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前編卷八

前編卷七 艮齋先生文集
前編卷之八
作者:田愚
1927年
前編卷九

與李喜璡癸卯

编辑

理氣二者。據其造化而原其所從來。則曰理使然也。雖曰使然。其實則無所知檢。故晦翁言天理當然。若使之也。由其無爲而語其能運用。則曰氣自然也。雖曰自然。其本則皆出於理。故栗翁言非理不如此而氣獨如此也。是兩語者。豈惟不相悖。亦互相發也。栗翁雖曰陰靜陽動機自爾也。自爾。是言自然。非私自之謂也。觀蘆沙自行自止之譏。則原來看得栗翁本指不出也。然又豈不曰雖說氣之所爲而必有理爲之主宰乎。主宰。是不宰之宰。非如心之靈昭活化也。觀蘆沙操縱抑揚之語。則自是看得理主兩字太重也。若執理爲主宰。而斥氣機自爾。則幾何不爲蘆沙所譏以井中之數星。欲棄蓋天之全圖也耶。嘗記晦翁雖言這箇陰陽古今滾將去。孰使之然哉。乃道也。然又豈不曰屈伸往來是二氣自然能如此乎。尤翁雖言使陰使陽者理也。然又豈不曰使動使靜者不過曰自然而已。非如陰陽五行之運用造作也乎。學者於此。細玩而有得焉。則栗翁之受之於晦翁。而傳之於尤翁者。端的無可疑矣。雖然。此只是言語文字而已。最要自驗而自用之。乃爲實學也。蓋性雖爲極。而原來無爲。心雖有能。而不能純善。原來無爲。故或揜於氣。若如蘆沙說。則必無此弊。然有目皆覩。如何硬說做無此事。不能純善。故欲本於性。以其或揜於氣也。故須檢束其氣而不使毫髮障礙也。此乃爲主理之學也欲本於性也。故必自心自省而不敢須臾放慢也。今不如此。做得主理御氣之功。以造乎超凡入聖之地。惟空空地。據蘆沙主向僕往之說。華西理活氣死之說。而一任其理之活化自主。而待其氣之不敢不從焉。則往古來今。永無此理矣。今乃指檢束其氣使復其本之訓。爲主氣之學。而望望然去之。惟恐其或浼我也。豈非不思之甚乎。

答李喜璡丙午

编辑

高祖存而自下逆死者。子爲父。以高祖在。雖不主喪而服斬。祖死代父服斬。曾祖死代祖服斬。而皆不主喪。高祖死後。始得主喪。而代曾祖承重矣。大抵服斬與主喪。非一串事。而鏡湖必以主喪與否。斷其服斬不服斬。恐未爲允。

顧氏曰。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謂所生之父母報之。亦爲之服期也。重其繼大宗也。故不以出降。止此此足以見非大宗無爲後之義。亦足以見非庶子無出後之義也。

與李喜璡,金酇謨丁未

编辑

衡夫歎朋友多不能自立。而引程子自謹嚴。門人自不謹嚴以爲喩。但某某不謹嚴。余當自任其責。固是盡己之道。若全咎彼爲無良。亦便無救性爾。君輩盍盡心救之。朋友亦是天性。不可不勉也。此則旣然矣。昔人云。列國之風。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故可以觀。可以聽。世非二帝。時非上古。不能使四方之風有貞而無淫。有治而無亂也。文王之化。被於南國。而北鄙殺伐之聲。文王不能化也。余謂非獨王化爲然。師敎亦然。孔門之寮愬。孟門之竊屨。以至回戈奮擊之類。過門不入之輩。程,朱皆不免。則爲師者雖百被人欺。敎導後進之心。宜益篤毋替。此便與天地好生之機。相流通。不可以不深體味之。

答李喜璡辛亥

编辑

燈懸風中。只是危。不是病。護之使不滅熄。豈不是危者安乎。泉出山下。只是微。不是病。導之使不閼塞。豈不是微者著乎。近翁危微非病之說。炳友以爲然者。無可疑矣。

細詳炳友答子敬書。但欲辨近齋集危微復於未發之體一句。故以安著屬於無過不及之和。非以知寒覺煖者爲達道。今不察其意而駁之曰。形氣之私。不可屬之達道。恐合更商。

昨與一後生。論近翁危微非病說。有一譬云。嬰兒落席。其氣雖微。而非病也。養之使充盛。則似道心之微者著矣。稺子臨崖。其勢雖危。而非病也。扶之使勿墜。則似人心之危者安矣。

聖人冬夜衾短。豈不知寒。夏日炊晩。豈不覺飢。惟其有道心以宰之。故危者卽安。若衆人則知寒覺飢之時。不能以道制之。故危者愈危。而始可謂之病矣。此二段。於雅見云何。

承諭炳友於理氣界分,時義出處,學術德行。見得到。守得定。禮說又自有定見。考據博洽。此公於大體大本。徹到無餘。至於精微曲折處。或有未能毫析無疑者。究其造詣之源委。可與前輩儒賢比肩。非今日餘子之所敢到。僕於此一段。甚服季潤藻鑑之明也。年前虞贊偶錯疑鄙說。而議論頗張大。故炳友諭以師門理氣說。有見到前人所未到處。則虞也意其近於諂諛而有所云云。不知自今觀之。未知果孰爲得。而二友皆不可見。實爲斯道惜也。

答李錫升乙未

编辑

所詢目下處義。非有深奧難知之理。只堅守華夷之大防。必遵聖賢之至敎而已。更別無精義可奉告者。吾人能盡其道而無愧於心。便令死於干戈。死於患難。究是正命。當死而不死。卻是失其正命。學者最要見得。見得時。直將此身。斬作百段。亦須是植立兩腳。不可屈撓。只爲今人看得利害死生忒重。故便生計較。便說違君上則非順道。有父母則難死義。天軍如此則不當拗過。擧世皆然則何可獨異。微管仲則孔子亦左袵。遭事變則奉伯且斷髮。欲順天則景公涕出而女於吳。爲救世則魯齋被髮而仕於元。如是多般造爲無識之論。以自便己私。而爲欺天侮聖。棄父弑君之行。豈不深可痛也乎。千萬勿爲此等邪魔之見所誤也。

與閔致務丙申

编辑

近久阻信。豈勝鬱塞。仰想侍奉大孺人。曰夕盡歡。勉進理義。不以世亂家貧有所妨奪矣。宋儒學案。載舒文靖公璘答劉淳之書曰。西美先兄名琥。西美。其字也。進學之初。親庭名德觀。甚喜。先妣未能無疑。一日問曰。爲學儘好。萬一飢餓如之何。近世號爲讀書之士。類多此箇見識。後生小子。不免被此話擔閣一生枉過百年。極可歎也。曰。飢餓自當順受。若不知學。必須隕穫失措。寡廉鮮恥。惟知學。乃能安于義命。隨順區處。終不至喪身失節。此是人生何等穩便處。如何人自畔去。可怪可怪。子曰。君子固竆。小人竆斯濫矣。妣氏聞之。乃釋然大喜。賢哉母也。未知世間男子聞此言。果能釋然大喜否。記得愚二十時始志學。先君先妣。咸喜之。每以安貧守道之說。見敎。今見舒公書。自念及二親。不覺感愴之至。寄在靈雲書室。雨中宴坐。思見賢者。而不可得。聊以是奉聞。想當於晨昏之際。用以開白。添得大孺人一番歡喜矣。

答成寶運壬子

编辑

易艮之彖曰云云。艮者。心之功也。背者。理之極也。艮其背。卽所謂吾儒之以心與理爲一者也。不獲其身。不見其人。心之所見者。理而已。程子曰。聖人只睹一箇是。按聖人人字。以心言。其形骸上一切利害死生。世界上萬般威誘與奪。擧不入於心目間也。蓋此心之與此理。無時不相依。無事不相安。則何咎之有。雖然。先要知得背之所在。端的不差。明白無疑。此聖學。所以以知天爲本也。然後艮字工夫。始可得而言矣。此愚之所聞於師席。而未之能行者。謹此奉傳。高明其欽哉。

周先生言。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旨哉言乎。夫孰知艮學是守正闢邪之一柄子也。近世又有指心爲理。而不復從事於心與理一之功。而竟成心理兩截之病者。不知艮是眞理乎。背是眞理乎。苟有見於文王之旨。彼假主理者。自不得逞其辭矣。

答林喆榮辛卯

编辑

債督粮窘。吳康齋之所爲憂也。然更須抖擻精彩。尋思目下所當行底道理。苟見得明了。便與竭力執守。不當復有一毫前卻之態。不幸而不達。只有順受而已。只此便是行法竢命之妙訣。更無別途可入。若言一邊處困。一邊進學。猶是二之。未若倣前行之之爲直截徑捷也。

答申道均乙未

编辑

春秋之世。列國戰爭。王室微弱。孔子請哀公討陳恒。將以明大義於天下。尊周室於旣頹也。是其機會關繫大矣。惜乎。其不見從也。左傳以衆加半之說。程子雖以爲非聖人之言。然哀公方且以魯爲齊弱爲問。故孔子以是解其疑。張其膽。而冀其奮也。此正聖人告君有術。臨事謀成之道也。不然。若徒曰義理當然而已。則以公之昏懦。豈能鼓作而有爲哉。大抵鄰國弑逆之賊。雖所當討。然彼之羽翼勢成。兵糧力足。苟欲擧義問罪。安危存亡。迫在呼吸。而强弱之形。成敗之算。豈可全然不顧。直以憤戇之氣。率然行之。萬一使魯之宗社傾覆。君父危禍。而身且見殲於敵人之手。天下安有似此獃底聖人。聖人嘗告子路行軍之法曰。㬥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曾謂聖人敎人如此。而處己如彼也哉。程子亦豈不知此理。第恐人昧於義力之分。而失於計較之私。故特言之。以曉人爾。若其興師愼重。量己量敵。自賢者以下。亦皆能之。不必待敎也。毛奇齡不識程子微意之所在。輒譏其迂疎苛刻。殊可笑也。

答申道均丁酉

编辑

子貞說朴氏門人某。有對賢者。譏侮梅翁者。非惟此人爲然。凡彼邊後輩。多以嘲訕老,梅,肅,全諸先生爲能事。不知佗禮遜之性墮在甚處。全不見影響。無乃未之思省致然。苟一思省。必不敢爾也。昔有孫朴字元忠者。嘗對呂榮公。譏笑程叔子。公言正叔有多少好事。公都不說。只揀佗疑似處非笑。何也。元忠釋然心服。不復敢議叔子。君子謂其服義。亦少有也。今彼一番人。惜不得如呂公者爲之誨諭。而使之惕然改觀。溫然遜出也。然安知永無其人。余不能無望於異日耳。華西丈及省齋柳公。是余所敬仰。凡從余遊者。罔或有訾譏之辭也。

答申道均

编辑

氣純於本然而後。理亦純於本然。此語本無可疵。蓋語其本。則氣之善固原於理之善。論其勢。則理之善友因其氣之善。此理昭然。如掌紋矣。若徒恃其本。而不察其勢。則治心工夫也無用。澄淸氣質工夫也無用。革去習染工夫也無用。如此則六合之內竟成何等世界。如此則性善之理其能自主張而自流行乎。使其譏訿此語者。能思省及此。將信服受用之不暇。復何有云云爾乎。

與申道均庚子

编辑

沈僩錄。是先生最後所定。而其論才說性一句。旣曰便是兼氣稟而言。又曰。天命之性。不雜氣稟而言。若纔說性時。則便是夾氣稟而言。所以說時。便己不是性也。此又與葉錄同。何也。曰。大全答鄭子上書言。無形氣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今以凡皆兩字。總包而言。則天命之性。亦合在其中。不然。庸註氣以成形一句。全無著落。故沈錄上下文中。閒有一語云。蓋性須是箇氣質。方說得箇性字。此又與庸註鄭書同一意也。然則其所謂兼氣稟夾氣稟者。無乃只言性不離氣而已。其隨其氣質而自爲一性之意。則姑未之及歟。然則大全,語類。凡因氣言性者。皆將冰釋矣。况纔說天命。便氣在其閒。纔說太極。便帶著陰陽。又豈非先生之所雅言乎。鄭可學錄言。纔說性時已帶氣矣。所謂離了陰陽。更無道。答王子合書言。此理未有形見處。故今纔說性。便須帶著氣質。無能懸空說得性者。此都是一樣話頭。若直做偏全善惡過不及有萬不齊之性。則所謂本然性者。將從何處說得來耶。凡百君子。盍一反思。

因氣質一也。而朱子但因載理之氣質而言。南塘幷因氣質之不齊而言。此爲不同。不可不細辨也。兼氣質一也。而語類僩錄。但兼載理之氣質而言。論語集註。幷兼氣質之不一而言。此爲少異。亦不可不明覈也。此等處不分曉。卽於講論之際。將不勝其窒礙矣。以在天在人分理性。未生已生分命性。未發已發分性情。非不如此。但拘於此義。而在人不復可以言理。存天理。樂循理。無心失理。有心悖理。竆理察理。諸如此之類。皆就人分上說。已生不復可以言命。顧諟明命。情棄其命。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此類。皆就已生後說。已發不復可以言性尊德性盡性天命之性。此類。兼未發已發言。性相近。動心忍性。攻取之性。性緩性急。此類。皆就已發後言。云爾。則豈非滯泥之見乎。又如以偏正分人物。同異分理性。亦是如此。伯夷偏了。人之氣質。鮮有不偏。及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性同氣異四字。包含無限道理。又如以敬義辨內外。明新分體用。亦是如此。敬本兼內外明德。自有體用。學者。最要心胷開廣。始能容得衆說同異。而不相礙。不然。只著東一說。而西一義更不得入。如此。則豈不爲偏枯不活之病矣乎。

與朴元鎬丙戌

编辑

因奉君。聞穩歸安省。使人欣快。但不知自後奉親御家。能以道爲本。小學所言。都是箇道。不令氣習勝了道心。吾友所稟。未免局狹所習。時有凡陋。此卻不能不以爲念也。從前看得世閒人所志。不在溫飽。小學下。民一致三湯壯元。咬得菜根三章。參看。卽重科宦。柳玭戒子三不幸。今之儒者三章。參看。不然。又僅能認文章爲大事。三不幸。子弟輕俊兩章。參看。而不知上面又有儒術。是無上道理。有無邊受用。所以夢寐不到。意思不生。吁。其可歎已。夫彼三者。皆世俗所重。然以余觀之。卻只是朱門所謂世閒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胷中者。其實與性命道敎本分事。直是不干一文錢。人柰何都盡心竭力。弊精畢慮。以陪奉佗三件事。矻矻孶孶。直到蓋棺然後已。眞可謂不知類者矣。然但得人以道爲本。則小學之衣食以禮。事君以道。文章理勝。又初不相礙。聖賢何嘗禁止來。然道心一邊纔輕得些。便被佗壓得重。都轉動不得。不可不猛著精采。愼無若睡夢中人也。吾與諸生。山寺講習之功。比前冬般若時。似稍切實。果能遵而勿失。庶免脫空。但恐聽得不細膩。卽體得亦不堅實。此卻可慮也。此因朴君族人。有以文學自多。而其自治則與小學背馳者。故使之諷曉。

