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重慶府志

萬曆重慶府志
作者:張文耀 鄒廷彥
(萬曆)《重慶府志》八十六卷,明張文耀修,明鄒廷彥纂。萬曆三十四年刻本。存六十四卷:卷一至三、卷二十六至八十六。半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版心下記刻工姓名,無魚尾。張文耀,字芝陽,湖南沅陵縣人。萬曆五年進士,歷任四川銅梁、巴縣等縣知縣,於萬曆十一年擢升御史,分巡上川東道。鄒廷彥,巴縣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是志於萬曆三十四年成書付梓。凡圖考、沿革、星野、山川、城郭、關梁、公署、行署、屬署、學校、祀典、禮制、惠政、賦役、郵驛、水利、物產、兵防、宮室、坊表、古蹟、丘墓、寺觀、官表、選舉、辟舉、封蔭、官跡、流寓、往哲、隱德、孝友、忠烈、行義、列女、仙釋、土司、事紀、外紀(附《華陽國志·巴志》)、藝文四十門,《賦役》門下設有戶口稅糧、起運存留、驛遞課銀、銀力二差、民壯夫馬、公廳六目。書首附圖二十幅。

卷之一

编辑

《重慶府志》序 昔孔子觀夏商,嘗病文獻不足,竊意孔子之杞,得《夏時》;之宋,得《乾坤》。兩書鏡照二代,有如指掌,則夏商之不足者,非文也。伊、萊總屬,縣聞彭篯,只為竊從,所稱不足,唯獻之故。至於文、武之道乎,八伯季尚未墜壞,唯是賢識大,不賢識小,孔子乃得一舉而刪訂之。夫大小,文也,而識大識小,則一朝文獻。而以羽翼斯文者,道待人行有系然矣! 重慶,舊巴子國。郡自秦、漢間,環江為池,塹厓為城,東川一大都會也,然迄今尚無志。其間峰靈所吐,人傑物華,雜見紀載,如《山海乙經》《華陽》《蜀通南裔》三志,雖行十一二,未見全書;即《巴紀》一冊,顓步巴渝而世不相及,有古而無今,夫兆蜀中所稱文獻淵藪虖?而山水風物尚屬無征,人□之謂何?成化間,江學士朝宗曾為郡乘裨諶,然閱其書,宋、元以前不無墨漏,而文物之志,更有訛偽,且其 □成□成虎強半,不可讀矣。 給諫鄒念劬,先生以庶常華,選讀中秘奧書,發汲塚之所不能瘞,關□室之所不能藏。稽古博文,只前無兩,使古識大識小之賢 □生今日,當斂容而辟易。孔子所稱之邦興,文獻 □邪不佞。舊司李渝州嘗苦郡乘之無征而矯旨巴渝,疑必有肩其任者,旨於給諫,有一日之知竊有意乎?其入焉,然給諫會欲修班、馬之業,未皇及也。頃宦且告成,寄跡泉石間,乃以博綜之暇,□考鏡亡征,賈其餘勇,□然為巴陽勒不朽之業 □彼。 國朝實錄巨采各省,郡志前援諸史百家,凡單辭片言有關渝中者,亡不備錄,而取江學士殘本化為草創,事所未具,全而增之;義所未章,□而暴亡。傳聞之詮繆,厘而正人;文字之差偽,竄而更之,凡三易其稿而編成。君子曰:“渝州無志而有志,則給諫之力也。”今季考諸梓以視,不佞且謬,欲以俚言冔之,不佞展卷,而卒業焉。見其才掞天華,學窮峰載,識破蜀鏡,文繞巫瀾。其正,則龍門獅埡不足喻其肅;其妙,則櫃厓幾水不足從其奇;其備,則二江五溪不足儗其汪洋;其變,則牛鬼蛇神不足為其凶異。是故興除沿革,□峙方圓,總載之輿志;乘衣懿言,瑰行 □纚,具舉用觀後來志鑒也。山魈尺虺,曾不隱諱,明著簡冊,用鑄鼎鐫,志《檮杌》也。遺蹤故跡,雖在草鞠,亦與明征,不使澌滅,志不忘也;動、潛、品、植,一蟲一卉,無所不有,志不遺也。□露浮篇,珠璣滿表,令玩之者如挹華錦水,覽勝看山,究亡而不可窮、彼亡而不能釋。非秉三長、並五難,技能至此乎?夫立言不朽,自丈夫事□,其闡梓里之所欲傳,創先古之所未有也。 朝三百季之典刑,此成獨步也。道十郡邑之歷史,此匯大成。所謂獻足則文亦足,給諫有造于巴哉!於今日為存憂 □商,在來者得征杞征宋。巴待君,而張君綬巴以重張巴,巴重君不乃益重邪?而予不佞保弁其首,甯無時分其重哉!志中圖考、沿革各一卷,星野、風俗、形勝、

疆域總一卷,山川四卷,城郭、關梁一卷,公署、學校、祀典各一卷,禮制、惠政一卷,財賦七卷,郵驛、水利、兵防、物產一卷,宮室、坊表一卷,古跡、丘墓一卷,官表五卷,選舉四卷,辟舉、封蔭一卷,官跡九卷,流寓一卷,往哲五卷,隱德、孝友各一卷,忠烈、行義一卷,烈女一卷,仙釋、土司一卷,郡事紀九卷,外紀二卷,附《華陽國志》一卷,藝文十七卷。總計八十二卷,合為二十六帙,皆給諫所手編者,例得詳書。 萬曆丙午春仲穀旦巡按四川監察禦史黔南分麓李時華撰嘉定州知州袁子讓手書 圖考 《周禮 ·職方》掌天下之圖,以辨九州疆域。語曰:不出戶知天下。有以邪郡,提封二十,礪山帶水,相錯如繡,無論觀風問俗,即遐邇厄塞,鳥能臥遊而坐照乎?爰考 □借,參伍地形而著之。圖首郡治,而州邑次第,反之臚列畛分。俾一批閱間,縱目山川,留心境土有如指掌。而經畫疆理之略,思過半矣。志圖考餘披圖巳,因而慨曰:壯哉山川之勝,烱然如在目中矣。巴郡文獻,彬彬甲於三蜀,詎不盛輿?雖然郡當二水中,諸州邑環其外,固也。乃巴江長涪東流一帶,豈誠有水陸之利耶?且長依水濱,無城郭,足處黔、彭、武,僻在萬山中,與忠、豐諸域介於土壤。前事不遠,可為殷鑒。至大足往昔,以一亡命,遂下附近六七城,自非郡城天險,幾於震矣!嗟夫地利不如人和,若勤恤民隱,周諮利害,思患豫防。且令聲教四訖,世賴其休,余于當事君子有厚望焉。 圖(略) 修志名氏檄修 兵巡上川東道按察司按察使 張文燿兵巡上川東道布政司右布政使 周嘉謨 監修 重慶府知府 傅光宅重慶府知府 彭自新重慶府同知 孫敏政重慶府同知管綦江縣事 周作禾重慶府通判 蕭時鳴重慶府通判 吳時懋重慶府通判 鄭清徹重慶府推官 梅友月合州知州官巴縣事 葉聯芳巴縣知縣 周師旦 協修 合州知州  吳澄時忠州知州  倪伯鯕 忠州知州  趙 壁涪州知州  盧居安涪州知州  高 祺江津縣知縣 潘允中江津縣知縣 沈自彰長壽縣知縣 楊春秋大足縣知縣 馬允中大足縣知縣 楊 溢永川縣知縣 汪廷玉榮昌縣知縣 徐 籥榮昌縣知縣 王 道南川縣知縣 姚光舜黔江縣知縣 潘應相黔江縣知縣 何 珩安居縣知縣 姚孟昭璧山縣知縣 陳應麟璧山縣知縣 李 寮銅梁縣知縣 楊思謙銅梁縣知縣 米萬鐘定遠縣知縣 曹士彥定遠縣知縣 許登仕酆都縣知縣 張邦衡酆都縣知縣 楊台育墊江縣知縣 蔡正茂武隆縣知縣 陳王道武隆縣知縣 楊複乾彭水縣知縣 曹 棟彭水縣知縣 王廷極 纂修 戶科右給事中 巴人 鄒廷彥 訂修 重慶府儒學生員  舒德裕重慶府儒學生員  甘上鯤重慶府儒學生員  寒宗伊重慶府儒學生員  劉有諫重慶府儒學生員  劉世澤重慶府儒學生員  王之賢巴 縣儒學生員  羅大宇

巴 縣儒學生員  鄒 琳 同訂修 長壽縣儒學生員  鄭 直大足縣儒學生員  潘元勳永川縣儒學生員  羅 茹榮昌縣儒學生員  刁時登綦江縣儒學生員  李 鳳南川縣儒學生員  晏思寀黔江縣儒學生員  楊名顯安居縣儒學生員  胡如川璧山縣儒學生員  陳一德合 州儒學生員  李作梁銅梁縣儒學生員  梁雲構定遠縣儒學生員  李惇敘忠 州儒學生員  胡獻琛忠 州儒學生員  丘養心酆都縣儒學生員  楊 鎧墊江縣儒學生員  封 璽涪 州儒學生員  藺希夔武隆縣儒學生員  曹允時彭水縣儒學生員  徐 造重慶府工房吏 葉桷書 辦 劉時

目錄

编辑
  • 卷之一 圖考
  • 卷之二 沿革
  • 卷之三 星野 疆域 形勝 風俗
  • 卷之四 山川
  • 卷之五 山川
  • 卷之六 山川
  • 卷之七 山川
  • 卷之八 城郭 關梁
  • 卷之九 公署 行署 屬署
  • 卷之十 學校
  • 卷之十一 祀典
  • 卷之十二 禮制 惠政
  • 卷之十三 賦役 戶口 稅糧
  • 卷之十四 賦役 起運存留
  • 卷之十五 賦役 驛遞課銀
  • 卷之十六 賦役 銀力二差
  • 卷之十七 賦役 銀力二差
  • 卷之十八 賦役 民灶夫馬
  • 卷之十九 賦役 公應
  • 卷之二十 郵驛 水利 物產 兵防
  • 卷之二十一 宮室 坊表
  • 卷之二十二 古跡 丘墓
  • 卷之二十三 寺觀
  • 卷之二十三 台司表
  • 卷之二十四 官表
  • 卷之二十五 官表
  • 卷之二十六 官表
  • 卷之二十七 官表
  • 卷之二十八 官表
  • 卷之二十九 選舉
  • 卷之三十 選舉
  • 卷之三十一 選舉
  • 卷之三十二 選舉 辟舉
  • 卷之三十三 封蔭
  • 卷之三十四 官績
  • 卷之三十五 官績
  • 卷之三十六 官績
  • 卷之三十七 官績
  • 卷之三十八 官績
  • 卷之三十九 官績
  • 卷之四十 官績
  • 卷之四十一 官績
  • 卷之四十二 官績
  • 卷之四十三 流寓
  • 卷之四十四 往哲
  • 卷之四十五 往哲
  • 卷之四十六 往哲
  • 卷之四十七 往哲
  • 卷之四十八 往哲
  • 卷之四十九 隱德
  • 卷之五十 孝友
  • 卷之五十一 忠烈 行義
  • 卷之五十二 列女
  • 卷之五十三 仙釋 土司
  • 卷之五十四 事紀
  • 卷之五十五 事紀
  • 卷之五十六 事紀
  • 卷之五十七 事紀
  • 卷之五十八 事紀
  • 卷之五十九 事紀
  • 卷之六十 事紀
  • 卷之六十一 事紀
  • 卷之六十二 事紀
  • 卷之六十三 外紀一
  • 卷之六十四 外紀二
  • 卷之六十五 華陽國志巴志附
  • 卷之六十六 藝文 古詩
  • 卷之六十七 藝文 五言律
  • 卷之六十八 藝文 七言律
  • 卷之又六十八 藝文 五言排律古
  • 卷之六十九 藝文 五七言絕句
  • 卷之七十 藝文 碑
  • 卷之七十一 藝文 碑
  • 卷之七十二 藝文 碑
  • 卷之七十三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四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五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六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七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八 藝文 記
  • 卷之七十九 藝文 記
  • 卷之八十 藝文 記
  • 卷之八十一 藝文 序
  • 卷之八十二 藝文 序
  • 卷之八十三 藝文 序
  • 卷之八十四 藝文 檄文露布
  • 卷之八十五 藝文 版表
  • 卷之八十六 藝文 疏議 跋

重慶,天府之國也。舊無縣誌,嘗於故家得成化中學士江先生殘本讀之,大要往跡,挂一漏萬,且魯魚亥豕累牘盈篇,竊計非先生筆,或學慱弟子有所輯而托耳。雖然猶有印正也,弘治以後,竟寥寥無述已。萬曆辛醜冬,夜郎甫平郡太守聊城傅公銳意綏靖,一切政教,咸與維新。一日,集郡縉紳蹇司馬、曹中丞、傅觀察相與計修舉實務,餘不佞得廁末席。傅公曰:“郡無志可乎?”餘曰:“有老成人在。”司馬諸公曰:“子壯年且暇,其勉成之矣。”余無以應。 明日,傅公遂偕郡丞孫公、別駕蕭公、司理梅公函帑見屬,余謝不敏。久之,思紀秉之淪亡,瞻典刑之在望,因不敢辭第,曰:“事屬草創,儻無縻公廩,無拘歲月,敢不與同社二三子共搜羅,俟鴻裁成一家言,以無負嘉惠至意。”退而即與舒生德裕、甘生上鯤、劉生有諫、蹇生宗伊、劉生世澤、羅生大宇等訂約,廣求典故,伏案如校藝。時無幾何,方伯沅陽張公時為東川兵憲,聞之,檄二十提封,各以州邑志、群諸生來集,欲計日報竣,餘甚難之。夫郡志即古列國史也,編摩校讎徵文征獻尚懼無以為傳信,矧驟而據日抄月刻之冗書,又驟而憑甲可乙否之臆見,不為諛史,必為誹書,余則何敢。乃取國朝紀載二十一史、百家類書及稗官小說,置之治平禪院,同索巴蜀事,令其字比句櫛,諸生又甚難之。越兩月而閱畢,總之以不拂其來意,會歲暮諸生且歸。明年壬寅,餘複攜書笥歸,置之密室鉤求綜覽,已複與舒生等共相參訂,寒暑晝夜,未嘗少輟,如是者蓋二年,乃可抵掌而譚郡事。 先是,制台新城王公、按台黔陽李公、方伯景陵周公無不雅意詢及;今太守袁州彭公、邑令應城周公時為造訪;方伯張公即在成都,日下檄郡中,移書于餘。恐墜厥事,餘愧無速應。至甲辰春始自謂可以奉令,可幸無罪,因請于彭公脫稿而付之剞劂氏,計工給餼。如是者又二年而刻始成,為卷若干,為目若干,為字若干,今其書在唯是。餘以黯淺之識,乏通達之材,祗奉當事,德意濫襄一郡大典,寧唯傳後,且懼謬今。然矢心天日,兢兢唯謹,無三都之麗而馳慕十年之功。即不能盡信人而信書、信目、信手、信心,可自盟耳。至於品騭是非,則俟之大方諸君子。 時萬曆乙巳冬十一月吉,巴人鄒廷彥識。

卷之二沿革

编辑

巴人鄒廷彥輯,舒德裕訂,甘上鯤同訂 晉常璩曰:巴國遠世則黃帝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懿親。故于春秋,班伴秦楚,示甸衛也。則巴所徙來遠矣。說者謂自秦始通中國,何其謬輿!余綜覽諸史,愽及群書,自上世以迄於今,封建郡邑,因革增損,編摩錯陳,非敢以附會成其荒穢。而上下千載,勒有成篇,爰屬草創,斯亦參考之大端也。志沿革。 重慶府古巴國地。按《洛書》,人皇繼地皇后,相厥山川,分為九囿,華陽之壤,岷峨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巴居一焉。《山海經》雲: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唐虞,肇十有二州。禹平水土,因古九囿更置九州,巴國皆在梁州之域。禹初娶于塗山,及即位,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國往焉。殷湯受命,因禹九州分統天下。周武王伐紂,巴師先往,殷人倒戈。武既克殷,分

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與秦、楚、蜀分壤。其屬有賨、濮、苴、貝之類。成王時改作禹貢,以職方掌土,合梁州于雍,巴遂為雍州地。周顯王時,秦惠文王輿巴、蜀為好。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儀貪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儀城江州,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之地為黔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罷封建,置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置巴郡,縣曰江州、閬中、墊江、宕渠、魚複有五。漢元年,項羽分天下王,諸將以沛公為漢王,王巴、蜀及漢中地,時丞相蕭何勸王 □用巴、蜀,還定三秦,於是漢王發巴渝之士以為漢前鋒。天下既定,高帝乃作巴渝舞。六年,乃析巴蜀地置廣漢郡。武帝元光五年,通西南夷以廣巴、蜀,增置犍為郡,是時巴郡增直縣,曰臨江、枳、朐 、克國、涪陵,並秦置凡十一,改梁曰益州。更始末,公孫述自立為蜀王,據有巴蜀地,光武建元即位十一年,遣岑彭帥諸將攻之,將軍馮駿拔江州,獲其偽守田戎,郡屬�漢。尋攻成都,蜀地悉平。桓帝永興二年,郡守但望從文學椽趙芬等議,欲分巴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疏上,朝議不許。獻帝初平元年,征東中郎將、安漢趙穎複建議分巴,且欲得巴舊名。白益州牧劉璋,璋析墊江以上為巴郡,治安漢;朐 至魚複為固陵郡,治魚複;改郡為永寧郡,縣曰江州、墊江、臨江、枳,凡四。治江州,巴遂三分。建安六年,魚複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墊江以上為巴西郡,朐 以下為巴東郡,郡仍為巴郡,至今稱三巴。以此又涪陵謝本白璋,仍以其地析置涪陵郡。時巴地東接朐 ,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建安十六年,先主自荊州將兵數萬入蜀,至巴郡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時嚴顏為郡守。十九年,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泝流,克巴東,破江州,生獲嚴顏,欲殺之,不降,壯而釋之,引為賓客,乃分定江陽、犍為、巴西諸地。先主取成都,領益州牧,遂據巴蜀地,乃以費觀為郡守。二十年,曹操遣張郃督諸軍,徇三巴不克,先主即位,都於蜀郡,治如故。後主建興四年,江州都護李嚴鎮江州,築大城。魏元帝景元四年,命鐘會、鄧艾取蜀。克之,郡歸於魏。自漢魏以前,巴境屬夷,有廩君種、夜郎國、板楯及南平蠻,大都叛服不常,為羈縻州邑。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寧州郡,治曰巴都,領縣如故。惠帝永甯元年,巴西流人李特反。永興中,特子雄僭位於蜀,曆五世四十餘年,巴蜀之地,皆為竊據。穆帝永和二年,桓溫伐蜀,滅之。地仍歸晉。安帝義熙初,後為譙縱所據,附于秦苻堅。九年,太尉劉裕以朱齡後為益州刺史,帥師攻克之,劉裕建宋,仍為巴郡。至明帝時,分荊、益五郡,益置三巴校尉,巴郡屬焉。南齊因之。梁武帝天監中置楚州。後周明帝二年改巴州郡如故。隋高祖開皇三年,廢天下諸郡,析置州縣,改巴州,縣曰巴、江津、涪陵凡三。大業中,仍置郡,改為渝州巴郡。唐高祖武德初,命李孝恭徇巴蜀下之,郡邑如故。太宗貞觀元年,因天下形便分為十道,渝州巴郡屬劍南道。三年,南平蠻王遣使內欵,以其地隸渝州。天寶元年,改為渝州南平郡,縣曰:巴、江津、南平、萬壽、璧山,凡五。是時今屬忠州曰南賓郡,涪州曰涪陵郡,屬山南道。南川曰南州南川郡,黔州曰黔中郡,屬江南道。合州曰巴州郡,昌州曰昌元郡,安居曰安嶽郡,皆屬劍南道。而開屬夷置者有播州播川郡、溱州溱溪郡、費州涪川郡焉。憲宗元和初,度支副使劉 據東西兩川以叛,尋命知節度使事高崇文討誅之。昭宗乾甯後,王建據蜀,渝、涪、忠、合、黔、昌諸郡皆屬之。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取蜀。明宗長興中後為孟知祥所據,僭位於蜀。宋太祖乾德三年,命王全斌、劉光義、曹彬等分道伐蜀,蜀偽主孟昶降,得蜀地州府四十六,渝、涪、忠、合、黔、昌盡屬焉。渝仍為渝州,領縣如故。五年廢萬壽。是時珍州屬夷田景遷內附。太宗雍熙中,廢南平縣。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渝屬夔州路。慶曆八年,以黔州羈縻南、溱二州來隸。皇祐中以

南州置南川縣。神宗熙甯元年,改渝州為恭州,巴郡軍事,八年收西番部,以恭州南川縣銅佛埧地置南平軍,又割涪州隆化縣隸軍,仍省南川縣為鎮八焉。徽宗大觀元年,涪州夷駱世華等內附,二年,播州屬夷楊文貴納土以其地置遵義軍。孝宗淳熙中,以光宗潛邸升恭州為重慶府,以治介順慶、紹慶間,故雲。縣如故,忠、涪、合、昌、黔仍各自為置。理宗紹定元年,升黔州為紹慶府。端平二年,蒙古分道寇蜀。寶祐、開慶中來攻,圍合州,州守王堅力拒之,元蒙哥死,解圍去。度宗咸淳元年,改忠州為鹹淳府,是時夔州路府三,則重慶、鹹淳、紹慶並置焉。恭宗德祐元年,蒙古圍重慶,太守張玨敗之,拒守。端宗景炎三年,重慶陷,張玨死之。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分川蜀為四道,改府為重慶路,置總管府,屬四川南道。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蜀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蜀,省璧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縣曰:巴、江津、南川,凡三。州曰:瀘州、忠州、合州、涪州,凡四。州之屬縣曰:江安、納溪、合江、臨江、鄧都、南賓、銅梁、定遠、石照、武龍,總州縣凡十七。二十五年,以重慶路為四川行省。二十七年,徙行省于成都,以重慶路為四川南道宣慰司。順帝至正二十年,明玉珍僭據,以重慶為偽都。 國朝洪武四年,命廖永忠、湯和等分道取蜀,會兵于重慶,明升歸附,蜀平,置重慶府,領州縣十八曰巴縣、江津、大足、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黔江、合州、銅梁、定遠、忠州、鄧都、墊江、涪州、武隆、彭水,其衛所有重慶衛、黔江守衛千戶所,又有湖廣忠州千戶所附忠州。成化中後置璧山、安居縣,屬川東道。按巴在秦漢間,地連劍閣,俯瞰夔門,故稱一大都會。自三巴分置,幅員漸狹,迨隋唐暨宋,渝州分壤,僅與涪、合、忠、黔諸州等,豈非風會使然?輿方今岩岩雄郡,表於東川,即不能仍秦漢之舊,而州邑棊置遠近,周千餘里,制定大定而文獻因之,規摹則宏遠矣。唯播之往罹厥害,今受厥累,睹時事者能無蒿目於息。 巴縣附郭,古巴國地。周武王時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置巴子城。秦取其地置巴郡,治江州。漢、晉因之。南齊柝地於僰溪口置江陽縣。梁改楚州。後周改巴城縣,並墊江、枳二縣入焉,皆屬巴郡。隋開皇初,廢郡置渝州,始更曰巴縣,屬渝州。唐武德中析其地置樂溫縣。貞觀中析置南平州,尋以南平耒屬置霸州。至德中,析置璧山縣。宋改渝為恭州,尋升州為重慶府。元初改府為路,縣皆屬之,仍為巴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平之,仍設巴縣,屬重慶府,編戶十坊七十里。萬曆十年並坊為八十里。 江津縣,古巴國地。秦取巴置巴郡,為江州縣地。漢、晉因之。南齊析江州地於僰溪口置縣。西魏改為江陽縣。後周閔帝元年移今治,置七門郡。隋開皇中始改為江津縣,屬渝州。唐天寶中,屬南平郡。宋乾德五年,移治馬駿鎮。崇寧屬恭州,後並南平、萬壽二縣,屬重慶府。元複今治,屬重慶路。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仍置江津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十八里。 長壽縣,古巴國地。秦取巴置巴郡,為枳縣地。漢、晉因之。後周省枳地入巴城縣。唐武德二年,析涪陵巴縣地置永安縣,複析巴地置樂溫縣,屬南粦州。九年屬涪州,開元中,省永安入焉。宋仍為樂溫縣,屬涪州,後為溫山縣。熙甯三年,廢溫山縣為鎮。元仍名樂溫,省入涪州,置涪陵巡檢司。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始置長壽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坊二十四里。大足縣,古巴國地。秦漢以來更置不一。唐乾元二年,析資、瀘、普、合四州之地置昌州,縣四,曰:大足、靜南、昌元、永川。大足則合州巴川地雲,州治昌元。大曆六年,州縣廢其地, 各還故屬。十年複置。光啟元年,徙昌州於大足,省靜南入焉。宋為昌州昌元郡軍事,仍置大足、昌元、永川屬之。元至元四年設紹熙軍民宣撫司,昌州與資、普、隆諸州縣並屬。六年司罷,州如故。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大足縣屬重慶府,編戶三十七里。 永川縣,古巴國地。春秋戰國為巴蜀之境,秦、漢時郡縣無考。唐乾元初,分渝州璧山地置永川縣,屬昌州。大曆中,縣廢,以其地還故屬。十年,後置。光啟初,徙昌州於大足,永川仍屬之。元或雲省入大足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永川縣屬重慶府,編戶二十里。 榮昌縣,古巴國地。春秋戰國為巴蜀之境,秦、漢郡縣無考。唐割資、普、瀘、合之地置昌州,治昌元,即今榮昌雲。光啟初,徙昌州於大足,昌元屬之。五代時為僭國地。宋仍為昌元縣,屬昌州昌元郡軍事。咸平四年,移置羅市。元至元四年,置紹熙軍民宣撫司,昌元與資、普、昌、隆諸州屬之,尋廢,司縣如故,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榮昌縣,屬重慶府,編戶二十七里。 綦江縣,古巴國地。秦、漢為夜郎之境。舊志雲古綦市,未詳。唐武德二年,開南蠻置南州南川郡,有三溪縣。貞觀中,析巴縣地置南平、清谷、周泉、昆川、白溪、瀛山七縣,此或其一雲。宋置南平軍,此或屬焉。元為南平綦江長官司。元末明玉珍僭據,改綦江縣。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綦江縣,隸重慶府,編戶二里。萬曆二十七年為播酋楊應龍所破,尋複之。 南川縣,古巴國地。秦屬巴郡之江州。漢為枳縣地。後周並墊江、枳二縣入焉。貞觀四年,析巴縣地置南平州,後改為南川縣,屬渝州。宋熙寧中,收西蕃部,以南川銅佛壩地置南平軍,省南川縣入焉。元豐初,複置南川縣。元至元中,廢南平軍如南川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南川縣,屬重慶府,編戶六里。成化間增置為九里。正德七年,複並為八里。 黔江縣,古荒服地。禹貢屬荊州。春秋、戰國屬楚。秦惠文王取其地置黔中郡。漢以後為黔安郡。唐武德元年,置黔州黔中郡,為石城縣。天寶中,始改黔江縣。宋為黔中郡軍事,仍名黔江。紹定元年升為紹慶府,黔江仍屬之。元至元中,仍置府縣如故。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仍置黔江縣,屬重慶府,編戶二里。 安居縣,古巴國地。春秋戰國為巴蜀之境。秦為墊江地,屬巴郡。漢、晉因之。唐時置安居縣,屬普州安嶽郡。大曆中,隸遂州。五代為僭國地。宋乾德初,複置安居縣。元並安居入合州。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省入銅梁縣。成化中,割銅梁六里、遂寧一里仍置安居縣,屬重慶府,編戶七里。 璧山縣,古巴國地。秦時置巴郡,地屬江州。漢、晉因之。唐至德二載,析巴、江津、萬壽縣地始置璧山縣,屬渝州南平郡。宋仍置璧山縣。元至正中,省璧山入巴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縣廢。成化中,割巴縣地仍置璧山縣,屬重慶府,編戶十一里。

合州,古巴國地,一曰濮國。周以後封在巴子之域。秦取巴置巴郡,合為墊江縣地。漢因之,初平中,劉璋分三巴,以墊江地置巴郡。建安中,尋改為巴西郡。閬中、宕渠屬為。晉因之。西魏以涪、宕、嘉陵三江合,改為合州,置宕渠郡。隋開皇初,郡廢為涪州。大業初,置涪陵郡,領石鏡、漢初、赤水三縣,治石鏡。唐改為合州巴川郡。武德三年,析石鏡置新明縣。開元中,又析石鏡置銅梁縣。五代為僭國地。宋為合州巴川郡軍事。乾德三年,改石鏡為石照。熙寧中,省赤水入銅梁縣,領縣五。淳祐三年,移州置於釣魚山以禦元兵。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並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合州,隸重慶路,初並巴川入銅梁縣,增置定遠縣,領銅梁、定遠、石照三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合州,領石照、銅梁、大足、定遠四縣。五年省石照。七年,以大足縣隸重慶府,唯銅梁、定遠屬焉,總屬重慶府。合州編戶四十一里。 銅梁縣,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舊志載戰國時楚襄王滅巴,封其子為銅梁侯於此,未詳。秦取巴,置巴郡,為墊江縣地。漢因之。初平中,改墊江為巴郡,尋改為巴西郡,地皆屬之。晉、齊、梁如故。西魏置郡為合州,隋改合州為涪陵郡,此為石鏡地。唐改合州巴川郡。長安三年,始置銅梁縣。宋置合州巴川郡軍事,銅梁仍屬之。熙寧中,省赤水縣入焉。七年,複還其治。元至元中置合州,並巴州于銅梁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銅梁縣,隸合州,總屬重慶府,編戶三十二里。成化中,割六里,置安居縣。 定遠縣,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秦為巴郡之墊江地。漢因之。初平中,墊江為巴郡,尋改巴西郡,地皆屬之。晉、魏、隋與州沿革同。唐置合州巴川郡,領縣六,有新明、漢初二縣。舊志雲:今縣南江邊有新明寺,考之斷碑,蓋新明境雲。又雲漢初地在今烈面鎮北十五里。宋開寶中,以新明屬廣安軍,漢初仍舊。南渡後,開禧二年,割漢初西境,增置河溪縣,亦屬廣安,舊有河溪鎮,升為縣,因名河溪。元至元四年,攻釣魚山,便宜都統率兵於女箐坪,剏為武勝軍,行河溪縣安撫事,即今舊縣地。後改軍為定遠州,新明、漢初、河溪三縣皆省於此。二十四年,改為縣。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定遠,隸合州,總屬重慶府,編戶十四里。 忠州,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秦取巴置巴郡,此介江州、魚複之間。漢置臨江縣,仍屬巴郡。初平中,改巴郡為永寧郡,尋複為巴郡,臨江縣皆屬之。晉改郡為巴都郡,梁置臨江郡,後周兼置臨州。隋開皇廢郡,大業初廢州,仍為臨江縣,屬巴東郡。義寧二年,改為南賓郡。唐初仍置南賓郡,領縣五,曰:臨江、酆都、南賓、墊江、桂溪,治臨江,屬山南道。貞觀八年,改忠州南賓郡,領縣如故。五代為僭國地。宋初為忠州南賓郡軍事。縣三,曰:臨江、墊江、南賓。南渡後增酆都、龍渠二縣。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為鹹淳府,改治皇華城,距州東三十里。元至元中,複改為忠州,省墊江、龍渠,領臨江、酆都、南賓三縣,屬重慶路。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忠州,領酆都、墊江二縣,編戶七里。 酆都縣,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秦屬巴郡。漢為枳、臨江地。是時有平都縣,一曰故巴子之別都雲。晉以後俱為臨江地。隋屬巴東郡。義寧二年,始析臨江地置酆都縣。唐仍為酆都縣,屬忠州。南宋初,縣廢,南渡後複置酆都縣。咸淳初,升忠州南賓郡鹹淳府,縣屬如故。元改府,仍為忠州酆都縣,仍屬隸重慶路。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改豐為都。九年併入涪州。十四年複為縣,並南賓、龍渠二縣入焉,隸忠州,總屬重慶府,編戶四里。 墊江縣,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秦屬巴郡,漢為臨江地。是時有墊江縣,則合州、宕渠之地,以為即今墊江縣者,非是。漢以後建置不一。據隋書,宕渠郡有墊江縣,與鄰水同屬今墊江,與鄰水接壤,時今墊江雲。唐置忠州南賓郡,領縣五,一曰墊江縣。宋置忠州南賓郡軍事,後升鹹淳府,墊江皆屬之。熙甯中,省桂溪入焉。元初縣廢,後複置。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墊江縣,隸忠州,總屬重慶府,編戶十二里。 涪州,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春秋戰國,巴地舊志雲戰國楚黔中地,按秦惠文王取巴蜀後,司馬錯自巴涪水取商於地為黔中郡,則以涪為黔者,非是秦始皇置郡縣。涪屬巴郡。漢仍置巴郡,領十一縣,涪陵居其一。建安六年,分三巴,涪陵謝本白益州牧劉璋,析巴地置涪陵郡,初以為巴東。蜀國後,遂置涪陵郡,屬有涪陵、丹興、漢平、萬寧、漢發五縣,其地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牱,北接巴郡。晉、宋、齊因之。隋開皇初,郡廢,改涪陵縣,屬巴郡,後為渝州之涪陵鎮。唐武德初,以鎮置涪州涪陵郡,領涪陵、賓化、武龍、樂溫、溫山五縣,屬山南道。宋改為涪陵郡軍事。熙甯中,廢溫山縣為鎮,省賓化縣,領縣三。咸淳初,移治三臺山,屬夔州路。元至正中改涪州,並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武龍一縣,屬重慶府。元末為明玉珍所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置涪州,領縣二:武龍、彭水。屬重慶府,編戶十一里。 武隆縣,古巴國地。周為巴子之封域。秦屬巴郡。漢因之。元鼎中,析置涪陵郡,治當為丹興、漢發諸縣地。晉、宋如故。隋開皇初廢涪陵郡為縣,總屬渝州。唐武德二年,複置涪州涪陵郡,始置武龍縣,屬涪州。宋宣和元年,改武龍為枳縣,從漢置雲。紹興初,仍改武龍屬涪陵郡軍事。元至元中仍宋置,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複置武龍縣,九年併入彭水縣,十四年更自為治,易“龍”為“隆”字,隸涪州,屬重慶府,編戶二里。 彭水縣,古荒服地。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為楚地。秦惠文王時遣司馬錯由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置黔中郡,此屬之。漢建元中,入於涪陵郡。三國時仍置黔安郡。晉永嘉後沒於蠻夷。後周保定中內附,建德中為黔州地。隋開皇十三年,始置彭水縣,屬黔州。大業中,仍改黔安郡,統彭水、涪川二縣。唐初仍置黔州黔中郡。貞觀中,改州為都督府。天寶初,複為州郡,領彭水、黔江、洪渡、洋水、信寧、都濡六縣,治彭水,屬江南道。宋置黔州黔中郡軍事、武泰軍節度,仍置彭水。嘉祐中,並洪渡、洋水諸縣入焉,羈縻州四十九。紹定初,升為紹慶府。元因之,縣如故,屬重慶路。元末為明玉珍僭據。 國朝洪武四年歸附,改紹慶府,置彭水縣,隸涪州,屬重慶府。九年並武龍縣地,尋割去,編戶七里。 右州縣沿革,舊志頗有訛誤,今悉取諸史地理志,參合裁正,以此少異,如墊江在漢即合州地,今縣屬忠州。涪陵郡本漢置,即今涪州,至隋則廢郡為縣,更於合州地置涪陵郡。江州,漢巴縣治,晉廢。總志以孟嘉入人物,涪城,今綿州,《涪州志》至取涪城人李驤為晉人物,豈不謬與?甚者大足、榮昌,故昌元郡,《元史 ·地理志》無之,唯載在百官志中,為紹熙軍民宣撫司,領資、普、昌、隆、內江、安嶽、昌元諸州縣,此何以解?總之,時異勢殊,若存若湮,史亦難書,據

馬爾後之考鏡職方者,尚其三致詳雲。

卷之三星野

编辑

自分野昉于周禮,厥後象緯家,人持一啄,紛紛異同,以故世儒疑而非之。原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總之一理,若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晉文即位,歲在實、沈;占 合符,史不絕書。繇斯以譚諸家異說,未必盡是,至以星分野,誠以陰陽之精,本於地而上發于天,有如昔人 □雲,景之象形,響之應聲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安得以 □□之見,而遂謂不經耶?今諸家言班班俱在,爰陳其大概,以備參考志星野。 《周禮 ·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星土,星所主土也。觜、參、實、沈、魏,益州也。井、鬼、鶉首,秦雍州也。按巴蜀本梁州。周並為雍州。秦因之。漢更置益州。故紀星者多系巴蜀于秦分,又觜、參、實、沈屬益州,曰魏分,今互紀之,後皆仿此。 《呂氏春秋 ·訓解》: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注參,西方宿,晉之分野。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注:東井,南方宿,秦之分野。仲秋之月,日在角、旦、觜、嶲中。注:觜、嶲,西方宿,魏之分野。 《史記 ·列國分野》,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壄。其界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又西南有牂牁、越嶲。益州《天官書》:觜、觹、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又秦之疆域,在太白占於 □弧。注:太白、□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也。 《前漢 ·天文志》:觜、觹、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又庚辛,華山以西又魏已、秦辛,又秦未、中山申。又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又太歲在未曰:協恰。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在觜、觹、參,甘氏在參,罰在申,曰涒灘。七月,出石曰:名天。晉在東井與鬼井氏在弧。 《後漢 ·天文志》:星經太白,主華陰山、涼州、雍州、益州。又鎮星主東井,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為漢中,丁亥為永昌,巳亥為巴郡、蜀郡、牂牁,辛亥為廣漢,癸亥為犍為,凡七郡。 《淮南子 ·九野辨》:西南方為朱天,其星觜、觹、參、東井。魏張揖《廣稚》:觜、參,魏、東井、輿鬼,秦。又戊,魏。庚,秦。又秦,未。又□鬥七星,一為樞,六為陽開,樞為雍州,開陽為梁州。又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太囂,參謂之實、沈,東井謂之鶉首,輿鬼謂之天廟。 《晉書 ·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本元也。魁四星為璿璣,杓三星為玉衡。第一星,曰天樞,三曰璣,六曰開陽。樞為天,璣為人,開陽為律。石氏雲:第一曰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也。三曰令星,主中禍。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又一主天、三主火、六主木。又曰:一主秦、三主樑、六主趙。又五車、五星在畢北。五車者,五帝車舍也,主天子五兵。又主五穀豐耗。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主秦。次西南星曰卿星,主熒惑,主魏,五星有變,皆以其所主占之。 又觜、觹三星為三軍之候,行軍之藏府,葆旅,收斂萬物。明則軍儲盈,將得勢。 又參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 鉞,主斬刈。又為天獄,主殺伐。又主權衡,所以平理也。又主邊城,為九譯,故不欲其動也。參曰獸之體,其中三星橫列,三將也。東北曰左肩,主左將。西北曰右肩,主右將。東南曰左足,主後將軍。西南曰右足,主偏將軍。故《皇帝占》參應七將。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胡、鮮卑、戎、狄之國,故不欲明。七

將皆明,大天下兵精也。王道缺則茫角張,伐星明輿參等,大臣皆謀,兵起。參星失色,軍散敗。參、芒、角動搖,邊候有急,兵起,有斬伐之事。參星移,客伐主。參左足入玉井中,兵大起,秦大水,若有喪,山石為怪。參星差,戾主,王臣貳。隋書同。 又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則井星而端列。鉞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斬之,故不欲其明。明輿井齊,則用鉞于大臣。月宿井,有風雨。 又輿鬼五星,天目也,主視明,察奸謀。東北 ①星主積馬,東南是主積兵,西南是主積布帛,西北星主積金玉,隨變占之。中央星為積屍,主死喪祠祀,一曰 鑕,主誅斬。鬼星明,大谷成。不明,百姓散。鑕欲其忽忽然不明,明則兵起,大臣誅。隋書同。 又十二次度數,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又州郡 次,觜、參、魏,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越雋入觜三度,蜀郡入參一度,犍為入參三度,牂牁入參五度,巴郡入參八度,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七度。 《隋書》:梁州於天官,上應參之宿。 《唐書》: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南戒自岷山、嶓塚,負地絡之陽。又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得兩戒,山河之首。又鶉首,實沈,以負西海,神主于華山、太白位焉。又東井十二度,終,柳六度。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嶲、益州郡,東至牂牁,及庸、蜀、羌、髳之國。 《宋史 ·天文志》:鬥、魁、枕、參首是為帝車,運於中央。魁第一星,曰天樞,正星,主天。又曰樞,為天,主陽德,天子象,其分為秦,漢志主徐州;二曰璿,法星,主地。又曰璿為地,主陰刑,女主象,其分為楚,漢志主益州;三曰璣,為人,主火,為令星,主中禍,其分為梁,漢志主冀州。又三台六星,兩兩而居。次二星為中台,為司中,中臺上星主樑、雍。又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第四星曰巴、第五星曰蜀。又五車五星,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次西南一星曰卿,主熒惑,魏分益州,主麥。又星經太白,主華山、梁、雍、益州。 《觀象玩占》:觜三星,一曰天貨,主寶貨,其北上三尺為日月五星,中道內主樑,外主巴、漢。星明則天下安、五穀熟。 《國朝一統志》《四川總志 ·職方考》《鏡廣輿記》《皇輿考》皆雲井、鬼分野。 按《巴郡分野舊志》皆屬井、鬼。今考《周禮》以下諸家言,大要以觜、觹、參、井為主者居多,其餘纏次諸星,一一有紀。餘考覽後,未敢以某星為確,姑以諸所記載書而次之。以俟君子,若妖祥占驗,詳在事紀中。 疆域 古者體國經野,從正疆域,是故土有定封,則人有定守。將下之賦役,上之經畫,兩相待焉。郡邑封疆,廣狹不一,又多越在山谷中,有如經界不正,則作奸者得以規避,而保障者因之廢格,烏能使之各有寧宇?爰考方域,附以里鎮,而繁、簡、沖、疲之大略可 矣!蒞茲土者得 ①《晉書 ·天文志》注為 “西北”。

