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地理攷 (四庫全書本)/卷3

卷二 詩地理攷 卷三 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詩地理攷卷三     宋 王應麟 撰雅
  鄭氏譜曰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豐鎬之時詩也始祖后稷由神氣而生有播種之功於民公劉至于大王王季厯及千載越異代而别世載其功業為天下所歸文王受命武王遂定天下盛徳之隆大雅之初起自文王至于文王有聲據盛隆而推原天命上述祖考之美小雅自鹿鳴至于魚麗先其文所以治内後其武所以治外此二雅逆順之次要於極賢聖之情著天道之助如此而已矣又大雅生民及卷阿小雅南有嘉魚下及菁菁者莪周公成王之時詩也傳曰孔氏曰未知此傳在何書文王基之武王鑿之周公内之謂其道同終始相成比而合之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為正經其用於樂國君以小雅天子以大雅然而饗賓或上取燕或下就何者天子饗元侯歌肆夏合文王諸侯歌文王合鹿鳴諸侯於鄰國之君與天子於諸侯同天子諸侯燕羣臣及聘問之賔皆歌鹿鳴合鄉樂此其著略大挍見在書籍禮樂崩壊不可得詳大雅民勞小雅六月之後皆謂變雅美惡各以其時亦顯善懲過正之次也問者曰常棣閔管蔡之失道何故列於文王之詩曰閔之閔之者閔其失兄弟相承順之道至於被誅若在成王周公之詩則是彰其罪非閔之故為隱推而上之因文王有親兄弟之義又問曰小雅之臣何以獨無刺厲王曰有焉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之詩是也漢興之初師移其第耳亂甚焉旣移又改其目義順上下刺幽王亦過矣 朱氏曰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㑹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及其變也事未必同而各以其聲附之
  周道郁夷
  地理志右扶風郁夷縣注詩周道郁夷顔氏曰四牡詩周道倭遟韓詩作郁夷言使臣乗馬於此道
  管蔡
  郡國志河南中牟有管城管叔邑河内山陽有蔡城蔡叔邑山陽故城在懐州修武縣西北 括地志鄭州管城縣今州外城即管國城叔鮮所封豫州今蔡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國外城叔度所都城也有蔡岡在縣東十里因名 宋忠云胡徙居新蔡 輿地志平侯徙新蔡
  昆夷 混夷 串夷 周穆王伐畎戎
  孫毓曰按書傳文王七年五伐有伐密須犬夷黎䢴崇漢匈奴傳周西伯昌伐畎夷注畎夷即畎戎也又曰
  昆夷或作混又作緄竝音工本反亦曰犬戎山海經云黄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説文赤戎木犬種故字從犬 隴以西有畎戎 史記自隴以西有緄戎 緜混夷駾矣音昆説文引詩犬夷呬矣皇矣串夷載路鄭氏曰即混夷西戎國名 孟子文王事昆夷書大傳注引詩畎夷喙矣
  玁狁
  史記匈奴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顔氏曰皆匈奴别號 晉灼曰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 孟子大王事獯鬻曹氏曰西北二邊相掎角為宼故征玁狁則西戎作伐西戎則玁狁平 漢匈奴傳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于酆鎬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名曰荒服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往城于方 朔方
  毛氏曰方朔方近玁狁之國也 朱氏曰今靈夏等州之地 曹氏曰即六月所謂侵鎬及方郡縣志夏州朔方縣什賁故城在縣治北即漢朔方縣之故城也詩所謂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蘇建築朔方什賁之號葢蕃語也程氏曰城朔方而玁狁之難除禦戎狄之道守備為
  本不以攻戰為先也 史記匈奴傳戎狄逐周襄王暴虐中國故詩人歌之曰出輿彭彭城彼朔方 漢書宣王興師征伐詩人美大其功曰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西戎
