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第八

報恩部第十三(此有三緣) 编辑

  述意緣 報恩緣 背恩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三寶重恩。四生慈父。化育十方。等同一子。機無細而不臨。智有來而必撫。遂使優填刻像。郁爾浮光。斯匿鑄形。起然避席。自茲厥後。靈祥屢應。嘉聲遠著。靡草從風。念則罪滅福生。敬則善資遠代。良由如來長我法身。父母養我生身。恩德既深。昊天難報。況復違背重恩。豈不永沈苦海。是故。婦人鴆毒。夫蒙國賞。樵人害獸。雙臂俱落。故智度論云。知恩者大悲之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也。

  報恩緣第二

  如正法唸經云。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又大般若經(第四百四十三云)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報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知返復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況大恩。設離此間百千由旬。猶近我不異。我恆嘆譽。若有眾生不知返復者。大恩尚不憶。何況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披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猶遠。是故比丘當念返復。莫學無返復。

  又舍利弗問經云。佛言。夫受戒隨其力辦可以為施。不限多少。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於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又中陰經。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東弗於逮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兒生墮地。乃至三歲。飲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單曰兒生墮地。坐著陌頭。行人授指[口*束]指。七日成人。彼土無乳。中陰眾生飲吸於風(古人用其小升准今唐升一升當舊三升故乳似多)

  又難報經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經歷千年便利背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

  又增一阿含經云。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又六度集經云。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財巨億。常奉三尊慈向眾生。觀市睹鱉心悼之焉。問價貴賤。鱉主知菩薩有。慈悲之德。答曰百萬。菩薩答曰。大善。持鱉歸家臨水放之。睹其游去悲喜誓曰。眾難安全如爾今也。廣起弘願。諸佛贊善。鱉於後夜來齧其門。怪門有聲便出見。鱉語菩薩曰。吾受重潤身得獲全。無以答恩。水居之物知水盈虛。洪水將至必為巨害矣。願速嚴舟臨時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詣門如事啟王。王以菩薩宿有善名。信用其言。遷下處高。時至鰲來洪水至矣。可速下載。尋吾所之可獲無患。船尋其後。有蛇趣船。菩薩曰取。鱉云大善。又睹漂狐。曰取。鱉云亦善。又睹漂人。博頰呼天哀濟吾命。曰取。鱉曰慎無取也。凡人心偽鮮有終信。背恩追勢好為凶逆。菩薩曰蟲類爾濟。人類吾賤豈是仁哉。吾不忍為也。於是取之。鱉曰悔哉。遂至豐土。鰲辭曰。恩畢請退。答曰。吾獲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者。必當相度。鱉曰大善。鱉退蛇狐各去。狐以穴為居。獲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喜曰。當以報彼恩矣。狐還白曰。小蟲受潤獲濟微命。蟲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獲金百斤。斯穴非冢非家非劫非盜。吾精誠之致。願以貢賢。菩薩深惟不取徒捐無益。於貧民可以佈施。眾生獲濟不亦善乎。尋而取之。漂人睹焉曰。分吾半矣。菩薩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爾掘冢劫金罪應死。奈何不分半分與。吾必告有司。答曰。貧民困者吾欲等施。爾欲專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薩見拘。無所告訴。唯歸命三尊。堰過自責。慈願眾生早離八難。莫有怨結。如今吾也。蛇狐會曰。奈何斯事。蛇曰。吾將濟之。遂銜良藥開關入獄。見菩薩。狀顏色。有損愴而心悲。謂菩薩言。以藥自隨。吾將齰太子指。其毒尤甚莫能濟。賢者以藥自聞傅即瘳矣。菩薩默然蛇如所云。太子命欲將殞。王令曰。有濟茲封之相國。吾與參治。菩薩上聞。傅之即瘳。王喜問其所由。本末自陳。王悵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誅漂人。大赦其國。封為相國。執手入宮。並坐談論佛法。遂致太平。佛告諸沙門。理家者是吾身。國王者彌勒是。鱉者阿難是。狐者秋露子是。蛇者目連是。漂人者調達是。菩薩慈慧度無極行佈施如是。

  又新婆沙論云。昔揵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恆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即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即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奉現。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

  背恩緣第三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婦荒淫無度。欲情既盛。疾惡其夫。每思方策頻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於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並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並及財寶。驅向彼國。時彼國王多將人眾尋跡來逐。會於中路。值於彼人。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群賊。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往看賊。之創痍殺割處所。是王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嘆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妒嫉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信伏。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踰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伎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敕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噭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落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勇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率爾敬服。咸皆讚歎。

