司馬攸     王劭
  王廞       謝發
  梁蕭子雲      唐李邕
  閣帖卷内所載而増其帖
  王珉美食      王廙聖體勝常得書
  虞世南名公書     柳公權䝉恩絲靸蘭亭詩唐太宗秀岳銘
  王羲之 山號景風 藥方
  無號永興 遣鄉里 秋中感懐衰疾 人
  以號二十八 勿殺一生 毁塞 重熙問鄉以弟 上日 日五 為此
  淡悶 不知君問 斬足

  報號轉久 腫不差霜寒 疾患差
  願號適欲遺書 嵗思終感 新為 百姓一朝放懸 從子弟 范新婦 間者
  近道 悉佳 東問馳情馳期當 小婢

  王獻之 壯號婢日久思戀
  帝號錫錍 居號二妹上號
  閣帖卷内新載而刪其帖
  西晉武帝刪一帖   唐太宗刪十六帖高宗刪六帖
  晉張芝刪一帖    鍾繇刪五帖
  索靖刪一帖     陳逵刪一帖
  唐虞世南刪二帖   褚遂良刪二帖
  柳公權刪二帖
  王羲之 六卷比奉對 情至 都邑 諸從梅𦋺 知問 熙存 兒女山川諸竒 譙周 嚴君平 口言 餞行面近 君可 四月五日 侍中 近因夏勞寫懐
  七卷君歡 龍保 當西 清宴朱處仁 惆悵 鹽井 七十
  八卷當北 伏想 若耶 噉麵 晚可知問 延期 脩齡 晚得 濶轉自愛 故爾 上虞昧得汝
  王獻之 九卷想彼悉佳 永嘉節近 前告
  十卷助汝 轉勝 消息 集聚 鐵石散懐 𤣥度 勝常 慶至 服地黄鴨頭丸 東陽 豹奴 益州 散騎散情 府君 服油 平安

  石刻鋪叙卷上



  欽定四庫全書
  石刻鋪叙卷下
  宋 曾宏父 撰
  長沙帖
  十卷實祕閣前帖翻本内羲獻帖畧有増入慶厯間慧昭師錢希白摹鐫自五年乙酉至八年戊子訖事嘗觀雜文中載東坡自儋耳移合浦見桂帥程欽之潭帖冊各題其後第二卷云唐太宗作詩至多亦有徐庾風氣而世不傳獨於初學記時時見之第四卷云呉道子始見張僧繇畫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庾征西初不伏逸少有家鷄野鶩之論後乃嘆其為伯英再生今觀其書乃不逮子敬逺甚正可比羊欣耳第六卷云宰相安和殷生無恙宰相當是簡文帝殷生則深源也邪第八卷云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不察爭訪閣本誤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庚辰七夕合浦官舍借觀第九卷云謝安問獻之君書與尊公何如荅曰固自不同曰外人不爾内人那得知邪今刻皆不曽以坡書添入逐卷要是當時題於程所藏碑刻潭無真蹟故闕如也但二卷郄愔書第三卷帖何以斷當字分兩行希白善書者於此殆不可曉後又有山谷評釋今長沙帖間不存希白臨摹嵗月或云土人又私翻木版有紋可辨容齋隨筆謂坡僊遺墨今藏其家有數字差異
  廬陵帖
  十卷亦祕閣前帖翻本皇祐中郡人蕭太博汝器暨其弟殿丞汝智相繼宰和之含山得丞相劉楚公被賜閣帖翻摹入石攜歸鄉居後五十年崇寧丙戌殿丞之子綸又自修補訛闕中不知何事乃歸郡齋今又百四十年碑石散失不可摸搨間有存者蓋數十年舊本蕭之族今盛於吉水之九江
  清江帖
  十卷又名戲魚堂帖亦祕閣前帖翻本元祐七年壬申五月劉次荘得吕金部和卿閣本臨刻外有釋文十卷或咎所鐫過巧失真郡又别有二王帖亦石碑自述釋文之誤
  武岡帖
  前後總二十卷乃絳帖翻本不載入石嵗月後帖之九卷張旭書其藏真顛草數十字則横鐫於石筆勢清勁蜿蜒立意本竒於絳之直行人多貴耳而賤目但以罕得為重遇絳刻大訛闕處鑱為梅紋今人多搨此碑偽作絳帖至横刋藏真顛草剪以直背成冊雖古刻筆勢元有斷續至於剪痕則心勞而拙
  續閣帖
