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臺灣通史
◀上一卷 卷十九 郵傳志 下一卷▶

  連橫曰:臺灣海國也,四面皆水。荒古以來,久不與世接矣。而高山摩漢,平野生雲,獸蹄鳥跡之交,為土番盤踞者又不知幾千載。夫臺與閩、粵比鄰,順風揚帆,剋日可至。隋代既鎮撫東番,宋人又從而貿易,而皆不隸版圖,則以交通未便也。明季,葡船發見此土,荷、西二國遂分據之,各主其地。中間數百里,抑未有往來者焉。當是時,臺灣之名遠播歐土,而日本之八幡船亦出沒海上,瀛壖片壤,遂為東、西洋人交接之區矣。延平相宅,萬眾偕來,閩、粵之人扶攜而至。閩居近海,粵處山陬,守望相助,出入相友,而交通闢矣。歸清以後,拓地日廣,南船北馬,昔昔往來,而陸輸海運仍從舊轍,尚未足以促群治之進也。及劉銘傳任巡撫,乃立富強之策,購輪船,築鐵路,設郵遞,通電線,經營布置,面目一新。惜功未全成,而解任去,寧不可恨?然銘傳之功,固宜特書而不容泯者。記曰:『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今試著於篇,曰陸運,曰海運,曰郵電,而燈臺附焉。

陸運

编辑

  臺灣當鄭氏之時,統治僅及承天,半線以北尚委荒蕪,唯巡防一至而已。清人得臺,沿用舊法,置驛戍兵,漸及北鄙。康熙三十六年,仁和郁永河始至北投採磺。其時斗六門以上,猶是未闢之地也。中葉以後,至者日多,南達琅𤩝,北及三貂,而臺東之遠且有至焉。然自極南以至極北,計程幾八百里,行者須十三、四日,急亦八、九日。而溪流廣漠,每逢大水,阻遏不前,或至浹旬不渡。且臺之陸運僅藉人力,未曾以車馬往來。其駕牛車者,但為載糖輸穀之用,日行二、三十里。牛車之制,夾以兩輪,輪徑幾二丈,每輛可載十石,笨重難行。其有溪流者,則多用筏焉,臺人謂之渡。曰官渡,由官司之,不取其賃。曰義渡,由鄉司之,而收其稅,以充善舉,或為寺廟香火。請官准給,曰私渡,由民司之,以載客貨,而時有勒索之弊。有司示禁,其風稍息。溪之小者多架竹橋,或積石為杠。深山大谷中,則多縛籐橋,兩旁繫於巨樹,長十數丈,人行其上,如步虛空,搖蕩殊甚,懦者至不敢過。然山居谷飲之民,趨之若夷,習險故也。近則多附鐵線,行者便之。臺地無車,故用轎。轎制略同漳、泉,日行可五、六十里。漢書淮南王諫伐南粵,謂乘轎踰嶺。其時南粵之道路未治,猶臺灣也。

