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通志目錄 萬曆雲南通志
卷一 地理志第一之一
卷二 

雲南通志卷之一

地理志第一之一

编辑

其目十三:

地圖總誌、星野總論、沿革大事考、郡縣名、總論、疆域、形勢、山川、古蹟、風俗、物產、堤閘、橋梁、宫室、冢墓

夫天有列宿之號,地有山川之名,尙矣。山海載于《禹貢》,都鄙著于《周官》,非書無以志古,非圖無以志形。故地理之志,所以紀廢置之離合,名號之升降,大而山川疆域,細而丘陵墳衍,下至士風民俗、貨别隧分之事,渠梁原隰、鳥獸草木之名,無不備具。國朝梯航絫于九譯,廐置通于萬里,可謂兼夏商之職貢,奄漢唐之文軌者矣。

地圖

编辑

總部地圖、雲南府圖、大理府圖、臨安府圖、永昌府圖、楚雄府圖、曲靖府圖、澂江府圖、蒙化府圖、鶴慶府圖、姚安府圖、廣西府圖、尋甸府圖、武定府圖、景東府圖、元江府圖、麗江府圖、廣南府圖、順寧府圖、永寧府圖、鎭沅府圖、北勝州圖、新化州圖、星野圖























雲南二十府地圖總論

编辑

雲南,古梁州域。西漢元狩間,彩雲見于南方,遣使跡之至此,後代因置雲南縣,尋改雲南郡。國朝因之,立雲南布政司,統二十府,治于滇池。分迤西二道,曰金滄,曰洱海,領大理、永昌、鶴慶、蒙化、楚雄、武定、永寧、姚安、鎭沅、順寧、麗江、景東等十二府。分迤東二道,曰安普,曰臨元,領雲南、臨安、澂江、尋甸、廣西、廣南、曲靖、元江等八府。

此二十府以二大江爲界,東北曰金沙,西南曰闌滄。二江之源皆出吐蕃,流逕雍州而入雲南。金沙自雲南北界入東海,闌滄自雲南南界入南海。金沙在《漢書》爲若水,闌滄在《禹貢》爲黑水,《書》:「華陽、黑水惟梁州」,言華山之南、黑水之北爲梁州也。以今考之,麗江府界鄰陜之臨洮,周黨合梁于雍,而星野皆井、鬼,雲南得梁州之半,此據郡縣而言耳。按:《元史》:世祖由陜西出麗江至南詔,觀此則麗江近陜西明矣。

若夫羈縻之屬,南際南海,西際西洋,西北接吐蕃,遠鄰閼陜,近連屬川,幅員蓋萬里也。漢武帝旣開西南夷,謂九州之外復益一州,故日益州也。宋鑒南詔之禍,棄雲南而不有,故宋儒不知黑水源委,傳論紛紛,或謂其源出某山、流逕某地,或謂其跨河而南流,或疑其世遠而湮涸,或謂三危在今麗江,或謂竄三苗不應復在南夷之地,此皆出於臆度,不足爲據。夫黑水之源固不可窮,而入南海之水則可數也。隴、蜀無入南海之水,唯雲南之闌滄江由吐蕃而來,逕雍州西界,直趨雲南,與怒江、龍川二水合流而入南海。今水內皆爲漢人,水外多屬夷緬,則《禹貢》所分梁州界者,惟闌澮江足以當之。此江水勢洶湧蹦湃,其所經峽壑深塹,皆兩山夾流,原非禹鑿,淺處數十丈,深處不可量。元至元間,大理勸農官張立道使交阯,並黑水以至其國。觀此,則闌滄江之爲黑水,益章章明矣。今雲南龍州之三崇山,闌滄經其麓,其地蓋有黑水祠云。

古今山川之名,因革不可紀極。夫不移者,山川之跡也。隨時異稱者,山川之名也。不據不可移之蹟,而據易變之名,亦末矣。大都爲論傳者,未嘗知三省地形,但謂陜在蜀之北,蜀在滇之東北,而《禹貢》言黑水爲梁、雍二州之界,又入南海,故不得不疑其跨河。知跨河非理,又不得不疑其湮涸。曾不知雍、蜀、滇三省,犬牙相入,雍則西南斜長入蜀,滇則西北斜長近雍,蜀則尖長入滇。雍之間正如三足旛然,黑水之源正在旛頭,雍在左足,蜀在中足,滇在右足。故雍以黑水爲西界,對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爲南界,對華陽而言也。蓋各舉兩端,若日西河在雍東,黑水在雍西,華陽在梁北,黑水在梁南云爾。故日梁州可移,而華陽、黑水之梁不可移也。梁、雍之間,其名黑水者非一,然皆枝水,而流又不入南海。諸葛亮《箋》謂「朝發南鄭,暮宿黑水」之類,皆非《禹貢》之黑水也。

星野圖

编辑

星野圖說

编辑

語日: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繇是謹而從之者吉,以之獲怠而棄之者變,由是應未有人事得於下,而天時失於上者也。《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以今考之,雲南通省在西漢爲益州。《星經》曰:太白主益州。又曰:北斗第二星主益州。《元命包》曰:參伐流爲益州。太乙家曰:明堂爲益州。《漢·天文志》曰:觜、參,益州。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張衡並雲:觜、參,益州,益州入參七度,越雋入觜三度。由此言之,則益州於辰爲申,於星爲觜、參,於次爲實沉,於分爲晉。及考《漢·地志》曰:東井、輿鬼,秦之分野,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至張掖、酒泉,又西南牂牁、越雋,益州,皆宜屬焉。皇甫謐《帝王世紀》: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日鶉首之次,爲秦之分野。蔡邕:起井十度爲鶉首,起畢六度爲實沉。李淳風以畢至井爲實沉之分野,屬益州。僧一行以東井、輿鬼爲鶉首,其野自漢三輔、北地、上郡,盡西南夷越雋、益州郡。由此言之,則益州於辰爲末,於星爲井、鬼,於次爲鶉首,於分爲秦。夫一益州也,或言其星爲觜、參,或言爲井、鬼,或言其次爲實沉,或言爲鶉首。此無他,益之於秦,地相近也;參伐、井鬼,宿相近也;實沉、鶉首,次相近也;申之於未,辰相近也。一行獨究之說曰:懸象在天,某本在地,星之與士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其占測以河山爲界,而不主於州國。古今言分野者,莫精於此矣。蘇伯衡之說又曰:分野指列宿所屬之星土,古書已亡,列宿紀天運日躔之度舍,曆家取證因度舍所在,而妖祥見焉,則所屬之地亦可徵矣。觀此,則分野不可以方隅測,而星土精氣相屬之說,古書無存,惟靜極通達者識之,彼以揣摩臆度言星家者,無怪其往往乖互也。

