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诸上善人咏  明 道衍撰   诸上善人咏目次

  文殊师利菩萨(一)  普贤菩萨(二)  普慧菩萨(三)  天亲菩萨(四)  马鸣菩萨(五)  龙树菩萨(六)  五通菩萨(七)  庐山慧远法师(八)  慧持法师(九)  道珍法师(十)  昙鸾法师(十一)  南岳思大禅师(十二)  慧命禅师(十三)  静霭禅师(十四)  僧厓禅师(十五)  天台智者大师(十六)  道喻禅师(十七)  洪法师(十八)  登法师(十九)  道绰禅师(二十)  善导和尚(二十一)  法照禅师(二十二)  少康法师(二十三)  慈恩窥基法师(二十四)  怀玉禅师(二十五)  英法师(二十六)  衍法师(二十七)  僧惟岸(二十八)  僧惟恭(二十九)  怀感法师(三十)  智廉上人(三十一)  藏禅师(三十二)  僧昙鉴(三十三)  大行禅师(三十四)  道昂法师(三十五)  集维那(三十六)  宪章法师(三十七)  僧志通(三十八)  僧法智(三十九)  僧雄俊(四十)  僧自觉(四十一)  永明智觉禅师(四十二)  四明法智法师(四十三)  慈云遵式法师(四十四)  昭庆省常法师(四十五)  灵芝元照律师(四十六)  龙井元净法师(四十七)  孤山智圆法师(四十八)  天衣义怀禅师(四十九)  圆照宗本禅师(五十)  黄龙悟新禅师(五十一)  大通善本禅师(五十二)  长芦宗赜禅师(五十三)  真歇清了禅师(五十四)  慈受怀深禅师(五十五)  白莲咸教主(五十六)  晦庵慧明法师(五十七)  楂庵有严法师(五十八)  桐江择瑛法师(五十九)  喻弥陀(六十)  石芝宗晓法师(六十一)  慈照宗主(六十二)  忧昙宗主(六十三)  寂堂师元禅师(六十四)  天目中峰和尚(六十五)  玉冈蒙润法师(六十六)  云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天如惟则禅师(六十八)  旨观主(六十九)  西斋梵琦禅师(七十)  二沙弥(七十一)  尼大明(七十二)  尼净真(七十三)  尼悟性(七十四)  乌场国王(七十五)  宋世子(七十六)  刘遗民(七十七)  张杭学士(七十八)  庾诜居士(七十九)  宋满(八十)  黄打铁(八十一)  汾阳老人(八十二)  张馗(八十三)  韦文晋观察使(八十四)  元子平(八十五)  房翥(八十六)  张善和(八十七)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白居易少传(八十九)  文潞公(九十)  苏文忠公(九十一)  杨杰提荆(九十二)  王古侍郎(九十三)  马玕侍郎(九十四)  江公望司谏(九十五)  冯揖给事(九十六)  王以宁待制(九十七)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陈瓘待制百  钟离少师(百一)  王仲回司士(百二)  胡闉宣义(百三)  王阗(百四)  孙如珪(百五)  季秉御药(百六)  金[奭-人+大](百七)  张纶总管(百八)  阎邦荣承务(百九)  王哀朝散(百十)  吴子章(百十一)  何昙迹(百十二)  韦提希夫人(百十三)  随皇后(百十四)  上党姚婆(百十五)  荆王夫人(百十六)  姚行婆(百十七)  广平夫人(百十八)  朱氏如一(百十九)  黄长史女(百二十)  李氏十四娘(百二十一)  陶氏十六娘(百二十二)

  

  诸上善人咏

    吴郡沙门 道衍

  文殊师利菩萨(第一)

  智德巍巍七佛师  金猊为座六铢衣  因中曾受迦文记  报尽还从净土归   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乃过去七佛之师。释迦会中示菩萨形。助扬圣化。居众菩萨之首。又称法王子。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世界。文殊发愿经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文殊为过去七佛之师。本来是佛。然其发广大愿求生极乐者。龙树论云。八十翁之舞。为教儿孙故也。

  普贤菩萨(第二)

  同体悲兴出世间  愿深如海行如山  一毛孔里经尘剎  犹往西方见圣颜   普贤亦云徧吉。在华严逝多林末会发十大愿。普为法界众生临命终时同生极乐。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大心菩萨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故依极乐世界亲近弥陀。蒙彼授记。方能化身无数普利一切众生界也。

  普慧菩萨(第三)

  善哉徧吉是伊兄  尘劫之前觉道成  悲愿度生无有尽  苇江会里亦彰名   普慧。普贤弟也。其行愿有同於兄。长芦赜禅师集万人念佛。建莲花胜会。亲感二大菩萨预会证明。此说具载禅师传云。

  天亲菩萨(第四)

  三昧圆成道外降  论明唯识世无双  不惟白日升兜率  又欲超生向乐邦   天亲菩萨。北天竺人也。多造论。有唯识.金刚般若等。虽升兜率内院亲近弥勒。然着无量寿论。有求生净土偈及五门修法。若人依此力行。超往极乐有何疑乎。

  马鸣菩萨(第五)

  通宗造论贵全成  系念弥陀甚发明  五浊众生能起信  定超乐国证无生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也。尝着起信论。发明系念西方。最为切要。菩萨三贤位满。已入初地。如佛记龙树住於初地生净土等也。

  龙树菩萨(第六)

  妙用无方显大中  论成能破有无宗  释尊昔日曾悬记  极乐真归始奏功   龙树菩萨。第十四祖也。南天竺人。受具后於九旬中诵通三藏。深入法忍。造中观论.智度论.十住毗婆沙等。多赞西方。劝人念佛。有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为现身。故我归命礼。若人欲疾得。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大乘菩萨尚欲求生。故世尊悬记。具缚凡夫何所恃而不信哉。

  五通菩萨(第七)

  度生无尽积功多  遥往西方请佛陀  五十大心随圣像  丹青从此遍娑婆   五通菩萨。天竺鸡头摩寺僧也。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五通取叶所在。图写流布。后以丹青摸徧于娑婆界也。载在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

  庐山慧远法师(第八)

  不出庐山种白莲  开坛立社集群贤  圣容三睹金池上  知与弥陀大有缘   东晋慧远法师。俗贾氏。雁门人。学通儒老。年二十余见道安法师。因听讲般若。豁然开悟曰。九流异仪皆糠秕耳。后入庐山。刺史桓伊创东林居焉。影不出山者三十年。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时刘遗民.雷次宗等一十八人依远游止。拉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远於净土六时礼诵。精进不退。十年三睹弥陀圣相于金池上。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师志在吾先。何来之迟。既而与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净土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往生决矣。七日后果令终。弟子举葬西岭。谢灵运作铭。张野作序。大宋追谥圆悟大师。有杂文十卷号庐山集。行于世。师为莲社之始祖云。

  慧持法师(第九)

  爱绳掣断志西方  度量冲深道果香  远老是兄同结社  埙篪迭奏韵悠扬   慧持法师。远公之弟也。度量冲深。风神俊爽。与兄集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一日辞兄入蜀。远留之不可。叹曰。人生爱聚。汝独乐离也。持曰。若滞情爱聚。本不应出家。今既割爱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於是怅然而别。先兄往生矣。

  道珍法师(第十)

  匡庐迁化远尘埃  崖谷明如列炬开  五苦才离终见佛  来迎奚必用金台   梁道珍法师。天监中憩锡庐山。闻昔远公结社净修之。地心甚慕之。然其初心犹预。异时忽梦海上数十人橹舟前迈。珍问何之。对曰将适弥陀国也。珍曰愿随往得否。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弥陀一经子未之诵。如何求往也。珍觉后叹媿。若於圣法有差焉。遂专诵此经。后二年。俄堂虚户扃有捧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何初心犹预。故一此耳。珍谢曰。果能超三界出五苦。则珍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耶。珍亡之夕。崖谷光明洞然。若千炬交辉。乡民惊异。及旦即山问之。乃知珍亡往生之验(矣)。

  昙鸾法师(十一)

