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猶堂全書/第一集/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四卷 與猶堂全書
第一集第二十五卷
作者:丁若鏞
1938年

小學珠串

编辑

之童得瑟瑟之珠數千,見而悅之,或懷之,或襭之,或含之以口,或握之以手,東適,以求其售。旣行,勞而披則懷者落,涉而頫則襭者迸,見可喜而笑,可言而言則含者出,猝遇蜂ㆍ蠆ㆍ虺ㆍ蜴害身之物,欲有以衛其患則握者釋,未至半而瑟瑟盡矣。悵然而反,以告其老賈,賈曰:「嗟乎,惜哉!盍蚤來問?夫致瑟瑟有法,園客之絲以爲線,幺豱之毛以爲箴,碧者串之爲碧串,赤者串之爲赤串,紺ㆍ玄ㆍ紫ㆍ黃,串串而串之,犀之革,櫝而藏之,此致瑟瑟之法也。今子雖得瑟瑟萬斛,無串以串之,何適不失?」今夫學問之法猶是也。凡九經ㆍ九流百家之書,其名物數目,皆瑟瑟也。不有串以串之,無亦隨得而隨失乎?謫居無事,有童子數人,從而問業,患不能強志。余,老賈也,談瑟瑟珠以喩之。於是蒐輯古經以來名物數目,選其有補於實學者,共得三百條,名之曰《小學珠串》以授之。有一童子躍然喜曰:「先生之書有本矣。昔者夫子謂子貢曰:『,爾以吾爲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者也。』先生之書有本矣。」余曰:「否。一貫之學,非爾所及。先斯學也,及其進也,吾與爾勉之。」嘉慶十六年辛未季春,洌水丁鏞序,書于茶山東菴

一之類凡十條

编辑

一人者,天子也。君臨四海,至尊無對,此之謂一人也。

一人之名,出〈周書〉。其義見〈曲禮〉

一食者,天子之飯禮也。位尊德盛,食不再告,一告飽此之謂一食也。

一食之名,出〈禮器〉。

一就者,大輅之纓飾也。五采備曰就祭天所乘,采不三帀,此之謂一就也。

一就之名,出〈禮器〉。

一相者,諸侯之佐也。三公不備,一卿爲政,此之謂一相也。

一相之名,出《韓詩外傳》。《韓》云:「天子三公,諸侯一相。」

一軍者,小國之兵制也。萬二千五百人爲軍田賦旣少,五師是具,二千五百人爲師此之謂一軍也。

一軍之名,出《周禮》。〈大司馬〉序官

一命者,諸侯之士儀也。天子錫儀文曰命車旗衣服,以一爲節,此之謂一命也。

一命之名,出《周禮》。〈典命〉云:「公ㆍ侯ㆍ伯之士一命,子ㆍ男之大夫亦一命。」

一廟者,朝士之祭法也。上士ㆍ中士ㆍ下士也位卑祿薄,祭不踰禰,此之謂一廟也。

一廟之名,出《禮記》。《禮記ㆍ王制》文。〈祭法〉云:「適士二廟,官師一廟。」

一獻者,小祀之爵數也。爵,酒器鬼小禮薄,酒不三酌,此之謂一獻也。

一獻之名,出《禮記》。

一鼎者,牲薦之薄品也。羊ㆍ豕不用,大曰豕特豚是升,小曰豚此之謂一鼎也。

一鼎之名,出〈士冠禮〉。

一章者,命服之卑秩也。粉藻不備,惟裳刺黻,刺,繡也此之謂一章也。

一章之名,出《周禮》注。〈司服〉注

二之類凡十條

编辑

二儀者,太極之所分也。儀,象也輕淸者爲天,重濁者爲地,此之謂二儀也。

二儀之名,出《易大傳》。

二氣者,剛ㆍ柔之相感也。舒而明者曰陽,蹙而暗者曰陰,此之謂二氣也。

二氣之名,出〈彖傳〉。咸之彖

二曜者,水ㆍ火之精也。曜,光也日曰太陽,月曰太陰,此之謂二曜也。

二曜之名,出宋賦。孝武帝擬作李夫人賦。《白虎通》以日ㆍ月ㆍ星爲三光

二人者,恩愛之至也。父兮生我,母兮育我,此之謂二人也。

二人之名,出〈小雅〉。〈小宛〉篇

二老者,季之耆德也。伯夷北海之濱,太公東海之濱,此之謂二老也。

二老之名,出《孟子》。〈離婁〉篇

二伯者,天子之所與分治也。陝左曰東伯,陝右曰西伯,此之謂二伯也。

二伯之名,出〈王制〉。分左分右,見《公羊傳》

二京者,之王都也。長安西京洛陽東京,此之謂二京也。

二京之名,出《後漢書》。〈張衡傳〉

二舞者,學宮之所習也。羽籥曰文舞,干戚曰武舞,亦謂之籥舞萬舞此之謂二舞也。

二舞之目,見《禮記》。〈文王世子〉。又見〈公羊傳〉

二簋者,饎爨之薄品也。黍曰薌合,稷曰明粢,此之謂二簋也。饎音熾

二簋之名,出《周易》。損之彖。其目見〈特牲禮〉

二生者,人臣之摯物也。卿摯執羔,大夫執鴈,此之謂二生也。摯ㆍ贄通

二生之名,出〈虞書〉。其目見〈曲禮〉

三之類六十條

编辑

三才者,萬物之初也。才,質也初也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此之謂三才也。

三才之名,出《易大傳》。

三綱者,人道之紀也。綱者,總綱之大繩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妻綱,此之謂三綱也。

三綱之名,出《白虎通》。《禮記ㆍ哀公問》篇,夫婦別ㆍ父子親ㆍ君臣嚴,謂之三正

三皇者,太古之君也。皇,大也一曰伏羲《禮緯》作虙戲二曰燧人鑽木取火曰燧三曰神農,此之謂三皇也。

三皇之名,出《禮緯》。《春秋緯》云:「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又天皇ㆍ地皇ㆍ人皇,亦《春秋緯》說

三王者,中古之君也。后尙忠,人尙質,人尙文,此之謂三王也。

三王之名,出《中庸》。

三正者,三王之歲紀也。正者,歲之始正寅月,今正月正丑月,十二月正子月,十一月此之謂三正也。

三正之名,出董仲舒《春秋繁露》。〈甘誓〉曰『怠棄三正』,未詳所指

三社者,三王之所以祭后土也。后土,官名。昔共工氏之子句龍嘗爲后土,故祭之於社后以松,人以柏,人以栗,樹於社此之謂三社也。

三社之目,見《論語》。

三學者,三王之學宮也。受師敎曰學學曰校,校,敎也學曰序,序,射也。射以序賢曰庠,庠,養也。所以養老此之謂三學也。

三學之目,見《孟子》。

三雍者,先王行禮之所也。雍,和也一曰辟雍,養國老二曰明堂,會諸侯三曰靈臺,望氛祲此之謂三雍也。

三雍之名,出《漢書》。〈河間獻王傳〉

三易者,三王之筮書也。蓍曰筮曰連山,重,艮也。易首艮曰歸藏,藏者,坤德也易,此之謂三易也。

三易之名,出《周禮》。〈春官ㆍ太卜〉文。又龜書有三兆,曰玉兆,曰瓦兆,曰原兆

三家者,詩學之分門也。轅固詩,始昌申培詩,王臧韓嬰詩,人,傳于此之謂三家也。

三家之名,出《漢書ㆍ儒林傳》。歐陽生大夏侯小夏侯爲書學三家,傳伏生今文

三倉者,古文之訓義也。李斯作《倉頡篇》,揚雄作《倉頡訓纂》,杜林亦作之賈魴作《倉頡滂喜》,後漢此之謂三倉也。

三倉之名,出《隋書ㆍ經籍志》。三倉三卷,郭璞

三尊者,民生之所事也。父以生之,師以敎之,君以食之,此之謂三尊也。食,嗣

三尊之名,出《白虎通》。《國語》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敎之,君食之。」又《孟子》,齒一爵一德一,爲三達尊

三喪者,所以致哀於三尊也。親曰致喪,致,至也。人所自盡君曰方喪,方,比也。比於親喪師曰心喪,心如喪父而無服此之謂三喪也。

三喪之名,出《禮記》。〈檀弓上〉

三族者,門內之親也。族,聚也父族曰諸父,父及其昆弟己族曰昆弟,昆,兄也子族曰諸子,己子及昆弟之子此之謂三族也。

三族之名,出《周禮》。〈春官ㆍ小宗伯〉:「掌三族之別。」鄭玄云:「三族,謂父ㆍ子ㆍ孫。」或以本族ㆍ母族ㆍ妻族爲三族,非也

三從者,婦人之義也。從,順也未嫁從父,旣嫁從夫,夫死從子,此之謂三從也。從平聲

三從之名,出〈喪服傳〉。《春秋》二年《穀梁傳》,亦有之

三公者,天子之大臣也。太師敎以道,師,率也太傅傅以德,傅,相也太保保其體,保,安也此之謂三公也。

三公之名,出《周禮》。〈朝士〉辨三公之位,其目見《大戴禮》

三孤者,三公之貳也。孤,特也少師導文學,少傅節禮制,少保察服食,此之謂三孤也。

三孤之名,出《周禮》。義詳《大戴禮》

三禮者,祭祀之秩也。上祭天神,郊祡望下祭地祇,社山川中祭人鬼,宗廟也此之謂三禮也。

三禮之名,出〈帝典〉。其目見《書傳》

三德者,天下之達德也。知道曰智,知五倫之道行道曰仁,行五倫之道勉行曰勇,勇所以成功此之謂三德也。

三德之名,出《中庸》。〈洪範〉以正直ㆍ剛克ㆍ柔克爲三德

三事者,王者之大政也。一曰正德,敷五敎二曰利用,制器用三曰厚生,裕衣食此之謂三事也。

三事之名,出〈今大禹謨〉。義見《左傳》郤缺之言。〈周書ㆍ立政〉,又以任人ㆍ準夫ㆍ牧夫爲三事

三望者,王侯之祭也。望,視而祭之祭星曰布,布,牲肉於地祭山曰庪縣,或埋而或縣祭川曰浮沈,或浮而或沈此之謂三望也。庪音詭,縣音玄

三望之名,出《春秋傳》。祭牲之法,見《爾雅》

三牲者,祭祀之牢品也。旣卜吉日牲牛曰大武,足跡大羊曰柔毛,豕曰剛鬣,此之謂三牲也。

三牲之名,出《儀禮》。〈公食大夫禮〉。牲號見〈曲禮〉

三臛者,肉羹之珍品也。牛臛曰膷,有香氣羊臛曰臐,薰亦香豕臛曰膮,肥美也此之謂三臛也。

三臛之目,見《儀禮》。〈公食大夫禮〉

三酒者,酒正之所供也。一曰事酒,有事而飮者二曰昔酒,無事而飮者三曰淸酒,祭祀之所用此之謂三酒也。

三酒之名,出《周禮》。〈酒正〉文

三雅者,劉表之酒器也。大曰伯雅,受七升次曰仲雅,受五升三曰季雅,受三升此之謂三雅也。

三雅之名,出文帝《典論》。

三農者,稼穡之別也。平地曰田農,耕田也磽地曰山農,磽,多石濕地曰澤農,下濕地此之謂三農也。

三農之名,出《周禮》。〈大宰九職〉:「其一曰三農。」

三災者,農家之害也。穀不熟爲飢,熟,成也蔬不熟爲饉,果不熟爲荒,此之謂三災也。

三災之目,見《爾雅》。〈釋天文〉。《穀梁傳》曰:「一穀不升謂之歉,二穀不升謂之飢,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荒。」