與朴元鎬

编辑

周子推太極二五之說。以明人物之生其性則同。此孟子或問所定。而以爲有功於聖門而垂惠於後學矣。朱子晩年。定著中庸章句。又分明說物之性亦我之性。則余所謂物性本體同於吾人者。非某人之所能立說破也。程子言凡物莫不具有五常。又言五行四端之理雖牛馬亦都恁備具。又言凡有血氣之類皆具五常。又言雖木植亦兼有五性。據此諸訓。則雖直謂物性本體與聖人同。未嘗有害。况今某人雖曰百靈百會。而吾恐其性究不過五性四端而已。此何以別於禽獸草木之性也乎。若曰自家之性。於五性四端之外。又別有許多道理云爾。則程子又曰。百理具在。何物是沒底。又曰。萬物皆備。不獨人爾。物皆然。不知某人之性。於百理萬理之外。又有幾件妙理耶。今也只據一邊兼氣爲性之說。而不信程朱以性爲理之訓。且余所輯宋朝諸老先生之說人物性同者。爲數十條。而某人不惟禁諸少毋得披看。自家亦不敢就此下一句辨語。乃獨擧余說中物性之本體同於吾人九字。以爲罵人之資。何也。夫聖人之性。亦只是五常四端。而某人卻認己性。爲異於具有五常四端之物性。未知其所謂吾之性者。果與聖人同耶異耶。其心但欲與余立異。而不自知其陷於聖凡性異之歸。可異也。退溪先生告奇高峯曰。志在明道而兩無私意者。必有同歸之日。其心求勝而不揆諸道者。終無可合之理。旨哉言乎。始君之謄宋賢說也。吾未嘗使示某人。蓋有意存焉。不意君竆理未精。遽然示之。使彼不勝其欲上人之心。輒肆其不擇發之口。是安得爲盡人之性者耶。而今而後。切宜愼毖。非曰畏彼之言。亦所以使之爲靜默寡過之人也。是乃程傳順道相保之義也。某人。卽朴文鎬也。

近見黃宗羲所編學案。則明儒之背馳程朱者。例多爲心性一理人物異性之論。今不暇錄寄。俟到此日可看也。

答朴元鎬癸巳

编辑

承喩常苦紛擾。無復道氣。如之何則可以擺脫家務而專攻乎學耶。因謂自度才質。必無兩全之術。此數句無一字無疵病。學人用志。專在於理。則日與俗事相接。亦宜隨分應酬。只要不戾於義。而我無營營之勞焉可也。此所謂使我制事。毋使事制我者也。若此心未免牽制。形氣繫累世情。雖日處山齋。不出戶外。而百念粉擾。無計可避。且此事只論志氣。不論才質。才質縱未超卓。志氣苟得堅定。卽就家務中可以成學。昔陸象山承家三年。自謂於學有進。此可想其切實用功處。豈徒以辨米鹽供柴水。爲能事而已哉。陳膚仲以家務妨學爲憂。則晦翁以爲只此便是用功實地。令每事竆究道理。不令放過。又須見得平日病痛。痛加剪除。則爲學之道。何以加此。此皆可思也。余常患朝家以學政爲殊心。世儒以道文爲異途。俗學以理事爲兩截。此天下大患。賢者試思之。果如來喩所言之理否耶。

答某乙未

编辑

承喩常切滌瑕除累。尋行究義。而舊習已痼。懼不克成。此雖寂寥數語。善觀之。亦足以盡道學之全體也。硏究經義。致知也。欲其精熟。剗鉏過愆。力行也。欲其勇果。憂懼無成。戒愼也。欲其純一。自此勉勉進進。而不敢懈。其入於道也孰禦。夫所謂道者通同。只是一箇物事。廣大無垠。吾身也在裏面。天地萬物。亦都在裏面。纖悉無遺。三綱五典九法萬行。都是此箇物事。爲之骨子矣。夫經籍者。載道之器也。瑕累者。害道之賊也。戒懼者。體道之心也。今也欲以體道之心。資載道之器。除害道之賊。必須用百倍功夫。方能有就。如高明之明敏者。不患其無成。而愚之衰懶已甚。無可以自力者。深懼其無復有進焉。則臨書論學。秖增慙歎而已。

與朴來源丙申

编辑

士君子不幸遭此亂世。四海腥穢。上黲下黷。無潔地可以寄身。惟有鏟跡鞱光。以自靖而已。夫遯世與避世不同。避者必隱。遯者不必隱。君子有中庸之德。則世自與之相違。如天山之相望而不相親。故曰遯。此意學者不可以不知也。近世太白山中有眞隱。夫妻負戴而至。不道姓名。里人稱夫爲負者。妻爲戴者。嘗有詩云。東畔雉呴西畔睡。風吹鬢髮賸有餘。鬢髮字。在今日。尤足使人心目爽然。問津何不一杖指。使知千載有長沮。語亦優柔可玩。梅山先生謂其人避世無名。亦可謂高於沮溺矣。今之士類。若能恁地隱去。亦善矣。第竊自念享祀旣不能躳親。子孫又無以身敎。而獨挈家小。於義。覺得未甚穩貼。欲隻身出門。數卷擔笭。以優遊於江湖之上。棲息於雲林之下。或讀書僧寺。或休粮嵁巖。非惟可以避世遠害。亦可以怡神養性矣。所至知者知其爲誰。不曾識者。亦不與之言姓字。則亦不隨世而易吾之守。不爲名而露吾之蹤也。然而勢可以行路。則有時歸拜先廟。又或訪至舊要。以是終吾身而自樂。亦得爲素夷行夷之道也歟。噫。魯仲連蹈海之義。庶幾可追。徐孚遠全髮之志。不必多讓也。然此是守身大綱。至於日用工夫。務要敬靜。敬則心有所主。而可以奉循乎天命。靜則幾無不察。而得以不遷於物誘。此乃目下不可頃刻閒斷底事。不可以不勉也。

答朴來源

编辑

欲問孔,顔所樂何事。當先問自家所苦何由。蓋常人於形氣之養。妻妾之奉。不知循理。只要從欲。只要從欲。則什麽樣苦惱。不火而熱。不冰而寒。苟能循理。則大小大快活。富貴貧賤。患難夷狄。無入而不自得。愚之先妣梁氏。常語不肖曰。人心不樂。以有欲耳。無欲則豈不樂乎。此與程先生人能克己則樂矣之訓。暗合矣。惜愚用志不猛。至今四五十年。一向從私欲坑中。展轉苦惱。不能超脫得出。每一仰思恩誨。怛然內疚。至於泣下。今因來問。又復感此。不勝悶塞。柰何柰何。今但就心念上辨得公私。十分淸楚。言行上定得去取。十分牢確。不計功程。不筭歲月。下梢庶幾有見於孔子自樂顔淵能樂之妙矣。願與賢者共勉焉。

與朴來源己亥

编辑

明道先生曰。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原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玩然不是三字。何等決辭。伊川先生曰。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不中節。然後爲不善。玩然後二字何等緩辭熟味此兩訓。可見性之當尊而氣之當御。誠之當存而幾之當審也。先儒未發淑慝之論。與此不相似然。可異也。孔門有修慝之敎。今未發之時。欲修其慝。宜如何施功。蓋纔有些慝。雖無形見之跡。已有陰險氣脈。闇然潛伏於心曲矣。若是而可爲未發境界乎。纔要修治。雖曰輕輕下手。已有剔發意思。昭然倚著於一邊矣。若是而可爲未發工夫乎。若是有慝而不知。安在其知覺不昧乎。若是容慝而在者。安在其本源不雜乎。吾故曰末發且只存養而已。纔發卽與省察克治。此是爲仁工夫。始須識仁。識仁又資讀書講義。

與金建周丁酉

编辑

天地道理。渾淪偪塞。聖人敎訓。周徧纖悉。無物不在其中。無事不貫其條。日用常行。原無不足。便遇天來大變。亦無不足。如舟行不乏水。山居不乏薪。第患人自棄而不享用耳。然此無大道理許多敎訓。只從自身上求。便都有。今旣有意爲學。須使此一箇身。循規蹈矩。令日遊天地道理聖人敎訓之中。則外面事務。外面人物。亦無不從此推廣去。此便是合天齊聖修己安民之基。願與賢者偕勉焉。

答金建周戊戌

编辑

昨詢深衣染色當否。據古用白而止。然今欲爲尊慈堂老人製壽衣。而老人欲用靑。此雖非古。然且從之未爲害。蓋衻是深衣。而尤翁許用靑色。便覽婦人襲諸具深衣。註亦云玄衣素裏。此可爲證也。家閒孫婦及佗女子。令服深衣。而以其年淺。亦聽染色。但士子深衣。雖吉禮。只當用白。不可容佗說。宋綿初云。禮服未聞有用白布者。又云。朝聘聽朔。上下衣冠盡白。非禮制。此說誤。故黃以周云。皮弁絲衣非凶服。白爲正色。古人尙之。宋氏忌白。世俗之見也。曾記語類。亦言古人不諱白。皮弁用白。鹿皮爲之。但加飾焉。顧氏日知錄二十四卷。有論白衣數段。可試考之。

與金璂重丙申

编辑

搶攘世界。無一事可堪著眼。惟有印在楮上者。獨保邃古物色。袖得數卷。翛然八萬山之中。每星月滿天。人境俱寂。展而玩之。時或見得道理開裂出來。心目爽豁。不聞世外戰陣殺戮之聲。亦足樂也。擊壤集人世吟曰。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中閒一百年。做得幾何事。又况人之壽。幾人能百歲。如何不喜歡。強自生顦顇。此言誠有味也。然念得海內赤子。都是箇同胞之人。而其心肝焚灼。血肉糜爛。直是不忍想到。又於簡編中看得。聖賢之於斯世。每致憂傷惻怛之意。深體會之。不覺泣下。向之所謂喜樂者。或復翻而爲悲苦之極。柰何柰何。

與金璂重戊戌

编辑

近時學者有一病。不求於事而求於理。不求於身而求於心。此朱子語也。彼中朋友。無此證候否。余見近時士人。又多不重道義而重形氣。不務德行而務文辯。不畏聖訓而畏俗謗。此又深可戒也。凡相從講學之士。必以此戒。相與警切焉。

答金璂重

编辑

高明艱狀。念之惻然。但古之石交。應須談笑於凍餒之際。而責勉乎廉義之守。使之爲丈夫人。竊觀來書。從昨年來。意頗眞切以下數句語。可想其策勵勉進之功。彼一竆字。當不爲賢者喫虧之資爾。古人云。貧者上天所設以待學者之淸俸。我輩人。世俗不甚重之。然仁天見待。反不厚歟。如此而不自重自愼。以招鬼物之捓𢋅。豈不大可恨乎。勉之勉之。

答鄭寅昌乙未

编辑

昏縱是殺人之病。不昏縱是回生之藥。今未須多譚。只將一箇不字作主。時時扶豎起來。處處依靠將去。如是久之。必見瘳爽。一或舍卻這箇字。便見眼光落地。魂氣升天。此時縱令華扁當之。決不能施其巧矣。念之念之。値此世變。欲辦得義理。亦只看這不字有力無力而已。

答鄭寅昌丁酉

编辑

示喩俗習客氣之患。居敬集義之難。大抵吾人通患。但須提掇此心。光明了徹。無少昏亂。仍於臨事時。精審原來道理。不計難易。竭力擔得。無少遊移前卻。庶幾得力。至於讀書。只就原段。究得意趣。反復涵泳。切忌互相援引。反使彼此皆暗。有損而無益也。

與鄭寅昌己亥

编辑

銷客氣制私欲之功。儻能有進否。天理與氣欲。相與消長。彼進一步。此退一步。此進一分。彼退一分。此是生死路頭。不可不深懲而痛革之也。

不知足。乃人生活地獄。蓋不知足。則必貪求不止。於財亦然。於位亦然。百年無一刻之樂境。每日有無限愁歎。豈非活地獄乎。此說見異書。君須招鎰孝兄弟。以諭之也。

與鄭寅昌辛丑

编辑

某人喪娶。竟以日昨行之。而藉重於余云。天下事。眞無所不有也。始其人之來問也。余旣告以人情之所不忍。禮律之所不許。而又將公州嚴生以妹嫁喪者。妄稱全翁許。而遂被儒罰之事。子細說與。而彼終擧起復以爲言。余誦大典納采後父母死。亦待三年。違者杖一百之文。而曰法制搶攘。小人所幸。君子所懼。豈可以士族而行此傷化壞禮之行哉。旣出門。令吳君追呼再囑。其後高明親至其家而三囑。若是而乃得不明斷之謗。不亦可笑之甚乎。春秋魯莊公母喪。未再朞而納幣。納幣猶譏。而况於昏嫁乎。金史有妻亡服內及居祖喪昏娶律。朞服猶然。而况於親喪乎。裔戎猶然。而况於華人乎。唐高宗時。衡山公主將出降長孫氏。于志寧上疏言。公主縱使服隨例除。不宜情隨例改。心喪之內。方復成昏。非惟違於禮經。亦是人情不可。於是詔公主。待三年然後成禮。今聞彼之心喪。不過數月。當盡如此。而何苦犯義犯律。得罪綱紀也。晦菴夫子嘗言義理精微難見。且如利害粗而易見底。然鳥獸已有不知之者。噫。孰謂可以人而同於翔走矣乎。