  朱氏曰昆夷也 後漢西羌傳武乙暴虐犬戎冦邊周古公踰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厯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時季厯復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後二年周人克余無之戎於是太丁命季厯為牧師自是之後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竹書紀年及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
  南有嘉魚
  毛氏曰江漢之間魚所產也 左太冲蜀都賦嘉魚出於丙宂陸氏曰丙宂在漢中沔陽縣北宂口向丙故曰丙 類要丙水出丙宂在興州順政縣今沔州文選注丙地名有魚宂二所常以三月取之 丙者向陽宂也 輿地記宂口廣五六尺泉源垂注有嘉魚
  常以三月自宂下透入水 大景山在興州南七十里與小景山相連本作丙以避諱改相傳北有丙宂產嘉魚
  四海
  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疏曰夷類有九畎夷千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𤣥夷風夷陽夷又𤣥菟樂浪髙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蠻類有八天竺咳首僬僥跂踵穿胷儋耳狗軹旁脊戎類有六僥夷戎夫老白耆羌鼻息天剛狄類有五月支穢貃匈奴單于白屋
  焦穫
  毛氏曰周地接于玁狁者 爾雅十藪周有焦護孫炎云周岐周也郭璞注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寰宇記焦穫藪在京兆府涇陽縣北外十數里亦名瓠口 溝洫志韓水工鄭國説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瓠口為渠 班彪北征賦夕宿瓠口之𤣥宫注以為焦穫 朱氏曰焦未詳所在穫郭璞以為瓠中今在耀州三原縣孔氏曰澤藪在瓠中而藪外接于玁狁
  鎬方
  鄭氏曰鎬也方也皆北方地名 孔氏曰漢劉向疏云吉甫之歸周厚賜之其詩曰來歸自鎬千里之鎬猶以為逺鎬去京師千里顔師古注鎬非豐鎬之鎬王肅以為鎬京王基駁之 朱氏曰劉向以為千里之鎬則非鎬京之鎬矣未詳所在方疑即朔方也
  涇陽
  鄭氏曰涇水之北孔氏曰水北曰陽 通典今涇原州地竝涇水之陽 郡縣志原州平涼縣本漢涇陽縣地今縣西四十里涇陽故城是也涇水源出百泉縣西南涇谷地理志笄頭山淮南一名薄落山故涇水亦曰薄落水 平凉縣今屬渭州 孔氏曰涇去京師為近
  太原
  禹貢既修太原顔師古曰即今晉陽 黄氏曰晉太原大鹵大夏夏虛晉陽凡六名 朱氏曰太原亦曰大鹵今在太原府榖梁傳中國曰大原夷狄曰大鹵 左傳注大鹵太原晉陽縣漢太原郡治晉陽 後漢西羌傳穆王遷戎于太原夷王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宣王遣兵伐大原戎不克 周語宣王料民於大原 孔氏曰杜預云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千畝則王師與姜戎在晉地而戰也 毛氏曰至于大原言逐出之而已 史記戎狄逐周襄王暴虐中國故詩人歌之曰薄伐獫狁至于大原 九域志古京陵在汾州周宣王北伐獫狁時立郡縣志在平遥縣東七里漢京陵縣又曰太原臺駘之所居 帝王世紀帝堯徙晉陽即今大原也 地理志趙西有太原秦莊襄四年初置大原郡漢二十一縣 唐開元十一年改并州為大原府髙齊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開皇十年於州城中古晉陽置太原縣在州東二里百六十歩太平興國四年省入榆次 薛氏禹貢解曰太原在榆次縣 左傳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逺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中行穆子敗狄于太原注晉陽縣
  中鄉
  鄭氏曰美地名
  蠻荆
  毛氏曰荆州之蠻也 鄭語史伯曰當成周者南有荆蠻注芉姓之蠻鬻熊之後也叔熊逃難於濮而蠻濮蠻邑蠻芉蠻矣謂叔熊 晉語叔向曰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荆蠻注荆州之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東夷國守燎故不與盟 吳語有蠻荆之虞 後漢南蠻傳槃瓠後滋蔓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周世黨衆彌盛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詩人謂蠻荆來威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曹氏曰宣王北伐之事大矣然止見於六月之詩其所任者吉甫一人而已至於南征在小雅見於采芑者則命方叔在大雅見於江漢者則命召虎見於常武者則命大師皇父而各言其成功則荆蠻淮夷之作難非一時其所任非一人
