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菩薩瓔珞經
◀上一卷 菩薩瓔珞經卷第五 諸佛勸助品第七 如來品第八 下一卷▶

菩薩瓔珞經卷第五

諸佛勸助品第七

编辑

  爾時世尊自升無畏座。放舌相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照十方無央數恆沙諸佛國土。及十方恆沙地獄畜生餓鬼。乃至十方虛空眾生悉見光明。爾時世尊。放無央數億百千光明。彼彼眾生自相謂言。從久遠以來。未曾見此微妙光明。亦非星辰日月天子有此光明。甚奇甚特。未曾所聞未曾所見。爾時十方諸國眾生各生此念。將不有佛出現於世。爾時世尊。即知十方眾生心中所念。現諸光明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無央數眾。前後圍繞而爲說法。所謂說法者。無形相法。無言教法。無生無老無病死法。有後聞此音。諸不睹光見形色者。皆聞如來說法音響空慧法慧說無著心。爾時世尊。告諸來會四部眾曰。汝等頗見此舌相光明不思議法。普至十方無央數恆沙剎土。悉照無量眾生之類。及諸化佛而說法言。汝等眾生爲見不乎。時諸神通菩薩大士。皆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悉見。諸在凡夫著欲眾生。復自陳說前白佛言。我等世尊。雖見光明。不知此光是何瑞應。爾時世尊。知彼眾生心中所念。欲去狐疑不著妄想。便告軟首菩薩摩訶薩曰。如來至真成無上等正覺。身黃金色圓光七尺。聲如羯毗鳥柔軟無瑕。眾相嚴身。皆由過去無央數劫。積福行善眾德具足。不犯口過。所說言教無有增減。故使如來至真等正覺。今得十四舌相報法。一者言聲至誠無欺。二者所說聞輒信解。三者口行不失根門。四者知時說法無闕。五者自樂演布禁戒。六者名句次第相應。七者大慈加被不捨施心。八者睹佛形像不懷疑滯。九者得佛神通而自遊戲。十者已入法界不捨佛慧。十一者獲無量慧無盡之藏。十二者佛意無形皆悉得入。十三者權慧無礙不見有度。十四者住誠諦慧人皆篤信。是謂十四舌相之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十四舌相報者。便能放此無量光明。照諸十方諸佛剎土。皆由曩昔言無欺詐。佛復告軟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此深法者。便獲身相十無厭報。云何爲十。如來至真等正覺。升於無畏座。先以平等觀。攝意寂默。內自思惟。吾今在眾爲人中雄。今坐此座大有所濟。復自思惟。眾生之類不可思議。或在信地欲退轉者。或在初地乃至六地欲退轉者。宜且別置不在聖例。或復眾生淫怒痴心縛著偏多。此亦別之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意崇豪貴不造德本。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無明心盛起憍慢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解幻法觀見如來此幻非佛。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得世俗通。觀佛神德與己無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體性強記。不信如來總持之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施心偏多。聞如來施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純有戒心。聞如來戒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恆慈忍。今世尊忍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所爲精進。世尊精進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樂禪行。世尊行禪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得世辯才。世尊說慧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偏有慈心。如來說慈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悲意不斷。如來行悲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恆懷歡喜。如來歡喜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恆放舍。如來放舍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恆念空。如來行空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心不摸貿。如來無願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不生想著。如來無想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此例。爾時世尊告軟首菩薩。眾生所處志趣不同。一切十方諸佛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心念各異不同。或有欲界眾生。娛樂五欲不捨五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計色存懷內不著欲。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願樂無色。此亦舍置不在聖例。佛告軟首菩薩曰。眾生之類心識不同所行各異。所以然者。皆由顛倒卒不可寤。如我今日觀眾生類。知心所趣願求何道。至十方界無數剎土。一一了知而不錯謬。猶如士夫有目之者。躬自手執明月神珠。審然不惑無他余想。我今亦爾。分別眾生神識本行之所趣也。或有眾生。意一念頃一行二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一念之中具足眾行。行亦無記。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有戒無施有施無戒。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眾生。具足六行不具六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過去恆沙無數如來至真等正覺。先具三品後乃說法。正使將來。恆沙諸佛如來欲說法者。亦當具此三品妙行。云何爲三。一者觀眾生唸唸念不同。二者諸佛莊嚴無畏道場。非聲聞緣覺能建此場。三者本未聞法如來與說悉歸空慧。是謂如來三品妙行。當說法時悉無缺減。爾時軟首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三品妙行所建不同。爾時世尊報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當爲汝一一演說。何謂菩薩三品妙行。如來至真初入定意眾相三昧。普爲眾生一會說法。如此等無央數眾。心同一識所念亦同。聞說苦義非余法典。此則得入在如來例。又復族姓子。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知彼眾生心中所念。先從等覺乃成無上正法。然說有法不離想著。此亦不應在聖賢例。又復如來至真等正覺。先攝十意無亂想行。然後乃演深妙法藏。使眾生類所聞言教尋得解了。云何爲十。如來欲說法時。一向無礙悉觀眾生。爲應何法而得度脫。有復眾生意有深淺。以何方便而得拔濟。或復說法一行無二。今此眾生爲應此法不耶。觀無量空識心所念爲從何法。然後得解奮迅三昧。行無點污。一念之頃諸法悉具。悉觀法界無始無終。行諸佛事亦無罣礙。以無量慧普潤一切。眾會已定。以神足力照彼心意。皆識本緣而爲說法。乃在聖例。複次軟首。如來至真等正覺升無畏座。復當具足十無盡法。云何爲十。諸佛法藏不可思議。佛身無量法亦無量。如來至真等正覺。復有無盡無形法海。施爲佛事。復有無盡非眼識所攝。普觀十方有形無形識。如來至真等正覺。善權方便拯濟眾生。不捨本願。普立一切修十善行。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內常一意外現說法。不以一定應寂然法。不以說法外現有亂。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當說法時降甘露法雨。有情無情有識無識。普使周遍皆蒙潤澤。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居家成就色相殊特。正使大眾處在高者伏心自卑。不自稱說我姓豪貴。卑者不說如來本從出族姓。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宿命智識前生。無極不可計量。難度眾生生在五趣。本造此緣。今復報緣因緣得寤。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發大弘誓四等之心。能使十方有形眾生。一日成佛眾相具足。如實如願皆成佛道。複次如來至真等正覺。建意牢固不捨本心。復使無量諸佛世界。普共一日盡取滅度。如其所念亦不違錯。是謂十無盡如來法要。升無畏座具此法要。宣暢如來無窮盡法。亦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宣傳。