無我疆我理之思乎?志疆域。 重慶府隸上川東道,廣一千二十五里,袤四百七十里。東至夔州府萬縣界六百四十五里,西至敘州府隆昌界三百六十七里,南至遵義府梓潼縣界三百四十里 ①,北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到夔州府治七百六十五里,西到成都府治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六百九十里,北到順慶府廣安州治四百八十里,東南到思南府治八百六里,東北到夔州府達州治七百五十里,西南到瀘州合江縣治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潼川州遂寧縣治二百三十里。本府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南京水路六千五百里,陸路五千里,北京水路八千七百里,陸路五千六十里,州縣各屬、里鎮俱列于左: 巴縣,治附廓。廣四百二十五里,袤三百四十里。東至長壽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永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綦江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順慶府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南川縣界一百十七里,西北至合州一百二十五里。東到長壽縣二百一十里,西到永川縣二百一十里,東南到南川縣二百五十里,西北到合州一百五十里到布政司、兩京同府。 鄉凡十有四,里凡七十。下來鳳鄉有梓潼、石英、虎峰、沙溪、含穀、虎溪、茶店、高灘、封文、冠山、鳳來十一里;依來鄉有甘泉、新市、多榮、寶積、大同五里,何李市鄉有金劍、石佛、東陽何、何市、何龍門、新安六里;劉何鄉有劉何市、劉市、劉石馬、寶勝、劉石子五里;遷善鄉有龍山、善慶、禾磧、大城、大洪、銅鼓六里;白崖鄉有沙平、寶輪二里;懷仁鄉有清溪、湖崖、懷石馬、青崖、新豐、居義六里;茅柴鄉有永安、雲篆、固城、龍門四里;廣陽鄉有金子、木洞、鐘樓三里;龜停鄉有雍壩、石洞、龜停三里;江北鄉有鴛鴦、石城、江石子里、石虎、江北五里;德義鄉趙市、石橋、白市、鳳山、雙山、柳市、複安七里;利蒙鄉有梁灘里、利石馬、東陽、龍車、雲台、井口六里;臥龍鄉臥石馬、土沱二里,坊凡十,曰:仁義、太平、宣化、安靜、壁□、忠孝、龍台、通遠、內江、外江。初衙門一切什物供應,取辦於坊,坊民苦之。萬曆八年,知縣張文燿歸併為里,民至今稱便,勒有碑。總凡八十里。 鎮凡十,北岸五里江北鎮,西三十里北崖鎮,西八十里葶溪鎮,東一百里樂磧鎮,北六十里井口鎮,西一百四十里新市鎮,北一百五十里水東鎮,西四十里柳市鎮,西北七十里安仁鎮,東八十里木洞鎮。 江津縣,府治南,廣二百四十里,袤三百五十里。東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三百里,北至巴縣界五十里。東到綦江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永川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七百里,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南川縣治四百里,西南到合江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銅梁縣治三百八十里,西北到榮昌縣治二百二十里。到府一百二十里,到布政司一千九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八,里凡三十八。移風鄉有三峰、石橋、德感、興孝、江北五里;易俗鄉有金子、南江二里;青平鄉有青平、遊溪、後羊、登雲、靈感、同心、勝中,魯市、延壽九里;忠信鄉有鶴山、頂山、聖燈、筍溪、官山五里;思善鄉有思善、南峰、仁高、白沙、碓溪五里;進德鄉有進德、五脈二里;宣化鄉有長池、石龍、高詹、羅江四里;保安鄉有高湖、杜市、珞黃三里。在城有東隅、西隅、西關。 鎮凡七,北岸中渡鎮,鎮西六十里遊溪鎮,東六十里珞黃鎮,鎮南七十里李市鎮,南一百里 ①此處應為 “桐梓縣”。

清溪鎮,南一百二十里南川鎮,東南六十里保安鎮,後四鎮廢。 長壽縣,府治東。廣七十里,袤一百五十里。東至涪州界四十里,西至巴縣界三十里,南至南川界五十里,北至墊江縣界八十里。東到涪州一百一十里,西到巴縣二百一十里,南到南川縣一百六十里,北到墊江縣一百四十里。到府二百一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四千七百九十里,北京四千八百五十里。 鄉凡八,里凡二十四。東鄉有杜周、陽關、祥符、納溪、陽嶽四里;西鄉有沙溪、菩提、磧溪、鼓樓、廣伏五里;麻堆鄉有龍山一里;光陽鄉有山寒、安樂、龍合、葛南四里;隆安鄉有玉溪一里;白市鄉有峰門、杜市二里;巾子鄉有雲台、太平二里;業昌鄉有何市、龍市、明月、相樂四里。坊三,曰:清和、興賢、桃源。鎮凡三:沙鎮,即沙鎮公館;雙江鎮在雙江灘,止址存;桃源鎮,即桃花街。 大足縣,府治西。廣九十里,袤九十五里。東至銅梁縣六十里,南至永川縣八十里,西至安嶽縣界二十里,北至遂寧縣界一十五里。到府三百八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北京五千九百八十里。 里凡三十三:安賢、長受、三溪、從順、昌寧、嘉勝、得陽、青平、遇仙、後院、高峰、同古、雍溪、富春、錫山、米糧、曲水、雙山、崇泰、汶水、善慶、伏元、靜南、月富、興昌、豐成、永安、三花、仁政、中山、進德、招賢、存義。 鎮凡四:縣西四十五里老官鎮,南四十里珠溪鎮、南三十里龍水鎮、西南三十二里劉安鎮。 永川縣,府治西。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一十里。東至璧山縣界五十里,西至榮昌界七十里,南至江津縣界七十里,北至銅梁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瀘州界七十里,西北至大足縣四十里。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一十里,南京五千二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有五:在郭、東皋、桂山、梁洞、臼石、梁善、青峰、鐵山、來蘇、龍洞、英山、高倦、雙石、砂山、安平、同心、星辰、陳市、太平、新屯、獨石、松子、石鬆、進德、安賢。 鎮凡五:縣八十里濱江松溉鎮,四十里來蘇鎮,西三十五里牛驛鎮,三十里陳市鎮,西十里土硃鎮。 榮昌縣,府治[西]。廣八十里,袤一百五十里。東至永川縣界三十里,南至瀘州界六十里,西至隆昌縣五十里,北至大足縣界九十里,東南到江津縣三百一十里,西南到富順縣二百里,西北到安嶽縣二百四十里。東到永川縣一百里,南到瀘州一百三十里,西到隆昌縣一百里,北到大足縣一百二十里。到府三百一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三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七:昌元、昌寧、新橋、新興、高喬、石橋、古潭、賴川、賴通、仁義、人壽、紅岩、虎岩、安福、安樂、安賢、從順、李子、梧桐、峰高、羅會、在市、清灘、換鵝、白石、沙溪。後清灘四里割置隆昌縣,凡二十三里。 鎮凡四:北七十里昌元鎮,北一百里賴川鎮,北三十里古潭鎮,止址存,東二十五里羅會鎮。 綦江縣,府治南。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東至南川縣界六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二百里,西至江津縣界二十里,北至巴縣界三十里。到府二百里,布政司一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二百里,北京伍千八百里。 里凡五:思灘、附廓、永興、安穩、遵化。

鎮凡八:永安、明月、鹽倉、三溪、石角、石橋、趕水、鹿鳴。 南川縣,府治東。廣二百里,袤二百二十里。東至武隆真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巴縣界八十里,南至綦江縣一百六十里,北至涪州、長壽俱一百六十里。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里,北京五千三百六十里。 里凡八:白土、梁堅、福祿、羅秀、富順、豐隆、明新、德政。 黔江縣,府治東。廣二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湖廣大田千戶所界七十里,西至彭水縣界二百里,南至酉陽宣撫司界七十里,北至石柱宣撫司界二百里。東到湖廣大田千戶所治一百五十里,南到酉陽宣撫司治四百里,西到彭水縣治四百里,北到石砫宣撫司治八百里。到府一千二百里,布政司二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七百五十里。 合州,府治西。廣三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巴縣界一百里,南至銅梁縣界三十里,西至安居縣界三十里,北至定遠縣界九十里。東到長壽縣治二百八十里,南到銅梁縣治九十里,西到安居縣治五十里,北到定遠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岳池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到銅梁縣治五十里,西北到蓬溪縣治一百里。到府一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五:清平、長安、積善、通濟、太安。 里凡三十六:長樂、郎山、豐穀、赤水、冠山、青華、通市、東山、鶴鳴、大通、安壩、點山、渠水、永清、安福、石城、信義、雲賓、安賢、余慶、隆市、懷遠、集伏、大鼇、小市、明月、集賢、仁和、渠江、來蘇、得義、龍游、墊江、富郁、青平、興仁。 鎮凡八:安壩、羅市、雲門、雲賓、鶴鳴、隆市、朗山、雲會。 銅梁縣,府治西。廣二十一里,袤九十里。東至巴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大足縣九十里,南至永川縣一百六十里,北至合州八十里,東南至璧山縣九十里,東北至遂寧縣三百里,西南至榮昌縣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安居縣四十里。到府一百六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六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鄉凡四,里凡二十六:瓊池鄉有積慶、中正、永清三里;昔賢有巴川、巴岳、西平、呂奉、西安、六贏、東坪七里;永清有太平、明月、樓灘、得勝、長安、黎市、明星、倉山八里;桂林有塔子、高莊、柳溪、高平、同古、貴山、長春、羊燕八里。 定遠縣,府治西。廣九十里,袤一百三十里。東抵廣安四十里,西距南充七十里,北通岳池九十里,南接合州三十里。到府一百五十里,布政司九百五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五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里十四:定遠、沙溪、新興、郁馬、太平、祝受、唐村、萬安、太山、清沙、寬平、永平、永甯、隆平。 鎮凡六:興福、鹽灘、圓石、列面、封山、石盤。 忠州,府治東。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東至萬縣界一百里,西至酆都縣界五十 里,南至石砫宣撫司界二百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五十里。到府六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九百一十里,南京四千四百一十里,北京四千四百七十里。里凡七:在城、大 、塗 、毛店上、毛店下、隆翹、新立。新立坊凡九:宣化、善政、鳴玉、淳和、通遠、樂善、迎恩、儒林、通賢。酆都縣,府治東。廣七十里,袤二百六十里。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涪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武彭忠路二百里,北至墊江縣六十里。到府六百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五百 里,北京四千九百七十里。里凡四:市廓、南賓、豐樂上、豐樂下。墊江縣,府治東。廣六十里,袤八十里。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鄰水縣界十里,南至長 壽縣界四十里,北至梁山縣界四十里。到府三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五百四十里,南京四千七 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里凡十二:桑園、新興、水東、東湖、永豐、永安、新廟、萬安、榮安、太平、水西、八莊、市城。涪州,府治東。廣四百五十里,袤三百六十里。東至酆都縣界九十里,南至南川縣界一百 里,西至長壽縣界七十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到酆都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南川縣治一百里,西到長壽縣治一百里,北到墊江縣治一百二十里。到府三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七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 里凡十三:黑石、白石、通濟、石龍、芋池、羅回、李渡、長灘、羅雲、附州、韓市、藺市、謝市。鎮凡八:李渡、羅市、藺市、韓市、白壁、貞溪、孟市、新市。武隆縣,府治東。廣五百里,袤八百六十里。東至彭水縣界九十里,南至真安州界七十 里,西至涪州界六十里,北至酆都縣界八十里。到府八百五十里,布政司二千七百里,南京五 千四百三十里,北京五千六百里。里凡二:武隆、思養。鎮凡四:瀵沱、白馬、關灘、白楊。彭水縣,府治東。廣四百三十里,袤四百四十里。東至黔江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真安州 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酉陽司界三百里,北至武隆縣界一百四十里。到府九百四十里,布政司二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九百九十里,北京五千五十里。鄉凡四里,凡七鄉,曰:前鄉、後鄉、黔陽、信寧、鹽井、計議、洋水。里曰:南隅、北隅、信寧、計議、鹽井、前里、後里。鎮凡三:鹿角、郁山、江口。 語曰石田千里,無所用之。州縣封疆,延袤雖廣,乃其財賦曾不能當江南之什一。至南、黔、彭、武,周遭巉岩深箐,即窮日之力,無一腴土,安在論地之廣狹為也?志疆里者,裒益增損,互為異同,何哉?若迺里鎮,既明則疆域可考,餘故附入焉。其他場集往往為藏奸匿盜之藪,故為略之。若載之,州縣誌中餘無論矣。 形勝 古者分圻建國,必憑險依阻而表其勝,故山河帶礪,厥為保障,且地靈人傑所從,來馬郡域,坤維下流,群山拱衛,二水襟合,據涪、夔、荊、楚之上游,豈非三蜀之雄鎮,而文獻之名區哉!迺州邑 錯,各據勝概,即封壤不同,而高山大川,蒼蒼泱泱,所在知是矣!爰考往跡,犯而志之,志形勝。 府東至魚複,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又江州以東,濱江山嶮;墊江以西,土地 平敞。(已上《華陽國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漢書》)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又外負銅梁于宕渠,內亟要害於膏腴。(左思《蜀都賦》)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傾則縈回,下臨峭壑。(袁休明《巴蜀志》)東接夔門,西連蜀都,南通夜郎,北控賨國。環江為池,塹崖為城。岷、涪二水,于此會合,

乃巴渝之都會。(《舊志》)枕江負山,南連邛筰、僰道,東通荊楚吳會,蓋要衝之區。(《劉文簡集》)當蜀東上游,近制播酉,遠控溪峒,廣川大流,屹然蜀重鎮。又據岷巴二江水之合,後倚重 巒疊嶂,左右懸崖絕壁,隱然天造之險。(《曹汴城垣記》)璧山翠峪,錦江環波,雲嵐含暉,彩秀映日。(《巡道忠益亭記》)巴縣,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又承三江之會,又東有明月峽、廣德嶼。故巴亦有三峽。(《華陽國志》)江州對二水,口右則涪內,左則蜀外水,故巴子之都。(《山海水經》)三巴會合繞城下,巴字體勢何盤盤。(鮮于侁巴《江詠》)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寰宇記》)地控夔渝之上游,天當參、井之分野。(張文燿縣治題)景曰:孔殿秋香、金碧春風、洪崖珠泉、龍門皓月、覺林曉鐘、塗山霽雪、黃葛晚渡、佛圖夜 雨,西湖晚眺、北鎮沙汀。江津縣,鼎山聳前,幾江繞後。(《總志》)奇峰秀嶺,從華蓋之山,地軸天關,鎖錦江之水;界瀘渝之間,會水陸之沖,全蜀之要地。(《舊志》)景曰: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鶴山雪霽、古寺曉鐘、挑漁燈火、石羊晚渡、馬驍 春色。長壽縣,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總志》)桃溪桂源,環帶左右。金龍鳳山,對峙東西。龍山寨近列其南,羅圍城遠障其北,綿亙百 數十里,望之如重城焉。(《舊志》)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北觀煙霞、西崖瀑布、龍溪夜月、定慧曉鐘、桃源洞天、吉祥 飛石。大足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接長岩,最為險固。又青巒圍其田畔,赤水繞乎東南。 (《總志》)介於瀘、渝之間,枕於普、遂之上,為山水靜鎮之區。又玉口蔽於前,雲頭鎮於後。三華聲翠于南,孤塔淩霄於北。尖山西峙,鬥崖東顧。(《舊志》)景曰:畫樓遠眺、赤水春波、西州寶頂、白石奇觀、海棠春色、鑒湖夜月、白塔奇岩、玉皇 古洞。永川縣,環邑皆山,郭外平衍。(《總志》)北枕桂山,南瞰侯溪,印臺山擁于左,浩軸山環于右,高明之境。(《舊志》)景曰:桂山風月、竹溪煙雨、佛崖仙蹤、石鬆神跡、普濟晨鐘、紫薇暮鼓、八角攢青,三河 會碧。榮昌縣,昌元古佳郡,又山崗疊翠屏,溪瀨瀉清泚。(宋·張芳詩)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夾塏。(《總志》)曬袍山北炫其奇,飛鳳巒東拔其萃,錦屏交岫於西,玉盤雄峙于南。環溪左旋而西泝,小 河九畔而南繞。又山皆平,伏而清奇。水多曲纏而秀麗,襟山帶溪,形勝比他邑稱最。(《舊志》) 景曰:蓮瑞天池、碧梧丹鳳、桃香仙嶺、紅岩峭壁、鴉山箐碁、石堰朝暮、舂馬灘春渡、賴通 仙舟。綦江縣,左挾瀛,右依石筍。(《總志》)景曰:龍角溪聲、馬鞍圖負、牛崗雪牧、瀛島雲蒸、月涵湖水、筍出天邊、勝果呈刹、瑪瑙 藏灘。南川縣,風俗連巴、楚,封疆接播、溱。(宋·趙與邁《詠南川形勢》)據涪之南,接播之北。(《總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雲山疊翠,溪水縈回。(《舊志》)景曰:金佛晚霞、白露晴嵐、徧楅晨鐘、葛溪夜月、孝泉一湧、聖水三(湖)潮、古渡流金、石 池臥象。黔江縣,水深巫峽里,山色夜郎西。(唐·上官侍禦《赴黔中詩》)外鎮諸洞,內靖涪、彭。(《總志》)前列三台之奇秀,後擁龍頭之巍峨。東則雄峙老鴉之寨,西則高聳八面之山。控酉陽之 左襟,振大田之喉吭。寔楚西南至徼道,蜀國東南之藩籬。(《舊志》)景曰:桃壩紅霞、梅坡白雪、山肖龍頭、寨如鷹立、三台聳翠、八面環青、月浸青溪、雲籠 石塔。安居縣,地靈人勝,石秀山熊。(《普州志》)山環水繞,地美土腴。(《總志》)北臨涪江,南接巴嶽,四面屏蔽。於東,紫極根據;於西,官濺瀠回。姚皋環繞,金雞聳峙。 銅溪關闌,天設之險,地造其固。(《舊志》)景曰:化龍鍾秀、飛鳳昂霄、波 映月、紫極煙霞、官濺流杯、冠山古洞、梵溪聖水、瑞石 蓮花。璧山縣,西北絕險,東南稍平。山分左右,秀拔垣拱。山川高深,風氣完密。涪江環其後, 岷江繞其前。跨巴、銅之勝概,為東南之佳境。(《舊志》)景曰:東林曉鐘、天池皓月、茅萊夕照、屏峰疊翠、秀環春風、覺林夜雨、老君朝霞、金劍 晴雪。合州,巴蜀要津,又枕三江之口,當眾水之湊,又蜀口形勝之地。(《舊志》)景曰:東津漁火、涪江晚渡、金沙落雁、三佛灘鳴、魚城煙雨、瑞應春風、濮岩夜月、石龜 晴空。銅梁縣,水環巴宇,山擁飛鳳。(《總志》)巴嶽六贏,翊其左右。羅睺計都,峙於東西。(《舊志》)銅梁不可攀。(劉孝威詩)山似銅梁,近接宕渠,遠指斜穀。(《舊志》)景曰:帝座雲屏、玉堂柱石、高崗飛鳳、巴水騰蛟、泉晚鐘、南樓曉日、爐鼎繞霞、計羅纏宿。定遠縣,地勢峻迫, 道連居。(《總志》)地勢高明,來脈悠長,群峰似衛而環,長江如帶而繞。又果、渝會界,賨、合交加。又嘉陵 左環,鹽水右匯,天印仙峰,面拱石龜,玉馬後護,隱然一蜀省要區。(《舊志》)景曰:天印來賓、嵩岩積翠、澄江抱璧、遠 摩空、棠樹余陰、玉龍獻瑞、香溪晚渡、傑閣 秋蟬。忠州,井邑聚雲根又,又百層石磴上州門。(白居易詩)襟山帶河,楫拱秀誠,形勝之郡。又翠屏山在前,石牆在後,五龍山盤其左,九馬山拱其 右。俯瞰大江,地勢陡峻,山川穆如鎖,固岷、劍,控制施、黔,要害之郡。(《舊志》)景曰:翠屏春曉、紫極晚煙、巴台夜月、西崖瀑布、五龍撮寶、鳴玉平沙、九曲流觴、治平晨 鐘、宣公畫洞。酆都縣,面江倚山,中衍平川。(《總志》)仙都北聳,錦江前橫,青牛、白鹿環拱左右,珠簾月鏡,映帶遠近,勝景沃野,秀麗雄渾。(《舊志》)景曰:平都仙跡、曲水流觴、青牛野啗、白鹿夜鳴、珠簾映日、月鏡凝龍、山床夜雨、送客 晴瀾。墊江縣,山水環拱,土地坦夷。(《總志》)地勢平衍,東西二河,繞城為池。冠蓋山衛其後,鳳鳴山拱其前,狀元文筆輔其左,壁鬥星 關弼其右。二河環抱,屹如重城。(《舊志》)景曰:狀元文筆、龍門晚渡、鳳鳴朝陽、馬峽晴嵐、冠山霽雪、五花霞彩、兩水天光。涪州,鐵櫃在北,鳳崗在南,龜龍踞西,群豬截東。襟帶長川,勢雄百二。據五溪之要衝, 當三峽之津隘。壯哉之險。(《舊志》)白石從天設,青岩見地圖。(宋翰《詠涪陵》)地據咽喉,城逾雉堞。東鄰楚分,南帶夷邊。(馬提幹《詠涪州》)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流。(《龜陵志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山險水灘。(《華陽國志》)景曰:桂樓秋月、黔水澄清、白鶴時鳴、鐵櫃樵歌、石魚豐兆、 湖魚笛、松屏列翠、荔圃 春風。武隆縣,川峽陟險、山箐崎嶇。(《總志》)東鄰黔楚,西樓牂柯,壯枕巴江,南通貴竹,又山崖四寨,江峽孤開,險阨諸蠻,難先全蜀。(《舊志》)景曰:襆頭耀日、筆架齊雲、虎榜春暉、師峰晚翠、洞口仙麻、渡頭天劍、信水臨朝、關灘 勝概。彭水縣,地接荊楚,襟帶五溪。(《總志》)二水夾右,一山居左,有百二之勢。(《舊志》)五溪襟屬,為一都會。又地近荊楚。(侯如己《蜀圖經》)景曰:摩圍瑞靄、石花晚晴、孔殿秋香、龍門夜月、金鼇戲水、高閣龍吟、綠陰勝概、木櫃樵 歌、聖水三潮。按郡邑形勝具簡冊者如此,豈不甲於三川。乃往者播事卒起,綦城不守,諸邑大震,郡以 天設石城,大江為池。一時人心殊用,洶洶地利不如人和,信矣!若乃山川炳靈,世載其英,近 日屈指文獻者,率置喙于風氣,余於是乎有深思。馬故夫安輯封疆,俾金湯增險而長為寧宇, 振起人文令江山增勝,毋徒以襟帶雄侈為崢嶸,庸非今日第一務乎?

風俗 蓋風俗之漸久矣。結繩書契異,宜忠質文迭,尚上古暨三代猶然。顧淳漓盛衰關諸治,忽 則移風易俗,其可緩諸郡邑山谷異制、民生易俗。若一道德以同,其風則系乎上耳。今據諸志 所紀紀之,以備夫觀風問俗者,志風俗。府巴縣:巴蜀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漢書》)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奮之,則 賓旅玩之。則渝舞銳氣剽於中葉,蹻容世於樂府。(左思《蜀都賦》)士遠於進取,民疲於轉輸。攜之則難叛,一之則易服。(王騰《辨蜀都賦》)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又遲重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又民多居水 左右,天性勁勇,銳氣喜舞。又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風謠旁作。朝有忠貞盡節之 臣,鄉有主文歌詠之音。又其人半楚,恣態敦重。又風敦俗厚。(晉常璩《巴志》)敏慧輕急,頗慕文學。(《隋書》)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好音樂,少愁苦,尚奢靡,性輕揚,喜虛稱。庠塾聚學者眾。 (《宋史》)重本信巫,剛樸倜儻。(《職方考鏡》)尚鬼信巫,銳氣喜舞,重本力穡,人多秀異,喜以詩書自娛。(《皇輿考》)地廣民醇,俗尚簡樸。務農桑,敦節義。儒風日振,人才倍出。(成化中府舊志)意氣翩翩,矜名姱節。又節義之氣猶存,儉樸之風漸靡。(萬曆初汪言臣《志略》)江津縣,人性淳樸,俗浮華,農勤 畝,士業詩書。又有石公恕之風而人多敦睦,有杜莘老之風而士多剛直。(舊《縣誌》)冠間行於士類,婚或侈于富家,喪或雜以浮屠,祭不失乎家禮。士重友誼,駸駸乎有德有造之風。農唯力穡自給,商重遠涉,工備百為,亦不出其境。(《縣誌》)長壽縣,男耕女織,不事浮華。(《總志》)風氣習俗,類多僻陋。剛勁剽勇,不受人挫。又雅浮勤苦,農務耕稼而厭末作。士攻文學而貴科第。禮尚簡易,不事繁縟,有古樸之風。(《縣誌》)大足縣,北屋談經史,磊落出髦士。(張孝芳《別袁昌州》)民勤而力穡,士願而勤學。(《總志》)事商賈者不忘耕,善蔔算者不廢學。舟車不通,工藝是業。又其俗樸厚,又多秀民。又深山窮穀,戶曉禮儀,又不趨末作,不事 遊。(《舊縣誌》輯略)永川縣,民頗篤實,詞訟簡少。(《總志》)民質實而勤耕織,士雅素而服詩書。雖舟不通,其商賈多集。(《縣誌》)士樸願而有文,衣冠文物不減壯。(縣宋楊《表衣題名記》)榮昌縣,習俗淳厚,男耕女織。(《總志》)士質而靜,以詩書為業;民儉且淳,以廉恥為尚,男深耕足歲,女勤績杼織。又冠帶縉紳,退老居鄉,以入儀門為恥。無郊外逸遊酣飲之狎。又士崇敬先師,彬彬禮儀。(《縣誌》)綦江縣,民俗儉樸,不好爭競。(《總志》)前椎魯不尚侈靡,士斤斤自好,恥越名檢。力田不事末作,女勤績紡,商不越境。近皆稍變。(《縣誌》) 南川縣,民多質實,禮尚節儉。又風俗樸野,服養儉陋,冠婚相襲,尚鬼信巫。(《總志》)樸雅略近,淳風邇來,駸駸刁悍。(《縣誌》)黔江縣,就水造 ,鑽木出火。(《總志》)人有四種:蠻、夷、巴、漢,刀耕火種,酷信巫鬼,素號難治。開設以來,士勤學問,民知禮 法,樂於趨事,習俗頗淳。(《舊志》)安居縣,農勤稼穡,俗事詩書。(《總志》)冠婚相襲,尚鬼信巫,人多秀氣,詩書自娛。又民多力農,士知向學。(舊《縣誌》輯略)俗尚淳厚,勤於本業,不作豪奢。(《縣誌》略)民力本業,市不衣帛。婚禮稍稍近古,近多僭侈。(《縣誌》議略)璧山縣,俗尚節儉,民勤本業。(《總志》)率性真直,輕商重農,男耕女織,崇儉務學,性氣剛慧,俗朴少文。冠婚喪祭以禮,士夫之 家,不作佛老。(《縣誌》)合州,風土樸厚,秀異間生。喜詩書自娛。又重禮教,尚恭儉。(舊《州志》)精敏輕疾。(《華陽國志》)銅梁縣,民工藝術,秀異亦多。(《總志》)地瘠民貧,重本力穡。又人多朴茂,尤工藝術。又人多秀異,喜讀詩書,男耕女織,尤工藝 術。又人家好農不好商,婚男嫁女不出鄉。又處者厲孝悌之行,仕者秉忠直之猷。(《縣誌》輯略)定遠縣,人性淳樸,浮華不尚。(《總志》)君子尚朴質,好儒術;小人力耕織,少商旅。婚喪相助,士大夫家遵行古禮,民間隨俗,信 巫鬼浮圖。 會尚儉約,近略奢然,視之奢靡,終有間焉。忠州,土瘠民少,力事耕桑。(舊《總志》)有巴蔓子仗節死義之流風,故俗頗尚氣,有甘興霸、文廣休之遺 ,故士頗倜儻。酆都縣,士民有信義之風。(《總志》)士尚禮樂,民業耕種。墊江縣,民性醇樸,唯勤稼穡。(舊《總志》)民性淳樸,業務農桑。士習詩書,俗尚禮義。(《縣誌》)涪州,民務農桑,士習禮讓。(舊《總志》)人多戇勇。(《華陽國志》)戇直樸野,男女務耕織,不事貿易。地煖稻熟,蚤文風可齊西蜀。(《州志輯略》)崇節儉,尚廉恥,文風漸盛。(《州舊志》)武隆縣,人多直戇,信巫雜夷。(《總志》)人分四種,病不服藥,信巫鬼,好淫祀。(正統舊志)人多樸直,事耕讀,深山之民,局蹐奉法,憚遠商,鮮訟辯,寡技藝。耕率鹵莽,廣種薄收。 所居以齒為序。俗多親睦,婚喪如禮,民間雜用佛事。(《縣誌》)彭水縣,人性戇直,禮尚簡樸,古號難治,今異於昔。(舊《總志》)四鄰夷地,民業獵山漁水,刀耕火種為重。酷信巫鬼,少事醫藥。懷刑者似多,徤訟者不 少。今漸被聲教,亦尚文物知禮。(《州志》)務農稼穡,士競詩書。古多樸實,今頗尚文,織紝樹藝觀感。比屋,喜浮屠,信巫鬼。 (《縣誌》)就水造飱,鑽木出火。(舊《圖經》)餘志風俗已蓋三致,歎雲巴士尚氣節而喜詩書,民勤耕鑿而務本業,仕者有慷慨任事之 風,處者勵皎皎不淄之節,豈不彬彬質有其文乎?唯邇士習稍窳,民頗悍鷙,縉紳之家,亡賴市井,不招自赴,深為大蠹馬。其它州縣,舞文逋負,上伺下訐,風俗之刀敝更有甚于巴者,嗟夫!教化行則風俗美,然則鼓舞振作,俾其還醇而復古,其在當事諸君子與鄉國老成人乎?

卷四至卷二十五(闕)

编辑

卷二十六至卷五十三(略)

编辑

卷之五十四事紀一

编辑

古者列國有史,類多編年紀事。今郡非古諸侯乎?而諸志所紀仿其例者多不過十之二三。竊計郡中事紀即散見迭出,然災祥、時政、興廢、因革,一切大舉,舉則必書,庶一披曆,而縱橫古今如坐照焉。餘因次第書之,以陳其略,蓋曰紀其事者著其文,聊為草創,以俟作者。僭耶、亂耶之誚何敢辭焉?志事紀。 太昊伏羲 肇國于巴。 有虞氏 肇十有二州,分巴蜀于梁州。禹娶于塗山。《水經》雲:江州北岸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廟,銘焉。常璩、仲雍,並言禹娶於此。 夏後氏 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于巴人請訟于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 周 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既克殷,以其宗姬子巴,爵之以子。成王時,巴人獻比翼鳥。 春秋 魯桓公九年,巴子師伐鄧,敗之。初,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 將巴客聘鄧,鄧南鄙攻而奪其幣。巴子 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使閻敖尹之。及文王即位, 與巴人伐申而驚其師,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閻敖遊湧而逸,楚子殺之,其族為亂。冬,巴國人因之以伐楚。 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麋人帥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于阪高,薦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麋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于楊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郡蠻聚焉,不如複大師且起土卒合而後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冐所以服陘隰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裨修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人不足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驛,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巴人伐楚國鄾,初,右司馬子國之蔔也,觀瞻曰:如志,故命之。及巴師至,將卜帥。王曰:甯如志,何蔔焉?使帥師而行,請承,王曰:寢尹、工尹,勤先君者也。三月,楚公孫甯、吳由於薳固,敗巴師於鄾,故封子國於析。 戰國 巴與楚婚,巴子與七國自稱王。巴將軍蔓子請師于楚,楚使請城,蔓子死之。時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國。巴國既甯,楚使請城,蔓子曰: 藉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授楚使,楚王葬以上 卿禮,巴葬其身,亦以上卿禮。周顯王時,巴通好于秦。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私親于巴。巴蜀世戰爭。八年,彗星見西方。慎靚王五年,秦伐蜀,取之,因取巴城江州。時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 貪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分其地為郡縣。儀城江州。(闕)五年,帝作巴渝舞。巴郡賨人,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作 巴渝舞,令樂人習之。七年,月翬,圍參、畢七星。十一年,發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衛軍灞上。孝文後二年四月乙巳,水、木、火合于東井。後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餘,及天漢。孝景二年,長星出西方。四年七月癸未,火入東井、行陰。中元年,填當在觜、觽,參去居東井。三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東井。

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東井。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合於參。武帝元光五年,唐蒙上書曰:竊聞夜郎許之。時擊東粵,蒙上書曰: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牁,出其不意,此制粵一奇也。 誠以漢之疆、巴蜀之饒,通夜郎乃置吏甚易。上許之,乃拜蒙中郎將,徙巴筰入見夜郎侯。發巴蜀吏卒治南夷道。遣司馬相如諭告巴蜀。時唐蒙略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治道,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 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下鹹諭,相如還報。元鼎二年秋九月,詔發巴蜀粟賑江南。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東井。二年,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平西南夷。初,夜郎入朝,風諭滇王入朝。其旁東北勞深、靡莫皆同姓相仗,未聽命。莫勞數侵北使 者吏卒,上乃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元平元年二月甲申,晨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壬戌,辰星與參出西方。地節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元帝初元五年,彗星出西北,長丈余,東北指在參分。成帝河平二年十月,填星在東井。三年以陳立為巴郡太守。先是牂牁長王興叛逆,王立請誅之,未報,立至詰責,其眾斬興頭降,西夷平定。徴立詣京 師。會巴郡有盜賊,複以立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尋賜爵左庶子。孺子嬰,初始元年,扈雲言巴郡石牛,丞相王莽迎受之。更始元年,公孫述稱王巴蜀。光武建武元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拒扞關。時李熊說述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又有魚、鹽、銅、銀利,浮水轉槽之便。北據漢 中,東守巴郡,成功之資也。述遂稱帝,遣任滿從閬水,下江州,東據扞關,於是盡有益州之地。九年春,述遣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下江關。(闕)十一年春三月,遣吳漢等將兵,會岑彭伐蜀,破江關,克之。時橫江水起,述將田戎等建浮橋,以絕水道;結營跨山,以塞陸路,拒漢兵。彭募攻浮橋, 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前東風狂急,奇船逆流,直沖浮橋,因飛炬焚之,順風並進,蜀兵溺死無數。田戎走保江州。是時漢兵大勝,斬任滿,生獲程汎。戎奔江州守之。岑彭率諸將入江關,上墊江,留馮駿 守江州。蜀兵既敗,彭率將軍臧宮、劉歆等長驅入江關,令軍中無得虜掠,所過奉牛酒迎降。 已到江州,以其城固糧多,難卒拔,留馮守之。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攻其平曲。秋七月,述遣其將侯丹拒黃石,岑彭自墊江還江州,襲擊,大破之。十二年秋七月,馮駿拔江州,獲田戎。

十一月,公孫述引兵出戰,岑彭擊殺之,巴蜀地悉平。十三年夏四月,吳漢自巴蜀還京師,大饗將士。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吳漢發廣漢、巴、蜀三郡兵討歆,拔之,下巴郡。是年二月,史歆反,攻太守張穆,穆逾城走,宕渠楊偉等起兵以應歆。帝遣吳漢將萬餘人 討之。至夏,漢率三郡兵圍城都百餘日。秋七月,拔之,斬史歆等。漢乃乘桴 下巴郡,楊偉等惶恐解散。三十年閏四月甲午,水在東井二十度,生白氣,東南指炎,長五尺,為彗東北,行至紫宮西 藩止,五月甲子不見。明帝永平元年四月丁酉,流星大如鬥,起天市樓西南行。十一月辛未,土逆行,乘東井、北軒轅二星。七年正月戊子,流星大如杯,從織女西行,光照地。章帝建初五年二月戊辰,木、火俱在參。三月戊寅,木、水在東井。和帝永元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起參,長四丈,有光,色黃白。五年四月癸巳,太白、熒惑、辰星俱在東井。七年二月癸酉,金、火俱在參。戊寅,金、火俱在東井。安帝永初元年八月,客星在東井。三年秋七月,海賊張伯路等寇,遣侍御史巴郡龐雄擊之。元初元年九月,羌豪諸種鈔掠武都、漢中。巴郡板楯蠻救之。時羌豪號多與諸種鈔掠武都、漢中。板楯救之,漢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與蠻共擊破之,號 多走還,斷隴道與零昌,合侯霸、馬賢與戰於枹罕,破之。二年十一月甲午,客星見西方。三年梁州羌反,討之不克,以王堂為巴郡太守。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擾動巴中,中郎將尹就討之不克。益州諸郡皆起兵禦之,於是 三府舉堂為郡太守,撥亂反治,進賢達士,有異績,民為立祠。五年二月丙申,鎮星犯東井鉞星。延光元年春,幽州刺史巴郡馮煥等擊高句麗。順帝永建六年二月甲申,彗星在東井。桓帝建和二年,白馬羌寇廣漢。益州刺率巴郡板楯蠻討,破之。三年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五月丙申,熒惑入東井。永興二年,巴郡太守但望上分巴疏,朝議未許。時郡文學掾趙芬、龔策等前後百餘人詣望自訟,言郡境廣遠千里,征役不便,欲去遠就近, 釋危蒙安,宜分巴為二郡。望從其請,上疏議分巴,一治臨江,一治墊江。事聞朝議未許,遂不 分,然分郡之議,實始於此。永壽元年六月,巴郡益州郡山崩。三年四月戊寅,熒惑入東井。永康元年秋八月,巴郡言黃龍見。

靈帝建甯元年六月,太白在西方,入太微,化西蕃南頭星。熹平五年,益州郡夷叛,太守巴郡李顒發板楯蠻討,平之。時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遣禦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朝議以為郡在邊外,蠻夷喜 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掾李顒建冊討伐,乃拜顒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板楯擊破平 之,還得雍陟。光和二年冬十月,巴郡板楯蠻叛,遣禦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刺史討之,不克。三年十二月,巴郡板楯蠻叛。五年秋七月,板楯蠻寇巴郡,以曹謙為太守,降之。先是板楯蠻寇亂巴郡,連年討之,不能克。帝欲大發兵,以問益州計吏,漢中程苞對曰:板 楯七姓,自秦,世立功,複其租賦,其人勇猛善戰,累倚成功。近益州郡亂,太守李顒亦以板楯討平之。忠功如此,本無噁心。長吏鄉亭更賦 ,楚逼於奴虜,無所叩愬,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帝從之,選用太守曹謙遣,宣詔赦之,即時皆降。 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張修反。修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聚眾反,寇郡縣,時 人謂之 “米賊”。五年六月,益州黃巾馬相寇巴郡,賈龍擊相,斬之。相與趙袛等起兵綿竹,自號黃巾,殺刺史卻儉,進擊巴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有眾 數萬,相自稱天子。益州從事賈龍率吏民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寧靜。龍乃選吏卒迎劉焉, 焉徙置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以收人心。十一月,巴郡板楯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獻帝興平元年,益州牧劉璋分巴為三郡。先是征東中郎將安漢趙潁建議分巴為三郡,先是征東中郎將安漢,趙穎建議分巴為二郡 欲得巴舊名,故白璋。於是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治安漢;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 至魚複為固陵郡,已遂分。後魚複蹇胤白璋,爭巴名,複改永甯為巴郡,固陵為巴東,墊江以上為巴西,是為三巴。 建安六年秋九月,張魯取巴郡,詔以魯為漢甯太守。 初魯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過,為之請禱。小人昏愚,競共事之。犯法者三原,然後行刑。不治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後遂襲取巴郡,朝廷不能征,遂就寵魯為漢甯太守,通貢獻而已。 九年冬十月,有星孛于東井。十六年冬,劉備至巴郡,由墊江水詣涪。初,璋遙聞曹操遣將討張魯,內懷憂懼,別駕從事張松說曰:曹公兵強無敵,若因張魯之資 以取蜀,誰能禦之?劉豫州使君,宗室,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矣!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備,敕所在供奉,入境如歸。備至巴郡,郡太守嚴顏捬心歎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備自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璋率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會之。張松令法正白備,便於會襲璋,備曰:此事不可。倉卒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備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 十九年,劉備自領益州牧,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匯溯流破巴郡。 時亮為軍師將軍,留關羽守荊州,與張、趙將兵溯流克巴東,破巴郡,獲太守嚴顏。飛呵嚴 顏降,顏詞氣不屈,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分遣雲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備以費觀為巴郡太守,領江州都督。二十年九月,巴賨夷帥朴胡、杜濩、任約來附,以約為巴郡太守。樸等各舉其眾來附,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約為巴郡太守,皆封侯。十一月,劉備遣兵,擊巴賨,破之。張魯之走巴中也,黃權言於備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備乃使權 迎魯,會諸夷帥朴、胡等降曹,而魯亦降,權隨擊胡等,破之。操遣張郃徇三巴,備遣巴西太守 張飛擊之,郃走還。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車騎將軍張飛率兵會江州,為帳下所殺。時帝自率諸軍擊孫權,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以 其首順流奔孫權。帝聞飛營都督有表曰:噫!飛死矣!二年八月,將軍黃權自江州叛,降魏。帝擊吳敗績,退永安宮。黃權在江州,道絕不得還,率眾降魏。有司請收權妻子,帝曰:孤 負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魏主丕謂權曰:君欲追蹤陳、韓耶?對曰:臣受劉主殊遇,降吳 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丕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後主建興四年春正月,以中都護李嚴為江州都督,移屯江州。丞相亮欲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後事,自永安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而統屬于嚴。都督李嚴築江州大城。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州。求以五都置巴州。 丞相亮不許,亮將北征,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九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烏江、南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十年八月,丞相亮表李豐為江州都督,典嚴後事。延熙六年,遷江州都督鄧芝為車騎將軍,後假節。十一年,涪陵國人叛,都督鄧芝率軍討,平之。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