雲南幅員最廣,其在西而北者,皆屬井、鬼,在東而南者,皆屬觜、參。鄕先生楊士雲精於星家之術,嘗曰:金滄、洱海二道,應合雍屬井、鬼;安普、臨元二道,應合蜀屬觜、參。其必有見矣,謹書以竢後之君子。

雲南總部沿革

编辑

沿革大事考

编辑

唐堯之興,因顓帝所建爲九州,其西南爲梁州,輿地考。

虞舜肇十有二州,其一爲梁州。

夏禹平水土,還爲九州,華陽黑水惟梁州。

商湯奄有九,有制如夏。

周武王受命,亦爲九州。成王合梁於雍。以上俱見通典及輿地考。

楚頃襄王使莊蹻將兵,畧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以兵威定屬楚。欲報,會秦擊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衆王滇,長之。見史漢西南夷傳,史漢及世家圖表証之,當作頃襄王。

秦使常頞畧通五尺道,置吏。漢書作嘗破,見史漢西南夷傳。

漢武帝元狩元年,命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間出西南夷,至滇,指求身毒國。見西南夷傳。

元鼎六年,復使王然于以破越及誅南夷兵威,風諭滇王入朝。西南夷傳。

元封元年,郎中司馬遷奉使西征巴、蜀,南畧邛、筰、昆明,還報命。本傳不書年,當是元封元年。

二年,以中郎將司馬相如持節開越嶲,按道侯韓說開益州,授經敎學。今雲南有古漢學基。見南中志。

是年,遣將軍郭昌、衛廣平西南夷未服者,降滇王,以爲益州郡。本紀、西南夷傳。

賜滇王玉印。此滇王都白崖。杜氏通典。

六年,益州、昆明反,遣拔胡將軍郭昌擊之。本紀。

昭帝始元三年,姑繒、楪揄復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將兵擊之。明年,復遣軍政王平、大鴻臚田廣明等並進,大破之。本紀、西南夷傳。

宣帝五鳳三年,遣諫議大夫王褒求金馬碧鷄之神。

東漢光武建武初,徵益州太守文齊爲鎭遠將軍,封成義侯。滇王傳、南中志。

建武八年,渠帥棟蠶、姑復、楪揄、弄棟諸羌叛,益州太守繁勝退保朱提。

十九年,遣武威將軍劉尙擊諸叛羌。二十年、二十一年,連破之,悉平。本紀、滇王傳。

二十七年,賢栗等遂率種入詣越嶲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栗等爲君長,自是歲來朝貢。明帝永平元年,姑復夷復叛,益州刺史發兵討破之,傳首京師。邛都夷傳。

以張翕爲益州太守。邛都夷傳、舊志。

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率衆內屬,以其地置哀牢、愽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六縣爲永昌郡。古今注日: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居嶲唐。續漢志六縣謂不韋、嶲唐、比蘇、楪榆、邪龍、雲南也。本紀、哀牢夷傳。

十七年,楪揄等六處貢獻。本紀。

章帝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反,太守王尋奔楪揄,詔發夷漢討之。

二年,鹵承等應募,率諸郡兵大破類牢於愽南,斬之,封鹵承爲破虜傍邑侯。哀牢夷傳。

以西部都尉鄭純爲永昌太守。哀牢夷傳。

和帝永元九年,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哀牢傳。撣國,海西大秦也。

安帝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朝賀獻樂,封雍由調爲大都尉。哀牢傳。

元初五年,永昌、益州及蜀郡夷叛應封離等,衆至十餘萬。詔益州輯史張香討之,遺從事楊竦至楪揄擊之。封離詣竦乞降,竦因奏長吏姦猾侵犯蠻夷者九十人,皆減死。邛都夷傳。

靈帝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鸞請赦黨人殺之。本紀。

蜀漢先主章武元年,以李恢爲庲降都督。本傳。

後主建興元年,以諸葛亮領益州牧。蜀傳、讀大事記。

益州耆帥雍闡等反。通鑑。

三年,改益州郡爲建寧郡,以李恢爲太守;分建寧、水昌置雲南郡,以吕凱爲太守;分建寧、牂牁置興古郡,以馬忠爲太守。晉地理志、南中志、通鑑續大事記解題。

承相諸葛亮南征,討雍闓,擒孟獲,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平。卽其渠帥用龍佑那爲酋長,賜姓張氏,改號建寧。舊志。

九年,以張翼爲庲降都督,餒南中郎將。本傳。

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置寧州,以鮮于嬰爲刺史。晉地理志、南中志道。

泰康五年,罷寧州入益州,以李毅爲南夷校尉護之。南中志、晉地理志、通鑑。

惠帝大安元年,毛詵、李叡、李猛叛,李毅討破之。南中志。

二年,復置寧州。晉地理志。

李毅殺建寧太守馬恢。南中志。

光煕元年,五苓夷寇寧州,刺史李毅卒。通鑑綱目。

懷帝永嘉四年,以王遜爲南夷校尉、寧州刺史,滅五苓夷。以地勢形便,上分永昌爲梁水郡,改益州郡爲晉寧郡,從之。本傳、通鑑綱目。

愍帝以侍中第五猗爲征南大將軍,監荆、梁、益、寧四州軍事。周訪傳。

明帝大寧元年,蜀李雄遣李驤寇寧州,王遜遣將軍姚崇等大破之。本傳。

寧州刺史王遜卒,詔以其子堅爲剌史。通鑑綱目。

三年,陶表零陵太守尹鳳爲寧州刺史,徵堅還。王遜傳。

成帝咸和二年,寧州秀才龐遺起義兵,攻李雄將任佪、李謙等,雄遣將羅恆等救之。刺史尹鳳遣裨將姚岳、太守楊術援遺,戰于臺登,岳等敗績,術死之。本紀。

四年,以陶爲太尉,加都督交、廣、寧州軍事。本紀、續大事記。

八年,李雄陷寧州。

咸康三年,以鄧嶽加督寧州,進征虜將軍,遷平南將軍。本傳。

以周撫爲征虜將軍,加督寧州諸軍事。本傳。

四年,分寧州置安州。本紀、地理志。

五年,取寧州。吕祖謙標目。

八年,羅安州幷寧州。地理志。

穆宗永和元年,以桓溫爲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荆、司、雍、梁、益、寧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本紀。

孝武帝大元二年,以謝安爲司徒,都督荆、梁、寧、益、交、廣六州軍事。本傳。

是年,以車騎將軍桓冲都督荆、江、梁、益、寧、交、廣七州軍事。本傳。

十四年,以驃騎長史王忱都督荆、益、寧州軍事。通鑑。

十七年,以黄門侍郎殷仲堪都督荆、益、寧州軍事。吕祖謙標目。

安帝義煕元年,以毛璩進征西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益、梁、秦、涼、寧五州軍事。本傳。

