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52

卷一百五十一 經義考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二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禮記十五
  張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郭氏中庸説
  宋志一卷
  佚
  關氏中庸義
  一卷
  佚
  張氏九成中庸説
  宋志一卷杭州志六卷
  未見
  胡銓曰張子韶中庸甚佳
  朱子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欛柄入手開道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説法使殊途同歸則住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知將謂實有恁麽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隂釋其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時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盖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辨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旣殊無所不異因覧其中庸説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於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説不暇遍為之辨大扺忽遽急迫其所以為説皆此書之類也
  晁氏公武中庸大傳
  宋志一卷
  未見
  鄭氏耕老中庸訓解
  一卷
  佚
  林氏光朝中庸解
  一卷
  未見
  徐氏中庸解
  
  浙江通志徐存字誠叟江山人從楊龜山游隱居教授學者稱為逸平先生
  譚氏惟寅中庸義
  
  廣東通志譚惟寅字子欽髙要人紹興二年進士官至江西提刑
  陳氏中庸解義
  一卷
  存載嘿堂集
  石氏𡼖中庸集
  二卷
  存
  朱熹序曰中庸一書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曾子學於孔子而得其傳矣孔子之孫子思學於曾子而得其所傳於孔子者焉旣而懼夫傳之久逺而或失其真也於是推本所傳之意質以所聞之言更相反覆作為此書孟子之徒實受其説孟子沒而不得其傳焉漢之諸儒雖或傳誦然旣雜乎傳記之間而莫之貴又莫有能明其所傳之意者至唐李翺始知尊信其書為之論説然其所謂滅情以復性者又雜乎佛老而言之則亦異於曾子子思孟子之所傳矣至於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遺㫖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然明道不及為書今世所傳陳忠肅公之所序者乃藍田吕氏所著之别本也伊川雖嘗自言中庸今已成書然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於和靖尹公則曰先生自意不滿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旣皆無書故今所傳特出於門人所記平居問荅之辭而門人所記行於世者唯吕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若横渠先生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為編或頗雜出他説盖學者欲觀其聚而不可得固不能有以考其異而㑹其同也熹之友㑹稽新昌石君𡼖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為一書以便觀覧名曰中庸集解復第其錄如右而屬熹序之熹惟聖門傳授之微㫖見於此篇者諸先生言之詳矣熹之淺陋盖有行思坐誦沒世窮經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辭於其間然嘗竊謂秦漢以來聖學不傳儒者惟知章句訓詁之為事而不知復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至於近世先知先覺之士始發明之則學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為陋矣然或乃徒誦其言以為髙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於脱略章句陵籍訓詁坐談空妙展轉相迷而其為患反有甚於前日之為陋者嗚呼是豈古昔聖賢相傳之本意與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於後人者哉熹誠不敏私竊懼焉故因子重之書特以此言題其篇首以告夫同志之讀此書者使之毋跂於髙毋駭於奇必沉潜夫句讀文義之間以㑹其歸必戒懼夫不睹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柔厭飫真積力久而於博厚髙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則為有以真得其傳而無徒誦坐談之𡚁矣抑子重之為此書采掇無遺條理不紊分章雖因衆説然去取之間不失其當其謹密詳審盖有得乎行逺自邇登髙自卑之意雖哀公問政以下六章據家語本一時問荅之言今從諸家不能復合然不害於其脈理之貫通也又以簡帙重繁分為兩卷亦無他義例云張栻跋曰右石𡼖子重所編集解兩卷某刻於桂林郡學官子重之編此書嘗從吾友朱熹元晦講訂分章去取皆有條次元晦且嘗為之序矣桂林學官舊亦刻中庸解而其間雜亂以他懼其反誤學者於是漫去舊版而更刻此書竊惟中庸一篇聖賢之淵源也體用𨼆顯成已成物備矣雖然學者欲從事於此必知所從入而後可以馴致焉其所從入奈何子思以不睹不聞之訓著於篇首又於篇中發明尚絅之義且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而推極夫篤恭之效其示來世可謂深切著明矣學者於此亦知所用其力哉有以用其力則於是書反復紬繹將日新而無窮不然辟諸枵腹而觀他人之食之羙也亦奚以益哉
  陳振孫曰㑹稽石𡼖子重集錄周敦頥程顥程頥張載吕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凡十家之説晦庵為之序也
  陳耆卿曰石𡼖字子重其祖自㑹稽徙臨海中紹興十五年進士補廸功郎歴將作監太常寺主簿終朝散郎
  謝鐸曰中庸輯略臨海石子重著今亡
  按克齋先生中庸輯略宋志作十先生中庸集解朱子章句實本之章句行而石氏之書流傳日寡此謝鳴治赤城續志謂其已亡也近其裔孫珮玉始刻之新昌家塾
  朱子中庸輯略
  宋志二卷
  存
  陳振孫曰晦庵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舎之義則或問詳之
  趙希弁曰晦翁先生既定著章句於經文之下又述平時問荅所疑以為或問中庸又述輯略兩卷盖集伊洛諸儒之説也希弁所藏各兩本嶽麓書院精舎及白鹿洞書院所刋者
  唐順之序曰中庸輯略凡二卷初宋儒新昌石𡼖子重采二程先生語與其弟子游楊謝侯諸家之説中庸者為集解凡幾卷朱子因而芟之為輯略其後朱子旣自采二程先生語入章句中其於諸家則又著為或問以辨之自章句或問行而輯略集解二書因以不著於世友人御史新昌吕信卿宿有志於古人之學且謂子重其郷人也因購求此二書而余以所藏宋板輯略本授之已而吕子廵按江南則屬武進李令板焉而集解則不可復見矣序曰盖古之亂吾道者常在乎六經孔氏之外而後之亂吾道者常在乎六經孔氏之中昔者世教衰而方術競出隂陽老墨名法嘗與儒並立而為六家為九流其道不相為謀而相與時為盛衰佛最晚出其説最盛至與吾儒並立然其不相謀而相盛衰也則亦與六家九流同其不相為謀也則是不得相亂也嗚呼六經孔氏之教所以别於六家九流與佛而豈知其後也六家九流與佛之説竄入於六經孔氏之中而莫知辨也説易者以陰陽或以老莊是六經孔氏中有隂陽家有老家矣説春秋者以法律説禮者以形名度數是六經孔氏中有名家有法家矣説論語者以尚同之與兼愛尚賢明鬼是六經孔氏中有墨家矣性不可以善惡言其作用是性之説乎心不可以死生言其真心常住之説乎是六經孔氏中有佛家矣六家九流與佛之與吾六經孔氏並也是門外之戈也六家九流與佛之説竄入於六經孔氏之中而莫之辨也是室中之戈也雖然六經九流之竄於吾六經孔氏也其為説也粗而其為道也小猶易辨也佛之竄於吾六經孔氏也則其為道也宏以濶而其為説也益精以密儒者曰體用一原佛者曰體用一原儒者曰顯微無間佛者曰顯微無間其孰從而辨之嗟乎六經孔氏之㫖與伊洛之所以講於六經孔氏之㫖者固具在也苟有得乎其㫖而自信乎吾之所以一原無間者而後彼之所謂一原無間者可識矣儒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其順而達之其順而達之也至於天地萬物皆吾喜怒哀樂之所融貫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也佛者於喜怒哀樂之發未嘗不欲其逆而消之其逆而消之也至於天地萬物泊然無一喜怒哀樂之交而後一原無間者可識也其機嘗主於逆故其所謂旋聞反見與其不住色聲香觸乃在於聞見色聲香觸之外其機嘗主於順故其所謂不睹不聞與其無聲無臭者乃即在於睹聞聲臭之中雖其求深於内者窮深極微幾於吾聖人不異而其天機之順與逆有必不可得而强同者子程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又曰善學者却於已發之際觀之是中庸之㫖而百家之所不能駕其説羣儒之所不能亂其真也彼游楊謝侯諸家之説其未免於疵矣乎吾弗敢知然而醇者大矣其未能不浸滛於老與佛乎吾弗敢知然而師門之緒言盖多矣學者精擇之而已矣則是書其遂可廢乎是信卿所為刻以待學者之意也
  中庸章句
  宋志一卷
  
