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十二

諸經要集卷第十二

欲蓋部第二十(此有三緣) 编辑

  述意緣第一

  竊尋經論。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學斷。無由證聖。欲知根本。略述三種。一自內五根。二外諸五塵。三所生五識。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經云。善男子。譬如惡象心未調順。有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造無量惡。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無惡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善人。又遺教經云。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也。夫論蓋者。是蔭覆義。謂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隱沒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為蓋。故對法論云。此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得轉。故名蓋義。前之五欲從外五塵而生。此之五蓋從內五根而發也。

  五欲緣第二(此別三緣)

  第一欲系苦者。夫論五欲者既有其根。便發五欲。繫縛眾生不得解脫。故涅槃經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擒捕獼猴擔負歸家。善男子。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聲香味觸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須為義。貪著五塵名為欲也。並意識觸緣之境。名曰法塵。此之六塵非直名為魔所行處。復得惡賊之名。故涅槃經云。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大六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

  第二慾障苦者。夫論欲過者。謂五欲弊魔。六塵惡賊。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經云。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邪倒增長諸漏。為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又云。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又智度論云。菩薩觀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嗔諂妖穢斗諍貪嫉。不可親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德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系囹圄。雖曰難解。猶尚易開。女鎖系人。染著根深無可得脫。眾病最重。如佛偈言。

  寧以熱鐵  婉轉眼中  不以染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慚

  回面攝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穢

  以惑於人  淫羅彌網  人皆沒身

  坐臥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所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有智之人  所不應視  若欲觀之

  當如母姊  諦視觀之  不淨填積

  淫火不除  為之燒滅

  色過既爾。自餘香味觸等例皆如然。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永沉生死。不能出離者。寔由女色繫縛難脫。盲無慧眼。見生死坑致之陷墜。今惟道俗不觀欲患。向之馳走。何日返之得免斯過。心恆被染不能暫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觀哉。故涅槃經偈云。

  作惡不即悔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第三呵欲苦者。如智度論云。行者當呵五欲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將墜大坑。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此之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其五欲者。名為色聲香味觸。此之五事禪家正障。若欲修定皆應棄之(上來三門總觀五欲自下五門別呵五欲)

  第一呵色慾過。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色慾過失。

  第二呵聲欲過者。如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痴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好樂。於已過之聲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失諸功德。後墮惡道。有智之人觀聲生滅。前後不俱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染著。若斯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聲欲過失。故論云。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侖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贊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坐上作舞。不能自安。天鬘菩薩問大迦葉。汝最大耆年。行於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自心。大迦葉答曰。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若劫盡時。毗嵐風至。吹鬚彌山。令如腐草。如阿修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智因緣故。

  第三呵香欲過者。人謂著香少罪。染愛於香開結使門。雖復百歲持戒能斷。一時壞之。如有阿羅漢。常入龍宮。食已以缽授與沙彌令洗缽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師繩床下。兩手捉繩床腳。其師至時。與繩床俱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師言。不覺。沙彌得飲食。又見龍女身體端正香妙無比。心大染著。即作惡願。我當作福奪此龍處居其宮殿。龍言。後莫將此沙彌來。沙彌還已。一心佈施持戒專求所願。願早作龍。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龍。逕至師本入處大池邊。以袈裟覆頭而入。即死變為大龍。福德大故。即殺彼龍。舉池盡赤。未爾之前。諸師及僧呵之。沙彌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將諸眾僧。就池觀之。如是因緣由著香過。復有一比丘。在於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鼻受心著。池神語言。汝何以舍彼林下禪靜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藉而去。池神默無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華。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如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疊鮮淨而有異物點污。眾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以黑點黑人所不見。誰問之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香欲過失。

  第四呵味欲過者。當自覺悟。我但以貪著美味故。當受罪苦。洋銅灌口啖燒鐵丸。若不觀食。嗜心堅著墮不淨蟲中。如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羅漢。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復有一國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愛著美味。王守園者日送好果。園中有一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養其子。眾子諍之一果墮地。守園人晨朝見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見之便索。王愛其子即以與之。太子食果。得其氣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守園人言。此果無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之。園人至得果處。見有鳥巢。知鳥銜來。翳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得果將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於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呵味欲過失。