八年,以劉毅都督荆、寧、秦、雍四州軍事。吕祖謙標目。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晉寧太守爨松子舉兵反,寧州剌史徐循討平之。本傳。

明帝泰豫元年,以鎭西將軍沈攸之都督荆、湘、梁、寧八州軍事。吕祖謙標目。

梁武帝時,建寧、越嶲叛,都督王紀撫定之。舊志。

天監十三年,梁殺寧州剌史李畧。通鑑綱目。

大同末,以徐文盛爲寧州剌史。本傳、兩爨蠻傳。

簡文帝大寶元年,寧州剌史徐文盛敗侯景兵於貝磯。通鑑。

隋開皇十五年,置益州總管。通鑑、吕祖謙標目。

十七年,遣太平公史萬歲討南寧羌,自蜻蛉川度西洱河入渠濫川,平之。本紀、本傳。

十八年,南寧羌復反,史萬歲坐除名。通鑑。

唐高祖武德七年,命韋仁壽檢校南寧州都督,寄治越嶲。仁壽將兵循西洱河開地置七州十五縣,請徙治南寧州假兵,遂撫定,詔可。通鑑。

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遣右武侯將軍梁建方討松外諸蠻,遣使詣西洱河諭其帥揚威等,皆款降。本紀、驃傳。

是年,西洱河大首領楊棟、東洱河大首領楊斂皆入朝,授官秩。西洱河蠻傳。

册建寧張樂進求爲首領大將軍,進求尋遜位於蒙氏。舊志、古記不書年,當附此。

高宗永徽四年,蒙氏細奴羅遣使入朝,賜以錦袍。南詔傳、舊志。

大勃弄楊承顚私置將帥,寇麻州,都督任懷玉招之,不聽。以左領軍將軍趙孝祖爲郎州道行軍總管,與懷玉討定之。兩爨蠻傳。

顯度元年,西洱河大首領楊棟附。洱河蠻傳。

麟德元年,置姚州都督府於昆明之弄棟川。通典、通考。

上元元年,細奴羅死,子羅盛炎嗣。南詔傳。

咸亨二年,姚州寇邊,以太子右衛梁積壽爲姚州道行軍總管,討平之。本紀。

武太后時,盛炎入朝。南詔傳。

武太后神功二年,蜀川刺史張柬之乞省罷姚州,使隸嶲州。列傳。

睿宗景雲元年,姚州先附吐蕃,攝監察御史李知古請發兵擊降之,增置州縣。羣蠻引吐蕃攻知古,殺之,姚嶲路絕。盛炎猶奉唐正朔。通鑑。

大極元年,羅盛炎死,子晟羅皮嗣,授特進,封臺登郡王。南詔傳。

姚州蠻進攻蜀、漢,詔靈武監軍、右臺御史唐九徵爲姚嶲道討擊使。吐蕃以鐵絙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蠻,築城戍之。九徵毁絙夷城,建鐵柱於滇池以勒功。吐蕃傳。

玄宗先天元年,晟羅皮始用兵於五詔。志要。

開元二年,晟羅皮遣張健成入朝,迺築拓東龜城。舊志。

七年,置劍南節度使。方鎭表吕祖謙標目。

十六年,晟羅皮死,子皮羅閣嗣。舊志。

十七年,嶲州都督張審素克雲南昆明城。本紀。

二十六年,皮羅閣賂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爲一,許之,遣使册爲雲南王,賜名歸義,徙治太和城。南詔傳。

天寶元年,置姚州澄川守捉方鎭表。

五載,歸義遣其孫鳳迦異入朝,授鳩臚卿。南詔傳。

七載,歸義死,子閣羅鳳嗣襲王,以其子鳳迦異爲陽瓜州刺史。南詔傳。

八載,邊特進何履光率十道兵定南詔境。本紀、南詔傳。

九載,楊國忠以鮮于仲通爲劍南節度使。雲南太守張虔陀淫虐,南認閣羅鳳仇怨,取夷州三十二。南詔傳、本紀。

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戰於西洱河,大敗蹟,大將王天運死之,陷雲南都護府。閣羅鳳僣號大蒙國。本紀、南詔傳。

十一載,御史大夫兼劍南節度使楊國忠授兗州趙國珍黔中都督,屢敗南詔。本紀、兗州蠻傳。

十三載,劍南節度使留後李宓擊南詔于西洱河,敗沒。閣羅鳳因取嶲州會同軍,據淸溪關,以破越析。本紀、南詔傳。

肅宗至德元載,南詔陷越嶲。通鑑。

代宗大歷十四年,閣羅鳳死,孫異牟尋嗣,連吐蕃入寇,遣神策都將李晟等破之。通鑑。

貞元四年,異牟尋徙居羊苴咩城,請內附。南詔傳。

五年,異牟尋遣烏蠻鬼主夢衡苴聘於劍南節度使韋臯,因入朝。韋臯遣其屬崔佐時報之,盟於點蒼山。通鑑南詔傳:。

九年,南詔遣使上表,詔册封雲南王。通鑑。

詔韋臯爲雲南安撫使,異牟尋遣使楊嘉明詣韋臯獻夷中歌。驃傳南詔。

韋臯遣幕府崔佐時由石門趣雲南,復通石門南道。韋臯傳。

十年,韋臯以南詔兵伐吐蕃,大破之,取鐵橋十六城,俘其五王來獻捷。本紀、南詔傳。

異牟尋遣弟獻地圖士貢,請復號南詔。詔以袁滋爲册使,賜以金印。南詔傳、通鑑。

十六年,南詔進奉聖樂舞,御麟德殿觀之。會要。

憲宗元和三年,異牟尋死,子尋閣勸嗣,改賜元和章印。南詔傳。

四年,尋閣勸死,子勸龍晟嗣。南詔傳。

十一年,勸龍晟爲其下弄棟節度使王嵯巓所弒,立其弟勸利晟。南詔傳。

南詔寇安南。本紀。

穆宗長慶四年,始賜勸利晟印。是歲,勸利晟死,弟豐佑嗣,不連父名。朝廷遣京兆少尹韋審規持節臨册,豐佑遣洪成酋等入謝。南詔傳。

文宗太和三年,南詔入寇,陷邛、戎、嶲,遣卾兵、襄鄧、忠武軍伐之。又寇成都,入其卾,遣右領軍衛大將軍董質伐之。豐佑上表請誅西川節度使杜元穎,詔貶穎爲州司馬。本紀、南詔傳。