卷之五十五事紀二

编辑

晉 武帝泰始四年七月,星隕如雨,皆西流。 五年濟陰太守巴郡文立請錄巴蜀名臣,後詔從之立,上言:故蜀名臣子孫,流徙中國者宜 量才敘用,以慰巴蜀之心,以傾吳人之望。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難而死義,其孫 京宜隨才署吏。帝以文立為散騎常侍。咸寧三年,星孛於西方。 六月,郡暴水殺人。四年,蚩尤旗見於東井。五年十一月,益州刺史王濬率巴蜀卒伐吳。初,濬為巴郡太守,郡邊吳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養。濬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產育 者皆與休複,所全活數千人。至是徵兵於郡,先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遂下巴蜀兵,東西二十余萬,與王渾、王戎、杜預諸將軍大舉伐吳,擊破丹陽,攻武昌,趣建業,入于石頭,吳主皓請降。 惠帝元康八年,巴氐流人李特等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遣侍御史李苾慰勞監察之。 初,張魯在漢中,賨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往依之,後遷于略陽,號曰巴氏,其孫特、庠、流皆有材。武州黨多附之,關中為饑,流入漢川者數萬家,特兄弟賑救,遂得眾心。流民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詔書不聽敕。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苾受賂開關放入,散在梁、益,不可禁止。李特至劍閣歎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永甯元年,巴氏李特殺趙廞,詔以羅尚為益州刺史。 初,廞陰有據蜀之志,以李特兄弟材武,厚遇任用。李庠厏驍勇得眾,廞心忌之。庠勸廞稱□,廞斬之。特流怨廞,遂攻殺之,縱兵大掠。詔拜尚益州刺史,特等聞尚來,甚懼,以牛酒勞迎。廣漢太守辛冉勸尚因會誅,特不從。 太安二年春二月,羅尚遣兵討特,斬之,傳首洛陽。建平太守孫阜破德陽,獲蹇碩、任臧,退屯涪陵。先是李特潛渡江,擊羅尚,水上軍皆散走。朝廷遣孫阜與荊州刺史宗岱帥水軍三萬救尚 岱,以阜為前鋒,進逼德陽。特遣任臧拒之,又遣蹇碩略地至巴郡之墊江。岱、阜軍勢甚盛,遂 擊破德陽,獲碩、臧等,退屯涪陵。三月,涪陵民樂紳等起兵攻李流。夏五月,李雄襲擊孫阜,兵大破之,宗岱卒于墊江。初,流以李特、李蕩繼死,岱、阜將至,甚懼,遣其子世為質於阜,退與雄謀襲阜軍,雄乃說 流:民同心,襲阜以取富貴。眾皆從之。雄遂與李離襲擊阜軍,大破之。會宗岱卒于墊江,荊 州軍遂退。流甚慚,由是奇雄材,軍事悉以任之。秋七月,熒惑入東井。平西參軍涪陵徐輿出降流。時李流徙郫,蜀民皆保險結塢,或南入寧州,或東下荊州,城邑皆空,野無煙火,流眾饑乏, 唯涪陵千餘家依青城山處士范長生。徐輿說羅尚,求為汶山太守,邀結長生與共討流。尚不 許,輿怒,出降於流,說長生使給軍糧,流軍複振。永興元年春正月,詔羅尚權統巴東、巴郡、涪陵,以供軍賦。時李雄攻尚,入成都,尚遁至江陽,遣使表狀,詔尚權統三郡,以供軍賦,尚遣別駕李輿詣 荊州劉弘求糧,弘曰:天下一家,彼此無異。吾今給之,則無西顧之憂矣。遂以三萬斤給之,尚 賴以存。十月李雄迎立涪陵范長生,固辭,目即成都王位。李雄以長生有名德,為蜀人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長生不可,諸將固請雄即尊位,遂 從之,大赦改元,約法七章。驤為太傅,始為太保,離為太尉。十一月,羅尚移屯巴郡,遣兵擊蜀,獲李驤妻昝氏及子壽。二年九月,歲星守東井。光熙元年,成都王雄拜涪陵范長生為丞相,自稱成皇帝。初范長生詣成都雄,門迎執板,拜為丞相,尊之曰範賢,至是以為天地太師。時諸將恃恩 互爭位,尚書令閻式請考漢晉故事,立百官制度,從之。懷帝永嘉三年,譙登募巴蜀流民,西至巴郡。初,譙周有子居巴西城,巴西太守馬脫殺之。其子登詣劉弘,請兵以復仇。弘表登為梓潼 內史,使自募巴蜀流民,得二千人。西上至巴郡,從羅尚,求益兵不得。進攻宕渠,斬馬脫,食 其肝。會梓潼降,登進據涪城。雄自攻之,為登所敗。四年春二月,李雄太尉李國帳下文石殺國,以巴西來降羅尚。秋七月,羅尚卒于巴郡,詔以長沙太守皮素代之。十二月,皮素至巴郡,羅宇等使人夜殺之,巴郡亂。時李驤攻譙登,素次巴東,敕平西將軍張順、楊顯救登。尚子宇素惡登,糧運不給。皮素 怒,欲治其罪,懷懼。及素至巴郡,降人趙攀、閻蘭等夜殺素,建平都尉暴重殺宇及攀,於是巴 郡亂,不果救登。五年春正月,李驤拔涪城,譙登死之。巴郡既亂,驤知登食盡援絕,攻涪愈急。士民皆熏鼠食之,無一人離叛者。於是城拔,獲 登至成都。李雄欲宥之,登詞氣不屈,遂見殺。巴蜀流人反於湘州。流人汝班、蹇碩等數萬家,布在荊、湘,數為土民侵苦。會蜀賊李驤拒樂鄉,友應詹等共擊 破之。參軍馮素與班有隙,言于刺史荀聎,曰流人皆欲反聎,欲盡誅之。流人大懼,四五萬家 一時俱反,共推杜弢為主,自稱梁益二州牧。三月,益州將吏表巴郡太守張羅行三府事。隗文叛,劫巴郡太守黃龕,張羅自討之,敗死。初將吏共殺暴重,表羅行三府事。羅治枳,自討隗文,破降之。旬月複叛,劫太守黃龕,讬 以為主。龕窮急欲自殺,主簿楊預諫止,預乃作龕書遣弟詣羅。羅遣軍討之,不克,自討之,敗 績身死。二府文武共表平西司馬王異行三府事,領巴郡太守。六年,龍驤將軍張啟行三府事,羅琦領巴郡太守。啟、琦共殺王異而代之。二府文武共表涪陵太守向沈行西夷校尉。張啟病卒,三府複共表沈行西夷校尉,南保涪陵。湣帝建興元年三月,向沈卒,眾表汶山太守蘭維為西夷校尉。沈卒,蜀郡太守程融等表維為西夷校尉。維將吏民壯出巴東。雄將李恭、費黑等獲之,於 是自巴以東,皆為雄有矣。夏四月,涪陵李運、巴西王建寇漢中,梁州刺史張光擊殺之。元帝太興二年二月甲申,熒惑犯東井。七月甲子,歲星熒惑合于東井。三年十月己亥,熒惑在東井二十日。 成帝咸和元年九月,李雄將張龍寇涪陵,執太守謝俊。九年冬十月,詔以李玝為巴郡太守。李雄卒,李班嗣,李期弑之即位。玝屯於涪,期欲討之。李壽先遣使告以去就利害,開其 去路,玝遂來奔,因以為郡太守。咸康元年八月戊戌,熒惑入東井。二年正月辛巳,慧星夕見西方。三年七月甲戌,月犯東井距星。咸康四年秋七月,李壽以李閎為荊州刺史,鎮巴郡。五年夏四月,征西將軍庾亮遣參軍李松擊巴郡江陽,執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送 于建康。李壽以李奕為鎮東將軍,代閎守巴郡。穆帝永和元年五月辛巳,太白畫見在東井。二年十一月辛未,安西將軍桓溫率諸將伐巴蜀,拜表即行。溫將伐蜀,朝廷以蜀道險遠,溫眾少而深入,皆以為憂。唯劉惔以為必克,或問其故,惔 曰:以博知之,溫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溫終專制朝廷耳。二年六月,月犯東井距星。李勢降于溫,巴蜀平。五年四月丁未,太白犯東井。八年七月壬子,歲星犯東井距星。十一年八月,熒惑入東井。十二年六月,庚子太白畫,見在東井。升平元年二月,太白入東井。夏四月丁亥,月掩井南轅西頭第二星。六月,孛星入太微,連東井。二年十二月甲午月犯東井。哀帝興寧二年,月掩歲星在參。海西公太和元年二月丙子,月掩熒惑在參。孝武帝甯康元年冬十月,秦王堅遣將寇梁益,梁州刺史楊亮帥巴僚萬餘拒之,敗奔。十一月秦王堅以姚萇為甯州刺史,鎮墊江。時秦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皆附于秦,遂以楊安鎮成都,毛當鎮漢中,萇鎮墊江。慧星出於尾,箕長十餘丈,經太微掃東井。二年夏五月,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將軍桓石虔帥眾三萬,攻墊江。姚萇兵敗,退屯五城。太元三年冬十月,巴西人趙寶起兵梁州,自稱晉西蠻校尉、巴郡太守。四年三月癸未,使右將軍毛虎生帥眾三萬擊巴中。九年五月,梁州刺史楊亮帥兵伐蜀,屯巴郡。亮帥眾五萬伐蜀,遣巴西太守費統等將水、陸兵三萬為前鋒,亮屯巴郡。秦益州刺史王廣 遣巴西太守康回等拒之。安帝隆安元年四月丁醜,太白畫見在東井,八月熒惑守井鉞。 元興元年七月戊寅,熒惑在東井。三年春正月,桓玄命諸將分戍三巴。時玄僭號,加毛璩散騎常侍、左將軍,璩執留玄使,不受其命。玄以桓希為梁州刺史,分諸 將戍三巴以拒之。璩傳檄遠近討之,擊破希等,進屯白帝。夏四月,司馬時延祖、涪陵太守文豦茂退保涪陵。桓振複攻陷江陵,諸將引兵退。豦茂等撫其餘眾,退保涪陵。十一月,毛璩遣涪陵太守文豦茂東下,擊破桓放之。時桓振以桓放之為益州刺史,屯夷陵。豦茂東下擊破之,放之敗走,還江陵。義熙元年二月,毛璩遣諸將率師出外水、涪水,東討桓振。譙縱反,殺璩及弟瑗。璩聞桓振陷江陵,帥兵卒三萬東下,使弟西夷校尉瑾、蜀郡太守瑗出外水。參軍譙縱、侯 暉出涪水。蜀人不樂遠征,眾遂逼縱反。璩聞變,奔還成都,益州營戶李騰開城納縱兵,殺璩 及弟瑗,滅其家,縱自稱成都王。三月丁酉,太白犯東井。二年八月乙未,月犯歲星在參。二年五月己醜,太白畫見在參。四年秋七月,劉敬宣帥師伐蜀,遣文豦茂、時延祖由墊江擊譙縱。初劉裕聞譙縱反,遣毛修之、文豦茂、時延祖共討之,表襄城太守劉敬宣帥眾。敬宣既入 峽,遣巴東太守溫祚以二千出外水,自帥益州刺史鮑陋、文豦茂等由墊江轉戰而前。譙縱求救 于秦,譙道福悉眾拒險,相持六十日不得進。七年七月丁卯,歲星犯填星在參。八年七月己未,月犯井鉞。十一月丁醜,填星犯東井。十二月癸卯,鎮星犯井鉞。九年夏六月,巴民杜瑾執譙道福送軍門,斬之。時朱齡石伐蜀,誅譙縱。道福謂其眾曰:蜀之存亡,實系於我,不在譙王。今我在,猶足一 戰。眾皆許諾,因盡散金帛以賜眾,眾受之而走。道福逃於獠中,杜瑾執而送之,斬於軍門。十一年六月己未,太白犯東井。八月,熒惑不見八十餘日,複出東井。十四年七月丁巳,月犯東井。 宋 太祖元嘉七年六月,熒惑犯東井。八年五月,太白犯天關、東井。六月庚子,熒惑入東井。十月丙辰,月掩天關、東井。九年,益州人許穆之、趙廣等作亂。涪陵、江陽諸郡守皆棄城奔。刺史劉道濟信任長史費謙、別駕張熙,聚斂害民,籲嗟滿路。穆之變姓名為司馬飛龍,依 氐王楊難當,招合蜀人,與趙廣聚眾。向廣漢參軍程展等擊之,皆敗死。巴西人唐頻聚眾應之,進陷涪城。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王懷業再遣軍拒之,失利。於是太守漢中常豦伯、涪陵阮惠、江陽杜玄起、遂甯馮遷並委郡出走,蜀土僑舊俱反。

十二年二月,平西將軍,臨川王義慶以巴東太守周籍之督巴郡、宕渠五郡諸軍事。 趙廣等進攻成都,劉道濟嬰城自守。賊眾大至,會道濟卒,梁儁之、裴方明詐為道濟教命,以答簽疏,雖其母妻亦不知也。方明出城擊賊,大破之,賊退保廣漢。義慶時將荊州刺史遣籍之督軍,將二千人救成都。廣等聯營數百,籍之與方明等合攻克之,進擊廣漢,廣等走還涪。 五月,裴方明等擊趙廣,大破之,涪、蜀皆平。十一年三月丙辰,太白畫見在參。十四年正月,月犯東井。十五年十一月丁未,月犯東井鉞星。二十二年二月,金、火、木合于東井。二十三年二月,金、火、水合于東井。孝武大明二年三月辛未,熒惑入東井。四月己亥,熒惑在東井犯北轅第二星。四年六月,太白犯井鉞。五年四月,太白犯東井北轅。八月、十月,熒惑入東井。七年六月,太白入東井,又犯東井。七月,熒惑入東井。八年四月,太白入東井。六月,有流星大如五鬥,甌赤色,有光尾,長丈餘,從參北東行直下,經東井,過南河沒。明帝泰始二年三月乙未,有流星,大小西行不可稱,數至曉乃息。三年六月甲辰,月犯東井。五年,置三巴校尉。先是三峽蠻獠歲為 □暴,故分荊、益四郡置三巴校尉,立府于白帝以鎮之,以孫謙領其事, 敕募千人自隨。謙曰:蠻夷不賓蓋,待之失節耳,何領兵役以為國費。固辭不受。至郡,開布恩信,蠻夷翕然懷之,競餉金寶,謙皆慰諭不受。六年,以王悅補三巴校尉,加持節輔師將軍,領巴郡太守。 齊 高帝建元元年二月壬申,以三巴校尉明慧昭為巴州刺史,領巴東太守。時以群蠻數為叛亂,分荊、益置巴州以鎮之。四年六月戊子,熒惑從行,入東井。戊戌在東井度。庚子,太白入東井。九月壬子,有流星如瓜大,出西行,沒空中。巴氏擾亂荊州,魏以大將軍李崇為刺史鎮之。時將之鎮,敕發陝、秦二州兵送之。崇辭曰:邊人失和,本怨刺史,今奉詔代之,自然安靖。 但湏一詔而已,不煩發兵。魏從之,崇將輕騎宣諭民夷帖。建元元年五月,白鳥見巴郡。永明元年五月甲午,歲星入東井。九月癸巳,月犯東井北轅西頭第一星。二年三月丁醜,月犯東井北轅北頭第一星。

四月丙申,太白從行,犯東井鉞星。六月丙寅,月犯東井轅頭第一星。八月戊子,月犯東井南轅西頭第一星。三年八月丙辰,月犯東井北轅二星。九月癸未,月犯東井南轅西頭第一星。十一月戊寅,月入東井曠中,因蝕三分之一。四年正月癸酉,入東井。二月丁卯,月犯東井。三月乙未,月入東井。七月辛亥、八月戊寅,月犯東井。九月辛卯,十一月辛醜,月入東井。十二月己巳,月犯東井北轅東頭第二星。五年二月癸亥,月犯東井南轅西頭第二星。六月甲戌,太白犯東井北轅第三星,在西一尺。七月丁未,月行入東井曠中,無所犯。六年四月癸醜,月犯東井南轅西頭第二星。又熒惑伏在參、度,去太白二尺五寸。甲戌, 熒惑、辰星俱從行入東井曠中,無所犯。九月丁酉,月入東井。閏十月壬辰,月行入東井。十一月乙未,月行東井南轅西頭第二星。七年正月甲寅,月入東井曠中,無所犯。二月辛巳,月掩,犯東井北轅東頭第一星。九月庚申,月在東井北轅東頭第一星。八年六月戊子,太白從行,入東井。十月壬子,月入東井曠中,無所犯。九年二月辛未,月入東井;壬申,行東井北轅東頭第一星。四月癸未,太白夕見西方,從參、宿一度。七月戊子,有流星,如二升器,黃白色,有光,從天江。星西出東北,經天過入參中而沒,沒 後如連珠。十一月辛未,月在東井南轅西頭第二星,又入東井曠中。十年二月庚子,熒惑從入東井北轅西頭第一星。五月辛巳,太白從行入東井,在軒轅西頭第一星。八月甲辰、十月辛卯,月入東井曠中,無所犯。十二月甲午,月入東井曠中,又進北轅東頭第二星,四寸為犯。十一年正月辛酉,月入東井曠中,無所犯。二月丁醜,太白從行,東井北轅西頭第一星。八月辛巳,熒惑從行入東井,在南轅西頭第一星。九月己亥,月入東井曠中,無所犯。

十一月辛酉,月行在東井鉞星南八寸,又在東井南轅西頭第一星南五寸並為犯,進入 井中。十二月辛巳,月入東井曠中,又入北轅西頭第二星南六寸為犯。郁林王隆昌元年三月辛亥,月在東井;六月丁卯,月入東井。 梁 武帝天監四年,魏將王足寇巴蜀。以張齊為輔國將軍,與甯州刺史李略禦之。七年九月己亥,月犯東井。文帝大寶元年六月,武陵王蕭紀遣其子圓照舉兵由外水將兵東下赴援。先是侯景陷台城,帝有密敕至硤,加紀侍中。紀乃移告諸州征鎮,遣圓照將二蜀精兵三萬 受湘東王繹節度,繹命且頓白帝,未許東下。元帝承聖二年夏四月,武陵王紀至巴郡,遣兵還救成都,次於西陵。時紀帥諸軍東下至巴郡,聞有魏兵,遣譙淹還軍救蜀,紀將兵至西陵。上以護軍陸法和築 二硤口兩岍,運石填江,鐵索斷之,於是不得東下,眾潰。上殺之及其諸子,遠近聞而悲之。三年三月丁亥,長沙王蕭韶取巴郡。五月,魏大將軍李遷哲略地巴蜀,巴州刺史牟安民降之,巴、濮皆附魏。敬帝紹泰元年,譙淹徙屯墊江。魏益刺史宇文貴使淹從子子嗣,誘說淹以為大將軍,不從,斬子嗣,貴怒攻之,徙屯墊江。 陳 武帝永定元年,周合州民張瑜反,詔開府陸騰討平之。周世宗初,陵、眉、江、資八州及張瑜兄弟俱反,眾數萬人,破郡縣。騰率兵討之。武成初,詔征騰入朝。騰在巴蜀,平獠禦寇,屢有討平之功。 文帝天康元年,周信州蠻擾巴峽,反陸勝討平之。時信州蠻冉令賢、向五子王等據巴峽,反攻 白帝,黨與連結二千餘里。周遣開府儀同三司,元契、趙康等前後討之,終不克。詔開府儀同三司陸勝,督王亮,司馬裔討之,斬首捕虜各萬餘。宣帝大建十一年四月己醜,歲星太白辰星合于東井。 十二年二月壬寅,白虹見西方。 隋 文帝開皇元年,改巴郡為渝州。四年春正月辛卯,渝州獲獸,似麋,一角、同蹄。八年二月庚子,填星入東井。十七年春二月,太平公史萬歲擊南寧羌,平之。先是西南夷、獠莫不歸附,唯南寧州酋帥熒震恃遠不服。梁睿上疏,以為南寧,漢世牂牁 地,因平蜀之後略定南寧。帝初未之許,後來降複叛,命萬歲討之,諸夷大懼,遣使請降。煬帝大業三年三月辛亥,長星見西方,竟天干,曆奎、婁、角、亢而沒,唯不及參、井,經歲 乃滅。十三年六月,填星宿幹參。恭帝義寧二年三月丙午,熒惑入東井。十二月丁酉,唐遣李孝恭至巴蜀檄書 □至降附者三十餘州。

甲辰唐遣雲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徇巴蜀下之。

卷之五十六事紀三

编辑

唐 高祖武德元年七月丙午,鎮星、太白、辰星聚于東井。二年閏二月甲寅,隋夷陵郡丞許紹帥黔安諸郡來降,詔以為峽州刺史。三月丙申,鎮星、太白、辰星複聚于東井。開南蠻置南州南川郡。九月,蕭銑遣將規取巴蜀,許紹遣子智仁等擊破之。時銑據江陵,初遣其將楊道生寇峽州,許紹擊破之。巳複遣普環帥舟師上峽,規取巴蜀。 紹遣智仁及參軍李弘節追至西陵,大破之,擒普環。三年八月丁酉,南寧西爨蠻遣使入貢。初,隋末蠻酋爨玩反,誅。諸子沒為官奴,棄其地。帝即位,以玩子弘達為昆州刺史,令持 其父屍歸葬。益州刺史段綸因遣使招諭,其部落皆來降。四年春正月,黔州兵攻蕭銑,拔其五州七鎮。二月,行軍總管李靖,請錄用巴蜀酋長子弟。初,靖說孝恭以取銑十策。上之固說巴蜀酋長子弟悉宜召之,量才授任,置之左右,外示 引擢,實以為質,不報。四年夏四月,詔益州行台、左僕射竇軌帥巴蜀兵來會秦王,討王世充。九月甲申,詔趙郡王李孝恭發巴蜀兵討蕭銑,黔州刺史田世康從孝恭討銑,克之,銑降。時孝恭為總管,李靖攝行軍長史,自夔州順流東下,世康以兵出辰州道,會擊銑。時峽江 方漲,諸將請俟水落。靖曰:兵貴神速,若乘江漲,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備,必成擒矣!孝恭 從之,遂圍江陵,銑果降。南方州縣聞之,皆望風欸附。六年八月丙申,渝州人張大智反,刺史薛敬仁棄城走。冬十月己未,張大智侵涪州,刺史田世康等討之,大智以眾降。七年秋七月,命韋仁壽檢校南寧州都督。時西南夷內附,朝廷遣使撫之類皆貪縱,遠民患之。仁壽性寬厚,有識度。上聞其名,命 檢校南寧州都督,仁壽既受,命將兵至。周歷數千里,蠻夷望風歸附,各遣子弟入貢。九年六月己卯,歲星、辰星合于東井。太宗貞觀元年二月,分天下十道,以渝、合、昌三州隸劍南道,忠、涪二州隸山南道,黔、南 二州隸江南道。三年閏十一月丁未,詔以東謝為應州、南謝為莊州,隸黔州都督。諸謝皆南蠻別種,在黔州之西。時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來朝。詔以其地為州, 隸黔州。是時遠方諸國來朝貢者甚眾,服裝詭異,顏師古請作壬會圖,從之。乙丑,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充州蠻入貢。詔以牂牁為牂州,以其酋長為刺史。四年九月丙子,開南蠻地置費州、夷州。八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參七度。

十二年六月辛卯,熒惑入東井。十三年六月,太白犯東井北轅。十六年六月甲辰,西方有流星如月,西南行二丈乃滅。十七年夏四月,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六月己卯,朔日有食,之在東井十六度。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合于東井。秋,忠州大水。十九年六月丙辰,太白、辰星合于東井。庶人承乾死於黔州。二十二年七月乙巳,鎮星守東井。高宗永徽元年二月己醜,熒惑犯東井。顯慶元年四月丁酉,太白犯東井北轅。夏四月,矩州人謝無靈舉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討,平之。夏四月,削太尉長孫無忌官,封黔州安置。初,武后以無忌受重賜不助己深怨之。令許敬宗伺其隙而陷之,敬宗陰使洛陽人上變與 侍中率茂按反狀。於是詔削其爵秩,安置黔州,所在發兵護送,流其子、秘書監等於嶺外,從弟 渝州刺史知仁貶翼州司馬。上元初,追複其官爵,以其曾孫翼襲趙公。秋七月,許敬宗遣大理正袁公瑜殺無忌於黔州。無忌至黔州,敬宗複令公瑜及禦史宋之順等再訊無忌反狀。公瑜至,暴訊,無忌投繯 而卒。六年六月,廢梁王忠為庶人,徙黔州,囚於承乾故宅。龍朔元年五月甲子,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七度。三年六月乙酉,太白入東井。麟德二年三月戊午,熒惑入東井。夏四月丙午,赦黔州都督府。總章元年十二月,流高麗泉男建於黔州。李 平高麗。王遣首領持白幡詣 ,降。男建猶閉門拒守,遣兵出戰,皆敗。 縱兵登 城,擒男建獻俘。上赦之,流於黔州,餘流嶺南。二年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九度。十一月,詔黔中官委都督注選。時承平日久,選人益多,定詮注法。其黔中、嶺南州縣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咸亨元年夏四月癸卯,月犯東井。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東井十八度。七月,熒惑入東井。十一月,西方有流星,聲如雷。儀鳳元年正月甲子,朔月見西方。納州獠反,敕黔州都督發兵討之。秋八月,遣使詣黔州等府注擬。

敕比來注擬,土人簡擇未精。黔廣等府,每四年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充使,仍令禦史同往注 擬,時人謂之南選。永隆元年八月,貶戶部侍郎高真行為渝州刺史。初,太子冼馬劉訥言嘗撰《俳諧集》以獻太子賢。賢敗,搜得之。上怒曰:以六經教人,猶 恐不化,乃進《俳諧》鄙說,豈輔政之義耶?時高真行之子政為太子典膳丞事,與賢連。上付其父,使自訓責。政入門,真行以佩刀刺其喉,審,行又刺其腹,兄子璿斷其首,棄之道中。上聞不悅,由是俱得貶。 冬十月,安置曹王明於黔州。明時為蘇州刺史,坐故太子賢之党,降封零陵郡王、黔州安置。永淳元年五月,黔州都督謝天佑殺零陵王明於黔州。明至黔,天佑希天后旨,逼令自殺,上聞甚悼之,黔府官屬皆坐免官。佑後寢于平閣,婢妾 十餘人共處夜,失其首。垂拱中,明子零陵王俊為天后所殺,有司籍其家,得佑首,漆為穢器, 題“謝佑”,乃知明子使刺客取之也。中宗嗣聖二年四月癸未,辰星犯東井北轅。四年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七度。五年十二月,徙霍王元軌於黔州。元軌時為司徒、青州刺史,坐與越王連謀,廢徙黔州。載以檻車,行至陳倉而死。九年,貶中丞魏元忠為涪陵令。來俊臣羅吉同平章事狄仁傑及元忠等謀反下獄。後仁傑子上書,太后稍悟,於是出皆貶 縣令,仁傑彭澤令、元忠涪陵令。十五年六月甲午,出鳳閣舍人張柬之為合州刺史。時突厥默啜有女,請和親。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無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武后 旨,出為合州刺史。神龍三年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八度。景龍元年,中書令魏元忠貶為務川尉,卒於涪陵。元忠以武三思擅權,意常憤鬱。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僕卿升于永安門,脅以自 隨。太子死,升為亂兵所殺。元忠揚言曰:元惡已死,雖鼎鑊何傷?但昔太子隕歿耳。宗楚客等遂誣元忠與太子通謀,請夷三族,制不許。元忠懼表責,致仕。乃貶渠州司馬,又貶務川尉,行至涪陵而卒。 三年六月癸巳,太白晝見在東井。睿宗景雲二年三月壬申,熒惑入東井。玄宗開元二年二月,黜涪州刺史周利貞等十三人。以利貞等天后時酷吏,比周興等情狀差輕,放歸草澤,終身勿齒。三年九月,西南蠻寇邊,遣右驍衛將軍李玄道發巴、戎、瀘、夔等州兵三萬人並舊屯兵 討之。六年,宋璟請除員外司馬李邕渝州刺史。時邕與儀州司馬鄭勉並有才略文詞,但性多異端,好是非改變。璟奏言:若全引進,則咎 悔必至;若長棄捐,則材用可惜。請除邕渝州、勉硤州。七年六月甲戌,太白犯東井、鉞星。八年三月庚午,太白犯東井北轅。十二年秋七月,溪州蠻覃行璋反,以大將軍楊思勖為黔中道招討使,將兵擊之。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道,增置黔中道,置採訪使。二十六年,黔州置五溪諸州經略使。天寶十三載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九度。十四載十二月,歲星在東井。肅宗至德元載三月丙戌,月有黃白冠連暈,圍東井。五月,以黔中節度使趙國珍等擊賊,潰之。時安祿山將武令珣圍南陽,節度魯炅在圍中,乃以國珍及夷陵太守虢王巨、嶺南節度何履 光等擊之,賊聞,解圍走。二載分劍南為東西川節度使。乾元元年,以忠州隸夔州。二年十一月,貶平章事第五琦為忠州長史。先是第五琦作乾元錢、重輪錢,與開元錢三品並行。民爭盜鑄,貨輕物重,穀價騰踴,餓殍 相望。上言者皆歸咎於琦。庚午,貶琦御史大夫,賀蘭進明貶溱州司馬,坐琦黨也。劍南東川節度領昌、渝、合三州。二年四月丁巳,有彗星於西方,曆觽、參、東井。閏月辛卯朔,有彗星於西方,長數尺,至五月乃滅。上元二年,忠州長史第五琦除名,流夷州。琦既行,或告琦受人金二百兩。遣禦史劉期光追按之,琦曰:琦備位宰相,二百兩金不可 乎?挈若付受有憑,請准律科。期光即奏:琦已服罪。故有是命。五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東川節度使李奐等攻,拔綿州,斬之。廣德二年春正月癸卯,合劍南東、西川為一道,以嚴武為節度使。代宗大曆元年二月,以杜鴻漸為劍南東西川副元帥。二年春正月,複置劍南東、西川節度使,領州如故。秋七月,以杜濟為東川節度使。九月戊申,歲星守東井。三年八月辛酉,歲星守東井。四年二月,瀘州刺史楊子琳反,擊涪州守捉使王守先,敗之。子琳兵敗于成都,退還瀘州。招聚亡命,得數千人,沿江東下,聲言入朝。守仙伏兵黃草 峽,子琳悉擒之,擊守仙於忠州,守仙 以身免,子琳遂殺夔州別駕張忠,據其城。六月庚戌,太白入東井。六年,劍南東川節度罷領昌州。七年十二月丙寅,有長星出於參下,其長亙天。十年,劍南東川節度使複領昌州。十二月丙子,月出東方,上有白氣十餘道,如匹練,貫五車及畢、觜、觽、參、東井與鬼、柳、 軒轅,中夜散去。十二年,置黔州經略觀察招討使,領黔、施、辰、費、夷等十二州,治黔州。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貶劉晏為忠州刺史。初,劉晏為吏部尚書,楊炎為侍郎,不相悅。元載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興利 權,眾頗疾之,風言晏嘗密勸代宗立孤獨妃為後。楊炎因言晏與黎幹同謀,崔祐甫言茲事曖昧,況已更大赦,不當複究。炎乃建言上書,省國政之本,比置諸使分奪其權,今宜復舊。上從之,詔天下錢谷皆歸金部、倉部,罷晏轉運等使,尋貶忠州。 秋七月,殺忠州刺史劉晏。荊南節度庾准希、楊炎指奏:晏與朱泚書,求營救,辭多怨望。炎證成之,密遣中使縊殺 之,天下以為冤。二年六月,熒惑、太白鬥于東井。貞元元年,黔州觀察使移治辰州。三年,黔州觀察使複治黔州。四年五月,貶吳詵為涪州刺史。六年閏三月庚申,太白、辰星合于東井。九年六月,雲南王異牟尋遣使出黔州,詣韋皋,降。韋皋遣將破吐蕃,克之。異牟尋遣使者三輩: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齎生金丹 砂詣韋皋,金以示堅,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與書為信皆達成都。異牟等尋上表請棄吐蕃 歸唐,皋遣使者詣長安,並上表賀。上賜異牟,尋詔書令皋遣使慰撫之。十一年春二月,貶太子賓客陸質為忠州別駕、京兆尹李充為涪州長史。贄既罷相。裴延齡因譖充與衛尉卿張滂、前司農卿范銛党於贄。會旱,延陵奏言,贄等失 勢怨望,遂貶贄忠州、充涪州,滂汀州長史,銛邵州。明州長史李吉甫遷為忠州刺史。初,李泌、竇參器吉甫才,厚遇之。陸贄疑其有黨,出為明州長史。贄之貶也,宰相欲害 之,起吉甫忠州,使甘心焉。既至,置怨與結。歡人益重其量,坐是不徙者六載。十六年四月丁亥,黔中設宴,將傳近逐觀察使韋士宗。士宗在黔中,政令苛刻,近等逐之,出奔施州。五月丙寅,韋士宗複入黔中。十七年四月辛亥,以右諫議大夫裴佶為黔州觀察使。先是韋士宗既入黔中,妄殺長史,人心大擾,士宗懼,三月脫身亡走,故有是命。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二度。順宗永貞元年春正月,追忠州別駕陸贄赴京師,未至,卒。八月壬寅,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十二月壬子,以右諫議大夫韋 為東川節度使。韋皋薨,劉辟使其諸將表,求節鉞,不許。以袁滋充西川節度,征 為給事中。 不受征, 阻兵自守,袁滋不敢進,遂以 為西川節度副使,使知節度事。韋 上疏,以為令釋 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唯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上善之,故有是命。憲宗元和元年春正月,劉 發兵圍東川。求領三川不許,遂發兵圍東川節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盧文若為東川節度。推官

林蘊力諫辟舉兵,辟怒,擊之,引出將斬,陰戒行刑者使不殺,但礪刃於其頸。蘊叱之曰:豎子 當斬,即斬我頭,豈汝砥石耶?辟顧左右曰:真忠烈士也!釋之。夏四月丁酉,以高崇文為東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九月,高崇文克成都,擒劉辟,送京師,斬之。冬十月戊辰,以嚴礪為東川節度使。二年夏四月丙子,太白犯東井北轅。三月,黔中觀察使增領涪州。四年三月,翰林學士李終、白居易言黔中風俗多掠賣良人為奴婢,乞嚴禁止,降制禁之。六年秋九月戊午,貶黔州觀察使竇群為開州刺史。黔州大水,壞城郭,群發溪洞蠻以治之。督役太急,於是辰、漵二州蠻反,群討之,不能定, 故有是貶。閏十二月辛卯,黔州奏辰、漵賊帥張伯靖寇播州、費州。八年四月己亥,黔中經略使崔能討張伯靖。秋七月己巳,劍南東川節度使潘孟陽討張伯靖,丁未,伯靖降。十年六月辛未,太白犯東井北轅。十一年五月,歲星、辰星合于東井。六月己未,歲星、辰星複合于東井十四年十一月壬子,月犯東井北轅。穆宗長慶元年正月丙午,月掩東井,鉞遂犯南轅第一星。四年三月庚午,太白犯東井,遂入井中。六月丙戌,鎮星在觜、觽,行至參六度,遂犯井、鉞;癸未,熒惑犯東井;丁亥,入井中。八月丙寅,熒惑犯鎮星于東井。十一月,熒惑逆行向參。十二月戊子,月掩東井。文宗太和二年十月丁卯,月掩東井北轅。三年八月,西方有白氣如柱。十一月,南詔陷邛州,詔發東川兵救西川。異牟尋死,二世勸龍晟立,為□棟王嵯顛所殺,遂專國。時西川節度杜元穎以文雅自高, 不曉軍事,邊卒皆入蠻境鈔盜自給。嵯顛兵至邊城,一無備禦,蠻以蜀卒為鄉導,襲戎、嶲二 州,遂陷邛。元穎奏聞,詔發東川、荊南、興元兵救之。十二月己酉,以東川節度使郭釗為西川節度事兼權東川節度事。嵯顛自邛州引兵,徑抵成都;庚戌,陷其外郭,杜元穎率眾保牙城以拒之,欲遁者數四;壬 子,貶元穎,以郭釗代之。壬子,南詔寇東川,入梓州。時釗兵寡弱不能戰,以書責嵯顛。嵯顛覆書曰:杜元穎侵擾我,故興兵報之耳!與釗修好 而退。七年十月己酉,西方有白氣如柱者二。開成二年二月甲申,客星出於東井下,至四月丙午沒。

六月庚申,太白入于東井。三年二月戊午,熒惑入東井。三月,牂牁寇涪州,清溪鎮鎮兵擊卻之。八月壬申,熒惑犯 ,遂入東井。四年三月乙酉,月掩東井。武宗會昌元年,黔南天風飄瓦。二年六月丙寅,太白犯東井。三年七月癸未,熒惑入東井,色蒼赤,動搖井中。四年春正月己酉,西方有白虹。六年夏四月甲戌,貶工部尚書、轉運使薛元賞為忠州刺史。李德裕為相,秉權日久,位重有功,宣宗素惡其專,上崩,遂罷相。元賞,德裕之黨也。宣宗大中元年,以涪州隸荊南,未幾,複隸黔州。二年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參五度。三年夏四月,出周墀為東川節度。墀為平章。河東節度王宰入朝,以貨結權幸,求以使相領平章事。墀上疏論之,寧遂還 鎮。駙馬都尉韋讓求為京兆尹,墀言京兆非才望不可,議竟寢。又諫上開邊,由是忤旨,罷之。 翰林學士鄭穎言於上曰:周墀以直言入相,亦以直言罷相。上深感悟,墀入謝,加檢校右僕射。六年三月,有慧星出於觜、參。九月,獠寇資、昌二州。十一年八月,熒惑犯東井。十二年二月戊辰,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慎由為東川節度使。上欲禦樓肆赦,令狐 曰:禦樓所費甚廣,事須有名,且赦不可數。上不悅,曰:遣朕於何 得名。慎由曰:陛下未建儲宮,四海屬望,若舉此禮,雖郊祀亦可,況于禦樓。時上餌方士藥, 已覺燥渴,疑忌方深,聞之,俯首不復言。旬日,慎由罷相。十三年,南詔僭號,寇陷播州。初,韋皋在西川開清溪道以通群蠻,使由蜀入貢。又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教以書數,欲 以慰閱羈縻之。業成則去,複以它子弟繼之,如是五十年,子弟殆以千數。軍府頗厭於廩給,蠻使入貢,縱人浸多。杜悰節度西川,奏請裁其數,詔從之。於是南詔豐祐怒其賀冬使者留表,侍嶲州而還,於是遣兵來陷播州。 懿宗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日白虹,橫亙西方。十月己亥,安南都護李鄠複取播州。六年夏四月,以劍南東川節度使高璩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九年七月戊戌,白虹橫亙西方。十一年二月,南詔寇成都,以瀘州刺史楊慶複為東川節度使,擊敗之。西川民聞蠻寇將至,走成都。慶複與成都節度使盧耽共修守備,選兵三千人,號曰突將。 時戰蠻,合梯衝四面攻城,城上以鉤環挽之,使迨投火沃油焚之。慶複與牙將李驤帥突將出戰,殺傷蠻二千餘人,焚其攻兵而還。於是貶竇滂康州司戶,以慶複節度東川,凡援蜀諸軍,皆受節制。蠻分兵拒之,大為所敗。慶複始教蜀人築壅城,穿塹飲水滿之,植鹿角,分營鋪。蠻

知有備,自是不復犯成都矣。十四年五月,南詔寇黔南、黔中,經略使秦匡謀棄城奔。時南詔寇西川,又寇黔南,匡謀兵少不敵,棄城奔荊南。荊南節度杜悰囚而奏之。六月乙 未,敕斬匡謀,籍沒其家貲。冬十月,貶戶部侍郎劉承雍為涪州司馬。

卷之五十七事紀四

编辑

僖宗乾符元年八月乙巳,熒惑入東井。十二月,南詔寇黎、雅二州,詔發東川及河東、山南諸兵援之。仍命天平節度高駢詣西川, 制置蠻事。廣明元年夏四月,以楊師立為東川節度使。中和元年春正月,上幸蜀,東川節度使楊師立謁見於綿州。二年冬十月,涪州刺史韓秀升、屈行從反,陳敬瑄遣押牙將莊夢蝶討之。三年二月甲子,莊夢蝶為韓秀升所敗,退保忠州。陳敬瑄遣高仁厚討之。夢蝶為峽路招討指揮使,為韓秀升、屈行從所敗,退保忠州應援。使胡弘略戰,亦不利。 江淮貢賦皆為賊所阻,百官無俸,雲安淯井路不通,民間乏鹽。陳敬瑄奏以眉州防禦使高仁厚 為西川行軍司馬,將三千兵討之。一月,高仁厚擒韓秀升;夏四月,獻於行在,斬之。莊夢蝶與秀升等戰,又敗,敗兵紛走,遇仁厚于路,叱之即止。仁厚斬都虞侯一人,更繕部 伍,諜知賊精兵在舟中,資糧在寨中,乃揚兵江上,為欲涉之。狀潛發勇士,夜由間道攻焚其寨,賊望見,分兵往救不及。複募善遊者鑿其舟底,相繼皆沉,賊往來惶惑不能救,遂遣兵于要路邀擊,旦招之賊,眾皆降。執秀升二人詣仁厚,仁厚詰之曰:何故反秀升?曰:自大中皇帝晏駕天下,無複公道紐解,綱絕反者,豈唯秀升成是敗非?機上肉唯所烹 耳?仁厚愀然,命善食而械之;夏四月庚子,獻於行在,斬之。 六月,加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同平章事。四年春二月,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反;三月,詔以高仁厚為留後,將兵討之。陳敬瑄之遣仁厚討韓秀升也,語之曰:成功而還,當奏以東川相賞。師立聞之,怒。田令 孜恐其為亂,征為右僕射。師立得詔書,怒不受,代殺官告使及監軍使,舉兵進屯涪城,移檄行 何及諸道,數陳敬瑄十罪,自言集本道將士十五萬人長驅問罪,詔仁厚討之。五月,高仁厚敗東川兵于鹿頭關,進圍梓州。六月,東川將吏斬楊師立以降,詔以高仁厚為東川節度使。仁厚圍梓州,久不下,乃為書射城中,為言仁厚不忍玉石俱焚,為緩師十日,使諸君將士自 成其功,不然四面俱進。諸君圖之數日,鄭君雄大呼於眾曰:天子所誅元惡耳,他人無預也。眾大噪,突入府,師立自殺,君雄擎其首出降,仁厚獻其首及妻子于行在。陳敬瑄釘其子於城北。敬瑄三子出觀之,釘者呼曰:茲事行及汝曹,汝曹於後努力領取。三子走馬而返。詔以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光啟二年三月,陳敬瑄殺東川節度使高仁厚。敬瑄疑仁厚,欲去之。遂州刺史鄭君立攻漢州,進向成都。敬瑄遣其將李順之逆戰,君立 敗死。敬瑄又發維、茂羌軍擊仁厚,殺之。夏四月,楊複恭出楊師 為忠州刺史。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複恭為中尉,自除西川監軍,往依陳敬瑄。複恭斥令孜之 党,出王建為利州刺史,師太忠州。九月,白虹見西方。三年春正月,以顧彥朗為東川節度使。文德元年夏四月,荊南守將王建肇奔黔州。初,成汭更名郭禹,結千人奔入峽,襲歸州,入之,自稱刺史,招還流亡,得勝兵三千。遣將 許存擊荊南,又破其將王建肇,肇奔黔州,昭宗遂拜禹荊南節度留後,始改名複故姓。西川節度使王建遣將屯忠州。王建肇據黔州,詔以建肇為武泰軍節度使。十二月丁亥,以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為行軍司馬。大順元年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卒,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十二月乙酉,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遣中使宋道弼賜旌節。賜黔州觀察使號武泰軍節度使。甲辰,王建遣其將王宗侃等救東川。宋道弼至東川,楊守亮遣楊守厚囚之,奪共旌節,攻東川。彥暉求救于王建,建遣其將王 宗侃、王宗弼等救之。建密謂諸將曰:爾等破賊,彥暉必犒師。汝曹於行營報宴,因而執之,無煩再舉。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綿州。彥暉俱犒禮諸將報宴,宗弼以建謀告之,彥暉乃以疾辭。 景福二年三月,以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弟禮法為士大夫所宗。玭為御史大夫,上欲以為相,宦官惡之, 故久謫於外。玭嘗有家訓以誡子孫,世以為格言。二年十二月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于楸林。王建奏顧彥朗不發兵赴難而掠奪輜重,遣瀘州刺史馬敬儒斷峽路,請興兵討之,遂遣洪破 東川,俘斬數萬。丙申,王建攻東川,別將王宗弼為東川兵所擒。三年夏四月,武泰軍節度使王建肇棄黔城奔酆都。成汭與其將許存溯江略地,盡取瀕江州縣。建肇棄黔州,牧余眾保酆都。成汭遣其將許存取渝、涪二州,以趙武為黔中留後。五月庚寅,趙武攻酆都,王建肇降于王建。十二月,東川兵焚掠漢、眉、資、簡之境。四年二月戊午,王建遣華洪、王宗祐將兵五萬攻東川。庚申,王建以王宗阮為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趨渝州。辛酉,王宗侃取渝州,降刺史牟崇厚。冬十月乙卯,知合州王仁威帥眾千人降于王建。