答鄭寅昌辛卯

编辑

所疑語類燾錄。物稟得少。人稟得全兩句。誠若難通。然上文旣曰若非人物同此一原。則人自人之性。物自物之性。如何盡得云爾。則人物之無二性。豈不章章明矣乎。其下卻言物稟得來少。不似人稟得來全。此乃兼形氣盡發用而言也。不然則佗日先生又言惟陰陽合德。五性全備。然後中正而爲聖人。信斯言也。豈不爲衆人稟得來少。聖人稟得來全耶。吾故曰先生說中。凡若此類。皆是並指氣質之美惡。盡擧發用之全缺者也。先生所謂凡言性不同者。以氣質言。則皆冰釋云者。眞可謂提綱振領之敎。講理家不可以不虔心奉守也。因此。又有所欲言者。今盡發之。賢者其諦聽焉。先生嘗言天地閒非特人爲至靈。自家心便是鳥獸草木之心。程書中已有此語。此與燾錄言人物之性同此一原者。同一語致也。又卻言人爲最靈而備有五常之性。禽獸則昏而不能備。草木枯槁。則又倂與其知覺者而亡焉。此又與燾錄言物稟得少。人稟得全者。同一語致也。非惟是已。雖人之心與氣。亦復如此。先生嘗曰。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爲心。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言心無賢愚少長之別。此言心之一原也。又卻言吾之心未若聖人之心。此言心之異用也。先生嘗言氣雖有淸濁厚薄之不齊。然論其本則未嘗異也。此言氣質之一本也。又卻言氣稟之殊。其類不一。非但淸濁二字而已。此言氣質之異稟也。先生嘗論浩氣剛大云。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段本如是也。此言浩氣之一原也。又卻言天地浩然之氣。到人得之。便自有不全了。此言浩氣之異稟也。講理家若不能細分此等精微曲折。而專主一原者。縱遇異稟之訓。而未免草草放過。單主異稟者。雖聞一原之說。而不欲屑屑推究。所以終歲辨難。而究無補於格物體道之功矣。此區區所深慨然而不能已也。今因燾錄疑問而並及於外佗名理。不覺其言之長也。願高明精加究玩。而示其得失也。

答金酇謨丙午

编辑

安仁。子謂安其所成之仁。其意謂此仁字。非心之德,愛之理之仁。乃當理而無私,全體而不息之仁也。吾於仁者安仁。且依子之言也。至於不違仁。朱子分明說仁者心之德。心不違仁者。無私欲而有其德也。其德卽人心所得於天之理也。旣無違仁之失。並無不違仁之能。違與不違。自屬心事。今欲以此德字。謂知能爲主。性理爲賓之物。而名之曰心所成之仁而爲形而下之器。可謂崎嶇險側之甚矣。然此亦且依子之言也。若乃求仁之云。正爲人未曾成仁。故敎之令識夫心之德愛之理。而求以不咈乎其理而有以全其德也。今曰求其心所成之仁。豈不多了一求字而爲重複支離之甚者乎。橫渠先生曰。仁之難成久矣。苟如子言。雖殺人食肝之盜蹠。亦自有所成之仁。何仁之難成之可憂乎。若曰如盜蹠者安有所成之仁。則閹然媚世之鄕原。患得患失之鄙夫。如何。曰此亦無所成之仁。鄕原鄙夫。苟棄其前習而欲求仁。則欲令白空鍊成一箇仁而後。始求之乎。

則日月至焉之諸子。如何。曰是則有所成之仁。則諸子果已成得當理無私全體不息之仁矣乎。然則何故又有日月至焉之失矣乎。如曰是亦無所成之仁。則孔子安其所成之仁。顔子不違乎所成之仁。而其餘日月至者。擧將入於無何有之鄕矣乎。

答金酇謨

编辑

朱子以心之德訓仁。自後五六百年。無一人敢謂此非專言性理者。今乃得之於虞贊。余實有夏蟲聞冰之惑也。雖然。願一質疑而後已焉。旣曰不可專以性理言。則欲以知覺運用帶補耶。則告子釋氏之誤。已見闢於孟朱矣。欲以心與理一添料耶。則朱子固曰心之德而明理之在心。則理與心何嘗不一。而理則特自在耳。虞贊嫌其自在而無爲。故必以心爲主。而曰與理一。則方見仁字有爲之實也。然孔子曰。人能弘道。朱子以人心有覺道體無爲八字打開。則仁之非心而是道。不其明乎。謂仁有爲。決與孔朱異矣。此爲虞贊受病之源。其佗種種舛錯。不過是標證之見於外者耳。今若去得病根。自餘小小疾痛。可勿藥而自瘳矣。如欲一向自主而不肯回頭。則朱子曾令子融方叔自立宗旨。余於虞贊。亦不復有佗語也。先賢說見下。

問。義禮智亦可爲心之德否。朱子曰。皆是心之德。只是仁專此心之德。○仁只是愛之理。此所以爲心之德。○愛非仁。愛之理是仁。心非仁。心之德是仁。○黃勉齋曰。心所具之理。乃所謂德也。○問心之德。曹月川曰。德得也。謂得乎天之理也。又曰。人生有心。會氣之精英而含這理。故謂之心之德也。

答金酇謨戊申

编辑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平生所聞於師友。所得於思索。所驗於云爲。皆只認爲訓性語。年前始因左右。聞心之德爲形而下之器。不免聽瑩。及至今夏。左右被僕詰問。始乃以爲形而上。然見未甚明。意未甚快。故昨來復有遊移前卻之辭。殊使人眩瞀靡定。僕復以心之德是形而上。抑形而下。立一問題。令只於此下一答語。蓋此一題。如得倒斷。自餘不待詞費。隨處冰釋故爾。今復書來。連篇累牘。蔓言支詞。又復亂人知思。已見之昭陵。錯認之匹練。往往而有至於心之德。則又卻以兼形而上下一句了之。又復使人作惡。朱子言。每得子約書。輒數日作惡。

答金酇謨

编辑

語類克己復禮。居處恭。執事敬這處。豈便是仁。此數句。能看得透。便都無事。所以喚醒那仁。這裏須醒覺。若私欲昏蔽便死了。仁。不可以死生論豈便是仁以上。無可疑。蓋非禮勿視。未是仁。眞積力久。自然誠實。則可謂之仁矣。胡氏語。恭敬忠未是理。乃所以求理者也。曹月川語。但所以喚醒那仁。此句當子細究勘。蓋以覺言仁。朱子平生所深斥者。今曰喚醒那仁。仁豈有神靈。可以呼喚而使之醒覺者耶。莫是此心被私欲昏蔽。則心之德不得而呈露。故使人喚醒此心。令光明。則心之德亦得而昭著。故言喚醒那仁歟。如因喚醒字難通。而遂指心之德爲心。而非性之理。則豈非與集註意。大相逕庭耶。

答金酇謨己酉

编辑

道心有知識。能主宰者。知有識認之明。仁有持守之能。勇有強毅之力。此以人心有覺。道體無爲。區而別之。原不難見。今左右自謂心屬氣。理無爲。我亦知之。卻將道心爲性。達德爲道。何也。孟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幸試思之。曾以不違仁之仁。爲道心。亦大錯。

無私而當理。全體而不息。皆是心之事。特所當所體者。乃仁之理也。

所求乎子者。達道也。性之德也。形而上也。無過不及之實體也。能以之事父者。達德也。心之功也。形而下也。盡性知命之妙用也。聖人復起。不能易此。今須就自家分上。體認踐履過。方信其不我欺也。

答金酇謨

编辑

仁說謂當從鄙論。而竊意其心口之不相副也。何則。今說視昔更甚故也。鄙于道。實無所得。惟其見解之所靠以爲骨子者。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心有覺。道體無爲數句而已。前後承師講友而見可者。此也。疑華辨蘆而見怒者。亦此也。膠守僻見。今幾四五十年。愈久愈甚。所以累承辯喩。而終莫開悟也。請且從韓公之放過歐昜。眞氏之勸止劉性。而得爲君子長者優裕寬暇之風也。只此是知仁勇之行。道不須遠求而反失也。細詳十三條之逞氣騁辯。全是縛虎束濕之象。絶非虛心質疑之意。假饒鄙見明透。在所當默。况嬰孩之見。如何敢妄言。以承晦翁之怒耶。大抵使所論。千了百當。恐於少之與長。孫以出之之禮。猶有合省改處。此視達德爲道。道心爲性之失。不啻加一倍矣。豈不聞晦翁之責徐子融者耶。此繫德行。非比空談。故僭此奉告。如其心性理氣之辯。以俟蔽見少開爾。

答金酇謨

编辑

鄙竊有所惑而未解者。何也。夫論語仁字之爭。專在有知無知有爲無爲之分。而遂致許多葛藤矣。年前忽將從敎之云。輕輕地說過。至於所以從之之曲折。略不一言見及。而卽以十三條之辨隨之。此大可疑也。蓋於仁理無知無爲之說。眞能信得及。則於體道之仁。當不待再言。而自見其非性理矣。彼十三條許多橫豎之詰難。安從生乎。大抵以體道者爲性。則體之者也是理。所體者也是理。二理相疊。直是不成道理。知道強道亦然。此區區于高明。或從或辨之際。終始莫能解惑也。指心具之仁爲主心。與認體道之仁爲性理。何所分別。而乃曰彼雖從。而此可疑。此迷見之所未敢知也。

今者所爭。不過心性名目之閒。與其以此費心費辭。而無補於進修之實。又孰若擇善知也而敬守仁也無怠勇也之爲愈乎。近讀朱子大全。往往以議論之誤。深致悔恨。先生尙爾有此。我輩後生。安敢自是已見。而欲人之必從乎。區區所執如是。不敢不奉聞。不審高見以爲有味而可玩耶。

中庸二十五章之說。彼此云云。似皆未免考索前言。以爲柄子之失。至於用實心行實理。以成己成物之功。夫恐未有端的可靠去處。鄙于此失。深有所懲。欲少息言論。而緊著功夫。縱未能遽有實得。亦須減得前日錯見妄言之罪。不知賢者以爲老師近日始有少進否也。大全答石子重書云。向來見理。自不分明。不得入德門戶。而汲汲爲人妄有談說。其失己誤人非一事。今思之。不覺心悸。故近日議論。率多畏怯。無復向來之勇銳。語類訓吳仲方云。仁之爲器重。爲道遠。擧莫能勝。行莫能至。果若以此自任。是大事大事。形神自是肅然。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曾子所謂戰兢臨履。如此氣象。何暇輕於立論。仲方此去。須覺識見只管遲鈍。語言只管畏縮。方是自家進處。○以上兩段。皆深有警於後學。今者鄙于仁誠二字。縱令明白奉喩。竟不過是議論上事。恐未若以先生所以自警與敎人者。相與撿攝切劘。以進於立誠輔仁之實地也。不知虞贊果能直下薦得否。

答鄭尙欽乙巳

编辑

所喩處變之義。要在見之明而守之固也。然平曰每事。不放過。必以循軌爲樂。從欲爲罪。如是積久。雖臨死生之變。其處之。亦與尋常應接不異矣。

答張在學丙申

编辑

袍不截袂。頭不祝髮。只與日閒食不使石。酒不用鴆。一樣道理。學者須用平常心。依原定式做將去。更勿著些差異。心纔如此。卽恐展轉流入於利害之私。戒之戒之。

答張在學

编辑

修身一言。統合萬事。所論是矣。檢身以敬。正家以禮。而先之以明。本之以誠也。此雖老生例談。而聖賢至訓。究不外是。人但患不誠求耳。今來山寺。見九十老僧。強作氣力。合掌拜祝曰。某誠願侍諸佛。同昇極樂世界。如是者無定數。喉乾。飮水取潤。復拜祝。久之乃已。惜渠認虛爲實。然其志願之出於中心。則的然矣。學者之於孔敎。如是眞切。安有不長進之理。無長進者。由不用情耳。若不誠求。只時發歎息而已者。又如僧家懺悔。終何所益。切宜深戒也。

答張在學

编辑

示喩縷縷。據鄙見。自家所執。苟得十分恰好。邨閭訾謗。何損於己。從古未聞有無謗底聖賢。但恐今人用心操行自不能恰好。則人之非之。原來是理之所當有。只要細檢而痛革之也。所詢應變合義之說。亦是如此。只是是底把守。非底撇去。如斯而已。大抵慊於道心而合於聖言者。是是底。其不然者。明是非底。以此決之。則庶矣。若更問難。便是握燈索照也。

答張在學癸卯

编辑

夫道在我而可勉者也。毁譽在人而不可如何者也。從古挺特之士。無上下之交。而其法言勁節。犯流俗之忌。觸文士之怒。負謗受侮。亦旣多矣。卒能以德義見於世。彼挾私害正者。倐忽朝夕。不復知其爲何人。世閒榮枯。豈盡智計所能及。宋朝之程叔子。一時見屈。乃更以繼續聖統見重。而孔文仲卻不免嘔血而死。故善觀人者。不於目前。而必要之於其終也。

見人德業勝已。名望勝己。門地勝己者。則輒皆毁之。此庸人之猜心也。德業夫成而見毁則勉之。名望出人而見毁則容之。門地未顯而見毁則安之。此君子之道心也。彼以亂世被薦。別單陞資。毁人者。其意出於愛惜世道耶。抑衛護士流耶。旣無益於遺體。小學曰。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又曰。爲人子者。不苟訾。亦無損於儒林。何苦而有是云云耶。其不思甚矣。

答某

编辑

所遭憂患。使人駭歎。因而思之。凡人遇蹇難竆戹。有恐懼隕穫。不守正德而入於邪濫者。有挾詐用智。以求苟免而反益其咎者。此誠未足言矣。又有心心念念不肯舍者。有知其無可柰何而放意不反者。是亦非君子之道也。又有反躳加勉以增益其所不能者。有人謀孔臧而天意悔禍者。有盡在我之道而處之泰然者。是則吾人之所當勉及也。要之只要見得理明。養得氣盛。則雖極富貴。亦無所添。雖大患難。亦無所損矣。大抵死生禍福。是在天底。是非毁譽。是在人底。修身行法。是在我底。三者要各有主。而不能相奪也。比日讀書。見得此意思極分明。今因禍患。相勉勵而並及之。幸切己體認之。

與劉綺豐丙午

编辑

士君子當立志遠大而下視塵寰。無足重輕。用心精細而徧察庶務。罔或遺失。胡五峯所謂志立乎萬物之表而敬行乎萬物之中者。是也。時輩新聞。從渠橫騖。前聖舊德。由我持循。尤翁所謂任佗羣豔爭娟媚。自喜貞心不改移者。是也。世閒縱多竆經談道之流。眼前罕覩省己袪私之儒。楊慈湖所謂讀書者盈天下。省己者百無一千無一者。是也。今吾人只要終身自盡駑鈍之才。莫求近效。反害實踐之趣。諸葛公所謂鞠躳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者。是也。

與元容圭丙午

编辑

聖賢道否。世俗不見德業之盛。所以功利之說肆行。非惟庸夫貪饕富貴而已。其爲豪俊者。爭趨事功。又進而爲儒學之士。亦未免有聲聞之累。惟其如是也。故凡虛內事外。矜己傲物。枉道從彼。援聖入己。種種病痛。靡所不有。此天下通患。今欲矯此。須是用二十分心力。專就己分。實去外誘。實充原善。如有一毫未盡去未盡充者。又專就病處。實行撅拔。實與補全。務令無少遺憾。此須與中庸首章章下註。參攷。苟能此道矣。豈非至尊貴。豈非大事功。而畢竟眞聲聞。不歸于此而安歸乎。雖然。聖人之於富貴勳業聲名。豈一切厭薄之哉。苟於道義無礙。三代聖人。皆嘗有之。特不與焉。噫。秦,漢以下諸賢。未嘗遇尊德樂義之君。而得行其致君澤民之志。宜乎淺見之認爲無用也。今吾人旣欲學聖人。須是用衣錦尙褧,韞玉待賈之道也。

