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蒼石先生文集
卷之七
作者:李埈
1639年
卷八

疏箚

编辑

請罷營建。開經筵箚。庚戌

编辑

伏以治國以愛民爲本。愛民以足食爲先。食不足則民困。民旣困則怨必深而國隨以危。古之王者。視民如傷。役使有時。興作有度。什一而稅。惟正之供。一歲之役。不過三日。至於宮室有制。器物無文。墻塗而不琱。木摩而不刻者。無非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之義也。漢文之世。天下太平。財旣阜矣。民旣安矣。而百金之費。猶惜於露臺。此帝之所以終爲恭儉之主。能致富庶之效者也。國家自經喪亂。庶事草刱。宗社之儀未正。臨御之地非所。則大廟之修。法宮之建。其在今日。固不可已。而但兩役之興。適在一時。工費浩穰。未及合尖。而又値橋山之役。華使之供。萬務叢沓。百役雲委。驅不食之民。賦不耕之地。農桑廢於追呼。膏血竭於搥剝。噢咻未息。凍餒相枕。綿歷累稔。僅乃竣事。民亦勞止。汔可少休。方佇斷手之期。庶有息肩之望。側聞乃者自上特命。仍置營建廳。不急外遠之處。悉爲修造。曰新冊房。曰全蝎堂。曰暎花堂。曰古水剌閣。曰讀書堂。曰麗輝堂。曰通明殿。曰歡慶堂。間架之多。無慮數百礎。此實有關於宗社之安危。民心之向背。區區臣等之愚。安得以不逹於聖聽乎。嗚呼。凡此若干舊基。雖在祖宗朝所嘗營建者。而未必皆一時所刱。嘗聞祖宗盛際。愛養民力。有一事之設則曰。無乃傷民乎。有一役之興則曰。無乃耗財乎。淸燕之所。本爲恬養。而財因於舊。役不煩民。規模不至於宏侈。丹粉務從乎朴素。克儉于家。貽燕萬世。今之板蕩。比諸全盛。財力之詘。纔什之一。而經費之煩。浩如丘山。又將許多觀宇。欲猝然畢築於時月之間。民安得不益悴。財安得不益蹶乎。殿下。斯民之父母也。斯民。國家之根本也。根本旣拔。則條柯豈能獨茂。赤子飢凍。則父母之心豈能獨安乎。父母愛子之心。靡所不至。疾病則藥餌之。飢寒則衣食之。如此而或至於死。猶不敢怨天。而自傷其救療之未盡。蓋其深愛至痛之情有所不已也。安有爲民父母而侵擾於疾病飢寒之日。以促其垂絶之命也。時有利否。事有緩急。姑待年登力紓。次第營搆。恐未爲不可。今年凶歉。近古未有。捐瘠相望。餔𩝳不給。加以西北二虜。交臂伺釁。戍卒之暴露連年。軍士之飢餒溢目。愁痛之極。飽煖之望。不歸於他。而皆萃於殿下之一身。殿下於此而念及。則寧不爲之惻然乎。民生困弊之極。國計枵然之餘。藉令有一分財力。政當百事皆廢。專意於飭邊備給軍餉而已。以此而推之。方今所當加意於貶抑者。不但土木一事爲然。服用進獻之物。亦豈無一二蠲省者。而不惟無以裁損。或未免寢備於昔。臣等固知聖性恬淡。固非外物可移。然以一心而受衆攻。非卓然剛明不惑。未有不浸淫而爲一心之累。此前古之通患也。臣等聞惟學可以養此心。惟親近君子。可以維持此心。蓋理義之與物欲。相爲消長。篤志于學。則日與聖賢爲徒。而有自得之樂。親賢臣君子之時多。則規儆日聞。諂邪不得以乘間。能如是則聖心湛然。如水之淸。義理爲主而物欲退聽。苟或不然。無學以養此心。無正人君子以維持此心。私意旣蔽。觀理不明。則淸明不在於躬。擧措惟任其意。於是近習諂諛之徒。倡爲豐亨豫大之說。專以汰侈蠱上心。奢靡蠧國用。土木之功。務極盛麗。服御之需。亦尙奇巧。學之不講而心之易誘如此。是以。古之聖王。雖有自然之美質。然其磨礲涵養之功。必資於親近儒臣。講明學問。然後得以成就之。故曰。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又曰。人主務學。天下之福也。恭惟殿下聖學天成。如鏡未垢。玆前數事。固無可虞。然宅恤之後。再期已過。而講筵未開。下情方欝。臣等恐寒暴靡常。怠忽易乘。或於此時。有左右近習之輩援之以舊例。以啓此興作之事。寧保其不然也。卽者天心未豫。譴吿頻仍。民生失業。愁歎盈路。飭身修政。轉危爲安。其在今日。豈容少忽。臣等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格天以實不以文。有一事之傷於民。則民不可以動。有一政之違於天。則天不可以格。若其飭身修政格天動民之本。則亦不出於疏瀹其化源。淸明其志氣而已。伏願殿下亟開經帷。親近正人。講劘學問。懋昭儉德。澄出治之本源。罷不急之營繕。以基宗社無彊之休。國家聿甚。臣民幸甚。

請停拜陵箚庚戌

编辑

伏以后妃拜陵非古也。雖在士大夫之家。無婦人上塚之事。豈以國母尊貴。而爲此徑情直行之擧乎。殿下於答兩司之敎。每以不忍强請停止爲敎。殿下之意。實出於承順無違之至情也。然竊念人子之愛親。不一其道。義在將順。則順意承顏。猶恐有違。事有闕失。則從容幾諫。不使陷於非義。故曰。忠臣從義而不從君。孝子從道而不從父。其所以不從者。乃所以深愛之。而其無所不從者。實所以愛之以姑息也。殿下若但以承順爲孝。而不以禮法裁之。則其弊將至於法制謂何。公論謂何。啓國家無窮之弊。貽後世失禮之譏。恐非所以事親之道。而有乖於正始之義也。伏願殿下據經循理。反覆開達。期回慈殿之心。亟寢擇日之命。不勝幸甚。

請虛懷聽納箚庚戌

编辑

伏以人君以一身之微。處深宮之中。政令之得失。民生之休戚。有不可得以盡察。於是設耳目之官。任繩糾之責。使之隨事盡言。言無不行。然後君臣同享美名。國家終受其福矣。恭惟主上殿下嗣位之初。勵精圖理。下求言之敎。講便民之政。群情慰悅。佇見至治。而近日以來。自聖之漸已形。畏愼之心或怠。事有係於國家之安危。而不以爲恤。言有關於民生之利病。而亦莫之念。馴致言路漸塞。國事日非。姑以近日之事言之。追崇之典。不宜越禮。而酌中之議不行。愉悅之方。不在末節。而啁哳之樂復設。搶攘甫定。庶事草創。則器服文具非所急也。凶歉連歲。餓莩相望。則宮闕營繕所當罷也。而兩司交章。叫闔逾旬。而不惟不爲之聽納。時有未安之敎。夫人主之尊。天也。其威雷霆也。歡欣以致其來。聳動以激其氣。猶懼夫緘默不言。巽耎成風。況以嚴威而臨之。牢辭而拒之。誰肯效匪躬之節。進逆耳之言哉。是以。公議雖發。旋啓旋停。一事如此。二事如此。以致論事之體益輕。拒諫之弊漸滋。貽戚將來。豈細故也哉。夫矯失而成德。哲辟之所以益賢也。溺小而迷遠。聖人之所以垂戒也。以殿下天姿英聖。倘加之從諫弗咈。則將見反過差爲至當。轉危亂爲太平矣。伏願殿下虛懷而廣納。舍己而從人。使言官得以盡職。公論得以恢張。豈惟群臣之幸。實宗社臣民之幸也。臣等目見今日之弊無大於此者。不勝惓惓憂國之忱。至此冒眛。惟聖明裁擇焉。