  十卷元祐五年庚午四月祕省乞以淳化閣帖所未刋前代遺墨入石有㫖從之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八月畢工厯十一年費緡錢一十五萬乃成摹寫者待詔邵彰上其事者祕書少監鄧洵武孫諤也首卷晉唐帝后書二卷三卷悉王羲之書四又羲之暨其子操之等筆五又所書黄庭經樂毅論蘭亭叙六又其家寳章集七卷乃晉索靖所書月儀八則虞世南賀知章柳公權帖後則無名人帖九則李懐琳書𥞇康絶交書末卷唐無名人所書月儀諸帖多不入此刻蓋徽宗朝此碑方成諸郡翻本嵗月在前惟鼎帖刋在紹興故得取以攙入卷帙
  汝帖
  十二段大觀三年己丑八月郡守敷陽王寀刋石寘郡之坐嘯堂第一則金石文八種二則秦漢三國刻五種三則晉宋齊梁陳五朝帝王書三十行四則魏晉九人書四十八行五則晉渡江三家帖四十八行六則二王帖并洛神賦七則南朝十人書八則北朝胡晉書十二種九則唐三朝帝后四書十則唐歐虞褚薛書十一則唐六臣書十二則唐迄五代諸王七人書二百六字每段皆刻汝之郡印暨王敷陽所題標目㑹稽亦有翻本黄長睿深譏其謬寀後仕亦通顯坐降天神事為林靈素所擠不得其死
  武陵帖
  二十二卷紹興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張斛集祕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汝海諸帖叅校有無補其遺闕以成此書後列郡官名銜以本朝太宗御書冠於首卷二卷至四則古帝王書増隋煬帝絳閣之所無者五卷又蒼頡夏禹書暨古鐘鼎欵識六卷以後則厯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書亘十七卷之首而止二十卷則顔魯公帖居半張長史草書亦係横刋視閣絳名賢帖多五之一末卷亦祖絳帖殿以李建中字較之諸帖為詳然止木本世稱舊有石碑前未之見且跋語亦不叙及儻有舊刻安能入閣之續帖晉武消息書唐明皇鶺鳹頌等帖
  淳熙祕閣前帖
  十卷即淳化祕閣前帖翻本十二年乙巳二月修内司被㫖翻刋首卷髣髴猶存古本淳化嵗月後乃磨去
  淳熙祕閣續帖
  十卷十二年三月被㫖摹勒入石皆南渡後續得唐朝遺墨首卷則鍾繇王羲之帖次則羲獻書内黄庭經小楷後有臣遂良臨四字三卷歐陽詢蕭瑀褚庭誨孫思邈狄仁傑張旭顔真卿七賢書四卷則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狀五卷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帖六則張九齡三相暨李紳告身七則李陽氷篆李徳裕畢誠李商隱書八則懐素顛草九則髙閒亞栖齊已書末卷則楊凝式并無名人帖上皆有内府圖書宣和及紹興小字印章或睿思殿印如李紳告身高廟後有親筆跋語黄庭經懐素顛草則有李主建業文房之印視今長沙所鐫筆法迥殊非若前帖但翻淳化所鐫閣帖
  羣玉堂帖
  十卷本平章韓𠈁胄自鐫其家藏墨蹟閲古堂帖是也首卷全刋南渡以後帝后御書二卷則晉隋名賢帖三則唐名賢帖四則懐素千文五六暨九卷悉本朝名賢帖七卷全刋山谷書八卷全刋米元章書末卷則蔡忠惠石曼卿帖開禧末韓以罪死籍嘉定改元被㫖擬入祕省乃易今名
  鳳墅帖
  二十卷嘉熙淳祐間勒石寘吉州鳳山書院七年乃成初卷七朝宸翰二卷東都名相名賢帖三則東都南渡廷魁帖四則熙豐黨人暨崇觀攻黨帖五則清江三劉帖六則曾南豐暨武城帖七則蔡忠惠暨蘇帖八則蘇門諸賢帖九則歐陽文忠唐三宗贊稾司馬文正議百官表書東坡翰苑制稾十則東都名賢詩贊六一集古跋十一則黄太史帖十二則米元章寳晉帖十三則南渡名相帖十四則南渡執政帖十五則南渡儒行并續廷魁帖十六則紹興正論暨慶元正人帖十七則南渡文藝帖十八十九則南渡詩文題跋二十則呉紫谿范石湖楊逃禪帖悉本朝聖君名臣真筆目所見者若夫異代字蹟則前賢鐫刻已備展轉謄模愈失其真且亦欲類吾宋三百年間書法自成一家以傳無窮古刻皆存桓温王處仲字意有所在予亦不敢削巨姦遺墨以戾前志蓋視古帖亦猶續通鑑云爾
