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前編卷五

前編卷四 艮齋先生文集
前編卷之五
作者:田愚
1927年
前編卷六

答徐幼七政淳○癸酉

编辑

所詢梅山集中。殺管叔。非周公事者。其意誠美矣。以經考之。卻不如此。然其謂居東。卽避謗。非東征云者。則合於朱子之定論矣。朱子於金縢弗辟之云。始以爲誅辟之辟也。如答董叔重,何叔京,徐元聘諸書。是也。雜著金縢之說。亦然。如此則居東。卽是東征也。然又以當時事勢言之。方其三叔流言之時。周公處兄弟骨肉之間。豈容以片言半辭遽然興師而討之耶。且成王方疑周公。周公固不應不請而自討之。若請於成王。則亦未必見從。是以朱子最後答蔡仲默書。謂弗辟。從鄭氏爲是。向答董叔重書。謂當從古註說。後來思之卻不然。古註。卽孔氏以弗辟之辟爲刑辟者。是也。而箚疑於董書古註下以爲卽馬,鄭說。馬鄭氏。皆以辟爲避。今見於蔡氏書傳及叔重問目者。是也。而箚疑於此恐失照檢也。此書作於丁巳以後。蓋晩年所定也。故蔡傳專用此說。據此則居東之非東征。可知已矣。惟以蔡仲之命觀之。致辟管叔。卻分明是周公之所自爲也。蓋管叔之計。非止爲周公一身之害而已。實欲傾覆宗社。塗炭生靈。天討所加。周公豈得而私哉。故曰。非周公誅之。天下之所當誅也。范氏說。見詩破斧章章下註。愚竊謂周公之辟管叔。自是理當如此。初不待後人強置周公於無過之地。然後爲無媿也。朱先生答徐元聘書。弗辟之說。固爲未定之論。至其所謂周公東征不必言用權。自是王室至親。與諸矦連衡背叛。當國大臣。豈有坐視不救之理。帥師征之。乃是正義。不待可與權者而後能也云者。可謂見得事理分明。說得輕重不差。正所謂百世以竢聖人而不惑者矣。且只以鴟鴞,破斧等詩觀之。豈可謂初無東征之事乎。故蔡傳曰。周公居東二年。成王遭風䨓之變。旣親迎以歸。乃命周公征之。其東征往返首尾。又自三年也。孟子燕人畔章集註。亦言管叔與武庚畔。周公討而誅之。以是觀之。居東東征。各是一事。而當倂有之。不可疑其爲一事也。梅山問於襟溪曰。周公居東。或以爲避讒。或以爲東征。二者倂有之否。居一於是乎云。故云然。且不可以殺管叔爲非周公事。而反歸於愛惜回護之弊也。此等處。必如朱子所謂須著箇極廣大無物我底心胷看者。然後方敢竆究到底。亦須大開口說破。令人胷次灑然也。洪先生說。或是一時有爲而發。不可知。今玩其意。別作一說看可也。若與經旨牽合爲一。則恐反費力耳。

與徐幼七

编辑

大全附錄十四卷卌七板芝邨錄。語及孝廟密札曰。兒輩乞投進。而吾何忍出此以冀免乎。問。萬一有益。則令孫諸人。何不偸得以進耶。曰。兒輩之心。豈不如此。但渠輩不知所藏。雖欲偸得。得乎。此一段。未知曾如何看。鄙意竊以爲臨死毋苟免。爲己爲親。都是一串道理。而今欲諸孫偸進。恐於義有似未安。而先生所答。不曰渠輩道理亦不當偸進。而今曰云云。然則子孫中有知其所藏處而偸進。以弛先生之禍者。無亦有歉於先生所處之義乎。苟使先生之處義。有未盡焉。則在子孫分上。亦豈得爲恰好道理乎。愚意外人雖有此計。其在門人子孫之道。惟當以先生之心爲心可也。先生寄基學。兼示基德書。亦及孝廟此札。而曰。事機急時。或有生意者。則汝目可矐。此不可出也。恐此爲極等之論也。愚竊嘗信及焉。且如尤門諸賢。不畏火色。爲先生訟冤者踵相接。斯擧也孰敢以爲非也。第觀洛閩諸子。則伊川被姦邪之目。晦翁遭乞斬之章。而當時門弟。無一人出氣力相分疏者。恐此爲十分義理也。蓋師生一體。榮則俱榮。敗則俱敗。自是道理如此。非出於避禍之計也。故辨栗翁之誣之時。尤翁以爲爲士者。且從程,朱時法門。似可矣。其時惟畏齋以尤翁說爲是。故其諸子一不參疏。斯事也。詳見大全答朴子晦書。八十三卷卌四板當與宋道源七十卷廿六板,金景能八十四卷卅七板,李聖彌七十九卷十三板諸書。及附錄十四卷十二板農巖答問一條。互相參看也。惟同春被大憝之啓也。洪叔範諸公。陳章訟冤。則尤翁以爲若無叔範。則春門無人。又曰。此當有光於竹帛矣。此在同春身後。故於義無少歉也歟。凡此所論。固未知得失如何。且難遽與外人道。故謹此奉質。幸精思而詳敎焉。此非小小義理。不容少有差錯。

又十六卷九板右遜齋錄。問。濁氣有時而淸。氣亦有本然而然歟。此雖寂寥數語。亦可謂發得前人所未發者矣。而先生所答。則似不以爲然。無乃是照管未到者乎。且其所釋朱子答李繼善書。亦似未盡。蓋如其言。則氣之本然。只可論於太極之初。而不可言於騰倒之時耶。且騰倒之時。其氣固已雜矣。其騰倒者之本然。何曾有絲毫之變耶。此處所謂本然。只是就氣質上指其美且全者而言。非遽以湛一精英之氣爲言。侵入心字位分也。近得安城一士友書。以氣質體淸之說。深以爲非。雖以省齋之聰明。亦不免聽瑩。豈吾輩之見實誤歟。

與徐幼七丁丑

编辑

愚於省齋。蓋嘗服其氣象之好。而不能不惜其議論之差。其所以安於新學者。只爲不知性之爲本。便認靈覺以爲一身之極。而其才辯又足以張大之。遂欲挾此以陵駕前賢。殊不知究竟成就。不過是本心之說也。省齋與愚書。有云本心是理之眞體。又云良知卽是理。又言吾儒之言靈覺。是理也。又云能知覺者。卽太極在人之活體。惺惺有主宰者。是也。諸如此類。宛然異學口氣。似非儒門旨訣。故昔嘗以本心之學譏之。然被渠說得不分曉。不知其認性爲如何物事。故不敢顯然攻之。向得其書。以爲性豈得爲極本竆源之主宰。最後書始直言性非此心所出之源。此一句。是其緊要所在處。本不欲輕易說出。只被愚詰之再三。不得不說到此處。於是始見得與朱子背馳。更無可疑。故近爲一書痛闢之。自謂拔本塞源。無有餘蘊。然其所謂與朱子異者。省齋必不肯分明招認。如陽明之於整菴也。陽明答整菴書曰。執事謂僕決與朱子異。僕敢自欺其心哉。然大本旣異。雖欲援朱子以就其說。亦決不能湊合得成矣。

求仁之功。至於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然後可以言心與理一也。苟未至此。雖知得心理相須。不容偏廢之妙。亦要得持志養氣。以防其失理之患。此所謂利仁則二也。故南軒識心用利之說。朱子以爲失之太快。而流於異學之歸。今人纔學。便說心卽理。理爲氣主。安有反隨氣者。其異乎陸氏之恃心自用者。幾希。

嘗就聖賢說中凡言心處。試以理字易而讀之。如言七十從理所欲。回也其理三月不違仁。我四十不動理。又云聖人本天。釋氏本理。諸如此之類。都不成說話。但省齋於此。爲術彌精。爲說寖巧。拋閃出沒。有足以亂人知思。故其從遊諸人。一入其門。便被其所眩而莫之悟也。以爲吾師之說。眞有勝於栗尤之見。愚妄謂爲兩賢之徒者。不得不明目張膽。以別白其是非也。省齋之說盛行。則兩賢之道不明。兩賢之道不明。則程朱之說亦不得不亂矣。可不爲之深憂遠慮而痛與闢之也乎。所謂孟子好辯。非好辯也。自是見得異說之害人心亂吾道。不得不與之辯也。然當時楊墨之徒。亦未怕孟子。只是後人因其言而知聖人之道爲是。異端之學爲非。乃是孟子有功於後世耳。君祚舊與愚書。謂省齋之引栗尤說。蓋欲借重。以易吾黨。當時愚疑其未必然。自聞某人栗,尤見錯之說。始知有智無智。不翅較三十里也。

目省齋爲本心之學。據其所守。雖似過當。就其所見而論之。不得不說到此處。此處若非眞實見得。則其不以爲刻核之論者。幾希。環顧一世。將安所開吾喙耶。吁。其可苦也已。

朱陸之辯無佗。吾須讀書以明理。而彼謂六經是我之註腳。直據己見。分別善惡。吾務治心以合理。而彼以己心爲天之正理。謂但得存心。自然合理。此其所以異也。近世一種學問。雖說朱是陸非。然旣認心爲太極之理。則其直據己見。分別善惡。但存此心。自然合理之意。則卻又與陸氏潛符默契。而不能以自別矣。如曰不然。則須將心卽理三字。一時打破了。然後可矣。不然。猶人之食烏喙者。知惡其死。而不肯飮水以取吐也。

與徐幼七戊寅

编辑

向遇李敬述。以獨斥鄭某。而不絶梨山。責愚於稠中。尹丈爲言。吾輩之絶鄭。猶是不獲已。今又欲幷絶梨山。此於君意。何所快乎。敬友終不服而先去。續聞溪於鄭。尙且與之對話。而乃有此說。其意無乃別有所爲耶。未可知也。愚意當此斯文分裂之日。朋友雖有小疵。苟非大故。亦可以含垢藏疾。以全交道。此實朱,宋兩先生之意也。一事蓋一人。已非美意。况梨之所失。強令息爭而已。鄭則趨時附勢。背師賣反。而甘爲一邊之嚆矢者。吾輩若俱絶之。便失本然之平也。但鄭之害淺。梨之害深。故愚於前後。不避嫌疑。而屢進其所不樂聞者。蓋爲斯文世道之慮也。嗟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與徐幼七庚辰

编辑

去冬因尹孝子景溥氏。始借得雅言全部。繙閱三數過。覺得於省身克己處。大有裨益。其立文造語。類多痛切沈著之意。罕見華美悠泛之象。儘是近世不易得之書也。但其性理諸篇。絶不類栗,尤所傳之說。其所爲言。似未免還收了二先生平日所擯斥之餘論。甚可怪也。其門徒所稱潭華之遺矩者。未知是如何。豈於此書所載之外。卻別有至言妙論。可以上接二先生之單傳密付者歟。未可知也。見今正學日孤。僅如一髮。又以此書行于其間。竊恐反爲異學所攻。重爲吾道之累也。以故不免以妄見略有所箚記者。而不敢輕出以示人。蓋恐以此而卻實了向來一番人之誣耳。愚竊見此老讀書論理。誠有深潛自得之味。處己酬世。誠有愨實難及之妙。然或不能無未盡處。但據至理以揆其造詣。公吾心以玩其氣象。自見有當更商處。不可只以尊畏遜避之心爲重。而意所未安者。不敢與朋友商量講究。以求其是而決其疑也。但不可有徑自主張之意。無禮不敬之辭耳。

與徐幼七戊戌

编辑

近看延平答問。喜說灑落兩字。反以求之吾心。每被外物所礙。浮念所亂。不見有此氣象。緣主宰不立。識解未徹而然爾。程朱所敎居敬致知。是聖門正脈。士人性命所繫。不可不謹守之也。王陽明以讀書竆理。爲洪猛之烖。毛奇齡以居敬飭身。爲聖學之禍。噫。人所見之錯。所言之悖。一至於此哉。未知近年所做輪翼功夫。果能知見明透。主宰卓立。以底胷襟灑落也耶。因風相與講貫爲幸。

與金伯存鍾順○乙酉

编辑

許氏語愚嘗愛之。向聞致容深疑之。不知後來能轉得所見否。栗翁始以爲過言。後復謂之不可輕。此已見於粹言矣。至於尤翁。又復贊之以眞知言。兩賢於此。豈無所見而然哉。苟能信得此話及。則又須知世儒之有文學節義。而亦有畔聖人之道而入於異端之說者矣。蓋未可槩以其言論之篤。氣義之激。而便認做道學。此墨氏所以有至德。程子曰。墨子之德至矣云云。而終未免於禽獸之斥。陸子所以有懿行。而卒自陷於禪佛之見也。自聞伯明所傳。試嘗寫出前言之類許說者凡幾條。欲以寄致容。而又念其自主張太過。不肯聽人說話。遂戢而不出耳。

尤菴先生答文谷書曰。時事至此。衍儀一怒。誠可怕也。孝慈忠信而亡人之國者。眞知言哉。加我衰朽。徒有上藍之涕而已。戊辰五月。

與金伯存

编辑

性心體用。後來看得如何。以性心分道器。先儒說性道心器。農巖老洲。亦皆有是言矣。多矣。則道爲器體。器爲道用。自是無疑者。特不曾就身己上切實體驗。則亦無由可見得耳。靜而惺惺寂寂。發而正正方方。是心之能事。而其所以能如此之理則性也。此性心體用之說也。愚於此。確然自信。雖遇雄辯人。亦不動矣。盛見如未徹。可且置之。以待異日。亦不至大妨事矣。

國事至此。寧欲無訛也。八域生靈。將爲日虜之臣妾矣。爲之柰何。尤菴先生嘗有抱木枯死之言。今日我輩數人。相與攜書入山。草衣木食。以度餘日。庶幾得免爲夷狄。而此處終是未甚邃僻。若復轉入萬山無人跡處。卽可以少愜平生之志。而顧無其便。柰何柰何。

答鄭命新煥周○己卯

编辑

來敎謂彼之持論。每自謂主理。而見其發於言爲。則專主於氣。氣之所發。不復觀理之所安。而矯枉過直者或有之。此一段。說得彼之病痛甚的當。嘗記語類言。老佛却不說著氣字。以爲此是渣滓。必外此然後爲道。今以此說觀之。天下之主理者。莫老佛若也。及其發用。卻不免反爲主氣。何也。只爲不知性爲心之主本。而只認心爲人之極則耳。朱子所譏釋氏非不識心。只爲不見天命實體。專認此心以爲主宰。故不免流於自私者。正謂此也。檢本所載朱子答鄭子上書。論一種學問之病。亦只說破此意。而農巖所論。尤詳覈矣。來書心理之辨。雖時有小出入。而大體正當。故不復細論耳。來敎謂俗學之不相知。於我何哉。但爲世道則可懼耳。此數句。似微有獨善其身便了之意。恐合商量。古之聖賢闢異端惡流俗。如彼之嚴。豈爲欲人之見知。正以異端俗學不理會。斯文世道。寖以不振。終至於率獸食人。故爲是之懼。而不得已於其言也。愚見如此。未審尊意以爲如何。

答鄭命新

编辑

尊諭以峿堂雲稼二書。爲今日公案。又以金之援引一世名卿儒賢。以爲攻人之羽翼。固已唐突。而其平日好議論人長短之氣習伎倆。亦盡露於此。果皆理到之論也。又曰。彼欲攻人而不覺自攻其師。此亦是也。近者淸州一士人。改金註曰。馮婦大愚。田意實指李華西。此亦出於揣摩之言。固無足議爲。但自彼金言之。豈非所謂出爾反爾者乎。可發一大笑也。來書又以金所答雲稼書。爲私心巧計者。可謂破得佗一顆老膽矣。至於攻乎異端之戒。愚未敢聞命。細詳來敎。似以攻爲攻擊之攻。此張子,呂,謝,楊,周諸家之誤。而朱先生於或問之書。論之詳矣。記昔陳君擧見朱子屢與陳陸諸人。往復論辨。以書諷之曰。相與詰難。竟無深益。蓋刻畫太精。頗傷𥳑易。矜持已甚。反涉驕吝。朱子報書云。某向來之辨。雖至於遭讒取辱。然尙恨其言之未盡。不足以暢彼此之懷。合異同之趣。而不敢以爲悔也。其答程正思,劉公度諸書。及孟子好辯章或問。皆此意也。今讀其說。有以見聖賢憂道學悲人竆。眷眷不已之心。直是使人感泣也。切願吾丈。更思錄示。與野愚書。眞知我者。夫復何言。所引中庸第四章之說。最爲的當。可掃一世紛紛之論。何快如之。但所謂今日之罪子明者不幾於侮聖言云者。雖據中庸之訓而言。若使讒人絶去首尾而孤行此句。則恐有致人脣舌之慮。如何如何。浮議之尙且未息。非惟嘉峽爲然。洛下湖中亦然。而懷德尤甚。峿堂亦以扶護田愚。大得人言。雲稼亦然。可怕可怕。此皆讒賊播揚醞釀之功。尊諭所謂承旭乃欲以此而報同門敎育之恩者。正得其實矣。此人旣誤梨山。又誤嘉金。今又以其計行於湖中。而湖中人士。多墮其術中。此豈非鍾氣人乎。愚生十有四年。天地已肧胎此人。今日之禍。烏得免乎。只得安而受之已矣。尊誨以梨山之前後異見爲不可知。愚竊謂梨山天資渾厚。故其立心行事。多周詳委曲之意。少白直剛毅之象。比之愚㬥厲少溫潤之色。誠亦賢矣。要之梨亦不能無偏也。至於今日事。又不無些苟底意思。故不免致人議論。殊可惜也。梨每以斥逐祭文。爲激成惡心。挑發禍機。愚竊謂此事。只論是與不是。不得說激觸。此似是利害上言論也。愚固有做得未盡處。然其大體則尊師門也。衛正道也。以故同門諸賢。無不響應。世間識者。亦多與之。人心焉可誣也。特以梨山有調停之論。使李讒益肆。金勢益盛。所以成今日之禍。今乃不以自咎。反歸罪於直道而行者。不知此是何等見識議論也。