答姜大謙己酉

编辑

吾與子益。相遇已數十年。第以居遠曾闊。莫之細講。今獲問書義。高指遠深。以爲幸。書言每遇非理之變。難堪之辱。輒仰思千載之上。頫念百代之下。而自悼焉。又未嘗不奉繹乎昔者之敎。此可謂善學矣。夫學實原於思。思前人之軌轍。思後賢之斧鉞。思師友之藥石。則遇事應變。必得正理。而不陷於非義。何善如之。如今君臣道喪。聖賢學絶之時。非有士子風節以振勵之。如何有陽復之漸耶。勿以性鈍自沮。勿以世亂自懈。惟將聖賢經傳。虛心究義。以立根腳。如此則眼前縱有許多駭愕絶大變異。識明本固者。自然是事事可施吾學處。老身見寄絶海。可以忘世。而時讀舊書。輒復感觸。至於隕涕爾。

答柳英根戊申

编辑

昔賢有試於衆曰。周孔可師而顔孟可友也。聞者笑以爲狂。今余觀於天下之人。專以富強相尙。故聞有學聖人者。輒唾罵而鄙夷之。然古者猶認聖人爲高遠。而謂其未易及也。今也直指聖人爲樸拙。而謂其不足爲也。殊不知國富必由正道而得。乃可久也。兵強必由正道而成。乃可畏也。不然。直與猛獸鷙鳥無異。獨不念世閒又有杙彈之者耶。此已無足議爲。惟吾黨之士。亦或只要勡截史傳。以爲文章。繙閱子集。以騁談說。或只務曲謹小廉。顧瞻循默。不爲乖激。不爲貪鄙而已。是亦未足爲有亡也。必要誠敬存心。求無愧於天。精明察理。使無疑于心。中正行己。得不畔乎禮。此三段話。是聖學全體。王道本領。士子宜盡心焉。以德則終至於聖神。以道則終至於參贊。吁。儒者之學。其大矣哉。

答許潁戊申

编辑

聖賢居危臨變。莫不省躳改過。霜雪不凝。則生意不斂。精神不固。則作用不力。孟子天將降大任一節盡之。然於此卻有深辨。自心術料理則爲聖學。自時態料理則爲俗情。此正人鬼分胎。不可不自察。是爲明儒羅念庵喫緊道與人者。而省躳改過四字最重。只被聖賢見得道理無竆。故雖大德。未嘗自滿。所以檢身若不及也。察得失誤至密。故雖纖疵。不敢少恕。所以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今士子遭此亂世。未及成德。則其立身行己之未合於理者。與夫文過護愆而獲罪於天者。宜蚤夜悔惕。自昭自克。掀翻舊習。務樹新功。是爲從心術料理而爲聖學者。若未免依違於世情。則我之胷襟覺得累墜不快活。千萬照在。

答金鎭基辛亥

编辑

學莫先於竆理。竆理莫先於讀書。所謂理。是三綱五常之道也。所謂書。是四子六經之編也。夫綱常者。天地之元氣。無元氣則天下國家墮矣。經傳者。綱常之指南。無指南則門戶蹊逕迷矣。今學者最要治經傳以開正識。扶綱常以立大道。如此。異端邪說。可不闢而自除。先聖的傳。可不問而自得矣。

陸刪定自恃心理靈明。謂六經皆我註腳。堯舜以前。何書可讀。元晦之欛柄。可爲一噱。又指援經析理。爲戕賊。爲陷溺。爲謬妄。爲欺誑。爲異端邪說。甚矣。其言之憤激也。近年新聞學報。將儒門經術。剗地埋殺。其源出於陸氏。噫。恃心之禍。一至於此。晦翁語江西士人曰。公門都被子靜誤敎。莫要讀書。使公到老。此心倀倀然如邨愚無知之人。撞牆撞壁。使得這心飛揚跳躑。少閒便會失心。吁。誤己誤人。可悲可痛。陸氏不取伊川格物之說曰。如此則精神易弊。不若但求之於心。心明則無所不照。晦翁聞之曰。不格物後。聽佗胡做話便信口說。行便信腳步。信口信腳。都是恃心之病。冥冥地去。都不管佗。

近日嶺學。亦自謂其心爲至善之理。靈覺知思。一切都喚做理。然則所謂竆理尊性。是此心自竆自尊耳。非若尋常佗人所言者也。如曰非此心自竆自尊。則所謂心卽理之理。非可竆可尊底。然則天之所以與人。何故有此無用之一贅物耶。

答崔東晙壬辰

编辑

所喩臨事時多。看字時少。所以難進。若欲棄家從師。又無別人事親。愚謂聖人雖說博文。然亦須與事君親育妻子之類。可以交資並行。豈可遺世捐事。一於讀書而後始名爲學哉。晦翁雅言讀書是學者第二義。栗翁亦以兀然讀書爲無用之學。此可見也。但不博文。則又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物之定理。而所行多出於胷臆之所裁。氣稟之所偏。故以周,孔之聖。猶且日誦百篇。韋編三絶。而子路何必讀書之論。所以見斥於師門也。况穀腹絲身之計。固不可無。比之開心明理之要。豈不有閒。苟能省卻閒雜宂細之務焉。則豈惟有益于佔畢之功。當復有補於存養之實矣。此晦翁所以有世閒閒物事。一切都絶意。雖似不近人情。要之如此方好之訓也。幸深念之。楊慈湖亦云。人生一世。只忙了一場便休。言之可憫。來示又云。始名爲學。而終無所成。不如不爲此。又是思前筭後之見。一向如此。竊恐自少至老。依舊只是鄕黨閒一種謹厚愿愨。不爲非義之人而已。其與聖人作處。天地懸隔矣。豈不深可惜哉。

答某乙未

编辑

余近因截袂剃頭之變。有一箇悟得底道理。蓋儒者有儒者之分。一毫不可犯了夷獸之分。纔除了袖。斷了髮。已是夷耳獸耳。分之一字。豈不甚可畏哉。因而惟之。天地聖賢有天地聖賢之分。內外尊卑有內外尊卑之分。以至耳目鼻口門戶簟席燈炷香篋簑衣芒屩。莫不各有一定不易之分。中庸所謂中庸。大學所謂至善。皆是物也。不及分固不是。過了分又不是。學者於此。苟能潛心默究而無所疑。則其知明矣。又能俛首奉行而靡所踰。則其心樂矣。知明而心樂。學問之能事。其庶幾矣。

答金達庚庚子

编辑

傍無師資。誠可憂。而又無柰何者。然今有一術可行。且取從上聖神賢豪。奉爲今日所事之師。更將一團眞至精誠。看做自家所執之摯。日夕追隨。纔見其讀書竆理之敎。與夫修慝崇德之訓。認爲面承旨訣。自去體究令分曉。據守令牢固。其有思之不通。行之有礙者。置簿記。取時時拈起。理會久之。必有悟徹之驗矣。其終不得去處。旣是用心辛苦底。必不遺忘。雖歲月久後。纔遇朋輩。輒擧以商確。必有講貫說解之道矣。此是左右今日方便進學之法。須依此力行數十年。聖賢雖高。亦安有終不可企及之理哉。要之志氣堅定爲根柢爾。若求近效。卽與宋人揠苗害稼相似。戒之戒之。

答朴泰浚戊戌

编辑

士欲求道。須先知御世制命之術。然後可以有得於道矣。何謂御世之術。夫譏奬在人。而己不得與焉。善惡在己。而人不得與焉。有爲善而得謗。爲惡而見稱者。時勢之變也。然樂乎循理。則周公,宣尼之誣毁。而名立於後世。忍於行兇。則蔡京,秦檜之烜赫。而遺臭於萬年矣。然則世謗之不得與吾義爭衡也明矣。何謂制命之術。夫竆通在天。而我不得與焉。善惡在我。而天不得與焉。有爲善而處困。爲惡而得意者。命數之舛也。然誠於修德。則伯夷顔淵之竆餓。而澤及於無竆。強於爲㬥。則夏桀商受之尊貴。而貽禍於其身矣。然則命數之不得與吾義爭衡也明矣。夫所謂義者。何也。由讀書明理居敬飭躳。以至出身事主守死善道。皆所謂義也。吾與仲深。相知踰十五年。仲深姿性溫柔有餘。而剛果不足。一朝具禮幣以請敎於余。余以所謂義者告之。義如利刀相似。遇變遇常。無不劈斫得去。仲深於此。切幸深留意焉。

與趙海斗丙申

编辑

沈壽民明亡。變姓名。入金華山。往來蘭溪武義。爲蒙士師。或與畸人靜者。探幽發奇。以泄其羇孤感鬱之思。時給諫姜應甲。隱於緇流。號石頑和尙。心跡相契。遊處甚密。王崇炳作詩略曰。黃霧沈山海水黑。世數忽入崑明劫。趙歧投身賣餠家。梅福去作吳門卒。宛陵亦有沈徵君。被髮佯狂行大澤。詳見金華徵獻略二十九之九板。高明見此甚愛之故。余爲寫往。蓋彼此所感者深也。

答朴銖戊戌

编辑

示喩三病。其一靜中浮念之患。前賢亦皆以爲難除。而聖學輯要正心章按說最爲詳明。須細考而密體之也。余謂此恐未若先就誠意處理會。自此漸熟。可以次第更進一步。蓋誠意差粗。正心更細。其等不可躐也。其二。事差後更差。此亦非易治。纔差失。便更不作。是何等地位。但旣悔矣。後遇此事。或與此事相類。必須猛著精采。牢著腳跟。誓不再錯。如此。庶幾減卻分數。然此亦先從分析是非,判別義利處。深用功夫。使吾胷中之所知者。明透洞徹。則其所發所行。自應漸得省力矣。其三。血氣旣虛。疾病相因。此須隨分施功。不使至於苦心極力。而反生眩暈之證。日閒有隙。輒將從容游泳意思。以助怡神養性之功。可也。退溪答南時甫書。亦論此事甚悉。試檢看。可知其治療之術矣。最後總結處。有胷中兩人之喩。原只有一人耳。豈復有佗物。苟得此心自做主宰。則一纔不自主。豈特兩人。舟中皆敵國。詎不可畏。如欲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爲主敬而已矣。然此事大難。若不實下手。亦不覺其難也。雖大難。亦不可不勉。須細檢近思錄第四卷程子諸說。可見用功之法矣。

答朴銖丁未

编辑

夜曙無期。正宜著跟不動之喩。儘得風雨雞鳴之象矣。所論四者之失。悉因求利。亦切中彼病矣。士竆見節義。世亂思君子。正今日之謂也。弟子于師。須聽無聲。視無形。始免自恣。此意更密。但歸求有師。已心嚴師。尤宜深體。所需金丹。亦無別傳可告。只伊川先生時勢雖變。其安敢變。晦翁先生苟其是也。斬首穴胷。有所不顧。兩語是起死回生之一服聖製也。須常注之心腹。以養榮衛而壯筋骨也。金君炳述輾轉尋到海曲竄身之中。一宵告語。大槩是心本性之旨訣。此三字。自謂上下數千年相傳直脈。縱有天來鉅變。只將這箇處置。便自有餘。幸相與講明而持守之也。

答朴銖庚戌

编辑

來喩今俗婦人拜無首飾。而只放手少低。似甚近慢。故從前使家閒妻女。見尊者。必行伏拜。鄙亦曾如此。但自我改得古儀。不無兢兢焉耳。

來喩至誠自誠誠字。皆主心看。若以理言。則能盡其性。能經綸大經說不去。此誠然也。但此兩誠字。語類亦有以實理言處。一見二十一章一見三十二章蓋心理二者。是一串物事。纔拈一卽一便隨之。要讀者察其所指輕重如何耳。此兩誠字。固是理在其中。此處且主心看。二十六章或問。以龜山動以天故無息之語。爲甚善。蓋天固是理。動以二字。乃是心之妙用。如何直叫做實理得。雖然。以聖人全體實理底。謂之實然之理。如言盡性之謂性。盡仁之謂仁。全體太極之謂太極。皆可以冰釋矣。天地之德。鬼神之德。皆當以論聖人之德字。比例看。○語類自誠明之誠。是實然之理。此是黃㽦辛亥所聞。先生六十二歲。天命之性。自誠明之性。各自不同。此是錢木之丁巳所聞。六十八歲。據此則錢錄。當爲定論。但得讀者能活化看。黃錄亦可以通融而無礙矣。若如近世諸家直認心爲理。而曰理有知覺。理有操縱之說。恐無以自別於異學之見。要使此心。自覺自操。不少違戾乎實理。此乃爲聖門求仁本天底端的旨訣。如非眞實下手來者。定不能知其艱難也。切宜勉力。

答奉善根己丑

编辑

息爭莫如仁。禦侮莫如禮。仁禮存心。自是道理當爾。初不爲外至而然也。其餘坦懷處之。愛憎炎凉。任佗所爲。死生禍福。聽天所命。此法似差正當也。嘗讀孟子小德大德章。離婁上篇竊謂此欲人強仁之意。蓋專爲小弱者言也。上三節。見當順天以圖存。下三節。見當回天而立命。然順天意輕。只重回天一邊。章中恥字仁字。並要著眼看。吾人平日號爲問學。而臨事變。遇物激。遂不復以天命之性聖修之敎爲心。乃被己私所牽,人言所動。終至於辱身烖親。余甚憫之。我不結怨於人。人亦不結怨於我。來喩中此兩語頗佳。然彼若不念吾之厚意。而橫㬥轉甚。則或私相辨理。或聞官決處。惟以義理應之。不得以一毫客氣人欲錯雜焉可也。

答柳漢錫乙未

编辑

來書諸患如物慾之蔽。藉賢友以撤去之。義理之奧。藉賢反以發明之。跌落於坑塹。則賴賢友以拯救於狼狽之餘。纏繞於事務。則賴賢友以整頓於叢委之中。學人不樂就賢友。將何以成其志哉。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正宜汲汲。無或悠悠。

答柳漢錫

编辑

表裏如一。理欲判二。存省無閒。始終不懈。此何等切實。今旣見得此箇意思。須汲汲自去體認而躳行之。無使有空言無實之憾。至幸至幸。不然。晦翁所譏三歲孩兒。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者。亦可慮也。蓋此道理。至廣大。至悠久。如非大其心量者定持。載得不盡。非堅其骨力者定運。致得不遠。須於曾子弘毅之訓。加之意焉。

