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續英烈傳
◀上一回 第三十二回 士卒奉命嚴盤詰 君臣熟視竟相忘 下一回▶

  卻說廖平見知府去了,又打聽得知府吩咐四門盤詰,心中還是一憂,祇得乘夜到西山報知建文。建文大驚,因問程濟道:「雀投羅,魚在網,卻怎生能脫去?」程濟道:「師自天而墜淵,亦非小事,安能不被一驚?若要保全,還要經歷幾難。此第一難也。」建文道:「後難且莫問,但不知今此一難,汝有何計,可以脫我否?」程濟道:「若無妙計,也不敢請師出亡,也不敢從師遠遁了。」建文見程濟說話有擔當,顏色方纔定了。廖平因問程濟道:「知府有心四門嚴緊盤詰,俗人還可改裝逃去;三個僧人,到眼即見,怎生隱藏,不知有何妙計?」程濟道:「他嚴緊盤詰,我自有設法,使他不嚴緊盤詰。」建文道:「既有設法,就可速行。」程濟道:「今日甲午,明日乙未,門奇俱不利。祇到後日丙申,門是生方,又正值丁奇到門,又遇天德,貴人在西,矣保無事。」算計定了,等到丙申前一夜,先吩咐備一隻小柴船,將三師藏伏其中,悄悄撐到西水城邊伺候。祇候岸上報捉住建文了,眾水軍跑去看時,就乘空而去。又吩咐草庵中一個僧人,叫他如此如此;又叫幾個家人,吩咐他如此如此。眾人俱領命去。

  等到丙申清早,自扮做一個鄉人,親到西城門邊來察聽。祇見城門一開,早有一個和尚,夾在人叢裏慌慌張張,往外亂闖。眾門軍是奉知府之命,留心要捉建文的。看見有和尚要闖出城,遂一齊上前攔阻盤問。那和尚見有人攔阻,忙轉身要跑。眾門軍看見有些詫異,忙捉住問道:「你是哪寺裏的僧人,莫非就是建文帝麼?」那和尚驚呆了,口也不開,祇是要跑。早有旁邊看的人說道:「這是建文無疑了。」這個人祇說得一聲,又有三四個一齊吆喝道:「好了,捉住建文,你們大造化,都要到府裏去領賞了!」眾門軍認了真,都來圍著和尚,連守水城門的軍也跑來,圍著要分賞,哪裏還盤詰那隻小柴船。那小柴船早已不知不覺撐出水門去了。

  建文脫了此難,方知永樂不能忘情,遂一意竟往雲南。在路上因問程濟道:「你既有道術,又有才智,我命你充軍師護李景隆兵北伐時,你為何半籌不展,坐看他們兵敗?」程濟道:「勝敗,天也!當其時,燕王應勝,景隆應敗,皆天意也!弟子小小智術,安敢逆天?使逆天而強為之,縱好亦不過為項羽之老亞夫,死久矣,安得留此身於今日,以少效區區。即今日之效區區,亦師之難原不至傷身,故僥幸億中耳。」建文聽了,不勝歎息。

  一日,行到夔州地方,見前面樹林裏,走出一個人來,建文道:「前面來的,莫非是馮㴶麼?」程濟舉頭一看,說道:「正是。」遂上前叫道:「馮兄,我們師弟都在此。」馮㴶忽然看見,又驚又喜。路上不便說話,就邀四人同往館中。到了館中,卻是一帶疏籬,三間草屋。廳上坐著十數個村童,因有客至,俱放了回去。大家坐定,馮㴶方說:「自史家別後,回到黃巖岩,府縣見我是削籍之人,為朝廷所忌,凡事祇管苛求。我竟棄家來此,以章句訓童子為衣食計。祇愁道路多歧,無處訪問消息,不期天幸,恰逢於此。」建文亦訴說在襄陽廖平家之難,「我今要往雲南去,不知他曾被我連累否?我甚放心不下。」馮㴶道:「師在,則廖平有罪;師既無蹤,則廖平自然無恙,又何慮焉?」因沽村酒獻師,大家同酌,草草為歡。住了三日,師弟四人方纔起身往雲南去。在路耽耽擱擱,直到永樂元年正月,方到雲南。