王建陷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死之。建攻東川益急,彥暉聚其宗族共飲,遣王宗弼自歸王建。酒酣,命假子瑤殺己及同飲者, 然後自殺。建入梓州,兵尚七萬人。王建命王宗綰分兵徇昌、普等州;以宗滌為東川留後。光化元年九月己醜,分渝、昌、合、遂、瀘五州為一鎮。東川留後王宗滌言于王建,以東川封疆五千余里,文移往還,動逾數月。請分五州別為一 鎮,建表言之,置武信軍節度使。冬十月丁巳,以東川留後王宗滌為節度使。三年秋七月甲寅,以王建兼東川、武信兩道都制置等使。天複元年五月丁酉至於己亥,太白晝見經天在井度。閏六月,昌、普、合三州民作亂,王建遣王宗黯將兵討之。道士杜從法以妖言惑眾,民遂作亂。宗黯會東川武信兵討之。王宗侃等討杜從法,未 幾,平。八月己亥,西方有白雲如履底,中出白氣,如匹練,長五丈,上沖天,分為三慧,頭下垂。三年八月,以渝州刺史王宗本為開道都指揮使。宗本言于王建,請出兵取荊南,建從之,故有是命。使宗本將兵下峽。冬十月,王宗本定忠、萬諸州。初,夔州刺史侯矩從成汭救鄂州,汭死,矩奔還。會宗本兵至,矩以州降之。宗本定夔、 忠、萬、施四州,複以矩為夔州刺史,更名曰王宗矩。熒惑徊于東井間,久而去。王建以王宗本為武泰留後。武泰軍節度使徙治涪州。武泰軍舊治黔州,宗本以地多瘴癘,請徙治涪州,建從之。天祐元年,忠義節度使趙匡疑遣水軍上峽攻王建,知渝州王宗阮等擊敗之。 後樑 太祖乾化二年九月辛巳,蜀改劍南東川為武德軍。三年五月,蜀騶虞見璧山,有二鹿隨之。秋七月,蜀以武泰軍節度使潘炕為內樞密使。蜀主將以七夕出遊,太子召集諸大臣宴飲,內樞密使潘峭等不至,太子怒,入白蜀主潘峭、 毛文錫離間兄弟。蜀主怒,命逐峭等,遂有是命,於是太子遂謀作亂被殺。四年春正月,荊南節度高季昌攻忠、涪等州,不克。季昌以蜀夔、萬、忠、涪四州舊隸荊南,興兵取之。先以水軍攻夔州,刺史王成先逆戰季 昌,縱火船焚。蜀浮橋招討副使張武鐵 拒之,船不得進,會風反,荊南兵焚溺,死者甚眾。季 昌乘戰艦蒙以牛革,飛石中之,折其尾,季昌易小舟以遁,荊南兵大敗,俘斬五千級。蜀忠州節鎮王宗壽殺夔州刺史王成先。季昌之來攻也,宗壽鎮忠州,成先請甲,宗壽但以白布袍給之。荊南兵既敗,成先密遣人 奏宗壽不給甲之狀,宗壽獲之,召成先斬之。秋八月庚辰,蜀殺武太軍節度使王宗訓于成都。宗訓鎮黔州,貪暴不法,擅還成都,見蜀主多所邀求,言詞狂悖。蜀主怒,命衛士毆殺之。戊子,以內樞密使潘峭為武泰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麟見昌州。貞明二年春正月,蜀以李繼崇為武泰軍節度使兼中書令。三年秋七月,蜀以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都招討。 後唐 莊宗同光三年九月,詔高季興取夔、忠、萬三州。十月,高季興以夔、忠、萬三州詣魏,降。唐之伐蜀也,亦命高季興充招討使,季興嘗欲取三峽,畏峽路招討張武威名,至是乘唐兵 勢,自將水軍上峽,張武以鐵索斷江路,季興遣勇士乘冊斫之,會風大起,舟 於鎖,不能進退, 矢石交下,壞其戰艦,季興輕舟遁去,繼而聞北路陷敗,以夔、忠、萬三州遣使詣魏王,降。十一月,蜀武信節度使王宗壽以渝、合、昌、瀘、遂五州降。十二月,以董璋為東川節度使。郭崇韜之伐蜀也,以孟知祥有薦引舊恩,將行,言於上曰:知祥信厚有謀,可為西川帥。崇 韜素與董璋善。蜀平,詔以知祥節度西川、璋東川。明宗大成元年六月,高季興表求夔、忠、萬三州為屬郡,從之。秋七月癸未,流夷州司戶韋說於合州。說與豆盧革同平章事奏事,帝前或時禮貌不恭,百 官俸錢皆折佑。由是眾議沸騰,諫議大夫蕭希甫上疏論之。貶說漵州刺史,又貶夷州司戶,尋 流合州,革流陵州。冬十月以文思使朱弘昭為東川副使。安重誨以知祥、董璋據險擁兵,恐久難制。防禦使李嚴自請為西川都監、弘昭東川副使。 李嚴毋賢,明謂嚴曰:汝前啟滅蜀之謀,今日再往,必以死報蜀人矣。二年二月丙申,高季興遣兵襲涪州,不克。壬寅,以東川節度使董璋充東南,而招討使新夔州刺史,西方鄴副之。三月甲寅,以李敬周為武信留後。六月丙申,西方鄴敗荊南水軍於峽中,複取夔、忠、萬三州。秋七月癸巳,以與夔、忠、萬三州為豆盧革、韋說罪,皆賜死。三年六月,孟知祥奏夔、忠、萬三州已平,請召戍兵還,不許。先是詔發西川兵戍夔州,知祥遣毛重威遣三千人往。頃之,奏三川已平,請召還,帝不許。 知祥陰使人誘之,重威帥其眾鼓噪逃歸,帝命按其罪,知祥請而免之。十一月,忠州刺史王雅取歸州。四年九月,詔鄜州戍東川兵歸董璋,選羸老歸之,留其壯者,仍收其甲兵。長興元年九月丁亥,以石敬瑭為東川管都招討使,權知東川事。時董璋反,下制削璋官爵,興兵討之。以孟知祥兼西南供饋使,及敬瑭等合兵攻討。十月癸醜,東川兵陷合、巴、蓬、果等州。十二月戊辰,峽路行營招討使張武至渝州,刺史張環降之,遂取瀘州。遣先鋒將朱偓分兵 趣黔、涪。甲申,張武卒於渝州,知祥命副將袁彥超代之。 朱偓取涪州。偓將至涪州,武大節度使楊漢兵棄黔南奔忠州。偓追至酆都,還取涪州。知祥以成都支 使崔善權武太留後。二年春正月丙戌,東川歸合州于武信軍。二月庚子,孟知祥以武信留後,李仁罕為峽路行營招討使,將水軍東略地。丙午,董璋還東川。丁巳,李仁罕陷忠州。閏五月丙午,帝遣東川軍將劉澄還本鎮。三年夏四月乙丑,東川節度使董璋謀襲成都,不克。六月戊午,武太節度使趙季良帥將吏請孟知祥兼鎮東川,許之。八月甲子,孟知祥令李昊為武太留後,仍自求旌節。四年,以孟知祥為東川節度使。是年,知祥據蜀。潞王清泰元年二月癸酉,蜀主以武太節度使趙季良同平章事,節度使如故。九月,蜀武信節度使李仁罕加兼中書令,判六軍事。仁罕自恃宿將有功,複受顧托,求判六軍令。進奏吏宋從會以意,諭樞密院,又至學士院 偵草麻。蜀王不得已從之,以保甯節度趙廷隱兼侍中為之副。 後晉 天福三年春正月丙寅,蜀主以武信節度、同平章事張業為左僕射;武太節度使王豦回兼武 信節度事、同平章事。六年二月,蜀主加武信節度使同平章事王豦回都指揮使,罷其節度使。蜀自建國以來,節度使多領禁兵,或以它職留成都,委僚佐知留務,專事聚斂,政事不治, 民無所訴。蜀主知其弊,故罷節度,加職有差。三月甲戌,以給事中謝從志知武太軍。 宋 太祖建隆二年五月己醜,歲星犯東井。乾德二年七月己卯朔夜,西方起蒼白氣,長五十尺,貫天船、五車、參、宿。十一月甲戌,命王全斌、曹彬等伐巴蜀。時王全斌為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崔彥進副之,道出鳳州;劉光義為都部、署樞密承 旨,曹彬副之,道出歸州。上宴於崇德殿,示川峽地圖,授攻取方略。三年春正月,劉光義取忠、萬、開、施四州。三月,兩川賊群起,先鋒都指揮使高彥暉死之。時蜀既降,王全斌等在蜀晝夜宴飲,不恤軍務,縱掠子女,劫奪財物,蜀人苦之。於是渝、 涪、資、昌等十六州皆起兵應文州刺史左師雄,彥暉戰死。七月,珍州刺史田景遷內附。十二月,兩川平。上聞兩川兵起,命客省使丁德裕討之,以康延澤為東川招討,與劉光義、曹彬等擊師雄,破 之,分道招集,賊眾悉平。四年,南州進銅鼓內附。 五年春正月丁未,合州漢初縣上青摎木中有文曰:大連宋。開寶元年,珍州刺史田景遷言本州連歲災沴,乞改為高州,從之。三年六月乙未,月犯東井。四年四月己巳,太白犯東井。五年七月乙丑,填星犯東井;庚辰,月犯東井。忠州火,倉庫殆盡。八年五月,合州巴川縣獻瑞麥。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十月,渝州獻幾穗禾。三年春二月甲子,罷昌州七井虛額鹽。八月辛未,夷州蠻任朗政入貢。七年八月己卯,詔川峽諸州官織錦綺、鹿胎、透背、六銖、欹正、龜殼等悉罷之,民間勿禁。八年七月,銅梁縣民楊彥魯禾一莖九穗。十月癸未,月犯東井。雍熙元年七月乙卯,熒惑入東井。冬十月戊戌,忠州錄事參軍蔔元幹坐受賕枉法,杖殺之。黔南言溪峒夷獠疾病,擊銅鼓以祀神鬼,詔釋其銅禁。二年正月壬戌,有星出東井,其大倍于金,入輿、鬼沒。四年,有犀自黔南入萬州,民捕殺之,獲其皮角。端拱二年春正月壬辰,以涪州觀察使柴禹錫為澶州兵馬部署。秋七月戊子,彗星出於東井。淳化元年八月己巳,禁川峽殺人祀鬼。州縣捕察,募告者賞之。九月辛巳,禁川峽民父母在出為贅婿。十二月壬午,流星出天關,曆東井至大角墜地,光芒四照有聲。忠州民王欽眉牛生二犢。二年永川縣民梁行良牛生二犢。五月壬申,以涪州觀察使柴禹錫知樞密院事。八月,江溢,陷涪州。詔溺死者給殮具,鐵錢三千,仍發廩以賑之。五年五月,李順党張餘黨攻陷渝、涪、忠、開等州,開州監軍秦傳序死之。先是青城賊王小波聚眾作亂,中流矢死。眾遂推李順為帥,寇圍兩川。遣王繼恩為兩川 招討使,分兵擊賊,獲李順,誅之。其党張餘等複攻陷渝、涪等八州,監軍秦傳序死。八月,峽路行營破賊於合州,複廣安軍,張餘敗走。至道元年二月甲申,令川峽諸州瘞暴骸。丙午,獲賊張餘,賊党悉平。二年二月丙子夜,西方有蒼白氣,長短八道,如彗星掃稍,經天漢,參錯如交蛇。三月,熒惑守東井。六月戊戌,黔州言蠻寇,鹽井巡檢使王唯節戰死。高州、溪州蠻併入貢。三年,合州赤水縣民蘇福牛生二犢。分天下為十五路,渝、忠、黔、涪四州隸夔州路,昌、合二州隸潼川路。

真宗咸平元年八月,涪州人風壞城舍。牂牁夷龍漢堯遣使龍光晪入貢。光晪率牂牁諸蠻千余人來貢,詔授光晪等百三十人官。二年六月丁醜,太白入東井。三年,牂牁都部署張文黔入貢。四年六月丙申,填星犯東井。丁巳,詔東川民田先為江水所害者除其租。八月丁卯,遣使巴蜀,廉察風俗、官吏能否。十月辛醜,填星犯井、鉞;己未,犯東井。五年七月戊戌,白氣如陣貫東井。牂牁夷龍漢 遣牙校率部蠻入貢。特遣牙校率部蠻千六百人,馬四百六十匹,並藥物布帛等來貢。賜冠帶於崇德殿,厚齎 遣還。六年,合州石照縣民仲漢宗、大足縣民劉武,牛生二犢。十一月甲寅,有星孛于井、鬼,曆五車入參,三十餘日沒。景德元年,詔西南牂牁諸國進,奉使來朝者令廣南西路發兵援之,勿抑其意。先是龍光進等來朝,上矜其道遠,人馬多斃。因詔宜州自今可就賜恩物,至是懇請詣闕, 從之。二年七月庚午,月犯東井。詔西南羈縻保霸州刺史董紹重、董忠義歲賜紫綃錦袍。三年八月戊寅,詔川峽戍兵,二年者代之。四年,西南蠻羅甕井都指揮使顏士龍等入貢。士龍種落遐阻,未曾來朝,今始至,詔館餼,賜予如高、溪州。大中祥符元年七月,黔州嘉禾異畝合穗;八月乙巳,黔州言磨嵯浴浦蠻首領龔行滿等率族 二千三百人內附。已酉,掩東井。二年八月乙巳,月在東井;九月壬申、十一月丁卯,月入東井。十二月,黔州芝草生一莖十二枝,若山峰狀。庚寅,熒惑犯東井。三年正月壬戌,月入東井。昌州廨廳,桂芝生四本。三月甲申、八月壬辰、十一月丁巳,皆犯東井。四年三月庚寅,熒惑犯東井。六月戊申,月在東井。秋七月,昌州地震。峽路鈐轄,執亂夷人王群等赴闕,詔釋之。王群等至闕下,上曰:蠻人不識教義而之為亂,亦守臣失於撫綏。並免死,分隸遠地。八月,昌元縣民舒元晃田禾一莖九穗,知州柴德芳以聞。長壽縣民常自天田禾合穗者二。

十一月乙酉,月犯東井。五年二月戊申、九月乙酉、十一月丁未,月皆入東井。六年正月壬寅,月入東井;四月甲子,在東井;七月癸醜,掩東井;九月丁未,犯東井;十一 月壬寅,入東井。十二月己巳,犯東井。二月甲戌,月犯東井。六月辛未,太白犯東井。七年正月,牂牁酋鬥望三路分眾來寇,官軍大敗之。酋率眾來鬥,官軍大敗,射殺數百人,溺江水者莫計。夷人震,讋詣軍首,服納牛羊、銅鼓、 器械,願貸死,永不寇盜邊境,因殺三牲盟誓,詞甚懇苦,即犒以牛酒,感悅而去。二月,忠州獻芝五本。六月庚辰,月入東井。七月己酉,熒惑犯井、鉞,又犯東井。十二月丁巳,詔川峽轉運提點刑獄官察屬吏貪墨慘刻者。八年二月己未閏六月壬寅,月掩東井;十月壬辰,東井。四月癸醜,熒惑掩井、鉞;甲子,太白犯東井。昌州有芝生石上,一本四莖,其色黃白。八月己亥,有星出參,南流入濁。夔州路上言,南寧州夷族張聲進奉為蕃落,使龍漢 仇劫不已,乞降,敕書安撫之。天禧二年五月庚寅,熒惑入東井。四年八月,詔夔路置常平倉。五年六月甲寅,太白入東井。秋八月,兩川稔。十月戊子,月掩東井。乾興二年七月辛卯,月犯東井。

卷之五十八事紀五

编辑

仁宗天聖元年三月庚辰,涪陵金銅像出。時涪陵相思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舊址,發之,得金銅像三百二十有七。閏九月癸巳,星出五車,自參沒。二年十月庚午,月犯井、鉞。三年八月,以忠州鹽井歲增課為民害,詔除之。十二月辛酉,月犯東井。四年正月戊子、十月己醜,月皆犯東井。秋七月辛未,減兩川歲輸,錦綺易綾,紗為絹,以給邊費。八月甲申,熒惑犯東井。

十一月丙辰,星出東井,沒于南河側。五年九月丁巳,月犯東井,甲子有星出北河,沒于東井。十月甲申,月犯東井。六年春正月己酉,罷兩川乾元節歲貢織佛。二月甲戌、七月己卯,月皆犯東井。三月甲辰,熒惑犯東井。七年七月壬午,犯井、鉞;丙戌,又犯井距。十一月,黔州、溪州蠻入貢。八年正月己卯,熒惑犯東井。九年十一月丁亥,弛兩川 禁。明道元年三月癸巳,星出中台,貫北河入東井沒,炸烈有聲,明燭地。六月乙丑,太白犯東井。七月壬辰,月犯東井。二年冬十月甲辰,詔以兩川歲貢綾錦紗羅以三之二易為.絹,供軍需。十二月兩川饑,遣使安撫,除民租。景祐元年三月壬寅,太白犯東井。八月己卯,星出東井,行至廁星沒,尾跡久方散,明燭地。九月己醜,星出東井,如太白,赤黃色,有尾跡,向東速行,至柳沒,光照地。二年三月壬寅,太白犯東井。四年六月癸酉,太白犯東井。寶元元年四月己巳,太白犯東井。八月壬申,星出東井,如太白,東北速行,沒輿鬼,明燭地。十月己醜,星出東井,如太白赤黃,有尾跡,至狼側沒,明燭地。二年九月乙卯,出內庫銀四萬兩,振夔州等路饑民。冬十月甲申,詔兩川饑民出劍門關者勿禁。康定元年六月丁未,太白犯東井、歲星犯井鉞。七月戊午,歲星犯東井;庚子,又犯之。慶曆元年六月癸卯,月犯東井。二年十二月,合州石照縣野穀穗生。三年七月戊子,月犯東井;九月癸未,入東井。四年七月甲申、八月癸醜、十月丙午,月皆犯東井。五年二月甲寅,熒惑犯東井;辛酉,太白犯東井。六年七月癸巳,星出昴,至參沒;乙巳,熒惑犯東井。十一月辛卯,月犯東井。七年八月乙丑,月犯東井。九月庚辰,星出東井,沒於狼。皇祐二年八月壬申,月入東井。四年正月丙辰,月犯東井。川峽增置寧遠軍。

九月己酉,星出參,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尾跡赤黃。十一月壬寅夜,黑氣生東方,南北至濁,貫參宿、軒轅。五年六月乙未,太白犯井鉞。九年乙亥,星出參,如太白,西北速行至昴沒,有尾跡,明燭地。嘉祐二年,梓夔路三里村夷人寇淯井鹽。三年正月乙未,星出參,赤黃色,向西東行至大廩沒。三月庚子,熒惑入東井。秋七月癸巳,以夔州路旱,遣使安撫之。九月丁亥,月犯東井。四年九月戊辰,星出東井,東行至柳沒。五年二月丙戌,熒惑犯東井。六月己巳,填星犯井鉞;甲申,犯東井;十月甲申,退犯東井距星。七月庚戌,月掩東井;十二月,丁卯犯東井。十一月丁未,太白退犯井 。六年三月己醜,月犯東井,八月癸酉,掩東井,十月乙未,又犯之。七月甲申,太白犯東井,己醜太白犯填星纏井十二度。七年二月壬辰,星出東井,如太白至畢沒。十月己亥,星出參,如太白南行至天園沒,尾跡青白。英宗紹聖六年正月戊申,四月庚午,月犯東井。八月甲寅入東井,十月戊申,又犯之。六月甲子,太白犯東井。十二月,以渝州大水,遣使賑恤,蠲其租賦。二年二月乙未夜,蒼黑雲起,西北方長五丈,許縣東井及北斗,良久乃散。三月丙寅,月犯東井。四月癸巳,六月甲寅,七月壬午,八月己酉,入東井。十月壬寅,犯東井。十一月辛未,又入東井。九月,星出參,至天倉沒。四年正月庚申、二月戊子、三月乙卯、閏三月癸未、四月庚戌、五月甲辰、六月辛未、九月癸 巳、十月辛酉、十一月戊子,月皆入東井。三月甲寅夜,西南方起蒼白雲二,長三丈、闊尺,相距二尺,貫東井南河,久之乃散。十二月乙卯,月犯東井西南第二星;庚戌夜,蒼黑雲起南方,長三丈、闊二尺,貫五車,東井 五諸侯。神宗熙甯元年六月丙寅、七月甲子、八月辛醜、九月戊子、十月丙辰,月皆入東井。八月乙丑,星出參北,如太白,東速行,入濁沒,赤黃,有尾跡,照地明。十二月癸未,月犯東井第二星。黔州蠻方異現以方物獻,授靜蠻軍節度使。二年正月戊寅、四月庚子月入東井。六月庚申,太白犯東井;距星辛未入東井。七月己醜,月入東井,犯東南第二星;八月丙辰,入東井。十月辛亥,月犯東井東北第三星;十一月戊寅、十二月丙午,入東井;癸酉,犯東井西北第

二星。三年二月戊辰,月入東井;七月辛卯,犯東井鉞星;八月己卯,犯東井東第二星;九月丙午, 犯東井距星;十一月辛醜,入東井。八月戊寅,詔川峽諸路轉運官立格就注,具為令。黔涪夷張漢興以方物入獻,授捍蠻軍節度使。四年春正月乙未,渝州夷李光吉叛,巡檢李宗閔戰死,命夔州轉運使孫構討平之。夷人梁承秀與光吉、王充導生獠入寇。轉運判官張詵請誅之,選構為使倍道之。官至,則 遣涪州豪杜安募千人往襲,自督官軍及黔中兵擊其後,斬承秀,入討三族,火其居,余眾保黑崖 嶺。黔兵從間道夜噪而進,光吉墜崖死,充自縛降。二月甲戌,賜討渝州夷賊兵特支錢。十月己巳,月犯東井;十一月甲子,犯東井東北第一星。五年三年丙戌、十一月己未,月皆犯東井東北第一星。十一月甲寅,星出七星南,如杯,西慢行至參、旗沒,青白,有尾跡。六年三月戊辰,熒惑入東井。五月癸卯,朔播州楊貴遷遣子光震入亥,以光震為三班奉職。七月戊辰,星出天關,如杯,東南緩行至東井內沒,青白,有尾跡。黔涪夷入貢。黔涪夷龍蕃、羅蕃、方蕃、石蕃、張蕃,號五姓,皆常奉職。至是率八百九十人入覲,貢丹 砂、氈馬,賜袍帶錢帛有差。七年,淯水六姓夷自淯井謀入寇,命熊本經制之。本奉命將蜀兵募土丁及夷界黔州弩手,以毒矢射賊,賊驚潰。於是山前後長寧等十郡八 姓及武寧砦皆降。八年三月丙辰,熒惑犯東井東北第二星。十一月,渝州南川獠木鬥叛,詔熊本安撫之,建南平軍。先是光吉等平他部族據有之,朝廷因補其土人王才進充巡檢,委之控扼,才進死,部屬無 所統。獠木鬥叛,詔本安撫。本進營銅佛埧,抗其尤,焚積聚以破其黨,木鬥氣索,舉溱州地五百里來歸,為四砦九堡,建銅佛埧為南平軍。九年八月戊戌,熒惑犯井鉞;壬寅,犯東井、距星;丁未,入東井;十月戊戌,犯東井東北第 一星。十一月丙寅,星出參、旗西,如太白,南緩行至天苑內沒,青白,有尾跡。十年正月辛巳,星出參,星如太白,西南速行天苑沒,有尾跡。十月丁亥,星出東井北,如杯,急行至軒轅沒,有尾跡,照地明。元豐元年秋七月癸酉,詔忠州團練使韓存寶經制瀘夷。先是渝州獠寇南川,其酋阿訛奔箇恕,熊本重賞檄斬之,阿訛傑黠習知邊隙,箇恕匿不殺, 會箇恕老,以兵屬其子乞弟,遂與阿訛侵諸部。時羅苟夷叛,犯納溪提刑穆珦,言羅首起端,不加誅則烏蠻觀望,為害不細。命韓存寶擊之,存寶召乞弟犄角,封蕩五十六村。阿訛囤蠻乞降,承租賦,乃罷兵。 庚辰,熒惑入井。九月己亥,星出東井,如杯,東北急行至濁沒,赤黃,有尾跡,照地明。二年正月己卯,月犯東井東北第一星。六月,忠州雨豆。七月,忠州南賓縣雨豆。十一月庚辰,月入東井。三年二月壬寅,月入東井;五月戊午,犯井距星。夏四月,複詔忠州團練使韓存寶經制瀘夷。時乞弟率步騎六千至江安城下,責平羅苟之賞,數日乃引去。知瀘州喬敘遣梓、夔都統王 宣以兵二千守江安,而以賄招乞弟與盟于納溪。蠻以為畏已,益悖慢。盟五日,遂率眾圍熟夷羅箇牟族,宣救之,一軍皆沒。事遂張驛召存寶授方略,統三將、兵萬八千趨東川。存寶怯懦不敢進。乞弟送款納降,存寶信之,遂休兵。 九月戊寅,月入犯東井東北第三星;十二月,入東井。四年三月壬辰、六月辛巳,月皆入東井;七月戊申,犯東井鉞星;十月庚午,犯東井西北第 二星;十一月戊戌,入東井;十二月乙丑,犯東井西北第二星。南平蠻楊光震助官軍破乞弟,殺其党阿訛。時以環慶副總管林廣代韓存寶討瀘夷,光震助官軍殺阿訛。詔林廣與光震同力討賊,乞 弟恐,複送款。帝以其前後反覆,無真降意,督廣進師,廣遂破樂攻城至鬥蒲村,斬首二千五百級。乞弟納降,廣盛陣兵以受之,乞弟疑有變,引眾遁,廣兵深入。自是瀘夷震懾,不復為患。五年正月癸巳,月犯東井東南第二星;二月庚申、三月戊子、六月丙子、七月甲辰、八月辛 未、十一月癸巳、十二月庚申,月皆入東井。六月乙巳,填星犯東井;七月甲子、十一月丁亥,月皆犯東井。十月庚戌,星出參南,如太白,東南急行至濁沒;辛亥,星出參、旗南,如太白,東南急行至 軍井沒,青白有尾跡。六年正月戊子、三月癸未、九月辛酉、十月戊子,月皆入東井。七年,合州麥秀兩岐。二月戊寅、三月乙巳、七月辛酉,月入東井;八月戊子,入犯東井;九月丙辰,入犯東西東南 第一星。八年,昌元縣通鹽井得銅鍋九,銅盆一,銅盤一。哲宗元祐元年正月丁卯、閏二月乙未、六月辛亥、十一月戊辰,月入東井;十月庚子、十二 月己巳,月皆犯東井。二年正月壬戌,月犯東井。二月丁亥,詔施、黔等州保甲監司免歲閱。三月丁巳、六月丙午、八月戊辰,月入東井;七月癸巳,月犯東井。三年正月戊午,月入東井;三月壬子,犯東井西扇北第二星。秋七月己巳,月入東井。癸酉,忠州言臨江塗井鎮兩黑黍。八月丙申,月犯東井北第二星;九月辛卯,入犯東扇北第二星;十一月戊午,入犯西扇北第 二星。 十二月丁酉,渝州獵人寇小溪。四年二月戊申,月入東井;六月甲子,犯東井;八月乙未,入東井;九月丙戌,入犯東井。江津縣石上生芝草,二本六莖。十月癸醜,月犯井鉞;十一月辛巳,入井。十一月乙酉,星出司怪西南,如杯,慢流至參、旗沒,黃赤色,有尾跡。五年正月丙子、二月癸卯,月犯東井;七月丁亥、十月己酉,月皆入東井。三月癸未,熒惑入東井;甲申,如之。六年八月丁醜,月犯東井。七年九月甲辰,星出參、旗,如太白,急流至參西南沒,青白,有尾跡,明燭地。八年八月庚戌,熒惑入東井。紹聖元年十二月,安置元祐史臣黃庭堅於黔州。初庭堅與范祖禹等修神宗實錄,盡書王安石之過,以明帝之聖。後蔡卞重修以進,於是庭 堅等坐誣詆,安置祖禹永州、趙彥若澧州、庭堅黔州。先是禮部侍郎陸佃預修實錄,數與祖禹等爭辨,大要是安石為之晦隱。庭堅曰:如公言,蓋佞史也。佃曰:盡用君意,豈非謗書乎?至是,佃亦落職。 二年十月丙戌,星出參、旗北,如太白,向東慢流,至觜北沒,赤黃,有尾跡。三年七月壬辰,太白犯東井;癸卯,入東井。四年閏二月辛卯,月犯井東扇比第一星。三月丁卯,詔南平軍毋擅誘楊光榮獻納播州疆土。六月丙戌,熒惑入犯東井。秋八月,彗星見西方。十一月丁醜,編管程頤於涪州。頤時放歸田里,帝一日與輔臣語及元祐政事曰:程頤妄自尊大,在經筵多不遜。於是言者 論頤與司馬光同惡。相濟削籍,竄涪州。河南尹李清臣即日迫遣,欲入內別叔母,不許,明日 贐以銀一百兩,亦不受。十二月,播州夷楊光榮等內附。元符元年二月辛亥,星出西北,如太白,急流至參沒,赤黃,有尾跡,明燭地。九月乙丑,月入井;丙寅,星出井西,如太白,急流至室西北沒,赤黃,有尾跡,明燭地。十一月庚寅、十二月丁亥,月入井。二年二月壬午,月入東井;三月己酉,犯東井距星;四月丁醜入,又犯東扇北第三星;六月 戊戌,入井;七月丙寅,入井犯東扇北第三星;八月癸巳,入井;十月己卯,入犯井,東扇北第二 星;十一月壬午,犯井鉞,又犯井距,又入井;十二月庚戌,入井,犯東扇北第二星。三年正月丁醜、九月癸未,月入井。冬十月,複涪州編管,以程頤判西京國子監。頤既受命謁告,欲遷延為尋醫計。既而供職門人尹焞深疑之,頤曰:上初即位,首被大恩, 不如是則何以仰承德意。然吾之不能仕,蓋已決矣!受一月之俸,然後唯吾所欲耳。未幾致仕。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二月己亥,月犯井鉞;十一月癸酉,入東井。 六月辛亥,太白入東井。崇甯元年正月丁卯,月入東井。四月庚戌,太白犯井鉞。六月壬午,改渝州為恭州。十一月庚寅,月入井。四年閏二月甲戌,月犯井距星;十月庚辰,入井;九月戊申,犯井距星。三月壬寅,熒惑犯東井;甲寅,犯井距星;乙巳,又入井。十二月甲午,星出參,如杯,東慢流入軍、市沒,赤黃,有尾跡,明燭地。五年春正月戊戌,彗出西方,長亙天。大觀元年二月丁卯,星出參,如杯,西南急流入濁沒,赤黃,無尾跡,明燭地。三月癸巳,熒惑入東井。四月戊午,太白入井。十二月,涪州夷駱世華、駱文貴內附。增置黔南路。二年正月庚申,月犯井鉞。六月乙酉,以涪夷地為珍州。八月己醜,月入井;十一月辛亥,月犯井。十二月,涪夷任應舉、楊文貴內附。渝州蠻內附,以其地為溱州。詔以張莊為黔南經略安撫使。三年春正月丁卯,以涪夷地為承州。庚午,熒惑犯井。二月丙子朔,播州楊文貴納土,以其地置遵義軍。三月壬戌,並黔南入廣西路。六月壬辰,熒惑入井。四年四月己卯,熒惑犯井鉞;庚辰,犯井;辛巳,入井。五月壬戌,改廣西黔南路為廣南西路。政和二年六月己亥,熒惑入井。三年夏四月庚寅,以複溱、播等州,降德音於梓、夔路。七年六月壬申,月入井。宣和五年八月壬午,歲星犯井。欽宗靖康元年正月丁醜夜,赤白氣起西方。六月乙巳,右司諫陳公輔以言事則監合州酒務。先是徽宗渡江未還,人情疑懼。公輔力陳父子之誼,宜遣大臣迎奉。欽宗嘉之,擢右司 諫,多所獻替。時言時政三事,語觸時宰,遂與程瑀、李光俱得罪,斥監合州稅。高宗即位召 還,曆遷尚書、禮部侍郎。七月己醜,月入井。九月辛未,貶吳敏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安置涪州。敏為樞密少宰,主和議,言者論其庇蔡京父子,故有是貶。

癸未,月犯井鉞;十一月戊寅,入井;乙未,西方日下有赤氣。 二年三月乙未,月入井。 高宗建炎四年冬十月,貶劉錫,安置合州。 紹興元年春正月,張浚移曲端於恭州。 先是兀術窺江淮,浚議出師以撓其勢,端謂新造之勢難與爭鋒,端即與浚異。積前疑,竟以彭原事罷端兵柄,已而浚複用端,吳玠與端有憾,言:曲端再起,必不利於張公。浚入其說,畏端難制,嘗作詩題柱曰: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王庶告浚,謂其指斥乘輿,遂送端於恭州獄。 八月丁醜,張浚殺曲端於恭州獄。 武臣康隨者,嘗忤端,鞭其背,隨恨端入骨。浚以隨提點夔路刑獄,端聞之曰:吾其死矣!呼天者數聲。端有馬,名鐵象,日馳四百里,又連呼鐵象可惜者數聲。乃赴逮,既至,遂令獄吏縶維之,糊其口,熁之以火,端幹渴求飲,予之酒,九竅流血而死,年四十一。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 二年春,涪州疫,死數千人。 五月,渝、涪皆旱。 冬,夔路五郡饑,渝、涪為甚。 三年六月甲午,太白入井。 四年,合州旱。 五年春正月壬午,月暈于東井。 四月甲辰,熒惑入井;壬子,歲星犯井鉞;七月丁醜、十□月丙午、十一月庚子朔至戊子,逆行入井。 五月辛醜,命川峽訪求元祐黨人子孫。 六月甲申、十月壬戌、十一月甲申入井。 征和靖處士尹焞於涪州。 初金人陷洛,焞闔門被害,焞死複生,門人舁至山谷中而免。劉豫聘之不從,以兵恐之。焞自商州奔蜀,至閬得程頤易傳拜受之。因止於涪,辟三畏齋,以居州人不識其面,至是范仲舉以自代。 六年正月己卯、四月辛醜、十二月丙午,月入井。 三月庚午,歲星入井。 四月甲午,熒惑入井。 六月辛酉,填星入井;七月己巳,犯東北第二星。 七月癸酉,太白與歲星合于井。 閏十一月,為尹焞崇殿說書。 初焞被召,以疾辭。范沖奏給五百金為行資,命漕臣至涪親遣,始就道。會陳公輔攻程氏 之學,焞至九江,遂留不進。張浚言焞拒劉豫之節,且其所學所養有大過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焞至建康,複以疾辭。帝曰:焞可謂恬退關趣,召入見,命為秘書郎。七年二月辛醜,月入井;三月戊辰,犯井鉞;六月丁巳、七月甲申、十月丁未、閏十月甲戌、十二月己巳,皆犯井。 四月丁巳,太白與熒惑合于東井;五月乙亥,與辰星、熒惑、歲星合于井。八年三月癸亥,月犯井;四月戊午、七月丁未、八月甲戌、九月辛醜、十月己巳、十二月甲子,皆犯井。九年正月辛卯,月入犯東井;四月癸醜、六月乙亥、八月己巳、九月丙申、十月甲子、十二月 己未,皆犯東井。十年三月丙戌、二月辛巳、四月戊申、閏六月丁酉、八月辛巳、十月丁亥,皆入犯井。十一年二月甲辰,月入井。六月乙亥,填星犯井距星。十二年七月丁未,熒惑入井。十四年六月癸卯,太白與熒惑合于井。十五年四月丙申,彗星見於參、度;五月丁巳,化為客星,其色青白,至六月乃消。六月乙亥,朔日食于井。十八年八月辛醜,填星順行,犯東井鉞星。十九年六月乙卯,填星犯井鉞;丙辰,犯東井;丁巳,入東井。二十年正月辛卯,填星退,留守東井。二十一年閏四月壬辰,太白與填星合于東井。二十二年六月甲子,太白犯東井;乙酉,入東井。十二月辛醜,月入東井。

卷之五十九事紀六

编辑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秋七月戊戌,命合州取綦崇濃草。二十四年春,始榷夔州路茶。八月丁巳,以辛立領忠州團練使。二十五年四月庚辰、七月己巳,月入井。八月壬寅,熒惑順行入東井。二十六年秋七月丁未,彗出井。十一月癸酉,月入東井。二十七年二月癸卯、三月庚午,月入東井;六月甲辰,犯東井。六月甲申,太白順行犯井鉞;己亥、甲辰皆入東井。二十八年正月辛未,月入東井。閏六月壬戌,熒惑順行入東井;戊辰,又如之。二十九年正月丙寅,月入犯東井。閏六月己未,熒惑與歲星合于井。三十年三月甲申,月入東井。六月壬申,太白入東井。三十一年正月甲申,月犯東井。

三十二年正月庚辰,月犯東井。孝宗隆興元年二月己醜,月入井。六月丙子,太白入東井。二年二月甲子,月入東井。乾道元年正月庚午夜,白氣出奎、宿貫畢,入參宿止。三月戊辰夜,白氣自參宿至角宿止,與天漢相接,約廣七丈。六月辛巳,太白入東井。四年六月辛亥,太白入東井。五年三月丁醜,熒惑犯東井。四月乙巳,太白與熒惑合于井。七年二月壬戌,熒惑犯東井。三月甲午,太白與熒惑合于井。六月庚戌,歲星與太白合于井。八年五月癸未,太白與歲星合于井。八月丙午,熒惑入東井。淳熙元年七月辛卯,熒惑入東井;戊申,月入井。二年正月壬辰,月犯井鉞;二月庚申、四月乙卯、九月戊戌、十月乙巳,皆入東井。秋七月辛醜,有星孛於西方。三年三月庚戌、九月辛亥,皆入東井。六月丁亥,太白犯井鉞;辛卯,入東井;癸巳,與熒惑合于井。四年三月戊寅,月入東井。五年三月辛巳,月入東井。五月辛卯,填星入井;八月丙辰,留守東井;十一月辛醜,又犯。六年正月壬申,填星留守井;是月戊子、二月戊申,皆犯入東井。蠲夔州路上供金銀。六月乙未,太白入東井;丁酉,太白與填星合于井。七年七月乙亥,月入東井。八年五月甲辰,填星入東井。十二月,以夔州等路水旱相繼,發廩蠲租,遣使賑之。九年二月辛亥,東西川大震。三月辛未朔,詔賑濟忠、萬、恭、涪四州。夏五月不雨,至於秋七月,恭、合、昌、涪、忠皆旱。八月己未,月入東井。九月辛卯,以旱減恭、合、渠、昌州今年酒課。合州大火,燔民居幾盡,官舍僅有存者。十一月庚午,賑夔州路饑。十年正月壬子,月入東井。夏,恭、涪、合、南平軍旱。

合、昌州薦饑民就賑,相蹂死者三十余人。十一年三月甲寅,熒惑與歲星合于井。七月壬申,填星入東井。十二年冬十月甲寅,蠲黔州經制無額錢。十三年十二月丙子,思州田氏獻納所買黔州民省地,詔償其直。十四年六月甲戌,填星入井;七月癸未,熒惑入井。十五年閏五月丙戌,填星入井。十六年六月丙辰,熒惑入東井。八月甲午,升恭州為重慶府。光宗紹熙元年秋,重慶府旱。十月庚戌、十二月乙巳,月入井。二年五月,合州大水,渝、涪州旱。七月丁未,熒惑入東井。冬十月庚子,以四川、合州等軍被水,下詔撫諭之。三年春正月丁巳,命夔路轉運使通融漕計糴米,以備凶荒。四年秋,合州旱。甯宗慶元元年三月庚寅,太白與歲星合於參。四月辛酉,歲星與太白合于井。六月丁卯,太白入東井;十一月己卯,月入東井。三年二月壬寅,熒惑犯東井。六月壬申、九月甲寅,月入東井。嘉泰三年六月甲寅,太白入井。開禧元年夏,忠、涪州大旱。六月壬子,太白入井。二年春,忠、涪州皆饑。七月乙未,歲星犯井鉞;八月庚戌,犯東井;二年七月辛卯,填星犯井鉞;九月甲子,留守井。冬十月乙卯,複珍州、遵義軍。嘉定元年四月辛亥,填星犯井;五月戊辰,熒惑與填星合于井。六月甲戌,太白犯井鉞;戊寅,與填星、熒惑合于井。二年正月癸巳,填星犯守井;四月丁醜,太白與填星合于井。四年閏二月己醜,月入東井。五年正月丁巳,月入井。六月,昌州、普州旱。九月庚戌,遵義砦夷楊煥來獻馬。六年二月壬寅,月入井。八年七月辛未,月入東井;十一月辛未,如之。九年春正月丙寅,月入井。

二月辛亥,東西兩川地震;三月乙卯,又震;甲子,又震;丁卯,又震;壬申,又震。十年六月辛未,東川大水。十一年二月庚戌,月入東井;九月戊子、十二月庚戌,皆如之。七月甲戌,歲星順行犯井鉞;八月甲午,順行入東井;九月己醜,留守井。十二年閏三月甲寅,太白與歲星合于井;六月庚辰,順行入井。七月壬戌,熒惑順行入井;八月癸未,月入東井。十三年九月丙子,月入井。十六年,銅梁麥秀兩岐;夏六月,禾生九穗。理宗紹定元年,升黔州為紹慶府。二年六月乙酉,歲星順行入井;十一月丁巳,退行入井。五年秋七月甲申,太白順行入井。六年二月癸卯,熒惑犯東井。端平元年九月辛醜,熒惑入井。十二月庚子,月入井。二年秋七月丙申,太白順行入東井。三年秋七月庚午,月入井。嘉熙元年六月乙未,太白與填星合于井。秋七月辛酉,月犯歲星,填星入井;癸酉,入井。八月乙酉,填星順行,犯東井第二星。二年閏四月丁未,月入井。四年秋七月乙丑,太白順行入井;甲戌,與熒惑合于井。四川制置知重慶府彭大雅築重慶城。大雅自記雲: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城渝,為蜀根本。淳祐二年春正月,元兵寇巴蜀。四川宣撫使孟珙分兵禦之,遣一軍屯涪州。六月丁醜,歲星順行,犯井宿。三年五月庚子,詔忠州戍卒執役三年者各補轉一官。秋七月丁亥,太白入井。四年春正月,以餘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知重慶府,兼領四川財賦。時自寶慶友端平,蜀地殘破,所存州縣無幾,國用益窮。十六年間,制置、宣撫俱無成績, 於是兩川無複紀律,蜀日益壞。玠至,大更弊政,遴選守宰,築招賢館于府左,士之至者,隨材任之。遂以利閬城、大獲山以護蜀口,其他因山為壘,棋布星列,如臂使指,屯兵聚糧,為必守計,民始有安土之心。 三月,餘玠城釣魚山,徙合州治之。 播州人冉璡、璞兄弟,俱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後閫帥辟召,皆堅辭不至。聞玠賢,自詣府上謁玠,辟別館處之,伺之終日不言,唯對踞,以堊畫地位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去。居旬日,屏人語玠曰:為今日西蜀計其,在徙合州城乎?躍起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璡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此,若仼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于十萬師遠矣!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淺士。遂密聞於朝,請不次官之,徙城之事,悉以委任,釣魚城成,蜀始可守。