四年,以李德裕爲西川節度使。通鑪綱目、世史正綱。

五年,李德裕索南詔所掠百姓四千人。本傳。

六年,南詔掠驃國民三千,徙之拓東。本傳。

武宗會昌六年,南詔寇安南,經畧使裴元裕死之。本傳。

宣宗大中十二年,南詔寇安南,陷都護府,發朱弩佉苴助守,猶歲朝貢。南詔傳。

十三年,豐佑死,子酋龍嗣。朝廷以名近廟諱,不行册禮。酋龍僣號,改號大禮國。寇陷播州。唐史南詔傳、通監。

懿宗咸通元年,南詔遣淸平官董成等詣成都,節度使李福囚之,劉潼釋之。有詔成等至京師,見别殿,遣還。南詔通紀。

二年,南詔寇安南,攻陷邕州。本紀。

是年九月,以孟穆爲南詔弔祭使。通鑑。

四年,南詔陷安南,經畧使蔡襲死之。本紀、南詔傳。

五年,南詔寇邕州,官軍敗沒。加康成訓檢校右僕射。本紀、南詔傳。

七年,嶺南節度使高駢大破南詔,復取交阯。通鑑吕租謙標目。

八年,南詔遣楊酋慶來謝,釋董成之囚,且歸成都,俘三千人。節度使李師望殺其使。南詔傳、舊志。

十年,南詔入寇,陷嘉、黎、雅三州。

十一年,南詔攻成都。本紀。

十四年,南詔陷黔中。通鑑。

是年,以牛業爲劍南西川節度使。南詔謾書求入朝假道,叢囚其使四十人,釋二人還。本傳。

僖宗乾符元年,南詔寇西川,陷黎州,入邛崍關。本紀。

四年,酋龍死,子法嗣,請和親,許之。

五年,南詔請和親。南詔傳、通鑑綱目。

六年,嶺南節度使辛讜遣使徐雲虔如南詔。南詔傳、通鑪綱目。

以崔安潛爲西川節度使。南詔傳、通鑑綱目。

廣明元年,遣宗正少卿李龜年使南詔,與和親。南詔傳、通鑑綱目。

中和元年,南詔上表款附。

三年,以宗室女爲安化公主,妻南詔。南詔傳、通鑑綱目。

南詔遣趙隆眉、楊奇鯤、叚義宗朝行在。南詔傳。

昭宗乾寧四年,法死,子舜化嗣,上書南詔傳及通鑑綱目。

天復二年,南詔淸平官鄭買嗣奪蒙氏而滅之,憯號大長和國。舊志。

後梁開平四年,買嗣死,子旻嗣。舊志。

乾化三年六月,蜀以杜光庭爲諫議大夫。光庭,蜀靑城人,史稱其博學善屬文。後使南詔,重其文學,留敎子弟修玉局山,卒葬焉,今廟祀之。

四年,南詔寇蜀,王建發兵大破之。通鑑。

後唐同光三年,南詔長和鄭旻以朱鬃白馬求婚,南漢以增城公主妻之。南漢世家史作眞明三年,又通鑑綱目。

魏王繼及奏,齎書招諭南詔。四裔考五代史南詔附錄。

同光四年,鄭旻死,子隆嗣。

明宗天成元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弒鄭隆,立侍中趙善政。舊志。

三年,趙善政僭號大天興國,干貞廢之,自立僭號。大義寧國。舊志。

後晉天福元年,通海節度使叚思平討楊干貞,干貞走死。舊志。

二年,叚思平自立,僭號大理國,居羊苴咩城。舊志。

開運三年,叚思平死,子思英嗣。思平弟思良廢之自立。舊志。

後周廣順元年,叚思良死,子思聰嗣。舊志。

宋太祖乾隆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因兵威取雲南,太祖棄之,遂爲段氏竊據。舊志以建隆三年平蜀。按全斌平蜀在乾德三年,今正之。通考。