玉堂箚辛亥

编辑

伏以天下事常是兩件。陽與陰不能無對。此道之被詆於異議者何限。崇寧間。范致虛攻伊川爲邪說。慶元中。沈繼祖攻朱子爲僞學。天下靡然。風俗大壞。若不明辨而痛斥之。末流之禍。有不可救。臣等聞贊成鄭仁弘上箚論先正臣李滉。仍及於李彦迪。橫肆貶斥。無所忌憚。人之誕妄。乃如是耶。李滉之論曹植。非臣等末學可議。然今就曹植遺書見之。其自言曰。氣質之病。異於他人。惟以傲物爲高。浩嘯攘臂。常有遺世之像焉。晩來所進雖高。安知此等氣味猶有所未盡變者也。故其帶銘曰。

縛生龍藏漠沖云。虛靈之體。動靜無常。纔有意把捉。不惟此心先動。兀然守在這裏。其全體大用。其不局於空寂乎。其神明舍銘。又引陰符修養家說以諭之。語秘而義眩。殊不切事理。與吾家平坦切實之語。其意自別。只此數段語。亦足以見先儒所指之有在。非以植之高蹈不仕。爲近於莊老也。凡人之學。所造有淺深。所見有粹䮕。下聖人一等。不無些少病痛。而不害於君子路上人。今以聖門諸弟而言。子張過高。子游虛曠。子夏窄狹。伊川之門。龜山看莊列文字。此念熟了。有時發出。一傳而爲羅仲素。亦未免此病。人之掉脫舊習甚難。曹植雖賢。寧保其必無少日習氣也。江湖之水固至淸。中有塵滓。衆人不知而離婁辨之。於水何損。卽使植聞滉規益之語。想亦樂聞而速改。未必按劍於明月也。延平微有禪味。朱子說與後學。使知所趨。大賢至公無私。不阿所好氣象。於此可見。仁弘則不然。身處堂下。眼在管中。錯將先儒垂敎之意。認之不的。乃謂滉之指曹植爲老莊者。都在於遁世不仕。上至引大舜伊呂孔顏歷世不仕者以證之。操筆纍纍。橫斜反覆。畢竟以誣前聖誑後學。詆之不已。其說愈多而愈不合。是何擬植於不倫。而論滉之非實也。人之造道。自有淺深。高不可貶。卑不可抗。若使一時題品之言皆可仇視。則是非一區。高下一塗。而千載無公論矣。攻之旣力。惟恐不足。多方牽合。期以惑人。其心所在。豈難知也。往在先朝。因館學從祀之請。偶下批語。此出於歲月之旣遠。聞見之不審。而其後因儒生辨明。自上始有悔悟之意。至以妄論是非自咎。王言昭掲。萬物咸覩。此事顚末。仁弘非不詳知。而今復提起此說。以詆彦迪。又復托以或說。移罪於滉之身上。假虛而責響。因甲以誚乙。兵莫憯於志。非此之謂耶。臣等嘗聞之故老。滉於丁未歲。拜弘文應敎。被召謝恩之日。請罪鳳城之議。三司猝發。滉自外初還。未知論議首末。未免同參。翌日於榻前。大臣以下皆離席。而請鳳城不可不罪。雖直臣如安鳴世。亦莫敢異同。滉獨不離於席。及退。控免本職。是於九死路頭能辦截鐵之勇。萬馬奔中能有駐足之力。事之難處。其視初不與是論者尤有甚焉。而滉能之。今以是而爲其累。仁弘之用律。不太刻乎。彦迪之被搆於仁弘。其亦有繇。彦迪嘗聞曹植葬母用蜃灰。謂其子全仁曰。其事近於詭異。雖植之曠度。不能帖然於是。至作解以明之。況仁弘褊狹最甚。豈得無恨於是說。彦迪之召怨。實基於此。彼見二儒道德蔚爲時宗。而其師之學。獨不見與於二儒。以忌克之心。而挾疾怨之私。於是毁之極口。而恨其無說。則訾之以科目發身。誚之以依違諧世。至於末端。又擧文學之弊。以熒惑一世之聽。滉之出處文學。果如仁弘所斥。其師植何獨向慕之篤。常稱於人曰。近世出處之正。惟景浩近古。與李恒語曰。景浩學問。吾輩不可論也云云。若以不絶李楨,黃俊良爲非。李楨篤志力行。未聞有可絶之事。黃俊良亦一時英才。少時蹤迹。雖未詳何如。而晩年奮發有志於學。以賢者樂育之心。而其可輕絶。以阻其向善之誠乎。孔子之門。仕於大夫者。實一時高弟所不免。今乃以交游不謹之失。而不與其進耶。夫以楨之名流。而只緣一款事忤其意。歸之惡名。太不着題。而收司之律。終及於大賢。怒氣所加。言不倫次。至謂文學之害甚於洪水云。嗚呼。博之以文。講明義理。據其所知。使體而行之。乃先後用功之序也。窮理處不曾用功。守約處未免有差。差之毫忽。其弊無窮。仁弘於此。造誣捏怪。作弄百般。至以王弼之誤一世比之。欲令仁義幽淪。正學蒙塵。左引右援。七顚八倒。殊不知是非之判。有如白黑。雖欲一世之人改視易聽。其可得乎。此說甚長。姑擧其槪。以殿下明睿之見。想不待臣等畢言而固已了了也。嗚呼。靑丘一域。僻在海外。上下數千年。以儒鳴世者有幾。幸而此二儒者。起於絶學之餘。探聖賢之精微。備道德之純粹。著書立言。指掌來學。程子所謂不矜於文學。而啓口容聲皆至德也。豈私意僞辨所可倒置其高下也。非至正。無以止一國之邪。非至公。無以絶一國之私。朝廷者四方之極。人君者公議之主。伏願殿下悶吾道淪翳之會。念詖辭波蕩之極。明示好惡。闢之廓如。使士趨正而異言息。斯文幸甚。國家幸甚。

玉堂箚辛亥

编辑

伏以仁弘之醜詆先儒極矣。則仁弘之自絶於斯文久矣。狂狷之徒。義氣所激。至有儒籍削錄之擧。事雖過矣。而其心則無他。聖敎嚴峻。始令査覈。舟人之溺。同舟者無論疎戚。竝力以救之。況一館齊憤。同時聯事。而使之傳相稱引。陷之於罪耶。臣等始聞聖敎。相顧愕眙。庶望有改。而不意成命未寢。按律愈重。以周家俊造之日。而爲漢家禁錮之擧。此豈盛世之所宜有也。已被禁錮之輩。難於冒居館下。一時散去。聖廟空虛。至於典僕老少相聚號哭。此實近世所未見之事。殆天之將喪斯文也。何厄會之至此也。公論。國之元氣。元氣痞隔。不可以爲人。公論湮欝。不可以爲國。今此空館一事。實是元氣之痞也。開通消導之術。實今日所不可緩也。而殿下反以抑塞之遏絶之。何望於元氣之不痞。公論之不塞乎。夫知行二者之不可偏廢。如車之有輪。不可廢一也。仁弘之見。一於行而欲去致知一事。至論文學之害有甚於洪水。殿下之謂仁弘爲透徹於凡流者。果何以也。殿下既以仁弘所見爲透徹。則其被詆之二儒。果如仁弘所斥。而不透於學術耶。殿下於此。何予奪之舛理也。靑天白日。奴隷皆仰。而二儒光明正大之學。獨見斥於仁弘。則仁弘之見。不惟不透於凡流。亦恐不逮於凡流也。孔子曰。鄕愿德之賊。爲其似是而非也。況俑爲異論。深詆正學。誤一世之人。惑聖明之鑑。其害不止於鄕愿而已。則謂仁弘爲斯文之罪人。恐非深文也。許多儒生。激於憂愼。爲此削錄過中之擧。實出於鳴鼓之義也。其在朝廷。不可不涵容而扶護之也。卽日伏覩聖敎。諸生禁錮之命雖已還收。而以不能造士之故。至於遞罷館官。則其罪斥儒生之意猶在也。爲儒生者何敢使師長獨受其罪。而靦然復入於聖廟中乎。伏願聖明少霽天威。慰諭多士。還集館學。使累朝培養之氣。不至一朝摧折。國家幸甚。臣等伏見持平朴汝樑避嫌啓辭。憲府論啓其所師事之人。則引而不參可也。而但其措語之際。多費辭說。至以傳聞不實之語。上激天怒。以貽聖德之累。臣等竊痛焉。惟聖明裁察焉。