  爾時世尊告軟首菩薩曰。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習行空無相願。皆立信地修菩薩行。其福寧爲多不。軟首菩薩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不可稱量無以爲喻。

  佛告軟首。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勝彼善男子善女人者上。佛復告軟首菩薩。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在二地具足眾行。不懷懈怠有下劣心。並復供養如前立信。十方恆沙諸佛國土。皆如此類。其福寧多不乎。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不可稱計。何以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諸法。從信地至二地如此等類。遍滿十方無量世界甚奇甚特不可爲喻。佛復告族姓子。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奉持修行十無盡法。其福甚多甚多不可爲喻。佛復告軟首菩薩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諸法成就三地。皆使具足成諸法本。並前信地二地。十方恆沙諸佛國土。皆如此類。其福寧多不乎。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不可稱計。何以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修諸法從信地至二地三地。如此等類。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不可以喻。佛復告族姓子。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奉持修行十無盡法。其福甚多甚多不可以喻。佛復告軟首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諸法成就四地。皆使具足如上信地二地三地。其福寧爲多不。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勝彼善男子善女人上。佛復告軟首菩薩。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具足誠諦不狐疑法。不捨五地如來法印及行信地乃至四地。遍滿十方無量世界。其福寧多不乎。軟首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奉持修行十無盡法。其福甚多不可以喻。佛復告軟首菩薩。復舍此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在六地具足眾行。已得越彼空無相願。必然不疑並行信地乃至五地。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云何族姓子。其福寧爲多不。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佛復告軟首。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弘誓堅固。在於七地住不退轉。具足諸法而無彼我。從信地乃至六地。眾德具足諸行皆備。云何族姓子。其福寧多不乎。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佛復告軟首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過七地進前成佛。吾今已住無彼此想。如我自覺必然不疑。如此等類遍滿十方。供養如前。從信地乃至七地。其福寧爲多不。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其福出彼上。佛復告軟首菩薩。若有菩薩摩訶薩。已得無生無起滅法。心如虛空不可點污。唯須權慧詣樹王下。如此等類。始從信地乃至八地。具足眾行成佛不久。遍滿三千無量世界。云何族姓子。其福寧爲多不。軟首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已住佛伴便名爲佛。況復十方無量世界。從信地乃至八地。故不如九地菩薩摩訶薩一念之德。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十無盡藏。如我今日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猶尚不得十無盡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十無盡藏者。盡知十方如來一時得道者。同時般泥洹者。盡滅眾生心識想著者。欲在前成佛者。欲攝眾生同如佛心者。當修習是十無盡藏。