  畫帖
  二卷上則宣和墨戲道子風雩圖伯時九歌圖等十二段下則羲之蘭亭圖并叙文考訂時賢鳳山題詠二卷
  續帖
  二十卷淳祐間接續前帖入石編類滿卷方能施工首卷東都名賢文忠烈等帖二卷歐陽公梁史斷稾康節逢春吟三卷江南李主吳越錢王暨東都名賢帖四卷忠義程剛愍楊忠襄南渡將相名賢帖五卷向文簡吕文靖宋景文東都名賢帖六卷羅愈試銜告身女真閩主等偽宣制度外帖七卷胡文定致堂五峯南渡儒行帖八卷乾淳續相南渡名賢帖陸放翁楊誠翁書語孟章句并詩文九卷李梁谿游青原詩十卷范石湖游大仰七言詩十一卷再游大仰五言詩并帖十二卷東都宰相張文懿晏元獻龎荘敏蘇司空陳文恭王文恭趙清憲唐少宰劉文安書翰十三卷南渡宰相史越王鄭魏王秦申王小東十四卷名賢范文正馬忠肅蒲密院呉密院劉忠定蔡紫微鄭左丞薛恭敏劉次封劉徽學小東十五卷東都文蓺蘇滄浪陸學士孔舍人蕭僕卿蕭理丞詩文十六卷文蓺薛錢塘劉屏山趙撫守章荘敏林和靖蘇後湖韓南澗王復齋張于湖羅與齋陳少卿劉正字趙章泉詩跋躊躇凡經六琯自惟藏拙埜墅踰二十載掛冠又已十年衰頽八袠豈能更出門戸家藏者裒鐫無遺鄉之故家轉假亦竭士夫經從各有好尚有亦罕𢹂自隨儻絶筆以竣後人誰其同志不若叅取奎畫名墨表表在人耳目帖所缺者緝而繼之不敢執初志以不見真墨而畧庶可備皇朝文物之盛乃於後第十七卷首取太祖書大宋一統字太宗雜書英宗賜懐璉批神宗書西郊書詩哲宗書罰弗及嗣四字欽宗書琢玉賦憲聖呉后書歸田賦十八卷則東都名賢徐騎省胡文恭趙清獻楊文公唐質肅滕章敏錢文肅錢内翰包孝肅雜帖十九卷東都文蓺石徂徠張存誠沈存中唐彦獻王仲至沈獻達楊無為石曼卿詩柬二十卷東都名賢劉巨濟薛道祖蘇才翁毛東堂周清真賀慶湖李文敏楊龍學張秘閣詩文於是正帖續帖皆滿二十卷而名畫題跋又有二帖鳳墅鐫終始大畧如此其間彚次不能盡如人意者得之有先後也末如之何
  前帖十冊 板六百四十四板
  石一百七十片
  字六萬五千三百九十二字
  續帖八冊 板五百七十六板
  石一百四十一片
  字四萬四千二百六十字
  畫帖一冊 板八十板
  石十八片
  字六千一百九十七字
  題詠一冊 板八十板
  石二十一片
  字五千二百八十字
  總二十冊板一千三百八十板
  石三百五十九片
  字十二萬一千一百二十九字
  太宗削平僭偽四方圖籍悉輸御府江南文物素盛藏蓄前代遺墨雖富然雜以倣帖淳化三年詔侍書王著編次為十卷刻之石既藏禁中非命賜近臣無自印搨潘正夫居絳乃増改衍為二十卷官又刻置郡齋次慶厯五年乙巳錢希白臨摹於長沙皇祐中蕭汝器汝智刋之於和載以歸廬陵元祐五年劉次荘臨刻於清江皆閣前帖之翻本武岡帖獨絳之翻本惟後九卷藏真跋則横刋視絳之直行為勝而人反輕之是嵗又詔以祕閣續得前代遺墨入石為續帖亦十卷至建中靖國乃成實居長沙廬陵清江翻帖之後大觀三年王寀又刻帖十二段於汝州與絳閣二帖皆殊鼎帖則紹興十一年張斛鋟梓始能合諸帖而總為緒正凡二十二卷嵗月近在南渡之後故及入閣之續帖并汝帖於帙中南渡續閣帖雖與前帖同鐫於淳熙十二年却皆續得唐朝遺墨與諸帖亦異羣玉堂帖則前代與本朝遺墨相雜鳳墅帖則盡本朝書翰今閣舊本前後帖暨汝與絳淪隔敵境廬陵帖又散墜遺失不復可得惟修内司新翻閣之前帖暨續刋後帖及長沙清江武岡武陵四郡所存之本世可得也若章貢衡陽曲江八柱三山諸處亦多有帖皆命意不同隨其所有則鑱之石非全書也不能具載戊申仲春曾宏父因鋪叙諸帖筆於冊尾
  蘭亭叙
