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37

卷一百三十六 經義考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七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儀禮
  孟氏喪服正要
  唐志二卷
  佚
  舊唐書孟詵汝州梁人舉進士垂拱初累遷鳯閣舎人出為台州司馬後累遷春官侍郎長安中為同州刺史
  殷氏喪服極議
  通志一卷
  佚
  龎氏景昭喪服制
  通志一卷
  佚
  張氏五服圖
  
  裴氏五服儀
  唐志二卷
  佚
  新唐書茝元和太常少卿
  仲氏子陵五服圖
  通志十卷
  佚
  新唐書貞元九年
  伊氏失名喪服雜記
  七錄二十卷
  佚
  徐氏失名喪服制要
  隋志一卷
  佚
  王氏失名喪服記
  隋志十卷
  佚
  嚴氏失名喪服五要
  隋志一卷
  佚
  卜氏失名駮喪服經傳
  隋志一卷
  佚
  樊氏失名喪服疑問
  隋志一卷
  佚
  戴氏失名喪服五家要記圖譜
  七錄五卷
  佚
  亡名氏喪服義鈔
  隋志三卷
  
  喪服經傳隱義
  七錄一卷
  佚
  喪服要略
  隋志二卷
  
  喪服祥禫雜議
  七錄二十九卷
  佚
  喪服雜議故事
  七錄二十一卷
  
  喪服君臣圖儀
  七錄一卷
  佚
  五服圖
  隋志一卷
  
  五服圖儀
  隋志一卷
  佚
  五服略例
  隋志一卷
  
  喪服要問
  隋志一卷
  佚
  喪服假寜制
  隋志三卷
  
  論喪服决
  隋志一卷
  佚
  士喪禮儀注
  唐志十四卷
  
  五服志
  宋志三卷
  佚
  喪服加減
  宋志一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雜記服制增損文無倫次
  五服儀
  一卷
  
  五服法纂
  一卷
  佚
  以上二書載紹興續到四庫闕書目
  梁氏觀國喪禮
  五卷
  佚
  廣東通志梁觀國字賓卿南海人再薦於鄉不第力排佛老編喪禮五卷革用道釋者門人稱曰歸正先生
  韓氏服制
  宋志一卷
  佚
  李氏吉凶五服儀
  宋志一卷
  佚
  劉氏五服年月數
  宋志一卷
  佚
  吕氏大臨編禮
  三卷
  未見
  晁公武曰以士喪禮為本取三禮附之自始死至祥練各以類分其施於後學甚惠尚恨所編者五禮中特凶禮而已
  沈氏喪服後傳
  