三寶者,國中之珍也。劍產於刀兩刃曰劍珠產於蚌精也玉產於昆山崑崙荒服此之謂三寶也。

三寶之名,出劉向《新序》。又《史記ㆍ趙世家》以代馬ㆍ胡犬ㆍ昆玉爲三寶。又《六韜》曰:「大農ㆍ大工ㆍ大商,是爲三寶。」又《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爲天下先。」又〈貨殖傳〉曰:「商不出則三寶絶。」

三加者,冠禮也。加冠於首始加以緇布冠,三襞積也再加以皮弁,白鹿皮爲之三加以爵弁,帛如雀頭色者,以爲冠也此之謂三加也。弁,周冠也

三加之名,出〈士冠禮〉。

三侯者,天子之射帿也。一曰虎侯,二曰熊侯,三曰豹侯,此之謂三侯也。

三侯之目,見《周禮》。〈司裘〉文:「諸侯無虎侯,大夫射麋侯。」

三田者,天子之畋義也。一則爲乾豆,祭祀之腊獸二則爲賓客,燕享亦用獸三則爲充庖,供王膳此之謂三田也。爲,去聲

三田之名,出〈王制〉。諸侯亦三田

三益者,交友之道也。以輔益吾德友直則聞過,能責善友諒則誠身,諒,信也。效其誠信友多聞則進學,資其識也此之謂三益也。

三益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三損者,交友之戒也。損,害也友便辟則陷,便,順也。辟,邪也。友之則陷於不義友善柔則驕,以其受媚悅友便佞則孤陋,習於口辨,無聞見之實此之謂三損也。

三損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三愆者,弟子之過也。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急進也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匿其情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能察顏色此之謂三愆也。

三愆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三戒者,所以持志也。少也戒之在色,以血氣未定壯也戒之在鬪,以血氣方剛老也戒之在得,血氣旣衰,必貪得此之謂三戒也。

三戒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三畏者,君子之愼也。畏天命,天所賦曰命畏大人,當世之王公畏聖人之言,往哲之訓戒此之謂三畏也。

三畏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三變者,君子之威儀也。變,化也望之儼然,威可畏卽之也溫,卽,就也聽其言也厲,誨之也更嚴此之謂三變也。

三變之名,出《論語》。〈子張〉篇

三樂者,君子之所悅也。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所行無自歉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三樂也。

三樂之名,出《孟子》。〈盡心〉篇。《論語ㆍ季氏》篇,又有『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三赦者,先王赦罪之法也。赦,釋也一曰幼弱,年未滿八歲二曰老耄,年八十以上三曰憃愚,生而癡騃者此之謂三赦也。

三赦之名,出《周禮》。〈秋官ㆍ司刺〉文

三宥者,先王宥過之法也。宥,寬也。減等一曰不識,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爲甲而殺者二曰過失,擧刀欲斫木而軼中人三曰遺忘,間帷薄不知有人,投兵刃中之者此之謂三宥也。

三宥之名,出《周禮》。〈秋官ㆍ司刺〉文

三絶者,鄭虔之文藝也。超絶於凡流一曰詩絶,二曰書絶,筆藝也三曰畫絶,圖繪也此之謂三絶也。

三絶之名,出《唐書》。〈鄭虔傳〉。又宋之問令文富文ㆍ工書ㆍ有力,謂之三絶。又李白歌詩,裵旻劍舞,張旭草書,世稱三絶。又《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有三絶,才絶ㆍ畫絶ㆍ癡絶。」

三端者,君子之所兢畏也。一文士筆端,畏譏貶二武士鋒端,畏觸刺三辯士舌端,畏讒毀此之謂三端也。

三端之名,出《韓詩外傳》。

三仁者,末之忠臣也。微子去之,重絶祀箕子爲奴,佯狂故被囚比干諫而死之,此之謂三仁也。

三仁之名,出《論語》。〈微子〉篇

三良者,穆公之殉臣也。從而葬曰殉長曰奄息,次曰仲行,季曰鍼虎,此之謂三良也。

三良之名,出《春秋傳》。又見〈黃鳥〉詩序。又《左傳》管仲之言,以叔詹堵叔師叔,爲三良

三傑者,家佐命之臣也。文成侯張良封於文終侯蕭何封於淮陰侯韓信本封此之謂三傑也。

三傑之名,出《漢書》。〈高祖紀〉

三黨者,人朋比之別也。元祐三黨一曰黨,程頤賈易二曰黨,蘇軾呂陶三曰黨,劉摯此之謂三黨也。

三黨之名,出《小學紺珠》。

三孝者,孝道之差等也。大孝尊親,周公其次弗辱,弗貽患其下能養,奉口體此之謂三孝也。

三孝之名,出〈祭義〉。又用力ㆍ用勞ㆍ不匱爲三孝

三敎者,道術之分也。術道也儒敎尙仁義,孔子道敎尙虛無,老子佛敎尙寂滅,釋迦如來此之謂三敎也。

三敎之名,出《唐書》。〈李適傳〉

三鑒者,人主之至寶也。以銅爲鑒,可正衣冠,以古爲鑒,可知興替,以人爲鑒,可明得失,此之謂三鑒也。

三鑑之名,出《唐書》。〈魏徵傳〉。《荀子》曰:「君子有三鑑,前惟順鑑,人惟賢鑑,鏡惟明鑑,太宗之言,盖本於此。」

三餘者,勤學之時也。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時之餘,此之謂三餘也。

三餘之名,出《魏略》。董遇所以敎弟子

三條者,中國之山脈也。岍岐曰北條,太行王屋西傾曰中條,太華陪尾嶓冢曰南條,荊山大別此之謂三條也。

三條之名,出〈禹貢〉註。馬融

三江者,南紀之大浸也。一曰浙江,二曰浦陽江,三曰剡江,此之謂三江也。

三江之名,出《吳越春秋》。又見韋昭《國語》注。〈地理志〉以南江中江北江爲三江。庾仲初〈吳都賦〉注以松江婁江東江三江郭璞說以岷江浙江吳江爲三江。又一說以吳江松江錢唐江爲三江。又有三江,卽岷江涪江沱江。《漢ㆍ志》以烏江蜯江烏白江嘉靡江畎江源江廩江提江箘江爲九江

三山者,所謂神仙之居也。一曰蓬萊亦名曰蓬壺二曰方丈亦名曰方壺三曰瀛洲亦名曰瀛壺此之謂三山也。云在渤海

三山之名,出《史記ㆍ封禪書》。

三輔者,西漢之京邑也。車之兩旁木曰輔右曰扶風在西偏左曰馮翊在東偏中曰京兆,此之謂三輔也。

三輔之名,出《漢書ㆍ百官表》。

三都者,末之三國也。曹操鄴下孫權金陵劉備成都此之謂三都也。

三都之名,出左思〈三都賦〉。

三桓者,魯國之公族也。桓公三子之族也孟曰仲孫,仲慶父之族次曰叔孫公子牙之族次曰季孫公子友之族此之謂三桓也。

三桓之名,出《論語》。

者,強臣之竊國者也。一曰魏斯萬後二曰趙籍衰後三曰韓虔萬後此之謂三也。

之名,出《戰國策》。

三韓者,我邦之中古也。韓,大也。方言謂大曰韓一曰辰韓今之慶尙道二曰馬韓湖西湖南三曰弁辰古之迦羅國此之謂三韓也。

三韓之名,出《後漢書》。〈東夷傳〉

三國者,三韓之繼也。東南曰新羅今之慶尙道西南曰百濟京畿忠淸全羅西北曰高句麗黃海平安,西至遼東此之謂三國也。

三國之名,出金富軾《三國史》。

三司者,我朝之言官也。司諫曰薇院,司憲曰柏府,弘文曰瀛館,卽玉堂此之謂三司也。

三司之名,出《國朝寶鑑》。

四之類四十條

编辑

四時者,天氣之變也。春曰靑陽,陽始舒夏曰朱明,火之色秋曰白藏,收斂也冬曰玄英,英,淸也此之謂四時也。

四時之名,出《爾雅》。〈釋天〉文

四天者,四時之天也。春曰蒼天,夏曰昊天,氣廣大秋曰旻天,旻,愍也。愍萬物凋落冬曰上天,寒天高此之謂四天也。

四天之目,見《爾雅》。〈釋天〉文

四祭者,王公之廟事也。春祭曰祠,飼也。用食禮夏祭曰礿,汋菜也。薄祭秋祭曰嘗,嘗新穀冬祭曰烝,衆也。衆物皆薦此之謂四祭也。

四祭之目,見《爾雅》。〈釋天〉文。春ㆍ夏二祭之目見《周禮ㆍ王制》,《春秋傳》者,皆參錯不同

四薦者,庶人之禮也。祭無牲曰薦春薦韭,輔以卵夏薦麥,輔以魚秋薦黍,輔以豚冬薦稻,輔以鴈此之謂四薦也。

四薦之目,見〈王制〉。

四畋者,所以習戎事也。春田曰蒐,擇也。擇其不孕者夏田曰苗,爲田苗除害秋田曰獮,殺也。順時以殺冬田曰狩,圍守也此之謂四畋也。

四畋之目,見《爾雅》。〈釋天〉文。《左傳》五年亦云

四見者,朝會之禮也。諸侯朝於王春見曰朝,其來早夏見曰宗,宗,尊也秋見曰覲,覲,勤也冬見曰遇,不爲期此之謂四見也。

四見之目,見《周禮》。

四術者,樂正之敎法也。春學樂,秋學《禮》,順天氣冬讀《書》,夏讀《詩》,此之謂四術也。

四術之名,出〈王制〉。

四隅者,室中之廉角也。西南曰奧,深隱處西北曰屋漏,漏隱也東北曰宧,人之所頤養東南曰窔,明暗交此之謂四隅也。

四隅之目,見《爾雅》。〈釋宮〉文

四宅者,之所居也。東曰暘谷羲仲西曰昧谷和仲南曰明都羲叔北曰幽都和叔此之謂四宅也。

四宅之目,見〈堯典〉。

四極者,中國之疆域也。極所至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此之謂四極也。

四極之名,出《爾雅》。〈釋地〉文

四荒者,荒遠之地也。在四極之外東曰日下東海西曰王母弇山南曰北戶在日南,故戶北向北曰觚竹遼西此之謂四荒也。

四荒之名,出《爾雅》。〈釋地〉文

四夷者,四海之外藩也。在四荒之外東曰九夷,夷,觝也西曰七戎,戎,兇也南曰六蠻,蠻,慢也北曰八狄狄,辟也此之謂四夷也。

四夷之名,出《爾雅》。〈釋地〉文

四至者,大瀛之外地也。至於盡南戴日曰丹穴其人智北戴斗極曰空桐其人武東至日出曰太平其人仁西至日入曰大蒙蒙汜也。其人信此之謂四至也。

四至之目,見《爾雅》。〈釋地〉文

四譯者,方言之遞傳也。譯,驛也。如驛遞然東方曰寄,寓風俗之異南方曰象,倣風俗之異西方曰狄鞮,別服飾之異北方曰譯,辨言語之異此之謂四譯也。

四譯之目,見〈王制〉。

四德者,君子所行也。體仁曰元,善之長合禮曰亨,嘉之會和義曰利,物之遂幹事曰貞,事之固此之謂四德也。

四德之名,出《周易》。乾〈文言〉

四端者,心之感發也。端,緖也惻隱之心,仁之端,隱者,痛之深羞惡之心,義之端,羞者,恥己之不善辭讓之心,禮之端,讓者,推與人是非之心,知之端,是者,知其善此之謂四端也。