開寶二年,思聰死,子素順嗣。舊志。

太宗雍煕二年,素順死,子素英嗣。舊志。

淳化五年,李順亂蜀,招安使雷有終遣辛怡顯使南詔。怡顯,雲南錄、招安史使作轉運史。

貞宗大中祥符二年,素英死,子素廉嗣。舊志。

仁宗乾興元年,素廉死,素英之孫素隆嗣,避位爲僧,傳於素廉之孫素貞。舊志。

天聖四年,素貞死,孫素興嗣。舊志。

慶歷元年,國人廢素興,立思平曾孫智思之子思廉嗣。舊志。

皇祐五年,以狄靑爲荆湖宣撫使,討儂智高。智高走大理,思廉募死士求之,函首京師。宋史蕭汪傳及交趾志四裔考。

神宗煕寧八年思廉避位傳子廉義。舊志。

九年廉義遣使入貢後爲臣楊義貞所弒。宋史大理傳。

元豐三年,楊義貞篡,凡四月,段氏臣高智昇討之,立廉義之子壽輝善闡侯高昇泰,廢之,立思廉庶孫正明。舊志。

五年,正明避位,國人奉昇泰爲主,段氏中絕。舊志。

哲宗紹聖元年,昇泰僭號大中國,子泰明以父命求正明弟正淳立之,號後禮國。舊志。

天年,正淳嗣。舊志。

徽宗崇寧二年,正淳遣高泰連入朝求經籍,得六十九家。舊志。

大觀二年,正淳避位,子正嚴立。舊志。

政和五年,廣州觀使黄璘奏大理求款附。

七年,正嚴遣進奉使彥賁、李紫琮、副使李伯祥入貢,詔册爲大理國王。正嚴,宋史作和,與四裔考及宋史列傳。

宋兩遣使來聘。志要。

高宗紹興三年,廣西奏大理求入貢,郤之。

六年,廣西經畧安撫司奏大理貢象馬,詔護送行在所,優禮答之。南詔四裔考、宋食貨志。

十七年,正嚴避位,子正興嗣。舊志。

孝宗乾道八年,正興避位,子智興嗣。舊志。

九年,大理李觀音得等至橫山寨求市馬。范石湖虞衡志。

淳煕二年,宋知靜不府張栻令邕管提舉司精選硐丁,以制大理。宋史列傳。

寧宗慶元六年,智興死,子智廉嗣。舊志。

開僖元年,智廉死,傳弟智祥。舊志。

理宗嘉煕二年,智祥避位,子祥興嗣。舊志。

淳祐元年,黎守閻師古言大理請道黎、雅入貢,安撫使孟珙卻之,使道邕、廣。本傳。

四年,蒙古來攻祥興,高禾逆戰,敗死,宋遣使祭之。舊志。

十一年,祥興死,子興智嗣。舊志。

十二年,蒙古主使忽必烈擊大理。元史本紀。

蒙古遣王律术、王君候、王鑑諭大理。本紀。

寶祐元年,蒙古忽必烈滅大理,遂入吐蕃,降之。綱目。

忽必烈命姚樞訪圖籍,祭三使。本紀。

忽必烈以劉時中爲宣撫使,同段興智安輯大理,遂班師。本紀。

元世祖中統元年,段興智入朝,道卒,以子信苴日爲管守大理。

二年,信苴日入朝,賜虎符,詔領大理等諸郡。紀傳。

三年,置元帥府於大理,命昔撒昔總制鬼國、大理兩路。本紀。

至元二年,諸爨部叛,信苴日討平之。本傳。

三年,遣雲南王忽哥赤鎭大理等處。本紀。

八年,分大理三十六部爲三路。本紀。

勅遣阿魯忒兒等撫治大理。本紀。

大理八部蠻酋新附,降詔撫諭。本紀。

十一年,更定諸路名號,以信苴日爲大理總管。

十三年,授信苴日大理等虞宣撫使。

十八年,以信苴日爲宣撫使都元帥,尋拜雲南路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列傳。

十九年,詔信苴日同右丞答兒迎征。頃師卒,弟忠以功授大理等處宣慰使,兼管軍民萬戶府。例傳。

以信苴日子慶爲大理等處宣慰使都元帥,佩金虎符。慶子隆,隆子光,皆相繼爲總管。列傳。

二十二年,以參知政事郝分政大理。元史。

二十五年,以雲南王也先鐵木兒鎭大理。年去。

至元中,封大理段慶爲宣武將軍,尙公主。

成宗大德元年,移雲南御史於陜西,謂之西臺。出雍記。陜西與雲南接,塡此亦可驗元時路通,今不通幫也。黑水出張掖,益信。

梁王以元宗室鎭繕闡,與段氏搆隙分域。

辛卯,設雲南諸路學校,其敎官以蜀士充。癸卯,明玉珍、紅巾賊攻雲南,段功追而火之,紅巾大敗。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𧞔妻之,爲奏授雲南平章。段功遇害,阿𧞔主及從官楊淵海死之。

武宗至大二年,梁王老的大破段光兵。舊志。

泰定二年,遺亦喇馬丹等使大理,招諭蠻寇。本紀。

順帝二年,大理諸路請官賬恤災傷饑民,從之。本紀。

二十二年,明玉珍陷雲南,段功進兵擊敗之于關灘,又追至回蹬關,大破之。梁王帖木不花奏授功雲南行省平章。舊志。

二十七年,梁王攻大理,不克,奏陞段寶爲雲南左丞。

皇明舉武初,段寶遣段眞奉表歸款。

五年,遣翰林待制王褘,八年,遣中書省參右政事吳雲,俱諭雲南,梁王不下,死之。後詔贈禕謚忠文,雲謚忠節,建祠,二忠並祀。

十四年秋七月,命穎川侯傅友德爲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爲副總兵,征雲南,平之。擒大理段寶二孫,賜名歸仁、歸義。仁授武昌衛鎭撫,義鴈門衛鎭撫。

十五年春,城雲南,建諸衙門及儒學。改行省爲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署都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兼察諸府州縣司衛所,並稱爲三司云。

十六年,土酋高大惠、元右丞普顏篤負固據大理,佛光寒征南將軍專友德、都督郭英破寨,普顏篤自焚死,大惠逃,爲白人所殺。

十八年,上以雲南平,令長興侯耿炳文往諭傅友德等班師,留西平侯沐英鎭守平緬。八百媳婦皆請內附,進封友德穎國公。

十九年,命傅友德、耿炳文再征雲南、貴州諸蠻,勦平之。

二十一年,緬蠻叛,總兵沐英討之,遣都督馮誠以輕騎挑戰,賊衆大敗,生獲象四十七而還。

五月,命穎國公傅友德率兵再至雲南,討曲靖、普安、孟定、龍海、曲麻、馬乃等處未靖諸蠻,都督張銓從征有功,封永寧侯。

是年,慶定邊。

二十二年,沐英入朝,上宴奉天殿,賜金銀寶鈔文綺,且爲治第於鳳陽,諭之使還鎭雲南。

二十八年,西平侯沐春降越州,斬阿資,梟其首,誅其同惡者二百四十一人。

洪武中,封岷王于雲南。末年,移武岡。

二十九年,西平侯沐春襲寧遠及麓川。

三十一年,夏四月,麓川平。永樂元年,車里宣撫司士酋刀暹答侵地,虜官西平侯沐晟請討之。上勅晟以理吿諭,暹答悔懼,還所虜及地,遣使入謝。

三年,征八百大旬。

四年,遣官招諭雲南西南夷,大古剌、小古剌等部落皆願內屬,置宣慰司二,長官司五。六年,征安南,降其郡四十有八,封西平侯沐晟黔國。公世襲。

九年,命監察御史巡按雲南。

是年,詔雲南布政司始開科,取舉人洪誠等二十八人。

十年,封汝南王于大理,後移封。洪煕元年,戶部尙書夏原吉上言時政,罷雲南採辦金寶數事,許之。

宣德元年,詔貴州、雲南合鄕試。明年,定天下會試南北中數,以雲南舉人入中卷。

七年,八百大甸宣慰使刀之雅遣入貢,請討波勒,上降勅諭之。

正統三年,麓川酋思任發反,征南將軍黔國公沐晟討之,未克。

四年,夏六月,征麓川。

五年,命都察院都御史巡撫雲南。秋七月,廣南維摩、師宗、沙人、儂人作亂,都督沐昻討平之。六年,夏五月,權閹王振專政,遣都御史王驥統東南兵十五萬征麓川思任發,任發逃,獲其妻妾、象馬、寶玉無算,功陞官職四百餘員。

七年,秋七月,麓川降。

八年,秋,定西侯蔣貴、靖遠伯王驥以征麓川爲名,再入雲南。

九年,秋七月,緬人獲思任發,函其首獻于軍。

十年,冬,城騰衝。

十三年,靖遠伯王驥帥師會諸道復征麓川,河西學敎諭詹英上章劾其濫行爵賞,老師費財,仍班師。

景泰二年,緬人執麓川思機發獻俘。

成化十二年,改戶部左侍郎王恕爲左副都御史,巡撫雲南,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道兵備,以飭戎。

十四年,罷尋甸、廣西土官知府,立流官。弘治二年,城趙州。

七年,置賓川州,城大羅衛。

十四年,夏五月,以南京刑部左侍郎樊瑩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旅雲南山川,及考文開官,罷黜者一千二百五十有八員。

正德五年,增雲南鄕試舉人四人,連舊額共三十四人,合貴州共五十五人。

嘉靖元年,罷永昌二鎭,改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爲永昌軍民府,仍置永昌衛。改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爲騰越州,仍置騰衝衛。添設大理府督捕白崖通判一人。