  又諸經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路。時值大雨日暮飢寒。惡蟲毒獸慾侵害之。是人入石窟中。有一大熊。見之怖出。熊語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溫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徑。熊語人言。我是罪身多人怨家。若有人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所見諸獵者問。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見一大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獵者言。汝是人黨。以人類相觀。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我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曰。是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罪報。獵者怨怖不敢食肉。持施眾僧上座。是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出世當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敕下國內。背恩之人無令住此(新婆沙論云。時上座觀肉。是菩薩肉。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事佛塔)。又九色鹿經云。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角白如雪。常在恆水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時水中有一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我。鹿聞下水救之。語言。汝可騎我背捉我角。負出上岸。溺人下地。繞鹿三匝。向鹿叩頭。乞為大夫作奴給其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時國王夫人。夜夢見九色鹿。即詐病不起。王問何以。答曰。我昨夢見非常之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我思欲得其皮作座縟。其角作拂柄。王當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將死矣。王募國中若有能得。當分國而治。賜其金缽盛滿銀粟。賜其銀缽盛滿金粟。溺人聞之。欲取富貴念言。鹿是畜生死活何在。往至王所。言知鹿處。王大歡喜言。汝若能得其皮角來者。報之半國。溺人面上即生癩瘡。溺人言。大王此鹿雖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眾徑到恆水邊。烏在樹頭。見人兵來即呼鹿言。知識且起。王兵來至。鹿故熟眠臥不覺。烏下啄耳鹿方驚覺。四向顧望無復走地。便往趣王車邊。傍臣欲射。王曰莫射。此鹿非常。將是天神。鹿言。大王且莫射我。我前活王國中一人。鹿復長跪問王言。誰道我在此。王便指示車邊癩面人是也。鹿即仰頭視此人面。眼中淚出不能自勝。此人前溺在水中。我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負此人出。約不相道。人無反覆。不如出水中浮木也。王有愧色。汝受其恩。奈何反欲殺之。即下敕於國中。若有驅逐此鹿者。當誅五族。眾鹿數千皆來依附。飲食水草不侵禾稼。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無疾病其世太平。時九色鹿我身是也。烏者阿難是也。國王者今父王悅頭檀是也。時王夫人者今孫陀利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我雖有善心向之。故欲害我。難有至意。

  又雀王經云。昔者菩薩身為雀王。慈心濟眾。由護身瘡。有虎食獸。骨拄其齒困飢將終。雀王入口啄骨。日日若茲。雀口生瘡身為瘦疵。骨出虎活。雀飛登樹。說佛經曰。殺為凶虐其惡莫大。虎聞雀誡動聲。勃然恚曰。爾始離吾口而敢多言。雀睹其不可化。即速飛去。佛言。雀王者是吾身。虎者是調達身。

  又雜寶藏經云。時提婆達多心常懷惡。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弓箭詣世尊所。挽弓射佛。所射之箭變成諸華。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即投弓箭禮佛懺悔。佛為說法。皆得須陀洹道。復白佛言。願聽我等出家學道。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體。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神力甚為希有。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恆生大慈。佛言非但今日如是。於過去時。波羅奈國有一商主。名不識恩。共五百賈客入海采寶。得寶還返到淵洄處。遇水羅剎。而捉其船不能得前。眾商人等極大驚怖。皆共唱言。天神地神日月諸神。誰能慈救濟我也。有一大龜背廣一里。心生悲愍來向船所。負載眾人即得度海。時龜小睡。不識恩者。欲以大石打龜頭殺。諸賈人言。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不識恩也。不識恩曰。我停飢急。誰能念恩。輒便殺龜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像蹋殺眾人。爾時大龜我身是也。爾時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也。五百賈人者。五百婆羅門。出家得道是也。我於往昔濟彼免難。今復拔其生死之患也。