與金泰煕丙午

编辑

禮疑思得更如何。使禮律原來如彼。而學人乃爲謗讟。有所變遷。其罪與國之降臣同。古者降城亡子。以城降人及亡人之子。國有大赦。不得與焉。此士之論禮。所以分外審愼。而不敢苟然爲之也。今賢者之欲守經。庶幾孤城垂亡而以死守之者。誰敢曰不是。但旣名入後而爲母子十八年矣。禮有養同宗如親母之文。異日喪祭。只以養母處之。非擅改禮律以避世禍之比也。蓋已孤則前之服喪。正犯禮律所禁。且未曾立案。則沙翁謂之養子。而不得爲繼後子。然則旣遂孤子不出後之孝心。又不負叔母依姪子之至情。此於經權之際。幽明之間。兩行而無所乖戾矣。見今國危如此。凡域中臣民於所謂降城亡子不齒齊民之義。亦必著意明審也。

答金泰煕

编辑

質駑難進。想是謙語。然才高者。往往騖於虛遠。忽於切近。而不肯勉從師友之戒。究竟做出。非常差錯。遂爲斯道之累。其樸實底不敢躐等。貼底謹細。漸次用力而終必會進。此晦翁所以喜那鈍底人也。大抵道理精微難透。廣大難盡。故雖以周孔之聰明。亦嘗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又嘗不寢不食而思。凡佗聖人。亦莫不憂勤惕厲。今以駑下之質。不曾辦得痛切懇惻憤恨愧恥之心。下得忍辛耐苦不得不措之功。只管說資性不敏。無由入道。此呂芸閣所謂果於自棄。不仁孰甚者也。夫人不我愛而遂棄之。此沒齒不釋之憾。乃自優閒悠泛。不思所以成其身。抑何心哉。今請莫要等待明日。倚靠佗人。必須端的自省。特達自肯。如是久之。鈍將爲敏。難漸就易矣。惟高明勖哉。

與朴鳳煥丙午

编辑

境險而能愼。則險者將夷矣。人甘而喜與。則甘者竟苦矣。謙。本以卑己而善持。終必見重矣。矜。欲以上人而不懲。適以取侮矣。凡此皆非淺心所能知。而學道之士。所以深察也。

答金益容

编辑

改葬時。因新山有變而權厝者。過三月除緦。其後始行完窆者。又當服緦。梅翁之言。初無可疑。元謙橫生異論。何也。蓋前之除緦。爲權厝滿月也。後之服緦。爲改行完窆也。二者各是一義。而今因昔者已除之服。而不受今日當受之服。不知見於何書。元謙所引尤翁說。與此又別。蓋尤翁以但見尸柩而不行改葬者言。梅翁以改行完窆而不得不服者言。何可雜引不相交涉之文。妄論無些差誤之禮也。

通典庾蔚之言。基被毁發。雖已修復。猶宜制服三月而除。又杜夷議塚墓毁發。依改葬服緦。則何修之言。不及於槨。可依新宮火三日哭而已。據此則毁及於槨者。雖仍舊復土。亦當服緦三月。來書所引尤翁說。與此不同。未知如何。

梅翁謂永窆時權厝之服。雖未除。亦當仍服三月。此與南塘說不同。然竊意前之服緦。以權厝。而後之仍服。以永窆也。權厝永窆。同一改葬。而前之改葬三月服緦。後之改葬只服殘日。豈有義意於其閒耶。假如權厝在五月。而永窆在七月晦閒。則永窆雖曰改葬。而遂無服矣。昨日親見父母尸柩。而今日吉服。自同平人。於孝子之心安乎。恐不可不反覆體究。而立爲至當之論也。嘗謂凡議禮之際。節文固當講定。最宜從性情本原處。子細體認得元來道理出來。始善。

答吳培根乙未

编辑

時事至此。無復可言者。只有晦跡滅影於深山絶海。以全吾義。而若遭畫網巾華鳳超之變。則又只有一死而已。夫君子之學。遇常則行道濟時。遇變則致命遂志。雖所値之時不同。而所以處之之道。則未嘗不同也。

答宋毅燮辛卯

编辑

示喩在此日。意思頗覺快活。及歸舊習又復纏繞。以若篤實。豈有是也。顧亦自覺。此事固要踐履。然須朋友切劘。此心始得省發。意思從而專一精健。若幾日獨處。便會解散。遇事接物。駸駸失處多。以此極思文會之樂也。古人言無朋友相講之時。只靜坐。或看書。或行動。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亦覺意思和適。然終不如講學時生意更多。此爲眞經歷語。細究之。儘有餘味也。驕吝之失。亦是敬字工夫不專而然。若得此心時常謹畏。如上帝鬼神臨之在上。質之在傍。卽此箇病痛。安所容著。愚比自驗。一切過惡。咸由靜敬之養薄弱致然。苟使此心凝定專一。及至應酬之際。主宰卓然。省察檢防。亦易爲力。方欲以是自勉。而氣習所錮。猝乍難湊泊。此若不實用工夫。亦不識其囏難耳。

答宋毅燮

编辑

所詢陳幾亭。是崇禎甲戌進士。名龍正。留心當世之務。以萬物一體爲宗。嘗曰。心載性而宰身。然性視心則心奇矣。惟性最庸。故學不從心而從性。身視心則心微矣。惟身斯顯。故學不本正而本修。其從性也。照異端之病也。其本修也。坊百世之逃也。愚嘗愛此語。以爲上一截。可以塞柳氏尊心不尊性之源。下一截。可以祛俗學諉心不檢身之害矣。幾亭又曰。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中士自固焉爾矣。下士每遇風俗。則身爲之移。此語亦佳。可置心肺間矣。劉念臺聖學亦本心之說。柳氏聖人不本德外之天之說。皆與程朱所以分別儒釋各一本之意。大不同。其害主理尊性之學大矣。大抵兩先生。豈不知有心理混說去處。而乃如此分析耶。來喩援儒入佛之云。恐大槩然矣。

答宋毅燮

编辑

學者工夫。全在喚醒上。時時刻刻。能喚得此心。醒覺不昏。則理之是非。意之公私。事之得失。人之邪正。皆次第理會。漸覺有省力而得力處。縱未有作用時。亦要此心精明。如烈火之不可犯也。

犬牛人性之異。朱宋二先生。皆以爲氣質之性。而南塘於此。卻有異論。不知何所據也。嘗見濯溪上渼湖書。引此章圈註。許多性字。皆是本然。以證人物本然性異之說。新邨李丈頗疑其難析。而愚以爲於是答乎何有。若應之曰。所謂氣質之性。只是本然之性隨氣質而所發不同者。是也。以此意去看圈註。則無可疑矣云爾。則未知濯溪將何以轉身耶。大抵天命之性。是就稟賦上說。犬牛之性。是就發用上說。此實本然氣質同異之分。不可不察也。

答宋毅燮

编辑

俯詢問遭人倫難處之事。向已略聞之。一言以蔽之曰孤子無出後之義。前此講之熟矣。家禮增解。立孤子出後一目。而引沙翁答朽淺書。是不察其答問之本意。而誤後人也。愚嘗辨之。今者禮斜。出於法外。誠不知其何謂也。吾聞君命因父命而立。未聞無父命而君命行者也。若謂不問其已孤未孤。禮斜一出。便可以棄其已沒之親。而爲之子云爾。則天下安有如此法理。亦安有無子而難於立後者乎。妄意如此。不敢以姑息苟且之論奉聞也。然切勿爲外人道也。愚前日因金氏事。得無父之謗矣。又安知時人不詆以無君之罪也乎。高明愛我。必能曲諒此意矣。

答宋毅燮

编辑

前日未及聞先丈有命。故雖有禮斜。亦不敢勸之行。此固重父子之倫而然也。今則旣聽得大碩人申先丈之命。而行宋時王安人之事。則如何敢不從。此又重君親之命而然也。吾輩所講明而持守之者。何事豈非君臣父子綱常之道乎。義所未安。雖死不可爲也。義所當爲。一刻何可淹也。蓋亦莫非義也。勿疑其所行。丕宜丕宜。

答宋毅燮

编辑

愚見作袁安之臥。而時發方正學之笑耳。比看正學集。其與鄭叔度書云。僕處塵埃中。不慣與流俗往還。厭其喧鬧。每欲樹屋於萬山絶頂無人跡處。從一二友生。讀書嘯歌以自樂。三復之餘。不覺太息。以爲今我所處。見在禽獸鬼魅之窟。其視塵俗喧囂。何啻倍蓰。深願與同志。巖棲木食。以潔其身。適得來書。亦欲擇佳山水。聚良士友。歌詠先王之道。以終平生。何其與正學之言相似。而起發我之志意也。日前洪原洪由範。千里挈家。徒步南來。見此共住。又有崔鳳汝諸友。方留社中。其志願亦皆如來喩矣。記昔明儒吳霞舟。値崇禎末年。嘗言。當此之時。避世深山。是天下第一等事。徼幸以就功名。禍福全聽諸人。非保身之道。陳幾亭亦言。元時上天命之。入主中國。而金華四賢。沒身泉壤。拗過天運。此兩語正合吾輩今日受用。縱有天下難成之事。一人唱之。又一人繼之。旣而又一人助之。助之力者滋衆。亦安有終不成之理。毋徒諉以難濟。亟與諸友。爛商而早決之。愚雖無能。亦不欲自外於耦耕之日矣。

答宋毅燮壬辰

编辑

本心之正。專指道心而言。嘗聞韓立軒謂兼入道心本然之正則而言。如今來喩之云。而竊意其不然。蓋如此則卻不見道帥人役之分。故朱子答黃文叔書曰。擇之必精。而不使其有人心之雜。守之必固。而無失乎道心之純。此書作於乙卯。時先生年六十六歲矣。其佗如讀蘇氏紀年。亦言精別於人心道心之閒。而守其道心。始終不貳。大禹謨解。又言省察於二者公私之間。以致其精。而不使其有毫釐之雜。持守於道心微妙之本。以致其一。而不使其有頃刻之離。語類德明錄。又言察之精。則兩箇界限分明。專一守著一箇道心。不令人欲得以干犯。此皆與黃書之說同矣。其是正蔡傳。又在己未以後。而亦專以道心屬之於一矣。鄙意此等不可只作文字解說。須常就自家心靈初放處。細察其端。是由軀命。是出理義。毫釐之間。兩下剖判。功夫到此。然後一守道心。方可議及。纔涉糊塗。遂致混淆挂帶。其終至於縱欲害理而不能自振。此處正宜猛著精采。未可苟且放過。念之念之。人心道心。與氣質本然。所指自異。未可比幷看。孟子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上性字。正指人心言。而語類謂此性指氣質而言。則與來示同。然大槩以性字論之。非本然。卽氣質。故云然也。然若細分。則人心不可直喚作氣質。故大全答林德久書。卻言此性字非專指氣質。蓋以理之屬於血氣者而言。如書之言人心也。止此此處極微妙。學者須庸細心辨認也。

答宋毅燮癸巳

编辑

向喩愛看邵氏經世。可認近來進學高明之驗也。愚則非惟精力短少。亦緣才性魯鈍。家藏此書三十年。未曾一日理會。每自笑其孤陋也。近得結鄰集。見張怡與人書言。皇極經世。先儒奉爲拱璧。擧聖人所不知不論而知之論之。廣矣大矣。然竊自念七尺之軀。百年之內。子臣弟友之閒。多少欠缺。未能無憾。而侈言元會運世。無乃失自卑自邇之旨乎。夸父逐日。祇自困耳。此語頗帶得嘲訕意。雖不中理。然自吾輩視之。不啻袪疾之藥石。雖吾友聰明過人。恐未可舍切已之實病。而遽及於此等不急之務。如何如何。鳳汝幾時相見。每念諸公爲學。專靠得書策。所以於實地。未有得力處。須更於文字製述之外。另尋一箇端的下手用心處。蚤夜就此注得一段眞至精誠。庶幾爲有本領學問。千萬相與勉力。毋徒爲此支離浮泛之習也。恃契僭陳。想所喜聞也。

與宋毅燮丙申

编辑

易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此處亂之道也。人苟能正固而恬靜。則天下之亂。自天下之亂。吾心之治。自吾心之治。兩不相涉。豈不吉哉。然如非明與敬之力。則何以收正固恬靜之功乎。明者。竆理之驗。敬者。定心之道也。今學者遭天下之亂。欲求自保。只須明敬兩字足矣。賢者於此。加之意焉。

答宋毅燮

编辑

黃式三擧定性書云。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又云。與其是內而非外。不若內外之兩忘。此在伯子年二十四之時。正出入老釋之候。故此等語近於禪。朱子改作定性論。已刪之。余謂上句旣云以其情順萬事。則下句之無情。正與大學無所忿懥。孟子行其所無事之云。同一語意。豈枯木死灰之謂乎。况內外兩忘。是欲救張子之失而然。蓋欲其一循乎理之當然。而不以在外者爲非。在內者爲是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亦物我兩忘之意也。黃氏其將以此亦謂近禪乎。據語類朱子晩年。猶亟稱定性書。而以循理釋兩忘。安可謂改作而刪之歟。

毛奇齡指好學論曰。鋪張門面。徒以天人付受處。叙說一遍。於學何與。况此實工氏之說。如黃庭經五行相推。大歸一十。六觀經所謂四德本五行。六情出五性者。此宋初儒人親得之陳希夷鶴林寺僧之說。在先聖先賢。從無此言。若此直置不道可也。余謂天人付受。無與於學。則中庸將言戒懼愼獨之學。而先將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叙說一遍。何也。大學論明德之功。必以天之明命。指示其本原來處。又何也。况陰陽五行及四端七情之說。已見於易繫。孟子禮記之書。而奇齡乃謂宋儒得於陳希夷鶴林僧。豈非詭經誣聖之大者乎。

答宋毅燮,李鍾恒。庚戌

编辑

彼此思見。幾致繫累。而老人甚於少壯。及乎拏舟入嶹。未遇而歸也。雖盛年剛腸。不能不少折矣。然言之無及。思之無補。惟以易經大過大象。爲未死前準的。如迫則困之大象。又當爲臨行旨訣。此外未有可告者。

天於人猶父於子。人苟篤志守義。至死不渝。天必底豫。中孚之妙。於是可驗。能如是。卽來詩卒章之慶。亦必躳受之矣。

來書謂彼之網罟愈密而滅國新法愈往愈劇。此非曰不然。然吾門又豈無輪翼愈精而守死舊學愈往愈固耶。不患彼之能爲。惟患我之不能。特可哀者。無知之凡民爾。

來書謂不知海山何處。更有栗里金華。爲置身不汙之地。余謂栗里金華。亦皆入於宋元版籍之中。惟靖節之恥屈。仁山之思舊。可謂乾淨區域。又如明亡後徐孚遠入潮洲全髮。石繼祖出朝鮮完節。二公所往。亦皆虜有。特以遙遠而不見迫。則可以自如矣。