詔以冉璡為承事郎,權發遣合州;冉璞為承務郎,權通判合州事。五月丁巳,以都統制楊價世守南邊,調戍播州。捍禦勤瘁,詔轉右武大夫。五年七月丙子,月入井。八年秋七月戊申,太白入井。十年六月朔,忠州皇華洲石出雙魚。冬,餘玠出兵,至興元而還。玠帥蜀,慷慨自許,有“挈故地還天子 ”之語,上嘉之。數年之間,建城壁,築關隘,增屯堡, 邊境稍息,寢以驕恣。而鄭清之再相,因慫恿其進兵。於是一意出師,雖有小捷,至興元遇蒙 古將汪德臣,鄭鼎無功而還。十一年秋七月壬申,太白入井。八月丁酉,熒惑入井。十二年九月,忠州穗禾生。十二月己未,詔追錄彭大雅創城渝州功,複承議郎,即官其子。初以浮議有詔削三秩,至是追複之。寶祐元年夏五月甲午,詔余玠赴闕。初,都統王夔之素殘悍,號王夜叉,桀驁不受節度,所至劫掠,蜀人苦之。玠按部夜召計 事,潛以親將楊成單騎入營,領其眾,夔至,玠斬之。又素欲革軍中舉代之弊。會戎州帥欲舉統制姚世安為代,玠不許。世安素結丞相謝方叔子姓,至是求援于方叔,方叔遂倡言玠失戎利心。帝惑之。世安乃與玠抗,玠鬱鬱不樂。玠專制四屬,凡有奏疏,詞氣不謹,帝不能平,遂用徐清叟言,以資政殿學士召還,知鄂州。 六月丙辰,以餘晦為四川制置,知重慶府,總領四川財賦。秋七月,資政殿學士余玠暴卒。玠之治蜀也,任都統張實治軍旅,安撫王唯忠治財賦,監簿朱文炳接賓客,皆有常度。自 寶慶以來,蜀閑未有及之者,然久假便宜,不顧嫌疑,遂來讒口,至是聞召,不自安,一夕暴卒, 或謂仰藥死,蜀人莫不悲之。二年二月,餘晦遣兵城紫金山,元兵襲取之。紫金山,蜀之要地。余晦遣都統甘閏以兵數萬城之。元將汪德臣選精卒銜枚夜進,大破 之。閏僅以身免,城遂為元所據。元兵寇合州,守將王堅敗之。六月甲辰,詔合州守王堅官兩轉。時四川制司言北兵入合州、廣安軍境,王堅、曹世雄等戰禦有功,詔堅官兩轉,餘各補轉官 資,詔籍余玠家財。侍御史吳燧等論故蜀帥餘玠聚斂罔利七罪。玠死,其子如孫盡竊 之,積以歸,詔簿錄玠 家財以犒師振邊,如孫遂認錢三千萬,征之,累年始足。召余晦赴闕。初晦制下徐清叟奏曰:朝廷命令不甚行西蜀者十有二年。今天斃餘玠,以素無行檢,輕儇 不堪重任餘晦當之臣,恐中外笑中國無人矣,乞收回所除內批,上不聽。至是晦兵屢敗,邊事日急,乃召晦還。 閏六月壬申,詔蒲擇之暫權制置司事。秋七月己酉,詔思、播兩州連年捍禦,其守臣田應庚、楊文各官一轉,餘推恩。壬戌,以王堅為興元都統,兼知合州。三年夏四月,忠州麥秀兩岐、牛生二犢。六月忠州瑞蓮生。四年六月丁亥,太白入井。五年七月丙子,月入井。六年春正月甲戌,詔樞密編修呂逢年詣蜀,間趣辨關隘、屯柵、糧餉。相度黃平、思、播諸 處險要,緩急事,宜具工役以聞。夏四月丁酉,詔田應庚思州副都統,往播州共築關隘防禦。秋七月乙亥,呂文德入播州,詔京湖給銀萬兩。十一月癸醜,詔複餘玠官職。甲寅築黃平,賜名鎮遠州,呂逢年進一職;十二月庚辰,詔峽州六郡鎮撫向士壁移司紹慶 府,以便策應。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赴援,數立奇功。帝語群臣曰:士壁不待朝廷 進師歸州,且捐家資百萬以供軍費,其志足嘉,進樞密承旨。開慶元年春正月己酉,元兵攻忠、涪,漸薄夔境。詔蒲擇之、馬光祖戰守,調遣便宜行事。癸醜,詔呂文德城黃平,深入蠻地,撫輯有方,與官三轉。丁卯,元兵攻忠、涪州,造浮梁于藺市。時,蒲擇之以重兵攻成都,不克。元兵破利州、隆慶、順慶諸郡,閬、蓬、廣安守將相繼降, 又使紐璘攻忠、涪州,造浮梁于藺市。一月,元主蒙哥圍合州,王堅力戰禦之。初,元遣降人晉國寶招諭合州,王堅執之,殺丁閱武場。元主遂命大將渾都海以兵二萬守 六盤,乞台不花守青居山,自引兵由忠、涪趨夔州,又命紐璘造浮橋以杜援兵。元主自雞瓜灘 渡,直抵合州城下,俘男女萬餘。堅力戰以守,元會師圍之。三月庚戌,命有司縣重賞募將士毀藺市浮梁。時涪州報元兵退,命縣賞毀其浮梁。丁巳,以呂文德為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四月丁醜,以湖北安撫向士壁兼南平軍、紹慶府鎮撫使。甲申,以守合州王堅嬰城固守百戰,彌厲節義,為蜀列城之冠,詔賞典加厚。丙申,以呂文德兼四川,總領財賦。六月甲戌,呂文德兵入重慶,命兼領馬軍行司。時毀藺市浮梁,達州上文德等戰功,詔遷補有功將士。文德入重慶,詔諭四川軍民共奮忍 勇效死,勿去有功行賞,靡問邇遐,有能效順來歸,悉當宥過,仍獎文德兼官。呂文德及元史天澤戰於嘉陵江,敗績而還。初,蒲擇之在蜀無功,詔以文德代之。時元軍中大疫,將議班師。文德乘風順攻浮橋,力 戰得入重慶,即率艨艟千餘溯嘉陵江而上。天澤分軍為兩翼,順流縱擊,奪戰艦百餘艘,追至重慶而還。秋七月辛亥,太白入井。 癸亥,以知播州楊文知、思州田應庚守禦勤勞,詔各官一轉。元主蒙哥卒于合州城下,餘眾解圍北還。王堅固守,元主督諸軍攻之,屢戰不克。前鋒將汪德臣選兵夜登外城,堅率兵力戰遲明, 德臣單騎大呼曰:王堅,我來活汝一城,軍民宜早降。語未既,幾為飛石所中,因得疾死。會天大雨,攻城梯折,後軍不克,進元主卒於合州城下,諸王大臣用二驢蒙以繪槥負之北行,合州圍解。 九月庚午,詔合州圍解,進王堅都統制兼知合州,封開國伯。冬十月,詔合州圍解,進呂文德檢校少師,餘進秩,賜金有差。景定元年春正月壬辰,詔再削涪州知州趙域兩秩。以域聚糧不運,糧、兵士遂為北有,已削一秩罰輕,再削之。夏四月庚子,以王堅為侍衛步軍司都指揮使。癸亥,以呂文德兼夔路策應使。十一月壬午,以中軍統制馬千權興州都統兼知合州。十二月甲寅,呂文德上夔路戰功。二年八月,以呂文德兼四川宣撫使。時宣撫使俞興以瀘州守劉整叛,移檄討之。整與元將劉元振合兵擊之,敗績,罷俞興,以 文德領其事。十二月己未朔,以樞密承旨劉雄飛四川制置兼知重慶府,總領夔路轉運使。三年春正月,呂文德複瀘州。劉整帥所部入朝於元,文德遂入瀘州,詔改為江安軍。十一月丁酉,詔以資陽砦主小哥為夔路副總,重慶府駐紮。時砦主萬戶小哥及其子、眾家奴來降,詔授武翼大夫夔路官,賜姓王,名永堅。四年三月丁亥,加劉雄飛樞密都承旨,知重慶府,職官依舊。壬申,忠州防禦使貴傑授福州觀察使。十月甲子,以張玨為都統制,兼知合州。五年夏四月丁未,以樞密都承旨夏貴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四川總領夔路轉運使。六月乙巳,太白與太陰並行入井。秋七月甲戌,彗星出柳,退於鬼;辛巳,退于井;戊戌,退於參。八月戊午,彗星消伏;甲子,複見於參;辛巳,化為霞氣。咸淳元年八月,升忠州為鹹淳府。二年八月庚午,填星入井。十一月,利東安撫使知合州張玨調都統制史炤監軍。三年夏四月乙酉,張玨護合州,詔趣上立功將士姓名,以呂文德上夔州戰功。七月丁亥,張玨授正任團練使,領大將軍,賜金帶。四年春正月癸巳,詔故合州守王堅賜廟額,曰報忠。閏正月庚午,賜夏貴金帶。十一月癸醜,加贈南平、紹慶六郡鎮撫使韓宣官。時樞密院言鎮撫韓宣城渝、嘉、開、達諸州有勞,繇峽州至江陵水陸揩置,盡瘁以死,宜視

沒于王事,加恩詔宣守本官致仕,任一子承節郎,仍贈正任承宣使。六年二月己亥,以兵部尚書朱祀孫為四川制置,知重慶府,總領夔路轉運使。七年六月癸巳,以馬 帶行禦器械,知鹹淳府,節制涪、萬州。秋七月壬午,朱祀孫以災異乞罷,不允。祀孫言夏五月來江水,幾三氾濫,自嘉而渝,漂蕩城壁,樓櫓圮壞,又嘉定地震者,再被災 害為甚,乞賜黜罷,上答:天譴,不允。八年夏四月戊子,知合州利路安撫張玨 築宜勝山城。六月,命四川制司詣湖北糴運上峽入夔米五十萬石。九月庚辰,詔以朱祀孫兼四川屯田使。九年二月甲午,敕書獎諭朱祀孫。祀孫撫綏備禦,義不辭難,下敕獎之。六月戊子,朱祀孫言以月俸銀萬兩犒師,向後月免請,詔常祿勿辭。秋七月,元人城馬鬃山,知合州張玨擊走之。先是元兵入蜀,玨副王堅協力戰守,堅還,以玨代之。玨屯守未再期,公私俱足。劉整既 叛,獻計欲自青居進築馬鬃、虎頭二山,扼三江口以圖合州。遣統軍合剌帥兵築之,玨聞合剌至,乃張疑兵于嘉、渠口,潛師渡平陽灘,火其資糧器械,越砦七十里,焚船場,由是馬鬃城築卒不就。 十年五月壬寅,張玨表請城馬鬃、虎頭兩山以據險要。七月,以朱祀孫為京湖四川宣撫使。帝顯德祐元年二月,昌州趙昴發通判池州,城陷,不屈,死之。池守王起宗聞元軍渡江,棄官走。昴發攝州事,繕壁聚糧為固守計,都統張林屢諷之降, 不許,林陰遣人納款,昴發知事不濟,置酒會親友與訣,與妻雍氏同縊于從容堂,事聞贈諡。四月癸亥,加知思州田謹賢、知播州楊邦憲並複州團練使,趣兵入衛。五月戊寅,加張玨檢校少保、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元圍重慶府。昝萬壽既降,兩川郡縣多送欸,獨張玨固守重慶不下,元主建東西行樞密院會兵圍之。秋七月丁醜,太白入東井。九月辛未,加田謹賢福州觀察使、楊邦憲利州觀察使,趣入衛。二年正月己卯朔,月 東井。十一月,張玨複瀘、涪州,遂敗元軍于重慶。元東西將合兵萬人圍重慶,肆於剽掠,軍政不一,故久無功。而城中益得自守,張玨雖領 重慶之命,不能赴官,留合州以抗元軍,且遣師複瀘、涪二州。及圍兵以不和而潰,玨乃得入 城,遣將四出,元軍屢敗。元軍分道出兩川。元主以合州闊里吉思領東川行樞密院攻合州,不花、李德輝領西川行營樞密院攻重慶,仍 令德輝留成都給軍食。端宗景炎三年春正月,元軍入重慶,張玨死之,西川州縣皆陷。元不花督汪良臣等兵入重慶。李德輝為書與張玨曰:君之為臣,不親于宋之子孫;合州為

州,不大於宋之天下。玨不答,不花至城下,營浮屠,造梯衝,將攻之。玨悉眾與良臣鏖戰,良臣身中四矢。明日督戰,益急玨與也。速 兒戰桑扶壩,元軍從後合擊之,玨軍大潰。其夜,都統趙安以城降,玨率兵巷戰不支,歸索鴆飲不得,乃順流走涪。不花遣舟師邀之,遂被執至安西,解弓弦自經死。先是瀘州食盡,安撫王世昌亦自經死;涪州守將王明,城陷,不屈被殺;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相繼皆降於元。 帝昺祥興二年春正月,合州守將王立以城降元,東川州縣皆沒。 元東川行院恥功不立,以乃辭西川而自以兵罔合州,守將王立以夙與東川有深怨,懼誅,乃使使間行至成都,請降于李德輝。德輝單舸濟將至合城,下呼立出降,安集其民而罷置其吏,合人德之。時東川州縣皆沒於元。二月,陸秀夫負帝赴海死之,宋遂亡。

卷之六十事紀七

编辑

元 世祖至元十五年春三月癸亥,鹹淳府等郡饑,詔以鈔千錠賑之。辛未,以川蜀地多嵐瘴,弛酒禁。三月甲午,西川樞密院招降重慶等處。先是重慶既平,遣同知隆州事趙孟烯賚詔招諭。南平軍、都掌蠻、羅計蠻等皆降,田、楊二 家、豕鵝夷民亦各遣使納矣。播州楊邦憲表請乞仍降,璽書從之。至是招降西川,得府二、州 六、軍、監各一、縣二十、柵四十、蠻夷一。五月乙未,立川蜀水驛,自敘州達荊南府。八月壬子,以重慶平,還侍衛親軍歸本司。九月癸未,詔重慶設宣慰司。時川蜀既平,省東西行樞密院,其成都、潼川、利州、重慶四處皆設宣慰司。十二月丙申,從播州安撫楊邦憲請,以鼎山仍隸播州。十六年春正月,召王立入覲,命為潼川路安撫使知合州事。先是王立以合州降李德輝,東川行院憤之,遂言立久抗王師,指斥憲宗宜殺之。降臣李諒 立言前殺其妻子有其財物,遂詔殺之,籍其家償之。而安西王具立附降始末,即召立入覲,因 有是命。壬戌,分重慶路為四川南道立宣慰司。時分川蜀為四道:以成都等路為四川西道,廣元等路為北道,順慶等路為東道,重慶等路 為南道,並立宣慰司。詔賞重慶等路從征蒙古漢軍鈔。改播州鼎山縣為播川縣。立重慶路總管府。丁卯,賜參知政事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五月庚午,賜攻圍重慶將士鈔、衣服有差。六月癸巳,命東川行樞密院調兵守釣魚山。

八月甲辰,賞征重慶將校幣、帛有差。十八年閏八月,命播州每歲親貢方物。十九年二月壬子,詔播、思、敘三州軍征緬國。二十年,以李忽蘭吉為四川南道宣慰使。先是忽蘭吉每戰輒勝,引兵略重慶、取簡州,累夔東招討。入覲,賜虎符,至是改南道宣 慰,奉旨征五溪蠻。三月庚申,太陰犯井。六月,四川行省參政曲星吉思、宣慰使李忽蘭吉擊溪洞蠻,平之。時思、播以南九溪十八洞蠻獠叛服不常,詔四川行省討之。曲星吉思與忽蘭吉等鑿山開 道,分兵並進。諸蠻伏險以拒,然眾寡不敵,多就擒戮,其酋長率眾來降,詔分其地郡縣之。七月丙辰,太白犯井;乙丑,又犯之。九月壬申,太陰掩井。二十一年夏四月戊申,敕發思、播田、楊二家軍從征緬。閏五月己卯,以思、播二州隸順元路宣撫司。升重慶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九月乙未,太陰犯井。二十二年二月辛亥,太陰犯井;八月癸醜,入東井。十一月己醜,籍重慶府不花家人百二十二戶為民。十二月辛卯,並省重慶等處州縣占城,置重慶錄事司。時又割瀘、合二州來屬,省璧山縣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二十三年二月丙午,太陰犯井;九月辛亥、十一月己卯、十二月丁未皆犯東井。二十四年正月甲戌,太陰犯東井;二月辛醜、三月丙申如之。乙卯,降重慶定遠州為縣。先是四年,使宜都統師兵屯女箐坪,並為武勝軍,後為定遠州,至是降為縣,隸合州。八月辛巳,太陰又犯東井。播州宣撫賽因不花等赴關,請留順元宣慰使速哥。速哥初除四川南道宣慰使,鎮重慶、黔、涪等州。亦溪不薛叛,置順元等處宣慰司,以速哥 為使,經理諸蠻。是歲,遷河東、陝西路萬戶不花等赴關留之,降八番、金竹等砦,得戶三萬四 千,悉置郡縣。至二十九年,入朝加官。二十五年夏四月,太陰犯井。五月癸醜,遷四川省治重慶,複遷宣慰于成都。六月甲戌,太白犯井。十二月甲子,太陰犯井。二十六年九月戊寅,歲星犯井。十月己醜,太陰犯井。十一月丁巳,改播州為播南路。二十七年春正月癸醜,太白犯井。三月庚申,詔複徙四川行省治成都。

初移治,重慶、成都之民苦於供給,詔複徙治之。夏四月丙子,太陰犯井。八月丁亥,複徙四川南道宣慰司于重慶府。二十八年七月己亥,太白犯井。二十九年春正月丙辰,以行播州安撫楊漢英為沿邊宣慰使。時播州洞蠻因籍戶,懷疑竄匿,降詔招集之。以漢英為紹慶、南平、珍州等處沿邊宣慰、行 軍民宣撫使,管軍萬戶。十月乙巳、十一月庚子、太陰皆犯井。三十年五月,命思、播、黃平、鎮遠拘刷亡宋避役手號軍人,以增鎮守。十月辛醜、十一月丁卯、十二月乙未,太陰皆犯井。遣使督思、播、黃平、鎮遠發宋舊軍八千人從征安南。三十一年六月丙午、九月乙未,太陰皆犯井。成宗貞元二年二月丁未、六月癸亥,太陰皆犯井。秋七月壬午,太陰犯井。十一月庚辰、十二月丁未,太陰又犯井。大德元年三月戊辰,熒惑犯井。十二月己卯,捕獵、平伐等蠻未附,播州宣撫楊漢英請己力討之。二年三月壬戌,徙重慶宣慰司都元帥于成都。三年七月己卯朔,太白犯井。四年七月辛卯,熒惑犯井。八月癸醜,太陰犯井。五年四月壬申,太陰犯東井。五月丁卯,太白犯井。六月己酉,歲星犯井。紹慶路水渰綠陰軒頂。八月庚辰,彗星出井二十四度,經天貫索星,長丈餘,至天市垣,巴蜀之東,凡四十日乃滅。十月癸未,太陰犯東井。十一月己亥,歲星犯東井。六年二月癸卯,歲星犯井。四月乙丑朔,太白犯東井。十月癸醜,熒惑、食星、填星聚井。七年五月壬辰,辰星犯東井。七月己卯,太陰犯井;九月甲戌、十月辛醜、十二月壬申,太陰皆犯東井。九年三月己巳,太陰犯東井;四月庚辰、壬辰,皆犯井。十年十月甲寅,太陰犯井。十一年十一月丙子,太陰犯東井。武宗至大元年正月辛未,太陰犯井;三月乙丑,如之。二年十二月庚申,太陰犯參。

三年三月甲寅,太陰犯井;丁未,太白犯井。仁宗皇慶元年三月丁酉朔,熒惑犯東井;壬寅,如之。秋七月戊午,太陰犯東井。十二月甲申,熒惑、填星、辰星聚井。三年正月丁未,彗星出東井。七月己醜朔、八月壬戌,歲星皆犯東井。延祐元年二月癸酉,熒惑犯東井。二年五月癸卯,太白犯東井。三年六月,重慶大火,郡舍十焚八九。四年春正月壬辰,重慶民饑,詔發廩賑之。五年十一月,播州南寧長官洛麼遣人以方物入覲。初,洛麼作亂,思州守臣換住哥招諭之,洛麼遂來附。十二月辛亥,置重慶路屯田。四川行省趙世延議即重慶路立屯田,物色江津、巴縣閒田七百八十三頃,摘軍千二百人墾 之,歲得粟萬一千七百石,減成都歲漕如數。六年十月戊辰,太陰犯東井。七年夏四月己未,紹慶路洞蠻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六月丁卯,太白犯井宿東扇第三星。十月癸未,太陰犯井宿。十二月丁未,播州蜑蠻的羊籠等來降。戊午,太陰犯井。英宗治平元年十一月丙戌,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二年二月戊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七月戊午,犯井鉞星;十月庚辰,犯井距星;辛 巳,犯東扇、犯第二星及第三星;十一月戊申,掩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十二月乙亥,掩井宿、 距星。三年正月壬寅,太陰犯井宿、距星;癸卯,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二星。泰定帝泰定元年秋七月丙戌,思州平茶楊大車、酉陽州冉世昌寇小石、耶凱江等寨,調兵 捕之。十二月乙亥,夔路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九洞為寇,四川行省遣傳諭降五洞,餘發兵捕之。二年二月丙戌,填星犯井宿鉞星;丙午,犯井宿。秋七月丙辰,播州蠻黎平愛等集群夷為寇,詔播州宣撫楊燕里不花招撫之。時湖廣行省請兵討之,不許。十月癸巳,填星退犯井宿;戊午,退犯井宿鉞。播州凱黎苗率諸寨苗獠為寇。三年春正月,播州宣慰使楊燕里不花詔諭蠻酋黎平愛等來降。三月丙午,填星犯井宿鉞星;戊辰,犯井宿;庚午,與太白、歲星聚于井。六月癸未,播州蠻黎平愛複叛,合謝烏窮為寇。楊燕里不花招平愛出降,烏窮不附,命 討之。 秋七月丁未,紹慶酉陽寨冉世昌及何惹洞蠻為寇。十一月辛酉,播州蠻宋王保來降。四年春正月庚戌,置紹慶路石門十寨巡檢司。三月丁卯,熒惑犯井宿。六月乙未,紹慶路四洞酋阿者等降,並命為蠻夷長官司,仍設巡檢司以撫之。秋七月甲辰,播州蠻謝烏窮來獻方物。十一月,以降蠻謝烏窮為蠻夷官。文宗天曆元年二月己酉,熒惑犯井宿。二年春正月丁醜,四川嚢加台攻破播州貓兒埡隘,宣慰使楊燕里不花開關納之。壬午,播州楊萬戶引四川賊兵至烏江峰,官軍敗之。二月己酉,熒惑犯井宿。癸醜,遣使詔諭播州。諸王月魯帖水兒等至播州詔諭土官,之從嚢台吉者楊延里不花及其弟等皆來降。三月,紹慶彭水縣水。四月,重慶路火延二百四十餘家。五月戊子,命有司市馬補思、播諸驛。思、播諸驛因兵興,馬多羸斃,驛戶貧乏,命有司市馬補之。十二月丁未,開重慶路酒禁。至順元年夏四月戊子,四川行省調重慶五路萬戶,以兵救雲南。五月壬戌,重慶五路立萬戶軍,至雲南遇賊,兵卻敗之引還。秋七月戊申,征重慶路夔州逃亡軍人八百余人赴成都。二年春正月戊子,征重慶兵往戍四川行省。樞密院臣言:四川行省地鄰烏撒,雲南未平,戍卒單少,宜增兵防遏,請調夔路怯憐口戶丁 七百,重慶、河東五路兩營兵三百同往戍之,俟征進軍,還日悉罷。六月丁卯,太白犯井。三年春正月己醜,調重慶兵往救帖木兒不花。四川行省言:去年九月左丞帖木兒不花與餘祿賊兵戰被創,賊遂侵境,乞調重慶、敘州兵 二千五百人往救之。五月癸酉,熒惑犯東井。順帝至元二年六月戊子,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三年夏四月辛卯,大足民韓法師反,自稱南朝趙王。五月壬戌,命四川行省參知政舉理等捕反賊韓法師。四年六月壬午,立重慶路墊江縣。五年正月庚午,太陰犯井宿東扇上星。至正元年正月庚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六月庚子、九月壬辰,皆犯井宿距星;十一 月己亥,又犯東井。二年八月戊子,太陰犯東井宿東扇南第一星;三年二月甲辰,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

十一年十一月,有星孛於西方。十二年閏三月,詔四川行省平章咬住以兵討荊襄賊,克復忠、夔等州。六月辛亥,太白犯井宿東第二星。十三年四月辛醜,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十五年十一月庚寅,填星退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十六年冬十月,行省右丞相完著都鎮重慶。時徐壽輝僭號漢陽,遣明玉珍將鬥船五十艘上夔州哨糧,玉珍至巫峽,貿糧皆滿,完者都 鎮重慶招兵。十一月壬辰,太陰犯井宿東扇上星。十七年三月,明玉珍襲重慶,取之。時辰州人楊漢者,元義兵元帥也,以精兵五十千屯江北,完者都誘之來謁,席間殺之,欲並 其軍。麾下懼且怒,乃虜船下流,遇玉珍於巫峽訴其事,且言重慶一城有左丞相哈林禿、右丞相完者都,兩不相下,郡無厚兵,可攻也。玉珍猶豫未決,萬戶戴壽等曰:鳥困投林,人困投人,公在沔陽為民也,遠來覓糧,亦為民也。若分船為二,半載糧還沔陽,以其半因漢兵攻重慶。事濟則為之,不濟則歸,無損也。玉珍從之,道路俄見鬥船,遠近騷然。完者都夜遁果州,生獲哈林禿。父老迎玉珍入城,玉珍禁侵掠,城中安堵如故。 秋七月,徐壽輝以明玉珍為隴蜀右丞。閏九月庚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十八年二月,完者都規複重慶,明玉珍遣明二禦之。初完者都奔果州,至是屯於嘉定之大佛寺,謀複重慶。玉珍使義弟明二禦之,越平載相 持,後玉珍親率兵繼之,尋日內潰,始克。行省參政趙資等被執于重慶,死之。時趙資與平章郎革歹、完者都會于龍州,謀興複重慶,為遊兵執至重慶,玉珍欲用之,館之 治平寺,使人諭意。三人曰:國破家亡,祈一速死耳。玉珍猶欲生之,時傳趙參政兵將至,三人 者同斬於市,蜀人謂之 “三忠”。十九年春,明玉珍為徐壽輝立廟于城南。時陳友諒殺壽輝自立,玉珍曰:陳友諒同臣于徐,今弑逆,予當討之,遂令莫仁壽守夔關, 絕不與通。遂立壽輝廟於南城,眾推玉珍為隴蜀王。二十年正月己亥,太陰犯東井北第二星。六月癸巳,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秋七月乙丑,太陰犯井宿;八月,犯井宿鉞星。十月戊子,熒惑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二十一年春三月丙辰,太陰犯井宿西扇第一星。戊辰,明玉珍即位于重慶。先是玉珍以瀘州劉禎為參謀,朝夕侍講,屏人屢請稱號,玉珍諮謀於眾,遂即位重慶,改元 天統,即日以戴壽為塚宰、萬壽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劉禎為宗伯、牟圖南為翰林承旨,餘置官有差。秋八月,明玉珍廷試進士于重慶。 賜董重璧等八人及第,餘出身有差。二十二年秋七月丙辰,熒惑見西方,白氣如長蛇,光炯有文,橫亙中天,移時乃滅。十二月,明玉珍偽司馬萬勝攻雲南,兵引還重慶。初,玉珍命勝攻雲南,士多戰傷。勝以孤軍不可深入,乃留建水元帥府聶千戶守之,遂引 還重慶。二十三年,明玉珍以竇英為參政,鎮播州;商希孟為宣慰,鎮黔南。六月乙卯,太白犯井宿西扇北第一星;壬戌犯東扇南第二星。二十四年夏四月癸醜,太白犯井宿東北第一星。九月丁醜、十月己酉,太白皆犯井東扇南第一星。二十六年春,明玉珍卒,子升襲位於重慶。十二月庚申,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二十七年二月乙卯、六月辛未,太陰皆犯井宿西北第二星。七月己亥,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二星;九月癸巳,犯東扇北第二星;十月,犯東扇南第 三星。

卷之六十一事紀八

编辑

國朝 太祖洪武元年十二月,遣使以書至重慶,諭明升。二年七月,明升遣使入貢,賜璽書答之。初,關陝悉定,蜀人震恐,戴壽謂升曰:大明天子遣將用兵,所向無敵,以王保保、李思齊強 盛尚不能禦,況吾蜀乎?為今之計,不如假交好以緩敵,內修武事以備禦。升從其言,遂遣使修貢,上賜璽,從答之曰:朕曆觀古有蜀者,如公孫述、李特、王建、孟知祥輩皆能乘機進取,善守未聞。足下必圖所以善守可也。朕連年出師,所向皆捷,皆諸將用命,故能成功,遠勞致禮,益見厚意。因使者還,姑以此複。 八月,遣行省平章楊璟諭明升奉國入覲,不從。 時明升竊據巴蜀未下,上命楊璟招諭之。時升年尚幼,國事皆決于母彭氏及戴壽。璟至重慶,諭以福禍,升欲奉國入覲,牽於群議不決。璟將還複,以書曉之,極言大小順逆之勢,升竟不能從。 十二月,楊璟自重慶還,請舉兵取巴蜀,詔緩之。璟還言:明升暗弱,諭之不悟,莫若舉兵取之。上曰:兵之所加,必貴有名。西蜀之地,彼 亦安能久?但朕意俟其悔悟來歸,則師可不勞,民亦無苦也,姑緩之。四年春正月丁亥,命征西將軍湯和等分道伐巴蜀。初,楊璟諭明升入覲不從,既而蜀將吳友仁寇興元,上曰: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故於明 升憫其稚弱,不忍加兵,數開諭之,兾其覺悟,乃惑於群言,反以兵犯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噬齧,不可不討。乃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周德興、廖永忠、楊璟等副之,由瞿塘趨重慶;傅友德為征虜將軍,顧時、何文輝等副之,由秦隴趨成都。

閏三月,平章楊璟進次瞿塘,明升遣戴壽、鄒興禦之。 璟率師進次夔州大溪口,蜀人聞王師臨境,先遣其平章莫仁壽守之,以鐵鎖橫斷關,至是遣其丞相戴壽、平章鄒興增兵固守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崖壁,引纜為飛橋三,平以木板,置 石、木竿、鐵銃其上。傍橋兩崖複置炮,以拒我師。於是璟遣指揮常權出赤甲山趨夔州,李指揮出白鹽山攻南城寨,璟與都督王簡出大溪口進攻瞿塘,扼江之眾,璟戰不利,赤甲、白鹽兵亦退還歸州。 夏四月,詔播州楊鑒率番兵二萬為征虜將軍,傅友德先鋒。時友德已破階、文、綿、漢諸州。上以為湯和師未捷,敕平章鄧愈將任亮兵趨瞿唐,又令王 成引兵由興元取道,往友德軍前聽征,仍以鑒為先鋒。六月辛卯,廖永忠克夔州,與湯和約會于重慶。初和與永忠議以江水漲灘進兵駐師大溪口,欲候秋水落方進。上恕其逗留失機會,有詔 趣責之。永忠得詔,即引所部先進,又見江流木牌,知友德已破綿、漢諸州。永忠引兵至舊夔州。辛卯,進瞿唐關,時飛橋鐵鎖橫據關口,舟不得進,乃密遣壯士數百人 小舟,逾山度關以出上流,人持糗糧、水筒以禦饑渴。山多草木,令將士背衣青蓑衣,魚貫山崖石間,蜀人不知覺也。度其已至,乃率精銳出黑葉渡,分為兩道,夜五鼓,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既而將士 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噪鼓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而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炮、火筒夾擊,大破之。其將鄒興中火炮死,遂焚其三橋,斷其橫江索,擒同僉蔣達等八百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無算,餘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湯和兵亦至。永忠乃與和分到並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于重慶。 癸卯,廖永忠、湯和至重慶,明升表詣軍門降。 永忠率舟師自夔州乘勝抵重慶。戊戌,次銅鑼峽,明升大懼,右丞相劉仁勤奔成都,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且大軍入蜀,勢如破竹,今城中軍民雖數萬,若驅之拒戰,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於鋒鏑。明升遂遣使詣永忠軍納欵,永忠以和未至辭不受,候和至來降。至癸卯日,湯和師至重慶,會永忠於朝天門外,明升面縛銜璧,襯與母彭氏及劉仁等奉表詣和軍門降,和受璧永,忠解縛,承制慰撫。下令諸將不得侵掠,仍撫戴勝等家,令其子弟往成都招諭,遣指揮萬德送明升等並降表于京師。 十一年,榮昌大旱,饑莩疊路。十二年九月,以重慶知府殷哲為中書省右參政。初四川賊人普貴等亂,焚掠十四州縣,以兵討之不克,至是右御史大夫丁玉等盡殲其眾, 遣人奏捷。上賜敕勞之,以玉為左御史大夫,哲為中書省右參政。二十二年三月庚午,分命諸將防西南夷,以延安侯唐勝宗駐黃平,都督王誠駐忠州。時東川夷已平,降阿資。上以諸蠻夷,易蠻生亂,恐大軍一回,彼複跳樑嘯聚,命征南將傅 友德率二十四將軍分駐川湖要地,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蠻夷,故有是命。二十三年庚寅,以永川知縣王佐為翰林侍讀,賜之鞋襪。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景川侯曹震奏四川急務五事,請以重慶儲糧,令施州衛連發,詔 從之。時震奉命簡練四川兵馬,並治道路上急務五事。一夔州、雲陽、大寧鹽井易煎辦,請依晉安例,令商輸粟備軍餉,以鹽償之;一四川鹽課,令商人連建昌、烏撒不敷,乞以綦江買馬官鹽 給之;一馬湖等秋糧照征不及,請從未減;一重慶儲糧俾施州衛發連甚便;一建昌新置之衛,盔 甲不易成,請工部支給。詔悉從之。二十九年十二月丙午,複定遠知縣高鬥南等十人官。初鬥南與永州知府余彥誠、齊東知縣鄭敏等十人先後坐事逮獄,至是其民俱列各官善政 詣闕以請,上嘉之,賜彥誠等襲衣靴鈥,遣還仍給耆民道里費。二十一年五月丙辰,平茶長官司土酋楊欽入朝,貢方物。庚辰,置重慶及播州宣撫司茶倉。時修成都、保甯、重慶等倉四所,命布政司移文天全六番招討司將歲收茶課,仍收碉門茶 課司,餘地方就送新倉收貯,聽商人交易,及與西番市馬。閏五月辛卯,以中書舍人蹇義為吏部右侍郎。義,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初奏事稱旨,太祖書義字賜易名,命滿九載且用之。 時建文即位,知太祖欲用義超拜吏部右侍郎,與夏元吉、齊泰、黃子澄預參國事。建文元年正月敕修高皇帝實錄,以鬍子昭為纂修官。子昭,大足人。時敕修實錄,以禮部侍郎董倫總裁,子昭為漢中府學教授,與國子博士王 紳、齊府審理楊士奇同充纂修官,明乍進刑部侍郎。二年十二月,以鄒公瑾為大理寺右丞。瑾,巴人。洪武中以明經行修舉,至是拜大理右丞,四年六月,靖難師入金川門,鄒公瑾 死之。靖難至金川門時有約開門迎降者,公瑾與禦史魏冕率同僚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其 日以兵亂輟朝,公瑾及冕大呼請速加誅臣等,義不與此賊同生,不聽。及靖難兵入,或勸其歸 附,二人叱曰:使吾等改臣節,明君必所不用。汝奸臣也,何來凂我?因共搖擊之,皆自盡。刑部侍郎鬍子昭以召見,不屈死之。時子昭與戶部侍郎郭任、盧逈等十五人俱召見,不屈殺之,臨刑有 “兩間正氣歸天壤,一點 丹心在帝鄉 ”之句。八月,以蹇義為吏部尚書、夏原吉戶部、黃福工部,皆尚書。成祖永樂四年閏七月,命工部尚書宋禮提督采木。六年五月,播州宣慰司楊升遣人貢馬,賜賚有差。八月丙申夜,有星大如盞,青白色,尾跡有光,出西方,西南行入遊氣。七年閏四月,敕蹇義等輔皇子監國。九年二月,戶部奏開涪州武隆縣鹽井,從之。時戶部言涪州武隆縣石床灘有龍泉鹽井近河,夏秋為水所沒,春冬煎鹽可二十七萬二千 二百三十斤,宜以屬鬱山鹽井課司,提督開煎,從之。四月庚子,播州楊升入朝,貢馬及方物,賀萬壽聖節,賜賚有差。五月甲戌,酉陽宣撫司冉興及九姓長官司土官任福各遣人貢馬,俱賜鈔幣。十年正月甲辰,播州楊升遣兄亮貢馬,以白金文綺賜之。五月,按察司副使周南奏以涪州長壽縣兼支貴州衛所糧,從之。南言涪州並長壽縣見積倉糧五萬余石,約可支十年,今貴州各衛所俸糧俱于重慶民倉支 給,如將涪州、長壽倉新舊兼支,可免朽腐,從之。十二月壬子,覆命工部尚書宋禮采木。 十二年,江津大旱,民采木皮為食。十三年,榮昌大旱,民多移徙。十八年,江津旱。二十二年九月戊戌,賜少傅蹇義 “繩愆糾繆 ”銀圖書。仁宗洪熙元年四月甲辰,敕都禦史戈謙巡視四川。先是有中官采木四川貪橫 □民者,上聞之召謙諭曰:爾素清直,其往為朕躬治之,朕自知, 爾勿懷疑畏。賜鈔千貫,降敕往川。宣宗宣德五年,榮昌旱。六年夏四月,有星孛于東井。以蔣勉為刑部右侍郎,勉涪州人。十年春正月甲戌,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卒。義為人孝友質實,和厚簡默,處人有量,未嘗一語傷人。曆事六朝,凡五十年,貴而能謙, 富而能約。上前所言,未嘗退以語人。在吏部尤慎擇郡守,考察明恕,不縱不苛,論者謂其有 大臣之風焉,卒贈太師,諡忠定。英宗正統元年,榮昌大旱。四年,革播州茶倉。五年,榮昌大旱。六年,榮昌大旱。八年,黔江麥秀兩岐。時黔令謝牧有德政,又產嘉瓜並蒂、白燕來巢,邑人以為循良之應。十四年八月,尹鋐、蹇芳從征土木死之。芳,義之子,與鋐俱巴人。時鋐為監察禦史,芳以蔭補官。上征土木從之,上北狩,鋐與芳 俱挺身而死,事聞,各贈官,蔭子有差。景帝景泰元年六月戊子,以李實為禮部侍郎奉勒使虜。實,合州人,時上皇北狩,也先遣使赴京請和,禮部議奏奉迎上皇,不許,廷臣屢請,實任禮 科都給事中,上命內監興安傳旨,欲遣使虜中,如何?實曰:臣雖才識不周,適朝廷多事之秋, 安敢辭諒?亦不辱君命,興因入覆命,遂升實侍郎,以羅綺為右少卿副之,同使虜。七月庚申,李實使虜還,請遣大臣奉迎上皇,未許。初實至虜營見上皇,與也先反覆議迎上皇,以八月初五日如約,及還,備奏之,且雲:違期 失約,彼此猜疑,和議不成,則上皇終不可複,干戈終不可息,邊鄙終不可寧,臣頗悉虜情,故不 懼斧鉞。命俟都禦使楊善來再定奪。八月,以刑部侍郎江淵兼翰林學士直文淵閣。淵,江津人。初,也先入寇,敕總中外諸軍,與都督孫鏜、昌平伯楊洪等整飭邊備,捍禦有 功,故有是命。一年六月,草塘賊為寇,巡撫李匡率兵討敗之。英宗天順元年正月,逮太子少師、工部尚書江淵于獄,謫戍遼東。初,景帝不豫。大學士王文與太監王誠謀取襄王世子立為東宮,未果。大學士徐有貞與

石亨謀奪門迎上復辟。上即位,有貞等遂嗾給事中王鎮誣劾于謙、王文迎立外藩,文致獄,案 擬謙文謀逆,極典淵與陳循等俱坐之情系獄,尋各謫戍邊。憲宗成化元年,詔釋江淵等,還複其官。夏,大足大旱,米價踴貴,道殣相望。三年,榮昌旱。五年,大足春三月不雨,至五月三十三日,大雨驟至,溪漲,壞稻及民舍。六年八月,浙江布政張清罷。清,巴人。曆官布政,奉職廉謹。非客至,罕禦酒肉人,號為 “青菜張”。以其執法太嚴,又 謂之 “板張”。浙俗侈靡,清一敦之以節儉,同僚多不堪。巡撫侍郎魯暈奏,竟以老疾罷,人多 惜之。八月,流賊小楊兒焚掠江津。時縣土城傾圮,賊由中渡突至,義民姜孟嚞率民兵禦之,不克,由塞溪口入,縱火焚少師江 淵宅暨諸民舍,大肆劫掠越宿。散至明年,複放舟入城焚掠,散入大寧地方,尋就擒。冬十月丙午夜,東方流星,赤色,光明燭地,自昴宿東北行至井宿。十三年,黔江芝草生。十四年八月,執巡撫牟俸、翰林學士江淵下錦衣獄。先是俸巡撫山東時,陳鉞為布政,有隙。汪直 察遼東,鉞令人自廣寧抵上海,諷其居人, 候直過,群伏道左右,及至廣寧,鉞更服 僕從中,朝夕左右,唯直所命,直大喜相合,因譖馬文升及俸,至是俸議事至京,直還朝,因囑直發之下獄。朝宗與俸姻俱連系幾半年,至會鞫瑝刑指揮吳綬承汪直意,備極拷掠,訊之皆不實。俸獨誣服受常熟等縣糧長銀兩,擬受財枉法律,謫戍湖廣鎮遠衛。朝宗以嘗有事囑俸,調廣東市舶司提舉,俸至戍所,逾年卒。 十五年六月,兵部侍郎馬文升謫戍重慶。 文升撫夷遼東,陳鉞行事 方,多被文升更置,積恨文升。會汪直至遼東,鉞戎裝遠迓,見直即頭,狐趨狗媚。文升獨與汪直抗禮,奴視其左右,鉞乘間讒毀於直,直還京奏文升妄啟邊隙,謂女直建州諸夷由文升禁,不興農易器,故屢寇塞上,遂逮下錦衣獄,謫戍重慶。 十六年,江津大旱。八月辛醜夜,西方流星如大盞,赤色,光燭地,自婁宿西北行至霹靂,傍尾跡散。十七年,增設安居縣,是歲瑞麥秀于龍化山,三本二岐。十八年,合州火,唯存公署數楹。十九年九月,都察院李裕等奏複馬文升、江朝宗等,不聽。時汪直既敗,裕等奏直偏信陳鉞、吳綬,報復私仇,擯斥良善,誣都禦史牟俸謫死,且累翰 林學士江朝宗遠調巡視。侍郎馬文升等俱奏鉞遼東冒功,致忤直意,謫戍調官。今直等罪露, 前事已明,乞複各官原職召還。上以事已處分,裕等煩擾,各停俸半年。十月起,馬文升為左副都禦史,巡撫遼東。汪直、陳鉞事敗,曰文升之冤,始複其官,致仕,至是命撫遼東。二十年,銅梁麥秀兩歧。二十一年春正月甲申朔,有火自中天西墜,化白氣,複曲折上騰,聲如雷。逾時,西方有大