  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以總兵吳光亮帥中軍、同知袁聞柝帥南軍、提督羅大春帥北軍,分兵三路而入。自前山以達後山,測地繪圖,建標計里,而獸蹄鳥跡之區,始為行旅往來之道矣。葆楨之疏曰:『南路一帶,自九月間袁聞柝率綏靖一軍越崑崙坳而東,張其光隨派副將李光領前隊繼之。十月初一日,李營至坳東,袁聞柝乃拔營前進,自崑崙坳至諸也葛,計程不過數十里,而荒險異常,上崖懸升,下壑眢墜,山皆北向,日光不到,古木慘碧,陰風怒號,相顧失色,不能不中途暫駐,以待後隊之來。當袁聞柝駐營諸也葛之日,正張其光內埔辦理兇番之時。有老鴉石者,崑崙坳之西境也。初八日,張其光左營有勇丁五人暮經該處,突有數番殺傷二人。都司張欣、守備周思培等即派隊追趕,該番逃散無蹤。隨傳內埔社頭人,查係七家蛋社兇番。二十四日,參將周善初出哨雙溪,途見無首勇丁橫臥血漬。旋見兇番多人,執械狂竄。麾勇追之,適周恩培出哨,橫截坡前,鎗斃其一,擒其三,餘悉散走,俱為陳阿修社番。即將三人就地正法。二十日,都司張朝光率兩哨營於大石巖,都司張天德亦率隊至諸也葛。袁聞柝乃得拔營前赴卑南。諸也葛以下,地略平坦,然榛蕪未剪,焚萊伐木,頗費人功。聞柝露宿空山,染病甚重,輿疾率旅,逕抵卑南。張天德一軍亦已趨紮大貓裏,與之犄角。辰下卑南一帶,業已開通。崑崙坳左近,雖有兇番出沒,已分別懲儆,諒無敢生心。惟山道險遠,糧運殊艱。而卑南一帶海口,波濤拍岸,船不能泊。自內埔至卑南,均已派營分布,聲勢尚能聯絡。此南路近日開山之情形也。臺北一帶,提臣羅大春自九月十八日派都司陳光華為首隊,守備李英、千總王得凱為次隊,游擊李得升為三隊,前赴新城。別遣軍功陳輝煌率兩哨赴大清水溪,總兵戴德祥以三哨紮大南澳、二哨紮大濁水溪。時正風雨連山,諸軍阻不能進。二十五日天晴,陳輝煌先至大濁水溪。旋有兇番抗拒。擊斃二人,遂即走散。李得升、李英、陳光華等踵至,會勘形勢。近溪荒壤,周圍約寬數十里。惟地皆砂石,不及大南澳之膏腴。溪岸南北約距三十餘丈,波流陡急。副將周維光等,連日趕造正河,支河木橋各一。工程既竣,各軍乃得越溪而前。自大濁水溪以往,前者曰小清水溪,後者曰大清水溪。十月初八日,陳光華一營紮小清水,而陳輝煌等進紮大清水。即有新城通事李阿隆等率太魯閣番目十二人來迎,願為嚮導。隨至新城,營於溪東。又有符吻、豆蘭等社番目來迎。我軍遂進駐奇萊、花蓮港之北,為後山橫走秀姑巒之道。自蘇澳至新城,計山路二萬七千餘丈;自新城至花蓮港,計平路九千餘丈,統計二百里有奇。而沿途碉堡,除蘇澳至大南澳已設者不計外,應添建十有二處,均已興工。惟大南澳至大濁水溪一帶,兇番充斥,狙殺行人。乃於大南澳山腰,再闢一路,旁通新城。一以避海濱懸崖之險,一以塞兇番歧出之途。經派千總馮安國帶勇往辦。涉溪五重,方開十餘里。十一月十一、十三等日,正在開路,突有兇番千餘,分伏放鎗。我軍竭力抵敵,擊斃四人始退,而我軍陣亡者四人,傷者十八人。十五日,行至崇山之麓,我兵正在峽中開鑿,忽聞鎗聲四起。抵禦兩時,至者愈多。黃明厚、馮安國以該番傾社而至,其中必虛。分兵繞擣,其無人。惟見新舊髑髏,每寮或數十顆或百餘顆。乘風縱火,燬寮十數,陣番始散。是日計亡兵勇四名,重傷二十名。其駐大濁水溪之勇,由小南澳運糧而歸。於十三日,途過石壁,突遇兇番蜂擁包抄,陣亡二人,溺死四人,重傷一人。經守備朱榮彪馳隊赴救,始各駭散。羅大春以番族肆擾,難疏提防,而山地遼闊,不敷分布,飛函商請添兵。臣等即檄駐彰化之宣義左右兩軍馳赴,日內可到。惟新城、奇萊一帶,應如何設立營汛、建造墩臺,俟羅大春親至相度,再籌布置。此北路近日開山之情形也。』又曰:『羅大春以本年正月初五日,自蘇澳起程。初九日,至新城,履勘三層城、馬鄰溪等處,旁繞加禮宛、南勢,直抵花蓮港之北,中界得其黎。得其黎以北百四十里,山道崎嶇,沙洲間之。而大濁水、大小清水一帶,峭壁插雲,陡趾浸海,怒濤上擊,眩目驚心。軍行束馬,捫壁而過,尤稱險絕。以南六十里,則皆平地,背山面海,如悉墾種,非無良田。然地曠人稀,新城漢民僅三十餘戶,外盡番社。自大濁水至三層城,依山之番,統名太魯閣:曰九宛,曰實仔眼,曰龜女,曰女沙,曰符吻,曰崙頂,曰實空,曰實亞八眼,凡八社。憑高恃險,野性靡常。奇萊平埔之番,居鯉浪港之北者,曰加禮宛,曰竹仔林,曰武暖,曰七結仔,曰談仔秉,曰瑤歌,凡六社,統名加禮宛番。其性畏強欺弱。而居鯉浪港之南者,曰根老爺,曰匏干,曰薄薄,曰斗難,曰七腳川,曰理劉,曰脂屘屘,凡七社,統名南勢番,男女共七千七百有七人。雖悉就撫,而薄薄、理劉二社既順復貳。除薄薄能煮鹽,加禮宛頗耕種,餘則茹毛飲血,叛復不常,時當防範。他日建城之地,宜在奇萊。若新城、三層、馬鄰、鯉浪不過營汛之區。然必截大清水以南隸奇萊,以北隸大南澳,方足以資控制。羅大春自率大隊入新城,添設碉堡。該番驟生疑慮,呼聚悍黨,晝則伏莽,夜則撲碉。疊經奮擊,時有斬獲。自蘇澳之五里亭起,至秀姑巒之鵲子埔止,計地三百四、五十里,擬分五段,沿途建硼三十有二,各派營哨屯之,俾得一氣聯絡。即以宣義左營駐三層城,策應鵲子埔以北;宣義右營駐加禮宛,策應鵲子埔以南。此花蓮港以北籌辦之情形也。其南為走秀姑巒之道,固木瓜番游獵之場也。登高一望,平沙無垠,茅葦盈丈,人跡不到。該番兇悍不亞斗史,故沃壤曠如。南北溪道闊及三十餘丈,欲造木橋,苦無巨材,乃先建支河一道。陳輝煌業率所部,結筏以濟,直趨吳全城,距秀姑巒祗數十里,即有成廣澳番目來營乞撫。別有大巴壟社、馬達唵社皆近附強番,亦就撫。平埔之番,聞已盡此。平埔既附,以之專圖高山,事勢較易。此花蓮港以南籌辦之情形也。中路原派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帶兩營駐集集埔一帶。嗣經臣等奏派臺灣道夏獻綸督理開山撫番諸事,吳光亮以本年正月初九日率勇由林圯埔、社寮分開兩路,至大坪頂,合為一路,進向大水窟,至頂城,計開七千八百三十五丈有奇。二月初七日復開工,直抵鳳凰山麓。躋半山,越平溪,經大坵田、跨扒不坑等處而入茅埔,又開三千七百七十五丈有奇。兩處凡建塘防八所。沿途橋道、溝渠、木圍、宿站俱漸興修,分派兵勇。自集集至社寮、大水窟、大坵田、茅埔、南仔腳、萬東埔各隘,逐節配駐。並招撫水裏、沈鹿等三十九社,男女七千二百九十有二人。現方循途漸入,斬棘披榛,以出秀姑巒之背。倘能因勢開通,將與北路諸軍聯為一氣。此又中路一帶開山之情形也。』又曰:『吳光亮以三月初九日起,至四月初八日止,自茅埔越紅魁頭,經頭社仔坪,過南仔腳萬,至合水,計開四千六百八十丈,遞建塘坊四,營壘一,茶亭、木圍、公所各二,以便往來。自初九日至於五月初八,大雨兼旬,工程稍滯。然自合水歷東埔社中,走霜山,至東埔坑頭,又開三千七百九十丈。公所、兵房隨地建置。當再陸續前進,別以人工從牛轀轆旁開一道,側接茅埔,俾得分達埔裏、集集、社寮、南投各處,以便商旅時通。』於是中路自東埔坑頭越八通關而過,為群山之最高者,與臺東秀姑巒對峙,氣象雄偉,喬木蔽天,亙古以來,不通人跡,光亮名之,摩崖刻字,至今尚存。過關而東,為雉公關,為先鋒印,為雷風洞,地皆險峻。遂經黃祈山,以光緒元年冬十一月至璞石閣。而南路自恆春之四林格,經牡丹灣、吧塱衛、卑南覓而至大莊;北路自宜蘭之蘇澳,經新城、花蓮港而至大巴壟,均以是年秋竣工。南北相通,東西可達,理番開墾為之一進。是役開路八百五十有九里,為時幾一載,而經費不過三萬餘圓,多藉兵勇之力。然以山谷深峻,瘴癘披猖,生番剽殺,頗多損失。而乃臨危遇險,不屈不撓,困苦備嘗,奮邁前進,以闢此曠古未闢之道,可謂勞矣。於是葆楨奏請獎敘。羅大春以革職提督,開復原官;吳光亮、袁聞柝各進一級,餘亦嘉賞。