答鄭洪燮

编辑

學之爲道。欲此心循理而無違而已。只爲識未至而爲己所蔽。故必致知以成己也。程子曰。心與理一而人不能會之爲一者。有己則喜自私。自私則萬殊。宜其難一。此言心不能循理之病也。又曰。純於敬則已與理一。無可克者。此亦以心理爲之術也。賢者所求學之道。不過敬以竆理。敬以循理而已。但儒者論學如此而行己不如此。則程子又譏介甫言。道文而已。言道如此。己則不能然。是己與道二。此言最可畏也。

答朴蘭緖

编辑

示喩看形氣重。遂與道疎。余意形是載道之器。而受之於天地父母。安可不養。養之以正。仁且孝矣。若舍道。是蠅營狗苟耳。以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受君食。承師敎。而究陷於微物。豈不可痛。試一深省。自應泣下。只此自悲一念。是仁孝正苗。視爲至寶。精誠護愛。雖析薪鋤菜。亦須用仁孝心行之。日日如是。事事如是。將見道勝之驗矣。然又要時親蠧簡。不須涉躐。但求精熟。以資應務克私之功。庶足目俱詣。心理相涵。而爲實用矣。來喩俟西成。當沈船破釜。親近師席。以收桑楡之功。說得漫了。西成尙有幾月。未前不妨胡叫亂行。徐待佗日用力。豈有此理。事有精粗小大。而道理心功。初無彼此前後之分。切勿放過時刻。須從目下勤苦艱蹇中。經歷鍛鍊出來。乃爲至訣爾。

答鄭寅曄乙未

编辑

來書滿紙自訟。盡誠求助。如非反躳發省十分眞切。孰能與此。然此亦無佗奇妙。只以書中所擧立志持身讀書三者。日勉勉而不已焉。則誠之未至者將自至。識之未開者將自開。書之未熟者將可熟。名之未副者將可副。又何恐懼之有乎。但立志必要做到孔孟十分盡處。讀書必要竆到指趣十分盡處。持身必要守到義理十分盡處。然後方始有功。若只就二三分處。苟𥳑草率。因循放倒。則有名無實之譏。又烏能免乎。若不如此靠實下手。徒自歎息而已。則了無毫髮補益於吾事矣。今爲賢者計。一日十二時中。遇事則循理而行。無事則主靜而坐。對書則熟讀細究。務要貫徹。如與聖賢酬酢。無些子疑障。持敬則斂身操心。務要凝肅。如入帝庭周旋。無些子懈慢。居家則篤恩義,正倫理。處世則勉樹立,戒流徇。請從今日爲始。斷以不疑。則鬼神亦且畏而避之。年齒之長大。才質之魯鈍。又何足歎乎。若復思前算後。似做不做。畢竟成就得一箇大虛空。是時。千萬勿言老夫不早諭敎也。

答鄭寅曄辛丑

编辑

居喪悲慟。自有中制。至於處約。尤要堅忍。漸忍漸堅。漸堅漸熟。熟則無事矣。始來旣無所持。後來豈更有餘。今只有小心謹行看書長識務勤救竆數者而已。此外死生禍福。一委彼蒼。此爲以義處命之術。勉力毋怠。若能於前數者。自盡無慊。通固好。竆亦好。萬一隕穫。不自淬礪。通亦醜。竆亦醜。此可不審其蹊徑哉。

別紙

编辑

吾人爲化翁所制。化翁復爲吾人所回。人不受命而妄求者。化翁因其前定以處之。人樂循理而任運者。化翁轉其前定而進之。理固如此。然君子之存心。只知其循理之爲樂。不必其回天而爲善也。

答金敬根辛丑

编辑

學者日閒應酬事務。何嘗冥然都無知見。但子細推勘。畢竟多是平日習染之發。未必從義理上流出來。使其撞著變事。擔當重務。而另加究索。又不過向軀殼上起見。其幾多年所事經傳指趣朋友講貫者。掉放在一壁。更不能管得。如何得長進。須是把形氣之私。習染之性。盡行倚閣。凡所思慮動作。專從當然上下手立腳。庶幾不致脫漏。不知近年爲學工夫如何。所以呈此使相發也。

與金敬根乙巳

编辑

學者持敬工夫。須於大患難中。覺得有一團生機。極歡快時。體得有一段死地。方不偏了。蓋極歡快時。纔失照管。便至墮落坑塹。大患難中。若能堅定。卽得迓續天命。此意學者不可不勉也。

答申益模壬辰

编辑

示喩居家事行。多出私意。不免令老親憂愁。不孝罪大。旣又問。何如理義可以日明。物欲可以日銷。終之自歎獨處牆壁。而無由開明。苟非孝子以盡歡致樂爲心而如恐不及。亦何能自怨自勉。若是之誠切也。如愚者親在時。不曾盡心竭力。逮此孤露。每見人家子父孝慈。及遇朋友。咨以事親。輒不勝痛恨之至也。然於高明。豈容終默。且誦所聞。以備取裁。亦無不可矣。凡人之有私。皆爲其便於己也。然由其有私而天理被其所隔。不得流行。如人風痺。血氣不貫。安能與親心有潛孚默喩之妙。所以致得父母不樂。其爲不便於己。孰大於是。寧非不思之甚乎。人子之於親。須知一體而分。不敢有其身。而只知有父母。父母之心。自有一種怡愉順適之處。子則察其所安。而怡悅以樂之。父母之志。自有一點有懷必遂之誠。子則求其所向。而承順以不違之。今也高明。家貧親老。質弱事繁。誠有未易處者。然見今世閒萬事。都是虛僞。惟有春日野田中叱牛躳耕。差強人意。是爲淵翁喚醒人心目之語。况爲親力作。古之聖賢豪傑。亦多爲之。切須隨分施功。不憚勞苦。而終日兢兢然不敢肆。惟恐一毫不快事或涉親心。如此則一家之內。樂意融洩。和氣薰蒸。直如在春風中矣。無問貧富貴賤常變順逆。一味以悅親爲務。這一箇悅字。乃千古孝子第一傳心口訣。爲人子者。可不懋哉。至於日間。問安視膳。奉席執牀。抑痛搔癢。進揖退揚。委曲周匝。無非妙道精義之所寓。盡性至命之所本。務要細意體究。小心持循。如是久之。庶幾天理漸明。物欲漸銷。而所處之牆壁。不患不開敞矣。善乎。陸賈之言曰。曾子孝於父母。勉之於糜粥之閒。行之於袵席之上。而美德重於後世。亦可謂善觀曾子矣。亦可謂善言孝道矣。惟高明欽念哉。愚山居靜坐。養心之餘。時讀朱宋兩先生書。見其所論學術邪正之分。心事義利之判。欣然有契於中。目下飢渴之切身。訾謗之溢世。亦不自知其厭且苦矣。

答李貞會丙申

编辑

歲前禍色。何以經歷。凡事變危急之時。正好自試學力。狂浪拍船。大雷震屋。自非有定力之人。未有不恇劫失措也。聖人論仁。有顚沛必於是之訓。看一必字。死生之變。定搖佗不動。此是何等心力。須是日夕之閒。孶孶矻矻。專以搜覓得心中慝字根株。斬斷得念頭私字萌芽爲務。庶幾不致臨死倉皇也。

與李貞會,金聲煜

编辑

先儒有聖凡心異之論。此似據氣質不齊情意萬殊處。看得心如此。然若從靈明本體理義同然處。到底究勘。似未有些子異樣矣。濂溪言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此處無兩樣。孟子言何獨至於心而疑之。此處亦無兩樣。心之元來體用。有明而無昏。有正而無邪。其動靜幾微之有得有失有盡有不盡。皆只是養之厚薄不同致然。非其心之本然也。看得聖凡之心如此。則人物之性亦可以推類而知之也耶。

近世文弊。余深厭之。大抵文章必典雅中正。方有益於世敎。其餘機鋒棘句。皆害人心耳。試觀孟朱書。何曾有此來。

氣節須從義理中做來。方是眞氣節。若心術未純。識見未高。出處未正。徒以一時意氣激發鼓作。而謂之氣節。則曷足以稱於聖賢之門哉。

答尹澮榮丙申

编辑

賢者自歎性之險躁,質之駁陋。余謂自非大賢以上。顧安有無病者。故聖人之敎。只有勉強一路而已。勉強不息。終必齊聖。如心中起一正念。自覺而喜之回。此是聖胎。勉強而保護之。是爲養性功夫。身上有一敗度。自慙而惕然曰。此是賊子。勉強而勦滅之。是爲克己功夫。念念如此。事事如此。以至年歲之久。險躁者將自平緩。駁陋者將自明粹矣。此是反之之道也。若遇善端而不能守。見過動而不能改。其終至於下愚。如水之益下。誰能爲賢者禦之。故孔子曰。進吾進也。止吾止也。

與尹澮榮

编辑

頃過一知舊家。有人說柳麟錫被匪類之目。而於國於家。都無輔益。大抵自金竄洪死。已皆不足道。余謂易大過有過涉滅頂凶不可咎之語。朱子論此云。東漢諸人。不量深淺。至於殺身亡家。此是凶。然而其心何罪。故不可咎也。語類夔孫錄。柳洪諸人。以此論定。始得公平。若指爲儒者第一等十分道理。則誠爲無斟量語。又指爲匪類。而加之以譏誚之言。則卻又是全昧義理之人也。

答尹澮榮

编辑

所詢性貫動靜之疑。此以實事驗之可見。如三綱五常九容四勿。都是性所該有底。故孔聖之畏天命。子思之尊德性。皆兼未發已發言之。學者於此等性理實體。學問大本。不可只懸空揣料。最宜切己體察。貼跡持循。不然。終未免於承虛接響捕風捉影之弊矣。

答尹澮榮戊戌

编辑

昨所傳韓妙云云。此是年前事。當已釋然矣。但此箇義理。凡學者皆所當知。故略道之。此是聖所以益聖。愚所以益愚底根子。千萬記取記取。昔宋崔菊坡與之淸德絶世。勇退過人。從仕四十年。未嘗霑一彈墨。嘗作座右銘云。無以嗜慾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百姓。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語意周徧精切。爲吾儒者。宜日三復也。顧亭林日知錄。論匹夫而有天下之責。而引此銘末句以爲言矣。溪雲金丈嘗書日知錄以見寄。而望其擔荷斯文之任。顧雖不敢。當時常諷味而激昂焉。旣而就顧語下添一句云。百年而存萬世之慮者也。後爲宋約齋作一文字。約齋是余彊輔。全篇皆說吾儒任大責重之意。卒章特用崔銘末句。以寓丁寧之戒。是其相與期待警懼之者。不亦甚重且大歟。聞其社中有不平者。此必一時未及思省而然也。夫聖莫聖於虞帝。凶莫凶於怠欲傲慢。而敬君宜莫如禹益臯陶。尊君亦莫如虞廷諸臣也。而禹嘗以慢遊傲虐戒舜矣。益又嘗以罔遊淫無怠荒戒舜矣。臯陶又嘗以無敎逸欲有邦戒舜矣。而未聞諸臣以此怒禹益臯陶。亦未聞後聖以是少重華盛德。此無佗。人心至危。自昔所畏。雖聖人。不敢忘操存之功。大臣事聖君。不敢廢規儆之誠故也。豈特君臣然爾。師生友朋。亦皆宜然也。後世諂諛之風盛。忌諱之習錮。而朝廷無諫諍之士。而生民塗炭矣。儒林無切偲之友。而道術潰裂矣。可勝痛哉。向來約齋書來。不以不平者爲是。是蓋看得透耳。

答金斗善癸卯

编辑

學者第一最怕志不切。其次識不眞。又其次踐不實。若求道之心不懇惻。則誦數思索。俱是虛妄。奉親接物一切事爲。又皆謬悠無成。譬如病者一心在痛上。凡尋醫求藥。無不從誠上來。安有不得一粒靈丹。以起死回生也哉。凡因循昏鈍。麤率浮淺。種種敗闕。罔不自志之不切處生。一志旣切。天下何慝不可修。何惑不可辨。便是天來道德亦可成。天來事變。亦將可處。試看孔子之從心卽矩。顔氏之遇敵便克。何者不由志字辦得。吁。立志其可以不切乎哉。

答申允執己酉

编辑

心纔麤疎。知去聲莫細剖。心纔歧貳。仁罔恒守。麤則疑似。淆之而亂。歧則利害。臨之而畔。隨事明辨。帥役勿傎。終身篤行。夙夜無愆。全體不息。執中之矩。非出心造。原自性主。

答申澤均丁亥

编辑

來書。有心在軀殼外之語。所謂軀殼。是指耳目鼻口耶。則日夜役役於形氣之欲者。謂之心在軀殼裏面得否。明儒言程子所謂腔子。亦卽是天理。又言君子思不出其位。位卽腔子也。此語如何。今學者閉門靜坐。讀書作文。亦可謂心不外馳。然讀書要資談論。作文要取聲譽。此卽是外馳之甚。非惟留心於殖貨營產者爲外馳也。故呂新吾言。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且如高臥山林。游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遊子思親。貞婦懷夫。這亦是放心否。若不論邪正。只較出入。卻是禪定之學。此論良是。幸於日用閒密體之。無論動靜。最要收斂整肅。惺惺慄慄。勿雜以浮念閒氣。只思此性命道理。是吾所當奉持之物。自餘一切外相。總是不可憑恃底。使此心存主運用。無一時走脫此性命道理。如此則雖計錢量穀。亦是裏面事。况讀書作文乎。不然。所向纔外。雖穆然靜坐。毅然行善。終是循外爲人。况其佗乎。只看一念是爲性命。是爲形氣。此是緊要所在處。千萬照察。

答鄭基化丙申

编辑

撤歸訪至。皆不及見。此雖亂時人事。然於心大有戚戚然者。而想汝亦含悲也。新徙貧窶。不至愈甚否。日前此邑兩陣對戰。有李進士泣曰。讎哉富也。死者惟我獨也。又有任承旨遇盜被斫。今幾死。古人謂貧是上天所設以待學者之淸俸。語甚警新。今而後。又知化翁以此一字作爲士子樂國。蓋竆儒値此亂世。優閒自在。無泣讎被劫之患。此豈非一方安樂世界耶。蓋旣處安樂世界。須是做得快活事功。方得相稱。如非硏精循理底工夫。自家心裏。寧復有快活氣象耶。須深加勉力。

答金進相乙未

编辑

盛課見在鄒傳盡心篇。而時變此極。其於盡道正命之訓。玩之有味。體之有得否。何以謂之正命。天下事莫不有道。我能盡之而無慊。將積善而有慶。惠迪而得吉。固其常也。而今乃惡毁形而辟患。至於困苦流離。欲全髮而守義。陷於刀鋸鼎鑊者。此是天道之變。實非自家有以致之。則其所値之凶禍。亦爲正命爾。學者正要於此處。看得徹。守得定。千里相望。無緣際晤。只以此代訣。