講論不合。各尊所聞。來諭之云。非不美矣。但今日紛紛。都只出於斥逐祭文。非因往復不止之故也。觀於先師下世以後。誄文未還之前。金,柳兩人。皆極注意於賤子。至使承旭依恃以爲學。則可見矣。且雖只以講論不合言之。若是小小文義不同。則置之可也。若其人未足爲吾道害。則置之可也。今也柳穉程其文學行義。自是有名士友間者。其所主張之說。又是學問頭腦差舛處。將流而爲異學。而最是其說得行。則栗,尤之訓。將見掩翳而不章矣。身爲士子。如何不力與辨明。以冀有補於斯文。而徒自託於各尊所聞之義。以負聖門攻斥邪說。不必聖賢之遺敎也乎。且彼雖不悟。而吾說旣明。則庶幾佗人免墮旁蹊。此亦一道也。故朱子之於象山。雖知其不肯回見。而猶且往復不置。蓋恐後學之誤爾。此意屢見於門人之答矣。

一自梨山立異之後。士友親切者。爲之嗟惜。其生疏者。又多疑怪。甚則欲自告絶。而倂與諸同門之不絶梨者而疑之。然慶元黨禍時。勉齋極恨儕流之不能自守者。言甚直截。朱子以爲一向絶了。又恐都無好人。尤翁答金退憂書。亦言當此正論消亡之日。知舊雖有小疵。亦宜含容以全交道。不須於朋輩中自相矛盾以自弱也。此實朱子意。見答趙幾道書。吾輩于今日。正當深體此意。不可乘快以誤事也。至於鄭申李三人。其所爲長書。無不自凶肚中寫出來。或歸辱於先師。或貽羞於貞夫人。故同門之識道理者。及任友兄弟。倂皆告絶矣。今也定軒旣不見三人之書。又不察梨山之心。梨山則知嘉金之無狀。而特不能顯然告絶耳。惟欲以一槩斷定。其義固已不精。而又以同門之不絶梨者。爲有所畏怯。此又是鄙俗之見。深爲此兄惜也。此兄性氣勁直。故無許多依違回互之病。其中又卻有粗鄙執滯之失。信乎鰣魚多骨。金橘太酸。足爲千古之恨也。愚於梨山。有兩道長書。備陳源委。兼指梨山過誤。野愚諸公謂是有補世敎之文。其中有告子鄕原兩截人等語。以此。頗見其怒。其弟言汝。至以愚爲同於李承旭。可見其恨之之深也。愚此兩書。定兄皆未之見。徒見愚不絶之迹。便疑其有所畏。可一笑也。

與鄭君祚胤永○辛未

编辑

別來爲學何如。學無淺深。皆要辨別義利。而去彼取此耳。若不能截鐵斬釘。而未免於拖泥帶水。則毫釐千里之繆。直易易耳。雖然。非用意精密者。毫釐千里之繆。亦未易以覺察也。夫旣曰讀書問學。則其於義利之辨。縱不能一刀兩段。而其間亦寧無小補。然要其終而觀之。不過爲鄕原而止爾。則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其何忍以世俗譽毁一己利害。亂其胷次。而不念夫上帝降衷之至意。而辜負了師友眷眷期待之誠心也乎。區區所欲爲執事道者。止於此而已矣。伏願高明。卓然自立於頹波之中。以爲斯道之耿光。乃爲不相負耳。千萬留意毋忽。

答鄭君祚丙子

编辑

當初省齋之以心爲理也。愚疑如此。則理亦有作用乎。佗又以爲理之本體。卻無作用。愚又問所謂理之本體。是甚物事。問之再三。乃得其答。以爲此非以性言。乃指此心所出之源而爲言。此說甚糊塗。直是理會不得。愚又問此心所出之源。是指在天之理耶。則在吾人分上。只有有爲之理。此四字。是其論心之語。而卻無無爲之理矣。若是指在人之理云爾。則心外性外。又有一物可名爲理。其果說得去否。不知省齋於此。又如何做轉身一路也。頃得其書。謂依愚說。欲一番理會。此意固好。但恐先入爲主。佗人說話。終是臲卼不安。齟齬不入。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且如我之不能從彼。亦猶彼之不能從我。總而觀之。吾人所見。亦安保其果不戾於聖賢之本意也。吾輩亦須虛心退步。時時自詰。詰來詰去。見得四方八面都無一處窒礙。然後自信亦未晩也。某人云云。鄙意臨事勇敢。固勝於委靡。然於勇敢之中。又必有精義爲之主。然後乃爲眞勇敢。不然。恐只是任氣自用。非君子之所貴也。

與鄭君祚丁丑

编辑

向有一朋友。見謂君之欲退其文。可謂疏矣。彼中氣勢。何可當也。然則吾人臨事。不當視理之是非。以爲進退。只要看人之強弱。以爲前卻矣。此爲何等問學耶。不知人秉彝之性頓放在甚處。全不見影響。可怪可怪。近日李之父子。以野書爲亦出於賤指。至有尹徐爲某手足之語。可見其見惡之深也。然以孤豚之蹤。乃爲諸賢之首。光華極矣。夫光華踰分。則殃咎隨至。蓋機穽冥茫。不可測度也。然乳彘之觸虎。秖發於眞情之不容已。豈復計其身之見傷也。向日祭文事時。諸人氣色。或頗沮縮。而惟執事誦嘉金哭洪汝章之文曰。此實指吾先生而言。又曰。彼中諸人。於先師多有不快辭語。吾所熟知也。其時執事。旣混在諸人之中。雖緘默無言。而人亦不甚見非也。然而不肯爲彼而必爲此者。是眞心卓然。而正義顯行處。極令人敬服也。惟願執事。堅持此心。無或撓奪於一時時勢之論也。此雖一事。其苟與不苟之閒。所繫非輕。故敢此奉勉。想亦見諒也。

與鄭君祚戊寅

编辑

愚所與某人書。有所當改者。今又專送此友。蓋雖告絶。亦不可有毫髮過當語也。執事與彼書。來諭謂當痛改話頭。期破凶膽云者。已得之矣。某年以某爲某官之說。專出於吹索之意。蓋爲某官之下。何不言某不起三字。不論其人辭受之節。專以其除官爲咎。則閔子將不得免貴恥之譏矣。且以無疏爲爲彼地。則晦翁之慶元焚稿。尤翁之丁丑括囊。亦皆爲爲侂胄地。爲建虜地者矣。豈不殆哉。彼中言論。惟務高妙。而卻欠平實。此爲甚不便耳。

答鄭君祚

编辑

愚事師不忠。至被操懿之斥於師生離合之人。可謂羞媿之又羞媿也。以故時人之畏之。甚於癘疫也。然近者。李某作僞書。譏徐丈爲亂賊之黨。而徐丈之於愚。不惟不絶之。反手書璧立萬仞語。以見勖也。至於尹丈。則又甘受荀彧,賈充之名於執事。而猶不忍告絶。甚矣諸丈之迷惑也。適得四月十五日所遣別紙。罪愚之言甚衆。而無一字不出於考核之中。反復讀之。有以見執事之明。非羣公所及。宜其得不遠復之稱於其人也。書末。又以補踦之道見敎。足見執事周旋人情之一端。使愚之昏愚。賴天之靈。或有所悟於截頭穴胷之前。則負荊請罪於嘉陵門下。當如來諭之云矣。顧此未悟而強說以語人。則於避禍之道。得矣。其於欺心之罪。何哉。前年先師練祀日。申桂自謂非嘉陵門人。蓋欲聞祭文事而然也。及至明日。又卻謂未嘗非師生。古今天下。寧有似此道理乎。極可駭然也。愚所謂師生離合者。正指此人而言也。

答李敬述善植○己卯

编辑

來諭備經險阻之餘。臨事有牽引顧瞻之態。此正內外輕重倒置處。甚可懼也。愚謂學問無別法。只要於遇患難迫寒餓處。常人所章皇恐懼者。我能不章皇恐懼。常人所憂愁隕穫者。我能不憂愁隕穫。方始是學問得力處。又如與人講說時。佗人所傅會牽強者。我能不傅會牽強。與人睽忤時。佗人所忿狠怨懟者。我能不忿狠怨懟。自己過誤時。佗人所文飾蓋覆者。我能不文飾蓋覆。方始是眞實學問。不然。只是爲名爲利耳。與上帝所降。聖人所訓。了無交涉。愚比日所思索得者如此。因以浼聽。想兄不以爲不然也。來諭謂弟卓然特立。吾道有望。愚豈有定力及此。惟見得彼勢熾盛。有如當街打人者。愚雖回面汙行。首身投免。亦不可得。則姑以守吾太玄。爲第一義諦耳。

來書以鄭奸事。縷縷見敎。然金是汙衊先師之人。愚是辨理師誣之人。彼鄭又是受師門罔極之恩者。而今乃怵迫禍故。趨附勢利。而爲金右袒。飛書走牘。以攻斥此漢爲能事。凡其所爲奸回陰譎。有不忍正視者。彼於練事時。歷言彼邊誣辱之說。又自謂以書詰彼。至昨年正月。以其書草見示。辭理嚴正。而渠猶曰。當更痛改話頭。期破兇膽。其所守甚不易得。故愚與書稱其眞心卓然。正義顯行矣。不料其後反請齋記於彼人。而所謂辨誣書。初不送之。又從而爲倒戈奮擊之擧。眞可謂狗彘不食其餘者矣。愚與諸公。不得已而聯名告絶。此而可恕。邢恕胡紘之徒。將復接迹於世。而師生之倫。掃地盡矣。恐未可便以擧措太遽咎諸公也。後書有不得不絶四字。尊兄似亦見得此義矣。然又聞兄與彼。在店中對話云。苟其然者。恐失羞惡之本心也。莧陸夬夬。聖人猶以爲中未光。况藕斷絲連。顯有所比乎。來諭謂此人本以異類入吾黨。故先師甚愛之。今日吾輩宜深體此意。此言使人感涕也。然又有可思者。昔鄭介淸。本僧人也。思菴愛其才。勸還俗。養育如子。後李潑斥思菴。介淸遂附潑等而背思菴。沙溪問介淸曰。君不曾服事思菴乎。恩義其可忘乎。介淸曰。吾欲觀其家書冊。故往來耳。別無恩義。沙溪惡其無狀。不與之言。見尤菴答鄭混源書。沙溪非思菴門人。而猶且絶介淸。况我輩之於胤永乎。若使思菴門人子弟。徒以思菴平日愛育之意。而不忍斥介淸。則是爲不忍於小不忍。而反忍於大不忍者。豈所謂道哉。老兄欲我輩倂絶蘆溪。而又疑有所畏而然者。此甚不然使蘆所爲。誠若彼鄭。愚與諸公。雖甚巽劣。豈敢有揀擇於其間。只爲鄭是彼邊人。蘆是兩間人。無可倂按之理也。記昔慶元黨禍時。勉齋深斥儕流之不能自守者。朱先生以爲如此。則都無好人。宋先生亦每以此擧似知舊。而曰。當此正論消亡之日。儕流雖有小疵。亦宜含容以全交道。不須於朋輩中自相矛盾以自弱也。見答金退憂書。此理極當理會。願老兄姑此虛心以觀理。毋遽億逆而疑人也。來書引程子答生之謂性與天命之性同乎之問一條。疑近思錄所載生之謂性之爲氣質性者似然。而先師無恙之時。愚嘗考出此條。是伊川說。見載於中庸輯略首章。而註其下云伊川。比又考遺書明道說一條。其言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註其下曰明道。以此觀之。程子兄弟。論生之謂性一句。恐各是發明一義爾。似未可以此準彼也。又念讀書之法。要須各就地頭。先究其所說本意端的如此。然後始乃彼此參互。同者同。異者異。而見得立言者之意矣。不可未曉乎此而遽引佗說以亂之也。

答李敬述乙未

编辑

一緘三書。凡四千五百餘言。而所懲討者。喪性欺天不可逭之罪。所講評者。天命明德未易究之理也。噫。尊座之手勢可畏。而鄙人之面血尙在。自不忍包羞帶累。而與之辨冤疏過。談玄說妙。以益不智無恥之誚也。來書固亦以喪明後。神昏精亡。妄言亂語見責。而近日則益甚矣。萬一未卽死而本心眞性。或須露出頭面。然後卻聞理到之論。則庶幾覺悟矣。伏幸且已之。少竢。

答安士尙絅鎬○甲申

编辑

來書以衣制事。深致慨惜。至擧安得中山千日酒。酩酊直到太平時之句以諭之。三復。令人心痛也。夫衣裳。所以章其身而防其躁也。故先王必爲峨冠綏纓大袂垂紳之制。以敎人也。彼鞍馬爲家。射獵爲生者。乃爲短衣窄袖。以利其作用。而無所事乎深邃寬大之服。此諸夏裔戎之所由分也。今此新式。斷非吾人之所可近身者也。喪之徑情。祭之無序。記禮者以爲夷虜之道。則衣冠之無稽。獨可謂之法服也乎。愚比日家居。野服燕衣。出門則凉衫深衣。而同杜諸生。亦無一人敢用新制者矣。或謂君命何可違也。故聖人有賤而好自專之戒。此似然而又有不然者。曾子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則聖人再言是何言歟以戒之。臣之於君。其義亦何異也。故位在搢紳者。陳義以諫而不見聽。則終於去已矣。身處草茅者。守禮自靖而律以犯禁。則致其命已矣。如此則言雖不行於一時。身雖見殲於當世。而其所守之道。猶可得行於百載之下矣。若夫自專之戒。亦謂上有禮以敎之之時。不謂變夏從夷。亦復諉以朝令而不敢違也。朱子生乎南度之時。嘗歎世亂思君子不改其度也。尤菴先生手錄此語。而曰。每讀至此。未嘗不三復流涕。其所感者深矣。此聖人所以以強哉矯。贊至死不變之君子也。蓋世治則敎出於君。世亂則敎立於士。士雖賤。君雖貴。而其隨時之汙隆。而維持天常綱紀人道之權。則初不以位之尊卑。有所加損焉爾。士之責任。如是之重。其所執之義。有非君上之所能奪也明矣。豈可苟乎。吁。千聖在前。百世在後。可畏可畏。

答李若天晶老

编辑

今承錄示續通解疏說。以爲右手執角。左手挂袪。見此不覺爽然。但所未敢知者。經文旣明言左手執角。則疏所謂右手執角。不知何所據而云耶。愚每謂挂袪以小指者。便卒角也。此兩句十字。可以爲挂袪與卒角。俱用左手之證也。蓋挂袪之時。不得全任一手。而必止用小指者。所以爲便於卒角也。且以家禮觀之。旣以左袂起頭。而不復別言右手挂袂。則所謂季指。似當仍指左手也。其下又不復別言右手卒飮。則卒飮之仍用左手。從可知也。

與沈中卿宜允○丁丑

编辑

華西雅言曰。心爲一身之極。而湯所謂上帝降衷。劉子所謂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是也。又曰。心外無性。性外無心。心之知覺。卽性之知覺。性之知覺。卽心之知覺。安有各爲二物之理。此於尊意。以爲如何。愚聞心性二者。參贊化育之本。不能相無而渾合無閒。亦非人所能去取也。然性是理。心是氣。則其勢有強弱之分焉。故聖賢論學。於其不能相無者。旣以體用能所之屬明之。而無所偏廢。至其道器之辨。彊弱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氣精爲配理尊無對之意焉。蓋其所以本天而不敢本心者。其旨深矣。今曰心性無辨。則便有從心所欲而自不踰矩者。此豈非人之至願。然除非上聖之資。乃有此理。便是上聖之資。其實亦須心本於性爾。此說之行。將使學者。有不務本性而徑欲從心者矣。得無爲道學之累乎哉。

答沈中卿辛巳

编辑

令弟書以鄙文懸註。爲出於讎家之構誣。又以金誄爲深文暗譏。而曰。彼如易地。亦將明目張膽。一一分疏之不暇。而卻乃致怒於不當怒之地。可謂不思之甚。愚於是。竊自幸無罪。而子雲堯夫不必竢於異代也。

