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全覽6

全覽5 經義考 全覽6 全覽7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十四
  漢中庸説
  漢志二篇
  
  孔叢子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爾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奥訓誥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我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有讐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顔師古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禮經盖此之流羅從彦曰中庸之書聖學淵源六經奥㫖也
  何異孫曰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中庸孔業子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記夫子之言或者謂子之辭子思無他書可見是必中庸也
  黎立武曰經之作至中庸止矣故中庸者羣經之統㑹樞要也
  王禕曰中庸古有二篇見漢志文志而在禮記中者一篇而已朱子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為三十三章而古所謂二篇者後世不可見矣今冝因朱子所定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為下篇上篇以中庸為綱領其下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義也下篇以誠明為綱領其後諸章詳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誠明之道也如是旣不失古今之體又不悖朱子之㫖魯齋王氏盖主此説云
  戴氏禮記中庸傳
  隋志二卷
  佚
  梁武帝中庸講疏
  隋志一卷
  
  私記制㫖中庸義
  隋志五卷
  佚
  玊海大同十年張綰朱异賀琛述制㫖禮記中庸義陸深曰中庸雜出戴記至二程始尊信而表章之今獨行與六經並然晋戴顒嘗傳中庸梁武帝為中庸講疏已知重中庸矣非但始於宋也
  李氏中庸説
  未見
  黄震曰中庸至唐李翺始為之説
  胡氏中庸義
  宋志一卷
  未見
  宋史盛喬纂集
  晁説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肅本之下有反字胡先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陳氏中庸講義
  一卷
  存
  按陳氏中庸義載古靈集中自首章至道其不行矣夫而止
  余氏中庸大義
  一卷
  佚
  閩書仙游人慶厯中進士歴官禮部郎中
  喬氏執中中庸義
  宋志一卷
  佚
  司馬氏中庸廣義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張氏方平中庸論
  三篇
  存載樂全先生集
  姚氏子張中庸説
  
  按子張未詳其名晁以道輯中庸傳所取十三家之説子張與焉其於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一節子張疑之
  范氏祖禹中庸論
  一卷
  存
  凡五篇載集中
  蘓氏中庸論
  三篇
  存
  程子中庸解宋志作義
  宋志一卷
  存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陳瓘得之江濤濤得之曾天隱天隱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楊萬里曰世傳大程子中庸之書非大程子之為也吕子大臨之為也
  康紹宗曰昭德讀書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全集亦載此卷竊嘗考之中庸明道不及為書伊川雖言已成中庸之書自以不滿其意已火之矣反復此解其即朱子所辨藍田吕氏講堂之初本改本無疑矣
  吕氏大臨中庸解
  一卷
  存疑即二程全書中所載本
  胡宏序曰靖康元年河南門人河東侯仲良師聖自三川避亂來荆州某兄弟得從之遊議論聖學必以中庸為至有張燾者㩦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之師聖笑曰何傳之誤此吕與叔晚年所為也燾亦笑曰燾得之江濤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之甥而師聖又夫子猶子人也師聖少孤養於夫子家至於成立兩夫子之屬纊皆在其左右其從夫子最久而知夫子文章為最詳其為人守道義重然諾不妄可信後十年某兄弟奉親南止衡山大梁向沈又出所傳明道先生解有瑩中陳公所記亦云此書得之濤某反覆究觀詞氣大類横渠正䝉書而與叔乃横渠門人之肖者徵往日師聖之言信以今日己之所見此書與叔所著無可疑明甚惜乎瑩中不知其詳而有疑於行狀所載覺斯人明之書皆未及之語耳雖然道一而已言之是雖陽虎之言孟軻氏猶有取焉况與叔亦遊河南之門大本不異者乎尊信誦習不敢湏㬰忘勇哉瑩中之志某雖愚請從而後
  中庸後解
  宋志一卷
  
  大臨自序曰中庸之書學者所以進德之要本末具備矣既以淺陋之學為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告諸君者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徳而已無所事於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有講有聽講者不待問也聽者不至問也學至於有講有聽則師益勤而道益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有講而未必聽有講而未必聽則無講可也然朝廷建學設官職事有不得已者此不肖今日為諸君强言之也諸君果有聽乎無聽乎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為已者必存乎德行而無意於功名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未及乎德行若後世學者有未及乎為人而濟其私欲者多矣今學聖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則語之而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則教者亦何望哉聖人立教以示來世未嘗使學者如是也朝廷建官設科以取天下之士亦未嘗使學者如是也學者亦何必舎此而趨彼哉聖人之學不使人過不使人不及喜怒哀樂之前以為之本使學者擇善而固執之其學固有序矣學者亦用心於此乎則義禮必明德行必修師友必稱鄉黨必譽仰而上古可以不負聖人之傳付達於當今可以不負朝廷之教養世之有道君子樂得而親之王公大人樂聞而取之與夫自輕其身渉獵無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諸君有意乎今日之講猶有望焉無意則不肖今日自譊譊無益不幾乎侮聖言者乎諸君其亦念之哉
  按宋志又有大臨及程叔子游氏楊氏四先生中庸講義一卷
  晁氏説之中庸傳
  一卷
  存
  説之跋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其説是書皆穿窬而貳之於是本諸先生長者之論作傳是書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記之猶大戴取之夏小正曾子之類也顧惟収拾煨燼之末簡編不倫文字混淆囘舛惜哉漢藝文志禮家有中庸説二篇今莫知其為何書也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雖程正叔亦然故説是書者皆穿鑿而二之於是本諸胡先生司馬温公程明道張横渠王肅鄭𤣥作是傳焉
  按晁氏中庸傳取孔氏正義胡氏講義分朱黄以識之又以墨識已説其分節與今本有異附識於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非道也是故君子不聞莫見乎隱愼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達道也致中和育焉仲尼曰忌憚也子曰中庸久矣子曰道之行矣夫子曰舜其舜乎子曰人皆守也子曰囘之失之矣子曰天下能也子路問强强哉矯子曰素隱費而隱夫婦之愚不能焉天地之大破焉詩云鳶飛察乎天地子曰道不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慥慥爾君子素自得焉在上位徼幸子曰射有自卑詩曰妻子順矣乎子曰鬼神如此夫子曰舜其其壽故天之覆之詩曰嘉樂必受命子曰無憂子述之武王纘保之武王末一也子曰武王至也郊社掌乎哀公問政禮所生也在下位治矣故君子知天天下之達一也或生而一也或安而一也子曰好學國家矣凡為天下所以懐諸侯也凡為天下不窮在下位身矣誠者天之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聖人也誠之者必强節 自誠明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參矣其次能化至誠如神誠者自成道也誠者物之為貴誠者非自宜也故至誠不測天地之道博也純亦不已大哉聖人凝焉故君子尊崇禮是故居上之謂與子曰愚而其身者也非天子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説寡過矣乎上焉者弗從故君子之道知人也是故君子天下者也仲尼大也唯天下至聖配天唯天下至誠之化育夫焉有能知之詩曰衣錦日亡君子之道入德矣詩云濳雖於志君子之所屋漏故君子不動有爭是故君子不賞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懐末也詩曰德輶至矣
  游氏中庸解義
  宋志五卷通考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楊氏中庸解
  宋志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時自序曰伊川先生有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書盖聖學之淵源入德之大方也孔子歿羣弟子離散分處諸侯之國雖各以其所聞授弟子然得其傳者盖寡故子夏之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為莊周則其去本浸逺矣獨曾子之後子思孟子之傳得其宗子思之學中庸是也孟子之書其源盖出於此則道學之傳有是書而已世儒知尊孟子而於中庸一書未有能盡心者則其源流可知矣予昔在元豐中嘗受學明道先生之門得其緒言一二未及卒業而先生歿繼又從伊川先生未幾先生復以罪流竄涪陵其立言垂訓為世大禁學者膠口無復敢道政和四年夏六月予得請祠館退居餘杭杜門却掃因得温尋舊學悼斯文之將墜於是追述先生之遺訓著為此書以其所聞推其所未聞者雖未足盡傳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幾焉學者因我言而求之於聖學之門墻庶乎可窺而入也
  陳亮序曰世所傳有伊川先生易傳楊龜山中庸義謝上蔡論語解語和靖孟子説胡文定春秋傳謝氏之書學者知誦習之矣尹氏之書簡淡不足以入世好至於是三書則非習見是經以志乎舉選者盖未之讀也世之儒者掲易傳以與學者共之於是靡然始知所向然予以謂不由大學論語及孟子中庸以達乎春秋之用宜於易未用心之地也今語孟精義既出而謝氏尹氏之書具在楊氏中庸及胡氏春秋世尚多有之而終病其未廣别刋為小本以與易傳並行觀者宜有取焉
  晁公武曰時載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盖亦猶王氏之説也
  朱子曰龜山中庸有可疑處如論中庸不可能乃是佛老緒餘决非孔子子思本意羅先生陳幾叟諸人以龜山中庸語意枯燥不若吕與叔之浹洽此可見公論之不可揜矣
  侯氏仲良中庸説
  一卷
  未見
  羅欽順曰侯氏説中庸以孔子問禮問官為聖人所不知似乎淺近恐未得為至也以孔子不得位為聖人所不能尤害事
  馮從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師聖華陰人從二程先生游胡文定稱其講論經術貫通不窮朱文公稱其清白勁直
  郭氏忠孝中庸説
  宋志一卷
  佚
  黎立武曰楊氏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游氏曰以德行言曰中庸以性情言曰中和郭氏中庸説謂中為人道之大以之用於天下國家又云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盖兼山深於易故得中庸之義焉兼山登程門終始中庸之道體用之説實得於心傳面命者也程子嘗為中庸作注至是焚稾而屬兼山以書傳之乃知游氏楊氏所得於師者初年之論也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十五
  張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郭氏中庸説
  宋志一卷
  佚
  關氏中庸義
  一卷
  佚
  張氏九成中庸説
  宋志一卷杭州志六卷
  未見
  胡銓曰張子韶中庸甚佳
  朱子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欛柄入手開道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説法使殊途同歸則住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知將謂實有恁麽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隂釋其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時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盖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辨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旣殊無所不異因覧其中庸説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於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説不暇遍為之辨大扺忽遽急迫其所以為説皆此書之類也
  晁氏公武中庸大傳
  宋志一卷
  未見
  鄭氏耕老中庸訓解
  一卷
  佚
  林氏光朝中庸解
  一卷
  未見
  徐氏中庸解
  
  浙江通志徐存字誠叟江山人從楊龜山游隱居教授學者稱為逸平先生
  譚氏惟寅中庸義
  
  廣東通志譚惟寅字子欽髙要人紹興二年進士官至江西提刑
  陳氏中庸解義
  一卷
  存載嘿堂集
  石氏𡼖中庸集
  二卷
  存
  朱熹序曰中庸一書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曾子學於孔子而得其傳矣孔子之孫子思學於曾子而得其所傳於孔子者焉旣而懼夫傳之久逺而或失其真也於是推本所傳之意質以所聞之言更相反覆作為此書孟子之徒實受其説孟子沒而不得其傳焉漢之諸儒雖或傳誦然旣雜乎傳記之間而莫之貴又莫有能明其所傳之意者至唐李翺始知尊信其書為之論説然其所謂滅情以復性者又雜乎佛老而言之則亦異於曾子子思孟子之所傳矣至於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遺㫖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然明道不及為書今世所傳陳忠肅公之所序者乃藍田吕氏所著之别本也伊川雖嘗自言中庸今已成書然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於和靖尹公則曰先生自意不滿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旣皆無書故今所傳特出於門人所記平居問荅之辭而門人所記行於世者唯吕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若横渠先生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為編或頗雜出他説盖學者欲觀其聚而不可得固不能有以考其異而㑹其同也熹之友㑹稽新昌石君𡼖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為一書以便觀覧名曰中庸集解復第其錄如右而屬熹序之熹惟聖門傳授之微㫖見於此篇者諸先生言之詳矣熹之淺陋盖有行思坐誦沒世窮經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辭於其間然嘗竊謂秦漢以來聖學不傳儒者惟知章句訓詁之為事而不知復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至於近世先知先覺之士始發明之則學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為陋矣然或乃徒誦其言以為髙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於脱略章句陵籍訓詁坐談空妙展轉相迷而其為患反有甚於前日之為陋者嗚呼是豈古昔聖賢相傳之本意與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於後人者哉熹誠不敏私竊懼焉故因子重之書特以此言題其篇首以告夫同志之讀此書者使之毋跂於髙毋駭於奇必沉潜夫句讀文義之間以㑹其歸必戒懼夫不睹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柔厭飫真積力久而於博厚髙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則為有以真得其傳而無徒誦坐談之𡚁矣抑子重之為此書采掇無遺條理不紊分章雖因衆説然去取之間不失其當其謹密詳審盖有得乎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意雖哀公問政以下六章據家語本一時問荅之言今從諸家不能復合然不害於其脈理之貫通也又以簡帙重繁分為兩卷亦無他義例云張栻跋曰右石𡼖子重所編集解兩卷某刻於桂林郡學官子重之編此書嘗從吾友朱熹元晦講訂分章去取皆有條次元晦且嘗為之序矣桂林學官舊亦刻中庸解而其間雜亂以他懼其反誤學者於是漫去舊版而更刻此書竊惟中庸一篇聖賢之淵源也體用𨼆顯成已成物備矣雖然學者欲從事於此必知所從入而後可以馴致焉其所從入奈何子思以不睹不聞之訓著於篇首又於篇中發明尚絅之義且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而推極夫篤恭之效其示來世可謂深切著明矣學者於此亦知所用其力哉有以用其力則於是書反復紬繹將日新而無窮不然辟諸枵腹而觀他人之食之羙也亦奚以益哉
  陳振孫曰㑹稽石𡼖子重集錄周敦頥程顥程頥張載吕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凡十家之説晦庵為之序也
  陳耆卿曰石𡼖字子重其祖自㑹稽徙臨海中紹興十五年進士補廸功郎歴將作監太常寺主簿終朝散郎
  謝鐸曰中庸輯略臨海石子重著今亡
  按克齋先生中庸輯略宋志作十先生中庸集解朱子章句實本之章句行而石氏之書流傳日寡此謝鳴治赤城續志謂其已亡也近其裔孫珮玉始刻之新昌家塾
  朱子中庸輯略
  宋志二卷
  存
  陳振孫曰晦庵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舎之義則或問詳之
  趙希弁曰晦翁先生既定著章句於經文之下又述平時問荅所疑以為或問中庸又述輯略兩卷盖集伊洛諸儒之説也希弁所藏各兩本嶽麓書院精舎及白鹿洞書院所刋者
  唐順之序曰中庸輯略凡二卷初宋儒新昌石𡼖子重采二程先生語與其弟子游楊謝侯諸家之説中庸者為集解凡幾卷朱子因而芟之為輯略其後朱子旣自采二程先生語入章句中其於諸家則又著為或問以辨之自章句或問行而輯略集解二書因以不著於世友人御史新昌吕信卿宿有志於古人之學且謂子重其郷人也因購求此二書而余以所藏宋板輯略本授之已而吕子廵按江南則屬武進李令板焉而集解則不可復見矣序曰盖古之亂吾道者常在乎六經孔氏之外而後之亂吾道者常在乎六經孔氏之中昔者世教衰而方術競出隂陽老墨名法嘗與儒並立而為六家為九流其道不相為謀而相與時為盛衰佛最晚出其説最盛至與吾儒並立然其不相謀而相盛衰也則亦與六家九流同其不相為謀也則是不得相亂也嗚呼六經孔氏之教所以别於六家九流與佛而豈知其後也六家九流與佛之説竄入於六經孔氏之中而莫知辨也説易者以陰陽或以老莊是六經孔氏中有隂陽家有老家矣説春秋者以法律説禮者以形名度數是六經孔氏中有名家有法家矣説論語者以尚同之與兼愛尚賢明鬼是六經孔氏中有墨家矣性不可以善惡言其作用是性之説乎心不可以死生言其真心常住之説乎是六經孔氏中有佛家矣六家九流與佛之與吾六經孔氏並也是門外之戈也六家九流與佛之説竄入於六經孔氏之中而莫之辨也是室中之戈也雖然六經九流之竄於吾六經孔氏也其為説也粗而其為道也小猶易辨也佛之竄於吾六經孔氏也則其為道也宏以濶而其為説也益精以密儒者曰體用一原佛者曰體用一原儒者曰顯微無間佛者曰顯微無間其孰從而辨之嗟乎六經孔氏之㫖與伊洛之所以講於六經孔氏之㫖者固具在也苟有得乎其㫖而自信乎吾之所以一原無間者而後彼之所謂一原無間者可識矣儒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其順而達之其順而達之也至於天地萬物皆吾喜怒哀樂之所融貫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也佛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其逆而消之其逆而消之也至於天地萬物泊然無一喜怒哀樂之交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也其機嘗主於逆故其所謂旋聞反見與其不住色聲香觸乃在於聞見色聲香觸之外其機嘗主於順故其所謂不睹不聞與其無聲無臭者乃即在於睹聞聲臭之中雖其求深於内者窮深極微幾於吾聖人不異而其天機之順與逆有必不可得而强同者子程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又曰善學者却於已發之際觀之是中庸之㫖而百家之所不能駕其説羣儒之所不能亂其真也彼游楊謝侯諸家之説其未免於疵矣乎吾弗敢知然而醇者大矣其未能不浸滛於老與佛乎吾弗敢知然而師門之緒言盖多矣學者精擇之而已矣則是書其遂可廢乎是信卿所為刻以待學者之意也
  中庸章句
  宋志一卷
  
  黄震曰㑹稽石𡼖集濂溪以下十人之説晦庵先生因其集解刪成輯略别為章句以總其歸又為或問以明其所以去取之意已無餘藴矣呉郡衛湜集解乃增入石氏元本又附入石氏元所不集與晦庵以後諸皆取之晦庵章句雖亦錯雜其間意若反有未滿於晦庵者天台賈䝉為集解雜列諸家若晦庵章句之説特見一二而已晦庵以命世特出之才任萬世道統之託平生用力盡在四書四書歸宿萃於中庸而二家之所見如此何哉
  鄭明選曰子思作中庸朱子定為三十章按孔叢子云子思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不當作三十章
  中庸或問
  宋志二卷
  
  馬氏之純中庸解
  一卷
  佚
  薛氏季宣中庸説
  一卷
  佚
  倪氏中庸集義
  宋志一卷
  佚
  熊氏中庸解
  三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姓譜節字端操建陽人慶元中官通直郎
  項氏安世中庸説
  宋志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黄氏中庸總論 續説
  各一篇
  存
  熊氏以寜中庸續説
  一卷
  佚
  閩書建陽人從朱文公游舉進士授光澤簿
  林氏夔孫中庸章句
  一卷
  佚
  閩書夔孫字子武福州人從朱文公游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
  孫氏調中庸發題
  一卷
  佚
  蔡氏中庸通㫖
  一卷
  未見
  劉氏中庸就正錄
  一卷
  佚
  葉紹翁曰考亭解中庸眞文忠德秀觀之曰生我者太極也成我者先生也吾其敢忘先生乎而考亭之門人劉黻字季文號靜春與文忠為友而輩行過之乃大不取其師之説其自為論則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謂之性而貴於物焉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常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是則人之性豈物之所得而儗哉或疑萬物通謂之性奚獨人愚曰是固然矣然此旣曰性則有氣質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亂其本原也凡混人物而為一者必非識性者也今皆不取至如孟子道性善亦只謂人而已文忠公與靜春辯各主其説或當燕飲旅酬之頃靜春必與公辯極而爭起公引觴命靜春曰某竊笑漢儒聚訟吾儕豈可又為後世所笑姑各行所學而已劉猶力持其說不已著為就正錄云昔子思作中庸篇端有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專言乎人而不雜乎物也其發明性命開悟天下後世至矣而或者必曰此兩句兼人物而言嗟夫言之似也而差也嘗考古先聖賢凡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專以人言而不雜乎物者易之乾彖曰各正性命樂記亦曰則性不同矣是乃兼人物而言然既曰各有不同則人物之分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或兼人物而言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當如告子之見告子孟子之髙弟彼其𣏌栁湍水之喻食色無善不善之説縱横繆戻固無足取至於生之謂性孟子辯焉而未詳得無近是而猶有可取者耶善乎朱文公闢之曰告子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於性善如此文忠已不及登文公之門聞而知之者也其讀中庸默與文公合靜春見而知者乃終不以先生之説中庸為是何與
  徐氏中庸説
  一卷
  存
  戴銑曰㝢字居父永嘉人朱子稱其務學求師志尚堅確
  萬氏人傑中庸説
  一卷
  佚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禮記十六
  黄氏中庸解
  一卷
  佚
  潘氏好古中庸説
  一卷
  佚
  袁氏中庸詳説
  宋志二卷
  佚
  王氏中庸説
  
  錢氏文子中庸集傳
  宋志一卷
  佚
  邵氏中庸解
  一卷
  佚
  趙氏善湘中庸約説
  一卷
  佚
  鄭氏中庸講義
  一卷
  佚
  謝鐸曰鄭霖字景説寜海人紹定進士累官知平江府為賈似道所害後追贈中奉大夫著中庸講義
  賈氏中庸集解
  
  陳氏堯道中庸説
  宋志十三卷
  佚
  呉氏之㢲中庸口義
  三卷
  佚
  魏了翁誌曰中江呉君先之諱之㢲受小戴氏書於厥考良弼教授於廣漢逆曦嘗欲以季春聘士豫令就聘者詣縣書行義年君叱吏曰此何時耶義形於色無所撓奪賊平始應聘君於歴代史國朝故實天文地理字書罔不精治有諸經講義五卷中庸口義三卷藏於家
  魏氏天祜中庸説
  
  魏了翁誌墓曰公卭州之蒲江人諱天祜字德先以詞賦登里選累舉不利當以㤙補官辭不受年七十益大肆於學聖經賢傳歴覽博究即河洛之正傳上遡洙泗之源歴歴乎其獨得而的然無所疑也
  王氏中庸本義
  一卷
  佚
  陳氏華祖中庸提綱
  
  温州府志華祖字理常永嘉人舉遺逸為翰林國史院檢閲官
  江氏中庸解
  一卷
  佚
  陳氏義宏中庸解
  一卷
  佚
  方氏逢辰中庸注
  一卷
  佚
  黎氏立武中庸指歸
  一卷
  存
  趙秉文序曰聖人一貫之道在易中庸大學中庸大學雜於禮書自漢以來諸儒未有能識之者宋河南二程夫子實始挈而出之於是孟氏子沒後數千百年不傳之道統粲然復明於天下偉哉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二書言髙旨逺辭密義微讀之者固未易窺其涯涘自考亭四書出學者奉持信受如讀成律或莫知其何為而出何為而入誦言終身嗚呼聖人立教之大本果不可得而聞邪前魁彦所寄黎先生宿德峻望如魯靈光振鐸郷國以覺後為己任慨然謂二書道統所載乃取兼山郭氏説從而發明之作中庸指歸首以正綂居體釋所以名中之義其説曰乾九二人道之始故稱龍德正中中之體也坤六五心君之位故稱黄中通理中之位也帝降衷民受中萬化之所由出也作大學發微曰大學曾子之書一書之功在於止善止善之説盖取諸艮曾子固嘗稱艮象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厥㫖甚深所謂一以貫之者此也夫易冐天下之道中庸大學實出於易先生提綱舉要綂宗㑹同由是天人相與之際體用一源之實昭徹無間非先生之學深造自得卓然有見於大本其孰能與於斯既又原作者之意為中庸分章以見繩聨珠貫之妙據舊文之古為大學本㫖以訂夫更定錯簡之疑備論詳説歸其有極先生有功於聖門有賜於後學可謂逺且大矣先生旣開山學以来四方問學之士又建鳳洲精舎彷彿河汾兹二書者先生沉涵有年宜鋟諸梓以嘉惠同志董子云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吾黨同子苟能端居默識循初返本則有以見先生是書無隱乎爾又何待千載之後子雲也哉
  中庸分章
  一卷
  
  立武自序曰中庸之書浩博深逺若不可涯其實繩聨而珠貫也諸家雖字論句析然於大㫖未明讀之使人茫然分章所以原作者之意
  呉澂碑曰元中子黎氏諱立武字以常臨江新喻人擢進士第三人歴國子司業官秘省時閲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遊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將由謝溯郭以嗣其傳故於大學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宗尚者異議
  按黎氏中庸分為十五章自天命之謂性至萬物育焉為第一章仲尼曰至惟聖者能之為第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至察乎天地為第三章子曰道不逺人至君子胡不慥慥爾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至反求諸其身為第五章君子之道至父母其順矣乎為第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為第七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身矣為第八章誠者天之道也至誠則明矣為第九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為第十章誠者自成也至純亦不已為第十一章大哉聖人之道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堯舜至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為第十三章唯天下至聖至其孰能知之為第十四章詩曰衣錦尚絅至無聲無臭至矣為第十五章各繪一圖大指謂中庸之道出于易盖主郭氏父子兼山白雲之説者
  何氏夢桂中庸致用
  一卷
  佚
  鄭氏彦明中庸説
  一卷
  佚
  何氏中庸發揮
  八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王氏訂古中庸
  二卷
  未見
  柏古中庸跋曰中庸者子思子所著之書所以開大原立大本而承聖緒也義理精微而實難於窺測規撫宏逺而實難於㑹通衆説淆雜而實難於折衷此子朱子以任其責而後學亦以春融而氷釋矣惟愚滯之見常覺其文勢時有斷續語脈時有交互思而不敢言也疑而不敢問也一日偶見西漢藝文志有曰中庸説二篇顔師古注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而不言其亡一也惕然有感然後知班固時尚見其初為二也合而亂其出於小戴氏之手乎彼不知古人著書未嘗自名其篇目凡題辭皆後人之所分識徒見兩篇之詞義不同遂從而叅伍錯綜成就其總題已天賦為命人受為性所賦所受本此實理故中庸二字為道之目未可為綱誠明二字可以為綱不可為目僕不揆狂僣為之隱索取而析之以類相從追還舊觀但見其綱領純而辨也如此之精條目疏而理也如此之瑩首尾相㴠可謂縝密氣脈流通可謂融暢雖各題一性字而其義不同一原其性之所自來一原其性之所實有雖各提一教字而其㫖亦異一以行為主故曰修道一以知為主故曰明誠始於天者終於天始於誠者終於誠分限嚴而不雜塗轍一而不差子思子亦可以無遺憾於千古之上矣或曰自漢晋以來諸儒先未嘗疑也至於朱子章分句析研幾極深而無間言也子何為者而勇於妄論乎曰非敢妄也有所證也此書惟哀公問政章交搆為最深加以王肅貿貿然獨掇此章克塞乎家語之中此先儒之所以不疑也幸有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十有四字鄭氏所謂悞重在此者此感人之根乎其論舊章之㾗跡尚未磨也其往叅之位置尚可掩也使後世可以指瑕索瘢正其苟合者殆天意也又以班固中庸説二篇五字不列於諸子之上而晦昧於古禮經之末竊意子朱子未必見也或見而未必注思也不然以朱子之精明剛决辭而闢之久矣奚俟於今日哉
  趙氏若煥中庸講義
  一卷
  佚
  江西通志趙若煥字堯章進賢人年二十餘宋祚訖賦草之茂三章援琴而歌以當黍離麥秀年八十而逝
  契嵩中庸解
  五篇
  存載鐔津集
  趙氏秉文中庸説
  一卷
  存
  李氏純甫中庸集解
  一卷
  佚
  金史李純甫字之純𢎞州襄陰人永安二年經義進士薦入翰林髙琪擢為左都司事以母老辭琪誅復翰林出倅坊州改京兆府判官卒於汴
  李氏思正中庸圖説
  一卷
  佚
  中庸輯釋
  一卷
  
  黄虞稷曰江西徳興人生於宋季入元不仕
  劉氏惟思中庸簡明傳
  一卷
  佚
  呉徵序曰中庸傳道之書也漢儒雜之於記禮之篇得存於今者幸耳程子表章其書以與論語孟子並然藴奥難見讀者其可易觀哉程子數數為儒者言所言微妙深切盖真得其傳於千載之下者非推尋測度於文字間也至其門人吕游楊侯始各有注朱子因之著章句或問擇之精語之詳矣惟精也精之又精隣於巧惟詳也詳之又詳流於多其渾然者巧則裂其粲然者多則惑雖然此其疵之少也不害其為大醇廬劉君惟思良貴甫以朱子章句講授考索玩繹五六十年年八十乃纂其平日教人筆之於紙辭簡義明倣夫子説蒸民之詩之法始學最易於通習惠不淺也夫漢儒説稽古累數萬言而鄭康成於中庸一十九字止以十二字注之朱子深有取焉然則良貴父之簡明是亦朱子意也而見之不同者不曲狥澂少讀中庸不無一二與朱子異後觀饒氏伯與父所見亦然恨生晚不獲就質正今良貴父吾父行也皇慶元年夏其子秘書監典簿復初官滿南歸相遇於東淮出其父書以示澂讀之竟既知先輩用功之不苟而良貴父亦已下世疇昔所願質正於伯與父者今又不獲從良貴父而訂定三人之不同各有不同三卒未能以合於一也則又烏乎不悵焉以悲故為識其左而還其書典簿氏
  夏侯氏尚𤣥中庸管見 聚疑
  
  錢金甫曰夏侯尚𤣥字文卿華亭人趙孟頫薦為東宫伴讀
  陳氏中庸口義
  一卷
  未見
  櫟自序曰程子曰中庸一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其言約而盡矣朱子分為三十三章而復截為三大叚其言曰首章子思推本所傳之意以立言盖一篇之體要其下十章則引先聖之言以明之也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其下八章復引先聖之言明之二十一章以下至於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復推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朱子之區别亦已精矣至其掲一誠字以為一書之樞紐則或問詳焉尤學者所當熟復而貫通者也朱子又嘗曰中庸之書難讀初學者未當理㑹中間多説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等類説得髙説下學䖏少説上達處多今按説下學固少而其中説下學處則甚切如二十章擇善固執一條及二十七章尊德性道問學一條是也且朱子亦嘗於序文提出擇善固執以配大舜精一之言以見道綂之相傳不外乎此矣學者誠能據此以為用力之方而以誠之一言貫通之復如朱子所分之三大叚以區别之則所謂始言一理末復合為一理者理皆見其為實理中散為萬事者事皆見其為實事而所謂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者的為實學而非虚言矣言下學䖏雖少而皆提綱挈領切要之言言上達處雖多而亦豈渙散無綂𤣥妙不可究詰之論哉愚每患從學者未嘗精通夫大學語孟之三書而遽欲入夫中庸之書授以朱子之章句或問往往難入不得已紬繹朱子之意而句解之復述讀此書之大略於此云
  齊氏履謙中庸章句續解
  一卷
  未見
  王氏奎文中庸發明
  一卷
  未見
  薛氏𤣥中庸注
  
  陸元輔曰𤣥字子晦一字若晦東陽人從許謙游不仕學者私謚貞節先生
  程氏逢午中庸講義
  三卷
  佚
  姓譜逢午字信叔休寜人元貞中薦授紫陽書院山長陞海鹽州教授
  魯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許氏中庸叢説
  一卷
  未見
  黄氏鎮成中庸章㫖
  二卷
  未見
  陸氏中庸發明要覧
  二卷
  未見
  右載聚樂堂目
  練氏中庸説
  一卷
  佚
  括蒼彚紀練魯松陽人元至正間登第入明辭聘不赴
  劉氏中庸章句詳説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永嘉人入明隱居不仕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十七
  呉氏中庸傳
  一卷
  佚
  黄虞稷曰字惟傳莆田人至正末舉泉州訓導洪武三年復以明經授興化府教授以薦召至特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終國子監司業
  呉氏中庸傳
  一卷
  佚
  黄虞稷曰亦莆田人
  陳氏雅言中庸類編
  一卷
  未見
  劉氏中庸説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字宗道漳州人洪武中官都御史
  張氏𪔇中庸句解
  二卷
  未見
  開封府志鼒字希賢祥符人洪武初舉明經授榮澤縣學訓導遷秦府長史
  劉氏中庸詳説
  
  王瓚曰永嘉人
  蔣氏允汶中庸詳說
  
  温州舊志允汶字彬夫永嘉人元末避地閩中就試中流寓第一洪武初歸里官府學教授
  張氏中庸講義
  一卷
  未見
  洪自序曰堯舜初言執中即事理當然之極既得而勿失是之謂執也至湯始言降衷又言恒性則人心固有之中此推本之論見道之大原出於天也降自文武周公孔子聖聖相傳之道何莫非此中乎曾子述孔子之言以為明德新民之止於至善即堯舜禹之執中也子思演繹曾子之言以謂天命之謂性即成湯之降衷恒性也所謂道者不過循其性之理所謂教者不過修其理之則立此三言為一書之綱領初言性情之德故謂之中和次言事物之理故謂之中庸必先有此中和之德而後合乎中庸之理賢知之過者既失夫中庸愚不肖之不及者又不得夫中庸此中庸之道所以不明不行也必如舜之大知囘之大賢則無知行之過與不及必如子路之强中立而不倚則不臨於二者之偏此三達德所以為入道之門也近而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能行者此道也逺而天地聖人之所不能盡幽而鬼神之為德明而聖人之為教無非真實無妄之理亘萬古而不變者亦此道也其書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也中散為萬事者率性之道也末復合為一理者修道之教也教者所以復其性而已故於末章又從下學立心之始言之推而至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人未始不為天天未始不為人中庸之道極矣朱子盖嘗折中衆説以為章句余嘗紬繹而與有得焉為中庸解義一卷與同志者共之宣德四年四月初吉
  馬氏中庸講義
  一卷
  未見
  陜西通志馬貴字尚賓三原人永樂間舉賢良不就隱居教授
  王氏中庸九經衍義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仁字正巳樂安人
  楊氏守陳中庸私抄
  一卷
  未見
  守陳自序曰古書皆刻以竹簡而編之編斷則簡錯在當時盖已有然矣况乎秦人焚禁之餘漢儒掇拾傳寫之後豈復有完正如古者哉大學中庸二篇皆雜之戴記之中至宋程子始表章之以大學簡編雜亂而為之更定中庸則仍舊編無所更也朱子繼之乃重定大學之簡而分為經傳十一章中庸亦仍其舊而分為三十三章各為章句或問並傳於世然愚以為大學之錯簡未盡正而中庸之間亦多錯大學之章可分而中庸難以章分也戴記四十篇錯簡者過半矣大學言三綱八目既整且明故其章可分而錯簡易見其錯有未盡正者𫎇復更定而私抄為一帙矣中庸之言若散而無綂亂而無倫故雖有錯簡而卒未易見人未始有疑之者朱子之為章句亦不疑其簡之錯而惟病其言之散且亂也故為説以連貫之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則連之以知仁勇自十二章則連之以費隱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則連之以天道人道然亦牽强後儒或疑或信辨説紛起而世滋惑卒莫能定於一焉䝉自少誦經及章句或問長而味之不能無疑及味誦彌久猶未能一一信也儕輩有自謂無疑者但據章句或問而執以為信亦非卓然有見而灼然無疑者愚疑久而不釋乃姑置章句或問獨取經文複誦深味繼日以夜久而若有所悟始信其言之所以散而亂者但由簡之錯耳既移正其簡又欲更定其章則文義皆已連屬更無少斷有難以章分者且姑巳之而又複誦深味則前疑盡疑但見文辭精詳而不紊義理奥博而無窮信非子思不能作也然非朱子章句亦不能明乃復以經文依今所正之簡而妙之乃取章句分抄其下而䝉之妄説亦竊附其後焉先儒嘗戒人不可以脱簡疑經誠如其説則雖如大學之錯簡者皆必强信固執曲解迂説寜失聖賢之本㫖而不更耶今一新學小生乃於先儒之所未嘗疑者亦過疑以為錯簡而更之或疑章句而附以己見可謂僣妄之極矣然千慮或有一得今迷尚待後悟姑抄而藏之未敢以示人也
  白氏良輔中庸膚見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字堯佐洛陽人景泰辛未進士
  羅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姚氏文灝中庸本義
  一卷
  未見
  江西通志姚文灝字秀夫貴谿人或作弋成化甲辰進士歴湖廣提學僉事
  黄氏中庸講義
  一卷
  未見
  揚州府志黄瓚字公獻儀真人成化甲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許氏天錫中庸析義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閩縣人𢎞治癸丑進士
  許氏中庸本義
  一卷
  未見
  崔氏中庸凡
  一卷
  未見
  湛氏若水中庸測
  一卷又難語
  
  若水自序曰夫中庸何為者也作者之志其有憂乎夫子沒而異端起矣是故子思憂之憂夫道學之不明也語用者之離夫體也語本者之離夫用而本非其本於天者也本於天者性也故中庸者本諸性而道具焉本諸體而用具焉本諸中而和生焉是故君子愼獨飬其中而已也中立而和生焉修道致中和而位育成焉是故一體也夫中庸者自天而推之人者也自人而復乎天者也斯理也其執中建中之傳博約之教一貫之㫖也子程子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其有以默識此矣故中庸者一幹而四支者也夫天下之支未有不原於幹者矣天下之幹未有不因支焉以發明者矣是故以明乎慎獨之功者莫大乎一支以言乎體道而致之中和位育者莫大乎二支以言乎體道之極功而放之中和位育之極致者莫大乎三支以言乎反本而約之其功密其為效逺其體用一者莫大乎四支是故一幹本根純粹精矣四支發揮旁通情矣大哉道也斯其至矣予憂夫世逺言湮作者之精殆不可見而道或幾乎晦也為之作測正德戊寅九月
  方氏獻夫中庸原
  一卷
  未見
  張氏邦奇中庸傳
  一卷
  存
  倪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夏氏良勝中庸衍義
  十七卷
  未見
  良勝進表曰盖聞帝王之學先識其大聖賢之道一歸於中惟萬世之綂紀有傳而千載之遭逢不偶臣竊觀聖賢經傳之宗㫖獨存大學中庸為全書道出一原世無偏重大學衍義早年間歩於西山中庸補遺末路效嚬於東海原受性之命降衷於天率體道之誠敷寛於教三德居要五道達於一理而行九經有章三重放乎四海而準誠明之功兼盡中和之效畢臻探究淵源執中而精一惟允兼綜條貫篤恭而天下咸平堯舜禹之授受攸歸孔曾思之㫖趣如見臣早嚅糟粕濫叨一第之榮晚析𢇁毛已負生平之志心有慕而力不克時與馳而業俱廢頃罹三至之謗幸逃兩觀之誅自知質薄秋蒲殆恐身先朝露執干戈敢忘爼豆近海岳益切涓涘三軍無随行之書四壁置紀聞之筆經史妙奥敢謂提其要而鈎其𤣥嵗月編摩亦欲循其綱而列其目會協於一無由得全既慙詮次乏倫抑且聞見有限圖狗馬衰齡之報畢𤱶畆餘力之忠秘燕石以自珍食野芹而待獻兹盖恭遇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並日月典學無忘於終始取善更及於芻蕘道粹大全恒曰望之未見治休隆盛猶云行之維艱制刑初期於無刑命徳終歸於有德即如臣罪魑魅魍魎自甘四裔之投際若主㤙上下左右大開三面之網將期死報如結草之無從幸遂生還如汗竹之有待平生心力何知盡在是編末學師資亦謂偶有所得櫽括方就楮墨維新今而冐昧以上書尤出表章之下策伏願成已成物知人知天俟百世而考三王尊德性而道問學時中建極九圍仰日之方中則天難名萬古頌天之為大臣謹以所編中庸衍義一十七卷并序目錄繕寫一十七帙随表上進以聞
  黄虞稷曰江西南城人正徳戊辰進士
  洪氏中庸通㫖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鼐壽昌人正德庚午舉人國子監助教
  夏氏尚朴中庸説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江西永豐人正德辛未進士歴官太僕寺少卿
  施氏中庸臆説
  未見
  徐獻忠序曰中庸一書人自為説或失則禪或失則俗黨同伐異其失均焉至乃朱陸交辨有如聚訟嗟乎孔父不作孰知是非苟其大義無乖細目稍異亦何舛謬而互相詆訾一至於是良可嘅巳呉興施先生聘之挺豪傑之才希聖賢之學嘗從游餘姚王公之門懼微言之將絶憂後學之靡宗著中庸臆説一編脱略前聞紬繹新得既不苟同亦不苟異誠聖學之樞鑰古經之羽翼也
  黄氏中庸讀法
  一卷
  佚
  徐文貞公志墓曰君諱焯字子昭南平人正德甲戌進士歴湖廣左叅政
  王氏漸逵中庸義略
  一卷
  未見
  漸逵自序曰言中庸者莫善於程子程子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噫中庸之義其盡於此乎中庸者盡性之書也首之以天命性之原也次之道性之著也教者所以成性也中者性之藴也和者性之達也天地萬物者性之實體也中庸者性之實行知愚賢不肖不能盡其性者也南北風氣之偏性之雜揉而不齊者也費者其散殊也隱者其統會也天地之憾聖人之不知不能性之變化而不可測也鳶飛魚躍性之生意也示人易矣忠恕者存性之事也素位而行性斯立矣鬼神者造化之功用性之良能也大舜文武周公孔子五聖人者能盡其性天下至誠者也達道性之同也三德性之通也九經三重禮樂性之用大本之所出也知者知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及其成功一也誠者天之道性之自也成已成物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是故貫動靜一内外合人已莫大乎性大德敦化小德川流舉天地之大所以明吾性之大也至於配天盡性極矣夫焉有所倚也肫肫以仁言淵淵以性言浩浩以心言仁也心也性也一也學非為己性不可得而存也故戒懼慎獨不愧屋漏所以存其心養其性也此復性之學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虚也性之神也夫天地之道化育行焉萬物生焉其旣也歛於無迹莫知其然歸於虚也聖人之性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其既也求之無迹亦莫知其然本於虗也故虚而神無而有性之所以為大也此中庸之作所以為盡性之書也此程子之善言中庸者也
  黄氏中庸古今注
  一卷
  未見
  陸元輔曰綰息縣人正德丁丑進士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五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
  應氏廷育中庸本義
  一卷
  未見
  金華府新志應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歴官福建按察司僉事
  楊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謝氏東山中庸集説啓𫎇
  一卷
  未見
  髙氏中庸直講
  一卷
  存
  萬氏思謙中庸述微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南昌人字益甫嘉靖丁未進士萬厯初官南京太常寺卿
  許氏孚逺中庸述
  一卷
  未見
  楊氏時喬中庸古今四體文
  一卷
  未見
  李氏中庸臆説
  一卷
  未見
  按登科錄李槃有二一灃州人嘉靖乙未進士一餘姚人萬厯庚辰進士未審著書誰是
  李氏中庸庸言
  二卷
  未見
  按登科錄李栻亦有二一豐城人嘉靖壬戌進士一安谿人萬厯甲辰進士未審著書誰是
  王氏尊賢中庸衍義
  未見
  黄虞稷曰閬中人國子監生嘉靖中上其書於朝
  宗氏中庸一助
  一卷
  未見
  揚州府志興化人
  張氏邦治中庸傳
  一卷
  未見
  右載聚樂堂目
  朱氏元輔中庸通注
  一卷
  存
  繆泳曰海鹽人
  海鹽圖經元弼字良叔學者稱為武原先生
  呉氏三極中庸測
  一卷
  存
  管氏志道中庸測義
  一卷
  存
  中庸訂釋
  二卷
  
  志道自序曰中庸一篇朱子分為三十三章孔叢子説有四十九篇皆子思居宋解圍後所作而今不可考矣世儒類知大學之簡多錯中庸無錯則愚尚有疑焉幼讀朱子章句即疑哀公問政章禮所生也之下有在下位三句而遺全文據朱子述鄭氏之解曰此句在下誤重在此夫何以辨下文之非錯簡而此處之非闕文也又考家語子曰三近之上有偽撰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二語則又疑章句中豈無誤混孔氏祖孫言語而强為分章之處嘗先訂此章其他章句亦有分其合而合其分者藏箧數年不敢出邇得南大司馬孫文融書促予作中庸輯略予為心動欣然從之乃取十二年前章本叅互考訂修飾其文其章句無大改於朱子之舊而分合間有所裁其注釋亦多存原文而與時説相違亦有之要亦不詭於中庸之道已耳
  按管氏訂釋分中庸為三十五章以人莫不飲食也一節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為一章析子曰無憂者一節為一章自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至孝之至也為一章以郊社之禮一節自為一章自哀公問政至禮所生也接在下位一節然後接以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一節為一章自天下之達道五至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為一章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至道前定則不窮為一章自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一章自惟天下至誠至惟天下至誠為能化為一章自誠者自成也至無為而成為一章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至純亦不已為一章自子曰愚而好自用至亦不敢作禮樂焉為一章自子曰吾説夏禮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為一章自唯天下至誠至末為一章謂通篇未有徑以詩云作章首者故訂之云
  周氏從龍中庸發覆編
  一卷
  存
  陳懿典序曰中庸發覆編者吾友周彦雲所著也其稱發覆者從前所覆者自今發之彦雲所自命也彦雲於吾黨中最號博雅淹通而好深湛之思兹編雖成於匝月然其生平積累之工夫見矣世儒狃於舊聞驟而語之必駭且疑以為牽合鑿空不知從古聖賢著書精微變化無所不有無所不通本非一家之言一人之見所可畫疆而守况經籍流傳闕文錯簡往往有之釐正刋定更不可少兹編訂定如武周達孝繼述二條次於作述之下纉緒之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一條次於在下位一條之下天道人道之上雖其中與傳注不同者什九而要之皆以中庸解中庸讀者又何駭焉余嘗竊疑中庸性命之書而古者乃置之禮經豈以武周祭葬郊社為禮之大者故以入禮經中乎論語終篇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禮之三千三百無非性命也而不可認禮為性命外之物也聖人之致中和無非性命中來則謂中庸為性命之言可也謂為禮經亦可也彦雲解禮儀威儀為道之愈析愈大處待其人而行所行即禮君子尊德性要歸於崇禮真發我覆也
  瞿氏九思中庸三書
  俱未見
  按瞿氏三書一曰中庸口授二曰中庸位育圖三曰中庸運卦
  姚氏舜牧中庸疑問
  二卷
  存
  鄒氏德溥中庸宗釋
  一卷
  存
  呉氏應賓中庸釋論
  十二卷
  存
  黄虞稷曰字客卿桐城人萬厯丙戍進士
  袁氏中庸疏意
  二卷
  存
  顧氏起元中庸外傳
  三卷
  未見
  林氏日正中庸古本
  一卷
  未見
  樊氏長卿中庸繹 中庸舉正
  俱未見
  楊氏中庸臆
  一卷
  未見
  李氏中庸叅
  一卷
  未見
  陳氏仁錫中庸淵天紹易測
  六卷
  未見
  洪氏德常中庸要領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德常字常伯歙縣人謂大易後發明性道莫先中庸著中庸要領
  汪氏于沚中庸剩義
  一卷
  未見
  周氏夢華中庸傳
  一卷
  未見
  李氏中庸章句詳説
  一卷
  未見
  髙氏世泰中庸問荅
  一卷
  未見
  朱氏應昇中庸詮注
  一卷
  存
  陸元輔曰江東朱應昇字允升崇禎巳夘舉人
  程氏中庸㫖説
  一卷
  存
  金侃曰休寜程子尚撰中庸㫖説一卷曾刋行
  錢氏𠷓中庸説
  一篇
  存
  李延昰曰錢氏證中庸為言禮之文
  郁氏文初中庸郁溪記
  二卷
  存
  程氏時登中庸中和説
  一卷
  佚
  瞿氏九思中庸位育圖説
  朱見
  黄氏中庸九經政要箴
  一卷
  存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禮記十九
  司馬氏大學廣義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按取大學於戴記講說而專行之實自温公始
  程子大學定本
  一卷
  存
  黃震曰程氏謂大學乃孔子遺書初學入徳之門無如大學者然其詮次與禮記原書不同明道以康誥曰以後釋明字新字止字者聨於首章明徳新民止至善三語之下然後及古之欲明明徳一章又然後以所謂誠其意以後節節釋之伊川移古之欲明明徳一章於前然後及康誥曰一章
  周應賓曰大學二程改本亦不相一
  柴紹炳曰春秋夏五郭公𣏌子伯甲戌己丑之類以其傳疑未嘗輙加增損至宋代儒者多以己意刪訂經文二程改大學朱子作孝經刋誤將舊文併省分屬經傳而刪其句字夫仲尼不敢改魯史而程朱改大學孝經此等事姑聽先儒自為之勿可效也毛竒齡曰河南二程氏讀大學疑其引經處叅錯不一因各為移易實未嘗分經别傳指為誰作且變置其文而加以增補也
  按明道改本大學自大學之道則近道矣下接康誥曰克明徳止於信下接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未之有也下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辟則為天下僇矣下接詩云瞻彼淇澳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下接詩云殷之未喪師以義為利也
  程子大學定本
  一卷
  存
  按伊川改本大學自大學之道未之有也下接子曰聽訟吾猶人也此謂知之至也下接康誥曰克明徳止於信下接所謂誠其意者辟則為天下僇矣下接詩云瞻彼淇澳此以沒世不忘也下接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驕泰以失之下接詩云殷之未喪師亦悖而出下接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也
  吕氏大臨大學解
  宋志一卷
  未見
  朱子曰吕氏之先與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不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出入之弊若其他說之近正者君子猶有取焉
  蘇氏總龜大學解
  一卷
  佚
  蕭氏欲仁大學篇
  一卷
  佚
  楊時䟦曰學始於致知終於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勝窮也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矣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凡形色之具於吾身無非物也而各有則焉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鼻之於臭味接乎外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體物而不可遺則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物與我一也無有能亂我之知思而意其有不誠乎由是而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贊天地之化其則不逺矣則其知可不謂之至矣乎知至矣則宜有止也譬之四方萬里之逺苟無止焉則將焉歸乎故見其進未見其止孔子之所惜也古之聖人自誠意正心至於平天下其理一而已所以合内外之道也世儒之論以髙明處已中庸處人離内外判心迹其失逺矣故予竊謂大學者其學者之門乎不由其門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蕭君欲仁志學之士也錄示大學一篇求余言以題其後其意蓋非苟然者故聊為發之苟於是盡心焉則聖人之庭户可䇿而進矣欲仁其勉之哉
  廖氏大學講義
  一卷
  存載髙峰集
  譚氏惟寅大學義
  
