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74

卷一百七十三 經義考 巻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巻一百七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春秋
  劉氏春秋條例
  隋志十一巻
  佚
  左氏牒例
  唐志二十巻
  
  晉書劉實字子眞平原高唐人泰始初少府咸寧中轉尚書元康九年策拜司空懷帝即位授太尉自少及老篤學不倦尤精三傳辯正公羊以為衞輒不應辭以王父命祭仲失為臣之節舉此二端以明臣子之體遂行於世又傳春秋條例二十巻
  春秋公羊達義唐志達作違
  七錄三卷
  佚
  集解春秋序
  隋志一卷
  
  氾氏春秋釋疑
  
  晉書氾毓字稚春濟北盧人武帝召補南陽王文學秘書郎太傅參軍並不就於時青土隱逸之士劉兆徐苗等皆務教授惟毓不蓄門人清淨自守時有好古慕德者諮詢亦傾懷開誘以三隅示之合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肉刑論凡所述造七萬餘言
  劉氏春秋公羊榖梁傳解詁
  隋志十二卷
  佚
  春秋三家集解
  唐志十一巻
  
  春秋左氏全綜
  
  春秋調人
  
  晉書劉兆字延世濟南東平人博學洽聞温篤善誘從受業者數千人武帝時五辟公府三徴博士皆不就濳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塗諸儒是非之議紛然互為讐敵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其長短以通之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榖梁解詁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别之
  王氏公羊春秋注
  
  晉書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永寧初舉秀才除中郎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嘗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志通公羊而徃徃還為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
  王氏愆期注春秋公羊經傳
  隋志十三巻唐志十二卷
  
  晉書接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縁父本意更注公羊陸德明曰愆期字門子河東人東晉散騎常侍辰陽伯
  公羊難答論
  七錄二卷唐志一巻
  隋書晉車騎將軍庾翼問王愆期答
  王氏長文春秋三傳
  
  華陽國志王長文字德儁廣漢郪人察孝廉不就後拜蜀郡太守以為春秋三傳傳經不同每生訟議乃據經摭傳著春秋三傳十二篇
  張氏榖梁傳注
  隋志十卷
  佚
  隋書晉堂邑太守
  江氏公羊榖梁二傳評
  唐志三巻
  佚
  徐氏春秋榖梁傳注
  七錄十三巻
  佚
  陸德明曰乾字文祚東莞人東晉給事中
  孔氏春秋榖梁傳唐志作訓注
  隋志十四卷唐志十三卷
  
  春秋公羊傳集解
  七錄十四巻
  佚
  晉書孔衍字舒元魯國人孔子二十二世孫中興初補中書郎領太子中庶子出為廣陵郡
  程氏春秋經傳集注隋志作春秋榖梁傳
  唐志十六巻
  佚
  胡氏春秋榖梁傳集解
  七錄十卷
  佚
  春秋三傳評
  隋志十卷
  