答金致容漢燮○乙亥

编辑

俯詢性爲心宰之義。愚何足知。惟嘗聞朱子之言。以爲性猶太極。心猶陰陽。又聞尤菴以爲太極爲陰陽之主。而反爲陰陽之所運用。尤菴語止此。今人徒知性爲心之所運用。而不知心之運用實出於性。故曰氣之流行。性爲之主。又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卽是理也。倂朱子語。然謂之主宰者。非謂有情意有計度而運用夫心也。只是心有所爲。必先有此理而後。心始有所根極而有此妙用也。而沈明仲不知此意。乃欲以主宰爲情意造作意看。故尤翁告之曰。所謂理爲王宰者。不過曰自然而已。非如陰陽五行之有運用造作也。來書。以性爲有宰制之義。則無乃過重之問。此句答了。據此則知主宰二字。字同而用異。謂心爲性之主宰者。從流行處。指其能運用此理而言也。謂性爲心之主宰者。就源頭處。指其爲氣之所本而言也。此處理義極精微。正宜反復推究。不可只作小小議論不同看也。愚竊謂性爲心宰一句。雖始發於老洲。而其實從上聖賢以及栗,尤諸老先生所相傳授之單傳密付也。向得省齋書。以爲此一句。程朱尙矣。吾東中古以上諸賢講說。亦有此話否。以此甚忽之。然今不敢多談。且請老兄。只就自心上體察。此心自用時。其發果無差否。以性爲主時。其心能無畏乎。夫以至神至靈運用不測之心。乃有所畏而不敢肆。豈非有至尊無對之理。爲自然不宰之宰故歟。只此數句。細心翫索。其味無竆。切己體驗。其妙不可言。愚每謂此心一有所爲。必以性爲主。而不敢自用。如此勉勉循循不能已。而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日泯然心與理一之境。然後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者。可庶幾焉。今若不肯如此俛首下功。乃欲以心爲極本竆源之主宰而不復本於性。而望其用之不差。則是雖若直截徑捷而得之。吾恐其未及有得。而遽已化而爲佛矣。此豈非可懼之甚者乎。理致精微。固難形容。重以自無所得。而從外揣摩以爲說。則其不能無誤。亦理勢之所必至也。惟高明恕覽而還敎之也。愚實無自是之心。而方且虛而竢之。

答鄭致受浩益○庚辰

编辑

諸友遠去。獨學難長進。亦無可如何。只得自鞭策。誓不負天降之衷。聖修之敎而已。此外幾多沒緊要底。不消留心可也。愚亦自覺得舊學漸就荒蕪。躳行從亦懶廢。極可懼也。來諭乃有奔波砥柱星門一人之裦。無乃太左矣乎。愚念訾謗之來。且自尋認自己失處。儘尋認。儘細密。卻覺有謗己者之所不及知而己自知之者。就此痛加剗鉏之功。尋亦覺得有自慊之象也。其實自非成德之人。安能盡善。近年毁言。不敢一切歸之捏造。覺得省了幾多客氣。進了些子道心。始知喫人打罵有益而無損也。任友久不得書。其何以聊生。其季也。天資極粹美。先師之所愛重而遺託於賤子者也。八月講會時。欲取以歸。則任友謂從當騎送。尙今無來。豈或有事歟。抑爲勢所禁也。每念執燭受命之日。不覺媿汗之浹衣也。如見任友。亦須自以己意。勸其遣弟從學。無棄先命之意。至幸至幸。

答孟任卿仁遠○壬申

编辑

承諭戒愼恐懼。汎言則通動靜矣。而今旣與愼獨對擧。則卻只是靜時事。自來說者。多謂如此。而愚見卻以不然。蓋愼獨之功。只在念慮萌動處加意而已。過此則又依舊是戒愼恐懼耳。愚故曰。愼獨只是戒懼中一事。卻是對不得那戒懼底。若必如來諭之云。則其用功也。無乃有欠闕不周之處耶。此處義理極微密。無徒求於文句之閒。而反以驗之吾心。則庶幾有以得之矣。

答孟任卿庚子

编辑

章句所同。矩也。推以以下。絜也。上下以下。其效也。金貞山以必當分願爲絜。上下平矣爲矩。而引江書爲據。其說槩與來諭同矣。然此不須多言。只以下文求之。便自明白。所惡於上。矩也。毋以使下。絜也。蓋所惡是死底字。不可作絜意看。毋以使下四字裏面。不得兼包絜以方之之意。如此而以此之謂結之。豈成文理乎。况朱子後日答江書。卻云絜矩。以己之心。度物之心。而爲所以處之之道爾。其答周舜弼書。則又曰。絜矩文義。謂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皆與章句或問一意。其前答江書。恐或未定之論。故尤菴先生箚疑。亦謂與章句不同。更詳之。須更以此等。虛心求之。如何。

答孟任卿辛丑

编辑

性命面貌之說。尊諭所辨。略而盡矣。區區於此。又有大家憂惶。不能自已處。請試言之。聖人所以敎人希聖。學者所以奮志學聖。無佗。以其性之一也。今曰面貌不同。則千人不同矣。萬人不同矣。凡從上聖賢所以深憂遠慮而立言明道者。究不過使人復其不同之性而已。凡世間賢豪。所以苦心極力而指聖爲歸者。畢境止於反其不同之性而已。孔子所謂及其成功則一也。晦翁所謂昔非不足。今豈有餘者。皆爲欺䛘後學之言矣。此於道術關繫何如。柳氏平生自號爲學聖人者。而其本源築底處。則乃與孔,朱兩夫子。判然別而不可合矣。豈非深可怪乎。蓋柳氏之於心。每嘗極力擡起。以爲古今天下第一至尊無對之理。而其於性也。非惟無尊而師之之象。尊性。見中庸。歸而求之有餘師。見孟子。亦頗有抑而卑之之意。想以其面貌之不同故也。近聞華西言性而無心者。如無將之卒。愚謂將一而卒萬。將尊而卒卑。宜乎柳氏之低視此性也。夫尊本乎心。而低看了性。則其學將與孔子同歸乎。抑將與釋氏同轍乎。柳氏之自誤已矣。凡國中後進之被其誤而不自覺者。將不億矣。此愚所以有一團眞切憂懼之心。莫能自定也。

答孟任卿

编辑

前呈瞽說。例蒙印可。可以自信耶。人性聖凡無間。及復初反同諸說。自是吾家茶飯話。今對彼邊證候。卻是神丹祕方。不可以不深自寶愛也。彼所謂天命之性面貌不同。直是不成說。只當麾之門牆之外已矣。程子嘗言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心且然。况可以天命之性。而謂之面貌不同乎。浦之以不同爲心。柳之以不同爲性。同一所見。程,朱諸先生。已有許多訓說而不見從。今我輩一時議論。如何挽得佗回。不如且置之。若曰性之五常。各是一德。如人面上耳目口鼻之異樣。則初不害理。而今其言止於如此。豈非面面不同。性性自殊之謂乎。性性自殊。豈子思發明大原之意。亦豈孟子人性皆善之意。朱註。人與堯舜。初無少異。亦豈程子原初水之意。張子萬物一源之意。亦豈朱子通天下一性之意。栗翁天地之性人物一也之意乎。彼自異於孔,孟,程,朱諸聖賢。則吾輩雖默無一言。而後進之稍有所見者。自不至爲彼所引去也。彼邊諸人。方以愚爲小人而惡罵之。盛諭乃欲使之大奮剛勇。壁立千仞。亟加揮斥。俾斯世爲此說者。有所畏戢。豈非相戾之甚耶。○若如彼說。則大原者爲小流。皆善者爲或不善。原初者爲末終。一源者爲萬派。一性者爲萬性也。此於諸聖賢之指。果有毫髮髣髴去處否。不知彼讀何書。而于心則推爲至尊無對之理。于性則降爲有萬不同之物。其本源如此。則所以處師生朋友之際者。傎倒繆戾如彼之甚。亦無足怪也。

各一其性。前言不一。後學何敢妄有論說。但朱傳云。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此數句指意。似非一行全具五性之說。故蒙陋之見。每於諸先生之敎。未免有些聽瑩處。竊不勝其悶隘之私耳。記得孟註有云。三子猶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時。孔子則太和元氣之流行於四時也。三子各一其時。非統合四時之謂。則五行各一其性。豈全具五性之謂乎。然此非人物同異之辨。不必嫌也。蓋此段周子方論造化發育之具而已。至下文成男成女。惟人得秀。乃說人物之分耳。且朱子又嘗言。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圖解但論氣質之性。則此全體墮在氣質之中耳。大全五行雖曰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語類據此則其指又何嘗如浦論之謂乎。愚之目下所疑如是。而不敢有隱於問寡之下。故且此仰質。幸恕其蒙迷而不憚反覆焉。

答孟任卿

编辑

頫敎各一其性之義。極感不遽彼之而指與迷塗之仁意。然私心亦有欲言者。不敢自外以負厚睠。但不欲多言。用犯心雜之戒。故略擧大槩以質可否。而願承一言之敎。蓋性理。有以全體言而分殊在其中者。有以一偏言而理一在其中者。而兩不相礙也。今此五行各一之性。卽偏言而一在者也。如木之性仁。而其萌芽。仁之仁也。抽葉。仁之禮也。結實。仁之義也。晦根。仁之智也。四者皆誠。仁之信也。此程子所謂居一而具四者也。然據其主而言。則仁也。餘四行皆倣此。若乃太極全體。則更無一德偏主。而五性之統會者。此與五行各一其性。豈無理一分殊之別乎。故日。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此語類所謂天之健地之順。如在人之氣質者也。又曰。各一其性。則渾然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此大全所謂但論氣質之性。則此全體墮在其中者也。只以此觀之。而合則合矣。如曰未然。則且請暫置此說。而更究佗義。恐不害事。如何如何。

與鄭國彥在弼○丙子

编辑

師生。猶君臣父子之大倫也。弟子旣以道義。定爲師生。則於其喪也。何敢自以情義淺深。爲之服哉。心喪。當以三年爲準。觀於孟子所稱孔子弟子事。可以斷之矣。愚嘗謂此義正如臣之擇君。子之出後。名位一定。則雖一日之間。已是君爾父爾。臣子之於君父。烏有情義淺深之可論。喪制厚薄之可言哉。愚故曰師生之名不可易而定也。雖然。斯義也。惟執事可聞。餘人蓋難與言也。

答韓希殷序敎○辛卯

编辑

耳絶良誨久。思仰如飢渴。忽承下牋。知爲方伯敬信。見行鄕約。此驗近年進學。慰極喜極。不問爲學與爲治。只在力行何如耳。幸贊韓公。使一方黎獻。獲蒙惠澤。得爲擧國所慕效。則是亦儒者及物之仁也。幸且耐煩。以漸而行。勿求近功。以道自信。勿憚外言。如此久之。安知梗者之不終化。謗者之不終息也。民散久矣。仁人君子。正宜留心拯救。力所及處。得做且做。近見學人。於斯民利病。漠然無心。豈知所謂萬物一體意思。蓋其閒居竆經。只爲養望。不爲致用。則下梢反成一箇殺機。儒門那有似此冷學。願兄勿似之。若韓公之敬信稍不如前。施措或鮮其實。則卻當超然自引。不可一日濡滯。愚常謂凡可以虛禮拘者。皆非君子也。腴齋亦以是下訪。因見幸與更商之也。第念兄輩是隱居求志之人。今雖爲方伯所與。想應一味守約。而外人將謂有甚風力。不無伺意而干請者。此則決不可聽施也。於佗人如此。自家事雖絲毫。尤宜禁絶也。記得石潭癸酉箚子。首以振紀綱安百姓爲主。而末乃云。今殿下命行鄕約。而國人皆以爲殿下將興至治。延頸拭目以觀之。此實可爲之時。可乘之機也。今之時。與栗翁之時。固有不同。而若自聖上命諸道。一體擧行。期以十數年。力守不變。庶幾士趨正而民俗淳。郡縣逸而朝廷尊。綱常明而夷狄遁。非小事也。草野賤微。無所爲於時。惟有君爲堯舜民躋仁壽之祝已矣。

答韓希殷甲辰

编辑

所詢追喪。愚每謂非惟衰絰行喪。爲徑情踰節。雖黲笠心制。亦未爲至當。若自君上召之以禮。命之以官。而事係重大。詎可以追行心制。而牢辭不起哉。以孔孟六十歲以後。未嘗有不應聘之事觀之。可見矣。夫豈二聖人孝思不足而乃爾哉。以禮不可過也。若遇親沒之年。則忌祭畢。詣墓哭盡哀。白衣帶。不與宴樂。不御妻妾。如是數月而止。若其心之銜恤致哀。則卻當別論。愚見似此。未知崇解以爲如何。

昨年陞資。在賤分。殊不相當。且不過爲郭參贊之影蔘。亦可笑也。所詢陳章事。曾見前輩文字。苟非有除官承召之事。不可先自投疏。此義極精微。非淺識可見也。

答韓希殷庚戌

编辑

朱子答嚴時亨第一書第二段。首以人生而靜以上及纔說性。分貼於未生已生。下文以繼善性善。分貼於未生已生矣。竊謂大傳本指。固是主造化而言。但明道假借易文。移就人性上說。則此處繼善。不當復言未生。而嚴書末段所分如彼。故語類文蔚錄。自謂覺得未是矣。若乃靜以上纔說性之分未生已生。初未嘗語及。今肅翁答立軒書。以不容說屬之未發。而引文蔚錄。以嚴書靜以上是未生云者。歸之未定說。恐未及細勘於上下未生不相蒙之意。而然恨未及親質於措几之日。未知韓丈於此又以爲如何也。

更考答黃商伯書。論不容說處。尤菴箚疑。以人物未生之前釋之。○答王子合書云。生字已上。又不容說。亦似以未生言。○答吳伯豐書云。以上不容說者。是指天命本體。對其稟賦在人者而言。愚按此段云云。尤更分曉。○答陳安卿書。以不容說。爲未感物時者爲費力。而曰不如仍舊。更思之。愚按仍舊。謂以人物未生言者也。○答杜仁仲書言云云。人生而靜以上。卻容說。箚疑所釋。亦似以人物未生言。宋子大全附錄。與朴遜齋論不容說。皆以人物未生時爲正。○語類僴錄。論不容說云。只說箇天道。銖錄云。卽是人物未生時。二錄皆在先生六十七歲以後。凡大全,語類諸說之不同者。恐當以是折衷。○更按胡泳錄。問人生而靜。是說那初生時。更說向上去。便只是天命了。曰。所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只說是誠之源也。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方是性在此。是先生六十九歲時說話。而不容說。只作天命乾道說。其以未感物時爲言者。或是一時說話。非其平生定論也。

答韓希殷

编辑

我輩盍早歸去。遭此罔極。非不知前哲亦多經歷來。而心所痛冤。殆我獨也。柰何柰何。時輩泚筆。輒詬士流覆邦。弟謂儒不見用久矣。國之存亡。干儒甚事。向聞北士日記言。田某謂國家興廢。何關於我。蘆門鄭氏。以其理外令削之。則不肯云。此說兄或關聽耶。弟謂此非癡人聞夢。卽是讒夫吃儒也。大抵彼不曾讀綱目者。可付一笑。○蒙古主問張德輝曰。金以儒亡。有諸。對曰。金季宰執。皆武弁世爵。雖用一二儒臣。及論軍國大事。又不使預聞。然則金之存亡。自有任其責者。蒙古主然之。乃至今日。腐心摧腸。號呼痛哭於竆山絶海之閒者。惟我輩賤士爲然。而彼罵儒之流。擧皆鶖犈。爲讎夷之僕隷。揚揚於閭里。而善良莫之敢抗。此亦從古來一轍。何足與之校短量長也。我輩所受於先師。有宣尼學李氏臣。要前定無不死之義。則謹當奉以周旋。與已出之武矦。同其志。隱居之靖節。同其節。而藉手以見全翁於泉下已矣。景春兄不及各列名姓。持此同看如何。弟纔過數旬。便已望八之人。累歲瘴煙窟裏。十病九痛。虛心待盡。奉此爲訣。惟二兄珍重。

伯棠已入地。令人心折。其沖澹之操。堅剛之志。淹博之識。蒼健之文。何處復覩。念之痛悼。久而未已也。其身後事。無人主管。不知如何措畫。直是腹煩。柰何柰何。

大全答鄭子上書曰。氣不可謂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答林德久書曰。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按旣曰凡。又曰皆。則天命之性。亦在其中矣。大全明道論性說。所謂卽此所稟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者。正此意也。論語性近章或問。語類程書門銖錄。皆然。若乃答徐子融書。隨氣質而自爲一性者。卻從性在氣中以後。更轉一步。指其爲品不一者詳見性近章或問。而言耳。恐未可謂彼此是一意也。更按南塘每言五常因氣質而言。遂以天命之性。爲人物不同之性。未知二兄於此。能無沈吟之思歟。因氣質三字。朱子意。恐與南塘。不同。張子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栗翁曰。合理與木氣。有仁之名。此性仁二字。旣是本然。則先師生之謂性之論。豈獨爲病耶。