  何氏大學講義
  
  喻氏大學解
  宋志一卷
  佚
  張氏九成大學說
  宋志一卷杭州府志二卷
  未見
  朱子大學章句
  宋志一卷
  存
  黄幹曰先生於大學修改無虚日誠意一章未終前三日所更定
  陳振孫曰朱子章句大略宗程氏會衆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王應麟曰淳熈十六年二月甲子文公序大學章句三月戊申序中庸章句二書各有或問中庸又有輯畧
  黄震曰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遂以大學為稱首所定為章句又與程氏不同自修身一章以後程氏嘗移易者今悉仍舊今舉世之所誦習者惟章句也王褘曰大學在禮記中通為一篇朱子始分為經傳以明徳新民止善為三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條目惟其間格物致知傳朱子以為亡而補之孰知其未亡也今即其書求之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此十七句足為格物致知傳盖錯簡在他所則為羡語而取以為傳則極其精切朱子勇於補而不知移易何耶且三綱領八條目之外安有所謂本末乃别為之耶董丞相槐及玉峯車氏西磵葉氏皆著論以辨其非使朱子復生將必以其言為然也
  王彝曰大學本禮記中之一篇程子見此篇與中庸非聖賢不能作而俱隐禮記中始取以配論語孟子而為四書朱子俱作為章句凡若干言題之曰章句者分章析句以發明之也不曰集註以擬諸論孟者古註外諸儒未備言也於二篇獨為之序者總言其所以述作之大㫖也
  王鏊曰大學原文見古本禮記鄭𤣥為之注依文釋義略通而已闕文錯簡亦不復識别至程朱始别為綱領三條目八分傳以釋之其義精矣惜致知格物之傳獨亡或以為非亡也移物有本末一節繼以知止能得又繼以聽訟吾猶人一節而結之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即釋格物致知之義似亦可通盖知物之本末始終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義也而尤以知本為貴與程子之義亦不相妨朱傳以聽訟一節為釋本末則可疑本末非綱領非條目何以釋為且本末既釋終始獨遺之耶
  都穆曰朱子作大學章句嘗取程子之意以補致知格物之傳黄氏日抄載董丞相之說謂經本無闕文此特錯簡之釐正未盡者耳首章明明徳三句綱領之下即繼以欲明明徳以下條目八事之詳此經也自知止而后有定至則近道矣及聽訟吾猶人也至此謂知之至也此正釋致知在格物不俟他補後黄巗車清臣著大學沿革論其見與董氏合王魯齋聞之謂洞照千古之錯簡本朝大儒如宋學士方正學其見亦同宋公曰綱與目之名無有所謂本末者何必傳以釋之方先生曰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知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是語雖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
  陸深曰朱晦庵作大學章句說經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夫不得其言徒記其意遂乃支分節解微恐於理有礙不若程子只說大學孔氏之遺書恰好
  李蓘曰子思遭樂朔之難作中庸事具孔叢子明矣曾子著大學初謂朱說有本然觀與林擇之書大學正經云云亦以意言爾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則晦翁亦未有所本也
  陳耀文曰大學或問云正經盖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蓋傳文或引曾子之言而又多與中庸孟子者合則知其成於曾氏門人之手無疑夫無所承受無他左驗而據其相似者輙謂某之所作所謂自信之篤而能自得師者與樊良樞曰大學古本原無經傳朱子述程子之言曰大學孔氏之遺書乃割一經為曾子所述分十傳為門人之記遽稱曾子之書似與遺書之說不合觀誠意章别引曾子之言决非曾子之書可知也王文恪謂大學初無闕文王文成謂大學亦無錯簡鄭端簡頗信其說
  馮屺章曰大學在戴記中從未嘗屬誰氏作不知朱子何以確指為曾子此必有所受而言之
  錢𠷓曰大學一篇漢唐諸儒並未言作者晦翁分叙經傳遷次舊文定為曾子及其門人所述世遂信而莫敢疑
  按漢藝文志曾子十八篇今見於大戴記者十篇曰曾子立事曰曾子本孝曰曾子立孝曰曾子大孝曰曾子事父母曰曾子制言上曰曾子制言中曰曾子制言下曰曾子疾病曰曾子天圓篇篇必冠以曾子二字其餘雖無聞使其存亦必冠以曾子如大戴所記矣大學不題作者姓氏或云七十子之徒共撰所聞或云是子思作至朱子於百世之後毅然論定為曾子之書且析為經傳謂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其答林擇之書云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而樗齋漫録又云大學决是子思所作不然誠意傳中不合有曾子曰三字黄岡樊氏亦曰記引曾子之言决非曾子之書可知學者所見不同如是當日復齋陸氏東磵湯氏咸謂朱子中庸大學其傳不逺而朱徳莊亦不信朱子章句於是董文清而後改本紛綸出矣
  又按香溪范氏云班生志儒家書有曾子十八篇今其存者十篇而已不知餘八篇為何等語意其亡於魏晉之間也范氏於朱子未成大學章句以前故為是言迨章句行而十篇之外又增出大學一篇人不敢復致疑矣
  大學或問
  宋志二卷
  
  倪氏大學辨一作僻解
  一卷
  佚
  薛氏季宣大學說
  一卷
  佚
  孫氏礿大學講義
  一卷
  佚
  金華志孫礿字居敬東陽人淳熈十四年進士第三人仕至兵部郎官
  黄氏幹大學聖經解
  一卷
  
  大學章句疏義
  一卷
  存
  葉氏味道大學講義
  一卷
  佚
  邵氏大學解
  一卷
  佚
  熊氏以寧大學釋義
  一卷
  佚
  趙氏善湘大學解
  十卷
  佚
  眞氏徳秀大學衍義
  宋志四十三卷
  存
  徳秀自序曰臣始讀大學之書見其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後有倫蓋嘗撫卷三歎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君而不知大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君之法既又考觀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逹之天下者然後知此書所陳實百聖傳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學失傳其書雖存槩以傳記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者亦不以望其君獨唐韓愈李翺嘗舉其說見於原道復性之篇而立朝論議曾弗之及蓋自秦漢以後尊信此書者惟愈及翺而亦未知其為聖學之淵源治道之根柢也况其他乎臣嘗妄謂大學一書君天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則必治違之則必亂近世大儒朱熹嘗為章句或問以析其義寧皇之初入侍經帷又嘗以此書進講願治之君儻取其書玩而繹之則凡帝王為治之序為學之本洞然於胸次矣臣不佞竊思所以羽翼是書者故剟取經文二百有五字載於是編而先之以堯典臯謨伊訓與思齊之詩家人之卦者見前聖之規橅不異乎此也繼之以子思孟子荀况董仲舒揚雄周敦頥之說者見後賢之議論不能外乎此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學純乎此者也商髙宗周成王之學庻幾乎此者也漢唐賢君之所謂學已不能無悖於此矣而漢孝元以後數君之學或以技藝或以文辭則甚繆乎此者也上下數千載間治亂存亡皆由是出臣故斷然以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雖然人君之學必知其要然後有以為用力之地蓋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誠意正心之要也謹言行正威儀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嚴内治定國本教戚屬者齊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在其中矣每條之中首以聖賢之明訓參以前古之事蹟得失之鑑炳焉可觀昔時入侍邇英盖嘗有志乎是比年以來屏居無事乃得繙閱經傳彚而輯之𤱶畝㣲忠朝思暮繹所得惟此秘之巾術以俟時而獻焉其書之指皆本大學前列二者之綱後分四者之目所以推衍大學之義也故題之曰大學衍義云又進表曰汗竹雖厪何補聖經之奥食芹欲獻誤
  䝉天語之温以十年纂輯之餘欣一旦遭逢之幸
  惟大學設八條之教為人君立萬世之程首之以格物致知示窮理乃正心之本推之於齊家治國見修已為及物之原曾子之傳獨得其宗程氏以來大明厥㫖迨師儒之繼出有章句之昭垂臣少所服膺晚而知趣謂淵源逺矣實東魯教人之㣲言而綱目粲然乃南面臨民之要道曩叨侍從論思之列適當奸諛䝉蔽之時念將開廣於聰明惟有發揮於經術使吾君之心炳如白日於天下之理洞若秋毫雖共兠雜進於堯朝豈魑魅能逃於禹鼎不量菲薄欲效編摩遽罹三至之讒徒結九重之戀既投閒而置散因極意以研精𤱶畝不忘君每惓惓於報上藩墻皆置筆幾矻矻以窮年首剟聖賢性命道徳之言旁采古今治亂安危之迹必提其要皆聚此書凡諸老先生之講明粗加該括於君子小人之情狀尤極形容載瞻海嶽之崇深期效涓埃之裨補兹蓋恭遇皇帝陛下乾旋坤轉日就月將於緝熈單厥心基命遹隆於成后念終始典於學遜志克邁於商宗方將切磋琢磨而篤於自修定静安慮而進於能得事欲明於本末理期貫於精粗適粹成編冐塵清燕止其所止願益加止善之功新以又新更推作新民之化玉海端平元年十月侍讀真徳秀進大學衍義上謂有補治道是月讀大學章句畢令進讀
  趙希弁曰右真文忠公徳秀為户部尚書日所進也因大學條目而附以經史首之以帝王為治之序次之以帝王為學之本是之謂綱首之以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次之以崇敬畏戒逸欲又次之以謹言動正威儀又次之以重妃匹嚴内治正國本教戚屬是之謂目每條之中首之以聖賢之典訓次之以古今之事迹諸儒之釋經論史有發明者録之而公之說亦附見焉
  魏了翁曰自慶元權臣立偽學之名以錮善類憸人乗之以給爵位俗士假之以漁科名自周程子至於朱張氏凡以發天人之藴闡聖賢之秘者皆憲禁以絶其書雖以中庸大學孔門之遺言亦科目之所忌學士解散甚有不敢名其師者公晚出獨立慨然以世道自任即口誦心惟驗已之實踐行世接物體心之所安造次理道於仕於處無貴賤少長愛而敬之自長沙後國人以公出處為廟社安危公身愈退道愈尊名愈盛而責愈衆積憂成疾亦自是始矣公將以晚歲著書貽後僅有大學衍義一書既上送官留之經幄其次僅有文章正宗號為成書悲夫
  楊士竒曰大學衍義四十三卷著述之意見公所上劄子及序蓋其為書廣大精密綱目畢備有天下國家之任及為臣欲致其君於唐虞三代者必考之於斯焉
  薛瑄曰朱子之後真西山大學衍義有補於治道張寧曰大學衍義一篇依經據史博古通今言天必有徴於人語事而不遺乎理録善惡以示百世王之監戒廣節要以盡八條目之工夫忠臣愛主之諷導箴規人君治世之格例律令於今可見盡在此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七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二十
  董氏大學記
  一卷
  佚
  黄震曰大學自二程先生更定至晦翁先生章句益精矣獨所謂傳之四章自聽訟吾猶人以下釋本末云下有闕文傳之五章釋致知云上有闕文是以工夫次第大備之間猶有文字闕失之憾也辛酉嵗見董丞相槐行實載此章謂經本無闕文此特錯簡之釐正未盡者耳首章明徳新民至善三句綱領之下即繼以欲明明徳以下條目八事之詳此經自致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能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右正釋致知在格物不待别補今錯在首章三句之下耳
  宋史董槐字庭植定逺人嘉定六年進士寳祐二年叅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許國公卒贈太子少師諡文清
  景星曰大學傳五章此謂知本一句不但非衍文正是釋格物二字經言物有本末此本字指極本窮源處即至善之所在也經曰知止傳亦曰於止知其所止經曰物有本末傳亦曰知本非釋物格知至而何程子曰格物者謂知至善之所在如此則謂之傳無闕文可也静安慮得四字即可以見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處謂非致知工夫不可本末終始四字即可見衆物之表裏精觕無不到處謂非格物工夫不可不待補而義已足此說得之矩堂董氏中庸曰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學莫先乎致知其所知者不過自心而身自身而家國天下此外無餘藴矣
  顧炎武曰董文清改大學知止而后有定二節於子曰聽訟吾猶人也之上以為傳之四章釋格物致知而傳止於九章則大學之文原無所闕其說可從
  蔡氏大學演說或作衍論
  一卷
  未見
  陳氏堯道大學說
  宋志十一卷
  佚
  余氏學古大學辨問
  一卷
  佚
  括蒼彚紀學古青田人
  陳氏華祖大學審明
  
  王瓚曰永嘉人
  吳氏大學講義
  一卷
  未見
  胡炳文曰字義夫新安人
  盧氏孝孫大學通義
  一卷
  未見
  黎氏立武大學發㣲
  一卷
  存
  大學本㫖
  一卷
  
  立武自序曰大學一書學者皆以先儒更定錯簡為據本㫖之述則依本文次序講尋厥㫖將以備考訂也
  按黎氏大學其詮格物致知云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後之知盖通徹物之本末事之終始而知用力之先後耳夫物孰有出於身心家國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主在心心之發為意此物之本末也誠而正正而修修而齊齊而治治而平此事之終始也本始先也末終後也而曰知所先後者其究在乎知止而已其後心齋王氏亦云格物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者致其知所先後之知心齋雖為姚江之學而其論格物與師說殊不知語本於黎氏也
  車氏若水大學沿革論
  一卷
  未見
  王柏曰車君書言致知格物傳未嘗忘自知止而后有定以下合聽訟一章儼然為格物一傳使朱子聞之當莞爾一笑也
  王逢曰清臣師杜清獻公範賈似道再聘入史館辭不受有重證大學章句
  方孝孺曰大學出於孔氏至程子而其道始明至朱子而其義始備然致知格物傳之闕朱子雖嘗補之而讀者猶以不見古今書為憾董文清公槐葉丞相夢鼎王文憲公柏皆為傳未嘗闕特編簡錯亂而攷定者失其序遂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於子曰聽訟吾猶人也之右為傳第四章以釋致知格物由是大學復為全書車先生清臣為書以辨其說可信矣盖聖賢之經傳非一家之書則其說亦非一人之所能盡世之嘵嘵然黨所聞而不顧理之是非者皆非朱子之意也舊說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之知而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
  都穆曰朱子作大學章句取程子之意以補致知格物之傳黄氏日抄載董丞相之說謂經本無闕文首章明明徳三句下即繼以欲明明徳以下文此經也自知止而后有定至則近道矣及聽訟吾猶人也至此謂知之至也此正釋致知有格物不俟他補後黄巖車清臣著大學沿革論其見與董氏合王魯齋是之謂洞照千古之錯簡本朝大儒如宋學士方正學其見亦同宋公曰綱與目之名無有所謂本末者何必傳以釋之方先生曰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例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之知而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是語雖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
  浙江通志車若水字清臣號玉峯山民黄巖人嘗取大學知止有定一節合聽訟章為格物致知傳金華王柏以為洞照千古之錯簡使朱子聞之亦當心服
  何氏夢桂大學說
  一卷
  佚
  吳氏季子大學講義
  二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王圻曰季子字節卿號裕軒邵武人寳祐四年進士官國子監丞
  方氏大學講義
  一卷
  佚
  何氏大學發揮
  四卷
  未見
  王氏大學
  未見
  毛竒齡曰王魯齋柏謂大學錯簡或有之然未嘗闕安事補哉遂就本文略移易而其義已備與董氏槐葉氏夢鼎車氏若水吳氏澂之說相同此就朱子改本僅去其補傳以自為說者
  金氏履祥大學章句疏義 大學指義
  各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栁貫曰大學文公既定次章句而或問之作所以反覆章明其義趣者尤悉然後之學者尚有疑焉先生復隨其章第衍為疏義以暢其文申為指義以統其㑹大學之教於是乎無毫髪之滯矣
  胡氏希是大學稽疑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王氏文煥大學發明
  一卷
  佚
  括蒼彚紀文焕字子敬一字叔恭入元不仕學者稱西山先生
  馬氏端臨大學集傳
  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江西通志馬端臨字貴與樂平人右相廷鸞仲子以䕃補承事嘗省試第一宋亡隐居教授
  吳氏大學口義
  一卷
  佚
  徽州府志吳浩休寧人隱居不仕著直軒大學口義
  徐氏失名大學解義
  一卷
  未見
  謝枋得序曰大學解義一篇臨川老儒徐公著述也朱文公平生精神志願悉在四書後進剽竊緒餘髙可以取卿相下亦投合有司而掇巍科天下家藏其書人遵其道與六經論語孝經孟子並行惜乎知之者尚未致行之者尚未力四書何負人人負四書亦多矣是編初意豈欲發朱文公言意所未盡者耶抑尊信文公之學誠求實踐自不能已於言者耶厥子以示某某覽盡卷不能贊一辭所望於徐公之子者惟於力行二字加意焉俾人知朱文公之學不徒議論要見樸實則此編亦必為世所尚矣
  許氏大學要略直說
  一卷
  存
  陳普序曰心者際天極地而一者也易六十四卦喫𦂳言心者二坎之行有尚中孚之吾與爾縻喫𦂳言心者也八卦坎中實心之象也心者帝降之衷也帝至公無私至一無二所降之衷天地間無不得故行必有尚尚合也行必有合無在不在故也孔子所以浮於海也中孚誠心也無間於天地人物者也全體中虚二體中實皆無間無雜之誠心也故為好爵好爵之縻繫而不能釋也吾與爾縻彼此人已親疎逺近交繫之不能釋而莫知其所以然也是皆天命之不能已孟子所謂道性善也吾閩自有天地以來為草木篁竹之地至唐始有書聲書聲三百年而文公朱子生焉道統在焉心之無在無不在也許平仲覃懐人也相後不百年而相去數千里一旦於吾朱子之書忻喜踊躍如獲連城上以廣一人堯舜之心下以起同類曾閔之行而復能真體實踐藹然于立身處家進退行藏之際六合既一北方人物之美趣尚之正不絶於南來者之口而四書之擔發於武夷之下踰江淮黄河越行華出居庸鴈門玉門以及於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隊是固平仲之功亦無非帝降之使然也當時朱子燈火之前夜半不寐推床之際豈知身後之契在於太行之東與其書之彌滿天地哉大要降衷秉彜無間於混然中處之類但須勤行敬守則不患於無相知者明道先生子程子曰但得道在不繋今與後已與人吾於朱文公許魯齋亦云陳鈞序曰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備見於大學之書河南程子尊信而表章之上接孔子不傳之統下開後世入學之門其功至矣地相近而得其傳者許公也公之源𣲖流衍益廣今中書宰相御史中丞行中書右丞其正傳也凡仕於朝仕於外有道徳之潤以及於民者亦皆許公之徒也愚宦遊南北頗得托交於公之徒相與講公之學乆矣今也始得見大學要略於昌江鎮守王氏之家伏而讀之其要也能發其微其略也不傷於簡中庸曰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可以與能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能知不能行許公既舉其要惟世祖皇帝大聖人能知之能行之用之以平天下亦既效矣今刻此書以布於天下使人人能正其心則無負於學矣王氏雖不獲登公之堂而能廣公之學亦可嘉也
  馮庚跋曰大學一書乃學者入徳之門而修齊治平之律令格例也三在八條炳若日星一經十傳粲然經緯自子朱子章句集傳或問語録之說興而其義大明於天下江南之人家傳日誦然求其明效大驗似未能滿人意豈徒視為空言之書而無以見於日用之大歟庚幸甚三造大都與北方學士大夫游承顔接辭之間知有魯齋左丞許先生以道學倡於北亦既取知於聖明略施其所學矣凡執經於許公之門者大而丞相御史次而部刺史郡二千石皆以其學有名聲於時而愚也莫由順下風而請每重責沈之嘆及歸江南見先生小學之書大義温潤精純根極理致是宜稱為當世之儒宗也朅來常武路逹嚕噶齊托爾齊視籀未幾一日謂予曰舊藏魯齋大學要略善本今繡之梓以廣其傳庚歛袵而讀之辭簡而明直而文如絲麻榖粟坦明平易人人可以與知與行而至理之妙皆渾然乎其中實穹壤間之一大竒書也俾予跋之予惟天下之理無乎不在無逺近大小精粗之間孔門之髙弟有曰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故程子釋之曰聖人之道更無精粗從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今觀是書其言近其㫖逺名雖要略而義則精詳也俾其書叅行於世益明大學教人之法公之意美矣抑公之為此者要不特以簿書期㑹為事而有以訓其人使知義理之歸藹然為蜀文翁之盛以無負於師帥之任是又承流宣化之美政也庚不揆喜而識之
  郝綰序曰吾郷許文正公身任斯道接濓洛闗閩之傳其嘉言善行遺書所收者甚少綰謝事郷居宫保幸庵彭公過臨命與其曾孫泰和博求載籍萃為全書以傳未能也是編乃先生直言以教人者其言切近精實人所易曉也天台克庵陳公督學中州嘗表章之以訓多士綰幸私淑而與有聞者故先刋諸木與同志者共之或者疵先生不當仕元於戲楚之僣公山佛肹之叛孔子尚欲徃况生其地而為之氓坐視生民之麋爛而不救則心亦何負而身又何所逃哉自今觀之綱常不至於滅絶人類不至於禽獸誰之功也
  洪寛序曰大學要略一篇書魯齋許先生直說以教人也夫天生蒸民固莫不付之以性而弗能使之皆有以知其所固有而全之固不能無待於教也古之聖人若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湯文武首出庻物作之君師於是人生八嵗而教之以小學之方十五而教之以大學之要而大學小學之教盖已立矣迨我夫子之聖繼羣聖之統以教詔於天下而人有所啟廸以復厥初則大學小學之教又彌著矣曽子述之作為傳義以發其趣朱子因之集為章句以釋其意由是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彰彰明甚無以加焉學者由章句而遡其傳義由傳義以明夫聖經若披雲霧而覩青天剪荆棘而循大路坦然由之而造乎大道之要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爰及于元聖道淪湮魯齋先生居司成之重任尋道學之墜緒歴覽聖經博通傳注撮其大要不工文詞直說大學教人之方以開示後之學者其言約而達㣲而臧雖庸人孺子皆有以知之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道聖經賢傳之㫖莫不焕然融㑹夫豈復有餘藴哉是書也傳之雖久而未盛行河南憲臣臨海陳先生奉敇提督學校停驂之初首搜儒書得其故本乃沈潜考訂更互演繹補其闕略𤼵其㣲義每歴一所輙召校官集諸生立舘下出以示之日令講誦親加訓廸凡環黌宫而觀聽者亦無不釋然有悟於心充然自得其理寛叨領郡寄學校所當先也於是謀於同官桐江聞孟剛京口陶茂各捐俸鋟梓以廣其傳嗚呼聖人之道著於經猶化工之妙著於物雖曰簡易易知然非魯齋直說以教人則㣲詞奥義孰有以得其理而復其性者哉若是篇者不惟有補於化民成俗之意而實有功於聖門也大矣
  魯齋大學詩解
  一卷
  未見
  黃虞稷曰毎大學一義輙賦七言絶句解之
  熊氏大學廣義一作口義
  二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宋眉年序曰此篇作於建人熊君去非摭其生平所學欲施之事而未能者悉載之書謂致知誠意之學自心身而家國天下無一事可離此二節工夫至論新民後一截酌古通今如身履其中灼見可以措世隆平致君堯舜而後筆之於是大學十經一傳字字俱實理句句非虗文釋天下有體無用之疑著儒者明體適用之學廣聖賢全體大用之功惜乎身與世違以今觀之亦祇付之空言而已熊君多著述有大學廣義篇帙浩大未見全書近略獲觀廣義要㫖其用心極不苟此編又要㫖中之要㫖而謂之口義云者不敢侈言也嗚呼其果付之空言而已耶言而至此安得不為之撫編三歎
  胡氏炳文大學指掌圖
  一卷
  未見
  程氏仲文大學釋㫖
  一卷
  未見
  胡炳文序曰予沈潜讀四書六十年近為纂疏集成有訛舛處不得已為通一編友朋得之則以鋟之梓予悔之早程仲文舊從予游予以其嗜學極愛之今所著大學釋㫖辭簡嚴密圖明該貫視章句有所發揮於予通有所傳授識者表章之薦剡交飛將以上聞仲文年方壯學者方進未已此書之出視予得母又早乎雖然知人易受知難自知尤難大學誠意章言自知之真也仲文其益務自知庻不負識者之知乎仲文勉之雖然予年八十亦不敢不自勉也
  齊氏履謙大學四傳小注
  一卷
  未見
  許氏大學叢說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謙孫存仁明初為國子監祭酒謙之遺書悉皆刋布
  吕氏大學辨疑
  一卷
  佚
  吕氏⿰氵専 -- 溥大學疑問
  一卷
  佚
  金華府志吕⿰氵専 -- 溥字公甫永康人與兄洙均從許謙學
  周氏公恕大學總㑹
  五卷
  未見
  張萱曰總載或問宋儒語録及考亭師弟問答大學語
  李氏朝佐大學治平龜鑑
  
  傅若金序曰龜以卜鑑以監帝王之道以法雖聖人不敢易焉故卜而不求乎龜則不能知夫事監而不求鑑則不能正夫類為法而不求乎帝王之道其能以平治天下乎是故善為治者以前言為龜以徃行為鑑吉凶罔不有以知於前善惡靡不有以監於後擇而行之由一身而達之天下其猶運諸掌矣此無他知所法焉大學一書古今帝王為治之要道也宋子朱子既集儒先之說以為章句而行諸世矣今李氏不畔其說而能増之發明以申其義又引事比類凡唐虞三代下及漢唐歴代之君善可以則惡可以戒者悉附著於其下名曰大學治平龜鑑其言數千雜出五經諸史之文察其用心勤矣昔唐宋璟進無逸圖而警戒之道成張九齡上事鑑而諷諭之功著治平龜鑑之作殆亦欲見諸行事者耳而二公處輔相之近其言易以行李氏居山林之逺其書難以見知雖然芻蕘之言聖人不廢况托於經以行者乎居今無知其書則已苟有知者采而上之使不見廢則於帝王平治天下之道豈獨無所禆哉李氏雲陽人字朝佐窮經積學盖有志當世之務云
  李氏師道大學明解
  一卷
  佚
  黄虞稷曰髙郵人學者稱月河李氏嘗為通州教授
  蔣氏文質大學通㫖
  一卷
  未見
  按聚樂堂藝文目有之
  蔡氏季成大學說約
  一卷
  未見
  薛氏𤣥大學章句纂要
  一卷
  佚
  曾氏元生大學演正
  一卷
  佚
  鍾氏大學補遺
  一卷
  佚
  王逢曰律字伯紀汴人郷貢進士為儒學官前後徴辟並以疾辭有大學補遺行於世
  沈氏大學旁訓
  一卷
  佚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禮記二十一
  劉氏廸簡皇王大學通㫖舉要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書凡十章一章總言三綱領二三四章釋三綱領注略五章至十章釋八條目注解
  江西通志劉廸簡字簡卿安福人吳元年被徴授尚賔館副使洪武建元進皇王大學通㫖奉詔使交趾至南寧道卒
  劉氏大學要㫖
  一卷
  未見
  傅氏大學補略
  一卷
  未見
  范氏祖幹大學發㣲
  一卷
  佚
  劉氏大學要句
  
  蔣氏允汶大學章㫖
  
  王瓚曰温州府學教授永嘉蔣允汶彬夫撰
  陳氏雅言大學管窺
  一卷
  未見
  張氏大學解義
  一卷
  未見
  鄭氏大學正文
  一卷
  未見
  方孝孺後序曰大學出於孔氏至程子而其道始明至朱子而其義始備然致知格物傳之闕朱子雖嘗補之而讀者猶以不見古人全書為憾董文清公槐葉丞相夢鼎王文憲公柏皆謂傳未嘗闕特編簡錯亂而考定者失其序遂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於聽訟吾猶人也之右為傳第四章以釋致知格物由是大學復為全書車先生清臣嘗為書以辨其說之可信太史金華宋公欲取朱子之意補第四章句以授學者而未果浦陽鄭君濟仲辨授學太史公預聞其說而雅善篆書某因請以更定次序書之將刻以示後世盖聖賢之經傳非一家之書則其說亦非一人之所能盡也千五百年之間講訓言道者迭起至於近代而始定而朱子亦曷嘗斷然以為至當哉姑亦以待後之君子爾世之嘵嘵然黨所聞而不顧理之是非者皆非朱子之意也舊說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為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子堯舜之知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古人之說經略舉大義而意趣自備非若後世說者之固也由國家而推之天下大學之所宜為則欲致知者舍聽訟而何以哉是語雖異於朱子然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也歟鄭君仲辨多學而不雜執中而不滯觀其所好其傳所謂近道者歟
  徐氏與老大學集義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字仲祥錢塘人王達嘗師事之
  丁氏大學疑義
  一卷
  佚
  李氏大學明解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成安人景泰庚午舉人歴官濟南知府
  楊氏守陳大學私抄
  一卷
  未見
  守陳自序曰䝉少受大學輙併其章句誦而味之佐以或問叅以諸說已自謂通矣及誦之久味之詳乃反有疑焉其後誦益久味益詳疑亦從而益繁積數十載雖與天下友反覆講之疑終不釋也今家居無事日誦味之而疑如故乃取所疑經傳易而置之各錄章句於其下而章句有與今易置之文義不合者亦僣用己說以䝉謂别之而其所以易置之故則詳具於各章之末既而誦且味之怡然理順乃浄抄成帙閟之篋中不敢以示人一日客或翻篋見之閱未半輙嘻笑且怒罵曰吾不意子之叛儒先而紊聖經至此也夫大學者孔子之經曾子之傳而朱子之章句或問後學惟誦習之莫敢違也何乃僣易而妄解之亟焚之母貽是書累也愚應之曰非敢爾也王魯齋曰天下所不易者理也二程不以漢儒不疑而不敢更定朱子不以二程巳定而不敢復改亦各求其義之至善而全其心之所安非强為異而苟為同也今䝉所抄縱未得乎義之至善亦足全吾心之所安若其謬說只自謬耳是書豈被其累譬如蜀之八陣石一時或亂之而千載如故也虞之五瑞玉一臣或失之而萬國自如也子安庸怒哉客頳頰而去余甚慚且悔然業已抄之不忍毁也用識之篇末
  丘氏大學衍義補
  一百六十卷又補前書一卷
  
  神宗御製序曰朕惟帝王之學有體有用自仲尼作大學一經曽子分釋其義以為十傳其綱明徳新民止至善其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闡堯舜禹湯文武之正傳立萬世帝王天徳王道之標凖宋儒真徳秀因為大學衍義掇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實之顧所衍者止於格致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闕逮我孝宗敬皇帝時大學士丘濬乃繼續引伸廣取未備為大學衍義補掲治國平天下新民之要以收明徳之功采古今嘉言善行之遺以發經傳之指而後體用具備成真氏之完書為孔曾之羽翼有功於大學不淺是以孝廟嘉其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特命刋而播之朕踐祚以來稽古正學經史諸書博渉殆徧因念真氏衍義我聖祖大書於廡壁累朝列聖置之經筵肅宗聽講之餘賦翼學詩以紀之朕爰命儒臣日以進講更數寒暑至於終篇然欲因體究用而此書尤補衍義之闕朕將細繹玩味見諸施行上遡祖宗聖學之淵源且欲俾天下家喻户曉用臻治平昭示朕明徳新民圖治之意爰命重梓以廣其傳而為之序如此云
  濬自序曰臣惟大學一書儒者全體大用之學也原於一人之心該夫萬事之理而闗係夫億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也其則在乎家也其功用極於天下之大也聖人立之以為教人君本之以為治士子業之以為學而用以輔君是蓋六經之總要萬世之大典二帝三王以來傳心經世之遺法也孔子承帝王之傳以開百世儒教之宗其所以立教垂世之道為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千萬年所以為教為學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曽子親受其教既總述其言又分釋其義以為大學一篇漢人雜之禮記中至宋河南程顥兄弟始表章之新安朱熹為之章句或問建安真徳秀又剟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塡實之各因其言以推廣其義名曰大學衍義獻之時君以端出治之本以立為治之則將以垂之後世以為君天下者之律令格式也然其所衍者止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蓋即人君所切近者而言欲其舉此而措之於國天下耳臣竊以謂儒者之學有體有用體雖本乎一理用則散於萬事要必析之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是以大學之教既舉其綱領之大復列其條目之詳而其條目之中又各有條理節目焉其序不可亂其功不可闕闕其一功則少其一事欠其一節而不足以成其用之大而體之為體亦有所不全矣然用之所以為大者非合衆小又豈能以成之哉是以大也者小之積也譬則網焉網固不止於一目然一目或解則網有不張譬則室焉室固不止於一榱然一榱或𧇾則室有不具此臣之所以不揆愚陋竊倣眞氏所衍之義而於齊家之下又補以治國平天下之要也其為目凡十有二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廣教化曰備規制曰愼刑憲曰嚴武備曰馭夷狄曰成功化先其本而後末由乎内以逹外而終歸於聖神功化之極所以兼本末合内外以成夫全體大用之極功也眞氏前書本之身家以逹之天下臣為此編則又將以致夫治平之效以收夫格致誠正修齊之功因其所餘而推廣之補其略以成其全故題其書曰大學衍義補云非敢並駕先賢以犯不韙之罪也臣嘗讀眞氏之序有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學而繼之以為人君而不知大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君之法是葢就其本體而言耳若即其功用而究君臣之所當知者則固有在也粤自古昔聖賢為學之道帝王為治之序皆必先知而後行知之必明其義行之必舉其要是知欲行其要者必先知其義苟不知其義之所在安能得其要而行之哉故臣之此編始而學之則為格物致知之方終而行之則為治國平天下之要宫闕髙深不出殿廷而得以知夫邑里邊鄙之情狀草澤幽遐不履城闉而得以知夫朝廷官府之政治非獨舉其要資出治者以御世撫民之具亦所以明其義廣正君者以輔世澤民之術譬之醫書其前編則黄帝之素問越人之難經後編則張仲景金匱之論孫思邈千金之方一方可以療一證隨其方以己其疾惟所用之何如也前書主於理而此則主乎事眞氏所述者雖皆前言往行而實專主於啟發當代之君亦猶孔孟告魯衛齊梁之君而因以垂後世之訓臣之此編較之前書文雖不類意則貫通第文兼雅俗事雜儒吏其意蓋主於衆人易曉而今日可行所引之事頗多重復所修之辭不能雅馴弗暇計也臣逺方下士叨官禁近當先皇帝在御之日開經筵即綴班行之末親覩儒臣以眞氏之書進講陛下毓徳青宫又見宫臣之執經者日以是書進焉臣於是時盖已有志於是既而出教太學暇日因採六經諸史百氏之闕也繕寫適完而陛下嗣登大寳盖若有待言者臣學不足以適用文不足以達意偶因所見而妄有所陳區區一得之愚固無足取而惓惓一念之忠儻為聖明所不棄焉未必無少補於初政之萬一臣謹序
  何喬新志墓曰公以西山眞氏大學衍義有資治道而治國平天下之事闕焉乃採經傳子史有及於治國平天下者附以已見作大學衍義補今天子嗣位之初公書適成乃表上之上覽之甚喜批答有曰卿所纂書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朕甚嘉之賜白金二十兩紵絲二表裏陞公尚書且命録其副付書坊刋行
  程氏敏政大學重定本
  一卷
  存
  敏政䟦曰大學章句朱子所訂且為格致傳補亡有大惠於後學朱子既沒矩堂董氏槐始謂格致傳未亡乃雜於經傳中未及正耳玉峯車氏若水慈谿黄氏震魯齋王氏柏山隂景氏星崇仁王氏㢲卿及國朝浦江鄭氏濓天台方氏希古皆有論說大同小異而於第十章亦有從程子所訂而少變之者走嘗欲合諸家著為定本而未能也暇日黙記衆說叅互考之手自録出如右他日或放歸田當再加紬繹并訂其注疏而凡諸經子中有先儒成說可還其舊者悉加釐正以俟後之君子而不敢必其能遂焉否也
  陳氏一經大學大全纂
  一卷
  未見
  俞汝言曰四川成都衛人成化丙戌進士
  葉氏大學綱領圖
  一卷
  未見cq=19
  蔡氏攷定大學傳
  一卷
  存
  徐師曽曰大學篇錯簡甚多程子既為之表章定著朱子又為之更正補亡其所作章句或問至於今家傳人誦似無遺議矣厥後諸儒若董氏槐葉氏夢鼎王氏柏皆謂傳未嘗闕特簡編錯亂而攷定者失其序耳遂欲移經文知止以下二條置於子曰聽訟之上以為傳之四章釋致知格物而車氏清臣嘗為書以辨其說之可信至蔡氏清攷定傳文云所謂致知在格物者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尤為近理使朱子復生未必不改而從之毛竒齡曰與朱氏改本並同增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七字刪此謂知本四字
  李氏承恩大學拾朱
  一卷
  未見
  王氏大學稽古衍義
  未見
  楊氏大學衍義節略
  二十卷
  未見
  亷序曰大學衍義先儒眞徳秀之所著也曰節略者臣不揆寡陋冐昩為之也舊四十三卷今為二十卷云竊謂徳秀之書雖其援引之富論說之辨然無一言而不源流於孔子之經無一句而不根本乎曾子之傳無一言而非人君為治之法無一句而非人臣責難之忠至當至精至切至要臣之過慮惟恐萬幾之繁經筵之講讀未易以畢乙夜之披閱或難於周此節略之所由以成也然先其少而後其多由其約以致其博則何不可之有哉此書所謂前列二者之綱曰帝王為治之序曰帝王為學之本是也為學乃明明徳為治乃新民即大學三綱領之二也所謂後分四者之目曰格物致知曰誠意正心曰修身曰齊家是也格致以始之修齊以終之即大學八條目之六也雖曰三綱領之二而至善之止固在乎中雖曰八條目之六而治平之理悉該乎内仰惟陛下躬上知之資禀生知之性一讀百篇五行並下是豈尋常可得而窺測也哉自今以徃誠留意焉則帝王之學必可傳帝王之治必可復矧以篇章減省工夫惟在於專旬月研窮效驗决有可獲至於一得之愚并此以獻 又進表曰居楓宸乃膺君師之任在杏壇實遺治教之書學雖上下之皆同責於南面而獨重若能實用其力則必大有其功經則誦於孔子而曾子述之傳則原於曾子而門人記之至程子始取之禮經迨朱子乃為之章句若夫引用五經四書之文揀擇諸史百氏之說據千載之空腔為一旦之塡實或言其理或舉其事體用一原即理而事無不包顯㣲無間即事而理無不在每條秪引其凡逐節惟提其要簡以御煩約以該博此則莫有逾於衍義之書而實成於眞氏之手其所以修已而明徳者一二帝三王之明法其所以治人而新民者一唐虞三代之成功否則不漢之雜覇亦唐而已不唐之雜夷亦宋而已君子尠與聞大道之要也小人豈盡皆至治之澤乎此書在祖宗朝或書之以為昕夕之諦觀或贊之以為出治之條格仰列聖之承傳同執中之授受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以至於今也兹者恭遇皇帝陛下入繼大統益衍天潢聰明睿知素著於潜藩仁勇聖神頃觀乎登極然程子為說書拳拳焉進㴠養薫陶之說朱子繼講席切切然有窮理讀書之言豈非當新君之幼冲與嗣皇之初政也哉臣嘗言於孝宗皇帝謂經筵不必泛及夫他卷而勸講惟當專用夫是編覽之數日已可窺其大端講之浹旬决可會其歸宿兹者竊慮萬幾之繁在於一日之内於是尋行數墨竭精力以繙閲其全輯短截長忘寡陋而採取其半非敢精以求精苐欲省而又省近年學士有病其闕而補以治平之篇今日愚臣乃懼其多而妄有節略之舉既簡矣而簡之至則本於一心亦約矣而約之極則在於一敬此聖賢之眞傳乃道學之密㫖九重誠留意焉乙夜儻過目焉則所謂大端者當不待于數日而後窺所謂歸宿者抑豈俟於浹旬而後會哉盖二帝三王之為君皆為如此之學故唐虞三代之致治咸臻如是之隆瑟僴赫喧今復見之獨詣親賢樂利亦何幸於躬逢所有大學衍義節略凡二十卷臣之愚得間附一二繕寫裝潢共計十帙謹隨表上進
  黄虞稷曰亷官南京禮部尚書時進呈
  汪氏大學復古録
  四卷
  未見
  徽州府志璪字文亮祁門人徴士思敬子𢎞治初徴修憲宗實録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九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二十二
  劉氏大學集注
  一卷
  未見
  績自序曰大學舊在禮記中至宋程子以為孔氏遺書而表章之朱子為之章句然天下之理不容毫髪差故據舊本取詩云至沒世不忘一百二十五字次聽訟章後取此謂至必誠其意一百二十八字又次其後改知本二字為物格然後此為完書盖格乃感而應之學以聚之問以辨之皆欲得人心同然故即其感應者知其為善誠意默而識此善也正心不為物誘此善也修身善發於外中禮也治國平天下善見於逺近事業也自人所得曰徳以其可欲曰善即新民而見明徳止至善非新民亦止至善也家言孝弟慈國天下言老老長長恤孤善之用有差等也絜矩格物之施於政也得衆善之同也得天命善之充也忠信進之方也財用行之效也循是為君子反是為小人用樂善而迸戕善仁人其至也即民之秉彞立教則百王難損也故此書精粗兼備先後相因上下通行古今不變始而易知易行終則可以位天地育萬物也績生去孔子幾二千年去朱子幾四百年安能决是非如此之明不過以心驗之而已
  趙氏大學管窺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江西安福人𢎞治庚戍進士累官工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諡莊靖
  胡氏大學補
  一卷
  未見
  太平府志胡爟字仲光蕪湖人𢎞治癸丑進士改庻吉士除户部主事
  胡氏世寧大學衍義補膚見
  四卷
  未見
  吳任臣曰胡端敏公世寧字永清昌化籍仁和人𢎞治癸丑進士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
  王氏守仁大學古本旁釋
  一卷一本四卷
  
  守仁自序曰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巳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巳謂之明徳以言乎人謂之新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偹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後有不善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誠意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復而體正體正而無不善之動矣是之謂止至善聖人懼人之求之於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聖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於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於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支與虛其於至善也逺矣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吾懼學之日逺於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釋以引其義庻幾復見聖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罪我者其亦以是夫錢徳洪曰先生在龍塲時疑朱子大學章句非聖門本㫖手録古本伏讀精思始信聖人之學本簡易明白其書止為一篇原無經傳之分格致本於誠意原無闕傳可補以誠意為主而為致知格物之功故不必增一敬字以良知指示至善之本體故不必假於見聞書成旁為之釋而引以序
  鄭曉曰大學一篇程子更定朱子為之章句今傳習者是也漢大司農鄭康成所注唐國子祭酒孔頴逹所疏皆古本也宋四明黄氏震元金華王氏柏臨川吳氏澄國朝正學方氏孝孺山隂景氏星温陵蔡氏清莆田鄭氏瑗新安潘氏潢各有說惟餘姚王氏守仁尊信古本
  羅汝芳曰大學原只是一章書無所謂經無所謂傳也亦無所闕無所用補也
  宋犖曰伯安具文武才人鮮能及乃以講學故毁譽迭見於當時是非幾混於後世盖其無善無惡之論朱子晚年之編學者無所用其囬䕶至謂其縱士鹵掠得寧邸金寳初通宸濠策其不勝而背之且擅離職守處置田州事宜失當用兵機詐此謗毁之餘唾不足拾取也
  按大學在小戴記中原止一篇朱子分為經傳出於獨見自章句盛行而永樂中纂修禮記大全并中庸大學文刪去之於是誦習章句者不復知有戴記之舊陽明王氏不過取鄭注孔義本而旁釋之爾近見無錫張夏輯雒閩源流録於陽明傳謂其叙古本大學則倒置經文反以是為陽明罪果足以服天下後世之心乎
  大學問
  一卷
  
  錢徳洪曰吾師接初見之士必借學庸首章以指示聖學之全功使知從入之路師征思田將發先授大學問徳洪受而讀之
  鄒守益跋曰聖學之明其在大學乎聖學之不明其在大學乎古者自小子至於成人初無二致故曰𫎇以養正聖功也自天子至於庻人初無二學故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後世岐小學大學為二而謂帝王經綸之業與韋布章句異嗚呼聖人之教天下也將望其為經綸乎將望其為章句乎古人學術之同異執是可以稽矣古者灑掃應對造次顚沛參前倚衡無徃非格物之功故求諸吾身而自足後世鑽研於書䇿摹擬於事為考索於鳥獸草木以一物不知為恥故求諸萬物而愈不足求諸吾身而足者執規矩以出方圓也求諸萬物而愈不足者揣方圓以測規矩也絜矩以平天下天下之大道也而其目曰所惡於上無以使下所惡於下無以事上千變萬化只在自家好惡上理㑹嗚呼修已以敬可以安百姓戒愼恐懼可以位育擴充四端可以保四海夫非守約施博之要乎聖學之篇要在一者無欲無欲則静虚動直定性之教以大公順應學天地聖人之常其於大學之功同耶異耶陽明先師恐大學之失其傳也既述古本以息羣疑復為問答以闡古本之藴讀者虚心以求之泝濓洛以達孔孟其為同為異必有能辨之者
  程氏大學衍義補㑹要
  未見
  樂平縣志誥字欽之𢎞治己未進士官至雷州知府
  朱氏大學信心録
  一卷
  未見
  上虞縣志朱衮字朝章𢎞治壬戌進士歴官興化知府
  崔氏大學全文通釋
  一卷
  存
  銑自述曰大學其作聖之的乎莫先於本末之知莫急於誠欺之辨是故知本之當先故推平天下者必原於格物知末之當後故充格物者斯極於平天下約之皆修身也淇澳烈文格物之序也仁敬孝慈信物之目也康誥諸文徴諸古以列其次也新民而明明徳之體全矣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誠意章之前格物致知之義渙然矣實乎此者誠也岐乎此者欺也
  湛氏若水古大學測
  一卷又難語一卷
  
  若水自序曰甘泉子讀書西樵山讀古本大學喟然嘆曰大學之道其粲然示人博矣其渾然示人約矣明徳親民其粲然矣乎止至善其渾然矣乎夫非有二之也其粲然者乃其渾然者也是故明徳親民以言乎大體矣止至善以言乎實功矣曷謂燦然其體用周以𢎞其分成已而成物是故以言乎大體也曷謂渾然其理要其學易簡而久大是故以言乎實功也曰曷謂至善曰以言乎身心之於家國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純粹精焉者也純粹精焉者非他也天理也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體也明徳親民之奥也其體用之一原也是故止至善而明徳親民之能事畢矣曰曷止之曰自知止而定静安慮知行並進乎此者也知所先後知此者也自天下而之格物自物格而之平天下始終反說約此者也格物也者止至善也言屢而意至矣故止至善則無事矣或曰子之必主乎古本何也曰其以修身為格致也教之力也身之也非口耳之也學者審其詞焉其於道思過半矣是故其書完其序明其文理其反覆也屢其義盡大哉博矣約矣其道也其至矣乎予懼斯文之晦求之者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也誠不自揣謹集訓而測焉以俟君子正徳戊寅孟秋
  陸氏校定大學經傳
  一卷
  未見
  魏氏大學指歸
  一卷古文一卷
  
