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金鑑 (四庫全書本)/卷143

巻一百四十二 行水金鑑 巻一百四十三 巻一百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國家朝祭之需以及百官之匪頒六軍之餽餉皆仰給於東南漕渠之攸繫綦重矣前代海運有風濤之險由黄河轉運則逆流而上經吕梁洪至鎭口三百餘里不勝艱阻而運道之興廢聚議棼如我
  皇上睿謨周詳區畫盡善闢清口濬中河以利運道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等省之漕運於水次受兊後依限開幇經長江進𤓰儀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運河銜尾過淮俱出清口進中河由山東泇河厯濟寧東昌臨清德州天津以逹通州俱從運河利渉早登倉庾國用充足既無海運風濤之險又避黄河溯流逆輓之患古來運道之善莫踰於此誠萬世永賴之鴻模矣以下俱河防志
  通州香河武清薈蕞云通州在京城東四十里秦屬漁陽郡漢置潞縣以潞河得名後魏置潞郡唐五代遼皆為潞縣金為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至今不改香河縣在京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西至通州界十五里南至武清縣界二十五里唐之武清縣也遼置香河縣黄山北聳白水西來縣南四十里為龍灣又南為小龍灣遼之運河也武清縣在通州南五十里東至寳坻縣界五十五里漢為雍奴縣隷漁陽郡唐為武清縣至今因之縣南有三角淀周帀二百餘里或云即古雍奴地也水經云雍奴者藪澤之名三州縣運河其北自白河富河在通州城北石壩處合流四十里許至張家灣薈蕞云灣在通州南即白河下流舊有張氏族大居此故名而通惠桑乾諸河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謂潞河也亦稱白河自通州石壩起至天津衛交界止計程三百四十二里設有楊村通判一員管理河務
  通州河道北自本州石壩起南至香河縣交界止計程一百一十五里 運河隄岸自龍潭口起至白浮圈下老隄頭止計長八百二十七丈康熙三十三年修築
  香河縣河道北自通州交界扳罾口起南至武清縣交界紅廟村止計程三十一里 運河隄岸官修長四百一十六丈民修長三百一十九丈
  武清縣河道北自香河縣交界紅廟村起南至天津衛交界望海寺止計程一百九十六里 運河東岸隄工二十號 第一號東耍児渡口隄長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被水衝決修築三十七年又修造水隄五百一丈二尺三十九年六月内又衝坍四十年二月内修築 第二號八百戸口隄長九百六十五丈係舊隄 第三號十百戸口隄長九百七十丈係舊隄 第四號東黑龍口隄長六百四十八丈係舊隄 第五號四百户口即小王家甫隄長七百丈康熙三十五年衝決修築 第六號三里淺口隄長一千四百一十四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衝決三百五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築第七號北蔡村口隄長八百六十七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漫開十二丈五尺三十五年四月内修築第八號桃源口隄長九百六十丈係舊隄康熙三
  十九年五月内漫開奉
  上諭此隄離河逺不必修築 第九號筐児港隄長一千一百七十八丈七尺康熙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並被水衝決三十九年二月内奉