  括自述曰予為喪服後傳書成熈寜中欲重定五服勑而予預討論雷鄭之學闕謬頗多
  鄭氏文遹喪服長編
  
  楊氏喪禮家記
  一卷
  佚
  馮氏喪禮
  
  葉氏喪禮會經
  未見
  黄虞稷曰起字振卿永嘉人其書虞集為之跋
  車氏内外服制通釋
  九卷
  存
  馬良驥曰公諱垓字經臣少諱若綰鄉人所稱雙峰先生者也居黄巖領鄉薦不第季父韶溪先生安行登永嘉潜室陳先生埴之門公與從兄若水俱受學焉凡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精微藴奥靡不探賾異端百家之説必反覆辨訂至於禮經尤詳如深衣之績袵先儒未有一定之論公則用注疏皇氏廣頭在下之説改正績袵為裳之上衣之傍而後深衣之制始得其宜喪服親疏之隆殺文公家禮尚或遺略公乃作内外服制通釋一篇其於正降義加多以義起以補文公之未備士之習禮者得之如指諸掌焉景定中會稽王華甫守台於城之東湖建上蔡書院首聘公兄弟䖏以賓職咸淳中朝廷以特科授廸功郎建寜浦城縣尉公既老遂不赴
  牟楷序曰余聞雙峰先生服制有書舊矣而常恨莫之見也年幾耳順先生之子大雅翁始編以示余且俾題其首余以晚學辭弗獲遂為之言曰羙哉是書其文公家禮之羽翼歟或曰喪服之制家禮備矣此書之作不殆於贅乎哉余謂不然家禮著其所當然此釋其所以然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徒由之而不求以知之可乎哉此先生之書所以作也然禮有冠昏喪祭而此獨有取於喪又何歟禮之行由於俗之厚俗之厚由於喪之重也周公所以成周家忠厚之俗亦惟喪祭之重而已喪祭之重民俗之厚也民俗厚而後冠昏之禮可行矣噫親喪固所自盡也世降俗澆齊斬且莫之盡况期功乎期功之正者且莫之盡况若義若降若加者乎噫安得如先生者出而司風俗之柄即是書而躬行之且律天下之人盡行之則變澆為淳有不難者矣噫後之人讀是書而昧於天理者烏足以知先生之心哉先生姓車氏諱垓字經臣玊峰先生之委也至元後已卯暢月
  張復跋曰雙峰先生内外服制通釋余聞其事舊矣今始獲一覩其發明朱夫子家禮殆無遺藴豈曰小補之哉因思丱角時從玊峰先生於上蔡東湖書院引試聖則堂舉孟子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章為題先生曰此帝堯命契教天下萬世以人道之始也余對曰朱夫子喪禮一書豈非教天下萬世以人道之終乎先生喟然曰小子真能以隅反矣雙峰先生玉峰先生之委也宜其熟於禮也烏乎微契不能啟之於前微朱夫子不能成之於後微先生通釋又不能使後人行著而習察也讀先生之書者孝弟之心油然如風之於草雷之於蟄豈曰小補之哉時至元後庚辰六月
  子瑢跋曰先君成此書未脱稾而更化及奔竄山谷竟以疾終家塾悉為煨燼時瑢兄弟尚幼若罔聞知洎長有識而手澤無存蚤夜痛心有負先志嵗庚午春先師栖筠鄭先生亡余往弔於先生書房中見内外服制通釋一書儼然具在驚喜無地栖筠盖先君之愛友曾傳之於是編寫成帙衆謂是書有補世教瑢不敢私遂鋟諸梓與衆共之至元後戊寅孟春從子惟賢跋曰是書之出可與文公喪禮相表裏而並行也或曰朱子一代道學之宗其肩可比乎曰不然朱子於是書猶君子之射也我伯父雙峰於是書乃養由基之射也學專而精詳而明有補家禮之未備有發前賢之未發非謂學問相髙也為之圖使人易見為之釋使人易知易見易知親疏隆殺之等人人可得而盡矣必師友講説云乎有補於治道明矣時至元後戊寅仲夏