  又佛說栴檀樹經云。佛告阿難。諦聽執受。時維耶離國。有五百人入海采寶。置船步還經歷深山。日暮止宿。預嚴早發。四百九十九人皆引去。一人臥熟失輩。仍遇天雨雪。失去徑路。窮厄山中啼哭呼天。有大栴檀香樹。樹神謂窮人言。可止留此。自相給衣食。到春可去。窮人便留至於三月。啟樹神言。受恩得全身命。未有微報。顧有二親今在本土。實思得還。願乞發遣。樹神言善。便自從意以金一餅賜之。去此不遠當得還邑。窮人臨去。問樹神言。此樹香潔。世所希有。今當委還。願知其名。神言不須問也。窮人復言。依陰此樹積歷三月。若到本國當宣樹恩。神便報言。樹名栴檀。根莖枝葉治人百病。其香遠聞。世之奇異。人所貪求不須道也。窮人還至國中親族歡喜。後無幾間國王病頭痛。禱祀天地山水諸神。痛不消差。名醫省視。唯得栴檀香。以護病得愈。王即募求民間無有。便宣令國中。得栴檀香者拜為封侯。妻以王女。時窮人聞賞祿重。便詣王所白言。我知栴檀香處。王便令匠臣將窮人往伐取香樹。至到樹所。使者見樹洪直。枝條茂盛華果煌煌。以希見故。心不忍伐。不伐者則違王命。躊躇徘徊不知云何。樹神空中言曰。便伐。但置其根。伐已以人血涂之。肝腸覆其上。樹自當生還復如故。使者聞神言如此。便令人伐之。窮人住在樹邊。樹枝跢地摽殺窮人。使者便與左右議言。向者樹神言。當得人血肝腸以祠樹心。不知當以誰賽。此人今死。便以當之。則屠割之取其肝血。如神所敕。樹即更生如本無異。車載伐樹以還國中。醫即進藥。王病得愈。舉國歡喜。王命國中人民。其有病者皆出香給。病皆得愈。舉國欣欣遂致太平。阿難退坐稽首白言。是窮人何無返復。違樹神靈誓。佛報曰。乃往昔維衛佛時。有父子三人。其父奉行齋戒。未曾懈怠。大兒常於中庭空中。燒香供養十方諸佛。小弟愚痴不知三尊。輒以衣覆香上。兄謂弟言。此事大重。何以犯之。弟怨惡言誓言。斷兄兩足。兄復起念當拍殺弟。父言汝二子諍使我頭痛。大兒報言。願破我身為藥。令父平復。口不妄言。故世世受罪。弟興惡意欲斷兄足。後果將人往斷樹身。兄欲拍殺弟。今作樹神。果因樹為體拍殺弟身。時國王頭痛者其父也。奉齋精進故得尊貴。時言使我頭痛者。後果頭痛。各受其殃。佛言。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頌曰。

  盛哉能仁  悲救為先  乘機赴感

  鞠養慈憐  狐金蛇賞  閹人形全

  知恩報德  幽冥應焉  逆婦鴆夫

  天賜命延  賊獸不害  反報遐年

  違恩背義  禍害危身  貪香伐樹

  肝血涂神

放生部第十四(此有四緣) 编辑

  述意緣 興害緣 放生緣 救厄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元元雜類。莫不貪生。蠢蠢迷徒。咸知畏死。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於廬中。鍛翮驚禽。遂投身於案側。至如楊生養雀。寧有意於玉環。孔氏放龜。本無情於金印。而冥期弗爽。雅報斯臻。故知因果業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為端。弘誓之心。濟生為本。但五都名族。皆以迾鼎相誇。三輔逸仁。莫不鼓刀成務。群生何罪抂見形殘。含識無愆。橫逢俎醯。致使怨魂不斷苦報相酬。今勸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並存放舍。縱彼飛沈。隨其飲啄。當使紫鱗頳尾。並相望於江湖。錦臆翠毛。等逍遙於云漢。或聽三歸而悟道。何異瞽龍。聞四諦而生天。更同鸚鳥。共立長壽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興害緣第二

  如涅槃經云。有十六惡律儀。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餧養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餧養豬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者劫奪。十二者魁膾。十三者網捕飛鳥。十四者兩舌。十五者獄卒。十六者咒龍。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

  又雜阿毗曇心論云。有十二種住不律儀。一屠羊。二養雞。三養豬。四捕鳥。五捕魚。六獵師。七作賊。八魁膾。九守獄。十咒龍。十一屠犬。十二伺獵。屠羊者。謂殺羊。以殺心故。若養若賣若殺。悉名屠羊。養雞養豬亦如是。捕鳥者。若殺鳥自活。捕魚獵師亦如是。作賊者。常行劫害。魁膾者。主殺人自活。守獄者。以守獄自活。咒龍者。習咒龍蛇戲樂自活。屠犬者。旃陀羅。伺獵者。王家獵主。

