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日本外交政策之步驟
日本之外交。可謂獨擅勝場。其致詞命於列強。措辭無不委婉。其修儀文於交際。形式靡不謙恭。雖其胸中自具甲兵。而周旋無不中禮。其目光甚遠。其佈置極周。而其忍耐力亦最厚。且其承有天運之自信力亦最強。其於外交也。如樗蒲然。每次所拈。不過一葉。而所拈者無論美惡。要皆適用。然在彼掌握中。旁觀要莫由知其如何支配也。又如行軍然。遙遙佈置。密而不露。敵人祗見其作戰上之行動。而究莫識其廟算之所在也。故自歐洲戰起以來。迄今三月餘。其外交上之活動。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初無躁急之志。而外人除見其所得之尺寸外。亦終莫明其注目之點。其或者亦不過虛爲揣測而已。蓋此三月內。日本之行動。固猶是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之手段也。吾人今且不論其隱藏不露最後之大計劃。且先卽其近時外交上之步驟而一爲囘溯之如下。(一)本年八月四日。日本外交部宣言。謂日本惟望和平之得早囘復。戰禍之不致蔓延。日本之能確盡其中立之責。此等宣言。所以使各國知。尤所以使中國知。照此云云。固中外人之所同爲欣慰者。是爲其外交之初點。(二)其外交部之宣言中。另有聲明。謂如英國設有被擾累等情。則日本以同盟關係故。必將履行其條約上之義務。以完同盟之責云。按此則英國雖或視盟約爲具文。而不欲日本之攙入。然日本執此爲由。各國終無以阻之也。此正如善博之針鋒相對者。(三)日本外交政策之暴露者。乃爲八月十六日致哀的美敦書於德。是固關係最大而出人意表者。書中略謂大日本帝國政府。爲根據於保持東亞和平。履行英日同盟條約故。特以二事爲德政府勸。一爲德艦之在中國與日本者。須速離去。或卸其軍裝。一爲德須於九月十五日以前。將靑島租地。完全授與日本。不得有所減損。亦不得附有條件。以便隨時歸還中國云。夫日本爲保持平和計。則卽不免於戰。在中國似無可慮。日本以勸吿之道。待遇德國。而所要求者。不過二條。在德國似無可怒。日本爲履行條約故。而使英國遠東之商業。不至有所妨礙。在英國似更無所用其疑忌。且也以靑島論。德與中國爲對待。有日本以爲之居間。似可免直接交還中國之嫌。就中國言。以旣被佔之領土。一旦不費手續而得珠還合浦之利。更應不勝其厚我之感。以兩大條件之提出。而限之以七日答復。由是不得答而以至於戰。則更可由德尸其咎。而日本不必負其責。(四)七月十八日。英駐北京公使。曾假路透電以宣慰人心。謂日本此次在太平洋用兵。當以在中國海之內爲限。若爲保其太平洋中商務之必要時。自亦不拘。惟不得沿太平洋而西。且除德在東亞之屬地外。更不得侵犯他國之屬地云。按英使此文。首提日本兵事範圍。僅限於中國海。固足以爲世界各國慰。惟其後乃有三例外以爲之前驅。如謂爲保其商務計。則不拘其在太平洋何方。是其商務所及。卽爲其兵力所可及也。謂不得沿太平洋而西。則無妨沿太平洋而東而南也。謂除德屬外不得有所侵犯。是明許以得佔而有者。不僅一靑島也。此三例外。愈推愈廣。幾失其主文之本意。爲日本大擴範圍。假使日本外交界當此。必不肯預爲寬假若此。於此足見英之失敗而日之進步也。(五)德旣置日文於不答。日遂宣戰於德。此固爲人所易料者。蓋以德必不肯從其要求也。日本宣戰文中。首以靑島之亟亟預備軍事爲德罪。又以德在東亞之兵艦。爲有礙英日之商務。爲有損東亞之和平。夫德人當日在靑島之預備。實僅爲自衞計。絕無攻人之志。如必以卸除武裝。受人管轄。方爲不悖於理。是惟英日可以有武力自衞。而德人不得有武力自衞也。故使靑島而實有預備攻人之據也。固爲日本之所當干涉。乃以僅謀自保故。而遽以此責之。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耳。(六)九月五日。日本外相在下議院演說。謂德人之舉動。實於英日兩國之商務。殊多危險。吾人視商務實爲至重要之事。今英旣以此而求援於日。吾日旣於英有同盟之關係。自不得不從其所求云。味其語意。蓋以日本之加入於戰。非爲其本意。乃由於英國之請願。是被動而非主動者。且其宗旨。仍在於維持和平也。其所佔外交之地位蓋如此。(七)迨九月六日。日本下議院乃撥定軍費五百三十萬元。核其數。與當年日以遼東半島及旅順交還中國所得之代價同。此五百三十萬元之戰費。不知日後將取償於英。或取償於德。或取償於中乎。抑由日本自任之乎。一言以蔽之曰。終必取相當之代價而已。(八)九月八日。日本運兵旣竣。而其飛艇乃游翔於靑島之上。俾衆知其專注意於靑島。而無別種之企圖者。人心乃爲之稍安。(九)按以上八條所述之情形。似日本舍靑島外。固無他項之營謀。然未幾而日艦乃突抵龍口。其軍隊且登岸。擬由該地越過中立區域而攻靑島。其所據以爲辭者。以爲此乃爲行軍上之必不能免。且非此則靑島之下。更須曠日持久。固不如由此之爲直捷有益也。惟以此行動故。而日本乃遂佔德人勢力範圍以外之領土矣。(十)日本旣有上述之行爲。以破壞中國之中立。乃更設法以寬中政府之心。以爲中國於此。固可援昔年俄日戰爭劃定遼東爲戰區之成例。卽劃龍口至靑島爲戰區。以蘄合乎法例。如此則中國可以不負責任云。中政府乃亦樂得行此以圖自免焉。(十一)中日旣商定劃區之法。以見諸實行。日本乃更出外人之不意。突以兵力佔據濰縣車站。且駸駸以達濟南。而沿鐵路德人所有之礦產。亦盡爲收取焉。日人固仍曰。此固爲行軍上之必要。非此則無以爲攻取之地也。日人於此。旣佔據德人權力之所不及。更佔據德人權力之所已及。是固中外人之所共見者。蓋由是而德人之權利。日遂盡以兵力有之矣。(十二)除上述種種外。日本之行動。乃專屬於開始攻擊靑島以迄靑島之投降。然日人在山東所得之憑藉力。旣已不少。而靑島德人之軍火又窮。於是一片降旗。遂不得不出於靑島礮臺之上。由是日本乃接收靑島。送德俘至東。將取靑島歷史上中德之地名而改易之。至於今而人蓋以爲瞭然於日本之處心積慮矣。要之。日本外交上之步驟進一步。則此一步之足跡方顯。方其舉足之始。終非外人之所易窺測。以上十二條之步驟。人盡以爲以佔有靑島。爲其歸宿。而不知是猶爲其盤旋騰挪之行動。而非其最後之絕大目的。吾人第細觀其蛛絲馬跡。而可以逆億知之。且以俟諸後論可乎。
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