  弃却仙书受观经  长生何似学无生  齐声念佛看迁化  白日空中奏乐迎   后魏昙鸾法师。雁门人。少游五台。因感灵异遂求出俗。三乘教典俱能涉览。性嗜方术。闻江南陶隐居有长生法。千里就之。陶即授以仙经十卷。鸾喜以谓神仙可必致也。后还洛下。遇三藏菩提流支。问曰。佛道有长生乎。支叹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遂以十六观经授之曰。汝可诵此。依而行之。则舍秽土取净邦。寿命无量。获一切胜妙功德也。鸾深信其言。遂焚仙经而专观经。虽寒暑疾病不懈。一日正持诵次。忽一梵僧入室曰。吾龙树也。所居净土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鸾以所见胜异。死期至(矣)。即集众教诫。令高声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瞑目而终。一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南岳思大禅师(十二)

  禅坐衡山迹尚存  弥陀形梦道弥尊  休言不化众生去  三世如来一口吞   后周慧思禅师。武津人也。姓李氏。顶有肉髻。一夕梦梵僧劝出俗。思乃辞亲入道。及受具戒。日习坐一食。诵法华等经至满千遍。闻北齐慧文禅师有徒数百。其道盛行。乃往求法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得法华三昧。时居南岳行方等忏法。发愿往生。梦中感弥陀说法。於是陈主屡致慰劳。因为大禅师。将欲顺世。谓门人曰。汝当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法。无常迅速。宜各勉之。师泊然而逝。异香满室。颜色如生。思存日。或劝之曰。何不下山化度众生去。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却。何处更有众生可化。师之机用如此。其禀法弟子甚众。惟天台智者大师弘阐教观大其家光云。

  慧命禅师(十三)

  南岳齐心礼佛龛  愿於净土作同参  一朝合掌如蝉蜕  谁道俱年八十三   慧命禅师。深通教法。长习禅观。与南岳思禅师俱行方等忏法。悉愿往生。当命终时。跏趺面西。唱佛来也。合掌而蜕。俱年八十三。时人见天神幢旛。唱言善哉来迎而去。

  静霭禅师(十四)

  抽肠拔肺愿无边  为法之心铁石坚  舍此秽形生净土  一花开向觉王前   静霭禅师。性刚果。惟习禅理。因武帝灭佛。霭恨无力护法。告弟子曰。吾无益於世。当舍此身。自割手足布於石上。挂肠胃於树枝。割心捧之而卒。仍述偈以示众曰。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花开。弥陀佛所。

  僧厓禅师(十五)

  访道多年悟大乘  烧燃五指岂难能  临终天雨花无数  西上联翩六百僧   僧厓禅师。住益州多宝寺。其道大行。尝於城西烧上下五指供养净土三圣。道俗十万余人拥之。人问痛否。答曰心既无痛指何痛也。乃谓弟子曰。我灭度后。汝当善事病人及丑陋者。凡斯徒辈。多是大心菩萨权化。自非悟平等理何能一切恭敬。厓往生时。或见天花如雨。身被斑衲。携锡杖。与六百僧乘空西没。

  天台智者大师(十六)

  一心三观妙难思  净土犹能论十疑  坐卧面西终不易  香台宝树有归期   陈朝智者大师者。讳智顗。荆州华容人。俗陈氏。生时灵瑞不一。幼有奇相。肤不受垢。七岁入果愿寺。闻僧诵法华普门品。即随诵之。忽自忆记七卷之文。宛如宿习。十五礼佛像誓志出家。十八於果愿依僧绪剃落。二十进具。天嘉元年谒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思一见谓曰。昔灵鹫同听法华。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师入观三七日。宿通潜发。惟自明了。以所悟白思。思曰。汝所证非吾莫识。此法华三昧旋陀罗尼。纵令义学之师千万。不能穷汝之辩。汝可传灯。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大建元年辞思往金陵阐化。凡说法不立文字。以妙辩才无有碍尽。七年遣徒众之天台佛泷峰。陈宣帝创修禅居之。割租充众费。至隋炀帝请师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师常披一坏衲往来天台二十余年。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及示一心三观圆顿之旨。建寺造像写经度僧不可胜数。笃志西方。劝人进修。着十疑论。历代诸师於净土述作虽多。究其要妙无越此书。师临终时焚香命笔作观心偈。令弟子唱十六观名。诫众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行道力终不唐捐。梵音声终不诳人。言已趺坐而化。寿六十。异迹甚多。广如本传。

  道喻禅师(十七)

  栴檀三寸造如来  徧满虚空亦异哉  要是佛随心所现  棘林中有觉花开   隋道喻禅师出家於开觉寺。深信净土。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长三寸。后忽死。经七日而苏曰。我往西方见阿弥陀佛言曰。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白言。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其像徧满虚空告言。汝且还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期果感化佛来迎。光明照室。即便命终。开皇八年也。

  洪法师(十八)

  毗尼法相已坚持  况是西方念日驰  内院不生生净土  此心能有几人知   洪法师者。并州人。一生净业。手不执钱宝。临命终时。见兜率陀天童男童女来迎。洪曰。我期西方。不生天上。令徒众念佛。口云西方佛来迎也。言讫而逝。当仁寿四年。

  登法师(十九)

  高据猊床讲涅盘  听徒围绕尽生欢  劝称佛号生安养  遍界香云信可观   登法师者。深明教典。於并州兴国寺讲涅盘经。道俗来听。若长若幼皆令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劝共往生。至开皇十二年将徂之夕。异香迎接。及殡之时。光明香云遍诸聚洛。

  道绰禅师(二十)

  观经讲罢坐匡床  善导相资行益彰  豫感佛言临灭度  白毫三道照东方   道绰禅师居西河时。日讲观经熏修三昧。自穿槵珠劝人念佛。尝令善导入定。观得生安养否。佛言其道绰亡日当放白毫远照东方。此光现时来生我国。果绰亡日。三道白毫照于房内。梵音声终不诳人也。明矣。

  善导和尚(二十一)

  念佛长安化盛行  一声出口一光明  写经画壁难思议  无尽资粮助往生   唐善导。不知何许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说观经。导大喜曰。此真入佛之要津。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观门速超生死。於是常勤精进。每入佛室念佛。胡跪合掌非力竭不休。虽苦寒日又须流汗。续至京师普化四众三十余年。念佛者不计其数。诸有布施用写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和尚尝自念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此。后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变易。乃登高柳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堕。言已投身自绝。世传少康即和尚后身。

  法照禅师(二十二)

  五会缘兴感五云  佛声遥使帝宫闻  当年不受文殊教  历劫何由获妙熏   法照禅师。大历四年於衡州胡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云中有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后往五台。见竹林寺.照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遂作礼曰。末代凡夫知识浅陋。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何等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於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照又问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毋令间断。命终时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遂来并州广劝人念佛。德宗於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大康。见照劝化之盛。回奏。勑迎入内教宫人念佛又及五会。

  少康法师(二十三)

  自是弥陀大导师  一钱一念诱群儿  化行新定如杳益  多少迷流上宝池   少康法师。缙云仙都人。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内文字屡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康曰。若於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言未已光复闪烁。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遂至长安善导影堂。礼荐之余倐见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藉汝之功。同生安养。又路逢一僧云。汝欲化人。当往新定。即今严州也。康至。彼人无识者。乃以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若念一声与汝一钱。后经月余。俟钱者多。康曰。可念十声与一钱。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於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康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师一唱佛声。众见一佛出口。若贯珠焉。康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又有竟不见者。康临终时放光数道奄然而化。

  慈恩窥基法师(二十四)

  宗阐慈恩道不偏  三车随后是虚传  弥陀通赞垂方便  报满终期托九莲   窥基法师。姓尉迟。代郡人敬德之犹子也。少颕异倜傥。经书疏记过目成诵。三藏法师玄奘丐其出家。遂为僧入道。从奘受瑜伽唯识宗旨。着论凡百部。号百本论师。尝有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劝人念佛修净土。有谓基性豪侈。以酒肉妇女三车常随其后。目之曰三车法师。赞宁僧统修僧史。极非此说。慈恩一宗至今有焉。

  怀玉禅师(二十五)

  涌泉真境属天台  长坐松龛绝往来  课诵圣经三十万  迎归直得紫金台   怀玉法师。台州人也。执持律法。名节峭然。布□□食。长坐不卧。日念弥陀佛名五万声。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一日忽见西方圣众数如恒沙。内有一人擎一银台从窗而入。玉曰。我欲得金台往生。於是而隐。玉倍复精进。后闻空中有声云。师头上有光晕。请跏趺结印。时佛满室。遂说偈含笑而终。

  英法师(二十六)

  卷帙随身不暂抛  寻文证义只徒劳  当来欲得无生忍  不若回心系念高   英法师居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禅师道场。深入三昧。乃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盍期念佛不可思议。遂竭力净业。终归安养。