  東都
  朱氏曰東都洛邑也周公相成王營洛邑為東都以朝諸侯周衰久廢其禮至宣王復㑹諸侯 左傳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 通鑑外紀成王使召公先相宅周公至洛師復卜申視營築謂之王城是為東都制郊畿方六百里因西土為方千里分為四縣縣有四郡郡有鄙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均書傳云五年營成洛邑晁氏曰昔夏后初都陽城南踰洛陽百里而逺成湯遷亳殷東踰洛陽五十里而近皆㑹洛陽而不都周興武王既定鼎郟鄏厥後召公相宅洛邑周公營成周其意盛矣而成王卒不果遷逮夫宣王中興自濟之洛狩于圃田及于敖山因以朝諸侯車攻之詩作焉豈不欲成周召之志歟且宣王嘗狩于岐而石鼓之詩亦偉矣夫子乃舍而弗録得非岐之狩為常而東都之狩非常乎惜夫宣王卒亦不果遷也至平王是遷而周衰矣 王氏曰成王欲宅洛者以天事言則日東景朝多陽日西景夕多隂日南景短多暑日北景長多寒洛天地之中風雨之所㑹隂陽之所和也以人事言則四方朝聘貢賦道里均焉非特如此而已懲三監之難毖殷頑民遷以自近洛距姝邦為近則易使之遷作王都焉則易以鎮服也雖然鎬京宗廟社稷官府宫室具在不可遷也故於洛時㑹諸侯而已何以知其如此以詩考之宣王時㑹諸侯於東都而車攻謂之復古 駕言徂東毛氏曰東洛邑也
  文武竟土
  曹氏曰岐周之地迫近西北二邊鎬方焦穫之地嘗為其所據
  甫草
  韓詩作圃草 鄭氏曰甫田之草也 鄭有甫田音補謂圃田鄭藪也 呂氏春秋九藪梁之圃田 爾雅十藪鄭有圃田 穆天子𫝊天子里甫田之路東至于房左傳鄭有原圃郡國志河南中牟縣有圃田澤 郡縣志圃田澤一名原圃在鄭州中牟今屬開封府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水經注東西四十餘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管城縣界水經注北佩渠水曹家陂又溢而北流為二十四陂在管城縣東三里 水經注云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東逕滎澤北東南分濟厯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黄草述征記曰踐縣境便覩斯卉窮則知踰界詩所謂東有圃草也 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西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 朱氏曰甫草甫田也後為鄭地宣王之時未有鄭國圃田屬東都畿内故往西也陳氏曰九州川浸澤藪名在職方不屬諸侯之版而
  詩不以圃田繫鄭春秋不以沙麓繫晉略可覩矣周季諸侯始擅不朌之利齊斡山海而桃林之塞郇瑕之地晉實私之甚者至周歳貢百二十金於魏以易温囿韓詩東有圃草 補傳曰甫田易野也易野以車為主故用以選車田車既好是也
  
  郡縣志敖山在鄭州滎澤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在敖鄗之間二山名在滎陽縣西北 宋武北征記曰秦時築倉於山上漢髙祖亦因敖倉傍山築甬道下汴水踐土臺故王宮在縣西北十五里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所置仲丁遷于囂此也詩薄狩于敖皆此地 括地志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周時名北制在敖山之陽 水經濟水東逕敖山北注云詩薄狩于敖山上有城殷仲丁所遷秦置倉於其中亦曰敖倉城鄭氏曰敖鄭地今近滎陽 呂氏曰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設七覆于敖前則敖山之下平曠可以屯兵翳薈可以設伏東有甫草即此地 郡國志河南滎陽有敖亭周宣王狩于敖 補傳曰敖險野也險野以人為主故用以選徒
  漆沮