玉堂雷異箚甲子

编辑

伏以臣等伏聞當國事無虞之時。而不暇怠荒者。三代令王之所以享國長久也。値天心未豫之日。而遽忘戒懼者。後世庸辟之所以罔克有終也。卽今大亂甫定。艱虞溢目。旱澇連年。災害幷至。則國事之多虞。天心之未豫。未有甚於此時也。殿下天資高明。克自祗畏。敬天愛民。三代同符。固宜災譴自弭。和氣旁達。而奈何震雷之異疊作於數日之內。周之不寧之變。漢之非時之發。必有致災之由。豈無應天之術。謹按雷者。陰陽擊搏之氣也。生於二月而鼓動萬物。八月收聲而入於地中。今於當閉之時。而與沴氣相値。無乃殿下應天之實或有所未盡。而殿下檢身之道。容有所當加者乎。易之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殿下於此而果能畏天之威。修省盡道。則易之可以保宗廟社稷者。其在於是矣。竊惟今之民隱。有足以傷和而致沴者非止於一二。而然其轉危而爲安。因亂而圖治者。本不外於人主之一心。書曰。惟先格王。正厥事。臣等謹將六事。爲今日應天之道。可乎。一曰體天道。先儒曰。君德體天。體天者何。體天道之剛也。風霆烈日。天之剛也。聰明果斷。君之剛也。所謂剛者何。勇於進德。明於見善。建天下之大公。破天下之衆私。使親愛之私不得以害吾之公。使物欲之累不足以蔽吾之明。是也。更化以後。政事淸明。持心之公。衡石可證。而然而除拜之恩。未免或偏於戚畹。縱恣之漸。亦恐將蔓於宮奴。始之能謹。猶患無終。初而不戒。終則何有。人主之治。不法乎天。無以宰萬物。法乎天無他。公而已。願聖明之留意焉。二曰務聖學。先儒曰。人主以務學爲先務。人主之學。本於一心。珪璋雖至寶。而必待磨礲而成器。聖王雖美質。而必待學問而成聖。所謂學問者。只是居敬窮理。交相用力。而進於道者也。道是實理所載。而書則所以載道。篤志于此書。則知識漸進而日與聖賢爲徒。檢身不以學。則事無準則。而未免怠肆之歸。此虞書所以有惟精惟一之訓。而孟子以一曝十寒爲戒者也。殿下自卽位以來。日近儒臣。講𱐦經訓。可謂務學之篤。求道之切。但於開筵之際。玉色淵默。未嘗虛懷講道。反覆論難。至於便殿召對。或有曠日不擧者。此豈古之盛帝延英引坐。從容詢究。夜分乃罷之意也。願聖明之加意焉。三曰養士氣。先儒曰。士氣。國家紀綱之所賴以立也。古之盛時。培養直氣。國有大議論。立殿陛爭是非。言及乘輿。天子改容。事開廊廟。宰相待罪。言雖不切事情。亦且恕其愚戇。立賞以導直諫。設刑以威不匡。蓋惟恐人之不盡言而言之不得聞也。是以。忠直之氣伸。而阿諛者不見容。節義之俗成。而偸靡者知自愧。往在廢朝。復諫自用。保固諂佞。以爲腹心。擯逐直言。甚於仇讐。終至於言路永閉。禍階遂成。反正之初。深懲前轍。尤以翕受敷施。爲更新盛化之首務。諫諍之臣。各自奮勵。莫不明目張膽直言敢諫。而竊覩近日擧措。略與初政不同。或有一事忤旨。輒下峻批。輕視臺諫之意。或露於辭氣之間。若此不已。正士解體。甚非國家之福。而子思之所以憂於衛侯者。不幸而近之矣。願聖明之改圖焉。四曰親宗族。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此言九族之不可不睦也。伊訓之篤敍九族。商家之立愛惟親。無非所以敦敍至親。而三代之享國長久者。皆以此也。故曰。親親而仁民。未有九族不親而能愛及百姓者也。國家自祖宗朝以來。其於惇睦之道。無不備至。麟趾有堂。所以敍懿親也。倫序有亭。所以接宗族也。燕閑之暇。時賜引入。接以言語。饗以酒食。懽然而相親。秩然而有敍。誠意交孚。上下相悅。古所謂行家人之禮於便殿者是也。殿下自卽位以來。宗室之親。未嘗一賜接見。雖於朝賀之時。以禮臨之。而簾陛截然。情意相阻。傳曰。一於嚴敬則上下之情不通。願聖明之垂省焉。五曰收人才。傳曰。爲政在人。政事之煩。非一人所得以察。必須廣收人才。列于庶位。然後政無不擧而事得其理。況當多亂之際。百事潰裂。旁求俊乂。尤所汲汲。但以天之生物。爲用罕全。必須舍短取長。然後天下無可棄之人。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苟不一循於公道。未免或至於棄才。往在昏朝。兇黨布列。斥逐忠良之士。收聚闒茸之徒。聖人更化。群才畢萃。譬如陽春方至。草木敷榮。而但念求之傷於太精。用之未盡其能。或以詿誤而斥之。或以樸陋而棄之。耀乘之珠。不能無纇。連城之璧。不能無疵。曲成則品物不遺。求備則美材或棄。古之用人。其道非一。枉直各隨其材。鈍敏竝售其用。不責人以朝夕之效。不計事於尺寸之差。付授當器。各宣其能。及乎成功。無異全才矣。願聖明之致察焉。六曰節財用。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蓋侈用則傷財。而其弊必至於害民。故人君愛民之道。必以節用爲先。況今兵革之餘。民生之困悴極矣。父子相離。十不存一。尤當愛民之財。恤民之患。使之仰事俯育之有餘。凶年飢歲之無患。奈何禍亂未戢。而警戒寢解。至有珍玩之設。以啓侈靡之習也。豐呈之進。實殿下之所以盡孝於慈殿者。而竊見服飾纖巧。經費浩穰。求之古事。未必合禮。王者之孝。在於承順天地。制節謹度。使宗廟受其福。子孫賴其慶而已。若此工伎之飾。實傷儉素之化。當此搶攘之際。寧有怙侈之習乎。願聖明之務儉焉。玆者西賊窺江。積薪待燃。邊城啓鑰。結草無備。今之巨患。孰有大於此者哉。然國之將興。不在强兵而在君德。邦之將喪。不以外寇而以民心。或有殷憂以啓聖。亦有無難而亡國者。此在聖德之修否。人心之得失。竊念今之致治之道。啓聖之本。其不在於玆六事乎。臣等之所望於聖明者固不止此。而然其大要。莫此爲急。惟願聖明因一言而反三隅。推六事而愼百度。造次之所留意。惟在於順天心。宵旰之所勵精。亦本於恤民窮。至於立國不以力勝仁。理財不以利傷義。御物不以術數而易信。用人不以便給而勝德。可見恩結於人。富藏於民。天地交泰。怨讟不興。才能不足而忠厚有餘。社稷長遠。賴此而已。或者患治效未著。而欲振以威刑。患國計未贍。而欲益以聚斂。謂誠信不及於假譎。謂仁厚不及於刻核。有一於此。皆足以爲伐國之斤斧。蠧國之螟螣也。爲今之計。必須以保護元氣爲本。而不規於事爲之末。除去積弊爲務。而先審其損益之宜。作事務精而不務乎動。治民務簡而不務乎煩。持以歲月。爲之有漸。則治體因玆以立。德業可至於大。天人之心自和。中外之望彌愜。循是以往。可升於大猷。何止弭一時之災。成一世之務而已也。臣等學術荒疎。才識短淺。職在論思。效蔑報稱。今當災異之出。敢陳蒭狗之說。其言雖迂。而其意實切。惟聖明之裁擇焉。