  光緒七年,福建巡撫岑毓英巡臺,以大甲溪為南北要道,溪大流急,每苦難涉,乃勸紳富捐款,助以官帑,築隄架橋。以鐵桶積石為礎,橋長百五十丈,費款二十萬圓。越年六月十七八日,山水驟漲,奔流挾木而下,橋礎斷絕,隄潰六百丈。巡道劉璈擬修,飭臺北府查勘,費須數萬圓。璈再集紳富議捐,眾以溪險流大,恐無益,其時秋漲方盛,驟難施工,遂止。璈以臺南為首善之區,而道路湫隘,市廛櫛比,非以安民居而興商務也。乃議開運河,導水入城。東引五空橋之水,南引二層行之水,北引柴頭港之水,以出於海。宣積穢,利運輸。河之兩旁改築大道,植樹列屋,為郡之表。前時安平之水可達郡中,其船至大井頭街,而河道漸淤,水多溷濁,故璈欲疏之。而郡人以拆屋多損,持不可,其議又止。安平距郡治六里,中隔帶水,往來乘舟。璈命防兵築之,旁樹榕柳,於是始有馬車,行者稱便。十三年,巡道陳鳴志、鎮海後營副將張兆連合請巡撫劉銘傳,別闢後山之路,自彰化之集集以達臺東之水尾。剋期進工,東西並舉,自正月以至三月,大功告成,而前後山之連絡較縮矣。

