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五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九十五 福建一 封域 山川險要 下一卷▶

福建一 编辑

《禹貢》揚州地,周爲七閩地,《周禮》:「七閩荒服,掌於職方。」注:「蠻種有七,故曰七閩。」賈疏:「祝融之裔,分據閩地而爲七。」春秋已後亦爲越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閩中郡。漢高五年封無諸爲閩越王。都冶。孝惠三年分閩越地封搖爲東海王,即今浙江溫州府地。又建元六年封無諸孫丑爲閩繇王,復封餘善爲東越王,其實皆閩越地也。元鼎五年閩越亂,元封初平之,屬會稽南部都尉,《漢紀》:「武帝平閩越,以其地險阻,數反覆,終爲後世患,因遷其民於江、淮間,而虛其地。後復爲冶縣,屬會稽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始置建安郡,晉又分置晉安郡,皆屬揚州。元康初改隸江州,宋、齊因之。梁普通六年改屬東揚州,時增置南安郡。陳永定初增置閩州。領郡三。天嘉六年復舊,光大初又置豐州。蓋梁、陳時州名滋多,非古制也。隋大業中亦屬揚州部。唐屬江南道,劉昫曰:「初屬嶺南道。」悞。今以《六典》爲據。開元中分隸江南東道。唐末王氏據有其地,及閩亡,入於南唐、吳越。宋爲福建路。元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尋廢。《元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於泉州,十八年遷福州,明年還治泉州,二十年又徙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三山續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於福州,十六年罷。二十年復置,二十二年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復置,明年改行尚書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圖琉球也。三年罷。」黃氏曰:「《三山續志》作於元致和間,必有所本也。」至正十六年復置,尋爲陳友定所據,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今領府八、直隸州一,屬縣五十七,總爲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夏秋二稅大約八十八萬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而衛所參列其中。今亦爲福建布政使司。

福州府,屬縣九。
閩縣,附郭。侯官縣,附郭。長樂縣,福清縣,連江縣,羅源縣,古田縣,閩清縣,永福縣。鎮東衛,梅花、萬安、定海三所附見。
興化府,屬縣二。
莆田縣,附郭。仙遊縣。平海衛,莆禧所附見。
直隸福寧州,領縣二。
寧德縣,福安縣。福寧衛,大金所附見。
建寧府,屬縣八。
建安縣,附郭。甌寧縣,附郭。建陽縣,崇安縣,浦城縣,松溪縣,政和縣,壽寧縣。
延平府,屬縣七。
南平縣,附郭。將樂縣,沙縣,尤溪縣,順昌縣,永安縣,大田縣。
汀州府,屬縣八。
長汀縣,附郭。寧化縣,上杭縣,武平縣,清流縣,連城縣,歸化縣,永定縣。
邵武府,屬縣四。
邵武縣,附郭。光澤縣,泰宁縣,建寧縣。
泉州府,屬縣七。
晉江縣,附郭。南安縣,同安縣,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永寧衛,福泉、金門、中左、高浦、崇武五所俱附見。
漳州府,屬縣十。
龍溪縣,附郭。漳浦縣,龍巖縣,長泰縣,南靖縣,漳平縣,平和縣,詔安縣,海澄縣,寧洋縣。鎮海衛,六鰲、銅山、玄鐘三所附見。