  又對法論云。不律儀業者。何等名為不律儀者。所謂屠羊養雞。養豬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咒龍。守獄讒構好為損等。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如是養雞豬等。隨其所應。縛象者。恆處山林調執野象。立壇咒龍者。習咒龍蛇戲樂自活。讒構者。以離間語毀壞他親。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種姓中。或由受持彼事業者。謂即生彼家若生余家。如其次第所期。現行彼業決定者。謂身語方便為先。決定要期。現行彼業。是名不律儀業。

  放生緣第三

  如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追福資其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僧祇律云。一切道俗七眾等。並須漉水飲用。若漉得水已。使能見掌中細文者。審悉看之。看時如大象載竹車回頃。知無應用。使可信者教漉。不可信者自漉。得蟲還送本取水來處安之。若來處遠近有池井。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不得持器繩借人。若池江水有蟲。不得唱云此水有蟲。若問者。答云。長者自看。若知友同師者。語言此中有蟲當漉水用。又十誦律。有二比丘。未曾見佛。從北遠道。共往舍衛奉見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蟲水。破戒者言。可共飲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蟲何可得飲。破戒者言。我若不飲。必當渴死不得見佛。便飲而去。持戒者慎護戒故不飲。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頭面禮足。佛為說法得法眼淨。受三歸畢還歸天上。時飲水者後到佛所。佛為四眾說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痴人欲看我肉身。何為不如持戒者。先見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從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無漉水囊犯罪。若自無同意伴有者聽去。

  又有征行軍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頭安漉囊。持用濾水。官人聞奏國王。王聞嗔之。皆欲殺卻。汝小蟲尚畏不殺。況見賊肯害之。行人向王分疏云。小蟲若於國有害臣皆殺卻。既無有怨何故不聽濾飲。王聞放之。由行人義慈善根力。及賊皆來投化。

  又正法唸經云。經宿之水若不細觀。恐生細蟲。若不漉治不飲不用。是名細持不殺戒。

  又智度論云。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熟。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又有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罥著不可解。若能至香山。取一藥草。著其絹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菩薩宿世作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名本生經。

  又十誦律云。佛言。過去世時近雪山下。鹿王名曰威德。作五百鹿王。時有獵師安谷施罥。鹿王前行右腳墮毛罥中。鹿王心念。若我現相則諸鹿不敢食谷。須啖谷盡。爾乃現腳相。時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便說偈言。

  大王當知  是獵師來  願勤方便

  出是罥去

  爾時鹿王以偈答言。

  我勤方便  力勢已盡  毛罥轉急

  不能得出

  女鹿見獵師到已向說偈言。

  汝以利刀  先殺我身  然後願放

  鹿王令去

  獵師聞之生憐愍心。以偈答言。

  我終不殺汝  亦不殺鹿王

  放汝及鹿王  隨意之所去

  獵師即時解放鹿王。佛言。昔鹿王者今我身是。五百鹿者五百比丘是。時有雁王。獵者得之。有同伴雁欲代捨命。還說偈相報。獵師見愍。二雁並放。後求寶報恩。大意同前。

  又智度論云。王聞鹿言。即從座起而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為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為人

  若能有慈悲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且可安汝意

  又善見律云。目連為阿育王演本生經云。大王。往昔有一鷓鴣鳥。為人籠系在地愁怖。便大鳴喚。同類云集為人所殺。鷓鴣問道人云。我有罪不。道人答云。汝鳴聲時有殺心不。鷓鴣鳥言。我鳴命伴來無殺心也。道人即答。若無殺心汝無罪心也。而說偈言。

  不同業而觸  不同心而起

  善人攝心住  罪不橫加汝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香山中有仙人住處。去山不遠有一池水。時水中有鱉。出池求食。食已向日張口而眠。時香山中有諸獼猴。入池飲水。已上岸見此鱉張口。而眠時獼猴便作淫法。即以身生。內鰲口中。鰲覺合口藏六甲裡。如所說偈言。

  愚痴人執相  猶如鱉所齧

  失守摩羅捉  非斧則不離

  時鱉急捉獼猴。卻行欲入水。獼猴急怖。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無疑。然苦痛力弱。任鰲回轉流離牽曳。遇值崄處。鰲時仰臥。是時獼猴兩手抱鱉。作是念言。誰當為我脫此苦難。獼猴曾知仙人住處。彼當救我。便抱此鱉向彼處去。仙人遙見便作是念。咄哉異事。念是獼猴為作何等欲戲弄耶。獼猴故言。婆羅門。是何等寶物滿缽持來得。何等信而來向我。爾時獼猴即說偈言。