  第五呵觸欲過者。此觸是結使之因。是縛心之本。何以故。余四情各當分。此則遍身染著。以其難捨常作重罪。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本生因緣。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山中有一仙人。以仲秋之月。於澡槃中小便。見麚鹿合會。淫心即動。精流槃中。麚鹿飲之。即時有娠。月滿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緣。知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年大勤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一時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軍持。又傷其足。便大嗔恚。以軍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不雨。不雨故。五穀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波羅柰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官集議雨事。明者議言。傳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傷足。嗔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國了矣。無復人民。王即開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為民者。當分國半治。是國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來應王募。女問諸人。此是人非。眾人言。是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即取金槃盛好寶物。語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項來。淫女即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眾藥草和之。以彩畫令似雜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樹皮衣行林樹間。以像仙人。於仙人庵邊。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遂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花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淨酒以為淨水。與歡喜丸以為果苽。食飲飽已。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水好果。仙人問諸女言。汝以何故。膚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我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與諸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擔汝。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敕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復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吾所欲。拜為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瘦。念禪定心樂厭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閑靜諸仙遊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能強違其志為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觸欲過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蓋也。

  五蓋緣第三

  問曰。云何名為五蓋。答曰一貪慾蓋。二嗔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貪慾蓋者。謂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妄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內發尚能燒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欲無由近道。故論偈云。

  入道慚愧人  持缽攝眾生

  云何縱慾塵  沉沒於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已  云何能捨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第二嗔恚蓋者。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若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讚歎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為九惱處故生嗔。嗔念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智度論釋提婆以偈問佛云。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說偈答云。

  殺嗔即安隱  殺嗔即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淨。觀聲空假不應起嗔。故智度論云。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嗔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觀聲本無。唯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嗔。故論云。如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如偈言。

  風名優陀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  項及龂齒唇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嗔痴

  又優婆塞經云。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覆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嗔。故智度論云。菩薩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三睡眠蓋者。謂內心昏憒。名之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垂熟。名之為睡。此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如此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余蓋情覺可除。眠如死人無所覺觸。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智度論云。菩薩教誡睡眠弟子。說偈云。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云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蓋者。有三。一口掉者。謂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名為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捔力相撲扼腕指掌等。名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伎。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論偈云。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猶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云。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唸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複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於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偈云。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痴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其有法  法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舍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狹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慾蓋。即是貪毒。第二嗔恚蓋。即是嗔毒。第三睡眠蓋。疑蓋。即是痴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飢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其心清淨。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謂煙云塵霧修羅手障。則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蓋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  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雖改秋  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伏

  自非絕欲蓋  何能遠升陟

  齊[車*犬]屆寶城  共睹能仁德

四生部第二十一(此有六緣) 编辑

  述意緣 會名緣 相攝緣 五生緣 中陰緣 受胎緣。

  述意緣第一

  夫行善感樂。近趣人天。遠成佛果。作惡招苦。近獲三涂。遠乖聖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軀別。六趣形分。明暗異途。升沉殊路。業緣之理皎然。因果之報恆式也。

  會名緣第二

  如般若經云。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四種生。一腹生者。謂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熱和合生者。謂蟲蛾蚤蝨(濕生者是)三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四卵生者。謂飛鳥魚鱉。

  又正法唸經云。畜生無量。略說三處。一者水行。所謂魚等。二者陸行。所謂象等。三者空行。所謂鳥等。或以天眼見諸畜生。有四種生。何等為四。一者胎生。所謂象馬牛羊之類。二者卵生。所謂蛇蚖鵝鴨雞雉眾鳥。三者濕生。所謂蚤蝨。蟣子之類。四者化生。如長面龍等。故經曰。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受根滅。

  又善見論云。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色生可壞。無色生不可壞。無色之生。依於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為生。使前不感後。後不赴前。名之為死。

  又涅槃經云。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聲-耳+卵]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眾生所攝。不過此四也。