七年,命兵部尙書伍文定討武定尋甸逆酋,削平之。

十六年,用禮部議,雲南分科額,定雲南鄕試舉人四十人。

二十三年,復增置姚安府督捕赤石崖通判一人。

二十四年,城鶴慶,添設洱海守備一人。

四十五年,罷臨安守備,改設參將一人。

隆慶元年,滅武定逆酋,巡撫尙書吕光洵奏設流官,改治立禦,建學作城。

二年,城嵩明。

三年,添設鄧川州流官知州一人。

四年,命巡撫雲南都御史兼贊理建昌、畢節等處地方軍務。

五年,城澂江。廣西。萬歷元年,巡撫兵部侍郎都御史鄒應龍、巡按御史侯居艮疏會鎭守黔國公沐昌祚奏請復增科額五人。

冬十一月,巡撫侍郎鄒應龍同黔國公沐昌祚奉旨西征鐵索箐、赤石崖,提兵親入,賊阻,擒僭王,夷酋羅勒快等七十二村悉平。

二年,春二月,復東征𤝕、獛等夷。秋八月,征蕎甸等夷,平之,立營戍守,六郡乃安。

歷代沿革郡縣名

编辑

〔漢武帝置益州郡,領縣二十四〕滇池、雙柏、同勞、同瀨、連然、俞元、牧靡、穀昌、秦臧、邪龍味、昆澤、葉榆、律高、不韋、雲南、嶲唐、弄棟、比蘇、賁古、母掇、勝休、建伶、來唯。

〔屬越嶲郡、縣二〕遂久、靑蛉。

〔屬牂牁郡、縣五〕故 且蘭、平夷、漏臥、句町。

〔東漢爲益州,領縣十七〕滇池、勝休、兪地、律高、賁古、母棳、建伶、穀昌、牧靡、味、昆澤、同瀨、同勞、雙柏、連然、弄棟、秦臧。

〔永昌郡,領縣八〕不韋、邪龍、嶲唐、比蘇、楪榆、雲南、哀牢、愽南。

〔蜀漢改置郡三〕建寧、雲南、興古。

〔晉署寧州,領郡四〕雲南、興古、建寧、永昌。

〔縣四十五〕雲平、雲南、弄棟、靑蛉、姑復、邪龍、楪榆、遂久、永寧、律高、句町、宛溫、漏臥、母掇、賁古、勝休、鐸封、漢興、進乘、都篖、味昆澤、存䣖、新定、談槀、母軍、同瀨、漏江、牧麻、穀昌、連然、秦臧、雙柏、兪元、脩雲、冷丘、滇池、不韋、永壽、比蘇、雍鄕、南涪、嶲唐、哀牢、愽南。

〔太康以後改置郡三〕益州、晉寧、平夷。

〔宋仍爲寧州,領郡十〕建寧、晉寧、牂牁、平蠻、西河東、河陽、雲南、興寧、興古、梁水。

〔縣五十二〕味同、樂談、槀牧、麻漏江、萬安、同瀨、昆澤、新定、存䣖、同竝、母軍、新興、建伶、連然、滇池、穀昌、秦臧、雙柏、萬壽、且蘭、故母斂、晉樂、丹南、新寧、平夷、鄨、此蘇、成昌、建安、東河陽、楪揄、雲南、雲平、東古復、西古復、挵棟、靑蛉、漏臥、宛暖、律高、西安、句町、南興、梁水、勝休、西隨、母棳、新封、建安、鐔封、。

〔南齊爲寧州鎭,領郡十四〕建平、南牂牁、梁水、建寧、晉寧、雲南、興寧、西平、東河陽、西阿、平樂、永昌、西河陽、興古。

〔縣七十三〕同樂、同瀨、牧麻、新興、新定、味、同竝、萬安、昆澤、漏江、談槀、母單、存䣖、且蘭、萬壽、母斂、晉樂、綏寧、丹南、梁水、西隨、母棳、勝休、新豐、建安、驃封、新安、永豐、綏雲、遂安、麻雅、臨江、建伶、連然、滇池、兪元、穀昌、秦臧、雙柏、東古復、西古復、雲平、邪龍、西平、暖江、都陽、西寧、晉綏、新城、東河陽、楪榆、比蘇、建安、成昌、西中、宛暖、律高、句町、漏臥、南興、靑蛉、弄棟、愽南、新豐、益寧、遂、安寧、永安、永、不建、捷𤧶、壅鄕、西城。晉、宋、齊學州所領郡邑者不止此,今止錄古今境內者。

〔唐置南寧等羈縻州九十二,尋置姚州雲南郡,領縣三〕姚城、瀘南、長明。

〔元置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爲路三十七〕中慶、威楚、武定、鶴慶、雲遠、廣南、西麗江、東川、茫部、孟傑、普安、曲靖、澂江、普定、建昌、德昌、會川、廣西、元江、大理、蒙憐、蒙萊、柔遠、茫市、鎭康、鎭西、平緬、麓川、木連、蒙光、木邦、孟定、謀粘、六難、孟隆、木朶、蒙兀。

〔府二〕仁德、柏興。

〔屬府三〕比勝、永昌、騰衝。

〔屬州五十四〕嵩明、晉寧、昆陽、安寧、鎭南、南安、開南、威遠、和曲祿、勸順、蒗蕖、永寧、通安、蘭寶山、巨津、益良、強陸、涼越、羅雄、馬龍、霑益、新興、路南、建安、永寧、瀘禮、里闊、邛部、隆姜、昌德、威龍、普濟、武安、黎溪、永昌、會理、麻龍、建水、石屛、寧師、宗、彌勒、鄧川、蒙化、趙、姚、雲南。

〔縣四十七〕昆明、富民、宜良、揚林、邵甸、呈貢、歸化、三泊、易門、祿豐、羅次、威楚、定遠、廣通、南甸、元謀、易籠、石舊、劍川、臨西、南寧、芳華、河納、通泉、交水、石梁、羅山、河陽、江川、陽宗、普舍、硏和、邑市、爲美、歸厚、中瀘、沽閏、鹽金、河西、蒙自、通海、嶍峨、太和、永平、浪穹、大姚。

