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二十

 卷十九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徽宗

  △崇寧元年壬午,一一○二

  1、七月案:《十朝綱要》:是月甲申朔。 乙酉,臣僚上言:“准尚書省劄子,三省同奉聖旨,昨行遣裁削責降元祐人數內輕重失當或漏落之人,令禦史諫職彈劾以聞;餘依詔旨施行。除先次彈劾外,緣本局文字散漫,難以檢會犯由、比較輕重及指定裁削的確人數。伏望特賜睿旨下所屬契勘施行。”又臣僚上言:“內一項其餘人為元祐送吏部罷職,或監當者,今或為監司,或為要郡,其逐一考驗未詳。乞令所屬檢尋元犯一例詳酌施行,庶無漏落。”又臣僚上言:“近准尚書省劄子,三省同奉聖旨,昨行遣裁削責降元祐人數內有輕重失當,或漏落之人,仍令禦史諫職彈劾以聞,餘依詔旨施行者。臣自奉聖旨雖已旋具所見奏劾外,緣諫省文案不具,難於檢尋,或恐漏落;雖加採訪,亦恐不真。臣竊謂元祐黨人,其植根固,其流波漫。今使言者一一彈劾,不惟重煩,兼慮遺落有過之人,則幹陛下大公之誅有所未均。臣伏望聖慈詳酌,更賜指揮下所屬檢會元祐責降人,除今來見行遣外,有漏落及輕重失當之人,令詳具聞奏施行。檢會崇寧元年五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聖旨,應元祐初元符末今來責降人,令三省籍記姓名,不得與在京差遣,除韓忠彥曾任宰臣,安燾係前執政官,王覿、豐稷見任侍從官外,自蘇轍至裴彥臣五十七名。原注:姓名,見五月乙亥。 三省同奉聖旨,並依崇寧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指揮,籍記姓名:曾肇、陸佃、王覿、豐稷、王古、李格非、謝文瓘、鄒浩、案:以上八人,是籍記姓名者;以下九人,則不復籍記。《十朝綱要》雲:辛亥,詔知和州曾肇等八人,依五月乙亥詔,並籍記姓名。可證。但此係之乙酉,《綱要》系之辛亥日,少異耳。《九朝編年備要》雲:七月,詔知和州曾肇罷,右丞陸佃、知海州王覿、知常州豐稷、知和州王古、宮觀李格非、知濮州謝文瓘、永州安置鄒浩八人,並依五月乙亥詔籍記。文較《綱要》尤詳,蓋用李氏《長編》原文也。 魯君貺、劉昱、徐常、呂仲甫、朱光裔、馬琮、劉當時、謝良佐、陳彥默,已上更不籍記姓名,此據祐聖故事。”《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所錄在洞真宮後。已上臣僚上言與故事同,但俱無月日。詔誥冊在七月初,間蔡京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所書黨籍,猶有朱光裔姓名,此九人內除光裔一人累曆崇寧元年九月十七日,陸佃編入黨籍,當在七月初,不在九月半也。案:玩李注所言,自曾肇至鄒浩八人是初入籍記者也。魯君貺以下九人,是不復籍記者也。《紀事本末》連書諸人姓名,殊少別白。又李注以為出籍九人,內除朱光裔一人。竊謂是年五月三省籍記姓名有朱光裔、韓跋等,二年九月辛丑及三年六月甲辰所書黨籍,皆無韓跋而有朱光裔,則此出籍姓名,宜無朱光裔而有韓跋矣。李注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2、戊子,中大夫、尚書左丞蔡京為通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制詞略曰:“慨念熙寧之盛際,挌開指撥之宏基,弛役休農,尊經造士。明親疏之制,定郊廟之儀,修羲和之利,聯比閭之政。國馬蕃乎汧、渭,洛舟尾乎江、淮。周卿率屬以阜民,禹跡播河而入海。經綸有序,盛德無邊,而曲士陋儒,罔知本末,強原闕。宗黨,相與變更。凡情狃於尋常,美意從而蠱壞。賴遺俗故家之未遠,有孝思公議之尚存,慎厥終政在今日。”翰林學士張商英所草也。《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案:《宋史》本傳雲:蔡京拜相,商英雅與之善,適當制,過為襃美。《宋編年通鑒》雲:蔡京自尚書左丞超拜右僕射,賜京坐延和殿,上曰:“昔神宗創法立制,中道未究,先帝繼之,而兩遭簾帷變更。朕欲上述父兄之志,今朕相卿,其將何以教之?”是時四方承平,帑庾盈溢。京倡為豐亨豫大之說,視官爵財物如糞土,累朝所儲,大抵掃地矣。上嘗出玉琖、玉卮以示輔臣曰:“朕此器久已就,深懼人言,故未用爾。”京曰:“事苟當於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當享太平之奉,區區玉器,何足道哉!”

  3、己丑,詔元祐《詳定編敕令式》並行毀棄。《續長編》卷四百七並注。案:《宋編年通鑒》雲:七月,焚元祐法。即指此也。《宋史·本紀》系之己丑。《續長編》注雲:七月十日。“十”蓋“六”字之誤。七月甲申朔,初六己丑,初十則癸巳矣。《十朝綱要》系之己酉,為二十六日。

  4、甲午,詔曰:“朕聞治天下者以立政訓迪為先,篤孝思者以繼志述事為急。蓋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雖夷夏乂安,黎民樂業,而法難一定,事貴變通,損益之間,理宜稽考。況宗室蕃衍而無官者尚眾,吏員冗濫而注擬者甚艱,蓄積不厚於裏閭,商旅未通於道路。廉況蓋寡,奔競實繁,風俗澆漓,薦舉私弊,鹽澤未複,賦調未平,浮費猶多,賢鄙難辨,歲稍饑饉,民輒流離。然制之必有原,行之必有序,施設必有方,舉措必有術。是故俊彥不可以不旁求,法度不可以不修講。宜如熙寧置條例司體例,於都省置講議司,差宰臣蔡京提舉,遴簡乃僚,共議因革,庶臻至治,以廣貽謀。”《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案:《宋編年通鑒》雲:置講議司,命蔡京提舉。注雲:自曾布罷免而相位闕者逾月,時知樞密院蔣之奇、門下侍郎許將皆應次補,而乃驟用蔡京。天下之亂始於此矣。