答韓希殷壬子

编辑

肅翁答蘇丈書。隱諱幽陰四字。本集十卷三十七板。老兄謂此爲親筆耶。抑謂後人竄改耶。蓋洪令之託梅狀於先師之前。肅翁已作墓誌。故先師認此爲副本家之託。而無所疑慮。則其不議及於溪上而撰出行狀。亦其勢然也。且行狀一出。則有目皆睹。如何隱諱。况羅時鍾入明剛。一旬留止。親見狀文。而往告於溪上。假使先師有隱諱之意者。何故示其人而使之告也。此已見於肅翁與桂爺書矣。天下人情。不甚相遠。欲隱諱而做事如此。萬不近理也。夫萬不近理。而先師爲之。肅翁書之乎。愚故竊意此四字或非親筆也。未審老兄以爲如何。

當時肅翁。因羅行而欲書問於先師。此大君子明正心事。何故爲羅某者。乃曰恐致紛紜。無乃以己之心。度先師之心乎。誠一問之。先師謝其不知誤撰而都無一事矣。老兄試思之。以先師謙退明潔之心。使得肅翁書問。則將謝辭而請其改撰乎。抑固執而嫌其書問乎。此何待多辨而後明乎。惜乎。羅某之見理未精。而歸於一偏之科矣。

答韓景春晦善○己丑

编辑

尊先文字。猥承俯囑之意。辭旨誠切。大能使人感動。况愚於哀侍。豈有所惜。亦何忍例讓爲乎。但平生所執以爲不作誌狀。實非一端。自量德非不朽人者。一也。文不足以傳後。二也。精神短少。不能徧副人求。三也。欲揀擇則招怨。四也。不得實則妄言。五也。鳳栖兪公言。欲不妄語。當自不作誌狀。始此語極好。尋常諷味不已。雖得實而下字。稱停大是難事。六也。此非畏天畏義。而親經歷者。無由知其難也。妄竊有懲於近世文勝之弊。七也。區區左見。原來如此。今於情懇之地。不得不悉陳衷曲。以冀哀侍之垂諒而改圖焉。

答申益哉得求○辛卯

编辑

所示諸說。多所相契。但四端。栗翁主孟子。尤翁據朱子。可兩存而不可偏執也。退翁答高峯書。卻以四端亦有不中節之論。爲非徒無益於明道。反恐有妨於示後。此似未及致詳語類說而然也。人道圖。人心繫之於惡。誠若可疑。而據說中所辨眞說者。卻又不然。活看可也。氣發一途。來諭謂之的然無疑。甚是甚是。愚每謂栗翁此言。分明從先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處。做箇針線引將來。決非後學所敢議到。惜乎。蘆沙之立異。而門弟之不刪也。據愚見言之。理上使字。非眞有使之也。程書。乾坤所以開闢。如使之也。中庸或問。論王安石。使我有是之謂命。龜山使然者可以爲命乎之說。孟子天使先知。天使之一本兩處集註。詩節南山章。昊天不恤傳。皆是明證也。氣上自字。亦與理爲主本之義。初不相妨。易晉之自昭明德。謙之卑以自牧。書微子自靖自獻。中庸自道自用。大學自明自慊。孟子自㬥自棄。孟子集註心自然不動。語類陰陽五行。自是用生一氣。自生自長。自形自色。二氣自然能如此。西山大學衍義所載胡致堂氣機自運。莫使之然而然也。諸如此類。皆當屬之氣。而不當歸諸理也。且古書倂使使自兩字處極多。而尤無所礙矣。孟子使自得之。周子俾人自易其惡。程子使之自化。朱子答東萊書。使自省察。蔡氏書傳。使之以善自沿。程子所取杜預使自求之。使自趣之之語。此類可以比看於理使氣自動自靜之義矣。愚於此處。頗似有些見處。縱使遇著雄辯人。亦可以墨守不動矣。吾兄謙退。想讀至此。當亦見哂也。

答申益哉戊戌

编辑

柳伯明行狀。知出高手。而稱其刻師稿處。用鄙語續之。此必依家狀爲之。然愚於此友。只憑動萬爲主。不以聞於同門長者。而私去開板之事。累書切責。今皆刪沒。只引寂寥數字。以借其重。噫。此何道理。如不削出。而使人有言。是欲蓋而彌彰。欲護而反傷也。深爲亡友惜。故曾令柳道煕。詣白其委。而老兄已句出其語。此是高明盛度。爲亡友施愛處。不覺感歎。今也忽聞。柳正錫大言執拗。此是少輩放膽誤事。固無足責。但亡友大人。亦復不肯。不知佗老成諳鍊。如何恁乖。絶不可曉。蓋削之則有益而無損。存之則文過而成惡。何苦爲此。以害父子朋友之性也。切望老兄。移書本家。使依盛稿削云。一之不從。再之三之。必於歸是。是爲爲亡友盡心之道。千萬勿泛。

答某官戊辰

编辑

向承盛諭。氣質濁駁少有在者。不得爲未發者。甚善甚善。但以此遂謂衆人無未發。則卻似未然也。未發之中。聖凡所同。朱子栗谷農巖。皆嘗言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則未之及焉。故先輩亦有如高明之疑者矣。愚嘗妄有所窺測者。請試言之。蓋天地所藉以生物者。非佗。氣與質而已。所謂氣質者。有體有用。體也者。醇氣也。醇氣者。一於精之謂也。用也者。遊氣也。遊氣則不能無雜也。遊氣紛擾之時。其精醇之體。未嘗自爲一物。而特立於遊氣之外焉。則只是卽用卽體。更無二物也。故人物之生。不惟得其用。倂與其所謂體者。而盡得之。故得遊氣之美者。體用俱美。得其惡者。體雖醇而用則雜矣。是以愚嘗謂人之氣質。不惟有可淸可粹之理。固自有本淸本粹之體。故雖非有矯治之功。苟或値靜寂之時。則其精醇之體。自然呈露。此其衆人之所以有未發。而與聖人一同者也。夫氣質體同之說。先儒雖未有明言之者。然苟得其意而後。反以求諸孟周程朱之書。以及陶巍渼湖之說焉。則必須有互相發者矣。論氣質者。言體而不言用。則無以盡其變。知用而不知體。則無以見其本。判體用而兩之。則不可也。昔李繼善問於朱先生曰。氣之始有淸無濁。有美無惡。濁者。淸之變。惡者。美之變。以其本淸本美。故可易之以反其本。然則所謂變化氣質者。似亦所以復其初也。嗚呼。繼善之說。一何似余之所欲言也。但氣之始。固有善而無惡矣。何不直擧其體爲言。而必始之問而止也。蓋言體則始終該。擧始則今昔分。所以先生之答。亦只曰始固善而今則雜也。當時若使繼善。再擧以質之曰。騰倒到今日。則其雜也固然矣。但未知此騰倒者之本然。亦從而不純歟。本然。卽先生所言善也。又未知下愚所稟之氣。其本末體用。一於惡而已否。又未知下愚之人。靜中之淸氣。動時之善端。無其體而自生歟。又未知學者所反氣質之淸粹。亦初無其體。而但以學力。襲而取之歟。則先生於此。必明有指示。而使後人無疑於氣質體醇之說者。不但如今日之寫在冊子上者。惜乎。繼善之不復及此也。以太極說好學論大學或問觀之。所謂精者。乃人物之所同得者也。伊川於易之損六三傳。論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之義曰。天地之氣相交而密。則生萬物之化醇。醇猶精一也。惟精醇專一。所以能生也。朱子之訓精爲不二。蓋本於此也。愚嘗謂精謂之不二者。蓋有精醇專一兩意。精醇。就本體上說。如朱子所謂天地之氣何嘗不正者。固不二也。專一。就流行上說。如朱子所謂生氣流行一滾而出者。亦不二也。然若以此對其雜揉散殊者而言。則精醇專一。又統而爲之體。此又不可不知也。以是觀之。物所稟氣質之體。亦未嘗不醇且精矣。或疑濂翁所謂惟人也得其秀者。此又何謂也。愚以爲兩說。初不相礙也。蓋精其體也。秀其用也。精秀體用之說。雖似創新。將太極圖說好學論。子細翫索而有得焉。則可見矣。語其體則精雖萬物之所同得。然語其用則秀乃吾人之所獨得。而秀之秀。又聖人之所獨得也。語固各有當也。如此立語。如何。

答某官己巳

编辑

凡人。稟遊氣之有粹有雜有多有寡者。以爲氣質。則說者皆謂此乃得於有生之初。卽認作氣質之體。殊不知其氣之本卽是醇且全者。其醇且全者爲其體。而亦未嘗不得之於有生之初也。

與某官

编辑

理氣體用說。近出百十字。凡理氣之源流。體用之通局。學問之始終。大槩具於其中。凡四易稿而始就耳。然前者旣懇高明作一說來。故此姑留之不呈。望勿以此而靳於下筆也。愚意不問彼此。惟善者是取耳。

答某官

编辑

頃見明者。於愚所謂試士以文非王者事云者。亦非全不可之。特於應擧。則謂以成俗之久。而欲行道者。固不得以免焉。夫士之行於世。但看義理如何爾。豈宜視俗之久近而前卻也哉。先王之禮。未仕者。不敢見於其君。戰國之時。士鮮自重。而孟子獨守之不變。于斯時也。士之見於其君。豈不亦成俗矣乎。而孟子亦豈不欲道之行也。特以有傷乎義。而不敢焉爾。且試人以文。旣不得爲王者事。則王佐之才。獨肯以文就試乎哉。是知試於人以文者。非聖人之徒也。昔顔淵累然一布衣耳。而輒敢自期於舜。而問爲邦之道。則其胷懷規模。非不宏遠矣。未嘗以行道自諉而輕於用世也。偶記明者之言曰。應擧誠非也。程,朱諸先生。必直言不是。不應只如此去赴試上說道理。此言似然。而實不然。昔孔門諸子之仕於季氏。自是未當之事。而聖人不能禁人不仕。故其答仲弓責冉子之類。亦只就佗上面說道理以曉之。程朱之論應擧。意亦如是而已。曷可以此而謂應擧是十分道理乎。且如先王之制。有嫁母爲前夫子女之服。此亦就再嫁者。論其禮耳。未嘗以改醮爲正當道理也。今若未能決意自拔。且請高明姑置其說。專以收斂身心爲務。而去其中就念慮萌處。察其孰爲天理。孰爲人欲。取此去彼。以致敬義夾持之功。如此三五年。尙不自悟。於是裂裳裏足。以赴場屋之役。則朋友之心。無復所恨。而於其所以榮養兼善之實。亦未爲晩也。如何如何。

君子出處之道有三。己之德也。上之禮也。時之勢也。時可以出而德未足。則不敢進也。德旣足以有爲。時又可以出矣。而誠禮之未至。則亦無從而入矣。今執事之學。雖已造乎高明之域。吾恐進而立乎輔相之位。則做說不同。世我相違而未必果有所濟也。假使或有所爲。然其柰無禮皃之加。而自往求之之恥何哉。此孔明,伊尹之徒。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也。使二子者。終不遇湯,烈之聘。寧老死蓬蒿。而不忍以身自汙也。不然。上蔡先生鸚鵡之譏。正可懼也。噫。宋朝直閣傳公自得。語其子曰。仕宦當自結明天子。其次當由宰相。安能頫首此曹。以求進耶。愚常欲大刻此語。布之天下。使夫夫知所以自勵而未之果。今敬爲明者誦之。未知以爲如何。愚嘗觀夫士之處於今世。有言不信。况可自進以趨於艱蹇也乎。誠願明者少垂聽焉。今不信之。異時東北之竆道。必當見思矣。

與某官丙子

编辑

釋褐。爲悅親喜爾。不足爲高明賀也。出身事君。諒非易事。竊計已有定筭。而區區者。不能無過慮也。愼毋變平日之所守。以副師友之所期也。

答趙景憲章夏○庚辰

编辑

來書自謂。每爲利害所動。不能由坦途。此正吾輩所宜警省處。然竊嘗驗之。人心所發。只有義利兩端。而二者相去之閒。直是爭毫末耳。若不精以察之。其似義似利面皃難辨者。便爾混淪。而不能復剔發。此古人所以有彼稂莠與眞同。看來不辨愁老農之詩也。以是而言。凡吾人之自謂不爲利害所動處。亦恐未必專是天來道理。甚可懼也。此聖人之敎。所以必以竆理爲先者然也。

答趙景憲辛巳

编辑

近年看得一邊文字。自謂所主在形而上。而實未免墮在形而下處。故向日履齋記。以本於性爲一篇骨子。庶幾喚醒人心目。使知正道異學所主之不同。今承來書。特地拈出此句。謂有補日用。甚敬甚敬。更願細心翫味。竭力體行。佗日當益親切。大抵性之本體。純善無惡。無物不體。無時不在。故心之功夫。亦須無物不察。無時不用。方有根極。若專靠此心。以爲主宰。則功夫之戾於本體者多矣。惟精審於理氣之辨。則其發處自然合於性者多。不合於性者少。體行之際。亦漸省力而不至甚扞格。與一種無本自用之學。正相反矣。以此意。去看聖賢許多說話。無一之不合。有時思之。直是好則劇。但苦此心易動難安。不能據以爲己有爾。愚嘗謂。性無在而無不善。心有時而或不善。人之爲學。當以無不善者爲之主。爲之極。不當以或不善者爲之本。爲之準也。小學曰。惟聖性者。愚繼之曰。惟佛心者。一邊文字議論。不過足主於心。往往卻於邊頭帶說。得些性理。其所主原。只在心。此等精微去處。人多放過。可歎也已。大抵賤子之爲彼所攻。一己之私事也。性理之爲其所掩。斯文之大患也。故凡彼構誣之說。不須與校。而其心理之論。卻當辨闢。愚見如此。未審盛意。以爲如何。

答趙景憲乙酉

编辑

褊狹自訟。出於反躳省過之意。愚所開警亦大矣。但若如是。而不能轉移氣習。以收功於責志之實事。則此一時云云。雖極好看。究竟亦何所補。大抵惡人之惡。不難於過甚。只是惡己之惡。卻不如此痛切。可知是使氣。不循理也。人須是自治剛嚴。而恕以待物。乃爲善學。近思第五卷論晉之上九。第十卷論聖人責人之類。皆當翫味。聖學輯要恢德量一章。尤好誦服也。來諭溫厚和平寬靜有容之象一句。亦正是對證之良劑。非惟兄所宜盡心。如愚之麤㬥。尤當日從事於此矣。吾輩此箇話。自是容易說了。只患纔說了更無踐言之實。謝先生鸚鵡之譏。深可懼也。

答趙景憲庚寅

编辑

洪事。以蹈白刃而未能中庸之義觀之。未知其果可以成仁許之。然見今人心義理都喪。視淪胥爲夷。爲常茶飯。而此人旣辦得大節。其在扶植世敎之道。不必加貶詞。此卻不可不知也。

與趙景憲辛卯

编辑

因究仁恕自然勉然之義。反思人我相與之際。必要因己欲惡而體悉人情。知其當如此。縱有難行去處。亦須用力進前。使彼得遂其願。是爲三反五折推己及物之功也。乃自家所以施於人者。初無反復體諒勉強推行之意。而一任其自然發出。殆同以己及物者之象。而究之上下之達。直霄壤之相懸耳。思之及此。不覺惶汗之浹背也。象山自如此之自字。陽明良知之良字。總不過欲逃脫思學之煩。禮義之制而已。吾輩之與二子所存所發。不甚相遠而徒爾非之。非惟識二子不破。亦不自知耳。豈不可笑。

答趙景憲

编辑

易傳。朱子南軒。皆亟稱之。不但和靖云然也。愚極愛看此書。嘗節抄爲一冊。每出入。輒以自隨。愈看愈有味。後見朱子答皇甫,文仲,張元德諸書。亦有將易傳節出緊要處。看之說矣。某丈卻以煩瑣不約病之。無乃意思未甚沈靜。看得全然粗率而然歟。盛諭云云。得之矣。但念某丈年老氣衰。自應如此。愚亦近覺衰耗特甚。頗有厭煩趨簡之意。甚可懼也。人生精力有限。世間文字極多。則老年爲學。要當有要約處。未可如中年以前泛博之日也。

答趙景憲癸巳

编辑

元月吉日書中。每誦無屋可栖之句。自笑身勢之拙云云。正寫此中實際。蓋此所僑。亦借屋也。以借者言之。豈惟田宅。雖吾軀殼。亦是借陰陽之氣以成者也。以不借者言之。六合之內。皆我一體。天地以爲廬舍。化翁以爲主人。要在輕形氣以與道義爲體。蛻汙濁以與神明爲友。則應得大故快活。但此說時若易。體時苦難。惟願相與勉修。而俱進於古人之域爾。

名利鴆毒一段覽之。使人毛骨竦然。孟子反經而已。程子世事雖變。我何敢變。朱子論荀氏一門之說。如此表出。意極好矣。然吾輩旣已識得此箇道理。只宜與執友。力加持循。使世人視爲準的。而不敢自肆。可也。若其憤時嫉俗之心。不可存也。

比因理會靜中有物之義思得。須有箇敬功。以守道體始得。若無保守道體一段事。便從空寂去。若又欲免空寂之患。則又墮於楊敬仲,廖子晦萬物鏡影之失矣。此處用功極難。然亦須默加敬功。以馴致其極可也。廖子晦少學禪。嘗閒居默坐。見萬物在吾性分中。各各呈露。如鑑中之影。遂以質於師門。則以性物各是一物斥之。子晦後乃大悟其非矣。楊敬仲學於陸門。嘗謂其心通者。洞見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之中。羅整菴駁之曰。是將形影弄精神也。殊不知鏡中之象。與鏡原不相屬。此與朱子之答子晦者。同一語意也。此與沖漠無眹而萬象森然已具一段參看