  衍法师(二十七)

  道绰垂慈讲观经  等闲心月忽开明  五年专念弥陀佛  即得黄金地上行   衍法师。遇西河绰禅师讲观经。始知观心念佛法门。遂捐文字。建立道场。日礼千拜。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五年功成。报归净土。

  僧惟岸(二十八)

  目瞻二圣果然殊  复记慈容写作图  童子愿随归净土  像前香沐即跏趺   惟岸。并州人也。专修妙观。出定。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久而不灭。岸顶礼叹泣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生无传焉。忽有二人自称画工。未展臂间圣相克就。而已二人不见。岸曰。吾之西行乃其时也。吾徒有从我者。当明言之。有小童子云。愿随师往。岸曰必能从我。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遂归寺香浴。于弥陀像前跏趺而去。岸即焚香像前。索笔书偈亦逝(矣)。

  僧惟恭(二十九)

  酒徒博侣日相交  行拟灵岿众尽嘲  不入泥梨非自力  只缘大觉愿王高   惟恭。山家荆州法性寺。慢上吞下。亲狎非类。或时暂暇则讲诵经文。期生安养。然而酒徒博侣日盈其室。寺僧灵岿其行肖之。荆人戏而嘲曰。灵岿作尽业。惟恭蹑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之曰。我既造业。焉能讳也。然赖西方教主。愍我愆尤。拔我涂炭。乾宁二年恭病死。人未知。岿出寺百步。路逢年少子弟六七人。衣彩执乐。若龟兹部。问其何来。年少曰来自西尔。惟恭上人所居何处。岿即指之。少年於怀中出一金瓶。瓶中取一莲华。其合如拳。渐渐开敷。其大如盂叶。叶之下迭出光明。望寺而驰。岿乃大惊。不得回顾。次日岿还寺。闻钟声。又见寺僧咸集门下。则曰惟恭夕且死(矣)。死之夕。寺僧有梦莲华光相以临其室。久而去。岿因感悟。遂守名节。亦成高迈云。

  怀感法师(三十)

  已知善导是良师  净土求生信不疑  欲启后人还造论  临终合掌向西驰   怀感法师。居长安千福寺。因善导和尚所劝。若能专念阿弥陀佛。当自有证。遂建三七日道场。未有其应。自恨罪深。欲绝食毕命。善导止而不许。三年专至。乃得见佛金相玉毫。始证三昧。造往生决疑论七卷。普化四众修此法门。临终佛迎。合掌而逝。

  智廉上人(三十一)

  身心廉洁道为依  有口何曾论是非  无灭无生端的别  莲华国里是真归   上人讳智廉。性纯确。是非不挂唇吻。遍参尊宿。於道汲汲。然一意西方净土。年八十二岁。无病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次日黎明告众曰。我已见阿弥陀佛。身长八尺。金相玉毫。海众围绕而说法言。诸上善人者。当起大信心。修诸善法。来生我国。说已即隐。我既见佛。往生必矣。言讫回身向西右胁而逝。

  藏禅师(三十二)

  六念精勤道已成  果然末后睹光明  诸天奏乐皆虚往  化佛来迎即启行   藏禅师。汾州人。早岁出游四方。徧礼塔庙。至老不受道俗礼拜。心诚行苦。不忘净土。命终之日。诸天奏乐次第来迎。请皆不赴。及西方化佛来迎。辞众而去。

  僧昙鉴(三十三)

  定里弥陀为洗心  缾中莲现感诚深  励声称号巡廓去  应上香台听法音   昙鉴。江陵人也。常愿身升极乐。面见阿弥陀佛。虽修一毫之善。亦回向庄严净土。一日定中。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又於瓶中出一莲华与之。出定与寺僧叙别。夜深巡廓。励声念佛。及旦依常问讯。趺坐而寂。

  大行禅师(三十四)

  松食荷衣不外求  法华三昧更精修  瑠璃地现开心眼  三世如来笑点头   大行禅师。齐州人。入泰山草衣木食。修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教师念佛。经三七日。夜将半。忽见瑠璃地。心眼开明。睹十方佛。遂右胁而终。异香数日不散。

  道昂法师(三十五)

  法花讲罢道圆成  音乐从空直下迎  天趣有生还有死  何如净土证无生   道昂法师。於相州讲法华经。闻众乐音从空而来报云。此兜率宫故下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从来不愿。所期西方。若音乐旋转自西来迎。吾当往(矣)。言讫香炉坠手。於高座上端坐而去。

  集维那(三十六)

  梁上传言岂热谩  求生净土本无难  临终念佛随超生  点铁成金一粒丹   集维那者。苏人。於万寿禅寺纲维多众。染患垂革。以衣盂之资二次请众念佛。命终后。居众寮放参时至。闻梁上云。集维那生净土(矣)。堂众惊骸。疑集无净业何以得生。斯须梁上复云。临终两度请大众念佛。故得往生。观集维那事。世人临终请人念佛。实为要道也。出宝珠集。

  宪章法师(三十七)

  教观该通德业优  人称虎子更无俦  法堂设坐跏趺去  不取金台誓不休   宪章法师。讳仲悯。三衢人。少年即通大小部。教苑中以虎子称之。后主浮石。尝大其言曰。吾座无五百众则不讲大部。不能如其言。故一生惟讲小部。洎章之终。急归本业寺。集大众于法堂。登师子座。方跏趺忽见西方银台自空至。乃唱曰。吾平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往生。何为不然。瞑目而终。

  僧志通(三十八)

  净土精修仰昔贤  事仪如法教遵圆  莲华开合灵禽集  即是西方境现前   志通。凤翔人。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深自庆幸。於是不敢西唾。不背西坐。如法修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花光明开合于前。通曰。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荼毗时。五色祥云覆其棺上。

  僧法智(三十九)

  不拘细律徇凡情  一念回心即往生  金色祥光中夜发  鸡鸣人起讶天明   法智。居天台山中。念佛为业。性多率略。不拘律仪。於国清寺兜率台昼夜念佛。时人多不信。忽一日徧辞道俗。我欲往生。令亲识设斋。终时金光照野。野鸡惊鸣。江上舟人谓言天晓。

  僧雄俊(四十)

  戒德全亏念不迷  阎王曾判入泥犁  须知佛力难思议  大火坑成白藕池   雄俊。城都人。善讲说。无戒行。所得施利用之非法。又曾还俗入军营中。后逃难再复僧相。大历年间忽死。见阎罗王判入地狱。俊高声曰。雄俊若入地狱。三世诸佛即成妄语。观经云。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俊虽造罪不作五逆。况平日念佛罔知其数。言已再苏。俄顷跏趺乘华台西往。

  僧自觉(四十一)

  净土慈尊坐宝莲  大悲引见岂无缘  幸舒金手来摩顶  决定西昂愿弗悛   自觉。真州人。发愿往生。一日似梦之间。大悲观音接见阿弥陀佛。遂举念化钱铸造大悲圣像。高四十九尺。造寺居之。一夕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乘云而至。垂金手按摩觉首曰。汝守愿弗悛。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然。后十年七月望日。一人在云间现半身。若毗沙门天王。谓觉曰。安养之期。於斯至(矣)。乃於大悲像前端坐而去。

  永明智觉禅师(四十二)

  化旺南屏孰与伦  诵经万善妙严身  径登上品莲台去  直得阎王敬礼勤   宋智觉禅师。讳延寿。丹阳人。姓王氏。后迁余杭。总角之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尝为北郭税务专知官。见鱼虾輙买放生。侵盗官钱。并为放生。事发坐死。俾赴市曹。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即杀之。否则舍之。而彼澹然无异色。乃舍之。投翠岩寺出家。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如尺鴳。巢于衣裓中。尝於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花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冥心自期曰。於此二途。有一切行。必成者。须七返拈着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七度并得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每日昼夜行一百八件佛事。初住雪窦。晚诏住永明寺。徒众二千。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决。有宗镜录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劝禅人兼修净土。及撰神栖安养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逝。后杭州一僧死入冥界。见阎罗王殿供养一画[巾*((ㄇ@人)/登)]。王晨昏顶礼。僧问主吏曰。此何人也。王日奉之。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世人未有不经王按而得生者。此禅师径往西方至上品上生。王故敬奉。其僧再苏。遂往杭州永明寻礼遗像。乃具言之。塔建于大慈山。

  四明法智法师(四十三)