  相攝緣第三

  如婆沙論說云。此欲界之中。具攝六趣。色無色界。各攝六趣少分。所以別者。以欲界是亂地故。眾生雜惡起業不純。或善或惡。以不同故。隨業受報。有多差別。上之二界唯是定地。眾生沉靜。起業亦純。是故無有多趣差別。問曰。四生六趣相攝云何。答曰。如毗曇中說。天及地獄。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謂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論問云。為生攝於趣。為趣攝於生。即自答云。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故知生寬趣狹。以化生寬故。全攝二趣及三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曰。六慾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曰。欲受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正法唸經等云。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人無異。而無洩精與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異。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執手而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語笑即為究竟。不待相抱。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語笑。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故異於人。以天化生故。從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隱。如彼淨觀者說。謂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為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論云。有鬼告目連云。我晝生五子。夜亦生五子。隨生而食啖。竟無有飽時。此為胎生鬼也。阿修羅趣。亦具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修羅劫初從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觀佛三昧經說。根本女修羅。元從大海泥卵濕潤中出。通彼胎化。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現見可知。卵如涅槃經說。如毗舍佉母。生一肉卵。於中出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論云。問云何知人中有卵生。答曰。如佛所說。閻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寶。得二鶴。隨意所化失一一在。與共遊戲。寢臥一室。共彼合會。遂生二卵。卵漸濕熟。便生二童。後大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一名屍婆羅。二名優缽屍婆。問曰。云何知人中有濕生。答曰。如經所說。有頂生王。尊者遮羅。尊者優婆遮羅。梨女及柰女等。即其事也。問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人是也。得聖法者。不復卵生濕生。問曰。何故不復卵生濕生耶。答曰。卵生濕生是畜生趣所攝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濕生。此三目睹可知。其化生者。依樓炭經云。如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化生食四。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濕生還食濕生一(除三可知)

  又起世經云。大海之北為諸龍王。及一切金翅鳥王。故生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隋言鹿聚)其樹根本週七由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葉遍覆五十由旬。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樹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樹西面有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樹北面有化生龍及化生金翅鳥。此四處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旬。七重垣牆。七寶莊嚴。妙香遠熏。諸鳥和鳴。又彼卵生金翅鳥王。若欲搏取卵生龍時。便即飛往居吒奢摩離大樹東枝之上。觀大海水已。乃更飛下。以兩翅扇大海。令水自開二百由旬。即於其中銜卵生龍。將出海外。隨意而食。卵生金翅鳥王。唯能取得卵生龍等。則不能取胎濕化生龍等。若胎生鳥。欲取卵生龍者。還向樹東海中取之。又胎生鳥。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海中取之。水開四百由旬。此胎生鳥王。唯能取卵胎二生龍。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又濕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還向樹東海中取食。又濕生鳥王。欲取胎生龍。即向樹南海中取食。水開四百由旬。又濕生鳥王。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水開八百由旬。濕生鳥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濕生龍等。不能取化生龍也。

  又化生金翅鳥王。欲取卵生龍。即向樹東海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龍者。即向樹南海中取之。若欲取濕生龍者。即向樹西海中取之。若欲取化生龍者。即向樹北海中取之。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皆為此金翅鳥王之所食啖。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言。閻浮提中及四天下有金翅鳥。名伽樓羅王。於諸鳥中快得自在。此鳥業報應食諸龍。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第二日於弗婆提。第三日於瞿耶尼。第四日於郁單越。各食如前。週而復始。經八千歲。此鳥爾時死相已現。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彼鳥飢逼。周慞求食了不能得。遊巡諸山永不得安。至金剛山。然後暫住。從金剛山直下至大水際。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其命終已。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爾時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大降雨澍如車軸。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後還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以為如意珠。

  又樓炭經云。天下諸龍。以三熱見燒。阿耨達龍王。不以三熱見燒。一余龍王熱沙雨身上。燒炙其痛。二余龍王起淫相。向熱風來吹其身上燋。即失顏色。得此蛇身。便恐不喜。三余龍王被金翅鳥食。悉皆恐怖。天下余龍悉見毒熱。唯阿耨達龍王。獨不見熱。