  5、戊申。案:《續長編》卷三百二十二,又四百五十論佩魚事。注雲:崇寧元年七月二十五日,當並考。今文已佚。二十五日戊申。

  6、庚戌,臣僚上言:“朝散郎、管勾明道宮張耒,在潁州聞蘇軾身亡,出己俸於薦福禪院為軾飯僧,縞素而哭。”詔張耒責授房州別駕,黃州安置。《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案: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雲:張文潛崇寧元年複直龍圖閣、知潁州。謝表雲:“我來自東,每兢兢而陳列;炊未及熟,又挈挈以告行。”臣僚上言雲:“我來自東,是為不欽。豈有君父之前,輒自稱我?雖至親不嫌於無欽,有時而爾汝,然非謝表所可稱之辭。雖數更赦宥,不可追咎,亦不可不禁。如今後有犯者,仰禦史臺即時彈劾。”考《宋史文苑張耒傳》雲:徽宗立,起為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甫數月,複出知潁州、汝州。崇寧初,複坐黨籍落職,主管明道宮。不言複直龍圖閣。《東都事略》本傳雲:召為太常少卿。甫數月,複以直龍圖閣知潁州,又徙汝州。又考張耒複直龍圖閣、知潁州當在元符末,建中靖國初。蘇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其哭蘇軾在潁州,則徙汝州又在建中靖國元年之後。其落直龍圖閣、管勾明道宮則在崇寧元年五月乙亥。《續長編》有文可考。《能改齋漫錄》以複直龍圖閣、知潁州為崇寧元年事,誤,臣僚上言追溯前事耳。

  7、辛亥,詔:“昨降置講議司手詔內事件,許中外臣庶具所見利害聞奏。”《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秋七月,詔臺、省、寺、監及監司、郡守,並三年成任。案:《十朝綱要》、《宋史·本紀》並丙戌日。《宋史陳軒傳》:徽宗立,軒為兵部侍郎兼侍讀,論監司守臣數易之弊。如江淮發運使十五年間至更三十二人,願稍久其任。

  又:雲:言者謂置《春秋》博士非神考意,詔罷之。案:《宋史·本紀》辛亥日。《玉海》卷百十二雲:元符三年十一月,複置《春秋》博士,崇寧元年七月罷。與《宋史》合。《宋編年通鑒》於元符三年不書複略,《玉海》卷百十六雲靖國元年罷,誤。

  1、八月案:錢氏《朔閏考》:是月癸丑朔。 丁巳,右僕射蔡京提舉講議司。《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案:據《紀事本末》百三十二卷,是年七月甲午已有蔡京提舉之詔,至丁巳,相距二十四日,似誤。 尚書右僕射蔡京言:“奉手詔提舉講議司,仍令遴簡乃僚,共議因革。伏見戶部尚書吳居厚、翰林學士張商英、刑部侍郎劉賡,才猷敏邵,練達世務,欲乞差充詳定官。起居舍人範致虛、太常少卿王漢之、倉部郎中黎珣、吏部員外郎葉棣,乞差充參詳官。臣伏讀手詔,如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澤、賦調及尹牧事,皆政之大者,臣欲每事委官三員討論,並乞差充檢討文字,有見任者,令兼領,不可兼及在外者,並權罷見任,赴司供職。”又言:“熙寧條例司檢詳文字及編定並在司分遣出外,相度共一十九人,案:《紀事本末》文多脫誤,今據《九朝編年備要》增補。 今事有多寡,人力有餘或不足,乞從本司隨事分委,仍乞以承奉郎喬方、鄂州司戶參軍沈錫充尹牧檢討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案:據卷百三十二崇寧二年九月壬午注雲:馮諶朝請郎元年八月五日為鹽澤檢討,呂悰承務郎元年八月五日為鹽澤檢討,則此節之文尚未完全。《十朝綱要》雲:八月丁巳,蔡京奏請講議所詳定參詳、檢討官,其所奏舉自戶部尚書吳居厚、翰林學士張商英以下凡二十七人。檢《紀事本末》正文並注,止得十一人,今據《九朝編年備要》補之。雲:強浚明、李詩、鮑貽慶充宗室檢討官,李琰、陶節夫、吳儲充冗官檢討官,梁安國、王覺、崔彪充國用檢討官,安穴、虞防、林據充賦調檢討官,韓敦立、曾說、餘授充商旅檢討官,馮諶、李橙、呂悰充鹽澤檢討官。未幾,樞密院亦立講議司,請以曹誘為詳定官,曾孝蘊為參詳官,並從之。案:樞密院講議司於崇寧三年三月辛巳奏罷,都省講議司於崇寧三年四月乙丑奏罷。諸人推遷,一見崇寧二年九月壬午,一見崇寧三年八月戊申。

  2、乙丑,臣僚上言:“臣聞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二帝三王之禦天下,不易此道。伏見前日詆訕先朝,動搖法度,罪不容誅之人,比者追貶而顯黜之,皆板鏤所陳章疏,且頒降手詔,著所以罪之之由,俾中外洞知本末,此真與眾棄之之美意也。臣愚尚以為,陛下踐祚之始,淵默不言,嘗開獻書之路,而以書獻者,有自布衣取甲科以令百里,或加秩一等,或解武弁而寄寺監丞、簿之祿。天下之士,不知彼所論列為何等語言,往往懷疑,迄今不釋。欲望出其所上封事,布之四方,果其言有補國是,則至公之議,帖然自厭脫;或志在覬望,幸僥名器,無忠嘉一定之論,有奸險兩可之語,附下罔上,累先烈而害初政,則於此時豈可以置而不問!如以臣言可采,望早賜施行。”詔:“除鄭敦義、江緷外,鹿敏求追所授承事郎,降充簿、尉,高士育追所授官,依舊左班殿直,呂彥祖追所授官,何大正追所賜出身及所授官,並不得應舉。”《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實錄》無此。元符三年四月十七日敏求自仁化令特改承事郎,士育以左班殿直特換承務郎,大正以太學上舍生特與賜同進士出身為真州司法參軍,彥祖亦補初等官為福州司法參軍。士育、敏求仍召對。案:原注:“福州司法參軍”。元符三年四月癸未作“淄州司戶參軍”。