  先是光緒六年,銘傳上疏,請造鐵路以圖自強。略曰:『臣嘗私患竊歎,以為失今不圖自強,後雖欲為,終恐無及。夫自強之道,練兵、製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莫急於築造鐵路。夫鐵路之利於漕務、賑務、商務、礦務、釐捐、行旅者,不遑殫述,而於用兵之道,尤急不可緩之圖也。查中國要道,南路宜開二條:一自清江經山東,一自漢口經河南,俱達京師。北路宜自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惟是經費浩繁,急切未能盡舉。擬請先修清江至京師一路,與本年議修之電線,相為表裏。事關軍國,安危繫之。若輾轉遷延,視為緩圖,徒託空言,永無自強之日矣。』旨下內外大臣議奏。李鴻章、劉坤一均贊其議,而駐德公使劉錫鴻方歸自歐洲,亟言不可。議遂寢。及銘傳任臺灣巡撫,十二年,奏請試辦鐵路。略曰:『臺灣既為我國海防之要,當此建省之時,宜速振興殖產,招徠工商,以為富強之計。而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曩者奏派革職道張鴻祿、候補同知李彤恩等考察南洋商務。今既歸臺復命,新設輪船公司以往來淡水、新嘉坡、西貢等港。然以臺灣內地運輸未便,遂致沿山貨物,不能配至港口。據該委員稟稱:「南洋僑商素聞臺灣土地肥沃,出產繁盛,官府又竭力鼓勵,多欲來臺經營。然荊棘滿地,道路崎嶇,欲期工商聚集,貿易勃興,實非易事。擬請築造鐵路,起自基隆,以達臺北,與各港連絡。不特可以振全臺之商務,而亦大有裨於海防也」。又據該委員等稟請:「當此國家財政困難之秋,官辦非易。請招募商款壹百萬兩,發行鐵路股票,以其得利,攤還母息。則不動公款,而鐵路可成,誠計之善者也」。臣愚,以為臺灣不獨海外之孤島,實為東南七省之屏蔽。將來通商惠工,開闢利源,全臺經費,足以自給。而臺北駐防之兵,調轉自在,永保巖疆。如練軍、清賦以及架設電線,次第舉辦,本年內外當可陸續告竣。至如築造鐵路,臣已深信不疑。唯以經費之故,躊躕至今。茲幸該委員等請以商款措辦,唯由官府保護,將來坐收其利,其議甚善,似可舉行。至如築造鐵造之利,除驛遞、開墾、商務之外,尚有益於現今臺事者三,請略陳之。臺灣四面皆海,防不勝防。基隆、滬尾、安平、旗後四口,現雖建造砲臺,駐兵防守,而新竹、彰化沿海一帶,港汊分歧,一旦有事,敵兵上陸,南北隔絕,全臺立危。若築造鐵路,則調撥軍隊,朝發夕至。是其便於海防者一也。臺灣既建一省,選擇省城,控制南北。其地襟山帶海,最為適當。然距海較遠,將來建築衙署廟宇,鳩工治材,運輸不便。若鐵路開通,則商業可致繁盛。是其便於建省者二也。自臺北至臺南,計程六百餘里,中多巨溪,春夏之際,山水暴漲,行旅遏絕。臣今擬於大小各溪上流窄處,架設橋梁,通算工費須銀三十萬兩。今若許准建築鐵路,則此橋梁二十餘條,一齊興工,可為朝廷節省巨款。是其便於臺灣工事者三也。』疏上,下旨照議。於是設鐵路總局於臺北,以記名提督劉朝幹為總辦,從事招股,應者甚多。以德人墨爾溪為監督,英人馬禮遜為工程長,測量路線,自臺北至基隆二十英里。是年六月,自大稻埕起工。以余得昌所帶昌字四營為工役。中經獅球嶺,開鑿隧道,長十八鎖。翌年,由臺北而南,涉淡水河,架橋以渡,長千五百二十英尺,以時啟閉,下通舟楫。越龜崙嶺,經桃園、中壢、大湖口而至新竹,計長四十二英里,中有巨橋三。如紅毛田溪之七百五十英尺,鳳山崎溪之六百八十英尺,荳仔埔溪之六百十七英尺,此工事之難者。而臺北至基隆以十七年十月開車,臺北至新竹則至十九年正月告竣。路廣十一、二尺,軌條闊三尺六寸,重三十六封度。其機關車十五噸,或二十五噸。列號之外,又錫以名,曰騰雲,曰御風,曰超塵,曰掣電,言其速也。分上下兩等,設備頗簡。每車長約二丈,貨車略同。凡設車站十六處,均以土造,曰火車房,其驛長曰司事。顧當草創之時,站中不設信號機,亦無昇降場。其始每日開車六次,後乃減為四次。然途中遇車,隨時可以搭乘,故時刻不定。每逢大稻埕致祭城隍之日,臨時增駛,以便往來。而歲首、臘底以及五節均停車焉。乘車之費,自臺北至基隆者四角四尖,而至新竹者八角六尖,上等倍之,每里約當二尖一釐。貨物則擔抵一人。平均一日之客,臺北基隆五百人,臺北新竹四百人。顧是時民用未慣,物產未盛,而基隆河之水尚深,舟運較廉,鐵道未足與競,以是入款尚少,每月搭客一萬六千圓,貨物四千圓,收支不足相償。然銘傳又欲達至南路,以速全臺交通。而自新竹以南,溪多且廣,非可易過。乃命德國工師測量大安、大甲兩溪,籌架鐵橋。其策果成,臺人之福也。