  又善見律云。佛言。龍有五事。不得離龍身。何者為五。一行淫時。若與龍共行淫。得復龍身。若與人共行淫。不得復龍身。二受生不離龍身。三脫皮時。四眠時。五死時。是為五事。不得離龍身。

  問四食相攝云何。答如毗曇中說。總而言之。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寬狹不同。如地獄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鐵丸及洋銅汁。雖復增苦。以懷飢渴故名段食。又如輕系獄中。得具冷暖。二風更互觸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無有段食。以彼身輕妙故。論偈云。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則無

  問曰。未知六趣中何食增耶。答曰。如毗曇中說。於六趣中。謂鬼全趣及於卵生。並前三無色。皆思偏增。何以然者。以彼餓鬼趣中意行多故。卵生眾生在卵[聲-耳+卵]時。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壞。前三無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故皆悉思食增也。又此人趣及與六慾天中。皆段食偏增。何以然者。以此二處要假食持身命故。又彼地獄全趣。及與非想。皆識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地獄中識持名色故。非想地中以識持名故。又彼色界及與濕生。皆悉觸食偏增。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禪樂觸持身故。濕生之中以因濕觸持身活故。

  五生緣第四

  如地持論云。菩薩生有五種。住一切行。安樂一切眾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

  菩薩以願力故。於饑饉世受大魚等身。以肉救濟一切眾生。於疾病世為大醫王。救治眾病。於刀兵世為大力王。救息戰諍。以法化邪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菩薩以願自在力故。於種種眾生。天龍鬼神等遞相惱亂。及諸外道起諸邪見。悉生其中為其導首。引令入正廣為宣說。是名隨類生。菩薩以性受生。勝於世間壽色等報。是名勝生。菩薩從淨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於閻浮提。自在受生。一切受生處。於中奇特。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眾具增上滿足。生剎利婆羅門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生。三世菩薩皆此五種受生。余無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論云。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菩薩於諸饑饉作大魚等。並給一切皆令飽滿。或有疫病。作大良醫息除疫疾。或有爭戰以大威力善巧息除。或有惡王非理治罰。以願力哀愍一切。或起邪見能除邪惡。是名略說除災橫生。或有菩薩。以大願力生趣異類。方便化導令彼行善。是名略說隨類受生。或有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為殊勝。所作事業自他兼利。是名略說大勢生。或有菩薩。住於十地。作十王報。最為殊勝。已得成滿。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隨增上生。或有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大貴國王家。能現等覺廣作佛事。是名略說。最後生。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知菩薩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菩提。

  中陰緣第五

  如新婆沙論云。中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健達縛。或名求有。或名意成。問何名中有。答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自體起。問何故中有名健達縛。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此名唯屬欲界中有。問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於六處門求生有故。問何故中有復名意成。答從意生故。謂諸有情。或從意生。或從業生。或從異熟生(舊名果報)或從淫慾生。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並變化身。從業生者謂諸地獄。如契經說。地獄有情。業所繫縛不能免離。由業而生。不由意樂。從異熟生者。謂諸飛鳥及鬼神等。由彼異熟勢輕健故。能飛行空。或壁障無礙。從淫慾生者。謂六慾天及諸人等。諸中有身。從意生者。故乘意行。故名為意成(舊名中陰)

  次依婆沙論。問中有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有說不具者。如印印物像現。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時。有根不具。此中初說於理為善。謂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無缺。此說眼等非男女根。色界中有無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當受卵胎二類生者。住中有位。有男女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爾者。應無受卵胎生義。問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趣地獄。故伽他言。

  顛墜於地獄  足上頭歸下

  由譭謗諸仙  樂寂修苦行

  此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虛空。上升而行往於六趣。余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鳥飛空行所至處。又如壁上畫作飛仙。舉身傍行求當生處。問中有行相。皆如是耶。答不必皆爾。且依人中命終者說。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首上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隨所住處如應當知。