  我愚痴獼猴  無辜觸惱他

  救厄者賢士  命急在不久

  今日婆羅門  若不救我者

  須臾斷身生  困厄還山林

  爾時仙人以偈答言。

  我念汝得脫  還於山林中

  恐汝獼猴法  故態還復生

  爾時彼仙人  為說往昔事

  鰲汝宿命時  曾號字迦葉

  獼猴過去世  號字憍陳如

  已作淫慾行  今可斷因緣

  迦葉放憍陳  令還山林去

  (鱉聞是語便放猴去)

  救厄緣第四

  如出曜經云。南海卒湧驚濤浸灌。有三大魚流入淺水。自相謂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減。宜可逆上還歸大海。復礙水舟不得越過。第一魚者。盡力跳舟得度。次魚復憑草獲過。其第三魚氣力消竭。為獵者得之。佛見而說偈曰。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魚少水

  斯有何樂

  又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言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過去世時有王太子。號曰寶華。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患病癩。見問病人。以何等藥療卿病。癩者答曰。得王身髓血等以涂我身。其病乃愈。太子聞已。即自破身骨髓血等。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其王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升量。我身骨髓血等不可稱數。求正覺故。

  又大集經云。爾時曠野菩薩現為鬼身。散脂菩薩現為鹿身。慧炬菩薩現獼猴身。離愛菩薩現羯羊身。盡漏菩薩現鵝王身。如是五百諸菩薩等。各各現受種種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薩手執燈明。為供養十方諸佛。從七佛已來。與如是佛用為眷屬。受持五戒。發菩提心。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發菩提故受此身。

  又雜寶藏經云。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敕使還來。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欲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即入定。以天眼觀。知其更無餘福德。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又治故塔亦得延命又治補伽藍牆壁鏬孔亦得延命)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之世有大商主。為采寶故。將諸商人入於大海。彼所乘船眾寶悉滿。至海中間其船卒壞。時彼商人心懷怖畏。極生憂惱。其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浮者。有命終者。我於爾時。作商主在彼大海中。用以浮囊安隱而度。時有五人呼商主言。大士商主唯願惠。施我等無畏。說是語已。爾時商主即告之言。諸丈夫勿生怖畏。我令汝等從此大海安隱得度。阿難。彼時商主身帶利劍而作是念。大海之法不居死屍。如其我今自捨身命。此諸商人必能得度大海之難。作是念已即喚商人。置已身上令善捉持。彼諸商人有騎背者。有抱肩者。有捉髀者。爾時商主。為欲施彼無怖畏故。大悲修心起大勇猛。即以利劍斷已命根。迎取命終。於時大海漂其死屍置之岸上。時五商人便得度海。安隱受樂。平吉無難還閻浮提。阿難。彼時商主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五商人者今五比丘是也。是五比丘。昔於大海而得度脫。今復於此生死大海。而得度脫。安置無畏涅槃彼岸。

  又大智度論云。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躡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佛言我於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踏一岸。分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脊折墮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是。最後一兔者今須跋陀是。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息。

  又賢愚經云。佛過去久遠世時。時世飢儉。如來因地慈救眾生。作大魚身長五百由旬。國人須其肉者。無問人畜皆來取啖。取已還生。經於十二年施其肉血。又受生經云。昔者菩薩。曾為鱉王。生長大海化諸同類。子民群眾。皆修仁德。王自奉行慈悲救護。愍於眾生如母愛子。其海深長邊際難限。而悉周至靡不更歷。於時鱉王。出於海外在邊臥息。積有日月其背堅燥。猶如陸地。賈人遠來因止其上。破薪然火炊煮飯食。系其牛馬。車乘載石皆著其上。鱉王欲起入水。畏墮不仁。適欲強忍痛不可勝。便設權計。入淺水處除滅火毒。不危眾賈。賈眾恐怖。謂湖卒漲悲哀呼嗟。歸命諸天唯見救濟。鱉王心益愍之。因報賈人曰。慎莫恐怖吾被火焚。故舍入水欲令痛息。今當相安。終不相危。眾賈聞之。知有活望。俱時發聲言。南無佛。鱉興大慈還負眾賈。移在岸邊。眾人得脫靡不歡喜。遙稱鱉王而嘆其德。尊為橋樑多所過度。行為大舟超越三界。設得佛道。當復救脫生死之厄。鱉王報曰。善哉善哉。當如汝言。各自別去。佛言時鱉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賈人者。今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也。