答張基萬丁酉

编辑

講辨理氣。將以正身而輔世也。今也辨明於太極陰陽未發已發之際。則幾於毫剖而縷解。至見於人己者。則不免尋差而丈繆。然則其所爭者。無用之空言耳。所臆者。無實之虛見耳。此聖門之大禁。而吾人之通患也。近方深自懲創而欲改之。今聞盛意。亦似與鄙見同。不覺其喜甚也。但遇事。不問大小難易。只要辨別是非。非底是非理。是底是至理。又要去非而就是。是爲陰陽造化之合於太極也。太極非佗。目前是底便是。外此更別無討太極處也。此話切宜認取。

答任鳳鎬乙未

编辑

示喩家業爲累。不能劇讀。此誠有之。然貧者迫於凍餒。饒者溺於溫飽。則聖賢垂訓。更責誰讀。若必待了得家業然後看字。博極羣經而後幹蠱。則無是理矣。因文以明應務之理。處事以驗佔畢之功。如此非惟兩不相妨。亦可互相爲用。試依此法。做得歲月功夫也。

答申弘澈庚子

编辑

湖家以洛家心善性同。驅之爲儒釋無分。人獸無辨。夫儒釋之無分。誠可慮。而其所以分。則乃在於本心本理之不同。而不在於心善之說矣。人獸之無辨。誠可憂。而其所以異。則職由於有行無行之不同。而不繫於性同之說矣。今不察其所以異。而公然排擯。至於近日仙鄕諸公告南塘墓文。而益無斟量矣。心本善。程朱皆言之。一見近思錄。一見答游誠之書。凡物莫不具有五常。見全書。人物皆稟得健順五常之性。語類僴錄。微物之性。何緣見得不是仁義禮智。此是察之未精。見答陳才卿書。此又程朱之所雅言也。諸公亦將斥之爲儒,釋無分。人獸無辨耶。程,朱有此言。則不害爲格言至論。而洛家有此言。則乃爲伏尸流血之禍云爾。則此乃流俗炎凉之。習心。豈千古聖門鑑衡宰物之道乎。良可歎也。

答申弘澈

编辑

大丈夫立身天地閒。自有亭亭氣象。彼貧富病健。物我親疎。皆外也。非內也。皆氣也。非性也。苟能見得外內輕重之分。理形帥役之別。彼何足以障吾之明。而害吾之守哉。昔有人患痁。張乖崖敎以移心法。使其如對君父。又有臥病者。羅近溪問病中工夫何如。曰。甚難。曰。汝能似無病時。便是工夫。是宜今日受用。只敬靜兩字。便是著力處。亦便是收功處也。疾病身之死生所繫。且以理勝之。况家之貧窶。人之乖違。又安有不可處之道乎。亦只敬以守約。靜以俟命。敬以與人。靜以應變。便是法爾。足下其勉之。臘月必來。亦恐非敬以養疾,靜以待時之義。且已之。少遲春和可也。老拙纔過數旬。便是望七之人。追惟少日。疾若飛鳥。不堪把玩。點檢舊學。空如浮雲。無所倚靠。大可恨也。然於私心。竊有所幸者。年來賴化翁記憶。玉汝以憂戚。得世人齒數。警余以罪過。使之時加。恐懼動忍。而義理或些開明。德性不全昧沒。自是而往。庶幾有少進。豈非晩暮之幸歟。願賢輩。必須及時勉力。毋若鄙人至老始懼也。

別紙

编辑

近年士友之於余有兩說。一則曰其不稱兵。是徒知平常之法。而不知應變之權。一則曰非然也。是深明出處之義。而庶幾自重之道。來喩所引孔子浮海之歎。晦翁田野之論。亦是此說。然嘗見尤菴先生之言曰。成敗利鈍。是鞠躳盡瘁者事。鞠躳盡瘁。非有抱負者不可。故康節云。死天下事易。蓋譏其無所有而輕易擔著也。見答閔持叔書。今以無所抱負而不輕擔著見評。則始說得平矣。

余意欲賢者見湖上士友。言吾師每言吾之所言。是兩程之洛。縱誤。亦何至大罪。弘澈所聞如此。此不須爭辨。但願諸公只以正心修身之道見敎。則吾將盡心從之。且以諸公言之。能令異見者。得爲君子。則豈不爲盛德事。自此相與往來會講。以爲彼此通融之道。則豈非禮記樂羣之敎乎。諸公若出斥余之言。則賢者宜對曰。除是非。非有文字可據。則彼此毋得相疑。以自陷於讒人之術中可也。

李君仁瑞。曾從保鄕來言。先生謂義兵爲火賊乎。余笑曰。此何須問。春閒洪友希元。傳兪某一邊之言曰。門下斥柳氏倡義。謂斯文亂賊。嶺人金永胄。又以余不與渠同起義。造爲余辱至尊之言。筆之書而布之國中。嗚乎。何起義者之多言也。近日則又聞貴近有田某以義兵爲黃巢之說。噫。何太甚也。二袁變爲黃巢耶。皇叔訛爲黃巢耶。此非尋常口氣。使人身靑。不知死所也。余於前後以布衣投疏起義者。旣許以有功。又謂其過中。兩皆義理也。聖賢論人。似此處極多。魏元履於晦翁。爲同門之士。而其以布衣言事。猶且有一褒一議之殊。蓋莫非精義之所發。非有偏私於其閒也。今使魏公。執晦翁出位犯分之評。以爲我爲國家。論曾覿龍大淵。而某也有些不滿之意。其爲世害。甚於曾龍。此果爲十分至當之論乎。

答林基洪乙未

编辑

敬覽來書。知自貴於物而欲自拔於俗。此意甚善。人有圓頭方足之身。除了心官之思。性體之善。更無可貴。渾是一包皮革。裹得許多膿血筋骨。飢來喫飯。困來打眠。精盛思淫。氣忿欲爭。平生所爲。一本於形氣。而無復是非之察與誠僞之辨。至於血氣澌盡而死也。則是亦禽耳獸耳。嗚乎。可不懼哉。是非誠僞之理。出於性。察識辨別之能。係於心。所謂學非別事。只要人將箇心。本於性而已矣。

與林基洪,李鍾恒乙未

编辑

有生必有死者。身也。無對亦無盡者。道也。眇然之身。一稊粒耳。而配乎天而出於物者。此道也。稀年之壽。一彈指耳。而繼乎往而開乎來者。此道也。然則道其可以不聞乎哉。第今時事之變已極。儒者之死在卽。而賢輩之於此道。竊意其未有聞也。亦將何所藉手。以交還天地父母也哉。須及今爲始。凡遇事物。莫問精麤淺深。卽與商量體究。至於積誠之深。用功之久。而一朝豁然有了徹之驗焉。則由是而生。得爲達識君子。幾與聖賢同歸。不幸卽死。得爲英明正神。必與造化爲伍。吾將恬然就盡。而無復遺恨矣。此雖未易究竟底事。然其精微之蘊。廣大之體。靡不畢具於此身之中。人苟能不憚煩勞。不計功程。只一心直前求道。則其所就應不至如想無成有之難矣。賢輩其勉乎哉。

答李性浩乙未

编辑

人性出於天命。天命立於人功。性之理。無不善。人之爲學。只求奉承乎此理。而無所違悖而已。今日儒者。遭罹無前大變。正宜就性理上做活計。莫要向軀殼上起意見。所謂性理活計。非有玄虛難揣測之患。只此目前。全髮爲義。從夷爲非。義多少明明白白。無纖芥可疑。幸須牢著腳跟。至死不僵。庶幾上不愧天。下不怍人。惟天其顧名而思義也。

答崔錫洛丙申

编辑

頃者所詢亂世處身之義。此未易言。從危亂之邦者。苟非有達識盛德。類不免牽制連累欺䛘構誣迫脅之禍。而多至於殺身。此所謂死得獃也。聖人旣敎人以守死。而又有善道之說。其指可謂深矣。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猶有佗邦之可適也。今日我輩所處。卻是天下無道。惟有晦跡遯世一塗而已。只於見在之邦。隨地晦藏。隨時求中。隨人善遇。隨事妙應。旣不取辱。又不賈禍。以庶幾用聖訓以守遺體。得爲世之哲人,家之孝子也。然必先求賢者。虛心從善而後。可以語此矣。

答崔錫洛癸卯

编辑

所詢出處之義。儒者學成。出而用世。其素志也。其不能然者。人倫之變。故易有志在君之敎。禮有席珍待聘之訓。而伊尹顔淵竆居之日。且有覺民之心。爲邦之問也。然未遇賢君。而老死蓬蒿。則安於義命。而不動其中。可也。雖君上聘召。而朝廷濁亂。無以行其所學。則當量而後入。不可入而後量也。若無嚮用之意。而徒爾招徠。則亦不當虛拘而妄動也。雖有用意而召之。若危亂已極。雖聖人拱手而無能爲。如朱子之言。則只得隱遁已矣。雖危亂已極。無可如何。而君上罪已責躳。勵死社稷之志。而降同患難之諭。則情有所不忍。而至於近畿以待變而進退焉。卻可爲也。若輕易呈身。無所裨益。而徒蒙顯擢。則亦可吝也。若値夷狄持世。上黲下黷。無所於往。只有晦身嵁巖而已。又遭鼎革之際而得國。非如漢明之正。雖未曾經事前朝。其士之抱負重大人望所繫者。雖被聘召之勤。而只守綱常之節可也。此古人所以有君臣相遇千載一値之歎也。然此皆因勢隔礙。不得已而卷懷爾。非其所樂。故昔之賢豪之士。居蓬蓽之下。布褐不完。簞瓢屢空。而深思生民之苦。政敎之失。而爲之憂歎計畫。切切然如身親當之者。此所謂冷眼熱腸人也。冷眼熱腸四字。要看得細。

答田煕舜丁酉

编辑

吾人以圓頭方足之類。立身天地閒。要做得聖賢事業。苟欲如此。須是立得一箇志帥。使耳目鼻口四肢百體。無不奉命。而內奸無所容。外宄不敢侵。然後性天心君。得而安其位矣。如非眞切懇惻之志。爲之骨子。雖曰從事於學。而讀書格物。鹵莽粗淺。終無以見精微之理。存心持敬。散慢解弛。終無以底凝肅之地。亦何以做得聖賢事業。而用答天地父母付畀之重,師長朋友指引之勤也哉。士濬乎。其念之無忽。

答田煕舜辛丑

编辑

不動於貧窶。固是難。然畢竟畔走命字不得。徒自勞攘而已。與其動而無益。曷如其靜俟之爲多少灑落也。無欲其所不欲。無爲其所不爲。如斯而已矣。試思千古以來。多少聖賢英豪之人。遇富貴如何處之。遇貧賤如何處之。又思幾多小人。遇此箇逆境。又曾如何處之。今我餓死後。後人謂我爲何如人。竆濫後。後人又謂我何如人。如此反覆思量。終須見得正當義理出來。

答宋敬淑壬子

编辑

操心。孔子之敎也。尊性。子思之傳也。夫心有不可恃之慮。故必操以存之。湯之制心。文之小心。皆是此事。性只是純善之理。故但敬以奉之也。易之奉天。孟之尊德。皆是此事。曩哲云。小學一書。只一箇性字貫之。題辭開首。便提出箇大頭腦示人。正是要人盡性合天。愚謂此是吾儒本性本天之正脈。豈特小學爲然。大學語孟中庸。都是一樣印板。大學至善。孟子仁義。中庸性命。論語首學字。是學夫性理。故集註以性善復初。發其意也。故學者之所當明所當復者。只是此一箇性字而已。然其能明而復之者。惟此心之明公強者爲之也。但此三者。或有未能眞實無妄之失。故又須靠得誠字。做箇骨子。此爲爲學之全體功夫也。近世乃有尊心而貶性之論。不知其淵源之所從來也。

答金允洙,昌洙丙午

编辑

存誠袪私。比復如何。靜中心體。雖貴虛廓。而其用則必要得眞實。纔容著些子私意。便覺得十分不實了。大抵私字分數極多。外面所爲。假饒粉飾得皆善。裏面但有一毫依靠外物之念。便是私。况外面事行。亦時有翻天覆地之變。則訂頑所誅悖德害仁者。亦旣身親犯之。反而求之。直是惶汗惕息。若無所容也。昔劉念臺宗周明亡。絶粒兩旬而卒。卒之日。門人告以聖賢亦不過此。劉曰。某安敢望聖賢。只求不爲亂臣賊子而已矣。此語極能警發人。舊日鄙族。以吾家正繼。庶幾仁孝。余亦曰。此事安敢謂仁孝。幸惟蘄免於誖子兇裔而止耳。賢昆季于貴門。有中行獨復之心。余甚嘉之。然又要知心跡不一。非士子之所安也。

答李淵會己酉

编辑

夫求道之士。其耳目無佗視聽。心身無佗思爲。惟道之視聽思爲而已。夜則抱道而眠。晨則奉道而興。不問事精粗。不分地隱顯。無不靠著此道。做箇體質。以至流離之困。死生之迫。不敢不用是心以待之。是爲聖門全體此道不息其功的相傳旨訣也。然其始在於用志專一。致戒二三而已。此兩句。包讀書開識持敬省己之屬。而統言之。

答李淵會,崔滄烈,李秉珪。庚戌

编辑

學以聞道爲先。篤倫爲極。知與篤。達德也。道與倫。性理也。宜細辨。如舍當然而語知識。則異端已矣。以其所見。出於人心之能。而非天命之正也。外民彝而尙勢利。則裔戎已矣。孔子善夷齊。而不與輒。孟子論舜。視棄天下。如敝屣。皆重倫理而輕疆土也。

呂晩邨論形色天性云。心亦只是形色。其作睿聖之理。天性也。余謂靈覺。亦只是形色。柳穉程。以靈覺爲理。其中仁義禮智。是天性也。靈覺之於理。但能知之行之而已。非可以純粹至善。冲漠無朕之理目之者也。學者于形色上。硏究得當然之理。這裏也。有保形之理也。有殺身之理。都要看得分曉。而求其逐一踐過也。

答崔相文庚戌

编辑

氣數常變。皆自然也。君子要行之盡而處之安爾。夫行之盡。有幾多審愼持守之功。處之安。見一段安靜灑落之象。使人心不自安。而得氣數轉移則可矣。雖熬煎萬端。究竟無益於事。何必徒自苦哉。聞君疾病而莫能往視。老懷如何。且將安意敬天之道而奉勉。是亦義爾。