冬雷箚甲子

编辑

伏以臣等聞知父母之心者。可以知天之心。父母之於子。字育之仁也。警戒之亦仁也。天之於君。其道亦然。今之洊雷之作。實天之所以警戒我聖明者也。一作而無警懼之實可以應天者。故至於再發三發於數旬之內。殿下之所以修省者有未足以享天心。則臣等恐天之於殿下。愛有時而息。而終有非常之變或發於冥冥之中也。思之至此。寧不怛然而憂。惕然而懼乎。伏願殿下益加寅畏。日乾夕惕。萬機之暇。自省于中曰。敬天有未實歟。保民有未至歟。爲學有未誠歟。持心有未正歟。賢才雖進。而讜言未盡用歟。賦役雖蠲。而實惠永盡敷歟。邊鄙多虞。而軍政有未擧歟。逆獄或濫。而冤氣有未洩歟。親愛或偏。而除拜之際。政令循私歟。聰明未周。而豪右之輩。威柄竊弄歟。念之不已。引以爲咎。不但發之於言。而亦必改之於心。則天之於人。其體雖異。而相感之際。間不容髮。傳曰。剪爪須及膚。此言應天之必以誠也。苟或不然而只擧文具以應之。則雖憂勤之言不絶於口。而感動之誠不本於心。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寧有譴告之少回。災異之輒弭乎。況雷震之變。今已累作。而未嘗一下求言之旨。以爲消變之道。是非惟誠意之未孚於側修。抑恐文具之未擧於故事也。嗚呼。未有人事修而致災異之來。亦未有災異來而無禍變之應。今日憂虞之事。實不止於痛哭而已。取進止。

玉堂箚丙寅

编辑

伏以宗統之重。天地之經也。隆殺之分。大義截然。苟有過其常分而爲所不當爲者。則是爲非禮之禮。而得罪於宗廟。取譏於後世。非細戚也。殿下以支孫入承大統。其於所事本生之禮。自有已定之制。不可有所加減。而今則不然。惟知儉其親之未安於心。而蹉跌之過。不自覺其陷於非禮。成服則用王后之禮。承統而主私親之喪。惟其一蔽於私。是以動違於禮。但知厚於治喪之爲孝。而不知死葬以禮之爲大孝。禮制一差。無處而不差。伏願聖明穆然深思。期於得中。不勝幸甚。

第三箚

编辑

伏以臣等伏覩聖批。所爭非大段。勿爲瀆擾。臣等固知殿下於此等事。不以爲大段。而臣等則不敢視爲薄物細故。雖不欲逐日瀆擾。烏可得乎。銘旌則用金篆。成殯則用攢宫。至於五日而殯。六日而服。此王后治喪之禮也。非王后之喪而用其禮。於理爲乖。於分爲僭。其所致厚於私親者。將未免以薄治喪之歸。童子事曾子。猶能愛人以德。請易簀於考終之際。殿下何可以禮樂之主。而乃欲以非禮事親也。況忘宗統之重。而主私親之喪。考之禮經而無據。傳之後世而無辭也決矣。伏願殿下毋輕宗廟。毋拂群情。亟命綾原君俌爲喪主。凡喪制之踰禮者。一切停罷。不勝幸甚。

第五箚

编辑

伏以臣等之所爭於殿下者凡幾事乎。臣等之號籲於閤外者今幾日乎。臣等之請愈懇。而殿下之聽愈邈。旣以嚴辭而飭都監。又以瀆擾而答大臣。瞥然之頃。時日已過。踰禮成殯之期已迫矣。則凡儀物之係於斂殯者。已次第俱備。而臣等之向來所爭於殿下者。盡歸空言。惟有兩款事爲失禮之尤者。而蹉過今日。則無復血誠相爭之地。臣等不得請則不敢退。宫門一片地是臣等死所也。主鬯而主私親之喪。以杖而行朞年之服。私情可伸。公議奈何。聖人之禮。日星于天。殿下固不可以私情而有所撓改也。喪主立。然後服之制不紊。服之制不紊。然後治喪之禮當次第而擧矣。斯禮也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請勿留難。快從公論。

第六箚

编辑

伏以殿下承先王之統。踐先王之位。行先王之禮。其不可以親親之恩而犯尊祖之義也截然矣。況聖人制禮之意極其精微。後之遇變禮者。須就禮經。博詢熟講。然後始可以順於理而合於情矣。當初議禮之時。禮官旣請別立支子以奉其祀。此非禮官之意。實廟堂所共講定者。殿下旣允其請。今欲旋改其成命。輕宗統重本生。書之史冊。傳之後世。未免爲盛德之累。伏願勉抑至情。快從公論。

第七箚

编辑

伏以臣等朝見兩司避嫌。則喪制論執之時。遽許徑進儀註。非惟墜落舊規。終未免成君上過擧。兩司之引以爲罪。固其宜也。臣等意謂處置之際必當請遞。而俄見憲府請出之辭則有曰。禮官旣以此爲問。則雖使古之善處變者當之。不得不如是答之。蓋出於不得已也云。臣等竊怪焉。凡國家大事。臺諫論執。則該官不得擧行。雖君上之命。亦不敢受。此是二百年流來舊例。可見祖宗重臺諫之意也。今此主喪杖朞一節。是乃踰制之大者。若使古之善處變者當之。必萬死而堅執。況今日制服。已非正禮。差過時刻。有不暇顧。一邊論列其非。一邊許入儀註。殊無直截不撓之風。憲府所謂善處變者。何所指而云也。强請出仕。事甚苟且。請憲府處置臺官遞差。

第八箚

编辑

伏以臣子愛君父之道無所不至。雖微細之事。猶必爭之。使之悉當於理而後已。況今日所爭。殿下以爲何如也。禮莫大於尊祖。尊之所壓。情有所屈。人君爲禮樂之宗。凡所作爲。必須順於理而合於情。然後方可爲法於後世矣。今此喪制。一任宸斷。非禮經之正。非先儒之論。且非當初禮官之所講定者。殿下不循群情。必欲行己之志者。抑何也。事之有害於禮制者。臣下有必匡之義。不敢順旨以陷君父於有過之地。伏願殿下抑情勉從。以答公議。