  禹貢雍州漆沮既從蔡氏曰漆水寰宇記自耀州同官縣東北界來經華原縣合沮水沮水地志出北地郡直路縣東今坊州宜君縣西北境也寰宇記沮水自坊州昇平縣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二水相敵故竝言之既從者從於渭也 朱氏曰漆沮在西都畿内涇渭之北所謂洛水今流入鄜坊至同州入河 段氏曰書所謂漆沮在灃水之東為渭之下流吉日漆沮乃㑹於東都繼田獵之後則宜為下流之漆沮葢逺厯鄜坊北之東都為地近 李氏曰禹貢東過漆沮即此漆沮是也 孔氏傳在涇水之東一名洛水與自土沮漆者别也此職方氏所謂雍州其浸渭洛非河南之洛也水經注洛水闞駰以為漆沮之水史記正義括地志云洛水源出慶州洛源縣此非古公所度漆沮也
  南山
  幽幽南山劉氏曰鎬京之陽終南之山嚴氏曰周都豐鎬面對終南故天保祝君斯干考室節南山刺師尹皆指此山
  沔水
  晉語公子賦河水注河當作沔宇相似誤也嚴氏曰杜詩云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與此詩意同
  
  輿地廣記興元府襃城縣故襃國漢置襃中縣 括地志襃國故城在縣東二百步國都城記襃國姒姓夏同姓所封 水經注石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襃水又東南厯襃口即襃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襃水又南逕襃縣故城東襃中縣也本襃國又南流入于漢南鄭縣故襃之附庸周顯王之世蜀有襃漢之地至六國椘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略取焉晉語周幽王伐有襃 鄭語襃人襃姁 魯詩閻妻扇方處 班偼伃賦哀襃閻之為鄄
  百川沸騰
  周語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注西周鎬京也邠岐之所近三川涇渭洛洛即漆沮震動也地震故三川亦動 伯陽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代之季矣是歳也三川竭岐山崩
  
  孔氏曰左傳桓王與鄭十二邑向在其中杜預云河内軹縣西有地名向上則向在東都之畿内也軹縣唐省入孟州濟源 水經注云向城北向岡左傳襄十一年諸侯伐鄭師于向 朱氏曰都大邑周禮畿内大都方百里小都方五十里皆天子公卿所封也向在東都畿内今孟州河陽縣是也 九域志同州有向城詩作都于向謂此
  蘇公
  鄭氏曰蘇畿内國 孔氏曰左傳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則蘇國在溫杜預曰今河内温縣是東都畿内也春秋時蘇稱子此云公者葢子爵而為三公書司寇蘇公鄭語已姓昆吾之後僖十年溫子奔衛傳云蘇子注國於溫故曰溫子世本蘇成公作箎 寰宇記故溫城在孟州溫縣西三十里地理志河内郡溫縣故國已姓蘇忿生所封
  暴公
  鄭氏曰暴畿内國 春秋文八年公子遂㑹雒戎盟于暴杜氏注鄭地朱氏曰戰國及漢時有人姓暴世本暴辛公作塤 譙周古史考云古冇塤箎尚矣風俗通暴辛公周諸侯也
  有北
  毛氏曰北方寒涼不毛之地 莊子窮髪之北
  楊園 畝丘
  毛氏曰楊園園名朱氏曰下地也畝丘丘名爾雅釋丘云如畝李巡曰謂丘有壟界如田畝 朱氏曰髙地 孔氏曰於時王都之側葢有此園丘詩人見之為詳
  東國 譚見前
  孔氏曰譚國在京師之東 陳氏曰晉之乗楚之檮杌魯之春秋皆東遷之史也古者諸侯無私史有邦國之志則小史掌之而藏周室魯人所謂周人御書晉人所謂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有董史者也是故費誓繫於周書漢汝江沱至於譚大夫下國之詩皆編入於南雅 朱氏曰小東大東東方小大之國也自周視之則諸侯之國皆在東方文中子龔氏注周之侯國各得獻詩扵王若大東漸漸之石之類是也
  氿泉
  毛氏曰側出曰氿泉音軌 釋名流狄而長如車軌
  江漢南國之紀
  鄭氏曰江漢南國之大水 曹氏曰江漢受百川之水而注之海使無泛濫之患所以紀理南國此詩指江漢而言盡瘁以漸漸之石之詩考之幽王時荆舒嘗叛命將徂征則從征役之事者多矣禹貢江漢朝宗于海黄氏曰江漢至荆州合流去海猶逺而已有朝宗之勢俗疆扵此示訓 孔氏曰幽王之時楚己强矣 鄭語史伯謂桓公曰南有荆蠻不可以入
  艽野
  毛氏曰逺荒之地 蘇氏曰艽地名
  淮水 三洲
  禹貢導淮自桐栢東㑹于泗沂東入于海 朱氏曰淮水出信陽軍桐柏山至楚州漣水軍入海 地理志南陽郡平氏縣今唐州桐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水經胎簪山淮水所出東南至淮陵今招信縣入海 孔氏曰鄭於中𠉀握河紀注云昭王之時鼓鐘之詩所為作者依三家為説也水中可居曰洲朱氏曰三洲淮上也蘇氏曰始言湯湯水盛也
  中言湝湝水流也終言三洲水落而洲見也言幽王之久於淮上也 呂氏曰三洲作詩者賦其所見也