  3、己巳,呂惠卿知揚州。《紀事本末》卷百三十。

  4、甲戌,右僕射蔡京請:“以學校為今日先務,乞天下並置學養士,如允所請,乞先次施行。一乞罷開封府解額,除量留五十人充開封府上著人取應外,案:《文獻通考》作五十五額。《宋史選舉志》雲:開封府留五十五額解,士人之不入學者,餘盡給諸州,以為貢額。“上著”似當作“土著”。 餘並改充天下貢士之數。所有諸州軍額,各取三分之一添充貢士額。一乞天下並置學養士,郡小或舉人少,則令三二州學者案:《文獻通考》,“或舉人”作“或應書人”,“則令”作“即合”。 聚學於一州。一乞置州學,並差教授二員。一乞增置田業養士,應本路常平戶絕土田物業契勘合用數撥充,如不足,以諸色係省官田宅物業補足。一乞以三舍考選法遍行天下,聽每三年貢入太學,上舍試仍別為號令,為三等;案:《文獻通考》作“至則附上舍試,別立號,考取分三等”。 若試中上等補充太學上舍,試中中等補充下等,試中下等者補充內舍,餘為外舍生。雖補止及中下等,或不及等。及科舉遺逸而學行為鄉里所服,委知州、通判、監司,依貢士法貢入,委祭酒、司業、博士詢考得實,當議量材錄用。一乞令郡守、監司保任貢士,若貢士到太學試中上等及考選升舍人多,即等第立法推賞。一乞諸縣置學於本縣,委令佐擘畫地利,及不係省雜收錢內樁充費用。一乞學生自縣學考選升州學。一乞州縣並置小學。一乞並立學生在學升黜法。一乞外任官子弟許入學,取應在外官子弟親戚法。不合在本處取應者,許隨處入學,即不升補與貢;在學迪及一年,給公據,許赴太學取應國子監解名。一乞州縣學職掌學諭學長,許差特奏明人。一乞禁不得教學生非經、史、子、書文字。”詔令講議司立法頒降,仍差將作少監李誡於城南門外踏逐修置外學。《紀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5、丙子,詔:“司馬光、呂公著、王岩叟、朱光庭、孔平仲、孔文仲、呂大防、劉安世、劉摯、蘇軾、梁燾、李周、範純仁、範祖禹、汪衍、湯馘、李清臣、豐稷、鄒浩、張舜民子弟,並不得與在京差遣;案:《十朝綱要》雲:丙子,詔司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不得任在京差遣。茲所錄止二十人,尚少一人。陸傅、吳儲、呂好問、呂凝問、蘇適、呂能問,王摭、張禹,並與外任合入差遣。”《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宣和錄》有此,他書無之,七月十二日可考。案:七月乙酉臣僚上言,籍記姓名,不得與在京差遣。此注十二,似初二之誤,十二日乙未,今無見文。

  6、丁丑。案:《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注雲:八月二十五日,安世初罷居沂州,呂仲甫落集撰。《宣和錄》於十月二十五日胡田下又有孟在姓名,今從詔旨,移入八月二十五日。其文皆亡佚,姑錄原注附此。

  7、己卯,張商英為尚書右丞,《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朱師服安置興國軍。《紀事本末》卷百二十四注。案:錢氏《朔閏考》:八月癸丑朔。原注:雲:在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己卯也。

  8、辛巳,講議司檢討官李憕、韓敦立、郭異、餘授提舉措置鹽事。憕,陝西路;敦立,河北路;異,京東路;授,京西路。案:《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三載:二年九月壬午,詔逐路提舉措置官:陝西路李憕,河北路韓敦立,京東路郭異,京西路餘授,各轉一官。原注:雲:元年八月五日為檢討官,八月二十九日差。考八月癸丑朔,二十九日辛巳也。原注:又雲:呂建中淮南,胡奕修兩浙,十月十六日差。今依《續長編》十月丁卯胡奕修提舉措置鹽事書法補修。

  9、上諭曰:“哲宗立時,奸臣誠有異意,朕亦親聞皇太后德音。神考寢疾,太后令守勤諭確弟碩使確輔立哲宗,徐王數留禁中不肯出,魏王牽臂引去。確母入禁中,皇太后使諭確外讬主兵官燕達案:《宋史》有傳,《續長編》注作“逵”,誤。 並知開封府蔡京。及哲宗即位,並臣多言廢立,太后曰:‘章疏已焚之。’所須衣物,或哲宗自買。朕時尚幼,哲宗最友愛,時召至閣中,飲食皆陶器而已。”《續長編》卷五百二十注。案:原注引《舊錄》如此,《新錄》有辨,二月甲午注可考。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八月,置安濟坊,以處民之有疾病而無告者,置居養院,以處鰥寡孤獨。案:《宋史·本紀》置安濟坊在乙丑日,《東都事略》開封府置居養院在辛未日,《宋史》書京師置居養院於九月戊子,《食貨志》雲:崇寧初,蔡京當國,置居養院、安濟坊。給常平米,厚至數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頭,具飲膳,給以衲衣絮被。州縣奉行過當,或具帷帳,顧乳母、女使,靡費無藝,不免率斂,貧者樂而富者擾矣。三年,諸城、砦、鎮、市戶及千以上有知監者,依各縣增置居養院、安濟坊。道路遇寒僵僕之人及無衣匄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其衣襕於常平頭子錢內給造。

  又:雲:複紹聖役法。案:《宋史食貨志》:崇寧元年,尚書省言:“前令大保長催稅而不給雇直,是為差役,非免役也。”詔提舉司以元輸雇錢如舊法均給。永興軍路州縣官乞複行差役;湖南、江西提舉司以物賤乞減吏胥雇直,罷給役人雇錢,皆害法意,應改從其舊。詔戶部並遵奉《紹聖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及先降《紹聖簽貼役法》,行之天下。二年,臣僚言:“常平之息,歲取二分,則五年有一倍之數;免役賸錢,歲收一分,則十年有一年之備。故紹聖立法,常平息及一倍,免役寬賸及三科,取旨蠲免,以明朝廷取於民者,非以為利也。而集賢殿修撰、知鄧州呂仲甫前為戶部侍郎,輒以狀申都省,乞刪去上條。”詔黜仲甫,落職知海州。又詔:常平司候豐衍有餘日,具此制奏蠲之。又《陳軒傳》:軒言:“比更定役法,以寬民力,而有司生事,急切苟營贏羨。散青苗以抑兼併,拯難困,不當以多散予賞。”

  又:雲:論變法罪,貶徐彥孚等十一人降官落職有差。十月,劉奉世等二十七人皆坐垂簾之際黨與變法,並罷所居官宮觀。案:據《九朝編年備要》,十一人為徐彥孚、朱彥、陳察、向糾、劉唐老、歐陽棐、鍾正甫、許端卿、李昭玘、陳瓘、周鼎臣也,劉奉世等二十七人,事詳十月丙子。

  1、九月案:錢氏《朔閏考》:是月癸未朔。 己丑,少府監丞強浚明為主客員外郎、講議司參詳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太常丞陳湧為駕部員外郎、講議司參詳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2、癸巳,降授朝議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鍾正甫為金部員外郎。正甫於元符末應詔上書,第為正上第一人,故擢用之。《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實錄》載正甫除金部,他書不載正上,乃檢《會要》增入,或削去。案:正上第一為鍾世美,庚子追贈右諫議大夫亦曰世美,茲雲正甫,殆其字歟?然於此稱字,亦覺無謂。又降授朝議,“議”字,庚子原注作“請”。

  3、乙未,詔中書省開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後:案:《紀事本末》原本作九月己未。考九月癸巳朔無己未日,當依《十朝綱要》、《宋史·本紀》作乙未為是。此所開具臣僚章疏姓名,皆元符三年三月應詔上書者也,下十一月甲辰詔旨可考。《宋編年通鑒》雲:上以元符末群臣所上書疏付蔡京,京以付其子攸與其客強浚明、葉夢得看詳,第為正上、正中、正下、邪等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計五百八十二人。《宋史強淵明傳》雲:淵明與其兄浚明及葉夢得,締蔡京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