  㫖另開新河築隄兩道 第十號徐官屯口隄長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衝決三十九丈五尺三十六年修築 第十一號東竇家口隄長六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開四十年四月内修築 第十二號承安口即閻王廟口隄長七百六十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衝決四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築 第十三號朱龍口隄長二百六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六丈本年九月内修築 第十四號閻家灣口隄長一千八百九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衝決本年九月内修築 第十五號孫明口隄長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開本年九月内修築 第十六號白馬灣口隄長一千四百四十丈係舊隄 第十七號閻洪口隄長九百丈係舊隄 第十八號張官屯口隄長六百三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九十二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築 第十九號小新流口隄長九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五十一丈五尺三十六年十月内修築 第二十號信艾口隄長七百二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内漫開七十五丈修築西岸隄工二十四號 第一號沙河李家口隄長七百七十六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衝開一百四十八丈三十五年修築 第二號閻家口隄長三百一十丈係舊隄 第三號車營口隄長五百四十四丈係舊隄 第四號劉吉口隄長一百四十一丈係舊隄 第五號棉花市口隄長七十三丈係舊隄 第六號鐵牛口隄長十八丈係舊隄 第七號西耍児渡口隄長四百三十二丈係舊隄 第八號白廟口隄長八百五十二丈係舊隄 第九號西黑龍口隄長八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八丈五尺三十六年九月内修築 第十號黄鬚口即傅官屯隄長一千一百五十丈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内衝決八十三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築 第十一號西王家甫口隄長一千六百一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八丈五尺三十六年六月内修築 第十二號灰堝口隄長一千一百二丈五尺係舊隄 第十三號聶卞官屯口隄長一千二百一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開二十八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築 第十四號白駒厰口隄長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開四十年
  特發帑委官修築 第十五號鄭陳官口隄長九百三十丈 第十六號梓宫𣵦口隄長一千二十一丈第十七號王才口隄長一千三十丈 第十八號西竇家口隄長八百一十丈 第十九號馬家口隄長一千九百八十丈 第二十號劉灤口隄長一千六百二十丈 第二十一號蔡家口隄長二百二十丈第二十二號桃花口隄長三千二百四十丈 第
  二十三號毛家口隄長三百六十丈 第二十四號李家口隄長七百二十丈俱係舊隄
  白河源出密雲縣霧靈山南流過順義縣入通州境至北關外石壩處與富河㑹流是謂潞河 按志霧靈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里今在邊城外通州志云河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白河 富河源出順天府西甕山口由順義縣界至通州北關外與白河㑹按富河昔稱榆河志云榆河源發昌平州月兒灣