  信南山
  董氏曰南山終南山也雍州之山終南則禹固治之矣括地志終南山一名南山劉氏曰終南在鎬京之南
  瞻彼洛矣
  毛氏曰洛宗周浸溉水也 職方氏雍州其浸渭洛易氏曰按漢志左馮翊懐徳縣即彊梁原之洛水説文洛水出左馮翊歸徳北夷中東南入渭懐徳即京兆之富平縣今屬耀州即馮翊之地北條荆山在縣西正洛水之源也孔安國注禹貢漆沮亦曰洛水出馮翊北又一洛水出慶州洛源縣有白於山在縣北三十里洛水所出因以名縣東流至鄜州洛交縣又東南流至京兆府雲陽東又經同州澄城西北去富平之懐徳亦近非禹貢導洛自熊耳之洛淮南墜形訓洛出獵山在北地西北夷中洛東南流入渭詩云瞻彼洛矣是也 括地志洛水一名漆沮水源出慶州洛源縣白扵山東南流鄜丹同三州至華隂北南流入渭王氏曰洛東都之所在也呂氏曰毛傳以洛為宗周之浸水洛水雖出扵京兆上洛西山然其流尚微此詩所謂洛葢指東都也 朱氏曰洛水在東都㑹諸侯之處言天子至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師 蔡氏曰洛水地志云出𢎞農郡上洛縣冢領山水經謂之讙舉山今商州洛南縣至鞏縣入河今河南鞏縣 左傳雒汭在䡗縣南 水經注山海經洛水成皋西入河謂之洛汭 張儀曰什谷之口史記音義鞏縣有鄩谷水
  鎬京
  今京兆長安縣昆明池北鎬陂 郡縣志周武王宫即鎬京也在京兆府長安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穿昆明池於此鎬京遺趾淪陷焉 括地志滈水源出長安縣西北滈池水經注云滈水承滈池北流入渭孟康曰長安西南有鎬池 古史考武王遷鎬長安豐亭鎬池也 荀子武王以鄗與鎬同 秦紀鎬池君 水經渭水東北與鄗水合注水上承鎬池扵昆明池北武王所都漢穿昆明池扵是地今無可究 赫赫宗周毛氏曰鎬京也周宗既滅鄭氏曰周宗鎬京也
  檻泉
  爾雅檻泉正出涌出也 説文作濫
  蠻髦
  毛氏曰蠻南蠻也髦夷髦也 鄭氏曰髦西夷别名武王伐紂其等有八國從焉 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髳髦音義同孔氏曰髳在巴蜀 括地志姚府以南古髳國之地有髳州唐地理志諸蠻州有髳州
  謝 召伯
  郡國志南陽郡宛縣本申伯國棘陽縣東北百里有謝城朱氏曰謝邑名巾伯所封國也今在鄧州信陽軍 鄭語桓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史伯曰惟謝郟之間是易取也注謝申伯之國今在南陽謝西有九州一千五百家曰州郟南謝北虢鄶在焉 輿地廣記棘陽故謝國漢為棘陽縣屬南陽其後省故城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北 水經注泚水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 崧高于邑于謝南國是式毛氏曰謝周之南國也召伯周語注召公召康公之後穆公虎也
  滮池 北流
  鄭氏曰豐鎬之間水北流毛氏曰滮流貌 水經注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世傳以為水名 寰宇記渭水西自京兆鄠縣流入長安漢建元三年造便橋跨渭斯滮池之别名西北合渭水説文作淲沱九域志京兆府氷池按十道志名彪池亦名聖女泉
  荆舒
  鄭氏曰荆謂楚也舒舒鳩舒鄝舒庸之屬 春秋莊十年書荆僖元年始書楚孔氏曰殷武荆楚并言之楚之稱荆久矣 公羊傳荆者州名也 榖梁傳謂之荆狄之也聖人立必後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 地理志成王封熊繹扵荆蠻為楚子居丹陽 左傳熊繹辟在荆山 括地志歸州巴東縣東南四里歸故城熊繹之始國也 輿地志秭歸縣東有丹陽城 春秋有舒在今廬州舒城縣舒鳩今無為軍巢縣舒蓼在安豐縣舒庸東夷國謂之羣舒皆偃姓皋陶後 世本舒鮑偃姓國 孔氏曰又有龍舒地理志廬江郡舒縣故舒國龍舒縣羣舒之邑龍舒故城
  在無為軍廬江縣西唐世系表舒又曰羣舒舒蓼舒庸舒鳩一國而有五名朱氏曰荆楚本號舒近楚
  西戎見前 東夷
  左傳椒舉曰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後漢西羌傳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見竹書紀年戎圍犬丘書序成王既伐東夷孔氏注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貊之屬武王克商皆通道焉孔氏疏漢有高駒麗扶餘馯即韓也北方曰貉又云東北夷也


  詩地理攷卷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