  王廷序曰嘉靖壬寅夏莊渠魏先生大學指歸成先生屬廷為之序序曰古人之學心學也外心而言學者非也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明此之謂明徳推此之謂新民止此之謂至善堯舜禹湯文武所以能致唐虞三代之治者於此耳後世大道既隱學術分裂世之言學者學其所學而非古人之所謂學矣夫學戾古人則無眞儒無眞儒則無善治矣先生夙契先聖之㫖憫學者之寖失其初也乃直探本原揭示標凖凡數脫槀始克成編名曰指歸其詞質其㫖逺其文簡觀此而於古人之學思過半矣或曰大學一書朱子為之章句今天下已家傳人誦而指歸者何夫道本無言而有言者憂學之不明也章句析其義指歸一其趨蓋有相發明而不相悖者是烏能己於言哉書總一卷其篇次從古文考異亦附見云
  廖氏大學管窺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黄梅人𢎞治乙丑進士
  張氏邦竒大學傳
  一卷
  未見
  方氏獻夫大學原
  一卷
  未見
  穆氏孔暉大學千慮
  一卷
  存
  孔暉跋曰孔暉自去年夏病甚不能言黙然坐卧静中不覺舊日所得義理發於思慮盖心無所用不能動履誠難遣也每思大學腹稿成輙起而筆之然眼花不能自挍令男符書而考證焉
  黄虞稷曰堂邑人𢎞治乙丑進士
  程氏大學古本註釋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昌字時言祁門人正徳戊辰進士歴官四川按察使
  洪氏大學叅義
  一卷
  未見
  王氏大學億
  二卷
  存
  大學衍義論新
  一巻
  未見
  鄒氏守益古本大學後語
  一卷
  未見
  黃氏大學衍義膚見
  未見
  徽州府志黃訓字學古歙縣人正徳甲戌進士知嘉興縣入為部郎
  林氏希元更正大學經傳定本
  一卷
  未見
  陸元輔曰同安林希元茂貞平居好古晚叅訂諸儒所定大學格物致知之說附以意見曰更正大學經傳
  王氏漸逵大學義略
  一卷
  未見
  漸逵自序曰大學之教首之以明徳新民相並而行焉何也曰此聖賢廣大精㣲之學合内外而一之者也是故天下之大物我而已矣吾性之徳體物我而已矣物我合體存乎學此學之所以為大也至善者吾心中正之則也在心為明徳在事為至善合内外者也自身而内之心也意也知也徳也吾之所有也自身而外之家也國也天下也民也吾之所與也成已成物之道也是故聖人有以知天下後世之有老莊佛氏之徒竊吾之明徳以自私自利而肆其說者矣故示之以親民焉聖人有以知天下後世之有管晏商韓之徒竊吾之親民以自私自利而鼓其術者矣故示之以明明徳焉聖人有以知天下後世崇制象於彌文假述作為美觀而民不被其澤者矣故示之以教化用人理財焉故觀諸親民而見聖賢廣大之學有以異於老佛之偏枯者矣觀諸明徳而見聖賢精㣲之學有以異管商之昏汨者矣為人君而不知大學之道必蹈於禍敗之機為人臣而不知大學之道必昧於義利之辨為學者而不知大學之道則溺於老佛之偏功利之𡚁斯則聖賢之所憂著之於經以為教者也惜其雜於戴記簡篇脫畧賴程子而表章易置之稍為完備然於聖人之精藴猶畧焉故特掲而著之學者能於此識其大焉則所以合内外一物我而於窮理盡性之道存神過化之幾思過半矣
  聶氏大學臆說
  一卷
  未見
  徐文貞公志墓曰公諱豹字文蔚永豐人正徳丁丑進士歴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諡貞襄
  季氏大學
  一卷
  存
  毛竒齡曰季彭山改本不分章節刪故治國在齊其家七字張宫諭陽和講學龍山出其書示學者遂刻之行世僅大文六葉無疏義
  鄭氏守道大學講義
  一卷
  佚
  黄虞稷曰福州人
  周氏大學約言 緒言
  未見
  吉安府志周禄字以道廬陵人受學於陽明以貢為黄岡教諭
  江氏大學論正
  一卷
  未見
  徽州府志銓字元衡婺源人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二十三
  黄氏石經大學
  二卷
  存
  陳龍正曰大學自程朱一更再更迄無確論石經大學出自豐坊云得之某處明是坊偽作而鄭端簡重其書流傳漸久恐後世不察苐見其叚落分明血脉融貫果以為孔曾眞本肇自天開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眞者也古經自有脉絡錯綜者遇不可解無寧闕疑程朱明更之近於大臣擅易位之權而坊暗更之殆祖春申文信之故智行之著述之間其罪大矣吳應賓曰石經大學非眞石經也謂魏政和中詔諸儒虞松等考正五經衛覬邯鄲淳鍾㑹等以古文小篆八分刻之於石始行禮記而大學中庸傳焉按魏文帝始以黄初紀元在明帝則為太和為青龍為景初在齊王芳則為正始為嘉平在髙貴鄉公則為正元為甘露在元帝則為景元為咸熈而禪於晉未嘗有政和之年號瞿元立言魏者偽也魏無政和而言政和亡是子虛之謂也
  陸元輔曰錢䝉叟列朝詩集為豐坊作小傳謂石經大學子貢詩傳等書皆坊偽撰而當時名公多為所惑如鄭端簡以石經大學次第亦自可玩味郭青螺李本寧刻子貢詩傳於楚而序之是也其書首大學之首四句次古之欲明明徳一節又次物有本末四句又次緡蠻詩又次知止節又次邦畿節又次聽訟節又次自天子二節又次物格而后知至節又次所謂誠其意章又次所謂修身章食而不知其味下有顔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二十二字次所謂齊其家章次所謂治國章首節次一家仁節次康誥曰如保赤子節次故治國五節次所謂平天下章三節次秦誓曰四節次節彼南山節次是故君子先慎乎徳四節次殷之未喪師節次楚書節次是故言悖節次康誥維命節次舅犯節次仁者以財二節次生財節次孟獻子二節次是故君子有大道節次堯舜帥天下節次明徳新民二章次穆穆文王節終焉當豐氏本既出管志道為作章句測義略義錢一本曹𦙍儒俱有刋本皆為坊所惑可怪也
  王氏古本大學附録
  三巻
  未見
  蔣氏古本大學義
  一巻
  未見
  陸元輔曰武陵人嘉靖壬辰進士
  孟氏大學愚見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祥符人嘉靖戊戌進士
  髙氏大學直講
  一巻
  存
  吳氏桂芳大學記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新建人嘉靖甲辰進士
  李氏先芳大學古本
  一巻
  未見
  黄虞稷曰濮州人嘉靖丁未進士
  萬氏思謙大學述古
  一卷
  未見
  徐氏大學衍義補纂要
  六卷
  未見
  黄虞稷曰常熟人嘉靖丁未進士
  王氏大學衍義略
  未見
  温州府志諍字子孝永嘉人嘉靖庚戌進士以僉都御史廵撫貴州
  魯氏邦彦古本大學解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雎州人嘉靖庚戌進士
  史氏朝富考正大學古本
  一卷
  未見
  陸元輔曰史朝富字節之晉江人嘉靖癸丑進士知永康六合二縣事入為南兵部郎出知永州府
  羅氏汝芳大學說
  一卷
  存
  張恒曰汝芳南城人嘉靖癸丑進士
  右其弟子從一貫録中抄出單行
  許氏孚逺敬和堂大學述
  一卷答問一卷
  存
  孚逺自序曰自格物之義不明而孔門之學晦謂即物而窮其理者疑於支謂於事事物物格其不正以歸於正者渉於徑謂格知物之本末與格無物之物者虚見無實皆愚之所不能信也盖宋儒司馬温公嘗有捍去外物之說近時天台王子涇陽胡子皆主格去物欲之說孚逺當在關中與胡子論辨不以為然及謫居山廬旋罹先君子大故兀坐沉思恍然覺悟知此心不可著於一物澄然無物性體始露乃知聖門格物之訓真為深切而著明頃入七閩得温陵蘓子所遺格物之解若合符契然後益信人心之所同然爰取笥中舊著大學述一編復加刪改就正有道以期共為折衷闡明聖學於天下後世其知我罪我所不敢辭避也萬厯癸巳夏五月
  耿氏定向大學括義
  一巻
  存
  楊氏時喬大學古今四體文
  一卷
  未見
  李氏大學約言
  三巻考次一卷
  未見
  來氏知徳大學古本釋
  一卷
  存
  知徳序曰大學之道修身盡之矣修身之要格物盡之矣明徳者何也昭明於天下之徳也即五逹道也若以人之所得於天而虚靈不昩為明徳則尚未見諸施為以何事明明徳於天下也哉親者九族也民者萬民也即親親而仁民也自近以及逺而家而國而天下也非當作新也亦非親其民也止至善者止於仁敬孝慈信也自字義不明聖人修己以安百姓之道荒矣道喪千載又安望其知格物也五帝三王之學皆所以明倫七十子從孔子問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懐之朋友信之此何志也即大學老老長長恤孤平天下之志也及哀公問政孔子告之曰天下之逹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則明徳即逹道不待辨而自明矣孟軻氏得孔子之眞傳者故曰聖人人倫之至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逹之天下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及齊宣梁惠滕文公問政皆以設為庠序人倫明於上告之此皆載之簡冊但天下學者日汲汲於科目如水之赴海間有一二髙明之士又馳情於釋氏之空寂不以身心體認之以至此義不明耳秦漢以來聖人之道渾如長夜至宋河南程氏取而表章之朱子乃為之注可謂有功於聖門矣但以明徳為虚靈不昩以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不免失之支離至陽明王氏以此書原未錯簡程朱格物不免求之於外可謂有功于程朱矣但仍以明徳為靈昭不昩而教人先以悟良知則又不免失之茫昩支離茫昧雖分内外然於作聖工夫入手之差者則均也徳以未仕山林中潜心反覆二十餘年一旦恍然有悟懼天下之學者日流而為禪也乃書於大學古本之後
  張氏進呈大學講章
  一卷
  未見
  黄虞稷曰南昌人隆慶戊辰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管氏志道大學六書
  八巻測義三巻 輯志一巻 略義一巻 古本訂釋一巻 辨古本一卷 石經大學附録
  一卷

  存
  胡氏時化大學注解正宗
  一巻
  未見
  祁承𭶅曰餘姚人隆慶辛未進士
  朱氏元弼大學通注
  一巻
  存
  蔡氏士喈古大學注
  一巻
  存
  王復禮曰蔡氏古大學注太倉王文肅序之嘗以進呈
  姚氏舜牧大學疑問
  一卷
  存
  周氏從龍大學遵古編
  一卷
  存
  李日華序曰大學一書與中庸同出戴記宋儒目為修己治人之方而以六藝當小學夫書數射御信卑卑矣然亦非絶慧精詣不能擅恐未可輕責之髫丱輩而以煌煌禮樂之大槩受小學之目則是書將不得為禮樂之書可乎周彦雲先生性喜治經而不欲沿習勦說所著中庸發覆巳膾炙士林無何又出大學遵古編行之名曰遵古遵古本石經也世所傳石經不知何所本楊止庵少宰業立說痛排之而先生良有當焉何居全書不分經傳又以六所謂溯繹而上知首章即己備格物無俟更補又咏淇澳詩知文武心法乃在武公及定為子思居衛之作皆鑿鑿有據非依人口吻異同者可以傳矣
  按周氏誤信石經大學為古文名其編曰遵古不知石經之非古也
  唐氏伯元石經大學
  一巻
  存
  按豐坊偽石經大學唐氏誤信之上言於朝請頒行學官而又述之為書與管志道交相倡和皆夢魘之語也
  鄒氏元標大學就新篇
  一卷
  存
  顧氏憲成重定大學
  一卷
  存
  憲成自序曰世之說大學者多矣其㫖亦無以相逺而獨格物一義幾成訟府何也始於傳之不明也於是人各就其見窺之此以此之說為格物彼以彼之說為格物而大學之格物轉就湮晦不可得而尋矣予竊懼焉因取戴記以下諸本暨董蔡諸家之說互相叅挍沉潜反覆紬繹異同如是者久之乃知格物之傳昭然具在或習焉而不察或語焉而不詳或擇焉而不精則雖謂之亡也亦宜竊不自揆僣加詮次私以講於同志而今而後庻幾大學獲為全書而紛紛之論可息矣戊子秋日
  大學通考
  一卷
  
  憲成自序曰程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善哉其言之也大學有戴本有石經本有二程本有朱子本近世陽明王氏獨推戴本天下翕然從之而南海曙臺唐氏又斷以石經本為定至於董蔡諸氏亦各有論著莫能齊也雖然以求是也非以求勝也其同也非以為狥也其異也非以為競也其得也非以為在已而故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也其失也非以為在人而故抑之也君子於是焉虚心平氣要其至當而已予故備録之俾覽者得詳焉壬辰正月
  大學質言
  一卷
  
  弟允成序曰余兄叔時既編定大學為一巻又集戴記諸本及諸家所嘗論說者為一巻同異得失大要具是矣或謂余曰何不略疏其義余以告叔時叔時曰大學正文首尾不過一百二十餘字而規模廣大條理精密自來聖賢論學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即諸釋文亦惟援古昔稱先民稍加紬繹而已不能别為之說也今何從更贊一辭曰諸家之說何如曰求諸大學可也求諸大學而合焉不問而知其是矣求諸大學而離焉不問而知其非矣亦何從更贅一辭余曰善己謂余曰程朱命世大儒其論大學也猶然在離合之間不足以盡厭於天下後世况吾儕乎顧執已而自遂也於是時時進余而商之余退而籍其語命曰質言仲尼不云乎就有道而正焉蓋叔時之志也
  嚴繩孫曰先生字叔時家於無錫縣東之涇里故學者稱涇陽先生萬厯庚辰進士官至南京光禄少卿崇禎初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著有大學三書一曰重定大學萬厯戊子秋謫桂陽州判時輯一曰大學通考壬辰補泉州推官未赴時撰二書皆自序一曰大學質言弟涇凡公序之
  按石經大學止可欺無目之人端文顧公乃亦收之吁可怪也
  鄒氏觀光續大學衍義補
  未見
  三楚文獻録鄒觀光字孚如雲夢人萬厯庚辰進士官至太僕少卿
  鄒氏徳漙大學宗釋
  一巻
  存
  徳⿰氵専 -- 溥自序曰夫學以致道也乃其本則至善是已然而必自知止始故要其端於致知格物格物者格其物之本而先之也則知止之為亟是已夫惟知止則修之乎於穆不顯之天而齊治均平自要其成夫斯之謂本務彼聲色之於化民末也欲操是以明明徳於天下奚由哉盖大學㫖趣實與中庸無二古稱孔伋經緯之說信不虛也比䖍遊與劉調父氏深譚屬余疏其義余乃約說大㫖如此
  按鄒氏亦誤信為石經者
  虞氏淳熈大學繁露演
  一卷
  未見
  徐氏即登大學本㫖通
  六卷
  存
  錢氏徳洪石經舊本大學
  一卷
  存
  羅氏大紘挍復大學古本
  一卷
  存
  吳氏應賓古本大學釋論
  五卷
  存
  按吳氏釋論本陽明王氏之說書凡五卷提綱釋篇名釋古本釋首章第一釋誠意修身第二釋齊家治國第三釋平天下第四新本辨第五所謂新本者偽石經本也
  袁氏石經大學補
  一卷
  存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禮記二十四
  高氏攀龍大學知本大義
  一卷
  存
  攀龍序曰謂大學有錯簡者疑誠意章引淇澳而下也謂大學有缺傳者疑首章此謂知本二語也夫此謂知本必從修身爲本明矣有修身爲本之揭則有此謂知本之結有此謂知至之結則知其爲格物致知之釋文理不辨自明也獨誠意章引淇澳而下則曲觧不可得而通明道先生之易古本以此也伊川先生再易之晦庵先生三易之未定也以三先生之信古而卒不能信於斯簡以天下後世之信三先生而卒不能信其所易則心之同然者不可强也愚蓋往來胸中結疑不化有年矣一日讀崔後渠先生集有曰大學當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誠意章之前格物致知之義明矣乃始沛然如江河之决不覺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吾何以决之吾决之於此謂知本此謂知至之二語也此二語者以爲不釋格致則自天子以下兩條亦屬無謂以爲果釋格致則自天子以下兩條似未明備固知其旁引曲暢有如淇澳諸條所云也此諸條也以爲不釋知本則不宜結以知本以爲果釋知本則不宜别附他章固知其前後起結必隨於此謂知至之後也夫以三先生不能定敢謂定於今日乎然而天下萬世之心目固有愈推而愈明論久而後定自三先生表章大學之後越三百年而崔先生之說益近自然故敢申明之以俟後之君子觀夫同然之心果何如也若夫割裂推移人人自爲大學則何所底極之有嗟乎聖人之學未有不本諸身者六經無二義也大學之道知止而已知止之道知本而己昜簡而天下之理得蓋沛然無疑於日用非獨以殘編之似缺而復完已也
  吳氏大學古本解
  一卷
  存
  張鼐曰大學出於禮經原無分經分傳之說讀古本可思而宋人以義理訓詁遂經之傳之而私補其所未備余不敢謂朱子爲非而於大義亦竊有未安者蓋古本聨屬而章句頭緒支離古本完整而章句反覺有未備是以不免於補綴耳此吳先生力學湛思三十年有當於古本之㫖也
  按侗初張氏序吳氏大學謂有當古本之旨所云古本亦僞石經也
  區氏大倫大學定本
  一巻
  未見
  李氏日華大學心詮
  一卷
  未見
  劉氏洪謨續大學衍義
  十八巻
  未見
  黄虞稷曰南昌人萬歴乙未進士太僕寺少卿是書於崇禎二年進呈
  劉氏宗周大學古文參疑
  一巻
  存
  宗周自序曰立國必有學大學王制也而訓學有記則孔門私之矣後之人以其本爲王制也故言禮之家收之則戴氏又私之矣戴氏非通儒也其言禮也龎亦何有於大學六經同出於秦火之餘區區斷簡殘編初無完本而人各以記誦所得綴而成篇章其言不得不歸之龎亦何有於禮然則戴氏之傳大學早已成一疑案矣後之人因而致疑也故程子有更本矣朱子又有更本矣皆疑案也然自朱本出而格致補傳之疑更垂之千載而不决陽明子曰格致未嘗缺傳也盍從古本是乃近世又傳有曹魏石經與古本更異而文理益覺完整以决格致之未嘗缺傳彰彰矣余初得之酷愛其書近見海鹽吳秋圃著有大學通考輙辨以爲贗鼎余謂言而是雖或出於後人也何病况其足爲古文羽翼乎吾友高忠憲頗信古文亦以爲格致未嘗缺傳也因本高中𤣥相國所定次誠意一章於此謂知本以下則在古今之間乎余嘗爲之解其略見者韙之而終不敢信以爲定本於是後之儒者人人而言大學矣合而觀之大學之爲疑案也久矣古本石本皆疑案也程本朱本高本皆疑案也而其爲格致之完與缺䟽格致之紛然異同種種皆疑案也嗚呼斯道何由而明乎宗周讀書至晚年終不能釋然於大學也積衆疑而參之快手疾書得正文一通不敢輙爲之解聽其自觧自明以存古文之萬一猶之乎疑也而滋龎矣因題之曰參疑時乙酉春三月
  大學古記
  一卷
  
  宗周自序曰大學本出於小戴禮蓋大學爲訓學校之經義故禮家收之自是一篇文字其分經分傳始於宋儒且特表章之以配四書嘉惠後學其功良偉而後之人猶以不睹古全經爲恨至朱子格致之傳理本經旨事同射覆不善讀者又以爲支離而王文成之古本出矣自誠意下合瞻彼數節至此謂知本通爲一章云釋誠意而格致在其中故古本序首言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然獨不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乎又曰修身爲本而不及誠意則誠意章不可以提宗明矣且以後雜引詩書凡以暢明新止至善之義而於誠意無當也其云格致在其中凡以遷就其知行合一之說而已又百年而高氏古本出實本後渠崔氏中𤣥高氏所定謂大學不分經傳只是六段文字挈淇澳以下置知至之後文理煥然通前爲一段即以釋格致之義而誠意以下自分五段可謂獨窺要領超出朱王之上千古殘經一朝完復後之人宜無所置喙矣顧愚猶有見焉大學雖一篇文字而自始至終命意之法有綱領有支節不可得而混也其立言之法或簡嚴或曲暢不可得而混也首言三綱次言知止次言知所先後次言所先次言所後一開一闔文理完整更無欠剰至修身一條明解物有本末之義其爲更端而釋格致也何疑自修身以上其辭簡以嚴自修身以下其辭曲以暢又有經傳之體焉然爲經爲傳作者何人莫得而定也漢儒賈逵云子思窮居於宋懼聖道之不明乃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今紬繹二書中庸原是大學註疏似出一人之手經緯之說殊自可思而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條意其遺言多本之曾子而曾子復得之仲尼所親授故程子謂孔氏遺書而朱子遂謂首篇爲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後篇爲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有以也門人高弟非子思而何中庸一書多仲尼之言而子思述之則大學一書多孔曾之言而子思述之又何疑焉今姑據朱子之意首篇爲正經以還孔曾後六篇爲正傳以還子思而合之總爲訓大學而設則亦還其爲大學之記而已大學雖是一篇文字既可割一而爲六則斷不可不割首叚之一而爲二以釐正八目八目只是一事既可分誠意以下逐叚詳明則斷不可不分修身爲本以下爲格致之傳必分修身以下爲格致傳者心齋王氏啓其端而未竟其説愚嘗竊取其義者也
  大學古記約義
  一卷
  
  大學雜言
  一卷
  存
  按劉氏叅疑亦誤信僞石經大學爲眞其次序以大學之道一節古之欲明二節爲第一章經也以物有本末一節詩云緡蠻一節知止而後一節詩云邦畿一節子曰聽訟一節自天子以一節此謂知本一節爲第二章釋格物致知也以所謂誠其意四節爲第三章釋誠意也以所謂修身三節爲第四章釋修身之先義也以所謂齊其家三節爲第五章釋齊家之先義也以所謂治國三節故治國五節爲第六章釋治國之先義也以所謂平天下三節秦誓曰四節詩云節彼一節是故君子先愼四節詩云殷之一節楚書曰一節是故言悖一節舅犯曰一節康誥曰一節生財有大道五節爲第七章釋平天下之先義也以是故君子有大道一節堯舜帥天下一節康誥曰四節湯之盤銘四節詩云穆穆文王三節爲第八章釋明明徳於天下以暢全經之㫖也詳其始末又與諸家不同
  吳氏石經大學䟽㫖
  一卷
  未見
  葛氏寅亮大學湖南講
  一卷
  存
  寅亮自述曰大學中庸皆出自禮記中庸鄭康成注子思子所作大學不注姓氏程子云孔氏之遺書晦庵又云首章乃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按康成本不分經傳至宋程朱始分首章爲經後各章爲傳陽明子欲從鄭本鄭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在首章末未之有也之後文理儘相屬若詩云瞻彼淇澳至沒世不忘也接以康誥曰克明徳至止於信又接以子曰聽訟至此謂知本俱在君子必誠其意之後竊謂誠意章結以故君子必誠其意己自收煞不應後面尚有許多說話且其意義不類必係錯簡程朱提出置首章之後頗爲有理此後鄭本與今本同事經秦火是非難以懸斷要當附於闕疑之義者爾
  劉氏元卿大學新編
  一卷
  未見
  顧氏起經大學衍義補要
  未見
  瞿氏石經大學質疑
  一卷
  存
  管志道曰瞿元立名稷號洞觀常熟人以邵武守投劾歸
  錢一本曰近有石經大學虞山瞿元立考辨至爲精核其爲僞造之書無疑而管登之崛强不服眞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
  吳氏三極大學測
  一卷
  存
  吳氏瑞登續大學衍義
  三十四卷
  未見
  唐氏自明大學原本闡義
  一巻
  佚
  郝敬序曰閩有理學眞儒一人曰唐自明先生著爲大學原本闡義鑚堅研微發揮名理使羣𫎇頓惺疑網盡徹區區荒耄願竊有請蓋道在天地間原不待講夫子憂學不講在春秋時云爾自與七十子開發後論語二十篇豁然大路四教雅言入孝出弟謹言愼行尋常日用飲食知味出入由戸孰非天命人性明新至善實地而世儒疑其膚淺别收戴聖禮記中庸大學二篇補凑爲四書専講性命明徳以爲理學夫理者裏也一事一物之裏而道者蹈也天下古今共由之路理隱而道顯理虛而道實聖人言道不言理道逹於天下即理行乎其中矣二篇在禮則爲根蒂禮失此二篇則成枯槁二篇離禮則墮空虗道與禮禮與性命非二也禮即天命也率性也即明徳即新民即至善即正心誠意也離心意性命别求禮老氏所謂忠信之薄也故子夏有素絢禮後之喻而子夏之言亦未盡是也以禮爲後必求所以爲禮先者不主静窮理流爲佛氏之空寂而焉往哉故夫子僅與之言詩不與之言禮也而儒者顧謂此二篇曾子子思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則是道與禮二也聖人教學者約禮復禮執禮好禮學禮即學道也蹈曰道履曰禮即誠也中庸誠身大學誠意皆所謂敦厚以崇禮非空虛也教顔子爲仁惟復禮復禮惟視聽言動豈空談性命如佛老云乎哉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而不由則惟有明心見性爲浮屠之空寂而己故大道以人倫庻物爲實地學道以論語爲證盟以先聖孔子爲宗師舍此而言明徳至善以爲理學秪爲浮屠假羽翼作逋逃主萃淵藪耳荒耄鄙儒所見如此若云天地之大無所不有劈破籓籬乃成大家吾儕小人也硜硜信果見笑於大方之家復何辭
  楊氏文澤大學衍義㑹補節略
  四十巻
  未見
  沈氏大學古本說義
  一巻
  存
  曙自述曰大學與中庸厥初俱雜於戴記之中至有宋諸儒始表而出之仍爲之詮釋其啓佑之功誠不小苐是書初行其中文義未甚明晰遂以誠意一傳裂而爲五復增補致知之傳更之而辭既亂補之而旨愈離自是爲宋儒之大學非復孔氏之大學矣賴陽明先生奮臂大呼天下始翕然知有古本大學嗚呼吾軰讀古人書安能如矮人觀場人嘻亦嘻人笑亦笑哉今古本具在試一展卷把玩則文意如是段落如是儘好讀儘可思也
  繆泳曰沈君字明孺吳江人
  林氏日正大學管窺
  一巻
  未見
  程氏大學定序
  一巻
  存
  金侃曰雲莊程氏論易不規隨宋儒所撰大學定序亦不襲朱子章句
  吳氏鍾巒大學衍注
  未見
  郁氏文初大學郁溪記
  一巻
  存
  按郁氏大學記以大學之道一節古之欲明明徳一節物格而后一節爲經一章其釋明明徳新民止於至善仍朱子本刪去釋本末傳而以物有本末一節次以知止而后有定一節又次以子曰聽訟一節又次以此謂知本二句爲釋格物致知傳自誠意以後悉仍朱子本
  張氏岐然古本大學說
  一卷
  未見
  黄宗羲曰君諱岐然字秀初杭州人國變後寄跡僧寮後四年落髮叢林稱爲仁庵禪師自薦方外尚窮六經其於易詩春秋皆有論著不尚雷同所著大學古本辨繹義論格物於七十二家之說最爲確當
  王氏立極大學膚見
  一卷
  未見
  廣平府志崇禎中諸生
  陳氏道永大學辨
  一巻
  存
  按乾初蕺山高弟講學海壖晚著大學辨一篇其畧曰子言之矣下學而上逹易稱䝉飬即聖功學何大小之有論語二十篇於易詩書禮樂三致意焉而不及大學小戴置其篇於深衣投壺之後垂二千餘年莫有以爲聖經者而程子始目爲孔氏之遺書又疑其錯簡而變易其文朱子又變昜程子之文且爲之補傳以絶無證據之言强以爲聖經尊之論語之上即其篇中兩引夫子之言則自聽訟兩節而外皆非夫子之言可知一引曾子之言則自十目一節而外皆非曾子之言可知乃自漢至宋並無一人稱是孔曾之書謂二千年來無一學人吾不信也於時聞者皆駭桐鄉張履祥考父山隂劉汋伯繩仁和沈蘭先甸華海鹽吳蕃昌仲木交移書爭之而乾初不顧具言大學言知不言行格致誠正之功先後失其倫序且以朱子補傳一旦豁然貫通近於禪宜仍還戴記其言雖咈於衆心然其人不失爲躬行君子也
  吳氏肅公孔門大學述
  一卷
  存
  肅公自序曰大學本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程子謂爲孔氏遺書者也自朱子章句行而鄭注孔疏並廢戴記中遂削原文所幸存者舊十三經鄭注耳號稱古本廢置弗道偶或信從不以爲好異輙曰反古功令繩之烖且及身於是大學永爲朱子之書而孔門之大學蔑矣且夫釋經可也改經不可也儒者各鳴所見縱刺謬於聖人指而駁之經文固自若也改之則經非其經矣漢儒之釋經也不敢增損即錯簡仍之費直王弼移置周易傳文朱子方定正之而於大學乃身自蹈之分經分傳爲曾子爲門人析之釋之爲錯簡爲衍爲闕移之補之使經文果有錯簡若衍若闕而不可通當聽之無可如何况本自明備而斷以已意仍不免其衍且闕何以改爲哉所以然者觧經而不得其觧故也不得其觧因蹈改經之失竄以已意而支離不免焉噫盍亦反諸孔門之舊乎
  毛氏竒齡大學證文
  四巻
  存
  顔氏光敏大學訂本
  一巻
  存
  無名氏大學繁露
  一巻
  未見載澹生堂書目
  司馬氏致知在格物論
  一篇
  存
  劉氏格物說
  一卷
  未見
  蔡氏大學格物致知傳
  一卷
  未見
  郎氏訂正大學格物傳
  一卷
  未見
  湛氏若水聖學格物通
  一百巻
  存
  若水序曰夫聖學格物通何爲者也明聖學也明聖學何以謂之格物通也宋儒程頥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致知在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夫以涵飬寡欲言格物則格物有知行之實非但聞見之粗矣然則何以至其理也知止知也定靜安慮行也知而弗去格物之功盡於此矣夫通有四倫焉有總括之義焉有䟽觧之義焉有貫穿之義焉有感悟之義焉夫聖人之道莫備於大學大學曰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夫自天下逆推本於格物是格物乃其本始用功之要也又自格物順循其效於天下是格物乃其本始致效之原也經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物格者其本始之謂乎宋臣彭龜年曰大學之書其節雖繁而道甚要格致而已張栻答曰自誠正以至治平固無非格致事也伏覩我太祖高皇帝諭侍臣曰大學一書其要在修身而大學古本以修身釋格致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經文兩推天下國家身心意皆歸其要於格物則聖祖蓋深契乎古本大學之要矣乎由是言之聖人之學通在於格物矣故曰有總括之義焉凡意之事則誠意之類舉之矣凡心之事則正心之類舉之矣凡身之事則修身之類舉之矣凡家之事則齊家之類舉之矣凡國之事則治國之類舉之矣凡天下之事則平天下之類舉之矣輯事以從其類取義以暢其情故曰有疏解之義焉列誠意所以示人於意焉格之也列正心所以示人於心焉格之也列修身所以示人於身焉格之也列齊家所以示人於家焉格之也列治國所以示人於國焉格之也列平天下所以示人於天下焉格之也意身心之於家國天下之事非二也一以貫之也故大學於誠意曰好惡曰慎獨於正心曰忿懥曰憂患曰恐懼曰好樂於修齊曰辟曰好惡於齊治曰孝弟慈曰心誠求曰恕於治平曰絜矩曰辟曰好惡曰忠信曰仁義皆以其心言之也而通之於各條因事以明其理因理而㑹諸心通一無二故曰有貫穿之義焉是故君子之學讀誠意之事則感其意之理讀正心之事則感其心之理讀修身之事則感其身之理讀齊家之事則感其家之理讀治國之事則感其國之理讀平天下之事則感其天下之理理也者吾之良知也學之者所以覺其良知也知也存之又存存存而不息由一念而逹諸萬事皆行也故曰有感悟之義焉是故讀斯通者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理皆備於我矣故君得之以成其仁臣得之以成其敬學士得之以成其徳家國天下之民得之以㑹極而歸極是故聖人之學無餘藴矣或曰諸通無格致者何也臣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無非格致之地也夫又何贅焉或又曰夫格致而不及天下萬物者何也臣曰意心身家國天下一貫聖門切問近思之學也然而天下萬物同體無外矣雖位育配天可也何别高逺之求哉疑曰真徳秀之衍義邱濬之補具矣而乃又有格物通者何居臣應之曰孔門一本無二之指臣幸得之於正經證之於諸儒仰稽於我皇祖之訓者上下十餘年而思欲効其愚見者久矣乃今伏聞聖明四年七月初四日詔令文臣撮經書史鑑有關帝王徳政之要者直觧進覽臣實欣慶聖學日升務求典要竊念臣亦舊忝詞臣講官也心在皇室忠切勸學故不揣踈愚逺自伏羲二帝三王與夫諸儒之格言近至我祖宗列聖之謨烈章采而節釋之不詭於衍義與補而容或少有發明而一助焉庻或上裨聖明進徳修業合一之要領且明經文直以格物爲諸條之統㑹樞紐也有隨事體認之實合孔門求仁一貫之指夫聖人之學體用一原本末逺近一致知行並進者也此臣格物通之所以作也按是書蓋倣眞氏大學衍義而作誠意之目八曰審幾曰立志曰謀慮曰感應曰儆戒曰敬天曰敬祖考曰畏民正心不列目修身之目三曰正威儀曰慎言動曰進徳業齊家之目七曰謹妃匹曰正嫡庶曰事親長曰飬太子曰嚴内外曰恤孤幼曰御臣妾治國之目七曰事君使臣曰立教興化曰事長慈幼曰使衆臨民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正萬民平天下之綱三曰公好惡曰用人曰理財目二十曰學校曰舉措曰課功曰任相曰任將曰六官曰修虞衡曰抑浮末曰飭百工曰屯田曰馬政曰漕運曰勸課曰禁奪時曰省國費曰慎賞賜曰蠲租曰薄斂曰恤窮曰賑濟各爲之小序
  瞿氏汝稷大學格物訓
  二篇
  存
  沈氏朝煥格物訓
  一篇
  存
  鄭玥曰朝煥字伯含仁和人萬歴壬辰進士官至福建叅政格物訓一篇雜以二氏之說不能使學者心折也
  程氏時登大學本末圖說
  一卷
  佚
  時登自序曰大學曰物有本末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以是考之堯舜之所以帝禹湯文武之所以王漢唐之所以僅治而旋亂秦隋之所以大亂而遂亡者效葢可見也宋受天命以道治天下於是河南二程子出始取是書而推明之崇正數劄叔子豈徒託之空言哉自是厥後朱子有章句西山有衍義雖至治之澤未溥而大道之要己明矣歴代指掌舊嘗有圖顧綱目有圖義例多舛因復爲此以備觀覽名曰大學本末圖起春秋迄五季凡若干年君徳之修否治體之醇疵國祚之短長世道之否㤗井然易見歲月舉而天時明正閏分而君道立災異紀而人事驗君子小人内外之位定而盗賊僭亂消長之勢分唐虞三代之君其本正而末隨之故修身而下四者之目詳天下國家事既簡而治亦隆漢唐以來之君不反其本而求其末故修身以下四者之目畧天下國家事徒煩而治愈寡人知大學之道有時而不彰而不知大學之道無時而可易也嗚呼我之爲是圖也可以感矣事及帝王而圖始春秋大學帝王心法治法春秋之法外意也歐陽子修五代史曰此亂世之書也吾用春秋之法師其意不襲其文故述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嗚呼本之大學之道繩之以春秋之法後之觀是圖者其必有所感矣
  按許瑶作行狀稱大學本末圖說自堯即位甲辰迄周顯徳己未今由自序繹之則圖始於春秋非自堯甲辰始也咸淳甲戌合試江東九路士子時登居首入太學宋鼎既移入元不仕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禮記二十五
  司馬氏等六家中庸大學解義
  宋志一巻
  未見
  蔡氏元鼎中庸大學解
  
  陳氏孔碩中庸大學講義
  未見
  閩書孔碩字膚仲侯官人從張南軒吕東萊朱文公學官秘閣修撰學者稱北山先生
  陳氏中庸大學講義
  一巻
  未見
  李昻英跋曰大學中庸之微㫖朱夫子發揮備矣北溪翁從之㳺久以所得鳴漳泉間泉之士有志者相率延之往教翁指畫口授不求工於文采務切當於義理諸生隨所聞筆之成帙韶州别駕諸葛君當時席下士之一也廣其傳梓嘉與後學共使之由北谿之流溯紫陽之源而窺聖涯不徒口耳且必用力於實踐則曰希聖希賢工夫可循循而詣矣予過曲江得見所未見茅塞豁然尹番禺而始創黌舍者此諸葛君也珏其名
  魏氏文翁中庸大學講義
  二巻
  佚
  魏了翁志曰嘉父名文翁卭之蒲江人舉嘉定四年進士以朝議大夫知叙州
  蔡氏中庸大學思問
  未見
  李氏起渭中庸大學要語
  
  柴氏元祐中庸大學說
  
  謝氏興甫中庸大學講義
  宋志三巻
  佚
  牟氏少眞中庸大學發䝉俗解
  
  魏了翁跋曰吾儒之書自諸老先生語錄外未有方言俚字爲文者葢弟子之於師惟恐稍失其指故聰聽之謹書之莫之敢易也近世乃勦入科舉之文以惑凡近以欺庸有司諉曰姑以給取利禄耳是固可陋今牟君之爲中庸大學發䝉將以信今貽後而為是俚俗之語五方之言語不相通而可强同乎又若謂世人不可與莊語姑俯而就之者然則不淺之待人乎言之不文行而不逺牟君歸爲我精思而文言之亦當有商略者兹未暇及也
  熊氏慶胄庸學緒言
  一卷
  佚
  謝氏升賢中庸大學解
  
  姓譜字景芳仙逰人端平中登第官至循州興寜令所著中庸大學觧刻於廉泉書院
  黄氏必昌中庸大學講稾
  
  閩書必昌字京父晉江人從陳淳學嘉定十年進士判循州
  李昻英跋曰吾友黄京父主濂堂日沃諸生胸次以大學中庸之味揭宏舉要闡邃析微探聖賢妙㫖於千百載之下取儒先緒論蔽之片言間體認眞切處如良畵狀人物考察精密處如厯家歩星氣於義理無少差蓋淵源於北溪而根柢乎考亭者爲後學之益多矣京父循循修謹人一語不妄發意其於二書心之身之久不但工誦說而已也
  方氏逢辰中庸大學釋傳
  三巻
  未見
  戴氏景魏中庸大學要義
  
  黄震序曰二書發明先儒未及處極多真是有功後學知仁勇三節經旨本自分曉文公獨以三近者勇之次正未曉何謂執事與之條列剖析却一一與經文正合君子誠之爲貴誠之正是用功處前軰止以之字作助語執事改其說而以孟子思誠為證至如既禀之如字親新之通用索隱之作素本因古字之從宜此雖字學中來亦皆足爲前輩之拾遺其他大義不暇遍舉惟以蒲盧爲蜾蠃雖本爾雅然蜾蠃蟲類恐於地道敏樹不相應以周公追王二祖爲改葬雖以下文葬祭爲證然二祖之葬既久恐改葬亦是重事如謂葬時以諸侯之禮則改時以天子之禮若棺外之物猶可改也棺内切身之冠冕亦可褫之而易七章爲九章乎切身者不可改改外物孰重輕况下文明言父爲士子爲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則葬禮合因在日之舊祭方用今日之新二祖之生爲諸侯葬以諸侯爲己合禮周公祭以天子之禮足矣正亦不必改葬也
  工氏幼孫中庸大學章句
  二巻
  佚
  劉氏中庸大學說
  二篇
  存載䝉川集
  傅氏子雲中庸大學觧
  未見
  何氏夢桂中庸大學說
  二篇
  存載集中
  鄭氏儀孫中庸大學章句
  一卷
  佚
  閩書建安人咸淳癸酉應賢良舉
  鄭氏奕夫中庸大學章㫖
  
  魯川胡氏名未詳中庸大學說要
  
  程珌曰胡君說要之書取太極中庸大學而一之此聖人之心而未見之於言者也而胡君發之至論陰陽之中而及於春秋之分至要非口耳之學也
  潘氏中庸大學述觧
  
  葉氏中庸大學提要
  六巻
  佚
  曾氏庸學標注
  
  饒氏中庸大學纂述
  二卷
  庸學十一圖
  一卷
  俱未見
  按以上諸家皆以中庸先大學不紊小戴記之舊葢科舉之學未盛故典型尚存也自是而後考試程式一定於皇慶再定於延祐於是經問經疑冠大學於論語孟子之前以中庸居末科目日重知有朱子而不復還小戴記之次矣
  袁氏明善大學中庸錄
  未見
  楊士竒曰大學中庸日錄元吳文正門人袁明善述其師授之旨而爲之者也有文正公補大學第五章黄虞稷曰眀善臨川人
  倪氏公晦學庸約說
  
  黄氏文傑大學中庸雙說
  
  江西通志黄文傑字顯眀上猶人大徳中安遠教授
  秦氏大學中庸標說一作探說
  
  王逢曰秦玉字徳卿隱居崇明淑門弟子若干人及卒私諡孝友先生
  黄虞稷曰太倉人約之父
  朱氏大學中庸旁注
  各一卷
  未見
  升自序曰前年讀書郡城紫陽祠始爲諸生作書旁注觀者善之以其注文附經語意通貫一讀即了無繁復之勞也既又命諸生用其義例旁注詩經未克成去年寓里中程氏舘書旁注脫稾稍有傳抄之者然日知所亡竄改不能已今歲授徒於家又成大學中庸旁注先儒經觧至矣而猶未免云云者先儒用聖賢功夫故能因經文以得聖賢之意學者用先儒功夫而能因經觧以得先儒之意幾人哉性質庸常學力鹵莽父兄師友取經觧而督之讀經與觧離不能以意相附其弊也斷裂經文使之血脉不通首尾不應欲求其知味樂學不可得也此愚所以於六經四書皆欲旁注之以爲教子授徒之計而未暇悉成也雖然愚之所注其意義取諸先儒經觧而已辭語則有不可純用原文者蓋以逐字順附經文實而不泛離之則字各有訓貫之則篇章渾全制作之體既殊辭語各有宜也至於意義間亦有不得已而不可以苟同者則又有望於平心明眼實用功力之君子相與印可之商確之也至正丙戌秋日
  又跋大學旁注曰大學以修已治人爲綱要以致知力行爲工程然而知止能得之間必有事焉經所謂定靜安論語所謂仁能守之孟子所謂居安資深者是也中庸曰尊徳性而道問學蓋致知力行二者皆道問學之事動而道問學静而尊徳性二者功夫如寒暑晝夜之更迭而無間尊徳性即大學之正心也大學誠意是省察克治於將應物之際正心是操心㴠飬於未應物之時與既應物之後然而八目於致知之後即繼以誠意而正心但列於其後者蓋大學爲入徳者言使之先於動處用功禁其動之妄然後可以全其静之真也此聖賢之心法爲傳學之本也而旁注不能詳具故表而著之云
  又跋中庸旁注曰中庸經朱子訓釋之後說者亦多其間最有超卓之見者饒氏也有融㑹之妙者思正李先生也精於文義切於體認者樓山袁氏述吳氏之說也今兹旁注既各取其長矣至於知仁勇之用至誠不貳不息之分尊徳性道問學之說若此之類一得之愚間見焉不知其果是乎否實用功力之君子願有以教之
  范氏祖幹大學中庸發微
  未見
  曾氏景修大學中庸詳說
  未見
  黄虞稷曰莆田人洪武中徳安府學教授
  張氏學庸句觧
  二卷
  未見
  黄虞稷曰祥符人洪武初舉明經官秦府長史
  李氏希顔大學中庸心法
  二巻
  未見
  黄虞稷曰郟縣人明初徴入大本堂說經累官右春坊贊善大夫
  詹氏鳳翔大學中庸章句
  未見
  熊氏學庸私録
  二巻
  未見
  江西通志熊釗字伯幾進賢人至正甲申以春秋領鄉薦授崇仁學官觧徐壽輝之圍授臨江路知事洪武初挍書㑹同館
  黄氏潤玉庸學通㫖
  二巻
  未見
  楊守陳曰先生以大學中庸旨皆淵奥撰庸學通旨
  葉氏學庸庭訓
  二巻
  未見
  黄虞稷曰永嘉人正統間舉經明行修
  程氏先民學庸敷言
  未見
  黄虞稷曰浮梁人
  王氏學庸要旨
  二巻
  未見
  黄虞稷曰王綸字汝言慈谿人成化甲辰進士累官右副都御史廵撫湖廣
  吳氏世忠學庸通旨
  未見
  朱氏學庸圖說
  未見
  黄虞稷曰樂清人𢎞治丙辰進士吉安知府
  童氏學庸大義辨疑 學庸精義
  俱未見
  孫氏大學中庸放言
  二巻
  未見
  鄭玥曰沙溪孫氏緒故城人𢎞治己未進士仕至太僕寺卿
  朱氏文簡學庸圖說
  未見
  温州府志文簡字元可樂清人徙永嘉𢎞治甲子舉人晉江教諭
  施氏學庸臆說
  未見
  黄虞稷曰歸安人正徳辛未進士
  金氏賁亨學庸議
  二卷
  未見
  林氏士元學庸衍義
  未見
  黄虞稷曰瓊州人正徳甲戌進士歴廣西按察使
  章氏學庸口義
  未見
  黄虞稷曰字汝明臨川人嘉靖癸未進士陜西按察副使
  李氏學庸答問
  一巻
  佚
  黔記李渭字湜之思南府人嘉靖甲午舉於鄉仕至雲南叅政
  馬氏學庸口義
  三巻
  未見
  徐氏學庸初問
  二巻
  存
  張正位序曰嘉靖壬戌之秋柱史巗泉先生奉天子命督視兩淮駐節於揚越明年綱紀肅張遐邇風動遂進多士每期月三集於郡庠之崇文閣晨興即至學諸生無間少長咸侍於側次第請益首舉學庸二書章分句析挈領提綱欲人同喻其旨既乃盡以所講究者筆之爲書題曰學庸初問闡幽顯微於先儒注䟽禆益實多先賢述作發明殆盡益信先生所得於學庸者深矣位敬請而刻之
  繆泳曰爌太倉州人嘉靖癸丑進士
  㳺氏日章學庸釋義
  未見
  黄虞稷曰莆田人嘉靖己未進士
  萬氏學庸志略
  未見
  吳氏中立學庸大旨
  未見
  黄虞稷曰中立字公度浦城人隆慶辛未進士官尚寳司丞
  鄒氏元標鄒子學庸商求
  二巻
  未見
  王氏學庸識大錄
  二卷
  未見
  黄虞稷曰烏程人萬歴丁丑進士
  鄒氏徳漙學庸宗釋
  未見
  鄒氏徳泳學庸歸旨
  未見
  董氏應舉學庸略
  二巻
  存
  應舉自序曰六經定於夫子秦火厄之漢收其燼而傳注之家作各以所見管窺沿唐至宋號爲昌明然而分章析句或更定補綴其失也耑如學庸二書古本猶存尚可尋繹宋之諸儒乃經之傳之更定而易置之又爲之補遺隔截章句予向讀而疑之作爲二略今耄矣偃曝之暇於中庸略再加删潤使之直截易曉又聞陽明先生崇尚古本大學遂爲通略以明簡原無錯至於格物致知之旨亦依古本尋繹併歸知本雖與先生稍異聊書所見以待評駁非敢以爲是也
  黄虞稷曰應舉號見龍閩縣人萬厯戊戌進士累官工部右侍郎
  王氏振熈學庸逹觧
  三巻
  存
  張雲章曰王振熈字君含福建南安人萬厯庚戌進士
  李氏學庸大旨
  三篇
  存
  葉氏祺𦙍大學中庸臆說
  三卷
  存
  高佑釲曰葉祺𦙍字鍚我嘉興人大學臆說一巻中庸臆說二巻天啓甲子鏤板顧起元序之
  王氏飬性學庸傳宗叅補
  一卷
  未見
  沈氏學庸䝉筏
  二巻
  存
  繆泳曰澣字則新平湖人
  程氏學庸問辨
  
  休寧名族志珮諸生
  陳氏元綸學庸日箋
  二巻
  存
  曹學佺曰陳道掌日箋不拘拘於字櫛句剖或用古語或用微言以證觧之而自有躍然之妙
  傅氏大學中庸俗講
  二卷
  未見
  金氏學庸緒言
  未見
  繆泳曰長興人
  李氏讀儒行
  一篇
  存
  蘇氏總龜儒行觧
  一卷
  佚
  黄氏道周儒行集觧
  一巻
  存
  道周序曰古未有稱儒者魯之稱儒有道藝之臣伏而未仕者也其首行曰待聘待問待舉待取者需也故儒之爲言需也昜曰雲上於天需天下所待其膏雨也而說者以爲柔懦故天下無知儒者也天子無儒臣則道義不光禮樂不作亂賊恒有天下無儒學則驕慢上陳貪鄙下行宼攘穿窬據於高位而賢人之徳業皆熄矣仲尼故舉十七種以明之先於學問衷於忠信而歸之於仁故仁者儒者之質也夫子既知儒之實不疑於名因而求之得其數種皆足以為治其無當於是雖習章句被文繡皆小人之儒也周之末年始不恱學原伯魯宣言於朝閔子馬聞之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則苟而可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殖也不學將落原氏其亡乎仲尼恐後世不學不知先王之道存於儒者儒者之學存於徳行故備舉以明之使後之天子循名考實知人善任爲天下得人不以爵祿爲宵小僥倖不以黼黻驕於士大夫故其懸鑑甚定取舍甚辨則備取諸此也
  劉氏與爲人後議
  一篇
  存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二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通禮
  鄭氏𤣥三禮目録
  隋志一卷
  佚
  三禮圖
  佚
  按隋志鄭𤣥及阮諶等撰圖共九卷
  阮氏三禮圖
  三巻
  佚
  裴松之曰阮諶字士信
  隋書注後漢侍中
  後魏禮志阮諶禮圖并載秦漢以來輿服
  張昭曰阮諶受禮學於綦毋君取其說爲圖三卷多不案禮文而引漢事與鄭君之文違錯
  按初學記引阮氏三禮圖文云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黄金錯以白銀餘書所引但云三禮圖不言阮氏
  范氏三禮吉凶宗紀
  
  晉書范隆字𤣥嵩雁門人博通經籍無所不覽著春秋三傳撰三禮吉凶宗紀甚有條義後依劉元海爲大鴻臚
  董氏景道三禮通論
  
  晉書董景道字文博𢎞農人明春秋三傳京氏易馬氏尚書韓詩皆精究大義三禮之義專遵鄭氏著禮通論非駮諸儒演廣鄭旨
  劉氏獻之三禮大義
  隋志四巻不著姓名
  
  陶氏𢎞景三禮目錄注
  七錄一巻
  佚
  戚氏三禮義記
  
  崔氏靈恩三禮義宗
  隋志三十巻
  佚
  梁書靈恩徧習五經尤精三禮三傳
  李受曰靈恩達於禮總諸儒三禮之說而評之爲義宗論議洪博後世鮮能及
  王方慶曰梁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
  崇文總目其書合周禮儀禮二戴之學敷述貫串該悉其義合一百五十六篇推演閎深有名前世晁公武曰靈恩仕魏歸梁爲博士甚拙樸及解析經理盡極精致正始之後不尚經術咸事虛談公卿士大夫蓋取文具而已而靈恩經明行修製義宗詩昜春秋百餘巻終桂州刺史此書在唐一百五十篇今存者一百二十七篇凡兩戴王鄭異同皆援引古誼商略其可否爲禮學之最
  陳振孫曰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核矣本傳四十九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不同書目又云慶厯中高陽許聞誨爲之序家本亦無此序也
  王應麟曰義宗始於明天地以下歲祭終於明周禮儀禮禮記廢興義慶厯中高陽許聞誨爲之序
  元氏延明三禮宗略
  隋志二十巻
  佚
  夏侯氏伏朗三禮圖
  唐志十二巻
  佚
  張彦逺曰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勅有司撰左武候執旗侍官夏侯朗畵
  李氏𤣥植三禮音義
  