  又正法唸經云。若有眾生。見犯法者應受死苦。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不求恩報。命終生常歡喜天。從天退還得受人身。不遭王難。若有眾生持戒。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火。救諸眾生。命終生行道天。受種種樂。

  又如度狗子經說。昔有一國。穀米踴貴人民飢餓。時有沙門入城分衛。周遍門室無所以獲。次至長者大豪貴門。得粗惡飯。適欲出城。門中逢一射獵屠兒。抱一狗子持歸欲殺。見沙門歡喜前為作禮。沙門咒願老壽長生。沙門知有狗子疑欲殺之故。問其人。今何所齎。答曰空行無所獲持。沙門又問。吾已見之。何為藏匿。殺生之罪甚為不善。願持我食貿此狗子。令命得濟卿福無量。其人答曰。不能相與。我故行求家門共食。卿此少飯何所足乎。沙門慇勤曉喻語之。其人抵突不肯隨言。沙門又言。設不肯者。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門。沙門舉飯以飼狗子。以手摩抆咒願淚出。卿罪所致得是犬身。不得自在見殺食啖。使爾世世罪滅福生。離狗子身得生為人。所在遇法三寶自然。狗子得食善心生焉。踴躍歡喜知自歸依。人將還家屠殺共食。狗子命過即生豪。貴大長者家。適生墮地便有慈心。時彼沙門分衛次。到長者門裡分衛。時長者子見彼沙門。憶識本緣。便前稽首禮沙門足。請前供養百味飲食。前白父母言。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經戒。為作弟子。父母愛重不肯聽之。我今一門有汝一子。當以續後家門之主。何因便欲棄家而去。小兒啼泣不肯飲食。不欲聽我便自就死。父母見然。便聽令去。隨師學道。除去鬚髮被三法衣。諷誦佛經深解其義。便得三昧立不退轉。開化一切發大道意。佛世難值經道難聞。能與相值無不蒙度。畜生尚有得道。豈況於人寧不獲果。縱復缺犯還生慚愧。白淨已來黑垢自滅。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舍離父母境界而游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囚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壟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壟中。能得脫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壟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復於塊上欲與鷹斗。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斗。嗔恚極盛峻飛直博。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塊

  乘嗔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善  自觀欣其力

  縱汝有凶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勝殊  摧滅於蒼鷹

  頌曰。

  含識皆畏死  有命懼崄危

  如魚困池涸  難逢流水希

  親疏皆父母  何得不悲時

  但慈救厄苦  福報自然隨

興福部第十五(此有六緣) 编辑

  述意緣 修福緣 應法緣 嚫施緣 洗僧緣 雜福緣。

  述意緣第一

  昔優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瑞避席。施虔爰至。發爪兩塔。衣影二台。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跡河邊。阇維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炭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槃。髮髻頂骨。四牙雙跡。缽杖唾[口*壼]。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碣神異。爾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捨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神狀。至能浮江泛海。影化東川。雖復靈跡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始傳畫疊釋迦。於是涼台壽陵。併圖其相。自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於梁代。遺光奧盛。但法身無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切。則木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底為之生銘。丁蘭溫清竭誠。木母以之變色。魯陽回戈而日轉。杞婦下淚而城崩。斯皆隱惻。入其性情。故使征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倏舉萬尋。車足兩輪。一馳千里。豈不勤哉。豈不勖哉。

  修福緣第二

  如佛說福田經云。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淨。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道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白佛言。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起立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王。各三十六返。典領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躡空而游。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顧臨眾生。蠲我愚濁。安以靜慧。生死栽枯。號曰真人。功報成諦其為然矣。

  復有一比丘。名曰波拘盧。即白佛言。憶念我昔。生拘那竭國為長者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大會說法。我往聽法。聞法歡喜。將一藥果名呵梨勒。奉上眾僧。緣此果報命終生天。下生世間恆處尊貴。與眾超絕。九十一劫未曾疾病。余福值佛逮得應真。

  復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維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舉瓶酪佈施眾僧。僧得咒願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世間恆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余愆。下生世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冢中月滿乃生。冢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諦。