  次依論問。中有生時。為有衣不。論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慚愧增故。慚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勝衣服。生身亦爾。故彼中有常與衣俱。欲界中有多分無衣。以欲界中分無慚愧。唯除菩薩及白淨苾芻尼。所受中有。恆有上妙衣服。有餘師說菩薩中有亦無有衣。唯白淨尼等所受中有。常與衣俱。問何緣菩薩中有無衣。而白淨尼有衣。答白淨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問若爾菩薩於過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淨尼等所施衣服。碎為微塵。猶未為比。如何菩薩中有無衣。而彼有衣服。答由彼願力異菩薩故。謂白淨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言。願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願力所引發故。所生之處常豐衣服。彼最後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時。衣不離體。如如彼身漸次增長。後出家受具戒已。輒成五衣。勤修正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乃至後涅槃時。即以此衣纏身火葬。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回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由斯行願。雖見相好而無有衣。願力有殊。不應為難。次依論問。在中有位資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資段食。問欲界中有。段食云何。有作是說。欲界中有。至有食處。便食彼食。至有水處。便飲彼水。由彼飲食以自存濟。此說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極多難賙濟故。謂契經說。如從袋等瀉粳米等。置食鑊中。數極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處處。數量過彼。若彼受用諸飲食者。一切世間所有飲食。唯供狗犬。一類中有尚不賙濟。況余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極微輕妙。受粗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說。中有食香。非食粗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淨花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賙濟。

  次依論引世尊經中。作如是說。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者健達縛是時正現在前時。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謂父母俱起淫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是時者。謂母起貪。身心悅豫。名身調適。持律者說。由母起貪。身心渾濁。如春夏水渾濁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渾濁。母腹清淨無風熱痰。互增逼切。故名無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損壞。言是時者。謂諸母邑有穢惡事。日月恆有血水流出。此若過多。由稀濕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干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濕。方得成胎。名為是時。是中有者入胎時故。謂母血水於最後時。余有二滴。父精最後余有一滴。展轉和合方得成胎。及健達縛正現在前者。謂即中有。此處現在前。非於余處。非前非後。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將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

  次依論問。中有何處入於母胎。有作是說。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議。無障礙物令有障礙。是故於此不應為難。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淫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問輪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淫愛故。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有餘師說。菩薩福智極增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起淫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淫愛。故入胎位。必從生門入也。

  次依論引施設論說。若彼父母。福業增上。子福業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業劣薄。子福業勝。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問若富貴丈夫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貴男子與貧賤女人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於彼女人生尊勝想。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子合時。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想。貧賤男子與富貴女人合時。必於自身生尊勝想。於彼女人起下劣想。貧賤女人與富貴男子合時。必於自身起尊勝想。於彼男子生下劣想。子於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次依論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木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是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復有說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礙。以相遇時此彼展轉有語言故。問若爾寧說中有無礙。答於余無礙。非謂中有。問此彼中有皆相礙耶。答自類相礙。非於余類。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有作是說。劣礙於勝。以粗重故。勝不礙劣。以細輕故。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傍生中有礙四中有。鬼界中有礙三中有。人中有礙二中有。天中有唯礙天中有。

  又正法唸經云。有十七種中陰有法。汝當繫念行寂滅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終不畏於閻羅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陰有耶。

  第一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中陰。猶如白疊垂欲墮地。細軟白淨。見園林華池。聞諸歌舞戲笑。次聞諸香。一切愛樂。無量種物。和合細觸。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族兄弟悲啼號泣。以善相故不聞不見。心亦不念。於臨終時初生樂處。天身相似。如印文成。見天勝處。即生愛境故受天身。是則名曰初生中陰有也。

  第二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郁單越。則見細軟赤疊可愛之色。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舉手攬之。如攬虛空。親族謂之兩手摸空。復有風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時。暖風來吹除其寒苦。若暑熱時。涼風來吹除其郁蒸。令心喜樂。以心緣故。不聞哀泣悲啼之聲。若其業動其心亦動。聞其悲聲。吹生異處。是故親族臨終悲哭甚為障礙。若不妨礙生郁單越。中間次第有善相出。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即走往趣入中遊戲。欲入母胎。從華池出行於陸地。見於父母欲染和合。因於不淨。以顛倒見。見其父身。乃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男子生。自見其身作雄鵝身。若女人生。自見其身作雌鵝身。若男子生。於父生礙於母生愛。若女人生。於父生。愛於母生礙。是名生郁單越第二中陰有也。

