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讀書記 (四庫全書本)/卷01

義門讀書記 卷一 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義門讀書記卷一
  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焯撰
  大學
  聖經章第一節 語類云天之賦於人物者謂之命人與物受之者謂之性主於一身者謂之心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徳按此解明徳比註更優 止字本在事物上說然必其本體無有不盡故能立事理當然之極則止至善自須兼體用乃是易艮背有不見之止體也又有止所之止用也又即是周子主靜人極之意
  第二節 知止只是識得大段定靜安是入道之始一段涵養徳性工夫有此基址然後可為致知力行之本慮字則便是從致知做將去知所先後則條理脉絡一一分明前知止是嚮道而行此下便循途而至矣定而后能靜 靜只是此心更不動揺走作非虛靜之謂也如明徳便以聖人為必可學而不惑於異端虛無寂滅之教新民便以三代為必可復而不惑於後世術數功利之卑
  慮而后能得 知止是先知事之理如此如平日知得為子當孝為臣當忠慮是臨事親事君之時更研窮其精微曲折使此理無一毫欠缺故知止僅云有定到慮後便云能得脱却注中處事二字則知止時豈未曾思慮耶
  注安謂所處而安 言隨其所之此心只安在這裏今人將安字講做安土敦乎仁光景則豈止能得地位哉
  第三節 所字是着力字知其當先當後而即如此以從事也故近道
  第四節朱子云知主别識意主營為知近性近體意近情近用 誠者真實无妄全盡天理之謂故必推極其知於天理之極處也天下無性外之物而萬理同出一原格者物物必至其物與无妄之極也看得誠字真則致字格字皆是推到頂上不泛然說向汗漫處去矣致知次第當由外以及内盖随事精察而忽焉貫通
  則性無不在而天下無性外之物矣如小徳之統於大徳也 博我以文到如有所立卓爾地位亦今日格明日格脫然貫通之極致也
  注意者心之所發也 有主之心所發也故好者必善惡者必惡
  欲其必自慊 必自慊宋元板作一於善
  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是言其根柢之處無不到乃窮源之意非汗漫博求之謂也 極猶太極皇極之極非北極之極證以無所不用其極句自曉
  第五節注物格知至四句 但可如此收轉照應不可作知止節正解
  第六節 由上文觀之必至於脩身而已之明徳始明由脩身推之而後能明明徳於天下是故皆以脩身為本 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士有家又佐天子諸侯治國平天下者庶人雖無國天下之責然亦必有家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豈不均以脩身為本哉
  末節 又言家者此則自天子至庶人所同也只從末不治中推以示人見當脩身以為家之準則不如此則國與天下更無可言耳
  傳首章第一節 此節本是着力之辭次言顧諟則涵養工夫終言峻徳則逹天徳之妙也
  第二節 存其心所以養其性也存心養性所以事天也顧諟明命實際不外此
  第三節 峻字見至善意黎民於變皆克明中事即含下新民意
  末節 自字是非於所性之外有加毫末之意所謂明命峻徳即是這箇也
  傳二章第一節 一層進一層即此之謂極
  第二節 作字是又從而振徳之意思已經咸與維新再造四海之民彜復加鼓舞作興之不已乃是極字意第三節 舊邦非衰敝之謂言先世積徳累仁太王王季肇基而文王之徳又能克享天心也
  注能新其徳三句 能新其徳句頂首節以及於民句頂次節始受天命句貼本節即起下極字
  末節 新命不過新民之極至處故注中只言兩項傳三章第三節 作為人君五段題不細貼緝熙敬止着語無由說着
  與國人交止於信 當就邦交說即朋友之道也國人若仍作庶民則是為人君一項内事不必分五者矣注則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 緝熙是知承上節知字來
  第四節 瑟僩是敬以直内赫喧是義以方外 恂慄威儀是成徳後培養功夫
  末節 君子二句即是平天下傳中政事盖必至此而後為新民之止至善也 賢賢親親則有所師法樂樂利利則從善也輕 注咏歎淫泆 泆宋本液
  傳四章 易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畏民志者謀始之道也 上三章皆明新平說此章承上起下又見脩身以上一截尤為用力之地所謂六分是内四分是外也
  補傳以求至乎其極 極是根本非泛濫周詳之謂傳六章首節 意是好善惡惡之發非一念善惡之發真西山曰自慊是為己言己之所以為善者乃自我合當如此若不為善則此心自不快足自不能安非是為他人而為善也自欺是為人本無實意為善但外面若假借以欺人欲人講好而已自慊是誠自欺是偽 注自脩之首也按此句貫注徳潤身二句 以徇外而為人也按外字人字即對獨字看 他人不及知按不及二字是幾 以審其幾焉按獨字只是對人說幾是為己為人之幾只在好一邉說但審好之實與不實耳第二節 其始為人則其繼必至欺人故復以小人警之 厭然身不泰如見肺肝心不安