  按車氏書予所儲者闕第八卷以後八書目為三殤以次降服應服期而殤者降服大功小功應服大功而殤者降服小功緦麻應服小功而殤者降服緦麻卷九為深衣疑義
  葉氏起喪禮會記
  佚
  虞集後序曰先王旣遠禮樂崩壊秦漢以來諸儒相與綴緝所傳聞而誦説之使後世猶得稍見緒餘者則其功也然其臆説自為牴牾亦不無焉自非真知聖人之道不能有所决疑於其間伊洛諸君子出然後制作之本盖庶幾矣至於朱子將觀於會通以行其典禮故使門人輯為儀禮經傳通解其志固將有所為也事有弗逮終身念之而所謂家禮者因司馬氏之説而麁加櫽括特未成書而世已傳之其門人楊氏以其師之遺意為之記注者盖以補其闕也昔者戴氏之所記言喪禮者獨多而楊氏之書獨喪禮尤備豈不以人倫之大死生之際而凶禮為最重者乎小子不敏竊有意於其遺説之一二然學未足而年已邁而亦未獲少有發明是以常有感於斯而永嘉葉起振卿之來亰師出所為喪禮會紀以示余其言曰昔服親之喪也或有不得於心則疑於理有所未盡求諸家禮則又見其足以少正於今而疑其未備合於古乃博考經傳以為此書垂十五年而後成振卿時從事府史公退之暇人事盡廢畢力於斯故其詳整如此然猶以為未足又將益考其所未至者焉嗚呼其志亦可尚矣觀振卿之恂恂愿慤嚴覈堅苦悲世俗之衰微求古昔之廢墜亦其有見而不能自已殆非求知於當時以自衒者也顧不鄙余而俾與觀焉余將留振卿以共成其志而振卿授温陵幙官以出余雖在成均會朝廷多禮文之事亦忽忽不暇故畧叙梗槩而歸温陵之士尚多先代之遺聞乎可以參徴而振卿精神不衰益加潤色宜必有不止於斯者請見於他日尚未晚也
  戴氏石玉治親書
  三卷
  佚
  虞集序曰治親書者戴君石玉之所編也其意以為記禮者有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一曰治親故襍取爾雅儀禮戴氏記及先儒之言而成之凡三篇一曰釋親二曰宗法三曰服制而親親之道備矣品節之禮辨矣予讀之而嘆曰考之於書帝堯則曰以親九族帝舜則曰察於人倫其命契也亦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敬敷五教在寛然則治天下者思盡人道以成善治豈有出於此乎今布衣韋帶之士坐誦書史慨然思古聖人為治之道有取於聖經賢傳著而為書以自見其學其必有見也夫夫大學之道其極致在於平天下盖其所講者如此又何疑也夫親親之名立内有其序外有其别禮可得而行矣名之不立則或昧於一本之立迷於疏戚之辨謬於愛敬之節溺於鄙倍狎昵之私此犯上好亂之所由起也治親而首釋可謂善矣古者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故宗法可得而行焉秦人壊封建後世雖復建侯立國不能如王之制故宗法不得行而士無田不可以祭則惡在其為宗乎為士者猶然况庶人乎是故學者肄其説而傳之可也石玊所謂君子行其意者庶幾得之若夫服制之説今所叙列先王之法時君之訓先儒之説可謂備矣余竊有慨焉喪服者所以著其哀所以稱其情也世俗淪降不能三年之喪者多矣又何緦小功之足察乎雖然君子之為道也亦教之孝弟而已矣五十而慕庶幾有聞大舜之風者焉則其立制也嘗欲節其過以勉其不及焉則凡石玊之所序者可考而通之以就其可行者矣噫論至於此亦不過肄其説而通之云耳不亦悲夫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為人上者不有躬行心得之君子孰能與於此哉方今聖明在上人文方興必有諸侯王大臣能獻其書以就一王禮樂之盛千數百年之間戴氏復以禮顯不亦偉與
  張氏喪服總類
  