  唐書李𤣥植受三禮於賈公彦撰三禮音義行於
  代貞觀中累遷太子文學𢎞文舘直學士
  王氏三禮義證
  
  唐書王恭貞觀初為太學博士講三禮爲義證甚精博葢文懿文達每講徧舉先儒義而必暢恭所說
  韋氏叔夏三禮要記
  三十卷
  佚
  舊唐書韋叔夏尚書左僕射安石兄也神龍中拜國子祭酒撰三禮要記三十巻行於代
  張氏三禮圖
  唐志九卷
  佚
  舊唐書張鎰爲亳州刺史撰三禮圖九巻
  梁氏三禮圖
  九巻
  佚
  崇文總目三禮圖九巻梁正撰
  張昭曰四部書目有三禮圖十三卷題曰梁氏鄭氏今書府有三禮圖亦題梁鄭梁氏集前代圖記更加評議
  聶氏崇義三禮圖集注
  宋志二十巻
  存
  竇儼序曰昔者秦始皇之重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帝之惡方嚴而人間尚通變上之化下下必從焉是以雙劍崇節飛白成俗挾琴飾容赴曲增抃自然之道也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堯舜之典則總夏商之禮文思隆大猷崇正舊物儀形作範旁詔四方常恨近代以來不能慕逺無所釐正溺於因循傳積世之漸訛爲千載之絶軌去聖遼夐名實謬乖朱紫混淆鄭雅交雜痛心疾首求以正之而名儒嚮風適如所願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聶崇義垂髦之歲篤志於禮禮經之内㳺刃其間每謂春秋不經仲尼恥是關雎既亂師摯憫之今吉凶之容禮樂之噐制度舛錯失之甚焉施之於家猶曰不可朝廷之大寧容濫凟欲正失於得返邪於正潜訪同志定其禮圖而所學有淺深所見有差異作舎道側三年不成衆口云云何所不至㑹國朝創制彛噐迨於車服乃究其軌量親自規模舉之措之或沿或革從理以變惟適其本時之學者曉然服義於是博采三禮舊圖凡得六本大同小異其猶面焉至當歸一之言豈容如是吾誰適從之歎葢起於斯何以光隆於一時垂裕於千古遂鑽研尋繹推較詳求原始以要終體本以正末躬命繢素不差毫釐率文而行恐迷其形範以圖爲正則應若宫商凡舊圖之是者則率由舊章順考古典否者則當理彈射以實裁量通者則惠朔用其互聞吕望存其兩說非其學無以臻其極非其明無以宣其象遵其文繹其噐文象推合略無差較作程立制昭示無窮匪哲匪勤理無攸濟既勤且哲何滯不通有以見臨事盡心當官御物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則成失其能則敗禮圖至此能事盡焉國之禮事之體既盡美矣物之紀文之理义盡善矣其新圖凡二十巻附於古今通禮之中是書纂述之初詔儼總領其事故作序焉
  崇義自序曰舊圖十巻形制闕漏文字省略名數法式上下差違既無所從難以取象葢久傳俗不知所自也臣崇義先於顯徳三年冬奉命差定郊廟噐玉因敢刪改其或名數雖殊制度不别則存其名而略其制者瑚簋車輅之類是也其名義多而舊圖略振其綱而目不舉者則就而増之射侯䘮服之類是也有其名而無其制者亦略而不圖仍别序目錄共爲二十巻凡所集注皆周公正經仲尼所定康成所注傍依䟽義事有未達則引漢法以况之或圖有未周則於目録内詳證以補其闕又按詳近禮周知沿革至大宋建隆二年四月辛丑第叙既迄冠冕衣服見吉凶之象焉宫室車旗見古今之制焉弓矢射侯見尊卑之别焉鐘鼓管磬見法度之均焉祭噐祭玉見大小之數焉圭璧繅藉見君臣之序焉䘮葬飾具見上下之紀焉舉而行之易於詳覽
  陳伯廣跋曰三禮圖始熊君子復得蜀本欲以刻於學而予至因屬予刻之予觀其圖度未必盡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猶愈於求諸野乎淳熈乙未閏月三日
  崇文總目三禮圖二十巻聶崇義周顯徳中參定郊廟噐玉因博采先儒三禮舊圖凡得六本考正是否繢素而申釋之每篇自叙其凡參以近世沿革之說建隆二年五月丙寅表上之竇儼爲序詔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拙多所駮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其駮義及答義各四卷率列於注釋詔頒行之又畫於國子監講堂之壁
  晁公武曰聶崇義周世宗時被旨纂集以鄭康成阮諶等六家圖刋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賜紫綬犀帶奬其志學竇儼為之序有云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堯舜之典則總夏商之禮文命崇義著此書不以世代遷改有所抑揚近古云
  林光朝曰聶崇義三禮圖全無來歴榖璧即畵榖蒲璧即畵蒲皆以意爲之不知榖璧只如今腰帶夸上粟文耳
  陳振孫曰蓋用舊圖本六家參定故題集注詔國學圖於先聖殿後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論堂之上以牋代壁判監李至爲之記吾郷郡庠安定胡先生所創論堂繢三禮圖當是依倣京監今堂壊不存矣
  宋史聶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善禮學通經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刋板於國學周顯徳中累官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世宗詔崇義叅定郊廟祭玉又詔翰林學士竇儼統領之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儼爲序太祖覽而嘉之詔曰禮噐禮圖相承傳用寖歴年祀寧免差違聶崇義典事國庠服膺儒業討尋故實刋正疑誤奉職效官有足嘉者崇義宜量與酬奬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苟有異同善爲商確五月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噐繒帛以奬之拙多所駮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尚書竇儀俾之裁定儀上奏曰伏以聖人制禮垂之無窮儒者據經所傳或異年祀寖逺圖繪缺然舛駮彌深丹青靡據聶崇義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於舊圖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整所聞尹拙駮議及聶崇義答義各四卷臣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損列於注釋共分爲十五卷以聞詔頒行之拙崇義復陳祭玉鼎釜異同之說詔下中書省集議吏部尚書張昭等奏議曰按聶崇義稱祭天蒼璧九寸圓好祭地黄琮八寸無好圭璋琥並長九寸自言周顯徳三年與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職及阮諶鄭𤣥舊圖載其制度臣等按周禮玉人之職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爲度之文即無蒼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爾雅肉倍好之說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蒼璧之制又詳鄭𤣥自注周禮不載尺寸豈復别作畵圖違經立異四部書目内有三禮圖十二卷是隋開皇中勅禮官修撰其圖第一第二題云梁氏第十後題云鄭氏又稱不知梁氏鄭氏名位所出今書府有三禮圖亦題梁氏鄭氏不言名位厥後有梁正者集前代圖記更加詳議題三禮圖曰陳留阮士信受禮學於頴川綦毋君取其說爲圖三巻多不按禮文而引漢事與鄭君之文違錯正刪爲二巻其阮士信即諶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諶之紕謬兼三卷禮圖刪爲二卷應在今禮圖之内亦無改祭玉之說臣等參詳自周公制禮之後叔孫通重定以來禮有緯書漢代諸儒頗多著述討尋祭玉並無尺寸之說魏晉之後鄭𤣥王肅之學各有生徒三禮六經無不論說檢其書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參驗畵圖本書周公所說正經不言尺寸設使後人謬爲之說安得使入周圖如崇義等以諸侯入朝獻天子夫人之琮璧以爲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彊爲尺寸古今大禮順非改非於理未通又據尹拙所述禮神之六玉稱取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所撰三禮義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長尺二寸以法十二時祭地之琮長十寸以效地之數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圓外曰璧圓中方外曰琮崇義非之以為靈恩非周公之才無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補六玉闕文尤不合禮臣等竊以劉向之論洪範王通之作元經非必挺聖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於教不爲斐然臣等以靈恩所撰之書聿稽古訓祭玉以十二爲數者蓋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時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圓丘之籩豆十二列天子以鎭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長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廟若人君親行之郊祭登壇酌獻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獻九寸之璧不及禮宗廟祼圭之數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則靈恩議論理未爲失所以自義宗之出歴梁陳隋唐垂四百年言禮者引爲師法今五禮精義開元禮郊祀録皆引義宗爲標凖近代晉漢兩朝仍依舊制周顯徳中田敏等妄作穿鑿輙有更改自唐貞觀之後凡三次大修五禮並因隋朝典故或節奏繁簡之間稍有釐革亦無改祭玉之説伏望依白虎通義宗唐禮之制以爲定式又尹拙依舊圖畵釡聶崇義去釡畵鑊臣等參詳舊圖皆有釡無鑊按易說卦云坤爲釡詩云惟錡及釡又云溉之釡鬵春秋傳云錡釡之噐禮記云燔豕捭豚觧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爲用其來尚矣故入於禮圖今崇義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鑊供鼎鑊文以儀禮有羊鑊豕鑊之文乃云畵釜不如畵鑊今諸經皆載釜之用誠不可去又周儀禮皆有鑊之文請兩圖之又若觀諸家祭祀之畵今代見行之禮於大祭前一日光祿卿省視鼎鑊伏請圖鑊於鼎下詔從之未幾崇義卒三禮圖遂行於世并畵於國子監講堂之壁崇義爲學官兼掌禮僅二十年世推其該博錢陸燦曰周顯徳中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二十巻援据經典考譯噐象由唐虞迄建隆粲然可徴然如彞尊圖中犧象二尊並圖阮氏鄭氏二義而不主王肅之説先是太和中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噐有犧尊以犧牛爲尊而聶氏考猶未覈南宋人謂觀其圖度未必盡如古者有由然也
  楊氏補正三禮圖
  三十八卷
  未見
  𤇍自序曰周禮六篇首曰建國國建而其所重者天地之丘壇祖宗之廟貌也三者既安則不可無宮室庠序之教衣冠車旂之飾寳貨物用之利物物得正和樂生焉有所未和和之以樂有所未正正之以威物正於國則歴象順於天則灾咎不形於物格灾咎於一時傳簡書於萬世故禮圖之次一曰地利八巻二曰丘壇三卷三曰宗廟二巻四曰宫室五曰庠序共一卷六曰衣冠三卷七曰車旂三卷八曰寳貨一卷九曰物用三巻十曰樂制一卷十一曰武制二卷十二曰厯象二卷十三曰失利灾應共二卷通圖議三卷序目三卷爲三十八卷伏惟聖王覽其所圖鑒其所次法其所大法行其所未行致休祥爲簡書之傳無灾咎爲號令之應厯象得而順禮得而正樂得而和寳貨物用得而利衣冠車旂得而飾宫室庠序得而嚴丘壇宗廟得而安天下之地得而制然後聖神宗支傳億萬載此愚臣次篇之意也
  歐陽氏三禮名義
  宋志五巻
  佚
  魯氏有開三禮通義
  宋志五巻
  佚
  胡氏二禮講義
  宋志一巻
  未見
  趙氏汝談二禮注
  未見
  陸元輔曰無儀禮
  王氏宗道二禮說
  七巻
  佚
  趙氏敦臨三禮發微
  四巻
  未見
  王圻曰敦臨奉化人紹興進士官承議郎
  按連江陳氏書目有之
  李氏心傳丁丑三禮辨
  宋志二十三巻
  佚
  中興藝文志李心傳撰以儀禮之說與鄭氏辨者八十四周禮之說與鄭氏辨者二百二十六皆有据大戴之書疑者三十小戴之書疑者一百九十八鄭氏之注疑者三百七十五亦各辨其所以疑而詳識之
  熊氏慶胄三禮通議慶建寧府志作夢
  
  閩書熊慶胄字竹谷建陽人少受業於蔡淵後游眞徳秀劉垕之門
  練氏三禮疑釋
  
  熊氏三禮考異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通禮
  吳氏𪷁三禮考註
  六十四巻
  存
  楊士竒跋曰此書本吳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考定爲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篇考工記别爲一卷見公文集中三禮叙錄及虞文靖公行狀如此嘗聞長老言吾邑康震宗武受學於公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亂後郡中晏璧彦文從康之孫求得之遂掩爲已作余近歲於鄒侍講仲熈家見璧所録初本注内有稱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稱澄按者改作愚謂用粉塗其舊而書之其迹隱隱可見至後曲禮八篇皆無所塗改與向所聞頗同遂與鄒各錄一本凡其塗改者皆從舊書之而參之叙錄其篇數增損不同叙錄補逸經八篇投壺奔䘮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之外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三篇云其經亡矣篇題僅見於鄭注片言隻字之未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遺今此書逸禮止六篇而中霤禘於太廟其篇題皆不著叙錄儀禮傳十篇此書増入服義䘮大記䘮義祭法祭義五篇叙錄正經逸經及傳之外云餘悉歸諸戴記此書傳後復増曲禮八篇凡増十三篇其中固有載入禮記纂言者矣不當復出也篇目不同如此其中又不及深考也余又聞長老言文正晚年於此書欲復加考訂不及臨沒授其意於孫當當罷官閒居嘗爲之而未就也豈誠然耶然文正分禮爲經義爲傳今此書増入者禮義率混殽無别又其巻首亦載叙錄而與巻中自有不合者决非當所爲無疑豈璧所增耶璧素與余徃來獨未嘗見示此書其編乾坤清氣集以己意改古人之作者數處余嘗與之辨皆以余言爲然故知其爲人任意率畧而於此書不能無疑於其所自增也然余既錄此書不及再見不得質問姑志之以俟知者夏時正曰草廬吳先生奮起紫陽之後遂述儀禮經傳通觧兼取周官曲禮諸篇表章考定註釋之計六十四卷名曰三禮考註於是一經之旨燦然復明於世先生有功是經大矣
  羅倫序曰先王之道不行於天下豈人心異於古哉上之所以爲教下之所以爲學非其道爾禮也者先王之所以爲教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故聖人則之以化成天下士有定習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國有定俗天下之治運於掌矣周衰去於戰國燬於秦穿鑿附㑹於漢先王之典未墜於地者存什一於千百也宋大儒紫陽朱文公嘗考定易詩書春秋四經以三禮體大未能叙正元臨川吳文正公用繼其志考周官以正六典以大司徒之半補冬官之闕蓋取陳氏俞氏之論也以儀禮爲經禮記爲傳蓋取朱子之論也考三王而不謬俟後聖而不惑其公之志乎我朝東里楊文貞公曰吾邑康宗武受學於公元季兵亂書藏康氏亂後郡人晏璧彦文從康之孫求得之掩爲已作以公支言叙錄考之逸禮八篇今存者六篇儀禮傳十篇今増者五篇傳外又增曲禮八篇凡増十三篇又聞長老言文正晚年於此書欲復加考訂不及臨沒授其意於孫當當嘗爲之而未就今此書増入者禮義率混淆無别决非當所爲豈璧所増耶文貞之疑是矣倫嘗因其言考之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叙録用劉原甫所補今此書二義所補者皆出戴記叙錄成於蚤年此書不載年譜先後不可考而纂言之成明年公易簀矣其可徴無疑也凡考注所取經若諸侯釁廟取諸大戴而小戴䘮大記亦載之傳若冠義等取之小戴記者纂言悉置不録今此書増入服義䘮大記䘮義祭法祭義學記樂記諸篇皆複出先後取舎矛盾特甚凡叙錄所載若冠義昏義等篇編注精審文義粲然其餘士相見公食大夫二義及所増十三篇者綜彚混淆注釋粗略悉取陳氏集說中語割裂而補綴之可考也非公手筆無疑矣獨以其曲禮補士相見公食大夫二義以䘮義祭義等五篇補䘮祭二禮之傳傳外曲禮八篇盛徳言人君之禮入官言人臣事君之禮立孝言人子事親之禮内則言女婦事父母舅姑之禮少儀言少事長之禮表記言揖譲進退之禮而學記樂記爲是書之終又與纂言不異其名篇取義似非後人所能及者疑公定其篇目未及成書臨歿授其意於孫當其謂是與故後人因而竄入之文貞所聞其誠然耶然與纂言不合又未可深考也公著述之功未有大於此者惜其書未及成而爲後人所亂者如此成化庚寅大理寺卿仁和夏公時正廵撫江右得是本於憲副夏正夫正夫得於編修張廷祥廷祥得於祭酒胡若思若思之本其文貞之所録者與長樂謝公仲仁時守建昌時正俾繡梓以傳且屬倫校讎之乃訪善本於臨川文正之子孫已不知有是書矣書藏康氏文貞所聞其亦然耶倫時卧病深山僻無書籍仲仁乃取通觧注䟽諸書旁正而訂之善本未得恐不無譌謬也然聖賢之遺經因是而傳焉三公之用心亦可尚矣河南按察使何廷秀謂予曰沅州劉有年永樂初守太平府進儀禮逸經十八篇逸禮唐初已亡宋元大儒皆未之見有年何從而得哉然廷秀之言非妄也好古君子上請逸經繼類成編傳以戴記其不入傳者從纂言所類别爲記以附焉則先王之典庶乎無遺矣於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人而行君子尊徳性以立其體道問學以致其用如有用我執此以往文武之政其庻矣乎
  鄭瑗曰三禮考注或謂非吳文正公書考公年譜行狀皆不言嘗注此書楊東里謂其編次時與三禮叙録不同予按支言集周禮叙録但云冬官雖缺今姑仍其舊而考工記别為一巻附之經後今此書篇首亦載叙録乃更之曰冬官雖缺以尚書周官考之冬官司空掌邦土而雜於地官司徒掌邦教之中今取其掌邦土之官列於司空之後庶乎冬官不亡支言叙録云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而此書十字下乃加五字此蓋或者欲附㑹此書出於公手故揭公叙録置之篇首又從而附益之耳且公最不信古文尚書周官古文也其肯據之以定周禮乎及觀其所考次亦不能無可議者如春官大司樂而下皆取而歸之司徒地官大小司徒之職則取而歸之司空然觀周書穆王命君牙爲司徒而有祁寒暑雨小民怨咨思艱圖易民乃寧之語又云宗伯治神人和上下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亦云以天産作隂徳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徳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産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與周書之言實相表裏由是觀之則司徒豈專掌教而不及飬宗伯豈專掌禮而不及樂乎叙録所纂儀禮逸經文僅存者止五篇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投壺奔䘮也云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三篇其經亡矣此乃以大戴明堂篇補王居明堂其辭云明堂朱艸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此緯書野史之說曾謂禮經而有是乎其以公符補公冠雖公之意然篇中雜記周成王漢昭帝之冠辭其非古經之文明矣公平昔深惡經傳之混淆豈若是其雜亂而無區别乎予嘗謂諸侯遷廟釁廟奔䘮投壺四篇猶略存經之彷彿以之補經尚不能不起人之疑公符明堂之不可補經也决矣
  唐樞曰吳氏考注以爲治莫先於教化故冡宰建邦之六典而司徒次之教化莫先於禮樂故宗伯次之有不率者大則兵小則刑故司馬司冦次之暴亂去而民得安居故司空設焉在昔舜命禹作司空任平水土之事是故爲事典掌邦土惟其掌邦土故司徒之屬易以雜之大小司空文盡在地官自郷師至司稼皆冬官之文也至其所定六官亦未盡當
  按艸廬先生諸經觧各有叙録余購得周官禮乃先生孫當所補其餘儀禮則有逸經戴記則有纂言今所傳三禮考注以驗對先生之書論議體例多有不合其爲晏氏僞託無疑
  蕭氏𣂏三禮記
  四卷
  未見
  蘇天爵志墓曰大徳延祐間關陜有大儒曰蕭公郷郡服其行誼士類推其學術朝廷重其名節隱終南山下鑿土室以居盡得聖賢遺經以及伊洛諸儒之訓傳陳列左右晝夜不寐始則誦讀其文久則深思其義如是者三十年自六經百氏山經地志下至醫經本草無不極通其說尤邃三禮及易又深通六書不失其旨家多藏書手自校讎經傳音訓之訛必字字正之爲文悉本諸經非有禆世教者不言非其人不與翰林姚文公燧曰蕭先生道徳經術名世者也陶宗儀曰蕭貞敏公𣂏字維斗京兆人早歲爲吏辭退隱居讀書從公逰者屨交戸外平章咸寧王野仙聞其賢薦之於世祖徵不至授陜西儒學提舉繼而成宗武宗仁宗累徴授國子司業集賢直學士未赴改集賢侍講义以太子右諭徳徵始至京師授集賢學士國子祭酒尋復得告還山年七十七以壽終按蕭公三禮說蘇氏墓志不載而連江陳氏書目有之
  韓氏信同三禮旁注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五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通禮
  朱氏三禮旁注
  未見
  董氏二戴禮解
  
  樂平縣志董𢑴字宗文至正間領郷薦授慶元學正洪武初爲國子學録
  王氏三禮纂要
  未見
  夏氏時正三禮儀略舉要
  十卷
  未見
  浙江新志夏時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統乙丑進士歴官南京大理寺卿
  楊氏守陳三禮私抄
  未見
  守陳自序曰古之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至秦皆缺亡矣漢人僅求得儀禮十七篇其餘亡篇斷簡稍有存者大戴氏掇拾爲八十五篇小戴氏損益之爲四十三篇而曲禮檀弓雜記各分上下馬氏又益以月令明堂樂記共四十九篇後世總謂之禮記列在五經而大戴氏僅存四十篇不與列焉宋朱子嘗欲析儀禮諸篇而取戴記中可爲儀禮傳者分附其間餘仍别爲記其後編儀禮經傳則又雜取諸事不專於二戴卷帙繁重人不能徧覽焉元艸廬吳氏以禮記之完篇無幾其餘多掇拾殘篇斷簡未始詮次而雜亂無章者皆爲之科分櫛剔以類相從而上下文理聨屬亦頗精審然人各異見不盡從也䝉近者不幸當大事而平昔未能講禮故倉卒不能合禮徒抱恨於無窮堊室哀慕之餘塊然無事日取三禮誦且味之久而粗識其梗槩乃倣朱子而析經附傳倣吳氏而類序亂篇亦以二戴記之不附經者别自爲記然傳取二戴有正附之異不能盡同於朱子類序諸篇自以意次又不能盡同於吳氏蓋二儒皆務著述之精䝉但取檢閱之便是以不同至於傳注雖擇抄諸家而識見庸愚亦未知其當否也夫顧米粟者欲以飽其腹睇布帛者欲以暖其躬䝉之所以抄此禮者豈徒以檢閱而已哉誠欲究其本末源委以治其心而踐諸躬窮則措之家達則布之國與天下耳孔子曰愽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服膺是訓其敢失乎
  程氏三禮考
  未見
  徽州府志程材字良用歙縣人𢎞治丙辰進士除汀州府推官擢監察御史䟽劾劉瑾馬永成谷大用不報嘉靖初召還已卒
  湛氏若水二禮經傳測
  六十八巻
  存
  若水自序曰夫禮二而已矣曰曲禮曰儀禮小大舉矣先其小後其大禮之序也始乎敬禮之本也子思子曰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夫威儀者其曲禮乎禮儀者其儀禮乎故曰禮二而已孔子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是故禮一而已夫禮也者體也體也者道也與道爲體者也形而下者謂之文形而上者謂之道粗放乎度數之末而精入乎性命之微其體一也故善求道者求諸禮焉思過半矣夫曲禮所以備威儀之細儀禮所以具禮儀之大二禮無餘藴矣余於讀禮之後隱居西樵之烟霞洞因究觀二禮而竊有感焉進少儀叅曲禮爲上經而儀禮爲下經定冠義等十六篇爲儀禮正傳其王制等二十三篇雜論不可以分繫而有以相表裏發明者爲二禮雜傳通傳蓋不傳之傳也又别小戴郊特牲等五篇與夫大戴公符等四篇爲儀禮逸經傳庻見存羊之意耳起丁丑迄乙酉凡九年編次既成章爲之測藏之家塾名曰二禮經傳測以補禮經之殘缺焉黄虞稷曰大指以曲禮儀禮爲經禮記爲傳其王制等二十三篇雜論不可以分繫而有以相表裏發明爲二禮雜傳通𫝊又别小戴郊特牲等五篇與大戴公符等四篇爲儀禮逸經傳嘉靖十五年若水爲南京吏部尚書以其書進呈
  陸元輔曰嘉靖十五年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進所纂二禮經傳測大略以曲禮儀禮爲經禮記爲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立論以曲禮爲先與孔子之言相戾不可以傳示後學惟其好學之心老而不倦宜加旌奬上曰既戾孔子之言何以傳示後學罷其書不省
  三禮訂疑
  未見
  劉氏三禮圖
  二卷
  存
  績自序曰三代制度本於義故推之而無不合自漢以來失其傳而率妄作間有㣲言訓詁者又誤遂使天下日用飲食衣服作止皆不合夫人而流於異端矣績甚病之既注易以究其原又注禮以極其詳顧力於他經不暇故作此圖以總之凡我同志㽞心焉則可以一貫矣
  貢氏汝成三禮纂注
  四十九卷
  存
  汝成自序周禮注曰周禮者周公所創一代治天下之典也成王幼冲周公相之兼三王監二代綱之以六官紀之以衆職而禮樂制度備散於三百六十官之中其制作之良要非聖人莫之能者惟是冬官散失俞氏吳氏考而正之力非不勤也顧博采他經雜參記傳而不知正之本經不免矯枉過正汝成之愚竊有以惜聖制不昭於後世王治終不見於天下也即其所定更考經文以天官之卿考六卿之屬事以類從官以職别序次其官於首詳列其職於後博之以諸家之說約之以一得之愚小爲之注以昭古者設官之本意非敢以掩前作將以俟夫後之君子且庶幾成周之治復見於今也於乎如有用我執此以徃至是而可以自信矣乎禮記本二禮之傳記中如王制月令諸篇皆國家制度合於周官者今仍附於周官之後
  又自序儀禮注曰儀者威儀也禮者冠昏䘮祭燕射朝聘等禮也張淳以爲漢初未有儀禮之名後學見其中不惟詳次禮經之大目而又一禮始終威儀節文無不具焉有儀有禮是故合而名之也女叔齊謂守其國行其政令為禮自郊勞至贈賄無違爲儀此禮與儀之分也聖人本天理酌人事制爲禮儀以爲人倫品式俾天下爲是事則有是禮行是禮則有是儀舉貴賤賢不肖莫能有過不及焉此所謂修道之教也夫子曰夫禮必本乎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逹於䘮祭朝聘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可得而治也先儒遂以此禮爲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興致太平時作自今觀之郁郁乎文誠非周公莫之能也當時以此藏之有司布之邦國太史執之以涖事小史讀之以諭衆卿大夫受之以教萬民保氏掌之以教國子無事則君臣相與講習有事則以爲據依而行此有周盛時上自朝廷下及里巷雍容揖遜相率而約於禮義凖繩之中而文度藹然刑措而兵寢治迹獨爲古今冠此其道也但先王時事制曲防禮外無事物外無禮周衰諸侯惡其害已而皆去之此十七篇者特以士大夫禮而王朝不與且於士詳而大夫諸侯特畧是其數果不止此十七篇也嗚呼其亡逸者亦不幸而不得見其幸存而止此者猶足以仰窺先王盛徳之一二顧以無用於今世爲辭遂絶不講則人類幾何而不爲禽獸乎是以朱子晚年於此特用心焉不幸通觧未脫稾而歿然尚頼其書使人知所尊信而汝成之愚得與有聞焉是故自早歲即知所用力也按漢藝文志云經十七篇記一百三十一篇是經與記别載也而䘮服傳又記後人作朱子並混淆於經是固未改削之故至吳幼清氏叙録既知非之及考注之作乃復因之且其爲注簡略特甚予竊病之故此編一仍古經之舊但記中如投壺奔䘮文王世子明堂位諸篇亦經禮也經中未備合補其逸又如曲禮内則少儀玉藻深衣大傳郊特牲檀弓諸篇亦威儀也大小儀文亦儀禮之餘也合補十七篇之緒餘至如冠昏燕射聘祭等義服問間傳三年問雜記祭法祭統等記本皆釋經之傳更不宜淆在禮記之中故今附著於各篇之末焉篇次並如鄭本不間他篇但因朱子所分章次上下其文重加裁節古今先儒之論有禆於經者既所不遺至於一得之愚亦自附焉嗚呼編次之列章節之分諸說之詳歸一之約視前作頗似明備學者苟以身體而循習之豈不驗其信然乎
  又自序禮記注曰禮記者傳習先王所制禮儀與其義而記之也漢高堂生傳禮經五傳而戴徳戴聖以禮爲儒林宗徳傳記八十五篇今所謂大戴記是也聖傳記四十六篇今禮記是也古言禮者曰經禮曰曲禮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世傳周禮六官儀禮十七篇爲經此記四十九篇爲傳豈不以爲所記皆二經之餘緒也歟陸氏曰此記二經之遺缺故名禮記是也然二經詞旨邃奥頼記以明謂之傳非過也但自漢以來傳習箋觧又以三禮並稱故予今亦不能變仍稱三禮云原記四十九篇程子取大學中庸以配論孟餘四十七篇内王制月令紀國家制度有禆周禮取附於周官之末凡二篇投壺奔䘮文王世子明堂位有類儀禮取爲逸經凡四篇又曲禮上下内則少儀玉藻深衣大傳郊特牲檀弓上下並載大小儀文有禆儀禮取附儀禮之末凡十篇其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祭義本以義名爲經之傳無疑也而服問三年問䘮服四制䘮服小記問䘮間傳䘮大記雜記上下曾子問祭法祭綂或釋經之大意或摭經之未備並非記然記述者不倫應附在各經末簡以廣其義凡一十九篇以上通移收三十五篇餘存禮運而下一十二篇仍爲禮記以其通論禮意於六官十七篇無所當也夫周官者周公致太平之書以官著禮以禮定官儀禮者制吉凶軍賓嘉之通禮惟此戴記發揮二禮之旨趣與其節目也記曰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傳習者尚知所重輕焉宋儀望總序曰萬厯甲戌冬予行部宣州㑹東平守貢君安國出厥考翰林汝成甫纂注三禮示之細覽連日然後知貢君於古人微言奥旨多所發明而折衷更定决自胸臆如云以天官之卿考五官之卿以六官之卿考六官之屬事以類從官以職别斯其義雖周公復起不能易也至於考儀禮補傳義正禮記而又更定王制諸篇以修二禮遺逸斯又其獨斷也自向歆父子以還考三禮者衆矣有能總挈衆論更立體要如太史公所述豈可多哉宣守南海陳俊雅志好古願亟刋布之東平君乃走數百里索予爲序黄虞稷曰汝成字玉甫宣城人正徳癸酉舉人翰林院待詔所纂周禮六巻周禮傳二巻儀禮及附傳十七巻儀禮逸經四巻儀禮餘八巻禮記十二巻
  李氏二禮集觧
  十二巻
  存
  黼自序曰禮有三周禮儀禮禮記是也說者謂周禮儀禮並周公之所作而禮記漢儒之所輯也朱子嘗曰周官一書固爲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是其義䟽耳深恨當時廢經用傳著儀禮經傳通觧惜乎未及筆削以詔萬世慨自三代之後遭秦滅學禮樂先壊其幸存者周官五篇儀禮十七篇而已可終廢哉方今聖天子在上大有作爲於是二經獨致意焉將以頒諸學校而用之科目與禮記並行於世誠一代斯文之幸顧是二經自鄭賈注疏之後皆爲後儒所淆亂於周禮乃取五官以補冬官之缺而五官中又互有變更儀禮凡記文其附在後者取以足經不備之義今悉錯之於前及其所注皆襲鄭賈注䟽之舊雖畧有増損而無所發明惟吳興陳君復周禮集說秦溪楊信齋儀禮圖頗得其詳亦非成書黼自早歲竊有志於是而未有所得研覃精思竭平生之力粗知一二敢於是書重加訂正凡周禮五官之全文考工記之補亡儀禮十七篇與夫記者之先後次第一復注䟽之舊合二禮爲一總名之曰二禮而所集之觧更考注疏及求先儒議論間有文義之未屬者竊以己意通之仍從周禮陳氏集說以官名各置本章之首儀禮楊氏圖以逐節各分逐章之後庶是經無淆亂之病學者無難讀之患將欲獻之於上以副聖朝制作之意苐草茅賤士不足以究其業尚當取正於有道使一字一句一條一節皆至當歸一大闡聖經精微之藴無愧於諸儒五經之觧而後可也
  陸元輔曰李君所觧皆集諸家之說而間有出已獨見者今載一二條於左以見梗槩於天官冡宰曰黼按治官之屬自太宰卿一人至旅下士三十二人凡六十三人而府史胥徒不與焉除太宰卿與府史胥徒其餘六十二人自宮正以下凡中大夫即此小宰中大夫也凡下大夫即此宰夫下大夫也凡上中下士即此上中下士也非此六十二人之外又有一項官也後五官倣此又按六官之屬大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冦大司空卿各一人凡六人小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冦小司空中大夫各二人宰夫卿師肆師軍司馬士師下大夫各四人合司空凡二十六人上士各八人合司空凡四十八人禮記謂天子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與此多寡不同恐非周制今未之考也
  黄虞稷曰合周禮儀禮爲一集諸家之說間出已見以觧之黼嘉靖間無錫人
  袁氏三禮穴法
  未見
  仁自序曰儀禮經也禮記傳也周禮聖人見諸行事之書也古聖人所以叙彛倫範民物者所存惟此耳予謂乾坤既列禮制斯行聖人因民之蚩蚩而列爲章服物采以教之其儀章可陳也其制度可測也其精神綂㑹若藏之有穴者則不盡於是也懸崖峻嶺千里獻竒而其穴乃在一席之地前不可後不可左不可右不可深不可淺不可一得其中正而千里氣脈舉羅括無遺矣是禮也經於五倫散於萬物極之三千三百之繁豈無要㑹哉竊謂三禮之穴總在一中中者何喜怒哀樂未發者是也聖人因喜而爲吉禮因怒而爲軍禮因哀而爲䘮禮因樂而爲賓嘉之禮然皆末也非所謂未發也識情未動廓然太虛斯爲未發之中故不著喜怒哀樂之情然後可以行吉凶軍賓嘉之禮予彚三禮爲一帙隨文演義頗渉支離而總之以中爲本領世之人忘禮之所自起徒見先王所制之迹遂執章服物采目之爲禮既已大謬矣沿習既久典禮盡湮舉章服物采之粗迹亦顛倒冺滅不可復識則三經所存者乃空谷足音可喜不可厭也雖隨文演義亦烏可以支離少之
  李氏經綸三禮類編
  三十巻
  存
  經綸自述曰禮經類編首大學次曲禮次儀禮次周官次通傳後中庸凡三十卷正記二十九卷一百二十四篇外記一巻
  陸元輔曰經綸字大經南豐諸生其書以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爲綱目而引經傳之文以實之書成未刋行侯學使峒曾購得抄本歸予於嘉定兵後從書肆得之
  鄧氏元錫三禮編繹
  二十六巻
  存
  元錫自序曰三禮本曲禮儀禮周禮而名余聞之李大經云經先曲禮曲禮禮之本也蓋徳性之精微中庸畢具故致曲者知微者也是教之本也儀禮者先王以訓齊天下爲之冠以重成人爲之昏以合二姓爲之郷飲射以教徳譲爲之䘮既夕虞䘮服以哀死亡爲之郊社饗饋以儐鬼神其親邦國之交秩上下之禮又爲朝覲聘問焉以將之此其行有時其用有地是儀法之大者而治要在論官故周禮建冢宰以儀天建司徒以象地建宗伯春官以廣仁建司馬夏官以成聖建司冦秋官以立義建司空冬官以幹事蓋三禮者周公明天道察民彛以興王治者也韓起適魯歎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以聖人之道盡於禮也戰國諸侯惡其害已經用播絶自孟子未之及見斯亡久矣漢興河間獻王購得周禮五官而亡冬官得考工記附經後高堂生實始傳儀禮僅十有七篇大小戴次曲禮僅上下二篇又雜諸記中而儀禮冠昏䘮既夕虞皆士禮大夫而上禮皆亡惟饋食有少牢有有司徹則太牢亡也特牲少牢惟饋食則饗禮亡也饋饗皆廟事則郊社禮亡也禮大問曰聘聘使大夫則間於事相朝禮亡也聘有公食大夫則公再饗大夫禮亡也至王覲止覲則春朝夏宗冬遇殷見衆頫禮亡也推斯而言禮闕逸甚矣嗚呼周禮亡而朝無官守儀禮亡而國有失俗曲禮亡而人道或幾乎息矣予讀禮手録曲禮少儀内則玉藻諸篇爲曲禮經上篇其非日用習行古今異宜難施行者爲下篇其儀禮本古經爲經經有義見戴記者類附經爲傳傳錯見他說中者摭取之爲外記凡經十七篇傳十七篇記各附其篇終周禮經仍五篇考工記類附於後自爲篇匪曰銓訂庸便誦服云
  吳氏繼仕三禮定正集註
  六十巻
  未見
  柯氏尚遷三禮全經釋原
  未見
  尚遷自序曰三代聖人其所施憲度皆可制爲經常之典今考其爲治之迹垂於後世者其書曰周禮曰儀禮曰曲禮皆周公之所筆削兼三王之舊章而立教者也周禮彌綸天地之道裁制萬物之宜以經理天下儀禮制節人道之大使得其序曲禮於彛倫日用之常立其當然之則使人循行而不可須臾失焉斯三者皆於物我同體之中辨其異以合於同制其違以逹於順則文武雖亡而道存矣此周公之心也至宋邵子以易詩書春秋各得四時之府而禮樂則以配隂陽而升降汚隆於四府之間是三禮非四經比也四經明其理三禮行其事然四經明理之書觧義或偏未即害事三禮致用之本臆見穿鑿施之政治必致破壞天下流毒生民豈不尤難於四經也乎愚生也後不獲大儒面命居僻海隅考究乏籍但以世所通傳者誦習時有新得掩巻而歎以正經不亡但爲儒者紛亂遂慨然有復全經之志乃於周禮則削去移官之論以遂人爲冬官經以証經而六典復悟鄉遂之職無府史胥徒爲在民舉教之官而郷舉里選之法定授民以十二職取以三征而賦歛明井田只定一夫之經界萊易藪牧有制而土地均表司徒司空必以親民而民物得所以春官世婦掌女宫加男爵爲六宫傅母與内宰掌奄人内外通令而萬世無奄人女寵之禍表在位之職與在職之位賦禄有等而官制明明簡稽之制有三番挑選之精而軍政舉五刑爲墨劓宫刖大辟唐虞三代不可廢而世道清明發大司樂三宫之制推明六代之樂辨天地各有分合祀之禮則禮樂興而神祗得所斯皆周禮大綱可復三代之舊者也儀禮則依朱子家鄉邦國王朝四綱以士之冠昏䘮祭爲家禮相見射鄉爲鄉禮朝覲聘享燕食大射爲邦國禮而古經十七篇已備獨缺王朝之禮乃以宗伯五禮爲綱取諸官聨職行五禮之事者定其大綱附以記傳補吉凶軍賓嘉之禮則太史大祭祀朝覲㑹同執書讀禮協事之經雖亡可知其概矣於戴記中表曲禮爲正經而内則少儀皆統於曲禮玉藻文王世子乃曲禮之文散逸者聚而爲篇漢儒取首句爲之名此五篇乃遺經之幸存者乃以曲禮爲綱標以篇目分其經傳而類次之則三千之條可稽要皆彛倫日用執行天則者也又補學禮宗禮於末則曲禮爲經亦全矣全經既備其有古人傳述以翊經文之不及者則謂之記後賢發明其理者則謂之傳儀禮曲禮傳記必隨經文之後義相聨也周禮則純備古經法不雜也取禮記中王制月令明堂位内則中珍饌記外取逸司馬法考工記爲周禮内記取仲尼燕居哀公問孔子閒居禮運禮噐樂記爲儀禮通傳取表記坊記緇衣儒行爲曲禮通傳自此之外戴記所存盡附儀禮從朱子之意也經傳既定不揆愚陋釋之原之釋則博采先儒以參鄙見周禮幽微廣逺聖人精意所在則章爲之原焉儀禮文辭高邃執禮協事之書則分章附記注釋之外録甘泉湛子之測不别作原曲禮言近指逺則考古注而詳釋之其有一得要義所在或按或原以别之忘寢忘食殆三十載而後先王制禮聖人垂訓之意復明於天下晚歲留滯南都文獻所萃乃以舊業重新釐正刪繁剔繆繕寫成書藏之名山以竢後之君子
  陳氏與郊三禮廣義
  未見
  鄭氏失名三禮名義䟽
  宋志五卷
  佚
  亡名氏三禮大義
  隋志十三巻
  
  三禮雜大義
  隋志三巻
  佚
  三禮圖
  宋志十二巻
  
  三禮圖駮議
  宋志二十巻
  佚
  二禮分門綂要
  宋志三十六巻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通禮
  石渠禮論
  隋志四巻
  
  漢書戴聖以博士聞人通漢以太子舎人論石渠隋書戴聖撰
  王應麟曰論石渠者戴聖韋𤣥成聞人通漢
  漢石渠議奏
  三十八篇
  
  陳普曰石渠虎觀皆一人臨决豈一人之見獨髙於天下乎
  按孔氏詩禮正義及後漢書志注每引石渠禮議然多係節文惟杜氏通典差具本末今載於後一曰鄉射請告主人樂不告者何也戴聖曰請射告主人者賓主俱當射也夫樂主所以樂賓也故不告於主人也一曰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門侍郎臨失其姓奏經曰鄉射合樂大射不何也戴聖曰鄉射至而合樂者質也大射人君之禮儀多故不合樂也聞人通漢曰鄉射合樂者人禮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樂者諸侯之禮也韋𤣥成曰鄉射禮所以合樂者鄉人本無樂故合樂嵗時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諸侯當有樂𫝊曰諸侯不釋懸明用無時也君臣朝廷固當有之矣必須合樂而後合故不云合樂也時公卿以𤣥成議是一曰宗子孤為殤言孤何也聞人通漢曰孤者師𫝊曰因殤而見孤也男二十冠而不為殤亦不為孤故因殤而見之戴聖曰凡為宗子者無父乃得為宗子然為人後者父雖在得為宗子故稱孤聖又問通漢曰因殤而見孤冠則不為孤者曲禮曰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對曰孝子未曾忘親有父母無父母衣服輙異記曰父母在冠衣不純素父母殁冠衣不純采故言孤言孤者别衣服也聖又曰則子無父母年且百嵗猶稱孤不斷可乎通漢對曰二十冠而不為孤父母之喪年雖老猶稱孤一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大夫之臣為國君服何戴聖對曰諸侯之大夫為天子當繐縗既𦵏除之以時接見於天子故既𦵏除之大夫之臣無接見之義不當為國君也聞人通漢對曰大夫之臣陪臣也未聞其為國君也又問庶人尚有服大夫臣食禄反無服何也聞人通漢對曰記云仕於家出鄉不與士齒是庶人在官也當從庶人之為國君三月服制曰從庶人服是也又問曰諸侯大夫以時接見天子故服今諸侯大夫臣亦有時接見於諸侯不聖對曰諸侯大夫臣無接見諸侯義諸侯有時使臣奉賀乃非常也不得為接見至於大夫有年獻於君君不見亦非接見也侍郎臣臨待詔聞人通漢等皆以為有接見義一曰聞人通漢問云記曰君赴於他國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聖對曰君死未𦵏曰不禄既𦵏曰薨又問尸服卒者之上服士曰不禄言卒何也聖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禄者通貴尸之義也通漢對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禄者諱辭也孝子諱死曰卒一曰經云大夫之子為姑姊妹女子子無主没者為大夫命婦者惟cq=20子不報何戴聖云惟子不報者言命婦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為文惟子不報者言猶斷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為父母周是也一曰問父卒母嫁為之何服蕭太傅云當服周為父後則不服韋𤣥成以為父殁則母無出義王者不為無義制禮若服周則是子貶母也故不制服也宣帝詔曰婦人不養舅姑不奉祭祀下不慈子是自絶也故聖人不為制服明子無出母之義𤣥成議是也一曰問夫死妻稚子幼與之適人子後何服韋𤣥成對曰與出妻子同服周或議以為子無絶母應三年一曰大夫在外者三諫不從而去君不絶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廟言長子者重長子也承宗廟宜以長子為文蕭太傅曰長子者先祖之遺體也大夫在外不得親祭故以重者為文宣帝制曰以父在故言長子一曰大宗無後族無庶子已有一嫡子當絶父祀以後大宗不戴聖云大宗不可絶言嫡子不為後者不得先庶耳族無庶子則當絶父以後大宗聞人通漢云大宗有絶子不絶其父宣帝制曰聖議是也一曰君子子為庶母慈已者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為庶母小功以慈已加也戴聖對曰君子子為庶母慈已者大夫之嫡妻之子養於貴妾大夫不服賤妾慈已則緦服也其不言大夫之子而稱君子子者君子猶大夫也一曰喪服小記曰久而不𦵏者唯主喪者不除其餘以麻終月數者除喪則已蕭太傅云以麻終月數者以其未𦵏除無文節故不變其服為稍輕也已除喪服未𦵏者皆至𦵏反服庶人為國君亦如之宣帝制曰會𦵏服喪衣是也或問蕭太傅久而不𦵏唯主喪者不除今則或十年不𦵏主喪者除不答云所謂主喪者獨謂子耳雖過期不𦵏子義不可以除一曰為乳母緦以名服也大夫之子有食母問曰大夫降乳母耶聞人通漢對曰乳母所以不降者報義之服故不降也則始封之君及大夫皆降乳母以上諸條當日羣臣議奏帝臨親决漢制具存
  景氏禮略
  隋志二巻不著姓名
  
  後漢書鸞撰禮内外記號曰禮略
  范氏禮雜問唐志作禮論答問
  隋志十巻唐志九卷
  
  禮問
  唐志九卷
  佚
  吴氏禮難
  七録十二巻
  佚
  禮雜義
  七録十二巻
  
  禮議雜記故事
  七録十三卷
  佚
  隋志晉益夀令吴商撰
  何氏承天禮論
  隋志三百卷
  佚
  王方慶曰晉末禮樂掃地無復舊章軍國所資臨事議定宋何承天纂集其文為禮論
  禮釋疑
  七録二巻
  
  徐氏禮論答問
  隋志八卷又十三卷又二卷殘闕七録十一巻
  阮孝緒曰徐廣撰禮答問五十卷
  任氏禮論條牒
  隋志十卷
  佚
  隋志宋太尉參軍任預撰
  禮論帖
  隋志三巻七録四巻
  
  答問雜儀
  隋志二卷
  佚
  禮論鈔
  唐志六十六巻
  
  傅氏禮議
  七録二巻唐志一卷
  
  隋志宋光禄大夫傅隆議
  周氏續之禮論
  
  宋書續之字道祖鴈門廣武人居豫章建昌縣通五經并緯候閒居讀老易入廬山時與劉遺民陶淵明謂之潯陽三隠終身不娶妻布衣蔬食劉毅鎮姑熟命為撫軍徴太學博士並不就高祖之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於安樂寺延入講禮月餘復還山高祖北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稱之曰心無偏吝直髙士也尋復南還髙祖踐阼復召之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析精奥稱為該通續之素患風痺不復堪講乃移病鍾山卒通毛詩六義及禮論公羊傳皆傳於世
  庾氏蔚之禮論鈔
  隋志二十卷
  佚
  禮答問
  隋志六巻
  
  何氏佟之禮答問
  隋志十卷
  佚
  禮雜問答
  隋志一卷
  
  王氏禮論要鈔
  隋志十巻七録三卷
  
  禮答問唐志作禮雜答問
  隋志三卷唐志十卷
  
  禮儀答問
  隋志八卷唐志十巻
  
  荀氏萬秋禮論鈔略唐志作禮雜鈔略
  七録二卷
  佚
  隋志齊御史中丞
  丘氏季彬禮論
  七録五十八巻
  佚
  禮議
  七録一百二十巻
  
  禮統
  七録六卷
  佚
  隋志齊尚書儀曹郎
  樓氏幼瑜禮捃遺
  三十巻
  佚
  南齊書東陽樓幼瑜著禮捃遺三十卷官至給事中
  周氏禮疑義
  唐志五十卷
  佚
  賀氏禮論要鈔
  隋志一百卷
  佚
  郭氏禮答問
  七録四卷
  佚
  戚氏雜禮義問答
  唐志四卷
  佚
  褚氏禮疏
  一百巻
  佚
  張㫤曰褚暉字髙明吴郡人隋煬帝時為太學博士
  董氏問禮俗
  隋志十巻
  佚
  董氏子𢎞問禮俗
  隋志九巻
  佚
  王氏禮論
  十卷
  佚
  杜淹曰文中子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
  賀氏禮統
  唐志十二卷
  佚
  王氏方慶禮雜問答
  唐志十卷
  佚
  劉肅曰方慶博通羣書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訪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據時人編次之名曰禮雜問答
  李氏敬𤣥禮論
  唐志六十巻
  佚
  陸氏類禮
  唐志二十卷
  佚
  丁氏公著禮志
  唐志十卷
  佚
  杜氏禮略
  唐志十卷
  佚
  崇文總目唐京兆府櫟陽尉杜肅撰采古經義下逮當世概舉沿革附禮見文以其言約㫖詳故自題禮略云
  張氏禮粹
  唐志二十巻
  佚
  崇文總目唐寧州參軍張頻纂凡一百三十五條直抄崔氏義宗之說無他異聞
  鄭樵曰張頻禮粹出於崔靈恩三禮義宗有三禮義宗則禮粹為不亡矣
  李氏公緒禮質疑
  五卷
  佚
  何氏洵直禮論
  宋志一巻
  佚
  陳氏祥道禮書
  宋志一百五十卷
  存
  鄭氏鼎新禮樂舉要
  