答李絅雨壬辰

编辑

牌子之說。余始據語類。庶人家用主亦不妨。及梅山庶人神主不當書學生孺人二說。而謂今之竆閻賤氓亦無不可立主之義矣。後見近齋言。禮不下庶人。所當禁者。賤隷之娶著紗帽。常漢之葬立木主。僭踰則名分紊矣。又見程子白屋之家不可用主。只用牌子可矣之訓。遂改前見。以爲常賤之好禮者。不宜立主。而只用牌子。如朱子不爲判合陷中之敎。則恐無僭踰之嫌矣。今因來問而更思之。不免復有疑端。蓋語類言。伊川制士庶不用主。只用牌子。又言今人未仕。只用牌子。到任滿不中換了。同春曰。謂未仕用牌子。旣仕。不可易牌子而有主。大全答曾光祖書。又言主式固無官品之限。萬一繼世無官。亦難遽易。鏡湖曰。謂易神主。爲牌子也。但繼此不當作耳。沙溪曰。謂不作神主也。語類又言若是士人只用主。亦無大利害。執此諸條以觀之。程書白屋之家。只指士人之未仕者。非必並包竆閻賤氓而言也。語類庶人家及士庶兩庶字。亦是如此。與近梅所言庶人之專指常賤者。自別也。

答孫允吉

编辑

示喩困於鄙事。莫克看書。此固無可柰何。但所臨事。最要辨析義利公私。此是竆格功夫。旣揀得是底。又必用敬心行將去。此是踐履功夫。苟善爲之。縱不能讀得紙上文字。亦是行得心中道理。只在人辦得堅固心志。一直向道理上著腳。步步前進。何患不得。况於事役之際。亦必有些閒隙。纔遇可乘之機。便出懷中𥳑策。就川邊林下。朗讀十數過。其爲精專。豈不反勝於終日汩沒於故紙堆中。而未有所驗於實際者耶。

答池奎煥乙酉

编辑

某事欲如何處之。第今天下無道。強衆相陵。善良難保。而有司不能正。公論無所用。不報無道。君子所居。不與勢鬪。智者所行。無足恥也。今也必欲復還舊物。不相時。不量力。與豪勢相抗而至於挑禍。豈非小不忍而亂大謀者乎。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聖賢豈欺人哉。孤弱而不能自強者。尤春秋之所戒。爾其勉之哉。惠王喪地。孟子敎以行仁政。而並及於以制秦楚之效。爲汝之計。亦惟在於務學修身而已矣。春秋胡氏傳。有可與此相參看者。故三段錄往耳。

春秋胡氏傳曰。世衰道微。諸侯放恣。強陵弱。衆㬥寡。天子不能正。方伯不能治。其有壤地褊小。迫乎大國之閒而失國。是不幸焉。非其罪也。則以諸侯之禮接之可也。若夫不能修道以正其國。自底滅亡。皆其自取焉耳。則待之以初。乃禮之過也。又曰。春秋之義。雖在抑強扶弱。又責弱者之不能自強於爲善也。又曰。齊爲無道。恃強陵弱。加兵於紀云云。若憤然與戰。豈已亂之道乎。小國讎大國。而幸勝焉。禍之始也。息滅鄭而亡。鄭勝蔡而懼。蔡敗楚而滅。今紀人不度德。不量力。輕與齊戰。不能保其國。自此戰始。

答朴準晦辛卯

编辑

知覺從心上統發未發言。而其發有精如道心之屬。有粗。知寒覺暖。聖凡人物。都一般。良知從理上專指其發處言。而有善無惡。故學者於知覺。須是有揀擇去取之功。於良知。卻只要保守擴充。以全其本然而已。二者雖同出於心靈。而其苗脈面貌。各自不同。如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是知覺。亦得否。又如言心之良知或生於形氣之私。亦得否。只此便見其不能無辨處矣。遺書伊川言。禽鳥做窩子極功妙。是佗良能。又言人初生喫乳。不是學。余意以此等論良知良能。卽與孟子本指不契。當自爲一說。故精義不載。而語類或問倂無所論。此處宜細辨。未可草草放過也。

浩氣寔因正直所養。故可以言盛大剛果。正如長江大河。滔滔流去。又如春夏之閒。陽氣方盛。夜氣只緣休息所生。故只可言澄靜淸明。僅如井中淸水。稍稍引出。又如冬至之日。寸光始昱。故遺書論浩氣。則曰所養有漸必積而後至。其言夜氣。則曰此只是言休息時氣淸耳。語類亦言浩氣淸明不足以言之。又曰。浩然之氣。與淸明之氣。自不同。只此數條。亦見兩氣字不同之實也。蓋浩氣。須待賢者有致知誠意之功而後。始可言其盛大流行爾。若乃夜氣。則雖塗人販夫。苟不至於梏喪之甚者。無不因嚮晦靜歇而生也。

答朴準晦甲午

编辑

某人以微蟲之相生屬仁,相克屬義。設難。以余觀之。蓋其相生。類多聚麀以卵育。而其相食。希不恃強以侵㬥。則何可謂之仁義矣乎。雖以人事言之。亦須看義理得失如何。不然則其違禮以生息。如烝母盜嫂奸人妻妾。喪者入室。室女踰牆。寡婦去帷以胎孕之類。犯分以殺傷者。如虐政殺民。盜賊禦人。酷吏土豪侵漁殘疲。奸人憸夫戕害忠賢之類。豈可謂之仁義矣乎。孔子止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也。未聞以禽獸之相生相克亦謂之仁義也。至於或人食魚肉之難。亦須以義理折之。先王禁數罟之入汚池。吾儒譏詭遇之得禽獸。而禮獺祭魚然後漁。豺祭獸然後獵。孟春牲不用牝。聖人弋不射宿。又其食之以時。用之以禮。不㬥殄。不身剪也者。人物異等。仁義俱行。此先王之道所以爲正。非異端戒殺報應之比也。

天下無道。則惟大小強弱之相尙。白書儼然。乘其同類之閒而陵之。吮其膏血而食其肝腦。使其輾轉于溝壑。顚沛於塗炭。呼天之聲相聞。而莫爲之恤者。仁人君子方且隱憂浩歎。而至於泣下。若又以相克屬義之說。行於其閒。其不視吾兄弟異於魚肉膾灸也者。幾希。其爲不仁甚矣。

答任艮宰壬辰

编辑

愚於始萬。號之爲師。經年阻覿且勿問。和時節書候亦無之。常所奉怪。今得手眞。亦不過寒暄而止。幷無一言及於文行。可見其毫無悔勵之意。區區所憂歎而不能已也。昔和靖先生。以母敎日看光明經。平日闕卻喩親以道一節。誠如晦翁之評。然終其身。不忍違親命。豈不誠孝子哉。今始萬於先先生之遺囑。能復如此否。夫佛書。是聖門所斥。猶且如彼。况此儒學。自是人所當爲之事。而乃不復過而問焉。豈不大有慊於仁孝之道矣乎。念之念之。夙夜勤勵。毋忝爾所生。愚於此事。時常在念。俯仰慙痛。莫知所以自恕也。始萬始萬。體我切心。體我切心。旌招之聲傳誤也。以愚蒙學。年前臺選。亦只是先師奬育之恩。今豈復有進於此者乎。顧此老矣。日月不足。血氣已衰。常念理趣如何得漸明。德行如何得少進。而不遂爲小人之歸。朱子曰。誠於爲善。便是君子。不誠底便是小人。而且師門子弟。與家閒兒輩。又如何得使之從事儒術。隨分看書。隨分修行。不至陷爲俗下庸人也。只此兩款。是根著於心。而憂形于色者爾。外佗飢寒之切身。訾謗之溢世。總名爲悠悠想也。

聖人無己可克。自賢者以下。無不以克己爲學。一私意惡念之萌。勘覈得此物從何處而來。洞見本體中元無此箇種子。乃是從形氣上起。穢汙我性天心地。人苟見得到此。彼私惡者。自駐足不得矣。

與任艮宰乙未

编辑

北亭尹公被禍後。夙夜齋貞庵兄弟。所以處後事者。靡所不至。夙夜齋以女妻尹公子一復。貞庵送其夫人。終養尹公之親。又欲敎授一復。而一復不肯來學。貞庵爲僑寓於數百里地而往敎之。如此者。方可謂盡朋友之性。而死者復起。生者無愧也。先師臨終。謂愚曰。艮之學問成就。惟在子明。愚每一念至。心未嘗不惕惕然動矣。今也始萬。果能棄世俗之習。念先人之訓。而受師友之敎者。余雖老且死矣。亦不敢辭羇旅之苦。而時時寄寓仙里。隨分講授。以少贖前愆。而得以拜先師於九原。不知汝意肯如此否。始萬之庶幾開悟。老夫日有企望焉爾。

答任艮宰辛丑

编辑

不待狀贈諡。果如所示否。似聞請狀於某人。何不一言相及。而錯誤至此。僕每以徐待其梯。不須汲汲爲言。正慮其或致悔吝。今果驗矣。竊不勝怪歎之至。凡曾在先師門下。聽得一言之敎者。孰不以蒙諡爲榮。特恐其不善爲之。則榮反爲恥。故遲遲至此耳。趙景憲卻以今事。爲僕所敎。此其人有所不平。而露其刻薄影子耳。亦可惜也。一言以蔽之曰。三兄弟能杜門看書。忍竆砥行。則其爲親也孰加焉。區區不任情懇。而繼以泣涕。幸相與刳心以納之。今雖苦口。異時當蒙吾力矣。

答任艮宰戊申

编辑

片札飛入孤島。儘是奇事也。先師之節惠。左右之溫陽。非曰不佳。特時節不是當也。誰識春秋義。付之五歲兒。非先師之詠左右詩耶。左右非乙未之變入山痛哭者耶。何不抵死力辭。至於莅任耶。夫自外至者。吾固無歉。自我行者。天亦莫能奪也。烏可苟且放過。以虧名門節義耶。一時利害毫末。百歲議論山嶽。念之念之。楊誠齋先生。生於南渡之時。嘗言士生斯世。縕袍華於珮玉。飮水甘於列鼎。區區爲左右謀。舍此。佗未有可告者。

答李會軾辛卯

编辑

梁無知曰。凡可親之人。定是朴厚老實。無一段巧言令色動人。故因之時。最易失之。梁氏此語。極有補於衰俗交際。切須存意而勿忘也。

答李會軾壬辰

编辑

明誠之說。須考諸庸學之書也。今日大患。是學人以虛文例套相高。不知。此知字。宜細看。有誠心實功積習成性。雖有淳謹之質。亦且溺於見聞。不自省察。雖君臣父子師生大倫大法之所在處。亦不肯實用其情。其佗又何論也。斯文之禍。生民之亂。至於今漫漫。莫可收拾。今欲救之。須是辦石心腸。就良士友。講究古聖人處己處物。無不盡誠之道。捨命從之。餘外是非毁譽竆通得喪。一切不以入於其心。則庶可以挽回萬一也。不然則不如且爲農工商賈。而不大得罪於天地聖賢也。

與李會軾丙申

编辑

李氏引歲寒松柏。以喩當亂世而能守先待後者。旣而又曰。道之將廢。自聖賢之生。不能回天而易命。但能守道而不與時俗同流。則其緖有傳。而其風有繼矣。此語甚佳。余見今人。以必做得事功者爲賢。故或出位踰分。或用智使術。期以功求成。名求顯。而不念夫禮義之或壞也。可歎也已。朱先生嘗言。聖人固視天下。無不可爲之時。然勢不到佗做。亦做不得。語類治道燾錄。以此觀之。聖人之於事功。固有做不得底時節。但其道德之爲事功本領。則立於己而傳於人矣。學者知此。然後可與論事。不然。其不以拱手之聖人見楚辭註。爲無能。而手援天下之淳于爲有道也者。幾希矣。

答李煕敬丙申

编辑

明道嘗斥禪客之削髮胡服。明儒以國俗之各異。病程子之太拘。噫。爲士者。不論理是非。只論俗同異。此所以淪胥爲夷。而不以爲恥也。夫拜上。春秋世俗之所成。而孔子違之。鴂舌。南方風氣之所出。而孟氏譏之。二聖人者。亦未免於拘滯耶。今人以劫君弑母。倍師謂從夷棄親。謂起復爲薄物細故。而不以爲異。此亦只論俗,不論理之罪也。今天下變夷之俗。其於君臣父子夫婦之倫。無復可以道理言者。故我國凶徒。相率而效之。遂以爲常。嗚呼。可勝歎哉。學人眼中。只要看定一箇理字腳下。只要踏著一箇理字而已。其佗如利害風俗時勢之類。一切不入於其胷次。然後於學可庶幾矣。

答李復圭丙申

编辑

性命之理。雖曰精微難見。然人苟留心察之。只於念慮言動之際。亦可推尋其苗脈。察之旣密。而又久焉。則其天來貌象。應必有現露於心目之閒者。如惻怛羞惡之類。雖始學。何嘗無之。要在自體認不放過。第存養之功。誠未易得力。然此亦從這性發見處。便須用恭敬奉持之功。纔覺得有忽忘乍失之時。卽便惕然警懼。倍加持守。漸次長進。漸次純熟。此便是性理之學。聖賢之傳也。

答李復圭

编辑

示喩諸賢設講社。邨秀有將就之幸。鄕俗有變革之漸。甚善甚善。第今邪說溢世。正道掃地。臣子之從亂賊。士女之淪裔戎。視如尋常。苟非吾儒諸公索性講明大家樹立。則安能摧敗其方盛之鋒。障回其已頹之波乎。竊念天地以生物爲仁。聖人以救世爲道。士子以立身爲學。是三者。大小雖不同。而其性情神髓造化事功。則未嘗不交涉而相成焉。今學者之事。不亦重且大歟。幸以此意。徧告諸社。使之竭心畢慮。以奉承乎天地聖人之恩意也。

答李復圭丁未

编辑

朱柏廬言。屋漏鬼神。人不見其在。每多致忽。不知陰陽二氣密匝匝地。何處非鬼神。敢戲渝乎。余謂屋漏以居室言。故朱氏云然。若就心術微處自體。則神之見汝。人多未察。所以敬功不續。然神明之妙。光昭昭地。無微不燭。如之何不戒懼乎。

答洪翼裕

编辑

吾聞君子惟求合義。義者。達之天下。垂之萬世。而無不可者。如務徇人情。或故拂人情。皆非義也。嘗有告余者曰。某也以儒家後承,先生門人。而髡首爲夷。固可惡也。然渠自謂吾將以有爲也。姑勿疏絶而俟之。且曰。如此則不幾於盡天下而棄之耶。是有意徇人。余不能從。何也。求合義爾。假令有告余者曰。某也竆乏苟活。而能守其父師之敎。欲以自立於世。然終是固陋寡謏。不足數也。是又欲拂人者。余則亟稱之。亦以求合義也。卿于此二者。宜一戒而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