處置兩司箚

编辑

伏以大司憲鄭經世,大司諫洪瑞鳳,司諫姜碩期,掌令權鑊,持平閔應恢,獻納李景奭,正言呂爾徵等。竝引嫌而退。臺諫秉一國之憲。主一時之議。必須無失於己。然後可以弼違於上矣。喪制踰禮之失。公論方張。而今乃拘於事勢。不能自持風裁。墜落舊規之失。在所難免。請大司憲鄭經世,大司諫洪瑞鳳,司諫姜碩期,掌令權鑊,持平閔應恢,獻納李景奭,正言呂爾徵。竝命遞差。

諫院箚

编辑

伏以農功已始。陰雨過度。堤防盡壞。畦野成浸。牟麥告病。閭巷興嗟。休戚所關。已非細事。伏聞頹陊之患。亦及於先王陵寢。災沴之慘。孰加於此乎。殿下嚴恭寅畏。不敢荒寧。修省之實。對越無愧。而和氣未應。咎徵荐至。臣等之憂。未測其故。意者天心仁愛。昭示儆戒。欲殿下之惕然而懼。勤求闕失。體陽剛之德。去私意之偏。使愁怨消而休徵應耶。臣等謹按。隂雨之災見於經傳者多矣。春秋大水。董仲舒以爲隂盛之致。關中大雨。漢儒以爲外戚之應。嘉祐之災。歐陽脩戒之以䙝近奸邪。靖康之溢。李綱憂之以兵戈必至。古今所記。爲災非一。而推考之論。動以陰戒。臣等未省今之所致其咎何繇。玆前四說。天譴甚著。有一於此。猶足爲懼。兼而有之。奈何不敬。方今聖明在上。賢俊在廷。邪枉之患。宜無可憂。然而大臣謙謹自持而無所建白。諫官媕婀爲習而未得盡言。紀綱因而不立。政令以之漸紊。至於邦憲纔申。而公家奴婢或爲勳臣之所强占。私莊仍設。而民家田土亦依昔日之所兼幷。外戚預政。前史所戒。而畀以閫寄。恬不爲異。西賊窺江。積薪待燃。而城砦不修。防備甚疎。先儒所戒之說。果使不誣。則今之災沴之作。豈無所由乎。且念贏於今者或縮於後。澇於春則必旱於夏。乘除之理。斷然可知。卽當漲溢之餘。卑田旣厄。脫有亢旱之災。燥土益慘。禾稼卒痒。飢饉相仍。國家之憂。寧有詣極。臣等聞陽道復則陰邪退。和氣凝則災異消。交感之理。間不容髮。殿下誠能憂王業之難安。惜天時之易失。守兢業之戒。去偏私之心。用人惟賢。執法不撓。如是而積陰未消。諸福未致者。古今未有也。不然而修德而或遺其本。格天而未盡其實。臣等恐天之憂結未解。民之怨苦未紓。尙何望於變異之除。豐穰之應乎。伏願殿下體乾剛而抑幽陰。恢公道而窒私徑。君臣之間。朝夕相儆。內外之務。大小畢擧。庶幾朝綱整而軍政修。根本强而人心固。豈惟隆治道於一時。亦可保洪休於萬世也。

玉堂箚

编辑

伏以頃日昌陵之火。爲患慘矣。豈意聖躬之修省方切。而宣陵之災異又發也。世變無窮。人心極壞。今玆之變。必有所以致之者。而其事未著。其故難測。或謂失火之變。乃是失禮之應。豈非以火於五行主禮。而休咎之徵。各以類應也。此雖近於傅會。不可盡信。而其在聖上側修之道。亦何害於惕然深省也。帝王之家。以宗統爲重。壓於所尊而不主其喪。則宸斷已定。誠無可慮。獨恐於葬從死者之訓。有未篤信。而於儀物踰制之事。有未盡去。則禮失於昭昭之際。而災發於冥冥之中者。其理不誣。先儒以爲天火之。天所以見戒者。誠可驗矣。禮者理也。禮以中正爲貴。今此非正之禮。聖明夫豈不知。而猶欲疆行者。豈不曰此係於孝。可以觀過而知仁也。所謂觀過知仁者。此指孝之一節而言耳。帝王之孝。主宗祀主人極。惟當爲國以禮。務欲辨上下而定民志。豈可效匹夫一節之孝。而先置身於有過之地也。況禮制之失。終於逼僭。歷代得失。炳然可觀。本不可以微細而忽之也。奢儉皆失中。而聖人以寧儉爲訓。其微意可見。聖明應天扶倫。紀復宗社。內外臣民。同謂之達孝。今以巍蕩之烈。終不免隳却一分於非禮之孝。則非臣等之所望於聖明者也。臣等聞祖宗朝有碑石之踰式者。乃命改之。有司以經費之殷而請仍之。終不允。豈非以禮制有限。添一毫不得也。今在纘服之初。其不可畏先王之法乎。畏先王。所以畏天也。克謹於始。猶懼罔終。作法於奢。弊將安救。事在旣往者。今不可追。此後襄期遲速與夫儀物豐約。欲望必由中制。不遠而復也。喪葬是人道始終之大禮。故曰。必誠必信。勿之有悔。苟有一毫之失。不可謂之誠信也。無臣而爲有臣。孔子謂之欺天。病革而易簀。曾子之所以得正而斃也。春秋傳曰。念母者必當止於禮義。聖賢垂戒。至嚴且切。斷不可以姑息之愛而有所徑行也。且臣等於此又有所過慮者。凡論議之有異同。猶陰陽之有奇偶。當初異論之發。雖其所見適然。而人主於此。或以言之遜逆而爲好惡。則後之希恩而固寵。設險以害正者。將唾掌而四起。立幟於一時。遂致正論孤而橫議盛。不待相角。而勝負之形已判然矣。寧有朝論携貳而能淑其後者乎。伏願聖明將此不易之論。斷然一定。無爲異論所參錯。亦不以私意而主張之。則其於是非之分。不難知也。殿下於前日。勉抑至情。俯從群議。此實盛德事也。但以臣等所見而言。近日聽言之際。似欠優容。昨者諫官措語雖少於圓備。若罪以慢侮。則非其實情也。因此一言忤旨。竝與他事而不允。此豈聖人之怒發而中節者乎。人主之尊。天也。其威雷霆也。導之使言。猶恐唯唯。拒以嚴威。誰肯諤諤。仁慶宮返魂之敎。非但諫官曰不可。臣等之意。亦恐於事體未妥。殿下何可以言之逆耳。而遽加威怒也。傳曰。誹謗之罪不誅。然後良言進。況此非誹謗之言。恐不可斥以峻批。以塞忠諫之路也。頃於廷論之日。事出倉卒。論辨未盡。無以開悟宸衷。臣等之罪也。卽今聖心方悔。喪禮將正。而尙慮儀物之或有過制者。玆當火災之發。敢申前說。竝及昨批未安之意。惟聖明修省焉。

兩司處置箚

编辑

伏以持平李景憲,執義姜碩期,掌令權鑊,吳竣,持平李景義。竝引嫌而退。人主所畏。惟在於臺諫。是以。言及乘輿。天子改容。不以萬乘之尊而有一毫輕視之心。誠以臺諫爲國家元氣。而紀綱之所由而立也。聖上於臨御之初。翕受群言。言雖不切。亦賜優容。諫諍之臣。各自奮勵。無不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爲心。殿下之所以待諫官可謂至矣。而豈意今者遽以片言忤旨。而乃下過情之批。夫臺諫之所以責難於君。强進逆耳之言者。實出於愛君之誠也。寧有一毫慢侮之心哉。不察其本心所在。遽以此箝制之。誰肯以螻蟻之命。犯雷霆之威哉。孔子論一言而喪邦曰。唯予言而莫予違。子思言於衛侯曰。君出言自以爲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殿下今日之擧。其不幾於此乎。諫院之隨事論列。謂之恭敬則可矣。初豈有慢侮之失。而憲府之請以出仕者。乃事體之當然。本無可避之嫌。請持平李景憲,執義姜碩期,掌令權鑊,吳竣持平李景義。竝命出仕。