  下流為沙河經順義縣與白河合 通恵河舊名大通河發源詳見元史明㑹典經大通橋至通州分流一自舊城西水門流入城内至東水門出一自新城西門外繞新舊城南折而東北乃合流至張家灣城東南外入潞河自大通橋至通州設閘四曰慶豐閘平津上閘平津下閘普濟閘 潘季馴曰楊村以北通惠之水勢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夏秋水漲則懼其潦冬春水微則病其澀浮沙之地既難建閘以備節宣惟有濬築之工殊為喫𦂳 渾河源出大同府桑乾山下經太行山入宛平縣境出盧溝橋下東南至㸔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髙麗莊入潞河一南經固安縣至武清縣小直沽與衛河合流入海 直沽在武清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又東南四十里為海口通典謂之三㑹海口元於此置海津鎮武清縣志云大河以北之水多從直沽入海此即大禹治水九河入海之處地勢卑下遇霖潦直與海平昔人嘗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賦今府境諸水𩔖以直沽為壑以上皆河防志 薈蕞云直沽在静海縣東北一百里大小二處小即天津城也丁字沽在静海縣小直沽西南
  天津運河南自山東臨清州衛水與汶水合流而北至天津㑹潞河入海故亦名衛河北自武清縣交界三岔河起南至東岸南皮縣交界西岸交河縣交界白楊橋止厯天津衛静海霸州青縣滄州薈蕞云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俱在直𨽻河間府東北三百里静海縣小直沽南至静海縣七十五里北至楊村驛六十里千淀歸墟百川赴壑輸將要地商賈通津明永樂二年築城城邊有三汊沽潞河衛清河濁合流東注於海又有清沽港西接安沽港東合丁字沽由直沽入於海 静海縣在河間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至海一百七十里北至武清縣界六十里縣東一百二十里有鹹水沽出海要地屯軍戌焉大小直沽丁字沽皆在縣地密邇三津作海防之門戸往來萬軸綰漕運之咽喉 霸州在順天府南二百里東至静海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襟河濟北揖天山有沙河南與塘河合至入海處名為飛魚口寰宇志曰五渠水又曰長鳴水即此城東七十里有髙橋淀周帀三十里栲栳圈諸水所匯 青縣在河間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至滄州八十里南至交河縣界七十里北至静海縣界五十里有獨流河北至静海縣四十五里其地有蒲葦之利有劈池宋元豊中李立之言河決自乾寧軍劈池入海故名 滄州在河間府東一百四十里南至南皮縣界七十里北至青縣界四十里當水陸之要衝為勃碣之都㑹州西南五十七里有毛河開元中開又呼為屯氏河流經鹽山縣城南東入海又有浮河在舊滄州南十里漢浮陽縣地有衡漳隄在州境廢清池縣西四十里唐顯慶初築又縣西北六十里有衡漳東隄開元中築又廢清池縣西北五里有永濟隄二唐永徽二年所轄共計程三百四十五里八分屬天津同知管轄
  天津衛所轄河道隄岸二十九處錯落於静海青縣滄州間 天津天衛東岸十處 潑漲淺新莊淺王官淺馬家淺東漫撒淺西漫撒淺罾魚口淺王家淺界宿淺蔡家淺
  天津左衛東岸八處 張家口淺大掃灣淺髙家馬頭淺安都寨淺索家馬頭淺北横隄淺南横隄淺南㨗地淺
  天津右衛東岸五處 北陽口淺南陽口淺白洋橋淺蕭家樓淺馮家口淺
  天津天衛西岸係霸州静海地方
  天津左衛西岸六處 石塘口淺蓮花池淺許家口淺官莊口淺北捷地淺流佛寺淺
  天津右衛西岸係交河縣地方
  静海縣所轄河道北自小園起南至趙家窪止計程一百四十四里
  霸州所轄河道隄岸六處共計程二里八分錯落於静海縣境内 盧家口程家口程家口蘇家口馮家口北蘇家口
  青縣所轄河道隄岸 主簿經管河東 八里塘淺計長十四里李家淺計長五里栁巷淺計長五里安家淺計長十里流洪淺計長十里 廵檢經管河東王家淺計長六里安堵寨淺計長六里 主簿經
  管河西務新莊淺計長三十里流河淺計長二十里留小淺計長二十五里 廵檢經管河西 李家淺計長二十七里運坊淺計長四十里磚河淺計長一十五里
  滄州所轄河道隄岸 朱家墳淺華嚴菴淺紅孩口淺回回灣淺寇家圈淺王家圈淺磚河鎮
  滹沱河發源山西繁峙縣東流經獻縣城南十一里單家橋至青縣南岔河口入運 盤古溝在青縣南十五里深三丈雖大旱水亦不竭東流入於衛水濟運以上俱河防志
