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衡 (四庫全書本)/前集卷21

前集卷二十 經濟文衡 前集卷二十一 前集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文衡前集卷二十一
  宋 滕珙 撰
  中類
  論未發已發之㫖
  與南軒書
  此篇以良心之發雖見於日用而寂然本體則未嘗不在
  人自有生即有知識事物交來應接不暇念念遷革以至於死其間初無頃刻停息舉世皆然也然聖賢之言則有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者夫豈以日用流行者為已發而指夫暫而休息不與事接之際為未發時耶嘗試以此求之則泯然無覺之中邪暗鬰塞似非虛明應物之理而幾㣲之際一有覺焉則又便為已發而非寂然之謂盖愈求而愈不可見於是退而騐之於日用之間則凡感之而通觸之而覺盖有渾然全體應物而不窮者是乃天命流行生生不已之機雖一日之間萬起萬滅而其寂然之本體則未嘗不寂然也所謂未發如是而已夫豈别有一物限於一時拘於一處而可以謂之中哉然則天理本真隨處發見不少停息其體用固如是而豈物欲之私所能壅遏而梏亡之哉故雖泊於物欲流蕩之中而其良心萌蘖亦未嘗不因事而發見學者於是致察而操存之則庶乎可以貫乎大本達道之全體而復其初矣不能致察使梏之反覆至於夜氣不足以存而陷於禽獸則誰之罪哉周子曰五行一隂陽也隂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其論至誠則曰静無而動有程子曰未發之前更如何求只平日涵養便是又曰善觀者却於已發之際觀之二先生之説如此亦足以騐大本之無所不在良心之未嘗不發矣按此篇先生自注云此書非是但存之以見議論本末耳下篇同此
  再論已發未發之㫖
  與南軒書
  此篇以天理無停住發與未發接續無間
  前書所扣正恐未得端的所以求正兹辱誨諭乃知尚有認為兩物之蔽深所欲聞當時乍見此理言之惟恐不親切分明故有指東畫西張皇走作之態自今觀之只一念間已具此體用發者方徃而未發者方來了無間斷隔截處夫豈有物可指而名之哉然天理無窮而人之所見有逺近淺深之不一不審如此見得又果無差否所謂龜山中庸可疑處鄙意近亦謂然又如所謂學者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以心驗之則中之體自見亦未為盡善大抵此事渾然無分段時節先後之可言今着一時字一際字便是病痛當時只云寂然不動之體又不知如何語録亦嘗疑一處説存養於未發之時一句及問者謂當中之時耳目無所見聞而答語殊不痛快不知左右所疑是此處否向見所著中論有云未發之前心妙乎性既發則性行乎心之用矣於此竊亦有疑盖性無時不行乎心之用但不妨常有未行乎用之性耳今下一前字亦㣲有隔截氣象熟玩中庸只消著一未字便是活處此豈有一息停住時耶只是來得無窮便常有箇未發底耳若無此物則天命有己時生物有盡處氣化斷絶有古無今久矣此所謂天下之大本若不真的見得亦無揣摸處也
  按此篇先生自注云此書所論大乖戻所疑語録皆非是後自有辨説甚詳故併錄之
  論中之用不同
  答張南軒
  此書因南軒論狀性形道不同答之以二程之説
  中字之説甚善而所論狀性形道之不同尤為精宻然程子所云只一箇中字但用不同此語更可玩味夫所謂只一箇中字者中字之義未嘗不同亦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已矣然用不同者則有所謂在中之義者有所謂中之道者是也有所謂在中之義者言喜怒哀樂之未發渾然在中亭亭當當未有箇偏倚過不及處其謂之中者盖所以狀性之體段也有所謂中之道者乃即事即物自有箇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其謂之中者則所以知道之實也只此亦便可見來教所謂狀性形道之不同者但又見得中字只是一般道理以此狀性之體段則為未發之中以此形道之實則為無過不及之中耳且所謂在中之義猶曰在裏面道理云爾非以在中之中字解未發之中字也
  再答南軒在中之説
  是年癸巳冬南軒書來答之
  此段謂發而中節即此在中之理形之於外
  在中之義來喻説得性道未嘗相離此意極善但所謂此時盖在乎中者文意簡略某所未曉又謂已發之後中何嘗不在裏面此恐亦非文意盖既言未發時在中則是對已發時在外矣但發而中節即此在中之理發形於外如所謂即事即物無不有恰好底道理是也一不中節則在中之理雖曰天命之秉彛而當此之時亦且漂蕩淪胥而不知其所存矣但能反之則未嘗不在於此此程子所謂以道言之則無時而不中以事言之則有時而中也所以又謂善觀者却於已發之際觀之也若謂已發之後中又只在裏面則又似向來所説以未發之中自為一物與已發者不相涉入而已發之際常挾此物以自隨也然此義又有更要子細處夫此心廓然初豈有中外之限但以未發已發分之則須有辨亦若操舍存亡出入之云耳
  論周子言中之義
  答陸子静
  此段謂中者有就氣稟發用而言其無過不及處耳
  周子言中而以和字釋之又曰中節又曰達道彼非不識字者而其言顯與中庸相戾則亦必有説矣盖此中字是就氣稟發用而言其無過不及處耳非直指本體未發無所偏倚者而言也豈可以此而訓極為中也哉來書引經必盡全章雖煩不厭而所引通書乃獨截自中焉止矣而下此安得為不誤老兄本自不信周子政使誤引通書亦未為害何必諱此小失而反為不改之過乎大傳洪範詩禮皆言極而已未嘗謂極為中也先儒以此極處常在物之中央而為四方之所面内而取正故因以中釋之盖亦未為甚失而後人遂直以極為中則又不識先儒之本意矣爾雅乃是纂集古今諸儒訓詁以成書其間盖亦不能無誤不足据以為古又况其間但有以極訓至以殷齊訓中初未嘗以極為中乎
  論堯舜禹子莫執中之異
  答何叔京
  此段謂善端可求中體難識能明善則中可得而識矣