  爾時釋迦文佛在於大眾。而說斯頌。

  吾今雖成佛  由昔勸助報

  正法不可移  大道無若干

  自唸過去世  承事供諸佛

  勸助以道法  舍形至無形

  復於無數劫  不獲無盡藏

  建意無有想  漸至無爲岸

  如來等正覺  三達六通慧

  勸助眾行具  乃獲無盡藏

  本願今得報  故號天中天

  斯由勸助福  自致無極尊

  江海可竭盡  山河亦崩落

  日月有虧盈  法藏不可盡

  諸佛權慧道  其力不可思

  育養諸眾生  慈愍轉於法

  或現在母胎  欲化於父母

  復作轉輪王  統領無數土

  快哉斯果報  獲此無盡藏

  修行得成佛  變化無有窮

  昔在無數世  作福建功德

  勸助爲第一  無有出是上

  金銀七寶具  色相無有比

  皆由勸助報  無盡諸法藏

  虛空無所有  由造形色相

  此法甚深妙  真諦不可毀

  爾時釋迦文如來。說此偈已。復告善男子善女人。若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令一切眾生如己不異者。當習是十無盡藏。爾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將欲說法轉於法輪。便入無盡藏定意。感動十方恆沙諸佛。應時面見。同時一響各說頌曰。