  三昧熏修岂有涯  妙宗演出自名家  要期毕命生安养  不是焚身学外邪   法智法师。讳知礼。字约言。金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师传天台教观。出世承天。继住延庆。道化炽行。学徒如林。力行法华.般舟三昧。期生安养。尝与十僧结社。约忏修三载。自焚其身。决取净土。杨文公亿以书劝请住世。传法度人。师答以书。极谈法要。必欲如愿。公再四劝留。始改其辙。天台一宗。万世之下以师为准的。着指要.妙宗二钞。金光诸记。讲座谈尘曾无虚日。后於岁旦结光明忏七日为往生之期。至五日趺座而去。实天圣六年也。赵清献公抃铭其塔。

  慈云遵式法师(四十四)

  燃指陈词徧吉前  力行三昧自长年  临终请像为明证  直占西方上品莲   慈云法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人。叶姓。二十受具。学律於守初。继入国清。於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教观。雍熙初谒宝云通师。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大师讳日燃顶终朝。誓力行四修三昧。淳化初众请居宝云。讲说无间。灵异之迹具于本传。师惟以净土劝人。制大小本弥陀忏法。晨朝十念法。往生坐禅观法。念佛方法。十六观颂。念佛三昧诗。其他着述不复缀焉。寿六十九。明道元年十月十八日。令徒弟请弥陀像以证其终。葬于月桂峰下。

  昭庆省常法师(四十五)

  心比西湖水更清  造修慕远悟无生  缙绅贤士同成社  千古犹存净行名   省常法师者。住钱唐南昭庆院。克志净业。乃自刺指血和墨书花严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刊板印成千卷。分施千人。又以栴檀香雕毗卢舍那佛。像成跪地合掌发愿云。我与一千大众结净行社。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生安养国。王文正公且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同修念佛三昧。庐山莲社同其高风焉。

  灵芝元照律师(四十六)

  洞彻毗尼更立言  广慈得法领芝园  故乡清泰思归切  妙观才成即返辕   元照律师。字湛然。余杭人。少依祥符东藏惠鉴师学毗尼。及见神悟谦公讲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常披布伽梨杖锡持钵乞食于市。四主群席。晚居灵芝三十年。众常数百。着十六观经及弥陀经疏外。有芝园等集。自号安忍子。临命终时。讽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去。

  龙井元净法师(四十七)

  天竺山中解外魔  晚居龙井友东坡  净修七日无他障  即往莲邦礼佛陀   元净法师。字元象。杭人。姓徐氏。十二出家。就学於慈云。传天台教观。住上天竺。广聚学徒。教庠之盛冠两浙。元丰间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而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散闻。朝廷复令师住。众又集焉。三年谢去。居南山之龙井。在朝名士如赵清献公抃。苏文忠公轼及其弟辙。未莃泰观等咸为方外友。将终之时。入方园奄宴坐。谢宾客。招参寥子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已。七日出偈告众。右胁而化。号辨才法师。

  孤山智圆法师(四十八)

  以文鸣道是僧豪  独坐孤山行更高  但得众生开慧目  圣经笺疏肯辞劳   智圆法师。自号中庸子。从奉先源清师传天台氏学。居西湖孤山。与林和靖为邻友。笺注文字。虽病不癈。於弥陀教法尤克意焉。遂造弥陀经疏并西资钞。以劝发将来。及亡。以陶器二合而[疗-(日/小)+土]之。立石志名字年月。不用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此师预戒门人也。葬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复[疗-(日/小)+土]之。崇宁二年赐谥法慧大师。

  天衣义怀禅师(四十九)

  五迁名剎萃英贤  净土兼修不碍禅  竖起拳头推枕化  宝花池上绽青莲   义怀禅师。温州乐清人也。父以渔为业。怀稚时坐船尾随。父渔得鱼即付怀。怀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捶骂。乐而无悔。遂辞亲出家。依景德寺僧。天圣中试经得度。禀法于翠峰显禅师。凡五住道场。晚居池州栖山庵。化人念佛。有劝修净土说。示寂之夕。其徒智才问。卵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怀竖拳示之。推枕而逝。

  圆照宗本禅师(五十)

  延和殿里阐宗乘  人主称为福慧僧  报尽西归登上品  非惟名字续传灯   禅师讳宗本。常州人。性质直。少缘饰。貌礼碛。言无枝叶。蚤服勤苦。参怀禅师。言下契悟。初住苏之瑞光。杭州太守陈公襄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遂赴之。未几禅宗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诏本住慧林。召对延和殿。既退。上自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老居灵岩。闭户密修净业。曦律师尝神游净土。见一莲座。问彼土之人曰。此何人之座。曰大宋国僧宗本之座。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沐浴告众右胁若熟睡然。撼之已去。门弟子塔全身于灵嵓。

  黄龙悟新禅师(五十一)

  三关已透继黄龙  系念西方复用功  可谓有禅兼净土  於兔戴角更威雄   悟新禅师。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谒栖贤秀铁面不契。次参黄龙宗觉禅师。大悟玄旨。自号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继住黄龙。丛席大振。犹专意净业。有劝念佛文。其说明简切要。读之令人发哀起信。固知其为深得净土之旨者也。

  大通善本禅师(五十二)

  俨临于众屼如山  道誉扬扬蔼世间  不是虚承圆照后  须知接武向西迁   善本禅师。姓董氏。汉仲舒之后。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后迁于颕。遂为颕人。博通内外书。操履清修。参圆照本公坐定公。特顾之本。默契其旨。一时辈流俱列其下。后住净慈。继圆照之席。众辏如云。时号大小本。神.孝闻其名。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禅师。所至凡见佛菩萨立像不敢坐。齐馔以鱼胾名者不食。其防心离过。专志净业。盖有所从来。示寂之际。光明甚炽。

  长芦宗赜禅师(五十三)

  宗说俱通世共闻  莲华胜会策全勋  后人欲报劬劳德  修行须遵劝孝文   宗赜禅师者。号慈觉。住真州长芦寺。禅理洞悟。愿力弥深。然笃勤化物。乃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劝修念佛三昧。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万声。回向往生净土。各於日下以十字记之。有莲华胜会录。赜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年甚少。风貌清美。揖告赜曰。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赜乃取录。秉笔问曰公何名。白衣者曰名普惠。赜书已。又曰家兄亦曾上名。赜曰令兄何名。曰家兄名普贤。白衣者遂隐。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经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必有圣贤幽赞。故录以二大菩萨为首。有苇江集。内有劝孝文一百二十篇。多教人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灵芝照公称为近代大乘师。信然。

  真歇清了禅师(五十四)

  洞下诸师务密修  往生端的是良筹  称扬净土重重说  莽荡狂徒见合羞   真歇禅师。讳清了。左绵雍氏。嗣丹霞淳公。博究群典。行解相应。洞下一宗至师大振。历主名剎。因慕南海补怛洛伽山孤绝之处。遂卓庵隐焉。名曰孤绝。继住宝陀寺。革律为禅。务於密修。有净土说以劝四众。极为切要。大皇后韦氏建宋先显孝禅寺於杭之高亭山。诏师开山。未几示寂。塔于山中。

  慈受怀深禅师(五十五)

  落落禅林第一流  如何净土又精修  只缘深会无生旨  东去西来总自由   怀深禅师。得法於长芦信公。学究三乘。毗尼尤谨。日以净土为怀。宣和初住惠林。每苦口语人曰。修行捷径莫越净方。常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郡民翕然从化。真末世之良导也。

  白莲咸教主(五十六)

  东掖山中阐化权  洞明三观行应圆  衣盂散尽还安养  动地香风起白莲   咸教主。住台州东掖山白莲寺。传天台教观。常修法华三昧。系心极乐。元佑七年七月十一日召大众。出衣盂以散之曰。吾二十三日当还净土。至日於方丈门外坐脱。杨次公赞其真。有云。遗书封了跏趺坐。不住白莲生白莲。

  晦庵惠明法师(五十七)

  惠光轮下悟台宗  晚托菁山友叶公  日诵法华期往化  宝池金地乐无穷   晦庵法师。杭之盐官人。於上竺慧光僧录轮下听讲。二十年间洞达一家教观之旨。有声于教庠。晚年引退。投菁山常照。与叶公为友。共话无生。为净土之计。日课法华诸大乘经。弥陀圣号日计万数。一日示疾召徒属曰。吾平生学大乘。求净土。今幸至此。必遂我愿。泊然而去。常照大众毕集。闻天乐沸空。自西来迎。盘桓顶上。道俗莫不惊异。荼毗获五色舍利不算。岂非平生净法熏炼所致耶。