  禮樂從宜集
  
  閩書鄭鼎新字中實仙逰人嘉定十六年進士知晉江縣尋通判處州鼎新少受業黄幹之門而與楊復游嘗考究禮書成編名曰禮樂舉要又撰禮樂從宜集
  陳氏禮編
  
  普自序曰自五霸以來至今天下豈無小康之時至於人倫盡廢喪紀掃地若七國爭王之日秦人坑焚之餘東西兩漢知力把持之末魏晉齊梁老佛之餘唐人室弟之妻父之妾子之婦強藩孽䜿恣睢憑陵之極宋王安石廢罷儀禮毁短春秋之後生人之禍皆蚩尤以來所未有者葢自軒轅迄於東遷其間雖有有扈有窮桀受之惡甘野鳴條孟津之戰而未嘗有千里流血空谷無人百年荒草若夫七雄劉項之兵赤眉黄巾黄巢武氏禄山劉聰石勒之毒則以億兆為草菅連數千里朱殷數百年為狐兎之墟葢民不見禮樂不明於君臣父子兄弟之義無事則苟以相與有亂則起而相食而復加以農田不井國土無制有生之類無安土之心而衣冠搢紳之士無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之謀其末勢之所趨固宜然也桓桓晦翁崛起南夏首發明四書以開人心次取周公殘經諸儒傳記脉尋彚别畝濬川疏志欲開來世之太平决千載之積否天不憗遺未就而殁勉齋黄氏信齋楊氏久在師門熟聞講貫繼志喪祭二篇天叙天秩經曲略備而王安石之烈未熄科舉之士至今百年無有以其書為意者曲臺已隔古今鹿洞復就蕪殁可為天地人倫之嘆夫秉彛之文歴刼不滅而品裁萬物扶植綱常之具無一日不在我知書識字朱方㫁石湘山蘚文不倦購訪而周公遺典尚存有緒又賴先覺開端發明忍復委之榛莽不問普深山狂簡不學寡聞年十五六讀曲禮少儀知愛之而淪於時俗科舉之習三十四十始脫時文而患難屢貧東西奔走頗聞熊去非自少用心禮樂而貧踪賤武合并良難丁酉嵗受平山劉純父之招始見去非於山中書册填坐屢空晏如覽記浩博會欲求輔於朋友備書册闢室堂廣談論取晦翁黄楊之書修補以示方來而未就也顧予雖志求古而未嘗涉晦翁黄楊之藩輙用去非成規更為求要質鬼神告白知友共取十七篇注疏及晦翁所釐三十五巻勉齋信齋喪祭二禮及圖循去非熟路詳加考訂重為比類仍合三君子凡所經歴採摘經傳史籍開元開寳政和通典會要令律諸書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家鄉邦國朝廷當行之禮當用之器具列大經小紀溯源循流斟今酌古要之不咈於性命之理不失於先王周公之意不背夫子春秋之㫖不孤晦翁拳拳經世之心使其行之足以位天地育萬物躋盛治致四靈愈千載之痿痞定為天地一常經古今一通義得為者用之於身行之於家不得為者藏之以待用而復以其餘力凡有名數備度分事物若天文地理建國設官井田兵刑等事各加研覈務盡見其本末亦各草為一書以待賔興豈不愈於掇浮詞吟空詩作燕語敝其賦予之厚於有損無益之薄物絶學之繼庶其在此當仁則為無所辭避致思以起之不倦以終之如其有成當獲隂相亦不虚生世間矣
  許氏禮圖
  未見
  吕氏禮問内外篇
  二卷
  未見
  吴氏禮考
  一卷
  存
  洪朝選序曰少宰望湖吴公示余以手編吉凶禮凡五曰士相見禮曰士冠昏喪祭禮引儀禮禮記經文於前附已意訓釋於後合而名之曰禮考葢禮之文多至於三千三百公特取其切於士庶人家日用之近者以為維世導俗之助耳余謂禮者縁人情而為之者也宜人之情所由在禮則所好在禮顧今之人情不喜禮又姍笑行古禮者何歟此無他古禮淡俗禮華古禮繁俗禮簡以其厭淡喜華之心而便於苟簡自恣之習又焉得不以古禮為桎梏以行古禮之人為怪異也雖然使人反求於其心之所不安者即而思之吾知必將以其不喜古禮者而不喜俗禮以其姍笑行古禮之人者而姍笑俗人也天下之事患無有倡而興之者耳有人焉排流俗以倡明古道而無人和者余不信也今少宰公既首倡之矣諸君子有不同然和之者乎爰命刻於藩司用觀古禮之行自齊魯始
  唐氏伯元禮編
  二十八巻
  存
  伯元自序曰禮者何儀禮與大小戴記也編者何上編中編下編也禮一也而上中下者何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古稱五典五典者禮之所自出也故上編冠昬喪祭俗謂四禮四禮者人道之終始也故中編禮者性之徳也道問學所以尊徳性傳不云乎待其人而後行夫禮論者學禮之方而行禮之人也故下編編一也多至十巻少或八卷者何言容服食稱謂餽遺卜筮莫不有動作威儀之則所以身範物先而綱維五典也故以繫之上是謂上編十卷鄉飲酒鄉射投壺覲禮燕禮聘禮猶乎四禮之非時莫行也非力莫舉也故以繫之中是謂中編十卷禮得則樂生故次樂論禮樂備而天下治故次治論治本學學本道也故次學論次道論其煩簡一因乎舊文要之學禮焉耳矣故以繫之下是謂下編八卷夫三編者三才之義也二十八卷者列宿之義也其意則出於偶合而非有意於其間也然此三禮也不有周禮乎何遺之也曰周禮周官也非為禮也且全而無容編焉其采及家語荀子諸書何也大小戴舊所采有醇有疵有詳有略而吾折衷之者也其儀禮或采或否何也所備者士禮所不備者諸侯大夫之禮也備小戴而漏大戴何也子曰吾從周小戴時王之制而今之同文也故不敢以不備也夫儒者於三禮代有訂正其最著者莫如紫陽夫子與近代湛元明氏今所傳儀禮二禮分經分傳亦既詳乎其言矣而子異之何也小戴零星錯落大戴掛一漏百倘非比類而分則次第不可得而考也是故可以經則經可以傳則傳是編與二書同也分節而比其類就類而分其次重復者有刪殘斷者無遺錯亂者就緒則是編也竊取焉而不敢辭其僭妄之罪也編始於壬辰訖於丙申凡五載半屬司封司銓之暇時或破冗為之急在成編而不暇盡詳其歸趣若曰倘其體裁便於覽觀不至開巻而茫然使初學之士可讀好古之君子可考也雖有未盡之編猶可以俟後賢於異時庶幾禮教藉以不墜則是編之大指也
  亡名氏禮論鈔
  隋志六十九巻
  
  禮論要鈔
  隋志十卷
  佚
  禮雜問
  隋志十巻
  
  禮雜答問
  隋志八巻
  佚
  禮雜答問
  隋志六巻
  
  禮樂議
  隋志十卷
  佚
  禮秘義
  隋志三巻
  
  禮類聚
  唐志十卷
  佚
  禮論區分
  唐志十卷
  
  禮論鈔略
  唐志十三卷
  佚
  通禮義纂
  佚
  按通禮義纂不見於隋唐志未詳誰氏所作太平御覽每引之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七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樂經
  隋志四巻
  佚
  漢書王莽𫝊元始三年立樂經
  藝文志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
  應劭曰周室陵遲禮崩樂壊重遭暴秦遂以闕亡沈約曰秦代滅樂樂經殘亡
  劉勰曰秦燔樂經漢初紹復制氏紀其鏗鏘叔孫定其容與瞽師務調其器君子宜正其文
  王昭禹曰周禮雖出於武帝之世大司樂一章已𫝊於孝文之時
  胡寅曰禮樂之書其不知者指周官戴記為禮經指樂記為樂經其知者曰禮樂無全書此考之未深者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是詩與樂相須不可謂樂無書樂記則子夏所述也章如愚曰漢承秦火之餘禮廢而樂尤甚制氏世為樂官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所得於竇公者惟周官大司樂一章而河間雅樂之獻又特采諸子之言以為樂漢學之述古者止於此而已王應麟曰考工記磬氏疏按樂云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尺八寸朱文公問蔡季通不知所謂樂云者是何書今考三禮圖以為樂經書大𫝊亦引樂曰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囬回鳯凰喈喈漢元始四年立樂經續漢志鮑鄴引樂經今其書無傳葉時曰世儒嘗恨六經亡樂書然樂不可以書傳也何則樂有詩而無書詩存則樂與之俱存詩亡則樂與之俱亡詩也者其作樂之本與樂由詩作故可因詩以觀樂無詩則無樂矣韶至齊而猶聞必韶樂之詩尚存也濩至魯而猶見必濩樂之詩未冺也觀乎周之太師掌六律六同五聲八音以為樂而必教以六詩瞽矇掌鼗鼓祝敔簫管則必諷誦詩此則詩之所以為樂也太師曰大祭祀帥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詩鐘師則以鐘鼓奏九夏此鐘鼓之有詩也籥章則掌龡豳詩豳雅豳頌此龡籥之有詩也祭祀則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樂有詩也大射則王以騶虞為節諸侯貍首大夫采蘋士采蘩是射樂有詩也凡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齊車亦如之是車行有詩也學士歌徹則徹樂亦有詩軍獻凱歌則凱樂亦有詩四夷聲歌則夷樂亦有詩至如大司樂奏六律則歌大吕歌應鍾歌南吕歌函鍾歌小吕歌夾鍾是十二律皆有詩歌也古人以詩為樂詩存則古樂傳詩亡則古樂廢今不以樂詩不存為憾而徒以樂書不傳為恨豈知先王作樂之本哉吳澂曰經出於漢而樂獨亡
  黄佐曰觀諸豫之象則雷出地奮即合樂之律自下而上可知矣觀諸夔之言則琴瑟下管即雲和孤竹之屬可知矣觀諸商頌依我磬聲則擊石拊石合於鳴球可知矣觀諸春秋萬入去籥則萬舞干戚本合英韶可知矣凡此皆大司樂成均之法也孰謂五經具在而樂獨無傳耶矧夫歌奏相命聲變成方雖謂之樂記之經可也
  楊繼盛曰世之談經學者必稱六經然五經各有専業而樂則滅絶無傳論治法者必對舉禮樂然議禮者於天秩不易之外猶深求立異可喜之說至於樂則廢棄不講全徳之微風俗之敝恒必由之良可悲夫徐師曾曰古有樂經疑多聲音樂舞之節而無辭句可讀誦記識故秦火之後無傳焉
  沈懋孝曰昔者仲尼正樂其時六代元音具在樂官如摰如干如襄如曠皆能習其鏗鏘鼔舞唱和抗墜之節大聖審音知樂苐為之釐次雅頌之所爾無更其舊也至孟氏時古之詩學幾無好而存之者其後樂經失傳士大夫縱能談説其義然精知者事著絶少所謂聲氣之元通於神明根之性初者邈然何莫求之
  朱載堉曰古樂絶傳率歸罪於秦火殆不然也古樂使人收斂俗樂使人放肆放肆人自好之收斂人自惡之是以聴古樂惟恐卧聴俗樂不知倦俗樂興則古樂亡與秦火不相干也
  按周官成均之法所以教國子樂徳樂語樂舞三者而已樂徳則舜典命夔教胄子數言已括其要樂語則三百篇可被絃歌者是樂舞則鏗鏘鼔舞之節不可以為經樂之有經大約存其綱領然則大司樂一章即樂經可知矣樂記從而暢言之無異冠禮之有義喪服之有𫝊即謂樂經於今具存可也
  樂記
  漢志二十三篇
  
  漢書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逺其内史丞王定𫝊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巻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寖以益微
  葛洪曰竇公庸夫年幾二百
  孔頴逹曰公孫尼子次撰樂記通天地貫人情辨政治
  又曰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著於别録謂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賔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蓋十一篇今雖合此略有分焉餘十二篇奏樂第十二樂噐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
  王昭禹曰記有樂記樂之𫝊也非經也樂記作於漢武帝時河間獻王與諸儒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是也熊朋來曰樂記中有與易大𫝊文相出入其他論禮樂多有格言能記子夏子貢賔牟賈問答此必出於聖門七十子之徒所記也 又曰樂記本十一篇今禮家仍分十一章觀其以子貢問樂一句附贅章末即其篇名矣依正義序次分為十一章一曰樂本凡音之起至王道備矣二曰樂論自樂者為同至與民同也三曰樂禮自王者功成作樂至聖人曰禮樂云四曰樂施自昔者舜作五絃之琴至先王著其教焉五曰樂言自民有血氣至君子賤之也六曰樂象自凡姦聲感人至所以贈諸侯也七曰樂情自樂也者情之不可變也至有制於天下也八曰魏文侯自魏文侯問於子夏至彼亦有所合之也九曰賔牟賈自賔牟賈侍坐至武之遲久不亦宜乎十曰樂化自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至禮樂可謂盛矣此章五十八句重出祭義十一曰子貢問師乙自子貢見師乙至子貢問樂此章吾子自執焉以下多脱辭孔疏依史記改正
  吳澂曰禮經之僅存者猶有今儀禮十七篇樂經則亡矣其書疑多是聲音樂舞之節少有辭句可誦讀記識故秦火之後無傳諸儒不過能言樂之義而已而劉向所得樂記二十三篇又與河間獻王所撰二十四巻不同其二十三篇内之十一合為一篇蓋亦刪取要略非全文也
  徐師曾曰漢興制氏世為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理其言義理則此篇是也當是古來流𫝊文字而河間獻王實纂述之非成於漢儒也
  河間獻王劉徳樂元語
  佚
  按白虎通徳論引樂元語文云受命而六樂樂又云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南夷之樂持羽舞助時養也西夷之樂持㦸舞助時殺也北夷之樂持干舞助時藏也漢書食貨志引樂元語文云天子取諸侯之士以立五均則市不貳價四民常均
  黄氏樂記論
  一篇
  存
  邵氏樂記解
  一巻
  存
  金氏履祥考定樂記
  一卷
  未見
  桞貫曰小戴禮樂記第十九鄭𤣥目録云漢武帝時河間獻王與諸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又云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於别録屬樂記蓋十一篇篇雖合而略有分焉唐孔氏正義則謂劉向挍書得樂記二十三篇今樂記斷取十一篇餘有十二篇名猶在而記無所録矣正義直以樂本樂論樂施樂言樂禮樂情樂化樂象賔牟賈師乙魏文侯分十一篇而每篇之中又各自為章總之凡三十四章先生獨有疑焉因為之反覆玩繹優游涵泳則見其所謂十一篇者節目明整瞭然可考而正義所分猶為未盡於是一加段畫而㫖義顯白無復可疑此學者所以貴乎平心觀理及其理融見卓則雖跨越宇宙而與聖賢共講亦不過是而已
  劉氏樂經元義
  八巻
  未見
  吕氏大司樂考
  十巻
  未見
  黄氏樂記解
  十一巻
  存
  右載樂典
  朱氏載堉樂經新說
  三巻
  存
  載堉自述曰按漢時竇公獻古樂經其文與周官大司樂同然則樂經未嘗亡也樂官之屬凡二十分作三類其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此四官為一類蓋大夫士之曉樂者而為國子之師若伶倫后夔輩是也禮記所謂大司成疑即此官也樂師疑即樂正也大胥大學長也小胥小學長也大師小師瞽矇眂瞭此四官為一類葢皆無目之人及有目而不甚明者若師曠師冕輩是也典同以下則又皆有目者凡官皆受命於天子自下而上以受命次序多寡為尊卑周制一命謂之下士二命中士三命上士四命下大夫五命中大夫此大司樂為中大夫自下而上第五等也每官有正有副其長若干員其佐必倍之若大司樂中大夫二人則樂師下大夫四人乃其佐也樂師又有佐焉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是也籥師籥章當在韎師之上疑錯簡云
  李氏文察樂記補說
  二巻
  未見
  黄氏積慶樂經管見
  二巻
  未見
  瞿氏九思樂經以俟録
  六册
  存
  按瞿氏論樂史學遷序之雖經鏤板然巻帙未定非完書也
  張氏鳯翔樂經集注
  二巻
  未見
  鳯翔自序曰禮樂至周而大備周禮大司樂文則周公所手著也漢初魏竇公獻古樂經其文與大司樂合而學士大夫率沿為禮家言無専學也古學庸存於戴記至程子始尊信表章而古者由學入道之大法始賴以存古樂經亡而周公所著經固存於世觀大備於成周而樂其可知也愚竊取程子之意乃表而出之俾専於樂者考焉
  陸元輔曰堂邑張鳯翔輯述周禮大司樂以下諸官而為之注末以小戴禮樂記篇附焉鳯翔中萬歴辛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巡撫蘇松等處軍務加太子太保












  經義考巻一百六十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春秋
  春秋古經
  漢志十二篇經十一卷注公羊榖梁一家
  
  卜子曰有國家者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
  莊周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不辨 又曰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竈觚而聽之曰是何書也曰春秋也
  女子女汝同不知其名曰以春秋為春秋
  公扈子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春秋國之鑑也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又曰世衰道微邪説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又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魏齊曰春秋孔聖所以名經也
  孔鮒曰魯之史記曰春秋經因以名焉
  董仲舒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又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存亡國繼絶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又曰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弗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又曰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又曰春秋甚幽而明無傳而著 又曰春秋分十二世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故定哀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
  司馬遷曰夫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又曰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劉向曰夫子行説七十諸侯無定處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患人事浹王道備精和聖制上通於天而麟至 又曰春秋紀國家存亡以察來世
  閔因曰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寳書九月經立
  揚雄曰仲尼不遭用春秋因斯發
  春秋演孔圖曰獲麟而作春秋九月書成
  春秋握誠圖曰孔子作春秋陳天人之際記異考符春秋説題辭曰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又曰春秋經文備三聖之度
  春秋命歴序曰孔子治春秋退修殷之故歴使其數可傳於後春秋宜以殷歴正之 又曰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
  孝經援神契曰春秋三世以九九八十一為限隱元年盡僖十八年為一世自僖十九年盡襄十二年又為一世自襄十三年盡哀十四年又為一世
  孝經鉤命決曰孔子在庶德無所施功無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以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又曰春秋策二尺四寸書之
  班彪曰殺史見極平易正直春秋之義也
  班固曰古者右史記事事為春秋
  王充曰春秋之經紀以善惡為實不以日月為意又曰孔子作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素相之事也
  賈逵曰春秋取法陰陽之中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
  服䖍曰春秋古文篆書一簡八字
  趙岐曰周衰孔子懼正道遂滅故作春秋因魯史記設素王之法
  阮籍孔子贊曰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濳神演思因史作書
  劉熙曰春秋者春秋冬夏終而成歲春秋書人事卒歲而究備春秋温涼中象政和也故舉以為名也賀循曰春秋三傳俱出聖人而義歸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學之者也
  郭象曰春秋順其成迹而擬乎至當之極不執其所是以非衆人
  葛洪曰仲尼春秋成紫微降光
  孫盛曰仲尼修春秋列三統為後王法
  姜岌曰仲尼作春秋日以繼月月以繼時時以繼年年以首事
  盧欽曰孔子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賀道養曰春貴陽之始秋取陰之初
  顔延之曰褒貶之書取其正言晦義輔制衰王春秋為上
  任昉曰曲阜縣南十里有孔子春秋臺
  隋書經籍志春秋者魯史策書之名
  顔師古曰春秋孔子約史記而修之也天有四時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錯互舉之包十二月而為名也
  賈公彦曰古文春秋者藝文志云春秋古經十二卷是此古文經所藏之書文帝除挾書之律此本然後行於世
  徐彦曰古者謂史記為春秋孔子未修之前已謂之春秋矣據百二十國寳書以為春秋非獨魯也李楠曰春秋之不可以凡例拘猶易之不可泥於象數也
  孫復曰春秋有貶而無褒
  劉彛曰古者編年之史皆曰春秋仲尼未作已列為經矣
  蘇軾曰孔子因魯史為春秋一斷以禮
  邵子曰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揜
  程伯子曰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
  張子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
  劉安世曰讀春秋者以為公榖左氏三家皆不可信而吾於數千載後獨得聖人之微意嗚呼其誣先儒後世之罪大矣
  王觀國曰前漢藝文志曰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左氏傳三十巻蓋古本春秋經自為一帙至左氏作傳三十卷自為一帙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乃分經之年而居傳之首於是不復有古經春秋矣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是也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止孔丘卒蓋小邾射不在三叛人之數則自小邾射以下皆魯史記之文孔子弟子欲記孔子卒之年故錄以續孔子所修之經也顔氏家訓曰春秋絶筆於獲麟而經稱孔丘卒顔氏以此為疑蓋非所疑也孔子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故春秋書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左氏傳曰再赴也蓋惟孔子不知陳侯卒在何日因其再赴故書甲戌己丑二日從魯史之文也又威公十四年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左氏傳曰夏鄭子人來尋盟蓋夏五無月日者闕文也左氏亦止言夏而不言月日則是左氏作傳時經已闕月日矣莊公二十四年冬書郭公而左氏無傳蓋亦經之闕文也僖公元年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左氏傳曰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之殺哀姜也為已甚矣左氏亦言夫人氏而不言姜是左氏作傳時經已闕姜字矣孔子作春秋不應書夏五郭公夫人氏而已蓋孔子卒而後闕其文也左丘明與孔子同時又為魯太史魯史記盡在太史則左氏無傳豈不能補正之而於傳亦闕而弗補者以此知作經已乆經之文已闕而不可知然後傳始作也前漢藝文志曰仲尼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歴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故論本事而作傳審如此則丘明親受孔子之㫖也然以闕文挍之則漢志之言復窒而不通蓋班固之言未可深信耳
  葉夢得曰莊子記孔子欲藏書周室與子路謀子路告以老聃免藏史歸居請試徃因焉孔子見聃不許乃繙十二經以説學者或以十二經為春秋
  鄭樵曰以春秋為褒貶者亂春秋者也
  黄叔敖曰以例求春秋動皆逆詐億不信之心也胡安國曰春秋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惡則發乎詩之情酌古今則貫乎書之事興常典則體乎禮之經本忠恕則導乎樂之和著權制則盡乎易之變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
  周孚曰聖人之經其所以為名皆因舊而不改易之為易書之為書詩之為詩聖人未出其名固已如是至於春秋則猶三經也晉謂之乘楚謂之檮杌魯謂之春秋編年之書也錯舉四時以為之名聖人何加損焉且聖人之所以為後世戒者在其所書之事而不在其名也
  朱子曰聖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善惡自見 又曰春秋傳例多不可信聖人紀事安有許多義例項安世曰説者謂春秋書其罪於策以示萬世故亂臣賊子懼焉非也夫名之善惡足以懲勸中人非亂臣賊子之所畏也彼父與君且不顧又何名之顧哉且弑逆之罪夫人知之非必孔子書之而後明也莽卓操昭之罪不經孔子之筆而閭巷小人至今知其為亂臣賊子也謂一書生操筆書之而能生其懼心者此眞小兒童之見也曰然則孟子之言非與曰春秋之法謹名分防幾微重兵權惡世卿禁外交嚴閨閫是一統非二政凡所謂杜賊亂於未然者其理無不具也誅賊亂於已然者其法無不舉也此義一明亂臣賊子環六合而無所容其身此春秋之所以作而姦雄之所以懼也
  葉適曰諸侯之為日存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此晉人之言春秋也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此楚人之言春秋也韓宣子所見孔子所修左氏所傳此魯之春秋也然則晉謂之乘楚謂之檮杌當是戰國時妄立名字上世之史固皆名春秋矣
  劉克莊曰春秋史克之舊文也 又曰春秋作而亂臣賊子何以懼曰事未形而誅心誅意所以懼也夫子身為匹夫假二百四十二年南靣之權與亂賊何以異乎然則春秋天子之事何也曰所謂天子之事者夫子以敬王為心故春秋所紀皆尊君抑臣尊王抑霸尊内抑外書書此也諱諱此也故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又曰孔子作春秋所以救周禮之壞也田制壞而春秋以税𤱔田役書軍賦壞而春秋以丘甲三軍書三時之役不均而春秋以城築書九伐之法不正而春秋以侵伐書講武之田不時而春秋以大蒐大閲書救荒之政不備而春秋以來朝來聘書司徒之封疆廢而春秋以歸田易田書太史之告朔不頒而春秋書不視朔司烜之火禁不修而春秋書宣榭火保章失其官而春秋書日食書星孛職方失其官而春秋書彭城書虎牢圜丘之典不興而春秋以卜郊書以猶三望書廟祧之序不明而春秋以立宫書以躋祀書婚姻之禮失而春秋以夫人孫齊季姬歸鄫書貢獻之禮失而春秋以家父求車毛伯求金書典命之職不修而春秋書曰天王使來錫命天府之藏不謹而春秋書曰盜竊寳玉大弓皆權衡於一字之微而救禮經三百之壞也
  王應麟曰晉語司馬侯曰羊舌肸習於春秋楚語申叔時曰教之春秋皆在孔子前所謂乘檮杌也魯之春秋韓起所見公羊傳所云不修春秋也
  吕大圭曰春秋魯史爾聖人從而修之魯史之所書聖人亦書之其事未嘗與魯史異也而其義則異矣世之盛也天理明人心正則天下之人以是非為榮
  辱世之衰也天理不明人心不正則天下之人以榮辱為是非孔子之作春秋要亦明是非之理以詔天下來世而已蓋是非者人心之公理聖人因而明之則固有犁然當於人心者彼亂臣賊子聞之不懼於身而懼於心不懼於明而懼於暗不懼於刀鋸斧鉞之臨而懼於倐然自省之頃不懼於人欲浸淫日滋之際而懼於天理一髮未亡之時此其扶天理遏人欲之功顧不大矣乎自世儒以春秋之作乃聖人賞善罰惡之書而所謂天子之事者謂其能制賞罰之權而已彼徒見春秋一書或書名或書字或書人或書爵或書氏或不書氏於是為之説曰其書字書爵書氏者褒之也其書名書人不書氏者貶之也褒之故予之貶之故奪之予之所以代天子之賞奪之所以代天子之罰賞罰之權天王不能自執而聖人執之所謂章有德討有罪者聖人固以自任也夫春秋魯史也夫子匹夫也以魯國而欲以僭天王之權以匹夫而欲以操賞罰之柄夫子本惡天下諸侯之僭天子大夫之僭諸侯下之僭上卑之僭尊為是作春秋以正名分而已自蹈之將何以律天下聖人不如是也蓋是非者人心之公不以有位無位而皆得以言故夫子得因魯史以明是非賞罰者天王之柄非得其位則不敢專也故夫子不得假魯史以寓賞罰是非道也賞罰位也夫子者道之所在而豈位之所在乎且夫夫子匹夫也固不得擅天王之賞罰魯諸侯之國也獨可以擅天王之賞罰乎魯不可擅天王賞罰之權乃夫子推而予之則是夫子不敢自僭而乃使魯僭之聖人尤不如是也大抵學者之患徃徃在於尊聖人太過而不明乎義理之當然欲尊聖人而實背之或謂春秋為聖人變魯之書或謂變周之文從商之質或謂兼三代之制其意以為夏時殷輅周冕虞韶聖人之所以告顔淵者不見諸用而寓其説於春秋此皆謬妄之論夫四代禮樂孔子所以告顔淵者亦謂其得志行道則當如是爾豈有無其位而修當時之史乃遽正之以四代之制乎夫子魯人故所修者魯史其時周也故所用者時王之制此則聖人之大法也謂其修於春秋之時而竊禮樂賞罰之權以自任變時王之法兼三代之制不幾於誣聖人乎學者妄相傳襲其為傷教害義於是為甚後之觀春秋者必知夫子未嘗以禮樂賞罰之權自任而後可以破諸儒之説諸儒之説既破而後吾夫子所以修春秋之㫖與夫孟子所謂天子之事者皆可得而知之矣
  馬端臨曰按春秋古經雖漢藝文志有之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見而自漢以來所編古經則俱自三傳中取出經文名之曰正經耳然三傳所載經文多有異同則學者何所折衷如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左氏以為蔑公榖以為眛則不知夫子所書者曰蔑乎曰眛乎築郿左氏以為郿公榖以為微則不知夫子所書曰郿乎曰微乎會于厥憖公榖以為屈銀則不知夫子所書曰厥憖乎曰屈銀乎若是者殆不可勝數蓋不特亥豕魯魚之偶誤其一二而已然此特名字之訛耳其事未嘗背馳於大義尚無所關也至於君氏卒則以為聲子魯之夫人也尹氏卒則以為師尹周之卿士也然則夫子所書隱三年夏四月辛卯之死者竟為何人乎不寧惟是公羊榖梁於襄公二十一年皆書孔子生按春秋惟國君世子生則書之子同生是也其餘雖世擅國政如季氏之徒其生亦未嘗書之於册夫子萬世帝王之師然其始生乃鄹邑大夫之子耳魯史未必書也魯史所不書而謂夫子自紀其生之年於所修之經決無是理也而左於哀公十四年獲麟之後又復引經以至十六年四月書仲尼卒杜征南亦以為近誣然則春秋本文其附見於三傳者不特乖異未可盡信而三子以其意增損者有之矣蓋襄二十一年所書者公榖尊其師授而增書之也哀十六年所書者左氏痛其師亡而增書之也俱非春秋之本文也三子者以當時口耳所傳授者各自為傳又以其意之所欲增益者攙入之後世諸儒復據其見於三子之書者互有所左右而發明之而以為得聖人筆削之意於千載之上吾未之能信也
  趙孟何曰春秋天子之事乃繼天立極之事後世以褒貶賞罰為天子之事者失之
  袁桷曰以褒貶論春秋解經者失之作史者祖之則益失其㫖矣
  黄澤曰孔子刪詩書正禮樂繫易是述惟春秋可以言作 又曰春秋凡例本周公之遺法故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此時未經夫子筆削而韓宣子乃如此稱贊見得魯之史與諸國迥不同也 又曰杜氏云凡策書皆有君命謂如諸國之事應書於策須先禀命於君然後書如此則應登策書事體甚重又書則皆在太廟如孟獻子書勞于廟亦其例也據策書事體如此孔子非史官何由得見國史策文與其簡牘本末考見得失而加之筆削蓋當時史法錯亂魯之史官以孔子是聖人欲乘此機託之以正書法使後之作史者有所依據如此則若無君命安可修改史官若不禀之君命安敢以國史示人據夫子正樂須與太師師襄之屬討論詳悉然後可為不然則所正之樂如師摰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時君時相謂之全不聞知可乎又哀公使孺悲學士喪禮於孔子士喪禮於是乎書則其餘可知也蓋當時魯君雖不能用孔子至於託聖人以正禮樂正書法則決然有之如此則春秋一經出於史官先禀命於君而後贊成其事也 又曰史記事從實而是非自見雖隱諱而是非亦終在夫子春秋多因舊史則是非亦與史同但有隱微及改舊史處始是聖人用意然亦有止用舊文而亦自有意義者大抵聖人未嘗無褒貶而不至屑屑焉事事求詳若後世諸儒之論也 又曰魯史春秋有例夫子春秋無例非無例也以義為例隱而不彰也惟其隱而不彰所以三傳各自為説 又曰春秋所以難看乃是失卻不修春秋若有不修春秋互相比證則史官記載仲尼所以筆削者正自顯然易見
  梁寅曰六經惟春秋以書事而寓王法徃徃多微㫖非有所授受罕能灼知其意者
  鄭公曉曰杜氏謂獲麟而作春秋范氏言作春秋而麟至杜説是也司馬公言春秋文成數萬張晏數之纔得萬八千字李氏數之更闕一千四百二十八字公榖書孔子生左氏書仲尼卒皆非春秋本文王守仁曰春秋其實皆魯史舊文也筆者筆其舊削者削其煩也
  陸深曰春秋比諸經尤難讀簡嚴而閎大惟其簡嚴故立論易刻惟其閎大故諸説皆通聖人筆削之㫖隱矣事按左氏之的義取公榖之精此两言乃讀春秋之要法
  陸樹聲曰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蓋以春秋所載禮樂征伐大率皆天子之事而説者遂以為孔子作春秋擅二百四十二年南靣之權是以匹夫而僭天子爵賞刑罰之柄矣夫臣無有作福作威孔子嘗述之書矣而乃身自犯之乎
  郝敬曰春秋一書千古不決之疑案也非春秋可疑世儒疑之也仲尼原筆之舊史不傳矣左氏摭拾遺文闕略未備可據纔半耳公榖襲左而加例胡氏襲三傳而加鑿説春秋者幾同射覆矣
  徐三重曰春秋者萬世理義是非之權衡詩書之法律也先儒以為須先識理義方可看春秋而王介甫目為斷爛朝報不以列於學官其不識理義可知顧炎武曰春秋不始於隱公晉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蓋必起自伯禽之封以洎於中世當周之盛朝覲會同征伐之事皆在焉故曰周禮而成之者古之良史也自隱公以下世衰道微史失其官於是孔子懼而修之自惠公以上之文無所改焉所謂述而不作者也自隱公以下則孔子以己意修之所謂作春秋也然則自惠公以上之春秋固夫子所善而從之者也惜乎其書之不存也毛竒齡曰曩時春秋紀事而已夫子之春秋則但志其名而不記其事蓋志簡而記煩簡則書之於簡謂之簡書煩則書之於策謂之策書夫子修春秋第修簡書而左丘明作傳則取策書而修之 又曰春秋始魯隱公竝無義例或曰以平王東遷而王室卑也夫平王東遷在魯孝公二十七年又一年而魯惠公立是魯惠之立正當平王遷洛之際且在位四十六年正與平王之五十一年相表裏乃舍惠公不始而反始於平王四十九年垂盡之隱公無是理也若曰春秋本據亂而作則亂不自隱始也以為王室亂邪則戎狄弑王當始孝公以為本國亂邪則伯御弑君當始懿公以為列國亂邪則晉人連弑其君當始惠公乃舍懿孝惠三公不始而始隱公何也至於公羊以隱公譲位為賢曰春秋善善長當從善始榖梁以隱成父之惡為惡曰春秋惡惡之書當從惡始則又誰得而定之蓋春秋魯史也或隱以前亡其書則不修隱以後有其書則修之爾若夫夫子作春秋之年則司馬遷謂孔子厄陳蔡時作在哀六年左氏説謂孔子自衛反魯遂作春秋則在哀十一年而公羊説則謂孔子西狩獲麟得端門之命乃作春秋則又在哀十四年緫是揣摹之言不足據者若其云受端門之命則見戴宏解疑論此後世緯學不足信夫獲麟作書本屬不幸而反以為夫子受命之符瑞無稽之言吾不取焉
  百國春秋
  佚
  墨翟曰吾見百國春秋 又曰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舍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入車上中心拆脊殪車中伏弢而死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莊子儀曰吾君殺我而不辜死人無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將馳祖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日中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莊子儀荷朱杖而擊之殪之車上當是時燕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燕之春秋宋文君鮑之時有臣曰⿰觀辜固嘗從事於厲株子杖揖出與言曰觀辜是何陸璧之不滿度量酒醴粢盛之不浄潔也犧牲之不全肥春夏秋冬選失時豈汝為之與意鮑為之與觀辜曰鮑㓜弱在荷襁之中鮑何與識焉官臣觀辜特為之株子舉揖而稾之殪之壇上當是時宋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宋之春秋齊莊君之時有所謂王里國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訟三年而獄不斷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恐釋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齊之神社二子許諾於是泏血𢵣羊而漉其血讀王里國之辭既已終矣讀中里徼之辭未半也羊起而觸之折其脚祧神而稾之殪之盟所當是時齊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齊之春秋
  按公羊傳有不修春秋則魯之春秋也周燕齊宋皆有春秋載在墨子合以晉乘楚檮杌鄭志百國春秋之名僅存其八而已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九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春秋
  左丘子春秋傳
  漢志三十巻
  存
  論語注左丘明魯太史
  漢書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
  嚴彭祖曰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裏劉向曰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椒作抄撮八巻授虞卿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卿授張蒼
  劉歆曰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榖在七十子之後傳聞之與親見其詳略不同也
  桓譚曰左氏傳世後百餘年魯榖梁赤為春秋傳多所遺失又齊人公羊髙縁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裏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又曰劉子政子駿伯玉三人尤珍重左氏下至婦女讀誦
  班固曰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歴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眞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説經也
  王充曰春秋左氏傳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壊孔子教授堂以為宫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髙榖梁寘胡母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户獨左氏傳為近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髙榖梁寘胡母氏不相合乂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光武皇帝之時陳元范叔上書連屬條事是非左氏遂立范叔尋因罪罷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陳元言納范叔章絀左氏得實明矣
  賈逵曰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幹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
  鄭康成曰左氏善於禮
  盧植曰丘明之傳春秋博物盡變囊括古今表裏人事
  髙祐曰左氏屬辭比事两致竝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
  張曜曰左氏之書備序言事惡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幾
  杜預曰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
  王接曰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荀崧曰孔子作春秋微辭妙㫖義不顯明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將絶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竒偉學者好之
  賀循曰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髙深若山海
  范寗曰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陸德明曰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曰孔子作春秋終於獲麟之一句公羊榖梁經
  是也弟子欲記聖師之卒故采魯史記以續夫子之經而終於孔丘卒丘明因隨而作傳終於哀公從此以下無復經矣
  孔穎達曰漢武帝時河間獻左氏議立左氏學公羊之徒上書詆左氏左氏之學不立成帝時劉歆挍祕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歆大好之時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與歆共挍傳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質問大義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詁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釋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和帝元興十一年鄭興父子創通大義奏上左氏始得立學遂行於世至章帝時賈逵上春秋大義四十條以詆公羊榖梁帝賜布五百疋又與左氏作長義至鄭康成箴左氏膏肓發公羊墨守起榖梁廢疾自此以後二傳遂微左氏之學顯矣 又曰公羊之經獲麟即止左氏之經終於孔子卒
  劉知幾曰觀左氏之釋經也言見經文而事詳傳内或傳無而經有或經略而傳詳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信聖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又曰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觀左氏之書為傳之最而時經漢魏竟不列於學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傳夫以丘明躬為魯史受經仲尼語世則竝生論才則同體彼二家者師孔氏之弟子預達者之門人才識體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傳説比兹親受者乎 又曰丘明受經立傳廣包諸國蓋當時有周志晉乘鄭書楚檮杌等篇遂聚而編之混成一錄向使專憑魯策獨詢孔氏何以能殫見洽聞若斯之難也 又曰周禮之故事魯國之遺文夫子因而修之亦存舊制而已至於實錄付之丘明用使善惡必彰眞偽盡露向孔經獨用左傳不作則當代行事安得而詳哉然自丘明之後迄于魏滅年將千祀其書寖廢至晉太康年中汲冡獲書全同左氏於是摰虞束晳引其義以相明王接荀顗取其文以相證杜預申以注釋干寳藉為師範世稱實錄不復言非
  啖助曰左氏傳自周晉齊宋楚鄭等國之事最詳晉則每出一師具列將佐宋則每因興廢備舉六卿故知史策之文每國各異左氏得此數國之史以授門人義則口傳未形竹帛後代學者乃演而通之緫而合之編次年月以為傳記又廣采當時文籍故兼與子産晏子及諸國卿佐家傳并卜書及雜占書縱横家小説諷諫等雜在其中故叙事雖多釋意殊少是非交錯混然難證其大略皆是左氏舊意故比餘傳其功最髙博采諸家叙事尤偹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
  劉貺曰左氏紀年序諸侯列㑹具舉其諡知是後人追修非當世正史也
  趙匡曰論語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夫子自比皆引徃人故曰竊比於我老彭又説伯夷等六人云我則異於是竝非同時人也丘明者蓋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見稱於當時爾
  楊億曰雍熙中挍九經史館有宋臧榮緒梁岑之敬所挍左傳諸儒引以為證
  劉敞曰左氏拘於赴告
  崔子方曰左氏失之淺
  黄晞曰左氏凡例得聖人之微
  王晢曰仲尼修經之後不久而卒時門弟子未及講授是故不能具道聖人之意厥後書遂散傳别為五家於是異同之患起矣鄒夾無文獨左氏善覽舊史兼該衆説得春秋之事亦甚備其書雖附經而作然於經外自成一書故有貪惑異説采掇過當至於聖人微㫖頗亦疎略而大抵有本末蓋出於一人之所撰述
  程子曰左傳不可全信信其所可信者爾以傳考經之事迹以經别傳之眞偽 又曰左傳非丘明作虞不臘矣并庶長皆秦官秦語
  李之儀曰春秋之世先王之迹猶在故一言之出盛衰存亡繫之孔子因而是是非非以詔後世左丘明隨事而解之炳若星日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丘明與有力焉
  劉安世曰左氏傳於春秋所有者或不解春秋所無者或自為傳讀左氏者當經自為經傳自為傳不可合而為一也然後通矣
  晁説之曰左氏之失專而縱
  葉夢得曰古有左氏左丘氏太史公稱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今春秋傳作左氏而國語為左丘氏則不得為一家文體亦自不同其非一家書明甚 又曰左氏傳事不傳義是以詳於史而事未必實
  胡安國曰事莫備於左氏或失之巫
  朱子曰漢藝文志春秋家列左氏傳國語皆出魯太史左丘明蓋自司馬子長劉子駿已定為丘明所著班生從而實之耳至唐柳宗元始斥外傳為淫巫不槩於聖非出於左氏近世劉侍讀敞又以論語考之謂丘明是夫子前人作春秋内外傳者乃左氏非丘明也諸家之説頗異 又曰看春秋須看得一部左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意又曰左氏史學事詳而理差 又曰春秋之書且
  據左氏當時聖人據實而書其是非得失付諸後世公論蓋有言外之意若必於一字一辭之間求褒貶所在竊恐不然
  林栗曰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辭
  吕祖謙曰看左傳須看一代之所以升降一國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亂一人之所以變遷能如此看則所謂先立乎其大者然後看一書之所以得失又曰左氏一書接三代之末流五經之餘派學者
  苟盡心於此則有不盡之用矣 又曰左氏傳綜理微宻後之為史者鮮能及之
  陳傅良曰左氏本依經為傳縱横上下旁行溢出皆所以解駮經義非自為書
  胡寧曰左氏釋經雖簡而博通諸史叙事尤詳能令百世之下具見本末其有功於春秋為多
  鄭耕老曰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葉適曰左氏有全用國語文字者至吳越語則采取絶少齊語不復用蓋合諸國紀載成一家之言惜他書不存無以徧觀也乃漢魏相傳以左傳國語一人所為餘人為此語不足怪若賈誼司馬遷劉向不加訂正乃異事耳 又曰公榖末世口説流傳之學空張虚義自有左氏始有本末而簡書具存大義有歸矣故讀春秋者不可舍左氏二百五十餘年明若畫一舍而他求多見其好異也 又曰公榖春秋至獲麟而止左氏以孔丘卒為斷使無左氏則不知孔子之所終矣 又曰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左氏特舉此以見孔子改史之義明其他則用舊文也
  羅璧曰左傳春秋初各一書後劉歆治左傳始取傳文解經晉杜預注左傳復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於是春秋及左傳二書合為一
  吕大圭曰宗左氏者以為丘明受經於仲尼好惡與聖人同觀孔子謂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乃竊比老彭之意則其人當在孔子之前而左氏傳春秋其事終於智伯乃在孔子之後説者以為與聖人同者為左丘明而傳春秋者為左氏蓋有證矣或以為六國時人或以為楚左史倚相之後蓋以所載虞不臘等語蓋秦人以十二月為臘月而左氏所述楚事極詳蓋有無經之傳而未有無傳之經亦一證也 又曰左氏熟於事公榖深於禮蓋左氏曾見國史而公榖乃經生也然左氏雖曰備事而其間有不得其事之實觀其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深於情偽熟於世故徃徃論其成敗而不論其是非習於時世之所趨而不明乎大義之所在言周鄭交質而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論宋宣公立穆公而曰可謂知人矣鬻拳强諫楚子臨之以兵而謂鬻拳為愛君趙盾亡不越竟反不討賊而曰惜也越竟乃免此皆其不明理之故而其叙事失實者尤多然則左氏之紀事固不可廢而未可盡以為據矣
  家鉉翁曰昔者夫子因魯史而修春秋其始春秋魯史竝傳於世學者觀乎魯史可以得聖人作經之意其後魯史散佚不傳左氏采摭一時之事以為之傳將使後人因傳而求經也左氏者意其世為史官與聖人同時者丘明也其後為春秋作傳者丘明之子孫或其門弟子也經著其略傳紀其詳經舉其初傳述其終雖未能盡得聖人褒貶之意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恃之以傳何可廢也吁使左氏不為此書後之人何所考據以知當時事乎不知當時事何以知聖人意乎
  陳則通曰公榖但釋經而已春秋所無公榖不可得而有春秋所有公榖亦不可得而無左氏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其事與辭過公榖遠矣宰咺歸𮚐二傳未有載惠公仲子之詳者左氏獨言之吾是以知仲子之為妾鄭伯克段二傳未有以發祭仲子封之言者左氏獨詳之吾是以知鄭伯之心此類有功於天下後世者不少微左氏吾奚以知春秋哉
  盛如梓曰左氏晦菴以為楚人項平父以為魏人程端學曰左氏傳及外傳或謂楚左史倚相作者近是謂左丘明者非也
  黄澤曰孔子作春秋以授史官及髙弟在史官者則丘明作傳在髙弟者則一再傳而為公羊髙榖梁赤在史官者則得事之情實而義理間有訛在髙弟者則不見事實而徃徃以意臆度若其義理則間有可觀而事則多訛矣酌而論之事實而理訛後之人猶有所依據以求經㫖是經本無所損也事訛而義理間有可觀則雖説得大公至正於經實少所益况未必大公至正乎使非左氏事實尚存則春秋益不可曉矣 又曰左丘明或謂姓左丘名明非傳春秋者傳春秋者蓋姓左而失其名愚謂去古既遠此以為是彼以為非又焉有定論今以理推之夫子修春秋蓋是徧閲國史策書簡牘皆得見之始可筆削雖聖人平日於諸國事素熟於胸中然觀聖人入太廟每事問蓋不厭其詳審况筆削春秋將以垂萬代故知夫子於此尤當詳審也又策書是重事史官不以示人則他人無由得見如今國史自非嘗為史官者則亦莫能見而知其詳又夫子未歸魯以前未有修春秋之意歸魯以後知道不行始志於此其作此經不過時歲間爾自非備見國史其成何以若是之速哉策書是事之綱不厭其略其節目之詳必須熟於史者然後知是以此書若示學者則雖髙弟亦猝未能曉若在史官雖未能盡得聖人之㫖比之不諳悉本末者大有逕庭矣故愚從杜元凱之説以為左氏是當時史官篤信聖人者 又曰左氏是史官曾及孔氏之門者古時竹書簡帙重大其成此傳是閲多少文字非史官不能得如此之詳非及孔氏之門則信聖人不能若此之篤 又曰榖梁多測度之辭當是不曾親見國史公羊齊人齊亦有國史而事亦偽謬蓋國史非人人可見公榖皆有傳授自傳授之師已不得見國史矣故知左氏作傳必是史官又是世官故末年傳文當是其子孫所續 又曰説春秋者多病左氏浮夸然豈無眞實苟能略浮夸而取眞實則其有益於經正自不少豈可因其短而棄所長哉若欲舍傳以求經非惟不知左氏亦且不知經 又曰近世學者以左氏載楚事頗詳則以左氏為楚人此執一偏之説也周衰號令不及於諸侯事權多出於晉其次則楚故晉楚之事多於周今以載楚事詳遂謂之楚人其亦未深求其故祇見其可笑也
  何異孫曰左氏善於考事而義理則疎公榖於義理頗精而考事則略左氏理不勝文公榖文不勝理左氏之得公榖失之公榖之得左氏失之
  邵寳曰聖人因魯史而修春秋不以春秋而廢魯史春秋行而魯史從之矣然而魯史安在今之左傳是已何以謂之傳傳以附經左氏蓋修飾之
  羅欽順曰春秋事迹莫詳於左傳左氏於聖人筆削意義雖無甚發明然後之學春秋者得其事迹為據而聖經意義所在因可測識其功亦不少矣
  何孟春曰春秋史而經之書也學是經者必本諸史經以標義史以備事經義隱而史事顯左氏備事之書也仲尼作春秋丘明以聖人筆削義隱於事而次第其事傳以實之實之者顯之也所傳事皆有稽據先經後經原委究悉非後來公榖鄒夾四家空言者比而世之尊是經者顧與左氏立異口議流行又出四家之外何哉
  羅喻義曰左氏原自為一書後人分割附經正如易之小象文言分隸諸卦宜還其舊
  尤侗曰左氏之為丘明自遷固以下皆信之獨啖助趙匡立説以破其非而王介甫斷左氏為六國時人者有十一事據左傳紀韓魏智伯之事及趙襄子之諡計自獲麟至襄子卒巳八十年夫子謂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則丘明必夫子前輩豈有仲尼没後七十八年丘明猶能著書者乎詩有大小毛書有大小夏侯禮有大小戴六國時人豈無左氏必以丘明實之亦固矣
  按孔子作春秋若無左氏為之傳則讀者何由究其事之本末左氏之功不淺矣匪獨詳其事也文之簡要尤不可及即如隱元年春王正月傳云元年春王周正月視經文止益一周字耳而王為周王春為周春正為周正較然著明後世黜周王魯之邪説以夏冠周之單辭改時改月之紛綸聚訟得左氏片言可以折之矣
  又按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應劭風俗通丘姓魯左丘明之後然則左丘為複姓甚明孔子作春秋明為左傳春秋止獲麟傳乃詳書孔子卒孔子既卒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為弟子者自當諱師之名此第稱左氏傳而不書左丘也