星,赤色,自中天西行,近濁,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形,久之如雷震地。二十二年九月,命侍郎何喬新勘播州,訴奏事情。時播州宣慰楊愛以家財不均,為其兄宣撫楊友訐奏愛奢侈、淫暴、妖言等事。命喬新往勘 監候處治,喬新既至,鞫訊得友欲奪愛宣慰,故為誣,罔具以上,請且慮其兄弟仇殺,遷友他郡, 邊境以安。巡撫劉璋安置楊友于保甯府。璋奉旨革罷楊友宣撫,並其家屬發保甯府。璋以為安寧道路險遠,城堡堅固,友之弟敏及 其所親附夭家、仲家土兵素號 勇,而其親屬又有為之謀,主者萬一負固,結黨以叛,未免為地方害。乃 其所奉詔旨,先遣友所親信二人詣安寧,慰撫友家,謂巡撫以宣撫遠出,其弟年少,特遣吾二人護其印信,以防外侮。又遣能幹土官數人,各領土兵分截安寧所出入之路,又榜示夭家、仲家,諭以逆順禍福。又揭通衢懸重賞以購為友主謀者。區畫既定,乃宣示詔旨,詣安寧收其家屬印信,發遣之。 二十三年十月庶吉士鄒智上欽崇天道疏,不報。 智,合州人。初,計偕道出三原時,大司馬王恕家居,智往見之,且曰:方今小人在位,群邪肆毐智。此行非但為會試,正欲上疏,使進君子、退小人,則天下其庶幾乎?恕笑而不答。至是以星變上疏,極論陰陽之理,欲退萬安、劉吉、尹直而用王竑、王恕、彭韶,力詆宦官,複上欽崇天道疏,有任宰相、選諫官、收人望、複祖憲四事,反覆激切,疏入不報。 江津虎患為甚,知縣黃昭為文禱於神,息之。孝宗弘治元年,大旱,重慶知府毛恭賑濟之。是歲苦旱,流亡枕籍, 出公帑廣糴,平糴大發給民,貧富有差,且曰苟可活民,雖得罪不 避,誡屬吏唯活民,毋拘文法。明年春,給牛給種,招徠轉徙,已又大新學宮,全活甚眾,時有三瑞頌。 二年春二月,謫庶吉士鄒智、廣東石城千戶所吏目禦史湯鼐嘗上疏劾萬安等,會知州劉概考滿赴京,與鼐往返論時政,附內閣者攻發之,劾鼐等妄言朝政下獄。時劉吉憾智嘗劾已,諷錦衣衛因鼐獄詞連及智,並下之,獄逼俱與鼐等往來,誹謗朝政,欲處以死。刑部侍郎彭韶辭疾不為判案,獲免,乃謫石城,後二年卒,年二十六。 三年,以劉岌為禮部尚書,掌太常寺。岌,涪州人。沉靜簡默,時稱忠厚長者,久宦而家無多積。無幾,何以疾請歸,上遣中使慰 留,辭益懇切,賜馳驛歸。六年二月,給事中吳世忠乞褒靖難諸臣鄒公瑾等,下禮部,議止之。十四年夏,安居大旱。十五年六月,墊江芝草生。九月,忠州雨黑黍。知州宋甫有異政,會雨黑黍,白仁可食,時以為德政之感,有昭異錄。十七年,安居石池產蓮花。初,成化中,蓮花石池開蓮花數朵,至是複開;越嘉靖戊戌,盛開;己亥,又開;壬子,盛開。 邑人以為文明之兆。


卷之六十二事紀九

编辑

正德元年七月,彗星見參井,掃太微垣。 十月,下戶科給事中劉 於獄。

,涪州人,時上初即位,太監劉瑾、馬永成等導引聖駕,專事宴遊,搬弄雜劇。 疏首發之,且曰:近權奸預政,事勢異常,聽明漸壅弊端日滋,各處地方太監及各省鎮守內臣何必數數更換,用新人固不若用舊人,養饑虎固不若養飽虎,蓋舊人猶或知事、飽虎猶或易厭也。又曰:方今備邊無良策,只增年例之銀兩;理財無良謀,買及廣東之庫藏。浙江既奏軍士無糧餉者已累數月,山西又奏歲入不敷歲出者幾五十萬,小民困苦而征斂益急,帑窘乏而用度日奢。今日之財用如此,何所恃而不動心哉? 疏數千言,言皆剴切,劉瑾惡之,遂下於獄。 二年三月,劉瑾矯詔榜奸党於朝堂,頒示天下,給事中劉 、禦史姚學禮與之。 學禮,巴縣人。時戶部尚書韓文上疏乞誅馬永成、劉瑾等以消亂萌。上不允,大學士劉健等以去就決之,各上疏求退。瑾等趨至上前,環跪伏哭,訴太監王岳等交通外臣,於是上怒,立命瑾等分據要地,勤劉健、韓文等(致仕), 與學禮先是交 論瑾等俱廷杖削籍。至是,榜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韓文等為奸党七十餘人, 與學禮與焉。 三年夏,大旱。 安居官濺河地脈自生沙接兩崖。 十月,四川盜藍廷瑞、鄢本恕起,巡撫、副都禦使林俊督兵討之。 五年三月,播州土官楊友賄劉瑾複宣撫,巡撫林俊抗,論不宜複,不報。 初,友與楊愛爭襲仇殺,已奏革其宣撫。至是,乃以萬金賄瑾,求複,後言亂皆不可啟,忤瑾意。 秋七月,武隆、彭水大水。 是年夏旱至七月,淫甚,黔河水漲,渰武隆縣治,五入彭水,渰至長壽,寺官廨民居盡為漂沒。 九月,詔複劉 、姚學禮等官。 時瑾既誅,詔複劉瑾陷害給事中湯禮敬、劉 等十六人;禦史陳琳、姚學禮等二十五人查明敘用。 冬十月,流賊曹甫等劫江津縣,分巡僉事吳景死之。 江津賊曹甫聚眾作亂,川南僉事吳景奉兩台檄,守禦江津。比入城,賊已逼近縣治,時縣兵役調赴東鄉,續調重、瀘兵未至。景見賊臨城,倉卒領健卒百餘人親當矢石,賊眾四面攻圍,兵力不支。賊擁入時有語之避賊者,景厲聲曰:憲臣豈逃避?因與賊曰:甯殺我,毋殺百姓,複與賊危戰至僰溪驛,呼天子者三、老母者再,遂遇害,賊遂據其城。 六年正月朔日,巡撫林俊乘元旦進兵,圍燒江津,擊逆賊曹甫,殲之。 曹甫據江津,僭稱順天王。俊聞報馳赴,乘元旦賊方醉酒不設備,乃夜半蓐食銜枚而往,圍而燒之,賊奔。又於山坪、伏子岸等連戰連敗之,抵賊營殺死曹甫等。先後共斬獲賊級八百餘顆,殺死四百七十,燒死七百餘人,擒獲賊屬另婦七百餘名口,收回男婦七百有餘,奪獲馬騾

器杖等項數多,人心痛快,地方悉平,降敕獎勵。二月,賊党方四、任鬍子擁余眾走綦江入思南等處。時俊與總制洪鐘會剿藍鄢等寇,不暇追襲,數月間,方四等複聚數萬。方四偽稱總兵,任 鬍子偽稱禦史,餘賊首二十餘人偽稱評事等名。六月,賊党方四等複入境,欲至江津復仇。時貴州兵敗賊于思南,播州兵敗賊于三跳諸處,先後擒斬三千餘人,賊遂由貴州入川境, 欲至江津復仇。八月,賊攻南川馬頭、雀子岡等關入南川,聲言欲取江津。重慶巡撫林俊會總制洪鐘,及巡撫松潘、都禦使高崇熙檄各屬土、漢官兵禦之。時賊聲言欲取重、瀘、敘州以寇成都,遠近震駭。於是俊等檄各屬土、漢兵至,俊駐江津、 崇熙駐瀘州、禦史王綸駐重慶、知府劉思賢督餉,餘各命官分道進攻夾擊之。九月,賊攻江津,巡撫林俊遣副使李鉞、知府曹恕督酉陽、播州、石砫等兵,分三道迎擊之。初,賊攻江津,會石砫兵至,與官兵並力禦之,賊敗走。追至合小坪,破其四營,已賊複以 八千人舁攻具複攻江津,俊遣李鉞分各土、漢兵迎擊之,賊敗,多所斬獲。官兵乘勝追擊,賊望見兵少,還擊官兵,酉陽等兵奮擊之,斬獲三百餘人,賊敗,乃據高下石,兵不敢近,賊複擁眾沖堅。俊等見賊銳甚,下令收兵暫休。羽檄遣人入營招撫之,不聽,遣人來言,任其自散去。乃從鉞,複督諸將校分兵為六哨六面,皆令破賊中堅,遂斬賊首任鬍子等賊,大破追殺三十餘里,斬首千八百級,俘獲男婦倍之,奪獲馬騾四千五百有奇。賊遁走,土兵乘勝追剿,賊首方四並餘賊二千餘人俱遁入思南境,且言聚眾候明年複來。共約前後斬獲並墜崖傷死七八千人,捷聞,林俊等賞各有差。 巡撫、都禦使林俊乞致仕,許之。 時宦官者用事,每各邊征剿,必以子弟私人寄空名籍,冒功陛賞。俊切拒絕不許,權幸惡之,且與總制洪鐘議多不合,因乞致仕,內批即允之。時賊尚有餘黨台省保留,不從。俊歸,蜀人號哭追送,未幾,兩川逋寇複熾,殘破蜀地,人民亦遭荼毒矣! 敕工部侍郎劉昺督木。七年二月,江津殘賊方四等複劫南川等縣,巡撫高崇熙率兵討之,奉敕獎勵。秋,賊犯榮昌峰高驛,驛丞候忠戰死之。藍鄢賊党寇武隆、彭水境。時賊党千餘人,涉武隆東北境,鄉民盡避山谷。青雲山插旗,俯望曰:武隆四面懸崖,一河 擁塞,天險也,不可犯。遂由彭水渡黃草,遠入思、辰。八年六月,以劉春為禮部尚書。春,巴縣人,榜眼及第,曆翰林春坊學士、吏部左侍郎。拜尚書時,西僧欲奪甘州民田地, 遣官督建僧寺,春力爭之,大略謂建寺非止病民,邊警至不可支持,必致擾害,疏入幾兩月,報下竟停之。又行人傅楫有事德府,聞母病,乞回京省母,疏下吏部,以 禮部春曰:苟可勸孝,何成案之拘耶?即為題覆。先是祭葬諡權勢及故舊,有以厚利力請者,春奏議定格以便持守,悉從之。已又題給提學關防,遍行天下。逾年,多所議定,尋以母憂歸賜祭葬,給驛以行。 十年冬,榮昌大雨。十一年,遣郎中李寅催督采木。 十二年春正月,以蔣恭總督兩京糧儲。恭,巴縣人。夏四月,永川、榮昌界大蝗。十四年,安居大水。十五年秋七月,江津大溢。是月十二日,江水暴至,浮沒大通橋舟,入縣二門,民舍近江者多漂沒,城中盡遷石子山露 居,越三日乃息。八月,榮昌大水,入城澇沒街舍。十六年,江津夏四月不雨,至六月,署縣事、通判簡甫禱之,大雨三日。榮昌縣大雨雹,壞廬傷稼。武隆縣甘露降。世宗嘉靖元年秋八月,大足產嘉瓜。時有瓜並蒂,雙花並頭。邑人以為縣令施繼先循良之瑞,作歌以紀其盛。八月,榮昌小天王山五色雲見,自朝經宿不散。三年,榮昌秋不雨。五年,武隆、彭水大有。敕工部侍郎黃 督木。七年,郡縣大旱。是年春三月不雨,至夏秋不雨,草薙叢萎,土石尾裂,居行人即 浙瀝不易,得斗米至四百 錢,然市邸猶稱絕糴,流離餓莩,相轉於途,已複疫瘥殂傷,無慮萬數,至闔閭靡一孑遺者。民 物風景,此為憯然一變,蓋三巴皆如是雲。永川天皇山余天枝反,平之。八年,郡縣大疫。九年,流賊周天星等為寇,巡撫宋滄、巡按熊爵奏遣總兵何卿、副使林豫討平之。賊兄弟號天星、天和,俱藍鄢餘黨,合流民張東陽以叛,嘯聚真州,號數萬人,入寇武隆、彭 水、南川屬境。豫奉檄領總兵何卿、都司李爵率兵討之。時賊抵南川,我兵連戰之,一敗之於 官地,再敗之于李湧,三敗之于柯門,賊兵遂潰,屬境以寧。敕巡撫宋滄督木。十年秋七月壬子,逮給事中曹汴於詔獄,尋釋之,謫其官。汴,巴縣人。時大學士張孚敬以事聽讒,傾夏言於上前。汴與給事中孫應奎等面斥孚敬 壬憸,具疏連章劾之。孚敬怒,密奏逮汴、應奎等下鎮撫司牧訊,明日複鞫,五毒備至,已而以 職在彈劾,又以星變從輕貸,謫汴監利縣丞、應奎華亭,汴官終參政。甲寅,彗星出東井。武隆、彭水大疫。十一年八月己卯,彗星複出東井,芒長尺余,後東北行,曆天津星宿,芒漸長至丈餘,掃太 微諸星及角宿,至十二月甲戌,幾一百一十五日而減。十二年,武隆、彭水大水。黔河水泛,淹武隆縣二門,漂民廬舍十之九,彭水如之。

以聶賢為刑部尚書。賢,長壽人。持心清苦,始終不變,卒諡 “忠襄”。十五年二月,安居縣地震。夏,江津大雨雹。十六年二月,武隆、黔江地震。十八年秋七月戊寅,水、火、木、金四星聚于東井。江津臨江街民舍火。榮昌暴雨。時郊外城內灌水成河,四郊一壑,居民浮筏而處。十九年三月,武隆霪雨傷麥。四月,江津民韓愷家牛生二犢。敕右副都禦使戴金督木。二十一年五月,武隆清溪左山崩。時風雨大作,正午如夜,再恃而崩,填淤民田數畝,今尚未定。二十三年,武隆鬼入市肩,人追之,懸於崖,刺以刃。二十四年,合州火焚城內千餘家。二十五年,大足有鳥,白身、黑喙、長嗉、高腳,似淮鵝,差大,俗雲天鵝,又名海 ,飛集縣 中。是年旱。榮昌大水,城中數尺。二十六年夏,武隆旱。是年五月至六月不雨,夏旱秋澇,豐米二百錢;明年春,饑,知縣党宗正發賑。秋,黔江、武隆、彭水役麻陽。筸子坪亂,勤兵三省。黔江三縣民夫連餉銅仁往復;五月,多有斃於道者,黔江官軍調征 軍民俱困。以喻茂堅為刑部尚書。茂堅,榮昌人。初為禦史,有風節,曆 中外,所至有聲。至是拜尚書,時嚴嵩傾大學士夏 言,上欲置之重典,茂堅力爭之,謂無大故而殺師保,有虧聖德。嵩指茂堅為奸黨,上怒,欲罪之,茂堅曰:“罪人可刑,墨官可刑,唯法官不可刑。”仍忤旨,神色不變,引議貴、議能之條諍之,不聽,竟斬言於市。茂堅遂乞骸歸,尋卒。穆宗即位,詔贈太子少保,賜祭葬。 二十八年,以夏邦謨為吏部尚書。邦謨,涪州人。植德深厚,動遵矩矱,曆官四十四年,始終一節,尋請歸卒,賜祭葬。三十年,定遠遷新縣城先是舊縣城據武勝軍,為元故壘,連年水沖射城,士民苦之,邑令胡濂從其請上之,巡按鄢 懋卿從之,於是相厥地宜,遷於今治,人始以為便。十月,武隆盜起,知縣史載澤尋捕,息之。三十一年,黔江、彭水大有,榮昌大饑。三十二年,敕巡撫張臬督木,採辦板、枋。彭水火。

時南北兩街一時並作,民舍官署俱為灰燼,即圖籍無複存者,年來民害,此為最烈。三十三年,郡大饑。三月,榮昌大雨雹害稼。三十四年,武隆少婦生須長而髯。三十五年,革重慶府稅課司。三十六年六月,武隆疫。是夏暑虐,人多不堪。秋有大木之采,明年死者無算,民命於是乎慘矣!敕工部侍郎劉伯躍督木。二十八年,武隆、彭水黔河大水。四十年十二月,盜寇武隆境,知縣唐宗元擊潰之。流賊虛聲數千,自酆都、涪州劫掠,號“一二大王”,所向無敵,至縣境漩網箐結寨,刻日奪 庫擄民,假道思、石為下楚計。宗元陰遣丐兒往探營中,相其險道,夜引官兵圍之,天明大戰, 賊突圍,斬獲無數,賊潰散,境內遂寧。四十一年四月,武隆黑風,清溪水西徙。是日風自西北拔木揚沙,不辨牛馬,凡移時雷雨大作。清溪水溢數丈,塞東流,小溪盡流 於西。郡大饑,合州火二日。九月庚子,榮昌大盜劫庫。江陽盜夥集四十餘人,由甘家灣以木梯越西城,落射圃山,自北街斬署垣,升石庫,庫高尋 尺者三,如登平地,從頂而入貯庫,銀兩大半劫去。賊每一人手執油撚十餘枝,遠望者驚傳三 五百人,懼不敢近,履街衢若行家庭然,仍複故道而去。四十四年春三月,榮昌、銅梁雨雹。夏四月,大足縣星隕。是月,星隕於縣東三十里法華寺之野,入地三尺,聲如雷,色黑,形如狗頭,火氣逼人,經宿 方散,馮相家佔有兵。六月,武隆、彭水黔河大水。秋七月,土寇黃中據支羅寨,巡撫劉自強駐重慶調郡屬兵討之。中,石砫宣撫人。先是父俊據支羅寨,假讬龍潭土舎名色,霸佔民田,時出劫掠,總督馮都 禦史奏誅之,中得減死充戍,隨即逃回招集亡命、擄殺人民,奉節、雲、萬等縣連遭荼毒。至是自強題請與湖廣會兵夾攻,川兵進牛欄坪,湖兵由施州衛以進。於是調所屬土、漢官兵,迫餉征討。中懼,由施南逃去,為楚軍所獲,以軍搗其巢穴,獲其妻子,支羅平。 八月,大足縣海 複集。 是月,海 複來,延集官民廬舍,已而不能飛,沿門乞食。《京房易》曰:野鳥入室,其邑虛。馬氏《通考》亦曰:有鳥飛來,宿於邑中,國有兵,人相食。是年果有蔡賊之變。又初 至民間,皆雲:白 卒符伯貫雲。 丁卯夜,榮昌盜複劫庫,尋獲之。時縣丞王采、主簿祁經率領民兵追至瀘州蓮花灣,或賊首高迎春等二十五人。冬十月,白蓮賊蔡伯貫攻陷合州諸處,巡撫劉自強檄僉事傅思明等討平之。

初,大足人蔡伯貫、田紞與富順黃一元等師出山西妖人李桐,傳習白蓮教惑眾,為有司捕擊,郡獄久之脫網,遂以是月十四日攻破大足,執官奪印,脅入營中。二十日,犯銅梁,乘夜過安居入城,燒縣治,沿及民居。尋下合州,入城據之。伯貫乘勝回大足七寶山,邀結賊黨,聚數千人。已複下定遠、璧山等城,一呼而響應者以千萬數,弁白幘,建白旗,耰鋤筆挺,偽稱 “大唐中興”,所過從者如蟻,焚燹至酷烈,獨不妄殺一人,其志蓋不在小也。時又有江津賊周嘉與弟虎率眾與伯貫為應,會自強以討黃中駐府,奸細不敢竊發,賊亦不敢近城,於是命官分兵擒之,而田紞者據守合州,與賊首陳四蠻夜縱酒,合州諸生蘇孚、陶舜臣覘其可擊,遂悉州中子弟斬關而入,與巷戰竟日,多所屠戮,紞宵遁去,已即乘勝窮追,道與他賊值,紞因還接我兵,孚與舜臣不能支,遂 敵刃,然賊勢以此 不振,官軍複乘之,諸路各獻捷,先是撫台已遣重兵徑詣大足七寶寨下,生擒伯貫,紞等俱就縛,鳥集者潰散,伯貫等體解,賊平。 四十五年二月,重慶大雪。敕巡撫譚綸督水。穆宗隆慶二年春二月,重慶大雪。夏,武隆、彭水,五月至七月不雨。六月,榮昌大水,溺民舍。三年二月朔日,綦江大雪。四年夏,大足大水,時水從西關淹及縣門,拽木者隨水入城,漂溺人畜。八月,大足複大水,灌城。武隆縣騶虞生於大溪河,鄉民斃之。五年六月,武隆雨雹。六年四月朔日,綦江晝晦自午,至未刻始複明。八月,給事中曹大野論大學士高拱,謫官。大野,巴縣人。時拱當國,大野論其不忠十事。上責大野妄言,調外任,出為乾州判官,尋 優遷之,官至江西巡撫、僉都禦使。今上萬曆元年春三月,平九絲都蠻,調發重慶府屬,兵餉從之。是時,蜀頗富饒,會九絲為梗,巡撫曾省吾疏請征之,調土、漢兵十四萬,餉夫倍之。府屬 州縣各檄發糗糒遠,從餉夫以數萬計,土司之從征者則播州楊應龍、酉陽冉維屏、石砫馬鬥斤 等,各有擊獲,功與諸士並錄,而應龍於是始有戎心矣。六月,重慶大水。安居三仙石生連理木。二年,武隆蝻蟲食禾,遍地草根如刈。三年夏四月,榮昌瑞竹生。冬,彭水寇掠境。酉陽寇花狗兒等夥賊數百人劫掠鄉民,手刃官兵,為害甚劇,後檄酉陽,擒其巨魁,殄之。四年五月至六月,武隆縣不雨,知縣李廷楚禱於壇,雨是年有秋。五年春,合州李樹結長豆,栗樹結大桃,其味甘。五月,武隆水,秋大有。秋七月,榮昌芝草生。

八月,合州城內外大火,延千餘家。六年夏四月,大足雨大雹。時大雹如磚石,邑西南從順、加勝、三溪民間苗畜俱壞。是年春、夏,邑疫複大行民間,老 幼多挈家以亡,事聞於縣,遍授醫方,問多沿者。合州永清里,甘露降。七年春,合州火。八年春三月,武隆雨沙。時黃雲四塞,白日如夜,牛馬嘶鳴,四野沙積如堵,署縣事綦江諭張 拜禱,風反雨息。秋七月,銅梁瑞粟兩岐。粟幾五本,產于南郊陳處士墓側,時以為巴令張文 循良之應,邑人張佳胤有《嘉禾記 碑》。九年春三月夜,重慶府雨雹。是夜,星月交輝,須臾驟雨雹,其大如拳,壞民廬舍,逾時乃止,星月如故,明日,林間雀鳥 死者無數。六月,彭水大雨,四山崩。冬十月,武隆桃李花。巴縣知縣張文 歸併里坊。先是巴治村居者為里,市居者為坊。廂宴會祭享,一切器用,取辦於坊,民不堪命,文

至,憫其苦,歸而並易坊為里,置諸器具,令民兵輪代管之,坊民始得更生,至今便之,為勒碑。十年春,清丈重慶府田畝。時有詔清丈田畝,移檄諸州縣行之。州縣奉文分村履畝清丈,規制不同,大要分上、中、下 以定歲賦,於是瘠土膏壤,賦各有差。時人情洶洶,至今為畫一之法雲。十一年正月,綦江黃霧四塞。三月,綦江火,飛延民居、公署,減而複起者七日,延燒民居數百餘家。夏四月,彭水地震。夏,定遠、武隆、彭水大水。五月,銅梁產瑞蓮。蓮生於梁雲構池,幾二本雙花,並蒂結實,明年複產二本。十二年春正月,武隆雨泥。夏四月,彭水雨雹。六月,銅梁張叔佩池產瑞蓮。十一月,重慶雨雪六出。十三年春,奉敕督采大木。秋,合州知州劉冠南被逮,尋釋之,複其官。時采木之役,騰議不一。巡按禦史赫瀛奏劾諸州縣官,冠南與榮昌知縣吳郡等七人被逮 於京,於是合民赴闕陳情,尋釋冠南,複其官。十一月,銅梁甘露降。播州楊應龍獻六木,賜飛魚服色。

舊五司承襲,各于播州宣慰司起文,至應龍,黠狼多所需索,又招集夷、漢狡獪以為羽翼。會采大木,應龍因以萬余金付何邦卿等赴京獻木,乃緣先代曾有蟒玉例,夤緣遂有此賜,五司益為之魚肉矣。 十四年春,以張佳胤為兵部尚書。佳胤,銅梁人。先是以兵部侍郎出定,浙變還朝晉尚書,總督薊、遼,屢著奇績,至是入管 樞府,尚書加太子太保,無何,遂三上書乞骸。上俞旨賜馳驛歸,居二年卒,賜祭葬,贈少保。五月,武隆火。龍見自東南至西北,其長亙天。秋七月,重慶虎入城,千戶王之翰率兵射殺之。七月,銅梁雨雹傷禾。十六年夏,重慶旱。調重慶府土、漢兵從征馬湖。十七年夏,重慶複大旱。是歲旱,禾方熟,六月至七月不雨,赤地千里,禾苗盡枯,民至采草根木皮不給。冬複嚴寒 大疫,道路殍者無遠近枕藉,傷心慘目,比蓋其最酷雲。十八年,重慶府大有,武隆流民漸去。秋七月,逆酋楊應龍撤毀播州鎮守官旗令。五司七姓羅承恩、毛守爵奏訐應龍諸不法事,下川東道勘問,應龍至重慶聽勘,未結回播。 會鎮守、指揮任選申允貴州撫院在播豎旗守禦,應龍率目把陳漢章等折倒旗,令燒毀撫院安民 牌令,逆萌蓋漸長於此。九月,調楊應龍領土兵赴松潘防禦。時任選申文撫院應龍入據金子囤,會松潘守邊官風聞番虜寇邊,撫按兵揭至部,調取應龍 領土兵防禦松潘。四川撫按以為逆節未著,貴州巡撫葉夢熊疏謂 縱虞禍,於是兩省意見互 持,部覆革應龍職,戴罪立功,仍改限會勘之。十九年五月,銅梁水溢。調楊應龍從征疊、茂。應龍時方聽勘,會疊、茂番亂,督撫調取領兵征剿,尋敘平番功,部覆複其冠帶,前項事情 聽勘定奪。二十年春,檄楊應龍至重慶府聽勘,拘留之。時兵科奏應龍嗜殺,惡極罪盈,部覆撫按會勘,委府通判路逵等紿出彭水,因諭至府聽勘。 參政薛亨等會審,擬應龍斬罪,照貴州土官安國亨例,罰銀二萬兩贖罪,並追陪償殺死家屬,余 党罪各有差,應龍拘留府候詳。秋,武隆大有,銅梁大旱。冬十月,兵部移諮四川,遣楊應龍選兵征倭。先是部諮撫院議遣應龍選兵,令其子朝棟領赴陝西從征。應龍計欲脫身,複奏感恩激義, 願自帶家兵平倭圖報,部遂允之,複移諮撫院令應龍領兵征倭,院議拘子朝棟留府聽結,仍差官押應龍入播選兵五千人,刻期起程。應龍至播,遂叱辱差官抗拒,屢催不出,且無一兵以應。出柙之虎,至是不可複招矣。 二十一年春,永川不雨,至四月雨。銅梁大旱。夏,武隆蝗蟲食麥,秋霪雨。二十二年正月,巡撫王繼光遣總兵郭成等討楊應龍,敗于白石口。先是撫臣奉命出京,議及播事,持勘、剿二議極為慎重。及至任行三司會議,奏民何邦卿 等遂誑言應龍眾叛親離,皆為內應,官兵臨境即生縛應龍出獻。總兵官郭成、丁光宇等亦輕酋易與,欲徼幸成功,皆言應龍可擒。於是撫臣移駐重慶,調集官分四路討之,應龍統率諸苗分路拒討,郭成等至白石口紮營,苗兵亦至白石口分為二路十二哨,沖營截殺,全軍俱沒。殺死成都衛指揮官管應鐘,成等僅以身免。撫按具題革罰有差,仍令郭成戴罪立功。會撫臣以他事被劾解任,於是國威大損,萎靡不振,應龍叛逆,負固日甚,借箸者因是多諱言兵。 永川大雪,傷豆、麥,歲大荒,有殍。二十三年二月,總督、左侍郎邢玠奉敕駐重慶府會勘播事。白石口之役,應龍逆節已著,猶疏懇息兵。時奏逆者紛紛,部覆給事中楊東明之疏,請以 樞臣一員,便宜勘剿。於是侍郎邢玠奉敕總督川、貴,相機撫剿。玠至重慶,命知府王士琦諭應龍出勘,士琦至綦江,應龍遣其弟楊兆龍等擁導,迎至安穩驛,謬謂懼奏民謀害,懇求前臨松坎。比士琦至松坎,應龍故作跪伏狀,備陳世效忠順,不敢叛逆緣由。士琦旋白,督撫亦信應龍願死於朝廷,不願死於奏民語,遂遣贊畫郎中張國璽、劉一相及士琦等往勘安穩,應龍亦囚服跪聽審問。遂以白石口戕殺官兵為目把苗民混殺,應龍不知,且雲武舉週一龍被擄,當以鞍馬、衣服送出,何敢拒敵。乃抵應龍謀殺人造意,斬罪仍處,以夷法納續四萬兩免死,革職為民,餘罪各有差,姑以其子朝棟為上舍屬印管事。督撫從之,止拘留其子可棟於府,贖完候發。事聞,部覆如議,玠還朝。 (闕)月,武隆雨雹。雹自治西南至東北四十里,小者如卯,大者如磚。山無樹、地無皮,殺牛、馬者十七,殺蛇、 鼠者十九,民舍有移數里者,號哭動天,長老雲從來未見。二十四年春,增設播州安邊廳。初,督撫疏請于安穩設安邊廳,以府同知一員鎮之,於是增立邊廳,即以綦江知縣蒲林升 安邊同知,署其事。林至,創修衙門,為應龍所阻,未就,唯退守綦江,遙制之。應龍遂益輕我, 叛逆之謀,因是醞釀不可解。六月,武隆大水,淹民居,彭水火。七月,彭水複火。二十五年,奉敕采運大木。二十六年,酉陽宣撫司亂,遊擊梅鼎臣奉檄往鎮之。時宣撫冉維屏卒,其孽子應龍與禦龍爭襲,乃糾永順兵執殺其司,禦龍出奔彭水至府,兩 台遣遊擊梅鼎臣至司鎮守,退其兵,於是禦龍得複入司,起文承襲,亂遂定。兵巡副使王士琦升參政,督川兵征倭。先是士琦知重慶府,奉督撫檄傳諭應龍,應龍佯為俯服,勘事遂成,即以士琦為川東兵備, 節制播州。時應龍雖掠殺諸司,猶不敢外侮。至是,部遂以播無事調川兵征倭,升士琦為參 政,督往之。應龍遂漸犯內境,無複忌憚。二十七年春,遊擊房嘉寵奉檄防守綦江。先是應龍以兵圍合江,索奏民袁子升。安邊廳蒲林馳至合江觀變,遂以子升與之,應龍臠

殺子升,令諸苗共啖之,諸所殺掠,極其慘毒。無幾何,貴州又有飛練之敗,於是巡按禦史王明、趙標相繼會議增兵防守。時嘉寵守備彰臘,檄守綦江,嘉寵至綦,欲殺應龍而寢其皮,然力銳兵寡,且中有掣肘,應龍反日來挑戰,欲為先發制我之計。 三月起,兵部侍郎李化龍總督川湖、貴州軍務,巡撫四川。應龍屢犯邊境,戕殺官兵。川、貴巡按禦史俱請討之。上以化龍故撫遼東,破處多,奏

功允廷臣請起於家,化龍遂奉命兼程,以六月初臨成都。六月,逆酋楊應龍破綦江,遊擊房嘉寵、張良賢死之。時督撫方至,省徵兵議剿應龍。應龍先率兵攻掠綦南諸境,嘉寵守綦,兵僅三千,總兵劉 綎奉命調兵進剿,未至。是月,應龍自統苗兵八萬余安營攻綦,嘉寵報警益急,督撫出緣事遊擊張良賢從之,已又命鎮守總兵萬鏊。以兵五百人赴重慶應援,月之二十日,鏊至府,甫一日,兵尚未集,苗兵逼近綦江,嘉寵、良賢領兵出敵,頗有斬獲,苗兵退去。至二十一日,應龍複統兵圍城數匝,遂破其城,於城內大戰,二將一時陣亡,其臨死俱猶格殺數十人,守備胡汝寧、百戶蔣懋賞俱死。時全軍盡沒,殺人如麻,府庫公私俱劫,據其城,複分兵掠境,屍骸山積,赴流者不知其數,蓋其慘雲。 七月,重慶大警。 綦城既破,賊酋聲言發兵東下,直趨重慶,進取全蜀。時郡城雖雲天險,然人心洶洶,又城中操兵盡沒于綦,其家哭聲震地。賊首複置木牌下流,肆言有兵數十萬,刻期進攻。郡城一兵未集,於是大警。道府縉紳各躬率士民增壘城守,間得其奸細,斬之。總督洽以招撫,賊始稍複入播,人心少安。 八月朔日,建武兵變,推官高折枝定之。 初,建武兵五百人集重慶,兵巡副使莫 檄折枝清查之,中多虛額,及支軍餉,乃以市人充數,折枝一一 之。先一日,郡縉紳、侍郎蹇達偵其欲噪。是日,約都禦史曹大野、按察使傅寵等詣總兵萬鏊,屬言解之。初不知其即發也,給事中鄒廷彥自東至南與諸亂兵遇,諸間道急馳至鏊所,堂署寂然。達等尚與緩佩徐議,廷彥語以所見,始拂衣起鏊,屢傳問門官,俱雲無之,達等於是強鏊出署,相與觀變定噪。及至,道府公署大門俱毀,大肆搶掠,鏊傳諭止之,不即聽。折枝密遣人語達等,曰:無惶懼,少頃即定矣。時石砫宣撫馬千乘兵防禦關外,會酉陽宣撫冉禦龍兵適至,折枝以片紙密諭之,於是兩兵入城,夾道而立,亂兵一時即斂。明日,鏊斬其二人,遂定。 十一月,總兵劉綎帥兵至重慶。初,綦江城破,聞綎奉命進剿,人心日望其速至。綎以是月始至,軍容甚壯,先聲乃震,人 心始安。十二月戊戌,督撫李化龍移駐重慶。督撫在成都,調集各路將士防禦播境,戒將官無 虞玩寇、無輕敵喪師,請兵請餉,是月, 各省兵亦輻輳、軍餉漸集,於是移駐重慶,分兵調遣。二十八年正月,南川兵攻破播州虎跳關及官壩。先是應龍遣目把婁國等領苗兵欲攻南川,時諸兵來集,唯石砫及酉陽兵至府,督撫遣往防 禦之。已推官高折枝請往監其軍。月之二日,石砫兵營鄧坎,賊兵前來沖劫,折枝遣督兵奮擊之,破金竹、虎跳等關,多所斬獲。至十三日,酉陽兵偵賊據官壩險囤,枝複遣,督兵擊之,四面 夾攻,奮勇斬關直上,賊眾潰散,跌崖死者無算,斬獲三百餘人,或賊器械倍之。征播之役,此 實為第一捷雲。 庚申,督撫李化龍誓師于重慶演武場。 時諸路將兵俱集,督撫乃分兵為八路,各揀將領統之,監紀連餉,諸司道郡佐井井棋布。四川則綦江、南川、合江、永甯為四路,湖貴則烏江、沙溪、興隆、白泥為四路。是日,督撫自製誓盟,告諸上帝,以布文武將吏,奉賜尚方劍登壇而宣暢之,軍聲大震。 二月丙戌,總兵劉綎、吳廣等八路兵遵令進討播賊,時漢、土各省,南北馬、步卒二十余萬,俱奉督。以月之十二日丙戌合,進攻討播賊。是時,鷹揚虎賁朱鏊玄甲,蕩摩朗耀,將士始各有壯氣。 己醜,綦江路總兵劉綎攻楠水洞,克之。 綦江一路,自東溪入播,俱是崖嶺茂箐。楠木、山羊、簡台諸洞元為天險,賊酋令頭目穆炤等盤據之。綎初出師,即令都司周敦吉四面仰攻,賊滾木礌石,死拒洞門,綎躬詣洞前相度地形,乃懸重賞遣衝鋒兵士一面于洞前找廂對敵,仍於洞上伐木,運草堆積,洞下舉火焚燒,銃攻洞門,於是火焰入洞,賊勢不支,連攻三洞,盡破之,擒斬數百級,焚燒倉廩、俘獲男婦器具無數。已又乘勝整兵追北賊子楊朝棟等兵數萬,擒斬甚眾,朝棟鼠竄而退。是時,南川兵攻破赤崖、清溪等處,永寧、湖貴各以捷聞,賊氣稍奪。 二月辛亥,南川路總兵馬孔英等攻桑木關,破之。 先是孔英率漢、土官兵至清溪攻擊賊寨,頗有斬獲,清溪一帶,剿撫已定。推官高折枝傳令兩上司,望草、風坎、封寧、大灘等隘俱悉勁敵,須先破諸賊,然後合兵取桑木關。石砫馬千乘率兵,先鋒連戰數陣,頗有斬獲,生擒寨長巴習文,折枝就軍中斬之以狥。因奉督撫原令,行賞異之,於是酉陽冉禦龍恥石砫獲功,於月之四日,遂率兵奮擊破風坎關,亦有斬獲。於是孔英率參將李經、周國柱等合擊前驅,抵桑木關。已而漢、土官兵並力衝鋒,複占封甯,逼近桑木,已又攻破九杵關。至初八日,官兵鏖戰一夜,賊滾木礌石俱盡;明日,官兵奮勇衝突、爭擊先登,遂破關以入,驅賊四散,追至金子壩。擒斬、俘獲各無數。是時,永甯路總兵吳廣等攻破穿崖囤,貴州攻破烏江、河渡二關,湖兵亦以捷。 壬申,綦路總兵劉綎等攻婁山關,克之。 時南川路漢、土官兵克破桑木關後乘勝各領兵攻破銅鼓、鬼崖等囤寨,安營金子壩,賊子楊朝棟及楊珠等統兵數千伏林,沖桑木關營。會我兵起營在賊先,遂沖空營。總兵馬孔英及推官高折枝責令將領官周國柱等發兵迎敵,鏖戰數日,遂破金子囤,斬獲無數。而賊于綦路、滴淚、三坡等處聯絡屯營,綎率諸兵將奮擊連戰,遂破重險,直抵頂山、三壩等處,燒焚營壘,煙焰蔽空。賊披靡奔入婁山深箐,官兵乘勝追剿,綎躬率諸將出奇兵,從捷徑辟開林箐,息鼓分兵四路,左右前後夾攻賊。矢石如雨,人莫敢近,隨用火炮、鳥銃一齊攻打搶入,連破關門十三重,已又乘勝追至石筍囤,直抵永安莊。是月,破關奪隘擒斬招降無數,於是官兵安營犄角,去播州白田海龍囤僅五六十里,賊膽已寒。時湖、貴路俱以捷聞。 四月丁醜,永甯路總兵吳廣等攻崖門關,克之。 初,廣督率漢、土官兵營馬鞍山,各賊埋伏四起。官兵奮勇追賊四散,直抵磨槍埡,賊總管郭通緒敢戰苗關,官兵橫槊刺之,至丁醜,破崖門關,再力戰於水牛塘,斬獲無數,直抵三圓山。山逼近海龍囤,高數十仞,賊所恃為左右,望者部苗萬餘,列柵堅守。廣督部將曹希彬等奪之

於,是遂據其山,斷賊樵汲。時南川兵擊攻賊營高坪,綦江兵擊賊營關於山,與賊抵囤為壘,聲勢大震。合兵克養馬、養雞諸城,破龍鳳、海門、鐵柱等關,龍爪、海雲等囤。湖、貴路兵亦各有捷,賊始合眾退據海龍囤,以苟活旦夕。 六月丁醜,總兵劉綎等奉督撫檄,輪攻賊於海龍囤,克之,播州平。 先是賊眾退奔歸囤,賊氣已奪,然囤前重崗複領,重關險壁,日夜守以梟鷙,藏壘伏弩。會時多淫雨,白日晦冥,諸將又多不和,督撫因複檄按察使張悌糾合諸將,偕監軍張棟謝詔及高折枝等督諸將兵夾攻之。賊複詐降、詐死以緩我師,報聞督撫,悉不聽,詰責將領受始者。檄攻益急,已複檄諸路輪日協攻,此攻其前,彼攻其後。是時,兵將如雲,火炮震天,賊黨紛紛奔下,賊力不支。至於丁醜日寅刻,各路驅兵上囤,賊苗奔出大戰,斬獲無算,時前後大兵會齊囤上,逆賊應龍見官兵大入,縱火燒其居,遂自經死,賊妻子田氏、楊朝棟及諸賊黨悉就擒。 監軍參政張棟卒。 棟,安肅人,素負才望,播事急,特起田間,監軍星馳至郡,恨不滅此朝食。大軍進討,棟先由南川監理軍務,直抵囤下,短衣匹馬以督諸將士。平播之日,竟日不食,憤激指麾,以此侵冐瘴癘,還至蒙渡,去綦二百里而卒。卒之時語諄諄不休,察之但雲:齊上!齊上!猶攻囤時語。是時三軍盡哭,知與不知皆為流涕。李制台化龍題請贈官錫蔭、建廟賜額以表其忠,詔從之。 俘賊子楊朝棟等於軍門。時大軍破囤,生獲賊妻田氏、子楊朝棟及其黨六十九人。總兵吳廣解至俘於軍門。是日, 郡人觀諸如堵,歡聲震地,已獻俘都門,各戮於市。二十九年七月,涪州火,延蔓官民居舍。九月,總督、侍郎、四川巡撫王象乾移駐重慶。先是播州雖平,善後事宜百幾未舉。總督奉上命來移駐重慶,清理疆界,擘畫綏靖,經緯 文武,一一詳悉。明年三月,始還鎮成都。十一月,知府付光宅複建涪橋。先是知府王士琦 建涪橋于內水之滸,以便往來。逾年,會有播之役,艘梁盡壞,半為兵 士所薪。至是播平,光宅捐貲複造船百餘艘,架板齊上,翼以扶欄,貫繩橫江,仍議每歲補修定 額,民甚便之。二十年,銅梁言大有。三十一年二月,起兵部侍郎、右都禦使蹇達總督薊遼。達,巴縣人。先是總督薊遼,威望嚴明,為言者所摭拾,請歸。奉旨勘明,在籍聽用。至是 公論大明,仍起總督薊遼,明年加兵部尚書,總督照舊。三十二年三月,有鴟集於郡城。時有鴟鳥盡飛學宮之前,有群鴉百餘環而噪之,少頃墜地,街人捉而鬻之於市。九月,巡撫湖廣、兵部尚書趙可懷卒。懷,巴縣人。初為工部侍郎,監督大工。會湖廣稅監陳 □□變楚中,奉命往定之。事定, 加尚書、巡撫 □□幾何,楚宗有假王之奏,懷複奉命勘其[闕]忽漢陽報亂,宗劫搶 □□皇扛檄 憲使[闕]鼓噪軍門,遂遇害,事聞,贈官[闕]。[闕]霪雨傷稼。時豆麥將熟,連月霪雨無收,又諸播種水溢不生,農已甚苦之。