請罷承旨箚

编辑

伏以人君命令之發。其可不愼乎。一言之善而四方歸心。一政之失而群下解體。苟無左右之人有以胥匡。則寧免於有過之歸。後世之議乎。殿下以一時所見之偏。遽遞諫院多官。輕臺諫蔑公議。堂陛之不嚴。紀綱之不立。儘由此一錯。豈不甚可惜也。政院居近密之地。以獻可替否爲職。若使古人當之。必封還内批。不得命則不已。而顧乃卽捧傳旨。無所持難。政席開坐之後。始爲防啓。終未免於成君上過擧。惡在乎司喉舌謹出納之義。請徑捧傳旨當該承旨罷職。

啓辭

编辑

禮曹回啓

编辑

臣等廣考諸書。則本館所藏文籍不備。雖有之。亦多不帙。無以取證。惟文獻通考可稽。而自漢以後。喪服之制。代各不同。至於白衣與祭。無顯據文字可以折中。惟宋朝之制。文武二品以上。布斜巾,四脚頭冠,大袖襴衫,裙袴,腰絰,竹杖,絹襯服。自餘百官。竝布幞頭,襴衫,腰絰。成服後至五日。群臣朝晡臨。六日至八日。朝臨。自後每遇大小祥朔望日。入臨殿庭云。此旣非純用成周斬衰之制。且其服制隆殺亦爲不同。而朔望大小祥。群臣皆得以入臨。不以親疏隆殺而有别焉。以是而推之。我朝諸臣。雖有縗服白衣之不同。其竝參於陪祭。似爲有據。敢啓。

辭執義啓

编辑

臣才無所長。愚有不逮。庶官宂職。惟懼不稱。況此法司之亞。實是衆正之本。卽當多難之際。尤非平世之比。國事艱虞。朝廷弛紊。須選耳目之官。兼視廣聽。然後賞罰可得以明。利害可得以究。邪正可得以辨。紀綱可得以立。君德有所助而政理無所缺。其任重而其責大。非臣闒茸所可忝據。請命鐫遞臣職。

避嫌啓

编辑

臣等謂珙處僭逼之地。爲諸賊所連引。不可晏然處都下。姑請出置於外。以鎭危疑。此出於有司執法之義也。殿下謂珙與賊無相應之迹。逆探其未然。而遽從有司之請。是與曩時之戕害骨肉無異。堅拒三司之論。尙靳一兪之降。此實三代內睦九族之義也。臣將此意發論於同僚曰。天下事有兩件。是與非本判然。無兩是兩非之理。而惟此二論。則可謂兩是。而不可謂兩非矣。況以疑忌而不保骨肉。歷代同然。聖德蕩蕩。與天同大。前後溫諭。一一流出血心。無一毫猜防之萌。有三代忠厚之心。是實後世之所絶無而始有也。若終始固請。無以體保全至親之心。則恐非古者將順其美之義。姑停此論。未爲不可云。則皆謂公論方張。不可遽停。臣何敢自主偏見。冒據言地。請命罷斥臣職。

諫院啓

编辑

國家大柄。爵與賞而已。爵賞或濫。則倖門開而人心不服。其爲治世之累非細矣。今者慶德宮所入家基之主。有加資還授之命。政目一下。瞻聆大駭。此與曩時納銀鐵木石而授職者相去無幾。國家金玉重秩。本是命德之基。豈可濫施於此等事也。請亟收成命。

第二啓

编辑

爵曰天爵。祿曰天祿。此天之所以命人主居天位理天民。而非私假濫施之物也。故曰五服五章。又曰有命自天。示非我也。古之聖王。爵人於朝。與衆共之。無非所以奉天命以行公道也。今於宮基之納。何可踵昏朝之謬例。不因僉議而斷自特旨也。且其資級之降。非泛施於衆人也。綾原君之賞。亦在其中。殿下於造端謹始之日。豈宜示人以私也。昔魏王欲賞無忌破秦之功。甘龍曰。人必謂王私所親。奈何。事遂寢。今此賞命之頒。雖出於酬其直。而人心所疑。何可家置一喙。請還收宮基賞職之命。

諫院啓

编辑

臣子之效勞於國家。此實分内事。至於些少服役之事。尤不可超次論賞。今者諸都監監造官皆蒙六品遷轉之命。數月監董之勞。止於陞敍而已則可矣。纔得一命。遽出六品。資格之規廢。而僥倖之路開。人不安分。爭先圖占。名器之濫甚矣。上年兵變之時。將領儒蔭之奔走於赴難者。其勞勩可嘉。非此之比。而賞格之施。或止於陞敍。或有專未蒙賞者。今以瑣瑣微勞。徑出參上爵命。人皆解體。請寢諸都監六品遷轉之命。

第三啓

编辑

人君之爵賞。所以爲臣下所重者。以人君之能自重之也。人君苟不自重而輕以予人。則人之視之者亦以爲輕。惡在乎礪世之具也。古之明王。懸爵賞以待天下之賢。寧捐數十萬之費。而靳一卽之拜者以此也。今此監造官等。纔得一命。遽授六品。安分自守者每患於沈淪。敏手利足者躐躋乎巍級。倖門一開。官路漸淆。未知此何利於國家。而乃啓此奔競之習乎。請寢監造官六品遷轉之命。

諫院第二啓請減公主第宅間架

编辑

第宅間架之數。自有祖宗已定之制。今乃於法制之外。越分妄作。豈可謂之出於私力而任其侈汰乎。若謂之出於私力。非公家所干預。則凡一國臣庶衣服之奢華。器用之淫巧。飮食之珍奇。皆可以聽其率意冒禁。而耳目之官。無所禁抑耶。殿下頃以奢侈爲慮而至下手札。四方改觀。舊習將革。而昨承聖批。乃以百間之制爲狹小。是何前後之教不相符耶。臣等極知殿下之孝篤於遵奉慈旨而然。而人主之孝。在於制節謹度。而初不在於彼也。請遵祖宗之法。裁減間架之數。

第三啓

编辑

公主之家。本不過五十間而已。累代豐富之餘。雖有間架踰制者。此不可爲今日之法也。今之時何如。內則宫闕災而篳路藍縷。外則城池壞而糧餉已匱。盡輸公私之力。以需軍國之用。今日急務。無過於此矣。豈宜於兵戈之際。廣拓瓦礫之基。違峻宇之訓。犯瞰室之戒。木石之搬運不絶。閭閻之墻砌盡拔。使之虧祖宗之法。長侈靡之習乎。世宗朝嘗造石物。有長廣之過制者數才。自上命改造。有司辭以經費之殷。上曰。一石之費。止於一時。若因用此石。永爲恒式。則其貽弊於後日者。非特一石改造之費也。宣廟朝。創南別宮。因臺諫之言。撤去南邊行廊數十間。至今遺礎尙存。祖宗之守法節用如是。此豈非今日之所宜法乎。殿下革昏朝之習。新一代之治。雖云守成。實同創業。豈於肯搆之初。任其奢汰之風乎。公主第宅間架之數。請亟命裁減。