  第三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中死。生瞿耶尼。則有相現。若臨終時。見有屋宅盡作黃色。猶如金色遍覆如雲。見虛空中有黃疊相。舉手攬之。親族兄弟說言病人兩手攬空。是人爾時善有將盡。見身如牛。見諸牛群。如夢所見。若男子受生。見其父母和合而行不淨。自見人身。多有宅舍。見其父相。猶如特牛。除去其父與母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其身猶如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與彼和合。不與我對。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生瞿耶尼第三中陰有也。

  第四中陰有者。若閻浮提人。命終生於弗婆提界。則有相現。見青疊相。一切皆青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疊隱以手遮之。親族說言遮空命終。見中陰身。猶如馬形。自見其父。猶如[馬*父]馬。母如草馬。父母交會愛染和合。若男子生作如是念。我當與此草馬和合。若女人生。自見己身如草馬形。作如是念。如是[馬*父]馬。何故不與我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生弗婆提第四中陰有也。

  第五中陰有者。若郁單越人臨命終時。見上行相。若大業心。自在生天。以手攬空。如夢中所見。好華上妙之香。第一妙色香氣在手。見華生貪。今見此樹。我當升之。作是念已即上大樹。乃是升於須彌。見天世界花果莊嚴。我當遊行。是名郁單越人下品受生第五中陰有也。

  第六中陰有者。若郁單越人以中業故。臨命終時欲生天上。則有相現。見蓮華池甚可愛樂。眾蜂莊嚴一切皆香。升此蓮華。須臾乘空而飛。猶如夢中生於天上。作如是念。我今當至勝蓮華池。是名郁單越人中品受生第六中陰有也。

  第七中陰有者。郁單越人。以業勝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臨命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其人爾時即升勝堂。生此殿中以為天子。是名郁單越人生於天上受上品生第七中陰有也。

  第八中陰有者。若郁單越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見於園林遊戲之處。香潔可愛。聞之悅樂。不多苦惱。其心不濁。以清淨心即升空殿。見諸天眾游空而行。猶如夢中。三十三天勝妙可愛。一切五欲皆悉具足。從郁單越死。生此天中。是名郁單越人生此天處熏習遊戲及死時相第八中陰有也。

  第九中陰有者。若瞿耶尼人命終生天。有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余業。二者生業。生於天上。其人臨命終時則有相現。以善業故。垂捨命時。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見大池水。其水調適洋洋而流。浮至彼岸。既至彼岸。見諸天女第一端正。種種莊嚴戲笑歌舞。其人見已欲心親近。前抱女人。即時生天受天快樂。如夢中陰即滅。是名第九中陰有也(瞿耶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業同一光明等一中陰一切相似不同郁單人三種受生差別相也)

  第十中陰有者。若弗婆提人。臨命終時。見於死相。見於自業。或見他業。或見殿堂殊勝莊嚴。心生歡喜。欲近受生。於殿堂外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於中陰有。作如是念。欲得同戲。即入戲眾。猶如睡覺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陰有也。

  第十一中陰有者。諸餓鬼等惡業既盡。受余善業。本於余道所作善業。猶如父母。欲生天中則有相現若餓鬼中死。欲生天上。於餓鬼中飢渴燒身。常貪慾食。常念漿水。欲命終時不復起念。本念皆滅。一切惡業皆悉不近。雖見飲食。唯以目視。如人夢中見食不飲。見天可愛即走往趣。至於彼處。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一中陰有也。

  第十二中陰有者。以愚痴故受畜生身。無量種類。受百千億生死之身。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輪轉世間不可窮盡。以余善業畜生中死。生二天處。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於畜生惡道。苦報欲盡。將得脫身。則有相現。臨命終時。見光明現以余善業痴心薄少。或見樂處即走往趣。如夢所見走往趣之。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二中陰有也。