  楂庵有严法师(五十八)

  行若氷霜系念专  金池奏乐忽来前  迷人不信生安养  看取临行自饯篇   有严法师。号楂庵。戒检如氷霜。善文好辨。专志净业。一夕见在金池上。执乐者数人举音以迓其来。乃作自饯一篇。不数日而化也。

  桐江择瑛法师(五十九)

  杰出桐江畅本怀  日加净业复清齐  现前十愿能成就  即是当来不退阶   择瑛法师。富春人。传天台教观。行业过人。化道大炽。专注西方。有往生净土十愿及横竖二出辨。具载乐邦文类。

  喻弥陀(六十)

  亲睹慈容慧眼开  笔端三昧果奇哉  光明相好重重现  赢得嘉名徧九垓   喻弥陀。讳思净。钱唐人。舍妻孥为如来徒。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及授净土教法。常念弥陀。及[门@免]观经。暇则画圣像。极为精妙。凡画圣像。先於净室中澄寂其心。想念西方。必得弥陀光明现前。方敢下笔。多画丈六大像。奇妙入品。俗姓喻。於是世称为喻弥陀云。建立妙行伽蓝于杭之北门廷。摄云水饭僧三百万。建十莲华藏。绍兴丁巳端坐室中。目想西方。一七日燃香供佛。奄然而化。

  石芝宗晓法师(六十一)

  刻意台衡讲日新  乐邦归志劝多人  有能横截娑婆去  方得名为报佛恩   宗晓法师。嗣月堂惠询法师。洞彻教部。一以弥陀行法化人。尝集大藏经论诸宗祖师方外士大夫所着文颂。凡发挥净土之旨者编成巨帙。名曰乐邦文类。现行于世。又曰乐邦归志。观法师之用心。其生净土尚何言哉。

  慈照宗主(六十二)

  听得鸦鸣万事休  何期夙障遣江州  导师顺逆皆方便  只要众生信解修   慈照宗主。讳子元。自号万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投延祥寺志通出家。习诵法华。修止观。一日正定中。闻鸦声悟道。乃慕庐山远公之风。劝人念佛。编白莲忏仪。后往临淀山湖上创白莲忏堂。与四众同修净业。四十六岁障临江州。於逆顺境未尝动念。随方劝化。有西行集。乾道二年宋孝宗诏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特赐白莲导师慈照宗主。后於铎城倪普建家告诸徒曰。吾化缘已毕。时将行(矣)。言讫合掌而寂。塔舍利于松江之力反市。

  优昙宗主(六十三)

  莲社宗风力挽回  匡庐山势更崔嵬  谁知五浊众生界  又见优昙一朵开   元优昙宗主。讳普度。江州庐山东林寺白莲宗善法堂主也。着莲宗宝鉴十卷。元之至大间。奉太子令旨板行天下。於是中兴莲教。其行业始终自有纪录。兹不复述也。

  寂堂师元禅师(六十四)

  密庵会里得单传  佛制毗尼守愈坚  自向十州行化徧  好看陆地出红莲   师元禅师。姓祝氏。华亭人。尝学禅於密庵杰公。戒律甚严。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州行化。大阐莲宗。普劝一切人念佛往生。感验者不可算数。创白莲寺於湖之弁山。又创延圣院於苏之陈湖碛沙。遂终碛沙焉。

  天目中峰和尚(六十五)

  天目山中独坐时  王臣膜拜道巍巍  禅心不离莲华国  净土诗成阐化机   中峰和尚。钱唐人。讳明本。得法于天目山高峰和尚。其道德巍巍。如泰山北斗。王臣归命。龙象交参。朝廷屡遣使者降赐金帛。勑号普应国师。和尚惠辨无碍。应接来机之暇。复密修净业。有怀净土诗百篇。春秋六十二。示寂之日。光明异发。塔全身于天目山中。

  玉冈蒙润法师(六十六)

  妙入台宗解行圆  化仪四教演无边  限修亡倦成三昧  不上青莲定白莲   蒙润法师。字玉冈。得法於古源永清法师。解行俱圆。道德兼重。行道於杭之天竺山中。晚居风篁岭之白莲庵。杜门谢客。精修念佛三昧。临寂之时。化佛来迎。异香满室。

  云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行门清净玉壶氷  的是苏台福慧僧  天上人间俱不愿  华开见佛是真乘   云屋和尚。讳善住。苏人也。受业于郡之善庆院。习贤首学於卧佛和尚。性禀高洁。不近声剎。学通华梵。能文善书。方外大夫士无不崇敬。掩关不出。昼夜六时称念阿弥陀佛万声。读诵大乘。礼拜忏悔。坐卧向西。虽病久不易。吴中之修净土者。惟和尚为最。故缁白多取则焉。有安养传及谷响集行世。临终异香满室。倐然而去。

  天如惟则禅师(六十八)

  狮子嵓前得指南  卧云立雪验来参  老禅末上生莲界  念佛休言落二三   天如惟则禅师。庐陵人。得法于中峰和尚。妙悟玄辨。居于人上。建师子林菩提正宗寺于苏城。有卧云立雪二室。禅师日坐其间。宰官长者清净四众参学之人接武而集。禅师以单提独弄之外。复着净土或问。劝人念佛。发明西方教法。最为切着。春秋六十九。临终灵瑞甚异。塔全身于水西之原。

  旨观主(六十九)

  戒检如霜自立期  法华三昧暂无亏  观成识托莲胎去  看取芝云行业碑   旨观主者。杭人也。字别宗。戒德甚严。自幼至艾不离天台行法。创观室于龙山之阳。岁集同志克期修证。杭民翕从。多发菩提之心。修行念佛三昧。旨於行法。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芝云仁法师行业记备详。

  西斋梵琦禅师(七十)

  默坐西斋观佛境  缘师实证面无惭  声香味触常三昧  多少禅流只解谈   西斋禅师。讳梵琦。字楚石。自幼知有西方教。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暂废。说法海盐天宁。脱退筑室西偏。设小床于室中。日修观佛三昧。尝撰三十二相颂.八十种好颂.四十八愿偈.十六观赞.化生赞。折善导和尚观念偈及怀净土诗七言长律一百十。标名者一百八。韵者一。复以娑婆苦西方乐为题。拟渔家。傲三十二。总为一帙。名曰西斋净土集。师临终。书偈曰。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二沙弥(七十一)

  同心念佛固为嘉  慧眼开时路不差  菩萨来迎齐往化  地摇六种雨天花   沙弥二人。并州开元寺居。失其名氏。同志念佛。经五六年。当舍寿之时。俄然心眼开明。同见菩萨来接。地即震动。天花雨空。俱坐脱去。

  尼大明(七十二)

  净服严身饰外仪  口含沈水念阿弥  阎浮报尽超莲土  香气来迎也太奇   大明。居西河。遇绰禅师。讲无量寿经。明即发愿往生。凡念佛时。先着净衣。口含沈水。及终之时。大众见光明满室。有沈水香气。众甚奇之。念佛果因。昭灼若此。可不信欤。

  尼净真(七十三)

  颛修净业自无嗔  十万金刚诵亦勤  两见莲华童子戏  定知上品去栖身   净真。长安人。积善寺。衲衣乞食一生无嗔。诵金刚般若十万卷。庄严净土。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曰。吾於五日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莲华上童子嬉戏。吾得上品。故无疑(矣)。言已而终。

  尼悟性(七十四)

  自入庐山不染尘  精修愿往即归真  巡看池内莲华上  多是同盟念佛人   悟性。洛阳人。於衡州遇照阇黎。教以发愿念佛。大历六年入庐山。忽染疾。闻空中乐音。谓人曰。我得中品上生。何以知然。畴昔神游极乐。见同会念佛人尽有莲华也。遂合掌而逝。身皆金色。时年二十四。

  乌场国王(七十五)

  万机之暇念如来  奏乐斋僧日几回  因悟无常终不免  愿将龙椅抟莲台   乌场国王。好佛法。万机之暇。谓侍臣曰。朕为国主。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土也。於是六时念佛行道。每日奏乐供佛饭僧。王与夫人躬行其膳三十余年。临崩。神色怡和。亲感化佛菩萨来迎。祥瑞不一。载在往生传。

  宋世子(七十六)