  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春秋
  公羊氏春秋傳
  漢志十一卷
  存
  漢書注公羊子齊人
  儒林傳武帝時瑕丘江公與董仲舒竝仲舒通五經能持論江公呐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𢎞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司馬遷曰漢興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母生於趙自董仲舒其傳公羊氏也
  春秋説題辭曰傳我書者公羊髙也
  班固曰末世口説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榖梁立於學官
  王充曰公羊榖梁之傳日月不具輙為意使平常之事有怪異之説徑直之文有曲折之義非孔子之心賈逵曰公羊多任於權變
  戴宏曰子夏傳與公羊髙髙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夀至漢景帝時夀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於竹帛
  鄭康成曰公羊善於讖
  王接曰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
  荀崧曰儒者稱公羊髙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儁斷決明審多可采用
  范𡩋曰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梁武帝曰公羊禀西河之學
  隋書經籍志後漢公羊與榖梁竝立晉時公榖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至隋浸㣲今殆無師説
  陸德明曰公羊榖梁皆以日月為例
  孔穎達曰公羊榖梁道聽塗説之學或日或月妄生褒貶
  楊士勛曰景帝好公羊胡母之學興仲舒之義立徐彥曰公羊榖梁出自卜商不題曰卜氏傳者子夏口授公羊髙至夀乃共胡母生著竹帛胡母生題親師故曰公羊不曰卜氏榖梁亦是著竹帛者題其親師故曰榖梁也
  啖助曰公羊榖梁初亦口授後人據其大義散配經文故多乖謬失其綱統然其大指亦是子夏所傳又曰二傳密於左氏榖梁意深公羊辭辨隨文解説徃徃鈎深但以守文堅滯泥難不通不近聖人夷曠之體
  劉敞曰公羊牽於讖緯
  崔子方曰公羊失之險
  劉安世曰公榖皆解正春秋春秋所無者公榖未嘗言之故漢儒推本以為眞孔子意然二家亦自矛盾則非孔子之意矣
  晁説之曰公羊之失雜而拘
  葉夢得曰公羊榖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於經而義未必當
  胡安國曰例莫明於公羊或失之亂
  朱子曰公榖是齊魯閒儒所著之書恐有傳授但皆雜以己意所以有差舛其有合道理者疑是聖人之舊 又曰公榖經學理精而事誤
  胡寧曰公榖釋經其義皆密如衛州吁以稱人為討賊之辭也公薨不地故也不書葬賊不討以罪下也若此之類深得聖人誅亂臣討賊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緒非曲説所能及也
  鄭清之曰稗官有紀公羊榖梁竝出一人之手其姓則姜蓋四字反切即姜字也
  羅璧曰公羊榖梁自髙赤作傳外更不見有此姓萬見春謂皆姜字切韻脚疑為姜姓假託
  王應麟曰公羊子齊人其傳春秋多齊言登來化我樵之潄浣筍將踊為詐戰徃黨徃殆於諸累㤜如昉棓脰之類是也漢武尊公羊家而董仲舒為儒者宗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二言得夫子心法太史公聞之董生者又深得綱領之正嘗考公羊氏之傳所謂讖緯之文與黜周王魯之説非公羊之言也蘇氏謂何休公羊之罪人晁氏謂休負公羊之學五始三科九㫖七等六輔二類七缺皆出於何氏其墨守不攻而破矣 又曰漢以春秋決事如雋不疑引蒯聵違命出奔輒拒而不納春秋是之蕭望之引士匄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丞相御史議封馮奉世引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顓之可也皆本公羊雖於經㫖有得有失然不失制事之宜至於嚴助以春秋對乃引天王出居於鄭不能事母故絶之則其謬甚矣 又曰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讐非子也讐者無時焉可與通此三言者君臣父子天典民彛係焉公羊子大有功於聖經 又曰九世猶可以復讐乎雖百世可也儒者多以公羊之説為非然朱子序戊午讜議曰有天下者承萬世無疆之統則亦有萬世必報之讐吁何止百世哉
  黄震曰公羊釋經未嘗舍經而為之文雖不及左氏之核而明白則過之
  吕大圭曰公榖左三傳要皆有失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公羊論隱桓之貴賤而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夫謂子以母貴可也謂母以子貴可乎推此言也所以長後世妾母陵僭之禍者皆此言基之也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公羊曰大夫受命不受辭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後之人臣有生事異域而以安社稷利國家自諉者矣紀侯大去其國聖人蓋傷之也而公羊則以為齊襄復九世之讐春秋之後世有窮兵黷武而以春秋之義自許者矣祭仲執而鄭忽出其罪在祭仲也而公羊則以為合於反經之權後世蓋有廢置其君如奕棊者矣此其為害豈不甚於叙事失實之罪哉家鉉翁曰聖人之作經也其大經大法所以垂示千載者門人髙第蓋得之難疑答問之際退而各述所聞逮至暮年復以授其門弟子公榖氏其最著者也以為派出子夏更戰國暴秦以及漢興其門人裔孫始集所聞為傳前史泝其傳授由漢而上達乎洙泗具有本末三代而下有國家者所恃以扶綱常植人極皆春秋之大法而公榖所傳也當漢盛時經生學士立乎人之本朝決大謀議徃徃據依公榖其有功於世教甚大其間固有擇焉而不精謂祭仲逐君為行權衛輒拒父為尊祖妾以子貴得僭夫人之類則其流傳之誤也
  黄澤曰公羊榖梁所據之事多出於流傳非見國史故二傳所載多涉鄙陋不足信但其間却有老師宿儒相傳之格言賴此二傳以傳於世 又曰舉大義正名分君子大居正之類此公羊有益於經
  何異孫曰公榖各守所學春秋所有者皆求解盡所無者則未嘗言之是二儒淳樸處
  顧炎武曰公羊傳子沈子曰注云子沈子後師明説此意者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師也按傳中有子公羊子而又有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宫子何後師之多與然則此傳不盡出於公羊子也明矣
  榖梁氏春秋傳
  漢志十一卷
  存
  漢書注榖梁子魯人
  儒林傳太子既通公羊復私問榖梁而善之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榖梁以問韋賢夏侯勝及史髙皆魯人也言榖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宜興榖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與公羊家竝説上善榖梁説擢千秋為諫議大夫甘露元年召名儒大議殿中多從榖梁由是榖梁之學大盛
  應劭曰榖梁子名赤子夏弟子
  鄭康成曰榖梁善於經
  麋信曰秦孝公時人
  晉元帝曰榖梁膚淺
  荀崧曰榖梁赤師徒相傳暫立於漢世向歆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范甯曰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阮孝緒曰名俶或作淑字元始
  顔師古曰榖梁子名喜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傳孫卿卿傳魯申公申公傳瑕丘江公
  楊士勛曰宣帝善榖梁千秋之道起劉向之意存陸淳曰斷義皆不如榖梁之精
  孫覺曰以三家之説挍其當否榖梁最為精深劉敞曰榖梁窘於日月
  崔子方曰榖梁失之迂
  晁説之曰榖梁晚出於漢因得監省左氏公羊之違畔而正之其精深遠大者眞得子夏之所傳與 又曰榖梁司典刑而不縱崇信義而不拘有意乎蹈道而知變通矣不免失之隨也
  胡安國曰義莫精於榖梁或失之鑿
  晁公武曰三傳之學榖梁所得為多
  王應麟曰榖梁子或以為名赤或以為名俶秦孝公時人今按傳載尸子之語尸佼與商鞅同時故以為秦孝公時人然不可考 又曰榖梁言大祲之禮與毛詩雲漢傳略同言蒐狩之禮與毛詩車攻傳相合此古禮之存者
  黃震曰公羊以妾母夫人為禮而榖梁黜之公羊以宋襄之師文王不是過而榖梁非之所見似又過於公羊然舉大體言則視公羊又寂寥矣
  黃澤曰桓無王定無正之類此榖梁有益於經
  鄒氏失名春秋傳
  漢志十一巻孝經序注作十二巻
  
  漢書王吉兼通五經能為鄒氏春秋
  班固曰鄒氏無師
  阮孝緒曰建武中鄒夾氏皆絶
  隋書經籍志漢初公羊榖梁鄒氏夾氏四家竝行王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
  楊士勛曰五家之傳鄒氏夾氏口説無文師既不傳道亦尋廢
  夾氏失名春秋傳
  漢志十一卷
  佚
  班固曰夾氏未有書
  按夾氏傳漢志注云有録無書而宋史藝文志載有春秋夾氏三十卷不知為何人擬作其書今亦無存
  鐸氏春秋微
  漢志三篇
  佚
  司馬遷曰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劉向曰鐸椒作抄撮八卷
  顏師古曰微謂釋其微指
  虞氏春秋微傳
  漢志二篇
  佚
  史記虞卿説趙孝成王為上卿故號虞卿既以魏齊之故去趙困於梁不得已乃著書
  劉向曰虞卿作抄撮九卷
  荀氏帝王歴紀譜宋志作公子姓譜
  宋志二卷通考三卷
  未見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其序言周所封諸侯子孫散於他國孔子修春秋而譜其世系上采帝王歴紀而條次之蓋學春秋所錄今本題云荀卿撰者非也晁公武曰題曰秦相荀卿撰載周末列國世家故一名春秋公子血脈圖頗多疎略決非荀卿所著且卿未嘗相秦豈世别有一荀卿邪
  李燾曰其載帝王歴紀殊少序諸侯卿大夫之世頗詳而崇文緫目止名帝王歴紀譜舊題云秦相荀卿撰荀卿未嘗相秦其繆妄立見蓋田野陋儒依託以欺末學耳故筆削最無義例前後牴牾不可徧舉而所著族繫又與世本不同質之司馬遷杜預亦復差異不知撰者果證據何書也其血脈閒有强附横入灼然非類者要當釐正之顧不敢輕改姑仍其舊使學者自擇焉篇首尾雜引左氏傳中語事既殘缺不屬字畫訛舛尤甚徃徃不可句讀參考左氏傳略加是正十僅得四五云其他正如棼絲結髪未易一二爬梳也
  王應麟曰藝文志春秋虞氏微傳二篇按劉向别錄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卿授張蒼然則張蒼師荀卿者也浮丘伯亦荀卿門人申公事之受詩是為魯詩經典序錄根牟子傳趙人荀卿子荀卿子傳魯人大毛公是為毛詩荀卿之門有三人焉李斯韓非不能玷其學也
  賈氏春秋左氏傳訓故
  
  漢書梁太傅賈誼修春秋左氏傳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閒獻王博士
  張氏失名春秋微
  漢志十篇
  佚
  亡名氏左氏微
  漢志二篇
  
  公羊外傳
  漢志五十篇
  佚
  榖梁外傳
  漢志二十篇
  
  公羊章句
  漢志三十八篇
  佚
  榖梁章句
  漢志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
  漢志八十三篇
  佚
  按漢書公孫𢎞傳學春秋雜説度即公羊雜記也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春秋
  胡母氏春秋條例
  
  漢書胡母生字子都齊人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
  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
  何休曰孔子知秦將燔詩書其説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母生等乃始記於竹帛 又曰胡母條例多得其正
  鄭康成曰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
  徐彥曰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漢景帝時公羊夀共弟子胡母生乃著竹帛胡母生雖以公羊傳授董氏猶自别作條例故何氏取之
  董子仲舒春秋繁露
  七錄十七卷
  存
  班固曰仲舒遭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令學者有所統壹為羣儒首
  王充曰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窺園菜
  西京雜記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
  崇文總目春秋繁露十七卷其書八十二篇義或宏博然篇第已舛無以是正又即用玉杯竹林題篇疑後人取而附著云
  中興書目十卷繁露之名先儒未有釋者按逸周書王㑹解天子南靣立絻無繁露注云冕之所垂也有聨貫之象春秋屬辭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諸此歐陽修跋曰漢書董仲舒傳載仲舒所著書百餘篇第云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書蓋略舉其篇名今其書纔四十篇又總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眞也予在館中挍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挍勘而予得罪夷陵秀才田文初以此本示予不暇讀明年春得假之許州以舟下南郡獨卧閲此遂誌之董生儒者其論深極春秋之㫖然惑於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牽於其師之説不能高其論以明聖人之道惜哉樓郁序曰六經道大而難知惟春秋聖人之志在焉自孔子没莫不有傳名於傳者五家用於世纔三而止爾其後傳出學散源迷而流分蓋公羊之學後有胡母子都董仲舒治其説信勤矣嘗為武帝置對於篇又自著書以傳於後其微言至要蓋深於春秋者也然聖人之㫖在經經之失傳傳之失學故漢諸儒多病專門之見各務高師之言至窮智畢學或不出聖人大中之道使周公孔子之志既晦而隱焉董生之書視諸儒尤博極閎深者也本傳稱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今其書十卷又總名繁露其是非請俟賢者辨之太原王君家藏此書常謂仲舒之學乆鬱不發摹印以廣之於天下就予求序因書其本末云程大昌曰右繁露十七卷紹興間董某所進臣觀其書辭意淺薄間掇取董仲舒策語雜置其中輒不相倫比臣固疑非董氏本書矣又班固記其説春秋凡數十篇玉杯繁露清明竹林各為之名似非一書今董某進本通以繁露冠書而玉杯清明竹林特各居其篇卷之一愈益可疑他日讀太平寰宇記及杜佑通典頗見所引繁露語言顧董氏今書無之寰宇記曰三皇驅車抵谷口通典曰劔之在左蒼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鈎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𤣥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餙也此數語者不獨今書所無且其體致全不相似臣然後敢言今書之非本眞也牛亨問崔豹冕旒以繁露者何答曰綴玉而下垂如繁露也則繁露也者古冕之旒似露而垂是其所從假以名書也以杜樂所引推想其書皆句用一物以發已意有垂旒凝露之象焉則玉杯竹林同為託物又可想見也漢魏間人所為文有名連珠者其聨貫物象以達己意略與杜樂所引同如曰物勝權則衡殆形過鏡則影窮者是其凡最也以連珠而方古體其殆繁露之所自出歟其名其體皆契合無殊矣 又曰淳熈乙未予佐蓬監館本有春秋繁露既嘗書所見於卷末而正定其為非古矣後又因讀太平御覽凡其部彚列叙古繁露語特多如曰禾實於野粟缺於倉皆竒怪非人所意此可畏也又曰金干土則五榖傷土干金則五榖不成張湯欲以鶩當鳬祀宗廟仲舒曰鶩非鳬鳬非鶩愚以為不可又曰以赤統者幘尚赤諸如此類赤皆附物著理無憑虚發語者然後益自信予所正定不謬也御覽太平興國間編輯此時繁露之書尚存今遂逸不傳可歎也已
  晁公武曰漢董仲舒撰史稱仲舒説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今溢而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詳隋唐卷目與今同但多訛舛
  陳振孫曰按隋唐及國史志卷皆十七崇文總目凡八十二篇館閣書目止十卷萍鄉所刻亦財三十七篇今本乃樓攻媿得潘景憲本卷篇皆與前志合然亦非當時本書也先儒疑辨詳矣其最可疑者本傳載所著書百餘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屬今總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則皆其篇名此決非其本眞況通典御覽所引皆今書所無者尤可疑也然古書存於世希矣姑以傳疑存之可也又有寫本作十八卷而但有七十九篇考其篇次皆合但前本楚莊王在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為一卷前本雖八十二篇而闕文者三實七十九篇也
  樓鑰後序曰繁露一書凡得四本皆有高祖正議先生序文始得寫本於里中先傳而讀之舛訛至多恨無他本可挍已而得京師印本以為必異而相去殊不遠又竊疑竹林玉杯等名與其書不相關後見尚書程公跋語亦以篇名為疑又以通典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所引繁露之書今書皆無之遂以為非董氏本書且以其名謂必類小説家後自為一編記雜事名演繁露行於世開禧二年今編修胡君仲方宰萍鄉得羅氏蘭臺本刋之縣庠考證頗備先程公所引三書之言皆在書中則知程公所見者未廣遂謂為小説者非也然止於三十七篇終不合崇文總目及歐陽文忠公所藏八十二篇之數余老矣猶欲得一善本聞婺女潘同年叔度景憲多収異書屬其子弟訪之始得此本果有八十二篇是萍鄉本猶未及其半也喜不可言以挍印本各取所長悉加改定義通者两存之轉寫相訛之古語亦有不可强通者春
  秋㑹解一書     所集仲方摭其引繁露十三條今皆具在余又據説文解字王字下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許叔重在後漢和帝時今所引在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篇中其餘傳中對越三仁之問朝廷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問之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也反是三策中言天之仁愛人君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故王者任德教而不任刑之類今皆在其書中則其為仲舒所著無疑且其文詞亦非後世所能到也左氏傳猶未行於世仲舒之言春秋多用公羊之説鳴呼漢承秦敝旁求儒雅士以經學專門者甚衆獨仲舒以純儒稱人但見其潛心大業非禮不行對策為古今第一余竊謂非仁人之對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又有言曰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此類非一是皆眞得吾夫子之心法蓋深於春秋者也自揚子雲猶有媿於斯況其他乎其得此意之純者在近世惟范太史唐鑑為庶幾焉褒貶評論惟是之從不以成敗為輕重也潘氏本楚莊王篇為第一他本皆無之前後增多凡四十二篇而三篇闕焉惟玉杯竹林二篇之名未有以訂之更俟來喆仲方得此尤以為前所未見相與挍讐將寄江右漕臺兼祕閣公刻之而謂余記其後
  黄震曰繁露分十二世為三等哀定昭三世君子之所見也襄成宣文四世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五世君子之所傳聞也
  程端學曰繁露或謂非董子之書
  王鏊曰繁露説春秋宛然公羊之義公羊之文雖或過差而篤信其師之説可謂深於春秋者也
  春秋決事漢志作公羊治獄七錄作春秋斷獄新舊唐書作春秋決獄崇文總目作春秋決事比
  漢志十六篇七錄五卷隋唐志崇文總目十卷
  
  王充曰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桓寛曰春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
  應劭曰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於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
  王應麟曰仲舒春秋決獄其書今不見太平御覽載二事其一引春秋許止進藥其一引夫人歸于齊通典載一事引春秋之義父為子隱應劭謂仲舒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今僅見三事而已
  按藝文類聚有引決獄君獵得麑一事
  馬端臨曰按此即獻帝時應劭所上仲舒春秋斷獄以為幾焚棄於董卓蕩覆王室之時者也仲舒通經醇儒三策中所謂任德不任刑之説正心之説皆本春秋以為言至引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以折江都王尤為深得聖經賢傳之㫖趣獨災異之對引两觀桓僖亳社火災妄釋經意而導武帝以果於誅殺與素論大相反西山眞公論之詳矣決事比之書與張湯相授受度亦災異對之類耳帝之馭下以深刻為明湯之決獄以慘酷為忠而仲舒乃以經術附㑹之王何以老莊宗㫖釋經昔人猶謂其罪深於桀紂況以聖經為縁餙淫刑之具導人主以多殺乎其罪又深於王何矣 又按漢刑法志言自公孫𢎞以春秋之義繩下張湯以峻文決理於是見知腹誹之獄興湯傳又言湯請博士弟子治春秋尚書者補廷尉史蓋漢人專務以春秋決獄陋儒酷吏遂得以因縁假餙徃徃見二傳中所謂責備之説誅心之説無將之説與其所謂巧詆深文者相類耳聖賢之意豈有是哉常秩謂孫復所學春秋商君法耳想亦有此意
  春秋決疑論
  隋志一卷
  
  嚴氏彭祖春秋左氏圖
  七錄十卷
  佚
  古今春秋盟㑹地圖
  七錄一卷
  
  春秋公羊傳
  隋志十二卷唐志五卷
  
  漢書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惟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至河南東郡太守以高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授琅邪王中為元帝少府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為荆州刺史文東平太傅
  鄭𤣥曰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嚴彭祖顔安樂
  按嚴氏顔氏竝以公羊春秋顓門教授顔有冷任筦㝠之學而嚴氏流派史未之詳見於傳者山陽丁恭子然北海周澤穉都汝陽鍾興次文北海甄宇長文陳留樓望次子豫章陳曾秀升南陽樊儵長魚蜀郡張霸伯饒張楷公超潁川李修九江夏勤又侍郎申輓伊推宋顯許廣皆同嚴氏大議殿中者大抵為嚴氏之學者也
  顏氏安樂公羊記
  漢志十一篇
  佚
  漢書顔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官至齊郡太守丞安樂授淮陽令豐次君淄川任公公為少府豐淄川太守由是顔家有泠任之學
  鄭𤣥曰安樂弟子有泠豐劉向王彦
  徐彦曰何休序謂説者倍經任意反傳違戾按演孔圖云文宣成襄所聞之世也而顔氏以為從襄二十一年之後孔子生訖即為所見之世分張一公而使兩屬是任意也宣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日食之道不過晦朔與二日言日不言朔者是二日明矣而顔氏以為十四日日食是反傳違戾也 又曰顔氏以襄公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傳云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婁快來奔傳云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二文不異同宜一世若分两屬理似不便
  馮君失名嚴氏春秋章句
  
  洪适曰漢嚴訢碑政和中出於下邳云訢字少通治嚴氏春秋馮君章句兩漢傳春秋嚴氏學無姓馮者蓋史之闕文也
  按馮君章句見於漢碑灼然可據乃班固儒林傳未之載杜佑通典引公羊説主藏太廟室西壁中以備火災或問髙堂隆曰昔馮君八萬言章句説正廟之主各藏太室西壁之中遷廟之主於大祖太室北壁之中按逸禮藏主之處似在堂上壁中答云章句但言藏太祖北壁中不别堂室所云馮君章句係説公羊春秋者當即嚴訢所治之書始知儒林傳所載尚有遺漏也
  㝠氏春秋
  
  漢書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疏廣事孟卿廣授琅邪筦路禹授潁川堂谿惠惠授太山冥都都為丞相史都與路又事顔安樂故顔氏復有筦㝠之學賈公彦曰㝠氏作春秋若晏子吕氏春秋之類
  尹氏更始春秋榖梁傳釋文序錄作章句
  七錄十五卷
  佚
  漢書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於魯申公傳子至孫為博士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廣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好學者頗復受榖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㓜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榖梁議郎汝南尹更始翁君本事千秋為諫大夫長樂户將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咸及翟方進琅邪房鳯姓授楚申章昌曼君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蕭秉君房由是榖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王應麟曰漢儒兼通榖梁左氏胡常尹更始也
  陳氏春秋
  
  後漢書陳元父欽習左氏春秋事黎陽賈䕶與劉歆同時而别自名家王莽從欽受左氏學以欽為厭難將軍也
  後漢書注欽字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自名陳氏春秋
  閔氏春秋叙
  
  按閔因未詳何時人徐氏公羊傳疏引之孔子得百二十國寳書其叙中之言也考春秋緯感精符考異郵説題辭咸有此文而徐氏獨據其叙或出於緯書之前未可定也姑附於此
  石渠春秋議奏
  漢志三十九篇
  
  漢書甘露元年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榖同異時公羊嚴彭祖申輓伊推宋顯許廣榖梁尹更始劉向周慶丁姓王亥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義對多從榖梁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春秋
  北海王劉春秋㫖義終始論
  
  後漢書北海敬王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光武愛之顯宗在東宫尤見幸待入侍諷誦出則執轡中興初禁網尚濶而睦性謙㳟好士千里交結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由是聲價益廣永平中法憲頗峻睦乃謝絶賓客放心音樂然性好讀書常為愛玩能屬文作春秋㫖義終始論
  陳氏春秋訓詁
  
  後漢書陳元字長孫蒼梧廣信人少傳父業為之訓詁鋭精覃思至不與鄉里通建武初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宗帝立左氏學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
  陸德明曰司空南閣祭酒陳元作左氏同異
  鍾氏春秋章句
  
  後漢書鍾興字次女汝南汝陽人少從少府丁㳟受嚴氏春秋恭廌興學行髙明光武召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
  孔氏春秋左氏刪一名左氏傳義詁
  三十一卷
  佚
  後漢書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弟竒博通經典作春秋左氏刪連叢子序曰先生名竒字子異其先魯人褒成君之後也兄君魚王莽末避地大河之西以論道為事是時先生年二十一矣每與其兄論學其兄謝服焉及世祖即阼君魚乃仕官至武都太守關内侯以清儉聞海内先生雅好儒術淡忽榮禄不願從政遂刪撮左氏傳之難者集為義詁發伏闡幽讚明聖祖之道以祛學者之蔽著書未畢而早世不永宗人子通痛其不遂惜兹大訓不行於世乃挍其篇目各如本第並序答問凡三十一卷將來君子儻肯游息幸詳録之焉
  孔氏左氏説
  
  後漢書孔奮晚有子嘉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説陸德明曰侍中孔嘉字山甫扶風人
  鄭氏春秋條例章句訓詁
  
  後漢書興少學公羊春秋晚善左氏傳遂積精深思通達其㫖同學者皆師之天鳯中將門人從劉歆講正大義歆羙興才使撰條例章句訓詁興好古學尤明左氏周官長於歴數自杜林桓譚衛宏之屬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於興而賈逵自傳其父業故有鄭賈之學
  東觀漢記興從博士金子嚴為左氏春秋
  鄭氏春秋難記條例
  七録九卷
  佚
  春秋刪
  本傳十九篇
  
  後漢書衆從父受左氏春秋作春秋難記條例其後受詔作春秋刪十九篇
  徐彦曰鄭衆作長義十九條十七事專論公羊之短左氏之長
  牒例章句
  唐志九卷
  
  賈氏左氏條例
  二十一篇
  佚
  後漢書賈逵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於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陸德明曰徽字元伯後漢潁陰令
  賈氏左氏傳解詁
  隋志三十卷
  佚
  後漢書逵弱冠能誦五經兼通五家榖梁之説尹更始劉向周慶丁姓王彦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注左氏三十篇國語二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宫白虎觀
  南宫雲臺帝善逵説使發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逵於是摘出左氏三十事帝嘉之令逵自選公羊嚴顔諸生髙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春秋左氏長經
  隋志二十卷
  
  徐彦曰賈逵作長義四十一條云公羊理短左氏理長
  春秋釋訓
  隋志一卷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
  隋志十二卷
  佚
  樊氏刪定嚴氏春秋章句
  
  後漢書儵字長魚南陽湖陽人就侍中丁㳟受公羊嚴氏春秋永平元年拜長水校尉二年封燕侯初儵刪定公羊嚴氏春秋章句世號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十餘人弟子潁川李修九江夏勤皆為三公
  張氏減定嚴氏春秋章句
  
  後漢書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就長水校尉樊儵受嚴氏公羊春秋永元中為㑹稽太守霸以儵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廼減定為二十萬餘言更名張氏學
  楊氏春秋外傳
  十二篇
  佚
  後漢書楊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人年十三為郡小吏太守竒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顯宗時徴詣蘭臺拜挍書郎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
  李氏難左氏義
  
  後漢書李育字元春扶風漆人少習公羊春秋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建初元年舉方正為議郎後拜博士詔與諸儒論五經於白虎觀遷尚書令侍中
  馬氏三傳異同説
  
  後漢書融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衆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説
  戴氏解疑論
  
  徐彦曰何氏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先師戴宏等也戴宏作解疑論以難左氏不得左氏之理不能以正義決之故云觀聽不決多隨二創者背經任意反傳違戾與公羊為一創援引他經失其句讀又與公羊為一創也
  何氏春秋公羊解詁
  隋志十一卷唐志十三卷
  
  後漢書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父豹少府休以列卿子詔拜郎中辭病去陳蕃辟之蕃敗休坐廢錮廼作公羊解詁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又以春秋駮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歴算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黨禁解拜議郎再遷諫議大夫
  休自序曰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説者疑惑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雖問不得不廣是以講誦師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時加譲嘲辭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憫笑者不可勝計也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至使賈逵縁隙奮筆以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此世之餘事斯豈非守文持論敗績失據之過哉余竊悲之乆矣徃者略依胡母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
  張華曰休註公羊傳云何氏學或云休謙辭受學於師乃宣此不義於已
  王嘉曰何休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年古諺歴代圖籍莫不成誦門徒有高者則為注記而口不能説作左氏膏肓公羊墨守榖梁廢疾謂之三闕言理幽微非知幾藏徃不可通焉京師謂之學海
  蘇軾曰三傳迂誕竒怪之説公羊為多而何休又從而附成之
  晁説之曰何休特負於公羊之學五始三科九㫖七等六輔二類七缺之設何其紛紛邪既曰據百二十國寳書而又謂三世異辭何耶
  陳振孫曰其書多引讖緯所謂黜周王魯變周文從殷質之類公羊皆無明文蓋為其學者相承有此説也
  家鉉翁曰何休公羊傳外多生支節失公羊之本㫖吕大圭曰春秋三傳何范杜三家各自為説而説之謬者莫如何休如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過曰君之始年爾何休則曰春秋紀新王受命於魯滕侯卒不名不過曰滕㣲國而侯不嫌也而休則曰春秋王魯託隱公以為始黜周王魯公羊未有明文也而休乃倡之其誣聖人也甚矣公羊曰母弟稱弟母兄稱兄此其言已有失矣而休又從為之説曰春秋變周之文從商之質質家親親明當親厚於羣公子也使後世有親厚於同母弟兄而薄於父之枝葉者未必不由斯言啟之公羊曰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此言固有據而何休乃為之説曰嫡子有孫而死質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使後世有惑於質文之異而嫡庶互争者未必非斯語禍之其釋㑹戎之文則曰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以正夫夷夏之分乃謂之不治可乎其釋天王使來歸賵之義則曰王者據土與諸侯分職俱南靣而治有不純臣之義春秋之作本以正君臣之分乃謂有不純臣之義可乎隱三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過曰記異也而何休則曰是後衛州吁弑其君諸侯初僭桓元年秋大水公羊不過曰記灾也而休則曰先是桓簒隱與專易朝宿之地陰逆與怨氣所致而凡地震山崩星雹雨雪螽螟彗孛之類莫不推尋其致變之由考驗其為異之應其不合者必强為之説春秋紀灾異而不説其應曽若是之𤨏碎磔裂乎若此之類不一而足凡皆休之妄也愚觀三子之釋傳惟范寗差少過其於榖梁之義有未安者輒曰寗未詳蓋譏之也而何休則曲為之説適以增公羊之過爾故曰范寗榖梁之忠臣何休公羊之罪人也
  黄澤曰近世説春秋謂孔子用夏正考之三傳未嘗有夏正之説何休最好異論如黜周王魯之類甚多若果用夏正則何氏自應張大其事今其釋公羊傳亦止用周正如冬十一月有星孛於東方何氏云周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房心是也程子以後學者始有用夏正之説然三傳皆用周正若用夏時則三傳皆當廢矣
  春秋公羊墨守
  隋志十四卷唐志一卷髙麗史十五卷
  
  春秋左氏膏肓
  隋志十卷崇文揔目九卷中興書目第七卷闕
  
  崇文緫目漢司空掾何休始撰答賈逵事因記左氏所短遂頗流布學者稱之後更刪補為定今每事左方輒附鄭康成之學因引鄭説竄何書云今殘缺第七卷亡
  陳振孫曰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書鄭康成作鍼膏肓起廢疾發墨守以排之今其書多不存惟范寗榖梁集解載休之説而鄭君釋之當是所謂起廢疾者今此書並存二家之言意亦後人所録館閣書目闕第七篇今本亦正闕宣公而於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後為第七卷當并合其十卷止於昭公亦闕定哀固非全書也而錯誤殆未可讀未有他本可正
  春秋榖梁廢疾
  隋志三卷
  
  後漢書鄭𤣥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𤣥乃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我室操我矛以伐我乎
  隋志何休撰鄭𤣥釋張靖箋
  春秋漢議
  隋志十二卷
  
  春秋公羊文謚例
  隋志一卷
  佚
  徐彦曰何氏作文謚例有五始三科九㫖七等六輔二類七缺之義三科九㫖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㫖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㫖也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是三科九㫖也按宋氏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内是三科也九㫖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時與月日詳畧之㫖也王與天王天子是錄遠近親疎之㫖也譏與貶絶則輕重之㫖也宋氏此説賢者擇之可也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二類者人事與灾異是也七缺者惠公妃匹不正隱桓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文姜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致戮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晉侯殺其世子申生宋公殺其世子痤為父之道缺也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髠蔡世子般弑其君固為子之道缺也桓八年正月己卯烝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嘗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修周公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
  春秋公羊傳條例
  七録一卷
  
  春秋議
  隋志十卷
  佚
  服氏春秋左氏傳解義
  隋志三十一卷唐志釋文三十卷
  
  春秋左氏膏肓釋痾
  隋志十卷唐志五卷
  
  按劉昭注續漢書禮儀志引春秋釋痾文曰漢家郡守行大夫禮鼎俎籩豆工歌縣
  春秋漢議駮
  七録二卷唐志十一卷
  
  春秋成長説
  隋志九卷唐志七卷
  
  春秋塞難
  隋志三卷
  未見
  春秋音隱
  唐志一卷
  
  漢南紀服䖍字子愼河南滎陽人少行清苦為諸生尤明春秋左氏傳為作訓解舉孝亷為尚書郎九江太守
  後漢書服䖍入太學受業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又以左傳駮何休之所議漢事十六條中平末拜九江太守
  世説鄭𤣥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愼遇宿過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説已注傳意𤣥聽之良乆多與已同𤣥就車與語曰吾乆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又曰服䖍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参考同異聞崔列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户壁間既知不能踰已稍共諸生叙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䖍名意疑之明早徃及未寤便呼子愼子愼䖍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隋書諸儒傳左氏者甚衆其後賈逵服䖍並為訓解至魏遂行於世晉杜預又為經傳集解服䖍杜預注俱立國學而後學惟傳服義至隋杜時盛行服義寖㣲今殆無師説
  北史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服子愼所注其河外諸生俱服膺杜氏大抵河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愼要其㑹歸殊方同致矣
  應氏春秋斷獄
  
  後漢書應劭字仲遠汝南南頓人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文又集駮義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
  劉氏春秋條例
  
  後漢書靈帝詔陶次第春秋條例
  延氏左氏傳注
  
  陸德明曰京兆尹延篤受左氏於賈逵之孫伯升因而注之
  鄭氏𤣥春秋左氏分野
  七錄一卷
  佚
  春秋十二公名
  七録一卷
  
  駮何氏漢議
  隋志二卷
  佚
  駮何氏漢議叙
  隋志一卷
  
  王晢曰鄭康成不為章句特縁何氏興辭曲為二傳解紛不顧聖人大㫖
  荀氏春秋公羊問答
  七録五卷唐志同
  
  隋書荀爽問魏安平太守徐欽答
  春秋條例
  佚
  後漢書爽著春秋條例又作公羊問
  潁氏春秋釋例
  隋志十卷唐志七巻
  
  後漢書潁容字子嚴陳國長平人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郡舉孝亷州辟公車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荆州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
  孔潁達曰光武中興以後陳元鄭衆賈逵馬融延篤彭仲博許惠卿服䖍潁容之徒皆傳左氏春秋魏世則王肅董遇為之注 又曰潁子嚴比於劉賈之徒學識雖復淺近然注述春秋名為一家
  按初學記引潁氏釋例文云告朔行政謂之明堂又云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太廟與明堂一體也
  王氏春秋左氏達義新唐志作達長義
  七録一卷
  佚
  隋書王玢漢司徒掾
  彭氏左氏竒説
  
  陸德明曰汝南彭汪字仲博記先師竒説及舊注
  孔氏春秋雜議難
  七録五卷
  佚
  許氏左氏傳注解
  
  陸德明曰太中大夫許淑字惠卿魏郡人
  謝氏左氏解釋
  
  後漢書謝該字文儀南陽章陵人善明春秋左氏門徒數百千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於世仕為公車司馬令少府孔融薦之拜議郎
  段氏春秋榖梁傳注
  隋志十四巻唐志十三卷
  
  陸德明曰不知何人
  隋書疑漢人
  李氏左氏指歸
  
  華陽國志李譔字仲欽涪人為太子中庶子右中郎將著左氏注解依則賈馬異於鄭𤣥
  陸德明曰梓潼李仲欽著左氏指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
  魏高貴鄉公左氏音
  七錄三巻
  
  陸德明曰曹髦字士彥魏廢帝
  王氏春秋左氏傳注
  隋志十二卷唐志十卷
  
  春秋左氏釋駮
  七錄一卷
  佚
  董氏春秋左氏傳章句
  隋志三十卷
  佚
  樂氏左氏問
  
  魏畧詳字文載少好學建安初聞南郡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歩詣該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黄初中徴拜博士
  王氏春秋左氏傳注
  隋志三十卷
  佚
  稽氏春秋左氏傳音
  隋志三巻
  佚
  麋氏春秋説要
  隋志十卷
  佚
  理何氏漢議
  隋志二卷
  
  榖梁傳注
  隋志十二巻
  佚
  陸德明曰信字南山東海人魏樂平太守
  韓氏春秋三傳論
  隋志十卷
  佚
  隋書魏大長春秋韓益撰
  曹氏春秋左氏音
  七錄四巻
  佚
  孫氏春秋例
  
  杜氏春秋左氏傳解
  
  唐氏春秋榖梁傳注
  隋志十三巻釋文序錄十二巻
  
  春秋公羊傳注
  
  吳錄固字子正
  吳志丹陽唐固修身積學稱為儒者著國語公羊榖梁傳注講授常數十人權為吳王拜固議郎黄武四年為尚書僕射
  士氏春秋傳注
  隋志十一巻
  佚
  吳志士爕字彥威蒼梧廣信人少遊學京師事潁川劉子竒治左氏春秋補尚書郎遷交趾太守躭翫春秋為之注解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交趾士府君官事小闋輒翫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説意思甚宻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其見稱如此
  張氏春秋左氏傳解
  
  吳志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孫策命為長史復為權長史魏封權吳王拜昭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權既稱尊號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在里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
  鮮于公春秋公羊解序
  隋志一巻
  
  刁氏春秋公羊例序
  隋志五卷
  佚
  杜氏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隋志三十巻
  存
  晉書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起家尚書郎拜鎭南大將軍都督荆州諸軍事以功進爵當陽縣侯預既立功從容無事乃躭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衆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㑹圖春秋長厯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預嘗稱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預自序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記遠近别異同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冊小事簡牘而已孟子曰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眞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刋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畧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修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畧不盡舉非聖人所修之要故也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其文緩其㫖遠將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氷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縁陵之類是也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㑹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四曰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獻捷之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書齊豹盗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如所論則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答曰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如八卦之爻可錯綜為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為斷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進不成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説而更膚引公羊榖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總歸諸凡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然劉子駿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潁子嚴者雖淺近亦復名家故特舉劉賈許潁之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巻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説釋例詳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榖梁無明文説者以為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明為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以辟當時之害故微其文隱其義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問所安答曰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葢傷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時虚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也絶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隱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𦙍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𢎞宣祖業光啓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迹不墜是故因其厯數附其行事采周之舊以㑹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厯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其義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來情見乎辭言髙則旨逺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隱之也聖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後方復隱諱以辟患非所聞也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先儒以為制作三年文成致麟既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予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至於反袂拭面稱吾道窮亦無取焉
  左傳後序太康元年三月吳冦始平予自江陵還㐮陽解始訖㑹汲郡縣有發其界内舊冡者大得古書皆簡編科斗文字發冡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科斗書乆廢推尋不能盡通始者藏在祕府余晚得見之所記大凡七十五巻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周易及紀年最為分了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别有隂陽説而無彖象文言繫辭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於逺國也其紀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國别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荘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歳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推挍哀王二十年太歲在壬戍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韓襄王之十三年趙武靈王之二十七年楚懷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齊湣王之二十五年也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歲下去今太康三年五百八十一歲哀王於史記襄王之子惠王之孫也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立十六年卒而哀王立cq=21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記誤分惠成之世以為後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稱謚謂之今王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經推此足見古者國史䇿書之常也文稱魯隱公及邾荘公盟於姑蔑即春秋所書邾儀父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又稱晉獻公㑹
  虞師伐虢滅下陽即春秋所書虞師晉師滅下陽先書虞賄故也又稱周襄王㑹諸侯於河陽即春秋所書天王狩於河陽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也諸若此輩甚多畧舉數條以明國史皆承告據實而書時事仲尼修春秋以義而制異文也又稱衛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疑洞當為泂即左傳所謂熒澤也齊國佐来獻玉磬紀公之甗即左傳所謂賔媚人也諸所記多與左傳符同異於公羊榖梁知此二書近世穿鑿非春秋
  本意審矣雖不皆與史記尚書同然參而求之可以端正學者又别有一巻純集疏左氏傳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義皆與左傳同名曰師春師春似是抄集者人名也紀年又稱殷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濳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左氏傳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然則太甲雖見放還殺伊尹而猶以其子為相也此為大與尚書叙説太甲事乖異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將此古書亦當時雜記未足以取審也為其麤有益於左氏故畧記之附集解之末焉
  陸德明曰舊夫子之經與丘明之傳各卷杜氏合而釋之故曰經傳集解
  權德輿曰仲尼明周公之志而修經丘明受仲尼之經而為傳元凱悦丘明之傳而為注左氏有無經之傳杜氏又錯傳分經慮失其根本矣
  晁公武曰晉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卿潁子嚴之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經傳集解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𡚁則棄經信傳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復不須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於左傳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謬而猥稱經文闕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鄭樵曰杜預解左氏顔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盡之矣左氏未經杜氏之前凡幾家一經杜氏之後後人不能措一辭漢書未經顔氏之前凡幾家一經顔氏之後後人不能易其説縱有措辭易説之者如朝月暁星不能有其明也如此之人方可以解經苟為文言多而經㫖不見文言簡而經㫖有遺自我説之後後人復有説者皆非箋釋之手也傳注之學起惟此二人其殆庶幾乎其何故哉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於今者之難明也能明乎爾雅之所作則可以知箋注之所當然不明乎爾雅之所作則不識箋注之㫖歸也善乎二子之通爾雅也顔氏所通者訓詁杜氏所通者星厯地理當其顔氏之理訓詁也如與古人對談當其杜氏之理星厯地理也如羲和之歩天如禹之行水然亦有所短杜氏則不識蟲魚鳥獸草木之名顔氏則不識天文地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杜氏於星厯地理之言無不極其致至於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則引爾雅以釋之顔氏於訓詁之言甚暢至於天文地理則濶畧焉此為不知為不知也其他紛紛是何為者釋是何經明是何學
  朱子曰杜預左傳解不㸔經文亦自成一書鄭箋不識經大㫖故多隨句解
  葉適曰杜氏於左傳用力深乆能使後世淺俗野誕之説十去七八始學者由此而進所造益深則於春秋大義差不遠矣
  陳振孫曰其述作之意序文詳之矣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後世以為左氏忠臣者也其𡚁或棄經而信傳於傳則忠矣如經何
  黄澤曰杜元凱説春秋雖曲從左氏多有背違經㫖處然穿鑿處却少 又曰元凱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此於春秋最為有功但左氏有錯誤處必須力加辨明庶不悖違經㫖此所謂愛而知其惡而杜氏乃一切曲從此其𡚁也 又曰推變例以正褒貶信二傳而去異端此杜元凱所得可以為法
  春秋世譜通志作小公子譜
  宋志七巻通志六巻
  
  春秋釋例
  隋志十五巻
  未見
  摯虞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
  崇文總目凡五十三例
  黄澤曰杜元凱作春秋經傳集解之外自有釋例一部凡地名之類靡不皆有此自前代經師遞相傳授所以可信
  晁公武曰晉杜預傳凡四十部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陳振孫曰唐劉蕡為之序
  吳萊後序曰春秋左氏漢初本無傳者劉子駿始建明之欲立學官諸儒莫應然傳之者亦已衆多賈景伯服子愼並為訓解及晉而杜元凱又作經傳集解三十卷釋例四十卷且厯詆劉賈之違獨不言服氏豈或不見服氏書乎亦不應不見也世族譜本之劉向世本地志本之泰始郡國圖長厯本之劉洪乾象厯世多言其天文星厯為長然説經多依違以就傳似不得為左氏忠臣者南北分裂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永嘉舊寫華陰徐生往讀之遂撰春秋義章以教學者是永嘉時猶未尚杜氏青州刺史杜坦及其弟驥世傳其業故齊地亦多習之坦元凱之𤣥孫也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説劉蘭張吾貴之徒則又隱括两家同異義例無窮嗚呼漢初習經者專門而今河洛習傳者宗服子愼江左尚杜元凱矣晉劉兆始取公榖及左氏説作春秋調人而今蘭吾貴又㑹服杜之説矣聖人之道不自是而愈散哉自唐孔潁達春秋正義一用杜氏非徒劉賈之説不存服義亦不盡見固不若两存之以見服杜之為孰愈也今釋例具在有劉蕡序蕡太和中對賢良策譏切人主斥罵宦者文極激學一本春秋與漢董生天人三策相為上下蕡亦自擬董生且曰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未盡者今臣復為陛下言之壯哉蕡乎至為此序獨不類唐文之衰至此極矣
  春秋左傳音
  七錄三巻
  
  隋書梁有服䖍杜預音三巻
  春秋左氏傳評
  隋志二巻
  
  春秋經傳長厯
  惟論存
  預自序曰書稱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以潤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諸侯必置日御世修其業以考其術舉全數而言故曰六日其實五日四分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有畸日官當㑹集此之遲疾以考成晦朔錯綜以設閏月閏月無中氣而北斗邪指两辰之間所以異於他月也積此以相通四時八節無違乃得成歲其微宻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悖故傳曰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然陰陽之運隨動而差差而不已遂與厯錯故仲尼丘明每於朔閏𤼵文蓋矯正得失因以宣明厯數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闕其日單書朔僖十五年日食而史闕朔與日故傳因其得失並起時史之謬兼以明其餘日食或厯失其正也莊二十五年經書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謂正陽之月也而時厯誤實是七月之朔非六月故傳云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有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此非用幣伐鼓常月因變而起厯誤也文十五年經文皆同而更復發傳曰非禮明前傳欲以審正陽之月後傳發例欲以明諸侯之禮也此乃聖賢之微㫖先儒所未喻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陽之月以誣一朝近於指鹿為馬故傳曰不君君且因以明此月為得天正也劉子駿造三統厯以修春秋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統厯惟一食厯術比諸家既最疎又六千餘歲輒益一日凡歲當累日為次而無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先代名儒而謂之最宻非徒班固也自古以來諸論春秋者多述謬誤或造家術或用黄帝以來諸厯以推經傳朔日皆不得諧合日食于朔此乃天驗經傳又書其朔食可謂得天而劉賈諸儒説皆以為月二日或三日公違聖人明文其蔽在於守一元不與天消息也余感春秋之事嘗著厯論極言厯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運其舍皆動物也物動則不一雖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為月以新故相序不得不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頻月而食者曠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數故厯無不有差失也始失於毫毛而尚未可覺積而成多以失弦望朔晦則不得不改憲以從之書所謂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易所謂治厯明時言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者也推此論之春秋二百餘年其治厯變通多矣雖數術絶滅還尋經傳微㫖大量可知時之違謬則經傳有驗學者固當曲循經傳月日日食以考晦朔也以推時驗而皆不然各據其學以推春秋此無異度己之跡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為厯論之後至咸寧中善算李修夏顯依論體為術名乾度厯表上朝廷其術合日行四分之數而微増月行用三百歲改憲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餘歲承以強弱強弱之差蓋少而適足以遠通盈縮時尚書及史官以乾度與太始厯參挍古今記注乾度厯殊勝今其術具存時又並考古今十厯以驗春秋知三統厯之最疎也今具列其時得失之數又據經傳微㫖證據及失閏㫖考日辰朔晦以相發明為經傳長厯諸經傳證據及失閏時文字謬誤皆甄發之雖未必其得天蓋春秋當時之厯也學者覽焉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
  劉氏春秋條例
  隋志十一巻
  佚
  左氏牒例
  唐志二十巻
  
  晉書劉實字子眞平原高唐人泰始初少府咸寧中轉尚書元康九年策拜司空懷帝即位授太尉自少及老篤學不倦尤精三傳辯正公羊以為衞輒不應辭以王父命祭仲失為臣之節舉此二端以明臣子之體遂行於世又傳春秋條例二十巻
  春秋公羊達義唐志達作違
  七錄三卷
  佚
  集解春秋序
  隋志一卷
  
  氾氏春秋釋疑
  
  晉書氾毓字稚春濟北盧人武帝召補南陽王文學秘書郎太傅參軍並不就於時青土隱逸之士劉兆徐苗等皆務教授惟毓不蓄門人清淨自守時有好古慕德者諮詢亦傾懷開誘以三隅示之合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肉刑論凡所述造七萬餘言
  劉氏春秋公羊榖梁傳解詁
  隋志十二卷
  佚
  春秋三家集解
  唐志十一巻
  
  春秋左氏全綜
  
  春秋調人
  
  晉書劉兆字延世濟南東平人博學洽聞温篤善誘從受業者數千人武帝時五辟公府三徴博士皆不就濳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塗諸儒是非之議紛然互為讐敵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其長短以通之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榖梁解詁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别之
  王氏公羊春秋注
  
  晉書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永寧初舉秀才除中郎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嘗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志通公羊而徃徃還為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
  王氏愆期注春秋公羊經傳
  隋志十三巻唐志十二卷
  
  晉書接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縁父本意更注公羊陸德明曰愆期字門子河東人東晉散騎常侍辰陽伯
  公羊難答論
  七錄二卷唐志一巻
  隋書晉車騎將軍庾翼問王愆期答
  王氏長文春秋三傳
  
  華陽國志王長文字德儁廣漢郪人察孝廉不就後拜蜀郡太守以為春秋三傳傳經不同每生訟議乃據經摭傳著春秋三傳十二篇
  張氏榖梁傳注
  隋志十卷
  佚
  隋書晉堂邑太守
  江氏公羊榖梁二傳評
  唐志三巻
  佚
  徐氏春秋榖梁傳注
  七錄十三巻
  佚
  陸德明曰乾字文祚東莞人東晉給事中
  孔氏春秋榖梁傳唐志作訓注
  隋志十四卷唐志十三卷
  
  春秋公羊傳集解
  七錄十四巻
  佚
  晉書孔衍字舒元魯國人孔子二十二世孫中興初補中書郎領太子中庶子出為廣陵郡
  程氏春秋經傳集注隋志作春秋榖梁傳
  唐志十六巻
  佚
  胡氏春秋榖梁傳集解
  七錄十卷
  佚
  春秋三傳評
  隋志十卷
  