  龔氏端禮五服圖解
  未見
  周氏南老喪禮舉要
  未見
  徐氏駿五服集證
  一卷
  存
  駿自序曰喪者凶事也聖人必達之喪而使人盡夫送終之誠故制五服以取法於天地隂陽别乎親疏之等俾不相凟亂者故馮鼎元有曰禮莫嚴於五服而五服莫嚴於父母有父母然後有吾身身其枝也終喪之服可不嚴乎駿不自揣已謹按文公家禮及我太祖髙皇帝制製孝慈錄間亦採摭先儒至當之論附以臆見之言為五服問答凡三謄稾始克成編名曰五服集證嘗以質諸先達咸曰雖裒集衆説以釋其義足可俾為人子者習之以知其尊卑隆殺之道而哀痛之心莫不油然以生則五服庶無相凟者矣福建士夫書林詹氏讀書好禮見而喜曰此五服書不可私於已遂慨然捐鏹命工鋟梓以永其傳駿深懼舛駁不能盡夫五服之㫖僭踰之罪莫可逃乎後之君子倘改而正諸則非惟區區之幸抑亦後學之幸也時正統三年嵗次戊午春二月
  姜氏喪禮書
  未見
  黄虞稷曰璉字廷噐蘭谿人天順庚辰進士厯知永平贑州二府事
  蔡氏喪禮酌宜
  未見
  温州府志芳字茂之平陽縣人𢎞治戊午舉人官福建運副
  王氏廷相喪禮論
  一卷
  存
  魏坤曰王氏喪禮論並喪一改葬二嫂叔服三喪中祭四服官政五葬北首六遷廟七過期葬八居喪見人弔人食人遺人九貧葬十喪未歛服十一居喪服食起居十二喪服諸志十三魂帛十四衰制十五風水十六喪次十七具載家藏集中
  劉氏喪服傳解
  未見
  績自序曰漢初高堂生為博士傳儀禮十七篇至武帝末魯恭王壊孔子宅得亡儀禮五十六篇字皆篆書古文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者同其餘三十九篇絶無師説在於秘舘先儒以為周公作按記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則中晦而孔子述之者也獨喪服子夏為傳豈以通上下兼經權難知與漢末鄭𤣥為十七篇注唐賈公彦為疏其他皆亡矣宋朱子為通解門人楊復為圖至敖繼公為集説嗚呼去周孔數千年習者不知幾何人傳者尚有此數家然皆精不知藴奥粗并亡制度禮亦難言矣我朝太祖有意於是而儒臣近蹈前訛惜哉績承乏吏部𢎞治甲子太皇太后喪因倡古反吉𤣥端為凶衰服制無漢以後附會説諸大臣從之尋守鎮江治官三月即歸杜門成初志以内外徴不起忘飲食寵辱死生加百倍功然後知禰祖上殺子孫下殺兄弟旁殺以澤皆五世而斬也天子諸侯絶旁親以其皆臣也公卿大夫降旁親以其尊不同也為人後者女子出嫁降旁親而正體父母期持重大宗不二斬也然庶子不為長子斬宗子不為出母服無父則祖亦斬無子則孫亦期諸侯以下男女尊同則仍本服公卿以下女出嫁無主則仍本服臣不食祿則同民三月君已傳位則從服期年從有服而無服從無服而有服從重而輕從輕而重隨時隨人取中無一定之法乃行經之權也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豈易知哉是故兼前代之制作莫如周公定百王之大法莫如孔子是篇師徒述習孔子既不易則今日必不可易今日必不可易則後世又安能易哉故績特為訓又圖以該之使九族有等而不容毫髪差使五服皆同而但有粗細異一本始乎父子旁親始乎兄弟亂而有條殊而可一簡易之道如指掌非妄作也正德癸酉秋七月
  王氏廷相喪禮備纂
  二卷
  存
  毛氏先舒喪禮雜記
  一卷
  存
  汪氏喪服或問
  一卷
  存
  徐氏乾學讀禮通考
  一百二十卷
  存
  彝尊序曰禮有五喪祭重矣曲臺之記石渠之論議於喪禮尤詳焉晋人崇尚莊老宜其自放禮法之外而於喪禮變除假寜之同異獨齗齗辨難若杜預衛瓘袁準孔倫陳銓劉逵賀循環濟蔡謨劉德明葛洪孔衍之徒均有撰述宋齊以降言凶禮者不乏自唐徙五禮之名置凶禮第五於時許敬宗李義府上顯慶新禮以為凶禮非臣子所宜言去國恤一篇自是天子凶禮遂闕此柳宗元以不學訕之也迨宋講學日繁而言禮者寡於凶事少專書朱子家禮盛行於民間而世之儒者於國恤不復措意其僅存可稽者杜氏通典馬氏通考已焉嗚呼愼終追逺之義輟而不講斯民德之日歸於薄矣刑部尚書崑山徐公居母憂讀喪禮撰通考一書再期而成尋於休沐之暇瀏覽載籍又增益之凡一百二十卷摭采之博而擇之也精考据之詳而執之有要此天壤間必不可少之書也當
  孝莊太皇太后崩公時由禮部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
  仍直史舘自初喪至啟殯禮無纖鉅
  天子惟公是咨公斟酌古今之宜附中使入奏悉中條理葢公於是書黙識於心宜其折衷靡不當上結
  主知誠稽古之效矣公歸田後開雕是書余因勸公并修吉軍賓嘉四禮庶成完書公喜劇即編定體例分授諸子方事排纂而公逝又二年先以刋完喪禮行世彝尊夙承公命作序至是乃書其大略若是書綱要公之發凡已詳言之後之覽者可以見公用力之勤也已
  毛氏竒齡喪禮吾説篇
  十卷
  存
  竒齡自序略曰三代之禮至春秋已亡孔子能説夏殷禮而杞宋無徴韓宣子聘魯見易象春秋即嘆為周禮在魯夫易象何與於禮秪春秋記事多按典制為是非而即以為一代之禮盡在於是然則周禮之亡也久矣是以孟子在滕其國不知有三年之喪而至於棺槨衣衾厚薄何等即門人如充虞樂正子輩
  亦不能為之解也特漢傳三禮一錄官政而其一則但譜士禮又闕軼未備一則散輯諸議禮之文彼我叅錯全然無可為紀要者少時與先仲兄相訂纂喪祭二禮以正末俗而丁年避讐老以一官還鄉里胸腹既不足恃而奔走隠匿何能著書往往偶記一禮但默會其意以為之説縱不之考據而疑即闕之初還里時先輯祭禮通考譜藉以問世而衰疾頓至急取喪禮所為説因陋就簡綴成帙間較胸臆所未備者縱或原文難稽多以已意相疏校而一往審慎並不敢抄易其辭而變反其義而至於武斷則務絶焉子不云乎吾學周禮今用之則但從先古所傳與習俗所誤而較論其間是亦夫子吾説之遺意也因編綴將訖而題以為篇
  寗氏為人後者三十六難
  未見
  黄虞稷曰衡陽人
  薛氏為人後解
  
  趙氏彦肅饋食禮圖
  未見
  楊復曰嚴陵趙彦肅嘗作特牲少牢二禮圖質諸先師文公先師喜曰更得冠昏圖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為佳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七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