  第十三中陰有者。地獄眾生。希有難得生於天上。余善因緣。如業成熟。是地獄人以業盡故。將欲得脫。從此地獄臨命終時則有相現。命欲終時。若諸獄卒擲置鑊中。猶如水沫滅已不生。若以棒打。隨打即死不復更生。若置鐵函。置已即死。不復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復更生。若鐵棒打。隨打即死滅已不生。若諸鐵鳥食已不生。若諸惡獸啖已不生。是地獄人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燈發。地獄中陰有相不現。忽於虛空中見有第一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受第一樂。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是名第十三中陰有也。

  第十四中陰有者若人中死還生人中。則有相現。於臨終時見如是相見大石山。猶如影相。在其身上。爾時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當墮我身上。是故動手欲遮此山。親裡見之。謂為觸於虛空。既見此已。又見此山。猶如白氎。即升此[疊*毛]。乃見赤[疊*毛]。次第臨終復見光明。見其父母愛慾和合。而起顛倒。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若女人生。自見其身與父交會。謂母妨礙。當於爾時。中陰即壞生陰次起。如印所印。印壞文成。是名人中命終還生人中。是名第十四中陰有也。

  第十五中陰有者。天中命終還生天上。則無苦惱。如余天子。命終之時愛別離苦。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坐於勝天。若四天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可愛勝相。是名第十五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六中陰有道相續者。若從上天還生下天。見眾蓮華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已。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雖同生天二種中陰有二種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陰有相續道也。

  第十七中陰有相續道者。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此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復有何相。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臨命終時見黑闇窟。於此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見之。以手攬捉。現陰即滅。以手接幡。次第緣幡。入此窟中。受中陰身。近於生陰。見受生法。亦如前說。或見二牛。或見二馬。愛染交會。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陰。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

  受胎緣第六

  如善見論云。女人將欲受胎。月華水出時者。此是血名。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而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故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又女人有七事受胎。一相觸。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見色。六聞聲。七嗅香。問何謂相觸受胎。答有女人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身份。即生貪著而便懷胎。問何謂取衣受胎。答如優陀夷共婦出家。欲愛不止。各相發問。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復取內根。即便懷胎。問何謂下精受胎。答如鹿母吃道士精。欲心而飲。遂便懷胎。生鹿子道士。問何謂手摩受胎。答如睒子菩薩父母俱盲。帝釋逆知。下來其所為夫婦。既悉出家為道。不合陰陽。以手摩臍下。即便懷胎而生睒子。問何謂見色受胎。答有一女人。月華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極盛。唯視男子。如宮女人。亦復如是。即便懷胎。問何謂聞聲受胎。答如白鷺鳥。悉雌無雄。到春節時。陽氣始布。雷鳴初發。雌鷺一心聞聲。便即懷胎。雞亦有聞雄雞聲亦得懷胎。問何謂嗅香受胎。答如[牛*秦]牛母。但嗅犢氣而亦懷子。

  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處受胎。一母有欲。有父母共集一處。然外識未應來趣。便不受胎。若識來趣。父母不集則不成胎。二若復母人無慾。父欲意盛。母不大慇勤則非成胎。三若父母共集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慇勤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非成胎。二若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三若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父母共集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二若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三若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復有三種。一若復有時。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二若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三父母俱集不行。此則受胎。復有三種。一若有時父母應來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有時識神來趣。則非受胎。二若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三若父母身俱得病。則非成胎。若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父母俱相有兒。則成有胎。

  又瑜伽論云。複次此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凝箭內稀。名羯羅藍。若表裡如酪未生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屍。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支分相現。名缽羅賒佉。從此以後發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

  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發或色或皮。及余支分變異而生。發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發毛希鮮。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煙熱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淫慾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右脅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左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裡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漸次觸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頌曰。

  業理信多緒  生途非一門

  安危誠異轍  清濁豈同源

  墜質空遺貌  尋香有去魂

  幽衢下寮落  皓路上飛翻

  凝陰淒復緊  聲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  懌慮入花園

  伉儷情多亂  貪嗔坐自昏

  遍知稱至覺  挑手獨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