  當是時,銘傳以厲行新政,清賦加稅,民怨其苛,而政府又多方掣肘,物議沸騰,工事遲進。十七年,遂稱病辭職。邵友濂繼之,疏言經營鐵路之難。略曰:『臣查臺灣為海外孤島,港汊分歧,欲為居中控制之策,固宜建築鐵路。然經營七年之久,僅得臺北竣工。從前籌劃不為不善,而卒未能相副。何也?臺灣土地鬆浮,田園漫衍,培築不密,隨見崩塌,又或坡陀參差,巒壑倚伏,曲直不定,高下靡常,北穿獅嶺,洞隧百尋,南度龜崙,踰九折;路工之難如此。又或谿澗縱橫,宜臨宜束,水流湍急,因勢築防,矗址重淵,搆基陡岸,洪波方迅,壘石旋傾,積沙既深,插樁亦陷;橋梁之難又如彼。加以工銀料價,其須倍加,此後增進,計難逆料。』奉旨批准,而臺灣鐵路為之一挫矣。顧自基隆至新竹計程六十二英里七十鎖,用款一百二十九萬五千九百六十兩,每英里僅二萬六千五百七十五圓,較之他國所築,工費較省,蓋以使用兵役之故。而所雇路工其資亦廉,每名日給三角。工師多用粵人,如淡水鐵橋則張家德所築者,技亦巧矣。鐵路所過之地,大小橋梁七十四、溝渠五百六十八。其軌條雖購之英國,而枕木則皆用臺產,故別設伐木局,以統領林朝棟辦其事,入山採取。凡松一片為價三角五尖、樟四角五尖,由溪運往。而樟較耐用,且取之不盡。友濂既奏准停工,乃由福建藩庫借撥一百零四萬兩,贖歸官辦。裁伐木局,併鐵路局於通商,以縮小之。而臺灣鐵路遂不進。

前山道里表

编辑

  自恆春(十五里)柴城(十八里)柴寮(十五里)楓港(十五里)枋山(十三里)嘉鹿塘(四里)率芒溪(五里)枋寮(十二里)蘆竹塭(十四里)東港(七里)王爺宮(十六里)芎蕉腳(八里)鳳山東門

  自鳳山(九里)大將廟(十一里)楠梓坑(十里)橋仔頭(十里)阿公店(二十里)大湖(七里)二層行溪(十里)大林莊(三里)安平南門

  自安平(三里)柴頭港(四里)三崁店(十里)看西街(十五里)曾文溪(九里)茅港尾(十五里)火燒店(十五里)下茄苳莊(十八里)水堀頭(十二里)嘉義西門

  自嘉義(五里)牛稠溪(八里)打貓街(七里)大莆林(十里)他里霧(十二里)虎尾溪(五里)剌桐巷(二十里)寶斗街(十五里)二抱竹莊(十二里)茄苳莊(八里)彰化南門(由他里霧別行十里至雲林城)

  自彰化(五里)茄苳腳(七里)大肚街(十五里)沙轆街(八里)牛罵頭(八里)大甲溪(五里)溪北(五里)大甲街(十里)房裏街(十里)吞霄(二十里)後壟(十五里)中港(十七里)香山(八里)新竹西門

  自新竹(十三里)鳳山崎(十里)大湖口(十五里)楊梅壢(七里)土牛溝(十三里)中壢新街(十五里)桃仔園(十里)龜崙嶺(十五里)新莊(十二里)淡水南門

  自淡水(十二里)錫口(十五里)水返腳(十六里)八堵(九里)暖暖街(二十五里)三爪仔莊(八里)龍潭堵(十五里)三貂嶺(二十五里)三貂溪

  計七百九十三里

後山道里表

编辑

  自三貂溪(九里)牡丹坑(八里)草嶺頭(十五里)大里簡(二十一里)北關(九里)頭圍(十五里)礁溪(十一里)宜蘭北門

  自宜蘭(十五里)溪洲渡(五里)羅東(十二里)猴猴莊(十八里)蘇澳(二十里)東澳(三十里)大南澳(三十五里)大濁水(二十五里)大清水(三十五里)得其黎(十里)新城(五十里)花蓮港

  自花蓮港(二十里)吳全城(三十九里)大巴壟(二十二里)周塱社(二十二里)水尾(三里)璞石閣(二十四里)石牌莊(四十五里)卑南草寮(五十里)卑南寶桑

  自卑南(二十里)知本(二十五里)大貓裏(三十三里)千仔闢(二十里)巴塱衛(十里)阿郎壹溪(二十七里)牡丹灣(二十五里)八瑤灣(二十里)萬里得(二十里)射麻裏(十三里)恆春東門

  計八百零八里

前山至後山道里表(一)

编辑

  自林圯埔(十七里)大平頂(七里)大水窟(七里)鳳凰山麓(十八里)茅埔(十八里)南仔腳(十九里)東埔社(十里)東埔坑(十五里)鐵門洞(十八里)八通關(十三里)八母坑(十八里)雙峰仞(九里)大崙溪(二十五里)雷風洞(三十一里)打淋社(四十里)璞石閣

  計二百六十五里

前山至後山道里表(二)

编辑

  自楓港(十里)射不力(十五里)雙溪口(二十里)大雲頂(十五里)英華嶺(二十里)阿郎壹溪(十里)巴塱衛(二十里)干仔闢(二十里)干仔崙(十三里)大貓裏(二十五里)知本(二十里)卑南   計二百三十六里

前山至後山道里表(三)

编辑

  自下淡水(十二里)赤山(十五里)雙溪口(二十里)崑崙坳(十里)大石巖(四十里)諸也葛(二十里)干仔崙(十三里)大貓裏(二十五里)知本(二十里)卑南

  計一百七十五里

前山至後山道里表(四)