  果然雲南離京萬里,別是一天。人看見,祇知是三個和尚,一個道人,并沒別樣的猜疑。故師弟四人,放下心腸,要尋一個叢林為駐鍚之地。訪知永嘉是個大寺,遂往投之。那寺中當家的老和尚,叫做普利,看見建文形容異眾,又見兩僧一道,皆非凡品。又想起昨夜伽藍託夢,說明日午時,有個文和尚,乃是天降的大貴人,領三個徒弟,要借這寺中棲身,你可殷勤留他,若怠慢不留,定遭神譴。恰好今日午時,果然有師弟四人來投,說要借寓,當時就滿口應允,備齋款待。建文師弟四人,也安心在永嘉寺寄跡,按下不題。

  且說廖平自師脫去,門軍捉住他草庵和尚,解與知府。廖平雖叫人與知府辨明放了,卻紛紛傳說廖侍郎家窩藏建文帝。他著了忙,恐在家有禍,遂棄家隻身走出,要往雲南尋師。又恐不僧不俗,難以追隨,祇得向東而走。不期走到會稽,盤纏用盡,資身無策,竟自負柴薪上街貨賣,以給衣食。這事且不表。

  再說史仲彬與師分別之時,曾約明年三月於襄陽廖平家相會,時刻在心。一到正月盡,即起身往襄陽而來。至三月初三日,方到廖平家裏。細細訪問,方知廖平為前番之事,已將家眷移住於漢中,自家遁遁,不知何方,止留下僕人看屋,以待眾人來會。再問眾人:「曾有誰先在此?」僕人道:「止得牛爺在內。」仲彬忙入去相見,各訴別來之言:「但不知師曾到雲南也不曾?又不知今日之約,能踐也不能踐?」

  過了六日,忽見馮㴶走來,相見時,細問行藏,馮㴶說自家行遁在夔州教書,并路中逢師,要往雲南,留住三日之事。二人又問:「師到雲南,不知可有居停之地?又不知今日之約,復能來踐麼?」馮㴶道:「自師行後,我不放心。正月中,即到雲南去訪看。喜得師已安居於永嘉寺中。說起今日之約,不敢來踐。恐舊事復發,故命我來,一者通知眾弟子,二者訪廖君消息,三者就約諸弟子,明年八月會於吳江,即便作天台之遊。」仲彬、景先聽了,放開心腸。又過了數日,眾弟子俱陸續來到,惟梁良玉不至。再細細訪問,方知已物故了,大家感傷了一番。說了師相約之話,方各各回去。惟牛景先留住在西山不去,馮㴶仍回雲南,報知諸事。

  建文見廖平家中無恙,心中放下,但不知他行遁何處,未免有懷。及聽到梁良玉物故,不勝悲涕。自此無事,潛蹤匿影在永嘉寺,過著日子。到了永樂二年正月,建文想起吳江之約,便打點起身。此時馮㴶已先告回,約於天台相會矣,止與兩和尚一道人相伴而行。知牛景先住在西山,要會他同往,故就往襄陽。訪知前知府已去,舊事無人提起,遂大著膽,竟到西山來見景先。景先忽見師到,歡喜不勝。建文竟先遣景先,到吳江報信,然後僧道們慢慢而來。將近四安,程濟道:「明日辰時,我師又有一難。我四人可拆做四處孤行,方不犯他之忌。若聚在一處同走,未免動人耳目。」建文聽了喫驚,忙問道:「此難得免麼?」程濟道:「不但今日可免,由此終身亦可免矣。但凡大難臨身,必身親歷方纔算得,若枉道避之,則違天命矣。本可不言,但恐臨事師驚,故先說破耳。」到了次日,程濟取出兩件襤褸舊僧衣,替建文穿在身上,又取一個瓦缽盂,叫他托了,裝做沿路乞食之狀。又囑咐道:「若有所遇,切不可驚張退避。」建文點頭。四人遂分四路而走,約於前途相會三人不題。