  父子三人喜共修  莲华已出宝池头  儿归报母须生信  他日同乘般若舟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后七日更生。启母曰。儿见西方。父兄三人已有莲华。后当化生。惟母独无。儿今暂归相报。言讫而化。母依儿言。日念西方。亦生安养。

  刘遗民(七十七)

  浊世簪缨不受拘  相依远老住匡庐  六时三昧行无间  一品莲台看即除   东晋刘遗民者。讳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才藻绝群。不委气于时俗。虽威福当前。其意泊如也。丞相桓玄.大尉刘裕等咸嘉其贤。欲荐于朝。縻以爵禄。程之辞。乃入匡阜。谒远法师。远曰。官禄巍巍。何以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相亏。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为哉。远然其言。时程之与雷次宗等同依于远。远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於是谢灵运为远凿池种莲。拉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行念佛三昧。远俾程之为莲社誓文。程之居十五年。精修净业。尝於定中见佛光明。地皆金色。将往生之年。又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发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又一日。想念佛时。见自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照人眉目。佛指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掬食。甘美盈口。异香发於毛孔。是日对佛祝香罢。与众话别。面西端坐而去。年五十九。桓玄等高之。议以遗民为号云。

  张杭学士(七十八)

  风流儒雅岂庸常  巨笔如椽孰可当  咒诵大悲成十万  临终随愿往西方   张杭。平生信佛。誓课大悲神咒十万遍。愿生西方。年六十。忽寝疾。惟念阿弥陀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元只在堂屋西间。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池上礼佛嬉戏。言已良久奄然而化。翁儿其孙。方三岁而[殇-歹+孑]。

  庚诜居士(七十九)

  林谷闲居乐暮年  六时礼诵豫栽莲  人传上行先生去  留得清名照简编   梁庚诜。字彦宝。新野人。幼聪警。该通经史。性嗜林泉。有十亩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布衣。不治生业。武帝起兵署为平西府记室。至普通间诏为黄门侍郎。皆不就。晚年遵释教。宅内建道场。六时礼诵。忽於后夜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美。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公复来云。不可久住。言终而亡。年七十八。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弥陀佛国已。武帝敬之。谥贞节处士。见南史。

  宋满(八十)

  净邦曾未了唯心  念佛精勤愿亦深  计数豆满三十石  临终三圣果亲临   常州宋满。归诚西方。以豆为数。念佛满三十石。庆赞之际。散与斋人。弥陀.观音.势至化为三人。形容憔悴。自云乞食。答曰弟子愿生西方。更无可疑。师来乞食。深副本心。斋后命终。惟闻天花异香乘空而去。当隋开皇八年九月也。

  黄打铁(八十一)

  念佛时时不绝声  青莲华已载芳名  须知一块邠州铁  不用工夫炼不成   黄打铁。潭州人。本军匠也。打铁为业。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日夜丁丁当当。久炼成钢。大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自是湖南人多念佛者。

  汾阳老人(八十二)

  老来事佛虑应消  法忍山中守寂寥  一念便能超往去  不愁十万路迢迢   汾阳老人。贞观五年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常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大光徧照。面西而终。人见其乘莲台而去。

  张馗(八十三)

  贩鸡为业匪良徒  形影相随报岂无  不得临终称佛号  宝池那有觉花敷   张馗。同州人。贩鸡为业。永徽九年。临终时。见屋南群鸡集。忽一人着绯皂衣驱鸡。唱言啄啄。其鸡四交上啄。两眼出血。叫嗥痛苦在床。至酉时。值善光寺僧来。令铺圣像。念阿弥陀佛。少顷忽闻异香。奄然而去。

  韦文晋观察使(八十四)

  志诣西方建道场  观心念念暂无忘  忽然合掌跏趺去  满室氛氲感异香   韦文晋。立行孤洁。常建西方道场念佛三昧。佛前发愿。志诣西方。行菩萨道。守护佛法。转正法轮。广度含识。至六月内。面西跏趺。合掌念阿弥陀佛六十声。忽然而化。异香满室。内外皆闻。

  元子平(八十五)

  三月持经性地开  往生一事绝疑猜  异香满室催西迈  粗乐迎兼细乐来   元子平者。大历九年於润州观音寺发心读诵阿弥陀经。三月忽染患。夜闻空中香气乐音。有人告曰。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良久。念佛命终。室中异香。数日不散。

  房翥(八十六)

  劝念弥陀发善荄  幽冥感格信奇哉  往生净土为真乐  差胜持经礼五台   房翥者。一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簿。汝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汝承此福。又令生净土。故召来相见。翥曰。吾尝诵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诵经巡礼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翥再恳言。王遂释还。不久念佛而终。

  张善和(八十七)

  世业屠牛报岂轻  临终十念为倾诚  慈尊应现诸冤释  不涉冥途即往生   张善和者。杀牛为业。命终时见牛数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怕怖。告其妻曰。急请僧来救我。僧至。为言十六观经云。若人临终地狱相现。十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以手擎香。向西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迎。言讫而去。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才高不独冠儒宗  海若雄文扫断空  一念即超安养国  潮阳迁客逈难同   柳宗元。字子厚。柳州刺史。极工於文章。与韩愈并名于时。性嗜佛道。通天台教观。尝撰岳州无姓和尚碑。有云。佛道逾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为永州时龙兴寺修净土院。宗元为之周延四阿。环以廓庑。缋二大士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并造记以垂不朽。着东海若一篇。其词痛扫沈空滞寂不假修证之徒。其意一遵西方教法。自非宿昔与佛有大因缘何能信仰如此。其生净土盖无疑矣。

  白居易少傅(八十九)

  暮年开合放婪姬  归命弥陀宜暂离  不独姓名垂百世  已将神识托莲池   白居易。字乐天。能文词。风流蕴籍。冠于一时。官至太子少傅。暮年侍妾尽遣。居于香山。命工画西方净土[巾*((ㄇ@人)/登)]。日对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尝有偈曰。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钻。不废阿弥陀。日暮而迩远。吾生已蹉跎。旦暮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人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自号香山居士。

  文潞公(九十)

  匡君治国戋经纶  胜会同修十万人  大愿不违生净土  后来扬马继芳尘   宋文彦博。太子大保。封潞国公。尝於京师与净严法师集道俗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薨。

  苏文忠公(九十一)

  天下东坡第一名  喜从吾道乐余生  要知当日南迁去  惟有弥陀作伴行   苏文忠公。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深信佛乘。归依西方。与辨才参寥诸师为方外友。母夫人程氏死。以簪珥遗物命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施与钱唐元照律师。令其普劝道俗归诚净土。追荐冥福。复以偈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余。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其室王氏死于京师。亦使其子迈等为阿弥陀佛像。奉安于金陵之清凉寺。亦有赞词。公南行日。箧中有一轴。人问曰此何画也。公曰吾西方公据耳。展而观之。乃阿弥陀佛像。尝吊海月大师。有诗云。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锺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观公念念不忘西方。其往生决(矣)。

  杨杰提刑(九十二)

  少林禅味已参尝  净土玄门复赞扬  不越阎浮生极乐  佛前莲蕊吐香光   杨杰提刑。字次公。无为人。号无为子。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事。尊崇佛法。明悟禅宗。宣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公作天台大师十疑论序。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法宝僧监弥陀宝阁记。安乐国赞三十章。备陈西方要津。实为万世往生之龟镜也。晚年守郡。画丈六弥陀像。随行观念。寿终化佛来迎。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唯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宣和中。荆王夫人神游净土。见公坐莲华上。

  王古侍郎(九十三)

  次公同志觉无为  惟有西方日念驰  净土立言曾直指  至今留决后人疑   王古侍郎。字敏仲。与杨次公同志归命西方。尝着直指净土决疑集。次公为序。极伸赞美。朝士大夫有净土之志颇多。然其弘赞净方入正定聚者。惟古与次公而已。讵非大菩萨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者欤。

  马玕侍郎(九十四)

  净业传家道大亨  儿郎女婢亦修行  房栊气出如青盖  应有家人梦往生   马玕侍郎。其先祖少师忠肃公。守杭州日。慈云忏主以安养佛事授之。自是举族遵奉。侍郎乃其孙也。字东王。元丰中有僧广益。授以天台智者十疑论。公大喜曰。吾得所依(矣)。以慈云十念法行之二十五年。崇宁中感疾经夏。盥栉易衣。念佛端坐而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上。家人长幼贵贱皆梦公往生上品。八月中有婢卧疾。亦念佛而终。荆王夫人神游极乐。见公与杨杰衣冠济济坐莲华上。夫人传记甚详。