四端之名,出《孟子》。〈公孫丑上〉

四禮者,私家之禮也。冠禮以成人,昏禮以合姓,行禮在昏時喪禮以愼終,祭禮以追遠,此之謂四禮也。

四禮之名,出《朱子家禮》。本出於〈王制〉六禮

四樂者,蕃國之樂也。東方曰靺,持矛舞南方曰任,持弓舞西方曰侏離,持鉞舞北方曰禁,持楯舞此之謂四樂也。

四樂之名,出《周禮》。鞮鞻氏所掌也。其目見〈註〉

四庫者,書籍之藏也。載道曰經,紀事曰史,垂敎曰子,諸子之所作聚文曰集,此之謂四庫也。

四庫之名,出《唐書》。〈藝文志〉。後人以經ㆍ史ㆍ子ㆍ集爲四部,非也。四部者,甲ㆍ乙ㆍ丙ㆍ丁部也

四始者,《詩》敎之本也。〈關雎〉爲〈國風〉之始,〈鹿鳴〉爲〈小雅〉之始,〈文王〉爲〈大雅〉之始,〈淸廟〉爲三〈頌〉之始,此之謂四始也。

四始之名,出《詩ㆍ大序》。衛宏之所傳

四兆者,龜書之部分也。灼龜而坼曰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義兆,四曰弓兆,云:「方ㆍ功ㆍ義ㆍ弓之義未聞。」此之謂四兆也。

四兆之名,出《周禮》。〈卜師〉文

四勿者,克己之戒也。勿,禁止之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之謂四勿也。

四勿之目,見《論語》。〈顏淵〉篇。程子作〈四勿箴〉

四維者,立國之綱紀也。禮不踰節,下不僭義不自進,士待薦廉不蔽惡,淸者,惡人濁恥不從枉,直者,羞人曲此之謂四維也。

四維之名,出《管子》。〈牧民〉篇

四科者,門之敎法也。科,程也一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二曰言語,宰我子貢三曰政事,冉有ㆍ季路四曰文學,子游子夏此之謂四科也。

四科之名,出《論語ㆍ疏》。〈先進〉篇。又《漢官儀》,以四科辟士,《宋史》以四科取士,與此不同

四敎者,婦人之學也。貞順曰婦德,和柔曰婦言,婉娩曰婦容,娩,順也絲麻曰婦功,蠶所吐曰絲此之謂四敎也。

四敎之名,出〈昏義〉。又文ㆍ行ㆍ忠ㆍ信,爲門四敎

四鄰者,天子之佐也。在前曰疑,有疑則問之在後曰丞,丞佐也在左曰輔,如車有旁木在右曰弼,正弓弼弼,正君之乖戾此之謂四鄰也。

四鄰之名,出〈虞書〉。其目見《書大傳》。又〈文王世子〉以師ㆍ保ㆍ疑ㆍ丞爲四輔

四監者,掌材木禽獸之官也。一曰山虞,二曰澤虞,虞,備也三曰林衡,四曰川衡,衡,平也此之謂四監也。

四監之名,出〈月令〉。其目見〈注〉

四民者,黎民之分業也。學道曰士,居間燕治地曰農,居田野制器曰工,居官府通貨曰商,居市井此之謂四民也。

四民之名,出《管子》。又見〈齊語〉及《周官》注

四友者,文房之相須也。紙曰楮生,會稽公筆曰毛穎,管城子墨曰陳玄,松滋侯硯曰陶泓,石虛中此之謂四友也。

四友之名,出《謝翺文集》。〈文房四友序〉

四凶者,之小人也。流者共工窮奇放者驩兜渾敦竄者三苗饕餮殛者伯鯀檮杌此之謂四凶也。

四凶之名,出《春秋傳》。史克之言,本出〈舜典〉

四臣者,文王之股肱也。一曰疏附使遠者來附二曰先後導迪也三曰奔奏使人趨承之四曰禦侮效武力此之謂四臣也。

四臣之目,見〈大雅〉。〈緜〉卒章。其名出《書傳》

四皓者,之隱士也。謂鬚眉皓白一曰東園公唐宜明二曰綺里季,三曰夏黃公崔少通四曰甪里先生周元道此之謂四皓也。

四皓之名,出《漢書》。〈張良傳〉。其姓名見《陶靖節集ㆍ陳留記〉

四豪者,戰國之權臣也。孟嘗田文平原趙勝信陵公子無忌春申黃歇此之謂四豪也。

四豪之名,出《漢書》。〈游俠傳〉

四傑者,儷文之才子也。王勃爲首,楊烱次之,盧照鄰次之,駱賓王次之,此之謂四傑也。

四傑之名,出《唐書》。〈王勃傳〉

四窮者,下民之無告者也。老而無妻曰鰥,魚名,夜不能眠者老而無夫曰寡,與者少幼而無父曰孤,孑立也老而無子曰獨,單身也此之謂四窮也。

四窮之名,出《孟子》。〈梁惠王下〉

四靈者,昆蟲之長也。麟長毛蟲,一角獸鳳長羽蟲,五彩鳥龜長介蟲,灼以卜龍長鱗蟲,興雲雨此之謂四靈也。

四靈之名,出〈禮運〉。

四載者,治水之所乘也。受人乘曰載山行乘樏,一作輂泥行乘橇,一作蕝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此之謂四載也。樏音虆,橇音絶

四載之名,出〈虞書〉。其目見〈河渠書ㆍ溝洫志〉。樏橇二字,諸本不同,今略之

四寶者,中國之奇珍也。有砥厄,美玉名有結綠,靑黃色有懸黎,玄玉也有和璞,和氏此之謂四寶也。

四寶之名,出《戰國策》。〈范雎說秦王〉

四瀆者,發源注海之水也。瀆,濁也岷山梁州崑崙西蕃胎簪南陽王屋河東此之謂四瀆也。

四瀆之名,出《爾雅》。〈釋水〉文

四郡者,衛滿朝鮮之所分也。一曰樂浪今之平安道二曰玄菟今之咸鏡道三曰臨屯浿北之地四曰眞番鴨水之北此之謂四郡也。

四郡之名,出《史記》。〈朝鮮列傳〉。東人以玄菟臨屯謂在今邦域之外,非也。又閭延茂昌虞芮慈城爲江界之廢四郡。又丹陽淸風堤川永春,山水絶勝,亦名四郡

五之類四十條

编辑

五敎者,天倫之彝典也。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承以孝,此之謂五敎也。

五敎之名,出〈虞書〉。其目見《春秋傳》。儒以此爲五,亦名五典。《書集傳》以五倫爲五敎。又父母兄弟妻子謂之六親,見《春秋傳》

五倫者,人紀之達道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配耦一定,不相亂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之謂五倫也。

五倫之目,見《孟子》。〈滕文公上〉。〈禮運〉,去朋友而加兄弟謂之十義

五禮者,邦國之儀文也。祭祀曰吉禮,其別有十二喪荒曰凶禮,荒謂饑饉癘疫朝覲曰賓禮,其別有八師旅曰軍禮,其別有五冠昏飮射曰嘉禮,其別有六此之謂五禮也。

五禮之目,見《周禮》。〈大宗伯〉

五刑者,討罪之用也。黥面曰墨,割鼻曰劓,刖足曰剕,去勢曰宮,卽腐刑死曰大辟,此之謂五刑也。

五刑之名,出〈虞書〉。其目見〈呂刑〉。《國語》以甲兵ㆍ斧鉞ㆍ刀鋸ㆍ鑽笮ㆍ鞭扑爲五刑。〈大司寇〉以野刑ㆍ軍刑ㆍ鄕刑ㆍ官刑ㆍ國刑爲五刑。《唐律》以笞ㆍ杖ㆍ徒ㆍ流ㆍ死爲五刑

五射者,國子之所習也。一曰白矢,其鏃白二曰參連,三矢連續去三曰剡注,剡,殺也。羽高鏃低四曰襄尺,臣與君射,讓一尺五曰井儀,四矢貫帿,如井形此之謂五射也。

五射之名,出《周禮》。〈保氏〉文。其目見先鄭

五御者,國子之所習也。一鳴和鸞,和,鈴也。鸞鳴和應二逐水曲,隨水勢三過君表,軍旅立門臬曰表四舞交衢,車在交道,應舞節五逐禽左,驅獸使左,君射之此之謂五御也。

五御之名,出《周禮》。〈保氏〉文。其目見先鄭

五行者,厚生之本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此之謂五行也。

五行之名,出〈洪範〉。

五聲者,樂音之別也。宮以爲君,聲至濁商以爲臣,聲次濁角以爲民,聲半淸半濁徵以爲事,聲稍淸羽以爲物,聲至淸此之謂五聲也。

五聲之名,出〈虞書〉。其目見〈樂記〉

五色者,物采之辨也。東方曰靑,南方曰赤,西方曰白,北方曰黑,中央曰黃,此之謂五色也。

五色之名,出〈虞書〉。其目見〈考工記〉

五臭者,薌澤之別也。羊臭曰羶,炒氣曰焦,芬芳曰香,魚臭曰腥,腐臭曰朽,此之謂五臭也。

五臭之目,見〈月令〉。

五味者,精液之滋也。酢味曰酸,酢,醋同荼味曰苦,蜜味曰甘,辣味曰辛,鹵味曰鹹,此之謂五味也。

五味之目,見〈洪範〉。

五臟者,血氣之所藏也。臟,藏也肝通於目,心通於舌,脾通於口,肺通於鼻,腎通於耳,此之謂五臟也。

五臟之名,出《黃帝素問》。

五官者,心君之所治也。官,職也耳曰司聰,目曰司視,鼻以嗅氣,口以出言。形以運動,此之謂五官也。

五官之名,出《荀子》。陳澔〈學記〉注,以耳ㆍ目ㆍ口ㆍ鼻ㆍ心,爲五官,非也

五金者,鑛採之品也。黃金曰金,白金曰銀,赤金曰銅,靑金曰鉛,黑金曰鐵,此之謂五金也。

五金之目,見《漢書》註。〈食貨志〉顏師古

五玉者,諸侯之贄也。公執桓圭,正方如宮形侯執信圭,信直也伯執躬圭,人身象子執穀璧,象養人男執蒲璧,象安人此之謂五玉也。

五玉之名,出〈虞書〉。其目見〈大宗伯〉

五火者,四時之改燧也。春取楡柳,楡,枌也夏取棗杏,棗,棘也夏秋之交取桑柘,山桑也秋取柞梄,柞,櫟也。梄,剛木也冬取槐檀,香木也此之謂五火也。

五火之目,見《周禮》註。鄭玄〈司爟〉注,本鄒衍之說

五地者,生物之原也。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陵,小山也四曰墳衍,墳,高起也。衍,廣闊也五曰原隰,高平曰原,下平曰隰此之謂五地也。