  第三節 此節只是証上人之視己二句指視乃言其形外之實嚴字即指形外之可畏非形容揜著時自苦如是也 十目十手是實事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即注中所謂善惡也歴來講章認得不清所以有兼指善惡及重惡一邊之紛紜
  傳七章第一第二節 二節分有心之病無心之病本是但語未圓不如云心有偏倚之病心無存主之病耳有所即不在朱子未定之說不可從觀或問自明 此章是說正心故上節先從感於物而用心偏倚處說起若未感之時先無主而昏則此身日用動靜之間尤無往而可矣上節是随事反求下節是涵養大本但說有所即不在道理狹矣聖賢豈如此其辭費哉 忿懥等字與下親愛五者同 注蓋是四者皆心之用按心之用是已發下節心有不存是未發
  末節 正心是敬以直内孝弟慈是義以方外
  傳八章首節 私箋云上章忿懥四者自其主乎心而有所係累則以言心之病此章親愛五者自其發於事而有所偏向則以言身之病按偏向之根在不正心病而事從之也 好惡是情情之發是意 注辟猶偏也按偏對正字 而不加察焉按病在心上
  末節 此二句反覆言之者對經文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下章先反喝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對經文其所厚者薄三句所藏身三句又廽顧
  傳九章 此章只說教家故以身之感發言之下章說治國故必以政事言之乃家人國人之分今人誤以為國與天下之分不可通矣聞之李世得
  首節 孝者三句頂上不出家而成教只講理之相通方不預奪後三節教國人一層 注身脩則家可教矣按此跟身脩來則所藏乎身句亦極要𦂳 此所以家齊於上二句按此乃推開說以起下文不是孝者三句本位
  第二節 世得云此節是鞭䇿人致力於本之詞按引書之意只以母子之心不逺喻家國之心無二覺於上下文義更為貫穿且不費力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此養字即上保字近文多用姜嫄生民等詩謬甚 注又明立教之本按如此說恐单就教家上說亦得 不假強為二句按孝弟慈乃心之同然所得于天也識其端謂孝弟慈推廣則所令皆是
  第三節 仁讓又從孝弟慈推開說是因三者又推類以盡其餘也讓兼節文言之 注此教成於國之效按效猶云實迹也
  第四節 上文言家齊而即成教於國此以下又言教國非本之身脩家齊不可三引詩反覆詠歎皆以足上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之意 按其所令二句打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第六第七第八節 三節中皆暗伏一箇身字在内桃夭節刑于寡妻宜兄節至于兄弟其儀節以御于家邦本或問
  傳十章首節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一句領起通章所言絜矩同好惡皆治國之事觀所謂得國失國及結處此謂國可見 上老老三句與孝者三句分别處只是彼但言其理之相通此則有國者所行之政事如恤孤便是指慈己之㓜說不倍謂不倍死忘生也 注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按醒得此句是以二字乃分明
  第三節 此節正絜矩之實盖既有教化以興起其善而乂必好民所好惡民所惡使獲遂其善也泛說以欲從人不得 君子自任如是不謂民之愛之而加以是名也 注而民愛之如父母矣按愛之亦如父母不可落空須照為天下僇矣下以得失對言
  第四節辟則為天下僇矣 辟字反對均齊方正 撫則后而虐則讎既為民所讎疾則危辱随之矣僇字亦不必說出身弑國亡來
  第十節 有徳有人順而入者也外本内末悖而入者也 只說到爭民施奪民散上悖出却只論其理不可鋪張其事聖賢論理極透快而仍有餘地
  第十二節 惟字本是謙詞却是極鄭重要從心裏透出來
  第十三節 此是舅犯教公子之詞作公子辭秦使語者非
  第十五節此謂唯仁人 新安陳氏謂此引孔子之言故着此謂二字
  第十八節 前所云慎徳及所云仁皆忠信實際工夫注君子以位言之按君子指有國者
  第十九節 藍田解中四句皆專責之在上者方是絜矩之大道也王政固因民所利而利之然豈聽其自生自為哉 注朝無倖位按出荀子王制篇
  第二十二節 前言以財發身以身發財此二節又言非獨其身為之所用之人亦不容于不審本節眼目在不畜聚歛之臣下節則畜聚歛之臣者也
  伐冰之家 左傳食肉之禄冰皆與焉杜注在朝廷治其職事就官食者孔疏在官之食有冰下云自命夫命婦無不受冰謂賜之受以歸在家用者也是伐冰得兼食言之周禮云春始治鑑凡内外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注中獨言祭乃舉食之重者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二句 此節就義理以明用心之公下復舉利害以明擇術之審 注不忍傷民之力按不忍二字從好仁來




  義門讀書記卷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