長子斬。燕居周衣。出外道袍。皆用生布。帶用麻絞。白笠,竹杖,網,白緣爲得。而先賢以不解官之故。或有黑笠之論矣。愚意私居用白笠。公所用官服。亦無不可。未知如何。家禮增解五之卅六板。尤遂陶八之六十板。尤菴說參考。又按梅山集十三冊廿五之八板。蘇持平答書。亦有所論。

答趙景憲

编辑

見今聖學寖微。王章不明。豺狼蛇蠍。四面見逼。善良孤弱。立腳不住。仁人君子見之。不啻如心痛。來諭欲將一般經書。與愚俱入萬山無人之中。抱香枯死。素心所蘊。而血氣漸衰。世變無竆。未知能終成此志否也。奉覽之餘。不覺廢書而長歎也。元初仁山,白雲諸賢。入金華山。率其門人子弟。講學以終身。明儒有以能拗過天地贊之者矣。近聞中原有九龍山。山中居人。尙守明制。不赴擧求官。只應租稅。外國物產。一切禁用。昨見義州朴枝桓。曾至其近。細聞其事。而爲余道如此。似非浪傳。想象累回。使人心神。竦然飛越。尊兄聞之。當得增氣也。來諭又謂眞切磨。飽經歷。老成篤實。屹然爲狂瀾之砥柱者。四顧寰宇。惟執事在爾。此某所仰恃而自強者。願執事之益加自任。愚嘗謂尊兄眼目煞高。許可亦少矣。今不圖斯言之出於高明。而愚固不敢承。人亦不之信也。此恐闊睽。不能深燭其情。而至有一言之失也。更乞尊兄。益與警切。使之勉勉進進。不遂爲害仁誖義之流。則幸之大者。明儒劉念臺。國亡。絶食二十日而死。死之日。謂門人我此事如何。對曰。古之聖賢。亦不過此。劉曰。某安敢望聖賢。求不爲亂臣賊子而已。此語極可畏。每誦之。直如冷水澆背。狂瀾砥柱。愚未敢言。只求不害仁義而已。幸有以見諒而垂敎焉。

答趙景憲甲午

编辑

天地不交。氣數益戾。鬼魔溢世。狐蠱迷人。日日所聞。有不忍言者。而在上之人。漠然不以爲意。不知天降之衷。埋沒在甚處。全不露頭面。念之。使人氣短。罔知所爲。只自默視上蒼而已。來諭天下道理。只有一箇是而已。吾人但當從容守死。無負天地生物之心。可也。又謂世人皆變而君子不變。是猶無變也。擧世不變而君子變。是天下皆變之日。吾黨諸人。豈不兢兢然加勉哉。此意慇切懇惻。讀之感歎不已。至於命道之括塞。蹤跡之孤危。誠所難安。然豈仁天於吾曹。時復記憶。以是試之。使之開得針眼見識。進得分寸地步也歟。且念古人之講明道理。扶植綱常者。亦豈必皆隆顯之人耶。只在勉力不撓而已爾。

答趙景憲

编辑

兄弟有染邪者。聞欲斥不使入廟。此義甚嚴。然以愚論之。卻似有更商者。時勢不可不觀。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物性不可不察。若其人見斥而知畏。彼黨聞此而不起則可矣。今也邪徒。登門敺人。而官吏不禁。或其人同室操戈。而宗祀不保。則將若之何。此須用誠心泣諭。使之感悟。可也。設終不回。亦無如之何矣。記得芝峯類說。崔壽峸號猿亭。磊落不羈。己卯士禍後。其叔父世節。爲承旨。公寄書與詩。勸乞補外。世節以其書上告。遂被訊死。其詩曰。日暮滄江上。天寒水自波。孤舟宜早泊。風浪夜應多。此篇辭旨。優柔溫厚。而猶不免焉。惜哉。使猿亭早知如此。則其義似不當乃爾。今日之事。亦不得不以此等豫入思義也。如何如何。詩本羅長吟作。觀於宋子大全羅公墓表及權石洲所評國朝詩刪。可見。蓋芝峯所記誤也。無乃猿亭錄羅詩以寄世節歟。或云鄭虛菴作。亦非是。朱門人問鄕鄰之鬬。有兄弟在。如何。先生曰。固當救。然事也須量大小。若只是小小鬬敺。救之亦無妨。若是有兵戈殺人之事也。只得閉門不管而已。今邪徒之報怨。至有擢髮去勢之刑。是容有異於兵戈殺人也乎。烏可以父母所遺之身。故觸兇鋒。而可以謂之大中至正之道也乎。鄙見似此。敢以呈白。須細加裁擇。而一覽後卽火之。可也。

先生父敬祖。爲善於鄕。而勤行佛老之敎以爲善。先生朝夕以聖賢崇正闢邪之論。諷於左右。父亦感悟樂聞。明儒學案。曹月川事實。

公就商山朴蕡。聞性理之學。後遊牧圃陽邨之門。常以明道學。闢異端爲事。弟具初爲僧。悟而之儒。燃藜記述。吉冶隱事實。

答姜大集永直○己巳

编辑

以氣質之體。謂之淸粹。雖未經前人如此白直說破。然只將孟,朱所論夜氣之說。潛思而精究之。亦自合五七分見得。更就自家分上。子細驗之。必須有默相契處矣。

答陸致信在瑞○庚辰

编辑

所諭李事。足見好惡不苟,毁譽不動之意。但覺微有不自在之弊。如貽書申校理。指斥鄭,李。又如請淵齋丈謝絶李某。此類皆不穩當。蓋兩處方信李說。而今卻如此煩聒。恐所言不入。而只增愚罪案爾。爲人辨冤白謗。古人雖以爲第一天理。然人情事勢。又有不一。若不審幾而發。則愈辨而愈不能解。向來宋義伯之事。亦可鑑也。愚每語諸友以無辨。義伯不聽而輕發之。終致悔吝。極可歎也。前後文字抄示之諭。尤不敢聞命。蓋同門諸公之還送彼文。只爲其閒詞語。有不容受置者而已。其後許多訿謗。自屬彼事。何必苦苦校辨。以失儒門之大體也。兄所與申書。以賤子之獨受其困。深致慨歎。此亦不必然。夫斥逐金文。雖同門會議而後爲之。然愚聞君子與人共事。事成而不求功之歸于己也。事敗而不欲謗之分諸人也。抑又思之。自家所處。大體雖得。而微細去處。卻不免有失。程先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之訓。正合受用。尤不宜致憾於金,李矣。愚之所執如此。幸勿過貽憂念也。

答陸致信壬午

编辑

承諭欲爲賤子辨理。極荷厚意。但據愚見。正不當如此。蓋彼之訾嗸。固多出於忿疾之私與傳說之訛。然其閒豈無依俙近似者。因其近似而反求之。亦或有眞實過誤處。就此痛加點檢而矯革之。豈不反有補於自己分上。吾輩受不得誣謗。自是量小所致。若量大者。雖加以橫逆。亦安而受之。了無幾微色。愚於此不能無媿。前日略與分疏之說。自省雖非文飾蓋覆。然而以學問道理觀之。大故麤疏。直是使人慚悚。鄙見旣如此。豈復寫出彼此文字。以冀朋友之爲自家伸辨乎。所以不敢聞先後懃懇之敎。想亦當見諒也。愚於芸窓丈席。實有了翁責沈之媿。而每切公掞坐春之願。顧以所處僻左。兼被貧病所迫。未易致耳。尋常歎咜。今承來諭。知此丈亦欲見賤子。至有恨未參對之敎。以若訾嗸之身。何以得此於當世大君子之門乎。感媿不能已已。

答陸致信癸未

编辑

出處來示得之。嘗見老兄。頗有恃才用世之意。以故每擧愚事微問之。今得如此轉腦。喜甚喜甚。程傳非但今所引兩條而已。如以井之九三。爲切於施爲。剛而不中者。尤爲有味。橫渠代大匠斲。希不傷手之諭。亦至戒也。然否卦。志在君之義。儒者何可忘也。昔呂東萊自以不任憂責爲幸。南軒以爲此意殊不厚。非惟先自隔絶。存心旣爾。若一朝臨事。豈復更有力乎。此言卻當翫味也。

答元仲輿乾○辛巳

编辑

有子勉齋之諭。愚嘗謂兄高眼。以今觀之。乃殊不然弟旣錯看吾兄。亦無怪兄之誤認此漢也。舊看南軒集。其與晦翁往復。顯而事爲之誤。微而心術之過。無不相與箴規之。此其德業之崇廣。非一時流輩之所能及也。獨見異學之士。實無所得。而自相標名。以此爲識者所笑。吾輩於此。將何所取法也。來諭愛慕之云。固知出於中心。然與其推許過分。而使增虛驕之氣。曷若敎告盡情。而俾至賢哲之列。乃爲見愛之正也耶。所寄先師文字。可見當時期待之厚。切乞力進此學。庶免辜負此翁之歎也。

答柳可浩鍾源

编辑

老洲性爲心宰。卽理爲氣主之說。而一番人之信彼而疑此者。直是不近情實。亦是不成說話。此端的是認理爲有知覺有運用底物事。又分明是認性爲非太極非竆源底道理者也。吾聖門難著此等見識也。鞠其病源。正由以靈靈炯炯之心。目爲人身上至尊無對之理而然爾。此與瞿曇之本心。同乎否乎。吾聞性外更別無理。而彼之所見如此。故愚以一言直截說破云。吾儒尊性。異學尊心。後聖復起。不易吾言。蓋此本於前聖之意。則其理自應如此。崇諭所謂在今日。非有執事之高明。吾宗單傳。其誰闡發云者。雖不敢直下承當。然墨守吾學。而不被異說引去。則妄竊自謂云爾矣。來書以爲彼不知一本故也。此一句。亦可謂看得透題得破矣。第念吾輩雖自如此說。然其於知本之識。尊性之功。終是不相脗合。而不免流於逐末師心之病。此實可懼之大者。何暇與人交口競辨。以分卻自家向裏功夫耶。

與尹鳳來歧善

编辑

愚哭先丈文。有聖門狷者語。李敬述嘗語人。田以此見絶於鳳來。愚聞之笑曰。彼旣不識狷字。又暗猜人意。而有此云云耳。昔有問。夫子以不得中道而思狂狷。然不聞狂狷傳聖人之道。何也。管登之曰。孔門惟顔子一人。爲中行之資。閔,冉之德行。亦近之。其餘皆狂狷也。曾點固以狂稱。而子貢,子路,子張之屬亦起於狂者也。原憲固以狷稱。而曾子,子夏亦起於狷者也。特緣夫子裁之以中道。不以狂狷成名耳。向遇老兄。卻以先丈狀德文字見託。而愚雖辭未敢作。然於此亦可見李之誣謗矣。

答尹鳳來丙午

编辑

先丈狀草之未就。此在孝子之心。豈不悶隘。第以晦翁告韋齋文觀之。可見聖賢之於先蹟。不敢率爾之意矣。竊願老兄。必須細繹平日德行言皃心法節操。逐一立目。旋旋寫出。以成全篇。寧或未盡。不可過實。纔有溢辭。卽傷先志。尤宜兢兢也。昔年鄭胤永。收拾旭桂餘論。作爲凶書。以進於先丈。先丈與鄭有舊好。然謂此大義所繫。不可掩護。遂以示諸公。而竟至聯名告絶。此是公忿正義。可竢後賢也。近有一種異言。謂先丈牽於顔私。不欲顯露。而被賤子徑坼其書。不得已而乃爾云。此欲害賤子。而竟使先丈公正之心。歸於䵝昧。極可痛也。蓋其書目賤子爲操,懿。何不直便密致之。乃迂回從陰城數百里枉路。而附於賤子。使之中坼。而生出無限事變耶。此愚人之所不爲。而謂鄭奸爲之耶。

答尹鳳來辛亥

编辑

伯棠云亡。朋友無不以斯文爲恫。昔鄭子明惡近習而疏論之。旣而蚤世。晦翁惜之而曰。天亦爲此曹復讎耶。今伯棠性忼直。於時輩鄕原。旣皆斥之甚嚴。而於夷狄亂賊。又復討之不少饒。豈亦天爲彼輩㧻喪之耶。抑天惜此人之在濁世。而招入淸都耶。年前哭金德卿。今又失此人。吾黨否運。何此極耶。痛矣痛矣。

答申稺安宅周○丙戌

编辑

參同契跋。以筆勢觀之。似是先生作而假借文字。以變姓名。豈義理之所當出乎。文章體裁。或可以僞爲。而聖賢事行。難罔以非道。此若斷以義理。似更無事。而黃氏瑞節乃引古文以實之。則已妄矣。箚疑亦只載其語。而無所駁正。首尾吟則又以爲先生之善戲。未知何故也。惟梅翁謂非朱子作。見本集上性潭書。則始快人意耳。或疑使術士眞有藉重之意。如梅書之云。則何不直書之。乃如此回互假借。此說似然。然無乃彼意以爲如此。乃若儒者恥廁名於方外之書者然。而使後人。益信其爲先生作而不疑歟。

答徐景道建淳○戊申

编辑

存心湛明。願同澂潭之涵月無波。遇事裁割。欲似鍊鋼之切玉如泥。近日得此一聯頗有味。然試之日間。不相髣髴。見此媿歎。忽伏承養心作事之問。輒以奉獻。勿以飢夫之勸飯而卻匙也。

答柳景晦基春○戊申

编辑

今日守正之士。生義兩字。未易得兼。則固當有取舍之分。又此新學熾張。而我輩旣以孔子。爲獨一無二之師。則彼佛,耶二家之敎。雖不理會。實無所損。善乎。陸放翁之詩曰。舍魚正可取熊掌。食肉何須知馬肝。時一諷味。不覺有會於心也。

答金駿榮癸未

编辑

愚聞此學始終。只繫志字專一與不專一。故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學者爲氣所勝習所奪。此兩句。包得無限罪過而言。則程子敎以只可責志。志之一字。所關豈不甚重。故語類言。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此處事字。又包得無限德業而言。僧家敎人參禪。亦有善諭。其言曰。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吾輩爲氣習物欲所陷溺。奚啻如八千尺井底乎。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萬量。斷斷只是箇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吾輩名爲學道。而欲脫氣習物欲之累。便不如此。誠切甚可羞也。誠能如是施功。豈有不徹。僧語止此彼之所求。雖與吾不同。其所以求之之方。則無不同。而又其設譬之辭。卻甚痛切。愚方欲取以自警而患未能。故謹此奉告。幸須參驗看。

所示黃上舍漢植兩門月朝。以余觀之。近世道學不明。功利爲主。纔見侈然自放之人。便認做高賢。若遇守道自重之士。輒指爲無能。此正爲不識聖門相傳宗旨而乃爾也。若如世俗之見。必爲王通,陳亮。然後方是大道。而爲孟,朱進退以禮。語默有序。則爲不足觀也。

頃得沈允和書。說金完植以某人爲成仁之士。梅山爲主氣之學。愚以爲彼邊諸人。其學問。則以文章氣節爲十分道理。而不知此上面又有箇誠敬功夫。其講說。則以心神靈覺爲太極活體。而不知那源頭更有箇性命主宰。大抵佗心功所造。眼力所到。原只如此。又自主張太過。不肯與人子細商量講究。一味以麤心浮辯。撐拄將去。未有道理喚得佗醒。挽得佗回。吾輩只可自勉自立而已爾。

答金駿榮庚寅

编辑

頃示黃漢植所謂變化得身不出則言不出底死法。乃可謂學一段。使人駭歎。程朱退尤之訓。姑置不問。易傳。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語類。田野之人。不得謀朝政。身在此間。只得守此。退溪集。通文上疏。非儒者所當爲。宋子大全。草野之土。又與居太學者不同。不可出位而輒言也。直從魯論鄒書。倂行打破。始可謂之學矣。此豈非侮聖誣賢詭經破義之甚者乎。蓋死法之說。作俑於金所與任先生書及代洪在龜疏。而爲士流所非。則洪謂若與常談一例看則無害。此說雖不是。而其意則猶有不敢自安者矣。其後柳以死法之云。歸於此漢之抑勒。而潛改疏本。年前。得見於成丈錫基家者。是其改本。而字句間。顯有斷裂粧點之迹。使人發一笑也。此又是自欺。而其迹則猶有不敢仍舊者矣。今黃某乃顯然公誦。而不少難愼。則其流波之闊大而不可遏。亦可見也。以此知吾儒發言處事。始雖失於微細。而終必至於不可救之地矣。豈不深可戒懼也耶。