〔皇明改置布政司,領府十二〕雲南、大理、臨安、楚雄、澂江、蒙化、廣西、景東、廣南、順寧、永寧、鎭沅。

〔軍民府八〕永昌、曲靖、鶴慶、姚安、尋甸、武定、元江、麗江。

〔州二〕北勝、新化。

〔長官司一〕者樂甸。

〔其羈縻則爲府二,宣尉司六,宣撫司三,州四,長官司二〕

沿革總論

编辑

雲南,《禹貢》梁州之域,地曰百濮。三代時,萬國來朝,西南有百國,目爲百濮。滇爲鄯闡圖,大理昆瀰國,臨安句町國,烏蒙牂牁國之類。《逸周書》獻令曰:西南產里、百濮,以象齒、短狗爲獻。產里卽今車里也,周公作指南車以導之歸者是也。春秋時屬楚。《國語》曰:叔熊逃難於濮而蠻,楚蚡冒始啟濮。戰國仍屬楚。

《括地志》云:戰國楚頃襄王使將軍莊蹻,蹻卽莊王之苗裔,居畧反將兵循江上,畧巴、黔以西。巴圖,今淸化、始寧、感安、符陽、巴州、南賓、南浦是其地。黔則黔中。蹻至滇池,方三百里。今在雲南郡。其澤在西北,水源深廣,末更淺狹,如倒流,故曰滇地。旁平地,肥饒千里。池旁之地。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滇之有楚俗始此。戰國時有四楚,滇其一也,後爲秦所滅,唯滇之楚存焉。楚有兩莊蹻。楊愼《丹鉛餘錄》:「賈生《吊屈原賦》曰:『謂跖、蹻廉。』注:楚之盜日莊蹻。《韓非子》曰:『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莊蹻爲盜於境,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蹻蓋在莊王時。《漢·西南夷傳》:『莊蹻者,楚莊王之裔也。頃襄王時,以其衆王滇。』去莊王時百年,此又一莊蹻也。」

秦使常頞畧五尺道,頗置吏焉。漢武元狩間,彩雲見於南中,遣使跡之,雲南之名始此。

滇王當羌問漢使者曰:「漢我孰爲大?」使者還報,天子惡其不遜。時白崖有天竺白飯王之後,名仁果者,稱白王,爲衆所戴,天子册爲滇王,仍治白崖,蹻世乃絕。白人之名始此。

元封二年,使司馬相如入西夷,冉、駹、楪榆之君皆請爲內臣。土人盛覽從相如學,歸授鄕人。文敎之開始此。

是年,將軍郭昌、衛廣平其未服,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爲益州郡,賜滇王玉印,復長其人。益州之名始此。

世祖光武建武八年,葉榆諸羌叛。十九年以後,遣將軍劉尙連破之,悉平。章帝元和二年乙酉,滇池出神馬四,甘露降,白烏見,乃建學立師。全滇之有學校始此。

蜀漢建興二年,改益州郡爲建寧郡,又分建寧之地置雲南郡,卽今雲南縣地也。三年,益州渠帥雍闓殺永昌太守,附吳孟獲,誘煽諸夷。忠武侯諸葛亮渡瀘至南中,斬雍闓,服孟獲,四郡皆平,乃收用豪傑。時仁果十五世孫龍佑那者,能撫其民,號大白子國侯,仍以其地封之,賜姓張氏。白人於種人最慧而貴,以王裔也。而以吕凱爲雲南太守。晉、宋、齊、梁、陳、隋,廢置不一,皆以守令治其人,酋長世其官,不相凌奪。

貞觀二十二年,册建寧白國長張樂進求爲首領大將軍。張樂進求,張龍佑那十七代孫也,佑那則仁果三十五代孫。仁果之先不可詳矣,自西漢元符陽仁果玉印代莊蹻爲滇王至此,歷三十二代,皆以能撫其衆爲史所稱。時有哀牢夷細農邏者,耕于蒙之巍山,時有祥異,所居成聚。張樂進求自念傳國久遠,恐爲天所厭,且知不可以力爭,遂遜國農邏而去之。農遲,自立爲奇王。自是蒙族分立爲立詔。六詔之名始此。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姚州。開元七年,南詔賂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爲一,許之,遣使册爲雲南王。南詔之強始此。

天寶間,雲南太守張虔陀淫虗,南詔忿怨,殺虔陀,取夷州三十二。鮮于仲通擊之,敗績。南詔北結吐蕃爲兄弟以自固。貞元四年,南詔爲吐蕃所苦,請內附。九年,仍册封雲南王,以韋臯爲雲南安撫使。十年,韋臯以南詔兵伐吐蕃,大破之,取鐵橋十六城,俘其五王來獻捷。南詔獻地圖士貢,尋以袁滋爲册使,賜南詔金印。吐蕃不復爲雲南患始此。

宋建隆三年,王全斌旣平蜀,欲乘勝取之,以圖獻。太祖鑒唐之禍,以玉斧畫大渡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雲南之爲絕域始此。

元世祖親帥六師,由麗江入大理,定繕闡爲中慶路。皇明置雲南布政使司。聲敎之盛始此。

全省疆域

编辑

〔東〕至廣西界。〔南〕至交阯界。〔西〕至百夷界。〔北〕至四川界。〔東北〕五百里到貴州普安衛。〔正東〕七百五十里到廣西泗城州。〔東南〕六十百三十里到貴州烏撒可渡橋。〔正南〕四百六十里到廣西上林州。〔西南〕五千五百里到南海。〔正西〕六千里到西洋海。〔西北〕二千里到吐蕃。〔正北〕四百里到四川會川衛。自司至應天七千二百里,至順天一萬六百四十五里。

〔附論〕雲南幅員萬里,疆域殆不止此。上古神農,地過日月之表。堯、舜之世,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夫豈無義而聖人言之?觀武王克商,孟津之會,濮人與焉,故曰:逖矣!西土之人。蓋古先聖王以直道待天下,故四夷來王,後世以機械待斯民,民始駭之而乖畔。

今雲南羈縻司府以至薄海內外,其稱國者以百計,其人雖夷,然皆自稱爲三代服從之國,其俗雖陋,如道不拾遺,外戶不閉,歸敬其夫,妻妾不相妬,尊其長上,雖暗室聞傳呼必跪,鐵者不機,業者停手,蓋有古封建之遺風焉。其人之易治,於此可見。

漢武開邊,其始雖難,其終甚易。當此之時,守令治其地,酋長安其封,善則相成,過則相規,夷漢不辨,如左右手。晉、隋之世,尤席漢家之餘休。唐天寶以後,中原多故,邊吏誅求,致使夷怨四興,因而割據。宋太祖鑒唐之禍,棄而不取。詩曰:文王受命,日闢國百里。有宋於此有遺議矣。

元世祖未定中原,先取南詔,然因陋守舊,建立無觀焉。高皇帝復三皇五帝之境土,施三皇五帝之敎化,不四三年,雲南衣冠文物濟濟乎與中土相埒。鳴呼,天生蒸民,秉彝恆性,何嘗有遠邇之間哉!其順逆之機,唯上所操耳。彼以中原徼外分别嬍惡者,失聖王之理道矣。