夏五月至七月,不雨。 時五月五日雨,自後烈焰日熾,赤地千里,道、府、縣僚躬率士民昕夕步禱,陰雲四合,須臾晴空如故,較戊己之旱更甚。至後得雨複生,八月淋漓不止。一無所天災流行,蓋其數雲。 九月,巡按禦史李時華髮粟來賑。 先是旱極,人心洶洶,兵巡布政周嘉謨日夕[闕]府縣僚屬,疇諮救荒奇策,一切請賑借賑事宜,密上之兩台。時按台駐敘府,即移文濱江州縣借賑,又捐[闕]米共六萬余石,又發錢二十八萬[闕]文[闕]來賑。一時粟艘蔽江而下,民心大定[闕]謨遣官分賑[闕]察諸州邑以次分賑,餘貯郡城[闕]履[闕]分村核其肥瘠給次,貧[闕]發賑,已邑令周師旦複躬巡阡陌,勘其[闕]有七苦之歌。是月,照次賑之。明年春,覆命府縣正官入村分賑,又隨便宜,務廣實惠,蓋全活者真數十萬命雲。 十一月,有詔緩采大木。

卷之六十三外紀一

编辑

巴蜀唯采運一事,公私最苦。是時兵荒之後,帑藏既竭,閭閻十室九空,先是部臣以殿門大木題請民間[闕]惶無措[闕]者無不蒿目,會朱大學士 念一時民窮財盡,不獨川省為然,揭奏緩工,上從之。聞詔之日,歡聲雷動,真漢詔之下山東雲。 古者載籍,極博故探奇之士,即稗官小史,在所不遺。郡中上下數千載,自典故外諸可資業譚者往往散見於群籍,餘隨事涉獵,因而編摩成帙,即雲不規裨規諷乎?而抵掌郡事,鑒鑒足述,烏得以齊誥、夏諺而略之。志外紀。 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游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複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隻;夷犯秦,輸清酒一鐘。夷人安之。(《漢書》) 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遂世世服從。(《漢書》)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牁郡,夜郎迎降,天子賜其王印綬,後遂殺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之後。牂牁太守吳霸以聞,乃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有竹王三郎神,是也。(《漢書》) 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下畜沮是也。又立市於龜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嶼,故巴亦有三峽。(《華陽國志》) 江州縣,郡治塗山,有禹王祠及塗後祠,北水有銘書詞雲: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渡,今民曰:張府君祠。縣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京師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林粉也。(《華陽國志》) 江州縣,故巴子之都。都護李嚴更城一十六里,造蒼龍、白虎二門,求以五郡為巴州治。

丞相諸葛亮不許,竟不果。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又不相容。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三江之會,夏水增盛,壞散顛沒,死者無數。縣有官橘、官荔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廚饌,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出禦米也。(《山海水經》) 豐民洲,巴子別都也。華陽記曰:巴子雖都江州,又治平都,即此處也。有平都縣,為巴郡之隸邑。縣有天師,治兼建佛寺,甚清靈。縣有市肆,四日一會。(《山海水經》) 延熙中,江洲都護鄧芝討平徐巨,見玄猿緣其山。芝性好弩,自射猿,中之,猿子拔其箭,卷木葉塞其創。芝歎曰:嘻!吾傷物之性,其將死矣!乃移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為射獵官。(《華陽國志》) 唐東蜀大聖院有木像,制度瑰異,耆老相傳雲:頃自荊湘溯流而上,曆歸峽等郡,郡人具舟楫取之,千夫牽挽,不至岸。至渝州,人焚香祈請,應聲而往,郡守及百姓遂構大聖院安置之。(《太平廣記》) 唐薛嚴,忠州司馬,蔬食長齋,日念《金剛經》三十遍,至七十二將終,見幢蓋、音樂來迎。其妻崔氏即禦史安儼之姑也,屬纊次,見儼隨幢蓋冉冉升天而去,呼之不顧,一家皆聞有異香之氣。(《太平廣記》) 唐黔南廉使秦匡謀以蠻寇大舉兵,力不敵,奔江陵節度杜悰。即謁見,怒其不趨庭,退而使吏讓之曰:汝鳳翔一民也,悰兩為鳳翔節度,汝今靡認桑梓也。匡謀報曰:謀雖家世岐下,少離中土,太傅擁節,已忝分符,實不曾趨走臺階,此日況在荊南乎?悰怒,遣縶之,發函與韋相雲:匡謀擅棄城池,不能死王事,請誅之。韋奏請依悰處置,敕既降,悰乃親臨都市監戮之。匡謀將就法,謂其子曰:今日之死,實冤枉無狀,柰申訴非及,但多焚紙墨於泉下理之耳。行刑觀者,架肩接踵,揮刃之際,悰大驚,驟得疾,遂輿而返。俄有旋風大作,飛卷尖埃,直入府置乃散,是夕獄吏發狂自撲而殞,旬日悰卒。議者以悰恃權貴,枉刑戮獲茲報焉。(《南楚新聞》) 唐丞相馬植罷安南都護,與時宰不通,又遷黔南,殊不得意。維舟峽中古寺,寺前長堤,堤畔林木,夜月甚明,見一白衣緩步堤上,吟曰:截竹為筒作笛吹,鳳凰池上鳳凰飛。勞君更向黔南去,即是陶鈞萬類時。歷歷可聽,吟者數四,遣人邀問,即已失之矣。後自黔江入為大理卿,遷刑部侍郎、判監判遂相。(《太平廣記》) 太和四年,尚書劉遵古節度東蜀。先是蜀人有富蓄群書,劉既至,嘗假其數百篇,然未盡詳閱。明年夏,涪江大汛,突入壁壘,潰里中廬舍,歷數日,水勢始平。劉之圖書器玩,盡為暴水濡汙,劉始舍列於庭以曝之。後數日,於群書中得《周易義》一軸,筆勢奇妙,字體稍古,蓋非近代書也,卷末題雲:上元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從此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嘗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曬曝,衡陽道士李德初。劉閱其題,歎且久,召賓 視之,所謂歲至一人八幹口者,太和字也,自上元至 “太和”,凡更號十有三矣,與其記果相契,然不知李德初何人耳。(《太平廣記》) 杜悰通貴日久,有術士李生,悰待之厚。悰任西川節度,馬植罷黔南赴闕,李術士見殖謂悰曰:受相公恩久,思報答,今有所報矣。黔中馬中丞非常人也,相公當厚遇之。悰未之信。一日,李生密言曰:相公將有甚禍,非馬中丞不能救,乞厚結之。悰始驚信。發日,厚幣贈之,仍令邸吏為植于闕下買宅,植至闕方知,感悰不知其旨。尋除光祿卿,報狀至蜀,悰謂生曰:貴人至闕也,作光祿勳矣。士曰:姑待之。稍進大理卿,又進刑部侍郎,充鹽鐵使,悰始驚憂。俄而作相。懿安皇后宣宗幽崩,悰,懿安子壻也。忽一日,內牓索貴宰臣元載,故事植諭旨。翌

日,延英上前萬端營救,數辯博能回上意,事遂寢。(《前定錄》) 巴、巫間民多積黃金,每有聚會,即于席上羅列二品,以誇尚之。雲安民有李仁表者,施澤金台盤,以此相高。亂離之後,州將武人競于貪虐,蜀將張彥典,忠州暴惡尤甚,將校苦之而作叛,連及黨與數千家。張攫其金銀,莫知紀極。後於蜀中私第別構一堂以貯之。忽一日,屋外有火煙頻起,駭人驗之,乃無延 之處,由是疑焉。及開篋視之,悉以空矣,向時大煙,乃金化也。(《北夢瑣言》) 元和荊客崔商上峽之黔,秋水既落,舟行甚遲。江濱有溪洞,林木絕勝,商因杖策徐步。不三四里,忽有人居,石橋、竹扉、板屋、茅舍,景象殊迥,因前詣焉,有尼眾十許延客,姿貌言談,非山壑之徒。即升其居,見舍上多曝果栗。及窺其室,堆積皆滿,須臾則自外齋負果累累。商以深山,疑為妖異,忽遽而返,眾尼援引流連,詞意甚懇。商既登舟,訪於舟子,皆曰此猿猱耳,非速返,幾為所殘。商即聚僮僕、挾兵杖亟往尋捕,則無蹤跡矣。(《太平廣記》) 明月峽中有二溪東西流。宋順帝升平二年,溪人微生亮釣得一白魚,長三尺,投置船中,以草覆之。及歸取烹,見一美女在草下,潔白端麗,年可十六七,自言高唐之女,偶化為魚遊,為君所得。亮問曰:既為人,能為妻否?女曰:冥契使然,何為不得?其後三年為亮妻,忽曰:數已足矣!請歸高唐。亮曰:何時複來?答曰:情,不可忘者,有思複至。其後一歲三四往來,不知所終。(《太平廣記》) 獨角者,巴郡人也。年可數百歲,俗失其名,頂上生一角,故謂之獨角。或忽去積載,或累旬不語,及有所說,則旨趣精微,莫能測焉。所居獨以德化,亦頗有訓導。一日,與家辭,因入舍前江中,變為鯉魚,角尚在首。後時時暫還,容狀如平生,與子孫飲.數日,輒去。 (《太平廣記》) 忠州墊江縣吏冉端,唐開成初,父死。有嚴師者善山崗為蔔地。雲:合有王氣群聚之物,掘深丈餘,遇蟻城,方數丈,外重、雉堞皆具,子城譙櫓,工若雕刻,城內分徑街,小垤相次,每垤有蟻數千,憧憧不絕,徑甚淨滑。樓中有二蟻,一紫色,長寸餘,足作金色;一有羽,細腰,稍小,白翅,翅有經脈,疑是雌者。眾蟻約有數斤。城隅小壞,以堅土為蓋,故中樓不損。既掘露,蟻大擾,若求救之狀。吏遂白縣令李玄之,既睹,勸吏改卜,嚴師伐其蔔,驗為其地。告縣吏,請遷蟻於岩側,狀其所為,仍布石粟,覆之以板。經旬,嚴師忽得病若狂,或自批觸穢,詈大呼數日不已。玄之素厚嚴師,因為祝蟻,療以雄黃丸方愈。(《太平廣記》) 咸和中,呼延冀者授忠州司戶,攜其妻之官,至泗水遇盜,盡奪其財物,乃至裸形,遂與妻于路旁訪人煙。俄逢一翁問其故,冀告之,翁曰:南行之數里即我家,或可與家屬暫宿也。已同,入林中得一大宅,翁安存於一室內,設食遺衣。夜深,親就冀譚話,複具酒肴曰:我家唯有老母,君若未能攜妻去,可且留之待到官再來迎亦可。冀思之良久,謝曰:丈人既以心托我,妻本出宮人,能歌好飲,多放蕩,幸丈人拘束之。妻與冀言泣而別。冀到官,方謀遠迎其妻。忽一日,有達書者,啟視之,則妻書也。大略言妾本歌妓,幼入宮禁,清歌妙舞,今君棄我,妾已歸翁子少年矣!冀覽書,不勝憤怒,拋官至泗水。本欲見翁及其妻殺之,訪尋不得,但見一大塚,林木森然。冀毀其塚,見其妻已死在塚中,乃取屍祭,別葬之而去。(《太平廣記》) 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跡十二,皆長三尺許,闊一尺一十,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余步。貞觀二十年十月,寺側泉內忽出紅蓮,花面廣三尺,遊旅往還,無不歎呀,經月不滅。(《太平廣記》)

東都酆都市,在長壽寺之東北。初築市垣,掘得古塚,土藏無磚甓,棺木陳朽,觸之便散。屍上著平上幘朱衣,得銘曰:筮道居朝龜言,近市五百年間,於斯見矣。當時達者參驗,是魏黃初二年所葬也。(《太平廣記》) 唐涪州刺史張又新《煎茶水記》所嘗水凡二十卷,因第其味之優劣,大抵水活而後宜茶,活而不清潔猶不宜。故浮泉、石池漫流者為上,為其活且潔也。若夫天一生水,蒸為雲雨,水之活且潔者,無以過此。余常用淨器盛雨水,試以烹茶,不減雪水,故知又新之說妄也。 (《經籍考》)後漢郭玉傳有老父,不知所出,嘗漁釣于涪水,因號涪翁。《益部耆舊傳》:廣陵有老翁,釣于涪水,自號涪翁。黃山谷謫涪州,因以此為號。(《梓里資談》)楊六尚書,白樂天妻兄也。初除東川節度使,代妻賀,兄雲:覓得黔婁為婿妹,可能空寄蜀茶來。又寒食寄詩雲:蠻旗如火行隨馬,蜀妓如花坐繞身。不使黔婁夫婦看,誇張富貴向何人?(《竟語陽秋》)忠州鳴玉溪有花,如蓮葉,如桂,豔膩,當時亦無有識之者。白樂天賦詩雲: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雲埋世隔無人識,唯有南賓太守知。士抱道懷奇,埋光鏟采于山林皋壤間,如此花多矣!(《 語陽秋》)黃山谷謫涪,夢一女子語之曰:某生前誦《法華經》,願身後為男子,得大智慧,為時名人。今學士某,後身也。學士年來患腋氣,緣年久棺朽蟻穴,兩腋故有此患,學士能起而除之,則愈矣。既覺,訪得其墓,如言修掩,其疾果愈。涪翁自記于江壁。餘謂女子其生前必有善狀,死而靈光不泯,記夢名人,以安其墓,戍顯其跡,必曰前身、後身,庶幾信之而不忽也。不然,既鬼而人夢者,我也;無夢者,又我也。何幻妄耶?(《山居錄》)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五月戊辰離成都,泊舟合江亭下。己酉,發合江二百四十里至恭州江津縣,二十里過魚洞,宿尼培村。培庚戌,發尼培村六十里至恭州,自此入峽。大抵西川至東川風土已自不同。辛酉,發恭州加陵江,江自利、閬、果、合等州來合大江。百四十里至涪陵樂溫縣,蒲氏墨舊出此縣,大韶死久矣,族猶賣墨,不復能大隹。七十里,至涪州排亭之前,波濤大洶湧如屋。稍船過入黔江,自黔江來合,大江怒濤,水色黃濁,黔江乃清冷如玻 ,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登舟至此,始見清江浩蕩。雖不與蕃部雜居,舊亦夷俗,號為四人,四人者,華人、巴人及廩君與盤瓠種也。壬子,發涪百二十里至忠州酆都縣。(范成大《吳船錄》)孫定,字志元,涪州犬戎之族子,儲長於定,數舉矣。儲方欲就貢,訪於定,定謔曰:子儀錶堂堂,好將軍材,何必以科第為資,儲銜之。後儲貴達,未嘗言定之長。晚年喪志,放意杯酒。景福二年,下第遊京,西出開遠門,醉中走筆寄儲詩曰:行行血淚灑塵襟,事逐東風渭水深。秋跨蹇驢風尚緊,靜投孤店日初沉。一枝猶掛東堂夢,千里空馳北巷心。明月愁影又前去,滿城煙樹噪春禽。定詩歌千餘首,多委於兵火,竟無成而卒。(《唐詩紀事》)唐末蜀中有唐求放,曠疏逸方外人也。吟詩有所得,將槁 而丸,投大瓢中。後以病投瓢于江曰:茲瓢不沉沒,得之者得知吾苦心耳。瓢至新渠江,今合州渠河口,有識者曰:此唐山人詩瓢也。(《古今詩話》)建隆初,有人泊舟巴峽,夜聞人詠曰:秋徑填黃葉,懸崖露草根。猿聲一叫斷,客淚數重痕。寂無所見。(《詩人玉屑》)唐渝州南平郡貢葛五尺,忠州南賓郡貢蘇薰席四飲、綿.五疋,合州巴川郡貢牡丹皮十

斤、藥子二百顆,黔州黔中郡貢朱砂十斤。(《文獻通考》) 宋嘉祐中,巴縣簿黃靖國死而後蘇,道其冥中所見,廖生傳之,王蕃刪取其要,撰為一書,曰《褒善錄》。(《文獻通考》) 靈濟公廟在梓州射洪縣白崖山下,唐中書舍人陸弼,貶涪州刺史,卒葬山側,土人立廟禱之必應,偽蜀封洪濟王,大中祥符六年詔封八號。(《文獻通考》) 三巴校尉,銀印青綬、虎冠、絳朝服。宋太始五年置,以巴東、巴西、梓潼、建平四郡隸焉。建元二年,省校尉改置巴州刺史。(《太平御覽》) 《三巴記》曰:閬、白二水合流,自漢中由永寧城下入武陵水,折三曲如 “巴”字,亦曰 “巴江”,經峻峽中謂之 “巴峽”,即此也。(《太平御覽》) 巴郡任文公有道術,為州從事。時越嶲欲反,州遣五從事案虛實。止傳舍食未半,有風俗發案。文公起曰:當有逆氣,因卒駕去。諸從事未能發,為郡兵所殺。(《太平御覽》) 蜀地志曰:涪陵南界峽中有果然,獸形如狗子,頭似虎,其尾柔滑,白黑色,皮可為裘,輕煖可珍。(《太平御覽》) 蜀中有梁參議、周禦使先後在告里居不法,俱卒。數年,有金堂小吏素遊之,一日,過銅梁,月夜獨行,至小溪上,秋木蕭蕭,突然現二公,色甚慘,吏驚怖,莫知所措。二公慰安之,遂相與佇立。梁曰:過我家見我子孫,傳我言:無為不善。我在冥中徒有誨心耳。周獨悵然無語,吏曰:公何以教?周曰:過吾鄉,煩語鄰人張七公,幸為我呵護,牧 感無極矣!言訖,黑風蓬蓬而來,遂不見。(《綠雪亭躦言》) 周永昌中,涪州多虎,暴有一獸,似虎而絕大,逐一虎,噬殺之。錄奏撿瑞應圖,乃酋耳也,不食生物,有虎則殺之。(《朝野僉載》)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言黃龍見,時吏傅堅以郡欲上言,內白事以為走卒戲語,不可。太守不聽,嘗見堅語雲:時民以天熱,欲就池浴,見池水濁,因戲相恐此中有黃龍,語遂行人間。聞郡欲以為美,故言。時史以書帝紀。桓帝時,政治衰缺,而在所多言瑞應,皆此類也。 (《文獻通考》) 唐楊炎為侍郎,劉晏為尚書,盛氣不相下。及炎執政,奏貶晏忠州刺史,炎又素知庾准與晏素憾懼,荊南節度使准希炎旨構,譖殺之,天下以為冤。未幾,盧杞為相,譖炎,貶崖州,遣中使縊殺之於道,此正螳螂、黃雀之喻也。(《警心百勿》) 唐元和初,陰陽家言五福太一在蜀,故劉 造五福樓,符載為文記。(《太平廣記》) 玄宗天寶中忽思蜀中嘉陵山水,遂假吳道玄驛遞,令往寫之。及回日,帝問其狀,奏之: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山水,擅名亦畫大同殿,數月方畢。玄宗雲:李思訓數月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唐畫斷》) 則天朝,太僕卿來俊臣之強盛,朝官側目。上林令侯敏偏事之,其妻董氏諫止之曰:俊臣,國賊也。勢不久,一朝事壞,奸黨附先遭,君可敬而遠之。敏稍稍而退,俊臣怒,出為涪州武隆令。敏欲棄官歸,董氏曰:速去!莫求住。遂行至州,投刺參州將,錯題一張紙,州將展看尾後有字,大怒曰:修名不了,何以為縣令?不放上,敏憂悶無已,董氏曰:但住,莫求去。停五十日,忠州賊破武隆,殺縣令,掠家口並盡,敏以不許上獲全。後俊臣誅,逐其黨流嶺南,又獲免。 (《太平廣記》) 陸宣公至忠州,土塞其門,鹽菜由狗竇中,端坐抄藥方,兒姪亦罕與語,轉運使至京,上問

爾峽中過,陸贄何面孔?具以狀對。上惻然,拜太子賓客,已卒。(《事文類聚》) 巴卭人,不知姓。家有園,因霜後諸橘盡收,餘二大橘,如三四鬥盎。巴人異之,即令攀摘,輕重亦如常橘,割開每橘,有二老叟,鬚眉皤然,肌體紅明,皆相對象戲,身尺餘,談笑自若,但與決賭訖,一曰:君輸我海龍神第七女發十兩、智瓊額黃十二枚、紫絹帔一副、絳臺山霞實散二劑。一叟曰:君輸瀛洲玉塵九斤、阿母療髓凝酒四鐘,阿母女 “熊”盈娘子躋虛龍縞襪八緉。後日于先生青城草堂還我耳。又有一叟曰:王先生許來竟待不得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於橘中耳。一叟曰:僕饑虛矣!須龍根脯食之,即於袖中抽出一草根,方圓徑寸,形狀宛轉如龍,毫釐罔不周悉。因削食之,隨削複滿食,訖以水噀之,化為一龍,四叟共乘之,足下泄泄雲起,須臾風雨晦冥,不知所在。(《事文類聚》) 大順中,客游巴蜀,見攜響泉以行。響泉韻磬為李勉所制,號稱名琴,唐史載之。然響泉之奇,世或鮮鑒。但以他琴齊奏,彼音絕而此有餘韻。世又有竊其名者,苟以墨蹤篆文,驗之則真偽睹矣。(《文獻通考》) 漢巴渝舞。髙祖自蜀漢伐楚,其人勇而善鬥,好為歌舞。帝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使工習,號曰 “巴渝舞”。其舞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渝、三曰安台、四曰行辭。其辭既古,莫能曉句讀。魏使王粲制其辭,粲問巴渝師而得歌之本意,故改為矛渝新福、弩渝新福、曲台新福、行詞新福四歌。以述魏德,其舞故常二八。桓玄將僭位,尚書、殿中郎袁啟子啟增滿八佾。梁複號巴渝。隋文帝以非正典罷之。(《文獻通考》) 黃魯直書《博奕論》。後涪翁放逐黔中,既無所用心,頗喜奕棋。紹聖四年八月丁未,偶聞韋昭《博奕論》,讀之喟然,以為真無益於事,誠陶公所謂牧豬奴戲耳,因自誓不復奕棋,自今以來不信斯言,有如黔江。(《山堂肆考》) 白樂天《荔枝圖序》:荔枝生巴蜀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樂天在忠州為荔枝圖寄朝士。(《山堂肆考》) 唐天寶中,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蜀志》) 漢叔先雄者,犍為叔先泥和之女也。永建初,泥和為縣功曹,縣長遣謁巴郡太守,乘船隨湍水而溺,求屍不得,雄晝夜號泣,常欲為自沉之計,所生一男一女俱幼,雄各作一囊,盛珠環系兒,數為訣別之辭,欲赴水求父屍。家人每防閑之,經百許日後稍解,雄乘小船于父溺處慟哭,遂自投水。死後六日,與父屍相持浮于江上,郡縣表言,為雄立碑圖其像焉。 (《山堂肆考》)涪翁過瀘南,瀘帥留府。會有官妓盼盼,帥常寵之。涪翁贈浣沙溪詞曰:腳上靴兒四寸羅,唇邊朱麝一櫻多。見人無語但回波,料得有心憐宋玉。只因無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向伊麼。盼盼拜謝涪翁,瀘帥令唱詞侑觴,唱惜春容,涪翁大喜,醉飲而別。(《山堂肆考》)唐周利貞貶涪州刺史,未幾,複授黔州都督。黃門侍郎張廷珪奏還制書曰:利貞,險薄小人,附會三思,以傾危朝廷,何往日罰之而今日又賞之耶?玄宗乃止。(《唐書》)東川解魔寺僧吉祥,魁梧多力,受飯五缽,日夜誦經,九函池中魚知其數,以名召之,皆出水面,使去皆沒。(《白孔六帖》) 巴蛇食象,二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蛇為青黃赤,一曰黑蛇青首。 (《山海經》)

渝州刺史柳玭善書東川節度使顧彥暉請書德政碑,玭曰:若以潤筆為贈,即不敢從命。 (《容齋隨筆》) 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 “江州車子”。按後漢《郡國志》:巴郡有江州縣,是時劉備全有巴蜀之地,疑亮之創始,作之于江州縣。當時雲然,故後人以為名也。 (《事物紀原》)

卷之六十四外紀二

编辑

兜籠,巴蜀婦人所用。乾元以來,蕃將多著勳於朝,兜籠易於擔負,京師先用車輦,後亦以兜籠代之,即今之兜子,蓋其制起于巴蜀而用於中朝,自唐乾元以來也。(《事物紀原》) 蔡松年補南北史志載:吐谷渾酋長阿豺,登其國西疆觀墊江源,問其群臣曰:此水流更有何名?由何郡國入何水也?其長史曾和曰:此水經仇池,過晉壽,出宕渠,始號墊江,至巴郡入江,度廣陵會於海。阿豺曰:水尚知歸,吾獨無所歸乎?乃遣使南通于劉宋貢方物,宋少帝封為澆河公。按此稱,墊江非今忠州之墊江,古之墊江即今合州也。合州置於西魏,隋煬帝改合州為涪陵,而移墊江之名於忠州之桂溪。今之墊江則古之桂溪也。按墊江之源乃在土穀渾之西疆,今其地不在中國不可考究。(《楊升庵集》) 江自嘉州至荊門,名灘險地凡千百餘,舟人一一能言之。其灘之外有洞、有磧凡數十,皆見於字書,今載其略。洞疾流也,水流沙上曰瀨,水出尾下曰瀵,回流旋轉曰漩,石積水淺曰磧,水疾崖傾曰碥,灘磧相湊曰沝,水如轉轂曰漕,水漫不流曰沱,潭下急流曰灘,其名尤多,不盡書也。(《楊升庵集》) 合州赤水縣有趙鷰奴者,居大雲寺地中。初母孕數月產一虎,棄之江,已複孕產一巨鱉。已又產一夜,又長尺,又棄之。複孕數月產鷰奴,眉目五官一一皆具。自項以下其身如斷瓠,亦有肩背,兩手足各長數寸,無肘臂腕掌,於圓囪上各生六指才寸,餘爪甲亦具,其下兩足一二寸,亦皆六指。既產,不忍棄之。及長,只長二尺,善入水,能操舟,性甚狡慧,詞喙辯給,以捕魚宰豚為業。每鬥船驅灘及歌竹枝詞,較勝必為首冠。市肆交易,必為牙保,常髠髪緇衣,民間呼為 “趙師”。晚歲,但禿頭白衫而已,或拜跪跳躍倒撲於地,形倮露,人多笑之。或乘驢遠適,只使人持之橫臥鞍中,若衣囊焉。有二妻一女,衣食豐足,或擊室家,力不可制。乾德初年,僅六十,腰腹數圍,面目如常人無異,其女右手無名指長七八寸,亦異于常人。 (《太平廣記》) 巴人好群伐樹木作板。開元初,巴人百餘輩上褒中,隨山伐木至太白廟,廟前松樹百餘株,各大數十圍,群巴喜曰:天贊也!止而伐之,已倒二十餘株,有一老人戴桂杖至其所,謂巴曰:此神樹,何故伐之?群巴初不輟,老人曰:我乃太白神,已倒者、未倒者無作意。巴等不止,老人曰:君若不止,必當俱死,無益也。又不止,老人乃登山呼班子。倏爾有虎數頭相繼而至,噬巴殆盡,唯五六人獲免,神謂之曰:以汝好心,因不令殺,宜速去也。其倒樹至天寶末尚存。有詔修理內殿,楊國忠令人至山,所宣敕取樹作板以用焉,神竟與之。(《太平廣記》) 開元末,渝州多虎暴,設機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樹候望,見一鬼如七八歲小兒,無衣

輕行,通身碧色,未發其機。及過,人又下樹止之。須臾,一虎徑來,為陷機所中而死。久之,小兒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開視,有碧石大如雞子在虎口焉。(《太平廣記》) 唐故吏部員外張升隨僖宗幸蜀,以年少未舉遂就攝涪州衙推。州司差里正游章當直。他日,遂告辭,問何往,章不答,但雲:有老母及男妻,乞時為存問。言訖而去。所居近鄰夜聞章家大哭,翌日使問,其由言章夜辭家入山變為虎矣。二三日又聞章家大驚呌,翌日又問其故,曰:章時夜思家而歸,自上半身已變而尚能語。(《太平廣記》) 唐奉真觀多年摧朽,殿宇不修,穿漏尤甚,雨滴太上尊容。刺史楊師謨夢太上示現而左目有滴淚之痕,因鏟薙荒蕪,恢張制度,創兩殿二樓,諸宇壯麗,一時既畢。複夢太上謂之曰:子以崇葺之功,上簡玄府,當流化十郡矣。後師謨凡典十一郡,以壽終。 合州人李炳有炳靈祠,在內江南三十里椑木鎮。嘉靖奉祠,喻柯建高布政世彥重修。 (《內江志》) 王濬初為巴郡太守,轉廣漢,夜夢懸三刀於臥屋樑上,須臾又益一刀。濬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州,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刺史皇甫晏,果遷濬益州刺史。(《晉書》) 忠、萬間夷人祥符中嘗寇掠,邊臣務懷來使人招其酋長,祿之以券粟,自後有效而為之者不得已又以券招之。其間紛爭者,至有自陳告其人才殺掠人,遂得一劵。凡殺兵民倍之,互相計較,為寇甚者,則受多券。熙寧中,會之前後凡給四百餘劵,子孫相承,世世不絕,因其為盜悉誅鋤之。罷其舊劵,一切不與,自是夷人畏服,不復犯塞。(《夢溪筆談》) 秦子明,涪州人。買石摹刻僧寶月古法帖十卷,載入黔中壁之紹聖院寶月帖,又在隋開皇帖、南唐升元帖之前,比之金箔匱紙銀錠 者,優劣當懸矣。(《譚苑醍醐》) 涪州黃葛峽有相思崖,昔有童子弁女相悅交贈,今竹有桃釵之形,筍亦有柔麗之異,崖曰相思崖,竹曰相思竹。孟郊詩雲:竹嬋嬋籠曉煙。指此也。(《譚苑醍醐》) 太祖嘗微行里市間,遇一國子監生入酒坊,帝揖而問之曰:先生亦過酒家飲乎?對曰:旅次草草,聊寄食耳。帝因與之入,時坐客滿,案唯供土地神幾尚餘,乃移之在地曰:姑讓我坐。乃與生對席,問其鄉里,曰某四川重慶人也。帝因屬詞曰: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生應聲曰: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已又舉翣幾小木命生賦詩,因喻己意,辭曰:寸木元從斧削成,每于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臺端用,要向人間治不平。帝私喜,因探錢償酒家而去,生不知為帝也。明日忽召生入謁,生茫然自失,帝笑曰:秀才憶昨與天子對席乎?生惶恐謝罪。又曰:爾欲登臺端乎?遂擢按察使。秣陵至今供土地神在地。(《國獻家獻》) 《地理指掌圖》,蜀人稅安禮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書肆所刻皆不著名氏,蜀本有任慥序,言之極詳。《宇內辨》,臨江吳澥著,舊本亦失其姓名,故表出之。(《丹鉛總錄》) 《水經注》瀍水西有真人帛仲理墓,墓前碑題曰:仲理名護,益州巴郡人。(《丹鉛總錄》) 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西戎,萬山來至嘉州,而沫水自嶲州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會之。至敘州而馬湖江會之,又十五里而南廣江會之,至瀘州而又內江水,又自資、簡會之,至重慶而嘉陵江自利、閬、果、合等州會之,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夷諸水會之,至萬縣而開江水自開、達等州會之,夫然後總而入峽,是江自峽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峽而下岳陽則會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則會之者,漢口所受興元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黃州東四十里則會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則會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然後總而入海。是以自峽

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略計天下之水,會于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凡十三,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達海,所受者眾也。嗚呼!問學者可以觀矣。(《丹鉛總錄》) 五加皮,蜀中名白刺顛。陶隱居雲:釀酒,主益人,道家用此作厭,亦以煮石與地榆,並無別法。東華真人《煮石經》曰:舜常登蒼梧之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用偃息正道,此五加也,又異名曰金鹽。王屋山人王常曰:何以得長久?何不食石蓄?金鹽母又曰: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譙周《巴蜀異物志》文章草贊曰: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買草,不言其貴。文章草即五加皮也。(《丹鉛總錄》) 近閱《太平廣記》,諸葛孔明時有蒲元者,術鑒同歐冶、風胡,為孔明鑄刀劍,言蜀唯江水爽烈,是天分其野,大金之元精也。漢水鈍弱,及涪水皆不任淬刀劍,或以涪水雜江水,元輒能辨之。管子論齊之水雲:其泉白青,其人堅勁,寡有疥瘙,終無痟酲。今之濟川伏流至東阿,井以煮膠和半夏丸,皆異常藥,水性之分,信有之矣。(《丹鉛總錄》) 鄒汝愚至石城,白沙陳先生忘年而友之,居無何,暴疾卒。其寫懷詩有曰:人到白頭終是盡,事垂青史定誰真?夢中不識身猶緊,又逐東風入紫宸。辭朝詩有曰:盡披肝膽知何日,望見衣裳只此時。但願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又何悲?其慷慨忠厚之義,溢於言表如此。古雲: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彼患得患失者,聞汝愚之風,可以愧死矣!(《名世類苑》) 東謝蠻居黔州西。貞觀三年,其酋元深入朝,顏師古上言寫為《王會圖》。帝以其地為應州置五縣,即拜元深為刺史,屬黔州都督府。(《玉海》) 謝慧卿,巴謝氏女也,頗能詩,雖不盡合,亦一方之秀也,有《竊仙自樂詩》雲:尋得桃源可悟仙,丹書唯恐鳳飛傳。雨收峰頂雲歸洞,風到池塘月滿天。清脫可喜,有《閨餘集》,題詠甚富。(《河上楮談》) 渝巴縣詹侍卿貞吉,余同年也,為餘言其鄉十月前出甘露,夜著栢枝如雨點。曉視之,凝結如珠,嘗之如飴。土人競取以食,旋檄縣令問之,則已盡矣,唯著地尚有跡。雲考諸記載,甘露甘而色微紅,有雀餳則色白稍濁,味雖甘而澀。雀餳為異,甘露為瑞。是月,侍卿母夫人卒,殆雀餳類也。(《河上楮談》) 宣德二年二月,寧夏進玄兔白各一,時總兵甯陽侯陳懋也。上賜以龍衣、玉帶、璽書獎諭。嘉靖中,四方獻白兔者尤眾,在渝州時定遠獲白兔一,獻之部使者上進,以地遠物異止。之年,伯曹自山先生雲:囊時定遠亦曾獲白兔,蓋地多產此,不足為異也。今梁山官道亦有白兔亭雲。(《河上楮談》) 釣魚城下十五里溫湯寺,山如翔鳳,泉出山中,氣勃勃流為浴池。又從池繞出殿前為大池,遷回曲折,水清暖可掬,有魚黑色游池中。又左流入前浴池,池三四,皆履以屋。又從池繞山下流入江,亦一勝境也。陳督學玉叔行部合州,因遊焉,有《游溫泉無懷社中諸子》詩。 (《河上楮談》) 巴東火峰鋪東西二溪水,皆流入山下洞中,不知所往,過者悉停輿觀之。同寅王左史懷梅雲:此賊水也。風水書地有此水,主土人多盜竊。渝州龍洞鋪亦有之,然止一洞。酉陽有相思洞,其水稍大,每罪當死者,輒從洞口投之,競無有出者。(《河上楮談》) 涪州諸處妖人王大虎等行抹臉兒法,其法先於家鑿地窖用製造迷藥,逢男女先念一咒,順臉一抹。其人覺後有虎,左右皆水,唯前有路,不得不往,引納窖內二三日,用藥湯解之,轉遞夷方酉陽貸賣,違拗即投江中。後迷一兄陶春益,賣與客船上,客醉,春益逃歸,白父與說,亦

迷縛將加害其婦,急控憲台行州密捕,皆獲焉,抵法如律,此害遂除耳。(《河上楮談》)麻陽北城外有飛山廟。天順中,浮梁李春宰邑時,有張長壽者因貧奉廟中香火,一日掘地獲窯銀數百錠,皆有 “長壽 ”字,顧廟中無斧鑿,乃往從匠者借斧碎之,稍稍置衣食。匠者詰其故,不能隱,告之邑宰,單而入之銀萬餘兩盡取為修理費。今縣治及城,皆當時建也。邑人雲:舊紅巾亂,有田姓者為魁,一夕從重慶劫長壽縣庫銀,故長壽物也,而發者姓名適與之合,是殆有神啟之輿。(《河上楮談》)明氏存日,以長壽、墊江、大足為雞鵝食邑,所征谷以石計,後遂以定稅額,故三縣歲課獨重。雲嘗條其事,上官以額久定,不便改第,稍為減別征,然後當有處也。(《河上楮談》)晉郝隆為南蠻參軍,三月三日作詩曰:娵隅躍清池。桓溫問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桓曰:何為作蠻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一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世說》)白樂天謫忠州,入峽將過巫山,秭歸人繁知一先于神女祠粉壁人署之曰:忠州刺史今才子,行過巫山必有詩。為報高唐神女道,速排雲雨候清詞。居易睹題處暢然,邀繁生同濟遊詠焉。(《詩話》)敬昭道為大理評事。延和中,沂有反者,詿誤四百餘人,系在州獄,昭道據赦文而免之。時宰切責大理:奈何赦反人家口?大理卿及正等失色,引昭道,怒而責之。昭道以赦文對反覆詰難,至於五六,執政無以奪之,詿誤悉免。擢監察禦史。又先是夔州征人舒萬福等十人行次巴陵渡灘溺死。道因使巴渝,至萬年驛,夢此十人祈哀至於再,乃召驛吏問之,吏對如所夢。即募善遊者出其屍,具酒肴以酹之。觀者莫不歔欷,乃移牒近縣,備槥櫝歸之故鄉,征人聞者,無不感仰。(《太平廣記》)東川招討顧彥朗、弟彥暉兄弟先後襲鎮。在蜀時,有術士朱洽者,常謂人曰:二顧雖位尊方鎮,生無第宅,死無墳墓。人莫能論之。或曰:二顧自天德軍小將際會立功,便除東川,弟兄迭據。大顧薨,遺命焚骸,歸葬豐州。事未果,至小顧狼狽之日,送終之禮又闕焉。即朱氏言於斯驗矣。(《北夢瑣言》)蜀禦史中丞牛希濟文學繁贍,超于時輩,自雲詞科可以俯拾,或夢一人,語曰:郎君分無科名,四十五以上方有官祿。覺而異之。旋遇喪亂,流寓於蜀,依季父。又以氣直嗜酒,為季父所責。旅寄巴南,又為時輩所排,十年不調。為蜀主所知,召對除起居郎,累加至憲長,是知向者之夢何其神也。(《北夢瑣言》) 唐長孫無忌奏:別敕長流,以為永例。後坐事敕長流黔南,至死不復回,此亦為法之弊。(《朝野僉載》) 唐太和五年,梓州人倪勤,以武略稱,因典涪州興教倉。素持《金剛經》,倉有廳事面江,甚為勝概,乃設佛像而讀經。其中六月九日,江水大漲,唯不至此廳下,益讀益勵,洎水退,周視數里,室屋盡溺,唯此廳略不沾漬,倉亦無傷,人皆禮敬。(《報應錄》) 巴南宰韋氏常念《金剛經》,唐光化中,至泥溪遇一女人,著緋衣,挈二子偕行同登山嶺,行人相駐叫噪,見是赤貍大蟲三,子母也。逡巡與韋分路而去,韋終不覺是持經之力也。(《述異》) 蘇長,武德中為巴州刺史,赴任至嘉陵江,風浪覆舟溺其家六十餘人,唯一妾常讀《法華經》,水入船中,妾頭戴經函,誓與俱溺,隨波氾濫,頃之著岸。逐經函而出,開視其經,了無濕汙,獨存其命。(《法苑殊林》)

宋太原人王球,字叔達,為涪陵太守,以元嘉元年於郡失守,系在刑獄,防鎖堅固。球先精進用心尤至。獄中百餘人並多饑餓,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名 “光明按行品並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音,第三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門也。既覺,鎖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志,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法苑珠林》) 東川牙將者,其子常瘖,忽一日畫地告其父曰:某宿障深重,被茲業病,聞大聖院神通,欲捨身出家,依止供養,冀消除罪根耳。父許之,由是虔潔焚修,夙夜無怠,經數載倏爾能言,抗音清辯,超於群輩。後有跛童子者觀茲奇異,發願於大聖院,終身苦行,懴悔求福。未逾期歲,忽能起行,筋骨自伸,步驟無礙。事悉具本院碑,殿右東廡有瘖僧、跛童子二畫像並存焉。 (《太平廣記》) 吉陽治在涪州南,溯黔江三十里,有寺,設像靈應,古碑猶在,物業甚多,人莫敢犯。涪州禆將藺庭雍妹因過寺中,取常住物,遂即迷路,數日之內,身變為虎,其前足之上銀纏金釧宛然猶存。每見鄉人,隔樹與語雲:我盜寺中之物,變身如此,求見其母,托人為言,之母畏之不敢往。虎來郭外,經年而去。(《太平廣記》) 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有黃喉蛇好在舍上,無毒,不害人,唯善食毒蛇。食飽垂頭,直下滴沫地,噴起變為沙虱,中人為疾。額上有大王字,眾蛇之長,常食 蛇。(《太平廣記》) 洪武四年,明升以全蜀降,獻良馬十其一,色正白,蓋得之于羅鬼國養龍坑牝馬與龍交而生者,身長十有一尺,首高數尺,足之高比首殺其二尺,有肉隱起項下,約厚五寸廣三寸,餘貫脈絡,腹至尾閭而上,精彩明晃,振鬛一鳴,萬馬為之群易,韉勒不近,則作人立而吼。上謂天既生此英物,必有神以司之,親撰祝冊,詔有司以牲醪祀于馬祖,然後勅典牧副使高敞囊沙四百斤壓之,人跨囊沙上使之遊行苑中。久之,性漸柔馴。適八月癸巳,上將行朔月禮於清涼山壇,於是乘之而出,如躡雲而馳,一塵弗驚,皇情悅豫,賜名飛越峰,覆命御用監馬晉臣繪其形,藏焉。(《謨烈輯遺》) 漫衍魚龍之戲。漫衍,即張衡賦雲 “巨獸百尋 ”是也。“魚龍 ”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畢,乃入殿前激水霧,比目魚羅水作露。畢,化黃龍出水戲於庭,因以為巴蜀之戲。(《綱目注》) 貞元初,陳郡袁生嘗任參軍于唐安,罷秩游巴川,舍逆旅氏。忽有一夫,白衣來謁,生與語,聰辯敏博,迥出十人,甚奇之,又曰:某善算者,能祈君平生事。生即訊之,遂述既往事,一一如筆寫,生大驚。是夕夜,既深密謂袁生曰:我赤水神也。有祠在新明之南,去歲淫雨數月,居舍盡圮,使我為風日侵,樵牧者欺侮,今我托於子子來歲當調補新明令,倘為我重建祠宇,以時奠祀,幸甚。生諾。已又曰:子初至時,屏人獨入廟中,冀盡一言耳。生曰:謹奉教。是歲冬,生果補新明令,及至訊之,果有赤水神廟在縣南數里,旬餘遂詣之。未至百余步,屏車吏,獨詣廟中,見其簷宇摧毀,佇望久之,有一白衣自廟後來,即高生也,色甚喜,於是偕行,見階下有老僧桎梏,生問曰:此何為者?神曰:此縣東蘭若道成師,有殃,故吾攝其魄系之一歲矣,旬余當解之。神告袁生曰:君幸諾我,建廟可疾圖之。生曰:不敢忘。既歸計工,貧無以為資,因念神所系道成,既旬余當解之。今假以他語,俾建其廟宇,又安有疑乎?因徑往縣東蘭若問