第四啓

编辑

公主第宅間架。自有祖宗已定之制。物力殷阜之際。猶不可冒禁而崇侈。況於公私懸罄。國非其國之日乎。材瓦則出於營繕之餘。輸運則亦靠公家之力。安可謂出於私力而無干涉於國家也。園墻甚闊。延袤幾數里。許多所築之石。督辦募役之徒。本非神運鬼輸。出自東創西剽。由此而傍近廬舍無完堵遺砌矣。爲其家主者。或出而呵禁。則挾宮家之勢。逞搏噬之謀。却將墜井而斃者。指爲里人所殺。不吿於官而私自逮捕。捽髮之患。及於士族寡婦。拳歐之辱。移於衣冠子弟。非分土木之役。越法侵軼之弊。不待備陳而亦足以知其濫觴也。臣等之望於殿下者。但欲守祖宗之法制。爲堯舜之聖主耳。言或不切。意實無他。而非惟不能優容。反加峻斥。日後之患。不但止於宮室過制而已。義理無窮。邇言當察。未必聖明獨見爲是而臣等之言爲非。請公主第宅一依法典。

第五啓

编辑

公主之家。何得無濫觴乎。木石被於平原。園墻周於數里。呼耶徹於高空。瞻聆同於太息。特殿下深居九重。未及知之。渠渠廈屋。上棟下宇之旣營。則謂公主爲無家可乎。謇謇直論。違制尙侈之可爭。則謂諫官爲妄論可乎。臣等之所論者。祖宗之法也。殿下之所體者。慈殿之志也。傳曰。忠臣從義而不從君。孝子從道而不從父。道義所在。君父之命亦有所不從。上殿之軫念公主雖至。而殿下爲一國法度之主。當以事理而開導之。豈宜曰母后所敎。而無所裁制乎。公族而有公族之分。士大夫而有士大夫之分。因其本分而制以法度。法所不當爲。而踰制妄作。皆可謂之非分。殿下乃以非分之說。斥以無謂。此特殿下之不思。而有此分外之營作也。祖宗以堂搆之責付之殿下。以金石之典托之殿下。今乃以一公主之私恩。而壞了數百年家法。侈宮室之漸。輕臺諫之漸。廢法度之漸。挾矜肆之漸。一擧而四失俱。玆敢犯顏色冒鈇銊。苦口以爭之。請虛懷察理。守法崇儉。裁減公主第宅。無過五十間。

諫院啓請治附賊

编辑

甘浦萬户朴夢亮。當賊适犯京之日。與原州中軍元克諴及武士李時藩。領兵到楊州地。聞賊入城。與時藩誘䝱克諴曰。此正立功名之會。不可不往迎。克諴厲聲斥之。終始不許。夢亮,時藩率其兵馳入城中。至於參逆瑅之犒。赴鞍峴之戰。賊敗之後。斂迹逃還。一道之人。無不痛疾。而只以人微地遠。久致網漏。公論之發。亦已晩矣。請夢亮,時藩按律定罪。

諫院啓請減人臣法外之供

编辑

人臣於義之所不當處。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今此法外常膳之加。雖出於親親之恩。而以人臣而擬上供。寧可一日安於非分乎。箕子於武王訪洛之始。吿之曰。惟辟玉食。臣之有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與作福作威而同歸於僭忒。甚言君臣之分截然。不可以相僭也。今於謹始之日。豈宜使人臣而享進供之物。犯國法貽民害。至於歲月之久乎。殿下旣知其非義。決不可因循以啓干名犯分之習。請勿留難。亟賜停罷。

諫院避嫌啓

编辑

人臣之職。以勿欺爲主。苟有毫髮欺蔽。是爲不忠。凡官尙然。況以諫爲名者乎。臣於尹暉和戎收議之際。流落窮鄕。其措語輕重。全未聞知。頃於本院論啓之始。問於同僚則皆言收議中實無主張和議之說。臣意以爲和議從否。有大是非存焉。從之則爲大罪。否則爲至冤。論罪之際。所係甚重。豈可不詳其實。而妄有所予奪也。臣之所見。不但於暉爲然。凡論人之際。見聞未詳則不敢率爾論列。玆於同僚簡通。答之以實情。頃見憲府處置之語。有若以臣爲知其實狀而故爲尹暉營護者然。區區之心。旣以勿欺自許。事關利害。猶不可前却。今乃爲前後不相識者。爲此低回觀望之態。則此實趨利避害依阿無恥之尤甚者。臣決然無此矣。臣立朝三十餘年。言行不相副。爲人所疑如是。不可復叨言地。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啓請減虎皮

编辑

仁政以恤民爲本。而恤民非他。在於去其爲民弊者而已。聖朝惻念民隱。累朌寬大之恩。而州縣奉行。有不着實。發於號令者多空文。行於節目者非實惠。民生嗷嗷。怨苦溢目。令劇而如蝟。澤渇而無魚。宣德意去民瘼。政如拯溺。何可少緩。常賦正供。旣在裁省。則豈宜於貢物之外。復有所羨餘也。今之疵政。實難枚擧。姑就虎豹皮而言。應獻之數。歲不過數十領。而三百列邑。無不泒定。監兵兩營。皆有所納。而大府則又倍之。八路所貢之數。從此而濫觴矣。當初設貢之意。本欲設機穽攘虎豹。以除害於民。而其流之弊。未免於斂布以貿之。一皮之價。至於四五十布。則六百皮之價。從可知矣。刮龜背供漁取。非盡進獻之需。而皆爲營門私用之歸。政苛如虎。聖人所常戒。皮盡無毛。魏侯猶能言之。豈可於發政施仁之日。乃有此不急無藝之徵。以重困窮民而無所變通乎。請進獻虎豹皮。參酌實數。輪回各道封進。而其餘羨餘。沒數蠲免。以紓民生一分之苦。

諫院啓請削黜李廷臣

编辑

前府使李廷臣爲金海時。奪取彦陽居故通政辛筌女爲妻。筌本世族而家富於貲。其堅拒廷臣不與爲昏者。以其年紀已老。且有初妻淫奔之累也。廷臣不思兩家之不適。但欲百計以强娶。拉致未昏處子之母。冒稱丈母。結縛秩高主昏之人。加以詈辱。行賂籠羅之迹。詐書迫䝱之狀。無恥無忌。可駭可愕。人莫不怒目而視。切齒而談。如此悖戾之人。不可齒諸冠裳之列以辱名敎。請李廷臣削去仕版。以爲作姧犯義者之戒。

第二啓

编辑

臣等論李廷臣之事。今有日矣。凡人過惡。有輕重之異。有經時而當宥者。有十年而當赦者。有終身屛廢而不齒人類者。故曰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又曰眚災肆赦。怙終賊刑。蓋以無心失理則事有可恕。有意爲惡則法所難赦。廷臣之有意爲惡。非經時可赦之罪也。昏娶之禮。人道大節。若可以詐力而誘䝱之。則禮義相交之俗廢。而禽犢醜穢之習成。人君爲禮樂之宗。寧容此輩犯義作姧。使一世衣冠有同朝之恥也。請勿留難。亟命罷職不敍。

諫院啓

编辑

金海府使梁諫。居官不謹。斂民無藝之狀。已悉於御史狀啓中。所斂色目。自有文書。灼然可考。今因其供辭。遽下除刑議處之敎。而禁府仍請移文査覈。殊非別遣近臣按廉不法之意。請依御史狀啓。從速嚴究。以肅貪風。