  江公望司谏(九十五)

  直言极谏显当时  晚向弥陀信不疑  方便文成还刻石  池莲准拟占高枝   江公望司谏。钓台人。智识高朗。崇宁中为谏官。直言为讳。名着一时。酷嗜宗门。参善知识。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佛三昧。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导往生。宣和末。知广济军。一日不疾而终。知其为净土归(矣)。

  冯揖给事(九十六)

  通儒解道复参禅  归命弥陀意更专  清泰故乡思不已  追吟陶令赋归篇   冯揖。蜀中遂宁府人。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好佛法。场屋中文字多用圆觉经语。明悟理性。钦伏士论。徧参禅林知识。洞达五家宗旨。然笃行弥陀教法。作西方礼文三卷.弥陀忏一集。在乡郡建净土会。尝感香炉中舍利应现。光明照室。舍俸资造大藏经。其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揖於老年怀归西方甚切。追和陶沟潜归去词一篇。见乐邦文类。

  王以宁待制(九十七)

  曾参雪峤了师禅  始向宗乘见不徧  系念弥陀生心信  华池先已绽青莲   王以宁。官至翰林待制。深慕佛法。僧劝其读起信论。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说破有荡空一法不留之书。而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其旨何也。因过雪峰以此疑质于清了禅师。了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证菩提耶。以宁曰。诚有是也。了曰。如是则净土之修於道何损。遂释其疑。修念佛法门。自称阿弥陀佛弟子。号正信庵主。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讲道龙舒海内闻  精修安养建殊勋  青衣俄引西归后  人世惟留净土文   王日休。字虚中。国学进士。龙舒人。号龙舒子。笃行念佛法门。编净土文十卷。孜孜勉人进修。一日讲书罢。如常礼念。至三鼓。忽励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接我。屹然立化。有人梦二青衣引公西行。信非妄(矣)。丞相益国公周必大。睹日休奇迹。制词以赞。载于本传。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洧上从容老法华  洞明三观入山家  果然神识迁安养  寿量光明岂有涯   晁悗之。官至待制。留心内典。事理洞彻。号老法华。亦曰天台教僧。初从明智法师而生信。晚年专修净土。与灵芝照律师最友善。至於答赵子和问西方净土书。是为真语实语呼。其可不信矣乎。

  陈瓘待制(百)

  蚤从明智论台宗  一念三千绝异同  瞻部报终归净土  四华池上礼金容   陈瓘。字莹中。号了翁。深得天台宗旨。与明智法师论台宗三千法。其开示净土之义深切着明。又撰四明延庆寺净土院记。备陈西方净土。固知瓘於念佛三昧必能专注。其於往生尚何说焉。

  钟离少师(百一)

  净业工夫已服勤  三年庐墓不忘亲  峨冠整服跏趺去  应作青莲座上人   钟离少师。讳瑾。字公瑜。会稽人。咸平三年陈尧启榜登第。历官至龙图合待制。累赠少师。忠绩显着。喜佑名臣传载之详(矣)。瑾至孝。母夫人任氏卒亡。遂庐显墓。熏修不辍。服除游宦。日课利益二十事。罔有缺失。寻迁浙西路提刑。被旨修杭州北山下竺为慈云忏主道场。一见慈云究论西方指要。清修弥笃。未几诏知开封府。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未央。促家人起。乃告以趋朝尚早。瑾曰。昨日母夫人报安养期已至。索熏汤沐盥。振衣峨冠。趺坐而逝。举家见瑾乘青莲花座。仙乐海众迎引西去(矣)。

  王仲回司士(百二)

  性地开明感次公  系心净域日无空  临终识托莲胎去  极乐阎浮信不同   王仲回。无为郡人。官至光州司士参军。天衣怀禅师住铁佛道场。仲回尝请问佛法。乡里以善人称之。杨次公乞守丹阳待次锦绣溪上。仲回数往适问曰。经典多教念弥陀生净土。祖师则曰。心即是净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答曰。实际理地。无佛亦无众生。无乐苦寿夭。有何净秽之分。以生不生为心耶。然或未出众生之境。乐苦寿夭净秽相形。安可不信教典。念弥陀求生净土哉。此则无念中起念。无生中求生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众生。正谓是也。又曰。如何得念不间断。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忻跃。转加精进。豫知死期。与乡旧告别而终。次公曾梦仲回过谢曰。向蒙指示净土。今已得生。特来礼谢。次公翌日召丹徒令陈安止语其梦。安止从此又信净土也。次公传记备详。

  胡闉宣义(百三)

  自恨平生被理迷  弥陀净土不思惟  无边罪灭有超往  只在临终念少时   胡闉宣义。字达夫。平生虽信佛乘。以理障故。不曾修行。至命终时。其子告清照律师曰。大人感疾。请师垂访。师往见之曰。惠亭平日与达夫相善。未曾语及末后一着大事。快须念佛生净土。若不求生净土。阴境现前未知何往。达夫曰。心净则佛土净也。师曰。宣义时中曾有杂念染污否。既处世间宁免杂念。师曰。若如是。又安能心净土净也。一称洪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犹如赤日销霜露耳。当知阿弥陀佛发愿度生。光明神力不可思议。达夫大省。遂念佛名。亦请僧助念。俄顷安然而殂。年八十四。所谓一念回光。立即翻为正因。此人也。

  王阗(百四)

  一心西土显金身  最是无功认得亲  此说非惟能自信  录成犹足劝他人   王阗。自号无功叟。深信佛乘。博究藏典。极谙净土修证之道。尝着净土自信录。最为明白切要。录成发愿。若人或见或闻或依或赖。不动娑婆即归乐国。以阗之用心若此。其不往生耶。

  孙如珪(百五)

  蚤辞尘鞅老龙门  净念西方共子孙  三十余人来结社  未应庐阜独名存   孙如珪。富春人。子应辰。犹子应祥。俱习儒业。观父之志。兼修净业。遂率同辈三十余人结社。名龙门社。常有言劝人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九莲超往。自有法门。又曰。莫待老来方学道。要知忙里好偷闲。东阳吴克己有龙门莲社诗。载于乐邦文类。

  李秉御药(百六)

  志在幽闲慕释宗  终朝系念与儿同  临行手结弥陀印  赢得金莲满室中   李秉御药。性好闲静。志在于佛。壮年参自得禅师有省。后得净土教法。其子元美乘父之志。偕林师文师数十贤士效庐山遗则。结净业会于传法寺。御药忽染疾不起。梦中感阿弥陀佛现相。又见金华满室。凌晨二子掖起趺坐。书偈置笔结印而去。

  金[奭-人+大](百七)

  弃纲投竿不茹荤  精勤念佛彻宵分  临终三圣亲迎引  天乐鸣空远近闻   金[奭-人+大]。会稽人。以渔为业。一日猛省。遂改业持戒。日课阿弥陀佛万声。无有间断。后无疾苦。语家人云。我见西方三圣在门前。我今归净土也。索香炉安坐而化。乡村远近闻天乐妙音。时政和六年。

  张纶总管(百八)

  妻子同修不暂闲  大兴莲社拟庐山  幸逢圣主亲挥翰  从此芳名播世间   张纶。高宗时为均州防御使。充两浙西路副都总管。性好佛乘。晚年辟宅东偏为道场。凿池种莲。效惠远结社之遗意。日率妻子课佛万声。礼诵罔懈春秋年月。就精舍建会。信道者云集。唱佛之声如潮汐之腾江也。高宗宠之。大书莲社二字为赐。有记文存焉。

  阎邦荣承务(百九)

  诵咒功成仅廿年  等闲拂袖即归元  青衣笑揖弥陀引  始信慈尊不食言   阎邦荣承务。池州人。偶一僧劝修西方教。持往生咒。邦荣一闻即信受。每旦向西诵一千徧。如此者二十年。临终之夕。家人梦二青衣笑揖侍立其侧。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接引。及旦邦荣向西瞑目跏趺。至於日西矍然起曰。我去也。便拂袖行数步。舒手结印微笑而立。妻惊扶之。已去(矣)。

  王哀朝散(百十)

