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照新港
《人民日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2年2月1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雪后初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这晨光普照大地的时刻,我们来到了渤海之滨的天津新港。这里,是我国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港口,是从海上到北京最近的地方。

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今日新港,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以更新更美的姿态前进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行列之中。

改天换地展新容 编辑

隆冬腊月,气温表的水银柱已经下降到零下十四度。我们来到新港访问,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兴旺景象:码头上各种车辆鸣着喇叭来来往往,水面上大小船只吐着浓烟进进出出。高大的龙门吊车挥舞着钢臂,把标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的各种物资送进货船舱口。一艘外轮刚刚靠上码头,装卸工人就冒着凛冽的寒风,沿着舷梯走上甲板。他们扫除积雪,砸掉寒冰,升起吊杆,打开舱盖,生龙活虎般地干起来。

面对着新港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从老工人钱春的口中,知道了它那苦难的过去和解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

过去,这个美丽的海口,整整被帝国主义蹂躏了半个世纪。解放前,这里没有停过一条万吨轮,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盐碱滩和破烂的捕鱼船。帝国主义者为了掠夺我国的大同煤、龙烟铁、长芦盐等丰富资源,货船靠不了岸,就硬逼着工人们用驳船,一次次地把货物转运到离开陆地十八公里的大沽口海面上,然后再装上外国货船。那里,四周环水,一面顶天,几百名工人经常是被囚在一条驳船上。狂风吹,巨浪打,工头骂,……人们忍饥受冻一干好几年,见不到陆地。当时,在装卸工人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身披麻袋片,嘴啃豆饼面,挨打受骂家常饭,累断筋骨死了算。”这就是对那昏天黑地的旧社会的血泪斑斑的控诉。

解放初期,泥滩上布满了国民党反动派修筑的地堡群,通往天津的小货船航道被淤成了一条浅水沟。工人们怀着当家做主的豪情,决心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废墟上,建设一座新中国的新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劈下了唐山、南口两地的半面山,在茫茫大海中竖起了两道防沙御浪的石头防波堤,挖通了七浬的通海航道和大面积深水港池,用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沟渠,修筑起了码头和仓库。万吨货轮第一次靠岸了,新港这才成了一个新兴的国际贸易港口。

当时,钱春是新港作业区工具组组长,如今是作业区革命委员会委员。他一直被人们称为“技术革新的尖兵”。在十几年里,他改革和创造了装卸工具上百件。为了改进装卸机具,他几夜都没有休息好,深更半夜跑到装卸现场边劳动边试验,反复征求工人们的意见,直到成功为止。提起这些事来,钱春激动地说:“过去,咱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口袋。从小在码头上给资本家当牛做马,除了手搬就是肩扛。解放后,我们工人上了夜校,摘掉了文盲帽子。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一定要团结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搞出更多更好的装卸工具来。”

自力更生走新路 编辑

革命在发展,新港在前进。解放以来,新港码头不断扩大,新建仓库四万多平方米,修筑货场十五万平方米。工人住宿的楼房,一座连着一座盖起来了。

站在码头,我们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盐田。在第二码头货场上存放的食盐堆积如山,每年我国都有很多食盐从这里运往国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装盐‘机械化’”。不知道内情的人们听到这话会感到很奇怪,但它却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新港装卸工人中流传一时的顺口溜。原来,这里边也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最初,新港码头全靠人力装盐,以后,使用了两条大皮带机输送上船。虽然实现了“机械化”,可是往大皮带上送盐还要工人一车一车地推,一锨一锨地扬,同时有二、三百人干活,大皮带机还是“吃不饱”。工人们的汗水顺着裤腿往下流,一个工班干完后,脱掉胶靴就能倒出水来。就是这样,装完一条万吨轮,也还需要三、四天的工夫。

老工人张德勤参加装盐劳动之后,尝到了“机械化”的滋味,听到了同志们的呼声,想到了工人跟机械赛跑决不是长远之计。他反复琢磨,决心依靠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双手,做出一件东西来,满足大皮带机装盐的要求。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张德勤征求同志们的意见,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根据水车滚斗的原理,提出了一个给大皮带机送料的新办法。钱春坚决支持这个建议。大家给这台未诞生的机械起了个名字,叫做“滚龙机”。当时,有人却表示怀疑,掏出一张外国照片,要仿造一个什么“链斗机”。双方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同时进行了试制。结果,一台横向能走,纵向能行,滚斗能转的“滚龙机”提前制造成功了;那个仿照外国的“链斗机”,却成了一堆废铁。

今天,我们见到大皮带两侧的一台台“滚龙机”滚斗一转,白花花的原盐就象流水似地送到大皮带上,哗哗地灌进货轮的船舱里。十八名工人操作,仅仅用了七小时四十五分钟就装完了一条载重八千吨的盐船。文化大革命以前,曾经流传一时的那句顺口溜,再也听不到了。

在新港,过去是依靠人力装卸生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工人们使用了自力更生制造的电磁吊。如今,只要工人一按电钮,一个圆圆的大铁盘,一下子就可以把几吨重的钢铁牢牢吸住,随意吊进货轮或者装上火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港口里的起重吊车和牵引机械增加了将近一倍。当初在海河出口处的一座检修小船的修船厂,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已经先后造出了两艘万吨级货轮。

继续革命谱新篇 编辑

新港——这个首都门户,它担负的国际主义义务一天天在增加。每天,一艘艘远洋巨轮满载着亚非拉人民的深情厚谊,冲破千顷浪,越过万里洋,来到这里,又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深情,驶向远方。…… 在码头上,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是一艘高高耸立的百吨浮吊。它可以把上百吨的大件货物轻轻地吊起来,然后横跨万吨货轮,平平稳稳地放在码头上。这个大浮吊,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海港工人用废旧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成功的,是海港工人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光辉写照。

革委会成立不久,根据国家贸易形势的需要,海港工人决心自己动手制造一艘百吨浮吊船。

过去,海港工人曾多次提出这个要求。但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谬论毒害下,广大工人的首创精神受到压制,海港工人的意见被搁在一边。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坚决支持广大工人的意见,迅速组成了有老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设计制造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在那制造百吨浮吊的日日夜夜里,参加这场战斗的同志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顽强战斗。渤海之滨,气候变幻无常:有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有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酷热的八月天,工人们在船舱里干活,被晒热了的船板烤得汗流浃背。到了数九寒天,雪花扑面,海风刺骨,冻得人们手肿脚裂。青年女电焊工,下雪时顶块席片,手持焊把坚持不下火线。海港工人面向渤海顶风雪,脚踏新港战狂澜,经过八个月的奋战,终于造成了这条能够起重一百五十吨的浮吊船。现在,它正在日夜不停地伸展着坚强的臂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海港工人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指示,用自己的双手不断改变着新港的面貌。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新港对支援世界革命、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几年来,装卸生产量不断上升,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去年又提前二十五天完成了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计划,比解放初期增长十倍,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年度纪录增长一点五倍,为新的生产跃进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耀下,在工人阶级的努力下,让新港变得更新更美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