東南皆據海,

東北自浙江溫州府界,西南至廣東潮州府界,大海迴環約二千里。福、興、泉、漳四郡,福寧一州,皆列峙海濱,互爲形援。

西抵粵東,

閩之西南境與廣東潮州府相唇齒,水陸二途,皆爲捷徑。

北距嶺嶠。

閩亦稱「嶠外」地,自浙江衢州、處州而南,江西廣信、建昌、贛州而東南,皆有崇山峻嶺,紆回結曲,不特仙霞一道爲北面之巨障也。

其名山則有武夷,

武夷山,在建寧府崇安縣南三十里。有黃亭山麓始於此,又四十里乃入武夷。其山綿亘百二十里,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巖,又嶂洞泉石之屬,得名者復數十計。一溪繚繞其間,分爲九曲,《道書》以爲第十六洞天。《漢•郊祀志》武帝祠武夷君,即此山之神也。宋劉斧曰:「武夷山東南枕流水,一水北至,一水西來,湊大王峰前,合流爲建溪。其山東望如樓臺,南盼如城壁,西顧如庾廩,北眺如車蓋。峰巒巖岫四十餘所,峭拔奇巧,高下相屬,吞吐雲霧,草木蒙茸,寒暑一色,岸壁紅膩,棱疊可愛。」朱子曰:「武夷峰巒巖壑,秀拔奇偉。清溪九曲,流出中間。兩岸絕壁,往往有枯楂插石罅間,又有陶器之屬,頗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決時,蠻俗所居,而漢所祀者即其君長歟?」今從溪而入,第一曲爲大王峰,在山東南,一名天柱峰,亦曰仙蛻巖,方圓十里,高五千丈,一面向東瞰北溪,一面向南瞰西溪。峭壁緣崖,上哆下銳。峰之東麓有昇真洞,西有鐵板嶂,石色蒼黑,劖削如板,盤迴數百丈。絕頂爲投龍洞。志云:洞門甚小,縋綆百二十丈乃至水,宋嘉熙元年投金龍玉簡於此。旁有天鑑池。峰之北又有幔亭峰,一名鐵佛嶂。甚奇勝。又有仙鶴等巖。第二曲有玉女峰,在溪南,亭亭姝麗,旁有馬頭、凌霄、虎嘯等巖。第三曲有小藏峰亦在溪南,高峙峻拔,中有小藏巖,一名仙船巖。峰背爲仙機等巖。第四曲溪南有大藏峰,高峙千仞,下臨深溪《志》云:溪南又有李仙巖,一名燈窩巖,其前爲御茶園,中有泉,舊於此製茶上供。元時設場官二人,掌茶園百有二所。明初有司董之,嘉靖中罷。李仙巖後又有云巖石室,可容百許人。溪北對峙者曰車錢峰,旁有升日諸峰,參差錯列。第五曲有隱屏峰在溪北,平上銳下,凌空峭立,高廣方正如屏。兩麓坡陀環抱,朱子築精舍於其處,峰之右又有接筍峰,北有玉華巖,皆奇勝《志》云:溪南有小隱屏,與隱屏峰對。一名紫石巖,今名晚對峰,因朱子晚對亭而名。第六曲有天遊峰。在隱屏之後,外高敞而內幽邃。其右爲仙掌峰,穹崖壁立,高廣百餘仞,旁有瀑布泉夾流下注,名仙浴池。溪之南有城高巖,山形高峙,長亘如城壁。第七曲有三仰峰。三峰聳拔相連,形若仰首,中有碧霄洞、小桃源諸勝。第八曲有鼓子峰。有石如鼓,其前爲鼓樓,巖後有三層峰,尤高峻,旁又有天壺等巖。第九曲盡處曰靈峰,一名白雲巖,壁立高峻,常有云氣氤氳。其右爲毛竹洞,甚幽邃,溪南爲齊云、火焰諸峰。又有靈巖,崖壁削成,頂甚平曠,有石洞三,中一洞深廣,風從中出,謂之風洞一云靈巖之東爲攬石峰,亦高聳,在第二曲虎嘯峰之南,去九曲差遠。山之背有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若城,綿亘層疊,長數万丈,高稱之。其東曰水簾洞《道書》謂之唐曜洞天,水自石壁瀉下,隨風飄灑,疏密不定,如垂簾然,聲若金玉,流合溪水,溪源發於武夷西北二十餘里之三保山流至黃村溪經星村市。瀠回曲折,出石鼓渡合大溪,遊九曲者,舟每從東溯流而入,西出將村,而境始窮。南麓則臨石鼓渡,北止於黃村溪,兩岸峰巒,率皆豐上斂下,奇變萬狀,神元刂鬼刻,駭目驚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武夷其一也。