  復有一比丘。名曰阿難。即白世尊曰。憶念我昔。生羅閱只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徑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瘡。尋蒙除愈。緣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僧德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除。逮得應真。爾時坐中。有一比丘尼。名曰奈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羅奈國為貧女人。時世有佛。名曰迦葉。時與大眾圍繞說法。我時在坐聞經歡喜。意欲佈施。顧無所有。自惟貧賤心用悲感。詣他園囿乞求果苽。當以施佛。乞得一奈大而香好。擎一杅水並奈一枚。奉迦葉佛及諸眾僧。佛知至意。咒願受之。分佈水奈一切周普。緣此福祚。命終生天得為天后。下生世間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奈華中。端正鮮潔。常識宿命。今值世尊開示道眼。

  爾時天帝即從座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偶值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佈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瓔佈施眾僧。同心咒願歡喜而去。從是因緣。壽終生天得為天帝。九十一劫永離八難。

  佛告天帝及諸大眾。聽我自說宿命所行。昔我前世。於波羅奈國。近大道邊安設圊廁。國中人眾。得輕安者莫不感義。緣此功德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得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經。分別罪福言皆至誠。開三乘教皆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舍世貪諍。導世間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處(塔是)於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天之福。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曰。閻浮裡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從四天上。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也。

  應法緣第三

  若欲修造。理須如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法。縱多無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經云。經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佈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吾約敕。是佛真子。如是精誠。造少福多。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造經像數如塵沙。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之時。不入海龍王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獄。主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中。諸根不具。第一盡心為上。妙果先升。

  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等。或自舍財。及勸化得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形像。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錢直。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不求利。無人堪消。初獻佛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述曰。此謂施主決定入佛受用。所以須贖。若如今時齋上每出佛槃飲食。情通彼此不局。執者食訖。還入施主不勞收贖。如七月十五日。獻佛及僧。無佛僧可受用。即須贖食以物食依經獻佛及僧自恣。佛僧福田道高資益冥道。七世亡親現存眷屬。得離災難清升樂處。所以俗人田薄不能資導故不通俗也。數見白衣獻佛訖將為自食。故別疏記)

  又觀佛三昧經云。時優填王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上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華。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唸佛清淨三昧。

  又外國記云。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刻牛頭栴檀作如來像。置佛座處。佛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為四部眾作諸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是眾像之始。佛移住兩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只桓精捨本有七層。諸國競興供養不絕。台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幡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諸國王人民。皆大悲惱。謂檀像已燒。卻後四五日。開東邊小精舍戶。忽見本像移向彼房。眾大歡喜。共治精舍。得作兩重移像本處。又優填王作佛像形經云。昔佛在世時。拔耆國王。名曰優填來。至佛所頭面頂禮。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慾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是。

  又法華經偈云。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造立形像福報經云。佛至拘羅惟國。時國主名優填王。年始十四。聞佛當來。即敕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以頭面禮佛。長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無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恐佛去已後恐不復見。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報。願佛哀愍為我說之。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王諦聽吾說  福地灰上土

  福德無過者  作佛形像報

  恆生大富家  尊貴無極珍

  眷屬常恭敬  作佛形像報

  常得天眼報  無比紺青色

  作佛形像報  父母見歡喜

  端正威德重  愛樂終無厭

  作佛形像報  金色身焰光

  猶妙師子像  眾生見歡喜

  作佛形像報  閻浮提大姓

  剎利婆羅門  福人於中生

  作佛形像報  不生邊地國

  不盲不醜陋  六情常完具

  作佛形像報  臨終識宿命

  見佛在其前  不覺死苦時

  作佛形像報  作大名聞王

  金輪飛行帝  典主四天下

  作佛形像報  作釋天名因

  神足典第二  三十三天奉

  作佛形像報  此過出欲界

  作妙梵天王  迦夷眾梵恭

  作佛形像報  受福正如是

  若能刻畫作  天地尚可稱

  此福不可量  是故供養佛

  華香香汁涂  供養大士者

  得漏盡無為

  嚫施緣第四

  如輪轉五道經云。佛言凡作功德隨身之行。燒香燃燈。得福甚多。燒香作福及以轉經。不得請人而不嚫願。如倩人食豈得自飽。燒香潔淨。然燈續明。燒香齋會。讀經噠嚫。以為常法。佈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卻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殖福田。如尼俱類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佛說偈言。