之,果有道成師病甚,因曰:我能愈師疾,師能以緡貨建赤水神廟乎?道成曰:疾果愈,又安以緡貨為事哉?生因紿語以故,道成曰:敬受教,後旬餘果愈,因召弟子曰:吾少學浮屠今年五,不幸沈疾。向者袁君謂我曰:師之病,赤水神所為也。疾愈,可修補其廟。夫置神廟者,所以祐兆人,祈福應。今既害于我,安得不除之乎?因與其徒持鐘詣廟,盡去神像及祠宇,無一遺者。又明日,道成謁袁生,生曰:可疾修赤水廟也,不然且懼為禍。道成曰:夫神所以賴於人者,以其福可延,戾可弭,旱則雩之以澤潦,則禜之以霽。故天子詔郡國邑里必建其祠,用為民福也。若赤水神無以福人且加害焉,吾已盡毀其廟矣。袁生且驚且懼,遂謝之道成,氣益豐。居無何,袁生以事坐徙端溪,行至三峽,忽白衣立于路左,曰:向托君修我祠宇,奈何致道成毀我之舍、棄我之像,使一旦無所歸,君之罪也!君棄窮荒,亦我報仇耳。生謝曰:毀君者,道成也。何為罪我?神曰:道成福盛甚,吾不能動,今君祿與命衰,故我得以報。言已不見,生惡之。後數日,竟以疾卒。(《太平廣記》) 黔南軍校姓謇者,不記其初名,性鯁直,貧而樂所居。鄰宣父廟,家每食必先薦之,如是累年。鹹通二年,蠻寇侵境,廉使閱兵,擇將未獲。謇忽夢一人冠服若王者,謂曰:吾則宣父也,君每傾心於吾,吾當助,若仍更名宗儒,自此富貴矣。既覺,喜而請行,並請易名。是時人盡難之,忽聞宗儒請行,遂遣之一戰而大破蠻寇,餘孽皆遁。黔帥上表上其功,授朗州刺史,秩滿,詣京師,累遷司農卿,賜賚複多,數年卒官。(《南楚新聞》) 合州有璧山神,鄉人祭,必以大牢,不爾致禍。州里懼之,毎歲烹宰,不知紀極。蜀僧善曉,早為州縣官,苦於調選,乃剃削為沙門,堅持戒律,雲水參禮。行經此廟,乃曰:天地郊社,薦享有儀,斯鬼何得僭於天地。牛者稼穡之資,爾敢淫其祀,無乃過乎?乃命擊碎土偶數軀,殘一偶,而僧亦力困,稍蘇其氣,方次擊之。廟祝祈僧曰:此一神從來蔬食,由是止。軍州驚愕,申聞本道,而僧端然無恙,斯以正理責之,神亦不敢加禍也。(《北夢瑣言》) 成汭鎮荊州,有墊江縣令崔與主簿李矩不協,鄰於水火。一旦群盜劫縣,殺崔令。賊過後,矩入宅檢校,有一廳子方避賊,見矩,以為與賊通。明年,言鎮。將眾咸知矩與崔失歡,頗疑之,執送忠州,推問不伏。遂解江陵,禁右廂獄,廂吏速於具獄。推吏常某言于荊官範某曰:李矩詆調,項拷究之。范固不許,常竟鍛煉以成之。矩臨刑戒家人,多燒紙筆,訟於地下。才一月,常某暴亡。後李矩主簿見身,範見矩至曰:某受判官深恩,非敢造次。但冥府只要為證耳。及妻子以誠祈之,乞容旬月,區分家事。雖無痛苦,飲食如常,但困憊,逾月而卒。 (《北夢瑣言》) 合州巴川縣亂後,官舍殘毀,移居塞中,稍可自固。崔某為令,嘗有健卒盜寨木,令擒送鎮將斬之。卒家先事璧山神,卒死,神乃與令家為祟,或見形往來,或空中詬罵,擲火毀器。錢帛衣服,無故遺失,箱篋鎖閉如初,其中衣服率皆剪碎,求方術禳解,都不能制。令罷官還於里,鬼亦隨之。又日夕飲食,與人無異。一家承事,不敢有怠。費用甚多,吏力將困。忽一旦,舉家聞大鳥鼓翼之聲,止於屋。久之,空中大呼,自稱大王,曰:汝比有災,值我雍溪兄弟非理,破除汝家活計,損失財物。作諸怪異,汝必甚畏之,今至遣去矣!汝災盡福生,吾自來駐,駐亦將不久。後語人善惡災福,言無不中,未知是何神也。(《太平廣記》) 蜀昌州牧任彥思家忽聞空中有樂聲,極雅麗悲切,竟日不休。空中言曰:與吾飲食。任問是何人,竟不肯言本末,乃與靜室設之。如人食無遺,或不與食,即致破什器,蟲入人耳,烈火四起。彥思惡之,移去回避,亦常先至,凡七八年。忽日不聞樂聲,置食無所餐,廳舍栿上血書

詩曰:物類易遷變,我行人不見。珍重任彥思,相別日已遠。彥思尤惡其所題,以刀劃之,而字已入木,終不知何鬼也。(《太平廣記》) 伊川謫涪,時門人謝良佐曰:是行也,良佐知之乃族子公孫與邢恕之為耳。先生曰:族子至愚不足責,故人情厚不敢疑。孟子即知天焉,用尤 氏語錄。 播州叛時,贛兵楊烱陣亡,訃至家其,妻柳氏殮其衣帽,自縊者屢,皆為人覺不死。豪家兒慕其姿色,爭委禽焉。柳執不可,姑利厚貲,潛許之。庚子六月,豪家來娶,姑逼師升輿,柳大詬曰:奴子無知犯我,我豈為狗彘行!豪怒,自入牽其手,柳佯曰:姑徐徐俟,我更衣行耳,乃跽向天曰:吾實不幸,夫死,吾腕為人汙矣。即引利刀斷去其腕,豪驚遁。自此祝發為比丘尼。 (《續耳譚》) 偽蜀王時,高唐觀道士黃萬戶學六丁法于道士張君,常持一鐵鞭療疾,不以財物介懷。然好與鄉人爭訟,州縣不之重也。戎州刺史文思輅亦有戲術,曾剪紙為魚,投於盆內而活,萬戶投符,化獺而食之。其鐵鞭為文思輅收之,歸至涪州。亡其鞭而卻歸黃矣。後蜀主召入宮,列示諸子俾認儲,萬戶乃指後主。其術他,皆仿此。(《北夢瑣言》) 威遠李圃,淳熙中以忠州別駕歸隱白茅山中於賭錢台側築秀髮齋,吟詠自適,齋銘曰:前山特秀,入我牕戸;朝來爽致,起我幽趣。望天宇之澄明,何迷途之獨悟;掛顧終日為蝶,為周兩忘之矣。聊舉扇以自障,豈西塵之能汙?行歌山中,采其薇矣;雲外飛鴻,悠然來去,而弋人何慕哉!(《山居錄》) 白樂天號為知理者,而於仕宦升沉之際,悲喜輒系之。自江州司馬為忠州刺史,未為超也。而其詩曰:正聽山鳥向低眠,黃紙除書落枕前。又雲:五十專城未是遲。又雲:三車猶夕會,五馬已晨裝。(《 語陽秋》) 唐崔公輔明經及第,曆官雅州刺史。至官一年,乎覺精神恍惚,悲恚健忘,舉家異之。一旦無疾卒,三日再蘇,謂其僚佐門,昨為冥司攝去,有官人著緋執板至屏迎之,先 公輔驚曰:某罪人見攝,安所得迎拜。官人曰:使君固忘之矣,某華陰錄事巨簡也。初官獲,伏侍庭廡,近奉天符,得酆都掾。地司所奏君任酆都令,日於仙都觀取《真人陰君寶經》四卷,至今未還。天符今追生魂勘責,恐使君不知,欲面見具此諮述,以報往恩耳。使君頗覺近日忿怒愁悲,精神遺忘否。此生魂被執故也。於是引至廳中,良久言曰:使君歸,修一狀,請置黃籙道場懺悔兼送經歸於本觀,生魂即釋放矣。因赴本司檢使君年祿久近,逡巡有吏執案雲:崔公輔自此猶有三任刺史,二十三年壽。言訖,官人差吏送公輔還,乃于成都紫極宮、忠州仙都山三處修黃籙道場,送經還本觀。公輔平復如常,曆官年壽皆如所說。(《勸善書》) 梁蕭寶夤反于長安,董紹上書求擊之,雲:臣當瞎巴三千,生噉蜀子。孝明謂黃門徐紇曰:此巴真瞎也。紇答:此紹之壯詞雲,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非真瞎也。帝大笑。(《南史》) 齊建元中,涪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岩間常留雲氣,有聲響,澈若龍吟,求之積歲,莫有見者。去四月二十七日,岩數黑夜,忽有雙光至眀,往獲古鐘一枚,又有器,名“淳於”,蜑人以為神物,奉祠之。(《南齊書》)

卷六十五

编辑

華陽國志巴志附

卷之六十六·藝文古詩(篇)

编辑
  1. 塗山歌(佚名)
  2. 巴古詩四章(佚名,其二祭祀之詩、其三好古樂道之詩、其四好士樂道之詩)
  3. 巴郡太守歌(佚名)
  4. 巴郡三貞詩(佚名)
  5. 陰長生古詩三首
  6. 巴人歌(佚名)
  7. 巴郡豐年歌(佚名)
  8. 去思歌(佚名)
  9. 巴人謠(佚名)
  10. 巴人思治詩(佚名)
  11. 矛俞新福歌(佚名)
  12. 弩俞新福歌(佚名)
  13. 安台新福歌(佚名)
  14. 行辭新福歌(佚名)
  15. 巴謠歌(佚名)
  16. 陰真人煉丹歌(陰長生)
  17. 觀音灘謠(黃輝)

卷之六十七·藝文五言律詩(篇)

编辑
  1. 別袁昌州一(江總)
  2. 巴南舟中夜書事(岑參)
  3. 晚發五溪(岑參)
  4. 送李員外賢郎(王維)
  5. 巴山(杜甫)
  6. 渝州侯嚴侍禦不至先下峽(杜甫)
  7. 宴忠州使君姪宅(杜甫)
  8.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杜甫)
  9. 禹廟(杜甫)
  10. 黔中書懷(竇群)
  11. 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劉長卿)
  12. 送上官侍禦赴黔中(李嘉祐)
  13. 南賓送蔡侍禦游蜀(戴叔倫)
  14. 送李正字歸巴蜀(武元衡)
  15. 送李長史歸涪州(張佑)
  16. 黔中酬同院韋判官(李頻)
  17. 黔中罷職泛江東(李頻)
  18. 初離黔中泊江上(李頻)
  19. 巴南旅泊(羅鄴)
  20. 巴中旅寓寄朝中從叔(鄭谷)
  21. 送龐判官赴黔中(司空曙)
  22. 巴中除歲有懷(崔塗)
  23. 送友人入巴蜀(李遠)
  24. 寄黔南李校書(許棠)
  25. 送皇甫司錄赴黔南幕(顧非熊)
  26. 送崔員外黔中監選(綦毋潛)
  27. 送人尉黔中(杜荀鶴)
  28. 賦得巴峽啼猿送客(釋皎然)
  29. 留別忠州故人(釋靈一)
  30. 宿巴江(僧棲蟾·唐人)
  31. 巴江夜懷(馬戴·唐人)
  32. 合州寫懷(梁潛·宋人)
  33. 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陸游·宋人)
  34. 合州道中(喻汝礪·宋人)
  35. 合州望黔樓(義光·宋人)
  36. 宿崇因勝院詩(彭應求·宋人)
  37. 江心石魚(從龍書)
  38. 魚洞驛(江淵)
  39. 木洞驛(江淵)
  40. 忠州早行(江淵)
  41. 泊周溪(江淵)
  42. 計都寺(彭謹)
  43. 夜泊酆都(何舜賓)
  44. 逐客·為鄒汝愚作(陳獻章)
  45. 南川公館(楊撫)
  46. 治平寺禪藻亭(楊慎)
  47. 早發土沱驛(田九垓)
  48. 送宗羽士寄寓巴岳(田九垓)
  49. 治平寺宴集(孟淮)
  50. 集治平和作(曹汴)
  51. 集治平(曹汴)
  52. 九日游覺林(孟淮)
  53. 游覺林(曹汴)
  54. 春日同諸公遊塗山飲覺林禪院(張佳胤)
  55. 午日小舟初成與諸公同泛巴川觀魚(張佳胤)
  56. 詠合州(范成大)
  57. 至重慶(江盈科)
  58. 舟過大佛寺(張文耀)
  59. 七夕登觀音閣次壁聞韻(張文耀)
  60. 元夕大足道中(張文耀)
  61. 吊房張二將軍(傅光宅)
  62. 望瀛山(傅光宅)
  63. 過綦江(傅光宅)
  64. 秋日葉使君招同諸君飲澄清樓(蹇達)
  65. 和近齋治平寺留別之作(王廷相)
  66. 彭水謁先聖廟僅見像存(王廷相)

卷之六十八·藝文七言律詩(篇)

编辑
  1.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劉禹錫)
  2.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中別墅(劉禹錫)
  3. 送濮陽錄事赴忠州(李端)
  4. 送孫諭德罷官往黔州(苗發)
  5. 黃草峽(李太白)
  6. 送王判官扶侍還黔得開字(李太白)
  7. 送蕭處士游黔南(李太白)
  8. 銅梁望仙樓(趙延之)
  9. 送張唐司理赴渝州(趙林)
  10. 觀巴岳木蓮(周敦頤)
  11. 天池(周敦頤)
  12. 游縉雲寺(馮時行)
  13. 贈楊旭員外歸巴蜀省墓(蹇義)
  14. 覺林曉鐘(鄒公瑾)
  15. 趙昂發忠節祠(胡昱)
  16. 金碧台(魯棨)
  17. 渝州九日有感(張傑)
  18. 題禦書樓(張傑)
  19. 到定遠縣(江淵)
  20. 聖泉寺(江淵)
  21. 大佛寺(張畹)
  22. 平都成詠(孫甫·大理寺正)
  23. 挽蜀帥張公玨(劉壎)
  24. 歲寒亭懷古(李實)
  25. 大佛寺(陳述)
  26. 忠節祠(施應鱗)
  27. 塗山雪霽(胡琛)
  28. 龍門(胡琛)
  29. 望仙樓(範永鑾)
  30. 吊庹侍郎墓(張文錦)
  31. 圓通寺(牟俸)
  32. 題歲寒亭(何智)
  33. 游天甯寺(陳務本)
  34. 吊趙忠節公(包鼎)
  35. 吊趙忠節公(何公美)
  36. 洪崖洞(蘇致中)
  37. 龍門(蘇致中)
  38. 清溪道院(蘇致中)
  39. 歇雲庵(蘇致中)
  40. 淨香亭(蘇致中)
  41. 游五福宮四首(蘇致中)
  42. 雲山堂(劉夷叔)
  43. 淨香亭(張清)
  44. 游四賢堂(黃溥)
  45. 流杯池(龔恕)
  46. 九曲泉(李允)
  47. 巴台(李允)
  48. 吊長孫無忌墓(莫琚)
  49. 張侯廟(莫琚)
  50. 張侯廟(張士環)
  51. 南川道中(楊撫·郎中余姚人)
  52. 福祿坎早行(邵簣)
  53. 南隆即事(邵簣)
  54. 巡南川感事(江文敏)
  55. 謁宣公祠(徐用濟)
  56. 合州舟中次韻王孔昭(楊慎)
  57. 以忠州雲根筆贈韓炅菴(楊慎)
  58. 銅罐驛(楊慎)
  59. 嘉陵江(楊慎)
  60. 魯少岷惠忠州新琢雲根筆(楊慎)
  61. 釣魚城王張二忠臣祠(楊慎)
  62. 送涪陵夏松泉太宰(楊慎)
  63. 治平寺禪藻亭(楊名)
  64. 涪州北岩謁伊川先生祠(陳鎏)
  65. 送覺林弘庥上人還重慶(劉春)
  66. 春日馬太守招游塗山二首(劉春)
  67. 和盧禦史游五福宮韻(劉春)
  68. 和盧侍禦除夕涪江野泊(劉春)
  69. 題涪陵張九經三知卷被寇還寄金也(劉春)
  70. 舟中懷涪陵廖太守(劉春)
  71. 送趙太尹任銅梁濬(劉春)
  72. 登平都(李本·少卿)
  73. 登平都(毛起)
  74. 登平都(孔嘉諫)
  75. 經平麓寺(安邦)
  76. 金鐘寺(孫岳)
  77. 玉虛宮(王靖)
  78. 西崖(金輝生)
  79. 溫泉寺(屠滽)
  80. 九日登東山(餘鋐)
  81. 慈雲寺(范時征)
  82. 吊趙忠節公(徐儀)
  83. 塗山雪霽(尹鳳岐)
  84. 黔江(崔儀)
  85. 鳴玉溪(張慎)
  86. 吊歲寒董公(鄒智)
  87. 游釣魚山(謝士元)
  88. 次韻複鄒汝愚(陳獻章)
  89. 吊鄒汝愚卒石城二首(陳獻章)
  90. 贈鄒汝愚赴貶所(王臣)
  91. 贈鄒汝愚貶石城(蘇葵)
  92. 歲寒亭即事(周榮)
  93. 謁陸宣公祠(李淩雲)
  94. 夜泊酆都(陳鎏)
  95. 大雲寺次韻(陳鎏)
  96. 停溪江畔飛泉噴如瓔珞(陳鎏)
  97. 別張㠠山(陳鎏)
  98. 謁陸宣公祠(陳鎏)
  99. 眺定遠新遷縣治(喻時)
  100. 過定遠(劉士達)
  101. 華岩寺(王嘉賓)
  102. 省中寄金鼇僧(曹汴)
  103. 冠山古洞(胡堯臣)
  104. 游縉雲喜張亞甫到(胡汝霖)
  105. 冬日宿縉雲山房(馬麟)
  106. 釣魚山(胡汝霖)
  107. 謁陸宣公祠(江中曉)
  108. 九日登五福宮(江中曉)
  109. 定遠先人胡公祠志哀(胡定)
  110. 九日重登五福宮(李執和)
  111. 秋日憶嵩上人別墅(劉應箕)
  112. 九日五福宮登高(劉應箕)
  113. 秋日泛海棠溪(劉應箕)
  114. 秋日登澄清樓新霽(劉應箕)
  115. 喜兵憲王公修葺城垣告成(劉應箕)
  116. 冬日宿治平禪藻亭(劉應箕)
  117. 川江新漲(劉應箕)
  118. 綠竹亭(劉應箕)
  119. 巴蜀董太守守雲三年奉法不阿夙負清疆之譽竟擢運河東慰之(徐中行)
  120. 涪州夏時育嘗尉余邑遷武昌溥乞歸蔔載會其姪嶽州倅民望附寄(徐中行)
  121. 送張中丞省甫還巴蜀(徐中行)
  122. 北岩寺次龐兩松韻(夏子雲)
  123. 北岩春遊次汪少參韻(夏子雲)
  124. 游銅梁洞(張佳胤)
  125. 宿養道窩和真人張三豐二首(張佳胤)
  126. 寄渝城江員外並訊社中曹焉陳張諸大夫(張佳胤)
  127. 金陵送朱太守之重慶二首(張佳胤)
  128. 日玄天宮入巴岳寺(張佳胤)
  129. 秋日同高太史諸君游羅睺寺(張佳胤)
  130. 朱太守餞別澄清樓(張佳胤)
  131. 起撫關中留別巴岳(張佳胤)
  132. 朱明虹太守丁文淵別駕餞余五福宮(張佳胤)
  133. 任按察使䜩余治平寺(張佳胤)
  134. 登塗山柬朱太守(張佳胤)
  135. 朱丁二府君招飲治平寺(張佳胤)
  136. 秋夕與客泛巴川登望仙樓畢乘月舟還(張佳胤)
  137. 由永興絕頂抵宿巴岳禪林(張佳胤)
  138. 佛圖關(張佳胤)
  139. 余于巴岳山木蓮樹左修嶽麓道院引玉板泉為池落成是夜宿芙蓉閣偶賦(張佳胤)
  140. 夏日同張子常憲副任汝賢簽憲登澄清樓(陳文燭)
  141. 涪州鎮祭漢壽亭侯關公(江盈科)
  142. 彭祖銘年丈置酒澄清樓夜集賦(江盈科)
  143. 忠州舟次書懷(江盈科)
  144. 秋日澄清樓小集渝城諸縉紳鹹有詩贈賦謝(張文耀)
  145. 九日登署中樓(張文耀)
  146. 謁禹廟過覺林寺飲塗山前嶺賦(傅光宅)
  147. 潮音閣(傅光宅)
  148. 邑令張公省耕沙坪宿別業以詩見枉次韻(蹇來譽)
  149. 秋日蹇司馬邀遊老君洞即席有賦(喻思恪)
  150. 張參知邀飲澄清樓賦謝(蹇達)
  151. 老君洞次韻(傅寵)
  152. 九日邀蹇司馬劉文學小集草亭(傅寵)
  153. 傅郡伯邀同諸社長䜩集金碧山堂(傅寵)
  154. 頌李侍禦平豐陵灘(傅寵)
  155. 頌李侍禦平豐陵灘(胥從化)
  156. 頌李侍禦平豐陵灘(倪思憲)

卷之又六十八·五言排律古(篇)

编辑
  1. 蜀國弦歌篇十韻(梁簡文帝)
  2. 杉湔錦浪回扇避陽烏聞君握節□(辶加歹)賤妾下城隅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趨不及眷然有憶作以示之(陳子昂)
  3. 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陳子昂)
  4. 長安送友人之黔南(陳子昂)
  5. 曉行巴峽(王維)
  6. 峴山亭送朱大游巴(孟浩然·唐人)
  7. 涪州得山胡(善鳴出黔中)(蘇軾)
  8. 過巴龍門(陳子昂)
  9.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韋應物)
  10. 三峽(李太白)
  11. 忠州題詠(白居易)
  12. 郡中春䜩因贈諸客(白居易)
  13. 忠州東樓(白居易)
  14. 西樓(白居易)
  15. 屈原塔(蘇軾)
  16. 嚴顏塚(蘇軾)
  17. 登白鹿山(蘇軾)
  18. 登仙都觀(蘇轍)
  19. 甘甯祠(馮時行·宋人)
  20. 挽重慶制置張玨(劉壎)
  21. 忠州夏禹祠(陳仲仁)
  22. 游平都(楊東·知州)
  23. 註易洞(廖森)
  24. 出嘉陵江(楊慎)
  25. 送張㠠山職方還銅梁(楊慎)
  26. 漸至涪州先寄王員外使君縱(戴叔倫)
  27. 涪陵郡(馬提幹)
  28. 引水亭(孫冕)
  29. 游巴岳山(張佳胤)
  30. 白市山行寄朱太守(張佳胤)
  31. 巴岳寺(張佳胤)
  32. 巴岳絕頂巨石(張佳胤)
  33. 長壽至墊江道中(張佳胤)
  34. 湯峽道中十二韻(張佳胤)
  35. 詠純陽山女冠范志玄(劉儀鳳)
  36. 送東川馬逢侍禦使回十韻(元稹)
  37. 賦夏女貞烈(楊慎)
  38. 忠州郡齋月下憶廬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韻多敘貶官以來出處之意(白居易)
  39. 翠屏館(廖森)
  40. 錦繡洲(廖森)
  41. 聖水岩(廖森)
  42. 瑞鱗石(廖森)
  43. 游慈雲寺(胡汝霖)
  44. 登平都(劉成德)
  45. 贈蜀僧閭立師兄(杜甫)
  46. 過湯峽口(喻時)
  47. 昌州(張孝芳)
  48. 游定林院(岑象求)
  49. 溫泉(楊慎)
  50. 下外江舟中懷終南舊居(岑參)
  51. 送蜀郡李椽(岑參)
  52. 送涪守何長卿十五韻(馮時行)
  53. 明月沱(王廷相)
  54. 送趙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李太白)
  55. 送㕁昂謫巴中(李太白)
  56. 流夜郎永華寺寄潯陽群官(李太白)
  57. 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李太白)
  58. 秋葉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七言古)(劉啇)
  59. 送崔五太守(王維)
  60. 草庵歌(石頭和尚)
  61. 望夫台(蘇軾·宋人)
  62. 嚴顏碑(蘇轍)
  63. 登平都仙都觀(蘇轍)
  64. 登平都(趙遇)
  65. 燕脂板浣花牋寄合州徐文職方(石介)
  66. 五雲洞次韻(李安)
  67. 游仙都觀(范成大)
  68. 涪州江險不可泊入黔㩘舟(范成大)
  69. 游五雲洞(丁慰)
  70. 渝州十景歌(徐宗敬)
  71. 清江捕魚圖(鄒智)
  72. 美人行(為鄒汝愚作)(潘府)
  73. 金魚石歌(王崇文)
  74. 久雨初霽昭素遂作巴岳之游(張佳胤)
  75. 上督府李公平播歌(張文耀)

卷之六十九·藝文雜詩及七言絕句(篇)

编辑
  1. (雜詩)

蜀道難二首(佚名)

  1. 巴女詞(李太白)
  2. 送蔡君入巴蜀二絕(孔德紹)
  3. 黔南十絕(黃庭堅)
  4. 觀漲(黃庭堅)
  5. 嚴刺史(王十朋)
  6. 陸宣公(王十朋)
  7. 白文公(王十朋)
  8. 李丞相(吉甫)(王十朋)
  9. 程伊川(王十朋)
  10. 黃太史(王十朋)
  11. 憐制置張玨(文天祥)
  12. 黔江遇雨(黃福)
  13. 送鄒汝愚之石城五首(蔡清)
  14. 渝江登陸二絕(楊慎)
  15. 馬坊橋(楊慎)
  16. 智果寺二絕(王嘉賓)
  17. 巴江柳(賈島)
  18. 香草樓(鄒祐)
  19. 詠巴岳張真人遺物(詠扇、詠硯、詠杖)(張佳胤)
  20. 合州銅梁洞二首(沈複賢)
  21. 巴峽夜吟(無名氏)

(七言絕句)

  1. 竹枝(白居易)
  2. 荔枝樓(白居易·唐人)
  3. 詠忠州木蓮三絕有序(白居易)
  4. 送客泛五溪(韓翃·唐人)
  5. 送人赴黔中(權德輿·唐人)
  6. 巴女謠(唐於鴣)
  7. 嘉陵江(薛逢·唐人)
  8. 發渝州卻寄韋判官(司空曙)
  9. 平都山訪仙(呂岩)
  10. 陸贄墓(林逢)
  11. 過江津縣睡熟不暇稍船(范成大)
  12. 登平都(蘇軾)
  13. 渝南即景(趙與邁)
  14. 元宵(彭求)
  15. 覺林曉鐘(餘玠)
  16. 黃葛晚渡(餘玠)
  17. 登釣魚山三絕(無名氏)
  18. 游龍多山(彭應求)
  19. 木蓮洞(錢術之)
  20. 鄒汝愚書至有作(陳獻章)
  21. 贈鄒處士還合州(陳獻章)
  22. 題釣魚城(康振)
  23. 游清虛洞(孫巨鯨)
  24. 百節驛(劉瑞)
  25. 觀瀾閣(孔嘉諫)
  26. 遊慈雲寺二絕(陳愷)
  27. 游巴台(姚䕫)
  28. 遊慈雲二絕(沈府)
  29. 遊慈雲二絕(晏輅)
  30. 慈雲和韻二絕(劉台)
  31. 漕溪道中夜行(陳鎏)
  32. 由松隱九龍香爐峰下巴岳山房六首(張佳胤)
  33. 贈曾三甫中丞平都蠻凱歌十二首(張佳胤)
  34. 大司馬李公平播凱歌十首(傅光宅)
  35. 李公平播凱歌十二首(蹇達)
  36. 巴岳張三豐養道窩(高啟愚)
  37. 流夜郎聞酺不預(李白)
  38. 南流夜郎寄內(李白)

卷之七十·藝文(賦、序、頌、銘)

编辑
  1. 騶虞賦(蹇義)
  2. 蹇忠定退思齋賦(永嘉張真)
  3. 蹇忠定退思齋賦(臨川王英)
  4. 泮池蓮花賦(蘇致中)
  5. 蓮湖賦(劉應箕·都禦史)
  6. 歲寒亭賦(譚溥)
  7. 崑崙洞賦(張佳胤)
  8. 㠠昆山賦(盧楠)
  9. 喜秋賦有序(劉應箕)
  10. 大雪賦(田九垓)
  11. 哀時命賦(為鄒汝愚作)(蘇葵)
  12. 摩圍祥雲頌(黃仲震)
  13. 月岩銘(宋冉木)
  14. 飛來峰銘(宋冉木)

卷之七十一·藝文(碑、記)

编辑
  1. 大足北岩永昌寨碑(胡密)
  2. 直指黔南李公平險碑(黃輝)
  3. 治平禪寺藏經樓碑(江言臣)
  4. 重修覺林寺碑(趙春·郡人禦史)
  5. 塗山古碑(元賈元)
  6. 重修定遠縣城記(佚名)
  7. 文昌祠碑(拜都)
  8. 重慶府重修城隍廟碑(曹勑)

卷之七十二·藝文(碑—政績、去思)

编辑
  1. 漢故朝請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佚名)
  2. 安居封山鎮宋制置安公生祠碑(魏了翁)
  3. 安居祠柳公碑(劉讓璵)
  4. 忠義祠碑(劉丙·工部侍郎)
  5. 重慶太守何侯去思碑(劉春)
  6. 伍公生祠碑(劉榮)
  7. 黃侯政勣碑(佚名)
  8. 唐侯去思碑(馮衡)
  9. 定遠胡公祠堂碑(張佳胤)
  10. 合州學正楊公惜去碑(張尚德)
  11. 銅梁令杜公去思碑(張佳胤)
  12. 酆都周侯去思碑(張安)
  13. 長壽令儲公祠碑(鄭直)
  14. 綦江重建學宮碑(楊為棟)
  15. 玉泉井碑(陳衡)
  16. 酆都紀蹟碑(楊孟瑛)

卷之七十三·藝文(記—廟學、縣學)

编辑
  1. 重慶府修廟學記(江朝宗)
  2. 西南平播碑(蹇達)
  3. 重修巴縣學記(鄭宗學·禦史前令茲邑)
  4. 昌州新建孔子廟記(蒲宗孟)
  5. 涪州新建學記(晁公遡)
  6. 榮昌重修儒學記(朱運昌)
  7. 張侯重修學宮記(銅梁)(張叔珮)
  8. 忠州新學記(倪伯鯕)
  9. 忠州新遷儒學記(鄒廷彥)
  10. 定遠縣儒學重修記(李純樸·定遠禦史)
  11. 重修州學記(黔州)(竇敷)
  12. 重修南川學記(劉規)
  13. 彭水縣新遷儒學記(晉江李廷機)
  14. 宋武隆縣學記(趙景賢)
  15. 蜀學萬歲碑記(元歐陽明善)
  16. 重修禦書樓記(袁拱辰·南平軍隆化知縣)
  17. 禦碑亭記(王文忠·涪州知州)
  18. 重建明倫堂記(涪州)(劉氵茞)
  19. 尊經閣記(大足)(趙貞吉)
  20. 重慶路儒學重修禮殿貳門記(尹夢龍)
  21. 分守參議丁公興學記(黎元)

卷之七十四·藝文(記—縣治、試院、公廳)

编辑
  1. 定遠遷縣碑記(喻時)
  2. 重修安居縣治記(胡堯臣)
  3. 重慶府城垣記(曹汴·庶吉士參政)
  4. 合州增修城記(何悌)
  5. 重修北城記(涪州)(劉氵茞)
  6. 重修縣治記(長壽)(餘鋐)
  7. 重修銅梁縣治記(高啟愚)
  8. 重修酆都縣治記(崔奇勳)
  9. 安居縣記(王儉)
  10. 紹慶復古剏建府治記(黔州)(王思能),(附有紹慶府治記一篇,署名王師能,但內容與前篇相同也)
  11. 紹慶府複試院記(佚名)
  12. 重修縣治記(彭水)(姚學禮)
  13. 彭水縣修城記(涪陵夏邦謨)
  14. 紹慶路修剏公廳記(向午鳳)
  15. 重修單公堤記(合州)(王嘉賓)

卷之七十五·藝文(記—祠墓)

编辑
  1. 嚴公祠記(黎堯卿)
  2. 嚴公墓記(劉珎)
  3. 忠州重修唐陸宣公祠墓記(趙貞吉)
  4. 忠州宣公祠記(歐亢)
  5. 懷忠堂記(王捄·元紹定知忠州)
  6. 四賢閣記(忠州)(黃魯直)
  7. 忠州仰賢堂記(邵賢)
  8. 涪州重建四賢祠記(高宗本)
  9. 重修北岩伊川先生祠記(涪陵)(周光鎬)
  10. 重建歲寒亭記(王乾章)
  11. 重修歲寒亭碑記(舒表)
  12. 建忠定蹇公祠記(李廷龍)
  13. 忠節祠記(胡公子昭)(高安熊相)
  14. 忠節祠記(胡公子昭)(劉應箕)
  15. 重建鄒立齋先生祠堂記(晉江黃克瓚)
  16. 忠節祠記(鄒立齋先生)(文方)
  17. 忠義祠記(江津吳僉憲)(鄒魯)
  18. 遺愛祠記(彭水)(單友斌·儒學訓導)
  19. 榮昌忠賢祠記(喻茂堅)
  20. 趙公生祠記(涪州)(趙直方)
  21. 定遠鄢公祠(曹汴)
  22. 巴邑張公生祠記(劉應箕·都禦史)
  23. 銅梁張侯生祠記(張佳胤)
  24. 葉侯德政記(長壽)(況上進)
  25. 長壽名宦祠記(佚名)
  26. 新建鄉賢祠記(衛邦卿·訓導)

卷之七十六·藝文(記—齋堂、書院)

编辑
  1. 蹇忠定承恩堂記(楊溥)
  2. 龍亭閣記(喻思恪)
  3. 蹇忠定退思齋記(永嘉黃准)
  4. 瑞應山房記(魏了翁·宋人)
  5. 平山書院記(酆都)(王守仁·文成余姚人)
  6. 白雲書院記(劉氵茞)
  7. 遊北岩書院記(涪州)(項蓬)
  8. 武隆正心書院記(李廷楚)
  9. 養心亭記(合州)(費廣)
  10. 藏秀亭記(冉木震)
  11. 退思樓記(朱良用)
  12. 休休亭記(江時用)
  13. 忠益亭記(田子堅·僉事)
  14. 遂休堂記(劉珝)
  15. 蓮池亭記(江津儒學)(佚名)
  16. 東山小魯亭記(張一鯤)
  17. 致遠亭記(涪州)(賈易岩)
  18. 朋樂堂記(涪州)(黃庭堅)
  19. 四可亭記(文方)
  20. 十勿亭記(佚名)
  21. 萬松軒記(榮昌)(周洪謨)
  22. 江津縣心舟亭記(冉木·宋人)

卷之七十七·藝文(記—題名)

编辑
  1. 兵巡道題名記(王乾章·兵備)
  2. 重慶府題名碑記(張希召·知府)
  3. 重慶府學科貢題名記(正統)(孫曰良)
  4. 重慶府學科貢題名記(弘治)(屈直)
  5. 大足縣儒學題名記(陳重)
  6. 雁塔題名記(昌州)(楊素衣)
  7. 涪州學教授題名記(合陽張慶孫)
  8. 黔江縣題名記(黃魯直)
  9. 大足縣知縣題名記(董極)

卷之七十八·藝文(記—開路、建樓、建倉、建亭)

编辑
  1. 長壽縣新開路記(餘鋐)
  2. 涪州新建振武保治樓記(劉春)
  3. 演武亭記(李邦表)
  4. 巴州社倉記(庹正)
  5. 社倉祠記(韓伯巽)
  6. 增學田記(涪陵)(馮申之)
  7. 合州學田記(佚名)
  8. 巴縣建常裕庫記(曹汴)
  9. 養濟院記(榮昌)(潘璋)
  10. 酆都勸農亭記(黃景星)
  11. 勸農亭記(李邦表)
  12. 勸農記(楊名)
  13. 引水亭記(涪州)(張濬·唐人)
  14. 知稼亭記(夏子雲)
  15. 楊侯百牛記(墊江)(時慶·湖廣訓導)
  16. 嘉禾記(黃有大)
  17. 黔江三瑞記(陳循)

卷之七十九·藝文(記—修廟、修橋、修路)

编辑
  1. 修仙都觀記(酆都)(唐段文昌)
  2. 鶴鳴里清源寺仙人洞記(王喬)
  3. 重修真武山記(張希召·知府)
  4. 重修治平寺碑記(傅光宅)
  5. 崇因寺記(江朝宗)
  6. 修東山大佛寺記(蘇致中)
  7. 重修觀音寺記(李邦表)
  8. 永興寺記(銅梁)(彭時·大學士)
  9. 波崙寺記(安居)(胡堯臣)
  10. 石華寺碑記(江朝宗)
  11. 縉雲崇教禪寺記(馮謙)
  12. 羅睺寺記(巴川)(馮倓)
  13. 慈雲寺修建源流記(巴縣)(劉詔)
  14. 六通禪院記(傅寵)
  15. 東嶽廟碑記(劉台)
  16. 張飛廟記(安剛中)
  17. 壁山普澤廟記(李濬)
  18. 治平寺橋池記(孫貞)
  19. 思濟橋記(榮昌)(張瑛)
  20. 重修武勝橋記(定遠)(李實)
  21. 龍濟橋記(南川)(龔文選)
  22. 修大善坡路記(馬麟)

卷之八十·藝文(記—遊記)

编辑
  1. 長壽縣老龍王洞記(戴綗庵)
  2. 釣魚城志記(佚名)
  3. 游釣魚山記(何悌)
  4. 遊涪北岩祠記(薛亨)
  5. 游北岩記(吳廷舉)
  6. 游北岩記(劉春)
  7. 銅梁山記(佚名)
  8. 游巴岳記(餘祺)
  9. 黃石龍記(夏澤)
  10. 金魚堡記(安原白)
  11. 郡城南孝婦石記(胥從化)

卷之八十一·藝文(序——考序、事序、書序、詩序)

编辑
  1. 全蜀土夷考序(譚希思)
  2. 平真奇績序(曹勑)
  3. 勘播紀事序(蹇達)
  4. 平播全書序(王象乾)
  5. 平播全書序(張悌)
  6. 平播全書序(張文耀)
  7. 平播全書序(徐仲佳)
  8. 百伐奇勳詩序(劉春)
  9. 李侍禦酆都平險詩序(黃輝)
  10. 款塞錄序(張佳胤)
  11. 頌德餘音序(劉春)
  12. 陳侯瑞應序(江朝宗)
  13. 古渝十思詩序(劉春)
  14. 合州守魯明吾複州治序(張一鯤)
  15. 和郡守春山富公禱雨有應詩序(劉起宗)
  16. 李侍禦賑荒詩序(倪斯惠)

卷之八十二·藝文(序—志序、文序、文集序、稿序、講義序)

编辑
  1. 華陽國志序(張四維)
  2. 華陽國志序(張佳胤)
  3. 銅梁縣誌序(張佳胤)
  4. 巴縣誌序(郭棐)
  5. 大足縣誌序(張佳胤)
  6. 酆都舊志序(邵寶)
  7. 立齋遺文序(張吉)
  8. 鄒立齋文集序(李時華)
  9. 劉秋佩文集序(葉桂章·侍講)
  10. 文少江集序(李作舟)
  11. 思澄樓稿序(黃克瓚)
  12. 劉文簡文集序(趙貞吉)
  13. 諸儒講義序(劉氵茞)

卷之八十三·藝文(序、引、後、題辭)

编辑
  1. 奉送裴二十一兄閣老中丞赴黔中序(權德輿)
  2. 奉送黔中元中丞赴本道序(權德輿)
  3. 送峽州劉使君忠州李使君序(于邵)
  4. 送祖評事赴黔府李中丞使幕序(任華)
  5. 與造物游序(馮衡)
  6. 北岩餞游序(劉岌)
  7. 大受文會錄序(劉起宗)
  8. 文昌會紀序(江鶚)
  9. 重慶府學三瑞頌引(金祺)
  10. 書神明鑒察後(劉春)
  11. 跋釣魚城志後(鄒智·翰林院庶吉士)
  12. 致遠亭題辭(元史公質)
  13. 序宿崇聖院詩後(周惇實)
  14. 重慶府學瑞竹詩引(馮衡)

卷之八十四·藝文(檄、告、布、諭、紀)

编辑
  1. 論巴蜀檄(司馬相如)
  2. 討播誓師文告(李化龍)
  3. 平播露布(李化龍)
  4. 諭明升據巴蜀書(楊璟)
  5. 張公降罰宣府虜酋紀(王道行)
  6. 西蜀張公靖皖紀(莫如忠)
  7. 西蜀張公擒盜紀(盧柟)

卷之八十五·藝文

编辑
  1. 巴郡太守謝版(漢蔡邕)
  2. 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杜甫)
  3. 忠州刺史謝上表(李吉甫)
  4. 忠州刺史謝上表(白居易)
  5. 黔州刺史謝上表(呂頌)
  6. 渝州蠻考(《宋史》)
  7. 黔涪夷部考(《宋史》)
  8. 明玉珍始末(佚名)
  9. 勸農文(郭允喆)
  10. 題蹇忠定禦書改名文(周宗傅)
  11. 祭張監軍文(李化龍)
  12. 祭房張二將文(李化龍)
  13. 環中圖說(劉起宗·提學副使)
  14. 先天洞圖說(王春)

卷之八十六·藝文

编辑
  1. 分巴蜀疏(巴郡太守但)
  2. 欽崇天道疏(鄒智)
  3. 回天變疏(鄒智)
  4. 劾宦官劉瑾疏(劉茝)
  5. 疏諡宋景濂先生(劉茝)
  6. 請任用大學士劉健疏(佚名)
  7. 懇天恩分豁被災逋負以蘇民困疏(定遠知縣毛鳳岐)
  8. 廣祀典以彰聖化疏(李純樸)
  9. 恒帝時分巴議(佚名)
  10. 板楯議(佚名)
  11. 正士風議(佚名)

註釋

编辑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