全省形勢

编辑

雲南全省,東以曲靖爲關,以霑益爲蔽;南以元江爲關,以車里爲蔽;西以永昌爲關,麓川爲蔽;北以鶴慶爲關,以麗江爲蔽;東北貴州,東南交阯,西南緬甸,西北吐蕃。夫談形勢者必稱要害,雲南要害之地所當嚴者有三:東南八百老撾、交阯諸夷,以元江、臨安爲鎖鑰;西南頃甸諸夷,以騰越、永昌、順寧爲咽喉;西北吐蕃,以麗江、永寧、北勝爲阨塞。知阨塞,則吐蕃遁;守咽喉,則西夷寧;固鎖鑰,則南夷靖。三要得,而雲南可安枕矣。

〔附論〕周形方氏圖地形阨塞,藏之祕閣,不以啓示。《史記》亦曰:地形阨塞,不宜在諸侯王。其慮深矣。雲南諸夷,畏天王,尊中國,乃其素習。時有一二狂恣之酋,自煽自滅,初無大志。所可患者,墨吏承委,顚倒是非。而喜功要名之人,輕信妄動,遂生邊釁。故知阨塞險隘,形勢在地;急功生事,形勢在人。故曰: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自嘉靖末年,以至隆慶三十年內,雲南三番用兵,費帑藏六十餘萬,良民死者二十餘萬,罪人畢竟不得。損國威,索元氣,莫此爲甚。今志形勢,惟先省城,次列郡,而州縣不與焉。

全省土風

编辑

節令列郡皆同,惟夷方少異。

  • 元日,桃符門神,往來賀歲。
  • 春日,春盤賞春,以餅酒相饋。
  • 上元,彩燈皷樂,蹴踘遊遨,曰走百病,村落有鞦鞮。
  • 二月,祈年佛會。淸明,插柳墓祭。
  • 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燒香燈。
  • 四月八日,浴佛,獻烏飯。
  • 端午,艾虎懸門,角黍蒲酒相饋。
  • 六月一十五日,束松明爲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
  • 七夕,婦女陳瓜乞巧。
  • 七月中元,祭祠堂,焚冥衣楮鏹,如寒食。
  • 中秋,以瓜餅祭月相饋。
  • 重陽,賞菊登高,饋糕。
  • 十月,朝祭祖,如七月中元。
  • 冬至,作以𩝐餅餌相饋。
  • 臘八日,作五味粥。
  • 二十四日,祭竃,送五祀之神。
  • 除夕爆竹守歲,飲分歲酒,先少後老。四更接竃。

〔市肆〕俗呼街子,日午而聚,日夕而罷。交易用貝,一枚曰莊,四莊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

〔附論〕按許氏說文曰:古者貨貝而寶龜,至周而有皇,至秦乃廢貝行泉。漢書日:王莽時,大貝四十八分已上,二枚爲一朋,直二百十六;牝貝三寸六分以上,一朋直五十;公貝二寸四分以上,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爲朋。每枚直錢三,是爲貨貝。由是觀之,漢時錢貝並行,秦亦不能盡廢之也。貨殖傳:貝五種:大貝、牝貝、公貝、小貝、不成貝。不成貝者不用,唯大貝直錢多,餘三種皆今所用也。然則漢末天下尙用之。今所用者,小貝之尤細者。晉郭璞貝贊云:先民有作,龜貝爲貨。貴以文采,賈以小大。簡易則資,犯而不過。蓋用錢則有檢選,用貝則枚數而已。五尺童子適市而人不欺者,其以此耶?故曰簡易則資也。秦滅六國,惟楚公子莊蹻王滇,故楚獨存。秦雖使常類於滇中,畧五尺道,然未嘗屬秦。故貨貝之在南中獨不變者,豈泰法未嘗入滇耶?於此亦可以考世矣。嘉靖乙未,滇人掘玉案山,得大黄布,刀製如罄,折衡重三錢。考之泉志,蓋王莽時鑄也。然則漢世之泉固嘗行於滇矣。然泉不若貝之簡易不欺,故泉不永而貝至今以爲貨。

〔戌日祭祖〕民間每月戌日祭祖於家,謂萬物發生於辰而歸寂於戌,日月出於辰沒於戌。又謂戌日供帝釋水,則四獸不守地獄門,亡魂得出,故戌日祭先謂之祴。幽冥錄云:昔鬼魂作人,令匠補製舊鞾,匠人不知鬼也。詰旦有人至匠家見之,認是其亡父鞾也,駭訝之,以問匠人。匠人曰:此人約戌日來取鞾。其子至期則候於匠人,其父果來,忽見其子,遂長往不顧。其子從之,疾不可追,哭曰:生爲父子,何相絕之甚?其父曰:幽明異路,相見何爲?汝但能往學於太守,是吾幸矣。日彼貴我賤,安從而得其門?其父曰:汝書太守陰行二事投之,彼必汝見。後如言見太守,太守曰:吾此二事無人知。及問其故,信鬼神吿之。此亦足以爲戌日證也。

〔四時上塚〕以正月、淸明、中元、十月朝、臘月拜墳,雖貧必祭。

〔節日食赤豆羮〕元旦、淸明、端午、七夕、冬至作赤豆羮。按初學記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死而爲厲,性畏赤豆,故作羮以祛之。

〔書有晉意〕古俗祀王右軍。

〔葬用火化〕按杜氏通典云:古者送死於中野,衣之以薪而瘞其骨。然則此亦古俗也,未爲害義。今則以法律之,不復火化矣。然一墳所占不止十步,而有力之人廣圖風水,遂致占田爲墳,而力耕火種之民無從措手,恐非久長之慮也。

〔屋室〕民居皆四合瓦屋,山居用茅。

〔服飾〕鄕民,首戴筍帽。

〔飲食〕撙酒,用長筒,視陜蜀爲便。以食米釀酒,故米價常責。食有米鑬、蓬餌、蒜膾。或肉或魚,切而嚙之,以五色蔬酢、五味椒鹽和蒜而食,以爲敬客云。煎煠蓼花盤之類,與各省同。其飾盤花草,剪綵結綿,縷金簇通,尤爲侈靡。近始禁閉裁損,上下儉約,頗存古風矣。

〔附論〕雲南節物交際,列郡皆同,與中土亦無以異。惟貨用貝祴祭,四時上塚,節日食赤豆羮,葬用火化,與中土殊俗。然揆之以義,皆三代之俗。許氏說文、史記正義、初學記、杜氏通典可證也。商周萬國來朝南中,蓋有百國焉,其俗其本於此與?

督梓:大理府知事李可華

考閱:太和縣學生董學舒

繕寫:楊元達

雲南通志卷之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