  交河南皮東光呉橋景州薈蕞云交河縣在河間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至南皮縣界五十里北至天津衛界四十里襟衛水而帶滹沱抱廣川而負瀛海縣西五里有洚河縣名洚陽以此東北五十里有倒流河即蔡河水西流四十里入三汊河縣北二十五里有蛤螺河縣東三十里有沙河今涸 南皮縣在滄州南七十里西至交河縣界一十八里南至東光縣界一十五里通志云縣有古九河故道渠岸尚存徒駭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馬頰在城南覆釡在東南胡蘇在西城下簡潔在城西鈎盤在西北鬲津在東南其一則河之經流也此說殆不可信九河豈在區區一縣之間辨悉播為九河經下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齊家堰即衛河東岸河流至此湍悍迅激明萬厯四十一年知縣徐殷修築 東光縣在景州東北七十里南至呉橋縣界三十里北至南皮縣界四十里跨衛引津襟滄麗景有永濟渠其深莫測有靳水河自安陵入浮河唐開元中開今涸 呉橋縣在景州東五十里北至東光縣界四十里縣城南門外有呉川古黄河隄也鏡懸千頃虹駕雙河 景州在河間府南二百里東至呉橋縣界一十八里南至山東德州界三十里州東二十里有衛河衛水之下流經此入海東北三十里有千頃窪明宣德末河決被害知州劉深開渠入窪民免水患五州縣河道此自天津衛交界白洋橋起南至山東德州衛交界王一光墳止計程一百八十四里設有河間府管河通判管理修防
  交河縣河道西岸北自天津衛交界白楊橋起南至東光縣交界楊家圈止計長八十二里
  南皮縣河道東岸北自天津衛交界蕭家樓起南至東光縣交界十二里口止計長八十六里
  東光縣河道西岸北自交河縣交界楊家圈起東岸北自南皮縣交界十二里口起南至呉橋縣交界止計程六十里
  呉橋縣河道北自東光縣交界起西岸南至景州交界清水灣止東岸南至山東德州衛交界王一光墳止計程四十二里 東西兩岸共六淺 東岸連窩淺小馬營淺鐵河圈淺 西岸王家淺郭家圍淺朱官屯淺 南四淺錯落於山東德州衛六十餘里河道之間 降民屯淺坐落山東德州衛第四屯南東岸半邊 羅家口淺坐落山東德州衛第六屯東岸半邊 髙家圈淺坐落山東德州衛老君堂北西岸半邊 白草窪淺坐落山東德州衛白草窪西岸半邊
  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呉橋縣交界清水灣石碣起南至山東德州衛交界石碑止計程二十四里以上皆河防志
  下河北自直隸河間府呉橋縣交界德州衛降民口舖起南至臨清州界鹽店北半壁店止計程三百二十七里三百零一歩屬東昌府下河通判管轄 臨河德州左衛德州衛德州恩縣故城縣武城縣夏津縣清河縣薈蕞云德州左衛德州衛俱在州西德州在山東濟南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州治在運河東岸傍舊黄河在州城東二十里西南自齊河南接於梁山北過臨邑縣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時水或漲溢從禹城流入縣界東接濟陽黑水灣北流至樂安縣白龍口入海又西北流至德州界經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又經陵縣武定州南三里又東北至海豐縣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居民患之或曰即九河經流之故道云衛河在州城西盖衛漳黄河諸水合流者也漢名屯氏河隋為永濟渠自河南衛輝府東流至臨清武城縣界與㑹通河合流北經河間府至直沽入海東南漕運商賈外夷朝貢皆由於此篤馬河在州城東四十里河水常枯如濟寧黑馬溝水漲自東昌魏家灣溢出循故道東北注於海俗呼土河 恩縣在東昌府髙唐州北七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岸五十里西北有衛河自武城縣流入東北經故城縣入德州起白馬廟至四女寺七十里有淺舖四南有古屯氏河今無津徑西北有古漳水南有馬頰河自髙唐入境至二十里津頭店入平原界西北有洩水渠起大洋濼至四女寺明萬厯時知縣孫居相開民賴之西北有髙鷄泊漳水所匯葦蒹阻奥廣袤數百里今為平陸西有古隄口在衛河東岸西界武城嘉靖間武城民疏水東注為本境害今修塞 故城縣在直隸河間府景州南九十里南至山東恩縣界一十八里縣治在運河西岸二里前武城後廣川齊魯交於左燕趙鄰於右 武城縣在山東髙唐州九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岸一里西有衛河與臨清夏津接界又有清河自清河縣入又入故城縣界東南有沙河縣境地卑土淖潦則盡為洿池金末因舊渠浚治之西有一字河金時因河決武城隄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有竒以塞之元時河決而東南此河遂絶 