  春秋集三師難
  七錄三卷
  佚
  春秋集三傳經解
  七錄十卷唐志十一卷
  
  劉氏榖梁傳注
  
  范氏春秋榖梁傳集解
  隋志十二巻
  存
  晉書甯字武子解褐為餘杭令遷臨淮太守徵拜中書侍郎補豫章太守甯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釋遂沈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既而徐邈復為之注世亦稱之
  甯自序曰昔周道衰陵乾綱絶紐禮壞樂崩彞倫攸斁弑逆簒盗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因釁而作民俗染化而遷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川岳為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㤙缺則小弁之刺作君臣之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絶則谷風之篇奏骨肉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之路塞則白駒之詩賦天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敗欲人君戒愼厥行増修德政蓋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履霜堅氷所由者漸四夷交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以微弱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故兩觀表而臣禮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上替僭逼理極天下板蕩王道盡矣孔子觀滄海之横流廼喟然而歎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喪興之者在己於是就太師而正雅頌因魯史而修春秋列黍離於國風齊王德於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復雅政化不足以被羣后也於時則接乎隱公故因兹以託始該二儀之化育贊人道之幽變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頺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伸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世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濳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規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𢎞麟感化而來因應事備而終篇故絶筆於斯年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春秋之傳有三而為經之㫖一臧否不同褒貶殊致蓋九流分而微言隱異端作而大義乖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君文公納幣為用禮榖梁以衛輒拒父為尊祖不納子糾為内惡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夫人為合正以兵諫為愛君是人主可得而脅也以納幣為用禮是居喪可得而婚也以拒父為尊祖是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納子糾為内惡是仇讐可得而容也以廢君為行權是神器可得而闚也以妾母為夫人是嫡庶可得而齊也若此之類傷教害義不可强通者也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絶擇善靡從庸得不並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絶於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瓌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説廢興由於好惡盛衰繼之辨訥斯葢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歎息也左氏艶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升平之末歲次大梁先君北藩囘軫頓駕於吳乃帥門生故吏我兄弟子姪妍講六籍次及三傳左氏則有服杜之注公羊則有何嚴之訓釋榖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於是乃商畧名例敷陳疑滯博示諸儒同異之説昊天不弔泰山其頺匍匐墓次死亡無日日月逾邁跂及視息乃與二三學士及諸子弟各記所識並言其意業未及終嚴霜夏墜從弟凋落二子泯没天實喪予何痛如之今撰諸子之言各記其姓名名曰春秋榖梁集解王通曰范𡩋有志於春秋徴聖經而詰衆傳
  楊士勛曰魏晉以來注榖梁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闡徐仙民徐乾劉瑤胡訥之等𡩋以傳者雖多妄引三傳辭理典據不足可觀故與門徒商畧名例博士同異
  晁説之曰榖梁晚出於漢因得監省左氏公羊之違畔而正之其精深遠大者眞得子夏之所傳與范𡩋又因諸儒而博辨之申榖梁之志也其於是非亦少公矣非若杜征南一切申傳汲汲然不敢異同也王晢曰自漢崇學校三傳迭興以賈誼之才仲舒之文向歆之學猶溺於師説不能㑹通况其餘哉其專窮師學以自成一家者則何氏杜氏范氏而已何氏則譸張瞽説杜氏則膠固傳文其稍自覺悟者惟范氏爾
  晁公武曰自漢魏以來榖梁注解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等十數家而范𡩋皆以為膚淺於是帥其長子泰中子雍小子凱從弟邵及門生故吏商畧名例博採諸儒同異之説成其父汪之志嘗謂三傳之學榖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范𡩋之論最善陳振孫曰晉豫章太守順陽范𡩋武子撰𡩋嘗謂王何之罪深於桀紂著論以排之以春秋惟榖梁氏無善釋故為之注解其序云升平之末先君税駕於吳帥門生故吏兄弟子姪研講六籍三傳蓋𡩋父汪為徐兖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吳郡時也汪没之後始成此書所集諸家之説皆記姓名其稱何休曰及鄭君釋之者即所謂發墨守起廢疾也稱邵曰者𡩋從弟也稱泰曰雍曰凱曰者其諸子也汪范晷之孫晷在良吏傳自晷至泰五世皆顯於時𡩋父子祖孫同訓釋經傳行於後世可謂盛矣泰之子曄亦著後漢書以不軌誅死其家始亡
  黄震曰杜預注左氏獨主左氏何休注公羊獨主公羊惟范𡩋不私於榖梁而公言三家之失
  王應麟曰榖梁先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段肅張靖等十餘家范𡩋以為膚淺乃商畧名例為集解十二巻例一巻蓋杜預屈經以申傳何休引緯以汨經惟𡩋之學最善
  家鉉翁曰何休治公羊傳外多生支節失公羊之本㫖若范𡩋治榖梁能知榖梁之非視休為長
  春秋榖梁傳例
  隋志一巻
  
  京相氏春秋土地名
  隋志三卷
  佚
  隋書晉裴秀客
  酈道元曰京相璠與裴司空彥季修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
  鄭樵曰京相璠春秋土地名見於杜預地名譜桑欽水經注
  孫氏春秋左氏傳義注
  隋志十八巻唐志三十巻釋文序錄二十八巻
  
  春秋左氏傳賈服異同畧
  隋志五巻
  佚
  徐氏春秋左氏傳音
  隋志三巻唐志一卷
  
  春秋榖梁傳注
  隋志十二卷
  佚
  答春秋榖梁義
  隋志三卷
  
  春秋榖梁傳義
  隋志十巻
  佚
  晉書徐邈注榖梁傳見重於時
  荀氏春秋左氏傳音
  七錄四巻
  佚
  陸德明曰訥字世言新蔡人東晉尚書左民郎
  李氏春秋左氏傳音
  隋志三卷
  佚
  春秋公羊傳音
  七錄一卷
  
  方氏春秋經例
  隋志十二巻唐志六卷
  
  殷氏春秋釋滯
  七錄十巻
  佚
  隋書晉尚書左丞殷興撰
  虞氏注春秋經傳
  
  晉書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郡察孝亷除郎中稍遷公車司馬令除鄱陽内史注春秋經傳
  郭氏春秋墨説
  
  晉書郭瑀字元瑜敦煌人精通經義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作春秋墨説孝經錯緯弟子著錄千餘人
  干氏春秋左氏函傳義舊唐書作春秋義函傳新唐書作春秋函傳
  隋志十五巻唐志十六巻
  
  春秋序論
  隋志二卷唐志一卷
  
  晉書寳為春秋左氏義外傳
  范氏春秋釋難
  七錄三卷
  佚
  高氏春秋公羊傳注新舊唐志龍作襲傳注作傳記
  七錄十二巻
  佚
  陸德明曰字文范陽人東晉河南太守
  江氏春秋公羊傳音
  七錄一卷
  佚
  聶氏注榖梁春秋
  
  晉書國子祭酒聶熊注榖梁春秋列於學官
  黄氏左傳抄
  
  華陽國志蜀郡太守巴西黄容好述作著左傳抄數十年
  薄氏叔𢆯問榖梁義
  隋志二卷七錄四卷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