夫士之待禮。自是正義也。若未仕者號爲救時而輕於獻身。被選者規避人言而備例論事。則孔子之韞玉待賈。晦翁之遇遯焚稿。反不如韓愈之投書。其可乎。噫。道學不明。士鮮自重。而或有急於事功。不顧禮防。以言事自夸。而世俗不之察。輒以爲彼勝於此。殊不知自君子觀之。彼特枉道徇人之流耳。豈足稱於聖賢之門哉。若如黃說。則須是變孟子爲淳于髡。然後乃得爲正當學問。豈非可笑之甚者乎。或又以爲彼之出位直言。與立朝噤口者。何如。余又當曰。向吾云云。特論其出處語默之精義耳。非以其斥倭斥洋爲非也。况旣仕而立乎其位者。欲固寵而不言。或畏禍而循默。則何可與彼同年語哉。

昨書所論去就語默之義。今偶記伊川解易離之初九云。離性炎上。幾於躁動。雖未進而跡已動矣。失居下之分而有咎。然其剛明之才。若知其義而敬愼之。則不至於咎矣。初無位者也。明其身之進退。乃所麗之道也。其志旣動。不能敬愼。則妄動。是不明所麗。乃有咎也。此正爲一番士友。準備語也。未知其果能受用否也。彼黃某者。乃敢指聖門所傳爲死法。而必欲變化之。此與昔年金書洪疏所謂死法不可膠守者。相爲表裏也。無乃爲識淺而未明。才剛而妄動者耶。竊意此等人須使之抑其才氣而勉其謹畏。則皆可爲儒門之賢者。而惜乎其自信已篤。自處太高而不肯聽。此下士之拙法也。

答金駿榮辛卯

编辑

奉讀短長諸牒。所以慰釋湮鬱者大矣。聞學徒四至。樂於及人。但講授頗繁。無暇用功於涵養本原。此宜節省。而使吾之精神。得而安靜從容可也。大抵學不論事有無。只一意培養本原。有事則專心觀理。從容應將去。不可自我生出事端。酬酢纔已。便當凝定心神。勿令渙散。庶幾彼不足而我有餘。物爲賓而心爲主。如此久之。必自有得力處。且吾輩俱老矣。豈可不愛惜精力。而逐日汩沒於瑣碎文義之間而已乎。再昨講會。會者幾人。所論何義。今時交遊與酬酢極難。苟非眞箇志學之人。恐不必相聚。未知如何。

近得李聲遠寫來李承煕答渠書數段。其爲心理之說。一如柳氏之舊見。而曰學問當主理。余謂主理之說是矣。但佗要主其所誤認底理耳。朱子嘗言。金谿踐履之說雖是。然其意只是要踐履佗之說。近日議論。亦正如此矣。年前聞牙山金完植言。心是主宰。而梅山不以爲理。是乃主氣之學。此殊可笑。朱子嘗以浩氣與鬼神。亦名爲主宰。今欲避嫌而倂此爲理。則如何。昔金谿目朱子讀書求義。爲義外之學。彼所云云。可與此倂案耳。

近世議論。類多苟簡遷就。而指必欲循理者。以爲過中。如此則必如胡廣之中庸而後已。豈不誤乎。昔張子韶病明道至誠之說曰。不若下箇中字。朱子以爲近世一種似是而非之說皆是。此箇意見。惟恐說得不鶻突。士大夫無意於學。則恬不知覺。有志於學。則必入於此。此某之所以深憂永歎。不量輕弱。而極力以捄之。雖有得罪於當世。而不敢辭也。見答東萊書。愚每讀此。不覺感歎而興起焉爾。老兄於此。亦應然也。

某丈於近事。有所云云。此殆動於訛言。而亦恐有未及見得者也。愚竊謂。儒者之在世。世人所不知者。爲之講明。便彼亦曉得。世人所不能者。爲之持守。使彼亦效得。庶幾得佗不失爲人之名。是爲吾儒一段苦心所注處。雖時勢乖舛。俗謗沓至。至於流竄禍死。亦不暇顧。從上聖賢。皆是此箇心量。此箇事業也。今我輩小子。雖未敢妄意於此。然其願學之志。則豈復有佗道也乎。

答金駿榮

编辑

朱子曰。古人臨事。所以要回互時。是一般國家大事繫死生存亡之際。有不可直情徑行處。便要權其輕重而行之。今則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於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歟。是甚意思。語類四冊十三之十九板。左璘錄。駿榮謹按不可直情徑行處。便要權其輕重者。如晦齋之乙巳委官。栗谷之東西調停。牛溪之請與倭講和之類。似近之矣。然卒不能救得一分。而其禍滔天者何也。苟於其時。不要回互而眞截處義。則第未知禍又甚於此耶。

所示語類璘錄中權其輕重一句。最要細看。不然則將有諉以國家大事。而不顧義理。惟以圖存爲正者矣。晦齋之委官。牛溪之請和。栗,沙二先生。已嘗言其未安。惟栗谷之欲調停東西。則道理原自如此。初無一毫回互之意。不可一例論也。權字。非大賢以上人。不可輕議。恐其爲禍或反有甚於守經故也。大全答東萊書。論元豐大臣共事。及南軒集答諭郞中書。論事忌激觸之弊。俱宜參究。

了翁爲章惇所薦。爲別試主文。而悉取純用王氏之學者矣。公嘗曰。當時若無矯揉。則勢必相激。隨時所以救時。不必取快目前也。詳見朱子大全二十五之廿四板箚疑註。按了翁此事。亦是要回互底意耶。縱使救得一時之紛擾。恐不可爲後人法也。

了翁不欲與惇卞相激。取純用王學者五人。而曰。隨時所以救時。不必取快目前。愚於此。常所未信。今得來諭。雖救一時之紛擾。恐不可爲後人法云云。始愜人意耳。

思齋承統圖云云。

思齋所著承統圖。臣而逼君。夷而亂華者。雖據有全夏。必斥之以爲僭僞。此義儘嚴正。遜志集中。亦有此意矣。近世云云之說。自是無識之甚者。不足與言春秋之義也。

李素山守經論云云。

素山說大意。是斥日本之稱皇稱敕。而語多疵纇。蓋若以中國爲帝王之宅。而不問入主者之爲誰某。一例帝之。則魯連之恥帝秦。朱子之黜曹魏。皆非歟。遜志正統論。尤極嚴正。而素山之言如此。殊不可曉也。又以我國之於淸。猶婦人之從一。亦甚未安。老兄病之是矣。

牛溪神道碑文曰。上意以和議咎先生。三司交章斥和。意在先生。先生遂引罪乞骸歸。丁酉秋。倭鋒再逞。都城危急。知舊多移書勸先生赴難。先生答以難進之意。蓋先生出處。一循道義。或有召命而不來者。未嘗無召命而自至也。淸陰集。松江諡狀曰。公自乙酉黨禍之後。退去鄕里。及鄭汝立謀叛事覺。上下震驚。公聞變欲赴。或謂公形跡不宜輕入。公曰。逆賊謀害君父。重臣在外觀變。於義不可。乃入朝。上下敎以忠節奬之。文谷集。駿榮按牛溪當倭寇再逞之日。已經參贊都憲。則亦重臣也。兩賢之地位旣同。形跡之難安。時事之危急亦一般。而其處義各不同。何也。蓋牛翁以遺逸自處。故重其出處。鄭文淸以科擧出身。故許以忘身殉國。抑其氣象。有重厚自守激昂慷慨之分而然歟。使兩賢易地。則未知所處又如何也。抑又思之。蓋牛翁之引咎。以和議。而卻復有倭寇。則是前後一項事。文淸之退居。以黨禍。而有此逆變。則是前後兩項事。故其形跡之難安。有同異歟。

丁酉倭鋒之再逞。牛翁之不赴國難。以形跡之難安。然當時若至江郊。賊勢益熾。國危益急。則入城慰問。不然則自江郊命駕還山焉爾。則恐於義兩盡也。未知如何。至於松江之聞逆變。不計黨人之見攻。而自鄕奔問。自是道理當然也。來諭遺逸出身之說。恐似然也。

三淵答魚杞園書曰。曺南冥以霞外高躅。束帶持刺於李相浚慶之閽。逡巡受困而不以爲恥。士固有時乎屈體。而道亦不損云云。按此說。似合商量。如孔子見南子。欲往佛肸,弗擾。及柳下惠不羞汙君。三黜不去之類。是屈體而道不損者歟。然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體與道不可須臾離。豈有體屈而道不損者乎。

三淵集體屈而道不損。以論語陽貨章註說觀之。疑若未妥。但看夫子所論柳下惠降志辱身之語。則卻自無害。要當活看。未知如何。

仙源行狀曰。元宗大王追崇時設都監。而提調必用大臣監臨。首相尹公病辭。先生次當代莅。黽勉承之。始先生與大臣百僚。共力持不可。至是不強避。蓋議禮行禮未定旣定之異勢也。先生雖不獲終守前見。世皆信其爲正也。淸陰集吳楸灘墓碣曰。元宗之祔廟也。公實領都監之事。人問其故。公以爲追崇非古。則當初力爭。大臣之責也。朝廷定禮。則承命供職。臣子之義也。所見蓋如此。同上按兩賢處義。後學雖不敢輕議。然恐有所未盡者。不如尹公病辭之爲愈也。淸陰先生於兩賢事。倂下一蓋字以了勘。抑亦是疑而未許之辭也歟。

元宗大王追崇時。領都監之事。仙源,楸灘二公所處。終未若尹相病辭之爲極等義理也。二公狀碣。皆有蓋字。然淸陰之意。恐未必是疑而未許也。

答金駿榮

编辑

某處謂先儒。只要人速出禮斜耳。何嘗敎人罷還。上句說得是。下句說得未盡。蓋先賢爲立後者言。則曰速出禮斜。爲被養者言。則曰豈可無君命而不斬於生父。此何曾敎人不罷還耶。朱先生雅言。此理何所不在。人只見事體小可。便謂無害。以必整理者。爲過當。今此云云。正如是也。且所謂專事稜角者。要當磨礱含蓄。不可大露。期於合理。乃爲功耳。若要因仍苟且於所當然而不敢然。務爲斲方成圓。而曰吾所恐者生事也。無乃不畏天命而畏俗謗。不爲遠慮而爲近利。終墮於自誣誣人之科歟。語類論浙學之弊。以爲渾厚。是可做便做。不計利害之謂。今浙中學者。只要回互。此意極明嚴。後人不知。乃以隱忍遷就爲渾厚。其失遠矣。

答金駿榮

编辑

朴準晦擧良知知覺夜氣浩氣。以詢其異同。似此泛問。殊不切己。伊川謂。考詳略。采同異。無益於身。君子不學。見遺書楊遵道錄。學者于此類。須是各自體究。究見本來面目。令各分明。始能有益。若先類擧此較。彼此不分。恐成麞鹿。不可不戒也。以準晦少年精力有餘。須用無書不讀。無理不竆。朱子雖嘗以讀書爲學者第二義。語類方子至佐三錄。皆有此語。而大全答梁文叔書云。近看孟子道性善稱堯舜。此是第一義。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又答呂子約書云。若如來說。則爲學不在於己。而在於書。不在於經。而在於史云云。先生之意。蓋欲人就身心上。切實理會。不可全靠讀書。爲第一件道理也。近時朋輩。舍讀書。寫文字。別未有學問可爲。甚可笑也。然初學須賸讀得書遍數多。自然生底曾熟。熟底越有滋味。橫渠言書須成誦。朱子答張元德書。盛稱此語。爲學者第一義。又嘗語門人云。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管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今欲準晦關了門。斷了路。期以七八年熟讀得經史。精究得理義。心理相涵。足目俱詣。庶爲佗日發爲文辭。施爲事業底根腳。而惜其無喫著得以安坐究業也。然古之大成就者。豈皆出於溫飽之中。只看志之堅固。信之篤厚何如耳。因其來見。出此示之也。吾輩年齒向晩。卻須擇精要底。專一誦念。從容翫索。以究極至處可也。蓋歲月難延。精魄已衰。便覺佗時難得功夫再去理會。此亦朱子之意。不可忽也。

與金駿榮壬辰

编辑

知覺良知之辨。愚於準晦書。言之矣。近檢陽明傳習錄云。良知卽天理。而整菴困知記駁之曰。此以知覺爲性者。王門人歐陽德。辨羅說云。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凡知視知聽。皆知覺也。而未必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天性之眞。明覺自通者也。又曰。良知者。天理之靈明。知覺不足以言之。愚謂歐辨中知視聽知惻隱之分。是矣。但指良知爲天性明覺。天理靈明。性理豈可以靈覺言乎。以靈覺爲理。與知覺爲性。何所別乎。依舊落在釋氏科臼。而不能自超脫也。因此思之。儒門敎學。須於心理二者不離之中。卻要見得不雜。不雜之中。又要致得不離。蓋心雖屬乎氣分。而比諸氣質。自是至虛無物。至神不測。幾與性理。泯然無隙。所以難辨其不雜之體也。須於一眞一靈有爲無爲之際。細加究覈。纔無心性相亂,道器無分之弊矣。心雖精於氣質。而較諸性理。卻自有寂地炯照。幾際妙硏。用時神化三句十二字。宜細翫。之迹。苟非有用敬主靜之力者。未免有違仁失義之患。所以難致其不離之功也。須於一危一微惟精惟一之地。自做主宰。始見心理合一,體用無二之妙矣。此學問之要。而政術在其中矣。區區於此。看得極分曉。第患守得不定疊耳。竊見世學不明。高者止於恃心造事。其次主於依樣畫蘆。最下者又不過念書摛文而已。是數者恐於斯世斯文。未足爲重輕。區區深願與同志諸公。遵依右件旨訣。究心畢力。用了幾年功夫。佗日造就。庶幾不失前賢路脈。有裨當世風化。而與零碎無本源汗漫無欛柄者。氣象規模。殊不侔矣。妄意推究。僅得及此。未審雅見云何。其有合改處。幸與商量而潤色之也。

愚比因自己偏處。思所以補之。看得靜字。轉更有力。蓋主靜之云。雖始於濂翁。而其源則自易之艮背。學之定靜。庸之未發。孟子之夜氣發也。夫道理待靜而凝。遇躁則散。以孔門言之。顔曾冉閔皆靜勝之資也。明道敎上蔡靜坐。伊川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羅,李兩賢尤專提此以訓學者。雖晦翁。亦嘗指爲一箇總腦處。但時又恐人賺入禪門。故更將敬字以救其偏。此是防微之意。然大全,語類。又屢言敬字功夫。必以靜爲本。易本義,太極解。皆宜參究也。大抵性靜者。須從敬入。有守有據。不致厭惡事物。久則身心循軌。自然虛靜。而無一偏之弊矣。若是躁擾浮動。粗厲輕易者。必依要訣靜坐法。逐日習之。尤爲應病之劑。此皆在人隨其資質而愼擇所由耳。竊覵尊兄。亦頗有氣麤之病。須於日閒。要得幾時子虛靜純一之功。以養吾向衰之精力。必使書爲客而我爲主。事雖繁而心自定。此是吾輩切身利害。不可忽也。

近看陶菴答朴文黼書曰。明德固當以心爲主。而亦不可單言心。玉溪本心之說。最的確。愚竊謂此論。固是出於爲學者主心之慮。然若執言迷指。則凡單言心如心不踰矩。心不違仁。心能弘道。存心養心盡心之類。亦皆有礙。鄙見學者無論某書。於單言心處。要須審其所指。而無或認人心氣質之心物欲之心世俗之心。爲本心爾。恐未可槩以單言底。皆指爲有病者。然則明德雖單言心。實亦無不可。未知如何。又答李道三書曰。今之言明德者。欲舍理而主氣。豈不大誖於聖人之指耶。近來湖中於心單言氣。而於明德猶不敢直曰有分數。君輩又欲倂與明德而滓穢之耶。愚竊意明德是湛一虛靈底爲主。而具理應事。爲其所能。則謂明德爲主氣。恐無所病。而呵叱如彼耶。豈道三不分心與氣質。而專認氣質爲明德。如湖說。故云然歟。未知陶翁之意果出於此否耶。

近從李元禮。借得庸學匯參而略閱。其書編得似好矣。其中中庸首章下。載柏廬講義一段云。戒懼愼獨。雖是兩項功夫。然靜時爲尤要。蓋此處功夫。做得的當。方分得動靜界限明白。若靜時功夫。不到便照。不見動時是非。故愚嘗云。存養不得力。連省察亦無下手處。講義說止此。此語其有味。正好以心體究。但以戒懼。專屬靜時功夫。未知如何。輯語致中和。是功夫盡頭。天地位萬物育。是效驗盡頭。困學錄致中和之極功到位育。乃盡說效驗。正是功夫盡處。向來某台謂致中和爲效驗。而吾輩皆疑其未然。今見此語。亦如吾輩說矣。老洲鳳栖兩賢說。某台比己寫來耶。切欲見之。如有便。須囑其錄寄也。困學錄。論章句君子體之云。君子直做中庸骨子。語極警切。讀之。使人有悟處兄亦自體味之。吾輩名爲問學。而自身卻在中庸皮膚外面。今做得甚麽功夫。費得幾年心力。乃能直入中庸裏面。做得那骨子耶。試自思之。茫然不知所諭也。切宜捨卻一切閒漫酬酢。省卻一等雜博功夫。專以用敬靜體中庸爲務。庶幾不陷於異端之空見。俗學之粗迹矣。