编辑

  自艋舺(八里)仔尾(九里)樟腳(六里)深坑(十二里)崙仔洋(十八里)銃櫃(十一里)頭圍(十五里)礁溪(十五里)宜蘭北門

  計一百零三里

中路道里表

编辑

  自鹿港(十二里)馬鳴山(五里)三塊厝(三里)彰化西門(五里)大竹圍(十里)內快(十里)本縣莊(十里)營盤口(五里)南投(二十里)集集街(十里)風谾口(二十里)頭社(十里)水社(十里)新城(十里)白葉嶺(十里)埔里社

  計一百五十里

航運

编辑

  荷蘭為海上之霸,侵略臺灣,以拓商務,夾板之利,遠暨東西,而以安平為碇泊之口。其時港道深廣,可至熱蘭遮城,小者且及赤崁樓下;樓固海中小島也。安平之北謂之臺江,舳艫千艘,聚會於此,今則變為平陸矣。荷人既據安平,駐兵戍守,開鑿運河至柴頭港,又北至看西,以通蕭壟、麻荳諸社,故道猶存,則今之鹽水溪也。安平之南為七鯤身,港汊紛錯,今亦淤為平陸矣。當是時,航運之利,西至閩粵,東及日本,南遍爪哇。安平一口遂為交通之紐矣。

  延平克臺,亦恃航運,故能橫厲重洋,以憑天塹,而清人莫敢抗。永曆十八年,英人來請通商。二十年,呂宋總督派使來聘。二十八年,命戶都事李德赴日本。又造巨舶往賈暹邏、呂宋、葛拉巴。其後輒相貿易,皆有航運之利。當是時,清廷方嚴海禁,凡入海者殺無赦,而閩、粵人之住南嶠者已數百萬人,均以臺灣為內府,故得獨操通海之利。

  清人來後,雖開海禁,而商船渡臺者須領照,由廈防廳司之,至則臺防同知驗之。其船皆漳泉富人所造。有糖船、橫洋船,材堅而巨,大者可載六、七千石。南至南洋,北暨寧波、上海、天津、牛莊,販運之利,頗操其益。故郡中商務一時稱盛。其後派運臺米,配載班兵,船戶苦之。積穀日多,遂有雇船官運之議,語在糧運志。續以蔡牽之亂,俶擾海上,凡十數年,商船多毀。於是至者日少,而漁船愈眾。然漁船輕小,向不配差,口員照例僅查出入。積滯公文,數月不至。道光三十一年,巡道徐宗幹議定,漁船兼配公文,以免阻遏。前時郡中有太平船二艘,專以運送兵丁骸骨並附客柩,招募郊商舉充,棄廢殆將十載,至是議興之。

  通商以後,外貨紛至,於是始有輪船,設船政廳以理之。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稱:『本年九月初十日,據赫總稅務司將引水章程十五條改為引水新章十條,申送本衙門,於九月十五日照會布、俄、英、法、美、日各國駐京大臣去後,除日本國未接照復外,茲據布、俄、英、法、美各國駐京大臣先後照復,允飭各口領事試辦等因前來。除札知赫總稅務司遵照外,相應抄錄總稅務司所改章程十條,咨行查照。』總督接後,即飭巡道遵辦。於是復訂臺灣各口引水分章十條,與專條略有更改。十年,英船海輪始定臺灣航路,以往來安平、淡水、廈門、汕頭、香港,每兩星期一回。其船尚小,載重僅二百七十七噸,而貨客繁夥,獲利厚。乃設得忌利士公司,以爹利士航行香、汕、廈、安,科摩沙、海龍、海門行於汕、廈、淡水,而臺灣航業遂為所攬矣。光緒七年,巡撫岑毓英巡臺後,以臺地孤懸海外,非舟莫渡,商諸船政大臣,派撥琛航、永保兩輪船,循環來往,以速文報,並准商人配貨。是為官辦之船。其搭客自安平至廈門,或自基隆、滬尾、艋舺至福州每人三圓,自安平至福州及由臺北至廈門者五圓,又自臺南至臺北者亦三圓。貨物之,則照招商局所定,酌減二成。一時頗殺外船之利。其後又增伏波、萬年清兩船,以速郵遞,而載煤至上海者亦較多。法人之役,沿海被封,出入杜絕,唯帆船時得偷渡,然每遭擊沉,往來殊險。十一年,巡撫劉銘傳以飛捷、威利、萬年清航行臺灣及中國各港。十二年,設招商局於新嘉坡。又以三十二萬兩購駕時、斯美兩船,往來上海、香港,遠至新嘉坡、西貢、呂宋。而外船之載糖、茶者多至日本、美國。太古輪船亦時一往來。於是航業漸盛。先是光緒二年,帆船之至淡水者百十一艘,而輪船僅四十四艘。至十六年,則帆船減為八艘,而輪船增至百二十六艘,計有十七萬七千五百餘噸。蓋自銘傳治臺以後,物產大興,商務日盛,而航運亦受其利。

  初,銘傳既築鐵路,籌疏基隆港,以連陸運。十三年,以林維源為總辦,測量港道。擬自牛稠港至蚵港,括鱟嶼於中,填平海岸,以建車站。又自小基隆至鱟嶼,新築市廛,建埠頭,以接車站。其中按造鐵橋,長十有二丈,為車馬往來之道。惜功尚未竟,而解任去矣。