夏津縣在髙唐州西北五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岸四十里西北有衛河自臨清流入東北入武城河東岸置淺舖八東南有馬頰河自清平流入東北入恩縣界西有沙河舊涸明嘉靖八年均地徴糧易時中曰沙河雖涸可耕終為受水之處潦則難以辦賦就使衛河堤固而臨清之八里灣武城之東岸一有坍缺而沙河七十里皆為鄰壑非古者地有遺利之意也西北有舊堤在衛河東岸隄北界武城横河口南界臨清二十里口又有新堤夾衛河兩岸又有月堤在衛河東西内岸外岸不足以防水患故重加内堤嘉靖間三修 本朝順治中復修固 清河縣在直隸廣平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至山東夏津縣三十里西至臨清州界一十五里南至臨清州界二十五里縣治在運河西岸三十里縣北一里有舊黄河又名黄蘆河有流水集東起自新集洪河經縣東關下入古黄河舊志云明𢎞治中衛河泛溢為災邑民宗安等叩閽請允開鑿深闊二丈長四十里遇水患賴此洩之嵗久淤塞萬厯九年知縣向日紅重開二十九年知縣鄭際明復浚縣南三十里有堰水堤髙丈餘長五十里亦宗安叩閽請築縣東南二十五里有衛河即漢屯氏河隋之永濟渠也東北連冡集有一字河西通古黄河東通減水閘入衛河秋水勢甚盛又東北謝爐集有蔡河入武城
  德州左衛河道夾在德州衛河道内計長一里零二十歩
  德州衛河道北自直隸呉橋縣交界降民口舖起南至德州界下八里塘止計長八十九里二百八十四歩五尺
  德州河道北自德州衛界下八里塘起南至恩縣界曹家口舖止計長一十五里零四歩
  恩縣河道北自德州界曹家口舖起南至故城縣界孟家灣止計長一十二里三百零二歩東岸有進水閘一座久廢
  故城縣河道北自恩縣界孟家灣起南至武城縣界冷家墳止計長一十六里
  武城縣河道北自故城縣界冷家墳起南至夏津縣界横河口止計長一百四十六里西岸有進水閘一座乆廢
  夏津縣河道北自武城縣界横河口起南至清河縣界孫家口止計長二十七里
  清河縣河道北自夏津縣界孫家口起南至臨清州界鹽店北半壁店止計長二十里
  渡口為臨清清河夏津之交有驛 鯀堤在故城縣西南三十里延袤千里自順德廣宗界來相𫝊鯀治水時所築 陳公堤在德州東南五里厯恩縣抵東昌東北抵海宋時河決濬縣陳堯佐守滑州築此以障水患百姓賴之名曰陳公堤以上並河防志 鯀作隄所以致殛禹疏㵸決排所以成功四女寺進水閘所以洩民田之水入運河者也今已廢壞無存閘内引河亦皆淤墊故民田之水不能洩出百姓每受淹沒之患查此閘原係恩縣知縣孫君相修建今日山東河工不動錢糧此等工費勢無所出若為民父母者肯為民除害則用本縣之民力救本縣之百姓當亦人情之所欣然者矣 四女寺北舊有減水閘一座原以洩運河有餘之水上不致為害於山東下亦不致為害於北直此古制之最善也數百年來閘座廢壞不修引河淤塞巳平運河之水無處宣洩泛濫於南則山東受其害泛濫於北則北直之呉橋東光等處悉受其害此不可不復者也然閘座之復猶易而引河之復甚難蓋引河久已淤平百姓悉皆佃種今欲仍挑為河此人情所甚難者故必照原舊河身挑挖則人亦無辭但工程浩大費無所出此工一成併有益於北直若北直之呉橋東光及天津一帶州縣肯相幇助則亦何難之有居濟一得 四女寺在恩縣地方其對岸則故城縣與德州衛接界處
  上河北自直隸廣平府清河縣界臨清州鹽店起南至兖州府陽榖縣界官窑口舖止計程共一百七十七里設閘九座屬東昌府上河通判管轄臨河臨清州清平縣德州衛德州左衛博平縣堂邑縣聊城縣以上並河防志 薈蕞云臨清在東昌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南有㑹通河自清平縣入元至元間自安民山開渠導汶絶濟直抵臨清建牐三十有一州治當汶河之北衛河之東汶水自南旺分流至此漸微沿途置牐啓閉極嚴出州之南板閘始與衛河合流而北漕舟過此謂之出口無復閘矣西有衛河自館陶縣入合㑹通河又入夏津縣界亦名清河即隋煬帝所開之永濟渠也闊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北入白溝穿永濟縣入臨清蓋漢屯氏故溝隋修之宋皇祐初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用李立之言以永濟延安鎮在大河兩堤間相度遷於堤外崇寕初詔開臨清埧子口増修御河西堤開置斗門決大名恩兾滄州永静軍積水入御河枯源西有中洲汶衛二水合處築以石名鰲頭磯延亘二十餘里突峙中流有四閘曰㑹通曰臨清在汶北曰新開曰南板在汶南俗名觀音嘴今㑹通臨清巳廢止存新閘南板而已又有廣濟顯晦等泉皆助㑹通河流者東有古堤脈自南來為㑹通河所斷城東南枕其半俗呼東堤轉東北至柴二莊入夏津縣境其委瀕海蓋古之堤防也州境淺舖十有九四在汶河北餘在衛河又有渡十二五在汶河七在衛河今或存或廢 