答金駿榮

编辑

所示某人之言。無乃有激而云爾歟。然至曰行己處事。惟恐不從俗。則無已過乎。君子行己有恥。作事可法。安有不問世習美惡而一於流徇之理。豈不聞不從流俗是聖人之訓。而同乎流俗乃鄕原之爲乎。矧今人心邪僻。士風汙下。遺君棄親。亂常蔑禮之行交作。而人亦不甚非之。若復以此說。行於其間。其爲世道之害。更當何如哉。苟如其言。則在家居鄕爲儒。作官無特立自守之節。而有詭隨曲徇之行。豈不可恥之甚哉。孔子是何等渾厚。而其於鄕原。不欲其入室。則此不以人類視之。而在陳思歸之歎。乃有取於行不掩言之狂士。何也。聖人之意。大可見矣。近時號爲竆經學道之人。多只是未能免俗之行。何必違衆之見。其與不易乎世同。而能異之聖訓。不啻朔南之分矣。噫。調高寡和。物貴難售。自昔然矣。柰何柰何。吾輩特不當以標榜自高耳。○語類論語門顔淵,季路侍章。先生言。今人恁地畏首畏尾。瞻前顧後。粘手惹腳。如何做得事成。恁地莫道做好人不成。便做惡人也不成。先生說至此。聲極洪。使某人。承此訓辭。未知其如何轉身也。若如其言。如曾子受季孫之簀。朱子謂之或是因仍習俗而未能正耳。及其疾病。不可以變之。時一聞人言而必易之。非大賢不能云者。爲標榜之害。而必如王遇之不欲爲已甚而黽勉受之者。乃爲行己處事之法矣。豈不悞乎。目今俗習。至爲薄惡。每思之。直使人心痛然。愚意欲與儒林諸公。講明道義。維持綱常。庶幾有小補於斯民。不謂吾黨中自爲苟𥳑之論。以助其餘波。每燕居深念。仰首浩歎。不知所以爲計。而今而後。不復敢以此望於諸公。晦翁所歎姑抱遺經以待後之學者者。區區僭亦云爾。○大抵避俗。是見不透。此亦語類說也。今其先入如此。則雖十聖人守而告之。終不能入。不若且舍此說。而先以存心辨義利。遇事別是非之意。子細說與。待佗所見長進。其避俗與否。似當不待言而自諭矣。然吾輩于某人。纔一面爾。豈可不待其問而妄有云云耶。

旱魃健步。雨師退聽。稼事告病。民命近止。我輩遊手。甘心飢餓。彼億萬生靈。終歲勤勞。將不免爲溝中瘠矣。噫。其可傷也已。前人謂天烖時行。人人皆有過活良法。君子用智。小人用力。彊者有搬運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自然生出許多智計。最下者。無力無策。又自有身任父母之憂者。大爲設法區處。愚謂古今異時。恐未可一槩論。夫田無常制。民無恒產。而救死不給。思亂旣久矣。上無敎化。下無學術。而斁倫無恥。爲夷亦久矣。一朝艱食。將羣起而爲盜。是時雖有賢者。懷己飢己溺之憂。而行救焚拯溺之事。則已晩矣。柰何柰何。

與金駿榮

编辑

前者所論人心氣質道心本然之義。比復如何看。竊謂人心之與氣質性。一以勞逸濃淡之屬言。一以昏明強弱之屬言。二者界分。不宜相混。朱子答林德久書。論孟子口之於味。性也。非指氣質。蓋以理之屬於血氣者而言。如書之言人心也。以此考之。可見其二者不同。道心之與本然性。一則有覺有擇。一則無眹無爲。兩者面皃。原自不同。愚見如此。未知盛解復如何。

與金駿榮癸巳

编辑

未發時性理。如何乃能見得。朱子答林擇之書。言未發時。便可見性之體段。答胡廣仲書。亦言未感物時。心之所存。渾是天理。據此則雖於至靜之時。亦須見得性體。存得天理。始得。吾輩於此。殊未有端的下手用功處。常所不快。未敢便放下也。老兄試於此留神看詳焉。○孟子盡心上篇章句。聖人之心。至虛至明。渾然之中。萬理畢具。近思錄一卷。沖漠無眹而萬象森然已具。此等處。皆宜細究而實驗之。

扼腕奮髯而說心理。怒目切齒而談事功。此兩句。倣朱先生答孫敬甫書所擧江西一後生語而爲之。亦切中洪,柳,兪,魚之病。然不須向外人道。姑務自明焉。可也。

與金駿榮

编辑

科規果有所改。而製述則表,策,論,議,銘,頌,記,律。誦讀則五書,五經,綱目,近思。而更無所謂德行治道之云。其異乎朱子所譏俗儒記誦詞章之習者。幾希。且不去用私之人。不得秉公之賢。雖年年鄕貢。日日里選。亦何補於世之治亂乎。譬之冠帶垢。須用洗澣。但不知和灰。只將冷水浸過而已。不濟得事。故朱子嘗論經世一事而歎曰。法度尙可移。人心如何得變易。各人將佗心去行法。且如薦擧一事。雖多方措置提防。然人只要去私佗親舊應副權勢。如何得心變。朱子語。止此。此所以法弊易改。時弊難革也。病枕輾轉思量到此。直是使人腹煩。柰何柰何。

孔門敎學。主於躳履而心體之。故語簡當而有餘味。後來儒先之專於性理者。其言玄微而意空虛。故知夫子罕言性天命仁。早已防其弊矣。蓋言之而滋人迷惑。損人心力。不如使之隨事力行。隨處心驗。久久功至。默契其理之爲實見也。

答金駿榮乙未

编辑

外除見官報。六月十四日。總理內務兩府奏任郡縣者七人。而其中如李聖烈,朴文五,郭鍾錫。皆有學名者矣。旣非單擧賤臣一人。則其意恐不專出於嘗試之計也。伯棠聞此報。辭氣頗不平。蓋以時輩薦也。汝貞卻謂此非內職。可以出而行吾志。以酬君恩而拯民危。蓋汝貞氣邁意廣。勇於有爲。伯棠標高韻逸。慮爲世汙。然二者皆未合理。雖所薦非其人。而君子自有不亂羣之道矣。彼焉能浼我哉。如必以爲恥。則將謂閔子亦有累德耶。觀於易否之六二大人否亨。可見矣。又謂外官異於內職。可以不擇時而起。則語類論子路云。豈有子拒父如是之逆。而可以士乎。余亦曰。焉有君子目見賊臣挾外援以脅君父。而可以出而爲其用之理乎。來敎欲令謹守身不出則言不出之法。而不得已而出言。則其當巽當激。隨時觀機。而卻恐倉卒看得未透耳。其下又云。儒者遭患難。當以淸陰辭不迫切。氣象雍容。爲第一法門。此若不善爲之。則近於柔之取辱。此甚可慮耳。

蔡京聽得張觷敎諸子學走之事。不覺膽墜。請上召龜山。龜山當毅然自立而不被其籠絡可也。只苟且出腳。做得箇甚事。曾見南軒頗疑之。胡文定卻謂使當時早用其言。也須救得一半。而朱先生謂其說得極公道。然愚尋常覺得有未滿意處。今見鹿門集。有一篇說得痛切。讀之。使人意思爽豁也。

答金駿榮

编辑

天地之用。付與儒者。但今之儒者。有不務明理。不肯循道者。遂致後輩流於使氣。凡庶陷於斁倫。高士鄙其鮮實。俗吏笑其無能。豈不大可懼哉。聖賢之用。付與王臣。顧今之王臣。有不思尊主。無意愛民者。遂使儒者安於山林。黎民塡於溝壑。裔戎騁其兇㬥。國君受其危辱。豈不大可痛哉。若得野賢。明理循道焉。則學之旣絶者將復續。而天地之用有所賴而行矣。朝士尊主庇民焉。則國之已危者將漸定。而聖賢之用。有所藉而達矣。嗚呼。此必然之理。的然之勢。而未知孰肯爲之殫心也。愚之不佞。不能無深望於今之君子。雖然。民國之安危。由於朝士之賢否。朝士之賢否。又繫於儒術之邪正。是儒術爲天下之大本也。吾黨之於問學。安可不勉明而深體之哉。

與金駿榮

编辑

昔年讀中庸。竊意戒懼不單屬靜。而峿老轉以聞於淵齋。淵齋不以爲然矣。今日偶復思之。道也節。自睹聞以至不睹不聞。非只主靜時。莫見節。乃不睹不聞已盡。而有睹有聞方始之時。亦未嘗統指動一邊首末也。愚故曰。戒懼圓。愼獨尖。愼獨卻對不過戒懼。人所以錯認分別動靜者。卻被末節章句。有自戒懼云云兩語故也。殊不知戒懼非單屬靜。故曰自此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愼獨非統言動。故曰自此而精之。以至於應事之處。此意大煞分曉。特讀者不之察也。末章無聲無臭。人多認作理體。而鄙意常竊以爲此只是形容至德無跡可尋。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是也。然時以語人。殊未見有信得及者。今復細勘。覺得前見未至甚誤。故倂以呈似。望須理會到底。詳賜回諭。

年前。偶自體得道心似不專於動而兼攝乎靜。時以問人。人多聽瑩朱子諸說。亦未有的證。故未敢自信。近因再究。遂悟得尊德性畏天命功夫。明是通貫乎未發者。此理昭然似無可疑。但自覺得心力未逮。不能相續於已發未發之際。此卻可懼也。如必以道心專屬之動一邊。則於持敬求仁之功。將不免守其半而遺其半矣。試自驗之。動時兢兢業業。而靜時悠悠漫漫。豈得成道理乎。幸更體會。因來詳諭也。張南軒嘗言。喜怒哀樂之中。言衆人之常性。寂然不動者。聖人之道心。此又與鄭說全別。朱子以爲曉不得矣。倂與此兩句。而參究之也。

與金駿榮

编辑

許衡以儒者臣事胡元。李太鄰謂皇明之文治。本朝之道學。皆本於此。昔馮道歷事數主。蕩然無恥。或者謂五季之世。百姓不至於肝腦塗地。道有力焉。黃氏式三歎曰。此可信乎哉。愚謂李說可與或人之言正作對也。

答金駿榮丙申

编辑

邑倅與巡檢。徧至鄕邨。督令薙髮。而川西則謂以賢者所居。過里門而不入。此可見盛德之感物深而里人之賴仁大也。言足聽聞。而昧陋之人。時有毁儒者者。此與幼子之見養於慈母。而還有打母詈母之習相似。儒者於此。何忍相校也。

時擾已極。諸生散去。閒中讀朱子大全。聞之。且歎且幸。但倡義諸公。櫛風沐雨。矛淅劒炊。以爲國討賊安民爲務。而我輩得而安坐看書。何媿如之。縱外人所傳。時有疏漏處。只與其大體可也。仲氏問。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吾於諸公。默默禱此。不任其眷眷之情焉耳。

與金駿榮

编辑

國恤過禮月未葬。士庶家祀事。何以處之。宋何子平母喪。八年不葬。葬前必不行祭矣。明仁孝皇后崩。七年始葬。當時民間。恐無一向廢祭之理。此致喪方喪。所以有辨也。非惟士庶爲然。雖有官者。至於忌墓祭。恐不得不略設行之。練祥亦然。竊意喪禮補編。卿大夫士忌墓祭。依練祥禮。卒哭後行之之云。但道其常耳。若因兵亂拖至數年之久。則合有變通之規。况無祝單獻。不過如先賢於國喪成服後。略行忌祭之儀而已。則恐未可非之也。

或疑忌墓。可以單獻。而靡所拘。至若練祥。有祝三獻。行之。無乃未安耶。按練祥。雖三獻有祝。而畢竟是喪祭。故遂翁嘗言親喪三年內忌墓祭。以單獻略行。若練祥。則莫不備禮行之。以此旁照。未見其不可行。况饌品減殺。以示變於常日。則尤恐無未安矣。

余從前無問公私。朞以上喪。則不曾作詩。近見南溪云。退溪於國恤初喪。絶不作詩。特言初喪。則葬後無所拘耶。栗谷當恭懿殿喪。以身有衰服。不輓親舊。况今所遭。尤是擧國臣民所當沬血飮泣。以復讎雪恥爲心者。則雖非受衰者。何忍吟咏詩詞。誦習樂章。以自放忠義之外乎。

與金駿榮丁酉

编辑

至靜之中。其守不失。守是守道體。欲守之。先須識得。呂子約言。見未用之體。朱先生謂此語甚好。人須看得這箇分曉始得見語類呂氏門。道夫問未發之際。欲加識別。使四者各有著落。如何。曰。如何識別也。只存得這物事。此似指道體。在這裏便恁地涵養將去。見語類祭義門。國秀問。自驗得此心未發時。仁義禮智之體渾然。未有區別。於此敬而無失。則發而爲情。自有條理。曰。雖是未發時無所分別。然亦不可不有所分別。蓋仁自有一箇仁底模樣在內云云。今要就發處。認得裏面物事是甚麽樣。故發而爲惻隱。必要認得惻隱之根在裏面是甚底物事。云云。○見語類訓門人。愚於此一事。費了多少思量。用了多少心力。終未見有分曉氣象。未知高明曾如何識認。語類士毅問。未發時自覺有箇體段。則是如著意。要見未用之體。則是已發。曰。只是識認佗。須與仁父同共商量。然後因風諭及。至仰至仰。大全玉山講義。答陳器之書。無聲臭形象。有閒架條理等語。倂要潛翫而實驗之。不可只做一二篇性理議論。看過便都無事也。

答金駿榮,金思禹,崔鍾和。戊戌

编辑

元亨。動也。而元。動之端也。亨。其極也。利貞。靜也。而利。靜之始也。貞。其終也。天地之化。聖人之心。無不具此兩端四德者也。若曰聖人之心纔靜。便是至靜。更無靜與至靜之分。是有貞而無利矣。無利亦且無貞矣。安有無利而有貞之理乎。此處最可領悟細味之可也又觀聖人亦旣有一念之動。又更有萬務之動。是有元而又有亨矣。豈獨無一箇利。而只具得三德而已矣乎。愚僭謂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體道少。能體道卽賢。盡能體卽聖。此程子語也。吾人身上道體自在。如何不能體得。以明之未盡。誠之未至爾。欲明誠之極。先要志之篤。此事。學人例多泛看。吾意。臨命終時也。放下此志不得。敬之專。此事大難大難。雖難。亦要竭力用功。此本不立。雖曰讀書講義。亦終於失道而已矣。可不懼哉。

妄作圖子。本兼聖賢。但未知聖人之靜亦有漸次與否。故問之。不謂兩賢乃恁細推得來也。今因所諭。更細思之。雖聖人之心。至精至妙。亦安能無。自一念之動。至於事務泛應之動。自一霎之靜。至於鬼神莫測之靜。且如卷之。是一霎之靜。退藏於密。是鬼神莫測之靜。如何如何。伊川曰。密是用之源。聖人之妙處。特不似賢者以下顯有漸次可指耳。吾輩以粗率之心。揣測聖人之至妙處。如何說得出。恐不如且置圖子與諸說。只去自己分上。下得明白平實功夫之爲漸有所得。如何如何。

黃慈溪日鈔。論象山之學末端云。獨惜其身自講學。而乃以當世之凡講學者。爲僞習。未幾韓侂胄,何澹諸人。竟就爲僞學之目。以禍諸儒。一時之善類。幾殲焉。嗚呼。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悲夫。黃說止此。近世學人中。不相愛惜。而反相訾毁。其號爲相愛者。亦復偏主已見。遣辭下語。無復斟量。吾恐韓,何諸人復起。而一時善類莫能自保。是宜仁人君子痛心疾首。而思欲救之者也。

答金駿榮,沈能浹,崔鍾和,林章佑

编辑

仁祖。乃宣祖之親孫。非取佗人之子。繼後之孫也。然光海旣廢。大院君未嘗卽位。而中間一代旣闕。則不得不禰其祖也。鍾和。

禰其祖之說。未知見於禮書否。而禰是父廟之稱。而施於祖。未知如何。施於所尊。猶有所謂至於叔繼姪兄繼弟。而亦謂之禰。則恐尤名之不正者。論語正名章註。衛輒不父其父而禰其祖。名實紊矣。此雖以輒之拒父而云。其不可禰祖之意。莫須有否。能浹。

禰其祖之說。今在客次。無文字可檢出。但兄弟相繼爲君者。同昭穆。異昭穆。前儒諸說紛然不同。而朱子謂兄弟傳國。以其嘗爲君臣。便同父子。各爲一世。爲禮之正法。以此旁照。則新君之於先君。不拘尊卑。槩以禰廟稱之也。明矣。至於衛輒。是據國以拒父者。故以不父其父而禰其祖立文。以罪之也。若蒯聵先死。而輒受國於靈公。承命於周王。則後之秉法義者。亦必無此言矣。

仁祖於大院君稱以考。則有二本之嫌。鍾和。

帝王家。以承統爲主。而不計昭穆。此兩句。是此論之綱領。故仁祖以宣祖爲禰。何得復稱考於大院君乎。必欲稱考。如潛冶南塘之論。是以小宗合大宗。王者繼私家。名實紊而本統二矣。