  白莲社结拟匡庐  不问尊卑与智愚  自利利人功莫大  宝池争看一华敷   王哀。嘉禾人。居钱唐西湖。尝结莲社。不问贤愚尊卑贵贱僧俗。但发心愿西归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一篇。自利利佗行愿无尽。后果不疾面西化。哀官至左朝散大夫。

  吴子章(百十一)

  医中积德岂能论  云屋亲传念佛门  珍重难兄复难弟  青莲双绽本同根   元吴子章者。苏人也。世业医。以利生之心为务。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授念佛法门。精进系念。寒暑不废。至於举家持戒。依法修行。子章临终无疾。倐然念佛而化。时至正间也。

  何昙迹(百十二)

  昔年持戒已专精  净业工夫一旦成  瞻部报终亲见佛  幡华缭绕满空迎   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事含禅师修净土。一夜四鼓即起念诵。师惊问。答曰。见佛金黄色相。幡华满空。自西而来。倐然逝(矣)。

  韦提希夫人(百十三)

  峨峨爱业岂能平  哀恳如来意已诚  二八观门亲得授  侍姬五百共西行   韦提希夫人。释迦如来在世之日。夫人白言。世尊教我观於清净业处。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国土皆於中现。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世尊为说十六观门。当时夫人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咸记一时往生极乐。

  隋皇后(百十四)

  净土求生誓在怀  虽居帝室厌裙钗  异香一夕从空至  即证西方不退阶   隋文帝后。虽居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至临终时。异香满室。从空而至。文帝怪之。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答曰。西方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神求生彼国。故有斯瑞。於戏。世间乐莫越王宫。而后厌之求生西方。草野穷民鄙夫贱妇众苦炽然。交煎而不思回光返省者。其愚之甚(矣)。

  上党姚婆(百十五)

  发愿修行岁月多  空中接引睹弥陀  暂留云驭无他恋  此去应当别范婆   姚婆。上党人。贞观间因范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来迎。乃告曰。未与范婆别。请佛暂驻。佛处虚空俟范婆至。手执香炉而逝。

  荆王夫人(百十六)

  越国恩封世念灰  不贪五欲事如来  神游极乐元非妄  池上莲华已[癸-天+虫]开   荆王夫人。恩封越国。姓王氏。厌五欲而倾心净土。躬率内外富贵之人同修三昧。夫人精吝端素。至於给侍嬖使之人无有异念。惟一庶媵懈怠。夫人训之曰。我尽室皆勤。惟尔懈怠不从人言。幻惑在会。恐失道心。不可在吾左右也。其媵悚悟。精进思惟。净念相继。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言。夜梦化去妾。托致起居。夫人训责我勤修西方。令获往生。夫人曰。使我又梦乃可信尔。是夜夫人果梦其妾来谢。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第从其行。夫人随之。见二池塘。白莲大小间错。荣瘁不同。夫人问曰。何以如此。曰。此世间人发念修西方者即成一华。唯其勤怠。故华有荣瘁也。因见杨杰.马玕俱在华上。夫人曰。我当生何许。妾导夫人前迈。将数里。妾请夫人延望。惟见一坛金碧光明。妾曰。此夫人往化之地。乃上品上生也。既觉。访杨杰.马玕。杰已死而玕无恙。夫人始生之日。秉炉然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左右促夫人受献寿之仪。则已立化(矣)。荆王。哲宗叔也。

  姚行婆(百十七)

  行婆心只在西方  观想澄凝不暂忘  已感弥陀亲摄受  日轮中现紫金光   姚行婆者。钱唐人。老年惟念阿弥陀佛。无顷刻忘。一日日落西岭。行婆面坐想念。俄日轮中现佛像。妙相毕具。临终之时。化佛来迎而往。

  广平夫人(百十八)

  不传铅华即靘妆  起居食息尽西方  志刚力果逾男子  直上金台礼觉皇   广平夫人。姓冯氏。名法信政。和门司赠少师讳珣之女。适镇洮军承宣使陈思恭。夫人多病。体力尪孱。及归陈氏。病日以剧。数呼医而药不能疗。时兹受深禅师为王城法施主。夫人径造其室。求己病之方。兹受怜之。教以持斋念佛。夫人谛信不疑。即屏荤血。却膏粉。专念西方。起居食息皆西方也。病遂愈。十年后。未疾语侍人曰。吾已神游净土。面礼三圣。海众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境界胜妙。唯证方知。难语汝曹也。明日右胁吉祥而逝。室中闻妙香。数日不散。其念佛者不独往生。现世病苦亦拔。佛之神力可思议耶。

  朱氏如一(百十九)

  绣佛书经不惮劬  劝人念佛复为图  临终西面倐然去  好是人间列丈夫   朱氏如一。归于薛氏之门。年二十余。即告其夫。清净自居。道装素服。萧然林下。明窗净几。绣妙法华经七轴。一句一字凡唱礼者三。及绣弥陀三圣像。极为奇妙。诸大乘经诵若建[令*并]。尝锓木为图。劝人念佛。所化之数盈二十万。年三十七示微疾。医进丹砂。如一曰。吾往生决(矣)。丹砂何为。遂不服。右胁而终。橘州昙禅师作如一传。

  黄长史女(百二十)

  心肠铁石行氷霜  口念洪名遂立亡  道果既成应有验  灰盆莲蕊吐红光   黄长史女。四明人。蚤嫁乐氏。丧其夫。誓不再适。居夫舍。修安养之业。临终时手结弥陀印。口称名号。履地而行。屼然立化。火后徇俗筛灰于地以验生处。及开盆。灰中生莲华一朵。观者如堵。僧皓鳞目击。乃为作赞。至今存焉。

  李氏十四娘(百二十一)

  孀居念佛已多年  身死何妨大火然  舍利光明那有数  齿牙如雪舌如莲   李氏十四娘。上虞县永礼乡西潜村人。适胡氏。人称长婆。性刚烈。绍兴初夫死。不再嫁。惟念阿弥陀佛及经。见僧则礼。余人不接。临终七日前。见僧戴绯伞来告曰。汝今月十五夜子时死。问曰师何人。曰我是汝念者。至期光明满屋。奄然而尽。火化后牙如雪。舌如红莲花。其明验如此。

  陶氏十六娘(百二十二)

  贞守闺门德可嘉  白衣人送白莲华  诵经念佛方三稔  灵瑞昭然道岂赊   陶氏十六娘。常熟徐村人。年二十六。寡居无子。愿生净土。再不事人。常念观音普门品。忽梦一白衣人椀中盛水。养白莲华一朵。与食之。觉后颇异。一日又梦僧。令装小阁朝西诵弥陀经。念弥陀佛。如僧言甫及三年。见佛光明。经函上有火团如弹子大。初恐烧其经。以手扑之。乃得舍利一颗。其现生感应若此。临终化佛来迎。有何疑乎。

  诸上善人咏(终)


  独庵禅师净业之暇。取佛世至于今。天竺.震旦修行念佛三昧获往生而有征验者。悉纪其盛绩而赞咏之。凡一百二十一首。欲以古圣贤之风。广被於无穷也。华严末会。普贤大士说十大愿王。统摄一切行愿。一切菩萨靡不由之而趣佛果。然依之而修学者。法尔皆生极乐世界。见弥陀世尊。得受记莂。徧十方界广度众生。然则净土者。圆顿行人之都会者欤。百丈建立丛林。为天下后世法。凡禅僧送终。无问其道之明昧。皆修十念之法。以助往生。然则净土者又天下禅僧之渊薮也。吾徒之学佛法。了生死。明心复本者。其有舍此而得道者乎。宜乎诸佛共赞而诸教共谈也。是诗之作。会诸上善人於一处。古今圣贤之道如指诸掌。俾一切人见贤思齐。悉登不退转地。比世之嘲风咏月劳神苦思取媚於一时者。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奚足尚哉。辛酉岁七月初吉法空道人大佑敬白。


  兹睹独庵禅师所编净土简要录(并)赋诸上善人咏。披诵再四。不忍释手。观禅师之用心。直欲使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一切众生同趣极乐国土。厥功厥德难思难议。讵言说所能赞美者哉。故募缘镂板印施流通。伏愿在在处处善男信女若见若闻依是修学。此报命终生于净土。盖无疑矣。   洪武十六年龙集癸亥二月八日前燕山圣安禅寺住持比丘 性深 谨识

念佛愿文

  宋杨次公笃志净业不辍念佛。尝作文劝人云。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从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若能发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河沙诸佛有同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自弃己灵谁之咎。公临终时见金台从空而至。即说偈而逝。   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