五地之名,出《周禮》。〈大司徒〉

五嶽者,中國之鎭山也。嶽,山宗東曰泰山岱宗西曰蕐山一作華南曰霍山衡山北曰恒山常山中曰嵩高大室此之謂五嶽也。

五嶽之名,出《周禮》。〈大宗伯〉。其目見《爾雅》

五穀者,禾稼之美也。黍有秬芑,黑曰秬,白曰芑稷有穄秫,黏曰秫,不黏曰穄稻有秔穤,黏曰穤,不黏曰秔菽曰大豆,麥曰來牟,此之謂五穀也。

五穀之名,出《穀梁傳》。其目見《周禮ㆍ職方》註。〈太宰〉注,以黍ㆍ稷ㆍ秫ㆍ稻ㆍ麻ㆍ二豆ㆍ二麥爲九穀

五果者,木實之美也。桃曰句鼻,句,曲也杏曰扁核,扁,匾同李曰龍耳,棗曰雞心,栗曰黃玉,此之謂五果也。

五果之名,出《黃帝素問》。

五輅者,天子之法駕也。一曰玉路,祭所乘二曰金路,封同姓三曰象路,封異姓四曰革路,封四衛五曰木路,封蕃國此之謂五輅也。

五輅之名,出《周禮》。〈巾車〉文。又重翟ㆍ厭翟ㆍ安車ㆍ翟車ㆍ輦車,爲王后五輅

五兵者,戎車之所建也。平頭曰戈,無刃曰殳,三鋒曰戟,有鉤曰酋矛,二十尺其長者夷矛,二十四尺此之謂五兵也。

五兵之名,出《周禮》。〈司兵〉文。其目見〈考工記〉

五服者,喪紀之精麤也。一曰斬衰,爲君父二曰齊衰,有三年,有期三曰大功,九月也。殤服七月四曰小功,五月也。女紅曰功五曰緦麻,三月也此之謂五服也。

五服之名,出〈學記〉。其目見《儀禮ㆍ喪服》

五紀者,天時之大經也。歲有寒暑,月有晦朔,日有晝夜,星辰有次,十二次曆數有步,推占也此之謂五紀也。

五紀之名,出〈洪範〉。

五徵者,君德之類應。徵,驗也肅則時雨,貌曰恭作肅乂則時暘,言曰從作乂哲則時燠,視曰明作哲謀則時寒,聽曰聰作謀聖則時風,思曰睿作聖此之謂五徵也。

五徵之目,見〈洪範〉。

五福者,庶民之吉祿也。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樂其善五曰考終,得令終此之謂五福也。

五福之名,出〈洪範〉。

五諫者,忠臣之義也。一曰譎諫,以詭言悟主二曰戇諫,愚而朴三曰降諫,下其氣四曰直諫,無所諱五曰諷諫,風動之此之謂五諫也。

五諫之名,出《家語》。《白虎通》又以諷諫ㆍ闚諫ㆍ順諫ㆍ指諫ㆍ陷諫爲五諫

五聽者,所以察獄訟也。一曰辭聽,不直則言煩二曰色聽,不直則色赧三曰氣聽,不直則息喘四曰耳聽,不直則聆惑五曰目聽,不直則視眊此之謂五聽也。

五聽之名,出《周禮》。〈小司寇〉

五守者,先王之所以待刑人也。墨者守門,劓者守關,宮者守內,刖者守囿,髠者守積,倉廩也此之謂五守也。

五守之目,見《周禮》。〈掌戮〉文,〈祭統〉以煇胞翟閽爲四守

五帝者,上古之神聖也。伏羲太昊配於春神農炎帝配於夏軒轅黃帝配中央金天少昊配於秋高陽顓頊配於冬此之謂五帝也。

五帝之目,見〈月令〉。

五佐者,上古之賢臣也。句芒司春,少昊之子祝融司夏,之子后土居中,共工句龍蓐收司秋,少昊之子玄冥司冬,少昊之子此之謂五佐也。

五佐之目,見〈月令〉。

五聖者,百世之師也。孔子曰至聖,仲尼顏子曰復聖,,字曾子曰宗聖,子輿子思曰述聖,孟子曰亞聖,此之謂五聖也。

五聖之名,出《大明會典》。

五賢者,東國之先師也。寒暄公,宏弼一蠹公,靜菴公,光祖晦齋公,彦迪退溪公,,字景浩此之謂五賢也。

五賢之名,出《文苑黼黻》。

五霸者,諸侯之盟主也。霸,伯也桓公小白文公重耳穆公任好襄公玆父莊王此之謂五霸也。

五霸之名,出《孟子》。其目見〈集註〉。《左傳》註云,五伯者,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韋周伯,未知孰是

五胡者,末之亂華者也。劉淵石勒羯,上黨地名,匈奴別部,入居之苻堅別種姚弋仲西戎也慕容廆起於鮮卑東胡此之謂五胡也。

五胡之名,出《晉書》。

五季者,之僭主也。一曰朱梁朱全忠二曰後唐,李克用三曰石晉石敬瑭四曰後漢劉知遠五曰柴周郭威柴榮此之謂五季也。

五季之名,出《五代史》。

五蟲者,動物之族也。鳥曰羽蟲,獸曰毛蟲,魚曰鱗蟲,被甲曰介蟲,蟹鼈類露體曰倮蟲,蠶蚓類此之謂五蟲也。

五蟲之名,出〈月令〉。本出《大戴禮》。〈考工記〉又以脂者ㆍ膏者ㆍ臝者ㆍ羽者ㆍ鱗者爲五獸

五方者,異物之所產也。比目之魚出東方,其名鰈比翼之鳥出南方,名鶼鶼比肩之獸出西方,其名蟨比肩之民出北方,迭望而迭食軹首之蛇出中國名弩絃此之謂五方也。

五方之名,出《爾雅》。〈釋地〉文

五衛者,我邦之軍制也。國初之制也。今廢中衛曰義興,左衛曰龍驤,左靑龍右衛曰虎賁,右白虎前衛曰忠佐,後衛曰忠武,此之謂五衛也。

五衛之名,出《經國大典》。

五部者,我邦京邑之制也。一曰中部,二曰東部,三曰西部,四曰南部,五曰北部,此之謂五部也。

五部之名,出《輿地勝覽》。此本高句麗之制也。《後漢書》云:「高句驪有五部,卽內部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也。其內部一名黃部,其四部一名後部

六之類四十條

编辑

六經者,先聖載道之器也。經,常也《易》以道化,主乎變《書》以道事,述正事《詩》以達意,言其志《禮》以節人,不相踰《樂》以發和,宣其鬱《春秋》以道義,正倫義此之謂六經也。

六經之目,見《經解》。又詳《史記ㆍ自序傳》。《樂書》亡不傳,故時只有五經博士

六詩者,詩體之別也。諷咏曰風,敷陳曰賦,譬喩曰比,起感曰興,正言曰雅,容狀曰頌,形容其盛德此之謂六詩也。

六詩之名,出《周禮》。〈太師〉文

六體者,書體之別也。垂法曰典,矢謀曰謨,矢,陳也喩告曰誥,敎戒曰訓,軍旅曰誓,封爵曰命,此之謂六體也。

六體之名,出蔡沈《書傳》。孔穎達竝計貢ㆍ歌ㆍ征ㆍ範爲十例。《周禮ㆍ大祝〉以祠ㆍ命ㆍ誥ㆍ會ㆍ禱ㆍ誄爲六辭

六書者,文字之法也。一曰象形,日月類二曰會意,武信類三曰轉注,考老類四曰處事,上下類五曰假借,令長類,一字兩用六曰諧聲,江河類,左形右聲此之謂六書也。

六書之名,出《周禮》。〈地官〉ㆍ〈保氏〉文。其目見〈註〉

六禮者,婚姻之儀節也。一曰納采,采,擇也二曰問名,問女名,將卜吉凶三曰納吉,卜而告吉兆四曰納徵,徵,成也。卽今之納幣五曰請期,告期日六曰親迎,卽日迎而歸此之謂六禮也。

六禮之目,見〈士昏禮〉。〈王制〉又以冠ㆍ昏ㆍ喪ㆍ祭ㆍ鄕ㆍ相見爲六禮

六樂者,帝王象德之舞也。黃帝曰〈雲門〉,卽大卷曰〈咸池〉,卽大章曰〈大韶〉,卽大㲈曰〈大夏〉,韶,紹也。夏,大也曰〈大濩〉,或作頀曰〈大武〉,武王此之謂六樂也。

六樂之名,出《周禮》。〈大司樂〉

六舞者,國子幼年之所習也。全羽曰帗舞,云:「析采繒。」析羽曰羽舞,冒羽曰皇舞,皇䍿同執氂曰旄舞,旄牛尾執干曰干舞,此武舞無所執曰人舞,以手袖此之謂六舞也。

六舞之名,出《周禮》。〈樂師〉文

六術者,喪服之義理也。一曰親親,二曰尊尊,爲君服三曰貴名,從父從母類四曰出入,女適人男爲人後五曰長幼,三殤服六曰從服屬從徒從等此之謂六術也。

六術之名,出《禮大傳》。

六藝者,國子之所肄習也。禮有節文,樂有章族,族,奏也射以中鵠,御以調馬,書別偏旁,數別乘除,此之謂六藝也。

六藝之名,出《周禮》。〈保氏〉文。又見〈大司徒〉。《史記》ㆍ《漢書》以六經爲六藝

六德者,國子之所自修也。明事曰知,愛人曰仁,通事曰聖,制宜曰義,實心曰忠,平志曰和,此之謂六德也。

六德之名,出《周禮》。〈大司徒〉

六行者,國子之所服行也。善於父母曰孝,善於兄弟曰友,親於九族曰睦,厚於姻戚曰婣,婣音因信於朋友曰任,周於貧困曰恤,此之謂六行也。

六行之名,出《周禮》。〈大司徒〉

六容者,國子所學之威儀也。祭祀之容尙穆穆,嚴而和賓客之容尙肅肅,恪而敬朝廷之容尙濟濟,整而敏喪紀之容尙纍纍,羸憊貌軍旅之容尙曁曁,果毅貌車馬之容尙翼翼,閑整貌此之謂六容也。

六容之名,出《周禮》。〈保氏〉文。散見於〈玉藻〉ㆍ〈少儀〉

六官者,王者之佐卿也。冢宰曰天官,掌邦治司徒曰地官,掌邦敎宗伯曰春官,掌邦禮司馬曰夏官,掌邦政司寇曰秋官,掌邦刑司空曰冬官,掌邦事此之謂六官也。

六官之名,出《周禮》。〈小宰職〉。我邦以吏ㆍ戶ㆍ禮ㆍ兵ㆍ刑ㆍ工爲六曹

六工者,攻治六材之人也。摶埴曰土工,陶人ㆍ瓬人等鍛冶曰金工,其別六刮摩曰石工,玉人ㆍ磬人等梓匠曰木工,其別七鞄䩵曰獸工,攻皮者畫繢曰草工,取藍茜以染此之謂六工也。

六工之名,出〈曲禮〉。〈考工記〉有木ㆍ金ㆍ皮ㆍ土ㆍ設色ㆍ刮摩等六工,卽此六工也。〈考工記〉築ㆍ治ㆍ鳧ㆍ栗ㆍ段ㆍ桃爲攻金六工

六功者,邦國記功之法也。王功曰勳,輔成王業若周公國功曰功,保全國家若伊尹民功曰庸,法施於民若后稷事功曰勞,以勞定國若大禹治功曰力,制法成治若臯陶戰功曰多,克敵出奇若呂尙此之謂六功也。