  正上:

  鍾世美、喬世材、何彥正、黃克俊、鄧洵武、李積中。原注:六人。

  正中:

  耿毅、宗雨、李申、俞賚、蔣靜、葉承、張景仁、馮澥、孫覽、張捴、蕭拱辰、張彥逸、劉涇。原注:十三人。

  正下:

  許奉世、宇文邦彥、吳珪、李籍、廖彥正、單暐、曾仁、王寧、李景直、王瑜、黃適、鄒子濟、李彥遠、尹複溱、辛之武、陳南夫、祝向、曾讜、王景行、陳之立、周熊、範峒。原注:二十二人。

  邪上尤甚:

  範柔中、鄧考甫、封覺民、李新、吳朋、衡鈞、胡端修、趙令畤、周誼、安信之、孫琮、高公應、郭執中、王察、趙峋、李傑、李賁、石芳、吳安遜、朱紱、案:十一月甲辰詔作“纮”。 周永徽、湯琳、金極、張集、李諒卿、案:十一月甲辰詔作“呂”。蘇炳、鮮於綽、黃策、高漸、王吉、張夙、王貫、葛茂宗、曹蓋、趙天佐、袞公適、洪羽、柴袞、劉謂。原注:三十九人。

  邪上:

  梁寬、曹興宗、謝潛、許安修、羅鼎臣、於肇、黃遷、劉吉甫、王公彥、莫仲正、案:三年作“王俠正”,五年作“万俟正”。楊朏、許堯輔、胡良、李修、黃安期、梅君俞、沈千、張居、黃才、寇宗、顏曹盥、林膚、葛輝、逢純熙、王炎、張溥、胡潛、劉勃、陳唐、董祥、陳師錫、王守、蔣津、高遵恪、王陽、張裕、王極、案:十一月甲辰詔作“拯”。 侯顯道、案:崇寧三年碑作“侯顧道”。 周遵道、宋壽、嶽扈充。原注:四十一人。

  邪中:

  趙越、朱光裔、王忠恕、劉質夫、鄧允中、王岐、謝悰、蘇處厚、高公湜、吳偉、江詢、劉沖、蕭刓、劉戣、宋勳年、吳文規、張琮、狄瑾、郭畤、楊令、劉憲、張寀、任寶賢、任伯雨、蘇大本、沈街、王箴、陳師錫、案:已見邪上,又見邪下。 王發、呂陶、李浩、黃履、陳師道、上官公裕、劉天啟、張耒、史彭年、梁俊民、黃谹、李賡、李慶、楊植、薛逢、梁景初、李澍、張諦、耿毅、劉渙、李平、劉廓、李孝迪、陳中夫、張永弼、張戭、李良翰、竇誦、黃安期、孫大臨、張恕、宋寀、馬衷、高定、唐耜、富開、鮮於綽、案:已見邪上尤甚。 韓英、範鍔、陳象古、王天常、甯祖武、李傒、翁升、邵伯溫、張上行、韓安、嶽商、師中、宇文譓、李知遠、吳瑰、潘見素、蘇之悌、張蘇、李閎衡、石祁、彭年、陳喆、葉世美、孫琮、毛隨、楊敦仁、檀固、許廣淵、李雲從、夏侯景仁、唐廣仁、許劭、高徽、楊明、郭簡修、黎延、孫秉善、陳慶、朱曾、陳琰、段察、武仲荀、姚諷、王望之、李由頤、蘇迥、段黌、馮伯藥、陳良能、王迥、趙孝立、宋之珍、楚興宗、陳靡彡、李祔裕、馮千里、高士戩、韓晞、王彥升、張確、劉奕、王師中、範埴、賀昌辰、張及、張鐸、鞠鐸、鞠嗣複、賈公裕、裴迪祖、王祐、梁安國、晁說之、王奧之、劉經國、倪直儒、王夷約、楊天惠、劉覺、陳策、李處仁、朱恪、路昌衡、周鼎、李圭、陳縝。原注:一百五十人。

  邪下:

  王革、案:《十朝綱要》作“王華” 張諦、朱肱、錢升、楊忠信、王收、李賡、劉端彥、梁兌、張叡、傅耆、王偉、趙茂曾、楊致祥、董丕、竹璟、鄭綱、黨鈞、任日新、趙齊賢、蘇堯臣、高複、任仲奇、閭丘升、陳琰、案:已見邪中。 陳皋、成彭年、梁薿、陳琳、王腴、喬天錫、丁執善、何宗翰、卞京、李知章、範子修、李援、徐瑛、王覬、毛叔度、吳倚、方適、林定、譚極、黃同、傅希寵、王彥弼、王師正、劉知止、劉寀、李程、馬牧、任廱、竇護、黃汝方、宋適、張譽、杜之邵、王時、馬恕、孫發、李彥弼、倪直孺、案:已見邪中,“孺”作“儒”。 楊韶、王箴、鄧安正、黃正一、吳光美、李公夤、徐公亶、楊直、聶敏修、吳昺、崔陟、徐詵、謝愔、周邠、高臨、李志忞、蕭景修、徐俯、季孝常、範百億、何權、宇文輝、俞次契、甯宗傑、魏鏜、李羲叟、蘇之〈山弟〉、時君、陳張照、李茂、安潭、魏介、章諷、江楶、陳雝、林崇旦、陳京、陸渙、張保醇、程之才、餘卞、呂蕡、魏富、陸彥述、支詠、劉勃、費勉中、馬永逸、雝董乂、辛春卿、毛捴、黃叔靖、陳忄宏、楊洵、鄭子淵、傅烈、蓋士宏、耿居正、毛完、薛睿、黃諷、聶思孝、楊明、甯鳳、舒洪中、洪芻、武仲詢、向湜、徐愈、王驥、陳力、閻建、孟道、張友、劉跋、汪忱、李壽、邵秬、胡盤、熊俊民、崔鷃、向詢、黃應求、劉仲昕、司馬宏、黃熙、孟完旦、張元矩、唐嘉問、曾嶧、範子丹、江汝言、馮正卿、王濤、劉思、徐大經、呂元中、吳文規、杜穎、柴羲、卞議、歐陽旻、尹翊、胡沔、孫大臨、葛敏修、葉嶷、錢大中、燕景賢、任唐瑴、張碩、陳誨、李庭堅、史唐、陳楊居、陳升、黃子甯、趙晞、張沆、王彥、富純、江洵、劉溥、吳環、史保躬、趙丕遠、王漣、薑蹈中、朱繪、西門聿、趙襄、馬洙、張濟、朱恪、李黯、文嘉謨、上官彝、孫曾、潘琮、黃權、胡庶、程俱、馬待問、李翦、周希尹、燕默、蕭拱辰、傅甯、鄭少微、王知常、郝宗臣、林駢、鄭語、劉寬、楊容之、施邁、高公從、陳師錫、案:已見邪上、邪中。 何景甫、範塤、張庭玉、唐靖、張樸、趙衡、王適、曾繹、劉蒙、毛求、蓋薦、李敦常、張直、楊瑰寶、李處誨、晁詠之、宋由正、陳中、逢純熙、張珙、史彭年、李機、楊禾、梁鼎、高公傑、趙子渙、家願、王箴、陸表民、楊傑、白鎮、袞公適、蘇象先、高漸案:袞公適、高漸並見邪上尤甚。趙岯、郭永年、楊傅、朱行中、王注、滕友、侯祔卿、周鍔、毛直友、範世文、苗蓁、趙渥、王景行、謝學廉、李世基、陳愨、竇卞、孟長民、周種、閻崇、郭奉世、薛及、任有功、徐商美、宇文湛、劉文美、上官均、張沔、王公彥、賈休複、宋直方、喬甫、高士丕、江偉、劉鼎臣、常徽猷、何爽、韓升卿、何大受、陳修已、賀霖、張彥逸、俞唐、馬希道、蒲俊、劉爽、秦憲、蔣琳、方鼎、胡慎修、馮正雅、張元、句居體。原注:三百一十二人。《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案:所分邪人四等,據《東都事略》五百四十一人,今通檢原注之數,則五百四十二人。茲邪下原注雲三百一十二人,今檢其名,實只三百八人,則姓名有脫者矣。考元符三年四月癸巳時上書者有鄭敦義、高士育、鹿敏求、何大正、呂彥祖五人,此文又多不及,而袞公適、陳師錫等又複見,今無由覆其實矣。