  春秋集三師難
  七錄三卷
  佚
  春秋集三傳經解
  七錄十卷唐志十一卷
  
  劉氏榖梁傳注
  
  范氏春秋榖梁傳集解
  隋志十二巻
  存
  晉書甯字武子解褐為餘杭令遷臨淮太守徵拜中書侍郎補豫章太守甯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釋遂沈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既而徐邈復為之注世亦稱之
  甯自序曰昔周道衰陵乾綱絶紐禮壞樂崩彞倫攸斁弑逆簒盗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因釁而作民俗染化而遷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川岳為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㤙缺則小弁之刺作君臣之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絶則谷風之篇奏骨肉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之路塞則白駒之詩賦天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敗欲人君戒愼厥行増修德政蓋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履霜堅氷所由者漸四夷交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以微弱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故兩觀表而臣禮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上替僭逼理極天下板蕩王道盡矣孔子觀滄海之横流廼喟然而歎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喪興之者在己於是就太師而正雅頌因魯史而修春秋列黍離於國風齊王德於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復雅政化不足以被羣后也於時則接乎隱公故因兹以託始該二儀之化育贊人道之幽變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頺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伸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世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濳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規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𢎞麟感化而來因應事備而終篇故絶筆於斯年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春秋之傳有三而為經之㫖一臧否不同褒貶殊致蓋九流分而微言隱異端作而大義乖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君文公納幣為用禮榖梁以衛輒拒父為尊祖不納子糾為内惡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夫人為合正以兵諫為愛君是人主可得而脅也以納幣為用禮是居喪可得而婚也以拒父為尊祖是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納子糾為内惡是仇讐可得而容也以廢君為行權是神器可得而闚也以妾母為夫人是嫡庶可得而齊也若此之類傷教害義不可强通者也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絶擇善靡從庸得不並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絶於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瓌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説廢興由於好惡盛衰繼之辨訥斯葢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歎息也左氏艶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升平之末歲次大梁先君北藩囘軫頓駕於吳乃帥門生故吏我兄弟子姪妍講六籍次及三傳左氏則有服杜之注公羊則有何嚴之訓釋榖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於是乃商畧名例敷陳疑滯博示諸儒同異之説昊天不弔泰山其頺匍匐墓次死亡無日日月逾邁跂及視息乃與二三學士及諸子弟各記所識並言其意業未及終嚴霜夏墜從弟凋落二子泯没天實喪予何痛如之今撰諸子之言各記其姓名名曰春秋榖梁集解王通曰范𡩋有志於春秋徴聖經而詰衆傳
  楊士勛曰魏晉以來注榖梁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闡徐仙民徐乾劉瑤胡訥之等𡩋以傳者雖多妄引三傳辭理典據不足可觀故與門徒商畧名例博士同異
  晁説之曰榖梁晚出於漢因得監省左氏公羊之違畔而正之其精深遠大者眞得子夏之所傳與范𡩋又因諸儒而博辨之申榖梁之志也其於是非亦少公矣非若杜征南一切申傳汲汲然不敢異同也王晢曰自漢崇學校三傳迭興以賈誼之才仲舒之文向歆之學猶溺於師説不能㑹通况其餘哉其專窮師學以自成一家者則何氏杜氏范氏而已何氏則譸張瞽説杜氏則膠固傳文其稍自覺悟者惟范氏爾
  晁公武曰自漢魏以來榖梁注解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等十數家而范𡩋皆以為膚淺於是帥其長子泰中子雍小子凱從弟邵及門生故吏商畧名例博採諸儒同異之説成其父汪之志嘗謂三傳之學榖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范𡩋之論最善陳振孫曰晉豫章太守順陽范𡩋武子撰𡩋嘗謂王何之罪深於桀紂著論以排之以春秋惟榖梁氏無善釋故為之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末先君税駕於吳帥門生故吏兄弟子姪研講六籍三傳蓋𡩋父汪為徐兖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吳郡時也汪没之後始成此書所集諸家之説皆記姓名其稱何休曰及鄭君釋之者即所謂發墨守起廢疾也稱邵曰者𡩋從弟也稱泰曰雍曰凱曰者其諸子也汪范晷之孫晷在良吏傳自晷至泰五世皆顯於時𡩋父子祖孫同訓釋經傳行於後世可謂盛矣泰之子曄亦著後漢書以不軌誅死其家始亡
  黄震曰杜預注左氏獨主左氏何休注公羊獨主公羊惟范𡩋不私於榖梁而公言三家之失
  王應麟曰榖梁先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段肅張靖等十餘家范𡩋以為膚淺乃商畧名例為集解十二巻例一巻蓋杜預屈經以申傳何休引緯以汨經惟𡩋之學最善
  家鉉翁曰何休治公羊傳外多生支節失公羊之本㫖若范𡩋治榖梁能知榖梁之非視休為長
  春秋榖梁傳例
  隋志一巻
  
  京相氏春秋土地名
  隋志三卷
  佚
  隋書晉裴秀客
  酈道元曰京相璠與裴司空彥季修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
  鄭樵曰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見於杜預地名譜桑欽水經注
  孫氏春秋左氏傳義注
  隋志十八巻唐志三十巻釋文序錄二十八巻
  
  春秋左氏傳賈服異同畧
  隋志五巻
  佚
  徐氏春秋左氏傳音
  隋志三巻唐志一卷
  
  春秋榖梁傳注
  隋志十二卷
  佚
  答春秋榖梁義
  隋志三卷
  
  春秋榖梁傳義
  隋志十巻
  佚
  晉書徐邈注榖梁傳見重於時
  荀氏春秋左氏傳音
  七錄四巻
  佚
  陸德明曰訥字世言新蔡人東晉尚書左民郎
  李氏春秋左氏傳音
  隋志三卷
  佚
  春秋公羊傳音
  七錄一卷
  
  方氏春秋經例
  隋志十二巻唐志六卷
  
  殷氏春秋釋滯
  七錄十巻
  佚
  隋書晉尚書左丞殷興撰
  虞氏注春秋經傳
  
  晉書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郡察孝亷除郎中稍遷公車司馬令除鄱陽内史注春秋經傳
  郭氏春秋墨説
  
  晉書郭瑀字元瑜敦煌人精通經義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作春秋墨説孝經錯緯弟子著錄千餘人
  干氏春秋左氏函傳義舊唐書作春秋義函傳新唐書作春秋函傳
  隋志十五巻唐志十六巻
  
  春秋序論
  隋志二卷唐志一卷
  
  晉書寳為春秋左氏義外傳
  范氏春秋釋難
  七錄三卷
  佚
  高氏春秋公羊傳注新舊唐志龍作襲傳注作傳記
  七錄十二巻
  佚
  陸德明曰字文范陽人東晉河南太守
  江氏春秋公羊傳音
  七錄一卷
  佚
  聶氏注榖梁春秋
  
  晉書國子祭酒聶熊注榖梁春秋列於學官
  黄氏左傳抄
  
  華陽國志蜀郡太守巴西黄容好述作著左傳抄數十年
  薄氏叔𢆯問榖梁義
  隋志二卷七錄四卷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五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春秋
  謝氏春秋圖
  
  南史謝莊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郡殊别合之則㝢内為一
  何氏始眞春秋左氏區别
  隋志三十巻
  佚
  隋書宋尚書功論郎
  齊晉安王蕭子懋春秋例苑
  三十卷
  佚
  南齊書晉安王子懋字雲昌世祖第七子撰春秋例苑三十巻奏之世祖嘉之勅付祕閣
  王氏春秋音
  唐志二卷
  佚
  杜氏乾光春秋釋例引序
  七錄一巻
  佚
  隋書齊正員郎
  王氏延之春秋㫖通
  隋志十卷
  佚
  春秋左氏經傳通解
  隋志四卷
  
  南史延之字希季仕宋為司徒左長史厯吏部尚書左僕射齊建元元年進號鎭南將軍後為尚書左僕射領竟陵王師
  吳氏春秋經傳説例疑隱
  七錄一卷
  佚
  梁簡文帝左氏傳例苑
  唐志十八卷隋志不著簡文帝作十九卷
  
  春秋𤼵題
  七錄一卷
  佚
  春秋左氏圖
  通志十卷
  
  劉氏之遴春秋大意 左氏 三傳異同
  
  梁書劉之遴字思貞南陽湼陽人起家寕朔主簿累遷中書侍郎兼中書舍人出為南郡太守乆之為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常卿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常共討論書籍是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並有高祖義疏惟左氏傳尚闕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詔答之曰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㫖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稟西河之學鐸椒之解不追瑕丘之説無取繼踵胡母仲舒云盛因修穀梁千秋最篤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鑣指歸殊致詳畧紛然其來舊矣昔在弱年久經研味一從遺置迄將五紀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温故可求别酬所問也
  沈氏春秋五辨
  隋志二巻
  佚
  隋書梁五經博士
  春秋經傳解
  唐志六卷
  佚
  春秋文苑
  隋志六卷
  
  春秋嘉語
  隋志六卷
  未見
  崔氏靈恩春秋經傳解
  隋志六卷
  佚
  春秋申先儒傳論唐志論作例
  隋志十卷
  佚
  春秋左氏傳立義
  隋志十卷
  
  春秋序
  隋志一卷
  佚
  南史靈㤙先習左傳服解不為江東所行乃改説杜義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議以明之時助教虞僧誕又精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答靈㤙世並傳焉靈恩左氏經傳義二十二卷左氏條例十卷公羊榖梁文句義十卷
  田氏元休春秋序
  隋志一卷
  佚
  賀氏道養春秋序
  隋志一巻
  佚
  沈氏文阿春秋左氏經傳義畧釋文作義疏
  隋志二十五巻唐志二十七巻
  
  南史文阿字國衞吳興武康人通三禮三傳位五經博士尋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所撰儀禮八十餘條春秋禮記孝經論語義記七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並行於時
  陸德明曰文阿撰春秋義疏闕下帙王元規續成之
  張氏春秋義畧
  隋志三十卷
  佚
  隋書陳右軍將軍
  北史張沖字叔𤣥吳郡人仕陳為左中郎將非其好也乃覃思經典撰春秋義畧異於杜氏七十餘事
  賈氏思同春秋傳駮
  十巻
  佚
  北史賈思伯字仕休齊郡益都人弟思同字仕明為侍講授靜帝杜氏春秋加散騎常侍兼七兵尚書尋拜侍中卒諡文獻思同之侍講也國子博士遼西衞冀隆精服氏學上書難杜氏春秋六十三事思同復駮冀隆乖錯者一十餘條互相是非積成十巻詔下國學集諸儒考之事未竟而思同卒後魏郡姚文安樂陵秦道靜復述思同意冀隆亦尋物故浮陽劉休和又持冀隆説竟未能裁正
  潘氏叔䖍春秋經合三傳唐志作三傳通論
  隋志十卷
  佚
  春秋成套唐志作集
  隋志十卷
  佚
  北史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張買奴馬敬德邢峙張思伯張奉禮張彫劉晝鮑長宣王元則並得服氏之精微又有衞凱陳達潘叔䖍亦為通解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兼更講杜元凱所注
  王氏元規續春秋左氏傳義畧
  隋志十卷
  佚
  春秋𤼵題辭 義記
  十一卷
  佚
  左傳音
  唐志三卷
  
  南史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少從吳興沈文阿受業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仕梁位宣城王記室參軍陳後主在東宫引為學士俄除尚書祠部郎自梁代諸儒相傳為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䖍之義難駮杜預凡一百八十條元規引證通析無復疑滯著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巻左傳音三巻
  辛氏子馥春秋三傳總
  
  冊府元龜辛子馥為尚書右丞以三傳經同説異遂總為一部傳注並出挍比短長㑹亡未就
  劉氏獻之春秋三傳畧例
  三卷
  佚
  北史獻之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云義例已了不復講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説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説諸生多有疑滯咸決於獻之六藝之文雖不悉注所標宗㫖頗異舊義撰三傳畧例三卷
  徐氏遵明春秋義章
  三十卷
  佚
  北史徐遵明字子判華陰人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冩遵明乃往讀之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巻
  姚氏文安左氏駮妄
  
  北史姚文安難服䖍左傳解七十七條名曰駮妄
  李氏崇祖左氏釋謬
  
  北史崇祖字子述申明服氏名曰釋謬
  李氏鉉春秋二傳異同
  唐志十二卷
  佚
  張氏思伯左氏刋例
  十卷
  佚
  北史張思伯河間樂城人善説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刋例十卷位國子博士
  樂氏春秋序論
  
  春秋序義
  
  北史樂遜字遵賢河東猗氏人開府儀同大將軍東揚州刺史著孝經論語毛詩左氏春秋序論十餘篇又著春秋序義通賈服説發杜氏違辭理並可觀
  辛氏德源春秋三傳集注
  三十卷
  佚
  北史德源字孝基隴西狄道人仕周為宣納上士
  劉氏炫春秋左傳杜預序集解
  隋志一巻
  佚
  春秋左氏傳述義
  隋志四十卷唐志三十七巻宋志述義畧一卷
  
  春秋攻昧
  唐志十二巻本傳十卷
  
  春秋規過
  唐志三卷
  佚
  春秋義囊
  宋志二卷
  
  顧氏啓期大夫譜
  唐志十一巻隋志有春秋左氏諸大夫世譜十三卷疑即是書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凡七卷起黄帝至周見於春秋諸國世系傳乆稍失其次矣按隋唐書目春秋大夫世族譜十三卷顧啓期撰而杜預釋例自有世族譜一卷今書與釋例所載不同而本或題云杜預撰者非也疑此乃啟期所撰云
  晁公武曰譜左氏諸國君臣世系獨秦無世臣鄭樵曰有杜預春秋公子譜無顧啓期大夫譜可也
  李氏春秋叢林
  唐志十二巻隋志不著姓氏
  
  冊府元龜李謐涿郡人鳩集諸經廣校同異比三傳事例名春秋叢林十二卷徴拜著作佐郎辭以授弟郁
  沈氏仲義春秋榖梁傳集解
  唐志十巻
  未見
  蕭氏榖梁傳義
  唐志三卷
  佚
  孔氏春秋公羊傳集解
  唐志十四巻
  
  孔氏春秋榖梁傳指訓
  七錄十四巻隋志五卷
  
  張程孫劉榖梁傳四家集解
  隋志四卷
  佚
  按四家集解當是張靖程闡孫毓劉瑶
  亡名氏春秋左氏傳條例
  隋志二十五巻
  
  春秋義例
  隋志十巻
  佚
  春秋義林
  隋志一卷
  
  春秋大夫辭
  隋志三卷
  佚
  春秋辨證唐志作辨證明經論
  隋志六卷
  佚
  春秋左氏義畧
  隋志八巻
  
  春秋五十凡義疏
  隋志二卷
  佚
  春秋公羊榖梁二傳評
  隋志三卷
  
  左氏評
  唐志二巻
  佚
  左氏音
  唐志十二卷
  
  左氏鈔
  唐志十巻
  佚
  春秋辭苑
  唐志五巻
  
  春秋雜義難
  唐志五巻
  佚
  春秋井田記
  佚
  史繩祖曰後漢循吏傳白首不入市井注引春秋井田記云井田之義有五一曰無泄天時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風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財貨因井為市交易而退故稱市井也按春秋井田記不見於他書獨此引用故表而出之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春秋
  唐章懐太子春秋要錄
  唐志十卷
  佚
  陸氏德明春秋釋文
  八巻
  存
  按陸氏釋文左傳六卷公羊穀梁各一巻
  孔氏穎達等春秋正義
  唐志三十六巻
  存
  穎達序曰夫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左史所職之書王者統三才而宅九有順四海而治萬物四時序則玉燭調於上三才協則寳命昌於下故可以享國永年令聞長世然則有為之務可不慎與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則必盡其敬戎則不加無罪盟會協於禮興動順其節失則貶其惡得則褒其善此春秋之大㫖為皇王之明鍳也若夫三始之目章於帝軒六經之道光於禮記然則此書之發其來尚矣但年紀緜邈無得而言曁乎周室東遷王綱不振楚子北伐神器將移鄭伯敗王於前晉侯請隧於後竊僭名號者何國不然專行征伐者諸侯皆是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域騷然三綱遂絶夫子内韞大聖逢時若此欲垂之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則無財説之以道則不用虗嘆銜書之鳯乃似喪家之狗旣不救於已往冀垂訓於後昆因魯史之有得失據周經以正褒貶一字所嘉有同華衮之贈一言所黜無異蕭斧之誅所謂不怒而人威不賞而人勸實永世而作則歴百王而不朽者也至於秦滅典籍鴻猷遂寢漢德旣興儒風不冺其前漢傳左氏者有張蒼賈誼尹咸劉歆後漢有鄭衆賈逵服䖍許惠卿之等各為詁訓然雜取公羊穀梁以釋左氏此乃以冠雙屨將絲綜麻方鑿圎枘其可入乎晉世杜元凱又為左氏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所謂子應乎母以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離乎今挍先儒優劣杜為甲矣故晉宋傳授以至於今其為義疏者則有沈文阿蘇寛劉炫然沈氏於義例麤可於經傳極踈蘇氏則全不體本文惟㫄攻賈服使後之學者鑽仰無成劉炫於數君之内實為翹楚然聦慧辨博固亦罕儔而探賾鈎深未能致遠其經注易者必具餙以文辭其理致難者乃不入其根節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規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餘條習杜義而攻杜氏猶蠹生於木而還食其木非其理也雖規杜過義又淺近所謂捕鳴蟬於前不知黄雀在其後按僖公三十三年經云晉人敗狄于箕杜注云卻缺稱人者未為卿劉炫規云晉侯稱人與殽戰同按殽戰在葬晉文公之前可得云背喪用兵以賤者告箕戰在葬晉文公之後非是背喪用兵何得云與殽戰同此則一年之經數行而已曾不勘省上下妄規得失又襄公二十一年傳云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以公姑姊妻之杜注云盖寡者二人劉炫規云是襄公之姑成公之姊只一人而已按成公二年成公之子公衡為質及宋逃歸按家語本命云男子十六而化生公衡已能逃歸則十六七矣公衡之年如此則於時成公三十三四矣計至襄二十一年成公七十餘矣何得有姊而妻庶其此等皆其事歴然猶尚妄説况其餘錯亂良可悲矣然比諸義疏猶有可觀今奉勅刪定據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若兩儀俱違則特申短見雖課率庸鄙仍不敢自專謹與朝請大夫國子博士臣谷那律故四門博士臣楊士勛四門博士臣朱長才等對共參定至十六年又奉勅與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上騎都尉臣馬嘉運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上騎都尉臣王德韶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登仕郎守大學助敎雲騎尉臣隨德素等對勅使趙𢎞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三十六巻冀貽諸學者以禆萬一焉崇文緫目按漢張蒼賈誼尹咸鄭衆賈逵皆為詁訓然參用公穀二家至晉杜預專治左氏其後有沈文阿蘇寛劉炫皆據杜説貞觀中穎達據劉學而損益之長孫無忌等又復損益其書乃定皇朝孔淮等奉詔是正
  中興書目頴達參劉沈之説兩義俱違則斷以己意晁公武曰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寛劉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毁規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餘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以為本其有疎漏以沈氏補焉
  陳振孫曰自晉宋傳杜學為義疏者沈蘇劉沈氏義例麤可經傳極疎蘇氏不體本文惟攻賈服劉氏好規杜失比諸義疏猶有可觀
  楊氏士勛春秋穀梁傳疏
  唐志十二巻
  存
  崇文緫目唐國子四門助教楊士勛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令太學傳授
  春秋公穀考異
  宋志五巻
  
  徐氏文逺左傳義疏
  唐志六十卷
  佚
  左傳音
  唐志三巻
  
  舊唐書徐文逺洛州偃師人博覧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大業初為太學博士時人稱文逺之左氏禇徽之禮魯達之詩陸德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文逺所講釋多立新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後詰駁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聽者忘倦武德六年髙祖幸國學觀釋奠遣文逺時為國子博士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蠭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
  黄淵曰徐文逺發題徧舉先儒異論分别是非乃出己意折衷不知合乎夫子否也
  隂氏𢎞道注春秋左氏傳序
  唐志一卷
  佚
  王氏𤣥度注春秋左氏傳
  唐志卷亡
  佚
  王氏元感春秋振滯
  唐志二十卷
  佚
  啖氏春秋集傳
  
  春秋統例
  
  助自述曰三傳分流其源則同擇善而從且過半矣予考覈三傳舎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亦以愚意禆補闕漏商𣙜得失研精宣暢期於浹洽尼父之志庻幾可見疑殆則闕以俟君子謂之春秋集傳集注又撮其綱目撰為統例三卷以輔集傳通經意焉 又曰予所著經傳若舊注理通則依而書之小有不安則隨文改易若理不盡者則演而通之理不通者則全削而别注其未詳者則據舊説而已但不博見諸家之注不能不為之恨爾
  陸淳曰啖先生諱助字叔佐關中人也聦悟簡淡博通深識天寳末客於江東因中原難興遂不還歸以文學入仕為台州臨海尉復為潤州丹陽主簿秩滿因家焉陋巷狹居晏如也始以上元辛丑嵗集三傳釋春秋至大厯庚戌嵗而畢趙子時宦於宣歙之使府因往還浙中途過丹陽乃詣室而訪之深話經意事多嚮合期反駕之日當更討論嗚呼仁不必夀是嵗先生即世時年四十有七是冬也趙子隨使府遷鎮於浙東淳痛師學之不彰乃與先生之子異躬自繕寫共藏以詣趙子趙子因損益焉淳隨而纂會之至大厯乙卯嵗而書成
  新唐書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後徙關中天寳末調臨海尉丹陽主簿善為春秋考三家短長縫䘺漏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復攝其綱條為統例助愛公穀二家以左氏解義多謬其書乃出於孔氏門人且論語孔子所引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丘明者盖如史佚遲任又左氏傳國語屬綴不倫序事乖刺非一人所為盖左氏集諸國史以釋春秋後人謂左氏便傅著丘民非也宋祈曰左氏與孔子同時以魯史附春秋作傳而公羊髙穀梁赤皆出子夏門人三家言經各有回舛然猶悉本之聖人其得與失盖十五義或謬誤先儒畏聖人不敢輒改也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訕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學憑私臆決尊之曰孔子意也趙陸從而唱之遂顯於時嗚呼孔子沒乃數千年助所推著果其意乎其未可必也以未可必而必之則固持一己之固而倡兹世則誣誣與固君子所不取助果謂可乎徒令後生穿鑿詭辨詬前人捨成説而自謂紛紛助所階已
  王晢曰啖趙二子相繼發明聖人之意指摘三傳之謬固有功矣然探聖人之意或未精斥三傳之謬或太察可謂入聖人之門而游乎宫庭之閒者也其堂奥則未知也
  邵子曰春秋三傳之外陸淳啖助可以兼治
  徐積曰啖趙二氏有大功於春秋但未能全盡耳考其所學盖不止於春秋貫穿經義窮極是非所論不苟若斯人者豈易得哉
  陸九淵曰啖趙説得有好處故人謂啖助有功於春秋
  程珌曰聖人作春秋一用周典而啖助以為用夏為本
  張樞曰啖氏春秋卓然有見於千載之下
  趙氏春秋闡微纂類義統
  十卷
  闕
  匡自述曰啖先生集三傳之善以説春秋其所未盡則申己意條例明暢眞通賢之為也惜其經之大意或未標顯傳之取舎或有過差盖纂述僅畢未及詳省爾予因尋繹之次心所不安者隨而疏之
  陸淳曰趙子天水人為殿中侍御史淮南節度判官新唐書匡字伯循河東人歴洋州刺史陸質所稱為趙夫子者質與啖助子異裒錄助所為春秋集注緫例請匡損益質纂會之
  章拱之曰趙氏集啖氏統例集注二書及已説可以例舉者為闡微義統十二卷第三四巻亡逸
  楊慎曰杜預作春秋釋例趙匡作春秋纂例盖以春秋難明故以例求之至於不通則又云變例變例不通又疑經有闕文誤字嗚呼聖人之作豈先有例而後作春秋乎
  陸氏質集注春秋
  唐志二十卷
  
  吕温代草進表曰臣聞惟睿作聖觀乎人文達則化成窮則垂訓先師所以祖述堯舜志在春秋懸衡百王撥亂三季正大當之本清至公之源通羣芳以誠貞天下於一動無不順道德之要機斷無不齊帝王之利器而梁木旣壊生知盖寡三傳得失索隱未周羣儒異同致逺皆泥沒微言於滋蔓亡要㫖於多岐奥室不開漫逾千祀天其或者將有俟焉陛下德合乾坤明竝日月氣和物茂逺至邇安欲以人情為田講學而耨鎮定皇極輝光時雍道之將行實在今日臣不揣𫎇陋斐然有志思窺聖奥仰奉文明以故潤州丹陽縣主簿臣啖助為嚴師以故洋州刺史臣趙匡為益友考左氏之踈密辨公穀之善否務去異端用明本意助或未盡敢讓當仁匡有可行亦刈其楚輙集注春秋經文勒成十巻上下千載研覃三紀𤣥首雖白濁河已清微臣何幸與道相遇竊以德之匪鄰骨肉無應道苟訢合古今相知然則堯舜之心非宣尼不見宣尼之志非陛下不行庶因儀鳯之辰永洗獲麟之恨臣官忝國學思非出位道為家寳罪實欺天謹昧死寫前件書詣東上閤門奉進
  舊唐書陸質吴郡人本名淳避憲宗名改之質有經學尤深於春秋少師事趙匡匡師啖助頗傳其學為給事中
  柳宗元作墓表曰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為傳者五家今用其三焉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説者百千人矣攻訐狠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或合而隱或乖而顯後之學者窮老盡氣左視右顧莫得其本則專其所學以訾其所異黨枯竹䕶朽骨以至於父子傷夷君臣詆悖者前世多有之甚矣聖人之難知也有呉郡人陸先生質與其師友天水啖助洎趙匡能知聖人之㫖故春秋之言及是而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以入聖人之道傳聖人之教是其德豈不侈大矣哉先生字某旣讀書得制作之本而獲其師友於是合古今散同異聨之以言累之以文盖講道者二十年書而志之者又十餘年其事大備為春秋集注十篇辨疑七篇微㫖二篇明章大中發露公器其道以聖人為主以堯舜為的苞羅㫄魄膠轕下上而不出於正其法以文武為首以周公為翼揖譲升降好惡喜怒而不過乎物旣成以授世之聦明之士使陳而明之故其書出焉而先生為巨儒用是為天子爭臣尚書郎國子博士給事中皇太子侍讀皆得其道刺二州守人知仁永貞年侍東宫言其所學為古君臣圖以獻而道達乎上是嵗嗣天子踐阼而理尊優師儒先生以疾聞臨問加禮某月日終於亰師某月日葬於某郡某里嗚呼先生道之存也以書不及施於政道之行也以言不及覩其理門人世儒是以增慟將葬以先生為能文聖人之書通乎後世遂相與謚曰文通先生
  崇文緫目唐給事中陸淳纂初淳以三家之傳不同故采獲善者參以啖助趙匡之説為集傳春秋又本褒貶之意更為微㫖條别三家以朱墨紀其勝否又摭三家得失與經戾者以啖趙之説訂正之為辨疑程伯子曰陸淳得啖趙而師之講求其學積三十年始大光瑩絶出於諸家外雖未能盡聖作之藴然其攘異端開正途功亦大矣
  晁公武曰啖助字叔佐閩人趙匡字伯循天水人微㫖自為序公武嘗學春秋閲古今諸儒之説多矣大抵啖趙以前學者皆專門名家苟有不通寧言經誤其失也固陋啖趙以後學者喜援經擊傳其或未明則慿私臆決其失也穿鑿均之失聖人之㫖而穿鑿之害為甚啖氏製統例分别疏通其義趙氏損益多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陳振孫曰初潤州丹陽主簿趙郡啖助叔佐明春秋傳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質從助及伯循傳其學助考三傳舎短取長又集前賢注釋補以己意為集傳集注又撮綱目為統例助卒質與其子異繕錄以詣伯循請損益焉質隨而纂會之大厯乙卯嵗書成質本名淳避憲宗諱改焉故其書但題陸淳助之學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意殊少公穀傳經密於左氏至趙陸則直謂左氏淺於公穀誣謬實繁皆孔門後之門人但公穀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序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盖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門人見事迹多不入傳或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以廣異聞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按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惟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唐志有質集注二十巻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畧具矣又有微㫖二卷未見質梁陸澄七世孫仕通顯黨王叔文侍憲宗東宫會卒不及貶然則其與不通春秋之義者相去無幾耳
  集傳春秋纂例
  唐志十卷
  
  淳自述曰啖子所撰統例三巻皆分别條疏通會其義趙子損益多所發揮今故纂而合之有辭義難解者亦隨加注釋兼備載經文於本條之内使學者以類求義昭然易知其三傳義例可取可舎啖趙具已分析亦隨條編附以祛疑滯名春秋集傳纂例凡四十篇分為十巻云
  朱臨序曰柳子厚與元次山論春秋書言自得集傳常願掃於陸先生之門及先生為給事中始得執弟子禮未及卒業而先生云亡復有先生墓表謂説春秋者百千其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而無有及其根源者獨先生得啖趙而師承之講述三十年其經始大光瑩乃為先生能文聖人之書通於後世遂與門人世儒相與謚曰文通先生其見尊於當世如此子厚文章宗匠也以韓退之之賢猶不肯髙以為師獨肯執弟子禮於陸氏前則陸氏之學從可喻也以陸氏之賢復肯執弟子禮於啖趙前則啖趙之藴又可量也自孔子沒前先生幾千餘年矣後先生又數百年矣卒未有出其書之右者豈非膠於偏見而至然耶兩漢通經者以董仲舒為第一然猶膠於穀梁不克别白餘可知也臨嘗從師學識其大畧復得先生所為書乃益曉發若瞰淵際危而獲梯航力不勉則已勉焉則無髙深不濟也惜乎不得人人傳之以速其逺到子厚謂使庸人小童皆可積學以入聖人之道況有明敏勤篤之資者乎近嵗取人以通經為尚學者無小大以不通經為恥則此書之傳為時羽翼豈可忽哉
  袁桷後序曰近世春秋家立褒貶於字義茫不知盡性之理按其形模以中有司程式為精巧天理人慾三尺童子矜矜然猶能言之春秋之學廢矣習三傳者惟文詞是師左氏盛而公穀廢矣武夷胡氏作傳止於七家唐世傳春秋者皆廢矣噫士何事春秋哉吾里樓宣獻公晚嵗欲明義例之説時永嘉陳君舉舎人為春秋傳遂序其意而焚其槀每語後進當以唐陸淳集注纂例清江劉氏傳為下手予家所藏纂例乃寳章桂公所挍號為精善按纂例他無善本審此書廢已久聞蜀有小字本惜未之見唐志纂例十卷集注三十卷微㫖二卷辨疑七巻予來杭復得微㫖二卷乃皇祐閒汴本聞苕溪直齋陳氏書目咸有之當搜訪以足此書以假友人得脱灰燼劉氏傳乃先越公居宥府時岳肅之侍郎所遺家諱咸以綘羅覆其上書當永為子孫寳俾勿墜
  呉萊後序曰自唐世言文者一變而王楊盧駱再變而燕許三變而韓柳雖其文振八代之𡚁及見當世經生攻訓詁治義疏則深敬之太常殷侑新注公羊退之欲為之序幸得挂名經端以蘄不朽及寄詩盧仝又言其抱遺經束三傳然仝所著春秋摘微一巻閒見一二未甚為學者輕重惟子厚答元饒州書恒願掃於陸先生之門執弟子禮會先生病子厚出邵州竟不克卒業先生盖河東陸淳元沖也與子厚同郡且云先生師天水啖助及趙匡知聖人之㫖兼用二帝三王法至先生大備春秋集注纂例辨疑微㫖等書苞羅旁魄轇轕上下一出於正於是乎春秋有啖趙陸氏之學往予北遊京師始從國子學見陸氏纂例十卷是金泰和閒禮部尚書趙秉文手本太原板行後又得陸氏辨疑七巻微㫖二巻而集注久闕自唐世學者説經一本孔氏正義及宋之盛説者或不用正義六經各有新注爭為一已自見之論而欲求勝於先儒已成之説宋子京傳唐事猶不滿於啖助者豈啖助實有以開之故歟雖然啖趙陸氏未可毁也後之學者自肆於藩籬閫域之外口傳耳剽而不難於議經者必引啖趙陸氏以自解是或未之思也夫
  柳貫後序曰陸文通先生春秋纂例十巻平陽府所刊本末有識云泰和三年五月十三日秉文置其装標猶用宋紹聖閒故門狀紙盖金仕宦家物也延祐三年貫客京師而得之挍其中闕亡三十一紙從朋友假善本手書完裝綴成袠先生之學其於春秋粹矣春秋言本三家公穀主釋經左主載事由漢立學官師資殊指故時時彈刺以相髙言之哤而道之裂也唐啖趙氏作始析同辨異有義有例明三家之要歸示一王之矩則其道粲然矣先生嘗承趙學著其所聞為書曰纂例微㫖辨疑此其一也貫將讀而釋之益求二書不踵為余有耶盖私竊喜之按金章宗之十一年改元泰和其三年則癸亥嵗也於時北學稱趙閑閑公秉文卽公名知為趙氏所藏無疑後癸亥七年章宗復土中原癉於兵又二十五年而金亡矣是書免於灰殘𨈆滅以萬毁一存於壁藏瓿覆之餘傳閲幾姓幾室而至於余逆而計之亦一百一十六年物也況今無板本豈不尤可珍也哉得書後二年八月廿五日記
  春秋辨疑
  唐志七卷
  
  淳自述曰集傳取舎三傳之義可入條例者於纂例諸篇言之備矣其有隨文解釋非例可舉者恐有疑難故纂啖趙之説著辨疑
  朱臨序曰春秋一其經而三家異其傳學者如目多岐茫洋不知適從聖人之境雖勞無到日矣近古固多議其非然出於臆斷學者愈惑以聖人之藴如彼其深而專斷於一中材之臆其可惑也宜矣唐有陸氏緫啖趙之説為纂例為辨疑所得獨多於近古以啖趙之賢而陸氏兼之其得多也亦宜矣考其觝排誣妄剔抉潛隱如翦榛莾見坦夷聖賢之境可直趨而逺到矣纂例雖傳而世不全獨辨疑無遺辭而學春秋者當自辨疑始故予廣其傳慶厯戊子何喬新曰春秋因三傳而經㫖益明者有焉因三傳而經㫖反晦者有焉至啖趙陸淳之辨明而後人之學有所㨿矣
  華察後序曰自漢以來言春秋者大抵守三傳而已其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唐啖趙二子始至陸文通乃集合二家之説作纂例及辨疑數十篇其有功於經甚大顧其書今世罕傳余同年陸給事浚明得舊本以示呉邑令汪君君刻之踰年告成而君以考績去矣浚明深於春秋方盛有所論著以續文通之業異時當别有傳之者汪君名旦晉江人嘉靖乙未進士
  春秋微㫖
  唐志二巻今本三巻
  
  淳自序曰傳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韶盡羙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禹吾無閒然矣推此而言宣尼之心堯舜之心也宣尼之道三王之道也故春秋之文通於禮經者斯皆憲章周典可得而知矣其有事或反經而志協乎道跡雖近義而意實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終是賢智莫能辨彛訓莫能及則表之聖心酌乎皇極是生人以來未有臻斯理也豈但撥亂反正使亂臣賊子知懼而已乎故今掇其微㫖緫為三卷三傳舊説亦備存之其義當否則以朱墨為别其有與我同志思見唐虞之風者宜乎齋心極慮於此得端本清源之意而後周流乎二百四十二年褒貶之義使其道貫於靈府其理浹於事物則比屋可封重譯而至其猶指諸掌爾宣尼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矣豈虚言哉豈虚言哉柳宗元曰微㫖中明鄭人來渝平量力而退告而後絶固先同後異者也今檢此前無與鄭同之文後無與鄭異之據獨疑此一義理甚精而事有不合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七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春秋
  韓氏春秋通例唐志無例字
  唐志一卷
  佚
  舊唐書滉工書兼善丹青以繪事非急務自晦其能未嘗傳之好易象及春秋著春秋通例及天文事序議各一巻
  王讜曰韓晋公治左氏為浙江東西道節制屬淮寜叛亂發戎遣饋案籍駢雜而未嘗廢巻在軍中撰左氏通例一巻刻石金陵府學
  陶宗儀曰滉字太沖京兆人貞元中官至左僕射同平章事封晉國公謚忠肅
  按顧著作況撰韓公行狀云賦春秋七篇著通例六巻與唐志不同
  殷氏公羊春秋注
  
  韓子答書曰䝉示新注公羊春秋又聞口授指略私心喜幸願盡傳其學職事羈纒未得繼請此宜在擯而不教者今令序所著書惠出非望近世公羊學幾絶何氏注外不見他書聖經賢傳屏而不省要妙之義無自而尋非先生好之樂之味於衆人之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能克勤綣綣若此之至如遂䝉開釋章分句斷其心曉然使序所注挂名經端自託不誣其又奚辭 又薦状曰前天德軍都防禦判官承奉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殷侑兼通三傳旁及諸經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馮氏三傳異同
  唐志三巻
  佚
  舊唐書馮伉本魏州元城人後家京兆大厯初登五經秀才科建中四年又登博學三史科為給事中充皇太子及諸王侍讀著三傳異同三卷順宗即位拜尚書兵部侍郎改國子祭酒
  唐㑹要元和四年四月給事中馮伉著三傳異同三卷
  施氏士丐春秋傳
  
  新唐書士丐呉人大厯時助匡質以春秋士丐以詩仲子陵袁彞韋彤韋𦶜以禮蔡廣成以易强䝉以論語皆自名其學而士丐兼善左氏春秋以二經教授由四門助教為博士撰春秋傳未甚傳後文宗喜經術宰相李石因言士丐春秋可讀帝曰朕見之矣穿鑿之學徒為異同學者如浚井得美水而已何必勞苦旁求然後為得邪
  按柳子厚道州文宣王廟記有春秋師晉陵蔣堅雖未有傳書而唐人之説經者寡附識於此
  樊氏宗師春秋集傳
  唐志十五卷
  佚
  韓愈作墓志曰紹述以金部郎中出為綿州刺史徴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絳州為諫議大夫
  計敏夫曰宗師字絽述襄陽節度使澤之子
  盧氏春秋摘微
  通考四卷中興書目一卷
  
  中興書目盧仝春秋摘微一巻十二公凡七十六事許顗曰玉川子春秋傳僕家舊有之辭簡而逺得聖人之意為多
  晁公武曰盧仝春秋摘微四巻其解經不用傳然㫖意甚疎韓愈謂春秋三傳束髙閣獨抱遺經䆒終始盖實錄也祖無擇得之於金陵崇文緫目所不載李燾曰仝治春秋不以傳害經最為韓愈所稱今觀其書亦未能度越諸子不知愈所稱果何等義也舊聞仝解惠公仲子曰聖辭也而此乃無之疑亦多所亡逸云
  劉氏三傳指要
  唐志十五巻
  佚
  軻自序曰先儒以春秋之有三傳若天之有三光然然則春秋盖聖人之文乎聖人之文天也天其少變乎故詩有變風易有變體春秋有變例變之為義也非介然温習之所至賾乎其粹者也軻嘗病先儒各固所習互相矛盾學者準裁無所豈先聖後經以闢後生者邪抑守文持論敗潰失據者之過邪次又病今之學者渉流而迷源捨經以習傳摭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此所謂去經緯而從組繢者矣旣傳生於經亦所以緯於經也三家者盖同門而異户庸得不要其終以會其歸乎愚誠顓䝉敢㑹三家必當之言列於經下撰成十五巻目之曰三傳指要冀始渉者開卷有以見聖賢之心焉俾左氏富而不誣公羊裁而不俗穀梁清而不短幸是非殆乎息矣庻儒道君子有以相期於孔氏之門 又自述曰貞元中軻僅能執經從師元和初方結廬於廬山之陽農圃餘隙積書牎下日與古人磨礱湔心嵗月悠久寖成書癖故有三傳指要十五卷十三代名臣議十巻翼孟子三巻雖不能傳於時其於兩曜無私之燭不為隳棄矣 又曰予抵羅浮始得師於夀春楊生生以傳書為道者也三代聖王死其道盡留於春秋春秋之道生以不下牀而求之不失其指每問一巻講一經説一傳疑周公孔子左丘明公羊髙穀梁赤若廻環在坐似假生之口以達其心也元和初下羅浮抵匡廬匡廬有隱士茅君語經之文歴歴如指掌予又從而明之忘其愚瞽有三傳指要
  王定保曰軻慕孟軻為人故以名焉少為僧止於豫章髙安之南果園復求黄老之術隠於廬山既而進士登第文章與韓柳齊名
  計敏夫曰軻字希仁元和末登進士第卒於洛州刺史與呉武陵並以史才入史館
  徐氏春秋公羊傳疏
  通考三十卷
  存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援證淺局出於近世或云徐彦撰皇朝邢昺等奉詔是正始令太學傳授以補春秋三家之㫖
  晁公武曰其書以何氏三科九旨為宗本其説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爾緫而言之謂之三科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㫖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九㫖也
  陳振孫曰廣州藏書志云世傳徐彦不知何代意其在貞元長慶後也
  韋氏表微春秋三傳緫例
  唐志二十巻
  佚
  計敏夫曰表微字子明中書舎人敬宗嘗語左右欲相之
  新唐書表微敬宗時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尤好春秋病諸儒執一槩是非紛然著三傳緫例全會經趣
  許氏康佐等集左氏
  唐志三十卷國史補作六十卷
  
  實錄太和九年四月許康佐進纂集左氏傳三十卷五月以御集左氏列國經傳三十卷宣付史館唐會要太和九年五月御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三十卷
  新唐書許康佐貞元中舉進士宏辭為翰林侍講學士遷禮部尚書
  李肇曰許康佐進新注春秋列國經傳六十卷上問閽弑呉子餘祭事康佐託以春秋義奥臣窮䆒未精不敢容易解陳後上以問李仲言仲言乃精為上言之上曰朕左右刑臣多矣餘祭之禍安得不慮仲言曰陛下留意於未萌臣願遵聖謀
  髙氏春秋纂要
  唐志四十卷
  佚
  新唐書重字文明士廉五代孫文宗時翰林侍講學士帝好左氏春秋命重分諸國各為書别名經傳略要歴國子祭酒
  李氏春秋指掌
  唐志十五巻
  佚
  崇文緫目春秋指掌唐試左武衛兵曹李瑾撰瑾集諸家之説為序義凡例各一篇抄孔穎達正義為五篇采摭餘條為碎玉一篇集先儒異同辨正得失為三篇取劉炫規過申證其義為三篇大抵專依杜氏之學以為説
  李燾曰其第一巻新編目録多取杜氏釋例及陸氏纂例瑾所自著無幾而序義以下十四巻但分門抄錄孔穎達左氏正義皆非瑾所自著也學者第觀正義及二例則此書可無且瑾之意特欲以備科試應猝之用耳初不為經設也其名宜曰左氏傳指掌不當專繫春秋本朝王堯臣崇文緫目及李俶圖書志皆以先儒異同規過序例等篇為瑾筆削盖誤矣寫本或譌舛復用正義删修之乃可讀惟篇首數序瑾所自著者旣無參考亦不敢以意改定姑仍其誤云
  陸氏希聲春秋通例
  唐志三卷
  佚
  崇文緫目唐陸希聲撰因三家之例裁正其冗以通春秋之㫖
  張氏春秋圗
  唐志五卷
  佚
  崇文緫目唐張傑撰以春秋所載車服器用都城井邑之制繢而表之
  春秋指元宋志作指掌圖
  唐志十巻宋志二卷
  