六功之目,見《周禮》。〈司勳〉文

六宗者,天子之小祀也。一曰泰昭,祭四時二曰坎壇,祭寒暑三曰王宮,祭日也四曰夜明,祭月也五曰幽宗,祭星也六曰雩宗,祭水旱此之謂六宗也。

六宗之名,出〈虞書〉。其目見〈祭法〉。馬融鄭玄等所論六宗之名,不止一二。今竝略之

六號者,祭祀之稱名也。一曰神號,昊天上帝二曰鬼號,皇祖伯某三曰示號,若后土四曰牲號,若柔毛剛鬣五曰齍號,若香合ㆍ明粢六曰幣號,若嘉玉ㆍ量幣此之謂六號也。

六號之名,出《周禮》。〈大祝〉文

六順者,人道之循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之謂六順也。

六順之名,出《春秋傳》。石碏之所言

六逆者,人道之反常也。賤妨貴,惎間之少陵長,侵侮之遠間親,介隔之新間舊,不循序小加大,不量力淫破義,不度德此之謂六逆也。

六逆之名,出《春秋傳》。同上

六冕者,王公之元服也。一曰裘冕,祀上帝二曰袞冕,享先王三曰鷩冕,衣繪雉四曰毳冕,繪虎蜼五曰希冕,刺粉米六曰玄冕,裳刺黻此之謂六冕也。希音絺

六冕之名,出《周禮》。〈司服〉文。裘冕,唯天子有之

六服者,王后之禮服也。一曰禕衣,祭先王二曰揄狄,祭先公三曰闕狄,畫翟羽四曰鞠衣,麴黃色五曰展衣,白色襢六曰褖衣,黑色以御王此之謂六服也。

六服之名,出《周禮》。〈內司服〉

六器者,天子之禮玉也。一曰蒼璧,以禮天二曰黃琮,以禮地三曰靑圭,禮東方四曰赤璋,禮南方五曰白虎,禮西方六曰玄璜,禮北方此之謂六器也。

六器之名,出《周禮》。〈大宗伯〉文。又見〈聘禮〉。又〈小行人〉六幣之目,曰圭以馬ㆍ璋以皮ㆍ璧以帛ㆍ琮以錦ㆍ琥以繡ㆍ璜以黼

六摯者,人臣禮見之物也。孤執皮帛,虎豹皮卿執羔,小羊也大夫執鴈,行有序士執雉,介有節庶人執鶩,不飛遷工商執鷄,隨時動此之謂六摯也。

六摯之名,出《周禮》。〈大宗伯〉

六節者,使臣行道之信也。諸侯之所用山國用虎節,鑄虎象土國用人節,平地人所居澤國用龍節,水有龍道路用旌節,析羽者門關用符節,分竹者都鄙用管節,亦如符此之謂六節也。

六節之名,出《周禮》。〈小行人〉。又掌節有玉節ㆍ角節ㆍ金節ㆍ符節ㆍ璽節ㆍ旌節,亦六節也。金節有二,卽龍節ㆍ虎節

六彝者,鬱鬯之尊也。彝法也一曰雞彝,夏后制二曰鳥彝,刻鳥形三曰斝彝,人制四曰黃彝,黃目五曰虎彝,刻虎形六曰蜼彝,蜼似獮猴刻之,取其孝此之謂六彝也。

六彝之名,出《周禮》。〈司尊彝〉

六尊者,酒醴之彝也。一曰獻尊,獻或作犧,竝音莎二曰象尊,飾象形三曰壺尊,匏也。太古制四曰著尊,無足而著地五曰泰尊,瓦尊也。六曰山尊,刻山形。此之謂六尊也。

六尊之名,出《周禮》。〈司尊彝〉

六飮者,王膳之淸者也。淸滌曰水,無所和米汁曰漿,有醋味甛酒曰醴,不用麴水酒曰䣼,一說云寒粥梅漿曰醫,一名醷黍粥曰酏,其味甘此之謂六飮也。

六飮之名,出《周禮》。〈漿人〉文。又〈膳夫〉謂六淸

六畜者,禽獸之受養者也。馬以駕車,牛以服軛,羊曰柔毛,豕曰剛鬣,犬使守門,鷄使司晨,此之謂六畜也。

六畜之名,出《周禮》。〈庖人〉文。〈膳夫〉謂之六牲

六獸者,王庖之野腊也。一曰麋,二曰鹿,三曰熊,云當用狼四曰麕,五曰豕,卽山豬六曰兔,八竅獸此之謂六獸也。

六獸之名,出《周禮》。〈庖人〉先鄭注。先鄭又以鴈ㆍ鶉ㆍ鷃ㆍ雉ㆍ鳩ㆍ鴿爲六禽

六馬者,校人之所養也。一曰種馬,卽母馬二曰戎馬,駕戎輅三曰齊馬,駕金輅四曰道馬,駕象輅五曰田馬,駕田輅六曰駑馬,給宮中之役此之謂六馬也。

六馬之名,出《周禮》。〈校人〉文

六材者,所以爲弓也。幹以爲遠,桑柘等角以爲疾,用牛角筋以爲深,用獸筋膠以爲和,鹿角ㆍ魚之膠絲以爲固,絃用絲漆以受霜露,漆其外此之謂六材也。

六材之名,出〈考工記〉。〈弓人〉文。又〈夏官ㆍ司弓矢〉有六弓之目,曰,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大弓

六氣者,天地之變候也。陰以蹙之,陽以舒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晦則爲夜,明則爲晝,此之謂六氣也。

六氣之名,出《漢書》。〈律曆志〉

六腑者,津液之所聚也。化食曰胃,銷惡曰膽,分水曰小腸,分穀曰大腸,腐水曰脬,卽膀胱腐穀曰膲,卽三焦此之謂六腑也。

六腑之名,出《內經》。

六極者,庶民之菑禍也。短折曰凶,多病曰疾,勞心曰憂,財匱曰貧,德薄曰惡,懦孱曰弱,此之謂六極也。

六極之名,出〈洪範〉。

六韜者,太公之兵法也。一曰文韜,十二篇二曰武韜,凡五篇三曰龍韜,十三篇四曰虎韜,十二篇五曰豹韜,凡八篇六曰犬韜,凡十篇此之謂六韜也。

六韜之名,出陳壽〈蜀志〉。〈劉先主傳〉。《隋書ㆍ經籍志》亦錄之

六國者,戰國之僭主也。薊城臨淄亡而郢邑平陽後徙大梁邯鄲,此之謂六國也。

六國之名,出《戰國策》。

六卿者,晉國之世臣也。一曰趙氏趙衰二曰范氏隨會始封三曰荀氏荀息四曰智氏荀氏也。荀首五曰魏氏畢萬六曰韓氏韓萬此之謂六卿也。

六卿之名,出〈春秋提要〉。子産子齹等爲六卿。皇緩樂茷等爲六卿

六朝者,江南之帝者也。一曰孫吳孫權二曰東晉司馬氏三曰劉宋劉裕四曰蕭齊蕭道成五曰蕭梁蕭衍六曰陳氏陳霸先此之謂六朝也。

六朝之名,出《隋書》。

六賢者,有之先正也。一濂溪先生,周敦頤茂叔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明道先生,程顥,字伯淳伊川先生,程頤,字正叔康節先生,邵雍,字堯夫晦菴夫子,朱文公元晦此之謂六賢也。

六賢之名,出《宋史》。〈儒林傳〉。朱子五賢司馬溫公爲六君子

六部者,新羅京邑之制也。一曰梁部陽山二曰沙梁高壚三曰牟梁大樹四曰本彼于珍五曰漢祗加利六曰習比明活此之謂六部也。

六部之名,出金富軾《三國史》。

七之類二十條

编辑

七敎者,先王所以興民德也。一曰父子,二曰兄弟,三曰夫婦,四曰君臣,五曰長幼,六曰朋友,七曰賓客,此之謂七敎也。

七敎之名,出〈王制〉。

七情者,人心之感發也。悅豫曰喜,憤盈曰怒,悲戚曰哀,恐㥘曰懼,憐慕曰愛,憎疾曰惡,貪願曰欲,此之謂七情也。

七情之名,出〈禮運〉。《左傳》子產之言以哀ㆍ樂ㆍ喜ㆍ怒ㆍ好ㆍ惡爲六志

七曜者,精光之麗天也。日曰朱明,月曰水精,金星曰太白,卽長庚火星曰熒惑,水星曰辰星,木星曰歲星,土星曰塡星,此之謂七曜也。

七曜之名,出《穀梁傳》。

七略者,羣書之總數也。一曰六藝,卽六經二曰諸子,《荀子》ㆍ《莊子》等三曰詩賦,四曰兵書,五曰術數,曆象ㆍ卜算類六曰方技,醫藥ㆍ神仙類七曰輯略,諸書之總類此之謂七略也。

七略之名,出〈藝文志〉。《七略》本劉向之所輯

七緯者,經典之演義也。《易》有六緯,《乾鑿度》之等《書》有四緯,《考靈曜》之等《詩》有三緯,《紀歷樞》之等《禮》有三緯,《含文嘉》之等《樂》有三緯,《叶圖徵》之等《孝經》有二緯,《援神契》之等《春秋》有十三緯,《元命包》之等此之謂七緯也。

七緯之名,出《隋書》。〈經籍志〉

七廟者,天子之祭法也。一曰考廟,卽禰廟二曰王考,三曰皇考,卽曾祖四曰顯考,卽高祖五曰穆祧,武王六曰昭祧,文王七曰祖廟,卽太祖此之謂七廟也。

七廟之名,出〈祭法〉。與〈王制〉不同

七祀者,天子之小祀也。一曰司命,宮中神,或云星二曰中霤,屋中央三曰國門,都城門四曰國行,行道神五曰泰厲,帝王無後者六曰戶,室之戶七曰竈,主飮食此之謂七祀也。

七祀之目,見〈祭法〉。〈月令〉以戶ㆍ竈ㆍ中ㆍ霤ㆍ門ㆍ行爲五祀。先儒以此爲正

七貢者,諸侯之方物也。侯服貢祀物,助王祭甸服貢嬪物,絲枲等男服貢器物,尊彝等采服貢服物,玄纁等衛服貢材物,金木等要服貢貨物,龜貝等蕃國貢寶物,各以其所貴此之謂七貢也。

七貢之名,出《周禮》。〈大行人〉。〈天官ㆍ太宰〉加幣貢ㆍ游貢,謂之九貢。彼云物貢,卽此寶物也

七策者,海內之玉幣也。一曰陰山之礝碈,石次玉二曰紫山之白金,燕山三曰朝鮮之文皮,虎豹皮四曰汝漢之黃金,出石衢五曰江陽之明珠,六曰泰山之曾靑,如朱砂,可以鍊丹七曰邊山之美玉,出禺氏此之謂七策也。

七策之名,出《管子》。〈輕重〉篇

七寶者,裝飾之珍品也。一曰車𤦲,卽大貝二曰璊瑚,卽珊瑚三曰琥珀,卽松脂所化四曰瑪瑙,石次玉五曰火齊,珠也。似雲母六曰良玉,出於山七曰眞珠,出於水此之謂七寶也。

七寶之名,出《雲笈七籤》。

七工者,攻木之藝人也。一曰輪人,斲輪者二曰輿人,造輿者三曰車人,造車者四曰弓人,造弓者五曰廬人,造兵器六曰匠人,造宮室者七曰梓人,造器物此之謂七工也。

七工之名,出〈考工記〉。

七書者,武學之經傳也。一曰《孫子》,孫武所著二曰《吳子》,吳起三曰《六韜》,太公四曰《三略》,黃石公所傳五曰《司馬法》,武王時作六曰《尉繚子》,惠王時人七曰《李衛公》,李靖此之謂七書也。

七書之名,出晁公武《讀書志》。元豐中,始定武學七書。國制以《易》ㆍ《詩》ㆍ《書》ㆍ《論》ㆍ《孟》ㆍ《中庸》ㆍ《大學》爲七書

七貴者,室之外戚也。一曰呂氏產祿二曰霍氏霍光三曰上官之家四曰丁氏哀帝丁姬之家五曰趙氏飛燕六曰傅氏元帝傅昭儀之家七曰王氏王商此之謂七貴也。

七貴之名,出潘岳〈西征賦〉。其目見六臣注

七子者,曹魏之文士也。一建安曹植子建東平劉楨公幹北海徐幹偉長廣陵陳琳孔璋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山陽王粲仲宣此之謂七子也。