  旗後為臺南商埠,港道稍隘。歷任稅務司疊請開鑿,巡撫丁日昌亦奏請開浚。兵備道夏獻綸稟請遵辦,而日昌以開浚之時,慮有三難:港底有石,一也;形勢有礙,二也;經費太巨,三也。獻綸復曰:『開港與挖煤不同,祗將浮沙挖去,並無石隔;一免慮也。地方形勢,既建砲臺,可以防守;二免慮也。經費一途,可由臺餉提用,似可裕如;三免慮也。且通商以來,中外遭風船隻,時有所聞,如不開浚,設有洋船遭風之事,藉此要求,反落後著。』故獻綸以為開之便。未行而獻綸卒,張夢元接任,仍不欲辦,遂以籌款未定,照會稅務司。並稟總理衙門,以前開浚估價五萬三千餘圓,續估二十萬四千餘圓,為數太巨,擬照吳淞之例暫止。九年,安平英領事霍必瀾以港道日塞,易致膠舟,遞年險惡。現有浚港之船,為價不上五千圓,願自發價疏浚,或由中國自辦。不從。及銘傳任巡撫,十六年夏五月,命英人馬禮遜查勘,將大興工事,以張貿易,未行而銘傳去矣。

  安平至府之運河,例由三郊自浚。數十年來,日形淤塞。而安平港口又以沙汕之阻,自夏徂秋,波濤澎湃,輪船不能入口,多泊於四草湖外。一遭大風,駛避旗後,遠或繫碇澎湖,貨物起落,以是困難。商務之興,為之頓挫。

  夫臺灣處大海之中,又有澎湖隔之,黑潮所經,其流甚急。澎之四圍多礁石,舟觸輒破。故自通商以來,輪船遭者凡數十次。雖有巡洋哨船以為救護,而事起倉卒,慮有未周。光緒二年夏六月,福建巡撫札飭各廳縣,選舉沿海地甲頭目,分擇地段,責成保護中外船隻在洋遭風之事。並頒行圖冊章程告示,委員前往各海口確查,由各廳縣給發號旗,以為憑准,俾其督率鄉民,實力救護。十年秋八月,英船某自旗後遭風,漂至草湖。時適法人犯臺,沿海戒嚴,莊人見之,以為敵船也者,持械禦之,躍登船上,刃傷船長,並奪貨物。鹿港同知鄒鴻漸趣往彈壓,北路營游擊郭發祥、署彰化知縣蔡祥麟亦至,救其船人,追還所失。兵備道陳鳴志乃與領事霍必瀾商議賠款,而船主不從。旋委鳳山知縣李嘉棠再與領事交涉,往返數次,以七兌銀七千圓賠之,事始息。十一年夏六月,琉球漁人陳文達等十二人遭風至基隆,莊人救之,給以路費,並修船費六圓,送之歸。十二月,復有日本駁船漂至後山高士佛,恆春知縣派人救之,資遣回國。十四年十一月,英船威定在洋遭難,澎湖右營都司李培林率兵救起五十餘人。十八年八月,澎湖大風,海水群飛,英船卜爾克自上海航行香港,觸礁沒,溺斃洋人一百三十餘名,澎湖官民赴救,得二十三名,載至府治,知府唐贊袞禮之,水師總兵王芝生餽金三百,英人大喜,救護之人各有賞給。

  初,紐西蘭海上保險公司來臺開辦保險事務,委瑞興洋行理之,已而華洋保險公司亦分設南北,商務日興,而航運往來亦日盛。

郵電

编辑

  置郵傳命,其來久矣。明制十里設一鋪,每鋪設鋪長一名;鋪兵要路十名,僻路四、五名,即於附近有丁力田糧五斗以上、二石以下點充,必須少壯正身。每鋪設十二時晷一個,以驗時刻。鋪首置牌門一座,牌額一方,簿歷二本。鋪兵各備夾板一副,鈴櫸一副,纓鎗一把,棍一根,回歷一本。凡遞送公文,照古法,以一晝夜合為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鋪,晝夜須行三百里。公文一到,不問多少,隨時遞送,無分晝夜。鳴鈴疾走,以交前鋪。即於回歷附寫到鋪時刻,以憑稽考。鄭氏因之,南北各設鋪兵;故臺人謂十里為一鋪。清代沿用明制。乾隆二十一年,乃裁驛丞。而臺灣以遠隔重洋,向未設立,僅置鋪兵,以事遞送。軍務之時,兼用塘兵。顧此為公家之用,民間私信必覓長足以寄。市鎮繁盛之區,或設信局,以代傳命。信資之數,按道為差,而每多阻滯,或致遺失,不能朝發夕至也。