諫院啓

编辑

表廷老等奉使上國。不計嚴程有限。惟以謀利爲急。公然落後者至於三十餘日。其不有國法。貽醜中華之罪。置之誅殛之典。本非深文。昨日依律。但止於徒年。王法不行。物情齊憤。請表廷老等按以重律。以嚴國法。以快人心。

諫院啓請罷内奴復户

编辑

王者之於民。一視而同仁。如天地之無私化育。如父母之無私慈愛。或有厚薄之別。則便墜於己私之偏。豈所謂奉三無私以一有衆之意乎。內奴復户非古也。往在弘治癸丑年間。始有蠲免之事。而屬時太平。物力殷阜。齊民之代受其害者。固不至於如今日。經亂以來。民户減縮。十室九空。一夫百徭。政宜裒多而益寡。何可偏役而獨勞。況今與賊對壘。陰雨無備。役莫急於繕城砦。務莫緊於括民丁。齊其勞逸。均其調發。赴役則無彼此之限。抄兵則遍公私之賤。然後庶不違於絜矩之道。而無職勞不來之刺矣。頃日伏見聖敎。以内需司啓下公事不爲擧行。有該官推考之命。臣等已訝其宮府之非一體矣。及見吏曹佐郞李基祚緘答。乃興國寺及內奴免役免兵等事。而事涉偏私。未免爲聖治之一疵。則基祚之不欲擧行者。意固有在。臣等不敢催入推緘有若應推者然。請還收吏曹推考及内奴復户之命。

第二啓

编辑

人主愛民。如父母之愛子。父母之於子。旣無親疏之別。則人主之於民。何可有厚薄之異乎。內奴與凡民。同是殿下之赤子也。內奴給復。其在太平之時。已非大公無我之政。今當蕩敗之餘。豈可區別彼此。使孑遺殘民有賦役不均之怨乎。些些煙戶之役。尙不可獨免。況此築城括兵等事。皆是緊急。係國家安危者乎。洪流振壑。川無活鱗。一國生靈。莫不奔走於捍邊保塢之役。而獨此内奴。得以優游於大小褰裳之日。何殿下之視民以不廣也。該曹之不卽擧行傳敎者。實出於匡君擧均民役之意。本非廢閣上命。請還收吏曹推考及內奴復户之命。

憲府避嫌啓

编辑

朝廷之事。貴乎得中。臣子自以好惡之私而互相擠援。事或至於過中。則豈朝廷之福哉。漢唐以來。禍階覆轍所以相尋而狎至者。以此也。宋慶曆中。有賈,范之黨。當時執政。不分黑白而徇偏詖之私。賴仁宗至仁。輔之以韓琦之賢。通融二黨。惟賢才是用。彌縫和睦之效。終至於二黨之隙帖然自消。天下之才不至分裂。而終爲國家之用。治道之隆。至今言之。朝廷在數十年前。互爲朋黨。是非不公。此固國家之巨患也。殿下於更化之後。深創是弊。用人之際。不問彼此。付授當器。各宣其能。譬如春氣方至。群芳竝敷。德意孚洽。朝野相慶。近因玉堂論劾南以恭一事。殿下慮其排擯異已。乃下嚴敎有曰。玉堂之官。不議首僚。狙擊憲長。黨同伐異。漸不可長。臺閣寥寥。無人糾正。嚴旨至此。殿下鎭浮之意可謂至矣。人之材行。自昔罕全。曲成則物皆可用。求備則人皆可棄。南以恭之才。雖不可棄。而然其立朝之迹。實有可訾。攻破朋黨。使之消散。此固殿下之盛德。但此玉堂之論。實出於斥去匪人。非有意於相傾軋也。今以猝遽無漸些少疏脫之失。而便加之以欺蔽之罪。殿下矯枉之道。無乃過乎。玉堂之失。臣等不曾糾正者以此也。今承聖敎。臣等之罪大矣。何敢偃然在職。請命遞斥臣等之職。

第五啓

编辑

南以恭之不合憲長。物議誠有之矣。其人可論。而其地尊重。非庶官之比。顯言峻斥。事體有妨。微辭以諷之。使之自退。朝著安靖。亦待人忠厚之義也。渠若無義無恥。膠固不去。則通于一館。剡箚直斥之。未爲不可。而年少之人。銳於敢爲。徒知直截可尙。而不思規例有違。率爾論之。其失亦有之矣。原其本情。保無他腸。而殿下疑其有傾軋之端。示之以嚴威。遽有遞差補外之命。要之以恭元非無累之人也。雷霆之怒。何足爲此事發也。臣之所見如此。故前日避嫌之辭。略具此意以啓之。其措語不緊。實以玉堂之論傷於迫促。如前所云也。其提頭數款說話。誠贅語矣。何怪於不滿人意也。然平心看過。無私意參錯。則可知其爲泛論。而使今之群下。戒漢唐之有黨。法韓琦之無私。則其於同寅協恭之道。庶不爲無裨。惟此贅說。終爲相警之緊要語矣。今不能然。先將私意橫在胸中。却把無心語。未免有心看。果使臣實有迎合聖心。扶護南以恭之意。則何可於一篇之中作兩款語。乃有後段分疏玉堂語也。臣之立心制行。無一可取。惟林居數十年。粗知徇名喪心之爲可恥。今乃以論議弛緩之故。而驟得此名於墓木旣拱之日。物議之來。乃由自取。方將自省不暇。敢人是尤乎。切欲呈病以退。而近來病狀。例爲政院所却。風憲重地。又不可偃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憲府避嫌啓

编辑

臣本學術無取。癡鈍有素。十年去國。榮望寢薄。千載逢辰。誤恩荐加。三司淸選。前後冒據。涯分已踰。報效靡著。不能者止。自揣當然。況臣犬馬之年已迫桑楡。少多疾病。晩益沈痼。兩眼花昏。四肢麻痺。陳力無期。投閑宜分。遂自前夏之退。無復冒進之心。屛伏窮厓。願畢餘生。乃於一月之內。辭職至再。逋慢之罪。臣猶自知。聖恩寬假。赦其不逮。新命之肦。又出意外。臣子之分。不敢屢召不赴以犯邦憲。卽程之後。宿疢遽發。食飮專廢。氣力頓憊。寸尺前進。歷十晝夜而僅達於城中。稽謝恩命。其罪大矣。且臣昨於途中。始見睦性善等之疏。有竄珙何罪之語。其言顚錯。有不足辨矣。前有倫紀之犯。後爲逆獄所連累。居嫌逼之地。受遷置之罪者。其可謂之無名乎。輕銳之輩粗淺之見。不知處變之異於常規。却恐至親之傷於霧露。至乃張皇辭說。比之於曩時。殊不知彼猜忌而此保全。其事終不同也。卽者兩司合啓。請寢釋珙之命。豈不以珙之居外爲日不久。國事多虞。逾甚於外也。臣亦去冬三司之一也。今於僚議。宜無異同。而亦有迂滯之見不必同者。當初之議。皆謂珙不遷置於外。則譏察不息。亂萌不絶云。珙今在外矣。譏察宜若可息。亂萌宜若可絶。奈何頃日之獄出於譏察。乃有無據之至此甚也。以此而見之。逆獄之興。都不以珙之在内與在外。而今之弭亂之本。不專在於遷珙也。且臣伏見聖上答四臣之批。聖人之見。高出百王。實三代以後之所未聞也。推誠禦物。化疑梗爲訢合。此實臣之所嘗陳逹於榻前者。而中因人心疑懼。物議激發。不得不以處變之道隨衆同請。今讀聖批。有感於心。不以捨其前見爲嫌。而竊自附於古之將順其美之義。臣之所見。旣與僚議不同。臣何敢偃然冒處。請命遞斥臣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