七子之名,出〈魏志〉。〈王粲傳〉

七賢者,初之酒豪也。一步兵校尉阮籍嗣宗二中散大夫嵇康叔夜三吏部尙書山濤巨源四建武參軍劉伶伯倫五始平太守阮咸仲容六散騎常侍向秀子期七司徒王戎濬仲此之謂七賢也。

七賢之名,出陶淵明《羣輔錄》。又見《晉書》。末七人,游于竹林,號曰竹林七賢

七行者,樂府之平調也。一曰長歌,言芳華不久二曰短歌,文帝所作,言及時行樂三曰猛虎,陸機所作,言從役不改節四曰君子,遠嫌疑之義五曰燕歌,婦人思行役六曰從軍,車旅之勞苦七曰鞠歌,言鞠室之哀此之謂七行也。

七行之名,出《古今樂錄》。大明中,王僧虔錄平調七曲爲七歌行

七曲者,江南之樂府也。其一曰江南弄,沈約所作二曰龍笛,三曰採蓮,四曰鳳笙,五曰採菱,六曰游女,七曰朝雲,此之謂七曲也。

七曲之名,出《古今樂錄》。武帝沈約四曲,製江南弄七曲

七部者,代之伎樂也。一曰國伎,二曰淸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玆伎,七曰文康伎,此之謂七部也。

七部之名,出《隋書ㆍ音樂志》。開皇初,置七部樂

七去者,婦人之所以出也。不順父母去,爲逆德無子去,爲絶世淫去,爲亂族妒去,爲亂家有惡疾去,不可共粢盛多言去,爲離親竊盜去,爲反義此之謂七去也。

七去之名,出《大戴禮》。〈本命〉篇又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七事者,守令考績之目也。一曰農桑盛,二曰戶口增,三曰學校興,四曰軍政修,五曰賦役均,六曰詞訟簡,七曰奸猾息,此之謂七事也。

七事之名,出《國朝寶鑑》。

八之類二十條

编辑

八卦者,萬物之象也。乾有父道,坤有母道,震爲長男,下連者巽爲長女,下絶者坎爲中男,中連者离爲中女,中絶者艮爲少男,上連者兌爲少女,上絶者此之謂八卦也。

八卦之名,出《易大傳》。

八音者,樂器之別也。金曰鍾鑮,石曰球磬,絲曰琴瑟,竹曰簫管,匏曰笙簧,列管於匏中土曰壎嘂,與叫同革曰鼓鼗,木曰柷敔,此之謂八音也。

八音之名,出《周禮》。〈大師〉文

八風者,大塊之噫氣也。正東曰明庶風,一名曰谷風東南曰淸明風,正南曰景風,一名曰凱風西南曰涼風,正西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正北曰廣莫風,一名曰廣末東北曰條風,一名曰融風此之謂八風也。

八風之名,出《左傳》。其目見《史記ㆍ律書》。其注一名者,杜預說也。《呂氏春秋》又以猋風ㆍ滔風ㆍ熏風ㆍ巨風ㆍ凄風ㆍ飂風ㆍ厲風ㆍ寒風爲八風,起於東北,終於正北

八紘者,中國之荒外也。紘,綱也。如網之有大綱東北曰荒土,正東曰桑野,東南曰衆安,正南曰反戶,卽北戶西南曰火土,正西曰沃野,西北曰河所,正北曰委羽,此之謂八紘也。

八紘之名,出《淮南子》。九州之外有八埏,八埏之外有八紘。上文以大澤ㆍ無通ㆍ大渚ㆍ少海ㆍ昃區ㆍ玄澤ㆍ大夢ㆍ浩澤ㆍ渚資ㆍ丹澤爲八綖

八蠻者,南方之蕃國也。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焦僥,四曰跂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旁脊,此之謂八蠻也。

八蠻之名,出《國語》。其目見《爾雅ㆍ疏》李巡

八蜡者,歲終之索饗也。蜡,索也一曰先嗇,神農也二曰司嗇,古農官三曰先農,古田畯四曰郵表畷,田官之所居五曰貓虎,食田鼠田豕,故報其功六曰水坊,以蓄水七曰水庸,以洩水八曰昆蟲,螟蝗屬此之謂八蜡也。

八蜡之名,出〈郊特牲〉。其目見經文。然先儒以貓虎合一,恐非也。又昆蟲不當祭

八統者,人主所以馭萬民也。一曰親親,親九族二曰敬故,禮舊人三曰進賢,在尊位四曰使能,在卑職五曰保庸,安有功六曰尊貴,敬大臣七曰達史,察勤勞八曰禮賓,懷諸侯此之謂八統也。

八統之名,出《周禮》。〈小宰〉文。〈小司寇〉八儀之辟,其目與此同

八政者,有國之大務也。一曰食,謂粟米二曰貨,泉布類三曰祀,以事神四曰司空,掌山澤五曰司徒,敎萬民六曰司寇,主刑獄七曰賓,禮諸侯八曰師,除殘暴此之謂八政也。

八政之名,出〈洪範〉。〈王制〉又以衣ㆍ食ㆍ度ㆍ量ㆍ數ㆍ制ㆍ事爲ㆍ異別爲八政

八刑者,人主所以糾萬民也。有不孝之刑,有不弟之刑,不順於兄長有不睦之刑,不親其九族有不婣之刑,不親其姻戚有不任之刑,不信於朋友有不恤之刑,不救憂貧者有造言之刑,以訛言惑衆有亂民之刑,亂名以改作此之謂八刑也。

八刑之名,出《周禮》。〈大司徒〉

八成者,士師斷獄之法也。一曰邦汋,酌探國家之密事二曰邦賊,爲逆亂三曰邦諜,爲異國反間四曰犯令,干法禁五曰撟令,詐上命六曰邦盜,竊寶藏七曰邦朋,爲朋黨八曰邦誣,誣君臣此之謂八成也。

八成之名,出《周禮》。〈士師〉文

八珍者,養老之膳羞也。一曰淳熬,煎醢以加稻二曰淳母,煎醢以加黍三曰炮豚,實棗以燒豚四曰炮牂,實棗以燒羊五曰擣珍,捶肉去其筋六曰漬肉,切肉以漬酒七曰乾熬,捶肉而屑薑桂八曰肝膋,狗肝炙以膋此之謂八珍也。

八珍之目,見〈內則〉。後世以龍肝ㆍ鳳髓ㆍ兎胎ㆍ鯉尾ㆍ鶉炙ㆍ猩脣ㆍ熊掌ㆍ禾酪蟬爲八珍

八陣者,諸葛武侯布軍之法也。一曰天圓,二曰地方,三曰風銳,四曰雲垂,五曰龍飛,六曰虎踞,七曰蛇蟠,八曰鳥翔,此之謂八陣也。

八陣之名,出〈蜀志〉。其目見李筌《兵書》。《雜兵書》又以方圓ㆍ牝牡ㆍ衝陣ㆍ輪陣ㆍ浮沮陣ㆍ鴈行陣爲八陣

八母者,慈恩之辨名也。一曰嫡母,二曰繼母,三曰慈母,妾無子,妾子無母,而父命之爲子四曰養母,遺棄子受養五曰出母,被父黜六曰嫁母,父亡而改嫁七曰庶母,八曰乳母,此之謂八母也。

八母之名,出《元典章》。

八體者,文字之變也。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此之謂八體也。

八體之名,出許愼《說文》。張懷瓘《書斷》,又以篆籒ㆍ八分ㆍ隷書ㆍ章草ㆍ草書ㆍ飛白ㆍ行書爲八體。《漢書ㆍ藝文志》,又以古文ㆍ奇字ㆍ篆書ㆍ隷書ㆍ繆篆ㆍ蟲書爲六體

八家者,文章之選也。一韓昌黎柳柳州宗元歐陽修永叔蘇老泉蘇東坡蘇欒城王荊公安石曾南豐此之謂八家也。

八家之名,出《茅坤鹿門集》。

八絶者,人之方技也。吳範相風,知風候劉惇占氣,察雲氣趙達算術,皇象書法,嚴昭弈棊,宋壽占夢,曹丕興之畫,孫權畫屏,因點爲蠅孤城鄭姥之相,王粲終爲太傅此之謂八絶也。

八絶之名,出張勃《吳錄》。又見陶淵明《羣輔錄》

八矢者,諸射之所用也。一曰枉矢,矯而直二曰絜矢,筋束之三曰殺矢,中則死四曰鍭矢,以射侯五曰矰矢,以弋禽六曰茀矢,亦弋矢七曰恒矢,常所用八曰庳矢,其行卑此之謂八矢也。

八矢之名,出《周禮》。〈司弓矢〉

八駿者,穆王之名馬也。一曰絶地,足不踐土者二曰翻羽,行越飛禽者三曰奔霄,夜行萬里者四曰超影,逐日而行者五曰踰輝,毛色炳燿者六曰超光,一形十影者七曰騰霧,乘雲而行者八曰挾翼,身有肉翅者此之謂八駿也。

八駿之目,見《拾遺記》。

八道者,我邦之諸藩也。中曰京畿,次南曰忠淸百濟又南曰全羅,東南曰慶尙新羅正東曰江原,次西曰黃海,西北曰平安古句麗正北曰咸鏡北道,卽古北沃沮此之謂八道也。

八道之名,出《大明一統志》。其目見《武備志》

八門者,我邦之都門也。正東曰興仁,東南曰光熙水口門正南曰崇禮,正西曰昭義西小門又西曰敦義新門西北曰彰義北漢正北曰肅淸閉不用東北曰惠化東小門此之謂八門也。

八門之名,出《輿地勝覽》。

九之類二十條

编辑

九州者,中國之區分也。河內冀州濟河兗州海岱靑州淮岱徐州淮海揚州衡陽荊州荊河豫州華陽梁州西河雍州,此之謂九州也。

九州之名,出〈禹貢〉。制也。制無,加,見《爾雅》。制無,加,見〈職方氏〉。〈舜典〉注以〈禹貢〉九州及十二州

九山者,九州之重鎭也。會稽衡山華山沂山岱山嶽山醫無閭霍山恒山,此之謂九山也。

九山之目,見《周禮ㆍ職方》。

九河者,黃河之末流也。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鬴五曰胡蘇,六曰簡河,七曰絜河,八曰鉤盤,九曰鬲津,此之謂九河也。

九河之名,出〈禹貢〉。其目見《爾雅ㆍ釋水》。蔡沈以簡絜合一,以河之經流,當其一

九服者,室藩屏之制也。王畿千里,方千里其外曰侯服甸服一千里其外曰男服采服二千里其外曰衛服蠻服三千里其外曰夷服鎭服四千里最外曰蕃服四千五百里此之謂九服也。

九服之名,出《周禮ㆍ職方》。〈大司馬〉謂之九畿

九夷者,東方之蕃國也。一曰畎夷,二曰于夷,三曰方夷,四曰黃夷,五曰白夷,六曰赤夷,七曰玄夷,八曰風夷,九曰陽夷,此之謂九夷也。

九夷之名,出《國語》。其目見《後漢書ㆍ東夷傳》。《爾雅ㆍ疏》又以玄菟樂浪高儷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爲九夷

九經者,治天下之大法也。一曰修身,動以禮二曰尊賢,去讒遠貨色三曰親親,同好惡四曰敬大臣,備小官五曰體羣臣,重其祿六曰子庶民,時使而薄斂七曰來百工,餼廩稱其事八曰柔遠人,嘉善矜不能九曰懷諸侯,厚往而薄來此之謂九經也。

九經之名,出《中庸》。陸游《初學記》,以三經ㆍ三《禮》ㆍ《春秋》三傳爲九經。《大傳》以治親ㆍ報功ㆍ擧賢ㆍ使能ㆍ存愛爲五經

九德者,選擧之科目也。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愿,慤也亂而敬,亂,治也擾而毅,擾,順也直而溫,簡而廉,刪而塞,塞,實也彊而義,此之謂九德也。