  黄震曰㑹稽石𡼖集濂溪以下十人之説晦庵先生因其集解刪成輯略别為章句以總其歸又為或問以明其所以去取之意已無餘藴矣呉郡衛湜集解乃增入石氏元本又附入石氏元所不集與晦庵以後諸皆取之晦庵章句雖亦錯雜其間意若反有未滿於晦庵者天台賈䝉為集解雜列諸家若晦庵章句之説特見一二而已晦庵以命世特出之才任萬世道統之託平生用力盡在四書四書歸宿萃於中庸而二家之所見如此何哉
  鄭明選曰子思作中庸朱子定為三十章按孔叢子云子思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不當作三十章
  中庸或問
  宋志二卷
  
  馬氏之純中庸解
  一卷
  佚
  薛氏季宣中庸説
  一卷
  佚
  倪氏中庸集義
  宋志一卷
  佚
  熊氏中庸解
  三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姓譜節字端操建陽人慶元中官通直郎
  項氏安世中庸説
  宋志一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黄氏中庸總論 續説
  各一篇
  存
  熊氏以寜中庸續説
  一卷
  佚
  閩書建陽人從朱文公游舉進士授光澤簿
  林氏夔孫中庸章句
  一卷
  佚
  閩書夔孫字子武福州人從朱文公游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
  孫氏調中庸發題
  一卷
  佚
  蔡氏中庸通㫖
  一卷
  未見
  劉氏中庸就正錄
  一卷
  佚
  葉紹翁曰考亭解中庸眞文忠德秀觀之曰生我者太極也成我者先生也吾其敢忘先生乎而考亭之門人劉黻字季文號靜春與文忠為友而輩行過之乃大不取其師之説其自為論則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謂之性而貴於物焉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常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是則人之性豈物之所得而儗哉或疑萬物通謂之性奚獨人愚曰是固然矣然此旣曰性則有氣質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亂其本原也凡混人物而為一者必非識性者也今皆不取至如孟子道性善亦只謂人而已文忠公與靜春辯各主其説或當燕飲旅酬之頃靜春必與公辯極而爭起公引觴命靜春曰某竊笑漢儒聚訟吾儕豈可又為後世所笑姑各行所學而已劉猶力持其說不已著為就正錄云昔子思作中庸篇端有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專言乎人而不雜乎物也其發明性命開悟天下後世至矣而或者必曰此兩句兼人物而言嗟夫言之似也而差也嘗考古先聖賢凡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專以人言而不雜乎物者易之乾彖曰各正性命樂記亦曰則性不同矣是乃兼人物而言然既曰各有不同則人物之分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或兼人物而言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當如告子之見告子孟子之髙弟彼其𣏌栁湍水之喻食色無善不善之説縱横繆戻固無足取至於生之謂性孟子辯焉而未詳得無近是而猶有可取者耶善乎朱文公闢之曰告子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於性善如此文忠已不及登文公之門聞而知之者也其讀中庸默與文公合靜春見而知者乃終不以先生之説中庸為是何與
  徐氏中庸説
  一卷
  存
  戴銑曰㝢字居父永嘉人朱子稱其務學求師志尚堅確
  萬氏人傑中庸説
  一卷
  佚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