  4、丁酉,布以禦史中丞錢遹言廢元符皇后事,降授中大夫、司農卿,分司南京,依舊太平州居住。《紀事本末》卷百三十。案:《宋史本紀》:丁酉,治臣僚議複元祐皇后及謀廢元符皇后者罪,降韓忠彥、曾布官,迫貶李清臣為雷州司戶參軍,黃履為祁州團練副使,竄曾肇以下十七人。《錢遹傳》雲:布去,遹遷侍禦史,閱雨月,進中丞。匄治元符末大臣嘗匄複孟後廢劉後事,韓忠彥、曾布、李清臣、黃履及議者曾肇、豐稷、陳瓘、龔夬皆坐貶。遂與殿中侍禦史石豫、左膚言:“元祐皇后得罪先朝,昭告宗廟,天下莫不知。哲宗上賓,太母聽政。當國大臣盡欲變亂紹聖之事,以逞私欲,因一布衣何大正狂言,複還廢後位號。當時物議固已洶洶,乃至疏逖小臣,詣闕上書,忠義激切,則天下公議從可知矣。今朝廷既已貶削忠彥等,及追褫大正誤恩,則元祐皇后義非所安。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夫在先朝則曰後,今日則謂之元祐皇后,於名為不正,先朝廢而陛下複,於事為不順。考之典禮,則古昔所無;稽之本朝,則故實未有;詢之師言,則大以為不然。況既為先朝所廢,則宗廟祭告,歲時薦饗,人事有嫌疑之跡,神靈萌厭斁之心,萬世之後,配祔將安所施?宜蚤正厥事,斷以大義,無牽於流俗非正之論,以累聖朝。”明日,又言:“典禮所在,實朝廷治亂之所係,雖人主之尊不得而擅,又況區區臣下,敢輕變易者哉?元祐皇后得罪先朝,廢處瑤華,制誥一頒,天下無閑然者。並後匹嫡,《春秋》譏之,豈宜明盛之朝,而循衰世非禮之事?”於是尚書右僕射京、門下侍郎將、中書侍郎尚書左丞挺之、右丞商英言:“元祐皇后再複位號,考之典禮,將來宗廟不可從享,陵寢不可配祔。揆諸禮制,皆所未安,請如紹聖三年九月詔書旨。”後由是複廢。遹、豫遂言元符皇后名位未正,乃冊為崇恩太后。遹章所言小臣上書者,昌州推官馮澥也。其書以謂:“先帝既終,則後無單立之義;稽之逆順,陛下無立嫂之禮;要之終始,皇太后亦不得伸慈婦之恩。雖已遂之事,難複之失,感悟追正,何有不可?”澥由是得召對,除鴻臚主簿。

  5、己亥,禦批付中書省:應係元祐責籍並元符末敘複過當之人,各具元籍定姓名人數進入,仍常切契勘不得與在京差遣:原注:詔旨及《宣和錄》俱有此。案:原文作九月乙亥,據下原注雲九月十七日,則此為九月己亥也。又考《宋史·本紀》雲:己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彥博等、侍從蘇軾等、餘官秦觀等、內臣張士良等、武臣王獻可等凡百有二十人,禦書刻石端禮門。即此事也。茲不言刻石文,略觀下年九月辛丑臣僚上言云云,知此已刻石矣。《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詔中書省籍記姓名,又以元祐謫籍並元祐末敘複過當之人凡一百一十九人,禦書刻石端禮門。

  文臣曾任執政官:

  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安燾、呂大防、劉摯、梁燾、王岩叟、範純仁、王珪、王存、傅堯俞、趙瞻、韓維、孫固、範百祿、胡宗愈、李清臣、蘇轍、劉奉世、範純禮、陸佃,案:《宋編年通鑒》及《通鑒續編》又有韓忠彥、鄭雍二人。又考二年九月辛巳頒端禮門石刻於天下,《紀事本末》載禦史臺抄錄到姓名,亦有韓忠彥、鄭雍,則此文有奪也。

  曾任待制以上官:

  蘇軾、範祖禹、王欽臣、姚勔、顧臨、趙君錫、馬默、孔武仲、王汾、孔文仲、朱光庭、吳安持、錢勰、李之純、孫覺、鮮於侁、趙彥若、趙禼、孫升、李周、劉安世、韓川、賈易、呂希純、曾肇、王覿、範純粹、楊畏、呂陶、王古、陳次升、豐稷、謝文瓘、鄒浩、張舜民。

  餘官:

  秦觀、湯馘。案:“馘”,各本並作“馘”,茲據《編年備要》正之。 杜純、司馬康、宋保國、吳安詩、張耒、黃隱、歐陽棐、呂希哲、劉唐老、晁補之、黃庭堅、畢仲遊、常安民、汪衍、孔平仲、王鞏、張遷保、案:當依《宋編年通鑒》作“張保源”。 餘爽、鄭俠、常立、程頤、餘卞、唐義問、李格非、商倚、張庭堅、李祉、陳祐、任伯雨、陳郛、朱光裔、蘇嘉、陳瓘、龔夬、呂希績、歐陽中立、吳儔、呂仲甫、徐常、劉當時、馬琮、謝良佐、陳彥默、劉昱、魯君貺、韓跋。

  內臣:

  張士良、魯濤、趙約、譚扆、楊偁、案:宋編年通鑒作“王偁”,誤。陳詢、張琳、裴彥臣。

  武臣:

  王獻可、張遜、案:前文作“巽”。李備、胡田。《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七月二日魯君貺、劉昱、徐常、呂仲甫、朱光裔、馬琮、劉當時、謝良佐、陳彥默八人已出籍,恐此姓名不當又見九月十七日。案:右百十七人,《宋編年通鑒》增韓忠彥、鄭雍為百十九人,據《十朝綱要》、《宋史·本紀》,並雲百有二十人,尚少一人。《宋通鑒》又雲,尋詔黨人子孫有官無官並不許到闕,又詔宗室不得與黨人子孫及有服親為婚姻。二年八月,詔以禦書元祐奸黨姓名頒天下,監司長吏廳立石刻記。時有長安石工安山民當鐫字,辭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民,不忍刻也。”官府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安山民’三字於石末,恐得罪於後世。”聞者愧之。三年六月,重定元符黨通入元祐黨宰執司馬光、侍從蘇軾、餘官秦觀以下及上書邪等合為一籍,通三百九人,書而刻諸石。詔置文德殿門,蔡京自書為豐碑,頒之天下,餘並出籍。原注:洛黨以程頤為領袖,朱光庭、賈易為羽翼;川黨以蘇軾為領袖,呂陶等為羽翼;朔黨以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為領袖,羽翼甚眾。案:詔黨人子孫不許到闕,見二年三月乙酉;詔宗室不得與黨人子孫為婚姻,見二年九月壬午。《宋通鑒》系之此年,未是。

  6、庚子,贈宣德郎鍾世美為右諫議大夫,錄其子為郊社齋郎。世美,元符末任福建路提舉常平,因日食應詔上書,乞複熙寧、紹聖政事,以銷天變,至是追贈。《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詔旨載世美書甚備。按:癸巳先書降授朝請郎鍾正甫為金部員外,以元符末上書第為正上第一。注雲或削去,與此何如?案:原注“何如”字有誤。

  7、壬寅,降授中大夫、司農卿、分司南京、太平州居住曾布責授武泰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紀事本末》卷百三十。案:《十朝綱要》雲:曾布坐嘗薦趙諗充學官,責授。李攸《宋朝事實》卷十雲:曾布與韓忠彥同輔政,忠彥既罷相,而布亦力請去位。未幾,臣僚論列布與宦官閻守勤等相交結,使門人李士京道京語。暨陛下發揮睿斷,斥逐守勤,是時布在公堂,忽覺驚駭失色。又聞金山登雲門外下鼻唐地嘗有讖記,遂諷金山寺僧獻其地。又以常住地不可買,遂面欺,乞令潤州估價買之。王防獻賄於其子紓,納妾以事之,布亦薦用。朱彥任府界提點日,朝廷便錢往京西,紓與布之壻吳則禮,,攬客人便錢,所得息錢甚多,彥以此速進。陛下深察其奸,終以必去而不疑,可謂有人主之英斷矣。及其既去,則譽以美詞,寵以要職,罪狀未著,天下惘然。於是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太平州居住。又責授賀州別駕,衡州安置。二年又責授廉州司戶參軍。

  8、癸卯,翰林學士蹇序辰兼修《國史實錄》修撰、講議司詳定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9、丙午。案:《續長編》卷二百五十八論熙河路交子注雲崇寧元年九月二十三日蔡京云云可考。據錢氏《朔閏考》:九月癸未朔,二十三日丙午也。《宋編年通鑒》雲:蔡京言茶馬司將川交子通入陝西,民已取信,今欲造三百萬貫,令陝西與鹽鈔兼行,從之。即此事。但元刻本系於八月,未是。《九朝編年備要》系之九月,與《續長編》注合。

  10、辛巳,呂惠卿知太原府。《紀事本末》卷百三十。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兵部尚書劉拯上言:“漢、唐失政,皆自朋黨始。今日指前日之人為黨,焉知後日不以今日為黨乎!大抵人之過惡自有公論,因其論之輕重,以正典刑,誰不悅服,何必悉拘於籍而禁錮之哉?”蔡京大不懌,風臺臣劾之,出知蘄州。案:元刻本《宋通鑒》系於八月,以時事覈之,當在立黨碑之後,蓋又脫書“九月”字也。《宋史》本傳雲:蔡京編次元祐奸黨,拯言:“漢、唐失政,皆分朋黨,不若定為三等,某事為上,某事為中,某事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樂。又言:“戶部月賦入不足償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罷,知蘄州,徙潤州。

  又:雲:招陝西、河東弓箭手。案:元刻本系於八月,今據《十朝綱要》、《九朝備要》移於九月。

  1、十月案:錢氏《朔閏考》:是月壬子朔。丁卯,講議司檢討官李琰、胡奕修提舉措置鹽事。琰,淮南;奕修,,兩浙路。《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原注:呂建中先措置淮南路。案:《十朝綱要》雲:十月甲寅,蔡京始更東南鹽法,列上七條,許客人用私舡運致。