九德之名,出〈虞書〉。

九惠者,國家之善政也。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養盲啞之等五曰合獨,合鰥寡六曰問疾,醫治之七曰通窮,救貧乏八曰振困,救飢荒九曰接絶,死事者祠之此之謂九惠也。

九惠之名,出《管子》。〈入國篇〉

九容者,君子之威儀也。足容重,先立基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言有序頭容直,氣容肅,和而嚴立容德,山立然色容莊,此之謂九容也。

九容之目,見〈玉藻〉。

九思者,君子所以檢身也。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思後患見得思義,審取舍此之謂九思也。

九思之名,出《論語》。〈季氏〉篇

九式者,財賦節用之法也。一曰祭祀,牢鼎有多少二曰賓客,饔餼有多少三曰喪荒,用凶禮四曰羞服,羞王膳五曰工事,作器物六曰幣帛,賓禮之所用七曰芻秣,養牛馬八曰匪頒,匪,分也九曰好用,燕好所賜予此之謂九式也。

九式之名,出《周禮ㆍ太宰》。九式之財,出於九賦。九賦者,甸服五等之賦及城邑ㆍ關市ㆍ山澤ㆍ幣餘之賦也

九府者,名山之所產也。一醫無閭之珣玗琪,遼東會稽之竹箭,越州梁山之犀象,皆山獸華山之金石,太室山霍山之珠玉,冀州崑崙之璆琳琅玕,在西蕃幽都之筋角,多野牛斥山之文皮,東北方岱岳之五穀魚鹽,此之謂九府也。

九府之名,出《爾雅》。〈釋地〉文

九命者,天子之錫有位也。一命受職,王朝之下士再命受服,中士受爵弁三命受位,上士及列國之卿四命受器,賜祭器五命賜則,受采地六命賜官,備官司七命賜國,王之卿八命作牧,九州牧九命作伯,卽東ㆍ西二伯此之謂九命也。

九命之名,出《周禮》。〈大宗伯〉。後世遵《禮緯含文嘉》之文,以車馬ㆍ衣服ㆍ樂則ㆍ朱戶ㆍ納陛ㆍ虎賁ㆍ弓矢ㆍ鈇鉞ㆍ秬鬯爲九錫

九旗者,軍旅之所建也。日月爲常,王所建交龍爲旂,諸侯之所建通帛爲旜,孤卿之所建雜帛爲物,大夫士所建熊虎爲旗,師都之所建鳥隼爲旟,州里之所建龜蛇爲旐,縣鄙之所建全羽爲旞,道車之所建析羽爲旌,斿車之所載此之謂九旗也。

九旗之名,出《周禮》。〈司常〉文

九夏者,奏樂章以節容止也。一曰〈王夏〉,王出入奏之二曰〈肆夏〉,尸出入奏之三曰〈昭夏〉,牲出入奏之四曰〈納夏〉,四方賓來奏之五曰〈章夏〉,臣有功奏之六曰〈齊夏〉,夫人祭奏之七曰〈族夏〉,族人侍奏之八曰〈祴夏〉,卽〈陔夏〉,客醉而出奏之九曰〈鰲夏〉,公出入奏之此之謂九夏也。

九夏之名,出《周禮》。〈鍾師〉文

九拜者,吉凶諸拜之分也。一曰稽首,頭至地留久二曰頓首,頭叩地三曰空首,頭至手四曰振動,兩手擧五曰吉拜,似頓首六曰凶拜,稽顙而後拜七曰奇拜,一拜也八曰褒拜,持節拜九曰肅拜,俯下手此之謂九拜也。

九拜之名,出《周禮》。〈大祝〉文

九數者,算術之諸法也。一曰方田,量田疇二曰粟布,平度量三曰衰分,乘除法四曰少廣,測積羃五曰商功,計功程六曰均輸,制賦役七曰盈朒,度盈縮八曰方程,絜隅角九曰句股,測高深廣遠此之謂九數也。

九數之名,出《周禮》。其目見《九章算術》

九家者,傳易之先儒也。京房馬融鄭玄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玄荀爽,此之謂九家也。

九家之目,見陸德明《經傳釋文》。《荀爽集ㆍ九家易》十卷

九卿者,家卿佐之制也。太常卿,光祿勳,衛尉卿,大僕卿,廷尉卿,鴻臚卿,宗正卿,司農卿,少府卿,此之謂九卿也。

九卿之名,出《漢書》。其目見《漢官儀》

九達者,道路大小之別也。一達曰道路,二達曰岐旁,三達曰劇旁,四達曰衢,五達曰康,六達曰莊,七達曰劇驂,八達曰崇期,九達曰逵,此之謂九達也。

九達之目,見《爾雅》。〈釋宮〉文

十之類凡十條

编辑

十倫者,祭祀之大義也。事鬼神之道,鋪几筵君臣之義,不迎尸父子之倫,敬皇尸貴賤之等,爵有等親疏之殺,別昭穆爵賞之施,賞于祖夫婦之別,夫人薦政事之均,分骨均長幼之序,序以齒上下之際,惠四守皆於祭見,此之謂十倫也。

十倫之名,出〈祭統〉。

十干者,紀日之天幹也。甲曰閼逢,《史記》作焉逢乙曰旃蒙,《史記》作端蒙丙曰柔兆,《史記》作游兆丁曰強圉,《史記》作彊梧戊曰著雍,《史記》作徒維己曰屠維,《史記》作祝犂庚曰上章,《史記》作商橫辛曰重光,《史記》作昭陽壬曰玄黓,《史記》作橫艾癸曰昭陽,《史記》作尙章此之謂十干也。

十干之目,見《爾雅》。〈釋天〉文。十干,《左傳》謂之十日,〈律書〉謂之十母,《爾雅》謂之歲陽。十二支,〈律書〉謂之十二子,〈天官書〉謂之歲陰。其謂之天干地支者,出《皇極經世書》

十時者,晝夜早晚之候也。一鷄鳴,當士位二平旦,當卿位三食時,當公位四日中,當王位五日昳,六晡時,七日入,八黃昏,九人定,輿十夜半,此之謂十時也。

十時之名,出《左傳》。其目見〈注〉。《淮南子》以晨明ㆍ胐明ㆍ旦明ㆍ早食ㆍ晏食ㆍ隅中ㆍ正中ㆍ小還ㆍ晡時ㆍ大還ㆍ高舂ㆍ下舂ㆍ縣車ㆍ黃昏ㆍ定昏爲十五時

十紀者,醫家運氣之數也。甲曰敦阜,土過而濕流乙曰從革,金衰而火盛丙曰漫衍,水過而寒流丁曰委和,木衰而燥盛戊曰赫曦,火過而暑流己曰卑監,土衰而風盛庚曰堅成,金過而燥流辛曰涸流,水衰而濕盛壬曰發生,木過而風流癸曰伏明,火衰而寒盛此之謂十紀也。

十紀之目,見《三因方》。陳無擇

十煇者,太陽之氛祲也。煇,暈也一曰祲,陰陽氣相侵二曰象,如赤烏三曰鑴,日旁氣刺日四曰監,赤雲在旁如冠珥五曰闇,日ㆍ月食六曰瞢,日月無光者七曰彌,雲氣貫日者八曰敍,雲有次序在日上九曰隮,虹氣也十曰想,雜氣可形想此之謂十煇也。

十煇之名,出《周禮》。〈眡祲〉文

十藪者,中國之大澤也。大野徐州大陸冀州楊陓雍州孟諸豫州雲夢荊州具區揚州海隅營州昭余祁竝州圃田豫州焦護岐西此之謂十藪也。

十藪之名,出《爾雅》。〈釋地〉文。《周禮ㆍ職方》,以具區雲夢圃田望諸大野弦蒲貕養揚紆昭餘祁爲九澤。又以五湖穎湛波溠沂沐盧維渭洛菑時汾潞淶易爲九浸

十亂者,武王之良佐也。治亂曰亂周公召公太公畢公榮公太顚閎夭散宜生南宮适文母或以爲邑姜此之謂十亂也。

十亂之名,出《論語》。其目見馬融

十哲者,門之高弟也。費公閔損子騫薛公冉雍仲弓黎公端木賜子貢衛公仲由子路魏公卜商子夏鄆公冉耕伯牛齊公宰予子我徐公冉求子有吳公言偃子游潁川侯顓孫師子張此之謂十哲也。

十哲之名,出《唐書》。玄宗時,以四科十人爲十哲。其後升顏子爲亞聖,以曾子代之。至又升曾子,以子張代之。今因之

十道者,高麗之諸藩也。一曰關內京畿黃海二曰中原忠淸左道三曰河南公洪等地四曰江南全羅上道五曰嶺南尙州安東等地六曰嶺東慶州金海等地七曰山南晉州咸陽八曰海陽全羅下道九曰朔方北道十曰浿西平安此之謂十道也。

十道之名,出鄭麟趾《高麗史》。〈地理志〉

十寶者,我邦之御印也。一曰大寶,用於事大文書者二曰以德寶,用於日本通信者三曰施命之寶,用於敎旨者四曰諭書之寶,用於諭書者五曰科擧之寶,用於紅白牌六曰宣賜之記,七曰宣貺端輔,八曰同文之寶,竝用於頒賜書籍九曰奎章之寶,用於衛製鈐識十曰濬哲之寶,用於閣臣敎旨此之謂十寶也。

十寶之目,見《大典通編》。

十二之類凡十條

编辑

十二律者,合樂之法則也。黃鍾,子月律大呂,丑月律大簇,寅月律夾鍾,卯月律姑洗,辰月律仲呂,巳月律蕤賓,五月律林鍾,六月律夷則,七月律南呂,八月律無射,九月律應鍾,十月律此之謂十二律也。

十二律之目,見〈月令〉。

十二辟者,大衍五十之本也。辟,君也一陽曰復,子月卦二陽曰臨,丑月卦三陽曰泰,寅月卦四陽曰大壯,卯月卦五陽曰夬,辰月卦六陽曰乾,巳月卦一陰曰姤,五月卦二陰曰遯,六月卦三陰曰否,七月卦四陰曰觀,八月卦五陰曰剝,九月卦六陰曰坤,十月卦此之謂十二辟卦也。

十二辟卦之名,出荀氏《九家易》。或除乾ㆍ坤,加中孚ㆍ小過爲十二辟卦

十二支者,紀日之地枝也。子曰困敦,丑曰赤奮若,寅曰攝提格,卯曰單閼,辰曰執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協洽,申曰涒灘,酉曰作噩,戌曰閹茂,亥曰大淵獻,此之謂十二支也。

十二支之目,見《爾雅》。〈釋天〉文。《蠡海集》,以鼠配子ㆍ牛配丑等爲十二肖

十二配者,以日配月之名也。甲在正月曰畢陬,乙在二月曰橘如,丙在三月曰修寎,丁在四月曰圉余,戊在五月曰厲臯,己在六月曰則且,庚在七月曰窒相,辛在八月曰塞壯,壬在九月曰終玄,癸在十月曰極陽,甲在子月曰畢辜,乙在丑月曰橘涂,此之謂十二配也。

十二配之目,見《爾雅ㆍ釋天》。正月得丙曰修陬,得戊則曰厲陬。餘倣此

十二次者,日躔之所舍也。冬至所躔曰星紀,大寒曰玄枵,雨水曰娵訾,春分曰降婁,穀雨曰大梁,小滿曰實沈,夏至曰鶉首,大暑曰鶉火,處暑曰鶉尾,秋分曰壽星,霜降曰大火,小雪曰析木,此之謂十二次也。