  賢者好佈施  天神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  度脫諸十方

  洗僧緣第五

  如譬喻經云。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如。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除常緣也(今臘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經文)又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去家學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故。諸天下人民共唸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時。以示天下人佛言我為菩薩時。三十六反為天王帝釋。三十六反作金輪王。三十六反。作飛行皇帝。今日諸賢誰有好心。念釋迦佛恩德者。以香華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諸天鬼神所證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納香。合三種草香挼而漬之。此則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紺黛秦皮權代之。又用鬱金香。手挼漬之於水中。挼之以。作赤水。以水清淨用灌像訖以白練白綿拭之。斷後自佔更灌。名曰清淨。其福第一也。

  又溫室經云。佛告只域長者。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痺。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淨面首端正。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者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者多饒人從拂拭塵垢。六者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又十誦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塵垢。二治身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調。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熱時。有一客作人。園中汲水灌樹。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脫衣樹下以水洗浴。身得清涼。作人後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下詣舍利弗所。散華供養。舍利弗因其信心。為說法要得須陀洹果。

  又賢愚經云。爾時首陀會天。下閻浮提世尊所。請佛及僧洗浴供養。世尊默然許可。即設飲食。並辦洗具。溫室暖水調適。酥油浣草皆悉備有於是世尊及諸比丘。納受其供。其洗浴已。並厚飲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還本座。是時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體殊妙威相奇特。光明顯赫如大寶山。佛告阿難。乃往過去。毗婆屍佛時。此天彼世為貧家子。恆行傭作以供身口。聞佛說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務。得少錢穀用設洗具。並設飲食。請佛眾僧。而以盡奉。由此福行。壽終之後生首陀會天。有此光相。七佛已來。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記曰。於未來世兩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淨身。十號具足。

  又雜譬喻經云。昔佛弟難陀。乃往昔維衛佛時人。一洗眾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釋種。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與佛同世。研精道場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猶有弘報。況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號。加增歡喜廣度一切。

  又福田經云。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羅閱只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差。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淨福。慶祐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

  又十誦律云。外國浴室形圓。猶如圓倉。開戶通煙。下作伏瀆。出水內施。三擎閣齊。人所及處。以瓨盛水滿三重閣。火氣上升。上閣水熱。中閣水暖。下閣水冷。隨宜自取用。無別作湯。故云淨水耳。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除風。二病得差。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功德者。當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淨。辦其薪炭。溫暖得所。乃打揵椎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系衣作識。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余內外已。閉戶而坐。令身污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出已取己衣著。正理而去。

  雜福緣第六

  如薩婆多論云。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曠路作井。及作橋樑船。此人功德一切時生。常資施主除三因緣。一前事毀壞。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惡邪。無此三因緣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淫女施人。五以造作神祠。是謂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復有五施人天得福。云何為五。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樑。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有此五事。令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樑

  河津度人民  並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恆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諸天子以偈問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晝夜  長養善功德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曠路作好井  種殖園果施

  樹林施清涼  橋船度人民

  佈施修淨戒  智慧舍慳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唸經云。若有眾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諸毒蛇墮於井中。行人飲之而致苦惱。命終生三箜篌天。受五欲樂。從此命終。若得人身王所愛重。若見病困咽喉出聲。余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贖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隨業流轉。不墮三涂。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若有眾生持戒。見比丘僧。以扇佈施。令得清涼讀誦經法。命終生風行天。香氣來吹悅樂無比。若有眾生。於河津濟造立橋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餘人。不作眾惡。命終生鬘持天。受五欲樂。命盡人中為王典藏。

  又譬喻經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修是功德。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涂。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佈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故成實論。引經偈云。

  若種樹園林  造井橋樑等

  是人所為福  晝夜常增長

  又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唸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又放牛經。出增一阿含別品同譯。佛告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兒不知放牛便宜。不曉養牛。何等為十一。一者放牛兒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護瘡。五者不知作煙。六者不知擇道行。七者不知處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構牛不遺殘。十一者不知分別養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兒不曉養護其牛者。牛終不滋息。日日有減。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種損益。不可具述。佛於是頌曰。

  放牛兒審諦  牛主有福德

  六頭牛六年  成六十不減

  放牛兒聰明  知分別諸相

  如此放牛兒  先世佛所譽

  頌曰。

  直影端形  虛岩應響  福滋善運

  果由因上  委質圓音  輸誠閟獎

  惠之陰德  冥資功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