  2、己巳,觀文殿學士、新知太原府呂惠卿為武昌軍節度使、知大名府。《紀事本末》卷百三十。

  3、丙子,臣僚上言:“元祐之初,共成黨與、變壞法度等人,朝廷近已施行。所有元符之末共成黨與、變壞法度複為元祐等人,伏望詳酌施行。”詔:“奉議郎、寶文閣侍制、知越州周常落職管勾崇禧觀,婺州居住;原注:初二日自湖改越。 承議郎、知廬州龔原管勾玉局觀,和州居住;中散大夫、知徐州劉奉世落職提舉崇福宮,光州居住;原注:奉世落端明、知徐州在崇元五月四日,此猶帶端明,詔旨誤也。詔旨又誤以“光州”為“沂州”,今改之。案:《宋史》本傳:奉世於崇寧初,再奪職。祗敘其責居沂、兗,不言光州居住。據《東都事略》考之,奉世有徙光州事,但事在元符之末,不在崇寧時。又據本書考之,三年四月甲辰,沂州劉奉世提舉崇福宮,光州劉安世提舉崇福宮。是奉世沂州,安世光州也。四年九月量移,亦雲安世光州。五年正月敘複奉世,原注亦雲九月五日自沂徙兗,則詔旨以奉世沂州居住不誤也。 朝奉大夫、知潁州呂希純管勾鴻慶宮,汝州居住。原注:四月十三日知潁州。降授承議郎王覿管勾太沖觀,朝散大夫王古管勾崇道觀,降授承議郎、知濮州謝文瓘管勾玉隆觀,並本處居住。原注:文瓘此年二月三日已罷給事知濮州,詔旨此雲罷給事中,誤也。 朝請郎、知滑州陳師錫管勾靈仙觀,朝奉大夫、知蔡州歐陽棐管勾崇道宮,原注:棐以直秘閣知蔡在靖元十月七日後,與呂希哲、劉唐老並落職在崇寧元年五月十六日。案:附見於五月二十一日乙亥詔。 朝請大夫、知邢州呂希哲管勾沖佑觀,原注:六月六日自曹改相,十一自相改邢。 朝請郎、知曹州劉唐老管勾鴻慶宮,原注:六月六日自相改曹。《宣和錄》於八月二十五日載唐老管鴻慶,十月二十五日卻不書。按唐老與歐陽棐、呂希哲升黜多同,今移入此。詔旨載鴻慶宮於十月五日,今亦不取。 朝散郎晁補之管勾太平觀,朝散郎黃庭堅管勾玉隆觀,承議郎黃隱管勾靈仙觀,朝奉大夫畢仲遊管勾崇禧觀,朝散郎常安民管勾玉局觀,朝奉大夫孔平仲管勾太極觀,王鞏管勾太平觀,張保源監西獄廟,朝奉大夫陳郛管勾洞霄宮,朝散郎朱光裔管勾仙都觀,蘇嘉管勾雲臺觀,餘卞監中嶽廟,鄭俠監南嶽廟,胡田管勾仙都觀,並外州軍任便居住,仍依陳乞宮觀新格,餘遵守不得同在一州指揮。”《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此據《宣和錄》崇寧元年十月二十五日事,詔旨係之八月二十五日,今不取。但《宣和錄》不載責降人前官及差遣,今卻取詔旨所載,增入其差誤者,仍改正。詔旨又於八月二十五日載劉安世、範純粹居住光、鄂,皆誤也。八月二十五日安世初罷居沂州,十月二十五日乃令光州居住。純粹罷金州在十月六日,其居住鄂州亦在十月二十五日,詔旨並罷及居住於一日載之,今不取。詔旨又載呂仲甫落集撰於八月二十五日,今從之。《宣和錄》於十月二十五日亦不載呂仲甫姓名也,《宣和錄》於十月二十五日胡田下又有孟在姓名,今從詔言,移入八月二十五日。

  4、戊寅,詔:“河南府草土案:字似有誤。裴筠上書,乞崇修崆峒觀,給付常住地土是鹽池化水之源,四京建二相廟、邱呂誨銘是化水之本。 及妄議熙寧以來常平、免役、市易、保馬、鹽法、契頭、義倉等事,並請上感蟲蝗水旱、凶賊交起、日蝕地震、鹽池變海等。語言狂悖,事理誕妄,讬意鹽池,潛圖奸利,理當懲罰,以戒亂化之民。其裴筠特送五百里外州軍編管,所有講議司許陳言利害文字指揮勿行。”《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原注:裴筠當考。

  5、辛巳,講議司言:“修定解鹽地分收到堿土及淋鹵水,依私鹽法,土三斤、水三升、計一斤之數等條。”從之。《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案:《文獻通考》卷十六雲:崇寧元年,解州賈考南北團池修治畦眼、柏磨布種,通得鹽百七十八萬二千七百餘斤,州具以聞。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冬十月,蔣之奇罷。案:《東都事略本紀》,癸亥罷。《宋史》本傳雲:除觀文殿學士、知杭州。以棄河、湟事奪職,由正議大夫降中大夫。以疾告歸,提舉靈仙觀。後錄其嘗陳紹述之言,盡複官職。

  又:雲:建外學於國南,以待四方之士,賜名“辟雍”。案:《九朝編年備要》雲:以國子祭酒總治內外學,別置外學,司業以下官處上舍。內舍於太學處,外舍於外學,待其歲考行藝升之。太學上舍三百人,內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至是詔賜外學名“辟雍”。《玉海》卷百十二雲:崇寧元年八月己卯,建辟雍小學。十月十七日戊辰,初建辟廱,外圓內方,為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文獻通考》卷四十二雲:太學上舍本額一百人,內舍二百人。今貢士盛集,欲增上舍至二百人,內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外學為四講堂、百齋,齋列五楹,一齋可容三十人,按上舍三百人,《宋選舉志》同,當依《文獻通考》作二百人為是。王栐《宋朝燕翼詒謀錄》雲:崇寧元年,徽宗創立辟廱,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內上舍生二百人,內舍生六百人,教養於太學,外舍生三千人。

  1、十一月案:錢氏《朔閏考》:是月壬午朔。 甲辰,詔曰:“元符之末下詔求直言,蓋欲廣朕聞見,裨益政治。比以所上章疏,付之有司,考其言邪正。今具名來上,其間昌言讜議,指陳闕失,皆有所嘉納,不能釋手,至其言當於理,力案:元本作“又茲”,依《東都事略》改正。 陳父子兄弟繼述友恭之義者四十一人,悉加精擢用;勸多士內有附會奸慝誣毀先帝政事者總百四十人。案:當依《十朝綱要》、《東都事略》作“總五百四十一人”,詳見上九月己未。 然言有淺深,罪有輕重,取其詆譏謗斥言之尤甚者三十八人,案:《十朝綱要》同《東都事略》作“三十人”,非,依九月己未所書,又作“三十九人”。 覽之流涕,費忍再觀,得罪宗廟,朕不敢貸,可責逐遠方。次等者四十一人,其言亦多詆譏,各與等第降官,責遠小處監當,以戒為臣之不忠者。”勘會邪上尤甚係範柔中等三十八人,內郭執中已除名勒停,吳朋、王古已身亡,朱纮致仕老疾;邪上次等係梁寬等四十一人,內陳唐、扈充、許安修已身亡,劉吉甫係承務郎致仕。詔:“範柔中等並特勒停,永不收敘,朱纮免羈管外,餘分送逐處羈管:範柔中雷州,鄧考甫筠州,封覺民簡州,李新遂州,衡鈞淄州,胡端修廣安軍,案:三年四月甲辰作“廣德軍”。趙令畤蔡州,案:三年作“潁州”。 周誼郴州,安信之同州,孫琮荊門軍,高公應隨州,郭執中成州,王察深州,趙峋處州,李傑唐州,李賁單州,石芳曹州,吳安遜濮州,案:三年四月作“漢州”。 周永徽眉州,金極廬州,張集濰州,案:“濰”字疑說,詳三年四月甲辰。 呂諒卿亳州,鮮於綽河陽,黃策登州,高漸撫州,張夙廣濟軍,王貫棣州;梁寬、曹興宗、陳師錫、劉勃、黃安期、沈千、羅鼎臣、高遵恪,各降兩官,寬等六人,並添差監當,鼎臣、遵恪仍致仕。於肇、黃遷、莫仲正、許堯輔、楊朏、胡良、李修、梅君俞、張居、黃才、寇宗顏、曹盥、林膚、葛輝、逢純熙、王交、案:“王交”,當依九月己未所記作“王炎”。 張溥、胡潛、董祥、蔣津、王守、王陽、張裕、王拯、侯顧道、周遵道、宋壽嶽、謝潛、王公彥二十九人並訩替,係私事理重,仍不得改官。”《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實錄》無此段,此據詔旨及《宣和錄》二年九月十三日可考。陳唐,崇寧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五年正月十七日當考;許安修,崇寧五年正月十七日。