十二次之名,出《漢書ㆍ律曆志》。

十二水者,四時之水候也。正月解凍水,二月白蘋水,三月桃花水,四月黃麥水,五月瓜蔓水,六月山礬水,七月豆花水,八月荻苗水,九月霜降水,十月復艚水,十一月走凌水,十二月蹙凌水,此之謂十二水也。

十二水之名,出闞駰《九州志》。又風有十二,如五月曰舶趠風,九月曰鯉魚風之類,是也

十二章者,天子之衣裳也。日ㆍ月ㆍ星ㆍ辰ㆍ山ㆍ龍ㆍ華ㆍ蟲,繪之爲衣,宗彝ㆍ燥火ㆍ粉米ㆍ黼黻,繡之爲裳,此之謂十二章也。

十二章之目,見〈虞書〉。上公九章,自山龍以下也

十二政者,先王之所以救飢荒也。一散利,貸種食二薄政,輕租稅三緩刑,恤其羸四弛力,息徭役五舍禁,弛山澤六去幾,關市皆不幾七眚禮,省吉禮八殺哀,省凶禮九蕃樂,閉樂器十多昏,不備禮而娶十一索鬼神,修廢祀十二除盜賊,急其刑此之謂十二政也。

十二政之名,出《周禮ㆍ大司徒》。

十二體者,文辭之制裁也。制體,誥體,詔體,表體,露布,體檄,文體,箴體,銘體,記體,贊體,頌體,序體,此之謂十二體也。

十二體之名,出《小學紺珠》。

十二操者,古時之琴曲也。一〈將歸操〉,孔子二〈猗蘭操〉,孔子三〈龜山操〉,孔子四〈越裳操〉,周公五〈拘幽操〉,文王六〈岐山操〉,周公七〈履霜操〉,伯奇八〈朝飛操〉,牧犢子五十無妻作九〈別鶴操〉,商陵牧子十〈殘刑操〉,曾子十一〈水仙操〉,伯牙十二〈襄陵操〉,夏禹此之謂十二操也。

十二操之名,出《樂府詩集》。

十一ㆍ十三至二十八二十條

编辑

十一會者,衣裳之會也。一北杏,十三二ㆍ三兩鄄,十四ㆍ十五四ㆍ五兩幽,十六ㆍ卄七六檉,元年七貫,二年八陽穀,三年九首止,五年十寗母,七年十一葵丘,九年此之謂十一會也。

十一會之名,出蘇軾《春秋提要》。去貫及陽穀,則爲九合

十三經者,聖賢道義之府也。《易》ㆍ《書》ㆍ《詩》已上三經ㆍ《周禮》ㆍ《儀禮》ㆍ《禮記》已上三《禮》ㆍ《左傳》ㆍ《公羊傳》ㆍ《穀梁傳》已上三傳ㆍ《論語》ㆍ《孟子》ㆍ《孝經》ㆍ《爾雅》,此之謂十三經也。

十三經之目,見《崇文總目》。

十三省者,中國管轄之制也。山西省冀州山東省河南省洛陽陝西省長安浙江省揚州江西省湖廣省等地四川省福建省閩越廣東省南越廣西省百越雲南省梁州貴州省西南夷此之謂十三省也。

十三省之名,出《大明一統志》。

十四類者,道術方技之別也。儒家,農家,《野老》ㆍ《祭癸》等法家,商君名家,公孫龍鄧析墨家,《尹佚》ㆍ《我子》等縱橫家,龐煖雜家,《呂覽》ㆍ《淮南》等道家,小說家,伊尹鬻子兵法家,尉繚天文家,常從歷數家,耿昌傅周五行家,風鼓羨門醫方家,扁鵲白氏此之謂十四類也。

十四類之名,出《唐六典》。丙部爲子庫,其類十四也。《漢ㆍ藝文志》以儒ㆍ道ㆍ陰ㆍ陽ㆍ法ㆍ名ㆍ墨ㆍ縱橫ㆍ雜ㆍ小說爲九流

十五氣者,山川風氣之別也。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喑,嵐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痺,丘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此之謂十五氣也。

十五氣之目,見《淮南子》。

十六族者,帝舜之良佐也。高陽氏有子八人,蒼野隤敳檮戭以淺反大臨厖降庭堅臯陶仲容叔達,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皆稷契ㆍ朱虎ㆍ熊羆之類天下謂之八元。此之謂十六族也。

十六族之名,出《左傳》。史克之言

十六國者,末之僭僞也。前趙劉淵後趙石勒前燕慕容廆後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燕馮跋前秦苻洪後秦姚萇西秦乞伏國仁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南涼禿髮烏孤西涼李暠北涼段業大夏赫連勃勃後蜀李特此之謂十六國也。

十六國之名,出《北史》。崔鴻撰《十六國春秋》

十七篇者,儀禮今文之數也。〈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鄕飮酒禮〉,〈鄕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禮〉,〈旣夕〉,士喪禮下篇〈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士祭禮〈少牢饋食禮〉,大夫禮〈有司徹〉,〈少牢〉之下篇此之謂十七篇也。

十七篇之目,見劉向《別錄》。本不同

十八學士者,太宗之經幄也。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通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此之謂十八學士也。

十八學士之名,出《唐書》。

十九章者,郊祀之樂歌也。一〈練時日〉,二〈帝臨〉,三〈靑陽〉,四〈朱明〉,五〈西顥〉,六〈玄冥〉,已上四章鄒子七〈惟泰元〉,八〈天地〉,九〈日出入〉,十〈天馬〉,有二章十一〈天門〉,十二〈景星〉,十三〈齊房〉,十四〈皇后〉,十五〈華燁〉,十六〈五神〉,五帝也十七〈朝隴首〉,十八〈象載瑜〉,十九〈赤蛟〉,此之謂十九章也。

十九章之名,出《漢書ㆍ禮樂志》。

二十級者,之官制也。爵一級曰公士,二曰上造,三曰簪裊,以組飾馬者四曰不更,不豫踐更者五曰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大夫之尊者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此之謂二十級也。

二十級之目,見《漢書ㆍ百官表》。

二十一史者,歷代之記載也。《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三國志》,陳壽《晉書》,太宗時撰《宋書》,沈約《南齊書》,蕭子顯《梁書》,姚思廉《陳書》,姚思廉《魏書》,魏收《北齊書》,李百藥《周書》,令孤德𣏰《隋書》,魏徵《南史》,李延壽《北史》,李延壽《新唐書》,歐陽修宋祁《五代史》,歐陽修《宋史》,脫脫《遼史》,脫脫《金史》,脫脫《元史》,宋濂此之謂二十一史也。

二十一史之目,見《續文獻通考》。《經籍考》,加《明史》ㆍ《舊唐書》,則爲二十三史

二十二人者,帝舜之命官也。作司空,作后稷,作司徒,臯陶作士,作共工,作朕虞,伯夷典禮,作典樂,作納言,岳者一人,牧者十二,此之謂二十二人也。

二十二人之名,出〈虞書〉。

二十三字母者,文字音韻之別也。見溪群疑,謂之牙音,겨켸큔이端透定泥,音出舌頭,둰튜딩데幫滂竝明,謂之重脣,방팡뼝밍精淸從心邪,出齒頭,징칭쭝심쎠曉匣影喩,謂之喉音,ᄒᅽᅘᅣ힝유來日二字,半舌半齒,래이此之謂二十三字母也。

二十三字母之目,見李嘉紹《韻法橫圖》。西域蕃僧神琪之所傳也。又知徹澄娘爲舌上之音,非敷奉微爲輕脣之音,照穿狀心禪爲正齒之音,合之爲三十六母。凡韻母用其初聲,不用其中終聲

二十四氣者,四時之節候也。立春ㆍ驚蟄ㆍ雨水ㆍ春分今雨水驚蟄序次相易ㆍ穀雨ㆍ淸明今淸明穀雨序次相易ㆍ立夏ㆍ小滿謂陽氣小盛ㆍ芒種ㆍ夏至ㆍ小暑ㆍ大暑ㆍ立秋ㆍ處暑ㆍ白露ㆍ秋分ㆍ寒露ㆍ霜降ㆍ立冬ㆍ小雪ㆍ大雪ㆍ冬至ㆍ小寒ㆍ大寒,此之謂二十四氣也。

二十四氣之目,見《漢書ㆍ律曆志》。又春有二十四風,始於梅花,終於楝花

二十五縣者,朝鮮之故疆也。朝鮮箕子所封地䛁邯音男酣浿水增地入海含資帶水黏蟬田黎切遂城增地增土帶方駟望海溟海桓穴口長岑屯有昭明南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洌水之所分東暆弋支切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與不而相近邪頭昧三字名前莫夫租,此之謂二十五縣也。

二十五縣之名,出《漢書ㆍ地理志》。武帝衛滿,以其地爲四郡。其樂浪縣二十五,餘多未詳

二十六豆者,天子之盛饌也。韭菹,醓醢,醓肉汁昌本,菖蒲根麋臡,音泥,有骨醢菁菹,鹿臡,茆菹,水草也麇臡,麋麕同謂之朝事之豆。葵菹,蠃醢,蠃蝸同脾析,牛百葉蠯醢,蠯音裨,蛤也蜃醢,大蛤也蚳醢,蚳音遲,蟻卵豚拍,豚脅也魚醢,謂之饋食之豆。芹菹,兔醢,深蒲,蒲始生水者醓醢,箈菹,卽苔也鴈醢,筍菹,魚醢,謂之加豆。酏食,以酒爲餅者糝食,米與肉合煎謂之羞豆。此之謂二十六豆也。

二十六豆之名,出〈禮器〉。其目見《周禮》。醢入魚醢醓醢疊用之

二十七脈者,手腕跳動之候也。浮ㆍ沈ㆍ虛ㆍ實,長ㆍ短ㆍ滑ㆍ濇,卽澁也遲ㆍ數ㆍ緩ㆍ緊,洪ㆍ大ㆍ微ㆍ細,數有力曰緊弦ㆍ芤ㆍ伏ㆍ動,芤,葱也。按之中空散ㆍ結ㆍ濡ㆍ促,軟無力曰濡牢ㆍ弱ㆍ代ㆍ脈,更代也此之謂二十七脈也。

二十七脈之名,出李梴《醫學入門》。

二十八將者,光武佐命之勳臣也。鄧禹仲華馬成君遷吳漢子顏王梁君嚴賈復君文陳俊子昭耿弇伯昭杜茂諸公寇恂子翼傅俊子衛岑彭君然堅鐔子伋馮異公孫王霸元伯朱祐仲先任光伯卿祭遵弟孫李忠仲都景丹孫卿萬脩君游蓋延巨卿邳肜偉君姚期況兄劉植伯先耿純伯山臧宮君翁馬武子張劉隆元伯此之謂二十八將也。

二十八將之名,出《後漢書》。又見陶淵明《群輔錄》。《漢書ㆍ高惠功臣表〉,以蕭何等十八人爲十八侯

二十八宿者,列曜之界別也。角曰蒼龍,亢曰疏廟,氐曰天根,房曰天駟,心曰大火,尾曰九子,箕曰天津,斗曰天機,牛曰何鼓,女曰天孫,虛曰玄武,危曰蓋屋,室曰定星,壁曰東壁,奎曰封豨,婁曰聚衆,胃曰天倉,昴曰旄頭,畢曰罕車,觜曰虎首,參曰白虎,井曰水衡,鬼曰天目,柳曰朱鳥,星曰天都,張曰鳥嗉,翼曰羽翮,軫曰車轄,此之謂二十八宿也。

二十八宿之目,見〈天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