  現法離四義  如來無著行

  修一得佛道  念進無有怠

  三向平等空  號曰無盡藏

  不捨十行本  是謂如來藏

  佛法不思議  如空有所受

  我識不見我  是應無盡藏

  佛行非有盡  所演不可量

  慈愍一切故  示現無所有

  如來諸佛相  成道無差特

  隨彼眾生意  知相有高下

  我今無有等  厭患眾生苦

  以道自攝意  降伏諸外道

  一切諸法本  無緣亦不合

  道從平等覺  乃逮如來慧

  諸佛不思議  法本不思議

  緣報不思議  分別不思議

  我住經千劫  佛佛自稱嘆

  未能盡法藏  毫釐有損減

  我等已成佛  具足空法身

  昔修無盡藏  自致人中尊

  欲界多塵勞  斷欲非余處

  於欲能離欲  皆由無盡藏

  雖住不處住  亦無形色相

  分別諸識著  佛識無形相

  如來無色相  爲眾生現相

  無著無染污  如來身亦空

  遍滿十方界  如今等正覺

  本識不可思  演說無盡義

  是時十方諸佛。說此偈已。八方上下六反震動。座上有六百比丘本趣羅漢。尋時回意逮無盡藏。有十三億眾生。亦得無盡法藏。

如來品第八

编辑

  爾時軟首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族姓子。云何修習無盡法藏。佛言。若有善男子女人。欲得修無盡法者。當修五苦法門。云何爲五苦法門。若有眾生見十方界。當聞苦慧苦識便能隨形而往接度。是謂一法。複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欲觀無量世界眾生所念空無所有。欲得空苦慧者。當建此意亦不退轉。是謂二法。複次族姓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得平等意。行無盡慈。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是謂三法。複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居家成就種姓亦爾。皆知苦慧心不在樂。是謂四法。複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如來無量法門。無盡法藏眾智自在。是謂五法無盡法藏。複次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女人。欲得具足無盡法藏者。復有五事。云何爲五。諸佛世尊常在等定。有時入虛空觀。分別眾生。有在賢聖法律不在賢聖法律。悉能安處各充其願。是謂一法。複次族姓子。若欲生天。便當修行諸天戒法。有愛慾天無愛慾天。或時有天著於愛樂。不著愛樂。能具足二事悉無染著。乃應無盡法。複次族姓子。復當具足四果報行。便乘神通游無量世界。云何四果報行。諸佛如來恆處寂寞。若有諸天龍神干沓和阿須倫。欲從如來聞真實者。未發問頃。如來已知此族姓子當問是義。是謂一法四果報行。佛復告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心意寂然不欲聞法。如來悉知是可從是不可從。斯欲聞法不欲聞法。是謂族姓子第二果報。複次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已得如來印。便能印可眾生心意。是謂第三果報複次族姓子。若善男子女人。已聞正法。非心所度非念所測。皆使平等無有二想。是謂第四果報。複次族姓子。欲得具足四神足行。亦當念此四事果報。云何四神足。於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各有神足行行不同。或有菩薩。已在一地便得身識。遊行十方無量世界。未得定意知眾生心。復有菩薩既在一地。得佛色相眾好具足。亦復遊觀十方世界。禮事供養諸佛世尊。雖得身通。未能堪任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復有菩薩摩訶薩。已得神通。禮事供養諸佛世尊。便能說法教化眾生。復有菩薩摩訶薩。已在初地淨修佛國。未能自知第一地事。復有菩薩摩訶薩。未具弘誓大乘之心。於中便生猶豫想著。如此等比必墮聲聞緣覺道中。復有菩薩摩訶薩。修治一地清淨之行。復以神通廣游十方無量世界。遍知眾生心中所念。然未能度彼眾生安處道撿。復有菩薩摩訶薩。已在初地得四神足。第一神足名曰苦觀。菩薩得此神足者。恆游諸佛世界。諸苦眾生得處無爲。第二神足名曰音響。菩薩得此法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諸有眾生應從音響而得度者。聞菩薩所說無不信解。復有神足名曰發意。菩薩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諸有眾生發意趣道。輒能擁護令得成就。復有神足名曰感動。菩薩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觀眾生心。應從空觀而得度者。是謂初地菩薩摩訶薩。具足是四神足行。二地菩薩復有四事。云何爲四。菩薩有神足名曰滅種。得是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知眾生意識所念。滅凡夫種入聖諦境。復有滅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有善惡想。能滅惡想入於聖諦。復有神足名曰除垢。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觀知眾生心中所念垢欲纏心。便能蠲除凡夫識念入於聖諦。復有三巧便神足菩薩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觀知眾生心識所念。能建彼意立三等法。是謂菩薩摩訶薩。得此四神足法。能游十方無量世界。則能具足二地行法。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在三地中。復有四瓔珞神足。能變此身成無量形。還合爲一。云何爲四。有本要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普觀眾生心中所念。如我所念而度脫之。復有法行然熾神足。菩薩得此神足。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見有喜怒無喜怒者。以然熾法而教化之。復有無形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觀眾生心中所念。以無心識而教化之。復有三清淨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觀知眾生所念。說三法行使滅三想。云何爲三法行。一者空。二者識。三者我。是謂菩薩摩訶薩在三地中具足四神足行。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住四地中。復當具此四神足。云何爲四。復有神足名曰無相。菩薩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從三色天至虛空際。普令眾生得無相法。復有除貪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定意法而教化之。復有轉法輪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轉四無畏不死甘露法。久飢渴者令得充足。復有等慧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平等慧而度脫之。是謂菩薩摩訶薩住於四地具足四神足行。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在五地中。復有四神足。云何爲四。有神足名曰無量門。菩薩得是無量門者。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以解脫慧而度脫之。復有行神足。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悉了眾生所念。即說法本通達法門。復有受報神足門。得是神足者。以現行法報而度脫之。是謂菩薩在五住地具足是四神足行。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六地中。復當具足四神足行。云何爲四。有神足名曰墮落。菩薩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諸惡果報應淳淑者。漸與說法令使墮落。復有無根神足。得是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掘其根本永斷不生。復有神足名離垢出要。得此神足者。遍游十方無量世界。盡觀眾生心中所念。令彼眾生得出道要(不了梵本闕一事)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以在七地名曰不退轉法。便當具足四神足法。云何爲四。有神足名曰眾生身不淨。菩薩得此神足者。能示現惡露不淨。因此教化無數眾生。復有神足名曰道德。菩薩得此神足者。能以正道舍於三道得阿羅漢。復有神足名曰覺正。菩薩得此神足者。能令眾生皆立信地令不退轉。是謂菩薩摩訶薩在七地中具神足法。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在八地中具足四神足。廣大無邊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知。云何爲四。或有神足本未發道心。菩薩得此神足者。令彼眾生始立信地。余行未就。復有神足名曰無生。菩薩得此神足者。一一觀察諸行無我。復有神足名曰貪著。菩薩得此神足者。貪樂諸佛相好。復有盡漏神足。菩薩得是神足者。能使一意斷諸漏法。是謂菩薩摩訶薩在八地中具四神足。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九住中便當具足四神足法。云何爲四。有神足名曰眾海。菩薩得此神足者。諸有四使趣來向門。穢垢已盡便得入門。心垢未盡不得入門。是謂菩薩在九地中具四神足。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在十地中具四神足。云何爲四。有神足名曰光明。菩薩得是神足者。游騰十方無數佛土。盡觀眾生心中所念。坐樹王下結加趺坐。爾乃具足弘誓之心。復有神足名曰無量門。菩薩得此神足者。分別所趣盡趣一乘。復有神足名曰一念。菩薩得此神足者盡令十方無量眾生一唸成道。復有神足名曰莊嚴。菩薩得此神足者。一日之中盡共莊嚴諸佛剎土。同字同時一時成道。是謂十住菩薩摩訶薩具四神足法。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