清平縣在東昌府北七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岸二十里運河水自堂邑博平二縣流入下接臨清河東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減水閘三十九里西岸北自臨清之潘家橋南至堂邑之函谷洞三十三里淺舖九西有古黄河與堂邑博平接界有馬頰河自堂邑入上流為漕河所截今自魏家灣溢出繞城西去縣六七里許東北入恩縣盈涸不時南有古漯水久堙北有古屯氏河久堙西有直渠漢大河所經今堙 博平縣在東昌府北四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岸四十里與聊城堂邑接界又西北入清平縣境自西莎隄至梁家港北魏家灣南共淺舖五北有大河故凟自清平入又入髙唐界西北有馬頰河自㑹通溢出北過倫家橋入清平界南有漯水入自聊城出自髙唐西南有湄河一名七里河自府東南受漕河減水閘之水北流至縣界又北經鄧家橋入故河 堂邑縣在東昌府西四十里縣治在運河西南三十里運河水自聊城縣入北至清平縣界西岸北自清平魏家灣南至聊城呂家灣三十五里置淺舖七北有古黄河與館陶清平接界今堙東南有古漯河與莘縣聊城接界今堙西有馬頰河自莘縣入再入清平界 聊城縣即東昌府治在運河西岸二里運河水自陽榖縣入北入堂邑縣河東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兒三十里西岸南自陽榖縣之官窑北至堂邑之南梁家鄉三十五里淺舖二十有三南有古黄河與東阿荏平接界今堙北有古漯河與堂邑博平接界今為㑹通所截亦堙有四閘又有裴家口米家口官窑口栁家口等減水閘四又有洩水閘在㑹通河岸皆於水大洩水非通州之閘也
  臨清州河道北自直隸清河縣界鹽店起南至清平縣界二十里舖止計長四十里内立二閘板閘一磚閘一西南衛水自館陶縣流入臨清板閘下與汶河合流
  閘河地亢衛河地窪臨清板閘口正閘衛兩水交㑹處每嵗三四月間雨多泉濇閘河既淺衛水又消髙下陡峻勢若建瓴每一啓板放船無㡬水即耗盡漕船多阻潘季馴謂宜於閘口百丈之外用樁草設築土壩中留金門安置活板如閘制然將啓板閘先閉活閘則外有所障水勢稍緩運艘出口易於打板衛水大發即從拆缷此亦權宜之要術也山東全河備考
  山東四十餘閘放船皆易惟板閘放船獨難蓋板閘之下即係外河更無閘以蓄水也而獨外河水小之時放船為尤難蓋以板閘一啓板則塘内之水一洩無餘糧船每致淺擱須於磚閘灌塘之時板閘放船之時磚閘多下板塊無使水勢下洩直至塘内淺阻不能出口然後亮磚閘板一塊或二塊以接濟之然又不可待其既淺而後亮板也既淺而後亮板則糧船一時恐難行動須於將淺之時即行亮板如放二十隻後淺則放至十五隻時即行亮板則水足接濟到底不淺矣然必磚閘板閘多下板塊上源蓄水盛滿然後可行不然上源無水恐板亦難亮矣 磚閘灌塘必先於板閘多下板塊使水不下洩則無論船之多少皆可灌放而無難若下閘下板太少灌塘之時板閘水已下洩則船必不能多放而上源恐致淺擱惟於磚閘灌塘時板閘多下板塊板閘放船時磚閘多下板塊則水不妄洩而船皆可出口矣或板閘不能放完塘内淺阻或磚閘亮板一塊以接濟之或板閘下板磚閘啓板再灌入數十隻一時開放惟在臨時相機酌奪審時度勢以一心權衡之而巳 閘上之水若可以過一百五十隻船者止過一百隻即送㑹牌俟戴家灣再放一塘有水接濟然後再放若放船太多水之消耗已盡則戴家灣閘船恐難放矣此處之水常使有餘無使不足蓋一經水小則接濟甚難也 磚閘上水有十四五捺時即送㑹牌令戴家灣閘放船接濟若至十三捺則不可放船矣須候至戴家灣放下船來板閘方可放船予聞磚板放船每日止放三二十隻或十數隻心竊疑之故親來放船每日放船一百二三十隻甚至一百八十五隻予乃悟從前之放船極少者以放水之時不放船放船之日巳無水也何以言之戴家灣放船之時磚板閘水大之時也磚板閘既不放船而候㑹牌又不多加板塊使水直從板上空過至戴家灣放完船而水亦盡矣㑹牌始至磚閘啓板放船已無水矣况外河水小板閘一啓板水去而船留故放船無多也予力為改之使放水之時即放船放船之日始放水故一日過船至一百八十五隻惟於閘上酌量水勢水將大則亮板以放船水將小則加板以蓄水不過啓閉得宜蓄洩有方而巳居濟一得 板閘在汶衛交流處磚閘在板閘之南相隔止五里又三十里則為戴家灣閘矣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三
<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行水金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