若稱以伯叔父。則本非出後。而以父爲伯叔父。豈非未安者乎。鍾和。

稱大院君。以伯叔父。則沙溪所論亦然。今何敢妄議。然反覆推究。終未灑然。蓋仁祖乃宣祖親孫也。以親孫承其統。而猶謂之爲人後可乎。非爲人後。而稱其父以伯叔父。豈不未安者乎。章佑。

王室立君。雖非臣庶出後之比。而旣以支孫。入承正統。卽同出後。其于私親。何敢倂尊。所以只得稱伯叔父已矣。私家承嫡者。雖非出後。而稱所生爲庶母。此似爲傍證也。蓋大院君之於仁祖。雖親父也。仁祖旣爲先王宗廟之主。則何敢復視以己子乎。故仁祖雖稱以伯叔父。而神人之際。情理之間。可以兩無憾矣。

仁廟屬稱云云。鍾和章佑之論。似皆有可據之端。蓋仁廟之承統。便同中興。非有宣廟之命。亦無大院君之命。而自因功臣之推戴而踐阼者。若降大院君爲伯叔父。是無故自絶其所生之恩也。思之終涉不可也。能浹。

仁廟之承統。雖非有宣廟之命。然旣已聞於天朝。受皇上之命。而爲宣廟之嗣君。則大院君自應不得稱考。此何可謂之自絶所生之恩乎。

以廟則曰禰。以屬則曰祖。而不可謂之父明矣。近齋曰。禰字與父字。有所異。禰是廟統之稱。父是天倫之稱。承統者。非世次。則可稱以禰。不可稱以父也。鍾和。

自旁支承統者。或祖繼孫。叔繼姪。或兄弟相繼。則雖禰其所承。而不可以所後父言也。駿榮。

近齋之言精矣。但君於先君。雖無父子之名。而有父子之義。此又沙翁告仁祖之言。不可不知也。

今若稱其父爲伯叔父。則以何人爲親父耶。鍾和。

君曰君父。臣曰臣子。先君卽同親父。嗣君卽同親子。故稱私親爲伯叔父。而不患無親父矣。若如所疑。則以祖繼孫者。將以先君之曾祖。爲親父。以叔繼姪者。將以先君之祖爲親父。故皆得稱私親爲伯叔父耶。此決不然也。且同一入承大統。而先朝中有昭穆可爲親父。則稱私親爲伯叔父而降服朞。其無昭穆可稱父者。乃以私親爲父而仍服斬乎。此決不然也。假使仁祖薨。而大院君在世。則當爲君服斬。不敢以子服之。大院君旣如此。則仁祖又安得仍稱父乎。

於其私親。稱以伯叔父。則亦無所稱父處。然其服朞。則只得與伯叔父同。然則稱號亦如之。而仁祖之於大院君。亦可倣此。駿榮。

仁祖之於大院君。稱號與服制同歸於一。然後始無許多窒礙處。若服止於朞而稱之以父。則此爲何等禮義耶。

宣廟位板。書皇考。祝曰孝子。大院。殿下稱之曰王伯叔父。此在趙時菴上仁祖論昭穆疏。而稱考稱子之說。沙翁已駁之。然則入承大統者。只以本屬之稱。稱之曰考祖曾高。子孫曾玄否。此亦可疑。若嗣君行尊於先君。則自稱以叔與祖。稱先君以姪與孫。豈非未安乎。章佑。

仁祖之於宣廟。孫也。今稱宣廟爲皇考。自稱爲孝子。則豈情理之所安乎。若如此。則雖祖繼孫。叔繼姪。亦皆稱考稱子矣。此沙翁。所以駁之也。帝王承統。而昭穆或有相繼處。或有傎倒處。或有空闕處。一廟之中。屬稱或書或不書。旣所未安。若稱先君以姪與孫。自稱以叔與祖。則尤所未安。故愚每以南塘只書廟號大王及嗣王臣某之說。爲不可易之道理也。

仁祖稱其私親。只曰大院君。自稱曰嗣王某。如此則雖似疏遠。分義嚴正。鍾和。

來諭不書屬稱。只曰大院君嗣王某云者。恐得之。此已有南塘說耳。駿榮。

沙溪先性旣主叔姪之稱。後輩何敢復有佗論。况嗣字於大院君。何所當乎。

喪服杖朞章註疏。有繼體之君。其父若祖。有廢疾不立。今受國於曾祖者。爲其父若祖。服斬之文。蓋父若祖雖適長。以廢疾不立。則亦私親也。而旣曰服斬。則雖旁支。旣以親孫承祖統。則服其私親三年。不爲無據。而沙翁不取。何也。南塘亦主三年之說。此又何如。此爲川西說也。累度往復。終未曉白。玆以仰稟。乞賜明誨。以爲萬世法也。章佑。

父祖以適長廢疾不立。而受國於曾祖者。爲祖父服斬。與身由旁支入承正統。而不敢爲私親服斬。二者本非可以相準。而今曰廢疾不立。則亦私親也四字。下得極害理。旣而又轉作私親三年。恐尤不相近。蓋一是正適。一是支庶。其分殊亦已明矣。沙翁之不取三年之論。亦有所以。蓋以旣行三年。則又當入廟故也。旣不當入廟。則服斬三年。又無所據矣。且記伊川先生代彭公疏。已明言陛下濮王出繼之子。朱子語類又明言先儒濮議稱皇考不是。而南塘乃據喪服傳支子爲後之文。謂帝王家不當以出繼論。愚按程朱二先生。獨不觀儀禮。此文而然耶。又謂本生亦當稱考妣。而力主私親三年之說。未知後賢孰有舍程朱而從潛塘哉。今臣庶家以孼承嫡。且不敢服所生本服。况嗣君爲宗廟主。而與尊者爲一體者。尤何敢爲私親仍服三年矣乎。有問於南塘者曰。嗣君於私親。爲長子或獨子。則一依先生三年及稱考之例。亦將以孝子題主。而奉其杞。又傳其重於所生子乎。如曰。雖三年與稱考。而奉祀傳重。獨不敢云爾。則烏在其不出繼也乎。未審此老於此。又如何批誨也。

喪服杖朞章註疏。繼體之君。爲廢疾父若祖。服斬之說。亦可疑。蓋旣不承統。則雖嫡子嫡孫。實則嗣王之私親與旁支無異也。以其私親之故。而廢宗廟社稷之祭可乎。若兩代病廢。而祖與祖母。父與母相繼而死。則十二年廢祭於宗廟。於心安乎。於理當乎。鍾和。

喪服疏。父祖廢疾而承曾祖統者。爲父祖服斬說。似不可非之。蓋子之喪父。主於恩愛父。祖雖有廢疾。何可以其未嘗承統。而輒自降服乎。如此則子之喪父。徒以其位之貴賤而有隆殺。而不本於恩愛也。其可乎。至於十二年廢祭之慮。此是希有之變。則須有攝行等區處。不至久廢矣。何可預慮其廢祭。而薄於所生乎。國家雖曰尊尊貴貴。至有絶旁朞之說。而父子又君臣之所由生。此處則尊尊之道。恐行不去矣。但廢疾父祖死後。不得入宗廟耳。如何如何能浹。

允和所論。甚善甚善。

旣稱宣廟爲祖。又稱大院爲父。則大院有若曾承統者然。此又難處處。能浹妄意。其時仁廟與大臣議。具其事之曲折。上告天朝而請命焉。若命禰宣祖而降大院。則亦從其命焉。若仍追升大院爲宣廟嗣。而使仁廟承之。則此尤㫥穆順而名正矣。如此則旣無私自降父之嫌。又無擅自追崇之失矣。如何如何。能浹。

帝王家追崇私親。非禮之正。不可爲訓也。栗谷東湖問答云。主上若萌尊崇所生之私。則小人必伺隙。而以嘉靖皇帝爲法之說。進惑聖聽矣。且仁祖之於宣祖。祖孫也。故如此說。若受國於曾祖者。其將追尊兩代耶。又祖繼孫。或叔繼姪。或兄弟相繼者。又如何處之。此所以帝王家以承統爲主。而不計昭穆。乃爲正禮也。

答金駿榮己亥

编辑

金某曾聞其有志節爲難得之士矣。今見此文。恐只是客氣耳。蓋士遇亂世。其起義守義。皆宜量能度分而處之爾。何可以與己不同而肆口忿罵乎。况造爲凶言。以冀君大夫之怒其人而殺之。則豈復有仁義之心哉。此一事而忠孝兩虧。何者。誣人爲辱君。固非誠心愛君之道矣。造言爲苟訾。亦非所以爲人子之禮也。然此自屬彼事。在我。但靜以聽之。不可躁擾。反失君子長者之體也。來諭謂此等文字。流傳於世。異時禍患。極可畏也。此似然也。但嘗聞人之禍福。實由乎天。天將禍余。彼縱見譽。固無益矣。天將王汝。彼雖甘心。終亦無事。故曰其實寮無如之何矣。凡世之爲金永胄者。不知幾何。今日辨一金。後日又一金進。吾之辨金。已無時也。知有命在天。余當益加修省。安裕立吾身於畏天之地矣。又當爲之哀矜憫惜。置其人於吾仁之中矣。此其滋味。亦自無竆矣。况彼亦讀書之士。今之爲此。特一時意氣激發之患爾。後或自覺其失。則安知其不向吾輩而摧謝之乎。

答金駿榮

编辑

柳集答魚文五書。以孟子犬牛章性字。爲等品不齊者。是矣。但又以中庸首章性字。爲面皃不同者。此卻大誤。如此則其所引惟固萬物之一源者。將不過爲無實之一冷話也。且以各得所賦。知面皃之各殊云者。尤不成說夫。各本非殊別之義。只是彼此之分也。今曰云云。可謂不識文理者矣。朱子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亦有各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之語。此何緣見異得之意耶。彼又謂人物之生。若只以一樣道理賦之。則其當行之路。又豈得逐物而各異耶。此又不思之甚者。若如彼見。則父循父之性。而有當慈之道。子循子之性。而有當孝之道者。果以兩樣道理賦之乎。凡此皆不熟讀章句集註之說。倂不徧考大全語類之文。只憑一時臆見。胡叫胡喊。以誑惑後輩。蓋亦本心不本性之見爲祟耳。今試以異代各。則人物之生異得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人物異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異有當行之路。此類果成文字乎。大抵彼邊諸人。多不曾用子細心看書。卻只憑粗率心立論。故其文往往多糊塗不分曉。可歎也已。大抵以天命之性。亦喚作面皃不同之物。則可見彼之眼力。不曾到通天下一性之地。然則更何足與論心神同源之妙哉。

答金駿榮

编辑

古者。天子有先揖三公。以次至泛揖百官之禮。今吾輩於學者之地微者。秖受其拜。而揖亦不行。無乃未安乎。古者。有父母拜子。舅姑答婦拜之禮。則吾輩所行。恐涉無稽。如何如何。

婦人首飾盛多。如副笄六珈之類。自難以俯伏地上。此則固然。今之婦女無首飾。而亦只行肅拜者。恐涉簡慢。故已令孫婦輩。用伏地拜。如何。

語類義剛錄。論祔食云。某家正位三獻畢。然後使人分獻一酌而已。如今學中從祀然。此是先生晩年所行。恐家禮爲未定之論也。學宮先聖位,從祀位。獻酌。宜有等次之分。則人家正位祔位之無辨。而皆行三獻。恐未允當。如何如何。

重喪中行前喪禫。增解按說。不可從。蓋禫者。淡淡然平安之意也。身有重哀。而可以淡淡然平安耶。以心體之。便可見也。其引重喪中除輕服爲證者。恐尤不襯。

答金駿榮

编辑

古者。非大宗。不敢立後。此聖人體人子之至情。斷以大義也。後世此義不明。小宗支子。無不立後。則某甲生時。以子立弟後。告弟几筵。此愛弟之心也。其門長具由告君而立案。使其子毋敢辭焉。則此又族人可爲之道也。然此姑以俗例言之。至於爲子者。據禮則非大宗。無相後之義。據律則己孤者。無移天之文。據情則爲人子者。又只有守經之理矣。此子之辭之也。夫孰得而非之。以故先師之敎如彼也。愚每於後世立子之無節。竊深痛之。以爲賢者得君行道。此一款。必與從頭整理過。今擬令國人。必宗子。方許立後。而繼禰者。必取親弟之子。繼祖者。必取從兄弟及親弟之子。繼曾祖以上倣此。毋得遠求疏族。其法則必告本郡。郡報營。營報禮曹。禮曹啓稟立案。如此則庶幾人倫正而王法重矣。鄙前書之意。實從禮義源頭處說下來。如今所諭。卻去後人情勝處。商量講究。所以未合也。

答金駿榮

编辑

愚昔年所問存心與視聽言動以禮先後。今因盛稿。更思之。此不須辨先後。但自去實下功夫。便見倒斷。今也不實做。只空言。故辨愈多而心愈昏。道愈遠也。此甚可畏。欲與朋友。相與警切而改革之也。大抵視聽言動以禮。卽是存心之術。而存心又非空空可存。必就視聽言動處。以禮從事。此是存心實功也。然孟子單拈存心兩字立法。恐未若孔子敎人就規矩上著腳。永無些子玄虛之慮。所以傳之萬世而無弊。愚每欲人多讀論語。以此。

答金駿榮

编辑

免之爲言。以免冠而得名也。故朱子曰。免或讀如字。謂去冠也。呂氏曰。古者有罪免冠。而缺項獨存。故因謂之免。尤翁曰。免冠。故免以代之。士喪記疏。齊衰以下至緦麻。皆免。記檀弓陳註曰。袒免。本五世之服。而朋友之死於佗邦而無主者。亦爲之免。據此則同五世之親。皆爲之免冠。而朋友亦或有然者矣。我東先賢之論。則雖朞服。無免冠之節。疑與古禮。不相似然。

古人淳質。以免代冠。禮疏。免狀如冠。高氏亦曰。免幘帽之狀。况用縱韜髻。則雖免冠。亦無甚不似。今人免冠。直露髮而已。已是無儀。况東俗之不用免久矣。遭朞之喪者。恐難據免冠變吉之文。而輒去笠子。先輩之意。無乃以此歟。

與金駿榮

编辑

詳雲坪鏡湖之意。以弔服加麻。分作兩項事。而所引以證者。不過禮註及喪服記而已。今考三禮。未見此意。恐似杜撰。玆錄周官及喪服記仰質。幸財擇而敎及焉。

周禮司服。凡弔事弁絰服註。弁絰。如爵弁而素。加環絰。絰大如緦之經。疏凡五服之絰。皆兩股。今言環絰。卽與絞絰有異。謂以麻爲體。又以一股爲體。糾而橫纏之如環。

喪服記。朋友麻註。朋友有同道之恩。爲服緦之絰帶。檀弓曰。羣居則絰。出則否。其服弔服。疏。緦是五服之輕。爲朋友之絰。約與之等。故云緦之絰帶。又云環絰。以一股麻爲骨。又以一股麻爲繩。纏之如環。按喪服記。只有朋友麻一條。不言師服。則擧朋友而師在其中。且師在五服之外。爲無服之服。故其服只是弔服而已。其云兩股緦絰。未知何據。檀弓陳註。恐未易駁也。如何。

答金駿榮庚子

编辑

無極。朱子平生。以無聲臭無形狀無方所及莫之爲莫之致等語。釋之者。不啻衆矣。孟士幹忽以無底極。欲翻其案。不知何故如此。

王魯齋曰。無極而太極。朱子謂無形而有理。非不明白。然命詞之意。咀嚼未破。故象山未能釋然云云。黃宗羲曰。朱子謂無極卽是無形。太極卽是有理。亦未得周子之意也。此兩家皆以朱解爲未盡。而其以無形釋無極。爲朱子之說。則同矣。今宗本朱子而卻舍朱子平生之言。乃自立一說。以駭人聽。何也。吳幼淸曰。道也者。無形無象。無可執著。雖稱曰極。而無所謂極也。雖無所謂極。而實爲天地萬物之極。故曰無極而太極。吳氏說實本於朱子大全濂溪祠記許白雲曰。周子慮夫讀易者。不知太極之義。而以太極爲一物。故特著無極二字以明之。謂無此形而有此理也。以此坊民。至今猶有以太極爲一物者。而謂可去之哉。此兩家。皆以朱解爲是。而其言如此。今以後進末學。何敢舍此端的訓詁。必欲自立一說也。

與金駿榮辛丑

编辑

或見金監役。問田某何如人。曰。壬午坤殿還宮時。拱立道側。自上問爲誰。對曰。故祭酒臣任某門人田愚。因此得與儒選。觀此一事。可知其人。余聞之曰。此傳說。未可信也。萬一金果有此言。則其人亦可知也。昔在溪雲丈座。有擧李誣者。溪丈曰。使子明實有是事。使當時主上內外殿。實有因此而抄選之事。則滿朝諸公。皆已知之。而自然傳布於外間。何故獨李承旭一人知之乎。

黃氏百家言。安定先生之學。實與孫明復開伊洛之先。且同學。始終交善。此四字。有明據。則甚快人意。其云先生在太學。與明復避不相見。此邵氏後錄之謬。正與主癰疽寺人之談。同也。黃語止此此等事。不可不使後輩聞之也。記得柳以癰疽之語。爲任宦之證。此似也而非也。余意只言彼說之誣而已。今以黃氏語參之。尤可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