  2、壬子,講議司言:“江淮鹽鋪戶,每遇闕鹽,止用金銀等抵當出賣客鈔,坐邀賤售,商賈折閱,乞行止絕;金部以為抵當元豐法也,過一年者沒官,乞改為半年。”從之。《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十一月,置兩京宗正司。案:《宋史本紀》係癸巳日。《玉海》卷百十二雲:元祐六年,宗室令鑠請建宗學。於是詔宗正按熙寧敕諸院建小學。建中靖國元年,世雄、仲爰言之,四月九日己亥,詔複置宗學。崇寧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諸宮增大小二學,增置教授二員,立考選法。二十九日,詔諸宮學令、宗正寺長貳提舉。四年,改稱某王宮宗子博士,位國子博士上。程大昌《續演繁露》卷二雲:紹興十五年十一月,臣僚劄子:“昨來國子監申請行在宗室並赴監試,如外任及宮廟,並赴漕試。其監試有官鎖應七人取三人,無官應舉七人取四人,無官袒免親取應文理通者為合格,不限人數,惟赴運司試,所取之數與進士一同,非所以獎進宗子。乞除行在宗子依見法外,諸路宗子不以有官無官,如願試行在應舉鎖應,並依熙寧舊制,試赴監試請解省;如不願前來,依見行《崇寧貢舉法》。”案:此所言崇寧運司取數必少於熙寧,蓋崇寧非不欲優之為親遠屬疏,比熙寧不同。

  1、十二月癸丑,禦史中丞錢遹言:“仰惟哲宗用王贍策,取青唐邈川,可謂不世出之略矣。前日權臣挾愛憎之私情,逞一偏之曲說,以欺朝廷,盡委而棄之,更以他罪戮及贍身,驍俊勍敵之臣聞之,莫不喪膽。臣以為今日朝廷不追正當時主棄地權臣之罪而顯黜之,則無以伸往者之冤而激忠勇折訩之氣。”於是責授武泰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曾布責授賀州別駕,依舊衡州安置;《紀事本末》卷百三十。 韓忠彥責授崇信軍節度副使,濟州安置。《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九及注參補。案:原注:雲:元年十一月一日,忠彥等初責。當作十二月三日。《宋編年通鑒》雲:論棄湟州罪,再貶韓忠彥等九人。《宋史本紀》雲:論棄湟州罪,貶韓忠彥為崇信軍節度副使,曾布為賀州別駕,安燾為寧國軍節度副使,範純禮分司南京。又卷百三十九注引《青唐錄》雲:姚雄亦降皇城使,勒停,光州居住。

  2、庚申,臣僚上言:“臣聞諡以易名,所以昭其美惡,而寵辱之宜不可以忽也。夫慮國忘家之謂忠,美聞周達之謂宣。為範純仁者,以‘忠宣’命之,可乎?當時定議之博士,覆議之郎官,承順風旨,不恤國是,諡其美而上之,其諡議具存,而議之者固在也。其世濟忠直,既不得名其碑,則前日未當之諡,理所應論,不特純仁而已。有如司馬光之諡文正,呂公著之諡正獻,其類不一,顧於此時,皆當奪本議,各諡其惡,以訓萬世。”詔:“範純仁諡定議、覆議官各罰銅十斤,其範純仁神道碑如已鐫立,令潁昌府毀磨。”《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案: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雲:崇寧二年六月,臣僚上言:“範純仁諡曰忠宣,其諡誥去年已追奪,並元定議、覆議官各罰銅十斤。”今節錄諡議如後。考功員外郎鄧忠臣議有曰:“每思捐身而獻策,常願休兵而息民。祗知扶危而濟傾,寧恤跋前而疐後。”又曰:“方讒言亂國,而明蔡確之無實;洎奸黨投石,而謂大防之可原。當眾人莫敢言之時,在偏州無可用之地。義形正色,憤激至誠,非特救當世正人端士之網羅,直欲戒後世亂臣賊子之迷罔。徇公忘己,為國惜賢。”又曰:“側席南望,而抉浮雲之蔽;趣節東歸,而詠零雨之闬。”又曰:“法座想見其風采,詔書相望於道途。”奉聖旨,權發遣汝州鄧忠臣,差管傒南京鴻慶宮。案:鄧忠臣於崇寧二年九月庚寅添入黨籍。

  3、丙寅,詔:“應責降安置及編管、羈管人,令所在州軍依元符令常覺察,不得放出城。”《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

  4、丁丑,詔:“諸邪說诐行,非先聖之書,並元祐學術政事,不得教授學生,犯者屏出。”

  5、詔:“諸路教授序官外,官小者並在本州錄事參軍之上,其供給承務郎以上依僉判,餘依職官例。”《紀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6、戊寅,宰臣蔡京等上《諸路州縣學敕令格式》,乞鏤板頒降,從之。尚書右僕射蔡京等言:“臣等昨具陳乞諸路置學養士,伏承詔旨,令講議司立法施行。謹以元陳請畫一併參酌太學敕令格式,取其可以行於外者,修立成《諸路州縣敕令格式》並一時指揮,凡十三冊,謹繕寫上進以聞。如得允當,乞下本司鏤板頒行。其看詳者,乞送國子監收掌;所有今日以前應州縣學校條件,已係新書收載者,更不行用。”詔疾速鏤板頒行。《紀事本末》卷百二十六。案:又卷百三十二系此事於十一月戊寅,誤。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雲:蔡京言:“十三山茶場慶曆以前歲收五百餘萬,今歲入不過八十餘萬,欲複行禁榷,令客人於在京榷貨入納,請長短引,赴諸場受茶販易。”明年,置淮、浙路茶場。案:《文獻通考》卷十八雲:崇寧元年,右僕射蔡京議大改茶法,謂:“宜荊湖、江、淮、兩浙、福建七路所產茶,仍舊禁榷官買,勿複科民,即產茶州縣,隨所置場,申商人園戶私易之禁,凡置場地園戶皆籍名數,歲鬻於官吏,皆用倉法,園戶自前茶租,折稅仍舊。產茶州軍許其民赴場輸息,量限斤數,給短引,於旁近郡縣便鬻;餘悉聽商人於榷貨務入納金銀、緡錢,或並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於場,別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商稅自場給長引,沿路登時批發,至所指地,然後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買茶本錢以度牒、末鹽鈔、諸色封樁、坊場常平剩錢通三百萬緡為率,給諸路,諸路措置,各分命官。”詔悉聽焉。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四年,京復議更革,遂罷官置場,商旅並即所在州縣或京師請長短引,自買於園戶。茶儲以籠篰,官為抽盤,循第敘輸息訖,批引販賣,茶事益加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