梁山,

梁山在漳州府漳浦縣西南三十里,廣東大埔縣西北二百里。一名高昌山。高千仞,盤亘百里,有九十九峰。亦名梁岳。《古記》:梁岳,閩中之望也。《爾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或以爲即此山,恐悞。《勝覽》:「梁山秀麗而崇圓,故亦名圓山。」《名山記》:「山峰之得名者,凡十有二。唐開元中鐘紹京作尉是邑,增爲二十有四。」其中峰曰蓮花峰,一名齊帝石,以齊武帝賾避兵揭陽時,曾遊賞此峰也。《南齊書》:「武帝仕宋爲贛令,晉安王子勛之亂,舉義兵,衆寡不敵,避屯揭陽山中。」其最高者爲獅子、金剛二峰。二峰之外,曰力士、曰雙髻、曰長劍、曰七星、曰八柱、曰觀日、曰臨海、曰晉亭、曰青閣,與蓮花共爲十二峰。又有雙鳳、玉乳、錦石、月桂、壽星、紫雲、金雞、丹灶、香爐諸山之名,則後人所增益也。吳明偉又云明偉,唐詩人。「梁山翠峰三十六」,蓋峰嶺環列,各以意言之耳。山之中紆折迴旋,有田、有村、有溪。溪之名有長源溪、錦溪、萬頃溪、仙溪、盛溪、錦石溪、垂玉溪、龍潭溪,分流灑道,互相縈繞。志云:山東南磐石上有穴如井,水泉湧出,大旱不竭,謂之靈泉。南北兩麓又各有湯泉。上有水晶坪,產水晶。元大德元年福建平章高興言:「漳浦地產水晶,當發民采之,以資國用。」因遣內監採取。明時亦嘗命鎮守內官採焉。又有中峰巖、瀑布泉,並稱名勝。志云:山之西接盤陀嶺,叢薄崎峻,盤亘可十里。郡舊志:盤陀蓋即宋葵岡嶺,漢時爲南越蒲葵關,閩、粵通道也。漢元鼎五年,漢擊南越,東越王餘善以兵從,至揭陽以海風波爲解。及漢破番禺,還擊東越於蒲葵關,即此。宋潘存實云:「梁山根蟠楚、蜀,作鎮甌、閩,西南形勝,山爲最著矣。」

大姥。

大姥山,在福寧州東北百里,高十餘里,周四十里,舊名才山。《力牧錄》云:「黃帝時容成先生嘗棲此。」王烈《蟠桃記》:「堯時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漢武帝命東方朔校天下名山,又改母爲姥。」唐開元中特圖其形,勅有司春秋致祭。乾符四年勅建興國寺於山麓。舊志:唐咸通中,林嵩建草堂,讀書其中,因名草堂山。《通志》:「嵩蓋宋真宗時人。」又云:「王閩嘗封此山爲西嶽。」《三山志》:「閩封高蓋山爲西嶽,霍童山爲東嶽,未嘗封此山也。」其山千峰林立秀拔,得名者三十六峰,志云:宋初僧師待圖山之奇峰二十二,林陶次第其名,爲新月、豸冠諸峰,後人復增摩霄、仙掌等峰爲三十六,近代好事者復增益之爲四十五峰。又巖石谿谷泉洞之屬,其得名者以百計。絕項爲摩霄峰。相傳太母上昇時乘九色龍馬摩霄而上,因名。東西北三面皆海,秋霽遠眺,可盡四五百里,雖浙水亦在目中。自摩霄而下,千巖萬壑,瑰奇靈異,不可悉數。大約東北諸山,大姥爲之冠矣。

