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燕惠王書
作者:樂毅 戰國
本作品收錄於《崇古文訣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羣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爲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爲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爲事。』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功,王若欲伐之必以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爲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銃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設於寧臺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霸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爲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爲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餘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謹庶孽,施及乎氓𨽾,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鴟夷子皮而浮之江,吳王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以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爲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