  執中當知時茍失其時則亦失中矣此語恐未安盖程子謂子莫執中比楊墨為近而中則不可執也當知子莫執中與舜禹湯之執中不同則知此説矣盖聖人義精仁熟非有意於執中而自然無過不及故有執之名而實未嘗有所執也以其無時不中故又曰時中若學未至理未明而徒欲求夫所謂中者而執之則所謂中者果何形狀而可執也殆愈執而愈失也子莫是也既不識中乃慕夫時中者而欲隨時以為中吾恐其失之彌逺未必不流而為小人之無忌憚也中庸但言擇善而不言擇中其曰擇乎中庸亦必繼之曰得一善豈不知善端可求而中體難識乎夫唯明善則中可得而識矣
  再論堯舜禹子莫執中之異
  答宋深之之源
  此段謂聖人之學不待權衡輕重而常適於中
  三聖相授允執厥中與孟子所論子莫執中者文同而意異盖精一於道心之㣲則無適而非中者其曰允執則非徒然而執之矣子莫之為執中則其為我不敢為楊朱之深兼愛不敢為墨翟之過而於二者之間執其一節以為中耳故由三聖以為中則其中活由子莫以為中則其中死中之活者不待權而無不中中之死者則非學乎聖人之學不能有以權之而常適於中也權者權衡之權言其可以稱物之輕重而游移前却以適於平盖所以節量仁義之輕重而時措之非如近世所謂將以濟乎仁義之窮者也
  論中和已發未發之㫖
  答林擇之用中
  此段謂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謂之和
  昨日書中論未發者㸔得如何兩日思之疑舊來所説於心性之實未有差而未發已發字須放得未甚稳當疑未發只是思慮事物之未接時於此便可見性之體段故可謂之中而不可謂之性也發而中節是思慮事物已交之際皆得其理故可謂之和而不可謂之心心則通貫乎已發未發之間乃大易生生流行一動一静之全體也
  論中和時中之義
  答林擇之
  此段謂未發之中以全體而言時中之中以當然而言
  喜怒哀樂渾然在中未感於物未有倚着一偏之患亦未有過與不及之差故特以中名之而又以為天下之大本程子所謂中者在中之義所謂只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所謂中所以狀性之體段所謂中者性之徳所謂無倚着處皆謂此也擇之謂在中之義是裏面底道理㸔得極子細然伊川先生又曰中即道也又曰不偏之謂中道無不中故以中形道此言又何謂也盖天命之性者天理之全體也率性之道者人性之當然也未發之中以全體而言也時中之中以當然而言也要皆指本體而言若吕氏直以率性為循性而行則宜乎其以中為道之所由出也失之矣
  論中和性情之義
  答林擇之
  此段謂情之未發性也乃所謂中性之已發情也則所謂和
  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也皆天理之自然也妙性情徳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本而達道者天理之主宰也静而無不該者性之所以為中也寂然不動者也動而無不中者情之發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静而常覺動而常正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論中和體用之異
  與湖南諸公論中和第一書
  此段謂寂然不動無過不及故謂之中感而遂通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中庸未發已發之義前此認得此心流行之體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己發而言遂目心為已發性為未發然觀程子之書多所不合因復思之乃知前日之説非惟心性之名命之不當而日用功夫全無本領盖所失者不但文義之間而已按文集遺書諸説似皆以思慮未萌事物未至之時為喜怒哀樂之未發當此之時即是此心寂然不動之體而天命之性當體具焉以其無過不及不偏不倚故謂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喜怒哀樂之性發焉而心之用可見以其無不中節無所乖戾故謂之和此則人心之正而性情之徳然也然未發之前不可尋覔己覺之後不容安排但平日荘敬涵養之功至而無人欲之私以亂之則其未發也鏡明水止而其發也無不中節矣此是日用本領工夫至於隨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為本而於已發之際觀之則其具於未發之前者固可黙識故程子之答蘇季明反復論辯極於詳宻而卒之不過以敬為言又曰敬而無失即所以中又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養須是敬進學則在致知盖為此也向來講論思索直以心為已發而日用工夫亦止以察識端倪為最初下手處以故缺却平日涵養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擾擾無深潛純一之味而其發之言語事為之間亦常急迫浮露無復雍容深厚之風盖所見一差其害乃至於此不可以不審也程子所謂凡言心者皆指已發而言此乃指赤子之心而言而謂凡言心者則其為説之誤故又自以為未當而復正之固不可徒執其已改之言而盡疑諸説之誤又不可遂以為未當而不究其所指之殊也不審諸君子以為如何
  論致中致和之義
  答李時可
  此段謂天地之位本於致中萬物之育本於致和
  所論中和兩段大意皆是但前段說得新民意思太多致和處猶可如此説若致中却如何得天下之人皆如吾之寂然不動而純亦不已耶只是自家有些小本領方致得和然後推以及人使人觀感而化而動天地感鬼神耳自其已成而論之則見天地之位本於致中萬物之育本於致和各有脈絡潜相灌輸而不可亂耳










  經濟文衡前集卷二十一
<子部,儒家類,經濟文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