其大川則有建江,

建江亦曰閩江,亦曰建溪,至延平府境亦曰劍江,至福州府境亦曰西江,往往隨地立名,實同一建江也。其源出建寧府浦城縣北四十里漁梁山,繞流經縣城南,達縣西,或曰建溪之源,出自楓嶺。今楓嶺南里許有分水關,梨嶺北麓之水,楓嶺南麓之水會流經此,即建溪上源也。按水流環通,仙霞以南之水東流則歸於處郡之大溪,西流則歸於廣信之永豐溪,而南流大都歸於建溪,漁梁嶺路之極南,爲衆流所匯之地,從其易見者而言,遂謂建溪出於漁梁也。楓嶺、梨嶺,俱見浦城縣。經灘澗中,引而南,凡一百八十里曰水吉鎮,爲建陽縣界,又五十三里曰雙溪口,而崇溪之水流合焉。崇溪源出建寧府崇安縣西北七十里分水嶺,流經崇安城東南,又南納武夷九曲之水,歷建陽縣城東,一名錦江,亦名西港。又東南至雙溪口而合於建溪。並流而南,八里爲葉坊驛,又四十五里而達建寧府城西,繞城南而東松溪之水亦流合焉。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寧府界,經松溪縣城東北,引而南,政和縣境之水亦流入焉,謂之東溪,至府城東而合於建溪。舊志:建溪之源凡三,一出浦城,一出崇安,一出松溪,三源而下,凡五派合流,是爲建溪。今考上游之水自西北來者皆匯於建溪,三源、五流,亦概言之。又南行四十里曰太平驛,又四十五里爲房村鋪,又十里曰大橫驛,又三十里爲黯淡灘,又五里至延平府城東南,而西溪流合焉。西溪上源,一出邵武府光澤縣西北九十里之杉關嶺,謂之杭川。南流至邵武府城北,合樵溪、紫雲溪諸水流入延平府順昌縣境,合順陽諸溪至縣城南,合將樂縣之將溪,又東至沙溪口合沙縣之沙溪,將溪、沙溪,即汀州府大溪之下流也。大溪發源汀州府寧化縣山中,流經縣東南,又東歷清流縣東南境而爲九龍灘,又東分二流,一自歸化東北流入延平府將樂縣界謂之將溪,經縣南至順昌縣城南合於順陽溪;一自延平府永安縣東北流經沙縣南謂之太史溪,亦名沙溪,又東北出沙溪口而合於順昌諸溪。其下復合,共引而東,謂之西溪。又東至延平府城西,繞出城東南而合於東溪,謂之劍江。又東南四十里曰吉溪口,又十八里曰茶陽驛,又三十二里曰尤溪口,尤溪縣之水自此北合於建江也。又十五里曰樟湖坂,又十二里曰蒼峽巡司,又二十里爲黃田驛,入福州府古田縣界,又五十里而至水口。自水口已上達於浦城,計程幾六百里。灘石嵯岈,縱橫林立,舟行罅隙中,灘高水急,略無安流,流船輕脆,石齒堅利,稍或不戒,沉溺及之矣。相傳始於浦城,迄於水口,諸灘之有名者以三百計,然至險者亦不過數處:曰將軍灘、在浦城縣南十里。和尚灘、俗名阿彌陀佛灘,在建寧府北六十五里。黯澹灘、在延平府北五里。大傷灘、在延平府東南十八里。大灣灘,在水口北二十里。,其最著者也;次則火燒灘、在浦城縣南三里。倒亂灘、在浦城縣南百十里。大、小羅灘、小羅灘在浦城南百十三里,又南十四里即大羅灘。樹林灘、在大羅灘南六十五里。大米、小米灘、小米灘在樹林灘南十二里,又三里即大米灘。菱角灘、去大米灘三十餘里。梨灘、在建寧府城北十五里。箭孔灘、在延平府東南六十五里。梅花灘,在箭孔灘南六十六里。亦時有摧溺之慮;而汀、邵二溪又有九龍、在清流、永安二縣界內,最險。三門、虎口在延平府西境。諸灘之險。其水工非熟於水道,輕捷夙成者,則節節皆險耳。夫閩江本無正流,大約疏鑿山峽而成。上流地高水迅,易於淺涸,居民往往積石壅水,爲灌溉及水碓之利,山水驟發,輒衝激爲患,灘險比下流較多。其下流水勢益盛灘益大,而險淫潦時,波濤汹湧,勢若懷襄,旬日不雨,則石塉磷磷,淺狹處可褰裳涉也。水口灘險已盡,而列石江中,參差數里,水勢震盪,勢猶汹汹。出水口則江流浩衍,以風阻爲虞矣。繇水口而東五十里曰小箬驛,又東十里曰閩清口,又四十里曰白沙驛。自白沙而下分爲兩枝:其自東而南者二十里爲竹崎所,又四十里曰芋原驛,又東南至府西十里曰洪塘浦,又東南流二十里曰南臺江,又東南流五十里爲馬腸江;其自南而東者經府西南六十里曰陽崎江,折而東二十里曰西峽江,復東流二十餘里會馬腸江。府境諸水俱會流於此以達海,蓋自西北而東南,橫亘三郡之中,幾千餘里,爲津梁之要會。自劍溪東下福州,水路縈紆,幾數百里,而水勢湍急,可以朝發夕至也。陳天嘉五年章昭達自東興嶺趣建安東興嶺,見江西新城縣。討陳寶應,寶應據晉安、建安二郡水陸爲柵以拒之。昭達與戰不利,因據上流,命軍士伐木爲筏,施拍其上。會大雨江漲,昭達放筏衝寶應水柵,盡壞之,寶應由此敗滅。五代漢乾祐三年,南唐劍州帥查文徽遣劍州刺史陳誨將水軍下閩江襲福州,會大雨水漲,一夕行七百里,抵福州城下,史作「七百里」,悞也。自劍州至福州四百里。敗州兵,整衆鳴鼓,止於江湄,蓋順流漂急,勢莫能御也。