  同治十三年牡丹之役,欽差大臣沈葆楨治軍臺南,奏請架設電線,以速軍情。乃由丹墨國人德勒耶攬辦。光緒三年,巡撫丁日昌議由臺南府城至鳳山之旗後,先行開辦,飭游擊沈國先率福州船政電報學堂學生蘇汝灼等,以七月初十日自郡起工,九月初五日告成。凡二線:一自郡治達安平,一達旗後,計長九十五里。是為南路電線之始。十年,法人來犯,軍書旁午。巡撫劉銘傳以南北電報未通,不足以輔戎機。十二年,飭通商局委員李彤恩與上海德商泰東洋行立約攬辦。凡兩線:一自臺北郡治分歧而至滬尾、基隆,一至臺南與舊線接,計長八百里。而於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嘉義各設局辦理。十四年四月竣工,以候補道張維卿為總辦。是為南北交通之線。十三年八月,又自淡水沉設至福州之芭蕉島,而安平亦接至澎湖。是月二十一日,輪船飛捷自福州起工,翌日達滬尾,與陸線連。乃赴澎湖,以接安平。海陸兩線既成,自臺灣可通福州,遠而至於東西各國,莫不瞬息萬里,而臺灣不至孤立矣。

  當是時,銘傳既築鐵路,以利交通,又以鋪遞遲緩,奏請改設郵政。十四年,置郵政局於臺北,各地皆設分局。郵票兩種:一為官用,不徵其費;一為民用,按站計費,每站長百里,凡信一函重二錢以內者徵錢二十,付郵之時交納。自臺南至臺北凡十三站,每函須二百六十文。郵路以外之地,別加其費。其發中國外洋者,則以輪船代遞。又有郵船兩艘:曰南通,曰飛捷,按期往來於上海、福州及臺之各港,以遞送之。唯郵票之式,彫印頗粗,上繪一龍,國徽也;下繪一馬,驛也,所以示中國之郵傳也。十五年十一月,奏頒臺灣郵政章程,歸巡撫管理,以候補道任其事。每年入款達一萬兩。而民間信局仍開設,頗奪公家之利。使得逐漸更改,臻於至善,必有可觀。

  是年又設電報學堂,聘西洋教習,以授臺人子弟。而英國醫士梅威令既在旗後,自設醫館,傳授醫術。十六年九月,復請架設電話,以廣學業。通商局不從。及邵友濂至,而電報學堂亦廢矣。乙未之役,劉永福駐臺南,安平稅務司麥嘉林請設郵政,其制略同前時,半取歐洲成法,以稅務司兼辦之。票印一虎,民主國之章也。凡三種:分為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以兵遞之。當是時戎馬倥傯,私信斷絕,故民間多用。乃未幾而臺南亦陷,其制遂止。

燈臺

编辑

  臺灣為南海之邦,而東西洋交通之道也。船舶往來,以是為的。然而礁石隱現,風濤澎湃,稍一不慎,舟輒破碎。往時船舶自廈來南,過澎湖後,遙望王城之老榕,以取航程,漸近漸現。城在安平海隅,址高而望遠,荷人所建也。然當天昏月黑時,四顧茫茫,東西莫辨,則於巡道署內立一燈竿,高可三丈餘,每夜燃燈,用以照遠。是為燈臺之濫觴。舊例:船舶出入,巡道管之,故以是為航路之準。雍、乾之間,商務大盛,帆檣相接,北至天津、牛莊,南至暹羅、呂宋,皆以澎湖為門戶。而澎湖錯立大海,群島相望,沉舟之禍,時有所聞。乾隆三十四年,臺灣府知府蔣元樞檄澎湖通判謝維祺,擇地於西嶼之杙仔尾,建造石塔七級,座約五丈,每夜燃燈,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道光八年,修之。光緒元年,乃倣洋式為燈臺。先是同治六年三月,美國商船那威號遭風,至鳳山之鵝鸞鼻,觸礁而沒。事後美領事請建造燈臺,以利航海,政府許之而未設也。已而日本來討牡丹社番,駐軍瑯𤩝,亦請速建。八年,聘英人為工師,費款七萬,規模宏大,光照二十餘海里。臺成,照會各國,以地邇番界,駐兵守之。

  安平燈臺:在安平海關之側,以磚建之。形圓而色白,距水面七丈七尺。燭光三百五十燭,可照遠十四海里。每四秒發光一次,為第六等閃光白色。光緒十七年建。

  打鼓燈臺:在鳳山縣打鼓哨船頭,以石造之。為四角形,距水面十六丈四尺。燭光三百五十燭,可照遠十海里,為不動白色。光緒十八年建。

  鵝鸞鼻燈臺:在恆春縣鵝鸞鼻莊土名船帆石之南,以石造之。形圓而色白,距水面十八丈。燭光二萬六千燭,可照遠二十餘海里,為第一等不動白色。

  淡水燈臺:在淡水海關之側,以石建之。為四角形色白,距水面三丈三尺。燭光一百燭,可照遠九海里。或紅或綠,以分別之。而滬尾街上別建燈竿,火用瓦斯,色白,每二秒間發一閃光。燈高三丈五尺,距水面十四丈二尺。燭光三百五十燭,可照十五海里。均為光緒十四年建。

  西嶼燈臺:在澎湖廳西嶼,則漁翁島也。廈門航行臺灣之船,均以此為標幟。乾隆三十四年,始建燈塔。道光八年,修之。光緒元年,改燈臺。其燈為第四等不動白色,距水面十五丈八尺。燭光五百燭,可照遠十五海里。

◀上一卷 下一卷▶
臺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