  單說建文聽了程濟的話,遂大膽從四安而來。走到市中,撞著一乘大官轎抬到面前,轎大街窄,走不得,祇得立在旁邊,讓官過去。那官轎中的官人,早看見了建文,遂白瞪著眼,將建文熟視。建文因受程濟之戒,便不退避,也瞪著眼看那官人。又恰值抬轎的立著換肩,彼此對看了半晌,方纔過來。你道此官是誰?原來是都給事胡熒,為人忠厚老成。永樂君因察知建文未死,出亡在外,欲待相忘,又恐他潛謀起義;欲要行文書各處搜求,又念他無家可歸;又感他屢詔不許殺叔,倘搜求著了,未免要受殺侄之名。故明敕他訪求異人張儠傝,卻暗暗命他察訪建文蹤跡,若有異謀,急召地方撲滅;倘安於行遁,便可相忘。故胡熒今日遇著建文,見他孤身襤褸,惻惻於心,故一字不問,讓他過去,又恐一時被他瞞過,故復往來湖湘十餘年,知其萬萬無他,直至永樂十七年,方纔復命道:「建文死灰矣,萬不足慮。」永樂信之,故後來禁網漸平,建文得以保身歸國,此是後話。

  且說建文見那官看得緊,未免心中突突。祇等那官過去,急趕到前邊,尋見兩和尚,與程濟說知撞見官府留心看他之事。程濟忙以手加額道:「吾師又一難過了。」建文道:「這員官,我有些認得他,卻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程濟道:「師尚認得此官,此官豈有不識師之理。識而不問,亦忠臣也。」建文點頭道:「恐人心不測。」遂急急入吳而來。

  至八月初九日,船到黃溪,天色將瞑,師上岸先行,兩僧一道收拾了衣缽,就隨在後。師到了仲彬家,因前往久路熟,竟突入前堂。原來仲彬自得了牛景先之信,便朝夕在堂等候。忽見師至,大喜,即款至後堂。不多時,兩僧一道也到。仲彬家酒是備端正的,隨即獻上。師大喜,遂欣然而飲。飲至半酣,忽向楊、葉、程三弟子道:「可痛飲此宵,我明辰當即去矣。」仲彬大驚道:「師何出此言,弟子望師,不啻飢渴,今幸師至,快不可言,即留數月,亦不滿願,奈何限於明辰,豈弟子事師之念,有不誠乎?」建文道:「非也。眾弟子之心,可表天日,可泣鬼神,何況於我。我欲速去者,因新主尚苛求於我也。我前日到四安,遇一冠蓋顯臣,見我注目細看,定然認得。彼雖一時礙於名分,不便作惡,歸必暗暗奏知朝廷。若明知我在,必然追求我。無處追求,必波及通臣之家。東南逋臣,第一要數汝,有禍自然先及汝。我之速去者,為汝計也。」仲彬道:「師若憂禍及弟子,弟子自甘之,請師勿慮。」建文道:「留我者,願我安也。我心惶惶,強留何益?」仲彬默然半晌道:「師即急行,亦須十日。」程濟道:「行止隨緣,何必諄諄斷定。」

  建文見仲彬留意殷勤,住了三日,至十三日,始決意往浙。仲彬亦請隨行,遂分兩路,師與四人一路,景先、仲彬一路。既至杭州,恐有人識認,遂悄悄住在淨慈寺內,暗暗與兩和尚一道人,以及景先、仲彬,流覽那兩峰六橋之勝,甚覺快暢。留連了二十三日,方渡造江去,要遊天台。不期牛景先忽然患病,不能從行,留在寺中養病,又不期師行後,竟一病不起,奄然而逝。祇因這一逝,有分教:

    往來漸獨,道路愈孤。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回 下一回▶
續英烈傳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