海。

海在福建爲至切之患。漢元封初,伐東越,遣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句章,見浙江慈溪縣。浮海從東方往,遂滅閩越。三國吳建衡初,遣軍自建安海道與荊州之師會於合浦,合浦,見廣東廉州府。以擊交趾。陳天嘉四年章昭達自東興度嶺東興嶺見上。趣建安討陳寶應,詔余孝頃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海道會之。昭達敗寶應水柵,諸軍方攻其步軍,孝頃自海道適至,因併力乘之,寶應敗滅。隋開皇十年泉州王國慶作亂,自以海路艱阻,不設備,楊素泛海奄至,擊平之。五代漢初,吳越遣將余安自海道救李達,達即閩叛將李仁達,時據福州,爲南唐所攻。遂有福州。宋德祐二年張世傑等共立益王昰於福州,蒙古將阿剌罕自明州海道來襲,福州旋陷。明初討陳友定,亦命湯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八閩悉定。洪武十九年倭氛告警,乃命江夏侯周德興經理閩海,置烽火、南日、浯嶼三寨於海中。正統九年以侍郎焦宏蒞其事,則遷烽火、南日於內地。景泰二年尚書薛希璉出而經略,又遷浯嶼水寨於夏門。議者以爲棄其藩籬矣。是時雖增置小埕、銅山二寨,沿邊衛所鎮戍之設,漸加密焉,而奸商釀亂,勾引外夷,自潮州界之南澳及走馬溪、舊浯嶼、南日三沙一帶皆爲番舶所據,浸淫至於嘉靖二十七年以後,禍乃大發。論者謂東南之倭亂,閩實兆之也。自是審斥堠,嚴會哨,寇去之後,猶亟亟不敢懈焉。蓋列戍於海上,而哨守於海中,不易之法矣。說者曰:海中島嶼,東西錯列以百十計,但其地有可哨而不可守者,有可寄泊而不可久泊者。若其最險要而紆迴則莫如彭湖,蓋其山周遭數百里,隘口不得方舟,內澳可容千艘,往時以居民恃險爲不軌,乃徙而虛其地,馴至島夷乘隙,巢穴其中,力圖之而後復爲內地,備不可不早也。又海中舊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東則海壇,西則南澳,皆並爲險要。守海壇則桐山、流江之備益固,而可以增浙江之形勢;守南澳則銅山、玄鐘之衛益堅,而可以厚廣東之藩籬。此三山者,誠天設之險,可或棄以資敵歟?

其重險則有仙霞,

仙霞關,在建寧府浦城縣北百二十里,北至浙江江山縣百里。本江山縣地,關南三十八里有楓嶺,則閩、浙分疆處也。巖嶺相接,紆迴雄峻,南北經途,皆出於此。今詳見浙江重險。

杉關。

杉關,在邵武府光澤縣西北九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百二十里。有杉關嶺,置關其上,爲江、閩往來之通道。說者曰:仙霞之途紆迴峻阻,其取之也較難;杉關之道徑直顯露,其取之也較易。閩之有仙霞、杉關,猶秦之有潼關、臨晉,蜀之有劍閣、瞿塘也。一或失守,閩不可保矣。元至正十九年陳友諒兵陷杉關,侵福建。二十五年太祖遣胡深攻陳友定,克浦城及松溪,分遣朱亮祖自廣信出鉛山,王溥自建昌出杉關,會兵討之。二十七年胡廷瑞收江西進取福建,自建昌入杉關,克邵武路,蓋閩中西偏之要害矣。明正統十四年賊鄧茂七據杉關攻光澤,既而順流南下,閩中多爲殘破。
福建之地,海抱東南,山連西北,重關內阻,羣溪交流,雖封壤約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會。說者謂溫、處、衢、信,信,江西廣信府。閩之北藩也;建昌、南、贛,閩之右壁也;惠、潮,閩之西門也;大海,閩之東户也。建寧一郡,北當仙霞,虞浙江之突入;西瞰分水,慮江右之交馳,東帶松溪,防礦賊之竊發;是誠全閩之頭目,保護不可或怠者也。邵武迫近建昌、杉關之衝,恒由不意。而汀、漳二郡與南、贛、惠、潮鄰接,山谿曠邈,奸宄逋逃,易生釁孽。且漳州南控島嶼,其民險巇,往者倭奴流突,大率漳郡之人爲之嚮導,不可不折其萌矣。福寧一州,屹峙東北,溫州南下,此其最衝。夫以閩之封壤,而四境之間敵皆可乘,乃欲高臥無患,真千古必無之事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