  永和九年暮春王右軍與親友四十二人修禊於蘭亭揮毫製序興樂而書遒媚勁健謂有神助醒後連日再書數十百紙終不能及右軍自珍愛之祕藏於家七傳而至智永子徽之派也舍俗為僧居越之永欣寺以其手臨真草千文八百餘本散施浙東諸寺蘭亭序則以授弟子辯才俗姓袁梁司空昂之元孫辯才寳愛此帖藏之寢室梁上置匣以貯之人所罕見唐太宗酷好二王書聚真蹟幾三千六百紙暇日與魏徴論二王書法證曰右軍存日自喜者蘭亭序今在辯才所太宗欲即取之徴曰辯才寳此過於頭目未易遽索後召至長安因作贋本以示之辯才曰右軍作此三百二十五字夢天台白雲子傳授筆訣以永字為法深恨所以收真蹟兵火之餘求之不獲ꇵ留辯才而密遣搜訪但得智永千文以歸繼辯才託疾還山房元齡薦御史蕭翼負才藝多權謀必能稱㫖翼梁元帝曾孫也太宗以命之翼曰若作公使義無可得之理願得二王雜帖三數通間行以往太宗給之翼遂易冠微服至湘潭隨客舟至越潦倒真得山東書生體每旦必入永欣寺觀畫壁過辯才院則休於門辯才見之問曰何處檀越翼答以北人寒暄纔畢語意投合延入圍棋撫琴握槊談文情甚相得更留夜飲設缸面新篘江東云缸面猶河北甕頭新醖也酒酣探韻賦詩辯才得來字詩曰初醖一缸開新知萬里來披雲同樂莫歩月共徘徊夜ꇵ孤琴思風長旅雁哀非君有祕術誰照不然灰翼得招字詩曰邂逅欵良宵慇懃荷勝招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遥酒蟻傾還泛心猿躁自調誰憐失羣翼長苦業風飄妍蚩略同彼此諷詠自恨相知之晚曉乃去以再㑹翼乃載酒赴之綢繆踰月翼示以乃祖手畫職貢圖辯才歎賞不已因談論翰墨翼曰先世皆傳二王楷書法自幼躭翫亦有數帖自隨辯才欣然約以明日擕至如期而往熟視數過曰是則是矣非得意時書貧僧有一真蹟翼曰何帖答以蘭亭翼佯笑曰數經亂離真蹟豈在辯才曰先師寳惜臨終親付於吾付授有緒明旦來看翼至辯才自梁上匣内出之翼見故指瑕摘類紛競不定自示翼之後不更置梁上并翼二王帖並借留几間辯才時年已八十餘日臨數過老而彌篤翼往還既密無他猜嫌偶出赴嚴遷家齋翼來謂守房弟子曰忘淨巾在内乃為撤闗遂竊蘭亭序并借留二王書函出入永安驛呼驛長凌愬告曰我是御史奉墨勅在此可報汝都督齊善行馳至則宣示墨勅促召辯才時猶在嚴遷家聞命不知所以見所謂御史乃翼也聞取帖驚倒仆地久始甦翼遂奉帖馳驛以進太宗大悦擢為員外郎賜以金縷瓶瑪瑙椀等始怒老僧慳吝不欲加刑數日後仍賜物三千段榖三千斛辯才不敢私有回施於寺建塔三級自是驚悸成疾嵗餘ꇵꇵ卒既得帖命供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四人各搨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如歐虞褚諸公皆臨搨相尚二十三年太宗不豫幸玉華宫含風殿謂高宗曰吾從汝求一物高宗哽咽引耳而聽太宗曰吾所欲蘭亭序可與我去暨大漸褚遂良請以從葬昭陵世無從見矣
  右見何延之蘭亭記尚書故實并唐野史若劉餗嘉話則載蘭亭序梁亂出外陳天嘉中為僧智永所得至大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其帖歸晉王王不之愛僧果從王借搨及登位終不求索僧果死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因見搨知在辯才處遣蕭翼取之武徳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始搨以分賜近臣若籛後人希白所撰南部新書則言太宗在秦邸時歐陽詢就越祚求之武徳四年入秦邸反搨本以送辯才趙景安雲麓漫抄引唐野史載智永所居之寺曰雲門㑹稽志則云僧永與其兄惠欣本住郡之嘉祥寺右軍舊宅也梁武以二僧能崇釋教合二名改賜額永欣云
  處士鄭元素温韜之甥隱廬山青牛谷四十餘載自言從韜發昭陵入隧道至元宫見宫室制度宏麗幽深殆類人世正寝東西廂皆列石榻上列石函中有鐵漆匣悉藏前代圖書及鍾王墨蹟祕䕶謹密紙墨如昨盡為所掠韜死不知流散之所