  崇文緫目唐張傑撰摘左氏傳文申釋其義
  裴氏安時左氏釋疑
  唐志七卷
  佚
  新唐書注字適之大中江陵少尹
  第五氏左傳事類
  唐志二十卷
  佚
  新唐書注字伯通青州益都人咸通鄂州文學
  成氏𤣥公榖緫例
  唐志十巻
  佚
  新唐書注字又𤣥咸通山陽令
  黄氏敬密春秋圖
  一巻
  佚
  中興書目春秋圖一卷唐會昌中黃敬密撰
  王應麟曰國史志作春秋兩霸列國指要圖因序有晉霸楚霸之語
  郭氏春秋義鑑
  唐志三十巻
  佚
  皮氏日休春秋決疑
  十篇
  存
  晁公武曰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襄陽人隱鹿門山自號醉吟先生咸通八年登進士第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乾符喪亂東出關為毘陵副使䧟巢賊中賊遣為讖文疑其譏已遂害之
  陸㳺曰該聞錄言皮日休䧟黄巢為翰林學士巢敗被誅今唐書取其事按尹師魯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稱會祖日休避廣明之難徙籍會稽依錢氏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祖光業為呉越丞相父璨為元帥府判官三世皆以文雄江東據此則日休未嘗陥賊為其翰林學士被誅也光業見呉越備史頗詳孫仲容在仁廟時仕亦通顯乃知小説謬妄無所不有師魯文章傳世且剛直有守非欺後世者可信不疑也故予表而出之為襲美雪謗于泉下
  裴氏光輔春秋機要賦
  宋志一巻
  佚
  孫氏春秋無賢臣論
  一巻
  存
  王應麟曰孫郃論春秋無賢臣盖諸侯不知有王其臣不能正君以尊王室此孟子所以卑管晏也浙江志孫郃奉化人唐末為左拾遺朱温簒唐著春秋無賢臣論即脱冠裳服布衣超然肥遯養晦林泉著書紀年悉用甲子以示不臣之義
  李氏續春秋機要賦
  宋志一巻
  佚
  王氏鄒彦春秋䝉求
  宋志五卷
  佚
  崔氏春秋世本圖
  宋志一巻
  佚
  玉霄春秋括囊賦集注
  宋志一卷
  佚
  楊氏春秋公子譜
  宋志一卷
  佚
  程端學曰藴字藏機
  春秋年表
  宋志一卷
  存
  岳珂曰春秋年表三朝藝文志不載作者名今諸本或闕號名或紊年月參之經傳多有舛錯不無刋寫之誤如諸國君繼立有簒奪者表止書某立今增入諸國君有弑殺表例書某卒今改定諸國君卒或年與月誤或稱某公子若弟與兄誤今考注疏刊正諸國君卒與立皆書惟魯闕今依經傳添補如鄭莊公卒表書厲公突立突出奔按經傳昭公立宋人執祭仲以厲公歸而立之昭公奔衛如莒著丘公去疾表書又名郊公按傳著丘公卒郊公不慼注郊公著丘公子如楚莊王旅誤為旋晉景公獳誤為儒若此類不可枚舉皆以經傳正之史記年表書事今表止書繼立循舊不敢增 又曰按館閣書目元豐中楊彦齡撰二巻紹興中環中撰一卷今本一巻與紹興中本及藝文志所載者同
  張氏春秋龜鑑圖
  宋志一卷
  佚
  王應麟曰自魯周迄陳蔡載其名氏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
  陳氏春秋折衷論
  唐志三十卷
  佚
  岳自述曰聖人之道以春秋而顯聖人之文以春秋而髙聖人之文以春秋而微聖人之㫖以春秋而奥入室之徒旣無演釋故後之學者多失其實是致三家之傳並行於後俱立學官焉噫絶筆之後歴戰國之艱梗經暴秦之焚蕩大漢初興未暇崇儒術至武帝方設制策延天下英雋有董仲舒應讖記而通春秋仲舒所業惟公羊傳仲舒旣殁則有劉向父子向受業穀梁歆業左氏左氏之道假歆而振自斯學者愈茂欲存左氏而廢公穀則西漢鴻儒向焉欲存公穀而廢左氏則丘明與聖人同代是以皆各專一傳夫經者本根也傳者枝葉也本根正則枝葉固正矣本根非則枝葉曷附焉矧公羊穀梁第直釋經義而已無他蔓延苟經義是則傳文亦從而是矣經義非則傳文亦從而非矣左氏釋經義之外復廣記當時之事備文當時之辭與二傳不類或謂丘明授經於仲尼豈其然歟苟親受之經則當横經請問研䆒深微閒不容髪矣安得時有謬誤致二傳往往出其表邪葢業左氏者以二傳為證以斯為證謂與聖人同時接其聞見可也謂其親受之經則非矣聞不如見見不如受丘明得非見歟公羊穀梁得非聞歟故左氏多長公穀多短然同異之理十之六七也鄭𤣥何休賈逵服䖍范寗杜元凱皆深於春秋者也而不𥳽穅蕩秕芟稂抒莠掇其精實附於麟經第各釀其短互鬬其長是非千種惑亂微㫖其𡚁由各執一家之學學左氏者則訾公穀學公穀者則詆左氏乃有膏盲廢疾墨守之辨設焉謂之膏肓廢疾者則莫不彌留矣亡一可砭以藥石者也謂之墨守則莫不堅勁矣亡一可攻以利者也
  按此當是岳序而其文未全
  司空圖曰岳所作春秋折衷論數十篇贍博精緻足以下視兩漢迂儒矣
  崇文緫目唐陳岳撰以三家異同三百餘條參求其長以通春秋之義
  王定保曰陳岳吉州廬陵人少以詞賦貢於春官晚從鍾傳為同舎所譖退居南郭以墳典自娯著春秋折衷論三十卷光化中執政議以蒲帛徴傳復辟為從事
  晁公武曰其書以左傳為上公羊為中穀梁為下比其異同而折衷之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從鍾傳辟為江西從事
  呉莱後序曰自西漢學者專門之習勝老儒經生世守訓詁不敢少變繼而舊説日以磨滅新傳之後出者獨傳於今春秋一經始立公羊氏學又立穀梁氏學東漢左氏學又盛行古傳後出者日勝後儒注古傳而世亦取後出者為宗公羊氏有胡母生嚴彭祖顔安樂而後何休獨有名穀梁氏有江公尹更始而後范𡩋獨有名左氏前有劉子駿賈逵服䖍後有杜預故預亦獨有名嗚呼豈預必能為左氏忠臣哉休固陳蕃客也自謂妙得公羊本意故今有公羊墨守十四卷穀梁廢疾三卷左氏膏肓十卷北海鄭康成獨反之學者多篤信康成今猶見寗所集穀梁解又服䖍自有左氏釋痾一卷不見也雖然公穀左氏三家之説後出者皆傳於今殊不知胡母生江公劉子駿諸人復云何也藉令諸人所説不廢至今並傳孰能有以大公至正之道一正之哉不然猶治亂絲益棼之也訛日以訛舛日以舛不以聖人之經觀經而徵諸傳不以賢者之傳解傳而又徵諸何氏范氏杜氏獨何歟幸今三家之説尚未泯則唐陳岳之折衷此也庶有得乎盖昔漢儒甞以春秋斷獄予謂非徒經法可以斷獄而獄法亦可以斷經何者兩造之辭具備則偏聽之惑無自而至矣揚子雲曰衆言淆亂折諸聖讀春秋者曾不明漢晉諸儒之遺論又何貴乎學者之知經也哉
  按陳氏折衷呉立夫集有序則元時尚存今不復可得矣惟山堂章氏羣書考索續集載有二十七條兹具錄於後隱元年春王正月左氏謂周平王公羊謂周文王穀梁謂周平王折衷曰春秋所以重一統者四海九州同風共貫正王道之大範也迺以月次正正次王王次春春次年年次元斯五者編年紀事之綱領也故書王以統之在乎尊天子卑諸侯正升黜垂勸懲作一王法為萬代規俾其禮樂征伐不專於諸侯也故用隱之元統平之春存平之正得不書平王歟苟曰周書始命之王則二年復書何王必不然也平王明矣斯公羊之短左氏穀梁得其實矣隱元年不書即位左氏謂居攝也公羊謂成公立桓之意穀梁謂隱避非正也折衷曰夫遜者君臣之大節也苟不失其正則聖人必重之春秋必韙之穀梁謂非正豈微旨歟隱之遜非徒為桓盖成先君歸仲子之意春秋實尼父之日月也日月之垂昭昭然非遜國之賢君曷以居其首哉居斯之首與居諸史之首則正創業之主斯之首則聖人特筆之以冠十二公矣如定易非乾象無以冠之七十傳非夷齊無以冠之三千子非顔閔無以冠之又春秋正桓母之喪不正隱母之喪柦母書夫人薨隱母書君氏卒斯皆正隱讓之明言而聖人崇謙遜之風戒僭亂之俗成王化之本也左氏公羊得其實穀梁之説短矣桓元年書王左氏通謂之魯用周厯故書王苟不失班厯則不書公羊無傳穀梁謂桓弑立以為無王之道故不書折衷曰春秋嵗首必書王者聖人大一統也書王必次春書正必次王謂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王禀於春正禀於王以載行事以立綱紀綱紀立而後條貫舉條貫舉而後襃貶作襃貶作而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定是以凡書王皆用周之班厯或不失班厯則不書以明上尊天子下卑諸侯以正王道也苟不班厯而不書王則并正去之雖是月有事第書其事而無其正何者王旣不書正將奚附苟班厯而書王則併正在焉雖是無事亦書空正月以紀之何者王既書之正宜在焉自始至末無毫釐之差穀梁謂桓簒立以為無王之道故不書王去聖人之㫖逺矣斯穀梁之短公羊無辭左氏得其實桓八年正月己夘蒸五月丁丑蒸左氏曰春即夏之仲月非過時而書公羊曰譏亟也穀梁曰蒸冬事而春興之志不敬也折衷曰凡郊祀各有其時苟得其時則國之常禮國之常禮則不書之於冊也夫所書者或志其過時或刺其失禮皆非徒然故啓蟄則郊之時也龍見則雩之時也始殺則嘗之時也閉蟄則蒸之時也周以建子為嵗首夏以建寅為嵗首夫啟蟄者則夏之春周之夏也龍見者則夏之夏周之秋也始殺者則夏之秋周之冬也閉蟄者則夏之冬周之春也春秋用周正以建子為嵗首書正月蒸則夏閉蟄而蒸得其時矣旣得其時則是周之常禮其何以書之書之者為五月復蒸也五月復蒸一則失其時二則失其禮正月蒸正也五月蒸不正也書其正以譏其不正左氏謂非過時而書得其旨公羊謂譏亟近之穀梁謂冬事春興逺矣莊元年不書即位左氏曰文姜出故也公羊曰繼弑君不言即位穀梁曰先君不以其道終故不言即位折衷曰春秋十二公惟隱莊閔僖不書即位盖聖人因舊史之文無他旨隱以遜桓居攝莊以父弑母出僖閔國危身出復入不備禮即位故不書公穀謂弑君不言即位則威繼隱之弑君即位何也又稽定公先君薨于乾谿六月癸卯喪至其月戊辰即位春秋以是書之盖備禮則書明矣左氏得其旨元年秋築王姬之館于外左氏曰得禮之變公羊曰非禮穀梁與左氏同折衷曰聖人修述惟重其禮法得其宜則書以是之非其宜則書以刺之有循常而書者有變文而書者循常而書如戰伐災異之類是也變文而書如君氏卒大去其國之類是也循常而書者史册之舊文也變文而書者聖人之新意斯築于外是書莊公變禮得其宜聖人變文示其法也葢天子之女下嫁于諸侯則同於諸侯之禮而天子使單伯送王姬于齊以魯為主公與齊襄有不同天之讐又公方在諒闇不宜行吉禮于廟以齊之强以王之尊大義難距迺築館于外上不失尊周之儀中不失敬齊之體下不失居喪之節左氏穀梁得其旨公羊之誤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左氏曰追命桓公襃稱其德公羊曰追命加貶也穀梁曰禮有受命無來錫命非正也折衷曰襃有德賞有功絀不服責不臣斯四者聖人筆削之旨也苟有德可襃有功可賞生賜之不及則死錫之何爽苟無德可襃無功可賞雖生而錫之亦非矧其死乎吁春秋十二公惟桓之罪大桓始以簒弑不義而立終以帷簿不修而薨古人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桓旣不能正其初又不能䕶其末其畏何如哉天王之錫曷為而來錫春秋經書天王之命生而賜之惟文成二公死而錫之惟桓公而已苟曰加貶則不宜備禮而書為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則於文無所貶稽其㫖諸侯强王室弱雖生賜死錫皆非有賞功襃德之實第務其姑息而已聖人多存内諱内弑君猶不書詎肯筆削錫命歟左氏第曰襃徳未盡其旨穀梁謂無來錫命近之公羊曰加貶未得其實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禚左氏曰與微者狩失禮可知也公羊曰稱人諱與讐狩榖梁曰人齊侯者卑公也卑公不復讐而刺釋怨也折衷曰凡戰伐盟會苟君臣不敵則必恥之矧其狩乎狩者非大於戰伐盟會也戰伐盟會者不得已而為之狩者在我而已苟公自狩于境内則為人事也越境與齊狩則非人事也旣非人事則必齊侯召公同狩公不肯自與齊之微者狩也苟自與微者狩則必為魯諱當書及齊人狩于禚不曰公矣如文二年書及晉處父盟也噫人齊侯者盖刺公也刺其非王事而與不同天之讐狩斯榖梁近之左氏公羊俱誤九年八月壬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杜曰不稱公戰公敗諱之公曰内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伐敗也謂自誇大以取敗也穀曰不言及者主名内之卑者也折衷曰敗績義在桓十年來戰論中明矣第評書及而已凡公自伐曰公伐某國如莊九年公伐齊納子糾遣大夫伐則曰某伐某國如隱二年無駭帥師入極與國伐公不與謀則曰㑹某師伐某國如桓十六年公會宋師伐鄭公與謀則曰公及某師伐某國如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剡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或敗績第曰及如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于升陘或使微者不列于春秋亦第曰及桓十七年及齊師戰于奚斯書及者是敗績諱之明矣杜得其旨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左氏不以日為例公羊曰桓盟不日信之也穀梁曰不日信桓也折衷曰穀梁以桓盟不書日謂齊桓公信著于諸侯桓盟皆不日䆒其微㫖殊不然春秋書内事或繫日或繫月或繫時内事繫日如書卒葬嫁娶大災異内事繫月如書蒸嘗雩望是也内事繫時如書蒐狩土功是也外事第從赴告而已盟會外事也不赴以日則不日斯桓之盟不日者不赴以日也苟曰桓盟不日桓方伯之際亦有書日者桓既卒之後復有不書日者方伯之際書日則莊二十二年防之盟二十三年扈之盟閔元年落姑之盟僖九年葵丘之盟是也旣卒之後不書日則僖二十八年温之盟二十九年翟泉之盟文二年垂龍之盟宣七年黒壤之盟成十八年虗朾之盟是也聊舉大者以明之則知盟會不以日為義例定矣斯左氏得其實公穀皆誤又曰春秋凡書内事卒葬嫁娶災異則繫日蒸嘗雩望則繫月蒐狩田則繫時外事從赴告不告日則不書日桓之盟不日不赴以日也公穀謂齊桓信著諸侯桓盟皆不日若然則莊二十二年防之盟僖九年葵丘之盟皆方伯之際何又書日旣卒後僖二十八年温之盟宣七年黑壤之盟何又不書日也聊舉大者以觀之則知盟會不以日為例左得之也二十五年春陳侯使女叔來聘左曰始結陳好嘉之故不名公曰字者敬老穀曰不名者天子之命大夫也折衷曰凡升絀之體惟在爵氏名字而已朝聘之使苟循常禮無升絀名氏如衛侯使寗俞來聘苟有可嘉字以貴之如齊仲孫來雖天子之使苟可嘉亦嘉之可絀亦無所避如天王使南季來聘故字之宰咺歸賵故貶名之左謂結陳好嘉之得其旨二十五年秋大水鼔用牲于社于門左曰非常禮也公曰于社禮也于門非禮也穀曰旣戒鼓以駭衆用牲可以已矣折衷曰凡書災異多矣大則日月之食小則水旱之災夫正陽之月隂氣未作不宜侵陽苟月掩日則臣掩君之象是以伐鼓用幣正陽既過則一陰生為災輕也故日食不伐鼔用幣矣得禮之正也如水旱之災則國之常不繫于君臣逆順故但書記其為災而已斯伐鼓用幣者譏其非常也左得其㫖閔元年齊仲孫來左氏曰齊仲孫湫來省難公羊曰慶父也繫之齊外之也穀梁曰不曰慶父疎之也折衷曰春秋弑君之賊多矣聖人莫不書其名而懲之未有隱其名而外之者也慶父前年弑子般而出于齊猶書曰公子慶父如齊後年弑閔公而奔莒亦書曰公子慶父出奔莒出既顯書入豈外之必不然也又凡公出則書如歸必書至大夫出則書如歸則不書斯言聖人之體例也如公子友如陳公子遂如齊公孫敖如晋是也第書去而不書來慶父安得獨書來公穀不原其理但曰齊無仲孫魯有仲孫故曰慶父外大夫氏氏族豈有定邪豈盡著于春秋邪如齊曰賓媚人秦曰西乞術可謂齊無賓媚人謂秦無西乞術邪因其事則顯因其事不顯者衆矣二傳不知齊仲孫之氏族而謂之魯慶父穿鑿矣丘明通見舊史而曰仲孫湫来省難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又曰猶秉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寜魯難當是時慶父弑二君國幾亡為非仲孫湫語之于齊桓齊桓取魯如左右手故曰齊桓存三亡國以屬諸侯則魯與邢衛也是以貴湫而書其字斯左氏得其實僖八年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盟于洮鄭伯乞盟左氏曰乞盟者鄭新服未與會故别言乞盟也穀梁曰其君之子者國人不子也折衷曰公羊嫌與弑君同故稱先君公子吁申生死重耳夷吾奔既而獻公卒迺立奚齊是獻公之素志奚齊立則其君也里克殺之是弑其君也何謂嫌與弑君同歟苟不奚齊為君則來年曷以書里克弑其君卓卓與奚齊得無同乎是非有嫌明矣穀梁謂國人不子而稱其君之子益誤矣稽其旨凡先君未葬其嗣子不稱君不稱爵既葬而君之爵之故齊之弑先君未葬也故稱其君之子卓子之弑獻公已葬故稱其君卓斯左氏得其實文二年經書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左氏曰五榖猶有収公羊曰記異穀梁曰歴時而言之文不憂雨也折衷曰聖人之文苟異于常則必有旨常文者史冊之舊文也異于常者筆削之微㫖也斯文異于常矣凡旱之為災多繫于夏如竟夏不雨則為災矣故書旱之常文曰夏大旱是竟夏不雨書為災也有㫖之文則弗然如僖三年書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是旱不竟夏書不為災也不曰不為災異第書六月雨則不為災可知矣斯書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歴四時而言之又夏在其中則為災可知矣故不復曰大旱苟亦曰夏大旱則嫌聨春冬之不雨苟備書𠩵四時不雨而更曰大旱則嫌文之繁斯聖人之㫖書旱明矣如書螽蝝有蜮有蜚不曰為災而災可知也三家俱失其實宣十五年宋人及楚平左氏曰宋人及楚平公羊曰宋人及楚人平穀梁曰宋人及楚平俱貶也折衷曰春秋襄公與楚爭伯故相攻伐至斯方已宋楚皆大國非有内外也非有升降也雖曰楚非中國自入春秋久矣凡書盟會戰伐皆與中國等公羊意謂曷以人宋而不人楚苟人之則宜俱人之苟國之則宜俱國之稽其體例凡盟會戰伐君在不稱君而稱人則貶也大夫在不稱大夫而稱人亦貶也苟非戰伐盟會第書其國則一稱君一稱臣是為升絀一曰大夫一曰人亦為升絀苟非此例則以國敵國人不為升絀矧宋楚之平亦何所絀歟聖人以其不繫升絀苟曰宋人及楚人平則為文之繁故簡而書之斯左氏穀梁得其㫖公羊之誤成元年作丘甲左氏曰譏重歛公羊曰譏始使也穀梁曰使四人皆作甲折衷曰穀梁謂士農工商為一丘今丘作甲是使四人皆作甲以為非正奚見之淺歟公羊謂四丘為甸甸出甲士三人今乃使一丘之地出甲士斯近之亦未盡其旨噫苟如是二説則必書曰丘出甲必不曰作丘甲也究其旨謂之丘甲者丘則賦之本名加之以甲則賦之緫號非獨為出甲矣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出戎馬一疋牛三頭斯丘則魯賦之本名也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車一乗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歩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賦今使丘出之故曰丘甲左氏謂譏重歛得其旨八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左氏曰使來語魯使還齊也公羊曰脅我使歸之也穀梁曰緩詞也不使晉制命於我也折衷曰汶陽者本魯之田而齊取之成二年鞌之戰齊師敗績齊使國佐賂晋紀甗玊磬與地以和之晉使齊歸我汶陽之田至斯齊晉未有釁隙齊復求汶陽于晋晉復使我還齊苟曰脅我使歸之則必書曰晉侯使韓穿來歸汶陽之田于齊矣而曰來言汶陽之田非脅之明矣窮其㫖是和好之言使我徐徐自歸于齊不使齊魯復有怨隙然考其情不無臨制聽其言則宛且遜聖人為魯故不書其情而書其言斯左氏穀梁得其實公羊之誤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杜曰卜常祀不郊皆非禮故書公羊曰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穀梁曰五卜强也折衷曰春秋常祀不書郊常祀也書之或以非時非禮不苟然也凡禮不卜常祀五卜郊非禮也公羊謂不免牲故曰乃不郊以其僖三十一年襄七年書乃免牲不曰乃不郊故也噫乃免牲與不郊其文雖殊其㫖無異書乃不郊則是乃免牲也聖人互文非有别也是以二書乃免牲三書乃不郊杜得之二傳皆誤襄二十九年仲孫羯㑹晉荀盈齊髙止宋華定衛叔儀鄭公孫叚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左氏曰晉平公杞出也乃治杞公羊曰善其城王者之後穀梁曰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諸大夫相帥以城之變之正也折衷曰夫伯主之於諸侯雖曰先姬姓而後異姓然於正救之道第同盟而共尊王室則異姓亦無碍矣苟不同盟而不尊王室則姬姓亦有嫌焉如城邢城楚邱城緣陵皆伯主帥諸侯而城矣齊桓公城緣陵得非遷杞邪奚齊桓城杞而無詞晉平城杞而異論故聖人以常文而書之無譏無刺非升非絀也公羊穀梁俱不足取左氏以杞無事而晋以外族之故帥諸侯而城之載鄭子太叔與衛太叔儀之言曰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所謂廣記當時之事然于經之傳斯得其實矣昭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左氏曰秋書再雩旱甚也公羊曰又雩者非雩也聚衆以逐季氏也穀梁曰有繼之詞也折衷曰春秋不書常祭其或書之各有㫖或為過時而書或非禮而書斯書雩數矣以多為過時斯書上辛之雩非為過時也非為非禮也是正雩之時也何者龍見而雩雩用夏夏之仲月斯書周之七月則夏之仲月也故曰正雩之時常祭不書正雩得非常祭歟曷以書之書之者為季辛又雩也亦猶書正月蒸五月復蒸正月正也五月蒸不正也書其正以譏其不正斯上辛雩正也季辛又雩旱甚也書其正以明其旱甚復雩也左氏得其旨穀梁謂有繼之詞近之公羊謂聚衆以逐季氏逺矣定元年春王杜曰公之始年不書正月公即位在六月公曰定何以無正月公即位後也穀曰定無正始也昭無正終也折衷曰春秋諸公即位之嵗有書即位者有不書即位者然皆備五始以謹其始惟定公即位第書元年春王而不書正月三家以是之互苟曰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則隱無正終桓曷以書正始桓莊僖閔亦然奚皆書之攷其旨昭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薨于乾侯定公正月不即位者喪未歸也至六月癸亥公之喪至是月戊辰公方書即位所以不書正月公即位六月也杜得其㫖十年齊人来歸鄆讙龜隂之田左氏曰孔子受盟請反汶陽之田公羊曰行乎季孫三月不違齊人来歸之穀梁曰罷㑹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罪當死乃使殺之齊人為是歸之折衷曰齊魯甥舅之國代為婚姻時或侵或伐或平或隟靡有所定故上書春及齊平次書夏公㑹齊侯于夹谷終書齊人来歸鄆讙龜隂之田是二國平和之後㑹于夹谷齊侯使莱人以兵刼公尼父以公退以大義沮之曰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人聞遽辟之乃盟曰齊師出境不以三百乗從我者有如此盟尼父曰不反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故齊人來歸所侵之田噫齊强國也魯弱國也以力爭之不可也以勢競之不可也惟可以義服之以言折之聖人用是而齊沮其謀反其田斯左氏得其㫖公羊穀梁皆短十五年五月辛亥郊左氏曰書過也公羊曰三卜之後遇吉所以五月郊也穀梁曰譏不時也折衷曰凡郊祀卜牛禮也卜郊非禮也何者牛可改郊不可改也牛苟不吉則改之苟有傷則改之郊必其時也先亦非禮也過亦非禮也以不卜者不可改故也苟卜必書之何者刺其非禮也苟過時必書之何者亦刺其非禮也公羊謂三卜遇吉所以五月郊設三卜胡不書之如成十年書五卜襄七年書三卜郊襄十一年書四卜郊而第書辛亥郊歟斯誤矣稽其旨上書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書五月辛亥郊書改卜牛正也書五月郊不正也是刺不時而非禮明矣左氏穀梁得其㫖公羊之短哀十二年春用田賦杜曰兵賦之法因其田賦通出馬一匹牛三頭今欲别其田及家財各為一賦故言田賦公曰軍賦十井不過一乗今復用田賦過十一也穀與杜同折衷曰春秋常賦不書苟書之必譏其重歛也復書用田賦可知其害人矣謂作者不宜作謂用者不宜用皆聖人之微文也自作丘甲之後已破十一之税矣田賦軍賦本通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别為田明矣杜氏穀梁得其旨十四年西狩獲麟左氏曰麟者仁獸聖王之瑞公羊曰非中國之獸穀梁曰不外麟于中國也折衷曰春秋書災異不書祥瑞斯麟者瑞也曷以書之者非為祥瑞而書以聖人感麟至而書也夫言祥瑞豈限中國四夷歟苟以非中國之物而為瑞則西域獻吉光獸之類皆原為瑞必不然矣盖取其隱見不常天下有道則至為瑞明矣然公羊曰顔囘死子曰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獲麟為仲尼之應顔囘子路則聖人重愛之弟子也聞其死曰天喪予者皆痛惜之辭安可以獲麟為比麟鳯則王者之瑞旣出無其應聖人迺感麟而起以修春秋麟出既非為己春秋修亦非為己盖懲惡勸善為百世之法如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斯皆為周德之衰無明王之應非為己也孟軻謂仲尼之道髙於堯舜何道窮之有左氏得其實公羊穀梁之短也攷岳書凡三十卷十不存一唐人説春秋者啖趙陸三家而外傳者罕矣雖斷圭零璧亦足寳也
  尹氏玉羽春秋音義賦
  宋志十卷
  佚
  宋志冉遂良注
  春秋字源賦
  宋志二卷
  佚
  宋志楊文舉注
  王應麟曰咸平四年正月乙酉知河南府李至上之以書送秘閣
  按尹玊羽京兆長安人以孝行聞杜門隱居劉鄩辟為保大軍節度推官仕後唐至光禄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秦中春秋二書之外又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行事散見於冊府元龜
  姜氏䖍嗣春秋纂例宋志作三傳纂要
  宋志二十卷
  佚
  崇文緫目偽唐人姜䖍嗣撰以春秋左氏公穀三家之傳學者抄集之文
  馮氏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
  通考二卷
  存
  崇文緫目偽蜀馮繼先撰以春秋官謚名字裒附初名之左
  晁公武曰左氏所書人不但稱其名或字或號或爵謚多互見學者苦之繼先皆取以繫之名下
  李燾曰昔丘明傳春秋於列國君臣之名字不一其稱多者或至四五學者病其紛錯難記繼先集其同者為一百六十篇音同者附焉於左氏抑亦微有助云宋大夫莊堇秦右大夫詹據傳未始有父字而繼先輙增之所見異本若子韓晳者盖齊頃公孫世族譜與傳同而繼先獨以為韓子晳與楚鄭二公孫黑共篇盖誤也
  陳振孫曰左傳所載君臣名氏字謚互見錯出故為此圗以一之周一魯二齊三晉四楚五鄭六衛七秦八宋九陳十蔡十一曹十二呉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許十九雜小國二十
  岳珂曰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馮繼先撰刋本多訛錯嘗合京杭建蜀本參挍有氏名略同實非一人而合為一者有名字若殊本非二人而析為二者有自某國適他國而前後互見者有稱某公與某年而經傳不合者或以傳為經或以注為傳或偏傍疑似而有亥豕之差或行數牽連而無甲乙之别若此類非一今皆訂之經傳刋其譌謬且為分行以見别書若雜出於經傳與注而止稱經或傳注散見於前後數年閒而止稱某公某年盖據始見而書之廖本無年表歸一圖今既刋公穀併補二書以附經傳之後
  名字同異錄
  宋志五卷
  
  蹇氏遵品左氏傳引帖新義宋志作斷義
  宋志十卷
  佚
  崇文緫目偽蜀進士蹇遵品撰擬唐禮部試進士帖經舊式敷經具對
  李氏三傳異同例
  唐志十三卷
  
  新唐書注開元中右威衛錄事參軍失名
  亡名氏春秋加減
  唐志一卷
  
  崇文緫目唐元和時國子監承詔修定以此經字文多少不同故誌其增損以防差駮
  中興書目春秋加減一卷訂正左氏句讀字畫訛舛陳振孫曰書稱元和十三年國子監奉勅定不著人名挍定偏旁若五經文字之類此本作小䙡冊纔十餘板前有睿思殿書籍印末稱臣雩校定盖承平時禁中書也
  春秋精義
  宋志三十卷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彚事於上分抄杜氏孔頴達言數家之説參以釋文
  演左氏傳謚族圖
  五卷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以左氏學世譜增廣之貫穿系序無遺略
  春秋龜鑑
  宋志一卷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述春秋周及諸侯世次齊魯大夫公子公孫初不詳備其後傳寫又失其次序今存以備計閲
  春秋宗族名謚譜
  佚
  崇文緫目不著撰人名氏略采春秋三傳諸國公卿大夫姓名謚號
  春秋指掌圖
  二卷
  
  國史志春秋指掌圖二卷融據李瑾指掌為圖不著姓
  春秋十二國年厯通考作二十國年表
  宋志一卷
  佚
  國史不知撰人
  陳振孫曰不知何人作周而下次以魯蔡曹衛滕晋鄭齊秦楚宋杞陳呉邾莒薛小邾按館閣書目有年表二卷元豐中楊彦齡撰自周之外凡十三國又按董氏藏書志年表無撰人自周至呉越凡十國又有附庸諸國别為表凡征伐朝覲㑹同皆書今此表止記即位及卒皆非二家書也
  春秋新義
  宋志十卷
  
  春秋纂類義統
  宋志十卷
  佚
  春秋通義
  宋志十二卷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九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十二
  宋眞宗皇帝春秋要言
  三卷中興書目五卷
  
  長編上作春秋要言三卷召輔臣至龍圖閣示之玉海天禧元年二月幸龍圖閣出春秋要言三卷示輔臣二年以賜皇太子三年十月賜輔臣御製前後序
  職官分紀天章閣天禧四年初建五年二月工畢奉眞宗御集安閣中有春秋要言五卷
  楊氏魯史分門屬類賦
  三卷
  佚
  玉海乾德四年四月國子丞楊均上魯史分門屬類賦三卷詔襃之
  晁公武曰皇朝楊均撰以左氏事類分十門各為律賦一篇乾德四年上之
  按是書宋藝文志作崔昇撰楊均注
  胡氏春秋演聖通論
  十卷
  佚
  崇文緫目皇朝祕書監胡旦撰多摭杜氏之失有禆經旨
  黄淵曰胡旦編年先經後傳栁仲塗欲贈一劍意尊經也
  許氏春秋釋幽
  五卷
  佚
  宋史許洞字洞天吴縣人太子洗馬仲容之子精左氏傳咸平三年進士釋褐雄武軍推官景德二年除均州參軍大中祥符四年召試中書改烏江主簿
  葉氏清臣春秋纂類
  宋志十卷
  佚
  中興書目天禧中葉清臣取左氏傳隨事類編為二十六門凡十卷名春秋纂類
  胡氏春秋口義
  宋志五卷
  佚
  陳振孫曰胡翼之撰至宣公十二年而止戴岷隱在湖學嘗續之不傳
  石氏春秋説
  未見
  王氏沿春秋集傳
  宋志十五卷
  佚
  崇文緫目沿患學者自私其家學而是非多異失聖人之意乃集三傳之説刪為一書又見祕書目有先儒春秋之學頗多因啓求之得董仲舒等十餘家沿自以先儒猶為未盡者復以己意箋之
  晁公武曰沿字聖源大名人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斷事是書集三傳解經之文仁宗朝嘗奏御詔直昭文館後官至天章閣待制
  長編景祐元年正月河北漕臣轉運使刑部員外郎王沿詣闕奏事上所著春秋集傳十五卷復上書以春秋論時事命直昭文館
  賈氏昌朝春秋要論
  十卷
  佚
  玊海景祐元年十二月崇政殿説書賈昌朝撰春秋要論十卷詔令舍人院試二年五月詔直集賢院
  春秋節解
  八十卷
  
  玊海景祐二年正月御延義閣命賈昌朝講春秋慶厯四年三月問輔臣三傳異同之説賈昌朝曰左氏多記事公榖專解經皆以尊王室明賞罰然考之有得失皇祐五年十月上春秋節解八十卷
  李氏堯俞春秋集議略論
  宋志二卷
  佚
  玉海慶厯中大理丞李堯俞辨三傳諸家得失及采陳岳折衷緫其類例五百餘目而成一百九十五論表進稱春秋集議略論三十卷今分上下二卷
  孫氏春秋尊王發微
  宋志十二卷中興目有緫論三卷今佚
  
  歐陽修曰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説以亂經其言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之本義為多
  晁公武曰皇朝孫明復撰史臣言明復治春秋不取傳注其言簡而義詳著諸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治亂之迹故得經之意為多常秩則譏之曰明復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於道者有刑歩過六尺者有誅謂其失於刻也胡安國亦以秩言為然王得臣曰泰山孫明復治春秋著尊王發微大得聖人之微㫖學者多宗之以為凡經所書皆變古亂常則書之故曰春秋無襃盖與穀梁子所謂常事不書之義同
  王闢之曰明復尊王發微十五篇為春秋學者未之有過者也
  葉夢得曰孫明復春秋專廢傳從經然不盡達經例又不深於禮學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於經者雖槩以禮論當時之過而不能盡禮之制尤為膚淺魏安行後序曰六經皆先聖筆削而志在於春秋者賞善罰惡尊天子而已矣奈何傳注愈多而聖人之意愈不明平陽孫明復先生奥學逺識屏置百家自得襃貶之意立為訓傳名曰尊王發微其辭簡其義明惜流傳旣久訛舛益多安行假守滌陽公餘獲與同僚參挍釐正謬誤凡一百一十九釋文二百一十四命工鏤板以授學官若先生操履學問則有范文正公薦章歐陽文忠公墓誌銘載之詳矣此不復叙朱子曰近時言春秋皆計較利害大義却不曾見如唐之陸淳本朝孫明復之徒雖未能深於聖經然觀其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終得聖人意思
  長編殿中丞國子監直講孫復治春秋不惑傳注其言簡易得經之本義旣被疾樞密使韓琦言於上選書吏給紙札命其門人祖無擇即復家錄之得書十五卷藏祕閣
  陳振孫曰復居太山之陽以春秋教授不惑傳注不為曲説其言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攷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為多石介而下皆師事之歐陽文忠公為作墓誌
  吕中曰春秋之學前乎此舉凡例而已自孫泰山治春秋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推見王道之治亂而天下始知有春秋之義
  王應麟曰尊王發微十二篇大約本於陸淳而増新意
  黄震曰先生力貧養親讀書泰山之陽魯之名士石介以下皆師事之丞相李迪妻以弟之女給事中孔道輔聞其風就見之范公富公薦之天子為直講行無隱而不彰積力久効固應爾張貴妃幼隨其父堯封常執事先生左右旣貴數遣使致禮先生閉門拒之所謂求福不回非與
  黄澤曰孫泰山謂春秋有貶而無襃若據此解經則不勝舛謬
  查瀅曰尊王發微其書於君臣内外之際論辨凛凛無少寛假宋人自歐陽永叔而下多盛稱之獨蘇子由不取至胡文定春秋傳引常秩之言謂孫氏之於春秋動輙有罪比之啇鞅之刑及棄灰家氏鉉翁亦以為法家之言然考胡氏春秋傳自伊川傳外多取資於二孫其持論不應齟齬如是以今觀其發明之義例原本三傳折衷于啖趙陸諸家而斷以古先哲王正經常法似非同時説春秋所及
  三傳辨失解
  佚
  程端學曰平陽孫氏復有尊王發微緫論又有三傳辨失解
  陳氏師道春秋索隱
  三卷
  佚
  呉曾曰館中有陳師道春秋索隱三卷士大夫以為陳無已所作非也師道建安人仕至殿中侍御史吕南公所謂深於春秋盖與泰山孫復齊能而師道仕望專髙故不倚經以名者也
  丁氏春秋演聖統例
  宋志二十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丁副撰田偉書目副作嗣未知孰誤其序云經有例法一家所至較然重輕杜預釋例專主左氏而未該唐陸淳纂例雖舉經而未備纖悉絓羅而咸在者其惟此書乎
  春秋三傳異同字
  宋志一卷
  
  鄭樵曰丁副春秋三傳同異字可見於杜預釋例陸淳纂例
  黄氏君俞春秋闗言
  通志十二卷
  佚
  趙希弁曰國子監直講黄君俞盖仁廟時閩人所謂六經闗言二傳節摘六經續注三史訓彝六代史記惜不得而見之矣
  周氏希孟春秋緫例通志作希聖
  通志十二卷
  佚
  龍氏昌期春秋正論
  通志三卷
  佚
  春秋復道論
  通志十二卷
  
  張氏公裕春秋注解
  
  周氏堯卿春秋説
  三十卷
  佚
  曾鞏曰堯卿之學春秋謂由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聖人之意豈二致耶
  劉氏羲叟春秋辨惑
  
  春秋灾異
  
  按仲更嘗從李挺之受厯其於春秋有辨惑灾異二書今俱無存晁以道題詩云志苦言危凛雪霜何人敢喚作劉郎休論瑞應誇圖牒羞死當年顧野王
  歐陽氏春秋論
  三篇
  存
  春秋或問
  二篇
  
  黄震曰歐陽公論春秋謂學者不信經而信傳不信孔子而信三子隱公非攝趙盾非弑許世子止非不嘗藥亂之者三子也起隱公止獲麟皆因舊史而修之義不在此也卓哉之見讀春秋者可以三隅反矣
  宋氏春秋新意
  
  玉海成都宋堂著春秋新意嘉祐元年翰林學士趙槩上其所著書十月以為四門助教
  長編堂雙流人
  楊氏春秋辨要
  十卷
  佚
  玉海嘉祐三年楊繪獻書意詩㫖春秋辨要十卷閠十二月命為集賢挍理
  宋氏敏修春秋列國類纂
  
  玊海皇祐五年宋敏修上所著列國類纂四月召試學士院
  黎氏春秋經解
  通考十二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黎錞希聲撰錞蜀人歐陽公之客名其書為經解者言以經解經也其後又為統論附焉
  魯氏有開春秋指微
  宋志十卷
  佚
  朱氏春秋指歸
  
  范仲淹進狀曰臣伏見故祕書丞集賢挍理朱寀幼有俊才服膺儒術研精道訓務究本源越自經庠擢陞文館力學方起美志未伸不幸天喪深可嗟悼寀春秋之學為士林所稱有唐陸淳始傳此義學者以為春秋之道久隱而近乃出焉寀苦心探賾多所發揮其所著春秋指歸若干卷謹繕寫上進乞下兩制詳定如實可收采則乞宣付崇文院
  王氏春秋通義
  宋志十二卷
  佚
  春秋異義
  十二卷
  
  春秋明例櫽括圖
  通考一卷
  佚
  皇綱論
  宋志五卷
  
  玉海至和中太常博士王晢撰春秋通義十二卷據三傳注疏及啖趙之學其説通者附經文之下闕者用己意釋之又異義十二卷皇綱論五卷二十三篇陳振孫曰太常博士王晢撰春秋皇綱論明例櫽括圖共六卷至和間入館閣目
  江氏休復春秋世論
  三十卷
  佚
  隆平集江休復字鄰幾雍邱人天聖二年進士除集賢挍理修居注積官刑部郎中著春秋世論三十卷按休復著春秋世論故韓維贈詩云翼孔著髙議
  齊氏賢良春秋㫖要
  
  按齊氏春秋㫖要杜諤采之程端學本義引之
  朱氏春秋索隱圗
  宋志五卷
  佚
  程端學曰授於師道先生
  孫氏立節春秋三傳例論
  
  贑州府志孫立節字介夫寜都人皇祐五年進士判桂州著春秋三傳例論孫復見之歎曰吾力所未及者介夫盡發之矣
  范氏隱之春秋五傳㑹義
  
  張方平薦狀曰伏見太常寺奉禮郎范隱之所著春秋五傳㑹義經術深明旨趣醇正今去聖逾逺異端多門常人好奇鮮根於道隱之論述獨探精粹且其履行髙介不羣志甚自强進未云止儻䝉樂育必成良材伏乞聖慈特命取所著書登之衡石之末特與召試備館閣之缺
  蔡氏講春秋左氏傳疏
  一篇
  存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十三
  劉氏春秋傳
  宋志十五卷
  存
  王應麟曰劉原父深於春秋然議郭后祔廟引春秋禘於太廟用致夫人致者不宜致也且古者不二嫡當許其號而不許其禮張洞非之曰按左氏哀姜之惡所不忍道而二傳有非嫡之辭敞議非是然則稽經議禮難矣哉
  春秋權衡
  宋志十七卷
  
  敞自序曰劉子作春秋權衡權衡之書始出未有能讀者自序其首曰權準也衡平也物雖重必準於權權雖移必平於衡故權衡者天下之公器也所以使輕重無隱也所以使低昂適中也察之者易知執之者易從也不準則無以知輕重不平則輕重雖出不信也故權衡者天下之至信也凡議春秋亦若此矣春秋一也而傳之者三家是以其善惡相反其襃貶相戾則是何也非以其無準失輕重耶且昔者董仲舒江公劉歆之徒盖嘗相與爭此三家矣上道堯舜下据周禮是非之議不可勝陳至於今未決則是何也非以其低昂不平耶故利臆説者害公義便私學者妨大道此儒者之大禁也誠準之以其權則童子不欺平之以其衡則市人不惑今此新書之謂也雖然非達學通人則亦必不能觀之矣耳牽於所聞而目迷於所習懐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故亦譬之權衡矣或利其寡而示權如盈或利其多而示權如縮若此者非權衡之過也人事之變也葉夢得曰劉原父知經而不廢傳亦不盡從傳據義攷例以折衷之經傳更相發明雖閒有未然而淵源已正今學者治經不精而蘇孫之學近而易明其失者不能遽見故皆信之而劉以其難入則或詆以為用意太過出於穿鑿彼不知經無怪其然也
  晁公武曰權衡論三傳之失意林叙其解經之㫖劉氏傳其所解經也如桓無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類皆古人所未言
  陳振孫曰原父始為權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後集衆説斷以己意而為之傳傳所不盡者見之意林其傳用公穀文體例凡四十九
  春秋意林
  宋志二卷玊海五卷
  
  史有之序曰清江為二劉三孔鄉文獻宜徴而足今三孔集故在獨二劉所著燬於兵假守於此非惟無以致尚古之意亦無以應求者之請旁加摉訪得原父春秋意林三傳權衡議論堅正有功聖經異時立朝⿰扌⿱𠂉几 -- 抗節不畏權倖爭故相之謚法奪宦官之使名深得筆削之義乃知所學盖有自來與然則是書之存實有闗於世教再夀諸梓庶幾著前輩之懿補郡乘之缺云
  呉萊後序曰劉子作春秋權衡自言書成世無有能讀者至意林猶未脱稾多遺闕盖昔左氏言孔子作經從諸國赴告故又博采他事以附經今劉子乃據閔因叙謂聖人悉徴百二十國寳書傳者從之將當時諸國所赴告者各有書也抑此豈即墨子所稱百二十國春秋乎東遷以來晉有乗楚有檮杌魯有春秋秦世家文公以後始有史以記事王道衰諸侯力政二百四十二年之閒凡經傳之可見者一百一十七國晉地理志且引夏商時國二斟豕韋過戈之屬非周舊也齊桓晉文之盛朝聘盟㑹侵伐敗亡者無慮數十而附庸小邑蠻夷雜種又豈悉有書可徴乎史稱魯君資孔子之周因老聃觀書周室且歴聘七十國又云與魯君子左丘明觀史記自隱公訖於獲麟要之春秋固魯史也因麟出而虚其應故取而修之非本書獲麟者所書周室事亦鮮無觀周史孔子世家孔子嘗往來齊宋衛陳蔡之郊晋故覇國也聞趙簡子殺竇犨嗚犢至河而勿渡楚亦欲以書社七百里地封之子西靳不可又輙反於魯將所聘者又未必有七十國也然亦何暇悉徴其書乎墨子戰國人妄稱有百二十國春秋耳非聖人之遺言也何則杞宋王者後爵稱公皆大國也宋頗存王禮而杞乃以僻陋而用夷孔子曰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惟古之官名得之郯子他無見也雖然聖人作春秋但因魯事以寓王事隱桓之初王政不行而魯與齊鄭宋衛交齊桓肇霸而魯事齊晋文繼霸而魯又事晋襄昭以降霸統將絶而魯又事呉楚故經之所載類不出此數國事然則春秋固魯史也魯史所不載聖人誠不得而筆削之又何待悉徴百二十國之書乎嗚呼閔因之説是亦無徴而弗信者矣
  何喬新曰劉氏意林之書出而墨守膏肓之論詳
  春秋説例
  宋志十一卷玉海二卷中興書目一卷
  
  春秋文權
  宋志五卷玉海二卷
  
  王應麟曰中興書目無
  劉氏春秋内傳國語
  宋志十卷
  佚
  徐氏晉卿春秋經傳類對賦
  [[#{{{1}}}|{{{1}}}]]
  存
  晉卿自序曰予讀五經酷好春秋治春秋三傳雅尚左氏然義理牽合卷帙繁多顧兹謏聞難以殫記乃於暇日撰成錄賦一篇凡一百五十韻計一萬五千言欲包羅經傳牢籠善惡則引其辭以唱之欲錯錝名跡源統起末則簡其句以包之欲按其典實故表其年以證之欲循其格式故比其類以屬之首尾貫穿十得其九命曰春秋經傳類對將使究其所窮可以尋其枝葉舉其宏綱可以撮其樞要也其間立意迂濶措辭鄙野不尚華而背實但慮渉於淫競不摘詭以扶奇又懼傷夫名教故用藏於巾衍以自備於檢尋傳之昆雲而俾謹乎誦習非敢流布聖旦昭示鉅儒以為哂噱之資也
  區斗英曰是賦乃徐祕書所作江陵路緫管太原趙嘉山得其善本授之郡庠俾鋟梓以淑諸生
  按是書晁氏讀書志趙氏讀書附志鄭氏通志略陳氏書錄解題朱氏授經圖焦氏國史經籍志皆無之晉卿皇祐中為將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區斗英者元至中長沙教授也
  李氏宗道春秋十賦
  一卷
  佚
  王應麟曰李宗道春秋十賦屬對之工如越椒熊虎之狀弗殺必滅若敖伯石豺狼之聲非是莫喪羊舌王子爭囚而州犂上下伯輿合要而范宣左右魯昭之馬將為櫝衛懿之鶴有乗軒于奚辭邑而衛人假之器晉侯請隧而襄王與之田星已一終魯君之嵗亥有二首絳老之年作楚宫見襄公之欲楚效夷言知衛侯之死夷雞憚犧而斷其尾象有齒以焚其身虞不臘矣呉其沼乎好魯以弓請謹守寳賜鄭以金盟無鑄兵蛇出泉臺聲姜薨鳥鳴亳社伯姬卒
  章氏拱之春秋統微
  宋志二十五卷
  佚
  王應麟曰統微據三傳啖趙意所不及者斷以己見并采陸淳可取之義
  李氏清臣春秋論
  二篇
  存
  杜氏春秋㑹義
  宋志二十六卷
  佚
  諤自序略曰漢胡母生董仲舒之徒出而公羊興申公蔡千秋之學盛而穀梁起業左氏者又有賈䕶劉歆之屬故得並立學官三家異論接跡而出是非互有所私注釋之意多緣其流杜元凱則拘以赴告何休則渉以讖緯范𡩋雖務探經而博采諸説然未盡詳唐世啖趙陸淳亦精焉下闕
  晁公武曰皇祐間進士杜諤集釋例繁露規過膏肓先儒同異篇指掌碎玊折衷指掌議纂例辨疑微㫖摘微通例胡氏論箋義緫論尊王發微本㫖辨要集議索隱新義經社三千餘家成一書其後仍斷以己意雖其説不皆得聖人之㫖然使後人博觀古今異同之説則於聖人之㫖或有得焉
  陳振孫曰自三傳及啖趙諸儒訖於孫氏經社凡三十餘家集而繫之經下時述以己意有任貫者為之序
  張萱曰宋皇祐閒眉州杜諤注以三傳及諸儒三十餘家議論分繫於經之下而附以説凡二十六卷
  趙氏春秋經解義例
  宋志二十卷
  佚
  春秋論
  宋志三十卷
  
  宰輔編年錄趙瞻字大觀鳯翔盩厔人元祐三年簽書樞密院事卒謚懿簡
  晁説之序曰夫子自謂三十而立之後十年乃不惑實自志學之後二十年也嗟乎學而不惑之難如此同知樞密院懿簡趙公沒身於春秋著春秋經解十卷約而喻簡而達顧杜氏啖趙諸儒之例而病之作春秋例義二十卷問者曰孰病曰病前人有例而無義也曰孰謂義曰義正者為正例猶嶽鎮之不可移也義變者為變例則滄海之涵泳而靡常也俟其比偶其類右志而左物又如九野之博而實其理衆星之繁而麗乎文則約且簡者得以窺聖人之志也自啖趙謂公穀守經左氏通史之後學者待左氏如古史記美文章紛華而玩之不復語經於斯矣公獨於經先之左氏而不合則求之公穀乂不合則求之啖趙陸氏而逺獨及於董仲舒近在本朝諸儒則獨與孫明復辨其好而無黨惡而無欲毅然不惑於名髙者也黯然不惑於衆而自信者也公未嘗著書之前有名世大儒為矯枉之論曰隱非譲盾止實弑國中勇聞而鄉風莫敢少異公獨歎曰予豈溺於三傳者其如春秋重志而察微何信簡編而疑師授專耳目而忽志意冣學者之災也隱雖非賢君而譲國之志不可誣也盾非州吁止非般則非實弑君加弑以篤為人臣為人子者萬世之忠孝衆人之疑可也孰謂君子而疑諸如彼之言則春秋開卷平讀而小子得之矣何為乎子貢閔子騫公肩子曾子子石之徒惑焉學者徒知㳺夏不能措一字也已嗚呼公之於春秋篤好而勤力矣公早以濮議名重於天下其後論新法閒居終南之下者十餘年晚由温公之言起廢不三年遂與樞務皆以春秋之學著之行事而未甞以所學一出於口又何難耶世之人徒知公之立朝而莫知公之所以然者積學於躬有在於此也公不究所藴而薨於位大夫學士悲之而幸此書之存焉爾也説之元祐中以婚姻之故辱公賜之話言謬已竊為春秋學矣而不能公之問雖嘗略覩公之書而未之好也逮今三十餘年始知好公之書而歎息涕泗有不可贖之悔則姑從其諸孫而序之以補墓銘隧碑之所遺云宣和五年癸夘五月
  陸氏春秋新解
  三十卷
  佚
  盧熊曰陸綰字權叔常熟人舉進士官至朝奉郎尚書職方郎中充淮南等路制置發運司運鹽公事贈中散大夫
  朱氏春秋私記
  宋志一卷
  佚
  春秋統例
  通志二十卷
  
  金華志臨先家呉興五季避亂遷浦陽從安定胡瑗受春秋瑗著春秋辨要謂惟臨所得為精臨晚年好唐陸淳學謂孔子沒千有餘年説春秋者無出淳書之右以吕公著薦入官歴宣德郎守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致仕
  王氏春秋義解棐程氏本義作斐
  宋志十二卷
  佚
  唐氏春秋邦典
  宋志二卷
  佚
  鄒浩序曰眞淡翁隱者也少舉進士有能賦聲已而用其伯父質肅公之薦仕州縣一日不合意莞然笑曰道其在是乎拂衣以歸遂閉關於漢水之上殆二十年元祐八年冬予以教官至襄陽求見翁翁弗予拒也而登其堂造其室親炙其言行而知其心盖嘗論辨至於經史百氏之書從横稽據如出乎其時而目覩其事如即乎其人而躬受其㫖未嘗不覤然驚喟然嘆以翁為邈不可即也其後集論語春秋者分為二卷合四十四篇且以六典治邦國之義名之曰邦典顧自三傳以來相踵而私其見者多矣獨於衆言殽亂之中取周官而折衷焉以暢孔子不説之意如執規矩以驗方圓如引繩墨以分曲直雖三尺童子亦舉知其可信不疑嗚呼春秋日月傳注者食之不有人焉祛隂陽之慝而還其光明則倀倀於世者孰待而成功乎翁之有功於經可謂至矣覽者以天默而成之之心觀其默而成之之説則邦典之奥當自得之姑掇其大槩并翁之所以出䖏者發其端云翁唐氏名旣字濳亨號真淡翁紹聖四年
  陳振孫曰唐旣字濳亨撰質肅之姪自號真淡翁與其子愗問荅而為此書鄒道鄉為之序
  孫氏子平練氏明道春秋人譜
  宋志一卷
  佚
  宋史孫子平練明道同撰
  王應麟曰元祐中孫子平練明道編春秋人譜凡三十八國千七百六十五人分三卷今合為一
  張氏春秋傳
  
  按砥治春秋三十年成書三十萬言當日以貽司馬温公託其白上廢三傳之學而行其書以伸千載聖人未明之意温公封還之報書存集中
  馮氏玉符春秋得法忘例論
  通考三十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馮正符所撰熙寜八年何郯取其書奏之久而不報意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其書例最詳悉務通經㫖不事浮辭正符頗與鄧綰陳亨甫交私後坐口語被斥
  陳振孫曰蜀州晉原主簿遂寜馮正符信道撰其父堯民希元為鄉先生正符三上禮部不第教授梓遂學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論上之熙寜末中丞鄧綰薦之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書首辨王魯素王之説及杜預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㫖之怪妄穿鑿皆正論也
  李燾曰信道當熙寜九年用御史鄧文約薦召試舎人院賜出身文約尋責守虢略信道亦坐附㑹奪官歸故郡後又得馮允南所為墓銘信道實事安逸䖏士何羣其學盖得之羣羣學最髙國史有傳其師友淵源果如此則謂信道附㑹進取或以好惡言之耳王荆公當國廢春秋不立學官而信道學經顧於春秋特詳鄧御史嚴事王荆公不敢異乃先以得法忘例論言於朝初不曰宰相不喜此也此亦可見當時風俗猶淳厚士各行其志不專以利祿故輟作御史殆加於人一等然信道要當與何羣牽聨書國史鄧御史偶相知適相累耳余舊評如此今無子孫其書則為鬻書者擅易其姓名屬諸李陶陶字唐夫嘗學於温公號通經李氏諸子唐夫最賢而得法忘例則實非唐夫所論也不知者妄託之
  楊氏彦齡左氏春秋年表
  宋志二卷
  佚
  王彦麟曰元豐中楊彦齡撰據經傳嵗月為表首叙周魯繼以齊晋秦宋衛陳蔡曹鄭呉楚越之國
  左氏䝉求
  宋志二卷
  未見
  家氏安國春秋通義
  宋志二十四卷
  佚
  姓譜安國字復禮睂山人初任教授晚監郡
  家氏勤國春秋新義
  
  宋史勤國慶厯嘉祐閒與從兄安國定國同從劉巨㳺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王安石廢春秋學勤國憤之著春秋新義
  陳氏春秋索隱論
  通志五卷
  佚
  文氏濟道春秋綱領
  四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文濟道撰排比事實為儷句𫎇求之類也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