  右見鄭工部所編南唐近事
  定武蘭亭刻
  唐太宗詔供奉臨蘭亭序惟率更令歐陽詢所搨本奪真勒石留之禁中他本付之於外一時貴尚爭相打搨禁中石本人不可得石獨完善石晉不綱契丹自中原輦寳貨圖書以北至殺胡林徳光死永康立國乃交兵遂棄石而歸慶厯中李學究者得之韓忠獻壻也始以墨本示公公索石觀李瘞之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於人本必千錢由是好事者稍稍得之後李氏子負官緡無償時宋景文公守定武乃以公帑金代輸取石匣藏於庫非貴游交舊不可得也熙寧間薛師正出牧求者沓至薛惡其摸打有聲乃刋别本於外多持此以惠求者此郡真贋已有二刻矣其子紹彭又模之他石潛易元刻暗以自别遂於古刻湍流帶左右五字各劖損一二筆為識或又謂古蹟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帶肉又唐古刻大觀中詔取此石於薛氏家其子嗣昌納進御府徽廟龕置宣和殿右見何子楚跋語若滕章敏公則謂有游士𢹂此石走四方後死於定武營妓家伶人ꇵ水清取以獻是石本歸定武雖有二説然皆宋景文公守郡日也
  薛紹彭既易定武石刻祐陵取入龕置殿閣靖康之亂金人盡取御府珍玩以北此刻非其所識獨得留焉宗汝霖為留守見之并取内帑所掠不盡之物馳進高宗時駐蹕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日置左右踰月敵騎大至倉卒渡江因此竟再失之向子固為揚帥高宗嘗令冥搜之竟不獲右見王明清揮麈録
  高宗宸翰
  聞知㑹稽縣向子固有褚遂良所臨蘭亭序後有米芾題識卿可取進來欲一閲之
  十四日 付孟庾  押
  蘭亭叙却付卿
  二十四日    押
  宏父恭覩高宗御札二本一則付孟庾命於㑹稽向子固家取索米芾所跋蘭亭叙一則付還疑即尋訪定武石本二宸翰孟之子以與腴荘張履履以畀宏父以敬勒石於鳳墅畫帖後卷又觀王大醇詩有云昭陵未閟千年跡定武相傳幾様碑此是中原舊時本石今焉往落東夷未知何所憑據而云
  六一先生集古録
  文忠流派自亂離南渡始寓霅川繼歸廬陵元孫從立人傍排名者二十三人
  江陵支使分司總幕則監丞之曾孫
  者寺丞之曾孫也嘗持五代史梁稾遺周益公鄱陽郡守則奏院之曾孫也
  遷豫章徙浙西惟之子孫奠居鄉郡
  之孫繼文頃班改宰長興襲公遺澤已六世矣集古録舊千卷皆先以古帖而繫以題跋縫用名印之南來悉棄帖而留跋四失其三可考者二百六十有八
  内一百五十一跋之所藏樞使王藺為鐫石豫章分為上下後三帙
  又十二跋亦所藏十七跋則之所藏五十五跋在周益公書樓一十跋在張永守家廣憲方崧卿合而鐫石廬陵分為四卷
  又二十二跋在三衢汪書逵家鄭寺丞寅出守廬陵蓋汪之甥模丹以來亦鐫石郡齋四跋重複當時稾草也間多改竄訂正字蹟大小不同然皆公親札
  今廬陵二百四十六跋散之四方幸存者亦不知幾易主矣三衢二十二跋亦不為汪氏有比褚幹趙與嶽分司於此汪之懿親也為予言汪之子卒於官所其婦挈之婺女父家玉山兩世所蓄嘉畫名帖無片幅存者吁物聚於所好迨好者死則又移諸有力之强理之常也淳祐壬寅書於家藏集古録一十一跋之尾曾宏父幼卿













  石刻鋪叙卷下
  石刻鋪敘跋
  石刻鋪敘二卷宋建昌曽宏父撰卷末有後序書字季卿其敘孟蜀九經及思陵御書石經本末特詳又南渡以後袐閣帖亦詮訂有序按宏父本名惇紹興十三年以右朝散郎知台州府事其以字稱者避光宗諱也臨安書肆陳思輯寶刻叢編援据頗廣顧不及是編予從躬瀆就堂上人抄而藏之不啻象犀珠玉之外網得珊瑚木難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